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对外经济贸易论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对外经济贸易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对外经济贸易论文

对外经济贸易论文:电子商务在对外经济贸易中的意义研究论文

当代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已成为继工业革命后,世界经济较大的推动力,代表了先进的生产力。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在新世纪的发展,必须适应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发展趋势,抓住本世纪信息化带来的重大机遇,有效利用电子信息技术提高政府的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增强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提高对外经贸的整体水平和效率。

国际电子商务在我国的推广应用

国家信息化建设为我国国际电子商务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全球化和网络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以提高商务活动效率、延伸商务活动范围为主要特征的电子商务在世界经济贸易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的电子商务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电子数据交换(EDI)的应用,1998年进入了基于互联网的发展阶段。截至2002年6月,我国的互联网用户达4580万人,已经满足了电子商务规模化应用所需的1000万上网人数,位居全球第二。同时,我国电子商务的支付体系日趋完善;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企业相继出现;外贸、金融、证券、保险等行业的电子化作业日益普及。在政策法规方面,我国已颁布了《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政策法规,初步确立了符合国际惯例的法律框架。这些重要的基础性建设都为我国国际电子商务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我国政府十分重视信息化工作和电子商务应用,使国际电子商务得以较快发展。总书记在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指出:“电子商务代表着未来贸易方式的发展方向,其应用推广将给各成员带来更多的贸易机会。”根据国际电子商务的发展和我国外经贸发展的需要,外经贸部对信息化建设及国际电子商务应用予以了高度重视,将其作为加快实现政府管理和服务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之一。在外经贸管理体系网络化建设方面,根据国家总体部署,并在各有关部门的大力配合下,金关工程骨干网建设不断完善,进出口许可证发放和管理、出口商品配额招标、加工贸易网上审批、进出口贸易统计等都逐步实现了网络化,为国际电子商务的应用奠定了重要基础。

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积极开展国际电子商务应用,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批大型企业在电子商务应用方面进行了积极而有效地探索。海尔集团将电子商务作为其实施国际化战略的重要手段。截至2001年,利用其网络采购平台,产生的直接效益达15亿元人民币。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在物资采购方面应用电子商务投入约1000多万元人民币,而由此产生的库存量减少,采购价格下降等为企业带来了1.8亿元人民币以上的经济效益。一些传统大型外贸公司也充分认识到开展国际电子商务对改造传统产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通过信息化建设和开展电子商务应用,有效拓展了业务,提高了企业适应市场变化和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与此同时,一些地区的中小企业也逐步成为电子商务的积极实践者。

进一步提高我国国际电子商务应用水平

在外经贸领域推动国际电子商务应用是极其必要和紧迫的。

开展国际电子商务应用是提高我国对外贸易水平和效率的重要手段。在国际贸易流程中,从出口前的准备工作到对外洽谈以及整个交易完成的全过程,都可以通过电子商务手段来实现。国际电子商务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向所有交易主体提供先进的交易模式和平等的交易机会,能够大大减少中间环节,简化贸易流程,降低贸易成本,提高贸易效率。利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逐步将国际贸易所涉及的各政府部门和服务机构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提供电子化、一站式的对外贸易信息与交易服务,使得贸易过程大大便利。虽然国际电子商务的应用还有赖于各相关管理部门、中介服务机构和企业的密切配合与协调,以及各有关支持体系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但随着电子商务的日益成熟与广泛应用,国际电子商务应用必将成为提高我国外贸效率的重要手段,为我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贸易中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提高国际电子商务应用水平是外经贸企业提高综合竞争力的有效途径。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网络化的发展,在国际贸易中占主要份额的跨国公司利用其信息化优势,在全球范围内调配资源,不断加强和扩大其优势,并更多地通过网络进行采购。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企业面临更加开放和激烈的竞争环境。如果不尽快适应这种新的趋势,加强对先进技术手段和新的贸易方式的应用,我国企业就无法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大潮中,有效参与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

开展电子商务应用,首先应通过企业管理系统及应用系统的集成,逐步建立企业内部畅通的信息渠道,实现企业内部信息资源的整合和有效利用,规范企业业务流程;同时,通过加强和改善企业间的信息交流,提高企业了解、掌握市场变化情况以及客户需求情况的能力和效率。随着企业信息化程度的逐步提高,有助于解决传统外经贸企业存在的管理粗放、流程性差、风险控制能力不强、市场分析不及时等问题。

传统外经贸企业开展国际电子商务应用,要依托于外经贸业务本身。目前在我国,根据不同企业的规模和业务要求,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可以选择不同的电子商务发展模式。对于有条件的大型企业,可以在进一步整合企业信息资源的基础上,建立企业内部网和企业外部网,逐步通过网络完成企业的经营活动。对于众多的中小企业,由于缺少资金和设备,缺乏相关人才和维护经验,不能采取和大企业一样的电子商务发展策略。这些企业可以通过外包等形式,充分利用企业外部资源,用相对较少的投入来开展电子商务。

积极发展国际电子商务也是增强我国外经贸发展后劲,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客观要求。对外经贸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新的世纪,我国对外经贸的快速发展必须依靠其自身内涵的发展,同时也必须把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作为加快发展的手段。国际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将是实现我国对外经贸发展由主要依靠规模扩张和数量增长型向主要依靠质量和效益型转变最有效的途径。加快电子政务建设,也是提高我国政府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不断改善外经贸环境的重大举措,对实现对外经贸的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推动国际电子商务应用,应抓住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首先,加强法规及标准建设。尽快建立一套既符合我国国情又适应于国际相关法规、制度和办法,从而使我国的电子商务应用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同时,我们还要积极参与多、双边国际电子商务谈判和有关规则标准的制订,为创建我国国际电子商务规则和标准体系提供参考和借鉴。

第二,以金关工程为重点,加快外经贸电子政务建设。继续完善金关工程建设,加强与相关部委之间的合作与协调,提高我国政府对外经济贸易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根据外经贸发展的要求以及建立电子政务的实际需要,进行业务整合,加快外经贸管理体系网络化的建设,为企业开展国际电子商务提供条件。

第三,加强外经贸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建立以提供外经贸商情信息、政策法规信息和经济环境信息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外经贸信息服务体系。建立起政策、法规、案例、认证、标准、企业、人才、国际动态、技术支持、解决方案等资源库,为企业开展电子商务提供完善的信息服务。

第四,加强开展国际电子商务应用的宣传与培训。开展国际电子商务人才是关键。要以上海APEC人力资源合作计划为基础,制订中国国际贸易电子商务人力资源发展计划,开展国际、国内、行业等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并与有关部门共同制订国际电子商务应用考核制度,建立相关认证体系。

开展国际电子商务应用应着重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首先,要处理好长远发展与现阶段应用的关系。从世界范围看,电子商务从提出到应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在发展中不断完善和充实的。在我国由于受到基础设施、政策法律环境、信用体系、应用习惯和认识程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决定了电子商务的发展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我们的外经贸企业既要充分认识到电子商务发展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又要充分认识到电子商务应用在现阶段对外经贸企业提高竞争力的重要作用。企业开展电子商务,既要制订合理的长远发展规划,更要立足于现阶段实际,实事求是地确定本企业当前的主要任务和应用重点,密切结合外经贸业务发展的实际需要,做到实用为主,急用先行。超级秘书网

其次,要处理好电子商务应用与企业发展和改革的关系。实施电子商务不是简单的计算机化和传统业务上网,而是包括企业后端的整个运营系统的信息化及流程的重组和优化。只有通过有效整合企业资源,重组业务流程,优化内部管理,并与深化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相结合,才能保障电子商务的顺利实施。同时,企业的改革与发展也必须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实施电子商务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第三,要正确把握企业应用和政府推动的关系。发展电子商务,企业是主体。企业应按照市场经济和技术发展的规律,根据自身条件和自身需要,因地制宜地实施电子商务。

在推动电子商务过程中,政府部门应发挥宏观指导、总体规划和服务职能,为企业应用电子商务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此外,电子政务建设对于电子商务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政府管理和服务职能的电子化,规范政府管理职能和业务流程,能够保障企业电子商务的顺利实施。同时,电子政务建设也对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和电子商务应用起到率先垂范作用。

对外经济贸易论文:对外经济贸易管理论文

1粗放型增长方式制约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粗放型增长方式是我国对外经济贸易最主要的增长方式,它跟环境、能源等产生一定的矛盾,制约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增长的可持续性。具体现状为:一是我国外贸中的货物贸易水平较低,没有自主研发商品,更缺乏自主品牌商品;二是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服务贸易水平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并持续出现贸易逆差,严重制约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三是我国在对外经济贸易上的能力及技术创新意识有所欠缺,大多数企业只依靠单纯地引进技术、模仿技术来发展自己,消化技术、吸收技术的能力较弱,最终造成我国变成生产大国,跟核心技术拥有大国无缘。因此,虽然我国付出沉重代价,包括能源大量消耗、环境严重污染等,但从国际市场收获的利润很少,对我国对外经济贸易持续发展产生严重影响。

2应对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现状的具体措施

2.1构建一体化机构,落实合作机制新的制度经济学理论认为:如果交易双方试图通过引进第三方来协调彼此的关系,那么必然会增加交易费用[2]。因此,我国对外经济贸易中的众多地方政府之间协调利益关系不能仅依靠中央政府制定实施的宏观调控政策,因为这不仅会提高成本,还难以确保既定发展目标顺利实现。实践证明,只要在国际上成功合作,就离不开专门协调机构对政府合作、一体化行为等的协调。该协调机构是综合性的,凌驾在地方政府之上,但它们之间不存在隶属关系。这样一来,不仅能确保各个地方政府在对外经济贸易的合作方案、规则调研、拟定、制定、执行等环节都具备独立的观点和相对独立的利益追求,还能避免利益集团的约束。我国各个地方政府在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时不仅要强化国家层面的沟通和交流,还要加强对等层面的互动,多领域交流、多层面互动对我国进一步完善对外经济关系多变合作机制更有利。另外,发展国内多重区域关系应当是我国发展对外经济贸易的依托,开展国际区域关系应当是发展契机,促进实现国内国际区域关系对我国的联动机制,实现对话和交流,大力支撑我国地方政府建立、完善、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最终推动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快速发展。

2.2培育各地方政府共同利益,共享国际市场扩大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发展中的政府目标函数的关键途径之一就是在各个地方政府之间培育共同利益,加强各地政府之间的交流和互动,组建跨国性质的地方政府关系,以增加沟通、交流、互信,构建一个良好的地方关系,这对发掘和培养共同利益十分有利。近年来,我国广西等省份的地方政府积极跟越南各省地方政府交流、合作,曾多次联合召开经济贸易、交通、科技、旅游等项目的交流会,并创办合作论坛等,还跟越南的高平、广宁等共同建立边境合作磋商机制,获得合作实惠。基于此,其他省市加快速度跟东盟各国地方政府建立对外经济贸易的交流合作机制,力争共享国际市场,带动我国对外经济贸易驰骋发展。

2.3在我国推行对外经济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由于环境承载能力的有限、自然资源的不可再生,要求当代人采取的发展措施不仅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还要兼顾子孙后代对资源的需求,要为他们今后的发展留下空间。映射到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上,我国应积极采取以下措施来实现对外经济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及时,积极发展多边经济贸易关系,并努力完善。就周边地区、国家而言,我国需要深入开放市场,建立起自由贸易区,构建经济共同体,以扩大中国跟各个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贸易来往,进一步分析研究它们的市场经济体制,拓展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进出口市场份额,实现经济一体化。对于中国,对外经济贸易是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我们应牢牢把握,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步伐,积极参与到多边经济贸易的谈判中,努力实现自身建设,确保自身利益的获取得到保障。第二,加快调整出口产品结构。我国出口产品结构的调整应朝着对改善环境质量有利的方向努力,努力实现出口产品完善、升级;重视发展一些技术含量较高、拥有高附加值的出口产品,尤其要开发无污染的绿色产品等,充分利用世界贸易组织允许的方法有效发展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第三,降低环境成本,可持续发展资源。我国应努力开发绿色产品、发展循环经济,以有效降低环境成本。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应以良好的生态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等为基础,将粗放型的对外经济贸易增长方式转变成效益质量型增长方式,以促使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增长更好地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3结语

当今时代,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可持续发展理念对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增长至关重要,我们只有科学应对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现状,紧抓机遇、迎接挑战,促进对外经济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才能确保我国经济在新世纪里跟发达国家共行。

作者:阿里雅单位:青海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对外经济贸易论文:对外经济贸易论文

1.将“走出去”战略贯彻到底

国家已经很明确地提出了“走出去”战略,各级政府要将这一战略贯彻到底。一方面,各级政府要找准位子,多在调控、监管和服务上想点子,下功夫,经营决策一定要让企业拿,切不能替企业包办。另一方面政府一定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走出去”战略。从小的方面讲,要制定适合企业发展战略和市场开发战略的具体识方案。如对于资源开发型项目,其关键点是要立足于非洲、拉美等发展中国家和我国的友好国家,将投资定位于这类国家基础建设中所急需的能源、矿产等战略资源和人民生活必需的农牧渔业资源;引导企业将过剩的生产能力和成熟技术向外转移。

2.政企联手避免贸易壁垒

政府和企业要共同联手避免贸易壁垒,避免损失。从政府方面来讲。一是搞好预警机制的建设,真正能够起到对外贸易加以的保护前置化预警。二是搞好优惠措施的制定,搞好循环经济的发展,要大力推进企业绿色经济的发展,以及推进绿色企业的发展。在企业的发展上搞好标准化建设,特别在标准、技术规范方面与国际通行作法接轨。三是政府要为企业服好务,要积极主动地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避免贸易风险产生。可以从劳务输出,境外投资,技术输出等多方面鼓励企业在消费国建设厂房,就地加工,让产地和销售地合二为一,从而有效避免贸易壁垒的产生。

3.完善原产地规则

政府一定要搞好原产地规则的规划,让原产地规则做到真正合理、使用科学、适用于我国的企业。政府要依据我国对外贸易过程中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增值百分比的比例,将其确定在合适的比例之上。特别要注意对于原产地的判断标准不可以太低,尤其是对于判断出口货物原产地的标准更不能过低,这一点尤其重要。在标准上,对于原产地的判断规则要有可操作性,确保技术条件手段严格,执行之时适当灵活,避免机械。对于可签发原产地证的单位要做好管理,据有关方面调查,当前我国可签发原产地证的单位太多,约有二百余家,各家的签发标准不统一,尺度不一致,为原产地证签发带来了许多困难。这200余个单位平均每年签发原产地证一百多万张,平均每个证手续费收取几十元。还有一些发证单位,只是盖章收费了事,从不检查其合同产品是否符合与原产地的规则相附,更不对货物商品进行检查,纯粹是一种商业盈利性收费单位。此种混乱不堪的局面毫无疑问,极不利于规范执行我国的原产地规则,也会影响到我国与一些国家的贸易关系,因此一定要强化对原产地证发放的管理工作。一是提升签证发发放规范程度,二是减少签证单位数量。三是做到发证与商品检验相统一。

综上,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不可否认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如果不认真分析、解决此中矛盾和隐患,则对于今后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良好发展带来危害。

作者:刘猛单位:吉林油田公司矿区服务事业部

对外经济贸易论文:大学新生对外经济贸易论文

一、新媒体时代开展新生适应性教育的必要性

青少年群体承载了社会的发展期望,因此要在青少年的不同发展阶段为其提供相应的教育,而针对大学新生的入学适应性教育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大学生入学伊始,面临着来自环境、学业等各方面的压力,适应性教育能够帮助其完成生活方式、身份认同的过渡,熟悉和适应大学校园生活。然而,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有些人认为新生适应性教育已经没有必要。例如通过网络,新生在入学之前就对大学的历史底蕴、校园文化、周边环境等信息进行了详细的了解,环境适应变得简单;而通过QQ群、微信群等沟通媒介,新生在入学前就和同班同学建立了联系和友谊,人际关系适应问题同样不值得一提。但是笔者认为,在新媒体时代,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不但不应该被取消,而是更加应该受到重视,这主要体现在两点。首先,新媒体对大学新生在适应方面提供的实际帮助并没有达到预期。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学院(以下简称“中青”)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以下简称“贸大”)都曾经在进行新生适应性教育之前对新生的情况进行了前测,笔者将2004年中青的测量结果与2012年、2013年贸大的测量结果进行了对比,从表中的数据可见,在新媒体影响更大的2012和2013年,新生在入学时的人际熟悉程度并没有比2004年更高,反而在“认识的同学人数”和“能叫出名字的同学人数”这两个维度上更低,这充分说明新媒体对大学新生在人际适应方面提供的帮助并不显著。需要解释的是,这三次前测的时间均在新生入学后的前三天,两个学校均没有在进行前测之前举行统一的人际破冰类活动,因此对这三次测量进行比较的效度较高。其次,新媒体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着负面的影响,通过适应性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纠正新媒体带来的人格和行为偏差,提高大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克服人际交往障碍,提高现实交往能力,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发展。

二、新生适应性团体辅导的基本情况及效果分析

现阶段大学新生的适应性教育仍十分必要,许多高校也纷纷开设了内容形式多样的适应性教育活动。其中,团体辅导方式虽起步晚,但因效果较为显著而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自2011年起启动了“同心圆工作坊”项目,以大一新生为辅导对象,在入学的前三天内进行约150分钟的团体辅导活动,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本文以贸大2012年及2013年的测量和评估结果为基础,以中青历年的结果为参考,从纵向时间维度对教育效果进行了分析。

(一)新生适应性团体辅导的基本情况

贸大的“同心圆工作坊”项目以学生为本,紧密围绕新生适应的主题,把目标聚焦于三个特定的维度,首先是打破新生间的人际隔膜,促进新生间的互动、交流和熟识;其次是加深新生对班级和学校的认识,培养新生的归属感和团队合作意识;是引导学生加深自我认识,提高认知、沟通、合作等各方面能力。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项目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育,运用了团体辅导的技术,充分体现参与式、互动式、体验式特点。具体包括通过热身游戏打破隔阂,通过相识游戏让新生互相认识,利用问题解决类任务来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和集体归属感,通过情感体验和分享环节引导学生加深自我认知和提高综合能力。

(二)新生适应性团体辅导的效果分析

效果评估是适应性团体辅导的重要环节,它能够帮助了解项目的实际成效,了解项目目标的达成情况。在“同心圆工作坊”中,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对辅导过程进行评估,具体包括现场观察、问卷调查、个案访谈等,以此了解活动效果并获得反馈意见。经过对评估结果的分析可以发现,“同心圆工作坊”在前述的三个目标维度上均发挥了作用,适应性团体辅导效果明显。

1.有效的打破了新生间的隔阂,促进相互之间的熟悉

在2012年和2013年的“同心圆工作坊”中,参与的全体新生都进行了前测和后测,同时在2012年加入了控制组后测。首先,对实验组前测和后测的结果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在经过团体辅导之后,每位新生在认识的同学人数、能够叫出名字的同学人数、比较了解的同学人数、经常聊天的同学人数四个指标上均有十分明显的增加,由此凸显团体辅导的效果。其次,将实验组后测结果与控制组后测结果进行对比后可见,实验组后测的结果明显优于控制组后测结果,团体辅导确实有效的打破了新生之间的隔阂,消除了陌生感,促进了人际关系的发展。此外,通过团体辅导中的分享环节和活动结束后对参与新生的访谈也可发现,大部分的同学都认为“同心圆活动对于认识同班同学、与同学之间相互熟悉起到了非常明显的作用,在活动开始的时候,自己几乎只认识同宿舍的同学,而在活动结束时,自己差不多已经能够认识班里大部分的同学了。”

