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环境设计专业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环境设计专业论文:住宅区居住环境设计论文
摘要:住宅是人类居住生活不可缺少的载体,方便、舒适、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态住宅区是新世纪人居环境建设的重点。建筑、景观设计师要科学运用“以人为本”的生活设计理念,秉承传统勇于创新,通过量度适当的环境设计,使住宅区既保持传统韵味又各具特色。
关键词:住宅区;环境设计;规划设计
一概述
住宅是我们赖以生存的重要生活空间环境,其外观表现和内涵直接反映着当时当地的社会物质文化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也直观反映出居民的社会地位、经济收入、文化修养、生活模式等特征。
当前我国城市新建住宅绝大多数以住宅区的形式出现,人们要求居住区不仅要创造一个对身体健康有益的、与工作环境相适应的环境,而且还要力求创造一个文雅、幽静、美丽的景观。这就要求建筑、景观设计师要科学运用“以人为本”的生活设计理念,通过量度适当的环境设计,构建出方便、舒适、和谐、安全、富有文化底蕴的住宅区去满足居住者的要求。
二住宅区规划设计现状及发展方向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居民结构呈多元化,现在多数住宅区的居民均来自不同的地方、从事着不同的工作、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加上工作与居住地点分离,居民大约只有1/3的时间生活在住宅区内,使得住宅区内居民的相同属性减少,这是造成城市居民邻里关系冷漠的内因。以前许多住宅区只重视各自生活上的需要,忽视了居住环境室外交往公共活动场所的规划设计,这是造成人际关系淡薄的外因。在前述因素的制约下,居住环境必然不够舒适、和谐。建筑、景观设计师如何创造出一些便于居民进行交往的公共活动场所,使居民间相互见面交流机会增多以加强邻里联系,达到构建和谐社区的目的,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1、应突破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小区单一模
居住小区引入我国以来,对住宅建设的规范化、科学化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当前我国居住区规划设计大多采用居住小区模式。但封闭性是居住小区建筑模式的局限性:为了保障给居民提供一个安垒、宁静的居住环境,建筑设计师尽量采取各种技术手段将小区独立于喧嚣的城市生活之外。这样城市道路遇到小区时不是嘎然而止就是绕道而过,不能顺畅地穿越通行,或者将高层建筑沿周边布置在小区的外侧并利用裙楼与外部分隔,内部则安排多层住宅和公共设施,身处其间虽然安静,却难免有闭塞郁闷之感。而且以这种相近单一的模式来规划设计城市居住区,很容易造成简单模仿、千城一面,缺乏地方特色。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潮州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地域特色鲜明的居住形式与风格。建筑、景观设计师应尊重与延续本地历史“文脉”,克服居住小区单一模式与历史“文脉”延续性间的矛盾,保护利用好历史“文脉”在旧城里业已形成的各具特色的建筑形式和街巷空间等历史文化地段。通过建筑设计师的巧手,突破小区单一模式,使住宅小区设计融入城市的传统之中以增强归属感,保障新建的人造环境既符合时代要求又恰当沿袭当地历史“文脉”,都市旧城改造中的文化传承、古迹保护、社区特征等得以持续。
2、要促进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多元化
住宅小区模式已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但小区模式不是包治百病的良方,因地制宜(根据城市区位、环境条件、地价因素)、因人制宜(根据不同的居住者)作出不同的规划,形成多样的组织结构是必要的。应该鼓励建筑设计师解放思想、打破禁锢,根据居住者的主体特征、生活模式、居住偏好等因素,创造出富有地域特色、满足居民生活需求,符合群众审美情趣的多元化居住区新模式。例如:在人口密度较低的小城市,邻里单元可能是恰当的形式;在经商气氛浓郁的南方城市街坊式可能是合理的选择;在历史文化名城,传统形成的空间格局和肌理应得到尊重和延续,小型化、以保护为基础、与周边固有建筑环境相协调的改造方案最适宜;在特大城市中心的房屋应向高层化发展且趋于综合型品质次,边缘地带集生活、工作、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居住区及别墅区将是合理的选择。没有哪种固定模式是可以随意应用到各处的,建筑设计师要根据当地社会物质文化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秉承传统勇于创新,使未来的城市建筑既保持传统韵味又各具特色。
三居住区环境设计
不管采用哪种规划设计模式,居住区环境设计首先应满足居民的使用功能需要,在此基础上再做到景观优美,这就是“以人为本”和“适用、经济、美观”原则所在。长期以来在提高居住区的环境品质方面,人造硬质景观、特定的功能活动场地设施一直是规划设计的重点所在,相对来讲环境的自然性、生态性却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强调住宅区环境的自然性、生态性对于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形成城市有机的基本生态单元及满足居民的精神感受都有着重要意义。建筑、景观设计师可从几个方面考虑人居环境设计:
3.1空间环境
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居民闲暇时间增多,健身、娱乐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提供充分的空间环境是营造以人为本居住区的基本条件。考虑了上述因素,潮州近期开发的居住区多数能合理安排公建用地,在美化环境的同时设置休闲健身、娱乐设施,以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生活要求。
3.2生态环境
中国民居深受“天人合一”哲理的影响,从选址、总体布局到室内外环境设计均充满了朴素的自然生态精神。现代居民对于绿地空阀环境往往要求有花有草有树有山有水,居住者期望建筑师在居住区室外绿地空间环境设计中注入更多的“人情味”。
居住医生态环境设计应从绿化面积大小、绿化树种搭配方面考虑,做到:(1)注重生态效益、观赏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植物种类的选择应本着安全、健康的原则,以树木为主,高大乔木、中低灌木和铺地植被相结合,优先选择乡土植物,通过科学搭配植物以提供疏密适当的绿荫,调节不同季节的光线强度、改善室内通风、创造各种特殊的社会空间等环境。(2)减少硬质场地的使用以扩大自然绿化。住区的广场及其他活动设施应根据居民的数量和使用频率来确定规模,不应盲目追求气派,可通过采用铺装植草砖等形式,积极将住区的室外场地变成绿地系统的一部分。(3)处理好住宅与绿化的过渡关系。住宅底层院落应尽量采用镂空围墙或低矮绿篱,以加强建筑与环境的渗透与交融,保障人与自然的顺畅交流。
3.3视觉环境
建筑、景观设计师在着力营造富于特色的景观环境提升整个居住区品位时,应注意:(1)环境设计应与整个居住区风格协调。居住区建筑风格奠定了全区环境风格的基础,西方园林追求恢弘的气势,构图工整、装饰小品多为西洋古典柱式以及喷泉雕塑,中式园林追求自然朴实,构图自由,装饰小品多为假山石及亭台楼榭。目前居住区规划大部分都是以一种风格为主综合运用两种造园方法。(2)充分利用自然。自然环境是景观绿化的基础,在居住区要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地貌、山水环境、气候特征,创造具有特色的环境空间。(3)整体精细设计配合。居住区环境要总体构思通盘考虑,既要有点线面结合的景观结
构,又要有不断变化的空间序列。对环境细部要有精细设计,既可以借鉴传统的遣存,更可以将声、光、电、喷泉、不锈钢、玻璃、彩色涂料等综合运用在环境设计中,以求创造富有现代感的居住区环境。
四结语
社会经济的发展将使人们对住宅功能的需求不断发生变化,因此当前我国居住区规划设计方面需要探索的问题还很多。建筑、景观设计师要关注生活、不断创新,积极拓宽居住区规划设计的思路和方法,创造出富有当地特色又符合时代要求的人居环境。
环境设计专业论文:本科教学环境设计论文
一、本科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环境设计专业是一门相对较新的专业,各个方面都还没有完善到位。自1988年国家教委设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简称环艺专业)以来,各种类型的院校开设了这一专业,他们大都集中在艺术院校、综合类院校及其他专业大学、职业院校、师范院校。各种不同的院校在开设这一专业中,其课程设置也不同。综合类院校中的环境设计专业的课程以建筑类课程为主,结合艺术类课程的基础训练来安排相关的课程,形成了独特的课程体系;艺术类院校中的环境设计课程以室内设计为主,相应增加景观设计和建筑城市规划设计的课程,也形成了独特的课程体系;高职类院校的课程体系更注重社会的实用性,因此,各类学校中的环境设计学科专业的课程是把建筑学、园林设计、室内装饰设计、平面设计、造型基础设计交融在一起,涵盖了自然学科、社会学科、艺术学科、建筑学科等多学科内容。2012年改革之后,各个学校在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等方面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
1、课程设置
现在很多本科环境设计专业往往还是沿用2012以前的环境设计课程设置,做出的改动也只是简单的拆分课程,增加授课时间。具体体现在追求大而全的课程设置,没有更多的完善课程体系,使学生不能够专心于重点的关键课程,以至于贪多嚼不烂,不利于知识的消化吸收。
2、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上依旧是多传授设计理论等基本知识和设计方法,不注重具体实施当中出现问题的解决方法和突发情况的应对等实际问题,没有把所学知识系统的联系应用于实践中。另外,有些学校还停留在装饰、工艺美术的层面,在大一阶段没有把培养学生的创新和专业设计思路放在首位。有的学校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还处于原始的等待自我觉悟状态,也没有认真的下功夫启发。因此授课范围的广度、教学的实践性和学生的自由度等等方面得不到保障,于是学生设计出来作品的创意性也大打折扣。
3、学生和社会的联系
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很多学校没有及时有效的和社会需求相结合,造成毕业出来的学生动手能力较差,自主学习动机不强等一些问题,在毕业之后给他们自己和所在单位造成麻烦,也影响了学生自己未来在环境设计行业中的发展。
二、本科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
1、精简统一课程
精挑细选出适合市场需要的课程。有目标,有顺序,有重点的培养符合时展和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环境设计专业中就可以删除与小环境设计关联不大的城市景观设计、建筑外观设计等宽泛的环节。同时,还要删掉太多的艺术性、装饰性的课程,合并到基础课程中去,结合设计方法的统一教学,让学生在大一、大二就能自我架构起专业的设计框架。教学中可以在大三阶段分专业方向统一调整课程,使学生根据选择的室内设计和景观设计不同的方向,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
2、基础课程中融入专业性
基础课程的训练中就要突出环境设计专业的特色性,不能所有的基础课程都是统一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要早早的把专业观念融入其中。例如《立体构成》课程可以当作是模型制作的启蒙篇,突出它的空间性,加强作品中对结点的重视度,充分和专业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学中启发学生学会用三维的角度观察、构建。接下来设置的《空间构成》课程可以对《立体构成》起到很好的衔接。培养学生的空间能力。在基础课中融入专业性和联系性。外出写生课程教学中训练的观察角度和注意内容也要往陈设、环境、景观、建筑方向靠,有意识的经常做单线场景练习。使学生脱离考大学时候纯艺术的思路,逐渐往专业素质方面转化,从而能够自觉的提高专业造型意识和能力,为以后的专业表现技法课程及设计专项训练中的草图表现打下很好的基础。
3、注重设计方法学习
