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艺术设计类论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艺术设计类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艺术设计类论文

艺术设计论文:陶瓷绘画下的现代艺术设计论文

一、陶瓷绘画的艺术价值

艺术总是随着时代的文化特点、社会背景不断转换艺术语言而获得发展,而陶瓷绘画艺术随着社会文化思想的多元化发展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所谓艺术价值,主要是指作品中呈现的个性和风格具有的利用性和创造性。一幅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民族性和地域性越强烈,它的艺术的价值性相对也就越大。以景德镇陶瓷绘画艺术为例,其不管是在构图还是在色彩的选择上,都充分体现了明清时期的繁荣与昌盛。而景德镇作为闻名中外的瓷业之都,更是将陶瓷绘画艺术推向世界。

二、现代艺术设计的研究

1.艺术设计的发展

从原始社会人类开始使用生产工具起,设计就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随着人类思维能力的不断发展,审美意识也越来越强,设计更具有了象征性。如,从远古陶器的纹样中可以看出人类对当时所见所闻的记录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设计也具有抽象性,这些纹样都是人们从现实生活中创造出来再对其进行抽象化而得到的。设计首要的是功能性,其次强调美感与装饰性。这时的艺术设计还只是单一的存在。在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运动层出不穷,人们的思想得到了跨越式的进步,各种艺术流派不断发展,这时的艺术设计就更具有了多元化的气息。

2.现代艺术设计的多元化

艺术设计具有时代性、民族性和地域性。设计是伴随着生活而来的,由于地域性差异,世界各地形成了生活、文化、设计的多元化格局。艺术设计多元化的内涵既是静态的,又是动态的。而现在的艺术设计大都侧重动态多元,是对静态多元的继承、发展和再创造。艺术设计的多元化发展是其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必经之路,不仅符合这个时代多元化发展的规律,而且符合人们多元化的生活需求,更符合艺术设计发展的进程。

3.现代艺术设计的价值内涵

现代艺术设计还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设计的目的不仅是让商家适应当今的市场需求,谋得利润,而且是要完善人们自身的审美,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人们的思想影响着设计的方向,而艺术设计作为一种文化积累,也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自身生活的质量,这两者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可以说,艺术设计衍生于生活、反映生活、服务生活、超越生活,最终回归生活。

三、现代艺术设计中融入陶瓷绘画的价值

人们当前面对的是不断创新的世界,国外的各种艺术思潮也在不断冲击中国传统艺术,全新的思想和观念的涌现,使中国传统艺术受到影响。陶瓷绘画也逐渐被认为是一种单纯的传统艺术的表现形式。而如何在现代艺术设计中融入陶瓷绘画,是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陶瓷绘画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意义重大,它是陶瓷艺术面向现代化、紧跟时代步伐的重要体现。其价值体现为:及时,文化价值。就陶瓷绘画而言,其发展体现出来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都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民族性,既继承了传统绘画艺术,又使现代艺术设计有了更宽广的发展空间。第二,审美价值。随着艺术设计的发展,陶瓷绘画艺术在艺术市场的份额也越来越大,而陶瓷绘画融入现代艺术设计,会使更多的陶瓷收藏爱好者、艺术领域的经营机构关注陶瓷绘画。所以,人们对陶瓷绘画的审美与价值判断也应该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而有所更新,将陶瓷绘画融入现代艺术设计,更能体现其价值。第三,经济价值。随着近年来市场经济的不断繁荣,消费者的审美观念也随之不断更新。彼得•德鲁克在《管理实践》中提到了“顾客至上”这一理念,而现代艺术设计融入陶瓷绘画,更贴合消费者的心理,从而带动经济的发展。

四、结语

回顾绘画发展史能够发现,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当下人们对于美的需求并没有改变。然而,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现代艺术设计的弊端主要是过于突出重点,若能融合现代艺术设计的理念与传统陶瓷绘画艺术,就能够满足当下人们对传统美、现代美以及现代与传统结合的美的追求。

作者:肖伟伦 杨芳 单位:南昌航空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艺术设计类论文:数字技术应用下的环境艺术设计论文

1环境艺术设计及数字技术分析

数字技术是指通过对0和1两个数字的应用,进一步完成数字编码,并利用诸多设备,如电子计算机及通信卫星设备等,从而达到传输及处理信息的一种技术。数字技术涵盖诸多,如数字编码、数字传输以及数字调制解调技术等均属于数字技术的范畴。数字技术能够使数字实现信息化,在一般情况下人们又会将数字技术成为数码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等。基于环境艺术设计中对数字技术加以应用,便是通过数字信息传达环境设计中需要描述的图、文及声像等。属于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一种辅助设计手段或方法。将数字技术合理、科学地应用在环境艺术设计当中,能够体现出先进的设计风格,显然这将是未来环境艺术设计的一大必然趋势。

2环境艺术设计中数字技术的具体应用探究

(1)设计师理念的更新。随着数字技术的出现,设计师们在环境艺术设计中产生了许多新的想法,并且会在以往设计的基础上,融入数字技术,从而进行全新的尝试。对于设计师来说,为了使数字技术能够合理、有效地应用在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也对自身又了更高的要求,比如数字技术的应用必须能够起到改善环境艺术设计及优化环境艺术设计的作用。要充分解决传统设计观念与现代设计观念之间存在的矛盾。这样,数字技术才能够顺利地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加以应用。对于环境艺术设计来说,属于艺术及科学两者的有机融合,环境艺术设计之所以能够迅速发展起来,与相关技术的融入是存在较为密切的关联性的。数字技术的融入,为环境艺术设计的创作提供了全新的理念,同时也丰富了设计内涵,使得设

计的美观、舒适感及艺术效果得到有效增强。对于设计师来说,需要重视社会中新技术的出现,认清新技术的价值作用及优势,充分利用,方能使设计效果更加优化,更具艺术感及层次感。(2)数字技术使环境艺术设计步伐加快。数字技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是非常突出的,利用数字技术能够对文字进行有效处理,同时也可以对图形及图像进行有效处理,与传统模式下的环境艺术设计是极为不同的。对于一些刚刚接触环境艺术设计的人而言,能够很好地应用数字技术,并且传达出很好的效果。具体来说,数字技术的融入使得环境艺术设计的步伐得到有效加快。环境艺术设计理念是满足消费者的生活需求的,我们知道传统模式下的环艺设计采取手工绘图的发光法的,这样修改起来就显得较为麻烦,而用数字技术取代传统的手工绘图便能够使后期设计修改更为简单,并且还使得设计更加精准、规范,进一步为设计艺术效果的传达提供了有效依据。

(3)数字技术使环境艺术设计速度得到有效加快。在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充分利用数字技术,能够使图像声音及文字以数字的形式传达出来,这样便能够为设计者构象及方案的成立提供便利。并且还方便设计的修改。数字技术通过部分先进的图形展现技术,让技术和艺术很好地融合在仪器,从而使数字技术的优势充分展现出来。与此同时,通过与传统白描及渲染等技巧的融合,数字技术更加具备表现力及感染力,从而使环境艺术作用更具层次感及优越感。大致上分析,数字技术使环境艺术设计速度得到有效加快,改善了传统手工绘图难以修改的缺陷,使得环境艺术设计效率得到有效提升。

(4)数字技术使环境艺术设计在市场的竞争力度得到有效增强。数字技术中的图文、声像等信息均是一类以数据格式存储的数字文件,通过对有关图形软件的应用,便能够对这些数字文件进行有效转换,用户便能够将这些数字格式的文件调出来,并进行加工处理,进一步使环境艺术设计的效果得到有效增强。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融入数字技术,能够使设计成本得到有效降低,同时减低设计错误率,使设计质量得到有效提升,进一步使设计作品在同类设计作品中的竞争力度得到有效增强。充分融入数字技术,对作品的复制拷贝也是极为便利的,同一类稳健能够进行反复印刷及打印,不会导致文件受到损坏,很好地保护了文件的质量。与此同时,通过与网络互交技术及信息传输技术的融合,还能够实现远程文件共享,从而使工作效率得到有效提升。大致上分析,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充分利用数字技术,能够使设计产品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得到有效提升,能够提高业主的满意度,从而赢取业主的充分信任。