2.有效地培养了团队合作意识和集体归属感

在团体辅导过程中加入了一些介绍学校和认识班级的活动,并在其中考验新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这一方面加深了新生对学校和班级的认知,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团队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通过活动后测的结果可以看出,有高达97%的新生认为通过活动对班级产生了归属感和增强了团队精神,也有将近90%的新生认为通过活动对学院和学校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活动效果十分明显。在分享和访谈中,有新生谈道:“在来大学之前,听说大学的班级形同虚设,班级同学之间几乎都不认识,就更谈不上相互关心和照顾了,当时心里非常的失望,然而今天通过同心圆作坊活动,我发现并不是那样的,我有一个非常团结温馨的班级,我十分期待未来四年与同学们的相处时光。”也有同学表示:“在来到学校的这两天,我的情绪十分不好,总是想家想爸妈,而今天同心圆工作坊的两个多小时是我入校到现在没有想家的时间,今天的活动让我十分感动,我想我已经爱上了我们的班级和学校。”

3.提高了自身素养和综合能力

团体辅导中的部分活动旨在考验学生的沟通能力、协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而通过这些活动也切实的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这些活动也让学生对于自己的各方面表现和能力有了更加客观和的认识,挖掘了学生的潜力,扩展和加深了学生对自我的认知。通过对实验组的后测结果分析可见,认为自己的能力得到提升、认知得到拓展的同学的比例均比较高。在分享和访谈中同学表示:“同心圆工作坊有着奇妙的功能,它让我看到了自己活泼、积极、能干的一面,原来我具备这么多的潜质。”而也有一部分曾经参与同心圆的新生,由于在活动中受益匪浅,因此在来年报名参加同心圆的工作员选拨工作,并顺利以工作员身份继续参与“同心圆工作坊”。由此可见,团体辅导活动能够帮助学生加深自我认知,提高个人素养和综合能力。

三、新生适应性团体辅导的改进建议

(一)因地制宜,结合学校特点设计和开展团体辅导

新生的适应性团体辅导具有普遍推行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但绝不能变成简单的复制,而应根据不同学校的特点进行灵活变通。各高校应结合自己的地域特点、文化特征、专业特色、以往经验等内容,突出自己的特点,在活动中尽可能多的加入本校文化元素,并且有针对性的解决学生可能出现的适应不良的问题。

(二)因人而异,充分了解新生需求开展团体辅导

应该进一步完善团体辅导的评估内容,并重视对评估结果的分析、总结和反思。例如要更加深入的了解新生需求、注重其反馈的意见,并将其体现在之后具体的活动设计和实施环节中,使团体辅导更加贴近实际需要,从而较大程度的发挥作用。

(三)顺应时代潮流,根据社会发展改进团体辅导

团体辅导活动不能停滞不前,而应顺应时代潮流,不断丰富活动内容和改进活动方式。例如,应当继续充分利用新媒体,将先进的技术应用于团体辅导过程中,使活动内容更加新颖、活动方式更加多样,激发起大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乐于参加;此外也应充分考虑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和需求,根据时代环境特点,帮助大学新生树立社会责任感,培养完整的人格,提高各方面能力和素质,体现其社会职能。

作者:王祎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对外经济贸易论文:烟台对外经济贸易增长趋势研究论文

[摘要]近年来,烟台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迅速,本文运用相关理论并结合实际情况对烟台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关键词]对外贸易经济增长实证分析

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近年来一直是国际贸易研究的活跃领域,对外贸易与经济增的关系理论界一直有不同的观点:大致形成促进论、阻碍论、折中论。这些观点都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证作基础,但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实际情况差异较大,对某个地区进行分析得到的结论在其他地区不一定实用,所以对某个特定地区就要具体分析对外贸易对该地区起到什么作用。

改革开放尤其是近十年来,烟台市对外贸易额和GDP迅猛增长,不管是从总量上看还是从增长速度上看都要高于开放前的水平,所以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有某种促进作用,下面本文就运用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并结合烟台的实际情况对它们的关系进行分析。

一、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回顾

最早提出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是亚当·斯密:他假定一国在开放前存在闲置的土地和劳动力,剩余资源用于生产更多的商品出口,由此为利用剩余生产能力开辟了出路,这样贸易就可以在不降低国内生产的情况下扩大出口,结果提高了经济活动水平。后来李嘉图提出比较优势学说,他认为比较优势决定贸易形式,给一国带来收益的不是剩余资源的使用,而是更有效的资源配置。出口使得一国能够在较国内生产更为有利的条件下购买进口品,同时,通过专业化生产成本相对低的商品,即使没有资源增长和技术变化,贸易也能促使各国生产化,促进经济增长。穆勒进一步指出,贸易的直接优势在于促进世界生产力更有效的利用,贸易的间接优势最显著的是市场的扩张带来的增进生产进程的趋势,生产的扩张会导致生产专业化,充分利用各种要素,并进行发明改造,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当代经济学家赫克谢尔和俄林创立要素禀赋理论:他们认为各国应输出密集使用本国充裕要素生产的产品,输入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生产的产品,可以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使两国均获其益。纳克斯从需求的角度强调了对外贸易尤其是出口贸易的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发展中国家国内储蓄和资本形成不足,生产率低下,发展对外贸易能够启动本国经济摆脱贫困恶性循环实现经济增长。

二、烟台市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烟台地处山东东部,北接渤海,东北面与日本韩国相近,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对外贸易额与GDP近年来一直保持较快增长,下面根据1999年~2006年的数据并用前述理论对它们的关系进行分析。

1.定性分析

(1)对外贸易促进了生产的扩大和资源的更为充分的利用。烟台对外贸易中加工贸易额由2000年的9.33亿美元提高到2006年的49.99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超过30%。加工工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工贸易迅猛的发展也伴随着劳动力使用的大量增加,因为烟台劳动力非常充足,加工贸易的迅猛发展大量吸收劳动力,使剩余的劳动力资源得到了使用,从而生产出更多的出口产品创造更多的产值,提高了经济活动水平。同时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烟台利用这个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并充分发挥其优势以扩大出口量,加工贸易的发展也带动了与之相关的交通运输、旅游、信息、餐饮、金融服务等行业的发展,极大的提高了经济活动水平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烟台对外贸易中一般贸易额从2000年的10.3亿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37.94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超过20%,出口需求的扩大导致了生产的扩张,从而导致了GDP的增加。

(2)对外贸易促进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首先,加工贸易的快速增长,导致了生产的扩张并推动了生产的专业化,使机器设备得到了更为充分的使用,并为发明创造提供了契机,促进了技术进步和生产率的提高。其次,外商投资的增加给本地带来了更多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和机器设备,这些要素与当地的土地及劳动力资源结合起来会使生产率和技术水平大幅度提高,为社会提供更多更为品质的产品和服务,提高了国民收入。同时由于技术及管理的外溢性,整个地区的劳动生产率都会提高,推动了经济的增长。(3)对外贸易推动了产业结构的合理化。烟台市的产业结构中及时产业的比重逐年下降,而产值却逐年上升,第二产业的比重总体上升产值增加迅速,第三产业的产值也是逐年上升的。及时产业产值上升表明农产品在逐渐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经济价值在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出口提高了对农产品的品质要求,使农产品的生产必须按照出口的要求进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必然会提高其经济价值,导致该产业产值上升,使其所占比重更加合理。工业品出口和外商投资的大幅增加要求第二、三产业必须适应国际化的要求,搭配更加合理并能更好的发展。

2.定量分析

烟台市1999年~2006年GDP与对外贸易数据如下表:

数据来源:烟台统计年鉴GDP:人民币外贸及出口额:美元

用SPSS软件对GDP与外贸额进行回归得Y=538.219+12.707X。Y:GDP,X:外贸额,样本决定系数R=0.997,常数的显著性检验:t=16.86>t(7)=2.36检验通过,系数的显著性检验t=31.61>t(7)检验通过(显著性水平为95%)。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它们的线性关系成立。烟台每增加一个单位的贸易额就增加将近十三单位的GDP,对外贸易对GDP的促进作用十分明显,正如前面分析中所提到的对外贸易发展具有很强的乘数效应会促进许多相关行业的发展,使经济总体水平得到提高。再对外贸额与出口额进行回归得Y=517.603+22.376X1,X1:出口额。R=0.993常数与系数的显著性检验值分别为10.388和20.581远大于2.36,出口与GDP线性关系显著,并且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出口GDP增加超过二十二个单位,所以出口对GDP的作用更为显著。烟台在国内属于比较发达的地区,但与其主要贸易国日、韩、美相比是有很大差距的。烟台出口贸易的作用如此显著,这正如纳克斯所认为的,不发达地区应积极发展出口贸易,促进资本形成并提高生产率以促进经济快速增长摆脱不发达状态。所以烟台应当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尤其是出口贸易,积极推进外向型发展战略。

三、结论及政策建议

从前面的理论及实证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烟台市的对外贸易对经济发展具有非常强的促进作用,所我们应该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同时我们也应该创造有利条件提升自己的优势以使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更为有利。对此本文有以下几点建议:公务员之家

1.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入,努力培养技术型管理型人才

技术管理水平的提高能够加快创新并提高产品的价值量,并能在国际贸易分工格局中占据更有利的地位。烟台的出口产品中劳动密集型部分所占比重很大,技术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低,产品价值与外国同类产品相差很大,出口利润率低,出口产品的大部分利润被外国进口商获得。所以我们要加大对资本和技术的投入并提高管理水平,以增强产品的资本、知识、技术密集程度,提高产品的价值增量,以赚取更大的利润。

2.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首先,加大对及时产业的调整,促进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大力发展适合内外市场需求的农作物,使农业资源的配置更加合理以获取更好的经济效益。同时积极对二三产业进行技术改造,提高其产品和服务的技术含量,增加其附加值,政府可以选择某些具有潜力的行业像信息、金融服务、新产品开发等进行扶持以增强其竞争力,让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在外贸和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市场引导和政府参与相结合使本市产业结构更能满足经济不断发展的要求能促进经济更好增长。

3.合理引导投资流向提高投资效益

烟台市投资增长迅速,但重复投资严重,根据资本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重复投资的收益率要低于市场收益率甚至会出现负值,重复投资不仅会带来很高的机会成本也会失去发展机会,所以应避免重复投资。烟台近几年发展起很多新兴行业,他们目前利润较低,资金缺乏但非常具有前景,我们应该把资金引向这些部门,让其尽快摆脱起步阶段进入迅速发展期。投资合理会使产品能更好的适应市场,使我们在国际贸易中更具竞争力,更有利于经济增长。

对外经济贸易论文:中国对外经济贸易趋势研究论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过四个五年计划期间的努力,对外经济贸易发展很快,现已达到一个相当的规模。国民经济发展与国际经济的相互依存日益加深。“十五”计划和其后一段时期,将是我国扩大对外开放领域,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力争成为一个对外经济贸易强国,积极而又健康地融入世界经济的重要历史时期。

差距与转变

2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发展成为一个对外经贸大国,但是还算不上一个对外经贸强国。在新的世纪里,我国的目标应当是从一个对外经贸大国发展成为对外经贸强国。但与世界贸易强国相比,现时还有许多差距。

我国在世界贸易中所占比重较小。1999年排在世界货物贸易前6位的国家,其出口占世界的比重分别为:美国12.4%、德国9.6%、日本7.5%、法国5.3%、英国4.8%、加拿大4.2%,而我国仅为3.5%。排在世界服务贸易前6位的国家,其服务贸易出口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的比重分别为:美国18.8%、英国7.6%、法国5.9%、德国5.7%、意大利4.8%、日本4.5%,而我国仅为2.0%。

从进出口商品结构和贸易结构看,我国出口商品中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产品所占比重偏低。美国的机械设备出口在其全部货物出口中所占比重约为52%、德国51%、日本69%、法国43%、英国48%、意大利39%。我国机电产品在出口商品中所占比重不到40%,而且其中大部分是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的产品。此外,我国的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之比,也比上述国家低得多。

从资本流动情况看,我国外资流入与对外投资均小于居世界贸易前列的国家。1999年流入美国的外国直接投资2755亿美元,美国对外直接投资1509亿美元;流入英国外资821亿美元,英国对外直接投资1992亿美元;流入德国外资268亿美元,德国对外直接投资505亿美元;流入法国外资391亿美元,法国对外直接投资1079亿美元;流入荷兰外资337亿美元,荷兰对外直接投资458亿美元。而中国人均利用外资规模同上述国家相比更是相差甚远。

从贸易体制和企业经营机制看,我国与居于世界贸易前列的国家相比,还缺乏一套较为完善的经济贸易法律法规体系。在多边贸易体制框架下,这些国家的关税税率都比较低,非关税措施相对透明和稳定,对外商投资实行国民待遇,本国企业受国家政策保护比较少,存亡成败主要取决于自身竞争能力。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一套能够适应市场经济竞争环境的企业经营机制和治理结构。

我国综合国际竞争力排位落后世界水平。从国内产业发展、国际化程度、政府管理、金融服务、基础建设状况、企业管理水平、科学与技术实力、人口素质等指标所反映的综合竞争力看,目前居于世界贸易前列的国家,其排位也都居于世界前列。而我国的综合竞争力目前仅居于世界第29位,单项排位我国际化程度排第20位、金融服务水平排第42位、基础建设状况排第40位、企业管理水平排第30位、科学技术实力排第13位、人口素质排第24位,总的看来都比较落后。

近几年我国出口增长速度有所放慢,除亚洲金融危机等外部环境影响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迄今为止我国外贸增长方式仍然是粗放型的。从当前和今后发展趋势看,这样一种粗放型、数量扩张型的增长不可能长久维持。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是新形势下外经贸持续、健康发展的历史性课题。首先,国际间经济贸易竞争日益激烈,以廉价工业制成品为主的出口增长更多地受到市场规模限制。在过去若干年中,我国许多出口产品成为众矢之的,遭遇到激烈竞争和反倾销威胁。因此,只有不断提升出口商品质量、档次和附加价值,才有可能保持和扩大我国的出口市场份额。其次,我国沿海地区原有的劳动力和其它要素成本低廉优势正在递减,一些传统劳动密集和资源性商品出口增长的潜力已经有限。只有加快产业技术进步,培植新的竞争优势,增加出口商品中的技术、服务含量,才能保持和强化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势头。第三,我国外经贸主体结构不够合理,国有外贸企业竞争乏力,除外商投资企业外的其他非国有企业的潜力还没有发挥出来。只有大力推进外经贸体制改革和企业经营机制的转轨,才能优化经营主体结构,充分调动各类企业参与国际经济贸易竞争的积极性。第四,粗放型外贸增长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越来越严重,而且今后将日益受到国际贸易中环保要求的制约。只有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更多地“走出去”利用国际资源,才能缓解出口增长与环境、资源等的矛盾,实现外经贸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增长告别短缺经济阶段,外贸的地位、作用已不仅仅是出口创汇。进出口增长必须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宏观目标相协调,使国民收入实现较大化。因此,这就要求企业经营进出口必须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外贸宏观调控和管理必须以保障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为最基本要求,依靠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发挥比较优势和提高经济效益,来实现外贸的更大发展。由外经贸大国向外经贸强国转变,是使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再上一个新的台阶,在今后5年到10年国民经济发展中继续发挥重要推动作用的关键,也是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融入世界经济,争取更大民族利益的需要。

中国迈向外贸强国应坚持的基本方针:实现对外贸易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努力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参与多边贸易体制与加强区域和双边经济合作并举;发展服务贸易;建立和完善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对外经济贸易体制。

“十五”到2010年目标

着眼于今后的国际国内环境,“十五”计划期间我国外经贸发展的主要目标应当是:商品进出口继续以略高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增长,结构和效益进一步改善,出口商品科技含量和附加价值显著提高;服务贸易实现较快增长,重点服务产业国际竞争力有明显增强;利用外资领域进一步扩大,项目技术水平和规模有新的提高,结构和区域分布趋于合理;对外投资稳步扩展,境外资源开发利用和加工贸易形成一定规模;经常项目收支实现大体平衡,国家外汇储备和主要外债指标保持在合理水平上。以下为“十五”期间我国外经贸发展主要指标预测:(1)商品进出口年均增长速度将在7.5%-8.5%之间,2005年进出口总额将达到6700亿—7000亿美元,其中出口将达到3400亿—3600亿美元;机电产品出口年均增长速度将在13%上下,2005年机电产品出口总额将达到1700亿—1800亿美元,在出口商品总额中所占比重提高到50%左右;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年均增长速度将在15%以上,2005年出口总额将接近700亿美元,在出口商品总额中所占比重提高到20%左右。(2)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速度将略高于“九五”期间的水平,2005年外商直接投资规模达到460亿—500亿美元。(3)服务贸易年均增长速度将在12%-15%之间。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年均增长速度将在15%左右,2005年营业额将达到260亿—280亿美元。

第十一个五年计划(2006年—2010年)期间,我国对外经济贸易仍将努力保持持续、稳定增长态势。预计到2010年,商品进出口总额将达到9000亿美元,出口将超过4500亿美元;机电产品出口所占比重将提高到60%;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所占比重提高到30%。我国在世界商品贸易中的份额将由现在的3.5%扩大到3.8%左右,商品出口在世界的排位将上升到前6位;在世界服务贸易中的份额将由现在的1.8%扩大到2.0%左右,服务贸易出口在世界的排位将上升到前10位;利用外资规模继续保持发展中国家第1的地位。

实现上述目标,意味着我国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大大提高,人力资源优势得到较好发挥,主要产业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企业通过参与国际竞争将实现较快的技术进步和较好的经济效益,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将获得更加坚实的基础,国家的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同时,我国开放型经济格局将基本确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国际规则要求的外经贸管理体制逐步走向完善。对外经济贸易将更好地发挥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基本方针

面对21世纪世界经济贸易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教训,为实现建设一个对外经济贸易强国的奋斗目标,我国在对外经贸工作中应当强调和坚持以下基本方针。公务员之家

及时,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发展开放型经济,实现对外贸易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外封闭和畏惧竞争只能导致更大差距。因此,要树立积极主动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的意识,通过发展开放型经济,提升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外经贸发展要服务于国民经济发展的大局,适度地超前于国民经济增长,在保持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势头的同时,加快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

第二,努力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实行与跨国资本有利于我国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的长期战略性合作。吸引以跨国公司为主角的外国直接投资,是发展中国家加快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的必然选择。要正确地对待加入世贸组织以后跨国资本将大举进入我国这一现实,运用有效的政策和法律手段,更多更好地利用跨国公司投资的积极方面,限制其消极方面。与跨国公司建立有利于我国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的长期战略性合作和共同发展关系。

第三,参与多边贸易体制与加强区域和双边经济合作几方面工作并举,互为促进和补充。积极参与多边贸易体制与在多边框架下加强区域和双边的经济合作,是为外经贸发展创造良好外部环境的重要环节。应当了解和熟悉世贸组织规则,建立有效的政策协调机制,利用世贸组织有关规则维护我国在对外经济贸易活动中的权益。同时,应当高度重视中国与周边国家、地区的区域和双边经贸合作,大力推进各个层次的区域经济贸易一体化。

第四,更好地发挥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推进科技兴贸计划。发挥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是实现外经贸持续和有效增长的基本要求。要以国际市场为导向,继续实行有利于优化出口商品结构的一系列政策。积极推进“科技兴贸”行动计划,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改造传统出口产业,培植适应当代科技进步潮流的新兴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加强政策性出口信贷和保险等对外经贸发展的支持力度。鼓励电子商务等新的贸易方式的开发和应用。

第五,大力发展服务贸易,通过“走出去”进一步拓展对外开放空间。服务产业和贸易是未来具增长潜力的领域。要以服务业开放为契机,加快服务贸易发展,鼓励我国有优势的服务贸易出口。加强政策协调和指导,稳步地发展对外承包工程、劳务输出、设计咨询和对外经济技术援助。在保持劳动密集型加工出口产业持续增长,创造更多就业机会的同时,支持有实力的国内企业以各种形式“走出去”,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

