在线客服

货币银行学论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货币银行学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货币银行学论文

货币银行学论文:案例教学法的货币银行学论文

一、案例教学法在《货币银行学》授课中应遵循的原则

(一)案例选取应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任何课程授课都要重视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善于用辩证和动态视角来学习,而不是一味死记硬背,这对于《货币银行学》课程更是如此。案例选取、设计一定要根据学生既有知识结构来进行,要按照高等教育教学规律运行,案例好多选取跟学生未来生活或工作紧密相关,这样学生才会迸发出更多激情,才会更多感觉情同深受,这样在课堂上学生才会踊跃发言,道出自己想法并与其它学生开展争论。比如当讲授到商业银行存款保险制度,就可以假设学生们是储户是如何看待并改革存款保险制度,这样可以深化学生们对商业银行存款保险制度知识的掌握。从学生实际出发,选取乃至设计案例能够较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二)案例要能够和理论知识相融通

理论是案例的灵魂,案例是理论知识的形象载体,决不能脱离教材理论而人为瞎编乱选案例。这就要求教师注意案例是否和理论相匹配,要就教材每一个理论章节都要准备一个案例,几个有密切关联的章节也要准备一个阶段性案例,比如当讲授到金融机构理论时,我们应该准备一个包括商业银行类金融机构、非存款类金融机构、中央银行机构知识点在内的案例,虽然商业银行类金融机构、非存款类金融机构、中央银行类金融机构具有相对独立性,但它们之间却是紧密联系,可以作为一个整体,因此也应该要选择一个包括具有密切关系的数个章节的案例,这样是非常有助于学生对《货币银行学》每一体系的掌握,有利于学生改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错误观点。当《货币银行学》课程全部讲完以后,应该要准备数个能够综合教程每个章节理论知识的案例,这样做虽然工作量很大很复杂,但是很能提高学生们的综合分析能力,有利于他们从全局把握整个课程理论知识点,更有利于开阔学生们的宏观理论视野。

(三)案例教学要注意和多媒体技术结合起来

传统的案例教学老师在课堂上大声朗读案例,学生边听边记,然后再讨论分析,这种教学方法只适合知识点浅薄、篇幅小、内容简单的案例,但对于稍微复杂、理论知识较为综合的案例就很不合适了。在信息技术普及的今天,引入多媒体技术进入案例教学将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手段,因为多媒体能够蕴含多种信息,比如声音、图像、动作、字体效果好等优点,案例通过多媒体技术能够给学生非常形象而逼真的感觉,一改传统老师读案例学生听案例的那种索然无味感。所以,多媒体技术进入案例教学,既能够增加信息输送量,又能够强烈吸引学生听取案例和讨论案例,达到案例教学的目的。

(四)案例教学应注意课前课中课后相互衔接

课前要指导学生预习,课中要让学生们主动发言并开展辩论,老师要掌控时间,并作出点评,课后要让学生们总结本次案例教学经验,并反思未来发展方向。纵观国内有些高校在讲授《货币银行学》案例之时,老师到课堂上才给学生案例,学生看完之后马上就进行讨论之后再点评,然后就算结束了,这种教学方式忽略了案例教学的过程控制。案例教学绝不仅仅是课堂上的论战,更是课前课中课后的有机衔接。传统案例教学重中间轻两头,使得案例教学并不是完整意义上的案例教学,当然教学效果也就大打折扣了。

二、教师在《货币银行学》案例教学法中要完成的工作

(一)角色转换在传统的教学模式,老师是讲授者,学生是被动接受者,双方是单项交流,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过度强调教师的权

威角色。而案例教学中老师将学生引入特定事件进行感同身受分析,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团队合作,以达到解决问题和培养学生理解能力、综合能力、运用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可以说,案例教学已经使传统教学模式重心重点发生根本性变化,教师应该由以前的讲授者变为引导者,由理论知识的灌输者变为知识的兴趣激发者,由“者”变为“教练员”和“裁判员”,更由传授知识的媒介者转变为学生创造力的激发者和引导者,由过去单纯的语言讲述者转变为讲授、表演、示范、引导等多行为者,使得课堂由单向传输转变为双向互动,案例教学下的课堂不再是沉默、乏味、枯燥和单调,相反却是活泼、愉悦、多彩和丰富,所以说要想将案例教学成功引入课堂,教师角色转换是前提。

(二)构建团队学习组织

案例教学模式下,并非要让每位学生都要发言表明观点,毕竟现在的课堂少则五六十人,多则上百人,如果让每位学生都发言讨论,那时间紧张程度可想而知,而且效率低效果差,所以,需要一种新型学习组织与案例教学相匹配。根据我国的高等教育现状,可将一个班级学生根据学号随机编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七到八人,这些小组成员应该固定化,以便能够长期在一起互动、交流。每个学生以小组成员的身份参与课堂讨论,发言时,推选小组代表围绕案例讲述看法,而其他小组成员则为代表献言献策,充当智囊库,合理分工,杜绝“搭便车”。每进行一次案例讨论,就要更换小组代表,也即小组代表不可固定化,目的让每位小组成员都能有机会发言,都能有机会倾听其他小组观点,让每位学生都能有主人翁感,每一次案例谈论结束,小组要形成讨论小结,总结优点和缺点。另外,教师要充分让小组与小组之间产开激烈争辩,掌握好节奏,注意调动现场气氛,以求实现百花齐放、百花争鸣。

(三)合理安排好教学进度

《货币银行学》是一门理论知识较为深刻的课程,案例的安排要注意好难度,比如在初始章节中,主要学习货币、信用等知识,如果一开始就让学生分析货币政策、金融宏观调控,效果可想而知。教师要首先把理论讲深讲透彻,遵循由浅入难,循序渐进,案例的准备也应该先简单后复杂,先零散后综合,特别是初始上课,好要选择学生能够直接从教材上找到结果的案例,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和恒心,到后续深奥章节再准备较难较综合的案例,以此锻炼学生理解材料、加工材料和运用材料的目标,甚至还可以反馈教材理论知识的完善。总之,这就需要教师合理安排好教学进度,引导学生慢慢步入案例教学情境,循循善诱,因势利导,积跬步致千里。

三、案例教学法在《货币银行学》授课中应用的步骤

(一)精编案例

案例质量优劣是成功实施案例教学的前提和及时步。案例选择和整理首先要满足教学大纲要求,根据教学目的来设计和选择,为此这就需要吃透《货币银行学》教学大纲;第二步,要选择能在教师掌握能力范围内的案例,这些案例教师能够理解;第三步,尽量选择与国内外热点焦点相关的案例,这就需要教师多关心时事,比如世界经济近期动态、我国经济发展规划、政府工作包括、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及其他重要事项,这样能够较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联想能力,让学生感觉到案例是活生生的,不是认为捏造出来的。

(二)学生前期准备

在上课之前,教师应该将课程案例基本情况给学生,以便学生提前预习,提前到图书馆、报刊室搜集并整理材料,找出案例中的相关知识点,并深刻剖析其原因和完善对策,写好发言提纲,明确自己看法,也可以做好PPT,到上课时可以按照这个阐明立场和见解,这些都是为上课小组与小组之间讨论提供铺垫。

(三)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应该分为两个阶段进行。及时阶段,学生分组,每组学生选出一名代表发言阐明本小组基本观点、基本看法,发言完毕还接受其他小组代表的质询,如有不同看法,组与组之间展开激烈辩论,其他小组如果不同意该小组看法,就应该站出来阐明本小组观点,如果同意就应该进一步佐证该组立场,经过这样过程可以实现集思广益,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第二阶段,教师参与案例讨论,就每个小组观点进行点评,并指出不足,凝练症结进一步启发学生深入思考,这个过程教师要做好气氛调动者和启发者,让学生继续围绕案例探索真谛,对案例的再挖掘是教师上课的重要职责之一。

(四)总结归纳阶段

课堂讨论结束以后,教师应该就学生们对此案例的准备情况、讨论情况进行概括总结并进行评价,评价不应该过度强度分数高低,而应该侧重学生提出方案的合理性、论证的严密性、语言流畅性、思考方式的科学性、团队合作水平等方面展开,比如说在谈到中国应该是否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时,就不能一味强调建立的重要性,对持反对意见的学生注意倾听他们的理由和论证过程,有时候结果不是及时位,而过程和方式应该是及时位的。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货币银行学》课程中,理论教学是案例教学的基础,案例教学是理论教学的提升,因为《货币银行学》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偏理论偏基础,所以需要新型教学方法使之新颖、生动,毫无疑问案例教学法非常能够适应《货币银行学》教学所需,案例教学法是培养高等学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有效教学手段。

作者:钱龙单位:安徽工程大学管理工程学院

货币银行学论文:基于应用能力培养的货币银行学论文

一、现有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语言数学化

随着经济学的发展,数理逻辑逐步融入经济分析中,经济学不断数学化。对学生而言,当鲜活生动的经济现实被描述为复杂而抽象的数学符号时,例如货币供求函数,尤其对于那些文科学生而言,《货币银行学》便变成了一门冰冷的课程,学习愈发枯燥乏味。且教师总在教学中板书许多公式,进一步削弱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理论化

《货币银行学》主要研究货币流通和金融体系运行一般规律,以及两者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问题。一些教师由于缺乏该领域的实践经验,教学内容主要基于自身对理论的理解和研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只是简单照本宣科,或者照搬发达国家市场的经典案例,与我国实际市场情况脱节,从而无法达到使学生深刻理解理论的目的,当然也就难以培养学生应用理论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手段机械化

现在的《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绝大多数教师都比较偏重教材内容的教学,平铺直叙地讲解理论知识。就算进行案例分析,也是蜻蜓点水般一带而过,忽略案例中问题的实际性和复杂性。这一方面会使学生对理论学习的价值产生困惑,从而导致部分同学失去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培养其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四)考核方式单一化

目前,绝大多数高校的《货币银行学》的考核方式主要为期末考试。然而,其是一门经济学理论和实际应用结合紧密的课程,金融经济现象的情况负责多变,答案也千变万化。因此,该课程需要通过考核评定学生理论基础的扎实程度和对金融经济现象的分析判断能力,而不是如数学等学科那样通过单纯的计算题的标准答案直观获得学习成绩,从而评判教学效果和学生能力。

二、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由于《货币银行学》课程的特征,因此在现代教学设计中,应该以坚持以“应用能力”为培养目的,充分利用各类教学资源进行实践教学,使教学内容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力求教学中充满趣味性、教育性、针对性、实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培养学生经济学思维方式的目的。基于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分别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三个方面构建《货币银行学》的实践教学模式。及时,教学内容应该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增加大量的各类实训模拟课程,并将实训成果在专题讨论课上进行分析点评。第二,通过互动性和双向性的教学活动,力求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除案例教学外,增加视频教学、实地教学和项目教学,以丰富的形式吸引学生。第三,本课程在考核过程中避免期末一张试卷决定学生学习成绩的现象,坚持学期初到学期末的过程化考核体系。通过“复合式、全程型、多元化”考核方式,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和真实学习过程的考核。

(一)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首先,在选择合适教材的基础上,结合专业特征有侧重地教学。目前,国内各高校货币银行学选用的教材大多在重点内容和理论体系上如出一辙。然而,不同专业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本课程的定位存在一些偏差,因此,如果简单地采用引进版或者名校版,然后单一地照本宣科,就忽视了专业的特殊性。例如国际贸易专业,其货币银行教材应该在基本内容体系的基础上增加外汇,国际货币体系,以及国际资本等方面的内容;而财务管理专业则可忽略这块内容,重视利率、贴现等内容。其次,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将课程内容划分为几个板块,不断强调课程体系,使学生明白所学知识之间的关系,达到知识体系完整的目的。另一方面,教师对于关键概念和核心理论等,需要就知识的难易程度设计分层次的、逐步深入的问题,引导积极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在理解内容的同时,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在原有的基本的教学内容中,结合专业特征,开设一系列实训模拟课程,包括书面训练和实地训练。以国际贸易专业为例,进行以《货币银行学》为理论基础,以Excel为操作平台,以外贸业务为主线的实训模拟。又或者由教师提供材料和问题,要求学生到银行实地学习,促使其通过实地学习和分析,读懂汇率牌价表,了解外汇汇兑业务,达到把知识转化为实际分析能力的目的。,将实训模拟课程的分析报告在专题讨论课上进行分析和讨论。专题讨论课程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培养学生探究与发现金融问题的能力、思辨金融政策合理性能力及金融决策能力。这种课程在实现本课程教学目标的同时,也将助于提高学生的辨析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学方法的开放性

1.案例教学

及时,设专门的案例分析课。绝大多数的教师都将案例分析穿插在某些理论之后,作为理论联系实际的一个实证。然而,这样的案例分析都是简单地生强硬套理论,草草地将案例中的某个问题进行分析,学生只能依葫芦画瓢,无法使学生达到理论应用于实际的目的。专门的案例分析课是将案例通过前面课堂上的一系列理论综合分析,引导学生主动、地思考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经济学思维能力。第二,选择本土化的案例。首先,案例教学一定要选择与现实贴近、学生能直观认识的真实案例,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其次,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发达国家的案例与我国情况相差甚远。,要在本国的案例中尽可能选择典型的案例,即具有启发性、实践性的案例,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第三,坚持案例分析的应用性。在案例分析过程中,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学生围绕该案例的主题,多方位启发学生思索、探讨,借助多元表征加深学生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理论教学中的概念和原理,进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案例分析和讨论过程中,首先应阅读案例并归纳出案例的要点,然后根据教师设计的各种问题进行质疑、讨论,形成不同观点、见解和解决方案,从这些备选方案中选出最合适或方案。

2.视频教学

视频教学法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形象的画面、文字和声音等视听信息,将理论形象化、生动化。及时,视频所包含的信息远比教师在同样时间内传递的信息多,大大增加了课堂教学容量。第二,视频所展示的画面、文字和声音等视听信息,比教师单纯用语言表达更易使学生记忆、掌握,有利于让学生接受地理知识。第三,视频可以穿越时空,向学生展现更加真实和直观的信息,从而更容易阐述概念。视频的教学效果有时要好于教师的语言,尤其在新知识的引入这一环节使用视频教学,通过感性的背景知识,让学生完成良好的感知任务。以《中央银行》章节为例,在新课一开始,播放CCTV拍摄的大型纪录片“货币”,从1825年英国的经济危机开始讲述中央银行的起源,从视频中一一找出中央银行产生的四个客观原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导演”的角色,学生通过教师的指令进行活动,从而自然地进入到新的知识点的学习过程中。因此,视频教学的关键是悬念导入。“疑”是学习的起点,当学生面临问题需要新知识寻找答案时,才会进行积极的学习活动。因此,在视频播放之前,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有意使学生暂时处于困惑状态,使学生积极地揭开“谜底”。这不但能吸引学生积极投入课堂,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

3.实地教学

实地教学法是一种现场教学法和自主教学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即以现场为中心,以现场实物为对象,以学生活动为主体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不但能吸引学生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要求学生去某家银行,借以换汇的机会理解外汇牌价表上现汇买入价和现钞买入价的差异。

4.项目教学

项目教学是一种综合模拟训练,即将课堂的理论知识综合应用于一个虚拟课题,要求学生组队完成。在项目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将课题中所涉及的专业知识重新回顾一遍,并简单介绍其中将会出现的主要问题和解决方法。在课题的完成过程中,学生需要从设计到实验,再调整,得出结论并撰写课题报告。本文提到的实训模拟中所举的“以Excel为操作平台,以外贸业务为主线进行实训模拟”,即项目教学。项目教学法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以自主学习的方式寻找答案,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考核方式多元性

多元化的考核就是以过程考核为主,结合期末笔试得到综合的、合理的成绩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在多元化的考核中,教师可以将理论教学、实训教学和专题讨论三者合而为一,即在理论教学中通过课堂笔记、课后习题及期末笔试等方式考查学生是否掌握;在实训教学和专题讨论中,通过报告和课堂发言来考查学生是否理解。这些方式不仅体现学生参与结果,而且充分反映学生整个参与的过程。在学期结束时,可以采取小组成员互相打分的形式,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过程中的具体表现。

