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论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论文

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论文:创新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论文

一、灵活教学,开启数学创新教学的课堂模式

在过去,我们的数学教育课程模式采用的是老师在讲台上教,学生在课桌上死板的进行学习的一种方式进行授课,教师往往是课堂的主角,安静的课堂学习氛围往往是教师所期待理想的学习的场合,但是这种死板的教学方式往往会限制学生的想象力以及思维的活跃性,学生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存在不懂得问题是不能够积极地及时的提出来,久而久之,会使学生的思辨能力受到限制,教师对学生的掌握知识的情况也不能够做到及时的了解,这对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的相当不利的,同时对教师的教学质量也不能够得到很好地保障。为此,我个人认为,开设丰富的数学创新教学课程是相当的有必要的。由于小学生对知识点的接受能力相对来说是较弱一点的,他们的自主学习的能力相对于初中生来说是会比较低的,另一方面,小学生往往不能将注意力高度的集中,因为受到外界的干扰而分散注意力,因而,我们可以在枯燥的数学课程中添加一些小学生比较喜欢的学习元素,从很大的程度上吸引了小学生的注意力,而且会使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以及学习数学的自主能力的提高起到很大的辅助作用。例如在学习“人民币的认识”一课时,老师可以设计一个“售货员与顾客“的小游戏:选出一名学生来当售货员,假设出一些学习用品的价钱,如铅笔一毛三分钱,橡皮2毛六分,笔记本四毛五分钱,其他的学生来当顾客,发给同学们一些钱让学生拿着正确的钱去买学习用品,谁正确的话可以设一些小奖励,把铅笔橡皮奖给谁。”在这样的小游戏中学生即找到了学习的乐趣又学习了新的知识还得到了奖励,有利于增加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提高积极学习数学的态度。同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不懂就问,这样不仅能够活跃课堂的氛围,而且能活跃学生的思维,进一步的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二、培养想象力,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想象力是重要的,爱因斯坦曾近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这句话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对于很多的伟人科学家来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而对于我自己来说,想象力是一切知识的源泉,想象力也是创新的开始,只有想到了才能够做到。因此我认为要想加强小学教育的创新,首先一定要培养小学生的想象能力。而动手能力,便是对想象力的进一步升华,动手力即使将想象力落实与实际,最终做出的成果。我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常常让学生们自己动手操作,学生们一边想、一边做、一边说,使脑、手、口一起参与到活动中,达到了统一和谐。比如,在学习“圆的周长”这一课时,我不采用老师演示,学生看,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是以小组为单位给同学们发下我事先准备好的直径4厘米、6厘米、5厘米的圆形硬纸板,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测量并记录自己手中的圆的周长直径并讨论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通过亲自去测量,讨论,同学们很快就可以明白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并得出结论不论圆的大小,圆的周长都是与这个圆本身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样不仅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小组合作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共同合作,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进一步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创设情景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悬念最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好奇心是每个孩子的天性。所以,老师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巧妙地设置一些适当的悬念,创设思维上的情景,使学生们产生一定的新奇感与求知欲望,从而去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圆的认识”一课时,我就提出以下的问题:“同学们,大家谁知道自行车的车轮是什么形状的呢?”学生们都回答:“知道,是圆形的。”“如果是长方形或三角形行不行?”学生都连连摇头。我又问:“如果车轮是椭圆形的呢?”(随手在黑板上画出椭圆形)。学生急着回答:“不行,没法骑。”我紧接着追问:“为什么圆的就行呢?”学生们一听,马上就议论纷纷,这时我就让同学们分组讨论,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圆的认识。教师在整个过程中的引导同样增进来师生之间的距离,对以后的教学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小学数学教学的创新,并不仅仅是一种形式,一种方法,我认为小学教学教学的创新从小培养起了学生对各种事物的认知的创新性,使学生从小便在脑海中埋下了自主创新的种子,使学生在平日的数学学习中,通过自己的细心的观察、思考、归纳等等,不仅使自己对各种知识的认知有了独特的思想,不同程度的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为以后的学习数学生活的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小学数学教学的创新,变成了学生日后不断进步,取得更大的成就的垫脚石。

作者:骆秋瑞单位:河南省三门峡市阳光小学

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论文:小学数学创新教育教学论文

一、培养想象力,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想象力是重要的,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这句话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对于很多的伟人科学家来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而对于我自己来说,想象力是一切知识的源泉,想象力也是创新的开始,只有想到了才能够做到.因此我认为要想加强小学教育的创新,首先一定要培养小学生的想象能力.而动手能力,便是对想象力的进一步升华,动手能力即是将想象力落实于实际,最终作出的成果.我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常常让学生们自己动手操作,学生们一边想一边做一边说,使脑、手、口一起参与到活动中,达到了统一和谐.比如,在学习“圆的周长”这一课时,我不采用老师演示,学生看,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是以小组为单位给同学们发下我事先准备好的直径4厘米、6厘米、5厘米的圆形硬纸板,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测量并记录自己手中的圆的周长直径并讨论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通过亲自去测量、讨论,同学们很快就可以明白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并得出结论:不论圆的大小,圆的周长都是与这个圆本身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样不仅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小组合作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共同合作,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进一步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创设情景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悬念最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好奇心是每个孩子的天性.所以,老师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巧妙地设置一些适当的悬念,创设思维上的情景,使学生们产生一定的新奇感与求知欲望,从而去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圆的认识”一课时,我就提出以下的问题:“同学们,大家谁知道自行车的车轮是什么形状的呢?”学生们都回答:“知道,是圆形的.”“如果是长方形或三角形行不行?”学生都连连摇头.我又问:“如果车轮是椭圆形的呢?”(随手在黑板上画出椭圆形)学生急着回答:“不行,没法骑.”我紧接着追问:“为什么圆的就行呢?”学生们一听,马上就议论纷纷,这时我就让同学们分组讨论,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圆的认识.教师在整个过程中的引导同样增进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对以后的教学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三、结语

小学数学教学的创新,并不仅仅是一种形式,一种方法,我认为小学教学教学的创新从小培养起了学生对各种事物的认知的创新性,使学生从小便在脑海中埋下了自主创新的种子,使学生在平日的数学学习中,通过自己细心地观察、思考、归纳等等,不仅使自己对各种知识的认知有了独特的思想,不同程度地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为以后的学习数学生活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小学数学教学的创新,变成了学生日后不断进步,取得更大成就的垫脚石.

作者:骆秋瑞 单位:河南省三门峡市阳光小学

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论文:小学数学情感教育教学论文

摘要:数学积极情感是指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情感体验,在体验中感到学习数学的快乐,感到动脑筋的快乐。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充分领会课程标准的精神,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感教育;师生关系

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教师工作具有特殊性,它是与活生生的人打交道。教师的思想、情感无时不在影响着学生,它对学生的情感建立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说话的态度、语气会直接给学生的成长打上深深的烙印。因此,教师讲话时态度要诚恳、谦逊;语气要温和、宽厚。与学生交谈多用商量的口气,如“谁想说说……”“谁愿意说说……”等等。在学生发表见解时,教师要亲切地关注学生,耐心地倾听学生的发言,尊重学生的个体。由此建立起来的师生关系更加平等、更加融洽。另外,教师在课外要与学生交朋友,了解他们的想法;关怀、信任、理解、热爱每一个学生,沟通与他们的思想感情。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温馨、友好的合作关系,从而形成师生间的思想交流、情感交流、人格交流的生活互动关系。

二、创设情境,唤起情感

也许有教师认为,数学课特别是计算课,讲的都是枯燥的数字和加、减、乘、除运算符号,要设计情境来调动情感不太容易,由此导致了计算教学气氛的沉闷、单调。但如果我们能重视设计特定的情境,那不仅起到激情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将学生的情与境中的情融合,起到导学的作用。它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内驱力”,他们就会乐意学习,积极探究,并表现出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和敏锐的感知力。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中,一开始我便带领学生走进这样的情境中:老师有一位好朋友叫猩猩博士,它可有学问啦!它家呀,就住在森林王国里,森林里有一棵神奇的果树,果树上长满了智慧果,等会儿谁表现的好,老师就摘一个送给它。博士就住在森林深处的聪明屋里,你们想不想去它家做客呀?去它家可不容易,一路上会遇到很多难题……充满情感色彩的语言和美丽画面的展示,使学生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求知欲望,唤起了学习数学的情感。随之带着学生集中到屏幕上复习了有关的知识,让情感急速地导入正确的思维轨道,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强化课堂互动,调动“爱学”的情感

课堂上,老师的一举手投足,一个眼神,一句亲切的话语,一个恰到好处的体态语,都会激发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教师在教学中要多鼓励学生:“我是对的”“我能行”;提问时,对学生回答的问题要耐心细致,并加以点拨引导,肯定正确、补充不足,讨论问题平等待人,以理服人,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倾注关怀和爱护,使学生感到可敬可亲。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阶段,离不开教师的诱导,小学生对待老师的表扬奖励、批评惩罚和漠不关心有着绝然不同的心理体验。如果教师对学生漠不关心,学生有了进步不能及时得到表扬奖励。有了不足也不能及时得到批评和纠正,那么学生(尤其是自制力差的学生)也同样会以无所谓的态度对待学习,所以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强调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从教学艺术的角度看,就要求教师必须有强烈的责任感,在教学中能以表扬奖励为主,批评教育为辅,表扬与批评有机结合的方法,不断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心理学实验表明,学习者如果能通过及时反馈知晓自己的学习状况,比不知晓者学习动机强。因此,从教学艺术的角度看,就要求教师必须掌握能及时向学生反馈学习成就的评价形式,不断强化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或纠正不健康的学习情绪,以充分发挥情感教育的可导性功能。

