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职业探索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职业探索论文:学习十六大精神论文:努力探索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新路子
学习十六大精神论文:努力探索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新路子
【内容提要】:学好十六大精神,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时俱进,努力探索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路子。
【关键词】:十六大精神、三个代表、与进俱进
党的十六大是我们党在新世纪召开的及时次代表大会,也是我们党在开始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的新形势下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代表大会。大会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提出了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当我们在电视上收看了同志所作的《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报告后,极大地振奋了我们的工作热情,一定要认认真真地学习好十六大精神,按照十六大报告的要求,切实做好我们的工作。
一、学好十六大精神吃透其精神实质。
(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十六大报告的精髓,因为它是我们党历史经验的凝结,也是时展的要求。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和发展了党的思想路线,同志把它表述为“实事求是”;邓小平同志把它发展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同志结合新的历史条件,进一步把它概括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二)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强调与时俱进,是因为世界在变化,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前进,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发展,迫切需要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新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
(三)十六大报告既是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光辉成果,又对我们进一步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进俱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才能真正把十六大精神学习好、领会好、贯彻好。
二、把十六大报告当作精神食粮。
(一)高兴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这是十六大的主题。要紧紧围绕这个主题,认真学习同志的报告,把握十六大精神。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十六大的灵魂。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党章,是十六大的一个历史性贡献。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首先要抓住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个中心环节。要深入地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牢牢把握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积极兴起一个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高潮。充分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充分认识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充分认识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就是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通过学习,使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提高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历史地位和重大意义的认识,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三、学好十六大精神,完成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的庄严使命。
(一)坚定地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头,完成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的庄严使命,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确立的我国在本世纪头二十年的奋斗目标。这个目标展示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壮丽前景,具有极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鼓舞人心,催人奋进。
(二)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奋斗目标。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我们要齐心协力,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三)世界在变化,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前进,我们要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完成我们的教育教学改革任务。根据实际工作,着眼于进一步做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
(四)在实践中不断加深对十六大精神的理解,运用十六大精神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作为学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衡量学习成效的重要标准。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把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
(五)要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研究新情况,解放新问题,制定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具体措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四、与时俱进,努力探索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新路子。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是实施培养各产业中间人才(技术员)的专门教育机构,属技术教育的范畴,即在一定文化程度基础上进行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相关技能的教育,培养目标为各行各业的中间人才。为了使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得以健康发展,学校教育要适应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必须进行办学体制、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一系列改革。
(一)采取“共建、联合、合并、协作”等体制改革,加强部门与地方、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合作,提倡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克服条块分割的限制,拓宽服务面,增强发展活力。
(二)要统筹
规划、合理布局。要调整学校和专业的布局,优化配置教育资源,解放好办学中的投资效益不高和资源浪费问题。将一些规模小、条件差、布局不合理的学校适当撤并,以扩大学校在校生规模,提高办学效益。(三)由于办学主体的多元性,在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组织结构上,应建立新型的、多种模式的组织结构,并给予学校充分的自主办学的权利。
(四)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建立健全宏观调控体系。中等职业学校必须面对劳动力市场需求,即成为参与市场竞争的主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投入公平竞争行列,优胜劣汰。
(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通过改革招生分配制度、经费分配制度,学校用人制度等措施,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优化教育布局结构,优化专业结构。
(六)要通过改革教育教学管理,通过市场调节,进一步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扩大学校办学的自主权。
(七)要进一步完善校长负责制,强化校长的法人地位。学校办大办强,校长是顶梁柱,学校领导一班人必须维护校长的,由校长实施定岗、定责、定员聘用校级副职领导和中层领导成员及教职员工的用人制度。
坚持应用现代手段对学校进行科学、严格的管理,正确使用校长权力,提高政策水平,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投入产出比,增强学校主动适应市场经济的内在活力。
(八)努力在基础教育的内容中增添新的色彩,多引进技术技能教育的因素,使基础教育更贴近社会现实生活,让学生体验工作环境。
(九)学校需要积极、努力拓宽专业设置,使培养出来的人才不是为单一工种或一类工作做准备,而是为具备通用技能做努力,以适应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要求。
(十)努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1、密切厂校关系,学校与用人单位紧密结合,建立良好的、稳固的实习教学环境和基地;
2、对于学校所需的教学设施,可争取由企业或用人单位赞助或资助,学校则以为企业定向培养技术人才作为回报;
3、尝试引进外资或合资进行办学,这样既可减轻国家负担又解决政府投入不足的现实困难,同时还学到国外先进的办学模式和具体动作方法,以点带面,逐步地推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十一)因地制宜,结合实际,抓好在职培训或短期培训。
为社会为企业培养新型的劳动骨干、技术工人、技术员是职业培训的重要方面。总之职业培训就其培训的人才类型和层次来看包括各种类型和层次,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学校要与时俱进,注重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的培养,从而使教职工得到实惠,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职业探索论文:教学方法探索职业教育论文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建立融洽的课堂氛围和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及时步,是后续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
1.1树立的教师形象教师在学生心中是的象征,是被学生模仿的对象。因此,树立一个的教师形象,首先,要自信、敬业;其次,无论是学识、人品,要做到诚实;再者,对学生的责任心和爱心也是必备的。
1.2鼓励学生,让他们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信心中国社会对职业教育认识不足使其社会认可度不高“。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现代社会“,读书”指单纯做学问。中国人潜意识里将读书做学问和做工的人分成高低贵贱,做工的蓝领阶层在中国人心中没有地位,专门以培养高级蓝领为己任的职业教育也就缺乏良好的发展环境。社会认可度低使得职业院校生源素质较差。大多数学生不自信,对学习有抵触情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探索范玲俐成都工业学院610031绪。所以适时地给予他们恰当的鼓励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方法之一。
2固定的课堂结构设置,灵活的教学计划
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是理论基础差、底子薄,但想象力丰富、思维活跃、善于思考并且愿意动手。针对他们这些特点,在上理论课的过程中,灵活地调节自己的教学计划,对他们感兴趣的多增加学生活动时间或师生互动,能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笔者进行了一学期的《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授课《,电子技术基础》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非常强,是计算机专业、通讯专业、电子信息专业、机电类专业必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但教学内容即单调又抽象,不好教也不好学。
2.1固定的课堂结构设置通过几次课的授课以后,笔者发现学生的注意力往往在课前几分钟和下课前的几分钟更为集中。于是对课堂结构设置进行了一个固定的规划:除习题课以外,每一节课首先都由老师提出几个问题,这几个问题包含该次课的主要内容,然后给出5到10分钟的时间由学生自己做题或看书来解决这几个问题;其后老师讲解、学生活动、师生互动一起完成学习任务;在下课前的5分钟时间内,师生一起对该次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
2.2灵活的教学计划在对放大器这一部分进行讲解的时候,笔者发现学生对三极管的应用兴趣很高,于是增加了这一知识点的学生讨论时间和师生互动时间,首先老师进行引导,列举生活中三极管应用的例子,接着由学生讨论,然后师生一起来补充,老师再对它们的原理进行补充。这一知识点所用时间的增加虽然导致了该次课教学计划未完成,但是学生对该次课学习内容的接收效果更好,而且这个过程也对前面的知识点进行了巩固。
3明确学生的差异,多变的教学方法
3.1明确学生的差异学生们在基础和性格上肯定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异。笔者在前期的教学中进入了一个误区,只照顾到了部分基础好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大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越来越厌学,抵触情绪很深。在教学难度上,应以大部分学生的接受能力为基准,对少数基础较好的学生则实行“开小灶”。在学生活动和师生互动环节中,让活跃的学生带动整体氛围,更多地鼓励内向、胆怯的学生。
3.2多变的教学方法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是理论基础差、底子薄,导致了多数学生对新事物拥有强烈的好奇心但是同时也缺乏耐心。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极易引起他们的厌学情绪。
(1)形象启发式教学教学中提倡学生多提问,利于开动学生思维并激发其创造性。比如,放大电路静态分析这部分,分析静态电流,Ie=Ib+Ic,可将三极管看成一点,三个极看成三条支路,可知任何一个三极管只有一个极和另两个极的电流流向不一样,输入的电流之和一定等于输出的电流之和。
(2)强调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对直观教学法、问题探讨法、实图判别法、比较法、归纳法等方法进行轮流使用或共同使用,精讲多练。比如,讲解负反馈电路时,就采用归纳法、比较法同时进行。如分析反馈信号类型时,为了让学生便于掌握,可综合归纳为五点:①、反馈信号回到三极管b极为并联反馈,回到三极管e极为串联反馈;②、从信号输出端取反馈信号为电压反馈,从另一端取反馈信号则为电流反馈;③、反馈信号回到三极管的b极处,输入信号和反馈信号极性相同为正反馈,极性相反为负反馈;④、反馈信号回到三极管的e极处,输入信号和反馈信号极性相同为负反馈,极性相反为正反馈;⑤、在反馈信号回路中串联了电容则为交流反馈,反馈信号回路直接连接或在回路上分一支路接一电容直接接地则为直流反馈。
4总结
总之,在职业教育教学中,理论课教学优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教与学的互动,既要求老师有正确的教学方法,也要求老师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笔者会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和总结经验教训。
作者:范玲俐单位:成都工业学院
职业探索论文:改革探索文秘职业教育论文
1 中职学校文秘专业教学现状
目前很多中职学校中文秘专业的教学内容与手段都比较单一,教师们的教学思想也还停留在过去的陈旧思想中,教学方法也比较呆板,让学生感到课堂枯燥乏味,而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也都只是注重理论的讲授,忽视了实践操作的重要性。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们很少去思考采用新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仍旧习惯照本宣科、从理论到理论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脱节,学校的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课堂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脱节。对于中职学校中的学生来说,不能够积极主动的参加到教学活动中,不能够主动的去进行探索,那么他们的思维只会在学习的过程中越来越僵化,动手能力也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这样的文秘专业又如何能够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文秘人才呢?
