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艺术核心论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艺术核心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艺术核心论文

艺术核心论文:艺术类高职学生核心能力论文

1艺术类高职学生的群体特点

1.1自律性较差,团队意识较弱

艺术类高职学生在生活、学习方式等方面与普通学生显著不同,个性很突出,生活自由散漫,缺乏自律能力。不同于普通专业类学生的专业背景使得大多数艺术生始终奉行“不走寻常路”的人生格言,他们乐于张扬个性,习惯于挑战常规,在个人形象和言谈举止上极力表现的与其他学生的差异,有的学生甚至表现得玩世不恭,在逆反心理非常严重。为了张扬个性,她们大胆挑战社会公德和集体观念。并且,有些艺术生可以模仿学长学姐或专业教师的“个性”特点,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恶性循环。

1.2文化基础课薄弱,专业课程不够扎实

大多数高职院校主要通过艺术专业招生考试和文化课笔试成绩来录取艺术生。而近几年来,在高校扩招政策的引导下,学生素质呈现显著下滑趋势,特别是艺术类的学生文化基础更显薄弱。高职院校录取的艺术类学生有一部分是自幼爱好艺术,并经历过长期的艺术训练,学习艺术专业知识占据了他们的大部分时间。有的艺术生是由于文化成绩不过关,不得以作为艺术生通过艺考进入理想的学校。可见,大多数艺术生都缺少扎实的文化底子。

1.3注重物质利益,社会服务意识较差

由于学习艺术专业,大多数艺术类高职学生都有去各地实践锻炼的机会。有的高校开办项目化教学,基于实践项目培养专业技能,有的专业教师会让学生参与自己的项目,学生可以从中学到实际的本领,因此独立意识、社会经验比普通学生要强些。但是学生的心智尚未成熟,过早进入社会难免受到社会不良因素的干扰。比如,一部分学生受拜金思潮的影响,过于看重物质,而忽略了进一步提升专业技能的目标。

2艺术类高职学生核心能力现状

学校所制定的专业训练方案注重专业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人文素质、艺术欣赏等核心能力建设。有的学校的确开设了培养核心能力的专业课,但只有形式,并无实际内容。而且有的专业讲师职业素养达不到教科要求,讲学时照本宣科,无法讲出实质内容,使得学生对核心能力缺乏客观认知,欠缺核心能力。

2.1单项能力较差

对于艺术生来说,能力训练是必要的课程。但是不得不说,当前高职院校的课程设计和讲学方式过于强调专业理论,而忽视了核心能力的训练,并且教师也无法从专业角度给出有参考价值的指导意见,只能是学生自己领会。这就造成学生的知识结构零散、单一,单项能力薄弱。

2.2能力结构不完整

高职院校的学生培养方案往往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对核心能力的训练较少,导致学生的能力结构不完整,在课堂上很少和老师互动的学生,在生活中鲜于交际。有的学生吃苦耐劳和自律意识也有欠缺;不善于化解矛盾,容易造成冲突;缺乏集体观念;自我意识过强,不喜欢说教和被管理;注重个人利益,往往容易过度维权等。这种专业能力强、核心能力弱的结构形式,非常不利于艺术类高职学生的发展。

2.3能力的整体效用发挥欠佳

核心能力中的每一项能力并不是独立的,各项能力之间相互补充、相互合作。只有各项能力相互配合,协调一致,才能使各项能力在工作中发挥整体效力,有助于工作的顺利完成。艺术类高职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不懂得如何处理各种信息,不习惯利用发散性思维,创造性解决问题。

3艺术类高职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

艺术类高职学生核心能力水平不高,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既有学生自身原因,也有学校和社会原因。

3.1学生自身意识淡薄

目前在校的90后大学生,往往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往往都是整个家庭的“宠儿”,是从小被溺爱长大的。由于被父母宠爱,习惯于父母的安排、照顾,因此独立意识较差,容易形成独断专行的性格,不习惯和别人分享,也不善于和别人沟通。在与人合作上也存在着障碍,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更显薄弱。同时,他们也没有意识到核心能力的重要性,因此也就不会自己想办法去提高自身的各项能力。

高职院校面临学生就业的严重压力,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更是每年对高校就业率进行排名公示,这就使得高职院校将学生的就业率作为学生培养的终极目标。为了提升就业率,为了使学生掌握一技之长,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就加大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这种重专业技能、轻核心技能的做法短期来看似乎有效果,但对学生的长期发展极为不利。尽管有些高职院校意识到学生核心能力的重要性,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改革,改进了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方法,但由于尚处于核心能力培养的初始阶段,成效显微。

3.3社会风气的不良影响

“一招鲜,吃遍天”,长期以来形成的唯学生专业技能为重的社会风气,对社会和学生本人影响甚重。人们都普遍认为学生到高职院校就是去学技术的,掌握了技术就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发展,但对于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这种简单的掌握一门技术的理念,已经远远不能跟上技术发展的脚步。这种只重视技术的观念深深影响了高职学生,导致其对核心能力的培养意识逐渐淡薄。失去了学生自身的主动性,核心能力的培养效果也就会大打折扣。

4艺术类高职学生核心能力培养提升途径

4.1提升学生对核心能力重要性的认识

高校可以通过讲座、报告、宣传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对核心能力的重要性有清晰的认识,鼓励学生参加校园各种学生组织,同时积极发挥学生社团、学生会在培养学生核心能力方面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提升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和组织能力。

4.2制定核心能力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在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中,要明确确定核心能力的培养,注意核心能力和专业知识的有机结合,在加快专业技能学习的同时又有利于提升核心能力的培养。如果学生掌握了核心能力,学生的自学能力将会很强,可以随时学习自己需要的知识,可以终生学习,终生受用。

4.3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育人水平

高职院校首先要加大艺术类“双师型”教师的引进渠道和培养力度,利用他们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熟练的业务技能,结合专业课程的教学给学生指出未来在从事艺术类工作中会遇到的各种问题,并给出解决办法,拓展学生的提升空间。同时提高艺术类实训指导教师所占的比例,增加艺术类实训课程,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增加核心能力。拓宽对教师的培养渠道和力度,帮助教师提升自身的能力结构,提高教师的核心能力。可以安排教师到高水平学校或机构参加业务进修或培训,也可以到相关的艺术行业挂职锻炼,还可以安排教师利用寒暑假到专业相近的单位业务学习,为艺术类高职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5结束语

艺术类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积累反思的过程,高职院校应当适应市场的发展,改革教学模式,重视核心能力建设,以提升艺术类专业教学水平,促进更多艺术类高职学生成功成才。

作者:潘伟单位:河北艺术职业学院

艺术核心论文:现代艺术设计核心理念论文

一、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存在问题

重复性过高是社会对艺术设计造成的影响,而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则从基础层面对艺术设计造成了影响,主要体现在:及时,艺术设计教育存在过于追求国际化的现象,国际化艺术设计水平较高,但是这并不代表国内没有的作品,只能说其与国际相比有所不足。中国设计师的艺术设计作品中不乏精品,但是一些艺术设计教师忽视了这点,总是传授用外国的设计思路套用本土的设计形式等教学内容,以致艺术设计既无法满足本土化的发展需要,又无法满足国际化的发展要求,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第二,教育“底气”不足,在设备配置、人文关怀以及艺术设计创新领域,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显得不够成熟,有待完善。

二、针对问题打造核心艺术设计理念

1.以本土化的思想统一艺术设计

艺术设计的重复性过高和教学力量不足,最根本的问题是没有站在现实角度看待问题,总在追逐国际先进水平,丧失了自身的价值。从自身角度来看,我们应当树立本土化的核心价值理念,梳理本土化的艺术设计形式,将艺术设计置于现实中,根据国情需要进行具体的创作与教育。

2.以世界化的眼光看待艺术设计

我们虽然不能将国际标准看作发展我国艺术设计的要求,但我们要具备国际眼光,要让本土化设计理念迎合国际艺术设计的潮流发展,让艺术设计处于一种相对先进的评价标准中。因此,我们应当重视现实的发展,从基本国情出发,从我国的艺术设计市场出发,对此进行重点分析。

3.以人文化理念为核心思想

在进行本土化改造和国际化审视后,我们还应当从人文精神的角度出发,对我国的现代艺术设计进行重新审视,改变现代艺术设计的浮夸作风,丰富现代艺术设计的设计理念,从人文理念中寻找艺术设计的灵感。

4.以绿色化发展作为提升本土现代艺术设计的指导目标

我们要强调公正、公平、和谐、共赢的发展战略,打造稳定的发展市场,让艺术设计的市场化走上正轨。

三、围绕核心理念进行发展

艺术设计进入个性化设计时代,经济的繁荣带来物质的丰富,同类产品不断增多,市场成为买方市场。科技的进步带来技术的发展,但随之而来的是产品的同质化问题。在产品功能、品质、价格相同的情况下靠什么来展开竞争呢?产品的审美设计就成了重要的选择标准。随着工业经济发展到信息经济、体验经济,人们的精神需要也越来越多。在同质化的环境下,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更注意产品的个性。色彩鲜艳的苹果电脑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激发了其他诸如戴尔、盖特韦、康柏等公司的设计灵感,其纷纷推出了造型新颖、售价低廉的个人电脑;新型甲壳虫汽车的形象,成为促进汽车行业变革的催化剂。如今,人们不再盲目地跟随没有个性的流行趋势,而是追求个人的品位与内涵。所以,个性化设计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艺术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作者:洪成华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艺术核心论文:核心竞争力的文化艺术论文

一、目前文化艺术管理专业的核心竞争力建构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没有稳定的课程体系文化艺术管理专业作为一门新兴的专业,在国内相对于其他历史悠久的专业而言,它没有长久的文化积淀和理论积累。当然从80年代到现在,也已经经历了20多个年头,在热衷于文化艺术管理事业的学者的努力下,学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课程体系逐步建立;但是具体到一个又一个开设文化艺术管理专业的院校就未必都有着科学的课程体系来进行文化艺术管理的学习。课程的学习是核心竞争力最基础的一个环节,如果基础没有打好,核心也就无从谈起了。

(二)缺乏专业技能的培养虽然文化艺术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要求学生涉及多方面的知识,进行知识的融会贯通;但是也应该意识到,在你是一个杂家的同时你要先是一个专家。在众多的艺术门类中,要先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有一门专业的技能能够给自己找到合适的定位;然后才能更好的进行全方面的发展。专业技能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艺术史、艺术欣赏等的熏陶也只是表面上的接触,怎么样去培养文化艺术管理专业学生的某一技能,也是以后文化艺术管理学科建设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三)缺乏理论建构一个学科的理论建构有多深厚就意味着这个学科能走多远,能给社会带来多大的价值。同时理论建构也是核心竞争力培养的基础和硬件。说到底还是发展时间短,着力于文化艺术管理的专业研究人才缺乏。不过随着社会的的发展,精神文明的提高,对于文化艺术的欣赏也越来越高,继而对于文化艺术管理者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也需要越来越多的文化艺术管理者,我们应该对文化艺术管理的前景看好。努力学好知识,为文化艺术管理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没有针对性的招生学习文化艺术管理应该是有一定的艺术基础,热爱艺术事业的人,如果一个学习文化艺术管理的学生对艺术都不感兴趣怎么能够做好文化艺术的管理。所以文化艺术管理应该有针对性的进行招生,好是招收艺术生并且热爱管理的学生,他们有一定的艺术基础,而且热爱艺术,培养的时候也更容易实行针对性的培养;同时也有利于专业技能的塑造,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够培养出的文化艺术管理者。他们会针对自己原有的艺术基础来定位自己以后的发展方向,找到自己的定位,从而更有针对性的学习,打造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现在的招生都是泛泛的招生,继而再进行艺术的学习和熏陶,就导致了很多学生对于专业的迷茫。

二、塑造文化艺术管理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一)找准自己的定位现在文化艺术管理专业分为文化产业、文化法、文化经纪人、艺术传播、对外文化交流管理、体育文化等方向,更加拓宽了学科领域。文化艺术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可以做公务员、媒体、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还有的去做文化产业,从事各种文化的经营现象。那么,就需要学生在自己进行学习的时候,确定自己的方向,进而向自己的领域倾斜,着重打造自己的专业技能。为塑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多方位的拓展文化艺术管理专业的人才应该懂得艺术活动的一般规律,尤其是应当有敏锐的洞察力了解与时俱进的文化艺术活动的基本态势及其前景;懂得各类艺术形式的基本特点,了解各类艺术的创作过程和发展历史,能够对各种艺术形式进行分析鉴赏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具有深厚的人文与历史素质和修养;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了解艺术经济与市场的基本规律,以及艺术制作、传播与营销的运行方式;具有较强的组织与策划能力,懂得项目策划所应具有的规则与流程;懂得不同地域、民族人们特有的接受心理,满足人们不断变化的什么需求;还有就是要懂得国家的相关政策与法规。在专业技能稳定的情况下,对于其他各方面知识的积累和收录,都将为核心竞争力的建构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理论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应该投身于实践,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好的引导实践。文化艺术管理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一味的去学习理论知识而不投入实践,只会导致学生实践能力的分节,从而不利于踏入社会。但是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核心竞争力将会凸显,这就会成为文化艺术管理专业的突出优势。

塑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拥有其他人没有的竞争优势,达到自己的竞争状态,更好的实现自己的价值性,做一名的文化艺术管理者。这是我们每一位艺术管理学者应该肩负的重任,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真的是任重而道远。