三、结语

尽管货币银行学是经管类专业的必修课程,然而由于其理论的晦涩难懂、教学方式方法的机械化,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实践教学法打破传统思维,从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教学手段的开放性和考核方式的多元性三方面构建货币银行学的实践教学模式,不但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能达到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教学目标。因此,《货币银行学》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是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作者:宋丹单位:宁波大红鹰学院

货币银行学论文:高职类货币银行学论文

一、教“材”环境是教改的出发点

(一)学生状况。

与学生学习具有关联的自身因素可从两方面去分析。

1、基础水平。

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习成效。考察途径主要有:及时,高考成绩。以高职类经济管理专业近三年学生为例说明。2009年招收21人,较高分为428,低分为376,均分约394.6;2010年招收23人,较高分为420,低分为350,均分约388.3;2011年招收35人,较高分为408,低分为360,均分约377.6。高职生三年均分比同期师范生均分相应低约26.3、27.6、29.6。第二,观察交流。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听讲、查阅笔记、课堂训练,以及师生交流等普通方式掌握学生水平。了解到学生基础水平相对薄弱,与同期师范生有一定差距,并且伴随高校扩招,整体水平呈不断下降趋势。

2、心理特质。

它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因,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及时,兴趣爱好。通过问卷调查、交流等方式,发现高职生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对专业课程缺乏浓厚兴趣”,到弱校上学,无非是高考分数太低,抱着只要混到一张文凭就行的消极态度而做出的被动选择。第二“,自悟”程度。禅宗有语,叫做“自渡(度)自悟”,反映的是学习者的自省程度。高职生普遍缺乏理想追求和明晰定位,不知如何奋斗进取,不知在新的教育阶段学什么,怎么学,是比较“迷茫、困惑的一个群体”。

(二)教师状况。

定西师专自建校以来一直从事师范教育,教师在学校转型过程中,他们的弱势就暴露出来“,会动口不会动手”,知识领域显得偏狭。引进的高职专业理论与技能并重的人才较少。目前,现有教师只有依据发展形势及个人兴趣,通过短期培训、自学等渠道实现转型,承担高职教学任务,但是还未摆脱偏重理论传授的教学模式,因而难以胜任高职教学突出专业技能训练的任务。

(三)学校状况。

学校在高职专业课程建设方面存在的较大局限是实训资源不足。如《银行学》,由于缺乏实训资源,特别是校内模拟实验室处于空白,实际操作无法开展。一般采取的外向型实践方法,却受金融机构安全性的制约,几乎没有可能,操作技能的培养很欠缺。实训资源的建设还有一定的滞后性。

(四)社会状况。

目前的社会现象对教育产生一定程度的负面冲击。首先,社会氛围。追逐功利却又轻视诚实劳动,不公正、不公平等负面现象严重地冲击学校教育对学生价值观念的正向引导,不学习,不上进,却要求享受奖励成果的气氛在弥漫。其次,就业形势。整个国家就业形势很严峻,招考几乎吸引了所有学生。招考脱离本专业,强调公共基础,导致学生早早在二年级时就基本放弃对专业课学习,几乎人手一本各种版本的辅导书。

二、教改的关键是创新

教改就是革弊推新,化困促学。《银行学》教改应该做到:

(一)明确目标定位。

目标定位指引教改方向。首先,明确目标。课程目标就是培养从事金融服务的德才兼备技能型人才。其次,科学定位。一是普及金融知识,高职层次的理论传授,如总理指出的“普及金融知识”就行,做到简洁明了,浅显易懂;二是突出技能训练,它是课程教学中至关重要的内容,要加大实训课时比例,加大实训资源建设和加大实训强度。总之,教学定位要做到简说强练。

(二)创新教学。

要将培养目标切实渗透到课程教学中,成为教改的重心。

1、选择适宜的课本,并不断更新。

课本是学习的主要依据与参考,为此教师要做好:及时,选择适宜的课本。首先要熟知各种版本的教材体系、特点、内容、新旧状况、适合对象,对其把握;其次,进行选择。目前所选用曹毅主编的《货币银行学》,相对其它版本比较适合高职生学习水平。该教材的特点和优势是:内容简洁常识化,适合“普及型”理论教学;按照国际体系编写,使教学有方向、有针对;金融理论与经济生活联系密切,操作性、实践性强。第二,适时地更新补充。《银行学》讲解货币及货币运行的基本知识,而金融业务的创新很快,使得课程的更新特色更加明显。课本的编撰往往有一定的时滞性,不能够满足学习之需,如电子银行、网上交易、理财产品等先进内容在课本中缺失,而这些金融现象在日常经济生活中已很普遍,所以教师还要关注现实生活,进行资料搜集,适时的补充更新。

2、创新教法。

教学要顺应形势,新颖的教法是体现教改的重大举措。

(1)前提条件。

“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课程的发展。”作为《银行学》课程教师应该做到:及时,培养职业习惯,密切关注社会财经,及时通过各种传媒手段了解货币与经济运行动态,这样才真正符合学科特点,在授课时能够做到说理有案、以案说理、案理结合,同时,还能丰富教学内容。第二,搜集金融业,特别是银行业的各种业务资料,弥补教学资源的不足,加强教学的真实、直观和丰富。

(2)创新教学方式

及时,把握语言特性。语言是信息传递工具,它的特性不容忽视;课程内容就是源自真实生活,所以要把握语言特征,力求通俗形象,富有时代气息。如讲解通货膨胀概念时,就可用日常菜品的上涨为例,使用“逗你玩”、“辣翻天”、“算你狠”、“唐高宗”、“将你军”、“向前冲”“,直升机”等网络词语和大众化语言,说明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及程度。第二,教法新颖可行。在教学实践中探索的方法有:其一“,沙场点兵法”。就是在学生已有一定水平基础上,首先让学生自学,将课本知识转化为己有;然后,确定一到二位学生向全班同学将自己的知识展示演练;,在部分学生各陈己见评价后,教师总结评价,指出得失,这样学习更有实战性和针对性,是理论与技能的并重训练。其二“,周立波音乐总结法”。海派清口的一大特色就是将所讲的内容,在以大家耳熟能详的流行歌曲,配以新词演唱。如课本第二章“信用与利息”,在学习结束后,突破课本“要素总结法”,采用流行歌曲《黄土高坡》,改为货币版,词唱为“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市场风从坡上刮过,不管是讲信用,还是算利息,都是为了钱,为了钱……”在轻松诙谐中去加强记忆。其三,“情境模拟法”。这是为克服实训基地与条件的局限而弥补的一种方法。如在讲到商业银行资产业务的种类时,以结算业务为例,找出几个学生分别扮演业务往来的银行和客户关系方,进行实际结算操作,训练事项包括单据的填写、账务的划拨等流程,强化操作技能。其四“,外向型”学习法。银行等金融机构是实践场所,但会拒绝学生实践,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就是学生要利用自己经常到银行存取小额款项之便,善于搜集出具在柜台上的单据;观察营业员的业务操作;询问一些业务知识,因为银行大力加强金融创新,纷纷推出各种理财产品,打出各种广告,介绍业务,急于促销,所以利用这种便捷,获取信息,这是个很好的学习渠道。

3、揭示本质,培养兴趣。

通过内容挖掘,揭示出课程本质,就是如何赚钱,可谓“生财之道”,符合现代学生的价值观,能够激发学习的持久兴趣。

4、构建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对教改也有着极强的助推作用,也需要教师用心经营。

(1)融洽教学关系。

高校普遍存在的师生关系状况就是互不了解,双方仅是教与学的机械组合。对此,教师,尤其是对于转型的教师充分利用课间十分钟与学生交流,最有效的方法是以身说“法”,教师的历史就是学生的现状,师生走过基本相同的道路,学习心理大致相似,一般存在该学的时候不爱学,爱学的时候不知怎么学等一系列成长中的困惑。交流让教师了解到学生的心智特征与需求,更有针对性地教学;让学生消除对“外行”教师的排斥感,同时也树立自信、自强,明确奋斗目标。融洽关系使教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营造外界人脉关系。

每个教师都要充分利用同学、朋友等人际网络,建立与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的良好关系,他们大都具备实践经验丰富,操作技能很强,能够把握行业发展动态,深刻理解金融与市场关系,务实性很强等优势,是个巨大的人力资源。转型的教师务必抓住机遇,一旦遇到自己不能理解,甚至空白的知识时,可以随时向他们请教,会大有收益,诸如计算利息日期时“算头不算尾”,单据填写“十万”大写为“壹拾万”等等这些课本中空白的业务常识;甚至,建立校企合作,邀请他们进入课堂,辅助教学,弥补教师缺陷。

三、教改评价是归宿

一切教改的成败得失应该有其检验标准与方法,应该形成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

(一)正确认识评价意义。

评价是对教改工作效果的一种检查机制,通过它可以明确认识到已取得的进步,还需改善之处,使以后的工作更有目的性。同时又起到督促与监管的作用。

(二)评价主体多元化。

教学关涉到各方利益,因而评价的主体应该多元化,由学生、同业、社会及其教师组成,每个评价主体有自己的评价体系,每个评价子系统从不同角度反映评价结果,共同形成评价的总体结论。在设计时,考虑评价主体认知的差异性,学生评价主要由在校学生构成,突出学生的满意度,同业评价要突出教改的特色与创新,社会评价突出就业人员岗位技能的强弱,教师的自我评价更具综合性。

(三)评价内容合理化。

目前,一般的评价体系由教学态度、授课内容、教学效果等多项一级指标组成,每个一级指标之下又设二级指标,虽然比较,但显得过于笼统。课程评价体系遵循一般课程体系以外,还应有不同课程特点的指标,不应该一个评价体系全部使用,而是做到一般与特殊的结合,高职类的评价更应突出技能训练指标。

(四)评价方法灵活性。

只有科学的评价方法,才能够反映教改质量。克服以前评价模式单一呆板,预先通知评价对象等弊端,可实行文本与网络相结合;实名和无记名相结合;定期检查与随机抽查相结合;直接考核与间接考核相结合;理论讲解与技能操作相结合;教师讲授与学生问卷相结合等广泛形式与渠道,灵活实施,并将其设立为一种长效机制。

(五)评价结果真实性。

评价结果要实事求是,特别是面对问题或不足时,应该抱着指出缺点是为了更好地帮助他人发展,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的正确态度进行。坚决革除把评价流于形式,照顾情面,担心指出被评价者太多问题或严重问题,对其以后的考核、晋升不利,从而出现秘而不宣或评价空泛的陋习。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评价对象,问题要解决,优点要继续发挥。

(六)评价管理档案化。

每次评价的情况应该记录在案,有电子和文本形式,将材料整理归档,由专门的管理人员负责。档案化的材料也是教改工作的成绩与见证,它可便利以后的资料查阅,同时,它也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

作者:霍夏梅杨继业单位: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货币银行学论文:货币银行学授课方式方法工商管理研究论文

摘要:货币银行学作为工商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对于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学生了解并熟悉金融市场、金融机构,理解利率与汇率、通货膨胀、通货紧缩、金融危机、国际资本流动、货币政策等有着重要的作用。但传统的货币银行学教学方法对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的学生来讲,接受起来比较困难。本文将探讨如何对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进行改革以使工商管理专业的本科学生能更好地学习其相关知识并在将来的工商企业管理工作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一、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与货币银行学的教学目的

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发展的,能从事工商企业产、供、销及人、财、物等方面经营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人才。而要从事这些管理工作就需要学生熟悉货币金融的相关知识。试想不懂得信用工具的使用怎样对企业产供销进行管理,你甚至不懂得怎样付款,怎样收款;不懂得金融机构的运作你怎样跟金融机构交流?不懂得利率与汇率的变动对宏观经济意味着什么,你甚至可能看不懂报章杂志的报道。而看不懂宏观经济局势将会对企业管理带来致命的打击——看一看97亚洲金融危机后香港房地产投资者们的惨状吧。

而这些知识我们都可以在货币银行学课程中学到。通过货币银行学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

1.能熟悉金融工具的操作方法和流程并初步学会操作一些主要的金融工具。

2.能熟悉金融机构的运作。

3.能运用金融知识分析媒体对宏观经济的看法,能读懂报章杂志的主要观点及其分析。

4.能运用金融知识分析政府的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走向的可能影响,并进而分析对企业的可能影响。

以上这些目标在传统的课堂讲授中是很难实现的。

二、《货币银行学》传统教学方法的缺陷

传统的货币银行学课程的课堂讲授方法很很多缺陷,这些缺陷直接导致以上目标很难实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材的缺陷。目前国内的货币银行学教材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翻译的国外学者的教材,这类教材在理论体系上通常比较完善,而且生动性,实践性都比较好。但是这些教材的例子几乎全部是西方世界,特别是美国和西欧的。很多情况与中国的实际情况差距较大,学生很难理解。另一类教材是中国国内的学者编写的教材,这一类教材又分为两种。一种是中国学者介绍西方货币银行理论的,书中所使用的例子跟翻译版教材没有太大的区别;另一种就是中国学者有自己的思考,然后编写的教材,这一类教材所使用的数据和资料多数都是国内的,介绍的也是国内的金融机构,对很多问题也有自己的看法。但目前这些教材的主要缺点就在于(1)过于理论化,对实践不够重视。譬如,每本教材都会谈到金融工具,介绍主要的金融工具。但所有的这些介绍都仅仅局限于文字。学生学习了汇票、本票、股票等等却不知道他们什么样子。学生知道了汇票有三个当事人:出票人、付款人和收款人,却搞不清楚企业什么时候需要申请汇票,企业收到汇票后应怎样办理结算?中间需要注意一些什么?而这些才是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最需要掌握的。现在来看看我们的教学对象——本科学生的情况,他们都是直接从中学上来的,之前很少接触到企业和社会经济的运作,对汇票这些工具有些同学可能根本从未听说!简单的几行文字留给学生的只能是一片空白。针对学生的工商管理专业本科《货币银行学》

课程教学改革初探杨波宜宾学院管理系这种知识背景状况,我们必须加强教材的直观性和教学的实践性。

(2)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传统的教材几乎全是按章节对金融机构,金融市场,货币理论等相关内容一一论述,使学生接受知识总是支离破碎的,不能形成一个系统的金融知识整体。而这是不利于学生对宏观经济的整体把握的。

2.授课方式的缺陷:传统的授课方式基本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这种方式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但是如前所述,由于学生的知识背景极端缺乏,对课程内容缺乏感性认识,课堂讲授的理性知识不能直接转化为学生的理性认识,因为它缺少了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化过程。所以在授课方式上我们必须首先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之上,通过学生的自我学习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

3.考核方式的缺陷:传统的笔试加出勤加作业的考核方式,只能使那些善于死学的同学得到好的成绩。正如前面所讲,一个能够回答出汇票的定义的人不一定清楚汇票对企业究竟有什么用处。前者可以体现在文字上,而后者更多地体现在实践中。所以由于货币银行学课程对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学生的实践意义,需要在考核上体现学生的金融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我们需要对货币银行学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我们提出如下改革框架。

三、教学模式改革框架设计

1.教材模式改革。界于案例的重要性,我们在改革方案中将强调案例的使用。一般来讲,案例教学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用案例说明理论,二是用理论解释案例所提供的现象。如前所述,传统教材以理论为章节的编排方式使得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所以我们采用第二种案例使用的方式。我们使用一个完整的金融案例,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金融话题——97亚洲金融危机——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随着教学的进程,学生将逐渐运用理论来解释这一事件,也可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有恍然大悟的感觉。

我们的教材采用如下编排形式:开篇引入两篇文章,在文章中将学生不能理解的部分勾画出来,并在旁提示:链接到某页某章某节——仿网页的浏览方式符合现代学生的信息获取习惯。在后面的章节中按照说明某个现象的要求介绍相关理论知识。并针对文章中的内容提出相关问题。,将两篇文章改写,考察学生是否真正理解文章的内容。公务员之家

2.授课方式改革:在授课方式上,我们在讲授的基础上大量采用其他参与式、亲验式的教学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1)讨论。在不容易理解的环节,主要通过学生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进行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去弄清楚问题,教师只起引导的作用。(2)实验。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某些环节的实验。(3)实践。对金融工具要求学生实际进行操作;对某些金融市场,如股市要求学生到证券公司实地感受等等。