因为环境设计的学生多来自艺考生,他们习惯的思维是美术的思维、技术的思维,是老师教,学生临摹、写生、创作的思维,而不是空间的思维和尝试的创造的思维。在教学培养中,不单纯从教授课程出发,而要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学习正确的设计方法。从认识设计主题入手,通过调查论证逐步进行设计。
4、培养具有中国文化传承精神的设计师
在教学培养中,要针对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创意资源,努力培养学生的立足本土性。可以通过开设民居测绘、民间美术考察等相关课程,增加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增强其设计修养。立足中国文化能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创作灵感,争取培养出具有中国文化传承精神的设计师而不是千人一面的设计匠。
5、注重交流能力的培养
作为一名合格的设计师,和客户的沟通非常重要。在学校学习阶段,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交流方面的素质。不仅在社会实践中鼓励学生进入社会这个大舞台,而且在课堂教学中也不能满堂灌,要给学生一个舞台,利用小组化团队合作等方法使得他们能够通过集体沟通、调研、解说自己的设计意图展示效果这样一个过程,练就展示、沟通、交流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在学生毕业以后的工作中将会成为提高他们的整体竞争能力。
6、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增强人文方面的修养,引导学生在学校就树立起自信心,懂得认识自己的优点、缺点。并在教育教学中积极正面引导,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价值观,能够独立创新,积极创新,具有自我学习的能力,从而能够在毕业后更好的适应变化万千的客户群体和市场发展变化。
7、理论联系实际
加强学生与市场的联系。与企业合作,把学生的作品推向市场,创造价值。鼓励学生广泛参加社会实践。尤其是高年纪的学生,基础课已经学完,业余时间相对来说比较充裕,有条件走向社会,在设计公司兼职,学习工程实践中的知识。这样不仅可以辅助专业知识的学习,也能够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和进取心。在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中就可以多给学生调研,实习的机会。例如教授专题设计课程的时候,可以结合具体的比赛或者公司实题给学生布置深入市场调研的课题,掌握及时手资料,了解市场的流行趋势,造型、色彩、风格等各个方面,不是灌输而是让学生自觉自愿的去吸收。还可以结合客户的需求,指定设计题目设计出直接面向市场的产品。又例如在毕业设计环节里面,鼓励学生真题真做,就具体存在的项目做出方案,并且创造现实效益。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上谈到的是在本科环境设计专业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并由此引发的思考。在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工作中,一定要始终认识到本科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培养是在要适应高速发展的市场经济需求的同时要尽可能的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教会学生思维的方法和表达方法,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继承中国传统文化,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够培养出合格的高素质的艺术和技术相结合的环境设计人才。
作者:刘宁 单位:河南工程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环境设计专业论文:小学科学探究式虚拟学习环境设计论文
一、学习环境设计的理论基础
探究式虚拟学习环境的设计主要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理论。
(一)学习环境的创设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环境是学习者可以在其中进行自由探讨和自主学习的场所。学习环境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外部原因,学生可以利用环境中一切因素如学习资料、音频、视频等工具协作学习,只要学生使用得当,就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也可以通过观察环境中一些现象,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达到知识的意义建构。
(二)协作学习
在建构主义指导下的学习环境设计应该注重学生的交互作用,这对学生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学生在学习环境中,可以自主学习也可以进行协作学习,他们可以共同建立一个协作小组,相互交流讨论,解决分歧,达成共识。
(三)意义建构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能够完成对所学科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将知识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并能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促进知识迁移。建构主义教学环境设计注重创设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的教学情境,学生对知识进行了意义建构也就意味着促进了他们的学习,因此一切过程也是围绕着“意义建构”而展开,教学中一切活动都应该以利于学生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二、探究式虚拟学习环境的设计
探究式学习环境的设计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设计,分别为学习内容和教学策略,学习内容主要包括设计的知识领域,包括各种场景中知识链接和学习资源的设计,认知工具的设计。探究式虚拟学习环境设计主要采用的策略分为两大部分:自主学习策略和协作学习策略。自主学习策略中包括支架策略和自我反馈教学策略,协作学习策略主要包括小组讨论和伙伴学习。
(一)学习环境的设计内容根据建构主义的代表人物乔纳森在1997年提出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模型CLE为基础来分析和阐述学习环境设计的主要内容,在网络技术支持下的设计模型主要是在理论指导下,对科学课程所涉及的内容进行设计,再结合自主学习策略和协作学习策略等进行了循环设计,并进行评价,使环境和学习成为统一整体。
(二)学习环境的设计模型
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理论依据,并在习海旭等人所提出的虚拟学习环境设计的系统结构的帮助下,设计出关于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环境设计模型。主要分为三个层面的设计,分别为“导航层”“探究层”“反思层”。
1.导航层面的设计。导航层面的作用主要在学生探究过程中给以适当正确的引导,避免他们偏离主题。主要包括界面的菜单项设置、页面布局等设置。
2.探究层面的设计。
(1)“探究层—物质世界”模块设计。首先分析关于“物质世界”的设计,进入物质世界后,选择“热传递”现象,进入场景,演示实验,首先是一个空杯子,摸上去是凉的,倒入热水后杯子外壁温度升高,变热,提出问题,找出引起这种现象的原因。然后学生进入实验环节,开始虚拟实验。同样在物体热胀冷缩中,先演示一个现象后,然后提出问题,学生进入实验室进行虚拟实验完成探究。
(2)“探究层—生命世界”模块设计。学生通过登录进入系统点击“生命世界”进入“植物生长”场景,进入之后学生会发现场景中有一片土壤。在场景左边可以选择工具如铁锹、锄头、洒水壶,还有各种原材料植物种子、肥料、农药等;在场景的右边是提示板,上面包括各种植物适宜生长环境、空气湿度等提示信息;场景上方还有温度计调节环境温度。进入“动物世界”场景之后,首先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森林环境中各种动物,让学生近距离的观察他们的生活,这样不仅避免了现实中人们的某些对动物的恐惧感,而且他们能获得对动物的真实了解。这里以“养蚕”为例子,首先拿到蚕卵,在一定的室温环境下,等待孵出蚁蚕,适时适量地喂食、打扫卫生等工作,同时一边观察蚕的生长情况,在饲养的过程中获得经验和知识。
(3)“探究层—地球与宇宙”模块设计。地球与宇宙模块是学生进入系统后,便进去虚拟宇宙,跟着鼠标在太空中漫游,观察各大星球大小、形状、位置等,也可以改变视角俯视平时等观察星球运动和球体表面。在“星球运动”场景可以清晰地看到各大行星、卫星的运行轨道、快慢、相对位置、大小等。用户使用鼠标在太空的旅行,以放大和缩小,改变观察角度来浏览整个宇宙世界。在“日食和月食”中通过虚拟地球,月球公转和自转速度转动,观察在此过程中出现什么现象,以及出现现象时太阳、地球和月球的相对大小及位置等。
(4)“探究层—运动和力”模块设计。在运动和力模块,主要包括三个场景分别为“游乐缆车”“杠杆滑轮”“自制赛车”场景。在及时场景中,学生点击进之后便犹如在旅游景点乘坐缆车,沿途观赏各种美景,立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之后呈现在学生面前一个疑问是“缆车到底靠什么运动呢”,引起学生的猜想,接着进入虚拟实验室,来验证各种假设得出结论。在杠杆滑轮场景中,进入环境先演示起重机等机器工作过程,然后提出问题,学生进行试验,环境中拥有所有需要的虚拟工具。在自制赛车中,则是将运动和力结合起来考察,通过选择工具来进行探究。
(5)“探究层—水和空气”模块。在这一模块中主要包括两个场景“水的世界”“周围空气”。其中“水的世界”场景主要是通过呈现地球仪来引入学生探究。而“周围空气”首先给了一个文字情境猜谜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后再查询空气成分等资料,接着进入实验环节,利用水杯、水、吸管、火柴棒等工具来验证空气的存在、重量等。
(6)“探究层—我们自己”模块设计。此模块包括“观察身体”和“运用器官”两个场景,此模块主要是向学生普及生理知识,在及时个场景中主要由虚拟人的人体解剖构成,让学生既可以了解身体的基本构成也能认识到身体内部结构。在“运用器官”环节主要是综合运用各个器官去观察事物,倾听声音等。
3.反思层面的设计。反思层主要是学习者完成探究后,回顾自己的探究过程,学习者在探究学习完成之后进入的一个环节,学习者可以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通过其中的成功与失败得出一些经验和教训,可以留言与大家一起分享,也可以相互讨论进行解决问题。
三、结语
由于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是以教为主的教学方式,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探究式虚拟学习环境设计引入了更多的技术手段。首先,在每一个场景的设计中,都时时以探究性为核心,每一个情景都使学生主动思考,深入探究。其次,探究性虚拟学习环境是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的,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此过程中主要是辅导学生学习。,探究式虚拟学习环境设计将虚拟现实技术引入学习环境设计中,让学生坐在电脑前,体验亲临现实般的亲切感。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科学课程,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在未来要对环境设计加以改进。首先,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为小学科学课程创设一个更好更更科学系统的学习环境,同时也要扩展教学内容,不能仅局限与教材上所需要掌握的内容。其实,随着技术的发展,其他多种理论的指导下,学习环境设计向着三维虚拟环境发展,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改善学习效果,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有着积极的作用。,在学习评价上要有更多更细致的评价方式。让学生学会反思,促进自己的发展。
