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网络类论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网络类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网络类论文

网络论文:资源类型网络信息论文

1网络信息资源研究存在的问题

1.1网络信息资源定义与类型脱节

当前,在对网络资源进行定义和类型上主要存在着以下三种问题:(1)在狭义上的定义和分类.例如,依据形式对网上的信息类型进行划分,简单的将网上的信息资源看作为网上的出版物,这就狭义的将网络信息资源划分为了HTML数据库和HTML文件两种类型.(2)广狭定义与分类,这中分类方式相对来说更加.(3)广义的定义与狭义的分类,这种情况在现代网络中存在较高,当前许多的论著在网络信息资源上都是广义之说,而在网络信息资源的类型则是狭义的,这也造成了网络信息资源的内外不符,导致理论体系不够完整.

1.2多种标准被应用到同一级次划分

文献信息分类的准则表明,在统一区分上进行等级划分时必须要运用同一标准,否则可能造成类目混乱交叉的情况发生.这一规律在网络信息资源类型的划分中同样适用,而在及时点中提到的网络信息资源使用的几种划分方式却与其相违背.例如,我国学者马静在对信息内划分上依照信息的表现形式和用途上进行,在划分标准上主要有四点:全文型信息、数据库类型信息、实时活动型信息、网络资源信息,这样的信息分类不仅不,而且违背同一分类规律.

1.3分类标准与方法具有较大歧义

分类标准与分类方法具有较大歧义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依照统一标准进行划分可以划分出不同类型,例如张晓娟在对同样的网络信息进行划分时划分出了信息单元、文献、网络一次文献、网络二次文献.(2)依据不同标准进行划分却划分出相同的信息,例如张晓娟,在对非网络资源信息进行划分时将信息划分为参考书、图书馆等,而在依据信息的存储类型划分时又将信息划分为了书目型和图书馆型等.

1.4没有完善的体系

传统的网络信息划分较大的弊端就是每次划分上都需要选择标准,这样在对网络信息是只能从一个侧面进行分析.这样的分类方式,虽然能够给研究人员提供更多的入口进行研究,也可以使研究人员可以从多个角度认识网络信息资源,但却无法使人们能系统、完整的认识信息资源.

2构建资源类型体系

对于什么是网络信息资源,还没有一个让人们都信服的定义出现,目前我们可以将网络信息资源定义为是通过计算机网路传递的信息的合称,其也势必会随着计算技术和网络的发展日益扩大,因此依据这一理解构建一个网络信息资源体系是一个可行的行为.通过对现代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总结可以发现信息资源类型在划分上可以依据以下原则进行.例如,分层划分、定义和类型统一、实用性、体系化原则等.在人类信息交流的历史可以说网络信息是一给信息交流带来一次重大的改革,信息交流的随意性、扩散范围、扩散速度都发生了改变,人们在网上可以通过正式、半正式、非正式等形式对信息进行查询..网络信息资源主要分为:非正式(出版信息),其下主要包括电子邮件、电子新闻、电子会议及网络论坛等;半正式(出版信息),其下包括各种报告、会议文集、产品介绍等;正式(出版信息),其下包括一次出版的电子书刊、电子报纸、电子期刊收索引擎等,二次出版的网络评述、网络导航、检索数据库等,三次出版的网站推荐、参考数据库等.在划分上我们也将非正式(出版信息)称之为“黑色的”,这主要是因为这种类型的信息在网络上不仅信息量大,而且在传播上具有较强的随意性,难以对其内容进行控制和保障.半正式(出版信息)也被称作“灰色的”这一类网络信息的质量相对来说性更好,具有知识产权,在网络上具有较高的利用率.正式(出版信息)的性在三种类型的信息中是较高的,具有较高得的利用率.

3网上信息资源的几大类型

3.1网络数据库

网络数据库也被称作资料库、文献库,它是最早一批对电子信息资源产生冲击的网络资源,它的出现使计算的资源脱离了单机模式,成功的同网络相结合.网络数据库中主要包括了联机检索以及光盘数据库.早在上世纪80年代联机检索就达到了顶峰,其本质就是数据库同通信的合理结合,也就是信息需求者在设备的终端通过检索快速的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虽然联机检索具有安全性好、率高等优点,但其操作相对较为复杂,所需费用也十分的昂贵,因此随着因特网技术的发展,进入到21世纪后,网络上各种收索引擎的出现也使联机搜索逐渐的走出了“网络人”的世界.正因为联机检索所需要的费用较高,而且需要有终端才可以操作,所以从事网络工作的人员开始努力的寻找一种价格低廉可以存储、检索信息的方式,在人们的不断努力下发现了光盘存储技术,这一存储技术也正好满足了人们的需求.光盘数据了具有成本低、容量大的优势,光盘数据同联机检索相比的一个较大缺点就是检索信息的及时性没有联机检索高,因此在因特网列车上出现了光盘数据的身影.部分光盘数据库在镜像光盘塔和阵列式光盘塔及相关管理软件的使用下,也都间接或直接得融入到了因特网之中,同时被人们所应用.

3.2网上馆藏数据库

信息集散地的较大地点就是图书馆,而近年来在网络的影响下,图书馆内的信息也逐渐的走向了数字化、电子化和网络化.为了使图书馆的信息的利用率能够较大化,我国的许多图书馆都建立了馆藏机读目录数据库,在并其依靠网络向所有读者提供了联机供检索目录服务.从目前情况来看已有超过6000个电子图书馆的馆藏目录通过网络向外开放,这样所有的读者无论在何时、何地,只有读者身边有网络,就可以利用图书馆的URL查询到读者所要寻找的馆藏,这种形式是图书馆的馆藏的利用率得到了显著提高.

3.3网上出版物

网上出版物同现实中的出版物有着许多的相同之处,它们都需要编辑、出版然后在发行,只不过同现实出版物不同的是网络出版物的编辑、出版的过程中都要在网络上完成.网络出版物主要有网络期刊、网络报纸、网络图书等.目前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及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上网时间增长)这都为网络出版物的发行和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这也使网络出版物的数量迅速的增长着.目前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上的图书的数量在逐渐增多的同时,其内容涉及的方面也在逐渐的增多,其中网络参考书更是独树一帜,例如词典、手册、百科全是等图书都逐渐的进入到了因特网中,通过网络对这些参考书进行应用可以使用变得更加便捷;同网络图书相比网络期刊的数量要显得更加的庞大,这主要是因为期刊的内容新、周期短、发行快,而网络的特点也正好符合期刊发行的特点.至今为止,在因特网上已经存在上万种电子期刊可供上网人们进行使用,其中许多都是免费的,这也促进了网络报纸的发展速度.

3.4动态消息

网络是一个交互性和开放性都较强的平台,在网络上的信息具有很强的动态性.例如由政府机构所的消息、通告、回忆、论文集、新闻等等,这些都是网络动态资源的组成元素.

3.5其他类型消息

网络信息资源除了上述的几种类型外,还有大量的其它类型信息.例如娱乐游戏、应用软件、电子邮件、教育培训,在网上这些资源也是相当的丰富,而且多数都是免费为人们服务的,给用户带来的巨大的好处.近几年,微博的出现也使“120字”信息在网络上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4结束语

同传统信息资源相比,网络信息资源也具有较高的凭证价值、情报价值同时网络资源也是一种历史文化.网络的发展使信息的传播呈现出爆炸式,这对世界的信息传播有着深刻的影响.一方面随着网络技术和信息的技术在网络上势必会逐渐的出现新类型的资源;另一方面随着网络信息资源的增多,对网络信息资源种类的划分也将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也要依据实际变化对网络资源类型分类进行调整,确保网络资源的定义和类型能够保持一致.

作者:林丹楠 单位:福建对外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

网络类论文:工科类电子商务专业网络营销论文

一存在问题分析

目前许多开设网络营销课程的高校在网络营销教学中都存在一些共同的问题:一是仍以“填鸭”式的理论教学为主,缺乏必要的案例教学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而在网络营销的教学过程中,丰富贴切的案例是非常重要的。案例分析不仅能使理论内容得以深化,而且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网络营销的积极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网络营销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若缺少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其结果是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有余,实践不足”。二是现有许多高校网络营销课程教学的现状还是以教师为中心,是一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基本没有参与实践的机会,学生参与互动、参与教学过程的比重偏小,这导致许多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不感兴趣,缺乏学习的积极性,致使授课效果大打折扣。如果用这种方式来继续培养,那么学生只会死记书本上的理论,而很少能做到独立思考、分析及解决问题。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被市场所接受,从而增加了就业难度。这就促使高校必须结合市场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情况,对网络营销课程教学进行改革。

二本项目主要研究内容

(1)调研和分析

国内同类院校网络营销教育模式和课程设置,研讨针对工科类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规划与课程建设方案,制定和完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建立符合我校人才培养模式和特色的网络营销课程知识体系,满足当今网络营销发展潮流和社会对工科类电子商务人才需求。随着电子商务技术、多款电子商务平台投入使用、网上商城、网上商店、网上直销、物流技术等飞速发展和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多种网络营销策略得以广泛应用,网络营销的教育目标也在不断变化和调整,从最初以搜索引擎优化、企业网站建设、网络广告、邮件列表等应用能力为目标,到新网络工具(博客、微博、新闻组、讨论组、微信等)广泛应用。销售前这个阶段,网络销售工具、方法和手段越来越丰富。网络营销课程教学已经成为高等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专业技术和应用环节的重要基石。

(2)探索

由传统授课向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转变、课堂集中教学向网络化教学方式转化、教师为主向学生为主转变的多元化教学模式。研究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开创综合性、设计性和课外实验项目,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3)研究建立

以网络课程、师生教学平台为核心的共享网络教学平台,广泛收集教学案例,不断丰富教学资源,为学生自主学习、拓宽知识面奠定基础。

(4)探索将知识与能力相结合的考核机制

研究加强课堂、实验环节的具体措施,建立科学、、公平公正的考核方式,改革传统的考核方法和手段。实现知识掌握和应用能力考核,考核更为科学、、公平公正。

(5)编写符合教学需要的配套教材

从培养学生网络营销实践应用能力出发,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将理论与应用相结合,将知识的被动学习转变为引导式主动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注重理论和应用结合、从实际应用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通过教学实验,锻炼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总结

本项目以课程建设为宗旨,主要进行教学模式研究、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改革考核方式、建立教学共享资源、提供网络辅助平台、编写教材等方面进行探索。本研究以提高学生网络营销基础知识和先进技术水平为依托,锻炼学生网络营销实践能力,探索我校网络营销课程建设和教学模式,对于提高工科类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教育质量具有重要实践意义和推广价值。跟踪国内网络营销课程发展动向,以课程建设为宗旨,研讨针对我校工科类电子商务专业网络营销课程规划与课程建设方案,探索和改革我校网络营销课程建设和教学模式新方法和新途径,对提高我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学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价值。

作者:吴昊梁春泉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网络类论文:多元共存竞技类网络文学论文

一、竞技类网络文学活动主体的多元共存与本色喧哗

(一)竞技类网络文学活动主体的多元共存

与传统体育文学建立在一元中心主义基础上的主体性观念不同,竞技类网络文学的活动主体呈现出多元化、平民化的创作态势。在纸本体育文学时代,写作者大多是专业作家或是新闻传播等文化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他们以一种“社会代言人”的职业姿态承担起“文以载道”的历史使命,在意识形态与政治权力的层面从事体育文学创作。这种建立在“他律”基础上的创作形态,虽然强化了创作主体的支配性地位,却漠视了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在的生存体验;而竞技类网络文学的出现则为支配性创作主体举行了“脱冕”仪式,使其与众多草根处于话语平权的位置,推动网络文学活动主体实现多元共存。以竞技类网络原创文学为例,此类作品的创作者通常被冠以“网络”之名,网络技术惠及大众的不均衡性为这一群体划定了界限,他们是具备一定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的青年一代,集中在20到35岁左右的年龄段。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来自社会的各行各业而非专业作家,被称为“网络竞技小说及时人”的“林海听涛”当年只是中国科技大学的一名大四学生,而《飞翔篮球梦》的作者八戒也是一名建筑专业的在校学生,出于对体育运动的热爱,他们才汇聚到网络这个超真实的虚拟世界当中,书写自己的体育梦想。作为体育运动主要参与者的青年群体,他们对体育文学创作的积极介入无疑体现了体育文学话语权的民间流溢,虽然他们只能被称为“”而不是“作家”,但庞大的草根族群极大地充实了体育文学的创作力量,使其摆脱传统创作体制的束缚,日益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而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在更大程度上实现了竞技类网络文学活动主体的多元繁盛。从体育明星博客到体育评论员博客,再到草根体育博客;从体育明星微博到草根体育微博圈,直至个人体育微信平台的建立,自媒体时代的竞技类网络文学语域更像是一个众声喧哗的网络共同体,践行着哈贝马斯对于“文学公共领域”的美好期待。在“个人网络出版时代”,每一个体育迷都可以拥有属于自己的写作语域,三言两语抑或长篇大论,文学性的泛化抹平了原本高不可攀的创作门槛儿,只要对体育运动有所感悟并愿一吐为快,就可以跻身竞技类网络文学写作主体的行列。虽然体育明星和体育文化名人在体育博客圈、微信圈中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舆论领袖角色,但草根体育迷在这些自媒体空间中仍然拥有与黄健翔、李承鹏、董路、刘璇们平等的发言权。经过中国体育网络媒体在新世纪最初十年的涵养与积累,跻身“新浪体育博客百万俱乐部”的170多个点击率超百万甚至千万的体育博客中,草根体育博客以超过半数的优势占据了“百万俱乐部”的半边天。可见,草根群体已经极大地丰富了竞技类网络文学的创作队伍,而体育文学活动主体的多元共存与话语平权在网络空间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实现。

(二)体育网络文学活动主体的本色喧哗

创作主权的民间流溢不仅实现了创作主体的多元共存,而且使广大体育迷从整一化的国族想象中抽身出来,进行自我想象的拟构,开始了生命本色的激情表达。与职业作家“在写作中生存”不同,网络的“写作”带有非职业化特点,大多在“生存”的进行时中展开,从而实现了体育精神的本色呈现与生活的本真表达。以足球、篮球为题材的作品在竞技类网络原创文学中占有强势地位,与其他体育项目相比,它们拥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以及超越国界、超越种族、超越阶级的文化感染力,四年一届的世界杯是为全世界人民准备的足球盛宴,NBA更是令“地球人”高山仰止的篮球圣殿。选择竞技类题材的年轻们大多是这两个运动项目的拥趸者,虽然没有体育明星耀眼的光环,但这些草根体育迷对体育运动始终怀有朴素的热爱。或是为了缅怀未竟的运动历程,或是为了抒发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体育梦想,他们走进了竞技类网络原创文学的虚拟世界,用文字尽情倾诉人类对于自由之美、激情之美、本真之美的渴求与热爱。在竞技类自媒体空间中,体育迷更是恣意表达自己对于体育运动的理解和感受,不必焦虑于文笔的好坏,不必担心立论是否稳妥,只要怀有真挚的体育情结,就会得到同好们积极的回应。博客、微博等自媒体竞技话语更是对体育迷日常生活与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体育事件的双重呈现。与传统意义上注重客观性、真实性的体育新闻不同,以日记体出现的自媒体体育文学着重于个人观点、个人感受的表达,强调活动主体内心真实的呈现。《球员如猫世界杯演绎“白猫黑猫论”》将能够进球的球员比喻为能抓老鼠的猫,道出了不论黑猫还是白猫、草根抑或明星,能进球就是好猫的日常生活“大道理”;《光阴的故事改变了一个人》从贾秀全风光无限的球员时代说起,感叹他执掌教鞭之后的判若两人、充满静气,是光阴让年过半百的贾秀全走上了一条早就该行走的道路。还有充斥于微博、微信之中的关于体育的“闲言碎语”,都在鸡零狗碎的日常化叙事与激情澎湃的大型体育赛事的文字对话中,展现了人性的巨大张力。没有了宏大叙事的家国担当,竞技类网络文学活动主体开始了自我想象的拟构,他们写纯真的体育梦想,写真实的生活世界,写原味儿的生活体验,呈现出与传统体育文学活动主体不同的本色之美、多元之美。

二、体育精神的大众化撒播与快餐文化的浅表性症候

竞技类网络文学的“多元共存”与“本色喧哗”强调主体意志的独立,是赛博视界“自由”精神的文本呈现,在“自由”意志的热情吁请下,体育与文学携手走进了网络媒介构筑的超真实文化场域中。“多元”与“自由”为竞技类网络文学文化地位的确立提供内在动因的同时,也带来了两方面的直接效应,即体育精神的大众化撒播及快餐文化的浅表性症候。大众化与浅表感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如影随形地存在于所有大众文化产品当中,成为大众文化与消费主义语域中,对竞技类网络文学进行辩证审视必然要面对的一个重要理论维度。

(一)体育精神的大众化撒播

从纸本体育文学上网,到竞技类网络原创小说,直至博客体育文学,体育网络文学始终沿着一条大众化的传播路径向前发展。从最初的《假球》《暴殄甲A》到后来的《中国足球内幕》,纸本体育文学以一种“非典型”的数字化传播方式加速了体育与大众生活的融合,使体育题材作品通过网络获得了更多的关注。而竞技类网络原创小说的大量涌现推动体育网络文学进入了一个新的繁荣阶段,这一阶段的作品从生产方式、传播方式到文学基本功能都带有明显的网络化特征。创作身份上的藩篱被打破,作品发表的门槛被踏平,任何对于体育有一份激情和热望,愿意用文字来表达的人都可以加入体育网络文学的写作群体之中。以起点中文网为例,截止2014年8月,竞技类小说在数量上达4500余部,与整个起点原创书库116万余部网络原创作品的庞大库存相比,这似乎还微不足道,但在传统体育文学活动主体看来,这样的创作产量却是前所未有的,更何况“起点”只是网络原创文学众多“门户”之一,以管窥豹已经是可见一斑了。而博客、微博、微信的出现宣告了“个人网络出版时代”的到来,作为“后web2.0”时代的产物,这些自媒体具有原创文学网站无可比拟的个性化、迅捷性、非线性互动、多媒体兼容等诸多新技术优势,因而成为竞技类网络写作群体的新宠。可见,随着网络媒介技术的不断演进,大写的“人”逐渐退居远景,小写的“人”空前活跃起来。在网络媒介自由精神的召唤下,体育网络文学的民间立场得到空前强化,体育迷们的写作和参与热情被更大程度地激发出来。以“自由”意志为精神支点,体育网络文学的载体向着自由沟通、平等对话的方向发展,体育精神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大众化的撒播,这是体育文学数字化生存对体育文化本体带来的积极影响,与“多元共存”和“本色喧哗”相呼应,代表了体育网络文学文化效应的一个方面。

(二)快餐文化的浅表性症候

网络媒介虽然推动了竞技类网络文学活动主体的“多元共存”与“本色喧哗”,但体育精神的大众化撒播却是以文化上的浅表感为代价的。如前所述,大众文化时代的到来为体育网络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文化动因,它使体育文学走向大众的同时,也将大众趣味注入其中。文化消费时代的大众趣味代表了一种平面化、类型化的文化取向,科林伍德就曾经指出,大众艺术提供给大众的是一种极为特殊的乐趣,它“构造精巧得好像一件工程技术品,而创作过程中的配制则复杂得好像一瓶医药的成分,它的目的在于产生确定的、预期的效果,即在某种观众身上唤起某种情感,并在一种虚拟情境的范围之内释放这种情感”。极度的快乐、悲伤与愤恨,要在短时间内生产出更多的文化商品以满足消费时代普罗大众的文化需求,最便捷的方式就是将复杂多样的情感欲求做类型化处理,在即定情感模式的框架中进行生产,而普泛化的情感诉求自然于少数人嗜好的深度模式无涉。遵从这种大众艺术哲学的价值观念,竞技类网络文学作品所表现出的审美趣味必须与一般化、平均化了的大众趣味相契合,这样,才能在点击率上赢得的优势。这事实上也是体育消费热潮在文学领域激流涌动的现实表征,在消费意识形态的统摄下,大众需求成为消费主义的理性根据,对于数量众多的体育迷来说,他们需要的正是恣意宣泄的竞技快感和激情碰撞。在竞技类网络原创文学作品中,激情化的叙事笔法以及充满玄幻色彩的超现实情节俯拾即是,《球场上的暴君》开篇就从武学奇才虚度从公元十一世纪的宋朝穿越时空来到公元2006年的哈尔滨讲起,凭借着深厚的武学根底,在及时次与篮球的亲密接触中,他就表现出了强劲的实力;《飞翔篮球梦》中的主人公遭遇车祸,意外身亡,最终借尸还魂,并在嵩山少林寺得到僧人真传,拥有了超人的篮球天赋。当然,竞技类作品写玄幻、写激情自然无可非议,但是,如果通篇充斥的只是些毫无大脑的热情和毫无缘由的变幻,就难怪有网友用“狗血”来调侃一番了;如果人类通过体育运动超越自我的愿望只能依靠具有浓厚神秘色彩的超现实力量来实现,那么竞技类网络原创小说也就只是体育迷们聊以慰藉的精神迷药,体育梦想的实现开始于网络也将止步于网络。放弃了意识形态与政治权力层面诉求的竞技类网络文学作品,由此走向了单纯的情感宣泄,文学活动主体带着“过把瘾”的心态进行着浅尝辄止的文化体验。事实上,除了内容上带来的浅表感,竞技类网络文学作品在形式上也呈现出无处不在的快餐文化症候。

绝大多数的竞技类作品都以长篇连载体形式出现,百万字以上的作品俯拾即是,这实际上是由大众文化的商业生产逻辑决定的。在点击率决定成败的网络空间,短暂的停歇就会使作品被淹没在底层,也就是说文本长度是与写作收益成正比的,一场比赛的内容用好几个章节的篇幅做事无巨细的描述,在竞技类网络原创作品中早已司空见惯。这种无限延宕作品长度的方法事实上破坏了文本较为合理的结构安排,在漫长的更新大战中,作品常常会脱离原初的创作轨迹,做漫无目的的“长跑”,甚至以流产告终。而网友们速食式的浏览也确实无法承载过于复杂的故事结构,两者恰好相得益彰,共同分享着这份大众文化时代的精神快餐。博客体育文学则是这一快餐文化浅表性症候的另外一种呈现方式。博客是一种更为随意的书写方式,抛却了完整的情节结构和清晰的故事脉络,肆虐的情感碎片充斥着体育博客的各个角落。烟花妹妹在博文《英格兰,脱了洗了睡了吧》中写道,“全场比赛15次射门仅5次打在球门框以内,我很好奇,英格兰男人们酷爱打飞机吗?”牛牛胡诌在博文《国奥踢的是寂寞冠军赛程是光屁股》中写道,“国奥冠军赛程,是说“光屁股”冠军赛程,他们踢的真就不是球,是寂寞;让人怀疑他们赚的不是人民币,是人冥币!”诸如此类的恶俗的语言、粗鄙的比喻在博客体坛不胜枚举。在这里,通过日记体式的日常化叙事方式呈现出来的,是关于体育运动的鸡零狗碎的言语碎片,而对于体育精神的深度剖析却被庸常化叙事所遮蔽。从竞技类网络原创文学作品的激情化叙事,到充斥自媒体体育网络空间的情感碎片,竞技类网络文学以拒绝深度的快餐文化姿态崛起于网络空间,由此呈现出来的浅表性症候与创作主体的“多元共存”和体育精神的大众化撒播形成了一种既定的文化悖论,标示着竞技类网络文学在大众文化语境下的某种生存境遇。在现实世界一次次体育“盛宴”的热情吁请下,大众的竞技热情日益蔓延至虚拟世界,“多元”与“浅表”的辩证审视既体现了研究者面对竞技类网络文学应有的理性态度,也折射出“后体育消费时代”人们理应具备的文化思辨意识,世界杯的热火终将熄灭,激情过后的“大力神”更需要思辨理性的涵养,才能焕发出经久的金辉。

作者:臧娜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网络类论文:电子信息类专业计算机网络论文

1实验教学内容和形式的研究

为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笔者从实验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对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进行研究和探索。结合计算机网络课程自身的特点,利用电子信息类专业有限的实验条件,在传统的验证型实验的基础上增加了操作型实验、设计型实验和研究型实验。在实验内容的安排上力求循序渐进,先通过对基础原理的验证型实验和操作型实验来加深对网络原理和技术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进而逐步涉及难度较大的设计型和研究型实验。

1.1验证型实验优化和整合传统的验证型实验,将验证型实验分为初级验证型实验和高级验证型实验。主要用于帮助学生理解网络基本概念如协议、数据帧和算法等,观察和评价网络性能指标。初级验证型实验主要利用网络协议分析工具截获网络中传送的数据包,验证网络上数据包的基本结构,通过观察分析数据包的传送认识和理解协议的运行机制。高级验证型实验依托网络仿真软件进行,首先由教师给出实验的仿真核心源代码,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及关键部分的提示对网络仿真脚本做相应的修改后运行,利用网络仿真软件中的可视化工具观察网络协议运行过程的动画演示。在高级验证型实验中学生还可以通过修改某一参数观察网络各性能指标的变化,分析比较仿真结果,领会协议和算法的含义。以Wireshark软件抓取网络上的数据包为例实现初级验证型实验。该实验的硬件配置要求比较低,配备网卡的PC机和局域网环境即可,操作系统Windows2000或者XP都可以。通过Wireshark软件抓取网络上的数据包,可以得到封包的详细信息[3],如物理层的数据帧概况Frame、数据链路层以太网帧头部信息EthernetII、互联网层IP包头部信息InternetProtocolVersion4、传输层TCP的数据段头部信息TransmissionControlProtocol和应用层的信息HTTP协议HypertextTransferProtocol等。学生可以通过每层捕获的数据包清楚地验证数据包头部信息的嵌套,数据帧或包的格式,进而理解网络协议分层的意义。为了提高学生独立分析能力,而不是被动验证所学知识,可以用Wireshark捕获到的实验数据分析TCP/IP连接的三次握手情况,识别Wireshark截获到了三次握手的三个数据包。高级验证型实验中的网络仿真软件目前使用较多的有OPNET、Matlab、NS2和OMnet++等。由于NS2是开放源码的网络仿真平台,不需要额外付费,可以运行在Linux或Windows操作系统上,能够在计算机网络各个层次上模拟网络运行,并支持目前计算机网络教材中出现的大多数有线和无线网络协议,所以可选择NS2作为高级验证型实验的主要软件工具。以NS2为网络仿真软件的高级验证型实验的硬件配置要求比较低,配备网卡的PC机。如果现有实验室的PC机已有Windows系统,又想在Linux下运行NS2仿真,可在PC机的现有操作系统上安装虚拟机,虚拟机上再安装Linux操作系统运行NS2即可。在运用NS2做高级验证型实验时,重点是验证网络协议或算法的动态运行和变化过程。由教师给出TCL脚本实现对模拟仿真场景的产生和控制,并对关键控制部分进行详细讲解。学生依据图1所示实验流程完成实验。在这个实验阶段,学生一般不具备独立编写网络控制脚本的能力,对NS2网络仿真软件使用不熟练,所以学生主要是观察和验证已有网络协议的运行过程,修改关键网络仿真参数,通过观看动画演示和分析NS2的跟踪记录文件,得到网络性能如何变化,深层次领会网络协议和算法。

