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小学生语文小论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小学生语文小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小学生语文小论文

小学生语文小论文:培养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探微

【摘 要】阅读是语文学科的一个重要知识板块,同时也是学生语文综合素质高低的重要体现。本文就小学语文教师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展开论述,希望使学生的阅读能力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语文阅读 阅读能力 有效方法

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仅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也有重要意义,小学阶段正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大好时机,教师要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引起重视。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想要有效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教师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技巧。本文就有助于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展开论述。

一、兴趣引导

在培养小学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时,教师首先要从学生的兴趣着手,只有教师采取有效措施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去阅读,并且在阅读的过程中有美好的体验。在实际的教学中,有助于培养小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也有很多种,然而究竟哪一种方法更加有效,要求教师与实际的教学情况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在实际教学中,本人通常采取下列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

(一)提升学生的阅读成就感

小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并且学生承受着较大的升学压力,因此成就感是学生十分需要的一种心理体验,一旦学生在学科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产生成就感,那么,学生就会对学科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而学生的语文阅读也是如此,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一旦产生成就感,就会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本人在学生进行阅读练习之前会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寻找问题的答案,结果学生找到了正确的答案,本人及时对学生进行表扬,使学生产生成就感。同时,本人设计的问题与语文试卷上题目的设计类型相似,基于平时的训练,学生在考试的过程中也能够顺利答题,这无疑对学生是一种莫大的鼓励,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自然越来越浓厚。

(二)让学生读一些自己喜欢的书籍

在培养小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的过程中,让学生读一些自己喜欢的书籍也是十分必要的,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兴趣爱好,教师鼓励学生读一些自己喜欢的书籍,能够使学生更好的体会到阅读的乐趣。当然,教师在学生选择书目的过程中,应该给学生一定的指导,这样既能够使学生更好的体会到阅读的乐趣,也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学习、进步,也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方法推动

阅读虽然是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体现,学生只有有了大量的知识积累,才能更好地进行阅读,然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方法与技巧也十分重要,尤其在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时,更要注重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与技巧。阅读在语文试卷中占有重要分值,想要使学生更加有效的把握阅读环节,就需要学生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与技巧。

阅读作为语文学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教学中积累了很多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技巧,而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掌握这些有效的阅读方法与技巧,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应该讲究方法与技巧。本人将相关阅读方法与技巧的教学与具体的阅读材料结合起来,如果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相关阅读方法教学的过程中,仅仅从理论的角度对学生进行阐述。那么,学生即使领会了理论的含义,在实际的阅读过程中也难以有效应用,而只有与具体的阅读材料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真正领会不同的阅读方法是如何在阅读过程中有效应用的。

当然,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相关阅读方法与技巧的讲解之后,还要为学生提供一定的练习机会,使学生通过个人切身的阅读实践去应用相关的阅读方法,最终不同的阅读方法内化为学生个人的阅读方法,大大提升学生阅读的有效性。

三、知识积累

影响小学学生有效进行阅读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然而影响学生阅读的最基本因素就是学生知识的积累,学生只有积累了丰富的基础知识。才能在阅读的过程中更好的理解句子的含义,进而更好的理解文章的含义,就目前小学生的阅读学习而言,学生存在没有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引起重视的情况。由于小学生面临着小升初的压力,因此,学生更加注重提升自身的应考能力,而有些学生为了提升自身的应考能力,较之于进行基础知识点的学习,学生将更多的精力用于掌握相关的学习方法与技巧。尤其很多学生将提升阅读能力寄希望于掌握有效的方法与技巧,最终由于没有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引起重视,而影响了自身阅读能力的提升。

在新时期的教学中,为了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要求学生要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引起高度重视。当然,在引导学生通过基础知识的积累提升阅读能力的过程中,也需要学生掌握有效的基础知识学习方法与技巧,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基础知识的学习渗透到日常的学习中去,这样逐渐进行基础知识的积累,尤其重要的一点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进行基础知识的积累。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既会遇到已经学习过的知识点,也会遇到尚未学习过的知识点,学生如果能留心这些知识点,那么,对提升自身基础知识积累的有效性会有很大帮助。当然,学生通过阅读有效进行基础知识的积累,反过来又能够很好的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

四、提升学生的阅读量

一个对提升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很大帮助的方法,同时又是一种较为传统的方法,就是通过提升学生的阅读量达到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作为一名有小学语文教师,本人在实际的教学中深深地体会到,想要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一个必不可少的途径就是提升学生的阅读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提升学生的阅读量对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性:1.通过提升阅读量能够使学生更加灵活应用相关的阅读方法与技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讲解的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技巧,只有通过实际的阅读活动才能得到有效锻炼,进而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对不同的阅读方法进行灵活应用。2.通过提升阅读量使学生有更加丰富的阅读经验。想要使小学生的阅读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学生个人有效的阅读经验也是必不可少的,学生只有在实际的阅读过程中不断体会、不断积累,才能切实达到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的目的。

本文就新时期如何有效提升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展开了论述,希望对进一步提升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有一定的帮助。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将更多有助于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更好的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小学生语文小论文:提高小学生语文阅读理解能力之策略

摘 要 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有以下策略:激发兴趣,让学生爱读;指导方法,让学生会读;开展活动,让学生乐读;指导技巧,让学生会用。

关键词 阅读 理解能力 小学语文

在语文教学的初级阶段往往侧重听说技能的培养,但到了高年级阶段,语文阅读理解的考试却令许多小学生头痛。因此,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应在启蒙教学阶段就进行渗透培养。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爱读

1.营造阅读氛围。与其督促学生阅读,不如营造一种氛围,激发学生阅读的内在动机,调动他们阅读的紧迫感和内需力。教师要经常讲述自己阅读书籍后的收获和体会,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同时要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教育,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喜爱,对书的渴望。

2.利用榜样的力量。教师要经常向学生介绍历史人物、科学家及身边成才之人的成才之道,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根据农村学生的思维特点,可选择有精彩画面的书给学生看,学生容易被吸引。这样就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指导方法,让学生会读

1.学会精读

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一个任重道远的过程,这并不是教师在课堂里所能解决的。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说,语言知识与阅读时间都是有限的。作为教师,除了布置相适应的阅读任务以外,在课堂上适度的精读指导是相当有意义的,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语言,掌握必需的篇章知识,弄清语言各层次之间的制约关系。在课堂上可以进一步检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概述课文的大体内容。

2.广泛阅读

(1)指导学生用读书方法。根据不同题材的文章用不同的方法去阅读,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精度、略读、浏览“三读”法。精读就是要一句一句地读,一句一句的理解,遇到不理解的地方要停下来,做上记号,以便查工具书或向人请教,弄懂了在继续读;略读就是速度较快,常常一目几行,意在了解大概内容;浏览的速度就更快了,主要用来浏览报纸、搜集信息资料,常常只看看标题。阅读初期,一般以精读为主,为了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和阅读经验以后,三种方法可交叉进行,一般内容略读或浏览精彩的部分精读。

(2)指导学生进行仿句、仿段、仿篇的练习。

3.读中积累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丰富自己的语言知识。首先,背诵是积累知识、丰富语言的好方法。但这里的背诵不是死记硬背,是在阅读时进行地感知和透彻地理解的基础上背诵,教师要帮助学生抓住感知的重点、理解的要点背诵课文。如采用提纲式的方法进行背诵。对于一些名言警句、诗歌,有的学生目视口诵记得慢,可以采用手抄与背诵相结合的方法。其次是摘记法。在阅读中引导学生随时随地积累,把读书时发现的好词语、句子、片段摘录下来。只有有了一定量的语言积累,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才能实现质的飞跃。

三、开展活动,让学生乐读

1.说一说。坚持每日5---10分钟的听说训练,时间可安排在早会或课前,让学生轮流上台,交流课余时间阅读中摄取的语言材料,让大家或说一新闻,或晓一趣事,或背一古诗,或得一好词佳句,或明一道理,变枯燥的读写为有趣的乐事。

2.办一办。组织学生自办手抄小报活动,深受学生的喜爱。手抄小报的内容广泛:国家大事、校园生活、环保教育、科学世界等。学生根据需求,独立命题、编辑材料,设计版面,并配以彩色插图。

3.赛一赛。为了使孩子的读书热情持之以恒,利用各节日定期举办故事朗诵会、辩论会、手抄报比赛、征文比赛等读书交流活动。也可进行快速阅读比赛、读书知识竞赛、读书报告会等,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

小学生语文小论文:略谈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的三个环节

【摘 要】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是小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途径,是促进知识创新的前提,也是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重要举措,然而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却不容乐观,其有效性不高。作者认为,通过“选书、阅读、回应”这个循环过程的三个环节的落实,可以大大提高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生 课外阅读 有效性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生活在信息社会,就要不断的获取信息。如何获取信息呢?阅读便是个很重要的途径。曾有人言:“取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因此,语文素养的提高的真正源泉是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是小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途径,是知识创新的前提;是我国语文课程教学要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然而当前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不容乐观,课外阅读的有效性不高。

作者认为,提高课外阅读的有效性需要落实三个环节。

英国儿童阅读专家,2002年国际安徒生奖得主艾登•钱伯斯(Aidan Chambers)曾提出以落实“选书、阅读、回应”三个环节来提高课外阅读的实效。笔者认为这三个环节可以用这样一个阅读循环示意图1来表示:

从上图看,我们不难发现,课外阅读总是遵循着一定的循环历程,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导致了另一个结果,这一过程并不是一个直线关系,而是一个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

只有充分落实每个环节,才能提高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的有效性。那么,如何落实呢?