此外中职学校中的文秘专业还存在着以下的一些问题:
(1)没有的目标定位,如今的中职学校文秘专业,在教学的过程中偏重文秘,忽视公关,使得学生的专业面狭窄,专业技能薄弱;
(2)没有构建出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在课程安排的合理性上存在着很严重的问题,常常是重理轻能,课程安排较随意、无序;
(3)在使用的教材上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例如很多教材都只是偏重理论的描述,没有相关的技能训练内容,而且很多内容都是重复但表述不一的,这为教师们的讲授与学生的学习带来了许多的困难;
(4)现有的教师们基本上都是理论功底很好,但是却缺乏实践经验,他们基本都是从相应的文秘专业毕业后就到校任职的,没有经过文秘工作的洗礼;
(5)缺少模拟训练手段,没有相应的实习基地。这些问题的存在为中职文秘专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2 中职文秘教学改革的措施
2.1调整文秘专业的培养目标,体现出中职学校的特色
中职学校的文秘专业主要是为了给中小企业或私人培养出能够从事秘书、文书、档案管理、信息资料的搜集、公关礼仪及计算机文字处理等办公室程序性工作的人员。让学生通过在校期间的理论学习、实践实习,逐步的举办从事整理办公室、接待访客、打印文稿、收发文、归档整理等工作的能力。总得来说就是需要具备。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办事能力、管理能力、应变能力、社交能力、操作能力等,从而胜任初级文秘工作。
2.2需要及时的改变教学理念
中职学校中的教学工作是以学生今后就业的职业岗位为导向的,其目标是要让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能够满足社会中相应职业的岗位的需要,实现真正的零距离上岗。即是中职学校应该培养出能够胜任生产和服务及时线的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因此,我们的文秘教学专业必须从文秘这个职业岗位的工作实际出发进行职业分析,必须要明确在日常的工作中,秘书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知识与技能,并根据分析的结果来设置文秘专业的课程,以此为基础培养出合格的文秘人才。因为文秘工作具有很强的操作性,这就使得文秘专业的教师们必须要重视文秘专业的实践教学。文秘专业的教师们必须要跟新教育理念,积极的与企业进行沟通,并构建起与企业紧密联系的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能够从实践中成长,不能够将学生局限在教室中学习枯燥的理论知识。通过实践能够让学生摆脱纸上谈兵的窘境。同时,文秘专业的教学还应该要引起学校的重视,学校应该加强师资建设与投入,为文秘专业的学生的学习与实践提供必要的场所、设备、仪器等,为中职文秘教学的改革顺利实施提供必要的保障。
2.3必须要加强教材建设,为文秘专业的教学改革提供保障
中职文秘专业的精品教材并不多,现行的一些教学用书并不能够从完整意义上体现出中职教育的特色。其中有一些教材的应用价值并不高。对于这种情况,文秘专业的教师们则可以利用自身的教学实践优势,来尝试编写出具有较强实用性的中职教材,而学校也可以成立起相应的专业教材编写小组来支持教师们编写出更加具有实用性的教材。在进行教材编写时,要以“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中与秘书相关的技能要求和知识要求为培养目标,要注重知识与技能的有机结合,着力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基本技能、技巧。同时教材还应该围绕技能训练这个中心,实现多学科相互渗透,让教材真正为文秘专业培养学生技能服务,保障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2.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对于中职文秘专业来说,其中的大部分专业教师应该由文秘类专业毕业的本科以上学历者担任,而非由其他的中文、法律、政治等文科基础课教师转行而来或是兼任。文秘类专业毕业的教师与那些非文秘类专业毕业的教师比较而言,他们更能把握文秘专业课教学中的重点,他们的讲解也能够更加深入,易于让学生接受。
文秘专业中的部分教师应该兼任行政工作。文秘专业是一个综合性十方强的专业,其所涉及的工作包罗万象,没有相应工作经验的人是不能够体会到其综合性与复杂性的,即使是从文秘专业毕业的本科毕业生,也很难多方位的接触到整个文秘工作内容。而教师在兼任行政工作的同时,接触到各种新的案例、工作方法等,这些都能够作为经验传授给学生。
同时教师除了要积极的参加各种教研活动外,还应该要抽时间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参加国家高级公关员、高级秘书职业资格考试,不断充电,不断增加实践经验,不断提高自身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提高学生的技能。
2.5循序渐进的加强学生的技能
学生毕业后就业,没有专业的实践能力,就失去了竞争实力,专业也将无法存在。因此,中职学校文秘专业的教学改革需要能够循序渐进的加强学生的技能。为了能够提高文秘专业学生的技能,就应该循序渐进地加强学生的技能训练。在一年级的时候,要对学生进行单一技能的训练,通过技能的训练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避免学生感觉还是像初中时一样天天学理论、学文化基础课,既枯燥又乏味。同时,还必须要重视及时学期的军训活动,因为通过军训活动可以对学生的组织纪律性、服从意识、协作精神和吃苦的精神进行培养。在第二个学期要强化学生的电脑知识与操作能力,从而为计算机操作、办公软件的使用、网络操作等相关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在二年级时,则可以注重对一些基本理论、知识的相关学习,但是还应该安排一定时间的社会实习,让学生能够通过社会实习,来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通过实践进行融会贯通,并在此过程中来发现自身的优缺点与努力的方向,从而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在三年级的时候,则可以让学生进入企业中进行相应岗位的实习,通过实习来对书本理论进行巩固,对训练效果进行检验,从而能够进一步的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总之,如今中职文秘专业的教学存在着许多问题,中职文秘专业的教学急需要改革。作为中职文秘专业的教师,需要不断的进行反思,发现其中的问题,并积极的思考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职业探索论文:人文精神论文:职业教导中人文精神不足因素探索
作者:韦东海 单位: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
对员工技能按企业岗位需求进行培养本也无可非议,但当过于强化员工技能的培养就偏离了职业教育的本真意义,于是,职业学校变成一台台纯粹制造标准劳动力的活机器。纯粹的就业功利理念指导下的课程设置,更为强调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要教育目标,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就不开设或少开设相应的人文素质课程。开出的课程片面的强调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及熟练地的求职技巧培养。通过“教育”这道特殊工序,职业教育这台机器将学生“加工”成掌握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具有各种熟练操作技能适应社会不同企业工作岗位需要的标准“智能产品”。这种以促进就业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活动,从开设之初就极为功利和片面,缺乏人的基本生命活力,其结果是使一个个受教育者变成没有好奇心、个性和独立思考的工具。学生重技能轻素质的功利心理影响职业教育发展科技日益进步的今天,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个人时间更为宝贵,为了能更好的完成工作任务,更为强调个人做事目标及效率。在现实生活中,工作需要什么就学什么的功利主义逐步呈现,且有愈演愈烈之势。而一些影视作品中出现了忽略传统人文精神的学习和继承而强调个体非理性的自身价值的现象,对青少年学生心理产生消极影响。加上当前高中甚至初中、小学教师、家长、青少年为了成功升学,更是过多地追求学习成绩,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平衡发展。当这些学生到了大学阶段,在缺乏他人督促和管理的情况下,往往容易出现价值取向不清晰,自律意识差、缺乏学习动力的情形,生活学习过程中表现为与他人交流不畅,人际关系不和谐,或迷恋网络游戏,或逃课等情况。学生对课程学习只关注能否通过考试,对一些提高综合素质课程基本不学,影响了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
职业核心能力开发中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职业教育的落脚点在于提高受教育者的职业核心能力,所谓职业核心能力是指任何职业或行业工作都需要的、具有普遍适用性且在职业活动中起支配和主导作用的各种技术和能力[6]。我国劳动保障部参照国际经验,设计出适合我国国情的职业核心能力的结构。共分为交流表达、数字运算、革新创新、自我提高、与人合作、解决问题、信息处理和外语运用 8 个模块。可以看出,以上 8 个模块中一半以上与人文素养有关。由此可见人文素质教育在职业核心能力开发中的关键地位和重要作用。基于上述理解,笔者认为,职业教育而且必须成为科学和人文精神和谐发展的一种教育形式。学生接受知识、追求真理,需要树立科学精神。科学是理性的,可以通过教师来传授,但职业教育要培养学生的核心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养成是具有一定的条件的,包括学生要有革新创新的强烈意识和需要、有足够的知识和经验、一定的社会环境等。学生将来职业的成功,不仅要求自身通过职业教育获得熟练的工作技能,还在于将来如何正确有效的运用这些工作技能、以及如何更有效地组织和创新,这就取决于受教育者人文综合素质的高低。可见,单纯强调科学或人文的教育都不是完整的职业教育,比如设计文化,就是由物质的与精神的、技术的与艺术的、自然的与社会的、科学的与文化的等多元因子有机整合而形成的一种崭新的当代审美文化形式。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因物欲挤压而造成人性异化、心理失衡等诸多问题普遍存在,产品开发设计不仅需要反映科学技术进步的基本要求,而且必须在设计中更多地体现人文精神,多一些对人和社会的关怀。一句话,所有的创新都是为人的生活或工作服务的,只有集合了科学技术和人文关怀的产品才具有生命力。在人类社会已经进入 21 世纪时,人类科技发展已由单独的学科发展转为学科边缘的交叉融合发展,一个成功的职业者应是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因此,职业教育不应只是传授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还必须加强受教育者人文精神的养成,不仅要以近期的科技发展形成的职业技能作为课程内容,还要注重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建立健全受教育者的人格,二者不可偏废。
构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职业教育模式建议
当前职业教育课程尤其是工科类职业教育注重对受教育者职业技能的培养,对人文教育课程安排较少甚至没有。现有的第二课堂活动也有一定的偏颇。要促进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养成,就必须充分发挥课堂科学教育为主与课后人文教育为主的功能。一是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水平。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给学生树立优良品质的榜样。很难想象,一位缺乏敬业精神、不认真备课,上课东拉西扯,课后急于外出兼职的教师能培养出爱岗敬业的学生。二是有目的举办一些普及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活动,将的传统道德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吸取我国传统道德文化中的精神,将人文素质教育内容安排在第二课堂上,以提高学生人文综合素质为目的,通过举办各种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改进课程教授模式,促进学生课程职业技能与人文素质的提高。传统的课堂教学出于考试分数的要求,教师课堂讲授考点,学生期末背记考点应试,学生要想获得好成绩,必须花大量的时间按照教师划定的考点背记知识点、做练习,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受教育者之间、受教育者与教育者之间缺乏交流协助,忽视了学生世界观、价值观的树立和强化,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责任意识、自主意识,不具备社会大生产背景下需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独立创新的综合素质。因此,课程教学模式应加强学生间的交流、协作等能力的培养力度,帮助学生成为具备一定的知识技能、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创新的实践能力,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练习,将来更能灵活地适应工作和社会。总之,我国职业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且具备较高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他们应具备“自强不息、贵和持中、民为邦本、平均平等、求是务实、豁达乐观、以道制欲”[7]的品格,是掌握谋生技能,更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的完整的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职业教育模式将是实现这一培养目标的方式之一。本文仅就这一模式的构建提出了一些参考意见,但如何进行这一模式的有效构建还需一段时间的探索和实践。
职业探索论文:职业信息论文:职业信息网络管控的质量探索
作者:张金龙 焦建栋 单位:无锡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部
全流程融合质量管理理念以有关的技术规范和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为基础,将质量管理的要求嵌入各个相关技术环节,各节点的设置与体系文件要求保持一致,确保检查程序的完整、正确,并根据管理和操作职责严格授权,确保系统运行的安全,规范职业健康检查工作的质量。劳动者身份的确认个人信息的采集在该职业健康监护系统中采用了二代身份证读卡器进行个人信息的采集〔4〕。用人单位或劳动者提供劳动者的一般信息及身份证号在健康监护机构进行预登记或现场登记,系统根据身份证码及姓名产生的长期惟一编码,并关联相关个人信息库,同时产生条形码。身份证号相同、姓名不同,不予预约登记,必须进行现场核实人员情况。首次体检时,问诊前使用二代身份证读卡器采集身份证号、姓名、性别、出生日期、照片等信息,存入个人信息库,并且禁止修改,当出现职工变更姓名时,必须通过变更模块进行操作,同时进行姓名更改档案记录,并关联同一编码。各项检查时身份的确认受检者问诊后系统检索出其相关的预约登记信息,并打印体检流转单,受检者根据流转单进行各项检查,问诊、采血、B超等各检查点扫描条形码自系统内检索出体检信息,在各操作界面均显示受检者照片,可以核对,避免替检的发生。各项检查中的质量控制健康检查项目控制根据相关国家规范,通过维护体检类型、必检、选检项目等基础资料库来控制受检者的检查项目,提高检查项目的规范性和针对性,避免缺检。检查结果自动对接建立实验室网络化LIS管理系统,系统能够与各类检查仪器设备的自动连接,实现与仪器检查数据的自动匹配,保障结果的准备性,从样品采集、检测、复核、与门诊常规体检结果合并至主检医师处,均通过条形码扫描完成,不需要重复的录入或摘抄人员信息,避免人工输入或者填写错误的发生,同时降低了医务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重点检查项目提示系统中建立在岗状态和体检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目标疾病、职业禁忌证等知识库,为问诊和各项医技检查、主检医师等提供相关知识的参考信息和检查内容的重点提示。职业健康检查过程中,针对不同职业危害,在不同的环节提醒医务人员,提高了对职业危害引起靶器官损伤的针对性检查,保障医务人员能够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开展个性化的检查,避免漏检,从而最终保障检查质量。历年的检查结果提示受检者历年健康监护结果根据长期惟一编码可在系统内形成劳动者连续性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可以长期监测劳动者的身体健康状况及其发展情况,无论劳动者就业单位更换,受检者再次进入系统进行体检时,系统根据惟一编码直接调阅历年体检资料,并在各检查点可提示历年相关项目检查结果,便于医务人员进行因人而异的检查,减少漏诊、误诊。