1.2操作性实验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突出电子信息类专业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可在传统网络实验的基础上增加操作性实验,适当购置一些计算机网络实验的硬件设备,如双绞线夹线钳、双绞线测试工具、小型路由器、网络检测设备等,针对性地开设一些必要的计算机网络硬件实验,如网络线缆的制作与测试、网卡等一些常用设备的安装、设置及使用,路由器的设置、小型局域网的配置等。操作性实验不仅能增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操作性实验包括3个步骤:①布线实验。主要是掌握双绞线的制作与连接,使学生明白双绞线与直通线的不同点,能够使用测试仪测试网线,制作出合格的双绞线[5]。②组网和建网实验。主要是掌握如何利用小型路由器、PC机和在步骤①做好的网线连接形成一个小型局域网。通过这一步实验,使学生能够掌握路由器的基本配置、路由器的级联方法、理解冲突域的概念等。③测试和管理网络。主要是掌握常用网络测试命令的应用,如Ping命令、Tracert命令、ipconfig命令等。对学生在步骤②中组成的一个网络运用基本的网络测试命令进行网络测试和管理。在传统的计算机网络实验中,常用网络测试命令通常都放在验证型实验中,学生实验的目的性不强,通常是把每一个测试命令敲一遍看看结果就结束实验,大约20分钟不到就可以完成,实验的效果不佳。将基本网络测试命令的运用放在操作型实验中,可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对自己布线和组网成功的网络进行测试,检查网络是否连接成功,如何通过命令修改网络配置等。这样学生做实验的兴趣比较浓厚,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在操作性实验结束之后建议学生在家里组建自己的有线或无线小型局域网通过ADSL上Internet,也可以鼓励学生实验在笔记本上配置无线AP(接入访问点),手机接入WiFi的方法,进一步巩固实验内容。

1.3设计型实验电子信息类学生一般要具备一定的网络应用软件开发能力,因此设计性实验是电子信息类学生计算机网络实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设计性实验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能够编写简单的网络通信程序,掌握网络基本编程技巧。计算机网络课程通常在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大三和大四开设,此时学生一般都已熟练掌握一门程序设计语言,如C语言和Java语言,学生具备顺利掌握网络编程技巧的基础。设计性实验的主要内容是用Socket套接字进行网络程序设计,让学生能运用Winsock提供的API函数接口进行面向连接或无连接的网络程序设计,实现网络数据传输。通过该实验学生可掌握Socket编程的基本方法,进一步深入理解UDP及TCP协议的工作原理,初步掌握TCP和UDP方式的网络编程模式。传统的计算机网络设计性实验通常是侧重网络应用层通信的设计,即实现网络聊天程序,FTP客户端/服务器端程序开发等[6]。电子信息类专业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网络底层通信技术,因此其计算机网络设计性实验需要侧重网络底层的通信实验。针对电子信息类的专业特点,设计型实验主要包括3个部分:①基于Socket的异步串行通信设计。电子信息类的课程设计中会大量用到串口通信测试,可以让学生设计基于Socket的异步串行通信,通过这部分实验不仅让学生了解串口通信的原理,而且有利于学生掌握基本的Socket编程方法。②基于原始套接字的通信设计。电子信息类专业在进行硬件设计特别是嵌入式开发时,通常要对网络的数据链路层和IP层进行开发,而原始套接字可以用来处理数据链路层及IP层数据。这部分实验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Ping程序,完成数据链路协议设计和修改等。③基于流式/数据报套接字的客户/服务器通信设计。这部分实验是传统的计算机网络设计性实验的主要内容,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基于TCP和UDP方式的网络通信设计,如设计FTP客户服务器程序。

1.4研究型实验研究型实验主要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的自主研究实验,采取2~4人为一组的形式,旨在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在高级验证型实验中学生已对网络仿真软件有了一定的了解和熟悉,通过高级验证型实验学生能了解网络协议的动态工作工程,分析网络性能。研究型实验可以在高级网络验证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深入了解如何修改和设计自己的网络协议,并观察、测量和比较其性能的变化。以NS2网络仿真软件为例,图2给出了NS2的网络仿真模型,由上至下可以针对网络层、数据链路层(包括介质访问控制层)和物理层分别展开研究。(1)在网络层上,重点研究动态路由。在有线网络环境中,研究动态路由的路由信息更新过程。以距离矢量算法的动态路由为基础,研究当链路状态发生改变时,静态路由和动态路由之间的差异。在无线网络环境中,在分析无线Adhoc网络路由协议(如DSDV、AODV以及DSR)性能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改和设计无线网络路由协议。(2)在数据链路层上,重点研究链路层协议。在研究以太网基本协议(如滑动窗口协议、停止等待协议、CSMA/CD协议等)的基础上尝试修改链路层协议以改善网络在某方面的性能(如吞吐量、延时、数据包投递率等)。(3)物理层上,重点研究无线传播模型和能量模型对无线网络性能的影响,从而为不同网络环境设计不同的无线网络的上层协议。

2结语

计算机网络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课程,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电子信息类专业的计算机网络实验有必要独立设课,规范实验教学,并针对电子信息类专业培养目标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因地制宜地引入多种实验教学形式方法。通过实验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具体实施,笔者完成了两个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班的实验教学任务,对比没有实施上述实验教学的班级学生,发现这两个班学生思维更加活跃,对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理论掌握更加熟练。下一步,将重点考虑培养学生网络通信协议的独立开发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作者:李晓卉单位:武汉科技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网络类论文:管理学教育论文:网络资料下管理类教育形式的建构

作者:李虹单位:沈阳工程学院管理工程系教授

网络资源下管理类专业教学模式的构建

教学模式构建应为教学目标服务,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根据不同的目标,在网络资源下,可以分别构建不同的教学模式。

(一)以学习管理知识为主的网络教学模式———网络课程讲授式

这种模式是在传统的“传递———接收式”模式的基础上构建的。“传递———接收式”来源于赫尔巴特的四段教学法,主要利用教材、黑板、粉笔、挂图等教学设备,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标,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网络课程讲授式是在这种模式基础上,利用现代多媒体网络手段,把管理类专业的理论知识利用网络进行讲授的模式。这种模式不同于传统的讲授模式,而是利用网络平台,把教师的授课录像连接到网络上,同时再把该课程的基本知识单元及相关资料共同置于网络平台上,供学生根据需要在线学习。这样可以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节约教学成本,操作简单,对于单纯以介绍管理类理论知识为主要教学目标的教学内容非常适合。

(二)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网络教学模式

1.网络交互式自主学习模式。这种模式主要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效果为目标。这是一种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模式。建构主义思想起源于17世纪末意大利哲学家维柯,之后皮亚杰、布鲁纳、奥苏贝尔等在此基础上发展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学习是个体主动建构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在教师的引导及外界的帮助下,通过建构而获得的。因此,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将学生置于真实的情境中,通过相互交流与协作,才能发挥出较大的效率。

根据管理类专业的教学特点,可具体分为如下两种形式:师生个别辅导式与网上小组相互协作式。师生个别辅导式是一种以师生交互式学习活动为中心的网络教学模式。网上小组协作式是把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通过网上讨论组、群等相互沟通与交流,在老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而实现网上自主学习的模式。网上交互式自主学习模式要求教师提出课程目标、课程内容、重点、难点以及拓展内容,学生可以根据这些要求进行课前预习或课后复习、总结、拓展,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与教师或同学相互之间在网上通过交流平台进行互动,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办法,教师也可以随时向全体学生发出公告,回答学生的常见问题,总结创新点。

对于管理类专业来说,很多课程都是定性的分析,学生死记硬背书本上的条条框框收效甚浅,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深入理解管理理论的精髓,并将其应用于管理工作的实际。因此,从教师讲授内容到学生学习内容,以至于最终考试内容应该是一个倒金字塔形,学生应该根据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对学习内容进行拓展与研究,从而真正掌握科学的管理理论与思想。

2.网络现象分析式自主学习模式。这种模式是基于建构主义的理论,创建民主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网上利用多媒体形式某一现象,让学生之间相互探讨,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分析现象产生的结果,并最终提出解决方案。

这种教学模式设计本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形式完成学习任务,使学生在不断探索中,掌握知识要点,并将其应用于实践中,它特别适用于管理类专业的教学,可以使学生透过管理的现象,探求管理的本质。例如:在学习“仓储管理方法”这一教学内容时,教师先不急于讲授理论知识,而是把知识模块通过链接的形式置于网络,同时在学生面前展示企业仓储管理的实际或模拟情况,通过正反面情况的模拟,让学生真实地了解仓储管理的流程,结合基本理论知识,让学生充分了解目前企业仓储管理的现象,找出不同企业仓储管理现象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提出解决对策。这样学生可以更加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并应用于仓储管理的实际。

(三)以提高学生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模式———网络情景教学式

该模式是利用多媒体效果,通过对现实的虚拟、仿真或模拟,将学生置于特定的情境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设计不同的情景教学模式,具体如下:

1.网络模拟管理流程的情景教学模式。这种模式适用于管理实践能力的培养。该模式通过设计虚拟仿真流程或模拟软件并将其置于网络平台上或局域网范围内,让学生们在网上进行模拟管理实践操作。这样可以使学生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只要设立权限范围,学生就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模拟训练。

2.网络模拟经营演练的情景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有利于学生的决策、组织、沟通与协作等综合能力的培养。该模式是在网络平台上安装基于实际情境的经营模拟软件,把学生进行分组,让他们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模拟经营演练,例如《市场营销模拟平台》就是结合互联网络、通讯技术和计算机系统的强大处理功能,构造一个竞争和协作的虚拟营销环境,让学生扮演不同的企业营销部门管理的角色,进行模拟演练,以利润的多少来衡量业绩,并据此来评定学生的成绩。该模式与网络模拟管理流程的情景教学模式的区别在于前者侧重于流程操作,是最基本的管理工作;后者侧重于经营演练,是在竞争的环境下,锻炼学生的经营管理能力。

3.网络模拟设计型情景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侧重于学生设计规划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该模式是在某一课程单元或整个课程结束后,由教师在网络平台上提出基于实际工作情境某一方面的规划项目,给出具体的要求及达到的标准,学生根据要求独立或以小组的形式完成。学生在完成项目过程中需在网上进行大量的资料查询,包括理论知识和实际状况,必要时还需管理软件、统计软件的帮助,该项目要求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深度,以实现锻炼学生能力的目标。例如《物流系统分析与优化设计》这门课程需要学生对企业的运输系统、配送系统、仓储系统等进行优化设计,教师可以把模拟的或企业实际的物流系统在网络平台中展示给学生,学生根据所学的理论知识,在网上对物流系统进行优化和设计,并提交总体设计方案。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综合运用所学的物流知识、数学知识、统计学知识、计算机软件应用等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规划设计能力。

网络资源下管理类专业教学模式的实施

(一)明确教学目标

网络教学的组织与实施是为特定的教学目标服务的,因此,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

(二)正确选择网络教学模式

综上所述,管理类专业网络教学模式多种多样,不同的教学目标必将导致不同的教学内容,能力培养要求也相差甚大,因而网络教学模式也有较大的差异。因此,教学目标确定后必须选择合适的网络教学模式。

(三)确定操作方法

教学模式确定后,就应做出具体的执行计划与操作方式,包括教学组织方式、教学情境设计、学生操作方法、信息沟通方式等。

(四)教学效果评价利用网络教学模式完成了一个教学内容后,还应该对此进行评价。这种评价包括两部分内容,其一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其二是对网络教学运行效果进行评价,二者相辅相成,网络教学运行效果好,对保障学生的学习效果起到促进作用,而学生的学习效果好,也说明网络教学总体运行较好。评价过程中应设计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及选择正确的评价方法。

(五)总结反馈

根据上述评价结果,找出总体运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加以改进。

网络类论文:电子网络时代艺术种类多样性论文

论文关键词:异化;超真实;文化工业;大众传媒

论文摘要:立足于艺术复制的手段、文化工业的新兴、大众传媒的兴盛等现象,运用异化理论,试图分析逐渐异化了的当代艺术的危机,借此来观照艺术与技术之间二元消长的关系。

加拿大著名传播学者麦克卢汉在其著作的及时版序中提到:“在机械时代,我们完成了身体在空间范围内的延伸。今天,经过了一个世纪的电力技术(electrictechnology)发展之后,我们的中枢神经系统又得到了延伸,以至于能拥抱全球……正像我们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凭借各种媒介而得以延伸一样。”

在当代社会,数字化正在从技术和意识层面不断的异化着身处其间的我们,它们在不断提高我们生活水平的同时,也进一步的控制着我们的生活,甚至我们思想行为的方式,以至于连我们自己都开始迷惑,越来越高端的数字化工程以及与之相关的电脑、网络的普及,到底是被我们物尽其用了还是最终导致了“人为物役”的局面。

1艺术对象世界的异化

在马克思看来,异化就是指主体在一定的发展阶段,由于自己的活动而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而这个对立面又变成外在的异己的力量,并转过来反对主体本身。“劳动对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属于他的本质的东西;因此,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他的劳动不是自愿的劳动,而是被迫的强制劳动……外在的劳动,人在其中使自己外化的劳动,是一种自我牺牲、自我折磨的劳动……动物的东西成为人的东西,而人的东西成为动物的东西。

一批新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直接从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接受了异化理论。他们认为,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在20世纪非但没有过时,反而具有更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这是因为,在发达工业文明条件下,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人对自然的征服并没有像人们所预期的那样,导致人从异己力量中解放出来和人的自由与发展,相反,人陷人更深的异化之中,几乎人之一切创造物都在特定条件下成为统治人的异己力量,由此而形成人的异化的生存状态和文化模式。

在后现代主义大师波德里亚的思想中反复在强调一点,即由生产主宰的现代性时期已经终结,取而代之的是由拟象和新形式的科技、文化、社会所构成的后现代时期。这种以人被丰富的物包围为特征的消费中心论的社会,消费品成了记号,人们对物品的消费不再是真实需求,消费品成了符号的能指系统,商品作为符号,不再具有真实的所指,能指系统空前活跃。这一情况反映在社会生活中,就使我们仿佛生活在一个拟象的时代,拟象不再是对一个领域、或者指涉性存在、本质的模拟,他以模拟来产生真实。拟象不是将不存在变成存在,假变成真,而是“破坏真实的任何对照,将真实吸收到自身之中”。

在我们以往的观念中,艺术是艺术家呈现给我们的源于真实却又高于真实的东西,是艺术家特殊的主观思维的展示,在过去,艺术家在自己的潜在创作意识中是渴望被理解被接受的,可以这样讲,在传统的艺术创作中,从公元前4世纪一前6世纪这段时间开始,柏拉图和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建立的艺术摹仿自然的理论学说,影响以及制约了差不多二十多世纪的西方文艺的发展道路,直至公元19世纪末,“摹仿”几乎一直都是西方文艺界的主线。艺术家总是希望借助我们熟悉的现实作为摹本,通过创造一系列的艺术形象,以期在艺术的熏陶下受众的精神可以得到“净化”。可是现在,大量技术手段的涌人,取代了艺术创作中作家主体意识的注人,艺术及艺术家本身的神圣性或精英性也因为大量技术手段的涌人而被颠覆。

“复制”成为当代环境下艺术异化的开端,这既是一个数量的概念,又是一个手段的名称。正如本雅明在他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描述的那样,在“机械复制时代”中,虽然时空对艺术品的限制得以解决,但原作的“本真性”或“韵味”受到损害甚至消失了。后现代时期的机器是“复制的机器而不是生产的机器”,它对于我们的美学再现能力,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过程的美学体现往往倾向于更为舒适地滑回到内容的主题再现中—回到关于复制过程的叙述中去。

随着技术手段的提高,现代社会已经越来越被一种“比真实还要真实”的“拟象”充斥。“真实不仅成了可以被复制的东西,而且总是已经被复制出来的东西:“超真实”,于是我们生活的性质发生了变化,整个世界都趋近于一种超真实。“真实不再是一些现成之物,而是人为的生产出来的真实,它不是变得不真实或荒诞,而是变得比真实更真实了”,就好比“广告或时尚电视剧宣传的理想服饰;计算机书册中提供的理想计算机技术等等。在这些例子中,模型成了真实的决定因素,超真实与日常生活之间的界限被夷平了……类象开始构造现实”。

此时艺术所模仿的世界,在高科技的手段下逐渐消退了真实性而变成了“超真实”。

2艺术创作的异化

高端的技术手段不仅仅异化着我们熟悉的艺术的对象世界,而且还使现在的艺术创作异化为一种生产,并催生出一种叫“文化工业”的现象。

人们常用“爆炸”一词形容电子传播媒介体系提供的信息数量。或许可以说,霍克海默与阿多诺所谓的“文化工业”只有在电子时代才名至实归。在某些历史时期,文化生产是日常现实的一个“他者”—文化生产意味了指向日常现实之外的另一个维度。雷蒙德?威廉斯就认为,19世纪某一个时期的“文化”或者“艺术”曾经扮演市场以及工业文明的对立面;文化或者艺术被尊为物欲横流的人世的“人性”守护神。但在如今以信息“爆炸”为特征的电子时代,文化生产终于汇人了工业生产的逻辑,遵循工业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循环轨迹,成为日常性社会生产的一个有机部分。如同工业生产一样,文化生产终于和商品、利润互相认同了。事实上,恰恰是商品和利润维持了电子传播媒介的庞大开支,维持了电子时代不断扩大的符号制作规模。

这正如阿多诺所描述的,技术因素的介人,加剧了文化的,办业化,创作已不再是个人的自主的行为,而是依赖几上业技术、市场导向的大批量生产。这种“文化工业”以文化生产为标志,以市民大众为消费对象,以现代传播媒介为手段,一步步地趋向物化,直至沦为纯粹的商品,并不可避免地具有了“商品拜物教”的特性。它导致的必然结果是一方面,文化工业以艺术为名义,兜售的其实是可以获取利润的文化商品,在以往属于意识形态领域的艺术及其生产、接受的过程都收归物质生产领域,艺术家的创作是为了赚取金钱,而传统大众的闲暇时间也变为另一种被剥削的劳动;另一方面,文化工业具有浓厚而隐蔽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在人们忘乎所以地享受文化快感时,隐蔽地操纵了人们的身心乃至潜意识活动。它是一种使控制变得更密不透风,使统治秩序变得更坚固的“社会水泥”。文化自身的韵味消失殆尽,文化的生产是为了交换、实现价值,这与艺术的自主性原则截然相反。艺术家们忧虑于这一转变,却也不自觉地被裹挟其中。

“如今已贬值的深层心理学所规定的内在生命,它整个儿都向我们显示人正在把自己变成无所不能的机器,甚至在感情上也与文化工业所提供的模式别无二致,人类最内在的反应也已经被彻底僵化,任何特殊个性都成了抽象的概念:个性只不过是表现为闪亮的皓齿,清爽的身味和情绪,这就是文化工业的彻底胜利。”

当文化产品进人日常的消费领域。如同种种生活用品那样,电子传播媒介体系之中源源而来的符号制作业己地镶嵌于社会的所有方面。可以说,电子传播媒介的社会组织意义正在逐渐显露。在这个意义上,波德里亚激进地认为,现今的符号制作规模已经足以让历史发生另一次断裂:以工业生产为组织核心的社会开始向符号社会回归。公务员之家

3文化阅读的异化

麦克卢汉说,“媒介即是讯息”,一种文化必然包括这种文化的传播方式,甚至为传播方式所塑造。技术革命带来的大众传播的繁荣,电子时代催生的“文化工业”造成了“与自由时代不同,工业化的文化可以像民族文化一样,对资本主义制度发泄不满,但不能从根本上威胁资本主义制度,这就是工业化文化的全部实质。”由于“整个世界都得通过文化工业这个过滤器”,所以社会中的每个人都难以逃脱它的操纵和控制,他们貌似自由却是不自由的,貌似主动却是被动的,“每一个自发地收听公共广播节目的公众,都会受到麦克风、以及各式各样的电台设备中传播出来的有才干的人、竞赛者和选拔出来的专业人员的控制和受他们的影响”“文化工业使精神生产的所有部门,都以同样的方式影响人们傍晚从工厂出来,直到第二天早晨为了维持生存必须上班为止的思想。大众失去了自己的判断力,人们越来越多地借助媒介来了解外界,媒介营造的“仿真环境”成为一种实质意义上的新的异化力量,“媒介真实”代替了“社会真实”,生存在“媒介环境”中的当代人,变得远离“真实”生活,失去批判精神与超越维度。媒介及其产品制约着人的主体性的发展,支离破碎的媒介信息与五颜六色的媒介产品渐渐迷惑了现代人的“双眼”,他们习惯于轻软的“表层娱乐”,而不再追间“深层意义”。

网路为大众文化提供了有主权意义的疆土。美国《在线》主编、WellBBS网站创立者凯文?凯利在接受一家中国报纸的记者采访时说,美国的硅谷较大的发明不是什么芯片,而是为我们这个时代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化景观(《羊城晚报》2000年7月10日)。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网民人数的几何级数增长,以后还要发生什么事是不可知的,可以肯定的是,这将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文化革命。传统传播的“中心一受众”的二元结构被彻底解构。正如尼葛洛庞蒂所言:“大众传媒将被重新定义为发送和接收个人信息和娱乐的系统。”但在某种意义上,网络更多地扮演着“异化”帮凶角色。自麦克卢汉以来,对媒介的技术乌托邦信念和对技术理性霸权的怀疑,就贯穿了整个媒介艺术的历史,这是一种的二元对抗式的消长。

技术与科学的高度结合,在某些方面成为艺术进步的阻碍,形成了一种老庄讲的“人为物役”的“异化”:人被他自己的创造物所奴役,丧失了精神、生命的自主权,个体生命感觉的萎缩成为了难以根治的现代性病疾,而造成这一切的正是人类自己创作出的技术文化。

网络类论文:企业网络营销的客户信息分类研究论文

【关键字】:互联网络网络营销客户信息管理

【摘要】:网络环境下传统的营销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网络营销的产生促进了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观念的产生和发展。针对目前在网络营销中对客户信息处理的不完善性,提出了关于网络营销客户信息管理的实施策略

1.网络营销与客户信息组织

互联网络的开通与不断完善,为企业营销带来了新的契机,预示着一场营销革命即将发生,网络营销时代即将到来。网络营销是利用网络资源展开营销活动,是目标营销、直接营销、分散营销、顾客导向营销、双向互动营销、远程或全球营销、虚拟营销、无纸化交易、顾客参与式营销的综合。其实质是利用互联网的技术和功能,通过信息的交互式流动,在虚拟的市场中实现交易。上网企业可以利用互联网,以很低的成本进行国内外商品信息的查询;对网上目标顾客进行产品测试与满意调查,让顾客自行设计产品,满足个性化需求;可在网上有关信息,进行广告、促销活动;可利用网络渠道进行直接的网上交易(主要是诸如电脑软件、电子图书、电子资料库等电子化产品,有的可使用电子货币),或配合传统的送货上门、结算完成交易过程;也可通过网络提供各种售后服务,建立顾客档案,与顾客进行一对一的双向互动沟通。由于渠道缩短,业务人员及管理人员的减少,企业内外部虚拟组织(如虚拟橱窗布置、虚拟商品、虚拟经销商、虚拟业务代表)的采用而导致的经理、及分店、门市数量的减少或消失,“按单制造,及时送货”所带来的库存成本及风险的减少,交易过程简化所带来的高交易效率与低交易成本,势必会大大降低营销成本,提高营销效率、质量和效益。

1.1基于网络的营销方式与营销信息流的组织

我国目前网络营销的主要方法有:

a.网上页面广告。主要包括横幅旗帜广告(即Banner,可以是静态图片或gif动画或Flash动画),标识广告(即Logo,它又分为图片和文字2类),文字链接以及分类广告(ClassifiedAd.)等几种形式。当访问者看到网上广告并对其感兴趣时,即会点击链接到广告者的网站上。

b.搜索引擎加注。经常上网的朋友都会熟悉这个名词,搜索引擎收集了成千上万的网站索引信息,并将其分门别类地存放于数据库当中,当我们想在网上寻找某方面的网站时,一般都会从搜索引擎入手。有关机构的统计报告显示,搜索引擎查询已经成为上网者仅次于电子邮件的一种最常使用的网上服务项目,相信每一位网站建设者都希望自己的网站能被搜索引擎罗列出来,甚至排名靠前,这就必须进行搜索引擎加注。

c.商业分类广告。据统计,上网者查看分类广告与查看新闻的比例不相上下。分类广告是指按行业及目的等进行分类的各种广告信息,它具有针对性强、费用低、见效快、交互方便及站点覆盖广等优点。目前网上提供这种服务的站点层出不穷,较常见的有阿里巴巴、经贸信息网及市场商情网等。d.电子邮件。历年来世界各国的互联网应用调查都显示,电子邮件几乎永远是网络用户的首要应用项目,各类专业的邮件营销服务商已将服务深入到千家万户,作为一种全新的电子邮件RichEmail,由于其具有的多媒体特性,正在受到越来越多客户的关注。

e.交换链接。如果说“链接”是互联网站上最实用、最有特色的技术,那么“交换链接”应当是开展网上营销的最经济、最便利的手段,网站之间通过交换图片或文字链接,使本网站访问者很容易到达另一个网站(对新网站尤其重要),这样可以直接提高访问量,扩大知名度,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以互联网为载体的网络营销呈现出勃勃生机。在这个过程当中客户处于中心地位,而信息的获取成为企业追逐的目标。而网络营销中企业的信息活动主要表现为以企业为中心的信息流的运动。任何信息都是为了满足某一特定企业的某一需求而产生的,任何企业又作为信息的生产者而存在。营销信息流的出现很好地满足了企业的需求。网络营销作为企业经营活动的一部分,是信息的生产者。它产生了大量的无序杂乱信息,需要进行信息组织,以其更好的为企业服务,创造更多的价值。

1.2网络营销中的客户信息组织

互联网具有跨时空、交互性、拟人化、超前性、高效性、经济性的特点,可以将企业和客户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真正实现了以客户为中心的网络营销观念对企业服务的能动作用。在整个网络营销环节中,客户信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a.客户信息是企业资源的组成部分。客户不仅是普通的消费者,而且成为信息的载体,能有效为企业提供包括有形物品、服务、人员、地点、组织和构思等大量信息。而信息是不能脱离客户而单独存在,它成为企业争夺的重要资源。在互联网上,客户的地位和作用正在发生着变化。客户可以控制自己作为产品和服务的潜在购买者的价值。但是客户却没有认识他们作为人口统计信息和交易史的价值,并没有从他们的信息所创造的经济价值中得利。另一方面,企业需要大量的投入以获得客户信息。双方都缺乏对信息的正确认识,因为客户信息不仅是企业资源,也成为个人的一部分价值。对企业而言,有效客户信息的获得成为他们开拓市场、取得成功的及时步。

b.客户信息是企业创新的合作伙伴。创新是企业生存的灵魂。企业创新的过程就是不断研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的过程。而客户信息提供了关于未来产品的价格和性能的变化趋势,及时反映近期的市场动向,便于加强客户和企业的联系。客户信息成为企业和市场的一座桥梁,熟练地运用客户信息可以加快企业的

创新步伐。

c.客户信息是企业利润的部分来源。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的成熟和互联成本的低廉,信息传播的速度加快,客户与企业之间对信息的享有和具有对等的权利。客户可以利用信息,根据企业的报价,选择具有吸引力的企业。而企业也将从中获益。首先企业可以利用互联网更容易地找到客户,减少搜寻费用,而且还可以获得关于这类产品的潜在客户的信息。另外,在交易中企业的信息由客户跨时空地传递,使得企业在全球范围内拥有更多的客户。在这个过程中,客户信息间接地为企业创造了利润。由于客户信息自身的特点,以及企业对其认识不足,目前客户信息的使用较为混乱,没有统一的方法、高效的管理策略。主要的问题在于以商品物流为中心的闭环系统缺乏对客户信息的足够重视,不能及时反馈消费者的潜在需求和消费热点,从而造成信息不对称。客户信息管理在现代企业中已显得日益重要。

2.网络营销中的客户信息管理及其实施

科学的客户信息管理是凝聚客户、促进企业业务发展的重要保障。客户信息是一切交易的源泉。由于客户信息自身的特点,进行科学的客户信息管理是信息加工、信息挖掘、信息提取和再利用的需要。通过客户信息管理,可以实现客户信息利用的较大化和化。

2.1客户信息管理的内容

网络营销中的客户信息管理是对客户信息进行收集、抽取、迁移、存储、集成、分析和实现的全过程。具体内容如下:

a.客户信息的收集。客户信息的收集是客户信息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客户信息的收集可以广泛地利用各种渠道和手段,最为有效的是网络营销所提供的大量信息。但也不能忽视传统的方式(例如电话咨询和面对面交谈)发挥的作用,他们可以作为因特网的有效补充,保障客户信息的性。

b.客户信息的抽取和迁移。客户信息的抽取和迁移也是在进行客户信息的收集,但其不是直接面对客户,而是利用已有的信息进行一定的加工。因为各种行业所需的客户信息是千差万别,所以各个企业都占有大量的为本企业所用的客户信息。为了实现信息使用的高效率,有必要在各个行业之间推行一套客户信息的使用标准,较大限度地取得信息的一致性。

