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小语教学论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小语教学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小语教学论文

小语教学论文:语文小语学法教学论文

教育家埃德加。富尔在题为《学会生存》的报告中精辟地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现代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要求,已经不仅是“学到什么”,而且最重要的是“学会怎样学习。”一篇篇小语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把一篇篇课文读懂不是最终目的,学会怎样学懂一篇篇课文才是最终目的。

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小语的方法,必须认识小语学法的特性,明确指导要求,才能运用恰当的指导方法。

一、小语学法的科学性及指导要求

小语学法的科学性是指它符合思维规律和科学原理。它的操作过程是根据思维规律而展开,利于有效思维;它的结构是按一定先后顺序组合,符合科学程序,前一个程序是后一个程序的基础,后一个程序是前一个程序的继续与发展,思维逐层深化;它的效应是简化思维过程,从而简化学习,提高学习效益。例如背诵一篇课文,科学的背诵方法应是:在把握课文大体内容后,先掌握文章各部分内容,理出文章的思路及内在联系;再寻找关键词句作记忆的支撑点,把文章内容连缀起来;再回忆、尝试背诵,寻找遗漏,分析原因;诵读薄弱的句、句群、段落,再试背。这种背诵方法符合科学的记忆程序,它有诸多的思维因素参与,符合思维的规律性。

指导要求是:教师在教学中,一要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地作有序渗透,指导学生掌握学法。如先指导“字词句学法”,再指导“段落学法”,指导“篇章学法”。二要遵循认识规律,先在教学中展示科学的教学思路和合乎逻辑的教学过程,渗透学法,融学法于教学中,使学生从中领悟、理解学法,再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归纳学法。如指导学生掌握读懂一篇文章的学法,教师的教学过程可以这样安排:①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读准生字字音;②组织学生细读课文,弄清词句意思、课文内容,探索作者行文思路、课文结构;③引导学生精读课文,掌握重点,研究精华,体味感情;④组织研读,整体认识,评价欣赏;⑤组织学生熟读,理解地记忆重点和精彩片断.这种教路清晰的课堂教学,渗透着“学懂一篇课文的方法”,再让学生从中领悟和概括出学法,然后引导学生由半独立到独立地运用学法。三要引导学生评价学法。某种学习方法是否科学、是否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学生虽然在某一学习内容的具体操作中有了观察和思考的基础,具备了一定的感受和体验,但其科学之处尚不了然。通过评议、知其某一学法的科学之处,就能更自觉地运用之。如“怎样读懂一篇课文”的程序安排是科学的,是因为“初读课文,感知了课文的整体意思;再进行词、句、段教学,使词、句、段教学有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它们在整体中的含意;再精读、研读课文,弄懂并掌握重点,弄清文脉,才有可能欣赏评价全文。

二、小语学法的目的性及指导要求

手段是为目的服务的。任何小语学法都是指向一定目标,都是实现一定学习目标的手段,都是为了达到省时、科学、高效地学会某项内容与会学某项内容的目的。因此,要根据学习目标选择学法,什么样的内容就得用什么样的方方法来学懂。目的不清,方向不明,就无从选择学法。如归纳段意和归纳文章中心,各有不同的目的,就得选用不同的方法。如果用归纳段意的方法去归纳文章中心,目的就不能达到。

指导要求是:教师在教学中,一要在接到教材后,首先考虑学生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学习的,然后考虑如何教,既教知识与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又教给学法,真正体现“以学论教”的教学观。这样,教师指导学法的目的性就会增强。二要在布置预习、朗读、默读、教师范读与讲读之前,提出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思、听、议、练,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目的与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之间的联系意识,培养学生根据目的选择学法的能力。三要揭示要解决的问题的性质。是解决“是什么”的判断型问题,或是解决“怎么样”的描述型的问题,或是解决“为什么”的分析型的问题,或是解决“有什么异同”的比较型的问题,或是解决“可能会怎么样”的想象型的问题。明确要解决的问题的性质,才能选择相应的解决办法。如《看月食》课后作业第3题:“课文第3段与第5段都是讲月亮,叙述的时候有哪些不一样?”教师揭示本题是解决“有什么异同”的比较型的问题,要求比较月亮全食与复原不一样的地方。学生明确了要解决的问题的性质后,就能从月亮的大小变化与月亮的亮度变化作比较,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三、小语学法的多样及指导要求

课文是由字、词、句段组成的,表达一定的意思。学生要读懂一篇课文就得掌握字、词、句、段、篇的学法。学习一篇课文的方法包括:预习、识字、解词、语句分析、分层、归纳段意层意、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与中心思想、朗读、默读、背诵、质疑问难、做读书笔记、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查阅工具书、复习、阅读审题等方方面面的子方法。以上这些子学法,即有单项学法又有各自特有的多种学法。如解句的方法,就有:图示展现法、联想旁通法、词语突破法、成份扩缩法、层层剥笋法、句式比较法、上挂下联法、归纳合并法、关系理清法、抓住句眼法等等。

指导要求是:教师在教学中,一要因字因词因句因段因篇而异,作点点滴滴的学法渗透,让学生领悟、掌握多种多样的学法,以利迅速地高效地掌握一篇文章的内容和各种知识。如教“叶”字,渗透用已学熟字(口、十)相加记忆字形的方法;而教“耍”,渗透用已学熟字(要)减去笔画记忆字形的方法。教“囫囵吞枣”这个成语,引导学生读这个成语所在的句子,从句子中找出解释,理解意思。二要训练学生根据学习情境的需要,确定、选择相应学法的能力。如当要学习一篇课文,先要根据文章体裁特点选择不同的学法;学习写人的文章,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分析理解;学习记事的文章,抓住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经过、发展、高潮、结局分析的学习方法;学习绘景状物的文章,抓住景物的形状、色彩、声音、大小、结构、质地、用途分析理解。三要引导学生归纳、整理、积累学法。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渗透了学法,应相机引导学生归纳此学法的操作程序与要点,从而掌握某种学法,并应引导学生对所掌握的学法作分门别类的整理,整理出各种子学法的多种学法,从而积累学法,丰富学法。如中高年级的段落教学,要在各种段落教学中渗透不同的分段方法,并引导学生加以归纳概括,整理积累,可整理出:“按时间的变化顺序”、“按空间的位置转移”、“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按事件的内容和性质”、“按人物的出场顺序”等分段方法。

四、学法的层次性与指导要求

语文知识具有自身的系统性,这一系统由易到难、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呈现着自身的层次系列.小语学法随此而产生自身的系统性,呈现着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的层次系列。从阅读教材编排体系看,其层次为:讲读课文,领悟学法一阅读课文,尝试运用学法一独立阅读课文,独立运用学法;从掌握语文知识的顺序看,其层次为:理解字词句的学法——理解段落的学法——理解篇章的学法;从掌握课文的内容结构看,其层次为:分段与概括段意、分层与概括层意的学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中心思想的学法——理解文章思路的学法;从阅读的方式看,其层次为:学习字词句的方法——朗读的方法——默读的方法;从学习过程看,其层次为:感知、理解课文内容的学法——分析、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学法——体会、分析文章写法的学法。

指导要求是:教师在教学中,一要分层次渗透学法。低年级着重渗透字词句的学法,中年级着重渗透段落的学法,高年级着重渗透篇章的学法。二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心理特点和语文基本功训练重点,由简单到复杂、由肤浅到深刻、由生疏到熟练地进行学法指导,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学法。三要通盘考虑整个小学阶段的学法指导,把学法归类归项,理出层次,前后照应,后一次指导与前几次指导有机联系,逐步提高,逐步深化,这样的学法指导才不致于造成碰到什么指导什么,零零散散。同一学法在同一层次上多次重复,不能达到步步深化的目的。如《精彩的马戏》,指导学生从课文内容理解题意的方法,而《伟大的友谊》,不能单单指导学生从课文内容理解题意的方法,还应指导学生从文章中心思想理解题意的方法。这样理解题意的学法就提高了一步。

五、小语学法的实践性及指导要求

主席在《实践论》中阐述:“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高一级程度。”师生们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小语学法,也是经历了这样的一个认识过程,使学法质量逐步提高。学法的实践性包含两方面的内涵:一是学法来源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丰富与提高。师生通过学习实践,在反复实践中概括、归纳、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小语学法,并用于指导实践,在再次实践中完善、提高、丰富了学法。二是学法具有指导实践、提高效益的意义。学生掌握了小语学法,其目的是要指导实践,用于操作,学习小语各种知识,迅速提高学习效益。如掌握了悟句方法,就能迅速地地理解句意。

指导要求是:教师在教学中,一要按照小语编者编排三类课文的意图进行教学,保障学生在学习三类课文中,学法的实践量逐类增多,提高运用学法的能力。二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实践学法。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渗透了学法,学生已有领悟、理解,就要趁热打铁让学生举一反三。如《再见了,亲人》,课文前三段都是选择一个具有代表性人物,在志愿军向她告别时,追忆她们支援志愿军的动人事例。其段落结构与写作方法相似。教师示范教学及时段,渗透学法,让学生从教师的范教中领悟出:“分层次理出结构——抓住关键词句理解层次——句式比较领会感情”的学法。第二、三段就要让学生运用此学法去实践。另一方面教师在与学生共同总结出某种学法后,要选用一定作业让学生去完成,促使学生在完成作业中实践学法。三要引导学生在实践学法中不断总结学法,丰富学法内容,提高学法水平。如教状物文章《沙漠里的船》,引导学生总结出:“抓形状、特点,分析用途”的学法;《猫》,通过课堂教学的渗透,引导学生领悟、归纳、总结出状物文章还可以用“写的事物、事物的特点、怎样写”去分析的学法。后者的学法比前者的学法提高一步。然后运用总结出的这些学法去学习状物文章。

小语教学论文:高职单招班小语种品质课堂教学探究

摘 要: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单招班小语种的课堂教学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对实现高职小语种教育应用型语言人才的培养目标,提高其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和品质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文章就高职单招班小语种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提高小语种课堂教学的质量提出了相关的建议,以期为高职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高职单招班;小语种;课堂教学

一、高职单招班小语种的发展现状

1.高职单招生现状

高职单招生所学知识的扎实度与学习能力与本科生比还是较为薄弱,并且现在高职单招生有多数为独生子女,个性比较强。而且到了学校后,面对新的环境,容易产生不适感,抗压能力差。学校的管理制度越是严格,高职单招生的逆反心理越是严重。很多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没有计划性,不重视各学科间的关联性,大多时候是被动上课。与此同时,很多高职单招生的学习积极性较差,尽管有的学生会到课堂上去听课,也主要是因为学校纪律的约束和应付考试的关系,对于知识的自主学习欲望不是很充足,学习纪律也较松弛。

2.高职小语种现状

高职小语种的教学目的是使其培养的学生成为应用型的语言人才。在校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仅是学习小语种,同时也需要学习管理、国贸等相关专业的知识。这可以让高职单招生既具有小语种的专长,同时又有一门专业的知识技能。这对于开阔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就业的能力帮助显著。

3.高职单招班语言课堂教学的现状

现有的高职单招班的语言课堂教学仍然保留着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这导致出现大部分的课堂时间都是学生在听、教师在说的现状。教学过程流于形式、缺乏创新,这难以调动起课堂的氛围,使得整个课堂比较枯燥乏味,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同时,课堂教学评估的建构方面也缺乏有效、科学、合理的标准,不利于课堂教学发展的指导。而且,有些任课教师的综合素质及语言能力达不到教学标准,亟待提高。

二、提高高职单招班小语种课堂教学质量的建议

1.构建清晰的课堂教学结构

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对课堂的教学结构应该做到清晰、具体和明确,如目标明确、过程明了及内容清晰等。这对于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而言,课堂教学结构的清晰化更利于他们注意力的高度集中,有助于他们学习效果的提高。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注重加强现代教学意识,掌握学科内在的科学性与规律性,更需要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对于授课的进度、方法、内容、计划进行及时的调整,以科学有效、与时俱进和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实施课堂教学。对学生学习的方法进行有效的研究,从学生的知识迁移、认知策略、记忆方法及学习效果等方面出发,利用与学生特点相适合的、直观的及有效的方法来促进其学习效率获得提高。

2.使用目标语进行授课,同时避免出现表达错误的状况

使用目标语进行授课对高职单招生零起点的小语种教学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有部分任课教师错误地认为,因为学生现在还什么都不懂,即使运用目标语进行授课,学生也是听不懂的。还有的教师选择采用一句目标语一句中文翻译的方式给学生进行授课。实际上,这样做不仅浪费时间,而且教学效果也不佳。当学生对教师句句翻译的教学模式习惯之后,他们的注意力会集中于中文翻译的那部分,这样无形中就无法给学生传递和营造目标语语境。另外,对于零起点的学生来说,在学习语言的最开始阶段,模仿是一个重要的步骤。因此,教师在课堂中进行表达与讲解时应避免表达错误,以防止学生形成不良的语言习惯。