作者:宋锦锦单位:广西艺术学院

艺术核心论文:核心教育论文:社会核心为向导的艺术教育探讨

作者:秦琴李美双单位:重庆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

青年大学生群体的时代特征保障了融入的可行性

青年大学生成长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并伴随信息化一同成长,视野宽阔,接受了来自众多领域的信息,知识庞杂,情感丰富,艺术气息浓厚,善于释放自己内心的情感。但身处价值多元的时代,面临社会的急剧转型,也有一部分大学生在价值观的选择上明显表现出困惑和迷茫,诚信意识淡薄,个人的道德行为失范,甚至会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质疑。但是08年的奥运会被外国人亲切地称为“鸟巢一代”的青年志愿者和汶川地震中青年大学生的表现也展示了大多数大学生仍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尊心,能够自觉抵御西方不良文化的侵蚀,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各项内容也有高度的认同。故而,要切实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各项内容融入到高校的艺术教育中,正确引导青年大学生群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方向,确保艺术教育在提高大学生艺术修养的同时,保障大学生政治方向的坚定,道德素质的高尚,进一步使其明辨是非,明确荣耻,如此,不仅能有效达到艺术教育、素质教育的目的,更易于把握青年大学生的发展规律。

艺术教育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致性

艺术教育,通过艺术熏陶和感染人,达到净化心灵、健全人格、启迪智慧的目的,从而培养人们高尚的道德情感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从一定意义上讲,高校艺术教育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自古以来,我国就十分重视艺术教育社会功能的发挥。在春秋末期,儒家学说创始人孔子就主张“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极力倡导以艺术教育培养人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到了近代,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蔡元培先生,更是倡导将民族艺术融入课堂教育,其目的也是不言而喻的,旨在优化国民教育,切实培养国民的健全人格,提高其综合素质。“艺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从人的精神上塑造人、感染人和提高人的文化素养,促进人的发展。”

高校艺术教育的内容旨在通过培养青年大学生的艺术修养,熏陶、濡染、浸润青年大学生的政治修养和思想道德品质,也包含了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各项内容。由此可知,高等学校的艺术教育在培养大学生的政治素养、思想道德品质和艺术修养、审美情趣方面涵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高校艺术教育的内容、宗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着高度的吻合,这就更进一步确保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各项内容融入到高校艺术教育的可行性、必要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艺术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一)是促进大学生健康和谐发展之必需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形形色色的社会观念不断涌入国门,古今中西文化在不断碰撞,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思想建设,致使一些大学生在认识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失去了自我。“艺术教育以审美教育为核心,以人的发展为目标,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发展。”

因此,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艺术教育中,对促进大学生健康和谐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如上所述,多数大学生只注重对个人利益的追求,道德素质下降,而艺术教育则具有不同于其他教育的特殊方式,有强烈的感召力,“可以培养大学生追求真理,崇尚真、善、美的优良品德,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好形式”。

(二)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迫切需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我国的国民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位置。高校是培养国民价值体系的重要场所,在高校和大学生中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大学生群体树立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的价值观与人生观,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目前,青年大学生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可度有些差强人意。这固然受当代大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发生变化、社会环境趋利化等社会因素影响,但同时应看到高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种种不足。艺术教育与社会人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当今社会,艺术教育可以其特有的育人功能,成为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重要路径。因此,在高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便可通过艺术教育的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艺术教育过程中的教育方法进行。

(三)是有效满足高校艺术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

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以来,各级政府、教育部门逐步提高了对高等院校艺术教育工作的重视和认识,明确了艺术教育在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地位,通过积极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政策和措施,使艺术教育工作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传媒业的快速发展和新娱乐时代的到来,一些年轻人尤其是部分高校大学生对“明星梦”的追求已达到如痴如醉的程度。有理想固然是一件好事,但如果一个人的理想过于功利,将学艺术、走艺术路作为发财、成名的选择,那这样的人生观无疑是一种消极,甚至是错误的价值观念。这种错误的价值观念如在大学生中广泛流行,无疑会影响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在对大学生的艺术教育中,必须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武装当代大学生的精神头脑,使其自觉抵制错误的、功利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艺术教育的途径

(一)注重灌输教育与自我教育结合,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在于通过对学生开展系统的艺术专业教育,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自觉强化自身的审美情趣与艺术素养。在对大学生进行艺术教育的同时,还应充分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使之贯穿艺术教育的整个过程,帮助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确保他们能够坚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信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艺术教育课堂教学对于实现艺术教育教学的目的,完成艺术教育任务,强化艺术教育内容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注重灌输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结合,要切实发挥艺术教育课堂教学在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重要阵地作用,强化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主阵地的优势,突出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凸显自我教育的作用,以此逐步引导青年大学生主动接受社会主旋律教育,自觉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洗礼。

(二)优化外部环境,发挥社会实践的重要作用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艺术教育中,需要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导向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艺术教育的目的旨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使之能够正确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增强自我建构的意识。只有学校、家庭、社会一起努力优化外部环境、形成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外部教育环境和氛围,充分利用当代青年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生活的热情,建立社会实践平台,才能促使其在亲身的实践中感悟社会对自身价值的认同或否定,形成自己对社会的价值取向,更新观念,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自我建构意识,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

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各项内容融入到高校的艺术教育全过程,关键是要发挥高校文化教育的育人功能。增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统领职能,即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政治指导,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凝聚力,以各种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向心力,以“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提高校园文化的道德约束力,明荣辱、知廉耻。通过积极开展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开展各种文艺竞赛,使青年大学生在寓教于乐中受到熏陶、感染,在潜移默化中有力地引导青年大学生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既达到高校艺术教育的目的,又实现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目标。

(四)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充分发挥教师的关键作用

首先,艺术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系统的艺术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思想道德修养和政治素质,优化青年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融入高校艺术教育需要艺术教师更新教学观念,贴近生活,融入自然,活用教材,勇于打破课堂教学的局限,从而在培养青年大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其艺术修养的同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青年大学生、健康的发展。这些都要求艺术教师具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遵循教育规律,与时俱进,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以身示范,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贴近学生实际,创新教学方法,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提高课堂控制力,增强艺术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卓有成效地完成艺术教育的各项任务。艺术教育是一种符合大学生成材成长规律的新型教育方式,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各项内容融入艺术教育,实现二者的结合,有利于激发大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增强大学生明辨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切实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统一,真正做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

艺术核心论文:语文艺术核心教学论文

教学现状。在应试教育思想的严重干扰下,高中语文教学大量采用了条分缕析的“科学化”方法。做练习,讲练习,似乎成了语文教学的“主旋律”。语文教学丧失了人文学科的独特优势,学生的整体语文素质也难以得到较好的培养和提高。我们作了部分毕业生的跟踪调查,一些学生在回顾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时说:“围绕练习讲授课文最没劲”;“高三时整天做练习,烦透了,现在想来几乎都是无用功”。许多老师也感慨:语文越来越不会教了。语文教学已成了世纪性难题。为此,我们语文组从97年起开展了《构建“三化”高中语文教学模式》课题(市级)的研究,下面把我们近几年在“艺术化”方面作的一些思考探索总结如下。

“语文教学艺术”的界定。长期来人们对教学艺术一直有着不同的理解,主要有以下几种:

1、激励乐学说。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德国教师教育指南》)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学的艺术》一书中认为,教育的艺术在于能激发出学生心灵的感情,而且这种工作做得愈细致,愈有感情,从孩子心灵深处涌出的力量便愈大。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指出:“教学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教他以研究学习的方法”。叶圣陶先生也一贯主张“教是为不教”,其目的也在于使学生会学、善学、乐学。

2、创造活动说。李密先生在《课堂教学艺术通论》一书中论证指出:“教学艺术乃是教师娴熟地运用综合的教学技能技巧,按照美的规律而进行的独创性教学实践活动。”张武开先生在《教学艺术论》一书中认为:“教学艺术是使用富有审美价值的特殊认识技艺进行的创造性教学活动。”苏灵杨先生也认为:“教师之所以称为艺术家,是因为教师的劳动本身就是创作,而且比艺术家的创作更富有创造性。”(《教师——塑造新一代人的工程师和艺术家》,《教育研究》1981.3)

3、审美说。阎增武先生认为:“借助教学过程中的审美感,可以给教学艺术下一定义:教学艺术是通过诱发和增强学生的审美感以提高教学效果的手段,这种手段的运用能使学生在有益身心健康的积极愉快的求知气氛中,获得知识的营养和美的享受。”(《浅析教育过程的审美感》,《教育研究》1987.2)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指出,高中语文教学,要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语文水平和各项能力,“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全个性,形成健全人格”。

通过学习理论,把握《大纲》精神,再联系我们的教学实际,我们认为,语文教学艺术是指能激发学生兴趣,激活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在真善美的陶冶中不断提高能力,形成健全人格的教学活动。其核心是情感性、创造性。

为了在教学中便于操作,很好地实施语文教学艺术化的构想,我们围绕情感性、创造性,把语文教学艺术具体分解为如下四个方面:

一、知识的充实

在日常教学中,部分学生,甚至个别老师对知识的学习在认识上往往存在着两个误区:一是偏面强调知识的重要性,以知识为学习目的,把知识作为穷究的对象;二是偏面强调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轻视知识的学习。我们认为,知识是能力的基础,只有学好知识,才能有效地提高能力;知识不是终极目的,学知识是为了运用。掌握知识的关键是如何学,要“既进得去,更能出得来”。

1、帮助学生建立新的知识结构

知识繁杂、零散无序是语文学科的一大特点,如果不对它们作科学的整合,学生将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严重影响能力的发展。为此,在教学中,我们重视帮助学生建立新的知识结构。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结构主义认识发展理论中有一个著名的公式:S==AT==R。其中,S是具有一定刺激的信息、知识,A为个体接受的刺激;T为个体原有的认知结构,R为个体所作出的反应。这个公式的含义是:一定的刺激(S),只有当一部分(A)同化于个体认知结构(T)中时,个体才对刺激作出反应(R)。也就是说,在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始终以个体的认知结构为基础。当教师讲授的知识内容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趋于一致时,学生就会把外来的知识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而获得新知;当外界的知识内容与学生的认知结构不一致时,学生就会根据已有的认知结构或者产生抗拒,或者对外界刺激进行鉴别、改造,重新组织,一边摒弃旧知识,一边吸收新知识,形成新的认知结构。根据这一理论,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了解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衔接起来,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有效地同化新知识,迅速地建立新的知识结构。例如,我们在学习中国文学作品时,指导学生从已掌握的知识出发,构建以文学发展史为纲,融文体、作家作品、艺术风格等为一体的知识网络,使新旧知识很好地衔接了起来。丰富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使“始繁者终必简,始晦者终必明,始乱者终必整,始艰者终必流丽明快”(袁宏道语)。心理学研究指出,唯有结构才具有最强的迁移性,学生在知识网络中学习课文,思维宽阔,不仅利于“接纳”新知识,所学的知识也容易转化能力。

2、让学生尝到运用知识的“甜头”

获取知识不是学习的终极目的,学习知识是为了解决问题。也只有让学生在运用中尝到“甜头”,才能更好地维持强化学习兴趣。例如把握词义是语文阅读能力的最基本要求,学生如能运用所学的语法知识,通过分析结构推断词义,往往能收到很好的效果。例如:

①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贾谊《过秦论》)

②“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诗经·已风·亡民》)

③她重行经验那天晚上那个人幽幽悄悄来报告恶消息时的况味。(叶圣陶《夜》)

例①,通过结构分析,明确“追亡”和“逐北”同义并列,只要把握了“追亡”或“逐北”的意思就可以了。进一步分析“追亡”,动宾关系,根据语境,应解释为“追逐逃走的败兵”。例②,通过分析,“夙兴夜寐”是反义并列短语,已知“寐”是“睡觉”之意,那么“兴”应当是“起床了”。同样,根据“夜”就可以推知“夙”是“晨”义。例③,“经验”一般用作名词,意为“由实践得来的知识或技能”,例句中“经验”已作动词用,构词方式为并列,联系宾语“那天晚上那个人幽幽悄悄报告恶消息时的况味”,词义可推断为“经历、体验”。通过这样的语言实践,学生就能使所学的知识发挥积极作用,从而增强学习兴趣。

重视新的知识结构的建立,重视知识的运用,知识就能变为能力。学生学得积极,学得充实。

二、思维的快乐

通过反思,我们认为教学过程中严重存在“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遭到极大的扼制。由于缺少思维快乐,本应充满勃勃生机的学习变得了无趣味。为此,我们作了如下尝试:

1、以“发现学习法”思想为主设计课堂教学结构

中西方教育相比,中国多用“接受学习法”,西方多用“发现学习法”。这两种方法各有优势,从培养创造能力而言,当推“发现学习法”。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崔琦指出:“我注意到中国学生morerespectforauthority(驯服),美国学生则easiertochallenge(喜欢挑战),中国学生需要askthequestion:Isitabsolutelyright?(凡事怀疑)。因为书本所讲未必对。”(《应多怀疑敢于挑战》,香港《文汇报》1999年12月9日)高中学生已有相当的知识积累,已具备较强的思维能力,我们认为以“发现学习法”为主设计课堂教学结构,更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在教学中,我们主要采用了“明确学习目标——自己鉴赏——讨论交流——归纳总结——迁移运用”这样的教学流程。我们注意引导学生把课文前的提示(因为太详细了)放在后面作参读材料,抛却以往的根据课文提示中的“结论”去“图解”文章的阅读思考模式,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这样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才会砥砺自己的思维,真正有所得。新版人教社教材(试验本),已把过去课文前的关于内容、写作特色的详细提示,换成了“训练重点”,我们认为这更利于“发现学习法”课堂教学结构的实施,也提醒我们在教学中要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思维空间,切莫用“先入之见”把学生变成思维懒汉。