信息的抽取机制是建立在不同行业的客户信息基础之上。它使用信息过滤和信息模糊检索技术,在其他企业的客户信息数据库中取得所需的客户信息。它强调两个企业之间客户信息数据的相似性,从共性出发,实现信息的抽取。信息的迁移机制是从客户信息的整体角度考虑,在不同企业之间实现客户信息的共享。信息在迁移过程中忽视细微的差别,重视整体的一致性,花费较少的精力取得较大的效果。

c.客户信息的存储和集成。客户信息的存储和处理技术是客户信息管理的核心技术,数据仓库技术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因为客户信息是十分巨大的数据,为了能够实现数据使用的便捷高效,需要对使用的数据库进行慎重选择。建议采用大型的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并带有对并行处理、决策查询优化的组件。客户信息在存储过程中应考虑冗余问题,避免浪费大量有效的空间。客户信息的集成是指客户信息数据按照时间或空间的序列保存,并进行一定层次的划分后存储在数据库中。用户在查询、统计中都使用集成后的数据,可以提高运行效率。

d.客户信息数据库的设计。客户信息数据库是以家庭或个人为单位的计算机信息处理数据库。针对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数据单元,而且客户信息数据库的更新频率较高,数据处理量逐步增大。

索引的使用原则。使用索引可以提高按索引查询的速度,但是会降低插入、删除、更新操作的性能。因选择合适的填充因子,针对客户信息数据库更新频繁的特点,亦选用较小的填充因子,在数据页之间留下较多的自由空间,减少页分割和重新组织的工作。

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为了保障数据库的一致性和完整性,可以设计表间关联。这样关于父表和子表的操作将占用系统的开销。为了提高系统的响应时间,有必要保障合理的冗余水平。

数据库性能的调整。在计算机硬件配置和网络设计确定的情况下,影响到系统性能的因素是数据库性能和客户端程序设计。数据库的逻辑设计去掉了所有冗余数据,提高了系统的吞吐速度。而对于表之间的关联查询,其性能会降低,同时也提高了客户端的编程难度。因此物理设计对于两者应折衷考虑。公务员之家

数据类型的选择。数据类型的合理选择对于数据库的性能和操作具有很大的影响。在该数据库中应注意避开使用Text和Image字段,日期型字段的优点是有众多的日期函数支持,但其作为查询条件时服务器的性能会降低。

e.客户信息的分析和实现。客户信息的分析是客户信息数据库的落脚点,是直接为企业开展其他一系列工作服务的。客户信息的分析是指从大量的数据中提取有用的信息,该信息主要可以分为直接信息和间接信息。直接信息是可以从数据中直接取得,价值量较小,使用范围较小。而间接信息是经过加工获得的较有价值的信息。分析过程主要包括基本信息分析、统计分析、趋势分析、关联分析等。基本信息分析是利用客户的基本情况信息,分析本企业或产品的主要客户的特点,包括年龄、性别、职业、工资状况、学历、地理位置等等。统计分析是利用所有的信息进行统计,分析企业或产品的销售额、利润额、成本量等经济指标,也包括大客户分析和业务流量分析。趋势分析是利用本企业的信息和同行业其他企业的信息,并结合国民经济的整体运行状况,对长期和短期的业务状况进行预测。关联分析是利用客户信息对产品信息、市场信息、企业信息进行分析,综合评价企业的运行状况和产品的供需比例。

2.2客户信息管理的实施

网络营销中客户信息管理的实施主要是指客户信息数据库的实现。在当前环境下,客户信息数据库技术中数据仓库技术是企业使用的主流,该技术的实现也表明了当代客户信息管理系统的走向。以数据仓库系统为核心技术的数据仓库型客户信息管理系统的广泛应用,为在技术实施以客户为中心的个性化服务提供了可能,又极大影响了企业业务流程的转变,使机构向“扁平化”方向发展。

数据仓库是面向主题的、集成的、稳定的、不同时间的数据集合,用以支持经营管理活动中的决策制定过程。面向主题是指数据仓库内的信息按照企业重点关心的数据(即主题)进行组织,为按主题进行决策的信息过程提供信息;集成是指数据仓库内的信息不是从各个业务系统简单抽取来得,而经过系统加工、汇总和整理,保障数据仓库内的信息是整个企业的信息;随时间变化数据仓库内的信息并不是关于企业当时或某一时刻的信息,而系统记录了企业从过去某个时刻到目前各个阶段的信息,通过这些信息,可以对企业的发展历程和未来趋势做出定量分析和预测;稳定是指一旦某个数据进入数据仓库,一般情况下将被长期保留,也就是数据仓库中一般有大量的插入和查询操作,但修改和删除操作比较少。

数据仓库的特点可以描述为主题突出的集成性的信息管理系统。它由源数据、仓库管理和分析工具组成。数据仓库的数据来源于多个数据源,包括本企业的内部数据,也有来自外部的相关数据。网络营销中源数据主要从开展网络营销的实践中获得,包括企业所关注的关于客户的各类信息。仓库管理是根据信息需求的要求进行数据建模,从数据源到数据仓库的数据抽取、处理和转换,确定数据存储的物理结构等。这一阶段是进行客户信息管理的基础,因为大量的源数据经过仓库管理进行了初步的处理。分析工具指完成决策所需的各种信息检索方法、联机分析方法和数据挖掘方法。这一阶段是针对企业的客户群服务的,它直接与客户发生联系,因为企业的产品企划就是在这里完成。数据仓库型客户信息系统继承了以往信息管理系统的一切手法,并以其强大的数据检索和分析功能,为企业提供了综合性的及时信息服务手段,成为客户信息管理系统发展的主流。

客户信息管理在各个方面的运用,已经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特别是在当今企业以网络营销为支撑来开展业务的情况下,由于网络信息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开展信息管理迫在眉睫。客户信息管理已经也必将会成为企业生存取胜的重要一环。

网络类论文:网络交易感知风险类型分析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引言;感知风险研究量表;调查数据分析;结语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一般认为消费者感知到的风险是影响购买意愿的主要障碍、感知风险理论是1960年由哈佛大学的Bauer首先提出的、感知风险类型是感知风险研究的基础、量表生成、量表的最初设计参考了相关文献、感知风险水平的计算方法,采用了Cuningham提出的两因素模型、数据收集、本文的效度分析采用了因子分析法、在因子分析的基础上产生了4个新的变量、消费者对于功能风险的担忧均占到了及时的位置、时间风险在以往的文献调查中并没有被予以太多的权重、对财务风险关注最多的是浏览者、心理风险相对于其他三种风险程度偏低等,具体请详见。

摘要]感知风险是阻碍消费者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购买的主要因素。本文采用访谈法和问卷法,发现我国消费者在网上购物过程中感知到的主要风险类型包括:功能风险,财务风险,心理风险和时间风险。风险水平的测算结果显示,消费者网上购物感知到风险较大的是功能风险,其次是时间风险,财务风险和心理风险。

一、引言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统计报告,截至2008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2.53亿人,然而这其中只有25%的网民使用过网上购物的功能,而美国网民的网络购物使用率为66%。这些数据表明:对于网上购物这种新型的购物方式,中国消费者仍存在着购买意愿上的障碍。一般认为消费者感知到的风险是影响购买意愿的主要障碍。网上购物相较于传统的购物,在交易的过程中会让消费者感知到更高的风险。

感知风险理论是1960年由哈佛大学的Bauer首先提出的,从此开始了感知风险由心理学转向消费者行为学分析的应用。感知风险的定义可以概括为:消费者对消费行为中各种风险的心理感受,是对消费行为会带来的损失的可能性和重要性的主观预测。

感知风险类型是感知风险研究的基础。到目前为止,许多对感知风险的研究采用的都是Stone在1993年提出的六种风险类型:财务风险、功能风险、时间风险、身体风险、社会风险和心理风险。此外,Jarvenpaa等首次提出隐私风险,井淼等提出我国消费者网上购物感知风险维度应在上述六种风险类型之外再加上服务风险、隐私风险。

本文通过对现有的关于网上购物感知风险类型的研究进行分析后发现,大部分研究是借用传统购物环境下的感知风险类型代替网上购物的感知风险类型,而未考虑网上购物环境的自身特点,并且笔者在访谈中发现,现有研究提及的这些风险类型在消费者实际的网上购买行为中并不会体现出来,也就是消费者的风险关注点会有所侧重。因此,有必要对消费者网上购物的感知风险类型进行更为深入和细致的研究。

二、感知风险研究量表

本文研究采用了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采用的分析软件为SPSS13.0。

1.量表生成

量表的最初设计参考了相关文献,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深度访谈,个人访谈采取的是网络即时通讯工具和面对面个人访谈的结合,访谈的对象包括经常在网上购物也包括不经常或者不在网上购物的消费者。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预调查量表,预调查总共进行了40份,并且请被调查者对问卷存在的各种问题提出疑问。数据分析后,笔者将调查问题集中在消费者关注更多的问题之上,运用SPSS软件剔除影响cronbacha系数大小的不良项目,然后综合考虑访谈内容和因素载荷量,删除某些载荷量小且未被提及的项目,同时根据被访者的要求改善问卷。最终形成的调查问卷共有8个风险测量项目。

感知风险水平的计算方法,采用了Cuningham提出的两因素模型,以不确定性与结果损失的乘积来测算感知风险的大小,这个模型一直是感知风险研究的主流方法。在测量上使用顺序尺度,直接询问受访者对于结果和不确定性的感受,再将二者相乘,得到感知风险值。在测量各种风险的“发生的可能性”与“损失的重要性”时,量表采用的是里克特五级语义差别量表。

2.数据收集

本次调查的群体是大学生,据CNNIC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上消费者年龄分布占第1位的是18~24岁的年龄段,为30.3%;职业分布占第1位的是学生,为30%。这一组数据表明在校大学生已经成为网络使用的主体。所以本次研究的样本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正式调查的问卷共发放了230份,调查的抽样方式采取了方便取样的形式,实际回收了210份,通过进一步的筛选,剔除不良问卷,最终得到的有效调查问卷190份,问卷回收率为90.5%。样本中男性为48.9%,女性人数占到了51.1%。在网络使用时间上,平均每天使用1小时及以下的占到了32.6%,2小时~4小时的占到了49.5%,5小时以上的占到了17.9%。网上消费者类型划分使用Sandra和Bo的细分标准,结果显示浏览者(从未有过网上购物经验)占到了47.9%,适度购买者(购物时选择网上购物的可能性<50%)占到了42.6%,重度购买者(购物时选择网上购物的可能性>50%)占到了9.5%。

三、调查数据分析

1.效度分析

本文的效度分析采用了因子分析法。因子分析以最少的信息丢失为前提,将众多的原有变量综合成较少的几个综合指标。其中因子的提取采用主成份分析法,因子的旋转方式采用方差较大旋转方式。

在感知风险因子分析前,进行样本充分性检验,KMO测试系数为0.736和样本分布的Bartlett球形检验卡方值为384.821,显著性为.000,表明适合做因子分析。感知风险的因子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根据因子初始共同度的数据,按照特征值大于1的标准,在因子分析的基础上产生了4个新的变量,根据其构成题项的内涵,分别将其命名为:功能风险,财务风险,心理风险和时间风险。感知风险的4个因子累计可以解释总方差的75.885%。因此,通过因子分析,本文得到了消费者网上购物感知风险的4种类型。

2.信度分析

所谓的信度,即性,指的是一份测验所测的分数的可信度或稳定性。问卷各部分的cronbachα系数如表2所示。可以看出量表的信度系数均在0.7以上,所以量表信度情况较好。

3.相关分析

通过对风险的相关分析,可以发现4个感知风险类型与总体风险都是显著相关的,Pearson相关系数结果如表3所示。

注:(**)代表在<0.01的水平下显著

4.风险水平分析

通过描述性统计发现,样本总体的消费者网上购物感知风险平均水平为3.32(满分为5分),并未处于一个过高的水平。表明总体上当今消费者对选择网上购物抱有平常心态,并没有认为网上购物是一件非常有风险的事情。

而在感知风险的构成中,功能风险,财务风险,心理风险和时间风险的均值,分别为14.2070,11.9860,9.9553和12.5211。这表明四类感知风险的强弱程度有所不同。消费者感知到风险较大的是功能风险,其次是时间风险,财务风险和心理风险。

(1)消费者对于功能风险的担忧均占到了及时的位置。消费者对网上购物关注的热点转向了产品质量问题。而产品的功能风险是在传统的零售行业中消费者十分关心的话题。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网上购物有朝着传统购物靠拢的趋势。

(2)时间风险在以往的文献调查中并没有被予以太多的权重,而本文发现,有很多消费者十分关注关于产品的送货时间是否及时,产品的售后服务,退还,维修的时间是否快捷。整体上时间风险的重要性甚至比财务风险还要高一点。分析结果同时也显示,浏览者对时间风险与财务风险的风险感知程度相近,但是对于购买者而言,它却有着比财务风险更大的重要性。

(3)对财务风险关注最多的是浏览者。这部分消费者对网上支付的安全性抱着很大的怀疑态度。许多消费者经常是到了支付的步骤半途而废。但是很多有过网上购物经历的消费者并不是太担心这方面的危险,认为随着安全系统的不断完善以及相关的安全支付工具的出现,这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非常低。

(4)心理风险相对于其他三种风险程度偏低,但是三种细分消费者感知程度却有很大的区别。浏览者与适度购买者的心理风险程度差距不大(均值分别为10.82,9.63),而重度购买者的心理风险水平却低得多(均值为7.00)。这表明尽管消费者的心理风险会随着网上购物经验的增加而相应的减少,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决定心理风险高低的因素不是有没有经验,而是网上购买的频率和意愿是否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以至于消费者能够对各种可能发生风险进行有效的预测,或者对风险的发生具有了一定的承受能力。

四、结语

本文通过实证调查分析,得出了消费者网上购物关注的4个感知风险类型,在此基础上对我国消费者的总体感知风险水平及各风险类型进行了测算,并对浏览者、适度购买者与重度购买者的感知风险差异进行了分析。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企业在网络营销中发现消费者的风险关注点,并制定降低风险策略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鉴于本文研究样本的范围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采用新的样本进行更进一步的论证。

网络类论文:网络常见故障分类论文

【摘要】网络故障极为普遍,故障种类也十分繁杂。如果把网络故障的常见故障进行归类查找,那么无疑能够迅速而的查找故障根源,解决网络故障。文章主要就网络常见故障的分类诊断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网络故障;常见故障;分类诊断;物理类故障;逻辑类故障

在当今这个计算机网络技术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时代里,计算机网络遍及世界各个角落,应用在各行各业,普及到千家万户,它给人们可谓带来了诸多便利,但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的烦恼,笔者对常见的网络故障进行了分类和排查方法的介绍,相信对你有所帮助。根据常见的网络故障归类为:物理类故障和逻辑类故障两大类。

一、物理类故障

物理故障,一般是指线路或设备出现物理类问题或说成硬件类问题。

(一)线路故障

在日常网络维护中,线路故障的发生率是相当高的,约占发生故障的70%。线路故障通常包括线路损坏及线路受到严重电磁干扰。

排查方法:如果是短距离的范围内,判断网线好坏简单的方法是将该网络线一端插入一台确定能够正常连入局域网的主机的RJ45插座内,另一端插入确定正常的HUB端口,然后从主机的一端Ping线路另一端的主机或路由器,根据通断来判断即可。如果线路稍长,或者网线不方便调动,就用网线测试器测量网线的好坏。如果线路很长,比如由邮电部门等供应商提供的,就需通知线路提供商检查线路,看是否线路中间被切断。

对于是否存在严重电磁干扰的排查,我们可以用屏蔽较强的屏蔽线在该段网路上进行通信测试,如果通信正常,则表明存在电磁干扰,注意远离如高压电线等电磁场较强的物件。如果同样不正常,则应排除线路故障而考虑其他原因。

(二)端口故障

端口故障通常包括插头松动和端口本身的物理故障。

排查方法:此类故障通常会影响到与其直接相连的其他设备的信号灯。因为信号灯比较直观,所以可以通过信号灯的状态大致判断出故障的发生范围和可能原因。也可以尝试使用其它端口看能否连接正常。

(三)集线器或路由器故障

集线器或路由器故障在此是指物理损坏,无法工作,导致网络不通。

排查方法:通常最简易的方法是替换排除法,用通信正常的网线和主机来连接集线器(或路由器),如能正常通信,集线器或路由器正常;否则再转换集线器端口排查是端口故障还是集线器(或路由器)的故障;很多时候,集线器(或路由器)的指示灯也能提示其是否有故障,正常情况下对应端口的灯应为绿灯。如若始终不能正常通信,则可认定是集线器或路由器故障。

(四)主机物理故障

网卡故障,笔者把其也归为主机物理故障,因为网卡多装在主机内,靠主机完成配置和通信,即可以看作网络终端。此类故障通常包括网卡松动,网卡物理故障,主机的网卡插槽故障和主机本身故障。

排查方法:主机本身故障在这里就不在赘述了,在这里只介绍主机与网卡无法匹配工作的情况。对于网卡松动、主机的网卡插槽故障好的解决办法是更换网卡插槽。对于网卡物理故障的情况,如若上述更换插槽始终不能解决问题的话,就拿到其他正常工作的主机上测试网卡,如若仍无法工作,可以认定是网卡物理损坏,更换网卡即可。

二、逻辑类故障

逻辑故障中的最常见情况是配置错误,也就是指因为网络设备的配置错误而导致的网络异常或故障。

(一)路由器逻辑故障

路由器逻辑故障通常包括路由器端口参数设定有误,路由器路由配置错误、路由器CPU利用率过高和路由器内存余量太小等。

排查方法:路由器端口参数设定有误,会导致找不到远端地址。用Ping命令或用Traceroute命令(路由跟踪程序:在UNIX系统中,我们称之为Traceroute;MSWindows中为Tracert),查看在远端地址哪个节点出现问题,对该节点参数进行检查和修复。

路由器路由配置错误,会使路由循环或找不到远端地址。比如,两个路由器直接连接,这时应该让一台路由器的出口连接到另一路由器的入口,而这台路由器的入口连接另一路由器的出口才行,这时制作的网线就应该满足这一特性,否则也会导致网络错误。该故障可以用Traceroute工具,可以发现在Traceroute的结果中某一段之后,两个IP地址循环出现。这时,一般就是线路远端把端口路由又指向了线路的近端,导致IP包在该线路上来回反复传递。解决路由循环的方法就是重新配置路由器端口的静态路由或动态路由,把路由设置为正确配置,就能恢复线路了。

路由器CPU利用率过高和路由器内存余量太小,导致网络服务的质量变差。比如路由器内存余量越小丢包率就会越高等。检测这种故障,利用MIB变量浏览器较直观,它收集路由器的路由表、端口流量数据、计费数据、路由器CPU的温度、负载以及路由器的内存余量等数据,通常情况下网络管理系统有专门的管理进程,不断地检测路由器的关键数据,并及时给出报警。解决这种故障,只有对路由器进行升级、扩大内存等,或者重新规划网络拓扑结构。

(二)一些重要进程或端口关闭

一些有关网络连接数据参数得重要进程或端口受系统或病毒影响而导致意外关闭。比如,路由器的SNMP进程意外关闭,这时网络管理系统将不能从路由器中采集到任何数据,因此网络管理系统失去了对该路由器的控制。或者线路中断,没有流量。

排查方法:用Ping线路近端的端口看是否能Ping通,Ping不通时检查该端口是否处于down的状态,若是说明该端口已经给关闭了,因而导致故障。这时只需重新启动该端口,就可以恢复线路的连通。

(三)主机逻辑故障

主机逻辑故障所造成网络故障率是较高的,通常包括网卡的驱动程序安装不当、网卡设备有冲突、主机的网络地址参数设置不当、主机网络协议或服务安装不当和主机安全性故障等。

1.网卡的驱动程序安装不当。网卡的驱动程序安装不当,包括网卡驱动未安装或安装了错误的驱动出现不兼容,都会导致网卡无法正常工作。

排查方法:在设备管理器窗口中,检查网卡选项,看是否驱动安装正常,若网卡型号前标示出现“!”或“X”,表明此时网卡无法正常工作。解决方法很简单,只要找到正确的驱动程序重新安装即可。

2.网卡设备有冲突。网卡设备与主机其它设备有冲突,会导致网卡无法工作。

排查方法:磁盘大多附有测试和设置网卡参数的程序,分别查验网卡设置的接头类型、IRQ、I/O端口地址等参数。若有冲突,只要重新设置(有些必须调整跳线),或者更换网卡插槽,让主机认为是新设备重新分配系统资源参数,一般都能使网络恢复正常。

3.主机的网络地址参数设置不当。主机的网络地址参数设置不当是常见的主机逻辑故障。比如,主机配置的IP地址与其他主机冲突,或IP地址根本就不在于网范围内,这将导致该主机不能连通。

排查方法:查看网络邻居属性中的连接属性窗口,查看TCP/IP选项参数是否符合要求,包括IP地址、子网掩码、网关和DNS参数,进行修复。

4.主机网络协议或服务安装不当。主机网络协议或服务安装不当也会出现网络无法连通。主机安装的协议必须与网络上的其它主机相一致,否则就会出现协议不匹配,无法正常通信,还有一些服务如“文件和打印机共享服务”,不安装会使自身无法共享资源给其他用户,“网络客户端服务”,不安装会使自身无法访问网络其他用户提供的共享资源。再比如E-mail服务器设置不当导致不能收发E-mail,或者域名服务器设置不当将导致不能解析域名等。

排查方法:在网上邻居属性(Windows98系统)或在本地连接属性窗口查看所安装的协议是否与其他主机是相一致的,如TCP/IP协议,NetBEUI协议和IPX/SPX兼容协议等。其次查看主机所提供的服务的相应服务程序是否已安装,如果未安装或未选中,请注意安装和选中之。注意有时需要重新启动电脑,服务方可正常工作。

5.主机安全性故障。主机故障的另一种可能是主机安全故障。通常包括主机资源被盗、主机被黑客控制、主机系统不稳定等。

排查方法:主机资源被盗,主机没有控制其上的finger,RPC,rlogin等服务。攻击者可以通过这些进程的正常服务或漏洞攻击该主机,甚至得到管理员权限,进而对磁盘所有内容有任意复制和修改的权限。还需注意的是,不要轻易的共享本机硬盘,因为这将导致恶意攻击者非法利用该主机的资源。

主机被黑客控制,会导致主机不受操纵者控制。通常是由于主机被安置了后门程序所致。发现此类故障一般比较困难,一般可以通过监视主机的流量、扫描主机端口和服务、安装防火墙和加补系统补丁来防止可能的漏洞。

主机系统不稳定,往往也是由于黑客的恶意攻击,或者主机感染病毒造成。通过杀毒软件进行查杀病毒,排除病毒的可能。或重新安装操作系统,并安装近期的操作系统的补丁程序和防火墙、防黑客软件和服务来防止可能的漏洞的产生所造成的恶性攻击。

三、结语

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迅速,网络故障也十分复杂,上述概括了常见的几类故障及其排查方法。针对具体的诊断技术,总体来说是遵循先软后硬的原则,但是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这些经验就需要您长期的积累了。如果你是网络管理人员,在网络维护中的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及时,建立完整的组网文档,以供维护时查询。如系统需求分析报告、网络设计总体思路和方案、网路拓扑结构的规划、网络设备和网线的选择、网络的布线、网络的IP分配,网络设备分布等等。

第二,做好网络维护日志的良好习惯,尤其是有一些发生概率低但危害大的故障和一些概率高的故障,对每台机器都要作完备的维护文档,以有利于以后故障的排查。这也是一种经验的积累。

第三,提高网络安全防范意识,提高口令的性,并为主机加装近期的操作系统的补丁程序和防火墙、防黑客程序等来防止可能出现的漏洞。

网络类论文:网络分类法构建研究论文

【内容提要】文章从建构方法、原则、语言、大纲、现代技术应用、具体问题等方面,概括了近年来网络信息分类法构建的研究进展。

【摘要题】信息资源建设与管理

【关键词】网络信息分类法/网络信息组织/分类法构建

【正文】

根据网络信息和用户检索需求的特点,依据网络环境构建科学、实用的网络信息分类法,是信息资源组织管理研究的重点之一。本文主要以1999年—2005年的中国学术期刊网数据为信息源,从构建方法、原则、语言、大纲、信息技术应用等6个方面回顾了近年来网络信息分类法构建的研究进展。

1构建网络信息分类法的依据或方法

目前,网络信息分类法主要是指网络搜索引擎分类体系。基于“分类工具通常是根据分类对象的特点和用户需求,结合一定的技术环境建立的”认识,马张华在《分类搜索引擎类目体系研究》一文中论述了分类搜索引擎类目结构的编制依据:(1)从分类对象来看,网络资源的特点是数量、种类多,动态性强,新兴科学、商业、娱乐的资源数量较多,传统知识门类的资源相对较少,要求有新的、适合处理对象的分类架构。(2)从用户需求来看,网络的使用对象涉及所有的终端用户。(3)从技术环境来看,网络信息分类体系应充分利用计算机操作环境与超文本技术,在体系构建、类目设置等方面发展不同于传统分类法的技术特色。[1]

陈树年提出建构网上知识分类体系的(基本结构)编制方法,即:①有一个涵盖各知识领域、结构清晰、层次简明、能满足网上信息组织需要的分类体系;②采用等级结构展示知识的系统联系,构成枝干分明的主题树或脉络清晰的知识地图;③类目的排列和检索结果的排列方法应采用对用户最有用的排列次序;④分类体系的标记应适当保留。[2]石晓华等在分析了网络信息分类法与传统分类法的优劣之后,首次提出了建构《中国网络信息分类法》的建议,并列举了具体的编制方法,即:①以传统分类主题体系为基础,建构多维的分类体系;②栏目因需而设,突出重点;③控制分级,减少栏目层次;④根据用户确定栏目名称的规范程度。[3]张琪玉则提出了一整套设计方针,即:①为不同类型的需求提供不同特性的分类体系;②在统一框架下设置分散独立、各自完整的分类体系;③分类体系的类目设置不以网罗全部网络信息资源为目标;④分类体系应具有开放性和可变性,并应有反映新颖信息的措施。他也设计了一个供普通用户使用的分类体系框架。[4]王知津赞同石晓华的第①、②、③建议,认为可以借鉴传统分类体系,构建《网络信息分类法》,实现网络信息分类法与主题词表的结合,即分类主题一体化。实现分类主题一体化,需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①建立一个结构简明的知识分类体系,通过对信息资源的系统分类,实现对网络信息的宏观控制;②建立一个智能化的控制词表,实现作者语言与用户检索语言的控制和转换;③建立分类体系与控制词表的系统联系,即将标引语言纳入分类体系,这样既可以用自然语言直接检索,也可以在任何类下进行语词检索,从而较好实现分类与主题的兼容。[5]董琳提出的思路是设计一个融知识分类、行业分类、网站信息分类于一体的综合性中文网站分类体系。[6]该体系把一级大类分为5大模块:较丰富信息的模块、高查询率模块、学科专业模块、查询入口模块、综合网站模块。常设20个一级类目,把主题作为主要聚类标准,学科和专业作为辅助聚类标准。

另外,陆宝益提出编制的具体步骤,即建立专门机构,配备专业人员;开展深入调研,制定可行计划;广泛征求意见,不断修改完善。[7]其他学者,如陈代春、赵培云、刘颖、许磊等也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如何构建统一的网络信息分类法的问题。