规范用语作为专业的职业病防治机构出具的职业健康检查的结论和报告应采用统一的格式和描述用语,舍弃主检医师不规范用语,方便受检者与用人单位的阅读与理解,简明实用,易于操作,受检劳动者、用人单位及体检服务机构责任界限清晰。检查结果录入时,设置了各类医技检查结果的常用语,提示和确保了检查结果的性。主检时,系统对劳动者个人的检查结果进行了分类,并根据检查结果的不同种类设置了主检结论的常用语,既提高了主检医师的工作效率,又确保了主检结论的性。自动汇总统计系统能自动形成规范的个体体检报告,企业的职工职业健康体检总结报告,并结合职业病防治信息网络管理平台上企业相关的资料生成健康监护评价报告,减少由于人工汇总引起的错误发生,同时可根据来自平台的企业其他信息,将涉及的有害因素和接触人群资料来总体分析个体的健康损害程度。严格控制权限根据职业健康监护工作流程中每个角色的分工不同,对每个用户设置不同的权限,实现工作授权,同时监控每个用户的操作,保障工作质量。系统使用密码来确保每个用户只能完成自己的工作而不对其他用户的工作产生影响,确保系统现实中的可操作性及数据的安全性。操作者操作信息的记录,以备查询。与相关部门共享数据通过建立的职业病防治信息网络管理平台与卫生行政管理应用平台和卫生监督管理应用平台进行数据交换〔5〕,为卫生行政部门掌握职业健康检查情况、卫生监督部门对用人单位职业健康检查情况的重点监督执法检查等需求进行服务,充分做到职业健康监护信息资源的共享,促进了本地区职业健康监护工作的综合管理,规范和提高职业健康监护工作的质量。质量管理层的措施质量管理层和部门可以根据系统内提供统计查询信息进行工作量、患病率等以及全流程操作过程等信息的查询,有效监控质量体系的正常运转。
面对日益繁重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需求,技术服务机构如何保质保量完成相应的服务工作,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本“职业健康监护信息网络管理系统”在前期大量的需求分析和论证的基础上开发完成,并经4年正式应用,本中心已累计建立了1230家企业146624人次的连续性职业健康监护档案。该系统在应用中显示了很强的实用性,能够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使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规范化,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也提高了数据的性和性,能够满足职业健康检查质量管理的需求,进一步规范各职业健康检查机构质量体系的有效运行,切实保护劳动者健康权益,防治职业病。
职业探索论文:素质探索论文:国内教师职业素质探索
作者:李川刘美珍单位:邢台职业技术学院
培养模式的特殊性
工学结合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为导向,为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在社会多方合作的基础上,以学校和企业两个主体的结合为表现形式,把课堂学习和实践工作动态地结合起来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为学生提供了专业技能实习和训练由于条件的限制,高职教师不能在及时时间到企业了解技术发展的近期动态,不能及时接受培训和继续教育,久而久之,造成其职业水平的停顿、知能结构陈旧、创新意识不足,许多教师处于被动应付本职工作的状况。
提高高职教师职业素质的有效途径
高职院校教师除具有普通院校教师的基本素质外,还应具有高职教育所要求的“职业能力”素质。(1)双师型。即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同时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了解实际中应用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既能讲授专业理论课,又能指导技能训练的教师[4]。(2)从高职教育的特点看,高职教师不仅要完成课堂理论教学,而且更多的时间是带学生进行实践课的学习。实践课更多的是手把手地教学生如何操作,这就对教师的师德提出了更高要求,既要技高为师,也要身正为范。在新形势下,高职教育的时代特点,对高职教师的职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高职教师职业素质应着重在以下几方面得到提高[5]。
(一)加强师德建设
广泛深入地开展职业道德、职业责任、职业纪律等职业道德教育。作为一名高职教师首先要看得起自己的职业,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热爱自己的学生。其次,学校要加强考评制度和激励机制建设,通过表彰先进教师,激励广大教师要增强自强、自律、自省意识,努力提高自身职业道德素质。
(二)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1.加强职前培训和考核
因为高职新进教师大多毕业于普通工科大学,缺乏职业技术教育的基本知识,对每一位新任教师进行职前培训,通过培训,使他们了解教师职业的特征和要求,熟悉高职教育的基本特点,掌握本专业教学的基本知识、授课方法和技能。通过考核,使新任教师达到高职教育所要求的统一标准,对于不具备高职教育教学能力的不聘任。这是提高高职教师职业素质的基础。
2.重视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培训
研究表明,教师在从教五六年后已基本定型,若不实行继续教育,其职业水平将僵化陈旧,同时,随着高等职业教育功能的扩展,社会对高职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因而对高职教师及时进行继续教育和培训已势在必行。笔者所在的邢台职业技术学院构建了“校内、国内、国外”三级培训体系,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值得大家借鉴。校内培训是利用校内的各种资源,把教师的教学研究和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传、帮、代作用,由于其具有时间的全程性、对象的全员性、开展的长期性等特点,得到了教育研究者的肯定和广大教师的欢迎[6]。其次,学校要组织教师利用假期到企事业及时线去,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了解科技的发展前景,学习先进的企业文化,参加专业实践活动,以锻炼和提高教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动手操作、实践应用等各方面的实际能力。再者,组织博学教师到国外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办学理念和成熟的办学方法,在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取得突出成绩的同时有效地提高教师的职业素质。
3.完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
要提高高职教师的职业素质,就必须建立一整套运行机制。其中严格的教师选拔聘用制度是高职教师职业素质得到保障的基础。对于新进教师要加强入口管理,做到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录用;对所有教师建立公开、透明、合理的日常规范制度、考评制度和教师绩效考核制度,实行岗位绩效化管理。在激励机制中,对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工作效果等方面取得成绩的教师给予物质和精神的奖励,如发放额外津贴、授予荣誉称号等,以此来激励所有教师朝“提高自身职业素质”的方向努力。
4.培养教师的创新精神
随着新技术产业的不断兴起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这就必然引起新旧职业更替的时间越来越短,新技术领域内的职业岗位不仅对从业者的整体素质和劳动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高职教师的职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结合本专业的理论知识,了解本行业技术的发展情况,进行技术研发,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造等科技工作,才能培养出符合企业要求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队伍[7]。
5.实施“名师”工程
一所高水平的高职院校不能没有学术和技术“双高”的名师。一个名师可以带动一个团队、一个学科甚至能激活整个学校。高职院校的竞争优势就在于创建一个与众不同的特色专业,要创建特色专业首先就应有一支名师带领的师资团队。因此,培养与引进学术和技术名师,是高职院校师生素质提高的动力,是高职院校办学成功的捷径。教师是一种神圣而具有创造力的职业。但就高职教师来说,除注重师德建设外,还要注重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总之,教师职业素质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自身的长期努力,在正确的理念指导下,结合岗位工作,不断学结,以提高自身职业素质,适用高职教育的需要。
职业探索论文:教师素质论文:教师职业素质培育探索
作者:王宇 单位:长春广播电视大学
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一定稳定性的道德意识和行为准则。它能够很好的调整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家长以及教师和上级教育管理者之间的关系。良好的职业道德其实是教师人格完善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从另一个角度也体现着教师的内在的精神力量。所谓的职业技能主要是教师教书育人的能力,详细一点的讲,包括与学生进行沟通的能力,自我的语言表达能力,对现代化的教学工具的运用能力等等。作为青年教师来讲,首先必须要具备一定的热爱本职工作、热爱学生、奉献精神和严谨的治学精神等等,与此同时,还应该具备以下的一系列的职业素质。
基本的教育思想和理念
作为青年教师来讲,在内心深处一定要树立一种科学的人才观念,知道什么样的人才才是社会所真正需要的人才,并以此为方向,开展对学生的教育工作,还应该具备一定的创新精神,不能一直使用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方式。此外,还应该认识到终身学习,活到老、学到老的重要性,能不断的充实自己,完善自身的学科知识。在现代化的信息社会之中,教师还应该能够熟练的运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为自己的教学工作服务。要严格的要求自己,艰苦奋斗,以身作则。
教育教学的基本素质
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教学,教学的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有前瞻性、有目的性的向学生来传达和讲解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作为青年教师来讲,要完成这个任务,就必须要由衷的热爱钻研科学知识,对自己的教学内容有深入透彻的了解,能够认真的备课和讲授,对课堂的教学内容可以做到良好的组织,对教学的结果能够做到科学有效的检查,要有创新观念和创新意识,并在这种意识的指导下开展自己的教学工作。
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无论现代化教学手段多么的发达,在当下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必须要依靠语言来向学生传达教学内容,从这个角度来看,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对于教师的教学成效来说至关重要,而且,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还与他们的个人修养、道德水平有着极其紧密的关系,间接地对整个社会的文明和风尚也有着影响作用。教师的这种依靠口授来进行的工作特点,决定了他们必须扎扎实实的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或者说语言道德修养主要体现在能够以理服人、以情动人,还能够引人入胜,吸引听众的兴趣,使对方在自己的引导下高效的开展学习。[1]
积极有效的交流能力
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他们并不是单单面对在课堂上听讲的学生,还必须要面对学校的领导、办公室的其他同事、学生的家长等等。如何积极有效的处理这些关系,取得他们的支持和理解,对于教学的成效发挥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这种交流能力的提升主要依靠教师要做到从内心深处热爱本职工作、热爱学生,能够很好的尊重学生的家长,可以团结同事,善于与他们进行合作等等。
健康的生理和心理
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者也是青年教师能够顺利有效的开展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以身作则,要注重通过多种手段完善自己的心理素质,从而率先垂范的指导学生,完成教学工作。
转变思想,提高认识,关注青年教师的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各个行业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趋向于白热化发展,人们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生存压力,这些压力往往给正常的工作带来很大的困扰,作为青年教师来讲,更是如此,由于入行不久,薪资水平并不理想,面临着极其大的生存压力,往往会对他们的教学工作产生很大的影响,作为教学管理者来讲,必须要注意到这个方面,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薪资待遇和社会地位,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从另一方面来讲,青年教师对于教学工作往往有很大的激情,但是在实际教学经验上却非常缺乏,所以他们也往往需要一些有经验的老教师的指导和关心。总体来讲,管理者要真切的关注他们的生活,发挥工会的积极作用,为青年教师解决实际问题,要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鼓励他们创新,使他们对本职工作、对学校能够产生一定的归属感,然后以百倍的热情积极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之中去。[2]
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改善职业素养的培养环境
环境对于人才的培养有着极其重要的决定性作用,青年教师职业素质的培养也与周围的环境有着非常直接的作用,从这个角度出发,相关的管理人员要致力于改善教学的大环境,以此来为提高青年教师的素质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这种教学大环境主要包括全校范围的有利于提高职业道德水平的人文环境,舒适的生活环境等等。一个有着良好的校风和和谐自然的人际环境的校园对于提升青年教师的职业素养有着非常直接的影响作用。
加强自主能动性,充实和完善自我
作为青年教师来讲,由于从事教学工作不久,教学经验没有老教师那么丰富,所以,必须要不断的加强自己的学习。学习的内容不能仅仅只是局限于教学内容的改革,还应该关注教学的观念和能力的改变。学校还应该关注及时对教师开展培训工作,培训的内容要有针对性,要根据教师的需求情况来开展工作,注重于扩展教师的学科结构,使他们能够以先进的教学手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3]
建立起有效的考核和监督机制
有效的考核和监督机制对于培养教师的职业素质有着非常好的影响作用。首先我们要积极的探讨适合青年教师自身道德素质发展的机制,在建立有效机制的过程中,主要的问题在于怎样才能将青年教师的素质建设和道德实践很好的结合起来,使这种互动过程变成一种具有长期影响力的互动机制。要从实际情况出发,不断地给青年教师传达与伦理道德相关的、与自我的长期发展密切相关的多种形式的培训和教育活动,并建立高效的监督机制,在培养的过程中进行科学有效的考核和监督,分析问题所在,采取积极的措施加强处理,用多种手段来切实提高青年教师的职业素质,为我国的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做好铺垫,做出贡献。
职业探索论文:职业护士论文:当前护士的职业价值观探索
本文作者:雷岸江工作单位: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妇科
妇女儿童医院护士总体职业价值观分析表1结果显示,职业价值观4个维度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信任,照顾提供,责任、自由、安全,行动主义,与邵静等报道的精神科护士职业价值观的结果一致。信任强调保持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照顾提供认同护理人员的专业能力,责任与安全体现对患者权益的维护,行动主义表明对专业和社会的义务。这4个维度从不同角度体现了能力和社会认可是护士职业价值观的内涵所在。护理工作是护士与患者为完成预期治疗目标的互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保持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是建立良好护患关系、保障护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信任和照顾提供是护士职业价值观的两个最重要维度。
妇女儿童医院服务对象的特殊性,要求护士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和娴熟的业务技能,因此,妇女儿童医院护士对保持所从事专业的实践/l洁床工作能力条目得分较高。因为调查对象多来自临床科室,护士的每一项技术操作均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与健康维护,随着“品质护理示范工程”的深人,护士更加重视人性化护理和与患者的良好沟通,患者满意度和对护士的信任度提高,所以妇女儿童医院护士在保持病人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条目得分较高。无论是在学校学习期间,还是参加工作后,护士均接受过有关职业道德和伦理学的教育,所以护士对拒绝参与违背自己专业价值观伦理要求的护理工作条目得分较高。妇女儿童医院护士职业价值观得分较低的条目分析表2结果显示,妇女儿童医院护士职业价值观得分较低的条目为参加影响资源分配的公共决策、参与同事之间的评估活动和做病人的代言人,扮演作为病人倡导者的角色,与邵静等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分析原因可能与护士多从事具体的临床护理工作,较少参与护理管理工作有关。妇女儿童医院的服务对象中儿童与围产期妇女占较大比重,疾病的变化快且难以预测,护理工作较繁杂,护士专注于关心、照顾病人,可能忽略了同事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本次调查对象中临床一线护士较多,可能较少有意识、有机会参与同事之间的评估活动和参加影响资源分配的公共决策。而做病人的代言人,扮演作为病人倡导者的角色这一条目得分较低,原因可能与我国的护理教育体制、医疗体制有关,护士的行为多从医疗护理角度出发,很少能真正从病人角度出发,替病人代言。
