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数学与生活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数学与生活论文:数学与生活应用探究论文
关键字:数学生活应用
数学是一种应用非常广泛的学科。伟大的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活之迷、日月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应该算得上是对数学与生活的关系的阐述了吧!新课程标程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而且还要激发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培养探索精神、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做到学以致用,进一步体会数学的作用和价值,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一、创设生活情景,培养浓厚的兴趣,激发探索欲望
兴趣是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人的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能够地接受教学信息。浓厚的学习兴趣,能有效地诱发学习动机,促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从古时候的大马车,秦朝兵马俑中的战车,近代的木轮车,现代的各种各样的火车、货车乃至豪华轿车,找到许多图片,让学生从外形上比较感知人类的进步、文化的发展等。但无论哪一个朝代、哪一种作用、哪一种形状的车,车轮都是永远没有改变的圆形。为什么呢?问题一提出,同学们就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各抒己见,气氛一下子活跃了起来。从而使学生对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索圆性质的心理倾向,因而效果很好。既然数学来源于生活,那么我们在进行数学教学时就应该密切联系生活、贴近生活,合理组织教材,充分挖掘潜在的生活素材,找准每节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合点”,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调动学生生活中的经验,使之产生美感,培养浓厚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参与积极性,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其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二、让学生利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数学是一种语言,是认识世界必不可少的方法,运用数学的能力是未来公民应当具有的最基本的素质之一。新课标指出:“要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形成用数学的意识。”我认为,在教学中我们应该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1、重视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数学概念和数学规律大多是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来的,因而在进行数学概念和数学规律的教学中,我们不应当只是单纯地向学生传授这些数学知识,而是应当从实际事例或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逐步引导学生对原型加以分析和抽象、概括,弄清知识的抽象过程,了解它们的用途和适用范围,从而使学生形成对学数学、用数学所必须遵循的途径的认识。如:在进行“平面镶嵌”的概念教学时,我让学生根据生活中所见到的“瓷砖铺设”问题说说自己的看法.学生争先恐后的说出家庭铺的地板砖、街道上铺的彩砖、浴室里的墙砖……我又接着问学生:“你知道工人师傅在铺时是遵循什么规则吗?”从而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地推出“平面镶嵌”的概念,这不仅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对激发学生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都大有裨益。
2、精心设计练习,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
数学家波利亚曾说:“数学教师的责任是尽其可能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价值,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并掌握知识,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学以致用,应用所学的知识去发现、分析、直至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才是最终的目标。数学源于生活,更应应用于生活。如:在“点和圆的位置关系”教学中,为了巩固新知,我们精心设计了以下习题:一所学校在直线l上的A点处,在直线l上离学校A处180米的B处有一条公路m与直线l相交成30°,一拖拉机在公路上行驶,已知拖拉机行驶时周围100米的圆形区域内会受到噪音影响。⑴请问学校是否会受到该拖拉机噪音影响?并说明理由。⑵如果你是该学校中的一名学生,你会有何想法?这样一来,能使新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对点与圆的位置关系进一步理解与掌握,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并能体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与快乐,同时又能让学生感受到拖拉机等的噪音对人们的危害,唤起他们的环保意识,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加强建模训练,培养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
建立适当的数学模型,是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前提。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是运用数学能力的关键一步。如:“一次函数的应用”中有例题:A城有肥料200吨,B城有肥料300吨,现要把这些肥料全部运往C、D两乡。从A城往C、D两乡运肥料的费用分别是20元/吨和25元/吨,从B城往C、D两乡运肥料的费用分别为15元/吨和24元/吨,现C乡需要肥料240吨,D乡需要肥料260吨,怎样调用总运费最少?在教学时,我首先设计了几个问题:⑴影响总运费的变量有哪些?⑵由A、B城分别运往C、D两乡的肥料量共有几个量?⑶这些量之间有什么关系?解决这三个问题后引导学生建立总运费与其中一条运输路线上的肥料运送数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模型,从而利用函数的最值来解决问题。其实,在解应用题时,特别是解综合性比较强的应用题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建构一个数学模型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对选编的一些实际问题(如利息、股票、利润、保险等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为数学模型,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通过建模训练,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中的定义、概念、定理、公式等都是从现实世界中经过逐步抽象、概括而得到的数学模型,与现实世界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且可以反过来应用于现实世界解决各类实际问题。
4、拓展生活实践,为学生打造运用数学知识的平台
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要坚持数学来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且反过来又应用、服务于生活,将学生运用数学的过程兴趣化、生活化,为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让学生把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返回到生活中去,用生活实践中学到的知识弥补课堂内学不到的知识,自然满足了学生求知的心理愿望,产生了强烈的教与学的共鸣,同时在生活实践中学会了解决问题。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我实施了这样的实践活动——看一看,谁从生活中发现的轴对称图形的实例多。这样一来,汇报课上争先恐后的情形别提有多热闹了。再如,在教学“用扇形图描述数据”时,我安排了这样一个“实践性”作业:请大家课后设法搜集一下我国2006年经济普查数据,制成一张扇形统计图,并读图分析一下我国新时期在发展经济上又取得了哪些成就?这样一来大大丰富了学生的数学知识,增强了他们实践操作能力,让他们真正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生活的中间,从而激发他们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培养他们认真观察并自觉的把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能动性。
、鼓励学生留意生活中的数学
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存在数学知识。只要你留意,你就能发现.比如:增长率、企业成本与利润的核算、市场调查与分析、比赛场次安排等等,都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应用的广泛性,并明确数学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自然和人类社会,更好的适应生活,有效的进行表达和交流。作为老师应鼓励学生大胆的去发现,善于提出生活中的问题。久而久之,学生会感觉到知识的乐趣,想去发现、去创造,产生迫切学习知识的愿望。
总而言之,数学应用的基本素质,是未来任何一层次的人都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作为现在的学生对数学应用能力的重视和关注,都将对他一生产生重大影响。为此,在新课程改革实验中,我们应该始终坚持将数学知识的学习置于学生生活的大课堂中,无论是课前,还是课中,乃至课后都应紧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运用数学,体会到数学的内在价值。让学生人人都能乐于学数学,会学数学,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
数学与生活论文:教学与生活小学数学论文
一、将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具体策略
1.教学导入阶段的生活化教学究其本质而言,小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早期,感性思维比较强,而且小学生普遍不具备很强的理性思维,面对这种特殊的规律,广大数学教师务必清楚地认识到教学方法的改进是教学导入阶段的重点内容,只有在此阶段将生活相关内容渗透进去,才能够利于小学生改变学习的动机,并主动积极地学习数学知识。例如,在讲解分类法这一相关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举一些事例来加以论证,尽量找寻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内容,将数学的思想渗透到现实生活当中。
2.教学的内容当中应该地渗入生活化当中要想让学生在枯燥的学习生活中找到学习的乐趣,并激发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最为便捷的途径就是依据学生自身的特点,从实际出发,创设小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并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相应的生活情境。也只有这样,小学生才能比较自然地融入教学氛围当中,从而产生对学习的欲望。教师可以通过画图和学生图片唤起学生的兴趣,运用简单数学模型,便能将这些枯燥的数字比较恰当地包含进去。一旦生活和数学结合在一起,学生再算起来就比较容易接受,无形之中就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进而降低了教师教学的难度。
3.课后布置作业的生活化要求长期以来,课后作业的布置是任何一门课程课堂教学之后进行知识回顾的途径。数学课堂结束之后,教师如果每天都要求学生去做一些枯燥的纯数字的习题,小学生必然会觉得枯燥,也不能按时、、高质量地完成作业。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应当尽量将作业的布置和设计渗透进生活化内容,让学生在数学作业的完成过程中,同样感知到数学与生活的处处联系。例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每天记录家里在买菜或者去超市购物时候的付账明细,借此让学生在生活中锻炼口算能力,也温习课堂知识,还培养起小学生生活化的数学思想。
二、结语
