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科学社会主义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科学社会主义论文:现代工业文明与科学社会主义论文
随着社会主义运动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质及其历史命运的认识不断深化,而社会主义事业本身正是在这种从不间断的反思和革新中走向辉煌。过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积极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同时,苏联和东欧国家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种种矛盾日趋尖锐,由此引发的苏东巨变意味着世界上及时个社会主义模式——“苏联模式”的失败,人类历史更深入而地步入了现代化和全球化发展轨道,这一切都推动着人们从不同立场和角度重新认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本文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为指导,就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两种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作一些反思。
一、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同源性
现代化本质上是以工业化为动力和核心的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演进的历史进程,资本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都是世界现代化进程发展的必然结果[1]。没有以现代工业文明发展为基础的世界现代化进程,就没有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同样也不会有科学社会主义事业的产生和发展。人类的社会主义理想和对这一理想的追求是随着现代工业文明兴起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而产生的,是随着现代工业文明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而发展的。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经历了“原初现代化”(即工业革命前的资本主义手工劳动时期)、三次工业革命和工业化浪潮以及当代信息技术革命等几个历史形态,而与每一个发展阶段相对应的,都是资本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事业新的发展和进步。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主义理想都产生于“原初现代化”时期。没有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由此而出现的“原初现代化”进程,则不会产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也不会产生人类对社会主义理想的追求。工业革命和工业化浪潮的开始使资本主义社会制度逐步走向成熟,其内在的基本矛盾由此也逐步暴露,而这正是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发展为科学的基本物质前提。没有相对成熟的大机器生产,就没有相对成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就没有资本主义矛盾的暴露和激化,先进思想家便无以客观认识资本主义制度,无以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无以找寻战胜资本主义和实现社会主义的现实途径和力量。马克思和恩格斯一开始就把大机器生产视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建立的基本前提,强调社会主义作为崭新的社会制度是对机器大生产发展要求的更主动的适应。同时,任何背离现代工业文明发展轨道的社会主义思潮都受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批判。他们认为,脱离了现代大工业发展的客观条件,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是不可思议的,相对落后的生产力状况和经济政治发展水平只能造就“社会主义的讽刺画”[2];那些不能反映现代工业社会发展要求的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思潮,都因其“不能理解现代历史的进程而令人感到可笑”[3]。
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工业化浪潮,使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进一步发展为更高级的历史形态——垄断资本主义,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变得更为成熟,资本主义的影响笼罩了整个世界,但由此也发展和激化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的各种矛盾。正是在这一客观前提下,社会主义运动才得以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由此而诞生了人类历史上及时个社会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制度模式。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社会矛盾的发展,二战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这一切都推动着更多的国家和人民选择社会主义道路。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道路虽不完善,但在二战前的现代化运动中成就显著,展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优越性,也奠定了二战中战胜法西斯侵略的强大物质基础。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社会主义制度跨越了一国的界限,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一种国际性的新型社会制度体系。随着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如何适应现代工业文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要求,从此成了执政的共产党人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能否在现代工业文明主干道上与时俱进,成了社会主义建设成败的关键。
毫无疑问,战后开始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和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当代信息技术革命浪潮曾同时为资本主义发展和社会主义事业的进步带来新的契机和挑战。然而,战争结束后,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遭遇了各种重大挑战后,继续保持和扩展了其先发优势,而苏联及其影响下的社会主义国家由于没有能够紧紧追随现代工业文明前进的步伐,在新科技革命和世界一体化浪潮中遭受严重失败,从反面说明了社会主义运动与现代工业文明之间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通过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紧紧追随现代工业文明前进的步伐,在一个原先基础极其薄弱的国家情况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有力地说明了科学社会主义事业的美好前景和强大生命力,同时也充分说明了社会主义事业沿着现代工业文明发展主干道探索前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客观回顾历史发展和变化的轨迹,我们不难发现:现代工业文明的每一步发展都同时为资本主义发展和社会主义运动带来了机遇和挑战;脱离了人类文明的主干道,科学社会主义事业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历史上曾经存在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等多种社会形态。从时间上说,有先后关系,也有一定时间内共存的并列关系,这已是不争的历史事实。过去的五种社会形态“依次递进说”既不符合历史事实,当然也不存在充分的理论根据,早已受到严谨的社会科学理论工作者的批判。误解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论”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在它所引发的各种错误认识中,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它使我们长期以来片面地认为:社会主义运动起源于资本主义的兴起和衰落,而社会主义制度的诞生便意味着资本主义的灭亡。这种认识使我们忽视了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同源性的认识和研究,忽视了尊重现代工业文明发展规律对于科学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意义,忽视了对资本主义客观存在的先进性及其发展趋势的认识与研究,忽视了对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制度长期性和艰巨性的认识和研究,给整个科学社会主义事业造成了十分严重的损失。
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超越,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都同样起源于现代工业文明的兴起和发展,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是人类文明主干道上长期共存和发展的两种制度和意识形态,这是历史发展的基本事实。历史事实就是好的理论逻辑。我们只有从这一基本事实出发,而不是从抽象的理论或教条出发,才能客观认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
二、工业文明带来共同的机遇和挑战
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进程,有其自身运行的客观规律。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两种制度和意识形态存在着差别和对立,但同源于现代工业文明发展主干道的基本特性,决定了他们必然面临许多相同的机遇和挑战。
从历史的纵向发展看,工业化必然造成各国社会的发展和深刻变化,如经济的进步、社会经济结构的变革、政治上层建筑的演变、新社会阶级分层的形成、人们思想和观念的更新,等等。在对待工业文明带来的基本发展趋势上,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者的态度及基本对策必定有着本质区别。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社会主义者无疑能够更好地应对现代工业文明所带来的各种机遇和挑战,更好地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但无论是我们所希望的,还是我们力图克服或避免的,无论是在资本主义国家,抑或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工业文明发展造成的基本趋势都是注定会出现的。从这一意义上说,不论各国的传统和国情有何差异,“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4]。
从世界历史的横向发展看,从分散到整体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但整体世界的形成却主要是工业文明发展的基本成果。工业化引起的世界整体化,必然造成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域的“相互依存”,全球化是这一趋势发展的必然结果。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在资本主义国家或社会主义国家,也无论是在发达国家或不发达国家,人类都必然愈来愈多地面临着全球共同问题的挑战,世界的“相互依存”推动着各国的互助和合作,在客观上已经不可能再允许“两个平行市场”之类现象产生或存在。和平与共同发展、人口、生态环境与资源共享、反吸毒贩毒、反对恐怖主义、防治艾滋病等问题,既具有地域性,同时也决不仅仅局限于某些特定的国家或地域。世界正变得愈来愈小,作为人类共有的“家园”,地球正在时间和空间上成为名副其实的“地球村”,面对共同挑战的世界需要各国和各民族的共同治理,分散的努力可能使我们面临共同失败的危险。在这种情形下,夸大两种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立显然违背世界发展的客观要求,竞争中的合作共处必将成为国际关系发展的基本趋势。
马克思曾经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3]在应对现代工业文明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方面,不同的国家既要独立自主地捍卫和维护自身利益,但同时也不应忽视现代工业文明条件下世界发展客观存在的普遍性和共性。每一个独立的民族国家不能不顾自身的历史条件和民族特性,不能不顾本国人民所选择的发展道路,但也决不能违背世界发展的潮流。忽视主流文明扩展的基本趋势而过分强调自身特性是经受不了历史考验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某些极端民族主义国家遭遇的挫折,都充分说明了背离人类文明主干道的严重后果。
西方是现代工业文明起源的摇篮,在现代工业文明发展进程中迄今仍处于经验丰富地位。由于西方现代工业文明发展的经验丰富地位,西方各国在应对工业文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方面也保持着相对的先进性,并在国际竞争中始终保持和扩展着其优势地位。为了适应现代工业文明发展的客观要求,保持和扩展其优势地位,维护资本主义的长治久安,西方国家针对工业文明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特征,不断建立、调整和完善与现代工业文明相适应的经济、政治和社会运行机制,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一些西方学者和政治家甚至从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中吸取了大量营养。在应对工业文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方面,西方各国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值得重视和借鉴的宝贵经验。然而,我们却长期教条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孤芳自赏,没有充分认识或承认西方国家在应对工业文明发展道路上先行者的地位,不顾客观事实和基本规律,总是拘泥于姓“资”姓“社”之防,盲目排斥资本主义国家在现代工业文明发展道路上已经取得的各种经验,更没有能够充分重视和研究它们的各种教训,反而把西方工业文明发展过程中某些不可避免的现象当成了资本主义的特有弊端加以批判,这使我们在实践中一度偏离了现代工业文明发展的轨道。
列宁曾经指出:“社会主义能否实现,就取决于我们把苏维埃政权和苏维埃管理组织同资本主义近期的进步的东西结合得好坏”[5];“我们不能设想,除了建立在庞大的资本主义文化所获得的一切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的社会主义,还有别的什么社会主义”[5]。邓小平同志也强调:“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6];“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6]。面对世界现代化和全球化进程带给人类的各种共同机遇和挑战,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决定了我们别无选择,必须积极适应世界的发展和变化,积极借鉴“资本主义文化所获得的一切经验教训”,在较大限度加速国内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同时,积极推动国际范围内的广泛合作,为世界的和平和发展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三、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超越
社会主义运动肩负着超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建立人类理想家园——共产主义社会制度的光荣使命。在社会主义尚处于理论形态的发展阶段时,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人为工人阶级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但是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3]这就是说,作为一个工人阶级政党,共产党人必须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先进性,决不能放弃或忘却自己的根本目标。但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也告诫我们:“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形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7]如今,世界历史又走过了一个半世纪还要多的时间,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实践充分验证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发展不能跨越历史阶段的谆谆教诲,以无可争议的历史事实告诉我们:必须既胸怀远大理想,更注重严谨求实;仅凭一腔热情而急于求成,必然危害乃至葬送社会主义事业的美好前景。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现在还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又说:“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6]只要简单回顾各国共产党人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艰难历程,我们便会发现:超越阶段、急于求成是带有共同性和普遍性的现象;邓小平同志的论断正是对各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科学总结,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总是要与一定的民族国家形式相联结的,这就必然首先要求社会主义民族国家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迅速实现后发赶超的目标。社会主义国家产生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在国际领域主要表现为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表现为两者既相互竞争又合作共处的国际外交关系。社会主义既是现代工业文明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是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她自始就与资本主义相比较而存在,以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文化所获得的一切经验教训”、克服资本主义矛盾和战胜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为己任,这就必然要求社会主义国家在人类文明主干道上更好地体现历史发展的方向,要求处于执政地位的共产党人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先进性。社会主义在社会制度层面上对资本主义的超越,与社会主义民族国家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超越目标是密切相联的。换言之,没有社会主义民族国家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后发赶超,社会主义就不可能真正实现对资本主义的超越,就不可能最终战胜和代替资本主义。邓小平同志在谈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曾经指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6];“我国综合国力达到世界前列,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真正体现出来了”[6]。无疑,小平同志高瞻远瞩,把握了问题的实质。
社会主义民族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后发赶超使命面临着极其严峻的挑战和考验。由于历史发展的因缘际遇,社会主义制度都首先建立在工业文明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而这一点过去却没有能够引起各国社会主义者的高度重视。他们都面对着相对落后的发展基础和条件,都面对着国内相对更多的前工业文明因素的障碍和干扰,都面对着学会正确对待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等问题。简单地说,都面临着始终保障在现代工业文明主干道上永不偏离前进方向而迅速实现后发赶超的艰巨使命。社会主义国家在工业文明发展中的相对滞后表明,实现后发赶超是社会主义各国在今后相当长历史时期内的基本目标。在这一进程中,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及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必定是既相互否定,又相互借鉴和交流,既相互竞争又合作共处。现代工业文明发展的长期性以及社会主义各国工业文明发展的现状,决定了这种竞争共处关系的长期性。随着现代化和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发展,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十分重视西方各国在应对现代工业文明机遇和挑战中的经验教训,更加重视彼此之间的合作和共处。即便将来实现了后发赶超目标,世界将进一步成为名副其实的“地球村”,我们将更不可能在自我封闭和孤芳自赏中步入人类的理想家园。正如邓小平同志在展望21世纪下半期中国发展前景时所说:我们的改革开放政策是不会改变的,“到那时,更不会改变了。即使是变,也只能变得更加开放。否则,我们自己的人民也不会同意”[6]。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在实现后发赶超的进程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实践中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科学本性。列宁曾经指出,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较高标准”[8]。邓小平同志也认为,科学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任务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显然,要充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唯有循着现代工业文明发展的轨迹不断探索前行,才是一条科学的光明之路。马克思主义者必须充分考虑到前进道路上可能遇到的各种艰难险阻,既要不断地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及其内在矛盾,更要充分重视克服各种前工业文明势力或思潮的干扰,充分重视“资本主义文化所获得的一切经验教训”。唯有如此,才能成功实现后发赶超的战略目标。在批判各种前工业文明势力和科学认识资本主义本质方面,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旗帜鲜明地作了大量论述,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思想遗产,但是,新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正呼唤着新的理论创新,经典作家们的探索只是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开端,没有也不可能为我们在实践中所遇到的各种新问题、新现象提供现成的答案。我国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坚持反对教条主义,坚持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这表明我们经过多年探索,已经找到了一条在现代工业文明条件下切实可行的社会主义模式的发展之路。
在全球化背景下发生的苏东巨变,犹如一场“政治地震”,曾经深深地震撼着人们的心灵。但是,历史的经验和客观的现实都告诉我们,随着人类历史沿着现代工业文明主干道更深入地进入到全球化的新阶段,在它赋予资本主义以新的生命力的同时,它也必将为社会主义各国迅速实现后发赶超的现代化目标带来新的动力和机遇,必将为美好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希望和生机。
科学社会主义论文:科学社会主义发展观论文
一、什么是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需要在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把握和体现。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为什么)--------重点
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②才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③才能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为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④对中国共产党来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
三、党和政府应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点
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②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五个统筹”,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发展。
③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发展。
④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体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⑤必须注重社会公平,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⑥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使改革发展稳定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确保社会政治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
总之、为了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应不断坚持和完善领导方式,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搞好党的建设。政府应正确履行国家职能,坚持依法治国原则和对人民负责原则,严格依法行政。正确处理好各种关系。
四、和谐社会与三个文明的关系
(一)和谐社会与三个文明是一个统一整体。
四中全会《决定》据此提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很重要的新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样的三位一体,扩展为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内的四位一体。这既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体现了我们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归根到底体现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非常关键的发展时期的要求。《决定》将“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这是党的建设理论的重要创新。