2、养成“披文入情”的阅读习惯

创造精神源于学生的思维能力,而思维能力的培养是需要载体的。心理学研究指出,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思维的载体。文学作品中,作者常常是“用意十分,下语三分”。因此,读者必须通过作品中有限的语言去体会作者“十分”的用心,甚至超出这“十分”,才会有自己独特的感悟。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这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契合。”所以,要想在语文教学中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创造力,就必须纠正“天马行空”式的分析,引导学生养成“披文入情”的阅读习惯。

3、掌握科学的思想武器

学生分析自己语文水平不高时,常常归因于语言积累。以为肚里的“优美词句”太少。我们通过调查分析却发现,对高中学生来说,制约语文整体水平提高的“瓶颈”经常表现为不科学的思维方式。钱学森曾指出:“我近30年来一直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并总是试图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我的工作。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智慧的源泉!”(《智慧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处于青年时期的高中学生,通过多年的学习,已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在学生的作文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他们力求用理论分析概括事实的思维特点。因此,我们注意引导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思想武器,对丰富多彩的生活作辩证分析。联系语文学科特点,我们尤其重视以下的思维方法:排除经验干扰、避免复制性思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牢固树立语境观念,由整体看局部;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多角度思考;由表入里作原因分析;纵向横向的联系比较。学生掌握了科学的思维武器,其认识、辨析、判断处理和发现创造能力,就能得到很好的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思维训练,让学生学会思考,主动思考,学生自然会感到学习的无穷乐趣。

三、情感的陶冶

“文章不是无情物”,它是作者情感意念智慧的产物和表现,语文教师要善于“披文入情”,把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披露出来,以情动人,使学生在愉悦的审美满足中接受知识,受到教育。叶圣陶说过:“我们鉴赏文艺,较大目的是接受美感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心理学认为,情感是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它发自内心,能引起和维持行动,排除前进障碍,对整个行动起动力调节作用。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是学生智力的催化剂和学习的原动力。在教学中要摒弃只重视理性分析,而置文理情思意境的美和作者的性灵情趣不顾的教法,应该引导学生去感受,即通过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知觉、表象、联想、情感去触摸内容的整体存在,去品味作者的情味和旨趣。我们采用的教学手法一般为传统的“涵咏法”和后起的比较法。

1、涵咏法。古人品鉴诗文,主张熟读成诵,力求达到“文若己出”的境界。也就是充分尊重作品,通过朗诵,把主观感受同作品实际统一起来,渐入佳境,沉浸在作者所创造的艺术世界里,爱作者所爱,恨作者所恨,使情操的陶冶寓于审美享受之中。例如,朗读《荷塘月色》,要求学生调动有关知识(社会背景、写景状物的要求等等),展开想象和联想,让学生在反复吟诵中,把握课文内容,体会描述的情景,争取获得身临其境、神会其中的感受。在审美愉悦中,陶冶情感。

文学作品的基本特征是形象性。文学作品之所以扣人心弦,就是寓形象、意境于模糊集合中。模糊观念带有意义的不确性和意义的空白,比明晰的观念更富有表现力,它的表现力体现在不同的读者可以通过不同的创造性思维来完成对作品的理解。“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者在阅读活动中不是被动地接受作品的信息,而是在积极地思考,对情节的推进,意义的展开都不断地作出期待、预测和判断。“理解本身便是一种积极的建设性行为,包含着创造的因素。”(姚斯·霍拉勃《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第26页)“读诗就是再做诗,一首诗的生命不是作者一个人所能维持住,也要读者帮忙才行,读者的想象和情感是生生不息的,一首诗的生命也就是生生不息的,它并非一成不变的。一切艺术作品都是如此,没有创造就不能有欣赏。”(朱自清《我与文学及其他》)

可是传统的“涵咏法”只尊重维护作者的,讲究寻求作者本意,“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而忽视了作品本身意义的开放性、未定性以及读者理解的主观性、创造性,极易造成思维的偏隘、单一。因此,我们在教学中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社会阅历、人生体验去参悟,在尊重作品的同时,争取有独到的发现。

2、比较法。传统的“涵咏法”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浓郁的东方色彩,它强调心领神会和得意忘言。而后起的“比较法”则侧重理性的评价,在具有一定可比性的两篇或更多的作品之间识其同,辨其异,并由同中之异着眼,作出自己的鉴别判断。例如,朱自清先生、俞平伯先生1923年8月同舟泛游秦淮河,上岸后相约写了同题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课堂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通过选材、组材、语言表达方面的比较鉴赏,深入理解作品,较好地把握了作者夜游秦淮时思想感情的异同。在比较中鉴别,在鉴别中提高。通过深究“异同”的原因,学生对所读作品就有了更多的思考、更高的认识和更广泛的吸收。所以,在鉴赏中我们强调涵咏感悟,并不排斥理性分析。需要指出的是理性分析应该建立在单篇涵咏感悟的基础上,语文教学才会有血有肉,生动活泼。

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土壤里。“文学艺术的较大价值就在于它们能够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爱因斯坦语)当学生通过涵咏、比较,用心灵去领悟时,作品中的真善美的情感也就渗透到了学生对世界、对人生的认识中去了,进而获得了感知和判断生活的能力。

四、成功的激励

陶行知先生指出:“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乃是真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真教,学也不成为真学。”在“做”上用功夫,鲜明地体现了素质教育思想,它能极大地激发强化学生的认知内驱力,促进学生语文素质和创造能力的提高。为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重视指导学生从写作角度理解吸收知识,让学生们在“联系生活,加强语文实践”中感受“人生的需要”获得成功的喜悦。

1、重视“神似”。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不能只局限于借鉴文章思路和表现手法,而要深入领会文章思想内容,对文章内容和形式作辩证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在写作训练中力求“神似”。如《我的空中楼阁》是一篇典范的写景状物散文,学生通过“披文入情”,体验作者赋予生命的小屋,及小屋周围的每一个景物所给予人的不同感受,体会小屋主人的全部襟怀,他的内在素质、气度、情趣和风格。通过把写景状物的手法和表达的思想情感的体验联系起来的分析,就领悟到了形式和内容的辩证关系,这样从本文借鉴的写景状物的手法,才会真正的“生根”,学生在实践中就能灵活运用。

2、感受生活。歌德说:“一棵树上很难找到两片叶子形状一样,一千个人之中也很难找到两个人在思想情感上协调。”所以,阅读教学后提供的材料或习作参考题,除了能很好地迁移所学的知识外,一定要贴近学生的实际,要能引导学生像课文作者那样积极观察,深入思考,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心灵去感悟。学生在用心感受生活中,思想会变敏锐,情感会更丰富。九九级⑸班的邵国同学在小作文中这样写道:“从习作角度审视课文,学习目标明确。观察与思考太重要了,平时熟视无睹的事物,现在居然有了全新的体会。”

3、鼓励创新。写作训练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独辟蹊径,努力写出构思巧妙,立意新颖,有新鲜感受、独到见解的文章。苏霍姆林斯基说:“关于一个人、一种行为、一种现象、一种事,你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说,任何时候也不要去努力猜测别人听了你的话会对你怎么样,这种猜测会使你变成虚伪的人,阿谀奉承的人,甚至卑鄙的人。”要求学生忠实于自己的精神,对学生习作中的个人感触、偏激想法,作辩证分析,肯定其闪光点;对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的做法,要充分鼓励。这样,学生就敢于冲开固有思路的框架,敢于摆脱思维定势的羁绊,写出富有创新精神、独树一帜的好文章。学生在实践中经常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语文教学的各项活动就会形成良性互动的态势。

经过几年教学实践,我们认为知识的充实、思维的快乐、情感的陶冶、成功的激励,较好地体现了语文教学艺术的主要内容。教学中围绕情感性、创造性,把这四个方面作有机的整合,将形成提高语文教学效益的合力,学生将在快乐中学习,和谐发展,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人才。

艺术核心论文:影视艺术的文化核心价值观初探

一、中美影视中文化核心价值观传播差异的比较

美国社会也矛盾重重,种族问题、宗教问题、贫富差距也都非常突出,却没有出现信访潮,老百姓对政府的满意度也比较高。正因为美国普世价值观对社会的长期洗礼,才保障了美国社会的安定团结。普世价值观包括自由、民主、平等、博爱、人权等基本内容,美国影视作品的精神内核基本上都是围绕着对普世价值观的一些宣传和赞扬。比如,2011年10月底在国内上映的好莱坞电影《猩球崛起》,虽然影片致力于对一些现代科技的反思,但是细细体会,就会感受到无处不在地对西方普世价值观的宣扬,人类一直以万物之灵长自居,在地球上可以为所欲为,影片传达了对这种认识的批判,提出人类和以猿类为代表的自然界应互相尊重、平等相处、尊重自然的特性,给其它动物之自由,对生命要有一颗仁义博爱的心。该片从10月28日入市之后,在场次上占全国影院排片的40%左右,上映4天累计票房达7300万元,该片和《永无止境》、《夺命深渊》、《铁甲钢拳》、《惊天战神》、《丁丁历险记:独角兽号的秘密》等其它进口片一起被赋予救市重任,可以说,相当具有讽刺意味。再拿占据中国2010年内地票房前六位的电影为例:排名及时的是进口片《阿凡达》,内地票房是13.787亿,观影人次2763.18万;排名第二的是国产电影《唐山大地震》,内地票房是6.650543亿,观影人次1792.97万;排名第三的是进口片《盗梦空间》,内地票房是4.5665亿,观影人次1329.91万;排名第四的香港导演徐克的《狄仁杰》,内地票房是2.902亿,观影人次874.34万;排名第五的也是香港电影《叶问2》,内地票房是2.3248亿,观影人次686.54万;排名第六的电影是进口片《爱丽丝梦游仙境》,内地票房是2.264亿,观影人次495.47万,从以上数据可以得出,三部进口片的票房将近是三部国产电影票房的二倍。票房数据说明很多中国老百姓主动走进影院接受西方普世价值观的洗礼,尤其是看电影的多为年轻人,他们的价值观正在形成,美国电影成功地向中国老百姓贩卖倾销了他们宣扬的所谓的主流意识形态,让不明就里的中国老百姓对那个看起来充满“公平平等、自由博爱、有情有义”的资本主义国家产生了无限向往之情,说明美国利用影视成功地将自己的价值观宣传出去并影响了无数中国人民。反观我们中国的影视作品,几乎看不到一以贯之的文化核心价值观,到处都是消解、只顾傻乐、刻意取消严肃性的作品,像这种流于表面的只顾追求眼前利益的作品产生的直接后果就是越来越无人问津,更别谈作用于中国老百姓的思想,形成了不良的生态系统。人类社会的长期健康发展之所以需要精神产品,就是需要它去传播一种文明,去提升人类的素质,坚守人类的精神家园。

二、如何在影视作品中弘扬文化核心价值观

(一)弘扬主流价值观,承担严肃的社会责任

因为影视传媒具有强大的传播能力、巨大的影响力和广泛的覆盖力,世界上不同国家都将传承本民族的精神文化传统,建构能够被世界范围内的人们认同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寄希望于影视这种形式。因此中国在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进一步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历史进程中,电影和电视应有所担当,承担起严肃的社会责任,担负起弘扬本民族文化和强化国际软实力的社会责任,因此,整个行业应在文化积累、艺术素养、职业精神和创新意识上都有所提升和建树。在创作活动中,创作主体应努力寻找到可以和国际文化对话的价值观念,做到以更多观众能够理解与认同的叙事方式来创作兼具国际化与民族化特色的影视作品。

(二)塑造体现人类永恒价值的故事

影视艺术应当成为弘扬文化价值观的主要载体,所以影视不能成为追名逐利的工具,不能为无止境追求经济利益而弃道德规范于不顾,将美好的情感伦理底线随意放逐。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塑造了不可替代的华夏儿女的脊梁,正义、公正、忠诚、孝顺、勇敢、善良、勤劳、美好是我们的品格。塑造体现中华文化正面价值的艺术形象和描写追寻人类永恒价值理想的故事,并将这种价值观内化为一种至真至善至美的精神,润物细无声地浸润在艺术作品的人物设置、叙事情节、主题表达等等方面,而这种普遍的直观的精神旨义应当成为支撑艺术作品内容的文化根基,应成为编导们追求的一种境界,让老百姓通过影视作品的人物形象和故事内容体悟到关于人性伦理道德的健康有益的文化内容,这样的艺术创作能够为和谐社会、和谐家庭的建设做出积极的促进作用,这对于国家文化长远的发展至关重要。所以创作中我们应该张扬一种现代的人文精神,体现一种深刻的人文关怀。创作具有很强的包容性、感召力的影视作品,这样才能打动观众,才能够得到老百姓的理解和认同,才能起到凝聚民族精神的作用,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支撑。而影视作为面向大众的公共平台,置身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老百姓生活丰富多彩,精神需求日渐多样,所以一定要肩负着体现时代精神、引领社会风尚、塑造精神家园的社会责任和共识。

