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艺术毕业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民办院校艺术设计类毕业论文的指导
摘 要: 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是每个艺术设计类毕业生的必经之路,也是他们这四年来设计学习生涯的一个总结。作者结合实践教学经验就此作出探索,旨在找出适合民办院校艺术设计类本科生的指导方法。
关键词: 民办院校艺术设计类本科生 毕业论文 指导方法
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是每个艺术设计类毕业生的必经之路,也是他们这四年来设计学习生涯的一个总结。对于民办院校艺术设计类本科生这一特殊群体来说,论文与设计往往使他们绞尽脑汁,烦恼不已。那么,艺术设计系的教师如何指引他们交上满意的答卷,为四年的学习画上一个的句号呢?我结合实践教学经验作出探索,旨在找出适合民办院校艺术设计类本科生的论文指导方法。
一、民办院校艺术设计类毕业论文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针对民办综合性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特殊性,通过实际教学指导实践,我总结出了民办综合性院校艺术设计类的毕业生在论文方面存在着以下种种问题。
1.有一小部分学生重设计而轻论文。
这与许多学生头脑中存在着重设计轻论文的观念有关,平时忽视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认为论文无关紧要,只要设计能过就行了,有的甚至认为自己是设计师,不屑于将自己的设计理念、构思过程用文字表达出来,认为艺术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有的学生不按规定的时间完成初稿,对指导老师的修改意见不予以理会,从而使毕业论文的质量不高。
2.大部分学生文化底子弱、写作功底差。
大部分艺术设计类毕业生对于论文有心无力。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在高考中属于艺术类考生,总体文化考分普遍偏低,而入学后,大部分时间都侧重专业技能学习,对《艺术概论》、《中外设计史》等专业文化课程普遍学习热情不高。这样的学习态度导致毕业论文写作理论功底较差。如有一学生论文题为《浅谈中外卡通发展史》的论文,首先这个选题就有假、大、空的潜在问题,中外卡通发展史本身已经是一门历史,历史是已经发生过的事实,这些事实是一些真实性的记录,而不是谈出来的,这是假。而大呢,中外,包括中国和国外,而国外包括各个大陆上的国家,卡通包括卡通人物、场景、剧本等,题目选题范围太大,自然就难以写得详细,从而产生了空的问题。
大部分学生写作基本功底差,语言表达不清晰,结果论文颠三倒四、牛头不对马嘴,连自己都看不明白。对自己所要论述的观点不能从几个方面分清条理来论述,也分不清主次。如谈“古代龙凤纹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运用”,重点应在“运用”上做文章,但学生却用大半篇幅来解释什么是“龙凤纹”、“龙凤纹的由来和历史”,等等,而对龙凤纹究竟如何在现代包装设计中“运用”却聊聊数字,草草结束,还没说到重点就没有下文了。
二、民办院校艺术设计类论文指导探索
针对民办综合性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特殊性,通过实际教学指导实践,我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和探索,总结出以下几点。
1.端正学生的写作态度,提高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
这一点对艺术设计类毕业生来说尤其重要。应该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端正学生对毕业论文无所谓这一错误认识,让他们了解到毕业论文质量如何会影响整个毕业设计过程。
2.加强写作训练。
可以结合专业课学习,进行针对性的小论文,重点在于寻找相关资料和建立个人论点,对论文字数和规范性要求不高,但应符合论文的基本格式。以包装设计课程为例,学生独立确定主题、选择材料、制作1―2套包装成品;以论文形式完成相应的课程报告。具体报告可能包括“设计背景、设计构想、设计形式、材料应用、后期问题、市场定位等”。通过应用和分析促进学生对设计基本知识的综合理解,能够用更理性和研究性的方式对待设计,对于学生独立参加各种比赛、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的顺利完成相当有益。另外,文献检索对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查找学术资料非常重要,因而在二三年级阶段有必要开设文献检索课程。
3.实行理论与实践现结合的模式。
为了提高毕业论文质量,让论文内容更充实,同时也是为了提高毕业生综合能力和毕业设计的质量,应当实行理论结合实践的操作模式,即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的同时,还要完成与设计紧密结合、息息相关的毕业论文的写作。这种模式要求学生在论文中大篇幅是对自己设计的一个阐述,相当于一个完整版的设计说明。这个设计说明字数要求在3000字以上,其他格式及具体要求与普通本科论文要求相同。这种模式通过对作品的创作过程、构思和材料等方面进行阐述,形成论文,由于都是自身亲身经历过的事情,因此说明详尽、到位,能够很好地阐释设计思想,不仅可以弥补毕业论文无话可说,毕业设计说不出口的缺陷,而且可以有效地避免抄袭现象,提高毕业生论文与设计质量。
4.加强指导环节。
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老师的指导十分重要,只有在论文写作的各个阶段及时给予学生针对性的指导,学生在写作时才能避免走弯路。如:选题时要指导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目,要大小合适,便于操作;修改文章时主要从调整结构、充实内容、修改文字等方面进行。
总之,民办综合性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有其特殊性,也正是因为这种特殊性,作为艺术设计系的教师,我们应当因材施教,针对其特殊性制订特殊的指导方法。毕业论文与创作的指导不是一成不变、一致的,每个高校需要不断地改革、尝试、总结,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操作管理模式。
艺术毕业论文:艺术类本科毕业论文写作刍议
艺术类学生写论文一直是难点,学生如此,教师亦然。
写论文的目的是大学生对自己4年的高等艺术专业本科学习进行一番梳理与总结,将艺术感性经验,以理性论证的方式写出来,供人供己以鉴真确,以存参考。然而,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艺术类学生写论文,常出现不是学生发愁,就是教师头疼的现象。究其原因,是学生能力较差,教师经验不足。故而,形成今日高等艺术教育中艺术论文写作的怪相。
笔者通过几年来的毕业论文辅导,以及与其他院校教师的交流,剖析艺术类本科学生论文存在的问题,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以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许慎《说文解字》说:论,思也、叙也、议也。文,错画也。其意是对事物进行整体把握、反复论证、交错描述,以求正解。因之,论文是一种特殊文体,是运用理性和逻辑方法提出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文体。17世纪笛卡尔在方法论中提出理性主义,把如何有效地获取知识变为可能。笛卡尔强调人要正确地运用才智。他所说的才智就是判别真假是非的理性。自笛卡尔的方法论问世后,世界各大学均采用这种文体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目前,大学论文目的是检验学生通过4年本科的专业学习后,是否能熟练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论文并非要求学生有什么重大的科学发明和发现,而是通过论文写作教学环节,让学生学会和掌握一种比较思考、分析范式、逻辑推理、辨析结论的科学认知方法,为一生的人生实践打好基础。
然而,艺术类本科学生在论文最基本的选题、结构、内容、用词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分析如下。
首先是选题。很多学生写论文论题很大,论文喜欢冠以“中国”“社会”“西方”等大而不当的标题。以学生20多岁年龄,尚未步入社会的学识和经历而言,如此大的论题是难以驾驭的。由于论题过大,学生在写作时,常常出现跨出和超越专业知识边界的情况,降低其专业性。针对以上问题,探究原因,不外乎三方面:一是教师、二是学生、三是社会。从教师的层面来分析,可能是论文指导教师受知识结构所限,不能深入指导,未达到庄子所谓“尽精微,致广大”的治学境界,反而出现指导粗疏的情况。学生“跨出和超越专业知识边界”写作的现象,实质上是对自己专业内涵和定位认识是否清楚的问题。不同专业有不同的专业知识体系,如果说学生借用其他专业的知识来论证自己的论点尚可,但如果是专门研究一个新的专业领域就是严重的“跑题”。教师至少要起到“把关人”的作用,让学生在正确的道路上深入下去。也可能是教师在指导过程中没有把知识有效传达给学生,讲述方法不得当,学生未听明白;也有可能是“教不严,师之惰”,教师自身教学、科研、管理等诸事繁多,无暇顾及等。从学生方面来说,这和自身对论文写作的认识态度有关,有些学生写论文只是毕业需要和求职需要,并非兴趣所在,也并非要试着去研究一个问题。当然,也不乏有学生想认真写篇好论文,但苦于不知如何下手,对于这种情况,即使有教师的指导,但时间有限,对学生从头开始的论文写作训练也非短时间内能明显奏效。解决此问题,应从整个课程设置上全盘考虑,要提前安排与未来的毕业论文写作有关的课程,对学生进行提前训练,至少要先掌握写论文的方法。从学校环境小社会来讲,由于受到时下浮夸、躁动风气的浸染,与《大学》中所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的要求,多少已出现了背离。
其次是结构。大多数学生的毕业论文结构宏大,章节繁复。一般格式是绪论概述、案例分析、未来展望、结论教条的新八股论文模式。一篇几千字的论文可以拼装成5—10章10—20节的庞大结构。造成论文论题还未展开、论点还未摆出就草草结论,因而出现论证不够、字数拼凑的问题,形成章节与文字、章节与章节、章节与题目之间的脱节。
分析其原因,此类书籍章节似的论文写作,与大学之前的应试教育有关。学生习惯往现成的框架里填材料,根据框架结构去找资料,不是从收集材料到发现问题或有兴趣点的有感而发,很多学生是想当然地开始写论文,常有学生还没收集多少资料,题目和大纲已经完成,写到后面的结果只能是削足适履。章节之间的逻辑联系问题,则反映出艺术类学生理性思维能力薄弱的问题,对此问题,就得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按科学和理性的方法进行讲授,这早在上个世纪的德国包豪斯大学就已经进行了探索。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理性认识能力,在教学上不妨好好研究和利用国外成功的培养模式以合理进行课程设置。此外,艺术类本科生论文写作依然要遵循文科生论文写作的要求,体系规范,逻辑严谨,非艺术感想和散文写作。,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多阅读,也可有意去选修一些人文课程,比如哲学和理工科课程,完善知识结构,丰富认知。
再次是内容。由于毕业论文题目太大和结构繁杂,论文内容自然不实,论述时凑字数,论证自然也无以构成有说服力的逻辑链,因为所有论据不是来源于生活和实践,甚至有学生从网上拷贝、剪贴、拼凑论文。出现论点与论述不符、行文论述不平衡、论证无力等问题。
论文写作要有感而发,发现问题,又有兴趣之后,就要用科学、理性的方法去研究和分析,不能停留在现象表面,要努力揭示现象背后的本质。无感而发或为论文而论文的写作,只能是凑字数,论证无力。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于学习艺术的学生来说同样重要。社会生活是艺术创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手中之竹”是建立在“眼中之竹”和“胸中之竹”的基础上的。北京高校的艺术类学生有着地方院校无法比拟的资源和信息优势,798艺术区、草场地艺术区、中国美术馆、今日美术馆、首都博物馆、故宫博物院、高校内部艺术馆等艺术类展览集中的地方,都是学生课本学习之外丰富学识、获取灵感的地方。虽不要求学生有一鸣惊人的创新研究,但至少要有感而发,通过论文写作学会和掌握一种理性分析和思考问题的科学认知方法。
是用词。论文语言表述要求无误。这里涉及语文的词汇运用问题。论文写作一般从解词入手,特别是关键词理解和使用尤为重要,而学生毕业论文中忽略对基本词义的理解,常常望文生义,似是而非,结果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这是一个语文基础问题。主要是缘于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薄弱,以至于对遣词造句和语法没有很好地掌握。针对此类问题,主要是大量阅读经典范文,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兴趣和专业方向,有针对性地阅读一些治学严谨的大家、学者的专著或论文,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书中流畅、规范的用词造句自然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如何有效、科学地解决以上问题,以提高国内艺术类本科生论文写作水平,笔者有以下三点认识。
一、转变认识
师生要对毕业论文写作有正确认识,不能只肤浅地认为毕业论文只是写一篇文章而已,关键是要认识到通过论文写作,使学生掌握一种科学的逻辑思维方式,即能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所谓“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之用”。
二、论文课程设置
艺术类学生论文写作能力的提高,需要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简单地讲,就是上什么课、怎么上的问题。比如,高校开设的大学语文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就不能仅仅局限在对经典名著的赏析上,还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不同文体写作的规范模式,这对从高中到大学从未经过正规论文写作训练的学生来说很重要,这门课至少要做好这种衔接。艺术类专业理论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就不能局限在艺术现象的解读上,更要透过现象发掘本质,而这个学习过程就是理性分析和研究的过程。艺术院系可以开设论文指导课程,提前了解和掌握专业学术论文写作的要求和方法,为日后的毕业论文写作奠定基础。
三、论文指导应由理论教师负责
很多学生为了自己方便,论文和毕业设计都选择了一位教师指导。专业老师既指导艺术创作,又指导论文写作。但论文写作毕竟是一个理论研究的过程,不管从资料的搜集和整理还是论点论证的把握,理论老师比专业教师经验可能更丰富些。因此,建议理论和专业教师各负其责,分别指导论文和毕业设计,这样责权明确,使每位教师对学生论文的指导更专业、更有效。
总之,学生论文写作能力的提高,需要院系领导、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首先在思想上重视,合理设置课程,然后在具体的教学环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来提高艺术类学生理性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真正有创新意识的学生。
作者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
艺术毕业论文:在毕业论文写作中开展经典艺术作品专题探讨的研究意义
摘 要: 在毕业论文写作中开展经典艺术作品专题探讨的研究,是检验教学情况的综合体现,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桥梁。在探讨中,我们不仅要把文化知识与艺术专业融会贯通,而且要把探讨的过程视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对民族文化艺术经典作品的一次继承和创新的尝试;在探讨中,要注重已有的文化知识和艺术专业特长,善于使用思维方式,使毕业论文写作各具专业特色;在探讨中,努力做到真正地掌握学习方法,树立良好的文风,使得艺术实践与理论分析的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努力使自己成为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德艺双馨的艺术人才。
关键词: 毕业论文写作 经典艺术作品专题探讨 意义
在毕业论文写作课堂教学中开展经典艺术作品专题研讨,不仅是为了有效地提高毕业论文写作的水平,提高毕业论文写作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更是为了端正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的态度,树立正确的认知观念,摸索毕业论文写作教学指导的方法,寻求提高学生写作质量的途径。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毕业论文写作中开展经典艺术作品专题探讨的研究,有利于经典艺术作品的继承和创新。
同志曾经指出:“推进文化发展,基础在继承,关键在创新。继承和创新,是一个民族文化生生不息的两个重要轮子。”从他的讲话中我们可以明确地知道,继承和创新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是辩证的统一。没有继承就不会有创新,继承是手段,创新是目的。缺少了继承,创新便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法捷耶夫在《谈文学》中说:“现代世界进步文学是过去文学发展中一切成就的自然而然的――可以说是――合法的继承者,同时他们又在人类艺术发展中向前迈进了新的一步。”海明威1954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但他并没有去参加授奖仪式,由美国驻瑞典大使代读的书面发言中有这样一段很著名的话:“对于一个真正的作家来说,每一本书都应该成为他继续探索那些尚未到达的领域的一个新起点。他应该永远尝试去做那些从来没有人做过或者他人没有做成的事。”[1]这些论述,阐明了继承和创新的核心精神,就是要求人们不断地去研究、探索、前进。继承和创新不仅延续着传统的艺术特点和优势,创造着新颖鲜活的内容和形式,更应该具备时代的理想和精神。对此,无论是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还是艺术家都有过深刻的阐述。马克思曾经指出:“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2]这里我们可以认识到艺术的继承性体现在内容和题材方面。画家吴冠中说:“风筝不断线。”[3]他告诉我们继承和创新必须立足于民族的土壤。“只有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才能跨越前人探索过的阶段,并以前人的成果为基础,去进行更高层次的探索和创造。”[4]从这句话里,我们清楚地看到继承和创新是艺术发展的历史趋势。艺术是无国界的。任何民族的的艺术成就,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所以继承和创新不仅体现在毕业论文写作教学对经典艺术作品的专题探讨上,而且体现在平时日常的文化与专业的学习的各个方面。
