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科技小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科技小论文:小学生科技小论文征文
小学生科技小论文征文
人或动物的生存与植物的关系
不久前,我们家搬入了现在的新房子。刚搬完家,叔叔阿姨们就送来了好几盆花和几株树。门口、客厅里、房间里和阳台上都摆上了盆景。我对爸爸说:“我们家都有成植物园了,摆那么多的植物干吗?”爸爸笑着说:“植物能制造气氛,净化空气,人和动物谁都离不开它们,离开了它们都有不能生存。”人或动物离开植物后不能生存?为什么人或动物离开植物后不能生存?我将信将疑。决定做几个小实验来证明这个问题。
星期天,我从车库里抓来两只老鼠。这两只可怜的小老鼠即将成为我的实验品。它们不停地挣扎着,圆溜溜的一次性薄膜桌布小眼睛瞪着我。我把及时只小巧玲珑老鼠放在一个大鱼缸里,用把玻璃瓶封得严严实实的,生怕瓶里的空气与外界的空气相通。我仔细地观察着,只见小老鼠沿缸着壁,绕着缸底快速地向前窜。咦,小老鼠不是活得好好的吗?难道爸爸说的不是真的?可是,没过几分钟,只见小老鼠绕圈的速度越来越慢,直到停滞不前,奄奄一息的样子。顿时,我把一次性薄膜桌布轻轻拿开,捉出及时保小老鼠,放进第二只小老鼠,又搬入了四盆枝繁叶茂的植物。然后轻轻盖上一次性薄膜桌布。我不停地拍打鱼缸,只见小老鼠惊慌地乱窜。过了好久也没要咽气的样子。这个实验证明了植物可以输送动物所需要的氧气。
为了进一步证明人类和动物对植物的依赖性。我来到我们老家附近一个饲料加工厂。那儿的空气里到处弥漫着一股哝哝的灰尘味,熏得我直咳嗽。我感到十分难受。然后,我又跑向我们家屋后的一片竹林里,那是一个空气新鲜的地方,我感觉极为清爽。这个实验证明植物可以净化空气。使人呼吸顺畅。
这两个实验证明,人类和动物的生存与植物有密切的关系。这其中到底有多大的科学道理呢?我们科技小队来到图书馆去查阅了许多的科技书籍,还到学校电子北阅览室上网查询,总结出以下几点:①人必须依靠植物提供氧气,只有植物才能制造氧气。如果说一个人几天不吃饭、几天不喝水且有一息尚存的话,几分钟就可能性命难保,氧气可是人生命活动的及时需要呀!一个成年人每天呼吸约2万多次,吸入氧气0.75千克,呼出二氧化碳0.9千克。②动物与植物的呼吸,物质的燃烧,也都要消耗氧气,释放二氧化碳。这样一来,空气中的氧气不就24小时天增加么?不!天地间之所以没有产生过这种危机,就是因为植物既是天然氧气“制造厂”,又是二氧化碳的“广阔市场”。③有人做过统计,1公顷阔叶林,在生长季节每天能制造氧气750千克,吃掉二氧化碳1000千克。所以算起来,只要有10万平方米的林木,就可以供给一个人氧气的需要量,并把呼出的二氧化碳吸收掉。因为有植物源源不断地补充氧气,空气中的氧气才能保持基本恒定。相反,如果没有植物,地球上的氧气只要500年左右的时间既可以用完。
所以,人类和动物能够维持生命,活动时所需要的氧气,必须归功于绿色植物。植物与我们人类和动物的生命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在此,我们实验小学四(1)班体同学呼吁全社会的人们不要再砍伐植物,让植物成为我们好的朋友。
科技小论文:中学生科技小论文
有些同学把写科学小论文看得很平常,认为是科学工作者的事,对我们少年儿童是高不可攀的。这是一种误解,同学们不仅能写而且可以写出质量较高的论文来。
科学工作者写的科学论文,是指作者根据所制定的科研项目和确定的科研课题,通过实验、观察等手段,获得大量的科学数据,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分析研究,得出科学结论,从而写出的科研报告。同学们写的科学小论文,比科学工作者写的科学论文要短一些、浅一些。
科学小论文实际上是同学们在课内外学科学活动中进行科学观察、实验或考察后一种成果的书面总结。它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对某一事物进行细致观察和深入思考后得出结论;可以是动手实验后分析得出的结论;也可以是对某地进行考察后的总结;还可以靠逻辑推理得出结论……
现在我就来说一下我的小论文:
前几天,叔叔阿姨们就送来了好几盆花和几株树。门口、客厅里、房间里和阳台上都摆上了盆景。我对爸爸说:“我们家都有成植物园了,摆那么多的植物干吗?”爸爸笑着说:“植物能制造气氛,净化空气,人和动物谁都离不开它们,离开了它们都有不能生存。”人或动物离开植物后不能生存?为什么人或动物离开植物后不能生存?我将信将疑。决定做几个小实验来证明这个问题。
星期天,我从车库里抓来两只老鼠。这两只可怜的小老鼠即将成为我的实验品。它们不停地挣扎着,圆溜溜的一次性薄膜桌布小眼睛瞪着我。我把及时只小巧玲珑老鼠放在一个大鱼缸里,用把玻璃瓶封得严严实实的,生怕瓶里的空气与外界的空气相通。我仔细地观察着,只见小老鼠沿缸着壁,绕着缸底快速地向前窜。咦,小老鼠不是活得好好的吗?难道爸爸说的不是真的?可是,没过几分钟,只见小老鼠绕圈的速度越来越慢,直到停滞不前,奄奄一息的样子。顿时,我把一次性薄膜桌布轻轻拿开,捉出及时保小老鼠,放进第二只小老鼠,又搬入了四盆枝繁叶茂的植物。然后轻轻盖上一次性薄膜桌布。我不停地拍打鱼缸,只见小老鼠惊慌地乱窜。过了好久也没要咽气的样子。这个实验证明了植物可以输送动物所需要的氧气。
为了进一步证明人类和动物对植物的依赖性。我来到我们家附近一个饲料加工厂。那儿的空气里到处弥漫着一股哝哝的灰尘味,熏得我直咳嗽。我感到十分难受。然后,我又跑向我们家屋后的一片竹林里,那是一个空气新鲜的地方,我感觉极为清爽。这个实验证明植物可以净化空气。使人呼吸顺畅。
这两个实验证明,人类和动物的生存与植物有密切的关系。这其中到底有多大的科学道理呢?我还到上网查询,总结出以下几点: ① 人必须依靠植物提供氧气,只有植物才能制造氧气。如果说一个人几天不吃饭、几天不喝水且有一息尚存的话,几分钟就可能性命难保,氧气可是人生命活动的及时需要呀!一个成年人每天呼吸约2万多次,吸入氧气0.75千克,呼出二氧化碳0.9千克。 ② 动物与植物的呼吸,物质的燃烧,也都要消耗氧气,释放二氧化碳。这样一来,空气中的氧气不就24小时天增加么?不!天地间之所以没有产生过这种危机,就是因为植物既是天然氧气“制造厂”,又是二氧化碳的“广阔市场”。 ③ 有人做过统计,1公顷阔叶林,在生长季节每天能制造氧气750千克,吃掉二氧化碳1000千克。所以算起来,只要有10万平方米的林木,就可以供给一个人氧气的需要量,并把呼出的二氧化碳吸收掉。因为有植物源源不断地补充氧气,空气中的氧气才能保持基本恒定。相反,如果没有植物,地球上的氧气只要500年左右的时间既可以用完。
所以,人类和动物能够维持生命,活动时所需要的氧气,必须归功于绿色植物。植物与我们人类和动物的生命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在此,我呼吁全社会的人们不要再砍伐植物,让植物成为我们好的朋友。
科技小论文:中学生科技小论文的研究
有些同学把写科学小论文看得很平常,认为是科学工作者的事,对我们少年儿童是高不可攀的。这是一种误解,同学们不仅能写而且可以写出质量较高的论文来。
科学工作者写的科学论文,是指作者根据所制定的科研项目和确定的科研课题,通过实验、观察等手段,获得大量的科学数据,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分析研究,得出科学结论,从而写出的科研报告。同学们写的科学小论文,比科学工作者写的科学论文要短一些、浅一些。
科学小论文实际上是同学们在课内外学科学活动中进行科学观察、实验或考察后一种成果的书面总结。它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对某一事物进行细致观察和深入思考后得出结论;可以是动手实验后分析得出的结论;也可以是对某地进行考察后的总结;还可以靠逻辑推理得出结论……
现在我就来说一下我的小论文:
前几天,叔叔阿姨们就送来了好几盆花和几株树。门口、客厅里、房间里和阳台上都摆上了盆景。我对爸爸说:“我们家都有成植物园了,摆那么多的植物干吗?”爸爸笑着说:“植物能制造气氛,净化空气,人和动物谁都离不开它们,离开了它们都有不能生存。”人或动物离开植物后不能生存?为什么人或动物离开植物后不能生存?我将信将疑。决定做几个小实验来证明这个问题。
星期天,我从车库里抓来两只老鼠。这两只可怜的小老鼠即将成为我的实验品。它们不停地挣扎着,圆溜溜的一次性薄膜桌布小眼睛瞪着我。我把及时只小巧玲珑老鼠放在一个大鱼缸里,用把玻璃瓶封得严严实实的,生怕瓶里的空气与外界的空气相通。我仔细地观察着,只见小老鼠沿缸着壁,绕着缸底快速地向前窜。咦,小老鼠不是活得好好的吗?难道爸爸说的不是真的?可是,没过几分钟,只见小老鼠绕圈的速度越来越慢,直到停滞不前,奄奄一息的样子。顿时,我把一次性薄膜桌布轻轻拿开,捉出及时保小老鼠,放进第二只小老鼠,又搬入了四盆枝繁叶茂的植物。然后轻轻盖上一次性薄膜桌布。我不停地拍打鱼缸,只见小老鼠惊慌地乱窜。过了好久也没要咽气的样子。这个实验证明了植物可以输送动物所需要的氧气。
为了进一步证明人类和动物对植物的依赖性。我来到我们家附近一个饲料加工厂。那儿的空气里到处弥漫着一股哝哝的灰尘味,熏得我直咳嗽。我感到十分难受。然后,我又跑向我们家屋后的一片竹林里,那是一个空气新鲜的地方,我感觉极为清爽。这个实验证明植物可以净化空气。使人呼吸顺畅。
这两个实验证明,人类和动物的生存与植物有密切的关系。这其中到底有多大的科学道理呢?我还到上网查询,总结出以下几点: ① 人必须依靠植物提供氧气,只有植物才能制造氧气。如果说一个人几天不吃饭、几天不喝水且有一息尚存的话,几分钟就可能性命难保,氧气可是人生命活动的及时需要呀!一个成年人每天呼吸约2万多次,吸入氧气0.75千克,呼出二氧化碳0.9千克。 ② 动物与植物的呼吸,物质的燃烧,也都要消耗氧气,释放二氧化碳。这样一来,空气中的氧气不就24小时天增加么?不!天地间之所以没有产生过这种危机,就是因为植物既是天然氧气“制造厂”,又是二氧化碳的“广阔市场”。 ③ 有人做过统计,1公顷阔叶林,在生长季节每天能制造氧气750千克,吃掉二氧化碳1000千克。所以算起来,只要有10万平方米的林木,就可以供给一个人氧气的需要量,并把呼出的二氧化碳吸收掉。因为有植物源源不断地补充氧气,空气中的氧气才能保持基本恒定。相反,如果没有植物,地球上的氧气只要500年左右的时间既可以用完。
所以,人类和动物能够维持生命,活动时所需要的氧气,必须归功于绿色植物。植物与我们人类和动物的生命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在此,我呼吁全社会的人们不要再砍伐植物,让植物成为我们好的朋友。
科技小论文:科技小论文:走出作文教学的困境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曾说:“人类社会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作文要运用联想和想象,要写出想象中的事物,要写想象作文”“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要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快乐地习作;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不同学段的写作都要占有真实、丰富的材料,更要考察他们占有各种材料的方法。要用积极的评价,引导,促使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思考等多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当密切关注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现实生活的变化,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的实施机制,不断地自我调节、更新发展。
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新课程标准的这些要求,适应了当今时展的需要,对推进学校的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目前,我国中小学虽然已经提倡实施素质教育多年,中小学生的“减负”呼声曾经一浪高过一浪。但当前中小学生的状况不免令人担忧:过多过重的课业负担导致中小学生多年体质下降,长期周旋于“学校――家庭――补习班”式的生活,起得最早、睡得最晚,近视率逐年上升,厌学状况过早出现等等。在很大程度上说明学校教育过于偏重对学生学科知识的传授、灌输,往往忽视了对学生主动性、能动性、交流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的改变和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作为教育工作者,如何在培养学生能力时从生活中来、从实践中来、从过程中来,将亲身体验的过程用文字的形式表述出来?科技小论文就是好的表达方式之一。
青少年科技小论文是科技活动的总结,是在科技实践活动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归纳、演绎推理、类比想象、抽象概括,从而得出具有普遍推广意义的新观点、新见解、新方法、新途径、新结论等。它不是科学小品文、说明文、科幻小说、想象作文等,不需要生动形象的修饰语言,不需要天马行空的想象、虚构等,它是用最直白、简洁、朴素的语言进行表述,结果好用图表形式表示,还要提出自己的新见解、新建议。
指导学生写作科技小论文,就是采用小组合作方式,将实践性、探究性学习方式与学生个人兴趣爱好有机结合,把实验研究论证结果以论文形式表达出来,构建起了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大语文”学习观,拓宽了学生的学习渠道,开阔了学生的学习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的尝试。
科技小论文的内容包括自然科学和部分社会科学的学科,主要有数学、物理学、化学、微生物学、环境科学、生物化学、医药与健康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动物学、植物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社会科学。由此可见,科技小论文涉及学生课内外知识的面很广,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只要学生感兴趣,生活学习中的任何一件事情、任何一个感受点、任何一个疑问、任何一个新的发现……只要是根据自己的所学知识和兴趣爱好,结合本地的工农业生产和生活实际,发现了问题,或者有了新的科学见解、新的研究价值、新的推广应用价值以及涉及社会生活中的热点冷点难点焦点话题、各种新方式方法途径,热情、勇气、毅力和严谨的科学家的治学态度等都是完成一篇高质量科技小论文必备的条件,其中的科学性、艰巨性、复杂性、多变性给具体的实践活动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使得许多师生“望而却步”“望而生畏”……完成一篇高质量的科技小论文最重要的是“确定选题”,的选题还应该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创新性、可行性和切合实际等特点。
科技小论文的选题是写作的前提条件,可采用多角度创意思维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确定恰当选题。具体方法:
一是质疑问难法:是指提出疑难,请教别人或一起讨论,这种思维方法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一环。“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某种程度上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而“提出问题”的最有效方法是“改变、改正、改善、改进”即“有什么不方便吗?”“有什么麻烦吗?”……立足现实的不足,多角度多方面着手改变,这样思维的火花就会不断闪现,想象就会激发,一个个“金点子”就会应运而生。例如在学习了人民教育出版社五年级上册《新型玻璃》一文后,全班师生讨论“在生活中还见过哪里都出现过使用玻璃?它有什么不方便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在老师的启发下追问和学生的讨论下,学生智慧的火花不断闪现,有的学生想发明音乐玻璃、除尘玻璃、变色玻璃、调温玻璃、风景画玻璃……有的学生想发明电子课本、电子作业本和电子书包……甚至想发明作业批改机器,帮助老师减轻工作负担;有的学生想发明一种吸管筷子、吸管勺子,既方便吃饭、夹菜,又可以方便“喝汤”……
二是垂直思考法:是以某一事物为思维中心或起点所进行的向上、向下、逆向纵深式联想和想象。是一点连一点、一步接一步、一环套一环,由大而小、由远而近、由整体到局部,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层次性、连续性和递进性,它可以使认识更有深度。例如:鸡蛋――蛋壳――艺术作品――碎片――蛋壳粘贴画――《蛋壳粘贴画的制作情况》,手机――信息传递――狼烟――烽火台――褒姒戏诸侯――战争――家庭矛盾――手机利弊――《手机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利弊》。
三是金字塔结构图法:是一种可以让你清醒地思考问题,能够有效地帮助你缩小题目范围的思维方法,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目标指向性。其实就是像“传销”方法一样,按照“总起――分列一级子观点――二级子观点――三级子观点……”思考方式,这样可以不断拓展延伸对综合性大题目的思考的广度、深度,又可以向上循环往复找到一个不大不小、自己感兴趣的题目。
四是求同存异类比法:是选择两个对象或事物(同类或异类)对它们某些相同或相似性进行考察比较的方法。主要包括直接类比和幻想类比两种。可以将两个类似或者不一样的事物从因果关系、对称关系、拟人、象征和仿生学等方面进行“求同存异”的对比,这样既可以尽快找到事物之间的差异,又可以弥补事物的缺陷,从而使认识更、更完整。例如:《蝙蝠与雷达》中蝙蝠会释放出一种超声波,这种声波遇见物体时就会反弹回来,而人类听不见。雷达就是根据蝙蝠的这种特性发明出来的。又如:《蛋壳与薄壳建筑》蛋壳呈拱形,跨度大,包括许多力学原理。虽然它只有2 mm的厚度,但使用铁锤敲砸也很难破坏它。建筑学家模仿它进行了薄壳建筑设计。这类建筑有许多优点:用料少,跨度大,坚固耐用。薄壳建筑也并非都是拱形,举世闻名的悉尼歌剧院则像一组泊港的群帆。
五是头脑风暴法:又称为智力激励法或自由思考法(畅谈法,畅谈会,集思法),它是无限制的自由联想和讨论的代名词,其目的在于产生新观念或激发创新设想,有利于激发热情、竞争意识和提供个人展示的欲望。例如,我班学生在学习五年级下册“走进信息世界”这一综合性学习内容后,对本单元的研究报告《李姓姓氏的历史与演变》很感兴趣,于是在老师“头脑风暴”式的追问下,“你们知道族谱吗?”“你的名字是按照族谱上的字传承的吗?”“你对自己姓氏的喜好程度怎样?发生过哪些难忘的事情?”“你们家族姓氏演变情况”“在你所认识的名人、伟人、科学家中,有和你相同姓氏的人吗?”“你知道我们班级里什么姓氏最多?”“在你生活的城市、小区中,什么姓氏的人最多?说明了什么?”……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立足于课本有限的内容,集思广益,纷纷提出了可行性的补充意见并按兴趣分成小组加以研究:李姓家族不同历史时期名人情况调查与分布;李姓家族在中国各省分布情况与调查(附中国彩色地图);李姓家族在亚洲(香港、澳门、台湾、新加坡)分布情况与调查;李姓家族名人典故、谚语、歇后语等。
六是思维导图法:使用一个中央关键词或想法引起形象化的构造和分类的想法,以辐射线形连接所有的代表字词、想法、任务或其他关联项目的图解方式。关节点和关节点相连产生一个新的主题中心,新的主题中心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不同时间、不同空间和不同维度等再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关节点,呈现出放射性立体结构,这样思维的广度、思维的多面性等就更加丰富,通过思考、对比分析、筛选就可以确定恰当的选题。例如,在指导学生完成科技小论文《让自行车走进我们的生活》一文时,我让感兴趣的学生画出关于“自行车”的思维导图:以“自行车”为中央关键词,发散出“交通工具”“圆形”“力量”“速度”等二级关节点,再围绕二级关节点发散出“自行车的历史、制作、种类和价格、目前各个国家自行车的使用现状、对人体有何益处、常用交通工具的使用情况调查表(对比价格、速度、污染指数、使用期限等)、未来自行车的发展趋势(外观、速度、价格等)”这样思路越来越广,内容越来越翔实,为完成高质量的小论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七是5W1H(6W2H)法:由美国陆军部提出,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6W2H法,他把这种提问模式叫做教人聪明的“八大贤人”。曾经有朋友向他求教,他回答:“我有几位好朋友,曾把万事指导我,你若想问真姓名,名字不同都姓何:何事、何故、何人、何如、何时、何地、何去,还有一个西洋名,姓名颠倒叫几何。若向八贤常请教,虽是笨人不会错。”“5W”指的是“什么What?”“在哪里Where?”“什么时候When?”“为什么Why?”“谁Who?”,“H”指的是“怎么样How?”,通过“5W+H”列表法,可以帮助自己很快找到研究的选题。(如表一)
由此表可以看出:表格中有的内容较多,有的内容出现了空白,这些取决于你课内外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对新生事物的关注。根据以上表格内容,学生完成的《茶渣的回收再利用》就是较好的选题,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既有一定的科学性、实践性,又有一定的可行性,研究价值高。
八是表格中奖法:即“功能+名词”,具体方法如下:根据自己对事物的喜爱程度先确定一个具体的事物,例如“手表”,然后再根据相应的功能进行思维拓展,在对比分析后确定自己的选题,图示情况如表二:
