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文:高校意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一、古田会议背景:马列主义意识形态的信仰和认同危机
(一)政治信仰淡漠
在当时,马列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政治信仰受到封建主义、资本主义思想意识的强烈冲击,党内和军队内的一些人产生了迷茫、模糊、动摇、失落、淡漠的不良情绪,一些非无产阶级思想悄然滋长。一是单纯军事观点。突出军事领导功能和任务,将政治领导作为军事领导的衍生物,不认可政治领导作用,产生“军事好,政治自然会好;军事不好,政治也不会好”,“司令部对外”等错误思想。二是极端民主化意识和非组织观点。有些人被资产阶级的自由民主思想所蒙蔽,要求推行“由下而上的民主集中制”,“先交下级讨论,再由上级决议”,背离少数服从多数的组织原则;如果少数人的提议被否决,便认为不民主,不愿意真心实意地执行党的决议。在党内组织生活中同志间的批评演变为个人攻击,导致各级党组织软弱涣散、内耗严重,无力统一红军内部思想,并带领部队组织战斗。三是诉求平均与主观主义盲动。不从实际工作斗争的需要出发,而是片面要求全员一律平均、一致,只要存在一点差异,就认为是不平等。部分党员不能分析政治形势,进行工作指导,主观主义突出,导致机会主义、盲动主义错误和党内无原则纠纷时有发生。四是个人主义观念与流寇思想。有些党员不能正确对待党内士兵的批评,伺机到党外报复,在下次会上找茬。平时仅看得到小团体,忽视了红军和党的整体利益,不能正确摆正自己革命主体的位置,认为受雇于党、上级,不安心在艰苦的红色区域工作生活,总盼望队伍开到条件优越的大城市去,不愿做扎根乡村、建立根据地的艰苦工作,“流动游击”“走州过府”的思想突出,不顾主、客观条件地蛮干,给红军造成巨大损失。
(二)政治信任下滑
党是马列主义主导意识形态的确立者和实践者,在一定意义上,党的行为被看成是意识形态的具体化行为,党和军队关系问题的争论直接影响着党的公信力和官兵对党主导的意识形态的认同。1928年5月至古田会议召开前,红四军党内对一些原则问题存在认识的分歧,同志分析如下:一是前委、军委出现分权现象,前委不好放手工作,但要承担责任。二是根本分歧在前委、军委。三是反对党管一切(党管太多了,权太集于前委了),反对一切归党支部(只是教育同志的机关),反对党员个人自由受限制,要求党员有相当自由等。一部分人习惯于旧军队的领导方式,对党对军队的领导不赞成,有怀疑。提出的关于坚持和加强党对军队的领导,克服红军中非无产阶级思想的正确主张未被大多数人接受,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在军内占了上风,严重影响了党在官兵中的公信力,在一定范围内造成官兵思想的混乱。
(三)政治情感疏离
新民主主义时期各种思想的相互激荡容易造成官兵对我党主流意识形态的疏离。这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在无产阶级与非无产阶级思想的激烈斗争中,面对封建主义、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反扑,官兵容易失去对马列主义的忠诚,一些人的价值追求世俗化、功利化,缺乏远大理想,缺乏阶级责任感、使命感,不思进取,享乐主义盛行,在感情上逐步疏远了马列主义。另一方面,相当数量的俘虏加入红军,缺乏系统教育,他们将一些旧式军队的作风带到了我们队伍中来。由于在红军中大量存在脱离群众的军阀主义、流寇主义思想,导致广大指战员的政治信仰动摇。
二、古田会议在意识形态教育方面的功能
面对各种非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进攻,我党积极开展思想攻势,坚持正面教育为主,贯彻渗透、整体覆盖的原则,通过反复深入的教育,清除了各种错误思想,在红军中重新确立了马列主义的主导地位,为坚持和发展党对军队的领导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石。
(一)批判与引导相结合,论证我党无产阶级思想的合法性
在古田会议前后,等党的领导人,就如何克服党内军内的非无产阶级思想进行了调查研究,并系统阐述了红四军中的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表现,分析了其根源,提出了纠正的方法。既提出了无产阶级思想观点,又论证了党对军队领导的合法性。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造就了三种不同的意识形态:一是反映当时社会占统治地位的官僚资产阶级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并为其服务的意识形态;二是反映正在被消灭的封建主义的旧意识形态;三是反映在旧中国孕育成长着的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中国共产党要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就必须开展积极的意识形态斗争,论证无产阶级及其军队存在的合理性,批判各种非无产阶级意识形态在思想领域的渗透,保持红军的思想稳定。如单纯军事观点源于我军政治水平不高,无法认识军队政治领导的作用以及雇佣军队的思想根源。党在反对单纯军事观点的同时,必须认识其实质是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输出的产物,要从思想上摆脱关于军队等问题的思维定势。因此,必须针对不同思想问题,通过引导、控制和调节等积极有效的纠正方法,为红四军及广大指战员指出前进的目标和方向,使之拥有共同的信仰和追求。
(二)组织建设与宣传工作相结合,激发红军的信心与热情
组织建设和宣传工作能够激发红军指战员的战斗精神和工作热情。同时,进一步增强马列主义的吸引力、说服力,坚定共产主义信念,获得广大指战员的认同,有利于红军的集中统一,激发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红军中党员质量和组织松懈成为影响红军有效领导和决策的重要因素。加强党组织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发挥政治民主,调动指战员参与支部建设和决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党员加入太随便”,就丧失了党的先进性;党在教育训练中的薄弱环节,影响了官兵政治权利的实现;党的工作作风松散、上下级关系不密切,在官兵中形成了上行下效的不良风气。这些问题直接抑制了红军指战员行使政治权利的热情,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红军战斗力。红军宣传工作直接以“扩大政治影响争取广大群众”为指向,它直接以广大群众为工作对象,通过特殊的工作手段,如宣传队、传单、布告、宣言、壁报、革命歌谣、画报宣传等形式,形成强大的舆论攻势,从而激发广大红军战士革命必胜的信心和为革命勇于献身的精神,以增强部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三)政治训练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规范官兵思想行为
我党以政治训练为具体方式加强马列主义意识形态灌输。马列主义意识形态是一种价值体系,能为红军指战员提供是与非、优与劣的判断标准,因而能够规范红军及其成员的行为,减少错误现象的出现。士兵政治训练集中于“目前政治分析及红军之任务与计划”“土地革命”“武装组织及其战术”、“纪律建设的理由”“革命的目前阶段和它的前途”“红军白军比较”“共产党国民党比较”等内容,旨在红军中建立马列主义的意识形态体系,减少红军与外界接触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矛盾和思想偏差,形成我军内部团结协作的氛围。这种意识形态属于一种非正式制度、非正式规则,其规范作用往往是隐性的,非强制性的,是一种“软约束”,必须用特殊的方法加以构建。因此,我党明确规定了“上政治课”“早晚点名说话”“集合讲话”“个别谈话”“游戏”“改良待遇”“怎样做新兵及俘虏兵的特别教育”等具体政治训练方法,以发挥马列主义更为强大和持久的规范作用。同时,针对青年士兵的特殊需要,规定了“特种教育”帮助士兵学习文化知识,实现普遍与特殊相结合,有利于马列主义在军队内部的普及和传播。
(四)围绕官兵切身利益,凝聚军心
围绕红军中如何废止肉刑和优待伤兵,我党分析了其思想来源、危害,提出了解决办法,是我党在实践中肃清封建主义和军阀主义腐朽思想的具体体现,有利于保障士兵的合法权利,增强红军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马列主义对广大红军指战员具有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的作用。由于红军中未肃清封建制度的影响,其成员主要又是从封建军队中转变过来,官兵中均有封建制度的思想和习惯,如军官打骂士兵以及对伤病兵待遇不良等问题。这些存在的问题,一方面造成了官兵间的隔裂,降低了红军的士气;另一方面,官兵害怕受伤,导致士兵对红军不满意,逃兵增多,影响了工农群众参加红军的积极性。我党通过思想斗争和针对性的纠正方法,在官兵中形成了关于官兵关系和伤兵待遇的统一认识,保障了官兵的合法权益,密切了官兵关系。
(五)以马列主义意识形态为导向,整合军事系统与政治系统
马列主义意识形态反映了党对军队领导的合法性,在党的领导下,广大指战员明确了革命方向,协同各级组织、各类人员共同行动,实现了红军内部的统一调控。我党规定了“在高级地方政权没有建设以前,红军政治机关与军事机关在前委指导下,平行地执行工作”,这就纠正了把政治机关隶属于军事工作机关的错误倾向。同时,明确了红军与群众的关系以及一系列规定。如红军内部用人行政规定、礼节及军风纪之执行的规定,给养、卫生、行军、作战、宿营等的规定,筹款指挥及政工费用决定与支出相关规定,命令签署的规定;规范了军事和政治机关工作任务,形成内部协调一致的关系。这些规定有利于消解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的影响,始终保持党对军队的领导。
三、加强新形势下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
当前,如何实现党的创新理论在高校的普及和传播,使大学生牢固树立马列主义意识形态,紧跟党的主流意识形态与时俱进、自我更新的步伐,关键在于发挥高校各部门、各类各级组织的作用,开展普遍的、深入的、多角度的、持久的政治训练和情感陶冶,使大学生具备必要的政治知识,适应学校政治思想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首先,应该加强对传播媒介的引导和控制。要充分利用互联网、音像制品、图书报刊等媒介主动积极宣传主流意识形态;同时,规范、调节或抵制各种非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其次,建立各部门、组织之间的一致性。努力建立学校、学生、党的各级组织、共青团、学生会等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一致性;同时,也不能失去针对性。,重视学生之间的互帮、互教、互学。学生同处学校这个大家庭,加之年龄和求学背景大致相同,容易在思想上相互交流、情绪上相互感染、行为上相互模仿,直接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的政治观念、政治态度及政治行为方式。因此,合理划分学生群体,形成互助小组,有利于学生积极健康思想意识形态的引领和塑造。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影响和伴随他们的一生。正确的意识形态教育意义重大,对于党员理想信念的养成也并非一朝一夕。高校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将意识形态教育与理想信念教育相结合,一方面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修养和素质,以身教引领学生;同时也要广泛学习传播正确的理论观念,以言传教育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一阵地应较大限度地发挥其引领、感召、教育的作用,为青年学生搭建平台,提供养料,带领他们朝着正确的方向坚定前行。以古田会议的经验为切入点,开展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需要不断地坚持和探索。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任重而道远。
作者:毋俊泓 单位:山西大学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新媒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一、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点
(一)大学生群体心理特征明显改变
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群体的心理也在发生着明显的改变。大多为“90后”的在校大学生,独特的成长环境塑造了他们特殊的心理价值取向,他们的性格在生活中表现为鲜明的个性化:重视自我,追求个性解放和自我价值实现,对传统观念表现出逆反倾向。因“90后”大学生独特的心理特征,他们往往会以一种非常态化的形式呈现出个人特性。
(二)大学生群体思维方式明显改变
新媒体已经成为各种思想与价值、信息与观点、经验与判断的集散地。网络上,大学生在获得信息时有了更大的自主空间。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获得怎样的信息,他们可以自己控制。同时,在这一平台上,大学生的主动性被调动起来,他们的认知方式和接受方式发生了变化,传统的以说教为主的教育方式面临挑战。
(三)大学生群体教育方式亟待创新
一方面,新媒体以交互、海量、快速等特性,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平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更丰富了。另一方面,新媒体虚拟、开放、难监控的特点,又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有所创新与突破,这就要求高校的思想教育更加人性化,教育工作者需以平等的姿态开展与学生的沟通,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新媒体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
(一)从教育内容上看,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新媒体以其开放性、即时性、全球性的特征,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直接便利,大学生通过新媒体可以发表言论,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发挥。新媒体所具有的交互性的特点,改变了人们传统信息传播的单向性,使得大学生能够非常方便主动地寻找所需信息。新媒体的开放性特质,使得每个愿意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人都可以通过新媒体接受教育。新媒体特别是快速发展的网络,如今已融入现代大学生的生活,并成为他们主动学习的重要平台。与此同时,新媒体所固有的特点与属性,也使其成为现今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并丰富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
(二)从教育形式上看,扩展了教育的空间
新媒体没有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阵地。新媒体生动多样的信息传播方式,契合了当今大学生平等交流的心理特征,大大提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吸引力。利用新媒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拓展微博、微信等媒介的功能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空间更加宽泛了。突破时空的局限,由平面走向立体,由静态走向动态,新媒体以其所具有的灵活、快捷、互动的特点,使得现今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由现实时空走向超时空,在服务学生的学习、生活、情感需求的同时,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渗透其中,将教育在潜移默化中进行,收到更好的效果。
(三)从教育效果上看,将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传统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多以课堂教育为主渠道,实行的多为单向的、灌输式的教育。而新媒体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将传统的教育变成双向的、交互的、开放的教育,因此更能吸引大学生的主动参与,可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新媒体构建了网络虚拟化的平台,介入其中的个体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自己的真实身份,在交流中也更容易将自己与对方置于平等地位,容易拉近人际交流中双方的心理距离。在这样的情况下,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和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生可以“毫无顾忌”地真心交流,实现畅所欲言。这不仅有利于消除大学生的心理戒备和隔阂,同时将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及时时间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并进行解答和疏导,有的放矢做好工作。新媒体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大学生的互动交流创造了条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论坛、博客、微博、微信等方式,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沟通交流,将大学生的思想工作做得有的放矢,更具针对性。当然,互联网上的信息内容鱼目混珠,大学生存在一定的猎奇心理,对此也要予以特别关注。
三、新媒体背景下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
新媒体自由、开放、参与性强的信息交流方式,使得个体发表意见和观点的空间增大,学生个体受众成为新媒体的核心,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欢与否选择媒体内容。新媒体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诸多方面都发生了变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保持传统教育工作方式的同时,必须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空间和渠道,改进工作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发挥挖掘新媒体的巨大潜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感染力与影响力,使其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一)创新教育途径,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网络
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强调思想理论灌输性质的教育,采取“讲授式”、“填鸭式”的教育形式,把大学生放在一个被动地接受教育的地位,忽略了大学生学习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学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在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须强化阵地意识,大胆运用互联网这一新载体,如建立马克思主义立场鲜明、观点正确的思想政治工作系统网络,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网站及相关网页,为大学生提供互动交流平台,开拓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阵地。网络社会是一个虚拟的空间,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许多新问题都会在网上有所折射。但同时,网络社会不是现实生活的复制版。因此,网络上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通过网上引导、网下教育的方式放大教育效果,采取“现实”与“虚拟”相结合的战略,把网络教育功能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数字化建设,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教育手段与新媒体技术的融合与促进,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感召力。
(二)创新教育方法,倡导新媒体手段进思想政治教育课堂
以往,传统的课堂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而新媒体环境下教育手段大为丰富,可以获得网络中的视频课程、电子信箱、论坛讨论以及QQ、MSN等即时通讯工具的支持。在新媒体技术的帮助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采取更加丰富多样的方式和渠道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方法。新媒体时代,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等载体,在方便的时间、地点,获取所需的知识与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够通过新媒体了解近期的知识素材,方便快捷地收集与整理相关信息资料,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因材施教。教师可以通过新媒体技术,将文字、声像等元素融于一体,应用于理论课教学实践,在最短的时间通过文字、图片或视频交流等方式,把教育内容传授给学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吸引力,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直接。
(三)创新队伍建设,搭建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平台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队伍建设必须与时俱进。高校要整合资源,努力建设一支既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又能掌握新媒体技术的专兼职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学校各部门应加强协调、形成合力,如在日常管理中,调动学校心理健康教师的资源,通过开展相关的调研与测评,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心理状况化,并有针对性地做好疏导与帮助,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深入细致、人性化、有成效。同时,通过整合学校资源,高校有必要搭建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创新平台,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多方位育人。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学校心理咨询人员、专业课教师、辅导员乃至学校领导都可以与学生互动交流,通过虚拟平台,让各方成为网络社会学生的良师益友,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排除逆反心理,对教师的教育帮助更加易于接受和认同。通过学校的全员努力,让教学资源共享、教师更好发展、学生更好成长,开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创新的新局面。
作者:张弨 葛楠 单位:石家庄铁道大学 河北传媒大学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文:社会工作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一、挑战:当代社会变迁脉络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困境
(一)思政教育工作理念滞后于时代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增多,全球化使得资本、人力资源、管理、技术等要素的流动穿越了国界。这种多元的文化要素、信息资源、意识形态观念等随着全球化的不可逆转的趋势,注入到生活于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人们的思想和生活。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根据国家意识形态的需要开展工作,是以社会为本位的同化教育,往往片面重视灌输和说教,没有充分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和情感需要,也没有尊重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对大学生高度关注和深感困惑的“热点”“疑点”“难点”问题涉及甚少,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受到影响。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多为“85后”“90后”青少年,在他们身上体现着两种非常鲜明的个性化群体特征:其一,强烈的自我意识、竞争意识、民主意识、求新意识;其二,一定程度的利己主义、享乐主义、和消极偏激。因此,原有的强调传统、单一、刚性、理念和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已难以适应作为思维活跃、思想开放、好奇心强、追求多元价值的大学生群体的需求。
