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设计美学论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设计美学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设计美学论文

设计美学论文:舞台美术设计美学论文

一、舞台美术设计中的色彩运用

如果说绘画中的色彩搭配是为了提高其艺术价值的话,那么在舞美设计中色彩的运用就是为了增强舞台的艺术美感。色彩在舞台中的实际运用启发我们,在舞台上戏剧或是其他艺术形式所呈现的不仅仅是整个艺术活动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更需要观众对整体舞台美感产生共鸣,这正是舞台艺术的魅力。舞台上经常需要通过色彩的冷暖色调、透明遮盖的穿插以增强画面效果,真正地吸引到观众的注意力,给予观众视觉上的享受,这也是色彩在舞美设计中的重要作用。舞台节目不是平面的,而是三维的。在远近不同、凹凸有致的舞台上,如何来安排冷、暖颜色的远近次序等空间逻辑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在安排色彩的远近时,应该考虑到人类的视觉习惯。一般情况下,亮度较高的颜色,通过人们的视觉传递后会产生比原距离近的偏差;反之,亮度较暗的颜色则会产生较远的偏差。由此,合理地安排颜色应把亮度较高的颜色略向后移动,亮度较低的颜色略向前移动,由此来平衡人类的视觉偏差。如通过对色彩层次的恰当把握,在有限的舞台空间里营造出层次分明、逻辑合理、各有风格的舞台效果,以此可获得成功。

二、舞台美术设计的表现形式

歌剧《奥兰多》(Rinaldo)是乔治•西平具挑战性的舞台美术设计,他叙述其设计过程道:“当偶然遇到自己难以解释的情况,心跳加速时,我知道可能意外地发现了我需要的某种东西。”在剧目构思方案期间,乔治•西平在伦敦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参观时,看到展厅中古代玻璃器皿在白炽光灯展箱里展出的待殊效果,这为他的设计带来了灵感,便认定这就应是《奥兰多》布景的效果。回到工作室,他打碎了几个玻璃瓶,再用胶将它们粘合后放置到日光灯箱中,把造型和空间位置调整到满意程度,随即把这种效果再放大到舞台上。由此,约6到10米高的透明瓶子造型没用任何支撑结构屹立于演出舞台之上,这些透明瓶在演出中可以在舞台上前后左右移动,依据演出的需要变换成各种空间形态,通过舞台天幕映衬,看上去时而像城市楼群、峰峦和云彩,时而又像圣徒的身影和女性的体形,使人浮想联翩。乔治•西平通过演员、放大的透明材质瓶子在舞台空间中不同的变化组合方式,完成了整个歌剧的舞台场景的视觉体现。戏剧表演的成功与否最直观的体现就是能否抓住观众的注意力。吸引注意力最主要的部分是该戏剧表演的内容,但是,能否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表演整体的造型设计是否新颖,是否足够吸引人。舞台美术设计包括表演者的整体造型,表演者的造型在表演特定的内容时是有固定的形式的,因此,每个时期的人都要有符合当时大时代的穿着打扮,不同身份背景的人物也都有不同的造型风格。但是在有些方面,表演者的造型设计也可以根据剧情和想表演的内容来进行相应的设计,以突出鲜明的人物特征,对表演者的表演具有积极的作用。整体表演的美术设计相对于表演者的设计要繁琐许多,舞美设计者在根据表演整体内容考虑整体造型设计的问题时,还要考虑整体设计中很多的细节,考虑这些细节怎样设计才能更地体现表演的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细节里凸显主题。所以,舞美设计与戏剧的调和对戏剧的整体艺术效果起到很大的影响。舞台艺术中的美术设计表现形式具有多样性的特点。舞台艺术的较大魅力是能够通过艺术设计来创造一个虚拟世界,而在此之中需要美术设计人员进行相应的美术设计,才能够使这个虚拟的世界更加真实,更能吸引观众的眼球。

作者:杨子

设计美学论文:美学展示设计论文

1展示设计中的美学问题

1.1身体体验的意象美

现代展示设计一般以观众的直接审美体验来观赏一定的陈列展示作品,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都有一些美感乃至美学问题的产生。信息技术在现在更多地就是交流传递方式的改变,所以造成了人们交流方式的变革。当今许多艺术家把交流作为自己工作的目的,声称自己是交流艺术家,然而“交流美学”这种美学的媒体其实是“非物质”的,它大多来源于无法触摸的信息技术资料。在这样一种情况下,这种信息的电子信号也自然留下了无形无迹的轨迹。一些交流艺术家通过他们的实践、思想,创造出建立在信息交流基础上的艺术。所以,展示设计就是结合一些当下近期的多媒体技术运用空间和审美互动达到作品和观众之间的信息和情感交流。20世纪以后,人们开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视自己的身体,人作为主体在如今的社会是一种身体至上的时代。美国社会学家布莱恩•特纳对身体问题进行一定研究,明确指出在如今当代社会中的身体已经成为了社会中的最首要领域。在现代艺术领域中,身体既是主题也是媒介,通过身体的一种呈现与表达更能反映出一定的问题。在展示设计的场域中,身体体验也越来越成为考虑的重要性因素。现代的展示设计,特别是多媒体展示设计在展示方式上尤其重视观众的身体体验。在传统的展示设计中,绘画和雕塑作品作为装饰陈设成为收集和展示,收藏者通常是拥有一定权力的皇室、贵族等,身体体验的新奇方式没有出现在艺术的展示空间中,但在现代展示设计中,展品根据一定的分类形式等展示权力机制进行重新布置,观众在一定展示空间的“规导”下进行参观。展品大多以静态的陈列方式为主,具有身体体验式的方式在现代展示设计中没有太多呈现,而在现当代艺术的艺术展馆中,以身体作为交互媒介,通过更多利用观众的感官作用已然成为一种流行,人的视觉、听觉、触觉甚至神经大脑都与作品直接对话,产生一定的交流与互动。一些展馆中的影像展现运用一些互动技术,增加趣味性的同时,观众不再是被动的观看者,而成了点评作品思考作品的关键因素,无形之中已直接成为作品的一部分,打破了传统的静态展现方式的形态。这种让展品与观众产生互动的展出形式如今已成为展示设计发展的新趋势,推动了艺术展馆的发展。这样也产生了观众对于作品的一种审美体验,人这时变成了主体,由人来理解并界定作品的含义及其所传达出来的思想,这就产生了一种直接的经验,一种瞬间的直觉,在瞬间的直觉中这种互动的身体体验展示设计方式就产生出了一个意向世界,一个充满意蕴的感性世界,美感是与人这个主体及其所散发出来的思想紧密相联的,脱离了这种互动感就达不到一种美感的意境表达。这种体验的意象世界就是一种美,而以往传统的单纯性认识则追求一种抽象的概念体系,那是没有色彩的。

1.2艺术美

艺术美学中还有一个特征是来自于作品所散发出来的艺术美。说到艺术美,还应该谈到一个艺术作品的层次结构的问题,有材料层,形式层和意蕴层,这三层关系不可或缺。设计形态作为一种视觉语言表现形式,通过图片、色彩、影像等形式带给观众视觉上的享受,材料所带给人们的感受是最直接的,观众可以近距离观察或者触摸到艺术作品的材料表现,这是许多设计领域所共同关注的一个表现形式,尤其是展示设计活动方面。不同的材料会给人不同的感觉。不一定贵的材料能带给人们好最直接的感知,理解挖掘并创新材料中所散发的特质并很好地运用这个材料才是最关键的。材料现在正在从物质向精神转变,在表现一定艺术作品的同时要特别注意材料在作品中内涵的表现。展示设计中每个部分的完成和制作,从软件设计到布置陈列,无一离不开材料的考量,既要符合人类的审美需要,又要达到艺术美和环境的融合。在作品中,任何一种材料所要表达的意义也是不同的,对于意象世界的生成又是有影响的。例如大理石给人一种坚硬而又沉重粗糙的质料感,这种质料感带着朦胧的情感色彩,使意象充满一种“韵味”,相比之下,木质的感觉会更加具有亲切感,木头的触感和气味使人沉浸在作品带给人的一种气韵当中,就是这样的材料质感,一种氛围才能融入美感中带给我们享受。

1.3新技术的互动表现

随着科技的进步,设计师已经不能满足于陈旧的艺术表现材料,他们运用他们的创造力头脑,创造出许多不同的表现方式,丰富了艺术作品的表现力。新技术结合新材料的使用已经伴随着时代的进步产生,时代已经阻止不了新科技的应用,新技术的运用不仅产生于展品上,更体现在如何运用先进的技术更好地变现为艺术作品,抓住观众的视线,增强他们的用户体验感。展示设计中所表现的主题场景运用新科技的创新可以给主题表达带来意外的收获。观众在这些新科技的体验中能感受到自我的存在,所以不能忽视新科技手段在展示设计的重要地位。然后,我们还要通过在新技术的基础上加上些环保设计,新材料结合新技术的表现手段在最近的展览包括上海世博会中都有所体现,这些表现方式的创新可以带给人们一定的新奇感和趣味性。通过这种新技术的表现结合新材料的使用,可以激发艺术作品美感形式的表达,韵律、色调、质感、线条以及具有立体感的效果可以展现。在艺术作品的展示中,正是这些结构、平衡、秩序等表现形式的美感感染了我们。对于展示活动的发展起到影响的因素有很多,包括观众、参展商等等。以一种“互动”的关系可以将他们有效地连接在一起。通过良好的沟通、互动能够促进人与展品之间的关联性,从而保障展品活动的顺利进行,在多种“互动”表现形式下,很多相关的、相互影响关系网随之产生。以人的需求为基点,设计出满足人们使用需求的物品,这才是真正体现设计“以人为本”的表现。人性化的展示设计是将人体尺度以及习惯作为设计要考虑的重要指标,像互动展品的设计就必须要为与这个展品产生互动的群体考虑,如人的生理到心理的种种因素,特别是人体的尺寸、行为习惯、思维能力等,从某种程度上看,这也是人文精神的一种传达方式。良好的空间艺术形态,更加注重人性化,展品在一定程度上从情感等角度更能和观众产生共鸣,令观众带着轻松愉悦的心情观看艺术作品。例如:在展示空间以及展品的形式表现中要充分考虑到人体尺寸情况,避免设计的不合理所带来的不舒适感,另外展品的摆放高度也要考虑到观众的平均身高以及视觉习惯,当然展示空间中的视觉标识系统也要做到一定的合理体现,其安装高度和安装方式要杜绝可能会发生的安全隐患,休息空间中设计的座椅设施和互动娱乐设备要结合使用群体的各方面考虑因素,这就要求其形态设计要考虑到受众的身高、背部曲线等生理因素,通过关注这些人性化的细节表现,展示设计在各方面变得更为合理,设计的展品以及构建的空间氛围环境更能满足观众们的生理、心理和情感上的需求。观众在观看展示空间的同时,对展示环境、展品的陈列、展品的相关色彩信息感受与生活中的认识过程是一样的,情感是联系展示设计中人与展品情感的纽带。在如此信息发展迅猛的时代,人们的需求已经逐渐提高,他们更多的会关心能否得到情感上的呵护与重视,在展示设计中空间的设计过程来说,就是以人为本的中心思想,把观众作为设计的基点重点。通过互动参与的展示形式,特别像2010年上海世博会一样,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中具特色的动态卷轴影像清明上河图,通过互动的科技技术结合传统的元素设计,展示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与观众达到了一种心灵上的碰撞,一种感情上的交流,这样可以调动观众更高的观展热情,也能高效并较大程度上完成展示信息的传达,使展示的形式和内容更有特色,形式与内容的呈现才能达到美学的一种感受,从而给观众留下深刻且回味绵长的体验印象。这种人和作品之间的互动,使得作品具有了一种情感表达,经过人对于作品的直接观看和理解思考,不断地体验和阐释油然而生,作品的意蕴和内涵,它的形式美、艺术美、材料美、体验美等审美思维也就不断地被新的层次所揭示和照亮,这种种美学美感的体验过程,也是一个永无止境的美的不断生成过程。并且,每个观众的感知和对作品的理解又是不同的,观众进入到作品所带给人的意境中去,这样的一种作品和人本身的情感交流,所产生的不同的理解和思考又会给作品带来不一样的意义,不同的认识起点产生不同的认知结果,一种美的无限延续性由此产生。