一、选书――推荐与自选结合

小学阶段,学生的课外阅读理应以儿童文学为主,因为儿童文学作家在创作儿童文学时,都有自己较为明确的读者对象的定位,在表达内容和表达技巧上,也比较符合儿童的阅读口味,能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我国每年的儿童读物出版数都在 2 万种以上,如何从中选择的儿童读物,是这个居于循环圈中间地位的“有协助能力的成人”――教师、家长、图书管理员等首先应该考虑的。作者认为,在“选书”这头一环,采用推荐与自选相结合的方式。

1.推 荐

“推荐”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第1281页中的解释是这样的:“把好的人或事物向人或组织介绍,希望任用或接受。”显然,我们在向学生推荐书目时要把好“好的”和“易接受”关。

(1)教师推荐

北师大儿童文学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晖博士说:“教师对学生有着极大的感召和影响力,在儿童和儿童文学之间,教师是最重要的纽带和桥梁,学校的儿童文学阅读活动的开展必须依靠教师的指导和推动。”由此可见,教师在激活小学生课外阅读循环圈中起主导作用,在选书过程中当好参谋。教师向学生推荐的课外读物主要来源于三方面。

1)教育部门规定的书目

如杭州教育网上公布的小学课外阅读书推荐书目、《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1~6年级古诗70首,都是教师直接向学生推荐的书,并要及时推荐,落实到位。

2)自己认可的好作品

一些公认的好作品,教师有义务向学生推荐,如冰心的作品《繁星春水》、中国四大古典名著《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沈石溪的《鸟奴》、法布尔的《昆虫记》等等。教师可以根据年段考虑作品的篇幅,主题的各异,国度的不同,作家的丰富。

3)目前流行的儿童文学作品

面对90后的学生,教师们不可不知道郑渊洁、杨红樱、曹文轩、张之路、亚米契斯、E.B怀特、J.K罗琳、C.S刘易斯等儿童文学作家,不可不了解《马小跳》、《班长上台》、《草房子》、《爱的教育》、《夏洛的网》、《哈里波特》、《纳尼亚传奇》、《快乐星球》……

(2)专栏公示

1)好书新书定期展出

担任这一重任的阵地首当其冲应是学校图书馆、阅览室。常见的书展有:新书展示、专题书展(如有关海的小说、漫画书、民间故事)、本周作家、与节日有关的书、得奖作品展、与课程有关的图书、国外儿童文学作品展等等。简明的文字介绍用轻快的字体来呈现,再配上简单的插图,是促使孩子阅读的有力“武器”。也可以以年级或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生将自己的好书新书带来展出、交换。班内每月一周周五的“小小书市”深受学生喜爱。

2)好书新书定期宣传

少先队广播站是每个学校大队部必备的宣传阵地,也是最受学生喜爱的阵地之一。在广播站开播时开辟一个“好书新书专栏”,定期向学生宣传经典名作,新书前沿,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样,也可以在班级内组织学生进行介绍,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将自己看的好书新书介绍给同学。同伴的介绍吸引力会更大,中国当代教育家魏书生用实践证明“教师讲的少,学生却学的多”。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是课外阅读循环圈中非常重要的人力资源。

2.自 选

小学阶段的课外阅读书目相当一部分是通过教师与学校图书管理员及部分学生的“推荐”,但每个人的需求是有所不同,所以给学生留有一个自选的空间也是十分有必要的。

“自选”从字面意思看顾名思义是“自己(自由)选择(挑选)。”这里的“自己”指的是学生。为了真正落实自由选择,在自选过程中教师尽量“袖手旁观”,做个清闲人,不要过多的干预。关注媒体上推荐的图书但又不为媒体所左右,关注获奖的儿童图书但又要考虑专家眼光和孩子兴趣之间的距离。为学生创设有益的、丰富的自选空间。这也是培养孩子参与意识和民主意识的有效途径。

(1)自助图书角随时选

很多学校都已做到班班设有自助图书角,为了不使这些教育资源形同虚设,教师在把好入书关的同时,要充分利用自助图书角的两大优势,不断鼓励学生随时到自助图书角选阅图书。及时,方便:自助图书角设在教室内,学生随时可选,上学提前几分钟,课间休息时,放学后等零星时间。第二,易产生共鸣:自助图书角的图书主要来源于同班学生与教师的捐助,小学生对于了解自己同学、老师的动态的兴趣会特别浓厚,这些书自然也成了他了解的途径。

(2)校内图书馆定期选

学校图书馆应该是距离学生最近、进出最方便的,最令学生向往的,课外阅读资源最丰富的地方。每个学校应给每个班学生一个固定的时间亲自进入图书馆自由选书。根据小学生的阅读特点,周期以两周或一个月为宜。记得三年前带新接班的四年级学生及时次进入学校图书馆(可能称为图书室更恰当),学生个个瞪大眼睛,继而欢呼雀跃,很快淹没在书架之间……让学生眼中出现的应该是阿根廷文学大师博尔赫斯的一句诗:“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

(3)校外书市时常光顾

书市与所有商场一样,有着对行情的近期了解,对书界的风吹草动都极为敏感。要想接触到新书的最前沿,对于小学中高段的学生来说时常光顾书市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四大名著有10元本的,很便宜”,“《马小跳》第6本出版了”,“曹文轩又出新书了”,“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获奖丛书有《蓝花》、《青鸟飞过》、《象母怨》、《钟声》四本”等在学生甚至老师间流传的好消息很多来自于时常光顾书市的学生之口。当这些好消息得到同伴和老师的认可同时也大大增加了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

合理推介和自选相结合,落实选书环节,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给课外阅读指导开启了便利之门,同时也能得到学生较积极的回应,促进小学生阅读循环圈的良好运行。

二、阅读――计划与随意并存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金波说过:“阅读在一个人的成长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语言就是思维,一个人的思维的发展、心智的成熟和情感的成长,都离不开以阅读为核心手段的语言活动。这是电视和网络等其他媒介永远无法取代的。” 课外阅读无疑是学生提高语文水平好的手段。但小学生不会读书的现象也是明显存在的。要改变这种令人担忧的现状,计划阅读与随意阅读并存,不失为一个良策。

1.计划阅读

(1)规定具体内容

指导学生计划阅读的内容必须有个统筹安排,按学段,分学期制定阅读指导计划,规定具体内容(这在及时环节――选书时就应完成)。这里所提的“具体内容”是指在规定的课外读物中阅读时重点关注什么,如指导学生阅读曹文轩――《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根鸟》、《青铜葵花》等纯美文学系列中的《草房子》,由于作品格调高雅,自始至终充满美感。叙述风格谐趣而又庄重,整体结构独特而又新颖,情节设计曲折而又智慧。荡漾于全部作品的悲悯情怀,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趋疏远、情感日趋淡漠的当今世界中,显得弥足珍贵、格外感人。指导时,就要求抓住这部被称为“中国的爱的教育”的文学作品的核心――爱,挖掘书中每位人物体现“爱”的言行,感受“爱”的伟大。再则,作品中用寥寥数笔就将人物的个性特点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来,也是小学高段学生应该掌握的语文技能。在学生阅读时不妨作为又一重点进行指导。

(2)选择阅读方法

古人云:“授人鱼,不如授人渔。”常用的阅读方法有精读、泛读、浏览、速读等四种;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提高理解能力、评价人物和事件的能力及联想、想象能力等;教给学生运用“意群注视法”,提高阅读速度;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等。同时阅读方法的选择要根据学龄不同而定。如低年级常见的阅读活动方式:①讲故事。在孩子不会自己阅读前,听故事是他们接触文学、亲近阅读的重要方式。②念读作品。念读作品和讲故事不同,它是由成人和一个或几个孩子甚至是一个班的孩子一同读一本书。在念读故事时,如何控制声音的起伏变化,如何引导孩子观察图画,如何引发孩子的思考和讨论,都是孩子可以学习的阅读方法。而高年级的阅读活动方式有记录读书卡,写读书笔记等。

(3)保障阅读时间

阅读的时间保障,是阅读活动正常、顺利开展的保障。学校必须每天至少每周安排学生的“故事时间”、“阅读时间”。凡是课外阅读开展得比较出色的学校都把课外阅读列入课表。“磨刀不误砍柴工”,教师只有舍得在校花时间让学生阅读,学生课外阅读的意识、兴趣才能在最短的时间里培养起来。前几年,我校每隔一周有一节课外阅读课(单周为课外阅读指导课,双周为数学兴趣课),面对半月一次的课外阅读指导课,大部分教师是随意安排的,由于间隔时间很长,教师无法实施自己的阅读计划。而随着课外阅读逐渐受重视,我校安排的课外阅读明显增加,教师、学生也逐渐有计划地安排课外阅读活动了。

2.随意阅读

(1)创设良好的阅读空间

学校阅览室是学生随意阅读的最理想的场所。在“引诱”儿童阅读上,应“千方百计,挖空心思”,最重要的是让孩子觉得有趣。电视可以在沙发上以非常放松的姿势来看,为什么读书一定要在桌子前正襟危坐呢?如果孩子们不是把阅读当成必须完成的作业的一部分,而是可以呆在一个舒适的地方轻松阅读,那阅读一定会是一件惬意的事。阅览室可以一改传统的严肃面孔,改换墙壁颜色,更换舒适的软垫等等。同时指导家长在家中也为孩子创设舒适、自由、宽松的阅读环境。

(2)大胆放手随意阅读

指导课外阅读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要,在允许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读物的同时,也应允许他们自由阅读,自由写笔记,而且,形式不拘一格,不求统一。可以表格式,可以摘录主要内容,可以图文并茂,可以划划圈圈,甚至允许“不动笔墨”。这样才能成功地激发起学生阅读动机,从而以自主、能动的心态投入课外阅读。可以将校内的阅读课堂设到阅览室,多带学生到阅览室让学生随意翻阅各种读物。多鼓励学生阅读自选的书目,同时也提醒家长在孩子阅读时不要过多干预。

阅读是小学生阅读循环圈的核心环节,只有教师有计划的指导和学生随意阅读有机的结合,才能更好的对阅读活动做出回应。

三、回应――学校与家庭联手

回应是指对某种事物作出反应,既有对这种事物的一种反馈,也有对它的一种评价,但又有所不同,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如下图2的包含关系。

评价是较专业的,要讲一定原则的,需要一定技巧的,并给予评定的回应。而反馈呢?反馈原理阐明:“信息输出去,又把这些信息作用的结果返回来,对信息的再输出产生影响,从而可以不断纠正偏向与失误,起到调整控制的作用,达到预期的目的。”而回应还包括潜意识中所起到的作用。学校、家庭联手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较大限度,较大范围,及时时间做出及时、积极的回应,既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又激励她的学习信心,还传递着一个个信息。

