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银行论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银行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银行论文

银行论文:银行学习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论文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分析当前形势,着眼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提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要求。认真学习贯彻全会精神,把加强和改进全党的学习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党内营造重视学习、崇尚学习的浓厚氛围,不断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使我们党真正成为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是当前和今后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金融企业要以建设学习型政党为重要契机,大力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更好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20__年中国金融工会全国委员会《关于在金融系统大力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的决定》(金工发20__18号)下发后,“创争”活动在金融系统开展起来并已取得了实效,但发展不平衡,怎样把创建学习型组织作为金融企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促进金融企业又好有快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共同研究的课题。在学习和实践中作者体会到:

一、金融企业创建学习型组织能更好地贯彻落实发展是及时要义的原则

学习型组织理论认为,组织从创建之日起就已经开始寻求其不断发展壮大的途径,特别是当组织处在发展转型期时,变革与创新的欲望就更加明显。因而,组织网作为一个有机系统,为了适应外部环境,谋求更大的市场份额,会自发或自觉地寻找组织成长的策略。学习型组织的持续学习正是顺应了组织发展的本质规律,揭示了现代组织持续发展的建设性道路。在今天的竞争中,抵制变革和创新无疑是危险的。无论组织当前的资源如何雄厚,服务和产品如何出众,都不能作为组织逃避变革和创新的借口。诚然,变革和创新的同时伴随着风险性的行为和不确定的未来,然而机遇也会如影相随。成功的保障就是不断提高吸收新信息、培养新思维、接受新挑战、开创新市场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都依赖于学习能力的提高。当然,仅仅强调员工个体必须学习是远远不够的,特别需要创造一种组织氛围,形成组织文化,使组织内个体员工、工作团队、整个组织适应持续的学习和发展。

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及时要义。发展对于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决定性意义。所谓科学发展,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使发展既合规网律又合目的。人类社会是由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狭义的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等诸多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种系统的、综合的、整体的发展,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协调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社会的可持续学习,即学习型社会基础上的;金融企业的发展也是自身内部一种系统的、综合的整体的发展,它的发展同样要建立在可持续学习即学习型组织基础上的。金融企业通过创建学习型组织,不断地吸收新知识、新信息、培养新思维、接受新挑战、开创新市场的能力,才能更好地贯彻落实发展是及时要义的原则。金融企业作为社会的细胞(分子),它的可持续发展,又能积极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金融企业创建学习型组织能更好地贯彻落实以人为本这个核心

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出现使21世纪的人本管理提高到了一个新层次、新水平与新阶段,它加深了对人性实质的看法,强调人的主动创造性,而不是对环境的机械反应,它使人的需要的较高层次——自我实现得以具体化和付诸实现。学习型组织强调组织内部价值观的重要作用以及内部人际关系的协调发展,达到在个人愿望的基础上建立共同愿望的目的。管理与被管理者站在同一条战线上,是平等而非对立的关系。组织内部的各类人员都应该协调发展,具有更高境界,自我超越具有现实的可能性。学习型组织理论与实践将更强调以人为本的管理。学习型组织的人本管理理论与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思想是高度一致的。

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含义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以人为本也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脚点的执政理念。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体现了人们自我实现得以具体化和付诸实现。在金融企业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的员工为本,坚持发展为了广大的员工,发展依靠广大的员工、发展成果由广大员工共享,不断让广大员工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使广大员工朝着共同理想的方向也是学习型组织倡导的人们“在个人愿望的基础上建立共同愿望的目标”稳步前进。

在金融企业,创建学习型组织,深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思想,能更有效地推动金融企业的科学发展。员工是金融企业发展的实践主体,是创造金融企业财富的能动因素,若没有广大员工的参与,金融企业的一切经营管理活动就不可能产生和进行。金融企业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智力本文来源:文秘站 //和科学技术的竞争,而人力资源在金融企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主导作用。创建学习型组织还能更好地尊重广大员工的价值主体地位,更好地尊重广大员工的实践主体地位,从而更好的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效地推动金融企业的科学发展。

三、金融企业创建学习型组织能更好地贯彻落实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

成功的学习型组织可以改变一个人、一个组织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并朝着理想的方向发展,无数个学习型组织进而又可促进一个社会朝着理想的方向发展。学习型组织理论认为,通过改变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对个人来说:一是转变对生命意义的看法——由被动生存到主动生存;二是由要我工作到实现自我价值的工作;三是由局限思维到系统思维;四是自尊意识、自我效能得到提高等。对组织来说:一是改变对组织的看法——由把组织看成机器到看成人性的化身,由把组织看成少数人事业,多数人的职业看成“命运共同体”;二是转变 对责任的看法——由单纯地追求利润较大化到实现对员工、股东、客户和社会负责的同一个保障;三是提高了组织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实力;四是促进了人与人、人与组织、人与社会的和谐等。对整个社会来说:一是由分割的政府、企业、社区、学校、家庭到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整体;由政治、经济、文化的相互隔膜到多元化的世界大家庭;二是整个社会形成了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三是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四是形成了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等。学习型组织促进了人和组织及社会的共同发展,它所倡导的理念与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是一致的。即发展,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障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金融企业创建学习型组织在本质上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是相同的,它既能促进广大员工的成长和金融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也能为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四、金融企业创建学习型组织能更好地贯彻落实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

学习型组织理论认为,系统思考修炼的精义在于按照系统思考去处理事物,就应把所处理的事物看作一个系统,要看到其中的组成部分(元素或子系统),还要看到这些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从总体的角度把系统中的人、物、能量、信息加以处理和协调。因此,按照系统思考的方法观察、分析、控制、管理协调某一个事物时,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也不能只见“森林”不见“树木”,应该既见“树木”又见“森林”。学习型组织系统思考理论符合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科学发展观中的统筹兼顾是指:统揽全局,科学运筹,协调发展,兼顾各方,正确处理涉及发展全局的一系列重大关系问题。就一个国家而言,就是要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就是要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就是要注重实现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发展与对外开发的良性互动;就是要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等。就一个金融企业而言,就是要统揽自身发展的全局,科学谋划,正确处理涉及发展的一系列重大关系问题;就是要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就是要妥善处理组织自身的各种利益关系,突破自身改革发展创新的所有瓶颈和薄弱环节。学习型组织中的系统思考理论与科学发展观中的统筹兼顾都注重于解决问题的性、系统性、连贯性,加深对学习型组织系统思考的修炼,有助于金融企业更好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

创建学习型组织是金融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对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有效地促进金融企业的又好有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做好这项工作首先要建立高效的运行机制。成功的企业经验告诉我们,创建学习型组织必须要具备高效的运行机制,金融企业主要领导人要亲自负责,带头学习实践,其他有关部门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并成立与职责密切相关的部门负责人参与的协调机构,具体落实、扎实推进;其次要紧密结合业务经营管理实际。创建学习型组织重在紧密结合金融企业的业务经营管理实际,形成学习和工作,工作和学习相互融合、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并不断的转化为创新成果;第三要形成良好的培训机制。学习型组织重要特征之一是强调组织中个人、团队和组织的不断学习,提倡“终身学习”、“全员学习”、“全过程学习”。建立良好的培训机制,有目标、有计划、有措施自上而下分层次的培训(有条件实现自助式培训,更受欢迎),让全员有时间、有条件集中“充电”,并实现“充电”途径多样化(如与职业培训、学历培训、职称培训等相结合),最广泛地吸引广大干部员工参与;第四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工具。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是现代金融职业人共同特征,充分利用电脑网络、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工具设置虚拟学校、课堂,为全员提供随时可学、随处可学,是解决工学矛盾和排除学习障碍的有效方法;第五要把重点放在学习型班组建设上。班组既是金融企业经济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员工日常工作、学习的场所,又是金融企业进行专业管理和民主管理的结合部。建设学习型组织没有学习型班组作支撑如同在沙滩上建造大厦,为此,创建学习型组织要夯实班组建设的基础;第六建立保障措施。创建学习型组织,要有一套符合实际、行之有效的学习制度作保障,其中包括制定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习型组织的考核评价体系、先进典型的表彰奖励机制以及人才培养和使用机制等。■

银行论文:银行管理者科学发展观论文

开展深入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对于指导我们银行的经营管理工作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作为银行的管理者,在工作实践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矛盾和问题,承担着大量的管理责任和发展压力。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矛盾和问题中拨冗简繁、理清思路、抓住重点,提高全行经营管理水平,是各级管理者尤其是作为行长一把手必须具备的意识和素质。作为银行的高级管理人员,尽管面对的工作错综复杂、千头万绪,但总是可以归属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内部管理方面的工作、一部分是业务发展方面的工作。这两部分工作构成了银行管理者工作的主体内容,两部分工作不是分割开来的,而是紧密相联、互为条件、相辅相成。通过开展深入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我认识到,能否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是管理者尤其是一把手把握全局,推进工作的关键所在。通过学习我还进一步认识到,二者的关系可以进一步细分成五种关系。正确处理好以下五种关系,是正确处理好管理与发展关系的核心内容,是能否真正树立科学发展观并统领、指导全局工作的前提。

及时,正确处理发展、管理和风险的关系问题

在工作中,我们经常遇到发展与管理、风险控制的矛盾,常常为此纠缠不清,有时甚至在工作指导上出现偏差。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对科学发展观的真实内涵把握不准。在“发展”前面加一个“科学”的定义,其意深刻。最明确的一点就是:风险控制与管理永远不是对发展的制约,而恰恰是对发展的保护和促进。也就是说,没有以发展为核心内容的风险控制和管理,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是严重背离科学要求的。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管理与风险控制是对发展的促进、保障,是对发展能量较大限度良性释放的根本条件。在发展过程中,风险控制始终是保持良性前进的“动力源”的一部分,也是指正发展路径“方向力”的一部分,更是规避风险的“控制力”的一部分,而不能单单把风险控制作为“制动力”的作用进行片面理解。上至国家、下至银行,发展为先,发展为重,发展为大是永恒的主题。因此,无论何时何地,都要把发展摆在及时位,把发展作为工作的及时要务不动摇,这样我们的事业才能长久不衰。如何把发展是“及时要务”的理念植入员工内心,如何围绕发展做文章,是银行各级领导,特别是一把手,真正调动全行干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的重要环节。

肖钢董事长在关于开展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讲话中指出:当前,全行“要理清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创新发展的思路。”这充分显现,总行党委已把树立和践行科学发展观提到了全行的战略地位,成为全行发展的指针。就山东行而言,目前面临着诸多发展困难,但越多的困难,也就潜藏着更多的机遇。危机面前,市场的竞争对手就可能被形势压迫到同一竞争起点上,或者说,优势劣势的差距会缩小,这就是危机突破概念。实际工作中,要具有迎接困难的勇气,发现机会的睿智,驾驭风险的能力,寻求突破的举措,实现超越的结局。这就要求我们,要切实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正确处理发展、管理和风险的关系,不能在困难面前畏难发愁,踯躅不前,也不能一讲发展就不要管理,一讲管理风险,就消极发展。要真正明白,发展和风险管理在价值取向和终极目标是一致的,是相辅相成,互为条件,共同前进的,二者是事业前进的两只轮子,缺一不可,偏废不得。

第二,正确处理尽责与问责的关系问题

在银行的日常管理中,对违规违纪问题进行严格问责,是规范全行经营行为,实现健康发展的必要手段。但由于过去诸多内外因素的影响,对违规违纪行为的处理常常避重就轻,既达不到惩戒当事人的作用,也起不到警示全体人员的效果。当前,随着市场规范力度和制度落实力度的加大,作为管理者,从严治行不是个性化管理的手段,而成为必选项,已经不容再讨论。但在员工层面,甚至部分管理层面,对违规违纪的责任人的严肃处理和问责,存在着认识偏差,部分同志产生了一些抵触情绪;还有的同志,怕被问责,而不敢承担责任,在工作上畏首畏尾,推诿塞责。这些现象和认识,对我们的发展形成了很大的阻力,这也是背离发展观要求的具体表现。通过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我们认识到:问责不仅是贯彻从严治行,加强管理的要求,同时更是以人为本、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出现问题不问责,问题就无法根治,发展就没有保障,或者说,发展就是病态下的发展,是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发展。但是,出现问题后,如何问责、如何量责,对尽责人如何免责,是政策性很强的管理环节,是原则问题,必须谨慎处置,必须要以科学的态度和原则来对待,必须在原则与人性化、惩戒与教育之间找到的平衡点。对这一点如何正确把握,是对我们管理者坚持原则、科学管理能力的综合考验。通过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我们认识到:问责是管理的手段,不是管理的目的,不能为了问责而问责,必须秉承科学的态度,要在充分尊重历史,充分调查研究,严格审查核准的基础上进行,其实质既是对当事者的教育,也是对其他人的警示。在处理上,应该有新的突破,既对有些岗位人员只要严格履责尽责了,即使出现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也可以免责,这是一种科学的态度,也是倡导敢于负责的一种导向。问责要依法合规,要适度,无原则的从轻或者一味的从重,都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问责过程中,要允许被处理人合理申辩,这是尊重和保护个性权力的体现,也是对我们问责公正性考察的必须经过的环节,只有这样才能依法、合理、服人服众,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体现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同时,工作中,还要辅以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事实证明,思想政治工作有处罚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三,正确处理新官理旧账与翻老账的关系

当前,我们的岗位交流力度在不断加大,并已经形成制度化。应当说,干部交流大有必要,目的是提高我们干部的领导水平,通过不同岗位的交流,不同行际之间的交流,加大对干部的管理和培养力度,提高我们的管理水平。但是在干部交流中,也必然面临着一个问题,就是新官如何理旧账的问题。很多同志尤其是领导职位上的同志,为此困惑不已,不知如何把握。也出现了一些不正确的倾向:有的同志认为,翻旧账就是翻老账,会受到攻击,因此怕惹麻烦,对一些老问题或不管或推诿。这种观念,是严重违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的。通过学习实践活动,我认识到,干部交流,不仅是交流和培养干部的需要,也是让新上任的同志发现问题,改进工作的需要。是一种对中行事业负责的态度,不是前任与后任的关系问题。因此,我们做任何工作,一方面要克服做老好人的观念,另一方面,也要克服怕得罪人的观念,必须认识到,客观公正地处理一些历史问题,不是针对某个人的行为,而是对中国银行事业的负责,对组织

负责。应当明确,新官在新的岗位上一定要理旧账,但不是去翻旧账。理的概念就是解决问题。如果一个新的领导,在新的岗位上没有解决老问题的勇气和能力,也不可能有解决新问题的水平,久而久之,群众就会对你失去信心,也辜负了上级组织对他的期望。当然,科学的发展观要求我们,理旧帐的前提是实事求是,只要实事求是,认真做事,勇于解决各种棘手问题,推进业务健康发展,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银行管理者。

第四,正确处理党员领导干部身份与职业经理人身份的关系

作为国有商业银行的高级管理人员,身份具有双重性。既是党的干部,同时又是职业经理人。如何摆正二者关系,并在自身上实现有机统一,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对我们国有银行的高级管理者的重大考验。通过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我深深认识到,我们首先应该是党员领导干部,其次才是一个职业经理人。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既不能像党政领导干部那样去开展工作,同时也不能像职业经理人那样经营一家或者一级银行。两者必须兼顾,必须结合。无论什么条件下,中央和总行党委有关对党员领导干部的要求,必须坚决执行,必须无条件做到;无论是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必须遵守。同时,作为职业经理人,在实践中,必须以职业银行家的身份、视野以及思维方式,遵循市场规则,来推进发展并努力实现更高的经营目标。这就要求我们,不但要有党性原则,同时还要兼备管理银行、管理主要银行条线业务的综合能力和水平。所以,要时时把握准这两种身份的统一,一门心思地做好这两个角色,不做第三种人。扮演好这双重身份,主要任务就是抓业务发展、抓内部管理、抓员工队伍稳定,同时保一方平安。