在毕业论文写作中开展经典艺术作品专题探讨,不仅仅是对文化艺术继承和创新的尝试,而是要运用恰当的思维方式和已有的知识与专业实践,致力于使自己的学业与社会保持零距离的一次冲刺。所以在毕业论文写作课堂教学中,我们选择舞剧《一把酸枣》作为专题研讨的材料,其目的就是希望通过这样的研讨以点带面,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文化艺术的海洋,经典作品不计其数,但该剧在舞蹈艺术领域和学术上不仅对中华民族文化作出了独特的贡献,而且曾获得过国家舞台精品剧目等多项大奖,它不仅是舞蹈艺术中的一朵奇葩,而且是山西打造文化强省的一个窗口。如今该剧已成为晋商文化的一个闪亮标志,是全国艺术职业教育走产学研相结合发展道路的成功典范。翻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的舞蹈史,人们就可以清楚地了解舞剧《一把酸枣》在民族文化艺术上的地位和贡献。
大型舞蹈史诗《东方红》,及时次用歌舞的形式,展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翻身得解放的历史;民族舞剧《丝路花雨》,及时次用民族舞的形式,赞扬了丝绸之路上,英娘不畏强权同当地恶霸斗争的故事;《黄河儿女情》《黄河一方土》《黄河水长流》,这三部作品凭着土美、怪美和丑美,歌颂着浓郁的民族风格、地方风韵和时代风采;《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及时次用芭蕾舞的形式把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打土豪、斗地主,妇女翻身得解放的故事展示给了观众;舞剧《一把酸枣》却是及时次把晋商搬上了高雅的舞蹈艺术的舞台。
再从艺术职业院校的学习状况看,无论是文化还是专业课的学习,平日里教师们传授的虽都在文化艺术经典的范畴,但是有些学生往往在学习中把教师传授的技巧简单化,一味地只是找窍门;有的遇到一些问题解决不了,就只好把艺术专业的学习“神秘化”,其结果是“望艺兴叹”;还有一些学生虽然学了一着两势,就感到足可以称“星”了。这些学习现象直接影响到毕业论文的写作。在毕业论文写作课堂教学中,开展舞剧《一把酸枣》的专题研讨,不仅可以继承和创新艺术的内容和形式,而且可以把日常的学习做个总结和比较,更可以激励学生们发扬舞剧《一把酸枣》的制作精神:“探索、创新、开拓”。在教学的同时突出学院的艺术品牌,体现学院的办学定位,对于形成地方院校的乡土校园文化风格,提高毕业论文程序性认知规律的掌握,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突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探讨晋商独特精神的生命状态和生存状态,以及晋商对人类文化艺术的贡献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在毕业论文写作中开展经典艺术作品专题探讨,不仅需要继承和创新,而且需要运用写作知识、民族文化常识和艺术概论常识。
“常识是人们普遍掌握的道理。不管到什么时候,艺术总难免要承担普及某些社会常识的任务”。[5]但是这些常识和“知识本身并没有告诉人怎样运用它,运用的智慧在于书本之外。这是技艺,不体验就学不到”。[6]现代社会信息的时代,知识是公益性的,经验才是专利,从知识的学习中获取智慧才是学习的较高境界。在毕业论文写作中开展经典艺术作品专题探讨,就是运用智慧,促进学生自觉学习毕业论文知识完成毕业论文的一个过程。教师的任务就是指导学生运用毕业论文写作知识,开展经典艺术作品专题探讨,解决写作中遇到的问题,以至于将来步入社会时能“承担普及某些社会常识的任务”,从而体验“写作则能使人”,[7]能够自我认识的快感。正如罗丹所说:“艺术,就是所谓静观、默察;是深入自然,渗透自然,与之同化的心灵的愉快;是智慧的喜悦,在良知照耀下看清世界,而又重现这个世界的智慧的喜悦。”[8]毕业论文写作就是运用语言艺术分析音乐、舞蹈、色彩等艺术现象的一个过程,它是促使学生了解世界的一个认知过程。因此,在毕业论文知识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像学习艺术专业那样充满感情和耐心,而且要用“锐利的眼光能够发现‘性格’,换句话说,就是能够发现在外形下透露出的内在真理;而这个真理就是美的本身”。[9]这里的“性格”,在毕业论文写作中的运用就是要求学生写出自己所学专业的特色,发现在艺术外形下透露出的内在规律。
在展开经典艺术作品专题研讨时,还要注意区别艺术专业学习与毕业论文写作思维上的不同。艺术,就是“通过塑造形象具体地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10]余秋雨在《艺术创造论》[11]中引用了克尔希奈的一段话:
立在周围世界一切过程与事物背后的伟大秘密,常常影像似的现出来或可感,如果我们和一人谈话,站在一个风景里,或花及物突然对我们说话。你设想,一个人坐在我对面,而在他诉说他自己的经历时,突然出现这个不可把握的东西。这个不可把握的东西赋予他的面貌以他的最个性的人格,却同时提高他,超过那人格。如果我做到,和他在这个我几乎想称之为狂欢状态里联系上了,我就能画一幅画,而这画,虽然紧紧接近他自己,却是一种对那伟大秘密的描绘,它归根到底不是表现他的个别的人格,而是表现出了世界里荡漾的精神性或情感。这样远的摆脱了自己,以至于和一个别人能进入这项结合,这个可能性。……从这个阶段,用任何手段,例如通过文字或色彩或音调来创作,这就是艺术。
从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知晓艺术及艺术创作使用的多是形象思维。形象思维是通过感性形象来反映和把握事物、创造文学艺术的思维方式。其思维特点是:以表象为思维的中介,形象地反映事物和创造成果。也就是古人所说的“神与物游”、“思与境谐”;它不排除情感体验的因素,情感因素和理性因素可以在形象思维中相交织,相渗透;可以借助想象,超越时空界限,跳跃形式逻辑的思维程序,完成新形象的创造。正因为如此,艺术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要的思维方式。无论是语言艺术,还是表演艺术、造型艺术、综合艺术,它们都是在刻意创造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塑造出一种艺术意象和意境,一种心灵生活的图景。而毕业论文写作却是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方式,对艺术现象的感性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推导判断,作出结论。王力先生曾说:“撰写论文,及时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运用逻辑思维。如果没有科学头脑,就写不出科学论文。所谓科学头脑,也就是逻辑的头脑。”[12]逻辑思维要求人们必须冷静客观,周密严谨,认识、分析、总结事物时要剔除表面的东西和偶然的因素,达到对事物本质和内部规律的认识。但是同时我们还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在艺术里较高的层次是哲理性的艺术作品”。[13]例如舞剧《一把酸枣》,主人公小伙计虽然历经艰难获得了巨大的财富,但却误食了有毒的酸枣,以致命殇荒漠。这种财富与情感的巨大落差,充满了哲理,给人精神上巨大的震撼和惊醒。其中的《团扇舞》,不仅婀娜多姿,深受观众喜爱,而且表现了中国地域性的某时期的一种特有的人文现象:小脚女人的典雅、端庄。但在我们的习惯思维中,一提起小脚女人便认为那是中国女性耻辱的象征,是很不情愿示人的。鲁迅曾在《藤野先生》一文中提到:“但他也偶有使我很为难的时候。他听说中国的女人是裹脚的,但不知道详细,所以要问我怎么裹法……”舞剧编导抓住了女性这一时期的生存状态,运用逆向思维的方法,使观众能够从另一个角度审视历史文化现象。这就是艺术运用哲理的魅力。这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说:“艺术进入哲理的领地,也是人类在审美领域的一种整体性超越。”[14]这样看来,在毕业论文写作中开展经典艺术作品专题探讨,既要运用形象思维,又要使用逻辑思维。这不仅仅因为“逻辑修辞使人善辩”,[15]而且逻辑思维可以指引你理解艺术
形式的较高境界。
三、在毕业论文写作中开展经典艺术作品专题探讨,注意各种知识的融会贯通和思维方式的运用,有利于改变学习方法,端正文风。
这种研讨可以从课堂结构上改变满堂灌的教学形式,进一步明确教师的任务。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学活”。这种结合与改变是“学活”的一次努力,是发现真理的一次锻炼。这种锻炼,主要强调的是亲自动手的能力。这种结合与改变正如第斯多惠所说:“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16]这种结合体现了“教学做三者合一”[17]的教学理念,这种教学理念的运用将改变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学习,从只听毕业论文写作知识到与教师一起研究材料,从感性地接受模仿到理智地总结分析,从互联网上拼凑材料到专研学院的品牌,从接受法到问题法,从填鸭法到研究法。这些学习方法的改变,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自觉地进行研究性学习,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学会如何学习,同时发挥自主性和参与性,提高思维的创造性。从学生的角度说,这是调动所学知识独立完成某论题研究的一次“实战”,是获得治学能力的一次严格的锻炼,是学习阶段获得学业成绩的冲刺、拼搏。从学院来说,是对学生几年来学习成果的一个的考查、衡量,是对其独立动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次综合检验。在毕业论文写作中,开展舞剧《一把酸枣》的专题研讨,不仅是对毕业论文写作的强调和看重,而且锻炼了学生学习方法的运用,实际上是学生对知识的自我检验,是对将来职业能力的一个重新认识和定位。它不仅有利于独立思考的形成,更有利于适应社会就业能力的提高。
在毕业论文写作中开展经典艺术作品专题探讨,不仅使我们的学习方法得到改变,艺术实践与理论分析的能力得到提高,而且有利于端正文风,避免拼凑、堆切、应付、抄袭现象的发生。这样的专题研讨,可以从各个专业的角度,系统地分析、鉴别、对比、吸收经典艺术的精华,收到学习实效。欧、美等国的高等学校对学生写作论文的能力都有严格的要求。像哈佛大学在有关的“校规”中就明文规定:学生论文写作如不及格,必须照章补课。日本的很多大学,毕业论文写作如果不合格,学生是不能毕业的。学生论文写作的水平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位的获得和职业的谋求,因此学生岂敢等闲视之、草率应付,而是视为学习阶段中的一件大事。[18]如今我们国家在“科教兴国”思想的指导下,教育的考核制度渐趋严格。尤其是艺术院校,这几年对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的撰写逐步规范化,要求也很严格。这样不仅极大地锻炼了学生艺术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能力,而且检验了教学,更在全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现在许多用人单位把毕业论文写作考核制度的情况作为招才引将的必备条件进行考虑,因为这是提高单位人才素质、提高办事效率的一个非常必要的措施,同时也保持了论文制度的生机和活力,必将会进一步促进院校毕业论文写作及考核制度更加规范合理,使教学结构更加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为祖国和人民培养德艺双馨、和谐发展的艺术人才。
艺术毕业论文:艺术系毕业论文-试析艺术民族性与世界性
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
文章以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材料探讨了艺术民族性与世界性。提出艺术世界性不等于美国化,也不等于欧洲化。艺术的世界性不以某一国、某一地区的艺术样式为标本,它同样处于发展之中。保持艺术的民族性不能夜郎自大,不能无视他民族艺术精华;吸收他民族艺术精华也不是将民族个性消解。我们不能祈求拥有一种包含一切艺术之优点的艺术,应不断吸收他民族艺术的精华,以完善和发展本民族艺术。在世界艺术的大舞台上,民族性才有意义,离开这个舞台不仅其艺术的民族性将失去光彩,艺术的世界性也不复存在。
艺术的民族性是指“运用本民族的独特的艺术形式、艺术手法来反映现实生活,使文艺作品有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①具有民族性特点的艺术作品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艺术传统及审美意识,采用传统艺术形式创作,主要表现本民族人民群众的生活、思想感情、愿望和艺术审美情趣。
艺术的世界性主张摆脱桎梏、解放思想、抛弃民族文化传统,是一种超阶级的势力扩充。②就艺术而言,是一种能为多民族所接受、容纳的形式、内容。
关于艺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有以下两种观点,其一认为艺术的世界性超越民族性:由于时代的前进,文化艺术同经济一样会在相互借鉴的基础上趋于统一,形成具有同一特点的超越民族性的世界性艺术潮流,这种具有世界意义的国际化艺术将成为今后世界艺术发展的主流;其二认为艺术的世界性同样具有民族性。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随着艺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艺术民族性认识的深入,只有在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民族艺术,才能使艺术作品具有真正的民族性。
同志曾指出“近代文化,外国比我们高,要承认这一点。艺术是不是这样呢?中国在某一点上有独特之处,在另一点上外国比我们高明。……中国文化应该发展。……象西太后反对‘洋鬼子’是错误的。要向外国学习,学来创作中国的东西。……我们接受外国的长处,会使我们自给的东西有一个跃进。中国的和外国的要有机地结合,而不是套用外国的东西。……外国有用的东西,都要学到,用来改进和发展中国的东西,创造中国独特的新东西。”③
应当看到西方文化对经济落后的民族有着不可抵御的吸引力。正确认识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关系,对于处在世界各民族联系愈来愈紧密的今天尤其具有现实意义。
笔者以为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既不能等同,也不能截然分开。二者是互相联系又互相区别的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
首先,保持艺术的民族性不能夜郎自大;不能因为本民族艺术曾滋养过他民族文化而藐视他民族文化。
正如当我们看到一个乞丐大言不惭地向人们诉说其祖其父曾经是如何如何的高官巨富时,相信任何人都不会同情他,甚至有人会骂他是败家子。先贤的荣耀是我们民族的光辉历史,它应成为我们今天发奋图强的动力,而决不是我们招摇撞骗的旗帜或涂脂抹粉的面霜。当我们夸耀中国画的写意境界如何之高:气运生动、骨法用笔等等,而贬斥西画虽工亦匠,不入画品时,在某种意义上也在承认中国水墨画粗枝大叶,西画精雕细刻。二者相辅相成。有阳光照射就会有阴影存在,这是人们早已深悉的道理。中国水墨画追求无暗面的画面效果,实则是在表达一种理想的追求、美好的向往,向往着这个世界没有黑暗、没有阴影,希冀我们的主人前途明媚、无上荣光。世界上能找到没有明暗对比的事物吗?孔雀开屏时,难免会将它难看的屁股展现无疑。万事万物无不如此。艺术应该保持本民族的独特个性。艺术世界的缤纷多彩由无数不同民族、不同艺术个性的艺术家组成。很难想象有24小时各民族艺术失去本民族的艺术特色,全人类仅拥有一种艺术样式、艺术风格、艺术语言甚至表现内容时会怎样。这24小时不仅难以想象而且根本不可能存在。即使到了共产主义社会,艺术的民族性也会象自然界中的花花草草千姿百媚一样,呈现出一派缤纷的景象。如果存在一种世界性的艺术样式、艺术风格、艺术语言,那么这不仅标志着艺术的消亡,也是人类社会的悲哀。花红柳绿相辅相成,世界艺术的繁荣也要求必须保持各民族艺术的个性。
斯大林同志曾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共同体”作为民族特点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标准。那么,是否存在艺术民族性的标准?或者说,什么样的作品才称得上是具有民族性的作品?这不是一下子能够回答的。艺术的民族性本身也不是一种样式,而是百花齐放的。这“花”来自艺术家各自对传统的选择,来自个人的生活体验、人生体验、情感体验,甚至来自艺术家对民族艺术因素独特的吸收、借鉴。正是这些相异性使艺术的民族性本身也是多样的。艺术的民族性相对于艺术家个人创作而言又是一个共性的概念。艺术家的“个性”是它的基础。没有艺术家的创作个性也就没有民族艺术。所以,倡导艺术民族性时必须同时提倡艺术家的创作个性。
其次,保持民族性不能无视他民族艺术精华,吸收他民族艺术精华也不是将民族个性消解。
艺术世界性不等于美国化,也不等于欧洲化。艺术的世界性不以某一国、某一地区的艺术样式为标本,而且随着各民族艺术的发展,艺术的世界性同样处于发展之中,不是一成不变的。
中西融合不是将一瓶红墨水、一瓶黑墨水倾注在一起的黑红不分、非此非彼、非驴非马。就艺术而言,这不仅不必要,而且不可能。中西融合之“融合”是为了吸收他民族文化艺术之营养,正如人吃猪肉、羊肉,不是为了使自己变成猪、羊一样,这种吸收、借鉴,绝不是外表的摹仿、复制、克隆,而是为我所用,用以滋养我们的身心、我们的艺术,强我们的身、健我们的体,发展我们的民族艺术。
“如同我们对于食物一样,必须经过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肠运动,……然后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④众所周知,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吸收了东方乃至非洲原始艺术的精华,但西方艺术没有被东方艺术淹没。我们今天吸收、借鉴他民族的艺术精华,必须具有明确目的,即为了促进本民族艺术的发展。
在今天这样一个被称为“地球村”的信息时代,若要求一民族艺术洁身自好、守身如玉不受他民族艺术丝毫影响,象牛郎、织女隔河相望而又互不倾慕,实在太难;如果要求艺术家在艺术荟萃的大花园中只采摘本民族艺术之花而对他民族艺术的奇花异草毫不动心,也实在难为我们的艺术家。“物以稀为贵”那种他民族拥有而本民族缺乏的事物,常常具有极大的诱惑力。正如人们常常不满足粗茶淡饭而追求饱眼福、饱口福一样,吃腻了大鱼大肉的贵族会对布衣之食垂涎。在不断的喜新厌旧和怀古中人类创造了今天的文明、今天的艺术;人类也会在新一轮喜新厌旧和怀古中创造出明天的新生活和新艺术。