1.学 校

(1)专设阅读反馈课

定期开设阅读反馈课,让学生将近期的课外阅读内容、感受与同学教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常见课型有“故事会”、“主题阅读汇报”、“知识竞赛”、“阅读笔记交流”、“情景体验”等,有条件的还可以邀请大作家走进课堂,与学生零距离接触。只要教师精心备好课、学生在课前认真阅读课外作品,这类阅读回应课较受学生欢迎。如在上《草房子》阅读汇报课时,学生各抒己见,说得不亦乐乎。

(2)截取零星时间

华罗庚说:“善于利用零星时间的人,才会做出更大的成绩来。”如“课前2分钟”,用2分钟来讲解复杂的数学题也许时间太短,但是背一、两首诗,朗诵一段美文,讲一个小故事或者谈谈阅读感受,2分钟时间还是较充裕的。给学生来点“精神营养快线”还是能得到不小的收获的。所以,要善于按事情大小来分配时间,大时大用,小时小用。巧妙地利用小段时间就可避免大时小用,就为积聚大段时间创造了条件。

(3)开辟展出空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努力使学校的墙壁也说话。教室四周的墙壁就是很好的可用空间,展示学生的阅读体会成果。而读书卡、自编阅读小报等都是理想的展出内容。甚至连教室内橱柜面也可利用。例如,请每位学生制作一个大小等同的立体封面黏在橱柜面面上,并将在平时课外阅读时收集到的相关材料放入里面,编制成“我的书屋”。具体内容可分类成:“知识吧”、“科学长廊”、“故事屋”、“作文天地”、“笑一笑十年少”、“我的七彩童年”、“教会你hapy”、“风景网”、“周游世界”(这些名称直接选用学生为自己的“书屋”取的名字。)……

2.家 庭

孩子的阅读兴趣,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和别人交流的乐趣。家长是孩子的及时任老师,他们对孩子寄予了极大的希望。让家长定期分享孩子的课外阅读成果,参与评价,做孩子的热情听众,为孩子写上鼓励性的评语,可以更好地促进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情况的了解,促进家长和学校的沟通,更能有力地监督孩子的课外阅读,真正培养学生“课外阅读靠课外”的习惯。

(1)口头交流

为了让家长认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对自己孩子的课外阅读给予支持与监督,由教师出面布置与家长交流的内容,并要求家长做出回应。如,每星期布置一次“听我讲故事”、“与我分享阅读的快乐”等形式的家庭阅读交流会,家长参与交流,发表对作品的看法,讨论延伸的问题,尽快让孩子成为一名成熟的阅读者。

(2)实践交流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的阅读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成长史。再组织学生阅读《爱的教育》后,可组织学生为父母写信表达感恩之心,为父母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从实践中更深刻的明白“爱”,感受“爱”的力量,“爱”的伟大,进而深化阅读的意义。

积极有利地回应小学生的阅读活动,才能促使学生走入另一个学读循环圈。

“选书、阅读、回应”三环节,环环相扣,缺一不可。把每个环节作细作效,一定能激活小学生阅读循环圈,并使之良好运作,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一定能得到很大的提高。正如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所评论的那样:“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

小学生语文小论文:浅谈小学生语文习惯的养成

语文学习究其本源是个习惯问题,再聪慧的同学,学习习惯不好,便很难学好语文。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说:“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的,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得到阅读和写作的知识,从而养成阅读和写作的习惯,就是语文学习的目标。这两项目标是其他学科不负授与和训练的责任的,这是语文教师的专责。那么语文习惯究竟包括哪些方面呢?从大的方面讲,除了阅读与写作的习惯,还应包括听说与说话的习惯。根据新课标的表述,具体地说,有以下这些:

精读、略读、默读的习惯;利用工具书查找资料,使用字典、词典的习惯;读一遍之后,想一遍,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动笔之前定个简要的提纲,写完了从头到尾看一遍、念一遍自己的文章,自行修改作文的习惯;认真书写,卷面整洁,注意行款格式的习惯;养成专心听取大家的话,留意别人说话艺术的习惯;养成有礼貌说话,讨论前做好准备,不把不了解或不适当的词硬用在语言里的习惯;养成朗读的习惯等。

如何养成小学生良好的语文习惯呢?习惯的养成需要反复的练习和实践,教师的训练和指导非常重要,下面就本人在学生习惯的养成上一些做法谈一点感受。

一、以写字习惯的培养作为切入口,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习惯。

本学期我要求学生用统一的“字少遍多”的临写字帖,每天中午完成一篇钢笔字临摹。周六检查,周一利用一节课有针对性的予以讲解和点评,激励先进和进步,提出存在的问题,通过一学期的强化练习,学生写字的整体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逐渐养成了认真书写、卷面整洁的良好习惯。

二、优化课程资源,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语文要养成一种习惯,必须经过反复的历练。阅读必须在教材以外再看其他的书,越多越好。应用研读课本得来的知识,去对付其他的书,这才是反复的历练。为养成阅读的习惯,非多读不可。学语文,没有语言的感觉、积累,一切语言的学习便只是空中楼阁。身为语文教师,既要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喜读书”;又要引导学生读好书,读有所获,让他们“善读书”。我将学生的课外阅读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学校统一发放的《阅读》一书,我把它作为课外阅读理解方面的指导教材,旨在得到一种知识、技能,针对课本学习的范例,让学生融会贯通,形成阅读能力,因为人手一册,便于检查;另一部分是班级图书角或学生自备书籍。学生每学期自发捐赠的课外书,派专人负责,形成规范的借阅制度,主要是就阅读理解之后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做读书笔记,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我的做法是要求学生每天晚上花半个小时读书,读一遍,想一遍,再做笔记。周六检查,周二利用一节活动课进行讲评,以激励表扬为主,帮助学生养成认真做笔记的好习惯。有时,我也将自己读到的或知道的好书,如《昆虫记》、《爱的教育》、《孙子兵法》等推荐给学生;有时通过讲述书中的某个精彩故事,引领他们阅读,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我的感受,讲故事真的是一种很好的引导方法,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当然,这两部分,必须联成一贯,即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之后必须能够运用,知识是必要的,但是这种知识必须成为习惯。

三、朗读的习惯培养

语文学科,不应只用心与眼来学习,还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朗读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朗读的时候,对于讨究做到不仅要理智地了解,而且还要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解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本学期,我把朗读作为语文开放检测的一项内容,要求每个同学在3分钟内正确流畅、有感情地读出四百字的自选材料为朗读的基础题;另规定抽签材料作为提高题。由于语文的评价是开放的、多层次的,学生对这种形式的考查非常欢迎。而且准备工作也做得相当充分,这大大提高了学生朗读的热情。

四、听读习惯的养成

听觉是学生信息来源的重要渠道。近年来,在语文检测中也占有一定的分量。我经常利用早读课或活动课选择同学们感兴趣的素材或有关社会热点问题的报道,读给同学们听,要求他们听后想一下记下要点,从而培养他们学会倾听的习惯。

五、写作的历练在于多练

写作和阅读比较起来,尤其偏于技术方面。凡是技术,没有不需要反复历练的,为养成写作的习惯,非多作不可;作日记,作读书笔记,作记叙生活经验的作文,作抒发内部情思的文章,凡是遇到有需要写作的机会,决不放过,同时,还要开展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为学生打开源头之水。如我经常利用班主任的优势开展一些班队活动,像“护蛋”行动、“运动会专访”、“元旦晚会”、“拼图竞赛”、“口语交际”等活动,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也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很好的写作素材。还要养成学生讨论问题、发表意见的习惯,听取他人的评语,评判他们的话,用简单明了的话表达自己的意见,用平心静气的态度对待他人的意见等,这些都是需要历练,方可形成的。

,还需要说明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1.良好的语文习惯是在坚持不懈的反复练习中养成的,光说不练是不行的,没有耐心和恒心也是没有好的效果。要教育学生,良好的习惯的培养要从一点一滴做起,知道一点做一点,知道多少做多少,不断积累,良好的语文习惯自然而然就形成了。

2.学生良好的语文习惯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学生良好的语文习惯,主要靠自己反复练习,但也离不开教师的训练和指导。教师要有周密的考虑和科学的安排。在这里,还应特别强调教师的身教作用,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成为学生的榜样,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小学生语文小论文:提高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策略

【摘要】只有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可以逐渐使学生热爱语文、想要将语文这门学科学好,才能促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有所得、有所获。对此,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总结一些提高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策略,以期为教学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小学生 语文 学习 兴趣

虽然相较于数学,语文这门学科不是那么让学生苦恼,但是小学教师满堂灌教学方式的应用,还是使不少小学生认为语文学习枯燥乏味,在学习语文知识时(尤其是在写作教学中)总是感觉“望而却步”,对语文学习提不起兴趣,未能积极投入到语文学习当中,甚至有的学生对于语文学习也会产生排斥、厌恶的情绪,导致小学生语文能力不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不高。实践提示,为了更好地推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进行,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语文学习活动当中,关键在于抓住小学生的特点,激发其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其参与语文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本文基于语文教学实际和小学生的特点,对提高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策略进行如下的探讨。

一、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建立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只有首先转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才能使学生在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对语文学习感兴趣。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认识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转变自身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应当努力从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不要再当以往的知识灌输者,而是应当好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合作者、引导者。此外,教师应当对学生表示尊重和理解,努力为他们学习语文知识创造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转变学习态度,促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且乐于学习,使其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实施情境教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要在掌握语文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实施情境教学,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产生和作者一样的共鸣,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得以强化,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通过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体验不同人物的内心感受,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等,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

