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思想政治类论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思想政治类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思想政治类论文

思想政治论文:高校政治史类课程教学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探析

摘 要:党的十八大报告重申了党的教育方针之核心:培养德智体美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政治史类课程教学在大学生德育、智育方面有义不容辞的培养义务担当。而把握高校政治史类课程教学的特殊性,创新教学方法,让思想政治教育活起来,则是突出高校政治史类课程教学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改探讨

一、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高校政治史类课程教学的崇高使命

(一)争夺“阵地”的要求

高校是人才集聚、知识富蕴、文化传承创新和培养社会精英的场所,青年学生具有思想活跃、思维敏捷、勇于接受新观点和新思想的特质,然而因年纪尚轻、阅历尚浅而具较大的可塑性。回望中国近现代史,若干次对中国社会发展影响巨大的历史事件皆由青年大学生的深度参与而起。如1919年的“”,促成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转折。再如1935年12月首先由北平学生发起的抗日救亡“一二·九”运动,有力地推动了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为抗日战争做了思想舆论准备。1989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实施和平演变战略,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因改革决策失误导致经济危机、政治危机和执政危机日甚,执政党垮台、国家性质转向或国家解体。血的教训使执政的中国共产党警醒“十年较大的失误是教育……主要是讲思想政治教育”,而且认识到“要聚精会神抓党的建设”。因此党和政府必须重视高校这块“阵地”。

(二)党的教育方针的要求

关于党的教育方针,十八大报告表述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十八大报告及以前的党代会报告均把“德”字置于教育方针的首位。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发展的根本途径。高校担负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各层次人才的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党的教育方针着眼于党和国家事业的长远发展,强调对德才兼备人才的培养,而学校教育中包括政治史类课程在内的历史课程教育则是使学生修德启智的重要手段。所以,包括高校在内的各级各类学校突出政治史类课程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

教师的天职既是教书,又是育人。教师不仅仅是教书匠,更应是塑造学生灵魂的工程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哲人。所以,通过包括政治史类课程在内的教学加强对学生的中华民族文化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是对教师尤其是从事政治史相关学科教学的教师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

二、高校政治史类课程教学中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途径

(一)把握高校政治史类课程教学的特殊性

高校政治史类课程教学有其特殊性。世界几千年的政治文明史、中华几千年的政治文明史、百余年的中国革命史、90余年的中共奋斗史浓缩于纸页之上字里行间,史料浩如烟海,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使学生掌握政治文明史海的概貌,从历史中把握社会发展规律,汲取人类历史长河中政治文明之精髓,有很大的难度。政治史类课程的复杂性、特殊性,是对担任该类课程教学的教师自身教学能力的挑战。这就要求政治史类任课教师努力钻研业务,切实提高教学水平,让受教育者尽可能多地了解这个世界的过去,特别是中华民族社会政治制度的变迁、政治思想的丰富、政治文明的发展。中华民族在悠久的文明发展史中曾经创造的灿烂政治文化精髓,彰显了中华民族之勤劳、智慧、伟大。

教师还要通过政治史类课程的教学让受教育者了解在中华数千年的文明发展史里,尤其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所遭受的磨难和屈辱。古往今来,无数的民族英雄、仁人志士,写就了大量可歌可泣的奋斗故事。教师要通过对这些故事的讲述来激发学生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之中国梦作贡献的热忱。

(二)创新教学方法,让思想政治教育活起来

目前,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方法单一僵化、灌输式甚至命令式现象严重存在,学生对这种精神灌输不爱听、听不进。所以,这种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无效的。因此,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包括通过政治史类课程教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都存在一个创新教学方法的问题,要努力变沉闷僵化的教育教学方式为新鲜活泼、广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教

学方法。通过对政治史类课程教学方法创新实践探索,笔者觉得如下几种教学方法行之有效。

一是启发式教学。教师在讲授政治史类课程的时候可以预先设计适量的问题,在课堂上提出来让学生思考并回答,然后再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结合史实谈自己的观点。如在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候,可以先问学生这样几个问题: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区别?马克思主义俄国化、苏联化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苏联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改革为何失败?为什么中国的改革开放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这些问题必能促使学生深入思考,这样一来教师在讲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时就好入手了,针对性也强了。

二是古今结合式教学法。单线条、流水线式地讲解政治史课程,容易给学生以枯燥单调感。如果古今结合,则能使学生思绪随时空跳跃,不至于在课堂上昏昏欲睡。如在讲孔子的政治思想史时,可将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尊孔、洪秀全的反孔、辛亥革命前后的反孔和尊孔复古、“”时的批林批孔等问题穿插结合着讲授。在讲我国当前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的时候,可以联系到战国末期在由强大走向衰败的楚国的三闾大夫屈原。屈原忧国忧民,坚决主张改良内政,重振国威,其志之坚,虽九死而不悔。在讲当前党的建设的时候,亦可联系到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治水精神。这种跳跃式的“蒙太奇”教法之效果优于单线条、流水线式的教法。

三是学生做演员教师当导演教法。传统教法多为教师在台上表演,学生在台下当观众。日子久了,观众定会产生“审美疲劳”,这类似于现在有些连年上春晚的明星越来越不受观众欢迎的现象。把舞台(讲台)交给学生,师生位子“交换”,让学生在讲台上过把教师瘾,就会给学生带来新鲜感和对课程的深刻感受。当然,教师使用这种教法必须在上课前告知学生授课题目,让他们充分备课,而且课堂上好采用学生随机抽签讲课方式,以促使更多的学生参与授课体验。教师使用这种教法教师不是在课堂上撒手不管,而是要对学生授课内容做好总结点评,并且对他们的板书、课件、语言表达等给予及时指导,达到教学相长之目的。

四是答“记者问”式教学法。有些课程的内容,可采取答记者问的形式进行授课。学生可把授课内容设计成问题向任课教师提问,教师当堂回答。这种互动式教学法能够较好地集中学生注意力。但这种方法也对教师的知识水平和现场应变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另外,教师使用这种教学法好在“记者”提问开始前先对授课内容作一概述。

教有良法,但无定法。在对待教学方法的问题上,笔者借用一句广告词来表明态度,“没有好,只有更好”。改进政治史类课程教学法以突显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而不断推陈出新值得提倡,但唯有经教学实践检验效果良好的“新”才是教改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c].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浅析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的类型及其成因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逆反心理

论文摘要:本文根据教育过程的四个基本要素: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内容与形式以及教育情境,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的类型进行了划分,并对其成因进行了探析。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逆反心理是指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种背离教育主体期望目标的反向力量,从而阻碍大学生健康发展的一种心理现象。它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一方面,它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进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另一方面,逆反心理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不利于其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不利于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对逆反心理的积极方面,我们应该结合实际,加以利用,让其为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务,提高工作的实效性。而对其消极方面,我们应该采取措施加以引导。

1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的类型

根据教育过程的四个基本要素: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内容与形式以及教育情境,我们可以把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逆反心理划分为以下类型。

1.1 与教育对象特征有关的逆反心理

(1)自主逆反心理。自主逆反心理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当教育对象感到外在的教育和影响威胁到他们的自尊或自我价值时,就会有意无意地进行自我价值维护,产生自主逆反心理,对外在的教育起反向的反应。

(2)归因逆反心理。归因逆反心理是指由于教育对象的认知偏差,从而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内在动机产生怀疑,对教育者的关心总是抱有戒心,从而产生归因逆反心理。

1.2 与教育者特征有关的逆反心理

(1)信度逆反心理。信度逆反心理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对象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对信息源信度的怀疑、否定的一种逆反心理。

(2)平衡逆反心理。平衡逆反心理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如果教育对象与教育者之间存在着态度对立,即使教育者所持的立场观点与自己相同,教育对象也可能进行抵制,甚至故意表现出相反的态度以显示自己与教育者并不合拍,从而维持认知结构的平衡。

1.3 与教育内容和形式特征有关的逆反心理

(1)超限逆反心理。超限逆反心理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由于教育时间过长,过多地重复某些教育内容,超过了教育对象心理承受能力的限度而产生的逆反心理。

(2)禁果逆反心理。禁果逆反心理是指由于大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自尊心,所以对被禁止的东西会特别好奇,从而因为禁止而更加注意某种事物而产生的逆反心理。主要表现为越是不准做的事情越是要做。

1.4 与教育情境特征有关的逆反心理

情境逆反心理。情境逆反心理是指即使是对于应该接受的教育信息,但是由于教育时机和场合的不适宜,教育对象也会予以抵制的逆反心理。

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的逆反心理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产生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四个基本要素都有可能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

2.1 大学生自身的因素

大学生生理上的趋于成熟使他们从心理上认为自己已经是成人了,即成人感。但是,实际上大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方式、社会经验等尚处于半成熟状态,于是就产生了成人感与半成熟现状的矛盾。所以,大学生们一方面表现得精力旺盛、朝气蓬勃、富有理想、思维活跃、独立自主;另一方面又表现得脱离实际、沉溺幻想、固执己见、缺乏自控。

其次,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期,他们面对着学习、升学、就业、恋爱、人际关系等诸多问题,在心理上有着许多困惑、无奈、矛盾,如果长时间陷于这种状态而又无法摆脱,(下转第147页)(上接第141页)就会导致学生自我意识封闭,无法接受正常的思想政治教育。

2.2 教育者自身的因素

首先,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和时效性。许多教师不注重深入浅出,只是泛泛地讲一些大而空的理论,教学内容陈旧,缺乏激情,脱离实际,空洞乏味,再加上信息传递的不及时,造成教育不适时,致使学生产生厌烦感,达不到应有的育人目的。其次,教学方法、手段太过单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主要是我讲你听的“满堂灌”,再加上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是公共必修课,所以一般采用大课形式,学生人数多,课堂纪律乱,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较少。另外,有些教师为了迎合学生,在课堂上胡侃神聊,致使大部分学生认为这些课程太过于形式化。,教育过程缺乏情感、可信性低。教育者总是性地灌输教育内容,缺乏亲和力,导致可信度低。这些都可能导致教育效果差,学生抵触情绪强烈,进而产生逆反心理。

2.3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滞后

我国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具有趋利性、自主性、竞争性、开放性等特征,这就要求人们必须具有独立的人格与个性,具有强烈的自主、自立、平等、竞争、讲求实效的意识,可是相比之下,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与实际脱离,忽视教育对象的合理需要,内容陈旧、空洞;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单一,经常忽视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只注重教育者的主观愿望,忽视教育对象的心理状况,重视政策压力,忽视精神说服;思想政治教育在评价方面过分注重定性分析,忽视定量分析,往往仅以考试分数来判定大学生的政治水平和道德水平。

2.4 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

首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提倡的道德规范的高水平与社会上的道德行为的低水平形成反差;自身道德认识的崇高与实际行为的平庸形成反差,这些都使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充满困惑、矛盾、冲突,进而引起逆反心理和抵触心理。

此外,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借助现代传媒对我国大学生的思想施加影响,进行冲击。而大学生所学的理论与现实又存在一定反差,这样就引起部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淡漠和忧虑,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使他们转而羡慕、崇拜资本主义,这也是造成当代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逆反心理的一个原因。

参考文献

[1]刘宗粤.关于逆反心理现象架构的解析[j].探索,2000.5.

[2]张慧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透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6.

[3]袁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的成因和对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3.

[4]任桓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逆反心理及其对策[j].今日南国,2009.1.

高师思想政治学科教育类课程体系探析

高师思想政治学科教育类课程体系探析

中学《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给高等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思想政治学科教育类课程体系的建设带来了新的任务和挑战。本文拟就高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改革思想政治学科教育类课程体系的结构,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体系进行探析。

一、当前我国高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中思想政治学科教育类课程设置的现状

1. 思想政治学科教育类课程门类少、课时不足

目前高等师范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中开设的思想政治学科教育类课程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开设思想政治学科教育理论课——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或称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论)和思想政治学科教育实践课——教育实习,各一门;二是开设思想政治学科教育理论课——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思想政治学科教育技能训练课——教师教学技能训练(或微格教学)和思想政治学科教育实践类课——教育实习,共三门课程。其中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课程3个学分,54个学时,要让学生了解思想政治学科的性质、功能、教学任务,了解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初中三个年级的思想品德教材、高中各个年级的思想政治教材,掌握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过程的基本方针、原则、规律、方法等内容;教师教学技能训练(或微格教学)2个学分,36个学时,要让学生进行备课、讲课、说课、教学评价等技能的训练,实施初中思想品德课和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内容的教学训练;教育实习6个学分,集中在6周时间,需要完成在实习学校的跟班听课、思想政治课教学及班主任工作的实习任务。显然,这样的课程门类和教学时数无法满足高等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中学思想政治教学工作的需要。

2. 思想政治学科教育类课程之间整合不足,效果不佳

已经开设的各门思想政治学科教育理论课程、思想政治学科教育技能训练类课程和思想政治学科教育实践类课程之间没能按照“理论-实践”的理念整合,导致开课效果不佳。这是目前高等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开设的思想政治学科教育类课程存在的普遍问题。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论和教师教学技能训练(或微格教学)课程是思想政治学科教育类课程中培养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能力和技能的两门主要课程。学生能否通过这两门课程的学习基本掌握运用思想政治学科教与学的理论进行中学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是开设这两门课程的意义所在。目前各高等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开设这两门课程中往往存在以下两种整合不足的现象,造成课程的开设效果不佳。

及时,目前各高等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开设的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论和教师教学技能训练(或微格教学)课程一般由数名教师开设,开课时往往你讲你的、我讲我的,没有进行沟通交流,造成这些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出现重复的地方,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第二,由于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论的内容主要是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的相关理论,理论层面的内容多一些,而教师教学技能训练(或微格教学)的内容主要是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技能及其实践,实践层面的内容多一些。因此,各高等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开设的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论和教师教学技能训练(或微格教学)课程一般按照先理论后实践的思路,先开设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论,后开设教师教学技能训练(或微格教学)。实际上这种从课程衔接方面考虑的开课安排不是的方式,因为学生本身就缺乏教学实践经验,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论中过多的理论讲授让学生无法结合实践进行理解,而教师教学技能训练(或微格教学)中的实践训练又缺乏理论的针对性指导,致使训练效果不佳。

3. 对思想政治学科教育类课程体系中的教学实践课程重视不足

教育实践是师范生从学生身份向教师身份进行角色变换的重要环节。而目前我国各高等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思想政治学科教育类课程体系中存在着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问题,过分注重理论灌输而缺乏或忽视实践,教学实践课程课时过少且流于形式,这具体表现为:教育见习不规范,教育实习周期短。

一是教育见习规范性不足。教育见习与教育实习一样,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思想政治学科教育类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师范生教育能力形成的重要环节。但我国高师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一直存在教育见习不规范的问题。虽然各院校均进行了教育见习,但一没有相对稳定的见习基地,二没有系统规范的时间和内容安排,蜻蜓点水般的教学观摩很难取得很好的见习效果,无法真正起到为思想政治学科教育理论学习和教育实习服务的功效。

二是教育实习周期短、时间不足。教育实习是思想政治学科教育类课程体系中学科教育实践环节的关键部分。目前各高师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的较大缺陷是周期短、时间不足,一般只有6-8周,除去实习开始的一周准备和实习结束时的一周总结,实际上真正用于实习的时间仅为4-6周,而且在这4-6周的时间内必须完成思想政治课教学实习和班主任工作实习两项任务。这必定不能整体而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教育技能、地检测学生的从教素质,更难以完成学生从师范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