只要各民族间的交往存在,艺术的交流就不可避免地会存在。艺术的民族性只有在与他民族的交往中,在世界艺术的舞台上展现自己的美丽并不断改变自己的舞姿,才真正具有魅力。对待西方艺术、西方文明既不必咬牙切齿,也不必趋之若骛。西方各种艺术既不是洪水猛兽,也不是济世良药。
我们不能祈求拥有一种包含一切艺术之优点的艺术,这不仅不可能,而且无意义。我们也不必抱残守缺、孤芳自赏,我们应不断吸收他民族艺术的精华,以完善和发展本民族固有之艺术。同样我们也应看到,有些民族艺术、民间艺术并不具有世界性。我们的民族与世界其它民族一起构成一个大部队。我们不必裹着小脚、拖着长辫在世界文化的行列中行走。任何民族都不必亦步亦趋地跟在他民族艺术后面接轨。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并不拒绝污泥提供给它的养料。只有站在本民族及他民族前辈两个肩膀上,才能成为当代艺术的巨人。无论是艺术家还是艺术欣赏者,不仅要对本民族的艺术传统进行选择,对他民族的艺术也必须用我们的量规加以规范、选择。我们应提倡创造性地继承吸收,避免奴隶般地因袭。
在世界艺术的大舞台上,民族性才有意义,离开这个舞台不仅其艺术的民族性将失去光彩,艺术的世界性也不复存在。
艺术毕业论文:影视艺术系毕业论文—生命的凝视
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
享誉国际的波兰电影大师奇士劳斯基(kieslowski),已于三月十三日走进人生旅途的一站,弃世而去;享年五十四岁。消息传来,令许多关心电影文化发展的爱好者感到痛惜,国际影坛又失去了一位具有人文省思的导演(注一);没有想到他的「三色电影─《蓝色情挑》、《白色情迷》与《红色情深》─竟成为绝响之作。
此刻在我的脑海里,不断地交替浮现《红色情深》里孤寂的退休老法官和奇士劳斯基黯自思索的脸孔;不知他会如何看待自己的一生和这世界?在一股扼腕叹息与信仰探求的驱使下,尝试从奇士劳斯基惊艳欧洲的成名之作《十诫》和「三色电影,一窥他的宗教信仰和人生信念。
其实,奇士劳斯基的电影事业是滥觞于记录片;独特的拍片风格使他在六十、七十年代的波兰影坛独领风骚。在他的片中不断地揭示共产社会制度之下的生活困境,以及共党政府的不实宣传,企图唤醒当时社会的良知;后来与电影界菁英份子,如华依达(wajda)、赞努希(zanussi)等人,推动『道德焦虑电影(cinemaofmoralanxiety),强调政治和社会改革的意识。
奇士劳斯基视记录片这个媒体可以忠实地描写人世;他曾说过:『当我拍记录片的时候,所拥抱的是生命,接近的是真实的人物、真实的生命挣扎,这驱使我更了解人的行为─人如何在生活中克尽其责地扮演自己。因此,他常投注许多的时间来观察周遭之人的生活,并关心人在波兰这样的社会现实中如何自处。
然而,奇士劳斯基亦了解到拍摄记录片先天上有一道难以逾越的门槛:在真实的生活中,人们不会让你拍到他们的眼泪,人们想哭的时候便会把门关上。当摄影机接近人这个主体时,人就渐渐在镜头前消失了(注二);于是,他便将拍摄兴趣转向剧情片。但是,在后期的剧情片作品当中,仍然是以一些想法和信念为主;重视个体的生命和生活,仍旧维持早期拍摄记录片的原则。
奇士劳斯基宣称他所拍的每一部电影,除了《工人》之外,都是在讲论人的,而非政治的故事。经过三、四十年社会政治动荡不安的生活历练之后,他觉得政治其实并不是如此的重要。当然,从某个角度而言,政治可以决定我们的社会角色、生活型态、以及外在的生活举止;但是却无法干预或是解决最重要的人性内在问题。
因此,当他摆脱政治的压迫性桎梏之后,电影的创作主题就明显地深入触及普遍而人性化的生活课题─人性的本质为何?何以为人?以及人的命运等问题(注三)。
八o年代中期,紊乱和脱序的社会现况宰制著波兰,紧张无望的情绪,以及对未来生活的恐惧,弥漫在社会各阶层人民的心中。奇士劳斯基说道:『我们生活在一个艰难的时代。在波兰任何事都是一片混乱,没有人确切知道是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甚至没有人告诉我们为什么要活下去。或许,我们应该回头去探求那些教导人们如何生活,最简单、最基本、最原始的生活原则。(注四)
他尝试回头从民族文化传统中撷取灵思:改编圣经伦理道德诫律─十诫;拍摄十部描述关于十到二十位都会男女的故事,他们各自面对生活中道德与伦理抉择的困境。每部电视剧情短片所讨论的道德议题,并不是直接引自圣经十诫中的某一条诫律;相反地,他却将十诫教义重新诠释(注五),或是根本的偏离,以背道而驰的辩证态度,反映出将十诫教条化的荒谬性(注六),逼使观众思考它的真义。
因此,对于每部影片所提出的道德困境,奇士劳斯基从未提出任何的解答,而只是留下一个开放式的结尾,让观众自己去思考评判。所以,在他许多部电影的结尾,总会出现主角黯自思索的画面,让观众直视生命中道德两难的抉择困境;因为,这是我们无法逃避或是摆脱的,必须勇敢无畏地面对它。
奇士劳斯基拍摄《十诫》时,已将拍摄的重心从外在政经环境的描述、社会事件的影响,转为人物的内心世界的挣扎,尤其是那些回到家里,便关起门面对孤寂自我的人们;他尝试去发觉他们到底是怎样的人,以何种的生活原则与他人互动。因此,他抽离影片的社会政治背景,架构在一个封闭的生存空间、人物故事反覆循环的结构中,在在地显示他想要建筑一个空中阁楼,以探索人的精神和信仰世界、宗教与道德的冲突,以及人际间的疏离异化关系。
奇士劳斯基认为每一个人─不论生活在何种政治制度之下──都有两张脸。一张脸适合在外面的世界装戴,戴给陌生人看;另一张脸则是赤裸地摆在孤寂自我的面前。因此,在每天的人际互动与人事处理过程中,我们所有的作为和决策,都是没有其他出入的结果,永远不能十分笃定地说:『我很诚实或是『我不诚实;『诚信是个极其复杂的组合--常是两害相权取其轻的选择。
在构思《十诫》的期间,他常想到这些问题: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谎言?什么是真相?何谓诚实?何谓不诚实?它们的本质为何?又该以何种态度来对待它们?奇士劳斯基认为能够提供的仲裁标准的确存在。不过,当他说他想到是上帝时,指的是旧约的,而非新约的上帝。
旧约的上帝给予所造人类极大的自由与责任,他观察我们的行为而加以赏罚,想求得他的宽恕是不可能的;而新约的上帝却是为蓄著白发,宽容而良善的老头子,无论我们做任何事,都可以得到他的原谅。但是,他却不认为这个世界有正义这回事,而且我们永远无法得到它。的正义存在我们心中的那把秤上,而我们的秤又非常微小;我们又卑微,又不(注七)。
事实上,在《十诫》影片中,最被奇士劳斯基看重的是对生为人与做人价值的尊重;因为『新生命的降临是美好的(出自《第二诫》中丈夫安德瑞之口),以及『没有任何的思想和理念比孩童的生命更为重要)(出自《第八诫》中伦理学教授苏菲亚之口)。
然而,上帝的问题在片中并未直接地被提出来讨论;在《第八诫》中只是被引喻为「那个住在我们内心的人,作为良心的声音与道德评判的标准;只有在《及时诫》中小孩保沃问其姑母:『上帝是什么?姑母并未直接回答他,而以拥他入怀的方式来说明上帝是爱。可是当保沃因溜冰而溺毙时,奇士劳斯基似乎藉著其父推倒教堂里圣坛之举,质疑了千古以来虔诚信徒心中坚守不移的信念。
《十诫》影片中的每一诫都是可以成为各自独立的单元,而导演也动用了不同的演员和摄影师,来赋予此一系列不同的情感、风格、与视野;不过,各诫影片中也有一些相同的基调,例如单调的色彩、同一样式的房屋、以及一位神秘的「沈默目击者,贯穿各诫主角面临抉择的关键时刻。
这个神秘人物曾引起各界人士臆测纷纷,他到底代表了什么?命运?天使?上帝?还是奇士劳斯基自己?奇士劳斯基曾如是说道:『他对情节没有什么影响;但是,当他出现时,会引导剧中人去思考他们正在做的事;他是一个思考的源头。他凝视剧中的角色人物,让他们对自己提出问题。但是,我个人认为这位『沈默的目击者是奇士劳斯基心中『不说话的上帝。当他颁布人间的道德规范──十诫──之后,便以冷冽的目光,偶而带点责难,注视著芸芸众生的一言一行;当人们面对生活中的道德困境时,十诫却成为逃避抉择的藉口。
在《及时诫》片头开始,这位「沈默目击者的出现具有象徵意义;他坐在湖边取暖,而这个湖却淹死了《十诫》影片中问『上帝是谁?的小孩。因此,我个人认为神义论(theodicy)应是奇士劳斯基信仰的障碍;在他的绝响之作--「三色电影,就放弃了与「不说话上帝的对话,而代以机缘巧遇(chancemeeting)来面对生命中不可知与不可解的挣扎。
如果说《十诫》是八十年代末期最重要的信仰反思之作,那么「三色电影--《蓝色情挑》、《白色情迷》、《红色情深》--便是九十年代初期最深刻的人文探索瑰宝。
奇士劳斯基延续《十诫》影片的构想--以当代的观点,从人性心理出发,深究现代都会男女的心灵困境,并印证旧约圣经的宗教诫律关系和价值意义;重新探索西方世界追求的人类文明精神--自由、平等、博爱,并尝试从人性化、隐私和个人的层面,来探求它对人类心灵重建的现代功能与意涵。
《蓝色情挑》的序场始于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顿失丈夫和女儿的女主角茱莉,选择了斩断所有人际关系,逃离旧时生活的「自由;影片中从未出现她探访墓园或是观看过去的居家生活相片。茱莉已下定决心,刻意遗忘过去:拍卖旧宅家俱、安排佣人与年迈母亲的晚年生活、丢弃丈夫生前未完成的音乐稿件,以及隐居在无人认识的小公寓里,重新开始「新而自由自在的生活。
但是,因著情感和嫉妒的缘故,茱莉又不可避免地卷入他人的生活之中:与丈夫助手奥利维的情感纠葛、妓女露西耶的友情发展,以及丈夫情妇多明妮的爱妒交杂,这些人事情感威胁著她的新自由,这是她无法逃避和控制的一面。
奇士劳斯基在剥除所有表象的自由之后,让我们看到更深一层自由的真义--精神与灵魂的自由;受造有限的人类到底拥有多少自由呢?
《白色情迷》片首的法庭答辩词--「平等何在?,道出了一位旅居异国、言语不通、性生活失调,因而导致婚姻失败的波兰男子卡洛的不平之鸣。
因此,当他历经千辛万回到祖国波兰之后,便不断地藉由不法的经济手段,快速地累积财富;,计诱前妻飞抵波兰,在证明他的男性雄风之后,就诬陷前妻以谋害亲夫之罪入狱,使得女主角多明妮饱尝身为异乡人的不平等对待。
奇士劳斯基选择法院--现代文明制度用以落实「法律之前,人人平等理念的机制--开展「平等追寻的主题,正显示出他洞悉人类追求平等的矛盾:每个人都想「更平等。
「平等在「白色情迷影片中隐含一种权力的拉扯,带有强烈的政治气味,包括两××*情的政治、法国与波兰两国社经发展的政治、波兰与苏联两地人命生死的政治,以及因落实平等理念所需威权的政治;显示出人类除了出生与死亡二个生命环节平等之外,在生存的过程中,何尝真正平等过?
《红色情深》是三色电影系列的一部,亦为奇士劳斯基导演生涯画上的句点。由《蓝色情挑》唯心观点,诠释精神与灵魂存在的自由真谛,转入《白色情迷》由唯物观点剖析欲望扭曲下,人世间追求平等的种种假相;而《红色情深》则综合以上二片的大成,无论在视觉上、主题上都为三色电影作了博大精深的总合(注八)。
《红色情深》开场那段电话线路的推轨镜头,音轨满布了密密麻麻的对话,点出了电话作为二十世纪科技产物,不仅不是沟通人与人之间情感的工具,反而常使相爱之人陷入猜疑、困顿的情境;电话线两端的人藉著话筒刺伤对方,彼此煎熬。
《红色情深》是一段孤寂老法官和热情少女相互提携、启聩的生命成长之旅:老法官的窃听行为,使得女主角范伦媞娜明了人心灰暗的一面,即使我们关心别人,替别人著想,亦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而女主角的热情关爱,则将生命的阳光引进老法官灰黯萧寂的心田,使得他能够破茧而出。
博爱的精神在本片中显现于法官对待小狗的情感上;老法官曾对他的牧羊犬希妲的生死无动于衷,随著希妲产下七只小狗之后,他将它们抚抱于身,对小狗态度的改变,亦如实反映他重新以悲悯的眼光关注人世(注九)。
此外,「三色电影中的角色,时常在他们的生活中相互擦身而过,却从未与对方生命发展具有意义的关系;甚至两个未曾谋面且身处不同时代的人,竟不断重覆彼此的生命轨迹,例如《红色情深》中老法官与年轻法官奥古斯特的故事,生命情境中似乎充满了许多同样难解的机缘巧合之事,有待每位角色真诚地面对与抉择。
奇士劳斯基似乎比我们多一对眼睛,看到生命困境的映象不时地在人生角落中重演,必须以爱来回应。在「三色电影中有一椿共同出现的小插曲,便是一位佝偻的老太太吃力地要把玻璃瓶放入垃圾桶内。
《蓝色情挑》的女主角茱莉沈浸在新生的自由里,未曾意识到她的存在;《白色情迷》里顿失一切的男主角卡洛,看著比自己更无助的老太太,嘴角漾开幸灾乐祸的微笑;直到《红色情深》的女主角范伦媞娜才伸出援手,帮助老太太将瓶子放入垃圾桶(注十)。
奇士劳斯基透过此一小插曲,道出了「三色电影的主题与他的人生信念:孤独的个体惟有靠著彼此的关爱和互助,才能重建心灵与自我救赎。然而,这样的救赎仅止个人的责任和能力范围之内;作为一个导演的他,也仅能救助他所创造的角色--《红色情深》片尾海难幸存的人。
「三色电影是奇士劳斯基用现代的眼光诠释法国大革命以降,人类追求自由、平等与博爱的努力,以及其中所遭受到的挫折与失落感。他对此问题并没有提供一个标准的答案,只是深刻地刻划生命中的困境供我们深思;因此,三部影片的结尾都是主角流泪黯自思索的脸部特写。
然而,在这人们挣扎思考的尽头,却潜藏了上帝流泪启示的开端(约翰福音11章35节:耶稣哭了。这是圣经最短的经文,表露出最深的情感)。惟愿圣灵光照世人,让世人看见只有在基督里才有真正的自由,--「天父儿子若叫你们自由,你们就真自由了;真正的平等--「以谦卑束腰,彼此顺服;以及真正的博爱--「恒久忍耐,又有恩慈,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计算人的恶。时处台湾社会失序、价值混乱、以及心灵受创的今天,盼望上帝的救赎大爱能透过他的儿女们,早日降临在失去生命方向的台湾人民身上;以此救赎之爱作为心灵重建的泉源。
艺术毕业论文:艺术设计毕业论文:陈醉绘画艺术解读
常言,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么多年来,我始终觉得陈醉先生的“窗户”不仅明亮,而且总有一种带着冲击性质量的“光子”透射而外。尽管熟悉往往会抹掉感官印象的棱角,但它丝毫没有削弱我从陈醉目光中所领略的这种特别。反倒是熟悉的缘故,每当我遇到“犀利”“穿透力”一类的概念时,多会联想到他那特别的目光。
陈醉平时很随和,没有学者式的矜持。他时不时“幽”一“默”的“高级语言”玩笑,往往让人乐得前仰后合。虽然如此,我依然不敢妄加心理打探,以解这位长者目光的蕴含。但我相信,那是他超群禀赋、才情和旺盛精力的自然流露。再深入地接触到那些掷地有声的学术见解和别具一格的艺术风采,我深信赋予陈醉目光以“犀利”以“穿透力”的终究,是他用丰厚学养和人生阅历铸就的文化眼光。
承家学渊源,陈醉少时饱读诗书,抚琴习画,且因父亲戎马倥偬的不乏射骑精神的潜移默化,可谓“六艺”皆备。青年时,于大学追随敬业良师,刻苦学习绘画艺术。学成不久却赶上动乱,以致在“下放劳动”的“待遇”中,把沉甸甸的底层生活“课本”啃读一遍。1978年,命运垂青,陈醉在竞争中以优异成绩,考中恢复招生的及时届研究生,成为著名美学家王朝闻先生的入室弟子。从此,陈醉如鱼得水,学术与艺术并驾齐驱,一路辉辉煌煌,直执蟪芍场?lt;BR>由“我要当总统”的稚子之愿,到“不能把名字仅仅留在粮本里”的青年大志,早先就奠定了陈醉文化眼光的高远取向。后来的理论研究,尤其对“形式感”和“裸体艺术”的深入探索,则为其文化眼光注入更加明确的理性因素。概略地了解其学术的追求,对认识陈醉绘画艺术的神采无疑是必要的。
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对力比多的揭示,为本世纪文化哲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视角。在弗洛伊德看来,文明以持久地征服人的本能为基础。人的本能需要的自由满足与文明社会是相抵触的,只有克制和延迟这种满足,才能保障文明的进步。因此,人类发展的历史,乃是人被压抑的历史。在此历史中,人被规定为理性的存在,情欲、幻想、激情和希望等丰富的人性构成,则被逐出理性的现实,归入文明的禁忌或心理学的冷宫。如何解放包括情欲在内的丰富的感性世界,以“实现人性的复归”,便是以批判和改造压抑文明为己任的文化哲学的探索主题。
总体来看,陈醉的学术思考,属于文化哲学一路。拜读他一系列的学术著述,尤其那部影响深广的《裸体艺术论》,文化哲学的探索主题——他表述为“文化超越”,赫然纸上,通篇贯穿。
然而,陈醉的学术贡献不在于他以独立思考策应了世界范围的文化哲学思潮,而在于他立足中国文化的现实,把“文化超越”这一主题,径直导向被现实原则严密封堵的千古禁区——性意识和裸体艺术。这本身就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当年《裸体艺术论》的出版所产生的核爆炸似的影响,便是一个明证。更重要的是,陈醉秉承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传统,把艺术和人生问题相联系,使自己的学术思考以至艺术创作具有深刻的人生实践价值。锐利果敢的学术思锋,使陈醉相信人体美是人类对自身的审美感受,却特别强调这种审美情感的物化实践,即裸体艺术的创作与欣赏,始终是与人的潜意识欲望和性意识紧密关联的。正是因为它永远保持着与现实伦理既互相冲突又互为余补的微妙关系,裸体艺术才具有一般艺术或现实人体文化所不可替代的、特别而又永恒的文化功利。对此,陈醉表述为“欲望的升华”,“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或“人生情结的解脱”。即如他所指出:“裸体艺术,是人对自身审美感的物化,它是对现实人体文化的超越,以前者更上升了一个层次,不知多少人生情结,在这里得到了解脱!”(《裸体精神的追索》)
显而易见,陈醉没有像有些西方学者那样,以颠覆现实的偏激去寻人性复归的出路,而是慧眼识得现实生活可以拥有的“更高的层次”。在他看来,这个足以寄托人类更高理想的层次,由“欲望的升华”即“一种文化的超越”所构成,它的现实形态便是艺术。具体到人类感性世界的情欲或性意识方面,那就是裸体艺术。在陈醉的学术视野中,艺术不只是审美的,还是有文化功用的,是诉诸审美的人生问题的解决。这当然是深刻之见。
文化哲学式的艺术思考,作为意蕴深刻的理性成分,构成陈醉文化眼光的主体。凭着这种眼光,他不仅把“文化超越”的主题写在自己的著作上,而且将它表现在自己的画面里。在一定意义上说,陈醉的绘画创作,是其“裸体艺术论”的继续和展开,是其对艺术文化功用的验证和发挥,是其追求“欲望的升华”或“人生情结的解脱”的自我实践。他曾用“苦恼时的创造”一言概括自己的作品,其绘画创作的价值取向是自觉和鲜明的。
在我看来,陈醉80年代以来创作的一系列作品,都是“主题性”的,即追求“文化超越”的。但是,与一般主题性绘画力求物化思想概念的旨趣大不相同,陈醉绘画的“主题性”不是强调对某个确切概念的表现,而是将这种表现本身或者整个绘画行为本身,作为“文化超越”之实践主题的贯彻与实行。对他来说,画画和画面的形式化,不是手段而是目的自身。即如他的坦率表白:“我的一些作品,大多不是为了竞选展览而去绘制,所以对诸如题材、主题等‘常规项目’并未认真推敲。……更多的往往还是出于抑郁的排遣。”(《苦恼时的创造》)
本着别样而意深的“主题性”追求,他的作品包括油画和国画,尽管不乏情节性的具体描绘,却无法归结到某个思想中心。只因为在画面上展开的一切,不是概念,而是或眷恋,或创痛,或欣喜的情绪的吐露,是画家内心或潜意识中激越而又纠缠不清的感性心力的直陈。这种绘画追求,比之对概念的阐释或事件的记叙,更贴近绘画的特性,且有更高的要求。着意于心灵世界的排遣,特别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在流动的情感体验和静态的形式结构间找到一个的结合点。陈醉在这方面作过深入的探索,并颇有心得。他的代表作《空间,我们的》(油画,1982)和《熔》(油画1982),最初的画面是对留有美好记忆的自然景象的再现,然而实际呈现的具象“风景画”效果,却让画家深感“词不达意”。几经修改,仍不满意。后来,于琢磨中逐步将原先的自然形象抽象、幻化、“直至觉得寻找到了构成与心灵的透明点的时候,再一气呵成地将它画出来”,(《苦恼时的创造》),于是成就了目前的这种理想效果。他所找到的那个“透明点”,正是心理时间与形式空间的较大程度的契合。出于这次成功的探索,他80年代创作的大部分油画,多取抽象手法或表现式、印象式手法。显然,陈醉在艺术手法的选择上,绝不是唯表现形式的,而始终以“升华”、“净化”、“解脱”等绘画目的实现为准则。
