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信息化管理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信息化管理论文:企业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论文
【摘要】
企业人事档案主要记录了企业职工的详细信息,为企业未来发展选拔人才提供了参考。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企业一直运用传统的方式来进行人事档案管理,管理效率比较低,而且难以充分发挥出人事档案的作用,已然不能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为此,企业需要采用信息化的手段来管理人事档案,以便能够为企业、职工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
企业人事档案 信息化管理
企业采取信息化的手段来管理人事档案具有非常多的优势。比如企业领导能够在档案信息系统上直接查找职工信息,而省去了人工查找的时间。另外,信息化管理方式能够实现人事档案资源的智能化管理,可以依据程序进行自动分类、自动分析、自动加工等,这对提高人事档案工作效益有着重要的意义。
1企业人事档案管理现状分析
(1)缺乏完整性和适时性,未能在更广泛的领域运用。
早期人事档案管理人员会根据相关规范来档案立卷折,仅注重如何妥善保管,把完整性和保密性作为重中之重,人事档案往往只是简单的材料堆砌与积累,并没有对员工档案信息展开更为详细的分析与运用,再加之,因为企业人事档案自身就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记录的信息可能与职工现实表现并不相符,或者有很多现实表现并没有及时的更新,形成综合性的信息材料,使我们无法进行一些深层次的思考,更无法打开人事工作的新局面,致使档案使用效益甚微。
(2)目前在企业的人事档案管理中,缺档、断档和死档的问题时有发生。
之所以会出现这些问题,原因有很多,例如认识档案管理人员更换而未做好交接工作,或者企业的人员流动较大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为企业人事管理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极大的不利影响,也不能使企业更好地掌握员工的动态和现状,不利于企业发展战略的制订与实施。
(3)管理方法落后,工作效率低下。
长期以来纸张一直都是有效管理档案的主要媒介,但是随着档案内容的不断增加,各类档案的打印、整理、装订、保存和查询逐渐暴露出了一弊端,比如纸张长时间的保存之后,会出现明显的泛黄现象,而且字迹会变得模糊不清,查询期间,需要从很多的档案中进行查找,便利性差,同时难以共享。近几年,随着信息量的增加,人力资源部作为大型企业的核心部门,档案管理工作量越来越大,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逐渐陷入被动。
(4)一直沿用的管理体制阻碍了信息化管理的发展。
这主要是因为早期的管理体制将人事管理与档案管理分离以及纸制档案归档的滞后性使人力资源信息和人事档案管理脱节,从而造成人员数据信息不完整。
2人事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的解决方案
随着社会规范化、诚信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事档案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凭证、参考和依据,必须引起各级领导的重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充分利用员工素质模型,用信息化建立、真实、详细、连续的人事档案,实现人事档案信息化与纸质化双轨制,提高人事管理水平,为合理使用人才,加强个人诚信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帮助。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延伸,通过系统的合理设计和管理体制的适当调整,即可实现人事管理系统和人事档案系统的连接,从而形成完整的个人信息档案和与之对应的规范化的人事电子档案。人事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功能具体表现如下:
(1)人事档案管理系统中详细的记录了企业人员的各项信息,这些信息实时更新,并且咪每年都上报中央企业。这样中央企业要想了解某一个员工的信息,只需要查询信息系统即可。这不仅节省了人员检索档案的时间,也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而且由于信息系统中所管理的人员信息都是近期动态的信息,企业领导可能随时了解到员工的表现情况,这对劳资管理意义重大。
(2)人事档案信息化之后,便于组织部门对企业部门干部进行考察。信息系统由于维护及时,泽人员更新快速,企业领导者能够随时查看员工个人的履历表,各个部门干部的变动情况。这样企业领导就能够掌握企业全体员工的素质情况,以此作出合理的人员调整。
(3)系统不仅支持多种格式的电子文档文件、图片文件,还支持音频及视频文件,对于某些重要工作或(档案)场景,可以录音或利用摄像机拍摄,生成音(视)频文件保存到电子档案中,从而使人事档案的记录更加生动具体。
(4)系统还可以对人事档案进行日常的管理,比如记录人事档案的借阅信息等各类信息。
3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中注意的问题
(1)进行数据整合。
人事档案记录的信息十分庞杂,而且前后所记录的信息者相距时间比较长,在记录的过程中,因为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人事档案中信息中时常会出现差错,很有可能会出现前后不一致,或者出现相同的信息记录不同情况。所以企业人事档案的信息化系统建设前提条件就是做好信息数据的整合工作,保障所获得信息是正确的信息。这项工作十分繁琐,需要花费非常长的时间,尽管如此,也需要人事档案信息建设者努力做到这一点,因为人事档案中所记录的错误的信息没有任何的意义,而且可能会引发更严重的问题。
(2)转变管理思路,努力做到人事管理与人事档案管理相结合。
目前我国企业的人事档案管理和人事管理分别由不同人员进行管理,有的是两个部门管理,这样在档案收集、信息录入及档案移交归档案方面就存在诸多不便,笔者认为:人事及档案管理应该统一管理,实现从人事材料的收集、录入、归档及管理的一体化操作。
(3)注重培养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的各方面素质,尤其是政治业务素质。
虽然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人依然起着决定性作用的重要因素。为此,企业定要对人事档案管理人员进行专业性的培训,以使其能够掌握的人事档案信息管理技术,知识层次更加深入。因为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特别强调责任,为此,企业必须着重对管理人员进行政治业务素质的培养,以使管理者拥有非常高的政治觉悟,拥有政治责任感,并且具有一定的政治辨别能力。
4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作为企业管理内容之一,企业充分的重视,这不仅有利于企业未来发展,也能够为人事档案管理事业作出一定的贡献。企业人事档案管理部门要转变管理思路,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模式,以使企业人事档案管理能够与时俱进的发展。
作者:刘波 单位:赤峰热电厂
信息化管理论文:事业单位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论文
一、事业单位人力资源在当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基础薄弱。
目前,我国在人力资源软件的开发利用上还不够成熟,开发的产品还不能满足当今事业单位的发展方向。软件的开发和应用在管理活动中主要的管理范围以及相关的数据信息都不能进行及时的完善。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还只是以人工管理,虽然很多单位也已经创建了软件的利用,但这种信息手段在实行过程中相对简单,还不能对当今社会的发展建立完善的数据储存。它的建立不仅影响了事业单位的发展方向,也降低了管理层在决策上的性。
2.制度不完善。
目前事业单位中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虽然相关的企业已经建立了制度的制约,但这种制度在对人员的调配工作、对业务能力的指导工作以及考核制度等还存在着一定的制约和行为上的不健全。所以在员工的实际工作中,不仅失去了自我实现的人生价值,也降低了单位在竞争发展中的地位。
3.管控能力不强。
根据我国事业单位目前在社会中的发展方向和发展变化可以看出,很多在管理岗位上的实施并不能进行严格的管理。例如:对岗位执行不严格、对员工的素质教育不完善、对薪酬体系不更新以及对绩效评价不健全等。一个事业单位要实现自己在社会中的价值,只靠一个体系的建设是不能进行的发展建立的,由于各个组织结构中的不合理因素,导致管理水平的不健全。
二、实施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的策略
1.加强管理制度的建设。
制度建设是事业单位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保障一个完善的制度建设才能实现更好的企业发展。对于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来说,首先就要建立严密的档案工作,领导对建立的档案工作要发挥主导作用,在人力资源的管理过程中,要实时进行监督和更新工作,还要对管理工作提供支持与服务工作,根据事业单位中平时的相关事例进行统计和分析,从而建立出完善的档案管理。档案管理中也要建立相关的制度,如保密制度、查找制度以及收集制度等。保障各个管理人员的责任和权利,从而实现规范的管理工作。
2.选择合适的软件。
在事业单位中实现信息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中,要选择适合的软件进行管理。单位根据自身在发展变化中的实际情况,本着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从而实现信息化的管理方式。在建立人性化的管理软件选择中,要建立良好的数据信息平台,使这种软件在处理问题中能将信息进行严格的管理和控制,然后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个性化的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实现科学技术的发展,还能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从而创建更好的企业发展方向。
3.提升人员素质。
事业单位对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的非常严格,特别在专业的工作能力上以及综合素质方面。为了保障事业单位在发展建设中能更好的发展,人员在实际的工作中就要具有相关的专业能力和素质能力。所以在日常管理工作中,人员就要严格遵守相关的制度,不断学习和研究,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创新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创造。
4.优化组织结构。
每个管理部门都有相关的流程建设,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实现规范性的管理就要调整组织在结构上的变化。由于信息化的管理会发生较大的变动,所以对人员的职责、岗位的发展就进行多方面的调整。首先,根据事业单位在发展建设中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组织结构和部门的管理方式。然后改变人力资源的管理结构,由于信息化的发展不断建立,所以人员对业务的流程、人员的职能建设都要进行发展,从而提高人员在工作中的积极性。
