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文化建设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文化建设论文:森林公园文化建设论文
一、 树立森林公园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要想保障森林公园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加强森林公园的管理工作,因此必须要进一步提高对森林公园可持续发展的认识,统一思想,将森林公园的旅游业真正纳入到实际的工作当中来,强化组织与领导,并进一步健全相关林业部门与森林公园的组织管理机构。从森林公园的实际出发,制定相关的森林公园管理办法,真正做到依法管理与保护。在森林公园的管理方面,要努力处理好人和森林之间的和谐统一关系,并将其适当扩大为一般意义上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关系。要着实加强森林公园的资源普查工作,将森林公园的资源情况进行登记,建立森林公园资源保护目录与相应的评价体系。在森林公园保护与管理的过程当中,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保护好生态平衡,展现生态文明的一个重要体现,能够进一步化解森林资源的保护与森林资源的利用之间的矛盾,能够让社会上进一步加强对林业的认识程度,提升林业本身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二、做好森林公园的整体规划
为了秉承森林公园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因此在森林公园的整体规划。森林公园中的景区资源涉及到的方面比较广,所以要组织多个专业、多个学科的的相关专业人员到森林公园之中展开调查与规划工作。根据森林公园的实际,编定森林公园的整体规划,将所有的景点能够在规划之中有机的连为一个整体,凸显森林公园的特色。在制定森林公园整体规划的过程之中,要善于将自然之韵与人文景观有机的统一起来,维护森林公园的生态平衡,并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实现较大化,使得森林公园的旅游产业具备持久的生命力与竞争力。在对森林公园进行整体规划的过程当中,要善于理清发展的思路,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和研究的政策,制定规划的发展项目等作为总体的发展思想,在保障不对森林公园的生态环境与景区资源进行破坏的前提下,尽量多开发合适的景点与旅游项目,并且善于把握好国内与国际两个大的市场,进一步去扩大社会资源,提高森林公园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在森林公园的发展上,要开展多种经营,生产富有地方特色的产品与手工艺品,让游客在游玩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当地的文化特色。在进行森林公园深开发的过程当中,要确保其合理性,避免出现无规划的开发情况。森林公园在整体规划之中,也要确定整体规划的核心和内容。森林公园建设实际上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内容,是为了保护森林之中生物的多样性,并且保护森林的整个生态系统,按照循环与再生的基本原理来加强森林公园的组织与管理工作。森林公园的建设规划要真正突出其核心与内容,让这些核心与内容能够进一步彰显森林公园建设的高品位,因此在对森林公园的建设上,要突破原先对景点与景观的进一步渲染和对宗教、神话等的深挖掘上,在确定森林公园的核心时,要能够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文化,注重强调其科学性、文化性与知识性,注重去深挖森林公园的生物多样性、森林的美学以及如何保护好森林生态系统等,让游客在游览自然景色之时,也能够加深对森林的一种体验与欣赏,使其与森林之间真正能融为一体,增强其热爱大自然、尊重大自然和保护大自然的目的。
三、开展市场营销,提升森林公园的旅游市场竞争力
旅游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客源,只有客源在不断的流动,才会为旅游业创造大量的经济利润。因此,森林公园的旅游业毕业加强市场营销,加强市场开发。随着国际化程度的进一步加大,森林旅游业的发展竞争力度与竞争的范围,逐渐增加起来。在开展市场营销的过程当中,要充分将森林资源资产与资金作为一个重要的纽带,努力去打破地域和行业之间的界限,采取多种经营方式,将森林公园的资源进行充分整合,突出森林公园的亮点,进一步完善其功能,通过电视、广播、报刊与网络等多方位、立体式的报道森林公园的特色与精品旅游线路,大力宣传与扩大森林公园的社会影响,适时举办科学考察与绘画创作活动,向人们更好的去展示森林公园的科学价值与文化底蕴。
四、结语
总之,森林公园在建设的过程之中,要注意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并注意做好整体的规划,还要积极开展市场营销,凸显森林公园的市场竞争力,突出森林公园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推动森林公园持续、健康、稳定的向前发展。
文化建设论文:法治文化建设论文
一、法治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一)法治文化建设是推动我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客观需要
纵观自改革开放以来的现代化进程,我国始终坚定不移地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为更好地贯彻实施这一方略,必须更加重视法治文化的建设,因为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与思维模式,进而影响人们的行为。积极推进法治文化的建设,让公民真正的尊重与信仰法律,遵守与维护法律,这是不断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最强有力的精神支持。
(二)法治文化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力保障
所有形式的社会都是建立在一定文化环境基础上的,和谐社会也必然有其独特的文化基础。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建设能够培养广大公民树立正确的法治价值观,形成信仰法律、遵守法律的习惯,有助于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建立有序的社会秩序,和谐的社会。
(三)积极推进法治文化建设是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
法治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积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为我国建设法治国家奠定了良好基础,为文化大繁荣提供了积极的外部环境,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体现当代中国法治理念的社会主义文化。
二、法治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在过去的法治文化建设过程中,在党中央不断领导与监督,各级政府部门尽力配合下,我国的司法工作水平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绩,为我国法治文化建设奠定了基础。尽管法治文化建设工作已起步,但仍处于稚嫩的初级阶段,还有漫长的探寻道路。目前法治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包括:
(一)我国法治系统的运行状况存在漏洞
一是立法层面上,我国目前的法律体系不够完善,法制建设在某些方面还存在滞后的问题。二是执法层面上,滥用权力、裁判不公、执法不力等阻碍法治发展的问题比较严重,导致法律的性受到损害。三是法律监督上,监督范围较小、监督强度不足、惩罚手段不够严厉都直接影响民众对法律的态度,影响我国法治文化建设的进程。
(二)公民权利意识淡薄,法律信仰尚未树立
法治文化强调的是民主、自由、权利等法治理念,是需要民众积极参与的法治状态,但目前我国许多民众的法律意识淡薄,没有维护权利与制约权力的概念。在不断建设法治文化的过程中能够让民众逐渐认识法治理念、认同法律、信仰法律、遵守法律。
(三)我国现阶段欠缺有效的法治文化传播
法治文化传播的范围较为狭窄,受众群体较为单一,主要集中在法律领域。传播主体能力有待提高。传播主体应当具备充足的法律知识,了解法治建设的重要性。传播的内容不够丰富,法治文化内容涉及一个法治国度的法律制度、法律组织、法律设施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涉及法治的行为方式。但当前的传播内容是以法律制度和规范为主,较少与其他内容相结合。
三、产生问题的原因
产生法治文化建设问题的原因有很多,本文从历史、社会和经济三方面进行原因分析。
(一)历史原因
在中国历史上并没有现代的法治文化,古代主张的“法治”也不是今日所说的法治,在本质上是一个权大于法的,受制于权力的人治。由于根深蒂固的法律工具主义观念,部分民众对法的认识停留在暴力性、强制性与惩罚性,留下镇压、统治等印象,从而产生恐惧、躲避的心理,阻碍了民众对法的正确认识,在这种情况下推进法治文化建设难上加难。
(二)社会原因
不论是在传统中国还是现代中国,重关系、讲人情几乎渗透于社会的方方面面。人情的确是社会交往中不可缺少的元素,但无处不在的人情也阻碍了法治文化的建设,导致司法实践中出现以情乱法的现象。我国在法治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要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
(三)经济原因
法治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受制于物质生活的条件和经济活动的发展程度。我国曾经实行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强调依照政府的计划与管理行事,缺少自由的市场和良好的监督,即使当前我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仍存在许多问题,还需不断完善市场制度,营造更为公平的交易环境才能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作者:周芸 单位: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
文化建设论文:基层公路文化建设论文
一、公路文化与企业文化、交通文化的关系
作为政府职能机构的组成部分,交通部门可以看做是国家经营的特殊企业,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形成具有行业特色的组织文化,为社会与国家经济发展作出的贡献。当前,我国正着力构建“公铁水空”的大交通体系,整个交通行业发生着从思想方针到工作实践的巨大变化,和谐、人文的观念更为深入地融入到我们的工作、服务中去。这就要求进一步加大文化建设力度,这种文化建设不仅仅要“自上而下”,同时也应该“自下而上”。公路是“大交通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占有极其重要的份额。公路文化是组织文化的一种,隶属于交通文化。
二、基层公路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及其内容
(一)加强基层公路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作为基层公路部门如何使用当前形势的发展,如何在发展壮大自身实力的同事更为有效的为人民服务,为公路事业现代化服务、为构建社会和谐服务,值得我们认真探讨与研究。作为公路事业的核心与灵魂,公路文化建设凸显其重要性,既要符合地方实情,又要符合行业实际。
(二)基层公路文化建设包含哪些方面
顺应新形势要求,公路部门经历了多次职能转换,由原先的建设型部门逐渐向服务型部门转变。从工作实践看,文化建设应包含对内凝聚和对外扩散两个方面。对内,要形成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者兼而有之的公路文化;对外,要树立社会知名、群众认可、管理相对人支持的单位形象。
三、基层公路文化建设的一些思考
(一)对内凝聚的文化建设
作为公路行业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公路文化是构建和谐公路的重要保障。对内凝聚的公路文化包含了表层的物质文化,中层的制度文化和深层的精神文化。三者互为因果,相互作用。物质文化是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基础,制度文化制约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精神文化则是两者的思想保障,也是公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首先从公路的是物质文化建设来看,它指的是公路的实质状态,包括公路、桥梁、路容路貌、职工物质生活条件以及公路技术、效益水平等非实体的物质现象,是整个公路文化的载体和外在标志。随着经济的稳定和持续发展及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在公路人的辛勤努力下,一条条安全畅通、绿色环保的公路拉短了空间距离,将城市、城乡相互连接。其次是制度文化建设。形成切合地方实际、符合公路部门特点的规章制度,为促进公路事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围绕“廉洁高效、安全畅通”这项目标,推进路政管理、规费征收、养护监管等工作有序开展并稳步提高。随着物质文化的发展,制度文化应不断完善,并适应新形势、新环境的要求,做到与时俱进,保障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再次是精神文化建设。公路文化的精髓便是精神文化。在公路事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意识形态,道德规范、思维方式、行为准则等,都是支持和维系公路职工奋发向上的源泉,是整个行业的精神支柱和凝聚力所在,是公路行业充满生机和活力及持续和谐发展的保障。随着构建和谐社会新形势的要求,公路部门工作必须走的更好更细。然而随着道路的越来越平坦越来越便捷,投诉的现象却越来越多。究其原因,是老百姓对公路的期望值越来越高,法律意识越来越强,为此,作为服务行业的公路部门,不仅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加强自身的作风建设,更新服务意识,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更要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牢记以人为本的宗旨,着力构建和谐公路与和谐公路文化。