2结语

当今飞速发展的信息社会已经进入到体验化的时代,人们对于艺术美等美学美感的要求已经越来越高,对于精神文化体验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无论在日常生活中到超市中选购生活必需品,还是休闲过程中参观各类型的展览活动,人们都渴望带着轻松自由的心情通过情感上的交流体验获得感知。互动艺术是把观众们的思想感情与展示内容形式相融合,以观众的需求为中心,通过调动参观者的情感因素与展品的环境产生互动,从而传达展示作品信息。总结来说,美学问题中的审美体验与互动感知及其艺术品所呈现出来的艺术美在展示设计中已经显得尤为重要。这种美感已经成为展示设计乃至所有的艺术设计的一种趋势。

作者:刘鴷 单位:上海大学

设计美学论文:意境美学下海报设计论文

一、略论意境美

(一)留白小题诗

传统国画至宋代便开始大量出现画面盖章、题字的现象。亦不会像前代那般填充整个画面,而是开始出现了留白,在画面上出现视觉上的空白,此“空白”不是“没有”,而是包含着更大的可能;是一种精神上的静观境界,犹如中国哲学上的“空”“虚”“无”,是给“实”“有”更多转寰的余地,给人以更大的包容与可能的感觉;是一种画幅已到尽头,可画意仍在延伸,给人一种空间无量的感觉。蒋勋在其《美的沉思》中说:“绘画中的空白是为了降低感官本身的煽惑与刺激,而使绘画升高成为哲学;色彩消失,空白出现,都是为了使这视觉艺术更纯粹地成为一种心境的沉思”;诚如吴冠中先生所说:“国画中的云、雾、空……这些‘虚’的手法主要是为了使某些意境具体化、形象化”。所以我们可以知道留白之美亦是体现了意境美学的思想。

(二)泼墨大写意

泼墨画是我国古代画种里面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其画法的风格不羁一格,洋洋洒洒,看似随意,实则考究。泼墨是一种酣畅淋漓的表现,云的交融、水雾的弥漫、光影的移动……表达的是一种不羁的美学情节,传达出的是一种洒脱的境界。《泼墨仙人图》就能够非常好地表现出这种意境上的美学思想。该画以泼墨大写意的表现手法,再加上了少许几笔的点缀,一个袒胸露怀、步履蹒跚的神仙人物的洒脱形态便跃然纸上。该画笔墨虽少,可意境深远,传神地表现出一个洞察世事可又难得糊涂的仙人形象,实乃意境美学的一个很好体现。

二、当代海报中的意境美

清代石涛说:“笔墨当随时代”,故在当代中国海报设计中,我们应在注重传统的美学思想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再结合目前的国际美学风格,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风格。而在我国传统的诸般美学思想中,意境美学是其中一个很主要的构成部分。其讲究的是一种传神的、虚实相济的、笔墨至极,而话语未尽的美学思想。这种意境美学思想至今仍对我们当代海报的设计产生着较为深远的影响作用。

(一)海报中的天人意境

在《苏州印象》的招贴海报中,就很好地体现了意境美学的思想。从古至今,水乡江南一直是一个繁华之地。而苏州人民亦与水有着很深厚的情感:人们依水而居,其衣食住行都与水息息相关,于是乎便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水文化。其画面就黑白两色,简洁明了。整个画面,以白色直线勾靳出建筑的外轮廓,接着直线发生弯曲变成曲线,则代表了水的婉约。整个画面在黑色的背景的反衬下,突出了一条代表建筑的直线与代表水的曲线的白色线条,传达出了苏州民居与水息息相关,人们依水而居,与水和谐统一的特点。该海报的整个画面虽然简单,可却传达出了一种天人合一的意境美:人为的建筑与大自然的水结合在一起。整个画面简练而传神,可我们却能感觉到其意境的无限深远。

(二)海报中的留白意境

靳埭强先生的作品大都运用中国传统水墨元素,结合创作需求,所创作的作品具有很烈的中国特色,其作品意境深远,格调之高,实乃我们需要学习、借鉴的典范。如图2所示是靳埭强先生为北京奥运会设计的一套宣传招贴海报——运动、阳光、健康。在这套海报设计中,靳埭强先生运用尺子的形象将整套海报联系起来,并加之以简洁的水墨线条所勾靳出的人,使之成为各种运动状态,从而表现奥运会“运动、阳光与健康”这一主题。在该系列海报作品中,从左往右呈现出:丝带韵律操的形象中隐现出“京”字和“B”字的联想;以尺为跳板时,水墨点线表现出跳水健儿的健美;以尺为杠杆时,水墨数笔表现出举重健儿的力量,以尺为栏时,水墨两三笔表现出跨栏健儿的神采;以尺为箭,水墨笔画表现出射手的沉稳⑥。靳埭强先生在该系列海报作品中巧妙地将传统的水墨与现代化观念的“运动、阳光与健康”这一主题巧妙地融合起来,通过运用少许的水墨笔画,将一个运动健儿的形象很好地表现出来,这既体现了运动的美感,又成功地传达出北京奥运会东方传统特色与现代时代感相结合的特点。该系列招贴海报的造型设计看似简约实则极为的不简单:虽然只运用少许的水墨点与线外加一把尺子来进行海报创意设计,且在海报的画面上大量留白。然而正是这大量的留白,使得画面的主题更加的突出,诚然如日本设计大师原研哉所说:“由于不存在的东西渴望存在,它们不时会创造出比存在本身更强烈的存在感。田中一光先生曾如此地评价过:“靳埭强的海报是极富东方色彩的,他每一张作品都流露出中国传统上的风格,静盈而端庄,简洁清亮,毫不纷乱,常见一大片留白,整洁中如清风拂过,成为海报的主题,构图简约;笔和墨描画出来的不是什么绘画,也不一定是字,只不过是饱蘸墨液的毛笔在运走时表现出优美的轨迹来,那些由黑色到灰色以至呈现奇妙的浓淡度,使人感到东方心魂的跃动,靳埭强那简洁的画幅,以蜿蜒游动的造型设计成的海报,虽并不奇拔,却有一种魂萦梦绕,需要发倍投问的依依之感”。在该作品中,靳先生依旧运用水墨元素来进行创作:他融合了传统的水墨线条与现代印刷字体的笔画,并创作出合乎人们审美标准的形象(香港旧时民居),从而传达出了香港的发展。其在画面上大量留白,给人一种虚实相交,意蕴无限之感,表达了一种潜藏着的活力。整个画面静而不空,充满了“气”的流动,很好的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意境美学观,表达了一种宇宙万物潜藏着的动力。靳先生的作品如同一幅传统国画,可是却又充满了时代的韵味。其作品中留白通常是用来突显作品的主题与传达作品的韵味。“惜墨如金”的创作态度使得靳先生的作品有种恰到沉静的空灵之感,有种意蕴缠绵,久久于脑海之中回荡,引得我们陷入沉思,回味无穷。靳先生的作品运用传统的水墨元素,同时又具有现代的时尚精致感,使得传统的水墨文化继往开来,能够在现代视传设计中体现一种时代感的意境美。

(三)海报中的泼墨意境

央视的广告《水墨篇》是将传统的水墨画元素与现代的媒体广告表现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在整个广告中,运用墨滴落到水中,并渲染开的表达方法,使得墨在水中的形态开始变换,呈现出各种的形象。而画面中的形象是经由山峦、大海、仙鹤、游龙、长城、太极、武术到鸟巢等具有中国特色的元素进行变幻,表现出了一种上天入地,贯彻古今,传统文化与今日科技,虚实相济,浑然一体的情感。从中可品味出凝练而单纯、含蓄而整体、优美而恬静的水墨意境,很好地诠释出品牌打造过程中“从无形到有形,从有界到无疆”的意涵。该作品以大泼墨写意的渲染形态变化引发了创意的灵感,不仅扩张了我们的想象空间,而且具有极为强烈的视觉和艺术冲击力。其以泼墨手法来表现整个广告,使得广告的受众体会到一种洋洋洒洒、酣畅淋漓、大气磅礴之势。

三、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诸多的美学观点。然而,王国维先生首推“意境”一词。意境美学观点在我国传统文化以至当今时代的文化发展中,仍有着很深远的影响。意境美学思想讲究的是笔墨已尽,而话语未尽的一种美学境界,在海报中,追求的是一种超出了时间、空间、色彩等的表达。意境美学运用于海报设计中,它能以泼墨手法表现出一种酣畅淋漓、大气磅礴之势;它能以留白手法表现一种虚实相济,色彩无类的现象,它能以画幅那有限的空间,而表达出一种无穷的宇宙空间;它能够以少代多,以无代有甚至以虚代实等等。当前我国的设计便应立足于这些基础之上,再结合国际风格趋势,运用现代的表现手法,使我们当代的海报设计作品既具有中国传统的文化色彩,且表现出现在中国的时代特色,这不但符合了当代国人的审美需求情操,而且能更好的起到传达海报的内容,使得海报受众能够更加容易接受海报信息的作用。所以,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的视觉传达设计师们更应注重传统美学,注重意境美学思想。将之合情合理地运用到我们的海报作品中,再结合当前时代的特色,创造出一个具有传统文化内涵,且符合时代特色的海报作品。

作者:王艳君 张进杰 单位: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

设计美学论文:网络背景下美学传播色彩设计论文

一、现代色彩设计的特点

在网络背景下,现代色彩设计愈发体现其自身的种种价值,尤其是审美价值。现代色彩设计是利用网络技术实现文字信息、图像、视频的处理和采集,利用网络技术设计并制作完成的一种新的设计形式。数字媒体已经成为继语言、文字和电子技术之后近期的信息载体。网络为现代色彩设计提供了新的价值理念,以往人们只关注现代色彩设计的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而在网络背景下,受众审美要求的提高,使现代色彩设计的审美价值走入受众的视野,精神价值和心理价值也得到了重视。可以说,网络推进了人们对现代色彩设计理念的转变。受众关注人性需求、情感的因素也促进了现代色彩设计的审美价值发生变革,以网络为支撑的新媒体技术的出现为现代色彩设计审美价值的体现带来了新的方向,也促使了现代色彩设计的美学传播。现代色彩设计的美学传播主要指色彩设计产品的信息借助各类传媒语境在各领域内的互动。这里所指的互动不是简单的交换行为,它是对色彩设计产品的信息传递,扩张与收缩的一种动态传播行为,具有流动性和开放性。非同时在场性。日常生活中的交流是面对面的双方交流,主体间是平等的,同时在场的信息流动呈现出了双向互动的对话性特征。然而主体间的非同时在场性使得双方的地位并不平等,在某一个传播节点上,美学传播信息是单向流动的。美学传播信息是为那些不在生产与传播现场的人们所生产的,接受者参与或介入传播过程的能力有限,也就很难影响到传播的内容。美学信息传播不具备日常交流的即时性和现场感。例如,受众对一件色彩设计产品的评价,可以是受众和创造者之间的交流,但这种交流发生在受众观赏完色彩设计作品以后。不过,美学传播主体的非同时在场性在网络背景下有所改变,在受众和创作者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上也呈现出“日常交流”的态势。非确定性和流向性。信息是“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是对不确定性的减小或消除。但是,美学信息是“不”和“非真实”的。它是美学传播有关信息的总和,是色彩设计主体带有一定情感的接受行为,并通过色彩表现的方式传递出信息。美学传播不保障人们要寻找到历史事实与色彩设计作品之间的对应关系,但作为“刻意编造”的信息,美学传播以生动感人而不是确有其事为其成立指标。因此,美学传播的信息具有明确的产品欲望。例如,政治宣传促使人们支持某个团体或反对另一种团体,美学传播也常常介入到这种传播中,广告就是靠着富有感染力的声音及色彩设计和语言,传递美学信息增强宣传和诱导效果的。混合性和娱乐性。美学传播内容的混合性指它不是单一的某一类的知识,而是多种知识的混合。人类传播促使人们交换信息、借鉴经验和传递文明,从而获得各种知识和生活技能。美学传播通常不是以严谨的理性形式出现的,而是存在于生活形态中。美学传播内容包括人类多样的世俗状态,心理、情感和审美感知,所以美学传播必然具有混合性和娱乐性。