3结语

通过本课题的探究,认识到数字技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具有多方面的价值作用,包括能够很好地更新设计师的设计理念、能够使环境艺术设计的步伐加快、能够使环境艺术设计的速度加快、能够使环境艺术设计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度得到有效增强。显然,数字技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是非常具有应用价值的。对于设计师来说,在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便需要充分利用数字技术,从而使环境艺术设计的层次感及美观充分展现出来,进一步为环境艺术设计提供充分有效的保障依据。相信在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充分遵循高度信息化制度管理准则,同时参照国际化标准规划,进一步融入数字技术,将能够使我国环境艺术设计更加优化、更具感染力,从而为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的提升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作者:李晓刚 单位:昆明学院

艺术设计类论文:以人为本室内环境艺术设计论文

1人的心理、行为与室内环境设计的关系及其应用

1.1领域性与人际距离

人独自处于室内环境中的时候,其生活与生产活动都不希望收到外界的打扰或者是妨碍,并且其活动的不同对于生理或者是心理范围与领域的要求也不一样,但总归就是一句话,人们都不希望被外来的人或者是事务打破现有的环境。室内环境中,个人也需要与其他人进行必要的交流与接触,但是人际接触的实质是要在接触对象的不同与唱歌的不同上有不同的差异。有研究者曾经用动物的环境和行为的研究为基础,提出了人际距离的理念,然后根据人际交往的密切程度的不同将人际距离进行了不同的定位,分别为密切距离、人体距离、社会距离与公众距离四个程度。其中不论何种程度,都可以根据具体的行为性质将其细分为远方相与接近相两种。也就是说,在距离比较密切的环境中,对与对方可有嗅觉和辐射热感觉为接近相;可与对方接触、握手为远方相。当然,我国民族、宗教信仰、性别、职业与其文化程度的不同都会影响到人际交往,也随之会影响到人际距离。因此,我们在设计的过程中,要不断的了解居住者的生活及其精神设计,然后在满足其需要,最终使其满足整个设计方案。

1.2私密性、“尽端趋向”与心理需要的和谐构建

当前人们往往将自己的居住空间作为隐私对待,这一现象普遍存在在人类社会当中。比如在某一具体的空间范围内视线、声音都是处于单方向屏蔽与隔绝的,他们只希望能够在自己的私密空间内看到更多、听到更多的东西,而不希望其他人来窥探自身任何一点内容。不仅如此,现代室内环境艺术设计还具有尽端趋向性这一特性。例如人们在日常生活当中,率先进入集体宿舍的那一个人自己首先挑选床位必然会更加愿意挑选处于房间尽头的那一个床铺,其目的在于在生活时确保受到更少的干扰。相对于就餐情况来说,在挑选座位的时候,人们都不太愿意挑选靠近门或者是人流较为频繁的地方,在餐厅中靠墙而设的座位也使得了更多的尽端的存在,进而贴近客户在就餐时人们尽端趋向的这一潜在心理,从而这也是人们为何选择这一位置的原因,正因如此我们在进行室内设计的过程中应尽量考虑客户的这一主观意向。

2环境心理学与室内环境设计的“以人为本”

在人与环境这一系统中最为核心的部分即人,正因如此,我们在展开室内设计工作室也必须要严格遵循以人为本这一原则,确保设计工作中将人的心理需求及生理需求放在及时位。即空间设计工作必须要确保人们能够更加便捷、安全和高效的展开日常工作和学习,从而确保人们在各类环境中都能够较为顺利的获取所需信息,使得空间设计不仅能够在确保人的安全之外获得心理上的舒适感。需要注意的是,以人为本的室内设计工作必须要充分重视人类的精神层面需求。人的需求千差万别,室内设计必须要根据不同需求的人群来展开不同的审美设计,即创造出风格迥异的室内环境。由此可知,此种多元化的设计思维很难脱离人的需求存在,因此必须要在设计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正是由于当前人们对于环保、简谱、自然、温馨等需求,在这一背景下多元化的审美设计走向了室内设计主流。从宏观方向来看,室内设计还应该从可持续发展的思维展开工作,并进一步将以人为本理念上升至以环境为本。同时在具体的环境设计工作时,要合理的对空间利用弹性与效率合理把握,从而在较大限度上减少空间资源的浪费、使有限的空间发挥出较大的效用。就是在室内环境设计中选择材料是,要尽可能的选择绿色环保的节能材料,并且使用新的工艺来完成整个设计过程,无论是处于设计中,还是设计结束之后,我们都要倡导环保节能的理念。

3结语

在室内环境设计中加入环境心理学的知识是要从更高层面的设计出符合现代人居住的居住环境,进而为人类创造更加舒适的居住及办公环境。对于现代室内设计而言,设计师不仅要满足人们对于室内装饰的美感、功能,满足不同人群在心理及精神方面的需求。总而言之,室内设计工作者必须要充分发挥自己专长,为人们创造出合理、舒适的空间。

作者:孙晓利 单位:浙江中天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艺术设计类论文:形式与传统艺术设计论文

一、艺术设计的形式与传统

艺术设计的价值首先体现在在接触形式的过程中对文化的认同,而传统则是一个民族、族群文化认同的最直接的体现。在传统文化面前,很多人会本能地警惕“新”形式,对新形式、新载体、新思潮的思考比较谨慎。在处理“新”形式与“旧”传统的关系方面,破旧立新和推陈出新是常用的两种态度和方法。当艺术设计的形式站在被选择立场的时候,文化的价值及民族、国家的归属感是首先要考虑的。艺术设计的形式与传统是密不可分的,两者之间是可以新旧并存的,在对新形势、新载体推广的同时,还应对传统加以弘扬。只有在传统的基础上,才能对新载体、新形式、新风俗有正确而深入的认识。因此,艺术设计的形式应立足人文传承,对传统进行装饰,捍卫艺术设计的形式与传统。

二、艺术设计形式与传统的关系

艺术设计形式与传统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首先,艺术设计传统是艺术设计形式的来源和基础。艺术设计传统中具有深厚的精神内核和文化底蕴,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为艺术设计形式提供了强大的支撑。艺术设计中精神内涵的传达,是通过外在形式完成的,正是在文化元素的有机配合下,艺术设计领域中才呈现出各种各样的艺术表达形式,这些艺术形式不仅包含着传统审美情绪、观点,同时包含着传统的风俗习惯和心理情感,是引起人们精神和情感共鸣的重要基础。从某些方面看,是否扎根于“传统”对艺术设计的成功与否有很大影响。艺术设计的传统是人类历史几千年的沉淀,对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创作观和审美观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2014年南京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吉祥物砳砳的设计理念就是好的证明。砳砳的形象不仅与青奥会的现代少年气息符合,且巧妙地选取了南京具有代表性的传统雨花石文化,将南京古老的观赏石融入到设计中,展示了现代社会“亲近自然、绿色发展”的理念,与青奥会倡导的主题高度契合,使其成为艺术设计领域传统与艺术形式结合、相辅相成的又一代表,由于其带有鲜明的艺术设计形式而深受人们喜爱。其次,艺术设计传统是艺术形式创新的不竭动力和支持。创新不仅是民族发展的推动力,也是时代进步的重要力量,对艺术设计这种现代科技文明和工业文明发展的产物来说,更是具有生存性意义。艺术设计涉及多学科和多个领域,其存在和发展正是依靠创造能力和智慧而进行的,艺术设计的形式作为传达艺术设计内涵和理念的一部分,更需要创新和发展。虽然创新是对旧有形态和现状的改变,但这种改变并非空中楼阁,而是需要立足于强大的传统文化内核这一基础。可以说,艺术设计的传统是艺术设计形式创新的巨大支持,艺术设计的形式要想真正有所突破和创新,必须对艺术设计的传统精髓充分挖掘和发扬。