(二)如何处理三个文明与和谐社会的关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来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来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同时又通过和谐社会建设来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
五、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关系: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前提与保障的关系,也是途径与目标的关系。只有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只有不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保障科学发展观的真正落实和目标的真正实现。所以二者是统一的。它们都统一于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中,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之中。要用和谐促发展,用发展促和谐。
六、构建和谐社会要处理好五大关系
(一)是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关系,落实科学的发展观。
(二)是正确处理激发社会活力与维护社会稳定的关系,为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是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先富与共富的关系,妥善协调不同社会阶层、群体和地区之间的利益矛盾。
(四)是正确处理行政管理与社会自我管理的关系,打造社会管理新格局。
(五)是正确处理发挥传统政治优势与创新群众工作机制的关系,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
七、结合我国发展现状,构建和谐社会主要体现在:
(一)、经济发展的和谐
1.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2.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
3.绿色GDP和循环经济
(二)、经济利益的和谐
1.努力缩小不断拉大的贫富差距
2.打击假冒伪劣商品,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3.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三)、党群、干群关系的和谐
1.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2.保持党的先进性教育活动。
3.以人为本,实践党的宗旨
4.走群众路线,依法行政
5.完善监督机制,建立源头反腐制度
(四)、加强诚信建设,建立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构建和谐社会
[经济常识分析]
从经济学角度,为什么要构建和谐社会,主要涉及社会主义本质、根本目标。怎样构建礼仪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见习题?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哪些经济意义?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正确处理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关系,做到“两个毫不动摇”。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应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伟大进程中,二者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共同发展。让各种所有制经济发挥自身优势,以平等的身份、同样的机会和相同的起点参与竞争,将更加充分地调动和发挥好各自加快发展的积极性,从而使得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正确处理按劳分配为主体和实行多种分配方式的关系,切实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改革开放初期针对当时的实际采取的行之有效的政策,是邓小平理论在中国的成功实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味着今后在继续坚持效率优先原则,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进发的同时,将合理兼顾效率与公平,努力抑制地区发展不平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的趋势,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让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正确处理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的关系,坚持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当前我国正处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跨越的关键时期,这既是“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突显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我们既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经济富有效率,同时科学地实施宏观调控,使经济有序发展,从而使宏观经济运行走上持续快速健康的轨道,摆脱大起大落的怪圈。
4、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积极扩大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5、社会主义本质。6、财政的作用,税收的作用。
7、三农问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8、新型工业化道路(资源、就业、经济效益)。
[哲学常识分析]
1、物质决定意识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达到主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是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提出来的,体现了上述道理。
2、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与方法论。构建和谐社会,不仅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重要保障,而且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内容。核心是和谐,本质也在和谐。“和谐社会”就是说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和谐社会”实际上是一种整体性思考问题的观点,要求我们在把工作视野拓展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多种手段,统筹各种社会资源,综合解决社会协调发展问题。
3、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用联系的、发展的、的观点看问题、办事情。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需要在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把握和体现。这一特征充分体现了上述道理。
4、盾着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达到统一、协调,和谐社会要求自然界内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诸多要素实现均衡、稳定、有序,相互依存、共同发展,这是矛盾的统一性及时种情形的体现;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根据国际经验,处于这一时期的发展中国家,可能有两种前途:一种是进入“黄金发展时期”,另一种进入“矛盾凸显时期”,即各种矛盾激化,经济社会发展停滞不前,甚至引发社会动荡和倒退,为了避免第二种情况,就必须建设各尽其能,各得其所的和谐社会,体现了促进矛盾双方向有利的方面转化,这是矛盾统一性第二种情形的体现。
5、认识应该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党提出建设“和谐社会”表明了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认识上的质的飞跃,是一种理论创新。
6、人生价值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贡献,这就要求我们在贡献中实现人生价值。建设“和谐社会”需要“人民各尽其能”体现了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各得其所”体现了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7、实践与认识是辨证统一的关系,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应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具体建设实践的基础上的深化,发展,是在实践基础上得出的正确认识。
8、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维护了人民的根本利益,能够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政治常识分析]
1、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的。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人民内部各种矛盾日益显现出来,而且相互交织、相互影响,错综复杂,有的甚至表现得比较尖锐。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势必严重影响社会主义义和谐社会的建立,影响社会稳定大局,影响经济发展。面对人民内部的各种矛盾,政府要切实履行政治职能,积极疏导,有效防范,从完善机制上解决矛盾,从而确保社会稳定。
2、要重视正确履行国家职能。政府要切实履行政治职能和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职能,要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从而确保社会稳定。
3、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各级国家机关应以人民利益为本,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要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障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在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5、维护我国的公民与国家和谐统一的关系。从公民与国家的关系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表现为:国家依法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同时,公民应自觉履行维护国家利益的义务。
6、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和谐社会必须是一个法治的社会,只有运用法律手段促进经济的繁荣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妥善矛盾和其它社会矛盾,才能构建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
7、坚持党的领导、性质和宗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赋予党的性质新的内容,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是执政党,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把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作为我们的工作重点,通过坚持不懈的工作,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8、坚持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的民族关系已经建立起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我们处理民族关系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必须遵循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
9、坚持党的宗教政策,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以发挥宗教的积极作用。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我国的宗教状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广大教徒是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的,同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能够做到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10、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要求,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
科学社会主义论文: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考察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对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提出了一些设想,但没有形成一条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理论体系。苏联模式基本上是按照马恩设想实践的,这种模式虽然有严重缺陷,但不能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从中国国情出发探索的社会主义实践模式,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对认识什么是科学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科学社会主义;马恩设想;苏联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马恩设想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好像已经形成一个共识,马恩有一个科学社会主义体系,至于这个理论体系的逻辑内容和实践要求,至今未见有人把它说清楚。笔者提出一些想法,供学界研讨。
人们所说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包括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马克思、恩格斯真有一个完整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吗?
关于社会主义革命,马克思、恩格斯是有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马克思在《资本论》和《共产党宣言》等著作中论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尖锐对立、资本主义培养了自己的掘墓人,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逻辑。马克思提出了无产阶级只有首先解放全人类才能解放自己,向无产阶级宣传、灌输马克思主义先进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提出了建立无产阶级政党、领导无产阶级进行反对资本主义暴力革命,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马克思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具有极强的逻辑说服力。列宁领导的俄国布尔什维克政党接受了这一理论体系用于武装自己,适时地突破了资本主义链条中的薄弱环节,在俄国首先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通过向苏联十月革命经验的学习,将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政权。应该说,马恩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已经经过实践证明具有真理性,无疑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科学理论体系。马恩关于无产阶级革命不仅有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并且经过实践证明其科学性,因此我们必须承认马克思有一个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科学理论体系。但是,有一个必须要指出的问题是,马克思所言的社会主义革命是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桎梏的基础上发生的。当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还能容纳生产力发展的时候,资本主义制度是不会灭亡的。言下之意,此时无产阶级是不可能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并夺取政权的。他们强调指出,欧洲无产阶级革命必须首先在几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同时举行才能最终获得胜利。而俄国十月革命是在尽管资本主义具有一定发展,但仍然是落后的具有封建农奴制度残余的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的。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政党利用及时次世界大战时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政治危机和军事失利等情势夺取了政权,因而,俄国十月革命不符合马克思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要求。因为马克思的理论要求,无产阶级革命应该是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发生,而不是在落后资本主义国家发生,应该在几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起,而不能在一个国家单独发生。当年第二国际考茨基和普列汉诺夫正是在此意义上反对十月革命的。我们认为,列宁创造性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革命论,十月革命的成功证明了马克思暴力革命论的科学性。马克思无产阶级革命论的核心是剥夺者被剥夺,社会主义必然要求代替资本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代替”要具有主客观条件:就主观方面而言,无产阶级政党的成熟是基本前提,而无产阶级阶级觉悟的提高,由自发上升为自觉,标志着革命主观条件的成熟。如果随着客观形势的发展,已经具备夺取政权成功的条件,就应该利用机遇适时地夺取政权。为什么一定要等待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呢?倘若按照考茨基与普列汉诺夫的逻辑,无产阶级革命不知道等到何年何月。苏东社会主义垮台后,这种论调又有抬头。有论者将苏联社会主义失败归之于经济落后国家超越经济发展成熟度夺取政权,苏东失败意味着社会主义婴儿的夭折。我们认为,苏联社会主义70多年的生命力结束并不是什么早产夭折,而是另有原因。中国共产党经过28年的浴血奋斗,把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变成了社会主义的新中国。经过60余年的奋斗,经历了曲折变化,但却越来越强大地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历史证明,不是后发国家的无产阶级政党不能在条件不成熟时夺取政权,关键是这些国家的政党在夺取政权后如何建设党和如何根据国情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结论是:关于社会主义革命,马克思确实提出了科学的理论体系,并在马克思以后的历史发展中得到了实践的证实,其理论体系得到了列宁和等马克思主义者的丰富和发展。
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理论体系,我们可以明确回答,马恩并没有提出一条建设社会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恩格斯曾提出,关于未来社会主义如何建设,马克思和他都讲得很少,这是因为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资本主义处于上升时期,无产阶级革命还未提上议事日程。取代资本主义、建设新社会尚且很遥远,讲得过细就未免失之于空想,对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只会产生负面的影响。在社会主义革命还不成熟的条件下,马恩也不能对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的建设问题有很多具体设想。然而,马克思对未来社会还是提出了一些原则。比如,对掌握政权的执政党,他在总结巴黎公社经验时,提出无产阶级执政党要做人民的公仆、不要当人民的主人,不要搞特权,这一原则至关重要。可以说,这是社会主义社会执政党建设的较高原则。苏联社会主义失败的首要原因即是党的领导阶层的特权腐败、脱离群众,凌驾于群众之上,引起了广大群众的不满。在对未来社会的建设(主要是经济建设)上,马克思立足于未来社会是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主张消灭商品、货币、市场的“三无”社会组织。他站在与资本主义社会对立的立场上,设想新社会应该实行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私有制,抛弃市场经济、实行计划经济,废除按资分配、实行按劳分配。马克思提出的这些原则,并没有实践经验作根据,何以会提出这些原则要求呢?及时,马克思的出发点是资本主义经济已经高度发展,不需要搞市场、竞争来刺激经济的发展,而搞这些只会导致社会主义的混乱和分化。第二,否定资本主义就必须要跟资本主义对着干,资本主义搞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就必须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资本主义搞市场经济竞争造成无政府状态,社会主义就搞计划经济,满足全体成员的需要。资本主义把资本与雇佣劳动对立起来,资本压迫劳动,实行按资分配,社会主义就必须搞按劳分配。社会主义要与资本主义对着干,这是马克思考虑问题的根本立场。第三,马克思借鉴了空想社会主义某些思想,比如社会主义应该公平正义,没有压迫,没有贫富的对立。
我所了解的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建设思想就是这些。那么,马恩的这几条能否构成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呢?不能。及时,马克思讲的这些是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变成社会主义制度以后如何建设的原则,这些原则是不是真理,至今并未得到证明。因为全世界发达的资本主义至今没有一个国家成为社会主义的,无法证实这些思想是否符合实际,不能判断这些国家(比如美、英、法、日)变成社会主义以后就一定不需要商品、货币和市场。第二,这些原则是否适用经济落后国家进入社会主义以后的发展,尚不能证明。比如,苏联和二战后建立的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都没有实现国家经济的“三无”,都不是“三无”社会主义。实践证明这些国家实行“三无”行不通。对于 “哥达纲领批判”提出的社会主义三原则(即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如果照搬也行不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突破了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主义的传统设想,在所有制上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在经济运行方式上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在分配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第三,马克思的上述思想还不能形成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体系。诸如,关于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和基本任务、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处理与资本主义的关系等,都是建设社会主义必须要加以解决的重要问题。这些重要问题,有的没有涉及,有的虽有涉及,但没有具体说明。当然,我们不能要求马恩在150多年前对这些问题都设想到、设想好,这是不现实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问题只能在社会主义实践中提出并得到解决,不可能在没有取得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之前,都能设计好。
因此,我们说马克思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些思想,只是关于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些设想,设想在未得到实践证明之前并不能当作真理运用的,其仍然是主观设想。有人在说到马克思提出社会主义只能搞计划经济、不能搞市场经济适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以后的发展。我以为,在没有经过实践检验之前,是不能下这样的论断的。我们应该根据社会实践来证明马克思当年的设想是否是真理,而不是根据马克思设想话语作为标准来评判社会主义实践的是非。多年来,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问题上我们搞反了,不是根据社会主义实践来检验马恩理论的真理性,而是用马恩的说法来评判实践的是非。
我以为,不能把马恩在《哥达纲领批判》等著作中关于未来社会建设的一些设想当作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而只能看作马克思他们关于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建设社会主义的设想,可以将其称之为“马恩设想”。
二、苏联模式与科学社会主义
如前所言,马克思当年对未来社会主义的设想,主要是实现“三无”社会(无商品、无货币、无市场),以公有制(社会所有制)代替私有制,以计划经济取代市场经济,以按劳分配代替按资分配。由于社会主义革命至今未能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取得成功,因而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发展的设想的真理性并未得到实践证明,还只是设想。我国理论界多年来把这种设想当作指导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真理,称之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或经典社会主义理论。