二、对高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中思想政治学科教育类课程设置的构想

1. 增加思想政治学科教育类课程科目,加强思想政治学科教师技能训练

首先,增加思想政治学科教育理论类课程的门数和教学时数。在原有基础上扩展内容,把必修与选修结合起来,将思想政治学科教材分析、思想政治学科教育测量与评价从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中分离出来独立开课。思想政治学科教材分析课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思想政治学科的课程标准和教材,为后面的思想政治学科教育理论学习和实践课程打基础;思想政治学科教育测量与评价课程培养学生掌握基于新课标理念下正在改革过程中的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测量与评价原则和方法。

其次,加强思想政治学科教师技能训练环节。大幅度增加思想政治学科教育技能训练类课程,设置综合化、小型化、专题化的教育技能类课程,将原来的选开教师教学技能训练或微格教学改为教师教学技能训练和微格教学同时开设,并在此基础上增加说课训练科目,系统培养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的教学设计、授课、说课等基本技能技巧。

2. 构建新的教育见习、实习模式

充实思想政治学科教育实践类课程。采用分散与集中、见习与实习相结合的方式,不间断地强化思想政治学科教育实践环节,延长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的周期。具体做法是:首先,强化教育见习环节。建立相对稳定的见习基地,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开设的思想政治学科教育理论类课程,系统、规范地深入中学进行见习,通过对中学思想政治课程的课堂教学观摩,加深对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教学工作的了解,积累一些中学管理和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活动的感性经验,理论联系实际地掌握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的基本技能技巧。其次,分阶段实习,延长教育实习时间。根据教育实习所涵盖的内容,将教育实习中的思想政治学科教学实习任务和中学班主任实习任务分解,把中学班主任工作实习任务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普通教育理论课程相结合,安排在第四学期(4周时间)进行及时阶段的教育实习,实习内容以中学班主任工作为主;第二阶段的教育实习安排在第七学期(8周时间),实习内容以思想政治学科教学为主,专注于培养学生初步的思想政治学科教学工作能力。

3. 整合思想政治学科教育类课程体系结构,优化教学效果

在整合思想政治学科教育类课程体系的过程中,要对思想政治学科教育理论类课程、教育技能训练类课程、教育实践类课程进行统一的目标管理,建立“理论—实践”教学的联合体,优化思想政治学科教育类课程教学效果,将教育见习、教师教学技能训练融合在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的教学过程中完成,对思想政治学科教材分析与微格教学、说课训练等课程进行优化与整合。上述课程计划较好地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思想政治学科教育类课程体系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特点,形成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思想政治类论文:高校美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分析

一、高校美术类学生的特点

当前高校美术类学生兼具艺术生和“90后”大学生双重特点,通过对“90后”美术类学生的研究分析,不难发现其群体特征:其一,高校美术类学生个性鲜明、思维活跃,但是组织纪律性不强,政治觉悟有待提高。高校美术类学生大多从小接触艺术,相对于非艺术类学生,美术类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更具有创新精神。但是美术类学生具有自身特点,在追求个性的同时不愿受管束,处事方式比较感性化,尤其是在参加大型集体活动时,美术类学生往往表现为组织纪律性偏差,集体意识比较淡泊。另外,美术类学生长期接受专业化的教育,忽视政治理论学习,对国家时事政治类事件的关注度不够,政治敏感性不高,政治素质尚需提升。其二,高校美术类学生敢于面对社会竞争,自我表现欲强,但是缺乏公平竞争意识,抗挫折能力不佳。高校美术类学生的自我认同感较强,敢于在人前表现自己,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但是部分美术类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生活和学习的环境并不单纯,由于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导致其在面对竞争时不能公平、公正的对待,表现出急于求成的心态。在面对失败的时候,不能从自身找原因,而是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外部因素,美术类学生适当调节自我情绪的能力以及内在抗挫能力不强。其三,高校美术类学生重视专业课程的学习,专业基础扎实,但是从思想上疏于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文化基础较为薄弱。高校美术类学生普遍缺乏扩展知识层面的意识,认为在大学期间只要学好专业就会找到好工作。因此美术类学生把大量的时间精力都投身到自身的专业学习和实践中,忽视了思想政治、英语等公共基础课程的学习,思想方面的不重视,导致美术类学生基础课上出勤率较低,即使迫于任课教师点名的压力,学生在课堂上也不能集中注意力,课堂纪律比较松散,基础课程挂科率较高。高校美术类学生的教育管理有待加强。

二、对高校美术类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高校美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难度大、成效不佳。究其原因,主要与高校教育管理方式、辅导员队伍建设情况以及美术类学生自身政治素养有关。一是,高校对美术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方式比较单一,实效性不佳。高校美术类学生与非艺术类学生相比,具有其特殊性,这就需要高校根据美术类学生的特点,采用适当的理论,具体相应的方法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但是目前高校在对美术类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除了采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以外,并没有“以生为本”的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美术类学生专业特点相结合,美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具针对性。另外,高校对美术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过于简单,通常是采用开大会、听讲座等形式对美术类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未结合美术类学生的特点从根本上解决其思想及心理等方面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流于形式,远未达到预期目标。二是,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有待加强,管理机制趋于完善。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由于辅导员自身学历、专业、管理能力等方面的限制,辅导员队伍建设还未达到职业化、专业化水平,另外辅导员人数的配备也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以四川省一所省属高校艺术学院为例,全院专职辅导员5名,所管理的学生人数接近3000人,按照教育部提出的高校辅导员1:200的配备要求,该学院缺编10名辅导员。这就导致辅导员每天都要将大量的精力投身于表面事务性的工作中,对学生的心理状态、思想状况、生活情况以及学习情况无法深入了解与指导,对学生所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三是,高校美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意识薄弱,理想信念模糊,社会责任感不强,展现出多元化的价值观。高校美术类学生对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缺乏热情,不会主动关心时事,对时政类新闻不感兴趣。美术类学生思想意识比较狭隘,认为在大学期间时政与己无关,最重要的是学好专业。因此导致美术类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不高,不会从大局考虑问题,坚持个人利益至上,集体主义荣辱观较为淡薄,缺乏社会责任感的同时忽略了自身政治素养的提升,因而造成其价值取向出现偏颇,自身价值观有待修正。

三、改进高校美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

作为高校美术类学生辅导员,本人从自身角度提出了一些加强和改善高校美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方法和思路,目的是为了促使高校美术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从而促进高校美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推进。一是不断改进学校制度,加强学校对美术类学生的管理,促进高校美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力开展。高校是美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加强学校对美术类学生的管理,制定有针对性的规章制度,不仅能够增强美术类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还能够促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首先,学校应规范美术类学生的奖学金评定制度,从多方面考察美术类学生的综合表现。除了学习成绩以外,还应将参加集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专业讲座的情况以及学生在公寓的表现情况等统统纳入到奖学金的综合评定中,综合打分,督促美术类学生更好的完善自我。其次,加强美术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强调集体成绩,充分增强美术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在美术类学生中树立集体意识,使其充分认识到个人是集体的一份子,只有的集体才能培养出的个人。通过集体主义教育,严格管理美术类学生的行为,在班集体中树立正气。,高校在美术类学生的管理过程中,应重视专业教师的作用。从传统观念而言,高校美术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应是辅导员的工作,进而忽略了专业教师的作用。实际上,高校美术类学生对专业素质过硬、政治素养较高的专业教师,具有天然的亲近感和认同感,希望今后能够成为一名和专业教师一样受人尊敬的人,因此美术类学生对专业教师的教诲更容易听从。学校应加强专业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的把控,督促专业教师尤其是党员教师提升思想政治修养,对学生做好言传身教,为国家培养思想道德素养高、综合素质强的艺术工作者。二是着力完善辅导员队伍建设,提升辅导员的综合素质,改进辅导员管理机制,增强辅导员对工作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促进高校美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推进。鼓励辅导员提高学历层次,丰富辅导员的知识底蕴,提升辅导员工作能力的同时不断提高辅导员自身价值,增强辅导员的敬业精神。面对高校美术类学生,辅导员应灵活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手段,转变思想政治教育观念,人性化、科学化的开展美术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辅导员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应转变管理理念,找到教育与管理之间的平衡点,积极引导美术类学生对自身的管理,做到感性与理性并存,指导和引导相结合。另外,辅导员要努力提升自身艺术素养,了解美术类学生所学专业,经常性的请教专业教师,明确专业定位及专业需求,做好高校美术类学生职业规划以及就业指导工作,保障美术类学生“联合培养”机制的顺利推行。,采用热点讨论法,经常性的以班级为主,探讨社会热点问题,打消学生的极端情绪,促使学生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社会中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国处于多元化意识形态时期,网络、电视、报刊、杂志等媒体介质伴随着人们的生活。高校美术类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中娱乐问题、生活问题的关注度较高。由于高校美术类学生自身政治修养不高,极易受到社会不实言论和别有用心者的蛊惑,动摇自身的政治信仰,对社会产生不满情绪。针对这一现状,高校辅导员应采取科学的指导方式,经常性的与美术类学生就近期发生的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探讨,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纠正学生的偏激片面观点,消除学生的政治迷惑性,坚定学生的政治信仰。

四、总结

综上所述,高校美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工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紧抓教育对象的特点,因人而异,不断创新自身的教育方式,改进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增强美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为高校美术类学生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陆墨姼 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思想政治类论文: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积极心理学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从“消极”取向向“积极”取向的转变,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因此,在积极心理学理念下尊重大学生主体地位在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重点探讨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径:改进教育方法;增强艺术类大学生积极体验,塑造积极人格;优化艺术类大学生培育环境,健全支持系统。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课题项目:该文系河北科技大学2015年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研究成果。作者单位:河北科技大学20世纪末,在心理学领域出现了一种新潮———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顾名思义,它主张从“积极”入手,与传统的主流心理学的“消极“相对,注重个体的内在力量和美德等积极的力量和潜能的激发,从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人类实际、美德和基能等出发,提倡用一种全新的、积极的方式方法对人的心理现象做出新的解答,并且在这个解读过程中去寻找可以帮助所有人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获得属于自己幸福的种种因素。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主观水平上的积极体验、个人水平上的积极人格特质以及群体水平上的积极社会环境等方面。综上所述,积极心理学对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和谐开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一、积极心理学在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

1.整合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目标。思想政治教育是什么?我们应该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是什么。是“人”,是引导、增进、提升人,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从“善”的角度出发去实现情理的交融与整合。然而,目前的思想教育模式并没有按着理论所说的方向发展,而是在某些方面偏离了原本的结果。导致这些现状出现的因素有很多,既与现在社会发展局限造成的时代境遇有密切的关系,也与现在所实施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不可分割。或许外部的时代境遇我们不能避免,但是,如果我们想要走出这种发展的困境,只能是依靠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范式去突破,去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若想要突破人与人之间交流的理解方面的困境以及现代人精神方面的困境,就必须由个体中心范式向相互理解范式转化。

2.改善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在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针对艺术类大学生,我们往往只是单方面去灌输一定的社会道德观念、道德规范和政治准则,忽略了大学生自身的观念和观点,大学生不是完成社会规范这一任务的产物,也并不是只能被动地去接受既定的社会道德规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不是完成任务的必要工具。把自己置身于教育者的角色,将学生片面地看成“问题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通病,他们固执地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学生信任自己,降低学生在面对自己时的心理防御,从而和学生打成一片,才能更好地帮助其解决思想政治问题,提高其思想政治素养。然而,积极心理学认为,在思想道德教育中,教师和大学生一样都是需要发展和成长的个体,教师不再是“教书匠”,与学生的关系也不再是单纯的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教师应该重新认识自己的职责,学生是发展的,应该用积极的眼光去看待,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学生的健康成长以及自我成长中的积极体验。

3.优化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思路。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工作手段和工作方法是由工作思路来决定的,不仅如此,工作思路更是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积极心理学在对待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学习中采取了更加的方法,它将重心转移到对自身诸多品质的激发和研究上,提出了积极预防的理念,认为“在预防工作中所取得的巨大进步是来自于个体内部系统地塑造各项能力,而不是修正缺陷”,因为“只有人本身的诸如对美的追求、乐观、爱心、胜任、勇气、工作热情、对未来满怀期望等积极品质才是预防问题产生的好武器”。因此,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摒弃“修补—纠正—再修补”的循环往复的传统思路,提倡更加科学客观的预防观念和心理,即通过激发、培育学生的积极品德来完善学生的人格和思想政治素养,既可以减少问题出现的频率,又有助于提高大学生遇事的解决能力,这才是预防学生出现问题的根本之策,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有的思路。

二、积极心理学视域下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径

1.尊重艺术类大学生主体地位,改进教育方法。思想政治教育本就是一项伟大的育人工作,在教育的过程中采用何种手段去教与教育主体密不可分,而最终教育结果的好坏则是与对受教育者的定位密切相关的。正如积极心理学所认为的,在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下教师与学生不再是单纯的教与被教的关系,他们之间的关系变得平等,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都是成长和发展的个体,都是学习的个体。教师应当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重视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自我成长的积极体验学生的健康成长。积极心理学下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摈除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比较粗放、简单的,以批评提醒、反复惩戒为主的教育方式,而应采用既有利于培育受教育者良好道德品质,又可以帮助受教育者矫正不良品行的教育方式,如沟通、说理、理解、接纳、交流、赞美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应将大学生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促使大学生养成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品质,并积极引导学生制定自己的发展目标,激发自己发展和前进的动力,寻找和创造发展的渠道、方法以及发展成效,逐步培育他们成为发展的且具备积极人格的个体。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般采用批评教育、品德评价、榜样示范等方式,尽管这些方法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都是为了达到一个目的,那就是通过否定某些东西和肯定某些东西来使一定道德规范和政治准则内化,具有很强的规定性、灌输性和强制性。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该把大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并且重点发掘和培育,重视大学生思想形成过程的积极研究,给大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开辟更大的舞台。

2.增强艺术类大学生积极体验,塑造积极人格。通过社会实践增强大学生的积极体验和领悟。通过学校组织的各种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提高大学生的行动能力,培育他们对社会的奉献意识,激发他们攻坚克难、自强不息的斗志,强调和重视他们在社会实践中的主体地位,提高大学生对社会的、客观的、正确的认识,让他们在为社会和他人奉献自己力量的同时体验自我的存在,收获帮助他人的喜悦和满足感,增加自身对他人的责任感,从而获得精神上的积极体验。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就要解决其需要。解决社会需要和个人需要之间的矛盾,将社会需要转化为个体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就明确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因此,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业、心理、就业、人际交往等问题想要得到解决,好的方法就是将之放到日常教育和服务中,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为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始终,通过问题的解决引导大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通过解决艺术类大学生的实际问题积极引导大学生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养。

3.优化艺术类大学生培育环境,健全支持系统。建设校园文化,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和生活氛围。高校也属于社会环境,是社会环境的一个小型环境,将高校这个小区域的环境建设好,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以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有极大的好处。想要达到此目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就要立志营造多层次的校园文化,以品味的高雅和学术性的思想为最终目标,组织以文化、科技、学术、娱乐、思想为基本内容的文化活动,促使学生全方面、多样化的健康发展;采取网络手段,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将网上虚拟与现实实际相沟通、结合;完善管理体制,营造一个符合大学生发展需要的高校制度环境。发挥高校自身优势,积极参与社会服务。高校组织有自身的知识储备和文化资源优势,可以为先进文化提供了交流和发展的平台,并且还可以影响到周围的社区。高校不能脱离社会而单独存在,想要更好地发展就应该积极主动地向社会靠拢,与社会加强联系与合作,取长补短,将高校人才、技术、知识能力等潜在优势发掘并转化成可以引导和发展社会的现实力量。