1.基于小学生生活体验,为学生创设生活化情境

语文和学生日常生活联系得最为紧密,当遇到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时,教师应当较大限度地用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生活体验、生活感受来指导学生理解所讲授的教学内容,使抽象化的情感具体到学生个体身上,利用情境的创设将教材所描述的内容、情感和学生的生活体验紧密联系起来,以强化他们的体验,增进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2.组织学生扮演角色体会情境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不少生动形象的角色,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课本中所展示的情景,让学生明白主人公说某句话时的真实情感,让学生理解主人公说某句话的真正含义,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每个角色的特征,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扮演课本中涉及到的各种人物角色,让学生说每个人物说过的话,还可以添加些动作,使学生在角色扮演中站在人物角色的角度上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这样既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适时适度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变枯燥的知识灌输为生动形象的知识讲解,实现由单一刺激转向多种因素刺激,使学生多种感官接受信息,使学生可以在生动有趣形象的感官刺激下激起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积极性。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还可以突破语文教学的难点,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教师的传授,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

四、实施设问,鼓励学生质疑,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语文学习中,教师也要鼓励学生质疑,对于学生提出的看似幼稚的问题不要急于否定,或者说“教参上的答案就是正确的,你记住就行了,不要再乱说话了”,这样会打击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积极性,也会抑制学生的积极思维。此外,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也应当结合语文教学实际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大大地激发学生们探索语文知识的欲望,给学生制造一些学习阻碍,让他们带着对问题的好奇去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这样可以很好地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授《太阳》这篇课文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和太阳有关的图片和视频,并询问学生“太阳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太阳有什么特点?”,告诉学生如果想要知道答案,就跟着作者进入课文当中,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其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接下来的语文学习当中。

总而言之,语文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使学生有想要学好语文这门学科的欲望,使其积极投入到语文学习当中,使其在主动参与中获得更多的语文知识,提高自身的语文能力,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小学生语文小论文:浅谈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的能力。阅读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语文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文化素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对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的培养并不重视,而且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切以标准答案为主,抑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使学生对语文阅读失去兴趣。所以,教师要不断对阅读教学进行研究和探索,采取丰富多样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建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语文阅读能力 教学形式 学习兴趣

阅读教学有助于学生情感的培养和思维能力的提高。但是,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导致学生的阅读能力普遍偏低,比如现在在课堂上仍然采取的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传统教学方式,这种与当前教学发展不适应的教学方式,不仅不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使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受到了束缚。所以,教师要改变自己传统的思想观念,精心设计多样的教学形式,切实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加强学生对词语和句子的积累,培养阅读能力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只有真正的理解其中词语和句子和含义,才能更地理解和掌握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积累一定的词语和文字,是发展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基础。教师要指导学生自觉的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积累,在积累过程中,既要对内容进行理解,又要学会运用。对于一些词语,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口头造句的形式进行训练;对于积累的句子,教师可以让学生在作文中进行运用。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对词语和句子进行理解和运用,教师可以让学生把句子变换形式,并让学生分析变换之后句子的意思是否发生改变。

二、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一)指导学生进行课前的预习。有效的课前预习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有些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在课下不能主动的预习或者不会预习,因此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预习,集中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

1.要求学生自己解决课文中的生词,掌握其读音与词义,并熟读课文,最终能够正确、熟练的进行朗读。

2.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在阅读之后能够对课文进行复述,并回答出与课文内容有关的问题。

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使之掌握有效预习的方法。学生学会预习方法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将预习带到课下,学生在课下自主进行预习,能够减少时间的浪费,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当然随着学生预习能力的提高,教师对学生自主预习的要求也要相应的提高。

(二)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教师应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好的词语和段落时进行摘抄,加强语言的积累,并为以后的写作积累素材。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一篇课文之后写下自己的读后感,让学生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采取丰富多样的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只有对阅读产生兴趣,才会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阅读的学习过程中。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并采取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与学生进行互动,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学习兴趣。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投入其中,并展开想象,使其体会到阅读学习的乐趣,并主动参与到阅读的学习的过程中。

(二)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材中课文的题材是丰富多样的,有生动的故事、优美的散文,还有韵律感很强的诗歌,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表演或者朗读的形式,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会。教师要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情来对课文进行阅读和表演,以多种形式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利用鼓励性的评价,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小学生好胜心强,每个人都希望得到表扬。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对学生进行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朗读,当学生流畅的读完后,教师要给予肯定和表扬,并对其他学生进行鼓励,让其他学生也能够主动地参与其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之间进行评价,当一个学生朗读完后,教师再找其他学生对刚才的朗读情况发表自己的看法,先说出优点,再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方法。教师为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并有所收获,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鼓励学生广泛阅读

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仅靠课堂中的教学是达不到要求的。所以,教师必须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学生广泛的进行阅读,既能开阔视野,又能提高阅读能力。在平时教师可以多给学生介绍一些课外读物让学生进行阅读,还可以每周设立一节阅读课,让学生在课上阅读自己喜欢的读物,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五、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习惯,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采取的都是传统的“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教学形式,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的地位。要想切实的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要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习惯。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给学生留出思考的空间,并鼓励学生积极的提出问题。学生在提出问题后教师要对他的做法进行表扬,并启发学生自己解答,如果学生解答不了,教师再进行讲解。通过这样的形式,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采取丰富多样的形式对学生进行阅读教学,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积累,并指导学生阅读、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

小学生语文小论文:培养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有效举措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阅读是人获取知识的主要手段,也是学生学好所有课程的基础。特级教师于漪说,阅读是语文学科的生命。对一个孩子来说,他不可能有很多的直接经验,大量的是间接经验,而阅读就是积累,是储存,是吸取前人认识生活、认识社会、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精华,并转化为自己的营养。下面谈谈自己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几点举措。

一、营造读书氛围,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产生阅读的内部动力,才能开发学生心智,让他们主动去了解、研究,并在了解和研究的过程中,渐渐培养学习的持久性,提高自学能力。我在课堂教学中介绍课文作家的同时,还让学生知道他们的其他作品,从课内向课外延伸。在教学《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一文,朱自清先生那优美的语言、清新的风格深深地打动了学生,可以趁热打铁向学生介绍他的其他作品,如《匆匆》、《荷塘月色》。很多孩子其实是很爱看书的,如果没有书籍可读,他的精力与兴趣必定转移到别的方向。因此,老师应该在班级里设置一个图书角,挑选一些的图书摆放在图书角,让学生随手可拿、随手可阅。有24小时,最不爱看书的孩子可能因为生病就随手拿了一本书,从此就被书籍吸引了。为此,必须针对本班的课外阅读情况,结合语文新大纲的要求,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推荐适合其阅读的文学作品,并运用多种读书指导方法,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博览全书,百“花”丛中觅书香。小孩子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模仿性,他们接受新事物、新知识非常快。可以向学生推荐读物、设置图书角、张贴名言、海报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阅读欲望。

二、指导阅读方法,提高阅读实效

当教师把学生引领进阅读的大门后,为了让学生愿意长久地徜徉在书籍的海洋中,必须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阅读效果。教学要指导学生阅读方法,一是泛读浏览法:多数人平时阅读的方法,拿到一本书,力求迅速地从全局上把握读物的主旨,明确主要内容。二是圈点勾画的批注式阅读:边读边划自己喜欢的词句,把工具书中的释义记在书下,边读边记下自己的疑问,在旁白处写一写自己读书的感悟等。这样的读书方式有利于随时记下自己阅读时的思考,值得精读的文章可多记,略读的文章可少记。阅读即思考,这种阅读方式利于读写结合。三是摘录、随感的日记式阅读:把精彩优美的词句、片段摘抄下来,对自己深有体会之处写下读书心得随感,针对文章中喜欢的写作方法可以进行仿写的训练,对于文章的结尾可以进行改编、续写等。教师对这种日记式阅读要给予批改,进行激励评价。这样可以避免在课外阅读过程中过多注重书中的故事情节而忽视语言的积累与训练。四是欣赏与质疑的鉴赏式阅读:这是一种高层次的阅读方式,对文章的文学价值进行鉴赏评价,可以是对语言文字本身,可以是写作方法,也可以评论人物……要具有“不唯书,不唯上”的读书态度,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学会在批判中阅读,创造性地阅读。

为了检测阅读的效果,我组织读书比赛、演讲比赛、作文比赛,给学生展示自己课外阅读成效的机会。同时,通过课外的专题研究活动,引导学生根据自己选择的学习内容自愿组成学习小组,共同探究,交流学习结果,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培养合作意识和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逐步形成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并且,文学不只是用眼睛去阅读,由于高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表演、组织能力,可让他们自行组织一些儿童剧的表演。

三、关注现代媒体,让阅读联系生活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引导学生由作品的阅读引向对生活的观察思考,将课外阅读与生活相联系,学生的阅读才不会仅停留在纸上,通过动手实践、访问调查、比较分析等方式,让学生的书本阅读活起来。比如阅读《爱的教育》后,进行一次“寻找身边的爱”主题活动,歌颂一个有爱心的人,送出一句关切的问候,记录一件温暖的事,组织一次爱心行动等等,用文字、照片、录像、演讲等方式进行汇报。这样的结合,能帮助孩子在走进故事之后再走出故事,丰富自己的人生经历,思考自己的生活。小孩子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模仿性,他们接受新事物、新知识非常快。电视、电影这种传播形式因为直观、丰富、绚丽,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往往更易引起人的兴趣。因此,反过来可以利用电视、电影来引导孩子们爱上书。大片《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放映期间,多数学生都前往影院欣赏。可以告诉孩子们《哈利・波特》是风靡世界的英国儿童经典读物作家索安娜・罗琳的作品,《哈利・波特》一出版便受到读者们的欢迎,其中不仅有孩子,还有许多成年人。哈利系列的及时集1997年在英国首次出版发行后,随即风行世界,至今这套系列的前三集已经被翻译成三十一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售出了三千多万册。不久前,罗琳还获得了英国女王颁发的勋章。女王拉着她的手说:“你的童话故事给孩子们带来了欢乐,我代表全世界的孩子们感谢你。”所以这套书很值得一读。类似的例子还有《家有儿女》,看完电视,就有《家有儿女》的书籍在班中悄悄地传阅。

总之,小学生有自己的阅读兴趣和特点,我们要切实加强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关注学生阅读的内容,而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是关键。这样的课外阅读才能收到实效,才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自己的语文素质。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亭湖新区实验学校)

