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银行经济论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银行经济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银行经济论文

银行经济论文:担保圈与银行经济资本考核

摘要:文章首先简单阐述了担保圈问题的现状、概念和产生原因,其次对担保圈问题进行风险分析及判定其风险属性,论述了从银行经济资本的角度考核担保圈贷款的必要性和具体运用。

关键词:担保圈;银行经济资本

一、担保圈问题的现状

近年来,不规范的担保行为已成为困扰银行业的一大障碍,随着资本市场上区域担保圈的频频出现,温州民营企业资金链断裂,企业主逃逸甚至自杀事件的暴露,隐藏在担保圈内的互保与连环担保问题逐渐显露出来,被企业、银行乃至政府所关注。当连环担保链条上某一家企业陷入财务困境,将会使担保链条上的其他企业面临着银行追讨债务的窘境,进而引起巨大的连锁反应。同时,作为提供互保与连环担保贷款的商业银行,也面临着款项无法追全,不良贷款突增,非预期损失加大的风险,这使得经济资本考核在银行风险管理中的角色显得越发重要。

二、担保圈的概念及产生原因

(一)担保圈的概念

“互保”是指互相担保,即企业之间对等为对方保障贷款,当其中一方无法按期偿还贷款时,另一方则需承担连带还款责任,替对方偿还贷款。而连环担保是指涉及两家以上企业的相互提供担保的行为,情况更加复杂。多家企业通过互保或连环担保形成的以担保关系为链条的利益群体被称为担保圈。由于担保圈范围的不断发生变化,担保链条上涉及的债权债务及或有债权债务关系也更加隐蔽和复杂,因此当商业银行所发放信贷业务(包括表内表外业务)涉及到保障方式,则都应该归入担保圈贷款管理范围。

(二)担保圈的成因分析

担保圈形成包括法律的不健全、市场的不规范、信息技术的原因以及商业银行自身的问题。而本文主要从企业和商业银行两个角度来分析:融资困境是担保圈形成的首要原因,大多数企业面临着融资需求,而商业银行向企业发放贷款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如抵押质押贷款和保障贷款。然而多数企业尤其是中小民企由于资产规模小、融资成本高,缺乏有效的抵押物和质押物,很难从银行贷到资金。为了解决这种窘境,企业便采用互保或者连环担保的方式,相互利用相互取暖,以便成功向银行获取贷款。事实上,当初之所以会产生这种互保方式,也存在银行主动为之的因素,面对一群中小企业无法贷款的情况,为了缓解放贷的压力,银行就主动将他们打包到一起,互相担保,从中获利。另外,商业银行信贷审核制度与方法不健全,也是形成担保圈的重要原因。

三、担保圈的风险分析

(一)担保圈的风险

在经济形势稳定时期,商业银行给企业发放担保圈贷款,银行和企业双方都获益了,既提高了银行的利润率也解决了企业的融资困境,换句话说,这是一个高收益、低成本而风险却被掩盖的银企商业合作的模式。这种模式也一度成为商业银行津津乐道的创新和经验并进行推广。然而当经济低迷时,被掩盖的风险一旦暴露,则双方都会失去收益,一旦某个企业经营不善,资金链断裂,无法清偿到期债务,则很有可能影响到担保链上的其他公司,甚至导致其他公司蒙受巨大损失,产生巨大的蝴蝶效应,这将会给整个证券市场造成很大的风险。除此之外,企业担保圈贷款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潜在风险同样不容忽视。所谓的企业担保圈贷款名为担保贷款,实为没有担保的信用贷款。从单独一笔贷款来看,连环担保方式似乎是分散了贷款风险,但是就整个担保链来看,反而是加大了贷款风险。尤其存在互保的时候,当某家企业无法按期偿还贷款时,则担保链中其他企业就会受到波及,遭到商业银行追债,互保圈覆盖面会变得更大,无法追回的款项就变成了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而一家企业往往不只是向一家银行申请贷款,则这种风险就会被膨胀。

(二)担保圈风险的属性

由前文叙述的担保圈形成的原因可以看出,担保圈的风险主要发生在企业的融资环节,故应将其归为金融风险。所谓金融风险是指任何有可能导致企业或机构财务损失的风险。一般可以分为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等。其中信用风险是金融风险的主要类型,是指交易对手未能履行约定契约中的义务而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即受信人不能履行还本付息的责任而使授信人的预期收益与实际收益发生偏离的可能性。

发放贷款作为商业银行的一种主要职能,如果审核管理不当容易造成银行信贷风险。银行信贷风险是指由于借款人财务商务状况的重大不利变化等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不能如期履行还本付息的义务,从而造成银行信贷资产遭受损失的可能性结果。而担保圈风险是指由于过度担保或者违规担保所引起的信用膨胀风险,理应划入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范围。

四、银行经济资本考核担保圈贷款

由上述可知,担保圈贷款的形成膨胀了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实质上担保圈风险属于一种预料之外的风险,即信用风险的非预期损失,这加大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难度。随着商业银行的不断发展和创新,银行经济资本考核已成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

(一)经济资本的内涵和指标

经济资本又称为风险资本,是指商业银行管理层内部评估的在一定的置信水平下,用来缓冲资产或业务非预期损失的资本。一般来说,经济资本等于信用风险的非预期损失、市场风险的非预期损失、操作风险的非预期损失之和。而经济资本考核是指经济资本引入到商业银行的绩效考核中,即以风险调整后的收益作为商业银行绩效考核的核心指标,以单元经济资本回报水平作为辅助指标。具体而言,经济资本绩效考核的核心指标有:经济增加值(EVA)和经济资本回报率(RAROC)。经济增加值就是风险调整后的剩余收入,等于单笔业务的净收入减去风险成本,是一个指标。具体计算公式为:EVA=(经济资本回报率-资本期望回报率)×经济资本。经济资本回报率指风险调整后的收益率,它将风险与收益结合起来考虑,是一个相对指标,具体计算公式为:RAROC=(收益-资金成本-营运成本-预期损失)/经济资本。和其它指标不同的地方在于两者都将经济资本概念纳入到绩效考核中。

(二)实施经济资本考核银行担保圈贷款的必要性

由经济资本的内涵可知,经济资本对风险资产增长和对经济资本回报有明确要求,商业银行资产的质量、结构、规模发生变化,非预期损失也将随着变化。而担保圈贷款的质量无时无刻不在变化,同时商业银行时常有意无意地向企业发放担保圈贷款,担保圈贷款的规模也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故经济资本的值也会相应变化。通过经济资本的限制,银行不再单纯发放担保圈贷款,追求利润,而是想法设法地在有限的经济资本额度内尽量创造更多的利润,平衡成本、收益和风险的关系。商业银行为企业提供担保圈贷款,往往只看到担保圈贷款给银行带来的利润,却忽视了被掩盖的潜在信用风险,所以采用经济资本管理模式来平衡担保圈贷款的收益与风险变得更加迫切。

(三)经济资本考核在担保圈贷款中的具体运用

长期以来企业担保圈贷款因其融资成本低,手续简单及办理周期较快而被国内企业广泛使用,成为普遍的担保手段。但企业和银行只看到担保圈这一创新融资模式的优点,却忽视了它背后隐藏的巨大风险。近年来“担保圈事件”频频发生,银行作为最重要的利益方之一,承受了巨大的损失。对于类似担保圈贷款这样的风险资产所产生的信用风险,商业银行一直缺少有效的技术手段去考核和计量。而经济资本管理凭借它的可操作性等都多种优势,逐步成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技术的核心。银行运用经济资本管理方法管理企业担保圈贷款,主要包括如下三个方面:

1.按照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的要求计量担保圈贷款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在计量方法上,借鉴银监会《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和《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标准法,通过“内部系数法”计量信用风险经济资本;通过银监会标准法计量市场风险经济资本;通过《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基本指标法计量操作风险经济资本。内部系数法是基于商业银行的会计科目,参照计划管理的资产分类口径,对具有相同风险属性的担保圈贷款进行分类,确定各担保圈贷款的经济资本分配系数,并根据分类担保圈贷款的时点余额和平均余额,确定相应的经济资本占用额。其中,时点余额主要用于计划控制,平均余额主要用于财务预算和绩效考评。

2.运用经济资本管理担保圈贷款的风险。按担保圈贷款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这三类风险。将经济资本“从下到上”从分支机构的担保圈贷款层层累加,扣除了重复计算的部分后,得出整个银行的担保圈贷款的经济资本总量,再根据这个总量并参照银行监管部门的监管资本要求,形成该行的担保圈贷款的经济资本总量控制目标。进而确定担保圈贷款风险资产总量目标及其担保圈贷款资产业务的增长计划。使担保圈贷款风险资产增长受资本约束,业务计划服从于经济资本计划。确保年度担保圈贷款的经济资本总量控制在计划目标内。引导各分支行进行担保圈贷款结构的调整。按照资产回报要求,各部门和各分支行担保圈贷款占用的经济资本纳入经济增加值考核,业务及财务计划要根据实现目标资本回报的需要进行安排。还有按照担保圈贷款与信贷部门的归属关系,担保圈贷款的经济资本实行以信贷部门专门管理的管理方式。

3.以经济资本管理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核心,考察申请担保圈贷款企业的信用等级,建立起完善的企业信用评级体系,给评级等级高的企业提供担保圈贷款服务,同时减少经济资本的占用,从而达到缩小担保链的覆盖范围的目的。当商业银行在发放担保圈贷款时,一旦发现担保链中包含了信用等级较低的企业,则银行应该对此作出进一步的经济资本管理考核,以防止担保链中某一家企业的债务危机蔓延到其他企业身上,最终使银行遭到损失。因为信用等级低的企业往往发生财务危机的几率更高,即这些企业无法到期偿还贷款的可能性也更大,这使得商业银行遭受信用风险损失也变得更大。反之,商业银行给信用等级高的企业发放信用贷款,不仅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同时既提高了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又降低了经济成本的占用。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应警惕担保链的覆盖面无限扩大,引火上身,加大了银行的非预期损失。

五、结语

银行利用经济资本管理办法考核企业担保圈贷款就是以收益和风险相平衡的角度来考察自身绩效的。然而在银行在实际发放担保圈贷款过程中,担保圈贷款的收益是比较容易计算的,而担保圈贷款的风险却很难找到一个的指标来加以衡量,尤其是担保圈贷款的损失时刻都有可能发生,更加大了商业银行估计担保圈贷款风险的难度。因此,商业银行应致力于计算信用风险的非预期损失,同时运用经济资本管理的方法建立起担保圈风险化解指标,一旦实际风险发生,可以将风险降到低额并最终化解。再者,通过贷前深入企业调查、授信信用评级、贷后严密监控,多方位地保障银行担保圈贷款万无一失。

银行经济论文:关于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的探讨

【摘要】经济资本是当代银行业顺应国际监管要求,现在的银行经济内部结构与过去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在日趋复杂得现代金融市场中,随着资本的日益集中和竞争的日益激烈,如何在面临风险日趋复杂的现实下,突出重围实现资本的重组,是现代社会对银行的考验也是给予银行的机会。构建全新的管理理念,是加强银行内部资本管理和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银行 经济资本 管理

一、经济资本的计量

经济资本的作用在于抵御未知的损失,而由于未知资本的不确定性及计算标准差,因此经济资本的计量与预期损失和非预期损失的计量都有关。由于银行要求的信用等级与银行资本有关,因此无论是经济资本还是金融市场都是建立在风险上的经济行为。

(二)市场风险经济资本的计量。

市场风险主要包括利率风险、股票头寸风险、汇率风险、商品风险、期权风险。在所有的风险中,每一种风险都未必能计量,因此就需要对每一种风险进行估算,用以合计市场风险对经济资本的影响。在对于市场风险进行估算以前需要先列入了支柱Ⅱ监管当局的监管,然后在监管的基础上对各种风险进行初步核算。

(三)操作风险经济资本的计量。

从整体的层面上来说,根据三角形效应,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汇总后的总风险应小于三者直接相加,但在现实中,由于很难确定相关关系,采取的是直接相加的方法。即银行的经济资本=信用风险经济资本+市场风险经济资本+操作风险经济资本。

二、经济资本的作用

由于经济资本本身就是各种风险、各个部门的相加和,各种不可预期风险的相加的和对非预期损失来说不仅增大了成本,而且其实际数值的分配也是有讲究的。一方面,各个部门、分行或各项业务存在多少风险,就有多少非预期损失,就应该分配等额的经济资本;另一方面,各部门、分行占用多少经济资本,就意味着承担了多少风险。对经济资本而言,其作用在于如何调整风险,如何等额分配各项风险比例。就具体而言,经济资本的作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确定风险控制的边界。

经济资本作为一种虚拟资本,其在银行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数额过多或过少都会对银行造成严重影响。当它在数量上超过银行的账面资本时,说明银行的风险水平超过其实际承受能力,这时就说明银行已经陷入了巨大的财政危机。银行肯定要通过各种途径想方设法的增加账面资金,一旦处理不当陷入绝地,对银行来说会是致命的打击。但是如果数量不及其行业均值,就说明这个银行缺乏风险意识,也就是缺乏活跃的竞争力,也就很难吸引到外注资金。

(二)绩效考评。

考核银行盈利的传统指标包括股权收益率(ROE)和资产收益率(ROA),这种指标较大的缺点是没有将风险考虑在内。出于对非预期损失的考虑,为了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损失,不少银行开始了结合风险管理出台了以风险为基础的考核盈利指标-经风险调整资本收益率。

(四)决策市场进出。

银行是由多个部门和多种产品所组成的,管理的范围和方式也比较复杂。不仅包括日常的运营管理和风险投资管理,还包括决定保留哪些产品、压缩哪些产品,发展哪些部门、收缩哪些部门的高级管理,因其波及范围、牵扯对象比较多,所以管理起来也比较麻烦,其中一个重要的决策依据就是经济资本回报率的大小。

三、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的比较分析

(一)风险治理文化。

通常意义上我们认为,货币资金实际上只是银行业务的载体,就象工商企业的物流一样。实际上货币资金不仅是银行的载体,更是银行的交易对象。实际上,银行在严格意义上来说是风险企业,银行的业务流程可以理解为通过承担风险,来获取相应的收益。因此,我们认为,商业银行的风险治理文化至少包括两个层次的含义: 其一,要充分认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进而在银行管理中确立风险管理的核心地位;其二,要有切实可行、具体精细的风险管理技术。由于现实生活中及时层含义普遍得到了重视,因此,就其整体而言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早已不言而喻,即风险治理文化的整体层面。就风险治理文化而言,银行的认识高度非常值得赞赏,但仅有认识高度还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实际的行动。

(二)经济资本计量的精细化。

银行的方案要更为精细,更加深入地体现了经济资本概念的本质,从而也更能地体现银行的风险水平。虽然,经济资本的计量越精细、越,以此为基础的风险管理、风险定价和绩效评价也就越。在这个意义上说,风险管理就是银行的竞争力和生产力。构建以经济资本管理为核心的现代银行管理模式,是近年来国内外银行业努力探索与积极实践的一项基本内容,也是我国银行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因此为了实现在风险管理基础上对经济资本的有效管理,希望能在合理计算各种风险的基础上,能对经济资本计量进行精细划分,能合理分配各种资金比例。由于目前技术无法计量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经济资本间的相关性,也就大大增加了银行经济资本的管理难度。因此,为了实现银行对经济资本的有效管理,就必须考虑各种风险因素和有效的管理办法,无论是思想上还是行动上都要重视起来。

四、结语

当前,中国银行业经济资本管理所面临的环境非常具有挑战性。无论是次贷危机还是金融海啸,无不挑战着银行的敏感神经。当面对各种各样的风险和挑战时,银行如何才能有效应对各种危机。经济资本虽说是虚拟资金,但其本身对银行意义十分重大,因此要合理配额各个项目的资金额,才能实现对经济资本的有效管理。希望本研究能对同行的后续研究有所帮助。

银行经济论文:论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

【摘 要】本文通过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的基础理论与实践案例,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发展现状,对经济资本的度量、配置及考核原理进行分析,讨论了经济资本管理对商业银行的作用效果,为我国商业银行的应用实践提供有效的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 经济资本管理 资本配置

当前,我国经济市场发展迅速,出现了更加严峻的竞争与挑战,银行业亟须清晰明朗的了解当前的风险情况与盈利状况。经济资本系统是国外银行在近十年来探索发现的一种新型管理手段,借助该项管理,银行可以清晰判断所面对的风险,并且计算抵御风险的资本和银行的盈利情况。由此可见,经济资本管理已经上升成为商业银行的管理核心,成为金融经济市场新情况下的管理理念。

一、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的内涵

在研究银行资本时,不同的主体所关注的银行资本角度不同,从而引出了银行资本的三种类型,他们分别是账面资本、监管资本和经济资本。过去,银行资本多指账面资本与监管资本,近年来经济资本则逐渐流行起来[1]。资本的稀缺导致了商业银行必须进行资本管理,商业银行的管理者将引发风险的可能因素分为预期损失、非预期损失和一场损失,而经济资本主要为抵御非预期损失所引起的经营风险而持有的资本。20世纪80年代,国际众多银行出现了巨额贷款坏账的情况,银行管理人员迫切的寻找一种防范风险的量化系统,所以逐渐形成了经济资本管理系统。经济资本在商业银行整体运作中的最主要作用是防范风险及创造价值,一方面避免经营中产生的风险,保障风险的管理与监控的有效施行并且确保资本获取的收益。总的来说,是对判断风险、指定战略、配置资本及业绩衡量等多方面进行管理的手段。