三、结语

综观世界上艺术设计水平较高的国家,可以看出几乎所有艺术设计形式的创新都建立在艺术设计传统特色之上,是在系统分析和梳理艺术设计传统、根据其创新需求整合艺术设计传统资源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不断的推陈出新而为现代化艺术设计形式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只有立足艺术设计传统的创新,才能使艺术设计形式真正超越传统,同时又具有鲜明的民族和文化特色,从而能够在世界设计领域中独树一帜。艺术设计是一种颇为需要灵感的创作,而这种灵感往往来自于过往和日常的积淀,与传统挂钩,艺术设计的外在表达形式同样离不开传统这一深厚土壤。因此,艺术设计的形式与传统两者是密切相关的,正是在这种互相碰撞和交融中推动着艺术设计的不断发展。

作者:莫钧

艺术设计类论文:高校教学艺术设计论文

一、国内高校艺术设计教学现状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作为国内高校艺术设计教育顶尖水平的代表,其学科结构完整,教学、科研、实验条件完备,教学过程中,注重艺术与技术的结合,注重学术前沿研究,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在国内外享有极高的声誉。对清华美院艺术设计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对国内高校相关专业教学现状有一个大体的认识。

1.注重艺术与技术的结合

以信息艺术设计专业为例,信息艺术设计是在信息产业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产生的,借助数字化的手段,以信息界面、产品或环境为媒介,为用户创造和谐的交互方式和体验的一门学科。信息艺术设计主要应用于交互设计、界面设计、虚拟现实设计、数字娱乐设计等领域,与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等新型技术联系紧密,具有开放性、交叉性、综合性等特色。为满足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需求,实现设计、艺术、文化等学科领域的交汇与融合,针对信息艺术设计的特色与应用领域,清华美院信息艺术设计专业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定了不同的研究方向。这些方向不仅反映了艺术设计学科发展的新动态,而且代表了文化艺术与信息科技结合的新方向。

2.注重学术前沿研究

以工业设计专业为例,该专业以加强学术交流的方式,时刻关注国内外相关专业发展的近期动态。以第六届清华大学艺术•设计学术月为例,活动期间举办了国际设计教育工作坊、国际艺术设计教育研讨会、国际可持续设计学术研讨会等一系列学术活动,邀请了芬兰、日本、美国、韩国、瑞典、英国等国家的20余位专家学者、设计师和艺术家,围绕“设计与创新”这一主题,共同探讨艺术设计教育和研究的新动向与新思维,开拓了师生学术视野,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推动了教学科研与学科建设的国际化步伐,带来了对艺术设计教学改革及发展策略的启迪与思考,在中西方创新思维的激烈碰撞中确保该专业学术水平始终走在国际前列。

3.注重与市场及企业紧密联系

以服装设计专业为例,随着服装市场的进一步细化,要求服装设计专业培养的人才也必须越来越专业化。为此,清华美院服装设计专业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断调整教学大纲,从刚开始的男装、女装、设计、制版等单一课程延伸到内衣、针织、裘皮、配饰等细节方面。在教学过程中,该专业还注重与知名企业保持紧密的联系。以毕业设计为例,每年毕业设计展都能得到众多商业机构的赞助,其中不乏哥本哈根皮草行、Gucci等享誉全球的跨国公司。通过与国际知名企业的良性互动,可以将世界企业的资源,包括信息、财力、项目等各类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在开阔学生学术视野的同时,帮助学生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认识整个设计产业。通过对比,可以发现,两所高校在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都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都强调与社会保持紧密的联系,为学生创意、科研、自我表达及学术交流提供宽松、自由的环境;都强调跨学科多领域教学,在学科的交叉融合中发现新的研究方向。所不同的是,伯明翰艺术设计学院更加注重学生理解能力、学习能力、表达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个人发展规划,并落实到整个教学过程中。而清华美院则更加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教学过程中注重艺术与技术的结合,注重学术前沿研究,强调培养具有人文、艺术和科技观念的复合型人才。

二、结语

由此可见,国内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到今天已经日渐成熟,培养目标总体上保持在兼具人文艺术与科学技术的框架范围内,但是随着国际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剧,社会市场对设计专业将会提出新的要求。因此,如何提高设计专业学生的市场竞争力或许是下一步需要我们重点考虑的问题。

作者:孙德明 单位:华侨大学

艺术设计类论文:生态理念下的环境艺术设计论文

一、对环境艺术设计的理解

环境艺术设计指对特定环境中对一定的对象进行设计、开发。艺术设计涵盖的范围很广,包涵到园林、雕塑、书法和建筑等方面,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进行规划,设计过程中融入生态环境理念,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二、环境艺术设计为什么要融入生态理念

1、环境需求

社会的进步就是一把双刃剑,给人类带来利益的同时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环境破坏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已然让人们尝到了自己酿造的苦果,人类的生存遇到了威胁,人们开始重视这个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环境保护意识也逐渐加强。

2、社会需求

艺术是精神和物质的结合,是人类思想的升华和结晶。人类把环境进行改造和美化,不仅突出了环境的审美价值,还传达了生态这一理念,使人与环境和谐地处于一个环境当中,这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使生态破坏尽可能降到低。

3、艺术需求

俗话说: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说明艺术的本质是源于原本的生活现象和自然景象,艺术家们取材于自然界,从自然界获取创作灵感,再和自己的精神情感相结合,进行提炼和升华,最终创作出最终的艺术作品,所以,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融入生态理念,不仅是环境的需求,社会的需求,更是对艺术的继承和发扬,也是对艺术的崇高与尊敬。

三、环境艺术设计融入生态理念的措施

1、环境艺术设计中融入生态理念

首先,室内设计中融入生态理念,可以发挥创造力,利用贴近于自然的天然材料,营造一个绿化的环境,使人仿佛置身于自然界中,使生态环境再现于室内环境中。设计过程中要注意的是,设计理念要人性化,符合人的需求,要营造温馨舒适的环境,还要注意安全性和环保性,既然要体现生态理念,就要把环保意识融于设计中,切记不要造成浪费和安全事故,达到环保与健康共存的目的。其次是城市景观中融入生态理念。生态环境设计源于生态,要使人们感受到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的统一,使其身心舒适,努力做到以最小的生态破坏换取较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2、环境艺术设计中融入生态理念要坚持以人为中心

环境艺术设计作为一门艺术,最终目的还是服务于人类,其实就是为了打造一个更适于人类生存的环境,可以看出,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要以人的最基本的需求为出发点,这样设计出的作品在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的同时还能为人们提供一个温馨、安逸、舒适的环境生活,总而言之,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同时较大程度地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3、运用自然的生态材料

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切勿造成浪费,不然就违背了生态理念。自然生态材料的运用是环境艺术设计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像安全性高并且无公害的花草树木可以大量运用和种植,利于人们身心健康又不浪费的生态材料可以大量采用,比如:鹅卵石可以大量运用于路面铺设,可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发展,还能让人们感受到视觉上的享受。简言之,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不要造成材料的浪费,要较大限度地节约资源。

作者:田国鑫 单位:西北民族大学

艺术设计类论文:项目制教学环境艺术设计论文

1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施“项目制”教学的具体应用

1.1制定具体、详细、科学的工作计划

在选定项目后,教师应该组织学生们自由分组,让学生以项目小组的方式共同完成项目任务目标。项目小组成员可以按照项目任务要求在正式开始实施项目前广泛收集、查阅项目实施的相关资料以及数据,而且进行深入、分析,探究科学的研究方法,共同讨论一种合理、有效的项目工作计划,制定具体的工作方法以及工作步骤。例如,第3学期设计的“城市绿地景观测绘以及规划设计”的项目中,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们直接到达选定地点亲自在现场进行测绘,测绘面积应该<3000平方米。每一个项目小组内成员应该以分组方式完成测绘任务,在现场拍摄一些照片,地绘制图表以及现场平面,然后再广泛收集关于本次项目研究的相关资料以及相关的经典案例,然后综合各方面进行评价、分析,采用手绘制作以及拼贴草图进行汇编,确定一个合理的设计目标以及设计创意主题,将设计图纸绘制出来后即可完成设计文本。

1.2计划实施

在制定项目实施计划后,项目小组内的学生应该合理分工,明确每一个小组成员的任务,分配成员的合作形式,然后根据实现确定的步骤以及程序严格执行计划。为了确保能够顺利实施学生制定的计划,教师应该进行跟踪控制,并且将相关的教学内容穿插到其中,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应该起到监控、指导、组织、引导以及辅助等作用。在计划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入关于项目的景观设计方案作为分析案例,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现代景观的发展历史以及发展趋势,了解、掌握景观设计的基本程序。