思想政治类论文: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挑战和策略

摘要: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受多元网络信息的影响越发呈现不可控性,工作难度日益增大。通过分析艺术类大学生思想的特殊性,梳理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可以为进一步提升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供思考的方向。

关键词:自媒体时代;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应对策略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地位。同志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会议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推动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感和吸引力。自媒体时代的到来给传统的学习方式带来了冲击和挑战,而大学生作为自媒体时代的主要参与者,其学习途径较传统学习方式更为多样,尤其对于艺术类大学生而言,群体影响更为深刻。笔者通过分析艺术类大学生思想的特殊性,梳理分析自媒体时代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可以为我们找出应对策略提供思考的方向,给教育工作者们提供一定的启发。

1艺术类大学生思想的特殊性

1.1专业突出,文化素养较低艺术类学生大多从小学习各项艺术专业,同时绝大部分课余时间均被专业技能的训练所占用,虽有艺术特长但普遍不重视文化素质培养,知识面相对狭窄;另有部分学生因文化课成绩不理想,为跨过高考的“独木桥”半路转学艺术。由于文化课素养的不足,文化基础较为薄弱,此类学生往往更重视专业课程而相对轻视其他文化课程的学习,尤其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等方面的课程,更加不感兴趣。

1.2个性突出,集体观念缺乏一方面,艺术专业的特性要求艺术类大学生张扬个性,他们不愿受制度观念的束缚,多追求特立独行,有较大的随意性,集体观念较差。另一方面,由于艺术类大学生有别于其他学生的高考选拔模式,艺术类学生多数表现为做事圆滑、爱耍小聪明、重视感情,这导致学生仅关注感兴趣的事物,对思想政治教育一类课程则漠不关心。

1.3思想活跃,理想信念淡薄由于专业的特殊性,艺术类大学生创造性思维普遍活跃,具有较为丰富的想象力。同时,艺术类学生经常参加社会实践或商业演出,有较多的机会去接触社会,感受过社会竞争的激烈以及金钱的诱惑,易受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从而导致生活现实化、看问题主观化、理想信念淡化。

1.4追求新颖,易受新事物影响在当前的自媒体环境下,各类智能手机、网络游戏、交友软件、软件客户端等“抢夺”了绝大部分学生,网络中纷繁复杂的垃圾信息和消极舆论,给一味追求新颖的艺术类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不利影响。

2自媒体对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2.1自媒体给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2.1.1学习途径的开放性,提高了艺术类大学生综合素质面对面的填鸭式课堂教学在传统思想教育中占据主导地位,在此教学模式下学生对于知识或信息的获取选择性相对较低。艺术类大学生个性突出,文化基础相对较差,对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更是不感兴趣,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不仅严重打击了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还极大地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进而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和提升。而自媒体作为一种零准入门槛的媒体,为艺术类学生提供了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更宽松、更自由的学习交流环境,能让学生针对自身的情况进行有选择的、有效的学习,在遇到不同的价值理念和价值形式时,可以通过论坛交流、辩论等多种方式展开积极主动的思想交流,在交流中转变自我意识,从而形成更加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同时,网络上的互相激励、查漏补缺,有利于学生弥补自身不足,提高综合素质。

2.1.2沟通渠道的多元化,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艺术类大学生较其他学生个性张扬,乐于表达自我,喜欢通过自媒体关于自身的大事小情和与外界联系,因此,通过自媒体互动,让老师尤其是思想教育工作者更容易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并进行及时的鼓励、支持、引导和帮助。同时,借助手机短信、博客、论坛等自媒体虚拟互动,能够减少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顾虑和心理负担,更容易敞开心扉说实话,自由发表意见、观点,有利于思想教育工作者了解当前学生的真实想法,因材施教地制定教学方案,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成效。

2.1.3虚拟与现实互补性,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内容艺术类大学生追求新颖,排斥刻板化教条化的教学模式,而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为开展形式多样、图文并茂、音视一体的教学方式提供了内容支撑,给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自媒体互动虚拟化的特征让学生更平等更自由地畅谈自己的观点,实现教学的实时解答互动和反馈;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自媒体将文字、声音、图像等多种形式结合为一体,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直观性和形象性,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2自媒体给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2.2.1信息交流的开放性,削弱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效果传统的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课堂的面对面教学,有利于政府、高校等主体控制着信息传播的主导权,保障思想教育工作的实效性。艺术类大学生较其他学生更易受新事物的影响,而自媒体中纷繁复杂的信息和舆论打破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信息垄断,各种垃圾信息和消极舆论容易使价值观尚未形成的艺术类学生逐渐对当下思想政治教育产生质疑甚至心理对抗,理想信念逐步淡化。同时,网络自媒体信息传播的开放和自由,严重威胁政府、高校等主要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地位。学生可以实时通过微信或微博等自媒体表达心中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满,极大地削弱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2.2.2传播主体的多元化,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艺术类大学生对新事物的认同感和接受能力越来越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自媒体信息的丰富和多样性能迅速抢占艺术类大学生的注意力,而相对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由于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弱、自身知识储备不足、思想观念较为落后等原因,与学生在信息的接受和中处于不对等的劣势地位,无法做到及时有效地与学生进行信息的沟通与交流。同时,学生可以利用自媒体自己“动手”,方便快捷地寻找到自己所需的各类知识,绕过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信息媒介的作用,极大降低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教育主体与教育主导者的性。

2.2.3信息传播高速性,加大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难度经过政府、高校自觉过滤删除网络中的各种不良信息和不当言论,在传统的面对面交流模式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积极引导,启发学生加强思想道德学习,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帮助学生树立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艺术类学生对新舆论、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高于其他学生,更容易受新事物的影响。各种非主流的声音、政治的或社会的谣言,甚至危害国家安全的信息随着自媒体在网上网下进行流传,流传速度之快之广,无法进行控制,给艺术类大学生群体造成十分消极的影响,加大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难度。

3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对自媒体大发展的对策

3.1紧抓艺术类大学生特点,更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理念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活跃,较其他学生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同时更容易受网上不良信息的影响,对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认清自媒体获取信息的平等性,树立开放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和“双主体”的互动理念。一方面要加强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要在教育中,善于利用自媒体的开放性和交互性,改变传统教育中“单主体”灌输的教学形式,鼓励学生充分自由地表达自我并在遇到分歧时进行沟通、对话,在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的同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3.2抢占自媒体教育阵地,建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自媒体平台随着自媒体的影响力不断增强,传统媒体、政府机构、社会组织纷纷开设各种自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公众平台等)“抢夺”大学生,而高校作为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更不应在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自媒体平台上失语。转变教育思路,转移教育阵地,通过建立高校官方自媒体平台,多形式、多角度地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网络正面教育,逐步缓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因媒介变革而导致话语权丧失的局面,进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3.3健全媒介素养教育体系,加强艺术类大学生的自媒体素养教育艺术类大学生价值观尚未完成,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在自媒体环境汹涌澎湃的信息浪潮的冲击下,对媒介信息的选择和评估的能力不足,在网络世界中进行自媒体素养教育,培养学生的合作共享的理念和强烈的责任意识显得尤为重要。高校要开设媒介素养教育的必修课或选修课,逐步地、分层次地将媒介素养课程纳入到教育体系当中,同时为一线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辅导员)开展媒介素养理论的培训课程。通过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媒介素养的“同步”提升,形成新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和文化阵地。

3.4加大网络舆情监控机制,降低自媒体不良信息对学生的侵蚀高校网络舆情能直接或间接反映艺术类学生可能关注或正在关注的热点问题,对这些舆情进行监控,能有效引导学生舆论方向,防止混乱状况的发生。高校网络舆情主要产生于或流传在各种自媒体平台(如校园网络、论坛、微博和微信等),因此高校应完善网络舆情监控制度,同时通过加大投入和培训力度,提高校园网络技术人员的专业技能,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网络监管队伍,对校园网络进行必要的监控,及时避免网络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思想政治类论文:音乐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学风建设研究

音乐类大学生同样是我国当前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我国新时期高等教育的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这些学生不仅与普通高校学生一样具有年龄、体质、思想等方面的特点,更是在世界观、价值观等方面具有着同样鲜明的个性。然而,需要正视的是,音乐类大学生同时也有着不同于普通高校学生的特点。首先,音乐类大学生有着更加活跃的思想活动与相对淡薄的政治意识。在他们看来,所谓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都是从其对音乐的热爱与对理想的坚持体现出来的,对于时政关心较少,更加专注于专业训练而不重视文化学习,因此形成了较为鲜明的音乐类学生的特征。其次,音乐类大学生相较于普通高校学生在对张扬个性的态度上显得更加突出,与这种突出的个性相对应的就是其集体观念的淡薄。由于音乐类学生的日常学习和专业训练以个体为主的特点,再加上音乐为其带来的思想上的自由,他们往往出现集体观念淡薄,缺乏团队意识,在生活和学习上习惯独来独往,在客观上也影响了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再次,音乐类大学生往往具备较强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但是与此同时却呈现出较差的组织纪律性。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速度较快,思维发散,但是组织观念淡薄,纪律性较差,甚至作风较为懒散。此外,存在于新时期音乐类大学生群体中且对其思想政治教育与学风建设产生一定影响的特点还包括:音乐专业素质过硬,但是文化课学习水平不足;思维开阔但是对于事物的分辨能力较差等。

一、音乐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于思想政治教育重视程度不足

相对于音乐专业的技能训练和专业学习,音乐类大学生对于文化课学习的动力不足,特别是对于思想政治课程学习的认识程度不够、重视程度不足,这种特点甚至在一些音乐类专业教师的身上也有非常明显的体现。从事艺术工作的师生往往对于政治和思想教育有一种潜意识的排斥,因而在当前的我国音乐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无论是日常的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还是音乐专业教师对学生的日常潜移默化的影响中,都有着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偏见,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之于学生的素质的提升作用认识不足。

(二)音乐类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现状堪忧

由于受到来自于外部乃至音乐专业教师的影响,新时期的我国音乐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现状堪忧,主要体现在:部分学生政治立场不坚定且缺乏合理的政治热情,只关注自身未来发展而忽视对事物的深层次分析;在音乐类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着重视专业学习轻视乃至忽视思想政治学习的现象,这种对思想政治素质的轻视甚至导致其思想道德素质的滑坡,造成其不讲职业道德的问题,影响其长远发展;部分音乐类大学生由于经常受到外部不良风气的影响,往往出现道德底线降低,产生急功近利思想,追求在“走穴”表演中的经济所得而忽视通过思想政治学习所培养的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师素质与学生管理工作有待提升

当前我国的音乐类大学生还普遍存在着组织纪律观念淡薄、组织与集体活动参与积极性不高、业余工作与日常学习的矛盾较为突出等问题。很多学生宁愿把自己封闭在琴房和声乐室里也不愿意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同时部分学生专注于走穴表演,学习时间被动压缩。此外,部分音乐类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教师由于个人的思想政治素质不足、政治立场不坚定,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直接影响了学生健全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乃至整个职业道德的坚守。

二、加强音乐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学风建设的对策

(一)强化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

思想政治课程是所有高校学生的必修课,也是培养大学生坚定的政治立场、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的主阵地,因此在对新时期的音乐类大学生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及学风建设工作时要首先重视并充分发挥这一主阵地的作用。在我国新一轮的高等教育改革进程中深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改革,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学地位、丰富并更新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内容、转变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方法、通过不断加强教师自身的个人魅力,让学生更加生动且地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甚至在思想政治教师的正确引导下逐步形成对于思想政治学习的兴趣,并以此来不断推进音乐类专业的学风建设。同时,要不断加强音乐专业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提高音乐专业自身课程教学对于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提升的作用,不断提高音乐类师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认识水平,通过把思想政治教育与音乐专业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有效推进音乐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迈上新台阶。

(二)不断提升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在我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中需要转变工作思路,更加充分且地认识并定位大学生自身的学习主体地位,教师需要更加充分地在尊重这一主体地位的同时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特别是对于音乐类大学生而言,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更加积极地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与自我管理的功能。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同时,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通过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式与方法,提升学生对于思想政治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从而不断推进我国音乐类大学生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学风建设工作取得长足进步。

作者:李男 单位:通化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思想政治类论文:艺术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当前艺术消费已经成为我国居民喜欢的一种生活方式,艺术类高校是培养艺术人才的基地,提高艺术类专业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是艺术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强调艺术类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根据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特点出发,并针对这些特点就如何加强艺术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艺术类高校道德思想政治教育

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文化的多样化和多元化对艺术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艺术高等教育也逐渐呈现从精英化走向普及化、大众化的趋势,艺术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也从单一化向多层次发展。在一个以艺术的生产和消费为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时代,无论是大众还是艺术专业人才都很容易将艺术的大众化理解为庸俗化,理解为迎合、迁就大众的品味。因此,培养艺术人才既不随波逐流又还原生活的精神气质,造就高水平的艺术专业人才和高水平的大众,是艺术高校道德教育的理想境界。

一、艺术类高校学生思想状况的特点

对于艺术高校来说,培养艺术人才是一项系统而又充满挑战的工作,艺术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工作也是如此。艺术专业学生有着相对其他专业学生的特殊性,他们既有着艺术专业学生的群体特征,也有着各自的个体特征。正确把握他们的特点,是做好艺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

(一)政治理论修养欠缺,思想倾向复杂

艺术类大学生由于长期集中接受专业教育的影响,普遍缺乏政治热情,政治理论素质十分欠缺,“为艺术而艺术”的职业观,“艺术超越政治”的超然论,对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都有着很深的影响。他们中大多数不关心政治甚至厌烦政治的心理;虽然思想活跃,但缺乏深度;热爱专业,但很少关心时事;重视专业技能训练;但轻视文化理论特别是“两课”理论学习。他们大多在思想认识上不太完善,对社会的认识及鉴别力不够,对政治问题缺乏深入的了解,往往把复杂的政治问题看得过于简单,认识上似是而非。这影响到思想道德认识空间和社会公德意识的提升,艺术类大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往往走向片面化,只局限在自我及周围的有限范围内,对社会关注不够,社会公德意识淡薄,往往只认为自己的言行不违背法律的规范即可,忽视了自己对于社会道德建设所承担的义务。有的学生在处理学习和其他活动,包括与人交往时,实惠化、功利化、势利化、庸俗化倾向明显,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以及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充斥着校园不小的市场。

(二)思维上具有求异性,心理上带有逆反性

艺校类高校的大学生形象思维比较活跃,他们善于用直观的、鲜明生动的抽象思维去理解和表现客观世界,而回避严谨、的抽象逻辑思维。受专业教学和创作理论与实践的影响,艺术生在对形象、情节、情感、行为的把握和运用,善于求新、求异、求变,善于敏锐捕捉社会和人的内在变化和特征,根据社会的审美标准、受众的审美心理和需求,创作受人欢迎的艺术品。可以说,是艺术实践铸就了艺术高校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富有创新精神的前卫意识和行为习惯,他们遇事想到就做、不拖泥带水、通常不受世俗观念的拘束。但是这种思维上的求异性容易造成他们的逆反心理,刻意摹仿所谓艺术大师不修边幅的形象,籍以吸引他人关注或以高傲自居。