3.考核方式改革:考核方式在闭卷考试的基础上,加大其他方面的比重。主要有:(1)要求学生对相关文章写出阅读报告以考察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阅读报章杂志的能力。(2)学生的实践报告和实践评价。(3)课堂讨论的参与度和质量。

综上所述,工商管理本科货币银行学的教学应该更加重视学生的兴趣,参与和实践。只有这样,才能摆脱学生对其“一门枯燥的课程”的评价,并使学生学到有用的知识,提高未来企业管理人才的综合素质。

货币银行学论文:货币银行学教学方法应用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必须要通过学习《货币银行学》课程.掌握必要的金融知识。文章总结了作者在《货币银行学》教学工作方面的经验和体会.通过分析教材选择的原则、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为提高教学质量作了一些有益的探讨。

关键词:货币银行学;教学方法;教学质量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金融业在我国宏观经济调控中的地位也日益重要。作为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有必要掌握基础性的金融理论知识,而《货币银行学》作为经济类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就是向学生讲授有关货币、信用、银行理论方面的知识,通过学习,为后续各专业课的掌握打下良好的基础。此课程具有专业性较强、涉及知识面广、与现实经济生活密切联系等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时,注重各个教学环节,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怎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尽快获得良好教学效果,确实不易。通过这五年的摸索与实践,得到一些经验和体会,诚与同龄人共勉。

一、根据教学要求,合理选用教材教材是教师组织教学的主要依据,教材的选择一定要合适,因此,在选择教材时应考虑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教材内容的先进性

教材内容应当反映本学科领域近期的发展现状,对于经济学类教材更是如此。随着西方金融理论研究的不断深人和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货币银行学》教材应尽可能选择近期出版的教材,将新的、先进的金融知识传授给学生。

(二)教材内容体系的合理性

由于我国过去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因此,在有关经济理论的教材编写方面,一般是将资本主义部分与社会主义部分分开编著。例如,《货币银行学》只讲述资本主义国家的金融理论,而《社会主义金融理论》则介绍我国情况。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以及银行业逐渐与国际接轨,将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理论截然分开的教材体系显然已不适应当前教学需要。所以,在教材内容的编排上,二者结合程度的如何,也是选择教材的标准之一。

(三)教材内容的难易性

教材内容一定要深浅结合,如果内容过易,没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就会觉得空洞乏味,调动不起他们的兴趣;而如果过难,学生学起来吃力,同样没有效果。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有意选择既有启发性,又有一定难度的内容,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主动、自觉的学习。

目前,《货币银行学》的教材很多,各名牌大学都出版了自编教材,教师选择教材的自由度增大,有很大灵活性。根据两年的摸索与实践,目前采用的教材是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的,由夏德仁编著的《货币银行学》,该书内容较新颖,重点突出,并在介绍各种货币银行学原理、金融理论的同时,还讲述了近几年来中国金融业的一些改革情况,从教材使用效果看,还是比较理想的。

二、区分不同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货币银行学》课程内容庞杂,主要包括:货币理论,信用、利息理论,银行体系,商业银行经营,中央银行制度,通货膨胀理论,外汇理论,国际收支理论等,所需知识涉及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等。由于内容丰富而课时又有所压缩,单一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法,必然会造成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且知识点量大时,学生往往很难记住的现象。鉴于此,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一)重点、难点内容,以教师精讲为主

对于货币银行学中的重、难点问题,宜采用教师精讲的方式。尽管这些年来,许多教育学者对这种传统型的教学方法提出了质疑,但是,就一些原理、概念、学证明等内容而言,采用此法是较适宜的。当然,要避免“填鸭式”、“满堂灌”的现象,采取一些配套教学手段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注重课前提问环节。课堂提问,使学生的思想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逼”他们快速回忆起前一节课相关内容,以有利于本次教学。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启发学生,引导他们的思路。比如,在讲授凯恩斯的货币传导机制:MsRIGNP的时候,就要启发学生,如果货币供应量Ms上升,利率是上升还是下降?为什么?利率下降,投资上升吗?投资增加,GNP如何变化?通过这种集体提问方式,使学生自己推导出作用原理。实践证明,通过这样的方式,同学们能够较快理解凯恩斯货币传导机制,效果较教师单一传授要好得多。,还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经济学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它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通过学习《货币银行学》,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有关原理解释现实经济现象,同时,通过分析经济现象,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所以,讲课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运用实例。例如,在讲完中央银行的三大传统政策工具后,结合我国目前通货紧缩、总需求不足的宏观经济情况,向学生讲授了中国人民银行通过降低法定准备金率和再贴现率、在公开市场上收购债券来刺激经济的发展;再比如,在讲授商业银行资产业务时,结合了中国商业银行现在新开展的各种消费信贷业务。通过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一方面,避免了单纯讲授理论时的枯燥无味,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激发学生关注社会经济的兴趣,使他们真正理解货币银行学中的有关理论,活学活用,而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的死记硬背。

(二)学生已有所掌握的内容,采用教师、学生换位法

这种方法也就是以学生讲授为主。具体操作如下:(1)教师于下课前将讲授内容列出,引导学生准备。(2)给予充分准备时间,学生上台讲课。(3)讲完后,其他同学提问。(4)教师总结,点评。并对其中的难点重点给予正确解释。

教学实践中,我在讲述完凯恩斯和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后,布置了一道题目:凯恩斯理论和弗里德曼理论的区别与联系。规定下次上课时由学生主讲。一开始,没有人愿意上台,经过一番鼓励,一个平时成绩较的同学主动走上讲台,有了这个开头,随后的气氛开始活跃起来,同学们也更加积极了,主讲之后的课堂提问也非常精彩。显而易见,这一方法的效果是明显的,它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通过“认真备课”,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当然,换位法的使用也要注意一些问题,比如,应选择学生有一定掌握基础的内容,或在以前相关课程中有所涉及,或已有过必要的讲授;另外,教师的总结必不可少,避免主讲学生中一些不正确的内容误导其他同学。

(三)学生较易理解掌握的内容,采用讨论法

讨论法一般是由教师提出论题,学生围绕论题进行讨论,通过讨论,加深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相互启发并达成共识。讨论时,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7-8人为宜,教师在课堂内巡视,做辅导答疑,,教师要及时总结评价,并对问题进行概括小结。例如,在讲授“利率对经济的影响”一节时,我提前布置了讨论题:降息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要求学生课后找资料,下节课分组讨论。讨论时,各组成员就自己搜集的材料,分别展开讨论,我在巡视过程中,提示学生运用实证分析法,重点分析降息对我国就业、产出、储蓄的影响。在随后的各组发言中,小组代表运用相关理论,结合真实数据,得出了降息对我国宏观经济目前影响尚不明显的结论。通过讨论,加强了书本知识和实际的联系,也使学生敢于大胆提出自己的建议与看法,真正做到了教学相长。

(四)与热点问题相关的内容,采用学生提问法

由于教材受到编写、出版等时滞的影响,往往很难将近期的东西容纳进去,而我国的金融改革措施又不断推出,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不能仅仅满足于课本内容,应将近期的金融发展状况介绍给同学们,使学生获得近期的信息。例如,在讲完“金融市场”一章后,由于受多方因素所限,目前暂不能组织学生去银行、证券公司实地参观,为了有助于学生对该章内容的理解,我将《中国证券报》上的“货币市场”、“股票市场”、“资本市场”专版分别复印下来,人手一份,指导学生如何读懂金融类报刊,学会看股指、拆息以及金融专家写的评论文章。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可自由提问,例如股指的计算,银行拆息的行情解读等。通过接触一些实践性强的热点问题,使学生获得身临其境的感觉,有助于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对此法很欢迎,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公务员之家:

三、合理设计作业,提高学生科研能力

要提高教学质量,自然应抓好每一个环节,而高质量的完成作业是学生学好一门课的关键,故科学的布置作业,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也是很重要的。而《货币银行学》这样的经济学课程,不同于理工类的专业课,需要大量的计算练习方能掌握。所以,布置作业时,除了设计一些讨论题目和学生主讲课题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布置一些论文题目,以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也为他们四年级做毕业设计打基础。我一般是一个月布置一个题目,并将论文成绩作为平时成绩计入期末总评。为了交作业,学生不得不查阅课外资料,这有助于扩大他们的知识面,而通过写论文,也提高了他们的科研能力,为毕业设计乃至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以上就是笔者在提高《货币银行学》教学质量方面所做的一些探索,提高教学质量,需要教师毕生的追求和探索。笔者相信,只要肯下工夫,虚心求教,定能取得良好效果。

货币银行学论文:提高《货币银行学》教学质量措施论文

论文关键词:货币银行学;教学方法;教学质量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必须要通过学习《货币银行学》课程.掌握必要的金融知识。文章总结了作者在《货币银行学》教学工作方面的经验和体会.通过分析教材选择的原则、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为提高教学质量作了一些有益的探讨。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金融业在我国宏观经济调控中的地位也日益重要。作为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有必要掌握基础性的金融理论知识,而《货币银行学》作为经济类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就是向学生讲授有关货币、信用、银行理论方面的知识,通过学习,为后续各专业课的掌握打下良好的基础。此课程具有专业性较强、涉及知识面广、与现实经济生活密切联系等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时,注重各个教学环节,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怎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尽快获得良好教学效果,确实不易。通过这五年的摸索与实践,得到一些经验和体会,诚与同龄人共勉。

一、根据教学要求,合理选用教材教材是教师组织教学的主要依据,教材的选择一定要合适,因此,在选择教材时应考虑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教材内容的先进性。教材内容应当反映本学科领域近期的发展现状,对于经济学类教材更是如此。随着西方金融理论研究的不断深人和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货币银行学》教材应尽可能选择近期出版的教材,将新的、先进的金融知识传授给学生。

(二)、教材内容体系的合理性。由于我国过去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因此,在有关经济理论的教材编写方面,一般是将资本主义部分与社会主义部分分开编著。例如,《货币银行学》只讲述资本主义国家的金融理论,而《社会主义金融理论》则介绍我国情况。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以及银行业逐渐与国际接轨,将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理论截然分开的教材体系显然已不适应当前教学需要。所以,在教材内容的编排上,二者结合程度的如何,也是选择教材的标准之一。

(三)、教材内容的难易性。教材内容一定要深浅结合,如果内容过易,没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就会觉得空洞乏味,调动不起他们的兴趣;而如果过难,学生学起来吃力,同样没有效果。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有意选择既有启发性,又有一定难度的内容,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主动、自觉的学习。目前,《货币银行学》的教材很多,各名牌大学都出版了自编教材,教师选择教材的自由度增大,有很大灵活性。根据两年的摸索与实践,目前采用的教材是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的,由夏德仁编著的《货币银行学》,该书内容较新颖,重点突出,并在介绍各种货币银行学原理、金融理论的同时,还讲述了近几年来中国金融业的一些改革情况,从教材使用效果看,还是比较理想的。

二、区分不同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货币银行学》课程内容庞杂,主要包括:货币理论,信用、利息理论,银行体系,商业银行经营,中央银行制度,通货膨胀理论,外汇理论,国际收支理论等,所需知识涉及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等。由于内容丰富而课时又有所压缩,单一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法,必然会造成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且知识点量大时,学生往往很难记住的现象。鉴于此,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一)、重点、难点内容,以教师精讲为主。对于货币银行学中的重、难点问题,宜采用教师精讲的方式。尽管这些年来,许多教育学者对这种传统型的教学方法提出了质疑,但是,就一些原理、概念、学证明等内容而言,采用此法是较适宜的。当然,要避免“填鸭式”、“满堂灌”的现象,采取一些配套教学手段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注重课前提问环节。课堂提问,使学生的思想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逼”他们快速回忆起前一节课相关内容,以有利于本次教学。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启发学生,引导他们的思路。比如,在讲授凯恩斯的货币传导机制:MsRIGNP的时候,就要启发学生,如果货币供应量Ms上升,利率是上升还是下降?为什么?利率下降,投资上升吗?投资增加,GNP如何变化?通过这种集体提问方式,使学生自己推导出作用原理。实践证明,通过这样的方式,同学们能够较快理解凯恩斯货币传导机制,效果较教师单一传授要好得多。

,还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经济学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它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通过学习《货币银行学》,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有关原理解释现实经济现象,同时,通过分析经济现象,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所以,讲课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运用实例。例如,在讲完中央银行的三大传统政策工具后,结合我国目前通货紧缩、总需求不足的宏观经济情况,向学生讲授了中国人民银行通过降低法定准备金率和再贴现率、在公开市场上收购债券来刺激经济的发展;再比如,在讲授商业银行资产业务时,结合了中国商业银行现在新开展的各种消费信贷业务。通过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一方面,避免了单纯讲授理论时的枯燥无味,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激发学生关注社会经济的兴趣,使他们真正理解货币银行学中的有关理论,活学活用,而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的死记硬背。

(二)、学生已有所掌握的内容,采用教师、学生换位法。这种方法也就是以学生讲授为主。具体操作如下:(1)教师于下课前将讲授内容列出,引导学生准备。(2)给予充分准备时间,学生上台讲课。(3)讲完后,其他同学提问。(4)教师总结,点评。并对其中的难点重点给予正确解释。

教学实践中,我在讲述完凯恩斯和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后,布置了一道题目:凯恩斯理论和弗里德曼理论的区别与联系。规定下次上课时由学生主讲。一开始,没有人愿意上台,经过一番鼓励,一个平时成绩较的同学主动走上讲台,有了这个开头,随后的气氛开始活跃起来,同学们也更加积极了,主讲之后的课堂提问也非常精彩。显而易见,这一方法的效果是明显的,它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通过“认真备课”,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当然,换位法的使用也要注意一些问题,比如,应选择学生有一定掌握基础的内容,或在以前相关课程中有所涉及,或已有过必要的讲授;另外,教师的总结必不可少,避免主讲学生中一些不正确的内容误导其他同学。

(三)、学生较易理解掌握的内容,采用讨论法。讨论法一般是由教师提出论题,学生围绕论题进行讨论,通过讨论,加深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相互启发并达成共识。讨论时,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7-8人为宜,教师在课堂内巡视,做辅导答疑,,教师要及时总结评价,并对问题进行概括小结。例如,在讲授“利率对经济的影响”一节时,我提前布置了讨论题:降息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要求学生课后找资料,下节课分组讨论。讨论时,各组成员就自己搜集的材料,分别展开讨论,我在巡视过程中,提示学生运用实证分析法,重点分析降息对我国就业、产出、储蓄的影响。在随后的各组发言中,小组代表运用相关理论,结合真实数据,得出了降息对我国宏观经济目前影响尚不明显的结论。通过讨论,加强了书本知识和实际的联系,也使学生敢于大胆提出自己的建议与看法,真正做到了教学相长。公务员之家:

(四)、与热点问题相关的内容,采用学生提问法。由于教材受到编写、出版等时滞的影响,往往很难将近期的东西容纳进去,而我国的金融改革措施又不断推出,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不能仅仅满足于课本内容,应将近期的金融发展状况介绍给同学们,使学生获得近期的信息。例如,在讲完“金融市场”一章后,由于受多方因素所限,目前暂不能组织学生去银行、证券公司实地参观,为了有助于学生对该章内容的理解,我将《中国证券报》上的“货币市场”、“股票市场”、“资本市场”专版分别复印下来,人手一份,指导学生如何读懂金融类报刊,学会看股指、拆息以及金融专家写的评论文章。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可自由提问,例如股指的计算,银行拆息的行情解读等。通过接触一些实践性强的热点问题,使学生获得身临其境的感觉,有助于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对此法很欢迎,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三、合理设计作业,提高学生科研能力

要提高教学质量,自然应抓好每一个环节,而高质量的完成作业是学生学好一门课的关键,故科学的布置作业,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也是很重要的。而《货币银行学》这样的经济学课程,不同于理工类的专业课,需要大量的计算练习方能掌握。所以,布置作业时,除了设计一些讨论题目和学生主讲课题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布置一些论文题目,以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也为他们四年级做毕业设计打基础。我一般是一个月布置一个题目,并将论文成绩作为平时成绩计入期末总评。为了交作业,学生不得不查阅课外资料,这有助于扩大他们的知识面,而通过写论文,也提高了他们的科研能力,为毕业设计乃至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以上就是笔者在提高《货币银行学》教学质量方面所做的一些探索,提高教学质量,需要教师毕生的追求和探索。笔者相信,只要肯下工夫,虚心求教,定能取得良好效果。