(二)思想政治教育忽视青年学生的个体价值取向
市场经济强调经济理性、利益较大化、竞争等理念,区别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所具有的属性。改革开放以来,市场化进程给中国社会与经济发展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极大地推进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和水平。但是,与之相伴的是,原有的以单位制为核心的共同体生活结构逐渐解体,“国家—单位—个体”三位一体的结构变成“国家—个体”二元结构,中间力量或组织的缺位,导致中国社会的原子化倾向成为现实。同时,市场化导向的经济发展格局,又催生出了明显的个体化社会,即一方面鼓励社会大众创造尽可能多的物质财富,另一方面又将市场的经济理性、物化、功利主义等思想渗透到个体之中。原则上,这种个体化倾向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关注和重视青年大学生的个性发展。但是,现行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相对忽视青年学生的个体价值取向。因此,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出现追求学生个性发展与受集体主义思维约制的矛盾,个体化、个性自由、主体性、自主性与集体主义原则未能得到整合与超越。
(三)消费社会带来的生活方式变革和挑战
国际上先发现代化国家和地区在上世纪已进入消费型社会状态,体现了一种重要的社会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变革。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也日益受到这股消费主义思潮的影响,人们在一定程度上把获取物质消费当作生活的目标,而这些物品的获取未必是出于他们对生活的必需,而是为了获取他们的某种身份认同。由于大学生群体正处于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形塑与生成的重要阶段,他们对这种以消费为导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追求和模仿,极大地彰显了其不同于其他群体的独特特征。但是,现行的高校思政工作并没有有效回应消费主义体现的对于通过消费所追求和获取的身份认同、群体认同等。
二、优势与因应: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重构
虽然社会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属于两个不同的学科体系,且后者是传统上占居主导地位的学生工作手段,但是已有很多学者基于理论分析和实践基础,初步论证社会工作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契合的优越性和可行性。本文认为,社会工作介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回应后者在社会变迁和社会转型背景下所遭遇的困境,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理念优势。
(一)强调服务学生而非教育学生的工作理念
社会工作自诞生之日发展至今,逐渐从单一的慈善救济功能发展成为现代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内容,成为现代社会解决社会问题、维护社会稳定的科学方法与社会制度。“服务为本”的工作理念是社会工作的理论与实践核心。相较于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教育、管理学生为核心的理念,高校社会工作以服务学生为逻辑起点,从而达到育人自育的境界。
(二)强调学生为本而非学校为本的工作重点
社会工作本质上是要重构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促进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共生。在此过程中,社会工作扮演了重要的福利制度功能,以人为本的福利观念成为社会工作实务的重要指南。社会工作在看待和介入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时,能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本来开展工作,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积极适应高校生活、学习、人际交往,以及未来的工作环境。
(三)强调增权赋能而非控制约束的工作导向
增权理论是社会工作学科发展的重要理论成果,其核心在于:挖掘个体自身内在潜力和资源,实现个体权力的本来面目,改善个体在社会关系中的权力状态,促进宏观上的人际和谐和社会公正,最终达致社会的平等、和谐状态。因此,在开展学生工作中,社会工作注重整合学生自身及周遭存在的有利资源,从个体、群体、组织层面,协助学生达至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状态。
(四)强调学生参与而非消极被动的互动机制
社会工作被视为一项福利性行动,这种行动需要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共同成为行动主体、平等参与、协力探寻和应对服务对象所遇问题。因此,“与服务对象一起”成为社会工作的重要实践机制。社会工作在看待学生所遇困境和需求时,强调学生自身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地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需求评量、问题界定、方案设计、服务开展与评估等全过程。
(五)强调发展而非片面僵化的教育目标
社会工作的目标在于帮助有需要的个体、团体、家庭和社区,并进一步整合相关资源,促进各主体的发展,发挥其发展性功能。同时,通过创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维护社会秩序,发挥预防性功能。高校大学生整体上处于身心发展和价值观形塑的重要阶段,发展性任务是大学阶段的核心要旨。因而,社会工作在介入学生工作时,通过积极整合有利资源、促进学生发展,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三、互构与共生:社会工作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逻辑
当前,尽管不少学者呼吁将社会工作理念与方法嵌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中,以发挥社会工作对高校思政工作的补足功能。但是,他们在强调社会工作向高校原有学生工作体制进行嵌入时,更多地强调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强调社会工作向高校学生工作体制的强势嵌入,体现了一种专业霸权主义的倾向;二是强调社会工作的单向嵌入,忽视了高校学生工作体制的接纳、主动导入;三是强调社会工作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二元分离。本文认为,社会工作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事实上可以存在融合互构的关系。在学校场域推动思政工作与社会工作理念、方法之间的相互体验与功能互构,将为大学生提供有别于传统的教育内容和服务体验,有效弥补传统思政模式的不足,回应学生需要,协调和学生个性发展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提高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一)理念互构
在传统学生工作领域,常坚持管理型、约束型的工作理念,如对学生思想、道德、行为等方面的评价更多强调学生对于意识形态的顺从、规则的接纳和秩序的遵守。事实上,培养各种规训和服从秩序的顺从者,并不是我们所期望的教育效果。社会工作坚持尊重与平等、助人自助、服务至上,以及个性化等理念,这些理念本质上坚持“以人为本”,强调参与平等,鼓励服务对象自觉基础上的自主发展;强调服务,尊重个体差异基础上培养社会主义公民。一些研究也表明,坚持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主体性地位、激发学生参与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服务意识和能力,有助于形成教育者与学生之间的平等伙伴关系,为进一步培养现代化公民奠定基础。
(二)功能互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功能在于通过对大学生进行一系列教育活动,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继而指导他们的行动和行为习惯,以成为教育者所期望的群体。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对学生进行政治、道德和思想教化。但是,其在实践过程中常忽视大学生与社会之间的联结机制,忽视调动与大学生个体有关的其他系统和资源来协力助推学生发展。社会工作的工作逻辑在于通过对服务对象处境、问题和需求进行科学、客观、系统的评估,与服务对象一起寻找问题解决之道,帮助他们成功应对生活中出现的困境和挑战,并积极适应社会环境,即实现人与社会的良性互动。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学生工作之中,注重从学生及其周遭环境来看待学生所遇困境和需求,通过整合学生个人、学校、家庭、社区、社会等多元系统环境的互动,共同协助学生成长与发展。
(三)内容互构
事实上,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小学时代就已开始,一直贯穿至大学阶段。学习周期过长,学习内容重复,且与实际生活脱节情况严重。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突破传统框架,形成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内容体系和多元育人形式。相比而言,社会工作没有一成不变的服务内容,从微观层面讲,它借助个案、小组、社区工作为有需要的个体、团体和社区提供专业性服务;从中观和宏观层面讲,社会工作发挥着评估社区需求、整合社区资源、进行政策倡导等功能。社会工作在实践中坚持证据为本原则,通过科学、客观的评估方法,以学生需求为前提,借助生态系统理论、优势视角、增权理论、抗逆力理论等理论和方法体系,为大学生个体、群体,乃至校园提供内容多样、形式多元的专业服务,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四)机制互构
现行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由多个主体几乎同时开展工作,包括“两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学校心理咨询教师等。实施者存在多元且分化的情况,虽然分工明确,但基本上没有形成有效协作的实践机制。现代社会工作注重对多元主体关系的整合,强调多主体之间的合作与良性互动。社会工作介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中,可以有效发挥其整合多元主体优势,调动多元主体积极互动与合作。
四、重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本土化创新路径
如前所述,尽管在主体、理念、功能、内容和机制等维度上,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一些不足,但是社会工作的介入并不否定其作用与优势,而是尊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内在属性和本质特征,调动思政工作相关主体的资源互动与积极合作,以形成社会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的互构格局,共同服务于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
(一)探索和建立主客体之间的平等地位和伙伴关系
在社会工作介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坚持主体互构,意指强调主客体之间的相互形塑、互相作用以及角色互换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有效回应当前挑战并进行创新,需要改变传统上坚守的主客体对立局面,借助社会工作的主客体之间平等关系理念,搭建起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平台,形成师生之间的和谐伙伴关系。只有坚持平等参与和互动,才有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效能。
(二)坚持和施行以学生为本的公民教育实践
强调理念互构,意指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借鉴社会工作的相关理念,逐渐改变原有的管理导向型工作理念,形成服务导向型的工作理念;逐渐改变消极的教育方式,探寻积极的公民教育方式;逐渐改变将学生视为被动的个体,而将之视为积极主动的个体。唯有如此,才是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根本目标的内在前提。
(三)注重学生发展及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
在实践中强调功能互构,意指在未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借助社会工作具有的支持、服务与发展等功能定位,强调对学生的无条件接纳与支持,强调对学生的服务供给而非灌输说教,强调对学生的发展性关怀而非病理性治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有效服务于现代高等教育目标,就必须从自身功能定位上进行创新和变革。
(四)构建符合学生实际需求与多元整合的教育内容
强调内容互构,意指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应该对目前的教育内容和方式进行反思和总结,提炼出有效的教育模式和实践经验;同时,应该借助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和内容体系,对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进行梳理、扩展和整合,加强对学生的社会实践与社会责任教育、社会职业与生涯发展教育、多元文化体系和价值观教育。新的历史时期,需要对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进行多方位的重构与创新,以符合时展所需。
(五)建立多主体之间的协作治理与良性互动机制
强调机制互构,意指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要搭建多元主体之间的互动和合作网络,包括学校层面、“两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心理咨询教师、专业课教师、学生干部、大学生等,对于目前多元主体之间分离的关系格局,有必要汲取社会工作在资源整合与优势互补方面的原则和优势,形成学校多元主体之间的协作治理机制,共同服务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以提升高校培养人才、输送人才的根本目标。
五、结语
总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坚持互构性发展视角,一方面体现了社会工作理念、方法、伦理价值等元素向高校原有学生工作体制的服务输送和服务嵌入;另一方面,也体现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制对上述元素的主动吸纳与积极导入,将形成一种“双向嵌入”的互动关系机制。在此基础上形成社会工作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互构”格局,发挥各自优势,促进学生个人、群体,乃至学校层面的增能目标。也就是说,探索一种多主体相互平等嵌入、协同治理、互动合作的机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创新,也是当代社会工作本土化进程的重要路径。
作者:徐选国 赵环 单位:上海高校智库社会工作与社会管理研究中心 上海现代公益组织研究与评估中心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文: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一、网络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带来的优势
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互联网技术的提高,以及民众生活质量的改善、思想价值观念的改变,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成了较大的挑战,工作难度也随之增大。传统课堂教学沉闷乏味,师生互动性较差,学生容易产生厌学、反感的情绪,思政教育讲座的学生参与率较低,学生缺乏兴趣,讲座教学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部分学校采用学分绑定的方式,强制要求学生接受讲座教育,成效不如人意。针对这些情况,高校应对传统思政教育进行的调整与改革,善于接受新思想、新文化,树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价值观念,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创新教育方式与教育内容,以顺应不断发展变化的时代需要。
(一)通过互联网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为大学生喜闻乐见
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在各个方面都比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更为,而大学生们对互联网思想政治的青睐便是最重要的方面之一。互联网信息的传播方式更能迎合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需要,他们对互联网中的新鲜事物显然更有兴趣。当代大学生已经摈弃了传统书信,转而使用各种数字化方式进行交流。从各类IM工具到电子邮件,从互联网论坛到虚拟社区、讨论区,从微博到SNS社交网站,大学生已经习惯于通过新媒体进行交流,甚至衍生出了互联网“宅”文化:大学生在校时除了上课从不出宿舍,放假时非不可抗力绝不离开家甚至是自己的房间,生活大小事一应通过互联网解决。诚然,这一现象代表着数字化生活的到来,但同时也反映出了当代大学生对互联网的高度依赖性。在这一背景下,各高校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逐渐使学生摆脱对互联网的依赖。
(二)网络思政教育要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
思政教育者要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在及时时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为指导,促进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从根本上实践理论是行动的先导这一价值理念。采用网络传播具体事例的方法,能引起广大师生的共鸣,形成文化认同感,引导学生研究每个事例中所具有的思想观念,提高他们的逻辑思考能力,进而更好地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三)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拥有更广泛的影响力与更迅捷的响应能力
相比旧有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互联网拥有更深刻的影响力、更迅速的响应力以及更大的覆盖范围。就信息传播而言,速度更快、覆盖面更广,其实效性也必然更强。现实中发生的事件在极短的时间内就会遍布互联网各个角落,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宣传正能量与积极信息的优势。在互联网的帮助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掌握了比以往更丰富的资源,也获得了比以往更广阔的舞台,互联网的超时空性将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打开新局面。
(四)更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更多的运用方式
互联网中的海量信息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按照现实情况与大学生特点选择合乎自身需求的资源;互联网的开放性与互动性则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低成本、高效率的沟通渠道;互联网的超时空性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得以摆脱传统工作模式下的种种限制。互联网的上述优点有效改善了以往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单一、内容单调的缺陷,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学习能够与自身专业学习甚至是生活娱乐有机结合起来。总而言之,大学生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相较于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更高效、影响更深远,响应能力也更强,能够随时按照学生思想动态变化作出调整,因此也更为大学生群体所喜闻乐见,获得更好的效果,所以,高校应在下一阶段对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给予充分重视与支持。
二、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运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较为单一
以互联网为基础,将思政教育与网络有效结合在一起,是高校网络思政教育最突出的特点与手段。大学生群体是始终走在互联网时代前沿的弄潮儿,在互联网高度覆盖、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大学生们利用互联网交流、沟通、学习的方式越来越丰富。从最早的门户网站浏览、电子邮件、聊天室到新世纪后兴起的即时通信软件、论坛、SNS网站、博客等等,大学生的互联网社交方式日趋丰富,但相较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互联网应用技术却并未得到长足发展,这一现象主要在两个方面得到体现。首先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用互联网的方式过于单调。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确发挥了互联网即时性、交互性的优势,但却未能认识到其虚拟性背后的巨大教育潜力,导致当前的互联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发展出现失衡。其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并未真正将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应用到位。部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互联网发展、新媒体一无所知,仍在通过最传统的门户网站、互联网聊天室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却并不了解微博、人人网(SNS网站)、微信等前沿互联网新媒体。身为时尚、站在时代浪潮尖端的大学生,他们对互联网中诞生的各种新媒体更感兴趣,适应能力也更强,这与迟迟无法了解互联网新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形成了鲜明对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未能深入研究WEB2.0时代出现的各种新媒体,自身互联网应用能力迟滞不前。例如,在通过互联网沟通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大部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仍然沿袭了以往通过即时通信软件、手机SMS的方式与大学生进行交流,但他们不仅没有在内容上进行创新,连信息的前沿性都难以保障,更无法及时回应大学生在校园论坛中的疑问、意见以及建议。在应用即时通信软件时,仅掌握了文字沟通功能,对多媒体沟通如视像通话不甚了解。综上所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互联网应用以及互联网语言交流上存在脱节,难以真正传播思想政治教育信息。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运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自觉性不高
