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高一语文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高一语文论文:农村中学高一语文课改初探
摘要: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探索反思,寻找适合学生学情的高中语文教学,达到学生愉快学习,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素质。
关键词:课堂现象;反思;课改;教师交流;教后反思
课改进行了许多年了,各地涌现了很多样板校,也出现了很多课改后上课的新模式。课改,强调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或者说,教师做导演,学生做演员,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学在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探究中完成,在学习实践中,学生互相合作探究,学到一种学习的方法,体会到学习过程的乐趣,对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教师培养的是自主学习的学生。我校教师在教学中也努力实现这一目标,可是前段时间陷入一种困境:从教近20年,突然发现自己不会教语文。
课堂现象:语文课堂热热闹闹,学生活泼自由愉悦,简单的问题学生积极举手,踊跃发言。有点难度真正需要合作探究的问题,学生一如既往的热情,回答问题却还是简单的一句话,尽管教师再三启发,最少讲两层意思,可是他们装作全然未听见样子,一如既往的一句话,课堂多的是讲话,少的是思考,多的是生活化的娱乐,少的是对文本的思考和交流。可是课后检查学生上课的效果,课堂没有做笔记,课文很少做重难点的标记,甚至有些学生将课文主人公的姓名读错,更有甚者不知道课文主人公的姓名。
反思:学生基础差,学习习惯差这是实情,但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学生,如果学生在这位教师的课堂一无所获,无论如何这不能算是一节成功的课堂,也不能说这位教师是合格的教师。
仔细想来,才发现我们所谓的重点班也是中考成绩在380-480的学生,而普通班就更差,入学的分数线是320,各班还有近乎一半的学生不到这个分数线,一个班近70名学生,可以说,班大,学生基础太差,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不太适应这样的学生。
怎么办?
课改首先要关注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的潜能。教学效果是及时位,黑猫白猫,抓住老鼠都是好猫。无论采用哪种科学教学形式,学生首先要有所收获。学生没有收获,无论多么先进的形式都是浪费时间和精力,越是讲求形式,越是犯了形式主义错误。
课改:将以前给自己定位的首先自己要扎实备课改为除了扎实备课还要研究学生的实际情况,暂时不再高调地谈课堂的学习形式和课堂的艺术性,而实际地谈学生这节课学到了什么,掌握了什么。
学情研究:高一学生的拼音写字一团糟,别说写工整,根本是汉语拼音和英文字母不分,单词和汉语拼音不分,更不用说错字别字了。这样基础的学生会课下主动预习,课堂上可以讨论文本的深度解读吗?课改要从实际出发。
课堂做法:将教学的形式改为每天课前听写学生常常出错的字词拼音和课文中出现的重点字词,希望学生先过拼音汉字关,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错误要面批面改,有的学生当面说自己清楚,可是再改正继续错,教师就再批改错的学生,如此三番五次直到改正确为止,然后学习课文,学习课文教师提前先要找到大家的兴趣点,在调动起他们积极性后再启发他们去发现问题,我要求学生根据课文提出他们自己发现的问题,收集归类整理,在第二节课前表扬提出问题较好的学生,并让学生共同探究他们提出的问题,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
效果:从最近对课堂效果的调查来看,学生在课堂和课下学习的东西明显增多,拼音错别字也在迅速减少,对课文的内容也较为熟悉,甚至有自己独到的思考。有的学生议论:不好意思不学习,学习很有趣。
教师交流:和一位从教多年的教师聊起这个话题,教师都深有感慨:每届学生的基础不同,所用的方法也不能相同,每一个班的实际不同,所用的方法也不能相同。随着招生制度的改变,普通农村中学学生的素质急剧下降,教师必须随着学生的改变而改变教学方法,放低起点,走小步子,将基础知识的复习和对他们行为习惯的培养结合起来,而且,基础差的学生大部分是厌学或者根本不思学习的,这样,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就成了一项很艰巨的任务。但只有激发出学生的学习潜能,学生的学习态度才能真正转变,学生方才学有所获,否则,教师实施课改只会使学生越来越厌学,越来越跟不上教学的步伐。
教后反思:现在绝大多数学生都能享受免费的高中教育,高中教育已成为义务教育的一部分。好学生自然有的,既然面对的是基础差的学生,自然不能用教好学生的教学方法来教基础较差的学生,我甚至认为可以对不同程度的学生使用不同教材。这才是真正的课改。
无法选择适合我们教育方式的学生,只能创造适合我们学生的教育。教育是一项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献身,教育是一门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一门艺术,艺术的价值在于创新。教育的较高境界是让学生感动,让学生置身其间不好意思不这样做。
越是素质差的学生,越是要实行素质教育,要实行课改。素质教育最根本的目标就是形成作为公民的最基本的素质。这些素质在每一个学生或学生群体身上化组合,就形成他们自己特色的而又合乎社会发展需要的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小结:课改提出要让学生参与教学,至于以什么形式参与,参与到什么程度,这都要看学生的实际,而不能所有学校一刀切。无论什么形式的课堂,只要学生的身心在长进,在健康发展,能力在逐步提高,我想都应算作是成功的课改。
【责编 金 东】
高一语文论文:中职高一语文教学激发兴趣法微探
摘 要:中职学生不爱学习,所以在高一开始就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语文教学中要多探索激发法,充分开展好自习课活动,组织好讨论课,重视普通话效果,展示学生才艺,逐步拔高知识难度,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中职;高一;语文教学;激趣
在学生这个大群体中,中职生是一个很特殊的群体。他们不爱学习,恐惧学习,不会学习,因而不能走进普通高中的校园,而选择了中职。他们在小学、初中可能会因为班内的优生、差生之别而感到有一定的压力,产生自卑感。然而到了职高,他们突然发现同学和自己是一类人,内心的压力和自卑消失了,很多人更加不在乎学习了,因而上课无精打采,差不多有一成学生不听课。职高生基础差,在高一的语文课堂上,提问式教学很难进行,学生语言表达混乱,课堂上死气沉沉,一堂课几乎要花一半时间来鼓励学生发言和维持秩序。基于这种情况,我们就要摸索出在高一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法,才能使课堂秩序井然,使学生上课有精神,学到知识。
一、把自习课交还给学生
中职生可能在小学和初中饱受白眼、歧视甚至被放弃,他们已经在内心里承认了自己的无知,把自己当成了“坏学生”,没有自信,也就没有机会找到发挥自己能力的舞台。针对这种心理,我们可以让他们走到讲台上,变身为“老师”,给同学们讲课,体验做老师的感觉。这种方法不仅能让学生树立自信,同时也能促使他们学习。先重点培养语文科代表,教会他怎么去安排管理自习课,把自习课交给学生。而科代表要做好这项工作,就必须动员班干部和他一起管理学生,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还要提前让讲课的同学把要讲的内容掌握。这对中职生来说是一项挑战,也是一种鼓励,慢慢地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得到了提高,学习兴趣也逐渐浓厚起来。
二、多设计一些讨论课
语文课堂上,要求学生回答的问题很多,而很多中职生的表达能力很差,用普通话交流就更加显得捉襟见肘了。如果在高一语文课堂上,让他们独自思考问题并回答出来,那么教学要顺利进行下去就很困难了。为了避免教师“一言堂”,而调动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讨论教学法是很有效的一种教学方法。一个单元至少安排一次讨论课,或者适时穿插几分钟的讨论。讨论的形式是多样的,比如,复杂的问题分小组讨论,四人或六人一组,讨论中要有人执笔做记录;简单一些的问题两人一组进行讨论交流;有争议性的问题把班上的同学分成两批进行辩论。在讨论中,那批不爱说话、不积极的同学,慢慢地就会参与进去。以学习莫言的小说《卖白菜》为例,在讨论关于小说结构的问题时,我让学生四人一小组进行讨论,,争议集中在小说情节的高潮部分,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而且各有较为充分的理由。我再给他们加以点拨,这个问题便得到了圆满的解决。文言文的学习我也采用讨论法,指定内容,分配好时间,让学生分组讨论翻译课文,然后再点拨讲析。这样做的好处是学生熟悉了课文,听老师讲授时就不觉得陌生了;在讨论中,只要他们积极思考了,表达自己的观点了,无论对不对,我觉得教学的目的也就达到了一半。因为只有愿意思考的学生才有希望。
三、逐步拔高知识难度
中职生的基础普遍很差,语法知识几乎为零,讲三五遍他们都未必能听明白,所以,在拓宽他们知识面的时候,要降低要求,循序渐进。例如,我在高一给学生补充诗歌欣赏的内容的时候,及时步是欣赏人教版规定的小学生必背古诗词,第二步是初中生必背古诗词,才补充高中生要欣赏的诗词。中职生本来就对学习有厌倦和畏惧心理,如果我们不在高一的时候适当降低难度,会再一次熄灭他们心里可能还有的一点求知的火苗,所以,从低起点出发,让他们觉得“我能行”。在引导他们发现了学习的乐趣后,再逐步向纵深拓展。
四、把普通话知识带进语文课堂
中职生在学习上有很多不良习惯,懒于动手,但是若让他们齐声读书,他们还是比较乐意的,并且对于别人普通话中的笑话比较感兴趣。基于此,我在教学中把普通话的知识带进去,纠正读音,掌握字形,训练朗读,配音说话,读书比赛,分角色朗读,这些对活跃语文课堂气氛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比如,湖北建始方言中有几类典型的语音错误:前鼻韵和后鼻韵不分、声母中鼻音和边音不分、把ian发成in、f和h混淆、把uan发成an。每当我指出学生习以为常的读法是错误的,他们就感到特别有趣,于是就会尽量避免错误,注意力也就集中一些了。大声齐读也是集中注意力的好办法,所以在高一语文课堂中,老师要在一堂课中设计三至四次大声朗读的机会,以收回学生分散了的注意力。
五、把语文学习和才艺培养适当结合
中职生中有一批学生是有才艺的,所以,可以让这一批学生来带动其他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根据课文创编小品、作画、写书法作品等。比如,庆祝教师节,可以让学生把《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改编成情景表演,体验孔子这位大教育家的风采;针对不少同学挑食的毛病,改编《卖白菜》;学唱流行的古诗文歌曲。中职生好玩好动,他们很难坐得稳稳地静听老师讲课,只有让他们自己动起来,才能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找到自信。
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宜早不宜迟,中职生在小学和初中已经错过了好机会,那么在高一不能再错过了。一旦他们学习的兴趣消失了,那么后面的教学就更难有效进行了。所以,我们要想尽办法,丰富我们的教学手段,变换我们的教学方式,多研究激发他们兴趣的教法,把中职的语文教学开展得更好。
(作者单位 湖北省建始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高一语文论文:数字化教学平台在高一语文教学中的优点及思考
摘 要: 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当前课程改革的中心话题之一。在我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从概念形式到实践都经历了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而新一轮国家基础课程改革又给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了新的发展动力和契机,使有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本文就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思考,如使用计算机后是否就不需要传统媒体的加入、计算机在网络课中应处于什么样的地位、语文学科中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最适合于上网络课等。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数字化教学平台 优点 思考