总之,随着教育教学的改革,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广大数学教师必须地定位,找到切实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并且让他们形成良好的数学能力,以便解决现实生活中问题的方法。进而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数学,并不断提升数学学习能力。
作者:薛宇单位:江苏省响水县海安集实验学校
数学与生活论文: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对数学的认识不仅要从数学家关于数学本质的观点去领悟,更要在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去寻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够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那么,在他们的眼里,数学将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让抽象的数学化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其实是源于生活且无处不在的,数学的学习就是建立在日常的生活中,学习了数学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存在的数学问题,更好地体现生活。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一、数学语言生活化,理解数学
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普说过:“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在课堂教学的师生交际中,主要是通过言语交流。同一堂课,不同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接受程度不一样,主要还是取决于教师的语言素质如何,尤其是在我们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将抽象化的数学,使学生形象地接受、理解。一个没有高素质语言艺术的教师是不能胜任的,看似枯燥无味的数学,实则里面蕴藏着生动有趣的东西。”鉴于此,教师的教学语言生活化是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教师要结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个性心理倾向,在不影响知识的前提下对数学语言进行加工、装饰,使其通俗易懂,富有情趣。
如:认识“”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学习顺口溜:“大于号、小于号,两个兄弟一起到,尖角在前是小于,开口在前是大于,两个数字两边站,谁大对谁开口笑。”区别这两个符号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这个富有童趣的顺口溜可以帮助学生有效的区分。
课题提示可以根据学习的内容进行设计。例如,学习“角的初步认识”我把它说成“角的兄弟姐妹”,把教学“元角分”改成“小小售货员”,又把教学长度单位改成“长长短短”等等一系列有生活趣味的数学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有趣又有用。
在学习过程中,更可以采用情趣化的语言感染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开启学生的思维。例如,学习6的乘法口决,我先出示一个小女孩,告诉大家她想和你们一起进行比赛,看谁学新口决学的快,问学生:“你们有胆量吗?”在学生说完敢后,老师再通过投影用6个口摆出一条鱼,然后出示这样的6条鱼,说这就是你们比赛题目了,看图填表,列出算式编写6的乘法口决。
简单而有趣的语言,课堂气氛顿时沸腾,使学生感到数学问题亲近好学。
二、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学习新知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性为主,因此为了使他们能比较轻松的掌握数学规律,在课堂教学中,我力求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活情景。把学生引入生活实际中来,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通过观察和实践来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比较、分析和综合的能力。
比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存在着三种类型的题目:相向而行(或相对而行)、相背而行和同向而行。为了让学生能够搞清三者之间解题规律的联系和区别,我组织学生搞了一次小小的表演:同桌两人为一组,将相遇问题中的三种情况作演示,表演场地在教室内外自由寻找,过5分钟后集中交流表演情况。学生们兴致勃勃,个个洋溢着笑容开始了自己的演出。通过这次实际演练,使学生加深了对相遇问题三种情况的理解。
另外,对于一些教材中实践性较强的数学知识,我尽力为学生提供大自然的舞台,把课堂教学的主阵地――教室转移到室外,让学生处于实际环境中学习新知。比如,学习小数时,我带着学生到商店去了解各类商品的价格,观察商品的标签,了解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学习实际测量时,我带着学生拿着测量工具到操场上去测量两点之间的距离,并组织学生利用步测方法来计算操场面识。
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客观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数学。因此,通过学生听比较了解、熟悉的社会实际问题,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探究知识的情境,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探求欲望。
例如,生活中每时每刻都要用估算,要求学生估算一下每天上学到校需多少时间,以免迟到;或估算一下外出旅游要带多少钱,才能回来等等。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既可积累数学知识,让学生通过如此切身的问题感受到数学的价值所在,更是培养学生探索意识和应用意识的途径。
三、深入学生现实生活,应用新知
多年以来,我们的数学教学忽视了数学的实际应用,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偏重于脱离实际的机械训练和题型教学。在学生的练习中存在大量的人为编造的离学生生活现实较远的题材,诸如:糊纸盒、装配机器等等。长期这样的训练导致了学生思维僵化,不利于学生思维发展。而新的教学大纲指出,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在于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每学到一个新的知识,我就要鼓励和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实际,去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综上所述,数学课堂教学应该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生活课堂化,让课堂生活化,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去体验感受,让学生展开想向的翅膀,吸引学生的参与,变“苦学”为“乐学”,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达到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目的。
数学与生活论文:将数学教学与生活结合起来
将数学教学与生活接轨,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处处有美感,缩短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扩大了学生的认知视野,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
一、切入数学情境,增强学习兴趣
教师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问题作为数学活动的切入点,能让学生感到数学来自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习的好奇心和兴趣,从而进入一个良好的学习状态。在日常教学中,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教学实例,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数学知识。
如:在教学《分桃子》一课时,我创设情境:先要求每个学生拿出9个桃子放在盘子里,每盘放的个数一样多,有几种放法,可以放几盘?当学生操作完之后,从中选择五种:(1)每盘放3个,9÷3=3(盘);(2)每盘放9个,9÷9=1(盘);(3)每盘放2个,9÷2=4(盘),多1个;(4)每盘放4个,9÷4=2(盘)多1个;(5)每盘放5个,9÷5=1(盘)多4个。接下来引导学生观察上面五个除法式子,并提问:可分成几种情况;学生于是很快观察到:一类正好分完,另一类分完后还有剩余的。于是老师再画龙点睛地指出,正好分完的除法和除法算式,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分了以后还剩余的算式,我们就把它叫做“有余数的除法”,这样创设生活情景,可以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轻松的接受新知识。
二、捕捉生活现象,产生学习需要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生活中更是充满着数学问题。善于捕捉生活现象,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把生活中的问题逐步抽象成为数学问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使之产生学习需要的有效方法。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数学。
如:在教学两位数乘法后,安排这样一个数学问题,学校组织师生去公园游玩。老师28人,小朋友150人。公园门口写着:门票成人每人30元,学生每人15元,团体30人以上每人20人。请同学们设计一种你认为好的购票方案。对这个问题,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设计方案:
1.全买团体票:(28+150)×20=3560元。
2.不买团体票:28×30+150×15=3090元。
3.一部分买团体票,一部分不买:(28+2)×20+(150-2)×15=2820元。
通过不同方案的比较,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理财的意识。
三、走进现实生活,培养创新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学生切实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培养自主创新能力。
孩子们的知识应该是在对话中形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在今天的“课堂超市”环节中,这一切体现得淋漓尽致。如:我先出示了文具价目表:篮球95元/个,排球50元/个,之后出示了一个数学问题,“买4个排球和6个篮球共要多少钱?”这样的数学问题,没有用新教材的学生一般的解题思路只有这一种“95×6+50×4”,可是使用了新教材的孩子们却出现了多种解决方法:(1)95×6+50×4;(2)(95+50)×4+95×2;(3)(95+50)×6-50×2。
通过“课堂超市”展示,使我们的数学走进了生活,体验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促使了孩子的思维开放性,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回归社会生活,显示数学价值
传统的数学教学关注的是数学课堂教学。学生往往是在课堂中通过对课本中相对独立的数学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来学习数学的。由于儿童自身的生活经验和逻辑推理能力的不足,这样的教学既难达到学习知识的目标,又难达到社会化的目标。这反映了以往人们对数学认识的局限性。事实上,数学既是认知的,又是社会的。因此,我们应该将课堂中的教学放归到社会中,放归到学生的活动和实践中,让学生在一个更广阔的天地中去理解数学、体验数学、获得数学、应用数学。因此,数学教学只有建立在真实的社会和自然的情境之中,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经验之上,才能赋予它具体的意义,也才能显示出它应有的价值。
课末小结是整个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画龙点睛的课末小结,对于帮助学生总结重点、理清知识脉络、加深记忆、巩固知识、活跃思维、发展兴趣具有重要作用。好的课末小结,是为实现课时教学目标服务的,否则就失去了课末小结的意义。要有浓缩的“提炼”艺术,在设计过程中,应抓住最本质最主要的内容,做到少而精,简明扼要,前呼后应,形成对照,使学生豁然开朗。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遇到某一现象,发现某些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反思,或者在教师之间进行讨论,并将新的理解和借鉴运用到数学实践中去,形成良性循环,这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