高校思政教育者队伍主要由党政干部、共青干部、思政教育理论任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构成。要在新世纪开展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首先要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不但要拥有扎实的思想政治理论功底与坚定的政治立场,更要拥有纯熟的互联网应用技巧及相关知识。互联网是虚拟世界,大学生在虚拟世界的行为不能说明其实际思想动态;部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因为不了解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所以顾忌较多,难以深入使用,更害怕自己的一言一行被互联网记录下来,招致广大网民———尤其是大学生们的舆论抨击;另一部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则对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持保留态度,因此也不予采用。从当前情况来看,国内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经被分化为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两大板块。比起线上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愿意开展线下教育,眼见为实地确认自身教育工作收获成果,忽视甚至无视无法亲眼证实教育成效的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不断发展,要求思政教育者具备较高的道德素质与知识能力。要充分发挥网络的信息资源优势,前提是要对网络的特点、发展规律具有一定的认识,熟练对网络的操作与使用。网络的快速发展与思政教育者素质发展之间的不一致性,导致在思政教育者中普遍存在思想观念落后、网络知识缺乏、学习态度消极等问题,因此致使思政教育者对网络片面了解,他们主观认为网络只会让人沉溺,对思政教育的开展百害无一利,在实践工作中运用网络的机会甚少,加上传统教育思想根深蒂固,难以从心底里真正接受网络。另一方面,部分思政教育者由于缺乏对网络知识、操作的认识,在出现思政教育工作问题时,运用网络解决问题的能力较低。实际上,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工作程序与目的,就是以网络为载体,实现对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整理与传播,旨在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与实践能力水平。目前,由于网络信息的复杂性与多样性,致使思政教育者通过网络来收集、传播信息的难度加大。一些思政教育者欠缺收集、研究、总结信息的意识,导致难以详细、的分析过去、现今的发展情况,对未来的教育信息也难以进行的掌握与预测,也不能及时、有效的对外教育信息。加之部分思政教育者运用网络技术的能力较低,不能熟练、快速的操作电脑,致使网络思政教育难以发挥其本身应有的实践意义。
(三)大学生主动利用网络进行自我教育的意识不强
互联网思想教育自学的重点是自觉和主观能动性,然而,在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可以发现:大学生身为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往往在实践中处于被动地位,基本不会主动在互联网搜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中国化成果等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事物的发展是在内因推动、外因帮助下的结果。外因是事物发展的环境,而内因才是事物得以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思想政治教育层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一切作为都只是外因,只有大学生的自学、自省、自觉才是内因。当前,国内大学生自学动力不足,主要是因为:及时,大学生是一个三观尚未成熟、思想多变、叛逆且对一切保有怀疑心态的青年群体,在面对目不暇接的互联网信息时,他们更乐于接受媒体或有心人士编造的阴谋论,满足潜意识的猎奇欲望,而对单调枯燥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存在反感。第二,在学习成绩、专业技能等现实原因的影响下,专业知识成为了大学生学习的重点,而精神文明建设反而成为了他们眼中的次要工作。第三,大学生是一个自我控制能力不足的群体,许多大学生上网就是为了玩游戏、看视频,而不是为了学习。种种因素共同作用下,造成了大学生通过互联网开展自我教育的情况比较鲜见的现象。
(四)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运行所需要的软硬件建设相对薄弱
建立健全与之相配套的软硬件设施,促进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思政教育所用到的场地、设备、设施,即为硬件,本文中所提及到的校园网络平台,也是硬件的内容之一,软件则是指用于网络思政教育的技术,以及软件开发。国内高校互联网事业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处于较为落后的状态,技术水平较低,导致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兴趣不高。与此同时,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应用开发也能够吸引大学生群体,对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兴趣,进而改善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事实上,通过十余年的辛勤工作,国内各高校的校园互联网平台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成效,但同时仍然有许多不足。投资失衡问题最为严重。校园互联网平台建设需要在硬件设备上投入大量资金,许多高校的硬件水平较低,导致师生在访问互联网时常出现服务器响应过慢甚至不响应的问题。但高性能的服务器以及主干网络设备、线路采购需要大量资金支持,且因外来用户访问量较大,导致学生、教师都需要将互联网资源与外人进行分享,这也增加了服务器的负担,甚至导致校园网出现信息安全问题。这种信息安全问题有可能是校园网内部的信息外泄,也有可能是外来低俗文化入侵校园网、互联网骇客入侵、病毒攻击等等,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大学生群体之间的沟通带来了极大不便。鉴于上述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高校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工作与大学生的学习。校园网需要采购更多的外接设备以改善硬软件条件,这些设备都需要大量资金才能到位。当前,许多高校受限于资金,对硬件设备的投入过少,加上当前高校互联网主要是在科研上得到运用,教学工作应用较少。近年来,高校加强了对网络教育的重视,将网络融于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同时也存在些许问题亟待处理,集中体现在教育方式与实践成效上,主要表现为:一方面,高校思政教育网点击量少,吸引力不强,大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没有真正发挥网络思政教育对大学生的引导作用。网络技术的发展,使QQ、微博、博客成为了大学生之间交流联系的重要载体,思政教育者可以通过这些网络平台来了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了解他们的心理动态,与学生沟通,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但在查看学生留言的过程中,思政教育者很少评论跟帖,对学生的问题没有进行及时的引导,缺乏主动意识与责任意识,致使网络思政教育的实施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
三、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在社会、经济、政治等条件作用下导致的,是社会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面对这些问题,高校应深刻认识到其发展的必然性,从根本上掌握其发展规律,以便制定行之有效的方案措施加以解决,更应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患于未然。
(一)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多元化,冲击网络思想政治教肓
从学生角度来看,由于当代大学生多数出生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因此其成长环境决定了他们的思想理念、思维逻辑、知识结构甚至是伦理认知都与以往的大学生存在较大差异。当代大学生显然对各类事物的包容力更强,价值观更为多元,对文体娱乐的兴趣远超对政治的兴趣,这些特点都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面对更多、更严峻的挑战。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学生无论愿不愿意,都要坐在讲台下听讲;无论认不认真,都能够接受程度不一的思想政治教育讯息。但在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学生不再受现实课程的约束,也不可能主动去寻求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而是参与趣味性更强的游戏、视频、音乐等活动。从源头上看,造成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多元化的原因繁多,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仍然是外部环境的变迁。中国在改革开放后的三十余年里,经济、社会、政治、文化都受到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极大冲击,受到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多数出生并成长与上世纪九十年代,这是中国社会发展速度最快、文化最丰富多彩的“黄金十年”,这也造就了价值观多元化、思想包容性强、逻辑思维方式多样、个性鲜明甚至张扬的“90后”大学生。在了解这一点后,互联网中出现的大量“宅文化”“隐蔽青年”现象以及各种恶俗文化的流行,也就逐渐成为了见怪不怪的平常事。诚然,这些现象或多或少反映了当代大学生作为青年的不成熟与冲动,但追根溯源,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还是我国特殊历史时期社会转型的具体体现。与此同时,我们不但可以看到身为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大学生受到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影响,出现了种种怪象,甚至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教师,同样在此影响下常常出现令人尴尬的口误、认识错误等等问题。
(二)网络放大了社会阴暗面
高校思政教育问题是社会、历史、政治、经济等因素共同发展的必然结果。从某种层面上看,这些问题会长期存在于某个时间阶段中,且会出现严重加剧的情况,鉴于此,也应深刻认识到这样一个事实,这些问题会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之中逐渐得到解决,但同时也会受到网络虚拟性、高效性、广泛性、开放性等特点的影响,而随之趋于严重化、扩大化,甚至被不法分子所利用,最终导致社会突发事件的发生。加之大学生正处于思想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易受不良思想观念的影响,这就进一步加大了网络思政教育工作开展的难度。在网络思政教育开展的进程中,通常都会出现思政教育者网络意识偏低、思政教育流于形式、实践成效不高等现象,部分高校软硬件设施落后,难以适应思政教育发展的要求,严重阻碍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进程。
(三)学生网络道德意识弱化
出生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当代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缺乏手足之间的关怀和交流,而在中学时期又因学业竞争的巨大压力缺乏休闲时间,即便学校放假也必须要在各种补习班、家教中接受继续教育,所以,对缺乏手足之情的大学生而言,唯有通过短时间的上网冲浪放松精神。进入高校后,从前过大的学业压力突然减少到一个极低程度,使得许多缺乏自我控制能力的学生整日沉迷于互联网,成为了网络“宅青年”。由于大学生的社会阅历、生活经验都较浅,且处于三观尚未成熟的青年时期,所以他们的意识会受到互联网中各式各样文化产品、意识形态所影响,极大扭曲了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及认知,这种扭曲对于心理尚处于成长阶段的大学生而言是毁灭性的。与此同时,中国当前正处于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重要阶段,大学生思想理念、道德伦理都处于冲撞、动荡状态,大学生群体的判断能力与思辨能力都正在成长时期。在这一阶段长期深入互联网当中,容易被互联网中各种相互冲击甚至彼此矛盾的思想理念所误导,加上国内互联网道德伦理教育尚未形成体系,导致当代大学生对互联网伦理道德的认识相对模糊,甚至未能意识到互联网虚拟空间也需要道德伦理来维持基本秩序。综上所述,可以看到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诸多问题。高校应该深刻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不但要了解问题,更要详细研究问题的成因,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在我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的情况下,国内的经济、社会、文化、政治都必然会得到更好的发展,困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各类问题的根本原因也会随着时间推移而淡化乃至消解。在根本原因淡化消解后,所有的问题也就不再是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终将在互联网的帮助下成为具有时代气息的教育事业。
四、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迎接挑战,抓住机遇,是摆在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的主要课题。
(一)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发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寻找广受大学生乐于接受的信息传播手段,让大学生能够顺利接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充分运用网络技术实现与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良好互动,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渠道。譬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在一些SNS网站(如人人网、校内网)上与学生建立良好的私人关系,以轻松、非官方的话语与大学生进行沟通。要对互联网信息筛选方式进行创新。互联网的包容性、开放性决定了海量互联网信息当中必然有一些低俗内容,这些内容将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产生负面影响,所以,创新互联网信息筛选方式便成为了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迫在眉睫的重大任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与专业人员合作开发一款基于关键词技术、兼具互联网舆论监控与屏蔽、分析功能的程序,追溯大学生互联网言论的起源点,及时屏蔽虚假信息以及低俗、不良内容。与此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应在互联网中建立互联网不良行为投诉窗口,为大学生提供举报互联网不良信息及行为的渠道,并通过及时回应大学互联网环境。要创新互联网舆论引导手段。互联网信息传播有其基本特点,而校园网舆论的特点则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息息相关,这也就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深入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找出当代大学生最青睐的信息平台,了解他们对事物判断的取向与标准等等,再综合形成校园互联网舆情基本规律。通过校园BBS、校内网、微博等广受大学生欢迎的网站来传播有关社会问题的多媒体信息,并引导大学生正面、客观看待社会问题,实现引导舆论的目的。要创新校园互联网实时监控手段。由于互联网是一个时效性极强的信息平台,信息传播速度极快,要开发一款能够及时分析、筛选、拦截互联网不良信息的程序,并使用自然人把好信息的一关。高校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就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传播优势,通过互联网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所以,在互联网中唱响主旋律,就是要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加大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运用力度,通过互联网增长大学生的见闻,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性。要在创新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对传统的线下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创新。当代社会是一个价值观多元化的社会,而网民们在互联网中的行为或多或少都能够反应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伦理道德水平,而其伦理道德水平则由学校、教师以及家长的教育程度相关。除此之外,更要创新互联网团体心理健康援助体系。在大学生使用互联网进行沟通的过程中,涉及的心理问题是多方面的,而互联网也能够为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提供各个角度的解读和帮助,其援助之广泛性是传统心理辅导难望项背的,这一点也正是大学生互联网团体心理援助体系所需要充分利用的,要通过聊天室、IM系统、微博、微信等互联网平台实现个性化心理咨询。
(二)加强校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
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开展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技术的发展,给高校网络思政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思政教育方式已难以满足社会发展与大学生思想文化的需要,对此,高校应重点培养一支思想道德高尚、知识文化储备足、实践工作能力强、创新思维强的网络思政人才队伍,进而推动网络思政教育的发展进程。师资力量的强弱是决定思政教育成效高低的关键,思政教育者应积极参与高校开展的培训教育课程,以提升自身的网络意识、网络操作能力与教学能力,为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的组织保障。《网络意见》中强调,要加大对网络思政教育队伍的培训力度,建立健全网络思政教育的工作机制制度,从整体上掌握网络的发展规律与发展特点,把握网络思政教育的发展方向。网络信息具有复杂性与多样性,加之大学生正处于思想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必然会受不良信息、垃圾文化的影响,对此,思政教育者应在学生接触到这些信息之前,对网络信息进行筛选、分类,确保传播信息的健康性与正面性,这就要求思政教育者提高自身的信息辨识与网络操作能力,及时对信息进行获取、处理、反馈,帮助学生搜索、选择正确的信息,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校园网络建设中去,实现师生之间的真正交流与活动,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的生活、学习情况,掌握学生的心理、情感动态,以便制定更具针对性与可行性的课程教学计划,从根本上遏制不良信息的传播。要确保上述目标的实现,应从下面几点做起:及时,提高思政教育者的网络操作能力,及时对信息进行收集、处理、传播、反馈,遏制不良信息的传播,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到校园网络建设中来。第二,加强对网络基础知识的学习和了解,浏览大学生点击率较高的网站,尝试通过网络来实现教育大学生的目的,占据网络舆论的主导地位,使高校思政教育与大学生思想发展一致,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与科学性。第三,将网络教育与课堂教学有效结合起来,网络教育可以弥补传统教育模式的不足与缺陷,思政教育者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到更多学生的动态信息,学生更能畅所欲言的表达自己的意见与观点,思政教育者根据网络反馈回来的问题,能更有针对性的去予以解决。加大对高校思政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进行:及时,加大对思政教育者理论、道德、政治素养等方面的建设力度,思政教育者的道德文化水平能对思政教育工作开展造成直接的影响,思政教育者应认真钻研、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整体上把握网络舆论与社会主流思想的发展特点,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深入探究思政教育的发展规律,引导大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思想价值观。第二,增强网络思政教育者的网络道德素养。思政教育者要真正意识到网络基于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对自我定位具备清晰的认识,明确在网络条件下,思政教育与自我能力应进行相应的改变与提高,积极参与网络知识培训课程,为思政教育者提供更多学习、进步和提升的机会,以便更好地适应网络技术发展的需要。第三,增强思政教育者的网络知识储备与操作能力。思政教育者要占据网络主导地位,将网络有效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当中,通过网络来完成信息的监控、辨识、筛选、处理、反馈等环节,同时还要定期对校园网站进行维护、更新、管理,提高思政教育的工作效率。
(三)建章立制,强化监督管理,严格规范高校大学生的网上行为
在互联网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在两个领域展开,及时个领域是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第二则是大学生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在信息技术与电子集成技术不断发展的当代社会,互联网已然成为大学生进行社会交际活动的主要领域。互联网信息的复杂性、海量性、私密性导致互联网道德失范甚至是违法犯罪行为屡见不鲜,如非法窃取他人信息、攻击他人互联网设备、互联网诈骗、传播虚假信息等等。针对这一情况,政府、学校、社会应该形成合力,共同加强互联网监管工作,预防不良信息造成负面影响。具体来说,要从下列三点上开展相关工作:首先,加快互联网立法进程,以严谨的法律法规约束大学生的互联网行为。强化大学生互联网行为监管,对不良信息坚决予以屏蔽,营造良好的互联网环境,通过严厉的处罚震慑大学生的互联网失范行为。其次,建立健全高校互联网管理规范,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大学生能够严格依循该规范进行互联网活动。制度建设是高校互联网安全工作中最关键的环节,应体现在大学生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内容中。互联网管理规范涵盖了互联网安全权限等级以及权限行使范围;制定互联网管理系统的操作规范以及工作制度等等。要明确各个管理岗位的职责与权限等等。,要大力弘扬文明上网、健康上网的互联网精神。要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大学生了解文明上网的重要性,并介绍一些与大学生特点相契合的站点,培养文明上网意识。
作者:黄艳 单位: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文:高校大学语文与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一、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在当前的发展背景下,当代大学生正面临着互联网信息化的发展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同样受到网络以及各种新鲜事物的冲击,其中包括娱乐文化、非主流的意识形态以及文化自卑的心理等社会负面因素。这种因素的产生,影响深远,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实效,损害大学生价值观的建立。因此,这就需要高校深入剖析大学生思想价值观,探索产生问题的具体原因,寻找合理的教育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二、大学语文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具体优势
(一)具备隐性教育功能