(二)对外扩散的文化宣传
公路文化建设的薄弱点更多的体现在对外宣传上。“酒香不怕巷子深”。公路人很多时候一心保障人民群众的出行安全,却往往忽视了对社会大张旗鼓地宣传公路部门发生的新人新事新气象,在做好公共服务工作的同时还应打理加强对外宣传工作,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对公路事业的关注程度,把公路行业最真实、最鼓舞人心的一面展现在人们面前,发动全社会的力量一起关心公路,这对公路事业的发展无疑起着更为重要的推进作用。如何加大对外宣传的力度,就是要我们多走出去,让老百姓了解公路部门的机构职能,让大家知道公路事业的发展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要改变宣传方式,变单一的平面媒体宣传为多样灵活的多方位宣传,应与报社、电视台、电台加强横向联动,让公路文化对外辐射的能力更加强大。例如,某段公路因特殊情况发生水毁对行车安全构成了威胁,就要通过电台及时向车主提供路网信息,避免交通堵塞或意外事故的发生。这样既为群众提供了便捷,也使公路部门的形象更加的充实饱满,还可采取“热线电话”等形式加强与群众的沟通联系,倾听他们的心声,解决他们的困难。
四、结语
我们身处一个高歌猛进的社会发展时代,随着公路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形势需要,公路文化建设也应不断增强和提升自身的“马力”和“功力”,不断创新观念,建设并完善新颖独特的公路文化,并通过积极探索、培育和开发其深层潜能,使公路文化的力量孕育在公路事业的蓬勃发展、公路管理的和谐进步和公路文化的生动活泼中。基层公路部门作为与人民群众联系最为密切的前沿窗口,公路文化的建设更能体现公路系统的形象与发展,因此,只有不断加强公路文化建设,扩大社会影响力,使全社会都加入到关心公路事业发展、支持公路行业工作的行列中来,公路事业发展的明天才会更加璀璨夺目。
作者:王亚天 单位:靖江市公路管理站
文化建设论文:我国高校安全文化建设论文
一、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一)增强学生素质
在大学期接受到良好的安全文化建设,当独立面对突如其来的灾害和社会纷繁复杂的现象时,走向社会的高校毕业生表现的应该是沉着冷静、机智应对,而不应该是因为安全知识的匮乏所表现出的无知无奈、无所适从。当前大学生的社会生活经验比较欠缺,对社会复杂程度缺乏了解,对安全的认识不足。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的目的就是要利用安全文化从而更深层次地增强大学生的素质,影响大学生的观念、态度和行为,帮助他们形成“关注安全”、“关注生命”的安全观念,提高他们的安全责任心和使命感,最终使其行为自觉满足安全健康的要求。
(二)提升校园和谐
近几年校园安全事件时有发生,一些危及大学生人身、财产安全的案件以及大学生违法犯罪案件,在校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了相当大的负面影响,也对创建平安和谐校园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反映出了当前高校校园安全问题的严重性。创建平安和谐校园是当今高校的普遍诉求,和谐校园的建设离不开作为校园主体的大学生,而大学生安全意识的强弱、防范能力的高低、法律知识的多少、安全素质的优劣等直接影响到平安和谐校园的建设。加强高校的安全文化建设能切实有效地将校园安全事件防患于未然,是构建平安和谐校园的必要手段和有效措施。
(三)促进社会稳定
高校是是知识、文化和技术的重要集散地,高校的稳定对社会的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辐射作用。每一个高校学生背后都有一个充满期待的家庭,大学生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成长,涉及亿万家庭的幸福和高校正常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实施。高校的安全文化建设有利于增强学生法纪观念,增强学生自我保护能力,减少影响社会稳定的不利因素,稳定社会状态。大学生良好的安全意识有利于维护社会发展与进步,将依法治国落到实处,有利于维护国家安全,也是社会稳定的重要标志。
二、当前安全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安全意识问题
高校是大学生接触社会的一个过渡场所,从封闭性高中走向开放性的高等院校以后,大学生与社会接触逐渐增多,但是其思想单纯,安全防范意识和法律意识薄弱,如果不及时进行安全文化建设,就应对不了复杂的社会环境。由于应试教育的导向,忽视了从小对学生进行安全文化建设培养,这种安全意识的滞后性和固守性成为大学生轻视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因素。因为长期处于较为安定的校园环境中,大学生的安全观念陈旧、法纪意识差、自我控制意识差、自救自护意识差和防范意识差。经常发生在高校的盗窃、诈骗、火灾等案件多是由于疏于防范造成的。勤工俭学利益纠纷,男女恋爱情感纠纷、心理问题等引发的安全问题日益增多,均与安全意识淡薄有关。尽管近年来高校都逐渐加强了安全文化建设,但一些师生仍然不够重视。缺乏“大安全观”理念,存在侥幸心理,总认为事件不会降临到自己身上。
(二)安全文化建设系统性问题
安全教育缺少主渠道,教学体系不健全,系统性不强,内容老化,体现不出时效性。虽然高校普遍开设了安全教育课程,但很多只以选修课的形式存在,甚至经常以讲座、报告、宣传板报等替代安全教育课程。由于没有建立起系统的安全教育体系,缺乏稳定规范的安全教育课程,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只是为了应急或出现事故后的“亡羊补牢”。
三、安全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学习兴趣
针对学生安全意识薄弱,参与安全教育兴趣不高的问题,可以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学习兴趣,让大学生乐于接受安全教育。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有利于信息的传递和学生对信息的接受,使教学过程立体化,能合理分摊整体课堂教学要素之间的比重,克服教学过程中的随意性,使学生的心理始终处于悦纳状态。高校要充分发挥网络的宣传教育功能,把网络建设成安全文化建设的新阵地、新平台。
(二)创新安全教育方法,解决师资难题
高校安全教育的创新作用主要体现在高校安全文化建设能够孕育出新的安全理念和新的安全文化建设方法。当前高校安全教育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解决,但是,通过创新安全教育方法,可以经过高校学生治安保卫组织和学生社团组织努力加以解决。
(三)优化安全文化建设系统,营造安全文化氛围
技术的措施能实现基本安全;管理和法制的措施能实现较高层次的安全;普及安全文化才是最终的出路,才能实现根本的安全。针对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系统性不足的问题,高校在制定安全文化建设规划时,要从安全文化的顶层设计入手,大力营造安全文化的氛围。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在于使校园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管理活动具有强有力的文化约束和支持,实现校园安全状况根本好转。从安全文化的角度入手,把安全文化建设融入到学校的教学、管理、服务中去,与日常工作结合起来,营造出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
四、结束语
高校是否重视安全文化建设,是衡量高校教育水平的重要标志。高校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文化建设,通过安全文化建设的渗透作用,使师生实现“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我会安全”转变。让大学生群体在良好的校园安全文化熏陶下,树立正确的安全价值观和安全伦理道德,获得较好的安全防范知识和安全意识,养成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
作者:孙亚峰 张振庭 单位:吉林建筑大学
文化建设论文:石油企业文化建设论文
1安全文化建设的主体构成
1.1安全文化建设的管理主体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首先需要有相应的管理主体,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保障企业安全发展质量,制定出更加科学的安全管理体系,为企业的安全运行提供良好的体制保障。石油企业管理主体作为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管理人员是整个企业的发展推动者,是企业安全生产的及时责任人。在管理的过程中应该从企业的整体出发,保障企业生产的安全,让企业员工在更加安全的环境下完成自身工作,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做出自己的贡献。除此之外,管理人员在管理时还要结合企业实际状况,及时调整企业的生产经营,检查生产过程中是否存在安全隐患,为企业的安全生产提供良好保障。
1.2安全文化建设监督主体
石油企业在安全发展过程中,不仅需要有科学的安全管理体系,同时还要有完善的监督体系,这样才可以更好的保障其发展质量,降低企业的安全发展风险。首先,要加强国家政府的监督,石油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政府的支持,同样在安全发展中也需要国家政府的监督。国家在监督时可以通过安全政策监控,督促石油企业采取安全管理措施,并且运用国家政策和先进技术,对石油生产进行监督,发现问题及时告知相关企业,为石油企业的安全发展提供良好保障。其次,要加大社会监督,从人民群众角度出发,制定出更加人性化的安全管理体系。在社会监督中群众要积极发挥媒体的监督作用,帮助企业及时发现运营问题,让企业能够以更好的状态进行生产和经营。第三,要加强企业的内部监督,石油企业内部生产的安全性将会直接影响到企业自身的利益,如果只是重视企业的生产效益,忽视企业的安全建设,将会影响到企业的整体发展质量。
2安全文化建设的实践措施
2.1规划阶段的安全文化建设
在该阶段建设的过程中,某钻探公司注重对人员安全文化观念体系的控制,加强人员对各项安全操作的意识,提升人员在操作过程中的质量效果。在安全文化建设规划的过程中,企业从安全制度、安全行为、安全物质三方面深入文化建设,确保形成系统化、层次化规划设计结构。构建层次化安全文化设计内容:对自身的安全文化体系构建人员进行合理选取,依照专业化需求建设高质量、高效益的安全文化宣传、教育、管理队伍,确保上述人员能够有能力完成公司安全文化建设内容;对企业人员进行调研:对当前自身发展过程中人员的工作状况进行调研,对自身大致外部环境及内部环境进行了解,确保后续工作能够与企业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符合企业发展需求。
2.2强化阶段的安全文化建设
在该阶段建设的过程中,注重对人员进行教育、培训、宣传,确保人员在意识层和精神层上形成安全文化意识,提升对企业安全文化的认知,较大限度改善企业文化面貌,为公司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上述发展的过程中,安全宣传内容需要从公司员工安全意识出发,对当前常见的公司安全问题进行多方位分析,确保人员能够正确认知各项不良行为可能导致的后果。加大对本行业中模范企业和模范人员的安全管理及安全行为的宣传,树立良好的安全文化标杆,让人员能够充分认识到安全文化建设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公司还通过文艺汇演、舞台剧等形式对安全文化内容进行解读,确保通过生动的形象内容展现价值观,改善企业安全文化体系构建效益。根据企业文化宣传部门的演出统计,在2013年度的文化表演中共举办14场演出,其中有8场为文艺汇演、6场为舞台剧本。文艺汇演的主题多是安全生产相关,例如“安全你我,共筑和谐”、“认真来操作,安全一大家”。舞台剧则是企业内部宣传人员自编自导的剧本与表演,通过模拟钻探的实践操作,模拟各项危险状况下的应急处理措施,让职工意识到安全作业的切身重要性。在演出之后,各工作部门均会安排人员写一下观后感,并将文章在企业内部进行巡展,提高自身意识。自近年文化活动丰富以来,企业内安全事故明显降低,收效显著。
2.3巩固阶段的安全文化建设
在该阶段建设过程中,公司针对不同文化内容对企业安全巩固建设进行评析,从不同场景内容出发,形成良好的安全文化体系。将公司安全文化内外环境有机结合在一起,对人员班制进行合理规划,从根本上改善企业系统管理效果。首先注重人员文化素质的需求,确保人员能够持证上岗,保障人员符合公司安全文化需求,对公司安全文化管理进行多方位控制。例如,公司开展绿色工程教育,实施班组制教育、培训,对人员实施定期考核,较大限度提升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改善企业安全管理效益。其次从管理层强化管理控制效益,从管理层着手,带动其他部门的安全文化发展质量,提升对公司安全文化建设的巩固效果。再次实施责任制体系规划,对监督管理机制进行完善,确保日常管理操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保障人员能够在工作的过程中严格依照安全操作需求落实各项技术,实现正确应急处理。,对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进行突出,设置安全文化提示,对容易出现安全事故或质量问题的区域进行标识,巩固人员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意识。
2.4改进阶段的安全文化建设
在该阶段建设的过程中,公司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在人员安全工作的考核上实施对应处理,确保对当前的安全文化建设进行拔高和提升。公司对员工的安全意识提升水平、安全管理水平进行分析。通过日常安全文化建设中的各项内容,对人员的不安全行为指标、设备不安全系数、环境不安全因素等进行判断,确保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实施动态数据采集,提升后续工作的性。公司依照上述数据构建绩效评价体系,对绩效评价内容进行确定,形成良好的文化建设氛围。从人员工作效益出发,将人员效益、工作质量与绩效工资结合在一起,形成规范化、标准化的绩效管理结构。与此同时还对绩效评价内容实施持续跟进,对自身安全文化建设效益进行跟踪评审,对各项信息进行分析和反馈,合理优化相应的安全文化体系。
作者:徐雅芩 陈鹏生 杨厚天 单位:川庆钻探工程公司安全环保质量监督检测研究院 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