四、用教师的情感,培养学生意志品质

教育家夏丏尊说过:“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同池塘没有水,不成其池塘一样,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师生之间进行爱心交流,情感交汇,用爱去滋润学生心田,以言行去感化学生,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这对赢得学生的心灵寄托,消除师生之间的心理代沟,营造教与学的“安全”平台,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里我要告诫自己和我的同事们:“一定要善待我们的每一个学生!让他们体验成功,在成功中成长、在成功中发展!低年级学生年龄小,认知心理正处于重要的发展阶段,从家走进学校,教师成为了他们学习生活中最亲的人,他们的内心渴望从教师身上得到“父母式的爱”。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一个学生都需要尊重和爱。当学生这些需要得以满足时,就能引起积极的情感体验,它不仅引发学生学习的良好兴趣,而且能转化为学生内部学习的动机。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充分肯定学生的成绩,多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出发,和学生站在同一平台上,用“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理念,用我们的爱心去正确地进行评价,恰如其分的表扬、充满关怀的批评、满怀希望的鼓励等,以促使每个个体较大可能地实现自身价值。

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论文: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戴建斌

数学哲学现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数学观已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传统的、静态的、主义的数学观逐渐为动态的、易谬的(或者说,经验与拟经验的)数学观所取代。随着新的数学观的形成就意味着数学教育教学观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从本质上来说,数学教学就是一种数学活动,教学不应看成一系列静态的现成结论的传授,而应该是一个动态的、活动的、创造性的过程。对于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更应培养学生“好问、敢想、敢悟,善于批判,善于交流”的学习习惯,注重知识的生成,注重举一反三,让学生成为自己的知识建构者。

一、建构主义教育教学基本理论

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1966 年提出的。他对认识的发生和发展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认为人们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同化”与“顺应”的过程逐步建构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同化”是指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应”是指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建构主义强调,学生是自己的知识建构者,学生的主体性是他们作为学习者所天然具有的。

1.建构主义理论视觉下的知识

建构主义强调,知识并不能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并不是拿来便用, 而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另外,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具体个体之外,只能由个体学习者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

2.建构主义理论视觉下的学习活动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他要主动建构信息的意义,这种建构不可能由他人代替。学习是个体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是主动的,学习者不是被动的刺激接受者,他要对外部信息做主动的选择和加工。

3.建构主义理论视觉下的学习者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及以往的学习中,学习者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对所有问题都有自己的看法。而且,即使没有接触过的问题,没有现成的经验,但问题呈现在面前时,学习者也会根据相关的经验,依靠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某种解释。

二、建构主义教育教学观对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启示

数学学习是一种特殊的学习,这主要是由数学内容的抽象性和数学知识体系的结构性所决定的。 有人指出,数学抽象就其本质而言就是一种建构的活动,数学的研究对象正是通过这样的活动得到建构的。数学学习归结为意义赋予的过程,也即如何把新的概念与主体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 从而使之成为对主体而言是可以理解的、可以把握的。

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对象是中小学生,其自制力差,注意力不易集中,思维水平还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水平过渡,但形象思维仍占优势的阶段。针对这些特点,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要贯彻直观性、启发式的教学原则,采用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独立获得知识的能力,即让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因此,根据中小学生的特点,结合建构主义基本理论,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基础与条件进行“死板式”的灌输,而是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因材施教,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中“举一反三”生长出新知识。教学不应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加工与转换。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呈现者与主导者,而应是知识的引导者,注重学生自己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丰富或调整学生的理解与经验。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与学生共同探讨的学习方式,交流与质疑,批评与纠正,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三、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实践 [论文网]

1.注重课前准备,创设参与情境

建构主义强调知识的建构性,在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建构出新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当“基石”的作用,在学习一开始,教师应铺垫合适的基石使学生作好学习新知识的准备,创造学生课堂参与情境的基础。课前,教师应该结合学生实际,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在制定授课计划前,需要和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其对选修课程的掌握情况,确定合理的教学内容。在课前复习的导入设计中,要放入复习提问的是与新知识有关的内容,一些无关内容即便是重点,也不应放在复习之列。在课前复习布置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特点,设置问题,留下悬念,让学生有足够的思考空间,也是强调课前准备与下节课内容的关联度,在以往经验与新知识中建立起有效联系,以便学生学习知识的连贯性与系统性。

2.开展情景式课堂教学,倡导体验式学习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感受和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它强调学生自行获得知识的实践性。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合理设置问题情境,尽量组织和创造有利于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参与的学习情境与机会。例如在算术课程中,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扮演不同的角色(可以是买主与卖主、测量员、统计员等),根据不同的场景,计算不同的数量与价格,通过小组之间的集体讨论与竞争,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去感受、去完成建构。

3.课后及时复习与反馈,在反思中提升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理解学习内容,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同时,反思可以更好地根据学习者的需要和不断变化的情况修改和提炼自己的策略,使学习者的知识建构达到更高层次。因而,学生课后的活动,仍需在教师的指导下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教师可以通过布置时间作业,让学生加深理解的同时,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例如,在算术学习阶段,可以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家庭情况,计算家庭每月生活开支,设计合理的节约开支的办法,让学生在学以致用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一定的生活教育。另外,在课后答疑阶段,教师可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答疑,在集体讨论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小组不能解决的或者存在争议的问题,教师再组织学生集体答疑,依据小组讨论的情况,找出共性问题与常见问题,教师予以解答并公布。

4.强调学生自主学习,鼓励交流合作

建构学习是诊断性的、反思性的学习,即学生必须开展自我预习、自我参与、自我检测等活动,以判断学习中所追求的是否是自己设置的目标,“自主学习”是其核心内容。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好课前预习与准备、课堂参与和讨论、课后总结与反馈,这一体系能否取得较大的效果,依赖于学生的自我投入程度。同时,在此过程中,应发挥“朋辈教育”的作用,提倡互动互助的学习、交流与协作的学习,提倡小组讨论、意见交流、辩论等形式,在互动中交流。学生可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打造学习共同体,并成为其中的一员。在共同体中,通过相互合作,学习者个人和群体的知识都将有所提升。

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论文: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的分层教学

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使得教育问题得到了大多数人的关注。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在小学阶段做好数学教育工作,将分层教育法应用到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有助于小学生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提高。分层教学法是高效且创新的教学方式,能够灵活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促进学生得以个性化成长。讲究分层教学法的应用技巧,是让小学数学教育高效发展的实践。

一、分层教学之学生分层

对于学生分层,是在小学数学教育工作中利用分层教学理念的基本前提。在过去的小学数学教育工作中,在学校的支持下,学生从入学那24小时起便被分层,分进快班与慢班。这样的分层方式将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分层的标准,并通过筛选让学生成为优等生、中等生与差等生这样三个等级,不利于学生在班级内积极表现自我。从一定程度上来讲,传统的分班分层方式能够让学生形成相互竞争相互帮助的学习模式,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但教师往往没有关注中等生与差等生。分班之后,中等生、差等生将自己视为矮人一头的落后者,中等生徘徊在中下游位置得不到进步,而差等生往往会产生自卑心理,认为自己被教师放弃,被学校忽略,逐渐失去数学学习的信心与兴趣,成为厌学之人。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应用分层教学法,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小学生的学习需求。给每一位学生提供进步的空间,促进学生在分层过程中建立起数学学习的兴趣。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还没有形成,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应当通过有效的分层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通过正确的引导,在同一个班内对学生进行分层,拓展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帮助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打好基础。在一个班级内分层,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入学时的数学测试成绩,还要关注小学生的日常学习表现,重视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行为的分析,获得有关于学生学习模式的信息,从而判断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强烈程度。将学生分成一层、二层、三层这三个层次。一层次的学生应当具有较强的数学学习能力,数学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具有学习主动性,能够完成教师所赋予的学习任务,并在课下积极探索更高层次的数学知识。二层次学生能够在课堂内完成学习目标,且有效完成课后作业,学习主动性一般,需要教师的监督。三层次的学生学习能力较差,无法在课堂时间内完成学习目标,作业完成主动性不足,独立性不足,需要教师的引导才能掌握数学基础知识。明确的分层之后,教师要将分层的目标告知学生,避免小学生在数学启蒙阶段产生自卑心理,促进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逐渐认可自己。

二、分层教学之内容分层

在学生分层之后,教师要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分层,这是利用分层教学法的重点所在。在小学数学学习阶段,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有较大差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思维能力强弱去设计教学内容。对于一层次的学生来说,他们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完成课本基础知识的理解,在教师的课堂点拨下便能掌握。而二层次或三层次的学生往往会陷入自己的思维死穴,成绩进步速度较慢。大部分学生通过记忆与死板套用解题模式的方式解决数学问题。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教师要通过教学大纲的帮助了解哪些内容为必须要掌握的内容,哪些内容是一层次学生要去探究的内容,哪些内容不能强硬要求三层次学生掌握。比如在讲解《角的初步认识》这一节内容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联系生活认知知道角各个部分的名称,能够在物体表面接触角,能够在平面图形中辨认出角。认识角与辨认角的内容属于基础知识内容,为各层次学生必须要掌握的内容,且是三层次学生的学习重点。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在观察和操作过程中认识角的大小,并能够通过直观观察去区分角的大小,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二层次的学生要尝试理解与掌握这部分内容,但一层次学生必须要形成直观区分角大小的能力。三层次学生则努力尝试,即便掌握不了也没关系。明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内容,能够让各个层次的学生建立起个性化的学习目标,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完成属于自己的学习目标,获得进步。