在进行大学生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是根本内容,同时也是德育教育开展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大学生各个方面具有密切联系,能够对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的发展产生影响。大学语文作为整个大学教育阶段的重要必修内容,其自身的认识性、审美性以及教育性等功能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并且其中包含着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大学语文在进行不同作品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表现出一定的导向性作用,其中还包括育人功能以及启发功能。大学语文当中的作品分析,都是我国古代文化价值的具体体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我国古代人民的劳动结晶。教师通过大学语文内容进行分析,阐述具体的时代背景、艺术特点等内容,有助于大学生理解不同时代的思想观点、不同作者的人格魅力以及不同文章的深刻内涵。此种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够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这种隐性的思想能够为大学生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认同感与思想共鸣,潜移默化的接受思想政治方面的内容。
(二)拥有丰富教育资源
大学语文具备丰富的教育资源,能够为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开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性条件。对于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具体而言就是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进行教育工作的开展,将爱国主义的根本内容作为教育的核心,通过公民的基本行为规范作为基础性内容进行保障。只有在多方位构建的机制体系,才能够保障大学生真正的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魅力。大学语文涵盖的具体内容较为广泛,无论在空间层面还是时间层面都不存在明显的距离与界限,能够保障大学生获得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感受不同时代的思想文化精神以及思想内涵。如孔子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孟子的“得道多助”等内容对于大学生人生观的树立具有重要作用;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仅能够保障大学生转变世界观以及价值观,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大学生爱国思想的热情,从而认识自我、认识世界。
(三)营造教学情景
想要使得大学生充分理解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具体内涵,促进学生对于这一晦涩难懂的根本性理念进行理解并掌握,理性与情感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能够充分的展现语文教学当中的独特魅力。现如今,大学生受到社会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自身的个性化逐渐凸显,对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存在一定的排斥心理,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开展。而大学语文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同,大学语文的内容并不是政治家进行单一的论述,而是不同的学者在不同历史时期总结的相关经验以及编写的作品。通过的作品以及具备爱国主义情怀的文章,表现出崇高的思想品质的内容,能够树立榜样作用。并且通过文章内容的深入分析,能够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明显的提升。同时,作家营造出的良好环境,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将学生带入到思想情境当中,更好的理解思想内容,感受语言的魅力。
三、提升大学语文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展途径
大学语文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并且在现代教育发展过程中,如何将思想政治内容与学科之间进行有效结合已经成为发展必然。而大学语文恰恰具备这一的特点,能够保障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在大学教育体系当中完善大学语文各项内容,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能的提升,满足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求。
(一)发挥传统文化的激励作用
在大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其中不泛英雄人物的事迹,能够充分的表现出英雄人物的爱国情怀,传达并弘扬先辈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使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得到传递。这能够在根本上激励大学生的爱国热情,掌握向先辈学习的精神,不断的提升思想教政治素质,增强服务社会以及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品质。在我国传统的影响下,重视当代大学生人才建设德才兼备的同时,还应该重视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在大学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激励作用,将的英雄人物作为榜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素养。
(二)合理编排大学语文教材
大学语文的开展,教材是关键组成部分,合理的教材编排,才能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效能产生促进作用。的大学教材,能够合理的通过不同时期的文章以及不同时期的研究思想进行合理编排,保障文章的教学过程是由浅入深,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顺应教材的编排内容感受思想政治教育。保障学生接受作者的观点、丰富学生情感认知、开阔学生视野、陶冶学生情操,从而引发共鸣,激发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素质提升的欲望。反之,如果将我国传统文学史当中,各种思潮的相互动荡相互影响,以及反动势力通过反动思想的文学作品出现在大学语文的教材当中,将严重的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由于当前网络逐渐普及,不良的人物形象以及作品充斥着当代大学生的生活。面对众多挑战与质疑,如何将大学语文教材进行编写,并体现出其中的重要价值至关重要。
(三)创新教学模式
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往往采用与教师传授知识为主,这一方面的内容也是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时出现排斥心理的根本原因。因此,想要突出大学语文教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在大学语文教学方面需要创新教学模式。而课堂教学是现代教学的重要内容,创新教学模式需要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因此,在大学语文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大胆创新,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将语文知识内容与思想政治内容进行紧密结合,保障将思想政治内容融合在大学语文的教学模式当中,展现出思想政治的具体内涵,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较大化。
(四)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大学生的积极性能够在一定程度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如果主体因素不能够发挥实际的效果,外在因素的效果将难以发挥。只有在进行大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作用力,才能够引导学生感受语文教学当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时,应该充分的利用丰富的资源,将大学语文作为基点,实现对内容方面的充分拓展,感受更为广阔的语言魅力。
四、结论
综上所述,大学语文的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结合的状态,对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能够实现高校发展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效化以及语文教学的多元化。因此,进一步探索大学语文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能够满足高效人才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要求,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具有积极影响。
作者:符昌昭 单位:琼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文: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1自媒体的概念
随着“自媒体”这一概念的不断研究和深化,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于2003年7月联合撰写关于自媒体(WeMe-dia)的研究报告,在其中将自媒体明确定义为“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自媒体作为一种基于WEB2.0的新型信息技术成果,具有多元化的传播内容、多维性的传播渠道、开放式的传播维度、多样性的传播手段等特点,使过去封闭的由政府和传媒机构来主导,演变成为“人人都是记者”的开放且日渐成熟的媒体生态环境。也正是由于每一位网民都可以充当新闻事件的报道者,一些并不具备基本媒介素养的网民,或者出于从众心理,使得自媒体也出现了管理滞后,混淆大众视听等问题。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朝气蓬勃,勇于接受新鲜事物的挑战。随着个性意识的不断增强,渴望发出自己的声音,成为大学生在成长和成才道路上的积极追求。自媒体时代正是顺应了这一潮流的发展趋势,通过博客、微博、网络社区、论坛、BBS等网络媒介形式,他们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针对一些社会问题发表言论。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成长进步的平台,如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和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以顺应自媒体时代的发展潮流;如何以校园主流网络舆论去引导自媒体时代多种网络亚文化的发展等等,都需要将自媒体的发展很好地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工作中,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自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自媒体时代,各种媒体信息“爆炸式”地出现,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发挥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高校正积极寻求解决思路和途径,但其实际效果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应完成的任务之间仍存在明显差距,主要表现在:及时,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使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者、传播者和接受者。但由于信息传播的高速化、碎片化特征,使得信息在整个运行过程中难免出现偏离事实真相的状况,甚至产生恶劣的影响。这种状况与社会网络信息的健康发展已不相适应。因此,网络信息监管问题对社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高校当中,大学生作为朝气蓬勃的新一代,人生观、价值观正不断趋向完善。并且大学生占网民中相当一部分。一般情况下,他们通过电脑、手机等方式上网来了解国内外大事,以及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来开拓眼界,增进对时代的理解。但由于网络上存在一些有失偏颇的信息,很有可能会对他们的思想观念形成强烈冲击,使他们过分追求表象性的事物,造成严重的后果。这种情况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学生自我识别和自我判断信息的能力不足,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学校缺乏对信息的引导。这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途径、方法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二,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本应随之完善和发展。但事实上,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滞后于社会发展,理论脱离实际,成为“空中楼阁”。同时,“填鸭式”的授课方式的弊端也越来越显现。例如,学生个体特性易被忽视,极有可能引起受教育者的逆反心理,无法真正达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另外,在过去相当长时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被过分强调,期望多种途径,多个层次,多管齐下。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这种只强调形式而不注重内容的教育方法便愈发显得不合时宜。长此以往,就出现内容与形式不相一致的现象。这种状况的出现势必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发挥。第三,现代科学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使高校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多元化,他们不再单纯依靠课上教师的授课来增加各方面知识的了解。互联网上各种信息生动形象、丰富多彩,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大学生顺应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记者”的发展潮流,他们更愿意从网络上获取信息,增进对社会和世界的交流和沟通。这种趋势的出现更好地彰显了大学生一代自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增强。伴随大学生逐渐接受和顺应这种获取和信息的渠道,就会出现他们在实际人际交往和人际沟通中的障碍。例如,在遇到生活和情感等方面的难题时,大学生倾向于通过QQ空间、微博、BBS等途径去吐槽,以取得其他人的关注,而不是去和身边的朋友去面对面的倾诉和沟通,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3自媒体时代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途径
针对自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存在的状况,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及时,社会相关部门应当加强信息监管。自媒体的发展,使“人人都是记者”。每一位公民都可以充当新闻的者和传播者,呈现出“时时可爆料”的传播态势。一些社会人士通过网上论坛、微博、博客的形式,号召网民团结起来去做社会公益事业,传递爱心,使高校大学生也积极响应,努力投身进去,发挥正能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也有一些负面新闻的出现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消极的后果。首先,通过法律来规范互联网信息活动,使网络世界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和信息受到法律的约束和制约。目前,针对网络谣言容易扰乱破坏经济和社会秩序,甚至引起社会动荡的情况,国家下大力度针对网络谣言散布者进行严惩,使他们受到应有的处罚,体现了我国社会相关部门对互联网信息监管的决心和信心。同时,应通过普法教育等形式号召广大网民遵守网络信息安全秩序,从自身做起,共同营造理性、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高校应积极顺应这种网络信息安全发展趋势,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第二,高校应当注重信息引导。作为培养大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阵地,首先,高校应积极顺应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调整自身的管理机制,适应自媒体时代大学生获取信息途径多元化的发展潮流,加大校园网的开发力度。采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呈现学校的学术交流活动、教育教学内容、学校党建与学生工作等的进展情况。同时,适当地公开一些学校中高层领导的博客、微博、微信等信息平台,通过对学校工作、学生工作等的跟踪报道,引导学生去关注;学生中的意见领袖可以先在同学中收集意见,总结整理,对学校相关部门提出质询,在校园网上进行公示,促进问题的解决。其次,学校可定期组织校园网络信息活动,针对一些具有影响力人物的微博、博客来评选“我最喜爱的博客”、“受欢迎的微博”等,增进学生表达个人意愿的勇气和信心。再次,在这场自媒体的热潮中,学校的思政工作者应积极顺应,通过学校组织培训等形式,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做好学生工作,关心学生在自媒体时代心理和行为上的变化,进行积极的引导和教育。通过学校各个部门之间密切配合,使信任真正成为自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基础,也成为师生间交流和互动的前提。第三,教师应当结合自媒体的发展改进教学活动。随着自媒体时代数字技术发展和信息传播途径多样化,作为一位高校教师,仅仅依靠过去传统的教学方式越来越显得不合时宜。学生无法对教学内容感兴趣,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因此,作为教师自身,首先应当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关于现代化教育技术方面的培训,认真学习和领会,争取在进行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效运用这些方法,提高教学效率,避免课本知识和实践“两张皮”的现象。同时,教师应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以身作则,为学生形成榜样示范效应。其次,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教学内容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根据自媒体的飞速发展和学生思想认识、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的变化,将传统的授课制与现代信息传播方式相结合。再次,仅有好的教学手段,没有新的教学内容同样无法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发挥。教学内容的更新应跟随自媒体时展的步伐,与时俱进。这就需要教师直接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和对学生进行信息传播方面的引导。在面向全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结合各专业学生的教学研究方向,教师应适当加入在自媒体时代对信息与传播规范方面的教学内容。通过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渐加深对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
4结语
在全球化的影响下,伴随经济的迅猛发展,多元价值观的大量涌现,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冲击也越来越大。如何提高大学生对多重标准的判断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尤其是处于自媒体发展迅速、信息爆炸的时代,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现实问题。高校要充分认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逐步形成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从而培养出发展的新一代创新型人才。
作者:郝艺婷 单位:山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我国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一、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涵
1、高校教师的特点
我国高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定位为特别权力关系,这种管理和服从关系模式下.学生成为师生关系中被动接受知识传授和管理的一方多数大学的校、院(系)、班三级学生管理的工作重心是用严格的校纪校规来规范、约束学生的行为。以一种管束学生的强制性态度和检查、监督的方式对待学生,而忽略了启发、引导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在这种管理方式下,学生缺乏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和自我管理的主动性,那些外在的各种社会规范,不仅很难内化为他们的自觉要求,而且容易引发学生与管理者的冲突。影响师生关系的和谐,并使管理工作的效率大打折扣。
2、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义
思想政治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决定着教师的理想、信念和立场,而这些又影响着教师教学工作的开展。因此,必须对教师进行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正确的态度对待教学。在现阶段,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包含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社会主义教育、国防安全教育、民族团结教育、时事教育、理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1]。因此,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务必要调动高校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发展观,从人的需要出发,根据高校教师的思想特点,认真审视高校教师的合理需要,并开创性地开展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分析
1、高校老师的思想现状
金融危机之后,经济复苏,很多人将“生产力”与思想政治工作对立起来,致使思想政治工作在此时稍被减弱。
2、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环境来看,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总体很好。
由于外部社会的各种因素,加之市场经济的推动,高校教师工资、福利待遇等分配制度的改革使一部分政工人员觉得不被重视,在工作上受到冷落,工资待遇、晋升机会、住房以及奖金方面皆不如专业教师。所以,很多政治工作者存在失落感,不安心本职工作,觉得本行“没前途”。而前高校职称评定基本上是按照教学工作量和科研数量和质量(譬如说是发表刊物论文)来确定晋升或评优,而在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块功效不明显。
3、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来