教师只有不断改善教学行为,才能为教学研究提供的及时手材料,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器。课后回顾对照自己的教学设计和实际课堂教学,选取自己认为最有价值、影响最深的改进意见以日记的形式予以记录,并分析改进的原因、理念和措施,为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计划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数学与生活论文:小学数学与生活之我见
荷兰数学教育家费赖登塔尔提出:“数学现实”的原则,即数学教学源于现实,扎根现实。《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而数学应该注意让生活融进数学,让数学走进生活,做到生活与数学达到一体化,成为不可互缺的整体。这样,才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数学的真谛,数学的奥妙,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生动有趣和丰富多彩。创设生活化的、富有探索性的问题情境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同时又必须来源于生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一、在生活中,捕捉“数学的影子”
小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已充满好奇,老师就要紧紧抓住这种好奇,结合教材创设情境,设疑引思,用学生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熟悉的经验作为实例,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掌握新本领。如在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应用题’中一道题,就体现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动物园售票处规定:1人券的票价是2元。团体券是15元(可供10人参观)。三年级(1)班有38人去动物园参观,买门票最少要花多少元?”这道题旨在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运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我就利用这一点,在上课开始时,我就问:“同学们,你去过动物园吗?谁买的票?谁能把怎样买票的经过说一说呢”?经过引导,回忆,学生很快就把这道题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进而找到数学的乐趣。
二、在课堂中巧用比喻,让数学生活化
联想,是思维的翅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恰当的比喻,以诱发学生的联想,使学生把数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数学生活化了,学生学习起来就增添了趣味,降低了难度,加深了理解。
我指导学生学习倒数这一概念时,发现学生对“互为”一词理解不到位,要求写出1/3倒数时,学生明白1/3的倒数是3,可表达时却写成了“1/3=3”。我就打了个比方:张三李四互为朋友,可以说张三是李四的朋友,那么,李四必然也是张三的朋友。听到这里,学生们会意地笑了。我话又一转:“所以李四就是张三!”这时学生们笑声响了,不用多说也明白“1/3=3”错在哪里了。
生活中的许多事物都与数学课上的“知识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虽然貌不相似,神却相通,只要细心,就可以把许多比喻引用到数学的学习中去。
三、在问题中学习,使数学课堂生活化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活动的交流机会,使他们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法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问题,同时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根据这一理念,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上课伊始,我问:大家都有坐过车吗?为什么车轮一定要设计成圆形,你知道吗?这一问题就是出现在学生身边的一个“鲜活”的问题,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一下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接着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学具袋中取出纸片(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圆形、椭圆形等)选出适合做车轮模型的纸片,用牙签当车轴分别在不同位置组装一幅车轮模型,并试着滚一滚。比较一下如果你坐在车上会有什么不同的感觉?根据以上实验,各小组交流为什么车轮要设计成圆形?车轴应装在哪里?你能用什么办法来找准安装车轴的位置?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车轮这一连串问题来引入,既激发了其内有的学习动机,又使他们感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四、在练习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具有丰富的内涵,要让数学变得充满生命活力,具有实用价值,使数学知识真正为我们的学习、生活服务。如二年级学习混合运算后,让学生根据“兰兰买牛奶用去10元,已知大瓶牛奶4元,中瓶牛奶3元,小瓶牛奶2元”的条件,让学生编得数是10的算式;学习归一应用题后,让学生估算、探究一大叠纸有几张的问题;学习利息之后,争当小参谋,钱怎样存最合算;学习了百分率之后,争当统计员,了解家中各项日常开支,求出各种支出的百分率,才能更好地实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结合,帮助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刻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并且获得了情感与态度的发展。当数学与生活进入一个和谐、理想的境界时,孩子定会张开双臂欢迎数学。
总之,数学来源于生活,更要应用于生活。数学学习是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教学应该关注数学知识的实际意义和实用价值,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会显示其价值、展示其魅力。学生也只有回到生活中去运用数学,才能真实地显现其数学学习水平,体验“生活中处处用数学”,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只有这样,才能使传统的教材再现生机与活力;才能使传统的课堂充满个性与灵气;才能使数学教学更加丰富多采。
数学与生活论文:浅谈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新课标》又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与操作的机会,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通过反复思考,我就从课堂教学入手,联系生活实际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应充分挖掘数学知识本身所蕴含的生活性、趣味性,调动学生善于质疑、自主研究,主动寻觅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探索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课堂生活化的教法,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数学。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将学习任务与情境相联系,可以激起儿童浓厚的兴趣和情感,使学生能主动积极、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创设生活情境的方法一般是通过游戏、故事造境,环境营造,媒体辅助等来联系生活、模拟生活。
1.巧用游戏、故事造境
爱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寓数学知识于游戏活动和故事情境中。如在教学《猜数游戏》一课中的“想一想”时,教师引导学生讲《小老鼠背土豆》的故事,通过拓展故事情节,很自然地引出了许多的数学问题。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实践中亲身经历了探究知识的过程,始终体验着学习的成功和乐趣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学到数学知识。
2.环境营造,媒体辅助
心理学告诉我们,生动、具体、形象的事物,色彩鲜艳的对象,容易引起儿童的兴趣。由于电教媒体具有生动、形象的特性,能把抽象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在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充分利用电教媒体来模拟或再现生活场境,营造氛围,能够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和体验。
二、探究生活问题培养学生数学综合素养
将数学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将学生运用数学的过程趣味化、生活化,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1.写“数学日记”
在教学中让学生编写“我和数学”的故事,写“数学日记”,可以培养对数学的感受能力,深化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引导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数学与生活联系紧密。如让学生写在家里,爸爸妈妈用到了哪些数学知识,上商店买东西,又用了哪些数学知识……通过记“数学日记”,既让学生探究了生活中的数学,明白了数学知识不仅有用,而且在生活中时时处处都在用,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养;而教师通过阅读学生的“数学日记”,也可以了解学生有没有较强的“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使以后的教学更有针对性。
2.开展数学实践活动
让学生进行数学实践,是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去感受、去验证、去应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从而获得丰富的直接经验,以达到培养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目的。如:调查“学生一周用几只铅笔,一共需多少钱”;“家里每星期买菜要付出多少钱”;“对最近数学测验同学的得分情况进行调查”等等。通过一系列的数学实践活动,不仅可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其它综合素养。
三、数学教学方法生活化
同一堂课,不同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接受程度不一样,这主要取决于教师的语言素质,尤其是数学教学中如何将抽象化的数学让学生形象地去理解和接受。一个看似枯燥无味的数学,实则里面蕴藏着生动有趣的东西,教师如果没有高素质语言艺术是不能胜任的。
四、数学教学运用生活化
数学应用于实际,才会变得有血有肉、富有生气,才能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和意义,确立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信心。所以,作为数学教师要避免从概念到概念、从书本到书本,变数学练习的“机械演练”为“生活应用”。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在生活中用数学,增强学生对数学价值的体验,强化应用数学的意识。
1、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问题。
经常让学生联系生活学数学,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问题,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的意识。如,认识“圆”以后,让学生到自己生活的环境中去观察哪些物体的面是圆的?学习了“圆柱的侧面积和体积”之后,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圆柱体”。
2、用数学方法研究生活问题。
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包含着数学知识。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方法研究问题,不仅使学生感受成功和自身价值的存在,如,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解释一下:我们住的房子的屋顶为何要架成三角形的?木工师傅帮同学修理课桌为何要在桌脚对角处钉上一根斜条?教学平行四边形的特性请学生说明:为什么拉栅门要做成平行四边形的网格状而不做成三角形?