货币银行学论文:货币银行学自主学习模式研究论文

摘要:目前,高校学生“数字化”学习态势业已呈现,但高校现有的硬件建设和管理模式还存在一些不利于“数字化”学习的开展因素。根据数字化学习的要素构成及特点,针对学生自主学习货币银行学的困难和成因,提出自主学习货币银行学的构建模式。

关键词:货币银行学;自主学习模式;数字化

一、引言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特别强调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发展现代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社会也是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和保障。

近几年来,各大学的校园网络建设趋于完善,电教设备和多种媒体的建设也达到一个比较高的水平。所以,随着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提高和多渠道、多方面获取知识的欲望的增强,高校目前“数字化”学习态势业已呈现。但高校现有的硬件建设和管理模式还存在一些因素不利于“数字化”学习的开展因素。所以,研究、分析基于“数字化”学生自主学习模式,并构建学生终身学习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和历史意义。

二、数字化学习的要素构成与特点

(一)数字化学习构成要素

1.数字化学习环境

数字化学习环境包括如下基本组成部分:(1)设施,如多媒体计算机、多媒体教室网络、校园网络、因特网等;(2)资源,为学习者提供的经数字化处理的多样化、可全球共享的学习材料和学习对象;(3)平台,向学习者展现的学习界面,实现网上教与学活动的软件系统;(4)通讯,实现远程协商讨论的保障;(5)工具,学习者进行知识构建、创造实践,解决问题的学习工具。

2.数字化学习资源

数字化资源包括数字视频、数字音频、多媒体软件、CD-ROM、网站、电子邮件、在线学习管理系统、计算机模拟、在线讨论、数据文件、数据库,等等。数字化学习资源是数字化学习的关键,它可以通过教师开发、学生创作、市场购买、网络下载等方式获取。数字化学习资源具有切合实际、即时可信,可用于多层次探究,可操纵处理,富有创造性等特点。

3.数字化学习方式

数字化学习方式具有多种途径:(1)资源利用的学习,即利用数字化资源进行情境探究学习;(2)自主发现的学习,借助资源,依赖自主发现、探索性的学习;(3)协商合作的学习,利用网络通讯,形成网上社群,进行合作式、讨论式的学习;(4)实践创造的学习,使用信息工具,进行创新性、实践性的问题解决学习。

(二)数字化学习特点

1.学习内容和资源的获取具有随意性

事实上只要网络系统具有较理想的带宽,学生和教师就能够在网络和资源库上获得所需的课程内容和学习资源。学生可以不受时空和传递呈现方式的限制,通过多种设备,使用各种学习平台获得高质量课程相关信息,可以实现随意的信息传送、接收、共享、组织和储存。

2.学习内容具有实效性

通过数字化的学习环境,教师和学生能够充分利用当前国内、国际现实世界中的信息作为教学资源,并融入课程之中,让学习者进行讨论和利用。这种以现实为基础的信息利用,将有助于学生发现知识并加深对现实世界的理解。

3.对学习内容探究具有多层次性

数字化资源具有高度的多样性和共享性,把数字化资源作为课程教学内容,对相同的学科主题内容,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能力和兴趣选择不同的难度水平进行探索。

4.学习内容具有可操纵性

数字化学习过程,既把课程内容进行数字化处理,同时又利用共享的数字化资源融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这些数字化学习内容能够被评价、被修改和再生产,它允许学生和教师用多种先进的数字信息处理方式对它进行运用和再创造。

5.学习内容具有可再生性

经数字化处理的课程学习内容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采用新颖熟练的数字化加工方法,进行知识的整合、再创造,并作为学习者的学习成果。数字化学习的可再生性,不仅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而且为学生创造力的发挥提供了更大的可能。

三、学生自主学习货币银行学的困难与成因分析

1.学习需要不明确,学习动机有待进一步加强

少数学生学习货币银行学需要不明确或根本没有自主学习需要,在这种状况下,谈学习动机则缺乏基础。学习需要不明确、学习动机不强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1)少数学生本身就没有学习需要或者根本就不想学习。学生学习的动力来自家庭方面的占绝大多数,他们在学习上的盲动和无奈,我们从以往的一系列的座谈中就能明确体会到。(2)一部分学生本身有需要,但需要不明确,这也不能使学生产生大的学习动力。(3)一部分学生的学习需要是存在的,但学习需要不端正,这导致了学习动机的不端正,同样也不能产生学习动力,从而不能引发自主化学习的行为。2.对现代教育和自主学习的认知和适应尚需提高

有少数学生对现代教育和自主化学习货币银行学的认知和适应程度不够。有调查显示,调查样本中有291人不太喜欢甚至不喜欢上网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占样本量的27.6%。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1)宣传和教育不到位。对自主化学习方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宣传和教育不够广泛、深入;(2)传统学习方式的禁锢和少数学生自主化学习素质低。师传生受、耳提面命的教学模式在我国已经存在几千年,并且在人们的脑海里根深蒂固,要想在短时间内提倡和养成自主化学习习惯,不是件容易的事。

3.对资源的整合意识不强,利用效率应较大化

调查样本显示,大部分学生能够自觉利用多媒体学习资源进行学习,而且利用的种类多、学习时间长。但是,仍有小部分学生自觉利用的多媒体学习资源种类少、学习时间也少的情况。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1)学生素质方面的原因。少数学生对新技术应用能力整体水平低,且存在着适应能力差的缺陷,这些学生不可能自觉地花费较多时间学习多种媒体;(2)安徽省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有些地区的学生还不具有自主化学习的起码条件;(3)自主化学习资源的数量和功能也影响了学生的使用。

4.学生间交流、相互学习的机会不多

在参加现代教育学习的学生中间建立和重视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调查样本表明,少数学生间交流、相互学习机会不多的现象依然存在。主要原因有:(1)对交流和相互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传统思想认为学习基本上是个人的行为,没有必要去与同学就学习进行交流;(2)缺乏交流学习的一些基本条件。

四、自主学习货币银行学模式构建

针对货币银行学的教学特点,根据自主性、交互性和个性化网络教学要求,在金融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课程组老师的共同努力下,以先进的校园网系统为依托,形成了Blackboard网络辅助教学平台和货币银行学课程网络教学平台(/college/jrxy/jing.asp)形成三位一体、相互补充、互相依赖的网络教学特色,充分利用了现代信息技术在专业教学中的优势,弥补了课堂教学的某些不足。

参与安徽省教育厅教研课题《基于数字化的我省高校学生自主学习模式的构建》(2007jyxm287)和安徽财经大学教研课题《数字化下学生自主学习模式构建》(ACJYYB200609)的研究认为,为适应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远程教育信息化进程迅速推进的要求,目前应加快校园网络以及多媒体教室的建设步伐,结合自身现有条件积极有效地开展“数字化”学习,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办学水平。

在今后的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过程中,要做到:

1.加大宣传和教育力度,积极引导,提高学生自主化学习货币银行学的认同感

从学生开始接触本课程的及时天起,就要有意识的向学生介绍货币银行学的课程特征、学习形式、教学过程、使用的教学媒体和教学环节等。在此基础上,抓住时机,通过不同的途径和方式强化其自主化学习观念,使其逐渐养成良好的货币银行学自主化学习习惯。

2.进一步加强货币银行学课程资源的建设和整合,引导学生自觉使用

在注意货币银行学课程资源建设的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自觉使用适合货币银行学课程自主化学习的多媒体资源,使货币银行学课程资源建设发挥较大效用。

3.注意学习方法的传授,侧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知识经济时代,仅有知识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获得知识的能力以及来自于知识的创造力。在货币银行学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能力尤其是创造力的培养,而不能仅限于知识的传播,还应进一步探索出更科学、更有效的货币银行学等课程教学模式。

4.增进学生与学生、学生和老师间的对货币银行学等课程的交流和沟通

教学双方的情感交流相对枯燥的说教而言,具有无抵抗性、直接感动等特征;同时,情感是培养学生对教师、现代教育和货币银行学自主化学习方式的归属感、认同感的重要因素,不容忽视。增进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和沟通的主要目的在于建立学习小组并使之良好地运行,从而更好地进行协作学习,共同提高。

货币银行学论文:货币银行学自主学习模式研究论文

摘要:目前,高校学生“数字化”学习态势业已呈现,但高校现有的硬件建设和管理模式还存在一些不利于“数字化”学习的开展因素。根据数字化学习的要素构成及特点,针对学生自主学习货币银行学的困难和成因,提出自主学习货币银行学的构建模式。

关键词:货币银行学;自主学习模式;数字化

一、引言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特别强调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发展现代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社会也是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和保障。

近几年来,各大学的校园网络建设趋于完善,电教设备和多种媒体的建设也达到一个比较高的水平。所以,随着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提高和多渠道、多方面获取知识的欲望的增强,高校目前“数字化”学习态势业已呈现。但高校现有的硬件建设和管理模式还存在一些因素不利于“数字化”学习的开展因素。所以,研究、分析基于“数字化”学生自主学习模式,并构建学生终身学习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和历史意义。

二、数字化学习的要素构成与特点

(一)数字化学习构成要素

1.数字化学习环境

数字化学习环境包括如下基本组成部分:(1)设施,如多媒体计算机、多媒体教室网络、校园网络、因特网等;(2)资源,为学习者提供的经数字化处理的多样化、可全球共享的学习材料和学习对象;(3)平台,向学习者展现的学习界面,实现网上教与学活动的软件系统;(4)通讯,实现远程协商讨论的保障;(5)工具,学习者进行知识构建、创造实践,解决问题的学习工具。

2.数字化学习资源

数字化资源包括数字视频、数字音频、多媒体软件、CD-ROM、网站、电子邮件、在线学习管理系统、计算机模拟、在线讨论、数据文件、数据库,等等。数字化学习资源是数字化学习的关键,它可以通过教师开发、学生创作、市场购买、网络下载等方式获取。数字化学习资源具有切合实际、即时可信,可用于多层次探究,可操纵处理,富有创造性等特点。

3.数字化学习方式

数字化学习方式具有多种途径:(1)资源利用的学习,即利用数字化资源进行情境探究学习;(2)自主发现的学习,借助资源,依赖自主发现、探索性的学习;(3)协商合作的学习,利用网络通讯,形成网上社群,进行合作式、讨论式的学习;(4)实践创造的学习,使用信息工具,进行创新性、实践性的问题解决学习。

(二)数字化学习特点

1.学习内容和资源的获取具有随意性

事实上只要网络系统具有较理想的带宽,学生和教师就能够在网络和资源库上获得所需的课程内容和学习资源。学生可以不受时空和传递呈现方式的限制,通过多种设备,使用各种学习平台获得高质量课程相关信息,可以实现随意的信息传送、接收、共享、组织和储存。

2.学习内容具有实效性

通过数字化的学习环境,教师和学生能够充分利用当前国内、国际现实世界中的信息作为教学资源,并融入课程之中,让学习者进行讨论和利用。这种以现实为基础的信息利用,将有助于学生发现知识并加深对现实世界的理解。

3.对学习内容探究具有多层次性

数字化资源具有高度的多样性和共享性,把数字化资源作为课程教学内容,对相同的学科主题内容,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能力和兴趣选择不同的难度水平进行探索。

4.学习内容具有可操纵性

数字化学习过程,既把课程内容进行数字化处理,同时又利用共享的数字化资源融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这些数字化学习内容能够被评价、被修改和再生产,它允许学生和教师用多种先进的数字信息处理方式对它进行运用和再创造。

5.学习内容具有可再生性

经数字化处理的课程学习内容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采用新颖熟练的数字化加工方法,进行知识的整合、再创造,并作为学习者的学习成果。数字化学习的可再生性,不仅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而且为学生创造力的发挥提供了更大的可能。

三、学生自主学习货币银行学的困难与成因分析

1.学习需要不明确,学习动机有待进一步加强

少数学生学习货币银行学需要不明确或根本没有自主学习需要,在这种状况下,谈学习动机则缺乏基础。学习需要不明确、学习动机不强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1)少数学生本身就没有学习需要或者根本就不想学习。学生学习的动力来自家庭方面的占绝大多数,他们在学习上的盲动和无奈,我们从以往的一系列的座谈中就能明确体会到。(2)一部分学生本身有需要,但需要不明确,这也不能使学生产生大的学习动力。(3)一部分学生的学习需要是存在的,但学习需要不端正,这导致了学习动机的不端正,同样也不能产生学习动力,从而不能引发自主化学习的行为。

对现代教育和自主学习的认知和适应尚需提高

有少数学生对现代教育和自主化学习货币银行学的认知和适应程度不够。有调查显示,调查样本中有291人不太喜欢甚至不喜欢上网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占样本量的27.6%。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1)宣传和教育不到位。对自主化学习方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宣传和教育不够广泛、深入;(2)传统学习方式的禁锢和少数学生自主化学习素质低。师传生受、耳提面命的教学模式在我国已经存在几千年,并且在人们的脑海里根深蒂固,要想在短时间内提倡和养成自主化学习习惯,不是件容易的事。

3.对资源的整合意识不强,利用效率应较大化

调查样本显示,大部分学生能够自觉利用多媒体学习资源进行学习,而且利用的种类多、学习时间长。但是,仍有小部分学生自觉利用的多媒体学习资源种类少、学习时间也少的情况。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1)学生素质方面的原因。少数学生对新技术应用能力整体水平低,且存在着适应能力差的缺陷,这些学生不可能自觉地花费较多时间学习多种媒体;(2)安徽省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有些地区的学生还不具有自主化学习的起码条件;(3)自主化学习资源的数量和功能也影响了学生的使用。

4.学生间交流、相互学习的机会不多

在参加现代教育学习的学生中间建立和重视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调查样本表明,少数学生间交流、相互学习机会不多的现象依然存在。主要原因有:(1)对交流和相互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传统思想认为学习基本上是个人的行为,没有必要去与同学就学习进行交流;(2)缺乏交流学习的一些基本条件。

四、自主学习货币银行学模式构建

针对货币银行学的教学特点,根据自主性、交互性和个性化网络教学要求,在金融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课程组老师的共同努力下,以先进的校园网系统为依托,形成了Blackboard网络辅助教学平台和货币银行学课程网络教学平台(/college/jrxy/jing.asp)形成三位一体、相互补充、互相依赖的网络教学特色,充分利用了现代信息技术在专业教学中的优势,弥补了课堂教学的某些不足。

参与安徽省教育厅教研课题《基于数字化的我省高校学生自主学习模式的构建》(2007jyxm287)和安徽财经大学教研课题《数字化下学生自主学习模式构建》(ACJYYB200609)的研究认为,为适应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远程教育信息化进程迅速推进的要求,目前应加快校园网络以及多媒体教室的建设步伐,结合自身现有条件积极有效地开展“数字化”学习,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办学水平。

在今后的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过程中,要做到:

1.加大宣传和教育力度,积极引导,提高学生自主化学习货币银行学的认同感

从学生开始接触本课程的及时天起,就要有意识的向学生介绍货币银行学的课程特征、学习形式、教学过程、使用的教学媒体和教学环节等。在此基础上,抓住时机,通过不同的途径和方式强化其自主化学习观念,使其逐渐养成良好的货币银行学自主化学习习惯。

2.进一步加强货币银行学课程资源的建设和整合,引导学生自觉使用

在注意货币银行学课程资源建设的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自觉使用适合货币银行学课程自主化学习的多媒体资源,使货币银行学课程资源建设发挥较大效用。

3.注意学习方法的传授,侧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知识经济时代,仅有知识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获得知识的能力以及来自于知识的创造力。在货币银行学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能力尤其是创造力的培养,而不能仅限于知识的传播,还应进一步探索出更科学、更有效的货币银行学等课程教学模式。

4.增进学生与学生、学生和老师间的对货币银行学等课程的交流和沟通

教学双方的情感交流相对枯燥的说教而言,具有无抵抗性、直接感动等特征;同时,情感是培养学生对教师、现代教育和货币银行学自主化学习方式的归属感、认同感的重要因素,不容忽视。增进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和沟通的主要目的在于建立学习小组并使之良好地运行,从而更好地进行协作学习,共同提高。