一、数字化教学平台在高一语文教学中运用的优点
基于数字化教学平台的网络课,无论与传统课相比,还是与仅是在教室里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课相比,都具有鲜明的优势。
(一)从教学的角度看
基于数字化教学平台的网络课有利于增强课堂的教学效果。
在网络课上,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浓厚。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1]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变“要我学”而为“我要学”,学习效果当然得到了增强。
首先,网络课利用网络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学生能够通过网络进行自主探索学习,而不是传统课上单一由教师提供学习的信息。在网络这一浩瀚的资源库里,学生能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来学习,而不是所有的学生学习同一项内容。事实上,课堂上除了需要共性的学习外,更应该有能够激发起学生兴趣的个性化学习。而数字化教学平台的使用,把这一可能性转变成了事实。
其次,平台创设了生动的情境,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教师组织的学习与活动中,较好地融入课堂。在这样的氛围里,借助网络平台,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大胆发言,学生的参与面较广。比如在《琵琶行》这堂课中,学生们能够聆听到梦幻一般的《春江花月夜》古筝曲,在深深沉醉于其中时,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写下属于自己的美的文字。
第三,能够及时与多位同学同步交流,能够借鉴其他同学思考的优缺点,转而活跃自己的思维,提高自己学习的能力。记得上《诗情飞扬》这堂课时,有一个环节是以“夏”为题来写一首诗。有一个男生最早上传了他的打油诗,结果看到其他同学有模有样的诗歌后,受到启发,又重新写了一首诗,许多同学都发帖子称赞他写得有进步。
第四,相比较传统课而言,通过讲台上的主控制台,教师能够较快较地得到学生学习的信息反馈,从而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流程,以便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学习,这样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的教学效率也提高了。
第五,教学形式多样化,学生可看、可听、可说,可动手操作,脑、眼、耳、口、手并用。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兴趣盎然,学习效果自然也就好了。
总之,学生对网络课有积极参与的意愿,在这个前提条件下,学生就能充分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激发自己学习的潜能。比如《诗情飞扬》这堂课,借助数字化教学平台上时,学生在“大展拳脚”这一学习环节,即以“夏”为题,写属于自己的诗歌,在较短的时间内,热情投入,创作出了很多很有意蕴的诗歌。当教师利用主控制台,带领学生一起品评交流,并且请同学谈自己的创作构思时,学生们连连赞叹,说才发现班级里居然有很多诗人,另一方面没想到自己也能写诗,有了写作的自信。
(二)从教师的角度看
借助数字化教学平台开设的网络课有利于促进教师的成长。
首先,促进教师积极学习新的教学理论,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从备课时备“要教给学生什么”,转变为备“学生需要什么”。从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主要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总之,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制定最合适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
其次,促进教师积极参加计算机教育培训,提高运用计算机尤其是数字化教学平台的能力,因为教师应用数字化教学平台的能力直接影响到数字化教学平台在教学中的有效使用。
再次,促进教师积极拓宽对相关知识的学习。运用数字化教学平台,牵涉到如何能更好地把课程资源与学科进行融合的问题,选择哪些课程资源,怎样使用,都需要教师进一步提高有效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比如在备《琵琶行》这篇课文时,为学生挑选哪一首乐曲,什么时候播发音乐等问题,都需要好好构思设计。
,促进教师积极提高教学设计的能力。网络课与常规课有相同处,更有不同处,教师应从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策略的设计、教学媒体的设计、教学评价的设计等方面加强学习,根据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总之,使用数字化教学平台能促进教师积极探索、主动学习,始终站在新课程改革的前沿,做一名不断突破自我、提高自我的教育工作者。
(三)从学生的角度看
网络课的学习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多方位的发展。
首先,能够促进学生提高操作电脑的能力。打字、上网搜索相关学习资料,既需要速度,也需要率。当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操作电脑水平低会影响到自己的学习时,学生会有意识地勤加练习。
其次,能够促进学生不断思考,培养并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如上网搜索信息时,要求学生具备筛选信息的能力;参与问题讨论时,要求学生积极思考,把自己的看法及时通过网络呈现出来;创作文段时,要求学生用心思考、写作,尽力把自己好的文笔展现给同学们;评价其他同学的作品时,更需要学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无论是写文段还是评价其他同学,每位同学的所思所感都能通过网络一一呈现。
再次,能够促进学生学习自觉性的增强。调查问卷显示,学生在喜欢网络课这一新颖的教学形式的前提下,充分认识到课前预习的重要性。而事实上,当通知学生准备上网络课,并预先布置一些思考题时,学生都认真记录,并做好准备。比如《一滴眼泪换一滴水》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中有一个“心灵感悟”的谈论版块,要求分析“眼泪”的丰富含义,写下你感悟到的“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这个思考题是在前一节课快结束的时候提出来的,等到下一节课开始,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感悟输入电脑时,不少学生都拿出预先写好的内容直接往电脑里输入,可见他们事先都做了较为充分的准备。
,能够促进学生个性心理的健康发展。新课程强调教育教学要“以人为本”,也就是教师承认学生具有个体差异,给予学生应有的尊重和满足感,使学生在宽容、支持、和谐的环境中获得个性的调适与完善。
二、数字化教学平台在高一语文教学中运用的问题与思考
虽然数字化教学平台的网络课拥有诸多优势,能够促进教师、学生的发展,能够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但有一些问题,仍值得我们思考。
问题一:网络课的设计中,一定要加入动画或视频吗?
在网络课件中加入动画或视频,肯定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更为浓厚的兴趣,但是不一定非加不可。首先,要看教学内容是否需要。比如我在上《雷雨》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体会人物性格,就需要再现课本中的剧情。其次,即使加了,也不能滥用。比如,视频播放的时间不应太长,次数不能太多,否则学生的注意力就会分散,反而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展开。
问题二:网络课中,除了主要利用计算机外,是否就不需要传统媒体的加入了?
看到不少的网络课,包括我自己上的网络课,基本上都把原本需要在黑板上板书的内容放到了电脑上,这样可以很方便地直接展示给学生看。但是有些内容的展示,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并不一定会按照预设的顺序进行,等到集中展示,反而不利于内容的及时生成与归纳。那么,把传统媒体,如黑板、幻灯等与计算机有机结合,应该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心理学中关于“注意”的理论告诉我们,注意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指向性,二是集中性。指向性是指心理活动对客观事物的选择。集中性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在特定方向上的保持和深入。怎样让学生保持注意呢?“在学习活动中,为了能够较长时间地维持注意,就必须明确某一学习活动的目的,以及为了达到这一总目的所安排的每一步骤的具体任务。”[2]那么,如果能够利用黑板,学生边归纳,教师边板书,则既肯定了学生的思考成果,保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促使其他学生明确了学习的任务,边想边听边记,保持了较长时间的注意,从而达到了更好的学习成效。
问题三:怎样处理好完成教学内容与充分给予学生以互动时间之间的矛盾?
网络课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网络课的互动性很强,能够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参与愿望。在需要完成一定的教学内容的情况下,学生思考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打字速度慢又会需要一定的时间,一堂课的时间就比较紧,只能压缩学生互动交流的时间。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我的看法是:
从课程设计的角度来看,教学内容的安排应紧凑。每堂课安排学生通过网络交流的问题数量不能太多,学生的文字输入量尽可能少一点,采用选择题与讨论题相结合的方式会比较好。如果文字的输入量较多,则可以考虑单独安排一堂课。
问题四:计算机在网络课中应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曾经观摩过这样一堂语文网络课。上课前,教师抛出了讨论的问题,然后学生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讨论,同时对其他同学的评论给予再评论。全体学生埋首于电脑前,手指翻飞,飞快地输入文字。教师在主控制台前浏览学生的文字,通过加星的方式不断给予评价,偶尔会提醒学生关注一下某一位同学的观点。绝大部分学生只是盯着电脑屏幕打字,很少抬头看一看老师。整节课中除了听到噼噼啪啪敲击键盘的声音外,几乎没有其他声音。通过学生的屏幕,当然能看到学生火花四溅的活跃的思维,但更多的是让人感到困惑:没有了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情感交流,这样的课能算是一堂好课吗?我认为,网络课中,计算机只是辅助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工具,像传统课中教师运用表情、肢体语言和口头提问等方式与学生交流,这样的方式在网络课中也应该适用,以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问题五:语文学科中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最适合于上网络课?
