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小学一年级数学小论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小学一年级数学小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小学一年级数学小论文

小学一年级数学小论文: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小学一年级数学双语教学的探索

新疆和田是维吾尔聚居地区,一年级维吾尔孩子由于受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的影响,日常生活中习惯使用维语,汉语语言环境差,汉语水平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刚接触汉语,汉语词汇积累很少,听懂汉语数学课比较难。在一年级双语数学教学中,怎样进行双语教学呢?我进行了如下探索:

一、在营造良好的小学数学双语课堂教学环境中进行双语教学。

小学数学双语教学不是简单的数学加汉语,不是把数学知识用汉语讲授就是双语教学了,应是汉语与数学教学要有机结合在一起的。作为一名小学数学双语教师,我认为首先营造良好的小学数学双语课堂教学环境,让小学生在具体的环境中学习双语数学,以此作为实施双语教学的最基本的方式,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双语数学的兴趣。提高双语数学教学质量。比如,在刚刚学习“认识数字”的时候,即用维语认识数字,又对应着给出汉语的读法,让学生在初步学习时就形成双语学习印象。同时,我在黑板报上用维语写上1-10的数字,并在每个数字的下面标注上相应的汉语,让学生在维语和汉语的互译中学习,学生在说一个数字的时候,就在脑海中形成了维语和汉语两种表达方式,这样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双语表达能力。激发学习双语数学学习兴趣。

我在教学中,介绍一些小学数学术语、数学概念、数学法则,数学符号,用维语、汉语两种方式表达,这样让学生能理解数学知识,对一些重要的数学概念、法则、数学符号,用汉语写好,,课后反复朗读记忆,这样能切实有效提高小学一年级学生的数学双语水平,提高双语数学理解能力。

二、利用直观图形、实物进行双语教学。

小学一年级儿童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往往凭兴趣去认识事物。我在一年级数学教学中,给小学生提供丰富的直观的图形、实物,并用汉语、维语说出这些实物图形的名称,不仅能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还能让学生获得一些维语汉语知识。这就能激发小学生学习汉语和双语数学的兴趣。如在认识常见的《平面图形》时,我先带了一些礼品盒,让大家用维语和汉语说一说:这是什么礼品盒,是什么形状?每个面是什么图形?让学生摸一摸自己文具盒的面,书面有什么感觉,体会面的手感。接着出示立体图,问他们有什么好办法能把这些积木的面画下来,并用维语和汉语写出各个平面图形的名称。利用尺子、绳子、剪刀等工具,量一量、比一比、折一折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比较着三种图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让学生说出相同点:三种图形都有四条边,都有四个角。不同点: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上下两边、左右两边相等;正方形四边都相等。让学生用汉语表达,表达不清楚或不会用汉语表达的,我再补充,引导学生用汉语思维数学、表达数学的良好习惯,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提高双语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在游戏活动中进行双语数学教学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爱说爱动,对自己的行为约束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在课堂上,有时要玩一会儿与学习无关的东西。课堂上,我组织学生开展适当的游戏活动,既有助于学生体力、智力、交际能力的发展,又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双语数学的兴趣。

我在教学《10的认识》一课时,学完10的分解和组成后,我设计了“拍手凑十游戏”:我有节奏地拍手,给出任何一个十以内的数,让学生同样有节奏地拍手,说出一个能与我所说的数凑起来是十的数。

我说:我拍(三下手掌)。学生回答:我拍(七下手掌)

我说:我拍(六下手掌)学生回答:我拍(四下手掌)……

这个拍手凑十游戏,节奏感强,朗朗上口。不仅能够消除小学生的学习疲劳、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还能帮助学生快速回忆刚才所学的新知识,深化巩固所学知识。激发了一年级小学生学习双语数学的兴趣。

四、在动手操作中进行一年级数学双语数学。

小学一年级儿童更多的是具体的形象思维,在教学中,“让学生在做中学”,这种学习活动方式,小学生喜欢、乐意,它不仅能使学生学得活泼,而且能激活大脑的思维,对所学知识理解更深刻。例如教学9加几的加法时,我先让学生观察两个可以装满十瓶牛奶的盒子,一盒里装了9盒牛奶,另一盒里装了5盒牛奶,想一想,怎样装牛奶更容易看出牛奶的总瓶数?学生在掌握“凑十”的基础,让学生摆小棒,左边摆9根,右边摆5根,想一想,我们怎样操作,能使我们一眼看出这些小棒的总数?由于有了放牛奶的经验,学生很快想到从右边的5根小棒中拿出一根和左边的9根凑成10根。然后和剩下的4根合起来就是14根。我再将学生的想法用算式写在黑板上,把操作活动和数学符号联系起来,引导学生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方法。在数学教学中,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做”的机会,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双语数学的兴趣。

五、在解决实际应用题中进行双语数学教学

我在一年级应用题教学中,在理解应用题题目意思时,简单的句子我直接用汉语表达,意思难懂的句子我用维语、汉语两种语言讲解,用维语表达完整题意,再用汉语表达完整题意。例如“池塘里有8条鱼,游走了3条,池塘里还剩几条鱼?”“树上有2只小鸟,又飞来6只,在飞走4只,现在树上有几只小鸟?”、在这些容易理解、带有趣味性的生活实例中,学生接受起来轻松又愉快,同时体会出在什么情况下用加法或减法,合理运用“+、-”符号。这样既不影响数学课的教学效果,又促进了学生多方面感受听汉语、说汉语的能力,扩大了汉语词汇量,提高了汉语水平,为今后双语教学打下基础。

总之,在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小学数学双语教学中,教师只有从小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出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利用直观图形和实物、在游戏活动中、在动手操作中、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进行双语教学,就能有效地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双语积极性,就能有效提高小学数学双语教学质量。

小学一年级数学小论文:浅谈画图在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小学数学具有抽象性的特点,而小学一年级学生的思维处于具体形象阶段,帮助小学一年级学生从具体过渡到抽象,画图成为一个重要的方法。在整个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画图策略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尤其对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解决数学问题有更大的帮助。然而,画图策略并不能成为学生解决问题的习惯性方法,学生的画图意识比较薄弱。因此,画图意识的培养要从小抓起,从低年级开始入手。

【关键词】画图;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

小学数学具有抽象性的特点,而小学一年级学生的思维处于具体形象阶段,帮助小学一年级学生从具体过渡到抽象,画图成为一个重要的方法。正如G.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中指出:“图形不仅是几何题目的对象,而且对任何一开始跟几何没有关系的题目,图形也是一个重要的帮手。”“即使你的题目不是一道几何题,你也可以尝试画一张图。给你的非几何题找到一个清晰的几何表示,也许是迈向解答的重要一步。”数学中的图形不仅可以形象直观地反映应用题里的数量关系,启迪学生的思维,而且可以通过画图,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中,把解决问题作为重要的课程目标,并指出:要使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策略是众多的解题策略中最基本的、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策略。它是通过各种图形帮助学生把抽象问题具体化、直观化,从而使学生能从图中理解题意和分析数量关系,搜寻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从而形成解题的思路。由此可见,画图在小学生数学解题中占有重要地位。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活用画图来说明抽象知识,渗透解题技巧,培养学生的图形意识。

然而,据调查,小学高年级学生的画图策略运用的并不广泛,很多学生在理解题意和分析数量关系时并没有倾向于画图来解决问题。

从问卷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中高年级学生在碰到自己不会解的问题时选用画图法的学生较少。然而中高年级的数学知识量大,对学生的数学分析能力与理解能力要求较高,更需要学生采用画图策略,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点。针对这样的现状,从一年级开始培养学生的画图意识与能力尤为重要。

新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材主要以图画的形式承载着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等数学知识。在数学教材中充斥着大量的丰富多彩的图画,这为一年级开始进行画图教学提供了有效的教材。在教学中,需要借助主题图来导入新课,开展教学,然而,培养学生画图,并不是把现成的图画好展现给孩子看,也不是直接告诉他们怎样画,而是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产生画图的需要,在自己画图的活动中体会方法、感悟策略、发展思维、获得思想。

一、在数数中体会画图表示数

小学一年级数学及时单元主要学习生活中数,学生要理解数的意义,在表示数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实物、图形、数字可以表示数。教材在这里就已经开始渗透了符号意识,渗透了画图策略,让学生从开始接触数学时,对符号并不陌生。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学会用图形来表示数,可以引导学生采用更为简便的表示方式,让学生体会画图的简便性,产生对画图的需求。

二、在运算中感受画图,帮助学生理解

小学一年级上册主要学习20以内的加减法,对于刚刚接触运算的儿童,他们的认识与思维方式仍处于直观形象的阶段,为了处理好运算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教科书采用了相对丰富的具体情境、运用多种解题策略与方法,包括画图解释,帮助学生去理解相对抽象的数学运算。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体会画图来表示加减运算的方法。

三、 在数的比较中感受画图的作用

路径,没有固定的模式,但必要的方法指导还是必要的。一年级数学教材有意识培养学生用画图来表示数,学生在画图的过程中,采用一一对应的思想去体会数的大小,相对于进行抽象的数字比较,更加帮助学生去理解,并且,在画图的过程中体会题目答案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思维。

四、在典型题目中培养学生的画图策略

教学要真正做到培养学生运用画图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是在加深问题的难度上下功夫,而是要通过有代表性的又为学生容易接受的题目,着重培养学生的画图策略,使学生能够产生迁移,这样即使遇到一些未解过的题目,学生经过自己的画图、分析也能找出解答的方法。画图是一个模型和工具,是为了给学生的思考提供一个有效的

这是一道思考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数的比较。对于一年级学生,能够把握题目中的数学信息难度较大,学生对于“我采的蘑菇比小白兔多,比小灰兔的少”这句话的理解仅仅是停留在表面,很难从这句话中去推断出小黄兔的蘑菇数量,这是因为学生的头脑中没有一个落脚点帮助学生去分析,这时便需要教师指导学生,画一画每只小兔采蘑菇的数量,体会画图的简便性,帮助学生去理解题意,找到解题的出口。

【案例二】

这道题特意要求学生画图试一试,体现了对画图策略的重视,让学生学会按题目要求采用画图策略,体会画图策略可以帮助自己更好的理解题意,正确的解题。

小学一年级数学小论文:怎样开启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的引领之门

我是一名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教师,也是一名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家长,鉴于我对一年级数学教学工作的实际经验,以及我对一年级孩子的了解,在此谈几点建议和看法,以供大家探讨,共同学习,以便更好地开启一年级数学教学的引领之门。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小学一年级刚刚从只顾玩耍的幼儿园步入小学,多半学生还没有养成学习的习惯,甚至都不愿学习。我了解到,有的学生喜欢去学校,也有的孩子不愿去学校,甚至哭闹。他们为什么有这样的反应呢?我认为这是一个学习习惯的问题。有的孩子由于种种原因已在步入小学之前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学习起来就比较容易一些。而有一部分孩子由于年龄小或其他种种原因还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学习对他们来说就比较吃力,导致他们不愿学,不想去学校。