二、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当前现状

我国银行也逐渐深化改革手段,对风险、资本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也逐渐建立了由监管到银行自身的管理系统。经济资本管理系统逐步开始建立并获取了不小的成效,其中,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光大银行、招商银行建立了把经济资本作为经验核心的资本管理系统,逐渐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先进银行的管理系统接轨。但目前国内银行的资本管理情况存在参差不齐的情况,整体水平落后与国外发达国家,已建开展的经济资本管理系统也仅仅是初级阶段。面对全球化的金融大环境,我国的商业银行亟须增强自己的实力,建立先进的经营管理系统。

(二)存在问题

我国商业银行的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目前,我国大型商业银行逐渐推举经济资本管理系统,但是发展存在贯彻不足的情况,上级银行的不重视情况多有出现,没有在基础中贯彻落实,影响经济资本管理的实施。②在银行经济资本系统的实际操作中,部分商业银行惯用内部系数进行风险的计量,容易产生风险资本的偏差,无法有效的实现资本管理的作用。③信息数据资源的风险情况是由于经济资本剂量过程不够所导致,数据在参考过程中的性与贡献性出现了很大的削弱。④我国商业银行已经逐步开始应用经济资本管理中的绩效考核,但是,考核工作的不科学情况值得关注。

三、加强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的建议与对策

在当前内外金融经济的环境中,我国商业银行的经济资本管理面对着新的机遇与挑战,这要求了我们需要投入更多的关注与措施加以完善。

(一)加强经济资本管理意识的树立

商业银行的首要任务是要对银行的全体员工进行经济资本管理的贯彻,使每个员工都认识到这种管理系统需要所有员工的共同参与合作。商业银行管理层应该把经济资本管理作为银行发展的整体策略,结合自身的现实情况进行实施。在内部建立经济资本管理的理念,促使从高级管理人员到每个职员都能够深刻的认同,使得经济资本管理深入到每个人的日常工作中,齐心协力的推动银行的经济资本运作。

(二)建立完善的经济资本计量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的计量方法尚处于初级阶段,银行缺乏内部评定,当前仅参照巴塞尔协议的标准法以及银监会制定的相关规定来设立计量方法。在经济资本系统经过进一步发展后,我国商业银行应逐步开展经济资本计量的成熟技术体系。

(三)确立管理信息系统的有效建设

先进的信息系统可以保障商业银行对风险情况的科学有效计量,确保计量结果有大量的历史数据作为依靠。所以,加快速度建立数据与信息系统是我国商业银行当前面临的新问题。在建立信息系统的阶段应该主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及时,把握现存业务系统的整合与拓展外部数据来源;第二,在建立的同时配备相关的甄选系统,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合理的筛选与整合,保障数据的真实与。第三,及时关注金融市场环境变化,增加市场中有效信息的建立,辅助管理人员的决策和规划。

(四)正确设立经济资本中的考核指标

考核单元主要包括:纵向的层级考核,即上级行对下级行的考评;横向的部门、人员、产品、客户考核[2],银行设立绩效考核需要首先考虑考核的合理与公平。有效的考核目标应该与银行的策略发展目标是一致的,对银行实现价值较大化起到促进作用;同时,也为银行员工的职业发展提供了的方向,保障行业的合理优化。

四、结论

我国商业银行的经济资本管理已逐渐进入了具体实施阶段,如何更好的利用它对风险进行的度量是银行管理人员面临的重大挑战。文章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存在的问题着手,提出了几点关于提高经济资本管理的措施,建议银行管理人员加强对管理系统的完善工作,保障商业银行在世界金融环境中可以有效的判断风险、提高管理,实现利益的较大化。

银行经济论文: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现状及对策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制度在我国的确立,资本市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越来越显著,为了维护我国资本市场的稳定,使资本得到更好的利用,我国银行积极推行经济资本管理模式。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采取经济资本管理模式的原因,再对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对如何完善经济资本管理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商业银行;资本市场;资本管理;

一、我国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现状

随着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发展,自2004 年银监会颁布实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 》之后,各大银行就意识到经济资本管理的重要性,也开始要求各大银行推行经济资本管理模式。实行的是中国建设银行为我国商业银行的经济资本管理开创了先河,后来慢慢的就多起来了,如招商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兴业银行等不同体制的银行也开始实施起来。我国商业银行实施经济资本管理模式起步虽然比较晚,但是就目前来看还是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对提高资本使用效率和维护资本市场的稳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我国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到目前为止,我国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在不同程度上获得了很大进步和发展,也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财富。但是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业起步慢,发展还不成熟,在经济资本管理上还存在各种不同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经济资本管理基础比较差

信息时代下,我国商业银行进行经济资本管理的基础不仅要拥有符合业务实际的风险计量模型,还要有高素质的经济资本管理人才。而眼下,我国商业银行不仅银行内部的各种系统和数据都没有建立,而且也达不到应有的水平,在进行经济资额度计算时,只能采用最简单的系数来进行计算,很大程度上不科学,也不,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同时,对于那种具有高素质的风险管理专家和金融计量人才还是相当缺乏,总体来说,我国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基础还十分薄弱,有待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2、风险管理制度不太完善

在进行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时,也要考虑风险的管理,只有建立健全的风险组织机构,并制定好相应的风险管理流程和制度体系,才能有效抵挡风险的侵入。而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制度还不太完善,各种管理组织还不健全,包括风险管理委员会的动作和议事规则也不到位,同时,风险管理文化理念也没有在员工的心中形成。而现在我国商业银行引进了特别多的风险管理技术,可目前,风险管理制度体系建设却没有得到完善,因此,再先进、再成熟的技术也不会有太多的用处。

3、经济资本管理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经济资本管理在我国商业银行经营中应发挥出它的作用,要有能力使银行业务风险增长控制在资本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要与银行内部的收益增长相互协商。因此,在运用经济资本管理时,要充分发挥他的作用,同时也要求银行做到以下两点,首先银行在进行经济资本计量和监测时,一定要确保银行的资本达到监管要求和自身需要;其次,要充分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创造更高的业绩和价值,用来解决经济资本的效益约束问题。

三、我国商业银行采用经济资本管理的原因

我国商业银行都开始采用经济资本管理这一管理模式,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从目前状况来看,主要原因是因为经济资本管理模式在进行风险管理上更胜一筹,有着与其它管理模式不一样的风险敏感性和有效规避市场风险的能力,能有效帮助资本方持有一定的资本。再说经济资本管理模式对稳定金融市场,促进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经济资本管理的实施给我国商业银行管理提供了最有保障的基础手段,而银行进行管理措施的主要途径也是要依靠资本的合理计划和操作来完成,经济资本管理的最主要的意义就是体现在资本运作上。如经济资本管理有效实现了风险防范机制建设,对资本市场的稳定和整个经济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再有,通过经济资本管理,银行内部会定时对资本的利用情况经行考核,及时对银行发展进行监管,确定银行的效益,并不及调整银行发展策略,同时经济资本管理的数据也给银行的管理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另外,我国政府相关金融监管单位为了维护金融市场稳定,也对我国商业银行提出了实行经济资本管理模式这一要求,目的就是可以及时对银行进行监管,形成稳定的局势。

四、优化我国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的策略

我国商业银行实行经济资本管理模式时间不长,在管理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笔者认为,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还得对我国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进行以下完善。

1、要完善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

我国商业银行在经济资本管理信息化建设方面还不完善,还存在太多的不足,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系统,并建立一套适合自己银行发展的经济资本管理信息系统,通过管理信息系统对银行内原有的资金进行管理,如资金转移定价、资产负债管理等都可以通过信息系统来进行处理,这样就可以做到及时对银行资本实情进行真实的反馈,做到及时避免风险,从而进一步调整银行账面的收支情况。

2、加强现代银行运营管理团队的建设

我国商业银行要顺利实现战略调整,就必须有一支强大的运营管理团队,这就要求银行重视人才储备,拥有一批经验丰富、业务精湛并精通现代银行经营管理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加强现代银行运营管理团队的建设就显得十分重要,通过高质素专业管理人才在经济资本战略管理的框架下进一步推动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

3、进一步完善相关的绩效考核体系

我国商业银行应依据资产负债情况,把风险调整后的经济增加值,或者资本回报率等结合起来,通过以上数据汇总,用来作为银行工作人员进行绩效考核的标准。同时,还可以把经济增加值、资本回报率等用来作为资源配置的主要依据。但是这种考核指标只是照顾到账面上的收益,而对于银行应承担的各种风险却不能进行及时把握。因此,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绩效考核体系,要对风险衡量进行重点强调,确保银行利益的较大获得。

银行经济论文:解析经济资本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经济资本是商业银行生存的根本,在商业银行发展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经济资本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有着众多的应用,有助于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本文主要是对经济资本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并对经济资本的管理提出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经济资本 商业银行 经营管理 应用

经济资本主要是根据银行所承担的风险计算的低资本需要,用以衡量和防御银行实际承担的损失超出预计损失的那部分,是防止银行倒闭风险的防线。经济资本作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重要基础,对于维持商业银行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商业银行需要进一步完善经济资本的管理工作,充分发挥经济资本的作用。

一、经济资本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应用

经济资本作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发展的重要基础。经济资本的管理水平一定程度上会反映出商业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风险,经济资本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相对完善的绩效考核机制

商业银行的绩效考核仅仅依靠经营状况进行分析,并不能反映银行的发展现状,不能体现绩效考核的公正性。经济资本作为一种衡量因素,能够科学衡量银行的经营状况和风险,既能够对银行的盈利状况行分析,同时又可以分析银行经营中存在的风险。

(二)有助于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的经济资本重视风险的定量计算,可以提高风险管理的精密度。经济资本是防止银行倒闭的防线,能够直接反映出银行经营中存在的风险状况。商业银行发展中由于贷款业务逐渐增加,在经营管理中难免会存在一定的风险,通过经济资本的管理有助于更好地减少银行发展中的风险,保障银行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为商业银行管理战略制定提供参考

商业银行的发展战略制定需要充分考虑当前银行发展现状以及银行的发展环境,商业银行管理战略制定需要参考经济资本这一因素,充分了解银行的发展现状以及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风险。银行可以根据不同产品组合的风险调整收益率,资本收益率决定银行的业务发展战略,银行可以根据资本收益率判断出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风险,及时调整经营战略,对银行的发展制定出相对长远的战略。

二、经济资本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应用建议

经济资本作为一种风险评估标准对于提高银行管理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商业银行发展中并没有充分发挥经济资本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银行发展中的风险。一方面银行的经济资本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银行的经济资本风险的控制在于过程,但是大多数银行管理中只重视考核的结果,忽视了经营管理过程中的风险控制,导致经济资本的有效性未能充分发挥。另一方面忽视了经济资本的导向作用。经济资本对于预防银行管理中的风险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日常管理中经济资本没有发挥其风险预防作用,其在经营管理中的导向作用并没有发挥。商业银行需要进一步重视经济资本的监管工作,充分发挥经济资本的作用,促进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

(一)完善经济资本的管理理念

商业银行的业务逐渐增加,由此引发的商业银行风险也日益增加,严重影响了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商业银行管理中需要充分认识到经济资本管理的重要性,使收益和风险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商业银行管理者和商业银行的工作人员都需要充分认识经济资本管理理念对于减少银行管理中的风险,保障银行工作的有序进行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日常管理工作中践行这一理念,规范自己的日常工作行为。

(二)完善经济资本管理体系

由于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的内部监督控制体系并不十分完善,导致银行工作中存在的风险日益增加。随着商业银行业务的逐渐增加和商业银行信贷数量的逐渐增加,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市场竞争和市场风险也随着增加,商业银行需要进一步完善经济资本管理体系,将市场风险以及商业银行工作中的操作风险纳入经济资本管理体系中,及时了解商业银行工作中存在的风险,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完善和管理,保障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

(三)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机制

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的有效管理有助于更好地完善银行的绩效考核机制,有助于更好地保障银行的健康发展。在今后的商业银行绩效考核机制中需要不断完善考核标准,针对不同部门,不同的业务制定出相对完善的绩效考核标准,体现绩效考核的公正性。另外除了建立相应的绩效考核机制,同时还需要建立相对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更好地保障银行工作的发展。作为银行的工作人员也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理念,充分认识经济管理资本的重要性,在实际工作中积极践行这一工作标准和工作理念,减少银行工作中存在的风险。

三、结语

经济资本在商业银行发展中具有一定的风险预警作用,有助于减少商业银行业务中的风险,促进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但是由于商业银行管理中对于经济资本管理理念的认识不足,经济资本未能得到充分地利用。在今后的管理工作中商业银行工作人员需要充分认识经济资本管理理念的重要性,通过不断完善经济资本管理体系,发挥经济资本的重要作用,保障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

银行经济论文:对人民银行基层行经济责任审计与评价的思考

摘要:人民银行内审转型要求深化离任、履职审计,一方面按经济责任审计的思路规范离任审计,重点关注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另一方面按绩效审计思路深化履职审计,按照“管理+绩效”的思路引入绩效审计,从经济、效率、效果三方面关注领导干部履职能力与成效。如何创新手段,逐步形成以履职与离任审计相给合的经济责任审计监督模式,根据《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和人民银行的业务特点,谈几点浅显的看法。

关键词:人民银行基层行 经济责任审计 思考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定义及特点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定义。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对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其所在部门、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负有的责任进行监督评价活动。实行经济责任审计必须具备四个要素。一是必须明确有什么责任内容;二是必须有客观统一的评价标准;三是必须有具体可行的评价方法;四是必项要有健全有效的划分标准。

(二)人民银行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审计对象主要是各分支机构行长或主持工作的副职、重要业务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审计内容既包括对其执行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强化金融服务、履行管理职责的审计与评价,也包括对其执行财经纪律,履行财务管理职责的审计与评价,审计目的主要是分清任期内在本部门、本单位经济活动中应当承担的相关责任。

二、目前人民银行基层行实行经济责任审计的现状及难点

(一)审计环境有待优化。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的基础条件还不够成熟。一是对开展经济责任审计认识不足。二是对人民银行职能定位认识不足。认为人民银行是宏观经济调控部门,不以盈利为目的,实际工作中对领导干部任期内履职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不太关注,觉得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和评价意义不大。三是实践操作经验不足、审计技术条件不完善。

(二)审计内容难以界定。目前人民银行还没有形成一个规范性的审计监督评价内容体系,对领导干部应承担什么样的经济责任、对哪些经济事项进行评价,内容难以界定,针对性不强。一是在审计内容上,偏重于业务运行和管理活动的真实、合规性审计,而对领导干部任期内经济决策成果、财务收支真实性、风险管理与应对等内容涉及较少;二是审计重点上,对制度健全性与执行有效性关注较多,对领导干部强化风险管理、实现工作目标的措施和取得的成效关注较少。三是在评价效果上,以正面、定性、空洞的成绩评价为主,对问题评价避重就轻,没有从内部控制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的角度去评价。四是在责任划分上以主管责任认定为主。

(三)审计评价标准缺失。人民银行基层行实行经济责任审计还处于探索阶段,没有一套、系统有效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一是评价项目设计内容上缺乏统一性。二是评价指标设计模式上缺乏可比性。不同层级、不同部门领导干部负责和管理的业务范围、影响程度、控制重心和评价原则等职业标准存在着较大差异,评价指标缺乏可比性、公平性、合理性,实际操作中仅凭审计人员自身的专业知识、职业经验进行评价,认定责任,具有较大的随意性。?