1.3项目评价

这个环节主要有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两步,其中过程性评价主要是评价项目实施的整个过程,首先学生应该阐述自己执行项目活动的任务情况以及工作结果,对自己进行一次客观评价,然后教师结合学生自评情况进行整体评价。结束项目的过程中,需要进行综合汇报,相同专业的很多教师共同成立一个评审小组,每一个项目小组整体将自己调查的资料上交上去,具体的资料包括项目图纸、经典案例分析PPT、调研分析报告等,一定要将各项目小组的组织以及具体实施过程、真实地反映出来,明确其中的问题并且提出相应的修改方案。每一个小组都应该选派出一名同学汇报项目的实施情况,由评审教师给出客观的评定成绩,通常都是根据图纸绘制质量、设计创意、设计表现、资料收集分析、团队协作精神、图纸数量、图纸质量、表达技能水平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评定。

2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施“项目制”教学的效果以及心得体会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在实施“项目制”教学方法后,学生对于本专业知识学习兴趣以及学习主动性大大提高,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协作能力、沟通能力、综合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笔者认为,在实施“项目制”教学法的过程中,应该以主要教学环节作为重点,主要监测教学设计、作品展示、课程报告、学生反馈以及学业报告等关键环节,还应该注意选定的项目应该高度结合学习课程,项目内容应该具有真实性、连续性,把握好难易程度,严格控制“项目制”教学法的实施质量。“项目制”教学方法的科学性、有效性已经获得社会以及很多企业的肯定和认可,实施“项目制”教学方法可有效提高学生收集信息能力、整理分析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等多方面专业技能。教师在实施“项目制”教学法的过程中应该帮助、指导、督促学生完成项目任务,使学生顺利完成项目目标。

作者:徐凡 单位:贵阳职业技术学院

艺术设计类论文:传统装饰环境艺术设计论文

一、传统色彩的表现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色彩元素在装饰艺术中的应用也可以加强艺术效果。不同的色彩往往会在不同的领域中发生微妙的改变,例如当人们想要表达自身喜悦的心情或者营造喜庆的气氛,那么一般就会使用红色为主色调。又比如,在古代,金色与黄色都代表着权力至上,古代的宫殿、帝王的服饰都是以金黄为主。设计师们通过对传统的色彩进行分析利用,就可以使我国传统的文化内涵在现代装饰艺术中表现出来,增强装饰艺术的魅力。

二、传统图形的表现

在环境艺术设计中,一些传统图形甚至能够与现代的载体结合,既展现出图形代表的传统意义,又不失大雅之堂,形成一种全新的视觉环境。这里体现出了一种融合的概念,也是一种新思维的创造。同时,也不能忽略了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与周围环境有无违和感,以达到充分表达图形含义的目的,赋予现代环境深刻的文化内涵。

三、情感的表达

在古代的建筑设计中,传统文化大多使用含蓄的手法来表达情感,无论是外观还是室内布局,都通过合适的物品陈列和文化图案来承载文化,这种表达手法被称为隐喻。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这种隐喻依然受到青睐,也是一种的表现方式。

四、形神并举,和谐搭配

环境艺术设计作为一项专业的现代设计技术,也要求用现代的审美态度对于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审视。在此过程中,设计师必须充分理解传统文化,利用现代艺术手段对其开发创新,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相互融合。著名的苏州博物馆就是一个好的例子,它既保留了传统的文化元素,又嵌入了现代审美。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使其形神并举,和谐搭配,充满诗情画意,传统文化的精神更好地展现出来。

1.自然环境搭配色彩

人作为环境中的主体,生来就对大自然亲近至极,同时人们对美好和谐的事物多有特别的倾心。人无法离开自然环境生存,而通过人对大自然的情感烘托,自然环境也可以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当人们在贴近大自然时,会情不自禁觉得亲近,会自然而然表现出最亲切顺畅的行为方式。值得一提的是,自然界中许多事物都是相对的,就如同你在自然界中永远也无法找到两片一模一样的树叶。然而正因为不加修饰又与众不同,才能带给人们舒适的感觉。站在环境艺术设计的角度上看,设计师在把握色彩的使用时,要考虑到与自然环境是否协调,要学会从自然界中采集独特的元素,也要注重颜色节奏对总体结构的影响,唯有如此,方能达到环境艺术设计的高要求。

2.自然环境融合文化

我国古代的装饰风格具有很强的亲和力,房屋环境的设计与自然界融合尤其体现了这一特色,这是对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好的启示。而这种近乎的融合也是人们千百年来实践经验总结得出,其规律性和视觉效果都经得起漫长岁月的考验。比如,古代建筑中的檐柱就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使得建筑看起来有一种稳定的感觉,而屋角的上翘更是很好地展现了建筑的全局性,充分地表达了处在平衡中的和谐之美。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设计师可以借鉴古人的建筑经验,在充分运用传统文化的同时,注重其与自然环境的融合,最终呈现出精美的嵌入型结构,使得处在自然环境中的建筑结构既无突兀之感,又恰到好处地体现出设计的巧妙之处。

作者:田亮 单位:汉口学院

艺术设计类论文:工科院校艺术设计论文

一、工科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践育人教学模式的构想

(一)设立课题组

工科院校课题组式教学模式,指的是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目的,模拟具体的实际案例与设计任务,教学模式为互动模式,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参加特定题目的拓展性学习和专业实践,假定或真实参与工程设计与课题研究活动。学生可以通过独立的设计思考,把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达到学习与锻炼的目的。另一种方式是教师把实际案例或者根据实际案例整改后的虚拟设计,拿到课堂上,让学生以小组协作的方式,在多样或统一的要求和条件下锻炼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单独设计能力。课题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同时进一步了解社会,并与实际工作建立一种纽带。总体来讲,高校课题组教学模式是通过模拟工作训练,使学生对现实工作有一个逐步的熟悉和明确,是一种更融入社会的实践教学方式,为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打好基础和铺垫。课题组的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增强创新意识的重要环节,有利于学生增强社会敏感性与责任感,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二)建立专业实验室

当高等教育工科院校推崇“产学研”一体的时代,专业实验室是贴近市场的教学基地。由于各个高校情况不同,学科和专业不同,有针对性地去规划和建设实验室,按照专业分类,艺术设计方向专业可建立装饰、材料、装裱、陶艺、色彩、雕塑等实验室。以材料实验室为例,在材料实验室,处理好功能、工艺、造型三者与材料之间的关系,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着重了解材料的基础性质、工艺、搭配选材技巧,学生能更好地处理材料与形态的关系,从把握材料的色彩、纹理、质感等装饰属性,进行符合功能需要的设计,以此来巩固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科学规划,建立分工明确、特色鲜明的艺术设计实验室是符合时代要求的,不仅有助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还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此外,实验课程建设应结合社会实践、结合教师的科研、结合相近学科的交叉进行选题,达到教学目标。

(三)推广校内外联合教学

当今社会正在迅猛发展,“知识爆炸”、“信息爆炸”成为知识时代的特征,在知识更新神速的今天,教师不会对所有新材料、新技能、新知识地掌握和了解,教学模式也向开放式转变,不仅要加强学校与社企联系,更需增加学校与设计公司联合教学的课时。另外,网络教学,共享课堂等新技术教学模式也值得应用。此外,为增加与学生的互动性,聘请职业设计师来校讲学,让学生零距离接触社会知名设计家、企业家,近距离的接触更多的是心灵的震撼,会给学生带来走向成功的信心。同时也为企业接触学生提供平台,拓宽学生就业渠道。目前,学校与设计公司的合作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委托培训,另一种是“产、学、研”一体化模式。无论是那种培养模式都是把知识优势、科研优势与设计公司的技术力量优势、资金优势有机地结合于大学生培养过程之中,重点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科研水平,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同时还能为设计公司培养技术骨干力量,实现高校与设计公司的共赢。