二、美学传播的新境界

日益网络化、审美化的现实生活使人们重新反思审美与传播的关系。从美学角度看,交往不仅是先验的语言符号,也是和身体有直接关联的,在这基础上理解网络背景下的美学传播,能发现更深的美学意义:空间维度上的普遍互联、时间维度上的直接互动、体验维度上的直观界面,使理想中的先验美学共同感被经验达成,这种情感、趣味与美学风格的共同建构,成为充分意义上的美学交往。网络背景下,美学传播对当代美学关系的重组,可以总结为三个层面的表达:首先,审美对象是借助于网络复制和数字技术,构建了一个有别于传统审美的虚拟世界,艺术的虚幻与日常现实发生了颠倒。其次,审美主体作为网络系统的延伸,使受众在人的感知、表达方式上发生了改变,网络作为一种“虚拟无意识”,改写了审美主体的组成,也逐渐地改写了受众与传播者之间的关系。,审美沟通作为网络主体间沟通媒介,比其他传播形式更能直接地表达受众的感性认知。例如,受众使用社交工具实时互助,突破了语言符号的范畴进而渗透到审美领域。网络传播的美学传播证明,走出空洞的人文义愤和肤浅的技术迷信,重新架构审美与交往的基本关系是可行的。一旦确认了“审美”与“交往”的关系,美学便可突破传统意义上的艺术范畴。网络作为一种互动性的交流媒介,为当代美学传播带来了焕然一新的格局,也给美学传播带来了一定的反思。在历史上,马克思曾提出了“人体解剖是猴体解剖的钥匙”这一思想,以此可以将美学的传播当做是解读过去旧的传播形式的方法,反思交往中的感性基础——审美共同感。在架构上,将网络美学传播活动作为解读当代审美方式的切入点,反思审美经验的传播学基础——主体间的交往。通过恢复审美与交往的语义关联,网络美学传播现象为现代色彩设计敞开了一个交往的视野,网络美学传播活动也为传播学提示了一个审美的维度。

三、广告传播过程中的美学表现原则

在网络背景下,美学传播的形式有了新变化和新发展趋势,如现代色彩设计在网络广告创作上的运用。广告传播是一种信息传播活动,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不再拘泥于简单的图片和文字,他们要求广告要有足够的吸引力。所以广告在展示时,能否引起消费者的注意,首要因素就是取决于它的色彩作用,色彩具有视觉冲击力,同时又能引起人们的情感反映与变化,因此,对色彩设计的应用也是广告设计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真实性原则。美学在广告传播中的最基本原则就是真实性。无论是从美学还是从传播的角度,广告的表现形式不能出现歧义,其表现产品品质,功能用途和企业形象都必须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吹嘘和夸大产品效果,对受众造成误导和欺骗,尤其不能弄虚作假。美学在广告中的表现应当对文化把握精准,广告的保障要可体现出可兑换性,对具有生活化倾向的广告不得以文案的方式再度渲染,对一些特殊商品的广告一般而言不宜采用渲染描绘的方法。人文关怀原则。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人文关怀。人的需求是逐渐由表层转变为深层的过程。随着消费观念日渐成熟,美学在广告传播中的运用也逐渐从物质功利诉求上升为精神层面的人文关怀诉求,所以广告美学应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特别是要贴近受众的内心,并与之产生共鸣。例如,在广告中需要倡导低碳环保的消费理念,宣传助残和希望工程,要传播健康的道德观和审美观,这也是网络背景下,人们追求高品质生活的体现。功利性原则。美学在广告传播的实质是功利性,应该将功利性和美学传播的表现结合起来理解,广告传播中的美学体现是广告传播实现功利性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功利性要迎合受众的心理需求和心理接受;竞争性是美学在广告传播中的一般性规律,各种类型的商业广告都具有竞争性,所以更要客观地评价商品,挖掘企业和商品的优势和特点,增强美学表现在广告传播中竞争性。其实,广告不仅是一种传播方式,也是与商业有关的美学艺术的欣赏品。

四、结语

现代色彩设计新的发展贯穿于美学传播活动的各个阶段,只有美学传播的效果在现代色彩设计的运用经得起历练,才能实现其传播的美学价值和传播内容。在这种背景下,唯有通过客观分析和科学评价,积极探索可实现的解决方式,才有可能使现代色彩设计突破框架限制,得到发展和升华。

作者:文闻 单位:安徽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院新闻传播系

设计美学论文:基于美学的服装设计论文

1中国美学在服装设计中的表现

1.1外表层:形的展现

外表层是服装的视觉形式的展现,即色彩、造型、材质、图案、装饰等造型要素的效果。外表层是产品美学最直接的表达,服装美学通常以外在的视觉形式和装饰来体现。中国美学在造物领域创造了丰富而精彩的元素,其独具特色的线条、色彩、构图对服装设计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整体和造型的对称与均衡、长短比例关系的协调、节奏和韵律的范式、色彩的意义和组合规律、图案构成的尺度与组织等具有中国美学特色的形式法则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总结,在运用中加深理解。在服装设计中,常常将选择的设计元素套用在产品表面,或者通过对图案、色彩直接利用,或者通过拼贴的形式直观地表现出来。运用这种方法,关键是在造型上确定好恰当的位置和所要表现的部位,并要考虑图案或纹样与其它各部分的比例和呼应关系,使图案、色彩与服装达到和谐统一的整体效果。

1.2中间层:符号的转换

符号作为具有某种代表意义的标志物,是表述、传递信息的关键。符号是能够被感知的客观形式,是精神外化的呈现,符号的应用是对原有抽象事物进行解读和分析,进而建立知觉符号与被反映物之间的联系,并呈现在人们的视觉、触觉之中。在服装设计中产品如同语言一样,具有符号的特性,用来传达意义。服装的产品语义学就是将产品作为信息载体,通过外在形式传达产品的意味,将产品的物质属性与精神属性同等重视起来,强调意义的传达,并将文化、心理、象征等信息的包容作为评价产品的重要标准。形式元素和处理手法通常被看作语义传达的基本内容,通过对这些元素的加工与整合,实现传情达意的目的。在服装设计中,可以采用拆解、指代、简化、借用等符号转换方法表现中国美学的精神和意境。拆解是将整体分割或打散为多个不同部分或单位,根据一定的构成原则分解成单形、元素等。在服装中,可以将具有一定含义的纹样进行拆分再重新组合,以新的组成形式运用在设计中。指代是运用抽象的表现形式来象征具体事物,例如在礼服设计中常运用大红色,以“中国红”传达吉祥寓意。简化是将传统的形象或元素进行提炼,通过设计元素单纯化、组成形式简约化来适应当代生活节奏,删繁就简使设计表达更精准、明确。在服装设计中,常常对繁复的传统图案进行简化,保持其神韵和意义的同时增加现代感,契合当下的审美与需求。借用是在传统中寻求与产品的外在特征和表现手法相似的部分,以此作为参照进行变化和创造。在服装设计中可以借鉴具有特定意义的传统服饰的形制、结构以及工艺的创作手法,通过适度的改造运用在现代服饰中。中国美学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使其在表现过程中需要借助一定的设计和转换手法,通过将中国元素进行再加工,或创造相关符号,使其具有高度概括性和适用性。

1.3内核层:意境的表达

“意境”是中国美学和艺术创作中特有的核心概念,历来被视为较高的美学追求。意境是展开丰富想象创造出的艺术形象,是借助形象传达出的意蕴和境界,是人与物之间情景交融的感受,是造物艺术的灵魂。意境的营造是服装设计的难点所在。服装设计师通过对社会文化的观察和感悟,凭借着艺术修养,在头脑中形成所要表达的精神意蕴,进而通过服装的外在要素及穿着服装时的状态体现出来,这种动与静、形与神的结合是对服装意境和着装气质的表达,带给人想象的空间。服装设计的意境需要通过“动”与“静”的协调来实现。孟浩然曾写道:“坐时衣带萦纤草,行即裙裾扫落梅”,生动描述了服装在动态与静态中表达的意境。中国美学注重服装的造型与人体的关系,服装以人体为依托,同时又具有一定的预留空间和独立结构,在人的行走活动中,服装自然产生褶皱、垂坠和波荡,随着人体的动态而变化无穷,具有独特的律动之美。服装设计的意境还需要通过“形”与“神”的统一来表现。“形”是指面料、色彩和形态所构成的服装形象,给人以直观的美感认识;“神”指服装形象创构的风格、氛围,给人以深度的审美体验和想象空间。“形神统一”和“去形留神”是服装设计中需要注意的两个方面。“形神统一”要求服装的设计要素和构成方法符合意境表达的需要,具备特定的秩序,各部分之间和谐统一,设计素材的加工、提炼和重组与所要表达的意境成为有机整体,通过富有象征性的艺术语言拓展艺术想象,以有限的形象蕴含丰富的思想内容。“去形留神”要求服装设计做到恰如其分,设计元素的取舍应根据所要表现的意境而具有特定的规则,在设计中只有去掉多余的内容,才能突出其精髓和特征,传递服装的内在美感。

2基于中国美学的服装设计方法

基于中国美学的服装设计可以从核心层次、中间层次、外表层次出发,从不同的层次展开美学表达。即可以从中国哲学思想体系中寻求,确定造物追求的精神核心;也可以从典型的中国美学意境中寻找方向,通过合理选择和组织设计元素“传情表意”;还可以在服装的材料、造型、色彩等外在形式中直接采用中国特色元素,体现鲜明的中国传统特征。无论用哪一种方法,都需要把握相关的文化背景和象征内涵,以点、线、面、体等要素塑造服装形态,以均衡、对比、韵律等形式法则传达特定的意义,展现特定的审美特征。

2.1精神内涵和诉求

美学是哲学的一部分,中国美学潜藏于儒家、道家、禅宗以及楚骚的思想智慧之中,构成了中国美学的四大体系。不同的美学有着各不相同的核心观念,为艺术创作和造物提供了不竭的源泉和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

2.2美学风格的传达

风格是区别于其它事物的独特表现,是具有概括性的整体特点。美学风格的传达是将内在的精神意蕴赋予表象,是外在形式和内在精神的结合。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晚唐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对诗歌艺术创作进行了总结,将典型风格分为雄浑、冲淡、沉著、高古、典雅、洗炼、劲健、绮丽、自然、含蓄、豪放等二十四种,对相应的美学意境进行了分析,形象地概括了各种诗歌风格的特点。清代黄钺仿司空图所做的《二十四画品》将中国画的风格分为沉雄、冲和、淡远、朴拙、超脱、荒寒、清旷、圆浑、幽邃、明净、简洁、精谨、空灵等二十四种,将视觉艺术的抽象情态进行了归纳,分析了画艺创造的典型境界。这些中国美学的典型对服装产品设计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在表达中国美学时可以选取这些典型风格进行展开。服装美学风格是通过设计元素及其组织关系形成的,风格是主观性的感受,并具一定的特点、共性和稳定性。在服装中,儒家美学注重端庄、含蓄的文质彬彬,道家美学强调自然、不事雕琢的洒脱,禅宗美学追求质朴、简约的自由自在,楚骚美学充满神秘、浪漫的绚丽姿彩。中国美学的多样化造就了服装风格的不同特征,有着重体现“天人合一”的古朴、自然之美,也有注重洒脱、灵动的超越之风,有注重表现“出水芙蓉”般典雅、内敛的含蓄之美,还有奢华、繁复的华丽之风,其风格的迥异也正体现了中国美学独特的包容性。

2.3外在形式的表现

服装外在形式是人们所能看到和感受的客观存在,其形式要素包括材料、造型、色彩、图案、工艺等,这些要素是服装设计的基本内容。材料是表现产品造型的媒介,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物性和语言,材料通过自身的质感、触感以及加工性能、成型性能传达出独特的美感。基于中国美学的服装设计首先应该从面料的选择入手,以天然材质为主,或是运用一定的手法对面料进行加工再造。中国特有的材质更适合作为表达中国美学的设计语言,例如中国本土原创品牌“天意”就以莨绸为面料,推动相关传统织造工艺成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天意”品牌也由此成为传承中国纺织文化的代表,莨绸服装成为其品牌的显著标识。造型是最重要的外在表现要素,体现了产品的外形轮廓和内在结构。西方服装的造型立体,突出人体特征,甚至使用裙撑、肩垫等附加物改造人体,夸张地表达人体造型。而中国传统服装多采用平面剪裁的方式,结构平直,服装造型柔和,具有较多的自由松量,随着人体的活动呈现出轻松飘逸、随形而变的特点。人类对于色彩的感觉是最为强烈和直接的,色彩的美感来自于鲜明的视觉感受和由此而产生的丰富联想。中国的五色观体现了“阴阳五行”的宇宙观,其色彩理论影响了人们的造物设计和生活礼仪,支配了各领域的艺术风格,形成了中国色彩美学体系。作为色彩本源的青、赤、黄、白、黑具有丰富的意义,代表着方位、季节、相生相克等观念。随着时代变迁,人们对色彩的偏好又在不断变化,中国奢侈品牌NE.TIGER总结了华夏数千年服饰文明的色彩脉络,提出以黑、红、蓝、绿、黄作为华夏礼服的基色,使色彩成为独具特色的中国美学符号。图案是表达中国美学的一种直观形式,同时也深赋象征意义,是心灵世界的外现化和抽象化。我国传统图形艺术源远流长,相对的独立性使其可以方便地运用在服装中,通过面料织造、色彩变化、刺绣装饰等方式体现出来。服装上的图案是民族符号的标识,包括了抽象、具象、夸张、写实等多种形式,涉及花卉虫鸟、山峦亭阁、几何纹样等多种题材。在现代服装中,常常对中国传统纹样进行简化和整合,在保留美学风格的前提下符合当代审美。基于中国美学的服装设计还常常体现在所采用的工艺上。中国传统服饰工艺造诣高超,刺绣、织锦、盘结等都是被广泛应用的特色技艺。镶、嵌、盘、滚等在领口、袖口、门襟、裤脚、下摆等位置的装饰手法给设计带来丰富的变化,也是表情达意、创造意境的重要手段。借鉴传统工艺,采用特有的装饰手法既有助于表现中国美学的意蕴,丰富了现代服装设计的语言。立领、盘扣、偏襟等特色局部设计是传达中国传统服装精粹的重要内容,传统服饰中的云肩、水田衣、马蹄袖等在现代服装中的改造和应用,或是原汁原味的传统服饰品种,例如肚兜、霞帔的再现,都是表现中国美学的重要元素。在设计中,应该将中国传统服装中具有代表性的局部提取出来,巧妙地与现代服装结合,以呈现中国风格的典型特征。