第六,建立和完善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对外经济贸易体制。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保障,进一步改革外经贸体制,建立统一、稳定、规范和高效的外经贸管理和服务促进机制。加快外经贸法规的修改、完善工作。大力推进国有外经贸企业的战略性改组,形成外经贸领域多种所有制并存、大中小和内外资企业共同发展,互为补充的多元经营主体结构。

对外经济贸易论文:对外经济贸易中的国际电子商务运用论文

当代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已成为继工业革命后,世界经济较大的推动力,代表了先进的生产力。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在新世纪的发展,必须适应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发展趋势,抓住本世纪信息化带来的重大机遇,有效利用电子信息技术提高政府的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增强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提高对外经贸的整体水平和效率。

国际电子商务在我国的推广应用

国家信息化建设为我国国际电子商务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全球化和网络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以提高商务活动效率、延伸商务活动范围为主要特征的电子商务在世界经济贸易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的电子商务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电子数据交换(EDI)的应用,1998年进入了基于互联网的发展阶段。截至2002年6月,我国的互联网用户达4580万人,已经满足了电子商务规模化应用所需的1000万上网人数,位居全球第二。同时,我国电子商务的支付体系日趋完善;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企业相继出现;外贸、金融、证券、保险等行业的电子化作业日益普及。在政策法规方面,我国已颁布了《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政策法规,初步确立了符合国际惯例的法律框架。这些重要的基础性建设都为我国国际电子商务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我国政府十分重视信息化工作和电子商务应用,使国际电子商务得以较快发展。总书记在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指出:“电子商务代表着未来贸易方式的发展方向,其应用推广将给各成员带来更多的贸易机会。”根据国际电子商务的发展和我国外经贸发展的需要,外经贸部对信息化建设及国际电子商务应用予以了高度重视,将其作为加快实现政府管理和服务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之一。在外经贸管理体系网络化建设方面,根据国家总体部署,并在各有关部门的大力配合下,金关工程骨干网建设不断完善,进出口许可证发放和管理、出口商品配额招标、加工贸易网上审批、进出口贸易统计等都逐步实现了网络化,为国际电子商务的应用奠定了重要基础。

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积极开展国际电子商务应用,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批大型企业在电子商务应用方面进行了积极而有效地探索。海尔集团将电子商务作为其实施国际化战略的重要手段。截至2001年,利用其网络采购平台,产生的直接效益达15亿元人民币。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在物资采购方面应用电子商务投入约1000多万元人民币,而由此产生的库存量减少,采购价格下降等为企业带来了1.8亿元人民币以上的经济效益。一些传统大型外贸公司也充分认识到开展国际电子商务对改造传统产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通过信息化建设和开展电子商务应用,有效拓展了业务,提高了企业适应市场变化和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与此同时,一些地区的中小企业也逐步成为电子商务的积极实践者。

进一步提高我国国际电子商务应用水平

在外经贸领域推动国际电子商务应用是极其必要和紧迫的。

开展国际电子商务应用是提高我国对外贸易水平和效率的重要手段。在国际贸易流程中,从出口前的准备工作到对外洽谈以及整个交易完成的全过程,都可以通过电子商务手段来实现。国际电子商务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向所有交易主体提供先进的交易模式和平等的交易机会,能够大大减少中间环节,简化贸易流程,降低贸易成本,提高贸易效率。利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逐步将国际贸易所涉及的各政府部门和服务机构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提供电子化、一站式的对外贸易信息与交易服务,使得贸易过程大大便利。虽然国际电子商务的应用还有赖于各相关管理部门、中介服务机构和企业的密切配合与协调,以及各有关支持体系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但随着电子商务的日益成熟与广泛应用,国际电子商务应用必将成为提高我国外贸效率的重要手段,为我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贸易中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提高国际电子商务应用水平是外经贸企业提高综合竞争力的有效途径。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网络化的发展,在国际贸易中占主要份额的跨国公司利用其信息化优势,在全球范围内调配资源,不断加强和扩大其优势,并更多地通过网络进行采购。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企业面临更加开放和激烈的竞争环境。如果不尽快适应这种新的趋势,加强对先进技术手段和新的贸易方式的应用,我国企业就无法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大潮中,有效参与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

开展电子商务应用,首先应通过企业管理系统及应用系统的集成,逐步建立企业内部畅通的信息渠道,实现企业内部信息资源的整合和有效利用,规范企业业务流程;同时,通过加强和改善企业间的信息交流,提高企业了解、掌握市场变化情况以及客户需求情况的能力和效率。随着企业信息化程度的逐步提高,有助于解决传统外经贸企业存在的管理粗放、流程性差、风险控制能力不强、市场分析不及时等问题。

传统外经贸企业开展国际电子商务应用,要依托于外经贸业务本身。目前在我国,根据不同企业的规模和业务要求,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可以选择不同的电子商务发展模式。对于有条件的大型企业,可以在进一步整合企业信息资源的基础上,建立企业内部网和企业外部网,逐步通过网络完成企业的经营活动。对于众多的中小企业,由于缺少资金和设备,缺乏相关人才和维护经验,不能采取和大企业一样的电子商务发展策略。这些企业可以通过外包等形式,充分利用企业外部资源,用相对较少的投入来开展电子商务。

积极发展国际电子商务也是增强我国外经贸发展后劲,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客观要求。对外经贸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新的世纪,我国对外经贸的快速发展必须依靠其自身内涵的发展,同时也必须把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作为加快发展的手段。国际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将是实现我国对外经贸发展由主要依靠规模扩张和数量增长型向主要依靠质量和效益型转变最有效的途径。加快电子政务建设,也是提高我国政府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不断改善外经贸环境的重大举措,对实现对外经贸的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推动国际电子商务应用,应抓住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首先,加强法规及标准建设。尽快建立一套既符合我国国情又适应于国际相关法规、制度和办法,从而使我国的电子商务应用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同时,我们还要积极参与多、双边国际电子商务谈判和有关规则标准的制订,为创建我国国际电子商务规则和标准体系提供参考和借鉴。

第二,以金关工程为重点,加快外经贸电子政务建设。继续完善金关工程建设,加强与相关部委之间的合作与协调,提高我国政府对外经济贸易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根据外经贸发展的要求以及建立电子政务的实际需要,进行业务整合,加快外经贸管理体系网络化的建设,为企业开展国际电子商务提供条件。

第三,加强外经贸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建立以提供外经贸商情信息、政策法规信息和经济环境信息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外经贸信息服务体系。建立起政策、法规、案例、认证、标准、企业、人才、国际动态、技术支持、解决方案等资源库,为企业开展电子商务提供完善的信息服务。公务员之家

第四,加强开展国际电子商务应用的宣传与培训。开展国际电子商务人才是关键。要以上海APEC人力资源合作计划为基础,制订中国国际贸易电子商务人力资源发展计划,开展国际、国内、行业等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并与有关部门共同制订国际电子商务应用考核制度,建立相关认证体系。

开展国际电子商务应用应着重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首先,要处理好长远发展与现阶段应用的关系。从世界范围看,电子商务从提出到应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在发展中不断完善和充实的。在我国由于受到基础设施、政策法律环境、信用体系、应用习惯和认识程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决定了电子商务的发展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我们的外经贸企业既要充分认识到电子商务发展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又要充分认识到电子商务应用在现阶段对外经贸企业提高竞争力的重要作用。企业开展电子商务,既要制订合理的长远发展规划,更要立足于现阶段实际,实事求是地确定本企业当前的主要任务和应用重点,密切结合外经贸业务发展的实际需要,做到实用为主,急用先行。

其次,要处理好电子商务应用与企业发展和改革的关系。实施电子商务不是简单的计算机化和传统业务上网,而是包括企业后端的整个运营系统的信息化及流程的重组和优化。只有通过有效整合企业资源,重组业务流程,优化内部管理,并与深化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相结合,才能保障电子商务的顺利实施。同时,企业的改革与发展也必须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实施电子商务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第三,要正确把握企业应用和政府推动的关系。发展电子商务,企业是主体。企业应按照市场经济和技术发展的规律,根据自身条件和自身需要,因地制宜地实施电子商务。

在推动电子商务过程中,政府部门应发挥宏观指导、总体规划和服务职能,为企业应用电子商务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此外,电子政务建设对于电子商务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政府管理和服务职能的电子化,规范政府管理职能和业务流程,能够保障企业电子商务的顺利实施。同时,电子政务建设也对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和电子商务应用起到率先垂范作用。

对外经济贸易论文:学校对外经济贸易信息化教学研究论文

论文摘要:随着信息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日趋广泛。但从整体情况看,网络信息安全还存在很多问题。针对现阶段网络安全存在的问题,本文阐述了CA认证体系,从实际出发,介绍了对外经贸大学基于CA认证体系的建设内容,对当前网络安全的建设和高校信息化校园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论文关键词:CA认证体系;信息安全;数字证书;公钥

一、CA概述

CA是CeritficateAuthoirty的缩写,通常翻译成认证或者认证中心,是负责发放和管理数字证书的机构,并承担电子商务公钥体系中公钥的合法性检验的责任。

CA认证系统是一个大的网络环境,从功能上基本可以划分为CA、RA和WP。核心系统和CA放在一个单独的封闭空间中,为了保障运行的安全,其人员及制度都应有严格的规定,并且系统设计为离线网络。CA的功能是在收到来自RA的证书请求时颁发证书。一般的个人证书发放过程都是自动进行,无须人工干预。

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CA认证体系的规划和建设

(一)背景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高校,大学校园网始建于1997年,经历了建设、调整和完善的阶段。截止目前为止校内所有建筑物全部光纤接入到网络与教育技术中心,网络设备400余台,信息点数近17000个,实现了所有办公楼及宿舍楼的上网需求。各部门相关业务系统也在逐渐完善,信息系统在日常工作中的使用频率在迅速提升,与此同时,学校实施信息化校园(一期)建设,搭建了统一数据库平台、建立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并建立了统一信息平台门户,基本实现各系统的信息共享。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校园网建设成已基本形成了运行比较稳定、速度比较快捷、应用比较广泛、相对安全的网络,为全校的教学和科研活动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然而,单纯的用户名/口令身份认证方式已经不足以保障用户登陆系统的身份安全性,在学校信息化建设相对稳定成熟的基础上,我们考虑在校园网中建立一套完整的CA数字证书认证系统,通CA认证,把用户的公钥和用户的其他标识信息捆绑在一起,其中包括用户名个人信息以及电子邮件地址等,以实现在网络上验证用户的真实身份。在开放网络上实现密钥的自动管理,保障网上数据的安全传输。并制定有针对性的相关运维策略,按照学校实际情况,颁发给校园内用户标识个人身份的数字证书,使用户利用数字证书登录业务系统,替代原有的用户名/口令登录方式。真正做到既简便了用户的登陆操作,又进一步提升了业务系统的安全性。

(二)建设原则

结合学校各业务系统自身应用的现实情况,在相关国际标准的指导下,对外经贸大学CA认证系统建设项目的总体设计和实施都将依据国家有关信息安全政策法规,根据项目的实际需要和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情况,依靠科学技术,依靠科学管理的思想进行设计;将长远规划和当前建设相结合,安全可行和方便适用相结合。因此,项目的研究和实施遵循以下原则: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原则、坚持继承、发展、创新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方便适用的原则、需求、风险、成本折衷原则、坚持统一标准、规范建设的原则、技术与管理相结合原则和保护已有投资、易于扩展的原则。

(三)建设内容

考虑CA身份认证系统在国内建设的相关情况以及结合对外经贸大学各业务系统的应用现实情况,对外经贸大学CA认证系统建设项目的建设内容如下:

1.制订标准规范

制定符合对外经贸大学自身特色的标准规范,指导对外经贸CA安全认证体系的建设、推广、使用,保障系统的高效管理和使用,保障系统之问的互联互通。公务员之家

2.建设对外经贸大学的CA安全认证体系

所建立的CA认证系统面向全校8000余名在校学生及1500名教职员工提供证书安全认证服务,认证系统将具备万张级别的数字证书签发管理能力,使整个校园信息化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从安全性方面保障数字化校园网络的高效、运行,为对外经贸大学涉及的多套教学及办公业务系统提供完善的数字证书服务。

3.数字证书与业务系统的结合

①与公文系统的结合

建设一套电子签章平台,来管理发放相关人员的电子印章,可以实现在OA审批流转系统中对审批电子文档的盖章确认,包括对签章人的身份确认,对审批文档的防篡改,以及盖章行为的不可抵赖。由于具备了真实性、完整性及可追溯性的安全机制,极大的推动了信息化系统中无纸化办公的性。

②与其他业务系统的结合

另外一种情况是业务系统不是流转公文,而是流转各种业务数据,比如合同、申报数据、审批表格等应用系统。由于业务系统情况千差万别,不能用一个盖章、签字软件与其结合,因此需要具体业务具体分析,学校将对于签章、签名系统提供二次开发接口,系统调用这些接口,实现电子签章、电子签名的应用。

4.其他拓展功能建设

作为安全基础设施的CA认证系统,在建成后其颁发的数字证书不仅使用于对系统的安全登录,同时还包括一系列拓展功能。包括身份认证、数字签名/验签、数据加/解密、安全传输、应用支撑、安全审计等等。随着校园网整个信息化系统的功能完善,信息安全体系建设的跟进就显得尤为必要。

三、结论

网络安全存在的一些问题,客观上引导CA向一个更加理性、更加实际的方向发展,并将促使CA与各业务系统更加紧密的结合。

利用数字证书本身具备的安全特性,可以大幅度提升校园网系统的整体安全性将数字证书应用推广到更多的业务系统中,特别是财务、教务、电子公文等系统,实现包括数字签名、网上报销在内的一系列证书拓展功能,可以保障安全性的同时简化业务流程,大幅提升信息化系统的工作效率。随着时间的推移,高校中运用CA认证体系将从根本上改变几千年来形成的传统模式,充分体现出现代科学技术给师生员工工作、生活所带来的便利。

对外经济贸易论文:现行政策调整加工贸易发展对外经济贸易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分析的前提和框架;我国加工贸易发展及政策调整的目标和原则;对现行加工贸易进口环节的政策的评价;对现行加工贸易加工环节政策的评价;加工贸易出口环节的政策评价、关于我国加工贸易政策调整的建议;基本结论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加工贸易的“进口——加工——出口”分析框架、我国加工贸易今后一段时期内的发展及政策调整的目标和原则的确立、大力发展和鼓励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加工贸易,在我国仍然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目前我国的加工贸易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不够明显、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具有与小国不同的特点、出口是推动一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加工贸易中的利用外资政策、加工贸易进口环节有关提高中间品本地化率的政策、现行加工贸易的监管政策、技术水平问题、“转厂”问题、应继续奉行对加工贸易实行鼓励的政策、增强加工贸易的波及效应、以积极的政策促进加工贸易升级、对加工贸易的管理模式进行调整、对加工贸易实行出口加工区管理是我国加工贸易监管模式的发展方向等,具体请详见。

加工贸易自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得到迅猛发展,现已超过一般贸易成为我国最主要的贸易方式,在我国对外经济贸易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许多文献已对加工贸易的兴起以及在我国开放经济中的作用做了细致地分析。但是,由于加工贸易本身的特性,以及在我国发展过程所显现出来的不足,诸如,与国内产业关联性弱,固化我国静态比较优势,对一般贸易产生挤压,不利于技术进步,以及监管困难易引发走私和税收流失等等,也使一些学者和实际部门人士对加工贸易在我国的进一步发展以及现行优惠政策提出诸多质疑。因此,今后我国加工贸易应如何发展,现行的政策应如何调整,有必要深入探讨。

一、分析的前提和框架

本文对我国加工贸易政策的分析是基于以下前提和框架展开的。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下文简称《十五纲要》)。加工贸易作为整个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其发展方向以及实现的目标应服从于并有助于我国整体经济发展战略。我国政府已制定《十五纲要》,这是今后五年内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性纲领,因此,加工贸易的发展及政策调整也应以此为指南。本文将以《十五纲要》所提出的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为指导,对现行加工贸易政策进行剖析,提出我国加工贸易发展及政策调整的原则,在此基础上,对加工贸易政策调整作出建议。

2.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我国已经加入WTO,这将极大地改变我国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外部环境,其中,既有有利的改变,也有不利的改变。为较大限度地趋利避害,我们在制订一切政策时要充分考虑到“入世”的影响。我们将主要就“入世”对加工贸易的中间品替代,对加工贸易的出口以及贸易磨擦公平解决等方面来讨论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及政策调整。

3.加工贸易的“进口——加工——出口”分析框架。在现实中,加工贸易就是对“两头在外,中间在内”这样一种特殊的贸易方式的界定。我们对加工贸易的理解和研究着眼于两个方面:一是“加工”,二是“贸易方式”。“加工”属于“中间在内”环节。它是东道国投入具有比较优势的生产要素对进口投入要素进行加工生产的过程,它表现为国际分工。作为一种“贸易方式”,加工贸易的实质是“两头在外”。无论是“来料加工”,还是“进料加工”,主要原材料、零部件等由外商提供或从国际市场购入,加工制成品应全部出口。许多国家的政府为了利用“加工贸易”这一贸易方式,往往实行相关的政策措施,对原材料等中间品的进口以及加工成品的出口进行必要的管理,所实行的政策措施更多的是鼓励性的,特别是确保加工成品的出口。之所以如此,在于加工贸易对本国的经济、外贸发展有着其他贸易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对加工贸易的研究与对其相关的政策探讨总是无法剥离的。因此,加工贸易是由“进口——加工——出口”三个环节构成的一个有机的整体,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成其为加工贸易。本文将按照这一框架,分别对相关政策进行分析。不可避免的是,这三个部分的政策划分不可能是十分的,一项政策会影响三个环节。但就我们研究政策的目的而言,这种不并不十分紧要,因而我们在文中并未严格拘泥于这种划分。而分三个环节分别进行论述的好处在于,有利于我们基于加工贸易的内在运行机理和各个环节的突出问题来讨论相关政策,从而使政策剖析和建议更具有针对性。

二、我国加工贸易发展及政策调整的目标和原则

我们认为,我国加工贸易今后一段时期内的发展及政策调整的目标和原则的确立,应紧紧围绕《十五纲要》制定的总体战略目标来进行。根据加工贸易本身的特性及作用,《十五纲要》中所涉及的就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扩大出口等问题值得我们在考虑加工贸易政策时重点注意:

1.关于就业。大力发展和鼓励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加工贸易,在我国仍然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目前,我国加工贸易从事的大多仍是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加工,应该说这符合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所决定的比较优势,对于缓解就业压力,创造就业机会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因此,要实现《十五纲要》提出的有关就业的目标,有必要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因为,首先,就业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出口贸易的扩大;其次,以我国目前的工业发展水平而言,尚不具备资本、技术、管理等方面的比较优势,换言之,要扩大出口,我们所能依赖的,就是充分发挥劳动力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或劳动密集程度较高的生产环节的加工贸易。

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要永远停留在为跨国公司当加工装配车间的阶段,相反,在发展加工贸易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学习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建立营销渠道,积累资本,努力将出口产业升级至更高的技术层次。但是,在完成这个过程之前,作为一种过渡,采取加工贸易的方式来缓解就业压力,积累资金、技术包括经验都是必要而且必须的。

2.关于结构调整。目前我国的加工贸易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不够明显,主要表现在加工程度低,加工链条短,原材料国产化率低,波及效应不强等等。这是否意味着发展加工贸易与我们优化工业结构,增强国际竞争力的目标互不相容呢?我们认为,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应该是否定的。一方面,我们大力发展加工贸易为解决就业问题所必需;另一方面,加工贸易这种贸易方式本身固有的两头在外造成的产业关联程度低,波及效应弱的弱点也不容讳避。这要求我们在政策制订中努力兴利抑弊,充分发挥其积极的作用,同时对其消极的一面要加以纠正克服。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具有与小国不同的特点。那些适合于韩国、新加坡等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发展经验并不能地照搬到我国来,而是要有选择地加以学习吸收。在产业结构的优化这个问题上要坚持同样的原则。大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往往毋需像小国那样依赖外部的力量,因为一是国内的市场足够大,可以让新兴产业达到足以获得规模经济的规模;二是因大国进行产业升级所需的技术、资本等如果全部依赖外部引进,即使供给能力不成问题,代价恐怕亦难以承受。因而,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主要还是要依赖自身的技术研发,创新人才的培养,创新机制的建立以及管理水平的提高。把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工业结构优化的希望寄托于外部,仅仅依靠引进技术或资金来完成,是不现实的。