此表格横向所列是事物所具有的功能,纵向是具体的事物,确定选题时纵向横向综合来思考,分析对比,根据个人已有的课内外知识和对事物的喜爱程度,可以很快确定出自己的选题的相关联内容,例如根据水壶――恒温、可调节大小多少组合、报警、振动、照明等功能,确定一个具有综合性的选题《水壶的使用及发展前景》。
总之,探究青少年科技小论写作是一项艰辛而又繁琐却富有意义的工作,也是探索走出作文教学困境的一种良好途径。教师虽然不是科学家,但应该是科学家的引路人。
(作者单位:广东省惠州市第十一小学)
科技小论文:如何指导初中生撰写生物与环境科技小论文
一篇生物与环境科技小论文的写作,大致分为选择题目、搜集材料、提炼观点、安排结构、起草修改这样几个步骤。
一、选择题目
选题时既要从客观上考虑选择有科学价值的题目,又要选择从主观上利于自己展开的题目。选题必须是自己感兴趣的或者是你已经在实验的课题。选题要有前瞻性,选择他人没有研究或很少研究的课题,亦可选择大家都关注的热点问题,不过要转换角度,从不同的层面去研究,但不宜选择过于高深或理论性过强的。下面提供几个方面供参考:
1.调查报告:如××河污染情况调查,我市主要观赏植物种类调查,调查近视眼发病率,××害虫的危害,××山植被调查等。
2.观察报告:如观察×××的生殖、发育、生长等,观察某种植物的生长,观察某些动物的行为等。
3.实验报告:如探究×××,对比×××,×××对动、植物生长的影响,×为什么向×生长(如河边柳树为什么向河心生长,葵花为什么向光生长等)、××的嫁接、栽培等。
4.其他:如×××的猜想等。
二、搜集材料:从哪里去搜集材料
1.可以从已有的文字记载中去搜集。要注意始终以研究的课题为中心,收集与课题有关的材料,对搜集到的材料进行分类记录,在搜集的过程中要多思考、分析,发现新的问题和新的想法也要随时记录下来,对选用的材料要在小论文的后面注明来源出处,引用别人著作中的成果,要标明著作的名称和作者的姓名。
2.从调查中去搜集。有些问题为了获得及时手资料,可以自己去调查,不过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去调查,不可盲目进行。调查可采用调查,例如调查某山植被情况、某地×昆虫种类等。亦可采用随机抽查,例如调查近视眼发病率,××害虫的危害等。
3.从实践中去搜集。为获得真实的资料和数据,可自己亲自去观察、实验,从中获取数据、资料等。不过观察、实验时一定要目的明确,随时观察、实验,随时思考,及时记录。
三、提炼观点
就是对材料进行分析、比较、概括后提出自己的看法。当搜集材料的工作进行到一定阶段,要对已经积累的材料加以分类比较,仔细筛选,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归纳,找出具有规律性的共同点,形成正确的科学的观点。有时还需要继续搜集新的材料,以更好地提炼观点。观点的表述要、清晰、简练,不能含糊费解。
四、安排结构
应当针对不同类型的科技小论文灵活掌握。常见的小论文,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开头部分,提出问题,或紧扣题目对全文内容作一概括介绍。主体部分,分析问题,说明有关的观察、实验、调查、考察、制作、设想等情况,为归纳科学的结论作准备。结尾部分,解决问题,作出结论。小论文的结构当然不必都是“总―分―总”的格式。先分层论述、说明有关情况,后总结观点的“先分后总”结构,以及先总说观点,后分层论述、说明的“先总后分”结构,也是比较常见的。结构是为恰当地组织材料、鲜明地提出观点服务的,无论怎样安排,都应当注意条理清楚,观点与材料一致,反映出科学论证的过程,使论文具有说服力,为了使结构合理,拟订详细提纲是很有必要的。
五、起草修改
按照提纲写出初稿并修改,不仅是细致的语言表达工作,而且是研究深入化和思维周密化的过程,要力求和严密。与写一般的说明文、议论文相比,科技小论文写作中的表述和修改显得更为重要。因为科学研究活动是十分复杂精细的,反映科研的过程和成果,不能粗心大意,要认真起草,认真琢磨,反复修改,一丝不苟。对观点是否正确、,材料是否恰当、翔实,结构是否合理、周密,观点和材料是否统一,数据和引文是否,语言是否、简明、连贯、规范,图、表是否清晰、适用,都应花力气仔细检查,仔细推敲。
从选择题目到论文定稿的全过程中,要多征求教师、同学和有关科技人员的意见,集思广益,提高科技小论文的质量。
科技小论文:青少年科技小论文写作指导
通过指导学生写作科技小论文,逐步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拓宽了语文学习渠道,构建起了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为学生拓展了学习空间,增加了语文实践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和创新欲望,而且为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提高科学素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具体实施途径是:发现问题――确定选题――探讨交流――撰写成文。
一、发现科学问题
在我们身边到处充满了科学知识,只要我们拥有一颗善于发现的眼睛,生活就是我们研究的大百科全书。立足生活,将课本所学知识不断拓宽延伸,使之活学活用,是发现科学选题的一个好途径。作为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课本上的研究性课题、动手操作、课外延伸等处着手,对学生较感兴趣的课题讨论,也可以对一些具体问题进行研究,有的会得到印证,有的也会产生一些新的质疑,通过进一步的学习、实践和研究,可以提出解决一些问题的对策或改造、改进方案, 甚至可能提出新的认识和新的观点,甚至我们还可从其科学性、实践性、推广性等方面进行反复论证,如果有价值,那就从中选取一个小切入口,来进行研究。例如,我班学生在学习五年级下册“走进信息世界”这一综合性学习内容后,对本单元的研究报告《李姓姓氏的历史与演变》很感兴趣,于是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立足于课本有限的内容,集思广益,纷纷提出了可行性的补充意见:(1)李姓家族不同历史时期名人情况调查与分布;(2)李姓家族在中国各省分布情况与调查(附中国彩色地图);(3)李姓家族在亚洲(香港、澳门、台湾、新加坡)分布情况与调查;(4)李姓家族名人典故、谚语、歇后语等……
二、确定论文选题
确定小论文选题,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让学生积累科技知识,引导学生学会用科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用科学的思想解释生活。同时,不断拓宽学习渠道,加强对信息的搜集和处理能力。基于此,教师再启发学生进行分析和综合,鼓励学生在开展具体的科技活动中发现问题,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去分析所产生的原因,再思考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案,对解决问题方案进行思考,通过筛选、提炼,确定论文选题。
例如,在指导学生完成科技小论文《让自行车走进我们的生活》一文时,我对学生能确定此选题给予高度肯定。这一选题是针对目前在中国,汽车已成为大中城市的新宠儿,家庭人均拥有私家车已呈逐年上升趋势,这从一个侧面充分说明了改革开放后,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家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但不可否认,私家车的逐年递增带来了一系列弊病:城市交通状况日益拥堵、汽车尾气的排放致使空气质量下降、交通事故频频发生……小学生能够“慧眼识英雄”确定此选题,实属难能可贵。可是,小论文该从哪些方面入手才能写得有理有据?于是我鼓励孩子多方面去搜集信息:(1)自行车的历史、种类和价格等;(2)目前各个国家自行车的使用现状;(3)自行车对人体的益处;(4)通过调查、走访、设计问卷等方式了解周围人们使用自行车的情况;(5)常用交通工具的使用情况调查表(对比价格、速度、污染指数、使用期限等)(6)未来自行车的发展趋势(外观、速度、价格等)。
三、积累论文素材
科学实践是新的发现、新的观点、新的设想产生的基础,小论文写作必须建立在科学实践的基础上。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尤其要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角度,进行多样化探究。科学实践形式有科学考察、科学实验、观察记录、选取样本求证等等。因此,我积极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科学实践活动,如:生活中的实验――《水变戏法》《厨房里的实验》《房间里的实验》《阳台小实验》等;在课堂上开展保护鸡蛋》《高空抛蛋》《创意回形针》等活动,在活动中本着尊重孩子们兴趣的原则,施行立体型多层次交叉的活动形式,充分发挥各项活动的选择性、自主性、兴趣性、灵活性等优势,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各项科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动口,通过活动,学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四、学会小论文写作
学生在撰写小论文时,老师还要恰当地传授写作方法和技巧,不断激励创新。学生在确定好小论文的选题后,老师要及时指导学生根据课题拟订提纲,按照课题研究的有关格式要求,把活动经过以及成果、思考、建议写下来,把实践活动中闪光的创新点记录下来;撰写时要求图文并茂,力求用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对比、图表等)加以论证,从而给人留下真实的印象。
科技小论文:跨国公司对我国省区科技竞争力的作用和价值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逐渐成为吸引FDI流入的及时大国。作为一个初始的外生变量,跨国公司究竟从哪些层面及渠道影响我国的科技实力,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热点。国内外从宏观角度研究FDI技术外溢效应的成果较多,认为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Arikokko,1996;Helleiner,1989),以联合开发、技术支持等渠道,通过示范效应、竞争效应、人力资本流动以及产业关联四方面实现科技溢出(Rodriguez-Clare1996,Kokko1992,Kugler2001)。从区域的中观角度研究则相对较少,而大部分学者都只是立足于某个省市进行分析(张小蒂,2004;黄静波,2005;杜群阳,2007)。
本文力图用区域科技竞争力和区域科技进步指数作为因变量,通过考察跨国公司科技活动对该指标的影响效果,提出一个分析思路。
一、研究思路、指标体系与样本描述
1.研究思路
整体思路是:本文以区域科技竞争力和区域科技进步指数作为区域科技实力的衡量指标,分析跨国公司在各省区的投入和产出,分别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影响区域科技竞争力。具体步骤为:首先梳理区域科技竞争力的衡量指标,按照大多数学者所采用的指标分类方式进行初步归类。在此基础上,构建跨国公司作用于区域科技竞争力的二级和三级指标体系。进而以现有统计数据为基础,分别就不同层面的跨国公司科技活动指标对科技竞争力作用效果进行实证分析。以揭示考虑了跨国公司的外生科技活动因素后,对我国地区科技竞争力的影响效果。
2.指标体系设计
(1)区域科技竞争力指标。目前虽然美国、日本、英国等都建立了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但都未形成(姚建文,2003),如日本国家科技政策研究所(NISTEP,2000)将科技指标分为社会基础设施、科技基础设施、R&D基础设施和R&D产出四大部分,《中国科技发展研究报告》(2000)提供了一个地区科技竞争力排序指标体系,R&D数据指标所占权重达到65%,是影响地区科技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国内学者指标体系的设计则比较类似,主要包括科技支撑环境、科技投入、科技产出、科技与经济一体化程度4大类指标(科技部各年统计公告;张欣,宋化民,2001;游光荣,狄承锋,2001;范柏乃,徐伟红,2005),此外还有不同学者考虑了制度因素、科技配置能力等因素。本文选取了2002年的区域科技竞争力指标值,以及2006年科技部的科技进步水平指数作出分析。①
(2)跨国公司作用于区域科技竞争力的衡量指标体系。根据以往学者对区域科技竞争力评价指标的研究,结合跨国公司作用于东道国区域科技的途径,本文假设跨国公司对区域科技竞争力的影响渠道主要分为科技投入和科技产出两方面,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和学者们对二级指标的三级细分,我们构建出6个二级和13个三级指标的指标体系(表1),用于分析跨国公司投入和产出各指标对区域科技竞争力的拉动作用。
3.样本的选取和变量定义
(1)样本选取。本文就表1的13个三级指标,选取我国31个省区的样本值。在确定二级指标数值时,则就不同统计口径的三级指标进行实证取舍,选择回归效果较好的结果。主要的数据来源是2003年度和2007年度的《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
(2)变量定义。Rte:2002年区域科技竞争力数值取自全国31个省市科技竞争力的效用值(范柏乃,徐伟红,2005),该指标取值范围为0至100,数值差距反映了各区域科技竞争力水平的差距。2006年区域科技竞争力指数取自科技部2007年的科技进步水平指数。In组、Hr组、Co组、re组、To组和Ne指标分别衡量跨国公司的财力投入、人力投入、科技企业数量、物力投入、专利以及工业产出。
二、检验结果
1.因子分析。本研究利用因子分析(Factor Analysis)分别对三级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以验证表1的指标设计方式是的。In组、Hr组、Co组、Re组、To组的三级指标皆各提取出1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分别如表2,说明各因子组都包含了全部指标的大部分信息。
2.回归分析。本部分将考察跨国公司投入和产出,以及相应的二级指标对区域科技竞争力的影响效果是否显着,各回归结果中R[2]均高于0.5,就截面数据回归分析而言,说明回归方程拟合程度较好,德宾-沃森检验值也都能通过。在回归结果1.1-1.4中,将4个二级投入指标都纳入到回归分析中,采用不同的三级指标时,回归结果为:(1)财力投入指标效果皆显着为正。(2)企业数指标的贡献皆为负向相关。(3)2006年人力投入的贡献显着为负,2002年则显着为正。(4)物力投入效果为负向显着。
跨国公司产出对区域科技竞争力的作用分析中,我们分别用2002和2006年跨国公司专利和工业产出指标估计回归方程,但回归结果均不好。对两年的数据均采用Spss14.0软件分析,使用怀特法(H. White)未发现异方差性,因此采用自变量一次全部进入的线性回归法,在逐个样品诊断(casewise diagnostics)中各发现了1个异常值(std.Residual>3),将之剔除后的回归结果2.1-2.3中,2002年专利指标的回归效果显着为正,但2006年该指标就转为显着为负,而两年的新产品工业产值的效果皆显着为正。
三、结论与建议
1.一般性结论
(1)整体而言,跨国公司的财力投入对区域科技竞争力有显着的正向贡献,即跨国公司在地区的科技经费支出对东道国区域科技实力拉动较大。(2)并非跨国公司设立科技企业数量多的区域,本土科技竞争力就强。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研发机构的数量增长趋势一直都受到理论界的关注,商务部公布的数据表明,自去年至今年跨国研发中心就从七百多家增加到九百多家,其分布趋势与区域科技竞争力指数呈现很高的一致性,但本文的回归结果却并未表明二者呈现很强的正相关关系,反而绝大多数的分析结果表明了显着的负向影响。(3)跨国公司人力投入从2002年到2006年,对地区科技实力的贡献由正向显着作用转为负向显着。(4)跨国公司在固定资产等方面的物力投入对我国区域科技实力有着显着的负向影响效果。(5)专利由2002年贡献效果显着为正转变为2006年显着为负,反而新产品工业产出对区域科技竞争力的贡献一直呈显着正相关。
2.结论分析
(1)经费投入的分析。我国2002年R&D经费是美国的6%、日本 的13%,研发经费占GDP比重的1.23%(同期OECD成员国的平均水平为2.26%),基础研究经费仅为美国投入量的1.7%、日本的5.7%,②经费投入不足显而易见,研发经费投入低已成为影响科技竞争力的主要因素。③2004年外资企业R&D经费占全部企业R&D经费的27.1%,④在产业前后向链条中,与民族产业关联度日渐增强,科技经费投入为提供配套产品的国内企业提供了资金支持和相应的发展机会,提高了地区科技实力。
(2)人员投入的分析。跨国公司在我国的人员聘用本土化已成为普遍现象,主要是因为其海外R&D机构的职能定位在开发新产品、新技术以满足东道国市场的特定需求,故此倾向于雇佣本土研发人员并增强与东道国本土企业的技术交流(Taggart,1998)。虽然国内外不少研究对人员流动所产生的溢出提出质疑:外资进入通过改变东道国人力资本配置的结构,对东道国长期的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Romer,1990),导致东道国研发投入不足、企业逆向技术扩散(Young,1998;王红领等,2006)。还有观点认为,长远来看必然会有部分受雇于跨国公司的人才回流,而在跨国公司的受过训练的劳动者离开跨国公司后,通常在当地创办企业,成为推动当地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Pack,1993)。但是本文结果发现,跨国公司的人员投入不仅没有对地区科技实力产生溢出性贡献,反而从2002年到2006年时,有反向回流的表现。
(3)科技企业数的分析。采用作者2006年对世界500强研发机构分省区的统计数据,与区域科技竞争力数据做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研发机构多的区域,科技竞争力恰好也强(t=9.190,R[,2]=0.74)。但是本文的研究却表明了反向的作用效果。说明跨国公司研发机构今年来的积聚趋势并未推动真正意义上的地区创新,而它们在我国本土的活动导致区域科技资源的垄断,反而对本土研发形成挤出和抑制效应。
(4)产出的分析。本文的研究表明跨国公司在我国的专利,从2002年的促进地区科技实力转变为2006年的阻碍作用。跨国公司在我国的专利布局约始于1999年,2002年之前,我国本土企业与跨国公司申请专利的比重还基本可持平,之后差距越来越大(谢光亚等,2006)。目前大部分学者从专利、开发项目等角度考察外资对国内企业自主研发的作用情况(Gary Jefferson,Hu Guangzhou2005;蒋殿春,夏良科2005)。对本文结论可能的解释为,在专利布局期间,跨国公司专利输入能够小幅带动我国的自主研发,而一旦布局完成,带动作用就显着滑落。
(5)投入产出关系的分析。通过进一步的分析发现,跨国公司在经费、人力、物力、企业数量方面的投入对专利指标的贡献都不显着,而对工业产值则贡献显着为正。也就是说,跨国公司在我国的投入主要转化成了产值而并非专利。表明跨国公司在我国投资目标并非创新性的发明上,而是更在意短期产值。
3.政策建议
(1)政府主导科技经费投入。一直以来我国科技经费投入主要依靠政府资金,在普遍认为企业应当承担研发投入主体职责的情况下,我国“十五”期间科技经费投入的增长结构逐渐发生改变,其中我国R&D经费的增长主要来自企业的R&D资金,其次才是政府R&D资金。但是应当看到即使美国在研发强度2%左右的时候,联邦政府也是研发投入的主体,在我国各省区科技实力参差不齐、大部分省区实力较弱的情况下,更加应当发挥政府在科技发展方面的推动力,各地方政府应当进一步加强科技经费投入。此外,各省区还应当进一步完善科技企业的融资渠道,完善资金配套支撑体系,并设计有助于我国企业从事研发创新及新技术成果转化的机制,从而增加科技经费的投入,为本土企业科技创新提供基础平台。
(2)各地区筛选入驻的跨国公司类型。许多学者都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发现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的跨国公司科技机构,并不一定促进地区科技进步,有些数据还表明其反向作用。但就各省区来看,地区政府还对此没有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大力吸引跨国公司入驻,追求数量指标仍然是当前地区在吸引外资方面比较突出的特点。因此各省区也需要对外资R&D机构的类型有所鉴别,不能盲目追求数量,在促进跨国公司与本土科研机构院校展开联合研发的同时,更倾向于吸引拥有核心技术转移条件的跨国公司全球性研发机构,提升地区科技潜力。
(3)促进专利的研发和转化。众多学者都注意到跨国公司在我国的专利产出行为并未带来技术溢出,但是本文的研究还进一步表明,经过4年的发展,其专利申请已经对地区科技实力产生抑制效果,而手机、汽车等诸多行业,外资的专利战略都对我国本土形成挤占效应。各省区需要注意的是,密切观察跨国公司在当地的专利布局战略,一方面尽量拉长其布局时间,并利用时间差加大对本土企业研发的经费投入,并在技术配套、人员配套等各方面购建支撑平台,促进地区专利研发的力度,疏通专利转化为生产技术的渠道。
(4)建立和完善吸引人才的配套机制。目前学者们对我国本土人力资本的培养、吸引和激励机制十分关注,尤其在国家提出地区经济平衡发展的问题之后,众多研究从宏观层面探讨了通过对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投资比重,利用各种利税政策开发中西部地区的人力资本,以此来吸引跨国公司的进驻。作者认为对人才配套机制的建设,包含的内涵应当更为丰富。舒尔茨将教育、培训、生活环境和设施等看作影响人力资本的因素。工资、人力资本氛围、医疗设施等因素对人口迁移有显着影响(何一峰,付海京2007)。人力资本的教育制度、报酬收益制度、配置制度、产权制度(宋晓梅,陈宪章2005),以及省市产业和人才政策、措施及相关的制度设定和安排对人才分布都具有较强的影响(姜怀宇,徐效坡,李铁立2005)。因此除了加大投入、完善机制和政策的同时,各地区还应当着力培育多层次多方位的人力资本市场,保障人才所在公司之外的社会培训环境、获取信息的途径的开放性、生活和环境设施的完善性,消除无法与所有权分离的人力资本所面临风险和不确定性。而且由于一般性的科技人才对区域科技实力贡献性并不明显,而工程技术人员作为人力资本存量很高的核心智力资本,各省区应当格外关注他们对人力资本市场的需求,降低其交易成本。