文化建设论文:高校音乐教育与区域文化建设论文
1高校音乐教育与区域文化建设对接,促进区域文化繁荣
(1)创新、丰富区域文化。
区域文化是一定地域范围内历经时间的沉淀形成的一种文化形式,通过民间的耳闻言传进行文化的传播。区域文化自身的随意性较强,且缺乏规范的管理和科学的传承。目前,我国区域文化传播出现了停滞的现象,使区域文化流失较严重。通过高校音乐教育与区域文化的对接,能够以高校教育为平台,结合科学的教学方式来不断丰富区域文化内容,使区域文化发展能够不断创新,满足人们对文化的需求。
(2)弘扬区域文化。
在高校音乐教育与区域文化建设对接的过程中,对区域文化最重要的影响在于能够在传承中弘扬区域文化,使区域文化在不断拓展中发展下去。区域文化属于隐藏在民间的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类型,有着重要研究价值和应用价值。实现双方的对接,在高校音乐教育中添加更多的区域文化元素,丰富高校音乐教育内容,使高校师生充分了解区域文化的特色和内涵。在一定区域内,高校师生的影响作用较大。例如,在杭州的浙江音乐学院的音乐教育中,构造音乐中的“人间天堂”,使音乐创作中体现着江南水乡的气息。师生在进行音乐教育的过程中,通过举行各种形式的音乐比赛或音乐晚会,以融杭州地方特色元素为主题,促进区域文化的有效传播。实现高校音乐教育与区域文化建设对接,借助高等院校平台,不断对区域文化进行探索、挖掘,并为区域文化赋予更多创新元素,在继承中不断创新,在弘扬中广泛传播,实现区域文化繁荣发展。
(3)创造良好的区域文化环境。
随着高校音乐教育中不断加入特色文化元素,使区域文化活动的开展更加具有创新性,有效促进了一定区域范围内文化的传播,对促进人们积极参与区域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通过高校音乐教育的平台传播,使区域文化在发展中具有更高水平,对满足人们审美需求,促进人们情感表达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实现高校教育与区域文化的双方对接,能够为区域文化创造出更好的环境氛围,促进良好区域形象的塑造。
2高校音乐教育与区域文化建设对接,实现高校特色教育
高校音乐教育与区域文化建设的成功对接,不仅对区域文化建设有着重要影响,对高校音乐教育和学生学习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促进高校音乐教育与区域文化的有机结合,实现高校特色教育。
(1)促进教学模式的创新。
通过高校音乐教育与区域文化对接,促进高校教育与社会文化的沟通交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社会实践,为丰富自身音乐灵感积累了更多素材。基于双方的对接关系,教师再进行音乐教育的过程中,鼓励学生深入实践生活,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充分感受来自社会的多元化音乐元素,促进音乐素养的提高,实现高校音乐教学的目标。以浙江传媒学院为例,在该校的音乐学院教学中,积极创新教学模式,倡导学生走到社会中寻找区域音乐。在浙江区域文化中,夜箫、熊林等乐器所演奏的传统乐曲,被当地认为是珍贵的传统文化。在寻找传统音乐过程中,结合现代创新思维,可以将传统区域文化与现代艺术风格有机结合,目的在于探索出一种新的音乐元素,实现由价值的音乐创作。另外,在该音乐学院中,教师常与学生一同参与“走进民间,感受艺术文化”活动,即在地方区域中体验民间古树,寻找有价值的音乐灵感,以更好的服务与音乐创作,形成独特的音乐作品。应用这样的教学模式,一方面能够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开阔思维的培养,对音乐创作有着重要影响;另一方面,通过这种创新型的教学方式,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细化教学目标,促进音乐教学目的的完成,多方位培养学生音乐能力,有利于更高质量的音乐人才的培养。
(2)教学内容融入区域特色。
实现双方的对接有利于高校音乐教学内容融入区域文化特色,丰富教学素材,提高音乐教学效率。现阶段我国高校的音乐教学中,主要包括音乐乐理知识的学习以及音乐实践活动的开展两个方面,对大众文化和区域艺术的涉猎较少,不利于学生培养的音乐素养。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更多地接触到区域文化特色,促进学生更多音乐形式的了解。在我国不同社会区域中,有着不同的区域音乐类型,成为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河南省的南阳板头曲,有以民间说唱故事为主题而表现其叙述、抒情、喜怒哀乐、跌宕起伏的,如以东周列国故事命题的《哭子路》《叹颜回》,以三国故事命题的《哭周瑜》,以隋唐故事命题的《大救驾》。将各种民间的音乐形式融入高校音乐教育中,能够促进学生音乐上的创新,在浓郁的区域文化氛围中,不断创作出更具特色的音乐作品。因此,通过高校音乐教育与区域文化建设对接,能够有效丰富音乐教学内容。
(3)促进特色音乐人才的培养。
高校音乐教育与区域文化建设的对接,促进了高校音乐教学模式的创新,丰富了音乐教学内容,加入了越来越多的区域文化特色,这对培养具有特色的音乐人才有着重要作用。融入了区域文化后,通过越来越多的区域文化特色影响,促进学生自身音乐特色的培养,形成独特的音乐风格。在音乐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形成自身音乐的独特性直观重要,如近年来十分受欢迎的玖月奇迹,就是将传统音乐融入现代元素,用最纯粹和直接的歌声去激活歌迷的听者细胞,又立足中国传统文化去渲染出民族文化中最炫的成分《,中国美》《青春舞曲》等歌曲广为传唱,使人印象深刻。
3实现高校音乐教育与区域文化建设对接的有效策略
为实现高校音乐教育与区域文化建设的有效对接,要注重科学策略的应用。有效的策略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充分考虑社会需求。
实现高校音乐教育与区域文化建设的有效对接,首先要考虑社会的需求情况,另外还包括民众以及政府机构与城市文化之间的需求关系。只有充分满足社会当中产生的需求,才能够更加切实地实现文化建构。这个过程中尤其表现出来的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借鉴与集成。当前,区域文化需求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其一是区域环境下民众自发形成的音乐审美与鉴赏特征。其二是区域政府制定的制度性、规范性的内容。也就是通过塑造或者是引导城市形成文化名城形象,或者是具有时尚气息的现代都市,又或者是形成具有自然生态美感的生态城市。这种情况下,城市建设过程中相关宣传活动都应当基于这个中心,并由此展开相关内容。
(2)充分掌握地域文化。
只有充分地掌握地域内的文化特征,才能有针对性的与高校的音乐教育进行对接。社会不断发展过程中,不同地区都会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形式,其中包括的内容十分丰富,音乐、舞蹈或者是风俗习惯等都是其中十分重要的内容。高校音乐教育在构建区域文化发展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形成以高校音乐教育为中心的地域文化传播模式。
(3)创新对接方式。
为实现高校音乐教育与区域文化建设的有机对接,在对接方式上要不断创新,拓宽对接渠道,实现对接价值。高校音乐教育学院在开展特色音乐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加强人员管理,加大资金投入,更好地实现区域文化的构建和传播。例如,开设专门的“民间特色艺术欣赏讲座”,如我国的皮影戏欣赏。公开放映王华、张老壁、冯凌云、聂春潮等人的皮影戏作品,通过讲座的形式,了解传统文化,并寻找自身的灵感。在高校音乐教育中,开展文化特色文化讲座,聘请民间艺人进行讲授。通过与民间艺人的沟通,促进区域地方文化与高校音乐教育的交流,有利于学生掌握更多的民间艺术形式,对培养发展型音乐人才有着推动作用。
(4)加强对接后的文化传播。
在实行高校音乐教育与区域文化对接的过程中,需要实现对接之后的文化交流。高校音乐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与城市文化之间必然会产生一系列相关的对接内容,其中包括对音乐作品以及歌曲等的对接。因此,我们应当通过多种途径完成对接作品产生的文化传播价值与经济价值。这个过程更是学生能够产生学习兴趣,激发灵感的重要途径,对进一步促进城市文化传播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能够为相关的音乐表演、音乐创作活动提供一定的经费,保障高校音乐教育与区域文化建设对接项目的顺利实施。
4结束语
在对高校音乐教育与区域文化建设对接的深刻思考过程中,总结得出:通过双方的对接,既能够促进区域文化的繁荣,也能够实现高校音乐的特色教育。因此,实现高校音乐教育与区域文化建设对接有着重要的科学意义。在研究探讨的过程中发现,为促进双方的成功对接,要应用合理的战略对策,通过的分析考虑,保障高校音乐教育与区域文化建设对接的成功实现。
作者:黄静 单位:台州学院
文化建设论文:新媒体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1新媒体涵义及特征
1.1新媒体的内涵
学者对新媒体的界定有不同的见解,综合各方学者观点,笔者认为,新媒体是指在新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主要指网络媒体,包括各种搜索引擎、网站论坛、虚拟社区、微博、博客等新传媒,还有就是手机媒体,主要包括手机短信、彩信、手机视频、手机广播、手机报纸等,另外还有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数字传播媒体。
1.2新媒体的特征
1.2.1传播主体多元化、平等化
传统媒体的主体,主要是高度组织化的官方机构或专业新闻媒体部门。信息传播的主导权掌握在少数机构的手里。在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主体不再是报纸、电视、杂志等传媒机构,随着新媒体使用的普及,如今任何人都有机会成为了信息传播的主体。一名普通人可以利用手中掌握的手机、网络等新媒体,通过微博、论坛、QQ、电子邮件等方式随时随地自己的信息与别人分享或参与评论。在信息的传播中,信息传播主体与传播受体不再上被动的灌输关系,传播者与受传者在地位上是平等的,不仅可以平等信息,也可以平等参与评论与争论,是一个相互影响互动的过程。
1.2.2传播内容与传播方式多样化
传统的传播媒体,信息主动权掌握在官方媒体机构或商业媒体手上,出现受众手上的信息都经过严格挑选与审核,传播的内容一般代表着统治阶级或商业机构思想与理念。在传播的方式上也相对单一,主要依靠图纸、信号、文字、电子单向传播。新媒体时代,实现了世界信息资源共享,在空间上包括世界各地的信息,时间上囊括古往今来的信息,新媒体传播的内容丰富多彩,包罗万象,囊括任何领域的各种知识信息。在传播的方式上,也呈现多样化的特征,新媒体在宏观上通过微博、论坛、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等方式传播渗透信息,在微观上可以运用了flash、视频、音频等多媒体技术,通过组合的应用实现信息的传播。
1.2.3传播上实时性,空间上全覆盖,时间上全天候
在传统传媒时代,信息的在时间上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传播的对象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新媒体能实现信息传播的实时性,可以滚动报道,即时更新也可以通过微博、QQ等新传媒能及时把此时彼地发生的事情及时出来。另外,由于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每个人手中都可以拥有一个新媒体,调查显示智能手机的使用率已经达76%以上,这样无形中扩大了信息传播的对象。新媒体在时间上具有全天候的优点,网络具有储存的功能,新媒体使用者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搜寻出自己需要的信息,也可以随时在新媒体上可以看到即时更新的信息。
2新媒体给高校校校园文化带来的机遇
2.1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新媒体以网络技术作为基础,而互联网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大量的知识、信息通过网络汇聚在一起,知识信息囊括古今中外、包罗千奇万象,人们可以超越时空上的限制,随时通过网络平台寻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一方面,教育管理者通过新媒体的窗口认识、获取校园文化建设所需的信息资源,吸收、借鉴国内外高校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另一方面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学生个体也可以有通过新媒体学习校园文化相关知识,了解社会近期动态、新理念、新文化,保障思想上与社会的发展相接轨,加深大学校园里面的群体对外面世界的感知,扩展他们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视野。
2.2增强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吸引力与趣味性
新媒体知识容量大,传播方式多样化,娱乐性强,深受高校学生的欢迎。据调查报告显示,92%学生手上至少掌握着一个新媒体,超过一半的同学表示,学习之余大部分时间都与新媒体保持的密切接触。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通过应用新媒体技术,校园文化的流通、传播不再局限于文字说教等传统传播方式,可以以图像,音频,视频为基础,通过游戏、音乐、新闻、自由论坛等形式将校园文化表达出来,让学生参与其中,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与看法,一方面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传播渗透校园文化。另一方面,通过这样的方式把学生吸引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去,促进学生对校园文化的认同,增强了大学校园文化的表现力与感染力。
2.3加速了校园文化与外界的交流,扩大了文化的传播范围
校园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学校建设的重要的发展目标,网络应用的技术开始深入教学,科研,管理等领域,新媒体技术在高校的应用越来越普遍。新媒体技术的应用进一步加强了高校与外界社会的联系,促进了高校校园文化与社会的互动交流。通过新媒体高校可以向外界展示学校的办学品牌、校园文化,也可以及时了解社会的近期动态与最前沿的教学、科研信息。同时,社会可以随时分享高校的信息资源,通过新媒体了解高校的历史文化与发展。通过这样一个互动方式,促进了高校文化与社会文化的交流。此外,由于新媒体的广泛应用,校园文化的传播不再局限于特定的领域,特定的场所,透过新媒体,校园中的学生、社会群体也有更多的机会了解、接触学校的校园文化,进一步扩大的校园文化的传播范围。
