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网络新闻编辑论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网络新闻编辑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网络新闻编辑论文

网络新闻编辑论文:网络新闻编辑规律研究论文

网络传播是一个全新的传播模式,基于“技术”而生的网络特点赋予网络传播一些全新面貌,对网络传媒这样一个“崭新的、上升的”媒体进行研究有着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本文在网络传播学众多的研究方向中,选取其中一个方面-----“网络新闻编辑学”作为研究主题;在众多的研究方法与研究视角中,选取目前网络传播研究中选用较少的心理学视角,从受众的多元需求出发,探索网络新闻编辑规律。

为了多方位反映“网络新闻编辑学”的各个方面,本文从三个层面:“宏观视角----网络新闻编辑思想与受众的多元需求”、“中观视角----网络新闻编辑策划与受众的多元需求”、“微观视角----网络新闻编辑实务与受众的多元需求”进行分类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注重“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比较研究”、注重“传受双方‘良与不良’的互动研究”、注重“传播理论与新闻实例相结合的研究”。

本文第二部分,通过对网络传播特点的深入分析,提出“‘开放式’是网络新闻编辑的基本规律”这一论点。文中各个部分的论述都是基于对这一基本规律认识的基础之上的。

本文第三部分用了大量篇幅探讨网络新闻编辑工作中“编辑思想”的重要作用,提出网络新闻编辑应该具有“全历史”、“全社会”、“全受众”“全天候”的编辑思想”。

本文第四部分对于“网络新闻策划”的研究是网络编辑研究中一个崭新的领域,学界目前对这一命题的研究还显不足。文中从“网络新闻策划的内容”、“网络新闻策划的功能”、“网络新闻策划的特点”等几方面展开论述。特别注意到了“经济功能对于网络新闻策划的要求与影响”、“网络新闻策划中如何实现经济与社会双收益?”“网络新闻策划的特殊形式”等问题,尝试通过粗浅的论述探索“经济功能在网络新闻编辑策划中‘度’的把握”这一命题。

本文第五部分将研究聚焦于“网络新闻编辑实务”这一微观层面,通过对“网络新闻内容媚俗化倾向”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网络新闻编辑内容建构标准与规律”;通过对“网络新闻形式呈现方面不良现状”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网络新闻编辑形式呈现标准与规律”。文中还首次提出了一些基于技术而形成的网络新闻编辑中的特殊手段-----“邮发之最/阅读之最---新闻之上的新闻”、“推销内容”等。

研究过程中,注重“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比较研究”、注重“传受双方‘良与不良’的互动研究”、注重“传播理论与新闻实例相结合的研究”。

及时部分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维度

一、问题的提出:

本文论题的选定与论述的确立基于这样一个现实层面:自1995年因特网在全世界出现,此后数以万千计的大小网站雨后春笋般地成长、发展。尽管各网站主营内容、经营模式纷繁复杂,但是提供信息与服务几乎是所有网站共同的目标。在这期间,诞生了一个全新的职业:网络新闻编辑-----以向受众提供信息及信息服务为工作任务的全新职业。伴随着新兴事物而来,学术领域可能更为关心“受众的需求对网络新闻编辑工作的影响”以及“受众的需求在网络新闻编辑过程中的具体体现”这一命题。具体来讲,就是要求学界从受众需求的角度对以下问题展开研究:“什么样的信息及服务是受众关心的?怎样提供这些信息与服务被证明是有效的?有没有一些切实可循的标准可供参考?网络新闻编辑应涉及和不应涉及的领域是哪些?涉及的深度、广度是怎样的?网络新闻编辑过程中所涉及的受众、传者(编辑)、传播技术、信息等诸要素之间是何种关系?如何在它们之间形成一种良性互动?

研究网络新闻编辑----这一网络传播中的重要内容,源于现实的需要与紧迫性:

一、网络传播是一个全新的事物。对于整个互联网来说,它至今仍然处于儿童期(从1995年到今天,不足6年),相对于传统媒体来讲,缺乏经验的累积与规律的探索。全新的事物犹如空白的纸张,充满着待垦的诱惑。

二、网络传播是一个上升的领域。全新充满着悬疑,而“上升趋势”则意味着研究更有价值。不论从全球还是我国范围来看,整个网络事业仍然处在一个迅速发展的阶段,网民数量连月增加、网页内容不断翻新、网络普及范围日益深广。这一切都说明,对于网络传播的研究有前瞻与实际意义。

三、网络传播的研究依然不足。相较于传统媒体,对于网络传播这样一个全新领域,,国内外的研究都比较薄弱。台湾学者在1997年曾经做过一项对“全球资讯网传播学术资源”的研究,他们利用关键词查询“与大众传播相关的网站”,在亚太地区共找到56个中英文传播研究和教育网站,其中台湾有38个,澳大利亚有9个,香港有3个,新加坡2个,日本2个,泰国1个,新西兰1个。至于中国大陆则未找到任何网站。[1]虽然到目前国内也有了类似“中国传播学评论”的传播学术网站,但关于网络传播的学术研究与日益增多的网络传播现象相比,在研究的深度与广度方面依然显得不足。

心理学视角研究网络新闻编辑规律有自身优势与独特性。本文在研究网络新闻编辑规律时选择心理学视角,从受众多方需求的角度审视网络新闻编辑工作,在论述中,更为关注受众需求的多样性特征、传受者的心理互动机制、以及网络新闻编辑工作在满足受众需求方面的“足”与“不足”等问题。

我们知道,技术赋予网络的交互特征,使得传、受者的心理互动较之传统媒体而言更为经常更为深入,而传受者的心理互动深刻影响着网络传播过程的各个方面,因此,从这一视角研究网络新闻编辑规律更易贴近与深入问题的实质。从另一方面来讲,目前学界对于网络传播的研究仍较多地停留在宏观层面的理论探讨上,例如: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1)探讨第四媒体对大众传播理论的影响;2)探讨第四媒体与传播新闻传媒的关系;3)探讨新闻媒体网络的建设与经营;4)对国内外网络法规的评介;5)调查新闻从业人员使用网络的状况。”[2]而对于微观层面,比方说用心理学视角、从受众需求的角度对网络传播实务进行的研究还不是很多。本文则试图从这一角度进行一些学理意义的尝试性探讨。

由于技术的密切介入,与传统新闻编辑不同,网络新闻编辑从诞生之日起就决定着它的内容、趋势等都将更多也更密切地受到技术的影响,网络新闻编辑工作将随着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变化,每一次技术的革新都将影响网络新闻编辑工作的内容与方式方法。这种影响可能表现为渐进式,也可能表现为瞬间突破性。正是技术的深度介入,使得网络新闻编辑工作表现为更多的动态性、开放性。因此,对它的研究也必然应该选取动态、多维、开放的视角。

二、研究的维度:

传统意义上的编辑研究一般关注报道方针、报道策划、报道实务等三方面。这三方面立体地构成了编辑学的全部内容。网络新闻编辑虽然是一门全新课题,但对它的研究依然离不开上述三个层面的内容。因此,本文在研究维度的选择上采用了传统编辑学的方法,从宏观---网络新闻编辑思想、中观---网络新闻编辑策划、微观----网络新闻编辑实务三个层面进行研究。

宏观----网络新闻编辑思想和受众的多元需求:

本文将“编辑思想”做为论述的一个重要方面,除了“编辑思想”是传统编辑学研究的一个方面的原因外,更重要的是,在网络传播过程中,“编辑思想”一度被人忽视或者说从来被人重视不够,这或许由于网络传播的“技术决定论”或许是“传播主体多元化”导致的网络编辑工作的“唯技术”或“人人皆为传者,无需编辑”的现实倾向;而对网络编辑工作理解上的错觉与误读已经并且还在给现时的网络编辑工作带来不利影响。正本清源-----从源头上的重新认识将有助于网络新闻编辑具体操作的良性发展。本文从“更好地满足受众多样性需求”出发,提出“全历史、全社会、全受众、全天候”的网络新闻编辑思想,着重强调了网络新闻编辑应该具有的对历史、对社会、对受众的负责态度。

中观----网络新闻编辑策划和受众的多元需求:

长期以来,对于编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策划的研究一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近些年来,随着媒介产业化进程,这一问题又重新进入学术研究的视野。毫无疑问,对于网络新闻编辑研究来讲,网络新闻策划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网络新闻策划的目标是为了让自己的新闻产品能被更多的受众接受、喜爱,因此,对于它的研究一定是基于对受众的心理特点、多元需求仔细分析基础之上的。

网络新闻从诞生之日起,就始终立于媒介产业化的前沿,较传统媒体而言,它带有更强的商品属性、经济功能。这使得网络新闻策划在功能与模式上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本文试图探讨“经济功能对于网络新闻策划的要求与影响”、“网络新闻策划中如何实现经济与社会双收益?”“网络新闻策划的特殊形式”等等一系列问题。目的就是尝试通过粗浅的论述探索“经济功能在网络新闻编辑策划中‘度’的把握”这一命题。

微观----网络新闻编辑实务和受众的多元需求:

对宏观编辑思想与中观编辑策划的研究,目的是勾勒出网络新闻编辑工作应有的一种宽广视界与胸怀,它们是隐性的、稳定的,更多的表现为一种常态。而具体到“每篇稿件的选择、每个网页的建构、每条链接的设计”这些属于编辑实务方面的具体编辑工作,则更多表现为显性的、动态的、受众能够直接感受到的编辑成果。因此,对它的深入研究具现实指导性。

通过对网络新闻编辑内容选择方面的“长与短”、“新与旧”、“软与硬”、“深与浅”“真与假”、“原创与整合”的研究;通过对网络新闻编辑形式呈现方面的“网页空间”、“信息编排”“版面色彩”“导航结构”的研究;通过对基于网络技术而形成的特殊编排手段----“新闻之上的新闻”、“推销内容的编辑手段”等等专题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回答“什么是受众讨厌的?”“什么是受众喜欢的?”、“如何满足并提升受众的喜好?”等一系列问题。从而为传受良性互动与网络新闻的高效传播找到实现途径。

网络新闻编辑研究论文

摘要

网络媒体-----这一二十世纪几年才出现的全新媒体,被人们称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它的出现给传播领域带来多方位的深刻变革。一个全新的媒体、一个全新的传播领域正吸引着学界对它的深入研究。“网络新闻编辑学”是网络传播学众多研究内容中的一个重要且实用的方面。本文选取它作为研究的主题,以受众的多元需求作为研究的出发点,文中的所有考察都与受众密切相联。

本文从三个层面:“宏观视角----网络新闻编辑思想与受众的多元需求”、“中观视角----网络新闻编辑策划与受众的多元需求”、“微观视角----网络新闻编辑实务与受众的多元需求”进行分类研究。提出网络新闻编辑应该具有“全历史”、“全社会”、“全受众”“全天候”的编辑思想;指出“‘开放式’是网络新闻编辑的基本规律”;此外,本文还从“网络新闻策划的内容”、“网络新闻策划的功能”、“网络新闻策划的特点”等几方面入手,探讨了经济功能在网络新闻策划中的“度”的把握的问题;本文微观方面,通过对网络新闻编辑“内容建构”、“形式呈现”两方面现状的考察,提出相应的内容与形式的良性建构标准。

主题词:网络新闻编辑规律、编辑思想、编辑策划、编辑实务、开放式、受众的需求A

前言

网络传播是一个全新的传播模式,基于“技术”而生的网络特点赋予网络传播一些全新面貌,对网络传媒这样一个“崭新的、上升的”媒体进行研究有着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本文在网络传播学众多的研究方向中,选取其中一个方面-----“网络新闻编辑学”作为研究主题;在众多的研究方法与研究视角中,选取目前网络传播研究中选用较少的心理学视角,从受众的多元需求出发,探索网络新闻编辑规律。

为了多方位反映“网络新闻编辑学”的各个方面,本文从三个层面:“宏观视角----网络新闻编辑思想与受众的多元需求”、“中观视角----网络新闻编辑策划与受众的多元需求”、“微观视角----网络新闻编辑实务与受众的多元需求”进行分类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注重“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比较研究”、注重“传受双方‘良与不良’的互动研究”、注重“传播理论与新闻实例相结合的研究”。

本文第二部分,通过对网络传播特点的深入分析,提出“‘开放式’是网络新闻编辑的基本规律”这一论点。文中各个部分的论述都是基于对这一基本规律认识的基础之上的。

本文第三部分用了大量篇幅探讨网络新闻编辑工作中“编辑思想”的重要作用,提出网络新闻编辑应该具有“全历史”、“全社会”、“全受众”“全天候”的编辑思想”。

本文第四部分对于“网络新闻策划”的研究是网络编辑研究中一个崭新的领域,学界目前对这一命题的研究还显不足。文中从“网络新闻策划的内容”、“网络新闻策划的功能”、“网络新闻策划的特点”等几方面展开论述。特别注意到了“经济功能对于网络新闻策划的要求与影响”、“网络新闻策划中如何实现经济与社会双收益?”“网络新闻策划的特殊形式”等问题,尝试通过粗浅的论述探索“经济功能在网络新闻编辑策划中‘度’的把握”这一命题。

本文第五部分将研究聚焦于“网络新闻编辑实务”这一微观层面,通过对“网络新闻内容媚俗化倾向”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网络新闻编辑内容建构标准与规律”;通过对“网络新闻形式呈现方面不良现状”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网络新闻编辑形式呈现标准与规律”。文中还首次提出了一些基于技术而形成的网络新闻编辑中的特殊手段-----“邮发之最/阅读之最---新闻之上的新闻”、“推销内容”等。

[page_break]

研究过程中,注重“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比较研究”、注重“传受双方‘良与不良’的互动研究”、注重“传播理论与新闻实例相结合的研究”。

及时部分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维度

一、问题的提出:

本文论题的选定与论述的确立基于这样一个现实层面:自1995年因特网在全世界出现,此后数以万千计的大小网站雨后春笋般地成长、发展。尽管各网站主营内容、经营模式纷繁复杂,但是提供信息与服务几乎是所有网站共同的目标。在这期间,诞生了一个全新的职业:网络新闻编辑-----以向受众提供信息及信息服务为工作任务的全新职业。伴随着新兴事物而来,学术领域可能更为关心“受众的需求对网络新闻编辑工作的影响”以及“受众的需求在网络新闻编辑过程中的具体体现”这一命题。具体来讲,就是要求学界从受众需求的角度对以下问题展开研究:“什么样的信息及服务是受众关心的?怎样提供这些信息与服务被证明是有效的?有没有一些切实可循的标准可供参考?网络新闻编辑应涉及和不应涉及的领域是哪些?涉及的深度、广度是怎样的?网络新闻编辑过程中所涉及的受众、传者(编辑)、传播技术、信息等诸要素之间是何种关系?如何在它们之间形成一种良性互动?