3.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大部分时间里,教师应要求学生脱离教材,使其能够在大部分的时间内注意力不至于转移,把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同时让学生用耳朵和口进行学习。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借助图片实物或PPT等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教师应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促进学生对单词结构的认识上,而不只是简单地拘泥于进行逐词讲解。因为对于语言来说,它不只是词语的堆积,而是由词结构组成的一个系统。

4.鼓励学生多说多练

在小语种的课堂上,教师应尽可能地让学生多说。对于语言的学习来说,学生学会的方式就是通过说。特别是在学习小语种的开始阶段,教师应尽可能使用较少的时间在语法的介绍上,更多地让学生在情境或造句等方式下练习和巩固所学到的知识。与此同时,教师也应让学生充分了解语言知识学习对未来实际工作的重要性及进行语言实操性的重要。

对于外语学习来说,课堂教学的作用十分重要,课堂是广大学生进行语言实践和操练的地方。教师应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他们发现与使用语言的相关规则,指导他们在通过与教师、同学间的沟通互动中学会自主学习。总而言之,高职教育是一个复杂、系统性的工程,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应共同努力,积极为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小语教学论文:高校小语种教学文化背景的引入

【摘要】高校小语种人才不仅需要扎实的语言功底,同时需要涵盖了其所学语言国家社会的历史、地理、文化、民俗风情以及宗教信仰等各个层面的信息,还需要具有较高跨文化交际水平.在小语种教学的过程中有效引入文化知识是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水平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文化引入 文化差异 小语种电影

一、文化与学习语言的关系

1.学习文化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我们所学习的教材中我们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还应加强有关文化背景知识的积淀,语言对象国文化的引入主要应包括词汇语法文化、背景文化及社会习俗及社会礼仪三大方面,文化引入应当遵循适用性、适度性、客观性和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兼容并举等原则

这样不仅能使自己克服“母语的干扰”,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还能提高自己的听说技能。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往往翻译出的句子不通顺,原因是他们不了解其语言的句式结构、语法结构等。为了把外语学活,不是硬式教学,达到外语教学的真正目的真正地融人生活,那么,在小语种教学中就必须引入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

2.学习文化背景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小语种阅读是对综合能力的测试,由于小语种不及英语的普遍性。所以在阅读文章的的选择面临无从下手和材料匮乏的状态,同时也缺乏相应的文化背景知识,阅读时就会感到茫然,拿不定主意,不能体会题意。所以,实践证明,了解文化背景知识越丰富,阅读质量就越高,需要学生多浏览网页时事新闻和订阅杂志。

3.学习文化背景知识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

在课程设置中应适当地引入文化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比如,在讲授饮食一章中,涉及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节日这一章中涉及中西方节日的差异。老师让学生提前预习,上网搜索关于饮食、节日方面,中国和西方文化差异方面的知识。在中国人的菜肴里,素菜是平常食品,所以菜食在平常的饮食结构中占主导地位。由于西方比中国更重视营养的合理搭配,所以他们国家的人身体普遍比我们健壮:高个、长腿.中国人重视早餐,而意大利人的早餐相对简单,中国人见面问候家常工作甚至工资,但西方人则认为这是个人隐私,而中国人则相反。节日的起源由于各国有着不同的国情,其传统文化的起源和形成也存在很大的差别,中国主要传统节日都是由岁时节令转换而来的,具有浓重的农业色彩。而西方的传统节日的起源读具有浓重的宗教色彩,进行学习外语的同时,也对中西方文化进行了积累,同时也引起了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

二、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内容

1.理解外语词汇的真正内涵

语言是人类世代积累起来的精神财富,词汇是语言的基础和要素之一。英国著名语言学家DA Winking认为:“没有语法,人们不能表达很多东西,而没有词汇,人们无法表达任何东西。”就外语学习而言,词汇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各项语言技能的提高和发挥。

学生能够应用所学的词汇进行交流,但由于对词的内涵不了解,写作时往往用词不当。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渗入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还要从最基本的词汇开始,进行中西词义的比较,激发他们自我学习的热情。如:drago意大利语“龙”这个单词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正面意义,相对而言,它在意大利文化中的象征意义是贬义的,是邪恶的象征。

2.阅读与电影中获取文化背景知识

外语是由听、说、读、写、译五项技能构成的,而外语阅读是综合技能,掌握了外语阅读就进入了外语王国。阅读的理解为外语听说读写奠定了基础,同样的外语阅读也为学习文化提供了便捷的途径。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只要是涉及的文化知识或者是词汇,笔者就要求学生去积累、去记忆,为跨文化交流作铺垫,只有理解了一个国家的文化,才能真正地了解一个国家的语言。

小语种电影作为融视、听、说于一体的媒介,能为学生创造的学习环境。电影语言内容丰富、地道、通俗,是最接近生活的会话语言。它弥补了课本的硬式语言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泛、生动、逼真的视觉直观情景,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有利于学生感受真实的交际语言,提高交际能力;有利于学生增强跨文化学习的意识。因此,课外,笔者还推荐学生去看一些地道的本土电影,电影中的语言情景真实而立体地展现了所学语言的背景和使用的环境,它能为学生创造出摆脱母语束缚、调动人的感觉器官及大脑对语言信息的综合反应,并自然地吸纳语言的环境。电影所提供的语言信息语境丰富,电影的语言源于生活、接近生活,经过提炼加工后,生动、地道的言语表达再配以对话的环境及会话人物的神情、姿态等,便会产生一种使人身临其境的直观效果。在电影中可以看到西方真正的背景文化、生活模式、语言模式和结构。

3.总结

文化和语言是密不可分的,就像精神和物质。因此,在进行小语种教学的过程中加强文化的渗透,使学生应用实际的语言、正确的语言,达到外语学习的真正目的。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一门外语,培养学生跨文化的交际能力,外语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根据课程内容的设置,引入中西方文化,适时引导学生了解其对象国的各种文化背景,促进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消除文化障碍,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一学习中西方文化的重要性

小语教学论文:小语教学的一点感悟

在近两年的小语教学中,我感受过教学的快乐,也感受太多的遗憾和失落。现在静坐书桌前回味着曾经拥有过的酸甜苦辣,我的心情顿如止水――谁说教学中的遗憾失落不会在一次次的“反刍”中升华成教学的智慧与心得?记得有人曾说过:“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孩子讲的学问,而在于启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当兴趣已很浓的时候,再教他的学习方法,这才符合优良教育的原则。”为了实实在地提高孩子们对语文的兴趣, 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努力。

一、我加强了自己与文本间的对话。用成人的眼光来看,一二年级的内容是一目了然,可是要让我的学生在教学行为中得到较大的收益,其实并不简单。因为以成人的心态和眼光去理解运用教材是远远不够的,我面对的是仅仅只有七八岁的儿童,成人的语言有的时候在他们的世界中是行不通的。所以我在研读文本的时候改换了成人的视觉,不再仅以成人的眼光来理解课文内容,而是加入儿童的视觉和心态来阅读理解文本。以儿童的心态和视觉去关注文本,关注生活,预设与生成课堂教学。这样做的效果很明显,在课堂中我与学生的距离近了,在我的引导下学生和文本的距离也近了。学生在课堂中能饶有兴趣地投入语文学习中。

二、我加强了师生之间的对话。在师生对话中,我注意了以下四个环节:

倾听。有一句俗语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虽说我们的课堂不是战场,可是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要去倾听学生的语言、观察学生的表情神态、行为动作。此时我们应该是一个好观众。在这样课堂中教师倾听学生的谈话,可以看到学生更多的表现,了解学生更多的需要。只有用自己的整个生命去感受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学生。

理解。陶行知曾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在陶老的言辞中,我深深地明了理解学生才可以省掉许多教育之后的遗憾。现在的学生在学习方面身心压力都比较大,他们这时候不需要老师的责备,需要的老师的支持。当学生在课堂中发言的时候,教师要充分地去理解他们,这是两个世界的相互理解。学生课堂表现,我们要给予热情的赞扬,让学生再接再厉;学生也会因此对学习生活充满着阳光般自信的笑容。学生失误时我们要提出中肯的建议,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是信任的;只要老师对学生充满自信,学生自然会奋勇向前,达到成功。

应对。在应对中,在学生课堂中,教师不管是眼神、点头还是语言应对,都要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对她的提醒、鼓励或赞许。让班集体形成一种积极学习的氛围,形成一个以教师为中心的场。

走向对话视域的融合。让学生用他的方式理解教师的语言。让教师站在学生的位置上言说。这样课堂中师生的距离近了,消除了学生上课时的种种不利因素,孩子们的生命会变得更加充盈。

三、我加强了学生与文本间的对话。

在课堂中,我尽量让学生多想多说,能够说出自己的很多想法和理解。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文本,我在课堂中加强了读写结合。

这一学期中我指导学生写了以下作文:《蓝色的树叶续写》《我要的是葫芦续写》《续写从现在开始》《酸的和甜的续写》《青蛙跳出井之后》《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想对你说》《快乐的国庆节》《我是一只小鸟》《我是一条幸福的小鱼》《老师我爱你》《给台湾小朋友的一封信》《我爱我家》《秋天的童话》《我的好朋友》《我爱我家》。

在以上一系列的写作练习中,学生对课文理解越透彻,他写出的作文就越有感染力;同时锻炼了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心智心智。在学生的《蓝色的树叶续写》中,他们明白了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帮助;在《我要的是葫芦续写》中他们懂得劳动的意义;在《续写从现在开始》中他们知道了众生平等的道理;在《酸的和甜的续写》中他们懵懂地了解了狐狸的虚假;在《青蛙跳出井之后》的写作中,他们看到了世界广阔;在《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练笔中,孩子们的爱心已生根发芽;在《我是一只小鸟》《我是一条幸福的小鱼》中他们知道了动物也是有生命的,他们是人类的朋友,我们要与动物和谐相处;在《老师我爱你》《给台湾小朋友的一封信》《我爱我家》《我的好朋友》中,他们学会了用一颗热情的心去关爱身边的人;《秋天的童话》中他们的想象力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成为知识进化的源泉。

虽说教学是永远带着遗憾的艺术,吾将上下而求索!

小语教学论文:关于提高小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与探索

新课标要求下,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构建高效课堂是广大教师共同追求的目标。这里所说的“有效性”,主要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的有效性与学的有效性。那么,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教师方面:教的有效性

教的有效性,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的发展和进步为宗旨,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追求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的结合,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个性的塑造等,促进学生包括知识拓展、情感升华、个性发展等等在内的发展。

适时激发兴趣。“兴趣是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就会变被动为主动,越学越爱学,越学越乐学。一是采用新颖独特的引题方式。比如质疑引题、情境引题、以图引题、比较引题、故事引题等,只要灵活运用,都可以调动学习积极性,让兴趣带学生进入课文。二是合理创设情境。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恰当地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要点,激发求知欲望。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比如:故事情境――把知识要点寓于简短有趣的故事中,增加教学的趣味性;生活情境――将生活中的常见场景搬进课堂,有利于更直观的演示和理解;活动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活动中去体验、感受,在口说、手做、眼看的过程中掌握知识等等。除此之外,在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中还可采用编儿歌、组字游戏、书写比赛、汉字“门诊”、一字开花、猜谜语等多种形式,以有益、有趣的学习过程代替机械重复的抄写,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习热情。每一位老师都应该研究儿童心理,掌握学生的诉求。表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心理需求,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活动,营造宽松、活跃的课堂气氛;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变化,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绪、进取的学习态度;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多用欣赏性的语言鼓励学生。对于学生所取得的进步和成绩,要及时地给予肯定和激励,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再接再励。适时给学生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善意的微笑,甚至一个细微的动作,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肯定和鼓励,从而建立积极的情绪,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让激励评价真正成为调动学生积极情感的火种、活跃课堂气氛的良方,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课堂上自信、愉悦地主动投入学习,从而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传授学习方法。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习方法得当,将会事半功倍。因此,课堂上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认知方法和学习方法,同时把学法指导与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结合起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来加强学习,并逐步内化为良好的学习习惯。

尊重个体差异。由于家庭环境、生活经历、学习基础等因素的不同,学生在认识水平、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个体差异,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每个学生,尊重个体差异,促进个性发展。教师的课堂提问要注意方式,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难易要适度,分档提问,让更多的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在提问中进步,在解答中提高。而对于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课堂评价也要有所区别,评价方式也要尽可能多元化,对于层次高的学生要严格要求,促其提高,对于层次较低的同学,要以鼓励为主,保护其积极性。这样就可以较大限度地保护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样,设计随堂练习题目时也要结合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接受情况,课外练习可分为选做题和必做题,尽量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尊重个体差异,力争提高。

二、学生方面:学的有效性

学的有效性,即在课堂上,教师要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实实在在地体验学习的过程,做学习的主人,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

注重预习,提前进入。预习是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一环,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教师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让学生清楚预习的主要任务,通过读(看)课文、自学字词、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初步研究课文的结构特点、摘录好词佳句、提出疑难问题等几个步骤来做好预习,提前进入学习状态。另外,还要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指导和督促,并适时检测预习效果,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强化练习,活学活用。通过练习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反馈教学信息,还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课上,教师在设计练习时应注意练习内容、数量、时间、层次、难度等方面,注重信息反馈,并且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从而发挥练习优势,达到教学效果。课下,练习的设计要体现针对性、层次性、多样性、发展性,使学生多角度理解知识,把知识学活,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并把这种热情引向生活实际,在生活中将听、说、读、写等各种能力活学活用。

培养习惯,受用终身。良好的习惯有利于提高学习、工作、生活的质量,使人终身受益。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言教身传,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用普通话朗读课文的习惯,默读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做读书笔记的习惯,课上讨论、思考、质疑的习惯等等。

总之,教师要从课堂的有效教学出发,从学生的自身发展出发,合理运用各种教学策略,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知识,提高能力,发展素质。

小语教学论文:小语教学中如何以问题为导向提高自主能动性

学生是语文教学的主体,能否有效激发其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是语文教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而合理设疑恰恰可以引发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供积极动力。小学生好奇心较强,适用于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手段。那如何以问题为导向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自主能动性呢?