(四)审计评价手段落后。一是电子化审计和流程测试手段运用不够,没有与业务系统接口实行实时监督,审计受时间、地域、手段的制约,难以对被审计对象在重要经济事项和经济活动中应负的责任进行、动态、的监督评价。二是评价方法简单,以定性评价为主,缺少一套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系统的、可量化的审计评价方法,凭个人的主观判断就事论事,没有用客观事实和具体数据说话,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和偏面性,存在不实、不真、不谨的现象。

(五)审计责任难以界定。一是经济事项交接制度缺失,责任界定难。基层行领导干部轮换频繁,经济事项交接内容和交接程序比较简单,双方只对一些显性的、时点指标进行交接,而对一些隐性的时期指标和历史遗留问题等重大经济事项未进行清查核对办理书面交接,责任范围划分不清。有些决策失误造成的经济损失短期内可能无法显现,但事后会逐渐凸显,责任难以划清。二是认定过程缺乏针对性,责任界定难。实际操作过程中,许多重大决策形式上是经集体讨论决定,但实际上单位或部门负责人是“一把手”,其相当程度决定了事情的定论,审计人员仅凭查阅会议纪要来确定,针对性不强,一旦出现决策失误,难以界定是集体决策造成的还是个人所致。

(六)审计结果运用滞后。按照《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的要求,领导干部应“先审后离”,但实际工作中大多是“先离后审”,这种模式使审计结果滞后。一是影响选拔任用干部的质量。“审”、“用”脱节,审计缺乏应有约束力。二是影响审计工作的效率。离任干部对审计工作配合不够,述职述廉报告由人,或以单位总结代替,针对性不强;接任干部对一些敏感的问题,或以不清楚为由搪塞,或在资料提供上不配合,使审计工作取证困难。三是影响审计人员工作积极性。干部已走马上任,审计结果无人重视,审计人员存在应付的态度,检查力度深度不够。四是影响问题整改,接任者或碍于情面,或出于利益考虑,对审计发现的问题整改督促力度不够,落实不到位。

(七)知识结构相对单一。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特殊,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对审计人员的政策水平、综合分析能力和知识结构要求较高。而目前综合性、复合性审计人才较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经济责任审计的效率与效果。

三、进一步完善人民银行基层行经济责任审计的建议和对策

(一)优化夯实审计环境基础。决策层的领导作用、参与层的协调配合作用、执行层的监督合力作用是做好经济责任审计的前提。一是要争取领导重视。建立由组织人事、纪检监察、内审等部门组成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小组,将审计监督、干部管理和廉政纪律有机结合起来,保障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和审计成果的有效运用。二是要转变工作理念。在职能定位上要从以查处问题为目标向解决体制机制和管理为目标转变,在审计目的上要从为内部经营管理服务向为干部管理监督服务转变;在审计重点上要从财务收支审计向与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相关事项为重点内容的绩效审计转变;在操作方式上要从追求项目数量、审计覆盖面、查处问题金额的微观数量型审计,向以结果为导向、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成效性审计转变。三是加强协调与沟通。内审要与组织、人事、纪检监察等部门沟通协调,确定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和与之相关的专项审计项目,统筹安排,整合资源,形成监督合力。四是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培训、内网平台宣传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和意义,争取被审计对象、部门、单位的理解和支持。

银行经济论文:基层人民银行经济责任审计的探究

一、人民银行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的背景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经济责任审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监督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管干部、正党风、强管理、促发展’的重要措施。不只涉及一个部门、一个企业,而是全国范围内都要开展的一项审计工作。”中国人民银行内审司杨立杰司长在2013年人民银行内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深化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和履职审计的基本思路是,离任审计突出经济责任,同时兼顾相关领域的内部控制。今年总行将修订《离任审计制度》,进一步改进和规范离任审计工作”。当前,人民银行面临履职环境日益复杂,内部资源受限的问题越来越突出,风险隐患不断上升。而经济责任审计是加强干部管理监督和建立健全问责机制,促进执行能力建设的重要措施,是促进领导干部尽责守规守纪守法,推进依法行政、依法治国的重要途径,是加强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有效惩治和预防腐败的重要手段。为此,笔者以此文对人民银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思路进行尝试性的探索。

二、经济责任审计的内涵

在明确经济责任审计之前先要弄清楚什么是经济责任,《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中,经济责任指的是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对其所在部门、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当负有的责任,包括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

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对领导干部在任期内应负的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所进行的审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归纳为以下几个要素。

(一)审计评价和责任追究侧重于领导干部本人

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是领导干部,追究的责任包括领导直接责任和主管责任。与以往的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和履职审计规定相比,这里强调了领导干部的直接责任,而以往则只对领导干部的主管责任进行追究。

(二)审计标准强调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

从《暂行规定》里可看出,对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的标准是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而以往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和履职审计的审计标准只是合规性。

(三)评价目标是单一的的经济责任

从经济责任审计定义和《暂行规定》中明确的审计内容可看出经济责任审计仅对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经济活动进行审计与评价。对领导干部不涉及“经济责任”的政治、组织、行政等行为及因其行为产生的责任,如领导干部让下属,又如利用提拔干部机会受贿等,都不是经济责任审计所要评价的责任。而以往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和履职审计中,则要对领导干部所负有的全部责任都要进行评价。

三、人民银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基本框架的设定

根据《暂行规定》及人民银行的自身特点,从审计范围、评价指标、审计方法等方面入手,构建人民银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基本框架。

(一)审计标准的确定

《暂行规定》所述的经济责任审计的标准是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根据人民银行具体情况和习惯,我们将人民银行经济责任审计标准为真实性、合法性与合规性、绩效性。真实性、合法性与合规性也就是“对”与“不对”,即是否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绩效性就是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

(二)审计范围和评价指标的确定

人民银行的主要业务包括负债业务、资产业务和中间业务。人民银行为开展业务还伴随着财务收支的发生。因此与领导干部密切相关经济活动的审计,其审计范围和评价指标应以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为纲,以各项经济活动为线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合规性指标。①制定和执行重大经济决策合规性指标。主要包括重大重大经济决策、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资金运作等事项的合规性。②预算执行及财务收支合规性指标。主要包括预算管理、财务收支核算与管理、银行账户管理、实拨专项资金管理、工会经费管理等方面的合规性情况。③资产负债管理情况合规性指标。主要包括现金、银行存款、再贷款、再贴现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经理国库款项、发行基金管理、历史遗留问题的处理、处置情况、存款准备金管理等方面的管理合规性情况。④重要投资项目建设和集中采购情况合规性指标。主要包括基本建设管理、采购管理等方面的合规性情况。

2.绩效性指标。基层人民银行经济责任审计经济性评价绩效性指标主要设有以下表中几个。

基层人民银行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绩效性指标表

(三)审计评价

1.对合规性评价。通过对文档资料的审核包括对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的审阅、会计账簿的审阅、会计报表的审阅、其他书面的资料的审阅,对文档之间的核对包括证证、账证、账账、账表、表表和账实核对,对审计对象是否遵循了特定的程序、规则或条例进行定性评价。

2.对绩效性评价。通过查阅资料、访谈、分析等审计方法,对被审计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定量与定性的评价,以确定审计对象的绩效水平。在评价过程中,各审计指标的权重确定是关键,由于人民银行不是盈利机构,带有鲜明的政策管理特色与内涵,对其开展绩效审计在指标、评价尺度的设计上都存在一定的难度,难以在价值上加以描述,专家打分法则是对大量难以采用技术方法进行定量分析的因素做出合理估算。

四、开展经济责任审计需改进的方向

(一)实行审计项目质量责任追究制,以保障审计结果的客观、公正

经济责任审计触及的都是敏感问题,由于受到诸多方面的影响,如被审计单位为了团体利益,审计对象为了个人前途的影响,审计主体为了工作的持续便利开展,未实行审计风险责任追究制,审计质量难以保障。因此,为了保障审计质量,人民银行应按审计署的《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试行)》(审计署令第6号)实行项目质量责任追究制。

(二)加强预算管理,提高预算执行率,以确保审计资料的真实完整

目前,人民银行会计、财务资料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信息失真的现象,审计对象提供的资料可信度不高,审计结论和评价的客观性也就会降低。因此,加强预算管理,提高预算执行率,才能有效保障审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银行经济论文:浅谈城市商业银行经济效益以及影响因素

【摘要】一切盈利机构的最终目的是获取较大的经济效益,盈利性原则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中心环节,其核心内涵是实现生产经营的较大化。在我国现行的市场经济制度下,对于我国各大城市商业银行来说,经济效益是城市商业银行生存和发展的保障。

【关键词】城市商业银行 经济效益 发展现状

前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金融领域的开放逐渐加大,我国的城市商业银行尤其是竞争实力雄厚的跨国城市商业银行不断进入到我国的金融市场,给中国地区的城市商业银行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挑战,城市商业银行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对于我国现有的城市城市商业银行来说,要想在市场竞争中获取有利的地位,必须提供自身的竞争实力,而银行参与竞争,最重要体现是在城商行高效快捷的工作流程上,只有工作效率高的城商行才能在金融市场竞争中获得有利地位,才能实现更高的经济效益。

一、影响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经济效益提高的因素

(一)经营效益观念淡薄,粗放经营管理问题严重

我国的城市商业银行在传统计划经济残留的束缚下带有双重的经营性质,即在追求自身的经济效益的同时还承担了一定的货币调控政策,因而在经营过程中常常只注重货币的调控而忽略了经济效益的导向作用,往往将经营的观念停留在吸引用户存款的观念上,效益现行、管理有效的观念没有深入人心。在经营概念上主要变现为缺乏效益意识,一味的追求用户存款量的多少;在经营方式上变现为重视经营管理的经验方面,而忽视了科学有效的管理理念,银行发展中重视规模扩建,而忽视了后期的企业结构化运营,多采用粗放的经营管理模式;在经营区域方面主要表现在分支城市商业银行遍地撒网打鱼,广种薄收;在经营对象的选择上变现为,照单全收,广泛的服务,不能集中主要力量形成有效的凝聚力,选择重点领域,对重点对象进行集中的服务;在经营手段上表现为重视用户的存款量,缺乏经济资本占用意识,很少会考虑到资本的经营效益和资本的盈利性;在经营的业务上主要表现在对传统的存款、转账、汇款等方面的重视,导致银行经营方式单一,收入来源过分依赖用户的存款利息的收入。

(二)银行资产与负债结构不合理、质量较差

从银行资产结构的构成来看,我国传统的城市城市商业银行结构普遍较为单一,能够实现较高回报的投资性业务和短期投资证券和国债所占的比例非常的小,传统的大额度的信用或担保贷款所占的比重过大。银行自身缺乏弹性和自我保护的措施,导致经营过程中出现金融风险,此外,城市商业银行资产的流动性要远远低于国外的大型跨国城市商业银行,占到的比例还不足国外城市商业银行的10%。同时这一时期的盈利性资产正在逐年下降,非盈利性资产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严重影响到了部分盈利性资产的结构和比重,城市城市商业银行的这种资产结构不仅不利于城市城市商业银行在现有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高效、灵活的经营和运作,而且还会增加银行的各种金融风险,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城市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从负债的机构上来看,城市商业银行所承担的负债总数量在用户的储蓄存款、协议存款等高成本负债中所占据的比例较大,负债成本与经营的效益产生逆差,银行的利润空间被广泛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加剧的银行经营的入不敷出。

(三)银行经营手段单一,重要盈利来源少

在长期的经营过程中,由于城市城市商业银行长期对存款、贷款、汇款等业务产生了较强的依赖性,一旦金融市场发生波动,如利率市场化以及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下,城市城市商业银行因为没有相应的应对措施,不能够开发出新的金融产品和客户,更不能实现经营结构的快速变化,导致了金额市场发生变化时,缺少新的利润渠道来源来弥补这种经营手段单一的产生的问题,最终导致了我国城市城市商业银行盈利来源不占主流,非盈利性项目不能实现很好的盈利,在经营过程中的经济效益较低,不能够满足发展的需要。

二、我国城市商业银行提高经济效益的对策

(一)增强市场金融与集约经营意识,树立以效益为中心的经营思想

对于我国的城市商业银行来说,不能只重视存款的经济效益,在经营网点的设置上应该重视建设的质量而不是重视数量和经营规模的大小,让每一位员工都能重视经营的效益,在员工的思想上首先应该树立效益意识,使每一个业务的最终目标落实到提高经济效益目标上。在经营过程中要培养以效益为中心的经营理念,以企业的效益建设为中心,走上一条以效益增收为主要特征的,以外延金融服务为扩展升级的效益改革之路。

(二)优化资产负债结构,提高资产质量与筹资效益

首先,优化产业结构,我国的城市商业银行应该对产业结构和资产进行有效的优化组合,在经营过程中也就要降低贷款性资产的结构比例,改变贷款面积过大的经营结构,扩大风险非贷款性盈利资产的比重,在资产结构的变革中扩大金融证券、国债的占有比率,同时适当的改变现有的现金存款等级,扩大向其他债券类,证券类的持有量转变,改变现有的资产结构比例,实现资产结构的多样化经营发展,从而在较大限度上降低了银行的金融风险,降低了金融业务单一导致的经营效益的不稳定性,增强抵御风险的实力;其次,调整负债的结构,提高筹融资金的效益。在经营过程中必须加强负债集约经营,在经营上做到重效益、重质量、重成本、重结构的多管齐下的负债能力。城市商业银行应该坚持以内涵式的吸收负债为主要模式,外延式吸收为辅助模式,通过各种措施的综合运用,努力降低筹融资金的成本,优化负债的机构,克服传统的经营思想,树立效益现行的筹融资金的观念,坚持多元化的筹资方式,协调好各种负债结构的比例关系。

(三)调整经营策略,致力金融创新

城市商业银行要想提高经济效益,依靠传统的资产结构和负债结构比例很难实现,因此,应该在不断巩固现有的金融业务的同时,要致力于研究新型的金融业务,实现增加盈利渠道,提高表外及等中间业务收入,也就是在经营过程中要不断的研究成本低、金融风险低、形式灵活多样、适应性强的金融业务。对于当前的城市商业银行的各种困难,城市商业银行可以选择一些适合自身企业发展的新业务,作为未来发展的重点项目去开拓和发展。

(四)政府序列部门要为城市商业银行提高经济效益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首先,按照市场规律的要求,进行政府机构的相关改革,规范各种政策和银行的行为,增强政府对银行的服务职能,淡化政府作为资金配置中的中心和主体地位,政府部门在为企业进行贷款和融资过程中,在保护企业获得较大效益的同时也应该保护银行的各项利益不受侵犯,政府部门还应该重视银行的独立地位,从制度上保障银行信贷的独立性;其次,扩大金融市场的占有量,完善金融的组织体系建设,发展直接投融资,不断完善金融市场秩序;再次,加大金融改革的力度,采取多种措施解决银行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建立健全金融法制建设。

三、结语

要想提高我国各个城市商业银行的经济效益,金融服务产品的种类、各种证券和债券的不断开展、人力资源配置和经营管理水平是限制银行经济效益的关键地方。对于我国传统的城市商业银行来说,提高资产负债结构、调整经营策略、加强政府部门的扶持力度是未来城市商业银行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银行经济论文:我国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银行业的利弊日益明显,我国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与国外银行相比还有许多不足之处。

【关键词】经济资本 经济资本管理 商业银行

前言

国内部分商业银行虽然已经开始实施经济资本配置,但是和国外先进银行的实践操作比起来,其管理模式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针对这些关于经济资本与经济资本管理的问题进行讨论。

一、经济资本管理及我国银行实施的必要性

(一)经济资本管理及其主要内容

经济资本是指用于弥补非预期损失的资本,非预期损失要用资本来弥补,需要多少资本,要通过计量非预期损失来求得。所以,非预期损失的数额就等于经济资本的数额,也可以将非预期损失称为经济资本。

经济资本管理(Economic Capital Management):经济资本管理基于资本的稀缺性和高成本性,具有效益约束和风险约束的双效应,不仅可以提高商业银行的资本管理水平,而且通过发挥经济资本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预算管理、资源配置和绩效考核作用,推动我国商业银行向现代商业银行转变。从长远看,推行经济资本管理将对商业银行和银行监管当局产生重大的深远影响。

(二)实施经济资本管理的目的和作用

实施经济资本管理的目的:建立起完善的经济资本管理体系,使股东价值较大化,调节风险收益,优化资源配置,计算经风险调整绩效。

实施经济资本管理的作用:

1.风险管理。首先,由于经济资本注重风险的模型化和定量计算,以严密的模型为依托,使风险计量更为谨慎、周密,因此,经济资本管理可以提高风险管理的精密度。其次,经济资本能直接反映银行的风险状况,可以对其进行分解、合并,清楚地显示各部门和各项业务的风险水平,增强风险防范的主动性;再次,经济资本作为一种虚拟资本,当它在数量上接近或者超过可用资本时,说明它的风险水平接近或者超过其实际承受能力,这时要么通过一些途径增加实际资本,要么控制其风险承担行为。,经济资本及经济资本管理参与业务战略规划。

2.产品管理。在产品管理时,通过经济资本风险衡量,使不同产品的风险得以量化从而进行比较,再通过产品的内在价值分析,就可以改善有效业务部分的价值,优化业务组合,使银行向价值管理更进一步。另外,运用经济资本还可以更加科学的对产品进行定价,通过量化达到最终目的。

3.绩效评估。经济资本是科学的绩效评估的主要要素之一。无论是股东评价银行业绩,还是银行内部的绩效考核,不仅要考虑经营收益,还要考虑这些成果是以何种风险为代价取得的。将这些风险转换为成本,再与所取得的收益比较,才能科学地衡量一种产品、一个事业部、一个银行的业绩表现,从而体现出为股东创造的价值。即,在经济资本分配的基础上,通过风险调整后的资本利润率指标对各部门和各项业务进行评价,既考察了其盈利能力,又充分考虑了改盈利能力背后承担的风险。

4.资本管理。经济资本是资源优化配置。由于持有资本等同于抽走了业务发展资金,银行必须计量风险和所需资本,以释放闲置资本,保障资本的配置,提高效益。经济资本管理体系可以根据对银行或银行内各业务部门的风险调整的绩效测量,在各部门间进行风险资本限额分配,并根据风险调整后的绩效评估对经济资本的分配进行动态调整,从而保障资源配置,提高盈利水平。