科技小论文:我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及对策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推进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重要工作,具有长周期性、复杂性、选择性、市场性特点。一项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轻则可以使农业生产产生很大的改进,创造出巨大的效益;重则可以使农业发展发生大的飞跃,或是诞生一个新兴的行业,促进农业高速发展,或是转变农业的生产方式,促进社会生产发生质的改变,产生生产力以几何级数增长,社会财富成倍增加,以至改变人类的生活习惯,大大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从我市来看,全市各级各部门在农业科技成果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基本形成了茶叶、柑桔、畜禽、渔业、草莓、板栗六大主导产业和莲子、笋竹等十大特色农产品商品基地。比如,我市从80年代初开始种植草莓,经过二十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特别是近几年来在“草莓过江”战略推动下,草莓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到今年,全市已发展二万多亩,产值达到二亿多,为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作出了巨大贡献。在新的形势下,农业科技成果受经费、人员、体制、农民素质等因素的影响,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还存在很多问题,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开阔思路,丰富手段,创新方式,把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切实造福于广大农民,贯彻并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下面,我们结合科技局实际工作,就科技局在这几年来在农业科技成果方面所作的工作作一些分析研究。一、工作实践。
我市是农业大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在杭州地区走在比较前面。市科委更名为市科技局后,对原有的科室也进行了调整,专门设立了农业科技科,负责全市农业科技计划管理工作,加强了对全市农业科技计划的管理。几年来,市科技局围绕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试验、适用技术推广应用以及农产品精深加工方面做了一些促进推动工作,为我市发展效益农业作出了积极贡献。在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上,我们市科技局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加强对新技术特别是综合配套技术的开发试验。近几年来,市科技局针对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积极配合市里提出的效益农业发展方向,在巩固和做大做强农业产业上下功夫。比如,我们根据市提出的“草莓过江、莲子跨乡”战略,在草莓和莲子上作文章。为加强我市太空白莲种苗工程建设,我们市科技局从九十年代初起就到中国莲子之乡——江西广昌引进新品种,至今已引进新品种十五、六个,极大丰富我市莲子良种结构,同时,又于前年,支持建立了莲子繁育中心,为莲农提供品质的莲种,推动了莲子的高产高效。针对大棚草莓是我市农业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我们又于20__年在杨村桥镇黄盛村开展大棚草莓套种网纹甜瓜试种试验,当年取得了显著效益,既提高了大棚经济效益,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又有利于进一步做大做强草莓产业。今年,在杨村桥镇,这种套种模式得到了良好的推广。
2、支持和推进了农业产业化。一项农业科技成果要想得到推广应用,必须走产业化道路。只有实现规模经营,科技成果才能更快地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得到推广应用。从20__年开始,我们与市农办共同实施了“建设十个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和百个高效农业科技示范点”工作,通过基地以及点上的推广应用,在全市形成一批可以学习的示范样板,从而进一步带动、辐射周边农户共同投入到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当中。到20__年底,全市已建成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基地8个,示范点86个。今年,在这一基础上,我们与农办又联合在全市开展了“精品农业示范园”创建活动,力争用3—5年时间,创建一批在全市具有影响和示范作用的农业精品园。精品园的创建,对农业的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推动农业生产逐步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
3、以项目以为导向,引导广大农业科技人员重视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工作。由于受体制、机制等各方面原因的影响,市科技局很难对农业科技人员的科技成果推广给予更多的制约。相应的,市科技局根据自身实际工作,通过农业科技计划项目的立项、实施、管理等给予更多的协调,通过对加大对成果推广项目的支持,来引导广大农业科技人员投身于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工作。根据基层农业科技工作特点,我们把农业科技的重点放在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上,并相应投入更多的科技资金,这几年来,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根据市委[20__]4号文件,今年,市科技局用于农业科技的三项科技经费将达到总经费的三分之一。
二、存在问题。
我们在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工作中作了不少的工作,但是,受各种因素条件限制,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
1、农业科技经费投入偏少。20__年,全市科技三项经费投入862万元,占市本级财政支出的1.94。市科技部门到位经费150万元,其中用于农业科技经费50.5万元。由于农业科技经费总量的相对不足,对于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影响是显而易见,要解决这一问题,根子还在于财政的投入。
2、工作人员队伍力量单薄。我们科技局农业科技科设有两个岗位,但实际上只有一名科长,没有科员,连同一名分管领导,只有二人。全市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工作线长面广,只靠两人,很难在具体工作上抓深抓实。不要说对于没有立项的项目,就是对于立项的项目,由于受人力、精力限制,我们在项目日常管理上都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大多时候的管理比较粗放,从立项到验收缺少强有力的监管,因而,影响了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工作的效率。
3、缺乏与相关部门的相互协调机制。大多农业科技工作者集中在农、林、水以及农业科研等部门单位,由于体制的原因,我们对成果推广只管项目不管人,一旦立项后,我们对他们的工作很难起到监督作用,在对重大成果推广过程中,需要相关部门的相互支持配合。由于没有良好的协调机制,使得在推广过程中形不成整体合力,各自力战,发挥不了集团作战的优势,因而,对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同样产生较大的影响。
4、基层单位认识不到位。在乡镇,大多数的农业科技人员身兼数职,农业推广体系面临“网破、线断、人散”的窘境。由于部分项目实施单位领导存在认识上的错误,只重立项前的争取,不管立项后的推广,在具体项目操作中,甚至出现移用项目经费的情况,使得原本有限的项目推广资金也难以发挥应有作用。
三、几点建议
从我们科技部门角度出发,我们认为,今后要进一步做好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工作,要着力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建立健全导向机制。当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面临的课题很多,但在每个时期都应该有该时期的工作重点,市政府要从长远考虑,及早制定全市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工作方向,为全市各有关部门的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工作明确方向,这样,也可以集全市之力,重点在几个产业上做文章。前几年提出的“草莓过江,莲子跨乡”战略就非常好,应该对我们今后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工作有良好地启示作用。
二是建立健全投入机制。成果转化需要一定的投入来支撑和保障 ,光靠我们市科技部门有限的投入是很难取得突破性发展的。建立良好的投入机制是切实搞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前提和基础。因此,要整合资源,集各方之力,包括科研单位、农户、金融以及社会其他成员,促使投入能筹而有向,聚而有量,集而有度,用而有序,管而有方,努力形成多元化、多方位的投入机制。市科技部门是全市农业科技计划管理部门,要适当调整财政分配格局,提高科技支出的比重,特别是在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经费要适度倾斜。
三是建立健全协调机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较之于工业更需要统筹协凋。建立协调机制,就要通过协调、调节、沟通、联系、进行上下协调、左右协调、内外协调、来化解矛盾,理顺关系,疏通环节,提高效率,从而使成果转化达到和谐统一,有机配合,形成合力。为此,要在全市建立好组织协调机构,统筹解决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各种问题,突出主线,集中精力,协调处理带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的问题,有的放矢地开展协调,要关注成果转化的全过程,发现问题主动微调,使得各个部位、各个步骤能够及时衔接,互为补充。
四是建立健全科技管理机制。改革传统的科技管理体制,针对以往工作中重布置、轻检查,重立项、轻验收的现象,抓好计划立项前的调查研究工作,同时,注重抓好事中、事后的跟踪指导、督促落实、总结验收工作,做到有立项、有检查、有落实。建立定期项目检查制度,集中时间,集中精力,抓重点、带一般,对重点农业科技成果推广项目实施情况进行检查督促,有计划、有步骤推进计划项目实施。建立经费审计制度,每年对重点项目以及部分一般项目的经费支出使用情况进行审计,确保项目经费得到专款专用。建立项目年度验收制度,严把项目验收关,抓住重点,兼顾一般,对于实施情况好,效果明显的项目和单位在下一年度的项目安排、资金划拨等方面予以继续支持;反之,则降低甚至取消下一年度项目及经费支持力度,以此来激励实施单位的积极性。
科技小论文:科技法制与科技法学的学科建设
摘要:本文从现代科技发展对社会经济和法制建设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切入,对于科技法制建设的时代需求、科技法学与科技法制建设的关系、我国科技法制建设和科技法学科发展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分析,指出科技法制建设是科教兴国战略和依法治国方略的集中体现,科技法学是一个同当代科技发展密切相关的新兴交叉学科,需要科技界与法学界共同予以关注。
关键词:科技法制;科技法学
刚刚过去的20世纪,人类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法制建设和法学研究。以世界贸易组织的影响不断扩大为代表的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以科技创新能力为重要支撑的科技实力、经济实力乃至综合国力的竞争也变得更加激烈,关注科技创新与发展,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共识。在贯彻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今天,研究探讨科技法学和健全科技法制的有关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科技法制——时代与发展的呼唤
面对国际上科技经济一体化、世界经济发展进入新的发展时期、竞争进一步加剧的总体态势,我们不论是对科技进步与经济和社会发展之关系的认识,还是对于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解,都应该比过去更加深刻。这些认识和理解,可归纳为以下三点:
1、知识经济的核心是科技创新。从总体上来看,知识经济是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表现。知识经济之所以从最发达国家先形成气候,其原因即在于此。然而,我们更应该看到,知识经济是无国界的,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或核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不竭的动力,并非发达国家的专利。
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认为,[1]人类已经历了数千年的农业经济和200余年的工业经济发展阶段。近半个世纪来,计算机、晶体管、集成电路、个人电脑、全球网络、多媒体通讯等相继出现并迅速发展。一般认为,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人类已进入了信息化的时代,以微电子与信息技术为代表的当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科学技术已成为及时生产力,成为人类文明的基石和动力,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改变着人类社会的面貌。
显然,导致知识经济的产生这种革命性变革的,不是别的,正是以科技创新为基本特征的新技术革命。科技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生命和核心,没有科技创新,也就不会有所谓的知识经济。然而,创新是具有风险的,知识是可以为社会所共享的。没有国家的扶持,没有相应的法律机制确保这种扶持,并建立相应的知识产出与收益回报机制,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知识经济的社会运行,是难以为继的。
2、科技创新呼唤科技法制建设。在以竞争性和法制化为基本特征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创新的法律环境,对于知识与科技的创新活动及其成效,影响极大。科技创新,呼唤科技法制建设。
随着科技进步和科技经济的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社会经济运行中的科技、知识含量也在不断增加,知识经济也在相伴而生。相应的科技法律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强。
首先,科技知识的社会共享化属性,要求政府对科技工作尤其是基础科技工作的扶持,必须有相应的法律保障。众所周知,今天所享有的有线通讯、无线通讯等许多为我们的工作、生活带来极大方便的科技创新成果,其基本原型和原理知识,就是贝尔、麦克斯韦尔等早年的发明和创新成果。①基础科学知识和其他公用性科技知识,是一个国家科技人才的培养、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基础,需要国家长期稳定的投入与扶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计划、重大基础研究计划(攀登计划)和正在实施的国家知识创新工程,正是这种投入与扶持的具体体现。基础性研究和社会公益性研究,周期较长,其效果的显现所需时间更长,需要长期稳定的支持。为了确保国家在某些重大基础科学领域处于主动地位,为了使全社会科技进步有一个坚实的基础和平台,必须建立相应的法律制度,确保政府的扶持和科技投入。
其次,科技创新的与知识经济的社会运作,呼唤顺应科技发展规律、公平有序的科技法制环境。按照市场经济运行规则,产权关系的明晰是对市场竞争主体间关系的基本要求,投入的市场回报和价值的实现,是市场竞争主体的基本权利。而这些,都有赖于法律的确认和界定。按照科技体制改革的总体设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除少数基础研究和社会公益性研究机构以外,其他研究开发机构一律推向市场。2000年,242个原国家行业部门所属研究开发机构整体进行战略性改组,分别改制为企业或企业集团,或者转变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科技服务机构或中介机构。这些机构连同其它科技先导型企业,将以其适应市场需求的科技创新成果开拓市场、并在市场上取得其研究发展所需的资金和条件。而要使科技创新能够形成这种良性循环,没有相应的法律保障,是不可设想的。有人评判,如果没有强大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没有长达200多年的知识产权保护历史(美国1790年、英国1632年、法国1792年分别颁布实施保护发明创造专利权的专利法)[2],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知识经济也许不会发生在今天的这些发达国家。今天,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的许多新的法律问题,如基因专利的问题、电子商务的法律问题、互联网上的知识产权问题及其它法律问题等,都有待法学研究和立法做出相应的回答。
第三,科技创新需要一种适宜创新的文化氛围,更需要一种适宜创新的法律环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科技人员的创造性劳动,不仅应成为法律所确认的原则,而且应为具体的法律规范所体现。科技人员权益保护制度、专业技术职称制度、科技奖励制度等具体法律制度的确立,正是构建适宜科技创新的法律环境的具体工作。
另外,某些科学技术的负面作用也需要通过法律的手段予以适当的限制。早在1986年,联合国人权委员会就邀请联合国
大学就科学和技术发展对人权与基本自由的积极和消极影响进行研究,试图通过此项研究提出相应的法律方面的建议。[3]近年来,生命科学领域里的许多重大进展如基因工程与技术、克隆技术的应用等,也正在面临许多新的法律问题。 3、应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离不开科技法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信息是知识的表达,知识的传播与转移,可以通过现代信息传播方式来实现。信息高速公路的开通,更是为知识的传播与转移插上了翅膀。今天,人们通过因特网,即可以完成计算机软件类商品的交易和有关知识产权的许可贸易。如果说,传统的海关,还可以对作为知识产权载体的有形产品的贸易实施监管,那么,对于主要依赖信息传播方式实现的知识产权贸易这种知识经济运作的中心环节,如何实现监管,建立什么样的运作规则等,都有待相应的立法做出相应的回答。
二、健全科技法制——依法治国的内在要求
依法治国,首先就是要依法管理各项国家事务,使有利于人民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注意力的转移而转移,以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人民当家作主根本利益的实现。科技事业,作为国家政府的一项重要事业,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作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基础和关键,在国家管理工作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健全科技法制,正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内在要求。