货币银行学论文:货币银行学论文

摘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相当长一段时期中,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普遍采取了利率管制措施。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起,利率管制的弊端在积累之中暴露得日益充分,到八十年代以来利率市场化成为世界性潮流。伴随着利率市场化,利率水平在全球范围呈上升趋势。在世界各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在我国,利率市场化早有呼声,其研讨也久有时日,但由于种种因素掣肘,尤其担心利率市场化导致利率失控,以至迟迟未能付诸实施。然而,利率市场化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或迟或早终归要实现利率的市场化。本文拟就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等问题进行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关键词:金融改革利率市场化方向途径

投入社会生产的货币资本,是各种生产要素的价值表现。市场经济中货币资本表现为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资本循环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为了更充分有效地动员和利用更多的货币财富投入社会生产以扩大生产规模,以银行为中介的货币资本借贷成为社会生产不可或缺的金融活动。随着货币资本在社会范围内的集中和分配,金融成为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货币资本的借贷,是拥有货币所有权的贷出者将货币资本的使用权转让给借入者,贷出者必须有利可图才转让货币的使用权;借入者获得了货币资本的使用权将其投入商品生产经营活动能够带来更多的收益。所以,借入者必须将其收益的一部分支付给贷出者,这就是借贷资本的利息。利率,是利息率的简称。利息,是资本所有者(债权人)因贷出货币资本而从借款人(债务人)手中获取的报酬,换言之,利息就是贷出者凭借自己对货币资本的所有权而获得的经济收益。可见,利率是借贷期内所形成的利息额与所贷资金额的比率,亦即一定时期内利息额对贷出资本额之比。利率市场化,是指由市场资本供求关系在更大程度上决定资本供给和使用的价格,这种价格以商业银行不同类型的存贷款利率为中心,并连带影响其他债券、保单等金融产品的价格。

在市场经济中,货币资本的借贷活动必须而且只能通过市场来进行。贷出者提供给市场的货币资本量表现为货币资本的供给量,借入者在市场上所需的货币资本表现为需求量。市场上货币资本的供给与需求关系的变化,决定着利息率高低的变化,这就是由市场决定借贷资本的利率。利率的市场化,使货币资本的借贷双方通过市场活动建立经济联系,货币资本借贷价格由市场供求关系来决定,并且货币借贷资本的市场价格的波动必然连带影响其他债券、保单等金融产品的价格。这有利于货币资本借贷双方遵循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建立平等竞争的经济关系和利益分配关系,有利于金融市场更优化、更高效地配置各类金融资源,成为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的重要环节。所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核心和重要标志,也是我国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加强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使金融更好地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这一重要观点,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发展金融市场指明了方向。

我国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就是要逐步建立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商业性金融产品利率水平的利率形成机制。具体来说,就是将金融产品的定价权交给商业性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由商业银行根据资金的供求状况决定;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间接调控货币市场利率,不再统一规定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水平。这是一项牵动整个经济运行全局的改革,所以必须稳步推进,慎重行事,绝非一蹴而就,不可操之过急。

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就是要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与整个经济开放的进程相吻合,同汇率、资本项目等的开放联系起来考虑。利率市场的开放,要逐步探索,选择合适的品种和有利时机,应是有理论指导、有政策规范、有实施步骤的开放。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原则上应遵循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大额、后小额的步骤。目前,外币存贷款利率、同业拆借利率和银行间国债市场利率已经放开,放开农村存贷款利率的改革正在试点。不久的将来,央行将通过提高贷款利率浮动幅度,规定存款利率上限和贷款利率下限等过渡方式,最终建立市场利率体系,实现利率市场化。

一、什么是利率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是指利率的决定权交给市场、由市场主体自主决定利率的过程。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如果市场竞争充分,则任何单一的经济主体都不可能成为利率的单方面制定者,而只能是利率的接受者。换言之,所谓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由市场来决定。它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具体讲,利率市场化是指存贷款利率不由上级银行统一控制,而是由各商业银行根据资金市场的供求变化来自主调节。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引导,以同业拆借利率为金融市场基础利率,各种利率保持合理的利差和分层有效传导的利率体系。

利率市场化至少应包含以下具体内容:

1、金融交易主体享有利率决定权。金融活动不外乎是资金盈余部门和赤字部门之间进行的资金交易活动。金融交易主体应该有权对其资金交易的规模、价格、偿还期限、担保方式等具体条款进行讨价还价。讨价还价的方式可能是面谈:L招标。也可能是资金供求双方在不同客户或者服务提供商之间反复权衡和选择。

2、利率的数量结构、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应由市场自发选择。同任何商品交易一样,金融交易同样存在批发与零售的价格差别:与其不同的是,资金交易的价格还应该存在期限差别和风险差别。利率计划当局既无必要也无可能对利率的数量结构、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进行科学的测算。相反,金融交易的双方应该有权就某一项交易的具体数量(或规模)、期限、风险及其具体利率水平达成协议,从而为整个金融市场合成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利率数量结构、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

3、同业拆借利率或短期国债利率将成为市场利率的基本指针。显然,从微观层面上看,市场利率比计划利率档次更多,结构更为复杂,市场利率水平只能根据一种或几种市场交易量大、为金融交易主体所普遍接受的利率来确定。根据其他国家的经验,同业拆借利率或者长期国债利率是市场上交易量较大、信息披露最充分从而也是最有代表性的市场利率,它们将成为制定其他一切利率水平的基本标准,也是衡量市场利率水平涨跌的基本依据。

4、政府(或中央银行)享有间接影响金融资产利率的权利。利率市场化并不是主张放弃政府的金融调控,正如市场经济并不排斥政府的宏观调控一样。但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政府(或中央银行)对金融的调控只能依靠间接手段,例如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影响资金供求格局,从而间接影响利率水平;或者通过调整基准利率影响商业银行资金成本,从而改变市场利率水平。在金融调控机制局部失灵的情况下,可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金融行为进行适当方式和程度的窗口指导,但这种手段不宜用得太多,以免干扰了金融市场本身的运行秩序。

在上述的内容当中,商业银行对存贷款的定价权是利率市场化也是金融市场化的核心内容。这是因为价格是市场经济的灵魂;普通商业的价格机制影响的只是一个市场的局部均衡,而金融市场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市场,其价格机制将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效率。从微观层面看商业银行作为经营货币信用业务的特殊企业,定价权是其基本的权利。没有定价权的企业,其经营成效是其自身所无法控制的外生变量,改善其经营也就无从谈起;对商业银行而言,其利率风险管理技术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更为重要的是,计划利率将始终是国有银行缺乏效率的客观理由。而从金融调控的角度看,随着经济周期由计划周期向市场周期转变,商业银行作为货币政策传导的最重要主体之一,其行为具有越来越强的不可控性,只有在利率市场化的前提下实施有效的间接金融调控,才能增强商业银行对基础货币调控的敏感度和对基准利率的敏感度,从而改善宏观金融调控效果。

二、为什么要推行利率市场化

(一)利率市场化的经济学理论依据。

市场经济学说告诉我们,价格是市场机制的核心,价格反映供求关系,为资源流动提供信号,最终引导资源的优化配置。现代市场经济学说则将利率看作最重要的价格。因为利率是资金的价格、资本的价格。资金作为一种投资、生产、消费等一切经济活动都必须使用的生产要素,其价格机制影响的不是某一局部市场的供求平衡,而是整个社会的供求状况和资源配置效率。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率作为一个重要的经济杠杆,对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和微观经济运行起着不可替代的十分重要的调节作用。

利率具有调节国民经济结构,引导资金投向,调节社会储蓄与投资,促进社会资源合理配置等重要功能。利率升高时,储蓄收益增加、投资和消费收益减少(因为获得资金的成本增加了),市场主体对资金的需求随之减少,经济过热就会缓解。当资金需求过淡,资金市场供大于求,供给方又会降低利率,从而激发资金需求再度增加,投资和消费随之兴旺。正是因为抓住了利率这个市场经济的牛鼻子,格林斯潘才得以让美国经济史无前例地保持了9年的高增长低通胀。世界主要的市场经济国家也都无一例外地将利率政策作为最重要的宏观调控手段。在许多国家,利率几乎是经常运用的宏观调控手段。

(二)国外推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经验与教训

从国际上看,金融自由化成了近30年来各国普遍采用的一项非常重要的经济政策。无论从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到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如韩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我国的台湾省,还是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如智利、阿根廷等,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卷入这一浪潮。虽然各个国家情况不仅相同,所选择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条件、时机、途径和程度及结果也不一样。但经有关对比研究和分析,总结出的一些共同的经验和教训,值得我国深思和借鉴。

1、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成功概率与经济发达程度成正比。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发达国家不但利率放得彻底,没有反复,而且放开后对国内经济运行冲击较小,过渡也较平稳;新兴工业化国家的改革也较顺利,但不如发达国家进行得平稳;而发展中国家的则多反复。条件好的有成功的,但以失败的居多。其道路选择异常艰难,成本偏高。

2、改革方式的选择影响着改革进程的选择。通过比较可以发现:选择渐进改革者成功几率高,而选择激进改革者则多磨难。

3、宏观经济形势决定着改革的时机选择。在宏观经济形势稳定的情况下,选择改革的多取得成功或进展顺利;而在宏观经济形势不稳定的情况下,改革多夭折。

4、微观基础建设的程度制约着改革的行进速度。先培育金融市场(如资本市场、货币市场等),强壮金融机构后放开利率的成功者居多;而无扎实的市场基础就贸然放开利率管制者多以失败而告终

5、监管体系健全可以弥补政策设计中的不足,保障改革能平稳进行。建立起一套有效运作的金融监管体系、尤其是加强对银行行为的有效监管,可以弥补改革政策设计中的不足,缓和利率放开后短期内释放出的冲击波,缩少其对社会经济正常运行所带来的波动,保障改革能按既定的方向进行下去。

6、超高的正值实际利率水平与深度负利率一样,都不是正常市场运行的均衡利率。实行利率市场化,将利率水平由负利率或低利率水平升至正利率和较高利率水平,是符合金融自由化理论最初设想的目标的。但超过正常水平的“超高利率”也是扭曲利率,如果监管不足,其破坏作用比负利率还大,可以直接导致一国整个金融体系的几近崩溃。

7、金融开放可以推进也可以破坏利率市场化进程。利率市场化可在封闭经济环境中进行,但一般都是在开放经济环境中推进的。在现代世界经济国际化程度日益加深的背景下,一国不融入国际经济潮流,不开放经济已是不可能,关键是要掌握好开放度。如把握不当,则可能触发金融危机,其破坏力也是相当大的。

8、发展中国家的利率市场化并非发达国家历程的简单翻版,切不可照搬照抄。发达国家在金融改革方面已先行一步,其经验可资发展中国家借鉴,但其历程和具体方式、方法、时机选择并不一定都适合发展中国家。这是因为它们在市场培育程度、财政依赖程度、经济管制程度和社会历史、政治、文化等均有差别。

货币银行学论文:货币银行学教学方法与质量

一、根据教学要求,合理选用教材教材是教师组织教学的主要依据,教材的选择一定要合适,因此,在选择教材时应考虑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教材内容的先进性

教材内容应当反映本学科领域近期的发展现状,对于经济学类教材更是如此。随着西方金融理论研究的不断深人和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货币银行学》教材应尽可能选择近期出版的教材,将新的、先进的金融知识传授给学生。

(二)、教材内容体系的合理性

由于我国过去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因此,在有关经济理论的教材编写方面,一般是将资本主义部分与社会主义部分分开编著。例如,《货币银行学》只讲述资本主义国家的金融理论,而《社会主义金融理论》则介绍我国情况。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以及银行业逐渐与国际接轨,将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理论截然分开的教材体系显然已不适应当前教学需要。所以,在教材内容的编排上,二者结合程度的如何,也是选择教材的标准之一。

(三)、教材内容的难易性

教材内容一定要深浅结合,如果内容过易,没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就会觉得空洞乏味,调动不起他们的兴趣;而如果过难,学生学起来吃力,同样没有效果。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有意选择既有启发性,又有一定难度的内容,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主动、自觉的学习。

目前,《货币银行学》的教材很多,各名牌大学都出版了自编教材,教师选择教材的自由度增大,有很大灵活性。根据两年的摸索与实践,目前采用的教材是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的,由夏德仁编著的《货币银行学》,该书内容较新颖,重点突出,并在介绍各种货币银行学原理、金融理论的同时,还讲述了近几年来中国金融业的一些改革情况,从教材使用效果看,还是比较理想的。

二、区分不同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货币银行学》课程内容庞杂,主要包括:货币理论,信用、利息理论,银行体系,商业银行经营,中央银行制度,通货膨胀理论,外汇理论,国际收支理论等,所需知识涉及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等。由于内容丰富而课时又有所压缩,单一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法,必然会造成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且知识点量大时,学生往往很难记住的现象。鉴于此,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一)、重点、难点内容,以教师精讲为主

对于货币银行学中的重、难点问题,宜采用教师精讲的方式。尽管这些年来,许多教育学者对这种传统型的教学方法提出了质疑,但是,就一些原理、概念、学证明等内容而言,采用此法是较适宜的。当然,要避免“填鸭式”、“满堂灌”的现象,采取一些配套教学手段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注重课前提问环节。课堂提问,使学生的思想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逼”他们快速回忆起前一节课相关内容,以有利于本次教学。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启发学生,引导他们的思路。比如,在讲授凯恩斯的货币传导机制:MsRIGNP的时候,就要启发学生,如果货币供应量Ms上升,利率是上升还是下降?为什么?利率下降,投资上升吗?投资增加,GNP如何变化?通过这种集体提问方式,使学生自己推导出作用原理。实践证明,通过这样的方式,同学们能够较快理解凯恩斯货币传导机制,效果较教师单一传授要好得多。,还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经济学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它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通过学习《货币银行学》,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有关原理解释现实经济现象,同时,通过分析经济现象,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所以,讲课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运用实例。例如,在讲完中央银行的三大传统政策工具后,结合我国目前通货紧缩、总需求不足的宏观经济情况,向学生讲授了中国人民银行通过降低法定准备金率和再贴现率、在公开市场上收购债券来刺激经济的发展;再比如,在讲授商业银行资产业务时,结合了中国商业银行现在新开展的各种消费信贷业务。通过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一方面,避免了单纯讲授理论时的枯燥无味,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激发学生关注社会经济的兴趣,使他们真正理解货币银行学中的有关理论,活学活用,而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的死记硬背。

(二)、学生已有所掌握的内容,采用教师、学生换位法

这种方法也就是以学生讲授为主。具体操作如下:(1)教师于下课前将讲授内容列出,引导学生准备。(2)给予充分准备时间,学生上台讲课。(3)讲完后,其他同学提问。(4)教师总结,点评。并对其中的难点重点给予正确解释。

教学实践中,我在讲述完凯恩斯和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后,布置了一道题目:凯恩斯理论和弗里德曼理论的区别与联系。规定下次上课时由学生主讲。一开始,没有人愿意上台,经过一番鼓励,一个平时成绩较的同学主动走上讲台,有了这个开头,随后的气氛开始活跃起来,同学们也更加积极了,主讲之后的课堂提问也非常精彩。显而易见,这一方法的效果是明显的,它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通过“认真备课”,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当然,换位法的使用也要注意一些问题,比如,应选择学生有一定掌握基础的内容,或在以前相关课程中有所涉及,或已有过必要的讲授;另外,教师的总结必不可少,避免主讲学生中一些不正确的内容误导其他同学。

(三)、学生较易理解掌握的内容,采用讨论法

讨论法一般是由教师提出论题,学生围绕论题进行讨论,通过讨论,加深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相互启发并达成共识。讨论时,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7-8人为宜,教师在课堂内巡视,做辅导答疑,,教师要及时总结评价,并对问题进行概括小结。例如,在讲授“利率对经济的影响”一节时,我提前布置了讨论题:降息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要求学生课后找资料,下节课分组讨论。讨论时,各组成员就自己搜集的材料,分别展开讨论,我在巡视过程中,提示学生运用实证分析法,重点分析降息对我国就业、产出、储蓄的影响。在随后的各组发言中,小组代表运用相关理论,结合真实数据,得出了降息对我国宏观经济目前影响尚不明显的结论。通过讨论,加强了书本知识和实际的联系,也使学生敢于大胆提出自己的建议与看法,真正做到了教学相长。新晨