3、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通过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不断提高学生运用数学能力。如,学习了有关面积计算的应用题后,学生学会量窗户的长和宽,算出它的面积,而后再导入生活,引导学生实际计算做窗帘要用多少米布。这就应考虑到窗帘要比窗户长一些,宽一些,如果是面积较大的,用两幅窗帘面对拉,两幅窗帘中间还应考虑应有的重叠部分等等。
五、借助生活实际,培养应用意识,做到学以致用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如我在教学:“你喜欢什么体育运动?”的实践活动课中,先真正让学生了解周围人都喜欢什么体育运动,初步让学生体会到收集,整理信息方式。通过这样的活动,有效地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总而言之,数学教学一定要充分考虑数学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活动轨迹,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充分挖掘生活资源,将数学教学生活化,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去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让日常生活课堂化,让课堂教学生活化,使课堂教学充满了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满足,焕发了师生的生命活力。数学教学生活化,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感受数学,学好数学、用好数学,这是符合“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的,必将更积极、生动、活泼地促进学生的全而发展。使学生感受到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我们的数学。
【关键词】化理论;生活数学
数学与生活论文:小学数学教学如何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数学课堂教学应体现“小课堂,大社会”的理念,让学生贴近生活情境发现数学问题, 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及做出决策的能力。怎样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体会到数学的内在价值呢?我们可以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数学能力与生活实践活动相结合的”训练,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真正认识到数学能力与现实问题之间的密切联系。
一、课堂教学语言“生活化”
数学教学语言生活化不但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 趣。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既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心理特点教学,还要对自己的数学教学语言进行加工,使其通俗易懂、富有情趣。如:在一年级学生起初 认识“>”“
二、思维训练中感受“生活化”
数学问题,在学生眼中不再是简单的数字,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东西。因而,课堂教学中的数学思维训练要面对生活实际,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平等而又充满活力的氛围,使学生受到创新性思维的训练。
一是更多提供说的机会,例如:在概念教学中引导学生说出概念形成的过程及新旧概念 的联系与区别。根据教学内容并设计活动情境,根据知识内容把课堂活动通过“想一想”、“说一说”、“记一记”、“做一做”、“议一议”、“试一试”、“评 一评”、“练一练”等训练途径来完成教学目标。
二是多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动手拼一拼、摆一摆、看一看、画一画等方法练 习。例如在教学小学乘法这一节课中,可以让学生在大量的实物操作中体验,可以让学生一行行地摆筹码,形成一个方阵,使学生感知这个过程就是将相等的几 个部分合成一个整体。通过数筹码发现:一个5是5,两个5是10,三个5是15……六个5是30,但用加法比较麻烦,有必要引出一种比加法更高一级的运算 ――乘法。几个5就是5乘几,对于及时次摆成的方阵,横着看这个整体是相等的三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乃5个筹码,共是3个5:即5×3,竖着看这个整体是 由相等的5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有3个筹码,共是5个3 ,即:3×5。第二次摆成方阵,横着看这个方阵由相等的六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5个,即5×6;竖着看这个整体是由相等的5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有6个筹 码,共是5个6,即6×5,不管横看还是竖看只是看的角度不同,组成这个整体的每个部分有所变化,能列成5×3和3×5不同表现形式的乘法算式,但3×5 和5×3都表示同一方阵,因此3×5=5×3,这就更容易直观的表现出乘法交换律的概念。
三是设计提问中感受生活化,启发学生思维。如:把九个苹果分成三份,有几种分法? 学生们七嘴八舌,说了许多方法。教师提出能不能有次序地把几种分法排列出来?学生思考后,共同协作,得到了好多种排列:1、2、6;2、3、4;3、4、 2;3、3、3等,说到这里,有的同学说分法很多。教师接着说:如果只有两种分法,是哪两种分法?在教师启发下,一种是分成不相等的三部分,另一种是分成 相等的三部分。这时教师及时指出,这后面的一种分法叫平均分。这样学生的思维层层深入展开,越学越爱学,越学越有趣。
三、能力训练中体验“生活化”
数学是在人类生活实践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数学,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切实体会到数学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一是要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去体验数学。如教学小学数学《圆》这一章时,可以在课前 利用活动课的时间,带领学生去观察用一头固定的绳子拴着羊吃草实例,让同学们想象羊能吃到草的范围将是一个什么样的图形?并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让他们小组 合作,用图钉、绳子、铅笔去实际操作,从而验证猜想结果。同时提出问题,问为什么车轮是圆形的而不是正方形或者长方形、三角形。到上课的时候,让学生自主 地解决问题,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找到符合实际生活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养成留心周围事物,并学会用数学的观点去认识事物的好习惯。
二是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实践中,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学习数学的成就感和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
四、创设生活情景,激发探索欲望
学始于思,思源于疑。要抓住儿童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有意设疑,刻意把一些数学知 识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引起学生探索的欲望,如教学《比和比例》这一章,首先提出:修一栋教学楼,你知道工人师傅是怎样配制混凝土的吗?你能在地图上算出 汶川到北京的实际距离吗?假如你要为自己买双袜子,又怎样才能知道袜子的大小适合你穿?这些知识和方法就在《比和比例一》章里。学好这一章,不仅能解决以 上的问题,还能掌握一种解题的新方法。提出这些新奇小问题,就能激起学生学习本章的兴趣。这样经过长期的训练,学生就很容易自主地去探索问题,建立数学模 型,从而解决问题。
五、过程中鼓励学生“我会学”
创新意识,确切地说不是在“学会”中形成的,“学会”是学生侧重于接受,积累知 识,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要在课堂教学中把“教”变成“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讲授面积这一章时,关于各种图形的面积计算,教师就要让学 生理解只有长方形的面积可以直接求出。所以,只有求长方形面积这一节是新知识,其他内容都是研究矛盾转化的问题。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求法是用割补法转化成 长方形来进行的。按照这种思路,三角形面积也要转化,梯形面积也是这样。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学习兴趣高涨,而且很容易明了其中的道理,从而使学生处于愉 悦、轻松的心境之中,学有所乐,乐中悟道,思维得到健康发展。
六、巩固新知生活化,提高数学素养
生活实践是好的课堂,如果学生亲自去实践了,就能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 忆,也就能让数学知识更好地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从而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学会用数学方式和数学思维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数学与生活论文:浅议小学数学与生活化
数学源于生活。联系生活实际学数学,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学来源于生活的认识,唤起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因此,教师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有意识地还原数学知识的生活背景,使得数学问题生活化。如何使数学问题生活化哪?
一、从生活中来,感受生活中的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也到处蕴含着数学。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数学,理解数学和感受数学,都是数学来源于生活的具体化,都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1.把课堂搬到生活中去
小学生的生活经验比较匮乏,所以在教学中我尽量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还原成学生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走进生活,感受生活,在生活体验中理解,使知识与技能同步发展。例如:以前在教学“利息”这一内容时,总是感到非常费劲,学生听得糊里糊涂,交上来的作业更是乱七八糟。而这次我在教学之前先让学生和家长一起到银行,亲自存(取)一次钱,并调查相关的存款知识。上课时,我还特意设计了一个情境,让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帮老师解决问题。通过计算,不仅让学生理解到存款的时间不同,利率不同,所得利息也不同,而且让学生体会到存款时我们可以根据家庭的实际需要,选择不同的存款方式和时间。
2.创设生活情境,体验快乐数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自主学习的程度就越高。生动、熟悉的生活情境和自己的亲身经历,可以使数学由抽象变得具体,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学生要积极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使学生从生活中感受、理解和运用数学。例如:在“圆的认识”教学时,出示一副色彩鲜艳的正方方形轮子的自行车,问同学们“这辆自行车漂亮吗?你喜欢吗?为什么?”学生回答“不喜欢,踩不动。”老师又把正方形换成椭圆形,你喜欢吗?学生答,不喜欢,因为骑上它在路上会很颠。老师再把椭圆形换成圆形,学生这时才满意。另外,在教学中老师要尽量创设动手操作的情境,在“三角形内角和”教学中,我让学生做几个三角形,通过量一量、折一折、撕一撕等方法得出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概括,使他们尝到了成功的快乐。
3.适时捕捉生活现象感受数学
现在的学生接触面广,获取信息的渠道宽,每个学生的头脑中都具备了自己特有的认识基础,知识经验与社会适应能力。在教学中我们要抓住契机,结合教学的内容,捕捉生活现象,有针对性的采集生活教学实例,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他们实际生活的素材来取代,就能换取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铺路搭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教学“克与千克的认识时”,我引导学生用各种秤来称苹果、梨、桔子、书、小朋友的体重等,师生忙的不亦乐乎。可在练习时很多同学仍然无从下手,对一个鸡蛋大约多少克、五个苹果大约多少克、一只鸡大约多少千克还是搞不清楚。于是我就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物品重量,同时还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学生跟家长一起去菜场买菜,通过买菜活动感受物体的重量。
二、到生活中去,体验数学,享受数学
数学教学要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方式去观察思考,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去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1.到生活中去运用,体验数学