5.风险披露。通过对外信息披露,经济资本为分析师、信用评级机构提供了更高的可行度。为投资者提供了决策分析的科学数据,进一步提升了公司的价值。

(三)我国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的必要性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经营环境越来越复杂,面临的风险种类也越来越多,而国内的商业银行长期以来普遍存在着重速度轻效益、重规模轻质量的现象,风险管理理念并未真正的贯彻和落实。在我国,不少商业银行已经引入和采用经济资本管理。从各行实施经济资本管理的情况看,经济资本管理强化了资本对风险的防御和对资产总量扩张的约束,强化了经济资本的低回报要求,增强了经济资本配置资源的功能和对业务结构调整的引导作用,初步形成了经济资本在经营管理和资源配置体系中的核心作用。但是由于我国的银行尤其是国有银行积弊已深,在实施经济资本管理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因此研究我国商业银行的经济资本管理有着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我国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实践及分析

(一)我国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的现状

我国银行业正面临着融资困难与资本约束的双重考验。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规模的过快增长消耗了大量资本,信贷结构的不合理加剧了银行资本的消耗速度,较为严重的不良资产严重侵蚀了银行资本;我国商业银行融资缺乏,还要面临投资者的利益约束;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管理被疏忽。

(二)我国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1.资本充足率低。不仅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在数值上表现出极大劣势,同时,会发现我国银行资本充足率比较缺乏稳定性。我国商业银行关于资本金的管理主要局限于核心资本,附属资本的管理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种格局严重影响了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总体水平。

2.银行依靠自身积累补充资本金能力不足。商业银行为盈利而不补充资本金。国家为其提供了强有力的担保。政府的信用担保也可以影响银行某些项目的资金成本进而影响到银行的资本成本,起到替代账面资本的作用,从而进一步削减商业银行补充资本金的积极性。

3.商业银行盈利能力低。商业银行内部融资能力差,盈利水平低。资本补充渠道除了政府注资之外,基本上就是依靠自身利润积累,长期以来承担着不合理的税负负担,高税率导致我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下降。

4.商业银行存在许多不良资产。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资产在20世纪90年代一直呈上升趋势,到2000年第四季度,银行的不良资产率才开始下降,并且,2001年和2002年两年下降的相当快。但自2003年第四季度开始,中国各家银行的不良贷款均有不同程度的反弹。

5.坏账率较高。我国目前尚未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当经济活动中某一部分出现违约行为时,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往往很难立即作出反应或予以揭露,使得银行坏账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多。

三、西方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经验借鉴

(一)美国银行的经济资本管理现状

美国通过相关立法,规定银行“风险资本水平”。联邦储备系统理事会制定了《资本充足率指导原则》手册。2006年底美国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

(二)德国银行的经济资本管理现状

在国际银行界中,德国商业银行以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与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闻名于同业。在长期的银行风险管理实践中,德国银行业逐步建立起对银行风险从识别、衡量、评价到控制管理的一套完整体系。

(三)经验借鉴

一是在银行内部树立经济资本管理的理念。要是银行管理层到每一线工作人员都清楚地认识到,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的目的不是规避风险,而是要依托先进的风险计量和风险调整技术,承担那些能够管理好并能够对其充分补偿的风险,规避无法管理好的风险,从而提高股东价值。

二是建立符合银行业监管规定和银行发展战略的资本管理制度体系。银行应该彻底解决单纯追求总量从而忽略结构调整、注重产出的经营模式,从根本上改变单纯依靠规模扩张,特别是贷款扩张的增长方式。建立起完善的资本管理体制,走出一条资本节约型发展道路,构筑价值增长型经营格局,长期保持合理的资本充足水平和资本回报。

三是完善总行的资本总量与结构管理,建立监管资本管理、经济资本管理和账面资本管理的协调互动机制。

四是实现经济资本与绩效评估、财务管理、产品定价、风险监控等管理职能的有效衔接。

四、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的对策

(一)加强经济资本管理理念

以经济资本管理引导科学决策,经济资本管理在预算计划、资源配置、结构调整、产品定价、绩效考核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要高度重视经济资本计量管理工作,加强对经济资本计量相关理论和经营理念的学习培训推广,认真开展经济资本管理的分析研究,认真执行上级关于加强经济资本管理的要求,提升风险管理精细化水平。

(二)完善经济资本计量

提高风险管理精细化水平,减少无效不实经济资本占用客户信用评级是经济资本计量的基础工作,评级结果直接关系到客户的违约概率,进而影响到经济资本的计量结果。

(三)加强信息系统建设的管理

加强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主要是加强信贷信息系统数据质量管理,信贷信息系统是商业银行内部评级系统的数据源系统,应增强数据录入人员的责任意识,确保信贷信息系统数据质量,特别是评级信息,担保方式和抵质押品价值信息的性、完整性和更新的及时性。

(四)改进经济资本配置

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加快数据库的建设,在此基础上,积极借鉴国际先进银行经济资本配置模型的理论、方法和设计思路,采用打分卡等方法计量资产违约概率和违约损失率等指标,从而量化资产效用风险,确定经济资本占用量。

(五)正确选择经济资本管理绩效考核指标

避免出现数据源系统信息不、更新不及时从而影响内部评级系统债项违约损失率等指标的性,造成不实的经济资本占用,而且要加强对数据质量的检查和跟踪整改。

五、结束语

国内部分商业银行虽然已经开始实施经济资本配置,但是和国外先进银行的实践操作比起来,其经济资本管理模式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些方法,希望能够有助于完善商业银行经济资本配置体系的建设。

银行经济论文:我国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壮大,资本市场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充分开发利用银行资本,维护资本市场的和谐统一与稳定,目前,国际银行界开始要求银行在管理上要加强经济资本管理,这已经成为现在所要关注的头等大事。本文笔者从经济资本管理的定义入手,对资本管理有关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在充分借鉴国外商业银行的管理模式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如何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模式。

【关键词】商业银行;经济资本;资本管理;资本市场

一、对经济资本管理理论的分析

经济资本管理主要是指通过计量、分配和评价银行及各分支机构、业务部门和产品等所需的经济资本,对风险资产进行组合管理及总量控制,目的就是为了实现风险调整后资本较大的回报率。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主要包括信用风险、交易风险、操作风险及市场风险等,利用经济资本管理体系可以有效度量商业银行面临的各种风险。经济资本管理在提供的管理框架的基础上,为各大商业银行提供了一套全新的风险调整定价机制,通过进行风险调整,尽量规避商业银行在进行资本投入时所面临的各种真实风险,并能够促使商业银行将稀缺资本投入到较大回报率的业务中去,通过优化商业银行的业务组合配置,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资本利用率,实现资本回报率的较大化。另外,通过进行经济资本管理能够建立更好的业绩考核制度和设计薪酬激励制度,更好的让管理层和员工与整个组织的目标相协调。

二、我国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经济资本管理上还处在最初阶段,资本管理的内涵和手段都比较单一和被动,虽然也获得一定的发展,但发展并不成熟,商业银行在经济资本管理上还存在诸多问题,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概括。

1.从管理方法上来讲,我国商业银行虽然也采用了经济资本管理模式来进行资本的管理,但是由于所使用的管理机制还处在原地踏步,没有得到很好的进化,无法达到资源配置和预算管理,更别说去适应经济资本管理的管理方法了。对金融机构所产生的各种风险也无法做到规避,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资本市场的不稳定性。

2.从分配方式上来讲,要采用经济资本管理模式来进行管理,就要与其相匹配的管理体制和分配方式,可是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管理模式的实际情况中了解到,银行在分配方式上还处于十分落后的阶段,在资源配置上无法达到经济资管理的层面,因此,也很难通过分配来调动管理层的积极性,使其达到高效管理效果。

3.从考核方式上来讲,我国商业银行作为盈利性机构,需要定期进行资本效益核算,通过进行数据分析来明确其在某段时间的资本利用率,以此来调整商业银行的发展战略。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综合考核体系还比较守旧,不能与时俱进,还没有建立起实效的考核体制,在考核方面还不能做到尽善尽美,总会出现许多让人难以想象的问题。

三、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体制的策略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进行经济资本管理上还存在诸多问题,我国商业银行进行经济资本管理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不能一蹴而就。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在经济资本管理上的先进经验对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水平很有好处,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体系。

1.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风险意识。我国商业银行在进行经济资本管理的实际操作和管理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商业银行管理系统中对风险管理的意识不强,尚没有形成利用经济资本进行风险管理的理念,并且商业银行在进行经济资本管理时并没有建立晚上的风险管理文化体系,只是简单的关注外部贷款业务的处理和自身的风险管理,而对于财务和资产风险管理却不太关注,还存在较大的空挡,特别是资产风险管理体系还迟迟不到位。主要进行风险资产经济资的定量计算,在资源配置和资源预算管理上还不太完善,商业银行经济资管理大多数只在意自身的风险管理,对其它账务和资产风险管理的衔接力度还不强,还没有形成一定的风险管理意识。因此,加强我国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风险意识教育就迫在眉捷。

2.完善基础数据库建设。与《新资本协议》中的内部评级法则相类似的是,在我国商业银行中进行经济资本管理也是促使银行开发适合自身发展的风险管理法则和资本计量模型,这就要依赖于数据的累积和信息处理系统的完善。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数据积累和数据库的建设上与先进的管理理念还相差甚远,不但没有建立高级的计量模式,在初级内部评级方法和风向计量模型建立上也存在不足。所以,要想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风险覆盖率和计量的率,就应该多收集各种风险损失数据,并不断加以完善基础数据库建设。

3.完善经济资本管理的绩效考核体系。一般来讲,绩效考核系统的总体规划应该包括量化考核和经济增加值两部分,它是实现全行范围内多方位的考核体系,以机构、产品、客户为层面,以经营业绩、绩效评定、绩效预测为功能主线建立一个功能的绩效考核制度。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利用的绩效考核制度虽然具有一些优点,但还不能对我国商业银行资本进行定量。因此,及时完善经济资本管理的绩效考核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也能为给银行的长远发展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目前,我国金融体系正面临大变革,我国商业银行在进行经济资本管理时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念和绩效观念,在充分考虑我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和完善,通过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经济资本管理模式,不断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水平。

银行经济论文:基于实证分析的商业银行经济资本优化途径探讨

摘要: 商业银行资本管理新办法已实施,在资本监管政策日趋严格的背景下,如何主动适应实施资本监管新规,强化资本约束,加快形成资本节约型业务发展模式,以确保银行业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各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课题及难题。本文选取了某大型银行不同代表性的三家分行,对其经济资本管理的措施及成效进行了实证分析,以此探索经济资本优化途径。

关键词: 经济资本;产品结构;担保方式;信用等级

0 引言

银监会新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已正式实施,资本监管政策将更趋严格,同时银行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张对资本需求将持续提升,资本对业务发展的制约作用也将持续显现。未来几年商业银行将面临资本需求较快增长与新资本办法实施后存量资本逐步递减、资本补充渠道收窄、资本供给相对有限之间的矛盾,这对银行业经济资本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本文选取了部分城市行对其经济资本管理实践活动进行了跟踪、评价、分析,以探讨商业银行经济资本优化的途径。

1 复杂形势下经济资本优化的迫切要求

1.1 从外部政策角度看,新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实施后,资本监管标准日趋严格 原资本监管规则仅明确了商业银行的低资本要求,即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核心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4%。新《办法》参考第三版巴塞尔资本协议的规定,将资本监管要求分为四个层次:及时层次为低资本要求,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分别为5%、6%和8%;第二层次为储备资本要求和逆周期资本要求,包括2.5%的储备资本要求和0-2.5%的逆周期资本要求;第三层次为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本要求,为1%;第四层次为第二支柱资本要求。《办法》实施后,通常情况下系统重要性银行和非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分别不得低于11.5%和10.5%。资本监管政策更趋严格,未来几年银行将面临资本需求较快增长与新资本办法实施后存量资本逐步递减、资本补充渠道收窄、资本供给相对有限之间的矛盾。

1.2 从内部政策角度看,坚持走资本集约型发展道路是商业银行未来几年战略规划的首要任务 新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将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带来深刻的影响,未来几年必须进一步完善以效益为中心、以资本为核心的发展机制,同时要以资本回报决定各类机构和各项业务的进退取舍。商业银行必须牢牢把握好资本约束这一基点,完善以经济资本配置、资本限额管理、资本有偿使用、绩效综合评价、内部资金管理等为主要手段的资本综合管理体系,切实加强对各分支机构和各项经营管理活动的资本约束。

1.3 走资本节约型发展道路,有利于实现经营转型和发展方式的转变 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贷款业务已初步实现利率市场化,由此也导致了NIM水平、净利润的下降,商业银行以往利润高速增长的势头受到了影响,同时也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形成了严峻的考验。商业银行如要保持以往的利润增幅,势必扩大资产业务的规模,或者发放高风险领域贷款,因为风险高的业务回报也较高。但这两种做法均会大幅增加资本占用,对当前管理日趋严格的资本充足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对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资本结构、风险管理模式的转变形成了倒逼机制。这就要求商业银行通过优先发展资本节约型业务,坚持资本集约型发展,清理低效和无效资本占用,努力提高资本回报,优化资源配置,改善风险资产收益能力,进一步提升经营管理水平,走出资本节约型银行的新型发展道路。如何利用经济资本这一工具优化资产结构、助力经营转型不仅势在必行,而且迫在眉睫。

2 经济资本管理实证分析

为了节约资本,提高回报,提升经营管理水平,某银行加强了经济资本管理,着重对信贷资产经济资本占用进行了优化。现从中、东、西部分别选取一家二级分行,对2012年度信贷资产信用风险经济资本变化情况进行跟踪评价分析。

三家分行的总体情况如下表:

A分行位于东部,2012年末信贷资产规模429.01亿元,信贷资产信用风险经济资本占用17.09亿元,信贷资产资本系数3.98%;B分行位于中部,2012年末信贷资产规模186.94亿元,信贷资产信用风险经济资本占用6.67亿元,信贷资产资本系数3.57%;C分行位于西部,2012年末信贷资产规模284.12亿元,信贷资产信用风险经济资本占用10.60亿元,信贷资产资本系数3.73%。2012年三家分行通过采取调整产品结构、优化信用等级、优化期限结构等方式实施了经济资本优化提升项目,信贷资产信用风险经济资本配置系数分别较年初下降0.68、1.3、1.05个百分点。以下从产品结构、信用等级、担保方式、期限、五级分类等维度分析三家分行的资本优化结果。

2.1 产品结构调整

从表2可以看出,三家分行的信贷资产总体及各产品资本系数均较年初呈下降态势。从信贷资产总体资本系数看,B分行较年初下降1.3个百分点,降幅较大;从产品看,B分行的法人贷款资本系数、C分行的个人贷款资本系数以及A分行的票据资本系数分别降幅较高。

自年初以来,B分行加大产品结构调整,在满足客户需求和业务发展的前提下,优化各类资产的当期增量和余额比例关系,积极发展资本占用较低的小企业、供应链融资、个人贷款、外币业务,以资本为导向实现信贷结构调整与优化。至年末,贸易融资、个人贷款、票据业务、小企业贷款余额较年初增加38.02亿元,增量占比105.35%;同时资本占用水平较高的项目贷款、房地产开发贷款较年初下降6.53亿元,降幅达15.95。通过优化产品结构,形成以资本为导向的产品间组合,B分行总体资本系数较年初下降1.3个百分点,在三家分行中降幅较大。

2.2 法人客户信用等级优化

截至2012年末,三家分行AA-级(含)以上客户(含A低风险级)贷款余额占比分别为81.03%、80.79%、83.38%,分别较年初增加5.63、7.39、1.39个百分点。三家分行由于AA-级(含)以上客户(含A低风险级)贷款余额大幅增加,客户信用等级持续优化,使年末法人贷款资本系数分别下降了0.22、1.00、0.25个百分点。

2.3 法人客户担保方式

截至2012年末,B分行、C分行信用方式贷款占比分别为3.81%、16.94%,较年初分别下降11.18、7.27个百分点。信用方式贷款下降在增强贷款实际抗风险能力的同时,大大节约了经济资本占用。

三家分行抵押方式贷款余额占比分别为35.74%、22.67%、20.55%,虽然较年初均呈增长趋势,但由于对抵押方式贷款进行了资本优化,抵押方式贷款系数整体呈下降趋势,抵押方式贷款资本占用较年初分别下降0.63亿元、0.28亿元、0.51亿元。

2.4 期限结构

截至2012年末,三家分行1年期以下贷款占比分别为45.53%、49.04%、50.79%,较年初分别增加0.87、6.57、0.44个百分点;3年以上贷款占比38.99%、41.13%、39.91%,较年初分别下降0.54、2.69、5.66个百分点。1年期以下贷款较年初分别增加16.16亿元、27.62亿元、4.51亿元,分别占全部贷款增量的58.07%、76.49%、69.92%;期限结构的改善,有效促进了经济资本的优化。