(一)科技法制的渊源与背景
法律是社会关系的调整器。当今世界,科技活动已成为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调整这部分社会关系的科技法律规范的产生,可以追溯到相当久外远的时期。纵观当今世界,科技进步速度较快、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其科技立法也较为完备,科技法体系已经建成。如日本的《科技六法》收录科技法律、法规222件,另有科技条约31件,我国科技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中文译本长达134万字,其中大部分颁行于五、六十年代。[4]近几年,有关信息高速公路方面的科技立法,不论是各国国内立法,还是国际立法,其速度都在加快。科技法在保障和促进科技进步,进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正日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科技立法也越来越为世界各国所重视。
(二)我国科技法制建设的历程与阶段
我国的科技法制建设,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5]:
1949年10月至1976年12月为我国科技法制建设的初萌期,50年代初,60年代初期分别颁布了一批科技法规,1966年至1976年陷于停顿状态。
1977年1月至1984年12月,全国科学大会后颁行了四个科技奖励条例和一些科技法规规章,科技法制的春天伴随着科学技术的春天同时到来,科技立法处于复萌期,其特征是,这时期较为零散,还不是有意识地进行系统的科技立法。
1985年1月至1993年1月间,我国《专利法》、《著作权法》等知识产权法律法规、《技术合同法》等重大单行科技法律和有关法规相继出台实施,并对专利法等进行了修改,有关智力劳动成果法律保护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体系基本建成,标志着我国科技法制建设已正式起步,并开始取得成效。在此期间,全国及时次、第二次科技立法工作会议相继召开;中国科技法学会正式成立并召开首届学术年会;科技立法作为软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已正式列入国家研究发展计划。由于科技法学及相关软科学研究的兴起,系统构建科技法制体系的任务已明确提出,并体现在国家科委的《科学技术政策指南(科技白皮书)》上[6]。
自1993年以来,我国科技法制建设在“七五”工作的基础上,有了重大的突破。其主要标志是,具有科技基本法性质的《科学技术进步法》已经正式颁布实施(1993年7月2日通过,1993年10月1日起施行),标志着我国科技法制建设开始走向主动性、预见性、系统性立法阶段。科技进步法的配套法规,陆续出台并开始实施。
(三)科技法体系的建设与科技法学研究
综观世界各主要国家科技法制建设的情况,大多也经历了从零散的科技法规范的制定、到单行或专门科技立法、再到系统化法制建设的过程。60年代以前,除了旨在保护智力成果权益的知识产权法以外,各国的专门科技立法较少,大都散见于其他立法之中。“60年代以后,各国开始制定科技基本法。这一工作是从实行判例法传统的英国和美国开始的。英国于1965年制定了《科学技术法》,规定了国家的科技发展目标、组织形式等,成为英国科技活动的基本准则。美国于1976年在制定了《国家科学技术政策、组织和重点法》,确定了美国科技政策制定的准则、实施范围与步骤、政府职责、重点领域及科技计划实施的组织形式等。此后,法国等欧洲国家、日、韩等亚洲国家、墨西哥等第三世界国家以及俄罗斯等国都先后制定了本国的科技基本法,并加紧各方面的配套立法,走上专门化、体系化的发展道路。”[2]
我国的科技立法,随着科技进步法作为科技基本法的颁布实施,开始进入有规划、系统性、着眼于科技法体系的建设阶段。相应地科技法学研究,也已不再拘泥于某个单行法的研究或者某个专门法律问题的研究,而将研究领域扩展到整个科技法体系的研究。
作为健全我国科技法体系的初步构想,笔者认为,除了宪法的有关法律规范外,我国的科技法体系应当是由科技基本法和15个方面的专门科技立法以及相应的配套法规规章组成的、多层次的科技法体系。这15个方面与科技进步法相配套的科技法律分别是:国家科技管理法,农业科技进步法,企业科技进步法,科技促进社会发展法,国防科技进步法,科技教育普及法(科普法),高新技术产业振兴法,基础研究与科学基金法,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合同法(已被吸收到合同法之中),研究开发机构法,科技工作者法,科技保障法(或科技投入法),科技奖励法,国际科技合作法,科技审议监督法。在科技法体系中,除了国家科技法律、科技行政法规、规章、有效的司法解释以外,地方性科技法规规章,也是其重要的构成部分。
广义的
科技法与科技法研究包括知识产权在内,是我们应有的共识。这一点,我国台湾地区的学者们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台湾地区一年一度的智慧产权法研讨会,2000年改为“科技法研讨会”[7],其内容包括许多知识产权问题的研讨,许多新的知识产权问题也的确都与科技发展密切相关。 三、科技法学—— 一个亟待发展的交叉学科
法学理论的研究与学科发展,是法制建设的基础,也是铸就法治精神、培养法律意识的重要途径。科技发展、技术创新需要加强科技法治,科技法治是科教兴国战略和依法治国方略的集中体现,科技法学这一新兴交叉学科的研究与学科建设,亟待加强。
(一)法学科的整合与分化中科技法学的地位
80年代,在我国随着科技与法律的历史性联姻,科技法在中国诞生,科技法学作为一个新兴交叉学科业被学术界接受,[8]中国科技法学会和一批科技法研究机构相继成立,科技法学开始登上大学的课堂,[9]一些全国性和国际性科技法方面的学术会议相继召开。然而,其在中国大学的发展却不那么顺利。在大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是同学科点的设置密切相关的。许多大学关心的是能否能他增加高层次学位学科授权点,至于该学科研究与发展真正的意义和价值等专业性问题,则很少考虑。另外,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同学位授权点的设置的关系在大学里的表现,也直接影响到社会对学科的认可。这已经成为受“名正则言顺”训导的人们的思维习惯。随着法学科的调整,科技法学作为1988年新增加的研究生学位授权点专业被取消,研究生的培养也只能作为一个方向,有的放在法理学,有的放在经济法学。这些,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对于科技法学作为新兴交叉学科的淡化作用,而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和依法治国方略的推进,以及科技工作特殊的内在规律性、科技法律关系的复杂性等,都对建设和发展科技法学科提出了急迫的需求,即从社会需求和发展前景来看,科技法学科的建设与科技法学研究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或者说“只能强化,不能淡化。”
近年来,随着台湾地区科技产业的兴起与发展,科技法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科技法学在台湾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除了半官方性质的资讯科技策进会所属科技法律中心以外,台湾的交通大学、台湾大学、政治大学也设有科技法研究机构,承担科技法的研究工作,培养科技法学研究生。从2001年开始,东吴大学法学院也开始招收科技法的研究生。科技法学在台湾已经成为一门显学。[10]
(二)法学科传统的分类方法及其对科技法学的影响
部门法的分类方法主要的可以表述为:依据调整对象的和调整方法的不同而将法律划分为不同的法律部门,同时又要考虑到现有的法律学科的划分和现有立法的实际情况划分为不同的法学科。然而,在实际的划分过程中,每位学者则各自又有自己的划分标准和方法。而这种划分标准和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又同该学者的学科背景和知识背景密切相关。
另外,学科的划分与认可,本来也应当是各个学科(含原本还没有被大多数人认可的学科)自由发展的结果。许多原来并不被认为是一个学科专业的,现在已经成为非常热门的学科专业。如计算机及其软件、网络工程、信息管理等学科专业的设立,大都是随着社会的需要和研究工作的开展而兴起的。原本搞数学和计算数学的部分人转来研究计算机及其软件;原本搞计算机或者通讯或其他专业的转来搞网络工程;原本搞计算机、管理学和其他学科的人转来搞信息管理等等。正是通过这种方式创立了这些原本没有的许多新学科。这是科学发展的一种常态,一种趋势。
然而,这种情况在习惯势力和其他非科学因素影响较多的学术领域(请注意,这是事实而非应然)却表现得非常难以“容忍”。先是经济法学遭受“诘难”,后有科技法学学科点被取消,都是这种习惯势力和非科学因素的影响。
作为科技基本法的科技进步法,通过立法程序将我国推进科技进步的基本方针、基本准则、基本经验、基本政策和目标体制、上升为国家法律制度,同时,就科技工作的主要方面和基本制度做出规定,从而,为建立科学合理、协调有序的科技法体系确立框架、奠定了基础。这部科技基本法的出台并实施,为科技法学研究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也为科技法学的学科建设奠定了法律上的基础。
(三)科技法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思路
国家发展战略及依法治国方略的有效实施,对于科技法学的学科建设与发展都是极为有利的,当代自然科学发展与新兴交叉学科的形成与发展的经验,我们也是可以借鉴的。因此,对中国科技法学界来说,理清发展思路,顺应社会实际需要,努力建设与发展科技法学学科,才是正确的选择。
1、既定学科专业目录的“限制”,不应成为学科建设的根本性障碍。随着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不断提高,尤其是知识经济的兴起,知识产权法学在国际上格外被受到重视。联合国设专门法律机构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来管理和协调各国的知识产权问题,世界贸易组织将知识产权问题作为其重要的谈判议题并成为其重要的法律规则,近年来的纠缠不清的中美知识产权谈判所产生的影响也是尽人皆知,知识产权法学科专业发展的社会需求也是清楚的。尽管知识产权法学也没有被正式列入研究生的专业目录,但其学科建设和人才的培养仍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北京大学、上海大学知识产权学院的设立与发展均得到了有关方面的支持和肯定。
2、重视和支持科技法学基本理论的研究。结合深入研究科技发展与科技法治的实际,探讨科技法治的内在规律和特点,尽快确立起科技法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为学科建设与发展奠定基础。社会实际需求是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前提条件,具备独立的学科特点和基本理论也是极其重要的条件。近年来,科技法学在科技立法和科技法的实施方面,国家和地方确立了一些应用性研究课题,也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为我国科技法治建设做出了实际的贡献。但在科技法学理论的研究方面相对较弱。建议在这方面予以关注,国家科技管理部门也应当给以适当的经费支持。
3、重视和支持科技法学教学与研究机构的建设,是建设与发展科技法学学科的基础。在大学设立科技法研究机构,并开展相应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对于科技法学的发展与科技法制建设均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学科专业目录的限制,常规的经费和其他支持条件同“本子上”有的学科点难以相提并论,给这类研究机构的工作造成实际的困难,而他们的工作又是直接服务与科技工作与科技法制建设的,因此,对于这类研究机构的建设,科技与教育主管部门应当予以支持。
4、注重科技法学的教学研究工作。科技法学的教学,事关培养具有科技法律意识的新一代科学家和
工程师以及管理者队伍,也是科技法学学科建设的应有之意。但是,由于缺乏科技法教学方面的研究,使得教学与教材建设工作存在不少问题,诸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等。 5、注重科技法学队伍的建设。由于科技法的研究毕竟涉及许多科技知识和科技管理问题,是许多原有的法学研究与教学工作者所不熟悉的,而加盟科技法学队伍的研究人员,由于其学科背景的关系,尚未得到传统法学界的认可。其结果是,一方面从原法学研究队伍中进入的较少(远不如经济法兴起的时候民法和其他法律部门研究人员加入的多);另一方面,原本已有科技法基础的,也开始转向其他学科。因此,必须通过采取相应的措施,稳定并发展这支队伍,这是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关键。
科技小论文:商务厅科技处治理商业贿赂工作汇报及整改措施
商务厅科技处治理商业贿赂工作汇报及整改措施
根据厅治理商业贿赂工作领导小组的安排,我处围绕厅重点查找的9个问题,结合工作实际,认真进行了讨论,并对职责范围内可能涉及的内容进行了分析研究,制定了预防商业贿赂的措施。
我处可能涉及到的工作主要有:组织深圳高交会、高新技术出口产品技改贷款贴息和研发资助项目初审、技术进口合同登记、软件出口合同登记、敏感物项进出口许可证的申报。此五项工作涉及各地、各企业的利益,我处全体工作人员都能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严格依法依规办事,从未出现吃、拿、卡、要、拖等违规违纪问题,得到了商务部、省直有关部门和市州及企业的好评。
为进一步明确责任,做好工作,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真正做到廉政勤政,特提出如下措施:
一、建立健全治理商业贿赂责任制。处长为治理商业贿赂工作及时责任人,领导制定处内各项工作制度,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人。对制度执行过程中发现的苗头性问题及时严肃处理并向上级报告。处内其他人员应做到严格自律,相互监督,自觉执行规章制度,维护全处清政廉洁的良好形象。
二、严格各项管理规定,组织好深圳高交会。按照商务部和我厅关于认真组织好深圳高交会的规定,加强高交会参展企业资格条件审查,按照原则做好展位的招商,为参展企业服好务,提高参展的质量和效益。杜绝给参展企业出难题和违犯高交会规定的现象。
三、规范程序,做好技改贴息和研发资助项目的初审工作。严格按照商务部关于高新技术出口产品技改贴息和研发资助项目申报的规定,认真审查项目申报材料,对符合规定条件的,必须受理,不得无故拒绝企业申报;对材料不齐全的申报项目,必须一次性告知,严禁工作人员刁难企业。对申报项目的审查,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不搞暗箱操作,不搞无原则照顾;接受社会监督;设立投诉电话,及时调查处理投诉事项。
四、办理技术进口和软件出口合同登记。技术进口和软件出口合同登记及敏感物项进出口许可证的申报,严格按照我厅政务公开栏公布的保障时限和服务要求办理,不准发生违诺和延时的现象。
全处工作人员必须高度认识治理商业贿赂和反腐败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自觉执行制度和纪律,自觉做到廉洁自律,自觉坚持原则,使治理商业贿赂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商务厅科技处治理商业贿赂工作汇报及整改措施》
科技小论文:农业科技人才模型创建评析
宁夏农林科学院成立50余年来,汇聚了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的农业英才和各大院校的青年才俊。所谓得人才者,得市场。农业科技人才是农业科技的载体,是创新的关键,是农业科技进步和发展的根本。而在人才流动频繁的今天,选拔、评价人才已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中之重,仅凭个人的简历和经验已不能适应人才管理的需要。2001年,宁夏农林科学院进行体制改革以后,留才、引才、用才以及激励人才的任务更加艰巨。改革完成后,即启动了“宁夏农林科学院人才队伍建设和制度体系创新”项目。在这一项目研究过程中发现,如何有效甄别有潜质的人才,如何构建一套科学的人才评价与管理系统,已成为当前宁夏农林科学院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亟待破解的难题。基于以上认识,本研究尝试通过分析农业科技人才的特征,查找传统人才评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基于胜任特征理论和通用模型,构建适合本研究对象的胜任特征模型,开发适合本单位工作特点的信息化管理工具,实现在招聘、培养、选拔人才等管理过程中的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从而推动宁夏农林科学院人才队伍建设和制度体系的进一步创新。
1农业科技人才的特征
什么是“农业科技人才”,关于这一问题,已有不少学者做过研究。有学者认为,依据农业科技人才所从事的实际工作情况,兼顾其学历状况,可将农业科技人才分为三大类,即农业科技理论研究人才、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和农业科技实用人才[1]。其中,农业科技理论研究人才包括农业科学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及技术创新研究方面的专门人才,这类人才主要集中在农业院校及科研院所,他们是农业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其主要时间和精力用于研究工作之上。宁夏农林科学院的大部分科技人员属于这个概念范畴。综合众多学者对“农业科技人才”的定义,本研究采用杨庆先等人阐述的“农业科技人才”定义,即“指在农业科学技术实践中,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以及从事农业科技活动所需要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能根据农业发展和社会需要迅速调整自己,并利用这些知识与技能进行各种类型创造性劳动,为农业科技进步作出贡献的人”[2]。为了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功能,结合本单位实际工作需要,确定了本研究的三个类别评价对象,即学科带头人(选拔功能)、青年科技骨干(培养功能)、初级科技人员(招聘功能)。农业科技人才是科技人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合格的农业科技人才普遍具有以下特征。
1.1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科技活动不能凭空想象,而是要借助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来进行。农业科技人才更是如此,没有扎实的农业科技知识,没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是不可能在农业生产活动中正确指导、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进行农业科技创新的。
1.2自我实现的需求强烈农业科技人才不同于普通的劳动者,其拥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有能力接受各种创新和挑战,更希望有提供个人成长和发展的空间,向社会和个人展示自己的才能,满足自我的需求。
1.3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农业科技人才丰富的知识内涵激发了他们不断追求进取,由于他们普遍受到过较高的教育,他们学习、领悟知识的能力也普遍较强。
1.4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农业科技人才所涉及的领域与一般的科技工作者不同,他们想要有所成就,有所突破,除了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外,还要经常亲自到田间地头了解情况,动手解决实际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因此,必须具有较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1.5工作过程难以监督和一般科技工作者一样,农业科技人才是在易变和不确定的环境中从事创造性工作,其工作过程往往没有固定的流程和步骤,从而呈现出很大的随意性和主观支配性。因此,很难监督和控制农业科技人才的工作过程。