研究网络新闻编辑----这一网络传播中的重要内容,源于现实的需要与紧迫性:

一、网络传播是一个全新的事物。对于整个互联网来说,它至今仍然处于儿童期(从1995年到今天,不足6年),相对于传统媒体来讲,缺乏经验的累积与规律的探索。全新的事物犹如空白的纸张,充满着待垦的诱惑。

二、网络传播是一个上升的领域。全新充满着悬疑,而“上升趋势”则意味着研究更有价值。不论从全球还是我国范围来看,整个网络事业仍然处在一个迅速发展的阶段,网民数量连月增加、网页内容不断翻新、网络普及范围日益深广。这一切都说明,对于网络传播的研究有前瞻与实际意义。

三、网络传播的研究依然不足。相较于传统媒体,对于网络传播这样一个全新领域,,国内外的研究都比较薄弱。台湾学者在1997年曾经做过一项对“全球资讯网传播学术资源”的研究,他们利用关键词查询“与大众传播相关的网站”,在亚太地区共找到56个中英文传播研究和教育网站,其中台湾有38个,澳大利亚有9个,香港有3个,新加坡2个,日本2个,泰国1个,新西兰1个。至于中国大陆则未找到任何网站。[1]虽然到目前国内也有了类似“中国传播学评论”的传播学术网站,但关于网络传播的学术研究与日益增多的网络传播现象相比,在研究的深度与广度方面依然显得不足。

心理学视角研究网络新闻编辑规律有自身优势与独特性。本文在研究网络新闻编辑规律时选择心理学视角,从受众多方需求的角度审视网络新闻编辑工作,在论述中,更为关注受众需求的多样性特征、传受者的心理互动机制、以及网络新闻编辑工作在满足受众需求方面的“足”与“不足”等问题。

我们知道,技术赋予网络的交互特征,使得传、受者的心理互动较之传统媒体而言更为经常更为深入,而传受者的心理互动深刻影响着网络传播过程的各个方面,因此,从这一视角研究网络新闻编辑规律更易贴近与深入问题的实质。从另一方面来讲,目前学界对于网络传播的研究仍较多地停留在宏观层面的理论探讨上,例如: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1)探讨第四媒体对大众传播理论的影响;2)探讨第四媒体与传播新闻传媒的关系;3)探讨新闻媒体网络的建设与经营;4)对国内外网络法规的评介;5)调查新闻从业人员使用网络的状况。”[2]而对于微观层面,比方说用心理学视角、从受众需求的角度对网络传播实务进行的研究还不是很多。本文则试图从这一角度进行一些学理意义的尝试性探讨。

由于技术的密切介入,与传统新闻编辑不同,网络新闻编辑从诞生之日起就决定着它的内容、趋势等都将更多也更密切地受到技术的影响,网络新闻编辑工作将随着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变化,每一次技术的革新都将影响网络新闻编辑工作的内容与方式方法。这种影响可能表现为渐进式,也可能表现为瞬间突破性。正是技术的深度介入,使得网络新闻编辑工作表现为更多的动态性、开放性。因此,对它的研究也必然应该选取动态、多维、开放的视角。

二、研究的维度:

传统意义上的编辑研究一般关注报道方针、报道策划、报道实务等三方面。这三方面立体地构成了编辑学的全部内容。网络新闻编辑虽然是一门全新课题,但对它的研究依然离不开上述三个层面的内容。因此,本文在研究维度的选择上采用了传统编辑学的方法,从宏观---网络新闻编辑思想、中观---网络新闻编辑策划、微观----网络新闻编辑实务三个层面进行研究。

宏观----网络新闻编辑思想和受众的多元需求:

本文将“编辑思想”做为论述的一个重要方面,除了“编辑思想”是传统编辑学研究的一个方面的原因外,更重要的是,在网络传播过程中,“编辑思想”一度被人忽视或者说从来被人重视不够,这或许由于网络传播的“技术决定论”或许是“传播主体多元化”导致的网络编辑工作的“唯技术”或“人人皆为传者,无需编辑”的现实倾向;而对网络编辑工作理解上的错觉与误读已经并且还在给现时的网络编辑工作带来不利影响。正本清源-----从源头上的重新认识将有助于网络新闻编辑具体操作的良性发展。本文从“更好地满足受众多样性需求”出发,提出“全历史、全社会、全受众、全天候”的网络新闻编辑思想,着重强调了网络新闻编辑应该具有的对历史、对社会、对受众的负责态度。

中观----网络新闻编辑策划和受众的多元需求:

长期以来,对于编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策划的研究一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近些年来,随着媒介产业化进程,这一问题又重新进入学术研究的视野。毫无疑问,对于网络新闻编辑研究来讲,网络新闻策划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网络新闻策划的目标是为了让自己的新闻产品能被更多的受众接受、喜爱,因此,对于它的研究一定是基于对受众的心理特点、多元需求仔细分析基础之上的。

网络新闻从诞生之日起,就始终立于媒介产业化的前沿,较传统媒体而言,它带有更强的商品属性、经济功能。这使得网络新闻策划在功能与模式上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本文试图探讨“经济功能对于网络新闻策划的要求与影响”、“网络新闻策划中如何实现经济与社会双收益?”“网络新闻策划的特殊形式”等等一系列问题。目的就是尝试通过粗浅的论述探索“经济功能在网络新闻编辑策划中‘度’的把握”这一命题。

微观----网络新闻编辑实务和受众的多元需求:

对宏观编辑思想与中观编辑策划的研究,目的是勾勒出网络新闻编辑工作应有的一种宽广视界与胸怀,它们是隐性的、稳定的,更多的表现为一种常态。而具体到“每篇稿件的选择、每个网页的建构、每条链接的设计”这些属于编辑实务方面的具体编辑工作,则更多表现为显性的、动态的、受众能够直接感受到的编辑成果。因此,对它的深入研究具现实指导性。

通过对网络新闻编辑内容选择方面的“长与短”、“新与旧”、“软与硬”、“深与浅”“真与假”、“原创与整合”的研究;通过对网络新闻编辑形式呈现方面的“网页空间”、“信息编排”“版面色彩”“导航结构”的研究;通过对基于网络技术而形成的特殊编排手段----“新闻之上的新闻”、“推销内容的编辑手段”等等专题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回答“什么是受众讨厌的?”“什么是受众喜欢的?”、“如何满足并提升受众的喜好?”等一系列问题。从而为传受良性互动与网络新闻的高效传播找到实现途径。

网络新闻编辑论文:网络新闻编辑研究管理论文

【内容摘要】本文着重从网络新闻编辑实务的角度来论述网络新闻编辑过程中传者、受者的各自特征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对目前网络编辑现状的分析,找到传受双方互动过程中的“良”与“不良”表现及成因,试图借此探索网络新闻编辑的一些基本规律和操作技巧。

【关键词】网络新闻编辑;受众多元需求;传受互动

从受众需求的角度研究网络编辑规律,意味着研究将集中在以下一些方面:“什么样的信息及服务是受众关心的?怎样提供这些信息与服务被证明是有效的?有没有一些切实可行的标准可供参考?网络新闻编辑应涉及和不应涉及的领域是哪些?涉及的深度、广度是怎样的?网络新闻编辑过程中所涉及的受众、传者(编辑)、传播技术、信息等诸要素之间是何种关系?如何在它们之间形成一种良性互动?”本文将从“网络新闻内容建构”和“网络新闻形式呈现”两个维度来分析上述问题。

一、网络新闻编辑内容研究与传受心理互动机制的形成

(一)网络新闻内容选择上的媚俗化倾向

历史短暂的网络新闻,从一开始就表现出较传统媒体更明显的“媚俗化”倾向。轶闻趣事被网络媒体广泛地采用,更多的时候表现为过度滥用,网页中可见大量经过装扮的“娱乐绯闻”、“奇闻轶事”。

1.媚俗化成因:导致网络新闻内容选择上的媚俗化趋向有多方面的原因,它们是来自受众的“猎奇”心理、来自广告商的“经济利益”驱动、来自网络传者的“迎合”心理(传者通过迎合受众来达到吸引广告商的目的,从而获利)。

1)来自受众的原因:受者作为个体,按照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其人格结构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本我是其最原始的部分,与生俱来,包括以性冲动和侵犯冲动为主的本能冲动。本我由“唯乐原则”支配,追求享受。正是本我的“唯乐原则”因素导致受者心理有着接受媚俗化传播的欲望。①对受众心理分析表明:受众天生有一种接受“轶闻趣事”的心理趋向。正是受众的这一心理偏好,为媚俗化传播提供了前提。

2)来自广告商的原因:广告商受利益驱动影响,需要更多的受众接受自己的广告,从而购买自己的商品。他们以“点击率的多少”来决定选择何种媒体,投放多少广告费。网站的受欢迎程度常常被当做投放广告的惟一评判标准。这就促使网站为了获取更多的眼球,而不得不调动所有的手段,走煽情化道路,从而导致网络传播整体上呈现媚俗化倾向。

3)来自传者的原因:作为传者的媒介为了获得生存发展的机会,不得不更多地考虑来自“受众”和“广告商”两个上帝的喜好。“根据美国作者的归类,延期付酬新闻(诸如公共事务、社会问题、经济事件、教育和健康)不仅遭到了即时付酬新闻(诸如漫画、腐败、事故、灾难、运动、娱乐、社会新闻和人情故事)的排挤,而且,正如这两类新闻的名称所反映出的,读者的数量也越来越少。最终,新闻报道不得不装扮起来,从形式到风格都近似于故事叙述(新闻故事),事实和虚构之间的严格界限日趋消失了。”②媒介为了照顾较大多数的受众,必然会更多地顾及人们共同的爱好与兴趣,针对每个人的“本我”设定传播内容,这就进一步使文化消费表现出一种“类”的倾向——倾向软性的、温情的、奇异的内容。

2.媚俗化表现:国内的一些网站在新闻内容选择上不同程度表现出媚俗化倾向。笔者随意选取了国内两大门户网站——新浪网、搜狐网任意24小时的新闻,在所选的50条新闻中,有43条包含有“色情、裸体、奸杀、施暴、奇案、绑架、红杏出墙、婚姻破裂、淫秽、外遇、亲密接触、性感、仇人”等“轶闻趣事”的元素,所占比例高达80%以上。

新闻媚俗化倾向,表现在标题制作方面,极尽煽情之能事,为了增加知名度、提升点击率,不惜用媚俗甚至是恶俗标题来“卖座”。“根据新近公布的网络新闻TOP100排行榜显示,“藤原纪香的‘奶’谁能比?”一文以7367的点击数高居榜首。然而点进网页一看其实是一条极为普通的动态消息:日本某神奇文胸公司为了宣传自己的产品,做了一个调查报告,选出演艺界胸部线条最美的女星。”③

类似这样“名不符实”、“搔首弄姿”的标题,在网上可随手拈来,其实多数文章是挂羊头卖狗肉。如《林熙蕾:我想和老男人……好有味道!》的文章,讲的是林熙蕾春节回家与家人团圆的事情,只到文章一段才点了一句“蕾蕾自言喜欢成熟男士……”有的标题更是无中生有,一篇有关“吴镇宇与吴君如合拍电影《朱丽叶与梁山伯》因宣传片含有不良内容而险遭地铁封杀”的消息,被贯以“吴镇宇,没有‘奶’的女人一样摸!”的标题。这些标题都极尽挑逗之能事,通过符号的混用和乱用故意造成歧义,给受众视觉上的刺激。

(二)网络新闻内容建构的标准与传受良性心理互动机制的形成

目前网络新闻中大量存在的媚俗化倾向,提醒传播学者必须要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杜绝媚俗传播大面积发生。从传受心理互动的角度,寻找网络新闻内容建构的标准与规律就显得尤为必要。笔者认为,为了形成良好的传受局面,网络新闻在内容建构方面必需要处理好“软与硬”、“新与旧”、“真与假”、“深与浅”、“长与短”、“原创与整合”之间的关系,在其间找到一个合适的传播尺度,从而实现最终的传通优化。

为处理好上述6类关系,首先必须要研究受众有什么样的特点。网上受众的特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条:

他们是现实的;

他们来到网上是为了寻找信息;

他们是不耐烦的;

他们要以最快的速度找到想找的东西;

他们更倾向于浏览而非仔细阅读;

他们不喜欢页面过于花哨,这样会使阅读更加困难;

他们有时并非为了某一特定目的来到你的网站,这时你的适当引导就能将他们留祝

了解受众的这些特点,在网络新闻内容的建构上就更有目标。在6类关系的“度”的把握上就更能有的放矢。

1.新闻“软”与“硬”的处理:前文提到受众的网络新闻内容选择上偏好“轶闻趣事”等软性消息,受众的这种“求软”心理使得网上这类消息占了很大比重,但是,必须注意,一味迎合受众的“求软”心理,不利于网络新闻的长远发展。

因此,在编辑过程中,要注意在数量、质量上平衡“软新闻”与“硬新闻”的关系,要注意“度”的把握,这个“度”就是“迎合”与“引导”的关系。为了迎合受众,适度的轶闻趣事的必要的,但是不能置传媒的社会责任于不顾,忽视“引导”功能。

2.新闻“新”与“旧”的处理:受众总是渴望知道近期的信息,以此来及时了解周围环境;但是,对于受众来讲,是不是一味地“新”就最有价值呢?

网络新闻得益于“即时性”的特点,对新闻“时效性”的追求较之传统媒体来讲更具优势,于是网络上大量出现了“动态的、零散的、支离破碎的消息”,如“张健在做下水前的准备工作”、“张健已将全身涂满了防护油脂”、“张健就要准备下水了”、“张健已经走到海边了,在做的准备工作”、“张健正式下水了”——这些被分解的消息实际的新闻价值只有一个:张健今天横渡英吉利海峡。

将一条新闻事件按照时间的分秒进度拆分成若干条报道的做法,除了使受众获得“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的对于速度的感觉之外,还能获得什么呢?是不是一味的“近期”就最有价值呢?需不需要这种看上去是对网络即时性较大发挥而实质却是浪费受众注意力、破坏受众逻辑感与整体感的传播方式?如何做才能在“新”与“旧”中找到一个平衡点?对此,网络新闻编辑应该明白:对于一个具体的问题,受众需要的不是一连串的即时新闻,而是细致、深入的事件分析。一篇详细的分析文章读起来不会比阅读零散的信息(如上面的例子)耗费更多的时间,但却可以让受众获得对事件的整体印象和真正的知识。

3.新闻“真”与“假”的处理:不用多言,受众当然希望获得“真实”的信息,因为信息只有真实,才能有利于对事件做出正确判断。但是,对于网络传播,受众往往多了一份宽容度,这在客观上,为网上假新闻提供了容身之所。

因此,在网络新闻编辑过程中,尤其要注意,一方面,不能因为受众对于“互联网的信息少有标准与限制”,在选择新闻时放松对新闻真实性、客观性的要求;另一方面,更不能为了追求新闻的煽情效果,滥用符号的互指功能,造成受众理解上的歧义,诸如:一味地玩弄文字、拼凑图片的做法——这些在客观上造成了“假新闻”的实际效果。

4.新闻“深”与“浅”的处理:受众上网阅读新闻除了获得信息“量”上的满足,还渴望信息“质”的满足,他们希望网络能够提供更多的对于信息的评介、分析的深度报道。对于网络编辑工作而言,深与浅主要是指报道组织的深入程度。目前一些网站因为缺乏历史资料的累积,新闻报道方面鲜有背景资料的支持,很多新闻依然是单篇呈现,网络的“超链接”与强大的“数据检索”功能没有被充分运用,新闻的报道因此显得单薄且无深度。在编辑过程中,如果能够建立强大的数据库,增强资料储备,并且充分发挥超链接的功能,使新闻报道“立体、多维,有厚度、有质感”,就能更好地满足受众“求深”的愿望。

5.新闻“长”与“短”的处理:一篇网络新闻多长是适度的——既能兼顾新闻内容自身表述的需求,又能够更好地方便受众的逻辑阅读?这是编辑每天都要遇到的问题。

研究发现,一个页面的容纳度是400字左右,如果稿件过长,受从在阅读时就不得不翻页,而对于缺乏耐心的网络受众来讲,他们显然不喜欢没完没了地翻页。因此,如果新闻过长,就将其分拆成几个主题,单篇处理;或者在长报道内部做链接,利用小标题来分节处理。如果新闻过短(网上有很多动态新闻都是一句话),在标题处理上也要特别注意,标题不能太长,否则显得头重脚轻。

在新闻编排方面,多少条新闻编排在一起是符合受众阅读习惯的?心理学家米勒关于“神秘的数字7”理论指出:“一次信息呈现能被人们领会的信息量的广度从5到9,但是假如使信息编组或组块,能领会的项目数就会大大增加。”④因此,在稿件编排过程要注意:一个栏目一次呈现的信息条数不要超过9条,否则不利于信息的接受;还要注意将相近相类似的稿件组块编辑,并用明显的标识加以区别,这样可以加强注意的广度与深度。

6.新闻中“原创”与“整合”的处理:“原创才有生命力”,受众对“复制来复制去,毫无特色”的信息失去了兴趣,他们要求网站提供更多的原创信息,节省他们宝贵的阅读时间。