2.5 五级分类

截至2012年末,三家分行不良贷款余额分别为4.25亿元、2.18亿元、4.05亿元,较年初分别下降0.63亿元、0.16亿元、0.44亿元;不良贷款余额占比分别下降0.23、0.39、0.19个百分点,不良占比保持下降态势;不良资产资本占用分别较年初下降0.27、0.01、0.09亿元。由于不良贷款资本占用系数在20%以上,大大超出正常类贷款资本系数,因此不良贷款减少能够带来经济资本的大幅节约。A分行由于加大不良贷款的清收处置力度,不良贷款余额减少0.63亿元,资本占用减少0.27亿元,资本系数下降2.59个百分点,大幅超过正常类贷款系数下降点数。

2.6 流量调整带动存量优化

通过择挑选择贷款品种等方式,以新发贷款资本节约带动存量贷款结构调整,有效降低新发放贷款的资本消耗,实现总体经济资本节约。年末存量贷款中,三家分行当年新发放一般流动资金贷款的经济资本配置系数分别为3.67%、3.47%、4.32%,均低于各自的存量一般流动资金配置系数;B分行、C分行当年新发放项目贷款的经济资本配置系数也低于各自的存量项目贷款配置系数。

3 经济资本优化途径探讨

新《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取消了对大部分中央政府投资公用企业50%优惠风险权重,风险权重提高至,与一般企业相同;下调了对符合条件的微小企业债权的风险权重(从下调到75%);下调对个人贷款的风险权重(从下调到75%);对住房抵押贷款区分一套房和第二套房给予差别风险权重,一套房抵押贷款风险权重为45%,第二套房抵押贷款风险权重为60%。新办法在坚持审慎监管原则的同时,风险权重体系的调整体现了公共政策导向,降低了中小企业贷款、零售贷款的成本,有助于缓解中小企业贷款难的局面,并推动商业银行经营转型。对银行来说,在计量标准发生变化后,要适应新的形势变化,运用资本工具及时传递政策导向,以指导分支机构的经济资本优化行为。结合上述实证分析,具体来说:

3.1 产品选择 即挑选适用经济资本占用水平较低的贷款产品品种,有效降低既定客户融资的资本占用水平。一是产品替代。充分运用产品之间的替代关系,通过高资本回报率产品对低资本回报率产品的替代实现资本运用效率提升。如推动符合条件的银行承兑汇票对信用证的替代;符合条件的临时贷款对周转限额贷款的替代;大力发展小企业贷款。对一些资本占用水平较高但客户需求较大的贷款品种,除进行产品替换外,可通过改善贷款条件如以低风险质押方式进行转化降低资本占用。

3.2 产品联动 充分运用产品之间的联动关系,通过低资本回报率产品与高资本回报率产品之间的联动,力争资本回报率较大化。如通过实施住房开发贷款与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之间的联动,推动基准及以上利率的按揭贷款发展;实施银行承兑汇票与票据贴现业务的联动,在有真实贸易背景的前提下拓展本行票据贴现业务;实施信用证签发与贸易融资业务的联动,加快供应链融资等业务发展;实施贷款保障与贷款之间的联动,尽量减少贷款保障的增长。

3.3 客户选择 综合考虑客户经营管理情况,在客观反映客户经营情况及财务状况的前提下,做好客户信用等级评定。客户信用等级对经济资本占用影响很大,要在严格执行信贷管理制度的基础上,真实客观地进行操作,反映客户真实情况,避免人为失误,努力压降不合理的资本占用。

3.4 担保方式选择 ①从挑选押品或挑选担保方式两个方向去做工作,降低违约损失率水平,尽量避免发放信用贷款。信用方式贷款尽可能追加各类抵押担保,除传统的土地、房屋和低风险押品以外,要重点做好信贷结构调整相关行业的担保追加工作,诸如:公路企业的收费权、城建企业的土地抵押、电力企业的应收账款池、电网企业的收费权、房地产企业的在建工程、能源企业的矿产资源(如采矿权)等。②针对企业保障类贷款中的互保特别是信用等级较低企业之间的互保贷款,或LGD偏高的贷款,要尽力增加有效抵(质)押,适当降低企业保障类贷款业务占比。③住房开发贷款、个人住房按揭贷款要及时办理在建工程、居住用房等押品的抵质押手续,以降低经济资本占用。④做好小企业贷款的融资担保工作,要抓住企业所在的产业链条,摸清所处的产业集群,把握融资需求特征,盘活各类有价资产,积极寻求各种增信措施,拓宽担保渠道,有效解决制约小企业融资担保瓶颈问题。

3.5 期限选择 缩短贷款期限、严防贷款质量下降,也是降低单笔业务资本占用的有效途径。在与客户签订合同时合理摆布期限结构,灵活安排到期日,既满足客户需要,又使收益较大化,同时降低经济资本占用,提高RAROC水平。

3.6 规范客户信息质量 客户基本信息采集是进行评分评级的基础,基础信息录入的质量包括真实性、性和完整性直接影响到评级结果,对个人贷款来说影响内部评级计量结果的正确展现,进而影响资本占用水平;对法人贷款来说,影响客户信用等级及法人贷款基准配置系数,进而影响法人贷款经济资本计量结果。因此要认真做好客户信息和债项申请信息的采集、核实及系统录入工作。

3.7 加强贷款跟踪管理 ①跟踪评价客户及抵押物价值。当客户信息发生变化时,要及时更新相关资料如报表、经营情况,以便系统能够采集到近期的信息,对客户和债项做出真实客观的评价。②做好事前提醒工作。客户逾期情况是影响贷款内评结果重要的因素之一,因此对客户的移动电话及联系方式要填列,以便做好客户各项提示工作,提前预警,避免形成逾期。③及时处置转化潜在风险及不良贷款,以便缓解不良贷款增长带来的经济资本增加压力。

银行经济论文:商业银行经济增加值绩效评价

内容摘要:本文选取五大国有商业银行与三家代表性股份制银行的2010年公开数据,按照EVA的计算框架,对比分析样本银行的EVA与REVA的情况,同时,也将相关的EVA指标与传统业绩评价指标做了横向的比较分析。通过对样本银行经营业绩的深度比较,进而用详实的数据证明,EVA业绩评价方法相对传统业绩评价方法的优越性与科学性。

关键词:经济增加值 商业银行 绩效评价

EVA(经济增加值)表示的是税后净营业利润减去资本成本之后的经营利润,由此可以看出它实际上是基于股东价值的视角来衡量企业的经营业绩情况,也就是说,只有当企业的资本收益大于获得该收益所投入资本的全部成本时,企业才能为股东创造出价值(孔宁宁、唐杰,2010),它体现出的经营理念是以价值为中心的,这避免了因为会计失真而造成的影响,将股东利益和管理层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更为真实地衡量了银行的经营绩效,有助于商业银行实现长期价值的增长。

商业银行EVA绩效评价的计算

国外学者Uyemura et al(1996)将EVA衡量美国银行业绩效时,发现与传统的每股收益、股权收益率和资产收益率等相比,EVA的解释力明显强于传统指标;同样根据欧洲银行业的自身情况,Fiordelisi F. and Molyneux P.(2004)对71家样本银行进行实证分析后发现,EVA对银行股东价值有着更好的解释作用。就目前国内学者研究中,更多的是关于将EVA运用于衡量商业银行绩效评价分析的理论探索(谢清河,2005),而其他的关于对EVA实证分析主要都集中在对中小银行的EVA回报率等方面(周挺,2007;龙凌飞,2010等)。

本文以2010年的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工农中建交)和三家代表性股份制银行(招行、浦发和兴业)作为研究样本,对比分析样本银行的EVA以及REVA(经济增加值回报率)的情况。本文数据来源于各行相关的年报报告以及Wind数据库。本文将首先依据商业银行EVA业绩评价分析框架计算出各个商业银行的EVA值,并对各银行2010年的经营业绩进行横向比较分析;其次,将计算出的EVA业绩评价结果与传统的ROA、ROE和EPS方法进行比较分析。这样通过多种方法对银行经营业绩进行比较,进而用详实的数据证明EVA业绩评价方法相对传统业绩方法的优越性与科学性。

考虑到货币资金是商业银行经营的主要对象,并且非权益性融资的费用已经作为营业成本在计算营业利润中予以扣除了,所以在计算银行EVA时的资本是经过调整后的权益资本。根据前文中所定义的一般企业EVA等于企业税后净营业利润和全部资本成本之差,可表示为:

EVA=税后净营业利润-资本成本=税后净营业利润-资本总额×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即:EVA=NOPAT-CAP×WACC。可见,商业银行EVA价值主要取决于税后净利润(NOPAT)、资本总额(CAP)和加权平均资本成本(WACC)。

(一)税后净营业利润(NOPAT)计算

思腾思特公司曾对会计调整项目进行了列举,从经济学角度要调整的事项达到160多项,但出于成本效率和操作性考虑,每个企业根据实际情况针对性的调整五到十个项目。调整原则是:首先,目的在于分支机构努力经营的结果要能通过税后会计利润真实的反映;其次调整要能减少盈余操纵和短期行为;考虑成本效率原则,次要的可不考虑。

对于银行业,根据现行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对分支机构考核时,涉及调整事项如下:

资产减值准备的调整。根据《金融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应当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时对各项资产进行检查,并根据谨慎性原则,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在计算EVA时,应将贷款损失准备和其他资产减值准备的本年度变化数额计入税后净营业利润,将其年末余额计入资本总额,否则会低估银行的经济利润和资本总额。

营业外收支项目。该项目反映的是公司生产经营活动以外取得的各项收支,并不能反映经营者正常的经营业绩。而EVA强调反映企业主业的经营情况,不影响公司长期价值的部分需要在计算时剔除。

税后净利润=净利润+本年度贷款损失准备的变化额度+本年度的其他资产减值准备数额+(营业外支出-营业外收入)×(1-税率)

由于2008年开始所得税统一调整,所以我们使用25%的所得税税率标准计算这8家商业银行2010年的NOPAT值。具体数值以及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

(二)资本总额(CAP)计算

商业银行EVA计算相对于其他行业特殊之处就在于经济资本的引入。但由于本文是基于整个银行去评价EVA,因此就不再对经济资本进行和风险对应的分配,而用资本总额代替经济资本来计算各行的EVA值。

资本总额(CAP)=股东权益+期末贷款损失准备+期末其他资产减值准备+(营业外支出-营业外收入)×(1-税率)。各大银行2010年的CAP如表2所示。

(三)加权资本成本(WACC)计算

从理论上,EVA基本公式中的资本应该包括债务资本与权益资本,但是由于商业银行所经营的商品是货币,其负债主要是以存款的形式存在,并且负债成本作为其运营成本,在税后净利润中已经得到体现。所以EVA计算中的资本主要表现为权益资本,本文将商业银行的资本成本近似认为权益资本成本。本文运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该模型用公式可以表示为:

R=Rf+β(Rm-Rf)

其中,R表示某一投资组合的预期收益率;Rf代表无风险资产的收益率;β代表该投资组合中的收益率对市场波动的敏感程度,反映的是该组合的非系统性风险程度;(Rm-Rf)表示的是风险溢价,即该投资组合与无风险资产收益率之差。那么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的计算可以用如下公式表示:

加权平均资本成本(WACC)=权益资本成本率=无风险收益率+β系数×市场风险溢价

无风险收益率的计算

本文将五年期国债平均利率作为无风险收益率,根据每期发行额,票面利率,通过加权计算得出2010年市场无风险率为2.89%。

(一)系数的确定

我们用X表示上证A股综合指数的日收益率,具体表示为X=(上证综指当日收盘指数-前一交易日上证综指收盘指数)/前一交易日上证综指收盘指数;用Y表示某商业银行股票的日收益率,具体表示为Y=(该银行股票当日收盘价-该股前一交易日股票收盘价)/该股前一交易日股票收盘价。假设某一商业银行股价与上证综指变动呈现出线性关系,即Yi=αi+βi Xi,通过线性回归可求得β值。2010年工农中建交五大行的β值如表3所示。

(二)市场风险溢价

对于市场风险溢价,国内目前并没有一致性的结论。国内学者曾采用几何平均、股利贴现模型(DDM)等方法测算过我国股票市场1997-2001年期间的风险溢价情况,研究发现这时期我国股票的实际风险溢价为负,存在着较大的投机性泡沫(程兵、张晓军,2004)。而阙紫康(2006)的研究却发现在不同的时期A股风险溢价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美国股市的风险溢价用标普指数的年均收益率减去其国债收益率,该值大约为6%。但考虑到与成熟市场相比,我国证券市场各年份的风险溢价波动较大,并且可供选择的投资品种较少,投资者的风险溢价要求低于美国。因此参照已有学者的研究(周挺,2007),本文将商业银行股票收益率对国债收益率的风险溢价定为5%。由此可计算,各商业银行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如表4所示。

各大商业银行EVA计算与分析

根据前文计算得出的税后净利润值(NOPAT)、资本总额值(CAP)和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值(WACC),我们计算出各大行的EVA值。EVA值衡量的商业银行经济增加值的值,不利于各商业银行之间的横向比较,一般而言,银行EVA与其资产规模呈正比例关系,即银行的资产规模越大,那么其EVA值也会较大。所以要考虑用EVA的相对指标进行横向比较,并且我们进一步分析EVA的回报率即REVA,其等于经济增加值与股东权益之比,计算公式为:

REVA=EVA/CAP

经过计算出的EVA和REVA值如表5所示。

如表5所示,2010年工农中建交五大国有银行和招商、浦发以及兴业三家股份制银行,从量EVA而言,工行的EVA值较高,其次是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浦发银行的EVA值低。8家商业银行的EVA均为正值,这不仅反映出这些银行在为股东创造价值,同时也说明了我国对国有银行实施股份制改革以来所取得的成效。

若是再换一个角度,考虑到银行规模等因素的影响,我们剔除了总资本、资产规模等因素,即从经济增加值回报率REVA角度进行横向比较后能发现更有意思的现象。在所选的样本银行中农业银行的经济增加值回报率较高,达到12.28%,其次是工商银行(12.24%)、招商银行(10.93%)、建设银行(10.78%)、兴业银行(10.61%)、中国银行(7.9%)、浦发银行(7.42%),REVA低的是交通银行,仅为5.73%。从这个指标中反映出REVA作为衡量银行绩效更具有真实性,因为2010年农业银行正完成股份制改革于2010年7月15日上市,刚经过注资以及一番“脱胎换骨”式改造的农业银行表现出了一定业绩优势,其资本使用的成本为473.60亿元,低于同期的工行、建行和中行,较好的实现了为股东创造价值的目标,这在EVA评价中得以较好的体现。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无论是在指标还是在相对指标上的衡量上都位于所选样本银行的前列;招商银行和兴业银行尽管从EVA值而言明显小于五大国有银行,但是若从相对值REVA上看与国有银行中的建设银行旗鼓相当,这说明其在控制资本成本方面效果显著,为股东造出更多的价值。

EVA与传统会计绩效评价指标的比较

在传统上,衡量商业银行绩效的评价指标包括净利润、每股净资产、每股收益、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等。应当承认,在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评价中这些传统的指标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问题是,若仅仅以利润为中心的会计指标来衡量银行绩效,而忽视了权益资本的使用成本,那么对于其经营绩效的理解就难免会出现误差。正是如此,引入经济增加值(EVA),对使用资本成本来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会计指标在衡量银行经营绩效中的缺陷。因此,我们将对样本银行的值和相对值两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即从经济增加值(EVA)与净利润(NI)、经济增加值回报率(REVA)和净资产收益率(ROE)以及每股EVA与每股收益(EPS)进行对比分析,以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的可能区别,这样有助于加深我们对银行业绩效的了解。

(一)值的比较:经济增加值(EVA)与净利润(NI)

如图1所示,在2010年样本银行中,如是直接用净利润衡量各商业银行的绩效,那么就容易出现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偏高的估计。如在2010年的8家商业银行净利润均高于经济增加值,首先分析五大国有银行,其净利润排名分别是工行、建行、中行、农行和交行,但考虑资本使用成本后可以发现农行排名高于中行;其次是就净利润而言交行显著高于股份制银行,但是若以EVA衡量则发现其优势并不明显。

以上偏差的出现,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计算 EVA 的时候,是在税后净利润的基础上对权益资本的成本进行了相应的剔除。在传统会计上,认为由于权益资本作为股东投入银行的股本,没有偿还要求,而且也无需对其使用支付成本,但是EVA方法中,考虑到权益资本即使不用于已有的投资,但其仍有对其他进行投资的机会,因而经济增加值的方法实际上其考虑到了权益资本的机会成本,更能真实的对各商业银行经营绩效进行刻画。

(二)相对值的比较:REVA与ROE、每股EVA与EPS

前文中主要是从指标进行比较,与此同时,我们从经济增加值回报率与净资产收益率,每股EVA和每股收益等相对值指标进行比较分析,同样可以发现其中的一些差异性。如表6所示。

由表6可以看出,在8家样本银行中不论是每股EVA和EPS,股份制银行都高于国有银行,说明股份制银行每股银行盈利能力方面强于国有银行。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不论是国有银行还是股份制银行,其每股 EVA 均不同程度的低于其每股收益。说明EPS没有综合考虑权益资本的使用成本等因素,仅以此对商业银行每股回报高低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偏差。