1.6个人工作成果不易直接测量和评价农业科技人才的工作成果常常以某种思想(论文)、专利发明、标准的形式出现,往往不可直接测量和评价,而一项创新成果通常又需要一个团队合作来完成,因此,个人的成就更加不易于直接测量和评价。以上农业科技人才及其工作的特点给评价工作带来了难度,传统人事管理中“人才评价”这一环节一直是个难点。经过对这一工作资料的分析总结,查找出了传统评价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传统人才评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对科技人员评价工作的研究起步较晚,21世纪90年代初期高等教育界才开始注重,而且研究主要集中在科技人员应具备哪些能力和素质上。宁夏农林科学院在人才评价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完善了各研究系列的6个门类12类的考核标准。针对所分的三个层次的科技人才已制定了《学科带头人选拔办法》、《青年科技骨干选拔办法》等,经过几年的运行,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随着人才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和细化,在分析人才评价过程中主要有以下不足:一是评价过程过于重视知识、技能等外显特征与业绩的考察,忽略特质、核心动机等内隐特征和行为的测评,因而对其发展潜能和工作绩效的预测性较差。例如,在“学科带头人”评价选拔过程中,对“主持科研项目”、“获奖成果”、“争取经费”、“”等业绩成果有明确的量化规定,虽然这为参评“学科带头人”设置了初选的标杆,但没有对农业科技人员的潜能、素质等因素进行综合测评,存在一定缺陷。二是不能切实结合岗位的要求分配科技人员,忽视人与工作的匹配性。“学科带头人”、“青年科技骨干”既是一个荣誉称号,更是一个有着具体胜任能力要求的岗位。要测量一个人是否胜任此岗位,须先明确岗位所要求的胜任特征。人与岗位的契合匹配程度是选拔、聘用具关注价值的问题。三是评价的方式比较单一,更多依赖领导及评委的感性认识,因而透明度不高,评价结果主观随意性较大。四是评价涉及的测评指标要素不够系统、,且没有权重设定。例如,评价“学科带头人”要求具备思想素质、业绩成果等指标,一级评价指标过于粗疏、笼统,缺乏二级指标要素。其中,不能确定各能力、素质的比重程度是较大弊端。五是评价管理过程中消耗的人力成本较高。在人才推荐、选拔过程中,每次要收集整理大量的申报材料、定期年终考核评价材料、期满考核材料等,工作中给工作人员带来纸质材料管理负担,管理成本高,效率低。科技人员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否科学合理决定着农业科研机构能否快速发展,构建一套具有农业特征、科学合理、系统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正确评价农业科技人员绩效的前提和基础[3]。
3对胜任特征及其模型的理解和认识
3.1胜任特征概 念1973年,哈佛大学的麦克利兰教授着名的研究成果———《测量胜任特征而非智力》,使人们看到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新的曙光。他引用大量的实证说明了滥用智力测验来判断个人能力的不合理性,指出学业成绩不能预测职业成功,智力和能力倾向测验也不能有效预测人们的职业成功,生活中的其他重要成就主张通过对岗位人员所具备的个体特征进行实践分析和总结,提炼出胜任特征,作为该岗位人员筛选或评价的标准。这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和一种更有效的工具。所谓胜任特征,是指在特定工作岗位、组织环境和文化氛围中优异成绩者所具备的可以客观衡量的个人素质[4]。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把握胜任特征:胜任特征指的是在具体工作岗位上任职者能够做好或胜任的能力,它反映出个体与其工作匹配状态的程度,与任务情景相联系,具有动态性;胜任特征反映的是与工作相关的工作人员的能力和行为,与员工的工作绩效关系密切,可以预测员工未来的工作绩效;胜任特征是可以通过行为来表现的,它的评估也要以行为识别为基础,以行为表现来测度和开发,能将组织中的绩效者与一般者加以区分。
3.2胜任特征模型的含义胜任特征模型是指有效完成特定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能力和个性特征的独特组合。公认的胜任特征基本模型,是由麦克利兰提出的冰山模型[5]。该模型认为,胜任特征包括六大领域:知识、技能、社会角色、自我概念、特质和动机。其中,浮在“水面上”的知识与技能是基准性胜任能力,属于表层特征、外显要素,主要通过一个人的学历、成果等表现出来,易于发现与评价;而沉在“水面下”的社会角色、自我概念、特质和动机等其他要素是鉴别性胜任能力,属于深层特征,较难发现和测量,是不易改变的特征,是决定人们行为及表现的关键因素,可测量个人工作上的长期表现。胜任特征模型在我国相关企事业单位中的应用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进入2000年以后,胜任特征模型在我国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国内很多咨询公司也在开展胜任特征模型构建和应用方面的业务,胜任特征模型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价值日益显现。
4构建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业科技人才评价体系
建立一个通用有效的胜任特征模型以及相应的胜任特征测评系统是十分繁杂的。鉴于不同行业人才胜任特征模型的差异,各行业均试图建立起符合自身职业特色和实现各自功能的胜任特征模型,在此基础上开发评价系统。岗位胜任特征模型的分类有多种不同的方法,安鸿章等按照建立思路的不同,将其分为层级式、族型、盒型和锚型[6]。“宁夏农林科学院科技人才评价系统的研究与开发”项目通过分析大量的及时手资料,按照高、中、初三个层级,立足于实现招聘、培养、选拔三大功能构建胜任特征模型,以此为依据开发出了评价系统。
4.1构建方法本研究的胜任特征模型的构建方法
概括起来包括:行为事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专家小组法、工作任务分析法、德尔菲法等。针对本研究所提出的三个不同层次职位,胜任特征虽然有不同的素质要求,但这种差异更多地体现在程度(量)上而非维度指标(质)上。
4.2构建步骤
1)确定基准岗位。基准岗位能体现行业、职系特征,岗位与岗位之间有较大的相关性和可比较性。通过对岗位的工作性质、工作任务、工作要求及绩效标准的分析,本项目确定了农业初级(招聘功能)、中级(培养功能)、高级(选拔功能)三个基准岗位。
2)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岗位要求,提炼出农业科技人员的初、中、高级三个层次的胜任特征因素,然后通过聚类分析整理出基本分类,构建起胜任特征模型框架,并对胜任特征模型的各要素进行描述性定义。本研究在通用胜任特征模型的框架下,制定出3个一级指标、6个二级指标,并进行了描述性定义。为增强评价的系统性、可比较性,学科带头人、青年科技骨干、初级科技人员在3个一级指标和6个二级指标上保持了一致性。三级指标确定了学科带头人(高级)20个胜任特征因素(评价指标)、青年科技骨干(中级)和初级科技人员各15个胜任特征因素(评价指标)。
3)确定指标所占权重。应当注意的是,为体现组织因素和环境因素对胜任特征的要求,权重系数的设定必须与事业发展战略、核心价值观和主要业务流程保持同步。对于不同岗位,权重系数的设定是不一样的,以此表示不同岗位的不同胜任特征对职位的相对价值或重要性。例如,学科带头人(高级)评价指标中的科研品质、科研能力、综合素质所占权重分别为16%、70%、14%,青年科技骨干(中级)分别为20%、60%、20%,初级科技人员分别为30%、50%、20%。
4)确定各岗位的行为等级。在这一过程中,“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业科技人才评价系统的研究与开发”项目从实现招聘、培养及选拔功能的角度出发,确定了符合、不符合两个等级,增强了其可操作性,避免了因锚定过多过细而无法区分和界定的弊端。
4.3构建内容根据通用的胜任特征模型,“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业科技人才评价系统研究与开发”项目从组织和个人发展的战略目标的双重角度出发,考察备选人员的个性品质、能力素质和综合素养,科学地预测候选人员将来能否胜任其岗位,提高了甄选人员、选拔聘任、培训人员的质量,较大限度地优化了科研人员队伍结构。根据胜任特征理念包括的六大领域,宁夏农林科学院分别针对农业科技人才三个层次评价对象,设计了一、二、三级评价指标,分配了三大总指标的权重,确定所应具备的胜任特征等级(即锚定)。其中,“科研品质”、“综合素质”及其二、三级指标,专家认为“不仅在创造力形成中起决定作用,而且是识别创新型人才的主要标志[7]”。同时,了解我国现行的各项科技奖励制度,明晰各种奖励的基本情况,对人才评价工作的开展很有必要[8]。“科研能力”这一指标是农业科技人员评价的核心指标,为了能客观、科学地对这一指标进行评价,本项目通过专家问卷调查和分析讨论,制定了符合宁夏农林科学院特点的农业科技人员业绩量化评分标准。
4.4评价方法(工具)的说明人才评价方法是指通过一系列科学的手段对人的基本素质及其绩效进行测量和评定的活动。人才测评方法的具体对象不是抽象的人,而是个体内在素质及其表现出来的绩效。在对人才评价过程中,具体采用的评价方法(工具)视评价的目的、内容而定。本研究主要通过自主开发和选择其他辅助方法,在本评价过程中主要采用以下方法(工具)。
1)信息化评价管理系统的开发。伴随着人力资源管理科学理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正在经历着从传统工作方式向信息化管理转变的过程。360度评价方法强调多方位客观地对个体进行考评,它既注重考评的最终结果,又将个体的行为过程和个人努力的程度纳入评价的全部内容,使得评价能客观地反映个体的表现和业绩[9]。但传统的360度考评在收集和处理信息时的难度较大,有可能趋于机械化,而通过互联网构 建信息化评价管理系统,则大大降低了评价成本,简化了整个评价管理工作。一方面,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可以在系统上进行经常性的交流;另一方面,增强了评价过程的灵活性、适时性和动态性。为了改进传统评价过程中纸质材料成堆、透明度不高、效率低下的缺陷,本研究以360度评价方法为核心手段,开发了信息化评价管理系统,具体功能包括:在“招聘子系统”实行网络报名,扩大了引进人才范围,评价过程实现了应聘人员按照既定的模式提交个人背景履历资料,便于评价部门按照统一标准、要求进行初步审核、筛选;在“青年科技骨干选拔培养子系统”中,实现了培养人员自我监督、管理、评价,导师定期评价指导和同行参与评价竞争的功能,促进了青年科技骨干人员对照胜任特征素质要求改进绩效,完成培养任务;在“学科带头人评价管理子系统”中,运用业绩分析、跟踪法,实现了学科带头人在聘期间业绩、能力水平的公开、透明。在学科带头人期满考核进入新一轮选拔时,可开通网络评价功能,按照胜任特征评价模型,收集获取对学科带头人的360度评价信息,提交选拔会议参考,使选拔评价过程的公正、公开、公平原则落到实处。
2)其他辅助评价方法。人的行为和工作绩效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产生和形成的,对人的行为、能力、绩效等素质特征的观察与评价,不能脱离一定的环境[10]。所以,要想地测评一个人的科研品质、综合素质,应将其纳入一定的环境系统中,观察、分析、评定被评价对象的行为表现。因此,本项目对一级指标“科研品质”和“综合素质”除了采用信息化评价系统工作收集360度评价意见以外,还采用了其他的辅助评价方法,如评价中心法(情景模拟法、角色扮演)、关键事件分析法、结构化面谈法、16PF测试法等,具体可根据评价对象选取其中不超过3种方法进行;对“科研能力”则采用业绩评价分析法进行测评。
5建立评价选拔流程
宁夏农林科学院依据“公开、公平、公正”、“科学、规范”的原则,已建立了良好的选人用人机制。在依据多年人才评价选拔工作的经验基础上,本项目提出评价选拔流程。
6胜任特征模型对人才评价的意义
6.1增强了测评的客观性和真实性个体的心理状况和行为模式一般比较稳定,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具有较高程度的一致性和连续性。因此,通过构建胜任特征模型,采用行为事件访谈法等,测试个体过去的行为,可以将其看做未来行为表现的预测因子。
6.2形成了选人用人导向按照传统观念,在招聘、选拔人才中比较重视候选人的知识、技能,但在本研究的评价对象中,人员整体上具有较高的智商水平,核心的动机和个性等处于胜任特征的深层,它是最有评价价值的。所以,对这类岗位按照胜任特征的规律进行评价和选拔人才,可以获得较高的投资回报率。
6.3将岗位分析工作与人才评价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人才评价往往存在不知道该测试什么内容,缺乏规范的评价标准体系,缺少对测试岗位深入的量化研究等问题。胜任特征的研究则填补了这一空白,建立了某岗位的胜任特征模型,在评价时就有了设计评价方案所需的测评指标。
6.4提供了量化人事指标胜任特征模型与人才评价的结合可以提供许多量化人事指标,使人事工作的量化成为可能。例如,“学科带头人”评价分数达到90分及以上,则说明岗位胜任特征要求与个体的胜任特征之间的匹配性好,可以胜任此岗位;达不到这一量化指标,则说明个体的胜任特征不能满足岗位要求,难以胜任此工作。
6.5为选择测试方法(工具)提供依据人们可以根据胜任特征要求来开发工具或选择测试工具。本项目为实现人力资源的管理功能,开发出了信息化评价管理系统。例如,为测评“成就导向”,评价个体的核心驱动力,则可根据评价条件选择16PF测试法、结构化面谈法等。
7结语
基于胜任特征模型构建的人才评价体系,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该评价体系既可以进一步促进组织人才事业发展目标的实现,又可以为农业科技人员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依据,是一个“双赢”模式,该评价体系的应用将有力地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和管理绩效,对深入人事制度改革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科技小论文:乡村劳力转移与科技推广透析
农民进城务工可以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收入水平,体验更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给我们带来的丰富生活,学习先进的技术了解社会发展动态;其次,农民工进城务工给城市发展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补充了城市劳动力的不足,对城市的发展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城市的发展实现了共赢式的成长。
对农民做好舆论导向工作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从事农业的主力军是妇女和老人,他们不容易接受新知识,很多人更愿意沿用自己从事农业劳动的经验,不相信农业科技能带给他们更高的产量和收入。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我国农民比较淳朴,善于运用知识和智慧,思想积极性也比较容易调动,这就需要做好舆论向导工作,把务农人员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农民多数以村落的形式聚集,可以逐存逐镇进行宣传,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宣传工具,如村委广播、宣传手册等做好宣传工作。对农业科技推广到各家各户的目的、意义、预期成果等进行大力宣传,使农民在思想上接受和认识新的农业科技,进而主动配合农业科技人员,学习有关的理论知识并付诸实践。树立农业科技典型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是一项极其复杂系统的工作,尤其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后面对理解接受能力较低、实践性较差、身体健康欠佳以及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村妇女和老人,工作实施难度更大,这就需要树立农业科技推广的典型来引导,村民之间的沟通与口口相传效果要明显好于农业科技推广人员苦口婆心的教导。树立科技推广典型实现以点带面以促进农业科技为所有农民接受,进而在最短的时间内付诸实践,提高现实生产力。
首先,树立农业科技典型需要选择典型示范户。典型示范户应选择文化水平较高(如受过初高中教育)、思想进步接受新技术能力比较强的农户作为对象。部分农民不愿接受新知识担心要冒风险,即使广大农民愿意接受新技术但往往接受速度不快,理解上可能出现偏差,对新技术从认知到接受运用需要较长的时间。选择好科技典型示范户并示范和引导其他农户,可以使农业科技新技术的推广工作难度降低很多,因而选好典型示范户至关重要。其次,实现典型示范的有效引导。对即将推广的农业科技新技术,应首先将新技术信息送达到典型示范户,农业物资补贴到位,在典型示范户中进行示范。在示范前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应制定详细的推广计划和示范程序,示范过程中要做好技术指导工作,确保新科技推广示范的成功,在此过程中要做好推广记录,便于总结。第三,要切实提高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业务素质。农业科技推广需要推广人员切实指导农民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同时要做好与农民的沟通,理解农民的困难考察客观条件。农业科技人员还要不断学习,针对不同地区的土壤环境和气候特点实施指导,切实做好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提高自己的农业科技推广示范水平。第四,对农业科技示范工作进行认真总结。不可否认,农业科技推广示范能给广大农民对所推广的农业新科技新成果的应用以一种直观客观的效果,这是使示范典型从认知新技术到推广应用新技术的有效手段。
科技示范的最重要目的是使农民接受并应用农业科技新技术,切实提高农业发展水平和农村生产力,提高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农业科技推广示范工作结束后,还要就示范户对该项新技术的推广工作进行进一步的考察和跟踪,确保新技术为广大农民接受和应用。要及时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为进一步做好以后的农业科技推广和示范工作、扎实推进农业科技走进千家万户、搞好农业发展做准备,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农村经济解决“三农”问题做出贡献。农村剩余劳动力在经济建设的浪潮中大量转移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给农业科技的推广带来的巨大的困难,农业科技推广的有效实施将弥补农业生产劳动力的不足,提高农业发展水平和改善农民生活质量。
科技小论文:工程监管信息科技的运用
信息技术是网络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大产物,主要是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自从信息化技术的出现以来,由于其推广而产生的显着效应,促使世界各国致力于信息化的研究,信息化在全球快速的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支撑当今社会活动经济活动的垫脚石,在过去的100年里历史里,人类所生产了价值超过了之前人类历史生产的总价值,不可不说这是信息化发展带来的结果。在建筑工程中,信息化所带来的效用也不可忽视,其技术的先进性、性和人性化使得这个行业如虎添翼。
1建筑工程管理中信息化技术应用的必要性
1.1建筑工程前期勘查需要信息化技术应用
建筑工程的初步勘查,要根据不同的建筑采取不同的方式,对于外在的地形地貌,地质条件,自然环境等各方面要多方面,多角度的勘察。前期勘察的是否,直接关系后期建筑工程的施工是否顺利。此时,信息技术扮演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现在的信息技术关于地质勘测辨别,气温气候的侦测以及建筑结构的合理都给与了充分的科学分析,模拟了日后建筑施工可能出现的症状。有效地预防了各种事故的发生。
1.2建筑施工的产品多样化,需要实现标准化
建筑物因其所处的地理环境和自然用途的不同,以及工程结构,材料的价格、施工的方法的不同,导致建筑设计产品的多样化,这就需要一个系统的管理制度能够正确无误的将这些多样化的产品分开并确保能够轻易地找到,信息化技术为其解决了这一问题,对于任何行业而言,都有自己的管理系统,建筑工程也不例外。对于建筑工程产品的多样化能够以合理的方法将起分类并容易区别,这是传统方法难以做到的。
1.3建筑施工周期长,技术复杂需要现在化信息技术配合
建筑施工本身就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技术,加上建筑施工经常要根据建筑结构的情况进行多种的配合工作,所需的设备和物资极其繁杂,从而导致施工管理难上加难,而且目前我国建筑施工机械化较低,人员的配备就显得重要。再次,对于工程建筑而言,周期长是这个行业所具有的特点,也是他的弊端之一,同一工程从建筑设计到建筑竣工,一般都要经历一年四季的不同环境影响,为了简短施工的期限,降低施工的难度,利用信息化技术相配合,可以加强各个工程步骤的联系,使得不同的施工单位或不同的工种之间相互配和,减少施工的难度。总之,在信息化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建筑施工的进行信息技术必不可少,他是建筑工程管理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没有信息化技术的相伴,建筑施工管理则倍加艰难。
2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的现状
2003年11月14日,国家建设部在《2003~2008年全国建筑业信息化发展规划刚要》中提出“建筑业信息化是指运用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安全技术等,改造和提升建筑业技术手段和生产方式,提高建筑行业的主管部门管理,决策和服务水平。”如今已是“十二五规划”的第二年了,在国家政策发行后这几年我国的建筑行业的信息化发展究竟怎么样,以下是简单的介绍:
2.1建筑企业信息化应用较窄,整体处于初级阶段
建筑行业必须的配有现代化计算机的配备,然而纵观我国的相关行业,计算机的配备还是较为不普遍,相关技术,比如以应用单机版软件为主的单机操作,没有形成特定网络化系统,不仅效率低下,而且技术也相对落后。大多企业甚至不利用信息化管理这一模式,尤其说是不利用,还不如说是不同的计算机信息化技术,大部分企业家都是80年代的下海任务,由于当初缺乏知识,对于世界的发展摸不准方向,总是落后于人一步。总之,不管是从专业知识上还是思想上,相比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都还处于相对比较落后的阶段。
2.2建筑施工企业自身素质的制约
由于传统施工生产模式根深蒂固,现代建筑工程基本上是靠经验来完成的,这种生产方式对于网络计划管理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阻碍。现代信息化管理,在西方国家实现了无人化,标准化、机械化、高效化的等管理模式。①这不利于既得利益者,也是阻碍信息化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②由于现代化发展落后,企业缺乏高素质管理人才,当今绝大部分建筑施工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既是管理人员有事工程技术人员,不能实现有效的分工,导致企业成本过高,或者导致了不能够同时满足管理的质量和建筑的质量。
2.3区域信息化发展不平衡
由于地理环境或者国家政策的影响,导致了我国沿海地区与内地、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的不平衡发展。对于偏远地区项目管理人对信息化的认识和期望不够强烈,而对于沿海发达的地区,项目管理人员出现供过于求,一方面是认识不足,另一方面是人才济济却不愿去偏远就地区这种矛盾导致了区域发展的不足。建筑工程信息化管理现状的落后迫切需要改变。
3如何提高建筑工程管理中信息技术
3.1利用信息化技术实现数据通信
传统的数据通讯其弊端不经显现在速度过于缓慢,而且准摘 要:随着信息化革命时代的到来,计算机技术日夜不停的发展,信息化技术日渐成熟,先进的信息技术逐渐替代了传统的靠人力的基本建设行业。在发达国家中,计算机在建筑行业中的运用可谓炉火纯青,我国也步入了全球化潮流中,然而我国现代化发展相对落后,在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今天,怎样促进信息化快速发展,以及在建筑工程中的运用,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确性较低,错误率较高容易造成工程失误等多方面不可预测的事故,借助计算机建筑工程管理系统和现在化网络技术,可以很好的实现数据的共享,数据的性得以的提升,减少了数据层层汇报的种种弊端,减少了施工情况的错误判断,而且大大缩短了时间,简短了工程的周期。可谓一举多得。
3.2管理模式、管理制度和计算机管理系统相结合
传统的管理模式过于僵化,建立计算机管理系统,可以有效地避免“人治”的缺点,管理更为科学化,效率更高这是计算机制度的优越性。当然,决定使用计算机管理制度是,必须对这种系统有充分的认识,要运用正确的管理手段实现管理模式、管理制度和计算机管理系统的三位一体结合。
3.3提升企业员工的思想
一个企业的员工的思想可以折射出这给夜的文化内涵,建筑企业的员工就要有与时俱进的思想,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员工的思想要不断的更新方能不被这个时代淘汰 。思想过于落后是不能够胜任的。企业更替就像朝代的改朝换代,没有先进的思想是不能驾驭新的政权的,也必将凋零的很惨。建筑行业尤其如此。
4结 语
对于各行各业来说,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社会分工更加明确,项目管理的信息化是大势所趋,不管企业是否愿意,落后的传统管理方式必将被新生的信息化管理模式所替代,既然没得选择,我们就必须改变自己,一个人是这样,一个企业是这样,一个国家更是这样,“落后就要挨打”这是历史的规律。对于建筑业来说,先进的信息化管理技术的运用即是机遇也是挑战,把握好此次机遇,壮大自己,灵活的应用信息技术,使得企业得以更好生存和发展。
科技小论文:论农作物种业科技发展策略
1育种科研创新能力有待增强
近年来,国外种子公司的强势登陆使得种子市场竞争转为国内和国际双重竞争,品种更新速度加快,对育种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水平的育种家、先进的育种技术、品质的育种资源和更快的品种选育进程皆是我国现代种业发展的根本。虽然天津市黄瓜现代育种技术处于全国经验丰富水平,但是由于国外种子公司提供的待遇优厚,导致科研人才流失比较严重。其他农作物的现代育种技术发展缓慢,仍以常规育种为主,生物技术应用不广泛,大多数企业缺乏育种领军人才和品质团队,育种周期较长、效率较低、成果转化速度比较慢,还不具备生物育种能力。
2知识产权保护难度还较大
由于种子市场无序化、育繁种基地分散管理等原因,高价套购、盗版包装、掺杂使假、换用类似或雷同包装等侵权现象仍然较多,导致种子科研机构自主品种的知识产权难以得到有效保护。以黄瓜所新育成的市场主打品种“津优35”为例,许多国内种子公司通过不法途径均拥有该品种的亲本,并擅自进行繁种与销售,严重损害了品种权拥有者的权益。此外,受全国种业大环境及国外种子公司加入的影响,育种科研人员流失严重,间接导致了育种单位品种资源的流失。
3天津种业科技的发展对策及保障措施
3.1发展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国务院《关于推进现代化农作物种业发展意见》所设定的发展思路,结合集约型、节约型、生态型天津现代都市型农业的发展方向,以提升农作物种业发展水平、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以科技创新引领种业发展,加大投入,搭建平台,整合资源,集成政策,着力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科技创新体系,着力建设具有区域特色、以黄瓜、花椰菜、杂交粳稻等为主的农作物种业科技创新中心,着力建设服务国内外种业企业、科教机构及各类社会服务机构的环渤海地区种业交易交流服务中心,努力提高天津市种业的影响力、竞争力、控制力和吸引力,服务现代都市农业建设。
3.2重点任务
以科技支撑种业发展为切入点,围绕“2个中心”的建设,建议重点实施以下任务。
3.2.1构建种业育种基础研究创新平台以国家和地方的重大科研项目支持为基础,集中优势力量,以天津市具有种业研发优势的天津市农业科学院及相关高校为依托,搭建种业育种基础研究创新平台,建立开放的蔬菜、农作物遗传育种实验室,在重大技术和关键领域开展联合攻关,创新育种资源材料,提升天津市优势作物整体研究水平,提高育种效率,满足现代农业对品种创新的需求。
3.2.1.1种质资源创新与共享体系建设立足天津市农业生产与种业产业发展需要,追踪国内外育种发展方向,重点解决特异、优异种质资源缺乏及优良种质资源创新手段落后等问题,不断丰富种质资源,构建具有遗传性状多样的核心种质群或优异种质群。提高新品种和育种中间材料真实性和特异性的测试、鉴定、评价能力,在国内外广泛征集特异性种质资源和育种中间材料;建立健全资源保护和交流利用机制,丰富特色资源,围绕高产、品质、多抗、广适的现代育种目标,以抗病、抗逆和高品质等为重点,建立种质资源的高通量筛选与评价体系。
3.2.1.2构建高效的育种技术体系结合当前新品种选育的主攻方向,通过农作物分子标记、细胞工程、染色体工程、诱变育种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建立高效育种技术体系,创造和快速纯化优异种质资源,开展规模化、化育种,提高育种研究的精度与效率;建立高通量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平台,将分子辅助育种技术、现代细胞工程及常规育种技术有机结合,通过对作物重要性状形成的分子基础、作物品种设计的理论和方法等进行研究,选育品质、多抗、专用系列蔬菜和大田作物新品种,提升天津市优势作物整体研究水平,以满足现代农业对品种创新的需求。
3.2.1.3开展优势作物基因资源研究以天津市的优势作物为研究对象,结合种质资源的收集处理与创新,从中发掘具有高产、抗病、耐高温低温、耐盐碱等优异基因的资源,开展基因组学、基因表达谱等的研究,从中发掘和克隆新基因,并创制一批转基因作物,为新品种选育提供育种材料,提升育种技术水平。
3.2.2建立区域良种培育中心通过政策优惠和项目支持,重点推进天津市种业龙头企业与天津市农业科学院、天津农学院等进行人才、技术和资源的有效对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多方合作、利益共享的区域良种培育中心,将科研单位丰富的育种资源、先进技术、高级人才和优良品种引入良种培育中心,引导种业龙头企业建立程序化、标准化、数据化、规模化的商业化育种模式,高效开展新品种选育,促进以企业为主的应用性研究发展和品种的商业化进程,使企业真正成为品种创新的主体,建立起现代种业技术创新体系。
3.2.3提高种子生产质量开展机械化制种技术的研究,建立高产高效杂交制种的技术体系,提高单位面积的制种产量,降低种子的生产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种子清洗、加工、包衣、包装、检测设备和技术,并使其实现本地化,重点加强玉米种子的果穗烘干和分级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针对不同作物种子包衣剂配方及包衣技术开展研发;可将有关烘干、包衣、精选等种子制种和加工设备纳入天津市农机购置补贴的目录;完善种子质量检测技术体系,建立种子DNA指纹库,开展转基因作物鉴定、品种纯度鉴定、农作物种子健康和活力检测等技术的研究。通过提高种子的加工和检测水平,抗衡国外种业企业对国内种子市场的冲击。
3.2.4强化繁种基地建设建设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现代化安全稳定的原种和杂交种子繁育基地,是种子产业化发展的有效保障。在优化天津市种子产业发展布局的同时,在全国优势作物主产区建设区域性良种试验示范基地;完善海南、云南南繁育种基地建设;完善优势作物区域育种试验站建设,改善种子基地的生产条件,加快品种选育速度,实现种子基地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
3.2.5加快种业科技人才与创新团队的建设围绕蔬菜(黄瓜、花椰菜、芹菜、西甜瓜)、作物(玉米、杂交粳稻、小麦)等重点研究领域,瞄准科技创新的主体目标,培养造就紧跟世界农业科技潮流、具有国际国内大视野的种业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对高层次研发人才和经营人才的延揽,着力打造一支结构合理、团结协作、业务精良、遵从职业操守的种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转化推广队伍和管理服务队伍,不断完善协同创新机制;建立人才吸引、留住用好高端人才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尊重和保护种业基础性研究人才,在成果奖励、职称晋升等方面予以一定的优先倾斜。同时,通过技术的有偿转让或入股等形式,鼓励科技人员向企业流动,为种子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与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提供科技支撑。
3.2.6加强种业国际合作交流抓住农业日益市场化、国际化及国家大力推进种业发展的机遇,充分利用天津市的区位、资源与人力优势,鼓励天津市科研机构和种业企业与国外的农业科研、 教育机构和经济组织广泛开展多方合作与交流,引进国际先进育种技术、优势种质资源和关键设备,加快育种水平与国际接轨;支持优势种业企业率先开拓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种业市场竞争;同时,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规范外资在天津市从事种质资源搜集、品种研发、生产、经营和贸易等行为。
3.2.7创建种业交易交流服务平台发挥天津市农业科学院在转基因产品成分监督检验测试领域的技术优势,利用分子检测技术,开展农作物种子快速检测和转基因产品成分检测技术研究,完善种子质量和转基因产品成分检测技术标准。完善天津市科研机构和种业企业的育种攻关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搭建优良品种知识产权交易平台,促进知识产权的合理流动和转化速度。建设天津种业对外宣传交流的中英文信息网站,支持符合条件的实验室加入ISTA(国际种子检验协会)等相关国际组织;同时发挥天津会展经济迅速发展的优势,筹办或承担国际性的种业交易会,举办高水平、高质量的种业发展论坛,在种业领域实现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的国际、国内合作与交流。
3.2.8主要农作物新品种展示示范推广与良种产业化依托天津市农业科学院武清创新基地,建立一个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可进行国际交流的大型市级现代化综合农作物品种展示基地;结合基地建设的优化布局,在有关区县,建立特色农作物品种展示基地;同时可承担国内外引种筛选、鉴定试验以及开展技术合作交流,形成适用新品种、新技术等新成果的熟化与集成;针对良种产业化存在的问题,重点对黄瓜、花椰菜、大白菜、芹菜、玉米、小麦、杂交粳稻等的育繁推等关键环节与技术进行研究,推进天津市良种产业化进程,提升天津市种子产业的竞争力。
3.3保障措施
3.3.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部门联动、政策集成、资源整合、资金聚焦”的工作机制,加强组织领导。由市政府分管领导牵头,主管单位会同有关部门成立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工作协调组,并通过联席会制度的建立,研究解决推进天津市农作物种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组织并拟定重大政策;在责任分工明确的基础上,强化对重点工作落实完成情况的督查,合力推进天津市种业的跨越式发展。
3.3.2加大政策支持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市级财政种业专项资金,同时积极引导社会资金进入种业,大力扶持良种选育和推广、种质资源创新保护及开发利用、种业基础公益研究、商业化育种及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发展等。加大金融支持、服务力度,针对种业生产高投入、高风险的特点,加速银企合作,优先安排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对种业企业给予扶持;依据种子生产特点制定可操作性强的保险方案,建立种子生产风险分散机制,加大财政投保补贴力度,提高理赔标准,简化理赔程序。培育种业名优品牌,不断完善种业市场准入机制,强化种子生产、加工等标准;建立种业名优名牌认证和骨干企业评选与奖励制度,着力种业名优品牌的扶植培养。优化种业企业发展环境,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建设及多功能用地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和扶持。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依据,对于符合条件的种业企业用地予以优先考虑。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企业发展的硬件环境。
3.3.3加强机制创新引导企业与具有育种优势的科研院所组建种业科技创新联盟,借力所搭建的种业科技资源与研发平台,建立起分工明确、利益链贯通的研发机制,实现研发资源与创新人才的共享共用;建立品种权转让交易平台,探索品种权收益与推广销售业绩相关联的利益分配机制;切实增强企业的研发能力,通过增加种业创新项目投资,引导企业增加投入,强化种业企业的主体地位;增强企业知识产权意识,创造尊重、应用知识产权的发展氛围,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强化知识产权管理。
科技小论文:农业科技信息管理分析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农业科技,提出持续加大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改善农业科技创新条件,着力抓好种业科技创新,加快农业机械化。“一号文件”指出,要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具有显着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现代社会处于信息技术高速发展时期,这些年来各单位信息系统逐步建立、升级,给各个业务部门带来了便捷,农业部门也不例外。随着世界范围内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农业科技管理人员的IT技能越来越高,对信息技术的使用和要求也越来越多,这样就建立了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这是一件可喜的事情,说明“信息技术创新,助力农业科技管理创新”已经有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在信息化技术发展过程中,信息技术正逐步向农业领域渗透,必将在现代农业科技管理体系建设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信息化加速了农业科学技术、农民素质和经营管理的现代化。信息服务是农业科技管理服务的重要内容,其水平的提高将有效地推动农业科技管理体系的建设。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信息社会的到来,信息技术的应用必将促进农业生产与管理发生革命性变化,给我国农业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信息技术使信息可以及时迅速交流、处理信息成为可能,促使农业行政、科研、教学、生产单位和企业走上现代管理轨道,使农作物生产和畜牧业生产过程可依据不同生长阶段的特点实行自动定量化控制,进行更经济更有效的生产。这将大幅度提高科技贡献率,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使农业走上高产、稳产、低耗、高效和人—资源—环境—生产关系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对信息技术与农业科技管理的认识
1.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
新时代科技管理工作的性质、任务、管理手段都在发生变化,科技管理发展趋势是更新观念,与时展相适应,发展信息化管理模式。
2.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研究与决策水平
通过开发和共享科技信息资源,实现科学研究、管理流程、管理方式、信息交流的电子化和网络化,从而提高科学研究、科研管理和科研交流的效率和水平。科技信息是科研管理决策、科研计划制定的有利依据。农业信息化是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的近期成果,实现农业生产、管理、农产品营销、农业科技信息和知识的获取、处理、传播和合理利用,加速传统农业改造,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管理和经营决策水平,促进农业持续、稳定、高效发展。农业信息系统作为一种农业现代化的载体,可以形象而及时地传播各类实用的农业生产知识和农业高新技术成果,从而对于提高广大农技人员的科技文化素质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3.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管理水平
在信息时代,农业信息化又是传统农业发展到现代农业进而向信息农业演进的过程,表现为农业经济以手工操作为基础到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的转变过程。信息工作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承担的任务越来越繁重,信息工作做得好与坏直接反映了一个单位的整体风貌,关系到能否为领导决策推进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关系到信息技术的发挥,关系到信息技术能否应用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上来,那么系统的科技管理工作,是依靠科技信息技术重要的保障,信息技术是科技管理决策、制定科研计划的依据。当今,科研管理人员每天需要面对和处理大量的、具有延续性的事务和业务信息,需要将处理后的信息及时传输或反馈给相关部门。只是简单地采用计算机技术提高处理速度,而不采用先进的管理方法,科技管理信息化的应用仅仅是用计算机系统仿真原手工管理系统,只能是减轻了管理人员的劳动,其作用的发挥十分有限。而科研管理信息化的工作系统是一套管理方法和管理工具,不管各层次的管理人员的素质多么参差不齐,只要统一业务流程标准,系统就会如高水平的人员在进行管理,其整体管理水平就能得到提高。
二、农业科技管理与信息技术的关系
1.科技管理科技管理需要科技信息技术的支撑,科技管理手段的现代化,是科技信息化的需求内容和服务形式,彼此相辅相成。
2.科技创新在科技创新、项目管理、成果转化、申报立项、检查验收、鉴定查新、资料档案、论文汇编方面都离不开科技信息支持。
3.信息支撑基础性重大项目建设、电子政务、媒体宣传报道、学术交流与合作、院县共建等也都离不开科技信息支撑。