教学中,老师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描绘出同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运用,感受数学的价值,但实践对于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熟练运用起到“催化剂”和检验器的作用。只有亲身体验的知识才能更深刻的理解,更熟练的运用。所以老师要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学以致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在学习了《正方体、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之后,引导学生讨论学校要砌一个长方体的围墙,需要多少块砖,砌完之后粉刷墙壁需要多少涂料。这就需要学生应用所学的长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知识来进行计算。学习了《圆》《圆锥》之后,可以引导学生去量一量身边一些常见圆形物体的直径,从而计算他们的面积,还可以计算沙堆等物体的体积。学习了《利息》之后,可以引导学生算一算存款利息有多少,到期后应取回多少钱,怎样存钱最合算等等。由此让学生感受数学无处不在,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到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的兴趣。
2.联系生活实际,寓数学学习于生活中
生活本身是一个大课堂,生活中客观存在着大量有价值的数学信息。指导学生运用数学眼光去观察生活,去思考生活问题,让生活问题数学化。如在上“平面图形的总复习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一张圆桌,直径为一米,现在要给他铺上台布,你认为选( )合适。
A.120CM×120CMB.d=100CMC.100CM×80CM
我刚呈现这道题目,大部分学生就马上喊出B。我默不作声,继续看着大家,又有学生提出了选A,到底选A还是选B,请说出你们的理由,我马上追问到。这时有位学生说:“如何选B,正好把桌子铺满,但是在饭店里吃饭的时候,我看到桌布比桌子要大,这样人靠上去,衣服就不会脏”。这位同学思考问题很周到,能从数学和生活两个角度思考问题,我立即问学生“你们觉得呢?”学生都表示应该选A,因为计算台布面积不能拿现成的数据按一定的方法计算结果就算完成,还要考虑到生活中惯例和实际。生活中到处充满数学,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应该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的生活,让数学生活走进学生视野,进入数学课堂,使数学教材变得更具体、生动、直观,让学生感悟,发现数学的作用和意义,增强“用”数学的意识。
3.到生活中去,享受数学给生活带来的乐趣
数学来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应用于现实。因此,教学中
老师要尽量开发生活资源,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提供观察、操作、实践的机会,让学生理解数学,感受数学。例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我采用模拟购物的方式教学此内容。首先让学生通过小超市进行模拟购物来解决生活中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这些购物情境,让学生在玩中学,轻松学会计算购物的金额,掌握付钱的策略,能使学生解决简单的生活实际问题。通过情境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对数学有了兴趣,学习对他们来说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来越想学、爱学。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高于生活。在数学中我们应该努力让“数学与生活结伴同行”,使数学知识生活化,生活世界数学化。我们的数学教学要尽量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处处有生活的道理,只有再现数学知识与自然科学、人类生活的联系,不断增加数学的信息量,让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成为“做数学”、“用数学”和“会生活”的过程,才能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真正的提高。
数学与生活论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知识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之中。数学也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它源于生活,又广泛应用于生活。在实际生活中学会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是小学生必需的数学素养之一,是学校教学的目的之一。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将数学教材中枯糙、脱离学生实际的数学知识还原,使之生活化,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取之于学生生活实践并具有一定真实意义的数学问题,来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小学数学课本也正朝这个方向在努力。如何有效的、合适的运用教材,创造性地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使数学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从而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理解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而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素养,是我们努力探索和实践的主题。
一、在生活中感悟数学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个个方面。”因此,数学应该服务于我们的生活。数学教学,也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数学教学才能焕发生命活力。
1、数学教学中,把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进行有机的整合,贴近学生的生活和认知水平,可以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和排斥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例如:如教学循环小数概念时,结合永远讲不完的故事:“从前,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在说从前山上有座庙……”,通过实例让学生感知“不断重复”,再进一步举出周一到周日每周的循环引出“循环”的概念,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2、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中的许多概念都是由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很多概念的教学都能在生活中找到相应的实例,所以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直观入手从而抽象出数学概念来,可以逐步的加深理解和运用。例如:在教学应用题常见的数量关系时,学生对于“速度×时间=路程”中的“速度”和“路程”这两个概念部分学生较为模糊。因此,在教学前,结合体育课举行了一次25米赛跑比赛。课堂教学时,联系比赛活动,帮助学生区分“速度”与“路程”这两个的概念。
让数学回归生活,使学生贴近数学,发现学习数学是有用的、有必要的,体验学习的乐趣和进步的喜悦,从而激发学好数学的愿望。
二、让数学回归生活
学习知识是为了应用知识来为我们服务。因此,在教学中要经常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知识也只有学会了运用,才能算被学生真正掌握,也只有“用”才能体现其价值。
1、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有意识的在学生掌握了某项数学知识后,创设一些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的情境或问题,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体验知识的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如,在学习了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后,让学生去测量和计算自己的房间面积或者床铺的面积,让学生体验自己身边的数学,并学会了运用所学的知识。
2、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
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数学知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例:如学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平行四边形的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或者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也可以让学生试着设计一些小东西。学习了平均数,可以让学生试着举行某些比赛,让学生试着去计算,去当个小裁判。
3、加强操作,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于生活。我们经常发现有的学生由于感性知识较缺乏,出现不符合客观生活实际的数量意识。这就在提醒着我们,数学教学要更注重联系实际联系生活,强化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学习了长度单位以及如何进行测量之后,让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各种测量活动,进而加深学生对不同长度单位的理解,在巩固用刻度尺测物体长度的方法的同时,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获得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识性数据。而我们也在这个活动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测量的能力和动手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在生活中用。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实现数学知识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有机整合,帮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认识生活,从而不断体验数学的价值与魅力,进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数学与生活论文: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把数学与学生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可以让学生看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学生学起来也自然轻松。然而,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传授,脱离实际生活,采取“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不断地向学生灌输课本知识,为考而教,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一成不变,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埋头于题海战术中,对知识不懂得如何应用,既不知道从哪里来,也不知道解决某个问题需要哪些知识,靠的是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最终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造成了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因此,数学教学应当密切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感觉数学就在身边,就存在于自己熟悉的现实世界中。本文将围绕新课标“重视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这一理念,通过本校案例来分析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联系实际生活来进行教学,以小见大,突出重点。