作者:董丽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环境设计专业论文:社区情境式养老环境设计论文
1国内外养老环境现状及相关案例本设计
选择了杭州爱康温馨家园和萧山紫荆园老年养生社区两个典型的实际案例进行实地调研。杭州爱康温馨家园杭州目前较大的民办养老机构,其主要服务对象为能够自理的老人和有特殊困难需要护理的老年人。外环境方面主要由一个回廊广场和一个健身场,几个树池和一些花坛绿化组成。健身设施、休息座椅、廊架等景观设施尺度不符合老年人的身体尺度,设施合理性不够。景观空间节点缺失,不能为老年人户外活动提供私密及半私密场所,不符合景观空间的多变性与私密性;紫荆园养老年养生社区是民营资本参与养老机构建设的试点工程,也是省内在建的大型养老项目之一。该老年社区的特色主要体现在配备了养生餐厅、老年医院、活动中心等主要老年配套项目以及室内的无障碍设计方面,但从整个园区的路线设计和建筑形上来看,相比较普通小区没有大的突破,它的宜老化更多体现在管理制度上,开发商也仅是抓住老年养生的噱头大做文章,对其使用群体的研究在园区设计上体现的还不够完善。
2文献研究
要深入研究和解决一个问题,必须要有深厚的理论支撑、科学的实证分析和有力的政策回应。本文分别选择马斯洛需要层次论和《交往与空间》两部著述及情境主义的相关理论,作为本设计研究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参考。
2.1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著名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类动机的发展和需要的满足有密切的关系,需要的层次有高低的不同,低层次的需要是生理需要,向上依次是安全、爱与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指创造潜能的充分发挥。追求自我实现是人的较高动机,它的特征是对某一事业的忘我献身,高层次的自我实现具有超越自我的特征,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对于老年群体来说,社会保障以及福利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满足低层次的生理需求。这便要求新型社区情境式养老环境通过一定的设计手法满足老年群体更深层次的需求。在养老环境中要注重老年人价值体现,在老年人晚年退休之后得失落心理,在养老环境中能够使老年人参与到环境中去,为老年人提供景观场所,满足老年人心理空虚的需求。
2.2《交往与空间》
丹麦建筑理论家扬•盖尔在《交往与空间》中研究和评价城市与居住区中公共空间的质量,在从住宅到城市的所有空间层次上详尽地分析了吸引人们到公共空间中散步、小憩、驻足、游戏,从而促成人们的社会交往的方法。根据人的需求以及景观和人的关系去设计空间的节点,通过环境的设定,提供符合老年人的场所,创建趣味性、疗养性空间,能使老年人在赏玩中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2.3情境主义
情境主义是二十世纪中后期欧洲重要的社会文化思潮。其最初阐述了“建构情境”的概念:“由一个统一性的环境和事件的游戏的集体性组织所具体的精心建构的艺术性生活瞬间。”该理论启示了我们,从老年群体的感受出发反推到环境塑造本身。老年人社会参与是“参与者在社会互动过程中,通过对各种角色的扮演和介入,在社会层面上实现资源共享,满足自身需要并因应社会期待”。
2.4结论
新型社区养老环境的设计,不但能够解决老年人居住的问题,更能够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满足老年人更高、更深层次的需求。这种养老环境在解决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上得到重视,在养老环境以及养老模式不断发展与完善的当今社会,将为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提供安度晚年的场所。
3新型社区情境式养老环境设计
3.1概念生成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群体本身对生活的基础期望值、基本要求降低,更加容易满足,却也更加需要无微不至的关怀。情境的构建在于其创造了生活的瞬间,[5]通过改变日常事物来影响人的情绪,迎合人的情感。任何人活着都离不开身边的事物,每一种建构的情境能自主引发新的行为。根据国内养老环境现状模式单一、行为被动等问题,结合老年群体在生理、心理等多方面的需求,我们希望从老年参与者的角度为他们创造不一样的情境,渗透老年群体的日常生活,从而实现主动养老的目的。
3.2概念阐释
建立“新型社区情境式”养老模式,通过微缩版城市情境、街巷情境、农业情境的设计,实现体验、归属、价值实现三大不同层次的主题目标,涉及老年人饮食、消费、休闲、学习、娱乐、休憩、交流,行走、劳作等多方面的需求。通过设计的微缩版城市情境,结合外界养老制度、养老机构的辅助,可以满足老年群体最为基本的生理、安全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体会到生活的乐趣。有一定识别性的街巷情境有助于增强老年群体对于社区的归属感,沿街布置的休憩空间有助于帮助老年群体建立稳定的社交圈。而农业的情境再现则给老年群体提供了继续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回归社会角色,并且在其中得到认可。
3.3场地分析
3.3.1场地现状杭州下沙江湾社区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下沙经济技术开发区,紧临钱塘江边沿江大道,由高层景观公寓、别墅(排屋)、星级酒店及高尚商业等组成,周边配有住宅区、幼儿园、小学、中学,商业街,临近地铁和公交总站。区域内环境相对安静,风景优美、空气清新,适宜养生。
3.3.2面临问题社区缺少养老宜老的区块;单调乏味,缺少对老年人的关怀设计;周边配套设施不完善,缺少垃圾桶、休息座椅、斑马线设置不合理;下沙新城缺少历史文化积淀,人员构成以新杭州人居多。
3.3.3设计要求要深入开展对设计基地的勘察、调研等活动,分析与归纳基址与学习案例的关联性以及可操性等问题。要求创意构思要体现前沿的设计理念,明确的市场定位,能做到和市场产业、社会发展背景紧密结合。能对研究城乡结合部养老环境设计具有示范性作用。
3.4设计实施
3.4.1城市情境——体验尽管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对事物的好奇心并未减弱,老年群体仍然需要体验大千世界,参与购物、娱乐休闲,甚至学习新知识等各种活动。基于老年人对参与劳动促进消费、传授经验交流学习、放松身心休闲娱乐需求的分析得出:要在社区中营造一个以城市景观为主的情境来满足老年人对消费、学习、娱乐需求的愿望。在城市情境中设计了情境发生的三种场所,即夕阳集市,老年学堂与养乐园。分别构建了老年人体验集市买卖、参与商业活动的日常交流情景;老年学堂中老年群体体验、学习、思考的情景和养乐中体验养乐健身、休闲生活的情景。
3.4.2街巷情境——归属情感需求对老年群体来说尤为重要。随着生理的老化,老年人会有意地缩小他们的社会网络,但维持更亲密和更满意的社会关系。[6]所以他们需要更加稳定、精简的社交圈——即在社区范围内营造一种安全、安心的家园感的情境,增进交流沟通的可能性并保持一定的深度和持续性。而家园感的情境又要求老年人在社区里有强烈的安全感、归属感。街巷是城市具特征的识别标志,布局合理的街巷更是能给人带来安全感。[7]这个原理同样可以运用到社区内的道路环境设计。基于老年人对体验自然养生休憩、多变空间愉快交流、放松身心舒适行走需求的分析得出:要在社区中营造一个以街道景观为主的情境来满足老年人对休憩、交流、行走需求的愿景。在街巷情境中同样主要设计了三种场所,生态,老体验馆、城市沙发与乐活步行街。分别体现了老年人在行走过程中休憩和交流的情景。让老年人通过短距离的行走便能找到这样一个放松身心远离喧嚣的场所进行体验休憩。同时,特色的、模式化的休憩场所与道路空间的可识别度增加了他们对于社区的归属感。
3.4.3农业情境——价值实现根据生命阶段理论,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不断地转换自己的角色。进入老年阶段后,人们离开了各自的工作岗位,从而逐渐脱离社会。Motta,Bennati,Ferlito,Malaguarnera和Motta(2005)曾指出,仅仅维持身体和认知功能良好的百岁老人,不能作为“成功老龄化”的原型,因为他们没有维持任何社会或生产性活动。因此,老年群体需要若干种类情境,激发老年人的参与性,帮助老年人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实现与青壮年不同的社会价值。基地位于城乡交界处,因此设计应突出自然生态和乡村可持续发展理念,而农业则是乡村特有的景观特点,农业景观便是将乡村景观与城市景观融为一体的好表现形式,有利于城乡文化交流。在新型社区中设计了能够激发参与积极性的情境——农业景观。基于老年人对绿色生活健康饮食、回归田园参与劳作、享受自然体验休闲需求的分析得出:要在社区中营造一个以农业景观为主的情境来满足老年人对饮食、劳作、休闲需求的愿景。本设计案例中,农业景观情景主要由微型农场、绿色加工厂,沿江桃花源三大部分组成。
4结论
当今我国社会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养老环境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然而传统的养老环境单一枯燥,不具备发展价值,必将脱离社会需求。因此,从新的角度研究未来养老环境设计、整体的发展趋势具有极强的社会意义。以杭州下沙江湾社区养老环境设计为契机,在传统的社区环境设计的基础上开拓性地引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情境主义国际等理论思潮,即从老年群体自身需求的角度出发,针对老年人的生理需求、心理需求、社会价值需求,结合老年群体的行为习惯、身体尺度等特征进行景观(设施、小品等)设计。希望通过探究,促进新型社区养老环境设计模式的形成。这对于老年群体自身来说,他们可以得到一个超过生理、心理期望的养老家园,有助于社会和谐;而另一个层面上,这样有潜力的新型养老环境设计模式能够减轻社会的经济负担,改善养老环境,符合市场需求,同时带动了老年产业的发展,进而促进了社会发展。
环境设计专业论文:环境设计学艺术设计论文
一、设计艺术学科中所涉及的有关环境艺术设计的内容
(一)设计艺术学的概念
设计艺术在处理好物与物之间的关系的同时,更偏重解决好物与人之间的关系,格外重视所设计的产品对人的心理与生理所产生的作用。艺术设计学是一门边缘交叉的新兴学科,是集汇艺术、科学、经济三门学科研究的主要所研究的内容,它的内涵和外延在当前作用下不断地充实和发展,目前它的学科体系尚在构建和完善中。在潘鲁生主编的《设计艺术原理》一书中,给设计艺术下的定义:是指以设计艺术的纵向历史发展和横向的理论研究为对象,针对设计发展和实践过程中产生的以及经过不断验证提炼的艺术规律,进行总结、分析和凝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具有前瞻性和规律性的理论指导,是对设计艺术活动的理性思考。设计艺术几乎包括了设计艺术学中的研究内容、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及研究意义。
(二)环境艺术设计的概念和内容
人类发展的历史,也是人类创造理想生存环境的历史;人类的文明发展史,也是人类改造自身生存环境的历史。环境艺术设计是时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环境艺术是以科学美为前提,进而表现出功能美;以功能美为基础来达到完善科学美的目的。在人是按照美的规律创造事物的的原则驱动下,人类对环境的艺术化处理,即环境艺术设计,是改良人类生存环境、提高人们生计质量、创造出理想生活的一种有用手段,环境艺术起码包含城市规划、建筑艺术、园林艺术、公共艺术、城市雕刻、壁画、和供人们生活、工作、休息的内部空间,即室内空间。
(三)设计艺术学科中有关环境艺术设计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设计艺术学科是一个具有归纳、多元交织、权变的特别学科。由于其学科的本性决定了,它与新的材料,新的科学技术、新的生活方式、新的社会观念、新的艺术形式、新的创造发明等等,它与其中的任何一个因素,都有可能对其产生影响,甚至会因为某个因素让其发生变革。因此,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设计主题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也可以这样理解:设计系统的主体是由许多其他学科的学科体系和相关学科的系统连接。设计艺术学科便是一个通达的学科体系,它必定要不断汲取新思想、新观念、新理论、新方式、新方法,以此在多元、交叉学科中不断发展壮大,以适应时展的需要及社会的需求。环境艺术设计学科包含在设计艺术学科中,它自然而然受其影响,也要不断地吸收-发展-壮大,以便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环境艺术设计的范围及其理论研究的内容
(一)环境艺术设计的范围
