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施工企业管理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施工企业管理论文:工程建设施工企业管理论文
1工程建设施工企业管理体系整合可行性
1)各管理体系具有相同的管理原则。管理的系统方法原则是将管理对象看成是由相互关联的一系列过程组成的,“将相互关联的过程作为体系来看待、理解和管理,有助于组织提高实现目标的有效性和效率。”各个管理体系都采用了这一原则,包括领导的作用、全员参与、过程方法、管理的系统方法、基于事实的决策、持续改进和与相关方的互利关系等。各管理体系还遵循了PDCA的改进模型作为基本骨架。
2)各管理体系的总体要求、逻辑思路和框架结构相似。质量、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体系的标准在结构上相似,都是通过管理体系的建立、运行和改进,对组织内的活动、过程及其要素进行控制和优化,实现方针和保障,达到预期的目标。
3)各管理体系具有相同或相似的要素。质量、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体系的标准都是相互兼容的,其相同和相似的要素包括:要求在组织内建立起一个完整有效的文件化体系;要求在相关的职能和层次上建立目标和指标,并通过具体的方案加以实施;都强调持续的体系改进;都要求对不符合项进行控制;都重视建立纠正和预防的措施;都要求对记录进行控制等。
2工程建设施工企业管理体系的整合
工程建设施工企业管理体系的整合是在一个企业的内部,通常将两个或者多个管理体系,经过系统的方式方法组合形成一个整体的管理体系。整合形成的管理体系的内容和要求需要满足其构成管理体系的全部要素。这种整合并不是单纯的将各个体系融合在一起,而是需要相互协调,相互补充构成有机整体。
2.1工程建设施工企业管理体系整合的过程
将各管理体系一体化需要分阶段进行,即准备阶段、策划阶段、文件化阶段、文件实施阶段和持续改进。
2.2工程建设施工企业一体化管理体系的文件化
国际标准化组织在其颁布的质量、环境管理等国际标准中,都强调了文件的价值和作用,指出组织建立管理体系必须文件化。文件的价值在于能够沟通意图、统一行动,具有重复性和可追溯性,并提供客观证据。工程建设施工企业建立一体化的管理体系,也应以多层次的文件对管理体系的范围、运行准则进行充分的描述,其目的是使企业的管理手段和方法制度化、程序化、系统化和“法制化”,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管理绩效。工程建设施工企业一体化管理体系的文件应充分体现其法规性、系统性、证实性和动态性,同时内容上要符合管理体系的标准化要求和各施工企业的特点,通过管理手册、程序文件、专项作业指导书等来体现文件的层次性,编写时文件的数量力求最少。
2.3工程建设施工企业一体化管理体系的运行
管理体系的运行实施主要包含过程控制和持续改进两个方面。运行实施的过程控制将直接关系到体系在企业中的实施情况,而运行实施的持续改进情况将影响体系的发展与优化,是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一体化管理体系的运行依然遵循PDCA循环模式,但在运行中要注重按照体系要求程序分层次分阶段进行全员培训,培养具有复合型知识的体系内审人员;要保障体系运行的资源投入;运行中要注重记录的保持。持续改进要求组织不断寻求对管理体系过程进行改进的机会,以实现组织的管理体系所设定的目标。包括定期定时地进行评审,持续不断地调整组织管理方针和管理目标。
3结语
质量管理,环境管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及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运行和认证是工程建设施工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建立一体化的企业管理体系有利于方针、目标的协调,有利于组织机构、职责和权限的统一,有利于人力物力资源的统一管理,有利于内审及管理评审的统一管理等。同时还可以减少企业建立各种管理体系的工作量,降低审核的成本。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体化的管理体系能够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
作者:邓云飞 田星伟 单位: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
施工企业管理论文:建筑施工企业管理论文
1当前企业政工工作存在的问题
1.1企业政工工作缺乏创新管理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管理制度不断变革更新,建筑施工企业,多数为野外或者郊区,尤其是铁路、公路、道桥、隧道等建设项目施工难度大,施工条件艰苦,建筑企业过分注重经济利益的发展,忽视了政工工作的重要性,导致政工工作管理制度单一、落后。另外,由于企业的忽视,政工工作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导致企业政工工作停滞不前。
1.2企业管理体制改革导致职工队伍不稳定
建筑行业施工地点多数为野外或者郊区,施工难度大,施工条件艰苦。很多企业在改革的过程中为了节约建设成本,对企业各职位进行了大规模调整,部分政工人员一人从事几个岗位的工作,不仅增加了职工的压力,还降低了职工的办事效率。
1.3职工素质偏低无法满足现代管理制度
目前,很多政工工作人员专业化素质偏低,无法满足现代企业的管理制度的需求,尤其是建筑行业政工工作人员学历、文化素养、管理水平偏低。当今社会对企业的管理制度要求越来越严格,对政工工作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无论是文化修养还是工作方法的创新都是政工人员具备的基本素质。
2如何实现企业政工工作与企业管理的共同发展
2.1创新政工工作管理机制
建筑行业多数为野外或者郊区,施工难度大,施工条件艰苦,政工工作在企业发展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了保障政工工作作用较大程度地发挥,必须改革落后的政工管理机制,从管理制度、考核机制以及管理方式等方面出发,结合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加强政工工作管理机制的建设。
2.1.1创新政工工作机制。深入职工内部,了解职工的思想政治认识,根据职工反映的实事热点问题,围绕企业发展的目标,对原有的政工工作制度进行改革。由于施工难度大,施工条件艰苦,改革工作必须坚持与现代化工作制度相结合的原则,保障整个工作体系的先进性、科学性。
2.1.2创新政工工作考核机制。根据企业发展状况,把企业党建工作的目标、经营以及安全等方面的管理内容相结合,建立科学合理的政工工作考核机制,每年年终对政工工作管理干部和职工进行绩效考核,从管理者和职工的认识上着手,加强企业政工管理制度建设,从维护职工利益为出发点,保障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2.1.3创新政工工作方式。建筑行业,尤其是铁路、公路、道桥、隧道等建设施工难度大,施工条件艰苦,为了提高政工工作人员的办事效率,保障政工工作有效地开展,政工工作方式必须得到合理地创新,如开展相关的政工知识教育大会、聘请具有扎实政工教育经验的专家进行讲座、观看思想政治建设相关视频等,从根源上提升职工的党建意识,保障企业政工工作与企业管理和谐发展,从而促进企业的现代化建设。
2.2加强企业管理队伍建设
加强企业管理队伍建设是实现企业政工工作与企业管理共同发展的关键。首先应该加强企业管理队伍的团队协作意识,企业党政建设的领导是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建设中的关键,他们的思想对职工的党建意识具有很大的指导作用,企业应当建立管理团队培养机制,促进管理人员各方面认识的提高,保障管理人员共同协作促进企业的发展。另外,还应该树立企业管理队伍正确的思想认识,让企业管理者明确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以企业经济发展为中心,以实现企业发展的目的为目的,完善政工管理制度的同时保障企业的发展。
2.3实现政工工作内容的管理化
实现企业政工工作与管理制度共同发展,必须实现政工工作内容的管理化。企业应该将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融合到管理制度的文件中,政策具有政府的意志,可以增强职工的关注度,保障思想政治工作的可行性。
2.4构建与现代企业制度相符合的政工管理制度
构建与现代企业制度相符合的政工管理制度是实现企业政工工作与企业管理共同发展的重要手段。首先,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明确政工工作中各岗位的职责,保障企业各部门在认清政工工作重要性的同时,明确自身责任所在,共同促进企业的发展建设。另外,应该规范管理方式,严格政工工作标准,加强对政工工作全过程的控制,保障政工工作与企业其他各部门工作协调发展,保障行业的健康发展。
3结束语
企业政工工作与企业管理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方得到发展,另一方势必会取得进步。实现企业政工工作与企业管理共同发展,是企业顺应社会发展获得经济效益的有效保障。企业管理人员首先应该明确企业政工工作与企业管理之间的关系,了解政工工作的重要性,针对政工工作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如创新政工工作管理机制、加强企业管理队伍建设、构建与现代企业制度相符合的政工管理制度等,有效保障企业政工工作与企业管理共同发展。
作者:刘义 单位:中铁十七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公司
施工企业管理论文:企业管理论文:道路施工企业管理创新问题思索
本文作者:赵添学 单位:甘肃路桥建设集团
施工企业发展趋势
近年来,国内的公路建设市场出现了高端化的趋势,设计总承包、设计施工总承包、BOT等新的管理模式在项目建设中大力推行,体现出施工企业要与资本一体化,与设计一体化的趋势。业主对施工企业的服务需求也从单纯的施工管理上升到了资信、技术、综合管理等的顶端层次。基于此,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施工总承包企业特级资质标准》将引领国内公路施工企业发展方向。[3]具体体现在四个方向:一是工程总承包方向;二是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三是更加细分的行业、领域、地域市场;四是绿色建造、节能减排将成为长期国策。
施工企业管理创新的对策
培育创新性思维,是创新的起点。在企业经营管理实践中,绝大多数企业难以超越的较大障碍就是理念的束缚和传统理念对管理创新的羁绊。要实现管理上的创新,企业家首先要打破定势思维、顺向思维和线性思维的障碍。在认识和看待公路建设市场发生的深刻变化和施工企业呈现出的新的发展趋势上,要跳出原有的圈子和视野,摆脱传统的经验束缚,善于运用各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创新思维的形成实质上是各种不同的思维方式的运用,具有了创新性思维,才能获得创新能力,推动创新实践。随着施工企业规模的迅速扩张和公路建设市场的高端化,项目管控难度增加,原有的项目管控模式已越来越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施工企业建立大管控模式和智能化管控模式。在承担单一施工任务且工程项目繁多的情况下,可以尝试建立以宏观管理为主导、区域化管理为重点、项目经理负责制为支撑的项目大管控模式。这种模式的建立要按照“区位就近、优势互补”的原则将所有工程项目划归为若干片区,每一个片区配设一名总负责,平衡、协调片区内项目管理工作。在高端建设项目上,要建立智能化管控模式,把独立分散的管控职能和层级项目管理科学有效的整合在一个管理平台上,使企业管理资源得到系统的集成化整合,分离管理层与操作层,组建高端项目管理体系,实现项目管控模式从简单管控向商业智能加企业管控(即智能化管控)转变。
管理创新,制度是关键。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施工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进一步分离,从而使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分属两个不同的阶层。当前,大部分的公路施工企业基本完成了产权改革,但经营机制的转换步伐还很缓慢。究其原因,是没有对原有的管理制度进行清理整合,制度建设和创新滞后。因此,施工企业要按照《公司法》的要求,结合行业特点,在现代企业制度的框架下建立经营管理、议事决策、监督制约、考核评价、激励约束、薪酬分配、风险监控等一系列的管理制度,使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相互独立、相互制衡、权责明确、协调运转。同时,要模拟市场运行机制,探索企业内部市场化管理模式,把市场机制引入企业内部,将分工协作变为契约关系,企业内各经济体均在内部市场竞价交易、自选调节、自行运转、相互制约。公路施工企业要实现简约、高效的集约化管理,必须创新管理体系,解决体系退化、管理散乱、流程不畅的问题。管理体系的创新要充分运用现代管理理念和一体化系统管理、供应键管理及信息技术,创建业务专业化、机构偏平化、管理集约化、运行网络信息化的企业管控体系、标准体系、考核评价体系、监督保障体系、项目管理体系等现代管理体系。管理体系的创建,要注重制度的关联性,企业内部的技术管理、经济核算、财务、物资、设备等各大系统的各项制度之间衔接要紧密,重点要突出,管理和业务流程要明晰。系统之间的制度也应相互衔接形成一个的相互支撑的管理体系。
传统的“金字塔型”的结构形式,指令传递多层,传递速度缓慢。在多元化发展战略下,施工企业纵向组织结构要以项目为重点,创建“扁平型”和网状型甚至无中心组织的结构形式,实施扁平化管理,减少管理层级,缩短管理链条,提高管理实效;[4]横向组织结构要简化专业分工,突出团队合作和综合管理部门的协调能力与作用,改变部门工作重复设置的格局,逐步实施综合化管理。这种组织架构的设计要积极探索分权化管理模式,做到集权有道、分权有序、授权有章、用权有度,充分发挥各级、各方面的职能作用,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企业管理手段和管理方式的创新,是企业实现从“传统管理模式”向“现代化管理模式”转变的重途径。施工企业要克服点多、线长、面广的实际给管理造成的困难,改变项目经理部与管理层信息不对称的现状,快速、便捷、有效的采集施工一线的数据信息,及时下达管理指令,完成内部业务交割,就必须借助计算机、网络、现代通讯技术、系统集成技术进行企业内部管理的集成和管理模式的创新。要大力推进管理信息化、标准化、精细化、智能化,开发网络办公平台和项目远程监控、成本控制、财务管理、计量结算等子系统,通过这些系统把企业的经营、管理、采购、财务、施工等各个环节集成起来,实现信息和资源的高度共享,有效支撑企业的决策系统。