在运用数字化教学平台进行教学的过程中,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我比较多地采用了“自主式设计”中的“资料展示模块”、“课堂交流模块”、“作品展示模块”,有时也会采用“在线测试模块”、“在线调查模块”,此外,还利用网络,引导学生进行资料的搜集、整理。但是其中真正能体现网络课的优势的,而且使用率较高的,主要还是“课堂交流模块”和“作品展示模块”,以及积极利用网络资源。所以我认为,最适合于上网络课的内容应该是跟这些相关的。
首先是写作教学。网络写作能把交流的权利还给学生;能够使不同主体间的交流更为充分;能够改变作文终结性的评价方式,形成在互动交流基础上的形成性评价,减少了教师作后评改一锤定音的压力,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如我在《琵琶行》一课中要求学生描写音乐的环节就是一种作文教学。
其次是研究性学习。针对某一个研究课题,运用网络资源进行资料的搜集、整理、归纳、总结。如果课题比较大,就可以组成小组,由成员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如我在《雷雨》一课中要求学生上网查找有关作者的资料,就是一种比较简单的研究性学习。
是探讨交流性的内容。针对某一个问题,通过网络阐明自己的观点。如果问题带有思辨的特点,则更能激发学生的交流愿望。如我曾经开设过一堂名为《魅力汉字》的网络课,提出的问题是“你对网络语言大量进入生活的情况赞成吗?为什么?”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再如《雷雨》一课中对周朴园是否爱梅侍萍,是否对梅侍萍有真感情的讨论,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非常投入。
基于数字化教学平台的网络课使得教师、学生、计算机三方密切联系,构建了人―人、人―机、机―机的立体三维网络,大大增强了三方的互动性。这样,就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并充分发掘自身的潜力与创造力。而教师也在不断地摸索中取得进步,提高了教学水平。对于教学中面临的一些问题,则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逐步予以解决。
高一语文论文:浅论高一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
摘要:本文主要探究实施高一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的策略,以期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高一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实施策略
阅读是人类认知世界最基本的方法,在高中生时代,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最核心的组成部分,贯穿于语文教学的整个阶段,对于提高学生语文成绩,培养他们终生良好阅读习惯和语文综合素养有着重要意义。由于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有着主体体验性、多元开放性、平等对话性等特征,并能起到强化教学的生活特征,促进教学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等功能,目前许多高中教师已将之引入阅读教学。为了更好地实施该教学模式,结合自身进行人教版高一语文新教材的教学实践,提出以下针对性实施策略。
1.掌握体验式阅读教学之程序
体验式阅读教学的展开,学生是体验的主体,教师则化为体验式阅读教学的“设计师”,因此,教师应围绕“尊重学生的体验过程”来确定体验式阅读教学的步骤,这是该教学实施成功与否的重要保障。体验是人的一种特殊心理活动,阅读中的“体验”,是学生主动认识阅读材料的过程,即学生不由自主被阅读文本所吸引,随之进行感受、体味、咀嚼并陶醉其中,由此还并发着联想、想象和领悟,甚至心灵受到强烈的刺激和震撼。根据体验生成的这一规律,教师在进行体验式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大致经历“感知文本生发情感确立形象升华意义”这一过程,即学生首先要感知阅读文本,去看、去听、去思考,由最直接的感官刺激对文本进行初步体验,而由于情感依赖于感受和认识,在感知文本的基础上,学生可以对阅读文本产生积极的情感,即产生“入境以亲”的体验,继而根据这一情感对阅读文本形成新的形象,与情感一道,通过综合分析、沿坡讨源,升华意义、突破认识、提升价值观。教师根据学生在体验式教学中的体验过程,在教学中宜采用激发兴趣整体感受体验内化反馈外化这四个步骤,兴趣是好的老师,而感受是体验有效之始,在实施中,教师宜改变首先介绍阅读文本作者和背景,之后概括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的传统教学模式,而应该以学生体验来肢解阅读文本,加深对作品深层境界的阅读。例如,在体验内化这一步骤中,教师可以展开课堂对话,教师凭借自身对作品的熟悉度,以作者的身份与学生进行阅读材料的相关“对话”,引出作品的核心话题和相关知识、概念框架等等。
2.把握体验式阅读教学之“核心”
正如“体验式阅读教学”的命名,其最主要的核心特征就是“主体体验性”,即强调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自主参与、自我体验[1],并且这种体验并不是被动的,而是一个主动感受、品位和理解的过程,因此,教师在实施体验式阅读教学时,一定要注重把握这一核心。高一学生是一个尤其特殊的过渡性群体,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变化阶段,他们面临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处于新的心理断乳期,体验也更为之丰富,因此,教师要善于采用多种手段在阅读中“促体验”。一是以感知促体验,即教师要善于调动高中生各种感觉,创设情境、营造氛围,为阅读体验式教学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例如,教师人在进行教版高一语文新教材课文之一――《荷塘月色》的阅读教学中,可先为学生播放凤凰传奇的《荷塘月色》,作为文本诵读的背景音乐,并设计导语“同学们,这是一首很流行的现代首歌,你们一定听过吧?今天我们来读一读比这首歌还有魅力的文章,那就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以此来创设阅读教学的情境,勾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总之,感、知觉是实践活动的基础,教师可以感知促进学生的初级体验[2]。二是以亲历促体验,体验式教学的核心强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探索求知,学生增强自身实践可有效进行这一转换,即让学生参与到阅读材料中,加深文本体验。如教师对那些经典的阅读材料,可让学生进行角色体验以“移情入文”,这也是学生个性化解读文本的方式,如在进行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如《鸿门宴》、《荆轲刺秦王》、《林黛玉进贾府》的阅读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角色扮演,对阅读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进行设身处地的深入体验;又如,对于那些文己尽而意未了的阅读作品,教师可以让学生发挥想像,亲身体验续写、改写等二次创作,如《我也有一个梦想》、《孔雀东南飞》,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阅读作品的了解,还能提高其阅读能力和创新意识。
3.避免体验式阅读教学之误区
在进行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为了提高教学有效性,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避免这几个误区:一是不辨文体的误区。人教版高一语文新教材沿用了传统的高中语文教材模式,仍是以多篇选文组成一个单元,但是以“主题一一情境”形式,并大致分为实用类文章和文学类文章两类,若是实用类文体,其功能主要为“实用”,学生在阅读时目的是“得意致用”,如果教师过分强化“体验”,势必会弱化文章目的;而文学类文章大多为作者丰富的人生体验的载体,则更应该强调学生的“体验”;二是不辨文本的误区。现代阅读理论认为,阅读是由作者、文本、读者相互作用形成的意义,现阶段一些教师在进行体验式阅读教学时,过分倾向学生于对作者的体验,而忽视了文本才是体验的“家园”,这种体验、往往被称为“伪体验”,即文本才是支撑学生体验活动的根本,如果文本字、词、句、篇被搁置,则极不符合语文阅读教学的规律。三是不讲知识的误区。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强调“体验”,但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但体验与知识并不矛盾。因此,教师在实践中不宜过分淡化阅读知识,而走向“学生体验”极端,那将会违背体验式阅读教学的初衷。
结语:综上所述,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最核心的组成部分,高一学生是一个尤其特殊的过渡性群体,体验也更为之丰富,因此非常适合在这一阶段采用体验式阅读教学模式。为了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教师应科学掌握体验式阅读教学程序,并注重把握体验式阅读教学之“核心”,善于采用多种手段在阅读中“促体验”,同时避免体验式阅读教学误区,才能将阅读体验与知识有效融通,最终达到语文阅读教学的境界。
高一语文论文:高一语文教学的策略研究
摘 要:原本语文成绩的学生在初中升入高中后都无一例外地成绩遭遇了"滑铁卢",无法应对新课程。为此教师要多做一些准备工作,将有助于缩短"过渡期",较快地让这些新生在入学后矫治偏离的学习情态,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和知识技能的稳步提高。本文从初中升入高中后语文教学面临的问题及成因谈起,随后就初中升入高中后语文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行了探索研究。
关键词:高一学生 语文教学 问题 策略
随着一年一度中考的来临,学生升入高中将进入学习的新阶段,升学意味着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的变革,学生心理需要一定的调试。 旧的学习方法加上科目的增加让让学生无法应对新课程,会出现偏科、学习时间与成绩不成正比等现象,特别是语文学科的学习更是表现突出。此时有些学生开始抱怨高中语文太难学,摸不着门道,找不到方法。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教师的角度就如何引导学生学习谈些个人看法。
一、高一语文教学面临的问题及成因
1.初中升入高中后语文教学面临的问题
初中升入高中的学生,面对着教育环境、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变化,使得不少同学出现了心理、情绪、行为及人际关系上的不适应,存在着明显的“过渡期”学生之所以觉得高中语文难学,实际上是对由初中向高中转换后的学习不适应。
1.1对教材的适应性欠缺。一是初中阶段的课文篇幅短、教时长,课堂上有充分的时间朗读,再加上有老师精细的讲解分析,以至于学生可以背诵课文。但到了高中阶段由于课文篇幅长,并且课时相对减少,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差,再加上学生对复习时间的掌握分寸不到位,几篇课文学过以后就把学生对学习“底线”搞乱了。二是高中阶段所学科目的增加意味着精力的分散,如果学习方法不对,势必有的科目无暇顾及,再加上学习兴趣的减弱。势必在语文学科上的弱势会逐渐凸显出来,偏科便由此形成。
1.2学生的学习方法欠佳。一是自学能力在初中阶段,语文考试内容有具体的范围,中考考什么,老师就讲什么,对学生来讲只要跟着教师的指挥棒走就没错。高中阶段就不一样了,要求学生必须走出教材来学教材,这就需要学生进行自学。二是很多成绩原本的学生在跨阶段升学后都无一例外地遭遇了“滑铁卢”,及时次的月考、期中考让他们大受打击,无法应对新课程
1.3学生有困惑畏难情绪。因为经过紧张的中考以后学生如愿以偿的考进高中,从心里上来讲可以松口气了。但对高中语文来说不像数理化那样每日有笔头作业,其他作业一多让学生就将语文放至一边去做其他学科的作业了,时间一长,自然就感到语文“难学”了。
2.初中升入高中后语文教学面临问题的成因
2.1沿袭初中语文的学习。一是初中学生升入高中后,往往出现“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上课管听不到位下课很慌忙”的现象,这是因为学生继续沿用初中的语文的学习方法,更注重答题,学习的重点可能更在于应试。二是高一学生要学习九门学科,时间紧,压力大,再加上有的学校强调语数外(其实只重视数学和英语),有的科目布置大量的作业,学生学习语文的时间得不到保障,甚至直接被挤掉。语文作业、课外阅读等只能在课内完成。三是到了高一阶段“更注重理解,答题时需要技巧”的学习无法运用,致使表现为学习方法单一,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
2.2学生的个性、学识问题。高一学生语文基础参差不齐,很多同学语文基础不扎实,连最基本的语法知识都不懂,理解能力普遍较低。上课时不能集中注意力听课,不能很好地理解老师提出的问题,少数学生甚至还不具备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这部分学生在学习语文时自然兴趣不浓,甚至影响周围的同学。
二、高一语文教学的策略
1.创新教学消除学生困惑畏惧心理。教育专家胡波说:“新生们普遍觉得功课量特别大。此时需要注意的是提高学习效率。”解决这一问题,教师要指导学生抓紧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但作为教师,则应该在教法上多下些功夫。篇幅较长的课文,最忌的是不分主次,面面俱到,巨细无遗的讲法。教师要对教材有把握和整体认识后,确立教学要点,好一课时完成一两个教学目的,争取每一节课都给学生留下深记得的印象。这样讲授的结果,能使学生把厚书读成薄书,把长课文变成短课文,对每一节课的重点都有一个深记得的印象,对每一节课的学习都感到有一个实实在在的收获,从而增强信心,不断摆脱误所谓“高中语文难学”的思想阴影。