3结语

在产品同质化、需求个性化的今天,中国美学是现代服装设计的精神源泉,在被西方文化强烈冲击的主流市场中,通过在服装中由内而外地传递和表现中国美学的精髓,能够赋予服装产品独特的人文气质和文化价值,同时能够促进传统文化在融入当今生活中得到传承和发展。

作者:陈晓鹏 何苗 单位:中原工学院服装学院

设计美学论文:生态美学角度下包装设计论文

1以生态美学为理论基础看包装设计理念

(1)崇尚自然。

传统的包装大多取材自然,因地制宜。从原始社会到现在社会的漫长进化中,我们的人类祖先不但能用柔软的植物枝条进行捆扎,还会用兽皮、贝壳、竹筒等盛放和转移食物。我国唐代丝绸之路繁盛,商人们通过丝绸之路把瓷器等东西运往波斯,瓷器易碎,往往到达目的地之后都成了碎片,于是商人们想出一个很有趣的办法:先把瓷器放置的潮湿的地上,在每件瓷器里灌满掺有豆种或麦种的沙土,然后按照不同大小规格的瓷器每十件一捆,每一捆再次捆绑,形成一个方形,然后再在捆绑后的瓷器的缝隙中再撒上种子,等到种子发芽了,根根错节,丝丝缠绕,形成一个坚固的“土方块”,商人们会把这些土方块在坚硬的地上摔,不碎的就是可搬运的合格瓷器。古人的这种充分运用自然的方法恐怕会令当代的设计师们自愧弗如了。

(2)“和谐、统一”的审美感受。

我国古代的艺术家始终把“和谐”致力于美的创造中,在中国古代艺术品中,秦代的青铜器、汉代的漆器都已经表现出高度的美感,不论是器物造型、制作工艺、材料和装饰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由于青铜器的地位所以不是一般百姓能用得起的,发展到汉代,漆器已经取代了青铜器,作为了普通人家也可以用到的必不可缺的生活用品,为了适应生活的需要,手工艺人还创造出了多功能、组合化和系列化的漆器。将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高度统一于产品优美的形态和精巧的制作工艺之中,用恰当的比例尺度来体现造型的多样化,创造了实用和美观相统一的较高境界。

(3)“物尽其用”的传统思想在设计中的运用。

“物尽其用”对当今构建节约型社会,维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传统的物尽其用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产品材料达到较大限度发挥,尽可能的充分利用原材料的价值。二是在使用物品的过程中寻求较大程度的使用价值,发挥其较大的使用效益。

(4)带有民族、宗教符号的生态设计。

人类的艺术起源与宗教是分不开的,在现代社会最有代表性的为宗教而生的艺术作品就是藏式家具。藏式家具是中国家具中带有强烈民族感的标志性艺术作品,家具多用核桃木、松木等软木制作,而木材又是中国传统造物中最喜欢的元素。可贵的是古老的藏式家具仍然依照传统的造物结构,不用一钉一铁,而是运用“榫卯”结构固定与连接,这种源于自然的审美情趣带有强烈的民族时代感,在现代社会这种民族设计已经是难能可贵的了。

2以生态美学观对现代食品包装设计进行理论构建

(1)建立与市场环境共生的创新型生态设计。

作为设计者,设计时的首要任务是要充分注意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尽量消除不合理的设计造成的环境污染与危害,好选择使用在自然环境下易降解和易于回收的材料;再次就是要考虑到设计的产品能否被市场所接受。作为科技工作者在科学技术与社会环境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即人如何利用科学技术既开发自然又保护自然,真正造福于人类的问题。例如,澳大利亚一家公司就研制出一种用于土豆片的包装,人们可以把土豆片连同包装一起吃掉。对食品来说,解决食品包装与环境之间矛盾的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采用可食性纯天然的包装材料,当然这也是建立在科学技术之上的。

(2)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性化设计。

设计作为产品的附加,除了功能的满足以外,当然也需要让包装起到宣传作用,但是,应该避免浮躁和过度包装,做到贴切、朴实、恰如其分的表达产品的品质与内涵,把握包装设计中的“度”。英国斯特莱斯克莱德大学的研究人员研制成功一种可提醒消费者食物何时开始变质的食品包装袋,当食物开始变质或超过保质期但没有放进冰箱冷藏时,包装袋内氧气含量便会上升,包装袋将改变自身的颜色。这种包装袋还可以为食物提供特殊的保存环境,以延长食物的保存时间。国外包装制品的人性化趋势更加明显,更富创意,未来的包装理念就是将自然生态的长远价值融会于人性化的科学设计理念中,倡导公益包装、绿色包装、适度包装、轻度包装。

(3)包装设计的形式与功能相结合。

“形式”与“功能”关系问题一直是设计中讨论的焦点。在设计发展中人们逐渐认识到设计不仅要满足人们生理的需求,而且要满足人们心理的需要;设计不仅要实用,而且要适用;不仅要适用,而且要在设计中赋予更多审美的、情感的、文化的、精神的含义。追求包装设计形式与功能的和谐统一。

(4)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设计原则。

设计的可持续性原则要求我们的设计应该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影响后代人生存及其发展环境。当前社会最严重的问题就是能源材料的无形浪费,就比如国内在的纸质材料使用上的一些问题。纸质本身是无污染材质,但是在进行“设计———加工———成型”的过程中会有各种来自其他重金属或者油墨的污染,结果造成不必要的环境污染,给我们的可持续设计又增添了诸多阻碍。国外的不少包装设计都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在秉承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对多个方面都做出了改进。一是节省材料,同样品牌的洗发水,大包装可比小包装节省20%的包装材料,节省材料就是节省地球资源。二是材料安全,如一个啤酒庄园用麦壳制成啤酒礼盒来赠送给顾客,既天然又环保,废弃物也可自行分解,这样就能避免原材料的二次加工,过多的添加各种化工原料能使包装使用寿命增长,但是却是对消费者的健康最不安全的做法。三是设计生活化,把包装当作一种生活器具来设计,使其可被反复使用,延长使用寿命,减少垃圾。四是废弃物的分类回收,把包装的各种材料分类丢弃,以便于垃圾回收时的处理再利用,在这一点上我们国人的垃圾分类意识是十分薄弱的。还有一点就是国内现有的包装有追求高成本的趋势,为了保持自然环境的原生态,保持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推行环保节能型的生态包装势在必行。

(5)包装设计的风格化。

一个品牌的包装可以是选择环保材料,也可以是在设计过程中尽量不浪费材料并使材料能保障被回收。在设计过程中用回收的铁作为包装材料,又结合仿生学将包装做成各种形态的人或者动物的形象,喝完酒放回原处可以作为装饰品,包装的铁皮还可以百分百的回收利用,提升了此酒绿色包装设计的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我们院校教师应该努力让正在接受培养的未来设计师掌握这种设计思维及绿色材料的选择,不仅在设计表现上要有所创新,设计材料应用上也要有所创新。选择可以分解的环保材料,中国的传统包装材料在选择上秉承“因地制宜、就地选材”的原则,倡导绿色设计理念,如天然包装材料竹子、植物藤条、荷叶、丝绸、绳线、纸张、芦苇叶、木材、椰壳等等,都是些可降解的材料,这些都是在绿色设计教育实践中值得我们继承发扬的宝贵知识。每一位未来设计师在材料的选择上都应该掌握“设计生态系统”的原则,设计师作为“设计生态系统”的生产者,生产的产品以及产品包装经过人类这个消费者群体消费后,制造出大量的垃圾污染,经过作为分解者的大自然的分解重新回归大自然,这样一个良性“设计生态系统”循环。

(6)情感设计。

我研究生时就主张情感设计,可能因为当时的能力有限却对情感设计解释的不是很清楚,让我纠结了好长一段时间,直到唐纳德•A•诺曼的《设计心理学3:情感设计》出版,拜读时它不仅一次又一次的震撼了我,也让我一次又一次的产生共鸣,让我对情感设计又有了深刻的认识。情感是影响设计师创造力的一个重要因素,积极的情感促进创造力的产生,消极的情感则阻碍创造力的产生。在绿色设计教育实践中要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减少消极情感的产生。在《情感设计》一书中诺曼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一件产品的成功与否,设计的情感要素也许比实用要素更为关键。我是比较赞同此观点的。我们在绿色设计的过程中,在注重米斯•凡德罗“少即是多(Lessismore)”的设计原理,考虑到简洁就是美,摒弃无用的功能和纯装饰的样式,减少材料利用的同时,也要注重人体工程学原理,注重人性化的情感关怀。在当今经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人类最基本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精神需求逐渐地被提上日程,马斯洛对人的需求层次总结的非常清晰,所以在培养设计师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设计师积极情感的培养,以便于其创造力的产生,还要注重设计的产品在满足其功能性的同时体现出个性化、人性化的情感关怀。

3小结

设计师作为当今绿色设计革命的主导者,其专业素养和道德操守直接影响了绿色设计的进程;而设计院校作为培养设计师的摇篮,又间接影响了绿色设计的进程。因此,绿色设计教育实践是绿色设计成功与否的重要基础。以上内容是对绿色设计教育实践的一些探讨,希望对设计院校的绿色设计教育实践有所助益。

作者:李思琪 单位: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设计美学论文:数字时代下虚拟美学网页设计论文

在现代社会中,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产业规模正在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壮大,逐渐地形成了一个具备先进文化信息的网络系统。随着智能化、多媒体、数码产品的出现,人们的生活习惯也随之改变,直至在人们的生活中离不开这些富有色彩的设计。在这种文化的熏陶影响下,虚拟设计出现了。虚拟设计(VirtualDesign)是以“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技术为基础,以机械产品为对象的设计手段。借助这样的设计手段,设计人员可以通过多种传感器与多维的信息环境进行自然交互,实现从定性和定量综合集成环境中得到感性和理性的认识,从而帮助深化概念和萌发新意。作为一种大众信息的传播,网页无疑是好的,也是更新速度比较快的方式之一。网页能够综合运用各种元素,比如,动画、图像、声音、文本等。在现代化的时代里,网页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在交互上让人们使用舒适,还要把虚拟美学运用得当才能满足使用者双重需求。

一虚拟美学的内涵

虚拟美学(AestheticsofVirtuality)也叫数字化美学,根据1998年召开的第14届国际美学大会专题讨论的提法,把对诸如电子人、电子人空间以及数字化的二维、三维模拟等虚拟现实和现象的美学研究称之为虚拟美学。在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里,计算机进行仿真的虚拟世界无时无刻地影响、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而虚拟世界的出现无疑是把双刃剑,以至于在很多时候人们生活在虚拟设计的空间中无法自拔。但是当我们沉迷于虚拟设计的空间中,我们要记得我们所处的现实世界。在现实世界中,科学与美是不对立的,我们可以在追求科学进步的同时满足人们对美的需求。虚拟美学是一种类似于艺术的情绪、感性、具体的感受与把握。虚拟美学下的虚拟世界与我们所处现实世界相比,虚拟世界能够给人一种真实的精神上的满足感,花样繁多。如虚拟游戏、虚拟花园、虚拟农场、虚拟银行、虚拟购物、虚拟教学、虚拟货币等,虚拟世界能够表达的内容已经远远超越了我们对虚拟世界审美的范围。所以,虚拟美学就是将虚拟艺术融入到虚拟现实和现象中,使人们在虚拟的世界中得到视觉、听觉的审美享受。尽管在数字化飞速发展的年代里,虚拟美学得到了很好的应用,但是,虚拟美学依旧与传统美学不同,它拥有了其自身的新特质,带给人们一种不一样的审美感受。