不具有技术创新能力的企业不是现代企业,不能切实保障技术创新的企业制度不是现代企业制度。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础。近几年,国内的重点公路建设项目的设计集中体现了绿色、生态、环保、节能的理念,要求施工单位在推广应用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中解决工程建设过程中的一些技术难题,统筹协调工程项目建设与技术创新、社会发展、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关系。这一理念也充分体现了建筑市场差异化的竞争。施工企业要坚持以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为先导,健全和完善技术创新机制,加大科研投入力度,选择有商业价值和有发展潜力的技术开发项目进行研究,形成超越对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或独占性的核心技术,为承揽施工任务进行技术储备。在工程建设实践中,要通过组织开展QC小组活动、“五小发明”、编写工法等形式开展技术攻关,推动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提升施工作业的技术含量,提高公路建设质量和效益。
结束语
管理无定式,任何成功的经验,随着时间推移,如果不进行创新调整,就会成为发展的障碍。改革创新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历史和现实的经验告诉我们:应时因势而变的企业才能长足持久的发展。建筑市场发生的深刻变化,迫使施工企业要进行卓有成效的管理创新。
施工企业管理论文:建筑施工企业管理论文
一、当下建筑施工企业在物资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传统管理模式的束缚。大部分建筑施工企业虽然都进行了程度不一的公司制度改革,成立了一些新的物资采购供应单位,可是其本质上依然没有从传统的管理模式限制下挣脱。物资管理工作依然局限在技术单位要上报的一些使用计划与物资单位开展的采购模式之中。这种工作模式因为缺乏对采购部门的有效监督,并且受到了采购业务工作人员业务水平以及思想素质的影响,因此在采购工作过程中常常有不合规范的方面存在。除此之外,部分单位领导依旧存有重产值、重施工季度、轻成本控制以及轻物资管理的思想,严重制约了物资管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进程的开展,以致于造成物资计划性失衡,增加了采购次数与采购成本。
2.管理制度不健全、部门间约束性薄弱。因为建筑施工企业在采购管理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固定模式,企业的技术单位主要负责的任务是计划提取,而物资单位对物资进行的采购供应,财务单位主要负责清算、审计单位则主要负责对采购供应活动的审计。因为受到专业因素的制约,各个部门之间无法对物资采购过程形成一套完整有效的监控系统,彼此之间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虽然大部分企业对物资管理工作都订立了一些规章制度,可是因为缺乏必要有效的监控方式,因而造成物资采购的透明度低下,极大的限制了物资采购工作合理化的方向发展。除此之外,企业在物资采购管理过程之中,通常将工作局限在事后控制作用上,而没能对其进行事前预测与事中控制,造成整个物资采购监控工作先进性不强,拉低了整个采购工作的工作效率。
3.物资信息网络不完善市场应对能力低下。因为市场行情的改变属于建筑施工企业要直接面临的一项重要议题,其对材料价格的高低有直接的影响。但是大部分建筑施工企业都缺乏完整的物资信息网络,各项物资信息无法及时有效的传递,以致于造成物资采购成本控制力低下,严重的甚至造成企业有较大的成本流失。
二、提升建筑施工企业物资管理工作水平的方式策略
物资管理属于企业管理过程中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工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依照品种、质量以及限期等当成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完整的提供其所需要的各项物资条件,合理有效的组织物资订货工作、采购工作、运输工作、储存以及收发工作等等,加快物资流转、降低物资耗损,有效的监督与促进生产管理单位有效、节约的进行物资利用;合理的进行包装物和生产废弃物的回收与使用,以防止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伤害。实现投入最少的成本获得较大经济效益的目的。
1.强化物资采购招投标管理,降低采购成本与物资材料采购计划管理。材料采购单位在采购工作过程中,需要坚持谁经受谁承担责任的原则,将责任落实到个人,提高采购工作人员的工作责任心,降低错误出现工作情况出现的概率,使用有效高效的方式展开采购工作。严格依照招评标程序以规范化招评标的各项管理,积极使用招标、比价以及竞价的方式,以有效的保障采购物资的质量达标。物资采购的工作人员需要在确保采购物资质量基础下,遵循“同样质量比价格、同样价格比服务”,实现招标比价项目件件有详细记录档案。另外招标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循三公开一监督的工作原则,将各项办事政策公开化处理,强化群众监督的力量。各个施工建设单位要切实有效的强化材料计划的核准制度,有效的防止在建设过程中出现功能闲置浪费的现象。
2.促进现代化管理模式构建,加强内部管理。
2.1科学定位。要想达到保供的工作目标,建立起有效的物资供应和质量保障系统是十分必要的。有效降低物资采购成本,加强资源整合与综合利用能力,有效提升资金的运作效率,构建一个合理有效的材料责任成本控制系统,才能够有效的完成创效增收的目的。
2.2科学管理。依照建筑施工企业的物资工作的实际特点与潜在规律,订立与开展一套完整的物资管理工作操作组织计划,吸收科学先进的管理思想,实现物资管理目标的创新。
2.3信息化技术的使用。使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完成各项管理工作,把控施工管理现场的物资成本消耗,有效提升其工作效率与科学化的工作管理能力,提升应用专业物资管理软件在基层项目物资管理过程中的数据及时更新,使用动态化方式对各个工程与劳务工作单位物资成本使用过程中的管理。在物资成本的管控过程中,定期的形成各项管理数据与联络报表,对各类数据联机打印并实现上级管理单位远程监控的要求。
3.促进工程项目物资管理的标准化进程。要想建立健全工程项目物资管理体系,细化各项操作准则,对各种工作操作流程重点完善,并以此统一工作目标与考核目标,进而有效的促进工程建设项目物资管理朝着标准化的方向前进。物资管理工作操作流程的建立,形成在实用性、科学性与有效性的目标之上,重视成本与质量的监督控制,有效完成流程内外的业务对接。
三、结语
建筑施工企业的物资管理水平高低和工程质量、经济效益间有密切联系。竞争压力不断增大的过程中,必须要在建筑施工企业的建设过程中加入现代化的物资管理理念,改变传统的物资管理形式,这是未来必然的发展方向。为了和市场经济发展进程相适应,有效促进物资管理工作的标准化建设,让物资管理工作更加专业化、精细化与科学化,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让企业能够在经营效益的层面上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作者:程天凯 单位:中铁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建筑安装工程分公司
施工企业管理论文:施工企业管理与预算管理论文
一、施工企业预算管理的现状
1.对预算管理缺乏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在施工企业中的管理人员对预算管理不够了解和认识,通常将编制预算当作是财务工作中的一部分,主要认为预算是由财务部门负责管理的。多数人认为财务部门同时领导预算、编制预算、管预算,但实际上预算不是专属于财务人员的责任,预算和财务预算还是有差别的。从我国施工企业预算的实施效果来看,大多数预算管理没有实质性的内容,施工企业的领导会直接将预算管理制定给财务部门来执行,上级部门对预算的数据进行批复之后并下达给下级部门,通常只是在财务部门和领导中公布,具体的考核人员无法充分了解预算的情况。
2.预算管理编制质量较低
施工企业的预算编制需要根据企业当前经营的能力和市场环境来分析,施工企业大多数可以合理的认识到企业内部的现状,但是对市场环境的分析具有一定的差异,从而导致预算编制不够科学合理。市场经济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在编制预算时的情况和未来具有较大的出入。只有的预测未来市场经济的形势,才能够编制出高质量的预算。但有的施工企业通常会忽视市场环境的复杂性和多变性,无法的搜集相关信息预测未来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就开始编制预算管理,无法确保预算的质量。预算管理的质量较低,与市场经济的发展不一致,导致企业无法的把握预算管理计划的真实性和性。另外,在进行预算管理的时候,缺乏战略指导过分重视短期效益,缺乏长期规划,导致预算管理质量较低。同时,在预算管理的时候,只注重成本控制,资源配置缺乏长远考虑。
3.预算分析控制机制不合理
在施工企业中要想有效的确保企业预算所确定的目标,就需要在预算批准之后的实施过程中,建立有效的预算分控机制。但就目前形势来看,大多数的施工企业在预算分控机制设置方面不够合理,对实际的业务没有进行正确的指导和控制。首先,预算管理机构通常在预算编制的环节中发挥一定的作用,但是对预算执行过程中的差异和分析控制不够重视,其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其次,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对预算管理工作不够重视,监督管理工作没有落实到位。再次,预算反馈机制不够完善,有的施工企业通过财务部门计量之后,就会定期反馈给各个责任预算单位,对新形势下的问题没有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对已经发生的损失无法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
二、施工企业预算管理的优化措施
1.系统的开展预算管理培训工作
要想提高预算管理的质量和水平,就需要对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进行培养和提升,管理人员的水平直接影响预算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性,并对预算管理的顺利编制和高效实施具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施工企业在预算管理的时候,需要加强对全员的综合素质培养,有效的提高相关管理人员的知识、水平和技能,为预算的编制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在施工企业当中,需要为管理人员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定期对管理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让管理人员从被动接受知识逐渐转变为主动学习知识,以便有效的增强企业预算管理工作的认识。
2.完善预算分析控制机制
预算管理的分析控制系统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充分发挥出全体员工的作用,进行控制,对预算管理中涉及到的所有领域和环节进行有效的控制,例如对企业中的物流、资金流以及信息流等进行有效的控制,以便有效的降低库存,提高资金的周转效率,从而促进企业经营效率的提高。其次,充分分析预算,对各种差异进行细化和分解,从数据方面分析差异的实质,并根据企业整体业务进行分析,在施工企业的业务方面,寻找出差异的本质所在。另外,需要建立健全有效的反馈机制,对预算管理过程中的各种结果采用不同的反馈机制进行报告。针对日常的结果需要采取标准的反馈机制进行报告。针对比较特殊但是问题不是很严重的可以使用简式反馈机制进行报告,针对比较严重的问题可以用过闪电式反馈进行报告,以便有效的确保预算的重大影响和及时上报的作用。
3.完善预算考核机制
要想提高预算的性,就需要具备高质量的考核机制,从而有效的促进预算管理工作的执行,加强员工对预算的认识和重视。施工企业需要确保预算管理执行部门和考核部门职责相分离,将考核标准和意见交给绩效考核部门的人员进行制定,以便有效的确保考核质量的性和标准性。同时,还需要对考核体系进行严格的设置,其考核标准设置需要科学合理。通过预算,将公司战略与对员工的考核和奖惩挂钩,促进所有人为公司战略服务。
三、总结
在施工企业中,预算管理是一种有效的预算管理方式,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模式。施工企业需要对预算管理进行分析研究,提高预算管理的水平和质量,以便确保施工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作者:焦翠林
施工企业管理论文:建筑施工企业管理论文
1现代建筑工程施工企业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信息技术应用不够广泛
如今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的数量越来越多,但规模、水平和素质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一般情况下,规模较大的建筑施工企业,其管理水平相对规模较小的施工管理企业要高,已经开始广泛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而对于规模较小的企业来说,没有将信息技术有效的应用与施工管理中,使得其管理水平不高。
1.2信息应用基础工作有待加强