作者:李慧欣 单位: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博士生

艺术核心论文:现代艺术设计核心理念的形成与发展

一、现代艺术设计存在的问题

1.重复性过高

现代艺术设计的重复性超出了以往,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以下四点:及时,信息时代公开了大量的设计素材,一些设计师往往在创作时借鉴国内外大师的作品,在作品设计上流于形式;第二,现代艺术设计市场节奏过快,市场浪潮不断冲刷着艺术领域,一些设计师为了追求利益,常选择能够设计量产的形式,这种形式虽然满足了市场的需求,但是对艺术设计本身造成了无法弥补的伤害;第三,艺术浮躁性氛围和快餐式的艺术设计情景对艺术设计本身产生了冲击,一些艺术设计者无法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中不断开拓,为了适应这样的快节奏的市场,其不断改变自己的艺术风格,导致浮躁心理持续增强,对其设计本身造成了损害;第四,商业元素掩盖了艺术本身,艺术与商业挂钩,商业化成为艺术设计的目标,一些艺术设计者丧失了对艺术的探索精神,为了满足商业需求,不断机械复制,这也是增大艺术设计重复性的因素之一。

2.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存在问题

重复性过高是社会对艺术设计造成的影响,而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则从基础层面对艺术设计造成了影响,主要体现在:及时,艺术设计教育存在过于追求国际化的现象,国际化艺术设计水平较高,但是这并不代表国内没有的作品,只能说其与国际相比有所不足。中国设计师的艺术设计作品中不乏精品,但是一些艺术设计教师忽视了这点,总是传授用外国的设计思路套用本土的设计形式等教学内容,以致艺术设计既无法满足本土化的发展需要,又无法满足国际化的发展要求,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第二,教育“底气”不足,在设备配置、人文关怀以及艺术设计创新领域,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显得不够成熟,有待完善。

二、针对问题打造核心艺术设计理念

1.以本土化的思想统一艺术设计

艺术设计的重复性过高和教学力量不足,最根本的问题是没有站在现实角度看待问题,总在追逐国际先进水平,丧失了自身的价值。从自身角度来看,我们应当树立本土化的核心价值理念,梳理本土化的艺术设计形式,将艺术设计置于现实中,根据国情需要进行具体的创作与教育。

2.以世界化的眼光看待艺术设计

我们虽然不能将国际标准看作发展我国艺术设计的要求,但我们要具备国际眼光,要让本土化设计理念迎合国际艺术设计的潮流发展,让艺术设计处于一种相对先进的评价标准中。因此,我们应当重视现实的发展,从基本国情出发,从我国的艺术设计市场出发,对此进行重点分析。

3.以人文化理念为核心思想

在进行本土化改造和国际化审视后,我们还应当从人文精神的角度出发,对我国的现代艺术设计进行重新审视,改变现代艺术设计的浮夸作风,丰富现代艺术设计的设计理念,从人文理念中寻找艺术设计的灵感。

4.以绿色化发展作为提升本土现代

艺术设计的指导目标我们要强调公正、公平、和谐、共赢的发展战略,打造稳定的发展市场,让艺术设计的市场化走上正轨。

三、围绕核心理念进行发展

艺术设计进入个性化设计时代,经济的繁荣带来物质的丰富,同类产品不断增多,市场成为买方市场。科技的进步带来技术的发展,但随之而来的是产品的同质化问题。在产品功能、品质、价格相同的情况下靠什么来展开竞争呢?产品的审美设计就成了重要的选择标准。随着工业经济发展到信息经济、体验经济,人们的精神需要也越来越多。在同质化的环境下,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更注意产品的个性。色彩鲜艳的苹果电脑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激发了其他诸如戴尔、盖特韦、康柏等公司的设计灵感,其纷纷推出了造型新颖、售价低廉的个人电脑;新型甲壳虫汽车的形象,成为促进汽车行业变革的催化剂。如今,人们不再盲目地跟随没有个性的流行趋势,而是追求个人的品位与内涵。所以,个性化设计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艺术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作者:洪成华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艺术核心论文:公益广告艺术感染力与核心价值传播

【摘要】公益广告是一种场景化、多层次、综合性的艺术创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人民主流意识,具有较强的严肃性,公益广告创作中把核心价值思想性融入艺术性之中,提高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让公众看了产生共鸣,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益广告;艺术感染力

1.引言

公益广告区别于商业广告主要在于,它面向社会大众,针对社会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广告的形式传播进步思想和道德规范,引导舆论,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公益广告可谓一盏明灯一直贯穿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社会主义文明素养的职能。在公益广告创作过程中怎样运用各种艺术表现形式,突出艺术的感染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艺术的创造过程中,提高其传播效果对于创作者来说将是一个崭新的课题。

2.艺术感染力与核心价值传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在中华民族的传统基础之上,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集体智慧,也代表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实现“中国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公益广告恰恰是传承了人们对文明社会的美好希冀和憧憬,弘扬的是真善美,体现的是社会责任和人文关怀,在全社会呼唤道德和任性回归,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相向而行,具有独特的优势。公益广告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关键在于让观众接受倡导的价值观念,首先不能把观众当成被说教的对象,而应以亲和的姿态,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调动观众的情感,力求通过独特的情感路线将抽象的价值观念融入到艺术创作之中,引起观众强烈的心理共鸣,使观众自然而然的接受[1]。表达方式注重优美而含蓄,注重观众的联想参与,如:在“两岸本一家,祖国要统一”的公益广告创作过程中利用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来表达主题,“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在整个创作过程中并没有提及两岸统一,却含蓄地抒发了两岸人民期盼统一的心境,给人以强烈的思绪空间[2]。创作的结构美、旋律美、意境美相结合,提高艺术感染力,如中央电视台梦娃系列《中国梦我的梦》的公益广告中,“梦娃”形象最为引人注目,“梦娃”原型为天津泥人张泥人作品,形象萌动可爱,微微盘坐于画面的左下部,面部表情为若有所思,整个作品让人浮想联翩,中国梦是大家的梦也是我的梦。“梦娃系列”公益广告的播出,取得了轰动效果,社会各界反响热烈。“梦娃系列”也被纳入“图说我们的价值观”动画视频推广展播计划,并在全国各省市电视台播出。这种萌动的形象与欢快的童谣音乐相结合形式朗朗上口,在视觉表达上的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公益广告创作过程中音乐美也是提高艺术感染力的重要途径,如在“不要让爱越走越远”的公益广告中,音乐的转化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作品是讲述孩子一出生到功成名就的整个过程中,母亲与孩子的距离是越来越远的,而我们要表达的主题是不要让着这种爱越走越远,作者巧妙地利用一个尺子来形象的表达了这种距离。作品中当孩子逐渐长大,音乐轻快,表达了孩子在母亲的怀抱中快乐成长;大学毕业时转换为欢呼的音乐;是儿子拉着一个皮箱西装革履的大步地头也不回越走越远,而背后是拄着拐杖的母亲遥望的眼神,此时背景音乐转换为伤感的音乐,烘托出母亲期盼儿子回来悲情情感。对于当今社会,孩子逐渐长大,而母亲逐渐变老,特别是孩子结婚有了自己的孩子,很多都不在一个城市,其实母亲每年最期盼的一句话就是“今年过年回家”。这个作品就是表达了这种母子亲情,孩子无论工作有多忙也别忘了“常回家看看”。

3.结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公益广告的艺术加工能够激发全社会的正能量,奋发向上,崇德向善。公益广告的艺术感染力是来源于生活的艺术,它使得情感与信念结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全新的艺术探索与实践。艺术感染力能够让人们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善美的精髓所在,这样的艺术作品更容易为广大人民所接受。

艺术核心论文:艺术教育视角下核心价值观培养

一、艺术教育对核心价值观中的培育功能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主要阵地,校报、网络、多媒体等是主要宣传方式。但笔者在走访调查部分高校时发现,40%的大学生认为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平台开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并不理想,30.5%的大学生对所在学校“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模式并不喜欢,认为大多数高校思想政治课仍然采用传统教学模式,重“教”轻“学”。35.3%的大学生认为核心价值观的讲授较为抽象,更希望通过社会热点问题及贴近学生实际的问题来开展教学。47.3%的大学生希望通过直观形象的视听资料、历史文化资源以及社会实践,体验感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此可见,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方式,应当更加重视教育主体的内在需求,注重发挥自我教育能力。引导大学生主动接受、践行“三个倡导”,在自我认知、参与体验过程中,不断提高认知能力、判断能力、选择能力,将理论学习真正转化为自身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艺术教育,又称为审美教育、美感教育,它是以艺术美和现实美为教育手段,以塑造人格为最终目的的审美教育,是美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即通过艺术实践来提高自身美的感受、理解、创造能力,从而提升修养、完善人格的教育。艺术教育可以看作是一种隐性的核心价值观培育方式,与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采用的灌输、说教、制度化、纪律化等方式相比,更具实效性和感染力。其一,艺术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育人效果。的艺术作品通常是经过作者对客观形象的艺术加工,使原形更加生动、典型,从而更真实地反映出事物的本质。的艺术作品可以陶冶情操、浸润心灵。如我国著名画家徐悲鸿笔下的奔马反映了不屈不挠、奔腾昂扬的民族气节;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曲调慷慨激昂,令人振奋鼓舞。艺术教育正是通过这种艺术美和自然美的陶情喻理,寓教于乐,是一种以美动人、以美感人的教育形式。将艺术教育作为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途径之一,可以较大程度地消除学生的抵触心理,其营造的文化氛围和艺术情境,深刻影响着大学生思想道德、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的选择。从而使广大学生受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式的教育和启迪,使核心价值观培育更自然、和谐,效果也更为持久、深刻。其二,艺术教育更具直观形象性。黑格尔曾说过:艺术的形式就是诉诸感官的形象。无论是无形的音乐作品或是有形的美术作品,都是通过最直观、最直接的艺术形式来反映客观现实,使学生通过看和听来理解、感知作品的主题形象,深化内在情感体验,引起情感的共鸣。鲜明、生动、活泼的艺术形象具有迷人的魅力,会唤起人们强烈的审美情感和审美欲望,吸引人们去感受、领悟美的真谛。比如,通过鉴赏中国绘画、陶瓷、丝绸织锦等的艺术作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之情和振奋之志;通过聆听欢快悦耳、生机勃勃的音乐曲目,欣赏优美的舞蹈艺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和生活情趣,使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可见,艺术教育不同于理论化、抽象化的传统教育模式,更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可以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鲜活的艺术形象彰显其思想的力量,更易为受教育者所接受。其三,艺术教育更具自由实践性。艺术教育是通过情感体验认识美、感受美。“美感是和听觉、视觉不可分离地结合在一起的”,需要个体的亲身实践,强调个体体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同时,单向的、灌输式的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模式并不能满足艺术教育的教学需要,而是需要师生间的共同参与、互动合作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成果则更多是看重学生的自主参与以及在参与过程中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艺术教育,让学生在充分自由的状态下,通过亲眼看、亲耳听去感受美的存在,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从而促使大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艺术实践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用艺术教育创新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途径

综上所述,艺术的德育功能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中具有重要作用。充分发挥艺术“以美导真、以美引善”“润物无声”的独特价值,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开展、艺术教育的实施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有着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实现课程艺术化,构建艺术育人新课程

“情感教育的较大利器是艺术。”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情的感染和美的教育,是艺术教育课程的目标所在。课程的关键在设置,各高校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从思想上统一艺术类课程的设置理念,充分认识艺术教育的内涵和价值及其在激发学生潜能、修养德行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构建艺术教育特色课程。首先,整合校内艺术教育资源,发掘地区文化艺术特色和人才资源,开设具有本土特色的综合性艺术课程。其次,教学内容要广泛,让学生了解、感受多种艺术形式,用健康的、大众化的审美观念,帮助学生确立积极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加强艺术教育课程的实践环节,在实践过程中使学生的知识技能内化为艺术素养。可以结合组建艺术社团、送艺术下乡、艺术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等开辟第二课堂,通过艺术课程、艺术活动,使学生了解的文化艺术成果,培养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进而促进自身的健康发展。

(二)融入校园文化,构建多方位立体化的艺术育人环境

校园是大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校园文化是高校群体心理和行为方式的独特反映,它属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环境构成中的“软环境”,具有浓厚的学术性、哲理性、人文性等色彩。丰富有益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潜移默化地引导人,教育人,是一种隐性的价值观培育方式。正如陶行知所言:“要把教育和知识变成空气一样,弥漫于宇宙,洗荡于乾坤,普及众生,人人有得呼吸。”而加强“软环境”建设,通过艺术的形式,将核心价值观精髓融入校园文化,构建多方位立体化的艺术育人环境,以某些的大众化艺术成果作为当前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载体,熏陶、滋养大学生,使其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引导学生把价值观的精髓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形象、生动的艺术育人环境,寓教于乐,具有较强的感召力,能够有效地弥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性”弊端,从而提升价值观培育的实效性。

(三)以学生社团为主体,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实践

大学生社团组织活动是大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首先,大学生可以通过艺术实践将核心价值观的精髓融入社团活动。通过艺术实践活动、作品展示等,将符合核心价值观标准和规范的行为习惯进行更大范围的宣传和弘扬。社团活动作为大学生的第二课堂,是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大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学术讲座、影视鉴赏、音乐赏析、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赏析等各种社团活动,加深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并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其次,注重发挥学生社团活动的辐射作用。社团活动可以把课堂内外有效联系起来,加上活动内容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密切相关,因而使核心价值观教育更加贴近学生实际,更能浸润学生心灵。,加强学生社团的服务育人功能。社团活动可以成为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通过组织大学生进社区、下基层开展送文化下乡、考察民间艺术文化,用艺术的展示宣扬核心价值观中的真善美。