(三)思想上具有进取性,认识上带有片面性

艺术类高校学生大多在中小学时代就接受艺术教育,具有良好的艺术天赋和创作能力。其中不少学生参加过艺术比赛,获得名次。故而积极进取,奋发向上之心很强烈。然而其往往陷入追求名利的实用主义,对人生的理想目标十分困惑。目标上具有时代性,需求上带有享乐性。艺术专业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相对较多,对社会现实认识较为深刻。特别是高年级学生在实习期间可以获得较高的报酬,甚至所学技能已经能打工挣钱,这并非坏事,但因此更容易受到社会负面因素的影响。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容易侵蚀一些学生,使他们表现为情绪化突出,遇事不冷静,思想偏激,不能够辩证地认识和看待事物的发展。

(四)学习上态度端正,生活上自由浪漫

艺术类大学生在学习上与普通大学生相比更加务实,讲求实际。他们思想中充满危机感与忧患意识,重视竞争,努力在大学里、社会中完善和发展自己。同时他们的思想也更加实际,重视现实。看重实际能力的培养,趋向务实,树立了讲求实效的品格。他们更加重视人际关系,努力开拓交际范围,重视社会实践,渴望成才,所以希望自身能够在专业上有所成就,并端正学习态度,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生活上他们更倾向于追求开放、自由、自立、浪漫、“随遇而安”的生活。他们把满足多种自我需要,作为高质量生活的标志之一,在生活方式方面、在表现和满足人的各种欲望方面,他们几乎没有任何思想顾虑,“敢为天下先”、不畏人言、敢于离经叛道。在现实生活中,他们也确实特别想得开、很开放,衣着注重性感、生活无拘无束、乐于模仿影视中的浪漫情调等。

二、加强艺术类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做好艺术类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根据当前艺术专业学生的思想水平实际,既要肯定他们特点中的长处,又要针对不足,抑制短处,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坚持正面引导,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优势

艺术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坚持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不能单纯的采取严加管理的办法约束学生的行为。管理上应以疏导的方式,与学生建立和谐健康的师生关系;在工作中应该努力作到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尊重学生的个性表现;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中应该注意把握学生心态,注重因人而异,切忌“一刀切”,给学生一定的可以施展才华的空间及创作的时间和空间。

及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与价值观念。艺术类高校必须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引导他们把对自我价值实现的追求指向发展专业技能和成就事业方面,同时开展多层次多角度的教育形式,促进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通过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爱国主义报告会等不同形式的活动,使大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国家与个人的关系,积极引导艺术类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诱导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自我约束意识的形成。

第二,引导和培养学生自我修养、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青年时期注重思想修养,陶冶情操,努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艺术类大学生一生的奋斗和成就将会产生长远而巨大的作用。艺术类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要靠外部的教育和他人的帮助,但更需要自我修养、自我教育。艺术类高校学生自我修养和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关键是加强其自觉性的培养,而自觉性的养成,又有赖于对学生的自律和自省教育。所谓自律,就是自觉约束、控制自己;自省,即指自觉回忆检查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二)提高艺术高校教师德育水平,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艺术类具有教书与育人的双重职能,忽视任何一方都是不正确的,只有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才是正确的教育观。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一方面,教师要用自身的知识、能力和道德品质、行为风貌等作为劳动手段直接影响和感染学生,成为学生的榜样、楷模,从而达到教育和感化学生的目的,即所谓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另一方面,教师要始终不渝地把育人工作贯穿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去。广大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给大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和丰富的专业知识感召和感化学生。防止课堂教学与大学生思想教育脱节,甚至出现在思想上给学生误导的现象发生。要让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艺术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各个方面。

(三)放大艺术生的“明星效应”,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艺术类的大学生们总体上看是具有开拓性和积极上进的,他们重视个人价值实现,追求自主独立的生活方式,也有符合社会规范的社会公德意识,思维活跃,渴望成功,善于表现,容易成为一个集体中的“明星”。如此,我们便可放大这一效应,采取一些激励式的教育手段,通过组织开展文化讲座、影视评论、文艺汇演、体育活动、社会实践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给艺术类学生充分发挥和展示自己的空间,一方面通过各种各样的文化生活,陶冶情操,完善人格,提高艺术专业学生的文化修养。另一方面“明星效应”适度的放大,让他们明白自己作为一个“公众人物”的示范作用,加强其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能力的提高。

(四)加强艺术类学生心理辅导,完善学生心理咨询体系

艺术类专业学生从小学到中学都是学校的文艺骨干,老师宠爱,同学羡慕,往往使他们自我感觉极好。可是他们进入大学后,以往的那种核心地位和优越感都荡然无存,从而给他们带来一定的心理问题,如心里失衡、经济焦虑、学习焦虑、对艺术的理解偏颇等等,以及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自我封闭等等。艺术类大学生由于更为昂贵的学费和更为激烈残酷的竞争使他们的反应更为强烈,更容易产生严重的思想偏差。学校应当进一步加强学生心理辅导,建立健全学生咨询工作体系。这个体系包括专业学习、心理健康和就业指导三个方面。加大人力和物力方面的投入,做好宣传和研究工作,使学生的咨询工作体系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加强艺术类学生心理辅导,完善学生心理咨询体系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心理协调,作好宣传和研究,使工作规范、细致、深入。

(五)搭建学校与家庭和社会德育工作有机协调的平台

个人品德的形成,受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面的影响。在网络信息时代,艺术院校更应实行开放式教育,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会之间要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营造以学校为主体,以社会为依托,以家庭为基础的德育环境。这就必须强化德育实践教育环节。德育实践活动是克服学生言行不一,形成良好品德的好途径。艺术院校的德育实践活动要重点利用现有的人力物力,主动走进社会、走入社区,为地方和社区服务,开展校园科技文化节和各种技能大赛,搞好学生社团组织建设,支持学生参与民主管理。

思想政治类论文:艺术类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摘要〕众所周知,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环节,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机制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说,对于艺术类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机制的研究,不仅可以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解,同时还可以改善艺术类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提高艺术类高职生政治水平。本文从艺术类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机制的基本要素出发,通过对其接受过程中的作用机制进行剖析,对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规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高职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接受机制

一、艺术类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机制的要素构成

艺术类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机制由3个要素构成。

1、接受主体:

在艺术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主要的接受主体就是艺术类高职生自身,换句话来说,就是在进行艺术类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从艺术类高职生自身的实际出发,考虑到艺术高职生的政治学习需求。

2、接受客体:

艺术类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客体主要是指艺术类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老师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艺术类高职生所能够接收到的政治信息,具体来说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3、接受介体:

所谓的介体就是指在接收主体和接收客体之间能起到桥梁作用的媒介,如果仅仅只有接收主体和接收客体的孤立参与,那么艺术类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难以起到实质作用的,这就需要一定的物质手段充当介质,主要有课堂、网络等手段。

二、艺术类高职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中的作用机制

艺术类高职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中活动复杂,作用机制类型多样。根据不同标准,可以分不同作用机制。本文重点根据学生接受思想政治原因以及激励作用,分动力机制与目标机制:

1、动力机制:

动力机制主要表现为艺术类高职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动机。动机是产生行为的原因,它常常以愿望、兴趣、理想等形式表现出来,并作为一种内驱力而激励主体发动或维持、强化或推动其活动,进而将这种活动导向某种具体的目标。需要是指个体对内外环境的客观需求在大脑中的反映,其目标总是指向某种东西、条件或活动的结果等,并随着满足需要的具体内容或方式的改变而不断变化和发展。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类首先需要的是物质生产资料,然后才能满足更高层次的需要,它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具体来说,作为艺术类高职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中的动力机制,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两种:物质动机以及精神动机。物质性动机是基础,能够满足艺术类高职学生物质生活或学习的基本需求,如生活条件、学习条件、金钱等;精神性动机是物质性动机较高层次的发展,是指能够满足艺术类高职生精神生活的需求,如对知识的需求、精神奖励等。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应该注重分析和运用动力机制,完善以精神性动力机制为主和以物质性动机为辅的激励机制,不断强化艺术类高职生的正确动机。艺术高职生一般具有多种动机,有的脆弱、不稳定,这属于次要的动机;有的强烈而又稳定,则是主导动机,这种动机对艺术类高职生的发展有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应该重视艺术类高职生主导动机的形成和发展。此外,影响艺术类高职生的动机有多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艺术类高职生的内在需求,这是影响艺术类高职生动机的根本性因素。艺术类高职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的需求,应该是发自内心的真实需求,并且是强烈而稳定的,这种动机应该占主导地位。二是社会环境因素。一般来说,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往往是根据社会发展水平的变化而变化,社会发展水平作为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关键性因素,进一步地影响到高职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动机。三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手段和方式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新颖与否、方法的创新与否都直接影响着艺术类高职生动机的强化或减弱。艺术类高职生动力机制的功能主要有四个方面:激发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功能和调节功能。艺术高职生产生的动力激发着他们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并指向自身的需求目标。

2、目标机制:

艺术类高职生的活动一般来说是会围绕着一定的目标和主题进行,从本质上来说,目标机制往往是由主体内在的价值观决定的,对于艺术类高职生来说,他们的价值观主要可以帮助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价值进行理性的评估,进而做出科学合理的选择。站在艺术类高职生的角度来看问题,就是艺术生会根据自身的需求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进行有选择性的筛选。在这个过程中,价值观的作用不仅体现在艺术类高职生的行为规范上,同时还会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中做出的决策进行价值支撑。

三、艺术类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规律探索

艺术类高职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过程,具有一定的接受规律。

1、能动与受动的统一

毫无疑问,艺术类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规律可以看做是能动与受动的统一,既是一种主观的接受,又会受到客观的干预。其能动性具体来说主要表现为艺术类高职生的自主性、自觉性。艺术类高职生对他自身所在的家庭、学校、社会等环境有个清醒的认识,而且对艺术类高职生自身的生活目的、意义的认识,也包括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有充分的认识,这就表现为艺术高职生的自觉性。当然,艺术类高职生还有自己的情感、意志、信念等,通过这些因素的参与去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此时就表现为艺术生的自主性,并且艺术类高职生能为自身的责任负责。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规律不仅仅受到接受主体的影响,同时还会受到客观环境的的影响,具体来说就是接受客体直接影响着艺术类高职生的接受内容和价值取向,又由于接受客体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社会的要求。所以,接受主体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社会因素的制约,接受主体的发展丰富了接受形式,扩大了接受渠道,成为制约艺术类高职生接受的主要因素之一。

2、主体与客体的互动

主体即艺术类高职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作用突出表现在:艺术类高职生的需要与动力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择取的源泉。艺术类高职生的动力是发展着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艺术类高职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择取的内容和方向也可能会发生变化。因此,主体的动力促进着客体的变化和发展。客体对主体的作用表现在:客体所表现出来的各种需求都是建立在主体实际的基础之上的,换句话来说就是客体的主要目标以及价值需求都要以主体需求为准,不断满足主体发展的客观需要,主体与客体在实践中不总是一致地发展,有时主体的发展快于客体的发展,有时主体的发展则滞后于客体的发展。出现这些情况都不利于主体与客体的互动,还会损害主体的积极性,并降低客体的作用效果。

3、继承与创新的结合

艺术类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规律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在继承传统接受理论的基础上加以创新,继承与创新的结合才有发展基础和生命力。这里主要阐述的是传统的灌输理论,灌输理论首先由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来的,并由列宁加以发展到理论化阶段,逐渐形成了较系统的理论体系。在中国革命历史时期,我们党就重视运用灌输理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向人民群众和干部灌输党的政策和路线。在当下,我们可以看到,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的思潮还在不断地涌现着。社会价值观也在不断地多元化,而且艺术类高职生的主体意识空前增强,说教式的灌输已经不再适应社会发展和高职学生发展的要求,而是在艺术高职生与教育者的互动的基础上,教育者运用人性化的手段和说服的方法,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更好的传递给高职学生。通过综合分析艺术类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要素、活动过程以及作用机制,深入发掘其规律,自觉运用到实践中去并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发展。

作者:张文 单位:湖南艺术职业学院

思想政治类论文: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分析

摘要:二十一世纪是网络高速发展的时代,移动4G网络和智能手机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机遇与挑战。由于专业的特殊性,艺术类学生有着不同于普通大学生的思想特点,高校思政工作者应当利用当前蓬勃发展的互联网科技提高艺术类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实效性,利用互联网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网络平台,通过“微媒体”平台做好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进入二十一世纪,飞速发展的互联网信息技术给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变革,移动4G网络与手机已成为当代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与普通大学生相比,艺术类学生无论是在政治敏感性、价值取向多元化还是集体主义观念等方面都有着差异,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成效不高,有必要结合当前蓬勃发展的互联网科技探讨如何加强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艺术类学生思想状况的特点

艺术类学生由于专业的特殊性,思维较一般大学生更为敏锐和灵活,情感丰富,个性鲜明。他们追求时尚,性格张扬,才华横溢,总能成为校园里的焦点。艺术类的学生一般都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无论是在个性上还是打扮上都是校园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由于艺术类学生的专业发展一般都围绕着学生自身展开,使得学生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爱表现自我,大集体观念较弱。艺术类学生的政治敏感度较低,他们大多沉浸在自己的艺术创作中,对时事不太感兴趣,递交入党申请的比例远少于其他专业的学生。另外,相比其他专业的学生,艺术类学生的价值取向更加多元,思想更为开放,社会多元意识形态对其的影响较大,部分学生的价值取向功利化、通俗化,加之缴纳学费较一般专业更高,平时的专业费用支出较大,外出写生、参加比赛、演出等的花销较大,使得艺术类学生容易受到金钱的诱惑。

二、网络环境下的艺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

当前社会,飞速发展的网络让人类进入了信息全球流通、资源实时共享、知识创新引领技术变革的新时代。2015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这一概念,2016年,“互联网+”入选中国十大新词和十个流行语,标志着融合了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互联网+”新兴经济形态已经深入到我们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艺术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挑战与机遇并存。提高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时效性。随着移动智能终端的高速发展与普及,智能手机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以微信为代表的社交网络服务软件,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实现了信息的及时沟通与交流,高校思政工作者可以借助微信、微博、QQ等网络社交软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与学生进行实时沟通,突破了传统思想政治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受到的时空限制,提高了思政工作的时效性。提供了沟通平台。互联网时代给师生的平等沟通提供了平台,师生之间的沟通日益频繁,微信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功能,打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师生主客体的沟通模式,通过朋友圈的展示,让学生看到老师日常生活的一面,无形中拉近了与老师的距离。教师也可以通过朋友圈、微博、QQ空间等学生展示的内容,从学生的视角看待问题,工作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互联网时代带来的信息爆炸、文化交融,让当今社会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五彩斑斓。通过小小的一根互联网,思政工作者可以足不出户尽知天下事,丰富的资讯给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内容素材,思政工作者可以通过热点搜索,了解学生的关注的热点话题,掌握学生的思想观点与动态变化,通过收集相关详尽信息资料,及时采取相关措施管理学生。