有关资料显示,现代建筑行业中,很多企业在应用计算机技术是采用单击操作模式,无法对即时信息进行有效的传递和共享。除此之外,有很多企业对计信息技术的应用仅限于较狭窄的范围,对材料采购、项目管理等方面还没有实现信息化。企业无法在施工管理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越性,造成数据收集不完整,从而导致管理水平没有提高。
1.3应用管理体制不完善
调查表明,建筑施工企业虽然在计划编制过程中加入了网络信息计划技术,但在实际的控制中,应用管理体制还不够完善,编制深度还有待提高。
2如何更好的应用信息技术
2.1管理人员的重视
要将信息技术更好地应用于建筑施工管理中,就需要建筑工程相关管理人员转变传统观念,重视信息技术。工程的相关管理人员要对信息技术应用狭窄的现状有充分的认识,要积极地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建筑施工管理工作中,拓展信息技术的应用。管理人员要结合具体情况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使员工都意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将信息技术进行利用和优化,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从而使企业在建筑行业站稳脚跟,得到发展。
2.2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要真正实现建筑工程管理的信息化,就要做到信息数据的自动收集、分析及储存,对储存的信息要能够进行检索和导出利用。建筑企业要结合具体情况,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进行战略目标的制定,及时有效地落实计划内容,建立起多功能的信息系统,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2.3高度重视信息共享
在现代化建筑工程施工中,较大规模的参与单位和参与人员以及较多的建筑工程文件中包含了很多信息量,如果采用传统的纸文件来储存信息,不仅有很多层次,工作繁复困难,浪费人力物力大的同时也拉低了工作效率,而且在信息的传递和交流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人为原因的各种失误,使建筑施工工作开展缓慢并且困难,拉低经济效益,造成工作人员的压力,从而影响到整个公司的运转。可见信息共享是非常重要的,做好信息共享模块,就能使建筑工程的实时信息有效的传达到各个相关人员的手中,分析和处理工作就能快速有效的进行,有利于施工工作的开展,对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有很大促进作用。
2.4各种项目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
企业要重视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应用,其中非常重要的就是基于因特网的各种项目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构建专用数据库,将施工过程中各个环节的信息储存在数据库中,构建网络连接,使项目管理各个环节可以通过的信息掌握在网上进行操作。通过网络组织平台实现信息交流,提高各部门的工作效率,协调各部门的工作。
2.5工期、质量以及成本的控制
要利用管理软件对工程地工期、质量以及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例如在控制工期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网络进度管理软件来显示相关的特性关系,用网络进度管理软件对工程的实施进度进行控制。质量控制极为重要,质量管理软件比传统的人工管理效果更好,并且耗费的时间短,结果更加。在进行技术控制时,模板、深基坑等有关计算可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结果快速,可以开发一些设计软件进行相关设计工作。利用管理软件对施工工期、质量以及成本进行控制,很大程度的节约了人力,减少失误的发生,使工程管理质量得到很大提升。
3公司实施方案
我公司从2010年开始就投入了人力、物力、资金,建立信息库,先后使用了OA办公管理系统,金石建筑工地管理系统,将两个系统结合使用,管理,现场两条线即并行又交叉。成本部门在项目正式实施前相关成本控制预算就已经挂在公司建筑工地管理系统上,项目部根据预算明确成本控制目标,严格依据预算控制每一子项的成本,全程做到有目标有依据的透明化管理;项目部现场通过每天施工日记、采购计划、收料明细、签证记录等工作的实时上传保障现场所有信息的真实性,性,不可更改的性,使管理工作有精准的依据,各部门按照流程化实施;公司领导则根据具体项目具体情况在宏观经营、资本运作等方面作出调整,保障了每一个项目顺利运行。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建筑工程施工企业管理中应用信息技术具有提高企业整体效率和管理水平的优点,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对建筑施工过程中各个阶段的信息进行采集和分析,及时的对建筑施工进行管理。目前,很多企业已经意识到各建筑施工企业间的竞争到了一种白热化状态,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要在建筑施工行业站稳脚跟,就必须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很多企业在应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然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需要相关企业重视信息化管理,革新技术,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再接再厉,提高管理水平,促进建筑施工行业的繁荣。
作者:童京贝 单位:江苏盛禾建设有限公司
施工企业管理论文:建筑施工企业管理论文
1信息技术的应用价值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各个阶段都包含着大量信息,采用传统的管理模式来对这些数据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及储存,不仅会花费大量时间,工作效率较低,而且信息采集不及时。如果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进行数据采集、分析和储存,就能有效进行建筑施工企业管理工作,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保障了管理质量。在汇总数据信息的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可以使各个参与部门和单位对工程的实时施工信息进行掌握,及时有效地对工程质量进行控制,协调工程各个方面的关系,从而避免在施工建设过程中出现不必要的争端。可利用信息技术针对建筑工程中的多发问题构建专用数据库,对过去的质量事故数据进行分析,有利于工程管理质量的提高。此外,还可以用知识库的形式对建筑施工的质量控制点进行设置,对施工企业及监管部门的管理经验进行总结和提炼,有利于工程质量管理部门管理水平的提高
2现代建筑工程施工企业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信息技术应用不够广泛
如今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的数量越来越多,但规模、水平和素质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一般情况下,规模较大的建筑施工企业,其管理水平相对规模较小的施工管理企业要高,已经开始广泛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而对于规模较小的企业来说,没有将信息技术有效的应用与施工管理中,使得其管理水平不高。
2.2信息应用基础工作有待加强
有关资料显示,现代建筑行业中,很多企业在应用计算机技术是采用单击操作模式,无法对即时信息进行有效的传递和共享。除此之外,有很多企业对计信息技术的应用仅限于较狭窄的范围,对材料采购、项目管理等方面还没有实现信息化。企业无法在施工管理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越性,造成数据收集不完整,从而导致管理水平没有提高。
2.3应用管理体制不完善
调查表明,建筑施工企业虽然在计划编制过程中加入了网络信息计划技术,但在实际的控制中,应用管理体制还不够完善,编制深度还有待提高。
3如何更好的应用信息技术
3.1管理人员的重视
要将信息技术更好地应用于建筑施工管理中,就需要建筑工程相关管理人员转变传统观念,重视信息技术。工程的相关管理人员要对信息技术应用狭窄的现状有充分的认识,要积极地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建筑施工管理工作中,拓展信息技术的应用。管理人员要结合具体情况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使员工都意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将信息技术进行利用和优化,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从而使企业在建筑行业站稳脚跟,得到发展。
3.2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要真正实现建筑工程管理的信息化,就要做到信息数据的自动收集、分析及储存,对储存的信息要能够进行检索和导出利用。建筑企业要结合具体情况,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进行战略目标的制定,及时有效地落实计划内容,建立起多功能的信息系统,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3.3高度重视信息共享
在现代化建筑工程施工中,较大规模的参与单位和参与人员以及较多的建筑工程文件中包含了很多信息量,如果采用传统的纸文件来储存信息,不仅有很多层次,工作繁复困难,浪费人力物力大的同时也拉低了工作效率,而且在信息的传递和交流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人为原因的各种失误,使建筑施工工作开展缓慢并且困难,拉低经济效益,造成工作人员的压力,从而影响到整个公司的运转。可见信息共享是非常重要的,做好信息共享模块,就能使建筑工程的实时信息有效的传达到各个相关人员的手中,分析和处理工作就能快速有效的进行,有利于施工工作的开展,对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有很大促进作用。
3.4各种项目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
企业要重视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应用,其中非常重要的就是基于因特网的各种项目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构建专用数据库,将施工过程中各个环节的信息储存在数据库中,构建网络连接,使项目管理各个环节可以通过的信息掌握在网上进行操作。通过网络组织平台实现信息交流,提高各部门的工作效率,协调各部门的工作。
3.5工期、质量以及成本的控制
要利用管理软件对工程地工期、质量以及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例如在控制工期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网络进度管理软件来显示相关的特性关系,用网络进度管理软件对工程的实施进度进行控制。质量控制极为重要,质量管理软件比传统的人工管理效果更好,并且耗费的时间短,结果更加。在进行技术控制时,模板、深基坑等有关计算可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结果快速,可以开发一些设计软件进行相关设计工作。利用管理软件对施工工期、质量以及成本进行控制,很大程度的节约了人力,减少失误的发生,使工程管理质量得到很大提升。
4公司实施方案
我公司从2010年开始就投入了人力、物力、资金,建立信息库,先后使用了OA办公管理系统,金石建筑工地管理系统,将两个系统结合使用,管理,现场两条线即并行又交叉。成本部门在项目正式实施前相关成本控制预算就已经挂在公司建筑工地管理系统上,项目部根据预算明确成本控制目标,严格依据预算控制每一子项的成本,全程做到有目标有依据的透明化管理;项目部现场通过每天施工日记、采购计划、收料明细、签证记录等工作的实时上传保障现场所有信息的真实性,性,不可更改的性,使管理工作有精准的依据,各部门按照流程化实施;公司领导则根据具体项目具体情况在宏观经营、资本运作等方面作出调整,保障了每一个项目顺利运行。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建筑工程施工企业管理中应用信息技术具有提高企业整体效率和管理水平的优点,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对建筑施工过程中各个阶段的信息进行采集和分析,及时的对建筑施工进行管理。目前,很多企业已经意识到各建筑施工企业间的竞争到了一种白热化状态,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要在建筑施工行业站稳脚跟,就必须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很多企业在应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然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需要相关企业重视信息化管理,革新技术,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再接再厉,提高管理水平,促进建筑施工行业的繁荣。
作者:童京贝单位:江苏盛禾建设有限公司
施工企业管理论文:电力施工企业管理论文
一、电力施工企业管理现状及阻碍原因
1.管理现状。随着社会以及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力企业的装机容量也开始不断地增大,这带动了我国电力企业的发展。但是由于电力企业的管理模式仍然沿用以往陈旧的思想和制度,而技术是在不断更新的,社会各行业也都在不断发展,因此电力企业的管理模式已经不适用于现在的社会情况,如果不进行及时的改革,就会导致电力企业跟不上时代的潮流,无法与社会接轨,国有电力企业也将会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甚至被社会所淘汰。