三、总结
总之,为了使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在人员建设中保障良好的积极性、实现更好的服务,就要利用信息化的服务建设,这样才能实现我国社会主义新型的民主,才能建立适应时展的新型企业。
作者:石永军 单位:巴彦淖尔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信息化管理论文:供电企业物流信息化管理论文
一、供电企业物流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现代物流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物流的发展,其也是区别于传统供电企业物流的重要标志。目前供电企业在组织设置、软硬件设施的投入、人才的培养、库存管理、信息共享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简要总结如下:21世纪作为信息时代,信息的获取和利用是保障企业取得成功的有力保障。但是长期以来,供电企业物流信息管理中缺少专业的部门设置和专业的信息技术人才,缺少专业化、规范化的岗位和建制,没有专门的物流信息管理部门,对供电企业相关的硬件设施投入和人员培训也不够。库存管理是供电企业有效配置物资资源,降低成本,提高盈利能力的重要途径。当前,供电企业库存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供应网络搭建不合理;管理机制不健全,库存管控技术落后;库存信息化水平偏低等方面。而库存管理又会对物资供应、公司资金占用、公司资金周转等方面造成直接的影响。信息系统不完善,库存信息不够清晰。特别是还有一些单位还存在以手工账的方式来记录相关的信息。这样就不便于及时对库存信息进行汇总分析,不利于供电企业相关的采购决策。在信息共享方面,由于各供电公司没有统一的网络信息平台,因此各公司的信息都是孤立的,无法在经验、物资储存、信息资源等方面进行资源共享。
二、供电企业物流信息化管理的建议
1.调整组织结构以适应物流现代化管理
在组织结构上,改传统的“分散管理”模式为“集中管理”模式。加大物资集约化、扁平化、专业化、全过程管控力度。具体上如可由电力公司成立省局物流中心,对下属的各个地区局和县局的物资进行统一的管理和控制,将原来下放的物资招投标和采购的权限进行聚拢回收,由省级物流中心进行统一管理;对全网物资实行需求、采购、仓储、配送、供应商关系、废旧处置等都实行统一归口管理。这样一方面可以享受大规模采购带来的低成本优势,更重要的是在归口管理的基础之上实现信息资源一体化的目标,为实施信息化管理提供数据来源保障。
2.物流中心的辅助制度建设
现代物流是以现代管理技术为基石的,没有管理现代化化就没有物流的现代化。供电局物流现代化建设必须建立在建立完善、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和现代管理制度基础之上。通过高效合理的管理制度,优化工作流程,提高各部门之间沟通合作的效率,及时应对外部出现的突发情况,减少不必要的管理摩擦,使各部门的职责自然形成一个既有专门功能,又有分工合作、高效而灵活的有机整体。
3.完善内部物流管理系统软件建设
如果前两条建议是物流信息化建设的必要辅助,物流管理系统软件建设就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中心主题。这主要从两方面来建设:一是通过完善强大的内控设计,保障信息记录的完备行、性和及时性,使相关基础数据便于分类归集和分析,及时发现经营过程存在的问题。性与真实性是信息的生命。不、不真实的信息不但没用,还可能带来各种麻烦。此外,在信息社会,信息都是具有时效性的,过时的信息也是没有作用的。第二是契合于企业实际情况的高效信息系统。信息系统是物流中心的眼睛,它集中、及时、反映了物资的各项情况。三是建立可视化的物流信息平台。通过可视化的平台实现对存库状态、物资配送过程、车辆在途过程、流程管理规范等的多方位、分层次的生动化、人性化、图表化的信息展示,来提高信息系统的应用效率。,现代物流企业没有一个好的物流系统软件对信息化管理十分不利,但是,高效的信息系统也要与公司的实际经营情况相结合,能够达到方便清晰的获得有利于经营决策的信息的目的,不能让花费巨大成本建立起来的系统成为一种不实用的摆设。
4.加强现代物流的大数据平台建设
大数据是近两年兴起的一个热门词汇。其在物流信息化方面的作用也是有目共睹的。目前我国各大企业都在争相加强信息化建设,努力建设自己大数据平台(我国的如阿里巴巴,京东,国外的如苹果等大型企业),大数据成为一个重要的趋势,信息化应用于网络资源整合和流程管理的变化越来越明显。这种大数据管理有利于提高信息的处理能力和服务能力,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做出正确的决策。通过对电力物流的大数据平台建设,可以打破我国目前电力资源物流管理的粗放型模式,提高经营决策的科学化水平,优化电力生产和配送模式,建立电力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同时降低物流成本和提高服务质量。
5.供应链与信息管理的协同建设
随着供应链变得越来越复杂,供电局也应发挥数据的较大价值,将这些数据通过数学模型、优化和模拟技术为复杂的生产和供应问题对诸如需求预测、库存计划、资源配置、库存管理、线路优化、采购计划等方面提供合适的建议。要将资源数据、销售数据、供应商数据、质量数据等存储起来用于跟踪供应链在执行过程中的效率、成本,从而控制成本和提高电力输送的效率。
三、总结
总之通过供应链和管理信息系统的结合,实现电力资源的内部整合和外部整合,抓好供应链管理的全过程,提高电力企业的国内外国竞争力、实现效益较大化目标。
作者:张永杰 单位: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中山供电局
信息化管理论文:地下管线档案信息化管理论文
一、地下管线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
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数字城市、智慧城市应运而生,现有多家权属单位的各种类型地下管线由于建成年代、管线类型、材质、埋设情况、使用期限等等有很大不同,情况非常复杂,至今未能有效统一管理地下管线档案,已经严重影响了数字城市、智慧城市的发展步伐,建设地下管线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已迫在眉睫。城市建设主管部门如规划局、城建档案馆应专门委托具有一定软件开发能力和地下管线探测资质的单位共同进行地下管线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开发建库工作。
1.地下管线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创建
(1)创建内容:包括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如地形要素数据及各类相关数据等;地下管线数据如各类管线及附属设施的空间位置和几何形状等,其内容应充分反映普查成果;元数据如标识、范围、数据描述、数据质量、数据编辑状态等信息;还可包括规划建设管理及运行维护管理等数据。
(2)软硬件环境:创建系统软硬件及网络运行平台。按照GIS相关标准及网络运行技术等,充分考虑地下管线档案信息管理系统满足城市建设管理等有关需求建立软硬件环境。具体包括:①硬件环境应满足具有开放性、兼容性、可扩展性、安全性、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满足系统数据传输、交换、分发与服务等需要;②软件环境应满足可实现空间数据、属性数据及三维数据的一体化管理;具有海量数据处理能力;具有开放式结构;具有数据备份和恢复功能;具有支持数据共享的功能;支持常用的多种数据格式。
2.管线普查
(1)地下管线基础信息普查内容:管线种类(如供水、排水、燃气、热力、电力、通信等)、数量、材质、管径、平面位置、埋设方式、埋深、高程、走向、连接方式、权属单位、建设时间、运行时间、管线特征、沿线地形以及相关信息。
(2)资料调绘、分类整理:是指将各权属单位现有管线资料(设计图、施工图、竣工图等)进行搜集、分类、整理、按照一定标准进行图层划分(包含管线大类代码、亚类代码,并规定图层颜色等),并转绘到大比例尺基本图上,作为地下管线普查的参考依据。
3.系统建库
开发的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与管线普查资料应依据计算机和网络以及GIS等技术,充分考虑城市地下管线的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对于性能与扩展性等多方面有关需求,制定统一的创建数据标准,来建设档案信息与地形信息数据库为一体的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从而实现城市地下管线档案信息数据管理以及资源的共享。而在创建地形信息数据库过程中,地形要素中的分层以及属性数据采集一定要满足城市地理信息有关地形创建数据库的需求,从而为GIS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有效运用提供一定数据支持。另外,系统可以在专用的网络环境中实现运行,和国际互联网或是其他相关网络实现了物理隔离,有效防止黑客或是一些非法用户利用网络系统获取相关数据,加强了系统自身的安全性。
二、地下管线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应用及动态管理
1.地下管线档案信息化系统的查询应用
建设企业(包括地下管线权属企业)在申请《建设工程项目规划许可证》之前,应到《地下管线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中查询施工区域中地下管线有关资料,获取该施工区域地下管线实际状况及拟铺设的新的地下管线上报规划管理部门,规划管理部门在系统中验证现有管线情况后审批新铺设地下管线,符合规划要求时,方可发放《建设工程项目规划许可证》,在建设项目施工时,施工企业应在项目施工之前通过地下管线档案信息化系统获取施工区域的相应管线资料,充分了解施工区域的实际状况,从而防止由于盲目施工导致地下管线出现损坏问题。
2.地下管线档案管理信息化系统动态管理
管理机构应建立地下管线数据动态更新机制,利用管线竣工测量、定期修(补)测等方式,及时更新和维护数据库。管理机构应与管线权属单位、地下管线探测单位建立地下管线信息共建共享机制。在做好保密工作的前提下,采取签署协议的方式确定信息共享办法,按照统一数据标准进行即时交换,亦可由专业管线探测单位结合自身管线数据库情况将数据进行汇总整合,将整合后的管线数据汇交至城建档案馆,整合后的数据也可供管线权属单位及相关行业主管部门使用和提取。城市地下管线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应提供相应的功能接口,实现信息资源的共同应用。
三、结束语
城市地下管理的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主要是记录城市地下管辖具体建设过程,并且为城市工程项目建设提供服务。因此,一定要实现城市地下管线档案信息的有效收集,严格管理与充分运用,从而为城市的进一步规划与管理以及发展做出贡献。
作者:徐文玉 王方 单位:济南市勘察测绘研究院
信息化管理论文:地下空间数据信息化管理论文
1重庆市地下空间普查