3新媒体给高校校园文化带来的挑战
3.1网络信息多元化,核心校园文化面临冲击
由于新媒体的开放性特征,在新媒体上会充斥着各种无序的信息,有利于学生成长的信息,也有危害人们的思想的信息,比如功利主义、享乐主义、色情、暴力等低级趣味文化存在于新媒体中。传统校园文化建设,主流文化思想比较明确,不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但是在新媒体的环境下,核心校园文化的构建就会受到来自社会不同的价值观念、消极腐朽思想的渗透和影响,在多元文化的冲突下,如果人们缺乏相应的正确引导,一方面低级文化趣味和非理性文化会侵蚀他们的身心,另一方面,也会弱化他们对校园核心文化的认同感,进而就会影响到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健康发展。
3.2信息传播主体模糊化,意见领袖受到削弱
传统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官方机构、榜样、名人等引领着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的方向,信息传播的主体也比较明确,具有较强的性,学生对传播的信息认同度较高。新媒体产生以后,开辟了一个超越时空的虚拟世界,信息传播者以虚拟的身份活跃在新媒体平台中,休息传播主体身份模糊,任何人都可以利用新媒体表达自己的思想,如果学生缺乏正确引导,就会分不清谁是正确的、的传播主体,进而弱化校园文化信息传播主体的地位,消解大学文化说教者的。在没有明确的、得到信任的信息传播主体的前提下,领袖说教方式吸引力就会下降,给统一正确引导主流校园文化造成困境。
3.3新媒体的依赖性,弱化了群体间的交流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新媒体的使用越来越普遍,在校大学生大部分人至少拥有一台可以触屏上网的手机,超过一半以上的大学生拥有一台电脑。新媒体对学生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很多学生把大部分时间花在网络媒体与手机媒体上,不管在休息时间还是参加各种活动的时候,每个学生都是抱着手机、电脑沉浸在虚拟的世界中。不管是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获取信息都懒于动脑思考,严重依赖新媒体。这样的学习、生活方式严重弱化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严重违背了人类交往的社会性原则。学生一旦回归现实,则会手足无措,造成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蜕化,导致心理形成封闭,极易形成交往心理障碍。
4新媒体给校园文化建设的启示
4.1必须辩证看待新媒体的作用。
作为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近期成果,我们可以正确利用他为校园文化建设服务,为我们带来更多的便利。但是,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必定具有两面性,是一把双刃剑,如果把握不好,也会对校园文化建设造成重大的挑战。因此,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要及时转变观念,与时俱进,以正确的态度来面对新媒体,既要认识到新媒体带来的机遇,也要充分认识到新媒体给校园文化建设造成的挑战,并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树立现代校园文化观,正确把握新媒体,进一步促进新园文化的建设。
4.2加强对学校利用新媒体的素养教育。
一方面,提高校园文化建设主体的新媒体素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主体,新媒体应用的好与坏关系新时期校园文化建设的成功与否。校园文化建设者必须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自身对新媒体的驾驭能力。同时也要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修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校园文化的发展,用红色文化占领校园文化的阵地。另一方面,提高校园大学生对新媒体的应用能力,懂得正确运用新媒体为学习、生活服务,获取学习需要的资料,同时提高对有害信息的分辨能力,自觉抑制不良信息的传播,让自身成为新媒体主动的驾驭者。
4.3坚持传统校园文化建设与新媒体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对的校园文化建设的优良传统进行继承,同时也要创新校园文化建设的模式,把近期的科学技术应用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去,不断丰富和完善新媒体时代校园文化的构建的新形式和对新内容的发展,对传统的积淀、传承,做到创新与继承相结合,不断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构建设新媒体环境下的校园文化建设新体系,实现新媒体时代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作者:李黄石 单位:佛山职业技术学院
文化建设论文:民族院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一、民族院校校园文化的特殊性
1.民族院校校园物质文化的特殊性。
校园物质文化是指大学教学、科研、生活所需要的物质设备和物质环境条件,能为人们的感官所直接触及,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构成整个校园文化的基础。民族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注重突出自己的特点,在校园布局、人文景观等方面往往富有民族特色,这种环境不仅可以增强少数民族学生的归属感,也使汉族学生对少数民族文化有了一定的认识,更好地与少数民族学生沟通、交流,使各民族学生和睦相处。
2.民族院校校园精神文化的特殊性。
校园精神文化是大学的灵魂和精神支柱,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民族院校的学生大多数是少数民族,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这些对于学生的生活习惯、言谈举止、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都具有深刻影响,因此表现出多种文化形态,给民族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奠定一定基础,也为各民族文化更好地相互交流、融合和沟通提供了条件。
3.民族院校校园制度文化的特殊性。
校园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正常运作的根本保障,校园制度文化的形成促进师生员工良好品行和价值观念的形成。民族院校在制定各项管理政策、规章制度时,都需要尊重不同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以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作为协调民族文化的基本原则,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在管理制度层面应体现出民族特殊性。4.民族院校校园行为文化的特殊性。校园行为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外显文化,是校园文化中沟通各个层次的关键环节。校园行为文化包括学术交流、人际交往、社会活动、文体生活等活动中产生的各种文化现象,民族院校除了开展其他院校类似的文化活动外,还可组织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节庆活动,尤其以民族服饰、民族舞蹈等最能表现民族文化特色,也最能体现其校园文化特色。
二、民族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挑战
1.不同文化价值的激烈碰撞。
在多民族文化共存的民族院校中,大学生不仅有以本民族传统信仰为基础的宗教文化,同时也接触到校园中以理性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文化,并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等,理性的光辉与宗教的魅力在民族院校大学生价值选择上产生不可避免的碰撞。一方面,在日常的课程学习中,大学生需要理性的思考、用科学的技术、现代的研究方法来解决所碰到的学术问题。可是,在生活中面对挫折、打击、痛苦时,合适的宗教文化具有现代科技文化所不能达到的安抚心灵的作用。另一方面,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及利己主义的部分被多数学生理解为自由与民主的代言。在处理具体的问题时,打着自由解放旗号,为了实现自我的目标破坏一些原有的规则和约束。
2.原有思想观念的剧烈转变。
除了不同文化内核的价值之间相互碰撞,原有思想观念的变化也强烈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塑造。大学生从家庭到校园到社会所接触的道德思想是存在差异的,多元文化背景下多种道德本性错综林立,并在不同程度上会作用于现实生活,影响大学生在面对具体问题时的决定。因此,当接触过不同道德价值的大学生在遇到一些实际问题时,就会在解决问题的道德选择上产生迷茫与困惑,或者在不同的问题上转换不同的道德思想指导自己的行为,呈现出一种道德混乱的现象。
3.具体行为方式的深刻颠覆。
随着大学生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多种文化思想的渗透,现代大学生的生活内容有了很大变化。民族院校校园娱乐生活更是丰富,除了校园活动外,少数民族学生不仅有本民族的娱乐活动,而且网游、桌游、KTV、酒吧、各类型的文艺表演也成了他们休闲娱乐的选择。有些少数民族学生由于文化基础较差,容易受当前社会较为流行的享乐主义影响,部分学生甚至将本应用于学习的时间用于网络游戏和泡酒吧的消遣上。
三、民族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1.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自觉。
在民族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少数民族学生比较注重本民族文化,民族自尊心较强,不能容忍其他人轻视、亵渎他们的文化。但同时他们却无视其他少数民族的文化,唯我独尊。所以,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应鼓励学生通过各种主题活动能够理性地认识自身文化,吸取其他少数民族文化中可互补的部分,能够做到文化自觉、文化自省和文化创建。
2.鼓励多元教育,增强大学生对多种民族文化的理解。
民族院校的学生大多来自边远山区或经济欠发达的地方,由于文化基础较差,对其他民族文化认知有一定的限制。因此,在校园文化的建设方面,学生社团和学生会有必要开展一些电影、讲座、知识问答、文艺表演等活动向在校学生、客观的展示不同民族的文化。让学生对充斥在社会以及大学生活中的各种文化、价值观、思想有着科学而的认识,可以更为清晰主动地选择除了本民族以外不同思想价值来指导自身的行为方式。同时,把握住不同民族文化的实质,在模仿、汲取及发扬不同民族文化时拥有正确的方向。
3.突出民族院校校园文化的包容性,寻找多种文化的契合点。
民族院校校园文化一定要保障文化的多样性,将拥有不同民族文化特征的群体实现共存。以“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为原则,在欣赏本民族文明的同时,也能欣赏、尊重其他民族的文明,这样不同文化,不同民族就达到一种和谐。尤其在民族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根据不同民族文化,促进多种文化交融共存。在具体活动中融入多种民族的进步文化、思想、价值,尽力保障国家宏观文化与主体民族文化的共生、交融。为了让大学生在多元共存的校园文化中既保持自己本民族的特色文化又能吸收其他民族文化中有益部分,在具体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除了强调文化的包容性还应理性对待文化差异,找寻各种文化之间的契合点。以契合点为中心融合多种文化、思想再向外发散,造就一个健康文明向上又充满活力的大学文化氛围。
作者:白永妮 单位:北方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文化建设论文:新农村市场管理下文化建设论文
1农村文化的内涵及特征
农村文化涉及面广阔,其包括文学、艺术、体育、历史、科技等,一般通过农村风貌、村民素质、乡土风情得以体现。一般来讲,农村文化是农民在长期社会劳动实践中所创造的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总和,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四方面;同时,农村文化实则具体表现为农民文化水平、思想观念、行为价值、处世态度、生活方式等,是农村人民精神状态的反应[1]。农村文化在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以下四方面特征:①乡土性。乡土性表现出农村人民以村为居,以土为生的生活方式,其中又以家庭为单位,在村落之间形成交流、合作、认同、共创等文化精髓,在一定程度上是以土地为煤价,进行相互之间的市场活动。②归属性。由于农村条件有限,农民群众在接受新文化时有一个较长时间的理解消化过程,但一但认定了某种文化思想,就会积极投入并融入自身生活。③直观性。农村经济发展的缓慢导致农民对文化信息的接受能力只能与当地的经济发展相之适应,发杂的文化难以接受,简单的文化乐于接受,呈现明显直观性。④季节性。农民以土地为主,土地以作物为主,因此农民的文化活动与中制作物季节有关,只有在农忙后的空闲时间,才能积极乐于接受新文化,体现其季节性特征。⑤多样性。特定的地域风貌形成独特的农村文化,因此不同地域农民受其各自的地域风貌、生活方式、宗教信仰、传统习俗等,都会导致农村文化呈现多样性的特征。
2当前新农村文化现状及问题
农村文化建设的目的在于提高农民文化素质,营造良好农村氛围,为农民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障与精神动力,并满足农民多层次的精神需要。但由于目前农村还处于传统文化向新文化转型的过渡时期,因此有必要认清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现状,并从中找出问题。
2.1农村文化发展不均衡