2.阻碍原因。阻碍电力施工企业发展的原因有很多,但是总结下来基本上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2.1员工团队不稳定:首先,电力施工企业因为工作环境相对来说比较艰苦,并且工作还容易遇到危险,所以施工企业大多数情况下都无法吸引人才。再者,由于国有施工企业的员工人数基本上都是固定的,虽然企业保障员工人数有利于企业的良性发展,可以为企业降低正本从而维持企业的稳定运行,但是,这就使得企业一些具有经验和技术的老员工也无法留在企业,从而限制了企业的人才发展。
2.2企业效益不高:员工在看重一个企业发展的同时,同样也会考虑企业的福利待遇,但是电力施工企业普遍福利待遇都不算高。除此之外,电力企业通常都会有一些需要收款的项目,这些项目都导致电力施工企业的效益无法提高,员工的工资没有提高也没有有效的保障。因为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问题,还导致施工企业没有充足的资金去更新施工设备和技术,没有先进的施工设备和技术,就导致电力施工企业无法发展,不能创造经济收益,造成了一个死循环的局面。另一方面,设备的陈旧还可能会造成安全隐患,使员工的安全得不到保障。
2.3安全措施不完善:同样的,因为设备的老化严重,会导致员工的安全无法得到有效保障,落后的设备和技术还会降低工程的进行效率,拖长工期,而工期的拖长会造成员工进行长期的加班,不仅损害了员工的健康,还会导致员工因为身体极度疲劳而导致的危险情况发生。另一方面,因为电力施工企业还会与其他企业进行合作,如果参与员工的技术能力不能保障,也会为安全问题埋下隐患。
2.4缺乏员工培训:因为电力施工工程的难度比较大,而且有不少施工环境都比较偏远并且艰苦,为了员工能够适应这样的工作的环境,应该定期为员工组织培训,除了培训员工的技术知识,为企业注入全新的技术之外,还要培养员工的责任,让他们明白自己身上的责任,以及电力施工这份工作对于全社会人民的贡献。
二、如何对电力施工企业的管理模式进行改革
1.企业内部。要想对电力施工企业的管理模式进行改革,首先就要对整个企业的内部进行改革。企业要根据市场的环境以及的管理模式,结合公司的发展情况,对一些先进企业的管理模式进行借鉴。但是在借鉴的过程中并不能照样全搬,应该将管理模式的优点总结出来,在保留企业原本的部门和制度的基础上,运用到自身的管理模式中。企业的管理层在对企业职工进行招聘时,要重点关注应聘职工的技术素养和知识水平,做到从选拔人才的最初时刻就筛选出对企业有利的人才。在拥有了员工的同时,在企业进行工作的时候也不能松懈对员工的培养,企业应该对员工定期组织培训,除了培养员工的技术知识以及实践能力之外,还要培养员工积极向上的意识和责任感。在企业内部应该建立监督机制和奖惩机制,为员工创造良好的竞争环境,让员工积极对待工作,激励员工在自己的岗位上创造自身价值。
2.企业体制。企业内部环境进行改革之后,还要改革企业的体制。首先企业要吸取先进的体制特点,根据企业发展方向和企业内容建立一体化的企业体制,将企业各部门紧密地联系起来,保障企业内部各部门能够在一体化的体制下,提高工作效率,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企业要提高员工福利以及工资待遇,只有使员工的付出与回报形成正比,才能够为企业留住人才,同时刺激员工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企业不应该仅在工作表现上为员工设立奖励机制,应该鼓励员工作为企业的发展献计献策,同时鼓励员工在企业中互相监督,避免不利于企业的现象发生,同时也使员工能够时刻记住自己的责任,督促员工自身保持良好的责任感。
3.制定计划。在企业内部应该制定一个详细的计划,这个计划应该是阶段性的,可以分为短期和长期计划,计划可以是对项目的预想,也可以是对收益的预想。比如企业可以制定在短期内需要接多少个项目,将这些项目都加入到计划中,也可以计划企业在短期内应该有多少的收益,这样制定计划可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以及企业的工作效率。这是企业整体的计划,除此之外,还可以对每个部门制定阶段性计划,如果部门在这段期间内有很好的表现或者超额完成了计划,公司应该对其进行奖励。对于长期的计划,企业可以制定为需要企业向怎样先进的方向发展,或者走上一个更高的层次,有了对未来的展望和期待,才能使员工和企业都看到发展的希望,从而为这些目标共同努力,不仅提高了员工以及企业各部门之间的凝聚力,还能为企业的长期发展做一个长远的规划。
4.成本问题。想要提高企业的经济收益,需要从多方面进行改进,企业能够比较容易做到的就是降低企业的投入成本。企业在这方面可以将往年的企业财务状况进行总结,分析投入较多的部分,考虑能否通过一些办法缩短这方面的开支,还可以建立一个对财政情况进行专门管理的部门,对企业的资金流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避免由于财务环节存在漏洞造成的资金短缺情况。在降低成本的时候,有一些是不能减少的,比如职工的福利待遇以及施工所要用到的设备的投入,因为这些投入会直接影响企业的收益和项目成果,所以不能在这些方面进行降低。
5.加强管理。对电力施工企业内部体制和部门的设定进行改革之后,需要做的就是对每个部门进行责任的细分,这样可以避免在出现问题时无法找到负责人,从而导致企业的工作效率下降,也无法对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进行即时的更改和分析,导致企业在遇到困难时无法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另一方面,除了对企业内部进行管理的加强之外,还应该对企业外部加强管理,这就体现在对电力企业施工现场的管理。对施工现场的管理能够保障工程的施工质量,还能及时对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排查,保障施工的顺利进行。
三、结语
伴随着社会和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力施工企业面临着巨大的考验,想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就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对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索和改善。只有在管理模式上进行深切的改革,积极应对面临的挑战,才能在生存中求发展,达到发展电力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
作者:张蓉 单位: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忻州供电公司
施工企业管理论文:我国水利施工企业管理论文
1水利企业施工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是对新的经验没有进行吸收,导致管理经验出现了落后的问题。
1.1水利施工企业管理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水平参差不齐
水利工程施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进行了改制,在不断发展过程中水利项目在逐渐增加,而且市场规模也在扩大,给企业的管理人员带来了很多的挑战。水利施工企业管理人员在构成方面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这些人员在管理方面出现了综合素质低,在管理方面过于依赖职能部门的问题。水利施工企业在综合管理方面缺乏管理人员,很多的人员管理水平较低,导致项目管理中的施工成本、进度、质量以及安全等问题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一些人员在管理方面具备一定的经验,但是对新的经验没有进行吸收,导致管理经验出现了落后的问题。
1.2项目施工管理目标不明确
在项目施工管理方面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通常表现为施工成本管理不明确、施工成本控制不到位,在施工过程中对质量进行管理存在着重视形式,对本质不重视的问题。施工过程中进行安全管理通常都是凭借经验来进行,导致安全管理没有形成系统。施工进度工期控制要和现场施工进度同步,施工组织要做到有科学的计划,具有很强的控制能力,这样才能在施工过程中对工期进行控制。
1.3施工现场管理不规范
一些施工企业在施工现场进行管理时出现了没有科学的组织和安排的情况,导致施工过程中出现了比较大的自主性和随意性,在管理方面比较松散。环境安全没有形成导致施工现场没有进行有序的规划,在施工现场还存在着施工材料随意搭建的情况,对施工安全带来了很大的隐患。
2水利工程施工管理措施
2.1对水利工程的管理工作进行重视,这样能够逐渐形成已项目法人、建设单位和监理单位三方相互制约,合同管理是管理模式的基础,这样能够达到降低工程造价、保障工程进度、提高工程质量、对工程安全进行保障的目的。合同管理对建设投资、工期以及质量有着严格的要求,这样才能更好的保障施工方案得到顺利实施。
2.2施工企业要和工程项目的法人共同做好工程的开工准备,在方案设计方面要进行技术和图纸的交底工作,对施工方案进行提出,同时,对施工进度、质量、安全、资金、设备等方面都要进行准备。在施工前,要对安全措施进行检查,对工程量进行确定,对设计方案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解决。
3强化水利施工企业科学管理方式
3.1建立企业施工质量保障体系
加强工程质量监督是政府职能。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不能因工程推行监理制而放任自流,从而弱化了政府监督职能。由工程建设的实践经验得出,政府职能强化是保障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的关键。主要体现在:一是加大对监理单位在施工现场的监督力度:二是加大对水利工程设计、勘察单位在施工现场的监督力度:三是加大对工程施工质量的监督力度。水利施工企业必须彻底改变其传统管理方式,建立健全工程质量责任制。首先,从企业实际出发构筑企业“质量、安全、健康“为一体的施工结构体系,水利企业发展必须要有科学管理体系去支撑。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形成高素质、高水平的水利施工企业。才能形成经验丰富对手的优势。在水利竞争的市场中拔得头筹。建立健全质量责任体系。水利企业在不断完善经济责任制和完成经济指标考核时,应完善工程质量体系建设。在工程施工中保持清醒头脑,任何时候不能放松对工程的质量要求,始终放在施工管理的首位。提高监理单位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的地位。及时要加大监理单位在水利施工现场旁站、巡查力度,特别是对隐蔽工程、关键部位、进场原材料、构配件等进行检查:第二要建立有国家检测资质的第三方实验室,对工程进场材料进行检查,配合各级政府部门组织的“飞检”。第三要按照基本建设程序组织验收,并提出工程质量评估报告。水利施工单位要在业主、监理、设代的监督中完成项目施工任务。
3.2加强企业工程成本控制
对水利工程投标项目进行评估时,要以科学合理作为原则,针对不同的地区,不同的要求,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水利工程得到更好的发展。在水利工程施工中,比较重要的环节都是由同一个施工单位来进行施工,这样在进行成本控制以及质量控制的时候更加方便。在施工环节中,要对施工企业的管理水平、施工水平以及设备水平进行保障,同时,施工成本的确定要保障科学合理。在企业管理方面,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对工程项目的成本进行预算,然后对工程的项目材料、设备、人工费用进行确定,确保项目的利润指标能够实现,对工程质量、安全、进度等指标也要进行明确。在施工的各个环节,都要根据项目施工方案确定管理的需要,按照可控性原则对成本、利润进行划分,对工程成本的执行情况进行定期的分析。对施工进度和质量要求进行严格要求,能够更好的保障施工成本得到降低,这样也就能够更好的实现企业的利润。在施工过程中对出现的问题要进行及时的纠正,对内部控制制度也要进行不断的完善,这样能够更好的促进水利工程向着更加规范的方向发展。水利工程的建设对经济社会以及人们的生活都有非常直接的影响,因此,施工企业一定要和上级财务部门对施工项目的成本管理进行指导和监督,对工程项目的责任成本预算执行情况进行重视,并且对出现的施工成本背离预算指标的问题要采取措施及时进行纠正。政府监督部门在水利工程建设方面也要进行必要的干预,施工企业要服从领导,保障工程项目可以顺利完成。
3.3层层把关,逐级签订安全生产目标责任状
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安全生产非常重要,也是保障生产活动能够继续的重中之重,施工企业和建立企业要对安全生产责任进行落实,同时,要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培训,将施工企业的安全生产建立在规章制度之上,这样能够更好的完善水利施工的各项施工程序。在施工中,要对经常发生汛期的河道进行重视,避免出现安全事故。在水利工程施工中,要按照要求建立防汛指挥部,保障工程可以在万无一失的情况下完成。施工企业在安全生产方面还要建立档案,对施工中出现的不规范行为要予以公布,对安全问题给予重视。
作者:王赟单位:上海申鼎市政科技实业有限公司
施工企业管理论文:组织成本核算提高施工企业管理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成本核算对象的确定;成本项目的含义;成本核算程序;成本核算的科目设置;成本核算的基础工作及各部门的成本管理职责;费用核算与分配;工程成本的计算;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成本核算与项目管理的关系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成本管理是实现企业财务目标——利润较大化的主要手段之一、成本核算对象划分要合理、成本核算对象划分的方法、工程成本明细帐的建立、确定应计入工程成本的费用和计入各项期间费用的数额、成本核算的基础工作应建立健全成本核算的原始记录管理制度、人工费的核算劳动工资部门根据考勤表、施工任务书和承包结算书、成本的均衡性问题施工的过程分三个阶段、明确成本核算只是一种手段等,具体请详见。