一、提高认识水平:问题是主动学习的灵魂

以问题为导向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首先要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对问题有正确的认识。

问题是人自主探究的起点。人对于问题的好奇心理是一种共性现象,小学生尤其如此,而这种好奇心理会成为一种心理动力,维持其注意力,支持其深入探寻问题的答案,低年级小学生在这方面表现尤为明显。语文教学要真正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必须调动学生内和探究欲望,而好的问题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

并非所有的问题都对教学有帮助。广大师生不能将所有的问题都视为有益的问题。好的问题首先要具有教育意义,与学生提高文学素养、情感、认知相关,杂乱无章的琐碎问题只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浪费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其次,课堂提问要掌握好时机,正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应在学生似懂非懂、急欲寻找答案的时刻给予关键点拨,才能产生好的效果。第三,问题的呈现方式也需要精心设计。教师在提问的时候要从学生的立场出发,关照低年级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心理状态和生活经验,提出易于被学生所理解和接受的问题。简单来说,可以在提问时将书面语言转化为生活化语言,在交流过后进行总结的时候再回归较为正式的语言,这样既能让学生听懂,又能兼顾语言表达的性。,好的问题还应具有延展性。单独问题的解决并不等于学习过程的终结,而是新的学习的起点,一个好的问题具有延展性,学生在回答该问题后,还能自主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满足不同语文水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一些能力较强的学生面对一般性的问题时能够轻松应对,不足以激发其探究欲望,而延展性的问题则能深入挖掘他们的潜力。

二、课堂主导权的合理让渡:老师发问与学生自问的融合

课堂提问的根本目的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愿,然而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常掌控提问的主导权,让学生随着自己的问题进行思考。这种做法的优势是保障学习活动紧密围绕教学目标,不足则是用教师的思路代替学生自主探究,禁锢了学生主动思考的意识和能力,不利于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可持续发展,而实质上低年级小学生尽管语言基础较为薄弱,创新性思维能力却较强,具有自主提出问题的潜能。在当前的教育探索中,有的教师矫枉过正,又陷入了另一个极端,即过度放权给学生,缺乏必要的引导,造成课堂提问散乱芜杂,问题浅薄缺乏教育价值,同样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例如在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蚕姑娘》一课中,学生在过度自由的状态下进行发问,会提出“为什么是蚕姑娘而不是蚕小伙”“蚕姑娘吃完就睡很懒惰”“蚕姑娘有多少件衣裳”等对理解文本和语言学习毫无关系的问题,对于蚕演变的阶段性特点、拟人化的写作手法和轻快的语言节奏则涉及很少,造成课堂学习表面热闹却实质低效。所以,教师应该将课堂提问的主导权适当地进行让渡,在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同时,要保持教师的有效引导,从而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

三、激发学生学习情感:结合教材选择提问策略

学生语文学习自主能动性的发挥,不仅与学生的能力水平有关系,还与学生的情感因素具有密切联系。在教学实践中有的学生性格自卑羞怯,习惯于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缺乏主动学习的情感动力。有的学生则存在焦虑情绪,在学习过程中自信心不足,影响正常状态的发挥。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情感需求,通过有效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正向情感,为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提供动力。

于首先,教师自身要具有积极的情感,教师对于课堂效果的影响,绝不仅仅体现在教学方法等方面,其情绪情感对于班级氛围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因此教师应保持积极主动、自信乐观的精神面貌,用轻快、愉悦的口吻进行交流,使学生受到感染和鼓励,更快进入学习角色。

其次,教师应在师生问答互动过程中传递积极情感。教师在与学生进行问答交流时,要用鼓励的目光和语气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缩短师生间的距离,使其能够从容进行思考。教师还应在学生思维出现断档,不能有效表达,或者心理较为紧张和茫然的时候,适时给予点拨和指引。

四、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思考

课堂提问要力避牵强和刻板两个弊端,如果问题牵强则不能真正激发学生内在动力,学生只是应付差事而已,如果提问方式刻板僵化,则不能激发学生兴趣,尤其对于低段学生而言,抽象的静态的事物常常难以吸引其保持注意力,而鲜活生动的教育情境,则可以激发其主动学习的热情。创设课堂提问的教学情境,可以根据低段学生的特点,从日常生活和教材内容本身两个层面入手进行。例如在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微笑着承受一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由桑兰身受重伤顽强恢复的经历,引导大家结合自己或身边人受伤或生病的经历,谈谈自己或身边人当时的感受和应对,进行设身处地的想象和对比,将学生的生活体验与课文中的事例结合起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桑兰伤痛的严重程度和对未来生活的深刻影响,从而对桑兰坚强战胜伤痛的毅力和精神有更加的把握,能够带着情感进行学习,具有更强的主动性。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白云小学)

小语教学论文:找准小语课堂教学的“切入点”

摘 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恰当的切入点,也就是导课环节,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及时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这就是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题教学;导入

语文教师应在分析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的基础上,运用有效的课堂导入形式吸引学生的眼球,抓住学生的心理,让学生积极思索,并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来。那么,怎样设计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语呢?下面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一些浅见。

一、创设情境法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所以,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围绕着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需求来进行教学。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进行情境创设,让学生在良好的情境中自主学习。比如《鲸》这课是一篇说明文,比较枯燥,学生不愿意学习,或者根本不能产生学习兴趣。这时,教师可以创设一个情境:海底世界的动物们要举行鱼类舞蹈大赛,欢迎所有的鱼类来参与。小鲸知道这个消息后非常兴奋,因为它觉得自己的舞跳得很好,肯定能拿冠军。于是,它兴高采烈地来到比赛现场,跃跃欲试地去报名,结果却被挡在了门外。“为什么我不能参加比赛?”“因为你不是鱼类。”“我不是鱼类?我生活在水里,从不上岸,怎么不是鱼类呢?”小鲸觉得非常委屈,哭着回家找妈妈去了。如果你是小鲸,你会怎么问妈妈?小鲸的妈妈会怎样安慰它呢?它真的不是鱼类吗?在这样的情境建构中,使得学生对课文的兴趣会高涨起来,会非常投入地进行学习。

二、引用诗文佳句导入法

教者课前精心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关联的诗句、名人名言、格言警句等。如教《我的油布伞》一课,我设计的导入语是:“记得唐代诗人孟郊有《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古代吟诵慈母情的名篇佳作可谓多矣!今人吟咏慈母情的文章也屡见不鲜,《我的油布伞》就抒写了一种母爱子、子爱母的深情。”通过这样的导入语,创造了一种意境,也给整堂课确定了基调。

三、巧设悬念导入法

利用巧妙设问造成悬念,让学生处于一种“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状态,促使学生在高昂的求知欲望中探求知识,引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如教《沙漠中的绿洲》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语:“沙漠在我们的印象中是一个荒凉的不毛之地,那儿到处都为沙子所覆盖,缺水且气候干燥,可以说寸草不生。而现在在沙漠中却出现了星罗棋布的绿洲,这是怎么回事呢?”通过教师精心设计问题,使学生认知发生冲突,进而导致期待状态和探究行为的产生。学生急于想寻求答案,读课文的积极性大为高涨,因而达到了设置悬念的效果。

四、形象故事导入法

故事是儿童的一大需要,小学生的好奇心强,爱听有趣的故事。教师若能抓住学生的这个心理因素,变学生的好奇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就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教《负荆请罪》一课,我先给学生讲《完璧归赵》的故事,讲完后我说故事中的蔺相如他以国家利益为重,善于人和,不畏强暴,出使秦国,他的名字流芳千古,他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课文《负荆请罪》中的主要人物之一。学生在听故事的同时了解了人物的性格特点,这样一来为学习新课进行了铺垫,使学生极快地进入了学习状态。

五、音乐激情导入法

音乐激情导入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利用音乐的特殊效果,激起学生的情绪,使学生对即将学到的知识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抒发学生的感情,激起他们的积极性,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教《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文中所写的是《水浒传》中的英雄故事。在教这篇课文时,正好电视台在重播电视连续剧《水浒传》,学生对其中的主题歌曲《好汉歌》更是情有独钟。我抓住学生的这个兴奋点,板书课题后,让学生齐唱这首歌。此时,学生的积极性倍增,都想早些知道课文是怎样描绘他们心目中的“好汉”的。

六、创设情境法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例如:教《美丽的南沙群岛》一文,我这样导入新课:同学们,辽阔无边的大海真美呀!蓝蓝的海水,晶莹的浪花,翩翩起舞的海鸥,美如珍珠的岛屿,这一派迷人的景象真让人如入仙境。在我们祖国的最南端就有这样一种“仙境”。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去畅游这美若仙境的南沙群岛。这样导入,学生就会被南沙群岛的美妙所吸引,他们就会全身心地进入课文描述的境界中去,投入到课文的阅读和景色的欣赏中去。

七、活动导入法

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到具体的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活动中导入新课。这种方法新颖活泼,容易使学生产生共鸣,活跃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乐于学,爱学。如教学《苹果里的五角星》一文,一上课我就让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的苹果和小刀,自己尝试着切切看,看苹果里有什么?同学们都兴致勃勃,各自行动起来,有横着切的,有竖着切的,还有斜着切的。切完后我让他们互相说说苹果里有什么,大家都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这时我说:“同学们你们说得都有道理,你们可知道苹果里还有五角星呢!”此时进入本课的学习学生都兴趣盎然。

以上这些导入方法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彼此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无论用何种形式何种方法导入新课,都是为了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达到课堂教学的化。导入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创新,重在实效,它既是一种教育机智的运用,也是教师教学能力的综合体现。

小语教学论文:利用多媒体资源优化小语教学

多媒体教育工程为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学提供了品质多样的教育资源。这些由众多知名专家和一线教师共同研制的成果,体现了新课程的先进性、时代性、发展性。在教学活动过程中选用这些品质资源,能较好地进行和完成"展示事实、创设情境、提供示范、呈现过程、演绎原理、举例验证、设置疑难、开阔眼界、审美感受、事实测评、归纳总结"等教学活动和教学任务。多媒体教育资源进入课堂,现代媒体逐渐替代传统教学,更好地发挥了教师主导下的学生主体作用,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应用。在此,笔者仅从资源运用的角度,审视多媒体资源对优化小语课堂的有效作用。

1.用资源中丰富的视频资料激发兴趣

兴趣乃儿童认知的需要,也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现代小语课堂的一大显著特征呈现为以问题为中心的探究性学习,教学过程不是从原则、规则出发去组织教学。兴趣较之于纪律、规则有优劣的区别:纪律、规则的要求让学生机械地服从,兴趣的吸引让学生的思维灵动而自由。纪律形成的是规范,兴趣产生的是向往,前者是严肃短暂的,后者是愉悦持久的。资源的运用,课件与课文的整合让学生感受学习内容是新鲜有趣的,学习活动的过程是愉快的,掌握的知识是有用的。在教学《迷人的张家界》这篇课文时,教师是这样导入新课:首先播放一段从资料库中下载的有关张家界的视频,金鞭溪、金鞭岩的美丽景色呈现在学生面前,粗犷、高亢的苗族民歌使张家界的景色更加令人神往。观看完这段视频后,让学生说说这是什么地方的景色?随即请学生打开教师制作的网络课件,对有关网站进行浏览。大量五彩缤纷的图片、视频、文字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视线,惊喜的赞叹声不绝于耳,一起读课文。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通过网上浏览,培育了进一步对张家界进行探究的动机,激发了学习课文的兴趣。