三、分层教学之作业分层

作业,是学生巩固课堂学习内容的重要方式,也是学生训练个人数学知识应用能力的平台。在小学数学教育过程中利用分层教学法,教师要关注课后练习的分层。课后练习属于学生家庭学习的重要内容,能够帮助学生拓展数学思维,发现数学问题。在布置课后作业时,教师要根据学生所掌握的数学知识去划分作业的难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家庭生活中做不同的数学训练。对于三层次的学生,教师要针对基础知识设置作业,让学生能够读懂且会做课后的练习题。像学习《两、三位数乘一位数》时,教师要将简单的计算题设为作业,让学生在课后练习竖式运算。对于二层次的学生,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课本中的例题,且能够根据例题的答题形式灵活处理各种变式题型,将类似题型作为课后练习。将有关于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应用题作为二层次学生的作业,能够促进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意义。对于一层次学生来讲,他们除了要掌握课本中的数学知识,还需要扩展个人数学学习视野,教师可以借助拓展型习题训练作为课后作业,让一层次的学生能够在课后根据自己的需求提高个人数学能力。综上所述,在利用分层教学法组织小学数学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更要重视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用分层教学法给每一个层次的学生提供学习数学知识,提高个人数学能力的机会,促进学生探索小学数学知识,才能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得以延伸,综合素质水平得以提高。

作者:傅蓉 单位:江苏省淮安市天津路小学

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论文:小学数学教育教学

摘要:

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时整个教育教学当有着非常重要的分量,是其他任何学科都不能代替的一门基本学科。它通过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来提高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同时,培养学生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散发性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现如今知识的更新加快给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正确有效的开展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成为现代化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那么,如何正确有效的开展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呢?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方法

一、激发学生的数学意识

激发学生的数学意识是一个急需解决并十分重要的问题。目前的绝大多数的学生都缺少这种意识。主要表现在书本上的东西无法运动到现实生活当中去。他们认为数学就是教材,只是一门学科,对生活没有上面帮助,无法感受到生活中数学的无处不在。如何改变学生的这种错误观点?那么作为老师,我们应该从以下四点着手:1.注重数学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2.注重把数学知识教学和实际问题联系起来。3.运用数学知识在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数学意识。4.在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模型。

二、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都说兴趣是好的老师。通过学习和掌握书本上的知识,来使学生明确到学习的有用性,培养他们学习的需要性,有了需要就会有学习的兴趣。而教学的成功与否,与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最直接的关系。因而,在数学教育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把社会和学校提出的客观要求与期望变为学生自己内在学习的需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改变被迫学习,变成自己主动学习。那么我们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1.巧设导语,引发兴趣。2.动手操作,提高兴趣。3.精选练习,发展兴趣。

三、培养学生的注意力

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基本任务不是说一定要学好数学,而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这当中同时还包括了其他的一些,比如说比较能力、抽象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概括能力以及初步的判断和推理能力。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所有这些都与培养良好思维品质密不可分,发展和培养思维品质是发展和培养思维能力的主要途径。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一般要经过感知、理解、巩固、应用四个阶段。

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数学就小学生而言,它的一些教材上的概念和介绍都很抽象,给小学生的理解和接受有一定困难。那么,老师可以通过让他们动手操作一下可能效果就大不一样。比如三角形可以用纸折出来,然后动手裁下来,只有做到手脑并用,可以获得直接感性知识,并建立起清晰鲜明的知识表象,为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创造条件。因此,在教学中要非常重视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故动手操作只有与思维紧密练习起来,才能促进感知转化内部智力,深刻地理解知识的本领意义,也有效地锻炼了学生之创新能力。

五、授课内容要推陈出新

目前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再是只看教师的讲授水平,更重要的要看教师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充分了解学生的需要后再备课,不已完成教学任务为目的,应该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思维能力和学习的积极性为出发点。老师务必要做到这几点:1.方法的创新。可以采用设问法、联想法、动手法等等。2.目的的创新。要根据教材内容但又不拘泥于教材内容制定具体的目的和要求。3.过程的创新。设计时可不循旧规,对如何导入新课、如何讲授新课、主要环节如何处理进行创新设计。

六、教学要坚持性

素质教育应该是面向全校全体学生,不仅要求学生的发展,同时还要求整体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得到自由、充分的发展。因此,老师在教学当中应该时刻注意学生的素质教育。比如对于数学基础相对差一点的学生,老师应该多些耐心,多些关照,课上多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多给予他们上台发言的机会。个别的可以进行单独辅导,帮助他们熟悉教材,增强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学习信心。而对于各方面表现都很好的优等生,老师要尽力创造机会和条件,给他们充分发挥自己想象力和智慧的舞台。

七、建立民主、平等、亲密的师生关系

平等、民主、亲密的师生关系是创设和谐愉快课堂气氛的基础。这种关系应用于课堂,但建立在平时。由于受几千年师道尊严封建思想的影响,我们国家自古以来基本上是把教师放在一个极高的位置。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地位是不平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成了的。因此,要想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教师不是凌驾于学生之上的,而是与学生平等的人。要构建师生平等、民主、亲密的关系,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教师必须首先爱其生,在与学生的谈话中,不管是问问题还是与学生交流或是评价学生都应是以平等的口吻,不能够区别取代,要让学生感觉你既是老师有可以是朋友。

八、结语

总之,小学数学是小学学习中十分重要的一门学科,在数学教育教学当中中,数学老师应当充当好老师、朋友的角色,不仅在学习方法上教会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进行解题学习,并通过朋友的身份来及时关注学生们的学习心理和成长心态。与学生关系融洽,融入到学生群体中去,真正的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带着积极、向上、乐观、创新的态度去融入到数学学习当中去,同时提高数学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技术含量,有效的开展好小学数学教育教学。

作者:方慧 单位: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罗坳镇河坪小学

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论文: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探析

一、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现状

1.教学模式较为落后

在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下,许多小学数学教师将学生数学成绩的提高作为自己的教学目标。在这样错误的教学目标的引导下,大多数教师仍然利用一言堂的模式开展教学,在课堂中向学生灌输数学学科知识,让学生在自己的要求下被动学习。教师没有认识到创新教学模式的重要性,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开展教学,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2.学生学习兴趣不足

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对于其数学学习效率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小学阶段,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对于以后的数学学习也有很大意义。但是,受到学校数学教学氛围,教师教学模式以及家长过高成绩期待的影响,小学生感受不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许多小学生觉得自己是在给老师和家长学习,学习是一件与自己无关的事情。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不足,上课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最终影响学习效率。

二、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改革方法

1.加强教学思想更新

教学思想,是一切教学行为实施的前提。要改革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教师需要积极进行教学思想的更新。当代小学数学教师要认识到学生是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教师的任务不只是传递学科知识那么简单,更要培养学生的学习情感,促进学生爱上数学学习。成绩,不是衡量学生学习能力的指标。对教学活动评价观进行改革,认识到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性,有利于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更好地组织教学。从师生关系方面,教师要改变教师是的教学思想,认识到与小学生做朋友,建立平等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性。教师要融入小学生的世界,与小学生打成一片,促进让小学生对自己依赖感的增强,才能让数学教学活动开展得更加顺利。

2.应用自主教学模式

自主教学模式是教学改革所提供的教学模式之一,将自主教学模式应用到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调动,更能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有效应用,促进小学生成为课堂积极参与者。针对不同的内容,教师要给小学生设计不同的自主学习任务。教师要考虑小学生的思维能力与理解水平,为学生设置科学合理的自主学习任务,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找到数学学习成就感,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比如,在讲解有关加法的知识时,教师可以给学生一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在课本中找到加法的定义,看谁找得最快,用竞争机制去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之后,教师再给学生两分钟的时间,让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给出一个加法例子,促进学生结合实例理解数学定义。小学生的数学能力不同,他们给出的加法例子有可能十分简单,教师不要嘲笑小学生。只要他们通过自己的学习得到了学习成果,教师就要给予鼓励,表扬小学生,给他们自主学习的动力,促进数学教学成效的提高。

3.应用合作教学模式

合作教学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让学生具有更强的学习技能。通过合作教学模式的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氛围更加轻松。教师要为小学生设计不同的合作学习任务,引导小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学习。比如,在讲解有关分数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引导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玩分蛋糕的游戏,让小学生通过分蛋糕理解分数的含义。也可以组织小学生以小组赛的形式,看图说出正确的分数,说得最快的一组计一分,哪一组得分较高,哪一组获胜。这样的合作教学活动,极大地提高了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趣味性,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开放化,实现小学数学教学改革。

三、结语

综上所述,落实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与创新,是每一位小学教育工作者的职责。针对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的不足,利用针对性的策略做好教学升级,能够让小学生更好地体会数学学科的魅力。创新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教学活动服务于小学生的成长,这样才能展示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的意义。

作者:隋子超 单位:山东省青岛市胶州铺集镇张家屯小学

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论文: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创新之谈

一、教学手法的创新

1.改革课堂模式,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保持课堂的活泼、生动,激发学生的热烈讨论、积极发言,那么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已经成功了一半。因此,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是提高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效率的关键,也是教师对数学教学的课堂进行创新的目标。要改革数学课堂氛围,教师需转变传统的教学思路,改变僵化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教师要将学生摆在首要位置,为学生的学习利益考虑,给予学生充分的民主和自由。教师在讲完相关的知识后,将准备好的与课内知识有关的课外或生活中的问题提出来,由学生进行合作讨论。讨论的组合可以是学生就近自由组合,也可以由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分组。在讨论期间,允许不同组的学生自由走动,交换观点,而不必强求纪律,束缚了学生之间的交流。此外,在问题的设置上,教师要多设计新鲜的、有趣的问题,引起小学生的兴趣和讨论热情。防止问题过于抽象或理论化,使学生疲于理解,无法展开讨论。因此,无论是学习氛围的营造、课堂纪律的放宽还是问题的设计,教师都要以学生为主体,这是改革课堂模式的前提。