2.创新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一是教师要指导学生改正语文学习方法中不合理的地方,使学生掌握预习、听课、复习、作业、总结等环节的方法。加强指导学习,使学生会听、会读、会说、会写,适时举行语文经验交流会,使学生建立起适合自己的语文学习方法。其次,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高中生自己占有的时间相对多起来,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初中自学能力的基础上,再进行自学能力的提高。二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在初中语文学习的基础上,教师要指导学生有计划的安排自己的时间,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如预习的习惯、复习的习惯、摘抄的习惯、背诵名句名篇的习惯、查工具书的习惯、编写提纲的习惯等等。 三是帮助学生走出学习的误区。笔者对学生的学识特点和个性进行了认真了解分析,发现在学生中间有相当一部分在课下复习时只一味地去记背定词的解释、课文的段意、中心和文言文的译文。这些实际上都是学习语文的误区。于是,笔者想法设法教会他们掌握自学的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不是把书上的全部内容一字不漏地灌输给学生,让他们死记硬背,不加思考地全盘接收。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是一件非常具体、细致的工作。
3.及时督促加速学生适应熟悉的进程。高一的两个学期,在整个高中阶段是十分重要的时期,特别是对语文这一科来说更是如此。由于高二的第二学期学生将面对五门会考科目,这会对其他学科有所冲击,而到高三紧张的复习阶段再来抓语文,则是来不及的。因此,我注意以严格的要求、及时的督促,帮助学生在高一阶段克服松懈情绪,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适应整个高中阶段的学习。
高一语文论文:如何搞好高一语文的衔接与过渡
俗话说“对症下药”,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发现高一语文学习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学习要求提高
高中语文在初中的基础上,要求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使学生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借鉴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并不是通过死记硬背获得的,它需要长期的努力,需要细心地品味和感悟,需要的分析与表达。因而高一学生从一开始就必须明确高中语文学习的要求,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学习方法,力争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二、学生心理的影响
学生进入高中,在平时的学习中会出现许多新的心理障碍,如竞争的激烈,学习压力的加大,考试成绩的失败等都会影响他们的自信心。特别是语文学习中很多学生片面地认为学与不学一个样,背与不背一个样。反正考试时课内知识少课外知识多;再加上课程多任务重,语文学习中的阅读与欣赏、预习与复习这些必要环节都会受到影响,学生一般不可能抽出课外时间来完成;有的甚至语文作业都是应付差事。所有这些,如不及时调整,都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语文学习成绩。
由此看来,我们必须在高一正常的语文教学中仔细观察。及时发现问题插补知识遗漏,向学生讲明具体要求,帮助学生克服不良心态,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打好高一语文学习的坚实基础。具体可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1.针对语法知识断截的问题,在高一及时学期就要适当补充。特别是词性、词类、短语、句子成分、单句与复句、常见的语病、文言文中常见的词的活用,特殊句式等必须补充,让学生初步了解。并在教学中、作业中适当巩固,找出疑难,区别掌握,使学生“一回生二回熟”。如词性中的能愿动词、介词、副词,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文言文中的词的活用等必须反复练习,学生才能摸索规律,逐步掌握。这样,在高一及时学期接触语法知识,第二学期就可以巩固并系统化了。那么学生进入高二高三碰到语法问题,自然会水到渠成,迎刃而解了。
2.针对容量大、任务重、要求高的问题,老师在教学中要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读、写、背、思等具体要求,以防止学生在忙碌中跑马观花,不能落实。如预习课文前布置思考题培养学生初读课文找准要点的好习惯;在课文赏析中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其阅读分析理解能力;在课后复习中提示学生一课一得、及时巩固、积少成多的习惯;在作文批改后采用集体评讲与个别指导相结合,找共同问题与欣赏作文相结合的方法,并针对明显问题再次作文以提高写作能力;在测试考试后要求学生逐题分析得失原因,及时总结,调整方法,养成严格要求,不断小结提高的学习自觉性。这样,通过平时有意识的训练,学生自然会掌握一套良好的学习方法,各项能力也会逐步提高。
3.针对学生的心理因素,老师要注意观察,发现问题,及时分析指导,或集体讲解,或个别交谈,或正面鼓励,或反面激励,帮助学生调整不良心理状态。如很多学生认为“语文学与不学,考试成绩差不多”,或者有“不愿抓基础,考试凭运气”,“作文靠天才”等想法。老师可分析近几年来语文高考试卷结构,让学生明确语文基础不能丢,该记该背的不能忽视的观点。有的同学考试后成绩不佳,灰心丧气,信心不足,老师可找出学生的优势,及时肯定学生语文学习中的闪光点,给学生以信心;同时要求学生分析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得失,从而进一步重视基础,调整不良的思维态势,逐步提高成绩。针对学生认为作文难的问题,每次作文前老师要讲明具体要求,给予适当指导;批改时发现问题,作好记录,有针对性地找学生交谈,问题多的,可在全班评讲;同时比较合格作文与不合格作文的特点,并对不合格作文进行修改以提高写作能力。
总之,担任高一语文教学,既要紧扣《大纲》,严格要求,抓好基础,培养能力;又要面对现实,“瞻前顾后”,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只有认真搞好初高中语文的衔接与过渡,才能为高二高三语文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一语文论文:高一语文文言字词教学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摘要】 该文结合高一文言文字词教学,分析了传统教学观念对文言文教学的影响,并从提高学生文内推断信息的能力和文外延伸推断的能力两个方面就提高学生文言字词学习中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一探讨,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实现文言文字词有效教学。
【关键词】 高一语文 文言字词 教学策略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学习中国古代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文言文和古代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代表,新课标关于文言文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可见,能读懂文章是基本要求,而读懂文言文的前提条件是学好文言字词。据此,《江苏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中对文言字词的考查有明确的要求,主要是对文言实词的考查,且历年都有较高的分值,虽然近年淡化了对虚词的考查,但在10分的文言文翻译中还是要考查到对虚词的理解。可以说在高考文言文考查中,字词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然而,从历年各种考试的反馈来看,学生的文言字词学习情况并不理想,这是什么原因?应采取什么措施?下面笔者结合高一文言文教学实际,就此作一探讨。
一、传统教学观念对文言文教学的影响
1. 诵读流于形式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受此影响,很多教师认为文言文教学就是要读和背,以至在很多公开课中,诵读是文言文教学的必然环节,甚至在文言文教学的评课中,诵读也成为一项重要指标。所以在文言文教学课堂,各种诵读方式纷呈,有示范读、齐读、分组读、分角色读……诚然,多读并没有错,有些方式也很有创意,但在读之前很多学生并没有梳理课文,并不理解文本内容和作者主旨,所以,这样的诵读就流于形式,为表演而读。课堂时间有限,大量的诵读必然会挤压对字词的有效学习。很多教师不但在课上片面重视读,课后强调最多的还是叫学生多读多背,仿佛只样就能理解课文。教师不重视对字词的教学,学生受教师的影响也就不愿意去理解字句,揣摩内容。很多字词学生只知道它在这篇文章、这句话中的意思,如果稍加迁移变化,就很难理解,甚至死搬硬套,漏洞百出。这种传统教学影响和不良习惯的养成,不但不能提高学生学习文言字词的能力,而且学生背诵课文的效率也会很低,很多字词句只是死记硬背,导致错别字增多。
2. 教学重蹈灌输
苏教版高一语文4册必修教材中,有近20篇文言文。学生升入高中后的及时个挑战就是要学量经典的文言文。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现今文言文教学的模式依然是课堂串讲,课后练习的模式。很多高一教师谈到讲授文言文的经验时都说要讲“实”,即“文言文要字字落实”,字字就包括文中每一句的实词和虚词。笔者并不反对要讲“实”,问题是逐字逐句讲又会重蹈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式,这与新课标的“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王力先生认为:“什么是文言文的基本训练呢?首先是讲求字义……特别要留意的是与习见的意义相近而意义不同的字义。”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需要重点落实的是那些普通的、常用的文言字词。这类字词,在众多文言文中反复出现,同学们记住的难度并不大。
另外,文言文教学中常会碰到一些不具普遍性的生僻字词,这就需要教师贯彻新课标“文言常识的教学要少而精,重在提高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的理念,在掌握常用字词的常用意义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文言思维能力的训练,采取以简驭繁的方法去解决生僻字词。
3. 评价偏于死记
应试教育下的高一文言文教学,充塞着各种测试,其中有大量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类题目。为取得好成绩,课上教师苦口婆心地串讲翻译,学生聚精会神地记笔记。课后教师督促学生背笔记,学生忙于应付。表面上学生似乎弄懂了,而且在测试中还能获得高分,但这是应试教育下的高分低能,一到大型考试,当课内课外内容一起考查,且侧重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时,就很难得到高分,甚至连中等都谈不上。这就大大挫伤了师生的积极性,以至于部分师生产生放弃文言文,备考易得分的其它语文内容。这是非常可怕的急功近利的投机学习行为,是违背新课标理念的。造成这种高分低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学生一味被动地接受,死记硬背,缺乏自主能动性。二是教师不重视语言思维能力的训练,学生能力欠缺。三是文言文离学生现实太远,学习起来很枯燥乏味,更本谈不上享受获取知识的乐趣。这在高考压力下,一旦受到挫折,就很容易失去信心。
事实上,有些字词的用法,连教师花费大量时间、查找大量资料、和同行反复研讨都不能有明确答案,怎能用来考学生呢?鉴于此,江苏高考近几年淡化了对虚词的考查,因很多的虚词乃至实词在文章中的表意存在多向性。如《石钟山记》中的“今以钟罄置水中”的“今”可解释为“现在”或“如果”。《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相如因持璧却立”中的“因”可解释为“于是”或“趁机”。解释为“于是”侧重于动作的延续性,而解释为“趁机”则可表现蔺相如的机智程度,这很难说哪个对,哪个不对。学习语言的根本是在于应用,在平时的检测中应减少对这一类虚词或实词的检测,多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而不是单纯的考查记忆。
二、提高学生文言字词学习中的逻辑思维能力
新课标建议“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积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高一阶段很容易受初中阶段文言文教学方式的影响,即在老师串讲下进行被动识记。而面对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文言文能力的高考,就需要在文言教学中加强学生逻辑思维的训练,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学习文言字词。
逻辑思维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反映现实的过程。在文言字词教学中,字词义项的识记是低要求,而文言文思维的训练是较高目标,主要是对学生判断、推理能力的训练。
1. 文内推断信息的能力
所谓文内推断能力就是根据已知的文章内容,合理运用各种推断方法,找出规律,得出正确答案的能力。文内推断的基础是概念的建构与有效识记,该内容应让学生在课前通过字典等工具书去自主积累归纳,这样上课时教师就可把重点放在思维能力的训练上,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授之以渔”。