2.用资源中富有趣味的情节串联教学过程

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的特点,他们是凭借形式、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在传统的教学中,由于受空间的限制,教学内容涉及的一些抽象的事物和现象,学生由于无法看到,难于理解,成为教学中的难点。但利用网络资源,我们可利用其富有表现力的特殊功能,将富有趣味的情节恰如其分地串联进教学过程来解决许多教学上的难点。《翠鸟》一课中翠鸟捉鱼的敏捷、轻便,技术的高超,用课件的方式展现出来,让学生很容易理解课文中的第三自然段"小鱼悄悄地把头露出水面,吹了个小泡泡。尽管它这样机灵,还是难以逃脱翠鸟锐利的眼睛。翠鸟蹬开苇杆,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走了。只有苇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学生很佩服翠鸟的机灵和捉鱼的本领,自然产生爱护翠鸟,保护动物的情感意愿。《乌鸦喝水》在课中播放乌鸦口渴到处找水喝,乌鸦想办法衔石子到瓶子里,让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乌鸦终于能喝到水的经过。教师用生动、形象的课件,使学生既易于理解乌鸦的聪明,会动脑子,产生对乌鸦的喜爱之情,还易于让学生从画面的声像与动感中得到更多的启示,让学生想出更多的办法解决口渴的问题,乃至生活、学习中的其他问题。课件的运用比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生硬读书的效果、价值和意义都要高得多。

3.用资源中真实生动的情景化解难点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结合的基础性学科,是学生发展的基础,是学生了解和掌握语文文化的基础。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任务之中,让语文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认知世界和情感世界,也大大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将不易理解的文字化为生动的情景,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又有助于扩散学生的思维,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丰碑》一文是写的红军长征过雪山的故事,表现红军军需处长坚毅性格、高大形象、崇高品质。由于红军长征的壮举已经过去了七十多年,学生对当时的艰难困苦情景很难想象,对课文中的人物也不易理解。资源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红军长征过雪山的图片资料,真实地向我们展示了当时的情形。"雪皑皑,路茫茫。高原寒,炊断粮。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滩泥毡扎营盘,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如天。"在图片、解说、歌曲的穿插中,红军爬雪山的艰难过程真实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能够体会到当时的情形,体验到当时的艰难困苦。资源运用环节与教学过程中的其他环节衔接,资源内容与课文内容整合,学生的印象深刻起来,学生对英雄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这样,高效率地化解了教学难点,高质量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4.用资源中鲜活的背景资料充实教学过程

小语教材中有相当数量的课文描写祖国秀美山川、异域风光、自然景观、奇花异石。由于多数学生没有亲临感受的经历,影响了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无法感受大自然的壮美和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灵活运用多媒体,将资源库中鲜活的背景资料引入课堂,努力寻求现代教育技术与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结合点,以充实教学过程,促进小语教学的化从而更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率。《烟台的海》一课,老师和学生绝大多数是没去过烟台的,也没有看过烟台的海的。烟台的海一年四季的特点怎样?烟台的海与烟台的人有什么联系和影响?海哺育人,人改变海,人与海是怎样的共生、共存、共荣、和谐一体的?这些都是学生不易理解的重点难点。教师选用多幅画面――四季不同的海的景色;多幅插图――海的悲喜与忧伤、海的期盼渴望,海滨人们的生活情景(出海、捕鱼、捞虾、工业、城市、工厂、农业、农家、田园……)用不同的资料介绍烟台、烟台的人和烟台的海。资源与课文内容整合,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的介绍,让学生从文字、文学、文化方面对烟台的海有不同的深切感受、领悟。课堂教学的高层次、高境界、高质量得以体现和获得。

5.资源中相关的链接课件拓展教学内容

我们认为品质资源在小语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各个层面都能得到运用。对课文的主体进行拓展延伸是其中的一个层面。教师根据本课要教给学生的知识点和培养学生的能力对教材内容做适当的调整、补充,这些内容是教材上没有的内容,是需要教师增补进去的内容。增补的内容需要我们选择而定,用什么方式嵌入教学流程也是我们需要考虑的。比如在教学接近尾声的时候,教师们一般不采用黑白的纸质制品,而采取能吸引学生注意,再一次躁动学生情趣的课件或图片,让此时的教学成为本节课教学的一个亮点。资源一定是精选的、典型的,和主体内容衔接紧密的,具有声、形、色、动等多种感官刺激的媒体。将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结果用看、听、想、说、做等方式呈现。《荷叶圆圆》一课的拓展环节是这样的:"池塘太美了,许多小动物也来荷叶家做客,小主人热情地和他们打招呼。"出示课件让学生观看,说说这些小动物在荷叶上干什么?把荷叶当成什么?古人也写了很美的诗歌赞美池塘,想听听听读读吗?出示课件:《江南》汉乐府――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本节课在朗读课文和古诗中结束,情趣延续,意味绵长。

精心设计教学,嵌入品质资源,不仅给学生课堂学习带来新奇的视野,愉悦的方式,快乐的过程和成功的自信,同样也给教师带来愉悦的心理体验、丰富的教学手段和品质的语文教学。多媒体资源在小语教学中的有效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小语教学论文:在小语教学中探索评价

【摘 要】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评价应坚持以人为本,以促进学生人格的和谐发展为根本目标,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和激励功能,注重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和科学化,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逐步形成关注学生成功体验的开放性评价体系。

【关键词】民主化;多元化;延时性;激励性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评价应坚持以人为本,以促进学生人格和谐发展为根本目标,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和激励功能,注重评价方式多元化和科学化,关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关注成功体验的开放性评价体系。教师要努力以真诚的语言、温和的表情、期待的目光、宽容的态度来激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不断创新的欲望和需求,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一、倡导民主化的评价

教师应当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尊重学生的独立性、个体性,与学生建立平等的人际关系。民主式的评价,能给学生成功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自信心,促使他们以愉悦的、高涨的情绪积极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能培养学生的自我反馈和自我评价能力,促进元认知的形成和发展。对阅读教学来说,学生有不同的感悟和不同的理解,教师不能用“标准答案”来禁锢学生的思维,应该以参与者、合作者的身份与学生开展具有相互作用的对话。

例如,看过这样一篇教学片段,一位教师教《北风和小鱼》一课时,她问:“小朋友,你们会对得意洋洋的北风说些什么?”有的说:“北风北风,你别得意,其实小鱼活得可好了,它们正在水底捉迷藏呢?”有的说:“北风你真坏!把草变黄了,让树叶也落了。”有的说:“北风,你不要骄傲了,我们都讨厌你。”孩子们边听边点头。这时,又有一个小朋友举手,老师叫她说。她说:“我觉得北风也挺好的,如果北风不吹,就不会下雪了,庄稼就要冻死了,再说,我们也不能玩雪了。”对这意想不到的答案,这位教师马上给予肯定的评价:“这个小朋友知道的真多,如果没有雪当棉被,庄稼确实会给冻坏的。”在语文教学评价中,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发扬教学民主,不仅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还培养了学生自信的个性品质。

二、坚持多元化评价

新课标指出“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多元评价方式将代替传统的单一评价方式,并在促进学生发展中发生着积极而有效的作用。教学中要从多个角度组织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对待学生的学习不应只看他有没有掌握,更要看他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学习的态度,所用的方法,持之以恒的耐心,甚至是永不言败的勇气。这样使学生能从多方面来把握自己的现状,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健全和潜能的激发,促进学生的发展。

比如在阅读教学中,在自评的基础上,应该鼓励学生进行相互评价,可以开展同桌互评,小组互评及全班范围内对学生进行评价。如朗读、背诵、作业,可以开展互评和自评相结合的方法。“你觉得自己做的怎么样?”“你认为他做的怎样?”“好在哪里?”“如果是你,应该怎么做?”“还有哪些要改的,怎样改更好?”等等,从而鼓励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在评价中提高评价能力,发展素质。

三、发挥激励性评价

课堂上我常进行激励性的评价,如“相信自己,你们一定能读好。”“老师再给你一次机会,你再试试。”“你真棒。”“再努力一下你就成功了。”“你说得太好了,我怎么没想到呢?”“多好的问题,会读,会思考,你真行!”鼓励点燃了学生智慧的火花,使他们感到一种满足,一种驱动。这样学生会增强学习动机,主动探索而不畏困难。

这正是生活实践在学生头脑中印象的真实写照,恰恰是学生的独特体验。

四、注重延时性评价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常见到这样一种现象:教师为了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对学生的发言总是及时的给予评价。在多数情况下,这种即时评价确实在很大程度上激励了学生发言的积极性。但教师性的评价,常常是“盖棺定论”、“一锤定音”,容易挫伤学生深入探究的积极性而助长学习上的依赖性,学生甘当听众、观众。而延时评价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正在研讨的问题,不立即给予肯定或否定的评判,而是以普通的一员参与讨论,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让学生去发展、去分析、去论证。

例如,我在上《小稻秧脱险记》这一课时,问到这个问题:“为什么说杂草被喷雾器大夫一喷后,他们就变的有气无力,纷纷倒下了呢?”知道的学生很少,这时有一个男生在下面喊道:“因为所以,科学道理。”全班哄堂大笑。但我并没有马上指责他,而是顺着他的意思对大家说:“某某说的没错,这里就藏着一个科学道理呢?谁来做一做小小科学家?”马上,有很多学生都举起了手,包括刚刚那位男生。

可见,延时评价是一种宽厚和关爱,是一种信任和期待,是一种点拨和启发。它既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又保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保障学生的思维处于状态,有助于强化学生的成就感,促进学生独立思考,提高分析综合能力,形成积极向上的人格品质。

总之,和谐发展是教育的崇高理想,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在本质上也因以此为理解,确立以人格和谐发展为核心的教学理念。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是一门艺术,其中有许多理论和实践的问题有待我们进一步去探索。

小语教学论文:浅谈小语教学中的心康教育

【摘 要】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高度统一的学科,语文课本中潜藏着大量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充分挖掘教材中有利于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是每一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任务,也是切实推行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关键词】语文;人文;心康;个性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高度统一的学科,语文课本中潜藏着大量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充分挖掘教材中有利于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是每一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任务,也是切实推行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一、课堂教学中,营造良好的和谐的育人环境

课堂是学习的主阵地,也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场所。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努力创设良好的教育氛围,积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改善学生的心理品质。

1.课堂环境要宽松愉悦。

在尊重中长大的孩子,学会了宽容,在民主中长大的孩子学会了理解。课堂心理气氛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率和人格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平等的态度与学生对话,以民主的方式指导和组织教学,热爱、尊重、理解、相信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一件开心的事情。如课前导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美丽的夏天》,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吧。”学生回答问题出错时,说:“不要紧,注意听讲,下次一定不会再错。”老师的微笑可以给孩子信心和勇气,而严厉的呵责甚至辱骂,则会使孩子陷入自卑羞耻的心理泥潭。语文是充满真善美的学科,字里行间都渗透着人文情怀,语文教师是传播真善美的天使,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课堂气氛的平等、和谐,老师的关心、鼓励,是无形的心理教育资源,于潜移默化中感染着学生,转变着学生。

2.创设好学乐学的教学情境

孩子们对于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总是乐此不疲,探索、钻研,即使失败也不气馁,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反之,对于不喜欢的事情,他们兴味索然,甚至抵触抗逆。语文学习有其枯燥的一面,比如生字词的默写,重点语句的含义理解,作文训练等。不少孩子一听说语文课上老师要讲个故事,就欢声雀跃,一听说要考试,就蔫头塌脑。为什么?兴趣不同而已。老师如果强制学生学习,比如罚抄罚写、叫家长等,就会让学生情绪更加抵触,负面情绪高涨。因此,要想开展好语文教育,真正的使学生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首先,教师应具备设计颇有新意、效果的教育教学方案的能力,这里包括确立目标、安排结构、运用方法等一系列环节。教师不仅要胸中有“纲”,而且目中有“人”,即从面对的学生新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发挥优势,关注他们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实际能力,把大纲的要求与学生的个性特点有机结合,从而较大程度的实现教学目标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其次对教学内容的安排要而又有新意,使教学活动成为蕴含审美价值,洋溢审美情趣的立体动态的艺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都是要以学生求知创新的促进者和合作者的基本立场出发,通过引导坚持忘我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适当有意识的留出时间空白,让学生充分的考虑、质疑等自主活动支予以填补。只有这样,我觉得才会从根本上改变教师满堂灌的现象,进而开展好能力素质的教育。