这并不等于说个别处于特殊地理位置和具有特殊发展基础的地区无法通过发展外向型经济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相反,深圳市以加工贸易的方式吸引了大批国际知名跨国公司前往设厂,显著地加速了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建立和现有产业技术升级。在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和生产全球化程度不断提高的今天,加工贸易无疑是发展中国家了解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方式,尽快建立起自己的高新技术产业的一条重要途径。

3.关于扩大出口。出口是推动一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从加工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所占有的举足轻重的地位来看,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这种贸易方式仍是我国对外贸易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当然,在促进加工贸易增长的同时,也要注重其质量的提高。加工贸易中存在着的出口商品结构和市场结构不合理,高科技产业加工贸易比重低,以及加工贸易增值率较低,管理中存在漏洞等问题都必须加以重视、解决。我们进行加工贸易政策设计和调整的目标,正如《十五纲要》第十七章第二节指出:“加强加工贸易管理,提高加工贸易增值率,扩大加工贸易出口。”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认为,新的时期,加工贸易政策制订所应遵循的原则和实现的目标是,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继续发展加工贸易,发挥其利用我国的比较优势,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而且,利用“入世”为我国加工贸易的大发展创造的良好外部环境努力扩大出口;同时,对加工贸易要用政策措施加以引导,注意增强其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努力提高加工过程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扬长避短,以利于我国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培养新的比较优势,增强国际竞争力,使加工贸易发挥促进外贸增长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三、对现行加工贸易进口环节的政策的评价

1.加工贸易中的利用外资政策。引进外资是我国对外开放的一项重要内容。《十五纲要》指出,十五期间,要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把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作为利用外资的重点,完善利用外资政策,鼓励外商特别是跨国公司参与国有企业的改组改造,投资高新技术产业和出口型产业,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水平的提高。

我国目前利用外资的主要方式是利用外资从事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当然,我们不能否定这种方式在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加工贸易还未得到充分发展时期,对于我国对外贸易额的增长和我国产品早日进入国际市场所具有的意义;但是,必须认识到,发展中国家利用外资的重要目的之一——引进先进技术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却未能得到很好的实现。由于我国利用外资多采取加工贸易的方式,因而外资并未带来多少先进技术;而且,由于外资集中在劳动密集型加工行业,导致了一定程度的恶性竞争和产品的过剩。从国内看,由于外商投资的劳动密集型加工工业的过分膨胀,引起产业结构不合理更加严重,激化了本来就存在的能源和原材料的供求矛盾。

在加工贸易发展过程中出现上述不尽如人意的情况,有违我们利用外资的初衷,在政策方面也有值得检讨之处。有些地区在发展加工贸易的过程中,片面追求外贸数量的增长,而不注重其质量的提高,对于外资的流向,既不加限制,又不予以引导。致使外资大量进入劳动密集型简单加工行业,而未能发挥其对我国技术进步、产业升级的应有作用。

我国现行的加工贸易政策给予产品出口型外资企业相当多的特殊优惠,其目的是促进我国对外出口规模的扩大,缓解当时我国外汇短缺带来的压力,充分发挥对外贸易带动经济增长的作用。但是,客观上也鼓励了外商将资金投入到“大进大出”型的加工贸易行业,利用我国的廉价劳动力,进行技术含量较低的加工工业品的生产。这在当前,已经不利于我国进一步提升产业结构,增强出口竞争力的需要。

1995年6月,国家计委,外经贸部联合了《指导外商投资方向暂行规定》和《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两个文件,目的就在于正确引导外资产业投向,尽快改变目前外商投资集中于“短平快”项目的局面。但是两个文件下达后并未产生预期的效果,主要原因是没有配套的政策手段及缺乏规范的地方政府行为。

目前的加工贸易政策中,对于外资投向增值较高的生产环节和产业的鼓励尚嫌不足。大量的外资从事附加值较低的最终装配环节的简单加工贸易,长此以往,对我国上游原材料和中间投入品产业的成长不利。

总的看来,现行的利用外资政策促进了我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积极作用不容置疑;但同时,由于情况的变化,现有政策对于外资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进步的鼓励措施不足,将从事简单加工贸易的外商投资企业和从事高附加值、高科技产品生产的外商投资企业不加区别地给予优惠,并不能很好体现国家的产业政策精神,也不利于我国的加工贸易向提高增值率和技术含量的方向发展。

2.加工贸易进口环节有关提高中间品本地化率的政策。现有加工贸易中间品本地化率不高是一个公认的事实,这种状况既是我国原有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水平落后从而中间投入品行业产品竞争力的劣势所决定了的,又与加工贸易本身“两头在外”的特点有关。但这并不意味着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不能在发展加工贸易过程中逐步提高投入品的本地化率,从而促进国内原材料行业的发展。不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经验表明,通过适当的政策引导,加工贸易投入品的本地化率会得以逐步提高,从而会更加充分地发挥加工贸易的波及效应。

我们不能硬性地规定加工贸易出口品使用的国产材料比重,因为目前我国的确还无法生产某些投入品或其产品的质量达不到加工企业的要求。况且,那样做也违背了WTO的国民待遇原则。政策所能做到而且应该做到的,就是为国产投入品和进口投入品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使已具竞争能力的国产投入品不致因为政策的歧视而失去竞争优势。我国的加工贸易政策中的确存在这种不合理的对进口投入品的“超国民待遇”现象:加工贸易企业进口投入品可以免缴关税、工商统一税(增值税和消费税);而如果从国内购买中间投入品则只能享受部分退税(征17%,退19%)的待遇。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原本会使用国产料件的企业也转而进口加工所需的投入品。我国加工贸易波及效应差,与此不无关系。

令人欣慰的是,我国加工贸易发展成就最为显著的深圳市了《深圳市关于鼓励来料加工业务使用国产料件的通知》,鼓励外商委托加工单位向境内企业购买料、件(除国家禁止或限制出口的原材料外)进行加工装配,成品全部交还外商出口;允许以国内购料方式委托我方加工装配的外商,根据需要委托加工单位向市经济发展局提交国内购料申请表,申请国内购料。但就全国范围来看,其它地区尚无类似规定。我们认为,此类鼓励政策,与相应的产业指导政策相结合,有利于我国中间投入品行业的成长,促进加工贸易波及效应的发挥,最终将优化我国的工业结构,提高我国工业的国际竞争力。

另有学者认为,鼓励加工贸易企业使用国产料件不必要采取给国产料件足额退税的手段,而可以通过对进口料件征以相当于国产料件的税赋来实现。这种论点无异于取消对加工贸易的优惠政策,使之与一般贸易处于同等的地位。我们认为这样做可能造成加工贸易的衰退,从而影响我国扩大出口和增加就业目标的实现。由于对加工贸易实行免税的优惠政策为国际上通行的做法,因而我国取消对加工贸易的优惠,必将使大量加工贸易转移到与我国处于相似发展阶段的发展中国家,其结果可能是进一步影响我国对外贸易国际地位和对外开放形象,得不偿失。

综上所述,我国目前加工贸易政策中,对中间投入品国产化的鼓励不足;加工贸易虽然规模上不断扩大,但对于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却很有限。这种状况,不利于实现我国提升产业竞争力的目标,因而,要予以适当的调整。

3.现行加工贸易的监管政策。我国现行加工贸易监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由于采取了不合国情的开放式监管模式造成严重的走私。这已被证明是我国加工贸易政策中的一个失误。由于我国加工贸易已经形成了分布区域广,涉及行业面宽的格局,此时再试图将其纳入封闭式监管模式由于成本太高而根本不现实。

尽管如此,我国的加工贸易监管部门还是试图在增量部分作出补救。2000年4月27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行设立出口加工区试点)的复函》批准在大连、天津、北京、烟台、深圳、广州等地设立出口加工区。同年5月24日,海关总署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对出口加工区监管暂行办法》作为出口加工区监管的法律依据。出口加工区的设立实际上对区内加工贸易企业引入了封闭式的监管模式。《复函》中指出:“要按照优化存量、控制增量、规范管理,提高水平的方针,先把新增加的加工贸易企业引入出口加工区,逐步实现对加工贸易企业的集中规范管理。”以我国现有加工贸易的庞大规模,不可能一夜之间都由开放式监管转变为封闭式监管,因此,在建立出口加工区容纳新增加工贸易企业和一部分具备条件的现有加工贸易企业的同时,也要加大管理力度,严格审批手续,坚决打击利用加工贸易进行走私的犯罪活动。在这方面,我国海关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如1989年《海关总署关于对来料加工进口料件收取保障金问题的规定》中明确指出:“对少数资信不好,管理混乱,或有走私违法前科的企业所经营的来料加工进口的料件,已批准的拆解旧汽车和废旧家用电器来料加工合同进口的料件,以及需加强管理的特定的进口料件,先收取相当于进口税款的保障金,加工成品出口经海关核销后,退还保障金。”

我们相信,通过对存量加强监管力度和将增量纳入封闭式监管的方法,将会较好地解决我国加工贸易中存在的走私严重的问题,促进我国加工贸易健康发展。

四、对现行加工贸易加工环节政策的评价

目前我国加工贸易加工环节的主要问题是增值率较低,造成这种状况的直接原因有二:加工技术水平较低;加工链条短。其实这两个问题是有联系的,较低的技术水平决定了加工环节只能进行那些简单加工装配操作;只有在进一步提高技术水平后,才有可能延长加工链条,获得较高的附加价值。但是从政策角度来考虑,这两个问题要加以区分。

1.技术水平问题。加工贸易加工环节技术水平低,极少采用先进技术的状况,与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以及加工贸易本身的特点是符合的。发展中国家(如我国)较大的比较优势就是有大量廉价的非熟练劳动力,这一点吸引跨国公司将生产环节中需要大量使用非熟练劳动力的加工装配环节转移到我国来,进行加工贸易。可见,加工贸易实际上是国际分工的一种方式,在分工中发展中国家由于自身条件的约束,被局限在生产技术水平较低的加工装配阶段;而发达国家则利用其资本和技术的优势,占据了生产的研发及技术含量高的生产环节。

了解了这一点,有助于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我国鼓励加工贸易发展的目的。这个目的不是利用加工贸易来使我国生产技术得到实质性的进步,而是利用外国资本,增加就业,以及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取得外汇收入等。如果我们不切实际地期望通过加工贸易的发展,就可解决我国技术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的问题,结果必然会让我们大失所望。但这是否意味着加工贸易的加工技术水平就不需要提高,或者发展中国家政策在这个问题上就无能为力了呢?都不是。技术进步固然不是发展加工贸易的主要目的,但它是利用外资的主要目的之一。现在我国利用外资的主要方式是加工贸易,这种局面对于提升我国的生产技术水平无疑是不利的。从历史经验来看,一国劳动力成本的优势仅可以保持有限的一段时间,如果在这段时间里该国生产技术水平还没有实质性的提高,还未在其他生产环节上形成新的比较优势,则该国的加工贸易将会成为无根工业而萎缩。同时,国际竞争力出口也将受到影响。因此加工贸易解决就业的作用固然重要,但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亦不容忽视。尤其是外资大量流向加工贸易对于技术水平的提高的不利影响必须予以重视。

很明显,政策应在引导外资流向上有所作为,而且也能够有所作为。发展中国家一般都对于流入的国外资本投入进行政策引导。如日本在20世纪50~60年代实行的引资政策,重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这体现于《外汇及外资法》和《外资法》的规定及其运用中。凡根据1950年日本政府的《外资法》规定所鉴定的外资项目,其外国技术的输入,合同期限超过1年以上,费用以外汇支付的叫做甲种技术输入,这种输入方式需要经过外资审议会、大藏省等部门批准;另一种叫做乙种技术输入,即根据《外汇及外资法》鉴定的合同,期限在1年以下,费用以外汇支付,如果期限超过1年,费用以日元支付而无权兑换外汇,这种输入方式只需经过日本银行的批准。

我国也规定了引导外资流向的政策,如1985年6月颁布的《指导外商投资方向整体规定》,将“高新技术、先进技术、能够改进产品性能、节约能源和原材料,提高企业技术经济效益或者生产适应市场需求而国内生产能力不足的新设备、新材料”的项目列入鼓励类外商投资项目,而将“属于国家安全或者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项目列为禁止类外商投资项目等。应该说,现有利用投资政策的总体思路是利用外资提高我国的产业竞争力和技术水平,这是正确的。问题是,在鼓励加工贸易发展的政策吸引下,大部分外商投资投向没什么技术可言的低级加工工业中去,这在一定限度内可以缓解我国就业压力,扩大我国出口创汇,但超出一定限度就有违我国利用外资的初衷,成为一种不良倾向。我国现行加工贸易政策,并未对外商投资企业进行加工贸易的技术水平进行甄别,因而即使是对提高我国生产技术水平无益的简单加工,也能获得给予加工贸易企业的一切优惠。这种政策可能扩大了我国利用外资的数量,但对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而言,则是需要改进的。

2.“转厂”问题。现行的加工贸易政策对“转厂”施加了种种限制,这对于延长加工贸易品在我国的增值链,提高增值率是不利的。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关于加工贸易保税货物跨国深加工结转的管理办法》第四条规定:“海关对保税货物深加工结转采用计划审批制度,转出企业在申领《加工贸易登记手册》后,即可凭《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加工贸易保税货物深加工结转申请表》向海关申报结转计划。经转入地海关同意后,可分批办理结转送货手续。”对于按转关运输办理货物结转的情况,转出和转入企业必须向所属海关提出申请。企业在办理结转时常常受到限制,且所需时间长,有时难以如期结转。转出、转入地海关对商品名称、数量和价格等存有异议时,手续更难以办理。转关查询实需耗时1至2个星期,严重影响了周转速度和贸易效率。一些外资企业对转关产品不得不采取先出口香港特别行政区复进口的做法,徒增经营成本。因此,我国在制订有关加工贸易结转深加工的政策时,尚须考虑企业实际情况,精简手续,促进加工贸易国内增值链的延长,以提高增值率。

五、加工贸易出口环节的政策评价

目前我国加工贸易出口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出口贫困化增长及由于原产地规则而引起的贸易摩擦。出口环节是加工贸易一个环节,直接决定着加工贸易所带来的收入能否实现以及效益的好坏。因此,认真对待出口方面的政策是非常必要的。

发展中国家利用自身劳动力,资源优势发展对外贸易,存在着出口贫困化增长的可能,但是,这种贫困化增长并不一定发生。如果能够不断改善其出口商品结构,逐渐由初级制成品向含有更高技术含量的产品结构转化,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出口贫困化增长的噩运。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就是这样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地改变着。虽然在出口的很多高科技产品中,我国并未掌握核心技术,所进行的也只是简单加工,但是从贸易条件的角度来看,这种转变是可喜的。有关研究表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贸易条件并未如普雷维什等发展经济学家所预言的那样趋于恶化,其中很大原因就在于我国出口商品结构所发生的显著变化。然而,要积累我国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充足的外汇,我国可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必须依赖传统初级产品、尤其是劳动密集型轻纺工业品的出口。有时,这与我们努力改善贸易条件的目标是有矛盾的,但是若我们能够及时地利用积累的外汇来改进生产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则我们就有可能实现外贸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至于加工贸易出口的环节中的另一个问题即原产地规则问题。我们认为,目前原产地规则方面所存在弊端并不是仅凭我国之力就可以得到克服,而是有赖于参与国际贸易的各方进行多边磋商,最终达成合理公正的原产地认定协议。

六、关于我国加工贸易政策调整的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提出笔者对我国加工贸易政策的建议。

1.应继续奉行对加工贸易实行鼓励的政策。加工贸易对于扩大出口、增加就业的好处显而易见。“十五”期间,我国经济发展将经历重要的转型阶段,此时,保持出口快速增长和就业机会的增加是顺利实现转型的必要条件。通过鼓励加工贸易的发展,我国将获得更多的外汇收入,这有利于我国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增强国际竞争力。而且,加工贸易本身,也为中国产品打入外国市场准备了良好的条件,更有利于提高中国产品的国际知名度,培训我国的非熟练劳动力为熟悉现代工业生产的熟练劳动力。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生产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融入国际分工中,成为跨国公司国际生产链条中的一个环节,学习别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成为发展中国家利用后发优势发展本国经济的有效途径。加工贸易正是生产全球化的重要体现,并为技术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分工提供了重要的机遇。

“入世”以后,我国将更加开放,逐步削减关税和非关税的贸易壁垒,开放本国市场,目的就在于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发展外向型经济,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长期来看,对加工贸易实行鼓励政策与我国“入世”后的外资政策调整方向是一致的,因而更无必要加以否定。当然,对加工贸易进行鼓励并不是说任其自由发展,不加限制。由于我们在前文中提到的原因,现行加工贸易政策中尚存在诸多问题,需加以解决。

2.增强加工贸易的波及效应。若要使加工贸易在优化我国产业结构,增强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方面有所贡献,就必须增强其产业关联效应,即波及效应。

目前,这种效应未得到充分发挥,其原因既有非政策方面的,又有政策方面的,而后一个原因,是政策制定者必须着重考虑的。如何引导加工贸易向着更深层次,与国内产业发生更加紧密的联系的方向发展,的确是一个对于发展中国家有着重大意义的课题。根据前文的分析,我们可大致地将这种引导分成两个方面。及时,如何使加工贸易的本地化率得到逐步提高,以发挥加工贸易对东道国中间投入品行业的联锁效应;第二,如何延长加工贸易在东道国的加工链条,以提高加工贸易的增值率,并且发挥加工贸易对东道国相关深加工环节的联锁效应。

对于前一个问题,我们建议如下:(1)提高国产料件的质量和技术含量,力争达到国际同类产品的标准。这应该是一条解决发展中国家中间投入品产业薄弱的根本途径。具体的措施则可以采取引进技术改造现有生产方式;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以培养适应现代化生产需要的工人;对国产料件企业以税收、用地等方面的优惠;增加对国产料件企业的R&D投入;对于投资中间品生产且具有先进技术的外资方给以政策优惠等等。(2)为国产料件提供与进口料件相竞争的公平合理的外部环境。目前,加工贸易企业实际上被鼓励从国外进口中间投入品,即使是国内已具备生产能力的中间投入品往往也由国际市场进口,有时甚至是我国出口的产品经海外市场后再复进口。此种现象发生的原因之一就是国内的料件生产企业由于国家税收政策不当而遭受到不公平的对待。对待进口料件的“超国民待遇”状况不加以改变,将会继续对我国加工贸易生产料件的本地化率提高发生不利影响。政府需在加强国内原材料生产企业与加工贸易企业之间的沟通方面更多地发挥作用。比如建立加工贸易需求料件信息库,给予本国料件生产企业以信贷支持,为本国料件生产企业在海外设立宣传展览等。

至于加强延长加工贸易的加工链,以提高增值率,增强其波及效应则主要体现于转关深加工政策之中。现有的加工贸易转关深加工办法执行过程中存在手续繁冗,耗时较多的弊病,令一些加工贸易企业对“转厂”望而却步。鉴此应对加工贸易品“转厂”的政策予以适度的简化。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将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以促进加工贸易“转厂”率的提高,从而增加加工深度和延长在我国的增值环节,以改变我国加工贸易效益低下的现状。