时下,互联网上的大多新闻依然还处在信息的“整合”阶段,信息“整合”对于目前的网络来讲是一个较为经济的做法;但是网络媒体要发展,最终还要依靠独家的“原创”信息。现在国内一些网站已经有意识地走“原创”道路,比如新华网、人民网都有自己的网络记者,其上刊登的新闻70%都是原创新闻。由于政策的原因,国内大多数商业网站目前还不具备自采新闻的权利,在走“原创”道路时遇到的困难会更多一些。对于这些网站,可以先从评论、深度报道等方面入手,收集专业人士的观点文章,在这方面突出自己的原创特色。

[page_break]

二、网络新闻编辑形式研究与有效传通局面的形成

网络新闻编辑除了包含内容选择方面的内容,还包括“网页空间、导航结构、超链接、图片、动画、多媒体”等形式呈现方面的内容。合理恰当的编辑形式将有助于有效传通局面的形成。

(一)网络新闻形式呈现方面现存的问题

我们经常听到来自网民的抱怨:新闻内容组织不足,查寻文章效率不高,下载速度过慢,导航系统不清晰,超链接使用不当等。究其原因,大抵都来自对技术的利用方面,或是由于技术使用不当,或是由于技术过度使用。具体到表现形式方面:

1.导航系统不清晰:不清晰的导航系统,使得网站混乱无序,受众因缺少向导而很容易迷失方向,被困在网中央。一个好的导航系统,意味着受众能清楚地知道自己身在何处,能快速地按照自己的愿望选择自己的信息,能地判断下一个目的地的位置。

2.超链接、超文本的过度使用:超链接、超文本的使用使得网络新闻富有表现力与包容度,但是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过度的使用会给网络传播本身带来侵害。首先,它会分散读者的注意力;其次,检索结果失去整体性和全局性;再次,超文本是一种不讲逻辑关系的平行链接,信息的组织因此缺乏内在逻辑性;加之,它的文件是由许多Web页组成,Web页信息容纳度有限,而一组内容丰富、逻辑又强的信息就必须分成许多Web页进行设计,用户在浏览时,就不得不由一个页面跳到另一个页面,从而破坏了受众对页面的整体把握。

3.多媒体、动画技术的不当使用:大量地使用多媒体、动画会给原本缓慢的页面载入速度“雪上加霜”。尤其对于一些带宽不够的网站,多媒体、动画技术的使用更要慎重。笔者曾经看过“千龙网”对两会开幕的网上直播,所有的画面都成了“慢镜头”,一个页面的载入需要2分到3分钟,而受众的平均忍耐度一般不会超过30秒。

(二)网络新闻形式呈现的标准与有效传通局面的形成

1.符合受众视觉规律,网络新闻在形式呈现上要注重“视觉中心原则”:受众接触版面时,首先感知的是以下两方面:一是版面中具有刺激强度的部分,如图片、标题、色彩等;二是版面各局部所组成的复合刺激,即版面的整体外貌。

对受众的阅读习惯研究发现:人的眼睛在阅读时被某一点吸引住后,通常总是先往这一点的上端看,然后顺时针方向绕一圈;横排文的受众,总是先把注意力放在左上角,然后依次向右移。遵循受众的习惯,我们应该将最重要的新闻、图片或者是广告放在页面的左上角,这样可以吸引更多的注意力。

人们阅读时存在一个“视觉心理中心”。(美国心理学家BF斯金纳在1994年于《美育》杂志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提出一个概念——CVI(TheCenterofVisualImpact——视觉接触中心)。目前一些网络广告就以这种飘浮形式呈现,来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关于“视觉心理中心”,我们必须强调在任何情况下,CVI都不能从版面的其他部分中孤立出来,它应该是有特色的、不同风格的,能最有效地集中注意的结构;而且一个版面只能有一个强大的CVI,不允许其他部分削弱它的作用。如果版面上有第二个区域与CVI竞争,受众就会被搞糊涂,因此,我们在进行网页设计时,强刺激点不应该太多,最多不应超过3个,否则,受众就会因此而心烦意乱。

2.提高受众阅读效率,网络新闻形式呈现方面要注重“编辑符号的合理运用”:编辑符号主要是指非语言系列的符号,比如“题花、线条、色彩”等。通过对编辑符号的合理运用,帮助受众提高阅读效率。

1)色彩的运用:每种色彩都有一定的情绪,一些激情高昂的新闻,应佐以红色来配合传播;而被看作“理智”色彩的蓝色,代表清新、明晰、合乎逻辑的态度,一些评论与深度分析就可以选择它来做底色。

2)题花、线条等编辑符号运用:题花、线条用来清楚地区分稿件,以便于阅读;给形式或内容上相近的稿件围边、勾线,可以使之看上去紧密,能够起到突出主题的作用;

3)减少受众阅读干扰,网络新闻形式呈现方面要注重“信息编排张弛有度”:面对不合理的信息编排,受众往往会形成“前摄抑制”或“倒摄抑制”的阅读干扰,这里我们主要从形式方面探讨信息编排的组合、变换、容量等。

1)组与分:相近的信息放在一起,用统一的版面语言进行包装,使之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容易混淆的信息利用色彩、字符、线条等加以区别,克服受众浏览时的“前摄抑制”或“倒摄抑制”发生。“组与分”要从稿件内容的实际情况出发,要顾及到版面的整体要求。

2)固定与变换:在追求网页不断翻新、栏目位置不断调整的同时,也要考虑受众的浏览习惯——为了节省浏览时间,受众习惯于“故地重游”,在固定的地方找信息。比方说网民每天查找“今日股市特别提示”:“新浪主页——财经频道主页——右部第三条或第四条新闻的位置”——受众已经习惯了这样的阅读路径,如果常常变来变去,他就会感到无从下手。

3)信息编排的容纳度:正如前文所述,一次信息适宜的呈现数量不超过9条,因此,编辑在编排信息时就要注意在“5-9条”范围内动作。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理论,“如果单位系列不是太长——包含7个或少于7个单位,那么读过一次就可以记住它,要想记住8个以上的单位就已经办不到了,这就需要再一次阅读。”我们在给一篇文章制作标题时要考虑:如果文章不是很长,不多于7个超句子结构,通常就不要求用小标题将它划分开来;如果多于7个超句子结构,就必须为它制作小标题,只有这样才能方便记忆。

4.满足受众对阅读美感的追求,网络新闻形式呈现方面要注重“版面设计的美学原则”

受众在阅读时,有对美感的追求,“和谐、平衡、活泼、富有表现力”的版面往往更为受众喜爱。因此,在编辑形式呈现方面,要注重“版面设计的美学原则”,给受众阅读带来美的享受。版面设计的美学原则具体包括“对比、统一、平衡、节奏、版面的黄金分割”等几方面,这里就不详述了。

网络新闻编辑论文:网络新闻特征及编辑标准

在当今社会,网络新闻宣传由于其传播范围广、不受时空限制等优势,已成为高校新闻宣传、信息交流和服务教学科研的重要方式。高校新闻宣传要想更好地为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服务,就应认识到网络新闻宣传的重要性和培养网络新闻“把关人”的必要性。因此,了解高校网络新闻的特征,熟知高校网络新闻涵盖的内容,明确高校网络新闻的采写规律,掌握高校网络新闻编辑人员必备的素质对搞好高校的网络新闻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校网络新闻是随着高校校园网络的建立和运行而出现的一种新颖的校园媒体形式,它以更新速度快、信息丰富、图文并茂、迅速快捷等特点,在高校改革和发展中发挥着宣传与舆论导向,信息传播和舆论监督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等功能,是我国新闻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开展宣传思想工作的主要形式。

一、高校网络新闻的基本特征

(一)开放性。开放性是互联网最根本的特性,也是高校办学的指导思想。正是在这两者的基础上,形成了高校网络新闻“开放性”的时空属性,不管是学校内部的师生员工,还是学校外的读者受众,都可以通过网络访问这些新闻信息。

(二)时效性。时效性强是高校网络新闻的一大特点,也是其得以快速成长的较大优势。新闻本身就有很强的时效性要求,而网络传播的迅速便捷优势使得新闻时效性的特点发挥到了。往往新闻事件刚发生不久,很快就可以在网络上进行、传播,重大新闻事件甚至可以实现同步直播。

(三)丰富性。高校网络新闻特有的网络载体使其在内容上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会出现“版面受限”的困境,宣传报道的内容十分“丰富”。大学校园,每天都有很多新闻发生,传统媒体因其报道的局限性,只能选择很少一部分进行报道,而网络媒体则可以实现“海量传播”和“立体传播”,充分满足受众的需要。

(四)交互性。高校网络新闻主要的读者受众是本校的师生,而这一群体具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也具有强烈的表达诉求的愿望,所以,高校网络新闻具有交互性的特征就成为必然。受众可通过新闻下方或者一侧的留言板、评论区表达自己的观点(目前大部分是需要管理员审核之后才可的),与网络新闻单位进行实时交互,同时,受众与受众之间也能随时进行沟通交流。

二、高校网络新闻的内容及采写规律

(一)高校网络新闻的内容。高校网络新闻具有报道范围的特定性,主要就发生在本校的相关新闻事件进行宣传报道,并及时地到学校的新闻网站上去,为广大师生所了解。现结合目前国内高校新闻网站的主要栏目设置对高校网络新闻内容做简要介绍:焦点新闻:有的也称“校内要闻”、“重要资讯”等,主要是指大学校园内发生的比较重大的新闻信息。而这类信息一般都有高校校级领导出面,例如:大型会议、重大学术活动、外事接待、校园庆典、毕业典礼、新生开学等。此类新闻,一般有高校宣传部或者新闻中心的专职新闻人员采编完成。院系聚焦:有的也称“学院纵横”、“院系观察”等,这类栏目主要侧重各学院的新闻信息的宣传报道,主要以学生社团活动、学院活动、班级组织管理等新闻为主。其特点是生动活泼、稿件繁多,一般采用各学院通讯员投稿的方式组织稿件。这也造成了稿件质量的参差不齐。媒体校园:此类新闻栏目一般以“媒体XX”的名称命名,例如:“媒体海大”、“媒体山大”等,其内容多是社会媒体刊发的本学校的相关新闻信息,一般以转载的形式与广大读者见面。因为此类新闻多由社会上的主要媒体刊发,所以新闻的质量和可读性强。网络专题:此类新闻主要侧重高校校园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如校园庆典),整合汇总所有与此新闻事件有关的信息资料,通过新闻编辑人员的设计加工,制作成内容丰富、页面优美、易于读者阅读的网络专题。有时,大型持续时间长的新闻活动也会制作成专题网站的形式,如学习实践活动专题网站。图片栏目:在当今的读图时代,高校新闻网站上丰富多彩的图片无疑是广大网络读者阅览的。图片具有直观、生动活泼等特点,可以在瞬间就能吸引阅览者的眼球,也是新闻网站吸引读者,增加点击量的和必备内容。由于各高校校情不同,在对新闻网站具体栏目的设置上也存在着或大或小的差异,以上所列只是其共性的栏目内容,个性化的栏目内容在此就不作介绍了。

(二)高校网络新闻的采写规律

1.新闻标题要“引人”。新闻标题是新闻的“灵魂”和“窗口”,是首先进入读者视线的地方。高校网络新闻传播的时效性强、信息量大,师生读者不可能也不会把每天发生的校园新闻都认真的阅读,所以要精心设计网络新闻的标题,力求“引人注目”,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受众关注。

2.新闻导语要“简洁”。导语是新闻正文的概括和凝练,是新闻事件中心意思的表达,务必要做到言简意赅、恰到好处。在高校网络新闻导语写作方面要用创新的思路来把握主题,积极尝试新颖的写作手法,力争用最“简洁”的语言文字,简明扼要地把最重要、近期鲜的事实及其意义表述出来。

3.新闻写作要“灵活”。高校新闻网络的多媒体特性决定了新闻的写作可以采用多种方式,通过不同的视角展现新闻事件的本质。对于不同的新闻,采用不同的表现形式,可以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例如:校园庆典、学生活动采用图片新闻的形式更能彰显其生动、活泼的特点,图片为主,文字只是发挥“画龙点睛”的作用。此外,还可以运用文字、图片、动画、视频等方式呈现。

4.新闻报道要“深挖”。高校新闻网络与传统校园媒体相比,其劣势在于新闻的深度不够,这与其具有的快速便捷特性有一定关系。但随着高校网络新闻宣传的不断发展,对新闻事件进行“深挖”成为必然。高校网络新闻编辑要善于策划一些重大新闻事件,采用连续报道、组合报道、专题报道等形式,适时推出学校阶段性重点工作和新闻人物的深度报道。

高校网络新闻的产生,离不开各位编辑人员的辛勤工作和无私付出。所以说,要做好高校网络新闻宣传工作,就需要编辑人员具备一定的业务素质。这就要求高校网络新闻编辑人员不仅要有新闻敏感性、文字驾驭能力强等基本的素养,还要具备政治判断能力和强大的编辑整合加工能力,只有具备这些能力,才可以在高校网络新闻宣传的舞台上游刃有余。

(一)洞悉一切的新闻敏锐性。任何新闻事件的发生都有预兆,关键在于新闻采编人员有没有及时地做出判断,也取决于我们的新闻记者和编辑是否敏锐的洞察到这些信息,并快速地做出选题策划和工作部署。高校网络编辑人员要有新闻敏感度,要始终绷紧寻找新闻的“弦”,要做好新闻时刻都会发生的准备。在工作中,高校网络编辑必须洞悉高校教育领域和学校发展建设的近期动态,一旦有什么“风吹草动”,就及时时间进行加工整理,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在新闻的时效性上抢占先机。以最快的速度,把有价值的好新闻呈现给读者。

(二)掌控方向的政治判断能力。高校网络新闻的受众和读者主要是在校的大学生和教师,特别是大学生,他们正处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上升阶段,也是他们人生价值观最终确立的重要时期。所以,高校新闻网站的新闻应以正面引导型为主,力求营造一种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氛围。这就要求网络新闻编辑人员不仅要具备新闻敏锐性,还要有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政策理论水平;既要懂得新闻网站的建设与维护,又能把握师生思想行为动态;既要有工作热情,还要有高度责任心和全局意识,真正愿意做好高校网络宣传教育工作,更好地为广大师生服务。高校网络新闻编辑人员,应该具有全局意识、大局观念,要熟悉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对高校的发展脉络、学科布局、科研成就、人才培养情况有清醒的认识,从战略家的高度进行策划、编辑新闻,进而引导舆论。

(三)扎实硬朗的文字驾驭能力。高校网络新闻编辑人员,每天都在和文字打交道,所以,扎实过硬的文字驾驭能力就成为一名高校网络新闻编辑必备的能力。不具备这一能力,将无法胜任这一工作,深厚的文字功底是编辑基本功的核心要素。“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网络编辑要做好编辑工作就必须先掌握好文字,具备良好的文字素养。

(四)浑然天成的新闻整合能力。高校新闻网站不仅仅是一条条新闻的简单罗列,需要经过编辑人员的整合加工,使分散的单条新闻栏目化、主题化,从而为读者呈现条目更加清晰、界面更加友好的“新闻大餐”。高校网络新闻编辑要善于挑选新闻,整合新闻,设计制作新闻专题,并根据网络新闻的特点,进行科学的归类和编排。把那些原本看似零散无序的新闻信息进行整合、组织、编辑、加工,使其适合读者阅读。

(五)适应高校网络新闻编辑的其他能力。高校网络新闻编辑需要具备的能力和素质有很多,例如:团队协作能力、审美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等等。只有具备这些能力,才能胜任高校的网络新闻编辑工作,也才能编辑创作出满足校园师生的好的新闻作品。

网络新闻编辑论文:网络新闻编辑对新闻的发展之路

一、深度挖掘新闻价值

深度挖掘新闻价值的角度也就有很多,可以剖析事情的前因后果,揭示真相背后的实质意义;可以横向或者纵向比较分析事件,引发新的热点;也可以采用追踪报道或者座谈会等方式来探索事件的发展趋势。但所有这些深度挖掘新闻的目的都是另辟蹊径,以独具匠心的视角报道新闻,可以更加和深入地展开对于新闻所蕴涵的价值的深度剖析,引起受众的认可和关注。