2网络信息分类法构建的原则

构建新的网络信息分类体系,需要吸收现有搜索引擎分类体系优势,借鉴传统分类法的部分长处,并遵循基本的设计指导原则。有的学者[8]认为,强调类表的科学性和专业性,而忽略了最终用户——信息需求者的利益,是传统文献分类法无法适应网络信息分类的基本原因之一,所以建立中文网络信息分类体系应以实用性为主。持相同观点的学者,如,史学斌提出“实用性、自然性、系统性和技术性、针对性”原则[9]。郑庆胜指出“实用性、性、规律性、统一性和特殊性”原则[10]等。

持相反观点的学者认为,首要的原则是科学性原则。吴丹认为,与传统分类法一样,网络信息分类也必须具备科学性原则,分类体系仍必须以科学的知识分类为基础,即科学性原则、易用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动态性原则[11]。其他学者,如陆宝益提出“科学性、自然性、实用性、同一性、通用性、兼容性、发展性”原则[12]、朱蓓玲提出“科学性、实用性、易用性、自然性、针对性、快捷性、系统技术性”原则[13]。敬卿、吴静提出的“科学性、实用性、易用性、自然性、通用性”原则[14]。邓香莲提出的“科学性、简洁性、直接性、实用性、动态性、自然性”原则[15]也应归属此类。

关于网络信息分类体系的原则,研究者智者见智,较多学者都提到了应遵循“科学性、实用性、自然性”原则。主要分歧是强调科学性优先还是实用性优先。笔者认为,网络信息分类法要适应组织网络信息动态变化的需要,满足用户复杂的信息查询需求,对于综合性、大众性的中文网络信息分类体系,必须以实用性原则为主,兼顾科学性的原则。

3网络信息分类法构建的语言

从实践来看,传统的文献分类法使用的是典型的人工语言,而网络信息分类法使用的主要是自然语言。因为人工语言严格的规范性使用户丧失了检索中的自主性和能动性,背离了以人为本的原则,自然语言是检索语言发展的必然。[16]张琪玉教授则指出由于自然语言有其固有的缺陷,网络信息检索不可能仅仅使用自然语言,也必须使用人工语言。情报检索用语发展的大趋势,是情报检索语言的自然语言化和自然语言的情报检索语言化,是两者的初级结合到融合的过程。[17]所以有的学者认为需要对网络受控语言进行适合于网民大众习惯用语的改造,提出了“受控语言网民化”的思想。[18]陈晶也指出:“改进受控语言的易用化是网络环境下的大势所趋,而对自然语言进行必要的控制也是网络环境下势在必行的,两者的相互渗透、有机结合是情报检索语言发展的大趋势。”[19]

有的学者认为分类主题一体化语言,实质是受控语言内部的一体化,它不能适应网络检索的发展,应当建立更适合于网络信息检索的自然语言与受控语言结合的一体化语言。[20]有的学者通过分析受控语言和自然语言各自在网络中的应用,分析其优缺点,指出无论受控语言还是自然语言都有各自独特的优点和缺陷,不能彼此取代,可以相互补充。而“它们在网络中的应用研究也表明两者之间呈现出明显的相互交织兼容的趋势”。[21]

笔者认为,任何一种语言都有长处和短处,都不能满足网络用户多样化需求,分类语言和主题语言相结合、自然语言和人工语言相结合才是建构网络信息分类法的发展趋势。

4网络信息分类法的大纲设计

对网络信息分类法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大纲或框架的代表作有文献[22]、[23]、[24]。陈树年阐述了构建网上分类体系的原则与技术后,提出了一个适用于一般用户的综合性中文搜索引擎的信息分类大纲,该大纲包括22个大类,即哲学与宗教、人文与社会科学、社会文化、文学与艺术、教育与人才、体育与健身、休闲与生活娱乐、旅游与服务业、医学与健康、经济与金融、政治、法律、军事、历史与地理、自然科学、农业科学、工程技术、计算机与网络、新闻与媒体、图书馆与参考资料、国家与地区、综合网站。并指出以学术和技术为主的搜索引擎、专业搜索引擎好以分类法(或其中的某些类)为基础,经过一定的改造后用于网上信息的组织和检索,因为其科学的体系和严密的结构是非专业人员所不能独立完成的。[22]吴丹采取学科分类与事物分类兼顾的方式,也设计了一个包含有18个大类和若干二级类目的网络信息分类体系设计方案。18个大类,即政治法律与军事、新闻与媒体、商业与经济、自然科学、农业与工程技术、计算机与网络、教育、哲学与宗教、人文社会科学、文化艺术、历史与地理、国家与地区、旅游与交通、医学与健康、生活服务、体育与健身、娱乐休闲、图书馆与参考资料。[23]许培扬提出了中文网络信息分类法应由简表、主表、索引和使用指南四部分组成。简表一般由1-4级类目构成,主表由全部类目构成。索引包括:①本表与其他分类体系的对应,用于不同分类体系的转换;②英译名称索引,从英查汉或从汉查英。使用指南是分类体系的详细说明。[24]

5现代技术在网络信息分类法构建中的应用

由于网络信息分类法必须能适应网络技术环境,这就要求在编制过程中适当采用许多现代信息技术,如自动分类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网格技术等等,以适应网络技术环境的发展特点。马张华专文阐述了超文本技术在网络信息分类法编制中的应用。[25]他指出:超文本技术可以改进主题之间多维关系的揭示;可以从多个角度组织信息资源;可以进行轮排,亦即多表列类;可以设置镜像类目,根据需要对某些重点类目或热点类目突出反映;可以动态设置类目和动态揭示类目之间的关系,根据需要及时增添类目或删改类目;可用于联结不同的检索系统,增加检索入口;可以联结分类体系与相应的说明文字与规则系统。

陈旭论述了分面分类在网络信息分类法编制中的应用。[26]文章首先论述了在编制网络信息分类法时,可根据需要利用仿分技术编制各种类型的通用复分表、专用复分表及规定必要的仿分。其次论述了分面叙词表的应用。论述了分面分类在可视化检索中的应用。即在检索界面上设置主题分面、书目形式分面、时间分面和地域分面,然后再按等级列举的方式分别展开,既便于类表的修订与维护,又便于用户检索更为专指的信息。

周淑云在《分类主题一体化构建网络信息分类体系》[27]一文中指出,理想的网络分类法应是分类法和主题法的结合使用,理想的模式是以“分类一主题”的方式对知识进行组织,形成一种兼具分类、主题两种标引和查找功能的新型检索语言,从而为不同层次和不同需求的用户分别提供不同的信息查询功能。分类主题一体化的网络分类体系既突破了传统分类法层层划分、层层隶属的等级结构又克服了主题法系统性差,将同类信息分类的特点。对此问题进行论述的还有郭丽芳、梅伯平、苏瑞竹等。

6构建中微观层面的具体问题

对网络信息分类法编制的一些具体问题,许多学者都予以了详细的探讨。

陈树年在《网络信息分类法研究》中研究了聚类标准、大类设置、展开层次、类目种类、类目名称、多分类体系、分类标准与使用次序、类目设置的均衡性和规律性、重点类目、交叉关系的处理、类目的排列、类目的注释和说明、用户界面的设计等,并给出了相应的改进意见。[28]他认为,关于聚类标准,综合性网络信息分类法聚类的主要标准应当是“主题和专题”,专业搜索引擎可以学科或专业为主要聚类标准,或结合主题聚类运用;关于大类的设置数量通常以10-20个为宜;关于类目的名称要做到、通用和精练;关于类目种类包括“子类”与“网站”两种,“在每一类下,把内容宽泛,各个下位类不能容纳的信息归纳为‘综合网站’集中收录是网络分娄法实用的作法”。

其它方面,人们观点大致雷同。如,关于分类体系展开层次,陈树年提出基本应控制在3-6级之间;赵培云认为根据目前网络信息的实际情况和用户浏览查询心理,综合性网络信息分类标准,类目应控制在三、四层为宜,专业搜索引擎和网站可适当延伸。[29]张琪玉提出类目细分应控制在五级左右。[30]

总之,由于网络信息、网络信息用户、网络信息技术环境等特点,这就决定了网络信息分类法的编制原则和技术方法,有别于传统分类法的编制原则和技术方法,但是传统文献分类法和现有网络信息分类体系的成功经验可以给网络信息分类法提供有益的借鉴。我们建议,应当由国家信息产业部牵头,组织图书情报界专家、计算机专家、网络公司等相关专家,广泛征求意见,尽早编制出一部用户满意、质量较高的网络信息分类法。

网络类论文:网络信息组织分类研究论文

1网络信息分类组织面临的问题

分类组织方式是网络信息资源组织的一种重要方式。目前,大多数提供网络信息服务的搜索引擎或门户网站都采用自编的分类体系进行信息组织。这些分类体系虽然充分考虑了用户的需求和网络信息的特点,突出了个性,方便了使用,但这些体系仍然存在许多有待改进的问题。

1.1学科大类设置不全,知识体系不完整

以中文雅虎(Yahoo)为例,它将网络信息分为14个宽泛的类目,每个大类又分出若干二级类,二级类目下细分出三级类目,可根据需要细分出四、五级类目。可以说,Yahoo采取的是一种逐层扩充的方法,以使知识的覆盖面越来越全。但是,从Yahoo分类每年都发生的明显变化和迅速增长的网络信息资源我们可以看到,仅仅设置这14个大类是难以涵盖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又如搜狐(sohu),将网络信息分为18个大类,网易()将网络信息分为19个大类,都有类似情况。总之,由于各种原因,现在的网站分类设置还不完善。知识覆盖不全,体系过于简单。几乎所有的中文搜索引擎的分类体系都存在着知识残缺不全、体系设计不完整的通病。

1.2类目划分标准不够合理

信息资源在同一层次下划分的标准不够统一,有时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划分标准的现象。具体来讲,同一层次类目在选择上存在的问题有:一方面,网站为了突出当今的热门和主流信息,将一些下级类目提升到大类中,如大多数中文网站把“电脑网络”或“计算机与网络技术”与“科学技术”并列为大类;又如网易将“体育竞技”和“少儿乐园”放在大类中。另一方面,子类的设置的标准问题,如Yahoo的“科学”这一大类下设有“电脑与信息技术”、“活动”、“教育”、“科普”、“酷站”、“能源”、“字典”、“组织”等等的二级类目。此外,在大类的展开中常出现整体不包含局部的违反逻辑规则的现象。

1.3各网站采用的分类标准不同,各行其是,导致了用户在使用时无所适从

以网络信息资源为基础建立类目体系,虽有较好的实用性,但类目划分的规律性不强,从而造成了各搜索引擎的分类不一致,体系也不太严密、科学,类名不规范,各个搜索引擎设立分类目录时力图突出的是自己的特色。

如新浪设立了“少儿搜索”大类,搜狐把“公司企业”单独列为一个大类,这就使得用户在使用时必须对某个搜索引擎的类目比较熟悉,否则当人工的分类有时与某些用户的习惯不一致时,会造成这些用户无法在正常的路径中找到资料。

1.4类目名称设置不够规范合理,不能反映类目的内容,给用户查找易造成误解

类名有时不能确切地概括类目的内涵,有时只有象征意义。此外,由于类目的下位类范围较宽,上位类有时很难有效限定其含义,再加上网络自编分类体系一般不使用注释揭示类目内涵,容易使一些类目的含义和范围难以确定。

设置好类目名称关键是选好类日用词。很多网络分类体系中采用一些含义模糊的语词,而且没有注释,这就使用户很难判断该类目的外延。如“网易”的“另类科学”,“搜狐”的“生活情趣”等类名,如果没有注释,根本就无法明白该类的内容包括什么。

1.5类目排列缺乏逻辑性

目前,中文网站总的来讲类目排列比较随意,外延常常有交叉重叠。几乎所有的中文搜索引擎的分类体系都存在着类目排列混乱的通病。如新浪、网易、搜狐、中华网在线等,都把“文学”与“艺术”、“电脑网络”与“科学技术”、“经济”与“文化”及“政治”等原本密切的大类,却人为地分割开来。又如网易对“文学”大类之下15个二级类目的排列,逻辑性不是很强。再如新浪对”文学”大类之下30个二级类目的排列,即便是按类目的使用频率或访问量序列排列,也使人感到排列次序不规律,不易查找。

1.6从事网络信息分类组织的人员都大多是非专业的分类人员,缺乏专业知识

随着网络信息资源的迅速增长以及信息需求的不断加大,网站业务量也快速攀升,而建立一个的中文搜索引擎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技术、设备、人力、财力的投入上都有比较高的要求。因此,许多网站扩大了工作人员的招收数量和范围,与此同时,许多网站却忽视了引进有信息处理专业知识的人才,因此造成了许多诸如以上提到的网络信息分类组织方面的问题。

面对海量网络信息,其分类体系的诸多弊端为用户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开发共享网络资源带来严重困难。因此,构建规范合理的网络信息分类体系,实现网络信息分类组织标准化已是大势所趋。

2国内有关学者的研究观点

从1998年开始,国内对网络信息分类组织的研究此起彼伏。其中,有许多学者表达了网络信息组织“标准化”的思想。如黄如花在文献1中指出要“信息描述标准化”;又如郑福根在文献2中认为网络信息组织的原则之一就是“标准化原则”;再如张林龙在文献3中指出“建立统一的网络信息分类标准成为网络信息分类组织的迫切需要”等等。此外,从近几年的研究成果来看,要编制一部适用于网络信息分类组织的分类法已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此说法可从刘延章、余义芳在文献4中对1998年~2002年这5年间160余篇有关网络信息分类组织研究的一些结果中略见一二。下面是文献4中的部分观点:

(1)关于网络信息、网络信息用户、网络信息技术环境特点方面的研究成果极大地提高了我们对网络信息分类检索工具的标引对象、使用对象、所处环境的认识,为编制高质量的网络信息分类法打下了认识基础。

(2)关于网络信息分类法与传统文献分类法方面的比较研究为我们借鉴二者各自的特点、编表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提供了便利,从而为编制高质量的网络信息分类法打下了理论基础。

(3)关于传统分类法应用于网络信息分类组织方面的研究虽然有助于传统分类法特别是《中图法》自身的调整和改造,使之适应于网络信息分类组织的需要,但也为更好地编制网络信息分类法打下了方法基础。

(4)关于现代技术应用于网络信息分类组织方面的研究为编制高质量的网络信息分类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5)关于中文网络信息分类体系的特点、问题及其改进方面的研究对于编制高质量的网络信息分类法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6)关于统一的中文网络信息分类法编制方面的研究对编制高质量的网络信息分类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从上述研究结果可以看出,我国编制一部高质量的网络信息分类法具备了一定的理论研究基础和技术实现条件,为实现网络信息分类组织标准化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3对网络信息组织标准化的构想

通过以上分析,要实现网络信息组织标准化,编制一部适于网络信息组织的《分类法》是非常紧迫,也是切实可行的。但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分类体系与传统文献分类体系相比存在着许多差异:①网络分类是以事物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为中心列类;②网络信息分类是以网络资源为分类的基本对象,类目收录对象的范围更广;③采用了更多的信息技术;④直接采用语词进行信息标引;⑤传统分类是以线性方式展开类目,而网络分类是以网状方式进行超文本链接;⑥更新速度快。因此,编制网络信息分类法应考虑以下两大方面。

3.1宏观构想

编制网络信息分类法,实现网络信息组织标准化,应体现以下主要原则:

(1)科学性原则。网络信息分类法应结合网络信息资源的特点,在充分揭示各学科之间内在联系和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将学科分类与事物分类相结合,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网络分类体系。

(2)继承性原则。网络信息分类法应吸收传统分类法的精华,吸收目前各中文网站分类体系的优点,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来共同建造。对传统的东西不能全盘抛弃,也不能全盘吸收,应在吸收借鉴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发展。

(3)动态性原则。由于互联网是一个多元、开放的信息系统,因此,网络信息资源具有范围广、数量大、动态性强的特点。这就要求网络信息分类也要随着互联网内容的变化及时调整,使各种类型的网络信息资源都能在分类法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4)实用性原则。网络信息分类法应考虑网络环境下用户需求的特点。在类目的设置上,既要体现分类体系的相对稳定性,又要方便用户快速查询。类目数量控制在20~25个,类目层次展开至3~4级为宜。

(5)多维性原则。传统分类法以线性方式揭示文献信息内容,而网络信息分类法要尽可能而深入地揭示网络信息的内容和形式,多层次、多途径、多方位、多角度地进行信息揭示和描述,用超文本链接技术,变线性方式为网状方式,构建新型网络信息分类体系。

(6)开放性原则。网络信息分类体系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网络信息资源的开放性和动态性决定了网络分类体系也要随时增添新的内容。同时,不断吸收新思想、新技术,进一步满足和适应社会以及科技发展的需要。

3.2微观构想

根据上述对网络信息分类法宏观构想原则,结合传统分类法和现有网络信息分类体系的研究成果,笔者针对网络信息资源中的一类资源——综合性网站的框架构建了5大板块,对其中内容相对稳定的休闲娱乐、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综合信息四大板快设计了22个一级类目。该分类体系以主题为主要聚类标准,充分体现网络信息组织分类——主题一体化思想。具体如下:

一级类目

热门追踪板块:考研聊天室游戏同学录人物明星下载专区招聘彩票动漫flash......

休闲娱乐板块:新闻与媒体娱乐与休闲体育与健康旅游与交通生活与服务

社会科学板块:社会文化哲学与宗教政治与法律军事与战争经济与金融教育与就业人文与艺术历史与地理

自然科学板块:自然科学医疗与卫生农业科学计算机与网络工程技术环境科学

综合信息板块:国家与地区参考资料综合网站

上述各板块中,热门追踪板块内容不固定,根据网上热点话题的变化而变化,其余四个板块的内容相对稳定,即休闲娱乐板块包括5个一级类目;社会科学板块包括8个一级类目;自然科学板块包括6个一级类目;综合信息板块包括3个一级类目。

Internet是一个开放、动态的网络体系,对其分类体系的构建,实现网络信息分类组织标准化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本文所探讨的分类体系也需要进一步细化和发展,相信经过不断的努力和实践,实现网络信息分类组织标准化的这24小时不会太晚。

网络类论文:关于网络分类休系研究及其竞争行为分析

论文关键词:网络分类体系 传统文献体系 网络效应 博弈论

率文摘要:本文从网络分类体系与传统分类体系的不同和网络分类体系的存在问题的分析入手,对网络分类体系的竞争行为及其选择网络分类体系的必然性进行了分析。

信息资源的分类是一种从主题内容角度组织和揭示信息资源的方法,是分类方法在信息资源组织中的应用。目前对信息资源的分类主要采取两种方式:一是以人工标引为基础的传统文献分类法。二是更具网络信息资源特点而产生的自编等级式主题分类法,又叫网络分类法。传统分类法主要是根据文献信息的特点、检索的需要和技术的支持程度,按照传统环境的特点编制的。网络环境的出现、计算机及其检索技术的迅速发展与应用以及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的几何级数式的增长,极大地改变了分类法处理的对象和技术环境。这就为网络中的自编等级式主题分类法的产生与发展创造了条件。自编等级式主题分类法根据网络信息资源的结构内容特点,结合用户使用的需要,逐步成为区别于传统文献分类法的网络中通用的信息资源分类法。

1网络分类法与传统文献分类法的不同

1.1建立分类体系的原则不同

文献分类法一般是以学科为中心,对各种文献资源以主题的方式集中于相应学科之下。在分类法发展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英国布朗编制的以主题为中心的主题分类法,但由于不适合使用以及文献资源本身的特点,所以没有得到广泛的使用。网络新环境的出现,使得以主题为中心或者以主题为主结合学科特点的分类法有了应用的空间。应用这种分法的英文搜索引擎中,opendirectory、looksmart基本以主题为中心展开信息资源的分类,其分类专指性强。yahoo!则是采用以主题为中心、结合学科的方式。除按照主题设置类目外,还设置政府与政治、科学、教育和社会科学等专门学科类目与包含内容较宽的类目。

1.2类目的展开形式不同

传统分类法多基于学科的等级隶属关系,按照严格的逻辑内容从属划分,是一个严密的、深细的线形体系。网络分类法层次较少,体系简明。为了突出重点,不严格按照等级划分,类目的设置也不严格完整。传统分类法一次划分采用一个标准,网络分类法为了方便用户查找与符合网络信息资源的特点,一次划分采用多个标准且各主题之间使用超文本链接和多窗口显示。使信息资源得到的揭示。

1.3基本大类的设置不同

传统分类法的类目设置一般根据传统文献信息资源和一定的用户特点进行,重视学科性、逻辑性,设鬣较完整。网络分类体系则根据用户需求的不同与网络信息资源的分布不同,以用户关注程度高、信息资源集中的类目作为基本大类。

2网络分类法存在的问题

2.1类目展开缺乏规律性

类目的展开缺乏统一的标准。其下位类展开过程中,不少类目同时采用多个分类标准,同时忽略类目展开的完整性。由于下位类的展开往往内容外延过宽,增加了用户的查询时间,降低了检准率。

2.2同位类设置缺乏逻辑性

同位类中往往有不同等级、不同层次的类目共存,且同位类内容交叉从属缺乏规律性。例如,yahoo!中科学与社会科学在概念关系上就不属于同一个等级。

2-3类目排列缺乏规范性

英文搜索引擎大都是按照字顺的方式排列同位类,其优点是便于用户按字顺查找,缺点是类目排列混乱,不利于相关类目的蠢找。而中文搜索引擎多数不采用字顺的方式,而采用以用户关注类目的程度来排列。这种按关注程度或者说按点击率排列的方式加大了类目增补的难度,而且不易保持同时也不利于揭示相关类目。

2.4横向关系揭示缺乏科学性

传统分类法对横向关系,一般通过交替类目和类目参照揭示,作为类目纵向关系的一种补充。网络分类体系则使用链接方式,通过在相应类下重复反映,使其成为类目关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也显示出横向关系揭示的单一性。在处理过程中缺乏相关关系的控制,凭借链接技术的发展使得对于类目的相关揭示更加宽泛。

3网络分类法选择的必然性

3.1网络分类法选择的竞争行为分析

目前,国外yahoo!open directory、looksmart已经证明网络分类法的实用性以及其已被广大用户接受,虽然这种分类法存在不少问题,但根据网络效应的概念:当一种产品或服务给某个消费者带来的价值或效用,与其他使用这一产品或服务的消费者人数具有正向关系时,即存在网络效应。国内后来的网络公司,如搜狐、新浪等,都采用类似的分类思想,制定出相似的分类法。另外,如果这些后续的公司有一家公司a决定采用与传统分类法类似的分类方式,我们命名为科学化,令yahoo!open directoyr、looksmart等的为生活化,则该公司面对的竞争博弈如下图所示:

图中数字表示客户的数量比例的数字抽象,由这个博弈模型可看出,其均衡为公司a选择生活化,即无论其他公司选择哪种分类法,公司a选择现行的网络分类法均能拥有较大化的市场占有率。

3.2网络分类法实用的必然性

3.2.1用户需求的特点

网络信息资源的用户非常广泛,而且不稳定,受教育程度差异较大,利用网络信息的目的和类型也有很大不同。网络资源用户上网利用的绝大部分是现行网络分类体系所反映出的突出教育、娱乐、旅行、生活等与日常生活密切有关、普通用户感兴趣的类目,弱化了科学技术、学术性类目的设置。

3.2.2网络信息资源的特点

基本上反映了网络资源的内容分布情况。对于网络信息资源较多的类目,如“计算机与互联网”、“新闻媒体”,“娱乐”,“教育”等,在传统分类法中都只是学科类下的子类,分类搜索引擎大多将其提升为及时级类目;相反,对传统分类体系中详尽展开的领域,如自然科学、应用技术等类网络信息资源较少的门类,分类搜索引擎只设置了概括性类目。这样使得网络信息资源与类目的设置趋于平衡。

4结束语

现行的网络分类法面对与传统分类法不同的分类对象,其技术环境也较传统分类法有了更大的改变,是更加多元化的用户需求面对的是这一切都给网络分类体系的存在与发展创造了条件,同时也给网络分类法的进一步完善提出了挑战。

网络类论文:网络购物环境下感知风险类型及风险水平分析

[摘要] 感知风险是阻碍消费者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购买的主要因素。本文采用访谈法和问卷法,发现我国消费者在网上购物过程中感知到的主要风险类型包括:功能风险,财务风险,心理风险和时间风险。风险水平的测算结果显示,消费者网上购物感知到风险较大的是功能风险,其次是时间风险,财务风险和心理风险。

[关键词] 网络购物 感知风险 风险类型

一、引言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统计报告,截至2008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2.53亿人,然而这其中只有25%的网民使用过网上购物的功能,而美国网民的网络购物使用率为66%。这些数据表明:对于网上购物这种新型的购物方式,中国消费者仍存在着购买意愿上的障碍。一般认为消费者感知到的风险是影响购买意愿的主要障碍。网上购物相较于传统的购物,在交易的过程中会让消费者感知到更高的风险。

感知风险理论是1960年由哈佛大学的bauer首先提出的,从此开始了感知风险由心理学转向消费者行为学分析的应用。感知风险的定义可以概括为:消费者对消费行为中各种风险的心理感受,是对消费行为会带来的损失的可能性和重要性的主观预测。

感知风险类型是感知风险研究的基础。到目前为止,许多对感知风险的研究采用的都是stone在1993年提出的六种风险类型:财务风险、功能风险、时间风险、身体风险、社会风险和心理风险。此外,jarvenpaa等首次提出隐私风险,井淼等提出我国消费者网上购物感知风险维度应在上述六种风险类型之外再加上服务风险、隐私风险。

本文通过对现有的关于网上购物感知风险类型的研究进行分析后发现,大部分研究是借用传统购物环境下的感知风险类型代替网上购物的感知风险类型,而未考虑网上购物环境的自身特点,并且笔者在访谈中发现,现有研究提及的这些风险类型在消费者实际的网上购买行为中并不会体现出来,也就是消费者的风险关注点会有所侧重。因此,有必要对消费者网上购物的感知风险类型进行更为深入和细致的研究。

二、感知风险研究量表

本文研究采用了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采用的分析软件为spss13.0。

1.量表生成

量表的最初设计参考了相关文献,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深度访谈,个人访谈采取的是网络即时通讯工具和面对面个人访谈的结合,访谈的对象包括经常在网上购物也包括不经常或者不在网上购物的消费者。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预调查量表,预调查总共进行了40份,并且请被调查者对问卷存在的各种问题提出疑问。数据分析后,笔者将调查问题集中在消费者关注更多的问题之上,运用spss软件剔除影响cronbach a系数大小的不良项目,然后综合考虑访谈内容和因素载荷量,删除某些载荷量小且未被提及的项目,同时根据被访者的要求改善问卷。最终形成的调查问卷共有8个风险测量项目。

感知风险水平的计算方法,采用了cuningham提出的两因素模型,以不确定性与结果损失的乘积来测算感知风险的大小,这个模型一直是感知风险研究的主流方法。在测量上使用顺序尺度,直接询问受访者对于结果和不确定性的感受,再将二者相乘,得到感知风险值。在测量各种风险的“发生的可能性”与“损失的重要性”时,量表采用的是里克特五级语义差别量表。

2.数据收集

本次调查的群体是大学生,据cnnic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上消费者年龄分布占第1位的是18~24岁的年龄段,为30.3%;职业分布占第1位的是学生,为30%。这一组数据表明在校大学生已经成为网络使用的主体。所以本次研究的样本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正式调查的问卷共发放了230份,调查的抽样方式采取了方便取样的形式,实际回收了210份,通过进一步的筛选,剔除不良问卷,最终得到的有效调查问卷190份,问卷回收率为90.5%。样本中男性为48.9%,女性人数占到了51.1%。在网络使用时间上,平均每天使用1小时及以下的占到了32.6%,2小时~4小时的占到了49.5%,5小时以上的占到了17.9%。网上消费者类型划分使用sandra和bo的细分标准,结果显示浏览者(从未有过网上购物经验)占到了47.9%,适度购买者(购物时选择网上购物的可能性<50%)占到了42.6%,重度购买者(购物时选择网上购物的可能性>50%)占到了9.5%。

三、调查数据分析

1.效度分析

本文的效度分析采用了因子分析法。因子分析以最少的信息丢失为前提,将众多的原有变量综合成较少的几个综合指标。其中因子的提取采用主成份分析法,因子的旋转方式采用方差较大旋转方式。