有一种理论观点认为以苏联模式(或称之谓斯大林模式)为代表的传统社会主义,由于违背了经典社会主义理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歧路,它们或者走向失败、共产党的政权垮台;或者经历了颜色革命,使社会主义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或者果断而成功地实行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使社会主义得到了坚持与发展。总之,20世纪建立的所有社会主义国家,由于实行斯大林模式(普遍认为斯大林模式就其本质而言是违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所以要么失败,要么改革而获得新生。这里,我们要研究三个问题,及时个问题是传统社会主义(即斯大林模式)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关系;第二个问题是传统社会主义的问题出在何处;第三个问题是苏东斯大林模式失败的根本原因在哪里。
关于及时个问题。我以为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是遵循“马恩设想”实践的。“马恩设想”的实质就是社会主义要与资本主义对着干,要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分配方式既不能存在也不能再生产。十月革命后,列宁先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后实行新经济政策。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既有被迫性,主要是当时战争环境下不得不实行的;也有自觉性,自觉按“马恩设想”建设新社会。新经济政策,也是被迫实行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士兵的不满和农民的抗议。列宁和布尔什维克的苏维埃政府不得不宣布取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新经济政策。尽管新经济政策得到了群众的拥护与支持,但列宁清楚地认识到,新经济政策是有利于资本主义自发势力的,是一种倒退,和马克思的设想是不一致的。我们认为,实行新经济政策是恢复经济的临时措施,不是列宁建设社会主义的方针大计。正如我国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农村实行包产到户措施一样。列宁认为,要学习资本主义的先进管理技术,可以利用资本主义的资金和资本主义做生意,这是列宁在当时形势下的一种清醒、务实的思想。但有人认为,列宁认识到社会主义要搞市场经济了,把市场经济作为俄国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体制。这显然不是实事求是的,怎么可能设想列宁会公然反对马克思的设想,在他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不搞计划经济,而搞市场经济!不错,列宁是主张要和资本主义做生意,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这和把市场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根本不是一回事。
斯大林模式是从斯大林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开始的,其一直延续到苏联国家的瓦解、苏联社会主义的垮台。宏观地看,这60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历程,基本上是根据“马恩设想”来加以推进的。从斯大林到赫鲁晓夫,再到勃列日涅夫,到戈尔巴乔夫,虽然有变化,但“马恩设想”的原则精神实质是坚持了的,“马恩设想”的三大原则在苏联社会主义历程中是体现了的。比如,公有制、农村集体农庄、城市的国营企业始终是坚持的。戈尔巴乔夫执政,虽然在改革的旗帜下走向西化,但并未宣布解散集体农庄和国营企业。在分配问题上,并没有真正取消按劳分配,实行按资分配;在经济体制上,依然实行计划经济,中央集权的指令性计划高于一切。我们有理由批评苏共在贯彻“马恩设想”上哪些做法过分了,哪些做得还不够,但我们没有理由说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从根本上违背了“马恩设想”。至于60年代中苏争论时,我们的反修文章说赫鲁晓夫走资本主义道路,其根据是不足的。总之,苏联模式虽然不等于“马恩设想”,但前者确定是围绕后者运转起来的。如果我们承认我们所说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就是“马恩设想”,那么,我们可以认为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就是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实践的。
第二个问题,今天,我们如何认识和评价“苏联模式”?我们主张对苏联模式要历史地地辩证地认识,既要看到它所起的历史作用,又要看到它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和问题,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导致社会主义生存的危机。我们在对传统社会主义(苏联模式)进行改革时,既要反对对苏联模式的维护,又要反对全盘否定苏联模式。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存在几十年,经受了空前规模的世界大战的考验,在资本主义的包围中发挥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推动发展生产力,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取得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成果支持了世界反帝反殖的民族革命运动。在长期与资本主义阵营的对峙中,使资本主义的扩张(发展)受到遏制。对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要实事求是,不能说苏联模式是失败的,从来就是错误的。苏联模式的实践成效,是客观存在的,是不能否定的。
当然,作为传统社会主义的苏联模式存在很多弊端,影响了社会主义的发展,特别是这种模式缺乏有效的将执政党的领导置于广大党员群众的监管之下,缺乏将执政党置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的有效机制,进而导致执政党因特权和腐败,为人民所厌弃,最终导致苏东社会主义的垮台。反思传统社会主义的苏联模式,我们至少要深入思考和搞清楚以下若干矛盾和问题:
1苏东和中国都是经济后进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的,后发国家只要条件成熟,机遇来临可以及时夺取政权,进入社会主义。但进入社会主义以后主要任务是什么,依靠什么来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根据“马恩设想”要强化无产阶级专政,镇压资本主义的反对。因此,必须要把坚持阶级斗争放在及时位,这就必然造成阶级斗争扩大化,既影响了经济发展,又破坏了人民民主,破坏了党内团结并引起党内斗争,这几乎在每个社会主义国家都发生了。历史教训告诉我们,后进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才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根本大计。
2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央集权是必要的,不如此就失去,失去号召力。但由于权力过于集中于中央,影响了地方积极性的发挥,而在中央又把权力集中于一个人或几个人,这必然使民主集中制度遭到破坏,出现个人集权和个人崇拜,破坏法治,使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陷于混乱,甚至造成大的动乱。
3发达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后要不要搞市场经济,因为还没有实践,无法回答这个问题,但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国家全部都是经济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肯定不能超越市场经济,而是要把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使经济得到快速而健康的发展。市场经济不仅是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经济的主要手段,也是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经济的重要手段。只搞计划经济,不搞市场经济,就会导致信息不灵、缺乏竞争、缺乏活力,必然影响经济发展。传统社会主义国家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是遵照“马恩设想”,把计划经济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于资本主义,只搞计划经济,排斥市场经济。而计划经济又偏于指令性计划,把计划经济变成命令经济,不仅削弱企业的积极性,而且会因此使计划缺乏科学性、透明性。强迫命令阻碍甚至直接破坏经济的发展。这一教训不仅在一个国家发生过。
4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必须要处理好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认识和对待资本主义的问题。在世界上出现社会主义国家之后,就存在与资本主义如何相处的问题。无论是马克思还是列宁、斯大林和,都认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势不两立的,兴社灭资是时代的任务。马克思设想的基本立场就是与资本主义对着干,只要是资本主义提出的,我们就要加以反对。从列宁到都以为资本主义很快就会被消灭,谁也没有提到资本主义还有很长的生命力,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还要长期共存、和平共处、竞争发展。传统社会主义的教训:一是低估了资本主义的生命力,认为在很短的历史时期应该可以消灭资本主义,因此出现了过急过左的政策。在国际上输出革命,进行国际的阶级斗争,国内搞扩大化的阶级斗争。二是重视对资本主义的斗争,强化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立,而忽视了对资本主义的学习与利用。当代如何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问题,邓小平在领导中国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提出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后才说清楚。传统社会主义实践中出现的这些问题,应该与“马恩设想”是有关系的。三是根据马克思的书本来搞社会主义。列宁说过:“根据书本争论社会主义纲领的时代也已经过去了……。今天只能根据经验来谈论社会主义。”[1]466但列宁之后到邓小平之前,无不是根据马克思设想来指导社会主义建设。比如,社会主义如何对待市场和计划的问题,这不能不影响后来的社会主义实践者,但不能把这些问题的产生都归咎于“马恩设想”。作为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为什么不能从实际出发,从世情、国情和党情出发来阐释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马克思并没有看到社会主义,他们的设想如果不符合实际那就存疑,有待实践来证明。“马恩设想”可以作为实践的参考,但不能简单照搬。
第三个问题,传统社会主义为什么垮台(中国例外)?这个问题,本文作一个简单的回答:主要是党的问题。决定社会主义命运有四个因素:一是是否科学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指导,即是真正做到马克思主义具体化、时代化、大众化;二是是否贯彻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方针政策;三是发展成果能否为人民所共享,使人民满意;四是党风、党的执政宗旨和执政理念,是否真正体现执政为民,即是真正做人民的“公仆”而不是做人民的“主人”。在上述诸因素中,关键是党,因为上述因素都是在党的领导下得到实现的。在党的因素中,关键又是党是否脱离人民群众,是否搞特权腐败,而这又取决于是否执政为民。马克思指出,要做公仆,不要做主人。坚持执政为民的宗旨,这确实是执政的共产党最应该坚持的。而恰恰是在这个问题上,苏东执政党都没有做好,或者说做得很不好。他们脱离人民,搞特权腐败,造成人民群众反感厌恶,进而反对。历史的深刻教训是,谁脱离人民,人民就会抛弃他。一个脱离人民的人,脱离人民的执政党怎么可能不垮台呢?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
苏联社会主义失败,西方叫嚣“社会主义完了”,这是胡言。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随着这些国家的执政党的下台而终止了实践。但中国共产党实行了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使传统社会主义获得了新的生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产生发展打开了社会主义的新天地,为我们研究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新的视角。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从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实行的。在这之前的社会主义实践基本上模仿苏联模式。从50年代中期曾经提出总结苏联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要建设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产生了诸如《论十大关系》的认识成果。但的探索成果并未付之实践,而且从反右斗争开始,实际上走上阶级斗争扩大化,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发展道路,改变了1956年党的八大规定的我国社会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的主要矛盾的提法,提出了两个阶级、两条道路斗争的主要矛盾论,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就被丢掷一旁。结束,中共总结了晚年特别是的深刻教训,果断地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突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才开始探索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并不是否定时代的传统社会主义模式,而是在传统社会主义基础上进行改革。改革开放以前30年,中国奠定了社会主义制度,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坚持党的领导,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并且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创造了一定的物质财富,这些为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政治经济的前提。同时,作为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思想,在改革开放以后仍然得到坚持,作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是改革前后两个30年密切联系的两条明线。这就是后30年对前30年的坚持。另外,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邓小平、等领导下,中共深刻总结了晚年的教训,特别是的教训,从汲取教训中形成改革发展的思路,这是把改革前与改革后紧密联系起来的一条暗线。否认两个时代之间的明线联系,否认改革后社会主义发展是对改革前30年的继承,实际上就会否认改革的前提,否认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的前后一贯性。否认两者之间的暗线联系就无法正确认识改革的动力、改革的实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从中国国情出发,在传统社会主义基础上实行改革开放而形成的。我们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的继承,这是肯定传统社会主义的合理因素。我们强调对传统社会主义要进行改革,正如邓小平所言:不改革就死路一条,就是因为传统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有许多是不合理的,因此必须要弃旧图新,对这些不合理因素加以否定。我们反对,就是反对片面认识评价历史,而主张客观地评价历史。改革前30年既有成功的经验,又有失败的教训,对于成功的经验要加以实事求是地肯定,并在改革开放中加以继承发展;对于失败的教训,要加以分析总结,使之成为新的发展过程中的宝贵财富。正如恩格斯所言,社会主义是发展变化的。邓小平也曾明确指出:“世界上的问题不可能都用一个模式解决。”[2]26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种崭新的社会主义形式,我们从其理论与实践中可以研究科学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理论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思路可以用三句话加以概括,即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出发,实行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沿着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方向前进。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与共产主义理想统一论。我以为,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自觉坚持其出发点、过程、归宿的“三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发点,是规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基本任务和方针政策的根据。党的十八大政治报告,将其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这一条极为重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说明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是欠发达国家进入社会主义,不是“马恩设想”即建立在经济发达国家进入社会主义。我国在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就进入了社会主义,但经济比较落后,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因为革命已经完成,主要任务应是发展生产力,搞经济建设,不能以阶级斗争为纲,应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经济搞上去,以解决广大人民群众对经济文化不断增长的要求与不能满足这种需要的矛盾。正因为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道路,反对走资本主义道路。但在指导思想上,在现阶段要干净彻底地消灭一切资本主义因素和非社会主义因素,这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因为消灭资本主义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遵重“马恩设想”的社会主义“三要素”,即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但不能照搬。必须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成分共同发展;坚持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坚持计划与市场两者都得要(邓小平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是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出发点。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的主要内容,也是与传统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之点。缺乏了改革开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缺失了灵魂,缺失了动力。我们的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改革开放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过程。必须坚持三个原则,即是从中国国情出发的原则,人民要求、人民满意的原则,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原则。改革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目的是为了促发展、促稳定。改革开放实践中最主要的要处理好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对内改革就涉及到社会主义制度下如何认识和对待与资本主义因素(非社会主义因素)的关系,对外开放主要是处理与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中国共产党领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犹如画一幅油彩画。画的底色是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底色上画了一些其他(资本主义与非社会主义的)色彩,形成了一幅底色鲜明的五彩鲜艳的彩色图画。传统社会主义清一色显得单调。在改革开放实践中,必须画出以社会主义为底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果把颜色搞混了,把底色画成资本主义的,这就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了,而是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了。所以,改革开放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原则,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败。
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坚持共产主义理想目标统一起来,这是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又一重要原则。邓小平说,马克思主义就是共产主义,实现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较高使命,是共产党之所以称为共产党的充分根据和充足理由。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就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阐释巨大动力,就能保持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方向,就能使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进道路上永不停步。当然,我们的社会主义正处在共产主义运动过程中,共产主义实体目标离我们还很遥远,不能把遥远的理想当作现实的目标,而脱离现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那样就会犯下理想主义的错误。但我们要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看成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运动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实践中要面向共产主义,而不是背道而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理想统一起来,这是马克思主义真正的科学社会主义的要求。是否坚持共产主义理想是衡量既有社会主义模式是否是科学社会主义的较高标准。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充分说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过去传统社会主义把“马恩设想”的“三要素”说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即社会主义=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用这三条作为衡量社会主义的标准。很显然,“马恩设想”这三条是用来要求发达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后的情况。正如前所言,这不适合经济不发达国家社会主义胜利后的建设要求。邓小平对经济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他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373对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两种提法有明确区别,前者是针对发达国家说的,后者是针对像中国这样经济落后国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说的。前者是在与资本主义相反对的意义上提出的,是在否定资本主义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后者除批判、反对资本主义的意义之外(消灭剥削),着重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前者是从社会主义的要素―结构提出的要求,是静态的;后者是从社会主义的功能―意义发挥提出来的,是动态的。
那么,我们如何评价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呢?它是否体现了经济落后国家在革命胜利后进入并建设社会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呢?我以为,作为指导经济落后国家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应该明确要求:及时,必须消灭剥削,结束资本与劳动的对立,这是评价社会主义的基本特点。当然,消灭剥削的过程,由于国情的不一样而有区别,有的过程较短,有的过程较长;有的用和平手段解决,有的则可能采取强制甚至暴力。第二,社会主义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还存在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因素,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第三,实现社会主义的公平,实现共同富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人民幸福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总之,社会主义应是消灭剥削的社会,应能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社会,应是坚持公正的共同富裕、人民幸福的社会。社会主义的各种要素,诸如所有制、经济制度、分配制度如何评价,应视它的功能发挥如何。正如评价一个人,主要不是看他的家庭出身,学历高低,而主要是看他的德才状况,不是静态地考察,而是在实践中考察。因此,邓小平着眼于社会主义的功能来考察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合理的。作为社会主义的功能,一是要实行社会主义的公平,消灭剥削,实行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的较大公平。二是要提高效率,发展生产力,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就是体现在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上。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求,他的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想,是为了回答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并不是要提出适合所有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他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回答,实际上提出并回答了当代的科学社会主义的问题。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模式不能强求一律,但不同模式的社会主义应该有一个共同的本质,只要具备这共同的本质,就应该视为科学社会主义。这是我们从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中和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论述中得出的一个结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邓小平创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始的。随着实践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丰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得到了传承与创新。从邓小平提出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到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入发展,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深入和展现。马克思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社会主义提出了一些重要设想,这些设想影响到20世纪社会主义的实践,传统社会主义取得了很多积极成果,但也留下了深刻的教训。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这些经验教训,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通过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成功,挽救了社会主义的命运,对当代的社会主义的科学发展提供了崭新的理论逻辑和实践创新。