陈醉不同凡响的绘画价值观,使他在追求自我理想目标的创作中,并不计较家派手法的纯粹性和构形逻辑的一贯性。在这方面他显得非常灵动,颇为“意识流”,甚至会不知不觉地顺随性情自动而形出偶发。《火祭》(油画,1985)一画,手法来源甚为丰富,它综合了写实主义的造型、表现主义的笔法、印象主义的色彩以及象征主义的构思和寓意。在画面上,画家唯我地调遣各家各派的手法,让它们各司其职、各显其能,并最终统一于、圆满于“我”的“文化超越”。就创作手法而言,最能体现陈醉个性的作品是《追思》(油画,1986年)。据画家自己介绍,在最初的草图中,他只画了一对抽象隐约的手。然而,画着画着,就多出了一只手;再画着画着,又多出一只手……等到作品完成时,线条交错构成的画面竟出现了五只手。手的“自动”增殖,不免让画家心生疑窦。但绝妙的是,有意或无意为之的画面,却有十分的效果。得意于出乎意料的成效和美好的过程体验,他权当一切是潜意识的驱遣,而不劳追根问底。现在来看,发生在陈醉创作过程中的这种偶然现象,自有必然之理。把人生问题诉诸审美解决的绘画目的论,自会使陈醉“沉醉”于绘画的展开过程,以致画笔不知不觉地随着心绪的流动漫游,在画布留下突破理性“草图”的灵动之迹。所呈迹象何以为手形,那只能说画家心中积郁了许多未曾释怀的关乎于“手”的人生情结。就这一点,我依然不敢打探他究竟为何的心理秘密。但我相信,陈醉作此画时,真的进入了“物我两忘”的境界,陈醉,沉醉矣。
以画为目的,固然比以此画为手段更利于也更需要达到这种大化之境。即便如此,要以油画取之,难度还是很大。此非画家不能也,乃油画“天性”之限也。油画对作画物理时间的相当要求,似乎注定它是为“写实”而存在,它不善于接纳变化无常的心理时间。陈醉在《苦恼时的创造》文中,坦述过自己面对面布却不得配合的深深的苦恼——他恨不得将一番惆怅洒落画布,画布却说:“先生,您得慢慢地来。”这种感觉真切而实在,没有商量的余地。画家日益高涨的“意写”心气,自然与之相去甚远。
也许这是原因之一,陈醉于90年代更多地投入国画创作。学贯中西的陈醉,以前也画国画,只是在这一时期,他对国画的“写意”品格有了更新的认识。凭着不断锐化的文化眼光,他洞察了国画的写意性与“文化超越”主题的默契。这种默契,于“升华”、“净化”、“解脱”的社会实践尤其是自我实践,无疑深具价值。于是,陈醉欣然向往,全力以赴,创作了一大批兼具审美意义和人生实践意义的画作。
这批几乎皆以女性的万千仪态为母题的国画作品,体现了陈醉按自己的学术观点阐释女性美、人体美的推进过程,也体现了他将自己的丰富修养集结于绘画的渐入过程。以《女娲》系列(1995)为界,他的国画创作实践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1995年以前的国画创作,其总体格局和倾向一定程度地延续了他表现在油画上的一般兴越,“陈醉式油画风”由强渐弱地吹过这一阶段的画面。它表现为对情节、情景的相对的讲究,对画面构成性、装饰性的追求;手法上有糅合中西的倾向,但更多地运用了现代绘画的造型手段,如抽象、分解、重构等;作品之间的画风变化,频繁而跳荡,多样而异趣。很明显,画家是在努力地探索各种可能性。这一系列的探索,赋予《故园明月在》(1992)、《长恨歌》(1989)《二泉》(1989)《乡思》(1990)、《谁染霜林》(1991)、《榕荫古渡》(1993)等作品,以殊异的风格和别样的情调。画家旺盛的创作热情和广泛的审美趣味,深厚的艺术功底和超强的变革能力,都在这些异彩纷呈的画面上得以说明。
与后期的创作相比,这一阶段的作品着重表现了一种“现实”的女性美。作为女性美的载体,画中女子不是来无踪去无影的仙女,她们有这样或那样的“现实背景”,来龙去脉是清晰的、合乎逻辑的。譬如,沐浴于盛唐温泉的贵妃(《长恨歌》1898)、踟蹰于断墙残垣间的摩登女郎(《传人》•1993),还有或徘徊椰林或掩以蕉叶的农家少女(《椰林深处》,1991;《细雨沙沙》•1992),等等。不言而喻,嵌入“现实背景”的女性美,使审美具有一种“合理性”。
《女娲》系列的推出,开启了一个更有深入之得的创作阶段。该系列依凭“神话”的支持,将女性美从“现实背景”中“抽象”出来,成为几无障碍和遮掩的“赤裸裸”的美。尽管《女娲》仍有某种过渡的性质,譬如它来源于神话,但端绪已经理清,把女性美提升到生活中的“更高的层次”的路数已经明了。“神话”很快就脱离了神话,显现出它的“理想”本质;“抽象”也不必委身于抽象手法或抽象的形,它的确切意义就是“理想化”。于是,接踵而至的裸体女子,虽有“现实”的感性特征和魅力,却毫无可供盘根究底的“现实背景”。女性美在后来这些裸体形象上,升华、净化为毫无羁绊和伪饰的“赤裸裸”的纯粹之美。“理想化”使女性美从现实中“超越”,它赋予审美以更多的“合情性”,审美对象也因此突破了“女权主义”的狭隘,成为抚慰人类感性世界的妩媚女神或观音。
诸多苦恼问题的解决,使画家的创造力得到进一步的解放。它带着画家激涌的热情、抑郁的思绪甚至或原始的欲望,带着画家化为心理图式的文气和诗、书、画、文的修养,喷薄而出,直泻卷面。迹化于幅间的,是一个出神入化的境界。对创作者来说,它包含着一种走笔如神游的快畅审美体验;对欣赏者来说,它透射着一种静观如神抚的沁心审美慰藉。
陈醉以往常用的画面意味的“线段”,在这一时期的创作上发展为中国气派的“线条”。它已非单纯的构形要素,而已然扩张、升腾为总揽全局的造型手法。“线条”的时间性,向变化无常的心理时间显示了无限的适应弹性。恨不得将全部情怀倾诉一尽的陈醉,终于得到了回答。画纸说:“先生,您看着办!”
他早年练就一手狂草好功,终于有了用武之地。他以书入画,写得或潇洒狂放、或缠绵细劲、或朴拙老辣、或天真简约的画面形象;他以书载文,兴起或哲理淡出、或趣味雅逸、或情意缱绻的画外意象。《空楼待归图》(1997)拙线漫笔勾一散坐沉思女子,竖长幅间的纯素空白把“等待”的时间性心理体验,和不曾迹现的丰富空间意象,表现得淋漓尽致。《闲卧图》(1998)以偏侧右边的题诗草书,和左边的一斜垂花枝一懒卧女子,构成疏朗空旷的画面。诗为半阙《蝶恋花》:“闲来懒卧惜花丛,爱赋歌诗,却意倦情慵。欲睡难眠心事重,漫捻芬芳数落红。”诗意和着斜枝垂花,在欣赏者的感觉印象中,形成一种荡漾般的动感,仿佛处处飘扬着闲思散绪。如果说在他的《西窗夜雨》(1996)、《沐泉图》(1997)、《青丝有韵》(1997)中还有较明显的西画造型、构图甚至构成成分的话,那到了《追梦》(1998)、《浅海无浪》(1999)和《初尝榴莲》(1999),则是在画面上纵情书写“狂草”了。再往后到2000年,在《窗外何人唤阿娇》、《一阵金风》和《香飘恨是又一秋》中,简直是将心中的美人随心所欲地颠倒摆弄,更获得了犹如太空失重般的飘逸自由。
画家的“欲望的升华,实现于画面,表现于画面。画家所理想的一切,以形、以书、以文,综合地获得于画面,获得于绘画的过程。我想,如此境界,是审美的,但更是人生实践的。
注重人生实践价值的艺术,追求“文化超越”的艺术,纯化语言是必要。因为,现实生活中的这种“更高的层次”,只能靠摆脱了现实羁绊、抖落了现实浮尘的艺术方式,才可能真正达到。这意味着艺术的人生事功价值,根本地取决于它的形式化。
由而,造型艺术语言的锤炼,是绘画创作最基本也最重要的工作。陈醉一贯重视这方面的修养,以致对绘画的形式特性和形式美规律有深度的领悟。早在大学期间,他凭聪慧和勤奋,深得周本义先生的真传,对西画语言有很好的把握。他画于六十年代的一批水粉风景写生,如《水乡清晨》(1963)、《太湖落日》(1963)、《明日起航》(1965)和《古老的曲调》(1965)等,在构图、用笔、调色和整体控制方面,都显示了上乘的修养。而且,他利用形式因素表达主观情感的才能,是非常突出的。他的这批画颇有印象主义、表现主义的趣味,这在当时肯定是比较前卫的,甚至今天看来仍不失新鲜感。《水乡清晨》一画的形式感尤其强烈。画家以轻逸灵动的笔法,简括而细腻地捕捉了蓝紫灰调中的微妙色彩变化;流畅的冷暖转换、明快的色度比照、中性灰的均衡把握以及恰当的轮廓线起伏处理,使整个画面透着一种沁人心脾的优雅和清冷的“薄意”。这种兼得绘画性和装饰性之微妙的形式感,不仅普遍见于他包括作于时期早期作品,而且一直延续到晚近的油画,甚至于新近的国画。《空间,我们的》、《追思》、《圆,扩大的外延》、《熔》等油画代表作,都是在这种形式感的基础上向新的方面推进的。值得强调的是,这几幅作品以及《福》等,在以形、线、色彩分割或构筑画面空间方面,都有出色的表现。均衡中寓飞扬之势、统一中见巧趣变化的画面效果,显示了陈醉把握构图规律和空间形式品格的深度。
陈醉有很好的色彩感和色彩修养。他的油画作品色彩亮丽丰富、细腻雅致,加上形态运势颇有考究的笔触效果,显得既有节奏平和的装饰味又不失油画所注重的厚重感。他并不在意描绘光照效果,但恰到好处的色彩对比和灵活的笔触处理,使其画面往往能给人以“透亮”的明快感。
在形式特征上,最不能忽略的就是陈醉国画上的“肤色”处理。我觉得尤其像《惜秋图》和《追梦》(1998)那样的幽趣的“肤色”,是陈醉在国画人物用色上所取得的绝妙成就。毫无疑问,这项成就得益于他的西画色彩修养,也得益于他在国画化方面所下的探索功夫。这种“肤色”,感觉上很厚,圆润而丰腴,有一种若玉的蕴藉,仿佛带着女性肌肤的弹性和体温。但近前细看,它不过平平铺就且色性略为偏冷。其中奥秘除了色彩配比关系的恰到好处外,恐怕还与花青的渗透性和一些矿物质颜料的沉着性在既融合又分离状态中所呈现的微妙变化有关。另外,讲究的用笔方式,也是有关系的。
诚如一些论者的评价,陈醉是一个画家型学者,又是一个学者型画家。这种评价看到了他在事业上的统一性。依我之见,统一陈醉事业两方面的,是他以丰厚学养铸成的文化眼光。这使他既可以“一分为二”地深入学术和艺术;也能够“合二为一”地融学理为绘画,化绘画为学理。正因如此,陈醉从未在理论家和画家之间感受到“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屏障,反而觉得是一体的两面。不隔的理论与实践、思考与创作、学理与画趣,恰恰构成陈醉独步于世的学术境界和艺术境界。
艺术毕业论文:艺术系毕业论文试析艺术民族性与世界性
毕业论文
文章以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材料探讨了艺术民族性与世界性。提出艺术世界性不等于美国化,也不等于欧洲化。艺术的世界性不以某一国、某一地区的艺术样式为标本,它同样处于发展之中。保持艺术的民族性不能夜郎自大,不能无视他民族艺术精华;吸收他民族艺术精华也不是将民族个性消解。我们不能祈求拥有一种包含一切艺术之优点的艺术,应不断吸收他民族艺术的精华,以完善和发展本民族艺术。在世界艺术的大舞台上,民族性才有意义,离开这个舞台不仅其艺术的民族性将失去光彩,艺术的世界性也不复存在。
艺术的民族性是指“运用本民族的独特的艺术形式、艺术手法来反映现实生活,使文艺作品有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①具有民族性特点的艺术作品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艺术传统及审美意识,采用传统艺术形式创作,主要表现本民族人民群众的生活、思想感情、愿望和艺术审美情趣。
艺术的世界性主张摆脱桎梏、解放思想、抛弃民族文化传统,是一种超阶级的势力扩充。②就艺术而言,是一种能为多民族所接受、容纳的形式、内容。
关于艺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有以下两种观点,其一认为艺术的世界性超越民族性:由于时代的前进,文化艺术同经济一样会在相互借鉴的基础上趋于统一,形成具有同一特点的超越民族性的世界性艺术潮流,这种具有世界意义的国际化艺术将成为今后世界艺术发展的主流;其二认为艺术的世界性同样具有民族性。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随着艺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艺术民族性认识的深入,只有在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民族艺术,才能使艺术作品具有真正的民族性。
同志曾指出“近代文化,外国比我们高,要承认这一点。艺术是不是这样呢?中国在某一点上有独特之处,在另一点上外国比我们高明。……中国文化应该发展。……象西太后反对‘洋鬼子’是错误的。要向外国学习,学来创作中国的东西。……我们接受外国的长处,会使我们自给的东西有一个跃进。中国的和外国的要有机地结合,而不是套用外国的东西。……外国有用的东西,都要学到,用来改进和发展中国的东西,创造中国独特的新东西。”③
应当看到西方文化对经济落后的民族有着不可抵御的吸引力。正确认识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关系,对于处在世界各民族联系愈来愈紧密的今天尤其具有现实意义。
笔者以为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既不能等同,也不能截然分开。二者是互相联系又互相区别的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
首先,保持艺术的民族性不能夜郎自大;不能因为本民族艺术曾滋养过他民族文化而藐视他民族文化。
正如当我们看到一个乞丐大言不惭地向人们诉说其祖其父曾经是如何如何的高官巨富时,相信任何人都不会同情他,甚至有人会骂他是败家子。先贤的荣耀是我们民族的光辉历史,它应成为我们今天发奋图强的动力,而决不是我们招摇撞骗的旗帜或涂脂抹粉的面霜。当我们夸耀中国画的写意境界如何之高:气运生动、骨法用笔等等,而贬斥西画虽工亦匠,不入画品时,在某种意义上也在承认中国水墨画粗枝大叶,西画精雕细刻。二者相辅相成。有阳光照射就会有阴影存在,这是人们早已深悉的道理。中国水墨画追求无暗面的画面效果,实则是在表达一种理想的追求、美好的向往,向往着这个世界没有黑暗、没有阴影,希冀我们的主人前途明媚、无上荣光。世界上能找到没有明暗对比的事物吗?孔雀开屏时,难免会将它难看的屁股展现无疑。万事万物无不如此。艺术应该保持本民族的独特个性。艺术世界的缤纷多彩由无数不同民族、不同艺术个性的艺术家组成。很难想象有24小时各民族艺术失去本民族的艺术特色,全人类仅拥有一种艺术样式、艺术风格、艺术语言甚至表现内容时会怎样。这24小时不仅难以想象而且根本不可能存在。即使到了共产主义社会,艺术的民族性也会象自然界中的花花草草千姿百媚一样,呈现出一派缤纷的景象。如果存在一种世界性的艺术样式、艺术风格、艺术语言,那么这不仅标志着艺术的消亡,也是人类社会的悲哀。花红柳绿相辅相成,世界艺术的繁荣也要求必须保持各民族艺术的个性。
斯大林同志曾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共同体”作为民族特点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标准。那么,是否存在艺术民族性的标准?或者说,什么样的作品才称得上是具有民族性的作品?这不是一下子能够回答的。艺术的民族性本身也不是一种样式,而是百花齐放的。这“花”来自艺术家各自对传统的选择,来自个人的生活体验、人生体验、情感体验,甚至来自艺术家对民族艺术因素独特的吸收、借鉴。正是这些相异性使艺术的民族性本身也是多样的。艺术的民族性相对于艺术家个人创作而言又是一个共性的概念。艺术家的“个性”是它的基础。没有艺术家的创作个性也就没有民族艺术。所以,倡导艺术民族性时必须同时提倡艺术家的创作个性。
其次,保持民族性不能无视他民族艺术精华,吸收他民族艺术精华也不是将民族个性消解。
艺术世界性不等于美国化,也不等于欧洲化。艺术的世界性不以某一国、某一地区的艺术样式为标本,而且随着各民族艺术的发展,艺术的世界性同样处于发展之中,不是一成不变的。
中西融合不是将一瓶红墨水、一瓶黑墨水倾注在一起的黑红不分、非此非彼、非驴非马。就艺术而言,这不仅不必要,而且不可能。中西融合之“融合”是为了吸收他民族文化艺术之营养,正如人吃猪肉、羊肉,不是为了使自己变成猪、羊一样,这种吸收、借鉴,绝不是外表的摹仿、复制、克隆,而是为我所用,用以滋养我们的身心、我们的艺术,强我们的身、健我们的体,发展我们的民族艺术。
“如同我们对于食物一样,必须经过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肠运动,……然后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④众所周知,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吸收了东方乃至非洲原始艺术的精华,但西方艺术没有被东方艺术淹没。我们今天吸收、借鉴他民族的艺术精华,必须具有明确目的,即为了促进本民族艺术的发展。
在今天这样一个被称为“地球村”的信息时代,若要求一民族艺术洁身自好、守身如玉不受他民族艺术丝毫影响,象牛郎、织女隔河相望而又互不倾慕,实在太难;如果要求艺术家在艺术荟萃的大花园中只采摘本民族艺术之花而对他民族艺术的奇花异草毫不动心,也实在难为我们的艺术家。“物以稀为贵”那种他民族拥有而本民族缺乏的事物,常常具有极大的诱惑力。正如人们常常不满足粗茶淡饭而追求饱眼福、饱口福一样,吃腻了大鱼大肉的贵族会对布衣之食垂涎。在不断的喜新厌旧和怀古中人类创造了今天的文明、今天的艺术;人类也会在新一轮喜新厌旧和怀古中创造出明天的新生活和新艺术。
只要各民族间的交往存在,艺术的交流就不可避免地会存在。艺术的民族性只有在与他民族的交往中,在世界艺术的舞台上展现自己的美丽并不断改变自己的舞姿,才真正具有魅力。对待西方艺术、西方文明既不必咬牙切齿,也不必趋之若骛。西方各种艺术既不是洪水猛兽,也不是济世良药。
我们不能祈求拥有一种包含一切艺术之优点的艺术,这不仅不可能,而且无意义。我们也不必抱残守缺、孤芳自赏,我们应不断吸收他民族艺术的精华,以完善和发展本民族固有之艺术。同样我们也应看到,有些民族艺术、民间艺术并不具有世界性。我们的民族与世界其它民族一起构成一个大部队。我们不必裹着小脚、拖着长辫在世界文化的行列中行走。任何民族都不必亦步亦趋地跟在他民族艺术后面接轨。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并不拒绝污泥提供给它的养料。只有站在本民族及他民族前辈两个肩膀上,才能成为当代艺术的巨人。无论是艺术家还是艺术欣赏者,不仅要对本民族的艺术传统进行选择,对他民族的艺术也必须用我们的量规加以规范、选择。我们应提倡创造性地继承吸收,避免奴隶般地因袭。
在世界艺术的大舞台上,民族性才有意义,离开这个舞台不仅其艺术的民族性将失去光彩,艺术的世界性也不复存在。
艺术毕业论文:环境艺术设计毕业论文
经过科学家的分析宇宙里存在的大约有1900万种颜色,一个正常人可以辨别大约680种的色彩,能感受到的主要是环境色彩和固有色。英国物理学家牛顿是及时个发现太阳的七色光谱,从而是人类科学的认识地认识了色彩。在室内装饰中每一个地方和物体都是有他的色彩的,主要包括吊顶,墙地面,家具,织物色彩等。随着时间,文化,区域,制度,科技等等的发展和变化使人们对建筑的功能和要求也有不同的追求,从而出现了很多的流派和风格。
在我看来色彩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离不开的,色彩是对我们今天的社会非常重要的。对于建筑室内装饰也是一样,从人类认识色彩的那一刻起人类就对每一种色彩的认识有了一个基本的概念,随时间的发展和各个区域对人类对每种色彩的不同爱好,在加上每个民族区域的风俗习惯和地理环境的不同是每一个区域的建筑也有很大的区别,从而使每一个不同的建筑风格有他相对统一的色彩。
室内的色彩包括吊顶,墙地面,家具织物色彩的设计和选择。科学的用色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除了视觉产生影响外,还直接影响人的情趣和心理,要充分利用色彩的多种变化,既符合功能要求又要能获得更美的效果,室内空间不论的吊顶的处理还是家具的款式,大小,形状和色彩等,都不能脱离它所处的实体空间环境,色彩和形态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有时候甚至色彩比形态更重要。
室内装饰风格流派的色彩体现
1.色彩的搭配的价值和重要性
(1)论述色彩的属性
谈到色彩我们都知道它有三大属性:明度、色相、饱和度
所谓明度就是表示色所具有的亮度和暗度被称为明度。色彩可以分为有彩色和无彩色,但后者仍然存在着明度。
作为色相,指的是这些不同波长的色的情况。在色相环上排列的色是纯度高的色,被称为纯色。在色相环上,与环中心对称,并在180度的位置两端的色被称为互补色。
用数值表示色的鲜艳或鲜明的程度称之为彩度。
有彩色的各种色都具有彩度值,无彩色的色的彩度值为0,对于有彩色的色的彩度(纯度)的高低,区别方法是根据这种色中含灰色的程度来计算的。彩度由于色相的不同而不同,而且即使是相同的色相,因为明度的不同,彩度也会随之变化的。