重庆作为历史名城和“山城”,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具有历史悠久、分布广、种类多等特点。但重庆市地下空间设施管理与国内外发达城市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家底”不清、资料“分散”或“缺失”的现状,已影响到城市地下空间的科学规划、综合利用及应急防灾管理。为此,重庆市先后开展地下管线普查和主城区地下空间普查,查明和掌握了主城区地下空间各类设施状况,包括市政基础设施类如地下综合管线,交通、能源设施类如隧道、地下车库,地下商业、仓储设施类及地下人防设施。2012年重庆市主城区地下空间普查工作完成,通过对主城区地下空间设施已有资料的收集和实地调研、核查,查明640km2范围内所有地下空间共6246个,同时完成普查区域地下空间1︰500数据库的更新,为重庆市主城区地下空间的管理与应用提供了详尽的资料。随着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地下空间范围不断扩大,地下空间信息数据量大、形式多、格式杂、分布广。如果地下空间数据库成果及新建地下空间数据资料不能得到有效管理和及时更新,那么数年之后这些信息资料又将处于“失效”的境地,失去对城市管理的有效支撑。如何合理管理利用资源是今后的重点,重庆市先后研究制定《重庆市地下空间规划管理办法》、《重庆市管线工程规划管理办法》等,按照规范化、制度化管理实现档案信息维护和更新的思路,积极探索地下空间信息化管理路子,为城市的发展规划提供指导。
2地下空间数据的信息化管理
2.1地下空间数据库建设
地下空间数据库建设是地下空间信息化管理应用的前提条件,为有效管理应用地下空间成果奠定基础。根据地下空间数据情况,数据库由现势库、历史库、元数据库几部分组成。其中,现势库存储近期的现状空间数据,是一个完整的GIS工程库;历史库只存储历次被更新的历史数据;元数据库是根据不同的数据类型和图幅对元数据进行管理,通过建立在Oracle数据库中的一组Oracle表来管理。对于各个数据集均有相应的元数据表来记录、维护基于库及基于图幅的元数据信息,由于数据更新形成的历史数据和数据版本信息也统一由元数据表维护。作为地理空间基础框架建设的一部分,地下空间数据库建设时必须考虑整个城市空间数据库的建设。在数据库的设计过程中,采用GeoDatabase空间数据模型对空间数据进行组织管理,采用Oralce大型关系型数据库存储空间数据及其属性数据,利用ESRI公司的ArcSDE空间数据库引擎作为数据接口,基于ESRI公司提供的ArcEngine作为开发平台,坚持实用性、先进性、扩充性的设计原则,建设成为一个开放、灵活的基础地理数据库。根据地下空间数据、1︰500地形图数据资料的逻辑结构和ESRI空间数据库的数据模型,空间数据库的逻辑层次结构划为4级:总库—分库—子库—物理层(逻辑层)。
2.2地下空间数据信息化管理系统
地下空间成果资料繁多,为对以后的成果进行及时维护更新和应用,建立地下空间数据信息化管理系统是必不可少的。
1)信息直观性。
为直观认识、了解地下空间资源情况,三维GIS技术在信息化管理应用已成为地下空间信息化管理的必然趋势。一方面通过地下空间三维模型可以直观地表现其真实形状,另一方面通过与三维地形和地表三维建筑、地下管线等信息的集成,可以直观了解地下空间周边(包括地上、地下)情况,为管理和分析提供更加直观的信息支撑。地下空间往往比较复杂,各种设备设施、停车位等信息非常多,要通过三维建模的方式仿真地下空间工作量大、更新困难,同时难以真实反映实际情况,因此结合实景影像技术作为补充,可以真实还原地下空间内部情况。
2)信息现势性。
基于时空GIS数据库搭建地下空间数据库,可以实现对地下空间数据的动态管理和维护,数据库中将记录数据更新的每一个环节,为查看历史数据,进行历史、现状版本数据对比提供了有效手段,此外还能保障数据更新过程中的安全性。地下空间数据信息化管理系统基于基础地理信息平台搭建,主要用于地下空间相关数据的管理和分析,系统在传统二维GIS技术的基础上,同时开展三维GIS方面的应用研发,为地下空间成果的应用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手段。系统主要包括数据管理子系统和地下空间三维展示子系统。
3地下空间数据的信息化管理示例
地下空间数据的信息化管理主要包括数据入库与更新、数据提取、数据查询定位、三维模型展示、实景影像显示、历史数据管理、制图输出、统计分析等。下面仅对部分功能简要介绍。
1)数据入库与更新。
地下空间数据的信息化管理需要实现数据批量入库和更新的功能,在信息化管理系统中需考虑按照各种不同层级进行自动更新,保障数据的现势性。
2)三维可视化展示。
通过已有的数据建立三维模型,在三维地图中将直观展示地下空间的立体效果和实景效果,可了解地下空间情况,为地下空间的决策规划及社会应用提供了直观真实的数据。
3)实景影像显示。
地下空间实景影像采用单点的方式采集,对地下空间中每一个特种点位采集全景影像后,经过处理并结合地理信息,可以实现电子地图与实景影像的联动,达到既可以查看地下空间的整体全貌,又可以查看内部具体细节的效果,同时还可以在地下空间实景中进行距离量测,为应急指挥、市政管理提供信息支撑,推动地下空间的广泛应用。
4)历史数据管理。
对历史数据的管理是地下空间数据管理的重要部分,一方面,在系统遇到故障时,可以利用历史数据将数据库恢复到最近的完好状态,对保障系统数据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系统的历史数据对城市规划、设计以及其他应用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通过数据挖掘技术产生信息倍增效应。
5)统计分析。
统计分析主要提供基于空间范围和属性数据的各种统计功能,主要包括支持按照行政区划统计分析,支持外部参考数据范围统计分析,支持自定义范围统计分析,实现按照类型、面积、层高等多种属性字段的统计分析。
4结语
地下空间信息数据量大、形式多、格式杂、分布广,其数据成果信息化管理成为地下空间合理有效利用的基础条件。本文结合重庆市地下空间普查项目,详细介绍重庆市地下空间数据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探讨了地下空间数据成果的信息化管理,为地下空间成果的管理应用提供参考。
作者:吴寒 肖勇 夏定辉 单位:重庆市地理信息中心
信息化管理论文:高速公路机电维护信息化管理论文
1、高速公路机电维护信息化的管理的重要性
维护好机电设备能够延长机电设备的使用寿命,提高高速公路的服务质量,降低高速公路的服务成本,使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达到较大。在机电维护管理的模式上,目前还处在探索阶段,但是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具有专业、规范、系统的特点,是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管理模式。企业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信息技术基础架构和服务管理,将信息技术与企业的业务进行融合,信息技术能够为企业业务提供技术上的支持,保障较高的投资回报率。信息化的管理能够增强高速公路机电设备的稳定性和性,保障机电设备正常运转,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
2、高速公路机电维护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
我国的高速公路机电维护管理工作经历了几年的发展历程,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其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渐突显出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机电维护管理方式落后
高速公路机电维护工作主要有两个方面,即维修管理和备品备件管理。目前大多数的高速公路维修部门都采人工维修的方式,例如出现故障报修后,先要对故障进行确认,然后将故障报告给维护中心,维护中心对维修任务进行分派,由维修人员进行维修。整个维修过程比较长,耗费大量的时间,工作效率比较低。对于备品备件的管理工作量比较大,在出入库登记、统计查询等工作环节上要消耗很长的时间,而且由人工来完成出错的概率也很大。这样的维护管理方式比较落后,不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趋势。
2.2机电维护成本高
人工机电维护管理的成本比较高,在维修时,需要各个部门之间人员的配合,维修部门的人员比较多,造成人员成本较高。另外,故障发生后,处理的越及时,损失越小,但是由于人工维修管理模式的反应时间比较长,造成的损失比较大,也就是维修的成本比较高。
2.3管理难度大
高速公路的维修范围比较广,需要参与的维修人员比较多,维修又具有时间紧、任务重的特点,在维修管理上具有一定的难度。此外,由于维修的任务比较多,维修人员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在服务上可能会有不到位的地方,这些很容易引起客户的不满,使维修管理工作的满意度不高。由于以上几点原因,人工机电维护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合艰巨的高速公路机电维护工作,所以,对高速公路机电维修采用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已经成为必然。
3、高速公路机电维护信息化管理的策略
3.1做好前期规划
为了保障高速公路机电系统能够更好地工作,在高速公路的建设和设备的更新过程中,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做好前期工程项目评估论证,善于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使安装的机电设施更加合理,方便对其进行维修管理。对于安装的设备,要充分考虑未来的发展规划,使其不影响未来的改造。在建设施工中,要加强工程监管工作,确保机电设备的电气化指标达到合格标准,在源头上减少机电设备故障的发生。
3.2改进维护模式
随着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的建立和运行,收费设备逐渐代替人工收费,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是也加大机电设备维修的任务量。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改进维护模式,以适应实际需要。根据高速公路路线长、覆盖面广的特点,仅仅依靠运营公司的维护部门进行维护是不够的,可以采用运营公司和专业维修公司合作的方式,明确双方对机电设备的管理权和维修维护权,做到权责明确。运营公司主要负责辖区内的设备管理和机电设备的日常巡查维护工作,负责记录机电系统的运行情况。专业维修公司主要负责设备故障的维修,对系统的性能和工作情况做到了如指掌,确保系统安全。发生故障后,运营公司的管理软件可以将故障报修内容通过短信的方式通知维修人员,节省了故障的通知时间,有利于维修人员的优化配置。
3.3提高技术水平
由于高速公路机电系统的技术含量比较高,在维修时要选择信誉好,技术水平高的维修公司进行合作。运营公司也要加强技术人员的技能培训,选拔具有计算机、通信和机电等知识的高水平人才,做到能够独立维护设备,确定故障原因等。运营公司与维修公司要相互配合,只有这样才能应对各种机电设备的故障,使机电设备处在运行状态。
3.4机电设备的管理和更新
对于高速公路的机电设备,要建立设备的信息系统,对设备的安装时间、型号、数量、性能和检修记录等做出详细的记录。根据设备的使用说明,制定设备的清洁保养规定,提高设备的使用寿命。同时,对于技术落后的机电设备,要及时进行更新,建立完善机电设备报废退役制度,对于报废退役的设备进行及时处理,防止过期设备积压给企业的资产管理带来麻烦。
3.5合理配置备用设备和配件
当高速公路发机电设备发生故障,但是维修人员不能够及时赶到时,为了减小故障的影响,设备的备品和备件非常重要。备品备件的库存管理要遵循故障的发生规律,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例如,对于收费设备,每个收费站都应该配备收费设备备件或者移动收费设备,一旦发生设备故障,可以启用备用的设备或者更换备件,减少由于设备故障而延长收费时间,造成交通拥堵。
4、小结