二虚拟美学在网页设计中的应用

1网页设计

网页设计是将文字、图片(GIFs,JPEGs,PNGs)、表格、动画和视频等元素集合利用计算机技术来传递信息和内容,有丰富的多媒体表现形式和与人互动等特点。通过使用合理的颜色、字体、版式、布局等进行虚拟美化,在功能限定的前提下,使用户拥有一个的视觉体验。现在的网页在设计时往往会更加考虑通过声音、光效、交互等来实现视觉与试听结合的感受。网站也可以作为一种通讯工具,在网页中人们不仅可以通过网页浏览他人的资讯,同时也可以通过网页来自己想要公开的信息,或者利用相关网络服务的网站平台自己的状态,如腾讯公司的平台QQ空间一样,你可以通过自己zone的平台在这个属于你的空间里随意公布自己的近期状态、照片等。当然,这只是网页带给人们的一种服务,人们使用更多的还是通过网页浏览器来访问网站,以帮助自己获取需要的信息。像Frontpage或Dreamweaver等工具是网页设计师编辑网站时常用的工具,但是在网站编辑时网页设计常用的工具还包括AI、PS、FL、FW、DWCDR等。作为一名网页设计师,不仅要能够熟练地掌握相关软件的应用,还要在精神层次上有一定的审美,才能设计出更好更能满足用户需求的网页,才能使用户在你设计的虚拟空间里享受。这就使得网页页面设计的美化工作要做得更好。

2虚拟美学在网页设计中的应用

虚拟现实和虚拟现象是对现实中的美进行不断积累,体现在虚拟空间里,是由计算机生成的一种交互体验的视景仿真。在虚拟世界里,我们对现实世界进行虚拟仿真,这是对现实世界已经存在的事物进行再次模拟,满足了人们对现有事物的二次需求。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的满足欲也不仅仅局限于对现有事物的模拟,这时在虚拟空间里就要满足人们在头脑中想象的事物,即建立在设想性的基础上对未有或将要有的事物进行模拟来满足人们对未来设想的需求。不论是对现实世界的模拟还是对未来事物的模拟,其目的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求知欲。现如今,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导致各大媒体对网页的包装也越来越凸显出商业化、低俗化,但这并不是虚拟美的标志。网页作为人们与网络的交互界面,人们对其要求也只会越来越高。人们不仅仅追求网页的基本功能,而往往更在乎的是其交互界面是否更加具有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因此,虚拟美学的出现就极大改变了现代商业化的网页界面现状。

(一)基础式的美

在网页设计中,首先是对版式进行设计。网页的版式设计与报刊杂志等平面版式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它们在传达信息的同时,也给你带来了视觉和精神上的享受。但是,网页的排版与书籍杂志的排版还是有很多差异的。印刷的书籍、报刊是有固定的规格尺寸,表现形式有限,但是网页的尺寸是由使用者在阅读过程中自由控制的。作为网页设计师应该在设计网页的过程中能够合理地把握节奏,让阅读者在浏览网页的过程中是享受的、舒适的。标题醒目,内容归类明确,背景图片的色调与内容相呼应,是网页设计中设计感十足的例子。不可否定排版是首要考虑的,但是,在用色上也是很讲究的,这就是视觉形式的美。在设计时,表现手法要统一、点线面的协调、色彩的和谐都是网页设计的关键。色彩在网页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透露了网页中需要表达的文化内涵,色彩的搭配也代表网页是否能给人带来企业所期待的效果。这就像人们在用餐时,食物是主要部分,但是用餐的环境也极大地影响着用餐者的食欲。网页的文字、背景、文本框、连接等都要结合整体的布局来选择颜色的使用,颜色使用不恰当就会导致网页整体给人一种错乱的感觉。颜色选用的是较复古的色调,颜色比较多,但是在表现手法上、版式比较讲究统一。给人一种艳而不俗、杂而不乱的和谐。在数字艺术的设计中,适当的留白是很有必要的,但是,留白太密集、文字太多等都是视觉设计中的误区,在设计网页中要能够分得清主次关系,合理搭配文字、图片和适当的留白才能给人视觉上的舒适。在最近几年里,网页的设计已经趋向几种固定的格式,但是,客户的需求永远是在改变的,他们都希望自己的网页布局能给浏览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就使得模式化的网页设计满足不了人们的审美需求,也就极大促进了网页设计的发展。如图3,以苹果的网页首页为例,产品与留白处主次分明,网页页面简洁、导航和内容分布合理,在最显眼处是苹果近期推出的产品,介绍产品的文字部分清晰可见,这体现了苹果公司的网页界面以产品为主,使人们的视觉集中在中心页面上。

(二)体验式的美

虚拟设计的优势就在于可以营造一个虚拟的环境,让你可以在这个环境中身临其境地感受身边的事物。借助虚拟技术在网页设计中,可以使阅读者更好地与网页进行交互。一般在网页设计中Flash动画就可以很好地表现这种虚拟技术,而且Flash动画采用的矢量图生成的文件小,在浏览网页中不会影响到网页速度。Flash在网页使用中,用户可以通过点击或拖动鼠标来实现动画的交互,趣味感十足。而利用矢量图形来创建图像和动画也是现如今网页设计的香饽饽。这种矢量图形格式的图像是可以无限放大或缩小,不仅不会影响图像的清晰度,使用者还可以将已经创建好的场景、动画、图形等相互组合形成一段影片。如图4的网站,在网页中有一个画框,只要滚动鼠标,画面中矢量图的女孩、月亮等都会跟着页面下滑而逐渐消失,继续操作鼠标还会出现新的画面,给人带来动态的视觉体验,让人们更加直观地去了解网页所要表达的内容。

三虚拟美学给网页设计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任何事物都有其积极与消极的一面,虚拟美学也不例外。虚拟美学在艺术创作的手法中又增添了一抹颜色,开拓了传统艺术所不能比拟的新艺术领域。然而,虚拟技术的成熟与普及之快,使得人们不断倾向于虚拟美学而忽视了传统艺术带给我们的精髓。在生活中,人们无时无刻地接触着虚拟美学带来的享受,同时也就大大降低了传统艺术创作的门槛。人们每天都在主动或被动地接触虚拟艺术,从而带来所谓的审美泛化。对于这种审美泛化,需要辩证分析,“尽管审美泛化可能带来某些艺术‘光晕’的消褪,但是它所产生的审美普及效应能通过推动社会的生产和消费而促进社会的进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审美要求越来越高,我们要使虚拟美学要在挑战中把握机遇。首先要明确数字技术是为人类的生活而服务的,而不是人因为技术而存活。我们不能因为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失去人本应该去适应的环境,更不能因为依赖技术而迷失自我。其次在设计中,应当加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流,在互联网泛滥的时代里,网络互动大于人们之间的互动,我们不能否定互联网带来的利益,也不能否认虚拟美学带来的即视感。但是如何使网络成为人们之间的桥梁,在虚拟美学下的网页设计,要改善数字化的生存与交往,并要构建好“人文生态”数字文化的发展,技术不仅要推陈出新,人文也要与其相互融合,建立一个和谐的网络文化。不管是网页设计还是虚拟美学,我们在设计的过程中都应把握好度,都应该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好的设计是使人们在使用的过程中是享受的,舒适的。

四结语

虚拟美学作为一种新兴的美学形式,在网页设计、交互设计等上都有很大的优势,在一定的意义上突破了传统美学的界定。设计师可以利用虚拟艺术在新技术上不断地发散自己的想法,不用担心一些手工所不能完成的设计。在这个信息全球化的世界,技术也是在不断地交流中更加人性化,这就给网页设计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可以施展虚拟美学,使其在创作方向、表现形式、手法上更加人性化,有更高的艺术境界。虚拟设计虽说是两面性的,但是,虚拟设计技术为设计师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数字化平台,这是设计今后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如何有效地利用虚拟设计来表达设计师的想法,这就是对设计师的挑战,不仅要做得好,还要做得美,面对这种机遇,就要求设计师们在实践、设计中不断地探索和改进。

作者:张洋洋 单位: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艺术学院

设计美学论文:工程机械设计美学论文

一、美学特征展开分析与探讨

1.设计中的变化与统一产品造型注重变化,是寻求差异、展现个性及特点的重要手段之一,这种手段体现在产品外形、模块组合、材料和颜色等多种设计元素上。大气磅礴的外形、多个层次的模块、多元化的材料和丰富的色彩搭配,建构了工程机械特有的设计风格。工程机械的外形、材质和颜色相互作用,共同展现出审美价值,使其产品造型在体现个性化的同时,也展现了变化与统一的韵味。在工程机械设计中遵循变化与统一的原则,表现产品独特个性,是通过形体的延续、颜色的秩序等来实现统一与均衡的。“色彩与质感搭配关系应强化造型效果,如呼应、对比、韵律、肌理等。选择主体色时,应着重考虑产品的使用环境、功能类型、固有风格等要素;选择辅助色时,则应着重考虑品牌识别度,与主体色的搭配关系以及大众审美观等要素;在选择多种表面质感时,应优先考虑与造型风格的匹配关系和制造成本”。这些都是目前在工程机械中为了实现整体造型均衡而最常使用的方法,如此便可以显示系统的统一,给人以稳重、安全、坚固和之感。使用局部变化、强硬的线条、单体的分明棱角强调的是设计的个性,是要给消费者带来牢靠、干练、高效的感觉与印象;遵循变化与统一相结合的原则,就可以使工程机械整个的造型既显得丰富多样,又自然有序,于是就可以表达一种浑然天成的视觉之美。

2.设计中的对称与平衡讲求对称古已有之,所以在当代各种各样的物体形态中随处可见,无论是自然界已有的动植物,还是建筑、电子产品等都反映了如此的规律,设计师更是对其情有独钟。如果说对称追求的是比例的均等,那么平衡就是工程学上强调的物理平衡。在工程机械设计中,利用中心对称、轴对称等多种对称形式就成为了一种特别的造型语言,科学地使用这一语言,就能够产生均衡、工整之美。工程机械设计的对称与平衡营造出稳定与秩序的美,给人以更踏实、更缜密之感。就工程机械作业的内容与环境而言,产品设计尤其要注重对称与平衡,即处理好各个部件的位置之间的关系,体现出工程机械整体的紧凑性与安全性,给使用者提供较大的视觉与心理的稳定感与安全感。

3.设计中的韵律与节奏在工程机械设计中,通过同一种元素的重复和有规律地使用,创造出独特的造型语言,令其富有韵律感,于是节奏也因韵律而得以丰富,韵律则因节奏而得以发展,节奏与韵律互相依存,如影随形。节奏被认为是反复的形态和构造,而韵律却是节奏的变化形式,由此,节奏变得更有趣味。在进行工程机械产品外形设计时,设计师通过线条、面型、体形、颜色及质感等的重复、交替、间隔、渐变、起伏和回旋以表现设计的节奏感与韵律感。通过造型形体多元的起伏变化、表体颜色的变化、材质的更替与重复等烘托出整个造型的秩序、动感与趣味。正因为工程机械设计中韵律与节奏的运用使得机械外形具有了动感与活力,从而增加了工程设计与工程机械的艺术价值即美感。

二、设计中形式美所体现的实用价值

工程机械的实用价值包括产品的结构、技术、材料的应用,而且其实用不只是指物理的功能,还特别应该包括满足生产的各种需要。同时,实用价值和形式美是不可分离的,没有合理的形式,实用价值也就无法实现。由于产品设计本身具有强烈的目的性,而产品的实用价值就是要在发挥产品功能的同时能够充分体现艺术的美。产品具有专门的用途,好的产品应该富有多样而的形式,首先是能够从外表上抓住使用者的心,建立使用者对产品的认知感与认同感。因此,工程机械设计中,设计师非常重视产品的形式美与功能美的结合。“机械产品的设计必须注重材质的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之间的配比关系,必须按照美学法则进行配比,才能获得美的印象。配比原则包含调和原则和对比原则”。在保障产品安全性、性、使用的舒适度等功能需求的基础上,运用美学法则与规律,通过外形、模块、材料和颜色等的设计,形成满足产品实用价值要求和使用者审美需求的产品形态。