(2)论述如何更好的搭配色彩
在室内的装修中色彩的搭配是有很重要的讲究的,如何能利用色彩的合理搭配创造出更好的居住空间,要从自己对色彩的喜爱程度,色彩对个人的心理属性以及自己对空间的心理需求来确定的。不同的颜色进入人的视野,刺激了大脑,使人产生冷,热,深,浅,明,暗的感觉,也产生了安静,兴奋,紧张,轻松的情绪效应。一般小型化结构的住宅以单色为宜,采用较明亮的色彩,如浅黄、奶黄,以增加住宅的开阔感,利用住宅色彩衬托您的家具使住宅或显朴素大方或显庄重高雅。一般来说每种风格居住空间的色彩搭配都有他自己的原则。具有‘阳光味’的黄色调会给人的心灵带来暖意;如果不想要统一的色调在整体中带点新的变化,采用活泼的色彩组成,粉红色配玫瑰白,搭配同样色系组成的沙发,窗帘,靠垫委婉而多情;冷灰色常给人粗糙,生硬的印象。但在宽敞的明亮的空间,大胆选用淡灰色,反而使你的白色床具和窗棱更为肃静高雅。不过也要穿插一些讨自己喜欢的鲜艳色彩;蓝色有镇定情绪的作用,非常适合有理智感的选择。
2.各种装饰风格的色彩搭配体现和分析
(1)古典欧式风格
欧式风格的底色大多采用白色、淡色为主,家具则是白色或深色都可以,但是要成系列,风格统一为上。在古典欧式风格只能中主要分为巴洛克式,洛可可式等类型。起主要构成手法有三种,及时类的室内构件要素,如柱式和楼梯等;第二类是家具要素,如床,桌椅和几柜等,常以兽腿,花及螺钿雕刻来装饰;第三类是装饰要素,如墙纸,窗帘,地毯,灯具和壁画等
巴洛克式,产生于公元17世纪,它的主要特点是在造型上以椭圆形,曲线和曲面为主要形式,强调变化和动感;将建筑空间设计与绘画和雕塑结合营造出富丽堂皇的室内效果;室内色彩以红,黄等纯色为主,并大量饰以金箔,宝石和青铜等材料进行装饰,表现奢华的效果。室内和家具的豪华,富丽的特点,充满了强烈的动感效果。
洛可可式产生与公元17-18世纪,他在设计上追求华丽,精致和繁复的艺术效果,主要特点是室内装饰呈平面化,注重曲线的使用,室内色彩以鲜艳的颜色为主,比较明快,如靛蓝,嫩绿和玫瑰红等;线脚多用金色,还采用大量中国式装饰和陈设,喜欢闪烁的光泽,大量镶嵌镜子,悬挂晶体玻璃的吊灯,墙面多用磨光大大理石,喜欢在镜前安装烛台,造成摇摆的迷离的效果。
(2)现代风格
现代风格它是比较流行的风格,追求时尚和潮流,以造型简洁新颖,实用为目的,注重室内空间的布局合理与使用功能的结合。没有过多的复杂造型和装饰,也不追求豪华,品质和的个性,重视家居的选用及色彩的搭配,追求‘少就是多’的观点。现代设计派大师赖特提倡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协调一致,不仅满足现代生活需求,而且强调艺术性,具有当今时代感的建筑形象和室内环境。如一间现代风格的居室,利用不规则墙面形成壁面家具,同时这一墙面也起到美化居室的作用。地面、天花板均朴素、淡雅,无一多余饰物,显得简洁、舒适、大方,令人赏心悦目。
(3)后现代风格
它是由对现代主义纯理性的逆反而出现的一种设计风格,反对现代主义‘少就是多’的观点,强调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使得室内设计繁多复杂。
①强调室内设计应具有历史的延续性,崇尚隐喻与象征手法,提倡多样化与多元化。它通过传统建筑原件以新的手法加以组合来实现。
②多用夸张,变形,断裂,折叠,二元并列等装饰主义的设计手法,在表现上具有刺激性,使人有舞台美术的视觉感受,达到了雅俗共赏的目的。
(4)混合形式风格
混合形式风格是指把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统一时代不同风格和不同民族,各不相同的东西糅合在一起,把同一民族和新旧各不相同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也就是说把不同国家,不同风格元素结合在一个室内空间里,呈现多元化的风格特征。
用非传统的元素结合传统构件,给人以现代传统室内装饰的种种联想。但并不是将各种形式任意拼凑,互不协调,缺乏整体感,而是把传统文化脉络与现代设计观念和方法相结合,是多样丰富的设计语言。例如贝聿铭先生在北京香山饭店的设计中,以中国的影壁,牌楼,粉墙,灰砖,天井,方圆母题,民间磨砖对缝的工艺,以及云南的石头,东北和山东的卵石作为传统的设计元素。
兼容并蓄,推陈出新,反映时代性,民族性与地方性。在室内设计中,采用传统,民族,地域或自然等元素并加以简化,提炼,在用新的手法组织这些简练了形式,构成具有新意义的形式。既趋于现代实用,又吸收传统的象征,融古今中西与一体。
(5)简约风格
简约风格现代主义建筑和室内的主流风格之一,是一种符合审美规律的艺术简化,追求的是由发杂趋于简单的视觉效果。装饰要素有金属灯罩、玻璃灯,高纯度色彩,线条简洁的家具。它主张设计中突出功能,强调自然,形式简洁,在设计时奉行删繁就简的原则,减少不必要的装饰,色彩的凝练和造型的力度也是“少就是多”更高层的体现。简洁要克服现代主义的单调乏味,缺少人情味的缺点,追求丰富,多层次和多方位的表现,但丰富的表现并不是无意义的堆砌,而是经过提炼后符合时代精神的简洁形象。简洁与丰富是并存的,简洁的设计形式是现代社会的特点和发展趋向,具有丰富的包含性,丰富的词汇融合在简洁之中。在简约室内设计中空间简约了色彩就要跳跃出来。苹果绿、深蓝、大红、纯黄等高纯度色彩要大量运用,大胆而灵活,不单是对简约风格的遵循,也是个性的展示。(6)中式风格
中式风格中国室内设计的传统风格比较讲究端庄气质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从家具的陈列到陈列品的布置,常采用对称的手法来达到稳健,庄重的效果。装饰要素有红木灯、羊皮灯+咖啡色、适当的金色+中式家具,在色彩方面很多人都感觉中式的室内色彩略显呆板,其实只要是搭配好都很漂亮,中式家具或配饰一般颜色较深,而适当的金色则会让中式更有味道。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金色是权利和地位的象征。金色的小面积点缀和运用,可以与深色家具形成鲜明对比,使色彩变化更丰富。主要用色有红,黄,紫色,金色等,装饰品及黑、红为主的装饰色彩上。室内多采用对称式的布局方式,格调高雅,造型简朴优美,色彩浓重而成熟。新中式家具偏重暖色调,表面大都作亚光处理。避免繁复的“雕梁画栋”造型,简简单单更能体现典雅大方。
(7)地中海风格
地中海风格地中海周边国家众多,民风也各有不同,但独特的气候特征还是让他们出现了一些相同的特点,他们的设计元素主要是白灰泥墙,连续的拱廊与拱门,陶砖,海蓝色的屋瓦和门窗。这种风格的灵魂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就是''''''''蔚蓝色的浪漫情怀,海天一色,艳阳高照的纯美自然’。他的主要色彩搭配有蓝与白,这是比较典型的地中海颜色搭配,希腊的白色村庄与沙滩和碧海,蓝天连成一片,甚至门框,窗户,椅面都是蓝与白的配色,加上混着贝壳,细沙的墙面,小鹅卵石石地,拼贴马赛克,将蓝与白不同程度的对比与组合发挥到机制。
黄,蓝紫和绿,南意大利的向日葵,南法的薰衣草花田,金黄与蓝紫的花卉与绿叶相映,形成一种别有情调的色彩组合,十分具有自然的美感。
土黄及红褐,这是北非特有的沙漠,岩石,泥,沙等天然景观颜色,再辅以北非土生植物的深红,靛蓝,在加上黄铜,带来一种大地般的浩瀚感觉。
3.案例分析
案例来自成都一个普通白领阶层的装修方案,由于是年轻人,不喜欢太过复杂的装饰,采用了现代的装饰风格。住宅是一个100平方左右的住房,主人暂时没有孩子,把原有的老人房改为书房。
主人在色彩方面喜欢大面积的暖色,特别是乳黄色所以在设计的时候客厅和餐厅的背景墙上实用了大面积的淡淡乳黄色,看上去比白色稍黄一点,即达到了主人的意思,也更好的使空间不被同一种色所包括。电视墙是用黄色的硅藻泥材料做成,使主人刚刚进门的感觉给人一种温馨家庭的感觉,同时在家居方面特别是沙发点缀了一点是冷颜色,因为如果在大面积的黄色背景下没有一点冷色,会使人的心情变的急躁,长时间会有抑郁的趋向,所以在家居的选用上我们选用的了冷一点色彩。在地面的色彩选用上,地砖还是采用了淡黄色的地砖,但是在客厅的中沙发的地毯我们选用了黑色的地毯,一方面是考虑在整个空间里没有重颜色的沉稳,还有就是搭配一点黑色能使空间看着更加的舒服。再在空间配置一点绿色的植物,使主人进门的感觉即温暖又清新。
总结
我对室内装饰风格色彩体现的主要认识是,由于时代的进步,精神,物质等诸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室内装修色彩的方面也同样如此,很多的现代人把原来固定风格的装饰色彩给打破,注入新的血液。在我看来不管是原来某种风格内的主要传统用色还是现在的新色彩都能接受,因为色彩搭配的一个重要的基础或者是底线就是色彩没有的对和错,只有合理的和不合理的区别。所以在室内装饰色彩的搭配上,利用每种风格的传统用色和客户自己的喜爱色彩,在根据设计师的统一调和处理。总之不管怎么搭配都是为了室内色彩的效果更好的体现出来。
艺术毕业论文:高职电脑艺术专业毕业设计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 要:毕业设计是高职课程体系当中一门重要的课程,不但是对学生大学学习成果的检验与汇报,也是学生接触社会工作岗位的重要岗前锻炼。但是毕业设计课程当中也存在许多影响因素,这些不利因素的合理解决是学生制作高水平的毕业设计作品,坚定就业信心重要保障。
关键词:毕业设计;心理;团队;对策
毕业设计是对学生三年学习成果的检查,在教学当中占有重要地位,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亦有自身的特点,高职毕业设计采用项目作品作为毕业的评价载体,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项目的制作,并以汇报的形式展示其作品。学生在进行毕业设计作品的制作过程当中会出现诸多问题,及时、顺利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能够保障学生完成毕业设计,更能使学生从问题当中得到职业素质,职业技能等多方面的收获。
一、心理问题与对策
(一)面临就业前的紧张心理
毕业设计课程一般安排在第三学年,学生即将毕业,不论是成绩优劣,学生都对就业感到紧张。由于这种心理压力的存在,造成了学生时常惊慌,注意力不集中,纪律散漫等情况,甚至造成少部分学生对学业失去信心,对课堂教学轻视等诸多不良后果。学生虽然都能认识到毕业设计课程的重要性,但是紧张的心理情绪还是影响了学生在毕业设计当中发挥的自身能力。
解决此问题的关键在于要使学生心情平静,让学生把注意力和精力都投入到毕业设计的课程当中。首先要树立学生正确的就业观,指导学生不要好高骛远,也不要过分夸大社会竞争的残酷,让学生认识到只有踏实、稳重的心态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才能在社会当中发挥自身的作用。其次,将毕业设计与学生的就业联系,让学生认识到的毕业设计作品将会成为学生择业的重要资源,一个完整的作品会得到社会的认可。毕业设计汇报将引入企业进行现场招聘,让学生在进行课程之前就了解到将有企业参与毕业设计答辩汇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二)作业心理与项目心理问题
学生进入毕业设计课程之后,虽然都能高度的重视该门课程,但是却缺乏正确的重点方向引导,也就是学生十分重视该门课程哪个部分,其表现为学生认为毕业设计就是一次没有讲授内容的作业,把其看成是一次大型课堂作业的学生占大多数。这种心理将会导致毕业设计作品质量的下降,导致学生没有目的和要求盲目制作毕业设计作品。
这种心态的出现主要原因是学生对于毕业设计的目的和课程要求认识不够,解决此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在毕业设计之初,召开毕业设计动员大会,向学生介绍毕业设计的具体要求,让学生认识到毕业设计不同于课堂作业。其次向学生展示设计的具体制作情况,给学生内心树立一个基本的评价标准和制作流程,让学生能够了解一般情况下毕业设计的制作流程与制作时间,让学生心中有数。通过以上方法,能够使学生认识到毕业设计的要求与自身目标,使学生能对自己的毕业设计作品有较为的标准和质量把握。
二、毕业设计小组组建当中的问题与对策
(一)团队组建的问题与对策
电脑艺术设计作品通常情况下都需要以团队来进行设计制作,所以毕业设计要求学生组成项目小组共同完成毕业设计。在小组的组建过程当中一般会出现以下几种形式:精英型团队,友好型团队,寝室型团队,垫底型团队等。组成这些团队原因如下,精英型团队是指同学之间组成,这些同学都认识到毕业设计的重要性,希望强强联手制作出的毕业设计作品。友好型团队是指几个平常关系较为密切的同学组成的团队,他们希望团队之间能保障配合默契,减少因为统一意见花费的时间。寝室型团队是同在一个寝室的同学之间组成的团队,他们希望保障团队之间能有足够的时间来完成毕业设计。垫底型团队是指经过小组组建之后,班上还剩下的同学不得已而组建成团队,这个团队里边包含成绩较差,人际关系较差的同学。
在进行团队调整之前,首先将进行会议说明,要向同学说明团队调整的目的是出于好的动机,举例往届毕业设计小组的案例证明以上分组并不是最选择。与每一位同学沟通,引导学生吸取往届分组的成功与失败经验。然后组织一次小组组合讨论会,会议的中心议题是让同学们再次相互交流,每个人对毕业设计的看法和认识不同,每个人对自己的毕业设计作品表现的计划。在讨论的过程当中,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应当积极参与到讨论当中。突出垫底型团队各个成员的优势和亮点,教导其他团队应当注意可能遇到的实际情况,并且给予每个团队重新组合人员建议。经过以上方法基本上可以使每支团队符合实力增强,进程顺利的原则,从而保障每支团队都能制作的毕业设计作品。
(二)对团队调整对策的反思
当每一位同学都认识到毕业设计的重要性之后,这种过于重视的心理也是影响团队组建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这种心态影响下组建的团队是不够合理的,多少都存在一定的隐患,如不进行干预调整,将会使某些团队最终导致失败。对于调整策略的反思主要有以下两点。
1.自由组队过程不可以忽略。自由组队是后边调整组队的基础,只有在进行及时次感性的自由组合之后,学生才会明白其组队当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在调整组成更加理性的结合组织团队。
2.调整干预的必要性。我国教育推行的是全人教育,注重因材施教,在以团队形式进行毕业设计的教学当中,教师发挥引导学生主动权,引导学生在团队当中自学、相互教授。指导教师的干预目的是使每一位同学都能顺利的参与到毕业设计当中,同时使每一位同学都能发挥自身的特长,为团队创作的毕业设计而发挥自身作用。
三、毕业设计当中技术问题的解决
毕业设计的制作过程当中会出现许多的技术问题有待学生解决,解决技术问题的方式应当根据具体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对策来引导学生解决。
(一)启发式引导
学生遇到技术问题缺乏解决问题的方法。毕业设计是综合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过程,学生遇到的问题各种各样,覆盖技术面非常的广,这种情况下应当采用启发式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这样既提高了指导教师的教学效率,也使得学生得到了锻炼。启发式引导应当重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上引导,不应当针对问题进行解答式的启发应当使学生掌握问题一分析一尝试一解决的方法,通过启发学生按照此方法逐步的解决技术问题。
(二)施加压力
压力是针对将要发生技术问题的一种问题解决策略。学生在进行毕业设计的过程当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问题,而且问题的解决需要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所以在毕业设计当中可以施加一定的压力迫使学生解决问题。施加压力的方式一般采取时间和质量两种方式。以时间节点规定毕业设计的完成进度或者规定具体工作完成的硬性时间来给学生施加压力,时间压力可以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毕业设计的制作当中,同时迫使学生科学、合理的分配工作量。质量方式是不断的给予学生更高的作品要求来施加压力,在常规辅导当中适当的否定学生作品的质量可以使学生产生压力,迫使学生不断的提高作品的质量。以压力的方式并不是回避学生遇到的技术问题,而是培养学生提高采用多种方法实现目标的能力,通过施加压力使学生减少在某一个难点环节花费过多的时间,转而寻找其他的技术路线实现相同的效果。
电脑艺术设计专业有其特殊性,其作品以电脑表现为主,可以使作品实现各种各样的表现效果,这也决定了技术问题的多样性,所以在解决学生技术问题的对策上不可能采取一对一的方式辅导,而应当采用更高效的辅导方式。再者高职教育不但要注重学生技术的培养,更应当重视学生应用技术能力的培养。采用启发和压力两种对策不但可以使学生更加掌握技术,更锻炼学生应用技术的实战能力。
四、结语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不但要培养学生的技术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使学生不但掌握职业技术,更能灵活运用技术;不但能认识到职业素质的重要性还要使自身具备职业素质,电脑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课程是一次综合的项目演练,学生不但可以在项目中运用电脑艺术设计的技术,又能在团队当中团结合作。在毕业设计的辅导当中,面对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应当以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为中心,以锻炼学生自身为主,重点采用引导式方法,使毕业设计成为学生进入社会之前的一次综合实战演练,使学生能零时间的进入工作岗位。
艺术毕业论文:浅析环境艺术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改革
【摘要】在专业教学计划当中,毕业设计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构成部分,是达到专业培养目标的关键性环节,同时还是评定学校教学质量的指标之一。文章将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措施对毕业设计教学进行改革。
【关键词】环境艺术专业 毕业设计 改革
一、前言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的一门学习课程就是毕业设计课程,毕业设计的全过程中包含选取课题、课题调研、资料查找、构思草图、设计制作以及统一展览等,整个过程需要历时10周以上,由此可见,毕业设计课程的重要性,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人从事或学习环境艺术设计,各项信息资源获得了较好的利用,我国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然而,从毕业设计质量来讲却不是很好,学生的设计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这种情况与教学过程、学生本身有关系。因此,必须加强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的改革。
二、环境艺术设计毕业设计中的问题
1.教学模式开放性与灵活性不足
当前,大部分学校所使用的毕业设计教学体系依然延续传统的方式,在人才培养的计划中,通常是将毕业实习、设计以及答辩等环节安排在同一个学期,教学模式相对而言较为封闭。很多学校将这些环节与教学课时相联系,尤其是毕业实习期,一些学生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找到单位实习,一些学生在找实习单位时花了过多的时间,进而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进行,所以,在毕业设计教学过程中,应采取人性化设计[1]。