作为教师,我们在教孩子知识之前,首先要教会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他们会学习、喜欢学习,才能引领他们开启数学之门。

二、爱心对待每一个孩子

每一个孩子他们的学习能力和水平不同,但在他们的心目中老师是神圣又值得尊敬的,对老师没有抵触情绪,甚至对老师的话言听计从。比如,我的孩子,他就对老师看的特别重,别人教给他一种别的学习方法他都会质疑。又一次我教他“凑十法”的另一种方法,他瞪着眼睛说:“我们老师不是这样教的。”直到我想办法说服他,他才会接受除了老师之外,“别人”教给他的知识。这让我感觉到老师在一年级孩子心中的地位。也让我深深感受到,孩子们爱老师,那我们老师更要爱孩子,拿出自己的爱心,对待每一个孩子,相信我们的爱心会换来你意想不到的收获。

三、注重和家长的沟通

我们在教授孩子们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和家长的沟通。和家长多沟通,让家长和我们一起,引领孩子共同成长。班里孩子众多,教师个人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尤其是对于问题较多的孩子,我们想要了解他们学习哪里有困难、为什么有这些问题、怎样才能帮助他们解决等等,必须要及时地和家长沟通,让家长帮助我们发现问题,并一起解决问题。比如,我的一个学生,在学习“数的分解”时有困难,我就找家长谈心(而不是训斥家长)。教给他可以用摆放物品的方法来帮助孩子学习。比如对“8的分解”,可用8颗枣来摆放学习,让孩子轻松快乐地体验数学之乐趣。

我想说的一点是,我们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新方法。让我们引领孩子们开启数学之门,和他们一起成长!

小学一年级数学小论文: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材的插图应用

对于刚刚进入小学的一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的学习主要依靠眼睛看,通过眼睛去触摸世界。对于数学这种逻辑性思维较强的学科,只单纯地讲解理论是无法让这个阶段的学生通过学习取得各方面的进步的。科学地将插图应用于小学一年接数学教材,有利于这个阶段的学生培养多方面的能力,更好地进行数学学习。

一、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材的插图应用的方法

1.通过插图应用培养小学一年级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力是数学学习中必不可少的能力。人类信息的获取有很大一部分是通过视觉观察实现的。观察能力包括多个方面,对空间的认知,对色彩的认知,对形象的认知等等。可以通过让学生描述插图中不同物品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认知能力,通过进行颜色匹配进行色彩认知训练。小学一年级教材中常见此类问题,请比较图中的圆形、三角形、正方形谁最多谁最少。这样的设问,需学生对不同图形特点进行区别从而使学生能够进行数量判断。很明显,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材插图的应用,使学生通过视觉进行观察能力培养。

2.通过插图应用培养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审美意识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通过视觉接触世界,并且这一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探索未知的事物。这一阶段也是学生进行审美意识培养的重要阶段。审美意识不仅仅包括对于图画的审美,艺术的审美,当然也包括对于社会的审美。在插图应用中,注入正确的世界观,积极的价值观,科学的方法论,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地影响。是对学生情感教育、人格培养的有效途径。插图应用时选择画风优美,内容积极向上,生动有趣的插图,不仅利于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端正学习态度,更有利于培养审美意识,进行审美创造。比如在讲解加减法的问题时,可以这样设置插图情景。孔融一家吃水果,孔融是个懂事的小朋友,给爸爸吃一个大的梨,给妈妈吃一个大的梨,还有一个大的梨留给弟弟,自己吃一个小梨,问一共用多少个梨。这样既让学生学习了加法知识,也让学生学习了审美,明确什么是善良懂事,对学生的行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材插图的应用,既让学生逐渐形成数学思维也使学生提高了明辨美丑的能力。

3.通过插图应用培养小学一年级学生的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能力是数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很多阶段。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处于象形思维阶段,他们通过视觉的感知进行学习。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材中插图的应用,是学生通过观察插图,认知形状、色彩、空间的基础上将这些部分联系起来以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逐渐从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逻辑思维。在利用插图解决问题时,学生在了解插图内容的基础上,对插图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筛选,排除干扰信息,正确找到有用信息,将有用信息联系起来,从而得到问题的正确答案。这就是逻辑思维形成的过程,也是教育的目的所在。插图应用,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地影响,使学生开始自主学习,提高了学习兴趣。

二、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材的插图选择的方法

1.重视背景对插图整体的影响

很多研究人员在研究插图应用效果时多从插图的色彩应用,材质选择,画面优美等方面考虑,往往忽略插图背景对于插图应用的整体影响。有背景的插图应用效果明显高于无背景的插图。在考虑插图背景对于凸显主体方面的作用的同时不能忽略背景对于插图整体的影响。背景复杂的插图,能够为学生提供完整的情景设置,易于理解问题的内容,但是由于内容复杂,不利于学生进行信息的分析和筛选。在解答较为复杂的问题时应选择较为复杂背景的插图,以使学生获得更多通向正确答案的信息。背景简单的插图,虽然缺少趣味性,但是主体明确,信息清晰,适合应用于简单问题。插图背景的设置为学生提供了生动的设问场景,学生可以通过生活实践以及知识积累,自主解决问题。

2.根据问题难易程度选择插图

问题解决的过程就像是迷宫游戏,学生通过提供的信息,找到通向正确答案的道路。学生在解决简单问题时,多用从原因到结果的正向思维模式。问题简单,得出正确答案需要的信息相对较少,学生容易集中注意力。这时候,在选择插图时,应该选择简单明确,主体清晰的插图。如果插图背景过于丰富,色彩过于艳丽,反而会分散学生注意力,影响插图应用的效果。当遇到较为复杂的问题时则与之相反,学生需要获取大量信息以满足问题解答需要。解决复杂问题时,需要学生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得出正确答案相对比较困难。遇到这样的问题,情景设置完整的插图有利于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解题信息。

大量研究表明,插图的应用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积极的作用,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之一。如何选择插图,怎样提高插图的有效作用,也是小学一年级数学编撰者需要考虑的问题。

(作者单位: 江苏省兴化市景范学校)

小学一年级数学小论文: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之我见

摘 要:小学一年级的孩子,由于其刚入学,还没有形成任何学习习惯。作为一年级教师,让孩子们的学校生活逐渐由以玩儿为主过渡到以学习为主,并课堂教学中逐渐培养起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年级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作为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师,利用课堂培养学生思维发展,构建数学知识体系,培养良好习惯是当务之急。

关键词: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

对于孩子来说,由幼儿园步入小学,是他们人生的一个转折。作为教师,充分了解一年级学生现状,采取符合其学习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帮助其尽快步入学习的正常轨道,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

介于此,我在教学实践中,结合一年级学生的实际和教材内容不断探索,终于找到一些对于一年级课堂教学来说行之有效的措施。现分享给大家,希望各位同仁多提宝贵意见。

一、动手操作,发展一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

由于一年级的孩子具有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而几乎没有抽象思维能力。其思维开始由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发展。这时期的学生,不能依靠抽象的数学概念进行思考,往往还需要具体行动和直观形象的支撑。例如教学9加几的加法时,可以先让学生观察两个可以装满十瓶牛奶的盒子,一盒里装了9盒牛奶,另一盒里装了5盒牛奶,想一想,怎样装牛奶更容易看出牛奶的总瓶数?唤醒学生“凑十”的经验,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摆小棒,左边摆9根,右边摆5根,想一想,我们怎样操作,能使我们一眼看出这些小棒的总数?由于有了放牛奶的经验,学生很快想到从右边的5根小棒中拿出一根和左边的9根凑成10根。然后和剩下的4根合起来就是14根。老师这时将学生的想法用算式写在黑板上,把操作活动和数学符号联系起来,从而使操作活动和抽象的算理紧密结合,一步步引导学生理解了算理,掌握了抽象的计算方法。再如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初步认识”时,可以提供给学生大量的感性材料,开展丰富的活动,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等操作活动,来认识体会这些立体图形的主要特征。边操作边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长方体摸上去有什么感觉?轻轻推一下,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长方体能在桌面上滑动?(因为它有平平的面),摸一摸球,有什么感觉?轻轻推一下,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球能在桌面上滚动?(因为它鼓鼓的,没有平平的面。)把圆柱拿出来玩一玩,你发现了什么?(有时会滑动,有时会滚动?)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圆柱上既有平平的面,也有鼓鼓的面。)圆柱可以在桌面上滚,球也可以在桌面上滚,它们的滚动是一样的吗?(不一样,圆柱只能朝一个方向滚,而球可以到处滚。)为什么不一样?(因为圆柱上有平平的面,而球上没有平平的面。而且圆柱的粗细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圆柱的上下两个平平的面是一样大的。)这样学生一边操作一边思考,对这几种立体图形的特征有了更深刻的体验和领悟。

二、唤醒一年级学生的经验,使其以已有经验为基础进行数学知识建构

数学,本源于生活。对小学生来说,小学数学知识并不是新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旧知识,在他们的生活中已经有许多数学知识的体验,学校数学学习是他们生活中有关数学现象经验的总结与升华,每一个学生都从他们的现实数学世界出发,与教材内容发生交互作用,建构他们自己的数学知识。小学生学习数学离不开现实生活经验。

一年级一册教材中,“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是一个难点,主要表现在学生能根据已知条件判断出多(少)几,但不能正确列算式,表示比较的过程,也就是不能将比较过程和算式建立联系。他们有的是用数数的方法,想3再数2个数就是5,所以5比3多2,有的想3再加几等于5,所以列式3+2=5,还有的是记住公式大数减小数,然后套用公式得出结论。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较差,另一方面是对算理的不理解,而这个算理是很抽象的,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学习掌握它的确有很大难度。在教学中,我首先创设了一个现实的情境,我们教室里有一些男生,还有一些女生,怎样才知道是男生多还是女生多?你有什么好办法?同学们通过思考,得到一个方法,让男生和女生站队,一个对着一个,对齐之后看看是男生有多的,还是女生有多的,就知道谁多谁少了。这样的比较方法来自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比较多少时,他们通常就是这样操作。他们在以往的生活中积累了这样的比较经验,只是在课堂上提出问题让学生重温这个经验,学生通过重温进一步明白比多少时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一一对应,在明确这样的方法之后,出示主题图让学生比较学生和老师的人数:学生有8人,老师有2人,学生比老师多几人?学生用圆形和三角形分别代表学生和老师,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摆出来,这时再让学生指出哪几个学生是多出来的?这部分学生包括与老师对齐的那2个吗?如果把这2个去掉,剩下的是哪一部分?(剩下的就是学生中比老师多的)怎样求这一部分?然后再让学生列出算式。这时学生体会到从较多的事物中去掉与较少事物一一对应的部分(也就是同样多的部分),就能得出较多事物比较少事物多的部分。我们知道,学生总是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熟悉的事物感兴趣,对自己生活中体验过的事情有热情,为了降低学习的难度,可以从学生经历过的熟悉的事件入手,创设合适的情境,充分唤醒知识经验。在此基础建构属于他自己的数学知识。