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时要把那些不能确定用法的字词圈画出来,以求课上教师和同伴的帮助。帮助绝不是直接告诉他们结果,而是要告诉他们怎么去推断。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根据文段的信息来推断:一是根据上下文的文意推断。一篇文章前后往往存在着照应、解释或暗示关系,根据上下文的暗示往往可推断出该词的含义,即要联系该字词的语境。如2008年高考福建卷中“子何绝我之暴也”一句,如脱离语境,“暴”译为“暴躁”也可讲通,但结合上文“至舍,不辞而入,越石父怒而请绝”这一语境可知,越石父因为晏子没有以礼待己,怒而请绝,晏子感到非常突然,才有此问的。整句话的意思是“您为什么突然就要同我绝交呢”,这样便可知此处“暴”为“突然”之意。二是根据句式特点推断。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两两、三三的对举句中,对应位置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文内推断的立足点是掌握一定量的文言字词的义项,教师指导学生运用掌握的知识进行合理的推断,推断要结合具体语境来判断,字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这一原则不能动摇,否则便会断章取义。
2. 文外延伸推断的能力
文外延伸推断能力就是利用文段以外的知识来推断出文言字词义项的能力,文段以外的知识主要是成语。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固定词组或短句,不少成语源自文言文,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可根据自己掌握的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
综上所述,我们应改变传统文言文教学中的思维定势,努力转变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模式,探索实践寓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于文言文字词教学中的有效教学新模式,让学生在自主感受、合作交流和探究体验中学会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做到举一反三,由此及彼,以不变应万变。
高一语文论文:如何走出高一语文教学的尴尬困境
【摘要】在高一阶段,语文学习的重点在于如何培养学习兴趣和方法,提高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能够自主有个性地发展。而目前即使是新课改下的高一语文教学最突出的问题仍旧是部分地区急功近利,不遵循教学规律,师生双方都过分强调应试教育。如何积极改变教学策略,让高一语文教学走出目前的尴尬困境成为当前所有高一语文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高一语文教学策略
当前知识经济时代,高中教育已从早期的只面向少数人的精英教育转变为面向全体学生的大众教育。我们生活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当中,要想不被淘汰就必须终身学习。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的高中教育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而我国部分地区的学校仍旧是以高考成绩作为评价标准,致使教学双方从高一新生刚进校摸底开始就陷进了高考题海的泥潭,忽略了与初中知识的过渡和衔接,盲目推崇教辅资料,不分轻重缓急搞强化训练,轻口语训练、梳理探究,重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殊不知这样盲目与高考接轨的模式让学生在“被灌输解题技巧”上疲于奔命,语文教学活动的多样性和探究性学习更无从谈起,严重违背了新课改的理念,违反了语文学习的规律,不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个性发展,人文精神和语文素养得不到提高,如此高一语文教学模式下显得效率极低,事倍功半,考试分数自然就不理想。
一、高一学生语文素养方面的缺陷
1.1语法断层
在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标准下的教科书当中关于语法知识有一整套详细的介绍,包括词语、短句、单句、复句等等。但是在高中之前的学校语文考试当中,语法方面一般都不是直接考,致使初中的日常教学当中对涉及语法知识这部分的知识重视程度不高,高一新生对其理解程度不一,不利于学生把握语句的意思和结构,在辨析和修改错句、病句方面不能得心应手,在文言文的词法和句法的掌握上面存在有很多障碍。
1.2阅读盲点
新课程标准当中明确要求学生在初中阶段至少要有260万字的课外阅读量,要求学生每年至少要读到两到三部以上的课外名著。但是由于学校和学生迫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加之中考当中涉及文学著作的考试内容不多,致使学校和学生都放松了对课外名著的阅读。再加上应试教育的局限,学生苦于各科作业,无暇阅刊读报,陷入了“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境地,“时文”很难接触到。
1.3生活缺位
学习本源自生活,离开了日常生活知识和经验的注入,语文学习就失去了“源头活水”,使得学生在写作当中注定了文章如一潭死水般波澜不兴。即使一再强调素质教育,但学生仍离不开应试教育的阴影,平常的学习任务繁重,根本没有机会参加春游、野炊一类的校外集体活动,没有办法亲近自然。对于社区内的大事小事没有机会去关注,民间采风等活动更无从提及。
1.4活动缺失
大量繁重的课堂学习任务和考试压力挤占了初中学生的语文活动时间,校际之间以及校内很少会组织征文、朗诵、书法、演讲等语文活动方面的比赛,学生缺乏语文活动的平台,语文兴趣得不到发挥,很多学生无暇练习书法,书写习惯得不到培养,中学书法课形同虚设,很多高一学生的书写水平令人堪忧。
1.5高分低能
由于新课改的需要,各地的中考当中语文试题的难题比列有所降低,涌现出很多高分学生。但是精心思考,这些高分语文学生当中,很多语文素养并不完备,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还有待提高,语文知识体系的构建还不完善。
二、走出高一语文教学困境的策略
2.1精心研究,科学规划
高一语文教学首先就是要结合初中教学内容的特点,来安排好高一学年度的语文教学“时间表”。这样的进度安排既要能强调学生对高一教学的学习,还要能适当地对高考当中的一些考点进行点拨,既要强调传道授业解惑,还要注重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充实自己,严谨教学,在工作上“尽吾志”,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
2.2强化语法,注重应用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当中,教师既要注重技巧,强调概念性的东西,同时又不能太过繁琐,要在循序渐进中让学生不断去理解和掌握语法的规律。同时让学生在掌握基本方法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善于运用这些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让“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四者并重,较大限度地挖掘利用教材资源,为学生的高中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
2.3提高阅读,扩大视野
鼓励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不仅要读名著,还要对时事有一定的了解。帮助学生选择一些既有时代气息同时文质兼美的刊物,让学生在享受语文阅读带来的乐趣的同时把握到时代精神,保障名著阅读的质和量。这样学生“腹有诗书气自华”,在不断阅读的过程中,积累写作素材,博采众长相互借鉴,人生观和价值观得到锤炼,同时还能更好地联系生活,体现“大语文”观念,在写作当中自然游刃有余。
2.4体现主位,激发兴趣
新课改要求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不是喊一两句口号就行的,要应用到教学当中。开展多种多样性的语文兴趣活动比赛,如辩论、诗歌、演讲、征文等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促进其个性和特长的发挥。鼓励学生多听一些演讲,多看一些辩论赛,既能愉悦身心,同时思维能力和文学素养也能相应提高。创造机会让学生能够走上讲台甚至走上舞台,让学生在众人之间演讲,锻炼其思维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鼓励学生多参与一些课外兴趣小组,把生活当中的新鲜事以演讲的方式和大家分享,这样写作素材也能丰富起来。同时鼓励学生多写书法,练好字,“字如其人”,让人一看就能留下好印象。
结语
我们应当认识到当前高一语文的教学困境,不断突破当前应试教育的瓶颈,创新教学模式、改变教学策略,循序渐进,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样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探究能力、审美能力才能均衡可持续发展,高一语文教学成效才能更上一层楼。
高一语文论文:高一语文写作教学初探
鼓励学生写有文化内涵的作文,重大要义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使学生学会用文化的视野去审视生活、审视题目,从而写出体现文化精髓和文化品位的作文。要写好这样的作文,教师首先应该引导学生们挖掘课本中的知识文化,着实把教材看做是文化金库,把古典文化、诗句文章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从而转化为生活感想,在写作中展现出来。
一、读语文,进行文学积累
读语文,领略庄子的瑰丽,屈原的高洁,陶渊明的淡泊,李白的飘逸,杜甫的沉郁;读语文,知晓“陈蕃下榻”,“睢园绿竹”,“冯唐易老”,“涸辙之鲋”,“谢家宝树”,“东隅桑榆”,“请缨”、“投笔”、“庭礼”、“知音”诸多典故。例如:雨,会让我们联想到渭城朝雨,黄梅夜雨,清明细雨;想到楼台烟雨,天街酥雨,杜甫的春夜喜雨,易安的黄昏细雨。于是就会写出:杜甫春夜吟哦,杜牧清明问路;陆放翁夜阑卧听风吹雨,僧志南杖藜桥东观杏花雨;易安居士叹绿肥红瘦,诚斋主人赏荷心呈珠;张志和泛舟垂钓不须归,苏东坡淡妆浓抹拟西湖。由此可见,仅仅是语文课本知识,所蕴含的文化知识就如此之丰富啊!
文化积累不要求我们面面俱到,处处分析,把传统的文化教学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理解足矣。重中之重是学习古典文学中的诗词、歌赋、小说等,它们是写作文章时很重要的积累。学生“十年寒窗”理应有所积累,“大李杜”指代李白,杜甫;“小李杜”指代李商隐、杜牧。这些应该是众所周知的。
二、运用课本中的语文文化知识
由上述所知,教材是文化金库,我们可以直接把这些语文文化知识化成我们作文的句子,也叫做底蕴成句。
及时,底蕴成句的格式一:议论加入多个诗文句或者诗文句的意境。
例一,什么是生活,生活是“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生活是“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生活是峥嵘岁月之中的万类霜天,而不是“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不是陶源明“心远地自偏”的自我慰藉,更不是“吹不起半点漪沦”的“一沟绝望的死水”。
例二,生活需要大肚,只有“面朝大海”,才有“春暖花开”。
例三,人生是一个展示台,可能你是一位“孤独的收割人”,可能你是一匹“把头沉重地垂下”的“老马”,可能你是一棵和树长在一起的“木棉”,但你必须要去做一个勇于面对生活和乐于拥抱生活的歌颂者。
以上形式是将某句诗或文句直接引用或化用,使之成为议论的一个论证。
第二,底蕴成句的格式二:化用或引用多个诗文句加上议论。
例一,烛之武智退秦师,解郑于危急;触龙智劝赵太后,长安君作齐人质;邹忌巧谏齐威王,齐国“战胜于朝廷”;勾践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吞并吴,通过这些的讨论,我们就在引用的基础上添加自己的讨论意义。简单的阐述了人生就是智慧的表现,智慧就是力量的来源。
例二,爱君,则要“面刺寡人之过”,不能使“王之弊甚”,而要令其清正廉明;爱民,则需与民同乐,不能使民不聊生,而要令其休养生息;爱子,则必须为之“计深远”,不能使其无功而受禄,而要令其“有功于国”。这便是爱的底蕴,爱的含义。
例三,可能你还没有开始“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也许你还未顾上“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可能你还未来得及“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不要慌乱,不要心急,生活是体谅忙碌的你、热心的你。
例四,也许你是三月不飞的“柳絮”,也许你是三月不揭的“春帏”,也许你“不是归人,是个过客”,但是你不要去难过伤心,只要你活得有梦想,有目标。你的人生就同样绚丽且有意义。
上面举例,引用或化用的诗句、文句均出自人教版高中教材,在这里,意在提醒高一学生在高一时就应注意积累文本的文化资源,做到活学活用,举一反三。
总之,写作时把名人名言的思想和文章所要表达的含义相结合就会得出不同的表达效果,你的文章就会焕发出有底蕴、有文采、有厚度、更有深度的光彩。
高一语文论文:高一语文高效课堂教法之探究
【摘要】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课时大幅度减少,但是内容并没有减少。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既完成教学任务又能得到教学质量的提高,既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又能有效跟高考接轨,为高考复习打下夯实的基础?本文针对高一语文教学教法做了简要的探究。
【关键词】高一 语文 教法 高考
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课时大幅度减少,但是内容并没有减少。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既完成教学任务又能得到教学质量的提高呢?