随着人们对健康需求的提高,护理人员的价值取向问题将日益突出和复杂。Peters等认为一个组织中拥有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的存在程度,是反映一个组织与否的标志。护理管理者应经常组织科室团队活动,以加强护理人员对职业价值的整体认识,并就一些问题如何做出选择与判断进行讨论,通过清晰的认识体系鼓励护士尽自己较大的能力和潜力做出贡献。同时护理管理者应给予临床护士参与意见沟通的机会,让他们及时了解医院的各种信息,明确他们在医院中的角色,使他们对自己的工作有更的认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不断提高护士对职业价值观的认同。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护理人员的职业价值观,才能为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提供保障。
职业探索论文:职教教师职业化探索论文
摘要探索了职业教师所需具备的职业素质,分析了目前职业院校教师在职业素质方面的缺陷和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升职教教师职业素质的办法。
职业教育职业化办法
1职业教师所须具备的职业素质
1.1熟悉一线,注重应用
有理论,会教学是高校教师队伍的一个必要条件。但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和内容又有不同于高等学校的地方,主要体现在它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在基础理论适度够用的前提下,着重于实际运用。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中,近半数的是实践课,即使是理论教学其应用色彩也十分强烈。因而,熟悉一线,把握并注重技术的应用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显著特征。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都应是理论或技术的“应用型”教师。无论是教授技术基础理论课还是教授技术专业理论课,着眼点都是“应用”。他们具有较强的将理论阐释浅白化通俗化的能力、较强的应用理论解决实际技术新问题的能力、较强的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能力。
1.2重职业道德,具有“关键能力”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师,无不重视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品德风范感召学生。教师只有重视个人的师德修养,做到为人师表,才能做好教书育人工作。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毕业后将直接进入生产、管理、经营一线上的岗位。他们所从事的岗位要他们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关键能力”。所谓“关键能力”是指一个人的意志品质、心理承受能力、合作能力、公关能力等非技术性的职业素质。“关键能力”是20世纪80年代初首先由德国企业界提出来的,“企业界欢迎的是技能和关键能力两方面都好的员工”。如何培养学生兢兢业业的职业道德?如何培养关键能力?这几个方面是高等职业教育一项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这项教育内容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队伍提出了相应要求,即高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必须是一支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关键能力的群体。这个群体的高雅举止、优良作风本身就是一种足以打动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巨大力量,使学生终身受益。
1.3不断获取新的知识,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创新是一种高级思维活动,所以需要有大量的知识来支持。正在成长和学习过程中的学生,一般都对未来布满憧憬,同时也布满了对世界的好奇。他们在和周边世界的接触中,产生了大量的新问题,这些新问题吸引着他们去分析、去探索。面对学生的新问题,教师要在告诉他们一些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思索。为此,教师必须有多方面的知识。虽然教师不是百科全书,不可能回答学生所有提问,但是,教师知识的渊博,一方面会引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教师的尊敬,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利用多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打开思路。
1.4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探究的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规律、教育特征、教育目的、教育原则、教育过程和教育方法等方面的理论和方法目前并不完善或不很清楚。教师进行教学实践,并无现成的经验和模式。探究先行,可以减少盲目性,少走弯路。职业教育教师应该能结合实践和亲身心得,善于发现新问题,通过探究解决新问题,探究的阶段性成果立即付诸教学实践并进行修正。用探究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
2现今职业教育教师存在哪些差距
2.1素质有余而“职业”不足
2.1.1缺乏系统的先进的有关职业技术教育的教育理论和理念
大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培训,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从事职业技术教育也是头一次。有关职业教育的理论和理念的接触比较少,而且这些理论的理念本身也处于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所以大家对职业教育这一新生事物知之寥寥。由于缺乏系统的科学的正确的职业教育理念的指导,导致在工作中缺乏方向;有的教师靠自己对职业教育的主观理解来进行教学工作;有的甚至墨守陈规,以成人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思想观念来指导自己的工作实践。那么工作效果和职业教育所要求的目标之间的偏差可想而知。可以说许多教师缺乏有关职业技术教育非凡是有关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职业理念。
2.1.2对课程的把握理论多于实践,而且理论落后于实践
由于许多教师对实际接触较少,在许多课程的讲授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对理论的阐述比重多于对实践的介绍。被动地陷入重理论轻实践的泥潭中。而多数职业技术课程的理论知识是对实践的总结。理论知识总是滞后于实践的发展。因而理论知识是相对过时的、滞后的。
2.1.3对职业实践课程知之甚少,操作动手能力差
因为条件和时间的限制,大部分教师少有甚至没有动手事先亲自参加职业技术课程实践。有关实践的了解较少,而且落后于实践的近期进展。课程布置的时间紧迫,使得老师也没有充分的时间去及时线调查、联系、预备。往往就是和学生打打时间差,边摸索边指导。教师中有相关职业资格证的寥寥无几,熟练的操作技能也就谈不上。
2.2对学生的特征了解不够,不能做到因材施教
近几年,由于高校扩招和民办教育的兴起,职业技术学院的生源不足,生源质量下降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有的学校里既有高中生,还有初中生,中专毕业生,也有成人教育的学生。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基础特征复杂化和参差不齐。但一些老师还有些不太适应这一转变。在教学这一方面,体现出以成人教育或者以普通高校教育所要求的方法、内容、手段来教育学生,有的甚至采用高中教育的方式和套路。未能做到和时俱进。由于对学生的实际了解不够,在教学过程中难免出现这些或那样的偏差。
2.3部分教师对职业二字有思想顾虑
职业技术教育主要培养在生产及时线工作的员工,毕业生主要从事技术性甚至有一些体力含量的工作。虽然目前许多企业都迫切需要这种类型的人才,但受到传统价值观的影响,社会上有人认为做生产及时线的工作是蓝领员工,低人一等,比不上白领和金领等。这种思想不仅影响到学生选择职业院校和职业教育专业,而且有些老师非凡是从普通高等院校转制过来的老师,对职业教育有一些思想顾虑,总觉得是培养蓝领工人,技术含量低,对职业教育的熟悉上有些偏差,部分教师缺乏从事职业教育的荣誉感和相应的崇高责任感使命感,这种熟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从事职业技术教育的态度并影响到他们的教学和管理的效果。
2.4教师结构不合理
理论教师偏多而实习实践指导教师不足。大部分职业技术学院都存在这种现象。不仅老师的知识结构上理论部分强于实践部分,而且从教师总量的结构上来看,合格的从事实习实践指导的老师偏少。即使有些专职实习实践教师也是转型和客串。这样势必影响到实习实践课程的效果。
3加强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办法
3.1树立和强化教师的职业观念和职业意识
职业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有其自身的独特的特征和内容。它不同于高等普通教育的教育理念和成人高等教育也有所不同。这些知识不学习是不会知道的。只有正确的理论和观念的指导才有正确的行动。我们应该鼓励教师加强有关职业教育的理论的学习,树立起职业教育的观念,并不断强化这种观念。建议有关院校可以将职业教育的一些理论知识收集汇编后下发给师生员工学习,并纳入考核的范畴。
3.2建立双师型、全能型教师团队
“双师型”是指一个教师同时具备高等学校教师职务任职资格和工程技术人员职务任职资格,比如是讲师又是工程师、是教授又是高级工程师。在教师队伍总体上应该努力增加双师型教师的比例。除了文化基础课的教师之外,专业理论课教师和职业实践课教师起码应具有双师性质。各职业院校还应该鼓励教师发展,在自己的相关领域内拓展知识和技能。另外,职业院校的具体现实情况也要求教师是领域内的多面手全能型人才。因为各学校专业教师人才总体上来讲是匮乏的,在短期难以引进的情况之下,通过教师自身的努力和挖潜,可以弥补这一方面的空缺,并可以相应的节约支出。第三,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往往根据市场人才需求的变动在不断地进行调整,但万变不离其中。一些专业核心课程是不会有多大的结构改变的,还有一些专业课程往往是领域内的知识点的一些变化和发展,老师们假如事先就进行了这方面的预备,可以做到未雨缪缪,在开设新课程时可以很快进入角色。
3.3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要注重从企业、产业部门引进一些有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建立一支质量高的兼职教师队伍。让他们经过教师的基本培训,取得任教资格。他们更适于做技术实践课的教师,也可以做技术专业理论课的教师。本校专职教师在和兼职教师的交流和合作中,可以不断充实完善自己。同时通过和产业部门的联系,为学生的实习锻炼开辟渠道,为学生就业拓宽信息来源。也可以宣传职业院校的学生和形象,借此提高知名度。
3.4探索教师职称评定的新方法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教师比如高职教师职称评定尚无政策,其标准是比照普通高校教师,过分强调科研论文的数量和质量。这样一来,高职教师就处在教学(理论、技能)、科研双重压力之下,精力相对不济。也就往往疏于对知识、技能结构的梳理,传授知识、技能缺乏集成性,这对学生把握知识和技能相当不利。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探究成果,在政策上应做到和科研成果同样对待。在评职称,申报相关成果奖时同样有效。
为了激发教师的进取精神,职业院校可以考虑出台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引导他们参加“双职称”的评定。实行两种职称评定时可交替进行。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理论课教师以偏重于教师职称系列为主。如教授—工程师型。职业实践课教师以偏重于技术职称系列为主,如高级工程师—讲师型。职业实践课教师的待遇按和技术职称级别相当的教师职称级别来考虑,如一个高级工程师—讲师型教师,和一个教授—工程师型教师享有同等待遇。
职业探索论文:职业教学模式探索论文
关键词:工作室市场接轨
提要:与实践相结合是职业的根本。文章从传统职业教育与市场脱节的现象入手,提出“工作室为教学与市场接轨提供了契机”。笔者以实证的,通过对工作室工作的,系统论述了工作室与市场接轨的方式,以及在此条件下工作室的管理、教学方法。
引言
一.工作室——为学生开创学习和实践相结合的天地
•工作室成立的背景
•通过影片实践完善工作室的教学
•工作室的组织与及产生的
(1)工作室的组织方式
(2)为大学输送的设计人才
二.工作室模式的探索
1.以工作室的模式与市场经济接轨
•为学生开辟勤工俭学的场所
三.工作室将来的发展方向
四.总结
引言
我国职业创作在国际上还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因此培养一大批的职业创作人才是我们的责任。如何使喜爱职业又有着良好美术基础的青少年学到更加适合我国职业发展需要的,更高水准的职业知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近些年来,由于大量的国外加工职业影片进入我国,国内各城市的职业公司迅速地大规模发展起来,对于我国沉默多年的职业市场,这无疑是一个非常好的发展契机,可以依靠国外大量的影片及先进的制作技术来充实我们的能力,并借此机会使我国的职业影片走向更高水准。但由于近十年加务的增多和各个公司的价格竞争,原有较好的形势在近二、三年不那么乐观了。各个公司为了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尽可能地加工更多的国外影片。这便需要更多的从业人员,于是只经过短时间培训,甚至不培训的从业人员纷纷上岗。这使我们国内职业水准逐渐下滑,一点点失去了良好的信誉。
职业需要一个平衡的市场,需要一批又一批的职业创作人员,及一部又一部精彩的、高水准的国产职业影片,以此来吸引更多的投资人,并使投资人得到回报。只有这样,中国职业才能有一个良性循环,才能发展。作为职业教师,我们更应该明白自己的使命:培养的中国职业后备力量。但是,传统的教育方式已不能满足如今的发展需要。一个又一个的难题需要我们去解决,我们要自己去寻找一条新的路,使之更适应发展。
一.工作室——为学生开创学习和实践相结合的天地
1.工作室成立的背景。
1999年年底,97级职业专业的毕业生正面临毕业。通过各种途径,他们都陆续找到了工作单位,带着在学校学到的专业知识,带着梦想,满怀抱负地到北京的各家职业公司、广告公司、电视台及与职业相关的去寻求发展。但是不久,他们就纷纷离开了,主要原因是他们不适应公司的管理和对生产的要求,不能把学校学到的相关知识很好地运用到实践中去,掌握的专业技能难以与实际生产接轨,迫不得已纷纷转行。这时,我们明确意识到传统的职业教育方式已远远落后于的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和工作实践明显脱节。那么如何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充分运用到实践工作中去,缩小学校与社会的差距呢?这个急于解决的难题摆在了每位专业课教师的面前。
职业片的特性与故事片和纪录片不同。职业片是绘画和电影的结合,影片中的一切人物动作和景物都是一张张画出来的。学生在课堂上光靠书本上的知识,不可能弄明白影片中所有关于人物与背景透视、比例、移动、特技等等一系列与影片制作相关的。当他们走出校门加入动画公司参与影片的制作时,肯定不能适应。为使教学与实际不再脱节,学校打算立即成立动画工作室,用最实际的方式最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
学校将还没有分配走的97级学生组织起来,进入工作室,让他们在学校提前参与职业片的制作,把学到的知识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在走向工作岗位前就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毕业后立即可以加入到生产和制作的队伍中去,缩减磨合期,为用人单位培养出合格的专业人才。
当时学校把这个艰巨的任务交给了我,由我来负责组建职业工作室。由于当时97级毕业生的工作能力在行业界造成了负面影响,各家公司都不信任我们的学生能做好中间画,有些公司甚至扬言不再录用汇佳学校的学生。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得到了北京小小梦职业制作有限公司的全力支持。他们大胆地把及时批实验性的职业镜头放到学校做,为我们的学生提供机会,直接参与职业片的实际操作。这对工作室后来的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就这样,职业工作室开始正式运做了。首先,我们参照公司的管理模式,制订了严格的工作室管理制度,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工作次序和良好的工作习惯,树立良好的工作作风。其次,在学校单独为学生开辟一块工作场地,设计并定制了标准的职业工作台,让学生真正从课堂中走出来。一切准备就绪,学生们先是熟悉造型,把片子中要出现的人物一遍遍的临摹,一遍遍的拷贝,直到能把造型背出来;其次是练习线条。线条是职业的生命,如果线条不合格,那么即使美术基础再好,也很难把它发挥出来。