2.改变教师角色,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课堂上的主要关系,学生在自己喜欢的教师的课堂上,在欢快轻松的氛围下,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往往更强。尤其对于小学生而言,师生关系的和谐与否,对他们的学习心态影响极大。因此,教师要注重改善与学生之间的关系,防止学生因害怕数学教师,转而害怕数学课,影响到小学数学的教育教学。在课堂上,教师要注意转变自己的角色,由课堂的主导者变为参与者,鼓励学生对不明白的问题进行提问,在学生集体讨论的基础上,给出耐心的解答,保障学生真正理解所学的知识。同时,教师的讲解使学生觉得自己得到重视,从而更加积极地学习数学知识。此外,学生在无法回答教师的提问,或回答错误时,教师也要避免一味地惩罚,而是要对学生细心引导,使他们自己发现错误并改正,这样会使学生对错误理解更加深刻,避免再犯。而课下,教师也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关心,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使学生将教师当作朋友,有利于拉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对教师的喜欢转移到数学课上,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从而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3.组织多种教学活动,丰富教学手段

小学生的个性,使得纯理论式的数学教学很难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需要更多直观的、易于理解的教学活动的支持。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将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难题提出来,并与大家分享自己的解决方法,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寻找更为合适的答案。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创新和学习能力,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意识。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设置数学游戏,使学生在游戏中发现和解决数学难题,利用多媒体将抽象的几何知识直观展示,以增强学生对几何结构的理解和运用。这些都有利于创新数学教学,丰富教学手段。

二、结语

总之,创新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内容和手法,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对数学教学意义重大。需要教师采取有效措施,更需要学校和学生的积极配合,只有这样,才能使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更加卓有成效。

作者:李长春 单位: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罗集中心小学

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论文:小学数学素质教育教学浅议

数学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数学思维以及数学能力。另外,数学素质教育,还承担着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美育素质等方面的教育。笔者结合自身丰富的教学经验,从教师严格要求自己、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手、口、脑并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四个方面,详细探讨了小学数学素质教育教学的策略。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教师首先应该严格要求自己,为学生起到榜样作用。同时,教师还应该注重加强训练,要求学生从当前做起,从点滴做起,从学习当中的小知识点开始做起,坚持不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在此环节中,注重抓住契机,对学生进行训练。例如,小学生有着较强的好胜心理,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特点,比较学生当中,谁的作业写的认真,谁的笔算速度快,谁的口算较为,通过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引导学生手、口、脑并用

小学数学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养成积极动脑、勤于动手、灵活表达的习惯,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动脑,主要是让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在获得一些感性材料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分析、归纳、总结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就是让学生去做,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实验、解题等手段,掌握知识、掌握数学学习规律。动口,主要是让学生去说,让学生围绕着某一命题或者某一数学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这类探讨性的思维活动,来拓展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小学数学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积极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民主、愉悦的课堂环境。学生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一个充满情感、有理想的生命个体。教师也不再是传授知识的人物,而只是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引导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掌握相关数学技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例如,在讲解《圆的周长计算》时,笔者首先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测量出大圆、中圆、小圆的周长。在学生采取“滚动”的方式进行圆周长的测量时,笔者问道“,圆形的游泳池可以滚动起来吗?”于是学生经过思考,想出了利用“绳测”的方法来测量圆的周长。于是笔者又进一步问学生:“倘若将白色小球系在绳子的一端,然后将小球放置空中旋转,那么绳测的方法还管用吗?”经过实践发现,以上运用的“滚动”和“绳测”方法,都有着局限性。因而笔者又追问,“那么能不能探寻出圆周长的运算法则呢?”学生们又开始努力思考,然而发现了“圆周长=3倍直径”的规律。通过这样的层层设问,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索新知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四、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发展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教学设计,将学生作为整个课堂教学的主人,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一个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中,掌握知识。

(一)尊重学生,注重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尊重、热爱、信任学生,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利用和善的微笑、热烈的赞美,建立和学生之间的亲密关系,让学生在一个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对于一些成绩差的学生,教师要尤其减少对他们的批评,要注重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提升整体教学质量。

(二)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创设多种平台,让学生能够有充分展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努力学习。通过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能够让学生及时发现自己学习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

(三)交给学生学习方法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除了在课堂教学中,将数学知识传授给学生之外,还应该教会学生基本的学习方法。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该重视学习方法的教学,切实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数学学习方法,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及时,小学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主要关心学生的书面考试成绩,而往往忽视了学生知识生成的过程,因而要想真正落实素质教育,教师必须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帮助学生真正掌握数学学习方法。第二,教师要注重交给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其中包括,让学生学会分析、比较、概括等思维方法,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学生能够运用恰当的思维模式解决实际问题。小学数学教师,在传授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应该注重挖掘数学教学当中蕴含的素质因素,让学生在获取知识、掌握能力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其它方面的素质,促进学生的发展。

作者:邢振波 单位:长春市双阳区双胜小学

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论文: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

摘要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对各种教学情境进行创设,为学生参与数学活动提供机会,并对学生学习数学的愿望进行激发。本文主要分析了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应该遵循的原则和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问题情景

在探究性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创设策略非常多,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遵循问题情境设置的原则,与教学内容、学生实际相结合,对各种问题情境创设策略进行灵活地运用,使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更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驱动学生的探究性心理,从而使教学任务顺利地完成,最终使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得到有效的培养与提高。

一、创设问题情境应遵循的原则

(一)针对性

在问题情境创设的起始阶段,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对情境进行发现,进而对数学问题进行讨论。由此来看,情境创设带有一定的针对性,问题情境的创设都应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中心点,否则就算情境创设得再好,也不能将教学任务完成。因此,在问题情境创设过程中,教师应避免出现“舍本逐末、喧宾夺主”的现象,将问题情境的创设回归到数学教学内容中来。

(二)趣味性

都说“兴趣是好的老师”,这句话放在小学生的身上最适合不过了。小学生对新鲜的事物都比较敏感,因此教师在数学问题情境创设过程中,应紧紧抓住小学生这一特点,创设出新颖、生动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对问题的兴趣,进而将学生引入到自主学习的状态中。现代心理学家将思维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及时阶段是直观行动思维,第二阶段是具体形象思维,第三阶段是抽象逻辑思维。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主要为直观行动思维,他们的具体形象思维处于上升的阶段;三四年级的学生开始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五六年级的学生形象与抽象思维在相互渗透。因此,教师在问题情境创设过程中应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思维特点进行充分的考虑,进而通过有趣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三)层次性

数学问题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每一个问题都应该以点带面逐层深入,利用一个问题的研究引发纵横知识的分析和探讨,逐层地对知识和技能进行掌握,这样教学内容就可以得到精缩,进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同时,教师还应该结合不同的学生对不同层次的问题进行设计,使每个层次上的学生都能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四)生活化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创设应该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将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入到课堂中,然后再将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和生活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数学的真谛,从而利用数学思维方式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并从中体会到数学的力量而热爱学习。

二、问题情境创设的策略分析

(一)创设故事化的问题情境

爱听故事是小学生的普遍特点,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更容易融入到生动的故事情境中。因此,教师可以抓住小学生这一特点,结合教学内容把故事融入到问题情境的创设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得到加深,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故事化的问题情境,可以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行调动,学生处于一种愉快的故事氛围中,还可以充分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二)创设活动化的问题情境

实践操作是眼、手、脑协作活动的过程,也是对动态事物进行把握的过程。在实践活动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质疑能力的一种重要形式,同时通过实践操作获得的知识也较为深刻。例如,我在“铺一铺”的教学中,改变以往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寻找用瓷砖铺成的精美图案。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兴趣非常浓厚,通过记录和精心的绘图获得了很多相关的知识;学生畅所欲言,利用自己得到的材料展开分析与评论,充分体会到了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三)创设悬念化的问题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对一些新颖的、科学的问题情境进行创设,学生在悬念化的问题情境中,学习情趣更加浓厚。例如,在教学“加法的估算”时,我向学生做出邀请:大家只要说出加法算式,老师就能马上说出算式的结果接近几十,同学们可以为老师的结果进行验证。然后告诉学生:老师之所以可以算得这么快,其实是因为老师掌握了一个秘密。这样就能激发学生对问题情境的兴趣,到底是什么秘密?教学过程设置出问题的悬念,能使学生对解决数学问题产生一种迫切感,从而使数学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很多抽象的知识,这与学生的形象性思维发展之间是存在矛盾的,要想对这一矛盾进行有效解决,关键在于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数学课堂实际上就是由多个问题组成的,学生将问题作为开展活动的中心,那学习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将问题作为主线,创设问题情境对学生的思维进行调动,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活动中,从而达到训练学生思维的目的。

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论文:中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探讨

摘要:很多学生步入学校时,对每一科都充满了热情。但久而久之,大部分学生在上一段数学后,就会慢慢失去兴趣。这也是近年来来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也在一直为此进行着不懈努力。因此,在数学课上教师应该充分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科特点进行教学,从实际出发,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初中数学;教育教学

一、小学数学的特点

(一)课程内容的特点

小学数学的学习内容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在学习时要具有系统的学习方法,要循序渐进,以学生能够接受为教学目的,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这种方式还可以做到使知识提前渗透,并伴随着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

(二)小学数学是生活化的数学

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学习不再是教室中的学习,而是一种社会性学习。学生的生活环境都可以作为一个课堂。如买东西用到的元角分,房屋的大小需要涉及到面积的大小及测量,这些都含有丰富的数学知识和问题。而且这些内容是生活化的、有趣的和富有挑战性的。而且对于小学生这样的方法是有利的。同时,每个人都会构造不同的属于自己的数学世界。