首先,通过创设情境使数学生活化。引用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作为一堂课的开幕式,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会去观察生活,领悟生活中的数学因素。在课堂教学中可充分运用网络资源,大量取材于生活实际,选用富有生活情趣的动画、图景、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制作课件,加强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觉得学数学是有趣的、有用的,并热爱数学。例如在学习平面图形的镶嵌这一课时,我就问:“同学们肯定爱喝蜂蜜,那么你们见过蜜蜂的蜂窝吗?可爱的小精灵筑建了奇妙的正六面体结构的蜜蜂蜂窝。”“你知道教室里地板的瓷砖怎么铺而没有空隙吗?”“你看到过的铺设地板的瓷砖是什么形状的?”问题一提出,马上引起学生的兴趣,紧接着演示奇妙的正六面体结构的蜜蜂蜂窝和一些用瓷砖铺设的著名广场及建筑物,借此研究用多边形拼设地板的数学原理。再比如学习生活中几何体这节课,首先利用多媒体演示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图片,然后让学生观察这些图片,提出问题“你能从中找出哪些几何体?”通过学生对这些图片的观察,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促使他们思考、讨论,归纳,这样不仅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参与知识学习的热情,而且培养学生概括和表达的能力。
其次,在生活中寻找数学,发现数学。初中阶段的学生都是十几岁的年龄,活泼好动是他们的天性。若单一地传授课本知识,容易让学生感到很枯燥乏味无趣,甚至缺乏对数学的兴趣,从而厌倦数学。若能围绕学生的活动来展开课堂教学,可使学生切切实实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大大丰富数学课堂,把学生引向“综合社会实践活动”,在开放情境中探索,在动手、动脑的活动中掌握知识,提高理解能力。当代的教学理论其实正在从新的角度审视实践和实践经验在掌握理论知识中的作用。在教学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时,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实例,诸如“汽车与牌号”“人与指纹”“国家与国旗”“姓名与身份证号码”等,其中有一位学生列举了“人与生日”的例子,经过一番讨论、探究,他们发现“人与生日”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因为在同24小时过生日的人很多。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不同的学生根据各自不同的生活经验进行轴对称图形的设计,有很多学生想到了我们中国民间的剪纸――先将纸对折,在折痕的一边剪下一幅图案,打开即得一个轴对称图形;有的同学想到了做墨迹――取一张质地较软、吸水性较好的纸,在纸的一侧滴上一滴墨水,将纸打开并铺平,所得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还有同学想到了针刺――将一张纸对折,拿起自己手上的圆规当作针,在纸上戳出一个漂亮的图案,然后将纸打开得到的也是一个轴对称图形……由此可知,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生活背景和生活阅历,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也不同。学生之间通过相互交流,实现了对数学知识本质的理解和认识,大家共同分享发现和成功的快乐,共享彼此的资源。这样的场景有利于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专注投入,使数学课堂更丰富、更显张力,更有利于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如果引入的生活情景有趣或是大家都感兴趣的热点,其产生的效果更好。一般情况下,社会生活中的新闻热点和重大事件、有趣的经历及发生在身边的生活趣事等都是可以采用的材料。
再次,到生活中体验数学。数学既然是从生活中来的,就应该还原生活,把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真正地掌握数学知识,感受到数学的价值,才会产生终生学习的愿望。比如在学了《相似三角形》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测量旗杆、树木、房子等不太容易直接测量的物体的高度。这个过程可以分三个阶段。及时阶段制订方案。测量前可以先分好小组,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所学过的知识设计测量方案,然后讨论方案的可行性,并标好要测量的数据和准备好测量所要用到的工具。第二阶段验证方案。上课时教师带领学生到室外,以预先安排好的方案进行验证,这时仍以及时阶段分好的小组进行,教师可以在旁指导数据的收集。第三阶段归纳、总结。这个阶段教师可以把学生对方案验证的结果做一个评述,可以让每个小组把自己方案和可行性做一个介绍。这里要以数学图形的形式表达,并要用数学知识进行理论说明。学生想到的方案有:利用同一时刻人长与人影的比,等于树高与树影的比,量得人、人影、树影的长,求出树高;利用标杆;利用镜面反射原理;利用教学用的三角尺,等等。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既体会到了成功的乐趣,同时也尝到了学习数学的甜头,从内心深处喜爱数学、想学习数学。这不正是我们的教学目的吗?让学生主动去学习知识,变被动为主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这也是新课标的要求。
(作者单位:吉林省长春市第四十七中学)
数学与生活论文: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
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就是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与数学密不可分,感受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这样,不仅可以强化学生对数学来源于生活的意识,深化学生对学习数学的认识,唤起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初步的数学素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一定的创新意识。那么如何来“架起数学与生活之桥”呢?下面我就谈一谈几点小小经验。
一、 联系生活引入,让学生“活”起来
低年级学生尽管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但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有着很强的好奇心。我就紧紧抓住这份好奇心,结合教材的教学内容,创设情境,设疑引思,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掌握新本领。
1、借用学生熟悉的自然现象学习数学
在教学“可能性”一课时,先让学生观看一段动画,在风和日丽的春天,鸟儿在飞来飞去,突然天阴了下来,鸟儿也飞走了,这一变化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这时老师立刻抛出问题:“天阴了,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学生就会很自觉地联系他们已有的经验,回答这个问题。学生说:“可能会下雨”,“可能会打雷、电闪”,“可能会刮风”,“还可能会下雪”……老师接着边说边演示:“同学刚才所说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其中有些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很大如下雨,有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会很小如下雪……”“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事情可能会发生?哪些事情根本不可能发生?哪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很大呢?”通过这一创设情境的导入,使学生对“可能性”这一含义有了初步的感觉。学习“可能性”,关键是要了解事物发生是不确定性,事物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让学生联系自然界中的天气变化现象,为“可能性”的概念教学奠定了基础。
2、结合生活经验,在创设活动中学数学
在教“元角分的认识”一课中,我首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母亲节快到了,小明想给妈妈买一件礼物,就把自己攒的1角硬币都拿出来,一数有30个,拿着这么多硬币不方便,于是小明就找隔壁的老爷爷来帮忙想办法,老爷爷说这好办,收了小明的30个1角硬币,又给了小明3张1元钱,小明有点不高兴,觉得有点吃亏。你们说小明拿30个1角硬币换3张1元钱的纸币亏不亏?为什么?首先组织学生讨论:有的学生将这30个硬币一角一角地数,每10个1角放在一起,然后再告诉大家这10个1角就是1元,3个10角就是3元,所以30个1角和3元是相等的;第二,根据学生的分析,再组织学生观察已分好的硬币,从中找规律:“看看元和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很快得出结论:“1元和10角相等”,“10个1角就是1元”,“1元就是10个1角”,“1元=10角”。
这样教学有效地激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就在生活中。
二、联系生活探索,让学生“动”起来
对小学数学,能够活学还不够,还应在活学的基础上学会活用,使数学知识真正为我们的学习、生活服务,所以说用好数学也是一门技艺。在学习了“量长度”后,可让学生运用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我在教三角形的面积时,放手让学生用两个一样的三角形去拼一拼、摆一摆,通过实际操作发现两个一样的三角形可以通过旋转、平移得到一个同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可以得出三角形的面积是它同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这样就很顺利地得出三角形的面积是底乘高除以2。实践证明,通过实践操作总结出的算理、规律,比死记硬背不容易忘记。
三、联系生活运用,让学生“乐”起来
创设富有趣味性的问题情境,就是给学生提供问题意识萌芽的合适土壤,启迪学生积极思维。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故事、做游戏等方式把枯燥的数字、符号、抽象的概念、公式等变成有实用性、愉悦的具体情景,从而引发学生的新奇、兴趣和疑问,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如在教学《时、分的认识》,我设计了一首儿歌引入:“嘀嗒,嘀嗒,会说没有嘴巴,会走没有腿丫,天天提醒你,按时学习和起床,我是大家的好帮手。”让学生猜这是什么?同学们猜谜语的兴致很高,通过这样的引入,就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学习上。 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也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要解决的问题上。
四、联系生活创新,让学生“飞”起来
在教学“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时,我发现学生对除法竖式的计算过程和书写格式搞不清。于是,我启发学生想象:“小朋友,你们看这个竖式像什么?”学生很快说:“像大楼房。”“那你们现在就是楼房设计师了。”学生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那么,老师请你设计一幢现代化的非常漂亮的大楼房,能吗?”学生个个跃跃欲试。于是老师点拨“盖楼房要一层一层盖,不能歪,每次余下的必须‘盖’到‘下一层’。”通过这样的联想,学生的竖式计算正确率很高,书写格式也规范多了,每次做除法,都感到自己在干一项伟大的事业。
还可以将教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改变家庭作业的形式,变练习为活动。如让学生当“小记者”,到家里,到街上,到商店进行调查访问,可调查家庭的收入与支出,街上的人流量,商店物品的种类和价格等。这种室外作业,学生兴趣高、积极性强、乐于操作实践,拉近了学校生活与校外生活之间的距离,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达到个性发展的目的。
总而言之,教师应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是紧密相关的,而不是互相孤立的。数学来源于生活,学习数学的目的是用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让数学走进生活,让学生回归生活学习数学,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学有兴趣,才能学有价值的数学,才能获得必需的数学,才能在数学上得到发展。
【作者单位:昆山市开发区晨曦小学 江苏】
数学与生活论文:数学教学应与生活紧密结合
我校自本学期开始实行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笔者总结了一些自己的教学看法,下面和大家交流一下。
一、数学和生活紧密结合,引导学生个性发展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教学中要紧密联系实际,了解学生,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课堂气氛。
例如,我为学生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某班3名同学五次考试数学成绩如下:小张:70,75,60,80,85;小李:45,80,70,80,85;小刘:30,60,70,85,90。我要在三名同学之间选一个去参加数学竞赛,让谁去比较合适?并说明理由。解题时首先要引导学生,从这个例题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数学信息,引导学生把生活问题数学化,也就是从具体事物中抽取出数量关系和特征。学生从总分来考虑,小张370分,小李360分,小刘335分。所以一定要选小张,因为他的总分较高。又如,体育运动中射击比赛就是按总分来排名的(用实际生活的经验来解释,体现从生活到生活的学习理念)。这时有其他学生提出反对意见:如果按跳水比赛算分的方法应该去掉一个较高分和低分,再算平均分,如果这样算应该选小李啊,小李的分较高。还有的学生说:“我认为应该选小张,因为我们是在学校,学校算成绩都是按平均分的。小张的平均分为74是较高的。”这时我接着引导学生:我们的意见不同是因为我们的算分标准不同,让同学们再次观察三个学生的成绩,你还能发现什么?一位学生说道:“我认为小刘的成绩一次比一次要好,他肯定是开始不太用功,努力后成绩就追上了,并超过其他两位同学。我想下一次小刘的成绩会更好,所以我选小刘。”学生们这时眼前一亮,经过反复讨论,最终选择了小刘。