三、设计中技术美所体现的人文关怀

随着工程机械与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以及新工艺、新材料的广泛采用,工程机械的外观与结构有了重大改变,并且日益智能化。例如,日本小松公司、三菱公司运用挖掘机远程定位技术,实现了挖掘机的远程操作,使操作人员能在相对舒适的环境下操作挖掘机,进行生产。同时,360度无死角的机身摄像技术能将周围环境通过操作舱内的显示器直观展示给操作人员,不仅能够提高操作的精准度,而且度可以控制在厘米之内。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为消费者带来了极多的方便,不仅可以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并且能够带给操作人员别样的情境体验。此外,各种新型复合材料、成型工艺以及表面处理技术的综合应用,则根源于技术的魅力,技术美带给人的是操作的快感和精神的愉悦,这种美感是单纯的产品形式美所不具备的,它体现出来的更多的是一种理性之美。在工程机械设计中,不仅要实现实用价值也就是技术性,还要追求人文关怀。彰显现代设计的人文关怀,在设计中通过行为科学与人机工程学、设计心理学等多学科知识的应用,营造出舒适安全的使用环境。同时,工程机械产品也更加注重绿色设计、可持续设计以及低碳设计等,因此使用绿色材料、尝试模块化与标准化正是技术与人文关怀的统一。美国卡特彼勒公司对装载机添加独立式驻车加热器的设计,使装载机在寒冷气候下未启动引擎时能够对座椅和操作舱提前升温,操作员进入操作舱时不必受寒冷之苦,即可以马上展开作业。将高级轿车的功能移植到大型工程机械中,虽然比较复杂,但是这种细节设计正是人文关怀的体现。同时在我国临工、柳工和中联重科等工程机械生产企业也纷纷成立回收与再制造部门,实现了低资源浪费和废物产出,既是一种高收益的回报,也是一种绿色设计,这种绿色设计将技术美中的人文关怀体现得淋漓尽致。

四、设计中功能美所体现的品牌特征

“由功能的整体性和功能的层次性构成完整和谐的功能体系。从审美角度讲,产品的功能定位,为产品的审美功能奠定基础;产品功能的整体性和层次性为审美功能提供整体性综合审美体验和层次系统性审美体验的动感”。工程机械设计中,利用独特的造型语言与形式以表现产品的美,从而给使用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欧美品牌追求气势、简洁与硬朗,注重技术美,日、韩品牌则相对精致细腻,讲求曲直结合、刚柔并济,而如今中国的品牌也开始注重个性与特色的展现,如三一品牌所彰显的功能美、外观大气及细节的精益求精,就是极好的例证。

五、结束语

工程机械设计美学是基于美学的角度,对设计对象审美现象的分析与应用。通过满足产品的功能需求,运用美学原则和美学规律,设计出是通过企业文化、制度、精神体现出来的。正是客户端中超市文化的彰显功能,购物者只需操控客户端界面,便能对超市提供的各项服务以及附加服务了如指掌,在购物过程中和购物活动结束之后建立或者加深对超市的良好印象,甚至滋生更多更强的购买欲望。因此这种有策略的以树立企业品牌形象为导向的营销过程,不仅扩大了超市文化的影响力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超市的竞争力。

作者:刘昊单位:武汉交通职业学院

设计美学论文:我国美学服装设计论文

1中国美学在服装设计中的表现

1.1外表层:形的展现外表层是服装的视觉形式的展现,即色彩、造型、材质、图案、装饰等造型要素的效果。外表层是产品美学最直接的表达,服装美学通常以外在的视觉形式和装饰来体现。中国美学在造物领域创造了丰富而精彩的元素,其独具特色的线条、色彩、构图对服装设计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整体和造型的对称与均衡、长短比例关系的协调、节奏和韵律的范式、色彩的意义和组合规律、图案构成的尺度与组织等具有中国美学特色的形式法则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总结,在运用中加深理解。在服装设计中,常常将选择的设计元素套用在产品表面,或者通过对图案、色彩直接利用,或者通过拼贴的形式直观地表现出来。运用这种方法,关键是在造型上确定好恰当的位置和所要表现的部位,并要考虑图案或纹样与其它各部分的比例和呼应关系,使图案、色彩与服装达到和谐统一的整体效果。

1.2中间层:符号的转换符号作为具有某种代表意义的标志物,是表述、传递信息的关键。符号是能够被感知的客观形式,是精神外化的呈现,符号的应用是对原有抽象事物进行解读和分析,进而建立知觉符号与被反映物之间的联系,并呈现在人们的视觉、触觉之中。在服装设计中产品如同语言一样,具有符号的特性,用来传达意义。服装的产品语义学就是将产品作为信息载体,通过外在形式传达产品的意味,将产品的物质属性与精神属性同等重视起来,强调意义的传达,并将文化、心理、象征等信息的包容作为评价产品的重要标准。形式元素和处理手法通常被看作语义传达的基本内容,通过对这些元素的加工与整合,实现传情达意的目的。在服装设计中,可以采用拆解、指代、简化、借用等符号转换方法表现中国美学的精神和意境。拆解是将整体分割或打散为多个不同部分或单位,根据一定的构成原则分解成单形、元素等。在服装中,可以将具有一定含义的纹样进行拆分再重新组合,以新的组成形式运用在设计中。指代是运用抽象的表现形式来象征具体事物,例如在礼服设计中常运用大红色,以“中国红”传达吉祥寓意。简化是将传统的形象或元素进行提炼,通过设计元素单纯化、组成形式简约化来适应当代生活节奏,删繁就简使设计表达更精准、明确。在服装设计中,常常对繁复的传统图案进行简化,保持其神韵和意义的同时增加现代感,契合当下的审美与需求。借用是在传统中寻求与产品的外在特征和表现手法相似的部分,以此作为参照进行变化和创造。在服装设计中可以借鉴具有特定意义的传统服饰的形制、结构以及工艺的创作手法,通过适度的改造运用在现代服饰中。中国美学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使其在表现过程中需要借助一定的设计和转换手法,通过将中国元素进行再加工,或创造相关符号,使其具有高度概括性和适用性。

1.3内核层:意境的表达“意境”是中国美学和艺术创作中特有的核心概念,历来被视为较高的美学追求。意境是展开丰富想象创造出的艺术形象,是借助形象传达出的意蕴和境界,是人与物之间情景交融的感受,是造物艺术的灵魂。意境的营造是服装设计的难点所在。服装设计师通过对社会文化的观察和感悟,凭借着艺术修养,在头脑中形成所要表达的精神意蕴,进而通过服装的外在要素及穿着服装时的状态体现出来,这种动与静、形与神的结合是对服装意境和着装气质的表达,带给人想象的空间。服装设计的意境需要通过“动”与“静”的协调来实现。孟浩然曾写道:“坐时衣带萦纤草,行即裙裾扫落梅”,生动描述了服装在动态与静态中表达的意境。中国美学注重服装的造型与人体的关系,服装以人体为依托,同时又具有一定的预留空间和独立结构,在人的行走活动中,服装自然产生褶皱、垂坠和波荡,随着人体的动态而变化无穷,具有独特的律动之美。服装设计的意境还需要通过“形”与“神”的统一来表现。“形”是指面料、色彩和形态所构成的服装形象,给人以直观的美感认识;“神”指服装形象创构的风格、氛围,给人以深度的审美体验和想象空间。“形神统一”和“去形留神”是服装设计中需要注意的两个方面。“形神统一”要求服装的设计要素和构成方法符合意境表达的需要,具备特定的秩序,各部分之间和谐统一,设计素材的加工、提炼和重组与所要表达的意境成为有机整体,通过富有象征性的艺术语言拓展艺术想象,以有限的形象蕴含丰富的思想内容。“去形留神”要求服装设计做到恰如其分,设计元素的取舍应根据所要表现的意境而具有特定的规则,在设计中只有去掉多余的内容,才能突出其精髓和特征,传递服装的内在美感。

2基于中国美学的服装设计方法

基于中国美学的服装设计可以从核心层次、中间层次、外表层次出发,从不同的层次展开美学表达。即可以从中国哲学思想体系中寻求,确定造物追求的精神核心;也可以从典型的中国美学意境中寻找方向,通过合理选择和组织设计元素“传情表意”;还可以在服装的材料、造型、色彩等外在形式中直接采用中国特色元素,体现鲜明的中国传统特征。无论用哪一种方法,都需要把握相关的文化背景和象征内涵,以点、线、面、体等要素塑造服装形态,以均衡、对比、韵律等形式法则传达特定的意义,展现特定的审美特征。

2.1精神内涵和诉求美学是哲学的一部分,中国美学潜藏于儒家、道家、禅宗以及楚骚的思想智慧之中,构成了中国美学的四大体系。不同的美学有着各不相同的核心观念,为艺术创作和造物提供了不竭的源泉和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

2.2美学风格的传达风格是区别于其它事物的独特表现,是具有概括性的整体特点。美学风格的传达是将内在的精神意蕴赋予表象,是外在形式和内在精神的结合。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晚唐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对诗歌艺术创作进行了总结,将典型风格分为雄浑、冲淡、沉著、高古、典雅、洗炼、劲健、绮丽、自然、含蓄、豪放等二十四种,对相应的美学意境进行了分析,形象地概括了各种诗歌风格的特点。清代黄钺仿司空图所做的《二十四画品》将中国画的风格分为沉雄、冲和、淡远、朴拙、超脱、荒寒、清旷、圆浑、幽邃、明净、简洁、精谨、空灵等二十四种,将视觉艺术的抽象情态进行了归纳,分析了画艺创造的典型境界。这些中国美学的典型对服装产品设计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在表达中国美学时可以选取这些典型风格进行展开。服装美学风格是通过设计元素及其组织关系形成的,风格是主观性的感受,并具一定的特点、共性和稳定性。在服装中,儒家美学注重端庄、含蓄的文质彬彬,道家美学强调自然、不事雕琢的洒脱,禅宗美学追求质朴、简约的自由自在,楚骚美学充满神秘、浪漫的绚丽姿彩。中国美学的多样化造就了服装风格的不同特征,有着重体现“天人合一”的古朴、自然之美,也有注重洒脱、灵动的超越之风,有注重表现“出水芙蓉”般典雅、内敛的含蓄之美,还有奢华、繁复的华丽之风,其风格的迥异也正体现了中国美学独特的包容性。

2.3外在形式的表现服装外在形式是人们所能看到和感受的客观存在,其形式要素包括材料、造型、色彩、图案、工艺等,这些要素是服装设计的基本内容。材料是表现产品造型的媒介,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物性和语言,材料通过自身的质感、触感以及加工性能、成型性能传达出独特的美感。基于中国美学的服装设计首先应该从面料的选择入手,以天然材质为主,或是运用一定的手法对面料进行加工再造。中国特有的材质更适合作为表达中国美学的设计语言,例如中国本土原创品牌“天意”就以莨绸为面料,推动相关传统织造工艺成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天意”品牌也由此成为传承中国纺织文化的代表,莨绸服装成为其品牌的显著标识。造型是最重要的外在表现要素,体现了产品的外形轮廓和内在结构。西方服装的造型立体,突出人体特征,甚至使用裙撑、肩垫等附加物改造人体,夸张地表达人体造型。而中国传统服装多采用平面剪裁的方式,结构平直,服装造型柔和,具有较多的自由松量,随着人体的活动呈现出轻松飘逸、随形而变的特点。人类对于色彩的感觉是最为强烈和直接的,色彩的美感来自于鲜明的视觉感受和由此而产生的丰富联想。中国的五色观体现了“阴阳五行”的宇宙观,其色彩理论影响了人们的造物设计和生活礼仪,支配了各领域的艺术风格,形成了中国色彩美学体系。作为色彩本源的青、赤、黄、白、黑具有丰富的意义,代表着方位、季节、相生相克等观念。