因为大部份教师工作繁忙,课种多,课时多,工作压力极大,很少参加政治理论学习。少数老师甚至对政治理论学习不感觉趣,认为自己把本质工作做好即可。为此,导致教师大搞科研学术,对思想政治教育则“及格”就行,甚至忽视师德等方面。
4、从高校思想政治的内容、方法、和针对性
从本角度来看,还存在覆盖面不。解决问题思想滞后,教育内容及方法相对陈旧,与当前社会现状不符,也太过理性化,无人性温暖等一系列问题。导致许多老师对学生工作亦是如此。很多高校未把教师师德和业务二者关系位置摆对,导致很多高校还用业务来衡量,这从某种意义上就导致了高校教师重业务、轻思想,同时由于考核评价机制的不完善,过于宏观,致使把思想政治教育定位于形式,用不着接受专门统一,与时俱进的思想政治教育。
学校是教育产品的提供者,而学生是消费者。对学校办学成败最有发言权的应该是消费者,他们有自主选择产品的权利。如何提高自己的产品质量,较大限度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在教育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这是摆在高等学校面前紧迫而艰巨的任务,也是其应尽的义务。为此,应该加大力度对高校政工作者和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加大方针,扩大教育的覆盖范围。
三、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措施
1、领导管理体制
政工领导应该在此加深重视度,统一思想以及思想教育工作路线,在管理上形成良好的机制。在其实施过程当中,应该首要解决高校各级领导的思想认识问题。只有领导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上有了必要和严肃积极的认识,从学校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战略角度来看待工作。这是作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保障。在此基础之上,领导之间应该积极配合,形成抓管统一的教育机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建设,调动各方面配合干部,提高管理,责任教育等效力。建设一支自主解决问题并且素质高,理论强的高校政工队伍。时常更新自身知识,长期对直接工作者培训,使他们的教育方法加强,人性、多元化。
2、工作原则、方法、及基本途径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可以在坚持过去政治导向的基础之上应该结合时代,社会以及专业的特点,增加自身的各方面知识,并且做到与时俱进,定期更新。如:增加自身在经济、法律、管理、人文等各方面的新知识和有利于教师发展的新思想、新知识。尤其是增加绪多现代化的企业制度理论,市场经济理论,收入分配制度以及员工保障制度等方面知识。挖掘潜力,优化专业教师资源,合理分配工作,缓解教师紧张与压力。同时给予人性温关怀,做到教师身心与身体,工作节奏和工作环境的和谐,树立成就感,提倡无私奉献精神,增加教师对工作成就感的满意度,使其身心愉快的投入工作。
3、教育内容丰富创新
学校成立教师心理咨询处,指导教师个体进行自我调节,自我放松,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引领教师视野。正确的对待竞争、晋升、福利待遇、工作量等方面的关系。在教师关系之中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同时,学校应该定期举办一些专题讲座,为教师各方面的需求提供必要条件,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加人性化。在以上基础之上,还必须抓好四个教育:
1).用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统筹全局,树立科学发展观。更新学习方法,将理论结合现实情况,提倡教师奉献精神。
2).抓好自身的人生观、世界观教育,提倡老师的奉献精神。
3).加强老师品德、作风的教育,建立符合自身特点的职业道德规范。
4).加强八荣八耻教育,教师要带头贯彻八荣八耻教育,在学生之中做到带头作用,提高教师的工作荣感和教育积极性。
在做好以上教育方法的基础之上,我们还可以深入开展学校“职工之家”活动,深入了解我们教师生活上的关系,的谐教师之间关系。并且可以弘扬爱国主义,加深中华传统民族主义精神。树立尊师重教的优良风气和团结成信,师生共荣的校园文化气氛。同时,我们还可以在此活动上,进一步维护职工合法正当权益。使职工的工作问题或生活问题可以得到解决。我们可以在这个环境之中,努力解决教师反映的问题。也可以开展丰富的体育活动,煅炼教师的身体,使教师在工作中保持健康,以及旺盛的工作状态。
4、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考核
教师职业的定位在于教书育人,在这点上大部分教师把两者截然分开,更侧重于教书,从而把专业与职业混淆不清或者截然分开。很多教师认为育人做与不做都一样,甚至认为育人是政工、辅导员或思政教师的事。所以,作为管理者的校方要明确学校教书育人的具体目标,把育人的目标具体化、现实化,强化党关于教育的政策方针和法律法规的宣传、贯彻,同时制定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具体规章制度,规范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应达到的标准,养成职业道德纪律。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文: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一、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涵
1、高校教师的特点
我国高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定位为特别权力关系,这种管理和服从关系模式下.学生成为师生关系中被动接受知识传授和管理的一方多数大学的校、院(系)、班三级学生管理的工作重心是用严格的校纪校规来规范、约束学生的行为。以一种管束学生的强制性态度和检查、监督的方式对待学生,而忽略了启发、引导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在这种管理方式下,学生缺乏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和自我管理的主动性,那些外在的各种社会规范,不仅很难内化为他们的自觉要求,而且容易引发学生与管理者的冲突。影响师生关系的和谐,并使管理工作的效率大打折扣。
2、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义
思想政治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决定着教师的理想、信念和立场,而这些又影响着教师教学工作的开展。因此,必须对教师进行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正确的态度对待教学。在现阶段,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包含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社会主义教育、国防安全教育、民族团结教育、时事教育、理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因此,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务必要调动高校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发展观,从人的需要出发,根据高校教师的思想特点,认真审视高校教师的合理需要,并开创性地开展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分析
1、高校老师的思想现状
金融危机之后,经济复苏,很多人将“生产力”与思想政治工作对立起来,致使思想政治工作在此时稍被减弱。
2、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环境来看,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总体很好。
由于外部社会的各种因素,加之市场经济的推动,高校教师工资、福利待遇等分配制度的改革使一部分政工人员觉得不被重视,在工作上受到冷落,工资待遇、晋升机会、住房以及奖金方面皆不如专业教师。所以,很多政治工作者存在失落感,不安心本职工作,觉得本行“没前途”。而前高校职称评定基本上是按照教学工作量和科研数量和质量(譬如说是发表刊物论文)来确定晋升或评优,而在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块功效不明显。
3、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来
因为大部份教师工作繁忙,课种多,课时多,工作压力极大,很少参加政治理论学习。少数老师甚至对政治理论学习不感觉趣,认为自己把本质工作做好即可。为此,导致教师大搞科研学术,对思想政治教育则“及格”就行,甚至忽视师德等方面。
4、从高校思想政治的内容、方法、和针对性
从本角度来看,还存在覆盖面不。解决问题思想滞后,教育内容及方法相对陈旧,与当前社会现状不符,也太过理性化,无人性温暖等一系列问题。导致许多老师对学生工作亦是如此。很多高校未把教师师德和业务二者关系位置摆对,导致很多高校还用业务来衡量,这从某种意义上就导致了高校教师重业务、轻思想,同时由于考核评价机制的不完善,过于宏观,致使把思想政治教育定位于形式,用不着接受专门统一,与时俱进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校是教育产品的提供者,而学生是消费者。对学校办学成败最有发言权的应该是消费者,他们有自主选择产品的权利。如何提高自己的产品质量,较大限度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在教育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这是摆在高等学校面前紧迫而艰巨的任务,也是其应尽的义务。为此,应该加大力度对高校政工作者和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加大方针,扩大教育的覆盖范围。
三、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措施
1、领导管理体制
政工领导应该在此加深重视度,统一思想以及思想教育工作路线,在管理上形成良好的机制。在其实施过程当中,应该首要解决高校各级领导的思想认识问题。只有领导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上有了必要和严肃积极的认识,从学校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战略角度来看待工作。这是作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保障。在此基础之上,领导之间应该积极配合,形成抓管统一的教育机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建设,调动各方面配合干部,提高管理,责任教育等效力。建设一支自主解决问题并且素质高,理论强的高校政工队伍。时常更新自身知识,长期对直接工作者培训,使他们的教育方法加强,人性、多元化。
2、工作原则、方法、及基本途径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可以在坚持过去政治导向的基础之上应该结合时代,社会以及专业的特点,增加自身的各方面知识,并且做到与时俱进,定期更新。如:增加自身在经济、法律、管理、人文等各方面的新知识和有利于教师发展的新思想、新知识。尤其是增加绪多现代化的企业制度理论,市场经济理论,收入分配制度以及员工保障制度等方面知识。挖掘潜力,优化专业教师资源,合理分配工作,缓解教师紧张与压力。同时给予人性温关怀,做到教师身心与身体,工作节奏和工作环境的和谐,树立成就感,提倡无私奉献精神,增加教师对工作成就感的满意度,使其身心愉快的投入工作。
3、教育内容丰富创新
学校成立教师心理咨询处,指导教师个体进行自我调节,自我放松,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引领教师视野。正确的对待竞争、晋升、福利待遇、工作量等方面的关系。在教师关系之中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同时,学校应该定期举办一些专题讲座,为教师各方面的需求提供必要条件,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加人性化。在以上基础之上,还必须抓好四个教育:
1).用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统筹全局,树立科学发展观。更新学习方法,将理论结合现实情况,提倡教师奉献精神。
2).抓好自身的人生观、世界观教育,提倡老师的奉献精神。
3).加强老师品德、作风的教育,建立符合自身特点的职业道德规范。
4).加强八荣八耻教育,教师要带头贯彻八荣八耻教育,在学生之中做到带头作用,提高教师的工作荣感和教育积极性。
在做好以上教育方法的基础之上,我们还可以深入开展学校“职工之家”活动,深入了解我们教师生活上的关系,的谐教师之间关系。并且可以弘扬爱国主义,加深中华传统民族主义精神。树立尊师重教的优良风气和团结成信,师生共荣的校园文化气氛。同时,我们还可以在此活动上,进一步维护职工合法正当权益。使职工的工作问题或生活问题可以得到解决。我们可以在这个环境之中,努力解决教师反映的问题。也可以开展丰富的体育活动,煅炼教师的身体,使教师在工作中保持健康,以及旺盛的工作状态。
4、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考核
教师职业的定位在于教书育人,在这点上大部分教师把两者截然分开,更侧重于教书,从而把专业与职业混淆不清或者截然分开。很多教师认为育人做与不做都一样,甚至认为育人是政工、辅导员或思政教师的事。所以,作为管理者的校方要明确学校教书育人的具体目标,把育人的目标具体化、现实化,强化党关于教育的政策方针和法律法规的宣传、贯彻,同时制定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具体规章制度,规范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应达到的标准,养成职业道德纪律。
其具体考核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A、考评内容
1).组织管理方面:组织领导、管理运行、队伍建设、经费使用、设施设备等。
2).学生党建方面:党支部建设、党员教育、党员先进性、入党率等。
3).学风建设方面:是否明确目标责任、营造学习氛围、日常教育管理、率、及格率、深造率等。
4).就业工作方面:就业工作制度、就业指导和服务、开拓就业市场、变业招聘活动等、以及就业率等。
5).团学工作方面:团建工作、文化科技活动、社会实践、学生会、研究生会工作等。
6).专项工作方面:心理素质教育、资助工作、专题教育、违纪率等。
B、考评办法
1).考评时间: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考核评估按年度进行,每年考评一次,一般春季学期开学初进行。
2).考评方式:评委听取学院工作汇报、查阅学院提供的材料,然后根据我校相关规定成立工作考评委员会,负责考评工作的统筹协调和监督。考评委员会成员由党委主管校领导、学生工作部、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学生资助中心、校团委、党委组织部、教务处、各学院学生工作负责人共同组成。
C、表彰奖励
根据测评结果,对总分前三名与的工作者给予相关奖励。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由抽象转化为具体、生动,由少数人掌握到被大众熟悉和理解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就是理论掌握群众,是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向人民群众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让人民群众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或者说,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使广大人民群众和当代青年,能够普遍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普遍具有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的修养。从我国的教育方针来看,高校是培养德才兼备、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和思想道德素养的人才。为了保障高校培养出来的是社会主义事业而不是其他事业的接班人,我国的大学生都应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从大学生自身发展而言,他们未来要承担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责任,其思想道德素养决定着国家的性质与方向。作为一种科学理论与方法的马克思主义毫无疑问能够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可以在许多层面和平台进行,其中高校是最重要的平台,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最重要的“主战场”。这是因为:其一,在当今全球化时代下,社会思潮易于向高校集散、社会问题易于向高校投射、社会热点易于向高校传导、社会矛盾易于向高校转移。
此外,青年大学生思想活跃但理想信念还不稳定,同时他们涉世未深,求新心理很强,所以容易受到种种社会思想的影响,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想往往乘虚而入,与马克思主义争夺话语权并希望通过影响大学生而改变现实世界。其二,高校能够有效地实施有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拥有较好的教学设施和师资等,具备系统地宣传和普及马克思主义良好条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即是一定阶级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有目的、有计划地向人们传播他们的思想观点,从而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阶级意识形态的体现。通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在广大青年中得以传播,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反过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就是“大众”接受马克思主义,受马克思主义思想影响的过程,因而也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宣传和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都是党的宣传教育工作一部分。
从历史上看,高校也一直是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重要平台,其主要方式是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早在1949年10月8日,华北高等教育委员会颁发文件规定专科以上的学校都必须学习公共必修课,主要课程内容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社会发展史、新民主主义论等。1951年9月,教育部又作出规定,为了加强学生的世界观,“社会发展史”一课增加“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之后,虽然课程类型和名称不断发生改变,但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性质没有变,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个最主要的方式,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重要方式。正因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马克思大众化重要载体,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状况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马克思大众化状况,反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提高了人们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认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孤立地进行,不能脱离社会大环境,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方法和实践都能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加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办法
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直被看成只是一个认识问题,所以工作重心就放在提高或改进“认识”的方式和手段上,也正因为这样,不少学者赞同列宁的主张,即认为在宣传和普及马克思主义过程中很有必要用“灌输”的方式,并且论证“灌输”是任何理论宣传都必不可少的方式。但实际上,按照现代哲学解释学观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远不只是一个认识问题,而是一个生存论的问题。大众和作为大众的特殊部分———青年大学生在接触马克思主义之前并不是一张白纸,而是受到历史文化传统影响。根据现代解释学的理论,他们是处于一定历史文化传统中的人,未接触马克思主义之前,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的“前见”,但这不是消极的。这种影响和“前见”正是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础。大众和大学生都是从自己的“视域”出发去面对马克思主义,如果不顾大学生的“视域”,忽视他们的“前见”的合理性,那么要求他们在接受马克思主义时尽量消除自己的存在,以便来走进所谓客观的马克思主义,这种想法显然是不现实的。由此可见,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必须考虑到接受者的历史文化处境,尊重他们的自主性。无论是大众还是大学生,他们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系不是简单的认识与被认识的关系,而是一种理解和解释的关系。
根据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的解释学观点,如何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并不是一个方法问题,而是一个现代哲学解释学的问题。“大众化”就是大众解释文本过程,大众是马克思主义的解释者,解释是大众的生存方式。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本已经与大众处在某种存在意义上的先行关系之中。就高校大学生而言,他们中绝大多数在现实生活中早已广泛地接触了各种形式的马克思主义“文本”,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文本不是仅仅限于纸质的东西,党的方针政策、红色遗址、红色的影视影像等都是马克思主义的文本。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主义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因此,党的政策方针实际上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外化,也就是马克思主义文本,而这种文本与大众关系最为密切。正是因为把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与普及只看成一个认识问题,所以,我国虽然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花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广大宣传工作者和教师也想方设法改进方法和提高效率,但是其效果却依然不尽如人意。其中原因异常复杂,但是最根本的的原因是影响大众和青年大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大背景———社会民生状况还不尽如人意。所以就此而言,改善民生迫在眉睫。所谓改善民生,“就本质而言就是让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方面的需要不断得到满足,是对作为社会主义物质生产活动和精神生产活动的主体———人民群众的尊重”,然而,在当代中国,改善民生的作用与影响远不止此。就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而言,改善民生还关涉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情感问题,也涉及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政党是否信任等问题。民生改善的直接结果就是人们安居乐业,社会稳定有序,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可、接受和信仰的人逐渐增多。改善民生也改变了广大群众对马克思主义政党、以至于对马克思主义的感情。改善民生使大众的“处境”变好,同时改变了大众的“视域”。大众的处境和视域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规模与水平。
三、总结