三、培养一年级学生习惯,使其能够进行有效的数学学习

对于刚刚步入小学的孩子来说,他们并没有学习习惯,因而这正是培养其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要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读写小组合作等习惯。以保障数学学习的顺利有效的进行。首先,要教学生学会倾听,听老师和同学的发言,懂得听清他人的想法;可以要求学生复述老师或同学的话,以提醒开小差的学生集中注意力听讲。其次要教学生学会表达,要学会在倾听的基础上大胆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用完整通顺的语言说出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还要教儿童学会操作,学会轻拿轻放,有理有序操作学具。要在每次操作活动前给学生提出明确要求,并在操作过程中检查学生有否按老师的要求去做。此外还要培养学生按时完成作业,认真学习,有错题及时改正等习惯。

总之,一年级是小学生学习的关键时期,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为其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小学一年级数学小论文:小学一年级数学符号意识的培养

摘 要:培养小学数学符号意识是《数学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之一,《数学课程标准》在小学数学教学总目标中提出:要让小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数学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初级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小学生抽象思维。"符号意识主 要是指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一般性的运算和推理。数学符号是具有简洁性和抽象性的规范语言,它、清晰。具有简约思维、提高效率、便于交流的功能。数学课程的一个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对用符号表示数及其运算的理解和感受。可见,培养学生的符号感对于数学语言表达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发展学生思维的需要。

关键词:数学符号 意识的培养

为发展学生的符号感,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尽量给学生提供机会经历数学符号建立的过程,感受到数学符号的简洁性。

一、体会数学符号的简洁

培养学生的符号感,就必须树立符号意识,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有步骤地渗透于数学教学的始终。在一年级“认数”单元,教材十分注意加强对数的实际意义的理解,在认识了1―5以后,教学几和第几的认识,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体会一个数可以用来表示物体的个数,也可以用来表示物体排列的顺序。教材还十分重视帮助学生建立数的大小概念,把握数的大小关系。在教学“=”“>”“3”和“3”“”“

二、体会数学符号的关系性

数学不仅让学生体会到简洁,而且还可以表示关系。例如:3+4=( )-2,把左右两边连起来:

而在教学中更容易让教师忽视对数学关系的培养。在一年级我是这样培养学生的数学关系的。首先,想让孩子做13-5=,这种类型题,接着做连线如:

接着让学生观察12-6和14-8都等于6,所以这2个算式是什么关系,从而引出相等关系。12-6=14-8

13-5=15-7

在让学生像这样的算式相等的在说几个,从而理解=表示数学关系。在数学教学中学生更注重数学符号的简洁,而忽视数学符号还可以表示关系。随着年级的增高,会出现用字母表示数。例如:操作DD做抓小棒的游戏。

1.明确操作要求:同学们每次抓的小棒根数要比老师抓的多2根。

2. 教师分别抓1根、3根、7根小棒,同学抓出相应的根数。

在此基础上提问:怎样求出你应抓的根数?

教师板书出师生抓小棒相对应的根数。

3.老师抓一大把时,问:这时每个同学又该抓几根呢?

(1)引导同学用字母和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师生抓小棒的根数。

(2)体会用字母不只表示数,还可以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

(3)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当a等于60时,每个同学抓几根?当a等于200时呢?

(4)理解同一个数量可以用不同的字母表示。

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a+b+c=a+(b+c)都是表示数学关系,所以小学一年级的数学关系尤为重要,是后面学习的基础。

总之,符号是小学学生进行数学演算、推理和交流的工具,培养小学生符号意识,特别是数学关系意识的培养,对于让学生学会数学地思维、发展数学的综合素养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发展和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精心设计和理解每一个环节和细节,让学生认真去体会、去理解数学符号,并运用数学符号去表达和交流。长此以往,一定会为学生后续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小学一年级数学小论文:对小学一年级数学作业的教学探索

摘 要:结合小学一年级数学作业的教学实践,从提前认字,读懂题意;形式多样,指导题解;关注细节,培养习惯等多个角度探索教学方法。教师在此过程中需要掌握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天性,有效结合学习和游戏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数学作业质量的提高,并为其数学素养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一年级;数学;作业;教学探索

目前,对于不少执教一年级数学的教师,由于教材知识点相对较少,往往一节课只用很少的时间就可以完成讲解,但是在批改学生作业上却要花费不少的时间。小学一年级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心智还没有发育成熟,作业中经常出现课堂上讲解过的错误。针对小学一年级学生数学作业正确率相对不高的问题,笔者结合小学一年级数学作业的教学实践,从提前认字,读懂题意;指导题解;关注细节,培养习惯等多个角度探索其教学方法,以期促进一年级小学生数学作业正确率的提高。

一、提前认字,读懂题意

对于一年级小学生,因为刚刚才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其自身学习的基础存在一定的差异。尤其是在语文上,有些学生可能认识了不少常用的汉字,不过大部分学生还不具备这样的基础。在小学一年级数学中,很多习题即使学生能够解答出来,但是,因为学生不能理解题目的意思,往往会出现解答错误的情况。对此,教师在对学生作业进行指导时,首先就要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即了解题目的具体要求,只有这样,小学生才不会在面对作业时无法着手解答,更加不会胡乱猜测题意了。那么,如何指导小学一年级学生正确掌握题意呢?为此,教师需要总结题目中经常出现的词语,比如,“最长、最短、最多、最少、总共有、数一数”等,并制成相应的生词卡片,通过课堂内早自习等时间来指导学生进行认读。借助于这种方式,不仅帮助学生认识了更多的汉字,更有助于小学一年级学生掌握题意,进而提高自己作业的正确率。

二、形式多样,指导解题

小学一年级学生一般没有进行过系统的数学思维训练,对于家庭作业的各种题型,往往都是及时次遇到。因此,不少小学生就算理解了题意,但是如果没有教师指导的话,学生只能借助于自己没有系统化的认知来解答问题,而题目形式的多样化将会混乱学生的数学思维,从而造成一些学生错误解题。对此,教师在对学生的数学作业进行指导时,还需要传授一些数学的解题方法。同时,不少教育学者赞同“小孩子天性”好动的观点。对于小学一年级学生,游戏是他们的天性,也与好动的特点相符合。所以,教师可以通过游戏来启发学生的兴趣与心智,利用做游戏的方式来满足小学一年间学生好玩、好动的心理需求,促使其注意力保持较长时间的稳定。具体来说,在指导作业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枯燥、单调的作业内容游戏化,利用寓教于乐的方法来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进而有效提升其数学成绩。

比如,在小学一年级数学的教材中,会出现“在()里写出小于9大于4的数”之类的问题。对此,在指导该类问题时,教师可以先不出示题目,而是与班级学生进行一个数字游戏。首先,教师准备好0~10的数字卡片,然后鼓励学生主动到讲台参与该游戏,在11个学生拿到相应的数字卡片后,教师指导其在讲台前站成一排。然后教师提问,请小于9的学生蹲下,然后再请大于4的学生蹲下,这样一来,学生就知道了小于9大于4的数是哪些了。通过这种游戏的方式,一方面密切了师生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关注细节,培养习惯

我国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教育就是养成习惯。”对于小学一年级学生,如果能养成良好的习惯,不仅为健全人格的构成打下良好的基础,也将对其一生的长远发展起到深远影响。而在培养良好习惯的过程中,必须关注小学生的细节,注重其一言一行和一举一动。比如,在对小学一年级数学作业进行评价的环节中,应当开展多元化的评价方法。笔者在对小学一年级学生数学作业质量进行评价时,一般给学生评两个成绩,一个是常用的百分制,另外就是奖励学生小红花。百分制主要是对学生对错进行评价,而小红花则是用来奖励作业整洁、端正的小学生。通过这种评价方式,小学生为了获得更多的小红花,往往会在作业质量上狠下工夫,这有助于减少写字潦草的情况。所以,教师应当注重对一年级小学生数学细节的培养,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习惯,进而提升其数学作业的质量。

综上所述,在小学一年级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重视课堂上数学知识的讲解,另一方面,更要对作业指导的方式进行优化。本文结合小学一年级数学的作业的教学实践,从提前认字,读懂题意;形式多样,指导题解;关注细节,培养习惯等多个角度探索其教学方法。总而言之,在对小学一年级数学作业进行指导中,应当根据小学生的天性,关注其学习兴趣的提高,促进其良好习惯的培养,进而推动教学效果的提升。

小学一年级数学小论文:试论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的激趣方法

摘 要: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教学的方法贵在可以看得见效果,将传统的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在小学一年级的数学课堂上,通过激趣方法教学,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以让学生在娱乐中获得知识,提高小学生的创造力。本文对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的几种激趣方法加以探讨,希望对低年级数学教学方法的完善有所帮助。

关键词: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激趣方法

小学阶段是学生各门课程打基础时期,这是小学生从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的关键阶段,因此,教师要耐心指导,更要科学指导。小学一年级学生刚刚接触数学,会觉得数学过于抽象不容易理解,如果教师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容易使得小学生产生厌恶数学的心理,这将影响学生今后对数学的学习,因此,教师要结合有效的学习方法,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精心设计导入内容

数学课堂的开始阶段是提高一节课教学有效性的好时段,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导入内容,使学生在集中力较高的时候,迅速抓住教学要点并展开教学内容。例如,利用小学生刚开始接触数学的好奇心理,教师通过比拟的方式介绍数学,也就是说用一年级小学生生活着常见的内容介绍数学。如,教师在上课之初这样导入:1像旗杆,2像鸭子,3像耳朵,4像红旗,5像钩子,6像口哨,7像镰刀,八像葫芦,9像勺子,0像车轮等,以此来降低学生接受数学的难度。教师还可以这样导入:在黑板上连续写下1、2、3、4等数字,在写的过程中让学生大声读出来,并提出问题,1的后面是2,那么2比1多1,3在2的后面,那么3比2多几?以此类推,教学生认识1至10这几个数字,同时还可以介绍1至10的加法。这样既增加学生思考问题的逻辑性,又减轻学生学习数学的负担,改变传统教学中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