三、当前农业科技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农业科技管理的主体不明确
现代农业就是利用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把传统农业的旧“四靠”转变为一靠科技、二靠人才、三靠投入、四靠管理的新“四靠”。在我国由于长期以来农业科技的管理主体是以各级政府纵向调控和直接领导为主,农业科技管理机构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一直没有在法律上得到应有尊重。同时,一部分农业科技投资主体和收益地位不明晰,产权关系不明确,使生产者和经营者缺乏积极性,没有产生出应有的效益,也严重制约了各地农业的发展。科技的发展不以人为意志为转移,也不以政府的行政指令为转移,农业科技管理应遵循科技发展的普遍规律。因此在制度化的前提下也应该赋予地方农业科技管理部门以一定的自主权和灵活性,因地制宜地发展地方农业。
2.地方农业科技管理资金匮乏
国家每年都会在财政预算中拿出相当部分资金用于农业科技的改革和完善。同时也要求地方各级政府投入部分财政资金以支持本地农业经济发展。但由于我国实行的是中央和地方两级预算,而地方可支配财政资金有限,因此对GDP增长贡献不高,且见效期长的农业科技支持能力不足,也就造成了一些具备发展高新农业的地方因缺乏政府财政的大力支持而错过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3.政府对农业高新技术宣传不够
农 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是要有广大农民的支持和拥护。而在现阶段,我国农业科技管理基本还是由政府主导,政府对农业科技的宣传力度有限,加之市场化的农业科技交易体制没有形成,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难。同时,由于广大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偏低、经营规模小、收益差,故采用高新科技的能力低。
四、加快信息技术建设,促进农业科技管理信息化发展
1.加快农业信息技术的建设,增强农业信息技术储备一要加强3S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在农业中的开发与应用;二要加强农用传感器的开发;三要加强农业信息技术的综合和集成,如将3S技术与专家系统、作物生长模拟技术、信息控制技术集成为多功能、智能化农业信息系统,实现监督、预测和控制的结合;四要加强多学科的综合研究与开发,集成具有经济学家、农学家等专家功能的巨型综合专家系统;五要加强农业应用软件网络化、多媒体化及可视化研究,使农业信息技术可实行远程推广。
2.发挥合力,建立和完善农业信息产业和农业信息化体系在新旧体制转变时期,广大农村还不具备农业信息化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力量,政府应承担起农业信息化的引导责任,同时积极发挥社会组织、广大农民及社会其它力量的作用进行农业信息开发。普及计算机及计算机知识,培育农业信息市场和信息产业,建立和完善农业信息体系,为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及推广提供良好的环境。
3.合理开发农业信息资源,加强信息市场管理应加强对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统一规划和指导,逐步建立并完善各级信息资源,建立标准和数据更新体系,加强数据更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同时加强信息市场的管理和立法,避免信息数据库的重复建设,提高数据库的网络化水平,增强数据的共享性,避免虚假信息、失真信息、陈旧信息进入市场和数据系统。在加强国家各类农业数据库建设的同时,大力开发和利用省、市和县级农业数据库,加快地方农业科技信息化建设进程。
科技小论文:农业科技品牌营销策略
一、文献研究和假设的提出
(一)农业科技企业市场导向的文献研究
市场导向(Marketorientation,MO)从20世纪中期成为了现代企业营销管理的核心思想之一[1],现已经成为国际上比较热门的学术研究领域[2]。Slater&Narver(1994)[3]和Kohli&Ja-worski(1990)[2]分别开发了市场导向的测量量表MKTOR、MARKOR。之后,AtuaheneGima(2005)[4]、AtuaheneGima,Slater,andOlson(2005)[5]、BakerandSinkula(2007)[6]、Kahn(2001)[7]、KyriakopoulosandMoorman(2004)[8],张婧和段艳玲[9][10]等学者对企业市场导向和营销绩效关系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发现市场导向对于企业产品的市场营销绩效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同时市场导向的不同维度对于企业产品的市场营销绩效的效应会随着研究环境、样本差异等方面的不同而表现出多种不同的结论。笔者认为,上述研究缺少农业科技企业方面的具体研究和样本。说明企业市场导向能够影响企业的内部活动和营销策略,但是企业市场导向影响营销策略的途径和机理,即这种影响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通过何种方式加以影响等,需要进一步研究。农业科技企业的市场导向就是通过农业科技企业的组织文化和行为去引导企业的员工更好地理解顾客的需求、竞争活动以及市场趋势等,从而帮助农业科技企业获取竞争优势以及更好地为农业科技企业的营销活动服务。核心是反映了农业科技企业对于市场的态度,市场导向较好的农业科技企业会将消费者的需求放在首要位置,从消费者的角度指导企业的运营,故市场导向较好的农业科技企业,其品牌营销也会较好。因此,市场导向是影响农业科技企业品牌营销的重要因素,这种影响作用主要体现在农业科技企业的市场态度、市场理念等方面,并且是决定性的和深远的。根据市场导向的研究,笔者认为,农业科技企业的市场导向主要体现在顾客导向、竞争者导向、市场信息处理以及职能协调等方面。顾客导向是农业科技企业需要不断关注顾客需求的变化,并通过自身产品的改进与开发从而满足顾客不断变化的需求;竞争者导向是农业科技企业关注竞争者的动态,并基于顾客的需求提供差异化和多元化的产品,以避免与竞争者形成同质竞争;市场信息处理是根据顾客导向与竞争者导向需要搜集企业现有与未来的顾客需求与竞争者相关的市场信息并在各部门间进行传播、转移和扩散,并在企业层面上对市场需求信息作出反应和合理决策;职能协调即农业科技企业的各个相关职能部门基于市场导向的愿景和目标,为实现顾客导向、竞争者导向以及市场信息处理等的通力合作和协调。
(二)农业科技企业市场导向对品牌营销策略组合的影响机理分析
本文根据沈鹏熠和胡正明(2008)[11]的品牌营销理论,结合我国农业科技企业发展的环境分析,笔者认为,适合农业科技企业品牌营销的策略主要包括品牌形象策略、品牌定位策略、品牌延伸策略以及品牌关系策略。这四个品牌营销策略组合从不同视角促进农业科技企业品牌营销。根据经典市场营销理论、整合营销传播理论(IntegratedMarketingCommunication,IMC)的核心思想,可以探讨农业科技企业市场导向对品牌营销策略组合的影响机理。消费者行为理论揭示消费者行为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这决定了农业科技企业的品牌营销也是一个系统性与持续性过程,需要企业提供多方位、持续性的资源能力包括市场导向的保障。整合营销传播理论是关于营销传播计划在营销中进行营销传播渠道的战略整合。它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需要整合营销、战略、财务、技术等方面的资源,即市场导向能影响农业科技企业品牌营销的整合范围和程度,从而影响农业科技企业品牌营销策略的选择和效果。品牌形象策略主要聚集于农业科技企业的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动态变化的形象和影响力。这要求企业不断更新品牌形象。农业科技企业可以通过顾客导向为消费者提供服务的同时,从消费者那里获取有价值的市场信息,然后通过市场信息处理分析消费者对于企业品牌形象认知的变化,再通过企业内部不同部门的职能协调提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从而基于市场导向提出企业品牌形象更新的解决方案。这说明农业科技企业的市场导向对于品牌形象策略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品牌定位策略的核心是企业的品牌定位与目标消费群体的需求相互匹配。农业科技企业通过顾客导向了解不同消费群体的具体需求,通过竞争者导向掌握竞争者在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需求方面所实行的战略措施,在此基础上,农业科技企业进行市场信息分析,掌握同类产品的市场细分、市场竞争、市场机遇等方面情况,然后通过职能部门的协调合作,分析出农业科技企业产品在市场细分中的产品定位,从而选定农业科技企业的目标市场,进行差异化品牌营销。这说明农业科技企业的市场导向对于品牌定位策略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品牌延伸策略是收益与风险并存的行为。农业科技企业通过顾客导向服务消费者的同时,了解企业的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定位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消费者对企业品牌的更多期望,未来发展方向等。然后,农业科技企业进行市场信息处理,分析出目标消费者对农业科技企业品牌的具体感知,以及适用的产品类型。,农业科技企业通过职能协调统一各部门对企业的品牌认知,从而有利于农业科技企业制定正确的品牌延伸策略,较大化品牌收益,最小化品牌风险。品牌关系策略是农业科技企业处理好品牌与品牌、消费者与品牌、产品与品牌、营销者与品牌、其他利益相关者与品牌等关系。农业科技企业通过顾客导向和市场信息处理可以较好地处理消费者与品牌的关系,通过职能协调可以较好地处理品牌与品牌、产品与品牌、营销者与品牌等相关的品牌关系,通过竞争者导向可以帮助企业处理好品牌与竞争品牌的关系。因此农业科技企业的市场导向对农业科技企业实行品牌关系策略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三)基于吸收能力的农业科技企业市场导向与品牌营销策略关系
吸收能力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比较成熟的学术概念。Laneetal(2006)[12]认为,吸收能力与知识资源的获取、消化以及应用等密切相关,是企业获取和维持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之一。Cohen&Levinthal(1990)[13]认为,企业吸收能力就是企业识别、评价、消化和应用外部知识资源的能力,而且企业的吸收能力是企业员工个体吸收能力的集合,这个定义已被广为接受。Laneetal(2006)[12]着眼于企业未来发展思考,进一步提出企业吸收能力是根据不同的情景而进行探索性学习识别评价并理解掌握企业外部有价值的新知识和应用性学习消化、应用、创造企业新知识的双重能力。Cohen&Levinthal和Laneetal提出从识别评价、消化和应用三个维度对吸收能力进行测量,强调企业对获取与消化知识的应用;Zahra&George(2002)[14]则提出了获取、消化、转化、应用四维度测量观点。两种测量方式各有千秋,在现有文献中,大多数实证的文献都倾向于使用三维度的测量方式,但是近 年来也有一些学者采用四个维度的测量方式[15][16]。综合企业吸收能力相关研究,本文认为农业科技企业吸收能力是企业识别、评价、消化和应用内外部知识资源的能力。根据Cohen&Levinthal(1990)[13]的观点,本文认为农业科技企业的吸收能力主要是农业科技企业员工的吸收能力的集合。因此,本文对于农业科技企业吸收能力的研究主要是基于企业员工的个体吸收能力,主要探讨农业科技企业员工个体的吸收能力对于农业科技企业相关活动的影响。只有农业科技企业的员工具有识别、评价、消化和应用企业内外部资源的能力,农业科技企业才会具有这种能力。换言之,农业科技企业的市场导向如果不能被企业的员工识别、评价、消化和应用,那么农业科技企业的市场导向就不能体现在企业具体营销策略选择和实施过程中,从而不能发挥应有效用。这不仅是农业科技企业客观情况的真实反映,同时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
(四)假设的提出
YuDingetal(2012)[17]的研究已经证实了农业科技企业的市场导向对品牌营销的四个策略组合具有重要的影响。上文也分析了这种影响的机理。这种影响发挥作用的途径是什么?本文引入研究农业科技企业吸收能力概念,阐述农业科技企业市场导向对吸收能力的影响作用和农业科技企业吸收能力对品牌营销策略的影响作用,并揭示吸收能力在这种影响中的作用。农业科技企业市场导向涵义中的顾客导向、竞争者导向、市场信息处理、职能协调等都需要农业科技企业员工的参与,企业员工参与的过程,其实也是学习的过程。根据Laneetal(2006)[12]的观点,吸收能力是企业员工根据不同的情景而进行探索性学习和应用性学习的双重能力的体现。因此,本文认为农业科技企业动态能力对农业科技企业员工的吸收能力产生重要影响。基于此,可以提出以下假设:H1:农业科技企业市场导向对吸收能力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根据Cohen&Levinthal(1990)[13]的观点,企业吸收能力即企业识别、评价、消化和应用知识资源的能力,并且企业吸收能力是员工个体吸收能力的集合。由此可见,农业科技企业的吸收能力是企业员工吸收能力的集合,企业员工通过识别、评价、消化和应用企业内外部知识资源参与农业科技企业制定并运用品牌营销策略,从而让农业科技企业的品牌营销策略更适合农业科技企业的市场环境。因此,本文认为农业科技企业的吸收能力对品牌营销策略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基于此,可以提出以下假设:H2:农业科技企业吸收能力对品牌形象策略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H3:农业科技企业吸收能力对品牌定位策略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H4:农业科技企业吸收能力对品牌延伸策略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H5:农业科技企业吸收能力对品牌关系策略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通过回顾分析相关文献,本文认为农业科技企业市场导向先影响农业科技企业员工的吸收能力,然后企业员工通过已有的吸收能力对企业制定品牌营销策略产生影响作用。也就是说,农业科技企业吸收能力在农业科技企业市场导向和品牌营销策略的关系间具有一定的桥梁作用。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H6:农业科技企业吸收能力在市场导向与品牌形象策略之间具有中介作用;H7:农业科技企业吸收能力在市场导向与品牌定位策略之间具有中介作用;H8:农业科技企业吸收能力在市场导向与品牌延伸策略之间具有中介作用;H9:农业科技企业吸收能力在市场导向与品牌关系策略之间具有中介作用。
二、问卷设计与研究方法
(一)引入吸收能力的农业科技企业动态能力与品牌营销策略关系理论模型
本文已阐述了农业科技企业吸收能力在市场导向中对品牌营销的四个策略组合产生的影响和作用。基于以上分析,构建引入吸收能力的农业科技企业市场导向与品牌营销策略关系的理论模型。
(二)变量的测量
根据相关文献研究,借鉴已有的成熟量表并结合研究的需要,本文涉及的变量指标为:1.市场导向。根据市场导向的相关定义、成熟量表以及本研究的特点,本研究认为衡量市场导向包括竞争者导向、顾客导向、市场信息处理以及职能间协调四个指标。2.吸收能力。本文根据吸收能力的定义和本文的特点,认为测量吸收能力包括识别能力、评价能力、消化能力以及应用能力四个指标。3.品牌形象策略。根据品牌形象策略的内涵和作用,本文认为衡量品牌形象策略包括功能性形象、体验性形象(Experiencingimage)和象征性形象三个指标。4.品牌定位策略。根据品牌定位策略的内涵和作用,本文认为衡量品牌定位策略包括目标市场细分(objectivemarketdivision)、产品差异化(productdifferentiation)、价格差异化(pricedifference)三个指标。5.品牌延伸策略。根据品牌延伸策略的内涵和作用,本文认为衡量品牌延伸策略包括品牌知名度(brandpopularity)、产品多元化(theprod-uctdiversification)、产品相关性(theproductcor-relation)三个测量指标。6.品牌关系策略。根据品牌关系策略的内涵,本文认为测量品牌关系策略包括品牌与消费者的关系、品牌与产品的关系、品牌与品牌的关系、品牌与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s)的关系四个测量指标。
(三)问卷设计、发放与回收
通过文献研究归纳或者演绎出测量变量的理论维度,模型需要测量的变量有品牌形象策略、品牌定位策略、品牌延伸策略、品牌关系策略以及市场导向。根据已有的成熟量表结合本研究的实际情况进行修正,编制测量量表。问卷初步设计完成后,邀请了相关专家对问卷具体测量项的表述进行适当修正,并在20位相关人员中对问卷进行小范围预试和修正,以提升问卷的效度。之后,选择不同区域不同37家行业农业科技企业的296名相关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每家企业依据不同的岗位选择8名相关人员(主要涉及战略规划、生产、营销等部门)。本研究共发放296份调查问卷,回收277份,剔除无效问卷19份,获取258份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为87.2%。,采用SPSS17.0进行样本的描述性统计、相关分析、因子分析;采用AMOS7.0进行样本的验证性因子分析和路径分析。
三、实证结果分析
(一)大样本描述性统计
样本调查数据中,男性占总体的75.2%,年龄35岁以下的占89.1%,本科与硕士占有80.2%,符合农业科技企业员工性别、年轻化和学历层次的特征。从岗位类别来看,营销类几乎占有近半的比例,符合研究的营销相关主题,岗位构成能够为本文提供合理的数据。从行业特征来看,食品行业占有43.0%,农业科技企业中食品行业的营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与本文的营销主题相关。具体情况见表1。
(二)变量的相关分析
本文涉及的主要变量为市场导向、吸收能力、形象策略、定位策略、延伸策略、关系策略等,各变量的相关系数都在p<0.01的水平上显着,这说明本文的主要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较好,适合进一步的分析。
(三)因子分析
采用SPSS17.0对获取的样本数据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为KMO为0.873,Bartlett半球检验在p<0.001的水平上显着,说明本文获取的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将本文的33个测量项(加入品牌营销策略有重要影响的2个变量8个测量项,共33个测量项)因子分析成8个主成分。在探索性因子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采用AMOS7.0进行了验证性因子分析,以进行信度与效度的检验。探索性因子分析与验证性因子分析的结果表明, 问卷具有良好的效度,各概念的因子载荷都分别大于0.5。信度分析的结果表明每个概念的Cronbachα都大于0.7,这说明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
(四)路径分析
本文采用AMOS7.0进行样本的路径分析,分析了农业科技企业吸收能力在市场导向与品牌营销策略之间的中介作用。模型的相关拟合指数中,χ2为316.705,df则为175,χ2/df为1.810,RMSEA为0.056,GFI为0.894,CFI为0.928,这说明模型的拟合指数达到了结构方程模型的要求,表明模型与样本数据的拟合度较好。市场导向到吸收能力的路径系数为0.47,而且在P<0.001的要求下显着,证实了本文的假设H1;吸收能力到品牌形象策略的路径系数为0.53,而且在P<0.001的要求下显着,证实了本文的假设H2;吸收能力到品牌定位策略的路径系数为0.24,而且在P<0.001的要求下显着,证实了本文的假设H3;吸收能力到品牌延伸策略的路径系数为0.42,而且在P<0.05的要求下显着,证实了本文的假设H4;吸收能力到品牌关系策略的路径系数为0.45,而且在P<0.001的要求下显着,证实了本文的假设H5。在引入了吸收能力这个中介变量之后,市场导向到品牌形象策略的路径系数则为0.37,而且在P<0.001的要求下显着,而没有引入吸收能力中介变量前的系数为0.69,而且在P<0.001的要求下显着,这说明加入吸收能力的变量之后,市场导向到品牌形象策略路径系数的数值减小了,从而说明吸收能力在市场导向与品牌形象策略之间具有部分的中介作用,从而证实了本文的假设H6;市场导向到品牌定位策略的路径系数为0.18,而且在P<0.01的要求下不显着,而没有引入吸收能力中介变量前的系数为0.51,而且在P<0.001的要求下显着,这说明加入吸收能力的变量之后,市场导向到品牌定位策略路径系数不显着了,从而说明吸收能力在市场导向与定位策略之间具有的中介作用,从而证实了本文的假设H7;市场导向到品牌延伸策略的路径系数为0.28,而且在P<0.05的要求下显着,而没有引入吸收能力中介变量前的系数为0.49,而且在P<0.001的要求下显着,这说明加入吸收能力的变量之后,市场导向到品牌延伸策略路径系数的数值减小了,从而说明吸收能力在市场导向与品牌延伸策略之间具有部分的中介作用,从而证实了本文的假设H8;市场导向到品牌关系策略的路径系数为0.31,而且在P<0.01的要求下显着,而没有引入吸收能力中介变量前的系数为0.61,而且在P<0.001的要求下显着,这说明加入吸收能力的变量之后,市场导向到品牌关系策略路径系数的数值减小了,从而说明吸收能力在市场导向与品牌关系策略之间具有部分的中介作用,从而证实了本文的假设H9。