当引入EVA方法后,通过其相对指标REVA计算可发现样本银行的绩效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在股份制银行中,浦发银行在ROE排名中位居第二,但是REVA中只有7.42%,仅高于5.73%的交通银行;若是以ROE衡量银行绩效,在所选样本中,股份制银行均值为23.22%,高于国有银行的21.37%;但若以REVA进行衡量,则国有银行的均值为9.79%,而股份制银行为9.65%,股份制银行的REVA均值低于国有银行。之所以出现如此大的差异,就在于我们衡量银行绩效时是否有考虑到其资本的使用成本,因为从前文的相关数据中可以看出,股份制改革后的国有银行其资本成本率明显低于股份制银行,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通过对国有银行进行产权结构调整、加强公司治理机制建设,国有银行对资本的使用效率得到提高。就目前而言,对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造的绩效提升明显,我们需要对国有银行的以往绩效评价逐步进行调整。

ROE基本是以考虑投资因素为主,而EVA指标除此之外还综合考虑了所使用资本的成本因素,价值较大化的性因素等。因此,在银行经营绩效评价体系中,资本的使用成本是一个重要方面。而EVA和REVA在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的运用,显然有利于银行的经营导向朝着以股东利益较大化为目标的企业价值较大化的方向努力,进而有助于提升银行业的整体经营水平。

银行经济论文:我国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工作探究

[摘要]商业银行是以货币和风险管理为主业的机构,资本是其偿付能力及风险缓冲的基础。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外资银行的加入,中国的商业银行正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为了进一步提高竞争力,商业银行必须实施经济资本管理。本文探讨了在目前的条件下,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的现状和未来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商业银行;改善经济资本;管理问题[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46-0145-02

目前,中国的商业银行正在借实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时机,提高自身的经济资本管理水平,试图根据资本约束业务的发展,推进其经营理念、管理和其他方面发展模式的变化。然而,建立完善的经济资本管理体系是不容易的,它需要监管部门在宏观层面上对微观领域的支持和指导,并逐步提高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机制,加快经济资本管理体系的建设。

1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概述

所谓经济资本管理即风险和资本的先进管理方法之间的平衡,帮助银行进行风险管理和价值管理,实现对风险统一的管理方式。近年来,中国银行业不断探索建立以经济资本为核心价值的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方式,从而能够提高商业银行的管理水平。

2商业银行总体经济资本管理

21尚未形成经济资本管理概念

虽然近年来我国的各大商业银行一直在追求经济资本管理体系的建立,但是管理理念主要停留在较高的(即总部)层面,然而基层的银行对于此概念缺乏深刻的理解,也未引起足够重视。经济资本管理是一项涉及银行各个业务单位的整体工作,需要全体员工的有效合作来完成。理念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体实施经济资本管理的成功。

22经济资本计量相对简单

一些商业银行对于经济资本计量,主要是使用内部系数法,通过内部经济所需资本的各类风险系数来进行衡量。这种做法是合理的,然而,在实际操作中银行却难以把握对应设定的各资产风险资本系数,因此大大降低了此种方法的有效性。同时,由于中国的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客户存在很大区别,经济资本要素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对于经济资本的计量亦是很难把握的。

23管理信息系统水平有待提高

目前,虽然中国的商业银行都已进行了大规模的银行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开发,但对于具体数据资源开采的数量和数据处理技术等方面的范围尚未明确。更严重的问题是,由于中国的商业银行经济资本计量的过程不完整、不,产生的数据本身所使用的方法也是不的,存在很大风险。因此,无法提供所需要的信息,也就无法为决策支持提供较大的贡献。

24经济资本配置尚未形成系统

现阶段,中国的商业银行经济资本配置管理应用程序仍然是非常有限的,在许多情况下,还需依据经济资本配置的经验,因此采取的方法就会不够科学,而且也不够高效。此外,资本和资源资产之间尚未建立起紧密的对应关系,在这个时候,资本的管理和分配所需要的经济资本不是实际持有的资本和资源,仍然是对虚拟资本进行的管理。

25性能系统不尽科学的经济资本

现今银行经济资本评估的方法仍然较为简单,虽然开始使用经济资本绩效考核制度,但执行得还很不到位。首先,经济资本回报率(RAROC)和经济增加值(EVA)为核心的评价指标体系的范围是非常有限的,此外,所使用的全成本核算管理也受到了很大限制,导致计算的结果相对简单。除此之外,资本管理是基于人员绩效考核机制所指定的管理制度。对于各机构、各部门,尤其是每个员工的考核工作做得还不够科学有效。

3中国的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体系的改进措施

31积极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管理团队,发展现代化的银行业务

经济资本管理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因此需要强大的人力资本作为后盾,这部分人员主要包括宏观经济专家、工业和经济专家、金融工程师、金融分析师、计量分析师以及计算机开发工程师。中国的商业银行要进行成功的战略调整,就应该吸收和培养一大批业务技能娴熟、经验丰富、品质优良的精通现代商业银行经营规则的高素质人才,由他们组成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团队。另外还应增加资本和风险管理专业方面的人才培养和选拔力度,采用多种方式吸引风险投资管理人才,提高资本管理和风险管理力度,增加岗位人员的风险意识,使得真正意义上的管理人员能够熟悉和了解经济资本风险管理的计量方法,并且要配置经济资本管理策略专家,以加快商业银行实施经济资本管理的有效性。

32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通过发行次级债、引进战略投资者和上市,中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达到了较高的水平。然而,随着业务的发展,商业银行如果忽视总量而单纯追求结构优化,不能够从根本上改变单纯依靠信贷扩张的增长模式,这将不可避免地导致资本快速消耗以及资本金不足的问题。因此,能否建立符合监管要求和银行发展战略的经济资本考核体系,也是商业银行走资本节约型发展道路的关键。商业银行将恢复对经济资本和经济增加值作为绩效考核的核心指标,建立风险调整后的资本回报率的评价体系以及内部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激励所有员工积极参与到创造价值的举措之中。

33完善基础数据,并加快内部评级模型的发展

目前中国银行业在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准备阶段,经济资本建模和应用推广也刚刚开始。经济资本管理模型设计需要大量不同的数据源,计算程序更加复杂,该模型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信息系统的稳定、高效运行的有效性,如此高效和的数据处理信息系统是经济资本管理的重要基础,没有强大的信息系统的支持,再先进的风险管理工具都终将成为无根之水、无本之木。为了从根本上改变经济资本分配和经济增加值以及增加信息基础设施的运营效率,必须实现信息基础质量的提升。

据国外先进银行的经验,经济资本管理一般拥有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作为支撑,如资产负债管理系统、资金转移定价系统、集中的财务管理系统、内部评级系统。信息管理系统不仅可以处理与银行内部资本的分配问题,也可以对预计收入水平进行调整,以获得风险调整后的收益状况,从而得出职业和经济资本回报。目前,中国的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历史数据太短、数据没有标准化、缺乏高品质,甚至一些商业银行如抵押品,成本回收和其他数据值的数据是不的,而且因为国内商业银行在经济转型时期,整个经济体系和法律制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历史数据的可用性不强,使中国的商业银行在建立先进的计量经济学模型时,没有的数据作为基础。因此,中国的商业银行应该尽快组织专业人才,使得金融资源结合起来,在研究业务数据和集中管理信息的实际情况后,建立风险损失数据库,并逐步建立的数据系统;同时,应继续熟悉和掌握各种先进的风险管理模型,找到国际先进的理论和方法,实现中国商业银行的资源整合,并形成银行在经济资本计量的状态和配置方法,尽快进行有效的管理信息积累,改变当前信息分散,难以整合利用的低效状态。

34经济资本管理系统的动态调整

随着银行自身业务的持续发展,风险的领域和功能也在不断变化,因此商业银行应学习先进的国际经验,对内部评级系统进行检测,并且要定期检查、更新,通过标准化的程序评估,以确保系统的及时性和性,以适应日益提高的风险管理要求。

银行经济论文:浅谈我国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中的问题及措施

摘 要:在全球金融市场高度发达,尤其是银行所面临的风险状况日趋复杂的背景下,如何在金融市场上迎接更加激烈的国际银行业竞争,实现做大做强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这个考验我们的经济资本管理能力。本文就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中的难点进行阐述,并提出经济资本管理的一些措施,供同行借鉴参考。

关键词:银行经济;经济资本;问题;措施

一、我国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1.1各级管理人员对经济资本管理的认识存在差异

经济资本管理作为现代商业银行先进的经营管理体系,其涵盖的范围涉及商业银行内部的各级业务部门。在一些商业银行当中存在这样的现象,总行管理人员对经济资本管理的关工作的重视程度很高,但是一些分支行的相关管理人员对经济资本管理体系的一些内容理解不够。各级管理人员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不够完善,在开展实际业务的过程中存在经济资本管理理念贯彻不够到位的情况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商业银行各级分支行经济资本管理相关工作的有效实施。

1.2实施经济资本管理的基础较为薄弱

我国四大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通过将经济资本的理念引入日常的经营管理活动,探索并推进经济资本管理机制和配套体系建设。但由于历史原因使得我国商业银行在经济资本计量和配置等方面的基础较为薄弱,与西方主要商业银行正在实施的经济资本管理之间还存在不小的差距。构建完善的经济资本管理体系所需要的条件还比较欠缺,所采用的经济资本管理方法和手段与西方主要商业银行相比均属于较为初级的水平,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在实践过程中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有待提高。近年来,我国一些商业银行通过开展经济资本管理,在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等三大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的计量方面,以及对各业务、各产品收益的绩效考核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是所使用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经济资本计量模型和经济资本配置方法与西方主要商业银行相比还处在较为初级的阶段。此外,在绩效考核方式的选择上,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已经通过建立以经济增加值这个考核指标为核心的绩效考核体系,达到了强化经济资本约束机制的作用,对经营的各业务发展模式向资本约束型转变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从实际情况来看,由于以经济增加值为核心的绩效考核对我国商业银行来说还不是刚性的资本约束,各家商业银行依然存在粗放型规模扩张的冲动。

1.3经济资本管理的配套机制尚不完善

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的配套机制是否完善直接关系到经济资本管理体系有效性的发挥。我国商业银行在实施经济资本管理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比如当前的管理信息系统对经济资本管理的支持不足。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及时,经济资本计量模型所需数据主要依靠人工计算,同时数据的处理量较大,从而产生较多的机械重复劳动;第二,对商业银行内部各级分支行实施分部门、分产品的经济资本监控和考核在实践过程中还存在一定困难;第三,我国商业银行现行的会计科目核算还不能充分满足相关风险的经济资本计量要求,一些产品部门所需数据的获得只能依靠相关工作人员的经验;第四,我国商业银行现有的管理信息系统还不能对经济资本管理的深入开展提供充分的支持,相关数据在各业务系统之间还存在一致性、关联性方面的问题。

1.4经济资本的约束机制落后

对任何一家商业银行而言,资本决定了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的规模扩张能力、抵御风险能力和在市场竞争中的生存能力,完善经济资本的约束机制可以实现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和增长方式的转变。还有一点应当注意,我国商业银行曾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进行经营管理,通过近几年的改革尽管已经基本摒弃了单纯追求规模过张、资产数量增长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但在实际的经营管理工作中仍然存在偏离以经营效益为中心、阻碍商业银行市场价值较大化目标实现的行为。在涉及到风险和收益这个直接关系到商业银行生存的问题上,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层却不愿放弃存在较高风险性的市场机会,在一些情况下通过牺牲资产质量来片面追求表面效益的经营行为,在业务规模快速扩张的同时给银行体系内部积累了大量的风险。在我国商业银行引入经济资本的管理理念后,各级经营管理人员应当更加重视资产扩张的成本和质量之间的关系。

二、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的对策

2.1 树立资本增值型的风险管理价值理念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引入经济资本管理之后,风险管理模式正在由针对单一风险的管理模式向风险管理模式过渡,在对风险的计量方面由简单计量向复杂计量方式过渡,由资本的粗放管理模式向资本的精细化管理过渡,由只是管理好面临的风险向实现为股东创造价值较大化的目标过渡。随着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能力的不断增强,我国商业银行可以在经济资本规模的约束下更有效地实现资产规模的提高,提高资本收益率的经济资本管理目标,从而取得金融市场中的竞争优势。

对于任何一项资产而言,风险和收益可以看成是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商业银行经营收益的获得应当以适当的风险承担为约束。商业银行借助经济资本的理念进行风险管理的目的是在风险状况增加的情况下确保获得收益的相应增长。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国商业银行应主动地管理经营过程中面临的风险,更好地平衡风险与收益之间的关系,而不是仅仅强调对单一类型风险的控制。我国商业银行应该通过实施主动的风险管理来估计经营过程中不同业务的的风险程度,在对金融产品定价中充分考虑风险成本,确定各项业务的经风险调整的资本收益率。同时将确定的经风险调整的资本收益率用于商业银行经济资本配置和绩效考核相关活动的决策。我国商业银行通过不断健全和完善内部风险管理的相应政策和制度体系,提高自身对所承担各类经营风险的识别、评估、控制和防范能力,进而达到实现对各类风险有效管理的目的。

2.2 建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和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之间存在共同点,这个共同点就是,二者都从整体上管理商业银行在日常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从商业银行总体上来看,风险管理是经济资本管理的前提,而经济资本管理是风险管理的工具。对于我国商业银行而言,离开经济资本管理,风险管理不可能实现;而没有风险管理,经济资本管理也难以有效实施。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在借鉴西方主要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从以下方面通过建立风险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自身的经济资本管理体系。

及时,建立适合我国商业银行自身特点的风险计量模型。通过对西方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体系的考察,可以发现实施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的核心是建立有效的风险计量模型,这些风险计量模型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能否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就在于它能否地计量商业银行经营的各项业务中存在的各类风险。目前,国外许多先进的数学模型在西方商业银行经济资本计量当中受到普遍认同和广泛应用。但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者还必须看到,这些西方商业银行采用的模型大都偏重于对商业银行的财务状况分析,有的还大量引入市场价格变量,如利率、汇率、股价等,这些模型和变量在当前情况下只是对一些西方主要商业银行适用,而我国银行要建立符合自身实际的经济资本计量模型,就要学习和借鉴西方商业银行这些经济资本计量模型的理论基础和是用方法,又要紧密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特点和经营管理现状,研究设计适合我国商业银行使用的模型框架和参数体系。

第二,构建垂直管理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我国商业银行在实施经济资本管理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自身风险管理的实际情况,尝试引进国际先进的管理咨询机构,同时借鉴西方主要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实践经验,推动全行风险管理组织结构的改革。我国商业银行可以在总行设置风险管理委员会和首席风险官,同时设置专门针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市场风险以及操作风险的专业管理机构,将风险管理职能集中于总行风险管理部,对其具体职责和权限要做出明确的规定。

第三,强化风险管理人力资源建设。我国商业银行可以考虑在风险管理实施的过程中,尝试建立风险经理制度。这些风险经理的设置是根据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需要,进行针对业务经营过程中不同客户的风险识别,根据风险识别结果来决定贷款的授信、发放等工作。考虑到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的风险管理水平,必须建立针对相关风险管理人员的用人考试和选拔制度,合理界定风险经理和客户经理之间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的职责划分,切实做到责、权、利之间相统一。另外,由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工作处于刚起步的阶段,除了在日常各项工作上有意识地培养这些风险经理的专业技能外,还要研究建立风险经理的能力培训和业绩考核制度。同时采用对风险经理集中培训的方法,加强各家商业银行风险经理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风险经理能集中地学习银行业先进的风险管理知识,交流在风险管理过程中的实践经验。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商业银行业上经济资本管理方面,比起国外发达国家银行相差甚大,我们必须正视我们自身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才能不至于落后于发达国家,才能正面迎接国际银行业的挑战。

银行经济论文: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下我国商业银行经营与展望

2013年,受实体经济运行、货币政策调控和金融脱媒深化等因素综合影响,商业银行仍将面临多方面的经营压力。行业整体景气度将继续下行,净利润增速可能下降到7%~8%。

2013年商业银行整体景气度

信贷投放规模适度增长,贷款收益率下行中趋稳

2013年,随着经济增长企稳回升,信贷需求将平稳增长。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适当扩大社会融资总规模,保持贷款适度增加”。预计2013年新增人民币贷款9万亿~9.5万亿元,较2012年有所增加。

首先,新一届政府上任将催生新的投资计划,固定资产投资的换届效应仍可能出现,推进城镇化的政策导向将进一步扩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012年9月份以来,发改委已批复总投资规模超7000亿元的25项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与涉及公路建设、港口航道改造等30个基建项目。预计2013年投资增速将有所提高,从而产生大量的信贷需求。

其次,经济运行将稳中略好,收入分配改革方案也即将出台,居民收入增速有望平稳增长,加之扩内需的各项政策有利于稳定消费信心、持续促进消费,2013年消费增速将稳中有升,从而带动相关贷款需求增加。