三、网络环境下提高艺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多通过思想政治课程、党课学习、谈心谈话等展开,缺乏对艺术类学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当前,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思政工作者应当顺应形势,利用网络创新思政工作新途径,提高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加强艺术类学生的政治素养,培养出符合国家需要的艺术类人才。鉴于艺术类学生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和个人特点,思政工作者应当充分利用网络工具,改革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做好艺术类学生的思政工作,高校思政工作者可以利用互联网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网络平台,结合艺术类学生的个性特点展开思政工作。可以考虑利用腾讯公司提供的微信公众号服务,构建思政工作的微信公众平台,通过公众号的信息推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与信念。可以通过QQ、微信等实时聊天工具,加强对艺术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的引导,加强主旋律教育,通过互联网平台创新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面对时展对高校思政工作带来的新挑战,面对开放的社会给高校思政工作带来的多元文化冲击,面对艺术类学生追求时尚,性格张扬,才华横溢的性格特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利用微媒体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掌握学生关心的信息,利用“微媒体”平台做好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例如可以创新党课教育模式,利用微党课打破传统课堂时间空间限制,合理利用艺术类学生的碎片化时间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新团支部活动方式,开创以微媒体为平台的“微”党团支部,通过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形式展现先进党员、团员模仿带头作用,通过党员微信群加强与学生党员的沟通交流;利用微平台开展党员“微”活动,通过微博上的“微话题”,引导大学生党员针对社会热点话题开展讨论,让大学生党员在切合活动中深化对信仰的认识。

思想政治类论文: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摘要:虽然,在新时期背景下,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更为巨大的挑战。本文通过分析当前高校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问题,针对性提出相关的有效解决措施,以期推动高校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发展完善,进而为社会培养发展的高素质艺术类人才。

关键词: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方法

艺术类大学生的个性特点与普通大学生不同,为此,高校方面在对其思想管理及教育期间,还存在急需解决的更多问题。也就是说,该如何提高艺术类学生思政教育工作质量,是当代高校艺术类学生辅导员需要深刻考虑,并寻找解决措施的首要任务。

一、现状问题

(一)教育内容缺乏科学性

高校思政教育内容缺乏科学性、合理性的问题是当前较为普遍的问题,具体有以下表现:内容实践性和针对性相对较弱,更注重口头说教的理论阶段,对艺术类大学生心理问题并未给予真正的关心,更别说有机结合文化课来施教,也就难以将艺术原本具有的德育功能充分发挥出来。与此同时,艺术类大学生思政教育内容相对滞后,难以真正深入其内心深处,易造成思政教育工作流于形式,最终导致被教育者与教育中两者间产生严重分离的情况。

(二)教育方法缺乏合理性

目前,高校艺术类学生思政教育方面存在工作方法陈旧,仍然重视说教式理论灌输方面,而忽略重视被教育者的现象,其严重影响了受教育对象的积极性与兴趣,甚至还会因此产生反感厌烦的情绪。之所以造成该问题,主要在于此类学生思政教育方法的合理性缺失。从艺术类学生角度来说,他们与培养学生的思想行动相比较为特殊,可以说艺术类学生的思想更为激进感性,无法在家长式教育方法下得到心理需求的满足,也更别说将思政教育工作的育人功能发挥出来。

(三)教育措施有待加强

尽管当前许多高校都积极对艺术类学生思政教育工作采取了相应措施,但却并未因此而取得积极高效的教育效果。可以说,这也是因艺术类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主动性、实效性和积极性缺失所致,由于教育理念滞后时展,不能满足新时期高校艺术类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实际所需,也就无法使其影响更持久深刻。总体来说,高校艺术类学生思政教育缺少实效性的表现有这几方面:越来越突显的心理问题,欠缺较强的思想信念,价值观相对错乱,以及不能以正确理论指导实践。此外,还有教育主体不明确的因素。

二、解决措施

(一)增强辅导员综合素质

从教育角度来看高校教育,可谓以人为本的教育,因此,一线教师综合素质如何,将直接决定学生的受教育程度高低。故而,高校有必要采取下述措施,尽可能提升辅导员综合素质:首先,鼓励辅导员提高自身知识底蕴和学历层次。由于艺术类学生独立,相当有思想但不盲目,所以更喜欢接触外界,与人沟通交流,抵触强制性的压制。基于此,高校辅导员要做到与时俱进,进一步充实自己,使学生在交谈过程中,对其渊博学识产生钦佩感,进而更愿意接触教师,与教师进行更深层次的心灵对话,保障思想交流的有效性。其次,定期开展培训,提高辅导员团队的专业程度。在整个高校管理体系中辅导员作为最普通的基层员工,其工作却是其他方面无法取代的,为此要定期开展培训工作,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实现高校艺术生思政教育效能的强化。,辅导员要加强自我塑造的完善,散发自身高尚的人格魅力。鉴于当代大学生人生观和世界观是在长期受到应试教育影响所形成,无法强制性要求学生进行改变,这就需要发挥辅导员的高尚人格魅力,潜移默化的感染学生达到育人效果。

(二)健全心理咨询系统

当前,高校学生普遍存在的现象,即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艺术类学生表现非常突出,同时这类学生也相对敏感,与其他类学生相比,受到更加残酷激励的竞争与昂贵学费的影响,往往艺术类学生易对外界事物产生强烈的反应,进而造成思想方面的严重偏差。故而,加强艺术生心理辅导,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使之具备良好心态,是当前高校的首要任务。建议高校要注重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一步健全院校心理咨询系统,开办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加大校内宣传力度,采取心理与行为训练、热线电话或个别咨询以及团体辅导等多样化形式,经常及时地提供给有需要学生针对性的有效心理健康指导服务,力求在萌芽期处理掉心理问题,实现对大学生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

(三)其他相对辅导措施

随着现代媒体的飞速发展,其正在以快速传播、大容量、较广影响范围的优势渗透现代青年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中,并发挥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尤其是网络技术对其行为及思维的方式方法产生着极大影响。所以要注重应用现代传媒技术,尽可能创新高校艺术生的思政教育工作。而鉴于创新艺术生思政教育工作属于综合性、系统性的工程,它涉及创新思政教育过程中诸多环节与因素,因此,在进行创新时要针对思政教育环境、主、客体和载体的差异,采取与之相应的方法,尽可能综合传统文化与现代精神,才能为思政教育注入更多活力与生机。

结束语

通过上文的分析,要加强高校艺术生思政教育工作,辅导员的首要任务是分析学生思想政治现状,开展针对性的思政教育,并在实践教育过程中不断总结探索全新的教育途径,进一步扩展工作思路,与此同时,高校方面也要加强辅导员培训等工作,增强其综合素质,才能培养更多符合新时代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艺术类人才,实现艺术为社会提供服务的目的。

思想政治类论文:工科院校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分析

【内容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具有积极作用。在我国改革开放逐步深化的今天,大量外国思想、文化涌入我国,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造成了巨大冲击。新的经济发展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出现了一系列变化。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本文以我国工科类院校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研究课题,在对其影响因素作出分析和论述的基础上,就其加强对策进行了探析,以期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促进大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工科院校;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重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艺术类大学生身具鲜明的时代特征,他们思维活跃、感知力强、个性明显,能够快速接受新鲜事物。这对工科院校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有利也有弊,利的是他们对思想政治知识的吸收、理解更彻底,弊的是他们更容易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对我国工科院校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其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一、影响我国工科院校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因素

构成我国工科院校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三大要素是学生、教师以及环境,这三大要素都不同程度地对思想政治教育质量产生了影响,其具体表述如下:

(一)学生因素。在我国工科院校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是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参与者和受益者。动力是艺术类大学生主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驱动元素,而他们的动力源于需求、偏好以及动机等。其中,需求是艺术类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起因和归宿,具有一定的无限性和广泛性。具体而言,艺术类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体现在精神和实践层次上,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涉及到职业素质教育、道德品质培养、心理健康教育等多个领域,所以艺术类大学生愿意参与思想政治教育。而兴趣与动机则是艺术类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隐形动力,它需要在外界环境的刺激下逐渐形成。一旦这种兴趣和动机养成,艺术类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就会显现,从而带动他们一系列的主动行为,这将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率和质量产生积极作用。

(二)教师因素。教师是工科院校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参与者、引导者、实施者以及监督者,其身份定位的多样性,决定了教师在工科院校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般情况下,教师的综合素质、工作态度、教学方式等都会对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影响。本质上讲,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人进行的一项提升性实践活动,传播了海量的信息。教师需要系统性地整合这些信息,并通过有效的方式与途径传递给学生,才能较大限度地刺激学生的兴奋神经,降低教学难度。通过调查发展,艺术类大学生都比较喜欢平和而不失威严、幽默而不失严谨的老师,并能与之快速建立和谐、稳定的关系,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的配合度相当高。教师作为学生的榜样,理应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和职业素质,进而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传递正能量。

(三)环境因素。环境对我国工科院校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甚至轻视的。相比其他专业类大学生,艺术类大学生的心思更加细腻和敏感,他们对外界环境的感知力强,因而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也颇重。大学生正处于心理发育期,成熟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尚未形成,对身处环境的辨识度亟待提高。在多元文化泛滥的今天,大学生的意识观念受到了巨大冲击,环境对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愈演愈烈,其中有积极部分,也有消极部分。拜金主义、物质至上等不良思想冲击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同学之间攀比成风,更是导致大学生主体意识与自我化倾向、进取意识与功利化倾向,使得部分大学生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无所适从,甚至对正面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质疑,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

二、加强我国工科院校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建议

结合对影响我国工科院校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因素的认识和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以下几种加强我国工科院校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以供参考。

(一)加强学生引导。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人,其系列相关活动必须要围绕人这个中心开展,真正以学生能力本位为出发点,遵循以人为本原则。我国工科院校应该树立以人为本意识,确立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关爱学生、尊重学生、发展学生,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发展,构建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较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工科院校还应该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心态,加强心理教育,培养他们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坚定其对正面思想政治教育的信心。与此同时,工科院校还需要结合艺术类大学生的心理特性,采用相对柔缓的说服式教育,体现出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激励他们奋发上进。

(二)加强师资建设。工科院校需要加快专业化师资团队建设的步伐,紧密贴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改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化师资团队,包括用理论指导学生的专业课教师和通过实践引导学生的专职辅导员两类。在此过程中,工科院校一是要把师资建设纳入到校建体系当中,适度加大此方面的资金、资源投入,提高相关教师和辅导员的待遇和福利,给予他们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促进他们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二是工科院校要客观、科学地考核相关教师,细化专业教师和辅导员评定标准,仔细分析从教专业教师、辅导员素质及技能方面的缺陷和不足,进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教研活动,及时更新相关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另外,辅导员应该积极配合学院组织的培训活动,充分借助网络,开拓自己的视野,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更正自己的工作态度,修身立志,向学生展现人格魅力。

(三)加强环境优化。文化作为一种软管理手段,对艺术类大学生具有无法拒绝的潜在影响力。艺术类大学生本身从事的就是一种文化工作,对文化的敏感度更高。因此,工科院校应该充分利用文化的影响功能,加强环境优化,弱化不良思潮的冲击,为艺术类大学生创造良好的思想政治学习文化环境。具体而言,工科院校可在合适的位置设立文化贴板,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制作人物雕像,宣传好人好事,传递社会正能量;工科院校还可定期组织文化活动,以话剧、比赛的形式,演绎中国红色精神,潜移默化中培养艺术类大学生的爱国情操,坚定艺术类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的信心,鼓励他们抵制不良思想的诱惑,教会他们在复杂的环境中明哲保身,在多元文化中取其精华,并逐渐内化为自身的精神品质。

三、结语

未来,我国工科院校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能会面临更多的挑战,其影响因素也会出现相应的变化。由于个人能力有限,加之各工科院校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际存在差异,本文的研究可能存在不足,因此,希望各工科院校认真审视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调整和优化,尽可能消除不良因素的影响,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

思想政治类论文:谈音乐艺术类院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

高等院校辅导员身兼教师、干部双重身份,是在一线具体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事务管理的教育工作者。与其他普通高校相比,由于专业的特殊性,音乐艺术类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也有其独特性。当前,在党和国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辅导员队伍建设越来越重视的大背景下,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不断加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使各级各类辅导员培训也逐渐增多。但笔者发现,尽管音乐艺术类院校大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多,甚至成倍增加,但与其他普通高校学生相比仍是“小众”,因此,当前针对音乐艺术类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的研究仍然较少,而且研究的深度、广度还很不够,专著更可谓凤毛菱角,辅导员培训班中所讲述的理论与成功经验也基本上是基于综合类普通高校学生总结得出的,专门针对音乐艺术类院校大学生特点的还不是很多。党的十八大提出“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需要规模宏大的文艺工作者队伍,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繁荣文艺创作与推动文艺创新要有大量德艺双馨的艺术家,这为音乐艺术院校辅导员工作指明了方向———培养德才兼备的音乐艺术专业学生,音乐艺术类院校辅导员要在工作中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分析音乐艺术类学生的特点,勇于实践、大胆创新、总结经验、摸索规律,形成一套适合音乐艺术类院校辅导员工作的方法。

一、音乐艺术类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面临的形势与问题

在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更加深刻的国际背景下,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较量越发激烈;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的多元、多样、多变特点更加明显;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多重矛盾交织所引发的各种社会心态越加复杂,信仰迷失者有之,心情浮躁者有之,底线突破者有之,在一部分人的心中物质似乎成为了他们的追求;新媒体的诞生使鱼龙混杂的新闻舆论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围观效应,围观时受观察力和情绪的影响,人们往往忽略了事件本身的真实性、各种评论是否合理,而使网络上纷繁复杂,有时甚至失控。当前,音乐艺术院校大学生的主流是好的,是积极向上的,在重大活动或灾害面前,我们能看到他们作为志愿者的身影,在他们身上正义感和奋发有为的精神有时也令作为老师的我们动容。但我们也要看到,随着时代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功利化、散漫化、学习缺乏动力的现象突出。例如,与前辈们相比,现在音乐艺术类院校大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普遍比较优越,衣食无忧,如果说他们的前辈是为了将来在社会上凭专业立足,赚钱养家糊口的话,如今的在校生即便“宅”在家几年,他们的父母依然能为他们提供比常人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这在很大程度上使一部分学生丧失了学习的动力。音乐艺术类院校大学生与其他大学生相比,思想道德束缚更少,更加热衷于追求新思想、新事物,更喜欢标新立异、与众不同,上述问题如不加以足够重视,并予以正确引导,将必然会对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关键期的音乐艺术类大学生产生负面影响,甚至会影响其一生的发展。

二、音乐艺术类院校辅导员工作的关键点

(一)工作的“灵魂”是价值观引领

正如前文所述,大学生正处于“三观”形成的关键期,大学期间学生树立怎样的价值观意识,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他们就将会以怎样的态度行事。对音乐艺术类院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紧密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国家层面价值目标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价值取向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和个人层面价值准则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给学生讲深讲细讲透,利用传统教育活动方式和新媒体方式,不断潜移默化的传播正能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入脑入心,化为学生的实际行动,形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