2.毕业设计选题存在较大的局限
在毕业设计题目的选择上,一些题目延续使用了很多年,与实际情况相脱离,没有实用的价值,而创新性与个性化就更加无从谈起。在选题的难易程度方面,一些题目较为简单,与平日的实训与课程设计的水平差不多,工作量较少,还有一些题目较难,远远高于学生的实际水平。从设计方法上来讲,采取老旧的方式,过于看重验证,极少使用一些较为新颖的技术与方法。由于毕业设计与实际相脱离,最终将导致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并且出现抄袭、雷同等现象。
3.毕业展示缺乏新意
完成毕业设计之后,必须对毕业设计进行的展览。而当前,大多数学校的毕业设计展示所采取的方式是传统的展示方式,即打印展板的方式,这种方式极为刻板,无法将毕业设计的闪光点充分展现出来,进而吸引参观者的注意力。
三、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课程的改革策略
1.转变思想观念,加强认识
毕业设计是学校教学计划中的一部分,是开展设计科学教育、加强工程思想意识、强化实践水平的关键时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渠道。另外,毕业设计的成果将服务于社会经济,具有社会功能,因此,有关教育部门、教师以及学生等人,应当充分认识到毕业设计的重要性,加强对毕业设计教学模式的优化与创新,从而认真完成毕业设计课程的培养目标。
2.与其他的学科相结合,优化课题的选择
众所周知,环境艺术设计工作的完成,必须融合诸多方面的知识,同时联合其他学科的成员,其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2]。所以,在展开环境艺术设计时,应当与其他的学科相结合,融合与交叉。跨专业、跨学科展开联合毕业设计教学,这是我们未来毕业设计教学的发展方向。比如,在毕业设计中,将展示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和室内设计专业的毕业生联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大型室内空间展示设计对位,通过这种方式,展示设计专业的学生就可以了解到如何将三维形体空间的美学表现出来,怎样才能打造出的美学空间。而室内设计专业的学生同时也可以对会展和商务营销、展示和信息传播以及展示和策划等知识,有一个系统地、的认识与了解。采取这种方式来进行毕业设计,有助于实现不同知识的融合与交叉运用,使毕业生的就业面得到有效的拓展。此外,来源于企业的实际工作项目,同样可以作为环境艺术专业毕业生毕业设计的主题,通过不断地努力得到企业的设计项目,从而实现企业设计项目和毕业设计课程教学的接轨,同步实行,最终达到企业人才需求与学校人才培养相匹配的,促使环境艺术专业毕业设计获得本质上的提升。
3.强化毕业设计的展示
毕业设计不仅要注重选题、构思、设计、制作等程序,一个环节的设计展览也是极为关键的[3]。毕业设计展示的好坏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毕业设计的质量,毕业设计展示不好,那么设计作品中的亮点就难以被发现。因此,学校在展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的设计作品时,应当打破传统的展示方式,选择多样化的展示方式,例如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另外,还可以融入装置艺术、装潢设计、现代艺术等展览方式,以便有效提升毕业设计展示的效果。
四、结束语
毕业设计是对教学效果的概括与总结,同时也是对专业课程学习成果的一种检查,必须教师与学生一同努力,并且要联合校内外的各项要素,积极参与其中。因此,学校不断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进行创新与变革,采取各种有效促使,以便有效的提升毕业设计的质量与水平。
艺术毕业论文:艺术类毕业生就业观念和就业指导的长效机制建立
摘 要:本文简述了当前艺术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就业同样十分困难,市场的激烈竞争,陈旧的就业观念,不合理的治学模式等因素导致当前艺术毕业生的就业率偏低。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之材,关系着祖国的发展,必须采取措施帮助大学生就业,否则很有可能会引发社会问题。文中就此提出了一些解决途径,如转变就业观念,加强技能培训,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等,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艺术毕业生;就业观念;就业指导
0 引言
人才竞争是当前时代的关键,作为最重要的人才资源,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备受用人企业单位重视。随着各大高校的不断扩招,教育逐渐从精英教育过渡为大众教育,但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与普通高校不同,艺术院校的文化分数较低,因而吸引了大量考生报考艺术类专业,但由于市场需求量较少等原因,同样出现了“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为改变这一状况,应通过各种途径改变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同时完善自身素质,培养新时代与时俱进多方面综合素质。
1 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现状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大众教育逐渐普及,高校学生数量持续增长,毕业后的市场竞争愈发激烈。据相关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普通高校的就业人数达到680万,2013年则上升到700万,据推测,2014年将达727万。其中,报考艺术院校的考生不断攀升,但就业率相对低,全国高校艺术类专业对口率不及20%,出现了“艺考热,毕业冷”的局面。导致这些现象的原因有很多:
(1)招生规模扩大,市场需求变化。自1999年起,全国高校开始扩招,考生数量每年都有大幅度增长,前几年曾出现“艺考热”,吸引了更多考生,各高校相继开设艺术专业,但实际就业岗位比例偏差较大。相对而言,设计专业的就业率较高,而音乐、舞蹈、表演、绘画等专业偏低,以至于近80%的艺术生都不得不转行。在教育的不断改革下,高职迅速发展起来,高职院校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主要目的,与普通高校和艺术院校相比,更受市场需要。在当前激烈的竞争中,用人单位的选择标准发生了很大变化,更看重实用性,更看重人才的综合能力。
(2)就业观念陈旧,期望值过高。报考艺术专业的考生中,有些是因为文化分数低,有些是无奈之举,更多的考生是怀揣梦想,认为读艺术专业,就可能会成为艺术家,或能够找个既体面又挣钱的工作。显然,现实和梦想是有距离的,因为培养一个艺术家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加上现代大学生从小很少吃苦,对农村、“三支一扶”等方向不愿意。很多艺术生就业观念陈旧,死守专业对口,如学美术的就一定要到与美术有关的岗位。好高骛远是艺术毕业生的另一特点,希望能有编制、一步登天,就业时优先选择公有制单位,但自身条件却未必能达到用人单位要求。另外,艺术类毕业生对就业的期望值过高,该专业学费昂贵,相应的回报期望值自然很高,却很容易失望。正值青春年纪,许多毕业生渴望自由,不愿被束缚,很难在一个单位长久下去。
(3)治学模式不当,缺乏就业指导。不少高校在开设艺术专业时都有一定的盲目性,如职教理念缺乏,教育模式陈旧,难以跟上时代变化,与实际有脱离。教学内容以知识传授为主,对学生实践能力、团队精神、创新思维等方面有所忽视,与需求多样化的市场不相符。就业难现象是我国当前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很多高校在学校教育中缺乏就业指导,使得学生的社会经验薄弱,不了解就业现状和趋势。
2 艺术类毕业生就业观念和就业指导的长效机制建立
面对当前艺术类毕业生就业难的局势,首先,应改变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同时加强实践技能的培训,既掌握过硬的专业知识,又要具备的人格,以适应市场需求。
(1)开设就业指导课程,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在就业中起着导向作用,在各高校必须开设有专门课程,并聘请有经验的师资队伍。职业生涯教育在国内发展较晚,但在高校教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应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立起系统的理论,通过教学,令学生能够重新认识自己,了解自身不足,在发挥长处的同时对缺点加以改进。能够以长远的目光对未来做合理的规划,并能够脚踏实地,步步实现自身价值。就业指导课程主要涉及大学生就业现状、国家政策、简历填写、分析就业信息、面试技巧、毕业程序、创业指导等内容,使学生在校时就做好就业准备,从容地面对各种竞争。
(2)改变就业观念,合理调整期望值。万事开头难,很少有人一进入社会就能平步青云。纵观古今中外,成功者都是经过多年打拼才能取得各自成就的。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符合实际的就业观念,针对以往出现的“对口就业”“有编制才就业”等不合理的观念,应予以纠正。例如,大学生应该“先就业,再择业”。首先,学生应了解自己擅长什么,并将长处和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同时应明白自己能做什么、想做什么。在没有达到目的之前,可将一切都当作完善自身的平台,从实际出发,积累经验,逐步实现目标。其次,积极参与就业指导课以及职业生涯规划,对以往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分析,调查了解当前市场所需。此外,教师还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就业心态,避免好高骛远,降低期望值。刚出校门,大学生往往是一无所有,需要在社会实践中去学习、积累,把握好自己的能力,不把眼光定得太高。
(3)提升综合素质,学会观察时势。人才竞争中,综合素质和实力才是最重要的。对艺术类的毕业生而言,除了专业,还应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和专业素质,如想成为演员,就培养一专多能的本领;想从事文学研究工作,就应下苦功积累自身知识;想成为音乐人,可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进行自我推销展示,坚持原创,打造独特的自我风格;想成为知名设计大师,就应该时刻把握时代潮流的脚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勇于实践创新。此外,毕业生应把握时势,把握机会,敢于做不同的尝试,走就业多元化道路,开拓新兴领域从头做起,坚持下去一样可以成功。
(4)鼓励基层就业,动用社会力量。对于艺术毕业生而言,缓解就业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到基层就业,如山村支教等。大城市对艺术类毕业生的需求稍高,但过多的毕业生竞争,只有少数人能够胜出。淘汰者不如深入基层,如当一名音乐老师或是美术教师等,发挥特长,干一番平凡但有意义的事业。此外,也可动用社会力量,建立艺术人才就业网络系统,为艺术生就业提供一份帮助。
(5)鼓励创业,勇于开拓新领域。同时,还应鼓励大学生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在校期间,可在相关培训机构上课,熟悉整个流程经济模式。同时自主学习创业的相关知识,调整心态,做足心理准备,并应了解国家政策,能够合理运用大学生就业贷款相关政策。学习和借鉴成功教育机构“新东方”的经典案例。了解“新东方”的创始人如何从一个勇往直前,不怕失败的刚毕业大学生创业至今变为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的奋斗经历。
3 结束语
就业难是国家重点关注的问题,从当前现状来看,艺术毕业生的就业率相对较低,影响因素有很多,如社会需求变化、学校人才培养方向、个人能力等。短时间内,报考艺术专业的人数还会呈上升趋势,毕业人数增多,就业压力更大,过去的就业观念难以适应当前的要求。因此,必须改变学生就业观,加强技能培训,适当地降低预期值,根据社会需要培养出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
艺术毕业论文:提高高职艺术设计类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思考
【摘 要】从就业质量的内涵和高职艺术设计类毕业生就业现状为出发点,提出了从学校的职业性、学生就业能力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五化”着手来提高高职艺术设计类毕业生就业质量。
【关键词】就业质量 艺术设计 毕业生
高等职业教育经过黄金十年的快速发展,高职毕业生的数量持续增加,随之而来的学生就业问题就摆在大家面前,它不仅关系到普普通通的百姓家庭,也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作为高职毕业生的一部分――艺术设计类毕业生,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怎么提高高职艺术设计类毕业生就业质量就成为必须思考的问题。
1. 就业质量的内涵
就业质量,最早是由国际劳工组织提出,其内涵非常丰富,在国内不同的学者也提出了不同的见解。而对于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质量是指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获得的工作情况及其自己对获得工作的满意程度。而衡量就业质量标准比较丰富,常常可以从毕业生的工作收入、就业单位性质、专业对口程度、工作地点与环境、个人发展前景与对工作的满意程度、家庭和社会的认同程度等方面进行衡量。不过,就业质量常常呈现出动态变量,在毕业生就业后,衡量就业质量的工作收入、个人发展前景等等标准随着毕业时间的推移而变化,体现出就业质量的丰富内涵。
2. 高职艺术设计类毕业生就业现状
根据麦可思《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中指出, 2011 届大学毕业生中,高职高专有63%的人认为目前的工作与自己的职业期待不吻合,其中,艺术设计传媒大类的毕业生半年内的离职率较高,为54%;2011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较高的专业门类是生化与药品大类(92.5%),低的是艺术设计传媒大类(83.2%)。可见,作为艺术设计传媒大类中的艺术设计类毕业生在就业数量和质量上都不容乐观。从就业质量的角度来看,艺术设计类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不高,亟需教育工作者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3. 提高就业质量的途径
3.1提高高职院校的职业性,培养出具有职业能力的毕业生
要提升高职艺术设计类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各个高职院校就必须在“职业性”上下大功夫。首先,根据艺术设计类不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和专业技能的发展要求,确定自己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随后,通过学校三年的教育,让学校的“职业性”在毕业生的身上体现出来,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职业岗位的接轨,为高质量的就业打下良好基础。其次,高职院校要具有超前的目光,要紧盯社会市场需求,通过与行业内部的交流、专业企业走访以及劳动市场调研等多种渠道,了解不同行业的人才供需情况,掌握市场所需人才要具有的各项技能、素质特点作为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依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专业培养目标,为社会各行业培养一线需要的具有职业能力的毕业生。
3.2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为就业质量的提高奠定基础
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核心就是提高学生就业的关键能力,正如人们常说的“一招鲜,吃遍天”。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首先,可以通过以兴趣为突破点的学生特长训练来实现。以学生感兴趣的专业内容为亮点,吸引学生的关注,通过结合工作过程内容,总结某一环节所需技能,训练学生这一专业技能,作为学生的专业特长,为学生的就业能力的提高打下基础。其次,可以通过实战模式的考核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比如来提高学生讲解自己设计方案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等,通过考核方式的改变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可以根据社会需求来调整同一专业下的不同专业方向,以专业方向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的熟练程度和专业性,进而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通过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学生具备了相关的专业技能,高质量的就业对学生来说成为容易的一件事,就业质量的提高也就水到渠成。
3.3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现“五化”――层次化、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