二、在语文教材中挖掘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小学语文教材有几百篇文质兼美的课文,这些文章除了反映了自然、社会、艺术、科学之美,同时也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如有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作出贡献的科学家;有为保卫祖国,忠贞不屈,抛头颅,洒热血的民族英雄、钢铁战士;有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勤勤恳恳的农民;有热爱学习,人小志大的红领巾;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民总理等等,古今中外,无所不有,为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人生提供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空间,为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提供了有血有肉的凭借物。所以说,每篇课文都可以有侧重地进行心理教育,而且许多课文中有十分明显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这些因素并不单一,而是多角度多侧面的,教师可有所侧重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许多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因素。在教学中,只要教师细心挖掘、善加利用,那么,在一篇篇课文的教学中,在一个个生动例子的研读中,一定能挖掘出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丰富内容,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三、在语文实践活动中优化学生个性

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可以让更多的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如组织开展“盘点作业中错别字”,让学生自愿结合、自主制定计划。在这一活动中,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组织协调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也激发了学生对汉语言文字的热爱,从而自觉地提高了书写正确率。同时,在活动中,也可以为性格孤僻的学生提供一个与别人交流的空间,并从中体验到与他人友好相处的快乐,从而完善健康的人格。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教育工作。随着社会的发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是任重而道远。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只有不断加强学习,积极总结教育实践中的经验教训,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生理和心理健康和谐的发展。

小语教学论文:比较阅读,追溯小语教学的理性光彩

众所周知,比较阅读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手段之一。 比较阅读,顾名思义,就是把同篇文章或一组(2篇以上)文章之间相对或相近的内容,如字词、语句、片段、部分内容或整篇文章等,进行比较、揣摩、品味、体悟、辨析的过程。

一、努力引领学生在前后比较中构建文体框架

与叙事性作品相比,教材编排的说理性文章所占比例很少。它们结构严谨,表达,语言精练,可学生对于这种体裁的文章特点和写作方法并不能很好地掌握。对此,教师可引领学生更进一层地学习。

比如苏教版四上《说勤奋》,是一篇典型的说理文,文章首先提出中心论点,接着引用古今两个具体事例展开充分论证,然后告诉读者关于勤奋的深刻道理。对于此类说理文,执教者必须把文体特征作为整体教学的关键点。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从中体会到提出论点的方式是如何的,掌握所举事例要有典型性,文本语言应当精准严密等基本特点。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小学生较好地构建起文体框架。

上例中把文中所列举的两个事例进行比较,能激发小学生的学习情趣,点燃其思想火花,并且积极有效地引导他们在比较中发现、鉴别、思索和总结。

二、努力引领学生在多维比较中透视语言魅力

在小学语文阅读活动中,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是常有的事情,也属于小学生最基本的阅读能力范畴。只有具备了理解词意的浅层次能力,才能进入体会其表情达意作用的“深水区”学习层次,才能让小学生在日常阅读理解活动中真正地将知识积累和内化。

如教学《燕子》一课时,语文特级教师薛法根采用了“故漏字比较法”。他先在示范背诵中故意漏去了“小”字,待学生“发现”并指出之后,他随机提问“燕子”与“小燕子”有什么区别。学生们通过比较和感悟发现与“燕子”相比,“小燕子”更能够表现出活泼可爱的样子,更能够表现出作者对燕子的喜爱之情。在如此心境下再让小学生激情阅读,效果自然是不言而喻了。

三、努力引领学生在同类比较中感受多元表达

苏教版小语教材中有些篇目尽管主题相同,但是在内容建构和表达方式等方面却不尽相同甚或各有千秋。有鉴于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执教者若能引导学生把相同题材的文本放在一起进行对比阅读,就不难发现其中的各类“秘密”。

如《菩萨兵》《李广射虎》《少年王勃《大作家的小老师》,都是一些写人记事类文章。经过比较阅读就会发现,表现人物的方法有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等,这对学生写作有着重大的指导作用。然而还有不同的表达方法,如把红军与反动军队相对比、“文包诗”的形式、正面与侧面描写相结合、以小见大的写法等,让学生从中学习并体会到表达方式的多元化。

苏教版小语教材编排显现了强烈的主题意识,同时存在着鲜明的单元框架,这就为我们开展比较阅读活动提供了丰厚的客观前提和良好的“土壤”条件。

第斯多惠指出:“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只要教学有方,指导得法,我们定会让艺术之花绽放在学生的心灵之中。

作者简介:江苏省扬州市生态科技新城杭集中心小学语文教师。

小语教学论文:略谈幼小语文教学的衔接

【摘 要】孩子即将踏入小学,家长们最关心的莫过于幼小衔接和幼儿在园情况。游戏这种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在玩游戏的轻松氛围中学会迈入小学学习的殿堂,轻松调节或缓冲了儿童由幼儿园过渡到小学带来的学习压力,使孩子们爱上语文。

【关键词】幼儿教育;一年级新生;语文;游戏教学

游戏化教学是教师利用学生的心理状态,将游戏中能够让学生参与到情境中的趣味性教育功能融入到教学中来的教学方式。游戏教学法充满童趣,富有艺术性,能让学生在玩乐中轻松地学拼音、识字、读课文,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帮助孩子们轻松、顺利地从幼儿园学习过渡到小学学习。

一、表演熟记法

(一)打电话

我在教学ai、ei、ui 时,设计了一个打电话的游戏,两名学生边表演打电话边对话,“ui、ui、ui,我是小ai,你是谁?”“ui、ui、 ui,你是小ai,我是ei。”通过这种相互“打电话”的方式,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反复朗读ai、ei、ui,不仅加强了他们朗读的积极性,而且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几分钟下来,学生就牢牢地记住了这三个字母的发音。

(二)变变变

这个游戏的灵感来源于一个电视节目《超级变变变》,非常适合用于复习课上。教师可以通过肢体动作表演出相应的字母,比如“b”这个声母,教师可以用身体摆一个造型,侧对着学生,用双手抱成半个圆,请学生来猜。当然,也可以师生合作。

总之,“变变变”的游戏不仅能达到让学生复习汉语拼音的目的,还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促进师生之间的合作交流。

二、游戏体验法

(一)开火车

“开火车”是小学课堂教学常用的游戏方式。游戏分小组进行,随着孩子们发出“呜――喀嚓、喀嚓”的声音,教师出示一个拼音字母,让一组学生按顺序读下去,有学生读错或读不出来了,这列火车就不能开下去,要发令停下来,火车在修理好后才能继续往下开。一开始,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轮到“开火车”时,每个学生都高举着手,跃跃欲试,可是如果总是用同一种方式来“开火车”,孩子们的兴趣不免会被消磨殆尽。这时,教师可以稍微“改良”一下“开火车”的方式,可以横着开,也可以竖着开,可以往左开,也可以往右开。由于这种火车方向的不确定性,学生必须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因为一个不留神,火车就会拐弯,开到他这里。

(二)炒黄豆

在课堂上不仅可以把课文儿歌编成游戏,更可以把它们编成一个个课后游戏。比如改编自体育游戏的 “炒黄豆”――“炒黄豆,炒黄豆,炒好黄豆翻跟头”,即让两人相对而立,手牵手,边念儿歌,边有节奏地向左右协调地摆手,儿歌念到一句时,两人举起一侧的手臂,翻转身体180度,还原姿势。这个游戏本意是让儿童掌握立、滚、翻的技巧,现在变一变口诀,运用到语文课堂教学中也另有一番滋味。

三、迁移旧知法

(一)添砖加瓦

在一年级上册的四会字中,许多学生容易写错“人”字和“入”字,那么,教师可以先在黑板上写好一撇,请学生来补写一捺,看看能组成什么字,让学生记住:捺起笔的位置不同,组成的新字也不同。通过这样添砖加瓦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记住相近字之间不同的笔画规则。

(二)找朋友学习汉字的偏旁、结构、正反义词时,可采用“找朋友”游戏。如学习 《操场上》这一课时,让一学生拿一张 写 有“打”字的卡片,说:“找呀找,找呀找,谁是我的好朋友?”拿着写有卡片“拔”和“拍”的学生就可以上前说:“我是你的好朋友。”大家说:“对对对,‘拔’是‘打’的好朋友,‘拔’是‘拍’的好朋友。”大家一起读三位好朋友手中的字。学生在找好朋友的过程中,一下子就明白了“拔、打、拍”三个字的偏旁相同。学习汉字结构、正反义词时,也是同理。

四、字卡游戏法

(一)大转盘“大转盘”

是很受欢迎的一个游戏,不仅课上可以师生互动使用,还可以课后让学生跟家长玩,跟同学玩。“大转盘”的制作方法也很简单,拿两张圆形硬纸板,及时张镂空一部分,第二张在镂空处写好生字,两张重叠在一起,固定中间,学生转到哪个字,就读一读哪个字。

(二)搭档这种方法是让每位学生选一个词语,并写在卡片上,而后找找和自己卡片相对的字词,即自己的搭档,看看谁能找到最多的搭档,未找到搭档的学生要再选一个新词,直至找到搭档。

五、动手操作法

(一)送信

在距离下课五分钟时,教师可以回顾一下本节课学过的生字,请本节课学得最认真的学生当邮递员,把生字卡片当成信一一送到同学的手中。其他学生一起拍手唱儿歌:“叮铃铃,叮铃铃,邮递员来送信。不怕风,不怕雨,一心一意为人民。”送完信后,请拿到信的小朋友一个个上台来领读,并组词。然后把生字卡片分放在黑板槽内,上面编好号,请一个学生起来问某号是什么字,其他学生应答。通过对答,加强学生对新认识生字的记忆。

(二)贴贴贴

最常用的一种方式是“钓鱼”,即黑板上挂一幅画着池塘的图,池塘里贴有许多鱼(拼音),学生说出对应的生字,并组成词,让学生上台钓鱼。

幼儿园与小学两者间在教学目标、教学环境、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有着根本性的不同。所以笔者认为,可以结合新生在幼儿园时的学习习惯,用游戏架起小幼语文教育的桥梁,帮助孩子们轻松、顺利地从幼儿园学习过渡到小学学习。

小语教学论文:在小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表达习惯

【摘 要】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是对小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依托和促进。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把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做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这就要求我们全体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中要教会学生与他人交流思想,表情达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关键词】语言;表达;思维;创新

新课标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面对学生口语表达中遇到的种种问题,教师应从激发学生表达兴趣入手采用多种途径和方法来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使不敢说的人敢说;不愿说的人想说;不会说的人能说;说不好的人会说。引导他们在自身基础上逐步向着规范、、有条理和有一定的文化底蕴等较高层次迈进,从“言之有物”到“言之有序”逐渐提高为“言之有情”、“言之有理”。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创设融洽的课堂氛围,促使学生敢说

在课堂教学中,在学生心目中,教师处于的统治地位,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猜测、迎合、被动与接受。在这种严肃、拘谨、压抑的氛围中,学生怎会敞开心扉、放飞思维、积极表达呢?因此,创设民主、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是学生敢于表达的保障与前提。在宽松的氛围中,学生心情愉悦,乐于思维,敢于表达,常常会有鲜活的表达出现。例如在上《金色的草地》一课时,在宽松的氛围中,学生熟读课文后就跃跃欲试要解决初读课文时提出的问题:为什么草地是金色的?同时又产生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为什么蒲公英和我们一起睡觉、一起起床?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其中有学生体会到,作者太喜欢蒲公英了,蒲公英的样子深深映在了作者脑海里,它就跟着作者一起睡觉、一起起床了。虽然孩子的理解与教材的主旨不同,但孩子感受到了作者对蒲公英的喜爱,充满了童趣,表达甚为鲜活。

二、改进教学方法,促使学生想说

如何有效的利用外部条件来较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促使学生有表达的欲望呢?我是这样做的。