(四)、与热点问题相关的内容,采用学生提问法

由于教材受到编写、出版等时滞的影响,往往很难将近期的东西容纳进去,而我国的金融改革措施又不断推出,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不能仅仅满足于课本内容,应将近期的金融发展状况介绍给同学们,使学生获得近期的信息。例如,在讲完“金融市场”一章后,由于受多方因素所限,目前暂不能组织学生去银行、证券公司实地参观,为了有助于学生对该章内容的理解,我将《中国证券报》上的“货币市场”、“股票市场”、“资本市场”专版分别复印下来,人手一份,指导学生如何读懂金融类报刊,学会看股指、拆息以及金融专家写的评论文章。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可自由提问,例如股指的计算,银行拆息的行情解读等。通过接触一些实践性强的热点问题,使学生获得身临其境的感觉,有助于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对此法很欢迎,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三、合理设计作业,提高学生科研能力

要提高教学质量,自然应抓好每一个环节,而高质量的完成作业是学生学好一门课的关键,故科学的布置作业,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也是很重要的。而《货币银行学》这样的经济学课程,不同于理工类的专业课,需要大量的计算练习方能掌握。所以,布置作业时,除了设计一些讨论题目和学生主讲课题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布置一些论文题目,以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也为他们四年级做毕业设计打基础。我一般是一个月布置一个题目,并将论文成绩作为平时成绩计入期末总评。为了交作业,学生不得不查阅课外资料,这有助于扩大他们的知识面,而通过写论文,也提高了他们的科研能力,为毕业设计乃至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以上就是笔者在提高《货币银行学》教学质量方面所做的一些探索,提高教学质量,需要教师毕生的追求和探索。笔者相信,只要肯下工夫,虚心求教,定能取得良好效果。

货币银行学论文:高校学生货币银行学学习模式

一、引言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特别强调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发展现代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社会也是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和保障。

近几年来,各大学的校园网络建设趋于完善,电教设备和多种媒体的建设也达到一个比较高的水平。论文百事通所以,随着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提高和多渠道、多方面获取知识的欲望的增强,高校目前“数字化”学习态势业已呈现。但高校现有的硬件建设和管理模式还存在一些因素不利于“数字化”学习的开展因素。所以,研究、分析基于“数字化”学生自主学习模式,并构建学生终身学习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和历史意义。

二、数字化学习的要素构成与特点

(一)数字化学习构成要素

1.数字化学习环境

数字化学习环境包括如下基本组成部分:(1)设施,如多媒体计算机、多媒体教室网络、校园网络、因特网等;(2)资源,为学习者提供的经数字化处理的多样化、可全球共享的学习材料和学习对象;(3)平台,向学习者展现的学习界面,实现网上教与学活动的软件系统;(4)通讯,实现远程协商讨论的保障;(5)工具,学习者进行知识构建、创造实践,解决问题的学习工具。

2.数字化学习资源

数字化资源包括数字视频、数字音频、多媒体软件、CD-ROM、网站、电子邮件、在线学习管理系统、计算机模拟、在线讨论、数据文件、数据库,等等。数字化学习资源是数字化学习的关键,它可以通过教师开发、学生创作、市场购买、网络下载等方式获取。数字化学习资源具有切合实际、即时可信,可用于多层次探究,可操纵处理,富有创造性等特点。

3.数字化学习方式

数字化学习方式具有多种途径:(1)资源利用的学习,即利用数字化资源进行情境探究学习;(2)自主发现的学习,借助资源,依赖自主发现、探索性的学习;(3)协商合作的学习,利用网络通讯,形成网上社群,进行合作式、讨论式的学习;(4)实践创造的学习,使用信息工具,进行创新性、实践性的问题解决学习。

(二)数字化学习特点

1.学习内容和资源的获取具有随意性

事实上只要网络系统具有较理想的带宽,学生和教师就能够在网络和资源库上获得所需的课程内容和学习资源。学生可以不受时空和传递呈现方式的限制,通过多种设备,使用各种学习平台获得高质量课程相关信息,可以实现随意的信息传送、接收、共享、组织和储存。

2.学习内容具有实效性

通过数字化的学习环境,教师和学生能够充分利用当前国内、国际现实世界中的信息作为教学资源,并融入课程之中,让学习者进行讨论和利用。这种以现实为基础的信息利用,将有助于学生发现知识并加深对现实世界的理解。

3.对学习内容探究具有多层次性

数字化资源具有高度的多样性和共享性,把数字化资源作为课程教学内容,对相同的学科主题内容,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能力和兴趣选择不同的难度水平进行探索。

4.学习内容具有可操纵性

数字化学习过程,既把课程内容进行数字化处理,同时又利用共享的数字化资源融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这些数字化学习内容能够被评价、被修改和再生产,它允许学生和教师用多种先进的数字信息处理方式对它进行运用和再创造。

5.学习内容具有可再生性

经数字化处理的课程学习内容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采用新颖熟练的数字化加工方法,进行知识的整合、再创造,并作为学习者的学习成果。数字化学习的可再生性,不仅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而且为学生创造力的发挥提供了更大的可能。

三、学生自主学习货币银行学的困难与成因分析

1.学习需要不明确,学习动机有待进一步加强

少数学生学习货币银行学需要不明确或根本没有自主学习需要,在这种状况下,谈学习动机则缺乏基础。学习需要不明确、学习动机不强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1)少数学生本身就没有学习需要或者根本就不想学习。学生学习的动力来自家庭方面的占绝大多数,他们在学习上的盲动和无奈,我们从以往的一系列的座谈中就能明确体会到。(2)一部分学生本身有需要,但需要不明确,这也不能使学生产生大的学习动力。(3)一部分学生的学习需要是存在的,但学习需要不端正,这导致了学习动机的不端正,同样也不能产生学习动力,从而不能引发自主化学习的行为。论文百事通

2.对现代教育和自主学习的认知和适应尚需提高

有少数学生对现代教育和自主化学习货币银行学的认知和适应程度不够。有调查显示,调查样本中有291人不太喜欢甚至不喜欢上网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占样本量的27.6%。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1)宣传和教育不到位。对自主化学习方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宣传和教育不够广泛、深入;(2)传统学习方式的禁锢和少数学生自主化学习素质低。师传生受、耳提面命的教学模式在我国已经存在几千年,并且在人们的脑海里根深蒂固,要想在短时间内提倡和养成自主化学习习惯,不是件容易的事。

3.对资源的整合意识不强,利用效率应较大化

调查样本显示,大部分学生能够自觉利用多媒体学习资源进行学习,而且利用的种类多、学习时间长。但是,仍有小部分学生自觉利用的多媒体学习资源种类少、学习时间也少的情况。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1)学生素质方面的原因。少数学生对新技术应用能力整体水平低,且存在着适应能力差的缺陷,这些学生不可能自觉地花费较多时间学习多种媒体;(2)安徽省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有些地区的学生还不具有自主化学习的起码条件;(3)自主化学习资源的数量和功能也影响了学生的使用。

4.学生间交流、相互学习的机会不多

在参加现代教育学习的学生中间建立和重视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调查样本表明,少数学生间交流、相互学习机会不多的现象依然存在。主要原因有:(1)对交流和相互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传统思想认为学习基本上是个人的行为,没有必要去与同学就学习进行交流;(2)缺乏交流学习的一些基本条件。

四、自主学习货币银行学模式构建

针对货币银行学的教学特点,根据自主性、交互性和个性化网络教学要求,在金融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课程组老师的共同努力下,以先进的校园网系统为依托,形成了Blackboard网络辅助教学平台和货币银行学课程网络教学平台(/college/jrxy/jing.asp)形成三位一体、相互补充、互相依赖的网络教学特色,充分利用了现代信息技术在专业教学中的优势,弥补了课堂教学的某些不足。

参与安徽省教育厅教研课题《基于数字化的我省高校学生自主学习模式的构建》(2007jyxm287)和安徽财经大学教研课题《数字化下学生自主学习模式构建》(ACJYYB200609)的研究认为,为适应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远程教育信息化进程迅速推进的要求,目前应加快校园网络以及多媒体教室的建设步伐,结合自身现有条件积极有效地开展“数字化”学习,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办学水平。

在今后的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过程中,要做到:

1.加大宣传和教育力度,积极引导,提高学生自主化学习货币银行学的认同感

从学生开始接触本课程的及时天起,就要有意识的向学生介绍货币银行学的课程特征、学习形式、教学过程、使用的教学媒体和教学环节等。在此基础上,抓住时机,通过不同的途径和方式强化其自主化学习观念,使其逐渐养成良好的货币银行学自主化学习习惯。

2.进一步加强货币银行学课程资源的建设和整合,引导学生自觉使用

在注意货币银行学课程资源建设的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自觉使用适合货币银行学课程自主化学习的多媒体资源,使货币银行学课程资源建设发挥较大效用。

3.注意学习方法的传授,侧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知识经济时代,仅有知识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获得知识的能力以及来自于知识的创造力。在货币银行学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能力尤其是创造力的培养,而不能仅限于知识的传播,还应进一步探索出更科学、更有效的货币银行学等课程教学模式。

4.增进学生与学生、学生和老师间的对货币银行学等课程的交流和沟通

教学双方的情感交流相对枯燥的说教而言,具有无抵抗性、直接感动等特征;同时,情感是培养学生对教师、现代教育和货币银行学自主化学习方式的归属感、认同感的重要因素,不容忽视。增进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和沟通的主要目的在于建立学习小组并使之良好地运行,从而更好地进行协作学习,共同提高。

货币银行学论文:货币银行学教学改革

一、目前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不同学历层次课程的教学内容大部分雷同。同一学历层次不同专业的教学主观随意性大

对于同一层次不同专业的学生,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区分不同的授课对象因材施教,即使使用的教材相同,也应把握好不同的侧重点。但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往往忽视了这一点,相同的教案轮流适用于不同专业的学生。特别是在教学内容上随意性太大,任课教师基本上想讲什么就讲什么,忽视了不同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差异性。教师没能做到将学生最需要的知识传授给他们,导致同一学历层次、不同专业的同一课程知识点的涵盖面和深浅程度差异很大,教学水平和效果参差不齐,学生反映较大,收不到应有的良好教学效果,影响了该课程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教学计划的安排脱节

货币银行学课程本身的教学内容覆盖面很宽,教学面临着内容庞杂而课时不足的难题,而其教学内容更离不开一定的经济学基础知识。经济类专业目前已开设《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课程为专业基础课,它对学生学习和理解货币银行学相关知识有很大帮助。但是,有的专业的《货币银行学》课程却和以上两门课程安排在同一学期,无形中破坏了这两门课程的继承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课程内容的陌生或重复,影响到学生学习货币银行学的学习效果。因此,在教学计划安排上应注意货币银行学课程与其他专业基础课程的衔接与协调,明确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程、专业选修课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教学方法单一枯燥,欠灵活。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货币银行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但却不如专业实务课具有技术性、技能性和趣味性。如果按原来传统的教学模式,那是单靠教师一味的说教讲解,即在课堂中照本宣科,按照教材的章、节顺序平铺,大条套小条,甚至大段念诵教材,讲解中不突出重点、难点和热点,不注意知识的连贯性,忽略每章内的各个目与节、节与节之间以及各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这种教条式的教学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很容易使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索然,只会死记硬背,孤立僵化地掌握知识点,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独立思考,势必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下降而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样一来,既不利于教学相长,也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获取知识、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四)考核方式单一,不能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真实、公正的考查,考核方式有待合理化

课程考核是对学生学习状况的一种检验。货币银行学课程在经济类专业属于考试课,由任课教师挂牌上课,学生采取自由选课形式,其他专业属于考查课。考试课的考核采取题库抽题,考查课程一般由任课教师自己命题。无论抽题还是自己命题都是一种考核学生学习效果的方式,但是采取题库抽题的考核形式,任课教师普遍认为对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存在欠缺。因为按要求题库中各套题中同一类型的题目不能有重复现象,这使得题库出题教师为达到要求在一套试题中无法充分体现货币银行学课程的重点、难点和学生应掌握的程度。此外,有的教师不注意对学生学习过程投入状态和平时学习成绩的考评,用期末考卷作为的考核手段和评价尺度,考前任意给学生划定考试范围的现象比较普遍。因此,考试结果难以客观、真实、公正地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不利于培养良好的学风。

二、对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改革的认识与思考

(一)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的安排要因层次和专业不同而有所区别

货币银行学课程涉及的内容众多,在教学中不可能将全部的内容一一介绍清楚,因此任课教师必须针对不同层次和同一层次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有选择、有重点地加以介绍,以保障学生在不同的培养阶段上获得相应层次的教育。

首先,同一层次不同专业开设的《货币银行学》课程要统一界定基本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以保障达到教学的基本要求和实现整体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提高。例如,对本科层次各专业的《货币银行学》课程统一界定基础性教学内容(约占整体的60%左右),这部分内容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覆盖的,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以此保障各专业的学生都能达到掌握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要求;同时,应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给教师留出40%左右的自主性教学内容比重,给教师一定的发挥自己特长的空间和余地,以突出各专业的特性并增强教学内容的现实性、前沿性和研讨性。其次,应以大纲的形式界定各层次教学内容的基本点与侧重点,提出差别性的教学方式与教学环节的要求,设计不同学历层次的教学组织方案和课时分配的基本建议,选定不同学历层次的基本教材和参考文献,确定出各学历层次的考核标准和侧重点。这就要求教师在不同层次或同一层次不同专业的教学中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改革教学方法,对授课的内容进行精心的设计与安排,以提高教学质量。对不同专业的教学对象应开设不同学时数和内容的《货币银行学》课程,目前对经济类专业的学生一般开设54学时左右课时,而非经济类专业的学生开设45学时左右课时比较合宜。但对于函授和干部培训班的学生,应在授课时数和内容方面有一定的灵活性,力求做到课时少、内容精、通俗易懂。论文百事通

(二)教材的选取要考虑到“先进性”和“适用性”

能否使用教材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先进性”和“适用性”是教材选用的基本原则。“先进性”是指教材内容要具有时代特色,能反映本学科国内外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的新知识、新成果,正确阐述本学科的科学理论知识,反映其相互联系及发展规律,既要有突出的学术特色,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适用性”指选用的教材要符合本专业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教学的要求,取材合适,深度适宜,份量恰当,符合认知规律,富有启发性,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目前市场上货币银行学课程的版本众多,各种版本良莠不齐。因此,教师在选取教材时要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谨慎选择。

(三)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通过构建沟通平台,实现课堂延伸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多媒体教室为载体,变黑板教学为CAI课件教学,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与现代化教育设施有机结合,提高单位学时内教学知识量的传递速度。在任课教师的主导作用下,文字、图片、视频、色彩等信息载体的综合使用,减轻了单一方式对学生造成的课堂疲劳,增加了课堂的生动性,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形象、易于接受。货币银行学课程的内容丰富,覆盖面广,很多知识点需要为学生提供相关背景知识,口头表述和黑板上书写浪费大量时间,学生学习效果不佳;而采用CAI课件教学可节省黑板上写板书的时间,有利于加深对基本知识点的理解,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增加教学的广度与深度。此外,由于经济金融发展变革的速度加快,知识革新日新月异,新版教材的内容也不一定跟得上经济发展的速度,CAI课件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保障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加大课堂上传授的知识量和信息量,增长学生的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教师还应该积极探索其他教学方法,比如结合实践教学法、分层次教学法、自我学习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模拟教学法等,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强化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以利于培养学生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思辨、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新晨

网络改变世界,以网络为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极大丰富了教学过程的生动性和促进了多样化信息的传递。在教学环节中,任课教师可广泛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师个人主页、课程互动电子信箱将为学生与任课教师之间课余的沟通提供便利,不仅保障课程相关资料的较大程度共享,而且保障了学生疑难问题的及时解答,实现了有效的沟通。课堂外教师的课外指导以提出问题、提示思路、激发兴趣、引导查阅资料、组织课外研讨、批改作业论文为主要手段,强化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思辨性,增加教学的广度与深度,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地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获得不断适应经济和金融发展变化所需要的知识结构、认知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四)建立综合考评体系,采用灵活多样的考评方式进行综合考评