作为高速公路机电设备的维护手段,信息化的维护管理模式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在完善发展中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保障机电系统的正常运转。同时,还要注意采用先进的管理模式,敢于大胆尝试,不断创新,将信息管理与先进的管理模式进行结合,不断提高服务质量,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作者:朱强 单位:佛山市公路局广三汽车专用公路路桥收费管理所
信息化管理论文:混凝土搅拌站信息化管理论文
一、混凝土生产企业实施管理软件的意义
每个混凝土生产企业引入实施管理软件的背景虽然不太一样,但都要通过软件的引入让工作规范化,数据传递快捷化,数据汇总实时化,数据反馈真实化。但往往因为忽略了过程控制而使软件成为摆设,或仅仅是个统计工具、电子表格而已,数据还不,领导们还会有上当的想法。其实,单指数据而言,源头录入有保障,过程数据提取有保障,计算出来的数据一定是对的。举个产值统计的例子:数据源头是合同单价以及补充协议的录入,过程是产量的采集和审核。这两点要保障,要有制度的保障,岗位职责制订员工日常行为、员工守则是本岗位工作成效的机制,操作规程是从原材进场到混凝土出场各岗位工作的操作流程规定,合同录入和结算要两个人管理增加复核工序,以保障数据,也就是在结算时要复核合同价,商务负责人要不定期抽查结算汇总数据。这些都是产值形成过程中的保障机制。产量的采集,除了能采集正常的生产数据外,工控机要具备单机生产数据采集且传递到管理系统的功能。从产值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到,管理软件的过程就是管理人和规范事的过程。这才是领导应花力气去做的。现代化企业管理引入了现代化的管理手段,领导们都想用起来,但缺乏软件管理经验和在软件管理中的自我定位。软件工程也是一把手工程,领导在软件调研中起到的作用是定位、定调。在实施过程中要根据本单位的管理特点修正软件管理流程,同时把软件中的先进方法酌情引入企业。软件管理应该分两个部分:硬件管理和软件管理。信息部的主要工作应该是维护硬件设施,如果管理流程和数据流的管理放在不懂生产工艺的信息部,会使管理软件本身停滞在上软件时的状态,不利于企业发展。这也是联想公司最初把ERP开发大权从信息部转入生产部的原因。
二、实施阶段工作要点
项目实施阶段主要包括项目启动阶段、使用环境调研阶段、适用性调整阶段、培训阶段、基础数据录入阶段、单模块上线以及整体上线阶段统交接阶段等七个阶段工作内容,每个阶段下面有不同的工作事项,各个阶段之间是承上启下的关系,上一阶段的顺利完成是保障下一阶段工作开展的基础。
(一)启动阶段
启动阶段是混凝土管理软件合同签订后的及时个流程段,也是后续工作能否顺利开展的开端。这个阶段包括项目组成立、工作目标流程订立和启动会三部分。项目组成立:管理软件实施项目组由软件公司项目组和搅拌站项目组两部分组成。搅拌站项目组组长一定是站长担任,而不是信息部长,因为上软件不是要实现电子帐簿一项功能,实施阶段就是企业管理定位阶段,需要确定下来的是管理问题,不是纯软件问题。站长主管各部门,主管负责本部门人员培训组织、问题沟通协调和确认,信息部主要负责硬件环境的布设、维护,实施期与各部门的沟通,进度推进工作。如果签订项目实施目标责任书,项目进度的主要责任人是信息部部长;质量责任在各部门负责人。工作目标及流程订立:目标有两个方面,一是软件定位目标,就是我们对软件的要求,要达到什么效果;二是进度目标,按实施期几个阶段确订本站各阶段工作安排计划,以及最终每项工作需要达到的目标。如培训工作安排时间内容计划、基础数据录入安排及进度目标、总体上线时间结点等。目标确定后,根据日程安排各项工作计划,目标确定后,制定能够满足目标的工作流程和工作步骤。启动会:启动会可作为软件实施开始阶段的里程碑。参加人应包括站领导和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及实施人员。启动会议内容应包括:项目目标、主要项目阶段、里程碑、可交付成果、站内负责人在软件实施项目中的职责、软件实施中项目管理的必要性和如何进行项目管理;项目质量如何控制;项目实施中用户的参与和领导支持的重要作用;阶段验收、技术交接和项目结束后如何对用户提供后续服务。
(二)使用环境调研阶段主要工作
1.调研网络硬件环境是否能够支撑软件运转。
硬件环境主要是服务器的配置是否符合软件运转要求;服务器操作系统是否符合要求;机房有不间断供电设备和措施;各终端计算机可运行管理软件配置符合要求。
2.企业各部门工作流程与软件是否相契合。
软件中的管理流、数据流以及工作流程是个通用版,是大部分搅拌站都在用的模式,但不一定适合每个站的情况。混凝土搅拌站需要按软件的内容进行梳理,如果软件和实际情况不符,要按科学的方法调整部门职责、岗位职责,必要时也可以调整软件。这个阶段需要组织各部门负责人及主要数据使用、录入人员进行学习和调研,提出问题并在这个阶段解决,这比用上了再出问题好解决,也不会影响正常的生产管理活动。
3.软件功能与实现本企业管理诉求。
软件中很多流程是各站的管理经验和计算规则,但本站的管理需求是否达成了,比如需要先出发货票后打灰,还是先打灰后出票;比如发货审核后,任何人不能再对小票进行修改;再比如是每个站台安排质检还是混凝土出站统一检查质量等。
(三)适用性调整阶段
在主框架不动的情况下,子模块的调整是必然的。各企业管理流程不同,此阶段起于调研期结束,会一直延伸到软件的使用阶段,有新的需求都要作为本站特色要求调整。社会在发展、企业在发展、客户要求及员工水平都在变动,企业的管理有变动都可以用软件完成管理拆求。比如:物资出库模块中,物资名称、出库类型(有维修、保养、办公等)、出库数量、领用人等项,出库数量和使用部位设置为必填项,不填写就不能存盘。如果不加以设置,可能会出现出库数量为零,也会出现设备成本核算不准,影响数据分析结果。再比如:我站某项工程要求在原材料复试、配比申请单和三氧化硫计算书方面执行铁路标准,软件中没有,就需要增加相关试验方法、结论判定、整套表格和单方三氧化硫报告。
(四)培训阶段
培训前管理员先要按各部门的管理职能,给每个入网的用户分配权限。而后按培训计划,分部门进行系统的操作培训。
1.权限设置。
企业内不同部门、不同岗位的使用人员可分别设定不同的操作权限,比如司磅员只能有称重新建和回皮的权限,而且数据都采自地磅,没有修改数据和删除数据和权限。司磅员只能看到过磅信息。供应部长就要有新建称重、回皮、修改和删除的权限。能够看到全部的采购合同、入库、出库及称重信息;业务人员不能看到及使用与采购有关的功能及数据;供应部也看不到原材料及物资采购信息。
2.培训。
培训过程是各部门人员从认识软件本身到熟悉软件管理模式的过程,所以不但操作人员要学习,管理人员也必须学习。通过这个层面的学习,全员能够对整体过程融会贯通,知道数据的来源和流向,以便将来对管理和绩效数据的统计进行分析。部门负责人只有把本部门主控模块学会,才能充分利用软件进行工作检查、数据分析。
(五)基础数据录入阶段
按培训的先后顺序,由各部门负责人组织软件管理人员协助及时组织基础数据的录入。不要等整体培训后统一录入,这样做有两个缺点:一是数据有先后,没有合同信息,生产任务、试块和原材试验等无从录起;二是培训后职工对软件使用记忆清楚有利于录入工作。基础数据铺设顺序是个多头管理的工作:人员及岗位信息—供应合同、采购合同—配比库—库存—设备信息登记—试验数据补录。以上数据录入确认后,即可正式上线运行,给其他模块上线做好基础工作。
(六)单模块上线阶段
基础数据上线运行后,检查正确性、合规性、完整性。比如试验数据和报表是否符合规范要求、供应合同和采购合同的性、工程信息中对工程资料的执行标准和份数要求等。这些都直接影响下一步工作能否顺利开展。工作流程按步骤一步一步执行,前一步没问题了再向下进行,不能铺开一步到底。各单模块上线运转后,需要对产生的各项数据进行验证。比如:库存信息与真实库是否相同,生产数据是否,过磅数据是否,退货信息是否,员工动态信息是否,以及数据上传工控数据性的验证等。这些数据验证无误,软件的实施阶段也就基本结束了,可以进行软件改造验收。反映了在管理软件上线过程中所有阶段的进度。
三、运行过程中的制度保障
随着软件一步步实施上线,配套的管理制度也要跟上。榆构站对生产操作和硬件使用管理方面的制度包括:
1.生产操作规程。
按工作流程规范分配工作任务及衔接;
2.岗位职责。
按岗位规定工作内容及权限;
3.网络及数据运行环境安全保障制度。
数据高度集成后,大家都在一个平台上工作,网络环境及稳定决定着企业整体的运转,对进网的病毒防治方案,客户端的软件使用,甚至是进网权限要有严格的控制办法;
4.应急预案。
发展到企业生产与软件息息相关的阶段,生产已依赖于网络和软件,但是软件以及使用环境往往会产生很多突发故障,影响生产的正常进行,因此,必须建立应急预案,如服务器故障预案、线路故障预案、病毒入侵预案、停电预案等。
四、实施过程中发生问题解决方案举例
1.因为地铁工程施工线路较长,合同中签定的运距与实际常常不一样,会影响罐车公里数的性和司机燃油补贴,调度提出要求更改合同。
解决方案:否定该提议,不能给调度修改合同的权限,但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可以对任务单进行单项修改。
2.搅拌站有生产库、车队库、办公用品库3个库,3个库分别建立,专人管理。
但出库信息混在一起不方便查找。解决方案:要求软件公司按部门分开显示各库内容。
3.出场产品检验委托中,试件编号是开放的,正常时自动生成,但也可以手动编辑。
由于人员误操作会出错,造成编号从1开始重编。解决方案:要求软件公司试件编号按年度自动生成,手动不可编辑。
4.库房提出在录物料样式时重名系统不提示。
解决方案:因为物料样式分名称、规格、规格子类3项,3项中有一项不同也不是重名。属使用理解问题。
5.C5-10开盘中,水胶比两位小数。
当末位为0时,如0.60会显示0.6,变成1位小数。解决方案:要求软件公司对报表进行修正,按规范显示数据。
作者:何美霞 单位:北京榆构有限公司
信息化管理论文:试验室台架信息化管理论文
1信息化管理平台
信息化管理平台按照控制和管理对象的不同,分成以下两个部分:中央控制系统和信息管理系统。中央控制系统是主要通过网络方式将现场台架信息、设备信息以及图像、声音信息进行统一采集和管理。信息管理系统主要是对人员、物料、计划、流程、文件、数据等信息的集中管理;以期形成自己的信息库,并通过合理的布局,使得这些数据能得到有效使用和方便查询。通过数据流转衔接,把两个平台有机结合起来。这也是目前国内、乃至国际通常采用的方法。两个系统都具有良好的扩展性,便于将来功能扩展。符合现在系统生态链的要求。
2中央控制系统
2.1系统架构
中央控制系统主要由音视频采集系统、台架控制系统、设备监控系统组成。
2.2各组成作用
2.2.1音视频采集系统
音视频采集系统主要用来将试验台架现场的音频和视频信号集中传送到中央控制室,并通过中央控制室内的显示屏、拼接屏进行显示。采用双绞线方式传输视频信号,提高系统的抗干扰能力以达到提升图像质量的目的。视频信号传输到中央控制室后通过视频分配器分成两路:一路给硬盘录像机录像;另一路接入视频矩阵。视频采集的主要技术要求为:录像和回放图像质量达D1水平。音频拾音位置设置在台架附近,每个台架设置一个有源拾音器。音频传输用模拟信号直接传输,避免数字采样压缩引起的音质下降。
2.2.2台架控制系统
因原有台架控制系统采用组态王软件,为方便集中控制功能实现,并能将所有台架的数据进行统一采集和控制,故采用基于TCP/IP网络通信协议的组态王分布式网络结构,采用Socket直接进行数据通信。同时中央控制室的人机画面采用组态王软件根据台架数据的画面进行组态设定,并且根据集中监控人员的操作习惯,制定主画面。采用这种技术方案的优点主要有:
(1)采用Socket直接进行数据的同步,效率高,可以达到并超过0.1s的采用频率,并且能保障数据完整性,数据不会丢失。
(2)实验室所有台架的监控软件原先均采用组态王组态软件,因此远程控制亦采用组态王软件,可以保持上下游监控画面一致,数据集成性好。
(3)组态王分布式网络结构,是高效数据采集方案,可以保障中央控制室和各实验室监控画面同步变化。
(4)组态王提供丰富图形接口、报表功能和数据库编程接口,可以方便用户自定各种报表。
(5)组态王提供实时曲线控件,用户可以自定义实时曲线图。
2.2.3设备监控系统
设备监控系统主要用来监控所有设备状态,如各类泵、风机的电流、电压,循环水进回水温度、压力以及消防设备状态等。通过以下方式进行实现。
(1)采用组态王软件作为系统监控软件,进行所有数据的采集和管理。
(2)室内环境数据拟采用传感器加有线以太网采集方案。传感器输出的4~20mA的信号经以太网I/O模块转换后接入以太网。
(3)室外环境数据采用传感器加Zigbee无线传输采集方案。
(4)三相交流电压、电流的测量采用变送器加485传输模块,通过485转换器上以太网。