二、整合已报道的新闻

已经报道过的新闻,仍然具有很高的新闻价值。首先,它已经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知名度;其次,受众对该新闻内容的反馈可以作为整合的参考资料。如果对已经报道过的并且有价值的新闻进行科学的整合编辑和有效利用,不仅可以延长其生命力,产生出人意料的传播效果,还可以挖掘出新的热点话题,拓宽网络新闻报道的广度,从而吸引更为广阔的受众群体。

(一)对网络新闻进行专题整合互联网的广泛运用,使网络编辑具有了无与伦比的优越性,可以通过超链接等手段,对最近发生几起较为相似的新闻案件进行整合分析,由于多起事件已经引起了网络大众的注意力,在对比分析之后,剖析其背后的社会意义和导致事件发生的大背景,提升了新闻价值,引发新的话题。可以将整合之后的专题新闻用独到的见解加以阐述,打造自己的网络风格;也可以请专家座谈来进行深入的剖析,挖掘出新的新闻线索吸引受众。必要时可以配上引人注目的标题、图片和音频、视频等效果辅助,用多样化的方式来吸引受众,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和网民互动获得有价值的新闻交互式的互联网时代大大地增强了网民和网络媒体之间的互动,就此也可以引发许多新的话题。网民们在接受信息的同时也在创作着新的新闻。例如就一个简单的新闻事件,引起很多网友的关注,网民纷纷评论发表了不同的态度和言论,那么将网友的这些帖子搜集整理之后,挑出有共性的和有独到见解的进行选择性分类,这样划分出几大派别,加以总结论述,就形成了一个新的报道,发掘出了新的新闻编辑渠道。除此以外,从新闻排行、网民点击数量统计或者是网民投票这些方面也可以挖掘出新的新闻资讯。一方面,从网友的浏览记录和评论回复内容上可以看到网民对事件的关注程度和态度,可以更好地了解到网民的需求,获得新的新闻信息。另一方面,通过网友投票,不仅增强了网友的参与和关注的程度,产生很好的互动效果。显然,投票结果更是具民心所向,在此基础上大做文章,自然会具有较高的关注度和新闻价值。

三、结语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飞速发展和计算机的普及,网络新闻也随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这就要求网络新闻编辑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编辑能力,发掘多样的新闻途径,创作更多的新闻亮点,来满足受众对网络新闻的多样化需求。打造特色的网络品牌,促进网络新闻编辑事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作者:刘杨 单位:松原市宁江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网络新闻编辑论文:编辑六元看网络新闻编辑环境的建设

从媒体角度看,网络最主要的功能是制作稿本和定本,提供新闻;从受众的角度看,读者接触网络的最主要目的也是获取新闻并接受文本,为自己的生产生活提供有益的参考。不能满足读者对新闻、对文本的需求,网络等于自封其喉。但是,由于网络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和广泛性, 网络媒体的所有者不能对传播的内容进行控制,这就导致网络新闻编辑不易对新闻进行“把关”,大量不合格的定本、文本泛滥,严重违背了编辑六元,影响网络新闻编辑环境的建设。然而,怎样加强网络新闻编辑的把关能力,怎样才能制作合格的定本和文本供读者阅读,从而构建良好的网络新闻编辑环境,下面就从编辑的六个基本元素着手,以新浪篮球新闻为例来浅析一下这个问题。

良好的网络新闻传播有赖于编辑活动的有效实施。王振铎先生曾说,“一切编辑活动都是围绕着编辑‘六元’展开的”。所谓编辑六元,是指构成编辑文化关系的六个基本元素,可分为物质实体和精神实体两部分,即文本、稿本、定本和作者、编者、读者。前者属于物质形态,后者则属于智力因素。在编辑活动的 “六元”关系之中,三个主体因素——作者、编者和读者首先构成了一种相互交流、相互作用和相互协调的作用关系。这种交互作用关系体现在他们所构成的编辑实践活动之中。作者的创作、编辑的审读加工是为了向读者提供的作品。读者的阅读又反过来作用于作者的创作和编辑的审读加工。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千丝万缕、密不可分的,任何两者之间都有交相作用的复杂关系,任何两方关系的忽略,都可能导致编辑活动无法有效展开,比如作者的创作如果不考虑读者的状况,就会导致作者的稿本无法进入流通领域,或者进入了流通领域而成为束之高阁、无人问津的定本。作者和编者的关系也同样不可忽视,作者的个体稿本创作之功非常重要,编者的着眼整体的文化缔构作用也非同小可。同时,编者对作者稿本的完善加工,也是定本成为精品的重要保障。同样,编者与读者也具有相互作用、不可割裂的关系。网络新闻的编辑活动,也离不开这六个元素。有好的新闻稿本,才能保障新闻的质量;有编者、作者的良好沟通,才会有较完善的新闻定本;有作者、编者和读者的时时互动,才会有完善的新闻文本出笼。新闻稿本的作者、新闻定本的编者和新闻文本的读者之间是互动关系。因此,有编辑六元的和谐共振,才会有网络新闻的清晰、明净和真实可信,否则,网络新闻就会模糊不清,真假难辨,从而会影响网络新闻信息的有效触达。新浪网作为中国点击率和影响力较大的商业网站,在广大读者心中具有较高的性和可信度,但是这并不代表它所采写的新闻就是“十全十美”的,我们以新浪篮球新闻为例来看它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新闻的真实性不足。(1)“文题不符”,文章的标题跟内容有“出入”。比如,文章标题:“科比0.3秒绝杀热火”,然而再看文章内容,却是科比在全场结束还有3.4秒时投中制胜一球,给对手还剩下0.3秒的时间。像这种新闻标题为了吸引人的眼球而不惜打一些“擦边球”,新闻的真实性不仅要求新闻报道的基本情节要真实,而且要求每一个具体事实、事实概括必须真实,符合客观实际。(2)不对新闻内容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加以考证,以讹传讹。比如,标题为“火箭更衣室惊爆领袖矛盾”一文称:听听火箭队更衣室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一条怎样的惊人消息,在上一场比赛结束后,麦蒂来到更衣室处突然站住,面带愠色,突然用右手食指指着走过来的姚明,阴沉着脸对姚明说:“你将会被(我们)孤立!”而据上视的火箭随队记者曹建撰文称,在上文宣称姚明挨骂麦迪反目事件一日后的火箭圣诞答谢球迷联欢会上,姚麦二人相当亲密,麦迪还亲手要给姚明围围巾。曹建文中还谈道:火箭工作人员都是很专业的,英语当中所谓“你将会被我们孤立”,多半原话应该是“大伙对你支援不够”,或者至多不过是“你今天打得太独”之类。如此严重的“失误”,不仅伤害了火箭球迷的心,从而也降低了新浪体育新闻在球迷心中的公信力与可信度。

新闻的倾向性严重,肆意夸大和渲染。新闻应该客观地记录事实,让读者自己去判断事件的“是非曲直”,一定的倾向性是可以有的,但是不能过于明显和夸张。比如标题:

詹姆斯再获年度称号 球员评选他也是王

之王;

湖人教父:詹姆斯已超越科比  他将成为下一个乔丹;

王者对位 姚明统治对手? 皇帝退位巨人君临天下;

姚明一人摧毁大本詹姆斯? 及时中锋就是如此霸道。

对于球星,我们应该给予客观的评价,毕竟他们也是人,不是神。这样明显的倾向性跟那些所谓的“姚蜜”、“姚黑”,“科蜜”、“科黑”,“麦迷”、“麦黑”们有什么区别呢? 煽情新闻。比如(标题):

cba宝贝出山引波澜 及时“胸器”杀伤依旧;

cba本季及时“胸器”袭来;

真真喷血写真险走光 粉惑诠释“乳此动人”。

这种利用“谐音的艺术”所展示的赤裸裸的煽情新闻让读者看了“哭笑不得”。

基本常识错误。如对nba球队排名规则不了解导致的错误。造成这种错误的原因大多是不懂规则,比如有一篇文章说,如果爵士明天击败了湖人,那么火箭输给小牛,马刺和开拓者获胜的话,火箭将在及时轮面对马刺!这是一个职业说的话吗?如果火箭输球,马刺赢球,马刺将是西南区冠军,虽然开拓者的战绩和马刺一样,但是根据nba的排名规则,战绩相同的两支球队,赛区冠军居前,而不是所谓的直接比较常规赛战绩。

以上种种现象就是没有正确协调处理好编辑活动“六元”的关系。首先,造成三者不平等的对话关系。编辑活动是围绕“六元”展开的,一项具体的编辑实践活动的有效展开,是离不开编者、读者和作者三个主体因素的平等对话的。三者对话的活动展开越充分,他们之间的相互协调性就越好,相互作用的意义就越大,编辑活动就会越成功。而由于网络记者采写的稿本没有经过编辑的严格把关,所以也就不能产生实际意义上的定本,而传到读者那里的新闻信息也就无法达到真正的传播效果,反而令读者很反感,不愿意同作者和编辑进行互动,甚至直接骂记者和编辑混淆视听、没有水平。其次,破坏了三者的共生关系。在一个完整的编辑活动过程中,作者、编者和读者三种角色不仅共同介入,占据各自位置,而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创造,他们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少了哪一环都不行,编辑不进行稿本的把关而制作定本,读者不进行反馈甚至根本不接受文本,导致这一体系无法正常运行,六元也就无从谈起。

如何建设良好的网络新闻编辑环境

网络新闻记者要加强职业道德素养。身为记者,我们有义务,也有责任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将我们所看到的新闻事实及时时间传递给受众。断不能以制造虚假新闻、炒作新闻、搞有偿新闻来谋取私利,从而误导大众,给新闻事业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网络新闻编辑要根据六元规律,树立大编辑意识和整体编辑观。

首先,网络编辑要从全局着眼,选取适当的新闻稿本,组合、缔构成特定的符号模式,即在“选择的同时进行整理、搭配,使之模式化”。在此过程中,编辑要抓住稿子的精神内涵,把自己的价值观、创造力注入其中,“使其原本潜藏的能量,在组合、搭配等缔构过程中迸发出来,产生新的生命力”,“让静物在画面中动起来,使版面充满活力,呈现盎然的生机”,从而达到的传播效果。

其次,网络编辑还应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进行把关。我国已有几千年的编辑历史,上可追溯到甲骨文时代,而到孔子编著六经时又将编辑活动推向了一个高潮,可以说我国流传下来的大量文化成果都与编辑密不可分。因此,编辑要具备一定的历史意识,表现在:新闻是“现实”的记录,而过去的“现实”记录正是我们的历史;新闻具有“预示”作用,每一重大事件发生,必有其事先的迹象,这些迹象最初只是单项出现、规模较小的,往往难以为人察觉,这些蛛丝马迹正是新闻应该关注的;有些信息在当时可能并不明显,但过后却影响深远,编辑应能、迅速判别一些信息的传播价值。

,编辑还应树立作者意识和读者意识,本着对读者负责的态度及时与作者沟通,始终将受众的需求放在重要地位加以考虑,特别是要将受众的反馈放在心上,最终达到作者、编者、读者三者之间的共赢,这也是编辑六元的精髓所在。

加强新闻立法工作,制定新闻法。如果说编辑六元是编辑活动的“内在要求”的话,是软性的,那么新闻法就是编辑活动的“外在要求”,是硬性的,“软硬兼施”、内外结合才能迸发出巨大的能量,这

才是坚持编辑六元、加强编辑把关能力的治本之策。

网络新闻编辑论文:网络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编辑的突破

【摘要】近年来,各种现代化信息技术发展越来越快,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目前已经成为人们最为常用的信息获取渠道。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广播电视传播领域的发展,给传统新闻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本文主要分析了传统新闻编辑和网络新闻传播之间的区别,并且介绍了网络新闻传播在传统新闻编辑方面的突破。

【关键词】传统新闻编辑理念;网络新闻传播;差异;突破

网络媒体是现代网络通信技术的产物,属于一种全新媒体,网络媒体使观众和媒体的距离更近。网络媒体实际上也是经过传统新闻进行改良而成的,网络新闻可以更好的调动广大受众参与新闻传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更多的观众参与到新闻传播中,为观众提供更多参与新闻传播的机会。不管是文本编辑、文字编辑,还是版面编辑方面,网络新闻传播相对于传播新闻编辑的优势更加突出,带来的影响也比传统媒体新闻更加深远。

1.传统新闻编辑和网络新闻传播之间的差异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编辑也不断更新、扩充,现代网络新闻采样也越来越多,网络新闻并没有传统新闻如此严格,更加宽松、自由,同时也具备个性化、广泛性的特征。但是也正是由于网络的开放性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网络编辑的把关难度,传统新闻编辑的整个过程,每一个环节基本上都是由多媒体技术来完成,或者会联合其他的媒体一起合作完成,外界并没有参入。但是网络新闻却大大不同,整个网站新闻的稿件来源有多种,可以是网站自我采编,也可以通过其他的渠道和途径,这样可有效避免网络媒体的单一性。

1.2传统新闻编辑以及网络新闻传播之间的细节

通常情况下,很难大面积的改版或者美化报纸版面,主要是由于报纸本身的特性有所限制,传统媒体传播很难随便改变版面,但是网络媒体并不是这样的,网络媒体会整体考虑进行设计,也会考虑到广大受众群体的眼光,网络媒体可以实现时时刻刻改版、编排新闻页面,从而满足广大大众的审美需求,更好的突出新闻。传统媒体版面由于各方面条件制约很难改版面,但是网络媒体主要面对的是广大大众的审美观,因此网络媒体可以更好的满足版面设计要求。网络新闻相对于传统新闻而言,版面的可观性更强,因此更能够激发广大受众的阅读兴趣。

以往传统媒体基本上都是固定某一条路线,因此如果改变或者改版其中一个新闻,很可能会导致新闻整体改版,甚至可能需要重新进行排版。这样的话会浪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可能也会导致新闻最终出版以及发表时间延误,无法实现新闻的及时性。自从出现网络媒体后可很好的克服这个问题,弥补传统媒体的不足,丰富新闻编辑思路,使新闻编辑越来越多样化。

2.网络新闻传播相对于传统新闻编辑的突破

2.1突破了新闻传播区域界线

新闻能够抢在及时时间报道的价值是较高的,传统新闻传播很难满足这一点,但是网络媒体在这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因为不管是网络传播速度,还是网络更新都非常快,因此网络新闻传播也非常及时。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网络新闻传播很好的突破了传统新闻编辑的地区限制。一般情况下,在不同地方,同一条新闻的价值是存在很大差异的,新闻发生当地的新闻报道价值肯定会高出其他地方,因此一条新闻价值在每个地方的价值是不均衡的,这也赋予了新闻一定的地域性特征。网络媒体主要依托计算机网络技术,一旦发表新闻后,可以借助网络自身的优势在全球各地进行传播,使更多的受众可以尽可能在及时时间了解新闻的内容,这一点是传统媒体无法做到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真的突破了地理距离的限制,进一步拉近了人和人之间的距离,加快了信息传播速度,这对于新闻传播而言显得尤为重要。

2.2突破了时间限制

网络新闻媒体有机结合了文字、图像、声音以及视频等多种功能,可以根据不同的时间相应的新闻信息,在相同的新闻网站里可以同时存在月更新、周更新、日更新以及时更新。对于新闻报道而言,报道的速度越快的话,其新闻性也就会越强,而新闻价值以及新闻作用也就会越高,不然新闻报道速度太慢,过了新鲜度,可能就会变成“旧闻”,新闻价值自然会大大降低,广大受众的阅读兴趣也会大大降低。因此,新闻学一直以来都认为新闻报道的基本特征是时间性。网络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可以尽可能满足新闻报道及时性的要求,网络新闻传播可以随着新闻的发展及时推送出近期的消息,给人们一种现场实时直播的感觉,这样可以更好的激发广大受众的阅读兴趣。网络新闻编辑不管是在新闻前,还是新闻后,都可以很方便的改动新闻内容、版面等,因此时间弹性很大,也可以非常灵活的组合新闻内容结构。也正是由于网络媒体“非线性”编辑的巨大优势,网络编辑人员可以任意提取文本,不管是什么主文档中都可以插入声音文本、图画文本或者文字文本,也可以结合新闻报道需求合理调整文本长度。