(四)整合网络教育资源,拓宽艺术教育和价值观教育的覆盖面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高校信息化建设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网络传播的形态是多样的,兼容文字、声音、影像、数据、图片,其内容丰富,兼具便捷性、时效性和互动性等特点,在校园传媒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近年来,博客、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新技术的应用与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越来越密不可分,并已逐步成为他们知识、信息获取的重要渠道和情感表达、交流的重要途径。充分利用网络教育的资源优势,有效整合校报、电台广播、户外显示屏等多种媒体资源,构建以校园网络为核心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信息化平台,可以极大地拓宽艺术教育和价值观教育的覆盖面,为大学生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新空间。借助这个平台,可开设影视鉴赏、音乐赏析、艺术作品鉴赏、民俗民间文化展示等多种栏目,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视频和动画等媒介整合、重构,将语言、表演、造型等塑造手段相互转换,使所传播的形象更为生动逼真、内容更丰富多彩,更易为大学生群体所接受。

作者:刘冬晔

艺术核心论文:艺术教育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

0引言

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方式和关键环节,对人的情感、品格和审美情趣的培养等都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艺术教育不仅能够提高人的审美能力,而且对其唤醒人性和追求真善美都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基石,也是对真善美追求得以实现的价值基础,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发挥艺术教育独特的价值优势,对于大学生身心和知识的发展,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要求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艺术教育道德教育功能的具体体现

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的目的在于较好的引导学生学会发现美、认识美,在认识的过程中还要学会去感知美,通过对美的认识过程提高精神和道德层级意识的不断升华。

1.1艺术教育有助于情操的培养

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具有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以及宣泄情绪的作用。因此,从中可以其对情操培养的肯定作用。他认为“:音乐乐调当中,每个乐调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如果其中存在特殊的目的,可以此阿勇特殊的乐调来完成。如果要达到教学的目的,就需要采取特殊的乐调来完成,而那些具有净化作用的乐曲就能够产生一种有益的快感”。从中可以看出,那些的艺术作品在一定环境中就能产生有益的快感,能够起到净化心理和完善品格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育人的目的和要求。

1.2艺术教育有助于人修养的提高

在一定意义上审美能力的提升促进道德修养的形成。柏拉图曾经说过:“音乐教育在一定意义上比其他教育重要很多,音乐当中的节奏和韵律能够给人一种心灵上的共鸣,从而被这种力量所吸引和融合,如果这种教育方式是正确的,就可以不断润化我们的心灵,自己的性格也会因此变得高尚起来”。从中可以看出,人们在生活或者学习当中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艺术实践活动,能够在生活和自然界当中不断地去发现美的事物,从美的事物当中引起心灵上的共鸣,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和思想水平。因此,艺术教育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当中有效融合,在艺术实践当中通过其自身的育人方式,把那些抽象化了的核心价值观教育转化为学生自身的精神需求,促使大学生思想和情感得到不断升华,推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2艺术教育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价值体现

2.1艺术教育的审美价值对核心价值观认知度

提高艺术教育的审美价值主要体现在通过对外界事物艺术美的理解和欣赏,从而在一定条件下实现对事物本质特征的认识,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真知。艺术作品通过对那些比较鲜明和生动的形象进行揭示,从而实现对客观事物的本质认识,它和只对事物的外表进行感知的感性认识存在本质上的区别。艺术教育通过对受教育者进行引导,让其不断感知艺术作品中的美,从而不断提高自身对外部客观世界和内部主观世界的认识水平,所以,艺术教育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趣味之后,使其形成一种价值观念体系,从而提高了对美好事物的认知水平。在具体的艺术教育过程中,要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内心特点,把艺术教育的审美价值通过一定方式运用到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上来,通过对事物的感性认识逐渐形成一种具有真善美观念的价值观体系,从而提高艺术教育的审美价值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认知度。

2.2移情价值对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扩宽作用

艺术价值的移情价值在一定意义上是指受教育者的内在情感受到了外界美的熏陶,这种理论在我国古代就有过论述:兴于诗。立于礼和成于乐。这是儒家教育思想对艺术教育移情价值的最早概括,其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成是审美教育思想,而不是简单的说教形式和相关的行为灌输的教学内容,在教育过程中可以借用音乐、诗歌和绘画的形式来展开教学,从而起到陶冶和激发受教育者提高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的目的。艺术作品把自然界或者生活当中的一些美的东西展示出来,给人一种视觉和内心的共鸣和享受,使人在不经意之间就能感受到美的存在,这也是艺术教育陶冶情操的主要体现。例如,我们在欣赏《祖国颂》等的音乐作品时,从作品当中就能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在倾听的过程中也激发出我们的爱国主义情怀。把艺术价值中的移情价值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手段运用到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当中,并把这种价值观通过一定的美学形式展示出来,可以通过一些的音乐作品鼓励和培养学生的艺术和道德情操,帮助他们通过对这些作品知识的学习,从而树立牢固和高尚的核心价值观念。

3艺术教育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的主要方法

3.1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

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手段是有效进行教学的前提条件。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念的培育需要对教学观念进行多方位多层次的分析,除了对课堂教学进行规范化之外,还要进行多种样式的教育实践活动与其相协调,因此,高校老师要首先要对教学观念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对教育的方法和手段进行创新,并且把艺术教育模式有效的融入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当中去。

3.2对教育资源进行整合,推动教学方法的创新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实施最主要的还是对相关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高校要把各类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努力创建情景化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沟通表达能力,通过对相关情景进行模拟,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形成核心价值观的合力。首先,可以对艺术教育的信息化水平进行提高,善于运用新的媒介来表达自身情感,还可以通过网络、QQ、微博等形式将自己的艺术作品传播出去,让学生通过艺术美的欣赏实现核心价值观念的培养,从而置身在艺术美的环境当中。其次,构建艺术服务平台。艺术服务平台可以以学生社团为主要方式,在学校开展校园艺术节、美术展和音乐晚会等形式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形象思维能力。,对校外艺术资源进行整合利用。可以通过“送文艺下乡”以艺术为主题服务基层群众,在一定条件下加强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能力,定期组织学生到艺术馆、音乐厅或者歌剧院等场所来进行考察,不断让学生和艺术家、音乐家、民间艺术大师等进行接触,让大学生能够零距离的接触和感受艺术的魅力,通过在实践当中不断去认识美、发现美和践行美,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水平,达到实现核心价值观培养的目的。

4结语

艺术教育作为美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能够较好的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促进大学生人格的培养以及价值观念的创新。在艺术教育具体实施过程中,要以学生自身实际为支撑,学校要发挥其引导作用,利用各方面的有利资源,促进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有序进行。

作者:王冰冰 单位:嵩山少林武术职业学院

艺术核心论文: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运用到艺术教育之中

摘要:本文简要说明艺术教育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运用到艺术教育的策略,提出艺术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的有效方法,为艺术教育的在新形势下快速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艺术教育;运用策略

艺术教育作为高校教育不可分割的有机部分,其精神内涵的沉淀和发展十分重要。融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艺术教育,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的契合,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以及心理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艺术教育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

1.有利于塑造大学生良好的品格

大学教育除了专业教育外,还要配合良好的人文教育,才能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心理、行为等不偏离艺术教育的初衷,而且形成每个人特有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都会统一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因此,有了正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支撑,学生的思想品质、人格魅力、艺术鉴赏能力、审美情趣、专业技能和理论常识等都将得到升华与夯实。

2.有利于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审美理念和价值观

在艺术教育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对艺术内容进行鉴赏、审视,来获得更高的欣赏能力。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审美标准不断提升,审美能力和审美理念不断得到升华。同时,艺术教育中渗透较高的价值理念,使得学生的品德更为积极向上,道德观逐渐形成,人的情怀不断赋予正能量,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体系。3.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意志力对大学生进行艺术教育,可以丰富大学生各方面的生活,包括情感、学习、交流、合作等,以追求更美的同时,使得心理积极向上,心理素质不断得到提高,坚持不懈的精神得到培养,从而意志力得到锻炼。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艺术教育中的运用策略

1.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运用到艺术教育的课程内容之中

高校艺术教育内容需要与时俱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渗透进去,在德育、美育的同时,加强心理教育,使学生素质在各方面有所提升。另外,在艺术教育中将社会主义价值观实践渗透进去,利用实践环境使学生体会和感悟艺术价值体系,逐渐形成独立的价值观,促进学校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

2.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运用到校园文化之中

艺术教育离不开校园文化氛围的烘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同样离不开校园文化。校园文化的丰富多彩离不开艺术的参与,在音乐、舞蹈、画展、戏剧表演、文艺会演、读书节等活动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作为活动宗旨,使学生在校园活动中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此外,还要注意网络信息化、社会主流人文对学生艺术素养及价值观的影响,教师要积极进行讲解和分析,引导学生远离误区,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3.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运用到教职工工作之中

素质教育改革后,教师变为服务主体,学生成为学习主体,进行艺术教育时,教师的艺术素质尤为重要。因此,高校对艺术教师进行考核与把关,只有教师的价值观符合社会发展,才能在艺术教育中传播正能量。教师艺术素质在教职工作中需要不断锻炼和培养,通过艺术活动、艺术竞赛、艺术培训和多校艺术横向交流等,才能组建高素质的艺教队伍。同时,要对教师进行价值观、道德观、师德师风进行考核,将评、审、聘、奖惩进行结合,调动教师艺术教育的积极性,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艺术教学中,实现艺教质量的提升。

4.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运用到艺术教育实践之中

高校艺术教育实践形式较多,学生在社会艺术氛围中不但能感悟艺术的魅力,还能够体会社会艺术只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中才能生存和发展,从而理解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更好的发扬艺术。此外,通过艺术活动的策划,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艺术主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会演、音乐剧、小品、话剧、音乐、画展等艺术活动,从中感悟正确的核心价值观的精髓,产生共鸣,树立正确的艺术价值观。

5.借助网络资源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工作

网络信息技术在高校教育体乐中运用,使高校教育资源实现共享、即时与随时性共存,给学生提供了更自由的学习平台。高校要利用好网络环境的便利,对艺术教育资源、艺术在校园的传播途径,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线的校园艺术门户网站,更好地对学生进行价值观、艺术观进行培养和实践。在网站内,价值观反复熏陶,艺术内容更生动和丰富,且随时随洒进行艺术鉴赏,更受学生欢迎。

三、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艺术教育之间的关系

1.文化主旋律和艺术多样化的关系

艺术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精神内涵,是文化发展的主旋律,而艺术的发展就呈多样化特点是必然的。同时,校园艺术环境的优化,需要各种各样的受欢迎的艺术作品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实与主导,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高校艺术资源和艺术表现风格的保护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不可忽略的内容。而且,在推动价值观渗透进艺术教肖时,也要以艺术创新到艺术变革来提升l校园艺术价值,使艺术发展实现科学化、人性化和可持续化。

3.借鉴与反渗透的关系

艺术无国界,任何的艺术作品均可作为借鉴的教育案例。但毕竟国情不同,要以价值观为根基,防范负面文化的渗透和价值观渗透,将价值观与艺术教育有机融合,提升艺术教育的质量。

艺术核心论文:舞蹈艺术训练中平衡力与核心力量探索

一、舞蹈训练中平衡能力概念及特点

对于舞蹈艺术来说,平衡能力是其保障舞蹈效果的重要因素,随着舞蹈者平衡能力的不断提升,其形体的美感以及舞蹈的艺术性就能够得到大幅度的增加,科学性的训练方式以及平衡能力与核心力量训练的耦合都能够保障的舞蹈艺术在长期的训练中被挖掘出来。一般来说,平衡能力主要是指在收到外界的力量的作用时人体还能够维持既定的姿势,保障其舞蹈动作重心能够重新分配,基础能力的协调和力量的调整能够使肢体得到有力的支撑。一般来说,平衡能力的掌握需要长期的训练,不仅要保障训练者具有一定的重心意识,还需要其能够以均衡的肢体肌肉来保障身形的协调,使自身的肌肉系统能够更好地配合舞蹈需求。在舞蹈训练中,平衡能力的训练需要与核心力量训练进行充分的结合,保障将两者的训练内容交替进行,根据保持身体平衡所需要的肌肉来重点锻炼,协调各个肌肉组织的均衡发展,保障力量能够与舞蹈艺术达到的耦合。

二、核心力量训练的概念

对于舞蹈者来说,力量素质是一切舞蹈动作的根源,进行核心力量训练,从一定程度上协调了舞蹈者的自我肢体肌肉,保障以最为优美的形体来完成基本的艺术性动作。一般来说,核心力量训练对于大腿、小腿以及腰腹的力量都有训练,舞蹈者根据舞蹈动作中肢体需求进行选择性的训练,保障舞蹈训练中核心力量训练有所侧重,这样不仅能够更为快速有效的锻炼自我的身体素质,还能够保障相应的核心力量训练使舞蹈动作更为标准和完整。在进行核心力量训练的过程中,舞蹈的平衡性训练也需要与其训练内容进行结合,无论是动作数量还是技巧性训练都需要保障其训练能够平衡分配,保障舞蹈者的平衡性能够因此得到充分的锻炼。一般来说,在人体的肌肉系统之中,均匀的身体肌肉就需要能够根据平衡性来进行核心控制,而对于舞蹈者来说,这样的训练还能够保障韧带得到充分的锻炼。