高校与社会只有一墙之隔,大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与外界接触和联系,因此,社会民生状况的改善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对社会的理解和评判,也将影响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从而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状况。在当代中国,改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状况的关键不在于使大学生如何正确地解读文本,在课堂让更多的大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或者让大学生接受更多的马克思主义,也不在于宣传教育的形式如何。在某种程度上,决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状况的关键因素不在学校之内,而在于学校之外,在于社会、国家大环境。因此改善民生状况,夯实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现实基础,必将从根本上改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状况,从而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当前中国,仍然有不少群众生计困难,处境艰难,这直接影响到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情感,影响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任,这些状况成为了制约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瓶颈,这个大背景也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举步维艰。所以,改善民生状况,使广大群众处境变好,必将拉近大众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距离,缩小大学生与马克思主义的距离,也将使广大青年学生更加认可、信仰马克思主义,从而真正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作者:谢仁生 田宗远 单位:遵义医学院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文: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一坚持面向生活进行教育的原则
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中国梦的本质是人民的梦。这说明中国梦不仅是国家、民族的政治愿景,而且还从整体上包括了一种中国人共同的生活理想,即追求幸福生活的梦想。“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中国梦的提出,本身就源于生活,是对人民群众期盼美好生活的积极回应。因此,对中国梦的解读不能过多关注政治的维度、历史的维度,而缺少或忽视生活的维度。“从政治的维度来看,中国梦通常被理解为一种国家富强的梦”“从历史的维度来看,中国梦是一个民族在走向现代化进程中,因为受到巨大挫折而萌发的再度崛起、重振雄风的梦想”,而“从生活的维度来看,中国梦被表述为人民幸福的梦”。中国梦是政治维度、历史维度、生活维度梦想的有机统一,而且生活维度的中国梦是政治维度、历史维度的中国梦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梦的教育也不能泛政治化、教条化,而更应面向生活、以生活为基点来进行,才能增强中国梦教育的亲和性、亲民性,反映中国梦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原本诉求。当然,坚持面向生活进行中国梦的教育并不是不需要理论教学,而是要避免理论脱离实际、脱离生活的现象,是强调生活的本源性,实现在生活中教育和课堂教学的有机统一,为课堂教学提供现实基础,为中国梦教育打牢现实生活根基。坚持面向生活进行中国梦的教育,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趋势的体现和要求,在实践中要从以下做起:及时,给予大学生生活化的关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立足大学生的生活世界,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牢固树立以生为本的思想。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既是集体理想,也是个人愿景,更要通过每个个体生动具体、贴合实际的个人梦想的接力才能转化为现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在中国梦的牵引下做好人生规划,设计好每个个体具体可行的“成才梦”“创业梦”“报国梦”,从而使他们自觉把对个人梦想的追求融汇到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在个人梦想的实现中助推中国梦的早日梦想成真。要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把中国梦教育与关心大学生日常生活结合起来,体现人文关怀,关注学生诉求,帮助他们解决在成长成才、就业创业、择友交友等方面遇到的实际困惑和难题,使中国梦教育落到实处,体现中国梦源于生活、关注生活、指导生活的本质要求。第二,培育选树生活中的典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没有什么事情能像榜样这么能温和而又深刻地打进人们的心里]。在大学生中开展中国梦教育,要重点培育选树在生活中践行中国梦精神的学生典型,大力宣传榜样事迹,传播放大立德树人的正能量,用中国梦凝聚强大的精神能量。要大力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头作用,影响带动周围学生学习践行中国梦,使他们成为可堪大用、能负重任的栋梁之材。第三,运用生活化的语言。“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中国梦以亲切、平和、生活化的语言,以以人为本的追求,以对大学生的殷切希望,触动大学生的心扉,使中国梦走进他们的日常生活。只有生活化的中国梦阐释方式和话语风格,才能有效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发展,也必将启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进行教育教学时应善于将理论话语和生活话语、教学话语以及学生话语适时转换和有机结合。在中国梦的教育中,更要以中国梦本身的话语特色阐释中国梦,以质朴的语言、真实的情感打动学生,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二坚持合力推进的基本途径
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各种教育力量与教育因素的有机配合和合力推进。
及时,高校各种教育主体的合力推进。高校党委要高度重视中国梦的宣传教育工作,要做好统筹谋划和具体指导工作。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学工部门、宣传部门、后勤保障部门等要各司其职、相互配合,深入推进中国梦的宣传教育工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要紧密配合,在具体工作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做好中国梦的理论阐释工作,辅导员要做好中国梦的日常教育工作,共同引导学生形成对中国梦的思想认同、心理认同和情感认同。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各环节的合力推进。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还要融入到校园文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以及社会实践教育中,才能使中国梦的教育落到实处,实现中国梦的宣传教育目的。其一,从具体教育教学环节的实施来看,一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氛围营造和文化育人功能,培植中国梦宣传教育的浓厚氛围,把中国梦的思想内容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的各环节。二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阐释优势,深入解读中国梦,引导学生形成对中国梦的理性认知。在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上,要坚持多种方法的相互配合,既坚持理论教学、又坚持情感体验,积极运用互动式、研究式以及网络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手段,凸显学生的主体性,使中国梦融入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激发大学生实现梦想的激情和动力,促使他们积极投身圆梦的实践。三要积极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把中国梦融入到社会实践教育中。要积极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在实践的大熔炉中,让大学生深刻领会“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道理,深化大学生对中国梦的科学理解和价值认同,让他们切身感受到走中国道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性,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四要充分发挥日常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中国梦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发挥党团组织、社团活动、班级工作等的载体作用,把中国梦的思想内容和精神要求融汇到党团活动、社团活动和班级工作中,充分发挥中国梦对大学生的理想指引、精神激励、思想提升作用,实现中国梦的教育目的。中国梦融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扩大中国梦教育的覆盖面,是实现中国梦网络主导话语权的必然途径。高校要高度重视校园网建设,使网络成为宣传中国梦、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形成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其二,从教育教学各环节力量的整合来看,中国梦不但要融入到校园文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社会实践教育、日常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等教育教学各环节中,而且要实现上述各教育教学环节的有机配合,发挥各自在中国梦教育中的优势和特色,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共同推进中国梦教育取得实效和长效。
第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专业课教学的合力推进。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使大学生充分掌握中国梦的理论知识,形成对中国梦的科学理解,但中国梦的实现更需要大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练就过硬的本领,这就要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实现中国梦对大学生素质要求的教育,使大学生明确自身担负的历史使命,自觉努力学习专业技能,实现中国梦教育与专业课教学的自然融合,使学生在掌握中国梦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掌握实现中国梦的专业技能。
第四,学校、家庭、社会的合力推进。对大学生进行中国梦教育,激发大学生的青春正能量,不仅仅是教育主管部门以及高校的任务,家庭和社会也要承担应有的职责。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要发挥家庭的社会化、情感的陪护等功能,要发挥家庭在中国梦教育中的情感支持作用和家长的示范作用。要在全社会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中国梦宣传教育的良好社会氛围,着力解决好社会的民生问题,消除各类腐败现象,切实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增强大学生对实现中国梦的信心。
作者:陆攀单位:安徽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文:高校群体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一思想政治教育
在高校群体性事件中的功能探析作为高校群体性事件的“生命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事件的源起、发展和结束整个过程中施展着包括事前的导向指引功能,事件发生发展中化解矛盾与冲突的功能,以及事件解决后总结反馈功能,时刻发挥着无可取代的重要作用。
1充分发挥指引导向功能
从根源上预防事件发生之所以事件参与主体聚集成群并引发群体性事件,究其根源,是因为某些共同关注点或相同的利益诉求的出现形成事件的起源,包含很多方面,如政治上的国际、国内形势,社会中不公正事件以及学生对学校日常学习生活中存在问题的不满等。然而,作为还未形成成熟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学生,对于这些问题的认知及把握难免出现偏差甚至错误,这就会严重影响事件的发生发展和最终走向。因此,如何指引大学生形成正确稳定的“三观”,从容面对问题、理性分析问题以及合理处理问题进而避免出现偏差和错误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开展教学讲座、思想宣传活动、师生交流等方式方法,使正确的思想政治内容深入渗透到大学生当中,从而充分发挥导向指引的首要功能,促使大学生正确对待问题,从根源上预防高校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2合理利用教育说服功能
化解矛盾,维护高校环境稳定和谐高校群体性事件一旦爆发,在没有阻碍、任由事件发展的情况下,偏激性、多变性和冲突性将逐步表现出来,影响事件的走向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歪曲事件原本的出发点和性质,给事件带来众多不可预知的危机。在事件整个发展过程中,我们应当根据事件起因、参与群体以及事件发展阶段等实际情况,结合眼下存在的矛盾激化、事件走向歪曲等问题,秉承“早发现,早解决”的工作方针,适时运用分析劝说、教育感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以避免事件进一步扩大而带来的更多的可能性与不确定性。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群体性事件发展中重要的教育劝说功能可以及时有效地化解种种矛盾,为防止事件激化、维护校园和谐稳定起到重要作用,是事件解决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功能组成部分。
3重视反馈功能
总结经验教训,避免事件再度出现马克思曾经指出:“对人类生活形式的思索,从而对这些形式的科学分析,总是采取同实际发展相反的道路。这种思索是从事后开始的,就是说,是从发展过程的完成的结果开始的。”在高校群体性事件逐渐平息并最终得以解决后的一段时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反馈时期,我们必须加以重视和利用,为避免类似事件再度发生打下坚实基础。首先,校方应当依据法律法规和校纪校规,公正处理事件并做好善后工作,给予违规者严肃的处罚,以警示其他参与者和全校人员。其次,必须通过分析事件的源起、发展和解决的各阶段来总结事件的成因、发展过程及其特点。更为重要的是,务必对事件应对过程中适当的方式方法和不得当之处的经验教训加以总结。再次,校方应当结合反馈信息,重点加强相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学生思想根源上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正确、理性的对待层出不穷的问题。另外,为从预防入手、切实避免类似事件的再度发生而制定一套针对性预案也刻不容缓。反馈功能作为高校群体性事件中思想政治教育功作的重要一环却往往遭到忽视,但实际上不容小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吸取已发事件及其处理方法中的经验教训,积极改进工作中的不足。以此形成良性循环,为维护校园的长久稳定,培养我国未来社会的接班人创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和研究氛围。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在高校群体性事件中陷入的困境及应对策略强调:“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努力,有关高校群体性事件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获得了丰硕成果。但是,通过分析当前发生的一些高校群体性事件,一些表层或隐蔽的问题逐渐显现。这些问题的存在,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陷入困境,阻碍其功能的正常发挥,变相促进了高校群体性事件的滋生与发展。面对当前社会转型的大环境,寻求并解决此类问题突出体现了其紧迫性和重要性。
1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视度不足
学校组织能力有待加强学生重视度不足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普遍存在的首要问题。虽然各高校均开设了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类似课程作为学生的必修课,同时建立起大学生心理辅导机构并开展了思想政治教育讲座等宣传活动,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大多数学生将课程仅仅视作一项任务去完成,而没有真正了解并内化课程所要传达的信息;心理辅导机构更是无人问津,调查显示,极少有学生主动寻求心理帮助,甚至有些高校的心理辅导机构形同虚设。故而,学生重视度不足直接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展与效果,为高校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埋下隐患。因此,如何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度是高校开展相关工作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其中,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组织能力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通过组织教师、辅导员、学生干部等人员,以讲座、社区实践等形式,深入渗透到学生中去,做到理论与实践教育并重,从而切实提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度。
2高校辅导员队伍急需专业化
“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专业化,是发挥高校在研究、倡导和宣传和谐价值取向方面的优势作用之关键,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构建和谐校园。”作为学生与学校之间的联系纽带,专职从事学生思想教育和行为管理工作,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然而,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存在专业化水平较低、人事变动频繁的问题。一方面,非专业人员很难抓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给学生工作带来了阻碍甚至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兼职和以此为跳板的辅导员难以全身心、长时间的投入学校事务中,给工作带了极大的不稳定性。辅导员队伍专业性和稳定性的缺失限制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健康发展。聘用具有专业素养的辅导员、形成稳定的辅导员队伍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工作。只有在专业而稳定的辅导员队伍的努力下,才能有效的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彻落实到位。
3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缺陷
须建立健全相应制度及机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缺陷和漏洞,为高校群体性事件发生提供了动力与便利。在事前阶段,由于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疏忽或不完善,使社会、政治、学校中复杂的问题和矛盾有机可乘,成为事件发生的“推手”;在事中阶段,应急机制的缺乏导致事件的不可控,进而扩大了事件波及的范围,加深了事件的破坏程度;在事后阶段,未能及时有效地处理事件及总结经验教训,将给事件消除负面影响与类似事件预案的准备造成障碍。必须建立健全高校群体性事件全过程中所需的机制制度,以保障事件可防可控。在事前阶段,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宣传、交流等方式为一体的预防制度,将事件制止在萌芽状态;在事中阶段设置应急机制,将事件的发展状态置于可控的范围内;在事后阶段设立处理及反馈制度,做好事件善后工作,为日后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吸取经验教训做好总结。
三总结
综上所述,高校和谐稳定的环境正面临着高校群体性事件的严峻考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事件的“生命线”,能够有效预防及化解事件,对实现高校群体性事件的善治及维护高校稳定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我们应高度重视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建设。
作者:黄杨森张梓琪单位:江苏师范大学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文:高校生态伦理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一、生态伦理教育的含义
“所谓生态伦理教育,是指教育者在教育哲学和生态伦理学的理论指导下,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相互依存的伦理观念出发,通过对受教育者进行尊重自然、爱护自然和保护自然的道德观念和责任意识的培养,使受教育者形成符合生态伦理学的自然价值观和权利观,从而引导受教育者为了人类的长远利益,自觉养成生态环保意识和相应的道德行为习惯。”它是通过教育手段,提高人们的生态道德意识和思想观念,培养人们自觉应用生态道德标准规范自己的行为,“善”待自然,能够主动地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生态环境,使人类和生态环境能够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伦理教育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往往只涉及大学生政治信仰、理想信念、职业道德、诚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价值观形成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等,忽略了生态伦理教育。但是,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未来的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面对的是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等一系列生态问题,这将直接影响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为了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时展变化相适应,不断更新教育的内容,培养符合我国现阶段发展需要的人才,所以,将生态伦理教育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已成为必然。
(一)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我们彻底扭转长期沿袭的生产生活观念和行为,消除发展中的不和谐因素,而这种对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变革和扬弃,意味着一种有别于传统的文明形态的建立。”长期以来,一些地方滥砍滥伐,过度消耗自然资源,导致各种自然灾害经常发生,使贫困地区更加贫困。这种只顾人类自身生存与发展,没有限制的开发、索取自然资源,结果必然遭到自然界的报复。有学者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保障生态平衡,生态可持续发展,这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大学生肩负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重任。他们的生态环保意识、生态道德水平高低将直接影响我国的前途和命运。将生态伦理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教育学生懂得尊重生命、保护自然,树立人与自然之间和睦友好的理性关系。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人们出于私利对大自然进行掠夺、严重消耗自然资源,造成了人类生存发展上的不平等,也制约了人与自然的谐调发展。因此,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提升人们的道德意识,是促进人类自身发展以及人与他人、社会、自然共同发展的需要。