在逐渐熟悉新课改的理念的过程中,认真思考了在新一年的教学中,针对高一新生以及他们在语文学习中的出现的一些问题,对高一语文教学进行了探究。
在整个高中的语文学习当中,高一的语文学习是一个很重要且很关键的阶段,高一一学年语文要完成必修一到必修四四本书的学习,这为高三的复习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也是积累储备知识的主要时期,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阶段。但是仍然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在学习语文时不得要领,花费大量时间学习成绩却不理想,学习信心受挫,从而造成学习兴趣降低,成绩的不断下滑。
1.高中语文与初中语文的不同点
高中语文教学课程内容繁多,课时量少,高考压力大,在课堂上,生动活泼、畅所欲言、合作探究的教学和学习方式较多,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形成文字表达的方式较多,这也更符合高中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发展独立阅读能力"、"注重个性化阅读"、"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在课外,合作探究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比比皆是,充分发挥了语文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使全体高中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并为学生的不同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体现出高中语文教材的知识技能密度大、难点多、要求高、坡度陡的特点。
初中的语文学习方法较单一,有许多内容"读读背背写写"即可完成,相当一部分学生主要采用机械记忆识记的学习方法;而高中语文由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转变到对课文深入、细致的阅读理解,分析鉴赏,应该多用一些分析、讨论、比较、启发的方法,加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本学科知识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并学会知识的迁移,注意各学科之间的渗透交叉,把过去的学会与现在的会学衔接起来。所以,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方法纷繁多样。
2.高一学生学习语文存在的问题
2.1 不良的学习习惯
初中科目较少,课业负担较轻,语文学习的内容比较浅,能力要求层面较低,而高中科目较多,学习压力较大,语文学习更注重的是学习方法的积累,如果还是按初中的学习习惯,那想学好高中语文也是很困难的一件事。
2.2 学习态度不端正
很多同学进入高中以来还是把初中的学习态度带进了高中的学习生活。他们认为自己在初中的三年里并没有很用功刻苦,只是在初三的一年里才抓紧时间就很轻松的考上了高中,有的很可能还进了重点中学的快班,尖班,从而觉得高中也不过如此。因此也认为,高中也是这样的,高一高二也可以随便学习一下,根本用不着用功,也一样能有好成绩,考上理想的大学。再加上语文科目近年来不太受重视,特别是对于理科班的学生,更是对语文不屑一顾,认为语文嘛,随便学一学就可以考个一百多分。具有这样想法的同学就大错特错了,因为高考不同于中考,中考是过关性考试,而高考却是选拔性考试,高考的题目具有很强的选拔性,成千上万考生中选拔人才,而能够脱颖而出的人才却是少数的。如果一直抱有侥幸心理,想在高三时在发奋努力一两个月就能考上大学,那最终的结果将让你后悔终身。很多同学到了高三整体复习时,才发现自己很多知识都处于缺漏状态,这时候从头再来积累记忆,为时已晚。
2.3 学不得法
上课时,老师把每课的重点知识做了讲解并归纳总结,而一部分同学上课没有专心听讲,对要点没有听到,笔记记了一本子,但是课下不去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之间的联系,方法只是记在了本子上而没有记载脑子里,做作业时也只是为了完成作业,背诵时,不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还是按照初中的方法死记硬背,高中很多篇目较长的文言文,单凭死记硬背是很难完成的,久而久之,学习跟不上老师的进度,拖欠越来越多,难题越积越多,解决起来的就越困难。
还有的上课不听讲,下来自己凭借参考书自学,结果却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针对学生学习上出现的问题,我从高考语文试题的几类题型出发,对高一语文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3.古代诗文阅读
3.1 文言文阅读
高考新课标考试大纲中规定:高中阶段语文学习要掌握常见的120个文言实词和18个文言虚词的含义及在文中的用法,要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这些知识如果等到高三总复习时再来归纳总结记忆,一是时间不允许,再者学生也无法在短时间内记住和掌握。因此,我建议在高一教授文言文时,就要重点去强调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及用法,并作归纳总结,此时词汇积累量少且时间宽裕,能够及时的进行检测,反馈掌握情况,为高三的复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另外,文言文翻译句子历年来都是失分较多的题型之一, 翻译句子的前提就是掌握重点实词及虚词的意义及用法。再者就是在翻译是要做到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初中的文言文大多内容浅显,没有太多难懂的文言实词、虚词,高中以来,随着知识结构的变化,知识深度的加深。高中所学习的文言文难度就有所加大,程度有所加深,要扎实掌握这些实词、虚词,在高一刚开始学习文言文时就要严格执行高考考试大纲要求,做到翻译句子时,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使学生脱离文言文翻译书,通过字组词,词连句,再根据上下文整理通顺的方法翻译文言文,通过高一高二的连续不断的训练,到高三复习时,学生面对课外文言文也就不再有惧怕和抵触心理。
3.2 古代诗歌鉴赏
新课标考试大纲要求古诗鉴赏包括以下两个考点: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古代诗歌鉴赏是高考学生失分最多的题型,也是学生最害怕最难掌握的题型。失分的原因主要有:答题语言不规范,没有词语可用,不会使用专业术语;答题格式不符合要求,不分层次,没有分条缕析;读不懂诗歌,更不用说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了。
高一语文必修一及时单元就是诗歌学习,学生刚开始进入高中语文诗歌学习,那么就要从头抓起,从高一开始就学习规范答题,练习使用专业术语。经过三年的练习,积累,高考时使用专业术语,规范答题自然不是什么难事。
4.语言文字运用题
语言文字运用题我主要从正确使用成语和辨析修改病句两大方面来谈。
成语是语言宝库中的精华,也是文化的积淀,不断的积累并梳理学过的成语,也是语文学习的一项重要任务。
这么多的成语,都到课业压力很重的高三去记忆,恐怕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因此,从高一开始,就可以着手进行分类整理,例如可以从以下几类开始:
4.1 容易望文生义的成语:罪不容诛、文不加点、七月流火等
4.2 褒贬易混的成语:弹冠相庆、胸无城府、连篇累牍等
4.3 褒贬两用的成语:如虎添翼、粉墨登场、独善其身等
4.4 易重复运用的成语:水到渠成、生灵涂炭、三令五申等
4.5 有特定含义的成语:妙手回春、举案齐眉、首当其冲等
4.6 常见且易错的成语:差强人意、侧目而视、惨淡经营等
4.7 表示谦敬的成语:蓬荜生辉、忝列门墙、敬谢不敏等
许多老师也让学生在做知识的积累,但是学生到了要用时也还是没有记住,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没有分门别类,一味的抄写,查找,针对这一问题建议要将积累的知识进行分类,将同一类型的放在一起对比记忆,并且可利用课前三分钟时间进行检测,加强记忆,日积月累,形成完备的知识体系。
辨析并修改病句这类题很大一部分的学生都是采取连蒙带猜的方法,正确率不高。修改病句主要涉及的相关知识就是语法知识。中考已经不再专门考察语法知识,所以在现在的初中阶段的学习中,语文语法知识的讲授已经涉及的很少,甚至不再涉及。那么老师在高中开始时就要进行语法教学,是学生能掌握最基本的语法知识,这是修改病句的前提。另外,文言文的学习中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也涉及到一部分的语法知识。
从高一就开始跟高考接轨,注重课堂的高效性,将高一的每一堂课都跟高三的复习乃至高考题联系起来,经过长期的训练,积累,必定能为高三的复习提供有力的帮助,打下夯实的基础,那么想在高考中收获好成绩也就不再那么难了。
高一语文论文:合理探讨新课改对高一语文教学的影响
摘要:现在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掌握知识就是掌握未来,若不想被社会淘汰,就必须不断学习,要建立起终生学习的观念,但学习不仅仅是要求记住知识,而是要具备学习的欲望和兴趣,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有效的思考方式,对高中生的教育更是如此,对高中生的教育任务不再是往大学输送新生,高中毕业生也可能直接走进社会,当代教育必须成为“实用教育”,改变以往“书本教育”的培养模式,要以促进高中生自主发展,培养高中生成为拥有“独立精神”,有生存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最终目的,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需求的社会人,而不再已提高学生成绩为目的,这也是新课改所十分强调的。本文就新课改对高一语文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在新课改之下,高一语文老师要如何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语文素养。关键词:高一语文;新课改;课程改革;教学方法
G633.3
语文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交流和认知不可或缺的基本工具,高中语文学习阶段语文更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重要时期,没有良好的逻辑思维,所有学到的知识就无法很好的激活应用加以创新,也会影响到以后在社会中工作的开展。在以往的高一语文教学中,“讲读型”和“填鸭式”一直占据课堂教学模式的主流,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讲台下听,重积极轻理解,一本语文书走天下,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指标,使学生和家长一味追逐高分数,忽视了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教育,造就了一批批死读书、读死书的书呆子,这对高中生的个性发展和终生发展是及其不利的,而新课改为高一语文教学带来了新曙光,解放了学生了思维,使高一语文课堂重新焕发生机。
一、培养促进师生关系的良好发展
高一学生有别于其他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他们生长在新时代之下,个性张扬,对所有事物都有着自己的独特见解和思维方式,又刚脱离初中生的身份,渴望独立之余又因刚进入新的学习环境,认识新的同学和授课老师,环境各方面都需要重新磨合,难免多少会有一些不适应,所以高一语文教师所要完成的及时个任务,就是要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与学生建立情感交流,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感,使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中展现出来,在课堂中创造与学生交流的空间,建立起教与学的双向联系,调动起课堂学习氛围,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更积极主动的投入思考,引入到学习的世界中去,对摄入的知识也能理解得更深更透彻,才有学以致用的可能性。
二、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意识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课堂主体,学生只要在下面听讲,记住教师划出的重难点加以记忆就可以了,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阻碍了学生对知识的探索和思考。新课改要求对学生M行发展,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人才是真正的良师益友,高中阶段帮助学建立起独立,发散的思考模式,是为学生的未来奠定成功的基础,使学生受益终生。在高一语文课堂中,教师引导学生的思考得到充分释放,语文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教师要多对学生提出“考验”,将语文与实际生活联系,引导学生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组织课堂讨论,激发出学生的学习欲望与竞争意识。与课本教学内容相结合,多布置相关的社会实践,实践出真知,让学生通过亲身探寻讲课本知识内化,使知识真正为自己所用,并以此培养学生探索求真的科学精神。
三、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教材的变化
在新课改之下,高一语文课堂中单纯的教学课本以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教师要改变“”一本书”走天下的教学观念,根据主课本的教学内容和语文教学目标为学生推荐更多有益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素质水平的课外读物,并在课堂中组织开展诸如读书心得、好书推荐等分享会,资源共享之余更存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创造出更好的学习氛围共同成长。组织阅读课,帮助学生架起与起外界知识沟通交流的桥梁,使学生坐在教室中也可以与世界知识进行思维碰撞,有理由学生建构更完整的世界观和开放的思考模式。21世纪是信息发展的时代,高一语文课堂也要与之接轨,利用各种多媒体服务于教学,使教学更直观形象、有趣,也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要把知识学活,教师还要带领学生走出课本,走出课堂,走入社会,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与社会机构开展交流合作,进行参观交流或合作组织学科竞赛,开拓学生的眼界,使学生的思想更具开放和广阔性。
四、改变课程评价的单一指标性
每个学生的发展都有各自的差异性,以成绩论高低的评价观念是狭隘和落后的,更是对学生的不公平,有的学生可能在识记方面并不突出,但思维活跃,富有想象力和创造性,会在某一方面如写作有突出的能力,教学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以分数高低去评判一个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不仅会让学生产生过大的学习压力,压抑自己的特长而去迎合“分数”,更严重打击“低分数”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磨灭掉对语文的热爱,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只有不适合的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这是这些炮制出了一个个的“语文差生”。高一语文教师要认真研究探索出适合学生的评价体系,以鼓励学生进步为目的,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学好语文从热情语文开始。
高一语文论文:高一语文教学的学段衔接策略论文
《教学大纲》指出:“高中阶段,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这就要求我们要做高中、初中语文教学的衔接工作。学生由初中进入高中,由少年期进入青年期,其心理趋向是从经验型向理论型发展,其间也有一个过渡衔接过程。高中语文教材中抽象逻辑思维的内容增加,抽象程度增高,从具体到抽象也需要加强思维训练,作好衔接工作就显得更重要。
怎样做好初中、高中两个学段的教学衔接工作呢?