三、舞蹈训练中平衡能力与核心力量的耦合探索

在我国当前的舞蹈训练之中,舞蹈者的平衡能力与核心力量训练需要进行科学性的结合才能够保障在提升舞蹈者自我形体美感的同时还能够提升增加肌肉的协调性,保障平衡能力的稳步增加。下面,根据相关资料的调查与分析,我们大致介绍平衡能力与核心力量训练的基础性方式。

1、小腿核心力量与平衡训练

一般来说,在进行舞蹈运动的过程中,小腿中的肌肉能够作为整个舞蹈者身体力量的基础性支撑点,在多数的舞蹈动作中,其小腿力量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在核心力量训练中,小腿的平衡能力控制也是必不可少的流程。一般来说,小腿肌肉主要分为绷脚肌肉和勾脚肌肉,在进行核心力量训练的过程中,训练者可以以半脚掌的联系来作为基础性的小腿训练方式,在熟悉了半脚掌练习中逐渐穿插一些压腿等基础性的舞蹈训练动作以保障小腿的平衡性与核心力量训练能够充分结合。对于舞蹈者来说,小腿的平衡训练决定了在舞蹈进行中舞蹈者的下肢稳定性,只有充分锻炼小腿肌肉,保障其核心力量训练能够在交叉性的进行中正确完成小腿形体塑造,才能够保障其小腿的腿部训练能够发挥其功效,多种教学方式的科学性穿插才能够展现出其独到的特点。

2、大腿核心力量与平衡训练

相比于小腿来说,大腿的核心力量与平衡训练更加需要有所侧重的联系,一般来说,无论是就屈肌群还是伸肌群都需要能够根据舞蹈者的实际舞蹈动作进行不同程度的训练,其需要能够保障肌肉的外在力量与内在平衡协调性充分结合,保障在进行舞蹈表演的过程中能够使不同的肌肉进行不同的力量发挥。对于大腿来说,肌肉的核心力量驯良更加侧重于对于肌肉伸展性的扩充,需要保障舞蹈者形体美和动作美的同时充分锻炼肌肉的抗压能力和稳定性,保障舞蹈者其平衡性能够在大腿肌肉训练之后得以充分提升。总体来说,大腿核心力量与平衡能力的训练需要根据舞蹈者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性的调整,保障其训练方案能够根据舞蹈表演动作的需求而制定,保障舞蹈者的平衡性能够在大腿核心力量训练中充分展现出来。

3、腰腹核心力量与平衡训练

除了下肢腿部力量之外,腰腹的核心力量以及平衡训练也是较为重要的。一般来说,的舞姿都需要腰腹肌肉进行支撑和控制,在腿部肌肉控制的基础上从腰腹进行发力来完成肌肉的协调动作。在这样的舞姿要求之下,腰腹力量的核心训练也需要能够保障腹部和背部力量的平衡,保障其肌肉能够均衡的进行静力控制,是高规格的舞蹈动作能够在腹部支撑的基础上被充分完成。所以,在进行核心力量与平衡能力综合训练中,腰腹肌肉的训练主要需要保障斜方肌、股后肌等肌肉的协调锻炼和平衡控制。

四、总结

对于舞蹈艺术来说,无论是核心力量训练还是平衡能力训练都是其艺术性与情感性表达的重要流程,只有将两者进行充分的融合,才能够保障科学性的训练手段有效塑造舞蹈者的形体构造,保障其艺术舞蹈效果。

作者:李娟 单位:渭南师范学院

艺术核心论文:推动艺术设计类核心竞争力

作者:王克祥 马亮 单位:正德职业技术学院

随着生源的不断下降,教育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要在危机中求生存,在竞争中求发展,必须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不断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一、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核心竞争力提升中的主要障碍

1.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

很多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内容大多盲目效仿本科教育,不可避免地残留着传统艺术精英教育的种种痕迹;人才培养目标含糊,人才培养规格定位盲目,与本科院校重叠;技能培训要求模糊了高等职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差异,要求过低,急功近利,忽视高职学生基本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

2.课程结构设置失当

高职教育专业课程与公共课程比例失调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再加上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设置不当,专业教学缺少足够实践环节。以笔者所调查的设计类三段式教学计划为例,在三年学制内,公共基础课程约占总学时的1/3,职业基础课程又占1/3,职业技能课程只占仅剩的1/3学时。其中,职业技能实训或实践训练大概只有四百多课时。在三年的学习中,单靠这么点时间的专业实践训练,是难以培养出符合市场、行业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此外,由于对高职教育特性的认识失之偏颇,教学计划没有更鲜明体现高职教育中“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两种特性。

3.实践教学的职场化与仿真度不够

德国“双元制”教学有60%~70%在企业实施,只有30%在学校进行。企业的具体生产岗位或者培训中心、跨企业中心,都是实践教学的岗位或场所。这种教育模式是一种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模式,是教育针对性原则在职业教育中的体现。这种模式要求专业设置以职业分析为基础,课程设置以职业活动为核心,考试考核也以职业资格为标准。我国艺术设计类高职教育也在学生的实践中投入了大量精力,专业教学安排中也基本都设置了顶岗实习的环节,并且热衷于技法、技巧的训练和设计艺术的表现。但是问题的症结却在于,这些表面上热热闹闹的实践,往往都是虚设的,既缺乏针对性,也缺少“真刀真枪”式的练兵,学生的技能训练效果究竟如何,并没有得到实践检验。其原因大致有二:一是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不够完善,受教学设施、实践场地等诸多因素制约,导致实践环节缺乏硬件保障;二是因师资水平不高,尤其是“双师”素质教师不足,导致有效实践环节流于形式。

4.教学模式存在偏差

一是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模式,仅仅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却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实际上处于被动接受状态,限制了学生创新意识、创造能力、自我发展潜质的开发。二是传统的“三段式”教学模式,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按照教学计划机械进行,计划缺少弹性,不同课程相互隔离,课程与课程的衔接缺少系统性、连贯性、融通性。三是传统的自我封闭教学模式,教学体系、教学环节的设计守旧落伍,与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市场需求相脱节。

5.生源质量堪忧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中学阶段文化基础较差,是为了高考而半路出家,通过艺术类考试这一“短平快”方式走升学捷径,专业技能基本功并不扎实。同时,相当一部分学生自由散漫,纪律观念不强,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给学校的管理造成一定困难。自命清高,孤芳自赏,做事眼高手低,就业好高骛远,也是他们中一部分人的致命弱点。

6.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普遍存在师资数量严重不足,尤其缺少具有实践经验教师等严重问题。现有教师队伍有的知识陈旧,或知识结构不尽合理;有的不具备实践经验,或长期脱离一线设计岗位,实践能力衰退;相当多教师对高职教育特点、教育教学方法认识不深刻。加速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迫在眉睫的现实问题。

二、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可行战略

专业的核心竞争力,归根结底是专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以提供品质教育产品或服务为目标,通过不断改革与创新而形成的对专业发展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不同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类专业应该根据自己的办学基础,结合自身实际条件,确定几种可行的战略,提升专业的核心竞争力。

1.彰显培养目标的特色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是多元的教育,是跨界的教育。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类型特征,决定了其培养载体、模式、环境及评价等都有着鲜明的职业工作特征。要求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按“做中学”模式进行教学设计。这就需要培养过程具有开放性、实践性特色。在确定专业培养目标时,要努力为学生构筑一个符合成才要求的、具有一定知识、能力架构的培养计划和平台,特别是要精心构建对学生专业核心能力起支撑作用的实践教学系统,使学生通过精心设计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较好的知识、能力结构。学校要在资金投入、师资配备、实践条件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将典型产品、案例、项目通过学习型工作任务的改造引入课程,依托校内外基地开展工学交替、项目驱动、任务引领等行动导向教学,使学生在系统的模拟、仿真和真实的职业实践中成长。

2.培育专业的职业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特色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建设,要突出职业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特色,要主动走出校门,在基地、课程、教材和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寻求行业企业支持。而开放的程度就取决于校企合作的深度。专业应围绕对应产业,预测市场对技能人才的需求,用创新的思维和开拓的精神系统规划、精心布局专业建设。培育专业特色,要突破校企合作瓶颈。一方面要认真梳理校企合作的成功经验(企业入驻校园等),努力挖掘企业的受益点;另一方面要在办学实践中不断增强自身实力,让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实质收益。

3.建设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

师资质量是决定专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师资力量的主要指标是专任教师的质量、结构和“双师型”教师的比例。教学团队建设要根据教师不同情况,优先解决不同问题:高层次人才以承担校企合作项目为主,鼓励他们到行业企业兼职或担任行业协会职务,提高在行业中的话语权;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支持力度,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待遇,在晋升职称、出国培训、课时津贴等方面享有相对优厚的待遇,以保障“双师型”师资队伍的稳定;建立青年教师到企事业单位顶岗工作或实习锻炼制度,注重提高职业工作过程的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兼职教师队伍。#p#分页标题#e#

4.构建多元化特色

一是构建对外合作的多元化特色。要实现三个拓展:从与中小企业合作为主,向与品牌化、规模化企业以及国际化教育组织的合作拓展;从单一的实践教学合作,向招生就业、人员培训、技术交流、产品研发等多方面的深入合作拓展;从单一专业与企业行业的合作,向多个专业与行业企业的集团式合作拓展。二是构建教育培训体系的多元化特色。专业办学不应仅局限于高等职业学历教育,可以涉及教育的更多层面甚至是非教育领域。可以提供诸如培训、咨询、设计、科研、承接项目等服务;为在职人群和有职业变换需求的人群提供教育服务;为企业培训高级技术人员、高层管理人员提供进修服务;为受过教育的培训者提供多次服务、系列服务、复合服务和终身服务;有实力的设计专业也可以吸引若干企业参与办学,利用品质社会资源进行多元化经营,提高办学的综合实力,提升专业的核心竞争力。

5.创建文化特色

要着眼于职业人的培养,使的企业文化直接介入人才培养体系,让职业道德培养与职业精神塑造切实融入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为对应的企业、职业文化建设搭建平台,并嫁接企业、职业文化因子,凝练与企业紧密联系、具有艺术设计类专业特质的文化,让学生在校期间始终感受、体验职业氛围和企业文化,以利于顺利实现职业人的角色定位。

艺术核心论文:探讨艺术教育的核心定位

作者:耿纪朋 单位: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

一、解读基础上的创作

创作可以认为是艺术教育的核心,高校艺术教育尤其以创作能力的高低来评价学生的成绩。创作的本质是个性的展现和创新,但是高校艺术教育是否把握住了这个本质来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呢?答案是模糊的。在艺术教育中过于强调技法教学并不是真正地为创作服务,技法只是创作的前提条件之一,但不是全部。如果学生不能正确地解读作品,很难想象其创作的作品能够真正地传达其个性。

片段式的基础训练和整体意义上的模仿,都可以看作是技法教学的主体内容,但是这并不能直接导致创作的产生。创作应该是基于解读基础上的,这样的创作才真正有需要向外界传递的信息,并且能够保障传递的途径不出现误差。解读是一种思维模式的转换,解读的基础是美育,也就是理论修养,这种修养也并不排斥技法的训练。然而单一的技法训练却并不能直接引起解读过程中所需要的思维模式转换。当具有明确的解读能力并相对形成一定的认知系统之后,基于解读的创作才有可能实现。技法训练中的模仿和片段式的分解,并非就没有解读,只是这种解读是被掩饰了的,没有强调解读的重要性。对于外在形式的重要强调,肢解了形式与内在思想的关系,打破了色彩、构图、透视中所隐含的题材信息和思想信息。题材的被漠视和思想的被弱化使得解读出现了偏差,认知上偏离必然导致创作的模式化和形式化。

二、创作过程中的解读

艺术家或者艺术从业者的创作过程本身就是对艺术创作方案的解读和物化过程,而观众的介入也就成为了艺术创作中的环境存在。创作并不是客观地反映创作者本身固有的认知,外在环境等各方面的条件都在创作过程中或隐或显地起到一定的作用。解读在创作过程中起到的是转译的作用,这种解读在创作未曾完成的时候是不确定的,并且是时刻受到修正的。创作过程中的解读是创作者固有的理论修养生活体验结合能够使用的技法能力,在一定的环境影响下发挥作用的创作内在动力之一。正确认识创作过程中的解读并梳理这种解读信息,有利于了解理论修养和技法能力在创作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有利于正确界定艺术创作者创作能力的来源。艺术教育和美育的作用不只是通过试卷考试和最终作品的展示来体现的,创作过程中的分析也非常重要。只是这种过程中的分析解读很难进行量化考核,所以也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艺术教育和美育的目的不是培养能够把握某些数据的科学家。艺术家的认定,或者说是核定具有艺术创作或艺术审美能力的人,并不是可以通过分数等简单的考核方式来确定的。如果抛弃生活本身的客观存在,无视内在的精神变化,艺术就不可能被认识,美育也就不存在。精神层面的认知和过程中的感受必须是通过同样的情感默认为前提,否则便是空谈。

三、基于解读的思想创作

作品的呈现必须有受众的参与才能够真正地体现作品存在的意义。观众与艺术家的关系正如阿道夫•希尔德布兰德所言,“我们的功能观念是指无处不在的赋予生命力之因素,因此受众和艺术家二者都决定着表现的形式。”[4]作品与受众之间的关系既是解读的对象也是创作的原材料。受众对作品的解读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尽可能靠近作者的认知而对作品进行符合原作者用意的解读;另一种则是依据个体原有的认知体系进行解读。面对作品,观众有两种参与形式,一种是直接面对作品,而另外一种则是面对作品的复制品。作品的复制品可以是文本,也可以是影像,不同的形式产生不同的解读系统。