2.3突破新闻传播方式的局限性

广大受众需求是多方面的、立体的,每个人获取信息的来源不同,看待问题的观点也有所不同,但是他们希望可以提供更加立体的信息,为此需要更大包容度的媒体可以尽可能同时呈现异类表现、异类声音,展现出多种信息源。虽然传统媒体也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传播方式比较单一,一般都是通过广播、报纸、电视等途径传播,但是这些途径通常都只有声音、文字,其中电视虽然有声音、文字、图像,但是文字比较少,只有网络媒体才可以真正有机结合图像、声音、图片以及声音等多种表现,使广大受众在阅读新闻内容的过程中,可以同时享受看电视、听广播、看报纸的乐趣。网络新闻传播中,就算仅仅有文字表现,但是文字可以以多种形式来表现,闪动的、滚动的、变体的。其次,网络媒体也可以有机组合应用多种表现手段,在一个页面上报道一条新闻的时候可以有机组合图像、文字、声音、图片等方式,这样有利于广大受众从多层次、多角度了解新闻信息。

2.4突破新闻信息总量的局限性

随着存储技术、数字压缩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网络媒体的信息存储空间越来越大,可以容纳大量的信息。网络媒体可以突破节目容量、广播电视在固定时段播报以及报纸版面等各方面限制,基本上可以包揽全球的新闻信息。对于过去发生的历史新闻信息,也可以通过建立数据库来保存,从而为有需要的受众提供资料查询、检索新闻等多种信息服务。网络信息非常多,但是信息质量并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想要获取信息的受众肯定是想要得到最、最真实、最完整的信息,网络新闻可以将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为受众传递最的新闻信息,更能够满足广大受众的信息需求。因此,网络新闻编辑一定要充分利用网络海量信息的特点,在新闻报道之前广泛收集新闻事件的相关信息资料,并且建立一个独特的新闻数据库,以便为广大受众提供系统、、真实的新闻信息。综上所述,网络传播具有超文本结构、交互性强、多元化、海量性、即时性等诸多特点,也是由于网络传播的特点,使网络媒体编辑突破了传统新闻编辑的诸多限制,很好的弥补传统新闻编辑的缺陷和不足,可以为广大受众提供更加及时、、多样化的新闻报道,提高受众的阅读兴趣,与此可见网络新闻传播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网络新闻编辑论文:网络新闻的编辑思想特点

“编辑思想”是传统编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网络传播中喧嚣一时的“技术至上”的观点以及传播者、受众双方主体身份的多元化,导致对网络编辑工作理解上的错觉与误读已经并且正在给现在的网络编辑工作带来不利影响。从源头上重新认识网络编辑的编辑思想将有助于网络新闻编辑工作的良性发展。本文提出了全历史、全受众、全天候、全过程的网络新闻编辑思想,着重强调了网络新闻编辑应该具有的全时化思想――以受众为导向,不但让受众及时了解最近发生的事实,而且了解事实发生、发展的全部过程。

正如《纽约时报》标榜的那样:“本报的基本任务,不在供火车乘客消遣浏览,而在对50年后的学者负责”。网络编辑在享受互联网海量信息带来的便利的同时,必须牢固树立起全历史的编辑思想――以一种历史的眼光看待新闻、处理新闻稿件。

去年“盖茨遇刺”的谣言利用网络的特点,广泛而迅速地扩散,仅发送的短消息就以百万为单位。假新闻也许能给网站带来一时的好处,但“狼来了”的故事多了,最终将失去用户的信任,也就失去了网站的生存之本。

比较传统媒体的受众,时空开放的网络拥有的受众数量最为众多,层次最为多样,成分也最为复杂,因此,对于网络编辑而言,要建立起“全受众”的编辑思想。网络编辑不仅要广泛地了解受众的心理特点,考虑受众可能的从众心理与逆反心理,估算受众期望值的大小,还要调查受众的教育文化水平、对时尚潮流的看法、各自的兴趣爱好等。只有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深刻地了解并理解受众,编辑才可能做出让受众眼前一亮的色、香、味俱佳的“特色菜”。

网络是一个时空开放的空间,全受众的编辑思想还体现在对新闻报道的内容选择上应该有国际意识。以中国的网络受众为例,他们似乎有着关心“国际新闻”的传统,但他们不是通过中国的网络媒体来了解国际新闻,而是偏爱点击国外的网站。新加坡《联合早报》的访问者中有50%是中国大陆的读者。如果网络编辑的“受众意识”不具备国际性,那就等于在一个真正的国际竞争的环境中将自己潜在的受众拱手送给、甚至是直接推给竞争对手。

网络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由任何人在线信息。网络媒体的“全天候”的技术特点决定了网络编辑必须树立起全天候的编辑思想。

网络受众可能处于世界的各个地区,乃至各个时区,他们有自己的生活习惯和作息时间,对于新闻的阅读更是随时随地的,这就要求网络编辑不是完成某24小时、某一时间段的新闻,而是滚动的、连续的工作。以新浪网2003年8月12日的滚动新闻为例,仅12日0:00,就有包括财经栏目:“出口退税:‘双四方案’呼之欲出”、“华润整合10亿酒店资产谋上市”、“美运通并购罗森全球业务”等8条新闻,而从0:00到0:03的3分钟时间内,有财经、国内、体育、军事等新闻栏目的29条滚动新闻,而且滚动新闻栏目每分钟自动刷新1次。这当然不可能是网页“自觉”的主动更新,而是网络编辑在全天候地“监视”着现实的世界,将现实中纷繁复杂的信息处理为新闻,供挑剔的网络受众选择。

当然,编辑在树立全天候编辑思想的同时,必须牢记“无间隔”的新闻同时也暗示着新闻不容易被过滤,编辑要防止高速的更新导致冗余信息淹没有价值新闻的情况,阻止信息泡沫。

全过程的编辑思想是一种“跟踪”的思想,在每一个重要事件发生的时间记录新闻,并且随着事件的发生,提供事件发生的全过程。新华网曾将一篇网络报道的写作过程描述为:事件发生或得知的及时时间发出快讯,10分钟后发出详细报道,再以超链接的方式展开多篇报道;接着附上背景资料和相关报道;,还要对新闻事件进行评论。可见,拥有全过程编辑思想的网络编辑工作,已经不再是一个确定的新闻任务,而是充满着变数与压力的责任和使命。

网络新闻编辑论文:全能的网络新闻编辑

一个网站内部的各个栏目的综合效应,形成该网站的整体传播信息和传播形象。因此,如何设计和安排网站的栏目结构和搭配,是编辑主要负责的工作。编辑工作的整合性更强,有时不同的工作会集中到一个人的手上。

开栏的话:网络编辑是指利用相关专业知识及计算机和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从事互联网站内容建设的人员。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5年1月,中国互联网站点已达67万个。据此估算,目前中国网络编辑从业人员多达三百多万人。未来十年内,网络编辑需求将呈上升趋势,总增长量将超过30%,急需培养大量网络编辑人员。本刊特从本期起刊登“笔谈做好网络新闻编辑”系列,以满足网络时代读者的需求。

一个网站内部的各个栏目的综合效应,形成该网站的整体传播信息和传播形象。因此,如何设计和安排网站的栏目结构和搭配,是编辑主要负责的工作。编辑工作的整合性更强,有时不同的工作会集中到一个人的手上。

编辑是新闻媒体内容运转过程中的核心环节。因为编辑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工作,并且决定着媒体机构最终成品的质量和机构的专业水准。

对于网络新闻编辑来说,他的工作特点与传统媒体编辑有相似之处,也有区别之处。其较大的特点是各层次工作的区分相对减弱,编辑工作的整合性更强,有时不同的工作会集中到一个人的手上。网络新闻编辑也会涉及到网站新闻传播定位设计的问题,报道方针的制定和实施,报道方案的策划和实施,组织和协调具体的报道战役,日复一日、时复一时的网络新闻稿件的编辑处理工作,时时刻刻面对的稿件筛选、编改和发传决策判断,实时在线监看本媒体机构的传播运转状态,以及竞争对手的情况和动作,经常了解网上和网下重大信息变化情况以及各种反馈信息。

网络新闻编辑的工作环境通常是更为集中的大平台式工作环境。同事之间的物理距离比较近,工作职责之间的界限区分也比较机动灵活。总编辑、编辑部主任、版面(栏目)主编、编辑、校对和技术编辑和其他辅助人员之间经常既有分工又有交叉,当重大报道事件发生时,全体编辑人员和辅助人员快速地转变为全力以赴的“特遣部队”。

网络新闻编辑一般不像传统媒体编辑那样直接和一线记者发生直接的工作关系,国内网络编辑与记者之间的直接接触一般并不多。网络新闻编辑大量面对的或者是其网站所依附的传统媒体所提供的新闻稿件,或者是来自其他新闻机构的新闻成品稿件。国内网络新闻编辑主要是处理新闻稿件,而不是和新闻采访人员打交道。

网络新闻编辑在工作中必须遵守的职业原则,同新闻工作一般原则一样。对于编辑来说,保障新闻的真实性是及时位的考虑。一切消息和报道不得造假,不得虚构,不得“合理想象”。为了达到这样的要求,编辑对于稿件中的内容、事实、引语、名称等一定要尽量核实,必要时“重复核实”(double check),杜绝一切不应该出现的内容和技术错误。

网络新闻编辑还需要特别重视新闻的时效性。新闻要快,要及时。这对网络新闻有特殊的重要性。但是虽然快是关键,但并不是压倒一切的标准。如果因为快而牺牲真实,那就错了。网络新闻传播永远在更大的时间压力下工作,在压力下做好工作而少犯错误是非常高的专业要求。

网络传播具有跨地域跨时区传播的特点。传统媒体的传播时空相对固定,受众与传者之间的默契程度比较高,许多“注解”可以省略而无碍传播的正常进行。但是,网络传播不同,在用字、姓名、时间等简单概念上都需要小心。同样一位著名的足球明星,在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三地的中文译名都不同,所以有时可能需要加注外文原名拼写。一些概念用词和说法即使在世界上不同的华文通行区域内的约定俗成情况也各有不同。新闻时间的标注也需要小心;此地的“今天”,在地球另一面的网民看来就不知是“今天”,还是“昨天”、“明天”。在时间标注上,有时编辑用“星期X”来代替具体的日子,可以稍微减少一些不同时区网民的误解。

从狭义上说,编辑在传播内容生产制作流程中担负的业务职责,大约有选稿、编改、推介和整合几个环节。

1.选稿。编辑稿件是编辑人员的基本功,也是网络编辑最基础的任务。就文稿处理工作来说,首先的一环是选稿。这指编辑在大量的稿件和信息中首先筛选出所需要的稿件和内容,然后再进行精细加工。筛选过程需要大量和快速地浏览阅读稿件,从中挑选出可用之材。这种挑选能力是编辑水平和素质高低的试金石。这种能力很难从书本中学到,它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磨练和提高。

2.编改。编辑在挑选稿件后,要对内容和文词进行编改。这种编改的程度可多可少,但是编辑新闻的过程实际上在凸现稿件或新闻内容中的最重要部分。在文词修改方面,编改文词要使原稿意思更显豁和清晰;在经过删削后,编辑剔除冗余内容,在总量上和性质上是作“减法”。所以,“减法”是突出重点最常用的和最重要的手段。尽量以少胜多。网络新闻具有简洁、明了、快捷的特点,因此网络新闻的提炼需要在少而精的方面下功夫。但是,编辑内容的过程中,也有用到“加法”的时候,这指在条件许可、材料凑手的情况下,编辑通过添加必要的相关背景和说明性信息,使得原稿中的新闻事实更丰满,内容含量得到增值。

3.推介。在经过挑选和编改的环节之后,新闻本体内容基本固定,但是为了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编辑需要运用编辑手段做推介工作。在网络新闻传播中,编辑在文字方面的推介工作主要是精心制作标题,以期从导读和提示重点的角度给读者一个突出的印象,吸引读者来阅读。标题的拟制是编辑的重头工作。由于网络新闻的标题展示与正文内容通常在物理页面上处于分离的状态,所以标题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网络信息传播链条的延续或者中断。网络读者如果对某一新闻的标题不感兴趣,那么他是不会再去点击阅读新闻正文的。

4.整合。网络新闻在整体上是由众多条新闻报道组成的。这些独立的新闻报道彼此有类别和内容上的相关和接近性质。如何把众多的新闻归类整合,形成若干大类,构成新闻频道或者栏目,这也是网络编辑需要做的事情。一般新闻网站都有时政、经济、军事、文化、体育、社会、教育、娱乐等频道;在各个频道中又有不同的固定栏目或者专题。对这些看似零散的新闻的整合和组织工作,是由编辑来担当的。同时,这种编辑整合工作往往直接构成一个网络传播机构的服务特点和传播优势。一个网站内部的各个栏目的综合效应,形成该网站的整体传播信息和传播形象。因此,如何设计和安排网站的栏目结构和搭配,是编辑主要负责的工作。

(作者为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下期预告:网络新闻标题

网络新闻编辑论文:网络新闻编辑的核心价值

在数字技术与网络技术的推动下,各类型媒体的融合正在成为新时期媒体发展的主要趋势。而网络无疑是这种融合的基础和平台,网络新闻编辑工作的内容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有了拓展,表现出基于新技术和新媒体的独特的核心价值。

新闻编辑作为一种职业,从报纸这种最古老的新闻媒体诞生之后就出现了。后来,随着广播、电视、网站等一代又一代新的媒体问世,这一职业岗位也从平面媒体延伸到了更广阔也更多元化的媒体工作平台上,不同媒体的新闻编辑工作在遵守某些共同规律的基础上,表现出不同的业务流程和操作方式。

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在数字技术与网络技术的推动下,各类型媒体的融合正在成为新时期媒体发展的主要趋势。而网络无疑是这种融合的基础和平台,网络新闻编辑工作的内容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有了拓展,表现出基于新技术和新媒体的独特的核心价值。

价值一:

整合――通过对海量新闻信息的重新整合,进行“全景式”的新闻报道

如果说记者的工作对象是单篇的新闻作品,编辑的工作对象则是报纸、频道、栏目等由多篇稿件汇集成的集合体。编辑工作的意义在于将编辑部门所有人的劳动成果在媒体上集中体现出来,这是一种“集大成”的工作。

在网络传播中,新闻编辑“集大成”的特点有了更新的含义和更高的要求。因为网站的信息容量是没有限制的,理论上说,网络编辑因此能够做到所有传统媒体的编辑都难以做的“海纳百川”似的内容汇聚,集所有媒体之大成。商业门户网站已经给我们提供了样本。

然而,“海量”是网络的优势,同时也是网络的劣势。在载体、渠道和信息都已经过剩,而受众的注意力和时间却成为稀缺资源的今天,如果网络编辑不能很好地整合与展示新闻和信息,那么最重要、最有价值的内容只能被信息的大海淹没,不会引起大家的关注。因此,网络编辑工作最首要的任务应该是对新闻和信息进行“整合”。这种整合既是对内容的筛选、把关,也是对内容的重新组织、排序和包装。

筛选、把关是新闻传播中所有编辑都在承担的责任,因为编辑是新闻由媒体传达至受众的一个关卡。虽然记者、作者对新闻都有自行“把关”的责任,但编辑由于其特殊的地位,在把关上担负的责任更为重大。这种把关既包括杜绝新闻报道在政治思想和政策上的差错,也包括其事实的技术性的差错。而网络上信息来源比传统媒体更广泛,特别是人人都能通过网络参与新闻传播,使新闻把关的难度比以往更大,网络编辑因此面临更大的挑战。

对内容的重新组织、排序和包装,更能体现网络编辑的工作价值,这项工作可以使网络新闻报道相对于传统媒体更加具有“全景式”的特点,即“一网打尽”所报道的重要新闻的全部内容,包括事件本身的所有细节、历史背景、发展前景、与事件相关的信息、资讯和知识、各方面对此新闻的评论,等等。