二、利用多媒体增加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通过现代教学手段简化数学教学的难度,小学阶段,特别是一年级小学生,对新奇的事物都会产生好奇感,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通过多媒体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带领学生学习加减法时,可以将教学内容制作成精美的PPT,把学生的视觉、听觉集中在课件上。如,学习十以内的加减法,教师先播放一段儿歌活跃课堂气氛,然后以动画的形式依次播放5只猴子,边播边提问,“这是什么动物,一共有几只?”学生回答完毕后,播放正确答案,加一只猴子问“现在有几只?”,再加两只猴子问“现在有几只”,以此类推,加到10只猴子后给全班学生以鼓励,相反,从10只猴子依次递减直至减为0只,请一个学习小组派一名代表到黑板处以画画的形式回答教师的提问,如,教师提问:“现有6只兔子,减掉2只后还有几只”,学生画出2只猴子得到正确答案。以多媒体的形式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既比传统的教学方法简洁,又可以迅速提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生集中力最为集中的时候讲授课本内容。

三、通过讲故事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普遍表现出好奇心强,好动,乐于自我表现,这是小学生身体与意志迅速从家庭环境下脱离出来,形成个性的阶段,教师要改变学习任务单调、乏味的外在形态,营造课堂气氛。教师可以将学习内容编成一个一个小故事,以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方式讲授课本内容,使学生感知自我,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而不是被动接受训练。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连加连减时,可以这样开始,同学A与同学B星期天去采蘑菇,天气很凉爽,A、B同学采呀采呀,他们一会到小溪边捉鱼,一会在草地上捉蝴蝶,玩的开心极了,到了中午,他们一起数采到的蘑菇,此时,教师停下来提问,哪位同学为他们出个主意,看看哪种方法能够帮助他们又快又的数出蘑菇的总数?当学生讨论完毕后提出建议,教师继续讲故事,两位同学回家后,将蘑菇分给C同学一部分,又分给D同学一部分,这时提出问题,“这时AB同学还剩多少个蘑菇?”。一年级小学生普遍反应小学课堂与幼儿园课堂相比,讲课的速度太快而跟不上教师的节奏,教师要通过学生容易接受的教学方式带领学生过渡到正规的义务教育教学轨道当中。

四、利用练习题巩固学生的学习内容

练习题同样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练习题一方面可以巩固学生上课时学到的内容,一方面可以将课余时间利用起来,丰富学生的生活。例如,学习认识物体和圆这一节时,作业可以这样布置,组织学生回家之后剪纸,分别剪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另外画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当再次上课时,每个同学来比较自己的小作品。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数学来源于生活,在教学当中应该还原于生活,从生活中挖掘教学的素材,以学生熟悉的方式讲授数学,改变传统填鸭式、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降低学生学习数学的难度,提高教学有效性。教师以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数学教学当中转变师生的角色,将主角还给学生,打好一年级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为将来数学学习做好铺垫。

小学一年级数学小论文: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的实践探索

摘 要:针对很多小学一年级学生不能够马上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这种现象,通过仔细调查研究分析,其主要表现在学习习惯上的不适应、学习兴趣上的不适应及学习方法的不适应这几个方面。结合自己长期的教学经验,针对这几种情况,本文主要从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兴趣的培养及学习方法的培养几个方面进行阐述,简要总结了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的一些方法和心得。

关键词:数学教学 实践探索 习惯 兴趣 方法 培养

小学一年级学生刚从以游戏为主的幼儿园出来,大多数很不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尤其是数学学习,因此,对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通过翻阅大量的教育教学理论、心理学理论、学习理论等书籍,并经过有关专家的有效指导,我对小学一年级数学课堂教学进行了几年深入实际的研究,初步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现将自我见解总结如下,供同行们参阅。

一、学习习惯的培养

1.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前准备习惯。要知道上数学课前需要准备哪些学习用具、准备到什么程度,为顺利完成课堂任务做好准备。在刚开学时,先就数学课上需要准备什么物品、怎样摆放提出了如下要求:练习本要用哪一页就翻开到哪一页;要用的文具(比如笔、橡皮、尺子之类)要提前从文具盒里拿出来;课桌上的东西按要求摆好,收拾利落……

2.培养学生良好的作业习惯。要知道作业前如何准备,该怎样书写,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对于作业本的保护和使用,可采用评比展览的办法,不管是学生的课堂作业、家庭作业还是作业时所用的草稿纸,统统拿来展评,不仅注意作业的书写质量,还要看看谁的作业格局安排得更合理,评选出的榜样进行表彰。

3.培养学生良好的检查习惯。要学会检查的方法,做到注意细节。每当学生做完作业时,有的孩子就东张西望,不知道该做什么,要让他们养成检查的习惯。为此,教师要教给孩子检查的方法,尤其是计算题,应该把题目抄下来,在草稿纸上再计算一遍或者是验算。

二、学习兴趣的培养

1.建立宽松、自由、平等的师生关系。要多表扬鼓励,多给予一些期待,使“教”为“学”服务。对教材中一些抽象、单一、枯燥的教学内容,要赋予感情色彩,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让学生轻松地学习。要时时处处以大朋友的身份和学生沟通,给学生提供向老师提意见的机会。教师对他们提出的建议和意见应虚心接受,并向学生表示感谢。

2.导入时设置悬念来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教学“时、分的认识”一课时可以设问:1与60相等吗?如果有人认为相等,你觉得是怎么回事?在学生心想知而未得的时候,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维,解决认知困惑。

3.在探讨新知中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如上了“圆形的认识”之后,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建立起有关概念,任意从装有不同形体的实物的袋子里摸出物品,闭上眼睛说形状,也可让其他学生猜;接着老师指定形体,请学生摸出相应的物品来,并给说对的同学掌声鼓励。

4.采用积极鼓励的评价方式。教师一个赞美的眼神、一个满意的微笑、一句鼓励的言语都散发着情感的动力。当学困生稍有进步就鼓励他:“今天你又进步了,老师很高兴!”当学生书写潦草时,幽默地告诫他:“你长得很漂亮,希望你的字也像你一样漂亮。”总之,教师应多一些肯定、鼓励、启发和希望,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成功的乐趣。

三、学习方法的培养

1.鼓励质疑,让学生敢提问。例如,在教学“1-5的认识”时,在主题图出示后,我启发学生仔细观察,提示学生:“看着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们有的直接表示图意:“图上有一把太阳伞”,“图上有5个小朋友”。有的则提出与所教问题不相关的问题:“为什么沙滩上的男孩与女孩不去划船”等等。面对学生提问的误区,一方面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予以肯定,从而保护他们提问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又要启发学生:“我们还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图中有几把伞?用数字几表示?’”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逐渐知道怎么表述问题了,纷纷提问。这样,在学习中学生的头脑中充满了好奇与疑问,并敢于大胆地提出,而且对提问充满了兴趣。

2.主动参与,让学生学会合作。在教学“统计”一课时,我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看录像统计1分钟内十字路口来往车辆的情况,开始学生各数各的,结果谁也汇报不清,于是我问学生:“怎么办?”学生马上想到了分工合作,即每人只记一种车辆的情况,汇总,结果各个组都顺利完成了任务。

每个单元结束,我都会给学生布置一项开放性的作业,通过写一写、画一画、剪一剪、贴一贴等方式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寻找数学。如:学完“10以内的数字”之后,我让学生写一写数字像什么;学完“加减法”之后,让学生画出生活中看到的加、减法问题;学完“比较”,让学生找一找家中的“大小、高矮”等等。对这种作业形式,学生非常乐于接受,不仅明确了学习数学的道理,而且关注了学习内容、意义和价值,激发了学习、探究数学的兴趣与愿望,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

小学一年级数学小论文:如何提高小学一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年级老师大多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学生年龄小,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注意范围窄,随意性较大,从而导致教学效果差,教学目标难以完成等情况不时出现。为师者精疲力竭,学生却茫然无知,一无所获。“如何提高小学一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成为老师们最希望解决的问题。其实,只要教师能把握住学生特点,深钻教材,把握好课堂教学中的组织教学这个关键,采用灵活多变的引导方法,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活跃学生思维,使学生在课堂上长时间处于兴奋状态,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学会知识、发展能力。为此,我们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一、尊重学生年龄特点,创设与知识点相关的情境教学

在刚入学孩子的眼中,小学生活充满陌生而新奇的色彩。如何把握契机,在孩子心田种下爱学习、爱数学的种子呢?这就需要教师在了解一年级孩子的特点的基础上充分解读教材,每节课都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创设与知识点有联系的情境教学,激发学生兴趣,让其感觉数学就在身边,学习起来特别有意思。如在教学《上下》前,我的教学预案是将整节课的教学融入“给大树爷爷庆祝生日”这个情境中,意图是让孩子们在遨游童话世界的同时学习新知,解决问题。由于整个情境环环相扣,惊喜不断,教学预案的实施过程就比较好,学生兴趣盎然,参与度高。所以,情境教学是一年级教学中十分有效的重要途径,符合儿童心理素质和性格发展的特点。好的课堂情境,不但可以激发兴趣,还可以活跃思维。

二、从入学的及时节课做起,重视学生各种课堂学习习惯的培养

课堂学习是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学生知识信息的获得主要通过这一渠道来完成。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学生是否具备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一年级是孩子人生学习生涯的起航阶段,培养其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就显得尤其重要了。“万事开头难,万事坚持难,”只要做好这两个“难”,而后的“万事”就“易”了。

1、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

一年级小朋友刚入学,较大的特点就是好动、注意力不持久。当老师讲课或别的同学发表意见时,不懂得如何认真倾听。有的一心想表现自己,他就高兴地站起来,边举手边不停地喊“老师,我知道”,有的随心所欲地看书、玩玩具。此时,我们教师的引导作用就显得更为重要。如果任其自由散漫,课堂的学习效率将大打折扣,而且会滋长某些不良习惯的蔓延。当这种情况出现时,我就示意发言的同学停一下,并说:“还有几个小朋友没准备好呢!比比谁听得最认真!看到某某学生听讲特别认真,适时的表扬。如 “胡静听讲多认真呀,张飞蔚坐姿真漂亮。”而看到个别不认真听讲的学生,教师可用目光加以暗示。一年级学生很单纯,都喜欢被老师表扬,因此,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多表扬少批评,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听课效果会好很多。这样经过多次及时的提醒与交流评价,学生能逐渐养成认真倾听教师和同学发言的好习惯。