小学生语文小论文:小学生语文阅读核心能力的培养策略

在语文学习中,阅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除了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之外,还要拓宽学生的语文知识面,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由此可见,语文阅读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持久的。而学生学会并掌握阅读,才能让他们语文学习更顺利,也才能让他们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占据更大的优势。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这既是帮助他们扫清语文学习障碍的要求,又是帮助他们延伸课外阅读的需要。

1.制定科学合理的阅读规划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已经在国际范围内得到相关的重视。尤其是国外一些国家,更是将阅读放在语文教育的首要位置,并且以法律为保障,极力倡导小学生积极阅读。由于我国经济发展起步较晚,在小学生语文阅读核心能力的培养上存在诸多不足,甚至没有相关科学的理论体系给予支持,这造成小学语文阅读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但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意识薄弱,即便进行了语文阅读,也只是浅显涉猎,既没有形成规范,又没有形成范围,使得我国的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出现普遍降低等问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是基础环节,同时也是提高小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关键。所以,在语文教学,尤其是小学这个打基础的阶段,更要受到必要的重视,以尽可能早地帮助小学生养成语文阅读的好习惯。而要真正实现这一点,就需要社会各层次的共同努力,以制订并执行科学合理的小学语文阅读计划。首先,要设置阅读目标。任何一件事情,要产生预期的影响,就要有一个总目标的存在。小学语文阅读也不例外。当总目标设定之后,教师应当具体根据小学生所处的阶段,他们具体的学习和理解能力,以进行具体阅读发展目标的设置。当然,这一具体的发展目标必须有专人负责,真正保障语文阅读环节落到实处,同时也是保障语文阅读效果的重要措施。但是要注意的一点是,目标的设定需要符合小学生的心理和发展。其次,加强教师与家长间的合作引导。对于学生来讲,他们所接触的两大团体是学校和家庭。所以,在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时,教师要加强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以发展和确定每一个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阅读偏好。这样一来,小学生在阅读环节感受到阅读乐趣的同时,又实现预设的阅读目标,这对于他们长期的阅读习惯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2.激发小学生阅读兴趣

2.1提倡快乐阅读

实践证明,学生智力的开发一般受到兴趣和情感双重因素的影响,所以在培养小学生语文阅读核心能力时应当注重小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特别是对于那些处于中高年级的小学生来讲,他们的心理日趋成熟,这就会推动他们形成个性化的自我思维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外界环境使用强制性的手段压迫学生阅读,只会造成他们对这一语文学习环节的排斥,对于他们以后的语文学习非常不利。为了避免这一情况,解决小学生对于语文阅读的态度问题,就需要教师实施快乐阅读。也就是说,首先教师要为学生打造愉快的阅读空间。对于小学生来讲,他们活泼好动的性格特点决定了他们喜欢放松而愉悦的环境。因此,在引导小学生阅读时,应当及时肯定他们的阅读成果,这对于他们今后的阅读来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次,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阅读偏好。这种偏好能够带给他们阅读的兴趣和动力。当然,教师还应当定期对学生的自主阅读进行检阅。这既是对学生的一种约束,又是帮助学生养成阅读习惯的方式。

2.2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

语文阅读核心能力培养的关键需要学生具备阅读的习惯。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下意识地帮助学生养成这种习惯。对于处于中高年级的小学生来讲,教师可以使用启发式的阅读方式,让他们养成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这样能够帮助他们形成在阅读和思考中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模式和能力。而在语文阅读的预习阶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对于自己有疑问的地方作标记,或者对于自己喜欢和认为精彩的地方进行自我解析,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架起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桥梁,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提高他们的语文学习效率,同时也提高他们分析、理解和判断的能力,这对于他们今后的语文学习有重要的奠基作用。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当适当地让学生使用参考数据。因为小学生的理解能力会有一定的欠缺,如果硬性要求他们进行文章的理解,可能会给他们施加不必要的压力。这对于他们进行真正的语文阅读兴趣培养非常不利。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尽量帮助学生减轻学习上的负担,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一些必要的阅读参考工具,但是要提醒学生不要形成参考依赖。当然,除了教材和训练题目中出现的阅读材料之外,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推荐一些必要的书籍,既要保障这些课外书籍的难度,又要保障课外读物的质量。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在自我挑战中完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形成对语文阅读的浓厚兴趣。

3.指导阅读,保障质量

在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时,教师应当使用正确的阅读方法,提高他们的阅读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具体来讲有以下几种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及时,提倡反复朗读。朗读是培养学生语言的重要的方法。在朗读中,学生不仅能够同时调动视觉和听觉两大感官,加深他们对于文章的印象,还能够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理解能力及文章的鉴赏能力。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情感朗读训练,特别是对于那些出彩的段落和语句的朗读。另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按自己的理解进行文章的阅读,这是培养小学生个性化阅读,激发他们文章朗读兴趣的方式。当然,除了必要的文章朗读积累外,教师还应当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阅读互动,这种互动性不仅能够帮助小学生涉猎更多的文章,还能够增强学生之间的同学友谊,对于他们的正确价值观的建立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第二,加强默读训练。除了朗读之外,默读是阅读的一个重要的组成成分。因此,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适当培养小学生的默读意识,增强他们的默读训练能力。而一旦小学生开始进入默读状态,这实际上是侧面说明他们的理解能力和阅读速度都已经达到了一个比较高的程度,而且默读是培养小学生自己阅读的重要的方法。第三,指导小学生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精读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涵的重要方式,也是帮助学生由感性阶段进入理性阅读的阶段的过渡,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生活。当然除了精读之外,还应当让学生进行必要略读和浏览,因为精读是在这两种方式的基础上的深度发展。学生进行精读需要教师教导学生掌握精读的方法,这样能够让学生很迅速地掌握文章的重点。在这种情况下,在广泛使用了精读能力之后,学生能够通过略读和浏览扩大知识面,以积累好学习资料,同时还能够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效率,从而为他们今后的写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小学生语文阅读核心能力的培养要从认读、理解、兴趣和习惯等方面同时进行,让学生拥有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小学生语文小论文: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培养的实践性探索

摘 要:主要探讨分析了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了建议和方法,包括从老师方面多鼓励引导、学校方面的集体实践活动以及学生方面多看些课外书籍来达到提高学生兴趣的目的,从而提高对汉语知识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习兴趣;实践性探索

由于受到新疆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及当地语言的影响,汉语的学习在新疆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起来困难大等问题,所以很有必要对语文学习兴趣培养进行实践性探索,

笔者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以下三条建议。

一、改变教学方法,多鼓励、多引导

老师尽可能改变传统僵化、呆板的教学模式,尝试用一种崭新的、生动的、创新的教学模式。要把“学生为主,老师为辅”的观念深入到平时的教学中,多鼓励学生,多引导学生,让学生的学习感受不到压力。同时要多利用多媒体资源,让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更加多彩,让学生感觉更加有趣。将课本中枯燥的知识生动展现出来,营造出一种赏心悦目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求知欲,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快乐。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由传统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才会激发学生浓厚的语文学习兴趣。

二、注重实践活动和团队合作意识

小学语文教学如果只是按照课本授解,单纯的文字教学,会使学生感觉枯燥、无趣,甚至失去对汉语学习的兴趣。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转变了“以教”为主的模式后,还要组织一些实践活动,加强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培养的同时,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比赛中成长。比如说多组织一些如辩论赛、黑板报评比、书法大赛等等,语言的学习只有多说多练才能起到作用,通过汉语的交流,让所学知识得以实践,让学生感受到汉语的博大精深和深厚底蕴,让学生对汉语知识产生兴趣。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在玩耍中得以学习,在快乐中成长。

三、阅读励志优美文章

老师多鼓励学生去阅读一些优美的文章,无论是通过网络的形式还是书刊的形式让学生感受,感受到语言的优美,感受到语言的魅力。通过阅读励志性文章,还能激发学生的高尚情怀。

尽管现在新疆的汉语学习得到了极大改善,也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学生汉语学习兴趣还是存在不高的现象,本篇论文提出的以上三点建议,就是希望学生从小树立对汉语学习的兴趣,感受到汉语的魅力。希望这些建议能够对学生和老师有很好的帮助。

小学生语文小论文:对小学生语文学习效率提高的几点认识

新课改倡导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对小学语文学习效率提高应做以下几点认识。

一、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认知功能

任何学科都具有认知功能。认知包括知识和能力,认知功能就是获取知识和增强能力的功能。小学语文学科的认知功能与其他学科不同,其他学科的学习目的主要是获得本学科的知识和能力。而语文学科的认知功能有三方面:

(1)掌握语文本身的字、词、句、段、篇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语文能力,获得语言能力;(2)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和学习能力;(3)获得各种文化科学知识。这三项认知功能以及时项为基本认知功能,正因为有这项基本的认知功能,所以语文学科的认知功能具有再认知特点。一个学生只有很好地掌握了字、词、句、段、篇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能力,尤其是读写能力,才能再认知。因为语文是文化的载体,没有不载负着一定文化、思想、感情的语文。这是由语言的本质所决定的,语言不仅有物质外壳――语音,而且还体现一定的社会意识――社会关系。也就是说,语言的形式和内容是统一的。通过语文学习不仅能获得语言,还可以获得各种文化知识和思想。人在社会实践中学习,都是以语言为媒介的,学生的成长也是在逐渐掌握语言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而掌握书面语言尤为重要。当学生能识字、阅读以后,不仅会丰富知识,而且会促进内部言语的发展,会提高认识能力。通过识字、阅读还要培养学生说话、作文能力,把自己要说的话,要做的事,用口头和文字表达出来,进行思想交流,达到相互理解的目的。所以说,学好语文学科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