科学社会主义论文:科学发展观: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实践与发展
【摘 要】科学发展观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实践中产生并加以发展的又一次中国特色的理论创新,它即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又结合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情况,对建国以来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的总结并加以升华,是与时俱进的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关键词】科学发展;实践;思想
党的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起,列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党的理论又一次历史性的迈进。科学发展观之所以能够承担进一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是因为它按照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要求,借鉴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刻经验,把发展规律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并加以升华,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根本观点,是马克思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和发展。
一、科学发展观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实践中产生的
科学社会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运动发展规律的科学,从该理论创立以来,各国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就为实现其目标而努力在实践中摸索前行。新中国成立以来,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实行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消灭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党中央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迅速扭转了“”造成的混乱局面,并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提出对外开放的伟大决策,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事业,为科学发展观能够在今天得以确立提供了实践前提。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进一步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三位一体”的基本纲领,创立了“三个代表”和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思想,这些思想的形成,为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形成科学发展观夯实的基础。
2007年,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的十七大报告,2012年,党的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列为指导思想。这样,科学发展观作为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实践中产生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成为我们党的又一个重要指导思想。
二、科学发展观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继承和发展
科学发展观作为我们党把科学社会义中国化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它并没有偏离马列主义,它是总结我国发展实践,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与科学社会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是对这些科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一)科学发展观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科学发展观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观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发展观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及共同的富裕的基本原则。科学发展观要求国民经济保持又好又快地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社会建设。强调要加快发展,但反对盲目增长,提出可持续增长。要求提高国民的道德素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求尊重自然、维持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有效治理经济发展后的各种不良影响,维护公平正义,维护环境与发展的平衡,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二)科学发展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遵循的根本方法。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现在发展问题上就是发展观,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方法,决定了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和基本模式,对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和根本性的重大影响,科学发展观深入总结党的十六大以来的新经验,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经济发展作为一切发展的前提,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发展的基础的观点,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把人们群众当作推动发展的主体和基本力量,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来谋发展、促发展,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们是发展的主体的观点。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和可协调发展,强调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体现了事物之间普遍联系和辩证统一的基本原理。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强调要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环境、资源相协调,为后展留出空间,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并存并续的思想。
(三)科学发展观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创新和发展
科学发展观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不断提炼。它以系统性的观念更新和思维创新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从而推进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发展。
科学发展观提出了社会主义就是和谐发展。社会主义首先要发展,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但是,发展是不平衡的,要注重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所以,科学发展观强调: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建设一体化;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实施更高质量的就业政策,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实施素质教充;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丰富人民群众文化;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
科学发展观以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靠谁发展、怎样发展和如何科学地评价发展等系统的理论说明和论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补充了极为重要的核心内容,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也深化了我们对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认识。
三、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战略思想
首先,科学发展观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理论总结日益成熟。从思想、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国共产党人的每一次理论创新都是在应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局势,面临巨大挑战和考验下,自觉把思想从教条主义、主观主义、形而上学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而创立的。
其次,科学发展观表明我们党在科学社会主义实践中掌握了更大的主动权。科学发展观是在借鉴前苏联、前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和我国建国发来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而提出的,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特征赋予了鲜明的中国特色。
第三,科学发展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科学指南。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键在党,我们党经过九十多年的发展,在数量上,已拥有8200多万党员,这是一个比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国家的人口还大的数量,在结构上,党员的阶层也发生的重大变化,在思想上,党的先进性、纯洁性也受到挑战,此外,党还面临着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的危险和内政外交的各种考验。
科学社会主义论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价值探讨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历史发展的延续,是在当代对社会主义的新发展,它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融合,与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相贯通,表现出中华民族特色,坚定社会主义在全世界必胜的信念。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价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是在当代对社会主义的新发展,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具有特殊的价值,文章主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价值这个方面进行初步探讨。
一、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
科学社会主义,亦称科学共产主义,它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广义的含义,泛指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狭义的含义则专指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之一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本文所论述的科学社会主义指的是后者。列宁在1913年撰写的《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一文中把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他在1902年发表的《政治鼓动和“阶级观点”》一文中说过:“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从中可以看出,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价值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历史发展的延续
科学社会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的西欧,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先驱。1842-1847年德国人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18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法国的C.H.de圣西门、C.傅立叶和英国的R.欧文的思想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
任何的理论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总是要与时代相结合,科学社会主义也是一样。在中国,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新民主主义,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这是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的及时个阶段。邓小平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命题,并成功地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继承者和拓展者。在国内外政治风波、经济风险等严峻考验面前,坚持改革开放,与时俱进,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六大以来,以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用新的发展理念阐述党的及时要务,着力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和深化的体现。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命题,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不断发展的。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表现出中华民族特色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的民族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正是不断吸收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也不断体现着对民族精神的弘扬。
1. 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华民族精神相融合,体现在把中华民族精神融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之中。在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爱国主义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为世人传颂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和延安精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2. 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体现在把传统文化的精华思想与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融为一体,使其成为社会的基本信念和行为准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过“一国两制”实现祖国统一,走和平发展道路;用“社会和谐”来引导社会建设和社会进步,等等,都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所表现出的民族特色。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科学社会主义在世界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内容,坚定社会主义在全世界必胜的信念
社会主义首先在尚未实现现代化的东欧东亚资本主义不发达国家先后取得胜利,从实际上看,它们不是“十月怀胎,一朝分娩”,而是“八月怀胎,提早分娩”。可以这样作个比喻,当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不发达的国家,是一个先天不足的早产儿,后天如果不加以悉心的照料,就很容易夭折。
20世界率先走上资本主义之路的16个社会主义国家,到20世纪未只剩下11个,后来苏东11国发生巨变,放弃了社会主义的道路,这对于社会主义的发展是一个严重的打击,在世界范围内,许多国家和人民对于社会主义产生了怀疑甚至于失去信心。社会主义国家也开始分裂,以朝鲜为代表社会主义国家继续实行过去的方针政策,以中国为代表社会主义国家开始进行改革。新时期最显著的特点是改革开放,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它各个领域、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西部,进行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到今天,中国迅速崛起,在当今的社会主义国家中,中国无疑是一支独秀。2008年美国华尔街次贷危机至今,美国、英国、法国、日本、德国等世界大国都元气大伤,中国在这场经济危机中成功保八,仍然保持比较高的增长速度。这充分证明了社会主义并不是缺乏生机,前途渺茫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世界社会主义摆脱困境、向着健康方向发展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坚定社会主义在全世界必胜的信念。
综上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历史发展的延续,是在当代对社会主义的新发展,它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融合,与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相贯通,表现出中华民族特色,坚定社会主义在全世界必胜的信念。
科学社会主义论文:浅谈从科学社会主义的视角看高校礼仪教学
摘要:科学社会主义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是依据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指明社会发展方向的科学理论。教师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骨干力量的主力军,教学过程中应该牢固地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革命人生观。本文从科学社会主义的视角,按照科学社会主义的要求进行高校礼仪教学研究实践,并取得初步的成果。
关键词:科学社会主义;礼仪;教学;实践
1.理论分析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为我们正确认识世界提供了科学的方法。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确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解放思想,破除迷信,反对教条主义,反对思想僵化,这些都是我们依据唯物辩证法学习科学社会主义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实践中有许多宝贵的经验需要我们认真总结和借鉴。总结这些历史经验最根本的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也就是说要从现实的真实情况出发去总结,不唯书,不唯上,不拘泥于已有的结论。
在多年的高校礼仪教学中,笔者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以发展的眼光看高校礼仪教学,并在教学实践中灵活运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方法和原则,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2013年1月,由笔者担任主持人的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新形势下民办高校礼仪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实践》(项目编号:2010JGA205)已结题,以下就是笔者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知识运用到高校礼仪教学实践中的背景、思路、方法与结论。
2.项目研究背景
在全球化进程日益加速的今天,世界俨然成了地球村。跨国界、跨文化的人际日趋频繁。以礼待人,是人类从心底发出的呼声,是从心底里产生的对他人的尊敬之情。中国是闻名世界的礼仪之邦,孔子在《论语》中说,"不学礼,无以立",可见学习和应用礼仪知识的重要性。作为一个中国人,如何做到处处"以礼待人",举止得体,落落大方,是融入社会并取得成功的关键。
礼仪是现代人的基本素养,是社会文明的基础,是社会文化的重要表现方式。礼仪体现素质,它是一张"名片",是律己、敬人的表现形式和行为技巧。随着当今社会商务活动日益繁多,商务礼仪在其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商务礼仪是在商务场合适用的礼仪规范和交往艺术,是一般礼仪在商务活动中的体现。本课题旨在帮助学生成功塑造职场形象,提升个人魅力与修养,使自己受人欢迎,从而赢得人际关系的和谐和事业的成功。
3.教学思路
3.1 贯彻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的思想。教师在生活中教礼仪,学生在生活中学礼仪。融"教、学、做"于一体,在本课程实践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三基地、一园区、一中心":东南亚语言文化复合型人才培养试验基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创业型人才双轨育人试验基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模拟实习实训基地等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特别注重在授课过程中结合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着重培养学生在未来工作过程巧妙运用礼仪知识和技能赢得求职成功、立足职场的能力。
3.2 在教学方法上灵活多样,推陈出新,不拘一格。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情景模拟教学法、情感陶冶教学法、随机进入法等,创新采用"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教学方法。采取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把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转变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将以教师灌输为主的教学方法转变为以学生参与为主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较大限度地发挥学生潜能,实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3.3 密切结合广西外国语学院办学特色,贯彻实施"把小做大,把外做强"的理念。立足于北部湾经济区建设和服务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人才的需求,将东盟各国(如泰国、越南、柬埔寨等)的相关风俗礼仪知识,通过现代教育教学技术融入到礼仪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融入自编教材《商务与涉外礼仪》中,以培养.学生适应北部湾经济区建设和服务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所需的各种职业岗位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4.教学特色与创新之处
4.1 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时尚多变,易于90后学生接受。例如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情景模拟教学法、情感陶冶教学法……多种教学方法融合在课程教学中,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氛围,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好。
4.2 课程演绎的方式新颖独特。如课程名称设置,同样是礼仪公共选修课,叫《商务礼仪》和叫《职场形象塑造与魅力提升--商务礼仪时尚解读》,效果不同;同样是礼仪课,叫《社交礼仪》和叫《人际交往与气质修炼》效果也不同;装点了时尚元素的课程名称,收效大不一样,老师上起来也激情洋溢,学生学起来也兴味盎然。