(5)在每个实验室设置一个采集箱,内置24V和12V电源转换器各1个,2个10口以太网I/O采集模块,各个传感器的电源线和采集线(4~20mA)从该控制箱引出。
(6)另在每个实验室的控制室设置1个采集箱,内置24V电源转换器和485转换器及电流电压互感器。
(7)在每个室外采集点附近设置1个采集箱(IP67),内置24V电源转换器,ZigbeeI/O采集模块,各个传感器的电源线和采集线(4~20mA)从该控制箱引出。Zigbee网关根据现场情况设置1个或多个,将无线信号转换成有线以太网。
(8)所有信号的采样频率高于60Hz。
(9)集成原有的有害气体报警、自动灭火系统以及燃油液位报警系统。
3信息管理系统
信息管理系统主要用来协同办公。无论是仓储管理、采购管理等,信息、资产管理都基于一个工作流。管理大量的实验数据、文献资料并保障信息安全。基于上述管理系统的要求,在选择管理系统的软件上必须要符合这些要求:功能强劲的BPM引擎;功能强大的文档管理,特别是非结构化数据的管理功能;强大的内容搜索引擎。工作流和文件流齐头并进,在工作流实施的每个环节,产生的文档可以自动保存到相应的目录中;强大的安全管理机制,可以按角色文件级安全级别。通过选择和对比,最终确定选用OpenText公司的ContentServer管理软件。此软件具有以下特点:可定制个性化管理界面及BI的支持,可提供各自所需的决策数据;集成系统数据统一管理,为BI提供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来源;功能强大的文档管理和智能搜索;用户可以直接在页面上定义工作流,并根据业务需求重新定义流程;能与其它系统方便地实现集成。
4信息化管理平台可扩展功能
中央控制系统所产生的所有数据可通过Con-tentServer管理软件进行统一管理。ContentServer管理软件可以与实验室使用的E-Mail系统进行集成,可以自主地将数据分配给适当的用户。此管理软件可与单位原有门户系统、SAP系统做无缝集成。将来还可以根据需要,增加项目管理模块,从项目管理的角度,对实验室的资源进行管理运用,并且进行成本结算。本信息化管理平台为试验室台架的扩展预留了数据接口,便于试验室台架数量和功能的扩展。同时对硬件接口进行标准化定义,便于各类型硬件通过现场台架控制系统接入信息化管理平台。
5结语
通过对各分系统内容和解决方案的介绍,基本对整个信息化管理平台涉及的内容做了一番梳理和确认。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针对其中的关键技术难点还有更具体和详尽的解决方案,在这里将不再展开。通过此次研究,确认了最终的实施方案,经繁杂的施工、确认和验收,发动机台架信息化管理平台在15个试验室和26个台架上得到了实现,且效果良好。
作者:刘建勇 单位: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商用车技术中心
信息化管理论文:条形码技术药物信息化管理论文
1条形码技术
条形码技术是实用和方便共存的一种自动识别技术,由空和条组成特定一组相应的字符实体与空间交替空条规则。这种排列规则的编码数据可以读取条形码打印机,真空和数据编码机对应的字符是很容易提供译成二进制数转换成十进制数。在相关的信息输入技术中,图形,自动识别,具有以下特点。
1.1性。
条形码符号识读的度高。
1.2信息的快速收集。
采用普通键盘输入速度约每185个字符的数据的实时输入字符,使用所输入的数据的条形码的读取率的20倍以上的速度。
1.3大量的信息收集。
使用条形码扫描,十几个字符,而可以选择不同的代码,可以增加密度的字符,输入的字符的信息量成倍增加。
1.4经济性。
该设备结构相对简单,成本低。
1.5使用方便。
可以单独使用,以提供一种识别手段;也可以与相关联的设备组成自动识别系统。
2条码的识读原理
条形码阅读器是根据条形码符号和光电转换技术来完成光学特性的识读原理。光学特性的条形码符号,条形码是不同的宽度和反射部分,条、白按照一定的配置在编码规则的信息码元组合而成的一种信息符号。用扫描器扫描,由扫描仪的光源发射的光,用于地照射到条形码符号进行扫描,条形码反射光的成像光学系统的光电转换,以产生一个模拟的强度成比例的电压和扫描点上,与两端的电压转换为矩形波,波信号的格式快速是一个二进制的脉冲信号,通过解码器的二进制脉冲信号,将解释的计算机网络可以直接数字信号收集。在输液管理信息系统中,引入二维条形码技术对患者身份识别,核对医嘱,实现患者与静脉滴注药物匹配的功能。实现了以数据库为中心的患者信息管理,省时高效地落实查对制度。进一步缓解了医院内部之间的不同部门存在“信息孤岛”问题。
3工作原理
3.1条码技术在护理操作流程中运用
整个系统基于二维条形码的识别和验证了护理操作流程,而整个流程执行如下。患者就诊时,经医生开出医嘱后,到收费处缴费。凭缴费凭据到药房拿药。急诊输液室护士经过核对药品,确认患者相关信息,包括患者性别、姓名、年龄、药物过敏史、入院诊断等。通过核查疑问,并经过输液条形码管理系统,判断是否需要进行静脉滴注/注射,再进一步确认是否需要皮试等信息。如果有静脉滴注/注射的需要,则随着药品打印清单,就生成了患者就医静脉滴注的识别身份和药物条形码,得到核对和确认后再进行配药,配药中心在完成药品的发放和摆药工作后,同时将要发放的药品贴上带有条形码的标签,而条形码标签记录了该次使用药品的品名、系统流水号、剂量、姓名等信息。交给护士领药时,通过条形码设备系统进行核对,实现“三查七对”的工作,从而完成领药工作的过程,保障了工作正确性和高效性,从而打破了手工业操作的历史。实现了自动记录相关有用护理方面的信息,并存入医院信息系统(HIS)数据库中,形成长期资料保存。
3.2条形码技术在药物配置中运用
患者所用的药物,系统能地判断出是否需要静脉滴注或静脉滴注前是否需要做皮试,如果有上述方面的要求,则会进行药物配置中,就会打印成输液条形码。那么药物配置原理是建立在医院HIS管理基础上,要实现药物配置医嘱信息的传递和实施,必须通过网络信息系统的快速传递来实现的。操作流程:由医生下达用药医嘱→HIS系统发送至药剂科配置中心→药师进行打印药方→审方→配药→药师摆药且签字→护士“三查七对”无误后→进行打印输液条形码→从窗口传入→治疗间→护士配置药物→核对签字→传出窗口→配置好药物→护士再次核对、验收→输液室→给患者用药治疗。经过这个过程的诸多方面,理顺了核对配药的操作流程,缩短药物配置的时间,减少差错事故的发生的概率。因此,如果静脉注射药物的需要配置,可以应用条形码技术打印出所需的条形码,将其进行认真核对并粘贴在药瓶上,对经过粘贴在配置静脉注射药品上的条形码标签,以等待患者的使用,方便患者和护士,提高性及工作效率。配置室配置静脉药物条形码标签流程。在系统配置静脉滴注药物的管理信息系统里,每个输液袋的识别号码由系统进行信息分解生成对应的的字符,此标签号码由患者的身份、静脉滴注的瓶数、静脉滴注的序列号组成的。对标签合理排列,并且在标签上充分利用特点有限空间,做到尽善尽美。将条形码阅读器连接到计算机上,通过系统软件获得条形码标签号,进而进行系统的信息分析,得到患者身份编号、静脉滴注序列号和静脉滴注数目等,从而进行检索医嘱、计价、摆药等有关数据的处理,经过这一系列系统处理后,将其结果显示在系统的界面上,由操作者执行操作项目。
3.3打印机与条形码
可选手持式条形码扫描仪的设备,由于在配置静脉滴注药物细节较多的操作过程中,将不可避免地出现差错的发生。因且条形码技术的管理应用于配置复核中的多道手续被网络程序所操控,以确保手工操作的安全性。因此,差错的现象应杜绝。应用条形码技术的管理,所有患者的基本信息都有了详细的记录,医护人员动态清楚地了解患者的病情、追踪护理问题、事件,查找历史记录,明确责任,增强护士的责任感。使用条形码技术,以改善静脉药物配置过程中的管理水平,提高护士的工作效率,同时也保障配置药物质量和患者静脉滴注的安全。
4条形码操作的实现过程
将条形码打印机打出的条形码给患者,护士手持式条形码扫描器,扫描患者所持有的条形码,能立即显示该患者的身份和其他信息。首先,尚未执行的医嘱项目,载到移动设备使用掌上电脑(PDA),由护士拿PDA到患者的床边,引导和记录特定的医疗建议的实施。其次,移动护理系统通过使用条形码技术,进行“三查七对”。能够用电子手段支持护理人员,尽可能地减少医疗差错可能发生在医嘱执行过程中,以确保患者得到正确的治疗方法,在正确的时间得到正确的治疗。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该项目将会收到一条确认医生的电子记录订单的执行和性能信息的实时执行。再次,使用的药物,护士扫描患者条形码的标签,然后扫描输液袋。移动通信系统,以验证药物的性,以确保正确的剂量的药物和成分为每例患者在正确的时间提供。,完整和的确认患者应该使用的材料和产生的治疗费用。输入移动护理系统,医护人员可以通过PDA移动设备的使用,将使用的材料和治疗的费用进行确认,不仅节省了时间,而且也保障了性数据。本文介绍的条形码技术是一种节省纸张、制作简便、价格便宜、实用便捷的自动识别技术,条形码自动识别技术是目前在全球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技术。条形码阅读器的原理是在光学特性的基础上进行条形码符号和光电转换技术,以及运行软硬件环境开放应用的要求等。同时,简述了条形码技术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其工作原理是在输液室HIS系统中,引入条形码技术进行患者有关的身份识别,医嘱的核对,实现患者与静脉滴注药物的匹配,确保护理质量的安全,杜绝护理差错的发生,提升静脉滴注流程信息化管理的度,这进一步对医院的护理工作、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经营效益具有现实意义。
作者:翁淑贞 赵丽芬 林晶 单位: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及时医院急诊科 福建医科大学及时临床医学院
信息化管理论文:通信建设海事信息化管理论文
1海事通信的发展现状及重要性分析
1.1海事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为迎接海洋21世纪,我国很早便提出构建“数字海洋”的战略设想,并将其列入2015年国家海洋科学技术发展计划中,在这一国家战略目标和总体规划下,数字海洋信息基础建设已经进入试点性节点部署阶段,各地区海事局也相应提出了“数字海事”的发展目标。就全国范围来看,海事信息化建设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是海事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首先,过去海事建设模式与当前海事业务发展相背离,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海事信息化建设进程,建设信息系统逐级推广虽然能够满足各业务部门对数据的需要,也便于执法工作的开展,但是数据的共享以及部门之间的协同受到这种“垂直体系”的限制,无法满足横向业务需求,并不利于海事信息资源的整合;其次,海事信息化管理机制有待完善,现行的预算管理体制已经无法适应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要求,只有改变当前的预算管理模式,才能更好地推动海事信息化的健康、持续发展;再次,海事信息化管理缺少统一的行动准则和规范,因系统功能重叠,各部门步调不一致,管理效率低下;,海事信息化管理人才相对缺乏,相关人员的业务能力直接关系到信息化建设的成败,因缺少专业人才,相关工作的开展并不顺利。
1.2海事通信的发展现状
现阶段,海事通信技术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海事通信仍存在一些不足,除管理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海事通信专业人才难以满足需要等海事管理中普遍面临的问题外,限制海事通信发展的因素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投入不足,技术设施建设仍很滞后,与世界上一些主要海洋国家相比,我国海事部门无论是在投入水平、发展程度还是设施覆盖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距,以日本为例,沿海各搜救站均配有独立的集成通信控制系统,海事通信技术设施覆盖率在90%以上,而且覆盖距离以及每年通信技术设施维护费用也远超过我国,这也使得我国水上安全信息的传播以及定位搜救反应时间远不及日本。二是应急和预控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由于管理和技术的落后,海事通信的应急反应存在很大的缺口,预控信息能力有限,难以满足我国当前的海上交通发展需求。