环境艺术设计是为社会大众创造出更加适宜的生存、生活以及发展的理想环境,是为社会大众营造出舒适、理想的生存环境空间的设计行为和设计方法。它与人类生活所涉及的多方面因素休戚相关,同时它与人类多方面的联系不仅对维持现代人类生活起着直接作用,也体现出了浓郁的时代文化特征。环境艺术设计的范围,涉及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艺术美学等,系属跨领域跨多种学科,范畴极其宽泛。它是集多种艺术、学科组成的综合性的有机整体。在其与空间、时段、目标的广泛性上,凸显出了它与其他艺术门类不相同的特征。它是以自然环境为出发点,通过人为的空间分割、规划、设计和景观营造建设手法,采用各种艺术、技术的手段,在满足人的需求的基础上,协调人、社会、自然环境他们三者之间的关系,以此营建出品质的生活、生存环境。“它包括建筑设计,室外环境设计,室内环境设计,景观设计,绘画,雕塑,广场设计,围绕主体建筑相关的外部等路桥和辅助设备,城市规划设计也属于这一范围”。
(二)环境艺术设计理论研究的内容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个覆盖面很广的跨多学科的综合性学科,因为它具有不同于其他类型的艺术,其决定了和建筑学、环境心理学、美学、人文和社会科学等学科的有机结合。环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人们见识的不段增长,人类生活面的不断扩宽,环境艺术设计自身的知识面也要不断的拓展。其理论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三、环境艺术设计在整个设计学中的作用和意义
(一)环境艺术设计是多学科的综合
1.设计学中对设计类型的划分
在设计学中,对于设计类型的划分,不同的设计家和设计理论家由于自身所处的设计范围和他们本身所从事的行业的对设计的观点不同,进行过不同的归类。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的发展,设计的领域也在不断地在人们的社会生活、日常生活、生产的各个领域扩展,过去的设计类型的划分方式已不能适应当前的设计活动,复杂的设计现象。在这样大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设计家和设计理论家倾向于按设计目标的不同,把设计大抵划分为:“为了传达的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为了使用的设计——产品设计;为了居住的设计——环境设计三大类型,这种划分方法的原理,是将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自然——人——社会,作为设计类型划分的目标点”。
2.环境艺术设计是多类型的设计
环境分自然因素环境和人造因素环境,自然环境经由人工的设计、划分、营建、艺术化处理而成为人造环境。人工环境按照空间形式可划分为室内环境和室外环境,按功能划分,可分为居住环境、商业环境、工作环境等。设计界和设计理论界由于对环境艺术类型的区分并无统一的准则和方式,所以多半是根据空间形式来进行分为建筑环境设计、城市规划设计、室内环境设计、室外环境设计和公共环境艺术设计等。
3.环境艺术设计综合多学科
环境艺术是一门综合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美学等的艺术,是一种人为的艺术和自然环境表现形式的艺术。环境艺术设计即满足了人们生活的需求,又体现了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推动了环境设计的可持续性发展。“诗意地栖居大地”,“适合于人、适合于空间、适合于时间”,即环境艺术设计的“三个适合”,它与环境艺术设计的“三个原则”其作用越来越被人类重视。比如,在多元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的推进下的我国城市环境艺术,其发展模式也愈加的现代化,多样化,专业化。其文明发展,也融汇科学性、艺术性、公共性、趣味性于一体,经过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活化处理,从而促使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推动环境艺术与城市环境设计的和谐、绿色、可持续性的良性循环发展。
(二)环境艺术设计对当下建立设计艺术学科有了新的认识
进入21世纪后,环境艺术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人们创造理想的生活方式,体现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价值,对建立设计艺术学科的主题的确立一个新的认识。当今环境艺术设计,把经济、意识形态、技术、社会特质加以重视;在环境艺术设计的诸多要素中,将技术、科学、人文、美学等和其他商业因素加以融合,成为一体,大大扩展了设计艺术学的深度和广度。资源问题、生态问题、设计形态问题是21世纪我国设计艺术发展的三大主题。环境设计对未来社会文明的思考,不能简单地理解与市场结合即可,而是要有长远发展战略的眼光,如何进一步解决未来新的社会问题和进一步更新现有的设计语言?因此,对环境艺术设计的研究更应以“知识整体”的观点为立足点,不断的在整个系统中吸取新的理论、方法、方式,促使设计艺术学逐渐的完善和成熟。
(三)环境艺术设计在设计学中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设计实践、设计现象、设计规律是设计学研究的一门专业学问。恩格斯曾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较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我国设计界长期以来都只是重实践轻理论,或重技艺轻研究,造成了设计理论和设计实践的失调。忽略理论和实际的钻研,便是忽略能给将来带来成长的强大优势,实践是理论的基础和来源,而理论反过来又能指导设计实践,让实践得以提升,如此循环反复,并不断的推动设计实践和设计理论得以深化和发展。环境艺术设计是理论和实践的综合体,其设计理念、设计手法、设计思维、设计表达等都离不开实践对理论的检验,同时其设计理论通过设计实践得以深华。环境艺术设计如果没有具体的设计事例来说明就会显得空洞;具体的环艺设计实例没有抽象理论的作依托就难以达到解决问题的实际。以设计的形式美法则为例,人们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时,可运用形式美的规律进行构思、设计并把它实施、营建出来。就是利用重复和交替、韵律和节奏的形式美法则作为构图手段与设计实施,这是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有力回答。
(四)环境艺术设计体现设计的文化特征设计文化是人类艺术创作的文化
设计作为造物文化,它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综合体现。“文化是人的产物,人也是文化的产物,人创造文化,同样文化也造就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是设计文化的体现,反映的是文化的创造力和主动性。“文化是一种经过时间的洗礼而形成的生活印记的沉淀,是不可复制的”。雷蒙.威廉斯曾说: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方式描述。由于不同地域、不同人群、不同宗教信仰以及历史发展不均匀性,形成了各国、各民族不同的文化特征。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国,其文化博大精深,拥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并且经过千百年的继承和发扬,构成了兼容并蓄、和而不同的文化特征。文化在其向前发展过程中,出现一种特定现象即文化回归、文化复旧和文化反弹的迹象,环境艺术设计是文化的一部分,必然同其他文化一样出现此迹象,也就是常说的本土化现象,环境艺术设计的本土化,也正迎合了世界多元文化发展的方向。我国当下环境艺术设计中对传统文化要有新的理解,而不是照搬照抄,应该在继承中求发展。如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的中国馆设计,就是我国传统环境设计在新时代的继承和发扬的综合体现。向前发展过程中,出现一种特定现象即文化回归、文化复旧和文化反弹的迹象,环境艺术设计是文化的一部分,必然同其他文化一样出现此迹象,也就是常说的本土化现象,环境艺术设计的本土化,也正迎合了世界多元文化发展的方向。我国当下环境艺术设计中对传统文化要有新的理解,而不是照搬照抄,应该在继承中求发展。如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的中国馆设计,就是我国传统环境设计在新时代的继承和发扬的综合体现。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是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继承是环境艺术设计发展的源泉,创新是环境艺术设计的灵魂。人类环境要持续发展,必须要把人类文化和历史加以保护和利用,并借用科技的力量不断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
四、结论
设计艺术学是一门多角度、多交叉的专门学科,虽然其发展晚、问题多,但其在我国设计学科的发展和壮大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我国艺术设计学科体系发展的需要。它所涉及的有关环境艺术设计研究的理论及其方法,对当下我国环境艺术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系统的理论研究基础,并指导环境艺术设计实践往健康的方向发展。设计界、理论界都坚信,设计艺术学在我国的前景会越来越广,前途一片光明。
作者:肖亮 单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环境设计专业论文:环境设计论文:园林艺术在居住区的必要性探析
本文作者:柯于锴 单位:武昌理工学院城建学院建筑系
居住区环境设计与园林设计
现代人买房子已经不是单纯的买个吃饭睡觉的地方了。他们买的是地段、环境,升值的机会。一个好的居住区得益于好的环境设计,而好的环境设计,最重要的是园林设计。西方人喜欢规整式园林,讲究对称均衡严整性,喜欢几何图形构图。建筑物的布局是对称均齐的,连植物配置和筑山理水也按照中轴线左右均衡几何对位安排;着重于强调园林总体和局部的图案美。而中国人则更喜爱自然风致园也就是风景式园林。这种园林的规划与前者相反,自由灵活而不拘一格。一种情况是利用天然的山水地貌加以适当改造和剪裁,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植物配景和建筑布局,着重于精炼而概括地表现天然风致之美。另一种情况是将天然山水缩移并模拟在一个小范围之内。好的园林设计总是能给建筑本身增添光彩。如闻名于世的拙政园,它位于苏州城东北,始建于1506年-1521年,占地4公顷多,由东、中、西三部分组成。东为归田园,中为中园,西为补园。三园中最为精彩的是中园。中园是一个以水、桥、亭、山、堂组成的庭园,其中水池面积约为3500平方米,水池中央有两座相峙的小山。山上怪石叠立,林木苍翠,靠东北面的山上有一个小亭“待霜亭”,靠西面小山上也有一小亭与之对应“雪香云蔚亭”,两亭遥遥相望,两山间有一小桥相连,而面前的小山又与一小岛相连,岛上亦有一亭曰“荷风四面亭”。傍晚月到风来,“爽偕清风明皆月,动观流水静观山”,别有一番诗情画意。
居住区与绿化
居住区环境设计最基本的要素是绿化,而居住区绿地则是普遍绿化的重点,是城市人工生态平衡系统中重要的一环。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城市住宅向标准化、多样化发展,居住区规划和建设也将出现一个新的阶段。这不但给居住区的绿化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也使居住区绿地在城市建筑,城市居住环境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绿化本身有多种功能,改善居住环境的小气候、调节气温,增加空气湿度,防止西晒,降低风速,吸收噪音,减少灰尘,净化空气,还能组织空间美化环境。居住区绿地是居住区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利用植物构成了一个既有统一又有变化,既有节奏感又有韵律感的生活空间。它是环境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对居民身心健康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居住区绿地是居民利用和享受最经济的绿地,据北京园林局统计,居住区绿地使用率一般为中山公园的5-10倍。可是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居住区绿地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现在,房地产业已经得到蓬勃的发展,大家对居住环境有了更新更高的认识。良好的居住区绿化已经成为了地产商们的重要卖点,我们看到像万科、金地、招商、保利等一系列大型房产企业的项目中,居住区绿化的占地面积和设计水平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居住区绿地的设计有两个重要的因素。一是适当的位置,利用原有的绿化基础,尽可能的与小区公共活动中心结合起来;二是合理的规模,一般一万人的居住区绿地约为1公顷左右。