(四)建设写生和艺术考察基地

生活是艺术创作的原体,将全身心实践体验及丰富炽热的想象和创造真正融入到具象的生活体验中,才能在设计表象表达中应用好现实具象的元素。接近社会,走进生活,进行写生和艺术考察实践是在教学过程中最能融入社会的环节,通过写生和艺术考察拓宽学生理论知识的视野,锻炼绘制实物的基本功,这对于培养学生对现实社会真实现象的再创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建设写生和艺术考察基地就显得尤为重要,有必要采取相对固定的,以及和专业课程设置相关联的校外写生点和考察点进行校外教学。实习基地不仅可以满足软硬件教学要求,同时课程的设置也更要与校内课程互为补充。校外创作设计引导学生以最自然的状态接触大自然、融入生活、感知世界,在潜移默化中引入相关基础知识,而非“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式的校外写生和考察,更切记不能把校外写生和考察课程当成旅游课。值得注意的是,在执行教学的过程中要避免盲目性,要合理安排课程时间,保障学生达到一种的艺术创作状态。

(五)建立艺术创作和艺术展示机制

工科院校艺术设计本身就是交流的过程,与专业书籍交流、与拓展知识交流、与生活交流、与心灵交流,在拓宽知识面的同时培养自己创新思维,有敢“走出去”的交流意识。的设计作品,不仅是一个人在特定时期价值观、艺术水准的一种综合反应,更是设计者对于多重艺术交流的理念回馈和生活体验。学校作为基础教学的平台,应该以一种开放的视野和胸怀,为校内校外的学生以及社会团体提供彼此之间学习与互动的机会和条件,学校可根据条件设置多处展示空间,提供必要的设备设施,除常态性彼此观摩学习外,还可以透过各学科定期展览,乃至校际间的联合展览,鼓励和引导学生多参加各级各类专业竞赛和展览,促进各领域、各校间的切磋与交流,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启发学生创作灵感。在教学评分机制的建立上,要制定创新综合考评分,设立创新奖学金,鼓励学生参与交流。

二、结语

高校教学的目的不再只重视强化理论的基础,而是充分了解实际,并拓宽思维视野。我们教师要做的是,注重教学体系的科学安排,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实践能动性,将“灌输式教育”逐步过渡到“学生自学式、教师引导式”教育模式。艺术设计专业是一个综合性非常强的专业,在学习相关专业知识的同时,应逐步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对市场的分析判断能力、对专业的驾驭能力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通过开放的举措、开放的视野、开放的心态,来提升工科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境界,以便更好的融入社会。

作者:李彩丽 王宪玲 叶树江

艺术设计类论文:大学图书馆艺术设计论文

一、好的图书馆环境布局是图书馆的灵魂

图书馆作为读者学习的地方,对色彩的要求较高,过于夸张的色彩不适合图书馆。而讲究整体风格统一,必须从光线、色彩、家具的搭配营造一个和谐的整体风貌。光是图书馆很关键的一点,不论从灯具的样式和光线,还是自然光都需要考虑,必须保障光线的充足,一般来说,灯具的光线和自然光要照亮阅览室、书库90%以上区域,不同位置用不同的灯光,比如说阅览室的公共自习室可以使用可调节灯光,读者可根据自身需要调节灯光。色彩方面,要体现色彩和谐原则,即家具、灯光、色彩的和谐原则,并根据不同空间的需要,运用色彩语言创造不同的效果,增加美感和层次感觉。图书馆导示识别系统也是图书馆的一项重要指示系统,导示识别系统作用是要将图书馆的资源呈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可以更便捷的利用图书馆。图书馆标识应该解决如下几个问题:及时、图书馆将图书资源分为22个大类,分门别类的摆放在书架上,必须要读者通过标识很明确的找到图书馆所在的位置;第二、图书馆电子资源众多,必须要求图书馆标识系统中指引读者找到并懂得如何使用这些数据资源;第三、要求在大厅展示平面图,方便读者查找对应资源;第四、要清晰的标明各借阅室、阅览室、自习室、报告厅、开水间、卫生间及办公室等区域性。

二、提高图书馆艺术活动的软实力

图书馆作为学校的第二课堂,在艺术活动的的组织安排下,会使更多的读者设身到活动中来,进而增强图书馆文化软实力,更有效的发挥学校学习中心的作用。

1、图书馆艺术活动的组成条件

(1)图书馆有大量艺术文献,包括书刊、杂志、图画等,另外,图书馆的网络资源,是任何机构都无法比拟的,给图书馆艺术活动提供了温床。

(2)大学图书馆拥有广泛的艺术类人才可供挖掘,有相关专业的图书馆工作人员,有艺术类的协会,更不乏爱好者和专业人员,有艺术方面的老师可提供技术指导,有社会公益人员可提升艺术活动的软实力。这些人才的挖掘和利用是图书馆艺术类人才的中坚力量。

(3)图书馆拥有广阔的场地可供活动场的使用,拥有报告厅,礼堂、会议室,院落、广场、走廊等都可以成为艺术活动的活动现场。

2、图书馆艺术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1)在新形式下,倡导艺术活动的的内容包括: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示大学生精神风貌,倡导阅读,倡导爱国情操,提升图书馆文化实力,提升图书馆为读者服务的思想等;

(2)具体形式可分为:可以图书馆较为醒目的走廊举行摄影大赛展、在图书包报告厅或礼堂举行演讲大赛、在图书馆大厅等区域举行书法大赛、邀请相关主题的专家学者举行讲座报告、组织敬老院等活动、组织兄弟院校文艺汇演等形式而展开。适时邀请相关专家学者亲临现场指导观摩,以达到提高艺术活动软实力的目的。

三、培养工科院校艺术生综合素质培养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要大力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和娱乐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可见,国家和社会越来越重视人才的综合素质,这就对高等教育实施效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艺术类高等教育逐渐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许多原来的工科院校也开办了艺术类专业。艺术类专业对高考考生的文化课水平要求低,相对容易考进,使许多原本无法考上大学的考生抱着“为了上大学而学艺术”的观念选择了艺术类专业,生源的夸大使工科院校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逐渐下滑,这样,工科院校艺术类专业学生便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在思想道德、人文素质等方面成了校园中的弱势群体。提高这个学生群体的综合素质成了高等教育者迫切的任务。

1、首先要建立一支熟悉艺术生,专业知识过硬,善于交流、沟通的师资队伍

一支技术过硬,善于沟通的师资队伍是一个学院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利用图书馆能更好的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才能更好的提高工科学院艺术生的综合素质。

2、优化课堂教学内容,目标

品质的课堂内容是吸引学生进入课堂角色的根本,应将授课内容更加形象化、生动化,学院应尽可能的安排小班授课,并寓教于实践,才能更好的完成课堂的既定目标。

3、提高学校文化、艺术氛围,增强感染力

以图书馆为单位展开各类艺术文化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找到自己生活学习的定位,无形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4、在老师指导下提高艺术生实践能力,在实践中成长

现在有一句名言叫“能让人成长的不是时间而是经历”同样体现实践的重要性。艺术生在一个另类的专业中眺望大学以外的四角天空。学院应该派出指导老师有针对性的参加社会、相关专业公司的实习工作,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参与公司和社会项目,懂得责任和社会关系。进一步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综上所述,艺术设计在大学图书馆发展中的作用不容小觑,运用艺术设计的相关特点可以为图书馆的建设做更多的事情。

作者:孙金彪 单位:武昌工学院

艺术设计类论文:佛教装饰纹样现代艺术设计论文

一、佛教装饰纹样概说

(一)西汉末年佛教装饰纹样

佛教自从西汉末年传入中国后,植物装饰纹样也随之而来,在与中国传统的植物纹样相互碰撞与融合中,产生了许多富有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新颖的、具有特色的植物纹样。正如《云冈石窟基本装饰纹样——引言》中所说:“佛教艺术产生之始,就伴随着强烈的美术装饰意味和画面布局中的纹样式样创作。这种装饰意味一方面来自宗教本身对特定纹样的崇拜和热爱,另一方面来自于具有社会性的人(创作者)对美感的追求和自身的审美取向。而这种审美取向往往受到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创作者所处的环境的直接介入。”

(二)南北朝时期佛教装饰纹样

总体上来看,到了南北朝时期,佛教纹样装饰艺术大致可概括出以下特点:一是大量吸收,一些外来的植物装饰纹样的题材和形式甚至直接引用。二是此时在佛教植物装饰纹样的题材和内容上,花卉元素增多,是博大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结果。三是产生了对思辨智慧追求的时代审美特征,反映了当时战乱频繁的社会背景。