回顾我们的工作历程,发现有些同志自身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就是双重身份没有扮演好,要么把他自己单纯定义为是一个银行行长,忽略了作为党员领导干部的要求。而我们的员工却时时把银行的行长看作是党员领导干部的代表,看待领导的标准很高。如果一些行长做了一些偏离党员身份的事情,群众就会看不惯,就会反对,这个干部离出问题就不远了。所以,通过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我认识到,作为一级管理者,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一定要处理好党员领导干部和职业经理人的关系,真正为中国银行的事业负责,真正为自己负责,真正为所在行的广大干部员工负责,做好各项工作。

第五,正确处理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的关系

作为一级分行的管理者,在日常工作中,还面临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的关系处理。这也是一对不可绕开的矛盾。毫无疑问,作为一级分行的行长,必须要做到对总行党委负责,同时也要对全行干部员工负责。但在实际工作中如何把握好二者的关系,并实现落实上级要求和兼顾下级诉求的统一,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指导。通过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我认识到,对于上级行的要求和规定,机械执行和正确执行是两个概念。某种程度上讲,一味执行,有时或许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执行。对于上级要求,结合实际,更加的细化落实,对于出现的不相适应的问题,及时反馈、及时改进才是一种科学的工作态度,是真正的执行力。而对于上级要求,不分青红皂白,生搬硬套,持一种“反正是上级要求做的,出了问题上级负责”的态度,其实是对上级的极大不负责任。作为一级分行,既是上级总行的客体,同时又是下级行的上级主体,因此,对上级要求执行的负责态度,也是对下级要求执行的态度,这就是对上级负责和对下级负责的统一点。因此,不管处于哪一级,其都是执行者和领导者的主体,同时又是客体,二者在时空上是错层的,在内容上的统一的。所以,要在工作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因地制宜,发挥主观能动性,及时发现问题,反映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具体讲,就是对上级要通过正当地渠道,要积极提出有益的意见和建议,改进措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对下级要广开言路,让下级反映情况,有针对性地推出工作措施,共同地为我行的发展、管理、绩效的进步,包括干部队伍素质的提高,包括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而不懈努力。

银行论文:关于银行小额信贷发展定位问题的论文

【摘 要】小额信贷自上世纪90年代由非政府组织引入我国后,发展至今经历了国际捐助、政府补贴支持到商业化运作的过程。伴随着小额信贷公司的起步、发展,我国小额信贷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本文通过对小额信贷本质的重新审视,拟对我国小额信贷的发展定位、制度模式选择问题提出一些作者自己的分析见解。

【关键词】小额信贷 普惠金融

小额信贷,顾名思义就是为缺乏抵押物的广大中低收入群体和微型企业提供信用贷款。小额信贷存在的理论基础是常规信贷中的信贷配给现象,Stiglits and Weiss(1981)、Bester and Hellwing(1987)指出,由于信贷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影响,使得正规金融机构在一定的利率临界点后不愿再提供贷款,利率机制失效,银行信贷不足,从而使想要得到贷款的人得不到贷款或得不到充足的贷款。这一现象在低收入群体和小微企业中表现尤其明显,信贷市场出现分割现象。为解决信贷市场分割现象,国际上早在70年代就开始进行小额信贷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小额信贷的先行者尤努斯在1979年在孟加拉国发起设立格莱珉银行,形成了以小组贷款为特点的“孟加拉模式”,其后,亚洲、南美、非洲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纷纷发展适合自己国情的小额信贷模式,例如泰国农业合作银行 ( BAAC) 、玻利维亚阳光银行 (BabcoSol) 、哥伦比亚社会信贷所 ( Caja Social) 在开展小额信贷方面均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经济学家Stiglitz(1990)、Varian(1990)、Venner(1995)也在理论上指出,通过产品、渠道和制度方面的创新,小额信贷可以充分利用当地信息来克服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

小额信贷产生的最初原因是反贫困、促发展,在发展过程中掺杂着许多政府政策因素,并非纯商业化运作的金融服务。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学习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开始非政府公益性小额贷款试点,通过捐赠方式取得的资金,利用团体贷款方式向低收入群体提供信贷服务,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1996 年起我国借鉴小组联保、整贷零还等小额信贷机制,将其引入政府性扶贫信贷项目,以期解决长期存在的扶贫贷款偏离贫困农户和还款率低下问题。其后国家又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农信社开展小额贷款的指导性文件,农信社渐成小额信贷的主力军。这一时期国家将国际上比较成功的小额信贷模式与传统扶贫贷款结合起来,小额信贷的发展受国家政策的影响较大。2005年以后国家国家试点发展商业性小额贷款公司,希望利用民间资金发展小额信贷服务。截至2013年末,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7839家,贷款余额8191亿元,我国小额信贷正逐渐向商业化时代迈进。机构的多元化意味着我国小额信贷资金来源的多渠道化,小额信贷机制的多模式化,但小额信贷不同于商业化运作的正规信贷服务,其基本宗旨是扶贫、促发展,这就要求政府也应进行相应的制度设计,以使小额信贷能真正服务低收入阶层。

1.普惠金融的基本含义。

普惠金融最早是联合国在“2005国际小额信贷年”提出的。普惠金融的基本含义是指在成本可负担的前提下,将金融服务拓展到欠发达地区和社会低收入人群,不断提高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可获得性是它的核心内容。

2.普惠金融下小额信贷应缓解农村资金短缺现状。

美国教授罗纳德·I.麦金农(1988)提出了著名的“金融抑制论”,该理论认为,由于发展中国家金融市场的割裂,大量小企业和农户在正规金融市场上处于边缘地位,只能通过一个较长时期的自身积累才能实现跳跃式投资。我国的农村资金长期处于稀缺状态,大量农户、个体经济组织被排斥在传统资金市场之外。究其原因,利率管制难辞其咎。由于实行严格的存贷款利率管制,使得利率这一资金价格不能反映资金市场的供求状况,加剧了信贷资金的供不应求状况,实行信贷配给制也就在所难免。因此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供求矛盾突出的原因是金融抑制与体制僵化。小额信贷作为一种产品和模式,对解决农村地区资金需要困难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小额信贷的发展关系到普惠金融体系的完善与否。普惠金融问题下小额信贷应由最初的扶贫目标扩展到为广大长期被排斥在正规信贷之外的群体提供信贷服务。

3.普惠金融下小额信贷起着创新农村金融的作用。

(1)小额信贷与农村金融组织创新。小额信贷首先由非政府组织引入我国,目前我国开展小额信贷业务的机构主要有三类:及时类是非政府小额信贷组织(NGO),以社科院扶贫社为代表;第二类是正规金融机构,以农信社为代表,包括邮储银行、国开行、村镇银行;第三类是小额信贷公司,主要是民间资本运作,只贷不存。创新主体方面看,我国小额信贷的创新主体既有微观层次的非政府组织、正规金融机构、小额信贷公司,又有宏观层次的政府扶贫部门,因而我国小额信贷的创新主体具有层次性。

(2)小额信贷与农村金融业务创新。小额信贷是由非政府组织引入我国的,随后推动了我国正规金融机构的农村金融业务创新。扶贫贴息贷款的贷款对象在很长一段时间是贫困地区的经济组织,低收入人群较少受益,金融扶贫效果不明显。自从小额信贷机制引入到扶贫贷款后,扶贫贴息贷款直接放贷到户。尽管由于制度设计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使得贷款回收率不高,但该小额信贷业务对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率和贫困人口收入所起的作用是很明显的。我国农信社由于体制和政策等因素或者无力向农民放贷,或者因趋利性普遍向农民“惜贷”。自农村信用社在中国人民银行政策指导下引入小额信贷业务,推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业务以来,不仅“农民贷款难和信用社放款难”的矛盾得到了极大缓解,而且信用社的经营效益和贷款回收率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目前国际上的小额信贷有着上百种的形式,这些不同形式的小额信贷在管理和操作层次上有差异也有共性。从小额信贷的制度模式选择上看,主要可以分为制度主义和福利主义小额信贷两种类型。前者以印尼的拉基亚特银行为代表,强调小额信贷管理和目标设计中的机构可持续性;后者以孟加拉格莱珉银行为代表,注重运用改善穷人的经济情况。

1. 福利主义小额信贷制度在我国的具体模式。

(1)政府扶持模式。政府扶持模式主要是我国政府出面开展的小额信贷活动,这种模式的特点是由上而下下达计划任务和发放贷款;自下而上申报项目,回收贷款,经过两上两下完成一个运作周期;富有成效的三大机制"一是整贷零还,二是小组联保,三是召开中心会议,强化服务的配套措施。

(2)非政府组织进行的小额信贷扶贫。主

要是我国非政府组织出面开展的小额信贷活动,例如世行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做的项目,做的比较有特色。由于没有政府背景,既没有政府的支持,也少了政府的干预,因此运作更自由一些。2.制度主义小额信贷在我国的发展。

制度主义小额信贷制度模式在我国也叫商业小额信贷制度模式,我国央行于2005年决定在山西、陕西、四川、贵州、内蒙古进行商业性小额信贷试点,截止2013年末,我国小额信贷公司已接近8000家。虽然我国小额信贷公司的发展速度很快,但存在的问题也有不少。央行对小额贷款公司运作的基本原则是不吸收公众储蓄,在我国当前不完善的金融市场条件下,这种做法对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无疑是正确的。但从商业角度看,只贷不存的小额贷款公司因面临着一些实际的制约而很难长期生存,如借贷者还款能力差、缺乏担保物、操作成本高等等,投资者要承担很大的风险,使小额贷款公司本身在财务上很难长期维持。所以,目前这种只贷不存的政策应该只是一个过渡措施,条件成熟后要及时调整。“商业的可持续性”被人们公认为是商业性小额信贷的基本特点之一,但上述问题的存在却显示出其过渡性的特征,也让人质疑它的可持续性。

3. 我国小额信贷制度应该选择综合小额信贷制度模式。

在制度模式上,福利主义小额信贷模式被认为成本昂贵、扶贫效果及财务可持续性差,而制度主义小额信贷模式下的可持续性发展、信贷机制、机构治理等问题引起人们更多的关注。何广文等(2005)指出小额信贷正规化是小额信贷发展中体现出来的一大规律,是指在小额信贷领域中出现的从NGOs 经营为主向以正规金融中介经营转变的过程。目前各国大多数的NGO型小额信贷机构正在朝向商业化经营转变,相对于NGO更为注重社会目标而言,综合小额信贷制度模式更加符合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趋势。

综合小额信贷制度模式实质是小额信贷发展的占优均衡:福利主义目标与制度主义机制的有机融合。综合小额信贷致力于服务中低收入市场,避免出现福利主义对市场化的掠夺,其核心理念是将福利主义者反贫困的目标恰当地融合在资金的市场化行为中,同时为其长期资金来源和内在的不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解决方案。制度主义的商业经营者认为,在政府放松对贫困群体的金融抑制政策环境中,应用小额信贷的较高利率能够弥补服务于该群体的信贷风险。如果综合小额信贷的高利率不影响社会稳定问题,政府管理者也乐于综合小额信贷带来的经济增长和地区竞争力的提高。因此从低收入人群、小额信贷商业经营者和公共部门管理者来看,综合小额信贷最为重要的功能在于提供了一个他们能够共同接受的占优均衡,从而能够开发、发展被人们忽视已久的农村金融市场,福利主义者也可以从综合小额信贷模式中实现他们的目标。

银行论文:新形势下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分析论文

蒋斌

摘要:本文是对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机制的探讨。文章首先从国内外背景入手,阐明了国有商业银行建立一套完整、有效、合理的内部控制体系的必要性,然后以国际的内部控制框架理论为依据,从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监督与审查五个方面,对现阶段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机制的主要缺陷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改进和完善的建议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

一、引言

20__—20__年是转折性的一年,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综合改革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的结构性手术正式操刀;20__年12月,国家动用45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为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注入资本金,为上市作准备。中国金融界正经历一场翻云覆雨的变化。然而,上市虽能解决产权单一的问题,却并不意味着它是一副万灵药。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系统还很薄弱,经营风险还很大的情况下,太过乐观不是好事。

回顾九十年代以来动荡不安的国际金融市场,从巴林银行的倒闭到日本大和银行事件;从国际商业信贷银行的倒闭到东南亚金融危机,都无一例外地印证了一点:银行内部控制的任何松懈,都可能招致灭顶之灾。可见,无论是国内现状还是国外环境,都对商业银行的有效内部控制提出了迫切要求。因此,如何建立一套完整、有效、合理的内部控制体系,以维护银行资产完整、保持资金合理流动、规范经营行为,已成为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所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二、内部控制理论简介

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等几个阶段。近期和具里程碑意义的是90年代COSO报告提出的内部控制框架。他认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阶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为营运的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的性、相关法律的遵循等目标的达成而提供合理保障的过程。具体内容包括五大方面:及时,控制环境(ControlEnvironment)。他包括管理组织结构、管理理念、人事政策和员工素质、外部环境等。第二,风险评估(RiskAssessment)。包括对风险点进行选择、识别、分析和评估的全过程。第三,控制活动(ControlActivities)。是确保管理方针得以实现的一系列制度程序和措施。第四,信息和沟通(InformationandCommunication)。包括内外部、上下层和各部门间的信息的获取和交流,以便采取必要的控制活动,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第五,监督与审查(Monitoring)。是为保障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充分性、可行性而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的持续性的评价和单向制度的分别评价。这五大方面对内部控制做了的概括。

三、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中出现的问题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制度的整体执行情况并不理想,突出表现在缺乏五性:有效性、性、及时性、独立性、审慎性。下面将具体从内部控制理论的五大方面来分析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从控制环境来看

良好的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系统有效运行的基础。无数实践表明,金融机构内部形成的氛围和环境会影响控制活动、信息交流以及监管活动。而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控制环境不佳:

1、产权制度还未完成转型。一直以来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建立在全民所有制基础上,适应计划经济体制,产权单一,缺乏活力。正是因为认识到这一点,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股改上市正紧锣密鼓地进行。朝着银行法人产权制度这一方向不懈努力,但过程中仍然会遇到许多阻力。

2、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虽然国有商业银行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与真正市场化的货币金融企业相去甚远。首先,由于产权问题还未得到最终解决,公司治理架构不健全。其次,权力的委托和分配更多是依靠行政力量,不能保障其独立于政府的经济性、市场性。再次,在激励与约束机制方面,主要实行行政级别的升迁的官本位制,易造成高级管理层注重短期业绩,忽视长期和滞后风险的现象。另外,在监督机制方面,以党政机关的纪律和有关规定监督为主,缺乏股东和资本市场的有效的实质性监督,且各权力部门之间独立性不强,界限模糊,缺乏制衡约束力量,易造成政府监管与银行内部信息不对称,滋生腐败行为。

3、风险管理理念落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高层管理人员对风险管理不够重视,没有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风险的管理分散在不同的部门,往往存在多头管理,不利于发现问题。同时对于风险管理的认识常常具有片面性,缺乏正确的风险管理观念。表现在计划体制下的漠视到现在强化风险管理和责任下的对风险采取过度规避,而过度规避影响了业务的正常发展。

4、没有独特的企业文化和的企业精神。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商业银行对员工思想道德 教育的普遍不重视导致许多不规范或不道德的行为,如:有法不依、有章不循、违法违规经营,为一己之私而损害集体利益,无团队精神,无主人翁姿态,缺乏责任感,甚至以权谋私、以贷谋私,大肆侵吞国家财产。20__年,国家有关部门为打击这些现象,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规章制度约束职工行为,但收效甚微。这说明,单纯的规章约束远远不够,还必须培育银行企业文化,外部的“硬约束”要通过良好的内部“软约束”才能发挥作用。