最能体现网络编辑“整合”价值的是网络新闻专题。近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一位本科毕业生对新华网、新浪网和腾讯网3家网站今年的H1N1流感的新闻专题做比较研究,发现网络新闻专题的栏目设计是受众在接受信息时的引导工具,专题编辑的报道思路也能由此体现。他梳理了3家网站对于甲型H1N1流感专题报道的栏目,如上表所示(见表1)。

可见,几家网站在突发公共事件专题报道的栏目设计上几乎达成了一种“共识”,大家共同的常规栏目包括:即时新闻、图片、视频、应对常识、互动内容等。网络编辑在策划与组织新闻报道时重视对新闻和信息的整合,已经成为共性。当然,在整合的同时如何体现独创,是另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我们下文中讨论。

网络编辑的“整合”,还使我们看到数字时代编辑部的角色变化。正如有一位曾在多个国家的报社、通讯社、电视台做过记者、编辑,又在美国和澳大利亚的多所新闻学院担任教职的教授Stephen Quinn提出的,随着新闻来源和信息渠道的剧增,在多种媒体融合的新闻编辑部中,记者编辑的主要职能已经不是采集新闻,而是对浩如烟海的新闻和信息进行筛选和重新组合,使这些杂乱的信息呈现出相互联系和深刻意义,并使其转化为知识。新闻从业者的工作也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成为知识生产与管理的工作。② 新闻编辑部承担了知识生产和管理的任务,这在网络时代是一种非常重要也非常有意义的变化。

价值二:

创造――运用新技术创造新闻报道的新产品、新形态,表现媒体的独家特色

网络传播的“海量”、多媒体、互动等优势使新闻编辑对于内容的展示有了更加广阔的舞台,并能取得更加直观、生动的传播效果。因此,网络编辑对于新闻稿件的加工和整合,不仅需要像传统媒体的新闻编辑一样,根据编辑方针和报道意图对新闻素材进行更加深入的挖掘,还需要运用新的技术手段,创造出新闻展示的新形式,力争取得更加有效的传播效果。正在举办的上海世博会的报道中,我们在一些网站上就能看到运用Web3D等技术设计出来的对世博会各大场馆、各类活动的三维动画报道,有些还融入了游戏元素,互动性强,非常生动。

上文中比较了3家网站对于H1N1流感的新闻专题栏目设计,在具有某些共性特点的基础上,这3家网站的报道特色主要体现在“特殊策划”栏目的设计上。如新华网特别设置了“中国应对”栏目,中国对于甲型H1N1流感的应对情况;新浪网发挥其庞大博客群的优势,开辟“博友直击”和“评论集”两个栏目,分别摘引了新浪博客中一般民众和意见领袖的博文;腾讯网发挥互动优势,利用其旗下“搜搜问问”和“今日话题”两个子产品开辟了“甲流十问”栏目和“评论:甲流不是唐僧肉”栏目。这些“特别策划”的栏目能够出现,主要依靠新闻编辑对于自己媒体所拥有的独家资源的开发利用,编辑的创新能力也在此得到突出的表现。

策划是最能体现编辑创造力的业务环节。无论是媒体产品的策划和设计,还是重大新闻报道的策划和组织,编辑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都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如华尔街日报美国本土版2007年的改版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编辑对媒体产品进行创新的案例。华尔街日报在这次改版时除开本缩小和版式调整之外,还对印刷版和网络版重新进行了新闻分工。美国《主编与发行人》评论说,这次改版是华尔街日报118年历史上最重要的变革。

众所周知,作为全美乃至全球较大的商业金融类报纸,分析、深度、见解一直是华尔街日报的核心竞争力所在,该报改版中对编辑方针进行调整的核心内容也是基于此,那就是压缩资讯而放大有“附加值”的深度新闻。

在具体的操作层面上,华尔街日报将原来占印刷版50%的事件性新闻报道转移到网络版,免费对读者开放;大量金融数据也被放到网站新推出的“市场数据中心”,同样免费对读者开放。改版之后网络新闻的分量大大加重。

事实上,华尔街日报网络版自1993年成立以来,很长一段时间都扮演着资料库的角色。上个世纪90年代纸媒与网站的互动很少,网络版编辑与报纸头版编辑几乎没有往来。1996年,华尔街日报网络版开始收费,到2004年订户便达到68.省略网站,使报纸的订户可以在这个网站申请主页,定制新闻,享受个性化新闻服务,等等。有研究者认为,从新闻操作上看,这既是报纸应对网络冲击采取的收缩防守,也是另一种形式的主动进攻。从经营策略上看,这又是对集团资源的重新优化配置。③由此,我们也看到,网络新闻编辑的创造,需要他掌握新的传播技术,深入研究新技术为新闻传播提供的各种可能性,在此基础上突破传统媒体的报道手段和方式,创造出更新颖、更多样化的内容表现形式。

价值三:

沟通――以网络互动管理搭建社会沟通平台,推进新闻传播与公共对话、知识管理的融合

随着数字与网络技术成为所有媒介融合与发展的基础,受众的位置从传播的终端转向了传播的全程,他们能够作为新闻源头提供线索和信息,能够在特定的条件下变身为记者进行新闻采集制作,甚至能影响新闻媒体的议程设置,主导如“华南虎事件”之类的新闻传播的走向。因此,新闻编辑必须在这样一个新的媒介环境下重新思考自己的角色定位,担负起“公共论坛主持人”的新角色,组织与各类新闻相关的对话甚至观点交锋。

在新闻网站中,编辑已经从幕后走到前台,成为社会公众的对话者和新闻论坛的主持人,并将公众意见纳入新闻传播内容的范畴内。2006年最早获得中国新闻奖网络新闻专题一等奖的新华网的专题报道《网民感动总理总理感动网民――总理记者招待会网上答问》,便是新闻编辑策划与主持报道的一项成果。在温总理记者招待会召开前3天,新华网以“温总理记者招待会,你想问什么?”为题,公开向网民征集问题,并将网民的帖子在新华网首页。温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回应了网民的提问,新华网立即推出“点评总理记者招待会,温总理深情回应网民”的引导帖文,获得了网民30万次点击跟进和约2000条的帖文回复。整个报道还链接直播的视频音频、现场图片,形成了互动性专题。2006年以来,所有参评中国新闻奖的网络新闻专题都开设了论坛与网民互动,新闻编辑作为“主持人”的特点也表现得非常突出。

同一年被评为“新闻名专栏”的网络专栏“焦点网谈”,则是通过网络、手机和报纸的联动,搭建了公共交流平台的一个经典案例。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整合河南日报、河南报业网与手机短信平台三方面的资源与渠道创办的这个栏目围绕公共生活中的各类新闻事件或焦点话题展开讨论,发动广大网民畅所欲言,编辑也同时组织一些专家名人重点发表意见,稿件在网站上首发,报纸在每周二、四刊登两个整版的同名专版。“焦点网谈”还设立了子栏目“短信民生”,报社24小时开通手机短信平台,接收群众的建议与投诉、收集新闻线索。对于群众反映的问题事无巨细,编辑都要向有关部门调查核实,促使问题得到解决,并将结果及时在网站与报纸上对社会公开,体现了一种全新的新闻传播思路。

可见,在网络新闻传播中,编辑更多地承担着对公众普遍关注的新闻话题进行引导、解释与评析的任务,而不只是简单地决定报什么不报什么。我们在纽约时报网站、华尔街日报网站等一些著名的新闻网站上,都能看到纸媒与网络融合之后,编辑角色的这种转变。如纽约时报网站开设了一个特色专栏“时报学习”(Learning Networks) ,免费为3到12年级的学生以及他们的家长和老师提供信息。学生可以在线阅读当日的主要新闻,并参加一项测验,题目涉及当日世界上发生的重要事件;也可以玩有趣的字谜游戏,并且可以向时报的编辑记者发送信件,向他们提出问题。一些学校的老师便利用时报网站的这些资源进行教学,一些家长也敦促孩子通过这个栏目了解世界和国家的近期变动,加入到在线讨论中。而纽约时报网站一方面借此为社会做了好事,另一方面也提高了网站的访问量,还为自己培养了未来的受众群体,这一举措本身就是纽约时报集团“报纸参与教育”(NIE)计划的一部分。在这样的新闻传播过程中,新闻编辑事实上不仅在编辑新闻,他还担负了与学生交流、为学校提供教育资源服务的职责。

总之,网络新闻编辑相对于传统媒体的同行,拥有了更能施展抱负的舞台,也应担负起更多的社会责任。网络编辑不仅继承着传统媒体编辑工作的传统,同时又有了新的核心价值的呈现。新媒体发展前途漫漫,网络编辑任重道远,只有不断地提升素质、开拓创新,才能不负社会重望。

网络新闻编辑论文:从受众需求的角度 探析网络新闻编辑新规律

摘要:本文着重从网络新闻编辑实务的角度来论述网络新闻编辑过程中受众的特征以及受众与文本的相互关系。在网络兴起的当下,我们更应该探析受众的主动性。受众在使用媒介的过程中,具有实现自己价值的潜力。通过对目前网络编辑现状的分析,找到受传双方"供"与"求"的良性互动,试图借此探析网络新闻编辑的一些基本规律和操作技巧。

关键词:新闻路标 超文本链接 认知负荷

网络时代的到来对传播学最直接的冲击就是在网络环境下媒介形态的不断变化和重新整合,信息传播体现出双向乃至多向互动性的特点,受众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张扬。而同时受众的非线性思维在新技术的庇护下,展现的淋漓尽致。

网络传播是一种典型的个性化传播方式,既有点对面的传播,又有点对点、点对面、多点对多点的传播。网络传播意义上的“受众”,不再是一个又一个单一个体的相加,而是多个复合个性相加的整体。尼葛洛庞帝说,“后信息时代的根本特征是‘真正的个人化'”,“大众传媒将重新定义为发送和接受个人信息的系统”。[1]具体来说,互联网传播的特点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数字化的传播内容。数字化是互联网传播存在的前提,这一技术的发展大大促进了信息的交流和传播。

二是传播方式的多样化、迅达化。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传播速度飞快,信息来源广泛,制作信息便捷。所以新技术和网络使突发事件和连续性事件在网上传播变得更即时。

三是传者与受众关系的互动性。在网络环境中,受众可以通过新闻组、网上论坛、电子邮件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粘贴、编辑、链接。受众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信息的者,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拥有了话语的权力。互动式传播肩负着天然的民主亲和力和自由的召唤力,新技术使受众在一定程度实现了交流形式的互动性和交流意义的互动性。这种“虚拟化的个人传播”不仅对传统媒体产生一定的震荡,同时也是对传统的传者和受众关系的反叛和融合。[2]

新技术赋予受众一些主动选择权,同时也使得受众失去一些“方向感”。当网络阅读新闻时候,受众一边享受着新技术所带来的解构的乐趣,一边又困惑着如何处理如此繁杂庞大的信息。作为网络新闻编辑,应引导受众的选择权,让受众的选择性注意力更加集中,而不是被分散。

网络新闻编辑如何做到既能保护受众的自主性,又能引导受众选择的自主性呢?从技术上来讲的话,工效学和计算机科学已经为优化链接提供了很多实质的有效的改进方法。但是在文本编辑的时候,网络新闻编辑整合信息时候方式也能有效地减少受众心理负荷,降低冗余信息,提高阅读效率。

首先,网络新闻的的版式设计要符合受众的视觉规律。网络新闻在形式呈现上要注重“视觉中心原则”:受众接触版面时,首先感知的是以下两方面:一是版面中具有刺激强度的部分,如图片、标题、色彩等;二是版面各局部所组成的复合刺激,即版面的整体外貌。

其次,将新闻类别进行细分化。为了提高受众阅读效率,在网络新闻编排时候运用了更多的非语言编辑符号。大胆的运用色块做文章题目背景,运用杂志排版风格的网页设计,大胆的划分版块,鲜亮的色彩作栏目框线或者使用动态标题。

,版式的稳定性能培养受众的心理定势。当类别分明版块、标题、题花等设置好后,就尽量保持版式的稳固性,给受众形成一种视觉的稳定性。稳定的版式便于受众简捷有序地识别和寻找自己需要的信息。

1.超链接优化

超文本结构形态是网络文本的较大特色。超文本呈现的是一种非线性的网状结构和块状信息,没有固定的规则和顺序,其内涵不仅包含信息由早期的文字扩展到视觉、听觉和触觉媒体,还包含了多媒体超文本。受众的思维是立体的、发散性、跳跃式网状的。那么如何来引导受众不再迷路呢?

解决这个问题,对网络编辑来说,不仅要熟悉传统的平面思维、线性思维,更要拥有超文本思维――一种发散的、非线性的思维。网络新闻信息传播的实践表明,新闻信息是通过不同级别层次的网页链接来表达的。优化超链接设计既需要网络编辑的精心设计,也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持。减轻受众的心理认知负荷,让受众像依靠路标一样,依靠网络“路标”。超链接的层级划分好,做好受众浏览历史记录的技术支持,一旦受众迷路,便可重新回到始发地,依据每一次超链接的历史记录,实现受众尽情游逛之后的迷途知返。

2.内容的整合

现在是一个读图的时代,图片比视频、文字更迅速的传递阅读情感。网路新闻编辑要把握好图片、文章、视频的分配比例和安排的位置。坚持做好版面设计的美学原则:平衡、对比、统一、韵律、动势。一个完整的重大新闻,不仅要及时滚动新闻,图片还要跟上文字的表述,视频还要做好现场的展示,这样才能让受众在阅读中多维度的感受新闻现场。

总之,相信随着网络新闻技术和管理发展日趋成熟和稳定,类似受众“迷路”、信息冗余、阅读低效问题在不久的将来都会得到更为先进的解决,同时还要求网络新闻编辑从受众需求的角度出发,才能最终实现网络新闻传播得天独厚的优势。

网络新闻编辑论文:网络新闻编辑的从众心理探究

【摘要】网络新闻中泛滥的网络热词以及随波逐流的审美趋势、粘贴新闻的盛行、网络新闻紧密跟随受众的反应倾向都是网络新闻中的从众现象,这些现象体现出网络新闻编辑具有从众心理。广泛的信息性社会影响以及大众媒介环境的催化性是这种心理产生的主要原因。该心理会造成的效应有:新闻语言词汇的性下降及单一化倾向、社会偏见、新闻娱乐化、新闻缺乏深度等。

【关键词】从众心理 网络新闻编辑 网络新闻

从众是指因为真实或想象的他人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行为,是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是大部分个体普遍所有的心理现象。

一、网络新闻中的从众现象

1、网络新闻中泛滥的网络热词以及随波逐流的审美趋势

网络热词,也就是在一段时间内流行于网络中的流行词汇,例如“给力”、“神马都是浮云”等。

以“给力”为例,在2010年世界杯期间,“给力”开始成为网络热门词汇开始广泛被网民使用。而在这一年的网络新闻当中,笔者利用百度新闻搜索 “给力”一词新闻全的相关新闻约656,000篇,新闻标题相关新闻约161,000篇,这些新闻几乎涉及了时政、社会、娱乐、体育等各个方面,并且现有的国内网站都有相关新闻。

另外近些年网络娱乐新闻所热力推崇的女性的性感形象塑造,随意打开某网站娱乐新闻频道都可以看见诸如“爆乳”、“美腿”、“翘臀”等诱惑性的词汇。笔者以“爆乳”为搜索词利用百度新闻高级搜索竟搜索到新闻全文相关新闻31,400篇,新闻标题相关新闻约12,000 篇。2010到2011年搜到新闻全文相关新闻约4,960篇。搜索2003年至2011年“爆乳”该词的新闻全文相关网络新闻,8年时间数量竟已经由162篇增长到了10,000篇。

通过统计我们可以看到,该词汇的相关新闻以极快的速度正在逐年增长,这也反映了网络编辑们在新闻选择方面正在越来越趋从于大众的这种性别审美趋势,并且这种趋势愈演愈烈,已然成为娱乐新闻吸引受众眼球的一种必然模式。