成本管理是实现企业财务目标——利润较大化的主要手段之一,成本核算与成本预测、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有机构成了成本管理系统。组织好成本核算,对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落实企业各部门经济责任制,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中,成本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在此,笔者拟对目前施工企业工程项目成本核算问题作一粗浅研究,以求对实际工作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一、成本核算对象的确定
成本核算对象,是在成本计算过程中,为归集和分配费用而确定的费用承担者。
1)、成本核算对象确定的原则成本核算对象一般应根据工程合同的内容、施工生产的特点、生产费用发生情况和管理上的要求来确定。有的工程项目成本核算工作开展不起来,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成本核算对象确定与生产经营管理相脱节。成本核算对象划分要合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划分的过粗,把相互之间没有联系或联系不大的单项工程或单位工程合并起来,作为一个成本核算对象,不能反映独立施工的工程实际成本水平,不利于考核和分析工程成本的升降情况;当然,成本核算对象如果划分的过细,会出现许多间接费用需要分摊,增加核算工作量,又难以做到成本。
2)、
1)、建筑安装工程一般应以每一独立编制施工图预算的单位工程为成本核算对象,对大型主体工程(如发电厂房本体)应尽可能以分部工程作为成本核算对象。
2)、规模大、工期长的单位工程,可以将工程划分为若干部位,以分部位的工程作为成本核算对象。
3)、同一工程项目,由同一单位施工,同一施工地点、同一结构类型、开工竣工时间相近、工程量较小的若干个单位工程,可以合并作为一个成本核算对象。
3、工程成本明细帐的建立成本核算对象确立后,所有的原始记录都必须按照确定的成本核算对象填制,为集中反映各个成本核算对象应负担的生产费用,应按每一成本核算对象设置工程成本明细帐,并按成本项目分设专栏,以便计算各成本核算对象的实际成本。
二、成本项目的含义
建筑安装工程成本项目划分为人工费、材料费、机械使用费、其他直接费和间接费用,每项费用都有其特定内容,也都有与其他费用相关之处,熟悉这些,对成本核算非常重要,仅以人工费项目为例:人工费项目包括直接从事建安工程施工的工人的工资及自工地仓库运料至施工现场的运输工人工资等内容,但不包括材料采购人员、施工机械上人员及材料到达工地仓库以前的搬运、装卸工人工资等。
三、成本核算程序
1、对所发生的费用进行审核,以确定应计入工程成本的费用和计入各项期间费用的数额。
2、将应计入工程成本的各项费用,区分为哪些应当计入本月的工程成本,哪些应由其他月份的工程成本负担。
3、将每个月应计入工程成本的生产费用,在各个成本对象之间进行分配和归集,计算各工程成本。
4、对未完工程进行盘点,以确定本期已完工程成本实际成本。
5、将已完工程成本转入"工程结算成本"科目中。
6、结转期间费用。
四、成本核算的科目设置
为了按照用途归集各项费用,划清有关费用的界限,正确计算工程成本,应设置"工程施工"、"机械作业"、"辅助生产"、"间接费用"、"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等科目。
1、"工程施工"科目运用应注意的问题该科目应按工程项目或单位工程设置二级科目;间接费用项目应通过"间接费用"科目归集并分配;该科目贷方记录已完工程成本。
2、"机械作业"科目运用应注意的问题该科目核算企业及其内部独立核算的施工单位、机械站和运输队使用自有施工机械和运输设备进行机械作业所发生的各项费用;该科目应按承包工程和机械类别设置二级科目;该科目贷方记录:分配计入"工程施工"、"其他业务支出"和"专项工程支出"等科目的费用。
3、"辅助生产"科目运用应注意的问题该科目核算企业非独立核算的辅助生产部门为工程施工、产品生产、机械作业、专项工程等生产材料物资、提供劳务(如设备维修、构件现场制作、固定资产清理、风水电供应等)所发生的各项费用;该科目贷方记录:分配计入"工程施工"、"机械作业"和"其他业务支出"等科目的费用或成本。
4、"间接费用"科目运用应注意的问题该科目核算企业及其内部独立核算单位为组织和管理施工生产活动所发生的现场性费用支出,在实际工作中有的核算人员往往把握不住这点,比如,工资分配时,把所有的工资都计入本科目。
五、成本核算的基础工作及各部门的成本管理职责
1、成本核算的基础工作应建立健全成本核算的原始记录管理制度、计量验收制度、财产、物资的管理与清查盘点制度、内部价格制度及内部稽核制度
2、各部门的成本管理职责
1)、计划(经营)统计部门:编制预算及内部结算单价,按成本核算对象确认当期已完工程的实物工程量和未完工程情况,编制工程价款结算单,及时同业主和分包单位进行结算,。
2)、劳动工资部门制定项目用工记录、统计制度,收集班组用工日报表,建立项目用工台帐,编制职工考勤统计表、单位工程用工统计表。编表时,要符合如下公式:职工人数X日历天数=各项目(生产)用工工日之和+非生产用工工日+各类休价日
3)、物资管理部门:搞好计划采购,建立材料采购比价制度,按经济批量采购,降低存货总成本;建立健全材料收、发、领、退制度,做好修旧利废工作,耗料注明工程项目或费用项目;加强机械设备的调度平衡和检修维护,提高设备完好率和利用率,提供机械设备运输记录和机械费用的分配资料。
4)、财务部门:财务部门是成本核算的中心,组织成本核算,掌握成本开支范围,参与制定内部承包方案并对其执行情况进行考核,开展成本预测,进行成本分析。
六、费用核算与分配工程成本核算,就是将工程施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生产费用,根据有关资料,通过"工程施工"科目进行汇总,然后再直接或分配计入有关的成本核算对象,计算出各个工程项目的实际成本。
成本核算总的原则是:能分清受益对象的直接计入,分不清的需按一定标准分配计入。各项费用的核算方法如下:
1、人工费的核算劳动工资部门根据考勤表、施工任务书和承包结算书等,每月向财务部门提供"单位工程用工汇总表",财务部门据以编制"工资分配表",按受益对象计入成本和费用。采用计件工资制度的,费用一般能分清为哪个工程项目所发生的;采用计时工资制度的,计入成本的工资应按照当月工资总额和工人总的出勤工日计算的日平均工资及各工程当月实际用工数计算分配;工资附加费可以采取比例分配法;劳动保护费的分配方法同工资是相同的。
2、材料费的核算应根据发出材料的用途,划分工程耗用与其他耗用的界限,只有直接用于工程所耗用的材料才能计入成本核算对象的"材料费"成本项目,为组织和管理工程施工所耗用的材料及各种施工机械所耗用的材料,应先分别通过"间接费用"、"机械作业"等科目进行归集,然后再分配到相应的成本项目中。
材料费的归集和分配的方法:
1)、凡领用时能够点清数量、分清用料对象的,应在领料单上注明成本核算对象的名称,财会部门据以直接汇总计入成本核算对象的"材料费"项目;
2)、领用时虽然能点清数量,但属于集中配料或统一下料的,则应在领料单上注明"集中配料",月末由材料部门根据配料情况,结合材料耗用定额编制"集中配料耗用计算单",据以分配计入各受益对象。
3)、既不易点清数量、又难分清成本核算对象的材料,可采用实地盘存制计算本月实际消耗量,然后根据核算对象的实物量及材料耗用定额编制"大堆材料耗用计算单",据以分配计入各受益对象。
4)、周转材料、低值易耗品应按实际领用数量和规定的摊销方法编制相应的摊销计算单,以确定各成本核算对象应摊销费用数额。
3、机械使用费的核算租入机械费用一般都能分清核算对象;自有机械费用,应通过"机械作业"归集并分配。其分配方法如下:
1)、台班分配法。即按各成本核算对象使用施工机械的台班数进行分配。它适用于单机核算情形。
2)、预算分配法。即按实际发生的机械作业费用占预算定额规定的机械使用费的比率进行分配。它适用于不便计算台班的机械使用费。
3)、作业量分配法。即以各种机械所完成的作业量为基础进行分配。诸如,以吨公里计算汽车费用。
4、其他直接费的核算其他直接费一般都可分清受益对象。发生时直接计入成本。
5、间接费用的核算间接费用的分配一般分两次,及时次是以人工费为基础将全部费用在不同类别的工程以及对外销售之间进行分配;第二次分配是将及时次分配到各类工程成本和产品的费用再分配到本类各成本核算对象中。分配的标准是,建筑工程以直接费为标准,安装工程以人工费为标准,产品(劳务、作业)的分配以直接费或人工费为标准。
七、工程成本的计算
企业应在期末对未完工程进行盘点,按照预算定额规定的工序,折合成已完部分分项工程量,再乘以该部分分项工程预算单价,以计算出期末未完工程成本。
利用公式:期初未完工程成本+本期发生的生产费用-期末未完工程成本=本期已完工程成本。
八、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成本的均衡性问题施工的过程分三个阶段,人、材、物的投入也有其不同,每个阶段的成本核算也都有其特点,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不注意这些。
1)、筹建期存在的问题施工项目在筹建期间是一般是没有产值的,费用除计入固定资产及福利费以外,其余一般应计入"长期待摊费用"科目,工程开工后分期摊入成本。也就是说,成本费用在当期不体现,这样可以避免工程项目在筹建期就出现人为亏损的现象。
2)、正常施工期存在的问题北方冬季不能施工,但也要有费用发生,发生的应计入工程成本的费用属于未完工程性质的,应计入相应科目核算,如果来年开工后,有的价款收入,则当期发生的费用不予结转,待开工后一次或分期结转,否则直接计入当期成本。
3)、收尾阶段存在的问题正常施工期应对收尾的费用予以充分估计,通过预提费用计入成本,这样可以防止工程先盈后亏,也能保障工程尾工阶段有足够的资金支持。
2、分包工程核算问题分包工程分两种形式:一种是作为自行完成工作量,另一种是不作为自行完成工作量。作为自行完成工程量的分包工程在核算上自然与自营工程相同;不作为自行完成工作量的分包工程在核算上与自营工程没有本质性的差别,只不过它讲的是总体成本,属于临建部分的需要摊销,属于主体部分的要与自营工程同步进行,体现出分包工程利润。在实际工作中,分包工程的核算往往是以款项的支付为依据,而不是采取应收应付制,造成成本不均衡,而且分包工程的利润体现在自营工程之中,无法直观反映二者各自的经营成果,与整个核算体系相分离。
3、成本口径差异问题施工企业成本核算的特殊方式主要是通过预算成本来衡量实际成本的节约和超支,但目前二者的口径有许多不同。
1)、预算上的施工管理费项目与会计核算内容的不同如会计上的管理费用,期末转至当期损益。该项费用只与时间相关。
2)、预算上的其他间接费项目与会计核算内容的不同预算上的其他间接费项目中的劳动保险费与会计核算中管理费用——劳动保险费相对应;其他间接费用项目中的临时设施费与会计核算有所不同,会计上通过"临时设施"科目归集临时设施费用,并通过"工程施工——其他直接费"科目摊销。
3)、因为预算与会计是两个不同体系,预算成本与实际成本总是存在的一些差异。
4)、预算上没有的项目,实际中可能发生的费用。
九、成本核算与项目管理的关系
目前,水电施工企业工程项目点多、战线长、分布面广,项目上的分权管理已经造成工程局一级管理机构宏观上不同程度上的失控。项目法施工管理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尚存在着一些短期行为,成本信息失真现象还普遍存在,所以,在用道德、舆论及监督机制约束项目经理行为的同时,实行目标成本管理不失为一个好办法。目标成本是预计收入与目标利润的差额,对于企业而言目标利润率应达到同类企业水平,才不至于落后。对于工程项目而言,目标利润只有达到工程局所要求的水平,企业的目标才能实现。目标成本管理强调的是有为而治,而不是问题出现了才去补救。
十、成本核算的几个相关问题
1、必须明确成本核算只是一种手段,运用它所提供的一些数据来进行事中控制和事前预测,才是它的目的。
2、必须明确成本核算不只是财务部门、财务人员的事情,而是全部门、全员共同的事情。
3、必须提高财务人员自身业务素质,成本核算人员不仅对成本很专研,而且要掌握施工流程、工程预算等相关知识。
4、必须提高财务人员地位,参与成本决策,使企业一切经济活动按照预定的轨道进行。
施工企业管理论文:装饰施工企业管理论文
一、优化现场管理必须遵循的三个基本原则
1.经济效益原则。施工现场管理一定要克服只抓进度和质量而不计成本和市场,从而形成单纯的生产观和进度观。项目部应在精品奉献、降低成本、拓展市场等方面下功夫,并同时在生产经营诸要素中,时时处处精打细算,力争少投入多产出,坚决杜绝浪费和不合理开支。
2.科学合理原则。施工现场的各项工作都应当按照既科学又合理的原则办事,以期做到现场管理的科学化,真正符合现代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还要做到操作方法和作业流程合理,现场资源利用有效,现场定置安全科学,员工的聪明才智能够充分发挥出来。
3.标准化规范化原则。标准化、规范化是对施工现场的最基本管理要求。事实上,为了有效协调地进行施工生产活动,施工现场的诸要素都必须坚决服从一个统一的意志,克服主观随意性。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施工现场的生产和工作效率和管理效益,从而建立起一个科学而规范的现场作业秩序。
二、现场管理的主要途径
1.以人为中心,优化施工现场全员的素质。现场管理的复杂性和艰巨性突显了规章制度的局限性。庞杂的施工现场,众多的工种和岗位,越来越短的工期,以及不断压缩的管理层,使得我们不可能做到时时监督,处处检查。因此,优化施工现场的根本就在于坚持以人为中心的科学管理,千方百计调动、激发全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责任感。充分发挥其加强现场管理的主体作用,重视现场员工的思想素质和技术素质的提高。
2.以班组为重点,优化企业现场管理组织。班组是企业现场管理的保障。班组的活动范围在现场,工作对象也在现场,所以,我们加强现场管理的各项工作都要无一例外地通过班组来实施。班组是施工企业现场管理的承担者。抓好班组建设就是抓住了现场管理的核心内容。因此,优化施工现场管理组织必须以班组为重点。
3.以技术经济指标为突破口,优化施工现场管理效益。质量与成本是企业的生命,也是企业的效益。任何时候市场都会只钟情于质优价廉的产品,而质优价廉的产品需要严格的现场管理来保障。否则,企业将因为产品质量与成本问题而难以再开拓新的市场,从而影响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和经济效益。
三、现场管理的主要措施
1.加强施工现场的过程控制。
(1)施工人员的控制。施工项目管理人员由项目经理统一指挥,各自按照岗位标准进行工作,工程部随时对项目管理人员的工作状态进行考查,并如实记录考查结果存入工程档案之中。各岗位依据其性质,量化为若干小的考评项目。考评结果将是项目部对管理人员进行评定的依据,评定结果与奖罚挂钩。所有施工班组均进行施工工艺、安全技术操作等考核,经考核不及格者一律不能聘用。