(三)隋唐时期佛教装饰纹样

隋代在佛教的发展历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南北朝时代装饰纹样的特色、题材和内容在隋代得以延续,不过也不难发现,趋于向民族化风格发展的传统纹样在这一时期已经逐渐开始,缠枝式组织的纹样增多,显现出优美与灵巧的发展趋势,用活泼的忍冬、莲叶、人物组合替代了盛极一时的忍冬纹。题材方面也有摆脱前一时代比较单一的趋势。唐朝是我国佛教艺术发展最鼎盛的时期,同时也是植物装饰纹样的转折时期。确立以人为本的主体地位,以审美主体为中心的审美对象也由此诞生,可以表达愉悦心情的花卉题材被越来越多的运用到植物装饰纹样当中。卷草纹是唐代受欢迎的植物装饰纹样之一,以其独特的形式和优美的线条而受到人们喜爱。作为佛教象征物之一的莲花亦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多与其他花卉元素组合出现,从而演变出了独具特色的宝相花纹样。唐代植物装饰纹样造型更趋于写实,与当时世俗装饰纹样雍容华贵的风格一致,体现了唐代的整体审美取向。

二、佛教文化与当代艺术设计

(一)设计中的佛教文化元素

“设计”是一个大范畴的概念,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独立学科。设计如果单从其构成形式、构成法则、形式美感、审美需求等手段上寻求是远远不够的,对于其他文化、其他艺术形式的认识与理解也是设计中不可或缺的重心所在。佛教的思维方式、哲学思想、价值观念、人生态度等方面,是其文化的精髓。作为文化的精神财富部分。赵朴初认为“佛教的核心思想是缘起论人类是一个因果相续,自他相依的整体。”这些说明了由人到物,由物到人相依的整体性,恰恰符合了设计系统观的整体性理论。

(二)佛教装饰纹样在设计中的应用

佛教自传入中国以来,至今已两千余年,大多佛教图形符号都已烙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印记,成为现代设计当中用来表现传统文化的元素之一。

1.莲花纹样。佛教把莲花视为圣洁、崇高、吉祥之物,受到了极大的尊敬与爱戴。传说释迦牟尼降生便走七步,而且“步步生莲”,可以说莲花是与佛教形影不离的重要题材之一。莲花纹也以其优美的造型和独特的文化内涵,受到了众多现代设计师的喜爱,成为了具代表传统文化内涵的设计元素之一。

2.忍冬纹样。忍冬,又名“金银花”。忍冬纹装饰大量运用于早期的石窟寺中,隋代以后数量逐渐减少,唐代后几乎消失。在装饰形态上,主要有单列式延续、环形、波线型等,其主要结构线都是以S形的基础上变化。忍冬纹在中国古代装饰图案中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同时在现代设计中也给中国装饰艺术注入了催化剂。

3.龙形纹样。龙是护法天龙八部中之第二部,因此在佛教装饰题材中,也是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云冈石窟、莫高窟中都出现了大量的龙文装饰,如天人乘龙、九龙灌顶等。同时,龙也是中国传统典型装饰内容,具有民族代表性,因此,龙形纹样成为当代设计师们追捧的装饰元素也是理所应当。

(三)佛教文化影响下的视觉设计

1.商品设计中的佛教元素。现金,当代设计师已经逐步认识到运用传统佛教装饰元素来表现中国形象符号的重要性。联想笔记本电脑的宣传广告海报,主体形象由产品和佛塔组成,“以牲灵之技而工者”作为广告语。佛塔的特点就是,其用料之精良,结构之巧妙,技艺之高超,远远超出了古今文人墨客的笔端。笔记本电脑的影子化为佛塔倒映出来,显而易见意在诠释商品就如佛塔那样,以牲灵之技而工者为前提,具有精湛的工艺造型和良好的性能,将商品的卖点充分展现出来。设计者将两个本无联系的事物巧妙的联系起来,主观上是以销售产品为目的,客观上则启发了众多设计师对于佛教文化元素上的新思维。

2.佛教文化在视觉设计中的审美价值。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研究佛教是设计师和艺术家的必修课。中国古代美学艺术论中的“意境”和“境界”,美感论中的“妙语”,艺术创作中的“神思”、“现量”等等,正是这些美学范畴才构成了中国古典美学的主干,而这些理论当中,恰恰包含了很多佛教中的哲学思想和审美观点,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读不懂佛教文化,就很难真正的读懂中国美学。

三、佛教文化中的装饰设计对其精神传承的作用

佛教的美学本不是刻意去建立的,它是在其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若合自然独特的心境与意境之美,外在的声色本不关己,山是山而水是水,执色者泥色。因此我们知道,佛教对于美学的态度是在超越中而肯定的,不以表象之美为美,不滞于美的思考,可以看出,佛教对于美学的态度是积极的。佛教文化的形成,对于现代设计的影响有着巨大的贡献。原始佛教崇拜中的图形符号,与现代标识有着不谋而合的文化功能和思想理念,也可以说是现代标识设计的雏形。当代平面设计界的大师靳埭强就主张把中国传统佛教文化的精髓融入到西方的设计理念中去,并强调融合并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在对中国传统文化深刻理解上的融合。他的作品呈现出超乎寻常的视觉错位,引发并表达出宁静而致远的语境,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今设计领域中很好的诠释。佛教对中国文化有着深厚的渗透,对当代艺术设计的影响也是深远的。该怎样在佛教艺术的基础上,进一步体现含有中国特色传统的精髓文化,并将这些文化更好的在现代设计中发扬,是值得每一个当代设计师认真思考的问题。

作者:刘洋 单位:大连大学

艺术设计类论文:工作室教学现代艺术设计论文

一、现代艺术设计工作室建设概述

1.运用工作室教学模式,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

艺术工作室的建立,一方面为这种教学模式的开展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工作室的建立给学生才能的发挥以及在教授上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学生在课余能够将理论更好地付诸实践。这样的空间也将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借助工作室教学还可以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在授与练的过程中,寓教于图、寓教于乐,极大地调动了同学们学习艺术的积极性。

2.工作室教学有利于实现双赢

如今随着中国商品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建筑装、服装设计、数字多媒体艺术等设计行业迅猛发展,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大。而在教学上,学校在艺术上的教学不能符合社会要求,而这份培养任务,转交到了企业。另一方面,一部分学生受到市场短期利益诱惑,心态随之浮躁,于是投身于培训机构的培训上。然而往往因自身的审美能力、理论素养等综合能力不强,不仅影响了学业,还对自身的长远发展产生了极其不利的影响。再者,工作室教学采取双向选择模式。师生可根据专业方向、艺术风格、等因素确定师生关系,完成工作室的选择工作。通过这类双向选择的方式,提高竞争性,保障教学质量。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到,推行工作室教学,建设现代艺术工作室是培养开放型设计人才,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的教学模式。

3.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们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一方面,完善的工作室建设将给学生提供一个较好的实践环境,在那里学生可以天马行空地发挥,而后将这种灵感注入到真正的实践项目中。这不仅是一种开放的教学,也将发挥每个学生创造力,从而能够立瞻远瞩,投身于艺术行列。另一方面,现代艺术工作室主张在工作室中边教、边学、边做,将理论教学、技术服务与实践融为一体。营造在教学过程中体验真实的工作气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二、推行现代艺术工作室教学模式面临的问题

(一)招生的规模过大

这个问题在艺术设计类专业较为突出。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艺术类专业的学费通常要高于其他专业。同时,许多综合性大学有了参差不齐的专业设置。再者,一些学校薄弱的师资,不完善的教学设备也让人担忧,也让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建立迫在眉睫。

(二)在某种程度上,与市场需求脱节

从很多学校的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数的艺术设计教育是从美术教育中分离出来的,是将美术教学作为设计基础,忽视了技术、市场、社会的联系。在发展过程中,更多的只是更新了教学手段,在很大层面上并没有实现设计教育的现代化。