1.巧设教学,引学生产生好奇。

好奇是兴趣的开始。在课堂教学中,我常常变化我的教学方法,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的课文我会从课题入手,如《奇怪的大石头》一课,围绕课题,我让学生质疑,学生提出了:这个大石头为什么奇怪呢?它到底奇怪在什么地方呢?由于是自己产生的问题,他们就会迫不及待地深入课文,寻找答案,乐于表达:有的课文我会从插图入手,如《陶罐与铁罐》,一开课,我就让学生看插图,让他们分辨谁是陶罐?谁是铁罐?并说出理由,学生兴趣大发,纷纷踊跃发表意见,有从外形上判断的,有从光泽上判断的,甚至有同学迫不及待的深入课文,根据内容从两个罐子的表情上判断。一时间,教室里小手如林,有谁不愿意表达呢?还有的课文从活动入手。如:《花钟》一课,我让学生初读课文后,让他们自己动手做花钟,然后说说为什么这样做?在兴趣盎然中,孩子们完成了花钟的设计与制作,在陈述理由这个环节,由于读懂了课文,自己又动了脑,同学们以课文为依据,愿意表达了,表达时充满了自信。除此以外,在课堂上,我尽可能的采用各种能吸引学生兴趣的学习材料。如上《从现在开始》一课,我制作了文中各种小动物的头饰。上《恐龙的灭绝》,我制作了生动形象的课件。

2.创设氛围,将学生带入情境。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具有感受性强的特点,外部情境、氛围的感染力对于他们来说作用是巨大的。为此,利用好学生的年龄特征可以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般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方式:一是配乐朗读。如《纸船与风筝》一课,根据内容在朗读的同时分别配上悲伤和快乐的两段音乐,有了音乐的渲染,再加上入情的朗读,学生很容易的就进入到了课文的情境中,感受到了松鼠与小熊的内心感受,从而产生了表达的欲望。二是分角色表演。如《从现在开始》一课,我让学生戴上动物头饰来表演文中选举万兽之王的场面,学生很感兴趣,真的把自己当成了小动物,在具体的情境中积极表达,出现了许多鲜活的发言三是课件渲染。如《恐龙的灭绝》一课,我制作了恐龙时代的课件,将学生带进了恐龙的世界里,看到种类繁多、如此庞大的恐龙,学生很难不产生恐龙为什么会灭绝这一关系课文主旨的问题,深入课文后,对恐龙的灭绝原因大家七嘴八舌,抢着表达自己的意见。

3.深入内心,让学生产生共鸣。

教学的较高境界是能拨动学生内心深处的那根弦,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内心感受,触动学生的情感。因为学生有了情感的驱动,加上自己内心已有的体验,就一定会有真情在心中涌动,会有千言万语想与人交流。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情感,唤起学生内心感受成为了我备课时的重点。实验教材五册六单元是围绕着爱的主题组成的一个单元,学习完这一单元后,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的体会到我们身边无处不在的爱,我专门准备了一个小本子,挂在教室里,并告诉同学,如果你感觉到了身边的爱,请你及时把它记在这个小本子上,让这个本子成为我们爱的见证。不过几天功夫,小本子已记了一大半了。于是我上了一节“ww,我想告诉你……”的说话课。给学生提供一个表达情感的机会。在开课那段感人肺腑的导入语后,同学们仿佛都进入了角色,都大胆的开始了爱的讲述。有学生谈到每天放学后爷爷总是准时的来到校门口接他,谈着谈着哽咽了;有学生谈起了从小抚养她的奶奶,谈到了奶奶送她去看病,陪着她一起哭的情景,谈着谈着竟泣不成声;还有的同学谈到了生活中的一些细节,妈妈每天给他打好洗脚水等。全班同学都被这种情绪所感染,眼眶红了,尽管课堂上不是积极热闹的状态,但是我却感觉到学生的心中是沸腾的,他们安静的举着自己的小手,但他们内心并不平静!你能说,这样的表达不是高质量的表达吗?从学生内心体验出发的表达首先感动了自己,既而又感动了别人,这样的表达是训练的较高层次。

三、评价激励,促使学生会说

评价分为两种。一种是激励性评价。这是我经常采用的一种评价方法。人的内心深处都有渴望别人赏识的愿望。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更是如此。他们需要老师和同学多用肯定和表扬的方式来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激发他们的上进心。激励性的语言犹如扬帆的狂风,给孩子以自信,使孩子愉悦,从而开启心智、启发灵感,有效的促进学生的表达。因此,学生在表达时教师要做到多表扬少批评,多激励少指责。耐心地听学生发言,不轻易打断学生的思路;要善于发现学生微小的进步及时肯定,同时更要引导学生在评价时多看长处,善意的提出意见,以保护学生表达的积极性。另一种评价是指导性评价。指导性评价作为激励性评价的有益补充是缺一不可的,它能使学生发现表达上的不足,知道如何进行改进,从而更快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我首先让学生了解评价的标准。一是吐字清楚,语句通顺,声音响亮。二是能让别人听懂意思。三是表达时能抓住重点,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其次加强督促指导,学生一次说不好,允许其再说,允许其他学生提出建议、进行补充。鼓励学生运用多种表达方法表达同一个意思。

小语教学论文:小语教学的核心任务:走心的阅读

常听家长说,给孩子买了很多书,孩子也看了很多书,阅读能力怎么就上不去呢?

也常听老师说,课堂阅读教学上得很辛苦,阅读训练也做了不少,孩子们的阅读能力为何还是提高得不快呢?其实,原因很简单:老师的阅读教学没走心,孩子的阅读也没走心,阅读的有效程度自然就不高。

一、确立正确的教学理念,真正履行以生为本

正确的教学理念必然建立在正确的教学目标之上。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的第七条规定: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文学作品原本就是以情感来打动人的,语文阅读教育,说到底就是情感教育。它需要孩子情感的参与,激发孩子的情感是有效阅读的中介。

应该看到,小学语文阅读的首要任务,不是中心思想,不是写作技巧,而是要让孩子与作者同哀乐。俗话讲:“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当孩子们阅读入情入境之后,自然就会着眼于作者是如何把人、物、景、情写得如此精彩的,于是乎就开始赏析写作技巧了。

有了正确的阅读教学理念,才能法为生用,书为生读,题为生练。一切的教学行为都应源于学生所需。师为生而教,教为学而设,学以悟为贵,悟而后有思,思而方有得,得而践于行,如此反复地走心阅读,才有效。

二、坚持科学的务实态度,切实规范教学行为

语文教师要本着科学务实的态度,将阅读教学回归阅读间接交际的本质,进行作者、文本、读者的三方整合。

教师的教学行为,要杜绝弄虚作假、矫揉造作杜绝死背课文中心思想,避免阅读体验的统一化要提倡个性化阅读。在孩子基本阅读能力还没有形成的情况下,更需要精细化的阅读指导。此刻进行大量的阅读训练恰恰是不可取的,孩子会畏惧,效率也不会高,因为孩子还不具备阅读的“消化吸收”能力。教师要时时想着如何让孩子们轻松愉悦地阅读,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使他们逐渐爱上阅读,在爱阅读的基础上再谋求孩子阅读能力的逐步提升。

阅读能力的提升,没有捷径,只有扎扎实实训练,持之以恒训练。教师应该陪伴于孩子整个阅读的心路历程之中,洞察入微,了解每个孩子阅读时的情感。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尊重学生阅读能力提升的科学规律。以情为突破口,催生孩子的阅读兴趣;以述为抓手,通过复述、简述概述,培养孩子的理解能力;以悟为期望值,注重感受、心得、体会,剖析文本,呈现阅读理解程度。

三、培植教材的解读能力,慧眼捕捉语用价值

教师对教材“语用点”的智慧选择,直接影响到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阅读效果。

那么,教材“语用点”的选择有什么原则呢?我的观点是,“语用点”的选择应该要考虑四个有利于:有利于文本的整体理解,有利于语言知识的积累与运用,有利于孩子语感的培养,有利于发展孩子的思维。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五册课文《哪吒闹海》改编后和原著有很大的不同,文本语言通俗易懂似乎也没什么特别的知识难点,学生对文本情节都已经非常熟悉,也难以激发太多的兴趣,很多老师在教学中都觉得难以下手。而薛法根老师无疑是智慧的。他关注文本情节,因为情节会带来阅读兴趣,有兴趣就有利于语用点的训练。薛老师将着眼点放在“同为哪吒杀了龙太子这一个事件,为什么不同的人,却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态度呢?海边百姓认为哪吒是为民除害,玉皇大帝认为哪吒触犯了天条,父亲李靖认为哪吒闯下了大祸,龙王认为哪吒是杀子凶手,哪吒自己肯定认为做得是对的……”这样的“语用点”选择上,肯定能让学生们思维活跃,积极讨论。这样的阅读教学,学生肯定是走心的。

四、选编课外的阅读素材,课内课外相得益彰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鼓励学生把课内阅读教学与课外阅读生活结合起来,用课内所学的阅读方法去尝试课外阅读实践。学生阅读的“得益于课外”,无非就是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这有效就必须得走心。如何才能让孩子们的课外阅读也走心有效呢?

我们不妨尝试让孩子们进行批注阅读和阅读批注。这“批注”就像是一位不说话的老师,陪伴着孩子们自主课外阅读的全过程,让孩子们自觉或不自觉地进入阅读的走心状态。批注阅读和阅读批注又是内化和外化的双向训练。阅读时,因为有“批注”,有助于孩子们阅读走心;阅读时,因为要写“批注”,孩子们就必须走心阅读。

回归阅读教学,我们的老师要百般呵护孩子们纯真的心灵,竭力培植孩子们的好奇心。阅读训练的过程,一定是走心的过程。只有走心阅读,才能培养孩子们的语言能力、想象力。只有走心阅读,才能使孩子获得高贵的沉静,或许孩子们的生命会因此多一点色彩,多一份意义。

小语教学论文:基于当前就业形势的东南亚小语种教学改革

摘要:东南亚小语种教学对于满足国际东南亚小语种人才需求市场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简单分析了当前东南亚小语种的就业形势,并基于此提出了几条东南亚小语种教学改革的途径,旨在提高其教学水平,从而提高东南亚小语种人才就业率。

关键词:就业形势 东南亚小语种 教学改革

一、浅析东南亚小语种的就业形势

目前,东南亚小语种教学面临着改革的问题,如何才能的把握住东南亚小语种教学所扮演的角色,对其进行有效改革,完善其教学模式,是一个必须要重视思考的问题,东南亚小语种的就业前景不失为一个好的切入点。多方位的了解、分析当前东南亚小语种的就业形势,并以此为依据制定改革计划和改革方案,从而培养出符合当今社会需求的、高质量的东南亚小语种人才。总的来说,当前东南亚小语种就业形势有三大特点,即就业存在客观困难、就业形势总体良好以及机遇和挑战并存。

相对来说,东南亚地域范围比较小,但是语种类别却很多,一共有马来语、日语、泰语等八种语言,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培养东南亚小语种人才增加了难度。事实上,东南亚国家与我国在文化方面有很深的渊源,都同属于儒家文化圈,但因为国际上的一些错误舆论,使得东南亚国家在与中国进行经济文化交往时存在多重顾虑,这是另一个培养东南亚小语种人才需要解决的难题。除此之外,东南亚国家出台的各种贸易保护主义性质的政策或措施对我国与东南亚国家的贸易往来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当然也会不可避免的影响到东南亚小语种人才的就业前景。

虽然,当下我国东南亚小语种就业客观上存在一定程度困难,但总体上就业前景依旧是广阔的。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随后东南亚各国都陆续建立了领事馆,不管是在贸易往来上还是在经济文化交流上,东南亚各国与中国之间越来越密切,相应的,各大单位也开始急需东南亚小语种人才。以泰语语种人才为例,相关资料显示,仅柳州、南宁、玉林等城市在五年之内对贸易服务以及旅游翻译人才的需求就在一万以上,而需要进行东南亚国家与中国之间经济交流的泰语人才预计高达八万人以上。此外,国家商务部相关资料还显示,现阶段东南亚小语种人才的供需比例为1U7,个别小语种甚至是1U18的比例。由此可以看出,东南亚小语种人才市场还有很大的空间,就业前景是广阔的。

总体而言,东南亚小语种就业形势机遇和挑战并存,不应盲目悲观,也不应过分乐观。虽然一些不利因素使得东南亚小语种就业形势稍显严峻,但是东南亚国家与我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愈加频繁,再加上东盟自由贸易区中我国的一些优惠政策,东南亚小语种的就业形势是广阔的。所以,在进行东南亚小语种教学时,高校应尽一切可能克服各种困难,把握发展机遇,以社会需求为依据制定科学合理的改革方案,提高教学水平以及人才培养率,从而增强学生综合竞争力。

二、东南亚小语种教学改革途径

(一)打破国界限制,加强教育合作

为了加强与中国在教育方面的合作,东南亚国家的入学要求都比较宽松,教育环境也非常个性化、人性化,相对而言,我国高校的入学门槛就稍高了一些,入学率也比较低。所以,以体制要求为基础,高校可以利用东南亚国家学费和入学门槛都较低的条件与其进行教育合作,并根据教学要求和学校实际情况,在教材编写、课程教学、师资交流、实践训练以及学分证书互认等方面加强合作共建。