整个教学过程学生探究的热情高涨,积极主动,对数据选择的标准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这个案例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生活―数学―生活”。首先教师给出了实际生活中常见的问题,这似乎不是纯数学问题,但是其中涉及如何用数学的观点看待和用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建立在日常的生活之中,从而更好地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二、让学生喜欢数学课堂
今天,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教师组织的课堂气氛较之传统课堂是热闹多了,但大多是在热闹下的无效教学。我们要为数学课堂教学提供一套方法和模式,可以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学习兴趣。
首先要看时机是否成熟。学生根据学案要求先进行自学,在自学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时在书头或学案上做个标记,不要立即就去讨论。关于这一点,教师在一开始应加强这方面的培训和指导,即个体如何自学、如何预习。如果没有独立思考的过程就直接进入数学小组讨论,会使学生不知道如何回答。学生要参与讨论、参与探究,必须要有自己的见解和原有认知作为基础,只有在学生的独立思考达到一定程度时展开讨论,才有可能产生思维火花的碰撞或茅塞顿开的效果,也只有在此时展开讨论,才有可能出现观点的对立和正面交锋,而在组员间意见不一致时通过讨论、协调,较好地解决了矛盾才是真正实现了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有了疑问才有可能去质疑、去交流。待数学小组成员在较短的时间内自学结束后,在数学小组长召集下立即对本组成员所提问题进行综合,看是否有共性的问题,然后进行合作探究。对于个别成员提出的个别问题应视时间而定。经过本组成员的合作探究,学生一方面感觉到自己所提问题受到了重视;另一方面,经过共同努力有了成就感,会激发他们为之继续努力。
三、多元化的评价,激励学生
学习评价具有激励性,有助于学生欣赏自己的成功,发展积极进取的自信心,提高学习动机,形成成就感,是实现品质高效学习的催化剂。
例如,我在教学九年级“函数”测试后,在讲评完试卷快要下课时,有位女同学举手说:“老师我能再考一次吗?”我心中一愣走过去一看她得了49分。我问她为什么想再考一次,她回答说:“我想继续努力,争取更好的成绩!”我接着说,以后在给你们记分时,只要达到成绩的同学就用钢笔来记,这就意味着合格了,不需要改动了,其余同学成绩都用铅笔来记,可以改动。这就告诉了学生,你们这一单元的考试还有缺陷,只要经过努力,随时可以补考,达到你满意的成绩。这种做法给学生以很大的鼓舞和激励,这也许就是教育成败的关键。
此外,学习评价的多样化还表现在:一是过程评价,以提问、测验、口答、板演等多种检查形式,及时了解学生在尝试活动过程中的进展和得失,培养他们的能力,挖掘他们的潜力;二是因人评价,采用“同一试卷”分层要求、差异记分、自然升降的做法,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只与自己来比较,他们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从中感到愉快,获得自信与成功。
总之,学生自主学习的高效课堂,是一个全新的课题,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全身心投入,只要我们勇于实践、善于总结,就一定能够带来教师教学观念的改变,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模式的革新以及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我们的数学课堂能够吸引学生,使学生喜欢数学。
(作者单位:江苏省睢宁县第二中学)
数学与生活论文:课标下的小学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摘 要: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因此,数学教学内容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设计数学问题,让小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关键词:数学;生活;新课标
新的一轮课程改革,进一步促使数学生活化,数学与生活进一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一切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一、情景设计源于生活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的重要理念。“创设情境”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它有利于解决数学内容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教师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问题作为数学活动的切入点,能让学生感到数学来自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习的好奇和兴趣,从而进入一个良好的学习状态。
案例:在教学二年级下册除法中的《分桃子》一课时,我创设情境:先要求每个学生拿出6个桃子卡片放在盘子里,每盘放的个数一样多,有几种放法,可以放几盘?当学生操作完之后,从中选择五种:(1)每盘放3个,6÷3=2(盘);(2)每盘放6个,6÷6=1(盘);(3)每盘放2个,6÷2=3(盘);(4)每盘放4个,6÷4=1(盘),多2个;(5)每盘放5个,6÷5=1(盘),多1个。接下来引导学生观察上面五个除法式子,并提问:可分成几种情况?学生于是很快地观察到:一类正好分完,另一类分完后还有剩余的。于是我再画龙点睛地指出,正好分完的除法和除法算式,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分了以后还剩余的算式,我们就把它叫做“有余数的除法”,这样创设生活情境,可以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轻松地接受新知识。
二、数学问题源于生活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生活中更是充满着数学问题。善于捕捉生活现象,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把生活中的问题逐步抽象成数学问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使之产生学习需要的有效方法。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案例:在教授《旅游问题》中的购票问题。小红、妈妈、爸爸、爷爷和奶奶一家人要去旅游。长城旅行社推出了A、B两种购票方案。
A景园一日游大人160元/人,小孩40元/人。
B景园一日游团体票5人以上(含5人)100元/人。
问题:你觉得哪种方案买票省钱?
A方案:160×4+40×1=680(元);B方案:100×5=500(元)
500元
这种类型的题在我的生活中是常见的,也是很贴近我们的生活的,因而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数学。
三、数学课堂“生活化”
数学课堂本身是枯燥的,如何让我们的学生喜欢上它,是我们每一个数学教师要面临的问题。为此,课堂改革迫在眉睫。
案例:在教授乘法这一课时时,我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超市购物。出示一些商品的价格:书包68元/个,玩具车95元/个,篮球90元/个,排球54元/个,出示问题:(1)购买4个排球和6个篮球一共要多少钱?(2)购买7个书包和5个玩具车一共要多少钱?我让学生通过同桌之间的交流,去想想你会用什么方法解决,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体验了合作学习的快乐,在大家的努力下突破了原来的解题方法:90×6+54×4,出现了其他的解题方法:(90+54)×4+90×2,(90+54)×6-54×2。随后对学生的解题方法进行了肯定,并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去独立解决第二问。本节课的“超市购物”环节使我们的数学走进了生活,使我们的孩子们体验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促使孩子的思维更开放,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总而言之,引导学生捕捉生活现象,发现数学问题,将数学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处处有美感,缩短数学与生活的距离,开阔了学生的认知视野,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既满足了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的需要,又体会了数学的价值,培养了数学兴趣,何乐而不为呢?
数学与生活论文:如何将数学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
摘 要: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从创设生活情景、让数学走进生活、在数学习题中感悟生活等,有所感悟: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与生活同在。
关键词:数学与生活;情景;感悟
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如何将数学课堂生活化呢?笔者联系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一、创设生活情景,唤起学习兴趣,激发探索欲望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生的生活体验,科学、有效地创造最贴近生活的情景,把数学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自己最熟悉的生活情景中,自发地快乐地探究问题,并且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如,在教学《角》的概念时,我借助了学生们都非常熟悉的钟表、剪刀、墙角、圆规甚至是人体上的角度等生活题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他们在身边熟悉的生活情景中,自主地提出数学问题:“角有顶点吗?角有几条边?角有几种类型……”让学生亲自体验生活中真实存在的数学,更容易理解教材中所学的抽象内容,从而培养学生从自己身边的实际生活中提炼出抽象的数学问题,并和同伴讨论交流解决问题的途径,然后解决抽象数学的能力。这样便把枯燥乏味的数学问题很大程度的生活化,使学生乐于接受,并易于理解内化,让课堂焕发无限光彩。
二、在数学的应用中提高生活实践的能力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陶行知语)因此,学生不仅要在实际生活中提炼出抽象的数学知识、理解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还要学会把这些抽象的数学知识运用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去,并能解答身边的数学实际问题。
如果学生只按照老师所教的固有的解题方法,而不去考虑这些问题产生的来由以及在生活中的作用,更不去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各种问题,那么学生在这种反复机械性的操练下,即使能够熟练地掌握课本中的各种类型题目的解题技能、技巧,但是一遇到实际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便会全然不知所措。因此,我们有必要让学生在亲身的生活实践中、在数学知识的灵活运用中,使数学知识得以验证、得以完善,要让学生在灵活应用中认知生活实际中的各种问题。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为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我带领着学生走出校门,走进大自然,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仔细观察,去寻找生活中的圆。学生在亲身观察中显得十分投入和激动,有的说“向日葵是圆的”,有的说“飞机螺旋桨划出的痕迹是圆”……多么精彩的发现啊!学生的这种自觉的参与,极大地丰富了他们对圆形的认识,同时也让他们深切体会到――数学就在实际生活中。
三、让生活走进练习,在习题中感悟生活
我们作为教师,应该多提供给孩子们在社会生活中去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学习数学是一件多么喜悦的事情,使他们产生热爱生活的想法,逐渐培养学生从数学思维的角度去感受生活意识和习惯。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以后,我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轴对称图形。有的学生找到了人体、蝴蝶、花朵……在教学《平行》时,利用课余时间,我带领学生到校园里寻找生活中的平行,他们非常激动,去健身器材上找,去体育器材上找,甚至还在英语书上找字母。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仅学到了活生生的数学,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了数学存在于生活中,并且使学生一次次经历愉悦的成功体验。这样有意义的活动不仅给枯燥乏味的数学题赋予了生命的活力,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一节课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正所谓课堂是生命与生命的碰撞!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创造条件,精心挖掘生活中有价值的数学素材,创设最贴近学生生活的数学情境,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实际生活中的数学概念和数学问题的习惯,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养成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分析生活中事物的习惯。