(2)施工材料的控制。装饰材料品种繁杂,质量及档次相差悬殊,装饰工程所用材料又受到业主的客观影响,因此,装饰施工材料控制比较麻烦。在材料进场前必须先报验,将业主同意的材料样品一式两份封样保存,一份留项目,一份留业主,在材料进场后,依样品及相关检测报告进行报验,报验合格的材料方能使用。采购人员在采购时,也要严格执行材料的检查验收手续,保障采购材料一次合格。为了便于管理,公司将各种材料的检查方法及检验标准编辑成册,采购人员、质检人员、施工人员全部用同一标准来衡量材料是否合格。在进场材料的管理上,采用限额领料制度,由施工人员签发限额领料单,库管员按单发货,从而即能保障质量又能节约成本,对于易碎或贵重材料,在施工现场单独存放,尽量减少人为的搬运次数。对于现场发现的不合格材料,如果不能及时退库,则单独放置并在明显位置标注不合格品字样,这样能够防止错发错拿现象。现场所剩边角余料如不能使用,则及时退回公司辅料库,以便其它工程使用。
(3)施工机具的控制。库管员要对施工机具妥善保管,分类存放,实行施工机具领用登记制度,以谁领用谁保管谁负责为原则,操作人员在领用工具时要向库管员说明机具的使用目的,库管员按照机具使用要求发放机具,保障机具正常的使用寿命。对于工人手使工具,由项目部按工种不同列出必备工具明细,入场前检查各工种自备工具是否齐全,保养是否良好,如用于打玻璃胶的专用工具,贴防火板专用工具,安装修边角及不锈钢扣条的专用工具等。
(4)施工工艺的控制。施工工艺是决定工程质量好坏的关键,有好的工艺,能使操作人员在施工过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了保障工艺的先进性及合理性,公司对于不太成熟的工艺安排专人在加工厂进行试验,将成熟的工艺编制成作业指导书,并下发各施工主管,施工管理人员在现场指导生产时则依此为依据对工人进行书面交底,并由班组长签字接收。工艺交底包括工具及材料准备、施工技术要点、质量要求及检查方法、常见问题及预防措施。
(5)施工环境的控制。施工环境对装饰工程的影响很大,尤其是油漆工程,在进行油漆施工时,现场不得有灰尘,天气必须晴朗,为了保障工程质量,必须控制好施工环境,这就要求施工管理人员在进行工序安排时要合理,避免施工污染,同时保障各工序所需环境要求,如室温要求、基体干燥要求、空气清洁要求等。因此一般结构方面的工作先进行,饰面工作后进行;头顶工作先进行,头顶以下工作后进行;隐蔽工程先进行,包封工作后进行;水电管线工作先进行,灯具、开关、插座、洁具、五金配件安装工作后进行;易受污染或贵重材料,保养不易的工作(玻璃制品、镜面、壁纸、面料、地毯等)应再做。如果冬季施工时,室内温度达不到要求,则要制定相应的保温升温措施,同时要做好防火措施。
2.加强施工现场的专项检查,及时解决问题。
(1)开展自检、互检活动,培养操做人员的质量意识。各工序完成后由班组长组织本班组人员,对本工序进行自检、互检,在自检中发现的问题由班组自行处理并填写自检记录,班组自检记录应填写完善,自检出的问题已确实修正后方可由项目质检员进行验收。
(2)下道工序是用户,认真开展交接检活动。上一道工序完成后,在进行下道工序施工前,由质检员组织上、下工序施工班组长进行交接检,由下道工序班组长检查上道工序质量,对影响本道工序的质量问题提出意见,并填写交接检记录,质检员督促上道工序人员进行修正后,下道工序人员方可进行施工。通过此项活动增强了工人本身的质量意识,加强了工人的责任感,从而在操作人员中形成人人管质量,处处有把关,从根本上杜绝不合格品的存在。
(3)专职检查、分清责任。在班组自检基础上,项目质检员要对各班组长的各道工序进行检查,从严要求,对不合格的要立即处理,在检查时必须分清产生不合格的原因,是由于工人操作引起,还是由于施工材料或施工方法引起的不合格。查清原因后,对于反复发生的问题要制定整改措施及相应的预防措施,防止同类问题再次发生。对于工人操作引起的不合格,要视情况严重程度对工人采取处罚措施,并及时向操作人员讲明处罚的理由,使工人理解“松是害,严是爱”的道理。
(4)定期总结提高现场项目部对施工中发现的问题定期集中分类,定期召开质量分析会,组织施工管理人员对各类问题分析总结,针对特别项目制定纠正/预防措施,并贯彻实施。使各施工管理人员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水平。
四、优化现场施工管理的主要目标
一是彻底消除施工生产中的浪费现象,科学合理的组织作业,真正实现生产经营的高效率和高效益;二是降低物耗及能耗,减少物料压库占用资金现象,不断降低成本;三是优化现场协调作业,发挥其综合管理效益,有效地控制现场的投入,尽可能地用最小的投入换取较大的产出;四是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确保创造精品工程。
只要认识到优化现场施工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才能使整个装饰施工企业在21世纪迈向一个崭新的台阶,才能在日渐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位!
摘要:对于装饰施工企业来说,“现场管理”是每天必修的功课,现场管理实际上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基础。同时,它也是企业整体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说,现场管理优化水平,代表了企业的管理水平,也是施工企业生产经营建设的综合表现。因此,装饰施工企业应该内抓现场,外抓市场,以市场督促现场,用现场争市场,并在此基础之上,不断优化现场管理。
关键词:装饰施工企业现场管理
施工企业管理论文:施工企业管理论文
一、施工企业信息化现状
(一)施工企业信息化的外部环境
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我国的信息化建设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专业领域有建设部的“中国工程建设和建筑业信息网”,各省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设立的地方管理网站,“中国建筑资讯网”等专业的建筑网站。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行政管理信息化,如北京市建委建筑业管理处的网上资质管理系统、招投标信息的系统等。根据建设部《2003—2008年全国建筑业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至2008年,要建立建筑材料与设备信息库、工程造价信息库、施工法信息库、建筑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信息库等信息资源数据库,建立建筑市场综合监管和企业信用档案等信息系统等。在公共资源领域,如工商、税务等部门已在国家信息化“三金”工程的平台下实现了年检、报税等网上办公。以上建筑业信息化基础建设和电子政务建设的不断完善将为施工企业的信息化提供一个较为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施工企业信息化的施行状况
目前国内施工企业信息化的进程参差不齐。一些大型企业已设立了自己的网站或网页,能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各项计算作业和辅助管理工作,如办公自动化系统、招投标系统、设计计算系统、项目管理系统等,初步实现了企业的信息化管理。但多数施工企业的信息化程度还比较低,很大一部分工作还依靠手工,信息基础平台不健全,应用专业软件的范围较窄,主要集中在财务、预算软件上,且以单机版为主,没能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和自动传递。还有一些企业由于基层的管理还较为混乱,对工程施工中的各种成本浪费和不正当行为尚缺乏有效的管理措施,使得专业软件很难发挥作用,出现软件用了没效果,或是软件有人买没人用的局面。一些人尤其是企业的领导者对信息化没有给与充分的重视,或者认为配置了电脑等软硬件设施就是信息化的理解误区都是这些企业中存在的较为普遍的现象。
二、施工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一)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措施
信息化建设的及时层次是信息网络平台的建立,实行办公自动化。调查显示,传统建设工程项目中2/3的问题与信息交流有关;建设项目中10%到33%的成本增加与信息交流问题有关;在大型工程项目中,因信息交流问题而导致的工程变更和错误约占工程总成本的3%到5%。可见信息交流对企业的重要性。借助于信息网络平台,可以实现企业内信息的共享和及时的上传下达,使信息流通方便快捷。同时,建立以企业本部为核心的网络与通信系统,为项目部提供多方位的信息服务。通过企业及时通讯工具,如MSN、E-mail等的应用,方便企业内部员工之间的及时沟通。通过应用VisualMeeting多媒体工具使总经理坐在办公室里就可以组织会议,视频信息通过宽带网络传达到各个项目部的终端,不但详细地记录了会议的过程,而且还可以回顾会议中的重要信息,解决了企业异地施工项目信息的及时传递和存储问题,实现了高效率的网络协同工作。另一方面,建立企业的网上对外窗口,可以及时完成企业和工商、税务、社保、业主、监理、分包等之间的资料传输,既节约了成本,也提高了企业的对外运转效率。同时,也要建立一个较为完整的集防入侵、防病毒、传输加密、认证和访问控制于一体的,包括有较完备安全制度的,动态的信息系统安全体系。
(二)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
信息化建设的第二个层次是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一体化系统或集成系统,它进行的信息管理是从总体出发,考虑,保障各种职能部门共享数据,减少数据的冗余度,保障数据的兼容性和一致性。信息依靠管理系统实现收集、分析、应用、共享,只有集中统一化,才能成为企业的可用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不只是计算机的应用,关键是要有各类管理软件组成的子系统的支持。如以财务管理、经营计划、人力资源、客户关系管理等为核心的经营管理信息系统,以计划进度控制,估算与费用控制,采购管理和材料控制,质量控制,费用、进度综合监测,设计管理,采购管理,施工管理,合同管理,项目财务管理,项目电子文档管理系统,项目管理信息协同平台等为核心的综合项目管理系统以及提高方案优化和工程设计水平,提高设计信息共享与复用性的工程设计集成化系统。从而实现整个企业层面和项目层面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系统化,提高施工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尤其加入WTO后,发达国家实力雄厚的建筑公司已纷纷获得中国建筑市场的准入资格,传统建筑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施工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信息化则是提高施工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方面。本文从施工企业信息化的现状出发,结合知识管理阐述了信息化建设的方法和要点
关键词:施工企业信息化知识管理
施工企业管理论文:建筑施工企业管理论文
1.施工项目管理概念及特点
1.1概念施工项目管理是以施工项目为管理对象,以项目经理责任制为中心,以合同为依据,按施工项目的内在规律,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对各生产要素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指导、控制,取得的经济效益的过程。施工项目管理的目标就是项目的目标,该施工项目的目标界定了施工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就是“三控制、二管理、一协调”,即进度控制、质量控制、费用控制。合同管理、信息管理和组织协调。
1.2施工项目管理的特点施工项目管理是由建筑施工企业对施工项目进行的管理,它主要有以下特点:
(1)施工项目的管理者是建筑施工企业。建设单位(业主)和设计单位都不进行施工项目管理。监理单位只把施工单位作为监督对象,虽与施工项目有关,但不能算作施工项目管理。
(2)施工项目管理的对象是施工项目。施工项目管理的周期也就是施工项目的生命周期,包括工程投标、签订工程项目承包合同、施工准备、施工及交工验收等。施工项目具有的多样性、固定性及庞大性的特点给施工项目管理带来了特殊性,施工项目管理的主要特殊性是生产活动与市场交易活动同时进行;先有交易活动,后有产成品,买卖双方都投入生产管理,生产活动和交易活动很难分开。所以施工项目管理是对特殊的商品、特殊的生产活动,在特殊的市场上,进行的特殊的交易活动的管理,其复杂性和艰难性都是其它生产管理所不能比拟的。
(3)施工项目管理的内容是在一个长时间进行的有序过程之中,按阶段变化的。每个工程项目都按建设程序进行,按施工程序进行,管理者需根据施工项目管理时间的推移带来的施工内容的变化,必须做出设计、签订合同、提出措施、进行有针对性的动态管理,并使资源优化组合,以提高施工效率和施工效益。
(4)施工项目管理要求强化组织协调工作。由于施工项目的生产活动的单件性,参与施工人员流动性大,需采取特殊的流水方式,组织量很大,由于施工在露天进行,工期长、需要资源多,还由于施工活动涉及到复杂的经济关系、技术、法律、行政和人际关系,政施工项目管理中的组织协调工作最为艰难、复杂、多变,必须采取强化组织协调的办法才能保障施工顺利进行,主要强化方法是挑选项目经理、建立调度机构、配备称职的人员、建立动态的控制体系。
(5)施工项目管理与建设项目管理在管理的任务、内容、范围上均不同。
2.施工项目管理的内容施工项目管理的主体是以施工项目经理为首的项目经理部,即作业管理层,管理的客体是具体的施工对象、施工活动及相关生产要素。
2.1且建立施工项目管理组织一项目经理部由企业采取适当的方式选聘称职的施工项目经理,明确项目经理部各组织机构的责权利和义务,制订项目管理制度。
2.2进行施工项目管理规划
(1)进行工程项目分解,形成施工对象分解体系,以确定阶段控制目标,从局部到整体地进行施工活动和进行施工项目管理。
(2)建立施工项目管理工作体系,绘制施工项目管理工作体系图和工作信息流程图。
(3)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确定管理点,以利执行。
2.3进行施工项目的目标控制施工项目的目标有阶段性目标和最终目标,实现各项目标是施工项目管理的目的所在,施工项目的控制目标有:
(1)进度控制目标;
(2)质量控制目标;
(3)成本控制目标;