首先,是国内外双园教学。在我国高校学籍内的全日制学生,根据学科要求在国内校园完成有关学习内容后,可利用东南亚国家与中国教育合作的条件到国外合作学校继续深造。这部分学生在两国学校的学习是衔接的,等到顺利完成所有学业后就可以拿到两个学校的学习证书。国内外双园教学模式对于学生来说,即减轻了学费负担又缩短了到国外学习的周期;对于高校来说,可以引进国外的教育理念与教学资源,借鉴学习他们的教学方法和管理模式,增强自身的综合实力,从而有效提高学校知名度。

其次,是教材与课程方面。当前我国高校使用的东南亚小语种教材不但内容落后,而且相关的辅助资料也非常缺乏,但东南亚国家的相关资料却比较齐全。所以,为了提高我国高校东南亚小语种教学水平,应以实际需求和教学规律为基础,制定更加科学的教学方案,编写合理的、与时俱进的教材内容,从而形成有鲜明特色的、高质量的、操作性强的小语种教学体系。学生在国内学习时主要学习、浏览本校教材,国外教材偶有涉猎即可,在国外学习时则正好相反。这种学习方法不但可以夯实语言基础,还可以更好地习惯国外教材的要求。在课程方面可根据其内在要求,制定中方和外方两个模块,其中,中方模块为一些基础课程,是为了让学生学好基础知识,外方模块则是一些选修课或专业课,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东南亚地区的风土人情、语言习惯,提高专业能力,为到东南亚学习或就业打下基础。

,是学分与证书方面。要想使东南亚小语种教学水平得到提升还可一步步实施“统一保准学分制”,国内院校和国外院校制定统一的学分标准并保障学生取得的学分彼此承认。前两年学生在国内所得的学分获得国外学校的承认,后两年在国外获得的学分得到国内的承认。等到四个学年到期,根据学生在两个院校中获得的总学分判定其是否符合毕业要求,然后颁发毕业证书。如果有些学生学习态度端正、学习能力比较强,并按照相关规定提前完成了所有的学分,可递交提前毕业的申请书。这种学分制有很大的弹性,既为学生提供了较为灵活的学习条件,也为他们的就业或创业提供了便利。现阶段,国内的很多工作不仅看重文凭,更重要的是要有相关的证书,所以要想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除了文凭外,还要考取相关证书。这就需要我国高校组织学生考取报关员证、导游证以及计算机等级证等各种可帮助东南亚小语种就业的证书。当然了,在国外合作院校学习期间,也可根据专业要求和自己的需求考取相关的证书。

(二)提高师资质量,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要想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质量的东南亚小语种人才,高校师资力量是一个非常关键的保障因素,但是目前我国东南亚小语种教学中师资力量薄弱且整体水平较低,为了解决这个困境,我国高校应以教学需求和自身的师资情况为依据,引进高水平的小语种教师或外籍教师,并定时组织与东南亚合作院校教师的交流学习活动,从而提高我国院校教师语种应用能力,使小语种教学体系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还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学习语言方面,实践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所以高校一定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条件为学生建设实训基地。学校可聘请教师或相关学者形成指导团队,以市场需求为依据制定训练大纲、教学计划以及考核标准,为实训基地提供规划和指导。此外,还可加强与东南亚地区各大单位的合作,以充分利用人力资源。

小语教学论文:确定本体性教学目标,送小语回家

摘 要:提高语文课的教学效率,最根本的措施就是教师要深刻认识到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与非本体性教学内容的区别,并且根据每篇课文的特点明确本体性教学内容,然后围绕本体性教学内容的落实组织语文教学。要改变语文教学低效现状,改变语文教学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首先要做的就是从备课入手,把教师的兴奋点从确定教学流程引导到研究教学目标的精细制定与有效达成上。试从十年专业发展角度,就本体性教学目标的确定这一话题,先进行自我剖析反刍认识,后对比过往教学目标制订优劣,再谈课堂如何实践,进行总结认识。

关键词:小学语文;本体性教学;教学目标

一、反刍,关注本体性教学内容

笔者自2004年毕业至今,已从教小学语文十余载,也曾屡次外出学习、研修。钦佩“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情趣、重习惯"的于永正特级;受过窦桂梅特级激情澎湃的洗礼;在王崧舟特级的《慈母情深》中默默流过泪……也曾受教于本县小语界前辈,买过多位特级的《教学设计与案例》。然而,这一路走来,笔者似乎始终找不到自己的语文之道。于是,开始思考:语文是什么?把目光聚焦到这两个方方正正的汉字,翻阅《现代汉语词典》,“语”字有四种解释:其一,话;其二,指“谚语”或“古语”;其三,代替语言的动作;其四,说。而对“文”字的解释则多达十三项之多。

语文课程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核心课程,不仅承担着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任务,还承担着思想品德、情感审美和多元文化教育等诸多任务。语文作为一门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能力为主要目标的综合性实践课程,理所当然地应该以语文知识、方法和语文技能(即本体性教学内容)为目标展开教学,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本体性教学内容应该是渗透在语文知识、方法和技能的学习过程之中的。

二、对比,直面本体性教学目标

上海师范大学吴中豪教授在《从教课文到教语文》一书中明确指出:语文课应该“教语文”,而不是“教课文”。如果我们要想明白自己想教什么?就要看教学目标是怎么定位的。如果我们想知道教师实际在教什么?就要看教师想教的内容与实际在教的内容是否一致。如果我们想检测学生实际学到了什么?看学生有无发展。“教语文”则是以本体性教学内容为主确定语文教学目标。

例1.(1)初步把握课文内容,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2)感受蔺相如在渑池会中的智勇双全,在面对廉颇挑衅时的宽阔胸襟;感受廉颇知错就改的勇气。(3)体会廉颇和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之心。

例2.(1)学会生字新词,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抓住关键词语体会李时珍不怕吃苦的精神和严谨认真的作风。(4)学习通过语言、神态、动作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5)体会景物描写在塑造人物形象中的作用。

三、实践,从现实找准差距

下面通过《月球之谜》(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教学设计来谈谈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的确定与实施。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语境认识“悬、遐、奥”等8个生字,会写“幕、临、悬”等14个字,正确读写词语,并学会运用。(2)朗读课文,根据提示,练习概述文章段落的主要内容。(3)运用想象、古诗句积累等方法,加深对月球魅力的感受。

一篇课文可以选择的本体性教学内容很多,一些“基础性”教学内容在每篇课文中都需要落实,譬如,课文中的生字、词语以及课文朗读等等,无论低年级还是中高年级,务必将这些基础性教学内容的落实放在首要位置,作为一堂课教学的“保底工程”,如,目标(1)的确定。中年级的课文教学除了落实基础性教学内容,还必须新授一些其他的语文知识和阅读写作方法,进行必要的语文技能练习,我们姑且把这些新授的教学内容称为“发展性”教学内容。如,目标(2)和目标(3)的确定。《月球之谜》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在说明性语言品读活动中习得概括文章段落大意的方法,感受月球的魅力”。“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教学一篇课文,除了必须落实的基础性教学内容,所剩无几的教学时间不允许教师过多地发挥,因此教师必须学会“舍得”,常言道有“舍”才有“得”,必须把“发展性”教学内容集中、明确地加以落实。

四、提升,从目标制订转向可测量

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体悟,笔者坚信教学落实本体性目标的方向是对的。明白一节好的课,应该有这样两个特征:(1)在纵向上学生的学习有阶梯式的提升,或多方面的扩展;(2)在横向上学生建立相互的关联网,并形成共同的学习经验。而教学目标的设定直接左右着一节课的方向。广大语文教师只有真正实现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转变,在语文教学中落实语言文字运用实践,从理解语言到运用语言,从分析内容到学习方法,强化语文课程的语言文字运用价值,强化综合性、实践性,语文教学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教学目标虽不属于课堂教学程序的范畴之内,但源于课程之整体及具体教学内容,是课堂之统率、号令,是一篇课文教学的起点和归宿,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和灵魂。但是回过头来看看我们的阅读教学,教学目标究竟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很多时候,教学是有目标但不尊重目标,学生不明白今天这节课要完成哪些学习任务,听课的老师更不知道教学的走向是什么。在上课之前,很少有老师考虑:教这一课的目标是什么;学生通过这一课的学习,知识、能力、情感、态度有什么发展和变化等等。因为课堂教学不需要把教学目标拿出来展示给学生、教师看,这就造成了目标制订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造成了课堂教学评价的模糊。

笔者深深觉得:语文教师必须学会舍弃,教学目标不要过于臃肿,明白“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的道理。无论是语文知识的教学还是语文方法的习得,都应该按照“认识―实践―总结”的流程设计。“教课文”与“教语文”虽是一个简单的话题,但却是我们为之困惑的老问题。它背后折射的是不同的教学理念,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语文老师应该遵循语文的基本规律,尊重语文的基本特性,扎扎实实地上语文,“教课文”与“教语文”也并非是水火不容的,而是可以相辅相成的,愿我们的老师从定位本体性教学目标起步,实现从“教课文”向“教语文”的华丽转身。

小语教学论文:小语种专业二外教学策略探析

作者简介:高逍(1990―),女,汉族,陕西省榆林市人,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英教学院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研究方向:外语教师教育。

摘要:大学二外教学是专为小语种专业(日语、法语、俄语等)的学生开设的“非零起点”的课程,通过学习既能帮助他们对英美国家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又能使学生发挥双语优势,因此小语种专业的二外学习至关重要。本文针对目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恰当的教学策略,重点论述了如何提高二外教学质量,希望能够对英语作为二外的教学及对我国复合型双语人才的培养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小语种专业;二外教学;问题;教学策略

一.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英语作为重要的国际语言显得越来越重要。社会对当代大学生的英语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国家教委通过每次两年CET考试来促进、提高和检验大学生英语学习的水平。英语能力成为了社会招聘的重要指标,即使是小语种专业的学生,也不得不通过特定的英语等级证书来增加就业筹码。然而,由于小语种专业的学生在大一期间未开设英语课程,而且学习本专业需要投入很大精力,很容易弱化英语学习,学生水平差强人意,学习兴趣低,对英语社会文化了解不多。

二. 小语种专业二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二外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中重要的基础课程,它关系到小语种人才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但我院在二外教学中还存在不足。

1. 教材与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一本合适的教材对于学生学习至关重要。我院现在所采用的英语二外教程是高等教育出版社编印的Twenty-First Century College English,该教材具有很强的知识性和科学性,但出版时间为1999年,内容有些过时,很难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目前我国对于英语作为二外教学既没有统一教材也无明确的教学体系和统一的考试制度,使得各个学校各行其是,教学效果不佳。

在教学方面,我院依旧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讲解内容主要包括:词汇讲解、句法分析、课文讲解。这种讲解过程虽然比较系统、地向学生介绍语言知识和运用技巧,但缺点在于教师向学生“满堂灌”,学生口语的训练很少,积极性也未调动起来。而且,英二外教学是一门综合性课程,汇精读、泛读、语法、听力、口语、写作为一体,教学内容负责,教学任务重,教师往往眉毛胡子一把抓,学生收效甚微。

2. 考试

我院英二外学生的学习评估主要是国家的CET考试和学期考试,题型主要是笔试和听力,内容侧重语法,很难测试学生的英语综合水平,为了顺利通过考试,学生主要是记忆单词、大量练题,口语训练少,忽视了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和社会文化的了解。

3. 学生受及时外语的干扰

小语种专业学生最早接触的外语大都是英语,而且基础不错,但由于大一未开设英语课程,专业外语的介入,大多数学生不能平衡二者的关系。而且受到专业外语的干扰,如西班牙语的拼写与英语相近,但读音又不同,学生在记忆单词时容易混淆,很难避免,学生也束手无策。

三. 英语作为第二外语的教学策略:

对于小语种学生来说,掌握英语不仅仅是一门交际手段,更是找工作的重要筹码。英语作为专业外语补充的第二外语,要求更加注重其实用价值。

1. 明确学生的学习目的:

英语对小语种学生的专业学习起到了拓展和深化作用,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交流和实践能力为目的的。它是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会成为日后工作和生活的交际手段。因此,二外英语的课程设置应着重从听力和口语这两方面入手。这样既能帮助学生完成英语教学的过渡,又突出了大学英语的实践性和目的性。

2. 教材合理化

目前高校没有统一的教学体系,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目标和学院特点来选择合适的教材,要明白二外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因此要选择综合性的教材,文章的体裁与内容要多样化,文学文化知识占有一定比重,这样才能使学生了解其他国家的风土人情。教材的难度要很好把握,内容过难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过易则会导致无法到达应有的教学效果。