受城乡二元结构影响,农村与城市文化生活差异显著明显,而当地政府也存在着重城市而轻农村的发展理念。其次,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导致各地经济水平的差异,致使我国东中西部地域的农村文化差异拉大,体现在农村文化经费、文化设施、人才分配投入趋与东部沿海及经济发达的农村,导致各地域农村文化发展不均衡。
2.2农村文化设施不完善
我国早在“六五”时期就提出了“县县有图书馆、文化站,乡乡有文化站”的目标至今尚未实现。某些农村尽管有“两馆一站一室”的文化设施,但利用率极其低下,名存实亡,体现不了建设当初的预期效应。由于文化设施的不完善及利用率小,导致农民文化生活单调枯燥,文化生活简单乏味。
2.3农村文化市场管理不善
受市场经济影响,农村文化市场冷清,某些乡镇无书店、放映厅。且由于农村文化市场经营者的小农意识,扭曲了正确价值观念,从事一些非法经营的文化活动,如宣传暴力、色情的书籍或音响制品,使农村很难享受到健康的文化饮食,与农民群众需要的正当文化娱乐生活相偏离。
2.4农村人才结构不合理
人才是推动农村文化发展的源动力,是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的保障与基础。现有农村人才队伍多是改革开放30年的老一辈人才,缺乏与时俱进的观念,多数属于经验型人才;少数年轻的文化人才也缺乏专业培训,文化水平与专业技能低下,与现今发展农村文化建设与之适应的文化思想理念、专业技能、组织能力还相差甚远,从而导致文化市场人才缺位,影响文化建设发展的提升速度。
3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路径思考
上述问题让我们看到了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迫切性。我们必须以有效措施推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
3.1加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应在政策上加大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发展区、村、乡、镇的文化设施与文化场所,切实完善“两馆一站一室”的文化设施;同时还要将这些富有特色的文化基础设施进行大力推广并加以利用,以使建成后不至于荒废,使整个文化设施能以相应的预期效应渗透于千家万户。
3.2利用农村资源规范文化市场
市场经济的规则是同量资本获取同量利润,这要求管理者和经营者做好市场调查,掌握农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心理,选准项目,锁定消费层,形成具有品牌优势的演出团体,成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2]。同时,政府文化部门在审批民营文化产业时要注意市场经济的缺陷,合理利用农村资源,避免农村文化供给与消费失衡、群众文化建设大起大落,促进农村文化持续稳定发展,构建农村和谐文化,使农村经济在和谐文化中又快又好地发展。
3.3打造多元农村文化的活动
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能有效提高人的文明素养,使自我身心得到长久的健康调适。在新农村文化建设当中,要广纳意见,采用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活动方式,不断创新文化活动内容,使他们远离低俗的牌桌、赌桌活动,参加丰富自身素质的高雅文化活动,使农民群众“有戏看、有书看、有电影看、有活动参加”,从而尽可能的贴近生活,走进实际。同时,在开展文化活动当中,开展以文化、科技、卫生为医体的对口文化支援活动,建立活动的互联网,并根据当地农村文化的地域性、传统性优势,开展当地具有浓郁风土人情的民间文艺活动。在实践中,要注重将文化活动与乡村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实施农民“读书工程”,支持农民自发成立群众性读书组织,通过多种途径,比如吸引企业购买图书等方式建设图书室,为乡镇图书室和村级图书室增添科技书籍,开展读书活动,组织引导农民多读书,使农民在积极健康的文化活动中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从而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同时,在农村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针对传统文化实行与历史文化、革命文化、民俗文化与时尚文化相结合的多元文化格局,大力丰富农民群众对文化的多元化需求。如在原有的传统文化上开展农民歌手大赛、红歌秧歌比赛、农民时装比赛、农民礼仪大赛等等,从而达到丰富农民群众文化修养,提升文化水平的目的。
3.4鼓励农民自办文化
农民是新农场文化建设的主要载体,我国具有丰富的农村文化资源,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例如各族人民的节庆文化,在各自节日中举行的文化活动;二是大众的民俗文化,即能受广大农民群众欢迎并主动参加的节日类民俗、生产类民俗、生活类民俗、礼仪类民俗等;三是农村自然山水景致、地域风光与当地历史文化遗产、新建农业生态园区等,这些既是农民群众的生活乐地,也是重要的旅游文化资源;四是各地乡镇建立的企业文化、乡镇文化,二者之间相互联系、渗透,为建设好新农村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与理论基础,承担着建设村镇文化的重要责任。以上这些文化的相互衬托,必定能打造出富有当地特色的农村文化资源,从而调动农民参加热情,形成乡、镇(区)、农家为一体的良性网络农村文化系统,让农民以自我喜乐的方式来深化发展文化活动。例如在兰州永登县苦水的“高高跷”社火。由于具有乡土气息和地域特色,引起了外界的广泛关注,当地农民形成了强烈的文化自豪感,每年都主动倡议、筹划、组织、表演“高高跷”社火,形成了良好的文化氛围。
3.5加大非政府组织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援助
农村文化建设仅仅依靠政府投入难以收到奏效。因此应加大非政府组织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援助,一方面组织城市各级文化机构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义务帮助,帮助培训人才及建立定点定是联系;另一方面引导企业与农村进行合作,鼓励企业与私人投资农村文化事业,建立多渠道的农村文化建设投资渠道。
4结语
总之,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巨大而系统的工程,需要各方各面的帮助,农村政府只有发挥自己地域特色、因地制宜、因时设策就一定能建立起符合时代特点的新农村文化。
文化建设论文:我国工商企业文化建设论文
一、加强工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加强工商文化建设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实践依法行政、执法为民、服务群众的现实需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通过有效的市场监管执法、培育和引导先进文化的不断发展,使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到先进文化的精神成果。加强工商文化建设是进一步建设法制工商、信用工商、信息工商、文明工商,强化市场监管,提高执法职能,规范执法行为的切实需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担负着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的重要使命,建设和谐社会、实践执法为民需要强有力的精神文化来增强精神动力。加强工商文化建设是提高工商队伍整体素质,树立工商部门良好社会形象,增强干部热爱工商、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意识,提高干部依法行政水平和各项素质能力的客观需要。加强工商文化建设是推进和谐机关建设,活跃干部精神文化生活,增强队伍活力的迫切需要。通过大力加强工商文化建设,可以形成一种健康向上、同心同德、协调和谐、乐于奉献的工作氛围,对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纪律严明、作风优良、公正廉洁的工商队伍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工商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
工商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强化思想道德作风素质和文化素质建设,培育符合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特点和管理实际的文化,不断增强工商行政管理队伍的工作活力,充分调动工商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工商文化鼓舞人心、凝聚力量的作用,使广大干部牢固树立好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塑造爱岗敬业、团结友爱、敬业奉献、诚实守信的工商行政管理队伍。建设工商文化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众多思想业务才能过硬的、具有崇高职业精神的、深受广大人民群众欢迎的、让党和政府满意的工商行政管理工作者,更好地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三、建设好有特色的工商文化的几点建议
(一)突出四个重点。
工商文化建设的基本内涵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廉政文化。物质文化是基础,精神文化是核心,制度文化和廉政文化是保障,四者密切联系,互不可缺。
1.加强物质文化建设。
要围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执法装备条件、加强信息化建设,科学规划,加大投入,营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工作环境和条件,是工商物质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要逐步加大基层工商所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改建和改造,稳步推进工商所规范化建设与管理。进一步优化办公服务和生活环境,各登记窗口、12315维权中心、执法办案装备、室内外布置及办公设施的设计、配置要尽可能地统一规范,办公场所的公告栏、流程图、标志全部采用统一的背景、色调、图案形成有特色的工商文化。同时深化“12315”的品牌形象,加大全社会对“工商行政管理”的认知度,使广大工商干部职工增强集体荣誉感和自豪感,增强工商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要进一步在执法交通工具、通讯工具、商品检查检测、办案设备等执法装备方面下功夫,以先进的执法办案装备促进工商行政管理事业的发展,增强工商行政管理的执法。要充分认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发挥信息网络平台的作用,加快实现网上办公、网上审批,创新监管手段和监管机制。创造性地建设红盾信息网,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局面。
2.加强精神文化建设。
加强工商精神文化建设,是工商文化建设的关键。要认真抓好宗旨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权力观教育,增强广大干部职工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各级工商机关都要制定并落实每周半天的学习制度,认真组织干部学习上级精神、近期法律法规、外地先进工作经验等,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干部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提高干部的思想素质。积极引导干部树立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端正执政为民的服务态度,发扬清正廉洁的工作作风,培养团结友爱的同志关系。坚持以德育人,以良好的行为规范人,来推动工商系统思想道德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
3.加强制度文化建设。
用科学的制度来加强管理,既是制度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廉政文化的根本特征。要制定严格的干部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干部的绩效考核管理,按照目标责任制的要求对履行岗位职责、落实重点工作指标等实行量化细化考核,不走形式,不走过场,并将考核结果与干部的物质奖励、评先评优和选拔任用结合起来,形成一个良好的管理机制和工作氛围;要建立健全各项业务工作制度,保障市场监管、行政执法、为民服务的高效、便捷、品质;要建立严格的监督、检查和考核制度,以确保各项业务制度的落实。要加强干部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做到语言规范、举止得体、着装整齐、风纪良好。每年可适时开展军训或公务礼仪培训活动,向社会展示良好的工商形象和执法,逐步形成具有特色的工商行为文化。
4.加强廉政文化建设。
以执政为民、廉政勤政、廉洁执法为主题,以构建廉洁工商、阳光工商、和谐工商为目标,努力提升全体工商干部的先进文化素养和廉洁从政理念。把廉政文化建设纳入工商行政管理整体工作中共同推进,通过不断增强廉政文化的影响力、渗透力、感召力,在努力营造以廉为美、以廉为乐、以廉为荣的良好氛围。要充分发挥现有文化阵地、载体、方式方法及文化设施资源的作用,重点突出工商廉政文化“五进“(即进机关、进基层、进企业、进家庭、进农村)活动。充分利用各类活动载体,并注重灵活创新,不断拓展工商廉政文化阵地,增强工商廉政文化的影响力,使工商廉政文化永远充满生机和活力。要坚持以人为本,把廉政教育、道德教育、法治教育与大力宣传反腐倡廉成果、先进人物典型事迹、廉政文化传统和当代廉政理念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强说服力、吸引力、感染力和亲和力,使各类廉政文化活动成为陶冶道德情操、提升个人素养、掌握政策法规、规范从政行为的动态过程,成为喜闻乐见、雅俗共赏,广大干部群众乐于参与的群众性活动,不断增强廉政文化的整体效果。通过不断优化廉洁从政的文化环境,为加强工商行政管理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
(二)营造四个氛围。