1.3海事通信在海事信息化管理中的重要性
海事通信是水上运输的生命线,其在雷达导航、船舶避让、遇险搜救、港口调度、气象信息等方面发挥着“千里眼、顺风耳”的作用,大量海上突发事件的经验证明,海事部门搜救的有效性直接取决于收发信息的性,对于突发事件的处理,很多时候都是分秒必争,信息存在微小误差都会导致不同的结果,甚至会酿成很大的灾难,这也是将海事通信系统比作海事系统建设的神经枢纽系统的原因所在。海事通信不仅关系到水上运输的安全,也直接影响到海事信息化管理的顺利开展,是实现海事信息化管理的关键环节。海事信息化管理的信息来源于海事通信,海事通信系统实际上构成了海事信息化管理获取信息的重要载体。近年来,随着以“数字海事”为目标的海事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海事通信系统的覆盖范围越来越广,鉴于海事信息化管理面对的对象具有流动性特征,而海事通信系统能够提供及时、稳定、的信息,因此也成为了海事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技术支持。与此同时,海事通信也是有效实现信息资源整合以及价值转换的重要途径,在信息化时代,信息被视为资源,其在利用过程中会发挥出很大的价值,但是前提是要保障信息资源的时效性和可传播性,因此,信息化建设除了要能够及时收集和监管信息外,还重要的是能够及时处理获取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有效利用,即要实现信息资源价值的转换。对于海事部门而言,海事通信的畅通能够创造出更大的价值,有助于提高海事部门的服务水平。
2关于海事通信建设的几点建议
2.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通信技术设施建设
现行的与海事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海事行政处罚规定》等,主要涉及的是人员登记、海难救助、船舶及设施管理、事故调查等内容,而对于海事通信管理的相关规定却不够完善,很多法规对这方面的规定都存在一定的漏洞,法律法规的滞后与海事通信的发展不相适应,使其在水上运输中难以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完善海事通信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补充相关内容,并明确通信管理执行部门的权责范围,对存在的扰乱海事通信的行为必须给予严厉的打击,加大处罚力度,以此来推进海事通信建设。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进步,海事部门有必要对现有的技术进行更新,不断引入和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如目前应用比较普遍的公众通信网络、3G通信技术以及今后可能广泛应用的卫星定位技术;加强海事通信技术设施建设,包括水上交通安全电视监控系统、船舶管理交通系统、船舶自动识别系统、全球海上遇险与安全系统的技术设施建设,提高这些系统的覆盖范围,尤其是加强对重点水域的布控,不断缩小盲区;同时还要提高技术设备的质量,确保在发生设备故障以及遭受外界环境干扰时仍能够正常通信,注重对相关技术的自主研发,提升系统软件的实用性。
2.2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对于海事通信部门而言,完善相关管理制度与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应同步进行,其原因在于二者存在很大的内在关联性,管理制度的完善有利于塑造的人才队伍,同时管理制度的执行也依靠的人才队伍,从这二者的关系来看,管理制度与队伍建设是并重的。首先,应加强日常工作的管理,促使日常工作逐步实现责任化和制度化,可吸收事业单位以及企业的一些日常工作管理制度,明确责任、规范程序,引入绩效制度,实现绩效指标化,同时也要结合海事通信部门自身的实际情况,加强网络维护、岸台值守、设备使用保养等细节管理,从各环节的逐一优化来实现整个工作质量的提升。其次,注重对现有人员的培训,通信行业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其技术发展迅速、知识更新速度也快,对相关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可通过考察、学习、交流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相关人员的业务技能,应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让海事通信部门的工作人员能够紧随通信技术发展的趋势,对先进的通信技术和设备有所掌握,并通过实战演练及应急预演来增强相关人员的防范意识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再次是要完善人才引入机制和干部选拔机制,目前海事通信专业人才相对匮乏,所占引进人才的比重也比较少,还难以满足当前以及今后海事工作的发展需要,应拓宽通信人才的引入渠道,除了通过考试这一途径外,也可以根据部门的实际需要以及相关工作的具体需求来选用一些政治合格、业务素养较高、专业过硬的人员,可通过聘用、借调以及特殊人才引入等多种方式来引进富有通信相关工作经验且技术水平高的专业人才,并完善相关薪酬制度,应给予高素质人才相适应的待遇,并为其提供施展才能的空间,尽量做到人尽其才,减少人才的外流。对于干部的选拔和任用,应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采取绩效考核、竞争上岗等方式,促使相关人员加强学习,更好地投入到工作当中。
2.3转变预算管理方式,将通信建设纳入海事信息化发展规划中
为确保信息化建设预算的性,应改变当前基建工程式的项目建设预算管理方式,同时将信息系统建设引入回溯机制,为信息化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根据系统运行需求和维护情况来对系统的各个层面做出相应的调整,不断完善海事通信系统功能,牢牢掌握海事信息化建设的主动权。海事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功能,并不能一蹴而就,不应盲目追逐新兴的通信技术,应结合自身发展现状,考虑到自身实际情况,稳扎稳打推进海事信息化基础建设。海事信息化建设虽然要依靠先进的海事通信技术来实现,但这只是其中的一个影响因素,还涉及到规划、组织、实施等多项工作,受到主客观等多种因素的影像,因此并不是单纯引入通信技术便能够实现的,应有步骤的实施。通信技术与信息化密不可分,但是通信技术的更新速度较快,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追求新技术,但是在规划中又不能被技术所束缚,应将通信建设纳入海事信息化发展规划中,以通信技术为支撑,以此来达到预期的规划效果。
3结论
综上所述,海事通信建设是“数字海事”目标得以实现的关键,其在海事信息化建设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海事通信建设,有助于提高海事信息化管理水平。然而,从当前我国海事通信的发展现状来看,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管理机制的不健全、相关人才的缺乏、技术设施建设相对滞后,这些问题对海事信息化建设的进一步推进起到了很大的限制,也是导致我国海事通信建设水平远落后于世界经验丰富水平的主要原因,鉴于海事通信建设在海事信息化管理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应加强通信技术设施建设、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并将其纳入海事信息化发展规划中,完成这些工作仍面临很大的困难,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作者:唐相国 单位:江西省港航管理局抚州分局
信息化管理论文:数字化图书馆信息化管理论文
1图书馆服务信息化平台研究
1.1系统设置
图书馆服务信息化系统前提是要对公众要进行开放、对内部局域网进行连接的系统,系统的运行对于软件与硬件的要求比较高。单单依靠一项技术是不能满足服务信息化系统的要求的。由于系统必须只能允许经过授权的设备进入系统,所以,这是服务系统必须存在内网与外网的物理切换与划分。内部局域网要使用服务器。这些设备需要挂在一些外设的网络设备,并需要连接如图书馆网络。只有这样才可以保障系统的高效能工作,保障系统可以为读者提供品质的信息化服务。一般来讲,在这些方面应当以软件为主,但由于一般情况下,这类软件由图书馆内部人员自己设计,所以难免会产生一些漏洞。所以一定要保障软件的安全性。
1.2自动化服务系统
作为读者来说,查阅文件与资料会浪费读者大量的时间,为了保障让读者可以快速地查询到自己所需要的文件与资料,自动化服务系统地建设与维护就显得必不可少。图书馆的服务信息化也必须要从这一方面进行入手,为读者提供品质的体验服务。必须要对一些常用的业务模块进行数字化信息化总动画管理。例如编目、流通阅览、书刊查询、期刊相关这些模块必须要进行数字化信息化建设。然而对于采购单位来说为了要为读者提供读者喜欢阅读的书籍报刊等一系列资料,必须要运用数字信息化等技术提供参考,特别是近些年累提出的大数据技术,要优先使用在采购书籍的选定上。而要在平时的系统维护中要及时收集数据,确定近些时间段内,读者的阅读习惯与阅读喜好。将这些数据通过运用数据库进行分析,通过信息化采集,实施保障图书馆各个类别书籍以及资料的各个门类的规模适应当时读者的需要。
2图书馆服务信息化模块研究
为了保障图书馆在服务管理方面进行较好的信息化数字化管理,一般情况下要将图书馆信息化数字化系统主要分为几个模块。主要模块有:采访模块、编目模块、典藏模块、流通模块、连续出版物模块、统计模块、系统管理模块。
2.1采访模块
采访模块不许是一个开放的、网络化的文献采访系统,这个模块可以满足大型图书馆的多文中、多资料的采访业务要求。采访模块的主要工作功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建立并且维护数据文档的征订;(2)征订数据的网上、订购、等功能;(3)相关文档的数据维护处理等。
2.2编目模块
编目模块主要用于编制与维护各种文献资料的记录。主要分为:数目记录、规范记录、馆藏记录。编目模块还可以提供回溯建库的功能,不但可以满足流通系统建库的功能,也可以在生成书目记录时生成同步的副本记录。
2.3典藏模块
典藏模块作为为读者服务的幕后模块,主要为读者提供的服务有:新书分配、书籍修补、修补回验、书刊剔旧、读者异常注销、清点丢失列表等等一系列幕后服务功能。该模块作为图书馆幕后服务必须符合以下几点要求:(1)有效地对所有馆藏进行动态管理;(2)该模块必须简单明了,易于操作;(3)可以实现有效地二次清点,提供多种清点方式;(4)对于清点结果要有在此处理功能。
2.4流通模块
流通模块主要包括:读者证件管理、预约到期处理、读者数据处理、违章处理、超期罚款、预约调整、催还管理等等一些列的服务管理功能。其中主要可以分为四个主要模块:流通借还模块、流通管理模块、流通委托模块、流通阅览模块。这些模块都需要支持主馆与各个分馆之间的流通管理。流通借还应当包含借阅书籍、归还书籍、续借书籍、预约书籍、超期罚款等功能;读者借还功能快捷切换功能;允许特权用户越权使用等一些功能。
2.5连续出版物模块
连续出版物模块可以为图书馆内的期刊杂志等进行追踪管理,这些资料必须包含多种载体。例如:纸质载体、磁带、音像制品等等。不但要实现在网上可以获得书目数据也要可以实现人工联机录入功能。必须要实现对期刊的全过程管理。
2.6统计模块
统计模块主要提供针对各项流通、订购、典藏、读者信息等各个指标的统计工作。不光只针对例如工作单位等的业务统计,也要对馆藏书目的分类、分布、是否外借以及是否热门进行相关统计。针对这一模块要结合先进的大数据技术,采用大数据处理技术对各个年龄层的读者的阅读习惯进行统计分析,并对自身馆藏进行大数据分析处理。及时保障馆藏满足读者借阅需要。统计模块要采用科学的统计方法,便于及时对数据进行挖掘分析。并且输出结果尽量以图表等方式给出。尽量将结果按照二维、三维柱状图、线形图、饼状图等输出。