小小梦职业公司先是实验性质地将一小部分生产任务拿到学校让学生绘制。学生们为了画好一张画要用掉好几张纸,为完成一套镜头要反复修改十几次,有的甚至需要返工重画。经过同学们的努力,终于完成了首批工作。镜头送走了,同学们摸着手指头上被自动笔磨的大茧子,松了口气。但是,第二天公司的消息就反馈回来,对方先是很客观地肯定了学生的努力,同时也指出了很多需要修改的问题。镜头被重新送回来,大家一看,先前的喜悦心情全飞了。自认为画得不错的画稿,许多地方都被一一标列出需要修改的问题,其中两套镜头因为线条太黑太粗需要重新返工。利用这次机会,我再次向学生强调在动画片制作过程中集体合作的重要性。一部22分钟的职业片一般需要8000到10000张的职业,需要几十个人共同完成。如果一人一个画法,每人的线条粗细都不一样,那整部片子就会乱套。大家看着一大堆需要修改、重画的镜头,及时次真正意识到与实际要求的差距。
在工作室最初的工作中,我们遇到了不少困难。但我们虚心向职业界有经验的老师、导演、设计师学习,并把他们请到学校来给学生们讲课,传授他们的工作经验,从中吸取营养。通过大家的努力,学生们渐渐进入状态,画的24小时比24小时好,完成的一卡卡镜头得到了专家的认可,从而得到了客户的信任,得到了长期的真正的职业工作。当学生们拿到一卡卡通过自己努力争取得来的生产镜头,都非常的兴奋、自豪,学习气氛十分高涨。学生逐步地从刚开始只能完成一些简单镜头,到轻松完成十分有难度的镜头,进步很快,并得到了外界的一致好评。
•通过影片实践完善工作室的教学
教学中有一段课程是关于造型临摹的,而学生在参与职业片制作之前,首先要熟练掌握影片中每个角色的造型特点,熟悉形象的比例、结构、服饰以及各个角度的变化,这样画起来才能得心应手。我们就把工作室生产片子中的造型拿来作为教学用,这样使得学生们在参与工作室的工作之前就已经对造型非常熟悉了。一进入工作室就能够很快地进入工作状态,学生们也逐渐学会如何把课堂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例如,在教学中有这样一项练习,将一个书包变成一只可爱的兔子、将五角星变成一个圆,这些简单的变形在实践中得到灵活的运用。一只网球在滚动的过程中,变成了一只可爱的猪宝宝。小姑娘身上的衣服,通过猪宝宝手中的魔术棒,神奇地变成美丽的滑冰服。(图片)这些镜头在电影中通过特技非常容易做到,但在动画片中,就必须通过笔一张张地画出来。通过一系列这样的镜头,使学生掌握如何把课堂学到的规律和技法灵活运用到影片制作中。不但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丰富了他们的学习内容。
在一部影片中,随着剧情的发展会出现千变万化的场面,以及各种情绪、各种造型、各种角度、各种奇妙的构思,这些是在学校的课本上学不到的。只有通过实践操作,才能迅速提高学生们的水平,使他们的工作经验达到一定的水准。通过具体的工作实践,也使老师及时发现教学上的不足及问题,找出哪些规律在教学中有遗漏,有偏差,进行及时的修正和补充。对那些返修镜头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仔细的归类,并把这些问题拿到课堂上作为案例进行讲解、,作为进一步完善教学的内容,保障在以后的工作中不再出现同样的错误。经过多次这样的循环,(学习——工作——修改——总结分析——进一步教学——工作)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少,学生们画的东西越来越成熟,对每卡镜头的处理经验也越来越丰富。工作质量提高很快,返修镜头从原来的80%逐渐下降到现在的不到10%。工作和学习进入到一个良好的循环中,学校工作室的工作质量真正与公司的要求衔接上了。专业课老师通过具体的生产实践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找出差距,通过定期召开的职业教研会进行交流、总结,及时调整教学方式。这种边教学,边实践,边完善的做法,使课堂教学紧紧围绕着工作室的工作来进行,使课堂教学成为完善和提高学生技能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一般情况下,能进入工作室的学生都是经过选拔的学生。他们已经完成了课堂上的基础理论和职业基本规律的学习,那么在他们进入工作室实习以后,如何对他们进行再教学呢?通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我认为最有效的做法是——利用每个片子完成后的空隙,及时对工作质量进行讲评。把返修镜头中出现的典型问题进行讲解分析,找出解决的方式,和学生们一起找出薄弱环节,进行再学习,再提高。比如画手,在人的正常活动中,除了脸部表情,手的动作是最丰富的。不同的动作代表了人物当时的不同情绪。所以能画好各个角度、各个动态的手非常重要。学生们普遍都惧怕画手,上基础课速写的时候,为了不画手,为了躲避画手,有的学生故意让模特把手插在裤兜里,或者用别的姿势把手藏起来,这样画手的能力就越来越差。而在动画片中,设计师不会因为手难画而让所有的人物都戴上手套。因此学生们在工作中就再也无法逃避画手这个问题。在我们的修改镜头里面,手的修改占了80%的比例。针对这个情况,我就把如何画好手作为工作室的一个教学重点。首先,让每位学生都准备一面镜子,把它放在自己的工作台前。利用仅有的几天空隙时间,让学生不停的画自己的手。从各个角度,各个姿态去画,仔细手的结构。等对手的结构达到一定的熟悉程度以后,再让他们画出手的两张原画,然后再通过镜子仔细观察,动作的运动过程。,一张一张的把整个过程画出来。一个过程画5张,每次都选不同的角度和姿态,画完后不论好坏都贴到工作室的墙上,可以不署名,学生们和老师一起进行分析、评判。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化训练,大家画手的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如今大家再也不惧怕画手的动作了。我们就这样采用问题解决式教学方式,不断纠正,不断发现,不断反思,来完善我们的教学。与此同时,学生的业务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
随着学生能力的不断提高,我们不再满足于只让学生学习中间画,还要为那些有能力的学生提供机会接触更高层次的东西。我们尝试着进行拔高教学的方式,把的学生组织起来,进行原画教学。我们从职业公司请来的经验丰富的导演,给原画班的学生们上原画课。这一举措又大大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明白学无止境,只要自己努力,学校会及时调整教学,打破常规,让他们学到更多的东西。同时,为了体现工作室的严格管理,也会及时把差的学生、不能适应工作室要求的学生退回到学校去,重新学习。
3.工作室的组织及其产生的影响
(1).工作室的组织方式
由于学校的特性,工作室的人员基本属于半流动状态。学生通常用两年时间完成课堂基础理论和动画基本规律,以及文化课的学习。第三年,通过选拔进入工作室实习。而此时老一届学生正好毕业,每个新成员刚进入工作室时,都会有一个理论与实践相互适应转换的过程。如果等学生毕业走了再换新鲜血液,那么正常的工作就会受到影响。那么如何做好新老学生的交替而不影响工作室的工作呢?学校决定在课程进行到一年半的时候进行一次选拔。那些基础好各方面都很的学生,会提前进入工作室学习。这样每次都会有两届的学生同时在工作室共同学习半年,完成新老学生的交替,避免因为人员的流动而影响工作正常进行。98级与99级学生的转换就是这样进行的,效果很好,现在99级与2000级学生的转换工作也正在进行。由于2000级新生较多,工作任务重,因此我采用了一项老学生带动新学生的方法。一个有经验的学生同时带两三个新同学,帮助他们提高解决基本问题的能力。一些小问题就在同学的交流中得到解决,同时也缓解了老师的压力,。
通过两年来的学习和改进,学生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学生很快适应了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教师们也在其中总结了很多经验。在学校,工作室是广大学生向往的地方,能进工作室学习也成为他们的奋斗目标。谁都希望自己的职业作品能真正地动起来,能真正地产生价值。当某24小时,打开电视机看到自己亲手参与绘制的动画片正在热播,那是何等地激动人心。为了进入工作室,学生们努力地学习,原本乏味的线条练习、造型练习、中间画练习,也变得有意义了。学生们的进步越来越大,工作室的队伍实力也越来越强。
97级的学生首先尝到了工作室带来的好处,毕业后继续在工作室学习了一年。一年后,他们带着在工作室积累的经验,自信地走向社会,并很快找到自己的立足点,胜任了公司的工作。现在,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都已成了公司的主干力量,有的已经做了原画设计师。97级的刘晶、秦京川、杨威等人,因为当时在工作室的出色表现,在工作室绘制的镜头早已引起了公司导演的注意,实习期未满就被公司提前录用。在公司里有经验导演的亲自指导下,他们的才能很快被挖掘出来,成为出色的原画设计师和公司里年青一代的主力军。
当时,有一家外资公司曾经说过,不招收汇佳学校职业专业的毕业生。后来通过业务上的往来,他们逐渐了解到学生们的实力。我们绘制的高难度镜头,工作质量甚至超过该公司的员工,得到了其公司日本导演的一致好评。学生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高品质的作品在其他动画公司也引起很大的反响,未等到学生毕业,就几次打电话或上学校来与我们商讨合作事宜,目的就是希望汇佳的学生毕业后去他们公司工作。随着实际水平的提高,此时的学生对动画这一行业又有了新的认识。他们已经不像当初那样,毕业后能在动画公司找到一份加中间画的工作就满足了。他们有了更大的选择余地,有了更高的求知需求。而进入汇佳动画学院深造,已成了每个学生的目标。
(2)为大学输送的设计人才
学生们希望参与高水准影片的制作,上一些要求较低的片子已经无法满足学生们的要求。这样,职业工作室对工作的选择也提高了。现已参与完成的影片有:《少林寺》《铁臂阿童木》《新西游记》《顽童》都是国内外的商业职业片。正在制作的《宝宝猪学院》也是一部较为长期的大型系列片。我们已完成了13集网球教学片,一分半钟的影院宣传片,香港UA影院的公益广告宣传片,宝宝猪宣传法规的系列公益广告片。现在正在制作故事版的《宝宝猪体育学院》系列片。这些影片对学生业务的提高非常有帮助。高质量的影片能带出高质量的学生,所以职业工作室要为学生的学习和实践创造一切有利条件,让他们尽可能接触更品质次的职业片。多看、多画、多实践,使所学的知识转化到实践工作中去。我们的学生不能成为空洞的理论家,而是能够胜任各类职业影片制作的实战家。学生们在实战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他们将来进入职业学院,学习原画设计、美术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学生们在工作过程中,接触到创作形式多样的各类片子,包括写实的、拟人化的、漫画卡通式的、科幻的等等。通过参与这些影片的制作,他们对影片的创作过程有了很深入的了解。同时,他们有机会接触到大量的台本、设计稿、造型设计稿、场景设计稿、道具、原画设计稿等影片先期创作人员所创作的原始画稿。在完成中间画的过程中,我们会指导学生如何运用创作者的眼光去完成他们的工作。有心人会对手中这些平时难得一见的创作稿进行临摹和。无形的知识积累对他们今后更深一步的学习和深造非常有用。在职业艺术学院的大环境中,他们能更快地进入创作状态,利用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发挥自己的才能创作出的作品。我们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未来出色的实战家,而不是空洞的理论家。
当工作室接到包括创作在内的短片制作时,我们会和艺术学院的原画班合作,把短片的前期创作作为教学纳入到原画创作课程中去。由富有工作经验的老师带着他们边学习、边创作。正在制作的《宝宝猪奥运体育》系列短片,就是由大学原创班的学生担任原画设计,由工作室完成中间画。这样每个10秒钟的短片从设计到完成都由学生独立制作,大学的原画教学过程也和工作室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一系列的学习与实践,也许在不久的将来,的迪斯尼会在他们中间产生,中国的职业大师会有很多出自汇佳学校的职业工作室,出自汇佳职业艺术学院。(图例)
三.工作室模式的探索
•以工作室的管理模式与市场经济接轨
工作室的队伍在不断壮大,生产能力也在加强。从开始时的实验镜头到半集片子,几分钟的短片,到现在的大型系列片,学生们的能力越来越强。高品质的作品给各个职业公司和电视台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从而使我们有机会争取更多的业务。我们也在逐步扩大自己的业务范围,使学生们能得到更加广泛的实践机会。在职业方面,工作室的工作能力已经可以和正规的职业公司一比高下,质量和经验都已达到较高的标准,社会上的已从起初的不信任,转变为今天的认可,现在已经放心把整部片子的职业放到学校做。
在这样的条件下,学校对工作室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要以工作室的模式与市场经济接轨,做到了真正的企业化管理。首先,职业工作室从学校脱离出来,在写字楼设立了自己的独立工作场所,实行企业化管理,一切设备和工作环境与真正的职业公司一样,在某些方面甚至还胜过某些公司。在经济上实行独立核算,房租、水、电、设备、耗材等一切费用都由工作室独立承担。与职业公司的合作方式及影片的价格都由工作室与合作单位根据市场价格协议决定,签有正式的意向书和合同书,整个制作流程实行产业化管理,工作室有了一定的自主权。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工作室师生的一致努力下,去年一年工作室已产生了一定的利润。这充分证明了开办工作室是明智之举,是务实可行的,它体现了学校与市场经济的成功接轨,是职业教学中开辟的一条崭新道路。经过工作室实习的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必然会很快找到自己的位置。
自从工作室实行企业化管理以来,工作室对学生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每个人都有机会体现自己的价值,但同样也会有压力,就像在公司工作一样,不努力就有随时被淘汰的可能。成立工作室以前,学生的成绩60分和90分都是合格,都可以毕业。但在工作室就不单单是老师所评的成绩,更重要的是来自客户对产品质量的评判。这也直接关系到工作室的声誉和将来的,学生们在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明确自己的状态,从而学习更加努力,更加自觉,齐心协力地来维护这个集体。
•为学生开辟勤工俭学的场所
工作室的市场经济模式也为大专学生提供了一个勤工俭学的场所,企业化管理的实施给学生提供了很多机会,大专学生在参与工作室的工作中不仅巩固和提高了所学的知识,同时也为他们减轻了一定的经济压力,为那些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了一个解决实际困难的途径。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可以得到相应的报酬,提前体会到工作与薪金的关系。教师也可以利用这种企业化管理模式,在大专学生中聘用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做自己得力的小助手。
四.工作室将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大量的工作实践,学生们逐渐在实践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确立了自己将来的发展方向,这是在课堂学习中无法实现的,只有通过大量的参与,才能真真正正地证实自己的能力,在整个制作集体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位置,个人能力才会得到较大程度的发挥。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再加上从各个影片中吸取的营养,在影片的制作中更多地采取创作组的工作形式,整个影片的制作体系就逐步形成了。学校每年都会有的学生学成毕业,职业工作室把他们吸纳进来,聘为工作室的创作人员,用我们自己培养的人才来为学校创作影片,为社会创作影片。到那时,工作室就不再简单地只进行其中某一环节的制作和加工,而是逐渐成为一个完整的制作体系。我们可以自己完成影片的整个创作过程,独立完成包括中后期在内的所有工作程序。那时,就形成了学校的职业公司。即时,我们将以一个完整的、新的体系出现在社会面前,用我们集体的力量创作出代表我们年轻人的影片。
职业片需要年轻人的激情,活跃的思想和真挚的童心。相信由我们自己培养出来的年轻职业人会在不远的将来制作出最的职业片。
工作室的成立,意味着传统职业教学时代已成为过去,职业正在进行一场市场化的改革。如何以工作室为核心,使操作的市场化、教学的正规化、管理的灵活化有机地交融起来,达到的结果,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虽然工作室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它足以代表发展的趋势。它使学生比以前更加明确,在校的学习方式将指导他们今后的学习与工作。
职业探索论文:高职物流管理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探索和实践
近几年,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庞大的毕业生人数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日益突出;另外,很多企业却面临着用工难、用工荒等问题,许多国内外的知名企业经常为招聘不到高质量的员工而苦恼。这种人才过剩与稀缺的两难问题,成了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尴尬,同时也暴露了我国高等教育与市场的脱节,反映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结构的失衡。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企业的不同岗位和对员工的要求都在发生着变化,使得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转变人才培养的教育观念和方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全新的教育理念。