(4)安全控制目标;
(5)施工现场控制目标。
由于在施工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客观因素的干扰,各种风险因素有随时发生的可能性,所以应经过组织协调和风险管理,对施工项目目标进行动态控制。
2.4对施工项目的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和动态管理施工项目的生产要素是施工项目目标得以实现的保障,主要包括:劳动力、材料、设备、资金和技术以及信息、环境、资源。生产要素管理的内容:
(1)分析各要素的特点;
(2)按一定原则、方法对施工项目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并对配置状况进行评价;
(3)对各生产要素进行动态管理。
2.5施工项目的合同管理从投标开始就要加强工程承包合同的签订、履行管理,还要注意搞好索赔,讲究方法和技巧,提供充分的证据,以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2.6施工项目的信息管理施工项目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现代化的管理活动,更要依靠大量的信息及对大量信息的管理,并应用电子计算机进行辅助。
3.进行科学的施工项目管理
3.1正进行施工项目管理要求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是以“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特征的企业制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的是使企业按市场法则运行,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进而使市场经济体制对企业的资源配置发挥基础性的作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也是企业改革的方向。
(1)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施工项目管理创造市场条件,施工项目是产品,也是商品。施工项目管理要以市场为“舞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可以搞活企业,规范企业行为,使企业按市场法则进行,让市场在企业资源配置上起基础作用。
(2)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确立企业法人财产权,使产权主体多元化、社会化,使资产的所有者和资产经营者分离,经营管理层和作业层分离。企业可以按项目的特点建立项目经理部,项目经理部可以按合同要求独立地实现各项目标。
(3)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用以调节所有者、经营者和生产者之间的关系,形成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经营机制,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和动态组合的项目管理机制,从而极大地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地实现生产为标准的要求。
3.2进行施工项目管理确立项目经理的地位
3.2.l建立施工项目经理部项目经理部是施工项目管理的工作班子,置于项目经理的领导之下,在施工项目管理中发挥主体作用。项目经理部的组建必须按照优化和动态管理的原则,坚持三个“一次性”的科学定位,即:项目经理部是一次性的施工生产临时组织机构;项目是一次性的成本中心;项目经理是一次性的授权管理者,而且一个项目经理部只能承担一个工程项目,项目完工后项目经理部必须解体。
项目经理部的组织形式应按照项目的所在地域、规模、结构、技术复杂程度组建,项目所在地与公司总部在同一区域应实行矩阵制管理。项目经理部应有弹性的、可变的、动态的,其人员随项目管理的需要而有序流动,项目远距公司总部的可实行事业部管理,公司可授权项目经理部较大的人、财、物及经营管理权限。
项目经理部的组建不提倡搞建设项目股份合作制,以免造成企业国有资产流失等经济损失。
3.2.2选择称职的项目经理项目经理是施工项目的管理中心,是对施工项目管理负责的管理者,确立项目经理的地位是搞好施工项目管理的关键。
(1)项目经理应具有良好政治、领导、知识素质,实践经验和身体素质。项目经理的选择可以通过竞争招聘、经理委任、内部协调、基层推荐等方式选定。
(2)项目经理一经任命产生后,项目经理与企业法人代表之间的关系是委托与被委托,授权与被授权的关系,直接对企业经理负责,既是上下级关系,又是工程承包中利益平等的经济合同关系。项目经理必须按企业法定代表人授权时间、权限和范围对项目进行具体的组织实施工作,不能越权。
3.3推进和强化项目经理责任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项目管理的不断深化,施工企业已初步形成了“两线一点”的承包经营体系。一方面由于施工企业和建设单位(业主)签订合同的各项条款要求最终要通过各项经营活动转到以项目为中心的管理上来;另一方面,企业对国家要确保完成的各项经济技术指标,也要通过项目管理承包、目标分解到项目上来,这就迫使企业必须建立和完善以工程项目管理为基点的项目经理责任制和工程质量保障体系,通过强化建立项目经理组织生产诸要素优化配置的责任、权力、利益和风险机制,以利于对工程项目工期、质量、成本、安全以及各项目标实施全过程强有力的管理,否则项目管理就缺乏动力和压力,也缺乏法律保障。因此,项目经理责任制是施工企业两条承包主线的内部结合点,它具有对象终一性、内容性、主体直接性和责任风险性的特点,充分体现了“指标突出、责任明确、利益直接、考核严格”的基本要求。
项目管理体制改革要求企业按照三个层次进行改组,公司总部为经营决策层,项目经理部为施工管理层,施工队为劳务作业基层,三个层之间的关系为:
(1)企业层次与项目层次之间,应是服务与服从,监督与执行的关系。
(2)项目层次与作业层次的关系应是甲乙双方平等的经济合同关系(劳务作业层可面向企业,也可以面向社会,实行双向服务并逐步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建立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劳务承包企业人经营决策层应精简机构、提高效率、保障决策、监督、协调、指导、服务职能的履行,并保持资源的合理分布和有序流动。
项目管理层主要负责工程项目的具体实施和企业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作业层可面向企业,也可面向社会,实行双向服务,并逐步向专业化、小型化企业方向发展,形成机制灵活、形式多样、技术水平高、适应能力强的新型企业组织。
4.搞好企业内部改革完善项目管理体制改革
(1)完善项目经理责任制。项目经理在企业法定代表人的授权范围内指挥本工程项目的生产经营活动,调配井管理进入工程项目的人力、资金、物资等生产要素,有权决定项目内部具体的分配方案和分配形式;设备购置。主要材料采购、资金回收与使用等权力应集中于企业。
(2)建立和完善项目成本核算制度,推行项目管理要坚持“企业是利润中。乙,项目是成本中心”的原则,正确处理企业与项目的经济利益关系,企业应坚持每个项目单独核算,落实责任会计,加强成本管理。企业以项目成本作为项目经理经济责任制的重要考核依据,项目完工后,应通过审计确认项目经济责任目标情况,认真落实奖罚。
(3)企业按照优化和动态的原则组建项目管理班子,项目管理班子人员。配备应本着“精干高效,结构合理”的原则。项目班子成员在接受项目经理领导的同时还应接受企业职能部门的指导、检查、监督和考核。
(4)推进企业的管理层和作业层分离。
(5)加强和完善企业内部生产要素配置机制建设,建立和完善企业的“五大市场”,即:劳务人才市场、材料供应市场、机构设备租赁市场、资金使用管理市场一结算中心以及技术市场等内部生产要素有效配置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企业资源的有序流动和优化组合。
(6)减员增效,下岗分流,推进企业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
①建立和完善企业的再就业服务中心,国有企业下岗职工都应进入企业再就业服务中心,中心保障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费发放和代缴养老、医疗保险金。
②采取多种途径分流和安置企业下岗人员。如创办“三产”、转岗培训、内部退养、自谋职业、协商外调等方式分流企业多余人员,企业采取各种方式努力创造就业条件,分流和安置下岗职工。
(7)企业应加强技术培训;重点培训企业经营管理人员、项目经理和关键岗位的操作工人,并将考核与上岗、晋升挂钩,切实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
(8)在项目施工过程应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提高工程建设的科技含量。企业要加大科技投入,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总之,施工项目管理是建筑企业的能量和竞争实力的体现,所以我们要下决心搞好施工项目管理,振兴我们企业,这也是我国建筑改革的出发点、立足点和着眼点。
施工企业管理论文:建筑施工企业管理论文
摘要:在建筑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过程中,人才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如何吸引人才便成为企业经营者都十分关心的问题。本文根据企业的特点,比较系统地提出了企业吸引人才的策略。
关键词:建筑业人才吸引策略
一、建筑企业在吸引人才方面存在的难点
由于建筑企业自身的特点和各种原因,建筑企业在吸引人才方面存在不少困难,而这些困难大多是由于建筑企业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
1、行业特点。目前建筑行业的激烈竞争和行业利润率普遍较低,这使得大部分的建筑企业难以提供高薪、高福利来吸引人才。而且,一般来讲建筑企业的稳定性比其他行业企业差,不管内部还是外部环境的变化,对建筑企业的影响比对其他行业企业的影响大的多,所以对于人才而言,在建筑企业发展的风险要高于在其它企业。
2、行业分布广,地域性广,人员流动频繁。建筑企业项目遍及全国各地,且项目资金和人员占用巨大。所以建筑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更具多样性和复杂性。有的项目位于中小城市、城镇,甚至偏僻的地方,施工环境艰苦,很难吸引人才。
3、缺乏良好的企业文化。大多数建筑企业不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员工缺乏共同的价值观念,对企业的认同感不强,往往造成个人的价值观念与企业的理念的错位,这也是建筑企业难以吸引与留住人才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吸引人才机制的建立
虽然建筑企业在吸引人才方面的困扰较多,而且有些是企业不能避免的,但与其它行业企业相比:建筑企业具有市场广泛、对环境反应灵敏、发展潜力大等优点;人才在企业的发展的机会较多,容易发挥个人的特长,体现自己的能力。也就是说在吸引人才方面也具有自己的优势。所以,建筑企业应扬长避短,建立一个有效的吸引人才的机制,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建立正确的观念
1.建立的人才观是建筑企业吸引人才的基本前提,建筑企业主要应建立如下人才观:
人才是多样性的:企业经营中的方方面面都需要不同的各种各样的人才。除技术人才外,还有管理人才、公关人才等等。应该说,一切具有可为企业发展所用的特殊技能或才干的人都是企业的人才。
人才是多层次性的:企业经营中,各种人才居于企业组织的不同层次。他们可以是高层的管理者,也可以是生产经营及时线的员工;可以是高级的技术开发的专家,也可以是技能娴熟的工人。
2.转变片面的“人才的需求”观,从人才“需要事业”到人才“要事业,也要生活”。
很多建筑企业认为人才追求的是成功的事业,他们不在乎物质需求。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这或许是正确的:因为一切均在计划安排中,追求是没有用处的。然而,市场经济体制下,个人的价值观,以及社会对个人价值的判断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每个个体的生活质量高低已成为社会衡量其个人价值的重要方面。
在这种情况下,“要事业,也要生活”成为人才的普遍需要。由于社会观念的偏见和企业财力有限,在建筑企业吸引人才的难度本来就很大的情况下,企业如何采用有效的方式,吸引适用的人才具有特别的意义。正确的认识人才的需要,有助于建筑企业制定正确的引进人才的战略和政策。
(二)创造吸引人才的各种条件
建筑企业要善于发挥自己的优势,抓住新一轮企业改革的时机,有效地利用企业有限的资源,以各种方式努力创造吸引人才的条件。
1.运用薪资、福利
考虑到自身的实力和实际条件,建筑企业应制定一套有自己特色的灵活的薪酬制度,一般可以采取“底薪+奖金”的模式:“底薪”可以与企业原有的薪酬制度统一,基本上差距不大,而“奖金”可以根据工作性质和人才层次的不同采取不同的计量标准和评价方式。采取这种模式主要从以下两方面来考虑:
首先,这种模式可以满足人才日常生活的基本需要,使他们可以安心专注于本职工作,也可以提供了充分调动人才积极性所必需的物质激励。这样既有利于增加建筑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也符合建筑企业的能力和条件。
其次,建筑企业的特点决定了企业内部人与人之间密切的配合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所以在吸引人才的同时,企业也应重视协调新老员工的关系。而这种模式由于采取了和原有工资制度基本一致的“底薪”,可以保护原有职工的工作积极性,而且由于制度和观念的变化,大部分人也都可以接受“人才为企业做出突出贡献就应获得高额报酬”的观点。这样企业在引进新人才后不会引起组织内部的不稳定,甚至引起原有人才的流失。针对不同工作性质和处于企业组织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人才,企业应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和方式来评价人才的绩效和确定“奖金”的数额,以保障公平和效率的原则。
(1)对于从事技术工作的人才:可以根据他参与的项目为企业所带来的效益,以项目提成的方式给与奖励;