在感知风险因子分析前,进行样本充分性检验,kmo测试系数为0.736和样本分布的 bartlett球形检验卡方值为384.821,显著性为.000,表明适合做因子分析。感知风险的因子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根据因子初始共同度的数据,按照特征值大于1的标准,在因子分析的基础上产生了4个新的变量,根据其构成题项的内涵,分别将其命名为:功能风险,财务风险,心理风险和时间风险。感知风险的4个因子累计可以解释总方差的75.885%。因此,通过因子分析,本文得到了消费者网上购物感知风险的4种类型。

2.信度分析

所谓的信度,即性,指的是一份测验所测的分数的可信度或稳定性。问卷各部分的cronbach α系数如表2所示。可以看出量表的信度系数均在0.7以上,所以量表信度情况较好。

3.相关分析

通过对风险的相关分析,可以发现4个感知风险类型与总体风险都是显著相关的,pearson相关系数结果如表3所示。

注:(**)代表在<0.01的水平下显著

4.风险水平分析

通过描述性统计发现,样本总体的消费者网上购物感知风险平均水平为3.32(满分为5分),并未处于一个过高的水平。表明总体上当今消费者对选择网上购物抱有平常心态,并没有认为网上购物是一件非常有风险的事情。

而在感知风险的构成中,功能风险,财务风险,心理风险和时间风险的均值,分别为14.2070,11.9860,9.9553和12.5211。这表明四类感知风险的强弱程度有所不同。消费者感知到风险较大的是功能风险,其次是时间风险,财务风险和心理风险。

(1)消费者对于功能风险的担忧均占到了及时的位置。消费者对网上购物关注的热点转向了产品质量问题。而产品的功能风险是在传统的零售行业中消费者十分关心的话题。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网上购物有朝着传统购物靠拢的趋势。

(2)时间风险在以往的文献调查中并没有被予以太多的权重,而本文发现,有很多消费者十分关注关于产品的送货时间是否及时,产品的售后服务,退还,维修的时间是否快捷。整体上时间风险的重要性甚至比财务风险还要高一点。分析结果同时也显示,浏览者对时间风险与财务风险的风险感知程度相近,但是对于购买者而言,它却有着比财务风险更大的重要性。

(3)对财务风险关注最多的是浏览者。这部分消费者对网上支付的安全性抱着很大的怀疑态度。许多消费者经常是到了支付的步骤半途而废。但是很多有过网上购物经历的消费者并不是太担心这方面的危险,认为随着安全系统的不断完善以及相关的安全支付工具的出现,这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非常低。

(4)心理风险相对于其他三种风险程度偏低,但是三种细分消费者感知程度却有很大的区别。浏览者与适度购买者的心理风险程度差距不大(均值分别为10.82,9.63),而重度购买者的心理风险水平却低得多(均值为7.00)。这表明尽管消费者的心理风险会随着网上购物经验的增加而相应的减少,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决定心理风险高低的因素不是有没有经验,而是网上购买的频率和意愿是否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以至于消费者能够对各种可能发生风险进行有效的预测,或者对风险的发生具有了一定的承受能力。

四、结语

本文通过实证调查分析,得出了消费者网上购物关注的4个感知风险类型,在此基础上对我国消费者的总体感知风险水平及各风险类型进行了测算,并对浏览者、适度购买者与重度购买者的感知风险差异进行了分析。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企业在网络营销中发现消费者的风险关注点,并制定降低风险策略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鉴于本文研究样本的范围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采用新的样本进行更进一步的论证。

网络类论文:人工神经网络在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陈华忠 谢忠好 曾碧新

【摘要】 目的:应用bp人工神经网络原理,设计一种类风湿关节炎疾病诊断的方法。方法:选用对类风湿关节炎敏感的8个指标,作为bp人工神经网络的输入数据,对样本进行训练和预测。结果:bp人工神经网络经通过对150例样本的运算,训练集的113例样本,训练正确率为97.4%;预测集的37例样本,预测正确率为91.9%。结论:bp人工神经网络能为类风湿关节炎作出较的诊断,能提高诊断的客观性。

【关键词】 人工神经网络; 类风湿关节炎; 预测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是一种以关节滑膜发生慢性炎性病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病程多呈进行性进展,致残率高,治愈率低下[1],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单项自身抗体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均有不足,类风湿因子的检出率也偏低,容易造成误诊[2,3]。因此医务人员主要是通过敏感性互补的几个检验指标和临床表现对类风湿关节炎作出诊断[4],但在疾病的诊断中往往带有很多的主观因素。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人工神经网络是种理论化的数学模型,是模仿人脑神经的网络结构及其功能而建立起来的一种信息处理系统,具有自行学习、联想记忆、错误容纳和强大的非线性处理能力[5]。因此人工神经网络常常被应用到临床医学疾病的诊断上。本研究结合类风湿关节炎诊断的8个主要指标,设计一种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方法,通过对150例样本的网络运算,探讨了人工神经网络对类风湿关节炎诊断的可行性。

1 人工神经网络基本原理

人工神经网络可以通过对外界信息的学习,以特定的方式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和概括,从而具备了对这些信息的识别功能,并产生了一个相对应的结论。因此,再次给人工神经网络这样一个相似的条件时,神经网络就会根据已学到的知识,自行推理判断,得到一个我们需要的结果。

1.1 人工神经元

人工神经元是组成人工神经网络的基本处理单元,简称为神经元。如图1显示了一个具有r个输入分量的人工神经元模型[6]。

图1中p(r=1,2,…,r) 为该神经元的输入数据;wr 为该神经元分别与各输入数据间的连接强度,称为连接权重,权重值的大小代表上一级神经元对下一级神经元的影响程度。b为该神经元的阈值,f(x)为作用于神经元的激励函数,通常采用的是s 型函数,其数学表达式见式(1)[7]:

f(x)=(1+e-qx)-1(1)

a为神经元的输出数据。神经元将接收信息pi与连接权重wi 的点乘积求和构成其总输入, 在神经元阈值b的作用下经函数f(x)的作用,产生信号输出a。

图1 人工神经元模型

1.2 人工神经网络

人工神经网络是由多个不同的神经元连接而成,一般含有多个层次,每个层次又包含了多个神经元,上一层次的神经元只能对下一层的神经元产生作用,同层神经元间无相互作用[7]。根据神经元的不同连接方式,就形成了不同功能的连接网络模型。比如bp神经网络,kohonen神经网络,hopfield神经网络等等,多达数十种。在医学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是bp神经(back propagation),也就是误差逆向传递网络[8],本研究中采用的也是bp神经网络。bp神经网络一般由输入层,隐含层和输出层构成,其结构模型如图2所示。

神经网络输入层的神经元是接受外界信息的端口,不包括数据运算功能,他将外界的输入数据通过一个连接权重传递给下一隐含层的神经元。隐含层是神经网络的核心部分,数量上可以有一个或多个层次,随着层次的增多,网络结构变得更复杂,网络数据处理功能也增强。网络的一层是输出层,输出层接收到隐含层的各项信息,然后经过转换把信息传给外界。

输入层 隐含层 输出层

图2 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1.3 人工神经网络工作原理

为了解决临床上对疾病的预测或识别等问题,神经网络主要是通过学习来获取"知识"或"经验"的,这一过程总体上可分为训练和预测两个阶段。所谓训练就是形成一种病因与疾病之间的函数映射关系,即给定一个实际输出与期望输出的目标误差值,将病人的各种病因、实验室检查、影像超声检查、临床表现等作为网络的输入信息加到其输入端,输入信息经过隐含层神经元的处理后,传递给输出层。如果输出层得到的结果大于预先给定的误差目标值时,神经网络将这种误差信号沿原来的传递路线逐层返回,并调节各个层次间神经元连接的权重值,这种过程不断交替进行,直到误差达到目标值时,训练过程结束。经过训练可使疾病的各种情况分布到连接权上, 使学习后的网络权重值存储了临床症状和疾病类型等相关的知识,此时可以认为神经网络建立起了病人的各种因素与该病人是否患有某种疾病的映射关系,这种映射关系就是一个预测疾病的判别函数。预测就是检验判别函数的程度,利用一些未包括在训练集中的样本构成预测集,将预测集中与疾病相关的数据输入到训练好的网络中去,在训练阶段所得到的判别函数的作用下,就可以得到一个测试结果,从网络的输出端就可以诊断病人是否为疾病患者。

2 人工神经网络诊断类风湿关节炎实例

2.1 病例选取及变量确定

实验数据来源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总共有150例。其中类风湿关节炎患者83例,女71例,占85.5%;男12例,占14.5%。年龄范围为20~79岁,平均年龄为48.92岁。所有患者均符合1987年美国风湿病协会修订的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标准。用来作正常对照的有67例,其中女62例,占92.5%;男5例,占%7.5,年龄范围为18~79岁,平均年龄为43.63岁。病人资料主要包括临床症状与体征,相关实验室检查,相应影像学检查。

根据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制定的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指南,典型的类风湿关节炎按照1987年美国风湿病协会修订的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标准来诊断并不困难,但某些不典型、早期类风湿关节炎,常常被误诊或漏诊。2008年,胡勇等[9]通过研究发现,抗ccp抗体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0.0%和93.7 %,联合抗ccp抗体和rf可以提高诊断的性,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因此为了提高神经网络诊断各种类型类风湿关节炎的率,我们选取了x1(关节晨僵)、x2(对称性关节炎)、x3(腕、掌指或者近端指间关节至少有一个关节肿)、x4(3个或者3个以上关节部位肿)、x5(关节x线改变)、x6(皮下结节)、x7(rf )和x8(抗ccp抗体)这8个指标来作为神经网络运算的输入数据。其中x1、x2、x3、x4、x5、x6和x7这几个输入数据是1987年美国风湿病协会修订的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标准所包含的内容,x8是为了提高对不典型、早期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所采用的输入数据。上述x1、x2、x3、x4、x5、x6是定性变量(离散变量),临床上常用阳性和阴性来描述,实验中用1和0对这些变量进行赋值,当变量值为1时表示阳性,为0时表示阴性;而变量x7、x8是定量变量(连续变量),用原始数据来描述。

2.2 确定训练样本及预测样本

在以上150例样本中(83例类风湿关节炎和67例正常对照)中分别选取63例类风湿关节炎和50例正常对照的样本,用来组成训练集,并用1~113的数字对其进行顺序编号,1~63号代表是类风湿关节炎,64~113号代表的是正常对照组的样本。剩余的样本用来组成预测集,集中样本总数为37例,其中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有20例,正常对照组有17例,也用同样的方法进行编号。训练集与预测集样本比例大约为4:1。

2.3 网络参数的设定及算法程序

首先对神经网络参数设定如下:输入神经元个数为8,输出神经元个数为1,期望目标输出值用0表示正常,用1表示类风湿关节炎,隐含层采用tansig函数。训练次数为6000次,训练目标为0.06,学习速度为0.05,网络连接权重初始值是[-1,1]之间的随机数,其次网络进行运算所采用的是批动量梯度下降算法,应用matlab6.5来编写该程序算法。

2.4 训练及预测结果

将训练集样本的8个指标输入到bp网络的算法程序中,网络经过500次的训练后,达到了训练目标的要求,训练结果如图3所示,预测输出以0.5为阈值,>0.5者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0.5者为正常对照样本。

图3 113例样本训练结果从训练得到的图形可以看出,63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有54例训练结果都在目标输出值1附近,而且非常靠近1。只有9例稍微偏离了目标输出值1,由于输出结果均在0.5~1.5的范围内,可以认为训练结果与实际相吻合。类似的在50例正常对照组中,有47例输出结果都在目标值0的附近,输出值都在0~0.5之间,训练结果与实际也相吻合。而编号为64、75、92的3例样本,其输出值大于0.5,明显大于目标输出值0,样本训练结果有错误。综上所述,训练集中113例样本有110训练正确,训练正确率达到97.4%。

经过训练可以得到一个能反映类风湿关节炎疾病情况的神经网络模型。把预测集样本的数据导入到训练好的神经网络中去,进行预测,预测的结果如图4。

图4 37例样本预测结果从上图的输出结果可以看出,在20例类风湿关节炎样本的预测中,19例样本的输出结果主要集中在目标输出值1附近,没有超出0.5~1.5的范围,可以视为预测结果与实际相符合,而编号为1的样本,其输出值小于0.5,偏离了目标输出值1,预测结果错误。另外17例正常对照组中,15例预测结果与实际相符合,而编号为27、33号的样本其输出值大于0.5,明显偏离目标输出值0,预测不正确。所以对于预测的总体样本来说,34例预测正确,率为91.9%,灵敏度为94.7%,特异度为86.7%。

训练集和预测集的样本,经bp神经网络运算,其结果如表1所示。表1 bp神经网络测试样本的计算结果

3 讨论

由表1可知,2例预测有误的样本,它们来源于预测集的正常对照组中。同样在训练阶段,运算有误的3例样本也全都来源于训练集的正常对照组中。由此可见,运算有误的样本在训练集和预测集之间存在一种对应关系,即神经网络对样本训练的错误率越高,其预测的率就越低。同时,一些样本的训练和预测结果也出现了较大范围的波动,没有集中在目标值为1和0的这两条直线上。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有些样本数据偏倚,训练样本总数又不是很多,从而导致这些数据偏倚的样本所占的比例较大,在总体中表现出来的作用也就较强。因此加大训练样本的数量,选择数据偏倚较少或者更有代表性的样本来学习训练,神经网络就能更的反映疾病自身情况,同时网络所包含的病因与疾病间相映射的函数关系也就更具有普遍性。

对疾病诊断过程而言,人工神经网络能够模拟专家级医师诊断疾病的思维过程和获得诊断疾病的相关知识。此后对疾病进行预测时就可以避免医师对疾病诊断的主观性及思维定势,因此能提高疾病诊断的客观性。尽管临床上也存在一些疾病患者,往往因为诊断数据的缺失,给医师诊断带来了很多的困难或是误诊,然而神经网络具有的容错性质以及能根据训练得来的知识和处理问题的经验,对上述缺失的数据等这种复杂的问题,做出合理的判断与推理,从而为病人做出较正确的诊断。

在疾病诊断方面, 按照1987年美国风湿病协会修订的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标准,对一些不典型,早期的类风湿关节炎常常不能作出正确的诊断,特异性也低,往往造成误诊。然而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方法,通过对37例样本的预测,预测结果表明:本方法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其率为91.9%,灵敏度为94.7%,特异度为86.7%,可作为疾病诊断的一种新方法。当然,实验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如输入变量的选择及其数据处理,网络初始权重的计算,网络训练的原则,隐含层数的设计等等。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人工神经网络必将得到临床工作者的认同并为疾病研究带来诸多的便利。

网络类论文:探讨高校硬件类课程网络化教学中的教学评价方式探索

论文关键词: 高校硬件类课程 网络化教学 教学评价

论文摘要: 本文以成型的高校硬件网络化教学平台为依托,对网络化教学的教学评价环节进行了探索,并围绕平台采用的评价原则,结合网络教学的特点,对大学生理论和实践能力、自学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学习态度和日常表现的评价方法展开了阐述。

一、引言

在当前教育背景下,如何将枯燥难懂的硬件类课程与蓬勃发展的网络技术结合起来,充分调动挖掘学生自身学习的潜力,是网络时展的趋势[1]。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对现有的教学方式、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并加以改进,结合高校学生的学习特点,开发了融合崭新教学理念的《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网络教学平台[2]。

笔者仅对本网络教学平台中,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原则及方法进行简要的介绍。

二、教学评价原则

传统的教学评价,往往采用试卷考试的方式,以最终取得的卷面分数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这样做虽然能够快速直观地检测学生阶段性的学习效果,但这种“一考定论”,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评价方式不可避免地强调了学生的应试思想,难免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态度及学习积极性,从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目的的角度看是不可取的。

大学阶段的培养目标是具备一定的专业综合素质,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能力,具有自己学习专业知识和排除解决问题能力的富有创造精神的人才[3]。因此,本网络教学平台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始终围绕这一原则展开,通过考察学生的理论基础、实践能力、自学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日常表现,并借助网络平台的实时记录的能力,将这些信息记录整理,最终汇总出学生的综合测评成绩。

三、教学评价方法

在教学评价原则确定下之后,平台采用了多种方法进行评价。

1.理论和实践能力的评价

在网络环境下,对理论和实践能力的评价依然要以学生知识的牢固掌握和灵活运用为核心,综合网络课程后所留作业的完成情况及定期的单元测验情况,实现对学生的基础常态性评价。

通过在部分教学阶段设置学科竞赛等方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动手能力增强了,学习的知识内容加深并拓展了。通过学生的竞赛情况,网络平台完成对于学生学科能力的提升性评价。

为了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在一定的课程阶段,我们设计一些综合性、研究类的课题,鼓励并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展开探讨,并根据最终的结果实现学科的拓展实践评价。

2.自学能力的评价

在大学中,教师仅仅是领路人的角色,一些专业知识细节和较深的内容,需要学生自己探索和研究,这就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这种能力也是学生在大学中应该培养的、未来走上社会适应工作的基础能力。

在网络教学环境下,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添加与课程相关的知识内容,对网络课程进行有效的拓展和延伸。这些内容包括相关知识的文档、链接地址、相关电子书籍及教学视频。为了检测学生对这些课外知识的自学能力,网络平台借用学生在网络平台中所点击下载这些添加内容的数量及相应知识内容的难度系数等指标进行综合测评。之所以选择这两项作为指标参考,是因为此部分内容为课程以外的拓展内容,主要是为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而设立的,学生在学习这些内容的过程中,其学习效果和要求并不像网络平台中那些紧扣大纲的网络课堂教学一样,因此,应首先考虑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热情。但同时,为防止学生为提高测评成绩而片面追求点击下载率的情况,可在这些附加的自学内容后添加部分问卷内容,以学生实际回答的情况作为前期点击下载率和难度系数有效性的依据。

3.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

平台模仿类似“百度知道”,制作了“你问我答”模块,学生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上传,求助其他同学进行解答,然后根据其他同学对问题解决的贡献程度,将自己所有的分数提取出来,给予希望提供帮助的同学。获得分数的同学,在达到一定分数前提下,网上的虚拟身份可以得到升级。而得到解答的学生也要不断地帮助其他人以得到分值,从而才能继续在平台中悬赏提问。这种做法,既满足了学生的成就感需求,督促了学生不断提高自身解决问题能力,又使得平台可以根据学生所得分数,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一个量化处理。

为防止部分学生仅仅依靠某个大家可能经常碰到的问题而重复回答得分,平台将经常出现的问题及答案整理公布。如果有学生再次遇到此类问题而想在平台中悬赏提问的话,平台就将根据问题中的关键词,自动转到已经公布的该类问题,从而减少此类重复回答。

4.学习态度和日常表现的评价

这两项内容在以往,很难作到量化评价,而且,往往被忽视。这样做的结果使得学生平日松松垮垮,懒散成性,考前风风火火,临时抱佛脚。对一名学生,这些内容评价的公正与否,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学习热情如何。尤其是在网络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无法做到面对面的交流,学生的日常学习情况更是无法使用教师个人感受来进行衡量。

基于此,平台采用以下几项指标来进行解决:1)学生的登录总次数,旧课与新课之间的登录次数,每次登陆的停留时间等登录指标。2)学生参与回答问题的数量等参与指标。3)学生作业提交率和作业按时提交率。通过这些直观的量化结果,可以对学生学习态度和日常表现进行相应的评价。

四、教学评价中应用的其他原则

除了采用上面的指标对学生进行综合测评外,平台中还使用了“激励性”评价的原则。所谓“激励性”评价,并不是真的将其量化为指标,综合到的测评成绩中,而是在学生出色地完成一项任务后,通过发音和图标显示的方式对其进行表扬和肯定。采用这种方式,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得到肯定和支持,其自信心和个人认可程度不断提高,学习的热情和各方面的能力随之提高。

网络类论文:探讨高校硬件类课程网络化教学中的教学评价方式探索

论文关键词: 高校硬件类课程 网络化教学 教学评价

论文摘要: 本文以成型的高校硬件网络化教学平台为依托,对网络化教学的教学评价环节进行了探索,并围绕平台采用的评价原则,结合网络教学的特点,对大学生理论和实践能力、自学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学习态度和日常表现的评价方法展开了阐述。

一、引言

在当前教育背景下,如何将枯燥难懂的硬件类课程与蓬勃发展的网络技术结合起来,充分调动挖掘学生自身学习的潜力,是网络时展的趋势[1]。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对现有的教学方式、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并加以改进,结合高校学生的学习特点,开发了融合崭新教学理念的《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网络教学平台[2]。

笔者仅对本网络教学平台中,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原则及方法进行简要的介绍。

二、教学评价原则

传统的教学评价,往往采用试卷考试的方式,以最终取得的卷面分数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这样做虽然能够快速直观地检测学生阶段性的学习效果,但这种“一考定论”,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评价方式不可避免地强调了学生的应试思想,难免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态度及学习积极性,从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目的的角度看是不可取的。

大学阶段的培养目标是具备一定的专业综合素质,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能力,具有自己学习专业知识和排除解决问题能力的富有创造精神的人才[3]。因此,本网络教学平台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始终围绕这一原则展开,通过考察学生的理论基础、实践能力、自学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日常表现,并借助网络平台的实时记录的能力,将这些信息记录整理,最终汇总出学生的综合测评成绩。

三、教学评价方法

在教学评价原则确定下之后,平台采用了多种方法进行评价。

1.理论和实践能力的评价

在网络环境下,对理论和实践能力的评价依然要以学生知识的牢固掌握和灵活运用为核心,综合网络课程后所留作业的完成情况及定期的单元测验情况,实现对学生的基础常态性评价。

通过在部分教学阶段设置学科竞赛等方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动手能力增强了,学习的知识内容加深并拓展了。通过学生的竞赛情况,网络平台完成对于学生学科能力的提升性评价。

为了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在一定的课程阶段,我们设计一些综合性、研究类的课题,鼓励并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展开探讨,并根据最终的结果实现学科的拓展实践评价。

2.自学能力的评价

在大学中,教师仅仅是领路人的角色,一些专业知识细节和较深的内容,需要学生自己探索和研究,这就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这种能力也是学生在大学中应该培养的、未来走上社会适应工作的基础能力。

在网络教学环境下,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添加与课程相关的知识内容,对网络课程进行有效的拓展和延伸。这些内容包括相关知识的文档、链接地址、相关电子书籍及教学视频。为了检测学生对这些课外知识的自学能力,网络平台借用学生在网络平台中所点击下载这些添加内容的数量及相应知识内容的难度系数等指标进行综合测评。之所以选择这两项作为指标参考,是因为此部分内容为课程以外的拓展内容,主要是为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而设立的,学生在学习这些内容的过程中,其学习效果和要求并不像网络平台中那些紧扣大纲的网络课堂教学一样,因此,应首先考虑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热情。但同时,为防止学生为提高测评成绩而片面追求点击下载率的情况,可在这些附加的自学内容后添加部分问卷内容,以学生实际回答的情况作为前期点击下载率和难度系数有效性的依据。

3.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

平台模仿类似“百度知道”,制作了“你问我答”模块,学生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上传,求助其他同学进行解答,然后根据其他同学对问题解决的贡献程度,将自己所有的分数提取出来,给予希望提供帮助的同学。获得分数的同学,在达到一定分数前提下,网上的虚拟身份可以得到升级。而得到解答的学生也要不断地帮助其他人以得到分值,从而才能继续在平台中悬赏提问。这种做法,既满足了学生的成就感需求,督促了学生不断提高自身解决问题能力,又使得平台可以根据学生所得分数,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一个量化处理。

为防止部分学生仅仅依靠某个大家可能经常碰到的问题而重复回答得分,平台将经常出现的问题及答案整理公布。如果有学生再次遇到此类问题而想在平台中悬赏提问的话,平台就将根据问题中的关键词,自动转到已经公布的该类问题,从而减少此类重复回答。

4.学习态度和日常表现的评价

这两项内容在以往,很难作到量化评价,而且,往往被忽视。这样做的结果使得学生平日松松垮垮,懒散成性,考前风风火火,临时抱佛脚。对一名学生,这些内容评价的公正与否,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学习热情如何。尤其是在网络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无法做到面对面的交流,学生的日常学习情况更是无法使用教师个人感受来进行衡量。

基于此,平台采用以下几项指标来进行解决:1)学生的登录总次数,旧课与新课之间的登录次数,每次登陆的停留时间等登录指标。2)学生参与回答问题的数量等参与指标。3)学生作业提交率和作业按时提交率。通过这些直观的量化结果,可以对学生学习态度和日常表现进行相应的评价。

四、教学评价中应用的其他原则

除了采用上面的指标对学生进行综合测评外,平台中还使用了“激励性”评价的原则。所谓“激励性”评价,并不是真的将其量化为指标,综合到的测评成绩中,而是在学生出色地完成一项任务后,通过发音和图标显示的方式对其进行表扬和肯定。采用这种方式,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得到肯定和支持,其自信心和个人认可程度不断提高,学习的热情和各方面的能力随之提高。

网络类论文:网络接入技术的分类及应用

网络接入技术的分类及应用 随着信息化产业的发展,网络技术的不断普及,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交流的一种新型平台。小至一个家庭单个用户,大到一个企业商业运作,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现行的网络中,我们经常用到的就是眼下流行的INTERNET,它是目前惟一遍及全球的计算机网络,连接了世界各地数以亿计的计算机,能过TCP/IP协议进行通信。常用的接入方式可大体分为专线接入和拨号接入两种。所谓的专线接入就是用户与ISP之间通过专用的线路连接,这其中又分模拟专线和数字专线两种。拨号接入就比较简单多了,通过一根普通的电话线,再加上计算机和调制解调器就可以连接到INTERNET。

然而人们最关心的就是它的接入技术,经过对基础设施的改造和重新建设,我国的通信网络已实现了从模拟到数字,从铜缆到光纤的转变。其技术可以分为MODEM接入,ISDN接入、DDN接入、ADSL接入、Cable MODEM接入、无线接入、光纤接入、电力线接入。

一、MODEM接入方式为现在最广泛使用的一种。它是一个数字信号与模拟信号之间的转换信号,调制器的作用是用音频信号作为载波,在线路的一端用要发送的数字信号去调制载波。解调器的作用是解调所接收到的音频信号,还原出它所携带的数字信号。调制解调器正是这两部分的综合。目前它的下行速率较高可达56Kbps,而上行速率只有33.6Kbps。从功能上讲,MODEM又可分为单功能MODEM和多功能MODEM。多功能MODEM主要有MODEM+FAX、MODEM+以太网卡,或数据+传真MODEM、数据+传真+语音MODEM、数据+传真+语音+无线通信MODEM等多种,其中的传真功能与独立式传真机功能有所不同,它是通过计算机来完成传真事件的,因而不能进行扫描传真,或真迹传真。由于功能较多,设备也相对复杂。因此,多功能MODEM不但价格较高,而且维护较难。所以,一般用户很少使用多功能MODEM。但是多功能的MODEM可以在一条电话线路上实现三种通信,能为小型办公室和家庭用户提供全自动PC和语音通信所需要的所有功能。在拥有差错控制、数据压缩、传真等功能的同时,采取异步操作方式,可以产生和管理多个语音信箱,实现远程信息管理、自动寻呼、语音记录和回放、信箱保密、自动识别、传真行动回覆和即插即用等功能。有的设备还配有功能强大、齐全的语音、传真、数据通信软件包。利用这些软件包,用户可以制定出完整的通信方案,可以在几分钟内为小型办公室或家庭建立一个完整的语音信箱和传真系统等。一般来讲,人们希望上网后,可以完成各项网上工作,包括数据、语音和传真等,而现在普遍使用的、传输速率在33.6Kbps以上的多功能语音调制解调器,不但包括了这些网上功能,还可较大地减少桌面办公设备的数量。所以,对于具有该类应用要求的用户,选择数据+传真+语音MODEM是非常有意义的。