环境设计中的重要元素:水石、景栽
水石就是水局与石景;景栽是园林花木的统称,用以区别自然之林木花草。水石与景栽是庭院构成的要素之一,其配置恰当与否直接影响庭园空间的景观效果。古人云“石令人古,水令人远”,“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水在庭园中的运用,除浇花滋木,养鱼育莲,消防降暑等功能外,常常以水为题,因水得景。水在城市和建筑群中也有着独特而重要的地位。从风水观念讲,水可聚气,“润万物者莫润乎于水”。《红楼梦》里大观园建筑都随山水而建。这就得益于风水理论。古代描写城市的诗句大多也离不开水。李白写金陵,“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欧阳修题拙政园的沧浪亭“清风明月本无价,远山近水皆有情”,可以说水是中国古代园林的灵魂。石在园林特别是庭园中是种重要的造景素材。古有“园可无山,不可无石”,“石配树而华,树配石而坚”诸说。可见,园林对石的运用很讲究。太湖石、英石、锦川石、黄石等等在园林景石中有较强的代表性。现代居住区不同于古代园林,不可能大量出现奇石、怪石,但以其为点缀,陪衬小品,与碧水翠林相伴,效果则不可同日而语。景栽,不仅仅是简单的栽几棵树便了事,要做到怡情育物、远观近赏,要求栽植务得其宜。自春而冬,四季都生气盎然,丰姿多彩。依山伴水,乘势而建的建筑物其表现力总是更为强烈,著名的皇家园林颐和园,北京的北海公园都是其中的代表。回忆下“让我们荡起双桨”在北海的绿树碧水之中,无数童年美好的记忆应景而生。
现代化居住区的环境———规整式园林与自然风致园的结合
西方规整式园林与我国的自然风致园各有特点。虽然我个人更喜欢自然风致园。但是,从现代化住宅的需要来看,两者的结合才是最为的。以原有的地势为基础,尽量不改变原有的风貌,然后配以合理的规划为调整,亭台水榭,林木盆栽相应成趣,再加上小广场、喷泉等等。将整个居住区的环境赋予诗情画意,又能满足居民们的日常需要。晨曦出初现,在林间漫步,听鸟语、闻花香;华灯初上,于树下私语,偕爱侣、诉情衷,真可谓“人生到此何所求”啊!现代化的居住区是建筑与环境的结合。万科的第五园、西半岛项目,地理位置并不好,但是由于经典的园林设计,让人陶醉于其间,取得了非常好的销售业绩。真正优美的环境是住宅项目具说服力的卖点。现代化居住区是以人为本的居住区,好的环境是与居住区密不可分的,仅仅拥有现代化设施是不够的,只有配以青山碧水,奇石异林和人们嬉戏的广场、林荫,这才是我们所期待的现代化居住区。
环境设计专业论文:城市空间环境设计策略论文
一、综合材料的形式技巧运用
环境空间的视觉设计有别其他视觉传达设计的艺术形式特点之一,就是涉及综合性材料的广泛运用。在现代城市空间环境中,材料的表现作用不只是单一地强调某一方面的功能作用,而是在充分发挥材料使用功能的同时,注重材料与空间构造、与色彩及光照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材料的质地感受运用,使材料能够真正在实际应用中体现出使用价值和审美价值,以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大多数材料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官性,蕴涵不同的兴奋点,因而也具有不同的情感特征”②。金属锋利冰冷的距离感;木材的敦实厚重的体量感;玻璃的通透空灵的空间感,实现了空间环境设计中的视觉的戏剧效果。“由于材料的审美特征是抽象和感性的,相比各种具体的视觉形态,这种抽象性更容易激发设计师的创造思维,或者说材料本身的视觉意象就暗示着某种设计倾向。”③因此,综合材料的形式技巧运用,也是环境视觉设计必不可少的考虑环节。
二、视觉设计视角下的城市空间环境设计策略
(一)运动与互动设计策略
人的视觉总是在各种环境中找寻令其感到新奇的设计,这是因为视觉感知具有很强的主动性特点,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有明确而积极的目的性。而城市空间环境相对拥挤,生活节奏快速,人们实现停留在城市空间环境视觉设计上的时间短,关注目的明确,因此视觉设计视角下的城市空间环境设计力求要做到在最短的时间内,能用最理想的视觉效果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并传达信息。这样,对于城市空间环境新视觉设计来说,首先要突破“平面设计”的静态。当平面视觉元素存在于空间环境中时由于观众的视线、位置、环境的变化随着也在产生着动态效果,动静之间彼此转化。人们对于空间环境形态的观察,一般是一个连续运动过程中实现的,空间环境设计中的每个形态变化都是视觉设计的重要组成。所以用视觉设计的角度来看城市环境空间设计要体现其运动性,实现整体性、空间感和时间跨度的综合视觉效果,突出环境视觉设计和观者的互动设计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二)融合与重组设计策略
当把平面视觉元素和造型语言运用到城市空间环境中时,我们还可以运用融合与重组设计策略,让平面设计元素与城市空间环境实现有机的融合,实现充满视觉设计新意的城市空间环境设计。所谓“融合与重组”,就是指“通过在城市空间环境中平面设计的图形或者文字等元素的剪切、拼贴、叠加等方式,使视觉获得整体的印象”④。其方法就是在城市空间环境中添加适合的平面视觉元素和造型语言,通过对视觉构成形式的灵活运用,强化图形的聚散,画面的均衡等等改变单调的城市空间环境,使得平面视觉设计元素在城市空间环境中起到强化视觉效果、构建视觉焦点的作用。较大程度的实现城市空间环境设计的视觉追寻效果。
(三)视错觉设计运用策略
“视错觉是在环境及条件的共同作用下,由于人心理或生理因素的原因产生的错误的视觉影像,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发现的一种不可避免的特殊视觉感受,又称为错视”⑤。一直以来环境空间的视觉设计领域中,设计师们往往错误的将视错觉视为有碍于空间观察和信息接收的消极因素,忽视了正确的运用错视觉,反其道而行之,往往能实现城市空间环境的全新视觉效果,对环境空间中视觉效果的实现有着很大的益处。
(四)新媒体运用设计策略
现代设计领域中,新媒体技术运用的范例不断涌现,因此以新媒体技术为载体实现视觉设计在城市空间环境设计中的全新融入是一种直观有效的实现途径,也是城市空间环境设计的必然趋势。伴随着新媒体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让平面设计作品的多媒体装置化和互动体验化,可以实现观赏者向设计体验参与者的跨越。同时新媒体技术,如全息投影技术等等能够成为对单一的静态空间环境设计的有效补充。
三、结论
视觉设计视角下的城市空间环境设计不是一个单一的的视觉设计系统解决过程,或者一个环境空间设计方案的获得。城市空间环境的视觉设计所追求超平面的和无限延展的,就是实现视觉平面设计向空间环境的延伸与拓展的有效体现。城市空间环境里要充分考虑到视觉设计的整合应用,才能最终将城市设计水平提升到艺术级的标准,创造出舒适、和谐、美丽、动人的城市空间环境与景观。
作者:赵旎娜 单位:绍兴职业技术学院建筑与设计艺术学院
环境设计专业论文:居住建筑外部空间环境设计策略论文
一、生态理念的融入
在当前,我国城市发展和建设过程中,越来越重视生态理念的融入,在居住建筑外部空间环境的创新设计中,同样重视生态理念的应用。简单地说,生态理念就是指在空间环境设计中,要合理、积极地应用生态设计元素,如绿色植物、水流、动物等,使环境设计增加更多的生态元素,体现人们对于自然的热爱,体现环境保护的理念。为了科学融入生态理念,在居住建筑外部空间环境设计中应当重视以下几点:及时,多样化的植物搭配。在居住建筑外部空间环境设计中,出去主体景观和过渡景观的设计外,其他空间的设计应当尽量融入植物设计元素,应用多种植物进行合理搭配,使空间设计更加绿色化、生态化,这样做也可以使人们在户外空间中有一种回归大自然的亲切感、舒适感,增强了住宅建筑的居住体验,营造了良好的生活氛围。第二,水的利用。水,是非常重要的生态元素,从当前公园设计中喷泉、池塘的设计,就可以观察到这一点。在居住建筑外部空间环境设计中,如果条件允许,应当使用增加水的设计内容,例如,可以在路汇处设计喷泉、池塘等,还可以在池塘中死样一些鱼,这样可以极大地增加户外空间得生态体验感。第三,草坪的布置。在生态元素的设计中,草坪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对于户外草坪的设计,很多人一味地认为越多越能体现生态理念,其实不是的,草坪的设计应当以合理、不影响人们的通行为设计原则。草坪应当作为一种景观设计地面空隙的补充元素,而不是景观的主体元素,切忌出现草坪铺设阻碍人们通行道路的情况,不仅会造成人们的通行障碍,也容易滋生践踏草坪的情况。
二、交往空间的合理设计
随着生活的进步,人们之间的相互交往变得越来越少,不仅使人们之间的关系更加淡化,也影响了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户外空间设计中良好的交往空间设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人和人之间的交往密切程度,增加人们的集体活动频率,使住户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融洽,也增加了小区的人文氛围。在目前,居住建筑外部空间环境设计中也对交往空间的设计内容越来越重视。为了让交往空间的设计更加合理,应当注意以下几点:及时,在空间足够的地方设计群体活动的广场。广场,是群体活动的重要空间,尤其在目前老年人广场舞盛行的情况下,广场已经成为了重要的群体活动场所。广场的设计应当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设计得足够大,以容纳更多的人同时活动,增加集体活动分为,同时,广场的设计地点应当避开小区主干道、适当原理居民生活区,以免对小区的交通和居民的休息造成影响。第二,私密性和公共性的同时注重。交往空间并不是一味地按照公共场所的设计理念进行设计就可以的,也应当同时重视对于个人私密性的设计。在户外交往空间中,既应当设计群体活动的空间,如广场,也应当设计少数人和个人活动的空间,如僻静的长椅、草坪中央的凉亭等,供个人活动、情人活动或者老人下棋等。第三,交往环境的塑造。调查发现,在人们的交往过程中,人们更加愿意选择安全、僻静、舒适的地方,如咖啡厅。在居住建筑外部空间的交往环境设计中,也应当注重交往环境的安全性、隐蔽性和舒适性,例如,在凉亭的设计中,可以在凉亭周围种植绿色植物,以使凉亭不会暴露在视线当中。又例如,在林荫小道的设计中,应当使小道有一定的曲折性,在小道旁种植绿色植物、草坪等,一方面让小道周围环境变得更加优雅,另一方面也增加了人们在小道中行走的舒适感体验,让人有一种安静、祥和、安全的感觉,有利于人和人之间的交流、交往。
三、结语
随着人们对居住条件的要求的不断增加,居住建筑外部空间环境的创新设计内容在未来也将会更加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我国在居住建筑外部空间环境的设计中,还存在设计方式单一、人性化内容设计不够、空间设计不够合理等等情况,为了让居住建筑外部空间环境的设计更加科学化、人性化,必须对设计方法、理念进行创新,结合人们的居住需求、情感诉求、生活需要进行设计,进而真正提升小区住户的居住建筑外部空间环境体验。
作者:李慧 单位:滨州学院建筑工程系
环境设计专业论文:图形元素环境设计论文
一、图形元素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具体表现形式
图形元素作为一种符号形式,在环境设计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在环境设计中,图形元素的具体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一般情况下,图形元素要以大众所熟知的普遍形式和通俗易懂的认知方式出现。但是,有时为了达到特殊的艺术效果,图形元素就会以一种标新立异的独特形式出现,以达到创新的目的。下面我们就对图形元素在环境设计中的具体表现形式作简要说明。
1大众所熟知的普遍形式
在环境设计中,图形元素的主要目的是用来传递信息和表达一定的主题。为了达到这个设计目的,环境设计中一般采用的图形元素形式要为一般大众所熟知,这样环境设计才能达到特定的目的,这个设计才算成功。例如,对于中国明清时期的室内设计,一般会带有明清时期色彩的家具,还会有屏风、牌匾、盆景、花鸟虫鱼以及古玩字画等。而对城市广场这类公共场所的环境设计,则从广场喷泉、广场公共设施、广场绿化等方面进行设计。对于某些饭店环境的设计,则从食物图片、桌椅、菜单甚至服务员衣着等方面着手设计。由此可见,针对不同的主题,环境设计的侧重也就有所不同。无论是哪类环境设计,都要围绕所要表达的主题,用一些大众所熟知的普遍形式进行设计。如果要对一个明清时期的室内进行设计,却选择一些跟饭店有关的图形元素来设计,可能就会影响设计信息的传递和主题的表达。