一、温故知新,循序渐进
教师要熟悉初中教材,作好衔接的准备工作。现行初中新编教材系统介绍了拼音、文字、标点、词汇、语法和修辞等基础知识,还设置34个作文训练、9个听说训练和23个语文活动,内容,实用性强。每册附录里还专门介绍了各种主要文体的一般常识和阅读方法。高一教师应将初中教材的有关内容进行分类整理,结合高中一册教材分项列出对应的知识体系和训练序列,恰当安排衔接计划。例如高一册及时单元记叙文,在《写景状物的一般要求》中,强调了“抓住景物特征”、“注意观察点”和“须有明确的立意”。与此对应的内容,在初中一册《作文训练》中有《观察细致才能写得具体》的知识短文,并且指出随观察位置的不同,可分为“定点观察”、“动点观察”和“散点观察”。又在初二册的附录中有《课外练笔》,要求写观察记录,并提供例文,以作借鉴。这样把高、初中有关观察的知识集中在一起进行训练,衔接自然,温故知新,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二、着眼基础,融会贯通
在单元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作好基础知识的衔接。高中一册有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和散文单元,能与之对应衔接的有初二册的记叙文、散文,初三册的说明文,初四册的议论文。在单元教学中,要求学生结合初中相关单元的知识内容,了解每一种文体文章的特点和阅读的规律。在具体操作中,要在学生独立研读课文的基础上把握课文内容,分清文章层次,理清作者思路,明确中心意思,领会写作意图,评价内容和写法。由学生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经互相研讨,以谋求结论。教师根据情况,适时引导,教会方法,不把结论直接告诉学生,由学生自己下结论,如有不妥,教师纠正。例如高一册的议论文单元中,在《基础知识·把握观点和材料的关系》一文中,介绍论点和论据的知识就比初中教材深刻些。教学中结合初中四册《议论文的阅读》,可以在学生认真研读上述两篇文章之后,提出了一个口头作文练习:《谈谈议论文的论点》。首先师生根据短文列出要点,明确思路,理清层次,然后作口头作文。一位同学的口头作文如下:
论点是议论文的三要素之一,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一篇议论文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还可以提出几个分论点,用来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议论文的论点必须是正确鲜明的,表述的文字必须简明、确切,在形式上应该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论点提出的方式有以下几种:用标题标明中心论点,在文章的开头提出中心论点,在文章末尾出现中心论点,在论述过程中提出中心论点,在文中没有集中明确的表述,要由读者自己用明确的语言把它概括出来。
这则口头作文要点突出,思路清楚,语言,赢得了全班同学的热烈掌声。从眼神、情绪上看出不少学生也能作出这样的回答。随后,学生自己提出一个课外作文题《谈谈议论文的论据》,以加深对这方面的认识。
事实证明,初中教材的一些基础知识,由于受年龄、知识水平等局限,学生未必明白,进入高中后要求学生回过头认真研读,居高临下,融会贯通,定有新的收获。强化思维训练,培养语文能力。在思维训练的过程中注意培养能力。分析、综合是思维的过程,概括是思维的基础,培养概括力又是语文能力的基矗在日常生活中的听说读写,说和写要有明确的中心,听和读要了解其说和写的意图,这种表明自己的观点,明确对方的意图,都必须概括。只有概括,才能见物知类,触类旁通,实现知识和技能的迁移。另外,在思维训练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培养思维品质。即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和敏捷性。比如对词语的深刻理解就要注意语境,离开语境理解词语,就是静止的、简单的、表层次的,注意语境的多方面因素,才能理解到词语是动态的、综合多种因素的、深层次的。在这样的分析、综合过程中,也就培养了思维品质,训练的能力也就有综合性。再如在阅读课文方面,初中只要求“感知”课文内容,即对课文有一个直接的反映,简单的认识;而高中则要求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也就是要占有课文所涉及到的知识,要变作者的认识为自己的认识,这就要求从整体上理解课文内容,并以此为基础分析课文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分析作者的思路及写作方法等。这种从“感知”课文内容到“把握”课文内容的训练过程,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由经验型到理论型的轨迹。高中阶段的教学衔接工作做得好,这个转变就好,对教学就有利。高中阶段的“思考和练习”中的问答题,是学生最难掌握的,要想作出符合题意的答案来,必须要有较强的概括力。如果重视回答问题的思维过程训练,也是可以逐步培养的。首先进行分析,认准解题方向,根据要求提出答案的要点,对要点之间的关系作分析后,理清答案的思路,组织语句作出解答。这个答题过程的分解,培养了思维品质,训练了概括能力,提高了语文能力。公务员之家
三、培养学习兴趣,完善学段衔接
学生上高中后,课业负担加重,难度加大,视语文的读写为“苦差事”。这种不健康的状况,促使我们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触发学习动机,变被动为主动;培养学习兴趣,变苦学为乐学;锻炼意志,变怠惰为勤奋;激发情感,变厌恶为喜好;塑造性格,变脆弱为坚强。这就要求我们改进教学方法,开展丰富多样的语文活动,引导学生独立研读文章,开展课堂讨论,形成一个勤奋好学的良好氛围。这里要特别提起的是培养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问题。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大纲》在读写听说四个方面,分别提出了“培养默读习惯”、“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初步养成修改文章的习惯”、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专心听讲的习惯”、“有礼貌说话的习惯”。这些习惯,还有部分学生尚未养成,高中阶段还要加强培养,并改正不良习惯,力求完善初高中的学段衔接。
高一语文论文:浅谈如何提高高一语文课外阅读的有效性
摘 要:提高高一语文课外阅读的有效性是高一学生增加知识积累、充实精神生活、开拓思考空间、陶冶审美情感、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本文论述了精心引领,以兴趣促进阅读,关注社会热点;推荐书目,以佳作吸引学生,培养人文情怀;适当训练,以问题带动阅读,加强阅读指导;读写结合,在阅读中多感悟,提高写作水平四个提高高一语文课外阅读有效性的主要抓手。
关键词:课外阅读 精心引领 推荐书目 适当训练
读写结合
在高考语文能力层级中,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索等是难度较高的能力等级要求,这样的能力需要在大量的阅读及深入的思考过程中培养。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根本途径在于更新阅读教学理念。然而在教学实践中,语文阅读文本很难有明确的梯度划分,因此学生往往也忽略、不重视文本的深入阅读,这就向高中语文教师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要带着学生、伴着学生一起阅读、一起成长。只有教师率先示范,才能真正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进行个性思考。
一、精心引领,以兴趣促进阅读,关注社会热点
知识改变世界,读书丰富人生。阅读是认识自然与社会的重要途径,也是语文学习中必要的环节和手段。认真而细致的阅读,可以增加知识积累,可以充实精神生活,可以开拓思考空间,可以陶冶审美情感。
俗话说兴趣是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失去了阅读的兴趣,那么语文学习必将成为无源之水。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30年的经验使我相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是否会很好地阅读。能边读边想的学生,比起那些不会迅速阅读的学生,处理任何事情都要更快些、更顺利些。”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把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展到课外,营造阅读的氛围,培养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教师在平时要有意识地积极营造一种浓厚的读书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通过这种个性化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进一步引导学生养成自主探究性的阅读习惯和方法,为其日后深入地自觉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之下,培养了对阅读的兴趣,然而,由于年龄和阅历的限制,学生的阅读兴趣与教师所倡导的方向不可能一致,学生也有他们关注的热点、热门书籍等,对于学生的这种自发性阅读,教师应该辩证地看待,甚至要“放下身子”,了解他们喜欢的作品,把握他们的脉搏,与他们在阅读上进行互动交流,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督促学生、鞭策学生去看更多的书,以期获得更宽广的视野。学生大量地阅读,思维会大大超前,对社会生活的关注会加大,对人生的思考和理解能力也会随之增强。阅读教学的本质就是使学生能感悟语言文字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更真切更丰富的人生哲理,从而提高阅读的有效性。
二、推荐书目,以佳作吸引学生,培养人文情怀
课外阅读能延伸教材内容、拓宽认知视野,这就需要教师选择一些的作品推荐给学生,力求文质兼美,既要重经典,又要兼具时代性。一本好书能使学生了解这个世界和更好地认识自己,培养学生内在的一种人文情怀。
学生的阅读应该是多层次的,可以是主题阅读,也可以是专门阅读,比如杂文之类的文体阅读,以某位作家的作品为主的专集阅读等。教师可以按照“散文小说诗歌类”“传记类”“艺术社会哲学类”等类别向学生推荐作品,或者分成:“小说”,比如四大名著选读,鲁迅作品选读,金庸作品选读等;“散文”,比如《论语》《古文观止》《文化苦旅》《我的精神家园》《瓦尔登湖》等;“戏剧”,比如关汉卿、王实甫、曹禺、莎士比亚等作者的作品;“诗歌”,比如《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泰戈尔诗选》《余光中诗选》《普希金诗选》等;“传记”,比如《马克思传》《居里夫人传》《拿破仑传》等。把阅读与传统文化联系在一起,熟悉民族历史,增强民族情感,激发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真正领略作品的人文内涵。同时,对这些作品进行一些简要的介绍或者选择一些片段让学生“先睹为快”,让学生在这些书的引导之下,主动购书、看书,并且互相之间交换书籍、交流阅读感受等,在班级中形成浓郁的读书氛围。
三、适当训练,以问题带动阅读,加强阅读指导
从高一起始就应该教会学生做阅读的“减法”,就是说要让学生重视对概括能力的培养,学会在极短的阅读时间内迅速抓取文本的主要信息、重要信息,能分清主次,抓住核心内容(主题、结构)等,这样才能提高阅读文章的效率。
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要想学好语文,不进行一定的语文实践和训练肯定是不行的。教师要用新的课改理念、新的语文课标和新的培养目标来指导语文教学,要彻底摒弃教师机械地训练、学生被动地学习的教学模式,但是对于一些有利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好的语文教学传统应该继续发扬,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情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述、评价和质疑。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在学生阅读的开始阶段,教师不妨把考纲上“现代文阅读”的要求印发给学生,这些要求虽然指向考试,但是它的内容实际上也是能力点的要求。如果学生能够在阅读的过程中从“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探究”等角度有意识地加以重视,也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抓手。散文有散文的要求,小说有小说的要求,两种类型都要抓,分门别类地进行不同的鉴赏阅读。