二、中学数学特点

(一)课程内容的特点

对于初中数学来讲,简约的内容与丰富的数学思想交融是中学教学的一个特点。而数学思想是及其复杂的,代数思想、解析几何思想、函数等都是一些中型的数学观点。因此这就需要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如今的中学数学更加注重智育与德育相结合,更注重数学生成的过程的思想探讨,而不只是结果的应用。

(二)教学方式的改变

在中学时,教师上课会更偏向于讲课的学习思路。结合对具体实例的分析,让学生体验用数学思想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模仿、操作、探索来进行对学生的进一步加深。发展学生有条理的思考和表达能力,提高逻辑思维能力。这样的方法不仅对于学生的学习有帮助,还可以让学生在今后的社会中与人交流时语言表达更加清晰,讲话更加缜密。除此之外,也需要学生进行自我总结,将各种知识点分类进行整合。之后教师要将学生的观点将以再次整合,再次为学生将思路变得清晰,知识就会得到再次的升华与提炼。

三、如何进行教育教学

(一)把握学习的初始阶段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学生刚拿到数学课本后,一般都感觉新奇、有趣,想学好数学的求知欲较为迫切。在这个时间,教师要深下功夫,让学生在学习的起始阶段对这门学科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在一开始教学时,教师就应该运用生动的教学方法,运用化难为易的教学方式。这样会使学生对这堂课就会集中精力,认真的过脑思考。所谓万事开头难,因此,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提前将内容准备充分,烂熟于心,做到在课堂上可以游刃有余。

(二)保持课堂的创新性

注重教学课堂的引入环节。教师要善于设计各种环节,运用各种手段把学生调动起来。唤起学生的参与意识。在数学课堂中,不论是小学还是中学,活跃的课堂氛围都是有利于教学的流畅进行。在课堂上要进行小组互相学习讨论的环节,另外也要让学生自己上台展示自己不同于别人的方法,让大家互相学习和借鉴这种数学思路。而在小学生与中学生讲到关于图形或几何时,教师要让小学生自己动手拼出一些优美的图案。通过简单的表演,把问题设置于适当的情境下,从而营造了一个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而对于中学生,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观看动态图和图形的拆分组合,这样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空间思维。相信在这样轻松的环境下,学生会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三)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学习的方法指导,从而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主要从“看一看、想一想、议一议、做一做”这四个方面来进行。首先看一看,想一想是指善于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小学生可以考虑积木是几面体,而中学生则可以考虑它的空间性。从而可以联想到其他相似的事物。而对于议一议是指要培养学生善于与他人合作探讨的精神,逐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讨论的习惯。而有了以上这些以后,就要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了。即为做一做,通过多做来达到一定的熟练度和理解力。

四、总结

中小学是打基础的时候,所谓打基础主要是打数学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基础,要让学生有较宽广的数学视野,不应该以在实际中是否直接有用作为标准来决定教学内容的取舍。对于教师来说,教育教学方法更应该不断地探索,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方法。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合作与良性竞争,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十分活跃地参与其中,让他们在课堂与教师互相影响、互相沟通、互相补充,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真正实现共同进步。此外,数学教育也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这已经成为我国数学教育界的共识。

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论文: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问题情境创设

摘要: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对各种教学情境进行创设,为学生参与数学活动提供机会,并对学生学习数学的愿望进行激发。本文主要分析了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应该遵循的原则和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问题情景

在探究性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创设策略非常多,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遵循问题情境设置的原则,与教学内容、学生实际相结合,对各种问题情境创设策略进行灵活地运用,使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更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驱动学生的探究性心理,从而使教学任务顺利地完成,最终使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得到有效的培养与提高。

一、创设问题情境应遵循的原则

(一)针对性

在问题情境创设的起始阶段,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对情境进行发现,进而对数学问题进行讨论。由此来看,情境创设带有一定的针对性,问题情境的创设都应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中心点,否则就算情境创设得再好,也不能将教学任务完成。因此,在问题情境创设过程中,教师应避免出现“舍本逐末、喧宾夺主”的现象,将问题情境的创设回归到数学教学内容中来。

(二)趣味性

都说“兴趣是好的老师”,这句话放在小学生的身上最适合不过了。小学生对新鲜的事物都比较敏感,因此教师在数学问题情境创设过程中,应紧紧抓住小学生这一特点,创设出新颖、生动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对问题的兴趣,进而将学生引入到自主学习的状态中。现代心理学家将思维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及时阶段是直观行动思维,第二阶段是具体形象思维,第三阶段是抽象逻辑思维。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主要为直观行动思维,他们的具体形象思维处于上升的阶段;三四年级的学生开始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五六年级的学生形象与抽象思维在相互渗透。因此,教师在问题情境创设过程中应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思维特点进行充分的考虑,进而通过有趣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三)层次性

数学问题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每一个问题都应该以点带面逐层深入,利用一个问题的研究引发纵横知识的分析和探讨,逐层地对知识和技能进行掌握,这样教学内容就可以得到精缩,进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同时,教师还应该结合不同的学生对不同层次的问题进行设计,使每个层次上的学生都能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四)生活化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创设应该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将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入到课堂中,然后再将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和生活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数学的真谛,从而利用数学思维方式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并从中体会到数学的力量而热爱学习。

二、问题情境创设的策略分析

(一)创设故事化的问题情境

爱听故事是小学生的普遍特点,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更容易融入到生动的故事情境中。因此,教师可以抓住小学生这一特点,结合教学内容把故事融入到问题情境的创设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得到加深,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故事化的问题情境,可以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行调动,学生处于一种愉快的故事氛围中,还可以充分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二)创设活动化的问题情境

实践操作是眼、手、脑协作活动的过程,也是对动态事物进行把握的过程。在实践活动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质疑能力的一种重要形式,同时通过实践操作获得的知识也较为深刻。例如,我在“铺一铺”的教学中,改变以往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寻找用瓷砖铺成的精美图案。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兴趣非常浓厚,通过记录和精心的绘图获得了很多相关的知识;学生畅所欲言,利用自己得到的材料展开分析与评论,充分体会到了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三)创设悬念化的问题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对一些新颖的、科学的问题情境进行创设,学生在悬念化的问题情境中,学习情趣更加浓厚。例如,在教学“加法的估算”时,我向学生做出邀请:大家只要说出加法算式,老师就能马上说出算式的结果接近几十,同学们可以为老师的结果进行验证。然后告诉学生:老师之所以可以算得这么快,其实是因为老师掌握了一个秘密。这样就能激发学生对问题情境的兴趣,到底是什么秘密?教学过程设置出问题的悬念,能使学生对解决数学问题产生一种迫切感,从而使数学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很多抽象的知识,这与学生的形象性思维发展之间是存在矛盾的,要想对这一矛盾进行有效解决,关键在于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数学课堂实际上就是由多个问题组成的,学生将问题作为开展活动的中心,那学习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将问题作为主线,创设问题情境对学生的思维进行调动,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活动中,从而达到训练学生思维的目的。

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论文: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创新与发展

摘 要 :小学数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其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对教学模式与方法的创新,从而促进教学效果与学习成绩的提高。小学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启蒙环节,注重的是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这将对学生今后的学习道路产生深远影响。数学不仅仅能够对学生潜在的创新能力进行深度挖掘,还能够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学习过程中得到良好地培养,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将注意力集中到数学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上。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创新与发展

作为我国社会素质教育的核心成分之一,创新教育是根植于素质教育基础之上的。因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对学生进行培养的核心能力,这也就决定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是当前创新教学的中心思想。在当前新课标教学要求下,老师应该摒弃以往的应试教育理念,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在小学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并学会将学到的数学知识灵活运用到日常学习和生活中。

1.小学教师对自身创新意识的培养

(1)树立积极向上的教学创新意识。小学数学教师要想对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进行良好地培养,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就务必要让自身拥有正确的教学创新理念,以口传身教的形式去打动学生。不仅如此,通过数学教学过程完成对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建立在老师正确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的基础上的。在创新式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摒弃以往的单项教学模式,不断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方法,通过各类课外学习努力扩充自己各个学科的专业知识,并在此基础之上依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有效地教学创新。

(2)对学生的主体意识给予充分尊重。在创新式教学中,老师仅仅扮演的是课堂指导者的角色,应当将教学的主动权交予学生,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让学生能够在不断地学习过程中形成明确的学习目标,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自主性。例如,在课堂刚开始的时候,老师可以以一系列诸如“我们今天该上哪一课啊?”“我们接下来要完成什么呢?”等问题引导学生逐步进入学习状态,让学生能够积极加入到课堂教学中,跟着教学动态对学习内容和目标进行积极思考,在潜移默化过程中完成对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而当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时,老师不应该直接给予学生帮助,而应该以“有什么需要老师帮助么?”向学生征求意见,并在之后的过程中逐步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这样的良好互动中,一方面可以增进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感情,另一方面能够通过引导式教学,增强学生的思维逻辑,让他们知道下次再遇到问题时应该如何寻找到解决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2.促进小学数学教学的多元化发展

(1)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小学生会对数学充满抵触情绪,往往是由于以往单向枯燥的“灌输式”教学造成的,因此在创新式教学中,老师应该营造出活跃自由地学习环境,例如,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对教学的难点进行集体探讨,并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并对每个学生的努力予以充分的鼓励,在良好的课堂互动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2)加大学生思维训练,进行有效的情境设计。小学数学教学除了要完成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之外,还需要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创新思维能力。小学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性格特性,进行各式各样的情境和问题设计,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开动脑筋对问题进行主动的思考和求解,鼓励学生通过多种不同方式去解决问题,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例如,在向学生教授矩形的相关知识时,可以将一个大矩形通过线段分割成一个个的小矩形,并让学生数出这个大矩形中一共还有多少个小矩形,同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最终的结果向同学进行过程讲解,这样一来,便可让学生通过不断地讨论加深对问题的认识、扩充思考方式。这一来,不仅可以稳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让学生的逻辑思维得到训练。