2通俗易懂的认知方式
在环境设计中,通俗易懂的认知方式可以更好地传递信息和表达一定的主题。在环境设计中,应该选取那些通俗易懂的认知形式,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从而达到设计者的目的。例如,中国节约用水的标志是用一只手托着一滴水,从而传递让人们在生活中节约用水,珍惜每一滴水的信息。某些饭店的招牌上用小鸡(大盘鸡店)、面条等标识,告诉人们这里是饭店,简单明了。在某些区域中车辆禁止鸣笛的标志是一个喇叭上斜着划了一道红色的线,表示不准在这个地方鸣笛。公共卫生间门口的标志分别用男女图像来表示,让人们来区分男女卫生间等。在这些环境设计中,图形元素的认知方式通俗易懂,含义简单,无论男女老少都能看懂,这样的环境设计才能更好地传达出设计者所要表达的信息。如果环境设计中的图形元素的认知方式晦涩难懂,使大众在认识上有难度,或者图形元素所表达的意思不明确,这样就不能很好地发挥图形元素的作用和达到设计者的设计目的。
3图形元素标新立异的独特形式
正如上文所叙述的那样,图形元素强调为大众所熟知普遍形式和通俗易懂的认知方式,这样才能更好地传达出设计者的意图。但是,有的时候,为了达到与众不同的艺术效果,在环境设计中,就会在色彩、材料、造型以及工艺等方面“求异”,以达到创新的目的。例如,美国著名建筑意大利广场。意大利广场是美国新奥尔良市的一个广场。在这个广场建筑的设计中,作者通过一些图形元素的独特组合,使得意大利广场具有与众不同的魅力。在意大利广场的设计中,主要采用的是图形元素的拼贴和组合手法,通过对一些常式的物体加以改造和变形,从而收到出乎意料的效果。例如,在意大利广场的设计中,对于柱子、柱头以及拱门等建筑材料进行特殊处理。有的是把一些柱子和拱门等部分涂上颜色,有的是把建筑中的柱子和柱头用不锈钢包裹起来。意大利广场中央的设计更是妙不可言。水池中间是一个由大理石、卵石等砌成的岛屿,岛屿的形状是意大利的地图。通过图形元素的组合和排列,使得整个意大利广场既古又新,既俗又雅,既传统又超前。正是这种具有创意性的图形元素的拼贴,才使得这个广场具有不同凡响的魅力,成为建筑中的一朵奇葩。
二、图形元素在环境设计中的具体应用方式
图形元素在环境设计中的具体应用方式丰富多彩。有的环境设计是对图形元素的直接运用,有的环境设计是以图形元素为基本元素进行设计,有的环境设计是透过图形元素来传达主题寓意等。下面我们就对图形元素在环境设计中的具体应用方式进行介绍。
1环境设计中对图形元素的直接运用
在有些环境设计中,设计者对图形元素直接进行运用。所谓图形元素的直接运用是指环境设计的作品本身就包含着图形元素。例如,著名设计师高文安的办公室原先是一个破旧的厂房。高文安通过改造,现在它已经成为一个设计公司。这个公司的地面和墙面都是由百年枕木构成的。据说这些枕木都是清朝末年修建川汉铁路所用的,后来才被废弃了。这些枕木就象征了那段历史,看到枕木上的文化印记,人们仿佛感受到了那段沧桑的岁月。这种具有特定文化含义图形元素的运用,使得环境设计能够透过形状而感受其中的精神文化内涵。
2环境设计中以图形符号为基本元素
在有些建筑的设计中,设计者把一些特殊的图形符号作为环境设计的基本元素,通过这种图形符号的特别之处来达到创新的效果。例如,光之教堂的环境设计就是通过十字架这个特殊的图形元素而创造了建筑环境设计中的奇迹。光之教堂是日本大阪的一个教堂。这个教堂是在原先一个小教堂的基础上重新扩建而成的。在这个教堂的环境设计中,设计者通过一些特别的改造和特殊图形的利用,从而使光之教堂在许多教堂中脱颖而出,形成自已的特色。光之教堂的名称由来就与这个教堂设计的奇妙之处有关。设计者根据太阳的光照,在建筑物上留出一个“十字架”形状的洞口,阳光就通过这个“十字架”切口照射进来,使得教堂内形成一个由光线聚集成的十字架。光之教堂便由此得名。众所周知,十字架是教会的典型标志物,这样的设计不仅符合教堂的主题,而且具有很高的艺术造诣。
3环境设计中透过图形元素来传达主题寓意
在环境设计中,有些设计中含有图形元素,通过这些图形元素以委婉的方式来传递某种主题寓意,从而达到设计者的目的。例如,中国苏州园林博物馆的设计,苏州园林博物馆是座园林专题博物馆,在外观上,苏州园林博物馆新馆保持了粉墙黛瓦的苏州民居特色,与周围的拙政园、狮子林等园林经典代表作相协调。但是,苏州博物馆屋顶与古典园林有着很多不同的图形元素。现代式的顶棚体统和金属遮阳片等现代化建筑材料被广泛应用。屋顶采用石质结构和玻璃相结合的形式,自然光可以透过屋顶照射到展区,使展区内部显得光亮,玻璃屋顶下面还设有金属遮阳片形成隔离层,这样就可以过滤一部分阳光。新馆主体部分没有设墙,可以按照陈列需求灵活增减隔断。虽然苏州园林博物馆内部充分使用新科技和新材料,更加具有现代化气息,但是它仍然蕴含着中国古典园林的气息,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三、结语
图形元素作为一种符号形式,在艺术设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环境设计中,图形元素不仅可以传递信息和表达某种主题思想,其表现形式和具体的应用方式也是丰富多彩的。无论是在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公共艺术设计还是景观设计等这些环境设计中,为了传递设计者的信息和表达主题寓意的需要,图形元素的应用必不可少。设计者通过这些图形元素或者通过赋予这些图形元素特定的符号意义,不仅可以传递信息,还可以进行创新,以达到标新立异的效果。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对于环境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环境设计中,设计者要更加灵活地运用图形元素,使环境设计不断创新,以适应时展的需要,满足当代人的新需求。
作者:程炎焱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环境设计专业论文:个人空间环境设计论文
1结果及分析
1.1个人空间实验室研究。
试验共得到97组数据,其中男生作为被试者,有55组(男对男24组,女对男21组);女生作为被试者,有52组(男对女23组,女对女29组)。1.1.1个人空间距离的分析。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当主试从正前方走近被试时,当被试喊“停!”的前1~2s内,很多被试有一个后倾的过程且伴随着皱眉,好像是前面有一股气流袭来一样,其它方向皆有这种反应,只是主试从前面走近时最强烈,从后面走进时最微弱。如图1,正左和正右方向的距离明显有差异,且左边距离明显大于右边距离,这是因为大部分的被试为右利手,他们能很好控制右边的事物,能对右边的不利事物进行有效反击,因而觉得右边更具有安全感,而这种安全感被试自己却不知道,更像是一种内隐的集体潜意识,故距离就小;反之,左边距离就相对较大;正前和正后方向的距离明显有差异,且前边距离明显大于后边距离;正后距离存在被试差异,即部分被试正后距离很大,甚至超过了正前距离,部分被试则几乎为零。有研究认为这与被试的安全感有关,即安全感高的,正后距离几乎不存在,主试可以无限靠近;安全感低的,总觉得后面有潜在的危险,其需要的空间距离就大。1.1.2不同性别在试验的差异分析。1.1.2.1当被试者性别固定时,不论接近他的主试者的性别如何,其气泡形状基本没有发生太大变化,男生为倒卵形,女生则为椭圆形。这说明个人空间的形状一般是不太变化的,但会根据接近他的人的不同而调整其大小。1.1.2.2当主试者变成异性时,不论男女,其个人空间会变大一圈。这说明同性之间的防卫会少些,沟通交流应该比异性的障碍小。1.1.2.3整体看来,女生比男生的个人空间大一些。由此推断,这源于女性天生的性格及生理因素,使其缺少安全感,故其防卫意识,自我保护意识会多一些。1.1.3影响因素分析。首先是性别,由于本身的生理因素影响,及不同的成长经历,教育背景等原因,是造成允许陌生人较大接近其距离远近的主要原因。另外,加上个体的种种差异性。其次,主试者虽然是陌生人,但由于性别,亲和力,衣着等及时眼印象好坏的原因,造成了当被试者不变时,面对不同的人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因此实验结果是受到主试和被试者的共同影响,相互作用的。1.1.4个人空间在实际中的应用。人际距离包括亲密距离(0~45cm)、个人距离(45~75cm)、社交距离(75~120cm)、公共距离(120~360cm)。在进行园林设计会经常遇到个人空间的问题,如桌椅的设计需要了解不同人群的适当谈话距离;教室中讲台与及时排座椅的距离;绿地中座椅及其他设施的尺寸、形状、朝向及其与道路的距离等。
1.2问卷调查分析。
根据对调查问卷的统计可以看出52%的认为最为私密的空间为林场,36%的人认为的私密空间为主楼后绿地。林场作为实验基地,具极高的植物覆盖率,这说明公共空间的私密性与空间的使用者多少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同时,较高的私密性,给人以安全感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安全的暗示。林场这类型的空间具双重性。得到36%支持率的主楼后绿地同仅得4%支持率的熊猫园位置临近,其周围环境也基本类似,皆是建筑所围合形成的空间,虽然熊猫园四面都是建筑物,但由于包围其的皆是学生公寓,不间断的行人通过和植物遮挡相较主楼差。而主楼后的绿地,虽然仅有三面建筑物的包围,但由于非上下课时间行人较少,大片的杜松,白桦的遮挡,形成了比较受欢迎的私密空间。由图2及其他调查数据可知体育场是了感到不适低,且最常活动的场所。校园作为集学生学习、生活、娱乐的场所。其为学生提供的空间皆是公共空间。而体育场作为可以让大家较大程度的参与其中而得到大家的肯定。因此,可以推测目前校园中大量的使用者与校园的最适容纳并未形成和谐的关系,在校学生最迫切需要的场所并非是具有私密性的空间,而是足够的个人空间,足够的可进行集体公共活动的场所。
2结论与建议
2.1通过实验和观察法得出每个人都需要个人空间,一个人的个人空间大约可看作直径为一米的圆柱体。
2.2学生很喜欢可活动的开敞空间,同时作为可进行亲密交流的私密性空间亦是不可缺少的。
2.3在环境设计中,公共空间具有进行公共活动空间的同时还应具有可容纳私密性活动的空间。
作者:高春义岳莉然单位:黑龙江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东北林业大学
环境设计专业论文:研究性环境设计论文
一、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环境设计专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不断完善的过程,为社会的发展培养了大量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然而,其目前在教学培养方式上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及时,现有专业设计课程教学方法简单,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合现代环境设计专业的特点,也无益于设计专业学生能力的培养,亟待寻找多样的教学方法,以适应专业发展的要求和人才培养的需求。第二,在设计课程的教学中,课程之间相互孤立,缺乏有机联系,如建筑史、世界现代设计史、建筑构造设计等。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和探寻都会使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不再单薄,学生的设计作品也会日益丰富,进而提高教学质量。第三,缺少设计方法论的研究,课堂上以传授知识为主。静态的知识信息不能成为解决问题的工具,反而成为束缚学生独立思考的枷锁,导致学生的创新意识不强,设计方法简单落后。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世界的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环境设计专业更需要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强化学生的创造精神,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设计人才,实现设计强国的梦想。环境设计教学应不断探索新的设计教学模式,用于专业设计教学实践。教师要参考国家教学改革课题成果,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改革经验,研究适应专业特点的教学方法,用于具体的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教学实践,探索环境设计研究性教学模式。
二、研究性教学改革内容
研究性教学通过教学过程的研究性,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从而让学生总结经验,在研究中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和锻炼思维。
1.确立研究性教学模式