及时,实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全程化,从大一开始到毕业全部时间,不间断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从入校时的专业教育到大三时的应聘教育如自荐信的撰写、应聘时的心理、应聘时的语言表达等等,从始至终,全程化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第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层次化,就是根据不同的时间段进行不同内容的教育以及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进行不同的职业生涯教育,杜绝拔苗助长及性别歧视的职业教育;第三,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全员化,上至学校校长,下到学校普通员工,都要为学生就业服务。第四,实现职业生涯教育专业化,可以通过学校专业教师和聘请行业专家及职业指导专业人士等等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第五,职业生涯教育信息化,根据绝大部分学生拥有手机的这一特点,可以通过校园通、微信等现代信息传播手段进行各方面的信息。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学习,学生对自己职业定位更加、自我规划更趋于合理,便于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提高高职艺术设计类毕业生就业质量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工作,受到社会、学校、家庭、学生个人等等各方面的因素影响,对此,各个高职院校要及时转变教育理念,突出就业服务意识,提高就业质量,推进高职教育进一步发展。
艺术毕业论文:独立院校艺术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及特殊性分析
摘要:本文通过对兰州商学院长青学院艺术系2009届至2012届毕业生就业现状进行统计,并对其就业的特殊性进行四个方面的分析。旨在更好的推进艺术专业学生的就业工作,提高就业率,为艺术专业毕业生更好的适应社会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独立学院;艺术专业;就业
为了进一步推进长青学院艺术系毕业生就业工作,有目的性、争对性的开展就业服务工作,提升艺术系毕业生就业率,艺术系对2009届至2012届艺术系毕业生就业现状进行跟踪调查,并就统计情况进行分析。2009届至2012届毕业生总人数为527人本次统计范围为347人,占毕业学生的66%.本次统计分别就09届至12届毕业学生从事事业单位、企业、自主创业、考研和未就业进行统计,并分别统计了从事本专业的情况。
一、艺术专业就业现状分析
1、艺术系毕业生在企业就业比例高。数据统计显示,艺术系毕业生在事业单位工作的学生比例在30%左右,在企业工作的比例为40%,其中企业据大多数是私营企业或民营企业。
2、自主创业学生比例低。数据统计显示,每一届毕业生都有选择自主创业的,但是自主创业比例比较低,较高的是09届,比例为15%,低的是10届,比例为4.8%,其中尤其以学习艺术设计的自主创业占绝大多数。
3、从事本专业的毕业生比例偏低。数据统计显示,毕业生从事本专业的比例平均为21%,其中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的学生从事本专业的比率为27%,广告学专业的比例为4.3%,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从事本专业的比例高于广告学专业学生。
4、推迟就业问题比较严重。2009届毕业生待业率为0%,2010届毕业生待业率为0%,2011届待业率为6.2%,2012届待业率为30%;从以上数据可以分析出艺术系毕业生推迟就业的问题比较突出。应届毕业生待业率高于毕业一年以上的学生。2012届应届毕业生待业率较高,而这些待业学生中又有70%备考甘肃省“三支一扶”和当地公务员考试。
5、考研比例逐年增加。2011年以前,我系应届毕业生研究率为零,从2011年开始,我系有3名学生考研上线,2012年,我系有三名同学考上研究生,而且都和专业相关。
二、艺术系就业问题特殊性分析
1、独立学院高考文化课分数低于普通本科院校,加之艺术设计专业按照美术类学生招生,这一部分学生的文化课成绩就更加低于普通本科院校学生,这些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学习不能深入,且学习方法不够有效,学习自主性和自觉性不强。这直接导致毕业生参加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招考时没有丝毫优势,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在招录时往往也有专业限制,招录艺术类的专业工作岗位极少,竞争异常激烈。导致艺术类毕业生在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比例极低,大部分都在企业工作。
2、从艺术系近几年的贫困生认定情况可以看出,艺术系困难学生逐年增加,农村生源学生比例加大。我系艺术设计毕业生全部是甘肃生源,而大多数是农村学生,这些学生家庭在提供学生完成学业后没有多余的资金支持学生自主创业,大多数学生因为因为家庭、专业等原因,不具备创业条件,创业资金严重缺乏。
毕业学生中也有坚持创业的,但是由于不懂得政府对自主创业的大学生的资助政策,加上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也导致毕业生自主创业难度加大。
3、从事本专业学生比例统计出的是19%,这应该是比较客观的数字,除了专门从事广告和设计的公司外,一般企事业单位都不专门招艺术生,这也是艺术生在企业工作为什么大部分在私营企业的一个原因,因为绝大多数的广告公司和设计公司都是私营企业,还有,参加社会招考的工作,绝大多数和专业无关,但是由于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的传统就业观念根深蒂固,认为大学毕业就应当考公务员,就应当参加三支一扶等各类考试,却忽略了所学专业的就业特性,这样使得从事本专业的人较少。
参加三本考试的美术类考生,绝大部分不是自幼学习美术,而是因为文化课成绩低,竞争不过其他同学,才在高中阶段进行美术学习,因此,这一部分学生的专业功底比较差,也难在专业方面取得成绩,进而在毕业后放弃本专业。
4、推迟就业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其一是学习设计专业的学生家庭相对富裕,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相对较优越。较为优越的家庭环境使独立学院的毕业生在择业时有较高的心理期望,不切实际,同时,很多父母有能力为子女选择更好的工作,只是推迟就业时间而已,所以造成了很多独立学院毕业生拒绝就业,观望等待,或者延迟就业的情况发生,经常有毕业生在毕业一年后才正式就业。其二是设计专业需要大量的实际经验和软件操作能力,这些大多是在毕业生在一些比较小的公司或企业当中学来的,所以,毕业生在这些小公司工作并不符合他们的工作理想,因此,不愿意签约,直到寻找到理想的工作才考虑签约。第三是由于我省三支一扶和公务员考试都安排在毕业生毕业之后,所以,这一部分毕业生只有等到考试结束才能进行就业,所以也导致毕业生推迟就业。
艺术毕业论文:初中毕业班学生管理的艺术
摘 要:毕业班学生面临升学和就业的双重压力,对于他们的管理是一门艺术,这要求我们班主任老师要时刻洞悉他们的变化,用自己的智慧去对他们进行行之有效的管理,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关键字:信念; 班干部; 爱心; 批评
初中毕业班的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身心的变化,以及面临中考升学和就业的双重压力,他们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花季雨季、思想渐趋成熟,但不很稳定和逆反心理严重增强的时期。对于他们的管理和教育,要从他们的年龄和思维出发,遵循和结合学生自身发展和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性,给他们以正确的教育、引导是有必要的,让他们在快乐的环境中茁壮成长,按照自身的特点发展自我。对于这些学生的管理,从近几年以来我带初三班主任的实践。我总结出以下几点行之有效的办法。
一、从思想上树立一种信念――责任、宽容
1.首先,教师的责任心是一种无声的榜样和力量。在任初三工作以来,因为有升学的压力,因此学校要求班主任提前进班半小时,在我的心中,除要求之外,更多的是责任心,不管是从进班还是在和学生相处时,都能坚持数年如一日把责任心放在及时位,孔子又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此,我要求学生做到的不迟到,不早退,不逃课等,我自己先做到。每天,提早三十分钟到班,站在教室门口,等学生的到来,学生亲眼目睹,久而久之,学生他们也不好意思迟到,根本上也就不敢迟到了。这样久而久之,无形中,学生会以老师为榜样,坚持早到校,做好每一样应做好的本职工作,正如慢光甘露,润物无声。为了增强责任心,在处理班级具体事务时,强调责任意识。不揽功、不委过,讲原则、讲团结,使那些不敢、不愿承担责任的人较大限度受到教育。再者班主任不必事必躬亲,只要确定了大的原则和章程,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想大都趋于成熟,给他们足够的信任度,才会让他们感觉到自己长大了,这样有利于学生照章办事。
2.宽容是一种美德。如果用满腔的热情去爱学生,认识到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是待雕刻的大理石,是待开垦的土地,你就会宽容他一些无碍大局的细节,你就会更多地赞美他的闪光点而将他的瑕疵掩在你的内心深处。这样不至于伤害了一个学生的自尊心。一些问题,“热处理”有时能立杆见影;但有时候一些“冷处理”却也使我们能有更多的时间了解真相,教育也就有了更多的说服力和针对性。
二、班干部的选拔和任用
班级管理是一项育人工程,把学生的积极因素调动起来,才能形成合力,给初三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初三学生和小同学不一样,他们这个时候己有了自己的想法,在很大程度上想去锻炼自己,为以后自己的进一步升学或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我觉得我们必须想方设法构建适合这些学生发展的班级管理体制,让每位学生都有有机会上岗“施政”,有服务同学、锻炼自己、表现自己、提高自己的机会,为以后进一步深造奠定基础。在这方面,我具体的做法就是改革班古老的干部选举方法。以前班干部的选举由学生提名,投票表决通过。常常有这样一部分学生,从进小学开始,就因为听话、大胆等原因被选上班干部,以后又因为有了工作经验,有了一定的组织和管理能力,从一年级到毕业,连选连任,致使多数学生失去了锻炼的机会。为了使更多的学生有当干部的机会,我采取班长固定,而副班长轮流制,其它班干部竞选上岗的办法。班长要固定,是因为班级的一些日常事务班主任好与之取得联系,也便于班主任长期了解班级的一些情况。近几年以来,在这方面,我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座位的编排――运用谋略,求得中考的成绩
在九年级毕业班的管理中,排座位我认为也是一种管理的手段。这往往被很多的班主任所忽略。我排座位的方法很独特,大胆地打破了原有的任命座位的方式。初三学生面临的是中考升学的压力,对他们来说,这一年的关键是怎样能较大限度的提高学业成绩,针对这一点,我采用的是“自由加集中、互帮互助为前提、性格互补、分类推进、强弱结合为原则”。
四、批评的艺术
批评与表扬是相对立的,表扬是一种对学生良好表现的奖赏,是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的动力。我认为,对于这些初三的大学生来说,批评更要注意,一但批评不当,就会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平时,我对于犯错误学生的做法是这样的:一是”缓”――批评要选择好适当的时间、地点,如散步时、活动后、课余,在这些时间里批评学生,学生心情愉快,乐于接受。二是“避”――批评学生要注意保护其自尊心,尽量避开众人,细心开导。三是“绕”――老师要尽可能从侧面间接在批评学生,措词要含蓄、委婉些。切忌态度生硬、言语粗鲁。四是“冷”――对“不听话”的学生,外表上应该故意放冷淡些,这种“心理制裁”,能使学生心灵上受到震动,情感上产生内疚,促其下决心改正缺点、错误。当然,缓、避、绕、冷都要适度,这样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总之,班级管理是一门很深的艺术,我自认为以上这四点是我近几年以来的一点心得,希望通过我的有效管理,能让毕业班的学生获得更大的成功。
艺术毕业论文:艺术毕业论文:高职艺术类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要:当前,高职艺术类专业发展态势良好,不过高职艺术类专业在招生和就业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本文拟对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分析,以期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高职艺术类 毕业生 就业问题 对策 研究
1 高职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现状
高职毕业生就业现状: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一个人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在这种大环境下,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持续走低。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人才结构失衡是根本原因;其次,高职教育自身特色不鲜明,专业设置不合理,培养出的学生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是关键;再次,高职毕业生本身的职业能力不强、素质不高、创业意识薄弱、求职定位不当也是一个重要因素,高不成低不就,人为地加大了自身的就业难度。当然,我们也注意到,近年来高职院校的招生与就业情况有所好转,一些地区、一些高职院校甚至出现了就业、招生两旺的喜人势头。但是总体而言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仍然相当严峻。
从毕业生的就业跟踪调查问卷统计情况看,毕业生用人单位普遍反映,高职艺术类学生政治素质高,工作中吃苦耐劳,勤学好问,上进心强。但学生的综合素质不高,突出表现在专业知识面窄,动手能力不强,创新能力有限、心态偏差等几个方面。用人单位强调,随着人才竞争的不断加强,如招聘职员、干部竞争上岗或轮岗,用人单位不仅仅注重学生的实际业务能力,也越来越重视学生的理论水平;不仅仅重视学生的专业知识,更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希望高职艺术类学生应拓宽知识面,加强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与训练,注重创新意识与开拓精神的培养,提高领导能力、应变能力、公关能力、交际能力、协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服务意识与能力等等,使毕业生不仅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同时也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成为一个“多面手”,能不断适应新环境和新形势的挑战。总体上能够较好胜任所承担的工作。在经济全球化、高职教育迅猛发展的新形势下,高职艺术类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还要进一步提高,要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社会交往协调能力。
近几年,大学生就业难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话题,同时高职学生就业难更是一个突出的问题。为更好的研究、解决高职艺术类毕业生就业问题,通过对一些高职艺术类院校进行调查,反映出当前高职艺术类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据此,我们提出自己的一点看法和意见。
2 存在的问题
通过此次调查,我们认为传媒艺术类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心态不正,期望值过高,眼高手低
根据笔者对艺术类院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有占调查总人数47%的同学认为自己期望值过高是影响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因素之一。个别同学不愿从事与自己专业不对口的工作;不愿到中小型企业从事基础工作;不愿到经济不发达地区和外省地区就业和发展。个别同学甚至只把目标锁定在广州一个城市。个别同学在通过单位的面试、复试后,选择了放弃,或者是已经在单位实习、试用了一段时间后又辞职,通过调查,发现出现这种情况的最主要原因在于这部分同学认为“专业不对口,不能将专业知识学以致用或薪酬待遇不能满足个人要求”。
2.2急功近利,认为自己学费高,投入大,一毕业就想到高薪单位就业
众所周知,艺术类高校生的培养费用是很高的,而寻求一份高薪工作成为平衡投入和产出的办法。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天之骄子”们找起工作来越来越浮躁,就业心态已经被喧嚣的世界扭曲:急功近利,就想“一锄挖个金娃娃”。投入大了,期望值必然也就高。艺术类毕业生自然而然对于职位和薪水的要求高了起来。然而在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的今天,期望越高只能是失望越大。
通过我院调查显示,毕业生期望的月工薪依次为:2000元以下占9%,2000-3000元占75%,3000-3500元占14%,3500以上占2%;
2.3公司、企业认知度低,觉得学生动手能力差
目前,知名度高而认知度底在相应一部分公司、企业中矛盾突出。他们都认为公司企业的发展必须靠高科技人才,把高学历、高资质、多经验的老牌人才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所以,一些刚刚崭露头角的高职艺术类毕业生自然也被忽视和冷落。据调查表明,很多高职艺术类毕业生在求职就业中被高学历、多经验的高门槛拒之门外,连展示自身才华的机会都被无情的剥夺,反而被企业、公司以动手能力差,素质底等借口搪塞。其实,高职艺术类学生动手能力并是差,因为他们多以实践、实训课为主。
2.4就业指导弱,就业信息渠道不畅通
学校就业指导弱,求职路上,与毕业生脱轨。通过调查,我们发现高职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排在第二位的是“政府、学校、用人单位及学生之间相互沟通和了解不够”,或“学院就业方面的知道课开设太少”。这说明,信息渠道不畅通,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缺乏沟通了解,成为影响高职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
3 对策思路
3.1以行业为依托,加大校企合作力度
