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临床毕业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临床毕业论文:临床医学专科毕业生基层就业心理浅析
摘要:随着社会需求及城市医院用人单位招聘门槛的不断提高,临床专科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逐年增大,然而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亟需专科临床医学专业人才。调查表明,超过半数的学生愿意到乡镇就业。毕业生对于就业形式、希望的优惠政策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看法,其基层就业心理存在着看重环境、待遇的问题,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本文旨在为帮助学生走出基层就业心理误区,调试自身心态提供借鉴。
关键词:临床医学专科毕业生;基层就业;就业心理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人们对健康越来越重视,对就医要求不断提高,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增加。近年来,我国高等医学教育迅猛发展,医学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的总量大大增加,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另一方面,基层医疗卫生单位面临招聘困难,面向基层培养的专科临床生对到基层就业有着各自的顾虑,求职心理在学生择业过程中起了主导作用。本文对本校临床医学专业专科生毕业后的基层就业心理进行了调查与分析,为帮助学生走出基层就业心理误区,调适自身心态提供借鉴。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调查对象为本校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共发放问卷273份(四个专业方向发放份数分别为临床医学212份、康复治疗方向13份、眼视光方向21份、健康管理方向27份),回收有效问卷273份,有效回收率,其中男生81名(29.7%),女生192名(70.3%)。
(二)方法
本次调查为电子问卷,问卷所设问题采用不定项选择形式。内容从4各方面进行调查,分别为到乡镇就业的意愿、希望的基层就业形式、不愿意到基层乡镇就业的原因、希望的优惠政策。每个问题下设3-7个选项,数据采用Excel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与讨论
(一)到乡镇就业的自我认识
调查数据显示62.6%的学生愿意到乡镇就业,其中临床医学、康复治疗方向、眼视光方向、健康管理方向分别为70.3%、38.5%、33.3%、37.0%。不愿意到基层乡镇就业的学生为37.4%,上述4个专业方向比例分别为29.7%、61.5%、66.7%、63.0%。这说明不同专业方向就业前景的差异对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影响较大,以专升本升学为主要发展方向的临床医学毕业生较其他三个专业方向更接受到基层就业,就业态度更为务实。研究显示,学校相关部门从新生入学时就提供必要的职业心理咨询和帮助,使他们及早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特点和知识结构范围,从而定位自己的职业坐标,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好的准备,积极增进职业心理适应,形成开放的大职业观[1]。
(二)基层就业期望值
88.3%的学生选择有正式编制,工作地点在乡镇,6.9%的学生能够接受乡管村用形式(正式编制在乡镇,工作地点在村),而聘用制的仅有9.3%。由此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学生很看重事业编制。目前,编制的有无关系到相关待遇的落实,医学生利益是否能够得到很好的保障,影响着基层医疗队伍的稳定。而权益是否能够得到合法保护,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到基层就业的积极性。基层政府只有确实增加基层岗位的设置,才能更好地解决专科临床毕业生基层就业心理问题[2]。