4.3 以赛促学,以赛促教。
4.3.1 通过组织参加全区商务秘书大赛、校内礼仪风采大赛等方式,使学生学以致用。在比赛中促进学习,在比赛中促进教学,经实践证明收效良好。
4.3.2 通过组织课题组成员参加全区第十二届教育教学软件大赛,教师的教育技术水平得到的检验和提升。
4.4 立足于北部湾经济区建设和服务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人才的需求,将东盟各国(以泰国、越南为主)的相关风俗礼仪知识,通过现代教育教学技术融入到礼仪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以培养学生适应北部湾经济区建设和服务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等各种与东盟国家经贸往来各种职业岗位的基本职业素质和能力。
5.成果与结论
2012年9月,笔者将课题初步研究成果(包括教学理念、自编教材内容、整套近期课件、教学素材等)应用于公共选修课中,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我校礼仪选修课课程名称为《职场形象塑造与魅力提升--商务礼仪时尚解读》,系统一开放,同学们就纷纷报名,短短24小时的时间,开设的4个班全部报满,每个班120人,共480人选修了此门课程。选修本课程的学生来自全校不同的各个二级学院不同的专业,影响范围遍及全校。有来自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的、欧美语言文化学院的、国际工商管理学院的、国际会计学院的、人文艺术学院的、东南亚语言文化学院的、信息服务工程学院的。全校七个二级学院全都涉及。课程研究实践的成果已经惠及全校。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中说,"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实践中的历史经验应当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一般规律的反映,是各国、各地区共同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因此,不能把某一地区的个别经验、特殊经验当做适用于各国、各地区的普遍经验"。笔者的研究成果适用于广西外国语学院,适用于广西,但未必适用于其他高校或者省份,在运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始终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世界联系中国、成就联系挫折、现实联系历史、现在联系未来的五点方法论。
科学社会主义论文:略论广松涉对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解读
【摘 要】广松涉对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解读,地把握了各种早期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来源,并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产生的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入手,以唯物史观阶级形成论为视角,把握资本主义社会的规律,解读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思想。
【关键词】乌托邦;唯物史观;科学社会主义
广松涉在他的专著《唯物史观的原像》第三章及时节对马克思的乌托邦与科学社会主义思想进行了一番解读,笔者把广松涉解读的几个主要观点进行如下梳理,并对广松涉的这一解读做一简评。
一、广松涉对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思想解读的主要观点
(1)广松涉对早起社会主义思想实质的解读。广松涉首先阐释了“乌托邦”与“空想社会主义”两个概念的区别。他认为恩格斯所标记的“英法空想社会主义”不同于莫尔等人的“乌托邦”。在他的眼里,所谓乌托邦的场合,是作家自身彻底将其架空的理想之境,实际上是作为不能建设的东西来描画。而“空想社会主义”的场合,是有可能实现的东西,是作为地上应该实现的未来社会而被构想与主张,两者不可混同。 广松涉把《共产党宣言》中的早起社会主义思想划分为三种类型。及时种类型是反动的社会主义,这一种类是要除去资本主义的矛盾而力图将历史车轮扭向后转,在此意义上是作为反动的社会主义被规定。其中它又包括“封建的社会主义”、“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德国的社会主义”。第二种类型是“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也就是修正资本主义。第三种类型是“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这一类型被批判为受历史条件的制约,归根到底没有超出乌托邦的境地,不但是存在部分的缺陷,其思想结构本身没有超出近代资本主义。对这三种类型的早期社会主义的思想,广松涉认为,马克思不仅深刻地批判,同时也汲取了其中的积极因素。例如他们继承了狭义的乌托邦社会主义的“阶级对立的消灭”这一主题思想,继承了以西斯蒙第为“这类文献的头面人物” 的小资产阶级所揭示的“现代生产关系中的矛盾的分析”,还有,马克思在一个时期将自己看作“真正”社会主义或其同类的体现又再从中摆脱。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批判与继承早期社会主义思想方面,广松涉认为,早期社会主义没有超出资本主义体制的地平。他认为,在早期社会主义者那里,未来的这个社会像,归根到底没有超出近代市民社会的原理。它们从自由-平等-博爱这种启蒙主义的、近代市民社会的意识形态的人-社会像出发,为了真正实现这个理念,废除私有财产,财产公有制是必要的,作为其机缘,存在为实现法国革命的理想就需要废除私有财产制这种认识也罢,或者,存在为拯救工人阶级的贫穷状态而废除资本家、废除资本的私人占有是不可欠缺的这种认识也罢,都是在构想一个“民主的组织化的工业社会”的理念。与此相对,马克思恩格斯立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物质条件的科学分析,展望未来应有的社会,在此当中提出了与对资本主义地平超越融为一体的以历史科学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思想,而不是乌托邦式社会改革方案,他们的共产主义革命理论是对早期社会主义的地平的真正超越。
(2)广松涉从唯物史观角度解读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广松涉认为,马克思立足于真正的共同社会(这个共同社会不是各个个人埋没于总体的前近代的共同体,而是对近代的诸人格的自律加以辩证扬弃的共同社会),作为自在作为的协动关系态的伦理共同体,这种新的人-社会观地平,彻底批判了近代市民社会的社会编成原理,与此同时,批判地超越了这一框架内早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也伴随着对他们的历史了解的批判性超越。早期的社会主义的各派历史观,在启蒙主义历史了解的地平之内,他们不能洞见社会主义革命历史条件及其规律的必然性。而在马克思那里,真正立足于唯物史观的视域,并且通过立足于《资本论》所结的果实即资本主义社会结构分析,超越早期社会主义的唯心史观,得以明确设定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规律性。同时,广松涉谈到唯物史观以及马克思经济学设定了社会主义革命规律的必然性的时候,他认为那与人的历史行为完成自律展开有关,他引用恩格斯的话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日益把大多数居民变为无产者,同时就造成一种在死亡的威胁下不得不去完成这个变革的力量” 。广松涉对这一冲突从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这一矛盾出发展开论述。在资本主义生产出现以前,普遍存在着以劳动者对他的生产资料的私有为基础的小生产。资产阶级如果不把这些个人的生产资料变为只能有大批人共同使用的社会的生产资料,这些有限的就不能变为强大的生产力。生产资料和生产实质上已经变成社会化了的,但是,它们仍然服从于以个体私人生产为前提的占有方式,此时也就产生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个别工厂中的生产的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的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同时,广松涉又认为,社会主义为了能够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大致需要两方面的因素:一、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成熟和无产阶级的阶级成长进展这种历史条件的成熟,二、科学的历史把握的确立。因为空想社会主义终归是空想的原因是由于没能正确把握社会发展的现实态,没有立足于社会科学的正确见解。
对于马克思恩格斯唯物史观的确立,广松涉分析其中的社会主义已经不再被看作某个天才头脑的偶然发现,而是被看作两个历史地产生的阶级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间斗争的必然产物。它的任务不再是想出一个尽可能完善的社会制度,而是研究必然产生这两个阶级及其相互斗争的那种历史的经济的过程;并在由此造成的经济状况中找出解决冲突的手段。
资本主义的这种生产方式日益把大多数居民变为无产者,同时就造成了一种在死亡的威胁下不得不去完成这个变革的力量。广松涉引用恩格斯的话做结论“完成这一事业,是现代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考察这一事业的历史条件以及这一事业的性质本身,从而使负有使命完成这一事业的今天受压迫的阶级认识到自己行动的条件和性质,这就是无产阶级运动的理论表现即科学社会主义的任务” 。
二、对广松涉上述解读的简单评价
(1)广松涉的解读大致是的。广松涉深刻地分析了早起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质,指出早期社会主义思想正是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来源,马克思正是伴随着对它们的历史性了解才完成了批判性超越。接下来,广松涉又谈到马克思立足于唯物史观的视域,通过对社会结构的分析,尤其是抓住主体这一因素,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入手,从所有制关系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方面探析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规律性。
(2)广松涉忽视了从经济学角度深刻剖析马克思是如何走向科学社会主义的。马克思真实地接触到无产阶级实践和经济学史实之后,不自觉发生了一种新的从历史客观现实出发的理论逻辑,开始了对社会现实的经济学和历史学的科学研究时期。这一时期从《哲学的贫困》开始,经过《1850―1853年伦敦笔记》,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基本完成。马克思以经济学研究中的历史事实为尺度,通过对前资本主义社会历史,特别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现实研究与批判性考察,科学地说明了整个人类社会、个体的现实生存状态与历史发展过程,以及人类世界历史解放的现实趋向。
科学社会主义论文: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比较分析
摘要: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一定的差异,又具有普遍联系,本文主要对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行对比与分析。
关键词:科学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比较分析
一、引言
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现阶段下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中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与西方国家相比而言,我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存在着较大的不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与恩格斯的个人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则是本国的政党行为,也是全国人民的智慧结晶。下面就针对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区别进行对比与
分析。
二、 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对比
2.1 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设环境的
不同
2.1.1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设环境
科学社会主义是在资本主义环境下产生的产物,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进行斗争的产物,19世纪中叶,西欧基本通过工业革命以及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了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工业革命中,资产阶级取得的成就中蕴含着深刻的社会危机。19世纪中叶爆发的经济危机更加导致了社会危机的不断扩大。19世纪40年代爆发的几次工人运动表明无产阶级已经逐渐的登上社会舞台之中,但是都已失败而告终。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工人阶级缺乏引导他们斗争的思想理论,科学社会主义正是马克思与恩格斯在无产阶级斗争的过程中,在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欧洲空想社会主义、德国古典哲学的批判中形成。从这一层面而言,资本主义制度中社会的主要矛盾与基本矛盾逐渐在变革的过程中暴露出来,这就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成立的基本经济条件,无产阶级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出现的阶级基础,19世纪初欧文、圣西门、傅里叶创设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产生的思想来源,剩余价值理论与唯物史观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创设的基石。
2.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设环境
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设环境相比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设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在科学社会主义创设初期,在全世界范围内并不存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立问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设初期,世界已经处在两种制度之中,在这一时期,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相比而言,依然具备着较大的优势,在这一阶段之中,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斗争的主题为合作与竞争。20世纪初期,在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的斗争形势、社会地位以及利益诉求均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在主要的发达国家,无产阶级大多是经济利益方面的诉求,在二战结束后,世界政治经济又得到了一定的变革,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冲突大多集中在体制上的解决,暴力手段已经不是解决矛盾的常用手段。
可以看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建立不仅要探索社会主义运动的前途与命运,更要解决当时我国社会的前途与命运,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设环境表现在内在动力与内在需求两个方面,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设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要由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与科学发展观三个部分有机构成,这每一部分都是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实践的总结。除此之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建立也是科学指导社会主义实践的实际需求,建国以来,我国历经了30余年的社会主义历程,但是却一直难以取得突破性的成就,因此,僵化的社会主义理论在我国并不可行。
2.2 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对象与内容的不同
2.2.1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对象与内容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具有典型的时代特色,其创设的根本目标就是为了满足无产阶级运动的实际需求,在该种背景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类:
首先,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研究内容就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主要表现在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分析与批判,尤其是对当时社会主要矛盾与基本矛盾的阐述,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制度、无产阶级的特征、社会主义必将战胜资本主义等相关的规律。
其次,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对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这类分析仅仅是一种一般性、原则性的阐述,具价值的就是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解放与发展生产力,同时,提出社会主义社会能够创造出比资本主义社会更多的价值。
可以看出,科学社会主义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虽然较为丰富,但是大多集中在真理与规律的阐述上,具有预测性的特征。
2.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研究对象与科学社会主义研究对象相比而言,有着以下的不同: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基于我国特殊的国情产生,具有一般规律性、宏观性与真理普遍性的特征,从这一层面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主要为我国发展过程中的各类理论与实践问题,具有实践性、现实性与具体性的特征。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种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着眼于社会主义实际的实践创新。
其次,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以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世界无产阶级个性的规律为研究内容,其研究内容的时间与空间跨度都很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之相比,其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集中于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初级阶段的各项内容,这也是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较大的不同。
三、 结语
要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须要把握好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间的关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继承性进行深入的分析,并考虑到两者之间存在的差异性,相对随着研究的深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将会得到不断的完善。
科学社会主义论文:浅谈科学社会主义面临的新挑战和新世纪的新展望
摘 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已经经历了160多年的发展历程,它的发展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在面临压力与困难中逐步向前发当代世界科学社会主义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 新时期科学社会主义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试论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科学社会主义的入门” 浅谈科学发展观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 浅谈从科学社会主义的视角看高校礼仪教学 浅谈科学社会主义 民主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原则区别 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才是科学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 民主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原则区别探讨 斯大林的“科学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浅析科学发展观下我国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试论如何实现科学社会主义与人文主义的整合 当代资本主义的变化与科学社会主义 关于科学看待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问题研究 科学看待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 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 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科学性的相关认识与研究 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社会的实践与发展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艺术 > 浅谈科学社会主义面临的新挑战和新世纪的新展望 浅谈科学社会主义面临的新挑战和新世纪的新展望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 document.write("作者: 刘丽霞")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已经经历了160多年的发展历程,它的发展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在面临压力与困难中逐步向前发展的,科学社会主义要保持其生命力,必须正确面对它所经历的种种困境与挑战,明确社会主义前途,坚信社会主义必将战胜资本主义。在新世纪新阶段,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我们更应该高度重视未来科学社会主义的新发展,逐步把科学社会主义推向更高的层次。
关键词:科学社会主义;新挑战;新展望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在科学总结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经验和批判地吸收人类文化思想成果的基础上所创立的,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运动发展规律的科学,是一个博大精深、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也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科学社会主义面临的一系列的新课题、新挑战,在面对错综复杂的今天,我们能不能坚持社会主义的理论指导,能不能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和道路,取决于我们能否根据科学社会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针对国内外的实际新情况做出科学的、正确的决策。
一、科学社会主义面临的新挑战
(一)新科技革命的挑战。自19世纪至今,在世界范围内发生过三次科技革命,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使资本主义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并对社会主义产生了重大影响。它不仅对资本主义有挑战,而且对社会主义更具有严峻的挑战。科技革命的挑战不仅仅是生产力的挑战,而且是多方位的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挑战。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社会主义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和挑战。但是,科技革命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解放人类、发展人类的结果,必然是资本这样的灭亡和社会主义的胜利,它将地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二)经济全球化的挑战。经济全球化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促进资本所有者在世界范围内的联合,同时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在全球化进程中仍处于中心地位,发挥主导作用。西方国家企图利用全球化发展的大趋势,把自己的思想政治、价值观念乃至生产生活方式推向全球,并按照自己的战略需要企图构建国际经济和政治新秩序,谋取经济、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掌控,从而实现西方国家的所谓以经济为中心,并逐步向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等领域渗透和扩张的战略目标。这些无疑给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复兴、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以及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造成极大的困难。(三)“和平演变”战略的挑战。随着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和发展,资本主义国家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和威胁,同时这一发展趋势也打破了资本主义国家的一统天下。在帝国主义使用武力、暴力达不到其目的之后,他们企图推行另一种消灭社会主义的手段,即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战略。他们加紧意识形态的渗透和进攻,在思想上,通过各种渠道散布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在经济上,利用经济援助、技术转让和贸易往来等手段,诱使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上实行私有化;在政治上,使人民政权转而采取西方的多党制,同时大力培植西方的“民主势力”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反对派势力,进而推翻共产党的领导;在文化上,宣扬资本主义的价值观,搅乱是非,从而取代马克思主义的指导等等。当今资本主义国家以一种更加隐蔽的演变方式和手段,对社会主义国家实施“和平演变”战略,他们从来没有而且也不可能放弃对社会主义的干涉和阻碍。因此,我们要提高警惕和鉴别能力,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信仰,抵制和平演变的阴谋。