MODEM从结构上可分为外置、内置和PC卡式三种。外置式也叫独立式,它的背面有与计算机、电话等设备连接的插口,连接和使用十分方便,不占计算机槽位,不需要专门安装软件驱动,应用非常广泛。但这种独立式Modem占用空间,需要专门直流电源供电,使得电脑连接变得更加复杂,不便于电脑移动。内置式也叫内装式,是以槽卡形直接插入计算机的扩充槽上,该设备不占空间,不需要专门电源,也更便宜,与电脑连接采用主板总线连接,相对来讲传输速率要高于外置式。但它占用了电脑的扩充槽,且安装较复杂。PC卡式是专为笔记本电脑设计的,一般都是多功能型设备,有传真+网卡+无线通信+调制解调器四合一Modem,也有只具备其中部分功能的三合一或二合一Modem。这类设备只有一张名片大,可以直接插入笔记本电脑的标准PCMCIA插槽中,为笔记本电脑移动办公、浏览Web提供了极大方便。MODEM现采用的协议一般为现在的V.90 标准,它解决了在1998年以前Rockwell的K56flex和USR的X2两大标准互不兼容的问题。2000年秋季,国际电信联盟推出了新的MODEM标准V.92标准,它比V.90有着更快的上行速度,迅速的连接以及MODEM保持等优势。在上行速度上可以达到48Kbps的较大额定速率。显著的好处是以更快的速度将文件上传以及使拨号IP语音、低速率视频会议和多人在线游戏拥有切实可行的充足带宽。MODEM保持特性可使MODEM适时地中断一次连接,并在另一个呼叫进行时处于待命状态。客户端可以在不切断的情况下输入呼叫,用户便可在访问INTERNET时避免错过一些电话。还可以在浏览的同时停下来打电话,省去了家中安装第二根电话线的麻烦。

二、ISDN(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Network) 既综合业务数字网,它由电话综合数字网(IDN)发展而来。ISDN是数字交换和数字传输的结合,它以迅速、、经济、有效的方式提供目前各种通信网络中现有的业务,而且将通信和数据处理结合起来,开创了很多前所未有的新业务。 ISDN是一个全数字的网络,也就是说,不论原始信号是话音、文字、数据还是图象只要可以转换成数字信号,都能在ISDN网络中进行传输

。在传统的电话网络中,实现了网络内部的数字化,但在用户到电话局之间仍采用模拟传输,很容易由于沿途噪声的积累引起失真。而对于ISDN来说,实现了用户线的数字化,提供端到端的数字连接,传输质量大大提高。 由于ISDN实现了端到端的数字连接,它可以支持包括话音、数据、图象等各种业务。随着电子通信在全球不断扩大,我们许多人需要和不同地区的用户交换信息。而现在人们对通信的要求已经不仅是简单的声音交换,还需要共享各种格式的不同信息。例如,有些人需要高速数据和文件传输;有些人可能需要多媒体和会议电视;有些人则希望能访问中央数据库。ISDN的业务覆盖了现有通信网的全部业务,例如传真、电话、可视图文、监视、电子邮件、可视电话、会议电视等,可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要。 ISDN还有一个基本特性是向用户提供了标准的入网接口。用户可以随意地将不同业务类型的终端结合起来,连接到同一接口上,并且可以随时改变终端类型。

ISDN主要有两种类型:基本速率(BRI)和基群速率(PRI)。电信局向普通用户提供的均为BRI接口,采用原有的双绞线,速率可达144Kb/s。BRIISDN可在一对双绞线上提供两个B通道(每个64K)和一个D通道(16K),D通道用于传输信令,B通道则用于传输话音、数据等。一路电话只占用一个B通道,因此,在同时进行多种业务或对话。PRI接口速率为2.048Mb/s,用于需要传输大量数据的应用,如PBX,LAN互联等。

ISDN的设备分为网络终端(NT1)、终端适配器(TA)和ISDN卡三种设备。

1.ISDN网络终端(NT1或NT1 PLUS),这是用户传输线路的终端装置。它是实现在普通电话线上进行数字信号转送和接受的关键设备。该设备安装于用户处,是实现N-ISDN功能的必备硬件。网络终端分为基本速率网络终端(NT1)和一次群速率网络终端(NT2)两种。根据国际电联的规定,一条ISDN 用户线路应该能够同时连接8个终端设备,而一般NT1只提供两个S/T接口。在需要接入 更多的终端设备时,可以采用扩展的连接端口,连接方式如下图所示:

NT1提供了U接口和S/T接口间物理层的转换功能,使ISDN用户可以在现有的电话线上通过NT1提供的接口,直接接入标准ISDN设备。 NT1向用户提供2B+D两线双向传输能力,它能以点对点的方式支持最多8个终端设备接入,可使多个ISDN用户终端设备合用一个D信道。NT1 PLUS 是ISDN一类网络终端增强型,与NT1的较大区别在于:NT1 PLUS可以直接接驳普通模拟电话机;而NT1必须接驳数字电话机。NT2主要提供30B+D的四线双向传输能力,定时完成网络的维护功能,常应用于ISDN小交换机。目前,部分生产厂家提供的用户终端设备已包括了NT2功能,俗称u接口。

2.ISDN终端适配器TA(Terminal Adapter),ISDN终端适配器TA可用来把ISDN的线路转换成两路普通的模拟线路,在TA上有一个ISDN的接口,另有3个用户接口,其中两个RJ11的普通模拟电话的接口,一个RS232 D型数据接口。 使用时,将ISDN线路插入ISDN接口,在两个RJ11模拟电话接口上可以连接两部普通电话机,RS232 D型接口通过一根电缆和计算机的串口或者并口连接。这样就可以实现一边上网一边打电话的功能。 TA可以自动选择1个空闲的B信道来进行通讯。比如,当您仅使用一个B信道来上网的时候,如果有外线打电话进来,那么电话机就会振铃,可以正常接听电话,如果这时候您需要往外打电话,只要您提起电话机,TA会自动选择空闲的B信道来进行通话。 当然如果您同时使用了2个B信道,外面呼叫您的号码时将听见忙音。 TA上一般有一些指示灯,用来指示当前B信道的使用状况。TA是将传统数据接口如V.24连接到ISDN线路,使那些不能直接接入ISDN网络的非标准ISDN终端与ISDN连接的外部设备。它支持单台PC 上网,还可以接多个如普通模拟电话机,G3类传真机,调制调解器等设备进行通信。

3.ISDN卡(ISDN PC卡),它是安装在计算机的扩展槽中,将计算机连接到NT1或NT1 Plus上,此种设备也可不要,但是与ISDN卡相连就必须通过计算机的串口或并口接到TA的RS232数据接口上,而不能直接与NT1相连。连接方式如下图:

三、DDN(Digital Data Network)接入。它是以数字交叉连接为核心的技术,包括了数据通信技术、数字通信技术、光纤通信技术等技术,利用数字信道传输数据的一种数据接入业务网络。它的误码率小于10-6的数字信道,而且不必对所传数据进行协议封装,也不须要进行分组交换式的存储转发,所以它的网络延时很短,一般都不大于40ms,传输速率为9.6Kbps-2.048Mbps。另外它是一个全透明网,因为任何规程都可以支持,不受约束的全透明网,可支持网络层以及其上的任何协议,从而可满足数据、图像、声音等多种业务的需要。

DDN的接点类型我们可以把它分为三种,2兆节点、接入节点和用户节点。

1. 2兆节点-是DDN网络的骨干节点,执行网络业务的转换功能。主要提供2048kbit/s(E1)数字通道的接口和交叉连接、对N*64kbit/s电路进行复用和交叉连接以及帧中继业务的转接功能。

2. 接入节点-主要为NND业务提供接入功能,分五种形式。1、N*64kbit/s、2048kbit/s数字通道的接口;2、N*64kbit/s(N=1~31)的复用;3、小于64kbit/s子速率复用和交叉连接;4、帧中继业务用户接入和本地帧中继功能;5、压缩话音/G3传真用户入网。

3. 用户节点-主要为DDN用户入网提供接口并进行必要的协议转换。包括小容量时分复用设备,LAN通过帧中继的网桥/路由器等。

DDN网络结构按网络的组建、运营、管理和维护的责任地理区域,可分为一级干线网、二级干线网和本地网三级。其各级网络根据网络规模、网络和业务组织的需要,选用适当类型的节点,组建多功能层次的网。

1、一级干线网

一级干线网由设置在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节点组成,它提供省与省之间的长途DDN业务。一级干线节点一般设置在省会城市,同时根据网络组织和业务量大小的需求,一级干线网节点可与省内多个城市或地区的节点互联。在一级干线网上,邮电部电信主管部门会根据电路组织、网络规模、安全和业务等因素选择适当位置的节点作为枢纽节点,枢纽节点具有E1数字通道的汇接功能和E1公共备用数字通道功能。网络的各节点互联时,一般会遵照下列4点要求进行连接:

(1)枢纽节点之间采用全网状连接;

(2)非枢纽节点应至少保障两个方向与其它节点相连接,并至少与一个枢纽节点连接;

(3)出入口节点之间、出入口节点到所有枢纽节点之间互联;

(4)根据业务需要和电路情况,可在任意两个节点之间连接。

2、二级干线网

二级干线网是设置在省内的节点相连而成,提供本省内的DDN数字业务。根据数字通路、DDN网络规模和业务需要,二级干线网上也可设置枢纽节点。当二级干线网在设置核心层网络时,应设置枢纽节点。

3、本地网

顾名思义本地网是指城市内的节点网络,一般会在省内比较发达的城市建造本地网。服务对象是当地用户和长途DDN业务。本地网也会根据网络规模、业务量要求,组建多层次的网络。本地网中的小容量节点可以直接设置在用户的室内。

DDN的同步问题

DDN是一个同步的网络,它必须保障各个网点的定时信号一致性,才能提供高质量的专用线路。同步分为三种方式,既准同步、主从同步和相互同步。下面我们就以4点来分析DDN的同步问题。

1、DDN网同步方式

准同步按ITU-T G.811建议,常推荐为国际间使用。主从同步是通过把从时钟相位锁定在主时钟的参考定时上达到同步,这种同步又分为数状结构主从式同步和外接参考方式主从式同步,前者以PCM高次群作为主,低次群为从;后者有

一个主时钟负责所有交换机的频率分配,此时,时钟脉冲及信息比特流以不同通路进行传输。相互同步是一种没有参考时钟的同步方式,此时,每个交换机时钟都是锁定在所有来信时钟的平均值上。2、DDN节点时钟和定时

DDN节点一般采用晶体振荡器作为时钟源,对于中、大型节点应按三级时钟源的要求,其长期频率容差为+4.6×10-6;对于小型节点可参照四级时钟源的要求,其长期频率容差为+25~50×10-6。

DDN节点应能选择主、从两种定时方式。主定时工作方式是以本节点时钟源作为定时的工作方式。从定时工作方式是以某一参考基准频率为标准,对本节点时钟源进行锁定后为定时的工作方式。它应有下列参考基准频率的来源:

①局统一供给的标准频率信号,DDN节点应优先使用统一的局时钟,以保持与数字传输网的同步;

②从集合信道接口上提取的定时信号;

③直接使用数据接口上的定时信号,DDN节点应能选择在V.24、V.35和X.21数据接口上的定时信号,以满足特殊连接情况下的需要。

3、DDN网络节点间同步

(1)DDN网络节点间的同步应同我国数字网同步方式一致

根据我国数字同步网的同步等级,我国的DDN同步网分为四级,如下表。

(2)主从等级同步方式

在不能采用与数字同步网所在局统一时钟的情况下,DDN网上各节点采用主从等级同步方式。各DDN节点应根据它所在的位置,优先安排从连到高等级的数字通道上提取参考基准信号。为了保障DDN网同步的性,DDN一级干线网和二级干线网上的每个节点都应按优先级的设置,从多条数字电路上获取参考基准信号。

4、用户入网同步

尽量安排用户使用网络提供的定时,当用户不能使用网络定时时,DDN节点应在用户接口处插入缓冲存储器,用于减少由于双方定时偏差而引起的滑动。数据电路转接处,插入缓冲存储器后,滑动时间间隔与缓冲存储器长度、接口速率、双方定时偏差等因素有关。

DDN网特点

(1)传输速率高: 在DDN网内的数字交叉连接复用设备能提供2Mbps或N×64Kbps(≤2M)速率的数字传输信道。

(2)传输质量较高: 数字中继大量采用光纤传输系统,用户之间专有固定连接,网络时延小。

(3)协议简单: 采用交叉连接技术和时分复用技术,由智能化程度较高的用户端设备来完成协议的转换,本身不受任何规程的约束,是全透明网,面向各类数据用户。

(4)灵活的连接方式: 可以支持数据、语音、图像传输等多种业务,它不仅可以和用户终端设备进行连接,也可以和用户网络连接,为用户提供灵活的组网环境。

(5)电路性高: 采用路由迂回和备用方式,使电路安全。

(6)网络运行管理简便: 采用网管对网络业务进行调度监控,业务的迅速生成。

在现在很多行业都能看到DDN的影子,计算机联网、金融、无线移动通信网、气象、公安、铁路、医院、证券、银行等,DDN网络把数据通信技术、数字通信技术、光纤通信技术、数字交叉连接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发展,DDN应用范围从单纯提供端到端的数据通信扩大到能提供和支持多种通信业务,成为具有众多功能和应用的传输网络。

四.ADSL 网络接入

ADSL是DSL(Digital Subscriber Line,数字用户线路)大家庭中的一员,DSL包括HDSL、SDSL、VDSL、ADSL和RADSL等,一般统称为XDSL ,它们的主要区别就是体现在信号传输速度和距离的不同以及上行速率、下行速率对称性的不同这两个方面。ADSL属于非对称式传输,它是利用数字编码技术从现有铜质电话线上获取较大数据传输容量,同时又不干扰在同一条线上进行的常规话音服务。它的下行速率(从端局到用户)较大可以达到8Mbps,有效距离在3~5KM范围内,比传统的28.8K模拟调制解调器快将近200倍,上行速率(从用户到端局)较大可以达到1.5Mbps,。这也是传输速率达128Kbps的ISDN(综合业务数据网)所无法比拟的。与电缆调制解调器相比, ADSL具有独特优势:它提供针对单一电话线路用户的专线服务,而电缆调制解调器则要求一个系统内的众多用户分享同一带宽。尽管电缆调制解调器的下行速率比ADSL高,但考虑到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用户在同一时间上网,电缆调制解调器的性能将大大下降。

ADSL设计目的有两个功能:高速数据通信和交互视频。数据通信功能可为因特网访问、公司远程计算或专用的网络应用。交互视频包括需要高速网络视频通信的视频点播(VoD)、电影、游戏等。目前,ADSL只支持与T1/E1的接口,在未来可以到桌面。

ADSL用其特有的调制解调硬件来连接现有双绞线连接的各端,它创建具有三个信道的管道,见下图。

该管道具有一个高速下传信道(到用户端),一个中速双工信道和一个POTS信道(4KHz),POTS信道用以保障即使ADSL连接失败了,语音通信仍能正常运转。高速和中速信道均可以复用以创建多个低速通道。

一直以来,ADSL有CAP和DMT两种标准,CAP由AT&T Paradyne和DMT的Amati,其区别在于发送数据的方式。ANSI标准T1.413是基于DMT的,DMT已经成为国际标准,而CAP则大有没落之势。近来谈论很多的G.Lite标准很被看好,不过DMT和G.Lite两种标准各有所长,分别适用于不同的领域。DMT是全速率的ADSL标准,支持8Mbps/1.5Mbps的高速下行/上行速率,但是,DMT要求用户端安装POTS分离器,比较复杂;而G.Lite标准虽然速率较低,下行/上行速率为1.5Mbps/512Kbps,但由于省去了复杂的POTS分离器,因此用户可以像使用普通Modem一样,直接从商店购买CPE,然后自己就可以简单安装。就适用领域而言,DMT可能更适用于小型或家庭办公室(SOHO);G.Lite则更适用于普通家庭用户。

1、CAP(Carrierless Amplitude/Phase Modulation)

CAP是AT&T Paradyne的专有调制方式,数据被调制到单一载体信道,然后沿电话线发送。信号在发送前被压缩,在接收端重组。

2、DMT(Discrete Multi-Tone)

将数据分成多个子载体信道,测试每个信道的质量,然后赋予其一定的比特数。DMT用离散快速傅立叶变换创建这些信道。

DMT使用了我们熟悉的机制来创建调制解调器间的连接。当两个DMT调制解调器连接时,它们尝试可能的较高速率。根据线路的噪声和衰减,两个调制解调器可能成功地以较高速率连接或逐步降低速率直到双方都满意。

3、G.Lite

正如N1标准和互用性测试曾推动了ISDN市场一样,如今客户和厂商也急切地等待着一项DSL设备互用性标准的到来。该标准被称为G.lite,也被另称为Consumer Asymmetrical DSL (消费者ADSL),它正在由一个几乎包括所有主要的DSL设备制造商的集团--Universal ADSL Working Group进行开发。不过不要将这个标准与Rockwell公司1997年夏天展示的已不再使用的基于QAM的Consumer DSL芯片集或者与Universal ADSL相混淆。G.lite的及时版工作文档是1998年6月在亚特兰大举行的Supercomm贸易博览会上公布的。这项初步的G.lite标准首先由UAWG交付表决,然后作为一项建议转交给国际电信联盟ITU。ITU当时预计在1998年底之前签署认可一项正式的G.lite标准。

现在的标准是用ANSI提出的速率可达6.1Mbps的T1.413,ETSI(European Technical Standard Institute)增加了附件以适应欧洲的需要,称为T1E1.4,将扩展标准以包含用户端的复用接口、网络配置和管理协议及其它改进。

ADSL与Internet

在互联网中,为了实现高速度,ADSL使用频分多址复用(FDM)和回波抵消这两种办法来将一个电话线路可用的带宽划分成多个信道。不管是频分多址复用还是回波抵消,均有一个滤波器从ADSL线路中分出4KHz的带宽用于普通老式电话服务(POTS),其余的带宽则用于数据通信。这意味着POTS和ADSL可以在同一条电话线路上同时使用,而不必为POTS单独分配一个线路来用于话音通信。换句话说ADSL也能象目前国内ISP普遍提供的ISDN接入一样实现电话和数据传输一线通。这样,ADSL技术不但具有速率高的巨大优势,而且它还可以实现话音/数据混合同时传输。

ADSL作为Internet的高速接入,它可以在不影响普通电话双绞线的通话能力情况下,只要在电话线两端加上ADSL适配器,利用其高效的线码技术,即可提供高速数字通信的能力。作为用户端只要装上ADSL用户端收发器,通过电话线与ISP的ADSL中心收发器进行高速连接。为了实现语音/数据的混合传输,用户端一般还要安装语音分离器,通过语音分离器与电话机并联,以便进行语音/数据的分离;在局端,也需要语音分离器,它将从用户电话线传来的数据信号直接送入Internet,将来自电话机的电话语音信号仍传送到电话交换网络。这样,用户就可以通过ADSL高速访问互联网,而且在上网的同时仍旧可以照常打电话。

ADSL技术的开发和试验目前主要集中在北美和太平洋一带的国家,美国一些有名的ISP(如美国在线等)已提供ADSL高速接入,国内也有部分省份的ISP跃跃欲试准备上ADSL接入业务,其中中国公众多媒体通信网-广东视聆通宽带网业已开通ADSL接入。视聆通提供的ADSL接入达到7.1Mbps的下行速率,较之33.6Kbps的普通MODEM,要快200倍以上,视聆通ADSL业务个人PC用户的收费为:开户费50元+终端设备费(含调机测试费)3800元+网络通信费300元/月。

五.Cable Modem接入

所谓的cable modem,即电缆调制解调器又名线缆调制解调器,它可以利用有线电视网进行数据传输。电缆调制解调器(Cable Modem)其主要功能是将数字信号调制到射频(FR)以及将射频信号中的数字信息解调出来。除此之外,电缆调制解调器还提供标准的以太网接口,部分地完成网桥、路由器、网卡和集线器的功能,因此,要比传统的电话拨号调制解调器复杂得多。一个完整的Cable Modem系统包括前端部分(Cable Modem Termination System,CMTS)、网络部分(Cable Network)、用户部分(Cable Modem,CM)以及网络管理和安全系统。

1. 前端部分

CMTS通常放在有线电视的前端,采用10Base-T或ATM OC-3等接口通过交换型HUB与外界设备相连,通过路由器与Internet连接,或者可以直接连到本地服务器,享受本地业务。此外,多数情况下,系统前端需要配备一台局端Cable Modem来对应约500~2000个用户端的Cable Modem,这一点不同于现在的电话Modem。使用电话Modem时,必须用Modem pool(Modem池)去分别对应每一个拨接进来的电话。

2. 网络部分

按目前的国际标准MCNS DOCSIS (Multimedia Cable Network Service Interface Specification)规范,Cable Modem 的信号传输必须基于HFC网络构架。在HFC网中,光节点是网络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由于CATV网实际可以看作一个大型的LAN,通常所谓Cable modem 可以提供的高达30Mbps的传输速率,实际上是由一个光节点下的众多用户共享的,而非一个用户所独享。如果同一光节点所属的用户超出了原始设定的数量,必须增加光节点(实质上是增加光路数量),以确保网络的质量,这也表明HFC网络具有相当高的设计弹性。

3 用户部分

用户线经用户器将信号一分为二,一端接电视供收看正常的电视节目,另一端接Cable Modem 。Cable Modem 自动对应的数字频道进行解调,然后通过10Base-T以太网卡与PC相连,供上网使用,连接一般不采用100Base-T网卡原因是对目前的Cable Modem应用技术和网络状态而言,用户应用中所分配的速率绝大多数情况下不可能高于10Mbps,近期的设计中PC不需网卡,而是通过串行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USB)接入。目前CM一般有三种类型,单用户的外置式和内置式以及SOHO(Small Office/Home Office)型。

Cable Modem工作原理

Cable Modem从下行的模拟信号中划出6MHz频带,将信号转化为符合以太网协议的格式,从而与电脑实现通讯。用户需要给电脑配置以太网卡和相应的网卡驱动程序。

同轴电缆中的6MHz频带被用来提供数据通讯。电视和电脑可以同时使用,互不影响。

射频信号在用户和前端之间沿同轴电缆上行或下行。上行和下行信号共享6MHz频带,但是调制在不同的载波频率上以避免相互干扰。一般速率下行为10Mbs,上行速率为786Kbs。

物理层-最主要的下行协议是64QAM(Quadrature Amplitude Modulation正交振幅调制),调制速率可达36Mbps。上行调制采用 QPSK(Quaternary Phase Shift Keying四相移相键控调制),抗干扰性能好,速率可达10Mbps。另一个上行协议是S-CDMA(Synchronous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同步码分复用)。例如,摩托罗拉,把上行信号更进一步细分为10-600kHz 频带,把上行信号动态转入干净、无噪声的频带。

媒体通路控制层(MAC -Media Access Control Layer)和逻辑链接控制层(LLC -Logical Link Contr

ol Layer) 这两个协议层规定了不同信号和用户怎样共享公共带宽。由于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有些Cable Modem厂家采用不同的协议。

有线电视前端在上行方向,Cable Modem从电脑接收数据包,把它们转换成模拟信号,传给网络前端设备。该设备负责分离出数据信号,把信号转换为数据包,并传给Internet 服务器。同时该设备还可以剥离出语音(电话)信号并传给交换机。

为实现上述功能,需要将目前的单向有线电视网转变成双向光纤-同轴电缆混合网,以便实现宽带应用。除了前端设备和现存的下行信号放大器外,还需要在干线上插入上行信号放大器。

一个完整的接入系统如下图所示。包括CMTS(cable modem termination system)、cable network、CM(cable modem)以及网络管理和安全系统。

CMTS通常放在有线电视前端,采用10BaseT、100Base-T或ATM OC-3等接口通过交换型HUB与外界设备相联,通过路由器与Internet连接,或者可以直接联到本地服务器,享受本地业务。CM(cable modem)是用户端设备,放在用户的家中,通过10-BaseT接口与用户的计算机相联。一般CM有三种类型,单用户的外置式和内置式,以及SOHO型。SOHO型Modem可用于采用HFC网络进行计算机网络互连,形成SOHO(Small Office/Home Office)系统,即小型和在家办公系统。

除此之外,无线接入、光纤接入、电力接入等一些新型的技术也在不断的扩展壮大,但这些技术在现行应用领域中都是不十分成熟的,一般都是标准不统一、基础设施差或成本太高,应用到各个领域中都有很大的困难,它们只能作为我们以后再研究和开发的对象,我们相信,在以后的应用领域,这些技术都会象现在我们使用普通MODEM一样,灵活的去掌握和应用它。

网络类论文:网络科技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研究

摘 要:网络科技的日益成熟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广泛而深远,涵盖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教育、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等各个方面。面对互联网带来的有利和不利影响,在实践中加强网络引导,形成健康的网络文化氛围。

关键词:网络科技;人类社会;影响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一代网络科技发展已根本改变了当代人类社会生活的传统形式。网络科技的普及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广泛、深刻而持久的影响,涉及到政治、经济、管理、思想文化、教育、工作生活方式、人际关系等各个领域,使人类的生活世界日新月异。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网络科技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的各种影响。

1 提高了科学决策水平

积极为政府决策建言。网络的进步极大地调动了人民群众关心时政、建言献策的积极性。基层群众能够更加敏锐、即时地捕捉和发现隐藏的社会问题,为政府提出应时的政策议题开辟了一条高效的渠道。大众参与的民主决策增强了决策的完善性与合理性,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了更的保障。老百姓对于亲身参与的决策更容易理解、接受和认同,有利于推动政策的落实。

此外,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互联网的普及性也存在很大的地区差异和阶层差别,社会的一部分群体很少有机会接触到互联网,难以真正用现代方式表达自己的合理意见,长此以往,可能会影响国家协调发展。

2 促进社会经济生产方式、管理方式的变革

(1)引起生产方式的变革。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大大促进了资本、商品、劳务、技术、知识、服务的自由流通,为企业不断革新生产技术、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生产成本、吸引人才、拓展产品领域提供了便利的平台与广阔的空间,加强了跨地区、跨行业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世界市场日益成为一台统一而高速运转的生产机器,源源不断地创造出令人眼花缭乱的物质财富。但是,先进的生产方式同时也带来了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的核心技术及核心员工流失的可能性大大增加,贸易壁垒的降低对发展中国家的_击巨大,严峻的国际挑战对企业应对市场变化、抵御经济危机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管理方式发展迅速。网络科技的发展,使大型跨国公司的经营管理成为可能。通过信息化管理,公司总部可以轻松地掌控世界各地子公司的生产、经营、销售状况,从宏观上指导和调控公司整体的发展方向和运作方式。各大连锁店不仅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而且对公司经营范围的扩展、管理成本的节约、经济效益的提高具有积极意义。此外,互联网还有利于提高公司内部沟通、决策等管理活动的有效性。通过互联网实现高层和基层的直接交流与平等对话,有利于打破传统科层制的等级结构体系,保障信息传递的通畅性和性,增强公司的执行力;同时,将员工纳入公司决策机制,有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促使他们以主人翁的责任感积极地投入工作、敏锐地发现问题并提出合理的改进意见,从而提高管理决策的科学性,推动决策的贯彻落实。这样不仅能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同时也为公司营造出一种平等、公开、理解、反馈、共享的工作氛围,有利于优化企业文化,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和绩效水平,实现公司和员工的双赢。但互联网也带来了一些新的管理问题,如有的员工会利用上班时间收发私人邮件、浏览与工作无关的网页、网聊、玩网络游戏等,不仅降低了个人的工作效率,而且会对工作环境和组织氛围产生不良的影响。

(3)传统交易方式面临严峻挑战。网络科技的普及开辟了一片全新的商业领域――电子商务,它将采购、销售、技术增值服务、售前及售后服务、市场营销展示、客户关系管理、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等统统纳入计算机网络的应用范围,建立起企业、消费者和政府之间的前所未有的广泛、畅通、便利的联系。网上购物、订餐、订票、炒股、招聘、咨询、问诊、娱乐等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淘宝、京东、阿里巴巴等商务网站家喻户晓。