(三)毕业生基层就业心理误区的原因
1.个人发展机会的影响
在37.4%不愿意是到基层乡镇就业的临床医学毕业生中,认为进修、培训、继续教育等机会少的占63.7%,57.8%担忧职业发展前景不佳。与大城市相比,基层相对落后的医疗设施、医疗技术对于医学生来说发展空间存在局限性。学生毕业后绝大多数想留在大城市、大医院从事本职医疗工作,如果这个理想不能实现,就留在城市社区或干个体行业,不愿意下基层,最主要的原因是认为在基层会失去个人发展机会[3]。
2.福利待遇的落实问题
调查显示,44.1%的毕业生认为保险、住房等福利待遇低,38.2%认为工资低,26.5%认为生活环境差。目前,大部分乡镇地区物质和文化水平相对落后,物质条件艰苦,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医学生到基层医疗机构就业的积极性,成为阻碍医学毕业生基层医疗机构就业的另一主要因素[4]。
3.家庭传统观念的影响
44.1%的被调查者认为到基层就业与家人期望不符,41.2%考虑到不利于子女发展。家庭传统的就业观念,导致很多学生及家长不愿接受学生受过“高等教育”后到基层就业的事实。来自城市的学生不愿意离开城市,而来自农村的学生又不愿意回到家乡。在决定是否到基层就业的问题上,绝大多数的学生倾向于听从父母和亲友的意见[5]。然而,医学较强的专业性及较单一的就业面,使得其竞争更加激烈。如何引导学生及家长明确专科医学生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充分认识到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和存在的巨大潜力,转变传统就业观念,已成为新的突破点。
4.希望的优惠政策
调查显示,被调查者希望得到的优惠政策多集中于能够得到与城市一样的福利待遇;工作一定年限后到县市级以上医疗单位工作;优先获得晋升和培训等发展机会;给予一次性的货币补偿等几个方面。
三毕业生基层就业心理误区的积极调适
(一)转变功力思想,培养良性心理
目前,在一些毕业生中存在只注重物质利益、不愿吃苦或者过分强调自我感受等不良的就业心理。这些不良的心理状态促使学生在择业期产生不切实际的想法,自身期望值过高,且只讲究金钱、名声,不愿到待遇低、条件艰苦的地方。进而引发了所谓“高不成,低不就”的“无奈”;同样,就业后也会给用人单位留下“眼高手低,浮躁虚夸”的不良印象。对此,作为高等学校辅导员的我们应当能够及时发现并引起注意,注重培养学生踏实肯干的作风及社会责任感。较强的心理承受力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是不可或缺的。学校在课程设置时应当增强学生在面临挫折的心理耐受性教育,扩大专业心理疏导的受众面,逐步培养毕业生就业的良性心理[6}。
(二)提高自身素质,调整就业心态
临床医学专科毕业生应该认清就业形势,客观地分析自我与现实。面对就业中遇到的种种心理问题,关键在于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调适,主动、自觉地适应环境,客观正确的评价自己,使学生对自己的潜能和素质及当前的就业形势有的认识。通过心理咨询,改变自己的消极认知,有效排除心理障碍,从而保持一种稳定而积极的心态,就业心理从理想趋于理智,达到合理择业、顺利就业和健康成长的目的。
作者:王雪 李芳 单位: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临床毕业论文:临床医学生毕业分析与对策
1临床毕业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医生是一个直接关系患者能否尽快康复的高危职业,专业性与责任性极强。娴熟的医患沟通技巧、丰富的临床经验积累、严谨的工作态度和正确的思维习惯都是为正确无误的诊疗能力保驾护航的关键要素,也是一项进入临床工作就需要不断培养和历练的关键能力。经过大学4年理论课学习的本科生,尽管在医学理论知识的构建上已经有一个系统的学习和初步掌握,但面对瞬息万变的病情以及反复无常的社会百态时,其所拥有的知识体系就会显得手足无措、无所适从。