(二)工作的“关键”是解决问题与沟通

一线辅导员是与学生联系最紧密、接触面最广、接触时间最长的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在解决具体问题过程中注意树立导向,形成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大多数教师、干部、学生眼中,辅导员的工作是非常琐碎而辛苦的,作为在一线工作近十年的辅导员,我认同这种看法,并有非常深切的体会。辅导员的工作虽然琐碎,大要管学生的思想、奖助等工作,小要管学生的衣食住行,但必须要在这些看似杂乱无章的事情中提炼出一条主线,也就是要弄清楚辅导员做这些工作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培养德艺兼备的文艺工作者,明确了这一目标,就要在处理每件细小工作中注意树立导向意识,达到处理一件事,影响一批人的目的。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在处理原则性、大是大非问题或对学生价值观影响深远的事情时,辅导员必须见行见态、敢于“亮剑”,通过亮明自己的观点来与不良思想作斗争,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此外,要重视为个别同学解决个别问题,这也是辅导员的优势。只给学生讲大道理,不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困难的老师不是好老师,更不是合格的辅导员,对于音乐艺术类院校大学生这一“感性”更加突出的群体更是如此,为他们解决一件事情,在他们心中就种下了一颗种子,这颗种子会在他们内心生根发芽,从而有助于配合思想政治教育和对学生的日常要求,使工作事半功倍。加强与学生沟通也非常重要,一方面,可及时有效的了解相关学生信息,另一方面,向学生及时传达学校的相关信息,保障信息在学校与学生中传输顺畅及时,避免出现不必要的麻烦。

(三)工作的“特点”在于换位思考

音乐艺术类专业与其他专业的较大不同在于两点,一是学生鲜明的个性,二是主课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基于上述两点,换位思考对于音乐艺术类院校辅导员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音乐艺术类院校大学生个性非常鲜明,简单粗暴的批评只能适得其反。换位思考,从学生角度想,了解它们的特点,更利于有针对性做好工作。由于专业特点,音乐艺术类院校绝大多数专业还采用“一对一”授课的方式,主课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也很大,在日常工作中,由于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辅导员与主课教师有些分歧在所难免,当出现这一情况时,沟通与换位思考就显得尤为重要,换位思考的目的是为了形成共识,用一个声音对学生说话,这样对学生的影响更加明显、有效。音乐艺术类院校辅导员,工作在培养艺术家的摇篮里,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过程中也要求我们讲艺术,力求通过巧妙的工作方式方法达到四两拨千斤的良好效果。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音乐艺术类院校大学生也发生着明显变化,在工作中,唯有与时俱进、不断探索才能将培养德才兼备的文艺工作者目标落到实处,才能不辜负党、国家、社会和家长的重托!

作者:西家鹏 单位: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思想政治类论文:高校医卫类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一、当前高职院校医卫类专业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特征

高职院校医卫类专业的主要培养对象是基层医卫类人才,其特殊的生源结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使得其思想政治教育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所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学生的群体特征和专业的特殊性使得高职院校医卫类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目标、内容、方法上具备自身的特征。

1.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在科学预测的基础上,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的思想状况和行为习惯在一定时期内要达到的预期效果。高职院校医卫类专业是为医疗卫生服务行业培养服务和管理及时线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的高等技术实用型人才,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实践性,其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紧密结合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不仅能够提高基层医卫类人才的综合素质,也能使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本身更具可行性。

2.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专业知识学习相互渗透。不同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只有结合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得渗透到学生的日常教育中去,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良好的职业素养、高尚的医德医风、强烈的责任感以及对病人的同情与尊重等都是一名合格的医卫类人才所不可缺少的素质。对于高职院校医卫类专业学生来说,这些非专业素质的培养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专业知识的学习相互渗透、融会贯通,最终内化为医卫类人才自身的人格修养。

3.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社会实践活动密切联系。高职院校侧重于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普遍与社会实践活动联系密切,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双重需要。对于医卫类专业学生来说,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不仅能够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更能在实践过程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为社区居民、养老院孤寡老人提供免费的医疗卫生服务是高职院校医卫类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有益形式。

二、影响和制约高职院校医卫类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因素

研究高职院校医卫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其落脚点就是提高实效性。只有明晰影响和制约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解决问题。高职院校医卫类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它涉及到诸多方面的要素和内容。因此,影响其实效性的因素不是单一的、浅层次的,而是复杂的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学校教育因素以及学生个体因素等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社会环境因素。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构成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要素之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外部条件,是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总是与一定的环境联系在一起并形成互动。因此,社会环境在根本上制约着高职院校医卫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发挥。

1.功利思想严重。随着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入深层次阶段,经济多元化发展势必引发思想的多元化。高职院校医卫类专业学生的价值取向、思想认识和思维方式的多元化特征给高职院校医卫类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增加了难度。一些高职院校医卫类学生受到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的消极影响,在就业方面以经济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好高鹜远,急功近利,缺乏吃苦耐劳、脚踏实地的精神。

2.负面信息介入。当今社会,互联网络已经成为了人们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多元性等特性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道加大,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获得信息的同步性增加了教育者对信息隔离、净化的难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信用度降低,性受到质疑和挑战。网络文化的多元化浪潮冲击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认知,在提供大量信息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内容,其中一些包含了与行业、认知相关的负面内容直接对高职院校医卫类学生的价值观、道德观和择业观等产生不良影响。

(二)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是孩子最重要的成长环境,家庭环境对子女的成长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数是来自非城镇地区的留守家庭的留守儿童,即父母中的一方或双方在外打工,子女依靠留守老人抚养长大。留守儿童从小缺乏父母关爱,与同龄人相比性格较孤僻、内心敏感、自信心不强、对他人缺乏信任感,心理承受能力弱;加之从小由老人养育,过度宠溺,容易形成我行我素的性格特征。由于成长环境的问题,留守儿童多数存在性格缺陷,个别严重的甚至还会形成心理疾病。这些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阻碍,对其实效性产生了负面影响。

(三)学校教育因素。

1.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重视不够。由于医卫类专业的专业性和操作性较强,许多高职院校的相关系部只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抓专业教育多,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这一做法容易导致学生专业学习方面能力较强,而道德品质、职业素养方面有所欠缺,造成学生综合素质的偏差,直接影响了基层医疗卫生战线上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个别更会引发一些严重的医患关系问题。

2.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不强。一些高职院校在对医卫类专业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没有正确把握医卫类专业学生的思想特点,没有很好得结合专业特征;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由于自身知识的匮乏,无法运用通俗易懂、符合规律、紧扣专业的方式对医卫类专业学生进行教育和辅导,对医卫类专业学生普遍关注的带有倾向性、典型性的“热点”、“焦点”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没有做出及时、科学的解答;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活动中,联系医卫类专业实际较少,缺乏专业性和针对性。3.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没有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行业的进步,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和方法也在逐步创新和丰富。一些高职院校的医卫类专业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仍然固守常规,沿用以前的模式和方法,没有根据学科和行业发展及时更新;或是照搬照抄其他院校的模式方法,没有根据自身情况加以调整。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落后直接影响了学生对专业的正确认知和学习积极性。

(四)学生个体因素。

在高职院校医卫类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教育相对于学生个人而言,都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因素,这些外部的客观条件最终需要通过影响学生个体来发挥作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高职院校医卫类学生的个体因素对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高职院校医卫类专业学生的个体差异、年龄特征、主观认知都影响着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首先,受先天遗传、经验阅历、知识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医卫类专业学生存在着个体的差异。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者如果忽视了个体差异,不能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会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其次,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的医卫类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将医学专业的学习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主观上忽视了职业素养、思想品德和价值观等非专业素质的提高。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态度和选择上本能地带有功利主义倾向,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失位和旁落。这种个体主观认知的偏差对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影响也不容忽视。[12]

三、增强高职院校医卫类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具体途径

高职院校医卫类专业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必须从职业教育和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培养医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为目的,不断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组成要素,营造有利氛围,结合人文教育,为基层医卫类人才培养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一)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组成要素,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1.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中共中央16号文件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主体是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负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协调、实施;思想政治理论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根据学科和课程的内容、特点,负责对学生进行思想理论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辅导员、班主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在实际工作的开展中,高职院校应当着力打造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专业知识扎实、个人修养高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学生工作队伍,同时在全院教职工中普及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形成全员育人的良好局面。

2.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所谓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能够承载和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或信息,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运用,促使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互相作用的一种活动形式和物质实体。具有承载、导向,促进主客体相互作用,渗透教育内容,导向与养成的功能。[3]p392、395、396、397建设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医卫类专业在选择和建设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时,应结合医卫类专业特征和学生实际,以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载体和实践活动载体为重点,同时营造浓郁的医卫专业人文氛围作为辅助。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和发挥网络载体的优势,建立网上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教学网站,同时可以充分利用QQ、微博、微信等现代通讯方式,积极开拓与学生对话交流的渠道。在日常实践活动的开展中,高职院校应将医卫类专业的人文精神和学习内容融入到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中去,如专业知识竞赛、医德医风活动月、社区义诊等,鼓励医卫类学生积极参加,使他们在实践活动中潜移默化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3.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法。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对于提高其针对性起着关键作用。在面向高职院校医卫类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上,应当坚持多样性、互动性、实践性的原则。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可以尝试采取启发式教学、讨论式学习法、专题讲授以及多模式实践教学等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让学生由被动听课变为主动参与,从而提高他们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将相关知识内化为自身认知、进而外化为良好的行为和举止,以此增强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在开展学生工作中,要根据一定时期的热点问题,采取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如辩论赛、校园视频大赛、卫生知识宣传等。此外,要把思想政治工作与解决实际问题有机结合,通过多种渠道及时发现学生的各种思想波动,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同时对其进行思想教育。

(二)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校园文化环境,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

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谈及环境对人的塑造作用时说:“人创造了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涂又光先生的“泡菜”理论讲到:“泡菜的味道,主要取决于由糖、盐、生姜、大蒜等构成的泡菜水的味道。同理,大学的教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的文化氛围”。和谐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和大学精神,能够在无形中使身处其中的学生心理、行为上受到影响,形成稳定、积极的精神意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校园文化环境是高职院校育人环境的“软件“,包括生活方式、心理氛围、文化传统等。为给医卫类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一方面,高职院校应当充分利用各种宣传途径和手段,开展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高尚的精神境界,努力发掘培育积极的因素,进行必要的引导和规范;另一方面,充分调动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借助社团、协会等载体,通过各种学生自发组织的活动,在校内形成积极正面的校园文化氛围。

(三)结合人文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化。

1.将人文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义不同,但以高校学生为教育对象时有着共同的目的,即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其发展。医卫类专业本身具有较强的人文特质,医生、护士、药剂师都是与人直接接触的职业,将人文精神融入到高职院校医卫类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助于学生形成济世救人的情怀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在将人文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实践中,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开设不同学科的选修课(如社交礼仪、音乐欣赏、卫生法学等),供学生自由选择,丰富学生的综合知识;同时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提出教学应遵循联系学科发展历史、联系学科当前发展、联系当前热点问题、联系学生思想实际等原则,强调医卫类基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通,将救死扶伤的职业精神与课堂内容紧密结合起来。

2.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思想政治教育。青年学生正处在人生的重要成长阶段,健康的心理是医卫类专业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前提,是关系到新时期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问题。高职院校医卫类专业学生是未来基层医疗卫生事业人才的储备力量,他们所从事的工作与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因此,职业的特殊性对他们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在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对医卫类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应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开展课堂教学,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每个学生的必修课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学生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整体素质,引进心理专业教师的同时,鼓励学生管理人员尤其是辅导员积极参加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培训;增强学生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加强社团建设和朋辈教育,增强学生利用心理知识的自助和助人能力;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领域,运用心理健康教育专题网站、素质拓展基地等心理健康教育阵地,采取个体咨询、网络咨询、心理健康讲座、团体辅导、素质拓展训练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李晗琦 龙峥奇 单位:常德职业技术学院

思想政治类论文:艺术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艺术类高校学生思想状况的特点

对于艺术高校来说,培养艺术人才是一项系统而又充满挑战的工作,艺术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工作也是如此。艺术专业学生有着相对其他专业学生的特殊性,他们既有着艺术专业学生的群体特征,也有着各自的个体特征。正确把握他们的特点,是做好艺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

(一)政治理论修养欠缺,思想倾向复杂

艺术类大学生由于长期集中接受专业教育的影响,普遍缺乏政治热情,政治理论素质十分欠缺,“为艺术而艺术”的职业观,“艺术超越政治”的超然论,对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都有着很深的影响。他们中大多数不关心政治甚至厌烦政治的心理;虽然思想活跃,但缺乏深度;热爱专业,但很少关心时事;重视专业技能训练;但轻视文化理论特别是“两课”理论学习。他们大多在思想认识上不太完善,对社会的认识及鉴别力不够,对政治问题缺乏深入的了解,往往把复杂的政治问题看得过于简单,认识上似是而非。这影响到思想道德认识空间和社会公德意识的提升,艺术类大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往往走向片面化,只局限在自我及周围的有限范围内,对社会关注不够,社会公德意识淡薄,往往只认为自己的言行不违背法律的规范即可,忽视了自己对于社会道德建设所承担的义务。有的学生在处理学习和其他活动,包括与人交往时,实惠化、功利化、势利化、庸俗化倾向明显,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以及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充斥着校园不小的市场。

(二)思维上具有求异性,心理上带有逆反性

艺校类高校的大学生形象思维比较活跃,他们善于用直观的、鲜明生动的抽象思维去理解和表现客观世界,而回避严谨、的抽象逻辑思维。受专业教学和创作理论与实践的影响,艺术生在对形象、情节、情感、行为的把握和运用,善于求新、求异、求变,善于敏锐捕捉社会和人的内在变化和特征,根据社会的审美标准、受众的审美心理和需求,创作受人欢迎的艺术品。可以说,是艺术实践铸就了艺术高校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富有创新精神的前卫意识和行为习惯,他们遇事想到就做、不拖泥带水、通常不受世俗观念的拘束。但是这种思维上的求异性容易造成他们的逆反心理,刻意摹仿所谓艺术大师不修边幅的形象,籍以吸引他人关注或以高傲自居。

(三)思想上具有进取性,认识上带有片面性

艺术类高校学生大多在中小学时代就接受艺术教育,具有良好的艺术天赋和创作能力。其中不少学生参加过艺术比赛,获得名次。故而积极进取,奋发向上之心很强烈。然而其往往陷入追求名利的实用主义,对人生的理想目标十分困惑。目标上具有时代性,需求上带有享乐性。艺术专业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相对较多,对社会现实认识较为深刻。特别是高年级学生在实习期间可以获得较高的报酬,甚至所学技能已经能打工挣钱,这并非坏事,但因此更容易受到社会负面因素的影响。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容易侵蚀一些学生,使他们表现为情绪化突出,遇事不冷静,思想偏激,不能够辩证地认识和看待事物的发展。

(四)学习上态度端正,生活上自由浪漫

艺术类大学生在学习上与普通大学生相比更加务实,讲求实际。他们思想中充满危机感与忧患意识,重视竞争,努力在大学里、社会中完善和发展自己。同时他们的思想也更加实际,重视现实。看重实际能力的培养,趋向务实,树立了讲求实效的品格。他们更加重视人际关系,努力开拓交际范围,重视社会实践,渴望成才,所以希望自身能够在专业上有所成就,并端正学习态度,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生活上他们更倾向于追求开放、自由、自立、浪漫、“随遇而安”的生活。他们把满足多种自我需要,作为高质量生活的标志之一,在生活方式方面、在表现和满足人的各种欲望方面,他们几乎没有任何思想顾虑,“敢为天下先”、不畏人言、敢于离经叛道。在现实生活中,他们也确实特别想得开、很开放,衣着注重性感、生活无拘无束、乐于模仿影视中的浪漫情调等。