2、培养学生大胆发言的习惯。

在一年级的课堂上,还常会出现这样一个现象,有的孩子手举得高高的,请他站起来后又不知道要说什么?有的孩子站起来后,支支吾吾,声音很轻。我认为“说”其实包括回答老师提问、纠正他人发言和参加小组讨论三种情况。无论哪种情况我都要求学生先想后说,想好再说,然后强调语句完整,条理清晰,连贯流畅。并学会根据不同的场合调整语气、音量和说话的方法。还要求回答提问时音量要大,语气要肯定,让全班同学都听见;纠正他人发言时态度要诚恳,音量要适中,要先肯定对方发言中好的、对的方面,再诚恳地指出不足,说出自己的意见,千万不要讲伤害对方的话,被纠正意见的同学,应虚心听取对方的意见,不管对方说的对不对,都要抱着“闻过则喜”的态度耐心地让对方把话说完,如果意见正确,要点头表示感谢,可以说,:“谢谢你,我听明白了。”如果意见不正确,也要等对方把话说完后再发表不同意见,可以说:“谢谢你,不过我还是坚持我的意见,因为……”;小组讨论时要用商量的语气相互补充,音量宜小不宜大,不能影响其他小组的学习。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我努力使学生养成正确、有序、说完整话的好习惯。

其次,课堂教学中还应注意学生合作、操作、读题、审题、书写等方面习惯的培养。每个孩子都是一本书,是一朵需要悉心浇灌的花,是一支需要点燃的火把,是一张等待描绘的画纸。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是提高一年级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障。

三、教师要重视修炼自己的语言

教师的语言是否吸引学生,对于一年级数学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教师一定要注意修炼自己的语言。

教师语言应具有儿童特色,但"儿童特色"并不是儿童腔,而是要贴近童心。教师用贴近童心的语言与儿童进行交流,如此一来,春风何愁不化雨,"润物"自然"水到渠成"了。教师如何让自己的语言贴近童心呢?注意“甜、慢、短、精、新、活”这六个字。“甜”:母亲对孩子当然是甜甜的,教师与儿童对话,只有多带些"甜味"才能适应儿童,才能像母亲一样抓住他们的心。反之,枯燥的说教和要求只会让他们心不在焉、大倒胃口。“慢”:心理学研究表明:初入学的儿童在感知过程中,分析能力也有一定发展,但发展水平较低,他们多善于直觉感知。因此,对儿童说话,语气必须要慢,语气太快,儿童会反应不过来。“短”:正处于发育之初的儿童,无法像成年人那样,将对方所说的内容先记下,然后再去回味理解。他们只能直接瞬间反应,不善于理解推理。因此,对于一些较长的句子,低年级学生常常"消化不良"。“精”: 儿童的注意力持久性和稳定性较差,容易分散。心理学研究表明:七岁儿童最长可以连续注意10分钟至15分钟,这就要求教师对儿童说话要"精练",绝不能"拖泥带水",在儿童的注意集中区内,用精简的语言有效地解决问题。“新”:低年级学生好奇极强,他们喜欢新鲜活泼的语言。如果教师只一味使用一成不变的腔调和语言,久而久之,就会让儿童感到乏味,从而失去倾听的兴趣。因此,教师对低年级学生说话时,要注意语言形式的多样化。从心理学角度讲,新奇的语言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可以加强对大脑皮层的刺激,使其印象深刻。“活”:心理学告诉我们,儿童形象思维占优势,抽象思维在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对低年级学生说话时, 应注意语言的形象性,尽量做到生动活泼且活灵活现,从而易于学生理解。世界是鲜活的,学生是鲜活的,因而学习也理应是鲜活的。

多思考、多修炼、多实践,相信一年级的数学课堂会精彩叠出,教师和学生将在“课堂”这片沃土里各取所需,共同成长!

小学一年级数学小论文:试析小学一年级数学有效教学

【摘要】近几年,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人们越来越重视子女的教学,素质教育所具备的重要性也因此展现出来。教育部门始终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提升途径,并将其作为教育界的奋斗目标。本文以小学一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作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了小学一年级数学有效教学具体实践策略,以期教师通过各种有效教学措施的具体实践,提高小学一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率。

【关键词】试析小学一年级数学有效教学

1.前言

小学一年级属于学生的好动期,尽管对各种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好,思维也相对敏捷,但其自制能力却非常差,加之这些孩子身上还保存着浓厚的幼儿园气息,对于即将到来的小学生活既感到好奇,又会觉得一无所知。针对这个学习阶段的学生,教师必须加强重视与引导,改变其不良生活习惯,使之能够尽快适应自身小学生的身份以及小学生活。

2.小学一年级数学有效教学具体实践策略

有效教学已成为教师开展教学工作和学生开展学习活动当中的一种基本原则,强调以最合理的速度与效率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技能、知识、方法等方面的学习中,在整合与协调其价值观、情感以及态度等三维目标的同时,促使学生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目标,从而较大限度的满足个人与社会在教育价值方面的需求[1]。在具体实践环节,教师应将提升学生整体素质作为其教学的终极目标,通过投入有限的物力、人力、时间和精力,力求获得较大程度的回报。小学一年级数学有效教学具体实践策略,主要从以下几个环节实现。

2.1营造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热情

在小学一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营造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热情。以学生的实际情感因素以及其情感体验作为出发点,教师应结合课程内容,通过深入揣摩课本中的教学意图,再将自己定位为课堂引导者,引导着学生进入教学情境,以游戏作为主要方法,通过创设问题,再借由各种多媒体教具,营造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利用自身所体验到的真实情感,掌握教学内涵以及教学主题。通过这样的方式,还能够促使学生端正其学习态度,增强其学习信心,并引起学生在情感方面的共鸣。

例如,小学生大多比较喜欢听歌、做游戏和看动画片,如果能够在教学环节引入动画内容,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心理特征,而且还能较大限度吸引其注意力,并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动态、直观的感受中学习数学。鉴于此,教师在讲解《连加连减》的相关知识时,就可以利用投影仪,再结合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当中的动画形象,以喜羊羊摘瓜与美羊羊送瓜的画面展现教学内容,并邀请两个孩子对内容进行解说,将其录音之后,再以相关计算机技术将二者进行融合,便可展现在学生眼前。这样的教学方式,将数学课堂变为动画世界,能很快抓住学生眼球,吸引其注意力。但是,采取这样的教学方式,对于教师的计算机水平也提出较高要求,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完善自我,加强计算机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从而更加丰富教学课件的内容。

2.2加强学生合作学习,鼓励学生自主性探究

小学一年级数学有效教学强调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促使学生形成一种责任意识,再由这种责任感督促其积极探索知识,并保持这种良好的习惯。合作学习通常以小组学习的模式为主,在合作、讨论环节,学生能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通过相互了解、相互质疑以及假设、推论等,共同探寻教师所提出问题的答案[2]。此外,在经历过讨论与交流之后,学生还能客观了解其他同学的观点与看法,从而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点的认识,有助于学生完善其知识结构,提升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而在学生进行交流与讨论的过程中,教师需针对不同观点、不同讨论结果进行客观指导,促使学生逐渐形成自主钻研、探究学习的好习惯。

例如,在进行“进位加法”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将“9加几”作为基本形式,设置几个数学题目,再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展示以下内容:一只小白兔去卖胡萝卜,篮子里装着9个胡萝卜,篮子外面有4个。小猴子问小白兔:“你总的有多少个胡萝卜?”小白兔盯着胡萝卜看了半天也想不出来。此时,教师提问:“你们能够帮助一下小白兔吗?”学生的兴致非常高涨,都会找出自己的学具进行计算,但是在独立计算了一段时间之后,部分学生已经得到了答案,还有部分学生眉头紧锁。此时,教师再说:“各小组的学生可以合作学习,大家一起想想办法。”学生听过之后,又会变得更加活跃,开始各自抒发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讨论十分激烈。持续讨论几分钟之后,教师终止讨论,并安排各小组的组长陈述其讨论结果,部分小组认为小白兔共有12个胡萝卜,有的认为有13个胡萝卜,有的认为有14个胡萝卜。此时,教师需进行引导,指点学生拿出其学具,再根据题目内容引导学生亲自参与至计算的过程中,从而计算出正确答案。

2.3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活动

学习离不开生活,是对生活客观存在的具体反映。实行新课改之后,要求教师不断丰富教学手段,不能再局限于课本内容以及传统教学方式,防止学生成为计算工具和记忆工具。而应当将教学重点放在发挥学生的无限潜能,开发其智力,激发其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分析问题、找寻答案、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数学知识均来源于现实生活,并充分应用于现实生活[3]。因此,小学一年级数学有效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应该密切联系学生生活,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活动和教学情境,使学生意识到数学就在其身边,与其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以此方式激发其学习兴趣,从而主动参与至课堂教学中。

例如,在《0的认识》这一课时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的形式展开教学。首先,教师可在黑板上画出一只小兔子,然后介绍说:“小兔子非常爱学习,所以它的妈妈奖励了它三个胡萝卜。”与此同时,在小兔子前画上三个胡萝卜。“小兔子非常开心,它要开始吃胡萝卜了。”接着,教师擦掉一个胡萝卜,再提出问题:“你们发现什么问题了吗?小兔子还剩下几个胡萝卜呢?请用数字表示。”学生回答:“小兔子还剩下两个胡萝卜,可以用数字2表示。”教师又将剩下的两个胡萝卜擦掉,提问:“小兔子又吃了两个胡萝卜,还剩下几个呢?用什么数字表示?”学生回答:“小兔子已经没有胡萝卜了,可以用数字0表示。”在这个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感受到了学习的趣味,同时还学到了与“0”相关的知识。

3.结束语

小学一年级数学有效教学,具有其独特的价值,对于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都有直接的帮助。因此,学校及教师需要营造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热情、加强学生合作学习,鼓励学生自主性探究,并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活动,不断提升小学一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的整体有效性,从而实现提升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效率的整体目标。

小学一年级数学小论文:小学一年级数学探究性教学模式应用

摘 要:小学生有智慧,小学低年级学生也有智慧,小学生学习数学可以生成智慧,可以通过自己的探究生成智慧,更好地让学生生成智慧是大家都在探究的话题。数学教学是学生智慧生成的理想课程,作为教师必须考虑探究性教学模式应用生成学生智慧的问题。