在此情况下一个良好的医疗带教环境显得尤为必要与迫切,但令人痛心的是“百年大计,教育为先”的理念在各大医疗基地却被“质量及时,效益为先”的理念所淹没,医疗质量、经济效益及科研产出成了各级医疗机构的立院之本,教书育人、培养医疗后备人才的原动力在强大的经济效益面前愈发显得苍白无力。相当部分观点认为,即使毕业实习没有经过系统严格的训练,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勤加磨练照样可以培养出的医学人才。殊不知,刚刚走上毕业实习岗位的青年学子犹如一张纯洁的白纸,一旦在不规范的医疗操作指引下或者一旦在毕业实习过程中形成粗枝大叶、无所事事的恶习,就可能伴随其一生的行医过程,害人害己。纵观当前医学生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可发现存在如下问题。
1.1医院层面
重临床科研、轻教学的办院理念使大部分医院将政策和利益分配向临床一线医生及科研一线人员倾斜,教学方面的政策扶持、可动用资源逐渐减少,成为谁都不愿接的烫手山芋,在绩效考核、薪酬管理、医疗职称晋升方面无法充分调动广大临床带教人员的积极性。而且,在繁重的医疗任务重压下,带教人员本身也存在专业素养及人文素养参差不齐、鱼龙混杂的现象,甚至部分医院以在读研究生、进修生来带教本科实习生。这部分带教人员自身医疗基础功底不够扎实,操作技能也不够完善,治学态度一知半解、粗心大意,不能正确地引导学生进行教学查房、病史采集、体格检查,也不能给学生系统地讲授正确的疾病鉴别及治疗,仅仅把学生当做跑腿,随时呼来喝去,其造成的后果自然是误人子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与求知欲。另一方面,为期1年的临床毕业实习要轮转内、外、妇、儿、精神、传染、医技等大大小小40余个科室,每个科室平均不到2周时间,即使按照大科轮转时间适度延长的原则,也不会>2个月。这样的轮转周期使相当部分学生尚未熟悉工作环境就已经另走他科,造成学生不熟悉老师,老师不认识学生,很难想象这样的培养周期能够培养出合格的准医务人员。
1.2学生层面
存在3个方面的因素:①当代大学生大部分都是家中的独生子女,从小就习惯了小皇帝或小公主的生活,缺乏吃苦精神及知难而进的勇气,喜欢自我为中心,缺乏团队协作精神,难于接受老师的批评,而医生尤其是手术医生必须依靠团队协作才能顺利完成一项操作。因此,当这样的医学生在从学生角色向医生角色转换时,从被动听课、记笔记到主动询问采集病史、处理各种常见病少见病,并进行各种医患沟通,从纯理论转换为理论联系实践的过程中一旦遇到挫折,就容易产生自卑、紧张、畏惧的心理进而影响实习效果。还有部分学生因为自我感觉良好,不愿进行贴化验单、拆线换药这样的工作,对教师的临床安排产生抵触情绪,如此也会影响实习。此外,尚有小部分学生自认为未来找工作靠父母关系与金钱,临床实习能否学到真才实学无关紧要,自甘堕落,最终耽误了自己的大好青春。②当前紧张的医患关系及执业医师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学教育临床教学实践管理规定、手术分级管理规定、侵权责任法等相关政策法规的出台,明确规定临床教学实践活动必须保障医疗安全,无执业资格实习生不得独立从事临床诊治服务,如此也压缩了实习生的临床操作机会,导致临床实习出现“患者不肯,教师不愿,学生不敢”的“三不”状况,严重影响了医学生的健康成长。③考研、择业与毕业实习时间的冲突。随着医学生的大规模扩招,各大医疗用人单位纷纷提高招聘门槛,非博士、硕士不要,迫使本科生在的职业抉择中无可奈何地选择考研,为了顺利考取研究生不惜耗费大部分宝贵的实习时间,有研究显示,73%的实习生认为为了考研可以放弃实习,一心去复习考研,而等研究生入学考试考完之后又面临着各个招聘会的相继举办,学生疲于奔命于各大招聘会场,这样下来1年的实习时间基本所剩无几,严重影响了实习质量。
1.3技术层面
现代新技术日新月异,医疗行业概莫能外。CT、磁共振、PET、显微镜、血管内成像、光学相干成像、纤维支气管镜、胃镜、数字造影、心电图、脑电图等的先后出现以及技术的不断改良,导致对疾病的诊断越来越多地依赖于器械检查,而传统的视、触、叩、听技术在临床诊断中所占的权重在紧张的医患关系面前不断萎缩,因为视、触、叩、听带有医生主观性的经验,而CT、磁共振、显微镜等属于客观检查,尽管可能给病人带来一定的经济负担,但权衡医患关系与病人负担,大部分医生在确定诊断前可能会更多地倾向于选择客观的辅助检查。这种对视、触、叩、听物理检查的轻视造成低年资医生的临床能力的缺失,也必将会影响其所带教的年轻学子,使其在面临急危重症患者典型的心肺体征、神经病理征时无法快速地做出正确的诊断与及时的处理。