(作者单位 青海省格尔木市江源路小学)
数学与生活论文:小学数学与生活
摘 要:数学学习与生活经验是紧密相联系的。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孕育着数学。而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中,还是存在数学教学、概念问题与我们日常生活脱节,已成为一大头疼的问题;而且小学生的理解认知水平还处在感性认识阶段,对问题的认识没有深入思考,数学学习对小学生来说简直就是难上加难,数学水平惨不忍睹,所以很大部分同学的数学水平与其它同学相比起来一直处于劣势阶段。因此,只有扎根与生活之泥的数学才能立根于土壤深处,才能茁壮成长,离开了现实生活这个世界,数学教学将是一片死海,毫无生命可言。如果将鲜活的生活实例引进我们本已枯燥的数学课堂,那么数学将变得通俗易懂、丰富我们的生活。真正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回归到生活中去。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学以致用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在数学中联系生活,在生活应用数学,这才是学习数学的目的所在。因此,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有些数学知识可以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去感知,学会从生活实践中解决数学问题。当前的课堂教学有一些片面强调数学教学生活化,对数学概念产生了一些误解;另一些片面强调数学化,过分注重了知识的系统性、严谨性和逻辑性,使学生对数学失去兴趣和信心,数学教学和学生的生活经验严重脱节。教师要努力架设起数学与生活之间的桥梁,让数学真正的能服务于生活,而且能注重培养学生在生活实际中“用数学”的意识。教师教学要采取一些适当的措施,从传统的课堂中找出突破口,结合现实的情况,从学生的利益出发,把小学数学加注新的鲜血和灵魂,更好的适应我们今天新课标的要求,达到“新”数学的本质要求。
一、导入生活化,引起学生兴趣
“兴趣是好的老师”。“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可见在体验中感悟数学知识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的重要途径。老师要善于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入手,设计孩子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不仅素材的选取是学生感兴趣的,展现的形式也尤为重要。在学习认知几何图形时,怎样区分正方形和长方形?先让同学们对黑板、课本、桌子、凳子、五星红旗、粉笔盒进行分类,让学生进行归类哪些是属于正方形的?哪些是属于长方形的?这些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熟悉的物体,易于学生联系生活。属于长方形的有:黑板、课本、桌子、凳子、五星红旗;属于正方形的有:粉笔盒。提问学生为什么要这样归类,然后总结正方形和长方形的不同之处。一些举例的人物总是出现“小明”这个角色,学生学了这么多年都未曾变过,久而久之学生回对“小明”感到反感。小学生对新事物都充满好奇心,而且他们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比旧事物的能力要强很 多。倘若能给他们不时的带来很多的新鲜的东西,他们会更乐意的接受,引起他们的好奇心,他们会感到数学在陪伴我们成长,会认识到不同的人物,这样他们更充满对数学的兴趣,达到教学的目的。真正到达了“课伊始,趣已生”,让孩子们积极地投入到学习当中。
二、例题生活化,学生易懂易学
数学知识本身是抽象的,但它又是寓于生活、源于现实。教学中充分借助学生已有认知规律、生活经验和数学的实际加以理解,更能体会出数学知识的真正价值,学习数学的无穷乐趣,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例如在学习加减法的简单运算时,123-60-43时,如果只是列举这样的数据出来,学生可能会按照书本的知识点,从左到右一步一步计算出来,过程就较复杂,学习的目标和意义学生不懂。我们可以创设这样的背景告诉他们妈妈去逛街的时候只带来123元,看中了一件60元的衣服和一双43元鞋子,妈妈可以用怎样的方法付钱?这其中有用能整减的先算和能凑整相加的先加。这样,利用学生已有经验,探究出算的方法,让学生在经验过程中感悟数学,在数学中建立凑整减算的思想,实现了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自主构建的目的,培养了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生活的意识,提高了学生以生活经验理解数学的能力。
三、练习生活化,学以致用
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之中,并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更好的为我们的生活服务的。因此,每一次学完新课后,应设置一些相关的生活问题让学生练习,巩固知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学习整数的乘法,学生们可能学会了整数与整数相乘的算法,让学生回家调查一斤猪肉多少钱?1.5斤要多少钱?通过学生的具体搜索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整个过程都是学生学习整数乘法的复习和延伸的阶段,这样既达到巩固知识点的目的,也起到深入的效果,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消化。
总之,数学源于生活,数学又应用于生活,更重要的是数学应用于生活。数学学习是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系的。数学教学应该关注数学知识的实际意义和实用价值,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来源于生活,又回归到生活中去,这才是对数学知识的运用之处。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会显示其价值和展现数学的魅力。教师教学要注重数学与生活的结合,从生活入手、联系生活、回归应用生活,让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学生也只有回到生活中去应用数学,才能真实地显示其数学学习的水平,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只有数学回归于生活,传统的教材才会显示出生机和活力;传统的课堂才会活跃。
数学与生活论文:浅析小学数学与生活的链接
摘要:笔者通过“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与学生生活经验的链接,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提高了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生活教学
生活中许多问题就发生或潜藏在孩子们的身边,怎样将这些问题经过组织呈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到熟悉亲切,进而产生想解决的冲动?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应用各种数学的思想方法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去解决数学问题的内核?又怎样让学生带着所学的数学知识走进生活,在应用中体验、验证与发现?
一:数与代数与学生生活的链接
1、联系生活,建立数感
《标准》中强调“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
比如:认识0的时候,启发学生说出在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见过“0”,学生的积极性立即高涨起来:“电话上有0”“直尺上有0”“温度表上有0”“身份证上有0”“在体育比赛的比分中有0”。。。。。。通过联系这些身边的事物,学生体会到“0”除了表示没有外,“0”还可以表示温度表,在尺上表示起点,在日历上表示日期,在电话、车牌上与其他数字一起组成号码。
2、动手实践,增强数感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如果切断了思维与动作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
比如,在教学长度单位时,可以带领学生去操场走走、跑跑、测测、量量,让学生感受50米、100米、400米的长度;学过面积单位后,让学生到操场量一个边长1米的正方形,并让学生站到里面感受1平方米的大小;学过质量单位后,让学生看看、称称、掂掂各种蔬菜、水果的重量,感受100克、1千克、10千克的实际重量,或去医务室称称自己的体重等等。
3、加强估算,发展数感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各种有利时机,创造性地开发教材内容,以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内容为题材,让学生常估算,多交流,从而感受估算魅力,增强估算意识,逐渐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估算习惯,从而来发展学生的数感。
对于低年级的小朋友,通过情景创设,让他们知道自己比哥哥姐姐矮一点,比弟弟妹妹高一点,比爸爸妈妈矮得多;知道20比21少一些,比18大一些;知道28在20与30之间,但更接近30;知道100页书大约有多厚,40分钟大约有多久,1米大约有多长等等。
二:空间观念与学生生活的链接
1、在对实物、模型的观察中形成空间观念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顺序的知觉活动。进行空间与图形教学,对实物和模型进行认真、有序的观察是使学生形成空间观念的关键。
如在认识长方体时,要按照面、棱、顶点的顺序让学生逐一观察,特别在让学生认识比较抽象的“棱”时,还可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直观地对12条棱分组进行观察,逐步抽象出长方体棱的特征。
2、在动手操作中强化空间观念
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其实质是学生多种感官协同活动,促进知识内化的过程,通过操作活动,能够促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从而使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强化。
如在探索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每个学生都通过撕角、折角、拼角,把三角形纸片上的三个内角拼成一个平角,通过实验来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这一结论。
3、在想像、联想中发展空间观念
空间想象依赖于空间感知,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借助于空间想像,小学生才能在平面图上“看出”立体图形,才能理解点(没有大小)、线(没有粗细)、面(没有厚度)以及无限等概念。
如在平面图上数堆积的小正方体的个数时,因为图形中含有被遮住看不见的小方块,这就需要借助想像才能解决问题。
三:统计与概率与学生生活的链接
1、开放学习内容。
学习了简单统计图表知识后,可以根据本班实际信息编制全班同学参加校选修活动人数统计表,让学生用各自的方法开展实际锻炼,收集信息,调查本班参加选修活动的人数。然后制成相应的统计图或统计表,利用数学课进行交流汇报,师生共同讲评,从中选择一部分作业在教室后的数学园地上进行展出。
2、有效指导活动
虽然学生所进行的活动是极其简单的,带有一种游戏的性质,但在操作的过程中,仍有一定的步骤,教师必须予以有效的指导。
例如三年级《可能性》的摸球游戏中,首先要指导学生按摸球规则做,当第二个小朋友摸球之前,要把袋子里的球摇一摇,确保“任意摸一个”这一规则的实现,摸到一定的次数之后,通过统计,使学生体会到有时摸到不同颜色球的可能性是有一定的大小的。
四:实践与综合运用与学生生活的链接
1、布置生活调查作业
数学小调查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调查专题,主动获得信息,分析信息并作出决策的学习活动。
2、参加生活实践游戏
数学活动可以以数学小游戏的方式来进行,抽象的数量观念、空间观念与儿童具体形象的思维活动之间可以用数学小游戏将它们联系起来。
例如位置游戏:方法:2―3人一个小组,每人用一个小纽扣做棋子,放在20×20格的方格纸作下角(0,0)处,轮流掷骰子,每次掷出两枚骰子,一枚上的点数是向右方横走的步数,另一枚上的点数是向上方竖走的步数,谁先到达右上角的终点(20,20)谁就赢。每走到一个新的位置,用一个数对把它记录下来。
3、设置生活实践作业。
学生经过课堂学习,虽然也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但这些实际问题都是已加工处理的问题,只有把这些真正地运用到生活实践中,才能真正达到内化。
如学习了“长方体表面积与体积”后,让学生去收集生活中有关长方体表面积与体积的数据,并自编的应用题。学生编的题内容生动、题材多样。有的测量住宅房间的长、宽、高,然后根据市场墙壁漆粉刷用量及每桶的价钱,提出粉刷一遍要多少钱;有的提出用布为洗衣机做一个保护罩至少需要多少布。……
4、开展生活研究活动。
通过教学实践,我体会到:数学教学中应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感知、认知的气氛中想学、乐学、学会、会学,并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为解决数学问题积累经验,养成善于运用数学眼光观察、分析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良好习惯,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