(二)从风险评估来看

风险评估是风险控制的基础和前提,是、、及时的了解和把握银行风险的内控要素。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风险评估意识、方法、技术等方面还比较落后。

1、风险评估的方法技术落后,人才缺乏。由于管理层的不重视和高技术人才的缺乏,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评估主要依靠定性的、人为控制的直接管理方法,如信贷审查方式,而未使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客观的科学方法。这导致了风险管理的专业化程度和效率较低,特别是对于已标准化的可批量处理的银行资金交易和零售业务,没有实现以模型等定量分析为主的间接管理方法。而且,由于缺乏专业化的技术人员和足够的数据信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尚未建立更为科学的内部评级法,也就无法使用国际银行界广泛使用的VAR技术和CreditMeterics方法,无法对风险做出的识别和分析,更谈不上建立起科学的风险管理体系了。

2、风险评估主要局限于信用风险,而对其他风险和一些新业务缺乏必要的分析。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评估大多是针对信贷业务设计的,而对市场风险、利率风险、外汇风险等其它业务的风险评估还处于空白,对衍生金融工具、中间业务等新业务的风险更加缺乏监控。这对于业务范围不断扩大的国有商业银行是一个隐患。

(三)从内部控制活动来看

内部控制活动是内部控制最重要、具有现实意义的子系统,而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开展的内部控制活动总体效果不理想。

1、现行的内控规章制度不健全、不系统、不科学。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规章制度有的过时,跟不上发展需要,没有及时修订;有的新业务的开展还没有制定规章制度来约束,运作上带有盲目性;有的制度过于简单,操作性不强;有的又过于严格、机械等等。值得注意的几点是:实际工作中有制可循却缺乏严格的执行,使一些基本制度如柜台交叉复核、双人双责和事后监察难以落实,替岗、代岗,代人签章现象时有发生;奖惩制度往往以党纪政纪处罚代替了职业上的惩罚,有名无实;成绩考核制度也存在较大缺陷,一些基层银行仅以完成存款的多少来考核评价员工和决定工资待遇,忽视资产的风险状况。所以总的来说,这样的制度不利于风险控制。

2、内部组织结构不科学,人员素质控制不到位。由于机构岗位之间的分工不明确,经常会出现责任推委的情况,利益的交叉也使得权力制衡在运行中失灵。而且,各层之间的授权审批制度没有规范化,授权过大、过小或越权现象严重。再加上对职工的录用把关不严,培训考试过程又流于形式,这些都易导致业务上的操作风险。

3、风险控制手段不足,风险控制系统不全。国有商业银行缺乏正常的风险补偿、风险转移和风险分散机制。在风险补偿方面,未分配利润远不适应迅速扩大的资产规模,1的呆账准备金过少;在风险转移方面,能够转移风险的衍生金融市场尚未形成:在风险分散方面,由于我国仍处于分业经营状态,不利于风险分散,从而一定程度上的导致国有商业银行过多的采取风险回避而降低收益。

(四)从信息交流方面看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信息的真实性和传递效率上存在很大的问题。

1、会计信息失真。由于各种客观和主观的原因,国有商业银行的会计要素经常出现错漏现象。更严重的是一些分支行机构为了显示业绩而随意修改会计报表、作假账、违规操作。这一方面与我国会计制度存在缺陷有关,也与人员的素质有关,更与监管不力有关。

2、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置后。管理信息系统具有收集、加工、处理内外部信息并转换成对管理者有用的信息的功能。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计算机应用还主要停留在操作层面的会计信息系统,面向管理层面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落后,因而不能很好的辅助管理人员对信息作出的细节分析和综合把握,从而及时发现风险、化解风险。这种滞后造成的原因,一是受传统的影响,对信息管理工作不够重视,银行没有专门的信息管理部门:二是缺乏既懂业务又懂电脑的人才,限制了技术的开发。

3、信息的传递效率低下。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信息传递是靠金字塔式的组织来完成的,由总行到一级分行、二级分行等,到基层,多达七个层级,链条冗长,虽然计算机互联网消除了许多时滞因素,但信息上行下达过程中出现的人为拖延、理解偏差,导致高层与基层行动步调上的不一致。

(五)从内部监督与审查来看

1、内部审计独立性不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直属行长领导,对行长负责,报酬由行长决定,这实际上一定程度削弱了对行长及其负责范围内业务的监督,严重影响了审计的独立性,从而影响了审计工作的公正性和效果,不利于其发挥监督职能。

2、审计人员的思想素质和技术水平有待提高,内部审计方法有待完善。审计人员自身对本职工作的重要性没有深入认识,且长期以来沿袭旧的审计方法,将审计主要局限在专项审计和突出检查,方式单一,覆盖面不广,审查频度不高,审计水平有限,只注重事后稽查而忽视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不能充分发挥其预警效果。

四、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系统的建议

(一)坚持进行股份制改革,并逐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股改是国有商业银行治理改革的必由之路。只有通过改制,剪断国有商业银行联结在国家母体上的“脐带”,使股权结构多元化,银行资本社会化,才能促使国有商业银行以其法人财产权承担有限责任,以市场经济规则去经营,去承担和防范风险,去选人用人,才能使其经营者排除经营因素的干扰,聚精会神谋发展。在此基础上,现代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必须加以完善。首要的是建立规范的董事会和监事会,适当引进外部独立董事和监事,明确划分股东、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经理人员各自的权力、责任和利益,保持他们之间的独立性,形成制衡机制:其次,要建立公正、合理、高效的 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关键在激励约束机制上,可适当拉开员工收入差距,提高高层管理人员的工资,“以薪养廉”、“以酬留人”,将薪酬和晋升机会与工作绩效、创新成果、技术水平挂钩。为了保障待遇和晋升的合理性,还要充分考虑业绩的风险收益对比和长期效用,而不是以表面的、短期的业绩为标准考察。

(二)重塑的企业精神,着力培育内部控制文化

企业精神是内部控制中的软约束力,他强调以人为核心,通过自我修养起作用。首先应从培育正确的价值观入手,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纠正狭隘的个人至上的思想导向:其次,在日常工作中,通过培训、建立赏罚机制、领导以身作责、广泛宣传等手段,培养职工良好的职业道德,以诚信、廉洁、守法、服务、敬业、勤勉、协作为标准来要求员工,熟悉岗内工作的职责要求,理解和掌握内部控制的要点,积极努力去发现问题和风险,使银行能拥有一个较好的内部控制氛围。

(三)改革落后的风险管理观念和方法,健全风险评估体系

国有商业银行的高级管理层应从根本上加强对风险管理的认识,尽快成立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对风险进行系统、及时的管理。要按照巴塞尔协议的要求,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手段,从风险组织流程、风险计量模型、风险数据库、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等方面建立科学的内部评级法,逐步建立覆盖所有风险业务的监控和评价预警系统,并进行持续的监控和定期评估。需要强调的是,由于现代风险识别、评估是一门技术性非常强、非常复杂的工作,其采用的定量分析法与我国传统应用的定性分析法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国有商业银行要注意这方面管理技术人才的培育和吸纳,积极与国外银行交流,向他们学习经验、技术。

(四)有效开展内部控制活动,控制各种风险

在规章制度的规定方面,要打破以往商业银行内部条条框框的管理模式,实现规章制度的制定以业务流程为中心,紧跟流程过程、变革及业务创新。对原有的、过时、僵化、不完善的规定进行检查修改、做到灵活、标准规范管理。为将各项规则落到实处,要完善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组织结构,如岗位双人,双职、双责制,进一步完善内部授权审批制和岗位责任制,确保内部权责明确,防止替岗、代岗现象,同时建立责任定性,考核定量的管理考评制度,建立风险管理奖惩制度,赏罚严明。这些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防范操作风险。对于市场风险、信用风险的防范则应适当增加呆帐准备金规模,并积极配合有关方面培育好中国的衍生工具市场,利用多种金融工具进行投资组合、分散市场风险。

(五)加大会计改革力度,加强信息管理,建立顺畅的信息传递机制

首先,借鉴国际惯例,依据自身条件,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要继续完善其会计核算体系,裁减核算主体,上收核算层级,统一会计口径,废除计划限制,同时完善会计帐务的电子化管理,减少造假可能性,强化审查,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度;其次,建立完备的信息管理系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设计,力求管理、安全。再次,要防止信息传递过程中的理解偏差。以会议座谈、研讨等方式的上下级直接交流也有利于信息的正确传递和决策的执行。

(六)加强内部稽查审计,完善监督核查制度

稽核审计是内部控制的一道防线,独立性是其有效的首要要求,从这点出发,国有商业银行可考虑将稽核部门的地位提升,直接隶属代表股东利益的董事会,或可以在总行建立一个总稽查审计部门,直接对总行行长负责,下属支行分别建立分部门,直接对总稽查部门负责,防止机会主义错误。同时要借鉴国外经验,设置科学的量化监控指标体系,对监控对象作出迅速判断,并采取即使必要的措施。当然,审计人员的素质把关也十分重要,要从严选拔,特别注重其品德修养,这是审查有效的最基本保障。

银行论文:关于农村地区银行卡业务发展的论文

银行卡作为当前非现金支付结算的金融工具,凭借便捷、安全、高效、灵活等特点,备受广大客户的青睐。但农村地区的银行卡市场较为复杂和薄弱,制约着银行卡的进一步发展,银行卡快捷、方便的功能还没有惠及农村居民。农村金融机构在银行卡的宣传、营销、管理方面有待加强,需要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更好履行惠农支农的职能。

(一)产品定位明确,适应农村金融市场发展趋势,符合国家的支农政策导向,随着国家对农村支持力度的加大,农村金融已成为关注的重点,农合行充分利用网点覆盖面广的特点,拓展银行卡卡结算功能,支持“三农”发展。

(二)集各种惠农补贴于一体,承担更多业务,降低成本,集中一卡,既方便了农民集中补贴资金,也大大降低了成本。如:怀宁农合行的种粮补贴、养猪补贴、退耕还林补贴、家电下乡补贴、合作医疗报销、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等统一都到“金农卡”上。

(三)低受理成本。银行卡受理成本较为低廉,客户可以使用银行卡通过“安徽农金”布放的自助设备方便可支取的惠农补贴资金,也可以在他行的自助设备上取现,减少柜台压力。客户如果要消费购买生活用品或农资产品,也可以通过pos机直接消费不用再去支取现金。即使同是柜面业务,办理卡业务需打印的资料较少,效率较存折要高的多。

(一)消费习惯制约了银行卡的推广和使用。近几年,尽管农村经济发展了,农民收入增加了,但人们的消费习惯、消费理念还很陈旧。经过调查,70%以上的农村居民有保存现金的习惯,现金支付在地区的消费手段中占据很大比重。广大农村居民对现代的金融知识了解不多,对银行卡知识更是知之甚少,消费习惯偏好“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式的现金结算,对非现金支付的认同感不高。而且有相当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常年外出打工,农村留守人员以老弱妇孺为主,这些人更偏好于账户金额能够一目了然的存折和存单,致使农村银行卡的客户群体对银行卡的服务需求低,接受难度大,不愿办理银行卡。有的企业为提高资金周转速度,对现金结算者给与更多的优惠,助长了现金结算的陋习,制约了银行卡在农村地区的推广和使用。

(二)受理市场制约银行卡的发展规模。一是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偏少,农村居民办理银行业务较不方便。为农村服务的网点大部分只限于乡(镇)一级,无法达到村一级,有些偏远山区村落离乡(镇)较远,办理银行卡业务较不方便。二是农村地区银行卡受理环境较差,导致银行卡无用武之地。由于农村地区atm机交易量少,效益不佳,安装成本高昂,导致农村地区长期以来金融服务设施建设不到位,atm机及pos机数量偏少,银行卡使用效率难以提高。由于银行卡受理机具极少,特约商户少,覆盖面窄,银行卡受理市场的局限性制约了银行卡在农村地区的发展。

(三)银行卡业务知识普及不到位制约了营销环境。由于宣传讲解不到位,缺乏系统的、持久的、长效的宣传机制,多数农户缺乏有关支付工具的基本常识,尤其是对银行卡的认知程度严重不足。80%以上的农民对银行卡使用的操作知识极度匮乏,对使用银行卡的好处知之甚少,以至于大部分农民对银行卡既不会用更不敢用,认为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总让人不放心,没有安全感,普及率很低,市场需求表现不强烈,使银行卡的市场营销环境受限。

(一)加强宣传力度,提高银行卡在农村地区的认知度。发卡行要合理选择宣传时机,加大宣传投入与营销力度,与商户联合开展多种形式的营销活动,通过广播、电视、宣传画等多种形式加大联合宣传的力度,共同宣传银行卡业务,引导公众刷卡消费,必要时倡导公务员带头用卡。通过银行卡及与之相关的金融电子化等金融知识的宣传讲解可以让农户掌握基本的银行卡种类、功能和使用技巧,例如银行卡的存贷功能、电话银行挂失、密码修改、余额查询、转账划款、银行卡网上功能等基本知识,让客户正确认识银行卡高效、快捷的服务功能,提高银行卡在农村地区认知度和应用水平,加大对银行卡的推广和应用。

(二)加大资源配置,拓展银行卡受理市场规模。地方金融机构要不断转变观念,加大资金投入,积极配置资源,创造条件在农村地区增设银行卡服务所需的atm机、pos机等设备,扩大助农取款受理面,加大其结算基础设施建设,科学、合理布放机具,不断丰富atm机、pos机、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服务渠道功能。提高银行卡的利用率,营造良好的用卡金融环境。将异业联盟作为银行卡产品创新的趋势,加大产品创新力度,在理财、私人银行、房贷等产品上加大投入力度。鼓励公用事业单位积极受理银行卡,促进银行卡在水、电、气等公用事业缴费领域的应用及医院、学校、加油站等与公众生活密切相关和现金使用量较大的领域安装pos机受理银行卡。

(三)增强服务意识,提高银行卡受理服务的整体水平。建立有效的受理客户投诉渠道,完善故障处理机制,解决银行卡交易中发生的各种纠纷和问题;认真分析银行卡受理环境的现状和不足,有重点有步骤有目标地改造银行卡受理网络;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认真研究客户的接受程度和认可的宣传方式,适时开展本地的特色宣传营销活动。通过基层员工与客户面对面的营销和宣传,让客户体验银行卡业务,并广泛认可它,使用它。

银行论文:计算机系统分析员论文-银行业的应用2

论改进Web服务器性能的有关技术——论文1:银行业的应用

【摘要】

基于Web技术的数据库应用是当前应用的一个热点,在用户数目与通信负荷很大的场合,提高Web服务器性能是一个迫切的课题。本文从笔者参与某个银行系统项目开发的经历出发,阐述了提高Web服务器的性能应渗入到项目论证、选型、开发、运行和管理的各个环节,只有各个环节都能充分考虑到性能与质量的需要,系统的性能才是真正可保障的和可扩充的。

文章从系统的实际运行与相应的经验出发,阐述了性能改进方面的一些具体措施。

比如:在本文中讨论了Web服务器平台的选型考虑;Web服务器的配置管理;应用系统本身的优化与预先设计系统时可扩性的性能保障等具体内容。

通过技术上的分析与改进,综合性地运用多类措施与手段,在实际系统中,Web服务器运行的性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障。

【正文】

我所在的单位是把目标定位于金融领域开发IT应用的一家信息技术公司。随着金融电子化建设的发展和商业银行之间市场竞争的加剧,各主要商业银行不断通过信息技术提供新的金融产品,并且希望能整合市场渠道。比如主要的商业银行不断推出形形色色的网上银行服务。在这种背景下,本人参与了开发新一代网上银行产品,涉及到提供网上个人理财服务、网上外汇买卖服务、网上企业服务等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作为项目开发的组织者之一和主要的技术骨干,在整个项目开发过程中始终要处于及时线,从而在改进Web服务器性能、提高整个网上平台系统性能方面收获良多,在本文中简要讨论如下,希望与读者们共享经验。在Web服务器配置与优化方面,我有如下几方面主要的体会:

及时方面是Web服务器选型考虑。

在Web服务器选型及网上平台搭建之初,我们就已充分考虑整个网上平台的性能及可扩展性问题。这一考虑为该系统的稳定性及扩展性能力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某银行原有的一些网上产品由于开发较早,故而采用的是老式的HTTP Server+CGI程序调用的方式。这时,每一客户请求需要对应于后端系统的系统进程来运行CGI程序来处理,系统的开销相当大,系统的扩展能力也很差,性能已不能满足业务处理的需要,故而在为此银行系统具体选型的时候,我们一开始就否决了这种方案。

通过市场上同类产品的比较选择,我们选择了国际商业机器有限公司IBM的Web Sphere产品系列作为该行网上银行系统的建立平台。作出这样选择是因为Web Sphere基于使HTTP Server和应用服务器相分离的整体架构,同时支持JSP、Servlet和企业组Java Bean等轻量级线程规范,所有的请求对应于应用服务器上的处理线程,系统的开销低、效率非常高,同时Web Sphere整个体系结构相当的灵活,为适应扩展需要可以作不同的横向和纵向扩展,从而可以满足各银行未来的扩展需要。

正是因为在一开始选型的时候我们就已考虑到未来的扩展需要,整个系统在接下来的几次性能改进方面,我们大体上都能相对顺利地达到了预期目标。

第二方面是Web服务器的性能配置。

在一开始系统上线的时候,由于系统的负荷不是很大,为了节省系统总拥有成本TCO投资,我们在一台较低配置的IBM RS6000上投产了该系统。整个系统的HTTP服务器、应用服务器、通信服务器等均位于该台机器上,由于初始投产时用户不多,所以系统的性能基本上能令人接受。

但随着业务的发展和用户访问量的增大,我们发现该服务器的响应变慢,系统的CPU利用率和内外存交换显著增大。经过跟踪,我们发现关键原因之一是系统的内存不足的缘故。由于网上服务器把大量用户的会话信息保存在内存中供给应用系统使用,当内存不足时,大量Session信息被迫交换至硬盘,大量CPU时间消耗在等候内外存的交换上,系统效率迅速下降。

鉴于这种情况,我们把该服务器的内存由2GB扩充为4GB,同时相应调整用户会话信息的保存时间,这样整个系统的效率又回到较为理想的状况。

由于新应用的不断投产及数据库操作的日益增加,我们后来逐渐监控到系统的数据库处于繁忙状态,系统的错误日志也记录下了供应用服务器使用的数据库连接处出现资源不足的情况。在这种背景下,我们认为整个系统由于硬件配置所限,应该进行横向扩展,因此我们把数据库服务器分离出来,配置到另一较高性能的服务器上,相应定义的数据库资源也大幅增加,这样整个系统的性能又处于较为理想的状况。

第三方面是对应用系统进行相应的优化以提高性能。

Web服务器配置及相应的硬件扩展不失为解决系统性能问题的一条捷径,但应用系统的优化也是应该重点加以考虑的,毕竟它能够在投入较少的情况下提高系统的运用效率。

在开发的初期,我们就已经十分注意系统的利用效率,比如提醒程序员尽量不要利用用户会话信息(Session)来传递大的对象,对于内存要注意回收等。同时,通过内部的交流会推广与介绍一些小的、有用的编程技巧来提高开发人员的水平,通过代码的抽查,希望能在早期就发现问题等。

在系统运行期间,我们通过监控发现,应用服务器所基于的Java虚拟机,其内存堆的空闲空间有不断下降的趋势,每隔若干天导致空间消耗殆尽、无法分配新对象空间,从而导致系统重启。在排除了系统本身问题的原因外,我们确定为应用系统的开发有问题。通过从网上万载IBM公司检测Java虚拟机的相关工具对JVM进行监控后终于发现系统内部存在着不能回收内存的对象,再通过查找相应的程序发现在该程序中有“环状”的对象引用,从而导致对象使用后不能被垃圾收集器所回收。这个问题的解决过程虽然十分艰苦,但由于该问题不能通过升级硬件或增加资源配置而得到根本解决,会给系统带来很大的隐患。所以,整个过程的分析与解决是值得的,更何况通过查找故障原因的过程,给整个项目组上了生动的一堂软件质量保障课,对项目组的质量意识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所以说改进Web服务器的性能井不单纯是系统管理方面的工作,它渗透到开发以及

系统运行等一系列环节中。

第四方面预先考虑未来的扩展与性能需要。

随着系统的发展及成熟,考虑到用户访问量的不断上升,为了预留系统的发展空间,我们最近又对整个系统作了一个系统性的升级。通过引入多台HTTP服务器及应用服务器并行工作提高整个系统吞吐量及单点故障克服能力。由于在一开始选型的时候就已经充分考虑到动态负载均衡及横向扩展方面的需要,这一项的升级无需对整个系统的体系结构作根本的变革,对应用程序来说,更是没有造成任何影响。

整个项目历时近两年,从这两年的系统情况来看,整个系统是成功的。根据我亲身的经历,系统性能并不单纯是系统运行与管理阶段的问题,而是渗透在项目论证、开发以及运行的各个阶段。只有在各个阶段都能充分考虑性能方面的需要,在实际运行时,整个系统的性能才可能真正有保障。在技术方面来看,可以综合利用选型评估、硬件扩展、应用优 化和系统配置优化等一系列的手段;比如在硬件扩展方面,又可以分为主要部件扩容,纵向升级、横向升级等方面。在我们的项目实践中,曾综合地利用了上述的各种手段。比如某银行的整个系统从日访问量不足1万至现在的每日超过I0万次以上的点击的发展情况来看,整个系统的性能保障及提高方案是比较成功的。

评注:实践过程较有说服力。条理与思路相当清晰,技术措施与管理措施的推进也很明确。所论述的技术还有一些局限,不够开阔。(本文主要参考了广州黄昌湛等人的论文)

银行论文:商业银行改革国民经济的论文

一、商业银行改革是国民经济需求发展的必然要求

资金是经济发展中的关键角色,缺乏资金将会导致经济发展的迟缓。资金永远是一种稀缺资源,用尽量少的资金办效益较大的事,是资金配置的内在要求,也是节约资源,提升国民经济发展的本质要求。传统的专业银行资金配置有效率低、产品功能单一、缺乏生存危机与发展动力,银行在客户需求的不断满足中难以持续提升收益,这对于银行微观与宏观经济都是不利的,因而商业银行的改革势在必行,只有经过商业化改革,才能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我国的信用主要形式为国家信用和银行信用,其发展都不够充分,商业银行作为资金配置的重要部分。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奉行效率优先的原则,追求资金的化配置是当下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提高资金的配置效率,可以使客户的价值较大化,而这也是商业银行的经营的基本理念。国民经济需求和商业银行的改革密切相关,商业银行的改革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商业银行本质上是一种高风险的经营模式,不仅涉及到银行的生存发展,而且关系到客户的收益风险。在持续经营的前提下,商业银行的资产和负债的约束是非对称的,资产对客户的约束是软约束,受市场风险、经营风险、政策风险、道德风险、价格风险等方面的因素影响,决定着国家金融风险的程度,对安全性影响明显。而对客户的负债是硬约束,必须偿还。要规避金融风险,必须基于稳定的银行经营,商业银行体系能够抵御各种风险损失,并且保障充足的盈利,极力消除金融风险。传统的专业银行的经营往往不求盈利、不计成本,无法承担防范国家金融风险的责任,因而从化解金融风险出发,国民经济需求和商业银行的改革相关联,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运行的角度出发,商业银行的改革是银行理性的选择。

二、国民经济需求与商业银行改革的研究

1.商业银行的改革刺激国民经济需求的增长。

资金在市场经济中是作为经济活动的纽带,用户(企业和居民)对金融的需求不只是简单的停留在存取上面,在获取收益时以更小的资金使用量为追求,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各种金融的需求不断涌现。传统的国有银行一线业务员配置偏低,产品创新的能力较弱,以行政区域为基础设立分支结构、管理机构过滥、过多,大部分营业以客户的结算和存取为基础,产品缺乏开发的深度和经营的广度,与国民经济的需求有一定的脱节。除储蓄之外的金融资产形式过少,金融体系的发展不够健全,国民金融需求过于压抑,无法使金融发展多元化,增加了发展的风险,这种银行模式不利于国民经济需求的增长。而商业银行的改革可以促进集约化经营和扁平化管理,推进扁平化管理增加直接从业人员的比例,消除功能单一、低效的储蓄所等结构,转而发展全功能的营业结构,在最广大的程度上实现银行的功能。目前我国的金融压抑不利于国民经济需求的增长,而银行商业改革为资金的流动性、安全性等提供了关键的保障,在银行的微观经营上,可以增强其竞争能力,在宏观上,集约化和扁平化管理将促进银行功能的扩展,用户可以选择的范围较广,有利于内需的扩大,实现金融对经济的良性协助,化解当前储蓄额过高的风险,储蓄逐步向消费和投资转化,有利于直接融资比例和内需的扩大。因而,从微观和宏观上而言,商业银行的改革刺激国民经济需求的增长。

2.满足国民及中小企业日益增强的金融需求。

在市场经济中,资金作为稀缺资源,是银行业务的基础,因而要推进国民经济的增长,需要以有效合理的方式,将资金配置到最急需的部门,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的主体,在资金的配置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我国的商业银行在资金的分配上,过分关注大公司、上市企业和大项目上,但对国民及中小企业的关注度低,但目前我国的中小企业所创造的GDP占全国的50%以上,但其获得银行的资金配置的比例却过低,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欠缺资金支持的中小企业的成长受到制约,只能向非法金融机构等进行借贷,提升了成本,并且风险增加,不利于中小企的发展。因而商业银行的改革要更多的面向中小企业,对中小企业进行理性的服务和指导,而这种纠正也是符合国民经济发展需求的,其理由主要有几个方面:其一,当前大型企业和上市企业迫于业绩压力,利润虚高,而中小企业的规模虽然不大,但其发展的质量并不低,有的甚至前景非常广阔,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资金支持可以为其提供资金保障,降低运行成本,提高发展的效率;其二,虽然大型企业和上市公司的免债空间大,反而降低了其资金利用的效率,中小企业迫于生存的压力,资金配置的有效率会更高;其三,随着信用制度的建立,在评估企业的偿还能力时,并不依赖于企业的规模,而中小企业管理的灵活性和其制度建设的规范化,风险控制并不弱于大型企业,商业银行在改革中加大对其支持力度也符合经济发展的需求;其四,从战略发展的角度出发,银行要降低经营的风险,就不能经营过于单一,在资金配置上要更多的向中小企业倾斜,实现资金配置的均衡,降低其非对称性,银行与成长性好的中小企业建立伙伴关系,实现共赢;其五,我国的储蓄额过高,风险大,资金过剩、流动性差也会降低其利用率,不利于财务状况的改善,因而商业银行的改革可以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和资金利用率,提升其发展的质量。

3.提升竞争力促进国民经济需求。

传统的银行过于保守,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过弱,更多的是依靠政策性的保障生存,但随着我国的经济开放的程度越来越高,要提升商业银行的竞争力,使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就必须着手对商业银行进行改革。中外银行在同一平台上进行竞争,会促使中国金融业的借贷压力增加,必然要提高资金的配置率来应对竞争,对于商业银行的服务水平和业务能力的提高是不言而喻的。而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业的主体,其经营能力的提升,金融服务水平的加强,必然能够促进国民经济需求的增长。在市场中只有利益,没有永远的对手,商业银行在与国外的银行进行竞争的同时,也会借鉴与合作,提高自身的经营能力,也是国民经济需求增长的内在要求。

三、结语

我国的改革进入深水区,所面临的挑战也更大更复杂,因而要刺激国民经济需求的发展,研究其与商业银行的必然联系十分必要,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借鉴的建议。

银行论文: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营销理论的论文

1、商行理财产品营销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核心竞争力

当前,商行理财产品情势大同小异,某个银行没有独特的优势能吸引某1类顾客专门去购买其理财产品。比如说对于于5万起投的普通客户来讲,各家银行的理财产品收益率、投资时间和风险基本相同,客户也就没有必要专门去某家银行购买理财产品。但在国外,比如说瑞士银行的独特优势就是为顾客提供“资产管理服务”;再比如美国,从低端到高真个理财产品,每一1种类型都加大纵深,逢迎各类客户的需要,因而,每一1类商业银行都有其吸惹人的1点。

二.本身定位不足

我国的商业银行动客户提供同质化产品的另外一个缘由就是对于本身市场定位不足,没法为不同类型的客户提供差异化的产品。也就是说,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并无1个肯定的战略着力点来营销其理财产品。而在国外,比如美国,商业银行的市场细分无比明确。对于于大型商业银行来讲,其依托本身的人材、资金和装备等优势将自己的战略锁定在富有的大客户身上,而中小商业银行打价格战,以低廉的价格来吸引1般客户。

三.不注1般客户瓜葛维系

商业银行1般只重视对于高净值客户以及私人银行客户瓜葛的维系,1般来讲,通过为这些客户提供各项增值服务,疏忽了对于1般客户的瓜葛保护,通常只是销售完理财产品就算作交易的完成。而在美国,商业银行引进先进的客户瓜葛管理系统,应用“生命周期理论”,为客户各个人生阶段提供不同的理财产品以及服务,提高了客户的虔诚度,并且还为客户派出专门的客户经理与客户联络,维系客户瓜葛。

2、营销理论的几点建议

一.树立品牌营销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包装,树立起自己的品牌,注入企业的文化以及形象,构成其他银行难以复制以及模仿,并且有可延续性的核心竞争力。比如,在内地,招商银行的“金葵花”理财,构成了自己的品牌优势;在香港,比如渣打、汇丰等,都有专属自己的理财品牌。

二.差异化营销

理财产品粗豪式的发展只能带来市场的无序竞争,终究致使银行的盈利都受限。商业银行只有找准自己在市场中的位置,主打某1个层次的客户群,统筹其他层次客户,实现与其他行分层次营销,把1方面做精,才可长时间吸引顾客。对于于大型商业银行来讲,就能够应用本身人材、财力、软硬件等设檀越要为富有客户打造管家式的理财产品,为这些客户提供私人银行业务;对于于中小型商业银行来讲,可以将针对于1般客户的理财产品进行再度细分,再度深化,1方面以多样化的产品吸引1般客户,另外一方面以价格优势吸引客户。

三.扭转营销理念

将“以产品为中心”的营销理念转变成“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营销理念。我国商业银行尽管宣称“以客户为中心”,但其实是先设计出理财产品,再去营销给客户,并未斟酌不同类型客户的实际需求。商业银行应当引进先进的客户瓜葛管理系统,应用大数据提取客户基本信息,分析客户需求,对于不同类型的理财产品进行深度发掘,以求知足各类客户的需求。同时,应用这些客户信息,分析客户各阶段的状态,为客户提供不同阶段合适本身的理财产品。

银行论文:涉银行业金融纠纷论文

____年以来,欧债危机反复恶化,国际环境充满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全球经济增长明显放缓。与此同时,国内经济增长面临较大下行压力,经济运行中的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宏观调控面临通货膨胀压力加大、加快调整经济结构等诸多挑战。部分地区出现中小微企业资金链担保链风险蔓延的趋势,陆续出现了企业主“跑路”现象。与2008年金融危机不同的是,企业资金链、担保链风险开始向银行系统传导,自2011年三季度以来,我省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持续“双升”,涉银行业金融纠纷案件呈现“井喷”态势。2012年镇海法院共受理涉银行业金融纠纷案件123件,标的额5.58亿元,与去年同期59件、标的额0.34亿元相比分别增加108%、1541%。今年1-5月,镇海法院共受理涉银行业金融纠纷案件60件,标的额3.25亿元,与去年同期30件、标的额1.15亿元相比分别增加、182.61%。2013年5月,浙江银监局预判2013年我省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仍会上升。[1]在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下,法院妥善审理涉银行业金融纠纷案件、维护区域金融秩序的稳定,对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采取有效司法应对措施提供依据,课题组分析了2012年镇海法院涉银行业金融纠纷案件审理情况,走访了辖区内多家银行及部分企业,通过座谈、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下涉银行业金融纠纷案件矛盾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现将分析报告如下:

一、2012年镇海法院审理涉银行业金融纠纷案件情况之梳理

(一)受理案件数量与标的额为历年之最

2009年镇海法院受理涉银行业金融纠纷案件85件,标的额为1.69亿元;2010年,收案83件,标的额为1.47亿元;2011年,收案59件,标的额为0.34亿元;2012年,收案123件,标的额为5.58亿元,案件数量与涉案标的额为历年之最。

(二)简易程序适用率偏低、平均审理天数偏长

2012年镇海法院民商事案件平均审理天数[2]为32.13天,简易程序适用率为74.69%。2012年审结涉银行业金融纠纷案件94件,平均审理天数为61.44天,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案件34件,简易程序适用率为36.17%,其中审理天数最长的达到了156天,审理天数在100天以上的案件共计24件。该类案件简易程序适用率偏低、平均审理天数偏长的主要原因在于,借款人在贷款时提供的地址由于各种原因在诉讼时无法直接送达,只能通过公告送达应诉材料和开庭传票,案件判决后也只能通过公告送达判决书,这无疑使得案件审判周期只能随之拖宕延长,从而为银行高效及时地收回贷款带来了重要障碍。

此外,银行放款后对贷款监管通常依靠借款人是否正常还款作为主要考量标准,银行和借款人明显存在信息不对称,而信息收集方面的高成本又使得银行认为得不偿失,所以当进入诉讼程序时,银行对于借款人的情况知之甚少,这也给法院查明案情,及时审结案件带来了困难。

(三)结案以判决为主,调撤率较低

2012年镇海法院民商事案件调撤率为76.20%,而2012年审结的94件涉银行业金融纠纷案件中,判决结案59件,调解结案25件,撤诉结案10件,调撤率仅为37.23%。该类案件调撤率低主要原因在于,1.大量公告送达案件的存在。公告案件至少有一个被告下落不明,根据程序法的规定,只能判决处理,不能进行调解。2.银行对调解缺乏主动和热情。银行调解均要求收回借款本金和相关利息,作出让步的范围很小,几乎与判决差距不大,这使调解工作较难展开。

(四)案件分布普遍化与集中化并存

2012年镇海法院受理的涉银行业金融纠纷案件中,在分布上呈现普遍化与集中化两个并存的特点。普遍化体现在工行、建行、农行、中行四大银行均涉诉外,许多中小型金融机构,如镇海农村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亦涉诉。集中化体现在工行、农行发案较多,两家银行涉诉65件,占2012年总收案量123件的52.85%,涉诉标的额4.07亿元,占2012年涉诉总标的额5.58亿元的72.94%。

(五)系列案件和批量案件多

同一企业因金融债务作为被告而产生的系列案件、批量案件多。2012年镇海法院受理的涉银行业金融纠纷案件中,同一公司两次以上作为被告的共有6家,其中涉及某工贸实业公司的案件多达18件,涉及某自行车公司的案件多达11件,涉及某紧固件公司的案件达7件。在涉及个人的金融借款合同案件中,同一个人3次以上作为被告的有24人,其中涉及王某良的案件多达17件,涉及王某生的案件有13件。

(六)担保去抵押化成趋势,新类型担保较少

在2012年受理的123件涉银行业金融纠纷案件中,仅有抵(质)押的32件,仅占26.02%;仅提供保障人担保的31件,占25.20%;抵(质)押和人保两者同时存在的38件,占30.89%;无担保的20件,占16.26%。在70件涉及企业案件中,仅有抵(质)押的8件,仅占11.43%;仅提供保障人担保的19件,占27.14%;抵(质)押和人保两者同时存在的38件,占54.29%;无担保的5件,占7.14%。从涉案纠纷来看,目前贷款已经不是依赖不动产抵押物,开始告别传统贷款模式的“不动产抵押物崇拜”,但仅仅是更多地转移到提供保障人的“人保”模式。虽然“人保”模式较“不动产抵押”模式方式简便,可操作性强,但“人保”模式容易给贷款带来道德风险等不确定风险因素。根据调查结果,目前银行贷款没有充分发挥企业的知识产权、股权、存货、应收账款等财产权利的担保效能,贷款担保方式的种类上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此拓宽贷款担保方式从而促进企业贷款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七)涉企业案件标的额大

2012年镇海法院受理的涉银行业金融纠纷案件中,涉及企业案件(包括公司为借款人、抵押人、保障人)共计70件,标的额为5.24亿元,其中未偿还贷款本金额在100万元

至1000万元案件数共有38件,总标的额1.79亿元;1000万元以上的共有17件,总标的额3.41亿元;较高未偿还贷款本金额为3000万元。(八)涉诉企业行业类别众多,融资需求凸显

根据统计,涉诉企业的行业类型既有劳动密集型企业,以电器制造、金属材料、食品、纺织为代表,也有化工、贸易、电子科技等高科技、高附加值企业。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涉诉企业行业类别不同,但是由于行业类别原因而发生金融借款纠纷的比率却没有明显区别,由此可见涉诉企业发生不良贷款情况和所处的行业态势没有直接因果关系,更多原因是企业自身的经营情况。如企业过度投资,某自行车公司过度投资于福建矿业项目,最终资金链断裂。再如企业主个人行为失范,某机械制造公司的实际控股人吕某江在澳门豪赌上亿元,导致公司倒闭。

(九)涉企业贷款期限较短,追求短期流动性

根据统计结果,在2012年70件涉及企业案件中,涉诉企业贷款1年期52件,占总比重的74.29%;2年期12件,占总比重的17.14%;3年期2件,占总比重的2.86%;其他期限3件,占比重4.29%。

由此可见,企业的贷款期限集中在1年期。主要原因在于,1.涉诉企业大多为中小企业,中小企业货币资金的短缺、资金的周转能力不强、存货占用额较大、资金筹集渠道狭窄等导致其向银行进行规模小、频率高和更加依赖流动性强的短期贷款。2. 短期贷款利于银行进行风险防控,贷款期限越短,银行风险控制成本越低。

(十)涉企业贷款中采用互保联保方式风险大

互保是指由2个企业之间互相担保获得贷款。企业“联保”贷款,是指3家或3家以上企业自愿互相担保,联合向银行申请贷款的信贷方式,即3家或3家以上企业,自愿组成担保联合体,其中某一家企业向银行申请贷款后,联保体成员根据合同约定承担还款连带责任。在互保联保贷款实际操作中,银行为降低自身风险,一般要求企业提供至少一家品质企业作为互保联保成员。一旦贷款企业发生资金链断裂,提供担保的公司必将受到牵连,易发生连锁效应。例如某紧固件公司与某电器公司互保向银行贷款,2012年7月该电器公司出现资金链断裂,导致该紧固件公司自身融资难度增加、资金周转能力弱化,最终陷入困境、生产停滞。

(十一)涉企业贷款中异地授信、多头授信风险大

异地授信是指银行向所在辖区以外地区注册企业办理的各类授信业务的行为。2012年镇海法院受理的70件涉企业贷款案件中,涉异地授信案件为22件,占31.42%;标的额为1.56亿元,占2012年涉企业贷款总额5.24亿元的29.77%。22件涉异地授信案件中,仅提供人保的16件,标的额0.37亿元。

多头授信是指两家或两家以上银行对同一个客户授信的行为。2012年镇海法院受理的70件涉企业贷款案件中,涉多头授信案件为43件,占61.43%;标的额为4.09亿元,占2012年涉企业贷款总额5.24亿元的78.05%。如,某工贸实业公司向5家银行贷款,贷款标的额1.78亿元,无抵押担保标的额0.72亿元。另,涉及某食用酒精公司金融纠纷,虽目前起诉案件仅2件,但该公司向13家银行贷款,贷款总额超过10亿元,现该公司超负荷经营,经营陷入困境,银行债权处于高风险状况。

二、银行业信贷风险之透视

2012年涉银行业金融纠纷案件数量和标的额大幅上升,与严峻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有关,宏观形势导致银行加大对不良债权的回收力度。同时课题组通过调研发现,实践中银行内控机制不完善和借款人信用危机所引发的纠纷日渐凸显。本文主要阐述银行因素和借款人因素所导致的信贷风险。

(一)银行因素

随着银行股份制改革被推向市场,银行注重以营利为目的,这就决定了银行在执行国家货币政策的同时,追求利润的较大化,而银行间存在的过度竞争,潜藏巨大风险。将发放贷款的任务指标纳入考核标准,系督促银行员工敬业尽责完成本职工作的推动因素,但员工为追求贷款任务达标而竭力招揽客户,则可能引发业务操作中道德风险,从而放松对申请贷款客户的贷款资质及保障人资信状况的审查,制度设计因而流于形式,盲目放贷屡见不鲜。具体表现为:1.违反贷款通则规定,简化贷款程序,对借款人的信用等级以及贷款的合法性、安全性、盈利性等情况未进行审查即发放贷款。如某铝业公司已濒临破产,但某银行对其贷款资质未严格审查,在公司仅提供人保的情况下依旧放贷,2个月后才发现该公司已经经营困难,保障人下落不明。2.违反签约程序,是否系借款人真实意思表示不作考量,他人代签时缺乏借款人的授权手续。某银行起诉洪某要求还款,但洪某称并未向银行贷款,后经笔迹鉴定,贷款合同上签名并非洪某所签。3.贷款到期后,不进行积极回收,反而借助贷新还旧业务,增加了银行贷款回收的难度。

同时,在业务操作中,担保意识薄弱,导致借款担保纠纷出现。具体表现为:1.在贷新还旧的借款保障案件中,对于借款用途加以掩盖,注明“购买原材料”等用途,以逃避上级主管部门的监管。从法律角度而言,借款人与银行的行为构成恶意串通、骗取保障人意思表示而转嫁贷款风险的欺诈,如果保障人提出抗辩并经查证属实,则造成担保落空。2.对抵押、质押、保障等担保方式的合法性审查不实。《担保法》及《物权法》规定“登记生效”与“登记对抗”规则,但银行疏于办理登记手续,进入案件审理阶段才发现该房产重复抵押,或者已转让给第三人,致使银行在无法收回贷款的同时,还无法主张实现该房产的抵押权。在保障人担保的借款中,许多关联企业之间进行相互担保,虽然明显构成企业信用的恶意膨胀,但银行却对该种形式的贷款予以默认,给银行资金的安全埋下严重隐患。如某自行车公司、某机电公司与某工业公司系关联企业,相互担保向银行借款,该三家公司业主王某生资金链断裂,某银行对其贷款形成不良。

(二)借款人因素

1.企业因素

部分企业自身履行能力弱。在金融纠纷案件中,部分企业由于受经济大气候的影响,尤其是一些以出口为主导的企业,国外订单减少,生存举步维艰;部分企业由于内部决策失误、管理混乱、产品滞销,导致严重亏损,无力清偿债务;部分企业由于为其它企业担保涉诉,从而陷入暂时性的经营危机。这些企业有的已经资不抵债、濒临破产,没有挽回的余地;有的是尚有市场、有前景,仍然可以“起死回生”。但是无论是哪类情况,大多对当前的金融债务履行能力较弱,甚至根本没有履行能力。

部分企业还款意愿下降和转移资产、刻意脱保等各种故意逃废银行债务现象抬头。其形式在实务中主要表现为:(1)以改制、重组、合并、分立、增减注册资金、解散、破产以及抽逃、隐匿、转移资产等方式,损害银行债权。(2)通过非正常的相关交易抽逃资金、转移利润、转移资产,损害银行债权。(3)

以多头开户、转户等方式,蓄意逃避债权银行对贷款的监督,致使银行贷款本息难以收回。(4)故意隐瞒真实情况,提供虚假、产权不清的担保,或恶意拒绝补办担保手续。(5)不经债权银行同意,擅自处理银行债权的抵(质)押物(权),损害银行债权。(6)隐瞒影响按期偿还银行债务的重要事项和重大财务变动情况,致使银行债权处于高风险状况。(7)拒不执行法院和仲裁机构已生效的法律文书,继续拖欠银行债务。2.个人因素

在个人住房按揭贷款纠纷、汽车消费按揭贷款纠纷中,借款人的违约风险与信用危机因素亦可从客观与主观两方面进行分析。

从客观因素分析,主要包括自然原因造成的风险和社会原因造成的风险。前者主要表现为借款人因不幸事故、意外伤害、疾病等原因导致死亡、伤残、丧失工作能力而失去还款能力可能产生的风险。后者主要表现为借款人因所在单位倒闭、被兼并、政策性裁员等个人无法抗拒的原因而失业,或造成收入下降,致使借款人无法继续归还购房贷款可能产生的风险。

从主观因素分析,部分借款人缺乏信用观念,主观恶意拖欠贷款。这部分人虽然存在偿还能力,但拒绝主动向银行偿还欠款,对银行的贷款能拖则拖,拒绝接听银行催收电话,在收贷人员上门催收时,拒不合作。还有部分借款人可能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而故意违约,当违约所带来的经济利益超过所带来的损失时,借款人选择主动违约。如在车贷纠纷处理中,因处分抵押车辆的价值往往低于应偿债务,借款人往往选择违约,从而将车贷风险转嫁给银行。

三、加强银行业债权保护的对策研究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安全关乎国家安全、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对于宁波区域而言,宁波今后能不能实现既定的发展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金融业的整体实力和创新能力,要更好地发挥金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保障作用,以金融实力壮大发展实力。[3]当前涉银行业金融纠纷案件高发的困境,是多元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化解涉银行业金融纠纷案件的利益纷争,需要从多角度着手分析。

(一)加强源头治理——银行内部机制的完善

涉银行业金融纠纷的产生,源于贷款资金的回流不畅,追本溯源,如果强化银行贷款环节的管理,则在很大程度上可降低借款人违约风险的机率。

1.强化依法经营的意识

首先,银行应依法经营。开展授信业务,应严格执行《商业银行法》、《商业银行授信工作尽职指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监管部门的规范性文件要求,认真落实各项风险控制措施。其次,银行之间应遵守银行业协会的自律规则,规范市场竞争行为,树立风险意识和公平竞争观念,避免恶性竞争环境下导致的规则失范。

具体而言,银行应当加强贷前调查、严格贷中审查和贷后管理。(1)加强贷前审查。银行要加强对借款人提交申请资料的审核,重点审核借款人的信誉程度、收入证明、偿还能力的真实性。要科学制定个人资信评估标准和识别业务真实性的贷前审查制度,实行双人调查。要借助个人征信管理系统和信息系统,了解审查借款人的基本信息、信用程度、诚信状况。要与借款人进行见客谈话,实地调查借款人真实居住地、核实贷款抵押真实性,了解抵押物所有权、变现能力等情况。(2)严格贷中审查和贷后管理。银行要严格审批程序,认真审核贷款资料的真实性、性,尤其是对借款人和保障人诚信、还款能力等事项要进行严格和独立的审查。在贷款发放后,要加强贷款用途的管理,防止贷款挪作他用,密切检查和监控借款人还款能力变化和还款意愿,一旦发现不良还款记录,要及时督促借款人和保障人履约还款,必要时依法及时提起诉讼或申请仲裁。