3.总结

仅仅依靠教学方式的创新是不足以完成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任务的,它还要求教师能够不断加深自己对创新式教学的认知,正确认识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才能依据学生特性进行有效的课程设计,从各个角度对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进行培养。

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论文: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探讨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改革强调,在学生获得适应现代生活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以及方法的掌握,把促进学生终身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学校数学教育的基本出发点。

如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通过自己内在的思维发现规律,并能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思维,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的任务,正所谓“授之以渔养其终身”。“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纯粹地教给学生知识,不如教给他们学习知识的方法。有了方法,他们可以掌握更多的知识。在这种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要教好数学,就要在课前考虑如何教的问题。

教学设计是每个教师在上课之前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情,如果不进行教学设计,就不能很好地、有效地组织教学,就不能将自己的思想地传授给学生。讲台是教师的舞台,教师要想把这台戏唱好,必须预先进行创作、设计,所以教师既是作者,又是导演,还是演员,同时还是乐队的指挥。设计是一个重要的环节,设计是一个不断改进、日趋完善的过程。我在设计《行程问题――相遇问题》的教学过程中,就有这样的感受。当然,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思想,我在设计这一课时时,按照“授之以渔养其终身”进行设计、组织教学的。

一、教学设计的初稿

我开始写教案时,就简单的按教材的教学内容的顺序和以往的经验一气呵成结果,认真看了之后,才发现缺乏新意,陈旧的教学方法和程式化的过程,没有体现出如何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可见,我的这份教学设计是没有经过精心设计的,只是凭借经验来完成任务是不行的了。经过思考后,便开始进行修改。我参阅了很多的有关资料,在导课、准备和练习上加了功,并且把每个环节又重新安排了一下,要比及时次心中有数多了。就这样,我的教学设计初稿完成了。

二、教学设计的实施

教案设计的合理性只有通过教学来验证。终于到了试教的时候了,我就按照教学设计的初稿开始上课。前几个环节都顺利完成了,可是,时间不够了,到要练习的时候下课了。课结束后,我自己想想为什么会这样呢?分析之后,我明白了,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只是考虑到了如何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所以每个环节都在强调要教的新课的概念,反复不断地分析给学生听,不敢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想,自己去分析,自己去解决问题。老师教的很累,但是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看来,教学设计不是那么容易就可以完成的,备学生怎样学,学什么更为重要。

三、教学设计的修改

经过及时次的试教,发现了教案中存在的问题后,对教学设计的修改也是必要的。在设计学生的学习方式时,最重要的是要考虑如何能做到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可以将一些重点、难点知识设计成关键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探究,去解决这些问题,比老师反复讲解的效果要好。课后,我又对自己的教案进行了重新修改。在引探准备中,主要复习一个物体运动的行程问题,回忆“路程、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了解一个物体运动的特征,并联想行程问题中一些经常考虑的因素,为新课作准备。而第二个环节里,我将几个概念分散在每个细节的环节里,一个部分讲一个概念。首先,在准备题中,通过学生演示,解决“从两地出发、相向、同时”;然后,在填完表格后,设计几个问题解决“相遇”的概念;再通过表格里的数据让学生观察,回答问题来解决“相遇时间”;接着,带领学生一起总结“相遇问题”应用题的特征;,在学生自己解答例题的过程中,分析“相遇问题”的特点,来选择合适的算法进行解答,通过形象生动的演示,解决“速度和”的概念。这样以来,概念很清晰,相信学生也容易理解,不会混淆,也会节约时间的。

四、教学设计的再次实施

经过这次修改后,我对《行程问题――相遇问题》的认识又深了一步。于是,拿着新的教案,我又一次的走进课堂,并邀请了学校的数学老师们来听课。这一次的课比及时次大有进步了。整个课堂秩序井然,教学环节紧凑,过度自然,概念讲的清楚,学生思维活跃,充分发挥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每个问题都是学生自己去解决,并且学会了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看来,教案是要经过反复修改、精心设计才可以将教学过程实施的更好。

五、教学设计的反思

反思是思考、反省、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反思总是指向教师自我的,教师既是研究的对象,又是研究的主体,教师反思的过程,是将“学会教”与“学会学”统一起来,努力提升教学行为的科学性。教师将自己的教学设计思想付诸于实践后,再不断的反思进行调整,在教学中应经常问一问自己,哪些教学行为及其观念是正确的,为什么;哪些是不正确的,问题在哪里,应该怎么办。通过反思,教师可以不断地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进而对教学现象和问题形成独立的有创造性的见解,从而提升教学活动的自主性、目的性,克服被动性、盲目性。教学之后,我听取了老师们给我的意见,进行了教学反思。在备课时,光靠经验或一本教材、教参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深入钻研、领会教材,关注学生,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才能创造性地处理教材,驾驭课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把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学习,教给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是尤为重要。

通过学习新课程,我知道了在教学中,只要在课堂教学结构,教学过程,教学体系上以全新的思路进行改革,进行设计,那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就不是一句空话了。而一个教师的成长要经历三个阶段:“新教师”、“有经验的教师”、“专家型教师”。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在基于实践的教学研究中不断提高,新的教学思想也必然在新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逐步确立。从有经验的教师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一个条件是教师进行研究与反思,设计教案的过程就是一个反思的过程,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好经历。

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论文: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方法刍议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已初见端倪。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自主学习能力,必然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主流,本文就对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现状的分析,提出解决措施。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现状;措施

一、对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现状的分析

1.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素养的现状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除了数学课程标准内容更新的力度较大之外,更主要的原因是学生的主体性被激活了。在传统教学中,是教师忠实执行教材,照本宣科,学生的思维相对狭窄,课前预设方案比较周到,通常足以应付。现在,新课改理念在课堂上得到了体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断增强,加上学生知识的来源渠道更为丰富多样。于是,学生质疑问难、节外生枝的频率与教师素养缺失的显露同步增长。

2.小学数学教学课堂提问的现状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学中使用频率较高的手段之一。课堂中提问的常见模式为“问-答-评”三个环节。然而,课堂提问是一把双刃剑,如果提问的不科学,同样也能扼杀学生的学习热情。接下来是对目前存在现状的分析:

3.课堂提问模式单一

提问“量多质差”:部分教师经常会采取“群众式”的回答模式,比如在讲完一个问题时,用“是不是”、“对不对”之类无思考的模式来提问,价值不高。还有部分老师分不清要点,总是漫无目的的提问,使学生处于消极被动状态。

4、教学目标不明确

教学目标明确是对教师的最基本要求。每位教师都承认自己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明确了,然而这远远不是我们教学任务的全部。老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而应该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要怎样去学;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知识、学会学习,更应该学会做人。这一问题反映在课堂教学上就是:老师每节课只是在力求完成教材的任务,而不是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表现为教学中,教师占据了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导致教学中的教师中心化。一节课中教师的说话、活动时间占了课堂的一大半,为板书而板书、为演示而演示的现象也不少见。反映在教师的态度上就是生硬急躁,为教学而教学。上起课来就忘了自己的行为态度对学生的教育作用。殊不知教师在行为规范方面对学生的影响作用要比所教的文化知识重要得多。教学中明显地反映出是学生在帮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而不是教师在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二.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改进对策

1.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工作的较大特点在于它的工作对象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动着的个体,师生关系是活动中的基本关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用商量的口气与学生进行交谈,如;"谁想说说……""谁愿意说说……"等等。一位教师在倾听完学生的不同意见后,说"我真荣幸,我和XX的意见相同。"话虽然简单,但足以说明教师已经把自己视为学生中的一员。由此建立起来的师生关系更加平等、更加融洽。另外,教师还应关怀、尊重、信任、理解和热爱每一个学生,需要和学生全心全意地交朋友、使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友好的合作关系,从而形成师生间的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人格碰撞的社会互动关系。

2.重视情感的感染与激励。教师的感染力就是以自己的个性去影响学生时所表现出的情绪力量。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既要以自己的专业知识、教学方法、教学技能去影响学生,同时又要以自己的感染力去影响学生,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最积极最活跃的主体。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孩子在少年时期,对任何事物都充满着好奇,具有探索知识的潜质,因此在小学阶段,教师必须适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也要改变教学方式,提倡活动式、启发式教学模式。另外,在教学活动中,要解脱孩子的思维空间,使其能够运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更多的接触自然,进而激发学生的求知的兴趣,实现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4.提供数学实践活动,形成创新思维策略

掌握创新思维策略,犹如我们创新能力培养的钥匙和有效途径,而多样性数学实践活动,正是培育创新思维的土壤。换元思维要求有深刻的洞察力,一眼能够看到事物的本质。曹冲称象就是运用了换元思维,曹冲通过仔细观察后发现石入船沉与象入船沉的道理一样,就把称象体重的问题转化为称石重的问题。利用类似的道理我们在讲完圆柱、圆锥、球与方体的体积公式以后,教师可留一道思考题,怎样测量出茄子,葫芦的体积呢?你有几种方法?有没有简单的方法?我们这样换一角度来解这道题就迎刃而解了。

5、利用迁移规律,举一反三

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在小学数学学习中,迁移是极其普遍的现象。数学的知识、技能、学习方法都能迁移。小学课堂中的变式训练,就是从模仿一题多解再到多题一解,即教师指导学生做一道习题,不满足于求出答案,而是举一反三,把此题目相关的问题或结果尽力找出来,再进行举一反三,这样使学生的知识升华,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6、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教育内容的革新,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助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弗赖登塔尔曾经说:“学一个活动好的方法是做。”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才可能是有效的,而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收、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学生己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

创造性教学表现为教师不在于把知识的结构告诉学生,而在于引导学生探究结论,在于帮助学生在走向结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习得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充分地经历探索事物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的过程。