四、结论
本文构建了引入吸收能力的农业科技企业动态能力与品牌营销策略关系理论模型,并提出9个理论假设。通过设计问卷进行大样本实证分析,这9个假设全部得到了证实,具体结论如下:农业科技企业市场导向对吸收能力具有影响作用;农业科技企业吸收能力对品牌形象策略具有影响作用;农业科技企业吸收能力对品牌定位策略具有影响作用;农业科技企业吸收能力对品牌延伸策略具有影响作用;农业科技企业吸收能力对品牌关系策略具有影响作用。农业科技企业吸收能力在市场导向与品牌形象策略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农业科技企业吸收能力在市场导向与品牌定位策略之间具有中介作用;农业科技企业吸收能力在市场导向与品牌延伸策略之间具有中介部分作用;农业科技企业吸收能力在市场导向与品牌关系策略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吸收能力的中介作用表明,农业科技企业的市场导向在一定程度上是通过企业吸收能力的桥梁或中介作用,对企业的品牌营销策略产生影响。尤其值得强调的是吸收能力在市场导向与品牌定位策略之间具有的中介作用。企业识别市场信息、独特资源等所需的知识资源有利于企业提升利用知识和信息的效率;企业辨别信息的重要程度需要企业具有较好的评价能力;企业消化知识的能力有利于企业较好地利用已获取的信息和知识制定品牌策略;企业应用知识的能力有利于企业实现已获取信息和知识的价值和进行品牌策略的创新。因此,农业科技企业可以从识别知识能力、评价知识能力、消化知识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四个方面提升企业的吸收能力,从而提升市场导向对企业品牌营销策略的影响水平
科技小论文:当代农业科技革新路径
一、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在正常情况下仍处于供求紧平衡的状态,还有若干农产品则需进口补充,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在日益增长,农业必须实现持续稳定发展,才能满足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由于我国农业生产者数量庞大,劳动者文化水平普遍较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到来,农业的发展步伐明显滞后于市场需求,逐渐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软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农业科技成果并未在实际意义上转化为农业生产力,科技创造着与农村劳动力之间形成了一道无形的技术传播屏障。此外,科学技术每天都在发生变化,而一些科技传播人员的知识无法与日新月异的科技同步发展,形成了科技传播的瓶颈。如今网络技术广为盛行,但发达的网络并没有很好地服务于农业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一)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现代农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也是“十二五”时期提出的新任务只有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才能真正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优化结构和布局,集约节约使用自然资源和生产要素,加快农业生产手段、生产方式和生产理念的现代化,把农业和农村的发展纳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十二五”时期,我国城镇化进程将加速发展,农业产业结构将加快升级,农产品消费需求将持续增长,这对现代农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是农业转型的重要基础,是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抓手,对于加快实现小康目标有着重要意义农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基础产业。然而,相对而言,农业又是弱质产业,农民又是弱势群体,农村还是落后社区。可见,没有农业的发展,就不可能实现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就不可能建设小康社会;没有农业领域的科技创新,创新型城市就很不完整,科技强国就难以实现。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和积累,我国农业科技取得长足进步。但从整体看,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还十分薄弱,科技与生产脱节的问题还比较严重,并且,农业科技创新受自然环境、农民素质等因素影响,还表现出创新周期长、创新主体膨大、创新条件弱等特点。因此,我们必须在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上狠下功夫,加快发展步伐,保障创新型城市和科技强市目标尽早实现。
(三)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先导力量科学技术是及时生产力,广泛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普遍运用现代生产工具,推行现代管理,是现代农业的核心标志。人类历史发展表明,农业发展史实质上是农业科技的进步史,每一次农业科技的重大突破,都带来了农业发展新的飞跃。世界近代农业高速发展主要得益于现代技术进步。近几年,以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为主导的新的技术革命,为传统农业和农业技术的改造,为农业生产率提高提供了强劲动力。当前,我国农业进入了加速转型期,正从资源密集型、劳动力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转变,科技竞争已成为农业综合竞争的核心和焦点。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日渐增高的贸易壁垒、日渐提升的消费需求和日新月异的科技革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加快推动农业产业升级,不断破解现代农业进程中的障碍,越来越有赖于科技创新。只有十分关切农业科技创新,加快以现代科技武装农业,才能使现代农业建设步伐更快更实,动力更加持久更加有效。
(四)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农业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增强,生产要素价格持续上升,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深,农产品市场波动加剧在诸多困难背景下,取得粮食生产“八连增”、农民增收“八连快”,实属不易。然而,这些困难和不利因素仍将长期存在,今后保持农产品供求平衡的任务将更加艰巨,促进农业发展、保障粮食等农产品供给绝非易事。当今世界,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正在蓬勃兴起,一是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将对改善农业的分散性、地域性、可控程度差等行业弱势产生重要的作用。二是农业科技的突破带来了生产领域的扩展。食物的生产由动植物扩展到微生物,由陆地扩展到海洋。这将更加充分地利用地球上的空间,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三是农产品深精加工与综合利用的程度越来越高。发达国家加工食品约占饮食消费量的80%—90%。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中,我国农业稍有闪失就会影响经济发展,拉大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因此,必须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二、发展农业科技创新的途径
(一)解决好粮食安全问题,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做好农业农村工作,稳定发展农业生产,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对推动全局工作、赢得战略主动至关重要。现阶段,发展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生产的高产、品质、高效、生态、安全,仅仅依靠继续消耗农业水土资源的余地越来越小,靠不断增施化肥农药越来越难以为继,靠单一技术的突破是不够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必须整合科技资源,选择对农业发展关联度大和带动性强的多项农业技术进行联合攻关。为此,要加强农业技术研发和集成,重点支持生物技术、良种培育、丰产栽培、农业节水、疫病防控、防灾减灾等领域科技创新,并把这些技术集成组装运用于现代农业建设之中。
(二)进一步改革农业科技推广体制,促进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是有效提高科技转化的重要手段进行制度创新,确立农民对技术需求的主体地位,提高农民采纳农业新技术的自愿性。农民是农业经营主体,也是农业技术的需求主体、市场主体。采纳新的农业技术应该是农民市场经营的理性选择;改革农技推广项目的拨款制度,建立推广项目的基金管理制度,建立公开公平的农技推广项目招投标竞争制度,改善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和个人发展条件,解决其长远发展的后顾之忧,以调动农技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才能使农技推广工作得以发展进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三)着力抓好种业科技创新。科技兴农,良种先行增加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投入,加强种质资源收集、保护、鉴定,创新育种理论方法和技术,创制改良育种材料,加快培育一批突破性新品种。重大育种科研项目要支持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新机制。优化调整种子企业布局,提高市场准入门槛,推动种子企业兼并重组,鼓励大型企业通过并购、参股等方式进入种业。建立种业发展基金,培育一批育繁推一体化大型骨干企业,支持企业与优势科研单位建立育种平台,鼓励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科研人员与企业合作共享。加大动植物良种工程实施力度,加强西北、西南、海南等优势种子繁育基地建设,鼓励种子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建立相对集中稳定的种子生产基地,在粮棉油 生产大县建设新品种引进示范场。对符合条件的种子生产开展保险试点,加大种子储备财政补助力度。完善品种审定、保护、退出制度,强化种子生产经营行政许可管理,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套牌侵权、抢购套购等违法行为。
(四)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效率加大农业技术网络信息投资力度,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传播技术,强化网络对农业生产的服务功能,建立网络信息平台,网络交易市场,推广运用网络营销手段,促进农产品在市场上的流通;另一方面,提高农村劳动力对网络的认识,指定专门的专业网络营销培训人员在农村推广网络知识,确保每个农民掌握网络技术来指导自己更加高效的发展农业。结语在“十二五”期间要实现农业的成功转型,加深科技成果对农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必须在遵循市场运行规律的同时,加快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以农业信息化、科技化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努力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科技小论文:农业科技灰色关联熵分析
1引言
农业的发展变化时刻受着农业科技的影响,探讨农业科技发展变化的相关影响因素就显得很重要。在这方面,国内的学者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进行了深入广泛的研究,并取得了比较有意义的研究成果,肯定了农业发展进程中科技因素的重要性。目前的研究方法更多集中在农业科技的评价、测度,也通过建立相关指标来探究农业科技的发展情况,目前比较常用的评价农业科技发展情况方法有测算贡献率的比较法、单一指标评价法以及总体评价方法,这些方法能比较的衡量某一时期农业科技的发展水平。刘明、王克林提出目前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测度的支撑技术———多指标综合测度法的优化方案,来实现对农业现代化进程时空上动态特征的量化分析。卢亚丽、傅新红提出了区域农业科技进步测度模型的设计的依据和应该遵循的原则,并构造了一个测度模型。以上研究仅从测度和评价的角度对农业科技的发展变化进行了研究,为了能更深入的研究农业科技的发展变化情况,本文将以系统思想为研究基础,结合灰色系统理论来探讨农业科技系统的发展变化状况。
2基于灰关联熵的农业科技系统演化方向判别模型
2.1农业科技系统的有序性分析
由于农业科技时刻都在发展进步中,因此整个农业科技系统充满随机和不确定性,在对农业科技系统分析的时候,把其看作是一类灰色系统,根据灰色系统理论中的关联分析原理,来做定量描述分析,揭示农业科技发展水平和合理阈值之间的关联程度,获得的关联系数越大,就表示系统的有序性越强,所以计算性越强。但由于农业科技系统的多目标性,所获得的关联系数也比较多,不能很好的反映农业科技系统整体的变化规律,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将这种关联系数的变化规律用熵来表述,通过不同时段系统熵的变化来对其演化方向进行判别。
2.2农业科技系统的灰色关联熵
(1)有关的模型。农业科技系统演化发展的灰色关联系数:设时间序列为xi=(xi(1),xi(2),…,xi(m)),xi(m)表示在第m年第i个指标的数值。首先:要获得每个数列的初值像,令X′i=Xi/xi(1)=(x′i(1),x′i(2),…,x′i(m)),i=1,2,…,n。第二步:获得序列差的值。有Δi(k)=|x′o(k)-x′i(k)|,Δi=(Δi(1),Δi(2),…,Δi(m)),i=1,2,…,n。第三步,来求两极的较大差与最小差。因此,记M=maximaxkΔi(k),m=miniminkΔi(k)。,获得所需要的关联系数γoi(k)=m+ζMΔi(k)+ζM,ζ∈(0,1),i=1,2,…,n;k=1,2,…,m。(1)按照信息熵的概念做如下定义:定义1:设数列X=(x1,x2,…,xn),xi≥0,且xi=1,称函数nxilogxi为序列X的灰熵,xi为属性信息。定义2:设X为比较列,Y为参考列,Rj={ζ(x(k),y(k))}k=1,2,…,n,则映射Map:RjPj,Pi=ζ(x(i),y(i))/nζ(x(i),y(i)),PiPj,i=1,2,…,n为灰色关联系数分布映射,映射值称为分布的密度值。根据灰熵定义,以及灰关联分布映射,灰关联熵可以表示为:S(t)=-ni=1PilogPi(2)式中S(t)为农业科技系统在第t时段的灰色关联熵,它表示此时刻农业科技系统的状态,系统状态发生变化,相应熵值也就发生变化。由于农业科技系统耗散性的特点,系统能量不会消失,与外界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总熵有增有减,由熵的有序度联系可知,农业科技系统的演变方向即可良性化,也可恶性化,这取决于系统熵的变化机制。为此,可以借助熵的变化理论建立农业科技系统演化方向的判别模型,作为检验和判断系统演变规律的方法。ΔS=S(m)-S(n)(3)其中,S(m)为系统在m时点的熵值,S(n)为系统在n时点的熵值,而两者之差即为两个时间段下农业科技系统与外界发生能量和物质交换所引起的熵变,根据熵变值ΔS的大小,即可判断农业科技系统演化过程中所处的状态以及演化的方向:当ΔS>0时,系统出现了熵增,系统无序状态增大,此时系统的演化循环处于恶性。当ΔS<0时,系统出现了熵减,系统有序度状态增强,此时系统的循环演化处于良性,并且此时系统最稳定。当ΔS=0时,表明系统在某段时间间隔内熵无变化,此时系统状态和初始状态一致。
3实证研究
为了能更清楚的认识农业科技系统演化发展的状况,就有必要通过实证分析来论证。由于农业科学技术一直在发展更新,因此整个农业科技系统的演化也在不断进行。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有很多方面可以体现出来,为了论证的方便,本文选取两个大的类别:农业机械技术和农业生物化学技术。能表征这两方面技术发展水平的指标比较多,为了能较的反映农业科技演化的情况,本文从众多的指标中选取有代表性的,同时参考以下几个方面:(1)指标的选取必须尽量、完整,而且所选取的指标能根据不同的要求来考查。(2)要选取有代表性的和典型性的指标,对于表征的含义相同、相近或者具有较大关联性的指标不予考虑,所选取的指标尽可能的含有更多的信息量,以此来反映问题的不同方面。(3)选取的指标应该具有实用性和可行性,能反映某一时期的农业科学技术水平,并且能有明确的含义,更易于量化分析和评价。根据以上几点的要求,本文选取农业机械化、电气化、水利化和生物化学化这四个方面来反映农业科技在某一时期的发展水平。具体而言,这四个方面分别指的是指的是农业机械总动力、农村用电量、化肥施用量和农药施用量、有效灌溉面积。本文参考《河南省统计年鉴》(2001-2009年)获得相关数据见表1。利用表征农业技术发展程度的农业机械总动力、农业的用电量、化肥施用量、农药使用量、有效灌溉面积这五个指标作为比较数列Xi={Xi(t),t}=1,2,…9,i=1,2,3,4,5,取农业总产值作为参考列X0={X0(t),t=1,2,…,9},计算X1,X2,X3,X4,X5与X0之间的灰色关联系数。由此得出X0与X1,X2,X3,X4,X5间的关联度为:γ01=0.7081,γ02=0.6332,γ03=0.6698,γ04=0.7644,γ05= 0.6358。根据灰色关联熵的相关理论可知,在系统的发展变化过程中,表征农业科技系统某一时期发展水平的值与某一合理阈值的关联系数越大,则演化过程中系统的有序性就越强。根据所获得的数据可以看出,河南省农业电气化和农业化学化的发展相对于其他方面呈现出较强的有序性,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过程中的有序性最弱。农业的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电力、农药化肥、机械设备必不可少,由于河南人口众多,农业的发展主要以家庭为单位,大规模机械化耕作不能实现。由于近几年政府一直加大农村电网的改造,农村电力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有助于农业科技的发展。通过改善化肥的效用和农药的功效,可以不断的增加农业的产值。由于河南省人口众多,加上不同地区的地貌差异比较大,山区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就要比平原地区难很多,个体农业耕种都会影响农业机械化的使用效率,进而就会影响对农业科技系统的演化进程。另外,国家政策、农业发展资金、劳动力素质以及气候等的原因,都会对农业科技系统的演化发展有影响。为更进一步了解农业科技系统演化的情况如何,本文根据熵变理论,把上述时间分为几个时间段,求其不同时间段的灰关联熵,以此来判定农业科技系统的演化方向。根据熵的变化理论,经过计算得出以上的灰关联熵值,可以看出,所选取的五个反映农业科技发展水平的指标,随着时间的发展,熵值都呈递减趋势,也反映了农业科技系统的演化发展是良性的。如果将三个时间段的数据相加可以得到s1=6.8122,s2=4.4978,s3=3.3204,可以看到熵值总体也在递减,农业科技系统处于良性循环的演化发展过程中,也表明系统的功能处于一个稳定的状态。
4结论
就本文选用的指标,根据所获得的数据,可以看出,河南省农业科技系统演化的状态是良性的,但是就单个反映农业科技发展水平的指标而言,部门之间还是有一定的差异的。根据上文的数据可知,农业产值与农业电气化、生物化学化的关联性更紧密一些,即这些部门的演化发展情况要好于其他部门。也表明在农业科技的发展过程中,对现代信息工业科学技术的利用还是明显不足,无法推广精准农业。而且化肥和农药的大量使用,对环境是一个很大的潜在威胁,因此这就要求政府在考虑发展的时候,能加大对农业的科技投入,是发展更为和谐。由于选用指标的限制,本文还不能体现出整个农业科技系统的发展演化情况,本文的研究结果也仅仅以河南的农业发展情况为基础,也比较符合河南省农业发展的实际,也为决策者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文章来源自文秘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