随着时代变迁,人们对色彩的偏好又在不断变化,中国奢侈品牌NE.TIGER总结了华夏数千年服饰文明的色彩脉络,提出以黑、红、蓝、绿、黄作为华夏礼服的基色,使色彩成为独具特色的中国美学符号。图案是表达中国美学的一种直观形式,同时也深赋象征意义,是心灵世界的外现化和抽象化。我国传统图形艺术源远流长,相对的独立性使其可以方便地运用在服装中,通过面料织造、色彩变化、刺绣装饰等方式体现出来。服装上的图案是民族符号的标识,包括了抽象、具象、夸张、写实等多种形式,涉及花卉虫鸟、山峦亭阁、几何纹样等多种题材。在现代服装中,常常对中国传统纹样进行简化和整合,在保留美学风格的前提下符合当代审美。基于中国美学的服装设计还常常体现在所采用的工艺上。中国传统服饰工艺造诣高超,刺绣、织锦、盘结等都是被广泛应用的特色技艺。镶、嵌、盘、滚等在领口、袖口、门襟、裤脚、下摆等位置的装饰手法给设计带来丰富的变化,也是表情达意、创造意境的重要手段。借鉴传统工艺,采用特有的装饰手法既有助于表现中国美学的意蕴,丰富了现代服装设计的语言。立领、盘扣、偏襟等特色局部设计是传达中国传统服装精粹的重要内容,传统服饰中的云肩、水田衣、马蹄袖等在现代服装中的改造和应用,或是原汁原味的传统服饰品种,例如肚兜、霞帔的再现,都是表现中国美学的重要元素。在设计中,应该将中国传统服装中具有代表性的局部提取出来,巧妙地与现代服装结合,以呈现中国风格的典型特征。

3结语

在产品同质化、需求个性化的今天,中国美学是现代服装设计的精神源泉,在被西方文化强烈冲击的主流市场中,通过在服装中由内而外地传递和表现中国美学的精髓,能够赋予服装产品独特的人文气质和文化价值,同时能够促进传统文化在融入当今生活中得到传承和发展。

作者:陈晓鹏何苗单位:中原工学院服装学院

设计美学论文:形象设计美学论文

一、美学与美的关系

美学与其他学科不同,在现在称作“某某学科”,多半是指一个专门知识领域研究,而美学不是此类,美学没有专门知识领域,人生有多宽广,生活就有多大,而美学的探索就会有多广阔。美学中的“美”字,并非一门学问,美是一种活动,一种思想,一种思索的活动,研究美是不同时期社会的共同活动,美学是一条道路,通往自我探索的道路。美学不同于纯粹求知的冲动,它更不是为了总结“美的规律”,发现美的原理,而是通过探索活动领会人生的意义,那么什么是美好的生活,什么是美的事物,我们怎样理解美的东西,这是对美的不断探索。透视自己,理解自己,看看对美的理解,充分表达对美的事物本身的理解含义。如何学习把形象与美学相联系,不同的事物都有自己的形象,做好形象首先是对美的理解,美能够让人获得自我的提升,之所以不同的事物都注重形象就是在注重对美的向往,最终获得美感并得到提升。

二、美学与形象设计

形象设计也称事物的外在表现,从事的工作范围是对形象进行整体设计、包装及指导的工作。针对每个人对美的看法不同,审美的角度不同通过专业的判断,得出不同事物的形象设计效果,帮你找到最合适的外在感觉,并且代表这个事物或人,从而解决人们的所有事物的外在形象看法。形象设计从广义的服务对象上可分为城市形象设计、企业形象设计、人物形象设计、产品形象设计等等。对形象设计领域进行细分,可以让我们更清晰看到形象设计的概念与标准,每一个领域的形象设计都需要专业知识,才能成为这个领域的真正合格的形象设计师。形象设计与美的关系,在从事形象设计首先是对美有感觉有判断,并在对美的判断上有着自我的理解,在现代社会中生活学习压力不断的加大,我们怎样去欣赏美的东西与事物,怎样去感受美的东西与事物的存在,并在美的形象存在中去享受美给我们带来的喜悦与快乐。

三、美学与人物形象设计

人物形象是指人的精神面貌、外在形象,人的内在性格特征,形体特征等在内的具体表现,能够引起人注意的外在形象效果的专业活动。每个人都通过自己的形象让他人认识自己,在现代人们学习,生活,交流中都会有人物形象的出现,同时也会发现人的外在形象的重要性,而我们周围的人也会通过外在形象做出认可或不认可的判断,人物形象设计并不仅仅局限于适合个人特点的发型、妆容和服饰搭配,还包括内在性格的外在表现,如气质、举止、谈吐、生活习惯等。个人形象造型师也称形象设计师,所从事的工作是针对每个人与生俱来的人体基本特征和人的面容、身材、气质及社会角色等各方面综合因素,通过专业的知识加上技术达到的特定艺术美效果,判断出的适合造型效果,并根据艺术设计原则,不同的场合、时间、地点来进行设计包装,找到最合适的服装、发型、妆容配饰、并在进行和谐的统一搭配,不同的搭配方式并根据个人的社会职业生活的需求设计、不同职业发展方向特点和场合的要求规则等要素来建立和谐的个人形象。为了完成达到这一目标,形象设计师需要具备发型、化妆、服饰、色彩、性格、心理学等各个学科的整合,达到整体搭配协调统一效果,同时还需要掌握造型设计元素构造、艺术学、营销学、沟通技巧以及相关的艺术修养等。从宏观上看,人物形象设计更应该是从人生战略起步,而不只是局限在技术的实现上。近年来,国内外的人体形象设计体系渐渐进入规范化,专业化,也使从事人物形象设计的人有了新的发展方向,现代人物形象设计作为一门新兴的综合艺术学科,正在走进我们的生活。无论是国家政界要人领导、商界领袖、演艺界明星,还是普通的平民百姓都希望有一个良好的个人形象展示在公众面前。在现代社会发展的今天形象越来越被人们重视,社会不断在发展与进步,而形象造型的来源与美学的关系又非常密切,无论是基本的形象体系还是在某个领域的形象特征都与美学离不开,那么这就值得我们思考与研究形象设计在美学的应用与协调关系。

作者:赵成波赵宇单位:辽宁现代服务职业技术学院

设计美学论文:传统伦理美学景观设计论文

一、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及其美学特征

(一)善美统一的“中和”美学

“善”是伦理学的核心研究内容,“美”是美学的核心研究内容。儒家思想强调“里仁为美”,注重善与美的统一,是中国传统伦理美学的主干思想。儒家思想的核心是“礼”和“仁”,孟子的“仁者爱人”,“礼之用,和为贵”[3],董仲舒的“德莫大于和”。以“中和”为美,是中国伦理美学基本特色。“和”是宇宙万物自然本真和具生命力的状态,体现出人与自然之间的亲和统一,体现出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执中协调,体现出个人生命形态的和谐。儒家伦理美学认为“中和”是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的较高原则。“尽善尽美”、“中庸”等是中和的典型形态。

(二)崇尚超然的“意境”美学

佛家禅宗的审美观以“清净、超脱”为主,是建立在人与自然共生一体基础上的人生彻悟,是破除我执、摆脱妄念,回归自然自在的心性修持。禅宗主张“无我”和“无物”,舍弃了现实的我和物,追求一切皆空,忘却情欲,超越自我的超然意境。六祖的“本来无一物”,足以让人体会出禅宗美学思想的“空”、“悟”、“净”,这让人们以清静无为的本心去体悟人生、体悟自然、体悟世界。禅宗的美学思想直接引导了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美学范畴之一——“意境”。这个玄妙的境界以极其精致、细腻、丰富、空灵的精神体验重新塑造了中国人的审美经验。中国传统的伦理美学思想对日本的园林,尤其是茶庭景观设计,以及西方极简主义风格的景观设计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

二、中国传统伦理美学对现代景观设计的启示

(一)以人为本,意境在先

在“天人合一”、和谐美学的伦理美学影响下,中国古典传统园林尤其是以私家园林为代表,创造了如诗如画的自然山水园林,“虽由人作,宛如天开”。这些作品多是根据园主的意愿甚至在园主直接参与下而完成的,以某种意境入手,融入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方方面面,这些作品与园主的行为、心理需求紧密结合,在园主与自然环境要素之间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关系。因此中国古典园林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二)和谐自然,注重整体

在中国古典私家园林中,建筑通常是非常自然的融入环境之中,与山水、花木彼此协调,互为补充,在总体上达到一种人工与自然高度和谐的境界,一种“天人合一”的哲理境界。但是在我们的现代城市景观中,建筑的表现更多的是标新立异,突出风格,尤其是在建设单栋建筑时,很少为整体环境而做统一考虑。现代城市的景观设计,应该在充分考虑地域环境因素的基础上,以整体设计的观念把握景观设计艺术中具体的设计要素,如空间、建筑、公共设施、自然要素、雕塑、灯光、色彩、材质等,注重设计施工完成后给人的整体效果,注重各要素相互协调、相互加强、相互补充的综合效应,并注重加强整体的概念和各个部分的之间的有机联系。

三、结语

中国传统伦理美学思想是支撑中国古典园林文化的精神支柱,虽然中国传统的伦理美学以及中国古典园林设计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受到种种局限,但它所蕴含的独特文化思想内涵,以及对人、自然和地域性景观的认识,有助于现代设计师加强对传统文化、景观资源以及本土文化的深刻认识,对现代景观设计具有很多有益的启示。

作者:王福云

设计美学论文:美学结合建筑设计论文

1美学在建筑设计中的主要表现

1.1美学在建筑空间设计中的表现

空间设计是建筑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所谓的空间设计主要就是指针对建筑物的内部空间构造进行恰当的设计来提高人们对于建筑空间的使用效率,以往人们对于空间的设计往往大多集中在实用性上,而随着建筑美学受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髙,在空间设计中体现出美学的身影也越来越迫切,具体来说,对于建筑空间的设计进行美学设计主要的设计内容就是建筑空间的大小规划和位置设计,当然空间的转换也是一个重要的建筑美学表现形式。

1.2美学在建筑比例设计中的表现

建筑物的比例设计是最容易体现出美学概念的一个设计环节,因为建筑比例设计主要就是指针对建筑物所涉及到的各部分的比例的设计和规划,而对于美学来说,比例也是最为关键的一个指标,是影响人们视觉感受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美学在建筑比例设计中的表现是最为明显的,也是最为有效的,具体的表现内容有大小比例设计、虚实比例设计、凹凸比例设计和长宽比例设计等多种不同的类型。

1.3美孪在建筑均衡设计中的表现

对于均衡这一要点来说,其既是建筑美学的一个重要要求,也是建筑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均衡也就成为了美学在建筑设计中主要的一个表现形式和体现,很多人也把这种均衡理解为一种比例的设计,虽然两者存在较大的类似,但是均衡更倾向于对于对称性的设计和研宄,尤其是对于中轴线的运用最为广泛,通过对称的建筑设计来表现出建筑物的一种美感。

1.4美学在建筑形体设计中的表现

建筑物作为一种作品来看,其形体也是极为关键的一部分,对于具体的设计而言,形体设计也是最为关键的一个方面,比如对于墙体的设计和屋顶的设计都需要考虑到形体的要求,也就是外形的要求,而这种外形的设计正好也是美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尤其是对于建筑物外部线条的设计更是可以体现出美学的影响;除此之外,在外部形体的设计中,色彩也正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很多建筑物而言,都已经摆脱了单色调的外形设计,而是加强了对于色彩的运用,而这也正是美学的相关内容。

2如何提高美学在建筑设计中的表现

从上文我们可以看出,美学在建筑设计中的表现是多方面的,这也体现出了美学在建筑设计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了,所发挥的价值也越来越大了,因此,这也进一步的促使我们要加强在建筑设计中合理的运用美学,切实提髙美学在建筑设计中的表现,具体来说,我们可以采取的措施有以下几点:

2.1提高建筑设计水平

要想能够在建筑设计中充分的体现出美学的影响,那么必须首先提高设计的水平,因为建筑设计是建筑美学的重要载体,所以说建筑设计的发展是建筑美学提高的一个重要基础条件,如果建筑设计自身都没有获得发展和进步的话,也就无从谈起建筑美学的发展了,更不会出现建筑美学在建筑设计中的深化了。

2.2加强对于建筑美学的研究

切实提髙美学在建筑设计中的表现还必须加强对于建筑美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讨,尤其是要加强切合于当前实际状况的建筑美学的研究,以目前最广大人们的根本需求为着眼点和根本诉求来切实加强相关方面的理论研宄,并且在实践中进行相应的使用,提高实践经验,在此过程中,可以充分的利用现代化的模拟技术来避免对于施工应用造成的损失,通过模拟来发现建筑美学的研究是否具备实践应用价值是当前建筑美学应用研宄的一个主要方式,也是为了建筑美学在建筑设计中应用的一个重要表现手段。

2.3加强对于生态可持续性的应用

就当前的建筑发展趋势来看,生态型和可持续性的建筑物是最为受到欢迎的一种形式,也是为了最为主要的一个建筑设计发展方向,基于这一点来说,在今后的建筑美学和建筑设计的发展中,必须加强对于生态性和可持续性的研宄,并且还可以以这种生态型和可持续性的建筑物为着眼点加强对于美学在建筑设计中应用的深化,其实这一点在当前的表现中也有所体现,正是当前最为重要的建筑和谐设计的一个重要要求和未来发展趋势。