关键词:探究模式 课堂应用 智慧策略

笔者担任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深知学生探究学习的重要。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而又富有个性的探究是我们所必须研究和追求的话题及目标。数学教学活动中生成了学生的智慧,课堂气氛就活跃,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就十分和谐,也说明探究性模式应用发挥了作用。如何应用探究性教学模式生成小学一年级学生数学学习的智慧?笔者的思考和实践主要有这样三个方面。[1]

一、探究性教学模式应用需注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一年级的小学生还是比较喜欢数学课堂学习的,虽然他们还不知晓数学王宫里有着无穷的奥秘,虽然他们还没有真正去意识到应用数学思想解决数学问题的意义,虽然他们也还没有去形成探究的习惯。但是,他们业已开始通过自己的探究获取学习乐趣。但从整个群体看一年级学生探究的主动性存有一定问题。所以,让一年级小学生主动探究既利于课堂教学过程的高效推进,也利于逐步形成学生探究的良好习惯和能力。正如新教育的积极倡导者朱永新教授曾经说过的那样:“应该充满民主精神,真正‘以人为本’,把‘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体现于教学的过程。”这就比较有意义地启迪我们,一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探究应当也必须体现在整个教学的全过程。这就需要我们不要再以学生去机械重复训练的途径,而要让学生怀有浓厚的探求兴趣进行意义性的互动探究,才能真正意义上形成小学一年级学生的智慧。事实说来,让学生在学习中逗着乐,让一年级学生置身于乐意参与学习活动的情境课堂。学生的探究兴趣将会更浓,探究的效果将会更为显著,譬如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内容,笔者以一定的情境,让一年级学生十分乐意地经历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计算过程,理解进位原理,形成一定的数学思想。教学时笔者用SMART技术让“小精灵”闪烁着话语引领学生,设计了比较充分地动手操作、表达语言、分析问题的复习情境。[2]

数学王国的小精灵:小朋友们今天我来到了大家的课堂上,我想先看看小朋友对下面的算式谁算得又快又好。在算的时候再去用心想一想,你发现了些什么?谁能够算得又快又准,而且又发现这组题目中的东西,我就给谁带上一朵小红花。

4 + 8 = 9 + 7 = 3 + 9 = 24 + 3 = 75 + 4 = 32 + 5=

9 + 4 = 8+ 8 = 6 + 5 = 26 + 30 = 54 + 42 = 20 + 15 =

一年级学生要想得到夸奖的欲望特别强,谁都想能够得到“小精灵”的夸奖。算的时候是那样的积极而又快速,在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发现时,所发现的还真有道理,对后面过程的推进则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俗话说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儿,学生的乐意就在这看似简单的话语和情境中产生。

二、探究性教学模式应用需激活学生的探究力

现在数学教学课堂的丰富多彩是大家有目共睹的,现代教育媒体的应用使得一年级学生数学学习渠道更为开阔,应用数学方法解决数学问题也显得十分灵便,探究性的诸多活动也在不断提高着学生的学习质量。但我们所必须看到的现实是,一年级学生的学习还是充满着许许多多的幼稚,对探究性学习的主动性也显得极不稳固,探究的热情往往都是时起时伏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对于小学一年级学生,教学活动中的不断激趣是十分重要的。正如朱永新先生所言过的那样:“应该超越知识,走向智慧,激发创造,健全人格,为学生将来拥有终生幸福的精神生活打下坚实的知识能力基础。”学生对知识的超越需要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学习数学智慧的形成需要激活学生的探究能力。小学生也极易满足,当他们通过探究解决了一定的数学问题后满足感油然而生。这学生来超越知识、形成智慧的大敌,作为数学老师切不可等闲视之。要针对学生探究的弱点,思考应对策略。笔者以为,需要为学生去造起一座座桥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譬如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内容,为学生建立促进学生探究的情境桥梁,则获取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电子白板上“小精灵”闪动着眼睛:说他约了三位小朋友一起到公园玩玩画片呢 !朋友们想看吗?霎时间,小精灵又闪动起话语来:“你们发现小朋友们玩出什么名堂了吗?”

小学生们纷纷说我们看到它们的画片各不相同:小亮有24张画片,小明有8张画片,小红有7张画片

“小精灵”又闪动:小亮和小红一共有多少张?你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会列式吗?怎样列式?

学生列起算式,但计算时不少学生则遇到了麻烦。

“小精灵”又在闪动着:自己动手摆一摆小棒吧!

“小精灵”闪出多个问号,你们是怎么摆出来呢?能说出自己的理由吗?[3]

一个小学生便先说出自己的算理,

“我是先用4根小棒加上7根小棒等于11根小棒,11根小棒可以捆成一捆,表示1个10,再和原来的2捆合起来是3捆,3捆就是30根。那另外再加一根就是31根”

这样的学习过程比较有意义地告诉我们:当我们比较理想地搭建起桥梁,学生就能够去积极探究,并从一定的探究中获取相关的知识、道理和技能,形成一定的数学思想。

三、探究性教学模式应用需形成学生的合作群

一年级小学生小,缺乏合作学习的意识和兴趣,但如果我们能够比较好地组织起来,合作探究能力还是值得称道的。我们经常看到小学生表达毫无顾忌,他们的说有时候就可以让所有学生的思维绽放出十分亮丽的奇葩。在解决数学问题的探究活动中,经常会有小学生说出类似于“冰雪融化后是什么?”的问题,有学生会说是水,但不也有学生去说是春天吗?当有学生去说冰雪融化后是春天时对全体学生而言该是怎样的启迪呢?小学一年级学生,就是在一些比较简单的运算上,由于方法的不同,有时候也会呈现出诸多属于他们自己合作创造的美丽来。笔者在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时,就形成了学生合作运算的亮丽风景线,那是让学生去说算23+7和25+8的算法,同学们在相互之间你说我说的同时,我发现孩子们所说的内容也是颇有其道理的,好多学生都是先把5根小棒和8根小棒合起来变成13根小棒,再和前面的2捆合起来就是33根(也就是先算5+8=13,再算20+13=33)应当说一年级的学生也还真是了不起,有板有眼的表达让我们去真正意义上看到,一年级学生能够表达得这样的有道有理,而且是无懈可击,于己于人都应当是一种智慧的生成。而就在节骨眼上,笔者还发现一年级学生更为了不起的地方,“小精灵”闪动起来:刚才你们都是用小棒算的,都是一个个自己去算的,你们现在应当先自己算,然后再去告诉同伴你是怎样去算的? 学生看到了这些题目,总在努力地算着。

55+8 67+6 9+42 36+8

24+60 54+3 8+74 37+2

他们完成得是那样的轻松,而一起交流时又显得是那样的愉快,更为主要的是,笔者从学生的合作中看到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技能,形成数学思想的科学方法。这都让我去深刻意义上感到:当探究欲真正意义上根植于我们小学一年级的数学课堂,根植于我们一个个小学生,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身心和学习数学的需求性特点,学生创新创造的威力当是十分的无穷。让学生们去合作可以比较快的形成空间观念、数学思想,解决诸多数学方面的问题,让学生去合作还可以让一年级学生能够比较广泛地探寻到自己生活周围的数学,使得学生能够初步知晓生活就是数学,数学也就是生活。

小学一年级数学小论文:对小学一年级数学作业的教学探索

[摘 要]:小学一年级是一个人学习生涯的初始阶段,因此,学习兴趣的培养对小学一年级学生十分重要。对年龄参差比较低的小学生而言,爱玩是他们的天性,教师在布置数学作业的时候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因势利导,设计出适合小学一年级学生的数学作业,让作业教学成为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重点环节,促进一年级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成绩的提高。

[关键词]:一年级 数学作业 教学探索

前言

数学历来便有“百科之父”的称号,很多家长在孩子刚学会说话的阶段就开始对他们进行数学启蒙教育了。数学学习有利于开发孩子的大脑,培养他们的的逻辑思维能力,为其他科目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在我国小学教育阶段,从一年级起,数学就已经是教学中最重要的学科之一,因此,对于处于教学启蒙和兴趣培养阶段的一年级学生而言,学好数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业,历来是我国教育中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一份好的作业方案对学生的帮助很大,它能监督学生课后学习,巩固学生课堂所学知识。对于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教学,作业环节同样非常重要。一年级数学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给学生合理安排课后作业。

1、提前认字,读懂题意

孩子进入小学教育阶段后,学习模式与以游戏和活动为主的幼儿园已经有很大的不同,小学一年级的教学必须要考虑这些低年龄学生的适用能力和基础知识掌握能力,科学合理地给他们安排教学任务。通常情况下,一年级学生在学前对知识的掌握能力有很大的差异,特别是在语文识字方面,有的学生在幼儿园教育或者家长的知识启蒙教育中已经认识了成百上千个字,但有些孩子的启蒙教学比较薄弱,仅能认识几个比较简单的汉子,对于那些汉字比较复杂的题目,学生根本就看不懂它的意思,就更别谈将题目做对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最首要的任务就是帮学生认识数学题中的常用汉字,使学生能够读懂题意。为达成这一目的,一方面可以与语文教学展开配合,加快语文老师对学生文字教学的进度;另一方面,数学老师也可以通过一些方式指导学生读懂题意,比如说将一年级题目中常见到的“看一看”、“数一数”、“一共有”、“最短”、“最长”等汉字集中起来,在课堂上进行统一教导和辨认,或者做成生词卡片,在早自习或者午休时间让学生认读,使学生尽快掌握和理解这些汉字,读懂数学题意,顺利做题。

2、形式多样,指导解题

对年龄较小的一年级学生来说,耐性差、好动是他们的天性,但好奇心旺盛,求知欲强也是他们的优点,在对一年级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就应当充分考虑他们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

一方面,在给小学生布置数学作业的时候,要注重形式的多样性,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不同,高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的增长,思维能力和自制能力都有所提高,教师在作业布置的时候基本都以书面作业为主,而学生也已经能够自觉地、且有能力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但要给一年级的学生布置作业,就不能向对待高年级同学一样,全部以比较枯燥的书面作业为主,而要采用寓学于乐的学习方式,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游戏性的、实践性的作业内容,可以让学生在与家长的配合互动中完成作业,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也有利于学生在娱乐中将知识更轻松更深刻的掌握,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在给一年级学生的作业中,要加强教师对学生的指导,让学生清楚弄懂题意,学会解题方法,由于小学一年级生刚刚接触数学习题,在接触作业的时候,很多题型他们都没有见过,他们没有系统的数学思维方法解题方法,仅能凭借对数学模糊的认知来进行答题,这样就违背了教师布置作业的初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带领学生用系统的数学思维法去解题,在回家后的作业中,布置相同类型的作业,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掌握所学的解题方法,使数学学习取得更好的效果。