2.完善员工行为管理及合同管理

(1)加强银行员工行为管理。广泛开展员工职业道德和诚信教育,并将诚信状况作为招录、晋升、奖惩员工的重要内容。加强员工行为监督和动态风险排查,有效防范员工参与民间借贷、非法集资,充当社会融资“掮客”等违法违规行为,强化案件防控。加强对“客户经理”和基层网点负责人等一线员工管理,完善绩效考评办法,避免短期行为,对为非法办理贷款提供便利的违规违纪人员,应严肃查处。(2)规范和完善信贷合同条款。银行应当规范各种文本,使文本含义符合法律的要求,避免语言歧义或用词失范所导致的理解上的模糊,防止纠纷产生后因证据形式不规范而产生的风险。同时,将企业提供真实财务报表的义务、融资总量不超过一定金额的义务或经营状况发生较大变化时增加实质性融资的通知义务、对外担保不超过一定金额的义务、贷款按约定用途使用的义务等写入合同,明确违约责任,增强对企业的约束力。

3.健全异地授信、多头授信风险控制措施

虽然异地授信、多头授信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企业的资金需求,但由于企业与银行的信息不对称,极易导致过度授信,从而放大了银行的信贷风险。

银行应完善授信风险管理制度,应严格异地授信、多头授信业务的介入。(1)建立目标展业地经济、金融、主导产业和政府服务职能等情况的调研机制,明确异地业务和多头业务产业和客户目标群。对主营业务不突出、关联关系复杂的或融资结构不合理的异地企业或集团公司应审慎放贷。(2)充分利用“人行征信系统”、“银监会派出机构客户风险监测预警系统”等信用信息,推进同业信用交流与共享。(3)银行应对异地授信、多头授信业务实行严格的问责制。对因调查、审查、审批、发放、贷后管理、风险资产处置等环节内控不严、管理缺位造成授信业务风险的,严格按照内部问责制进行责任认定和追究。

(二)完善信用体制——减缓借款人信用危机

借款人信用危机的产生,不仅增加金融纠纷案件审理的难度,而且导致了执行程序中的效率降低,破坏了社会信用体制的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制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项系统工程,关键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讲求诚信,理性发展

要坚决贯彻党的十八精神,将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建设,加大对失信行为惩戒力度,在全社会大力提倡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和正确的荣辱观,抵制急功近利、奢靡腐化,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引导企业适度投融资,理性发展,加快转型,督促健全财务制度和信息披露机制,提高诚信水平。

2.建立商业化运作的信用管理制度

信用管理制度以信用登记、信用征用、信用评估、信用为主要内容,其中信用登记内容包括企业的经营情况、财务状况、合同履行情况、诉讼记录、竞争能力、未来发展的信用记录等,政府要建立诚信机制,实现工商、金融、税务、劳动就业、社会保障、

公安、法院等相关部门的信息资源共享,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3.培育独立、公正的企业信用评级机构

就我国目前的信用评级机构来看,绝大部分是从政府内部的资信评级委员会或银行系统内部的评级机构演化而来,在人员、业务性质、资金各方面都与原来的机构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信用评级机构应当是一个独立的法人组织,它要具有中立性和公正性,这样才可以实现评级过程的独立、科学和,提供真实完整的信用评级。

(三)发挥审判职能——保护金融安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司法是纠纷解决的一道防线,保护银行业金融安全是民商事审判的主要职能之一,在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基础上促进金融市场的勃兴,是对公正高效司法的好诠释。

1.更新司法理念,依法充分保护金融债权

金融安全关系着国家经济安全,金融不稳,则社会不稳。法院要进一步强化认识维护金融安全的重大意义,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坚定不移地运用司法手段,依法维护金融合法债权,保障金融安全。2012年,省高院下发了《关于加大审判执行力度推进我省银行业不良资产处置的通知》,市中院专门出台了《关于加大审判执行力度推进我市银行业不良贷款处置的意见》,提出具体举措。具体讲,首先要强化保护金融债权的理念。如在适用诉讼时效制度中,要坚持重在保护金融债权的价值取向。注重在破产案件审理中金融债权的保护,同时要严厉制裁违约失信行为,维护市场诚信。其次,要贯彻合同自由的理念,支持金融创新。如对具有金融创新行为的金融借款合同的效力认定方面,只要没有违反法律法规的禁止性规定,司法应予支持。此外,要树立适用法律与适用国家政策相结合的理念。由于金融体制改革正在稳步推进,金融发展日新月异,法律的规范明显滞后,在这种情况下,法院在审理金融纠纷案件中,如遇相关法律法规规定不明时,应当结合国家的金融政策进行决断,力求金融案件审判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2.创新司法手段,提高司法效率

(1)创新审判机制。一是要积极探索和建立金融案件的专业化审理机制,不断提高金融案件承办法官的专业化水平。二是创新送达手段,引导银行诉前即在贷款合同或担保合同中与借款人、担保人预先约定送达地址、方式及法律后果,有效解决“送达难”问题。三是采取繁简分流,尽可能扩大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在严把案件质量关的基础上,简化诉讼程序,努力做到“当庭审理、当庭裁判、当庭送达、快速结案”。四是采取“优先排期、集中开庭”,加快案件处理进度。同时,对同一金融机构、案情类似的同批次案件,尽可能集中处理。

(2)创新新型担保方式司法保障。省政府2010年出台了《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加快创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提出:支持地方金融服务创新,鼓励探索运用商铺使用权、林权、排污权担保等新型担保方式。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也应积极应对,出台相关政策,帮助企业克服提供抵押或质押的有形财产不足的现状,提高其自身的担保能力,拓宽担保物范围,创新担保方式。法院则通过涉创新担保方式纠纷案件的审理,适度放宽设立担保物权有效性的确认,使企业具有一定价值和可转让性的财产权利在内的一切财产都成为担保物权标的,保护借贷双方的合法权益。

(3)创新抵押物处置方式,快速实现担保物权。2013年实施的《民事诉讼法》的修改增加了快速实现担保物权的新规定,从程序法上完善担保物权实现处理机制,体现出程序法与《物权法》等相关实体法律规定的相统一,在权利义务不存在争议的前提下,给予法院更大的职权空间,以缩短裁判周期,体现效率价值。省高院已出台《关于审理实现担保物权案件的意见》,为高效便捷地实现担保物权、更好地保障金融债权提供了程序依据。

3.强化风险防范,增强联动效能

(1)法院与政府机构联动。法院应建立和加强与相关政府部门,尤其是市区金融工作办公室的日常联系沟通机制,加强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不同对象之间的信息交流,及时了解辖区内银行业等金融企业的运行状况、政府部门相关行政决策,在某些案件执行上寻求政府部门协调和支持。

(2)法院与金融监管部门联动。法院及金融监管部门应该建立健全金融信息披露制度,增强监管的透明度。披露制度一方面是银行监管部门在一定范围内向法院披露银行业运营信息,另一方面是法院在一定范围内向银行监管部门披露审判运行态势,以使监管部门了解银行业存在的普遍性问题。

(3)法院与银行业金融机构联动。通过点对点的沟通和定期联席会议,法院向银行业金融机构通报金融案件审判情况,分析判断金融案件运行态势,征求金融机构对法院立案、审理和执行的反馈意见,促进金融机构创新机制、完善制度、防范风险。

[1]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浙江监管局:《关于浙江银行业不良贷款成员分析及2013年不良贷款趋势预判的报告》,2013年5月3日。[2] 平均审理天数:指报告期审理各类案件的平均自然天数(不包括数据项“中止理由”内容为“暂缓审理”的案件和破产案件的审理天数,不扣除因法定事由减去的期间)

银行论文:银行增值型内部审计研究的论文

一、基于COSO框架的量化评价是商业银行改进内部控制的重要工具

(一)评价内容COSO内部控制框架将内部控制归纳为内控环境、风险评估、内控活动、信息沟通、监督评价五要素,这五个要素在内部控制中相互作用,为组织持续稳健运行提供保障,具体评价内容如表1。

(二)评价对象商业银行具有分支机构发达、业务多元的特征,特殊的管理架构与经营模式决定了其内控评价对象应涵盖机构单元与业务单元两个方面:从机构单元来看,审计对象可以是某一级经营机构,如总行(一级法人)、一级分行、二级分行等不同层级的机构,层级不同,管理权限、经营范围均有不同;从业务单元来看,业务分类为公司类存款、个人存款、中间业务、银行卡业务、电子渠道业务、财务管理、会计管理、综合管理等。

(三)评价方式通过查阅规章制度、政策文件、具体实施细则机构系统图解,访谈相关人员,查阅前期审计结论等途径,按业务规模适当抽取样本,初步了解判断被审计机构内部控制体系的基本运行情况以及效果。

(四)评价工具以审计对象机构单元和业务单元为评价对象,以测试表的方式搭建量化评价模型,开展内部控制初评。1.对业务单元逐一评价以公司类贷款业务单元为例,假定内控五要素的评分权重如表2。长,内部制衡关系复杂,对内部控制措施设计的要求较高,故对内部控制措施要素设定较高权重。假设内部控制措施先按满分100分设计控制要点,所得分值按照60%的权重进行折算得分,再与其余四要素评分求和,评价公式为:Yi=Ai+Bi+Ci+Di+Zi*60%。Y为某业务单元内控评分;A、B、C、D分别为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识别与评估、信息交流与反馈、监督评价与纠正四要素的分项评分;Z为内部控制措施要素分项评分。其中:Max(Ai+Bi+Ci+Di)=40;Max(Zi)=100;Max(Yi)=100。参考内控五要素权重及其所包含的内容,结合所评价业务单元的经营特点,可以考虑按表3格式设计测试表。2.对机构单元的汇总评价机构单元评价建立在业务单元评价的基础上,以某一种特定的量化计分形成对审计对象(机构单元)内部控制的整体评价。假定开展的是一项综合性审计,针对审计对象的所有业务,鉴于当前商业银行业务均衡发展的整体思路,可以考虑以算术平均的方式确定审计对象最终的内部控制得分。3.确定评价等级参考银监会制定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试行办法》,对内控状况进行等级分类,从高到低分为五级,不同等级按百分制对应一定分值。基于量化评价模型对审计事项和审计对象内部控制的评分最终可以转换为对内部控制的定性描述,帮助审计人员合理判断内控水平,从而考虑如何选择后续审计策略。

二、基于内控量化评价的商业银行内审增值策略选择

通过对内控五要素的量化评价,可以直观了解审计对象或某一类、一项业务的内部控制状况,找到内控的薄弱环节,有利于循着内控缺陷分析的方向选择审计策略。

(一)根据内控初评结果选择测试路径内部控制初步评分与等级的初步划分,能帮助审计人员形成内控可信赖程度的基本判断,参考“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的原理,有利于合理选择审计测试方案。(1)高信赖程度,内控评级90分以上(一级以上),以符合性测试为主。内控可高度信任,说明审计对象具有健全、合理的内部控制,并且均能有效发挥作用,业务循环过程和会计记录发生错弊的可能性很小。此时审计组对审计对象制定的制度、办法、流程、对其提供的财务报表、业务台账、档案资料以及业务基础数据均采取信任态度。审计人员基于一定的审计风险控制标准,可以用统计抽样的方式继续确定少量样本,进一步判断是否存在控制设计不够合理或执行不够严谨的可能,以促进内控体系优化与运行效率的提高。(2)中等信赖程度,内控评级70-89分(二、三级),有重点地开展实质性测试。中等信赖说明内部控制存在一定的缺陷或薄弱环节,或内部控制较为健全合理,但实际执行不力,影响了会计记录的真实性和性。此时,审计人员可根据内控评价模型的量化评价结果,重点针对低分单元与低分环节开展实质性测试;同时应避免对审计对象提供资料的过度依赖,要合理利用第三方信息形成证据的相互印证,敏锐捕捉薄弱控制环节下隐藏的违规或风险,通过推动内控促进潜在风险的化解。(3)低信赖程度,内控评级69分以下(四级及以下),更加的实质性测试。低水平的内部控制,说明审计对象的内部控制设计不合理,且多数执行无效,造成大部分业务管理失控,会计记录差错频繁。审计人员应扩大抽样,通过对多数业务、多数环节进行检查,将审计风险控制在一定水平。要参考舞弊审计的思路,参照第三方标准与操作范例,尽可能揭示低控制水平下的高风险,督促审计对象调整经营管理策略,从环境建设的角度启动内控重建。

(二)从内控的视角分析与揭示问题审计人员基于对内控的初步判断,可以更好地把握审计测试的重点;通过揭示薄弱控制背后的风险事项,又能形成对内控缺陷判断的事实支撑。所以,审计应始终着眼于内控分析与改进,争取审计对象的认同与应对。审计工作底稿应以分析内控缺陷为主要内容,应该着重强调两个环节。一是从内控分析的角度规范审计工作底稿。其目的在于由表及里揭示问题全貌。审计工作底稿应包括五个方面的基本要素,即状况、差异、原因、影响、建议。通过逐一阐述,反映问题的表象与实质,指出后续改进的方向,是实现审计增值的重要工具

。二是把握问题源头,确定适当的审计沟通层次与沟通策略。审计测试过程中揭示的差异主要有三类。及时类是一般遵循性问题,由取证对象主观因素决定,与内控设计无关,属于个体执行层面的问题。第二类是内控设计缺陷,测试中揭示的差异只是表象,根本上还需要顶层设计的优化,只有完善制度、优化流程、改进系统并堵住漏洞,才可能防止问题一再发生。第三类是风险事项,即受经营环境等外部因素的影响,经营主体必须面对的不确定性。内部审计应促进组织自我修复,或尽可能规避风险,可通过风险缓释策略、差别定价策略、计提拨备等方式实现对风险的有效管理。 (三)将审计跟踪作为增值型审计的必经程序1.区分重要性与一般性,选择适当的跟踪方式一是定期开展现场跟踪,周期性覆盖重大控制缺陷。重大控制缺陷包含两方面内容:重大设计缺陷,主要是流程、系统控制不符合内控制衡原理,先天存在控制不足;重大执行缺陷,即执行层面出于利益考虑有意绕开控制导致重大风险。对于这类问题,应投入专门资源定期开展现场跟踪,一对一督促重点整改。考虑初次跟踪与再跟踪结合的方式:问题一经揭示,及时启动初次跟踪,重点关注机制层面的整改措施,如是否确定整改责任部门,是否启动内控重检程序,是否制定改进计划、进入实质性整改进程并初见成效;在此基础上,基于一定的整改周期安排(如六个月或一年),进入再跟踪程序,以剩余风险评价为主,通过扩大抽样,检验内控改进是否有效减少实质性风险,对是否需要持续改进提出合理化建议。二是合理运用合并跟踪与非现场跟踪,对一般问题实现覆盖。根据审计项目周期性覆盖机构与业务的特点,可以将一般问题跟踪合并于新实施的相关审计项目中,将既往问题整改作为内控初评的依据之一,且在实质性测试中提升同一环节、同质问题的关注度,通过连续审计督促被审计机构主动减少差错。此外,当内控初评确认中等信赖以上,也可以适当利用非现场跟踪的方式,即利用整改报告反馈信息,以分析性复核的方式综合判断问题整改的效果。2.区分遵循性与健全性,选择适当的剩余风险评价标准建立了内部控制但执行不严产生风险或损失的现象被归为遵循性问题,这类问题因执行层面主观违规所导致。审计跟踪此时应将执行层面作为责任主体,将其自身努力达到的效果作为剩余风险的评价标准。假设责任主体通过规范业务办理流程、追加风险缓释、实施违规问责等方式提前消除风险敞口或遏制了风险发生的可能,可以认为剩余风险得到控制并认定问题已整改,审计价值得到体现。如一笔贷款,因经营主体未遵循既有的行业准入控制要求而面临风险,审计跟踪关于剩余风险的评估将根据经营主体采取保全措施、逐步覆盖风险敞口直至收回贷款,表现为由大到小直至为零,形成由部分整改直至整改的判断。还有一部分问题,表面属于执行机构执行不严,但问题具有普遍性。究其根源,与内控设计不合理有关,即背后存在深层次的健全性缺陷。如测试发现多个执行机构因审核不严导致保理业务贸易背景不真实的外部欺诈风险,经过深层次分析,发现流程设计始终未将对客户交易对手的现场确认作为业务办理的必要条件,为外部欺诈行为提供了空间。所以,从源头看,其责任主体应该是管理层(控制设计层面),审计跟踪在关注单个问题风险是否得到化解时,重点应评价导致风险频发的业务流程缺陷是否得到纠正,通过一定范围的抽样,根据差错发生概率与风险敞口占比的比较,综合判断整改效果。