改革教学模式,变简单的讲授和辅导教学模式为经典理论交互式教学、课题研究汇报教学和课题研讨评点教学模式相结合。在课堂教学中,基础理论的讲授适当运用对话、交流的方式,启发学生自主探寻知识;在设计课题研究中,运用问题解决模式,引导学生针对课题大胆提出问题,并针对问题开展研究工作,查阅资料、收集信息,进行研究分析,分组讨论和陈述交流并重;,教师对课题研究要及时引导、点评,得出开放性、建设性的结论。
2.加强课程间的有机联系
在设计课程中真正做到将理论知识、认识实践与设计实践相结合,融会贯通,在课题研究中综合运用。就环境设计而言,其本身就是一个整合技术与艺术、涵盖科技与人文诸多领域的综合性、交叉性专业。因此,教师要协调多方面因素,在总的课题研究之下增加分支课题并进行专项研究,可以在不同的设计课程中有重点地研究相关的分支课题。如,在餐饮空间设计中引入历史主义和乡土主义的研究,作为设计史课程之外对于风格样式的深入研究,并应用于设计项目;在办公空间设计中,可以对空间行为、生态建筑、办公室文化、企业文化甚至企业管理模式进行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和途径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形成各具个性的设计。
3.研究设计方法论,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
向学生介绍不同时期、不同风格流派、不同大师的设计理论,对于同样的设计课题、同样的灵感来源,由于其设计方法不同,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同,所得出的设计方案将会千差万别,更具个性化。研究设计方法论有助于学生完善自身的设计语言,避免设计方案的东拼西凑,保障设计作品的原创性。
三、研究性教学模式的课堂实施方案
在专业设计课的教学中,运用理论研究成果,将专业设计课程教学分阶段进行。及时阶段,运用经典理论交互式教学方法,在基础理论的讲授中适当运用对话、交流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提出一些要深入研究的课题让学生课后思考;第二阶段,对及时阶段提出的问题以研究报告的方式在课堂上汇报、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第三阶段,提出本课程的专业设计项目,学生根据自身不同的兴趣特点和解决方案提出扩展课题研究,进行课堂展示,互相学习,提供多角度解决问题的方式;第四阶段,设计方案深入制作,研究并交流制作方法;第五阶段,汇报课程设计成果,教师对课题研究进行讲评、总结。在教学中,要改变观念,创设开放、宽松、互动的教学环境和气氛:学校方面,要加强图书馆、阅览室以及电子阅览室建设,增设更多具有特色的工作室,为研究性学习活动提供场所、设备、技术等支持;教师方面,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提升素质和能力,成为学者型、研究型、合作型教师;学生方面,要激发研究兴趣,转变角色,掌握设计研究能力。
四、研究性教学模式的特色
1.转换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形式
变简单的讲授和辅导教学模式为经典理论交互式教学、课题研究汇报教学和课题研讨评点教学模式相结合。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将讲授与对话交流相结合,启发式教学与自主探寻相结合,学生陈述与教师讲评相结合。
2.变被动积累为研究性学习,掌握研究方法,解决设计问题
研究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辨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变应试教育遗留下来的被动学习、死记硬背为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对设计课题进行个性化研究。
3.解决设计原创性的问题
研究性教学要求学生对设计课题进行多方位的研究,按照自己的思路获得个性化的解决方案,建构独特的设计方法和设计语言。通过设计概念的提出、转化,形成原创性的设计作品,有效避免设计方案中的抄袭或拼凑。五、结语研究性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研究意识和设计能力为目标,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研究性教学模式,结合设计项目实践训练,教会学生设计方法,会让其终身受益。
作者:王莹单位:大连大学美术学院
环境设计专业论文:低年级环境设计论文
一、低年级课程现状
及时,学生虽然完成了基础课(形态构成)的学习,但是由于课程的短时性(4~6周),学生对于设计的理解尚处于懵懂阶段,需要一个思维转变和提升的过程;第二,学生虽然已经完成了设计表达基础课程(描绘技法、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学习,但是由于课程的阶段性(4~6周),导致学生在结课后往往不能自主练习,将设计思维的表达能力转换成设计图的能力有待提升;第三,由于受到眼界的限制,低年级学生的审美意识仍有欠缺,设计往往重表现轻内涵,使设计内容的时代感与创新性仍然有所欠缺。
二、改革的具体内容
1.教学理念
打破简单照搬其他高校的教学模式,根据学院二类本科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特色鲜明的教学理念。将树立信心、培养兴趣、开阔视野、如实表达这一思路作为低年级专业课的整体理念,强调立足于扎实基本功的创新能力培养。
2.课程设置的微调与改革
合理的课程搭配能够使学生的学习具有良好的理论支撑。低年级的设计类课程应该从设计规模出发,由小到大、循序渐进,如家具设计、家居设计、公共设施设计等。同时,辅助类课程如设计方法、设计表现类课程等,也应该配比合理。
3.教学环节的改革
传统教学多设置了课题讲授、调研、设计、绘图等环节,大同小异,如出一辙。针对课程的实际情况设置环节、方式、内容、学时,更有益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4.教学环节与内容的研究
本课题的研究正是针对性解决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设计基本功问题背景下提出的。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学习、借鉴可以打开眼界,有审美能力、懂欣赏是今后开展设计工作的重要基础。因此,在作业设置环节需要跟上发展的步伐,引导学生开阔眼界,总结前人先进的经验并为我所用,以解决学习中的设计前沿性问题。在教学环节的设置中,环节内容和比重的改革尤为重要,具体要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进行设置。在设计课程的初始阶段,可以增加经典设计案例讲析、临摹环节的学时;调研环节可在课程之初和中间阶段分别设置,便于合理调整设计方案。教学内容的设置应该不断更新课题,紧跟时展的需要,设置新颖且有利于学生发挥创造力的课题。如,在公共设施设计课程中可以将信息时代的设施设计作为设计课题,引发学生深刻的设计思考。同时,教学内容中可以加强观念和方法的传授,强调设计从灵感、构思到概念化、细化的连贯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强调设计创新的重要性。
5.教学评价体系的完善
简单的作业评定方式只重结果而忽略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评价中设置阶段性环节,将讲评、表现、构思、模型作为各环节的重点评价对象,使课程以循序渐进的模式展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积极性,并按步骤、有计划地完成作业。
三、结语
长久以来,中国的环境设计没有摆脱照搬经典的思维惯性,因此,设计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成为低年级学生的重点培养目标,立足于提高低年级学生的基础设计能力、为高年级学习打基础的教学改革,探索提高创新能力的低年级设计类课程的教学工作,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发展过程中具有战略性、全局性、长期性和根本性的教学任务。
作者:何兰单位:辽宁工业大学艺术设计与建筑学院
环境设计专业论文:非观演型环境设计论文
1非观演型室内声环境设计依据
1.1商场商场购物中心的使用者是顾客和工作人员,噪声峰值多出现在周末、休息日、促销日,噪声在24小时当中的峰值出现在10点~16点之间,噪声的类型属于综合型,以人的交谈声、广播声、机械设备声为主。另外由于商场空间的商铺和商场的中庭空间容积较大,混响时间长,噪声类型复杂,所以在进行商场声环境设计中既要控制混响时间,也要控制噪声值。GB50118—2010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仅对住宅、学校、医院及旅馆等四类建筑中的主要设计和噪声控制做了规定,对商业空间声环境标准并无具体要求,根据JGJ48—88商店建筑设计规范对商店建筑的设计规定和大型购物商场声环境的实际要求,商场营业厅的背景噪声值应控制在55dB~60dB,合适混响时间在2.0s~2.5s之间;商场的办公厅在55dB~60dB,合适混响时间在0.5s~1.2s之间[5]。
1.2候车大厅候车大厅的使用者是乘客和工作人员,使用时间为全天,噪声峰值出现在检票口、行李托运处、列车进站时段,噪声的类型属于综合型,以人流噪声、列车噪声、广播声以及它们的反射、散射声为主。由于候车大厅的空间维度大,混响时间长,噪声形式多样,所以在进行候车大厅声环境设计时要考虑混响时间、噪声值、线性人流噪声、扩音系统语音传输等因素;根据我国GB50091—2006铁路车站及枢纽设计规范和GB3096—2008声环境质量标准中的相关要求以及对候车厅空间的实际要求,线下候车厅的背景噪声应在60dB~70dB,混响时间应在2.0s~2.5s之间[4]。
2非观演型室内声环境设计要点
2.1隔声设计通过隔声设计可以有效控制空间的噪声值,以教室的隔声设计为例,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总体隔声、直接隔声和间接隔声。1)在建筑的总体隔声上,应考虑将运动场、游戏区域设置在靠近交通干道处,缓冲环境噪声对教学区域的影响;将大型的机械设备远离教学区,如条件不允许应在设备周围做好吸声降噪措施。2)直接的隔声措施:安装隔音门窗、设置声屏障控制噪声值。声屏障的作用明显,可以有效的阻挡高中频噪声,对声影区内的建筑起到了噪声保护的作用。一般的做法是采用透明PVC或金属板材,表面也可以设置吸声层,起到吸声和隔声的双重效果。以东北林业大学的丹青楼靠近征仪路一侧,通过声屏障设置,又可以有效避免噪声的直达声,仅有低频的绕射声对教室产生影响,图1为声屏障的减噪原理。3)间接隔声措施:在封闭的公共走廊及楼梯间顶棚设置吸声系数大于0.50的吸声材料或在墙裙以上部分设置吸声材料,可以降低教学楼内的噪声值。楼层隔音上可以采用在教室楼板之间铺设弹性材料或直接在地面铺设消音地板等。
2.2吸声设计吸声设计主要有三个方面:空间构造设计、吸声构件设计、材料的选用和搭配。办公空间的主要设计手法表现为:1)办公空间的构造设计:由于空间基础构造是稳定的多面体,所以声音的反射面是固定的,通过增加反射面,可以削弱噪声,达到减少混响时间的作用。为打破空间固有几何形态划分空间结构,可采用格子间或吊顶的交叉造型衰减噪声、过度声级,摆放固定配置增加声音的散射面并消除定向反射以及噪声的聚焦。2)办公空间吸声构件设计:大跨度的办公空间可以采用吸音天花板,具有便于操作,施工方便,吸声系数在0.50~0.60的吸音天花板适用于封闭式的办公环境,开放式办公室需要采用吸声系数在0.70以上的吸音天花板,图2显示的是其吸声原理。除吸音天花板外还可以采用共振吸声结构、穿孔板组合共振吸声结构、薄板共振吸声结构、空间吸声体、墙面铺设吸音板材、设置绿植隔断等。3)办公空间吸声材料的选用上要保障符合办公环境沉稳安静的气氛,颜色搭配以黑、白、灰、绿、棕等颜色为主,在需要加强吸声的区域如打字复印室,设置共振器、加厚帘幕、吸声吊顶等。过于光滑的表面容易使噪声反射量增大,所以墙体和地面材料应选用粗糙的材料,针对特定区域的中高低频带使用不同性能的吸音材料,在达到一定面积后就可以增加空间的吸声量,降低混响时间。
2.3界面设计各个界面装饰效果的组合形成了整体的空间感受,界面装饰的色彩、质感、灯光效果是形成界面印象的主要因素。在进行非观演型空间的声学设计时要尽量考虑界面的装饰效果,运用平面和立面的构成原则,还要考虑空间的特殊性。以商业购物中心的中庭空间为例,由于中庭空间较一般空间要高,在进行声环境设计的同时,还要兼顾空间层次感,如在顶棚悬挂空间吸声体或垂吊型灯具,既能给整体空间带来装饰感,又能增加声音的散射面,吸收噪声。以幼儿园的游戏教室为例,在进行声环境设计时就可以综合界面装饰“趣味性”的要求,采用多色的座椅,质地柔软的带有彩色图案的复合吸声地板或泡沫地面,摆放大型的积木、玩偶、室内滑梯等,从颜色、质感、吸声、防滑、防摔、趣味性多方面入手营造活泼的界面设计。