3.以积极的政策促进加工贸易升级。促进加工贸易升级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使加工贸易产品的结构升级,逐步由劳动密集型的轻纺工业产品转向科技含量较高的高新技术产品的加工;二是使加工贸易加工环节采用生产技术逐步升级,惟如此才能不断提升加工贸易的技术水平,增加收入,并促进我国整体工业结构优化和国际竞争力的增强。

目前,我国给予低层次加工贸易和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及采用较先进生产技术的加工贸易几乎是同等的政策,这导致了外资大部分投向简单加工贸易,有违我国利用外资的初衷。因此我们建议对加工贸易,尤其是外资从事的加工贸易予以产业政策的引导,在鼓励外资从事上述较高层次的加工贸易以外,取消对从事简单加工贸易的外资企业的部分优惠,以此来刺激外资从技术层次较低的加工贸易领域撤出并投入到较高层次的加工贸易中去,从而发挥外资在技术、管理等方面对我国经济发展促进作用。这也许会引发人们对加工贸易能否继续如从前那样快速增长的担心。确实,实行上述政策可能使一部分外资因无力从事较高层次的加工贸易而退出我国,甚至会因此导致加工贸易创造就业机会的作用减弱。但也必须看到,就业和优化产业结构是鱼和熊掌的关系。在两者的取舍上,并不能厚此而薄彼。关键是政策上要把握适当的“度”,即使牺牲一部分加工贸易创造的就业机会,若能换来我国加工贸易的良性发展也是值得的。相反,若一味强调就业目标而忽视加工贸易的升级,这样的加工贸易势必会失去后劲,其创造的就业机会也不能长期保持。

4.对加工贸易的管理模式进行调整。我国目前对加工贸易的开放式监管模式不利于对加工贸易企业进行监督,加工贸易企业法律意识淡漠,因而现实中出现走私严重、管理成本高昂等问题。这些问题已经引起我国海关的重视。措施之一就是在大连等地设立出口加工区,对区内企业实施封闭式的监管。

对于区内的加工贸易企业,海关将改革加工贸易传统的监管模式,简化现行手续。实现加工区货物在主管海关“一次报关,一次审单,一次查验”的通关要求。具体做法有:(1)海关对加工区采取全封闭、卡口式24小时监管制度。卡口分别设立货物和人员进出通道。(2)海关对加工区企业采用计算机管理模式。海关与区内企业实行计算机联网,进行电子数据的传输和办理通关手续;加工区海关与口岸海关实行计算机联网。(3)对区内企业开展加工贸易业务不实行加工贸易银行保障金台帐制度,取消《登记手册》,海关改用电子帐簿管理,实行半年一次的总量扣减核销制度。(4)对区内与境外之间进、出的货物,实行“备案制”管理,货物进(出)口时,由企业填写《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口(出口)货物报关单》作货物进(出)口申报。(5)加工区与口岸、加工区与加工区之间进(出)口的货物、物品,采取直通式或转关运输的监管模式,一律在加工区主管海关报关并在卡口查验放行。可以预料,随着出口加工区模式的实行,加工贸易企业的管理将逐步规范化,从企业角度来说,减少了手续、提高了效率。从海关方面来说,这种方式更有利于实施有效监督,减少利用加工贸易进行走私的作为。这种方式是我国加工贸易监管模式的发展方向。

但是在实施这些新措施时,必须注意出口加工区制度也有其局限性。

首先,我国加工贸易规模庞大,出口加工区难以容纳。由于我国特殊国情和对外开放模式,加工贸易在我国外贸进出口中所占比重和总体规模远高于一般国家,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点多而广,只靠面积、功能都有限的出口加工区是难以负载的。第二,集中封闭管理,即使能遏制加工贸易走私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走私问题。应该看到,走私的根源是过高的关税壁垒和众多的验关壁垒造成的进口商品国内市场价格的严重扭曲,这种价格量差形成了走私的暴利来源,是走私可以存在并且屡禁不绝的根本原因。利用加工贸易走私只是走私的一种适宜的管道而已,堵死了这管道,还会有新的管道出来,所以解决走私从根本上就是降低关税壁垒和减少验关壁垒。所以,只有配合加入WTO后国内市场的扩大开放和管理体制与管理方式的市场化改革,使我国经济逐步与世界接轨,国内外价格渐趋一致,才能够既较大限度遏制走私,又为加工贸易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七、基本结论

1.今后我国加工贸易发展战略及政策调整的目标和原则应是:继续鼓励加工贸易的发展,注意增强其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努力提高加工过程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扬长避短,使加工贸易发挥促进外贸增长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2.通过引进先进技术改造我国中间品产业的现有生产方式,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增加对国产料件企业的R&D投入,给予投资中间品生产的外资企业以政策优惠等措施来提高国产料件的质量和技术含量,力争达到国际同类产品的标准。并且,为国产料件提供与进口料件相竞争的公平合理的外部环境。

3.政府应对加工贸易品“转厂”的政策予以适度的简化,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将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以促进加工贸易“转厂”率的提高,从而增加加工深度和延长在我国的增值环节,以改变我国加工贸易效益低下的现状。

4.对加工贸易,尤其是外资经营的加工贸易予以产业政策的引导,在鼓励外资从事较高层次的加工贸易以外,取消对从事简单加工贸易的外资企业的部分优惠,以此来刺激外资从技术层次较低的加工贸易领域撤出并投入到较高层次的加工贸易中去,从而发挥外资在技术、管理等方面对我国经济发展促进作用。

5.对加工贸易实行出口加工区管理是我国加工贸易监管模式的发展方向。但由于我国加工贸易规模庞大,不可能对现有的所有加工贸易企业都实行这种监管,只能将加工贸易增量部分移至设定的加工出口区内进行封闭式监管。对区内的加工贸易企业,海关改革传统的监管模式,简化现行手续,实现加工区货物在主管海关“一次报关,一次审单,一次查验”的通关要求。

对外经济贸易论文:对外经济贸易发展水平提高研究论文

当代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已成为继工业革命后,世界经济较大的推动力,代表了先进的生产力。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在新世纪的发展,必须适应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发展趋势,抓住本世纪信息化带来的重大机遇,有效利用电子信息技术提高政府的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增强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提高对外经贸的整体水平和效率。

国际电子商务在我国的推广应用

国家信息化建设为我国国际电子商务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全球化和网络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以提高商务活动效率、延伸商务活动范围为主要特征的电子商务在世界经济贸易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的电子商务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电子数据交换(EDI)的应用,1998年进入了基于互联网的发展阶段。截至2002年6月,我国的互联网用户达4580万人,已经满足了电子商务规模化应用所需的1000万上网人数,位居全球第二。同时,我国电子商务的支付体系日趋完善;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企业相继出现;外贸、金融、证券、保险等行业的电子化作业日益普及。在政策法规方面,我国已颁布了《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政策法规,初步确立了符合国际惯例的法律框架。这些重要的基础性建设都为我国国际电子商务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我国政府十分重视信息化工作和电子商务应用,使国际电子商务得以较快发展。总书记在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指出:“电子商务代表着未来贸易方式的发展方向,其应用推广将给各成员带来更多的贸易机会。”根据国际电子商务的发展和我国外经贸发展的需要,外经贸部对信息化建设及国际电子商务应用予以了高度重视,将其作为加快实现政府管理和服务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之一。在外经贸管理体系网络化建设方面,根据国家总体部署,并在各有关部门的大力配合下,金关工程骨干网建设不断完善,进出口许可证发放和管理、出口商品配额招标、加工贸易网上审批、进出口贸易统计等都逐步实现了网络化,为国际电子商务的应用奠定了重要基础。

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积极开展国际电子商务应用,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批大型企业在电子商务应用方面进行了积极而有效地探索。海尔集团将电子商务作为其实施国际化战略的重要手段。截至2001年,利用其网络采购平台,产生的直接效益达15亿元人民币。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在物资采购方面应用电子商务投入约1000多万元人民币,而由此产生的库存量减少,采购价格下降等为企业带来了1.8亿元人民币以上的经济效益。一些传统大型外贸公司也充分认识到开展国际电子商务对改造传统产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通过信息化建设和开展电子商务应用,有效拓展了业务,提高了企业适应市场变化和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与此同时,一些地区的中小企业也逐步成为电子商务的积极实践者。

进一步提高我国国际电子商务应用水平

在外经贸领域推动国际电子商务应用是极其必要和紧迫的。

开展国际电子商务应用是提高我国对外贸易水平和效率的重要手段。在国际贸易流程中,从出口前的准备工作到对外洽谈以及整个交易完成的全过程,都可以通过电子商务手段来实现。国际电子商务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向所有交易主体提供先进的交易模式和平等的交易机会,能够大大减少中间环节,简化贸易流程,降低贸易成本,提高贸易效率。利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逐步将国际贸易所涉及的各政府部门和服务机构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提供电子化、一站式的对外贸易信息与交易服务,使得贸易过程大大便利。虽然国际电子商务的应用还有赖于各相关管理部门、中介服务机构和企业的密切配合与协调,以及各有关支持体系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但随着电子商务的日益成熟与广泛应用,国际电子商务应用必将成为提高我国外贸效率的重要手段,为我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贸易中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提高国际电子商务应用水平是外经贸企业提高综合竞争力的有效途径。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网络化的发展,在国际贸易中占主要份额的跨国公司利用其信息化优势,在全球范围内调配资源,不断加强和扩大其优势,并更多地通过网络进行采购。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企业面临更加开放和激烈的竞争环境。如果不尽快适应这种新的趋势,加强对先进技术手段和新的贸易方式的应用,我国企业就无法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大潮中,有效参与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

开展电子商务应用,首先应通过企业管理系统及应用系统的集成,逐步建立企业内部畅通的信息渠道,实现企业内部信息资源的整合和有效利用,规范企业业务流程;同时,通过加强和改善企业间的信息交流,提高企业了解、掌握市场变化情况以及客户需求情况的能力和效率。随着企业信息化程度的逐步提高,有助于解决传统外经贸企业存在的管理粗放、流程性差、风险控制能力不强、市场分析不及时等问题。

传统外经贸企业开展国际电子商务应用,要依托于外经贸业务本身。目前在我国,根据不同企业的规模和业务要求,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可以选择不同的电子商务发展模式。对于有条件的大型企业,可以在进一步整合企业信息资源的基础上,建立企业内部网和企业外部网,逐步通过网络完成企业的经营活动。对于众多的中小企业,由于缺少资金和设备,缺乏相关人才和维护经验,不能采取和大企业一样的电子商务发展策略。这些企业可以通过外包等形式,充分利用企业外部资源,用相对较少的投入来开展电子商务。

积极发展国际电子商务也是增强我国外经贸发展后劲,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客观要求。对外经贸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新的世纪,我国对外经贸的快速发展必须依靠其自身内涵的发展,同时也必须把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作为加快发展的手段。国际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将是实现我国对外经贸发展由主要依靠规模扩张和数量增长型向主要依靠质量和效益型转变最有效的途径。加快电子政务建设,也是提高我国政府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不断改善外经贸环境的重大举措,对实现对外经贸的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推动国际电子商务应用,应抓住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首先,加强法规及标准建设。尽快建立一套既符合我国国情又适应于国际相关法规、制度和办法,从而使我国的电子商务应用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同时,我们还要积极参与多、双边国际电子商务谈判和有关规则标准的制订,为创建我国国际电子商务规则和标准体系提供参考和借鉴。

第二,以金关工程为重点,加快外经贸电子政务建设。继续完善金关工程建设,加强与相关部委之间的合作与协调,提高我国政府对外经济贸易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根据外经贸发展的要求以及建立电子政务的实际需要,进行业务整合,加快外经贸管理体系网络化的建设,为企业开展国际电子商务提供条件。

第三,加强外经贸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建立以提供外经贸商情信息、政策法规信息和经济环境信息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外经贸信息服务体系。建立起政策、法规、案例、认证、标准、企业、人才、国际动态、技术支持、解决方案等资源库,为企业开展电子商务提供完善的信息服务。

第四,加强开展国际电子商务应用的宣传与培训。开展国际电子商务人才是关键。要以上海APEC人力资源合作计划为基础,制订中国国际贸易电子商务人力资源发展计划,开展国际、国内、行业等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并与有关部门共同制订国际电子商务应用考核制度,建立相关认证体系。

开展国际电子商务应用应着重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首先,要处理好长远发展与现阶段应用的关系。从世界范围看,电子商务从提出到应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在发展中不断完善和充实的。在我国由于受到基础设施、政策法律环境、信用体系、应用习惯和认识程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决定了电子商务的发展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我们的外经贸企业既要充分认识到电子商务发展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又要充分认识到电子商务应用在现阶段对外经贸企业提高竞争力的重要作用。企业开展电子商务,既要制订合理的长远发展规划,更要立足于现阶段实际,实事求是地确定本企业当前的主要任务和应用重点,密切结合外经贸业务发展的实际需要,做到实用为主,急用先行。

其次,要处理好电子商务应用与企业发展和改革的关系。实施电子商务不是简单的计算机化和传统业务上网,而是包括企业后端的整个运营系统的信息化及流程的重组和优化。只有通过有效整合企业资源,重组业务流程,优化内部管理,并与深化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相结合,才能保障电子商务的顺利实施。同时,企业的改革与发展也必须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实施电子商务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第三,要正确把握企业应用和政府推动的关系。发展电子商务,企业是主体。企业应按照市场经济和技术发展的规律,根据自身条件和自身需要,因地制宜地实施电子商务。

在推动电子商务过程中,政府部门应发挥宏观指导、总体规划和服务职能,为企业应用电子商务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此外,电子政务建设对于电子商务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政府管理和服务职能的电子化,规范政府管理职能和业务流程,能够保障企业电子商务的顺利实施。同时,电子政务建设也对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和电子商务应用起到率先垂范作用。

对外经济贸易论文: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环境分析

【摘要】

现阶段,随着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进出口贸易经济迅速发展。内蒙古自治区是新中国成立的及时个少数民族地区,其在发展对外经济贸易中具有非常优厚的区位条件及政策优势,但目前,贸易经济与市场环境发展之间存在严重不协调。本文主要对现阶段内蒙古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后针对其发展现状对经济贸易发展的有利因素及不利因素进行系统探究,不断实现内蒙古经济贸易发展的完善。

【关键词】

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环境;利弊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内蒙古对外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其同比外贸进出口总值不断处于上升趋势,但在发展过程中,内蒙古自身的区位环境因素及经济条件影响着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因此我国针对内蒙古对外经济发展环境需进一步完善分析,不断促进其发展优势因素的利用,解决对外经济贸易发展中的相关难题。

一、内蒙古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现状

(一)内蒙古对外经济贸易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内蒙古是我国新中国成立设置的及时个少数民族地区,其对外贸易发展最快阶段便是改革开放后,内蒙古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与深入,其对外贸易发展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发展中33年间其对外贸易经济总值增长超过750倍,在发展过程中其发展阶段可分为贸易顺差阶段及贸易逆差阶段,顺逆差额均处于急速上升状态。

(二)商品结构不断优化,贸易企业类型不断扩大改革开放前,内蒙古地区的出口商品中粮油、土畜产品占据着出口商品的主体地位,但是自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出口商品种类及产品结构在不断地扩大及改变,其出口商品已从单纯的中粮油及土畜产品等逐渐向深加工的五金、机械等类型扩张,高科技产品及电子科技产品所占贸易比重也越来越大。同时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1],我国民营企业及外资企业迅速发展,因此内蒙古企业类型及企业综合实力的不断扩张与增多,其在内蒙古对外贸易经济中逐渐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11年,民营企业的对外贸易总额为73.4亿美元,占自治区内部对外贸易总额的61.5%,而外资企业其贸易额达24.6亿美元,占全区的20.6%。其年增长额处于迅速上升状态。

(三)对外贸易发展不平衡现象严重1、贸易结构不平衡内蒙古地区对外贸易发展主要以货物贸易为主要贸易形式,而服务进出口贸易明显少于货物贸易,二者之间存在严重的发展不平衡现象;内蒙古地区服装业、化工业及资源密集型产业仍是目前地区出口的主要产品形式,其总额占总出口商品的80%以上,高科技技术含量等产品对外出口虽然随着经济的发展处于不断上升趋势,但是总体所占比例仍较低。2、区域发展不平衡内蒙古地区区域面积东西跨度较大且各市区经济环境及自然环境也具有较大差异性,因此各区域发展存在明显不平衡状态。呼和浩特和包头市其具有的人文环境及经济基础,其产业结构等发展均在内蒙古地区发展中处于发展前列,进出口总额均在各市之上,满洲里等地区的发展均依靠口岸优势,主要贸易对象是俄罗斯[2],在对外经济贸易中具有非常良好的发展环境。而乌海等市在区域发展中未具有明显的区域发展优势,且经济基础及人文环境等因素也未得到长足发展,因此其对外贸易均处于劣势。

二、内蒙古对外经济贸易发展有利条件分析

(一)西部大开发有利于内蒙古开放环境的有效改善我国西部大开放战略的制定与实施,不断提升了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政府加大对内蒙古地区的项目建设,不断使内蒙古地区的综合经济实力及基础设施得到明显的改善,因此该地对外贸易经济环境也得到有效改善。内蒙古地区为了更好的配合国家生态环境建设与基础设施建设政策,“十一五”期间,内蒙古地区给予生态环境建设采取了一系列的管理措施,例如重点加强黄河上游地区的水土流失问题解决及风沙盐碱地区的规划及治理,大兴安岭及小兴安岭的生态林资源建设,呼伦贝尔等草原保护区的建设等等,针对退耕还林、防沙治沙及林牧资源保护等不断进行政策建设与实施;针对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内蒙古地区不断加强交通通信建设,完成连接区内东西部并辐射西北、华北等地的运输网络建设[3],实现区域通道及国际运输通道的建立,同时还加强了对交通、城镇、信息等设施的建设,不断使设施间得到相互完善与适应,不断提升内蒙古地区的经济发展。

(二)内蒙古地区具有重要区位优势内蒙古地区其北部与蒙古国、俄罗斯接壤,因此,随着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两国便可成为内蒙古地区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的重要区域国家,共同促进相互之间的长足发展。目前俄罗斯及蒙古国均处于经济转型期,二者国内均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国家经济尚处于缓慢发展阶段,发展资金短缺,而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自然资源均处于匮乏状态,因此蒙古地区可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对外贸易经济交流,不断加深合作,促进国家自然资源及经济资源的有效转换与提升。俄罗斯地域辽阔,且土地资源丰富,但该国的粮食产量远远低于我国,且大多食品均靠进口满足本国需求,我国是农业大国,在农产品发展中具有得天独厚的技术资源及产品资源[4],因此两国之间可进行农业方面的相互互补,不断促进二者之间的经济发展。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营企业及外资企业的不断建设,贸易生产企业不断发展,形成较强的发展优势,俄罗斯轻工业发展尚处于落后状态,但是其重工业发展且具有非常雄厚的人力资源及区域资源,因此可有效与我国资源优势等相结合,不断促进轻工业发展,促进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

三、内蒙古对外经济贸易发展不利条件分析

(一)国际经济发展格局变动国际经济发展格局的变化不利于内蒙古对外经济贸易的开展。随着内蒙古地区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内蒙古地区的产业均会得到更多的发展机会,从而扩大产业发展区域,不断使其面向国际,出口国际。经济的国际化发展可以促进内蒙古地区的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整合。但是随着国际经济发展格局的不断变化,激烈的国际市场商品竞争使得内蒙古对外商品出口逐渐失去发展优势,面临市场的严峻挑战;同时由于内蒙古地区自然资源有限,因此农业及服务业等产业会随着市场经济格局的不断变化从而使发展受到相应抑制,不利于蒙古地区整体经济产业的有效发展。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外企业涌入国内,使得内蒙古地区本土企业逐渐受到排挤。现阶段,内蒙古本土企业在发展中均存在管理经验不足、技术发展水平落后及企业分散等问题,因此其未得到很好的资源整合及协作机制的建设,在国外企业涌入内蒙古地区时,本土企业面临很大的市场经济压力,不利于内蒙古地区参与国际竞争。