笔者认为,应改革传统的期末考卷单一性考试方法,建立以考核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基础,以综合运用能力为重点,以学习态度为参照的综合考评体系,通过采用多样化的考评方式和规范化考评指标,以保障对学生学习成绩检验的真实性、公平性和合理性。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各章节的内容给学生布置思考题或作业题,组织学生针对一些热点问题开展讨论,并围绕讨论题目让学生写出专题论文,依据学生的作业和论文评定平时成绩。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调动学生查阅资料和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扩大知识面,增强对货币银行学基本知识的掌握和应用,给学生更多自由发挥的思考空间。而学期末的考核采取闭卷考试的方式,采用以考核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基础,综合运用能力为重点,以单选、多选、判断、名词解释、计算、简答、论述等七种题型,合理确定主观性和客观性试题的比例,注重试题的认知层次和难易程度的协调搭配,便于检测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促使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记忆,为日后的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此外,结合货币银行学课程的教学,教师可采取课堂或课余开办系列讲座方式,邀请知名学者来校讲学,使本科生层次的学生了解更多的金融理论前沿,培养对金融理论的科研兴趣、问题意识和学术涵养。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协议单位的现场作业,邀请实践部门业务骨干讲解业务知识与流程,然后提问与讨论,进行现场教学,使学生将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抽象性理论知识与具体性实践操作相结合,以便对所学知识获得感性理解,从中可以加深印象,找出不足,继续努力。

货币银行学论文:货币银行学课程建设分析

1货币银行学课程建设的要点和思路

1.1将师资队伍建设视为货币银行学课程建设目标实现的灵魂课程建设目标的实现在一定程度上与课程相关教学老师直接相关,教师的知识构成、阅历丰富程度、对前沿的把握等都将影响该课程的建设效果,因此,在货币银行学课程建设过程中,要首先将师资培养放在及时位,通过积极组织、动员老师参与各类对外学习、学术交流、进修等活动,不断提升教师的科研与教学能力;与此同时,应积极鼓励青年教师不断提高学历层次,不断扩展知识层面,不断通过科研促进教学内容的丰富,提高对教学内容在纵向和横向上的把握。除此之外,还可邀请区域金融机构的相关负责人或业务人员直接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加强与金融机构的不间断交流,促进货币银行学教师在学术视野和金融业务方面以及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提升自己对金融学科的掌控。

1.2将教学内容建设视为货币银行学课程建设的基础教学内容建设是课程建设中的重要基础,学生的学习主要是以教学内容为依据的,因此在选用有影响力的教材方面和教学大纲制订和修订方面以及紧跟时代步伐方面,应始终选用国内使用度高、评价较好的教材作为授课教材,同时,坚持货币银行学课程的集体备课制度,通过集思广义,加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大讨论,形成了良好的教学氛围,确保顺利完成的每节课程内容有要求有质量有特色。

1.3将实践性教学建设视为货币银行学课程建设的重要支撑货币银行学课程内容中无论是讲货币还是讲银行,还是讲金融市场的平衡以及宏观金融政策等,对于刚接触该课程的同学来讲,难免具有抽象化的感觉,无法达到感性认识,从而影响学生对一些重要理论和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此,课程组教师在讲授相关章节过程中,针对理论性课程实践教学难以创新的特点,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金融机构的实物票据或单据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引导学生进行感性认识,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网络模拟增强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直观操作性,或是通过带领学生亲自前往相关金融机构面对面地讲授,实地考察,实地提问,实地操作,且在此过程中不断穿插现实中的案例,从而既可以使学生加强实践认知,又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课程教学创新能力和对金融实际问题的解释能力,很好地实现用实际案例将理论与实践很好的结合。

1.4将教学质量建设视为货币银行学课程建设的根本课程建设的根本目标是提升教学质量,尽管目标尚未有统一的衡量教学质量的指标体系,但只要能使学生既掌握了理论,又会应用理论,并能将理论和实践相续相结合就算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因此,既要鼓励青年教师不断加强自身学习,多听其他老师的课程,通过相互研讨、相互听课、相互借鉴等形式,不断提高自身的讲课水平,同时,做好“院—系—课程组”听课和学生听课的方式加强对该课程组教师授课质量的质量监控和考评,确保教师精心准备,认真授课,教学质量稳步上升。

2以教学方法改革提升课程建设质量

课程建设目标的实现过程是教学方法改革的过程,通过教学方法的不断改革,将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因此,课程组老师可以结合当前金融领域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和前沿问题,分别采用金融案例与金融专题研讨相结合、学生课前自学与教师启发式教学相结合、金融模拟与金融调查分析相结合、金融教学和科研相结合以及重难点专题讲授法、“请进来”等教学方法改革,全力提高货币银行学的课程教学质量,实现该金融类基础课程建设目标和教学目标的双重实现。具体来讲,主要要求做到:

(1)金融案例与金融专题研讨相结合。该教学方法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加强对货币银行学基础理论、概念的理解,积极借鉴国内外现实发生的金融案例,结合所讲货币银行学的内容进行分析探讨,并以此扩展成为课后进行金融专题讨论的方向,这样既讲清了理论,又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说明了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差异,又能用这些理论的发展来解释现实金融经济,从而拓宽学生分析货币、银行、金融市场等问题和解决此类问题的思维能力,并增强其实际操作能力。

(2)学生课前自学与教师启发式教学相结合。货币银行学作为金融学的基础理论课程,在内容讲授中需要学生先行进行预习,然后再由老师在课堂中进行讲授,且应经常采用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开始动脑筋,进行创新型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样能够较快地让学生从理论的学习中转变到自我思考和理解过程中去,更容易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所学基础理论和内在金融学原理,更好地实现对整个金融市场的认识。

(3)金融模拟与金融调查分析相结合。金融调查分析是进行金融类课程学习的主要环节,通过课前调查,时刻关注我国金融发展趋势,给予现实金融经济发展有一个明确的判断,进而结合当下某个金融热点问题,通过进行相关理论假设,通过一定的货币银行学金融模拟软件,指导学生对该金融现象进行金融模拟实验,一方面可以通过金融调查和分析来加深对现实金融发展情况的了解和理解,另一方面又可以通过金融模拟增强学生对货币银行学的实际操控能力,极大提高学生的理论和实践应用能力。

(4)货币银行学教学和科研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是大学授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授课教师在努力探索货币银行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的新思路和新方法的同时,应当在货币银行学教学中采取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模式,有重点地培养一批货币银行学基础理论扎实,科研功底较强的学生,从而实现货币银行学学生基础理论和科研水平都有一个大幅度提升。

(5)货币银行学重难点专题讲授。重难点内容讲解方面,货币银行学课程组的全体教师要集中对课程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研究,集体编写并紧跟时代步伐及时修订货币银行学重难点释疑和案例分析,为不同层次的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理解、释疑机会,促使货币银行学教学质量稳步提高,以达到明显的学习效果。

(6)采取“请进来”的教学方法改革。货币银行学是金融学的基础课程,可以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通过学院或是系积极邀请国内外著名的货币银行学教师或是相关研究的学者前来学校进行专题授课,引导学生聆听讲座,通过专家的讲解,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学生对货币银行学相关金融问题的深层次理解和认识程度,又提高了学生对该门课程理论的掌握程度和对实践的应用能力,更好地达到课程学习的目标。

作者:魏燕 刘康华 单位: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货币银行学论文:关于提高《货币银行学》教学质量探讨

论文关键词:货币银行学;教学方法;教学质量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必须要通过学习《货币银行学》课程.掌握必要的金融知识。文章总结了作者在《货币银行学》教学工作方面的经验和体会.通过分析教材选择的原则、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为提高教学质量作了一些有益的探讨。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金融业在我国宏观经济调控中的地位也日益重要。作为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有必要掌握基础性的金融理论知识,而《货币银行学》作为经济类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就是向学生讲授有关货币、信用、银行理论方面的知识,通过学习,为后续各专业课的掌握打下良好的基础。此课程具有专业性较强、涉及知识面广、与现实经济生活密切联系等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时,注重各个教学环节,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怎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尽快获得良好教学效果,确实不易。通过这五年的摸索与实践,得到一些经验和体会,诚与同龄人共勉。

一、根据教学要求,合理选用教材教材是教师组织教学的主要依据,教材的选择一定要合适,因此,在选择教材时应考虑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 、教材内容的先进性

教材内容应当反映本学科领域近期的发展现状,对于经济学类教材更是如此。随着西方金融理论研究的不断深人和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货币银行学》教材应尽可能选择近期出版的教材,将新的、先进的金融知识传授给学生。

(二) 、教材内容体系的合理性

由于我国过去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因此,在有关经济理论的教材编写方面,一般是将资本主义部分与社会主义部分分开编著。例如,《货币银行学》只讲述资本主义国家的金融理论,而《社会主义金融理论》则介绍我国情况。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以及银行业逐渐与国际接轨,将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理论截然分开的教材体系显然已不适应当前教学需要。所以,在教材内容的编排上,二者结合程度的如何,也是选择教材的标准之一。

(三) 、教材内容的难易性

教材内容一定要深浅结合,如果内容过易,没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就会觉得空洞乏味,调动不起他们的兴趣;而如果过难,学生学起来吃力,同样没有效果。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有意选择既有启发性,又有一定难度的内容,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主动、自觉的学习。

目前,《货币银行学》的教材很多,各名牌大学都出版了自编教材,教师选择教材的自由度增大,有很大灵活性。根据两年的摸索与实践,目前采用的教材是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的,由夏德仁编著的《货币银行学》,该书内容较新颖,重点突出,并在介绍各种货币银行学原理、金融理论的同时,还讲述了近几年来中国金融业的一些改革情况,从教材使用效果看,还是比较理想的。

二、区分不同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货币银行学》课程内容庞杂,主要包括:货币理论,信用、利息理论,银行体系,商业银行经营,中央银行制度,通货膨胀理论,外汇理论,国际收支理论等,所需知识涉及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等。由于内容丰富而课时又有所压缩,单一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法,必然会造成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且知识点量大时,学生往往很难记住的现象。鉴于此,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一) 、重点、难点内容,以教师精讲为主

对于货币银行学中的重、难点问题,宜采用教师精讲的方式。尽管这些年来,许多教育学者对这种传统型的教学方法提出了质疑,但是,就一些原理、概念、学证明等内容而言,采用此法是较适宜的。当然,要避免“填鸭式”、“满堂灌”的现象,采取一些配套教学手段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注重课前提问环节。课堂提问,使学生的思想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逼”他们快速回忆起前一节课相关内容,以有利于本次教学。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启发学生,引导他们的思路。比如,在讲授凯恩斯的货币传导机制:ms r i gnp 的时候,就要启发学生,如果货币供应量 ms 上升,利率是上升还是下降? 为什么? 利率下降,投资上升吗?投资增加,gnp 如何变化? 通过这种集体提问方式,使学生自己推导出作用原理。实践证明,通过这样的方式,同学们能够较快理解凯恩斯货币传导机制,效果较教师单一传授要好得多。,还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经济学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它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通过学习《货币银行学》,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有关原理解释现实经济现象,同时,通过分析经济现象,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所以,讲课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运用实例。例如,在讲完中央银行的三大传统政策工具后,结合我国目前通货紧缩、总需求不足的宏观经济情况,向学生讲授了中国人民银行通过降低法定准备金率和再贴现率、在公开市场上收购债券来刺激经济的发展;再比如,在讲授商业银行资产业务时,结合了中国商业银行现在新开展的各种消费信贷业务。通过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一方面,避免了单纯讲授理论时的枯燥无味,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激发学生关注社会经济的兴趣,使他们真正理解货币银行学中的有关理论,活学活用,而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的死记硬背。

( 二) 、学生已有所掌握的内容,采用教师、学生换位法

这种方法也就是以学生讲授为主。具体操作如下:(1)教师于下课前将讲授内容列出,引导学生准备。(2)给予充分准备时间,学生上台讲课。(3)讲完后,其他同学提问。(4)教师总结,点评。并对其中的难点重点给予正确解释。

教学实践中,我在讲述完凯恩斯和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后,布置了一道题目:凯恩斯理论和弗里德曼理论的区别与联系。规定下次上课时由学生主讲。一开始,没有人愿意上台,经过一番鼓励,一个平时成绩较的同学主动走上讲台,有了这个开头,随后的气氛开始活跃起来,同学们也更加积极了,主讲之后的课堂提问也非常精彩。显而易见,这一方法的效果是明显的,它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通过“认真备课”,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当然,换位法的使用也要注意一些问题,比如,应选择学生有一定掌握基础的内容,或在以前相关课程中有所涉及,或已有过必要的讲授;另外,教师的总结必不可少,避免主讲学生中一些不正确的内容误导其他同学。

(三) 、学生较易理解掌握的内容,采用讨论法

讨论法一般是由教师提出论题,学生围绕论题进行讨论,通过讨论,加深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相互启发并达成共识。讨论时,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7- 8 人为宜,教师在课堂内巡视,做辅导答疑,,教师要及时总结评价,并对问题进行概括小结。例如,在讲授“利率对经济的影响”一节时,我提前布置了讨论题:降息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要求学生课后找资料,下节课分组讨论。讨论时,各组成员就自己搜集的材料,分别展开讨论,我在巡视过程中,提示学生运用实证分析法,重点分析降息对我国就业、产出、储蓄的影响。在随后的各组发言中,小组代表运用相关理论,结合真实数据,得出了降息对我国宏观经济目前影响尚不明显的结论。通过讨论,加强了书本知识和实际的联系,也使学生敢于大胆提出自己的建议与看法,真正做到了教学相长。

(四) 、与热点问题相关的内容,采用学生提问法

由于教材受到编写、出版等时滞的影响,往往很难将近期的东西容纳进去,而我国的金融改革措施又不断推出,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不能仅仅满足于课本内容,应将近期的金融发展状况介绍给同学们,使学生获得近期的信息。例如,在讲完“金融市场”一章后,由于受多方因素所限,目前暂不能组织学生去银行、证券公司实地参观,为了有助于学生对该章内容的理解,我将《中国证券报》上的“货币市场”、“股票市场”、“资本市场”专版分别复印下来,人手一份,指导学生如何读懂金融类报刊,学会看股指、拆息以及金融专家写的评论文章。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可自由提问,例如股指的计算,银行拆息的行情解读等。通过接触一些实践性强的热点问题,使学生获得身临其境的感觉,有助于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对此法很欢迎,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三、合理设计作业,提高学生科研能力

要提高教学质量,自然应抓好每一个环节,而高质量的完成作业是学生学好一门课的关键,故科学的布置作业,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也是很重要的。而《货币银行学》这样的经济学课程,不同于理工类的专业课,需要大量的计算练习方能掌握。所以,布置作业时,除了设计一些讨论题目和学生主讲课题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布置一些论文题目,以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也为他们四年级做毕业设计打基础。我一般是一个月布置一个题目,并将论文成绩作为平时成绩计入期末总评。为了交作业,学生不得不查阅课外资料,这有助于扩大他们的知识面,而通过写论文,也提高了他们的科研能力,为毕业设计乃至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以上就是笔者在提高《货币银行学》教学质量方面所做的一些探索,提高教学质量,需要教师毕生的追求和探索。笔者相信,只要肯下工夫,虚心求教,定能取得良好效果。

货币银行学论文:货币银行学课程改革浅探

摘要:随着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我国高校在货币银行学课程改革方面应作相应的调整,以适应金融市场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而要搞好货币银行学课程改革,就必须正确认识货币银行学在金融学科中的地位,把握金融学科发展的特点,推动货币银行学课程的案例教学。

关键词:货币银行学;金融学;课程改革;案例教学

货币银行学课程既是金融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又是经济管理类各专业的核心课程。就其课程名称而言,有多种叫法:一般称“货币银行学”,也有称“货币金融学”或“金融学”的,如黄达主编的“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就称“金融学”。美国也有金融学教材,如博迪(Bodie)和默顿(Merton)编写的金融学教材影响深远。但就其内容而言,与黄达主编的教材差别较大:前者主要讲微观金融,而后者则主要讲宏观金融。随着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我国高校在货币银行学课程改革方面应作相应的调整,以适应金融市场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而要搞好货币银行学课程改革,就必须解决好以下三个方面问题。