正因为语文学科具有获得再学习的功能,语文学科才具有工具性。这种工具性表现在再认知上,因而才称之为基础工具学科。语文学科是学习知识、提高认识、表达思想的工具,是青少年掌握文化科学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的基础工具。正如叶圣陶指出的:“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要做到个个学生善于使用这个工具(说多数学生善于使用这个工具还不够),语文教学才算对极大地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尽了分内的责任,才算对实现四个现代化尽了分内的责任。”由此说明,学生掌握语文基础工具,发挥语文学科的再认知功能,对学习其他学科知识,对于从事各项工作,对于实现我国四个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叶圣陶提出“要做到个个学生善于使用这个工具”,这个要求是很高的。一是“个个学生”,“说多数学生善于使用这个工具还不够”;二是“善于使用”,不是一般地使用。就是说,要做到使语文的认知功能在每个学生身上都充分发挥作用。要使每个学生都具有较好的听、说、读、写能力。从目前的中学语文教学情况看,还很难找到一个班的全班学生在听、说、读、写能力上都实实在在地达标的,有不少中学生读书、读文章,抓不住重点。读一本书,抓不住要领;读报纸,抓不住要闻。说明在语文教学中,语文的认知功能发挥得还不够,距离21世纪高素质人才的语文素质目标相差甚远。从未来社会的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来看,知识的更新率很高,迫切需要提高单位阅读时间的信息量,人工智能的发展,电脑在生产、生活中的使用,对听、说、读、写提出较高要求。尤其是要有较高的独立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使学生会读书、爱读书、会作文,养成读书、作文的良好习惯,为培养高水平的读写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情意、审美功能

任何学科都有教育功能,教学的教育性是教学的一条客观规律,这是教学的共性。语文学科的教育功能,不同于其他学科,其特点体现在表情达意和审美功能上。也就是说,语文学科的教育功能不属于各科的共性,而是由语文学科的个性决定的,是由语言的本质所决定的。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因为语言是载体,它所载负的文化科学知识,都具有一定的思想、情意内涵及审美价值,所以语文有交流思想、情感的功能。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不仅表现在再认知方面,而且还表现在其表情达意的作用上。往往一篇文章所塑造的伟大形象或动人情节或优美景色,会在学生的人格形成中起巨大作用,会在学生一生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通过语文教学,在渗透思想情感、审美教育方面,较之其他学科更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和重大功能。所以语文也应称为表情达意的工具,成为对青少年一代进行思想、品德、情感教育的工具学科。因此,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思想、情意、审美功能,为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奠定基础。

三、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思维功能

任何学科都具有发展思维的功能,但语文学科发展思维的功能具有突出意义,这也是由语言的性质决定的。语言是与思维相联系的,语言把人们思维活动的结果,认识活动的成果,用词及词组成的句子记载下来,巩固起来,这样才能使人类社会的思想交流成为可能。语言和思维、语言和思想是对立统一的。这里要区别思维和思想两个不同的概念。思维是人脑的机能,它概括地、间接地反映客观世界;思维是一种活动过程,其活动形式是概念、判断和推理。而思想则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和内容。思想和思维是相伴活动的,语言和思想、语言和思维既是统一的,但又是有区别的。语言和思维的职能不同,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语言的形式是词和句,语言的内容是语义,语言的规律是语法。思维是认识的工具,思维的形式是概念、判断和推理,思维的内容就是思想,思维的规律是逻辑。语言体现思维,思维反映客观事物间的关系和联系,进行判断、推理、形成思想,思想又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语言和思维、思想处于一个统一体之中,发展语言和发展思维,提高认识是统一的。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一方面要进行思维活动,另一方面通过学习语文,又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

小学生语文小论文:试论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摘要:阅读能力是一项很重要的语文能力。阅读能力的形成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小学语文教师要重视对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培养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应该重视加强学生字词积累、教给学生阅读方法、训练学生思维方式和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等工作。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能力;培养;训练;引导

阅读能力是一项很重要的语文能力。在知识爆炸的年代,阅读能力之于信息的提取、综合对于一个人的终身学习是至关重要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阅读能力甚至要比听的能力、说的能力和写的能力来得重要。也正因为如此,《语文课程标准》把阅读能力的培养摆到了很高的位置,在课程总目标对学生的阅读能力作出明确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基于课标的要求,小学语文教师都把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任务当成最重要的教学任务来完成。

小学语文教师都很重视对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然而,现实的情况却是因为教学观念陈旧、教法落后、学生阅读基础不齐等等原因使得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显得效率不高,学生对阅读信息的处理能力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形成了费时费力甚多却收效甚微的局面。那么,如何才能改变小学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的不利局面,使小学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真正地走出困境呢?结合教学实际,笔者提出自己的一些思考与意见。

一、加强学生字词积累

要说到学生的阅读能力,能否读懂阅读语段是前提。要是学生对阅读的语段似懂非懂的话,那么,他能够从语段中提取到的信息自然就少,也就更谈不上对信息的处理了。换句话说,这位学生的阅读能力就强不到哪里去。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首要任务就是加强学生的字词积累。学生的字词积累多了,他们在阅读的时候遇到的文字障碍就少,提取到的信息自然就多。这样,学生对于信息的综合处理才有了实现的可能。

从小学语文的字词积累要求来说,课内的生字词固然很重要。但是,如果单纯地依靠这些课内的生字词还是很不够的。前不久,我班模仿央视《汉字听字比赛》的赛制,在班内进行了学生汉字听字比赛。比赛结果显示在比赛取得优异成绩同学的阅读能力要比其他同学明显要更强。进一步研究发现,小学生字词积累的数量与他们的阅读能力是成正比关系的。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字词积累的时候,既要要求学生做好课内生字词的积累,又要引导学生做好课外生字词的积累。

二、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阅读方法的掌握程度如何是和他阅读的能力息息相关的。阅读方法掌握得好,学生阅读起来就轻松,阅读的深入度就高,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学生阅读能力强;相反的,如果学生不能掌握相应的阅读方法,他们在阅读的时候就会到处碰壁,阅读完一篇语段后往往是一头雾水,从语段中提取到的信息要么错误要么就是少得可怜,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学生阅读能力差。所以说,教师无端地指责学生阅读能力的不足是不行的,教师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教给学生的阅读方法上。只要教师持之以恒地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养成他们正确的阅读习惯,学会适用不同的阅读方法,那么他们的阅读效率就会有大幅度的提高,阅读能力自然就得到了锻炼提高。

不同的文章适用不同的文体知识。小学语文教师在教给学生阅读方法之前要先向学生介绍相应的文体知识。从小学阶段来看,学生接触最多的当属记叙文了。可是即使是记叙文也一样的有写人、叙事、记景、抒情等的区分,不同类型的记叙文也有着相应的文体知识,这是需要学生了解并掌握的。否则,学生在阅读相应的文章的时候就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障碍。除此之外,小学语文教师还要教给学生诸如略读法、精读法等基本的阅读方法。如果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基本的阅读方法对文段进行不同程度的阅读探究,那么学生的阅读指向性就强,效率就高。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如果是阅读语段训练的话,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先看清阅读题目再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

三、训练学生思维方式

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其实是经历信息提取和信息整合两个阶段的。小学生提取信息能力的训练要靠积累字词和运用相应阅读方法等手段;而针对小学生的信息整合能力的训练则要靠思维方式运用的手段。从小学阶段的阅读要求来看,主要是要求学生具备发散性的思维,善于运用联想、想象,充分调动个人的人生体验甚至是对他人人生经验的映照、迁移等等。小学语文教师只有做好小学生整合信息能力的培养,才能使学生不拘于阅读语段的限制,把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发挥到状态。

比如说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训练的时候,关于作者的写作意图或是理解主人公的行为、思想的问题,有时候会碰到小学生的人生经验有限以致于理解不顺畅的困难。这个时候,我就会引导学生充分调动人生的经验或者是联系到自己阅读过的作品里的某个文学形象的情感体验,尽量尝试着去理解、领会相应的问题。如果切实没有相应的积累,就由老师尝试着从社会学、心理学或是伦理学的角度加以分析,然后再要求学生把这种体验积累下来。这样长久地训练下来,学生的人生体验自然就越来越丰富了,阅读能力也就越来越强了。

四、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在如今知识爆炸的年代,要想找到合适的语段来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很容易的。再从学习的不同阶段来看,教学大纲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要求总是有限的。所以说,小学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每一次的阅读训练进行归纳总结,注意对在阅读训练过程中遇到的新的问题进行归类整理,对于在训练过程中理解出现偏差甚至是错误的地方加以反思,形成正确的认识等。如果学生能够这样坚持归纳总结下来,那么,他们就会逐渐形成理性的认识,升华成相应的能力,就不会在其他的阅读语段中碰到类似问题的时候手忙脚乱。

比如说在进行阅读语段训练的时候,我有时会在某些训练目标的指引下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强化训练。而在强化训练结束的时候我总是喜欢引导学生对做过的阅读题目进行归纳总结,然后再要求学生对归纳在一起的问题进行分析、比较。通过这样的问题处理,我发现同学们对于知识能力的认识更也更清楚了。特别是那些同学们原本很怵的题型,经过这样的处理之后,同学们普遍反映已经可以揭开它们的神秘面纱,不再感到害怕、棘手了。更确切一点说,学生们对较难的能力项目从知之甚少到熟练掌握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而这个过程的缩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归纳总结。而当学生对阅读的能力项目形成理性认识的时候,任他们碰到什么样的问题都能够轻松自如地应对,而这个时候就正是我们所期待的学生阅读能力真正形成的时候。

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这项工作完成的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所以说,对于优化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的研究需要所有的语文教育同仁共同努力。本文尝试从加强学生字词积累、教给学生阅读方法、训练学生思维方式和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等四个方面提出自己的粗浅看法,期待能与同行进行更多的交流研讨。

小学生语文小论文: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

摘 要:阅读是小学生获取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源泉,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引导小学生树立正确的阅读观念,帮助其养成科学的阅读习惯,将提升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并且还能激发其创造才能。本文会围绕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展开阐述和分析!