二、新世纪科学社会主义的新展望
人类进入21世纪,由于整个世界形势和时代特征都发生了重大变化,面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新世纪的这种新的战略关系,我们要明确世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发展必然会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
(一)未来社会主义发展将走多样化、民族化的道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 必须同时代特征和本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才会焕发出生命力。马克思、恩格斯历来就很反对把他们的理论教条化,从而大搬大抄,正如他们在《宣言》中所述的那样“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他们在强调无产阶级事业的革命性和国际性时,并没有排斥和否定各党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各社会主义国家要从本国实际出发,建设本国、本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如中国走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古巴搞的是有古巴特色的社会主义等等。亚非拉一些民族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政党可以掌握一定的武装,通过武装斗争形式保存和发展社会主义力量,也将是一种选择。总之,随着国际国内情况的复杂多变,社会主义的发展形式也会多种多样。(二)社会主义国家“质”的提高和各国革命力量的整合。二战结束后,尤其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和平发展成为世界的主题, 在可能预见到的时间内看不到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可能性,而且资本主义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对国内经济、政治的调整,国内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和。可见,未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世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运动和发展主要表现在“点”的繁荣和“质”的提高上,犹如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就是在结合中国的实际,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用自己成功的实例来证明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给各国社会主义提供借鉴,从而有力地推动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长远发展。各国无产阶级政党只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本国实际相结合,在实际斗争中根据情况的变化不断调整策略,一定能把本国的各种革命力量团结起来,逐步把社会主义运动推向前进。(三)未来社会主义革命仍将在资本主义统治的薄弱环节先突破。依据马克思的预言,只要资本主义统治还存在,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就不会停止,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就不可避免。虽然,目前在资本主义国家里还没有革命的形势,革命在短期内不会出现,但是,随着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深化和发展,经过革命力量的长期准备之后,社会主义革命终究是要爆发的。那么,今后社会主义革命将有哪些新特点呢?从现在的情况看,社会主义革命仍将在资本主义链条的薄弱环节首先突破。当今,新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使当代的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更加的不平衡,社会主义革命仍将在资本主义链条的薄弱环节首先突破,这种薄弱环节很可能出现在亚非拉地区,因为在这些地区的某些国家,独立之后的几十年里资本主义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仍受到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的掠夺和剥削,国内封建主义的束缚还存在。因此,这些国家在经过长时间的革命斗争,就很有可能团结各革命力量冲破资本主义阵线,从而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并将有力推动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发展。
科学社会主义论文:科学看待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
【摘 要】 科学社会主义在一百六十多年的发展进程中经历了凯歌高奏的高潮阶段,也经历了发展低潮时期。
【关键关于科学看待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问题研究 “科学社会主义的入门”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 浅谈科学发展观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 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社会的实践与发展 试论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邓小平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创新 论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与时俱进——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特征 “科学社会主义”概念在中国近代的发展脉络 浅析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与创新 新时期科学社会主义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浅议邓小平理论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 浅述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发展阶段 创新发展的科学社会主义底蕴 以时展的目光聚焦科学社会主义 试论科学社会主义胜利与发展的反思学意义 共享发展理念的科学社会主义透视 科学社会主义基本范畴解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教育 > 科学看待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 科学看待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 科学社会主义在一百六十多年的发展进程中经历了凯歌高奏的高潮阶段,也经历了发展低潮时期。
【关键词】 科学;看待;科学社会主义
一百六十多年来,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经历过高潮和低谷的犬牙交错,既有革命胜利后的喜悦和建设过程的巨大成功,也有挫折后的沉沦,同时又有磨难中的奋起,其丰富而深刻的经验教训已经积淀为一部生动的历史教科书。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在同错误思想的斗争中曲折前进的,其发展共有四次飞跃:
(1)科学社会主义及时次理论飞跃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通过《共产党宣言》这一纲领性文件及其他科学社会主义著作,不仅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对象作了明确的回答和完整的表述,而且根据资本主义的矛盾冲突和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实践,揭示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一系列基本观点、基本原理,构成了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时期的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
(2)社会主义理论的第二次飞跃是列宁主义的产生。列宁创造性地运用于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揭示了俄国革命和建设的特殊规律,率先创建了科学社会主义实体,使科学社会主义获得了崭新的内容.得到了巨大发展。从此,开始了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期的科学社会主义的新的发展阶段。
(3)社会主义理论的第三次飞跃是思想的产生。以为代表的中同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创造性地应用于小国革命的实践,经过反复探索,在总结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的基础上,找到了市国自己的革命道路,创立丁思想。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间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成功地解决了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丁作、关于党的建设等——系列基本问题,以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形成世界社会主义体系时期的科学社会主义。
(4)社会主义理论的第四次飞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成功地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以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和发展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形成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现律等方面的重大创新性认识。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面对新的世纪、新的实践、新的任务,在总结发展经验,分析现实情况的基础上,提比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现继承和发展了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是这些思想的积累和升华。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论武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他的近期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任何新生事物的发展和壮大都不会一帆风顺,总是在曲折中前进的,古今中外概其能外,社会丰义的发展也是如此。社会主义制度是与旧的社会制度和传统腐朽观念的决裂,必然受到被剥夺的“剥夺者”以及敌对势力疯狂的反抗和破坏,必然受到习惯势力、传统观念顽强的进攻和侵袭;社会主义制度是对资本主义的整个社会制度、价值观念的彻底否定,必然受到敌对势力的仇恨和围攻,他们企图通过有硝烟的和“没有硝烟”的战争,最终“在世界上彻底消灭共产主义制度”。但是,社会主义制度是人类历史上的社会制度,正如恩格斯所说:社会主义“的胜利依然是确定无疑的,但是迂回曲折的道路,暂时的和局部的迷雾”——虽然这也是难免的——,现在将会比以前多得多了。不过我们一定要克服这些障碍,否则,我们活着干什么呢?我们决不会因此丧失勇气。”也就是说,社会主义事业遭受挫折和失败是在所难免的。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在于从根本上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但绝不是马克思主义“大失败”、社会主义的“历史终结”。东欧苏联剧变是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外交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根本原因在于信仰、信念上改旗易帜、改弦更张,使执政党发生质的檀变。长期以来,苏联奉行的社会主义模式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为主框架的教条主义模式。这种教条主义的模式逐渐处于“僵化”的状态,阻碍了社会主义的发展。理论上的教条主义和专制主义所造成的恶果,又使苏联一些主要领导人跳到右倾取消主义的极端,搞指导思想上的多元化,取消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最终导致了社会主义政权的丧失。可见,东欧苏联剧变,是没有搞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两个基本问题的结果。冈此,东欧苏联剧变不是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失败,而是理论教条主义、专制主义和取消主义的失败;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终结,而是僵化的社会主义模式的历史终结。苏东剧变的事实从反面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这是一个在“无产阶级政党内根本不容讨论的问题”。不然,就会像洪水决沙堤那样,顷刻间土崩瓦解。
观察问题,要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透过事物的进程看本质。社会主义制度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率先建立的,这就给社会主义出了一道“历史难题”: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使社会主义遇到前所未有的新矛盾和新问题,制约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但是,中国探索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综合国力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提高,社会主义优越性终于较充分地发挥出来。如果我们以表象的、片面的、凝固的观点来进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优劣比较,把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没有得以充分发挥看成其本身不具有优越性,那就必须得出错误的结论。
社会主义发展中的挫折和低潮,符合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可能是直线上升的运动,而必然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即必然经历曲折的过程。列宁曾经说过:“把世界历史设想成一帆风顺的向前发展,不会有时向后作巨大的跳跃,那是不辩证的,不科学的,在理论上是不正确的。革命的道路从来都不是笔直、平坦的。社会主义作为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特定阶段,必然也会既有高潮也有低潮。
科学社会主义论文:关于科学看待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问题研究
【摘 要】 本文在探析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之路,了解科学社会主义四次历史性飞跃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分析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原因所在,提出了科学地看待科学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观点,为正确认识科学社会主义发展之路提供理论借鉴。
【关键词】 科学社会主义;发展;优越性
1 前言
自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以来的200年发展历程中,既经历过凯歌高奏的高潮阶段,也经历过发展的低潮时期。在现如今经济全球化和资本主义发展不断变化的现在,理清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之路,科学地看待科学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问题,对于坚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完成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使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鉴于此,本文在探析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之路,了解科学社会主义四次历史性飞跃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分析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原因所在,提出了科学地看待科学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观点,为正确认识科学社会主义发展之路提供理论借鉴。
2 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之路
自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以来,其经历了高潮和低谷,既有革命性的胜利,也有挫折后的沉沦,在这接近200年地发展历程中,逐渐沉淀成生动的教科书。总的来说,科学社会主义在世界社会主义理论和运动的发展中共出现了四次历史性的飞跃,推动了科学社会主义地蓬勃发展。
及时次理论飞跃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通过《共产党宣言》这一纲领性文件及其他科学社会主义著作,构建了从资本主义过渡到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
第二次飞跃是列宁主义的产生。列宁创造性地运用于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率先创建了科学社会主义实体,使科学社会主义获得了崭新的内容。从此,开始了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期的科学社会主义的新的发展阶段。
第三次飞跃是思想的产生。以为代表的中同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创造性地应用于中国革命的实践,经过反复探索,在总结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的基础上,找到了中国自己的革命道路,创立了思想。
第四次飞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成功地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以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和发展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提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面对新的世纪、新的实践、新的任务,在总结发展经验,分析现实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些理论观点是将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实践的崭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3 科学看待科学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问题
3.1正确认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历史经验告诉我,任何新兴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都要在挫折中发展、在挫折中前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也不例外。社会主义制度是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价值观念的彻底否定,是一种彻底决裂与传统腐朽观念的社会制度,在其发展中必然要受到敌对势力的不断攻击和破坏。他们试图通过各种正面的和非正面的战争,将社会主义制度彻底消灭在这个星球上。但是,我们必须要时刻意识到社会主义制度是最科学、的制度体系,就像是恩格斯所言:“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是曲折的、迂回的,发展中的“迷雾”是暂时的、也是难免的,而且将来必将会多于现在。但是我们一定要不断克服,否则我们活着的“价值”在哪里?我们决不能因为一时的挫折而丧失奋斗的勇气,失去前进的方向。”
革命导师恩格斯的话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为我们上了深刻的一课。但是,我们一定要正确认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科学看待科学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问题。东欧剧变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等多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但是根本上在于其社会信仰上的改弦易张,导致执政党质的嬗变。而苏联解体则是教条般地发展计划经济体制,是社会状态日趋“僵化”,阻碍了社会的发展。而国家某些领导人专制化的走右倾取消路线,搞指导思想上的多元化,导致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动摇,最终导致社会主义政权的丧失。所以,东欧剧变是由于没有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发展社会主义”等问题,单纯走教条化、专制化的路线必然会失败。苏联解体则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建设必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这是无产阶级政党搞社会建设不容考虑的原则问题。
3.2科学地看待科学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都要透过问题的现象看本质。在搞社会主义事业的道路中,不少人会把社会主义发展优越性和资本主义发展的优越性作比较诚然,社会主义制度的建设是在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的环境下被提出来的,这样就产生了先进社会制度与落后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问题,这个问题将长期制约着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但是,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就探索出了适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使国内综合势力在短短几年内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展现无遗。所以,如果仅仅用片面的、静止的观点来比较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发展的优劣性,把社会主义发展的优越性没有表现出来看作是不具备优越性,必然会得出错误的结论。总的来说,我们必须要清楚认识到任何先进事物的发展都是曲折的、波浪的,不可能是直线上升的。列宁曾经说过:“把世界历史设想成一帆风顺的向前发展,不会有时向后作巨大的跳跃,那是不辩证的,不科学的,在理论上是不正确的。”而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人类历史发展中的特定阶段,其优越性的体现也必然会有挫折和低潮,关键在于我们正确地认识、科学地看待,坚定不移地坚持着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科学社会主义论文:新时期科学社会主义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摘 要】 当代世界的发展变化为社会主义的发展完善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同时,科学社会主义又是在挑战中不断地向前发展和不断地趋于完善的。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认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尖锐性以及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然性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机遇。但是,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是一个漫长的内部矛盾内量的积累到质的变化的历史过程,同时,其自动调节和适用能力还比较强,这也大大延缓了资本主义灭亡的进程。所以,社会主义制度取代资本主义制度必将不会是一帆风顺的,这将是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过程。
【关键词】 机遇;挑战;科学社会主义
1 前言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产生于历史的需要,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科学性。它是一个开放的科学体系,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当代世界的发展变化为社会主义的发展完善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同时,科学社会主义又是在挑战中不断地向前发展和不断地趋于完善的。本文接下来的内容,在文献查阅的基础上,深度分析了新时期科学社会主义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为今后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思想指导。
2 新时期科学社会主义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2.1科学社会主义面临的资本主义新变化的机遇
及时,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尖锐性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机遇
二战之后,鉴于国际间经济关系的变化、科技生产力的加速发展等等原因,国际资本主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的产生是生产资料私有化与生产力发展不平衡之间矛盾对抗的必然结果。针对这些变化,资本主义国家做出了很大的调整,但是这些调整仅限于资本主义制度范围内的调整,从根本上来讲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对于危机的爆发仅仅起到推迟或者是减弱的作用。实际上,资本主义的发展并非是一帆风顺的,其先后经历了石油危机、滞胀危机、结构性危机、东南亚经济危机以及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这些危机的产生是资本主义生产过剩在金融领域中的集中体现。总的来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尖锐性和严重性日趋明显,并随着国际社会经济结构的不断变化而呈现出新的趋势,而如此尖锐的基本矛盾将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机遇。