3. 教学方法的改进

小语种学生的英语基础参差不齐,给教师教学带来一定障碍,因此在教学方法上可采用分层式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针对不同学生能力的差异,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并设置不同层次的学习要求,并给予不同层次的教学指导,实践了人性化的教育理念,使学生能达到相应的学习效果。

针对小语种专业学生词汇量不足的状况,教师可以借鉴新东方等教育机构记忆单词的方法,使学生更加轻松、快乐地记忆单词。而且,讲授课文相关的背景知识,使学生能够了解英美国家的文化、历史,有助于实现交流,可利用课间时间,利用网络资源,播放一些英语原声的经典视频,如奥巴马每周进行的Weekly Address,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同时,英语教学应该积极探索教学教学辅助手段的更新与变革,适应时代、经济及科技发展的需要。作为教育者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带来的便利,可尝试翻转课堂模式,重构教学流程,实现学生随时随地学习,个性化学习,它对英语教学有重要启示。

此外,应建立合理的考试制度,考试虽然能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但不是手段。教师不应该盲目跟着考试的指挥棒走,而应该结合自己的教学目标寻找一种既能促进教学,又能提高学生兴趣的考试制度,应该将听力和口语也纳入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的考核中,不然学生知识死记硬背书本的知识,而忽视了英语学习的本来目的和价值。

四.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进步,英语二外具有“非零起点”且应用广的特点,应当在秉承英语学习中听说读写综合能力培养的前提下,教师应该采用非传统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对第二外语的学习积极性,选择恰当的教材和考察方式,增强教学效果,让学生达到相应的学习目的。

小语教学论文:小语目标教学课堂模式操作特点

【摘要】经过近十年的研究和实践,目标教学形成了课堂教学基本模式,这就是:前提测评――认定目标――导学达标――形成测评。一般来说,各学科的课堂教学都可以按这一基本模式安排教学,同时还要依照学科特点灵活运用,做到教学模式的学科化和课型化。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小学语文是一门综合的基础工具性学科,其课堂教学呈现为一种以课文为凭借,以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和发展智力为内容的综合性训练结构。这决定了小学语文目标教学的课堂模式在操作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前提测评,要做到集中测评和随机测评相结合,把握认知前提能力和情感前提特征,调控教学,及时补偿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B.布鲁姆提出了影响教学效果的三个主要变量:认知前提能力、情感前提特征和教学的质。他认为,这三个变量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分别占50%、25%和25%。前提测评的目的,在于对学习新课的认知前提能力和情感前提特征进行诊断性检测,检测学生学习新课的知识、技能基础和情感基础,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补偿学习,使学生进入学习新课的状态。小学语文教学的综合性训练结构,使得教学过程比较复杂。其它学科,如数学,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往往比较单一,要么集中于一个知识点上,要么是互相关联的几个知识点,前一个知识点是后一个的准备,而后一个知识点是前一个的发展,其前提测评集中进行比较好。

小学语文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总是好几个,涉及的训练点多、面广,既有词句段篇训练,还有听说读写训练。训练过程是以课文中心思想为中心的环形训练内容的推进,而在各个阶段又各有所侧重。这样,小学语文目标教学的课堂教学中,前提测评作为一个教学环节,往往不可能集中进行。因此,小学语文目标教学的前提测评,应该根据教学的需要,能集中的就集中进行,不能集中的就按教学进程分散安排,做到集中测评与随机测评相结合,及时进行补偿矫正。

二、认定目标,要分层认定,贯穿教学始终,充分发挥其导向、激励、调控等作用

“认定目标”这个环节,我们过去称为“展标”。为了更加地体现目标教学的特点,改用了“认定目标”。“认定目标”指的是学生知道自己在这一节课中学习的目标。这一环节,对学生自己来讲是一个认可的过程,是使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成为为自己学习定向的目标的过程。为了充分发挥认定目标对教与学的导向、激励、调控作用,我们认为认定目标可以按照这样几个层次进行:

1.起动认定,粗知目标。

就是在新课开始前组织认定目标。此时认定目标,学生只能是粗略地感知这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对这一节课的学习起定向作用。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一认定过程,激励学生为达标而学的信心,使之心中有数。

2.同步认定,细知目标。

就是随着新课的进程,适时告诉学生正在学习或将要学习的目标。这是进一步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的导向和激励,也可以根据同步进行的反馈活动,调控教学。这时的认定目标,已不是粗略的感知,而是与教学活动融合在一起的理性认识了。

3.小结认定,深知目标。

就是在教学结束前,结合教学小结,对照教学目标对学生达标情况进行一个简要的评价。这次认定目标,是从整体上对教学目标的概括,既是对本节课教学的再一次导向,又是对必要的矫正、补救活动的激励。小结认定应该实事求是,不走过常

三、导学达标,一要扎扎实实搞好语言文字训练,二要按学科特点构建学科达标模式,分段达标

前一点是针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弊端讲的。当前小语教学中教师讲得多,学生的语言文字训练少,严重影响了提高教学质量。

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工具学科,语言这个工具只有在语言实践中才能为学生所掌握。扎实搞好语言文字训练,是教学大纲的要求,也是提高民族素质对语文教学的要求。同时,目标教学以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发展的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要求95%以上的学生都能学会,都能达标。只有使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积极参与语言文字训练,才能达到这一要求。因此,依据教学目标的要求,从全体学生的实际出发,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扎扎实实搞好语言文字训练,是导学达标这一环节的出发点。

目标教学的课堂教学基本模式,体现了目标教学的理论,适用于各个学科。在具体操作上,基本模式的学科化和课型化,主要体现在“导学达标”这个环节上构建的学科达标模式。

构建小学语文学科达标模式,要遵循这样三个要求:

1.要以目标教学的基本理论为指导。这主要是:

――教育观。目标教学是义务教育的教学新体系。义务教育应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发展,使学生主动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能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应是创造适合于学生的教育。

――学生观。学生是有独立人格的、有巨大发展潜能的、有个性差异的人。人的智力存在着差异并呈正态分布,但是学生的智力水平与学业成绩之间不存在必然的正相关。能力倾向预示着学习速度,而不是可能达到的学习水平或复杂程度。因此,只要提供足够的时间与适当的帮助,95%的学生都能够学好,并达到掌握的水平。

非智力因素影响、制约学生的学习,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特别是情感、态度对达标有重要影响。后进生的出现,主要是由学习过程中失误的积累造成的。

――教学观。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要创造适合于学生的教学方法。我们的教学应由学生的学适应教师的教,转变到教师的教适应学生的学上来。用叶圣陶先生的话来讲,就是“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这是教学观的根本变革。

――评价观。教学评价的功能不只在于给学生评分、划等,而在于为改善和优化教学过程提供信息和依据,是改善教与学的手段。因而,教学评价重在评过程,不只在于评结果。

――质量观。教学质量不再是只看学生学业成绩的高低,而是主要看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与促进发展的程度。也就是要看实现后进生转化、中等生优化和优等生发展的情况,要看学生在认知、技能和情感诸方面的达标。

.必须遵循小学语文教学的规律。这主要是:

――学生学习语言的认知规律。如阅读教学中学生阅读的“双向”心理过程:都要经过由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再由思想内容到语言文字两个阶段。再如,学生作文是由事物到认识,再由认识到表达的双重转化的心理过程。

――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统一规律。学习语言文字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把培养语言文字能力和发展智力统一起来,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培养能力、训练思维、发展智力,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核心。

――以“读”为基础,读写结合的规律。

――教与学统一规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统一于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之中。教师的教就是教学生怎么学,教要指导学,学离不开教。

小语教学论文:关于小语展示型教学的理性思考

摘要:小学语文是基础的、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小语教育是生命奠基工程。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关注“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小语教育应由外铄走向内展,由“知识课堂”走向“生命课堂”。这样,才能真正承担起“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任务。

关键词:小学语文 展示教学 创新

1 小语展示型教学的提出

1.1 小语教学现状与实施者共识

小语教改实验很多,但受传统习惯羁绊,存在问题不少:教学时空狭小,教学过程中支离破碎的分析讲解、没完没了的重复性抄写、各式名目繁多的习题、机械背诵等充塞,压抑了儿童的发展,延误了儿童发展期,甚至扼杀了儿童的禀赋和才能。

着眼于儿童的发展,各种旨在发展儿童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但是,功利性价值取向加快了语文教学模式的畸变:外表搞“中看的”,内里大干“管用的”,即使是教学“经典”――公开课,教师也只是意在展示自己的才华,自己的得意设计,很少真正提供参与和表现的机会给学生;满堂问,满堂议,满堂答,注重的是显性知识(单一教学目标)的传授。无论课内课外,或则强调外部环境的作用,或则突出学习别人的知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只不过是教师达到某种外在目的的工具而已。

1.2 现状与理想之间矛盾的解决途径

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在语文教学中被剥夺,尊重是幌子,演给别人看,骨子里却是展示教师个人的才华(包括滴水不漏的教学设计能力),无视学生的思想(心理)和生活,以程式化的教学环节封闭教学的弹性空间,统一学生的思维和行动。

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它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更关注“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要求“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2 小语展示型教学的价值

2.1 关键词的涵义界定

展示:将内在的东西表露、外显。小学语文教学是学习主体能动选择和利用外部环境,并将自己的素养、经验、体悟的过程、成果等直观形象地表现,让别人(也包括自己)能够清晰地感受到。它包含丰富的情感因素,如愿意展示、乐于展示、敢于展示、善于展示。展示的形式丰富多样。

教学模式:指对教学活动的理论构造,是描述教学活动或过程中各要素间稳定关系的简约化形式。它有常式及多种变式,具有相对性。教学模式非固定程式,而是新颖科学的设计、合理的把握,它使教学有法可依,得法有效。

小语展示型教学(模式):就是“在充分相信和认可学习者的既有存在素质、素养经验与主体行为状态的前提下,开发、利用和创造一切机会和条件,让每一个学习者都能自主、能动、充分地表达、展示自己的天性素质与丰富素养经验,不断提高和改善自身自下而上的发展的质量,再现、创造和享有现实社会”的一种简约化小学语文教学形式。儿童进入不同的情境,会立即意识到学习可能以多种不同的方式进行,通过各自不同的展示方式,实现自我欣赏,达到交流互补,从而使教学成为一项具有积极建构意义的活动。

2.2 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既有基本的需要,也有高层次的需要,如情感需要、胜任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等。如何帮助儿童实现自我,满足高层次心理需要,应该而且必须借助表现(或说展示)这一中介。一个善于表现的人,往往从表现中体验到胜任的愉悦,从表现中寻找到情感的寄托,从表现中逐渐实现自我。

2.3 课题研究的现实意义

小语展示型教学顺应儿童学习心理需要。教学中,平等的语言与和谐的学习氛围,为儿童提供了一个友善和有奖赏的环境,较大限度挖掘学生心灵深处探索的渴望,去除儿童心灵的枷锁,使之在其中繁荣发展。

展示型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展示型教学信奉的是,当学生感受到的刺激融入原有心理系统知识,才能变成有意义的、有生命的成分。儿童在这样的学习状态下,通过心灵碰撞,能深刻体会到个人的本能、需要和福利必须与社会改造的目标相协调,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展示型教学中,学生为了展示自己识字情况,他会更好地去识字、写字;为了展示自己的阅读能力,他会用心地多读书;为了向别人展示自己说与写的情况,他会认真构思;……学习结果是表现的对象,在这里,学习过程也成为表现的载体。学生关注过程胜于学习结果,对自己的行为负起了责任。有了表现,学习结果和学习过程也都成为学生创新人格发展的有力保障。

展示型教学遵循语文学习规律,搭建了内外化转化衔接的桥梁。知识是学的,而不是教的。学习主体因个人因素(文化差异),他们有的希望展示自己所识的字、所写的文、所想表达的话,有的希望展示自己搜集的信息,有的善于描述自己的体验,有的乐于充分表现自己的想象等,即使是学习有障碍的儿童,也可以通过别人的展示来习得良好的学习方法。而大部分学生则通过进一步展示来内化自己的学习体验。展示型学习强调的是学习主体的自由选择和充分展示。

展示型教学使语文教学更富有活力。它让学生玩中学,展示中学。把表演引进,使教学生动活泼;把汇报引进,使课堂丰富多彩;把游戏引进,使教学充满活力;把评价引进,使“理”、“趣”相得益彰。它有利于师生视野融合,焕发课堂教学活力,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3 初步结论

小语展示型教学是一种理念,代表一种思想――生命教育。它注重构建,教师只是提供一个原则,学生按自己的理解、已有的素养和经验,去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小语展示型教学是素质教育真正实现的承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