2、粘贴新闻的盛行

以新浪和腾讯新闻排行版块为例:新浪2011年6月9日新闻总排行中点击量排行前20位新闻的来源媒体是:环球网、京华时报、新华网、新浪体育、北国网-半岛晨报、新京报、中国新闻网、新浪娱乐、环球时报、人民网、星辰在线-长沙晚报、北京股商和汉网-武汉晚报。腾讯新闻在6月3日到6月9日这周新闻排行的国内、国际、社会、娱乐、体育、财经、科技、各项前十名共70篇新闻的来源媒体中只有19条新闻来源于腾讯,仅占总体的27%。

可见,对于没有传统媒体依托的商业网站在最初依靠了粘贴新闻这种模式发展壮大起来以后,并没有真正摆脱掉这种快捷的方式。虽然国务院新闻办、信息产业部联合制定的网络媒体管理规定,已经明确网站自行新闻的办法,且实际上,新浪、搜狐、人民网、新华网等和大量地方网络媒体的新闻采编人员早已活跃在各种新闻活动场所。①但是,实际上当一则新闻拥有一定的吸引眼球价值的时候,网络编辑们依然还是适应于粘贴的方式,而不是广泛挖掘整合新闻的层次,反而是一味从众。

3、网络新闻随受众的反应倾向而变化

网站中点击量大、评论多的新闻;或者网民反应讨论热烈、关注度高的新闻容易受到网络编辑重视,编辑们受到这种社会群体舆论的影响就会继续追踪大量相关新闻并且做相关的深入报道以及分析。

例如网易新闻对于“药家鑫案”的报道,该事件报道之初立刻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话题的社会讨论性极强。网易站内相关新闻本月跟贴排行榜排行及时位,点击数量达到1910715次。其中2011年6月7日新闻:“药家鑫被判死刑”共有187230条网民微博参与,从参与报道至今网易一直在连续不断报道该事件发展,随着受众的反应越来愈强烈,网易新闻编辑也随之开辟了该新闻的专题报道,进行多方位深度报道该案件的各方面情况。

编辑从众心理可以说就是在受到外界人群行为――这种行为更多的是大众传媒所表达出来的观点或者行为倾向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

一般来说,从众的原因有两个:信息性社会影响和规范式社会影响。当我们把他人视为指导行为的信息来源而顺应其行为时,这种影响就被称为信息性社会影响。②影响从众的因素有――群体因素:一般地说,群体规模大、凝聚力强、群体意见的一致性等,都易于使个人产生从众行为;情境因素:这主要有信息的模糊性与人士的影响力两个方面;个人因素:这主要反映在人格特征、性别差异与文化差异等三个方面。

在网络时代的今天,现代传媒四通八达,在让人们了解自身所处世界的状貌的同时,也让人们知道了自己所处的某一群体对于某个事物大多数人的看法,这就使得这种从众心理的发生得到更多的可能性。

信息性社会影响是网络编辑的从众的主要原因,也就是说网络新闻编辑无论作为传播者还是受众都会接触到更广泛的社会群体意见以及信息,这种接触实质上加剧了从众心理的出现,并且将其转化到潜意识层次。当他们在工作也就是编辑网络新闻的时候,由于环境的压力例如网站对于关注度的需求,以及自身对于工作的压力或诉求不知不觉地就表现了出来。

从众心理消极的一面是抑制个性发展,束缚思维,扼杀创造力,使人变得无主见和墨守成规。

(1)新闻语言词汇的性下降及单一化倾向影响新闻质量。新闻语言词汇对于一篇新闻的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求快”、“求全”以及取悦受众的“粘贴”式新闻处理,在当时确实是奏效了,但仅仅从新闻质量方面看,一旦进入信息过剩的时代,这种简单的新闻处理方式的问题立即显露出来。在粘贴过程中形成的新闻信息的“损耗”与“失真”,也是有目共睹的。③

流行词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并且具有一定的吸引眼球的作用,但是容易让该词泛滥、误用带来新闻语言词汇的性下降以及用词单一化倾向,继而影响新闻的质量。特别是在标题方面――网络的新闻阅读是一种快餐式阅读,很多人只是通过扫描标题来获得一些基本印象,因此标题是争取点击率的重要手段,所以为了获取更多的受众新闻编辑在编辑标题时常常会受到网络热门事物的影响,但是不加思索的滥用却反而会降低该新闻的质量,让读者不知所云。

(2)造成社会偏见。人们的认知常常会有主观的偏差,但是当这种偏差作为群体的偏差一旦扩大就会成为社会偏见。媒体每天都在建构着受众的认知,影响着他们头脑里的世界真实,媒体的倾向会被认为是社会大多数甚至是整个的倾向,如果媒介的价值偏差就会加速这种社会偏见的发生。而在网络时代网络新闻编辑在媒体造成的的环境中潜移默化的会追寻一个价值偏向,而这种价值偏向形成以后便会成为一种潜意识的力量一旦被从众的氛围所激发就会在新闻工作中表现出来,而如果这种价值偏向事实上不是属于那少数人的真理的时候,就会造成社会的一种偏见,带来负面的社会效果,引发社会矛盾。

(3)新闻娱乐化。当网络新闻编辑过于注重受众倾向,盲目地追随一些社会风气,过分注重传播效果,以牟取点击率,跟帖率为目的的时候,就会造成新闻的娱乐化。

两性内容的传播在大众传播领域始终占有重要地位。两性情结作为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既不局限在某个国家某个时代,也不局限于某种传播方式,它是一种大众性的历史性的心理情结。④通过分析各个著名新闻网站的新闻,笔者发现:今年一度火爆的娱乐新闻是关于香港某三级片的3D版上映的系列报道,各大门户网站对此片都进行了追踪报道并且在新闻中配发了众多图片其中不乏裸露、色情的剧照。尽管这些新闻与真正的三级片比起来,在裸露的程度和血腥的程度上还达不到三级片的表现力度,但就它们的危害性和影响力而言,有过之而无不及。⑤

(4)新闻网站去个性化、新闻缺乏深度。不断地盲目粘贴新闻追随潮流,会使得网络上缺乏有个性有品牌的新闻网站,网站缺乏有力度有个性的编辑政策,所谓的编辑政策是指体现在社论、新闻专栏新闻标题中的取向。⑥网络新闻编辑的从众心理,会造成新闻的大众化趋势,常常由于跟随流行而浮于表面无法进行真正的深度挖掘报道。

网络编辑的从众心理的积极一面是,可以使得他们对于社会群体的现实状况做出敏感的反应,更加容易发出大多数民众的声音,发挥媒体的作为另一股力量的社会责任。同时也使得我们的网络新闻媒体符合社会发展潮流,从细节来说则有助于学习他人的经验、优点来发展自己的网络新闻频道。另外从众心理还使得网络新闻编辑能够在新闻编辑过程中注重传播效果、注重与受众的互动、反馈,吸引更多受众群体,不断改进网站新闻质量。

总而言之,网络新闻编辑只有在工作中努力克服从众心理带来的负效应,发挥好它的正效应,才能更好地促进网络新闻环境的良好、快速发展。

责编:周蕾

网络新闻编辑论文:“大视觉”观下的高校网络新闻图片编辑

摘 要: 当下各媒体都重视图片在新闻中的应用,提出了“大视觉”观,将新闻图片的外延进一步扩大,包括新闻图片、漫画绘图、图表制作和版式设计等。高校网络新闻媒体作为一个特定的媒体分支,必须紧跟步伐,重视并发挥图片在传播中的作用,以期取得更大的传播效果。本文就如何做好高校网络新闻图片工作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大视觉”观 高校网络新闻 图片编辑

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加快,对信息的需求增加,而信息爆炸式的增长,则让读者更愿意选择摄取直观、简单、形象的信息,对信息的索取进入了快速读取、快速传播的“快餐化时代”。当下,各媒体都重视图片的编辑与制作,有的媒体还成立了视觉中心,提出了“大视觉”观。“大视觉”包括新闻图片、漫画绘图、图表制作和版式设计等,突出图片在文化消费领域的作用和地位,旨在将新闻图片的外延进一步扩大。

一、互联网时代的新闻图片

在互联网时代,网络阅读的开放性和超链接漫游式的引导,使得受众在一个页面的阅读时间和阅读的信息是有限的。而网页阅读受到显示屏幕的框框限定,使得一眼所能见到的信息有限。美国计算机协会的网络会报2008年第2期的《不太平均:一个网页使用的实验研究》研究表明:“就平均访问而言,用户仅在那些包含了111个单词或更少的页面中阅读了一半的信息。在完整的数据集中,平均的页面浏览量包含了593个单词。因此,平均而言,用户有时间去阅读28%的单词,如果他们投入所有的时间来阅读。更实际地,用户将在每一页阅读20%左右的文字。”

网络时代虽然具有海量存储,但屏幕阅读方式的限制和受众选择的主动性,同样需要以加强图片的编辑与制作吸引眼球。网络新闻传播要实现其价值,首先就要有受众,要抓住眼球吸引点击。那些在标题上加上了“图”或“组图”的链接往往能提高点击率。网络时代的新闻图片不仅是对新闻的另一种形式的表现和解读,对版面的安排也十分重要。在各大新闻网站上,各种以缩略图片为超链接的新闻形式被充分应用,一是为了引导视觉,吸引点击,二是对版面布局的美化。在新闻内容页中,大块的新闻文章往往缺乏吸引力,如果电脑屏幕一个满屏都是文字,那么读者可能就会望而生畏地直接关闭网页。而适当配以图片,对文章进行分割,则使新闻页面具有一定的层次感,看上去和谐统一,有利于阅读。

二、高校网络新闻图片的现状

虽然大学新闻网近年来的发展十分迅速,但还有许多不完善之处,特别是在新闻传播的技巧上还需要下很大功夫,在网络新闻的编采和上还需要作深入的探索。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许多大学新闻网的新闻缺少网络新闻特点,不容易吸引网络受众。①

各高校普遍成立了新闻中心,制作了新闻网,基本都由宣传部统领负责全校新闻的网络,但与成熟的社会媒体相比,规模小、人员少,不可能对新闻产品的各个环节进行细分,往往是文字图片策划一肩挑。在设备相对落后、缺乏专业摄影人员的情况下,大多数高校对新闻图片往往是力不从心。主要以下几个不足。

1.会议图片、大头像图片、摆拍图片占多数,缺乏现场感和感染力。不重视图片的文字说明,没有形成图片说明为图片提供有力的支撑。

3.高校新闻从业者文字功底很强,但图片处理技术普遍低下。既有文字美术功底又有图片处理技术的工作人员更少。非新闻性的新闻配图几乎没有。

三、做好高校新闻图片的应对措施

1.建设好通讯员队伍

高校专业新闻工作者人员有限,不可能每条新闻报道都冲在及时线,更多的是依靠通讯员队伍。数码相机的普及,意味着新闻图片的来源多元化了,几乎人人都可以做摄影记者,这为丰富网络新闻的图片来源提供了可能,但如何获得高质量的新闻图片,还需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通讯员队伍。

新闻图片不是简单地按下相机快门记录影像,还需要对新闻事件进行理解和现场的捕捉,以及有摄影技术的支撑。简单地说,应该是纪实与艺术结合,好的新闻图片应该用艺术的形式反映新闻的真实。新闻摄影追求真实感。真实是新闻图片的生命,形式感强的新闻图片,不仅具有新闻的真的价值,而且具有美的价值。

高校新闻通讯员队伍一般有基层单位通讯员、学生记者。大多数高校还拥有一支摄影爱好者社团,摄影社团拥有摄影器材,摄影技术较好,要充分利用这支队伍做好新闻图片,可将其纳入宣传队伍管理。校内新闻,学生记者和摄影协会会员协助就可完成,而走出校门发生的新闻事件,往往靠基层通讯员来完成。他们大多不是专业的新闻摄影人员,如何让他们拍摄出符合新闻要求的图片,就需要邀请专业人士对其进行培训和指导。

要管理好通讯员队伍,除了培训指导外,还要定期进行总结、交流和表彰,提高其积极性和责任心提高图片的产出质量。

2.提高自身素质

高校专职新闻采编人员的素质对新闻图片起着决定的作用,只有自身的素质较高,才能带出一支高素质的通讯员队伍,才能在编辑图片时较大限度地挖掘图片的价值。

高校宣传工作者首先要提高自身的图片审美素质,在图片编辑的过程中,要能判断图片是否达到了的质量,挑选出最适合的图片;在需要多图时必须考虑哪张图片更有表现力,图片的顺序等。新闻图片尽管一看就能明白,但是其确切含义却不像文字一样明确无误。图片编辑还要补充好说明文字,用最精练的语句交待图片显示的信息,配合图片收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其次,要提高图片处理技术,选取图片后还要考虑如何以后期的加工处理改善图片的视觉表现,是否需要剪裁增加图片的表现力,等等。至于如何实现这种设想就必须熟悉图片处理软件。如果高校新闻工作者仅会按快门,不会处理图片,的图片新闻质量就不会很高。高校宣传工作涉及的面很广,人员结构不一样,要人人都熟悉摄影技术,熟悉图片处理似乎有点不现实,但是从事新闻采编的专职人员必须人人是个多面手。

3.做好新闻图片策划

策划能使新闻报道更有深度,更有看头。对于即将发生或者已经发生的一些重大的持续性事件,可以事先策划报道重点及方向,策划包括文字稿的策划和图片的策划。新闻图片的策划,需要有全局意识,摄影人员要根据编辑的策划,有的放矢地拍摄,最终才能实现对事件进行多方位报道。

图片新闻的策划不仅仅是如何获得新闻现场图片,还包括资料性的图片、创意制作等。资料图片有可能在基层单位,还可能为个人保用,也可能在以往新闻图片中,策划有助于对这些图片的收集。图片创意制作是更高层次的需求,通过策划创意,可以将图片集中更多的信息,充分发挥图片对信息的浓缩和直观表现作用。

在做专题报道或深度报道的时候,新闻图片的策划尤其重要。比如策划学校运动会的专题报道。如果想做冠军风采的报道,就可以事先与摄影人员沟通,让其观察现场哪些人员有可能夺冠,并进行重点拍摄。而如果想做历届运动会的对比,就需要对以往图片和信息进行收集整理甚至是创意制作。做好新闻图片,新闻采编人员平时还要有图片库的概念,随时做好已有图片的分类整理,以备日后迅速调用。

4.扩展新闻图片的外延

“大视觉”观下,新闻图片的概念已不仅是新闻现场图片,还包括资料图片、漫画、图表,甚至合成图片。虽然高校新闻工作没有社会媒体那样充分专业的图片编辑,但“大视觉”观同样适用高校的新闻图片,这是一种观念、一种趋势,这种观念会促使高校新闻工作者想方设法扩充图片信息。

网络新闻并非都要配图片,但是配了图片的新闻信息量肯定要大。高校新闻中多为教学科研、校园生活、观点评论等内容。确实有的新闻难以配图,但以“大视觉”观重新审视这些新闻稿件,可扩展的空间还是存在的。比如科研获奖的新闻,虽然当事人没有参加授奖,但可以配发获奖人的图片;科研项目通过验收,可以配发资料图片或制作示意图;数字对比可做成示意图,让读者一目了然。

网络具有海量存储特性,但是否图片越多越好?作为以文字为主的新闻,图片控制在三五张以内为宜,挑选最有表现力的图片,多图表现的内容还要避免重复;作为图片新闻可以使用多一些,尽可能多方位多角度展示新闻事件。

数码时代,人人都可以成为拍摄者,业余拍摄者也不乏好作品,高校BBS是活跃的网络社区,常有师生及时拍摄的现场图片,可在新闻和BBS中互加链接,一方面可以扩充图片信息,另一方面可以强化新闻的传播。

总之,“大视觉”图片观扩充了新闻图片的外延,不论是传统媒体还是网络媒体都在挖掘图片的潜力,这是整个媒体发展的趋势。高校网络媒体作为一个特定的分支,也要跟上时代步伐,重视新闻图片的编辑策划,发挥图片在网络传播中的作用,实现网络新闻传播的价值。