(二)人才短缺问题日益严重随着国内外市场经济的不断变化,人才便成为各企业发展重要因素之一,而内蒙古地区虽然具有非常的自然资源,但是其自然环境较恶劣,生态环境较差、气候干燥、风沙大,城市经济化水平较低且企业技术化及规模化程度较低,因此各人才为了追求更好的劳动报酬及生活水平均多倾向于中东部发达城市,虽然国家出台了较多的吸引人才优惠政策,但是仍未真正解决内蒙古地区人才缺乏现状。

(三)投资环境未得到有效改善投资硬环境缺乏:内蒙古自然环境具有相对恶劣性,人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未重视对自然环境的有效保护,从而过度开发林木资源及矿产资源等,造成内蒙古地区风沙问题加重;虽然近几年国家加强了内蒙古基础设施的建设,但是其建设程度远不及中东部发达城市,城市建设水平相对落后。投资软环境:内蒙古地区由于区域环境因素影响,公众思想具有相对落后性,开放性意识不强,同时公民的市场购买能力较低,因此不利于吸引外商的投资建设,因此内蒙古地区区域经济市场化程度严重制约着自身对外贸易经济的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与西部大开发政策的不断实施,国家逐渐重视对内蒙古地区区域基础设施及经济综合实力的建设,不断促进其对外经济贸易发展,但是,由于内蒙古地区的区域经济制约因素的影响,其在对外贸易经济发展中仍存在较大困境,因此只有不断加强内蒙古区域经济建设,促进经济大环境及基础设施的发展及完善,才能不断促进其对外贸易发展,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对外经济贸易论文:对外经济贸易关键问题

我国实行了对外开放政策的基本国策,使得我国对外贸易的疾速展开,我国的国际贸易取得了庞大成就,在庞大成就面前也呈现了不少惹起争议的问题,这些问题大致有:

我国外贸顺差到底是不是过大了?经过与国外的比较,经过与我国历史的比较,我国外贸顺差并不是太高。90年代以前我国是持续的逆差,90年代以后是持续的顺差。重要外部缘由是国际产业的大量转移,许多跨国公司在中国布置消费,以福建省为例,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量占福建省出口额的一半,出口产品在前三名的企业都是外资企业……。我们重要的制造产业和产品2/3以上被外商或者外企所控制,大量的外汇收入理论上是外商或者外企的收入。但是,在国际贸易统计上,却表现为原产地为中国的产品出口的外汇收入。这种外汇贮藏里面的水份可能很大。国内的缘由是,国内经济中许多商品供大于求,出口压力很大。即使是2005年顺差抵达历史较高水平,占我国的贸易总额也只是7.2%,这是较低的比例,这个相对数在国际上的排列只需二十多位。往常我国经济增优点于高峰期,外汇贮藏如此之大,不契合宏观经济状态。根据有关部门的专家分析研讨以为:贸易顺差缘由重要要素是热钱的大量流入,大量热钱是经过贸易渠道流入的。所以理论上的我国的贸易顺差并不大。真正的顺差并没有那么严重。

外贸顺差不是外汇贮藏的主要来源,因此也不是宏观调控的首要问题。当前我国外贸顺差的积极影响大于负面影响。外贸的展开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展开、国民就业的增加作用很大。有些国度是在找借口搞贸易维护。有些学者过火炒作我国的外汇顺差,这不利于和谐我国与其他国度的政治与经贸关系。对我国外贸顺差,应分析事实真相,不要人言亦言。在宏观调控中,要防止过于严重的贸易失衡。当前,外贸顺差的问题是次要的问题,不宜靠简单地经过限制出口来求平衡。要处置的是我国各地域产业结构问题。而用不正确的政策伎俩来处置平衡问题可能适得其反。贸易不平衡不能从单纯贸易措施、汇率措施来处置,这是有一个综合管理的问题,要加上运用产业政策、技术政策等措施。应稳定对钱升值的国际预期,抑止热钱流入。改进外汇管理,处置外汇供求失衡问题。经过控制投资项目向外借款的范围、企业到境外上市的范围;经过调整出口退税、调整应用外资政策等,都可以对处置外贸顺差可以起到间接的一些作用。由于国际经济的调整,2007年可能呈现外贸出口大幅度回落,对国内产业将影响严重。对此,我们要有这样的预见,早作准备,积极应对。

我国经济展开对外资的需求。我们往常曾经没有储蓄短缺与外汇短缺,那末,应用外资目的是什么?理论上,不能仅仅从我国的储蓄额来看引资的问题,我国银行存款到底有几能够转化为有效投资?外汇贮藏也要从理论内容来看。我国应用外资,并不单纯是应用资金。我国共有38万家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在固定资产投资、产值、出口、税收等方面都占有相当比重。中国坚持相当高的增长速度,与我们引进的这6千6百亿外商投资有密切关系。外商投资多了,本国的投资并不因此降低。内资也在展开,民营企业的实力也在增大。我国今后的展开,应用外资仍然非常必要。“中国成为世界制造工厂”的说法来自跨国公司,由于他们将其制造基地不时向中国转移,中国的劳动本钱比外国低价得多。由于外商投资,构成了产业集群,产业链在延伸。大范围的集成电路也在中国落户。

对外经济贸易论文: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理念研讨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掀开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新篇章,在这崭新的制度中,人们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从事着各项社会经济活动,取得了惊人的进步。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对外经济贸易工作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经济建设与改革开放的实践迫切要求科学理论的指导。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国际贸易、国际分工、世界市场、国际价值、对外贸易经营利润、对外开放、利用外资、国际经济贸易政策等方面的科学精辟的论述,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国际经济贸易理论的科学体系。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迅速发展对外经济贸易的时期,、正确地理解和掌握这一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及其作用

在原始社会的初期,生产者生产出的生产物不是用于同其他生产者进行交换,而是满足于自身的消费需要。“用这种生产物的余额来和人交换—那引起生产物到商品的转化—是以后的事……,,rp。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不同氏族部落之间由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生产物的不同,引起了彼此间生产物的交换,并使这种生产物渐渐转化为商品。按照马克思的观点,正是这种由原来不同且互相独立的诸生产范围之间的交换引起了社会分工。原始社会中后期各氏族部落生产力的发展使在自然条件差别性的基础上生产出的不同生产物转化为商品,进而出现相互之间的商品交换和社会分工。

社会分工使畜牧业与农业分离、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出现了生产活动的专业化,劳动生产率不断地迅速提高。人们随着财富的增加而分化为不同的阶级。“从最初的大规模的社会分工中,产生了社会的最初的大分裂—主人与奴隶,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两大阶级。”②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进人奴隶社会,是生产方式方面的一个重大进步。在奴隶社会,现代国际贸易的雏形—海外贸易开始出现。“随着生产底分为农业与手工业两大部门,便发生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即商品生产,随之,不仅发生了部落内部及境界上的贸易,而且也发生了海外贸易。’,③商品生产使各个生产者之间的交换,成为社会迫切的需要。适应扩大了的商品交换的要求,一个不直接参与生产活动,却把生产者相互联系起来的阶层—商人,被社会分工创造出来。商人阶层的独立化,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从马克思和恩格斯上述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社会生产的自然条件是形成商品交换和社会分工的基础。由于社会分工的不同,生产出各种性质的商品,使商品交换的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而形成了国家之间的商品贸易—国际贸易。奴隶社会时期,国际贸易的商品除了一般性的商品之外,还有该社会特有的贸易商品“奴隶”。“用各种不同方法输人于日耳曼尼亚的其他罗马商品,包括家用器具、装饰品、化妆品等。”④日耳曼人对罗马人提供了什么东西换到所有这些商品呢?“事实上,除开家畜以外,奴隶乃是日耳曼人为了和罗马取得贸易平衡而可能大量输出的商品。”⑤

国际贸易对一国经济的发展和世界经济的进步,乃至人类社会形态的更迭都有重大的历史推动作用。这种进步作用表现为:

1.国际贾易是一国工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刺激和推动国民经济的增长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分析到,由于海洋航路的伟大发现,欧洲各国之间的贸易扩大到了美洲和亚洲,封建社会落后的手工业生产方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出口贸易的豁要,促使手工业转变为手工工场。“葡萄牙人、荷兰人和英国人在巧oo到1800年间侵略印度,是要从印度进行输人贸易。至于向印度进行输出贸易,都是谁也没想到过的。

但这些由于纯贸易利益所促成的发现和侵略,终归还是对工业起了很大的反作用:只是由于有向这些国家进行输出贸易的需要,才创立和发展了大工业。⑥“奴隶制使殖民地具有了价值,殖民地造成了世界贸易,而世界贸易则是大机器工业的必不可少的条件。’,⑦

2.国际贾易具有节约社会劳动增加国民收入的作用,使对外贾易交换国能够获取使用价值和价值的比较利益

马克思在其经济学著作中,运用劳动价值理论对国际贸易中客观存在的比较利益进行了分析。他指出,发达国家具有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其出口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将高于该产品的国内市场价格,因此,在商品的国际交换中可以赚取超额利润,取得自己的比较利益。这一点,正如马克思所分析的“处在有利条件下的国家,在交换中以较少的劳动换回较多的劳动,……”。

发展中国家由于生产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低,处于不利的地位,但如果生产和出口自己具有一定优势的产品,进口自己资源暇乏和生产成本高的产品,也可以在国际贸易中取得比较利益。马克思从价值增值的角度对此作了论述:“这种国家付出的实物形式的物化劳动多于它所得到的,但是它由此得到的商品比它自己所能生产的更便宜。”。

3.国际贾易可以调节一国经济内部生产和消费的供求关系,使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比例协调起来,改善城乡居民的浦费结构,提高消费水平在生产社会化的条件下,一国经济内部的各个部门、社会生产的各个环节互相联系、互相依赖,而且这种联系与依赖日趋跨越国家的界限,使人类社会的资源通过国际经济贸易活动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配置,经济发展国际化的趋向不断进入新的阶段。从一定的意义上讲,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不仅取决于国内资源的状况,而且更加依赖于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在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针对俄国迫切斋要发展大工业的情况指出:“我们想同外国进行商品交换,我们想这样做,我们懂得进行商品交换的必要性,我们的根本利益要求我们尽快地从资本主义国家获得机车、机器、电气器材等等生产资料,没有这些生产资料,我们的工厂就得不到所需要的机器,我们便不能稍许认真地恢复甚至根本不可能恢复我们的工业。”。因此,一国经济可以通过商品的进出口贸易,调节国内市场的商品供求,满足社会生产和城乡居民消费的需求使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改善和提高。

国际贸易对一国经济的发展既具有积极推动的作用,也有消极阻碍的作用。国际贸易对经济发展的消极作用,主要有:

1.在一国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上,不适合的经济政策会使对外贾易活动冲击甚至破坏该国的民族经济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到:“英国人的商业在印度,对于生产方式不过能够在如下的限度内发生革命的影响:他们由他们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把纺织业—在农工生产的这个统一体中,那是一个原始的不可缺少的部分—破坏了,并且因此把共同体打碎了。”⑧

对于一个国家来讲,取得商业利益并非是所追求的目标。一国所追求的,应该是由该国经济发展阶段所决定的,由经济稳定、经济发展、商业利益等多方面目标综合形成的利益目标体系。根据国家经济发展所处阶段、国际经济环境制定合理的经济贸易政策,使本国的对外贸易活动能够促进国家整体利益目标的实现。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应采取不同于发达国家的贸易政策,如果不顾自己的国情,采取不适宜的贸易政策,就会阻碍甚至破坏本国经济的发展。例如,盲目地从发达国家进口大量质优价低的产品,就可能会影响发展中国家本国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妨碍民族经济的发展,这正如恩格斯在《论共产主义原理)一文中指出的:“今天英国发明的新机器,一年以后就会夺去中国成百万工人的饭碗。’

2.一国对外贾易活动的发展及与世界各国经济联系的加强,会使该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循环周期中,受到世界主要国家经济状况的影响

马克思在<共产党宜言》中指出:“资产阶级既然榨取全世界的市场,这就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不断加强,使各个国家的经济活动互相影响。这种影响随着一国经济的对外开放和对外贸易活动的扩大,渗透到国内生产和消费的各个方面,尤其是世界主要国家的经济状况,必然会影响波及到其他国家。

二、国际分工与国际交换

马克思对国际分工没有作出明确的定义。布哈林在《世界经济和帝国主义》一书中指出:“除了其他形式的社会分工以外,还存在着一种‘国民经济’之间的分工,或者说各国家之间的分工。这种超出‘国民经济’疆界的分工,就是国际分工。”。它包含商品生产和商品消费在不同国家之间的分工。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看,国际分工产生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以后。“由于机器和蒸汽的应用,分工的规模已使大工业脱离了本国基地,依赖于世界市场、国际交换和国际分工。”。“一种新的与机器经营的主要中心相适合的国际分工,于是发生了。’,。

为什么会出现商品生产和消费的国际分工?布哈林的国际分工理论提出了两个原因:自然条件因素和社会经济发展因素。“国际分工需有两种前提:一种是由于各‘生产机体’生存的自然环境不同所决定的自然前提,另一种是由于各国文化程度不同、经济结构不同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所决定的社会前提。。我们认为布哈林关于国际分工出现原因的分析是对马克思国际分工理论的一个发展,他们之间的分析并不矛盾。关于自然条件因素,马克思曾作了详尽的论述:“不同的公社在各自的自然环境中,找到不同的生产资料和不同的生活资料。因此,它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产品,也就各不相同。这种自然的差别,在公社互相接触时引起了产品的互相交换,从而使这些产品逐渐变成商品。交换没有造成生产领域之间的差别,而是使不同的生产领域发生关系,并把它们变成社会总生产的多少互相依赖的部门。’,。而马克思的产业革命分工理论正是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角度分析了国际分工形成的原因。

及时次世界大战以前,国际分工的模式基本是以发达的工业生产国为一方,落后的原料生产国为一方,国际交换是在工业产品与农矿产品之间进行的有形贸易。“它使地球一部分成为主要的农业生产区域,以便把一部分转化为主要的工业生产区域。’,。这种旧的国际分工,是发达国家掠夺和剥削经济落后国家的重要条件。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世界各国的经济结构不断进行调整,引起国际分工模式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工业发达国家逐渐将劳动密集型和污染严重的产业向经济落后的国家转移,同时加快本国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这样形成了发达国家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之间的分工。这两类国家之间的商品交换,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与初加工产品的国际交换。发展中国家在产品交换和国际竞争中的被动地位并没有改变,新的国际分工模式依然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经济的长期发展。“国际商品交换的基础是国际分工。”。

在旧的国际分工模式下,工业国从农业国进口原材料等商品;农业国则从工业国进口工业产品,商品流向基本上是农业国与工业国之间的商品流转。二次大战后,国际分工的变化,使商品和技术的流向主要转向经济发达国家,交换的商品是以附加值高的制成品为主。技术贸易和服务贸易迅速发展起来。

国际分工具有两方面作用:一方面,国际分工可以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国际分工使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利地位。按照马克思等经典作家的分析,一个国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主要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自然资源状况所决定。发展中国家要想改变不利的国际分工地位,就需要加快经济发展,迅速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自己在国际分工和国际商品交换中取得更多的利益。

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在国际分工和商品交换的基础上,各个国家的民族市场开始冲破地域界限,形成统一的世界市场。从马克思的分析中,可以看到16世纪时世界市场开始出现,“世界商业和世界市场是在16世纪开始资本的近代生活史的”。。但世界市场作为国际商品大规模交换的场所,其形成时间是在17世纪中叶。“十七世纪中商业与工场手工业不断地向英国一国之集中,为这一国渐渐地造出了一个相对的世界市场。”。马克思指出了世界市场“在16世纪,甚至部分地还在17世纪,商业之突然的扩大和一个新世界市场的创造……”.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

机器大工业造就了世界市场,将各个国家的市场联系起来,加强了各个国家的经济联系与交往。马克思在《共产主义原理》一文中指出:“大工业便把世界各国人民互相联系起来,把所有地方性的小市场联合成为一个世界市场,到处为文明和进步准备好地盘,使各文明国家里发生的一切必然影响到其余各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机器大工业,使欧洲各国的社会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生产出价廉物美极其丰富的工业品。欧洲的一些国家,成为“世界工厂”,成为“农业世界的伟大的工业中心,是工业的太阳”;其他落后国家成为这些工业国工业品的销售市场、原料和粮食的供应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将工业国和农业国的市场集结在一起,使市场联合为巨大的、国家的乃至全世界的市场。

在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中,先进的交通工具成为重要的物质条件。“此外,前一时期末出现的新的交通工具—铁路和海船—现在已经在国际范围内应用起来,从而事实上创造了以前还只处在萌芽状态中的东西—世界市场”。机器大工业是世界市场形成的重要原因,先进的交换工具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世界市场的形成,不仅是国际商品交换的需要,同时是世界资源合理配置的客观要求。各国相对充裕的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都需要在国际间移动,这样就促进了世界资本市场、世界劳务市场的形成。因此,世界市场包括的范围很广,不只是单一的商品市场。“在商品交换领域里已经形成了商品的世界市场,同样地,在货币资本领域里也已经形成了货币资本的世界市场,……’,②关于世界市场的作用,经典作家的分析包括两方面。一方面,世界市场对国际交换和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世界市场之突然的扩大,流通商品之种类的增多,……对于生产的封建限制的破坏,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世界市场的发展,同种物品供给源泉的多面化,会招来相同的结果,物品会一部分一部分地,由不同的国度,在不同的时期供给出来。”。世界市场加强了各国之间经济、科学和文化等方面的交往,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随着资产阶级的发展,随着贸易自由和世界市场的确立,随着工业生产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条件的一致化,各国人民之间的民族孤立性和对立性日益消逝下去。”。另一方面,世界市场是各国商品销售和获取利润的重要场所,各个国家从自己的民族利益出发,都在积极进行着争夺商品的销售市场、争夺输出资本的市场,争夺通向这些市场的海陆道路的斗争。列宁正确地指出:“有另外一种战争……它们每天都在发生,这就是争夺销售市场的战争。’,0世界市场对于任何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更重要的是它对世界经济的繁荣具有巨大的作用。因此,在世界市场上不仅孺要有各国之间民族利益的竞争,也必须有各个国家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只有将民族利益融人世界经济的发展中,才能使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马克思主义经贸理论

四、国际价值理论与对外贸易利润马克思以劳动价值学说为基础对国际价值理论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其基本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1.国际价值的本质

商品的价值,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国别价值与国际价值都具有这一本质规定。而且国际价值是在国际商品交换中形成的,生产者的劳动不再作为个别国家的社会劳动,而是作为世界一切国家的社会劳动,价值的本质规定表现得更为充分。在不同国家商品的相互交换中,一国商品的国别价值成为个别价值,该种商品的国际价值成为社会价值。“但是只有对外贸易才能使作为价值的剩余产品的真正性质显示出来,因为对外贸易使剩余产品中包含的劳动作为社会劳动发展起来,……。⑧”

2.国际价值量的决定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认为,一国某种商品的国别价值量是由该国生产此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各国商品交换中的国际价值量由什么来决定,马克思在坚持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指出:“国家不同,劳动的中等强度也就不同;有的国家高些,有的国家低些,于是各国的平均数形成一个阶梯,它的计量单位是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国际价值量由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决定,科学地解决了同种商品的国际交换比率间题。“不同国家在同一劳动时间内所生产的同种商品的不同量,有不同的国际价值,从而表现为不同的价格,即表现为按各自的国际价值而不同的货币额。’,。世界各国在劳动生产率方面的差别,使各国生产同种单位商品花费不同的时间,具有不同的国别价值量。在两国交换该种商品中,就会进行劳动比较,形成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一一国际价值。