2.7系统管理模块
由于图书馆服务信息化系统要从软硬件上综合进行管理。所以对于以上几个系统模块必须要建设相应的系统化管理模块进行管理。系统化管理模块必须可以统筹以上几个模块的硬件使用率,并对以上几个模块进行集成化管理。
3前景与展望
作为国家信息化数字化前沿的图书馆服务系统必须要进行跨越式的信息化改造。本文为图书馆服务信息化提出了几点建设思想,但是在今后的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必须要进行以下几点建设:(1)针对图书馆的服务信息化建设应当建立相应的规范,使图书馆服务信息化建设规范化,标准化。(2)大力实现文献资料数字化信息化。(3)统一建设图书馆网,集中力量研制设计图书馆集成系统,为图书馆服务信息化提供整体服务。(4)加大服务系统研制力度,大力建设高规格的图书馆服务信息化系统,从硬件与软件方面整体突破。(5)加快图书馆数据库建设,将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建立在大数据的技术基础上。(6)加强图书馆服务人员知识水平建设,提升图书馆服务人员信息化水平,为图书馆服务信息化提供坚强的技术支持。(7)加强对读者的宣传,要保障读者适应图书馆服务信息化的转变,适应图书馆服务信息化数字化。
作者:刘金凤 单位:安阳地区医院图书馆
信息化管理论文:机电安装工程成本信息化管理论文
一、施工成本信息化管理的优势
施工成本的信息化管理,需要应用计算机技术,并在这种环境下进行。应用计算机技术能够保障施工成本管理,充分利用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信息化管理具有远程传输功能,有利信息管理系统的运行,从而解决施工成本管理中信息处理缓慢等问题。信息化管理能够保障信息的共享和互访,并为机电安装工程项目的相关人员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从而降低信息在传递受阻的可能性,增强人员管理和决策的性,提高机电安装工程整体的经济效益和工作效率。机电安装工程施工成本管理在项目管理中具有重要意义,信息化管理是施工成本管理的发展趋势,信息化管理模式更加规范、透明,并增加了管理力度。信息化管理,能够在及时时间内收集和传输工程动态数据,并进行有效分析,从而显示施工成本管理的实时情况。这种做法能够使管理层在及时时间,做出有效决策,然后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数据和资料的传输,简化施工成本决策过程。
二、工程施工成本的信息化管理内容
(一)建立成本控制体系
在信息化管理下,机电安装工程的施工成本控制应以会计信息系统为重要内容,对成本资源管理体系进行规范和控制。通过对整体控制体系进行分为,可以分为总账处理体系、凭证及账表管理体系、出纳和资金管理体系等,相关人员可以从这些体系入手,利用会计信息,整合施工成本控制体系,确保信息化管理顺利实施。
(二)建立预算管理信息体系
建立预算管理信息体系,是推动施工成本信息化管理的有效手段。机电安装工程中,在规范成本控制体系的同时,应建立预算管理信息体系。在这个过程中,整合系统内的成本信息,能够有效预算机电安装各个环节的前期编制情况,并对工程后期的预算指标进行监督。通过这种方式,机电安装工程能够与成本等部门更好的进行数据连接,从而确保系统内的成本数据和预算数据相一致,信息化管理更加且具有针对性。
(三)建立成本核算信息体系
在机电安装过程中,施工成本直接影响着安装工程的利润,所以建立成本核算信息体系是非常必要的。相关人员要有效应用成本核算信息体系,充分整合机电安装工程的成本信息,对其进行管理和核算,及时对具体的成本数据进行分析,并根据一定标准进行调整。在成本核算体系中,相关人员应明确成本控制系统中的会计核算方面、资产管理方面、票据管理方面以及工资管理方面等内容,进行整合,从而保障成本管理和绩效考核更加顺畅,同步协调成本控制情况,达到成本核算的目文友红浙江通衢交通建设监理咨询有限公司324000的。
(四)建立资产管理信息系统
信息化管理除了上述内容,还可以建立机电安装资产管理信息管理,并明确资产信息管理的内容,如固定资产管理、采购管理、合同管理及库存管理。相关人员应了解这些内容之间的关系,进行有效整合,使其在相互作用下,形成有机整体。机电安装工程的管理者应利用资产信息系统和预算管理系统,有效连接成本核算信息系统和会计核算信息系统,通过这些方式,达到信息化管理的目的,从机电安装设备的出入库开始,管理施工成本,进行有效结算。
三、信息化管理的具体实施方法
机电安装工程的施工成本信息化管理的实施方法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设计阶段,相关人员应按照时间要求,提供高水平的施工图纸。一些单位若想要节省时间,可以先行提供系统图纸和主要设备清单,从而满足设备招标的基本要求,不影响正常工期;二是施工阶段,机电安装工程单位在施工前,应针对所有图纸进行综合会审,并详细划分不同施工单位的施工情况,并编制施工计划,其具体流程应符合工程进度;三是调试验收阶段,所有机电系统应基本功能进行调试,满足其质量验收标准。具体实施方法有:
1.成本管理人员应在月初将月计划消耗量与计划价格以月为单位,上传到服务器中。信息上传形式,应与BW特有格式保持一致。
2.在BW系统中,要建立成本上传和工序然后动力数据的信息来源,然后将数据上传给服务器。
3.在数据库中要建立ODS模型,由此更好的提取手工上传数据,降低数据在抽取时出现失误的几率,并及时覆盖。
4.建立机电安装工程的产量数据模型,针对SAP系统后期开发BW,提供标准的生产运行模式。
5.利用BW自带的查询分析器,对工序进行查询,制定工作薄,通过Excel展示出来。
6.整合SAP系统中获取的各项指标和信息,通过相关模型,将实际生产的信息、与成本订单有关的信息、与统计指标有关的数据,通过标准的关键指标和维度,整合在一起,模型中包含了分析维度和标准成本等指标。
四、结束语
通过上文对机电安装工程施工成本的信息管理的分析,可以得知,信息化管理能够提供工程施工成本管理的效率,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施工单位的利润。机电安装工程施工成本管理模型的建立是保障信息化管理顺利实施的基础,相关人员还应做好信息化管理的设计,明确管理系统的应用技术数段,这是施工单位提供管理水平的关键。随着我国计算机水平不断提高,机电安装工程应做好施工成本管理的信息化管理,加快工程的实施进度,提高工程的整体效率,达到增加工程效益的目的,更好的为人们提供更加优良的设备和服务。相关人员也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为企业争取利润的较大化。
作者:文友红 单位:浙江通衢交通建设监理咨询有限公司
信息化管理论文:药物临床试验信息化管理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药物临床试验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立
药物临床试验信息化管理系统(简称系统)是一款基于网络操作的规范化、集成化的项目综合数据管理平台,主要包括项目管理、受试者管理、质量控制、药物管理、AE/SAE(AdverseEvent/SeriousAdverseEvent)管理、经费管理和系统管理等模块。
1.2系统的应用
系统采用用户权限管理的模式,实现用户与权限的逻辑分离。系统管理员可根据机构的实际情况对用户的权限进行个性化设置,以解决试验中用户多样化和不定性(工作变迁等)问题,实现系统的通用性。系统支持不同IP地址的访问,可为机构办人员、研究者、申办者、合同研究组织(contractresearchorganization,CRO)等用户提供经授权后的安全访问服务,防止数据的扩散,保障了数据的安全性、真实性、完整性,解决临床试验中普遍遇到的协调困难、管理混乱、信息封闭和决策迟滞等问题,实现规范化、信息化管理。
2结果
2.1项目申报与基本信息填写
申办方/CRO在系统中申报项目时填写试验相关的信息数据,通过系统的数据共享功能,既可以减少伦理办公室及机构办人员重复录入的工作量,又能有效降低数据多次录入而发生的错误率。申办方/CRO通过系统可以实时查看到伦理审核的进度,便于后期工作的安排。项目启动后,申办方/CRO可以及时、地了解项目近期进展情况,将发现的问题在及时时间与研究者进行沟通交流。对临床试验项目进行稽查或监查时,与纸质化管理相比较,申办方/CRO无需翻阅大量资料,即可方便了解到相关信息,提高了工作效率。
2.2项目审核
2.2.1伦理审核
在系统中,伦理秘书可以查看到申办者填写的伦理审查申请是否通过项目负责人(principalinvestigator,PI)的审核,以对项目进行伦理审查工作,减少了纸质版传递需要的时间,加快了伦理审核速度,提高了工作效率。项目实施中,伦理秘书可以查看到是否有发生SAE、项目中止等情况,以及以上情况是否及时在伦理管理模块填写相关的报告,保障了临床试验严格按照GCP的要求进行。
2.2.2机构审核
机构人员根据申办方/CRO填写的项目信息、伦理审核结果和试验前相关资料递交等情况,判断是否可以签署项目协议,完成项目启动前的项目审核工作。
2.3项目管理
2.3.1研究者
根据GCP法规的要求,只有符合条件的专业人员才可以由PI授权为项目研究者。与纸质化管理相比较,研究者在系统各模块及时补充项目信息使得试验数据得到实时更新,保障项目所有参与者可以及时了解受试者入组情况、AE/SAE、合并用药等项目的实时动向,避免了纸质化数据管理中出现的项目协调困难、管理混乱等情况,保障了项目完成的进度和质量。项目方案、病例报告表(casereportform,CRF)和知情同意书等变更版本在系统中及时录入的管理,可以让研究者一目了然地知道是否有近期版本的相关资料。研究者及时掌握其中变化的内容,可以避免违背方案或病人签署错误版本知情同意书等情况的发生。
2.3.2质控员
质控员的工作内容包括核查方案执行的符合率、知情同意书签署是否规范、药物使用和受试者入组等。根据系统管理权限中的项目人员分配设置,质控员可以查看到机构对本科室的每月质控安排,并能较快捷地查看到需要质控的内容,较快的完成质控表。与纸质化管理相比较,质控员不再需要翻阅大量资料才能完成每个月的质控安排,提高了工作效率。根据系统中设置的电子签名功能,质控员在完成质控表格后采用用户名和密码的再次验证即可实现电子签名,完成数据的审核。所有质控表都设有打印功能,可以根据需要打印存档。系统采用具有较好灵活性和通用性的审核管理功能,可以完成需要有多人(质控员、研究者、PI等)逐级审核的质控表。审核过程中,审核人员能够查看审核的内容但不能对其进行删改,且只能看到正在审核的对象,确保提交数据的性和真实性。质控员查看伦理管理模块,可以督促研究者将项目受试者发生的SAE按照CFDA的规定及时上报给申办方、CFDA、伦理委员会等部门。
2.3.3药物管理员
药物管理员由符合GCP要求的医生或护士承担,并由PI授权。试验中,药物管理员要定时抽查试验用药物的情况以保障存储环境等符合GCP要求。根据研究者在系统受试者管理模块中已经输入的药物发放和回收数据,药物管理员填写试验用药物质控表时,只需要选择药物名称和批号即可自动生成药物接受、使用、剩余和回收数量,从而快速完成质控表,有效减少药物管理员清点药物的工作量和出错率,提高工作效率。另外,药物管理员应当注意系统中的药物有效期和剩余药物数量,要求在药物到期前一个月或剩余药物量不足一个月使用时,应及时通知机构人员或临床监查员(clinicalre-searchassociate,CRA)准备提供新的药物,以确保药物的质量和数量,从而保障受试者用药的有效与安全性。
2.3.4机构办人员
项目管理中,机构办人员涉及到多个方面,包括项目信息、受试者管理、质控工作、项目结题、人员管理、药物管理、标准操作规程(standardoperatingprocedure,SOP)管理、档案管理和经费管理等。利用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技术,改变传统的手工、分散管理的模式,可以有效实现资料的信息化控制和调配,优化临床试验的机构工作流程。机构办人员可以及时查看到项目的受试者入组情况,以确认受试者的安全和权益是否得到保障。在系统的试验药物管理模块可以查看试验用药物的接受、发放和回收情况,但药物的发放和回收只能够查看,不可以做随意修改,保障了药物的规范化管理。在AE/SAE管理、人员管理、经费管理、档案管理和信息通知等模块,机构办人员可以快捷地查看到需要查询的信息,极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以上模块都设有查询统计功能,可以对需要的数据进行筛选进行制表、制图,从而完成对试验项目中的相关数据的汇总和统计。