受众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可以区分为创作者群体(艺术家)、评论群体(批评家或艺术史家)、运作群体(画廊、拍卖行或广告公司等企业或机构)、消费群体。消费群体的概念最为广泛,广义的消费群体可以包括前面的几种群体,此外还包括被教育群体、保值消费群体、增值消费群体、再生消费群体(欣赏消费群体)等几种主体。被教育群体或许是艺术教育的接受者,但是并不就是未来的艺术家,其它行业同样需要艺术教育。正如鲁道夫•阿恩海姆所说,“艺术家以研究直观结构为业。他们在可以称为视觉语言的源泉方面是行家。由此可以得出结论,艺术研究应当是其他任何知识领域方面的训练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5]受众在面对作品的时候,由于现场不同、时间不同、身份不同,从而会有不同的解读过程。可以简单地把解读过程分为两种,一种是制约性的,一种是非制约性的。制约性的解读形式可以举例如下:批评家的批评对绘画作品的影响有一定的制约性;画廊管理者的意见对绘画作品的创作有制约性;广告公司管理者的观念对员工的设计作品有很大的制约性;订单公司的要求对广告公司的设计作品有很大的制约性,等等。非制约性的解读形式主要为普通观众,也就是再生消费群体的解读。制约性解读必然有表述和制衡的过程,而非制约性解读则可以是外在表述,也可以是内在感受。无论是外在的表述还是内在的感受,内在的思想运动都是现实存在的。这种思想运行的过程也是一种创作,即思想创作。

思想创作可以看作是作品的衍生产品,无论是表述出来的语言文字、落实到作品中的改造、复制出的影像,还是不为他人所知的内在思想蕴含,都是因为作品的先行存在而出现的客观存在。表述出的解读可能影响作品存在的形式,也可能产生新的作品,特别是制约性的解读更是如此。而非表述的内在思想解读也影响着受众,并且内化到其认知系统中。这种被内化到受众认知系统中的思想解读,在表述者的思想创作中同样存在,并且影响的痕迹更为明显。这种认知的解读是在美育的内容中存在的,但是教育的过程并不能很好地被认同,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使用的材料过于单一,主要是文本和照片,缺乏对作品的现实认知。艺术教育固然真实地存在创作思想的解读,但是艺术教育过程中忽视对认知的阐释,以至于对自身行为的漠视,导致了思想创作型解读的被动性。

小结

艺术教育的目的不是单一的,被教育者在接受艺术教育时不是简单地接受技法。解读系统的教育不应该脱离了艺术教育的文本认知,回归艺术教育的美育才是完善的美育。美育在解读文本时更应该注重对作品现场的分析。艺术教育的范围应该包括创作和解读,美育应该在解读的基础上真正认知创作。创作和解读不是截然分离的,课程的分解不是为了肢解艺术与美,构建艺术与美的合一是艺术教育和美育的共同认知。#p#分页标题#e#

艺术核心论文:艺术设计专业核心竞争力的改进途径

一、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我们认为对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而言,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协作能力尤其重要,是构成其核心竞争力的主要特质。学习能力是指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实现主动、有效地学习,并获得新知识、新方法和新思维的一种能力;实践能力是指运用自身知识主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一种能力;创新能力是指在现有知识和环境背景下,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并由此创造新事物的一种能力;协作能力是指在团队中通过沟通交流使成员间密切合作,配合默契,共同决策,团队整体运作流畅高效的一种能力。

二、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核心竞争力培养的现状及问题

1.学生生源拓宽,学习能力欠缺。受扩招影响,许多非艺术类生源进入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基础参差不齐,缺乏基本的艺术素质,应试教育的思维痕迹严重,学习能力普遍较低,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养成,单纯应付毕业的现象严重。

2.校企合作不畅,实践能力欠缺。由于种种原因,校企合作流于形式已经成为制约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较大障碍。艺术设计的专业特性决定了企业规模普遍不大,岗位要求创造性劳动,企业在校企合作当中希望多借助师资资源而不愿过多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直接导致学生实践能力不足。

3.课程体系僵化,创新能力欠缺。传统教学是以完成独立课程教学组成的,但各个课程为保障各自学科的体系完整,各自为政,难以实现“课程链”上下游协同服务,部分课程知识更新缓慢。作为紧跟时代变革步伐的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固化难以适应艺术设计行业的飞速发展,教学体系与行业脱节的直接后果是学生创新能力的滞后。

4.素质教育脱节,协作能力欠缺。散漫是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痼疾,多表现出较强的个性和随意性,以专业能力为傲,忽视综合素质的提升,集体观念和团队意识相对淡薄,社会化程度不高,协作能力尤为缺失。

三、基于“工作室制”的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核心竞争力培养优化路径

基于以上对于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核心竞争力问题的分析,笔者认为结合专业特性而践行的“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能较好地实现“对症下药”。该模式因其“三位一体”的机制,即将专业教学、学生管理、企业化训练进行“一体化责任制”整合,从而构建出“工作室制”框架下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协作能力的培养优化路径。

1.构建虚实融合的教育生态体系,提升学习能力。面对基础差、习惯差的生源,首先的着手点应该是学习能力的提升。“工作室制”的创设彻底“颠覆”了传统的班级教学制,以三年全流程执行模拟企业的形式,每个“工作室”由一个“导师团队”进行课程体系设计,学生管理、企业化岗位训练的全程全方面责任引导,通过改变以前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就业教育各自为政的局面,直接面向市场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入校即入职”的一盘棋管理。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在学员和职员的良性互动中自觉完成知识体系的建构,学习能力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得以充分锻炼和提升。

2.培育协同开放的校企合作平台,提升实践能力。在“工作室制”的环境下,校企合作双方可以协同制定教学载体—“项目”,以企业实际需求为基础,搭建共赢平台,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围绕“项目”开展教学、设计、鉴定、应用及推广。为使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和操作能力更有针对性,可以在教学中积极推行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即用项目把每个独立的课程演化成一个个典型工作任务,建立项目操作的学习情境,在完成项目任务的同时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培养职业素质。基础课教学的项目多使用仿真项目,专业课程教学尽量使用企业的真实生产项目,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使学生熟悉生产流程和工序,积累项目经验和岗位经验,提升实践能力。

3.创设动态增值的课程调整机制,提升创新能力。以“工作室”为载体,根据高职专业特点及市场需求构建课程动态调整机制,开展面向生产实践的开放式教学,将传统的学校封闭式教学变为服务工作流程的开放式教学,以课程知识为基础,以专业技术的应用为核心,以专业教师为主导,将生产与教学紧密结合,将课程、教室与生产实践融为一体。“工作室制”由于执行一体化教学和管理,行业标准明确,就业目标清晰,成为课程体系整合的黏合剂。同时,学生获得了广阔的施展平台和实战机会,将在实践中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提升创新能力。

4.营造友好同步的师生成长空间,提升协作能力。在三年模拟企业的“工作室制”的学习环境中,以模拟工作流程的方式学习,实现“学校—岗位零距离对接”,既能为学生提供一个职业化的学习环境,又能为教师提供企业化成长的平台,在改善学生的实践学习条件的同时促进传统教师向职教行家转型,实现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专业的培养目标与企业的岗位需求逐步趋于一致,学生既学习专业技能,又学习职业标准,特别是学习岗位链的合作方式,自觉配合团队,自觉配合岗位,自觉约束自己,实现其协作能力等各方面素质的成长,毕业后能迅速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

四、总结

毋庸置疑,核心竞争力是任何组织和个人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获得生存空间的取胜之道。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要突破本科和中职的“合围”,必须走出一条不一样的发展路径。“三位一体”工作室制的探索与实践,为从规模扩张到内涵发展的高职教育,在提升核心竞争力中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优化路径。

作者:余立衡 潘沁红 单位: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艺术核心论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民众认同的语言艺术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民众认同的语言艺术研究

语言艺术是指不违反语言的文法、修辞、逻辑,创造性地应用语言而使人产生愉悦感并带来良好接受效果的方法和技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民众认同是一个完整的信息发出与接受的过程。这个过程一般包括信源(信息发出者)、信道和信宿(信息接收者)三个节点[1]。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民众认同的语言艺术,就是指在理解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充分考虑社会及传播环境,以及信息接收者的接受心理和语言习惯,综合运用信息发出者(包括演讲者、著作者、网络信息的者等角色)的个人魅力、修辞等多种语体修饰手段,恰当的语气等辅助手段,以及在不同文本及语体中选取恰当的表达角度和逻辑,从而取得较为理想的传播和解释效果的方式与技巧[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民众认同的语言艺术研究包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民众认同的语言艺术的必要性和如何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民众认同的语言艺术。本文将主要探讨前一问题,即为什么必须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民众认同的语言艺术,主要从信源和信宿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运用艺术化语言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

运用艺术化的语言宣传理论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中国共产党重视在文化层面尤其是语言艺术方面,通过艺术化的语言使党的理论,从内容到形式易于被广大群众所理解、认同并付诸行动。

马克思、恩格斯在起草《共产党宣言》时就注重运用艺术化语言阐释革命的相关问题。 “为了拉拢人民,贵族们把无产阶级的乞食袋当作旗帜来挥舞。但是,每当人民跟着他们走的时候,都发现他们的臀部带有旧的封建纹章,于是就哈哈大笑,一哄而散”[3]295296;“基督教的社会主义,只不过是僧侣用来使贵族的怨愤神圣化的圣水罢了”[3]297。这些借代手法,在深刻揭示各种“封建的社会主义”的反动本质的同时对之进行了无情嘲讽。对于“德国的或‘真正的’社会主义”,他给予这样的评价:“德国的社会主义者给自己的那几条干瘪的‘永恒真理’披上一件用思辨的蛛丝织成的、绣满华丽辞藻的花朵和浸透甜情蜜意的甘露的外衣。”[3]300这里,比喻的应用是如此巧妙,寥寥数语比冗长拖沓、味同嚼蜡的长篇大论不知要好多少倍。

非常注重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他指出:“人民的语汇是很丰富的,生动活泼的,表现实际生活的。”[4]8373并批评那些不学好语言的同志:“写文章做演说时没有几句生动活泼切实有力话,只有死板板的几条筋,象瘪三一样,瘦得难看,不象一个健康的人。”[4]8373更加注重运用群众的语言宣传革命理论,在《反对党八股》中指出:“真想实行大众化的人,那就要跟老百姓去学,否则仍然‘化’不了的。有些天天喊大众化的人,连三句老百姓的话都讲不来,可见他就没有下过决心跟老百姓学,他的意思仍是小众化。”[4]851

1928年初,讲到革命根据地和武装斗争的关系,同志打了一个通俗有趣的比喻:“革命要有根据地,好象人要有屁股。人假若没有屁股,便不能坐下来;要是老走着,老站着,定然不会持久,腿走酸了,站软了,就会倒下去。革命有了根据地,才能够有地方休整,恢复气力,补充力量,再继续战斗,扩大发展,走向胜利。”[5]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把“革命”比为人,把“革命根据地”比为“人的屁股”,革命根据地对革命的重要性就一目了然了。

翻阅《选集》可以发现,他在进行党的理论宣传时,总是善于运用各种语言艺术。成语、俚语、歇后语等群众语言,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在其报告和著作中俯拾皆是。将红军的战略战术概括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令;关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革命形势,说了一句鼓舞人心的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国民党大举进攻面前,坚定地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概括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将正确的领导方法概括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将矛盾对立统一的法则概括为“一分为二”。 通过这些艺术化的语言,普通老百姓也能理解并认同党的革命理论。

邓小平也注重并善于运用艺术化的语言来解释党的理论、方针、政策。他说:“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长篇的东西是少数人、搞专业人读的,群众怎么读?要求都读大本子,那是形式主义的,办不到。”[6]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的实质作了一个最通俗的概括,他说:“我们讲了一辈子马克思主义,其实马克思主义并不玄奥。马克思主义是很朴实的东西,很朴实的道理。”[7]382

“同志经常讲一句四川话:黄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这是说打仗。……现在要恢复农业生产,也要看情况,就是在生产关系上不能采取一种固定不变的形式,看用哪种形式能够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就采用哪种形式。”[7]323邓小平用家乡话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复杂关系描述了出来。“不管白猫黑猫,能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形象地说明了只要符合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可以有多种存在方式。

邓小平解释党的理论的较大特点是语言简洁明了,却蕴含无穷道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几个字却道出了亿万人民的心声。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公有制为主体,共同富裕才是社会主义。“发展才是硬道理”,铮铮铁语,掷地有声。这让人们明白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起决定作用的原理。这个问题不搞清楚,人们就可能变得谨小慎微,不敢解放思想,结果会丧失大好时机。还有诸如 “稳定压倒一切”,“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等等,通过简洁、朴实的语言,让科学的思想沁人心脾,并产生强烈震撼力。

由此可见,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就特别注重用艺术化的语言宣传自己的理论、政策。艺术化的语言以一种生活化的、温馨的、平易近人的口吻与画面,将其所要宣传的内容巧妙地蕴涵其中,自然地流露出来,使人如沐春风,如饮甘霖。这种语言是其他一般语言所不能代替的。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应当坚持党的这一优良传统,才能为大众所接受和认同。