(四)推动审计对象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与自我完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CSA)是管理层或业务人员直接参与的考察和评估内部控制效果的过程,主要有三个特征:关注业务过程和控制的成效、由管理部门和职员共同进行、用结构性方法开展自我评估。其积极作用在于:一是有助于提高组织内部控制的自我意识。内审人员不再是内部控制的责任主体,企业的所有成员都对内部控制负有相应的责任,从而促进内部控制全员参与。二是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效率。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是组织经营管理部门的自发行动,相对于传统的内部审计更容易找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三是提高内部审计的效率与效果。内部审计和经营人员可以开展有效合作,共同开展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实现资源和信息的共享。内部审计也可以利用内控自我评价的成果,减少收集信息的时间和审计中所需的验证程序。这种合作提高了内部审计人员可获信息的数量和质量,把审计人员从对立者、监督者转换为企业发展的参与者、推动者。另外,以内控为核心的增值型审计应注意几个问题:内部控制量化评价模型参数并非一成不变;不能将内部控制缺陷简单理解为设计缺陷;管理层有权选择接受剩余风险,跟踪审计需要同时关注组织发展的持续性;基于内控的增值型审计自始至终是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对象交流合作的过程。

银行论文:银行合规管理论文--银行合规治理探析

综合经营条件下工商银行合规治理探析

摘要:综合经营作为全球范围内金融业发展的一个趋势,在促进商业银行盈利空间增大的同时,对银行风险控制与合规治理的要求愈益提高。如何建立有效的合规防范风险机制,尽快提升商业银行实施综合化经营过程中的合规治理水平,是工商银行需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工商银行;综合经营;合规治理

一、综合经营条件下强化合规的可行性

综合经营作为银行、证券、保险和信托可以跨行业经营的一种金融制度,其实质是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通过经营多领域金融业务,得以实现现代商业银行资本节约、收入多元化和竞争差异化的目的和要求。随着金融改革深化,实现经营模式战略转型已成为股份制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和现实。从国际银行业经验看,综合化经营不仅提高了服务效率,降低了经营成本,还有效地降低和分散了经营风险,并最终增加了盈利,国际金融业尤其是西方商业银行收入的50%以上来源于非利差收入。从国内金融业发展看,从1993年我国金融业正式实施行政性分业经营,至20__年银监会《商业银行设立基金治理公司试点治理办法》的出台,我国金融业经历了一个由分业向综合转变的过程。20__年10月,全国人大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第六条从法律上为我国实行综合经营的金融控股公司预留了发展空间。工商银行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国内较大的商业银行,在规模、机构网点、客户、品牌、技术等方面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尤其是近年来,工商银行紧紧围绕“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与效益良好的现代金融企业”的发展目标,通过发展非牌照类投资银行业务和跨市场的交叉销售,合资设立基金治理公司,境外投资银行机构,以及通过控股银行涉足保险业积累了一定的综合化经营的经验,综合化经营体系已具雏形。

在适应综合化经营,强化内部控制方面,工商银行在初步形成相对独立、垂直领导的稽核体制基础上,20__年10月,又根据建设现代金融企业的需要,改组了内部审计委员会。在原稽核监督局的基础上设立了内部审计局,在原跨区域设立的6家稽核专员办公室的基础上扩充组建了10家垂直治理的内部审计分局,内审工作的性和独立性有了更加完善的体制保障。同时,在全行系统重组成立了合规机构,内部控制和合规治理职能得到加强。“下管一级、监控两级”的治理体制不断完善,总行对一、二级分行资产质量、经营效益、综合成本、依法合规经营以及负责人履职等情况的综合监管能力增强,各一级分行对基层领导班子和治理人员的授权控制、考核评价和监督治理水平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建立在两级监管体制基础上的对主要业务和机构的警告、限期整改和市场退出制度得到有效贯彻执行,对于规范各级机构的经营行为和增强全行的风险控制力发挥了重要作用。重组了风险治理委员会,借助国际闻名咨询公司设计了风险治理总体框架,实施了内部评级法工程建设,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与国际接轨步伐日益加快。

20__年10月28日至20__年10月28日,工商银行经历了财务重组、引进战略投资者、实行股份制改造、公开发行上市、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等一系列向现代金融企业迈进的过程,为工商银行在今后一个较长的时期遵从国际惯例,严格按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合规与银行内部合规部门》、人民银行《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银监会《商业银行合规风险治理指引》等文件要求,建立完善现代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机制,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并使工商银行适应综合化经营要求强化内部控制、提升合规水平在较短的时间内成为可能。

二、综合经营条件下强化合规的切入点

强化合规的内涵

合规是指使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与法律、规则和准则相一致。其内涵:一是强化制度约束。即商业银行在构建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高级治理层组成的权责分明,有效制衡,规范科学的现代金融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的基础上,各项经营活动置于严密有效的制度、规章、流程的约束之下。二是实现风险控制。即促使商业银行为实现资本充足率、总资产净回率、成本收入比、资本利润率、股本收益率、不良贷款率等经营目标,依靠各项制度、规章、流程,建立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有效进行事先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与纠正的动态过程和机制。三是提高制度执行力。即商业银行各级治理者和员工强化内部控制意识,严格落实各项控制制度,确保内部控制体系有效运行。四是建立应急预案。即商业银行在业务创新、机构重组及新设等重大变化时,及时有效地评估和控制可能出现的风险。五是提升商业银行总资产净回率、资本利润率、股本收益率,商业银行各项经营活动实现价值较大化。

加强合规治理应协调处理好四大关系

1.正确处理好合规治理与决策层价值目标趋同的关系。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目标决定了

决策层价值趋向,而银行内部合规治理必须紧紧围绕股东大会、董事会的价值趋向,严格遵循董事会审批的各项合规政策,协助高级治理层有效治理银行面临的合规风险,才能确保全行各项经营目标的顺利实现,促使银行价值实现较大化。

2.正确处理合规治理与业务经营协调发展的关系。按照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合规与银行内部合规部门》规定,“合规部门应该积极主动地识别、书面说明和评估与银行经营活动相关的合规风险,包括新产品和新业务的开发,新业务方式的拓展,新客户关系的建立,或者这种客户关系的性质发生重大变化所产生的合规风险等。”合规治理部门这种积极主动地识别、书面说明和评估风险的过程,既是有效地防范风险和减少损失,创造间接价值的过程,也是促进银行各项业务依法合规稳健发展,增加直接价值的过程。

3.正确处理好合规治理与监管良性互动的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治理法》明确规定,“银行业监管的目标是促进银行业的合法、稳健运行,维护公众对银行业的信心。”而合规治理的目的在于有效防范和控制“因未能遵循法律、监管规定、规则、自律性组织制定的有关准则,以及使用于银行自身业务活动的准则而可能遭受法律制裁和监管处罚、重大损失或声誉损失的风险,”所以加强合规治理与银行监管部门的有效监督方向一致、目标一致,两者实现良性互动,更会使银行增加客户的安全感,获得良好的社会信誉,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提升自身市值和持续竞争力。

4.正确处理好合规治理与实现价值相互制衡的关系。实施合规治理既要与银行各项经营活动紧密结合,又要与银行内部公司治理相协调,更必须精心核算合规风险控制成本,核心就是要落实“三性”:一是有效性,即合规检查和治理要有效率;二是独立性,合规部门能够独立地、不受干扰地发现问题,调查问题,以确保合规风险治理的有效性;三是被审查性,合规部门履职情况要受到内部审计部门的定期检查。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合规治理部门主动合规、有效合规、科学合规、创新合规的作用,有效建立起一个合规治理与实现价值相互制衡营运机制,促进银行合规风险最小化、经营效益较大化的目标实现。

明确合规治理的重点

1.树立科学的合规工作理念。现代商业银行公司治理要求,其各项业务治理和运行必须置于严密的制度控制之下,而不是人为的控制之下。要实现这一目标,合规治理工作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克服被动合规治理的思想,按照公司治理“分权、制衡、问责、透明”的原则,紧紧围绕全行公司治理和经营转型,立足完善内控机制、规范经营行为、防范操作风险,努力使各项制度规定覆盖所有经营治理和操作环节,使决策层和治理层的决策意图、治理目标及时有效地传导到全行每个岗位、每个环节,防止全行经营活动因发生内控疏漏而产生违规,确保决策层和治理层对全行整体治理的有效实施。

2.培育良好的合规文化。合规文化决定了商业银行的价值趋向和行为规范,要具体落实到全行员工的每项业务操作和经营行为中去。一是要确定并贯彻落实银行的职业道德规范和企业价值标准,明确员工的行为准则,包括银行明确鼓励和禁止的行为等。二是要改变规章制度的制定范式,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制定,同时加强规章制度的后评价,并根据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调整,及时修订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和业务操作规程。三是要严格有效地落实问责制,包括制定明确的岗位责任制,建立严格的问责制等。四是针对合规机制建设的要求改革和完善绩效考核机制,并将绩效考核机制作为培育合规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体现银行业倡导合规和惩处违规的价值观念。

3.界定合规治理部门的定位。合规治理是商业银行一项核心的风险治理活动。合规治理部门作为全行的监督治理职能部门,直接对国有商业银行董事会和高级治理层负责,具有独立的向高级治理层和董事会直接告工作的义务,其人员配备、审计、培训、治理费用和绩效工资由董事会决定,在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组织架构中具有较高和十分重要的地位。

4.科学确定合规治理工作的职能。合规治理部门应在合规负责人的治理下协助高级治理层有效识别和治理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合规风险,其履行以下基本职责:一是持续关注法律、规则和准则的近期发展,把握法律、规则和准则对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及时为高级治理层提供合规建议;二是制定并执行风险为本的合规治理计划,包括特定政策和程序的实施与评价、合规风险评估、合规性测试、合规培训与教育等;三是审核评价商业银行各项政策、程序和操作指南的合规性,组织、协调和督促各业务条线和内部控制部门对各项政策、程序和操作指南进行梳理和修订;四是协助相关培训和教育部门对员工进行合规培训,并成为员工咨询有关合规问题的内部联络部门;五是组织制定合规治理程序以及合规手册、员工行为准则等合规指南,为员工恰当执行法律、规则和准则提供指导;六是积极主动地识别和评估与商业银行经营活动相关的合规风险,包括为新产品和新业务的开发提供必要的合规性审核和测试;七是收集、筛选可能预示潜在合规问题的数据,建立合规风险监测指标;八是保持与监管机构日常的工作联系,跟踪和评估监管意见和监管要求的落实情况。

5.合理配置合规治理部门的人员组成。合规治理部门的人员涉及全行各个业务领域和治理部门,其人员由专职和特聘两部分组成。专职人员包括各级行专门从事合规治理的人员;特聘人员包括从全行各个业务部门聘任的兼职合规治理人员。专职和特聘合规治理人员承担着建立健全本行合规风险治理框架,治理、监督、纠正本行、本专业内部治理和业务操作合规性的责任和义务,并定期将自身职责范围的风险和控制状况向本行合规治理部进行告。

6.把握合规治理工作的切入点。及时,要积极发挥内控治理委员会秘书处的作用,组织开展合规宣传教育活动,确保合规治理渗透到全行各项业务过程和各个操作环节,并推动辖属各级行、各业务治理部门建立完善内控机制,提高内部控制治理水平。第二,认真开展合规审计工作。首先,加强对全行各项业务内控制度建设与执行的监督检查,通过制定非现场审计、常规审计、专项审计、离岗审计、责任审计、后续检查、内控综合评价等制度,建立完善科学的合规审计工作机制,提高合规审计的质量和效果。其次,建立健全非现场监督控制系统,通过即时非现场监测,及时发现和纠正业务部门经营活动偏离合规目标的行为。再次,加强对各项经营治理数据及信息系统的安全监督,及时排查疑点和薄弱环节,确定合规审计重点。,要与业务部门加强配合、协调、沟通和联系,对合规审计查出的问题及时进行反馈,并与专业部门配合,建立健全对重点岗位、基层机构负责人的监督制约机制。第三,促进业务治理部门定期梳理整合各项规章制度,避免新旧制度交叉而造成的执行矛盾和风险隐患,使制度在保障依法合规经营活动中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第四,健全违规操作问责规定。为遏制各类差错事故和案件发生,合规治理部门要按照精细化治理原则,建立严格的制度落实问责制,对于有制度、有要求而不执行的,要追究责任;对于有制度、不要求、不坚持的,要追究治

理者责任;对于该查未查或未查出的,要追究检查者责任;对于查出问题不按规定及时处理的,要追究处理者责任。第五,开展内控评价。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对基层营业机构内部控制的严密性、制度执行的有效性、经营活动的合法性进行评价,及时发现存在的缺失和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加以整改。第六,建立合规治理例会制度。合规治理部要定期对全行内部控制、合规经营、风险和控制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并定期召开由相关专业部门参加的合规治理例会,将全行内控治理、业务操作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通,促进相关部门完善制度,规范治理,堵塞漏洞,防范风险。

7.建立合规风险治理长效机制。首先,要落实合规风险“三性”。一是有效性。即合规检查和治理要有效率;二是独立性,合规部门能够独立地、不受干扰地自己发现问题,调查问题,以确保合规风险治理的有效性;三是被审查性。合规部门履职情况要受到内部审计部门的定期检查。其次,建立违规举机制。各级行要为内部员工举违规、违法行为提供必要的渠道和途径,并建立有效的举保护机制。再次,要变以往“部门银行”为“流程银行”。为有效防止对客户服务内容单一、业务创新单一、监督检查内容单一、风险控制不,出了问题部门之间相互推诿扯皮,相互推卸责任等弊端,要按照业务线所经营的产品种类整合业务流程和治理制度,开展制度检查,要将每一个业务岗位涉及的方方面面都纳入检查范围,进而通过流程银行建设,从整体上提高服务水平和对合规性风险的掌控与驾驭能力。

8.理清合规治理部的告途径。合规治理部要建立定期向高级治理层和董事会直接告工作制度。应依据业务治理部门制度执行和检查情况告、专职和特聘合规治理人员的工作告、日常合规检查及即时非现场监测、内控评价,把握全行每项业务的运行细节,定期综合分析判定全行内部控制、合规经营、风险和控制状况,直接告高级治理层和董事会,进而确定全行风险控制的基调,客观地评价全行公司治理状况,对全行业务运行实施有效的监督控制。

9.加强信息沟通。为保障合规治理部门有效履行职责,各业务治理部门专业会议应邀请合规治理部门人员参加,专业部门制定的规章制度和治理办法要送合规治理部会签把关,各种业务表和检查告必须抄送合规治理部门,确保合规治理部门及时把握经营活动的相关资料。合规治理部门要加强与业务部门协调、沟通和联系,对综合分析判定发现的问题及时向被查行和专业部门进行双向反馈,促进查出的问题及时整改。