二、加强艺术类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做好艺术类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根据当前艺术专业学生的思想水平实际,既要肯定他们特点中的长处,又要针对不足,抑制短处,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坚持正面引导,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优势

艺术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坚持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不能单纯的采取严加管理的办法约束学生的行为。管理上应以疏导的方式,与学生建立和谐健康的师生关系;在工作中应该努力作到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尊重学生的个性表现;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中应该注意把握学生心态,注重因人而异,切忌“一刀切”,给学生一定的可以施展才华的空间及创作的时间和空间。

及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与价值观念。艺术类高校必须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引导他们把对自我价值实现的追求指向发展专业技能和成就事业方面,同时开展多层次多角度的教育形式,促进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通过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爱国主义报告会等不同形式的活动,使大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国家与个人的关系,积极引导艺术类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诱导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自我约束意识的形成。

第二,引导和培养学生自我修养、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青年时期注重思想修养,陶冶情操,努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艺术类大学生一生的奋斗和成就将会产生长远而巨大的作用。艺术类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要靠外部的教育和他人的帮助,但更需要自我修养、自我教育。艺术类高校学生自我修养和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关键是加强其自觉性的培养,而自觉性的养成,又有赖于对学生的自律和自省教育。所谓自律,就是自觉约束、控制自己;自省,即指自觉回忆检查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二)提高艺术高校教师德育水平,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艺术类具有教书与育人的双重职能,忽视任何一方都是不正确的,只有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才是正确的教育观。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一方面,教师要用自身的知识、能力和道德品质、行为风貌等作为劳动手段直接影响和感染学生,成为学生的榜样、楷模,从而达到教育和感化学生的目的,即所谓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另一方面,教师要始终不渝地把育人工作贯穿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去。广大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给大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和丰富的专业知识感召和感化学生。防止课堂教学与大学生思想教育脱节,甚至出现在思想上给学生误导的现象发生。要让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艺术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各个方面。

(三)放大艺术生的“明星效应”,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艺术类的大学生们总体上看是具有开拓性和积极上进的,他们重视个人价值实现,追求自主独立的生活方式,也有符合社会规范的社会公德意识,思维活跃,渴望成功,善于表现,容易成为一个集体中的“明星”。如此,我们便可放大这一效应,采取一些激励式的教育手段,通过组织开展文化讲座、影视评论、文艺汇演、体育活动、社会实践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给艺术类学生充分发挥和展示自己的空间,一方面通过各种各样的文化生活,陶冶情操,完善人格,提高艺术专业学生的文化修养。另一方面“明星效应”适度的放大,让他们明白自己作为一个“公众人物”的示范作用,加强其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能力的提高。

(四)加强艺术类学生心理辅导,完善学生心理咨询体系

艺术类专业学生从小学到中学都是学校的文艺骨干,老师宠爱,同学羡慕,往往使他们自我感觉极好。可是他们进入大学后,以往的那种核心地位和优越感都荡然无存,从而给他们带来一定的心理问题,如心里失衡、经济焦虑、学习焦虑、对艺术的理解偏颇等等,以及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自我封闭等等。艺术类大学生由于更为昂贵的学费和更为激烈残酷的竞争使他们的反应更为强烈,更容易产生严重的思想偏差。学校应当进一步加强学生心理辅导,建立健全学生咨询工作体系。这个体系包括专业学习、心理健康和就业指导三个方面。加大人力和物力方面的投入,做好宣传和研究工作,使学生的咨询工作体系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加强艺术类学生心理辅导,完善学生心理咨询体系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心理协调,作好宣传和研究,使工作规范、细致、深入。

(五)搭建学校与家庭和社会德育工作有机协调的平台

个人品德的形成,受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面的影响。在网络信息时代,艺术院校更应实行开放式教育,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会之间要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营造以学校为主体,以社会为依托,以家庭为基础的德育环境。这就必须强化德育实践教育环节。德育实践活动是克服学生言行不一,形成良好品德的好途径。艺术院校的德育实践活动要重点利用现有的人力物力,主动走进社会、走入社区,为地方和社区服务,开展校园科技文化节和各种技能大赛,搞好学生社团组织建设,支持学生参与民主管理。

思想政治类论文: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法探析

【摘要】艺术类大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案与方法。作为一名艺术院系的辅导员,应该重点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理想信念教育与艺术追求的引导相结合,培养创新意识与人文素质的提升相结合,道德品质的培养与良好个性的塑造相结合。

【关键词】艺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当前大学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它的具体内容包括政治理念、社会道德、素质教育,人格完善等方方面面,大学当中专门设置思想政治类课程来系统进行这一教育,更有思政教师、党团支部、辅导员等等相关责任人来具体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思政教育对于所有大学生的要求是一致的,但是具体的操作层面又需要根据教育对象的特点加以区分。艺术类大学生是普通高校当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以其鲜明的个性、独特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以及在学校各项考评当中的特殊表现而区别于一般大学生,作为一名艺术院系的辅导员,在工作当中既要遵循思政教育的普遍规律,同时也要根据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调整教育方案和教育方法。

艺术类大学生在性格上感性重于理性,他们往往善于感受而不善于分析,外在表现出来的就是热情洋溢,思维活跃,敏感好奇,喜怒形于色,随意性强,容易冲动,同时有着较强的观察力、创造力。由于较为优越的家庭条件以及在专业领域取得的成绩,大部分学生表现出独立自信,也有小部分学生因为经济上的困难,和其他同学的经济差距过大而产生自卑感;进行艺术创作的个性思维方式,也使得艺术类大学生更多看重自己的心理感受而集体融入感差;高考文化成绩的低门槛,使得相当一部分艺术生不注重文化学习,文化素质偏低;随性的生活习惯常常和学校的规章制度发生冲突,而形成了艺术生自由散漫的印象。

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规定,辅导员按照党委的部署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指导学生。而面对有着独特性的艺术生群体,辅导员除了贯彻好“在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指导学生”这一工作原则,更应该在深入探究艺术生特点的基础上,从思想上、方法上“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理想信念教育与艺术追求的引导相结合

《意见》要求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大学阶段是学生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从在家长庇护下的未成年人成长为具有行为能力的成年人,开始以独立面貌接触社会,各种思想潮流交汇,对主体的三观进行塑形。艺术生由于所学专业的关系,接触国外知识和资料较多,同时艺术生在校期间也有更多机会进行社会实践,通过演出、参展、兼职等多种形式接触到社会的复杂性,这些都会对其正确三观的形成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应该注意的是,艺术生的理想信念是会反映到其艺术作品当中的,艺术创作是人思想意识的传达,唯有拥有积极的、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够创作出具有生命力的真正的作品。

辅导员在对艺术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时候,可以尝试着从艺术追求的引导方面出发,使学生认识到的艺术作品背后深刻的思想内涵,引导学生在学习技艺、注重形式的同时,更多关注艺术创作的思想性,从的艺术作品当中汲取思想力量,作为我们进行正面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资源。例如从《黄河大合唱》当中感受中华民族危亡时刻体现出来的民族力量,从徐悲鸿的画作当中感悟爱国情怀。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辅导员要对学生的所学专业有一定的了解,多多接触和学习各类艺术知识,从心理上、思想上更加贴近学生,获得学生的尊重和信任,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培养创新意识与人文素质的提升相结合

艺术类学生普遍存在重专业轻文化学习的思想倾向,特别是在学艺术的初期,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学习专业基础知识上,而非创作上,他们能够明显意识到自己在技艺方面有待进步,而对于艺术的深层次内涵往往感受不及,这直接导致了他们文化学习的松懈,艺术生的人文素质普遍处在较低的层面。但是学习艺术并不能只是简单的模仿复制,这样的学习模式是没有发展远景的,只有不断开拓创新才是艺术的生命所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势在必行。然而人文素质偏低是创造力不足的重要症结,为数不少的艺术生没有基本的历史文化素养,对于人类历史当中存留的文化瑰宝,即使是艺术领域的也知之甚少,开口不能谈典故,下笔会出现错别字连篇的情况。任何的创造都不是凭空而造的,都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加以创新,没有足够的人文底蕴作为支撑,再华丽的形式也都是空中楼阁,是没有生命力的。

辅导员在工作中要把帮助艺术生提升人文素质列为重要内容,在日常的思政课程、班级会议中引导学生了解人文素质与创造力的内在联系,使学生从思想上重视;在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时把文化课程的重要性凸显出来,使学生从行动上有章可依;多组织一些读书思想交流会、人文知识竞赛、主题创作征集、主题演讲、主题辩论、主题演出等展现学生人文素质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热情。在提升人文素质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多动脑、勤思考,勇于创作、展示自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

三、道德品质的培养与良好个性的塑造相结合

《意见》要求,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艺术类大学生普遍存在集体观念较差,服务意识不强的情况,喜欢追求时尚潮流,难免有奢侈浪费现象出现。这些既是道德问题,从学生个人的角度来说又体现为个性问题,有些艺术生在生活中习惯我行我素,事事把自己排在及时位,对同学、室友、班集体漠不关心,以至于集体活动难以开展;只知利用不知维护生活和学习环境,专业教室和宿舍卫生脏乱差;不融入适应环境,过多强调个人感受,导致和同学、室友矛盾冲突不断,对学校的规章制度则多有触犯。

最近发生的四川师范大学滕刚案,引发了人们对艺术生心理问题的关注。仅仅因为室友在宿舍唱歌,影响了他的心情,以及一些生活中的小摩擦,滕刚就对室友痛下杀手,且手段残忍,这反映出该生的心理是不健康的,排除抑郁症等病理因素之外,以自我为中心,包容性差,是其主要的问题所在。这个案件提醒着广大辅导员,引导学生塑造良好的个性是非常重要的。艺术生良好个性的塑造,重点在三个方面:

(一)健康的心理

心理健康对于一个人来说是最根本的,健康的心理是学生正常学习、生活、交友、工作的基础,当前校园当中存在的诸多校园暴力、自杀他杀事件,都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息息相关,心理问题不只是少数人走向歧路的重要因素,更影响着大部分学生的日常生活、成长进步。辅导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从入学之初就要对学生的家庭背景进行了解,平时在各种班级活动、谈心谈话中加强观察,利用好学生干部、宿舍长等信息来源,发现问题;在思政课程和各项活动中,加强正面引导和影响,多弘扬正能量;对于可能存在问题的同学,要多多关怀,加强沟通,运用谈心交流、同学关心等方式,及时化解矛盾,防微杜渐;要勤与家长沟通,更多的了解学生背景、反映在校表现,形成家校合力,共同帮助学生成长;还要注意对不同性格、背景、健康状况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因人制宜,以期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二)集体主义精神

人是社会的人,每一个人都生活在集体当中,即使再特立独行,也难免被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所笼罩,艺术家也不能免俗。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一方面是帮助其更好的融入班级、年级、学院、学校以及社会,为自己创造良好的学习和工作环境,在集体当中找准自我定位,成员之间互相促进,共同实现自我价值;另一方面从艺术创作的角度考虑,任何作品都不能脱离环境而存在,只有充分的深入环境,才能获得更多的创作素材与灵感,集体是创作的源泉。培养艺术生的集体主义精神,要求辅导员做好班集体、团组织的建设工作,多组织有益学生身心发展的班团活动,以及以宿舍、小组为单位的交流、竞赛。此外,注重在学生的专业实践活动中挖掘教育资源,利用演出、合唱、合奏、舞蹈、写生、集体创作等各种活动机会,激发学生的集体意识,锻炼其协作能力。

(三)纪律意识

艺术生的组织纪律性差是管理当中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辅导员应该从思想上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律的重要性,发展个性不等于离经叛道,任何艺术创作都要遵循艺术规律,生活和学习也要遵循客观规律,纪律能够促使人不断审视自我,完善自我,遵守纪律,更好地协同环境、适应环境,是个人获得进步和发展的基础。

具体工作当中,辅导员要加强对学生的规范和督导,帮助其养成良好习惯,制定班级管理、宿舍管理、社团管理的具体规章,明确奖励惩罚等各项制度,在学生干部的协助下严格执行,特别要重视管理当中的细节,增强管理的可接受性和落实度。

思想政治类论文:艺术类大学生个性特征及思想政治教育初探

〔摘 要〕与普通大学生相比,艺术类大学生具备比较独特的个性特征。作为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基层工作人员,从实际工作情况出发,结合社会发展大环境,结合工作经验,初步分析艺术类大学生个性特征,提出加强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艺术类大学生 个性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

一、艺术类大学生个性特征分析

1、追求独立个性,政治思想观念相对淡薄

艺术类的专业,都要求学生有十分活跃的思想、富有创造性、具备浪漫主义的情操和艺术气息,他们考虑问题时欠缺对现实的分析。他们普遍有思维敏捷、乐观向上、热烈奔放等特点。但也正因如此,他们对社会问题的反应强烈,进步快的同时也伴随着易受影响的特质。并且,艺术本身不分国界,艺术生的思想在长期的耳濡目染中更加具备包容度,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相对容易影响到艺术生的精神世界,艺术类大学生相较普通大学生而言普遍体现出理想信念淡薄、缺乏深度的特点。他们热爱专业但很少关心时事;重视训练专业技能但更看重“自我设计”、“为艺术而艺术”,导致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易偏离正常轨道。

在进入大学之前,艺术类学生备考阶段需要面对文化课与艺术课的双重课业压力,思维方式更加具备灵活性和变化性,容易接受新事物。同时,由于艺术类学生在备考阶段从生活来说很大一部分要脱离普通学生这个大部队,进行为期半年的专业训练,因而在生活和思想上更加具备独立性。在穿着打扮和潮流追求中,也体现出特立独行。受到所学专业的艺术气息的感染,他们喜欢追求新事物,他们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新事物,对于各种问题的看法比较前卫开放。大部分艺术类大学生不满足于老师的安排和学校按部就班的学习生活,在课外活动和实践中表现得比较活跃,这也源于他们长期接受的文化教育中所形成的的追求独立的个性。

2、崇尚思想自由,自我意识相对较强

在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认可的成功观以金钱和名利为重要标准,逐渐偏离了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甚至有部分唯利是图、见利忘义的现象。主流媒体虽然倡导主流价值观,但随着新媒体的日益兴起,主流媒体的声音越来越容易被五花八门的各种声音淹没。艺术类大学生在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难免会接触到很多类似的情况。他们所学习的内容,相对其他普通专业的学生而言,更加具备针对性和社会性,他们往往在学校期间与社会接触得更多。艺术类学生从高中开始就在外寄宿写生、练声、集训,并且到全国各地去参加各高校单独命题的专业考试,很早就开始接触社会。进入大学以后,专业较强的社会实践性也要求学生参加更多社会实践。进入高校后,艺术类专业学生普遍表现出更强的独立意识,更丰富的社会经验和更好的实践能力。但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

艺术类大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粗心大意欠踏实,漠视规章制度和纪律约束。学习艺术本身需要学生有自己的个性、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艺术专业授课方式又异于常规专业,很容易使艺术生养成以自我为中心、实现个人利益为目的的思维习惯、行为方式。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以自我为中心的最明显表现形式就是,不考虑整体,更加强调自我感受。同时,如果要艺术生刻板地接受书本的理论知识,容易引起反感,他们更加倾向于通过自我体验获得对社会的认知。