二、语言形态的差别影响民众的选择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种政治语言。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权力的运用并不都是由硬性的强制机关,如监狱、法庭、军队来执行,权力更多的是转换为符号形式以隐秘的方式加以运作。语言作为一种象征符号,就是通过思想意识的渗透达到对人的精神控制,很多政治意图与行为就是通过这种方式来实施,可见,语言问题之于政治具有极为特殊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政治语言,往往逻辑严整、层次分明,系统性、抽象性和学理性都很强。政治语言实质上是一种“习得性”语言,它不同于日常的生活语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810],是以“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为主要内容的,具有强烈的政治属性、浓郁的意识形态色彩、严整的逻辑结构和丰富的学理性特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质上是一种政治语言。因此,对民众宣传时,如果采用政治语言形式,就会在某种程度上造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内容的曲高和寡,影响人民大众对其做理解和深入把握。

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种科学语言。科学语言是一种静态逻辑系统,以理性和科学精神为依托,以表现人类对外部世界的理性认识为主,力求纯客观地再现事实。它所依据的是语音、词汇、语法材料,力图创建一套能对科学事实进行反映的符号系统。因此,稳定和的认识是科学语言的旨归,它力求在理性指导下,客观地反映现实。科学语言的突出特点是严格遵守语法和常识逻辑,追求语言的表述功能和理性功能,通过正常的语言格式,精练地描写、表述事实,主要采用规范的、合乎语法和逻辑的语言形式。

科学语言作为一个稳定的系统,在表现理性和逻辑方面是适用的。但在面对非理性、非逻辑的事物和运动变化着的客观对象或状态时是很难进行表述的,特别是面对人的主观感受和模糊朦胧的内心体验时,更是难以用纯理性、纯客观和纯逻辑的科学语言系统来进行表现。

民众乐于接受的首先是一种群众语言。群众语言指的是广大人民群众在生活实践中创造、使用的口头语、俗语、谙语、歇后语、成语、方言土语等。群众语言跟实际生活的联系很紧密,时代气息很浓,而且生动、形象、幽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默,富于概括力、表现力,又不概念化、抽象化。如,同是说要奋斗到底,出自工人之口是“机器不停尽得干”,出自农民之口是“小车一不倒只管推”、“老牛不死还耕田’;同是讲承包责任制好,农民说“实行责任制,人人有本事”,工人说“指标一承包,干活劲头高”,等等。

不仅如此,群众语言还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群众语言是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创造的广泛流传的活蹦乱跳的语言。譬如说,劳动纪律差是“干活一窝蜂”,说揭露矛盾是“敢捅马蜂窝”,说意见不一致是“弹不到一根弦上”,说强迫办事是“强扭的瓜不甜”,说讲空话不办事是“干打雷,不下雨”、“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等等。歇后语更是运用一些生动、巧妙而有趣的比喻,引出一个个深刻的思想内容。如“卖豆芽的不拿秤——乱抓”,“抱着元宝跳井——舍命不舍财”,“苍蝇爬在玻璃上——前途光明没出路”,等等。

群众语言因为能够反映民众的实际生活,跟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同时表述上也朗朗上口,一听就懂,所以易于为民众所接受。

民众乐于接受的其次是一种艺术语言。“艺术语言,也叫变异语言。从语言组合和结构形式上来看,艺术语言是对语言常规的超脱和违背,所以有的也把它叫做对语法偏离的语言,西方一些文论家和语言学家也把它叫做破格语言。”[11]艺术语言所描写的是一个情感世界而不是物理世界,它超越实证。从符号学的角度来看,它是一个形式的世界,而不是内容的世界。所以,进入了艺术语言领域,就是进入了活生生的形式领域,而不是反映客体实在的原象和本质。艺术语言是一个流变的、活泼的动态情感系统。如:人生不应该打草稿,而现实的生活其实也不会给我们打草稿,其实就已经是我们人生的答案——既无法更改,也无法重绘,所以,我们要珍惜每一次机会,认真对待每24小时[12]。

艺术语言往往用生动的、活跃的句式结构来表达社会生活中的场景,让人们站在欣赏的角度去理解事物,在创造中去审视事物,具有很强的审美功效。它也是普通百姓乐意接受的表述语言。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民众乐于接受群众语言,而疲于接受政治语言;喜好艺术语言,排斥科学语言。用老百姓的话讲党和政府的理,可以消弭政治语言与群众语言当中的隔膜感和距离感,让接受者能产生“身处其中”的参与感;用艺术语言来表述科学语言,使之鲜活味浓、气韵生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提高认同度就应当使语言艺术化,把政治语言转化为群众语言,把科学语言转化为艺术语言。

三、受众的类型和心理影响理论宣传的方式选择

受众指的是信息传播的接收者,包括报刊和书籍的读者、广播听众、电影电视的观众、网民。我国民众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的受众。大众传播者总是把自己的传播意图直接或间接地指向受众,并有意无意地把受众接受传播的状况作为自己传播是否成功的参照。大众传播以传播者搜集、传递信息开始,以受众接触、接受信息并对信息作出反馈结束。受众是大众传播的信宿,即“目的地”。因此,受众是大众传播过程必不可缺的环节。

“每个时代民众的价值观念固然受着统治思想与传统思想的影响,但由于民众生活在社会下层的文化圈里,其价值观念与统治阶级又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们从现实社会中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从通俗故事里懂得多彩的行为模式,以有助于对历史和现实作出简明切当的判断。”[13]因此,尽管每一时代的统治思想通过行政的、教育的、舆论的、伦理的方式向民众灌输,而民众也不能不受其影响,但民众的行为规范、价值观念、集体意识又保持着相对的独立性。所以,受众的类型和心理对理论的传播有着重要的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民众认同的语言艺术之所以必要,原因就在于此。

(一)受众的类型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民众认同语言的艺术取向

接受过程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过程,由于每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环境都会形成一定的标准和范式,又因接受者天赋、经历和个人文化修养千差万别,不同接受者对作品意义的理解、领会就不同;同一作品在社会历史中的各种不同历史背景中也会呈现不同的意义结构,在相同的社会背景中对不同的读者也有不同的意义结构。“故才高者苑其鸿材,中巧者猎其艳辞,吟讽者衔其山川,童蒙者拾其香草”[14]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受众是不同的,但是能够找出统一性。笔者试图结合当前我国的社会阶层结构和民众受教育程度来说明这个问题(见表1、图1)。

表1劳动力人口的“现职”或“终职”社会阶层结构

阶层人员百分比累积百分比公务员及企

业管理阶层国家公务员、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国有企业办公室工作人员、非国有企业管理人员8.78.7民营企业阶层有雇员的业主3.712.4知识分子阶层各级各类科研人员、

教学人员4.817.2工人阶层各类企业工人,其中也包括居住在农村但从事工业生产或机械维修的人员(包括了农民工)27.344.5自雇阶层自我雇佣人员或者家庭成员经营人员(如夫妻店等)13.257.7农民阶层以农业生产或畜牧业、

林业生产为职业的人员42.3100注:数据来源于2008年cgss调查数据。

注:数据来源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

图1中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

现役军人受教育程度

从表1、图1可以看出,我国当前的社会阶层结构主要以农业劳动者、工人阶层和自雇阶层为主,他们占总比的82.8%,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受众,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民众认同程度的高低直接受此影响。而从我国整个国民受教育的程度来看,小学和初中文化所占比重超过70%。这就直接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的方式、方法不能过于知识化和理性化,而只能生活化和感性化。“共产党员如果真想做宣传,就要看对象,就要想一想自己的文章、演说、谈话、写字是给什么人看、什么人听的,否则就等于下决心不要人看,不要人听。……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众,写文章做演说倒可以不看读者不看听众么?我们无论和什么人做朋友,如果不懂得彼此的心,不知道彼此心里面想些什么东西,能够做成知心朋友么?做宣传工作的人,对于自己的宣传对象没有调查,没有研究,没有分析,乱讲一顿,是万万不行的。”[15]既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对象是受教育程度比较低的农业劳动者、产业工人,那么,其表述语言就应当以生活化的、艺术化的形式展现出来,民众才可能接受并认同它。

(二)受众的心理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民众认同的语言艺术

受众的心理必然经历一个“提供的讯息→可接受的讯息→接受的讯息→注意到的讯息→内化讯息”[16]的过程。受众的动机从一开始就决定了“提供的信息”的生命力,因为受众的动机主要由受众的需要和兴趣决定。“提供的信息”能够满足受众的需要或者兴趣,受众才可能选择接受的形式和途径,并最终实现“提供信息”的社会功能。可见,由需要和兴趣支配的受众心理在讯息的传播过程中是异常重要的。

文艺作品往往隐含着受众的心理结构,其实党的理论宣传也同样如此。所以,有人说高度重视当前受众心理研究,是发挥理论知识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积极作用的一个重要前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民众认同的语言艺术正是基于这一观点所得出的。语言的艺术化是受众心理使然。之所以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民众认同的语言要艺术化,一方面,艺术化的语言能够让人产生熟悉感和亲切感,从而令接受者感受共同性的存在,前面所说的群众语言就有这一特征;另一方面,艺术化的语言不仅可以激起人们的兴趣,更具有审美功能;同时变换的句式结构还给人们留下了思考空间。

就目前来看,我国受众的心理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方面不断追逐流行和时尚,经常变换欣赏对象;另一方面,又不断地向传统的主题和欣赏习惯复归,经常是流行的形式表达了传统的主题,而古老的模式填入了当代的故事。同时,我国受众又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受众的休闲性动机越趋强烈”、“受众心理疲劳和心理期待交替上升”、“受众趋向不同的兴趣者群体”[17]等,因此,在进行理论宣传时,要注重思想性、艺术性和可看性的结合。在同广大人民群众进行交流时,必须紧紧把握“观赏性”、“娱乐性”等要素,把理论的内涵和休闲功能紧密结合起来。艺术化语言能够集思想性、艺术性、娱乐性于一体,亦能够表现传统文化的精神。鉴于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当充分发挥艺术化语言的作用,以进一步提高民众的认同感。

受众从来就不是被动的,而是具有一定的主动性和选择能力。受众的心理直接影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命力。艺术化的语言具有普通语言无法比拟的优势——为广大受众所喜好。通过艺术化的语言,可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新的形式,不仅可以激发人们的认知兴趣,更可能萌生新的兴趣。美国学者约翰·伯契等人在《观察的方式》一书中说:“人所观察的和人所知道的不是一回事,当人用新的方式去感知原来知道的事情,同样会引起一种新鲜的兴趣甚至是更大的兴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本质上说是一项引导人的工程,离开了对受众心理的把握和引导,理论的思想性、艺术性以及吸引力和感染力都将无从谈起。反之,用科学之光去考察受众群体, 用理想之光去引导受众心灵,用审美之光去感染受众心理,必将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走向百花齐放的春天。

艺术核心论文:浅谈高校艺术教育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内容摘要:高校艺术教育是高校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而艺术教育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则是培养人才政治合格的基本保障。文章从不同角度阐释了艺术教育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这一过程中需要正确处理的几个关系。

关键词:高校艺术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引领

高校艺术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举措。而在这一教育过程中,在对大学生进行各种艺术门类熏陶的同时,以先进文化及其价值观进行思想教育与精神感召,则是能够使我们所培养的人才政治合格的基本保障。正如2002年7月国家教育部颁布的13号令《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中所说:“通过艺术教育,使学生了解我国的民族艺术文化传统和外国的艺术成果,提高文化艺术素养,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培养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因此我们认为,高校艺术教育,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一、艺术领域中各种文化碰撞的现状,使高校艺术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十分必要

艺术领域中的各种文化碰撞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多元文化激荡。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流通越来越繁杂、快捷,在原有文化加快更新转型的同时,新的文化层出不穷,于是,就有了复杂社会背景下文化的多元化。多元文化在研究和发展过程中不断提供着相应的价值观和信仰基础,这可能会在部分大学生群体中造成一种文化的“认同危机”。

2.通俗文化流传。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通俗文化涌进了高校并广为流传。通俗文化的艺术样式一方面与青年群体有着天然的联系,另一方面则因其过分强化和突出艺术形式的感官刺激功能,忽略了现代人文精神和民族文化的底蕴,从而可能使接受者丧失对艺术的崇高感和对现实的责任感。

3.西方文化渗透。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西方文化不断渗透,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一些

3.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艺术教育在育人实践中,要用代表和反映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艺术作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要用艺术的感染力去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增强对祖国的热爱。

4. 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艺术教育中,要有意识地将艺术作品中那些具有高尚情操和崇高道德风范的典型形象,塑造成为一种无形的推动和潜在的榜样,使学生在艺术感染中更深刻理解“八荣八耻”的内涵,自觉坚持什么,反对什么,进而内化为一种美的境界,最终使其道德、情操、精神得到升华,实现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艺术教育能提高人们的思想素养,可以使人变得高尚起来”。

三、正确处理高校艺术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是坚持正确方向的基本保障

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艺术教育实践过程中,需要注意处理好如下关系:

1.文化主旋律和艺术多样化的关系。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艺术内容是艺术教育的主旋律,但同时必须提倡艺术形式的多样化。在提升校园艺术文化建设水平和层次的同时,以各种艺术形式推出广大师生喜闻乐见的艺术产品,推动广大师生文化艺术素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不断提高。

2.保护与发展的关系。要把校园传统艺术风格的保护作为发展和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同时要不断进行创新,挖掘高校文化的社会价值,不断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文化市场。

3.借鉴与反渗透的关系。一方面对境外文化有选择借鉴,在交流中促进发展,另一方面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旗帜鲜明地做好防范和抵御其腐朽文化渗透的工作。

作者单位:大连艺术学院基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