3讨论
本系统紧跟时展需求,严格按照GCP要求规范药物临床试验各项工作,对药物临床试验各参与人员的任务进行合理分配和有效监管,保障临床试验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机密性。系统在我院已投入试运行,从运行情况看,系统的使用减少了临床试验研究者和管理者的工作量,试验管理更加规范、有序,提高了工作效率,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共享,具有很好的实用价值,初步实现了系统应用的预期目标。当然,系统还有很多模块需要改进,如建立系统与医院HIS系统对接以实现检查数据的共享,保障数据的真实性和可溯源性;建立稽查留痕功能;进一步完善系统的构成等。药物临床试验信息化管理的推行不仅能减少项目研究者的工作量,缩短研究周期,更重要的是能规范药物临床试验的整个流程,提高临床试验的管理效率,保障试验结果的真实性和性。在我国,临床试验的信息化管理是药物临床试验发展的必然趋势。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临床试验信息化管理产品将更加规范化,实现我国药物临床试验的信息化管理时代。
作者:刘晓芳 张虹 李英 高成璐 李迎春 单位: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临床药理
信息化管理论文:云计算教育装备信息化管理论文
一、省级教育装备信息化建设现状
近年来,国家为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先后实施一系列重大项目,教育装备水平得到提高,但省级教育装备的监管工作亟待加强,迫切需要通过信息化管理实现对项目实施、经费使用等情况的动态监管。各地经过多年实践,教育装备管理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尚未完成统一的教育装备基础数据库和核心业务管理信息系统,总体缺乏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和的保障机制,应用水平差异较大,信息孤岛和数据不一致等问题比较突出。各级政府教育决策和监管缺乏完整、的数据支持,远不能满足保障重大改革项目实施的需要。省级教育装备信息化建设急需借助先进的互联网云计算技术逐步形成应用集成、管理集中、服务可定制的新型开发模式,以此支撑数据的深度分析及决策服务。
二、云计算研究背景
云计算是由网络存储、分布式计算、虚拟化、负载均衡
等信息技术融合而成的技术集合,它以互联网为载体,以大型服务器集群、存储服务器和宽带资源为支撑,按照用户需求动态提供可伸缩的应用服务,为教育装备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先进、的发展模式。云计算包含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PaaS平台即服务和SaaS软件即服务三大服务模式,这三个层面的服务凸显了云计算的特点。
(一)IaaS(InfrastructureasaService):基础设施即服务
云计算提供给用户的服务是对所有设施的利用,用户不必管理或控制任何云计算基础设施,就能控制操作系统选择、储存空间、设备部署等应用。云计算中心为用户提供的网路、数据环境和存储空间,用户可以灵活地根据需求购买计算能力、存储空间、带宽等基础设施,大大节约了时间、经济、人力成本。同时分布式数据中心提供了数据存储在地理意义上的隔离,提高了容灾能力,提高了云服务的稳定性。
(二)PaaS(PlatformasaService):平台即服务
云计算提供的服务可以将开发语言和开发工具部署到云服务器上,用户可以控制部署操作系统、存储及应用程序,也能配置应用程序的托管环境。用户还可利用云计算提供的开发平台,根据自身组织机构、管理流程、业务操作的特点开发组件,建设符合自己需求的信息系统和应用服务,并快速部署到云服务器,这种定制应用开发平台为用户提供了高效的开发环境。
(三)SaaS(SoftwareasaService):软件即服务
云计算提供给用户的服务是运行在云端基础设施上的应用程序,用户可以根据自己需求在PC、移动设备或电视机等各种智能终端上通过浏览器等客户端界面应用存储在云端的服务,提高了数据的共享性,为深度数据挖掘提供了基础条件。云计算以开放的标准和服务为基础,提供安全、快捷的数据存储和网络计算服务,适宜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提供一站式管理应用,以及安全的数据服务。
三、基于云计算的教育装备信息化管理
基于云计算的教育装备信息化管理应依托云计算架构,开发建设装备基础数据库、管理应用系统和信息资源服务,促进信息资源共享,实现教育装备信息化管理在省域范围内的覆盖。
(一)基础设施建设
应用IaaS服务模式,加强教育装备管理系统基础实施建设,建设省域统一的数据中心、服务器集群、存储资源及安全保障体系,云端提供计算资源、存储资源、安全保障等服务,各地依托云端服务器、存储及网络资源进行应用、开发,重要的数据及业务执行都在云端进行,用户端工作在浏览器上实施,云端采用性高的磁盘阵列和数据备份技术,保障数据应用及存储服务的安全。
(二)系统开发
应用PaaS服务模式,在云端构建统一的数据环境,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装备管理指标体系,建立统一的教育管理部门、学生、教师、设备等编码体系,建立装备资产分类数据库、配备标准数据库、仪器代码数据库及实验目录数据库。基础数据库采用集中整合的数据架构,通过整体数据规划,明确基础数据来源,落实组织与管理,理顺各部门业务间的数据关系,保障数据的完整性、关联性,建立省、市、县和学校四级基础数据库,实现基础数据的集中、统一和各层级数据的共享、同步。
(三)应用服务
运用SaaS服务模式,构建覆盖省域,纵向贯通、横向关联的教育装备管理信息化应用服务平台,对全省教育装备进行多方位、全覆盖、精细化管理,涵盖理、化、生、小学科学等各学科装备标准、配置情况、教学计划、实验开展、装备需求等内容。教育主管部门可利用平台通过对图书流通分析、仪器设备缺口及处置报废情况的实时统计分析,提前为各学校做好预算,安排资金,为课堂教学顺利开展提供保障。教育主管部门可通过云计算数据存储,借助数据存储及数据挖掘技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监测评估,实时获取区域内生均逐年实验室、信息化、图书馆的经费投入均衡性对比,为教育规划、教育监管与宏观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四、结语
总之,基于云计算的省级教育装备信息化管理,为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提供了、实时、动态的教育装备配置、使用信息,为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科学决策、实现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作者:翟冰 单位:内蒙古教育装备技术中心
信息化管理论文:网络工程信息化管理论文
1计算机网络工程信息化管理的意义
(1)工程项目中实现信息化管理有助于对各种记录、数据的实时采集,以配合项目工程管理对海量数据信息的依赖。对部分关键项目步骤的信息实时采集,可对工程项目的有效运行起到监督和检查的作用,从而提高管理质量。
(2)信息化管理可以提高各项目单元的交流速度,提高沟通效率。还可以帮助监管人员实时管控项目工程的进程,及时更正问题的同时也可降低相关项目人员的工作负担。同时,还可供工作人员完善信息细节,对历史信息及时更新,降低手动操作的工作强度并有助于快速查询,保障项目管理的高效运转。
(3)信息化有助于实现信息共享,有利于各项目部门间的协调工作,使信息在各部门间的传递更加快捷。省去项目人员会面交流的步骤,同时也可以保障所传递信息的及时性,从而大大提高项目管理效率。
(4)项目进程中的信息化管理有助于对相关详细信息实行数据存储数字化,便于存储和使用。在后续的项目进行中可对这些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与比对,为后期的运转提供有效依据。
2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立步骤
2.1项目信息管理模块的建立
在项目信息管理建模前,首先应通过调查了解项目管理系统的开发相关事项,明确开发应用目标,根据调查得到的有效信息包括项目信息、管理信息、经济信息,确定工程项目的整体模块结构,通过连接服务器、通信设备、计算机网络等必要设备实现信息的处理。项目信息管理的建模有助于降低成本,同时可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
2.2工程项目信息编码的建立
工程项目的信息编码,即将项目进行中的各种信息操作步骤转换成计算机语言。是信息管理的基础工作,便于信息的储存,也方便操作人员理解运用。通过对不同用途类型的信息进行分类编码,使组织信息结构更加清晰,促使工程项目的进行更加流畅。
2.3项目门户网站的建立
建立项目门户网址即将项目信息汇编后进行分类管理,再以网页的形式清晰的显示出来,是组件信息服务平台的最有效方式。通过能表示项目核心思想的图片、视频等展现项目中的技术优势。项目信息管理能够通过项目中的各个环节、各种数据和系统进行分类管理,让信息更便于处理和交流,提高信息的流通程度和流通速度,加快工程项目的发展。
3计算机网络工程信息化管理的对策及建议
3.1加强从业人员的信息化意识
计算机网络工程信息化管理始终离不开技术人员的管理,因此对于信息化的的认识以及较高的技术水平是信息化管理的基础一环。只有信息化的理念能够渗透到每个从业人员的工作进程,才能保障信息处理的流程高效有序的进行,才能实现良好的信息管理。针对那些信息化认识不够深入的员工应加强认识与态度的教育工作,达到项目范围内信息化意识的基本普及。事实证明可以有效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进而提升整个工程项目的效益,还有利于优化信息资源配置。
3.2建设与信息化管理相吻合的企业文化
与信息化管理相吻合的企业文化有助于整个信息管理工作的展开,作为信息化建设的制约因素,好的企业文化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不符和的企业文化则会起到抑制甚至阻碍作用。为避免信息化设计与实际管理向分离,建设合适的企业文化对于整个项目进程的推进至关重要。
3.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信息化建设是在信息网络平台的建设基础上进行的,从而使办公室办公及设备具备自动化。①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的同时被应用到各行各业,使我国各项经济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在信息化的管理建设中,可以通过网络技术智能化将企业实现信息的共享,不仅能够加强企业内部的联系,促进相互结合、相互发展的趋势,还能够使信息得到快速传播,增加信息流通的高效性。②网络通信系统的建立对于企业也尤为重要,通信系统的建立主要以企业为主要核心,加强各个部门的联系,通过互联网技术建立通信模式,能够利用网络技术的高效化特点将信息进行传送,并且能够通过同一窗口的建立使信息共享,既能够加强联系,使企业内部信息管理高效化运转,还能够节约资金的投入,达到企业的高经济、高效益发展。
3.4培养合格的信息人才
对于技术人员的培养始终是信息化建设的中心一环,只有培养多层次的人才团队,完善相对独立的培训机制,使企业员工都具备相应的计算机相关知识储备,最初对于内部信息系统的低难度工作能熟练的操作,直至后期可以独立完成部分工作,进而在提升整个团队的工作能力水平,最终实现工程项目的信息化建设。
作者:徐磊 单位:黑龙江电信国脉工程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