做任何事情,都讲究一个氛围,建设工商文化,必须必须讲究氛围,有一个良好的氛围,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要努力营造摒弃陋习,自我完善,不断充电的学习氛围;内和外顺,围绕全局,共谋发展的工作氛围;以人为本,坦诚相处,和谐互相的人文氛围;关注民生,疾恶如仇,铁拳执法的执法氛围。
(三)搭建四个平台
1.搭建好思想教育的平台。
要通过思想教育,不断地改造人的主观世界,引导干部职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工作观,树立良好的理想、信念。要大张旗鼓宣传先进,弘扬正气,鞭策后进,要让先进人人共仰,人人共敬。
2.搭建好学习的平台。
既要强调干部职工自学,也要经常性地组织学习、培训;既要学业务,也要学理论;既要学书本,也要学先进。要完善学习培训机制,增强学习培训的实效。
3.搭建好竞技比武的平台。
要围绕工作规范、工作目标开展一系列的竞技比武活动,比办案技能、比法律法规水平、比学习效果、比风纪风貌。可组织大型的竞赛比赛活动,也可开展先进、典型的评比活动,如身边典型、岗位能手的评定,十佳案子的评选等等。通过竞技比武,让先进的更先进,让后进的有紧迫感、危机感,从而达到良性循环,切实提高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和履行职责的能力,以适应新形势对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新要求。
4.搭建好文体活动的平台。
以活动促活力,以活动促合力,以活动促和谐。一个单位每年至少要举办一次大型的文体活动,平时,结合单位实际,经常性地组织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要充分发挥工会、总支、团委等部门职能,广泛开展各类活动。如开展书法、摄影、绘画、读书、歌咏、体育比赛活动,开展“爱岗敬业”主题演讲征文,开展“我为工商发展献计献策”等活动,设立图书室、棋牌室、健身室,丰富干部职工的文化生活,增强队伍的凝聚力。同时通过内部简报、红盾信息网对这些活动和干部的各类创作进行广泛宣传,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
文化建设论文:基层金融机构文化建设论文
一 、金融文化
金融文化是有关金融活动中各项制度、章程、措施、经营理念、经营目标、自身定位、价值取向、金融从业人员的道德以及客户感觉的总和,是保障正常金融秩序、约束金融主体行为及对其他行业产生影响和让客户感知的无形“意识集合”。金融文化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问题,在规范市场行为和促进市场发展中是重要的武器,是有效监管的重要辅助手段。
金融文化作为金融业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必将是影响和支配干部职工行为的直接的、无形的动力。因此,系统地抓好金融机构的文化建设工作,对处理各种复杂关系,调动金融机构中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和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等方面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 、当前金融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2.1服务管理不够新
在激烈的竞争中,系统内各级行都已认识到服务的重要性与现实差距,也更加重视服务工作。尤其是周边兄弟行,都加快了服务管理创新的步伐,涌现出了许多服务管理上的新制度、新办法、新举措,走在了我行前面。
2.2基层银行员工对银行企业文化建设认识肤浅
企业文化建设在基层银行还属于新鲜事物,不少基层行员工对企业文化认识不足,不理解企业文化建设的真正内涵和企业文化的管理功能。其表现为将企业文化建设混同于思想政治工作,简单地认为企业文化建设就是做好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把企业文化建设等同于员工的业余文体活动;将企业文化只理解为喊喊口号,写写报告;将企业文化建设依赖于现在新兴的银行形象识别系统,而不是去关注文化的内核。
2.3激励与惩戒机制力度不够,导向不明确
内控制度执行不力根源在于内控制度缺乏科学的量化评价体系,好与坏的区分标准模糊。并且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往往以“是否造成损失”作为评判标准,当违规没有造成经济损失,甚至产生经济效益时,往往对存在的违规行为既往不咎,致使员工合规得不到奖励,违规受不到惩罚,甚至反而会获益。这样不合理的机制使得员工觉得合规与否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有时候为求业绩甚至刻意违规操作,导致金融文化氛围难以形成。
2.4重利轻义广泛存在
“无奸不成商”说的是中国传统商业文化中的重利轻义的投机文化。商人为了利益可以利用各种手段,甚至是损人利己的奸诈手段来实现其目的。近几年来重利轻义的事例依然屡见不鲜,如阜阳劣质奶粉事件、三鹿奶粉事件、毒幼儿疫苗事件等等,这些事件造成的严重后果至今仍使得人们群众心有余悸。遍观这个金融机构市场,从领导层、管理层到市场参与者都是重利轻义的,对金融市场上的契约和法的精神都是轻视的。
三 、借力金融文化发展金融机构的方法与具体措施
3.1文化建设需要持之以恒并因材施教
文化管理创造的是一种需要内外兼修的管理。在金融机构工作中,由于每个人的具体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不同,所处的地位以及所受的教育影响不同,从而使得每个干部、职工都有自己一定的心理特征。这些心理特征比如兴趣、习惯、能力、气质和性格等等都构成了人们各部相同的心理状态。因此,灌输金融文化建设的时候要持之以恒并因材施教,因地制宜。
及时,总结提炼出科学的企业管理理念,进行不同层面的解读和广泛的宣传,其目的是要使这些理念能被全体员工所认同、接受。
第二,文化理念是无形的,只有转化为制度和行为准则,才能规范企业和员工的行为,但是作为一种管理模式,强调的营造一种氛围。
第三,管理必须也必然体现在经营过程中,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文化管理的效果也就是通过员工的自觉行为和团队一致的面貌为社会所接受。
3.2拓宽交流渠道,吸纳对银行战略发展有益的员工价值观
银行网点企业文化建设中重要的一环是以员工为本,但它的重要性仅仅落实到引导是不够的,还应当充分拓宽员工内部、员工与管理层的交流渠道。对我行来说,是基层网点,员工与负责人接触相对轻松一些,但基层员工和比其职位更高的人交流时就会感到压力,下级只会按照指令做事,鲜有建设性的意见反馈给上级领导,从而形成了一种阻碍正常交流的文化气氛。
3.3建设个性化营销服务文化
银行是经营信用的企业,银行所从事的是货币、有价证券等有形与无形资产的交易与流通,是建立在诚信基础上的。银行这种特殊性决定了银行的员工必须恪守诚实信用原则和职业道德,必须更加遵守诚信原则。银行的存在和发展,主要依赖于人们对它的信任和银行自身的信用,失去诚信基础,银行就无法生存。
在银行自有企业文化的基础上,在以客户为中心的前提下,建设好个性化的营销文化,树立独具特色的营销理念。
及时,创造优美环境,以此吸引客户。通过设置优雅的环境,配齐各种便民设施,使客户拥有“宾至如归”的感受。
第二,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能力。大力推行“人性化、差别化、多元化”服务,精心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服务品牌,提高服务客户能力。
第三,创新服务品种,追求增值服务。实行“以客户满意”为标准的“需求服务”和“增值服务”,追求让客户尽可能享受到超出预期的服务结果,从而对银行产生信任感、忠诚度、依赖感,不断提升银行金融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3.4强化内控文化教育
实施员工内控培训和考核认证针对当前内控文化现状,要切实加强内控文化的教育培训。内控文化作为通过教育和传承下来的行为习惯,它是一种历史文化的积累。因此,运用多种方式,加强内控文化的学习、交流和宣传就显得极为重要。要进一步加强理想信念、职业操守教育,促使全行干部员工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正确的职业理想和业绩价值观,让其认可并接受“内控优先”“、内控与发展并重”“、内控就是效益”等价值理念,进而能够认可、遵守并自觉执行规章制度。要坚持培训和重点培训相结合,每年规定每个员工应达到相应学分,实行学分管理,按照学分取得相等级应资格认证方可上岗。
3.5实施听证制度,提高民主决策能力
我行的资金相对来说来源比较单一,财政性存款占比较大,地方政府支持项目较多是我行储蓄存款的特点。因此,对于专业性、技术性较强及事关改革发展大局的项目,要实施听证制度和公示制度,听证制度可以邀请行内外专家学者以及本行干部员工代表进行听证讨论。对于涉及干部员工切身利益的项目要在干部员工代表中听证,决策之前要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示。听证制度、公示制度是落实科学民主决策、提高决策质量、提高决策实效的有效措施。
文化建设论文:信合文化建设论文
一、“信合”文化的理念在农村信用社的重要性
要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服务“三农”,农村信用社培育体现时代精神,适应业务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显得十分重要。
1.规范员工思想和引导行为的需要。
“信合”文化建设理念的魅力就在于通过统一的核心价值观、完备的管理体系、公平的激励约束机制,使员工在潜移默化中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自觉融入农村信用社发展的战略目标,符合农村信用社业务创新和发展的需要,并充分发挥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最终实现服务“三农”、信用社发展和个人发展的和谐统一。
2.提升信用社经营管理水平的需要。
农村信用社在经营管理方面存在着许多认识上和操作上的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和各类风险的防范。“信合”文化建设理念,有利于从根本上消除不足,使得农村信用社的每一个员工都能明确自己的职责和义务,各尽所能,打造适应市场经济的经营管理新模式,对信用社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是大有裨益的。
3.整合金融产品的需要。
在“信合”文化建设理念的引领下,农村信用社共同的目标能激发广大员工创新金融业务、改进金融服务,实现服务“三农”、为新农村建设做贡献的愿望。不符合市场需求、盈利水平低、风险相对较高的银行产品将被彻底摈弃或重新整合。努力开发具有风险转移、低风险、交易成本低等功能或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金融工具和产品,改进现有金融产品品种、市场定位和服务手段,将成为信用社广大员工的不懈追求。
4.塑造良好形象的需要。
通过向社会广泛宣传渗透“信合”文化建设理念,让广大客户感知到农村信用社提供银行产品、银行衍生产品以及中间业务的品质服务,使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更加方便、高效、丰富多彩;感受到农村信用社为经济的繁荣发展、社会的文明进步所尽的责任和义务。
二、农村信用社“信合”文化建设的措施与途径
农村信用社“信合”文化建设的目的就是把信用社内部各种力量统一到共同的发展方向上,在全体员工中形成统一的思想,朝着一定的目标,发挥整体力量,使上级的部署决策迅速变成全社员工自觉的行动,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1.提高认识。
要采取多种形式引导管理者及员工,进一步认识加强农村信用社“信合”文化建设理念企业文化对于促进农村信用社走向市场,较大限度地提高经营效益,更好地推进发展、服务“三农”都具有重要的现实和深远的意义。认识到“信合”文化建设为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与管理工作密切结合提供了一个好的载体。
2.树立诚信意识。
现代金融企业间的竞争已不再是单一层次上的竞争,而是从局部的产品竞争、价格竞争、资源竞争、资金竞争、人才竞争、技术竞争和信息竞争等发展到各个层次上展开的立体、多方位、整体的竞争。面对金融产品和服务日益市场化、商品化,以及金融竞争日益激烈的现状,农村信用社要在竞争中求生存,在竞争中求发展,必须树立诚信意识。在内部,要加强员工的诚信教育。建立健全员工工作岗位职责和操作规范、行为规范和服务规范,做到业务操作有章可循,违章处罚有章可依;建立有效的监督检查机制,定期对规章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将检查出来的问题及时做出处理,以确保各项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强化制度对员工行为的规范和约束。通过建立和完善岗位责任制、考核奖惩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并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严格奖惩,用铁制度、铁规章规范和约束员工行为。对外要以“三信”创建为平台,延伸服务内涵。通过“三信”创建活动,推动农村信用工程的建设,密切与农民的关系。工作中,要积极争取地方党政的支持,积极推进“信用村、信用镇”的建设和推广活动,促进全社会诚信意识的提升,营造“守信为荣、失信为耻”的氛围,进一步改善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环境。
3.在服务中加强合作。
首先要提升员工服务意识,提高合作本领。要注重从提高员工的思想理论水平入手,不断提高员工的思想政治素质。重视提高员工的文化素质,采取一切行之有效的激励措施,不断提高职工队伍的文化程度。不断提高员工的业务素质。现代化的科学设备需要有现代化的人才去掌握和操作才能有效提高工作效率。要结合农村信用社的现状和发展方向,定期组织营销学、客户心理学、投资理财、政策法规及新业务的学习与培训,不断提高员工的业务技能、服务水平,使各项业务得到又好又快发展,增强合作本领。要抓好员工的道德素质。这是关系到农村信用社形象的大事,要从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理念、企业精神、作风及职业道德等内容入手,抓好员工的行为及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的培养,努力造就一支思想好、纪律严、作风硬、技术精、效率高、文明意识强的员工队伍。其次是要给合作提供更加舒适的服务。要本着“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原则,从真心为“三农”着想的角度出发,广泛听取客户的意见和心声,根据网点地域和人文环境,完善服务设施。可以配备饮水机、添置雨伞、老花镜、报刊杂志、便纸袋、一次性纸杯、烟灰缸、安全警示牌等,要提倡主动服务,亲情服务,与客户在基本对等、平等的基础上双方心灵的沟通和默契,在服务的过程中,彼此享受合作所带来的快乐。