10.健全合规工作机制。一是要建立相应的合规操作程序和尽职标准,完善主动合规激励机制,有效控制合规治理成本,确保合规治理人员认真履行工作职责。二是要树立合规风险防范意识,密切跟踪银行适用的法律、规则和准则的近期发展,密切跟踪全行经营活动面l临的各类风险,建立完善合规风险识别、评估、监测机制,提升对合规风险识别防范能力。三是要树立合规治理服务意识,积极为业务部门和操作人员提供合规咨询与帮助。四是要建立内控培训定期评审机制,定期对全行合规文化建设进行研究和评估,及时纠正内控培训工作中碰到的问题。五是加强合规队伍建设。要将政治素质高、业务知识、具备一定从业经验、胜任合规工作要求的人才选配到合规部门,努力培养一支作风严谨、客观公正、实事求是、执法严格、清正廉洁的合规队伍。

银行论文:影子银行国民经济的论文

一、影子银行的界定及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分析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后,“影子银行”首次由美国的麦卡利提出,包括投资银行、!对冲基金、货币市场基金、债券、保险公司、结构性投资工具等非银行金融机构。2011年,金融稳定理事会(FSB)指出影子银行是游离于银行监管体系之外,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等问题的信用中介体系。但在我国关于影子银行体系的界定还未有统一的口径,本文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认为我国的影子银行体系主要包括商业银行表外理财业务、证券和基金公司的理财业务、证券投资基金、私募股权基金、小额贷款公司、票据公司以及民间借贷等。从宏观角度分析,由于影子银行开展的业务与传统银行类似,而且其受到的约束较少,经营方式比较灵活,加快了资金的流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金融体系的效率。再者,影子银行的资金游离于传统的货币供给创造机制之外,而且其规模巨大,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货币政策的调控效果。从微观角度来看,影子银行可以弥补传统银行在产品和服务上的不足,这样与传统银行形成竞争机制,提高银行业的运行效率。

二、实证分析结果

(一)模型的选取

1980年,由西姆斯提出VAR(向量自回归)模型,并将VAR模型引入到经济学中,推动了经济系统动态分析的广泛应用。

(二)变量选取

我国影子银行体系主要以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委托贷款、信托贷款以及其他金融机构的理财业务为主,并且其中委托贷款和信托贷款占比很大,所以本文采用委托贷款和信托贷款总规模的环比增长率来衡量影子银行,考虑到本文数据频率为月度数据,本文选取PPI作为国民经济的衡量指标。通过构建VAR模型来研究我国影子银行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并得出结论。本文样本区间从2007年1月到2013年12月的月度数据,数据均来自万德数据库。

(三)回归方程及结果分析

1.单位根检验。首先对各时间序列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本文采用ADF检验,由于两变量的数量级差距太大,为避免由此产生的误差,对PPI的数据进行取对数,表示为LNGMJJ。检验结果表明,不存在单位根,都是平稳的。2.格兰杰因果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变量间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故可以作为VAR模型变量。3.模型的定阶。由结果可知,AIC的最小值是-7.052248,对应的阶数是3阶,而SC的最小值是-6,806336,对应的阶数是2阶,综合考虑LR、FPE和HQ的统计值后,选择滞后阶数为2阶。4.Var模型的平稳性。稳定性要求特征多项式的特征根的模均小于1,为了方便观察,特征多项式的特征根的模全部落在单位圆之内,模型即平稳。由结果可知,所有的单位根均落在单位圆以内,所以VAR模型稳定。5.脉冲响应。脉冲响应函数(ImpulseResponseFunction)是用来衡量随机扰动项的一个标准差的冲击对其他变量当前和未来取值的影响轨迹。本文利用一个标准差大小分别冲击LNGMJJ和YZYH两个变量,得到YZYY对LNGMJJ脉冲响应函数图,如图所示。结果表明,影子银行阻碍国民经济的发展。

三、政策建议

本文通过利用2007年1月到2013年12月的数据研究我国影子银行对国民经济的影响,结论如下:1.应该加强对影子银行规模的控制。目前,据相关统计,我国影子银行规模大约在20万亿左右,而且其发展速度也在迅速膨胀,如果不先对其规模进行有效控制,其风险会不断积聚,如果出现流动性危机,后果将不堪设想。所以,首当其冲应该控制影子银行规模。2.影子银行的壮大对国民经济有阻碍作用。虽然影子银行在缓解融资困难方面做出很大贡献,能够加快资金流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但是由于其游离在银行体系之外,受到的监管约束较少,对国民经济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所以,我国应该加强对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

银行论文:探析房产业与银行利率关联分析比较论文

目前我国利率市场化已经实施,宏观经济的过热或低迷、国际金融市场利率的变动等都会引起国内市场利率的大幅波动,影响商业银行的成本和收益,选择适合自己的管理方法,建立有效的利率风险管理系统非常重要。

一、利率敏感性缺口分析和管理办法

(一)利率敏感性缺口分析

利率敏感性资产(ISA)与利率敏感性负债(ISL)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可重新定价的资产和负债,包括浮动利率资产和负债,以及在分析期内到期的固定利率资产和负债。两者的差额即为利率敏感性缺口(ISG):ISG=ISA-ISL,当利率敏感性资产大于利率敏感性负债时,ISG>,称为正缺口,存在正缺口的银行称为资产敏感型。当利率敏感性资产小于利率敏感性负债时,ISG

(二)管理办法

1.主动性策略是银行根据对利率走势的预测而有意识地留下正或负缺口的策略。管理人员首先要预测利率的变动方向,在对利率走势做出判断后,就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利用利率变动来获取更大的净利差收入或减少损失。当预测利率上升时,保持正缺口,增加的资产利息收入将超过增加的负债利息支出,从而使净利息收入增加。当预测利率下降时,则保持负缺口。

2.被动策略也称“免疫策略”,其核心在于保持利率敏感性资产和负债之间的平衡,使缺口值为零或很小。采取主动性策略的关键问题在于利率预测的性上,如果利率走势与预期相反或利率变动不如预测的来得那么快,则银行将蒙受损失。此外,即使利率走势预测,但如果利率实际变动幅度较小,则采用主动策略就可能得不偿失,调节资产组合是要付出代价的。所以,一些小规模银行由于缺乏利率预测能力或缺乏调整资产组合的手段,往往采用被动策略。

二、持续期缺口分析和管理办法

(一)持续期缺口分析

持续期是金融工具未来现金流现值的加权平均与其现值之比,它衡量了未来预期的现金流的平均期限。

市场利率的上升会导致银行固定利率的资产和负债的市场价值下降,且银行资产和负债的期限越大,随着市场利率上升时,其市场价值下降的幅度也越大。因此,持续期可以用来衡量资产负债的风险程度,持续期越长、利率风险越大。可以看出,利率变动对一家银行的股本或资产净值所产生的变化依靠三个关键的素:

1.持续期缺口的大小。在利率上升时,资产的持续期长于其负债的持续期(正)的银行,资产价值下降的幅度要大于负债的价值,因此银行净资产价值会下降。当利率下降时,情况相反。

2.利率(Y)变动的幅度。变动幅度越大,银行承受的风险也越大。

3.银行的规模。银行规模越大,对于任何给定的利率变动,其净值变化会越大,反之,其净值变化会越小。

(二)管理办法

1.主动性策略是银行根据对利率未来变化的预测做出的,保持适当的持续期缺口,以获得利率变动带来的收益或减少损失。如果预测市场利率将上升,应减少持续期正缺口或扩大其负缺口,将缺口调整为负值,使未来资产价值的下降幅度小于负债价值的下降幅度,从而使银行净资产收入得以增值。如果预测市场利率将会下降,则可采取增加正缺口或减少负缺口的方法。

2.被动性策略指在保持银行净值的相对稳定,采用零缺口(“免疫”)或微缺口(“部分免疫”)的方式避免利率风险。具体就是使一家银行的资产持续期正好等于其经杠杆调整后的负债的持续期,无论利率如何变动,资产的收益与负债的成本以相同的幅度同向变化,从而有效避免利率风险。部分免疫的策略是从资产负债表中调出一部分资产和负债,进行持续期搭配,使资产和负债的持续期平衡,保持这部分资产负债价值不受利率变动的影响。

三、利率敏感性缺口与持续期缺口管理方法的比较

(一)利率敏感性缺口管理方法的优点和缺陷

优点有:及时,该管理方法简便、易于理解。就缺口分析而言,通过直接观察各时间段内利率敏感性缺口正负及大小,就可以大致了解银行所呈现的利率敏感性类型及利率风险大小。第二,管理成本低。该管理方法也存在明显的缺陷。因此,银行要做到对利率的变化有的预测;缺口的调整要先于利率的变化。在激烈的竞争中银行改变资产负债结构调整缺口往往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缺口调整将变得非常困难。同时,缺口管理要将资产负债按一定的时期加以划分。划分时期的不同,利率敏感性缺口的数值也不一样,有时甚至出现错误的信息,将正缺口表示为负缺口,或将负缺口表示为正缺口。利率敏感性缺口管理忽视了期权性风险和基差风险。

(二)持续期缺口管理方法的优点和缺陷

持续期缺口管理方法具有以下的优点:(1)它对整个资产负债的利率风险提供了一个的衡量。持续期从长期角度观察问题,有利于制定更为连续、更为系统的管理战略。

(2)充分考虑了每项资产负债在未来的现金流入或现金流出的时间价值,从而解决了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中分析期的划分受主观影响的问题。

四、现实选择

利率敏感性缺口法来衡量利率风险更适合我国商业银行现阶段的利率风险管理状况,其理由为:一方面,利率敏感性缺口法是以原始成本为基础来计算资产负债价值的。另一方面,利率敏感性缺口法主要反映利率变动对利息收入的影响。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会越来越大,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还不具备推行的持续期缺口管理的条件。

银行论文:计算机系统分析员论文-银行业的应用

论Java技术在因特网平台上的应用——论文3:银行业的应用

【摘要】

因特网上应用的日益普及与深化,为Java技术的运用提供了广阔的活动舞台,也大大推进了Browser/Server模式的企业内联网应用与网络计算。

作为某信息公司中的技术骨干,我有幸承担了某银行信贷管理与查询系统等的开发任务,独立地完成了其中的系统设计、类设计、部分开发及测试工作。

整个系统按照J2EE的标准来设计。前台界面应用了JSP技术,控制部分采用了Servlet来开发,业务逻辑应用了EJB技术来封装,应用服务器采用了支持J2EE标准的BEA公司的Weblogic,后台的数据库选用的是Informix7.3,目的是为了与银行中其他业务系统数据库保持一致。在硬件平台上,我们选用的是HP公司的某台中型服务器机器,操作系统是HP-UX。

该系统界面运用的是IE,它不仅兼容性较好,而且已为广大用户所熟悉。系统运行后,各个支行都普遍反映界面友善,功能强大,开发的效果令人满意。

【正文】

在银行应用中私人的储蓄、企业的会计、国际的业务、信贷、财务管理都是十分重要的,它们构成银行的基础业务系统。我从事开发的信贷业务更是银行利润来源的重要部分。与储蓄,对公等以交易事务为主的业务模式有所不同的是,尽管信贷也是交易,但需要更多其他辅助信息的支持。如客户的基本资料,在本行内业务发生状况、信用等级、是否有逾期贷款未能归还等。各个支行的有关业务人员及分行管理人员都希望能方便及时地了解这些信息。传统的基于终端的用户界面难以传递这么多信息给用户,所以我们决定采用基于测览器IE的用户界面,一方面IE使用方便,不需要专门培训,另外它是与Windows操作系统捆绑在一起的,也可节省前台费用。在开发技术上有ASP,JSP可供选择。

由于考虑到Java技术在Internet上的迅速发展,J2EE更是提出了全新的用语言来统一平台的思路,于是我们决定采纳J2EE标准,并选用了JSP。在设计上,基本上是采用了一个交易画面对应于一个JSP程序,充分发挥JSP动态处理页面的长处。

为了使设计有更好的可扩性、灵活性与逻辑性,能为以后扩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我采用了(Modelu,View,Controller)的MVC设计模式,View全部由JSP实现,而Controller则是设计了一个Servlet程序,它负责处理前台浏览器传送来的所有请求,并按事先定义好的路径/程序关系,分发给相应的JSP程序去处理。由于Servlet本来就是为Java服务器端编程来设计的,因此由它来负责服务器端的处理是相当合适的。

在开始设计时,我运用了构件技术,由EJB承担起设计模式的Modelu角色。具体的贷款开户,放款,结息逾期贷款,归还贷款等交易都对应一个具体的EJB。为了将这些处理逻辑与相应的数据库操作分离开,能更加便于维护,我将处理业务的EJB设计成Session Bean,而为每个Session Bean再配备一个相对应的Entity Bean,用于访问后台的数据库。贷款管理中有很重要的一点是进行查询,我按照需求分析的结果,为每类查询都设计了相对应的Bean,其目标是尽可能地提高查询的速度。

在对数据库的存取中,我本来的设计应用Informix JDBC所带的Driver Manager,这样,在存取数据库中的Bean中就要把Driver及Server写入,后来考虑到应尽量提高应用的平台独立性,在参阅了J2EE中JDBC部分的说明后,改用了Data Resource的处理方法,这样,即使以后数据库换成Oracle或其他产品,程序也不用修改,只需要在配置时进行变动即可。

在这次信贷管理系统的开发过程中,Java的平台无关性优势,在开发人员从事开发的活动中体现得淋漓尽致。由于经费相对紧缺,我们的开发环境是各个项目组共用一台HP机器,虽然每个开发小组都搭建了自己的环境,但项目一多,特别是遇上结息与批量测试等场合,机器就显得不堪重负,使开发与测试工作的效率大为下降。我们小组由于采用的是Java技术,大家可以在自己的NT机器上搭建相同的环境。这样一来,大家平时的开发工作,包括JSP,Servlet,EJB的程序,都可以在本地完成,只是到测试或展现阶段才需放到HP开发机器上进行。

以前我们开发的Web应用,往往只是应用了部分的Web技术,如采用Apache Web Server、ASP开发语言等。整个体系的集成与组合往往不够理想,这次由于我们采用的一整套符合J2EE标准的组件,整个系统的协同性与一致性非常之好。再加上有一个支持J2EE的应用服务器——BEA Weblogic,以往我们做得不理想的复杂配置,模块间的连结,如今都用不到再操心了,只需在图形化的配置工具中,输入系统所需要的配置,如路径与实际应用程序的关系,组件中的EJB引用,Data Resource的属性等;全部配置完成后,Weblogic会替我们完成项目的部署,并将这一切有关的程序都封装起来。

原来,我们开发小组的文档编制任务显得非常之繁重,因为整个系统既有交易部分,又有管理查询部分,交易、数据与源程序都很多。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直接应用了Java源程序中的Javadoc导出文档,这样不仅文档美观,而且能够保持与源程序的一致性,实乃一石二鸟之举。

整个项目完成后,用户使用下来都觉得界面友好,操作简便。但是我心里知道.这个系统还有很多可以加以改进的地方。

首先,基于Java系统的开发需要资金较多的投入,由于该系统受到经费的限制,只申请到一台生产用机,这样,Web Server、Application Server、DB Server只能被挤放在一起。虽然Weblogic能实现部分负载平衡,但在将来的业务发展时,这样的分布肯定不是最理想的。好在我们在设计时已经考虑过尽量有良好的扩展性,在以后条件许可时,只需进行在不同机器之间的进一步部署即可,应用程序大体上无需改动。

其次,在设计上,可以采用UML的产品,如Rational Rose,另一方面,Rational Rose具有自动代码生成功能,也可以大大节省开发的成本。

,目前的信贷管理系统相对用户数目量不多,当推广类似系统需要拥有大批用户时,基于Java的系统的响应时间与系统分布都会有较为突出的矛盾出现。

以上这些,都是我 在今后的系统设计与开发中需要加以注意的地方,也是运用Java技术应当努力的方向。(本文主要参考了上海戴黎平等人的论文)

评注:讨论具体,应用较为深入,表达清晰。存在的问题属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