关键词: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策略

一、夯实基础彰显语文本色,扎实开展阅读基础能力训练

(一)夯实基础,做好词语、句子和阅读的品味工作

在实际生活中,语言表达的基本单位和基本形式实际上是词句,对于小学生来讲,词句的训练是最基本的,只有对这些词句的含义理解透彻,才能为文本的意境和意味打下好的基础。以下面的这段话为例,“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的回答道: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文章中在形容当时的坚决时用的形容词是:清晰而坚定。倘若我们用的是:缓慢、平静,那么坚定的理想和坚决的态度都体现不出来。经过这样的比较、品味之后,学生们对文本内容和人物形象的理解就会比之前更加深刻,并且学生的语言感知力和阅读能力都能得到很好的提升。

(二)彰显本色,不断感悟、积累和运用

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流程是激发出学生的爱国情感,而且还要不断培养和丰富语感,并且还要不断掌握语言的表达技巧,对学生的听、读、写能力进行提升,从而促使学生可以快速、直言的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维。这个新流程也是提升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三个层次。感悟并不是灌输的代名词,它是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亲自去体验、思考和品读的,学生亲自去感知,把握体味,揣摩领会,并悟出知识等更深层次的东西。积累主要指的是小学生以广泛阅读的方式,提升积累语言知识、文化知识和生活知识,这是小学语文新课程的基本任务,同时也是提升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基础。学生只有积累丰富的学识和词句运用能力,才能表达出真实的情感。

二、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让课堂阅读可以有效活跃起来

(一)多动脑筋,有效激活学生的阅读思维

一名成功的教师其课堂肯定是充满活性的,而课堂的活性又和学生的思维之间有密切的关系。以阅读教学为例,想要成功抓住学生的心思基础工作还是在学生思维的激活方面,有效引导其揣摩文章的意思,思考问题,同时还能体验作者的情感。当学生阅读完课文之后,教师就可以展开提问,提问的内容主要在文本内容和思想,换句话说,这些问题既要能反应出课文中的情节,同时还要能够引发学生思考。另外,要注意问题的难度不能太容易,还是要保持一定的难度,而且文中还要包含一定的线索,促使学生可以深入的思考或者集体讨论,如此,学生的空间思维才能逐步扩大,大家彼此表述看法,阐述自己的理由,还可以对问题进行考量,从中找到好的答案。循序渐进,通过一些巧妙的引导,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寻求出答案,有效拓展学生的思维,进而阅读能力也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二)鼓励学生说,开展课堂阅读讨论

传统的“一言堂”模式,很明显是不适合锻炼学生的能力的,作为教师应该将课堂转变为每个学生都愿意动口说的环境,不断地鼓励、激发学生们发言,然后教师还要给予恰当的讲评和评价,不断充实课堂活力。如,在学习人教版课标本第七册课文《鸟的天堂》时,可以在学生阅读完课文后,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鸟的生活习性是晨出觅食暮归巢,巴金爷爷在早晨经过‘鸟的天堂时,为什么可以见到众鸟纷飞的情景呢?”。教师可以在这个环节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不断发表出自己的意见,并且还要互动交流。学生们可以得出:鸟的生活习性是晨出觅食暮归巢,但像在课文中的大榕树环境内,有果子、有虫子、有嫩叶等食物。鸟儿当然可以不用远行觅食了。通过这种有趣的讨论,一方面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得到提升,另一方面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可以得到有效提高,并且学生的口语能力还能得以有效训练。

(三)将课文中的情感因素应用到实处

小学语文新课标第三部分“教学建议”中指出:“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促使其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进而正面、积极面对人生。”所以,语文学科实际上是一门比其他学科更加注重情感教育的学科,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将课文中的情感因素应用到实处,不断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而可以有针对性的增补阅读文本,用生动的语言、感人的事例、优美的意境等,不断去感染、教育、熏陶、打动学生。因此,充沛的情感,才能得到更好的学习效果,语文阅读教学也是一样的,如果语文教师所开设的阅读课堂可以成功地感染学生,那么学生积极性和阅读能力的提升也将更加容易。

小学生语文小论文:关于培养小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探讨

摘 要: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更好地激发和拓展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不仅关系到语文课堂是否活跃和教学效果的好坏,更是素质教育成功实施与否的衡量标准之一。兴趣是好的老师,而语文是最基础的课程,它具有工具性、人文性。小学生学习语文是最重要的课程之一。怎样培养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让小学生把语文学好。

关键词:小学语文;兴趣;培养

语文是最基础的课程,它具有工具性、人文性的特点。要想学生乐于学习语文,就要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因为兴趣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能推动学生探求新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达到学习语文的状态。那么,如何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

1 情景法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教学情景,对于课堂教学起着很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学生都喜欢在轻松、愉快、活泼的课堂中学习,因此教师要采用多种激励手段和新颖的教学方法,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唤起学生们求知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由一个被动者变为一个主动者,把学习语文的兴趣充分挖掘出来,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为此,备课时就要根据学生实际水平的不同程度,设计一些难易程度不一,详略要求不同的问题,针对不同的学生分别要求;在课堂上,则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语文能力,把握机会及时进行激发和启示,创造条件为学生的“思”和“言”提供机会,使他们产生“言”的欲望,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的教学效果。

2 赞扬法

人类本质最殷切的需要就是渴望被赏识。老师要关注学生成长的每一点进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肯定自己,“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清代学者颜元也说过:“数子一过,不如奖子一长。”这都是讲赞扬欣赏的激励效用。赞赏是廉价的,也是无价的。同学的掌声,老师的赞扬,小小的奖品,都是学生走向成功的力量源泉。课堂上笔者采用多种表扬方式:或用赞许的口吻――“你说得真好!”“你的想法真棒!”“你想象力真丰富!”;或用亲切的动作――拍拍肩膀,轻轻一点头,微微一笑。每节课笔者尽量多赞赏学生,不光赞赏一个两个,而是赞赏一群一批,甚至全班;不是虚伪的应付的,而是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有了赞赏这一“添加剂”,学生在学习中就能常常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习的乐趣,课堂气氛活跃,学习效果好。可以说,赞赏出创造力,赞赏出学习兴趣,赞赏出进步的学生,赞赏出有特点的学生。通过赞赏融洽了师生关系,活跃了课堂氛围,激发了创造热情,对学生的学习质量和能力养成起着十分明显的促进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赏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及能力的提高,又要赏识学生在学习过程及方法上的优良行为,还要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苏霍姆林斯基提醒我们教育工作者:“请记住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

3 倾听法

传统的课堂教学多是老师掌握着“话语霸权”,学生只能当作一个个容器,等着老师往里灌东西,可结果,园丁的辛勤,往往扼杀了学生的天性,“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使我们培养的学生变成了统一模式铸造的标准件。新课标提出教师要多倾听学生的发言。笔者认为,学生“讲”教师‘听”。有三大好处:一是通过“听”可以使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笔者通过“听”常常被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独到深刻的见解、幽默睿智的语言所折服。二是通过“听”可以真正使教师领悟“教学相长”的真谛。三是通过学生“讲”教师“听”,可以锻炼学生。学生越说越会说,越说越想说,越说越自信,课堂成了他们发挥的舞台,这更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焕发出课堂的活力。譬如在教鲁迅先生的《雪》时,笔者让学生找出喜欢的句子,先在学习小组交流,然后在全班交流,一学生说:“我喜欢‘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雷罗汉’,这写出了小孩天真活泼、充满生机的情景,尤其是‘呵’字非常的形象、传神、有趣。还有那‘紫芽姜一般的小手’,很好玩。”当笔者一问什么是“呵”时,大多数同学拢着两手呵气,一时课堂笑声一片,活力迸发。又如《两小儿辩日》,几乎都是学生在疏通文意在争辩。新课程要求教师树立“自主学习和协调学习”的教育观,由传授知识向学生终生发展延伸。世界教科文组织指出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而这种学生多讲、老师多昕的教学模式正是“授之与渔”“操练捕鱼”的有效途径。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是学生做主角,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究兴趣,使学生的学习状态保持活跃和热烈,使语文课堂呈现无穷的活力与魅力。

4 示范法

语文教师是祖国语言文字的传播者,其语言的基本功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效果。“亲其师,信其道。”要使学生对语文感兴趣,就要先使学生对语文教师产生好感。要做到这一点,语文教师必须讲究自己的课堂语言艺术。怎样才能使自己的教学语言艺术化并富有吸引力呢?我认为,及时,课堂教学语言要具有科学性、性,就是讲课时要表达科学、、简练、合乎逻辑。第二,课堂教学语言应具有生动性、趣味性,因为教师形象生动的比喻,风趣幽默的话语,传神动人的姿态,绘声绘色描绘,都可以把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感染学生,把课教得更活泼。教育家于漪老师就是这方面的楷模.我们语文老师应该多向她学习.第三,课堂教学语言应具有教育性,语文教师既要当好“经师”,更要当好“人师”,在课堂上不但要给学生知识,还要教会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自己的国家。因此,教学语言一定要有教育性,是学生通过健康的思想教育,达到心灵净化、人品美化、感情高尚化的境界。第四,课堂教学语言应具有审美性、启发性,一个语文教师文雅的谈吐,丰富的表情,流利的普通话,上课时或慷慨陈词,或娓娓而谈,或言已尽而意无穷,都会使学生得到一种美的享受,都会启发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这种“亲其师”的感情一旦产生,“信其道”就是自然而然的了。

小学生语文小论文:如何提高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

摘 要: 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目的是要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对学生的教育就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所以对于学生而言,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理解能力非常重要,小学语文老师既要抓好学生的课本知识,又要多读课外书籍,以便开阔小学生的眼界,增长学生的知识。

关键词: 小学语文 阅读能力 提高方式

阅读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正所谓“阅读,改变人生”。童年阅读带给学生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通过语文阅读小学生进入一扇扇文学的窗口、文化的窗口、文明的窗口,更重要的是,阅读是生长梦想的重要途径,学生在长期的阅读中会不断地产生梦想。那么小学生如何提高语文阅读能力呢?下面我简要阐述自己的看法。

一、培养小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

兴趣是好的老师。如果小学生从小学开始就把阅读当作一种兴趣、休闲活动,就意味着小学生从小学开始就养成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将可获得各种知识,对于陶冶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提升小学生的语文水平、提高文化素养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小学生有了浓厚的语文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如果在这个学习阶段教师适时施教,那么将激发小学生阅读的兴趣。所以帮助学生养成语文阅读兴趣是每个语文教师的责任,也是语文教育走向成功的机遇。首先,语文教师可以让他们看一些图文并茂的儿歌、童话故事,学完拼音后,给他们介绍带有拼音的图书,要求他们边看图边读拼音和汉字。以后学生学完课文后,可以向学生介绍与课文有相关内容的课外书,让学生阅读,并指导学生怎样读。其次,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方法激发小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