第二,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然性将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建立提供机遇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断言资本主义终究会被社会主义所代替,在其理论体系中中,包含着丰富的理论内涵,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决定其消亡并终将被社会主义所代替。其一,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为两种制度之间的过渡创造了条件。生产社会化实际上是对私人占有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的否定,这也就从根本上要求改变资本主义生长资料私有制的社会关系,而这种要求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变的,由此可见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然性。其二,资本积累为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物质条件。资本主义有着强烈的资本积累冲动,这样可有效提高其竞争力,获取更高的超额利润。但是随着资本积累集中化程度的提高,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社会化程度也将日趋提高,这就为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消亡创造了物质基础,加剧了其消亡的进程。其三,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为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阶级条件。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化大生产程度将不断提高、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综合素质不断提升,为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奠定了坚实的阶级基础。综上所述,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矛盾的结果,是资本主义社会两大阶级矛盾斗争结果的必然走向。
2.2科学社会主义面临的资本主义新变化的挑战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为两种制度之间的过渡创造了条件,资本积累为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物质条件,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为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阶级条件。由此,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具有一定的必然性,这一过渡过程是一个资本主义内部否定因素不断成熟的过程,这个过程不可能在短时间完成,而必须经历比较长的时期。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长期性所遇到的挑战表现在以下方面:及时,任何社会从产生到废亡,都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内部矛盾内量的积累到质的变化的历史过程。资本主义也不例外。第二,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是一个从个别国家向更多国家扩展的过程,各国资本主义发展具有不平衡性,整个扩展的过程也求是直线式的,而是一个反复进行和螺旋上升的过程,这就大大延长了过渡期。第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容纳生产力的发展空间还比较大,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还没有达到激化和严重制约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程度,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动调节和适用能力还比较强,这也大大延缓了资本主义灭亡的进程。
3 结论
总之,如今世界并存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虽然两者本质截然不同,但是却共同存在于这个星球之上,这样就决定着他们在发展中必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尤其是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他们要不断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管理理念和技术,不断提升生产力。而资本主义国家则要不断应对社会主义制度所带来的挑战,并学习社会主义国家中关于缓和阶级矛盾的理念。从发展历程来看,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经济体制保障其经济健康运行发展,而社会主义国家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内,探索出符合各国国情发展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尚且需要时间的积累,在今后的发展中难免会走很多的弯路。所以,在两种制度之间的较量中,社会主义制度取代资本主义制度必将不会是一帆风顺的,这将是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过程。
科学社会主义论文:科学社会主义路径研究
科学社会主义基本范畴解析 浅谈科学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的入门” 关于科学看待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问题研究 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科学性的相关认识与研究 学习和研究科学社会主义的意义 民主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原则区别 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才是科学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 浅析空想社会主义必然走向科学社会主义 民主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原则区别探讨 斯大林的“科学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试论如何实现科学社会主义与人文主义的整合 当代资本主义的变化与科学社会主义 科学发展观与科学社会主义 科学看待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 浅谈科学发展观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 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 科学社会主义与建设和谐社会 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社会的实践与发展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管理 > 科学社会主义路径研究 科学社会主义路径研究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 document.write("作者: 张杰藐")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作者简介:张杰藐,1975年,男,江苏宿迁人,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企业发展战略、马克思主义伦理经济学等。
摘 要:新一届政府领导提出要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社会主义正路。然而,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还停留在上个世纪,理论鲜艳发展创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路径,也总是摸着石头过河,远远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本文从一个新颖的角度,提出消费定期返还,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种科学可行路径,为社会实践,提供了方向指引。
关键词:消费定期返还;科学社会主义;市场选择
当今商业社会,商品相差无几,商业竞争的模式演变,往往最终落入降价血拼的绝境,于是,企业微利经营,如履薄冰。由于没有利润积淀,企业逐渐丧失研发创新能力,沦为最初级的加工厂,我国目前的许多大小企业,都如此般尴尬艰难的活着。活的艰难,何谈梦想?中国梦,如何实现,是一个问题。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模式、创新理论究竟是什么样子,这个问题困扰着许多有求索精神的中国人。一种“优卖·消费定期返还”模式,通过倡导消费者在购买企业商品后,在约定的一定时间内,由企业向消费者全额无条件返还现金的方式,提出了一条实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创新路径。
生产过程一般为X*Y*Z=V(投资资本*运营时间*经营能力=增加利润),在传统模式中,X与顾客无关,所有投资资本,都是企业股东投入,所有经营利润,由企业股东独享。江苏昍旺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提出的优卖模式,让X与顾客有关因此,顾客可以合理分享企业利润。优卖“消费定期返还”模式将打折让利变为顾客投资。比如70%折扣销售可获利10%;当不打折销售时,将30%部分作为顾客投资,通过企业的科学高效运营,一定时间内实现投资效益300%增长,则利润0.3*3=0.9,累计本金0.3,合计1.2,企业返还客户后,还可增加利润20%。顾客投资30%获得,共计3.3倍回报,企业利润从10%增加到30%,实现了3倍的回报。这种倡导顾客通过消费进行投资的方式,实现了企业利润与顾客价值的双赢回报。
有些顾客对300%的财富倍增有所不解,甚至有些怀疑,其实,这个世界上,的企业家不胜枚举,具备300%以上价值创造的人才比比皆是。然而,这个世界的普遍问题是,有才能的人得不到施展,只有屈尊打工,荒废一生;普通人小额现金无法投资,只能存银行接受贬值穷困。于是,世界变成资本废都,逐渐丧失创造力,社会阶层僵硬固化。问题已经出现多年,究竟有没有办法解决,关系社会的未来与发展。
优卖“消费定期返还”模式,提供了解决方案,找到了一条让社会闲散资金与经营人才进行最简洁、较高效配称的方式。当任何人都有了一种最简单便捷的投资方式;当任何一位英年才俊都能展现抱负、传递正能量、践行中国梦,为自己、为社会创造无限价值时;当人的创造性天赋才能不被埋没;当社会的海量闲散资金能被最便捷利用时,科学社会主义就有了落脚点。因此,未来的时代,必是消费投资,共同富裕的时代;未来的社会,必是实现中国梦的共产主义社会。
许多人对共产主义总是怀疑,可是却挤破头皮去香港、美国生孩子,因为,香港、美国户口,有优惠的福利保障,这种高福利,不就是共产主义所提倡的一种基本保障么。瑞士在考虑给每个公民发放高达1.7万元的月薪,这种通过国家向富人、企业高征税补贴平民的方式,不也是均贫富么?马克思讲,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国家将会消亡。那么,均贫富的方式,就应该由富人、企业直接向平民发放,这样过程更短,效率更高。当人类文明高度发达,阶级观念淡漠,这种自觉自发的共产主义形式,就会主导社会分配。因为,谁的企业不这么搞,谁就没有市场。传统商业模式,将因没人购买,没人投资,而被扫荡出局。
马克思说,科技是人类劳动的延伸。共产主义社会,科技代替人类劳动,人类享受科技,社会文明和谐,公民情操高尚。当社会养老压力迫使大家逐渐延迟退休时,无论公务员先延退,还是工人先延退,都落的骂声一片。因为,延迟退休与科技进步背道而驰,延迟退休归根结底是一种反科技行为。
假设所有的企业都用优卖模式,实现消费返还,那么即使长达五年时间返还,每个人也就只需工作5年时间,因为第6年的开销已经由及时年的消费返还来保障。所以,优卖模式是与高科技同步的共产主义模式。美国农民约300万人,中国农民10亿人。如果中国也实行高度机械化,那么1个农民同样可以养活100人,这样农民们轮流操作,平均工作时间1年,即可让其他农民退休。如果能最有效率地组织资源生产,当今人类1年创造的财富,足够几百年使用。科技已经让共产主义,有了实现的基础;人类与共产主义的距离,只是文明与觉悟的差距。
优卖模式,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种可实施路径,接通了共产主义康庄大道。优卖模式,让所有社会资源,不分大小多少,都可以通过购买的方式,实现自由投资。优卖模式,让天赋才能充分发挥,用竞赛的方法,选择英雄,假如你能,那么,向消费者保障以更短的时间,实现返还,市场跟着你走!这样,由社会大众挑选出有德有能的人主导社会生产,高效创造财富,狭隘的资本家将失去生存土壤,谁不愿意与大众共享科技进步、共同分配财富,谁就将被社会淘汰,如此,共产主义,就会自动胜出,自然实现,不是么?
新一届政府寄望大家坚持马克思主义,发扬科学社会主义,实现中国梦。优卖模式,正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是通往科学社会主义,烙印中国特色的康庄大道。优卖模式,已经为实现中国梦率先起航,为践行科学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全人类共产主义吹响号角!优卖,欢迎大家一起来。
优卖模式,倡导一切坚定科学社会主义信仰,愿意为他人服务,愿意与他人分享科技,愿意与他人分享财富,愿意与他人和谐相处,且浑身满载正能量的人,走到一起来,凝聚中国力量,实干兴邦,建设美好中国,实现梦想世界,实现每个中国人的自由发展,并进而实现全球一切人的自由发展!
未来的社会,应该是这样的一幅画,画中科技发达,人们生活轻松,画中的人们和谐融洽,儿童们快活玩耍,成年人娱乐健身。这样的一幅画中,生产、物流、消费,井井有序,社会像一个大机器统一运转。每个人都可以消费的形式,向各个公司、店铺进行投资。这儿的人,普遍只需工作5-10年,便可退休,因为,这几年工作的酬劳,通过消费返还,足够高品质生活一生。这个画中,甚至没有银行!这个画中,没有巨大的财富差距!
诚愿这就是未来的中国,未来的世界,未来必然是消费返还的世界,必然是人人都能投资的时代。未来的企业运营好坏有两项指标:一个是产品的服务与质量,一个是返还的时间与金额。能用最短的时间返还较多金额,并提供好商品的企业,就是未来最受消费者追捧的企业。
科学社会主义论文: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摘 要】十八大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关键词】科学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一、科学社会主义在理论和实践上具有高度的统一
理论和实践的高度统一,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也是它区别于空想社会主义的显著标志。这是因为,科学社会主义不是把理想社会的实现寄托于资产阶级的“良知”发现,或个别天才人物的“设想”上。而是直接诉诸于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群众的革命斗争,并为这一斗争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道路,从而架起了一座由现实通往理想的桥梁,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正如列宁所指出的:“只有当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把改变现状的渴望和一定阶级的斗争联系起来的时候,社会主义的幻想才变成千百万人争取社会主义的斗争。离开阶级斗争,社会主义就是空话或者幼稚的幻想。”在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一向认为:“离开革命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而不以革命理论为指南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科学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恰恰在于它把科学的理论和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有机地结合了起来,从而既克服了以往社会主义学说的空想性和不彻底性,同时也使无产阶级的斗争实践踏上了自觉的共产主义运动的康庄大道。然而理论本身又在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来说,这就是理论产生于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接受实践的检验,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可见,共产主义作为一种学说,是共产主义实际运动的理论概括,共产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则是共产主义运动的最终结果,而共产主义运动则是通向共产主义社会制度的现实历史过程。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需要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条件,这不是一蹴而就的,特别是由于各个国家、各个民族所处的历史条件不同,因而需要许多代人的不懈努力和不同的革命发展阶段才能达到。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离开共产主义思想体系的指导,还是离开脚踏实地地完成不同革命阶段的具体任务,都会延缓或损害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所以,共产党人在为实现当前任务而斗争的时候,一定要坚持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不懈地追求共产主义的最终目标。这就是说,要坚定不移地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道路。
二、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科学社会主义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革命斗争中所取得的一切胜利和成就,都是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并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具体道路的条件下取得的。当然,历史也告诉我们,在从事共产主义运动这一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中,在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情况复杂的多民族大国里,要找到一条适合我国具体情况的正确道路,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无论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还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都是在付出了重大代价,总结了正反两个方面的实践经验后才找到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就提出了我们党要在中国的建设问题上完成当年在中国革命问题上同志领导我们党完成的开创自己道路的任务。要“寻找一条合乎中国实际的,能够快一点、省一点的道路”。一九八二年九月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他又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在研究和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在改革开放实践中找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是十几亿中国人民摆脱贫困、走向温饱、小康和中等发达的必由之路,是进一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的幸福之路。所以我们可以说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科学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因此,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才能迅速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才能 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萧条的情况下,我国经济却蓬勃发展、欣欣向荣,彰显出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
从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主张,制定了一系列适合我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从而使我国经济社会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们面前还存在着许多急待解决的问题,在开创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完成党在新时期的各项战斗任务的过程中,必然还会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这些都需要我们按照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新的具体实际,创造性地去加以研究和解决。这也要求我们继续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革命学风,深入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的原理,在各条战线上勇于实践、勇于探索,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地实现党在新时期的总任务,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科学社会主义论文:浅析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与创新
摘要: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精华所在,是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乌托邦社会主义中的合理因素而发展的理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它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基础,是指导全人类走向自由解放的真正科学。它是一个开放的科学体系,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永远处在发展与创新的过程中。
关键词:科学社会主义 理论基础 实践发展 创新
一、科学社会主义的含义
科学社会主义亦称科学共产主义。为了同空想社会主义相区别,马克思和恩格斯才使用科学社会主义这个名称。它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广义的含义,泛指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狭义的含义则专指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之一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它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斗争发展规律的科学,即关于无产阶级所进行的斗争的性质、条件以及由此产生的一般目的的科学。无产阶级所进行的斗争的性质,就是要使自己从资本主义奴役下解放出来,彻底埋葬雇佣劳动制度;无产阶级所进行的斗争的条件,就是要使自己获得彻底解放,必须消灭阶级剥削、阶级压迫和阶级差别,消灭产生阶级的生产资料私有制;无产阶级所进行的斗争的一般目的即最终目的,就是在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解放全人类。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性质、条件和一般目的这三个内容,是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特别是作为条件的那些内容,既反映性质,又决定目的。因此,科学社会主义可以简述为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学说。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创立的。资本主义制度在西欧一些主要国家的最终确立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充分暴露,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经济条件;现代无产阶级的形成,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阶级斗争的尖锐化,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及工人运动的空前高涨,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科学社会主义包含极其丰富的内容,集中到一点,就是科学地论证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论证了无产阶级埋葬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伟大历史使命。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创立以来的历史证明,它的理论是正确的,社会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同时,它又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它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又要接受实践的检验,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扩展、不断深化、不断丰富、不断完善。
二、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思想理论基础
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三大思想理论基础应该是: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一)德国的古典哲学
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主要代表人物是黑格和费尔巴哈。黑格尔及时次以唯心主义形式系统地阐述了辩证法的基本规律。费尔巴哈则是恢复了唯物主义的,论证了物质及时性、思维第二性的原理。这为辩证唯物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科学的材料和依据。
(二)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
它的创始人是配第,由斯密发展,完成者是李嘉图。最积极的成果是提出并论证了劳动价值论,科学地说明了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量决定的,劳动是价值的源泉,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是工资、利润和租的源泉。古典政治经济学为人们研究资本主义经济规律提供了有益的材料。
(三)英法三大空想社会主义
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以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为代表的19世纪初的空想社会主义,是空想 社会主义学说的较高阶段。这些都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 标志: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诞生
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实践与发展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两个组成部分。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体系,他们也提出了关于未来社会主义的一些设想,但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始于列宁,科学地解决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邓小平初步构筑了这一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的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是这一理论体系的近期成果。