(2)对于从事管理工作的人才:可以采取“目标管理”的方式。制定一定的管理目标,并根据目标完成程度以及效果来确定奖金数额。对于目标的制定和考核标准可以由企业来制订,也可以由企业与人才双方协商制订。
(3)对于从事市场方面工作的人才,可以采取以业绩为依据来确定报酬,同时可以辅以“目标管理”方式来鼓励人才在开拓市场,创造潜在市场以及推广企业知名度等不能直接计量的工作。
另外,企业应积极参与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和建设,按照法律的规定,根据自身条件,努力建立较为完善的福利保障制度。并尽可能地为人才解除后顾之忧,例如帮助解决配偶就业、调动、子女教育等问题,以增强人才对企业的归属感。
2.运用职位
人是有各种各样的需求的;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不但有物质的需求,也有精神上的需求。因此,创造恰当的非物质的条件,也是吸引人才的一种重要的手段。而使人才在工作中得到满足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根据人才自身的素质与经验,结合企业内部的实际情况,依照企业的目标策略,给人才设置挑战性的工作或职位,使其能够在工作中得到发展的空间,不但满足了人才自我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同时,也使得人才在工作中得到了锻炼,反过来也有利于企业的发展。要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要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良好的人才竞争机制,可以依据“能者上,庸者下”的原则,采取公开竞争上岗的做法;
3.运用股权
在吸引人才方面企业还可以顺应企业改革的潮流,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契机,在“产权明晰”上下功夫,制定多样的、具有吸引力的股权政策。通过将个体的利益和企业的利益统一起来办法,从而在公司内构建“利益共同体”,增强人才的责任心,激发积极性和创造性。
(1)股权:即企业向人才提供的一种在一定期限内按获得一定数量股份的权利。其实施要点是工作绩效的评价,以及与工作绩效相对应的股权的大小。要保障其具有吸引力,同时必须保护企业利益。
(2)干股:即企业送给人才的一种特殊股权,可以享受分红但不拥有产权。它实际上是一种用股权将资金、技术、管理等进行有机结合的经营机制。
(3)岗位股权:即一种只与岗位对应的股权。通常的做法是建立职工持股会,但这里作为吸引人才的一种条件,更注重其吸引力和激励力。
(4)贡献股:即根据员工对企业的贡献而给予的一种股份。适用于进行产权改革的企业。
4.运用企业文化
我国建筑企业长期以来缺乏对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的认识。其实成功的企业文化对于企业员工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有时比物质的激励更为有效。企业文化是一定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的企业,在一定时间内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稳定、独立的价值观以及以此为核心而形成了行为规范、道德准则、群体意识,风俗习惯。一个企业的文化,尤其是强文化,会强烈影响一个企业对员工的根本看法,并影响该企业的领导风格、领导方式、组织的结构及其关系、企业控制职能的应用方式。而这些都是企业能否有效吸引住人才的主要影响因素。一个良好的企业文化不但可以激发全体员工的热情,统一企业成员的意念和欲望,齐心协力的为实现企业战略目标而努力,而且是留住和吸引住人才的一个有效的手段。对建筑企业而言,其影响效果尤为明显。
5.其它可以创造的条件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企业不仅是一个工作劳动的场所,同时也是重要的社会交际场所,所以建筑企业除做好以上几方面的工作外,还应重视营造一个积极的、协调的环境和氛围,满足人们这方面的需要,提高对人才的吸引力。
(1)做好日常管理,创造一个环境整洁、氛围友善、运作有序、管理规范的企业形象。
(2)由于社会的压力,人们在择业上越来越慎重,他们不仅看重企业的当前状况更注重企业的未来前景及自己身在其中的发展(这种发展本身具有对未来社会的适应性)机会。因此企业不仅要作好当前管理,还必须有一个长远的发展规划与方略。通俗地讲企业要有一个“企业的梦”,同时企业还应有一个系统的人才培养与选拔的体系,它给进入企业的每一个人一个“个人的梦”,也就是个人职业生涯规划。除了采用、落实前述各种吸引人才的措施外,还必须有其他相应的方法,以保障人才始终处于被激励的状态,从而长久地为企业作贡献。对此,企业主要是要建立起一套开放的人才流动的机制。
(三)采用各种形式,不拘一格降人才
1.从企业内部选拔
从企业内部培养和选拔人才,是成本低,很多情况下也是效率较高、效果好的方式。其具体做法很多,但主要是要有一套系统的内部培养和选拔体系。建筑企业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它的选拔对象相对较少,所能投入的资金和实践也相对少,所以培养和选拔工作要有重点、有针对性。
2.外部选聘
外部选聘是企业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因其来源广泛,企业较易获得所需人才。外部选聘的方式和来源也很多,主要有:
(1)通过人才市场选聘:建筑企业要树立信心,积极参与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利用企业所创造的、如前所述的各种条件,努力招聘适用人才。
(2)与高校联系合作,从中发现和挖掘人才。
(3)从别的企业特别是同行的企业挖掘人才。
建筑企业,应特别注重企业与人才的直接沟通,以加深人才和企业双方的相互了解。
三、总结
随着宏观经济环境的改善,建筑企业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同时随着经济开放程度的提高,建筑企业面临的竞争也迅速加剧。人才也已成为企业确立竞争优势,把握发展机遇的关键。可以说“重视人才,以人为本”的观念已被广泛接受。但从接受一个观念到将观念转化为有效的行动,还需要一定的过程,而且是比较艰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效的方法是根据内外环境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制定相应的人才策略,并在实际中不断改进、完善。
施工企业管理论文:浅谈施工企业管理论文
资金是企业赖以生存发展的血液,是财务管理的集中表现,资金管理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中心,是一项必须常抓不懈的工作,资金管理的好坏不仅是衡量一个单位财务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而且直接影响到一个单位的经济效益,甚至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近年来,由于建筑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工程垫资越来越多,拖欠工程款居高不下,资金紧张的矛盾日益突出。严重地制约了业主的生存和发展,弱化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现结合建筑施工企业的资金现状,就施工企业的资金管理问题作简要论述。
一、施工企业资金紧张的原因
1、工程垫资与工程拖欠款较大。近年来,随着建筑市场施工队伍的急剧膨胀,建筑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僧多粥少的形势加剧,使得一些建设单位在工程发包时,提出某些不利于施工企业的要求。其中,垫资被作为一种普遍手段,成为签订工程承包合同和考查施工队伍实力的重要条件,有的工程项目垫资资金甚至超过50%。作为施工企业,为了在建筑市场中抢占一席之地,以满足“养家糊口”的需要,往往会保障建设单位的垫资条件。企业一旦为某项工程垫资,则会身不由己,或者丧失先期垫资应获取的收益及承担垫资损失,或不得不继续垫资施工,但这样的垫资工程,完工后垫资款则可能转变成拖欠款。一般来说,拖欠款是以垫资为前提的,如果没有垫资,就不会有大面积的拖欠和长时间的存在垫资。因为摆不脱垫资的困惑,也就难以解除拖欠的压力。
2、资金管理水平低、使用效益差。尽管每个企业都可能制订了资金使用计划和各项费用开支计划,但多数企业不能做到按计划控制,导致计划的可操作性差,有的甚至将计划束之高阁,形成计划与实际的严重脱节,使企业的资金管理变得盲目,影响企业资金的正常周转。其原因有两方面:客观上因受市场经济等因素影响,有许多意想不到但又必须支出的项目,增加了各种费用的实际支出数。主观上却是一些单位领导和管理人员没有切实有效地抓好计划控制这一关键环节。主要表现在:1)盲目购置固定资产,超过了企业的资金承受能力。一些施工企业迫于形势和生存发展的需要,为承揽一些“高、难、精”的工程项目,不顾企业实际购置精良先进的专项设备。2)管理费等非生产性开支加大。由于建筑市场竞争激烈,各个标段的细分,导致追踪信息、差旅费、招待费等非生产性开支逐年上升,管理成本逐年加大。3)银行账户多,资金分散。由于点多线长,上一个队伍就必须开一个银行账户,有的甚至一个单位多头开户,致使资金分流沉淀,造成浪费。4)对外投资缺乏控制。在对外投资中,没有事先对投资项目的概况、投资方向作政策分析、发展前景预测、财务获利评价、风险评价及可行性分析,盲目投资,造成资金浪费。5)备用金管理不善。备用金管理工作作为资金管理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往往被人们忽视,有的甚至不把它纳入资金管理工作的范畴,致使备用金余额日益增长,有的个人借款甚至达几十万元,从而造成了企业资金紧张的局面。
二、如何加强施工企业资金的管理和控制
企业资金管理的目标是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保障资金的支付能力和偿债能力,使企业的净现金流较大化。
1、从管理机制上,推行预算管理,强化资金预算管理。
施工企业要建立和完善预算编制、审批、监督、考核的预算控制体系。预算范围由单一的经营性资金收支计划,扩大到生产经营、基建、投资等资金预算。预算主体包括企业内部各独立核算单位。预算编制采取逐级编报、逐级审批、滚动管理的办法,预算一经确定,即成为企业内部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的法定依据,不得随意更改。针对施工企业的特点,实施资金预算管理应遵循以下程序:及时,自下而上逐级编制资金预算计划。第二,自上而下,通过一定的会议形式审批预算。公司职能部门对所属单位的预算计划,通过收集整理,确定公司下月财务预算,改“用后算”为“算后用”。第三,执行严密的预算调整程序。原则上,各级预算一经批定,不得更改;但因特殊事由,须调整的,应遵循严密的审批制度。第四,建立严格监督和考核制度。资金管理的实质就是对各个环节现金流的监督与控制,也就是对施工生产、任务承揽、设备购置和基
建投资等过程的现金流采用预算管理和定额考核,实行动态监控,量化开支标准。在编制资金预算时,本着轻重缓急的原则,将营运资金区分为生产经营资金和非生产经营资金。生产经营资金包括承揽任务、项目施工和正常管理费所需资金,是保障生产经营的必需资金,应按照企业内部各个所属单位年度、月度计划,统筹调配,保障这部分资金供应,不得挤占或挪用。非生产经营是跟生产经营相对联系不太紧密的资金,这部分资金须本着节俭、必须、适度的原则,力求压缩总额开支。
2、从监控制度上,进一步加强资金周转各环节的可控性。
这是对推行预算管理的补充。企业要树立“钱流到哪里,管理、监控就紧跟到哪里”的观念,将现金流量管理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高度重视企业的支付风险和资产流动性风险。严把现金流量的出入关口,对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各个环节产生的现金流量进行严格管理。施工企业监控的重点应包括:一是资金收入方面:应收款项是否应收未收或缓收;在建项目资金是否及时回笼;已完工项目是否及时撤场;处置资产的审批及款项收回等,当期的实际资金收入与预算收入差异及原因。二是资金支付方面:应付款项是否存在支付风险;大额资金的立项、审批、支付是否合规;当期的实际资金支出与预算是否存在差异及其原因分析。
3、从技术手段上,灵活运用资金结算工具,提高资金使用效果。
施工企业应立足工程项目高度分散的现实,探索实施资金集中管理的做法,积极规避财务风险。一是建立、完善内部结算中心制度,实施资金的集中管理,及时调剂余缺。建立结算中心制度,严格控制多头开户和资金账外循环,实现了内部资金的集中管理、统一调度和有效监控,对分支机构做到了“你的钱,我看着你花”。结算中心一个口径对银行,下属单位除保留日常必备的费用账户外,统一在结算中心开设结算账户,可以发挥结算中心汇集内部资金的“蓄水池”作用。二是与银行协作,探索、实施“网上银行”结算方式。目前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招商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已推出了“网上银行”业务。“网上银行”可以将本系统的资金高度集中。将企业各分支机构在各地的资金汇兑业务虚拟在一个总账户下运行,减少了跨省同行资金调度,减少了提前汇到异地银行的沉淀资金。“网上银行”能及时提供企业的资金动态和存量,有利于资金决策,加强了对资金的统一调度和调剂能力,降低了财务风险。
4.从经营理念上,瞄准目标市场,找准市场定位,强化全员参与的成本管理意识。
资金管理的范畴涉及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在经营理念上,企业必须细分市场,找准自己的市场定位,发挥企业的优势,从源头加强控制,科学合理地筛选投标项目,而不是饥不择食,不分良莠,有项目就跟踪,见标就投。另一方面要从支出上加强控制,中标的项目必须强化全员多方位的成本控制,消灭亏损项目,配合以上各项措施走精细化管理的路子。综上,施工企业要适应市场竞争,就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实力,保障企业资金流的良性循环。在资金管理上必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从完善机制、健全制度入手,努力使资金运动的各个环节处于可控状态,优化资金结构,盘活沉淀资金,加大监控力度,规避资金风险,提升财务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