3、关注细节,培养习惯

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是小学数学学习的基础,也是开展低年龄学生数学教学的目标。在对小学生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学习中一些细节点的关注程度,加强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首先,教师对于学习中比较细微的知识点,要进行重点关注,通过课后作业加强学生对这些比较容易忽视的知识点的印象,较少学生在学习中的知识漏洞;其次,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心理的关注,因为小学生是比较容易接受鼓励和奖励性指导的,在对他们的作业教学中,可以采用奖励表扬的方式,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一方面,对作业完成情况好,正确率搞得同学,可以课堂上当堂表扬,还能通过奖励小红花或者糖果等小礼物的方式鼓励学生完成作业的激情,对字迹端正工整的作业,可以采用展示表扬等方式,给学生树立带头模范,让学生在完成课后作业的时候能有更认真的态度,减少字迹潦草,错误率高的情况,此外,还要优化教师对学生作业的指导模式;,教师还要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引导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用认真而踏实的态度来对待每天的作业,久而久之,让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得以成型,在今后的学习中,不仅仅是数学学科,其它学科的学习也能坚持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习成绩稳定提升。

结语

如何更科学、更合理的给小学生安排家庭作业,是小学教师一直在思考、探究的问题,无论是增强作业的实践性,还是采用作业分层的方法布置作业,都必须经过实践才能知道最终效果如何。对于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而言,无论采用何种方法来布置家庭作业。其最终目的都在于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增强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学习成绩得到提高。要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加强对教学方法,包括作业教学方法的探究,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性格特点,提出有针对性地布置作业方案,让家庭作业在数学教学中能真正起到提高教学质量的效果,让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模式更加完善。

小学一年级数学小论文: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创新策略研究

摘要:随着小学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其效果也愈加显著,我国小学教育越来越面向现代化和世界化,越来越符合当前教育的需求。但是,这其中仍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有待教育教学工作者的进一步研究和实践。本文以小学一年级数学为主要研究课程,对这门课程的创新教学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小学;一年级;数学;创新;教学;教育

新课程的改革带给了教育教学工作者新的挑战。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教师若想使数学的教学效果更为显著,就必须要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并且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发掘和创新科学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喜欢学习数学、主动学习数学和学好数学,促进学生的发展与个性发展。尤其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刚刚入学、年纪较小,大多还未能对学校的学习生活有所适应,在上课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爱做小动作、听不进老师的讲话等情况;但同时,他们也对周围处处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喜欢观察和探究。所以,根据小学一年级学生的这些特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的创新策略进行探讨。

一、科学引导课堂气氛

一堂课课堂气氛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如果课堂气氛不好,教师就需要不断地组织学生注意听课或者管理纪律,从而浪费了很多教学时间。然而,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因为年纪尚小,所以注意力不集中和纪律不好是在所难免的,教师对他们加以引导也是必须的。但是引导也需要方法,如果教师只一味地按照传统的管教方式进行说教和管理,就很容易引起学生对教师的恐惧情绪和抵触情绪,也就更难令他们将这名老师所教授的知识听进去了。因而,对课堂气氛进行有利与科学的引导是新课程教育目标下一名小学教师首先要做好的事情。

那么,要如何才能正确引导课堂气氛呢?我们不妨利用一些创新的观念来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令学生都愿意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数学这门课程的学习当中。比如说,小学一年级学生正是处于渴望被大人夸赞、认可和表扬的年龄,他们的表现欲望一般较强,非常喜欢比赛,教师就可以利用这点经常性地在课堂上组织一些小比赛,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激情。再者,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喜新厌旧的情绪是很常见的,他们经常对事物只保持三分钟热度,所以教师在组织这些比赛的时候,可以时常变换一下比赛的项目和方式,有时进行数字书写比赛、有时进行加减运算比赛;有时分组形式是男生一组女生一组,有时分组形式是男女混搭等等,让学生在多样化的比赛形式中充满学习热情,同时比赛本身也是一种学习过程,可谓一箭双雕。

另外,小学一年级的学生自制力比较差,即使课堂气氛再活跃,他们也很难在一节课堂上从头到尾都保持着集中的注意力,所以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相关儿歌来对课堂纪律进行整肃,以代替传统的说教方式。通过这些既简单又对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充满乐趣的方式,便可以很好地对课堂气氛加以引导。

二、教学方式灵活多变

根据心理学家研究结果,兴趣是活跃人心理的成份,只有对某项事情有了兴趣,人才会愿意主动去做。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而言,数学这门课程的内容是非常枯燥乏味的,而且数学是一门很抽象的学科,它既没有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又没有精彩多变的故事情节,小学学生是很难对它主动产生兴趣的。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想方设法激发出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具体来说,可以有以下几种方式。

1、情境的创设

情境的创设举个例子来说可以是下面这样,在课堂上教师对学生说:小朋友们,大家都知道小兔子最喜欢吃萝卜,有24小时,小兔子到田里拔萝卜,不一会儿它就拔出了2根萝卜,于是它吧唧吧唧吃下一根,你们能说说刚才小兔子吃萝卜的过程吗?然后引导学生回答:小兔子拔了2根萝卜,吃了1根,还剩1根,所以2-1=1。教师继续说:但是小兔子觉得只吃1根萝卜不够饱,所以它又吃了一根,你们说它现在手里还有几根萝卜?学生就会回答:小兔子本来还剩1根萝卜,但是它又把这根吃了,就没有了,所以1-1=0。再进而,教师就可以给学生们解释出“0”这个数字的概念。这样的教学方式设计可以把原本枯燥的数字变成学生们所熟知并感兴趣的事物,让学生在听故事的同时将知识收纳入脑中,同时还能提高他们的发散性思维,让学生愿意学、容易学。

2、游戏的利用

在对小学一年级的学生进行数学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一些符合教学内容的小游戏来辅助教学,使学生们的学习氛围更加轻松愉快。比如在教给学生们认识“7”这个数字时,教师可以利用抢乒乓球的小游戏来进行教学:在7枚乒乓球上分别贴上1-7的编号,并设置6个带有1-6编号的凳子,让7名学生随机抢到一枚乒乓球,并根据编号找到相应的凳子坐好,比赛他们的反应速度;这样等6名学生都坐好之后,却有一名学生没有找到位置,学生们也就会自行明白到“7比6多1,6比7少1”这个概念。

3、语言的生动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更容易被比较生动有趣的语言所吸引,所以若想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教学语言的生动是非常必要的。在这方面,教师可以在教某一项内容时编一首相应的儿歌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比如在教“10的组成”时,可以编这样一首儿歌:19好朋友,28最亲密,37一起走,46小姐妹,55手拉手。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儿歌中牢记10的组成。

结语:教育教学工作者们只有在教学的过程中对教学策略进行不断地创新、研究与实践,才能使学生们得到好的发展,才符合我国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小学一年级数学小论文:浅谈小学一年级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

摘 要:小学一年级正是孩子进入正规化教学的起步,良好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因此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的点滴经验,分别从“听”、“讲”、“思”、“问”、“动”几个方面培养孩子数学学习的习惯。

关键词:习惯 倾听 学而问 疑而思 动手操作

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我深深地懂得了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的起步阶段,也是学生基础素质形成的开始阶段,而一年级则是良好习惯养成的关键期。那么,应该如何把握好这一关键期?如何让学生养成一系列的良好习惯,达到学生不仅上课能坐好、举手发言积极,而且逐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内在的学习品质?在数学教学中,我注意从一年级开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数学的习惯。

一、培养学生认真听讲的习惯

一年级的孩子刚刚进入小学,还未能将自己的角色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课堂上嘴里唧唧喳喳不听老师讲课的现象常有发生。而听讲是课堂上接受信息的及时道大门。如教学一年级上册《左右》一课时,我首先创设能激发学习兴趣的教学情境: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那我们就一起来猜个谜语吧!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能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学生猜后,老师及时做出反馈:对,就是每个人都有的这双手。你知道哪只手是左手,哪只手是右手吗?大家想一想,生活中我们常用右手做什么?(拿筷子、写字……)我们常用左手做什么呢?(吃饭时用左手拿碗、写字时用左手压本……)那我们来做个听口令举手的比赛吧!(师说左手、右手、右手……,生按要求举手。)学生被老师创设的教学情境深深地吸引住了,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新知的学习。

二、培养学生大胆发言的习惯

一年级孩子口头表达能力较差,往往一个问题问下去,要么坐在位置上就唧唧喳喳说起来,要么站起来也不能说完整,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大胆发言的习惯。对于刚入学的孩子,只要能够举起小手,我都会表扬,并且每节课我都力争让每一个举手的孩子都有站起来发言的机会,不管他讲得怎么样,都给予适当的表扬,并给予不同程度的奖励。能将意思表达清楚、说话完整的孩子,我会奖励给他一个笑脸娃娃;发言特别精彩的孩子,我一定不会吝啬自己的表扬:×××小朋友真是个数学小博士,你的发现和数学家是一样的。同时2个可爱的笑脸娃娃就送给了这样的乖孩子。(我们的奖励措施是一个星期只要得了10个笑脸娃娃就可以得到一张小奖状。)我还要求孩子发言的声音一定要响亮,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培养他们的胆量,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听到,让暂时不会的孩子通过聆听他人的发言获得又一次学习的机会。发言特别精彩、声音又响亮的小朋友,我会冠以“发言小标兵”的荣誉称号。

三、培养学生学而问、疑而思的习惯

学而问、疑而思,就是要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问的学习精神,这也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表现。教材的编写突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了一些培养提问能力的素材,将提问能力的培养作为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如教学一年级上册《6~9的认识》,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电脑课件出示:屏幕中有老师带领学生做套圈游戏)同学们,你观察到了什么?小组交流。通过学生汇报得到:6名学生、7个人、8个套圈、9个套桩。在计数器上分别拨出6、7、8、9个珠子,小组里互相看看拨得对不对?学写6~9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我们认识了6、7、8、9这四个好朋友,你觉得它们像什么?怎样把它们写好呢?鼓励学生采用自己独特的记忆方法。