马克思主义不是科学之科学,更不是形而上学的教条主义,而是辩证的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解决社会的基本矛盾问题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它为我们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也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前提。
事实上,在苏、东剧变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之后,中国的进步和发展举世瞩目,其原因就在于近20年来,中国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国情相结合,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理论及实践的成果正如埃菲社等国际媒体所说的“造就了20世纪最壮观的经济奇迹”“扭转了本世纪后期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的趋势”“拯救了社会主义在全世界的威望”。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科学化、民主化的政治得到实践和发展,推动着我国社会发展的进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的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形成了自由、民主、文明的社会,在实践中,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深入把握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必将更有力地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
四、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创新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邓小平初步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正如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邓小平理论的主题, 也是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正确解决的根本问题。邓小平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体系
同志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解决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的同时完成了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主线上的创新,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高度概括和凝聚了社会主义新的理论形态的基本思想、基本理论,是新社会主义观的核心内容,是社会主义新时期制定路线、纲领和方针政策的基本理论依据,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主线的进一步创新成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 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发展。 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动改革和发展。科学发展观及时要义是发展。人民的物质文化要求同落后的生产力的矛盾始终是现阶段我国的主要矛盾,要解决这个矛盾就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改善生产关系,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我们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以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以人为本,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出发,科学发展观同样如此。这样完整地提出科学发展观,不仅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也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新贡献。
科学社会主义论文:“科学社会主义的入门”
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合作、共同创立的理论成果,从1844年在巴黎会晤开始,他们共同或独自地写成了一系列重要著作。针对杜林对马克思主义的攻击,1876年5月至1878年7月,恩格斯写出了《反杜林论》,对杜林进行了系统的批判,《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是其中单独出版的几个章节。这本小册子系统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理论基础和基本原理,完整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如何从空想发展为科学的问题,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代表作,被马克思称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入门”,列宁称为“每个觉悟工人必读的书籍”。重温这个经典著作,对于我们今天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科学评价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地位,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和思想源泉
针对杜林对三大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的否定和攻击,恩格斯分析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根源,科学并高度评价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地位。
恩格斯揭示了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根源,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矛盾已经开始暴露,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已经开展,但又很不充分、很不发展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恩格斯认为,圣西门关于法国革命是贵族、资产阶级和无财产者之间的阶级斗争的观点,是极为天才的发现;傅立叶的贡献在于无情地揭露了资产阶级世界在物质上和道德上的贫困,并初步揭示了辩证法;欧文不仅揭露了阻碍社会改造的三大障碍是私有制、宗教和现存的婚姻制度,并努力将自己的理论付诸实践。
恩格斯在本书第二章和第三章,对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作了概括性表述:“以往的全部历史,除原始状态外,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观从下述原理出发:生产以及随生产而来的产品交换是一切社会制度的基础;在每个历史地出现的社会中,产品分配以及和它相伴随的社会之划分为阶级或等级,是由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以及怎样交换产品来决定的。所以,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
同时,恩格斯还论述了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及其意义。提出,以往的社会主义虽然批判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罪恶,但没有揭露出这种罪恶的经济根源;虽然激烈地反对资本主义对工人阶级的剥削,却不明了这种剥削是如何产生的。而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经济运动的规律,发现了剩余价值,彻底揭穿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恩格斯指出,这个问题的解决是马克思著作的划时代的功绩,“它使明亮的阳光照进了经济学领域,而在这个领域中,从前社会主义者像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一样曾在深沉的黑暗中摸索。科学社会主义就是以此为起点,以此为中心发展起来的”。正是基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才使社会主义走出乌托邦的荒原而变成了科学。
二、总结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根本任务
在本书的第三章,恩格斯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恩格斯正是基于对这个基本矛盾的考察和把握,得出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必将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科学结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它生而具有的基本矛盾的两种表现形式中毫无出路地运动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必然导致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差不多每隔十年重复一次,正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恶性循环的结果。经济危机的发生表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暴露出自己无能继续驾驭这种生产力”。“这种生产力本身以日益增长的威力要求消除这种矛盾,要求摆脱它作为资本的那种属性,要求在事实上承认它作为社会生产力的那种性质”。因此,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生产资料和产品的社会占有,便成为现代生产力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的必然要求。而无产阶级革命将导致矛盾的最终解决,即“无产阶级将取得国家政权,并且首先把生产资料变为国家财产”。“使生产资料摆脱了它们迄今具有的资本属性,使它们的社会性有充分的自由得以实现”。
恩格斯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还有一个重要贡献在于,科学预测了未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些基本特征。这些特征主要有:国家以社会的名义占有生产资料;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桎梏下解放出来的生产力不断加速发展、无限增长;按照社会总体和每个成员的需要对生产进行有计划的调节;商品生产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在产品占有方式上,一方面,由社会直接占有,作为维持和扩大生产的资料,另一方面,由个人直接占有,作为生活资料和享受资料,保障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24小时比24小时充裕的物质生活,保障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发展和运用;消灭一切阶级差别和阶级对立;对人的统治将由对物的管理和对生产过程的领导所代替,国家将自行消亡;人最终地脱离了动物界,及时次成为自然界的自觉的和真正的主人,实现了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这些对未来社会基本特征的设想,是马克思、恩格斯从资本主义矛盾运动规律出发作出的科学预测,表达了人们长期以来对人类未来社会的美好愿望与理想追求,也成为共产党人和整个无产阶级为之奋斗的崇高理想。
三、《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的现实意义
学习《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首先有助于党员干部系统地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进而深化对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真理性认识。2013年1月5日在中央党校讲话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首先了解什么是科学社会主义,如果不明了马克思、恩格斯究竟说了些什么,不了解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的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的统一也就无从谈起。恩格斯这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小册子,虽然写于19世纪80年代,但由于它深深地根植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沃土上,深刻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系统阐释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揭示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又科学指明了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历史使命,至今仍闪耀着真理的光芒。因此,它仍然是我们了解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的教材和好的“入门”。
其次,重读《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可为我们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恩格斯的这个著作,牢牢构建在唯物史观哲学基础之上,探讨了使无产阶级认识到自己的行动的条件和性质的理论;提出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观点;主张“为了使社会主义变为科学,就必须首先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所有这些,对我们深入理解并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开放要“坚持党的领导”“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等重大战略,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同时,今天我们重读这篇光辉著作,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社会主义发展规律,认清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点和不可调和的固有矛盾,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当代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也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历程,甚至出现了苏联亡党亡国的悲剧。这些变化,是当时恩格斯不可能预见到的,因此在其学说中也不可能体现出来。但我们应当认识到,科学社会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其基本思想、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只要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只要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任务还没有完成,科学社会主义就具有不容抹煞的现实性和重大指导意义。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政治智慧,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并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最为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坚持“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始终确保改革正确方向。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总目标,并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提出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所有这些,无不闪耀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光芒,对于进一步凝聚全党的力量,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作者:中共河北省委党校党建部主任
(责编/张立新)
科学社会主义论文:学习和研究科学社会主义的意义
摘要:科学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科学。它比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更直接、地指导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运动。因此,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的学习方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学习;研究;科学社会主义;意义
学习和研究科学社会主义,掌握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了解社会主义的发展历史进程,可以帮助我们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同时,也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社会主义的成败得失,帮助我们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
1 学习和研究科学社会主义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资本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是在与资本主义的相互较量中,不仅使自己的理论进一步完善,而且也使我们能从理论的角度分析和认清资本主义。我们不否认,资本主义在战后有了许多新变化,可是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的确存在,我们不能仅看到社会主义运动中存在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也应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分析资本主义建立之初的理想和长远的观点,我们可以看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各种固有弊端,它本身的确是无法解决的,而解决的根本途径是改变它的社会形态,由社会主义来取代。
通过学习和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当代世界资本主义和世界社会主义的关系,在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中,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的科技、管理、民主、文化等方面的积极成果,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在与资本主义和平共处中,相互协作、相互补充、相互竞争,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进步创造一切条件,为最终全人类的幸福做出贡献。这也是打开眼界,拓展思路,提高水平的一个思维角度。同时我们不仅从资本主义这一角度看待资本主义,而且应从社会主义的角度,即站在资本主义的外面看待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灭亡。
2 学习和研究科学社会主义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同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一起组成完整的严密的理论体系。它们三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既不能割裂开来又不能互相代替。因此,对其中的任何一个组成部分都不容忽视。但是,长期以来,我们比较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的学习和研究,而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学习研究重视不够,导致人们不能正确看待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现象和本质。20世纪80年代未90年代初以来,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世界社会泛起了科学社会主义失败论、终结论。如果没有科学社会主义的知识和理论,就很难正确回答人们的认识迷雾,在社会上也会造成不利影响。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的继承物、对立物、取代物和创新物,它是继承资本主义各种积极成果、克服资本主义各种矛盾和弊病而创建的高于资本主义的新型社会制度和社会形态。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史,就是社会主义如何走,怎样发展的问题。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是共产党人所追求的目标,但是由于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政治的相对稳定,社会主义运动的动荡、争论,使一些人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发生了动摇,产生了怀疑。而今天,对社会主义的各种预测和阐述,又不能很好地解释和令人信服,加之社会主义改革的不完善、不连续的理论探索,使人们对社会主义越来越迷惑。
通过学习和研究,我们可以认识社会主义运动的产生、发展、壮大、高潮、低谷,尽管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分析或认识不可能改变一个人的信念或解决一系列的迷惑问题,但总可以学习其中的一些理论和有价值的见解,为认识社会、认识社会主义有所帮助,进而在今后的研究中奠定一定的认识基础。从科学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可以看出,在前进或发展的道路上,经典社会主义者对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相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设想有其科学性,需要在社会主义运动中实践。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没有经济的持续发展不能算社会主义,没有民主也不可能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也不能建立在官僚所有制的基础上。认识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必须回到发展的普遍道路上来,这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连续性。跳跃式的发展,只能是暂时的强迫的发展,所以不能把社会主义强加给社会,社会主义道路应根据自己的规律自动地向前推进。
3 学习和研究科学社会主义有助于我们总结社会主义的经验
经验是人们对实践活动认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人们认识从感性发展到理性的基础,是人们的认识接近真理、把握规律的重要环节。它既具有实践的品格,又具有理性的品格。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过程中获得经验,又运用这些经验进行新的实践活动并创造、积累出新的经验。对于社会主义运动,鉴于客观形势,人们对它的认识千差万别。我们应当反对两种错误的倾向或观点,一种是粉饰太平,在低潮时还高歌燕舞,大唱高调;另一种是夸大困难,在曲折中垂头丧气,终日惶惶。而在胜利中寻找经验,失败中寻找教训,才是学习和研究科学社会主义的真正目的。
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科学地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实际,实事求是地总结分析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现状与问题。揭示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内在逻辑和矛盾。求真务实、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用发展的观点和世界的眼光考察我国社会发展问题。这是我们党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基本线索。总结经验,要有一个总结经验的方法。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总结社会主义历史经验,应当把握三个原则。及时条原则,总结经验应当着重于内因的分析,而不应当过分强调外因的作用。第二条原则,总结经验应当着重于所犯错误内容和原因的分析,而不应当过分追究个人的责任。第三条原则,总结经验应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不要肯定一切,也不要否定一切。
通过学习和研究,我们只有在看到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历史过程中,是如何为了人类的文明发展而做出的努力,也才能了解在这一发展进程中我们做错了什么。当然,知道了是好事,可实践中能否真正达到目的,这就要看我们所采取的态度和选择。对学习的人来说,并不是说懂得某个道理就是难得的,而真正难得的是在实践中运用这个道理;也并不是说会运用某种理论就是最难得的,最难得的是能有恒心在这条路上走到尽头。这就是唐朝吴兢在《贞观政要·慎终》里所谓的“非知之难,行之惟难,非行之难,终之斯难”。
4 学习和研究科学社会主义有助于我们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
科学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国家和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青年一代是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贵干力量,在学校学习期间应该牢固地树立科学社会主义的世界观和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人生观;走上社会之后更要坚持不懈地为人民大众、为社会主义奋斗到底。科学社会主义是依据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指明社会发展的科学理论。科学社会主义是世界近现代探索人类理想社会员有科学根据、最有生命力、最有群众影响的改造社会的理论。
认真学习科学社会主义,掌握科学社会主义,就能为我们树立科学世界观、革命人生观、正确的价值观打下坚实的基础,使我们在社会的风浪中,在人生的航程中不致迷失方向,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将毕生的智慧和才华贡献给人类美好的共产主义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