(二)大学生发展要求纳入生态文明教育“人的发展的核心是人的素质的发展,人的素质具体包括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审美素质以及内潜素质(沉淀在心理深层的文化潜在意识)与外显素质(外部表现出来的从事各项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等。”生态文明教育应属于人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范畴,对社会发展起重要作用。我国高校现阶段推行的是素质教育,这就要求我们在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同时,还要将学生培养成具有生态文明观,生态伦理观的发展的人。但是目前,生态伦理教育不成体系,导致大学生生态伦理素质缺乏,教育的结果很不理想。通过生态伦理教育,使大学生学会判断人与自然关系中的是非善恶,从而正确选择、调节自己对待自然的行为,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当他们懂得尊重自然时,就能够尊重自然进化的内在规律,发自内心的关爱自然、热爱自然;当他们面对享乐主义和物质主义的诱惑时,能够依照生态伦理理念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自律,形成简朴、健康的社会风气;当他们在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时,能够摒弃“个性膨胀、竞争至上”的思维定势,形成相互支持、相互帮助、相互协作的新型人际关系以及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功能优势“思想政治教育在我国社会中具有非常优越的地位,它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对我国经济基础产生能动作用,它可以将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从而推动我国生产力的发展。”不过在任何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紧紧围绕我党的中心任务进行,它是党一切工作取得胜利的保障。大学生作为我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走出校门后,必将成为我国经济建设的主力军。将生态伦理教育与经济建设紧密结合,正是顺应了我国的基本国情,使得我国的经济建设朝着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将生态伦理教育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性功能、渗透性功能等,引导我国未来的建设者们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切莫走西方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指导,其活动载体形式多种多样,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广泛的参与性和突出的社会实践性”。我们可以将生态伦理教育引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通过开展大规模的宣传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引导他们视保护环境为己任,使他们将保护生态作为共同的理想信念,最终将形成一股非常强大的凝聚力。这种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生态伦理道德观念将会根植于学生心中,成为一种新的社会时尚,成为大学生崇拜和追求的社会目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结合生态伦理教育,使大学生形成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和高度的环保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保护生态成为其心灵的感悟和内心精神世界的升华,成为其终身的理想信仰。
作者:范萍高娥娥张珮单位:咸阳师范学院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文:当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
(一)从社会大背景而论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高要求和挑战。首先,社会认知度低。对高职院校的认识普遍停留在高考成绩较低的学生上,家长及个人普遍认为上不了本科,读高职院校学技术,尽早工作,因此,无论是从何种角度而言,社会对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忽视;其次,从高职院校生源的基本情况来看,90后的大学生受来自西方的功利主义思潮影响,偏重于物质享受,学习、工作功利性和目的性强。前不久,对大学生入党动机进行了问卷调查,“寻找精神寄托”占8%,“为共产主义而奋斗”占7%,“为更好地服务人民”占2%,“为以后找工作方便”占83%。该调查数据显示,大部分学生入党不再是寻求个人价值提升和人生信仰的依托,而是具有明显的功利性质。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理论性强,对学生而言,无直接应用性。更有甚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过时了,思想政治教育无用,因此很多高职院校学生更偏重于学习专业课程,忙于考职业资格证和英语等级考试,而对思政理论抱着“60分万岁”的消极学习态度。
(二)从高职院校宏观角度而论部分高职院校依旧停留在扩招、盲目建设等方面,对思想政治教育视之无物,总是等到出现因思政教育漏洞引发的大型事件,方才恍然大悟,大抓特抓思政教育。还有部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地位不突出,忽视占领学生的思想和感情阵地,教育效果极差,产生大量的有技能却无道德的半合格技术人才。而大多数高职院校存在的思政教育问题是针对性不强、方法不当、实效性差,教育目标模糊等问题。
(三)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角度而论从学生角度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枯燥、乏味且无用的,占用课时不少,上课就是听老师语重心长的开导,却无实际用处;就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师而言,思政课的教学是费力不讨好的事情,有些教师课前认真备课,在课堂上注重理论讲授,而缺乏生动的事例,教学效果差,“觉皇”、“觉主”成群;甚至有学生调侃说:“看到马哲老师就困”。绝大多数思政课教师能够认真备课、潜心钻研,但因缺失实践教学资源的开发,导致授课效果不理想。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方法
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思政改革和发展也上升到校园建设的重要项目位置,因此,探索适合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高职院校领导和主管部门要更新观念,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首先,成立由分管副院长或副书记甚至院长为组长,思政教研部、教务处、学生工作处、校团委主要领导以及部分学生代表共同参与的思想政治领导小组,统一对全院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进行听课、督导和评估,另外,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主体活动,充分调动教师投身思政教育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接受第二课堂教育,活跃教育气氛,各院(系)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配合院级工作组开展工作,并形成切实可行的奖惩制度。例如:辽宁现代服务职业技术学院在关于“我的中国梦”重要指导思想的倡导下,开展了一系列的主题活动,“我的中国梦”主题演讲活动、“道德小品”大赛、“我的中国梦”征文活动,活动成果显著,部分学生表示通过参加这样的思政第二课堂活动,提升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感受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加快完善相关制度高职院校要搞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要有一套切实可行的制度保障。一方面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经费保障,另一方面是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和成效的保障,建立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档案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从新生入学开始,建立个人思想政治教育档案,其中涵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成绩、日常管理成绩、第二课堂成绩等,切实将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制度化和教学计划之中,并实行学分制,把软约束变成硬要求,也为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情况提供有效依据。
(三)加强师资力量的配备高职院校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就需要加强师资力量的配套提升。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就需要有高素质的教师来指导,一支师德高尚、理论扎实、专业功底深厚、善于创新并结构合理的高素质思政教师队伍尤为重要。为避免思政教师良莠不齐的情况,学院可以开展定期的教师培训,定期组织思政教师的交流和研讨,为思政教师的提高提供理论支撑,并对青年教师规定工作量,增加教师培训经费,从而让足够多的高质量的教师成为思政教育的一份子。同时,务必重视辅导员队伍的建设,这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牵引力。近几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创新,给许多高职院校带去了新的活力,不仅思想政治理论课学风有所改,更重要的是越来越多的学生自愿投身于充满活力的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之中,丰富学生业余生活之余,在思想领域上占领高地。
作者:李玥单位:辽宁现代服务职业技术学院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态度改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一、服从阶段
服从主要是因为外部的压力,既有来自于内心的压力,也可能有来自于外部监督的压力。让教育对象服从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之一,在没有真正改变态度和信念的前提下,直接针对其态度系统实施影响,促进对规则和要求的遵守。在服从阶段要注意以下几点:
1.引起适度的畏惧感。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说服学生改变某种不良态度,往往是将这种态度所导致的不良后果说出来,以引起适度的畏惧感和敬畏感。结合具体案例来开展警示教育,尤其是新近发生的典型案例,由表及里进行原因剖析,揭示出案例的警示意义。在进行警示教育时,注意生动化和形象化,既有理论上的剖析,也要有细节化的表述,使案例鲜活起来。要注意警示教育的次数的适度性,过多的教育会引起大家的反感,某种程度上削弱教育的效果。
2.赏罚分明。奖惩体现出老师或某个组织的态度,肯定什么、反对什么,通过榜样向更多的人施以规范性社会影响,以引导更多的学生至少在表面上认识到如果采纳学校的主导标准或者规范就会获得肯定。榜样的引导作用通过观察性学习和替代性强化发挥作用,即教育对象通过观察特定对象的行为及其结果,再模仿榜样的行为。奖励不局限于物质的领域,对学生的行为或态度认可也是一种重要的奖赏方法,这种认可可以让学生产生心理上的归属感。另外,按照学校的相关规定,应该及时对违反者进行惩罚,通过对典型的处罚来引导更多的人为避免被学校所拒绝而努力。在对学生的惩罚方面,要注意不带偏见看待“90后”,同时也不能偏袒。
3.增强教育者的威信。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往往是从认可教育者的形象开始的。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和领导应努力增强可信性与吸引力。尤其在服从阶段,如果没有建立自己的威信,那么就为后面的工作形成了障碍。同样的要求,由一个的人讲出时,服从的比率就会大幅度上升。为此,教育者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自己的修养建设:首先,教育者带头,用“做出样子”代替“喊破嗓子”;其次,教育者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理论路线根底打好了,不管情况多么复杂,形势怎样变化,都能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教育者还要牢牢掌握学校的规章制度,并具有广博的知识和良好的表达能力,这样道理才能讲透彻;大学生是相对比较理性的群体,应该运用双面宣传的方法,单面宣传的方法只会引起他们的质疑。
二、同化阶段
同化阶段是由于喜欢某人、某群体或某事而乐于与其保持一致,这种态度带有较多的情绪、情感成分。在这一阶段,应偏重于情感引导,以情感人、情理结合,使大学生从情感上认可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1.建立良好的关系,发挥顺向引导的作用。情感引导可能会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效果:产生亲和并接受相应的理念时,我们称之为顺向引导,反之为逆向引导。必须在与受教育对象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引导,学校层面要切实解决教育对象最关心、最实际的问题。有的学校,后勤服务很差,食堂外包,接受外包的承包方追逐利益的较大化,导致菜饭质量不高,价格却很高,服务跟不上,师生与食堂职工之间形成某种程度上的对立关系;学生宿舍内某个硬件设备坏了,学生多次报修,但始终没有人来修。在这样的环境下,情感引导的手段就难以运用。当然,要与大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并不意味着取悦他们,上课专讲学生爱听而没有深度的内容,考试也放得比较松,不少学生喜欢这样的老师,但实际上是害了他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是那么有趣的,尤其是一些专业课。不能与学生发展庸俗的关系,有的学生放假后返校时会给老师带点土特产,部分老师认为收点没什么大碍,但是长期下去会败坏风气,也会影响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减弱学生的真实情感,使思想政治的效果大打折扣。
2.把爱的教育渗透到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当中,适当地唤起情感和理智的力量。首先,在情感教育的引导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倾听。教师要具有平等的对话意识,在与学生的谈话过程中,沉着冷静,用心、细心、耐心,结合日常生活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情感引导。其次,通过细节激发学生的主体情感。如可以在宿舍的墙上贴上所有同学的全家福,这样既增强了大家的凝聚力,也会在潜移默化中调动每位同学的积极性,激励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三、内化阶段
内化是把情感认同的信念同已有的信念联系起来,给予理智上的辨认,做出是非判断。只有到了内化阶段,教育对象才会具有对外界事物的判断、分析及吸收能力,才能主动、顺利地适应新的环境、接受新的观念。为此应该注重以下工作:
1.政治理论学习的经常化、制度化,以对大学生的态度产生持续的影响。当前不少大学生在理论学习方面时断时续,不能保持持久的学习状态,部分大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政治理论学习必须制度化,把学习定为一个长期的任务,在相对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开展学习活动。在学生党员的思想教育方面“,”是一项基础性活动,但目前许多高校的各级党组织不能正常开展,形式主义现象比较严重。严格开展“”活动,在严肃的同时增加生动性,切实提高“”的实效。要注重加强基础性学习,学习党的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对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行系统学习;注重学习党史,教育党员继承和发展党的优良传统,不断加强自我修养,增强党性观念;人数不多的会议让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机会,人数多的会议,安排相关代表发言,并就某一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形成研讨互动的良好氛围。
2.开展健康的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坚持“价值参与”的原则。部分当代大学生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价值疏离、价值构建的混乱,对既存之社会体制及其思想、观念、文化、道德、法规等持不信任的态度,对外界时而妥协、时而反叛,极力摆脱传统的束缚。为此,要充分挖掘现有的教育资源,注重活动的内涵,组织大学生在休闲时光里开展一些健康的实践活动,弘扬先进文化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发挥行为对态度和思维的影响。利用所在地的红色文化,把学生们带到现场,通过介绍、看实物、相互之间研究和探讨,增进广大学生对党的感情,促进产生崇高感和使命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于大学生在活动中也会接触到一些落后的、消极的东西,不注意引导,就会对受众的态度产生不良影响,增加态度改变的难度。因此在引导大学生的过程中,要将一定的价值理念渗透其中,实践活动结束后要及时总结,通过报告会、成果展览等形式,宣传活动成果,引导大学生树立积极的价值观念,引导他们对外部环境进行科学的分析,以合理的价值评判,促进积极态度的转变,进而做出合理的行为选择。
3.提高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他们通过自我说服来达到态度的持久改变。主动的大脑产生更持久的态度,这是因为他们在自己的价值、观念和知识系统中产生了一些令自己信服的观念和论据。在信息接受方面,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功能,引导大学生对信息进行主动的加工。“主动创造的信息能够引起心智投入,并且这一投入的产物——认知反应——是难忘的。”而被动地阅读、接收信息的情况下,经过一段时间后,态度可能会部分或者全部地恢复到阅读、接收信息之前的状态。因此,要发挥班委会、宿舍或者是学生自发的正式或非正式群体的组织作用,引导大学生主动开展活动,活动中主动地学习、主动地投入,产生更持久的说服效果。
作者:方元务单位:华北科技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文:微博微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一、微博、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1.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涵
微博、微信的广泛应用,丰富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育元素与手段。与传统媒体相比,微博、微信更加灵活、快速,微博、微信的广泛运用进一步拓宽了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使得微博、微信成为大学生获取外部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学生不再局限于书本与老师传授,逐步从“说教式”“灌输式”“及时课堂”向“以学生为中心”“第二课堂”“去中心化”等方向转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形式通过声音、视频、图形、图像等技术的应用而不断丰富与完善,大大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吸引力与感召力。
2.提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微博、微信的传播特性可以让教育者与被教育者“零距离”接触。在传统教育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往往面对的是一个整体,很难及时地发现个别学生中存在的心理或思想上的波动。而在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微博、微信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可以有效地对“问题”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思想教育,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不必“面对面”地与学生本人沟通,代之以“心对心”的交流,拉近了主客体之间的距离,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使思想政治教育有的放矢,有效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正能量。
3.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微博、微信传播的交互性、海量化、开放性、碎片化等特点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美国等西方国家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的传播特性,形成了新的“文化输出战略”,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消费主义、新自由主义、等思想和西方思潮大行其道,使得我国的“文化安全”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目前的大学生由于成长特点及规律的制约,心理及心智不够成熟,信仰不够坚定,对客观事物认知存在偏差、片面,对“网络大V”的盲从,直接冲击了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意识形态受到严重挑战。不良的新媒体文化,诸如网络暴力、人肉搜索、蓄意诽谤等现象层出不穷,不断挑战大学生的道德规范和法律意识,严重影响传统价值观念教育。同时,新网络时代的到来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目标,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既要学会利用微博、微信,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还要加强高校微博、微信平台建设,旗帜鲜明地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动在信息传播、舆论引导、思想引领等方面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利用微博、微信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探析
1.利用微博、微信学校政治思想教育的信息,增强教育的性
当我国互联网对全世界开放时,5年获得了5000万受众群体,而微信则只用了3年就成为了“大众传媒”(根据美国对大众传媒的定义:有5000万受众的传媒即为大众传媒)。强大的受众群体为信息的和大范围接收奠定了基础。通过对在校学生的调查,学生中有90%以上都使用微信软件,70%左右的学生都有个人的微博。通过官方的微博、微信平台,可直接实现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政治思想教育的信息通道,这样就减少了每天召集学生干部传达各种学校信息的繁重工作,更为重要的是去除了多级传达带来的信息失效和谬误,增强了信息的及时性、性和性。
2.利用微博、微信了解学生个人思想,进而实现因人施教的政治思想教育方式