2.4人流导向设计在观演型空间中人作为声学因素起到了吸声的作用,而在非观演型空间中人虽然也有吸声的作用,但更多的是作为噪声源存在,行走、交谈、购物都是在释放声波,这种“流动噪声”的作用在商业用途的空间中更为突出。以购物空间为例,针对“流动噪声源”的特点,在进行声学设计时可以采用划分区域设置消声措施,对噪声值高的区域单独设置悬吊吸声体,如在休息、餐饮区定点设置消声器、空间吸声体、人行通道上方设置吸音构件、商铺的门窗采用隔音措施等。在进行声环境的人流导向设计时,要将人引领至有吸声构造的区域,降低人的噪声量。在施工的过程中要注意,顶棚的吸声结构要对应人行通道,如果在实际的营业中经常对商铺的位置进行改造,相对应的吸声构造也应跟着改造,或者在进行顶棚的吸声构造设计时采用容易拆卸、可以多次安装使用的结构。
2.5声场布置声场布置是控制混响时间的主要方法,具体措施包括噪声源的控制、消声设备的放置、规划声场空间三个方面。根据空间功能确定设计依据,再由混响时间的要求和赛宾公式可以求得的房间尺寸来划分声场和空间的大小。不能够进行分割的空间可以使用软隔断如隔断、固定摆设等。1)噪声源的控制:首先要确定声场噪声的主要类型,对声音源的方位、影响范围、频带高低进行总结,如果有两个以上的噪声源则应整体考虑空间效果,得到合适噪声源控制方法,在需要进行扩散和散射的方位分别设计吸声构件。2)消声设备的放置:根据施工要求将隔音构件、消声器、空间吸声体等消声设备摆放在的位置,并注意与其他管道设备位置的摆放不要冲突。采用悬吊式消声设备时要考虑构件本身的自重,保障施工和使用的安全。在多个消声设备排列时要考虑声场的整体效应,如声场有交叉的区域可以减少消声设备的数目,避免浪费。3)规划声场空间:以办公空间为例,可以利用室内绿植或园艺将办公空间划分出休息区和工作区,将噪声集中在休息区并集中做好降噪处理;若办公区域和厂房比邻或者上下层时,在声场布置中更要做好厂区的降噪声场布置和办公区的隔音声场布置,保障互不干扰,可以利用公共走廊、储物间、备料间作为噪声缓冲区,过渡工厂作业噪声对办公区的影响。在保障房间尺寸的同时,兼顾办公便捷性,如没有改造房间大小的条件,可采用软隔断的半高柜、屏风、珠帘等实物进行空间划分。
2.6声、色、光、热、美的统一设计空间声环境设计是存在于整体空间设计中的,在进行噪声处理的同时,要考虑空间的色彩设计、环境设计、建筑热设计等,同时还要考虑业主的文化底蕴,体现文化风格,形成空间概念。非观演型建筑的功能与观演型建筑相比功能要求较多,为满足声、色、光、热、美的统一设计,就要求声学材料在使用过程中综合考虑各项设计依据,运用艺术手段结合施工工艺达到形式美与功能美的统一。
3结语
公共空间中不以观演为目的的空间数量大、种类多、功能复杂,因此声环境设计尤为重要,本文总结了以“教室”“办公空间”“商场购物空间”“候车厅”为代表的四个非观演型空间声环境的设计依据,并在分析设计要点中提出了改进措施。改善非观演型空间的声环境不仅可以营造更为舒适的声觉空间服务大众,也推动了室内声环境设计的发展。
作者:宋煜锟李鹏单位:东北林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环境设计专业论文:外部空间与环境设计论文
1外部空间环境的含义
环境含有围绕、包围的意思。就一般词典的解释来说,环境有这样两种意义:周围的区域;周边的事物,尤其是人与生物的周围,包括具有相互影响的外界。其中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就物理层面而言,环境可以分为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就心理学的层面而言,环境可以分为物理性、地理性环境和心理性、行为性环境。除此之外,广义的环境还包括文化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乡村环境、都市环境等。简而言之,各种各样的关系、因素自然地综合在一起,就形成了环境。例如:内与外、上与下、中心与边缘、公开与秘密,高雅与通俗等,都具有各自功能的领域或区域。有了环境,就可以形成空间,一个物体同感觉它的人之间产生的相互关系就是空间(图3)。这一关系主要是依据人的视觉而形成,但即使是同一空间,环境的变化,如下雨、刮风、晴天、阴天等不同的天气,人们产生的印象也大不相同。
2厂区外部空间设计要素
简单地说,外部空间设计要首先考虑平面布局。布局要适合空间的性质,要考虑是积极空间还是消极空间,也可能某一部分是积极空间,而另一部分则是消极空间。地面的处理,要事先考虑铺地材质的质地。在可能和需要的情况下,可以处理一些地面的高差变化,用花园、挡土墙等处理地面高差的衔接部位,用踏步、斜道或坡道等联系其间。墙面的处理,要事先考虑到材料的质地与观看距离之间的关系。因为外部空间远比室内空间距离要大,因此,观看距离与材质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墙的高度也会因距离的远近而产生视觉上的变化。另外,人的视点是墙面高度的主要参照物之一,若墙面高度比人的视点高,可以遮去后面的景物,比人的视点低,则可以暴露后面的景物。光影变化也是外部空间设计的要素之一,向阳面的空间,可以凭借阴影产生奇妙的变化。而背阴面的空间则相对阴影稳定,可以安排一些主观上不大希望有变化的浮雕、凹凸装饰等。照明设计是夜间外部空间的一支神笔,它可以勾画出不同于白天的环境气氛。定向灯、低处点状布置的局部照明,以及布置在墙上的壁灯等,能使白天看上去枯燥无味的物体变得生机盎然。另外,水面也是外部空间设计中的重要语言,有时水面在外部空间中起着重要作用。
3外部空间的分隔
将空间分隔,使其产生新的功能,称之为分节化,决定分隔出这样的空间,先决条件是空间的内部功能。美国著名建筑师路易斯•康曾经说过:“在一个空间里要做些什么?要使一个空间具有什么样的功能?在这样的前提条件确定以后,就可以决定空间的大小、形状和设计了。”在此基础上,路易斯•康提出了主体空间和从属空间的分类体系。这就像语音是由音节或单词的分节所组合而成的那样,单位空间的分节化产生了有机性的生动空间。在分节化的实施上,可以利用矮墙、栏杆、坐凳、踏步、坡地、立柱、雕塑等许多种手法。例如:在一块场地的上空吊起一个房顶式的物体,这个物体的下面,就产生了一个晴天可躲避日晒,雨天可以避免雨淋的休息空间。再如:在一个普通的场上,砌起一段墙壁,于是在那里就出现了一个有变化的空间。向阳的一面,适合于人们冬天晒太阳;背阴的一面,则适合于人们在暑天乘凉。从这两个例子可以看出,由于出现吊挂的物体或墙壁,在这样一个地方便产生出一个外部空间,依据环境创造的不同,空间的质也有很大的不同。
4封闭空间与开放空间
空间的感觉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封闭与开放的程度。外部空间设计就是要熟练地运用封闭与开放这两个词汇,创造出宜人的空间。从开放到封闭,可以归纳出许多程度上的变化。简单地来看,在一个空间的四面各立一根柱子,这个空间就有了范围的限定。四根柱子之间发生相互干涉作用,同时空间具有扩散性。如果每一侧各立三根柱子,那么空间就会产生形状感,使人意识到这是一个方形的空间。不过,这是一种开放的空间,空间的扩散性依然存在。假如把三根柱子换成一面墙,那么这个空间就由开放的空间转变为封闭的空间,四面墙相互之间产生干涉作用。但是这种空间的封闭感还不十分严密,四个角在空间上欠缺而不严谨。这种敞口的缺角,称之为阳角。假设把墙面换一个位置,由原来的封闭四个边、开敞四个角,改为封闭四个角而开敞四个边的中部。尽管我们使用墙面的长度与原来的一样,但却创造出了一种感觉更为封闭的空间。这种封闭的四角,称之为阴角。阴角的空间与阳角的空间相比,其严禁感与紧凑感大大增强。阴角空间在空间秩序上有更强的向心性,这个原理不仅可以应用于小型空间,也可以应用于大型空间。早在中世纪,欧洲的一些城市广场就使用这一原理创造了大型的城市空间,这种空间给人们创造了一种宁静的环境,而且广场四周的建筑立面,更能显现出华美。对于一个简单的外部空间来说,除了墙体的封闭程度,墙体的高度也是影响人情绪的一个重要因素。墙体高度与人体工程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堵矮墙,往往不会给人造成什么印象,也不对人产生封闭感。当墙的高度达到1.2m时,划分空间的隔断性明显增强,墙体可以遮住人的大部分身体,于是人们产生了一种安全感和庇护感。如果高度达到1.5m时,人的视线就被墙体遮住了,隔断了地面的连续性,封闭性就产生了。如棋盘式厂区中的广场,由于四角的道路形成的缺口而削弱了封闭性。而四角封闭构成的阴角空间,封闭性被提高了(图5)。
5结语
国外的工业建筑外部空间具有各自的艺术特色,形成了具有其特点的外部空间布局,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绿色环境设计,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随着建筑设计的不断发展,建筑的外部空间与建筑绿色环境给人带来的精神上的享受,会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并广泛应用于工业建筑设计中。
作者:郭晓燕单位:中钢集团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环境设计专业论文:适老性社区环境设计论文
1社区室外空间环境现状分析
调研的12个社区中,建成年代晚的社区室外环境明显优于年代早的社区,考虑了老年人的活动需求,设置有活动场地和交流场所。受访的老年人多数认为目前的社区外生活环境还可以,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1.1空间设置单一室外环境最突出的问题是空间类型单一。12个社区都配备了健身设施,设置了健身区,但除此之外,对于老年人需要的其他活动场地考虑不足,如年代比较久的小区如临潼西里和林苑西里等,老年人所有的室外活动都只能在健身区进行,长时间的交谈只能坐在健身器械上或者自带座椅(图1)。
1.2舒适度考虑不足老年人因其心理、生理变化,喜欢在舒适性好、视野开阔又不会引起他人关注的地方聊天交谈。调研的社区中,有的社区环境过于强调开敞性忽视了老人隐私,有的过于强调私密性忽视了空间的舒适,也有的满足了空间要求但忽略了气候的影响,体现为夏季太阳曝晒、冬季高层底部的涡旋风等。
1.3安全性设计缺失无障碍环境的建立是老年人这类弱势群体参与室外活动的重要条件,调研的许多社区在进行室外景观设计的时候忽略了对安全性的考虑。建成年代早的社区普遍缺少无障碍设计,所有社区都缺少无障碍标识的设置。此外,安全性的缺失还体现在很多细节方面,如有的社区人车不分流,有的社区活动场地容易坑洼、积水(图2),有的地面没有考虑防滑处理,雨雪天气变得光滑,这都给老人活动带来安全隐患。
2适老性社区室外空间环境设计策略
行为与环境两者间有强烈的适合性,事实上,人与环境二者之间是一种多因素的、综合的、系统的相互关系。适老性社区要关注老年人的行为需求,从空间营造、舒适提升、安全设计等方面来创建环境空间,同时良性的环境也可以引导老年人的行为,改善其社交关系、身心健康。
2.1空间营造老人的身体机能下降,又面临失去工作和其他社会角色,心理、生理的双重缺失使与朋友和邻居的交往在他们的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加。同时,老人也很关注个人的私密性,因此社区中应为不同需求的老年人设置不同的活动场地。既要有老人能进行跳舞、打拳等群体活动的场地如社区广场,也要有能让少数人交谈聊天的相对私密、安静的空间,还要设置可供1-2人散步慢行的步行道。(图3)结合天津曲艺之乡的特色,还可为曲艺爱好者、京剧票友设置小型演出台。场地内部的设施布置也应尽量促进人们之间的交流,如座椅的摆放选择对坐或成团布置,边界的座椅宜背向花池或树木,促进向心空间的形成。此外,将老人活动区与儿童活动区结合设置也是不错的做法。
2.2舒适提升适老性社区室外环境的舒适感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合理的绿化设计。天津是典型的暖温带季风性气候,冬冷夏热且多风,植被选择应重视季节变化,视其位置不同有所区分。老人冬天畏风怕冷、夏季喜好阴凉,因此在活动场地的南侧,应种植落叶树,使活动的老人夏天有树荫遮挡,冬天能享受到太阳的温暖;而在老人的散步路径两侧,可多设置常青乔木,营造幽静感(图3);绿地中心、花坛里的观赏花种可选择天津市市花——月季。舒适度的营造还有赖于许多细节的注重。如在老年人主要步行道两侧每隔25米左右设置休息座椅,满足身体状况差的老人的需要;为老年人提供的座椅应尽量选用木材表面,且尽量有靠背。
2.3安全设计考虑到老人对安全性的需求,适老性社区的活动场地都应注重与周围环境的适当隔离,使停留在场地的人们可以与步行人流和车流区分开来。地面铺装应当充分考虑老年人腿脚不便、身体平衡感下降的特点,进行打拳、跳舞等活动的场地选择平坦、防滑、不易脱落并易于清理的材料;交流区可以选择有一定粗糙度,不太光滑的地面材质,使轮椅、助行器等能贴牢地面不易于滑动;林间步行道好选择有一定弹性,有一定耐摩擦力的材料;在坡道、楼梯踏步等一些有高度差变化的地方,安装防滑凹缝也是十分必要的。同时,要加强对无障碍标识的设置,考虑老年人视力变差、行动迟缓需要借助助行器及轮椅等特点,社区室外环境中的无障碍标识要使用大字体、高对比色并降低安装高度。尤其要在道路转折处、高差变化处加以设置,以增强导向性、提高警示性。
3结语
进入老龄化社会后,适老性社区的兴建成为养老服务中的重要环节。充分重视社区室外环境质量,针对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及行为需求特点,进行适老性社区室外环境设计,有利于提高社区养老水平,在不久的将来实现居家养老的理想模式。
作者:曲翠萃王小荣袁逸倩张旭单位:天津大学建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