1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高职院校到底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才能为企业所用?换句话讲企业为什么不愿意招聘高等院校毕业生,这是企业和高等职业教育都必须要面临的问题。国际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的调查报告显示:“中国的毕业生很多,但很少有能力胜任外贸出口服务行业的工作。很多大型跨国公司招聘应届毕业生不仅仅是在招聘员工,更多的是为招聘几年以后为企业挑大梁的人才。”简而言之,企业招聘的员工应该具备以下两个基本素质:①完成相关岗位任务的基本技能,包括自身的学习技能;②对工作和对个人职业生涯的责任心。也就是说企业需要的是既有宽厚专业知识,又具有较强实践能力,能够高质量地承担及时线工作,并且能够在实践中不断发展自己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技术型复合人才。如何才能达到上述人才培养的目标?自然离不开高等教育,众所周知,高等教育是人才的“孵化园”,而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培养的人才应该是应用型、操作性的高级蓝领,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具备在相关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础知识和职业技能。
物流作为一个新兴的行业,据统计,仅太原市每年物流人才需求量至少在2万人以上。通过对太原市物流企业的调查发现:这些企业对物流人才需求较大的是基层物流作业人员,占到了75%~85%,其次是物流基层管理人员和中层管理人员。对人才岗位的需求情况是:物流营销人员比例较高,达到49.61%;与此接近的为运输调度人员,达48.45%,然后是配送作业人员,达41.86%,仓储人员需求为39.35%;企业对物流人才的学历要求上,高职占51%、本科占36.7%、研究生占2.4%,高职所占的比例较高。正是基于上述现状,太原旅游职业学院根据高职高专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方针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宗旨,以服务山西本地经济为导向,使所培养的学生在掌握必要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具备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础知识和职业技能,成为满足企业生产、管理、服务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 高职物流管理学生职业技能的构成
在企业看来中国高校培养的学生缺乏参与项目或团队协作的实践经验。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完整,高校学生最缺乏的就是实践这一重要的知识分支。而现代职业人应该具备的知识体系主要包括三个维度:①宽泛的理论知识面;②管理意识和技巧;③实践经验。显然如果按照现代企业用人标准的三维知识结构体系去塑造高校学生,去培养高职物流管理学生的职业技能,前面所述的院校学生“就业难”和企业“难招聘”问题也就自然解决了。
综合前面分析,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概括起来应该包括职业核心能力和专业能力两个方面。职业核心能力包括自我管理能力、合作交流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设计创新能力等,见下页表。专业能力是指掌握和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可分为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其中心智技能是掌握专门技术的能力,是操作技能的基础,一般是在完成各学科专业知识的学习中得到提高和完善。而操作技能是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需要通过严格的操作训练才能掌握。
3 高职物流管理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能够满足企业用人标准的理论与实务并重的复合型人才。如何达到这样的目标,关键是处理好“教”与“练”这两个环节,使二者达到辩证与统一。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最终还是要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这两个体系来完成。
3.1 理论教学体系的构建
根据山西省物流人才需求的特点,以及毕业生未来进入企业的岗位群流向。我院将物流管理专业学习课程分为四大模块:综合素质模块、职业知识模块、岗位技能模块、素质拓展模块。
3.2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前面分析已经提到,企业在选择经管类毕业生的时候更看重毕业生的管理修养和实践经验。管理大师德鲁克有一句话:“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而作为高职高专教育,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过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是高职教育的特色所在。下面谈谈我院在开展实践教学、培养学生职业技能方面的几点探索与尝试。
(1)基于虚拟现实的体验式教学模式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作为经管类学科下的一个分支,其培养目标在于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众所周知,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的实践教学环境很多需要大型设施设备支持,虽然很多
学校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物流实训室硬件建设,但不可能面面俱到,且财政压力也很大。所以我院构建基于虚拟现实的体验式教学模式,即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模拟现实中的实际业务场景,使学生分角色轮流担当相关岗位,在体验中学习,以项目或任务的结果作为检验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的标准,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加快、加深了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校与国内知名管理软件公司用友、金蝶合作共建erp模拟实训中心,把企业搬进课堂。通过erp模拟企业实训,让学生组成一个团队,模拟经营一个企业,在各个企业构成的市场竞争氛围中运行,最终看哪个企业能够在竞争中生存下来,发展壮大。实践证明,这种沙盘训练课程使学生能够通过亲身实践感悟平时所学知识的应用,同时也通过角色扮演体验相互配合共同努力的过程,培养了团队合作的能力,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训练方法。
(2)“工学结合,双证融通”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积极推进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为了更好地与行业保持紧密联系,我们组织了全体学生参与物流行业的调研。鼓励学生走出去,对太原市的物流企业进行了多方位的考察,在考察的基础上召开了研讨会,共同分析物流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及物流行业的发展趋势。通过这项活动,同学们认清了自己的不足,也找到了努力的方向,要求提高自身实战能力的热情空前高涨。教师也进行了积极的引导,帮助同学成立了具有仿真性、经营性的实训场所——学生超市,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同时与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合作,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同时我们改革教学体系,使其与国家职业标准及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接轨,尽可能地满足学生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需要。
(3)以赛促教,提升学生职业技能
积极参与各种职业技能竞赛活动,通过技能大赛,不断吸取有益经验,并将其引入校内实践教学,改进实践教学的组织方式。有句话说得好:“职业教育看大赛。”高职教育的衡量标准是学生的就业状况和岗位适应能力。而职业技能大赛正是检验学校教学质量的标杆,是开展实践教学最有效的方式。再有,技能考核的趣味性、实用性和可观赏性,对校内职业技能训练和考核也有很强的借鉴价值。
为此,我校物流管理专业在平时教学活动中,组织了以专门以大赛为目的的各种技能活动小组和社团、协会。同时还成功主办了山西省及时届高职物流技能大赛,组织学生参加了教育部主办的高职杯现代物流技能大赛和用友公司组织的第七届“用友杯”erp沙盘模拟经营大赛,均取得了二等奖的优异成绩。通过参与职业技能大赛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为我们开展实训教学指明了目标和方向,锻炼了学生的职业技能。
(4)产教结合,积极开展校企合作
为了使我们培养的毕业生尽可能的满足企业的用人要求,缩短学生进入企业的适应期,我们与行业企业合作,让其参与到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全过程,并根据联合办学协议向学校提供一定的经费、必要的设备、生产实习场地和选派部分专业教师,承担部分实训项目教学活动,享有优先录用毕业生的权利。如我院与山西美特好连锁超市股份有限公司签署协议,实行订单式培养。
依托校外实习基地,形成校企合作教育的人才培养机制,以顶岗实践的方法,使学生在思想观念、专业理论、专业技能方面真正受到职业化的、多方位三年在北京市中职学校物流技能大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2009年北京市中职学校物流专业技能大赛中,我校物流0602班6名选派学生参赛,2人一等奖,3人二等奖,团体获得第二名(二等奖);2010年北京市中职学校物流专业技能大赛中,我校物流0703班3名参赛选手获得了1人一等奖,2人二等奖的好成绩,团体获得组织奖;2011年北京市中职学校物流专业技能大赛中,我校物流0904班学生获得团体一等奖(及时名),叉车单项1人获得一等奖,单证单项1人获得三等奖的历史好成绩,特别是物流0904班刘钊代表北京市参加2011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现代物流团体项目比赛获得一等奖的好成绩。我坚信,经过职业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必能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之路。
职业探索论文:双元制物流管理职业教育的探索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历经半个世纪的实践与探索,已形成一个完整且规范的教育体系,其中国家政策、地区经济、企业参与、行会协调等各种因素环环相扣,这种职业教育的模式对国家的社会、经济和文化高度依赖。中国引入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理念多年,由于受政策、经济和区域等多方面情况的限制,显然无法照搬德国经验,如何解决德国双元制在中国水土不服的问题,打造符合中国特色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适应中国经济发展要求,是本文所要研究的问题。本文以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国际化专业为例,解析针对引入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水土不服”的问题,做出适应中国本土化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一、中国、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特征对比
(一)中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概述
我国的职业教育基本由职业院校承担,企业参与度非常有限。受师资、实训场所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实施过程中理论过多,而实践性不强。职教教师无法设计企业真实的学习情境,而是依赖教材、录像、网络等,导致他们的知识无法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为了提升教学质量,部分职业院校已尝试根据教学与工作实践设计职业教育体系。然而,在实践教学的环节还不能实现如同德国双元制的企业培训,或是企业与职业院校的合作教学。
(二)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概述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完善的法律保障。1969年颁布的《职业教育法》(简称BBiG)明确定义了“双元制职业教育”,即必须在企业和职业学校两个地点交替进行,企业和职业学校共同参与职业教育与培训。学生70%的时间在企业实践操作,30%的时间在学校进理论学习。企业和学校相互合作,实践与理论培训交叉进行。德国职业教育的教学大纲是全国统一的,各类职业教育与培训在结业时均设有统一的考试,采用相同的标准,文凭在全国范围内都有效。企业负责实践培训,而且职业院校也会在学习情境中建立相应的实践关联。教师通过参加学校和企业的进修培训,更新知识。相比之下,在德国,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参与度更高,职业教育教师的准入标准更高,学生以准员工的身份接受企业的技术培训和文化熏陶,校企双方已实现合作双赢。
二、开发适合中国“本土化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
2011年初,原德国莱茵兰-普法尔茨州(Rheinland-Pfalz)教师进修学院院长、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赫尔穆特?贝克教授受聘为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经贸管理专业特聘教授,引入了德国QMVC教学质量评价体系(QualityManagementofVo-cationalCollege),在物流专业组织小范围的教师研讨,对教师的教学方法进行指导,大家就教学方法和教学质量的改善进行了讨论和分析,制定促进教学质量持续提高的方案,在实际教学中进行实践。通过对比教学计划,物流管理专业以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方案为基础,结合我国职业教育现状,构建了物流管理专业“本土化双元制”人才培养方案。
(一)德国双元制模式
德国路德维希港及时经济学校物流管理专业采用理论实践交替的方式进行,学生每周24小时半在职业学校进行理论学习,三天半在签约企业进行实践。在第三学期结束时参加职业教育中期考试(Zwischenpruefung),第六学期结束时参加由行会组织的结业考试(Abschlusspruefung),考试合格即可取得由州文教部颁发毕业证书和手工业行会(IHK)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
(二)我国传统职业教育授课模式
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传统物流管理专业”采用授课式教学模式,学生按照科目按部就班上课、考试,一个学期学生需要自行找一个校外企业进行实习,完成全部学业即可获得毕业证书。此种模式的问题在于,学习理论和实践的时间间隔得过长,使学生在校期间无法理解“为什么要学习某一个科目”,而在企业实践时也已忘记在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需要更长的时间适应学习企业实际的工作步骤。
(三)“本土双元制”授课模式
2013年,按照教育部和天津市教委《开展职业教育部分专业教学标准开发试点工作》的要求,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引入德国路德维希港及时经济学校物流管理专业全套原版教材、试题和教学计划,进行教学资源的本土化引入、调整、推广。赫尔穆特?贝克教授全程指导了中德学院物流专业的教学改革项目,并组织专业教师分别赴德国路德维希港及时经济型、曼海姆双元制大学、戴姆勒职业学校进行实地专业研修。教学改革后,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化试点物流管理专业”采用分阶段模块化授课方式。及时学年,安排如军训、思政、大学语文等教学大纲里无法删改的内容,完成基础课。第二学年,以模块化授课方式,在校内进行职业能力课程和职业技能实训课程的讲授,穿插一次为期六周的企业实践,使学生首次实地感受自己未来工作岗位,找准个人定位。完成第二学年全部课程和实践可参加中期考试(Zwischenpruefung)。第三学年依然以模块化授课方式,在校内进行职业能力课程和职业技能实训课程的讲授,穿插两次为期六周的企业实践。完成全部课程和实践方可参加结业考试(Abschluss-pruefung),获得学校颁发的毕业证书和海外德商会颁发的AHK职业资格证书。
三、中国“本土化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优势
(一)引进品质教育资源,对接国际人才培养标准
引入德国物流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原版德国物流专业教材和课程标准,所有授课教师都接受德国职业
教育教学法、物流专业教学课程的培训,使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标准与国际接轨,顶层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模块、授课方式、实训内容和测评标准等与德国标准相吻合,进而推动了教育教学试点工作。 (二)引进德国职业教育评价体系,构建中国本土化评价标准