“90后”的大学生从小就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长大,他们的自我意识强,思想活跃,个性张扬,往往喜欢在群体中标新立异表现自己。根据武汉大学的调查:64.8%的同学认为自己心态开放,愿意在大众面前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结合这个特点可创建“公共微博广场”,允许学生发表个人观点,表达个人思想,既可以让同学们有一个可以公共宣讲的场所畅所欲言,避免私下形成小道消息,道听途说,捕风捉影,变成一些别有用心人的利用工具。在此基础上,通过微博、微信留言还可了解每个学生思想上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进而实现因人施教。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提供个性化的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内容,有的放矢地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加强了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使政治思想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3.利用微博微信,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从“传统说教”向“互动对话”的转变
微信软件作为一种时时通信软件,其特点满足了使用者的所有沟通要求。利用微信软件可以说,也可以写;可以长,也可以短;可以通俗,也可以深奥;可以有声,也可以有像。微信还可以愿意说的时候说,愿意听的时候听,愿意看的时候看,愿意想的时候可以屏蔽所有外来的声音,这就使微信成为了人人可参与,人人能参与的平台。传统的说教式教育方法往往将听众和讲述者分离开,形成了教与学的界限,而利用微博、微信却可以将所有同学都纳入到交流空间中,形成对话式教育氛围。通过老师有意识的指导,可在这个对话空间中不定期地提出一个有意义的话题让同学们讨论,每个同学都有参加的权利,每个同学都有发言的机会。通过参与可以加强主动学习的能动性,通过发言可以增强同学们的主人翁意识,而通过在微信圈里交流又可以相互学习,共同进步,这种参与式的学习往往比说教式的教育效果要好得多。
微信的朋友圈已经成为现代人主要人际交往群落,在朋友圈中互相分享美文、图片,互相讨论、交流,互相影响,朋友圈已经超越了一般网络技术给人们生活带来的片面作用,而改变了人们生活,或者可以理解为它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样的空间中,可以将专业教师、党政工作者、学校领导都纳入进来,形成全校同学或全系同学的“大朋友圈”。通过不同层次的学者、专家参与,利用文章、图片、动画、影像、声音等多种形式,建成立体多方位的教育新模式,通过圈内丰富而有层次性的知识,可从不同层面引导、帮助学生,将教育融入生活,将管理渗透于日常工作,最终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思想观念,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结语
微博、微信的广泛使用,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遵循大学生成长特点和成才规律,积极探索新时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与内容,不断改革创新、与时俱进。积极利用微博、微信等信息交流平台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渗透力、感召力和影响力,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稳步推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作者:李睿 单位: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党委宣传统战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文:全媒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一、全媒体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
高校作为青年的集中地,自然而然的成了各小众媒体、个性媒介的争夺市场。价值观念从先进到落后,从传统到潮流,从深刻到浮躁,从健康到腐朽,从积极到消极,从严肃到调侃,在全媒体这一信息时代的平台上碰撞激烈,极易误导大学生的思想认识;而思想内容日益受西方影响,西方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通过电影、餐饮、音乐、博客、竞技等文化媒介,充斥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潜移默化中已然被大多数青少年所追捧,在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期间产生了及其深刻的影响。
全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方式方法灵活多样,速度一点即达,内容包罗万象,信息的影响更具及时性和广泛性。通过网络平台,利用手机、电脑等现代信息媒介,大学生可以方便快捷的周游世界,查阅资料、搜集信息、浏览新闻。而各类非主流价值信息也随着信息的链接与传播,在信息平台上粉墨登场,极富吸引与诱惑的大字标题,各类恶趣味零散片段,直接影响了大学生价值观的选择过程,打破了原有的单一纯粹的校园思想环境环境。传统的思想教育模式与理念已然不适应无孔不入、花样百出的信息环境,在全媒体时代的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亟待创新。
在全媒体时代中,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相互交织,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为复杂,对虚拟与现实认知程度也各不相同,虚拟世界的个性化张扬符合现代青年的心里愿望,理想世界中的交往更让人感到身心愉悦;而一旦步入现实社会,生活、学习、就业、人际交往等一系列必须面临解决的问题接踵而至,不得不让人倍感压力,反而更加向往虚拟的空间,沉侵在自己的世界中,难以适应真实的生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在全媒体时代的冲击下,正在一步步降低。
二、进一步提升全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1.注重融入时代元素
在全媒体时代中激荡着反对封闭保守,追求自由平等,激发内在潜能,提倡个性解放的热潮。在这种影响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注重运用全媒体平台,将传统价值理念与时代元素相结合,不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一要将课堂教育与网上教育统一起,结合讲授释疑优化校内网上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资源,实现对学生正面教育;二要将说理教育与立体感官统一起来,结合图片动漫、音响视频深化理论文字的说明佐证,真正激发学生内在心灵的共鸣;三要将教育与娱乐统一起来,在课堂上适当增加趣味性问答与活动,在课外多开辟校内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服务性、娱乐性内容,寓教于乐,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力与亲和力,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2.注重强化实践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强化理论认知的同时,也要强化实践认知。要紧密联系大学生学习生活实际,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和接受能力,充分利用学生会、各文体社团,分阶段、多层次组织开展课外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让大学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践行先进思想道德,感受优良品德给人带来的身心愉悦及不良品德给人带来怨愤与不快,进而自觉摒弃错误认识,树立良好价值观念,做到知行合一。
3.注重增强对个体心理认知的引导性
在全媒体时代,尤其要帮助那些沉溺网络世界和虚拟空间的大学生,自觉克服暴力倾向、孤独自卑感、人际交往淡漠,道德感弱化等不良心理因素,重新走回现实。要有针对性地、适时地讲解心理健康知识,利用校园网络平台开展有效的心理辅导和咨询活动。针对个体的不同情况,具体分析对症下药,引导他们真正懂得虚拟世界是用来放松而并非生活必须,而个人言论需要承担责任,他人隐私更是不容侵犯,低级的恶趣味的吹牛说笑只会腐蚀心灵,在高度开放、高度自由、高度隐蔽的互联网空间中,一定要保持正确的向上的心理认知。
4.注重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现代大学生在求知进取上普遍具有勤奋上进,积极追求高新知识与个人梦想的共同特点表现;在思想行为上普遍具有个性开放,追求时尚,行为独立,充满好奇心和怀疑精神的共同特点表现。在教育活动中,多乐于主动,反感被动,而传统的灌输式说教与固有的教育模式恰恰是在让人被动接受,并不能激起他们学习兴趣与热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注重针对大学生个体的自主性进行互动式教学,在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思想道德发展的规律的条件下,发挥大学生乐于寻找信息、交流看法、发表观点的主体性作用,用社会热点话题、时事新闻、近期敏感事件等,引导大学生思考,在相互之间的交流讨论中传授正确的理论理念,在相互之间的观点碰撞中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价值取向。
作者:杨珍 贾潇潇 王正林 单位:西安思源学院 空军工程大学 陕西五洲矿业股份有限公司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新媒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一、新媒体环境下加强团青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一)提高当代大学生科学运用新媒体的素质
1.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
在教育内容上,要用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内容对大学生进行理论教育。用“中国梦”的相关内容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使他们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用“中国梦”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在教育形式上,在新媒体环境下,要将理想信念教育同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结合起来,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有针对性地从他们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出发,解答疑惑,正确看待社会的一些热点问题,使他们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对社会主义充满信心。从大学生的个人发展出发,引导他们正确地对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贫富不均问题,社会不公平现象,自觉地把个人的理想信念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建设联系起来,在实际行动中践行“中国梦”的要求。在教育载体上,要充分发挥新媒体的独特优势,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方针政策通过网络的形式或手机媒体的形式,同时结合学生的思想特点,传播给大学生,让大学生乐于接受,使之能真正融入到大学生的头脑,丰富大学生的生活,让主流意识观念能真正占领大学生的头脑,指导大学生学习和生活。
2.培养健康的心理
由于现实生活的情况与虚拟世界的内容反差很大,给部分大学生带来了思想的波动,心理上的压力,特别是性格内向和叛逆的学生,借助新媒体的优势,他们更愿意生活在虚拟的世界里,与现实世界格格不入,使得现在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新媒体给大学生心理健康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也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这些问题的出现,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严峻挑战。因此,在新媒体飞速发展的环境下,要更加重视和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引导大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正确认识现实与虚拟世界的问题,合理安排好休息和娱乐,培养建康的利用新媒体习惯,培养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
(二)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要改变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利现状,培养一支能适应新媒体环境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显得优为重要,也急为迫切。在如今新媒体技术快速发展的环境下,建立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要更新传统的教育观念,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养成使用新媒体的习惯,既要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又要能掌握新媒体的基本理论并能熟练操作新媒体,又要主动总结和研究使用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利与弊,具有一定的新媒体科技意识和新媒体载体的创新使用能力,发挥新媒体的辅助教育作用,对新媒体的消极影响要有充分认识,做好导向工作,引导他们健康利用新媒体,平时要多关注他们,关心他们,要经常性的深入到教室和学生宿舍,同他们聊天,谈心,交流使用新媒体的情况,解答疑惑,积极引导他们合理使用新媒体,让大学生广泛参与,积极发言,谈自己的想法感受,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主体作用,来共同完成教育过程。
(三)用好新媒体阵地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1.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网站
当前,既要加强对现有思想政治教育网站资源的利用,又要认真研究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对网站的新需求,网站既要体现教育的性,又要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增加网站的趣味性,创新教育方法,采用大学生易于接受和乐于接受的方式来传播信息,能引起他们的浏览兴趣,让大学生在浏览网站的时候受到教育。在网站的制作上,要使页面简洁美观、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主题鲜明。在网站的制作形式上,要提供多功能的菜单服务,做到简便易操作,要更多地提供与大学生学习、生活等方面紧密相关的内容,力求为大学生提供便捷的服务,在网站教育的内容上,力求使内容做到客观真实,上传网站内容的时候,内容要客观真实,同时,还要注重内容的时效性,及时更新网站的内容,把党的一些教育方针和近期的理论成果及时传到网站上,便于学生及时掌握,把近期的理论成果融入学生头脑中。借助新媒体的平台,让思想政治教育网站能发挥其优势作用,真正成为先进文化的传播者、科学精神的倡导者、美好心灵的塑造者,真正成为大学生的良师益友,使他们的心灵得到净化,身心健康成长。让日常浏览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成为一种习惯,成为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重要内容。
2.利用微博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微博,即微型博客,英文为“MicroBlog”,是一种利用移动通信技术、无线网络及有线网络技术即时消息的迷你型博客。伴随新媒体的发展,当代大学生使用微博越来越普遍,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重要一部分,所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高度重视高校微博的建设和管理,建立自己的微博,与大学生在课外交流,走进大学生中间,认真倾听他们的心声,丰富自己的微博内容,充分利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大学生感兴趣的多媒体形式,引导他们浏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者也要做好监控,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动态,特别是言论异常的学生,要及时了解情况,加强沟通交流,争取成为大学生的“博友”,利用微博和他们探讨他们关注的问题,如:诚信,就业,大学生职业规划等,做好正面引导,让他们健康成长成才,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正能量。
3.充分利用手机媒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4G时代即将到来,手机已经成为一种综合性媒体,展现出独特的传播优势。伴随新媒体的发展,现在的大学生几乎每人都有手机,手机成为他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手机短信、手机微信是最基本的手机媒体运用形式。现在微信在校园已得到普遍使用,渗透到了每个角落,有的大学生甚至全天微信不离线。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手机媒体与大学生之间的亲密关系,积极研究和探索手机短信、微信在团青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利用好手机媒体这个新平台,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利用微信认识学生的内心世界,拉近与大学生之间的距离,通过他们更新的微信内容,转发的微信信息,了解他们的现实生活,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利用微信友好交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正确引导,使他们尽快走出误区。建立微信班级,把班级搬到手机上,他们在微信群上交流,不受课堂的限制,大学生在群里可以充分交流,商讨班级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感受集体的力量,感受同学之间的友,增强责任心和集体感。另外,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通过班级微信群,把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随时随地传到群里,引导他们在群里讨论,各抒己见,教育者在群里正面引导,解答疑惑,同时,探讨大家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使他们正确看待社会上的不良现象,提高团青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作者:周胜光 李乐 单位:黄河科技学院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文: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及时,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着教育理论与实践相滞后的问题.高校辅导员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有很多只是就事论事,而没有将理论同当时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只是一味被动地跟在实践后面进行“亡羊补牢”式的教育教学,没有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的先进性显现出来.
第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普遍缺乏创新性.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中,教育者与被教育者都要与社会实际和现实协调一致,因而,一成不变、僵化呆板的“经验主义”和“本本主义”是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中不可回避的问题,我们必须要予以改正和改进.
明确了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接下来要深刻剖析一下导致上述问题出现的原因,这是探索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创新性的关键和基础.笔者将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总结如下:
及时,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模式根深蒂固.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模式是一种单向式的教育模式,即“老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的模式.这种等级式的教育教学模式使得教育者们处于的地位,而被教育者仅仅是被动接受者,这就导致了师生关系的不对称性,使得师生之间很难真正达到思想上的沟通与情感上的交流.
第二,思政教育教学工作严重滞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注重的是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教育教学方式,经常会出现“脚痛医脚、头痛医头”的情况.这种工作模式与当今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的复杂性和新型性严重不符,往往会导致工作的滞后性,严重制约和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三,思政教育教学工作与实际相脱节.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辅导员作为教育者,往往会恪守固有的观念和理念,过度强调原则性和规定性,难以产生预期的教育效果.综上所述,笔者给出以下的建设性意见:
及时,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要着重体现人性化特点.高校辅导员要做好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就要首先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和人生导师.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是一个涉及到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互动式工作系统,所以说,双方之间的互动是决定工作能否成功的关键性因素.在这个互动的过程中,辅导员要积极创建一种人性化和关怀化的工作模式,让学生们感受到教师对于他们的“情义”和“关爱”,从而达到“以情动人”的教育效果.此外,辅导员们还可以通过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来积极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是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成功的重要保障.
第二,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要体现针对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也要与时俱进,更具有针对性.现在的形势是:一方面,由于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键时期,社会上存在着各种空前活跃的思想意识,既错综复杂,又相互影响;另一方面,随着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的快速发展和传播,各种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影响都会在大学生身上得到体现.因此,高校辅导员要具有敏捷的工作洞察力和反应力.
第三,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要体现其引导性和示范性.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的作用就是教育、引导和示范,因此,高校辅导员必须要以过硬的理论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来引导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品德和教育工作技能并真正做到言行一致,这样才能真正为人师表,做好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
作者:彭娟单位:湖南女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