四、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习惯

苏联心理学家加里培林认为:“智力活动是外部的、物质活动的反映,是外部物质活动向反映方面――知觉、表象和概念方面转化的结果。”动手操作是儿童认识事物的重要手段,儿童在动手操作中获得直接经验,在“做中想,想中学”。我深信:只有学生确有“感受”,才能真正“理解”。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注意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和直观性,尽量利用自制卡片、教学挂图、教具等手段,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并采取多种游戏的方式进行练习,让他们感到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如在教学“10的分解”时,我用这样的游戏引入:今天老师带来一个奇妙的盒子,里面装着糖块,请一个小朋友来摸一摸,把摸出的块数告诉大家,这个神奇的盒子就会悄悄地告诉我里面糖块的个数。一个孩子摸出了2块糖,我故意将盒子放到耳边,然后大声说:神奇的盒子告诉我,里面还有8块糖,我们倒出来数数吧。一开始学生十分惊讶,经过几次游戏后,少数孩子悟出盒子里装的是10块糖。这样学生们兴趣盎然。教学过程中,我又通过让学生摆小棒,边摆边思考10的不同分法。在练习环节,我又通过儿歌强化学生记忆:小朋友拍拍手,大家来唱凑十歌。1凑9,2凑8,3凑7来4凑6,两5相凑刚刚够。有了这些不同方式的操作过程,实现了由形象到抽象的过渡。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必须从点滴做起。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必然让学生终身受益。

小学一年级数学小论文:浅谈小学一年级数学探究性教学模式的应用

摘要: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刚刚结束幼儿园的生活,还从未接受过正式学校教育,对学校的学习生活还是一片空白。学生的自控与自觉能力还很差,小学一年级重要的是养成一个学习的习惯,提高他的学习兴趣。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以知识注入为主,从而忽视学生的主体性。而探究式教学模式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探究,培养学生的兴趣与成功体验,将有助于学生未来的学习与生活。

关键词:小学一年级数学 探究式教学模式 应用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好的老师。”我们都知道,处在过渡阶段的学生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方面都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尤其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刚刚结束幼儿园的生活,还从未接受过正式学校教育,对学校的学习生活还是一片空白。而师生关系是教学中的基本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保障。我们用“传道、授业、解惑”来解释传统意义上的师生关系是很恰当的,因为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强调知识的灌输,相对而言就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需要,这既不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也与现代社会的发展不相适应。并且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这种师生关系的存在不仅无法保障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而且妨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尤其是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而言是及其不适合的。因此我们就应该开拓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从而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这种弊端。

一、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主导思想

靳玉乐在《探究教学的学习与辅导》一书中,给出了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定义,认为探究式教学模式是指在探究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在探究教学实验经验的基础上,为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其科学态度及精神,按模式分析等方法建构起来的一种教学活动结构和策略体系。因此我们可以得出:探究式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为了形成和发展其科学素养为目地,既重视结果,又重视知识的获得过程的一种综合性,有利于全体学生参与的教学模式。

二、探究式学习的基本策略

基本策略有:将教学过程视为师生交流、持续发展的策略;增强学生参与意识,注重探究过程的策略;学会分享、合作的策略;引导学生自由想象,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策略;加强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的策略;开发非智力因素,注重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的策略。

三、探究式教学模式较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的对比

从师生关系上看,探究式教学模式更加趋向合作化。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教什么,怎么教都以教师为主,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探究式教学模式,则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采取教师诱导、启发,学生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充分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能主动参与,进而共同学习。从教学目标上看,探究式教学模式更加趋向情意化,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学生的智力因素,注重学生知识的积累。探究式教学模式较传统讲授式教学模式在重视学生智力因素基础上更加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把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四、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状况

小学一年级的儿童正处于身体发育和心理发育的重要阶段,他们需要在老师指导下学习,他们对老师有很强的尊敬和依恋之情;求知欲旺盛,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学习责任感和动机不断增强,但往往只从从兴趣出发;注意力持续时间短、易分散,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想象力丰富,思维方式逐渐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争强好胜,常常显露出独特的个性,但集体观念不强;有一定的自我意识,能进行自我评价,但评价标准主要来源于学习活动,存在偏差和局限等。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尤其是一年级小学生的学习不应该只是简单的概念、法则、公式的掌握和熟练的过程,应该从小培养他们探究、思考的习惯。并且儿童天生就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探究精神,好动、好表现、好创造是他们的天性。因此我们认为,在小学一年级数学开展探究性的学习时必要的。而且这种探究式主要应该以学生自己已有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为基础,在教师指导下,面对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或任务通过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而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通过探究活动,学生不仅获取数学知识,达到对知识的深层理解,而且掌握了发现、认识并理解数学的一般方法,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敢于探究、勇于创新的精神。

为了更好地开展探究性学习,作为教师应该做到:组织良好的素材;营造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设计有效的探究活动;及时调控交流与反思的过程。

总体说来就是要求老师们做到:采用的教学教学素材要充满吸引力,力争做到“问题情境――自主探究――数学交流――猜想验证”的逻辑结构,设计问题空间的大小得当,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营造一种积极而活跃的心理气氛。教师还要做到凡是学生可以自行准备的操作材料,应指导学生自带、自做,当学生不能自行准备操作材料时,教师要根据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去精心寻找材料、选择材料,适时、适量提供适合于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典型操作材料,便于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去参加实践,收集事实,展开研究。探究活动的设计应使学生既能掌握《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又能发展各种探究能力,形成探究精神和态度。教师对探究性活动程序的每一个环节的策划、准备、实施,都要从宏观上抓住探究的核心问题进行设计和管理。

要使探究性学习活动得以科学、规范地进行,单凭数学教师内部的力量,显然是不够的。多方力量参与是探究性学习活动开发的有利保障。在开发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注重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学生生活、社会生活之间的整体联系。在设计与开发中涉及多方面内容,需要学科之间、年级之间、生生之间合作交流,需要学生家长、社会人员的参与协助。广大指导教师之间,指导教师与非指导教师之间,指导教师与学校领导,以及与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员之间要进行交流与合作,广大教师要转变学科课程下独立的教学方式和观念,学会与他人交流合作,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体现合作性原则。

小学一年级数学小论文:对小学一年级数学作业的教学探索

摘要 对于刚刚升入小学的一年级学生,老师因势利导,利用这个阶段孩子天玩、喜欢游戏的特点,将学习和游戏结合,在游戏中学习,不但提高了学生数学作业的质量,而且为小学教育方法的完善和提高做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 数学作业 基础 一年级 游戏

很多执教一年级的老师都有这样的感受:有时上一节课,教一个知识点,只不过几分钟,或者几十分钟,而批改学生的作业却往往要花上多得多的时间。作业中的错误刚刚在课堂上集体分析过,可还有一部分学生改正不了。如何提高一年级学生数学作业的正确率,从而减轻教师的工作量呢?我在教学中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

一、提前认字,读懂题意

一年级学生由于刚从以游戏为主的幼儿园跨入小学的大门,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特别是语文,有的学生可能已经认识上百个字,而大多数学生还只认识“一、二、三、大、小……”等十分简单的汉字。很多习题学生其实是会做的,可是就因为看不懂题目意思而做错了。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作业时,必须先帮助学生读懂题意,明白这道题是让他们干什么、该怎么做。这样,学生面对作业时就不会觉得无从下手了,更不会胡乱下手了。那么,如何帮助一年级学生读懂题意呢?教师把作业中经常出现的“一共有、从左往右、数一数、最长、最短”一类的词语集中起来制成生字卡片,让学生在课内或者利用早自修、中午等时间认读,久而久之学生看到这些字就认识了。

二、形式多样,指导解题

一年级学生由于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数学思维训练,许多题型对他们来说都是及时次碰到。所以学生即使读懂了题意,如果教师不加以指导,学生还是只能凭着自己对数学凌乱的、模糊的、不成体系的认识去解答。因此,教师在指导一年级学生的数学作业时,应教给他们一些切实可行的解题方法。

曾经有一位教育家说过:“小孩子生来是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的确,游戏是儿童的天性,符合幼儿好动的特点。就小学生而言,游戏是启发心智与兴趣,达到身心愉悦的方式。做游戏可以满足他们爱动好玩的心理,使他们的注意力持久、稳定。在指导一年级学生的数学作业时,教师如果能把单一、枯燥的作业内容游戏化,寓教于乐、乐中求教,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容易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

例如,一年级上册《补充习题》第27页有这样两道题:(1)在( )里写出大于5但小于9的数;(2)在( )里写出小于8但大于5的数。指导学生时,我没有直接出示题目,而是告诉学生,老师想和大家一起来玩一个数字宝宝的游戏。学生的兴致很高,都眼巴巴地看着我,急切地想知道游戏的内容。于是我把事先准备好的0~1 0的数字卡片分给11个小朋友,然后请拿到卡片的学生来当数字宝宝,在讲台前按顺序排成一队。游戏开始了,及时次我先请大于7的数字宝宝蹲下,结果拿着卡片8、9、10的小朋友蹲下7。再请全班学生进行评价,让他们说说另外的数字宝宝为什么不用蹲下。接着,我又用同样的方法继续游戏……当学生对只有一个条件的游戏很熟练后,我就顺势提出,接下来要玩有两个规定条件的游戏了:请大于6小于9的数字宝宝举起双手,结果6、7、8的数字宝宝都举手了。下面的学生看见了纷纷指出数字宝宝6错了,一个学生指出6小于9但是不大于6,没有同时符合两个规定条件因此不能举手。再继续游戏时,那些数字宝宝们就仔细多了,出错的也少了。等游戏结束后,我再出示以上习题,学生就能迎刃而解了。

游戏能激起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密切师生间的关系,调动学习积极性,教师不妨适当采取一些具有游戏因素的练习,如:投篮比赛、夺红旗、小鸟回家、对号入座、乘汽车、数字排队等游戏,更能吸引和保持儿童的注意力,效果也会更好。

三、关注细节,培养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地说就是养成习惯。”良好的习惯是构成健全人格的基础,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将会成为他们一生受用的宝贵财富。而培养良好的习惯却必须从关注细节开始,在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中逐渐养成。

例如,在数学作业的评价和展示过程中,应变一统为多元,实施多元化评价和展示。我在评价作业质量时,给学生评两个成绩,一个是百分制,另一个是给学生奖励小红花、小奖章。前者是评价作业对错的,而后者是奖励作业完成得端正、整洁的。这样一来,学生做作业就认真多了,写字潦草的现象渐渐少了。只要我们从这些细微之处着手,学生便会慢慢地养成良好的习惯,从而提高作业质量。

清代教育家颜元说过:“讲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已。”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重视课堂上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习行之功”。优化指导作业的方式,以趣味训练、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体验成功为主,让学生的知识在作业中升华、技能在作业中掌握,能力在作业中形成、思维在作业中发展,学生的情感、意志、兴趣、习惯、方法在作业训练中得到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