3结束语

综上所述,美学和建筑行业结合所出现的建筑美学在当前越来越流行,并且在当前的建筑行业内越来越受重视了,而建筑美学的体现又和建筑设计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因为设计本身就存在美学的必然要求,而建筑美学又必须通过建筑设计来表现具体到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对于美学的体现也是多方面的,并且这种体现随着人们要求的不断提高也必然会取得更大的进步,本文简要地介绍了一下美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表现以及提高其应用的一些具体措施,希望对于今后的建筑美学发展有所帮助。

作者:朱宁 单位:河南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设计美学论文:生态美学视野下园林景观设计论文

一、树立生态价值观,重塑生态人

审美文化是人文文化的组成部分,同时又是沟通和连接科技与人文文化的桥梁和纽带。众所周知,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某种人文条件,因为社会是由人组成的,掌握科学技术的主体也是人,所以无论是发展科学技术还是促成它的社会应用,都离不开人。人的具体状况构成了社会的人文条件,如其表现在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态度、人们的价值认同、人文素质等方面。可见,重塑生态人是促进生态美学发展的重中之重。生态人是指具有生态意识和生态价值观念,遵循生态伦理规则,能够用科学的生态观、价值观指导自身行为的人,是具有生态伦理素养和生态环境意识,并且日常行为生态化的人。生态人必须具备生态意识、生态价值观、生态责任感、和尊重生命、爱护自然的生态人格。个人理解“生态人”就好比一粒种子,要孕育成为一棵参天大树,首先要有一片土地,使它融入、取之、反哺于这片土地所在的环境之中,与环境共同协作成长,构建出一个生态环境,使它可以孕育出一片森林,且使这片土地与周围的环境和谐共存,同时使其可持续发展。正如道家老子所言,道生成天地万物的过程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从无到有的一个过程,如同宇宙的诞生,可以造福人类、自然、福及子孙后代。树立生态价值观对于促进生态美学的发展也是必不可少的。面对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生态危机的出现,重新审视、认识科学的生态价值观变得越来越重要。树立生态价值观首先需要我们将自身融入大自然中,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深入人心;其次国家应该加强生态教育,提高全民生态伦理素养,宣传生态文明理念,要建立完善的环保教育机制,从根本上规范人们的行为,让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态化;此外,要鼓励人们积极自觉地参与到环保行动和环保监督中去,使人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文明建设者,让建设生态文明成为人人有意愿而且有能力参与的自觉行动。当下的景观设计师更多的是治疗城市疮疤,首先应把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观作为首要条件;其次与人文生态理念相结合,指出园林的意义不应该只是停留在赏玩和凭吊的层面上,它应该在梁思成先生提出的“整旧如故”,冯纪忠先生提出的“以故为新”,以及在现代主义设计形式中获得新生,承担起现代园林的实际功能和传统园林文化传承的载体的双层重担,使其在现在园林景观设计中,更加人性化、生态化,从而更能满足人们的生态审美意识和生态需求。

二、构建生态理念,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首先继承、发扬中国道家思想的生态理念非常重要。中华民族很早就进入了农耕时代,从殷商时期开始便出现了稳定的农业生产方式,农业是以生物体的自然生长为基础的经济活动过程。它对人们的世界观和思维方式的形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由此强化了人们的泛生命意识,也产生出与之相应的宇宙观和时空观。在此基础上出现了以“道”为核心的自然本体论和“天人合一”的整体宇宙观。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些思想有着的生态智慧之光。中国独特的生态智慧———“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城市建设的总体生态美学精神。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中国传统城市生态美的典型形态———山水美和园林美以及传统民宅、宗教建筑的生态美。《易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阴阳学说是《易经》文化的精髓,对中国传统城市建设影响很大,由此表现出两种生态美:整体美和韵律美;风水学中所遵从的“山环水抱”的风水理论,对我国的园林景观设计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例如苏州园林的意境美;华清池“山环水抱”的风水原理;方塔园的北门以现代钢结构体系结合传统青瓦覆顶的方式所设计,兼有古典与现代气息,且屋顶的钢结构节点还体现了一种力学美和韵律美等。这些都是我国园林景观设计的精华,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珍宝。当前,我们居住的环境不仅是为了满足生存发展需要而创造的人工环境,更是文化的载体,它承载着人类文明的精神。在当前景观设计建设中,必须正确处理现代化建设与历史文化的保护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加强生态建设,为人类提供一个可以涵养、健全人性美的生态环境。就像徐恒醇教授曾说:“现代生态观念把主体和环境客体的概念纳入了生态系统的有机整体之中,主体的生命与客体生物圈的生命存在是共生和相互交融的,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同关系是生态美的根源和基础,离开了这种相互之间的和谐共生,生态美就不存在了。”

其次要融会贯通,探索园林景观设计与人文理念相结合的方法也不容忽视。在做城市景观设计时,首先应该在尊重自然、尊重传统园林景观设计理念的条件下,沿着民族文化的文脉,以严谨的态度进行设计;其次把生态、环保放在首位,将城市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结合起来,设计出满足现代城市发展要求的多层次、多方位的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体系和规划方案,有效打造一个和谐、易居、乐美的生态环境;将环境美学运用到设计之中,强调环境对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影响,强调环境带给人的一种由内而外的美,这样既能改善当地环境质量,又能通过美学的设计角度,使城市变得赏心悦目,并且陶冶人们的情操。就像庄子基于“道”的整体美特点,主张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是审美的,追求人与自然自由统一的审美生存状态和具有超越的精神。这种超越精神是以自由的境界为较高目的的,它不仅要超越世俗、名利、物欲,而且要完成对自我的超越,从现实的各种束缚中解脱出来,让自然本性自由地张扬,获得一种物欲之外的精神的满足,达到一种无待逍遥的美感状态。综上所述,这种生态美实际上是一种在新时代经济与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有关人类的崭新的存在观,是一种人与自然、社会达到动态平衡、和谐一致的,处于生态审美状态的存在观,是一种新时代的理想审美人生。其深刻内涵是包涵着新的时代内容的人文精神,是对人类当下“非美的”生存状态的一种改变的紧迫感和危机感,更是对人类长期发展、世代美好生存的深切关怀,也是对人类得以美好生存的自然家园与精神家园的一种重建。鲁迅先生说过:其实地上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建设生态文明的中国就是一个从无到有的曲折、漫长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在国内众多学者的推动下,生态美学研究不仅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关注,而且产生了一批有较大影响的理论成果,但在有些方面还需进一步丰富和深化。我们相信,生态美学将会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将进一步推动人与自然、社会以及自身的和谐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学习西方经验,还是继承中国传统,都应以科学、严谨、、生态的治学态度,注重其内涵与本质的研究以及外在形式和运用的多元化、艺术化和生态化。我们应以一个生态人的视野去塑造一个具有生态美的自然环境,追求一个更加美好、和谐、生态的当代世界,并使其以一种生态、可持续发展观延续到未来,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向梅荣 单位:中国地质大学

设计美学论文:美学思想艺术设计论文

1、艺术设计中对美学思想的定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为了满足人们的审美和情感表达的需要,艺术设计也随之而产生。除此之外,艺术设计不仅要满足人们审美的要求,还要满足人们心理和生理方面的要求,要充分的表达出人们所有表达的感情思想。具体来说,艺术设计是人们情感外在表现形式的一种,人们将自己的情感需求与具体的事物进行了创造性的结合,从不同角度来表达自己的感情需求,再设计的同时,力求将情感表达和科技融为一体,使其相对平衡,使得艺术设计产品在今后的销售当中既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又满足商家的利益需求。例如,手机作为一款大众化的产品,正逐渐从功能的追求向艺术设计需要转型。所以,手机市场上出现了很多具有丰富内涵的产品。例如LG的巧克力手机就受到了恋爱中的客户的青睐,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设计中包含了情感,是情感和科技融合的一种体现。

2、实际应用中的形式美与功能美

2.1艺术设计中形式美的表现

在艺术设计中,相对于功能美来说,形式美更为抽象,功能美表现在外在形体中,而形式美却是对具体设计产品抽象美的创造,主要表现为在创造产品过程中,物体自然属性随机组合或者有机组合产生规律的集中反映,这种美的表现不仅是体现在实际物体上的,还要从实体产品上感受其观念的形成。从根本上来讲,形式美的审美观念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设计内容,除了需要保留设计产品本身的性格特点外,还要反映超越产品本身的审美含义。形式美的具体内容不仅包括了构图形式,还包括了色彩、造型以及艺术技巧这三个方面,这三者可以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由他们共同组成了艺术设计中的形式美。产品要想脱颖而出,那么对形式美的要求也就应该越高。艺术设计产品的本质属性决定着形式美的高低,首先人们观察到的形式美表现为自然美,这种美属于人们对形式美的初级认识,通过艺术技巧将自然美升级,表现为更为高层次的美,这种艺术技巧就是产品的设计与审美统一,通过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来展现所要设计的内容,是功能美展现的艺术表现方式。

2.2艺术设计功能美的表现

功能美主要指的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审美感受,任何物体之所以产生都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从最初的简单造物到现在的科技造物,这不仅是设计产品功能应用的提升,更是产品设计产生功能美的过程。从一开始的应用造物,到现在结合艺术美进行的创造行为,无一不是对功能美的加工和提炼,这是一个漫长而悠久的发展历程。一般人们对功能美的定义为产品完成人们对预定功能的需求即可,只要艺术设计与功能的结合,人们就会认为产品具有功能美。因此当人们在运用设计产品的时候就可以既满足对产品功能的需求,又达到人们对产品审美的体验。所以,在艺术设计当中功能美相比形式美要更具有功利性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人们使用设计产品的过程当中,使其感到满足和快乐。从本质上理解,功能美其实就是人们在进行产品设计时目的性与规律性的有机结合,从而创造或者改造某些物品。

3、结语

总而言之,美学思想在艺术设计中具有较高的实用性。为了在艺术设计中充分体现出美学思想,要做好艺术设计形式美和功能美的应用和理解,在设计的过程中,从辩证的态度对艺术设计作品进行审视,以人为本,使艺术设计实现情感、艺术、美学的统一。

作者:刘畅 单位:吉林建筑大学

设计美学论文:传统美学与现代广告设计论文

一、中国传统美学对现代广告表现形式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绘画的美学构思中要求简单和以小见大,因为广告呈现给受众的时间较短,所以需要巧妙的构思和创意进行广告设计,呈现给受众的画面要“以寡胜多”“见微知著”。这是广告艺术的重要标志,因为广告本身的局限性使其只能从一个侧面将产品的特性呈现给受众。广告设计者一般会采取局部特写的方式,着重关注角色具代表性的举动,往往只需要一个眼神就能将整个广告的含义表现出来,确保达到广而告之的目的。

二、中国传统美学对现代广告布局的影响

中国画最能体现中国传统美学观念。中国画并不是要将事物的形象完整地表达出来,而采用抽象的风格让人产生一系列联想,这对中国画创作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中国传统美术对于抽象美有自己的见解,画家认为不需要将事物的外观照搬到画上。因为中国传统艺术讲究“神似”,而画家对事物有各自的见解,所以就形成了不同的画风,这些表达方式在我国艺术大师的作品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因此,现代平面广告体现出这种神似的精神,往往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真实的外形并不一定能收到很好的反响,而神似的画面能让受众产生联想,激发其购买欲,这样的广告更容易获得成功。中国绘画名家齐白石先生曾提出“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观点,而这又与现代广告学的观点呼应。“不似”就是为了“似”,“不似”并不是脱离实际的事物,而是为了将事物的整体用更加简明的方式表现出来。而现代广告也正是利用了这个观点,让受众在联想中认识产品的形象。的广告是把生活中的形象加以升华,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国当前的广告设计工作有着明显的统一性,一般采用整齐划一与虚实相应的表现手法这与我国传统艺术的表现手段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传统艺术手段在广告当中也得到了更深入的运用。在我国传统的艺术形式中,也时常有整齐划一或是虚实结合的表现方式,如篆刻艺术的布局方式正是体现了虚实结合的艺术特点。虚实结合较大的特点就是在变化中体现出艺术的灵动性,而在不断变化之后又能展现艺术作品的整体性。这种传统美学的表现形式与现代美学也有一定的相似之处,都是通过动、静之间的协调体现艺术的魅力,对现代广告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作者:杨雪 单位:景德镇陶瓷学院科技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