3、处于价值观塑型期,容易产生浮夸心理

对于艺术领域而言,中国传统文化以各种媒介传播到国外,外国的各种思潮也通过商品流通等各种途径传播到中国。各种文化的碰撞给学生们在选择和价值取向上带来了阻碍。艺术类大学生接触到的社会实践往往属于社会潮流事物,而这些事物中本身是糟粕和精华鱼龙混杂。有很多新生事物受到追捧,但实际上却经不起时代考证。这就需要他们以自我的经验积累和知识指导去判别,而事实是他们往往缺乏理论经验的积累。很容易为了潮流而潮流,最终甚至成为潮流的牺牲品。在学习和进行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如何避免创作中的模仿抄袭、如何平衡传统文化和新生事物的元素融合,如何把握恪守道德底线和与时俱进创作的分界等,都是艺术类大学生不可逃避的问题。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艺术类大学生就沉沦在追求名利的浮躁风气里,甚至抛弃底线地抄袭作品。在艺术创作中,在不良风气的影响下重交际轻专业,在社会实践和知识提升中也往往处于本末倒置的漩涡里。

艺术类大学生普遍处在价值观人生观还不太稳定的阶段,面临着价值观和人生观的一次再塑造。从内心而言他们普遍追求新鲜感同时对新事物敢于探索也容易接受,因而极易受社会上的一些丑恶现象及不健康心理的影响。相较而言在思维和习惯上更具备开放性,他们也往往会在潜意识里促使自己去融入新事物,而对于是非的判断在五花八门的多元说法面前很容易动摇。

4、多元文化影响,判别能力相对较差

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明显,以此为基础的文化交流和价值观的融合冲撞不可避免。多元文化中的新自由民主和民主社会主义中的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失败论”、“无用论”和“终结论”等不良思想冲击我们的主流价值观。艺术类大学生从中学逐渐步入社会的过渡阶段,价值观的可塑性很强,过程中收到各种思想的影响可能性很大,在一定程度上为他们确立符合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带来了阻碍。尤其在艺术创作和学习的过程中,对于各类文化的理解与融合又往往是不可避免的话题。艺术类学科的学习和创新要求教学及时把握时代动态,精彩的艺术创作往往要具备时代的潮流思潮。所以,艺术类大学生在多元文化的冲撞之中不可能独善其身,必须激流勇进。在众多的文化取向中找到自己的艺术文化土壤,并且能够吸收各种文化精神,以此为基础进行艺术创作,因而文化的多元势必影响到艺术类大学生的人格形成。

艺术类大学生都是涉世未深的青少年,一方面自我意识和自由感极强,缺乏对社会的系统认识,对各种新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甚至有求新求异的心理,所以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现在社会各种价值观鱼龙混杂,有些负面的东西经过媒体等多种途径的报道和鼓吹,反而名声大躁,即使是有些主流媒体对其进行了定位,或者从主流价值观也很容易判断出是与非的现象和行为,但这些负面因素对于他们而言仍旧具备很大的吸引力。

思想政治类论文:艺体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

[摘要]艺体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质量是艺体类大学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艺体类大学生进行系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公共必修课,对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艺双馨、发展的高层次创新人才,推动社会文体艺术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艺体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创新

大学教育是我国教育体制中的高层次教育,学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肩负着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崇高使命。必须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断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确保实现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对于艺体类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的重点。

1.艺体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的重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要围绕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来进行。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科学的理论教育学生。由于艺体类大学生学科专业的特殊性,在其成长的过程中,也逐步形成了不同于其他专业学生的个性,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也独具特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有较大差异,更容易受到生活中一些消极因素的影响。艺体类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素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质量的高低,关系到国家与民族的未来。因此,在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条件下,教育学生正确认识我国国情,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树立民族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中国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在观念、知识、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引导学生适应迅速发展的社会,培养学生更加具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与坚强的意志品质。要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必须完善艺体类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推动艺体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加强艺体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真正实现思想教育和理论教育的结合,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出更加适应于社会发展的艺术体育类合格人才。

2.加强和改进艺体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主要任务

(1)以理想和信念教育为核心内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进行深入教育,进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开展基本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以及科学发展观教育,努力积极引导艺体类大学生不断的追求更高目标。

(2)以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积极引导艺体类大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坚持知行统一,积极开展道德实践活动,把道德实践活动融入艺体类大学生学习生活之中,着力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与文明行为。

(3)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与培育中国精神教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与中国革命传统教育,开展各民族平等团结的教育,培养大家自强不息、勤劳勇敢、团结统一、爱好和平的精神,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与自豪感。同时把民族精神教育和时代精神教育充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实践中,在时代与社会的发展进步中汲取营养,培养爱国主义情怀、改革创新精神与能力,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与艰苦奋斗的作风。

(4)以艺体类大学生发展作为目标,进行素质教育。加强民主法制的教育,增强遵纪守法的观念。加强科学精神与人文素质教育,培养集体主义与团结合作精神教育,积极促进艺体类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以及健康素质的协调发展。

3.积极推进艺体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

艺体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要按照充分体现当代马克思主义近期理论成果的要求,结合党的十八大精神,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等,切实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促使艺体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效果明显改善,以增强其实效性。

(1)课程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学生系统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和主阵地,如何针对当代时代特征和学生特点,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建设进行有效的改革是必须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艺体类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要针对学生的思想状况,更好地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以达到科学地、有效地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的目的。在具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要理论联系实际,将党和国家的近期理论发展成果和政策实践结晶融会到教学中去,既要讲清理论的历史必然性和时代必然性,又要有的放矢,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对现实问题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分析态度,不回避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这方面,除了按照国家教育部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设置开课以外,还要加强对学生的形势政策教育,根据青年学生渴望了解国内外形势变化,渴望开阔眼界、增长见识的特点,建立艺体类大学生形势政策报告会制度,定期编写形势政策教育宣讲提纲,建立形势政策教育资源库,经常为学生作形势报告,促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更贴近时代、贴近社会。

(2)教材建设。教材是教学的载体,教材质量对学习兴趣影响很大。以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不能满足社会快速变革和理论快速发展的需求,常常落后于时代,令人感到缺乏科学性,内容陈旧、知识面窄、容量小的情况比较突出,同时理论性过强,缺乏实践性也是问题所在。我们必须重视教材建设工作,认识到高质量的教材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前提。“05方案”以后,高校普遍采用的是教育部组织专家学者精心编写的教材,能反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近期成果,反映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与基本经验的近期进展。并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编写的思想政治理论教材避免晦涩难懂,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注重实践应用,增强可读性、可操作性,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改革教学方法。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艺体类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主体意识日益增强,其思想呈现多样化趋势,艺体类大学生对以灌输为主要形式的外在教育越来越缺乏热情。这就要求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老师们结合学生实际,作进一步深入研究,采用各种符合艺体类大学生的特点、教学规律和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边讲边议、演讲辩论、角色参与等,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激发艺体类大学生的热情,摆脱被消极灌输的状态,自己参与实践,并开展自我教育,从而达到发挥德育功能的作用。并且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把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和形象化。例如,运用音像资料摆事实、讲道理;运用图表表达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运用漫画分析哲学道理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从而使艺体类大学生加深对政治理论知识的掌握与理解,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现实问题,从而达到提高思维能力与提高思想觉悟的教育目的。

4.艺体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问题研究的价值

艺体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问题研究是一个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重大现实意义的课题。

及时,艺体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问题研究,能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完善和丰富起到推动作用,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理论创新。在党的领导下,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优良的传统、健全的工作体制和完整的方法体系。深入研究艺体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发展的规律,把握它的发展状态,科学总结艺体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的经验,使艺体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由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变,极大地丰富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理论成果,有力地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

第二,艺体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问题研究,可以回答和缓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发展中遭遇的现实问题,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展。要使教育教学获得预期的成效,科学的教育方法和学习方法是一个必要条件。艺体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问题研究,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者掌握艺体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性,提高有效运用方法实施教育活动的能力。如今人们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与行为方式发生着变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预设、内容更新和方法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艺体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问题研究,将有助于分析新情况、探索新规律、解决新问题、提高有效性,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现展。

第三,艺体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问题研究,在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的同时,会有力地促进思想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素质的综合提高。

当代社会发展呈现出综合化、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特点,同时人的发展出现了自主性、个性化和特色化发展的趋势,这些极大地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环境与对象特点。艺体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如果不能做到与时俱进,而只是简单地沿用过去老套的做法,就不可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艺体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只有不断的主动适应新情况,探索新的方式、新手段与新机制,才会有说服力、感召力、渗透力和凝聚力。艺体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高层次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我们必须研究艺体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所遇到的难点和问题,并且提出应对之策,改革、创新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艺体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在帮助艺体类大学生深入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只有加强对艺体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研究,才能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使我们综合性大学的教育得以完善,使我们培养的学生都成为德、智、体、美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人才,这就是大学的使命。

思想政治类论文:浅谈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点及对策

【摘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地位。为了适应艺术类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培养符合艺术教育目标的高素质人才,分析对艺术类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难点,可以为我们找出应对策略提供思考的方向。大力增强全局把握的主动性、专业特色的针对性,从而促进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提高和发展。

【关键词】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难点;对策

艺术类大学生,属于高校学生群体里较为特殊的一类。随着高校整体思想政治教育的推动和发展,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变得越来越重要。笔者目前所从事的工作,正是在一所高校的艺术学院承担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把握其心理特征、行为模式、人际交往特点,梳理分析做好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点,能给教育工作者们以的启发。

一、当前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特点

(一)个性张扬,以自我为中心。因为专业特征的约束,加上“90后”学生在家庭层面受到的过度优待,艺术类学生多追求特立独行,对集体和团队的感悟力和参与度均较低。另一方面,由于参加艺术类集训、屡次参加艺考、假期接触培训机构等因素,他们又表现出处事圆滑、重视感情的一面。这种感性,仅存在于其感兴趣的事物上,对思想政治教育一类则漠不关心。

(二)注重专业,文化素养较低。许多艺术类大学生,从小就开始学习相关技能,或执笔学画,或练习乐器;另有一部分学生,中学时代因文化课成绩不理想,为踏入高校门槛转而学习艺术。文化课素养的不足,文化基础较为薄弱,亟须艺术专业特长的填补,因此造成了艺术生愈发追求特长的培养,忽视自身文化课程学习的现象。

(三)追求新颖,受新事物影响。“90后”大学生群体,是接受和传播新事物的主力军。在当前的新媒体环境下,各类智能手机、网络游戏、交友软件、软件客户端,正在跟传统的学校教育抢占大学生的注意力。社会上金钱至上的消极舆论、网络中纷繁复杂的垃圾信息,学生群体里弥漫的猎奇文化,都给一味追求新颖的艺术类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不利影响。

(四)思想单纯,抵触思想教育。艺术类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较文理工科学生更为简单。专业课的学习,占用了艺术生绝大部分时间。这其中不乏考验身体机能的音乐和舞蹈,因此课外时间很难再抽时间学习文化课知识。久而久之,文化课变成了许多艺术类大学生的负担,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则更是不感兴趣,甚至为思想教育冠以“洗脑”“无聊”“无用”等标签。

二、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难点

(一)学生消极对待思想教育,积极性极难调动。正如前文所述,艺术类大学生对于思想教育,尤其是政治教育是不积极的。他们专注于专业技能的提高,关心自身形象的塑造,追逐近期潮流,不愿意配合思想教育工作。他们或者避而不谈,或者敷衍了事,或者漠不关心,都给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带来阻力。

(二)教师疲于应对日常工作,压缩思想工作时间。当前的中国高校,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绝大部分是政治辅导员。关于学生的许多日常工作,如学籍管理、公寓安全、助学贷款、学生社团、奖助学金、毕业生就业工作等都是辅导员在处理,大大挤压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

(三)学校重视程度较为不足,相关支持尚待加强。学科教育是高等学校的重中之重,也是目前各大高校为之努力的主要方向。学生管理,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虽然一直存在,但却是近些年才逐渐受到关注的。相比于高校对于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大力支持,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投入则有待进一步加强。

(四)艺术专业本身追求个性,不愿思想教育束缚。艺术类专业在发展过程中,一直强调个性、独特、新颖,排斥体系完善、强调逻辑、规范言行的思想教育。在传统的印象里,思想教育对于思维的活跃、灵感的生发、想象力的发散,并无积极的推动作用。这种特性也间接导致了艺术生对于思想教育的消极心态。

三、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鲜明提出各高等学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各项工作的首要位置。面对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切实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出德艺双馨的艺术人才,艺术院校责无旁贷。笔者所在的高校,坐落于少数民族地区,艺术类专业学生群体中也有许多少数民族学生。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显得尤为任重而道远。

(一)立足现实,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对于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坚持统筹兼顾“整体和个体”“全局和局部”“宏观和微观”的原则进行。首先,从整体、全局、宏观的角度,要看到艺术类大学生与其他专业的学生并没有区别。当前的大学生,拥有“90后”“独生子女”“个性”“追赶潮流”等种种标签,艺术生亦是如此。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对于思想教育的认知度、认可度、接受度都较为不足。其次,从个体、局部、围观出发,站在艺术类大学生的角度进行分析,可以得到一定的启发。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敏感,也正是受他们特殊的生活、学习背景影响,不能将之与其余专业学生混为一谈、一概而论。

(二)持续推动,从入学抓起,贯穿至毕业。许多时候,对于高校大学生,尤其是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是呈现出滞后性、不连续性的。学生入校之初,各类新生入学教育工作是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公寓安全教育、教学管理教育等,从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了细致的讲授。在学生适应了大学环境后,往往疏于后续的管理和教育;或者在学生已经出现了某些学习上、思想上、心理上的问题之后,才又针对单独个体进行引导。这些现象,都大大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持续发展。针对此现状,分年级、分专业制定思想教育内容,是势在必行的。

(三)多元切入,立足现有手法,利用好新媒体。常规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法,包括讲座、座谈、单独谈话、主题班会、政治理论学习等方面。除此之外,为适应社会的发展、艺术类大学生的特点,我们应充分利用好新媒体技术。交友软件、社交APP、微博客、各类推送近期资讯的客户端,都是教育工作者可以使用的媒介。与学生群体,尤其是学生干部群体保持紧密联系,可以随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对负面内容可及时介入干预。

(四)寓教于乐,以美学为突破口,以达到潜移默化。艺术类大学生,所学所接触均可以归结为美学范畴。以美学的角度切入,引导学生懂得什么是美,什么是丑,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切分和打磨,使之兼具理论和美感,是一种值得思索和推广的策略。倡导积极正面的审美,引导学生品鉴高雅艺术,规避消极负面的艺术糟粕,逐渐达到净化心灵、陶冶性情、导人向善的层面。

(五)打造队伍,加强辅导员培训,提升队伍凝聚力。绝大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都是辅导员。如何打造一支能力过硬、思想坚定、认真负责的辅导员队伍,是摆在绝大多数高校面前的一道难题。通过各类专业培训,广泛地与全国各地的同仁交流,可以吸收和借鉴先进经验。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要做好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习他人的良好管理模式无疑是最简单有效的办法。高校内部的同仁交流,其所产生的思想碰撞、头脑风暴,对于提升整个队伍的凝聚力、战斗力,都是有所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