(三)缺乏实践教学

在如今的教学中仍保留大量美术的传统。课程循规蹈矩,从而使设计脱离市场,没有实现艺术本身的创造性。同时,一些课程所必备教学条件并不完善,不能提供相应的硬件设施与相对接的实践基地,这在现代艺术工作室的建设上也将满足不了人才的培养。

三、提高教学质量,推行工作室教学模式的措施

(一)务实培养人才,适应社会需要

面对当前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这种教学模式模拟企业的工作方式,是为了让学生尽快适应外面公司的运作节奏,了解到具体的工作情况。

(二)注重实践,提升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提供了较为完善的硬件设施,在模型设计时,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学生通过制作,加深对工艺地进一步了解。

(三)在人才培养的目标上

艺术设计在很大程度上注重人才综合能力的培养,其中包含技术材料、构思能力等等。同时,教育必须联系到社会经济、贸易,培养出来的人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促使艺术设计教育良性循环。

(四)教学模式的更新

教学质量的高低决定着教学模式的存在意义。目前,许多高校的工作室教学模式正在完善深入。通过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学生可根据自身的专业与企业所给出的项目来学习。在这种有着多种交叉学科的工作室里,学生不仅能学习人文知识、设计构思,也能根据自身的兴趣,选修相应的课程,即工作室教学课程,其内容和方法在教学模式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五)在师资队伍建设上

合理的师资配备对工作室的运行起到关键作用。因此要充分利用地区优势、文化优势等,吸收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专职教师。这不仅是文化的碰撞,也是一次创作灵感的激发。不同文化背景的教师能够带来不同的设计风格。在教授方式、项目构思上将能够带来很大突破。

四、结束语

现代艺术工作室的建设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它要求学生手脑并用。在此平台之上,将教室、课程、实践融为一体,构建一个较为完善的教学模式。总而言之,现代艺术工作室的建设将是艺术专业乃至人才培养的一个全新的开始。在现代教学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其巨大作用。同时,作为一种区别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也将在学生的接受、运用知识上带来巨大的影响。学校要引进科学的教学模式,并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同时,在这种工作室教学模式的构建中,应采取因地制宜的原则,不可盲目跟从,从而,培养出适合市场需要的复合型设计人才。

作者:吴迪 董千 单位:西安翻译学院

艺术设计类论文:环境艺术设计文化建筑论文

一、文化建筑环境设计中的审美要素

1.比例和尺度

比例是建筑物整体与局部或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关系,在空间中体现为长、宽、高之间的比值。建筑环境形式的比例是一种重要的审美要素。根据审美经验,建筑物环境的形式比例存在相同比值关系的时候,整体感觉更和谐,更具有美感。尺度是指建筑环境给人感觉上的大小印象。尺度与建筑物的真实尺寸大小有一定的比例关系,但尺度与比例并不相同,审美原则的尺度是一种基于建筑物环境大小而产生的感觉。西方建筑环境设计特别推崇比例和尺度的美,著名建筑学家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特别强调比例的美学观。文化建筑设计中比例和尺寸往往密切相关,在进行环境设计的时候,应当反复推敲比例和尺度的大小,选择值和最合适的搭配,提升文化建筑的美感。

2.均衡与主从

均衡是指在设计的空间中,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平衡关系。在自然界中,相对静止的物体能产生视觉上的平衡感,在文化建筑的环境设计中,这种平衡感符合安全的原则,也能达到整体的审美要求。主从与均衡看似相同,其实存在很大区别。主从体现的是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区别,即各组成要素在整体中所处的地位与所占的比重对整体效果的影响。主从设计可以有效避免设计作品松散和单调的现象。建筑设计中,主从和均衡往往也是相互联系的,过于注重均衡则无主从,过于主从则失去均衡。在进行设计的时候,要考虑均衡和主从产生的审美效果,从平面与立面、外部环境与内部空间、从局部到整体等各方面处理好主从与均衡关系,力求取得完整统一的效果。

3.反复与韵律

反复是指以相近或者相同的构成单元按固定的规律出现。反复的设计效果体现为组成要素有节奏和秩序出现的美,一目了然,易于辨认。韵律是指形式要素引起视觉和心理上的律动效果,例如光线、色彩、材质、造型等合乎某种规律时给人的节奏感。反复和韵律并不相同,反复一般是某一要素简单重复出现,而韵律具有极强的连续性和条理性,但是二者都是最基本的构图原理,也是中国古典艺术中流行的构图方式。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合理采用反复和韵律的构图方法,注重简单重复和韵律变化,能使文化建筑设计作品产生生动、活跃、协调、富有节奏的美感。

4.渐变与对比

渐变是指利用类似要素的微差关系进行连续排列而取得统一的形式。渐变设计往往用于对比悬殊较大的要素之间的过渡转化。渐变设计的关键在于基本比率的选择,一般选用等差或等比数列作为渐变比例。渐变的效果一般体现为优美的节奏感、强烈的韵律感和柔和、含蓄的视觉感。例如公园长廊设计往往采用规律变化的廊柱来获得的渐变效果。对比是指各形式要素之间的差异性。对比设计容易刺激人的感官,同时产生兴奋的审美效果。文化建筑设计中常采用此法使造型生动而富有活力。对比的形式主要是“量”方面的对比和“质”方面的对比。对比和渐变往往是成对出现的,渐变就是对了消除对比,而对比又体现了渐变的两个极端。在环境设计中,正确运用对比和渐变,能产生生动活跃而又不失柔和的审美效果。

二、结束语

文化建筑环境艺术设计具有广阔的空间平台,设计者应当注重文化艺术形式多元和内容丰富,在保障建筑物功能性的同时,合理的调整自然环境和照顾人们的视觉感受,注重满足人们内心的审美需求,最创造出高质量的建筑环境艺术设计作品。

作者:霍迪

艺术设计类论文:中高职课程衔接环境艺术设计论文

一、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职和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现状

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和探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职教育的实践教学已经逐渐形成一套成熟的模式,中职教育下的学生普遍具有扎实过硬的实践动手能力,方案设计水平也大大提高。相比之下,高职教育还在部分复制本科教育,实践教学不具备明显优势,一些高职院校的专业实践课程的数量和质量并不明显好于环境艺术设计职业教育的内在要求,校内实践基本局限于工作室虚拟项目教学和校外考察,造成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高职与中职实践设计课程“倒挂”的现象,特别是材料工艺和模型制作等课程。

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课程设置以学科为中心

国家在2001年颁布了《中等职业教育园林专业现行指导方案》,中等职业学校在指导方案的规定下制定教学计划。不难看出,中职学校的理论课程较多,理论知识涉猎较全,而我国的高职教育受本科高等教育的影响,课程以学科为中心,没有从其课程模式脱离出来形成自己的职业教育特点,不论是课程的模式还是体系,还以大量的理论课程作为专业支撑,这就不可避免地使中职阶段和高职阶段的相关课程部分重复。

(二)专业课程内容缺乏统一标准

职业教育在我国的发展时间较短,较之国外的职业教育还具有较多不完善之处,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就目前的状态来看,我国教育部并没有对高等职业教育制定统一的课程标准,也没有划分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的课程分类标准和课程内容的难易等级。这就会造成职业教育的混乱,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制定各自的课程,因此课程标准雷同、课程内容重复的现象时常出现,中高职教育出现“断档”的现象

(三)课程实施未能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

辽宁省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主要招收两类生源的学生,并且进行统一教育培养,一类是来自普通高中的学生,一类是来自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高职院校采用混合教学。普高生没有任何专业基础,而中职生文化基础较差。高职院校在课程设计时往往以招生人数较多的普高生为对象,以零起点设置专业课程内容,也是造成中职、高职课程内容重复的根本原因。近两年辽宁省3所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招生情况,教学模式均采用混合教学。

三、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

建设应遵循的原则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主要区别是“职业化”,我国职业化教育一是中职,二是高职,因此两者均属于职业教育范畴,只是层级不同,为培养的职业人才,中职教育应和高职教育形成一个统一的职业教育体系,这就涉及二者衔接的问题,最终达到有机衔接的核心就是课程体系的衔接,在进行课程设置的衔接中应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使中高职形成统一的职业教育体系。