3.国际价值的实现

在国内市场,商品价值的实现受到社会需要该种商品的劳动总量的限制。“不仅在每个商品上只使用必要的劳动时间,而且在社会总劳动时间中,也只把必要的比例量使用在不同类的商品上。”。在世界市场,国际价值的实现同样要受世界对某种商品需求总量的限制,世界总劳动分配在某种商品上的比例,只有和世界总需求量相一致,该种商品的国际价值量才能正常实现。

国际价值理论是马克思劳动价值学说中的一个重要内容。马克思从国际商品交换的特点出发,阐明了价值规律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在世界市场上,商品交换是以国际价值为尺度进行的。任何国家只要不是封闭型经济的国家,在进行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时都必须考虑国际价值的作用,争取在国际交换中取得经济利益。

世界各国的商品按照国际价值进行交换,会形成对外贸易利润。对于工业发达国家来讲,由于经济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高的原因,其出口和进口都会取得贸易利润。“在这里及时是因为,和它们竞争的商品,是在其他国家,用较小的生产便利生产的,所以,较进步国家,虽然比竞争国,更便宜地售卖它的商品,但仍然是在它的价值以上售卖。”。经济发达国家凭借其劳动生产率优势,“一国的三个劳动日可以和别一国的一个劳动日相交换。……在这个场合,富国会剥削穷国。”.而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在出口和进口贸易方面会有不同的情况。在出口贸易中,由于劳动生产率低,国别价值高于国际价值,在国际交换中,一部分价值就会损失不能实现。在进口贸易中,会获取一定的对外贾易利润。劳动生产率较低的国家按相对较低的国际价值输人商品,然后在本国市场上按较高的国别价值出售,可以取得一个价值差额。

国际商品流通和生产要素在各国之间的流动,即经济生活的国际化,会形成国际市场上的平均利润率,使国际价值转化为国际生产价格。但这种转化需要具备一定的经济条件—世界主要国家都积极参与国际商品交换。国际资本转移和服务贸易,使市场经济具有国际意义。在国际生产价格形成以后,世界市场上的商品交换就应以国际生产价格为中心来进行。

五、对外开放与利用外资

对外开放思想是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对此都作过深刻的论述。

马克思在分析各主要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时曾明确指出,只有普遍的交往“各个单独的个人才能摆脱各种不同的民族局限和地域局限,而同整个世界的生产(也包括精神的生产)发生实际联系,并且可能有力量利用全球的这种生产人们所创造的一切。’,。不仅是个人,企业和国家也必须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的普遍交往,才可能利用全球的物质和精神资源,享有整个人类社会进步的利益。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进一步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具有世界性的特征。“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闭关自守和自给自足状态已经消逝,现在代之而起的已经是各个民族各方面互相往来和各方面互相依赖了。物质的生产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个民族的精神活动的成果已经成为共同享受的东西。’,。这里马克思已经分析了各国之间的经济交往必然会推动各国之间的科学文化交流,从而使各国的历史愈益呈现出世界历史的特点。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影响下,各国经济文化的联系日益加强。“要知道每一个部门个别地、和平地独自存在的时代,早已过去了,现在它们全都互相依赖着,依赖着最辽远的国度的进步,也依赖着直接邻近的国度的进步以及变动着的世界市场的行情。’,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比资本主义制度更先进的生产方式,因此,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实行对外开放。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以后,针对当时俄国经济建设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利用资本主义来发展苏联社会主义经济的对外开放思想。列宁写道:“乐于吸收外国的好东西: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制度+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等等等等二总和=社会主义。”列宁还将同资本主义的联系看作是社会主义生存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我们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要在资本主义包围中利用资本家对利润的贪欲和托拉斯与托拉斯之间的相互敌视,为社会主义共和国的生存创造条件。社会主义共和国不同世界发生联系是不能生存下去的,在目前情况下应当把自己的生存同资本主义的关系联系起来。’

邓小平根据中国的国情和当代世界政治经济的状况,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对外开放思想,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对外开放理论。

邓小平借鉴其他国家经济发展的经验指出,落后国家革命胜利后,必须利用资本主义一切有用的东西来建设社会主义。他说“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意义,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

一个国家只有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才能建设成为富强、繁荣和进步的国家,这是邓小平从中国近代的历史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总结出的一条客观真理。邓小平还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指出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主要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马克思主义经贸理论自己的条件,以自力更生为主。”。中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利用外资,学习外国的技术,这只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补充,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道路。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会有一些资本主义的东西进人,但绝不会导致资本主义。

邓小平提出的对外开放是多方位的开放,是中国一项长期不变的基态国策。邓小平认为,中国实行的对外开放是向包括西方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的开放,是实现经济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必须长期坚持下去。

邓小平提出的对外开放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国际贸易理论的重大创新和发展,对于我国经济改革、利用外资、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实行对外开放中,必须利用好外国资金,处理好利用外资与发展民族经济之间的关系,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列宁在论述租让政策时讲道:我认为,如果我们不善于实行租让政策,不善于把外国资本吸收到租让企业中来,那就根本谈不上采取重大的、实际的措施来改善我们的经济状况。”。另外,还需要注意防止外国商品大量进人本国市场。开放国内市场并不是让出市场。引进外资的目的是推动本国工业的发展,绝不能让外国的产品取代本国的产品。

六、国际经济贸易政策

一个国家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只有采取正确的贸易政策,才能推进该国社会经济的进步。纵观世界经济的历史,许多国家的情况都验证了这个真理。19世纪初的德国,在工业、农业、社会文明等方面都落后于英法等国,但是通过实行保护贸易政策迅速在工业以至于社会发展方面赶上了英法等先进国家。在德国之后的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都是通过用适宜本国状况的贸易政策,使国家走上了富强之路。

在工业、经济等方面处于落后地位的国家,不采取保护贸易政策,没有保护性关税等保护国内市场的措施,就绝不能使自己的工业获得充分发展,也不能实现经济的独立自主。19世纪初,“在德国尤其需要这样一套保护关税制度,因为那里的工场手工业巳经奄奄一息了。飞.落后国实行保护贸易政策,可以使自己没有竞争优势的民族工业发展起来,推动国家工业化的进程,“法国差不多有二百年,在保护关税与禁止输人的严密的万里长城的背后,保护着它的工业,并且在奢侈品和手工业的生产方面,掌握着霸权,英国也不想与之相争。”.南北战争以后的美国,也面临着建立自己工业的问题,“美国在当时也实行了保护贸易制度。’,@保护贸易政策在给一国带来工业利益的同时,也会使消费者的福利遭受损失。“保护贸易已经不是为了抵制外国货的输人而保护生产者,而是违背国内消费者利益来保护生产者。’,.保护政策限制了国外产品的进人,消费者只能购买国内企业生产的价格较高的产品。另外,国内一部分企业由于缺少国际竞争的压力,而导致技术进步迟缓,生产效率低下。“制造方法,现在每天都有不断的改变,而保护贸易却妨碍了这种改变。’,。一国的贸易政策必须同该国的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保护贸易政策是在工业化发展的初期阶段,较宜采用的一种促进经济进步的有效手段。当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以后,以保护贸易政策为主就应转向以自由贸易政策为主。

对于自由贸易政策,马克思有一种解释,他说:“让我们来作个总结:在现代的社会条件下,到底什么是自由贸易呢?这就是资本的自由。排除一些仍然阻碍着资本前进的民族障碍,只不过是让资本能充分地自由活动罢了。”。自由贸易政策在本质上更加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更能发挥出提高市场经济运行效率的功能。马克思也认为:“全部论据可以归结如下:自由贸易扩大了生产力。”。自由政策可以提高一国的生产力水平,主要原因在于将竞争,尤其是国际竞争因素充分引人国内市场,使国内资源和国际资源实现有效的配置和利用,使国内市场上的商品价格接近于国际市场价格,减少因贸易限制对价格的扭曲。

在马克思的分析中,同样指出了一国实行哪一种贸易政策,必须以自己国家的情况作为客观依据,而不能脱离本国的国情。恩格斯讲:“马克思一方面认为保护贸易在一定的条件下,如在当时的德国(1847年),对于工业资本家仍为有利;一方面又证明自由贸易对于工人阶级所受的一切痛苦不是万应灵药,甚至反而会加重这种痛苦,但是,他还是原则上赞成自由贸易。’,。马克思主义国际经济贸易理论的上述内容,虽然是由不同的经典作家阐述,但却有着内在的联系,形成了一个科学、开放的体系。这一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建立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对外经济贸易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对外经济贸易论文: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现况与措施

1全球经济贸易现状分析

随着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加深,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的组合流动已逐渐加快,各国对外经济贸易市场相互依赖性逐渐加深,由此产生的贸易规则逐步趋同。在这种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国际对外经济贸易规模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呈现出多种变化,具体如下:

1.1经济贸易自由化成为主导

在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一直有经济贸易的自由发展和经济贸易的保护手段的矛盾存在。总体来讲,各国经济贸易的发展已呈现自由化的态势,并且经济贸易的自由化已成为各国经济贸易政策的主导。但经济贸易的保护手段并没有得到根除,这是因为各国为了争夺市场份额已经深深地浸没在经济贸易的残酷竞争之中,为了保护自己的优势赢得利润便实现了一定程度的贸易保护主义。这几年,我国对外经济贸易产品在国际舞台上屡次遭遇贸易壁垒,主要原因在于一些国家对其产品采取的贸易保护主义。

1.2经济贸易结构的变化升级

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全球化促使各国农业、工业、服务业等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以此导致了对外经济贸易结构也相应做出了调整,一方面货物贸易中加入了高新技术提高了技术含量,使得初级产品经济贸易在总体经济贸易中的比重不断下降而工业制成品经济贸易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影响,全球范围内的服务业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这促使了服务贸易在对外经济贸易中所占比重持续上升。

2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现状分析

我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几十年的努力GDP平均年增长率保持在9%左右,而作为对GDP贡献较大的对外经济贸易也始终保持高速运转。自加入WTO以来,我国深受经济全球化影响,对外经济贸易顺差和贸易总量保持高速增长。据统计2009年我国对外经济贸易顺差是1961亿美元,进出口总值达到22073亿美元,2010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为2.9万亿美元,同比增长30%。很显然,对外经济贸易的迅猛增长对中国经济增长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然而,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增长主要还是数量的扩张,缺乏产品附加值。同时,这种缺乏技术含量的粗放型增长态势引发了环境和能源的各种问题,导致了对外经济贸易的不可持续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我国对外经济贸易所获得的发展机遇

在经济全球化席卷而来之时,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发展正迈入前所未有的机遇期。在此重要时期,我国对外服务加工贸易正逐渐提升自己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研发水平等重要的服务环节在国际市场上的转移水平正在逐渐提高,这也给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自加入WTO以来,我国积极倡导对外经济贸易的自由化,遏制一切贸易保护主义,促使双边乃至多边贸易体系的更加完备。鉴于此,这必将使我国在对外服务经济贸易领域得到长足发展,同时也会促进我国商品的大幅出口,为我国赢得经济贸易发展的巨大空间。在这个过程中,我国实行的“走出去”进行跨国投资,有利于我国积极参加国际分工,拓展国际发展空间和市场份额。同时我国还将积极地采取“引进来”的措施,从国际市场上吸收利用稀缺资源和核心技术,提高吸引外资的水平和能力。这都将为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提供条件。另外,技术、金融等各个领域的创新为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创造了条件,金融的改革和开放促使我国与国际接轨,及时汲取经验,完善金融体系,促进我国经济贸易的良好发展。

2.2我国对外贸易面对的挑战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我国的诸多领域都获得了较快的发展,这就使得与各国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如此便产生了诸多贸易摩擦。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各国贸易保护主义的需要,另一方面在于我国自身的经济、政治、文化等体制和政策不完善,从而诱发了一些贸易摩擦。在全球经济化程度不断加深的前提下,我国发展对外经济贸易既要考虑国外因素的影响,又要积极采取措施应对自身所存在的问题。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增长方式主要是粗放型增长方式,这种增长方式与能源、环境都产生了一定的矛盾,影响了对外经济贸易的可持续增长。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我国对外货物贸易水平较低,缺乏自主研究和具有自主品牌的商品。(2)对外服务贸易发展水平不高。在我国对外服务贸易出口额占对外经济贸易出口额的10%左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并且我国对外服务贸易持续出现贸易逆差,给国民经济带来了不好的影响。(3)由于技术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欠缺,我国企业只是单纯的对技术的引进和模仿,对技术消化、吸收能力不强,最终导致了我国是数量上的生产大国而不是核心技术拥有大国,如此一来我国付出了能源的高消耗和环境的高污染的沉重代价,但却没有从世界市场上分得足够多的利润,深深地影响到了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长远发展。

3加强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的现实意义

自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经济贸易政策以来,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得到了迅速发展,也推动了中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并且还使单位GDP环境损失逐步降低,促使了中国经济的和谐发展。所以,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贡献巨大,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我国实行自由的贸易发展政策,可以将我国的人力资源优势有效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可以生产出大量的劳动密集型加工产品。如果我国实行自由的对外经济贸易政策,那么我国生产出来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就可以借助国际市场销售出去,如此一来既可以避免国内剩余产品的产生,又可以增加中国居民的经济收入,最终也提高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水平。(2)我国实行开放的对外经济贸易政策,借助国际贸易市场引进国内缺乏的原材料和技术设备。如果缺乏这些,那么国家的相关产业就得不到持续发展,或者国家只是利用国内的有限资源进行生产,不仅有使资源枯竭的危险,而且还无法保障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最终会影响社会的稳定。

4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的对策研究

4.1关于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4.1.1可持续发展的概述

所谓可持续发展是指国家要将发展与可持续性相结合,将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相结合,同时兼顾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使得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资源、环境等和谐发展。从中可以看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意义在于两方面即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是基础,可持续是关键。发展是指人类社会有形物质财富的增加和社会的进步。可持续是指由于自然资源是不可再生的、环境的承载力是有限的,这些要求当代人必须采取措施不仅要满足当代人日益增长的社会物质财富的需求,同时又要兼顾后代对资源的需求,要为后代的发展留有空间。

4.1.2政策建议

(1)积极发展并完善多边经济贸易关系

我们要对周边地区和国家深入开放市场,建立经济共同体和自由贸易区,进一步扩大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贸易往来,加强对其市场的经济研究,积极拓展我国在中东地区、非洲地区和拉美各个国家的进出口市场份额,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步伐。同时,我国应抓住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积极参与多边经济贸易谈判,在谈判中发挥自己的建设性作用,维护自身的利益。

(2)调整出口产品结构

我国要建立并完善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出口产品结构,努力加快进出口产品结构的调整、升级和完善。发展附加值高和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出口,并且要把开发的重点放在绿色产品等无污染的产品上,充分运用世界贸易组织所允许的手段进行对外经济贸易的有效发展。

(3)降低环境成本,使资源得到可持续发展

我国要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开发绿色产品,降低环境成本。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应该建立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上。在对外经济贸易领域,要将粗放型的贸易增长方式向效益质量型发展方式转变,以此来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4.2提升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竞争力的对策研究

4.2.1实施以竞争优势导向为主的平衡型对外经济贸易发展战略

我国现行的对外经济贸易发展战略基本上属于出口导向战略,这样的战略易导致粗放型经济贸易增长方式,对外贸易所带来的利益并没有与对外贸易数量同种程度增长。如此,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竞争力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对外经济贸易大国,但其经济结构还是低水平的接近于中级结构的大国经济。这就要求我国要实行平衡型的对外经济贸易发展战略。我国的自然资源、资本、技术等资源稀缺,必须要充分利用国外的资源。同时,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化趋势正在加强,我国对世界各国的依赖性和竞争性也在逐渐加强。所以,我国还要将竞争优势作为自己的导向,通过增加对外经济贸易,增大就业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4.2.2加快产业集聚,促进产品结构优化升级

规模经济和产业集聚是影响一个国家对外经济贸易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它们不仅可以将产业内的相关企业聚集在一起,传递信息、相互沟通,同时还可以促使产业群内的企业之间加强竞争,改进经营方式,提高经营效率。我国的产业化集聚程度低,规模经济效益还没有形成,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增高,致使企业缺乏市场竞争力和应变能力。所以,我国要利用目前所面临的机遇期,加强经济开发区的规划建设,采取租赁、联合、改组等方式整合和集聚各类产业,打破地区和产业的相互分割,以此来组建地域性的产业集群,形成区域整体优势,从而降低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同时企业要利用集聚优势,积极深化技术改革和自主创新,实现自身产品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最终达到增强自己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的目的。

4.2.3合理规划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发展促进环境资源的有效发展

(1)我国要根据自己的具体国情,积极培养自己的人造资源优势。我们既可以吸引国际投资,通过发展金融等相关行业,培植自己的资本优势,加快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又可以通过对教育的投入,积累人力资本优势,还可以通过技术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如此我国就能集聚其巨大的人造资源优势,促进国内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同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提高环境的承载能力,最终促进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2)我国应该加大对科学技术研发的投入,努力提高自己的自主创新能力,特别要重视新能源、新材料等相关技术的研究。降低产品中所消耗的自然资源的含量,避免使自然资源枯竭。同时又要利用税收、财政等相关政策的支持打造自己的出口产品价格优势,降低单位GDP的环境资源损失,最终达到促进我国经济良性发展的目标。

对外经济贸易论文: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现状

目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日益加深,各生产要素的组合及流动于各国间普遍开来,导致各国间经济的依赖性逐渐提高,经济贸易产生自由化和结构升级的变化。尽管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但是目前我国对外经济贸易还存在很多不良因素,这些不良因素严重影响着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可持续性发展。

一、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的现状

1.与政府集体行动配合少,未确立合作机制。所谓的集体行动,就是每个成员都怀着同一个目标、有共同的利益需求,当然排除不了共同利益下的冲突。对于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大集体,各政府间的共同利益中也会有利益冲突的存在,其消极影响会阻碍集体利益的实现。目前我国对外经济贸易主要是受多重区域肴加格局的影响,地方政府在面对对外经济贸易的机遇和挑战时,难以权衡。一方面,由于涉及的利益主体繁多,集体利益往往跟不上经济贸易发展的速度,两者容易形成反比关系。另一方面,各地区未确立良好的合作机制,没有制度约束对外经济贸易政策得不到正确有效的落实。

2.我国地方政府非理性的划分市场。根据经济人假设的理论来讲,各地方政府应当是站在经济人的立场上,理性地规划市场格局,减少政策所造成的成本损耗,并寻求从贸易对方获得利益,实现利益较大化。但是,由于市场不完善,以及有限的市场和资源,我国地方政府很容易受到利益的驱使,优先发展那些技术含量相对较高、需求量相对较大的产业,以此来获取较大的经济利益。经过地方政府的这些举措,就易出现产业结构趋同的现象,各地区为此极力扩大相关的对外经济贸易市场,重复建设同一产业,加深了各利益间的冲突。

3.粗放型增长方式。现在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增长主要还是粗放型增长方式,这种方式不符合环境及能源的要求,难以实现对外经济贸易增长的可持续性。主要表现在:首先,外贸产品自主创新能力弱,贸易水平低,自主品牌少;其次,相对于其他国家,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服务水平低,容易出现贸易逆差,国民经济发展受阻;再者,我国在对外经济贸易企业缺乏技术创新意识,绝大部分对外企业是靠引进或模仿国外生产技术来进行生产贸易,核心技术掌握不了是目前我国仍是生产大国而不是技术大国的根本原因;,这些粗放型的对外经济贸易,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能源的消耗及环境的污染,在损耗资源的基础上获得的利益确甚少。