另外,现代医学新技术的发展促使微创和介入越来越多的为广大患者所接受。普通外科典型的腹腔镜手术只需要2~3人,即主刀和扶镜助手即可完成,复杂手术最多增加1名助手,而助手和扶镜助手都需要一定的基础和训练,初入科室的实习生显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原来外科常见的阑尾炎与疝修补术也越来越多的让位于腔镜微创手术;内科系统具有挑战性的心血管造影、支架置入术、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等也在不断进行推广,留给实习生动手的机会愈加减少。“持续性拉钩,间断性挨骂”向尴尬的“持续性参观”的转变是目前不少实习医学本科生的真实写照,也反映出新技术给医学生实习所带来的冲击。
2提高临床毕业实习效率的对策分析
江苏大学附属医院是直属大学的大型三级甲等教学医院,开放病床1400多张,年诊疗总人次150多万人次,年出院病人4万多人次。拥有1个部级重点专科心内科、8个省级重点临床专科、1个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10个市级重点专科,省市重点专科数居全市之首。作为江苏大学最重要的教学培训基地,疾病谱广、病源量大,有效满足了实习生临床实践的需求,同时本院还整理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实习生教学管理策略,提高了实习生临床动手能力,为其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实践基础。现将相关经验与建议简述如下。
2.1端正医教研三者之间的关系
明确“临床是今天,科研是明天,教学是后天”的理念。一个民族要想强盛,离不开教育的发展,一个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同样也离不开教育的发展。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当前我国的医疗后备人才还存在很大缺口,此种情况下如果还不能端正态度,严格高效地培养的医学后备人才,那今后的医疗纠纷只会愈加激烈,医患关系更会进入难以遏制的恶性循环。因此,不管是国家的宏观政策层面,还是医院的临床实习带教及管理层面,都应该重视临床毕业实习的带教工作,通过教育培养更多的人才,把接力棒传下去,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队。具体而言,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筛选临床经验丰富的带教教师,定期送其到国内外大型临床教学基地进行培训。将带教学生对其的评价及相关教学业绩纳入年终考核及薪酬管理体系,将教学业绩与临床业绩、科研业绩均进行量化折算,不管是教学还是临床科研,只要在这个量化上得分多就可以获取更高的薪酬分配以及更好的考核等级,进而充分调动带教医务人员的积极性。②定期组织实习生代表对临床实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反馈,由分管教学的业务院长督促各科室教学秘书协调带教老师及时整改,并视整改力度及效果进行奖惩,或在医院教学医疗质量月报中进行通报。③定期抽调带教医师进行集中授课,主要就医患沟通技巧、病历书写、诊疗技能提升技巧、急诊抢救(最基本的如心肺复苏、电除颤)等进行现场示教讲解,每年进行一次实习生临床技能大比武,对获奖同学及带教老师进行重奖。
2.2多方提升实习生综合素质,严把准入及毕业考核关
医患矛盾的根源在于医患交流不通畅、诊疗过程不合理。随着当前医患纠纷不断加剧的趋势,很有必要从学生阶段就培养严谨的工作态度、良好的职业道德、充足的医患沟通能力、敏捷的逻辑思维、娴熟的操作技能、规范的病例文书撰写能力等多方素养,严格落实准入及出科毕业考核制度,让学生在为期一年的临床实习结束后圆满完成从“理想”学生到“社会”医生角色的转换,能够在复杂多变的病情和形形色色的患者面前泰然处之、有礼有节。只有这样的后备人才越来越多,医患矛盾才有可能慢慢消减直至匿迹,我们国家的整体医疗水平才可能不断提升。要达到这样的目标,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2.2.1落实岗前培训制度,加快学生角色转变,严格考核制度