第三,对小企业、三农、战略新兴产业等国家重点支持领域的信贷支持进一步加强,也将有利于信贷增长。

第四,刚性需求的持续释放仍将让房地产市场回暖的趋势在2013年得以延续,住房成交量有望平稳回升,房地产相关贷款需求适度增加。

鉴于经济增长小幅回升条件下信贷需求较为平稳、稳健,银行总体信贷环境不会过于宽松,2013年总体信贷供需形势可能趋紧。受贷款重定价因素的影响,预计贷款收益率将继续下行。但随着重定价完成,商业银行新发放贷款的收益率有望逐渐趋稳。若利率市场化进一步推进、贷款利率下浮幅度进一步扩大,贷款收益率也有进一步持续下降的可能。

存款增速基本持平,存款成本率继续高企

尽管出口难以实现快速增长,但中国经济增速小幅回升会对FDI增长有利,短期资本流入也可能增加,预计2013年新增外汇占款规模将大幅增加。银行持有企业发行的债券也会创造存款。2002年初银行持有的企业债券余额仅有1万多亿元,到2012年6月末则上升到了6万多亿元。在鼓励发展直接融资、企业发债成本较低的情况下,银行持有企业债券会进入快速扩张时期。综合考虑贷款、外汇占款和银行持有的企业债券三方面主要因素,预计2013年新增人民币存款约13万亿元,存款余额增速则在14.2%左右,与2012年末基本持平或略有提高。但考虑到存贷比依然偏高,股市恢复性行情等对存款有分流作用,存款的市场竞争依然激烈。

在经济增速小幅回升、企业盈利预期转好、经济活跃程度提高的情况下,企业将倾向于增加活期存款的持有量。受资本市场改革创新、上市企业经营向好的影响,股市有可能迎来阶段性上涨行情,居民户也将倾向于持有活期存款,活期存款占比将有所上升。鉴于部分银行依然面临较大的存款压力,存款市场竞争依然较为激烈,存款成本率将维持高位。

资产质量不会显著恶化但仍有反弹可能

虽然我国商业银行能够经受住经济周期的考验,资产质量大幅度恶化的系统性风险很小,但2013年不良资产余额仍有可能继续有所增加。预计全年不良贷款余额增长在700亿元~900亿元左右,不良贷款率将基本保持在2012年末水平,全年维持“一升一平”的格局。

从宏观层面看,银行不良资产见底的时间往往要滞后于经济增速见底3~6个月。基本可以判断我国经济增速已经于2012年三季度见底,据此推断2013年上半年可能是不良资产继续有所暴露并初步见底的时间。从银行的角度看,如果按照80%的不良转化率来处理2012年上半年生成的逾期贷款,会使得多数上市银行的不良率提高0.1~0.2个百分点。从企业财务状况看,与银行贷款质量有关的企业经营指标尚没有明显好转的迹象。目前企业盈利和现金流对贷款利息的覆盖能力处于近年来的低位,仅与2008年大体相当。

虽然宏观经济走势会趋于平稳,但受外需冲击较大的小企业和部分产能过剩问题突出行业的企业在短期内仍无法摆脱经营的困境,其资产质量走势仍是影响银行业不良贷款的最关键因素,仍值得关注。

一是沿海地区外向型小企业不良贷款仍可能惯性走高。由于其他地区小企业主要面向国内市场,因此沿海地区小企业经营困难的问题向内陆扩散的可能性较小。

二是少数行业贷款问题仍有隐忧。除钢贸行业不良贷款已明显暴露,光伏、航运和造船等行业贷款在2012年大多还处于关注类区间,在整合过程中产生不良资产的可能性较大,应成为2013年银行重点关注的潜在风险点。

商业银行盈利增速可能回落到一位数

受实体经济运行、货币政策调控和金融脱媒发展等因素的滞后作用和综合影响,预计商业银行生息资产增势平稳,净息差有所收窄,不良资产仍存在反弹可能,预计2013年上市银行净利润的增速可能下降到8.5%左右(如表1所示)。

及时,生息资产温和增长,对利润增长贡献度有所下降。信贷投放规模虽略有增加,但增速会略有放缓,预计2013年全年新增人民币贷款约为9万亿~9.5万亿,增速则为14.3%~15%;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将加强,成为影响同业资产继续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跨境资金流动和外汇占款增长的新变化有利于银行存款增长并对生息资产的稳步增长起到支撑作用;债券资产将稳定增长。基于信贷投放约9万亿元的假设,2013年生息资产平均余额增速对上市银行利润增长的贡献度约为15%,比2012年全年17%(预计数)的水平继续下降,但仍是驱动银行盈利增长的最主要因素。

第二,净息差持续小幅走低。由于占银行存款40%以上的活期存款的基准利率降低幅度较小,因此2012年对称性降息也会导致银行净息差收窄;贷款重新定价的速度要慢于存款重新定价的速度,基准利率降低对银行息差的收窄效果往往在第二年的一季度才会充分体现;大型银行的贷款重新定价过程偏慢,由于大型银行的市场份额较大,其较慢的贷款重新定价速度导致银行业整体净息差收窄的速度较慢,2012年降息对净息差的压缩效果可能在2013年进一步显现。但考虑到2013年信贷供需形势处于“紧平衡”状态,净息差回落的压力相对温和。综合考虑以上因素,预计2013年银行净息差的回落幅度将有一定幅度的降低,下降幅度将在15个基点左右,并拉低上市银行利润增速5个百分点左右,从而构成银行净利润增速明显下降的最主要原因。

第三,拨备难以显著反哺利润。据估计,信用成本因素对银行利润增长的拉动作用,将从2012年1个百分点以上的正面因素,变为2013年1个百分点以上的负面因素。拨备的盈利调节功能弱化,是2013年银行净利润增速降至10年来低水平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而拨备之所以已经很难释放,是因为不良贷款仍存在一定的反弹压力。

第四,手续费收入增速适度回升。2013年,商业银行手续费收入可能重新进入两位数增长区间,预计上市银行手续费收入对盈利增速的贡献度也将由2012年的-1个百分点左右转为2013年的2个百分点左右。

一是由于名义GDP增速有温和回升,社会商品交易总金额有所增加,相应带动银行手续费收入“水涨船高”。

二是2013年世界经济弱势复苏,出口增速有望有一定程度回升,而国内经济增长温和回升也会带动进口增速有所提高。这将带动国际结算类手续费收入增加。

三是随着管理层对银行中间业务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的逐步明确,2012年三季度上市银行手续费收入呈现企稳迹象。

四是2012年银行手续费收入的基数较低。但是银行刷卡手续费费率将平均下调23%~24%,可能使得上市银行净利润平均下降1个百分点左右。

第五,成本收入比有小幅反弹压力。由于营收增速下降至10%以下,而费用增长相对稳定,预计2013年上市银行的成本收入比将比2012年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至32.6%左右。预计成本收入比因素将拉低上市银行盈利增速1个百分点左右。随着中资银行战略转型的进一步推进,不论是从事零售理财、投资银行还是小企业贷款,成本费用的投入都必然显著增大,未来成本收入比温和反弹可能成为长期趋势。

2013年商业银行经营面临的主要挑战和机遇

2013年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可能面临的主要外部挑战

贷款增速略低于去年,信贷供求存在结构性矛盾。在稳健货币政策的总体基调和更加重视拓展多元化社会融资渠道的政策导向下,预计今年银行业人民币新增贷款增速在15%以下,略低于2012年的水平。同时,信贷供求在一定程度上仍存在结构性矛盾。大企业仍处在去杠杆化的过程中,信贷需求相对不足。中小企业和个人的信贷需求相对较旺,但银行信贷供给相对不足。融资平台和房地产资金需求较大,但按监管要求商业银行只能控制投放。

存款竞争依然激烈,存款成本维持高位。从中长期看,我国人口结构进一步老龄化,金融脱媒大势所趋且逐步提速,银行存款增速下降将成为长期趋势。年底年初,股票市场出现恢复性上涨态势,对银行存款的分流效果将更为显著。2012年存款利率上浮空间打开,随着各行经营转型的推进,定价策略将进一步分化,存款的价格竞争可能加剧。未来资本市场持续改革创新,第三方支付高速发展,移动支付方兴未艾,银行存款拓展将面临金融脱媒和技术脱媒的更加有力的挑战。

周期性冲击和结构性压力交织,资产质量仍有隐忧。考虑到不良资产见底的时间要滞后于经济增速见底的时间,今年上半年银行仍可能存在不良贷款总量有所增加的压力。我国劳动力成本优势趋弱,经济增长更为倚重内需,外贸增速处于低位,出口导向型、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面临长期性经营压力,风险会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企业扩散进而传导至银行贷款。社会融资渠道拓宽,直接融资和互联网融资加速发展,银行品质的大型客户和小微客户均被分流、腹背受敌,资产质量承受压力,信用风险管理能力面临挑战。政府换届效应和城镇化效应的叠加,投资可能存在过热的隐患,从而给银行投入的配套资金带来潜在风险。

经营环境多方制约,中间业务快速增长受限。2013年我国经济名义增速(含GDP实际增速和社会物价增速)上升不多,社会经济交易总量的慢速增长将对银行支付结算类收入的增长构成总体制约。银行卡刷卡手续费率下调,直接对银行收入增长造成较为显著的冲击。影子银行监管加强,银行信托、理财等业务和一些创新类业务的发展将受到影响。

金融改革继续深入,降低银行盈利增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有效降低社会融资成本,利率市场化可能继续深入推进,贷款利率下浮幅度可能扩大,长期、大额存款利率上浮空间可能进一步打开。作为利率市场化的配套措施,存款保险制度将会尽快实施,银行业准入门槛将会降低。随着上述金融改革措施的落实,银行竞争压力进一步加剧,经营成本进一步抬升。

2013年外部环境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主要机遇

供求关系有所改善,有利于贷款合理定价。2013年,国内稳增长政策和政府换届效应促使投资增速逐步回升。“新四化”将推动中国经济稳定发展,为银行开辟新的信贷投放领域。企业经营态势逐步向好,对经济增长预期改观。消费仍将保持平稳增长。房地产市场回暖的态势仍可能继续。无论从宏、微观层面看,实体经济对银行信贷的需求比2012年会有扩大。在贷款供给适度增长的情况下,供求形势对银行稳定贷款利率和优化贷款结构较为有利。由于银行利润对息差变动的敏感度较高,因而2013年盈利增速不会再现2009年“量难补价、自由落体”的局面。

推动存款稳步增长的积极因素犹存。如前所述,在贷款派生、外汇占款、财政存款等方面因素的推动下,预计今年商业银行新增人民币存款约13万亿元,较去年明显扩大,增速比去年略有提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优化存贷比监管指标,部分稳定性较强的同业存款可能纳入存款统计口径,有利于扩大存款基础、降低存贷比。

经济金融转型深化,新兴业务仍存发展机遇。在宏观政策拉动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作用下,消费仍将保持平稳增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速仍可能达到14%左右,银行消费信贷和支付结算等相关业务仍将保持较为良好的总体发展态势。社会融资规模适度扩大,金融市场改革创新深化,股票市场将出现阶段性行情,人民币进一步国际化,商业银行财富管理、投资银行、资产托管、资金存管、产品代销、衍生产品和跨境人民币业务等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

运行环境稍有好转,银行资产质量不会显著恶化。从外部环境看,去年四季度以来,随着中央政府一系列稳增长政策出台和落实,经济增速趋于稳定,并出现向好的迹象。2013年经济增速有望小幅回升,达到8%左右。这决定了银行资产质量下行的压力逐步减轻,系统性风险总体可控。从银行内部看,当前我国银行业的经营状况良好、管理素质不断提升、跨周期发展能力不断增强,能够妥善应对考验、有效化解风险,保持平稳运行。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对策建议

未来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转变,利率市场化改革攻坚提速,金融脱媒迅速发展,行业监管趋于规范,给银行业带来诸多的挑战机遇和深远影响。商业银行的发展战略必须量身打造并动态优化,经营管理的理念、机制、流程、方法和技术必须切实更新,信贷结构、资产结构、客户结构、业务结构、收入结构和盈利结构必须加以转变,创新能力、定价能力、服务能力、风险管理能力、资源配置能力和成本控制能力必须显著增强。2013年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应“多管齐下抢抓机遇、严控重点领域风险、优化降本增效机制、深入推进存量改革”。

顺应社会资金流动趋势,以合理成本争揽稳定存款

一是抓住居民和企业售汇意愿有所增强、资产“外币化”转向“本币化”的机遇,加大结售汇业务的拓展力度,积极拓展售汇所带来的新增人民币存款。

二是抓住存款活期化趋势,拓展各类低成本活期存款。

三是考虑到计算存贷比的存款口径可能有所扩大,积极争取更多稳定的同业存款。

四是加强本外币、境内外、离在岸、对公对私、银行与子公司、存款业务与债券承销等各种形式的业务联动,带动存款增长。

五是强化产品创新,进一步

加强银行卡与网络、手机、电话等新兴支付渠道的对接,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增加资金沉淀量。

六是优化客户分层管理,统一各类客户信息,继续推进精准营销,努力夯实存款发展的客户基础。

七是注重“开源吸存”,以资本市场脱媒资金、要素市场结算平台资金、政府机构财政事业资金、金融机构同业资金等为重要目标,拓宽资金吸纳源头和渠道。

八是积极加强主动负债管理,优化负债结构,通过灵活的主动负债弥补存款稳定性下降的影响。

九是切实加强存款成本控制。合理确定并动态调整不同存款的上浮或下浮幅度,优化FTP定价机制对存款发展的引导作用。

把握业务发展机遇,优化贷款投向结构,提高贷款定价能力

一是依托我国经济发展转型的总体部署,有序加大对城镇化、房地产、装备制造业、战略新兴产业、消费升级、科技创新、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等领域的信贷投入力度,同时对一些传统夕阳产业及时退出。

二是抓住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基础设施投资仍有较大空间的机遇,将信贷资源适度向中西部地区倾斜。

三是有所为有所不为,以前瞻、战略的眼光看待小微企业贷款问题,进一步创新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的思路与方法,积极稳妥、精耕细作地发展好小微业务。

四是谨慎实施贷款利率下浮政策,通过客户结构调整和深化RAROC工具的应用,努力稳定贷款定价水平,保持并提高贷款收益率。对银行议价能力弱,综合效益偏低的部分大型企业采取相对谨慎的态度,尽量降低利率下浮贷款的占比,减少为抢规模而放弃收益的现象。

努力挖掘非信贷业务的发展机遇,提高其盈利贡献度

一是抓住资本市场改革创新和阶段性上行的机遇,积极发展资产管理、产品代销、资金融通、存管托管等相关业务。

二是在基准利率保持基本稳定的情况下,可以考虑适度增加对中长期债券的投资。

三是顺应我国消费增速和消费比重趋升的方向,继续大力发展支付结算和银行卡类中间业务。

四是继续研究挖掘收费业务潜力,适时推出新的合理收费项目。

五是加强对基层的分类指导,加大对中间业务总体发展情况和重点业务品种的考核力度。

创新思路、流程和技术,持续提升人性化服务的质量

一是优化各相关业务系统,整合客户信息,在系统掌握客户偏好的基础上为其提供一站式、定制化、增值型、推送式服务。

二是加强与各类大型服务企业的合作,为客户提供交叉、互补式的服务,共同满足客户需求。

三是依托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渠道,深化信息技术应用,为客户提供更加贴身、便捷的服务。

四是学卖场、连锁餐饮、电商平台等其他服务企业好的做法和经验,持续优化客户服务体验。

五是持续梳理、动态优化关键服务链,消除服务断点,优化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

六是通过存量挖潜和持续培训,有效增加各类服务人员的数量、提升服务水平,有效、专业地引导客户和开展服务。

以战略为导向建设降本增效的长效机制

一是实施战略性成本管理,从源头上把控成本。做任何重大的成本支出决策之前,首先以发展战略为准绳进行评判。

二是完善有利于节约成本的激励机制。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应该建立更加激励相容的成本控制机制,让成本使用者(信息最充分的人)有动力去较高效地花钱。

三是对于成本投入要有“容忍度”、“宽限期”。允许有战略投入期,培育、呵护转型业务的“幼苗”开花结果。

强化重点领域风险管控,确保资产质量安全

继续密切关注小企业、钢贸、光伏、个人经营性贷款、政府融资平台等领域和重点企业的经营情况,深入开展存量资产排查,对可能出现逾期或不良的信贷业务提前制定防控措施。同时高度重视理财、托管、投行、离岸等表外业务,特别是承兑汇票、信用证等表外授信业务的风险管理,尽快完善相关制度和工具。进一步加强减退加固工作。着力加大对逾期贷款的集中处理和清缴力度。对部分地方政府盲目投资的潜在风险予以关注。

切实优化体制机制,重点推进存量改革

坚持“战略链接”和“责权利”统一的原则把改革推向深水区,提高业务经营、资源配置和绩效激励的效率。

一是加快相关业务的利润中心建设步伐,特别是要推动经营管理机制的切实转变,实施差异化、市场化的运作、管理和考核机制,调动其积极主动性,充分释放“改革红利”。

二是强化条线运作管理功能,打造有上下贯通、利于战略传导和转型发展的机制。加强条线对人、财、物的管理权;积极稳妥地加强条线上级对下级的人员管理、资源配置、绩效考核话语权。