德国各州文教部都十分注重OES质量控制体系(ObjectivEigenstaedigesSystem)、巴伐利亚州(FreistaatBayern)推行的Q2E体系(QualitybyEvaluationandDevelopment)等。虽然各州推行的学校质量保障体系名称不尽相同,但其宗旨都是希望通过建立和统一质量评估体系标准,保障职业教育领域的教学质量。赫尔穆特?贝克教授借鉴德国莱茵兰普法州、巴登符腾堡州及巴伐利亚州的经验,为物流管理专业引进德国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QMVC(QualityManagementofVocationalCol-lege),根据德国莱茵兰普法尔茨州学校发展与质量保障研究所(InstitutfuerSchulentwicklungundQualitaetssicherung)的评估指导意见与评估方法,结合中国职业教育特点,研究开发本土化的评价标准,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并予以推广和应用。
(三)引进国际化师资培养模式,打造国际视野师资队伍
在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项目中,为了使教师切身实地地感受德国职业教育的理念和的文化精神,中德学院组织教师赴德国进行为期三周的教学法、专业技能进修,通过企业真实案例,行动导向、小组教学,项目教学、理实一体化教学和课程开发理念等方面的培训,开拓了师资队伍的国际视野,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此外,引进美国GLM国际物流师资格认证,在教师培训中嵌入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
(四)搭建高端校企合作平台,强化服务区域经济能力
为了加强与企业之间的互动,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德国商会及数十家京津地区德资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包括德国运输物流企业DHL、德国装备制造物流企业戴姆勒奔驰和西门子公司、德国大型连锁经营企业麦德龙等。加强高职院校与企业在技能人才培养中的联动效应,探索并形成“双元制”理论在中国本土化后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成功实践经验。吸引国内知名企业参与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引入企业资源和管理模式、营造企业文化氛围。吸引用友新道投入600万共建“天津中德———用友新道创新学院”。指导在校学生开设创业超市,为学生开辟了良好的就业途径,提升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良好的校企合作为学校扩大了企业技术培训的规模,强化了服务区域经济能力,进而创造了可观的“隐性”价值。
四、结语
构建中国特色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一方面,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掌握学生特点,能够为学生提供更适合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学生真正实现了从学!校到企业的“零过度”,学习期间参加实训、在岗培训、轮岗实习、毕业设计等,了解岗位需求和企业文化,适应力强。无论如何,我们应注意,每一个职业教育的专业都要切合实际,以需求为导向。中国特色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本身也要考虑到学生、企业、社会的需求。学校必须紧紧围绕区域经济的需求办学、严格按照市场规律办学,才能与企业更好地合作,加强企业投身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实现真正的合作共赢。
职业探索论文:对工学结合课程践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探索
一、引言
"工学结合"的课程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工学结合课程的重要理念是"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这一核心理念实现了实践学习与理论学习的融合,行动、认知与情感的统一,从而真正实现了把教育对象当作人来培养的目的[1]。
它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
综合职业能力,是个体在现代社会中生存生活,从事职业活动和实现发展的主观条件,包括职业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接受和处理能力,经营管理、社会交往能力,不断学习的能力。
我国很多职业教育研究的专家对综合职业能力进行了分析,如图一。
专业能力,职业业务范围内的能力,包括单项的技能与知识,综合的技能与知识。
专业之外的能力也称关键能力,包括两方面:
方法能力,即独立学习、获取新知识技能的能力,如在给定工作任务后,独立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把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和经验运用到新的实践中等。方法能力包括制定工作计划、工作过程和产品质量的自我控制和管理以及工作评价(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
社会能力,即与他人交往、合作、共同生活和工作的能力,包括工作中的人际交流(伙伴式的交流方式、利益冲突的处理等)、公共关系(与同龄人相处的能力、在小组工作中的合作能力、交流与协商的能力、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能力)、劳动组织能力(企业机构组织和生产作业组织,劳动安全等)、群众意识和社会责任心[2][3]。
按照此项分类方式,计算机专业的综合职业能力可以分为计算机专项技能、完成专项技能必备的方法能力、完成专项技能必备的社会能力。
综合职业能力是在职业活动中经过反复训练而获得的。我们知道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中的很多内容无法简单通过传统的学科系统化课程传授式教学方式来实现。目前高职教学基于工作过程导向,通过选取恰当的载体,按照行动体系对知识内容进行序化,针对每一个工作过程环节来传授相关的知识,融实践、教学一体,采取先讲后做或先做后讲,边讲边做等方法,使学生在执行任务过程中接收相应的技术知识教育和工作过程知识,形成综合职业能力。
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实践
《网络数据库应用技术》是武职计算机技术与软件工程学院网络技术专业网站建设方向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动态网站建设的必备技能。
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养成,需要找到一个合适的载体借此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通过经历工作过程获得职业意识和方法,通过合作学习学会交流与沟通并最终形成综合职业能力。
(一)课程整体设计
通过对网络数据库应用系统软件的实际开发过程、企业员工由初学者到专家的职业成长过程等进行调研,按照从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确定合适的载体,运用教学论、方法论分析处理后,参照网站建设中网络数据库应用系统软件开发的典型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进行课程的整体设计和规划。
课程由四个学习情境组成。学习情境一是搭建系统开发平台,也是课程的工作环境的建设;学习情境二和学习情境三是两个难度相当的、功能相对简单的项目;学习情境四是构建在学习情境一,包含学习情境二和三的真实项目。
按照IT项目开发的职业情境,通过项目案例和工作过程整体化,按照职业成长规律,指导学生获得项目开发的专业知识和直接的工作过程知识,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从而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思路
在实施项目教学的过程中,透过一个个的教学案例,运用行动导向教学,在强化专业能力培养的过程中,采用小组学习的方式实现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每个学习领域课程中的每个学习情境的每一个学习任务相对独立,行动导向教学始终贯穿于教学过程。学生在学习中均按完整的工作过程进行:明确学习目标、了解并接受学习任务、收集信息、计划于实施、评价与反馈。
采用以"以能力为本"的探究式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会学习为目标、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以老师引导、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多种活动方法,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忱和兴趣,使学生主动用脑、用心、用手进行学习的教学方法。
(三)课程教学示例
以学习情境二网络通讯录制作为例。将其知识目标: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编码调试和运行维护;能力目标:沟通并收集资料、需求分析与设计、编码纠错、文书规范;素质目标:职业精神、职业纪律、职业规范、团队协作整合形成学习目标,通过具体的学习内容完成。
专业能力---理论评价+诊断性评价
理论 评价包含: 基本理论知识,以考试,提问,作业的方式进行;
诊断性评价: 综合运用Web数据库技术,以小组作品形式进行;
关键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按照实施项目的工作过程,学生学习、实践的过程进行,采用教师评分,小组评分,小组互评进行;
总结性评价:对学生学到的知识,获得的能力,以小组作品展示,教师团队评分进行。
课后:教师、学生分别完成工作页进行反馈。
三、项目研究的思考
1、通过课程教学实践,这种平行、递进和包容关系的课程设计很好的体现了教学的开放性, IT技术的发展产生的新的技术都可以很好的用这种方法实现;
2、传统的多媒体教学不能满足此类教学,建议采用一体化教室,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3、教学实施过程中,指导、答疑比重大幅上升,大班教学无法保障教学指导的及时性和针对性,建议采用小班授课;
4、程序编码调试及其耗时,传统的以2课时为教学单元的方式是否可以采用区段授课或4学时为教学单元的方式;
5、教学以核心训练项目(学习情境)为主线,重点讲解,然后通过平行或包容关系的项目主要由学生小组共同完成,增强熟练性;
6、通过技能抽查验证性评价方法,进一步强化惰性思想较强的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
总之,在理实一体化的教???环境中完成项目,能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发展和建立职业认同感;来源于实际应用的项目选取,符合职业能力发展规律与遵循技术、社会规范,有利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发展,促进学生就业。
职业探索论文:探索社会工作职业化道路
复旦大学社会学的张乐天教授最近正在进行一个关于“社会工作职业化”的课题研究,此项研究也是上海民政局正式立项的课题。对此,张教授向记者介绍了一些有关这个课题的情况。
“社会工作职业化”研究的开展有着客观的社会背景。首先,社会工作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目前为止,全国已有六、七十所大学设立了社会工作专业,每年都有不少的学生毕业,但现有的制度结构中并没有专业的社会工作机构,这严重地制约了社会工作的发展。其次,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社会问题也日益增多并呈现出复杂性和多样性。一般的方法已经不能完满地处理这些问题,急需建立专业化的助人职业。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工作职业化就呼之欲出了。
这次研究大体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实证研究。通过调查了解目前上海已受过或正在接受培训的总人数及其增长率,并椐此预测今后两、三年中具有社会工作背景的人员数量,因为这是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基础。这个调查在黄浦区和浦东新区展开,主要集中在属于社会工作服务范围的机构中,如社区中心、福利院、青少年中心、民政科等。其次,为这些正在从事类似社会工作的人员提供培训和指导,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增强社会工作职业化的的技术基础。一部分是社会工作职业今后在我国职业体系中的位置。参照香港、台湾的社会工作机构,使之成为事业单位并纳入制度结构框架之中,如青少年保护中心便是这一类。另一条道路是在现有的机构设置中,按照服务对象群体的比例,必须有一定名额社工师,否则不能开业。
本次研究已取得了良好的进展,及时部分的调查已经顺利完成。10月初,就会有3份有关的报告问世。10月下旬将会举行一个研讨会,研究者将和民政局、社会保障局、劳动局有关负责人交换意见,并提交建议和议案
职业探索论文:高职院校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探索
职业道德是指同人们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道德准则和规范,社会现代化程度越高,专业分工越细,对职业道德的要求也越高。高等职业院校以为社会和经济建设及时线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和管理人才为主要任务,以人们从事社会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能力培养为本位,因此,加强对学生进行以职业道德教育为主导的道德素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良好的职业道德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最终必然要依赖于科学人生价值观的形成,依赖于科学、严谨、求实、创新的优良作风的培养,依赖于严格的法纪观念和健康、文明行为习惯的确立。加强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首先必须抓好几个相互关联的基础性工作环节。
及时、注重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在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中的主导作用,这是搞好职业道德教育的根本基础。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良好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形成的基础与支柱,大学生只有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掌握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正确地分析问题,冷静、妥善地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坚定信仰、乐观向上、热爱生活、热爱事业。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是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是学校全部德育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必须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的实际,深入推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并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思想及心理特点调整课程设置,努力发挥“两课”在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中的作用,为在学生中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抓好师德与教风建设是搞好职业道德教育的首要条件。教师是学校实施教育的主体,教师的政治立场、品德修养、敬业精神,严谨科学的治学态度和日常的行为举止对学生都有着最直接、最强烈的影响。学校必须以师德和教风建设为切入点,强化党员、干部的骨干带头作用,提高广大教师的主人翁责任感,形成一支有强烈事业心、责任感和勤奋进取精神的教师队伍,并以他们认真负责的精神教育学生,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培养学生,以亲情和爱心来关心学生,以高尚的道德修养和文明的行为举止去影响学生。
第三、规范管理,强化教育,这是搞好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前提。高等职业院校一般建校时间较短,缺少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校风基础,学生入学分数较低,整体素质不高,缺少良好的行为习惯。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不刻苦,做事不认真,敬业、精业、开拓、奋斗的精神不强。因此,在高等职业院校中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必须从抓规范教育入手,首先根据具体情况,修订和健全学生学籍的管理办法及公共场所的管理办法,形成比较完备的管理制度体系,并严格按照制度管理教学及校内各方面的秩序,奖优罚劣,保障教学秩序的稳定,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其次是把教育与管理相结合,努力强化管理的教育功能,推动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在入学教育中,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端正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为重点,组织学生学习好学籍管理,校规校纪和文明宿舍、文明教室等规定,引导学生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在日常管理中,注重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教育,培养学生努力学习、遵守纪律、讲文明、讲道德、讲卫生、珍惜和爱护公物的良好习惯,保障团结、奉献、向上、勤业、敬业的精神逐步成为学生思想的主流。