(一)能力本位原则

职业教育首先要明确自身的培养目标,要搞清与普通教育的区别,确定自己的培养方向,这就是明确“能力本位”的问题。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无论是在中职阶段,还是在高职阶段都要明确“能力本位”,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通过什么培养手段,教授给学生哪些知识,使学生具备哪些职业能力,这些都是需要在“能力本位”上考虑清楚的问题。所谓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能力本位”原则,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创意思维,扎实的艺术表现技能和良好的沟通协作能力,以适应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

(二)市场导向原则

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首先要适应市场的需求,因为职业教育首先要为市场提供人才,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一定要遵循市场导向,重视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实践教学的开展,突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充分开展工作室项目式教学。因此课程设置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预见性,并且要针对岗位需求,开设不同层次的实践课程来满足市场的需求。为避免课程重复和实践能力重复,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根据各自岗位的要求,进行技能划分,高职培养的职业技能要强于中职培养的职业技能。

(三)多元化原则

职业教育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教育形式,技能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的过程,因此在进行课程设置时,要考虑到学生对技能的接受程度,合理的编排课程,中职和高职两个培养层次的课程设置要体现技能由简单到复杂,知识点由易到难。中职的课程设置不宜过多过难,要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和理解能力;高职的课程设置要考虑到中职的知识点,否则容易造成课程设置上的重复、断档、脱节等问题。

四、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的路径

(一)根据行业需求,确定培养模式

职业院校的教材选用,要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目前职业院校的教材编写主要是教师,而教师多数较缺乏行业背景。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行业人才参与到教材的编写当中来,把教师的理论知识与行业专家的实践经验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材。同时,要加快毕业生能够尽快适应企业工作,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环境艺术系于2009年采取工作室教学模式,模拟公司化管理,项目式教学的方式,让学生提前进入工作角色。

(二)优化课程结构设置

中高职课程衔接涉及到课程内容的衔接,中职学生毕业升入高职,已经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进入高职后与高中生并班学习显然不适当。高中生的文化基础较好,但是专业知识基本空白。两种生源的混班授课必然会影响课程质量。对于普高生源来讲应该对其进行技能补课,充分利用其良好的学习能力快速将技能操作课程基础夯实;对于中职生源来讲,文化基础薄弱,必须对中职生源进行文化基础知识的补习。在教学资源充足的情况下,建议不同生源的学生分班授课,优化高职的课程结构设置,中职生源的学生在项目设计类课程中要体现出设计方案的延伸和提升,要体现出高职的高层次职业教育。

(三)实施学分制管理

中职和高职的课程体系衔接应以学分制为基础,施行动态弹性的衔接。这就给职业教育管理部门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中职和高职的课程设置,可以由教育部门下达学分标准,中职和高职两种学历对应相应的学分总数。学分制可以解决不同生源学生授课的问题,因此课程设置必须合理。在学分制的大环境下,通过不同生源的导向,让高中毕业生多选择专业基础课程,让中职毕业生多选择文化基础课程,经过一年的学分制课程导向和因材施教,在二年级的时候,两种生源的学生之间的差距就会有所减小,项目设计课程对于所有学生来说就不难开展,同时也符合高职的高层次职业化教育的理念,培养出具有职业能力的设计人才。

(四)建设强有力的师资队伍

职业院校要培养高能力、高素质的学生,就必须有高能力的教师队伍。职业院校的教师要注重自身知识结构的不断提高,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好能够满足当前行业对职业高级人才的要求。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提高对行业的认识和实践能力。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注重项目的实践经验,应鼓励教师经常下企业参与实际项目设计。辽宁省职业院校目前加大了对教师培训的力度,让教师自我提升的同时,也给教学带入新鲜血液。中高职的教学管理制度应逐步完善,教学环节管理严格,施行教学管理部门和学生“双监督”政策。高职院校应多开展教师交流,沟通教师教学情况,有助于教师间相互学习和提高。将教师的实践能力纳入到评价体系中去,改变教师授课课时工作量的单一化评价体制。鼓励教师引进企业实际设计项目,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具有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有助于教学和行业之间的接轨,使中职和高职都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艺术设计类论文:展示空间设计环境艺术设计论文

1.空间的心理学特点

在空间环境中,人往往拥有一块空间,这块空间不仅仅提供了休息的环境,同时也提供心理上的安全感,人们往往不太习惯太高的房屋,人们喜欢站在柱子旁边,这些都是人下意识的找依托感,通过这些空间引起的心理变化,能够很好的处理空间高度以及与周边事物的设计。不同的空间形状往往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如低矮的空间设计,会让人有一种压抑感,动态变化的空间会让人产生一种不规则感觉,圆形空间设计则会使人米欧式方向,空间形态变化很多,所引起的心理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只有充分掌握这些联系才能设计出美观的展示空间。

2.基于环境艺术设计心理学的展示空间设计

在展示空间设计中,基于心理学角度分析,需要充分利用围和透的关系。若是一个空间的设计没有采用任何一种透视方法,必然会给人一种压抑的柑橘。若是空间的设计仅仅是开场,就无法充分发挥出内部空间的特征,使用功能无法得到发挥,因此在展示空间的设计中需要把握好围和透的尺度,根据具体需要表现的事物来进行设计。

2.1空间流动性、引导性设计

展示空间本身属于一种三维空间,人不可能一眼看到全部设计,需要在走动中看到各种设计,也就是需要注意看到各个设计部分。在这个走动的过程中,属于一个连续的过程,人们所看到的信息也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因此在设计中就需要保障空间变化的连续性,保障每个空间展示的效果都是连贯性的,保障人能够得到好的视觉效果,保障人在行走的过程中感到空间的协调一致性,同时又富有变化,增强人的感受。展示空间在设计中原则上需要保障采用有序性原则,人在参观展览中,具有非常大的流动性,一般是靠右走,走捷径,不走回头路,这就要求空间设计拘留流动性和引导性,合理安排空间布局来安排观众参观,引导人的驻足。

2.2空间长短和色彩的设计

在展示空间设计中,长短因素是影响人们心理的主要因素之一,一般而言在展示空间设计中,高潮部分需要偏向于后部,前面的空间设计让人们产生一种期待感,增强空间的表现效果。在建筑空间的设计中,若是需要强调高潮部分的重要性,满足人们乘兴而归的想法,可以适当加长观赏浏览的空间设计,针对一些比较特殊的物品,在展示空间设计中,高潮部分就需要放在前面,引起人们的新奇感。在展示空间设计中,色彩同样是影响人们心理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色彩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能够引起人们的注意。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观看事物中,总是先看见色彩,然后再看见物体。在色彩的设计中涉及到了公众色彩心理问题,这是因为对于人而言不同色彩所引起的直觉效果是不同的,同时也受到宗教信仰、社会规范等的影响。如红色在美国象征着健康欢乐,在我国象征着信心、传统等,因此在展示空间设计中需要考虑到色彩对人们心理的影响。

2.3垂直和水平空间的设计

依照心理学分析,在竖直方向上,物体的垂直距离越高越容易引起人的压迫感,因此竖直方向的空间,人们习惯采用远处观看的方式。从空间心理学角度分析,高而瘦的事物会引起不安全感,因此在设计中需要尽量避免出现这种空间设计。在垂直空间的设计中可以采用一种抑扬空间法,将高空间的顶面包装,做成阶梯性的变化,降低人们对空间的不安全感。也可以采用一种叠加空间的设计方法,采用叠加增高的方式获取新的空间。水平空间的设计主要根据不同的空间需求来尽行设计,在展卖空间的设计中要求空间氛围展示空间、休息空间等,宜采用采用维隔空间法,这是一种最常采用的设计方法。也可以采用连系空间设计方式,通过走廊、彩带以及花草等形式来连系不同的空间,增强空间的统一性。渗透空间设计方法是一种综合性的设计,主要达到增加展示层次,达到精致的目的。目前展示空间设计主要方式包括四种,中心布置法是指在空间中心塑造中心,展台多是圆柱状,周边围绕中心设计。散点布置一般使用在不规则场地空间设计中,网络布置法使用在商业展卖空间设计中,是经贸展示空间设计基本方法,重视展位的有序性,混合布置法是前集中设计方法的结合,这也是最常使用的一种。

作者:周广燕 单位:西北民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