根据2002年国发16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的精神,职业教育必须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同时必须以行业为依托进行办学,把“企业引进学校,把学校办在企业”。通过这种模式,一方面,解决了学生的实习实训,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了解了企业,熟悉了社会。同时,也为企业通过实习实训选择毕业生到本企业工作提供了平台,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就业提供了机会。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企业和学校在人才选择和学生就业的“双赢”。
3.2以毕业生为纽带,形成学生就业链
毕业生是学院方方面面的骄骄者,他们的就业单位让很多毕业生羡慕,同时,他们也是企业、公司等单位业务工作的顶梁柱。他们到单位工作代表的是学院形象,可以起到的“传帮带”的作用。学院可以通过他们在企业中留下的良好的印象,吸引企业对我院人才的需求。如此良性循环就会形成我院毕业生的就业链条。
3.3以网上就业信息为补充
信息时代网络已为人们方方面面的生活所离不开,在这个时代中,学生就业已运用了网络这种高科技手段。
3.4以学院招生就业主管部门为主阵地
招生就业的主管部门,他们的职责就是为全院提供招生就业的具体信息,各院系部的毕业生就业工作不能离开这个主阵地。各系部必须随时关注学院的招生就业信息,及时与艺术类毕业生进行沟通,为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提供快捷的服务。
3.5招生计划辐射全国,以减轻就业压力。
目前,很多高职艺术类专业的招生计划重点在本市,如果招生计划辐射全国,大量艺术类毕业生回生源地就业,相对减轻了该艺术类学院的就业压力,同时,以“出口拉动进口”形成良性循环,既扩大了高职艺术类院校在全国的影响,又解决了学院在招生和就业方面存在的瓶颈。
艺术毕业论文: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现状
【摘 要】近几年来随着愈演愈烈的艺考热和艺术类院校的大规模扩招,面对大批的艺术毕业生,高校应及时与社会需求接轨,面向市场,分层次办学,培养经济建设急需的专业人才;调整专业方向,突出专业优势,向应用性拓展,使培养目标向多层面转化;高校应尽快建立艺术类毕业生就业观念和技能培训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 艺术类毕业生 就业途径 传统艺术 应用艺术 精英教育 大众教育
每年五六月份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高峰期,其中包括了相当数量的艺术类高校毕业生,他们也同样面临着新一轮的就业压力。在踏上艺术殿堂的道路上,不乏有真才实学的艺术追求者,但也有一部分学生把参加艺术专业考试、进艺术院校作为通往大学校园的一条升学捷径。例如像美术、音乐等艺术的专业考试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更主要的是艺术类学校的文化课录取分数线要比普通文理科考生低两三百分,录取分数上的悬殊对艺术类考生无疑是个极大的诱惑,使得不少学习成绩不理想的考生纷纷瞄准了艺术、体育这条道路。很多学生认为只要能考上大学,学什么专业都无所谓,大不了以后再转行。特别在2005年,由于教育部规定2006年艺术类院校全部停招免试生,数学成绩将在录取时全部计入文化考试总分,教育部这一要求无疑提高了艺术类招生的门槛,因此2005年是艺术类专业文化课不计数学考试成绩的一年,这使得原本日渐升温的艺术专业招生变得更加火爆,报考艺术类院校的考生都争先抢着享用这的丰盛“晚餐”。另外,在报考艺术类专业的考生中也有不少人存在急功近利心理。许多报考艺术院校的考生是出于名利之心,一些报考音乐类、表演类的学生,他们对艺术并不了解,只是非常羡慕明星们的风光生活,希望能够通过报考艺术院校,实现明星梦、艺术家梦。殊不知全国每年几十万艺术生,能崭露头角的却是寥寥无几,一夜成名的梦是不切合实际的。对于音乐和美术专业的毕业生,留校任教是好不过的选择。然而,这种机会毕竟少之又少,大多数学生为了解决生存问题,还是被迫改行到与艺术毫不相关的行业。例如,有资料表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1992级有15人,现在还在从事表演的只有两人;中戏1998级戏剧文学系22人,毕业后没有一人成为职业编剧;中戏1999级导演系15人,毕业后只有两人有机会做导演。
与此同时, 随着社会对艺术类人才需求的增加,艺术院校开始大规模扩招,一些综合类高校也纷纷开设了艺术类专业。据相关资料显示,上世纪80年代之前,全国只有中央音乐学院等十几所艺术类院校,从1999年高校扩招开始,2004年全国2000余所高校中就已有700余所设立艺术类专业,全国艺术类专业招生总数也增加到26万人左右,当年全国报考艺术专业的人数约在百万人以上,到目前为止这个人数仍然是有增无减。
艺考持续走热的根本原因可从两方面来分析:其一,由经济发展带来了文化艺术的繁荣,社会对艺术事业越来越尊重,对艺术人才的市场需求也越来越大。艺术变得更加生活化,它曾经被人们视为生活奢侈品,现在却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正因为从事艺术工作和学习艺术的人逐渐增多, 有了这样一个市场,才有艺术专业大规模扩招的可行性和必然性。其二,学生热爱艺术、追求艺术的也日益增多。最近几年艺术专业报名的火热场面正反映了这一点,所以艺术专业的扩招和火热现象可以说是社会和时展的必然产物,并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艺术类人才的需求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还将呈现旺盛之势。然而,对于艺术专业的火热形势,也应该辩证地看待:对家长和学生而言,通过这种途径进入高等学校深造,并不为过,学生得到了再教育的机会,对其长远发展和成长还是有利的。但随之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大部分学生毕业后面临着就业难的困扰,当社会对艺术人才的需求达到一定数量时,毕业生也就只能向其他领域拓展就业空间了。由于每年开设艺术专业的高校仍在增多,报考的生源也在不断增加,艺术类人才出现就业竞争也就成为必然。
央视的一份调查也许会让很多艺考生对将来的前景产生一些危机感,这项调查表明,仅2004年、2005年艺术类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不足30%;70%的艺术专业毕业生为生存而改行,或者大批人马开始涌向考研队伍,而到近几年这种形势更加严峻。2011年《本科毕业生就业报告》蓝皮书指出:2010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失业率较高的专业为美术学(15.6%)其次为音乐学(15.0%),2010届艺术设计传媒类的毕业生半年内的离职率较高为(54%)。
尽管毕业生就业形势相对于以往更加严峻了, 但艺术院校扩大招生本身也是社会需求增长的反应。专家们表示,所谓大学生就业难的提法是具有一定的地域局限性的,一些业内人士通过调查发现,就业难并不能真实地概括出当前的就业现状。近年来,我国的大城市出现了艺术类毕业生就业难的情况,但并不表明我国艺术类毕业生已经过剩了。在美国和日本,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占全国总人数的比重分别为35%和23%,在我国仅仅5%,而在这5%的人群中,能有机会接受艺术教育的人群比例就更加少了。因此,艺术类毕业生就总体毕业生人数来说还只是少数。从就业难的地域分布来看,真正的“难”,是难在要在政治、经济、文化优越的大城市里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毕竟大城市容量有限 ,选择大城市并非是好的选择。中国音乐学院院长金铁霖认为,以北京为例,首都的艺术类毕业生基本上都想留京,其实,北京也是有一定“容量”的。北京的文化团体虽然多,但远远无法满足日益庞大的、来自祖国各地的艺术人才的就业需求。而与此同时,全国各地还非常需要各类艺术人才,尤其是我国的边远地区、西北部地区十分缺乏艺术类的师资。金铁霖说,如果把这些地方都考虑进去,我们的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率不仅能达到,甚至还远远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 尤其在那些中小城市和西部地区却还有着大量的职位空缺, 其实在小城市里,大学生更能发挥作用,也更有施展才华的机会。首都师范大学的一位老师说,在学院老师的鼓励下,去年毕业的学生中,有一批学生选择了到甘肃、青海等西部边远地区就业。从他们工作情况的反馈来看,这些学生在这些所谓的小地方, 往往都能受到“重用”,个人艺术专长也能得到较好的发挥。当地的相关部门也非常器重这些大学生,不到一年,有的已经成为了所在单位的骨干人员。因此,转变观念才有出路。
对目前艺术类学生的就业途经作以分析,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的就业途经。这种方式是大多数考生考试报考的原因,因为报考成绩低,能上大学,获得本科文凭。这些人最终可能不会从事这方面的职业,要改变专业谋求其他的职业。这样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1)家庭安排。上大学时就已经设计好了如何回来就业,当然有的人可能找到好的岗位,但是经过4年的学习会发生变故的比较多;2)准备拿到学历,学习一些别的专业知识,从事自己喜欢的非专业行业,比如,从事相关行业的消费品,教育的服务等等;3)政府企事业单位。通过正常的就业途径,国家提供的机会选干等。
2.专业的就业方式。1)通过过硬的专业技能从事本专业的工作或研究、留校、参加乐团、剧团等;2)考取研究生、博士生继续学习,还有就是出国深造等;3)以自主创业为主要途径。
当前,艺术类毕业生自主创业的风潮逐渐扩大,不论是一毕业就有创业打算,还是放弃稳定工作重新创业,很多艺术类毕业生都认为,艺术就是一种创造,而创造是不应被束缚的,与其受制于人,不如自己给自己打工,于是不少毕业生选择了自主创业。中央音乐学院的一位教师告诉记者,去年毕业的几位学生一起合开了一家琴行,一边卖乐器,一边教学生,既取得了经济效益,也实现了个人的价值。中央美院的一位毕业生说,他的五个师哥、师姐毕业后合办了一个工作室,如今取得了很好的业绩。北京服装学院的几个毕业生说,他们也打算毕业后开个服装坊。这些自主经营的小老板们都认为,虽然自主经营有一定的风险,但是因为是为自己打工,所以大家也就会格外地卖力,工作起来自然也就干劲十足。总之,对于这些就业新群体不论是走上工作岗位还是自主创业,只要方向正确、目标明确,就能既实现自我价值,又为社会文化的发展作出贡献。
针对以上艺术类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分析,总结其就业难的原因主要有:1)由于和艺术专业对口的就业渠道较少,无法满足大量毕业生的需求;2)教学中实习和实践环节不够,艺术专业种类较单一,课程内容不实用或陈旧;3)由于艺术专业的扩招,导致生源质量较扩招前有所降低,主要表现在学生基础功不扎实、艺术悟性有所欠缺;4)毕业生不能较好或及时地获取就业信息,盲目地投递个人简历,自身缺乏正确的择业观念和就业能力;5)毕业生眼高手低,不能给自己设定一个客观、恰当的就业目标。
总之,从当前市场需求的形势来看,传统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变得比较狭窄,而应用艺术类人才的市场需求在日益增长。 我国高等艺术教育模式正逐渐呈现出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并存、艺术与科技交融的特点,而一些设计艺术学科也已经脱离了传统意义上的纯艺术领域。各个学校应该有自己的艺术教学特色,即不同的学校应该有不同办学优势。艺术学科已经向着普及性、交叉性、边缘性和大众性发展,并诞生了许多深受考生和社会欢迎的新兴专业,如装潢设计、数字艺术、动画艺术、文物修复、设计管理、家具设计等专业方向。因此,目前较大的问题不仅仅是艺术类考生太多的问题,而是高校应懂得如何及时与社会需求接轨,加强教学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对接;面向市场,分层次办学,培养经济建设急需的专业人才;如何调整专业方向,突出专业优势,向应用性拓展,使培养目标向多层面转化;各高校应尽快建立艺术类毕业生就业观念和技能培训的长效机制。
浅析艺术类毕业生个性特征对其就业的影响
【摘 要】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而在大学生这个群体里,艺术类大学生因为个人个性特征和专业自身的特点,在就业过程中面临更加突出的困难。本文在分析艺术类大学生就业特点基础上,将艺术类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来研究,试图对新形势下艺术类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艺术类毕业生 个性特征 就业 对策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越来越成为党和政府关心、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每年数百万毕业生涌入社会,给本来已经十分严峻的就业形势带来更大压力。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指出: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如果说2009年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2010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就很严峻。那么,2010年的毕业生人数630万,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之大可想而知。尤其是近几年逐渐升温的“艺考热”让我们感受到了艺术教育的繁荣,同时也让我们看到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的现状。因此深入研究艺术类毕业生特点并提出相应对策,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一、艺术类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特点
1. 职业选择的灵活性
与其他专业科类相比,艺术类毕业生灵活就业率高。由于其专业特殊性,与大学毕业生传统就业方式不同,艺术类毕业生就业方向主要在企业,尤其是私营企业,而不是机关事业单位。私营企业希望根据项目的紧密程度来招聘毕业生,毕业生也希望暂时在中小企业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后转到相对较好的大企业或进行创业,由此决定了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双方不签订正规的就业协议书,艺术类毕业生灵活就业特点明显。
2. 就业单位的专业对口性
艺术类毕业生就业时注重专业知识的对口。艺术类专业学习的高投入,导致毕业生预期收入过高。由于学生在学习期间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因此他们在就业上也想得到更多的回报,这种高投入必然高回报的思想影响着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所以使他们不愿离开专业对口的行业。而且对于艺术类毕业生来说文化课和外语普遍不好,转行难度很大,大多数毕业生宁可不就业也不选择转行。
3. 就业地域的相对集中性
用人单位所处地理位置成为艺术类毕业生就业时考虑的首要因素。他们通常选择经济发达地区、沿海地区和省会城市。这些经济发达地区对毕业生来说意味着更多的信息、资源和机会。
4. 艺术类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
随着近几年艺考热的升温,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而就业岗位并没有同比增加,再加上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导致艺术类毕业生市场需求供大于求。
5. 艺术类毕业生就业观念相对落后
受长期计划经济和精英教育的影响,艺术类毕业生就业期望值和社会需求差距较大。如上所述,他们就业期望值高,大多趋向于高薪水、专业对口和经济发达地区的工作,而用人单位在业生供大于求的情况下对毕业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求毕业生有综合能力、实践经验和创新意识等,导致个人期望值和现实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二、加强艺术类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几点建议
1. 鼓励高校艺术类毕业生面向基层、面向中小城市就业
结合艺术类大学毕业生就业地域的局限性特点,政府部门应通过各项措施,鼓励艺术类毕业生到西部和基层就业。比如国家启动的“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同时为艺术类毕业生提供政策支持力度。
2. 进一步深化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首先,从时间上,就业指导“重心”要下移。即从新生入学开始即对其进行“全程化”指导,以就业带动学业,提高自身就业素质;其次,就业指导内容要、深入,突出“以生为本”的思想,要依据学生个性特征,引导其及早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和规划,促进学生发展;再次,就业指导形式要多样化,除组织学生参与就业指导课、就业讲座、就业咨询等形式外,要鼓励其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在实践中积累知识,锻炼能力,了解社会,认知职业,以促进其发展,早日成才。
3. 积极开展艺术类毕业生就业情况追踪调查工作
开展毕业生追踪调查工作,既是及时反馈社会信息、做好教育教学改革和就业指导工作的要求,也是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学校要加大这方面工作的力度,定期走访用人单位,将毕业生追踪调查与就业市场开拓结合起来,与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结合起来、与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以市场为导向,不断调整专业和学科结构,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4. 转变观念,提高个人综合能力,增强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从近几年毕业生就业工作实践来看,毕业生自身素质与用人单位要求之间的矛盾突出,并已成为影响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因素之一。社会需要基础扎实、能力强、素质高的毕业生。现实社会对人才素质和能力的需求在不断地提高,艺术类学生在学到更多的专业知识的同时,具备相当深厚的理论素养,掌握比较熟练的操作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提高素质,才能增强艺术类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