第四、创建良好的校园文明环境,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为职业道德教育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在校园文明环境硬件建设上,高等职业院校要根据自己的特点,加大投入,美化、绿化校园,逐步形成优美、恬静、文化底蕴深厚的校园文明环境。同时,发动和组织学生开展“文明达标”活动,设置文明监督岗,开展文明达标的检查评比,强化规范管理,促进自我管理,推动校园文明环境建设的进程。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各种舆论工具在宣传先进典型、树立文明标兵、弘扬正气、鞭鞑歪风方面的作用,以提高学生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恶丑的能力。使学生在文明创建活动中陶冶情操,塑造人格,加强修养,规范言行,从而推动学校整体文明程度的提高。
(二)
根据学制短,职业技能教育要求高、任务重、专业教育与实践教学所占课时比重大的现实,从文化底蕴薄、学生素质不高和工科为主兼顾多学科发展的实际出发,高等职业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只能采用课内必修课、第二课堂和实践训练相结合的模式。而认真抓好理论与实践两个教育环节,则是实施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及时,充分发挥《职业道德课》在职业道德教育中的主体作用。《职业道德》教育课是高等职业院校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培养高素质毕业生不可缺少的环节。根据中共中央十四届六中全会精神,从高等职业院校的实际出发,职业道德教育课应以正确的人生价值教育为主线,围绕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意志品质、适应能力、合作精神、心理承受能力等关键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进行职业选择、职业理想、职
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原则与规范的理论教育。使学生从思想上进一步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念,确立主人翁的社会意识和敬业、乐业、勤业、创业精神,明确职业道德的一般原则与规范,为职业道德的实践教育准备条件,提供必要前提。第二,充分利用学生的实践、实习环节,从实践的角度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的教育与训练。职业道德是高度角色化和实践化的道德。职业道德的养成和职业道德教育目标,只有在职业道德训练和职业道德的实践中才能得以实现。只有让学生到实践中去领悟、体会和感受职业(文秘站:)道德,才能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高等职业院校实践性教学环节的不断加大,为我们进行职业道德的实践教育提供了客观条件。我们要充分利用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实践、实习环节,精心设计,认真组织,统筹安排,分工合作,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一方面安排聘请实习、实践基地的管理人员或行业劳动模范介绍该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要求和规范。另一方面,由教师指导学生到实际操作的现场感受和体会职业道德和从业精神的内涵。实践完成后,要求学生写出以“怎样才是受用人单位欢迎的毕业生”为题的职业道德实践体会,使学生在实践中领悟到良好的职业道德对企业、事业单位形象乃至生存的重要性,从实践的角度对学生进行从业态度和职业道德规范教育。
第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职业道德教育活动,推动学生职业道德修养的形成。一是通过开展心理素质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的心理素质、良好的人际关系,为职业道德教育准备良好的心理基础;二是聘请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涌现出的英雄模范和学校的毕业生为学生开设专题讲座,结合他们自身成功、成才的实践体会,对学生进行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敬业、勤业精神教育;三是精心设计和组织好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助和为社会献爱心,为希望工程尽力量,为师生义务服务活动,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锤炼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集体的思想品质和团结、自强、向上的奋斗精神。
职业探索论文:探索区域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变革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 区域经济 办学模式 变革
[论文摘要]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梯度推进的经济发展战略思想的贯彻,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迅速,受其制约与影响,职业教育也正在形成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格局。因此职业院校必须及时调整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本文从区域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目标、内容和方式等方面对建立与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职教办学模式进行了阐述。
2005年3月,联合国在纽约总部正式颁布了《联合国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2005—2014年)国际实施计划》。这一文件的颁布,标志着世界“可持续发展教育”步入一个崭新的阶段。按照“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要求,对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整个学校教育制度必须进行重新规划和调整;对其内容、过程与方法必须进行革新。职业教育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不少职业院校办学模式趋同,缺乏特色,因此,对其办学模式变革的探索理所当然成为职业院校改革和发展所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
一、办学理念:充分重视区域的机遇和影响
重视区域经济和区域社会的机遇和影响是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先决条件。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加速发展,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以及梯度推进的经济发展战略思想的贯彻,我国的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很快,各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与模式,受其制约与影响,职业教育也正在形成与区域经济和区域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格局。职业院校应该充分意识到这种新格局给职业教育所带来的新的机遇和新的影响。我国的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和湖南省永州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实践已经为世人提供了这一方面的成功典范。
职业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与经济建设、劳动就业和社会发展联系得最直接、最紧密的教育。职业教育的较大特点是其区域性或地方性,培养的人才最主要的也是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服务。区域经济学认为,这一类人才基本上是一种地区性的生产投入要素。因此发达的区域经济离不开发达的区域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地方性决定了职业教育走区域发展道路的必然性。另外,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普遍存在,与此相适应,职业教育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区域差异。在这种区域经济与职业教育非均衡发展的大背景下,职业教育的发展战略应侧重于区域化,即以区域经济为依托,融入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之中,利用区域优势,抓住区域的机遇,谋求职业教育的区域化发展。因此,职业院校必须及时调整和变革自身的办学模式,主动构建与区域经济和社会相适应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
二、办学目标:不断调整职业院校的发展定位
职业教育要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服务。要实施国家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加快生产、服务一线急需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特别是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紧缺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的培养。因此,职业院校要明确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即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要根据区域需求重新定位自己的办学目标。
办学目标是办学模式的根本,也是办学模式其余要素运行的基石和指导。办学目标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的发展而改变,随着组织环境和组织资源的变化而应做出调整。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在办学目标定位方面的确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不少职业院校在规模定位上,存在越大越好的倾向;在类型定位上,重普高升学轻职教就业;在人才定位上,重学术型轻应用型;在层次定位上层层攀高;在专业定位上,求多求全等等。产生这些问题,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对组织环境和组织资源没有做出正确的分析和恰当的调整。
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了以大中城市为中心、城市带动农村、城乡互补协作发展的格局。市(地)一级大都具有相当的经济规模,地域范围大小适中,一、二、三产业并存,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实用性人才的需求大、层次多。职业院校只有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认真研究学校的性质特点、服务面向和办学优势特色,找准在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及在终身教育体系中所处的位置,正确确定学校的办学方向和发展定位,坚持以区域经济建设和生产一线需求为根本,才能促进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的结合,形成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的局面,才能实现职业教育的合理布局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办出区域职业教育的特色。例如湖北省职业院校通过“大学——县乡合作计划”“中专——乡镇合作计划”“乡镇成校——村组合作计划”的实施、努力做到在培养目标上同企业保持一致,在专业设置上同经济发展(调整)同步,在办学过程中同企业或市场挂钩,带动了“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区域经济的形成,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了地方“特色农业的规模化发展”。
三、办学内容:紧紧抓住职业院校办学的根本
专业设置是职业院校办学的根本。它不仅是职业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具体体现,也是职业教育适应经济社会需求,保障人才培养适销对路的关键环节。根据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和产业结构特点,深入社会、行业企业做好细致的调研工作,掌握及时手资料,对于合理调整专业设置,优化专业结构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为区域经济和社会服务的办学过程中,职业院校必须根据区域需要及时调整职业教育的办学内容、手段,在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同时,加强区域职业院校和区域经济、社会之间信息、知识和资源的双向流动,使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处于不断的调整与变革之中。
职业院校如果不深入研究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没有立足当地实际,培养的人才就很难与当地经济发展和地方的产业结构紧密结合起来,做到人才适销对路。因此职业院校必须立足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顺应市场需求,致力于培养
学生的职业技能,为区域经济建设输送合格人才。
四、办学方式:鼎力激活职业院校一产业界一政府之间的互动
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有全日制和部分时间制;有职前和职后教育;有产教结合和校企合作;有“工学结合”和“半工半读”等等。办学方式不是固定的,它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关键是职业院校如何融入区域、贴近社会、适应市场,激活职业院校一产业界一政府之间的互动,实行多样、灵活、开放的办学方式,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
职业院校和产业界,两个迄今相对独立的领域,各有明确的体系范围,目前都承担过去属于对方领域的任务。现在该是改变这种状况的时候了。当前,一些职业教育发展较快的地方已逐步形成了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集团,并由此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如江苏省推进集约化办学,一是建设职教园区,实行一区多校、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学分互认、教师互聘、共同培养。二是组建专业性职教集团,以骨干职业学校为龙头,与行业、企业合作,组建了农林、建筑、现代服务业等6个专业性职教集团,覆盖300多家企业、105所学校和20多万学生。三是扩大区域品质资源,打破部门、行业界限,撤销、合并中等职业学校300多所,校均在校生规模扩大到1930人,其中100所重点建设的职教中心平均在校生规模达到3200人。同时,政府在职业院校和产业界这两个领域中的作用正在向两个截然相反的方向发生变化。一方面,政府不仅要求职业院校“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而且还要求职业院校“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另一方面,政府也在改变与产业界的关系,不仅要求“企业要强化职工培训,提高职工素质”。而是还要求“企业有责任接受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在职业教育的政策制定和实施上,政府正承担起领导、指明方向、协调、支援和质量保障的任务。实践证明,在各地区、各校职教办学水平参差不齐的现阶段,这些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激活了职业院校一产业界一政府之间的互动关系,不仅为职业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推动了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快速发展,而且也调动了职业院校的办学积极性,提高了师资设备设施的利用率,加速了职业院校的改革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