7丰富自身的学科文化底蕴,切实加强本学科专业知识的巩固与提高。一方面, 对于数学的基本概念、公式的运用及应用题等方面,教师先要建立一个牢固扎实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教师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者,对于要为学生建立一个怎样的学科知识结构应也应先从整体上先有一个把握,即尽管教的只是一个年级,但不能只了解本年级的学科知识体系,而应该先从整体上对各阶段的知识都要把握,对于本学科所要教学的概念、公式、方法、公理等应有一个清晰明了的概念,做到心中有数,即密切“知其然与知其所以然之间的联系。”

三、总结

数学作为一门科学,他的研究要通过一定的实际教学经验出现的问题,进行改进,及为之来展开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探索,同时,要想深刻扎实理解一个数学原理,必须知道他的推倒过程和思路,所以,要学会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教师要不断总结实践经验,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总结,积极听取学生意见,从而总结出更多的方法和策略促进教学活动的有效进行。

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论文: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创新的探究

摘 要:在教育体系中,小学教育属于基础教育,在日后的学习中,小学教育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于小学数学的教育而言,授课老师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逻辑能力、合作能力,这也是小学教育改革对数学教育的要求。当前,小学教育在创新方面仍然存在一些缺陷,对于目前教育体系而言,小学数学教育的创新势在必行,对此,笔者提出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对其创新的见解。

关键词:创新 小学数学 教育教学

在小学教育中,数学一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但是小学数学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学习数学的能力有非常重要作用。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创新至关重要,这不仅可以很好的提升学生学习数学与思维能力,还符合了当前学生学习的特点,为日后的教育奠定基础。

1 教学内容的更新

1.1教学目标的布置

就拿小学数学老师来说,需要按照我国新课改的要求把教学目标重新进行定位,要把以前以教授详细知识为目的的老传统教学思路转变过来,加强对于学生学习方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此来提高学生对于数学这门学科的兴趣及学习的主动性。

1.2 对教学内容的安排

教师要在教学目标的指示下,把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安排,在传授学生书本上理论知识的时候,也可以结合学生自身的环境及学习能力,导入现实中跟学生能力比较符合的数学问题,让学生知道数学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在对教学内容进行选取和设定的时候,除了要按照课程标准的规定外,还要注重学生的需要,在课堂上询问学生的学习意愿和要求,私下可以跟教学经验比较丰富的教师进行交流学习,把要教学的内容合理地进行完善及补充,确保课堂上能够得到有效的利用。

2 教学方法的改进

2.1转变课堂模式,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如果课堂上学生积极发言、活泼、讨论激烈,说明小学数学课上的教学已经快成功了。所以说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鼓舞学生积极发言,参与讨论,是小学数学教学成功的关键,同样的也指明了老师们对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上创新的方向。要想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教师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转变课堂模式,老师们要将学生放在及时位,赋予学生应得的权利和自由,全心全意为学生学习利益思虑。另外,老师们在设置的问题上,要多安排点让学生们感兴趣,比较鲜明的问题,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也能激起学生探讨的激情,绝不能安排一些独特的问题,让学生难以理解,没办法探讨,觉得无趣。不管是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还是问题的安排上,老师们都要以学生为首要,尊重学生,这也是转变课堂模式的及时步。

2.2转换教师角色,变成友好的师生关系

往往学生在自己喜爱的老师的课堂上,表现的格外的异常,课堂氛围轻松欢快,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比平时强很多,特别是对于小学生而言,师生关系是否友好,对于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及心态有很大的影响。所以,老师要重视与学生之间的关系,避免学生害怕数学教师,转而对数学课产生胆怯心理,妨碍小学数学的教学。在平时的课堂中,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从主导者转换为参与者,跟学生们互动起来,激励学生对不懂没听明白的问题积极的提出来,老师们也不能嫌麻烦,要给学生进行耐心的解答,确保学生能够真正的学会所学的知识。不管是课上还是课下,教师们都应该增强对学生的关心,把学生当成自己孩子一样去呵护,去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让学生把教师当成朋友或者亲人,这样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友好关系,也可以让学生从对教师的喜欢转移到对数学课的喜欢,同时学生也会辅佐教师的活动,积极配合,进而可以有效地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2.3增加教学活动与完善措施

对于小学生而言,因为其个性的存在使小学数学教学很难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采用便于理解、直观的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的开展中,让学生能够在活动中,提出所遇到的数学问题,然后与大家分享自己解决数学问题的办法,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参与讨论,让学生获得更好的解决办法。这样不仅可以很好的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还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增强学生通过数学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所遇到问题的意识。除此之外,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数学老师合理的设置一些数学游戏,让学生在进行游戏的过程中发现数学问题,然后通过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而且老师要善于使用多媒体,通过多媒体将数学知识直观的展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加强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以及运用。这不仅丰富了教学方法、营造良好教学环境,还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3结语

在小学教育中,数学的教育不仅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老师授课的重点。小学数学教育方法、内容的创新是提高教学质量、完善教学措施的重要手段,这对数学的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际意义。因此,数学老师在日常授课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学校自身情况,不断创新,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小学数学的教育效果,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

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论文:浅谈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经验

数学教学,不像语文教学那般绵延不断,引人入胜,也不似英语教学那般充满新奇,领略异国风采。数学一直都是枯燥的、抽象的,因此是学生很不爱学的学科之一。作为一名数学教师重要的功课就是让学生对这门还未学就“生厌”的学科产生兴趣去学,即激发学生动机。也就是要努力做到创设一种生动、引人入胜的数学教学的情境,将数学知识变抽象为具体。我将这几年的教育教学工作经验总结如下:

首先,寓教于乐,将数学教学变得生动活泼

新课标要求数学教学要通过直观教学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也是为了适应新课标的要求,我在教学工作中开展由学生亲自运用学具进行实际的操作,这样一方面发展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对于锻炼学生的思维和司考方式也是大有裨益的。比如在对方向这一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通过摆棋的方式将对方向的认识具体化,更加直观。

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过程,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小孩来说无疑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或许开始是本着热闹的心态,但只要肯学,随着知识一点点的灌输,慢慢的培养起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爱好。同时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让学生亲身经历,用心感悟,我认为这不仅是出于学习知识的要求,同时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教学教学效果的需要。

前面讲的是如何让学生喜欢上我的数学课,我自身对于数学教学即老师的角色和心态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如果能够做到寓教于乐,真正把教学当成自身的一种快乐,这对于品质教学环境的形成和学生吸收知识的加强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我多年的教学经验来看,老师的奉献精神以及老师的快乐和满足会传递给课堂的每一名学生,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倾注爱心,做到有教无类但同时又因材施教,在课上反应与课外作业完成以及平时的生活中发现每个学生的闪观点以及每个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争取让教学氛围传递到每一个学生那里。我从来不会对学生板着一张脸,对待学生我总是笑意盈盈,这样就避免学生有的问题因为畏惧而不敢问我,使数学课的课堂不再是难熬的课堂是我内心追求的目标,老师教学愉快,学生学得也快乐,这样的情境下,学生的数学成绩想不好都难。另外就是学生普遍头疼的家庭作业的布置方面,我采取的是一种和学生商量的方式,以及综合学生其他科作业的情况,适当的留些作用,目的就是巩固当天或者本周的学习成果,老师体谅学生,学生也会理解老师的苦心,因此我的作业学生完成的一般都比较好。

其次,将数学教学越来越多的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

数学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将数学教学变得变得有意义的方式之一就是将数学从生活中发现,同时也将数学还原回生活,经过这样一个过程让学生有基本的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有一种学得的成就感,从而以更加浓厚的兴趣投入到数学中来。数学是对生活中的数量关系以及空间的抽象总结反映,但数学学科的产生也是来源于现实生活的需求,生活孕育出数学。但是教材只是把现实生活作为一个缩影浓缩成一本薄薄的册子,与学生的生活背景是有一定的脱节的,对学生而言,他们在生活中感受到的“数学对于生活的意义”是不明确的,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的指引来完成这一过程的转化。

所以,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努力把数学知识生活化,但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寻找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生动,尽可能贴近生活的教学环境,同时引领学生运用所学去分析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同时善于帮助学生解决其在生活中出现的数学知识方面的问题。还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我们可以使教学情境尽可能的贴近生活,但生活是动态的,而我们的教学过程则相对来讲是静态的,学生一定程度上是不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的,这个时候,多媒体教学的辅助性功能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不仅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到课堂上,同时这也是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的数学的一种十分重要的方式和途径。

新时代的老师要熟练掌握计算机多媒体等教学工具,运用更加直观的方法让学生真真切切的体会到数学与他们生活的息息相关,让他们在具体的情景之下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让他们体会到数学的又用性,考虑到他们的心里,能用自己所学去解决问题,对于他们而言是一种十分值得骄傲的事情,也会更加热爱数学学科的学习。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我会创设一些情境来丰富我的教学过程。同时把提问的问题生活化,就是把问题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自体验生活中的数学,一种放松快乐的学习环境换来的肯定是学生巨大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的过程,同时小学生又好奇、好动、好问,将这两者巧妙的结合起来,创设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用来激起学生心理上的疑问,这样不用你去提问,学生自己就会主动去探求结果,促使学生的认知情感向积极求知的方向转化,将他们好奇心变为强烈的求知欲,这是一种很成功的理想化的教学效果,学生跃跃欲试,老师加以引导,实现师生的同步发展。随着学习内容的变化,我也会适时的对情境加以调整。