3 带来思想的碰撞和文化的消融

(1)带来思想的大碰撞。网络科技时代崇尚自由与个性,是一个思想空前大解放的时代,人们跟随着独创性的时代大潮,纷纷标新立异,另辟蹊径,展现独具特色的个性魅力,做的自己。无论是穿衣打扮还是行事风格,都带有个性化的色彩,独树一帜,追求与众不同。这给世界增添了无数亮色,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个性的冲突和思想的碰撞。如果大家都能相互理解和包容,那么思想碰撞激发出的便是更为耀眼夺目的智慧火花;但若双方都不愿退让或调整变换角度,那么摩擦和冲突则可能挑起带着火药味的争端,给个性化的头脑带来灰暗的阴影,使本该大放异彩的思想降低了其原有的价值。

(2)文化的冲融日渐明显。网络科技使信息传播的无界化加速了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加深了中西方文化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西方的一些负面观念,如自我中心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无政府主义等可能借助文化的传播对我国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造成消极影响。但另一方面,只要我们有意识地防范不良思想的侵害,不断提高自身辨别良莠的能力,有选择性地接纳和吸收西方思想文化的精髓,权衡来看,互联网所带来的更加频繁的文化交流还是利大于弊的。此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文化间的相互交流还能促进彼此之间的相互理解,不仅增强了民族文化的自我认同,有利于提升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而且有助于我们对异域文化的尊重和接纳,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在求同存异中加强民族文化的有效融合与共同进步。

4 传统教育方式在变革中寻找方向

网络科技发展大大缩短了传统书籍的成书时间,增加了出版量,但也造成了学术风气的浮躁和肤浅,大量的引用和复述造成了思想的惰性和书籍质量的下降。人们对互联网便利性的依赖也对传统图书造成了强大的冲击。许多大学生的学习已经离不开笔记本电脑,很少再有同学会以读书的方式度过课余时间。网上浏览的涉猎面也许较传统图书要广,但其专业性和思想深度恐怕不及,而且网上多为二手甚至三四手资料,只有回归到原始的传统图书,才能真正享受到阅读、理解、思考的过程,生发出自己独到的思想和观点,达到思维训练和能力提高的效果。

在互联网普及的时代生活,终身学习不仅可能,而且必要。同时,由于互联网的强大推动力,我们所处的时代知识更新速度是学校教育的四倍,因而每个人必须充分利用便利的网络教育资源,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库,紧跟前沿科学技术研究的步伐,才不会被这个高速运转的信息时代所淘汰。

5 改变了人类传统工作生活方式

(1)提供了多样化工作方式的选择。网络科技使人们的工作方式焕然一新。人们可以不必整天坐在办公室里,而只需要通过笔记本电脑、IP电话等就能实现工作要求的沟通;越来越多的IT人喜欢自己创建和经营管理网络。而加入SOHO一族也日渐成为拥有专长的技术人才的工作方式选择,因为它免去了交通堵塞的烦恼,消除了同事间说笑扯皮的时间浪费,带来了时间支配的自由,提高了工作效率,平衡了工作与家庭间的关系。

(2)改变了当代人的生活方式。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几乎样样都离不开网络科技的协助。方便实惠的网上购物逐步走入寻常百姓家,上网浏览新闻、看电影、游戏、聊天等已成为许多人的休闲娱乐方式,互联网总能带给人们不断的惊喜、刺激和快乐体验。此外,各类专门网站提供的订票、订餐、订座、装修、咨询等等服务,更使我们享受到了可预期的、高品质的生活。

6 人的情感沟通交流发生微妙变化

(1)网络科技增加了人们的交往方式选择和交往频率,但减少了实际的群体活动互联网为人们提供了多样化、一对多、多对多的交往方式选择。QQ、飞信、微博等,是人们和亲朋好友间常用的联系方式,甚至还是网上寻友、恋爱相亲的重要渠道。近期境遇的心情短语、灵便消息的邮件群发、逢年过节的短信问候,传递着天涯咫尺的关怀、感恩与祝福。但是过多地依赖于互联网的交往方式会导致人机互动取代人际互动,减少了真实的群体活动。单位集体活动、同学老乡聚会、假日结伴出游等越来越难组织,人们似乎已经习惯于书面化的对话方式和照片化的见面形式,真正要面对面地交流时反而觉得不那么自然了。

(2)心理健康问题增加。网络科技为长期沉迷于网络的一类人提供了一个无限的虚拟世界,很容易使网民尤其是青少年患上“网络综合症”,表现为对网络的依恋、性情孤僻、自我封闭、逃避现实等,导致他们逐渐脱离现实生活,难以进行正常的人际交往,无法学习和适应新的环境。此外,网络上纷繁复杂、甚至相互矛盾对立的观念还可能造成青少年网民的迷惘困惑,一些不良刺激还会使青少年表现出过度的叛逆性,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7 其它负面影响

(1)信息垃圾泛滥。据调查,互联网上的非学术信息中,有 47%与色情有关;文献中垃圾信息的比例超过半数,有的学科该比例甚至高达80%,而且网上还有大量重复、抄袭、掺假、错位的信息,对于辨别能力不强的网民来说,网络是一个充满陷阱的文化阵地,过于庞杂的信息将严重削弱公众对于主流思想文化的认同。加之网络信息制造成本的不断降低、网络信息传播的快速化和隐蔽化,垃圾信息的数量恐怕只会有增无减。

(2)不法行为给网络道德敲响警钟。曾经为民造福的网络大侠“黑客”现在已经被一些不法分子冒名顶替,成了互联网上的一颗大毒瘤。他们肆意破坏和篡改他人的数据信息系统、盗窃公共安全信息和居民个人隐私、传播并炒作虚假信息、进行网络诈骗等,给公共和个人的财产、名誉、隐私等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如此猖獗的网络犯罪活动给网络道德教育敲响了警钟。司法部门、教育部门、网络技术开发和信息管理等部门必须联手行动,遏制这股互联网黑流,加强网络道德教育以及对网络犯罪分子的打击惩处力度,从根源上控制互联网给社会带来的危害。

(3)审美能力下降。互联网上高超的信息加工技巧使各类图片、音像资源的光影声组合效果近乎,看惯了这类经过精心处理的材料,当网民们置身于现实世界中时将不可避免地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失去对自然之物的欣赏能力。另一方面,互联网营造的虚拟世界中充满了新奇与刺激,但长期沉迷于此,会导致人们对现实生活的麻木和感知能力的下降。虚拟世界的确有其吸引人的妙处,但现实生活中同样不乏美的享受,而且它更平实、恬淡,值得人们更长久地去品尝和回味。

8 结语

网络科技的普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 涵盖了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面对互联网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的诸多影响,我们应该顺应科技发展的历史潮流,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掌握好作为现代人所必备的网络知识,在实践中提高辨别有益资源和有害信息的能力,并不断加强自身的网络道德修养,自觉抵制不良诱惑和西方腐朽思想的侵蚀。社区、学校、政府等部门也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快网络教育基地和网络服务体系的建设,为广大网民创造一个更加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

网络类论文:高职电子商务类课程教学中网络资源的应用探析

【摘 要】本文针对高职电子商务类课程教学中存在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相脱节、实践教学与企业活动相脱离、教学手段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等问题,提出电子商务类课程教学中利用用网络资源的思路,从基于网络课程的个别化自主学习、利用网络资源设计课程实践内容等方面探索电子商务类课程对网络资源的应用。

【关键词】网络资源 电子商务 教学资源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商务已经深入人们的生活当中,其商业模式也在不嗟胤⒄垢新,分工也更细更专业化,这对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过程必须跟得上电子商务的发展脚步,而高职电子商务专业课程所选的教材、实训软件等都存在滞后性,难以适应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需要,这就必然要求教师在电子商务类课程教学设计中引入近期的电子商务发展动态、电子商务案例、电子商务模式及营销推广方法等,对此,电子商务类课程教学需要对网络资源加以利用。

一、电子商务类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电子商务类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相脱节。目前,国内高职院校电子商务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大多源自教材,而教材的内容往往滞后于社会发展,比如网络营销课程,当教材刚刚加入“微博营销”内容时,许多商家已经大张旗鼓地开展“微信营销”了。网店运营课程的教材,编写者刚刚总结出一套比较系统的提升,淘宝的规则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此时,原有的方法就失去了效果。对于学生来说,学到的东西是与企业的需求相脱节的,这在很大程度上会打击其学习热情与信心,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

此外,电子商务类课程教学内容大而全,缺乏相关的学习重点,需要掌握的技能也缺乏深度,导致学生学了却不会操作。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应该培养的是高技能操作型人才,而许多学校的电子商务课程只是把电子商务所涉及的技术、理论简单地叠加起来,学的内容非常多,对于具体操作内容却都是比较浅显,没有深入学习。如网络营销实务课程中有专门的论坛营销、博客营销、微信营销等内容,由于受到课时量限制,以及缺乏支撑项目等,学生只是简单地了解了这些内容,但都没有深入,哪一种方法都学得不精,不会实际运用。再如网络运营课程中涉及商品的标题优化、详情处理、推广运营等内容,但是很多学生没有哪个技能可以真正掌握,甚至可能连标题都做不好相关的优化工作。

(二)实践教学缺乏真实性,与企业活动相脱离。电子商务专业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但是高职电子商务类课程的实践教学却存在许多问题,如过多地进行模拟电子商务实验,实践过程中强调操作的流程,而对电子商务模式的实验却没有开展,实践教学内容与企业的实际活动严重脱离。许多学校在建设电子商务实训室时都会购入电子商务模拟系统,这样可以让学生对电子商务活动有一个完整的认识,但这些软件往往都比较简单,与现实电子商务环境相差甚远。此外,这些软件往往注重电子商务流程操作,而忽略商务模式的实验,更缺乏创新性,这就使得学生虽然能在模拟的电子商务环境中取得良好的营销效果,却不能在真实的互联网中开展有效的电子商务活动。

(三)教学手段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电子商务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涵盖管理科学、计算机科学、经济学、法学等相关知识,当中包含大量的理论知识,还包含复杂的操作过程,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电子商务的学科体系的建设及内容也在快速变化当中,对此,就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大量的实践证明,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手段不能满足电子商务类课程的教学,它需要引入多样化、灵活度高的教学手段。

二、电子商务类课程教学应用网络资源的思路

电子商务类课程可以在网络知识信息共享的环境下重复利用网络资源,构建开放的创新型教学模式,开展基于网络资源利用的研究性学习、基于网络课程的个别化自主学习和基于学习专题网站的开发性学习。电子商务专业可以建设网络资源库,教师构建学习情景,让学生利用网络学习资源库及在线互联网资源进行自主学习、研究学习及开发学习。教师可在当中发挥学习引导的作用,通过布置任务、提问的形式,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和网络工具开展学习,可以根据任务大小让学生自主完成或者分组完成,可以采取提问、讨论、小组实验、讨论、项目实训等方式开展,最终形成一个开放式的教学系统,从而营造良好的互联网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因为采用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那么学习就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也可以在课外通过网络资源这种特殊的教学活动形式来进行,使学习能力高低不同的学生可以更自由地分配学习时间,并选择适合自己学习的方法,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觉性、独立性。

三、电子商务类课程应用网络资源的教学设计

(一)建设网络资源课程以适应学生的个人自主性学习。为了更好地适应学生自主学习要求,教师应该在网络中构建网络课程学习平台,通过自主学习材料、微视频、小测试、小游戏、讨论、作业等形式促进学生课下自主学习,一方面可以作为面授课程的补充,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满足深入学习的需要。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去学习,并开展自我测试。这也能为学生的实践提供理论支撑,便于学生查看。

(二)利用网络资源设计课程实践内容。传统的电子商务类课程学习中较大的问题就是实践问题,如何才能摆脱程序化的、简单的实训问题,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来设计实践内容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让学生在真实的电子商务环境下开展实训,才能培养起学生学习兴趣,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的东西是真实有用的,继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对此,教师可以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针对电子商务类课程的知识点设计实训项目,让学生主动去发现现实电子商务环境下的操作与虚拟电子商务实训室的操作的一些区别。如对于电子商务C2C模式中的购物流程,可以让学生以淘宝为例来说明他是如何进行选购商品的,当中的信息流和资金流是如何流动的,同时,让其分析淘宝购物与虚拟的实训室购物有何不同、消费者在淘宝中购买商品是如何作出选择等问题。

网络类论文:网络语言对人类共同体的建构

摘 要:人类通过互联网在现实与虚拟的融合中实现了“我”和“我们”的平衡,并在互联网带来的巨大变革中构建了一个新型的人类共同体。互联网群体传播环境中的虚拟社群成为新的人类共同体――网络共同体。网络共同体以强烈的情感和意识、共同的利益和需求为基础,虚拟社群是人类社会交往史的一场革命,是一种人类社会交往实践中前所未有的新体验。网络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便捷地加入多个群体,体验并满足多种角色和身份认同,依托于互联网技术的社交媒体提供共享空间,使用户可以自主地创建群组、圈子和社区来分享和交流,成为建构网络共同体的重要平台。网络用户参与传播和交流的过程,建立关系并寻求认同感和归属感。伴随互联网的兴起,媒介能增强身份认同感,同时也带来变异。在互联网群体传播时代的“语言技术化”运动中,网民们凭借强大创作力和创作热情生产出各式各样的网络语言,使之在共同体中大范围传播和使用,增强了共同体成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网络共同体通过移动互联平台组织更快速的行动,并为自身的权利发声,积极参与社会变革都依赖并助益于网络语言的应用。

关键词:网络共同体;虚拟社群;网络语言;权利诉求;身份认同;互联网群体传播

伴随着互联网在社会生活中的飞速发展和扩张,“互联网改变世界”已经成为被现代社会所普遍接受的共识,互联网让科技的力量史无前例的渗透到每一个现代人的生活当中,改变和塑造着生活。移动互联、大数据、粉丝经济、云时代等不断更新的词汇已经远远无法概述我们今天生活的这个时代,麦克卢汉关于未来世界的大胆构想,正一步步成为人类生活的现实。互联网成为人类生存方式的一次里程碑式的变革,并重新定义了人类的生活。人类通过互联网在现实与虚拟的融合中构建了一个新型的人类共同体,打破了传统社会共同体中“身份”和“契约”这两个概念的界限。生存在互联网空间,普通人可以不再普通,不普通的人却可以变得很普通;社会的人更个体,个体的人更社会;契约的缔结更加随意和偶然,契约的维系越来越少诉诸于层级结构。互联网构建新型社会共同体的逻辑非常清晰,身处在互联网群体传播的时代,需要个体能够在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中尽快定位自身的位置,在科技和互联网共同构筑的虚拟数字世界中找到自愿归属的共同体,最终在现实与虚拟的融合中实现“我”和“我们”的平衡。

一、网络共同体:互联网群体传播时代的新型人类共同体

(一)人类共同体的界定和结成模式的演变

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FerdinadTonnies)最早把共同体从社会概念中分离出来作为一个基本的社会学概念,他在1887 年发表的《共同体与社会》一书中用“共同体”一词来表示“建立在自然情感一致基础上、紧密联系、排他的社会联系或共同生活方式,这种社会联系或共同生活方式产生关系亲密、守望相助、富有人情味的生活共同w”[1]。滕尼斯认为,共同体主要是指是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群体。此外,它也可能是在小的、历史形成的联合体(村庄、城市)以及在思想的结合体(友谊、师徒关系)里实现的。他认为,共同体是建立在有关人员的本能或者习惯制约地适应或者与思想有关的共同记忆之上的。“血缘共同体、地缘共同体和宗教共同体不仅仅是各个组成部分的总和,而是有机地浑然生长在一起的整体”[2]。

随着全球化的扩展和通讯交通的日益便利,特别是互联网群体传播时代的到来,使得社会各主体之间交往的纽带不再受血缘和地域的局限。在互联网空间内,爱好共同体、学习共同体、读书共同体等“新兴”共同体概念不断涌现。人类共同体的发展经历了自然条件选择后的原始共同体到现代公民社会意义下的当代共同体再到互联网群体传播时代的后现代共同体的演变。其缔结模式也经历了从单一走向多元,缔结状态从紧密走向松散的演变。

滕尼斯认为,“共同体主要是以血缘、感情和伦理团结为纽带自然生长起来的,其基本形式包括亲属(血缘共同体)、邻里(地缘共同体)和友谊(精神共同体)”[2]。进入工业化的现代社会之后,血缘纽带和地缘纽带变得荏弱,人类以货币、公民身份、契约、法律和情感实现融合。特别是进入后工业化的互联网时代,群体传播环境中的虚拟社群成为新的人类共同体――网络共同体。网络共同体以强烈的情感和意识、共同的利益和需求为基础,互联网的开放性和全球性从根本上动摇了血缘和地缘曾在人类共同体中的重要影响,网络共同体是一个精神共同体的存在,其构建的方式区别于传统面对面的互动,如俱乐部和兴趣社团等,而是利用工具进行匿名的非面对面的跨地域、远距离的互动交往,这是对人类共同体缔结方式的重大颠覆。网络共同体的后现代性体现在个人在互联网空间里变成了一个完整的社会缩影,被赋予了更多的权利和义务。但同时网络交往的虚拟性、弱联系性、匿名性使网络共同体在一定意义上丧失了某些约束和强制性因素,成员之间的交往关系是一种松散而随意的弱纽带联系。

无论是以血缘和婚姻为纽带形成的家族,以共同的居住地域、语言和文化心理为纽带形成的民族,还是以社会契约、公民身份、统一的货币、法律和情感为纽带形成的国家,传统共同体的建构需要一个实在的物理空间,这个物理空间是群体聚集的基本条件,只有在一个物理空间里群体才能聚集并进行相应的信息传播和交流,共同体的产生是群体聚合的结果。

由于传统的社会地理空间的障碍使得信息传播手段、速度和效果都受到限制,而网络构建的新型“物理空间”,成本低廉,随时随地并且无处不在,不再受时空和经济因素的限制。特别是,在这一新型的虚拟空间里,个人和群体都可以实现任何时间任何地的自由聚合,信息的传播和观点的交流更加畅通高效,摆脱了传统的机构和组织框架的限制,个体可以在线自由的选择、参与与其兴趣和价值观相投的群体组织,而群体的产生聚合也在更深程度上受到个人兴趣和意图的影响。每一个网络用户都可以在微博上寻找和近期、感兴趣的话题和消息,并通过@和转发传播给所属群体中的其它成员,通过评论留言来确认同一性和表明差异性,以此来表达个体对于所属群体的归属感和满足感。网络用户也可以在各大论坛、贴吧里进行内容生产和文本生产,展示独特见解,建构在群体中的身份。用话语实践来构建身份,已经成为大部分网络用户的生活常态,他们在网络这个新型的“物理空间”以前所未有的热情、速度和效率,缔结着非传统意义上的人类共同体。网络用户甚至可以通过互联网便捷地加入多个群体,满足并体验多种身份认同和角色。依托于互联网技术的社交媒体在发展过程中成为建构网络共同体的重要平台,为用户提供便捷的共享空间,使用户可以自主地创建群组、圈子和社区来分享信息和沟通交流,建立关系和寻求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人类共同体组成的基本要素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进入后现代化之后,以血缘和地缘为纽带自然形成和存在,强调集体高于一切,忽视个人感受和权利的原始公共体不再是社会的主体共同团体。人类共同体的建构,基于三个基本要素:共同目标、身份认同和归属感。

1.共同体目标:人类共同体产生的前提

历史上,人类所有的共同体都是在人们追求共同目标的过程中产生的。一个已存在的共同体的共同目标必须能“满足成员的利益需求”。滕尼斯用共同w来表示由“本质的意志”所导致的而建立的传统的、基于身份血缘的、联系紧密的、具有排他性的共同体。但是在人类社会迈向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特别是18世纪进入工业文明时代后在自由市场机制的引导下,“本质的意志”逐步被“选择的意志”所取代,这种联系形态建立在一致的利益基础之上,基于“契约(自愿的、可废止的利益交换)”而不是“身份”(非自愿的、不可废止的、天生的属性)。网络让人类的精神需求大大扩展,身处后工业时代的现代人对于共同目标的理解,不再仅仅是对于金钱和物质等利益的追求。互联网为精神关系和利益关系的缔结提供了新的载体,不同于传统的信息联结方式和信息交流方式,人们在建构网络共同体时越来越多地将个体成员之间共同的兴趣、爱好和信仰视为其目标。

2.身份认同:人类共同体产生的基础

“我”是何人?“我们”是谁?界定“他们”的基础是什么?每个人都有多重身份,无论是在社会、机构和组织中,还是在跨国空间内,认同所要解决的是自我同一性、自我归属感和自我意义的问题。身份认同是对“我是谁?”“我归属于哪个共同体?”“我和谁是同一个共同体里的成员?”的回答即是身份认同结构的三个方面:认知、情感和行为表现。

人的身份认同可以从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两个层面理解。自我认同是一种内在性认同,是个人依据经历形成的对自我独特性的理解和反思。而社会认同则是指个体对所属社群成员所具备资格的认识以及这种资格在价值和情感上的重要性。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的关系和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有相通之处,“米德认为主我是个体的主体意识,是主体对事物的认知、行为和反应;客我是他人对自己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3]。二者通过有意义的象征符号,在不断互动之中形成自我。“客我”促使“主我”发生新的变化,“主我”反过来改变“客我”,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也在这样的互动过程中塑造了人类的身份认同。可见,身份认同是社会互动的产物,一个人自我身份认同的意义和社会身份认同的建构和完善都是在社会交往中实现的,其中伴随着信息交换和人际交流,并通过媒介来完成,媒介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传播和人际交流的方式发生改变,从而推动了人类身份认同和人类共同体建构模式的变革。随着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和应用,更加依赖媒介的人们开始在网络社群中寻求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甚至出现了以“御宅族”为代表的群体,将个人的身份认同建构在虚拟空间和数字化产物之上,产生身份认同危机甚至是现实身份的消解。在互联网群体传播时代,媒介大大增强了身份认同的作用,但同时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变异。

3.归属感:人类共同体维系的纽带

“身份认同是一个复杂的心理结构,在表层上是人们显而易见的行为模式,在中层上是个体对与同类群体的共同性的认知和对自我身份的觉察,在深层上是有关身份所带来的情感体验”[4]。归属感指身份认同深层上的情感体验,也是人类建立共同体的心理诉求,是共同体的核心凝聚力和竞争力所在,是维系共同体的纽带。归属感在本质上属于身份认同中社会认同的范畴,与之相关的还有社群认同边界的问题。归属感让个体通过其他群体成员所为其提供的情感互动和价值意义,从而认识到自己属于某一特定的社会群体,随之对群体产生群体认同。同时个体通过积极维持群体认同来提高自我认同和比较群体差异,并产生内群体偏好和外群体偏见。因此,社会认同的过程伴随着群体成员对有相同背景的“我们”的“圈内”认同,以及对“他们”的“圈外”排除。归属感的产生和延续过程伴随着群体认同感,交织着差异性的比较和同一性的确认,认同的边界强化了共同体成员的共同心理,修正建构了成员个体对“我们”和“他们”的定义。而设置语言障碍将圈外人排除在外,通过语言增强同一个圈子里成员之间的交往粘度,以及成员之间形成的对共同体高度的认同是产生归属感的有效途径。

(三)网络共同体:一种“小世界网络”的人类共同体

互联网作为媒介社会电子空间具有高度的开放性,为网络用户广泛而深入地参与交往互动提供了条件。依托于这个技术平台和共享空间,从论坛贴吧到APP,从聊天室到社SNS,从兴趣小组到维基百科,从UGC(用户生产内容)到CGM(消费者产生的媒体),诞生于网络空间里的社交媒体成为建构网络共同体的重要平台。社交媒体提供了工具让个体来介绍和展示自我,并让个体自主决定在何时、何地与何人建立联系。而通过社交媒体,网络用户不仅仅是简单随机地建立关系,而是旨在增加与同一类人频繁互动的机会,当群体成员之间的互动交流成为一种常态时,网络共同体就产生了。

网络共同体是社交媒体创造的一种“小世界网络”的后现代人类共同体,其决定性因素并非媒介技术,而是网络用户成员之间建构在“同类相喜”基础上的精神交往,而精神交往的节点是共同兴趣爱好形成的具有粘性的凝聚力。群体因共同的兴趣而自发形成,成员之间通过围绕核心话题或核心人物展开讨论和交流,在相互了解的过程中,成员可以单独建立联系,展开进一步的人际交往。因为情感因素是群体圈子存在的基础,因而成员可自由参与或退出。以相同的兴趣为中介,将松散的网络用户逐步凝聚成有边界的圈子,而这些大大小小的圈子构成了网络共同体的“小世界网络”。小世界网络拥有稠密圈内关系和“大V”效应的特征,与传统的人类共同体相区别。

1.群体圈子内的稠密联系

在网络共同体中,无论是QQ群、微博好友圈、微信朋友圈还是豆瓣小组,每个人都可以与群体中任何人建立直接联系,并展开进一步的人际交流。若有成员暂时或长期性地脱离群体,并不会破坏其他成员之间的联系。群体中的核心成员和意见领袖,如吧主、楼主、管理员等,可以建立群体、生产内容、表达观点、引导舆论等,但却无法影响群体传播以及群体成员关系的走向,因为网络赋予了用户充分的自主权和选择权,同时消解了传统社会关系网络中的性.互联网中的线上传播将个体身份认同的建构推进到一个全新的认识领域,自主选择性是线上交往的最突出的特性,每一个网络用户都可以不受任何限制的进行自我呈现,自由地生产、传播和出售情感、信息、观点等各种自产物;同时可以自主地选择志趣味相投的朋友,点击购买观看符合自己口味的内容。“这种输出和输入的自由与互动,使网络交往比现实交往在满足交流需要方面有天然的优势”[5]。

2.群体圈子内“大V”效应

任何一个群体之中,都存在核心。百度贴吧有等级排名和活跃指数,根据签到数、发帖数、回复量来衡量网络用户在群体中的地位。拥有较高级别地位的成员自然就成为了群体内的“大V”,拥有多于一般成员几十倍甚至几千倍的关注量和粉丝数,承担着不合比例的总体联结数量,对于维系整个群体圈子及其重要。尤其当群体的社会网络扩大时,正是有了少数高度联结的个人用户才使联结性和有效性得以平衡。普通群体成员在绕“大V”生产文本和发表观点进行讨论和交流时,彼此之间建立一对一的联系,这是群体中的沟通模式,也是增强群体粘性和忠诚度的有效途径,可见“大V”成为粘合群体关系的一个重要“引爆点”。

此外,小世界网络还可以对信息起到增强和过滤的作用,网络用户通过社交媒体用户所获得的信息是由关注的个人和机构传递的,大多都是自己感兴趣的信息,特别是进入大数据时代,网络系统会自动分析用户日常的阅读习惯和兴趣点,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关信息的推送,不断增强和突显某类信息在个体网络用户消费中的比重,同时无形之中也将其他信息过滤掉。

二、虚拟社群:互联网群体传播时代的网络共同体

传统社会中的共同体一般是基于血缘、地缘或者是业缘关系而建构起来的,在社会交往和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深深地打上了社会地位、社会身份和社会角色的烙印。因此,传统社会中的社交活动一般局限在权力、财富、地位、文化程度、利益相近的社会阶层之内;而在虚拟空间内缔结的网络共同体,其交往范围被大大地扩展,交往互动不仅发生在朋友、熟人之间,而且可以和大量陌生人建立联系。网络中的社会交往和人际交往,并不看重交往对象的种族、民族、地位、阶层和身份等传统制约因素,而是强调交往的普遍性和无限性。Facebook、MSN、Twitter、微博等社交媒体的出现,把分布在全球各个角落的网络用户汇聚起来,共同组成一个个频繁互动、共享信息的虚拟社群,给予人们创造性动力的无线可能。