4.坚持发展依靠员工,发展成果由员工共享。
要重视满足员工必须的物质需要。在农村信用社“信合”文化建设中不仅要善于培养员工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同时要重视员工的满足感,要努力为员工提供具有竞争力的报酬,满足员工正常的物质生活需要,坚持发展依靠员工,发展成果由员工共享。只有这样,才能挖掘员工的潜能,营造员工心情舒畅、奋发进取的工作氛围,让他们能快乐地工作。关心员工的成长进步。真正体现企业“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企业要多为员工的前途着想,要善于结合本社的工作特点和单位的实际工作需要,多帮助、关心员工的成长进步,对员工的成绩做到及时给予奖励,对员工在工作上存在的缺点,通过耐心的思想工作给予说服教育,努力为员工提供施展个人才华的空间,使每位员工都感到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正确的价值取向,激发其努力实现人生的价值。以服务“三农”为天职,恪尽职守,躬于实干,赢得农民高兴、政府满意、自身发展。
三、在服务“三农”过程中创新发展“信合”文化
“信合”文化必须与时间俱进。我认为,农村信用社在具体工作中既要体现和实践“信合”文化。又要在服务“三农”过程中创新发展“信合”文化。
1.要体现一个“实”字。
农村信用社要充分发挥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作用,努力实现农业增收、农民增效、农村经济发展,为服务“三农”办实事。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大户是推动产业化的重点。农村信用社要要支持发展的重点,不断探索,大胆创新,构建社企互利支农工程。要建档管理,挂牌包扶,当好理财顾问,和个体工商户交上朋友,送信息,送技术,送资金,送管理,解决老百姓买卖难问题,形成企业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链,为农村妇女、困难农户和返乡农民工,提供创业贷款,激发创业热情,既为服务“三农”赢得了声誉,赢得了地位,更赢得自身的稳健发展。
2.突出一个“稳”字。
为了确保信贷资金安全,农村信用社要将存贷款调查关口前移,开展“进万家门,知万家情,解万家难”的大型入户调查活动,掌握辖区每个农户的家庭情况、经济收入、信誉状况,建立农户经济档案,将自己的根深深扎在广阔的田野。由于贷款户情况了如指掌,对农户申请贷款,一般不需要调查,减少贷款环节,缩短办理时间。同时可以探索创造“联户担保贷款法”,几户担保为一户贷出几万、十几万元,从根本上解决农户贷款难、担保难的问题。
3.落实一个“干”字。
为了提升信合人员综合素质,打造信用强社,要从经营战略上更新观念,教育职工树立服务“三农”是天职、是商机的新理念。首先要树立存款立社思想,紧紧扭住存款不动摇。坚持把存款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来抓,瞄准主要竞争对手,主动抢占市场,乡镇网点着力主攻存款,把农村市场作为存款主攻阵地,把农民特别是外出务工农民作为主要争夺对象,给信贷扩张以强力的支撑;城区网点广泛面向城乡居民、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团体组织资金,主动发现储源,争取开户、办卡,从而取得争夺存款的主动权。其次要树立贷款兴社思想,努力拓展信贷营销。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积极调整信贷营销结构,突出信贷支持重点,对服务区域内各行业的客户和项目进行分类排队,选择品质客户和优良项目作为营销对象,建立名册,逐户落实专人或责任小组,拟定营销方案,主动上门营销,并按进度落实好营销工作。立足区域,大力支持现代农业建设,努力拓展农民消费信贷领域,积极探索农村消费贷款品种,实现支农贷款投放总量、覆盖面和受惠面的新突破;加大中小企业信贷支持力度,通过建立中小企业信贷“孵化园”,积极主动营销贷款。在此基础上,积极支持重点优势项目、积极支持个人消费贷款等,信贷营销取得重大进展。
四、结语
农村信用社“信合”文化具有独特的导向、凝聚、激励和约束作用。在农村金融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的客观环境下,只要我们建立了独特的企业文化,就能统一员工的经营观念、服务观念、效益观念、发展观念和竞争观念,就能使企业文化的激励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就能在服务“三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文化建设论文:我国小学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1校园文化建设是小学的核心竞争力
校园文化是学校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其主体包括生活在校园内的学生、教师和行政人员三大群体。在内容上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四个方面。精神文化,即校园文化创设的思想与心理氛围;制度文化,即由校园文化的组织、机构及其规学制度确定的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即由校园文化延伸到具体现实中培养形成的行为准则;物质文化。即由校园文化的物质条件构造的各种教学、科研、生活的设备、设施、房屋等,是以环境为载体,是校园文化的外部表现形式。校园文化及其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是育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更是展现学校教育理念、学校特色的重要平台。校园文化能创造一个陶冶人的心灵的场所,它是以校风、教风、学风、文化传统、价值观念、人际关系等方式表现出来的一个高度的观念形态,对学校的各个方面起指导性作用;以优美、整洁、有秩序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对生活在其中的校园人起着陶冶情操与规范行为的作用。它有利于学生美化心灵、激发灵感、启迪智慧,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素质。这些作用虽然是无形的,但又是无所不在,其影响巨大而深远,使人终身受益。校园文化能激发校园人对学校目标、准则的认同感和作为学校一员的使命感、自豪感和归属感,形成强烈的向心力、内聚力和群体意识,从而使个体目标整合为学校总目标。在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中,每个学校成员都可以较大限度地释放出整体效应。因此,一个具有良好的校园文化的学校,随时随地能把师生员工聚合在自己的旗帜下,团结战斗,出色地完成各项任务,从而有效地提高管理绩效。
2如何推进中小学校校园文化建设
2.1精神文化建设
精神文化主要是指学校领导、教职工和学生共同遵守的基本理念、价值标准、道德风貌等精神意识,它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体现着校园文化的方向、实质和水准。作为校长首先要有比较高的办学品位,要有先进的教学理念的支撑.要以发展的眼光、的眼光、现代的眼光为学校的生存发展决策。因此,学校要有一个高水平的领导班子,要有一支高素质的科研班子;要总结提炼出富有特色的团队精神,把全体教职员工凝聚在一起。其次是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一个学校如果校风不正、学风不浓、教风不严,很难说具有浓厚的文化氛围,社会也不会认可。所以,领导者和广大的教职工要以学校的办学思想为宗旨。围绕学校的办学方针和计划,齐心协力,努力奋斗。
2.2制度文化建设
学校制度文化既表现为以文本、书面文字等形式显现出来的学校规章制度,又表现为师生对建立和遵守规尊制度的态度和价值观,是规范学校管理的重要手段,是校园文化中其他要素得以正常、高效运行的润滑剂,具有巨大的潜在保障功能。其应该在充分征求教师和学生意见的基础上,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修订、补充、完善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形成了凸显学校优势、体现校本意识,具有特色的组织管理体系和制度体系。在管理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做到制度无情人有情,体现人文关怀,让制度成为规范师生行为的自觉规范,激发师生积极向上的工作和学习的热情。营造和谐、愉悦的人文环境,真正发挥制度文化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学校的历史传统、价值观念和在办学理念指导下形成的目标追求、群体意识、道德规范、办学风格等,是学校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动力。要构建学校成员共同的价值体系,完善群体的事业指向,不断增强团队凝聚力和团队精神;更要尊重学校成员的个性特点、抱负志向和个人意愿,发挥每一位学校成员的才干,为其搭建能充分展示个人才华、创新工作水平、实现自身价值的平台,使学校成员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践中发展自己,形成学校的核心竞争力,进而发展学校。
2.3行为文化建设
学校行为文化体现在教师和学生现实中培养形成的行为准则。大家常说学校无小事,事事都育人;老师无小节。时时都育人。比如孩子犯了错误就让写检讨,作业不完成就罚站等现象。都折射出一个教师行为文化的问题,需要学校管理者从思想、制度、行为等方面加以反思、注重引领,从而促进教师行为文化的建立。学校应该引导教师爱岗敬业、学会合作、学会理解、学会忍耐、学会宽容、学会放弃,应该引导教师尊重、理解学生,学会以公正的态度、发现的目光、宽广的胸襟去欣赏学生,探讨符合时代精神的教育用语。学校可以采取召开学生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聆听学生心里话”并及时反馈给教师。当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不断增强时,当然会积极参与教育改革和创新,文化素养和品位也会得到提升。作为一所学校,办学特色当然要靠富有创新特色的教师,通过富有创新特色的教育教学活动去实现。而人的行为文化品位如何,则直接的决定着教育教学的成果。因此,学校一定要加强教师的行为文化建设。从道德素质、知识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等方面去对教师进行规范和培养,不断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
2.4物质文化建设
校园物质文化是一种直观性的文化,它是校园文化发展程度的一个外在标志,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对师生具有重要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优美的物化环境包括校园建筑风格、绿化、美化的环境、自然的景物特色、现代化的设施等。由文化构筑的环境蕴含着对真善美的追求,具有激励和约束双重作用,熏陶人的灵魂,感染人的心境。人在不同的环境里心情是不一样的,受到的教育和感染也是不一样的。比如:在一个庄重、整洁、肃穆的环境里,谁也不会嬉笑、打闹、随便吐痰、乱扔纸屑,这就是环境的约束作用;在一个群情振奋的环境里,人们也会热血沸腾。兴奋不已,这是环境的激励作用;“近墨者黑,近朱者赤”说的就是环境的感染作用。这种物质文化的教育功能是潜移默化地进行的,它给师生创造了一个庄重的“磁场”,其教育魅力于无形中统摄着师生的灵魂,从而内化为多种层次、多种形式的创造力量。学校要充分利用板报、橱窗、走廊、墙壁、雕塑、地面、建筑物等一切可以利用的媒介体现教育理念.如张贴、悬挂革命领袖、英雄人物、劳动模范、科学家、艺术家等杰出人物的画像和格言,制作、设计介绍家乡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建设成就的图片和文字,绘制、创作引导学生勤奋学习、健康生活、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卡通人物形象等,特别是鼓励、展示学生自己创作的作船,引导学生从确立远大志向做起。从增强爱家乡的情感做起,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
3结语
总之,在校园文化的创建中,我们必须正确认识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合理培育校园文化,保障校园文化建设的健康进行。校长是校园文化的领袖,必须具有广阔的视野。对教育的发展具有敏锐的洞察力,掌握教育理论、尊重教育规律、把握教育改革动态,对自己所在学校定位。运用现代的文化模式,来规划和设计校园文化建设的长短期目标。以此确立起全校师生员工为之奋斗的共同文化愿景,营造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校园文化氛围。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和综合实力,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文化建设论文:教师职业文化建设论文
一、教师职业文化建设现状
1.教师心理压力过大。
学生发展的个体主动性、差异性,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对教师职业文化建设形成也具有影响。可是,由于家庭对教育的期望过大,社会上普遍追求升学,因此,教育过程中任何毛病和问题全让教师来承担。教师难以获得成就感,从而给教师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在教学实际中,教师必须用爱心、耐心对待每一个学生。尽管现在班级学生众多,且每个学生的要求不同,但教师必须热情对待,尽力教学,而不能有懈怠、烦躁的情绪。因此,相对于其他职业来说,教师承受的心理压力会比较大。不规范、不科学的管理形成的许多人为的人际关系的心理压力,更困扰着教师的工作,阻碍了教师职业文化的发展。
2.教师产生职业倦怠。
古时候有师道尊严,教师甘为孺子牛,照亮别人,牺牲自己。但现如今,市场意识,拜金主义,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人们用金钱来衡量职业的社会价值。社会价值观的改变,使许多教师的价值观也发生变化。有些教师认为,教师职业价值低,无名无利,感受不到受尊重的自豪和骄傲,所以失去对工作的兴趣,产生职业倦怠。
3.教师缺乏创新意识。