网络新闻编辑论文:从编辑六元看网络新闻编辑环境的建设

从媒体角度看。网络最主要的功能是制作稿本和定本,提供新闻:从受众的角度看,读者接触网络的最主要目的也是获取新闻并接受文本,为自己的生产生活提供有益的参考。不能满足读者对新闻、对文本的需求,网络等于自封其喉。但是,由于网络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和广泛性,

网络媒体的所有者不能对传播的内容进行控制,这就导致网络新闻编辑不易对新闻进行“把关”。大量不合格的定本、文本泛滥,严重违背了编辑六元,影响网络新闻编辑环境的建设。然而,怎样加强网络新闻编辑的把关能力。怎样才能制作合格的定本和文本供读者阅读,从而构建良好的网络新闻编辑环境,下面就从编辑的六个基本元素着手,以新浪篮球新闻为例来浅析一下这个问题。

良好的网络新闻传播有赖于编辑活动的有效实施。王振铎先生曾说,“一切编辑活动都是围绕着编辑‘六元’展开的”。所谓编辑六元,是指构成编辑文化关系的六个基本元素,可分为物质实体和精神实体两部分,即文本、稿本、定本和作者、编者、读者。前者属于物质形态,后者则属于智力因素。在编辑活动的“六元”关系之中,三个主体因素――作者、编者和读者首先构成了一种相互交流、相互作用和相互协调的作用关系。这种交互作用关系体现在他们所构成的编辑实践活动之中。作者的创作、编辑的审读加工是为了向读者提供的作品。读者的阅读又反过来作用于作者的创作和编辑的审读加工。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千丝万缕、密不可分的,任何两者之间都有交相作用的复杂关系,任何两方关系的忽略,都可能导致编辑活动无法有效展开,比如作者的创作如果不考虑读者的状况,就会导致作者的稿本无法进人流通领域,或者进入了流通领域而成为束之高阁、无人问津的定本。作者和编者的关系也同样不可忽视。作者的个体稿本创作之功非常重要,编者的着眼整体的文化缔构作用也非同小可。同时,编者对作者稿本的完善加工,也是定本成为精品的重要保障。同样,编者与读者也具有相互作用、不可割裂的关系。网络新闻的编辑活动,也离不开这六个元素。有好的新闻稿本,才能保障新闻的质量;有编者、作者的良好沟通,才会有较完善的新闻定本;有作者、编者和读者的时时互动,才会有完善的新闻文本出笼。新闻稿本的作者、新闻定本的编者和新闻文本的读者之间是互动关系。因此,有编辑六元的和谐共振,才会有网络新闻的清晰、明净和真实可信,否则,网络新闻就会模糊不清,真假难辨,从而会影响网络新闻信息的有效触达。新浪网作为中国点击率和影响力较大的商业网站,在广大读者心中具有较高的性和可信度,但是这并不代表它所采写的新闻就是“十全十美”的,我们以新浪篮球新闻为例来看它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新闻的真实性不足。(1)“文题不符”,文章的标题跟内容有“出入”。比如,文章标题:“科比0.3秒绝杀热火”,然而再看文章内容,却是科比在全场结束还有3.4秒时投中制胜一球,给对手还剩下0.3秒的时间。像这种新闻标题为了吸引人的眼球而不惜打一些“擦边球”,新闻的真实性不仅要求新闻报道的基本情节要真实,而且要求每一个具体事实、事实概括必须真实,符合客观实际。(2)不对新闻内容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加以考证,以讹传讹。比如,标题为“火箭更衣室惊爆领袖矛盾”一文称:听听火箭队更衣室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一条怎样的惊人消息,在上一场比赛结束后。麦蒂来到更衣室处突然站住,面带愠色,突然用右手食指指着走过来的姚明,阴沉着脸对姚明说:“你将会被(我们)孤立!”而据上视的火箭随队记者曹建撰文称,在上文宣称姚明挨骂麦迪反目事件一日后的火箭圣诞答谢球迷联欢会上,姚麦二人相当亲密,麦迪还亲手要给姚明围围巾。曹建文中还谈道:火箭工作人员都是很专业的,英语当中所谓“你将会被我们孤立”,多半原话应该是“大伙对你支援不够”,或者至多不过是“你今天打得太独”之类。如此严重的“失误”,不仅伤害了火箭球迷的心,从而也降低了新浪体育新闻在球迷心中的公信力与可信度。

新闻的倾向性严重,肆意夸大和渲染。新闻应该客观地记录事实,让读者自己去判断事件的“是非曲直”,一定的倾向性是可以有的,但是不能过于明显和夸张。比如标题:

詹姆斯再获年度称号球员评选他也是王中之王:

湖人教父:詹姆斯已超越科比他将成为下一个乔丹:

王者对位姚明统治对手?皇帝退位巨人君临天下;

姚明一人摧毁大本詹姆斯?及时中锋就是如此霸道。

对于球星,我们应该给予客观的评价,毕竟他们也是人,不是神。这样明显的倾向性跟那些所谓的“姚蜜”、“姚黑”,“科蜜”、“科黑”,“麦迷”、“麦黑”们有什么区别呢?

煽情新闻。比如(标题):

CBA宝贝出山引波澜及时“胸器”杀伤依旧:

CBA本季及时“胸器”袭来;

真真喷血写真险走光 粉惑诠释“乳此动人”。

这种利用“谐音的艺术”所展示的赤裸裸的煽情新闻让读者看了“哭笑不得”。

基本常识错误。如对NBA球队排名规则不了解导致的错误。造成这种错误的原因大多是不懂规则,比如有一篇文章说,如果爵士明天击败了湖人,那么火箭输给小牛,马刺和开拓者获胜的话,火箭将在及时轮面对马刺!这是一个职业说的话吗?如果火箭输球,马刺赢球,马刺将是西南区冠军,虽然开拓者的战绩和马刺一样,但是根据NBA的排名规则,战绩相同的两支球队,赛区冠军居前,而不是所谓的直接比较常规赛战绩。

以上种种现象就是没有正确协调处理好编辑活动“六元”的关系。首先,造成三者不平等的对话关系。编辑活动是围绕“六元”展开的,一项具体的编辑实践活动的有效展开,是离不开编者、读者和作者三个主体因素的平等对话的。三者对话的活动展开越充分。他们之间的相互协调性就越好,相互作用的意义就越大,编辑活动就会越成功。而由于网络记者采写的稿本没有经过编辑的严格把关,所以也就不能产生实际意义上的定本,而传到读者那里的新闻信息也就无法达到真正的传播效果,反而令读者很反感,不愿意同作者和编辑进行互动,甚至直接骂记者和编辑混淆视听、没有水平。其次,破坏了三者的共生关系。在一个完整的编辑活动过程中,作者、编者和读者三种角色不仅共同介入,占据各自位置,而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创造,他们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少了哪一环都不行。编辑不进行稿本的把关而制作定本,读者不进行反馈甚至根本不接受文本,导致这一体系无法正常运行,六元也就无从谈起。

如何建设良好的网络新闻编辑环境

网络新闻记者要加强职业道德素养。身为记者。我们有义务,也有责任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将我们所看到的新闻事实及时时间传递给受众。断不能以制造虚假新闻、炒作新闻、搞有偿新闻来谋取私利,从而误导大众,给新闻事业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网络新闻编辑要根据六元规律,树立大编辑意识和整体编辑观。

首先,网络编辑要从全局着眼,选取适当的新闻稿本,组合、缔构成特定的符号模式,即在“选择的同时进行整理、搭配,使之模式化”。在此过程中,编辑要抓住稿子的精神内涵,把自己的价值观、创造力注入其中,“使其原本潜藏的能量,在组合、搭配等缔构过程中迸发出来,产生新的生命力”,“让静物在画面中动起来,使版面充满活力,呈现盎然的生机”,从而达到的传播效果。

其次,网络编辑还应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进行把关。我国已有几千年的编辑历史,上可追溯到甲骨文时代,而到孔子编著六经时又将编辑活动推向了一个高潮,可以说我国流传下来的大量文化成果都与编辑密不可分。因此,编辑要具备一定的历史意识,表现在:新闻是“现实”的记录,而过去的“现实”记录正是我们的历史;新闻具有“预示”作用。每一重大事件发生,必有其事先的迹象,这些迹象最初只是单项出现、规模较小的,往往难以为人察觉,这些蛛丝马迹正是新闻应该关注的:有些信息在当时可能并不明显,但过后却影响深远,编辑应能、迅速判别一些信息的传播价值。

。编辑还应树立作者意识和读者意识,本着对读者负责的态度及时与作者沟通,始终将受众的需求放在重要地位加以考虑,特别是要将受众的反馈放在心上,最终达到作者、编者、读者三者之间的共赢,这也是编辑六元的精髓所在。

加强新闻立法工作,制定新闻法。如果说编辑六元是编辑活动的“内在要求”的话,是软性的,那么新闻法就是编辑活动的“外在要求”,是硬性的。“软硬兼施”、内外结合才能迸发出巨大的能量,这才是坚持编辑六元、加强编辑把关能力的治本之策。

编校:郑艳

网络新闻编辑论文:网络新闻编辑的发展与创新策略研究

【摘 要】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这就使得网络媒体跻身于当今世界的主流媒体行列中。然而2009年网络新闻媒体真正发挥了新闻主流媒体的大家风范。由于网络新闻编辑的理论知识是比较零碎的、并且也是不成系统的。除此之外,网络新闻编辑的主要立足于编辑实务的工作,它缺乏一定的理论深度和高度。从业务细节的角度来看,网络新闻编辑具有较强的技术依赖性、受众多层次的新闻需求和参与互动性、非线性组织方式和快捷的组织的特点。从价值定位的角度来看,网络新闻编辑需要在新闻报道的基础上发挥组织、升华与解读的作用。本文主要站在网络新闻编辑的职业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并且对网络新闻编辑的发展和创新策略研究进行详细的研究。

1.1有关网络新闻信息的采选

在进行网络新闻信息采选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一下几点:及时,要特别重视相关网络法律法规的要求。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各大网站在获取新闻信息资源的时候已经变得非常简单。但是如果各个网站想在新闻中占有一个强势的地位,这就要求各个网站能够在及时时间获取最有价值的信息资源,这就给网络新闻信息的采取增加了一定的难度。除此之外,由于受到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影响,网络新闻编辑在选稿的时候要遵循《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以及《著作权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这就使得网络编辑要学习一定的法律法规,从而有利于网络新闻信息的选取。

1.2要按照网络新闻的价值标准进行网络信息的选择

新闻价值的评判标准就是指客观新闻事实中存在的能够满足人们需求的属性。传统新闻的价值标准主要是指客观性、异常性、影响性、及时性、冲突性、显著性、接近性。然而网络新闻的信息必须符合这几个价值标准,才能够具有吸引力。

1.3在对新闻信息采取的时候,新闻人员要严格杜绝虚假新闻

由于在新闻传播过程中会受到社会舆论的影响,这就要求新闻信息要具有性、公正性。如果在新闻信息上出现了假新闻,这就会误导了大众,从而会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

1.4新闻信息要满足网络受众真实性的需求

新闻信息要满足受众的需要,这样可以使得新闻信息更具有价值。由于网络受众特别重视网络新闻信息的真实性,从而可以使得网络受众能够更清楚的了解当前发生的时事。

1.5对网络新闻进行加工和重组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这就使得网络新闻信息的获取不是那么困难。但是在采取新闻信息之后,要对新闻信息进行加工,主要包括文件稿件中错别字的纠正、病句的修改。除此之外,要对网络新闻信息进行重组,从而具有各自特色的新闻信息。网络媒体要充分利用自身的媒体技术,在及时时间时事新闻,同时整合重组二手新闻资源,这样就使得网站建设具有自己的特色和风格。

1.6对网络新闻的专题策划

在对网络新闻进行组织策划的时候,要充分利用超链接技术。在网络新闻专题策划中使用超链接技术可以提高新闻信息传播的效率。

1.7有关网络新闻舆论引导

在网络传播的环境中,网络新闻信息有更广阔的观众,因此,网络新闻信息也会受到社会舆论的引导。由于现在人人都能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且能够传播自身的观点,从而有利于社会舆论对网络新闻的引导。

2.1对文件稿件的加工

在新闻编辑中,文字稿件的加工体现了新闻编辑最基本的操作。由于新闻信息中文字稿件的比重是非常大的,这就要求网络编辑应该具备一定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除此之外,网络新闻编辑要具备一定的作品鉴赏力和挖掘力。网络编辑活动主要是开发、选择原型作品,并且向大众提供一个的精神产品。

2.2有关新闻标题的制作

新闻标题具有概括新闻内容、评价新闻的意义、吸引读者的注意和美化新闻版面的功能。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发展中,新闻标题成为判断新闻的及时信号,也成为受众决定是否索取深层新闻信息的及时选择关口。网络新闻的标题可以吸引读者阅读的兴趣。网络新闻的标题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网络新闻编辑要特别重视新闻标题的制作。网络新闻标题的制作应该满足一下几个标准:及时,要清晰的说明新闻事实;第二,要对新闻中最为重要的新闻要素重点突出;第三,要对新闻中近期的变动进行强调;第四,要揭示新闻中最为本质的变动意义。

新闻图片能够有效的传播信息,对新闻信息起到突出、醒目的作用,从而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在网络新闻信息中使用图片,具有一定的作用。首先,具有诠释说明的作用。图表、图片和照片可以清楚的掌握到新闻报道中的内容。其次,具有辅助性的作用。有一些图片可以对新闻信息进行辅助,从而使得读者能够更清楚的了解到新闻信息中的内涵。再次,具有生动报道的作用。图片可以使得新闻信息变得更加生动,可以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具有美化版面和对视觉冲突的作用。图片可以使得网络新闻中的文字稿件变得更加美观,而且给读者一个很大的视觉冲击。

1、打造网络品牌的知名度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这就使得我国的网站数量迅速发展。例如:腾讯、新浪、人民网、新华网和搜狐新闻等在市场具有一定的地位。但是由于目前出现的新闻都是大同小异的,这就要求网络新闻要打造网络品牌的知名度。首先,要掌握正确的新闻信息资源,一个的新闻信息资源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其次,要不断提高信息的识别能力。由于在现在的市场上,出现的新闻信息是各种各样的,这就要求新闻编辑要提高自身辨别新闻信息的能力。,网络新闻信息要以社会公信为基础,这样可以使得新闻编辑始终保持着一个清醒的头脑和理性的认知,从而有利于提升新闻信息的价值。网络新闻编辑通过不断培养自身的能力,可以使得网络新闻打造出属于自己的品牌。

2、对新闻组织的策划能力进行提升

在新闻组织策划中,网络新闻编辑要对可预知类重要新闻事件、突发性重大新闻事件以及热点问题进行深度的报道。由于可预知类的重要新闻事件、突发性重大新闻事件以及热点问题能够吸引网络大众,也能够满足大众的获知的心理需求。这就要求网络新闻编辑要对新闻组织的策划能力进行提升,这样就会使得网络新闻信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具有一定的竞争力,而且也能够使得网络新闻信息更加具有创新性。

3、将Web2.0技术与网络新闻编辑相结合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网络新闻编辑中要引进Web2.0技术,从而使得网络新闻编辑更加具有时代性。通过使用Web2.0技术,及时,可以使得用户能够参与到各种新闻信息的评价中,这样有利于对网络新闻信息进行监督。第二,使得获得新闻信息的方式更加方便化。一些用户登录之后,可以在及时时间掌握当前发生的时事。

4、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与网络新闻编辑的结合

随着我国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这就要求移动互联网要和网络新闻编辑结合起来,从而使得网络编辑更加具有科学性。这样也使得网络大众更方便的掌握一些新闻信息。

三、结束语

网络新闻编辑具有独立的价值,只有通过新闻报道才可以将网络新闻编辑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随着科学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这就使得网络新闻编辑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认识,从而促进我国网络新闻的快速的发展。网络新闻编辑要重视网络新闻的写作和组织策划,打造具有各自特色的新闻品牌,除此之外,网络新闻编辑要从受众的新闻需求、个性化服务需求和参与互动的需求这三个方面来加强网络媒体和受众之间的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