(一)虚拟社群体现新媒介环境中的“有机团结”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提出人类历史上的三次社会化大分工: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手工业和农业分离;商人阶层产生。及时次社会分工后出现私有制,社会出现对立阶级,人类进入奴隶社会。“第二次社会分工后以交换为目的商品生产开始出现,加速了私有制的产生和原始社会的瓦解。第三次社会分工促使了商业社会的诞生,商品交换发展到成熟时期后随即出现了商人和商业,社会财富分配开始呈现不均状态,阶级对立更加严重。同时商业又促进了社会发展,提高了社会生产力”[6]。而互联网的出现使得人类进入信息时代,迎来了第四次人类大分工,这次社会分工是以互联网和信息革命为主导。信息革命是大量计算机、网络和远程通信技术设备以及伴随的新观念普及应用,使人类社会活动实现电子化、数字化、信息化和网络化。和前三次社会化大分工相比,这一次更、深远和彻底,影响到每个人、企业、行业、部门、家庭、国家和政府,以及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

涂尔干在《社会分工论》中提出的有机团结理论是伴随着社会分工而产生发展的。涂尔干认为具有较高劳动分化程度的社会是由“有机团结”将个人结合在一起的,人们在一个复杂的经济市场相互交换服务,人们所经历的生活环境各不相同,彼此之间的共同点也大大减少。每个人的行动越是专业化, 其个性也就越鲜明。在网络空间里,网络用户渴望借助各种手段来展现自我的个性和差异性,百度贴吧中的核心粉丝热衷于通过对偶像文本资源的二次加工和重新解读,通过对信息和观点的再生产和重新,从而吸引其他粉丝的关注留言跟帖,从而成为社群中潮流和流量的引领者。从而炫示自己的“博学”粉丝身份,彰显在社群中的意见领袖地位。所谓“博学”就成为“我”与“他人”较大的差异。

另一方面,涂尔干也指出复杂的劳动虽然创造出了个体主义,以追求各自独特的生活方式,但这并不意味着个人之间不再具有任何社会联系。社会分工越细,个体个性越鲜明,每个人对社会和其他人的依赖性就越强。个体之前的联结和交互通过自愿交换而建立,而不受通过强迫性的机械团结。相互间的依赖性之所以能发展成为一个个社群和共同体,是基于涂尔干称之为“基本的团结”的因素,“基本的团结”不是一种理智上的一致,而是某种共享的情感。基于属于某一共同体的情感和自觉,群体中的大多数成员都会认为自身有义务和热情去按照共同体的准则和要求行事,以提升所属共同体的社会影响力和社会地位,提升自己在共同体中的信誉和人格魅力,在这个过程中社群的归属感和自豪感被逐步积累。虚拟社群是根据人们的共同兴趣或需求建构起来的,这些共享的情感创造出了“基本的团结”。各大百度贴吧首页或者置顶帖子中常常含有“吐血推荐”“萌燃”“强推”“厉害了”“逆天”“秒杀”“神级”“劲爆”“围观”等带有极强情感意味的溢美之词,这些词都是群体成员通过互联网空间发表对所属社群核心人物和事物的喜爱,以及对自身鉴赏力和群体文化品位鉴赏力的有意识的自信呈现。因此,虚拟社群是对新社会分工中的“有机团结”在某种程度上的一种映射,即一种个性化的、自由的、强流动性、跨越时空限制和身体“缺场”的“有机团结”在新媒介环境中的表现,个体的差异性和群体中的“基本团结”都在虚拟社群中得到了不同于传统社会的全新展现方式。

(二)虚拟社群是网络共同体的基本形式

特定的物理空间、紧密的社会关系和互动、共同的利益、兴趣、价值观和归属感是构成共同体的基本要素,也是构成社群的基本要素,而社群是共同体的最基本形式。虚拟社群与现实社群相类似,也包含了大体圈定的区域范围,相对稳定而适量的人群以及群体成员共同认可的利益和兴趣,共同使用的与其他群体或者整个社会区别的符号体系。虚拟社群是诞生在网络空间的社交聚合体,其本质是网络空间的人际关系。虚拟社群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再是呈单向线性延伸状,而是呈多格网络扩散状,这不仅意味着社会交往辐射范围的扩展,还减少了交流的中间环节。虚拟社群的运行规则之一就是“把个人网聚成圈子”,正如豆瓣网的创始人杨勃所说,豆瓣网上近一百万条的书籍、电影、音乐目录只是基础框架,核心关键是内容中植入的社会性元素让用户之间有互动的可能,向30多万用户推荐对口味的朋友,让用户自己去交流和组建群体。而这一切都源于依托互联网技术兴起的虚拟社群本身所具有的虚拟性、流动性和情感性。

1.虚拟性

虚拟性是互联网较大的特征,是虚拟社群这一概念的实质性所指。而与虚拟性紧密相连的是匿名性、身体缺场、符号化交流,互动双方不是传统的面对面参与沟通,而是通过电脑、pad、智能手机等媒介交流,通过文字、图像、视频、语音等多媒体符号文本互动。虚拟性还带来了社会互动中的去中心化和反等级,引入了新的社会身份,动摇了现实社会中的等级关系。一种全新的虚拟性的社会互动和人际交往模式将人类社会带入了一个新时代。

2.流动性

与现实社群不同,虚拟社群的成员拥有极高的自由度,不受职业、身份、性别、国籍等因素的限制和束缚,虚拟社群的优势在自由和开放,同时内部也有成员共同认可并遵守的基本规则和规范。在虚拟社群里,个体的加入或离开都是按个人意志进行自由选择,因此群体成员流动频繁,成员之间的关系相对松散。网络用户可以任意加入一个或多个虚拟社群,享受多重身份认同。流动性使网络空间内所形成的关系具有弱联结性和不稳定性,网络用户的人际交往带有幻想成分,常常表现为速度快、密度频繁但持续时间短,陌生人之间依靠共享情感而建立的关系,因成本低也可能很快中止或淡化。

3.情感性

人们归属于一个社群最主要的动力来源于参与社交活动以获得情感性的力量,它可以促使人们做原先个体不会做的事情,这种情感性经历所带来的回报是“社群”持续存在的原因。网络空间里的虚拟社群是一种典型的人缘关系体,正如弗洛伊德所说,社会聚合的不是利益的群体,而是关于认同的动态精神机制,许许多多分散的体通过共同的事物来替代其自我理想和自我需求而结合在一起。互联网对90后、00后年轻一代如何看待社群概念具有深远的影响,网络拓宽其视野,使其认知到自身是社群的一部分。互联网群体传播时代建立一个新社群很容易,发现一个以特殊爱好、嗜好或信仰为中心而组建的社群也是件轻而易举的事,年轻一代正是伴随社交媒体使用的共同经验而成长起来的。

(三)虚拟社群是网络语言的诞生地

“语言是社会文化的产物,同时也是它的重要载体。网络流行语的使用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网络时代的文化景观。网络流行语从本质上来说是现代语言的一种社会变异,是伴随网民这一群体的出现而产生的社会语言现象”[7]。随着互联网群体传播的兴起和发展,网络流行语已成为重要的社会现象,是舆情呈现和语言变异的重要指标。每年媒体新鲜出炉的网络流行语榜单,使网络语言从网络空间走向生活日常,频频出现在各大电视台、贴吧、论坛、弹幕,甚至是党报的新闻标题里,人们特别是“网络原住民”一代充分享受着使用网络语言的乐趣。而一个个网络流行语的背后恰是语言和社会结构的共变,折射出中国社会语境的变革,展示着大众文化的狂欢,以及亚文化的发展和抵抗。

纵观众多网络流行语的走红过程,不难发现网络流行语大多产生于网友交流互动频繁的各大虚拟社群中。首先,虚拟社群是网络空间中较为稳定和忠诚的共同体,成员之间的交流互动程度较高,而网络流行语往往在网络用户围绕核心人物和热点事件的交流对话之中产生。如“也是醉了”源于一款网游玩家们在游戏空间里对成员游戏竞技技术的吐槽交流,这一诞生于虚拟游戏社群中的用语迅速发展成为网络流行语。

其次,聚合于虚拟社群中的网络用户具有很强的符号生产力和文本生产力。符号生产力是指是从文化商品特有的符号资源中,创造出大众所认同的共通意义,并被粉丝所消费。社交媒介给网络用户提供了创造“符号资源”的空间,同时在符号生产中为其提供社会体验并构建其社会认同。如“中二”“腹黑”“萝莉”等网络词汇是动漫粉丝的符号;“爱豆”“应援”“仙后”等网络流行语是韩饭迷的符号。约翰・费克斯提出了通过对原始文本进行积极重构可以获取愉悦和表达意义的“文本生产力”理论。粉丝通过调动和组织情感投入对文本意义进行再生产,从而建构出个人身份和权利感。互联网群体传播时代,新的媒介技术催生了用户生成内容(UGC),这使得虚拟社群中的文本生产演变成一种参与文化,粉丝成为这场创作浪潮中的主力军,文本内容也从传统的文字扩展到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的多媒体。“挖掘机技术哪家强?”,本是山东蓝翔技校招生广告语,在网易跟贴区和百度帝吧里出现,之后借助网民强大的文本再生产能力和网络群体传播力,演变出古文体、学术体等多种体裁,成为红极一时的网络流行语。由此可见,当诞生在网络虚拟社群中的流行语引起广泛的关注和使用时,其恶搞性和亚文化性的一面逐渐被削弱,开始被主流文化挪用,并在商品化的过程中被重新定义。

三、网络语言对网络共同体的建构

语言是人们彼此交流时最重要的工具,同时也是思想的载体、身份的象征、认同的工具乃至社会群体的纽带,更是文化变迁的指示器。语言是结成共同体的粘合剂,语言与人类共同体之间有着极为紧密的关系,甚至某个共同体使用的语言越是独特,它的凝聚力就越强,反之亦然。在地区、教派、职业、性别乃至民族等形形色色的共同体中,语言不仅是区分“他者”的工具,也是确认“自我”身份的途径。虽然共同体一词似乎意味着内部和外部之间会有一个明显的分界,但实际上,语言的使用边界往往是模糊的。此外,不同的共同体语言间的竞争同样引人注目,语言间的互动常常隐藏着冲突,隐含着一个群体对其他群体的挑战甚至是征服,这一点在网络空间表现得尤为明显。互联网群体传播时代正在经历一场“语言技术化”运动,各种网络语言被具有强大创造力和创作热情的网络用户生产出来,并在网络空间中进行系统地设计、生产和传播,网络语言的商业化和技术化趋势得到加强。网络语言在网络共同体中的大范围传播和使用,增强了共同体成员之间的认同感和成员对于群体的归属感。

(一)网络语言是网络共同体交往语境的构建符号

李普曼认为,现代社会重写了现实和符号的关系,能指和所指全然倒转,造成符号与现实颠倒,是现实模仿符号,而非相反。在互联网所建构的虚拟世界里,符号环境急剧膨胀,能指与所指的关系被斩断,“所指不过是一个瞬间,在无休止的指意过程中,意义并不是在主客体间的稳定的指涉关系中生产的,而仅仅是在所指的无限的、模棱两可的游戏中生产的”[8]。在虚拟世界里,符号特别是语言符号拥有了旺盛的生命力,符号元素被肆意的组合、拼贴和同构,各种文本和再生产文本被自由、开放、平等、无线地阅读和传播,这使得互联网空间里的权力在某种意义上成为自由解读和建构文本和语言的权利,因此成为一种阅读和传播的实践活动,而这种实践常常以一种符号游戏的形式出现。

多利安・马赛认为,社会关系常常是深深扎根在一种社会空间之内的暂时的特殊黏附关系的星体型构,其本身就是从地方到区域,从区域到跨区域的关系和内在关联的产物。在社会关系里,语言作为人员、信息和观念的传输渠道,使语境和兴趣文化彼此相连。而网络语言铸就了情感的同盟,增强了网络共同体结构中的黏性。网络语言将那些分散在共同体和虚拟社群中的个体成员联结起来,他们既非地理学上独特的实体,也不依赖于面对面的接触和交流。在信息技术和电子媒介飞速发展的当下,象征互动的网络语言既是物质的,又是文化的,是一种能动的符号。在网络语言建构的网络共同体交往语境中,成员个体对专属于所在社群的网络语言的使用和传播能激发一种“情感共同体”,情感的巨大力量能激发亲密感和群体归属感,将地方性转化成展示文化身份的基础,而文化是网络共同体得以发展壮大的核心动力。

互联网群体传播时代,人们通过高度发达的媒介力量而彼此靠近和依赖时,共享性的情感就能跨越时间和空间,实体化为语言表达,并进行广泛的传播对话。互联网的社群化聚合粘聚的是一个生活圈子、一种生存方式,一种共同的兴趣爱好,一些共同的主张和观念。这种圈子文化以合乎成员思维和情感的形式出现,通过分享共同的身份最终从里到外形成对受众的合围。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所提出的那个“想象的共同体”似乎在虚拟空间中寻找到了的生存土壤。

(二)网络语言是网络共同体中青年亚文化的表征形式

网络流行语是在网络上出现并迅速发展起来的文化现象。伴随着互联网影响的日益扩大,以90后和00后为代表的网络一代在虚拟世界的主体地位越来越明显。在互联网群体传播时代,他们摆脱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和限制,获取资讯和知识,形成具有代际特色的独特价值观和审美观,甚至对传统话语权和价值观形成解构和冲击。互联网使得亚文化与青年群体的联系更加紧密,互联网中的青年文化形成互联网亚文化。而青年一代常常把基于互联网平台,以共享情感和共同兴趣为连接点的虚拟社群作为创造和传播自身文化的空间,在这个共同空间里,遇到同类人进行群体行动,组成一个共同体,铸就相互依赖的共同纽带。虚拟社群中诞生的不同于主流的社群文化,有意无意地挑战主流文化中的价值、观念和结构,表达着青年一代突破传统、渴望创新的生活方式的态度和决心。

人们一般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介的方式来了解和理解这些主流文化之外的网络亚文化,得到的认识大都是二手的,而网络语言作为网络亚文化的直接表征形式对人们认知和构想网络亚文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在其论文《你说流行语了吗?》中提到,“俚语词汇的深层‘目的’首先是维护一种贵族式的区隔”。而互联网群体传播时代中的网络语言特别是网络流行语,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也起到一种区隔的作用。这使网络语言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一种亚文化资本。在当今的社会条件下,它所区隔的不再是布迪厄观点中的“贵族式”文化等级和社会等级,而是区隔圈内和圈外,群体内和群体外。例如在二次元动漫圈中, 通用着自成一体的语言符号系统。如果“圈外人”无法识别“残念”(无语)、“BGM”(背景音乐)、“OP”(片头曲)、“王道”(、真理)、“废材”(没用的人)等这些行话, 便无法与“圈内人”对话和交流,成为沉默的“潜水者”。而长期沉默的后果则是极有可能被赶出圈子。“特定群体”网络流行语的盛行,显示社会群体分化越发明显。如2014年度33个网络流行语中,描述个体特质或者群体特质的网络流行语就有8个,占到1/4。“女汉子”“小鲜肉”“暖男”“单身狗”“国民岳父”“直男癌”“萌萌哒”“中二患者”等网络流行语,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青年网民群体对自身的定义和自嘲,以及网民对小群体身份建塑的期望。“互联网真正释放的是那些不遗余力创造和展现个人趣味的人”[9]。而新媒体势必会给予青年网民更多的自由空间,让其通过互联网提供的另类、符号化、个性化的文化形式,来体验和实践自我定位和自我建构。

(三)网络语言体现网络共同体的权力诉求

安东尼・葛兰西在其著作中提到政治运动、意识形态以及文化的概念。葛兰西特别强调了霸权的重要性,他认为霸权不仅通过经济实力和高压统治来维护,同时也离不开附属阶级被说服接受某种哲学、道德标准和主流文化。而话语的实践本质上就是争夺文化霸权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话语具有现实的力量,话语权的控制和争夺的激烈程度与话语在社会变化中日益突出的地位是高度一致的。而大众文化或主流文化的媒介传播方式是精英阶层实施霸权的关键场所和平台。因此大众传播领域也就成为统治阶级与从属A级发生利益对抗的场所,是操纵和抵抗、和挑战的角斗场。特别是互联网的出现,使话语权不再仅仅是掌握着大众媒介机器的社会精英们的特权,而是被分化消解到每一个普通的网络用户手中。网络技术为人们构筑起一个众声喧哗的虚拟空间,兴趣爱好、利益诉求相同的人可以通过互联网随时随地低成本地在虚拟社群里聚合,发起和组织活动,同时拥有了对公共事务进行交流、评论的话语权。

社会是被表征和构建的,而语言就是其最重要的表征形式和构建符号。社会文化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场域,每一个场域都是权利特别是话语权争夺的场所,传播场也不例外。现代民主社会越来越依赖通过语言来制造共识,语言的自由表达意味着传播的自由和话语权的掌控,它们共同为改变民主社会权利分配的现状推波助澜。进入互联网群体传播时代,当互联网、大数据、社交网络、个人终端成为这个时代话语语境中的核心概念时,社会变革越来越成为了一场虚拟世界的革命。新媒介创造的是一个一个由陌生人构成的具有民主化效应的新世界,进入这个世界的等级层级限制在新世界中逐渐消失。任何一个由普通网络用户组成的网络共同体都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来组织更加快速的行动,为自身的权利而发声,并参与到社会变革中来。互联网创造的是一个全新的信息传播生态系统,各种正式的组织、非正式的集体和众多的个体都存在于这个生态系统中。网络流行语从生成源头看,社会热点事件型(“什么仇什么怨”“有钱,任性”“且行且珍惜”)、网络热点事件型(“国民岳父”“买买买”“挖掘机技术哪家强”),是网络流行语中具社会影响力的内容,其中呈现的“恶搞-时政-个体”的嬗变,也印证从语言到话语的草根式权利诉求的渴望与成果。同时网络流行语在网络共同体中生成之后被媒体和大众接受的时间大大缩短,如“小鲜肉”、“暖男”等网络流行语等已经成为生活日常的频繁用语。“约吗”一词出现短短4个月,相关网页就达到4400万个,“也是醉了”的网页数与网上新闻篇数的比例为10U1;“有钱,任性”这一比例达到2U1;而“萌萌哒”比例甚至达到1U1,这充分说明网络流行语的网民传播和媒体传播开始“同频共振”,网络流行语开始进入大众传播时代。

不同于以往,如今的互联网群体传播时代,“信息技术越来越多介入社会情境,改变了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社会秩序越来越成为一种经过电子传播中介的秩序,对社会生活尤其是自由和正义产生了巨大影响”[10]。伴随互联网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正是在这样的新媒介范式中利用网络来寻求更多话语表达空间和社会权利,他们不再立足于超越社会或者经验批判,不再采用颠覆式或超越式的激进运动,而是试图从虚拟渗透到现实的“暗流涌动”,探索并找到新文化的生存土壤,使未来的可能性变得更加无法预测和充满变化。

网络类论文:文化类网络自制节目的发展路径研究

【摘 要】随着网络自制节目的快速发展,单一的综艺娱乐自制节目形态已无法满足受众的需求。在此情境下,文化类网络自制节目的诞生及其发展路径便成为自制节目形态研究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文化类自制节目;细分受众;垂直内容

随着2014年网络自制元年的开启,我国视频网站开始投入重金打造专属于各自平台的自制节目。在这三年的迅猛发展中,我国视频网站出品了一批的网络自制作品,例如爱奇艺的《奇葩说》、腾讯视频的《你正常吗》、优酷的《火星情报局》等等。据笔者统计,目前爱奇艺、优酷、腾讯视频、乐视视频四大视频网站正在更新中的自制节目数量达45个,其中综艺娱乐节目为37个,占整体比重的82.2%。因此,我们必须透过纷繁热闹的表象看见网络自制本体的一个实际现状,即网络自制节目数量繁多,但节目形态单一,同质化竞争明显。

正当各家网络平台都唯娱乐至上之时,优酷率先开启了自制节目的一股清流。优酷于2016年成立文化频道,并以此为根基开发了许多具有高质量、高水平的文化类网络自制节目,这其中就包含以《看理想》系列为代表的《一千零一夜》、《局部》、《听说》、《圆桌派》等文化类自制节目。根据官方数据显示,《看理想》系列节目于2015年6月15日开播至今已获得5.6亿的点击率及近70万的粉丝关注量,就文化类自制节目而言该系列节目已经获得了较大的成功。因此,笔者将以《看理想》为例深入分析在“娱乐至死”的时代,文化类网络自制节目的发展路径。

一、文化类自制节目的发展现状

网络自制节目出现至今刚经历数年的时间,因此,学术界对其节目的形态分类还处于研究阶段。为了更好地开展本次论文研究工作,笔者基于文化节目的定义及传统电视节目的分类方法,大胆地对文化类网络自制节目下了一个粗浅的定义:文化类网络自制节目是以艺术、文化等各类文化信息为主要内容的,基于互联网视频平台进行播放的,且视频平台拥有独家版权的一类网络自制节目形态。

总体来说,文化类自制节目仍处于兴起发展阶段,其节目的内容主要以讲座类、读书类、纪实类以及艺术类为主。优酷、凤凰视频、爱奇艺为文化类自制节目的主要开发平台,其中,优酷网和凤凰视频分别建立了专门的文化频道和人文频道用以维护宣传文化类自制节目。目前,优酷在更新的14档自制节目中,有6档节目是文化类自制节目,占到自制节目总比重的42.9%。但其他几大视频网站的自制节目中,文化类自制节目所占比例均低于10%。由此可见,文化类自制节目在自制节目的市场中还要继续开拓和发展。

二、文化类自制节目发展的背景分析

(一)细分受众的成长发展

文化类网络自制节目的悄然兴起源于自制节目制作模式的成熟,更有赖于细分受众的成长与需求。在几十年前,电视文化类节目也曾兴盛一时,如中央电视台创办的《子午书简》、北京电视台的《读书》、北京有线电视台的《华夏书苑》等。但这些文化类节目都好景不长,几年光景中纷纷改版或叫停。如今文化类节目能在网络平台再次兴起,与受众的分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在传统媒体时代,节目的受众定位是面向大众的,不同行业面貌、不同文化水平、不同年龄群体的受众都混杂在目标受众里。在唯收视率是英雄的传统媒体时代,相对窄众化的文化节目很容易遭到大众化、日常化节目的厮杀角逐。而在媒介融合的当下,节目收视平台的多样化、节目内容的多元化,使得广泛性受众逐渐分化成具有各自需求的细分受众。这其中就包含了一群高学历、高收入对节目内容有着高要求的喜欢文化节目的细分群体。例如,在对《看理想》的受众调查中发现,该系列的主要收视人群有75%以上为拥有大专以上的学历,同时70%以上的受众属于中高端收入人群。因此,笔者认为细分受众的成长发展是文化类自制节目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差异化的竞争战略

网络自制节目自诞生起便迅猛发展,单从收视率角度分析,网络自制节目与传统电视节目可以一较高下。但就自制节目本身而言,节目形态扎堆于综艺娱乐,据笔者统计,爱奇艺在更新的19档节目中只有2两档为非综艺娱乐节目,而搜狐视l、乐视视频以及腾讯视频在播的12档节目均为综艺娱乐类型。同质化竞争激烈,节目创新难度增大,导致网络自制节目的研发进入瓶颈期,收视观众粘性较低的情况出现。

基于以上问题,以优酷为代表的网络视频平台开始尝试差异化战略,在制作方向上,改变以往的一味迎合受众娱乐性消费需求,开始尝试不同形态节目的创新与突破。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优酷文化类自制节目品牌形象的建立以及凤凰视频纪录类自制节目品牌形象的建立。通过这一差异化的战略运用,视频网站逐渐拓宽了自制节目的收视人群,并建立特色化的自制节目风格。

(三)国家相关政策的影响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为了防止传统媒体及新媒体节目过度娱乐化与低俗化,先后于2007年和2011年下发了《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管理规定》、《关于进一步加强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意见》两项规定文件。其中,《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管理规定》第六条指出:“发展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要有益于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具体要求。由此可见,文化类自制节目的兴起与发展有着必然的因素。

三、文化类自制节目的运作模式分析

(一)垂直内容制作模式

为了提高用户粘性,《看理想》系列节目在内容制作上加大了对选题深度的挖掘及内容质量上的加强,这一制作模式是基于细分受众基础上产生的垂直分众的制作模式。

首先,节目选题更具深度。与综艺娱乐类自制节目相比,文化类自制节目在选题时不仅兼顾热点时事,同时还注重选题的连贯性及内容的可挖掘性。据笔者截稿日,《一千零一夜》节目已经播放了177集,总时长达5310分钟,其两季节目的选题仅为74个,如《牡丹亭》、《论语》、《心经》、《源氏物语》、《了不起的盖茨比》等。该节目所涉书籍的内容不一,但都紧紧围绕中外典籍并结合当下社会事情展开讲述,其选题的统一性及可深入挖掘性可见一斑。与之相对比的,热门网络自制娱乐脱口秀《奇葩说》节目在已播出的三季节目里涉及的71个选题,无一不紧贴社会热点,如《该克制朋友圈秀晒炫吗》、《朋友圈要不要屏蔽父母》、《小朋友被欺负,是该打回去还是告老师》等等。这一跟踪时下热点话题的选题方式,虽有利于迅速抓住受众眼球,但其选题的可深入探讨性就相对较弱。

其次,主讲人更具专业性。与同类文化类自制节目相比,《看理想》在主讲人的选用上在关注其知名度时,还注重其专业性。例如,《一千零一夜》的主讲人梁文道不仅是知名的凤凰卫视主持人,同时还是一位游走于两岸三地的学者;《局部》的主讲人陈丹青是拥有亚洲杰出艺术家终身成就奖头衔的前清华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听说》的主讲人马世芳是专业音乐电台主持人兼作家。正是由于主讲人本身具备极强的专业性,才会让《看理想》系列节目的内容更具考究和玩味。而以《晓松奇谈》、《罗辑思维》为代表的同类自制节目的主持人在内容讲述上更像是漫谈而非专业的阐述。

再次,节目时长的适中。《一千零一夜》的主持人梁文道曾主持过另一档经典的读书节目《开卷八分钟》,该节目于凤凰卫视播出,时长为8分钟。节目主要内容为书评,其选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在该节目走到第八个年头时,由于多种原因不得不宣布停播。“在一项针对《开卷八分钟》节目内容的调查中显示, 20.93%的受众觉得节目时间太短,还未尽兴就结束了。”因此,梁文道在此次节目时长设计上,参考了《开卷八分钟》的节目时长短,内容过于精简等问题,将《一千零一夜》的节目时长定为30分钟。通过半个小时的讲述,力图将内容阐释清楚,同时让观众还不感到疲劳。

(二)线上线下结合、多媒介融合式互动

《看理想》系列文化类自制节目一改往日文化节目的死板性、蜗蛐源播方式,多角度、多方式地与受众展开积极的双向互动活动。

首先,观众在观看节目时,不仅可以在评论区进行留言,同时还可以在线上通过弹幕的方式与节目组及其他受众展开及时的话题讨论活动。这种文化类节目中植入弹幕的互动方式,不仅能让节目制作方及时地了解受众的反馈及建议,同时还能增强文化节目本身相对较弱的趣味性元素。同时,如果付费成为看理想的会员,还可以同主讲人在线上直接进行交流,并定期收看到节目的花絮及主讲人的生活随拍内容。这一系列的线上活动有效地增强了受众与节目之间的粘性。

其次,在一系列线上活动展开的同时,积极举办线下的沙龙活动、直播收看活动。通过受众与主讲人的近距离接触,有效地增强观众同节目之间的情感联系。再次,《看理想》依托优酷土豆两大网络视频平台,多渠道地进行播放的同时,还借助微信公众账号及微博新媒体平台对节目进行及时有效的宣传推广。这种线上线下结合、多媒介融合式地宣传方式更有利于潜在受众的开发及目标受众的情感维系。

总体来说,以《看理想》为代表的文化类网络自制节目正在开创一种合适其自身发展的运作模式,相较于传统的文化节目及综艺娱乐类的网络自制节目其都有着独特的优势所在。然而,我们也必须客观地面对文化类网络自制节目现在所处的发展阶段及其发展的劣势,通过运作模式的创新、制作方法的改良在这个大众娱乐化的时代找寻出一条最适合的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