二、应对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的对策

1.建立专业的机构,确立合作机制。有经济学理论指出:假如进行交易的双方需要通过第三方进行关系的协调,那就意味着双方交易成本的增加。所以,各地方政府在协调利益的时候要尽可能地减少协调次数,需要到专门的机构进行利益协调。根据以往经验,一旦在国际上成功合作,我们政府就需要与专门协调机构相合作,进行一体化协调。这里说的协调机构是专业性、综合性的,不隶属于地方政府,却又凌驾于地方政府之上。专业、机构的设立,不单单能制定出的对外贸易方案,还能保障对外经济贸易的合作中各地方政府的利益,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2.挖掘共同利益,共享国际市场。要实现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大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就是挖掘各地方政府间的共同利益,加强各地政府之间的互动及交流,不单是国内间地区政府,也可以是建立跨国性质的地方政府关系,构建一个良好的地方关系,这对发掘和培养共同利益十分有利。例如,广西地方政府就与越南等其他国家的地方政府有着积极交流及合作,双方进行了多次经济贸易,还建立相关边境合作的磋商机制,获得利益共赢。所以,我国其他省市应加快与其他各国地方政府对外经济贸易交流与合作,做到国际市场的共享,顺应经济贸易的全球化。

3.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因为环境承载能力是有限的、自然资源是不可再生的,所以需要我们树立科学发展观。不能因满足当代人对资源的需求而过度开采资源,要求考虑子孙后代对资源的需求,要为他们留下充足的发展空间。需要我们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积极完善和发展多边经济贸易关系。就我们国家来说,需要我国更加深入地开放国内市场,建立自由贸易区从而构建经济共同体,具体可以扩大与各个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贸易,在分析研究好其他发展中国家市场经济体制的前提下,增加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进出口市场份额,努力实现贸易经济的一体化。其次,促进我国出口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出口产品结构是衡量一个国家对外经济贸易强弱的重要指标,我国出口产品结构的调整应努力实现产品的升级与完善,地方政府要鼓励支持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品的生产及出口,与此同时各企业也要充分利用经济贸易中的集聚优势,进行技术改革及创新,努力实现企业产品结构的优化调整,进而增强企业自身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合理规划,促进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立足于具体国情,我国的经济发展不允许我们进行大量的资源浪费,因此,要加大科学技术的研究及投入,通过研发绿色产品来发展循环经济,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可持续发展战略需要以的生态环境及可持续性的资源为基础,实现对外经济贸易方式由粗放型向效益质量型的方向转变。

三、结语

世界各国竞争日益激烈,尤其体现在经济竞争上,所以加快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发展是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及影响力的要求。需要我们立足于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实际,坚持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提高我国的综合实力。

对外经济贸易论文:积极推动国际电子商务应用,提高对外经济贸易发展水平

当代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已成为继工业革命后,世界经济较大的推动力,代表了先进的生产力。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在新世纪的发展,必须适应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发展趋势,抓住本世纪信息化带来的重大机遇,有效利用电子信息技术提高政府的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增强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提高对外经贸的整体水平和效率。

国际电子商务在我国的推广应用

国家信息化建设为我国国际电子商务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全球化和网络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以提高商务活动效率、延伸商务活动范围为主要特征的电子商务在世界经济贸易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的电子商务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电子数据交换(EDI)的应用,1998年进入了基于互联网的发展阶段。截至2002年6月,我国的互联网用户达4580万人,已经满足了电子商务规模化应用所需的1000万上网人数,位居全球第二。同时,我国电子商务的支付体系日趋完善;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企业相继出现;外贸、金融、证券、保险等行业的电子化作业日益普及。在政策法规方面,我国已颁布了《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政策法规,初步确立了符合国际惯例的法律框架。这些重要的基础性建设都为我国国际电子商务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我国政府十分重视信息化工作和电子商务应用,使国际电子商务得以较快发展。总书记在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指出:“电子商务代表着未来贸易方式的发展方向,其应用推广将给各成员带来更多的贸易机会。”根据国际电子商务的发展和我国外经贸发展的需要,外经贸部对信息化建设及国际电子商务应用予以了高度重视,将其作为加快实现政府管理和服务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之一。在外经贸管理体系网络化建设方面,根据国家总体部署,并在各有关部门的大力配合下,金关工程骨干网建设不断完善,进出口许可证发放和管理、出口商品配额招标、加工贸易网上审批、进出口贸易统计等都逐步实现了网络化,为国际电子商务的应用奠定了重要基础。

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积极开展国际电子商务应用,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批大型企业在电子商务应用方面进行了积极而有效地探索。海尔集团将电子商务作为其实施国际化战略的重要手段。截至2001年,利用其网络采购平台,产生的直接效益达15亿元人民币。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在物资采购方面应用电子商务投入约1000多万元人民币,而由此产生的库存量减少,采购价格下降等为企业带来了1.8亿元人民币以上的经济效益。一些传统大型外贸公司也充分认识到开展国际电子商务对改造传统产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通过信息化建设和开展电子商务应用,有效拓展了业务,提高了企业适应市场变化和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与此同时,一些地区的中小企业也逐步成为电子商务的积极实践者。

进一步提高我国国际电子商务应用水平

在外经贸领域推动国际电子商务应用是极其必要和紧迫的。

开展国际电子商务应用是提高我国对外贸易水平和效率的重要手段。在国际贸易流程中,从出口前的准备工作到对外洽谈以及整个交易完成的全过程,都可以通过电子商务手段来实现。国际电子商务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向所有交易主体提供先进的交易模式和平等的交易机会,能够大大减少中间环节,简化贸易流程,降低贸易成本,提高贸易效率。利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逐步将国际贸易所涉及的各政府部门和服务机构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提供电子化、一站式的对外贸易信息与交易服务,使得贸易过程大大便利。虽然国际电子商务的应用还有赖于各相关管理部门、中介服务机构和企业的密切配合与协调,以及各有关支持体系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但随着电子商务的日益成熟与广泛应用,国际电子商务应用必将成为提高我国外贸效率的重要手段,为我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贸易中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提高国际电子商务应用水平是外经贸企业提高综合竞争力的有效途径。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网络化的发展,在国际贸易中占主要份额的跨国公司利用其信息化优势,在全球范围内调配资源,不断加强和扩大其优势,并更多地通过网络进行采购。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企业面临更加开放和激烈的竞争环境。如果不尽快适应这种新的趋势,加强对先进技术手段和新的贸易方式的应用,我国企业就无法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大潮中,有效参与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

开展电子商务应用,首先应通过企业管理系统及应用系统的集成,逐步建立企业内部畅通的信息渠道,实现企业内部信息资源的整合和有效利用,规范企业业务流程;同时,通过加强和改善企业间的信息交流,提高企业了解、掌握市场变化情况以及客户需求情况的能力和效率。随着企业信息化程度的逐步提高,有助于解决传统外经贸企业存在的管理粗放、流程性差、风险控制能力不强、市场分析不及时等问题。

传统外经贸企业开展国际电子商务应用,要依托于外经贸业务本身。目前在我国,根据不同企业的规模和业务要求,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可以选择不同的电子商务发展模式。对于有条件的大型企业,可以在进一步整合企业信息资源的基础上,建立企业内部网和企业外部网,逐步通过网络完成企业的经营活动。对于众多的中小企业,由于缺少资金和设备,缺乏相关人才和维护经验,不能采取和大企业一样的电子商务发展策略。这些企业可以通过外包等形式,充分利用企业外部资源,用相对较少的投入来开展电子商务。

积极发展国际电子商务也是增强我国外经贸发展后劲,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客观要求。对外经贸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新的世纪,我国对外经贸的快速发展必须依靠其自身内涵的发展,同时也必须把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作为加快发展的手段。国际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将是实现我国对外经贸发展由主要依靠规模扩张和数量增长型向主要依靠质量和效益型转变最有效的途径。加快电子政务建设,也是提高我国政府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不断改善外经贸环境的重大举措,对实现对外经贸的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推动国际电子商务应用,应抓住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首先,加强法规及标准建设。尽快建立一套既符合我国国情又适应于国际相关法规、制度和办法,从而使我国的电子商务应用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同时,我们还要积极参与多、双边国际电子商务谈判和有关规则标准的制订,为创建我国国际电子商务规则和标准体系提供参考和借鉴。

第二,以金关工程为重点,加快外经贸电子政务建设。继续完善金关工程建设,加强与相关部委之间的合作与协调,提高我国政府对外经济贸易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根据外经贸发展的要求以及建立电子政务的实际需要,进行业务整合,加快外经贸管理体系网络化的建设,为企业开展国际电子商务提供条件。

第三,加强外经贸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建立以提供外经贸商情信息、政策法规信息和经济环境信息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外经贸信息服务体系。建立起政策、法规、案例、认证、标准、企业、人才、国际动态、技术支持、解决方案等资源库,为企业开展电子商务提供完善的信息服务。

第四,加强开展国际电子商务应用的宣传与培训。开展国际电子商务人才是关键。要以上海APEC人力资源合作计划为基础,制订中国国际贸易电子商务人力资源发展计划,开展国际、国内、行业等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并与有关部门共同制订国际电子商务应用考核制度,建立相关认证体系。

开展国际电子商务应用应着重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首先,要处理好长远发展与现阶段应用的关系。从世界范围看,电子商务从提出到应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在发展中不断完善和充实的。在我国由于受到基础设施、政策法律环境、信用体系、应用习惯和认识程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决定了电子商务的发展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我们的外经贸企业既要充分认识到电子商务发展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又要充分认识到电子商务应用在现阶段对外经贸企业提高竞争力的重要作用。企业开展电子商务,既要制订合理的长远发展规划,更要立足于现阶段实际,实事求是地确定本企业当前的主要任务和应用重点,密切结合外经贸业务发展的实际需要,做到实用为主,急用先行。

其次,要处理好电子商务应用与企业发展和改革的关系。实施电子商务不是简单的计算机化和传统业务上网,而是包括企业后端的整个运营系统的信息化及流程的重组和优化。只有通过有效整合企业资源,重组业务流程,优化内部管理,并与深化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相结合,才能保障电子商务的顺利实施。同时,企业的改革与发展也必须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实施电子商务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第三,要正确把握企业应用和政府推动的关系。发展电子商务,企业是主体。企业应按照市场经济和技术发展的规律,根据自身条件和自身需要,因地制宜地实施电子商务。

在推动电子商务过程中,政府部门应发挥宏观指导、总体规划和服务职能,为企业应用电子商务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此外,电子政务建设对于电子商务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政府管理和服务职能的电子化,规范政府管理职能和业务流程,能够保障企业电子商务的顺利实施。同时,电子政务建设也对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和电子商务应用起到率先垂范作用。

对外经济贸易论文:中央财经大学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中央财经大学

教育部直属“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和“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首批试点高校。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学北京名气很大的一所大学,号称“小北大”。经济学类专业很利害。

中央财经大学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又是一对“冤家”,都在北京,又都是经济专业比较强的院校,这点用“顾名思义”的方法也能看出来。

其实两个高校的差别还是很大的。对外经贸比较看重时间,中财比较讲究学术。在中财,学习氛围比较浓,学业压力也比较大,大家都在学习;对外经贸的学生则参加各类商业竞赛比较多,学术也很职业化很强势。另外,对外经贸在市区,中财大一在郊区,这点上对外经贸有优势。

论名气,对外经贸出名早,早期得到了很多荣誉,使得学校曾经名噪一时,号称“小北大”。中财则为财政部直属大学,毕业生在财政部“霸占”多年,有很多届财政部部长来自中财,现在被人称为是中国财经的黄埔军校。所以名气这点,二者在伯仲之间。

论专业,中财是中央重点扶植的学校,这点从中财的来头上就可见一斑。中财最早是国家有建设一个专业的金融学院的需求才建设的,是把北大与清华的金融系统分离出来合并办成的学校,底蕴可见一斑。而且当今最火的金融专业会计,中财具有压倒性优势。对外经贸在国际贸易上表现不错,同样具有竞争力。

论发展轨迹,这是选学校最重要的参考因素。中财目前是国家重点扶持高校,每年在各个方面国家特别是财政部给予中财的帮助对外经贸不能比的。而且中财学生踏实,在国家高层工作多。这给了你无以伦比的同学资源。专业上,中财始终以金融、会计、保险为三大龙头,商学院、管工院也厚积薄发。对外经贸则好汉不提当年勇,其国贸专业不如以前吃香,不过依然是强势专业,金融、会计等专业也非常不错。展望未来,国企的发展依然迅猛,这点上应该比外企有一定优势,所以长期来讲,比较看好中财的校友体系和后期发展。因此中财占有一定优势。

不过,中财对英语的要求较低,除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及英语系要求过六级外,其余专业都是只要求过四级。还有中财录取是不需口语成绩的。所以如果你注重英语发展的话,还是去对外经贸比较合适。对外经贸开设的英语课程极其详细,而中财只开设基础课及专业英语(国经贸、英语除外)。对外经贸需要英语口试成绩,但不是学校面试,你在本省考就可以了。英语成绩较好的,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

论就业,中财的学子活跃在各个领域。因为中央给了很多优惠政策,在国有部门就业优势得天独厚。对外经贸风气比较外向,但也有很多人去银行和大国企,此外,更有为数不少的毕业生选择了外企。不过这也要看个人兴趣。如果你喜欢学术,又愿意跟着党走,报中央财经;如果你喜欢高工资和紧张的职业生活,则去外经贸。

对外经济贸易论文:浅谈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现状及对策

摘要:随着当前我国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的国民经济有了很大的增长,可是,当前我国在对外贸易的过程中依旧有一些不良的因素存在。本文就当前全世界的经济贸易以及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想就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竞争力的提升等多个方面出发探讨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对外贸易;现状;可持续发展;对策

一、全球经济贸易的现状

(一)经济贸易的自由化成为主导

在当前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的状况下,经济贸易的自由发展与保护手段之间一直存有比较明显的矛盾,总的来说,全世界各个国家之间的贸易发展已经出现了自由化的趋势。同时当前全球经济贸易的自由化发展已经成为当前全世界多个国家经济贸易政策的主要组成部分,但是在经济贸易的发展过程中同样存有多种多样的保护手段,这主要是因为全世界的各个国家为了能够更好地保护自己国家的市场份额,能够使得自己国家在市场竞争中有一定的低位,所采取的手段,最近几年,我国在对外贸易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贸易壁垒,其主要的原因是在于一些国家在我国的产品输出上往往会采取一些贸易保护措施。

(二)经济贸易的结构变化逐步升级

当前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全球化使得每个国家的工业农业等多个产业的结构在进一步得到优化和调整,这样就会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我国在对外贸易的结构方面也会有一定的变化,一方面贸易中有了更多的高科技含量的成分,这样就会使得初级产品在整个经济贸易中所占到的份额不断地下降,另一方面因为受到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服务业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这样就会使得服务贸易在全球对外贸易中所占到的比重越来越高。

二、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现状分析

(一)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获得前所未有的机遇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发展遇到前所未有的机遇,在这样的一个关键时期,我国对外贸易的正在逐步提升自身在全球市场中的份额,这样对我国的服务贸易的不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活力,自从我国加入WTO以来,我国在对外经济贸易方面一直支持自由化,反对贸易保护主义。这样就会使得我国在对外服务经济贸易中有比较长远的发展,另外也会使得我国的商品出口量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从而为我国的经济发展以及对外贸易发展赢得更广的空间。在这样的过程中,我国所实施的是走出去的投资策略,这样能够使得我国保持积极的姿态参与到国际分工之中,对市场份额以及国际发展空间的拓展有很大的作用,另外我国还在不断地实施引进来的策略和措施,从国际市场上积极吸收和引进那些核心的技术以及稀有的资源,继而提升我国对外资的吸引能力和水平,这些都为我国更好的对外贸易提供了多样性的条件,与此同时,我国的技术以及金融等多个行业的创新为我国的经济发展以及对外贸易提供了更优的条件,这些领域的改革为我国与国际的接轨和融合提供了优良的条件,使得我国能够更好地吸取的经验,使得我国的金融体系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促使我国的经济和对外贸易得到良好发展。

(二)我国对外贸易面对的挑战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在很多领域中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这样也使得我国和多个国家之间的竞争进一步加剧,这样就会使得我国和世界多个国家在贸易方面容易出现这样或者是那样的摩擦,其中主要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全世界多个国家在贸易保护方面的需求,另一方面是因为我国在政治经济等多个方面的政策不够完善,这样就会出现多种摩擦。

三、加强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的现实意义

自从我国实施对外经济贸易以来,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我国的国民经济取得了良好的发展,使得我国的经济呈现出和谐发展的良好状态。所以说,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所作出的贡献是巨大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一方面,我国实施自由贸易发展的政策,能够使得我国的人力资源的优势得到良好的发挥。因为我国的劳动力资源相当丰富,能够有更多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要是我国实施自由的对外经济贸易政策的话,这些产品就能够通过国际这个大市场进行销售,这样就会进一步避免我国出现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剩余的状况,同时还能进一步增强我国居民自身的收入状况,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良好发展。另一方面,我国实施对外经济贸易政策,能够借助国际贸易这个大的市场引进更多更好地技术设备以及原材料,要是这些比较缺乏的话,那些国家的相关产业就很难得到持续的发展,从而影响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甚至是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四、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的对策研究

(一)促进我国经济贸易发展的政策性建议

及时,要对我国周边的地区以及国家进一步拓展和深入开发市场,要与这些地区以及国家建立起经济贸易区以及经济共同体,要进一步拓展和扩大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贸易方面的来往,要进一步加强对这些国家以及地区市场的研究,要积极拓展我国在非洲地区以及中东地区还有拉美地区的进出口的市场份额,使得这些地区的经济一体化的程度和步伐进一步加快,另外,我国还应当抓住这样一种难得机遇,对我国的社会注意市场经济体制进行不断的玩撒还能,要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到经济贸易的谈判中来,在经济谈判的过程中进一步发挥自己的建设性作用,对自身的利益进行积极的维护。

第二,要进一步调整出口产品的结构,我国应当积极建立并且逐步完善那些有利于我国生态质量的产品结构,要进一步加快着一些产品的调整以及完善和升级,同时对于那些有较高附加值的产品要进一步发展,同时还应当将重点放在绿色产品的开发上,要做到充分利用国际所允许的手段来发展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

第三,要进一步降低成本,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我国要积极发展可持续额的循环经济,要对绿色产品做到进一步的开发,要降低环境的成本与代价。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应当是在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可持续的发展之上的,应当积极确保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在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领域,应当将粗放型的贸易增长的方式转变成效益质量型的增长方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适应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二)提升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竞争力的对策研究

一方面,要实施以竞争优势为导向的对外贸易发展策略

我国目前所实施的是主要是出口导向的对外贸易发展策略,这样的一种发展策略会在很大程度上导致我国出现粗放型的经济贸易的增长状态,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所带来的利益没有得到同等程度的增长,这样就会使得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缺少相应的竞争力。

因为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对外经济贸易的大国,但是我国的经济结构还是不高,这样就要求我国应当及时实施平衡型的对外贸易的发展策略,我国在资本、资源以及技术等多个方面比较稀缺,这就要求我国在对国外的资源进行充分利用的同时,还应当发展自身的竞争优势,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增强我国的就业以及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快产业的举起,增强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

对于一个国家以及地区的对外贸易竞争力而言,产业的聚集以及规模经济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将产业内部相关的企业聚集在一起,同时传递相关的信息真正做到相互沟通,同时还能够使得产业内部形成良性的竞争局势。我国产业化的聚集程度不高,还没有规范化的完善的规模经济,这样就会使得我国企业的生产经营的成本比较低,从而使得我国的一些企业没有或者是很缺少相应的市场竞争力。所以说,我国应当积极利用当前所遇到的发展机遇,进一步增强我国经济开发区的相关建设以及规划,采取联合、租赁等多种方式对产业进行整合,进一步打破产业和地区之间的分割状态,提升我国企业的盈利能力。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我国的国民经济取得了良好的发展,使得我国的经济呈现出和谐发展的良好状态。但是依旧存有相当的不足,这就要求我国在对外贸易方面要调整和优化政策以及产业结构,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作者单位:海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