四、读写结合,在阅读中多感悟,提高写作水平
读写结合,是提高阅读有效性的核心。阅读如果只是停留在读的层面,学生尽管也有收获,但是这种收获的多少无法检验衡量,只有与写作结合,为写作服务,这样的阅读才能真正有效。写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阅读,是阅读能力的较高体现;反之,阅读为写作奠定基础,是写作的必要铺垫。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会与作品的人物进行思想交流,好的方式就是用文字把交流的内容呈现出来。鲁迅先生说:“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多练习,此外并无心得与方法。”这是先生的经验总结,“多看”即多阅读,这是写好文章的根本途径之一。语言是文章最出彩的花样,文辞积淀是提升语言的基础,模仿和借鉴是提升语言的捷径。这些都需要学生的大量阅读,在阅读中感悟,从而转化成自己的一种风格。在阅读教学中落实“读写结合”,也就落实了新课标中提出的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要达到高度统一的要求,也就达到了阅读教学的良好效果。
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布置好每天的摘抄任务,不是简单的摘抄好词好句,在摘抄文字之后要有点评与感悟的内容。点评,主要是结合考纲的要求,从“分析综合”“鉴赏评价”“探究”等角度展开对文本的细致阅读,比如将“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和“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品味精彩语言的表现力”的要求与文章中具体的字词句联系起来,将能力训练落到实处,学生掌握方法并养成习惯之后,自然而然就会这样去开展阅读活动,在一次次的点评中不断积累阅读的感受与体会。感悟,主要是针对一些思想性较强的文字,它带给人较多的触动与思考,学生通过“感悟”的过程将书中的思想与自身的体会连接,联系生活,联系社会,获得更为真切有效也更为具体深刻的认识,这些思考不仅对于语文学习,甚至对于学生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都有着重要的价值。
要想提高课外阅读的有效性,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理解,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完成语感的培养,完成文本的解读,完成技能的训练,完成文本的延伸,完成思想和情感的陶冶。
阅读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都有重要的作用,提高阅读的有效性关键是要把阅读落到实处,教师应该将阅读的有效性作为教学目标,不必界定课内课外,“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课堂要变成自主阅读的沃土,而课外阅读也应该是课堂主阵地的拓展和延伸。
高一语文论文:职高高一语文教学的策略探讨
摘 要:中考之后,有一部分学生进入职高学习。但事实上,职高的学生大都不爱学习,所以高一的时候就要注意引导他们,让他们对学习产生兴趣。语文的教学更是如此。老师要使用多种教学策略,多组织课内活动,让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产生兴趣,进而提升课堂效率。
关键词:职高;高一语文;策略
职高学生与普通高中的学生有很大的不同。他们不喜欢学习,更不擅长学习。这些学生在初中可能一直被看作“学困生”,心里会有些自卑感,所以对学习心不在焉,无精打采,不在乎学习成绩。职高学生学习基础差,甚至在课堂上进行提问都无人作答。有时老师还要花些时间来维持课堂秩序。对于这些情况,笔者总结了一些方法使课堂有序进行,提高了语文课堂效率。
一、树立学生的信心
高职生在初中可能一直受到歧视,久而久之,他们自己也认为自己是拙劣的,自己是“坏学生”。有这样的想法根本就无法好好学习,没有信心就不可能去努力,所以我们及时步就要培养学生的信心。在课堂中,笔者经常让学生以“特殊教师”的身份走上讲台,让他们找到一个可以展现自己的舞台。在舞台上,他们变为“老师”,可以感受老师的感觉。一开始,学生表现得不会很好,但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主动地为这样的课堂作准备,自己主动预习、了解、掌握课本的内容。这不光可以树立学生的信心,也能让学生产生对学习的兴趣。逐渐地,学生的语文成绩也会有所提升。
二、逐步提高知识难度
职高学生的基础通常很差,因此高一语文教学开始难度要降低一些,然后循序渐进,逐渐增加教学内容的难度。职高学生对学习本来就有畏惧心理,如果高一课堂内容难度较大,学生掌握不了,就无法培养学生对学习的信心,更不用说对学习的兴趣。所以,低的出发点很重要,在他们有了学习兴趣之后,再逐渐进行拓展,逐步加深难度。
三、多开展讨论课
职高学生一般很难独立思考,语言表达能力也是一个难关。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也参与到课堂中来,课堂讨论是一个很好的方法。讨论的形式有很多,比如同桌之间,或者前后桌四人一个小组。讨论中要有交流,要有记录,小组内讨论结束后,小组间再进行较量。慢慢的,那些性格内向、消极的学生也会被带动起来,参与进来。
职高的学生可能在小学或者初中的时候已经错过了学习的好机会,但现在把握住也不晚。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通过各种教学方法,研究学生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好学生,为他们接下来的发展打好基础。
高一语文论文:苏教版高一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指瑕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注重以人文话题为统领、以探究内容为核心,引导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改变,突出整体,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和自学能力。但根据我们的考察,部分注释似仍存在可商榷之处,下面以高一语文教材中的一些释义和注音为例进行分析。
一、向使
《六国论》“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句,教材注释将“向使”解释为“以前假使”。此说值得商榷。
“向使”的“向”并不是“以前”的意思,它和“使”一样,都是“假使”义。例如:
(1)《论语》云:“沽之哉,沽之哉,我待价者也。向非妇人,待嫁奚为?”(《太平广记》卷二百五十二引唐高彦休《唐阙史・俳优人》)
(2)诚臣计划有可采者,愿大王用之;使无可用者,金具在,请封输官,得请骸骨。(《史记・陈丞相世家》)
上面两个例子中的“向”和“使”都是“假使”义,表示假设关系。
因此,“向使”是由“向”和“使”同义复合构成的词。例如:
(3)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史记・李斯列传》)
(4)向使司氏决快所欲,未必能复田。(《南村辍耕录》)
“令”和“若”也有“假如”义,同样可以和“向”同义连用。因此,“向令”和“向若”也有“假如”义。例如:
(5)向令伍子胥从奢俱死,何异蝼蚁!(《史记・伍子胥列传》)
(6)向若家居时,安枕春梦熟。(唐皇甫曾《遇风雨作》)
二、柯
《阿房宫赋》:“柯悠淙耍倚叠如山。”课本对“柯悠淙恕钡淖⑹臀:“攻击掠夺他们的人民。浚击。”并将“俊弊⒁粑piāo。这里对“俊钡氖鸵搴妥⒁艟不够妥当。
先看释义。
“柯印钡摹俊蓖ā柏狻保“柯印蔽“抢劫、掳掠”义。例如:
(7)充下诸将溃去,多行柯印6婪赏鸵诵耍不扰居民。(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一)
(8)萱纵兵柯庸私财物,入处王宫。(《三国遗事》卷二)
(9)操曰:“粮草在后,多被柯樱吾故令在前也。”(《三国演义》第五十一回)
(10)边报纷纷,言吐蕃率众三十余万,号五十万,侵犯边疆,柯痈九,掳劫民财,势如山崩潮涌。(《东游记》第十一回)
例(7)的“多行柯印本褪恰白隽撕芏嗲澜佟⒙奥影傩盏氖虑椤保与下文的“不扰居民”形成了鲜明对比,如果把“柯印崩斫馕“攻击掠夺”,反而给人以画蛇添足之感。例(8)和例(9)中“柯印钡亩韵蠓直鹗恰肮私财物”和“粮草”,都与“打击”义无关。例(10)中“柯痈九”是“掳掠妇女”,与下文的“掳劫民财”形成对应,也不宜理解为“攻击掠夺妇女”。
再来看“俊钡亩烈簟
《汉语大词典》列出了“俊钡奈甯龆烈簦并分别对应于不同的意义,现分列如下:
(一)biào
1.捶胸;击。2.落下。3.用胳膊紧紧钩住。引申为连结。4.指勾结。5.对比,较量。
(二)biāo
1.挥之使去,驱逐。2.通“镖”。3.通“标”。标榜。4.指标志,标示。
(三)piāo
1.高举貌。2.通“漂”。漂浮。
(四)pāo
抛弃。
(五)piào
1.通“G”。轻。2.通“剽1”。抢劫;窃取。
根据所举例子不难发现,在上述诸多意义和读音中,只有“抢劫;窃取”义及其对应的“piào”音才是符合“柯印币求的。
三、翼蔽
《鸿门宴》:“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教材注释“翼蔽”:“像鸟张开翅膀一样掩护。”
按教材是将“翼蔽”中的“翼”当作名词作状语了,不妥。“翼蔽”是由“翼”和“蔽”同义复合构成的词语,当释为“遮挡”。另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本及时册也收了《鸿门宴》一文,对此句中“翼”的释义是“像翅膀一样”,同样不够。此句《汉书・樊哙传》作“项伯常屏蔽之”,王念孙《读书杂志》指出:“彼言‘翼蔽’,犹此言‘屏蔽’也。”即认为“翼蔽”和“屏蔽”同义。“屏蔽”和“翼蔽”一样有“遮挡”义。例如:
(11)故曰:聋瞽之君,非无耳目也,盖左右前后者屏蔽之,不使视听尔。(元稹《献事表》)
(12)崔遵度清节纯德,泊于荣利,事太宗为右史十余年,每侍殿陛,侧身轩楹以自屏蔽,不欲当上顾盼。(《渑水燕谈录》卷二)
“翼”有“遮挡”义。例如:
(13)诞置之寒冰,鸟覆翼之。(《诗・大雅・生民》)
(14)丁乃以身翼翁而进。(《聊斋志异・梦狼》)
例(13)和(14)中的“翼”都可以带宾语,可见是作动词,而不是名词作状语。
一些研究者已经撰写了文章,从不同角度论证了“翼蔽”为同义复合词,“翼”并非名词作状语,此结论比较,教材编写者对此不可不察。
四、淖
苏教版语文教材必修二《田单列传》(节选):“淖齿既杀跤谲欤因坚守,距燕军,数年不下。”课本对“淖”的注音为nào,对“淖齿”的解释为“战国时期楚人,仕齐为相,后来杀了酢!闭饫锒浴澳壮荨钡那榭鼋樯芊浅>炼,但注音不够贴切。
“淖”的读音并非“nào”,而是“zhuō”。《汉语大词典》“淖”条在“zhuō”音后的释义为:“姓。战国楚有淖齿。见《韩非子・内储说上》。”这里的注音和释义都是非常的。
汉语中有一些字在做姓氏时,不同于其常见的读音,例如“盖”读“gě”、“过”读“guō”、“华”读“huà”、“区”读“ōu”、“朴”读“piáo”、“仇”读“qiú”、“任”读“rén”、“解”读“xiè”、“曾”读“zēng”、“查”读“zhā”等。“淖”做姓时,读音为“zhuō”,而不是更为常见的“nào”,也属于这种情况。
除《汉语大词典》外,《汉语大字典》和《辞海》等性辞书在“淖”表示姓时,均标为“zhuō”音,很能说明问题。
那么,如何尽量避免教材注释出现错误呢?我们提出如下两点建议:
(一)重视辞书,严把教材质量关
当今时代,我们的辞书业达到了一个高峰,《汉语大词典》《汉语大字典》《辞海》《辞源》和《现代汉语词典》等辞书各有所长,给人们的研究和教学等方面带来了不少便捷。这些辞书往往吸收了前代辞书的优点,结论一般比较。作为教材的编写者,在进行注释之前,一定要充分重视和借鉴这些辞书,尤其是对于多音字等比较容易出错的地方,更应当如此。教材中出现的一些错误,有的是由于没有充分重视辞书中的成果,有的则是与对辞书的成果取舍不当有关。
(二)及时更新,不断吸收新成果
高中语文教材应当在内容上具有典范性、在质量上具有性、在体例上具有严谨性,而且应当与时俱进。因此,要在保障内容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对不完善之处进行调整,无论是在教材主题、内容的选择还是注释方面,好及时吸取包括研究成果在内的新信息。教材编写者不但需要文言文的鉴赏能力,还要具备掌握文言文语言文字的能力。除此之外,教材的编撰者还应当关注教材研究的一些新成果,及时吸纳那些合理的建议、意见。目前在教材注释方面已经有了不少成果,但就我们所观察到的情况而言,不少版本的教材在研究成果的吸纳工作方面做得还不够,从而影响了教材质量的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