教学情境的设置不应当,应当以更有利于学生学习为标准,采用多种方式运用于教学环境之中,比如可以采取积极提问、多媒体、情景再现以及通过游戏的方式,或者运用一种,或者几种兼而有之,随着学习过程的渐进,采取更合适的教学方式。像多媒体等将一些生动、直观的形象呈现在学生面前,有时会帮助学生回忆起记忆中已经掌握的知识,从而使旧知识得以巩固,新知识得以有效吸收。当然,这不是的,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还会继续发现新的方式持续创新,积极响应新课改的要求提升教学质量和水平。

再次、改变单一的评价机制,更加注重学生的发展。

我不再简单以成绩作为评价衡量学生的评价方式,我努力尝试建立一种开放的的评价体系。我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同时,也让同学、家长积极参与其中,这样家长更能了解自己孩子的发展情况,同时学生的自我评价意识也会上升,在学习中体会到自身的转变,积极追求成功与进步,树立自信心。

,因材施教,为每个学生制定合适的学习计划。

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不一样,对于学习的擅长点和盲点也不一样,我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每个学生量身打造专属于他们自己的学习计划。在教学中,我主要是表扬和鼓励为主,毕竟是小孩子,多给鼓励和表扬更能促使其进步,对于学习成绩靠下的学生,我会给他们以多关心,不放弃他们,同时利用课余时间对他们进行个别辅导,尽我较大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良好的学习氛围。

以上是我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要经验的总结,当然我的教学经验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加紧完善,并积极向同行学习,并且努力提高最为老师的我自身的素质,努力让每个孩子在小学阶段数学能打下一个夯实的基础。

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论文: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数学哲学现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数学观已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传统的、静态的、主义的数学观逐渐为动态的、易谬的(或者说,经验与拟经验的)数学观所取代。随着新的数学观的形成就意味着数学教育教学观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从本质上来说,数学教学就是一种数学活动,教学不应看成一系列静态的现成结论的传授,而应该是一个动态的、活动的、创造性的过程。对于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更应培养学生“好问、敢想、敢悟,善于批判,善于交流”的学习习惯,注重知识的生成,注重举一反三,让学生成为自己的知识建构者。

一、建构主义教育教学基本理论

1.建构主义理论视觉下的知识。建构主义强调,知识并不能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并不是拿来便用, 而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另外,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具体个体之外,只能由个体学习者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

2.建构主义理论视觉下的学习活动。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他要主动建构信息的意义,这种建构不可能由他人代替。学习是个体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是主动的,学习者不是被动的刺激接受者,他要对外部信息做主动的选择和加工。

3.建构主义理论视觉下的学习者。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及以往的学习中,学习者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对所有问题都有自己的看法。而且,即使没有接触过的问题,没有现成的经验,但问题呈现在面前时,学习者也会根据相关的经验,依靠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某种解释。

二、建构主义教育教学观对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启示

数学学习是一种特殊的学习,这主要是由数学内容的抽象性和数学知识体系的结构性所决定的。有人指出,数学抽象就其本质而言就是一种建构的活动,数学的研究对象正是通过这样的活动得到建构的。数学学习归结为意义赋予的过程,也即如何把新的概念与主体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从而使之成为对主体而言是可以理解的、可以把握的。

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对象是中小学生,其自制力差,注意力不易集中,思维水平还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水平过渡,但形象思维仍占优势的阶段。针对这些特点,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要贯彻直观性、启发式的教学原则,采用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独立获得知识的能力,即让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因此,根据中小学生的特点,结合建构主义基本理论,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基础与条件进行“死板式”的灌输,而是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因材施教,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中“举一反三”生长出新知识。教学不应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加工与转换。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呈现者与主导者,而应是知识的引导者,注重学生自己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丰富或调整学生的理解与经验。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与学生共同探讨的学习方式,交流与质疑,批评与纠正,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三、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实践

1.注重课前准备,创设参与情境。建构主义强调知识的建构性,在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建构出新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当“基石”的作用,在学习一开始,教师应铺垫合适的基石使学生作好学习新知识的准备,创造学生课堂参与情境的基础。课前,教师应该结合学生实际,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在制定授课计划前,需要和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其对选修课程的掌握情况,确定合理的教学内容。在课前复习的导入设计中,要放入复习提问的是与新知识有关的内容,一些无关内容即便是重点,也不应放在复习之列。在课前复习布置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特点,设置问题,留下悬念,让学生有足够的思考空间,也是强调课前准备与下节课内容的关联度,在以往经验与新知识中建立起有效联系,以便学生学习知识的连贯性与系统性。

2.开展情景式课堂教学,倡导体验式学习。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感受和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它强调学生自行获得知识的实践性。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合理设置问题情境,尽量组织和创造有利于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参与的学习情境与机会。

3.课后及时复习与反馈,在反思中提升。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理解学习内容,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同时,反思可以更好地根据学习者的需要和不断变化的情况修改和提炼自己的策略,使学习者的知识建构达到更高层次。因而,学生课后的活动,仍需在教师的指导下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教师可以通过布置时间作业,让学生加深理解的同时,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

4.强调学生自主学习,鼓励交流合作。建构学习是诊断性的、反思性的学习,即学生必须开展自我预习、自我参与、自我检测等活动,以判断学习中所追求的是否是自己设置的目标,“自主学习”是其核心内容。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好课前预习与准备、课堂参与和讨论、课后总结与反馈,这一体系能否取得较大的效果,依赖于学生的自我投入程度。同时,在此过程中,应发挥“朋辈教育”的作用,提倡互动互助的学习、交流与协作的学习,提倡小组讨论、意见交流、辩论等形式,在互动中交流。学生可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打造学习共同体,并成为其中的一员。在共同体中,通过相互合作,学习者个人和群体的知识都将有所提升。

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论文:浅谈小学数学的素质教育教学

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界的一个热门话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的问题,已经是摆在每个数学教学工作者在前的重要课题。下面就这一问题谈几点个人的浅见。

小学数学 素质教育 学生主体

小学数学教学要着眼于21世纪人才素质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创造条件让学生主体性得到发展,培养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和较强的适应能力,又有独立的人格和创造精神的开拓型人才。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归根到底,学习是学生内部的活动,谁也不能替代。因此,学生最主要的特性是主体性。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时时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教学方案,考虑课堂结构,把学生真正当成学习的主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有效地进行学习,让全体学生自始自终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之中。

一、数学教学应以学生为主,提倡知情意相融。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认识过程,又是学生知情意行发展的过程。学习归根结底是学生的内部活动,是在教师指导帮助下学生主动参与,充满情趣的活动,所谓知就是初步达到预定的知识能力目标;情就是在心理上产生成功的喜悦,师生的情感得到交流与满足;意就是通过学习,树产克服困难的信心和意志。正因为如此,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尊重学生、创设和谐、愉悦的氛围,使学生产生信任感、亲切感,同时还要重视课堂教学艺术,通过教学上艺术性、形象性、鲜明性、趣味性揭示数学教材本身的魅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达到知情意相融。例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时,我先出示这样一道题让学生思考解答: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纸板可剪成多少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剪剪看,看谁剪的正方形最多。此时学生产生一种新奇感,跃跃欲试,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意识被充分调动起来,在初步产生获取知识的喜悦兴奋感时,我又提出了新的问题:“观察一下所剪的正方形个数与长方形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将学生的思维推向新的高潮,使知识进一步深化。随着教学层次的步步深入,课堂教学气氛和学生的思维也越来越活跃。这充分说明,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努力创设情境,去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热情,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获取,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个性而和谐的发展。

二、数学教学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的素质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素持教育的及时意义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强调学生的发展和整体发展,使每个学生个性得到充分的、自由的、和谐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体现素质教育的性,要通过传授数学知识和技能,利用数学所具有的价值和数学思维的特点来实现学生素质的提高。对优等生,教师要竭力创造条件充分发挥他们的智慧和才能,较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对数学素质差的学生要多关照,课上多给他们发言的机会,开拓思维,发展思维,尽量给他们更多的机会,开拓思维,发展思信,尽量给他们更多的“参与”机会,并通过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增强学习信心,逐步达到教学的基本要求。

三、数学教学应以自学为主,提倡由“学会”向“会学”发展。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益无穷。”这是古人强调授以学法,培养学生会学的重要性。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因此教师要使学生在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中,掌握其规律、方法,由“学会”向“会学”发展,就要把教学的重心从“教”向“学”转移,使教与学的关系达到和谐与统一。思维是智慧的源泉,所以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一定要鼓励学生多动脑思考。还要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如操作学习法、迁移类推法、发现学习法、尝试学习法等,还要让学生学会分析、综合假设,还原等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之前,先上一节操作课,让学生准备了两个全等的平行四边形、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和若干个任意三角形及一把剪刀,指导学生自己动手,通过剪剪拼拼把平行四边形和三解形分别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图形,并推导出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再将这些图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画图表示出来。同学们都积极地行动起来,剪的剪、拼的拼、画的画。在推导过程中,一位同学想出了三角形面积公式的三种推导方法

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并画图表示出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的过程,明确了三角形面积公式为什么底乘以高以后还要除以2的道理。这样获得的知识印象深刻,最容易记住。

四、数学教学应以练习为主,提高数学教学实效。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只有采用科学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组织训练,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数学教学应以练习为主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练习题的设计应把握好以下几点:

1、练习的时间长短,数量多少,都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来确定,以便在不增加学生学习时间的条件下,取得尽可能好的练习效果。

2、练习题的设计,编排要体现教育性原则,做到“低起点,小步子,快节奏,大容量”,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针对教材内容,精选练习题。如为了引入新课,设计知识衔接题;为巩固概念,设计基础变式题;为纠正错误,设计判断择题;为拓宽思路,设计多变多解题等,从而实现训练目标,提高课堂实效。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把提高和发展每个学生的素质作为教育的落脚点,坚持因材施教,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各自实际水平基础上主动地充分发展和提高,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使他们的素质得到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