二、培养小学生使用正确的语文阅读方法

语文老师可以让小学生使用多种阅读方法,比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或者不出声的阅读即默读。除此之外,为了让小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发展阅读能力、理解文章内容、积累知识,对一些文章尤其是一些特别好的文章要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阅读,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和写作技巧,直至达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地步。当然,不同的个体阅读的目的是不同的,教师可以帮助小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适当地进行略读,筛选对自己有价值的内容而忽视不重要的内容等。

三、为小学生阅读创造良好的条件

为了让小学生静下心阅读,班主任和语文老师可以抓住儿童的天性充分利用每周固定的阅读时间或培养学生自己阅读或请个别学生讲故事,同时教师要教会小学生如何做好读书笔记,定期让学生做读书笔记,并利用板报的一角张贴出部分学生的读书心得,以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学生为了写好读书心得,就会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积极主动地收集处理信息,这样就创造充满人文气息、文化底蕴的环境。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教师可以建立图书角,图书角可以设在教室一角,课间课余随时借还,十分方便。教师还可以开展活动进行阅读。在班级中多开展有关活动,比如组织朗诵会、图书漂流、故事会等,创造条件让学生广泛地“读”、大量地“读”。

四、培养语感,适度拓展阅读范围

所谓语感,就是读者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就是在感知语言材料时直接产生的一种对语言文字含义、情味和理趣的理解。但是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偏重知识,忽视语感的培养,造成语文教学的高耗低效。小学时期是教师培养小学生语感能力的黄金时期,研究培养学生语感的途径与方法,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对语文教学有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语文课本中有些单元的课文距离小学生的实际生活比较遥远,小学生生活阅历太浅,所以往往对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感受太少,自己无法表达这些情感。这时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范读,把文本中的神情、理趣在声调里传达出来,让小学生耳与心谋,得到深切而又整体的了解。当然,小学生的阅读范围不能只限定在课本和教辅材料,应该适度地拓展小学生阅读范围,让其视野不断地扩大,让其知识不断得到升华。

五、阅读和练习结合,提高阅读能力

首先,练习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小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形成语文阅读技能的重要途径,起着形成和发展语文认知结构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语文老师教学的成效与练习的成效有很大的关联。因此,教师要关注练习的有效性,不仅从“教”的角度设计好的练习内容,还应从“学”的角度安排好的练习方式,只有有效、高效地练习,才能达到理想的练习效果,真正做到“减负提质”。其次,练习可以检测小学生阅读质量,它是衡量阅读质效的一种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所以,在小学语文阅读过程中,对阅读内容进行联系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通过阅读和练习的方法相结合,才能实实在在地提高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总之,小学阶段是培养小学生语文阅读的黄金阶段,家长和教师必须充分利用这一时间阶段,不断调动他们的语文阅读积极性,为小学生以后的语文阅读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将来语文阅读打好扎实的基础。

小学生语文小论文:运用语言学知识提高中小学生语文能力

[摘 要] 语文教学是中小学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基础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笔者强调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运用语言学知识,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文章分别从语音、语义、语法和语用几个角度举例说明运用相关的语言学知识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进而阐述语言学对中小学生语文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关键词] 语言学;语文能力

当前的中小学语文教学成效并不理想,主要是因为语文教学太过强调文学而忽视了语言学的相关知识。从“语文”这个名称就可以看得出来,语言和文学是并列的,并且“语言”排在前面。要能理解和运用语言,才可能创造和欣赏文学,而如何理解和运用语言,这正是语言学范畴的内容。笔者主要结合实例谈谈增强语言学知识的教学对提高语文能力的帮助。

一、语言学含义

语言学就是研究语言的学科,它的基本任务就是要弄清楚语言的结构和演变规律。语言学有助于学生了解语言的规律,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语言并运用。研究语言的每一个要素都可以形成一个独立的下位学科。一般认为语言包含语音、语义、词汇和语法几大要素。所以语言学的核心内容就是语音学、语义学、词汇学和语法学,再加上语言是在具体的使用中得以存在的,语言的使用涉及到语用学。笔者将从这几个方面来谈谈语言学与语文能力的关系,运用语言学知识来提高中小学生语文能力。

二、运用语言学知识来提高语文能力

1.语音学知识学习

语文教学中也包含了语音的部分,小学语文中的拼音实际就是语音学的内容,语文教学中没有语音学的这个概念。如果给学生适当传授点语音学的知识,学生对拼音的学习事倍功半,尤其是对于方言区的学生来说,特别是南方地区的学生,其母语方言的语音系统跟普通话是有很大差别的,所以他们在学习普通话语音的时候往往难度要更大一些。

适当讲解音系上的对应规律,比如普通话声母z、c、s和g、k、h都不能和i、ü或者以i、ü起头的韵母相拼,但是在有的方言里面是可以的。这也是方言区的学生容易搞混的地方,教师应告诉学生普通话中i、ü或者以i、ü起头的韵母只能跟j、q、x相拼,所以当遇到本土方言里面z、c、s和g、k、h跟i、ü或者以i、ü起头的韵母相拼的时候把声母改成j、q、x就可以了,学生就能知道怎么把本土方言中的音同普通话相对应起来。这样学习起来就会容易得多,效率也会高很多。

2.语义学知识学习

语义学这个概念其实本身就比较复杂,根据不同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畴,它有不同的涵义。大致上可以分为四种:A. 语言学的语义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研究词语的意义和意义的变化及其变化的原因和规律,比如词与词之间的语义关系、语义与句法结构的关系等。B.逻辑学的语义学,也就是逻辑语义学,它研究形式化语言中的指示、真实和可满足等问题。C.哲学的语义学,也就是语义哲学,它是一些哲学流派,主张语言是哲学分析的对象或主要对象。D.普通语义学,其目的是要“根除人们在思想中的谬误”。

学生写出来的一些句子有问题,但是问题在哪里,该怎么去跟学生解释才能让他们更好地明白,以便下次不再犯同样的错误,这就需要用到语义学的知识。例如:今天我们学校来了两个大学的教授。这个句子是有歧义的,及时种理解可以是“今天我们学校来了两个不同大学的教授”,第二种理解是“今天我们学校来了两个同一个大学的教授”。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原来是因为“两个”的语义指向不同造成的,及时种理解的“两个”指向“大学”,而第二种理解的“两个”指向“教授”。那怎样才能消解这种歧义呢?若我们要表达及时种意思,就可以把“两个”改成“两所”,因为“两所”的语义就只能指向“大学”了。若要表达第二种意思,就可以把“两个”改成“两位”,因为“两位”的语义也只能指向“教授”。这样就不会再产生歧义了。

3.语法学知识学习

语法学就是研究和描写语法规律的科学,是对客观存在的语法系统的认识和说明。那什么是语法呢?简单来说就是遣词造句所要遵循的规则,说得专业一些就是“语法是一种语言中由小的音义结合体组合成大的音义结合体所依据的一套规则”。通俗一点就是语法是词、短语和句子等语言单位的结构规律。语法规则是直接影响到遣词造句的,所以对语法的掌握程度直接反映了语文能力的高低。

举例说明:照片放大了一点儿。这个句子其实也是有歧义的,而歧义产生的原因则是由于结构层次不一样造成的。及时种意思是“照片放得过于大了”,它的结构层次分为:及时层“照片”和“放大了一点儿”构成主谓关系,第二层“放”和“大了一点儿”构成述补关系,第三层“大了”和“一点儿”构成述补关系。第二种意思是“照片只是放大了一点,不是很多”,它的结构层次分为:及时层“照片”和“放大了一点儿”构成主谓关系,第二层“放大”和“一点儿”构成述补关系,第三层“放”和“大”构成述补关系。这两种意思的差异最关键的地方就在第二个层次的划分是不一样的,从而造成了两种不同的意思。

如果学生能够利用相关的语法知识分析类似的例子,那么他们就能判断一个句子的好坏,同时也可以避免写出有歧义的句子。

4.语用学知识学习

语用学是研究语言使用者将语句和恰当使用该语句的语境结合起来的能力。从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得出来,其实语用是反映一个人语言运用能力的,这个正好是语文能力的体现。语用学同语法学的不同之处是语用研究是动态的,而语法研究是静态的。如果我们能适当地教给学生一些语用学知识的话,他们就能更好地运用语言以达到更好的交际效果。

人与人之间的交际都必须遵守一些原则,这些原则就是语用学中的“会话原则”,如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等。合作原则是交际双方必须共同遵守的一条最基本的原则,包括以下四个方面:A.量的准则。你说的话应当包含对方所需要的信息内容,你所说的话不应包含超出对方所需要的内容。B.质的准则。即应努力使你所说的话是真实的,不要说你相信是虚假的话,不要说你缺乏足够证据的话。C.关联准则。你所说的话必须有关联。D.方式准则。说话要清楚明白,尽量避免晦涩的表达和歧义,要简练、井井有条。

如果对话双方有一方违背这些原则,那么交际就无法进行下去。但是故意违反这些原则,而且听话的人也能觉察和理解这些是故意违反的话,那这就是话里有话,或者说有弦外之音了,这也叫“会话含义”。在日常交际的时候应适当地制造一些这样的会话含义或者能够理解这样的会话含义。

例如有个同学走进教室之后,看到窗子是开着的,于是他对窗子边上的同学说:“今天风很大,好冷啊。”这里故意违背了关联准则,他想表达的意思是叫那个同学把窗户关上,但是又不想说得太直接,所以说了一句看起来似乎跟关窗子没什么关系的话。如果那个窗子边上的同学理解到了这个会话含义的话,就会把窗子关上。

笔者分别从语音、语义、语法和语用几个角度举例说明并运用相关的语言学知识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教师要充分利用已有的科研成果为语文教育服务。因为语文教育关乎着学生个人的未来,也关乎着民族和国家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