一、正确认识货币银行学在金融学科中的地位

人类的经济活动大体上分为实体经济活动与金融活动(又称虚拟经济活动)两大类:实体经济活动主要进行商品劳务的生产、流通、消费和分配;金融活动主要进行货币资金的创造、组合、流通和分配。在实体经济活动中,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而在金融活动中,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则是在不确定的环境下,如何对资源进行跨期优化配置。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只需要财政不需要金融;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这一转变与资源配置方式的变化密切相关: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决策由个人和企业作出,通过价格涨跌来调节供求,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债券(即直接融资),或向银行借款(即间接融资)而取得资金,经过生产、销售环节而取得收入,然后分配给个人;个人取得收入后,分割为消费与储蓄(或投资),储蓄成为间接融资的资金来源,投资成为直接融资的资金来源,这一过程循环往复,周而复始,其中媒介跨期资源配置的枢纽(或核心)就是金融市场。

20世纪30年代,经济学家们开始研究如何通过金融市场对资源进行跨期优化配置,于是就有了金融学科。金融学科经过80年的发展,已形成较为完整的框架结构:拥有两门理论层次的主干课程,即货币银行学和金融经济学;拥有两门研究方法的课程,即数理金融学和计量金融学。在此基础之上,按两大分支(即微观金融学和宏观金融学)发散出若干门应用层次的课程。其中:微观金融学包括投资学、公司理财、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投资银行学、保险学、金融市场学和金融工程等;宏观金融学包括国际货币制度、中央银行学、公共经济学和国际金融等。货币银行学作为金融学科的理论基础,居于核心地位。只有正确认识货币银行学在金融学科中的地位,才能把握货币银行学课程改革的方向及教学内容取舍的原则。

二、把握金融学科发展的特点

大家知道,经济学滥觞于18世纪的亚当・斯密(Adam Smith),他的《国富论》被誉为经济学的开山之作,为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奠定了基础。在此后的经济学发展过程中,从19世纪的杰文斯(Jevons)、瓦尔拉斯(Walras)、帕累托(Pareto)(即洛桑学派)以及门格尔(Menger)、庞巴维克(Bohm-Bawerk)(即奥地利学派)一直到20世纪的马歇尔(Marshall),他们研究的实际上都是资源配置问题,其学说被称为新古典经济学(有别于亚当・斯密的古典经济学),他们设想着,在一个制度不变的环境中,市场机制能够巧妙地发挥作用。这种乐观情绪一直持续到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经济大危机爆发,面对危机新古典经济学家们感到缩手无策,凯恩斯(Keynes)运用宏观经济分析和国家干预经济的方法化解了这一场危机,最终形成了宏观经济学,而新古典经济学也被更名为微观经济学,从此,经济学的主流被称为新古典综合派。

与经济学先有微观后有宏观的发展历程正好相反,金融学的发展历程大体上可以概括为先有宏观金融学后有微观金融学。在凯恩斯创立宏观经济学之时,带来了一个“副产品”就是宏观金融学,包括费雪(Fisher)、庇古(Pigou)和凯恩斯在内的经济学家们从宏观角度来考察金融运行,着重研究货币数量以及利率如何决定等问题,从而构建了宏观金融学的框架体系。20世纪50年代,马科维茨(Markowitz)发展了资产组合选择理论,莫迪利亚尼(Modigliani)提出了储蓄生命周期假说,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最终建立了微观金融学。在金融学科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三个较为显著的特点:

1.金融是成本与收益在一定时间里的流动。往往先涉及成本,后涉及收益,由于风险的存在,所以收益很难确定。马科维茨研究了预期收益与市场风险之间的关系,提出用均值-方差分析来估计证券风险。他对证券市场分析的结论是,在证券市场上存在着有效的投资组合,即收益固定时方差(风险)最小的证券组合,或方差(风险)固定时收益较大的证券组合。在这一理论的基础之上,夏普(Sharpe)构建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这一模型既适合于组合证券,也适合于单只股票;既包含了金融投资,也包含了实体投资;对于计算投资收益和控制投资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2.利率始终是货币数量如何影响实体经济的中心议题。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指出:“将经济体系中任何一个因素单独抽取出来,都与利率有一定关系。”从理论角度看,利率是沟通宏观金融学与微观金融学的一把钥匙;从实践角度看,利率既是任何金融产品定价模型的最基本因素,又是各国政府试图控制和掌握的最有效的政策工具。具有良好市场机制的发达国家无不经历过长期的利率管制过程,缺乏市场机制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出于对稀缺资源的控制,也大都对利率实行严格管制,甚至将利率管制视为金融管制中的重中之重,所以,利率管制已成为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特征和难以逾越的阶段。

3.定价法和相对定价法是金融产品定价的两种基本方法。定价法是采用恰当的贴现率将某一金融工具的未来现金流贴现成现值,该现值就是这一金融工具的价格。定价法的难点有二:一是未来现金流;二是恰当的贴现率。尤其是恰当的贴现率问题,经济学家们曾作过多方面的艰苦努力,包括夏普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和罗斯(Ross)的套利定价模型等,至今尚未最终解决。由于基础产品价格与衍生品价格之间存在着一定关系,故可根据基础产品价格,运用无套利定价法或风险中性定价法求出衍生品价格,这就是相对定价法。1973年,布莱克(Black)和斯科尔斯(Scholes)采用无套利分析方法,构造了一种包含衍生品头寸和标的股票头寸的无风险证券组合,在无套利机会的条件下,该证券组合的收益必定为无风险利率,这样,就得到了期权价格必须满足的微分方程,由此推导出“布莱克―斯科尔斯期权定价公式”,在此基础上,默顿克服了这一模型中无风险利率和资产价格波动率为恒定的假设,将这一模型扩展到无风险利率满足随机条件的情况,从而为衍生品交易提供了客观的定价依据。现在,金融工程不仅具有价值转移的功能,还可以通过增加市场性和提高市场效率而创造实际的价值,它所代表的金融活动的工程化趋势不仅为金融业本身带来益处,而且也为整个社会创造效益。

三、推动货币银行学课程的案例教学

随着货币银行学课程改革的深入,案例教学成为一种备受师生喜爱的教学方式。案例教学最早用于医学教学中,为启发学生掌握对病症的诊断及治疗,医学院老师将不同病症的诊断及治疗过程作成医学案例,以培养学生的诊断推理能力;后来,法学院老师将不同的判案记录作成法学案例,以培养学生的判案推理能力;20世纪初,哈佛商学院将不同的商业管理及其决策过程记录下来,作成工商管理案例,以培养学生的管理推理能力。金融案例属于工商管理案例的一类,通过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在金融方面的管理推理能力。如何推动货币银行学课程的案例教学?笔者认为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明确案例教学的目的。货币银行学案例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传授知识,而是试图动员学生的参与热情,唤起潜藏于学生身上的经验和能力;通过讨论,进行不同观点的相互交锋,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分析能力和决策能力。

2.选择适合的案例。所有的金融案例都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而编写的,有的案例着眼于投资方案的选择,有的案例着眼于交易行为的推理,不同案例的着眼点服务于不同的教学要求,有的旨在阐述某些理论的应用价值,有的旨在质疑某些理论并引导学生发散性的思维,所以,必须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确定适合的案例。

3.事先进行周密的策划。案例教学必须结合一定的理论,通过各种信息、知识、经验和观点的碰撞来达到启迪思维的目的,进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确定以后,须指导学生提前进行案例预习,通常应在案例正文的后面列出若干思考题,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和理解案例,进行充分的准备。

4.案例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案例教学的中心不是老师,而是学生;老师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主讲人,而是案例教学的设计师和主持人。实际上,案例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手段,要让学生掌握案例,通过对案例的讨论启发思想,提升能力。案例教学不是要达成共识,而是要引起辩论,鼓励学生坚持自己的观点,怀疑别人的观点甚至的观点。案例教学的目的并不是要告知学生谁对谁错,而是在不同的答案之间搭建一个让学生自由选择的平台,即根据每个学生自身的信息、知识、经验和价值观作出自主的抉择。在案例讨论中,老师不代表,学生只对自己的观点辩解;老师也不掌握话语权,学生将通过激烈的争论形成公共话语,在有限的时间、空间和信息之中形成一种“可控情境”,以便于学生充分地去观察、表达、学习和分析。

货币银行学论文:货币银行学自主学习模式构建

摘要:目前,高校学生“数字化”学习态势业已呈现,但高校现有的硬件建设和管理模式还存在一些不利于“数字化”学习的开展因素。根据数字化学习的要素构成及特点,针对学生自主学习货币银行学的困难和成因,提出自主学习货币银行学的构建模式。

关键词:货币银行学;自主学习模式;数字化

一、引言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特别强调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发展现代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社会也是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和保障。

近几年来,各大学的校园网络建设趋于完善,电教设备和多种媒体的建设也达到一个比较高的水平。所以,随着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提高和多渠道、多方面获取知识的欲望的增强,高校目前“数字化”学习态势业已呈现。但高校现有的硬件建设和管理模式还存在一些因素不利于“数字化”学习的开展因素。所以,研究、分析基于“数字化”学生自主学习模式,并构建学生终身学习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和历史意义。

二、数字化学习的要素构成与特点

(一)数字化学习构成要素

1.数字化学习环境

数字化学习环境包括如下基本组成部分:(1)设施,如多媒体计算机、多媒体教室网络、校园网络、因特网等;(2)资源,为学习者提供的经数字化处理的多样化、可全球共享的学习材料和学习对象;(3)平台,向学习者展现的学习界面,实现网上教与学活动的软件系统;(4)通讯,实现远程协商讨论的保障;(5)工具,学习者进行知识构建、创造实践,解决问题的学习工具。

2.数字化学习资源

数字化资源包括数字视频、数字音频、多媒体软件、CD-ROM、网站、电子邮件、在线学习管理系统、计算机模拟、在线讨论、数据文件、数据库,等等。数字化学习资源是数字化学习的关键,它可以通过教师开发、学生创作、市场购买、网络下载等方式获取。数字化学习资源具有切合实际、即时可信,可用于多层次探究,可操纵处理,富有创造性等特点。

3.数字化学习方式

数字化学习方式具有多种途径:(1)资源利用的学习,即利用数字化资源进行情境探究学习;(2)自主发现的学习,借助资源,依赖自主发现、探索性的学习;(3)协商合作的学习,利用网络通讯,形成网上社群,进行合作式、讨论式的学习;(4)实践创造的学习,使用信息工具,进行创新性、实践性的问题解决学习。

(二)数字化学习特点

1.学习内容和资源的获取具有随意性

事实上只要网络系统具有较理想的带宽,学生和教师就能够在网络和资源库上获得所需的课程内容和学习资源。学生可以不受时空和传递呈现方式的限制,通过多种设备,使用各种学习平台获得高质量课程相关信息,可以实现随意的信息传送、接收、共享、组织和储存。

2.学习内容具有实效性

通过数字化的学习环境,教师和学生能够充分利用当前国内、国际现实世界中的信息作为教学资源,并融入课程之中,让学习者进行讨论和利用。这种以现实为基础的信息利用,将有助于学生发现知识并加深对现实世界的理解。

3.对学习内容探究具有多层次性

数字化资源具有高度的多样性和共享性,把数字化资源作为课程教学内容,对相同的学科主题内容,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能力和兴趣选择不同的难度水平进行探索。

4.学习内容具有可操纵性

数字化学习过程,既把课程内容进行数字化处理,同时又利用共享的数字化资源融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这些数字化学习内容能够被评价、被修改和再生产,它允许学生和教师用多种先进的数字信息处理方式对它进行运用和再创造。

5.学习内容具有可再生性

经数字化处理的课程学习内容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采用新颖熟练的数字化加工方法,进行知识的整合、再创造,并作为学习者的学习成果。数字化学习的可再生性,不仅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而且为学生创造力的发挥提供了更大的可能。

三、学生自主学习货币银行学的困难与成因分析

1.学习需要不明确,学习动机有待进一步加强

少数学生学习货币银行学需要不明确或根本没有自主学习需要,在这种状况下,谈学习动机则缺乏基础。学习需要不明确、学习动机不强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1)少数学生本身就没有学习需要或者根本就不想学习。学生学习的动力来自家庭方面的占绝大多数,他们在学习上的盲动和无奈,我们从以往的一系列的座谈中就能明确体会到。(2)一部分学生本身有需要,但需要不明确,这也不能使学生产生大的学习动力。(3)一部分学生的学习需要是存在的,但学习需要不端正,这导致了学习动机的不端正,同样也不能产生学习动力,从而不能引发自主化学习的行为。

2.对现代教育和自主学习的认知和适应尚需提高

有少数学生对现代教育和自主化学习货币银行学的认知和适应程度不够。有调查显示,调查样本中有291人不太喜欢甚至不喜欢上网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占样本量的27.6%。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1)宣传和教育不到位。对自主化学习方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宣传和教育不够广泛、深入;(2)传统学习方式的禁锢和少数学生自主化学习素质低。师传生受、耳提面命的教学模式在我国已经存在几千年,并且在人们的脑海里根深蒂固,要想在短时间内提倡和养成自主化学习习惯,不是件容易的事。

3.对资源的整合意识不强,利用效率应较大化

调查样本显示,大部分学生能够自觉利用多媒体学习资源进行学习,而且利用的种类多、学习时间长。但是,仍有小部分学生自觉利用的多媒体学习资源种类少、学习时间也少的情况。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1)学生素质方面的原因。少数学生对新技术应用能力整体水平低,且存在着适应能力差的缺陷,这些学生不可能自觉地花费较多时间学习多种媒体;(2)安徽省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有些地区的学生还不具有自主化学习的起码条件;(3)自主化学习资源的数量和功能也影响了学生的使用。

4.学生间交流、相互学习的机会不多

在参加现代教育学习的学生中间建立和重视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调查样本表明,少数学生间交流、相互学习机会不多的现象依然存在。主要原因有:(1)对交流和相互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传统思想认为学习基本上是个人的行为,没有必要去与同学就学习进行交流;(2)缺乏交流学习的一些基本条件。

四、自主学习货币银行学模式构建

针对货币银行学的教学特点,根据自主性、交互性和个性化网络教学要求,在金融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课程组老师的共同努力下,以先进的校园网系统为依托,形成了Blackboard网络辅助教学平台和货币银行学课程网络教学平台(//www1.aufe.省略/college/jrxy/jing.asp)形成三位一体、相互补充、互相依赖的网络教学特色,充分利用了现代信息技术在专业教学中的优势,弥补了课堂教学的某些不足。

参与安徽省教育厅教研课题《基于数字化的我省高校学生自主学习模式的构建》(2007jyxm287)和安徽财经大学教研课题《数字化下学生自主学习模式构建》(ACJYYB200609)的研究认为,为适应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远程教育信息化进程迅速推进的要求,目前应加快校园网络以及多媒体教室的建设步伐,结合自身现有条件积极有效地开展“数字化”学习,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办学水平。

在今后的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过程中,要做到:

1.加大宣传和教育力度,积极引导,提高学生自主化学习货币银行学的认同感

从学生开始接触本课程的及时天起,就要有意识的向学生介绍货币银行学的课程特征、学习形式、教学过程、使用的教学媒体和教学环节等。在此基础上,抓住时机,通过不同的途径和方式强化其自主化学习观念,使其逐渐养成良好的货币银行学自主化学习习惯。

2.进一步加强货币银行学课程资源的建设和整合,引导学生自觉使用

在注意货币银行学课程资源建设的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自觉使用适合货币银行学课程自主化学习的多媒体资源,使货币银行学课程资源建设发挥较大效用。

3.注意学习方法的传授,侧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知识经济时代,仅有知识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获得知识的能力以及来自于知识的创造力。在货币银行学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能力尤其是创造力的培养,而不能仅限于知识的传播,还应进一步探索出更科学、更有效的货币银行学等课程教学模式。

4.增进学生与学生、学生和老师间的对货币银行学等课程的交流和沟通

教学双方的情感交流相对枯燥的说教而言,具有无抵抗性、直接感动等特征;同时,情感是培养学生对教师、现代教育和货币银行学自主化学习方式的归属感、认同感的重要因素,不容忽视。增进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和沟通的主要目的在于建立学习小组并使之良好地运行,从而更好地进行协作学习,共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