教师作为一种职业,有史以来,一直以“师道尊严”、“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来维护,这种约定俗成的传统理念已经成为教师职业的“护身符”,视为社会对教师职业的固有形象。这种形象严重妨碍了教师职业文化等内在精神的发展,应当引起反思。人们认为,教师不过是帮助社会需求的代言人,只需刻板的授课,达到社会的期望,维护社会公民的素质保持稳定并有所提高。于是,教师成为只是“传道”、“授业”,不需具备创新意识的工具,成为了古板的代名词。这严重阻碍了教师职业文化的发展。
4.教师“文人相轻”。
长久以来,教师形成的是“知识的化身”和“知识的代言人”的思想,导致了许多教师孤芳自赏,在大多数情况下独自面对教育情境中的问题。很多教师很少涉及本学科以外的领域,形成了特有的“专业个人主义”。这种专业个人主义在教师的职业文化上,往往表现为独立独行、我行我素、刚愎自用,把自己孤立于教学与科研的“象牙塔”之中,遇到问题更不会向其他教师请教,对形成健康的教师职业文化,造成了严重阻碍。以教育活动为中介的教师工作群体中,同年级、同专业教师群体这种“文人相轻”的现象尤为突出。同年级、同专业教师群体在职称晋升、评先评优、工资增涨中,由于名额、指标、编制等硬性指标的限制,不同程度地存在竞争。在推荐工作中,学校又缺少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就会引发因为职称晋升、评先评优、工资增涨等活动导致教师之间的恶性竞争。这种竞争会出现举报、投诉,甚至公开对峙。这种不健康的竞争客观上将造成不利于教师的心理伤害,产生消极影响,促成“文人相轻”的现象。
二、教师职业文化建设影响因素
1.传统文化对教师职业文化的影响。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创造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文化中的“求同存异”“、和谐向善”、“和而不同”等价值观念,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教师职业文化的形成。千百年来,由于实用主义的需要,教师的社会功能被放大了,而作为教师自身的职业文化作用被忽视了。无论从韩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的《师说》中,再到“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之敬学”的《学记》中,都突出地强调了教师对社会价值取向、伦理道德观念、思想意识形态与民俗民风的影响作用,忽略了教师作为一个生命的个体的自我实现的价值体现,泯灭了教师个人的人性体现。自“”以来,以孙中山、、鲁迅为代表的进步思想家、教育家极为关注民主、民生、民权,关注教育改革与发展,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思想。教师作为这些先进思想的倡导者与推进者,教师职业文化也体现在社会改革中。
2.社会因素对教师职业文化的影响。
教师作为社会职业体系的一种职业,是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各职业层次构成的整个社会体系必然需要相互维系。社会以一定的方式赋予教师在社会的地位,教师所处的社会地位和教师的行为将受到社会的评价。目前,国内外对教师的社会地位评价的标准,逐步倾向于德望、与财富。教师德望在社会层次价值取向中直接影响社会风气的彰显,教师的就业取向折射出教师职业在社会职业层次中具有较高的认同度,教师社会待遇的逐步提升已经成为教师财富的风向标。三者共同显示了社会对教师职业的评价与认可,影响着教师职业文化的塑造。另一方面,不科学、不规范、不合理的教师职业工作环境会造成教师职业文化实现受到阻碍,给教师造成心理压力。教师职业文化的形成,要求教师具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思想,用爱心、耐心对待学生。不论班级学生如何众多,学生要求各不相同,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师德,全心全意、热情周到、深入细致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三、教师职业文化建设策略
教师职业文化如何优化,并发挥良性作用是我们必须要思考的问题。要解决教师职业文化中现存的诸多问题,我们可以尝试采取以下措施。
1.新型的教师职业价值观。
教育既不是道德的传教士,更不是知识与技能的传声筒。教育肩负着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建设者与接班人的重任,教育肩负着要为提高国民素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人才的使命,教育是立德树人的工程术。教师在面对不同的教育对象、不同的教育内容、不同的教育情境时,教师的教育智慧至关重要。教师要因境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创造性运用教育策略,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能动性,实现教育目标。教学相长是教育的另一特征,教师在教学中与学生的相互交流,教师可以获得宽慰与经验,教师在教书育人的每一个平凡工作中都与学生的成长,人类智慧与生命的延续紧密相连。这种社会价值的实现与职业文化的塑造高度融合,是精神与文化的统一,是教师职业文化精神的诠释。教师在教育中的自我实现,教师职业文化外在的社会价值与内在的生命价值就会体现得更加明确。
2.宽松的教师职业环境。
社会及家长的教育效果价值取向,使教师的教育工作承受了极大的压力,教师自身工作的压力与外在的压力,使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影响教师积极向上的职业文化建设。破解这些职业压力,我们要从源头上疏导、调理教师的职业倦怠,势必阻碍教师职业文化的提高。因此,创造适宜的、宽松的教师职业环境势在必行。学校在为学生创设心理咨询室的同时,也应注意为教师提供心理咨询,并在业绩评价中,有意识地减少评价对教师的压力。学校不仅尽力给教师创设成才的机会,充分运用各种机制,在发现、鼓励、理解、宽容和等待中让教师健康成长,让教师有“成就感”,并最终实现进步;学校还应该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评价指标做到力求客观公正,通过座谈、问卷调查、个别访问、听取汇报等形式,对教师进行量化评价,进行必要的监督,评价应该以激励性的评价为主,注重过程而非结果,要把奖励和发展巧妙地结合起来,较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以此产生激励作用,促进教师素养的提高。同时,学校还应注意优化公正健康的舆论氛围。集体舆论作为师生共同的价值取向和信念,规定着师生价值取向与行为准则、行为方式,以此来改变“文人相轻”的现象。
3.提升教师职业境界。
提高教师职业文化境界,首先要提高教师的职业文化道德。教师对职业道德的认识不仅不能停留于对一般职业规范的背诵和理解上,而要把这些要求与自己和自己正在进行的工作联系在一起,明确自己的职业使命显然已不再只是学生获取升学机会或功名利禄资本的手段,而在更高层次的精神价值上。所以,教师要做到明确教育目的,热爱教育对象,努力完成教书育人的责任,提高自己的教师职业文化境界。
四、结语
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者,也是道德教化的播种机,所以,教师职业文化的建设特别重要。只有具备高尚的教师职业文化的教师,才能在教学中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虽然在教师职业文化建设中,我们会遇到了许多问题,但是,面对问题,找出相应的策略,并加以实施,一定能够优化教师职业文化,推动教师职业文化的建设。
作者:王天舒 张悦 单位:齐鲁师范学院文学院 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第三实验幼儿园
文化建设论文:基于会计诚信的文化建设论文
1建设会计诚信的重要性
随着当今社会不同行业的诚信度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尤其是在会计行业中,诚信更为重要。因此,加强会计诚信建设是极为必要的。建设会计诚信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会计诚信文化建设是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根本措施
会计人员有意识的对会计账目进行修改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进而来实现自己的经济利益。例如,会计人员通过作假账、偷税漏税等来非法获取金钱。若要在根本上解决会计信息的失真,加强会计诚信文化建设是必要的:首先,加强高校培养过程中的诚信教育;诚信是做人的根本,尤其是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更应该在平时的工作中诚实守信,坚决杜绝作假账现象的发生,保障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其次,建立良好的会计诚信环境;在平时的工作中尽量多让会计工作人员接触正面的信息,尤其是刚刚从事会计工作的毕业生,避免他们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再次,建立信用档案;目前我国的信用档案建立工作还处于初级阶段,随着信用档案机制的逐渐完善,应该将那些违反诚信的单位和个人记录在案,并且个人能够通过网络或是相关单位进行查询,进而增强个人和单位的诚信意识。
1.2会计诚信文化建设是会计发展和生存的根本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即是个人或是单位的道德资源,也是经济资源。会计诚信对于维持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起到关键的作用。因此,在经济活动中,应该加强道德建设,加强会计诚信文化建设。会计诚信是会计发展和生存的根本。
1.3会计诚信文化建设是保障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关键
会计诚信文化建设能否顺利进行是影响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关键因素之一。如果会计诚信受到破坏,市场经济运行的环境必定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甚至会严重阻碍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企业和企业之间,企业和政府之间的信任度将严重下降。而且,市场经济越是发达,诚信就显得更为重要。会计信息是反映和监督经济活动的一项重要指标,如果会计信息失真,则会影响国家的财政收入,并有可能影响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宏观调控。因此,会计诚信是保障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关键,要加强会计诚信文化建设。
1.4增强会计诚信文化建设有利于企业养成诚实守信的观念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如果能够增强企业的会计诚信文化建设,则会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企业的竞争力。首先,如果企业能够对所有的合作以及即将合作的企业诚实守信,必定会赢得良好的,甚至是极高的社会信誉度,进而可以形成巨大的吸引力,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同时,企业中的每一位员工也要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做到诚实守信,除了对外能够做到诚实守信,对内更是应该如此。其次,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组成部分,加强会计诚信文化建设可以将企业在长期奋斗过程中形成的优良品质传播下去,有利于在整个企业内部形成一个良好的诚信环境。有助于企业员工养成强烈的责任心,有助于提高企业员工的凝聚力,进而有助于培育诚实守信的企业精神。
2建设良好的会计诚信文化的措施
上面论述了加强建设会计诚信文化的重要性,那么该如何做呢?下面笔者提出几点关于建设良好会计诚信文化的措施。
2.1在会计诚信建设过程中,逐渐完善相应的法律规定
会计诚信文化的建设仅仅依靠道德的约束是不够的,还必须有相应的法律法规等来指导和约束会计人员的行为。针对那些违反会计职业道德的人员应该做出相应的处罚,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会计人员的行为。同时使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得到广泛的弘扬。
2.2建立会计人员诚信档案
通过诚信档案的建立,使诚信文化建设融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在会计行业。由于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服务质量,尤其是诚信程度直接影响到整个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因此,建立会计人员诚信档案对于维持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监督会计人员的职业行为等可以起到一定程度的积极作用。同时,通过定期向社会公布会计人员的不良、违法记录以及相应的惩罚措施,可以强化对会计人员的约束和管理。
2.3强化会计诚信文化的教育力度
在加强会计诚信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诚信教育是关键之一。及时,可以将会计诚信文化纳入到会计从业考试内容中,并将个人的平时诚信消费或是其他诚信相关内容也列入到考核范围内。第二,加强高校会计专业学生的诚信文化教育,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观念。第三,加强会计人员会计诚信文化的培训,要尽可能地将会计诚信文化建设的概念、内容、内涵等纳入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过程中。社会各界可以通过这些行之有效的,或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来逐步完善会计诚信文化建设。
2.4增强会计诚信文化建设重要性的宣传力度
会计诚信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需要社会各界的积极配合和参与。在此过程中应该逐渐建立一种有利于诚信文化建设的环境。采取多种形式的宣传方式,深入对会计诚信文化的宣传力度,让会计诚信文化的内涵逐渐深入人心。例如,可以通过网络或是社区板报等手段进行宣传,倡导会计诚信文化,在整个社会中建立良好的会计诚信文化环境,并在此基础上逐渐提升会计人员的诚信观念,促进会计工作的稳定、健康发展。
作者:冯艳 单位:永城煤电集团汇龙水泥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