三是实施存量挖潜,向存量要资源、要效益。推动架构、人员、费用等存量资源的优化和释放,有效增加市场营销力量。

四是健全加强板块内和板块间联动机制,提升业务发展和金融创新的效率。探索建立板块间联动机制,进一步优化信息沟通和反馈机制。探索建立条线之间的利益分配机制,对于涉及跨条线服务的客户和产品,合理设置分润规则,健全交叉销售和推荐业务的奖励机制。

(作者系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银行经济论文:浅谈银行经济核算制

原文作者:张舒淼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银行的经济核算制成为财务管理以及业务发展的重要内容,为了更好的对银行经济核算制进行了解和分析,推动银行业务的健康发展,保障银行资金链的连续,我们对经济核算制的概念以及内容进行简述分析,对银行工作系统的正常运转有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银行 经济核算制 成本 利润

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发展形式已经出现了很大变化。金融业对经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推动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就要大力发展金融改革,进而推动银行自身的企业化管理。对于现如今的银行发展而言,已经具备了独立的经济核算体系,对于会计的运用逐渐灵活。本文所研究的经济核算制,就是依据企业标准对银行内部以及自身的经济关系进行处理,利用统计、规范的标准对银行的利益关系进行管理。

一、经济核算制的概念及内容

经济核算制,就是利用相关规范以及制度、章程等对银行内部的各种利益关系进行处理,作为一种企业经济管理形式而存在。对于银行的经济核算制而言,主要包括经济权力、银行经济责任以及银行职工所具备的经济利益。

对于银行的经济权力而言,主要是指银行自身的经营管理自主权,这也是银行实行经济核算制最主要的前提。银行作为一个经济发展关键的经济组织,需要建立一种企业管理机制,更好的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需要,提升自己的经营自主权,较大程度发挥银行资金的作用,对银行自身的发展以及资金等资源的合理分配起到积极促进作用。而且银行具备自主经营以及管理权,也是银行实现资金有效配置,促进资金链流畅运行的关键。从这一层面讲,经济核算制有助于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发展。银行本身具有的自主经营权,需要对银行自身的各项权利进行管理和分配。信贷计划管理权、信贷资金以及财务收支、银行人事等方面的管理权都需要进行明确规定。而这些管理权理应交予银行,由银行自由进行处理,只有这样,才能保障银行资金循环的流畅性,进而加快银行系统的资金周转速度。

对于信贷资金管理权,主要是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明文规定,银行可以在自己的权力范围以内对信贷资金以及存款进行管理。也就是银行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信贷单位进行审核,决定是否同意贷款,并且可以根据不同情况不同对待。银行可以对贷款信誉较高,企业实力较强的进行优惠,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对于不利于社会发展以及违反国家规定的行为则需要进行抵制。任何部门都不得干预银行的自主管理权,银行对自己的管理行为负责,关于贷款的各项事宜银行都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享有自主权。银行在贷款利率的把握上,并不要求银行必须达到某一指标,而是可以在国家制定的利率标准上下浮动。银行的实际利率可以根据不同企业的性质以及发展进行区分。通过对不同企业不同对待,可以充分发挥利率存在的主要作用,进而改善企业的内部经营,对市场经济的发展起到调节作用。

对于财务收支管理权,主要是指对银行的财务结构进行优化,完善管理体制。合理的规划、使用银行的资金。对于银行自身的利润,可以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和分配,也可以作为内部人员的福利进行划分,但要满足我国的分配制度和原则。对于人事管理权而言,就是要由党委统一管理和领导,并在银行内部设置自己的人事管理机构,负责内部员工的人事调动,因而对于人事管理,银行具有自主决定权。

二、银行经济核算制的成本和利润

对于银行经济核算制中的成本,需要加强分析以及控制 ,只有对银行的财务数据进行充分分析和管理才称得上是成本核算。对于成本和利润而言,是相互变化、相互影响的在对银行自身的财务数据进行管理时,需要有全局观念,从而对财务数据有充分正确的认识。而且在对实际业务进行处理时,也要具有成本观念,从而不断加强对成本的分析以及控制。对于成本而言,包含固定成本以及变动成本两部分。

固定成本主要包含工资、固定资产折旧费以及国家财政拨出资金使用等相关费用和专项支出等,这些一般都不会随着业务量的变化而有所变动。但是在满足正常业务支出需要的前提下,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支出,如果业务收入有所增加,则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增加费用预算。对于意外事件以及不可控制的经营因素而言,则无法对其成本进行控制。如果固定成本不能保持恒定或者必须增加的前提下,则要增加盈利就需要不断发展业务。对于变动成本而言,主要包含各项利息支出以及其他业务所必须的支出。变动成本会随着业务量自身的变动而变动,而且与业务收益形成较为稳定的比率关系。[论文网]

对于银行经济核算制的利润而言,经济核算制的利润机制可以推动银行发展业务、改善经营,但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利益关系的正确处理即利润的合理分配。 银行利润来自国民收人分配,但其本身还要经过只次再分配。及时次是在国家与银行之间进行分配,第二次是在上下级行之间进行分配,第三次是在基本核算单位内部进行分配。至关重要的是及时次分配。银行应当为全民积累多作贡献,这也是实行企业化后可以预期的经济成果。但是银行利润的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也需要必要的物质条件。我国银行目前的营业设施和技术装备不仅大大落后于外国银行,也大大落后于国内很多工商企业,在开放城市尤其令人触目。这是长期行政化管理遗留的欠账,但要还清这笔帐,实现营业设施和经营手段的逐步更新,就需要多年的连续投资。至于银行现代化,那更需要巨额投资了。而在实行企业化后,这种投资将主要来自银行本身的积累。

三、总结

金融改革要求银行实现企业化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使它在国家计划和管理的前提下,成为拥有一定数量资金、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责权利一致的经济实体。而实现企业化必须采取经济核算制的管理形式。换言之,实行经济核算制,也就是按企业化原则或商业原则来安排和处理经济利益关系,来管理银行。

银行经济论文:浅谈我国银行经济资本管理

摘要:银行机构开展 经济 资本管理,可以量化内部每个业务单元和每个业务环节在获得经营收益过程中所承受的风险大小,可以实现对利润的风险调整和对客户的风险定价,进而使绩效评价和经营战略更为 科学 ,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阐述了银行经济资本管理在

关键词:我国;银行;经济资本管理

一、前言

金融 业界对经济资本这个概念并不陌生,但一直困惑于如何将这个概念与金融实务紧密联系起来。自经济资本概念提出伊始,学者和实务工作者就一直在探索如何使这个概念具有实际可操作性,如何超越定性的层面,定量地、具体化地度量经济资本,以及如何利用各种经济资本指标来深化金融 企业 的业绩管理。这些努力 总结 起来,其实质就是如何实施经济资本管理工作。

经济资本指用于承担业务风险或购买外来收益的股东投资总额。经济资本=风险资本+商誉。如果没有购买外来收益计划,经济资本和风险资本的差别可以忽略。而风险资本是指抵补一定时间段内,给定置信区间内资产和其他头寸价值的潜在损失金额,即指能够令损失超过资本的概率小于一定水平的资本要求。在现代商业银行监管框架下,资本能力大小决定了银行的规模增长能力、风险抵御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银行机构开展经济资本管理,可以量化内部每个业务单元和每个业务环节在获得经营收益过程中所承受的风险大小,可以实现对利润的风险调整和对客户的风险定价,进而使绩效评价和经营战略更为科学。

二、银行经济资本管理在

(二)加快研究制定 经济 资本管理配套制度

经济资本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必须运用到银行所有业务流程中,并使之充分发挥决策支持作用。在当前条件下,我国商业银行应坚持制度与系统“同步推进、配套建设、逐步完善”的原则。一方面,要加强宣传和培训力度,促进银行经营管理理念的转变和提升;另一方面,要加快研究、制定和出台一整套经济资本分配管理办法,从而更、更扎实、更有效地推进经济资本管理体系建设。

(三)明确经济资本计量范围

依据内部风险资本模型计量的经济资本应与监管当局要求的监管资本保持总体平衡,商业银行应分别计量相应经济资本抵御以上三种风险。

(四)合理选取经济资本计量和配置方法

商业银行的经济资本计量和配置方法主要有三种:资产波动法、收入波动法和系数法。这些方法的复杂程度不同,技术上也各有优劣。从各国银行的实践看,资产波动法正在成为普遍接受的计量和配置经济资本的方式。

(五)建立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率评价体系

国际先进银行主要采用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率综合考核银行的盈利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该指标不仅能够将银行的收益和风险直接挂钩、有机结合,充分体现经营目标和绩效考核的内在统一,还能够促进银行建立良好的内部激励和约束机制,也能够激励银行自觉地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风险,在审慎经营的前提下拓展业务、创造利润,实现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率较大化,从而实现为股东创造较大价值的经营目标。

(六)加强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国外银行的先进管理信息系统主要有资产负债管理系统、资金转移定价系统、财务集中管理系统、内部评级系统等。这些管理信息系统不仅可以处理银行内部的资本配置问题,还可以对账面收益水平进行调整,得到风险调整后的收益状况,从而真实反映银行资本是否实现增值目标以及股东价值较大化目标。

银行经济论文:如何以银行经营转型促进经济的均衡发展

摘 要:本文依据我国市场经济建设飞速发展的现状及银行业务拓宽丰富进程中日益面临的资本来源不充足等问题展开了深化探讨,以促进经济的均衡发展为目标制定了银行经营转型的科学策略,对提升我国银行的人性化服务水平与综合经营效益有积极有效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银行;经营转型;经济均衡

引言:基于战略化的发展目标,我国的经济建设水平在信息化、现代化与城市化的发展背景下实现了的快速提升,然而通过细化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充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却始终处于不均衡的单边式发展状态下,具体表现为人们储蓄与投资行为的不均衡、消费与收入的不均衡、经济进出口发展的不均衡等。诸多的不均衡发展状态导致一些企业的高储蓄仅能通过向银行的间接融资来实现高投资的转化,因此凸显了我国金融运行中存在分布不均,间接融资高于直接融资、资金储备多、资本量有限、银行服务主要以存贷业务居多,其他服务业务较少的不合理现状。因此,单就银行体系来讲,如何解决这些不均衡的发展矛盾,关键就在于如何促进银行的经营转型,使他们通过合理的业务拓宽推进储蓄向投资的高效转化,并在提升良性转化率的同时进一步强化银行经济金融运行中的稳定性,使人们的消费需求持续增长,从而真正缓解人们储蓄行为与消费活动的不均衡发展现象。

一、调节经济失衡发展、切实推进银行经营转型

(一)合理的银行经营转型方向

合理的银行经营转型方向主要在于如何有效优化银行的储蓄投资,使之路径进行彻底转变,将储蓄资金一部分从间接融资形式中分离出来,将其合理的投入直接融资计划中,从而转化为投资效能,体现投资转化的真正价值。在这一转型方向中,需要我们构建综合经营的银行体系,合理促进银行开展丰富的业务服务,切实发挥人性化的优势服务功能,并主动承担更多的直接融资服务职能,使有资金需求及提供资金的双方在银行的直接融资调解中开展丰富的直接融资交易。当然在直接融资的交易中,无论采用何种方式,无论银行调节的多么规范,融资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与间接融资的风险主要由银行承担不同,直接融资以资金融出一方作为风险的主要承担者,因此有效的降低了社会融资的集中风险,令银行体系免受系统性风险的压力,有利于进一步强化社会经济金融运行的高效性与稳定性。从民众的角度来讲,银行体系在综合的经营开展中为广大老百姓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投资渠道与投资工具,他们不再唯储蓄论,而是通过丰富的投资工具将储蓄延伸到直接融资进程中,合理增加了金融资产的健康流动性,其产生的积极影响效应无疑是多方面的。首先可以提升全社会的直接融资比例,令银行进一步扩充长期资金的合理来源,同时居民在较低的投资风险中其平均的投资收益将持续增长,这有利于进一步丰富人们的保障性收入并提升他们的消费信心。另外成功的投资将进一步提升人们的资产变现能力,并变相增加他们的持续投资能力与综合消费需求。

(二)科学的银行经营业务转型思路

为了切实促进银行经营业务的多元化发展与经营效益的持续盈利增长,推动银行服务格局的变革与战略化转型,我们应科学的通过深化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构转变与金融服务的需求增长,展开激烈的竞争比拼,并进一步强化对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监管,从而切实促进银行脱离传统的融资中介禁锢,实现向智能型、型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合理转变。在转型实践中,银行将不再是社会资金的提供者,而是国民经济财富的综合组织管理者。基于以上科学目标,我们必须摒弃以往落后的业务发展思路,促进优势业务结构的合理整合、完善调整落后的以存贷业务为主的批发式服务模式,使其扭转为综合的、多方位的、多元化的业务服务体系,通过科学的业务转型真正强化银行自身的竞争优势与服务经营特色,展现银行转型经营的深刻核心理念。当然在谋求业务转型之路上,我们应充分依据当前国际及国内银行的发展特点及行业发展趋势,遵循市场的战略转型准则,并结合自身的实际特点,立足于现代化的金融行业服务本质,即以人为本、多元发展的服务理念。总之我们应积极探索、丰富探究存贷业务及其增值服务的新境界,促进两者的并重发展,以营利为主,淡化特色服务与效益增长对单一资本的依赖需求,力争营造银行业务服务的突出特点,树立良好的品牌服务形象,并使之跻身于国内银行业的前列,突破固有经营格局,真正实现银行经营业务的发展。

二、银行经营转型的科学策略

(一)逐步深入,促进银行综合管理业务的广泛开展

基于目前我国金融行业经营业务较分散、各项监管机制仍属于严格的分业管理等现状,我们应合理转变,促进银行体系综合经营业务的广泛开展,令其服务功能更加多样化。同时在业务实践中我们应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积极的在金融机构的合力监管下顺应市场环境特点,增强银行的内部管理能力,并在人才储备方面下功夫,实现逐步深入的拓展管理。首先我们可促进新兴业务的拓展,促进金融延伸产品的服务发展,例如令市场的资产证券化、促进资产托管、代客理财等创新业务的开展,并使银行服务业务的范围及内涵进一步深化。另外我们还应合理促进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的深度合作,开展证券保险业务、基金理财、信托业务等,有力的加深复合交叉等新型产品的推广力度。银行体系拥有较多的机构网点,因此具有客户分布广泛、联系高效等特点,我们应充分利用银行的这一优势将各机构网点作为产品的代销服务站点,合理丰富交叉销售服务业务。再者银行体系具有资金储备实力雄厚、面向广大受众操作规范、在客户心中信誉度较高等优势,因此我们可利用高信用等级将其他金融产品进行信用升级操作,尤其对一些特定的债权或信托产品可提供担保服务,从而合理提升发行效率,降低银行发行成本。人性化的托管服务是银行提升公信力与品牌形象的重要途径,因此银行体系应有效的利用这一途径丰富开展信托基金服务业务,为私募筹集基金提供托管服务等,通过高效、规范化的运营操作进一步提升银行的群众影响力。再者,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与创新突破给银行体系带来了丰富发展的创新突破机遇,因此我们可大力促进银行系统对非行业新领域的深入探索研发,可令其先行跨入一个或几个非金融银行业务中,通过逐步的深入再进行循序渐进的拓宽。待相关行业环境成熟后,银行体系可利用风险可控性开展多方位的收购、兼并等拓展计划,从而真正实现的综合经营。当然并不是所有银行均能实现这一终极目标,对于规模较小的银行只要坚持将一项或几项业务做强,坚持合理的选择性,创建属于自己的特色核心业务,才能真正实现结构强劲的高竞争力并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价值。

(二)提升消费性金融业务比重,促进经济均衡发展

提升金融业务比重就是要求我们以扩大内需为宏观目标,促进居民储蓄合理的向消费转化,并继续通过多热点、多元化的服务业务拓宽调整居民的消费结构。为了有效促进我国经济的均衡性发展,我们只有切实扭转以往以生产经营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有效提升消费性金融业务比重,并促进两者的均衡性发展。首先我们应依据不同层次、不同种类客户的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融资服务,并结合时下流性的消费热点,大力拓展消费信贷业务。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发展,目前房、车、旅游、保健医疗、子女教育、保险已成为社会消费的新一轮热点,而这些投资往往需要大量资金,因此我们可充分发挥银行的消费信贷服务职能,使其支持领域进一步拓宽,例如增加分期付款的消费范围、零首付贷款服务、还本付息服务等,从而进一步提升居民的收入计划变现能力,令其通过合理的消费切实提升生活质量。

结束语:面对我国经济建设快速发展及其结构性整合不均衡的现状,我们只有充分遵循市场经济的宏观管理政策,深化银行的经济调控职能,以经营转型为目标丰富银行体系的融资渠道、实现综合服务业务的拓宽,并合理提升消费性金融业务的比重,才能真正使我国经济建设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实现均衡、持续、高效、、快速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