要保障新进入的学生不影响正常的医疗秩序,也不增加潜在的医疗风险,那么充分而严格的岗前培训是必不可少的。岗前培训应该从医德医风、法律法规、医患沟通技巧、医疗安全教育、各临床科室及辅助科室的专业特色以及每个科室的重点掌握技能等予以讲解,使学生明白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以及如何在老师的指点下做得更好。另外,针对独生子女群体的懒散心理及时予以纠正,教育学生一份辛苦一分收获的道理。严格准入制度及出科考核制度,针对本科室要求掌握的基本操作技能如不达标不能在考核记录上放行,使学生能从根本认知并重视实习,不再“身在曹营心在汉”“当24小时和尚撞24小时钟”,争分夺秒,多辛苦多练手,虚心求教,不虚度光阴。
2.2.2强化医患沟通能力
2005年原卫生部首次公布的医院运行管理调查结果显示,医患纠纷的主要原因中,医患沟通不足占50.56%,技术水平欠缺占17.56%。拯救医患的良方在于重建基于人文主义和人文关怀的人文医学。应届本科实习生由于尚未正式踏入社会,没有系统地接受过医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的教育,临床经验欠缺,自信心不足,面对负面情绪甚至敌对状态的患者时很容易出现紧张焦虑、言语生硬、行为拘谨等,加上查体手法不到位,导致患者对其产生不信任感,不愿配合检查而影响后续诊疗。针对此现状,临床带教老师的心理疏导和言传身教就发挥着举足轻重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教育学生深入病房,换位思考、耐心倾听地了解患者的各种诉求,充分利用眼神、语调、表情、姿势以及各种肢体语言,让患者感受到自己被尊重被关心,从而配合检查治疗。同时尽可能在工作之余,学习心理学等人文沟通技巧,理论联系实际,或者借助兴趣小组角色扮演达到锻炼的目的。
2.2.3强化实习生“三基训练”,提高临床技能带教
老师应适当下放诊疗权利,让学生每天分管2~3张不同疾病的床位,争取轮转期间能够熟悉该科的常见病的诊疗程序。但下放权力不代表放任不管,而是放手不放眼,密切关注学生的操作过程,有失误之处及时指出并纠正。每天早上交班时进行抽查学生病例的检查,在全科医护人员面前公布相关纰漏,使学生知耻而后勇。每个星期进行1~2次教学查房,床旁结合患者具体情况系统地讲解疾病的表现、鉴别、诊疗、预后及该疾病的相关新进展。每周必须参加2~3次疑难病例讨论,尤其是最有借鉴启发意义的死亡病例,听取相关专家对患者最终死亡的剖析,确保自己以后不犯同样错误。每个科室轮转都要抽出一定时间到门诊学习,注意门诊病人与住院病人心理、沟通、查体、诊疗等各个方面的不同。在系统查体方面要注意心肺听诊、腹部压痛、神经病理征等的临床意义,能够将典型体征与相关疾病相联系。带教医生在进行胸穿、腹穿、骨穿、腰穿以及其他临床操作时要耐心给学生讲解每一步的注意事项,在不违背执业医师法且潜在危险系数不大的情况下,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后可鼓励实习生在带教老师指导下实行操作,培养学生的“多看、多做、多想、多学”能力。
2.2.4教学任务前移,取消研究生入学考试,化解考研求职时间冲突
将部分小专业及医技科室的轮转前移至四年级下学期的见习期,为主干专业的实习腾出较多的熟悉与掌握时间,使学生可以在门诊与病房、普通手术与急诊手术、患者的日常管理及交接班方面积累更多的经验。当前各行业均存在就业形势严峻、各用人单位学历门槛抬升的形势,考研是大多数学生的最终选择,也是当今临床毕业实习阶段学生不好严控考勤的重要原因。鉴于此,建议随着国家保研形势的发展,实时取消研究生入学考试,如学生想进一步深造,凭借大学5年的课业表现及毕业实习的综合技能考核成绩向研究生招生单位提出申请。只有这样才可能从根本上逆转当前实习生轻实习重考研的观念,也从根本上提升医疗后备人才综合业务素质的提升,减少医患矛盾的发生。
2.3化劣势为优势,借助科技发展提升教学质量
从理论上讲,学生实习好的教具就是复杂多变的病情和患者,但随着大众权利意识的增强,所有操作(尤其是有创操作)与学习都在患者身上进行已不可能,因此,借助科技发展建立模拟医学平台可以有效地规避伦理学问题,提升实习效果。例如通过模拟人和标准化患者,可反复训练体格检查及病史采集、基本技能操作等,在提高学生临床能力的同时也便于进行标准化的考试。此外,利用ECS综合模拟人和多媒体操作系统,可以创造出多种典型的临床急症进行急救演练。模拟人的各项生命体征,如心电、血氧、血压等都一目了然的显示在模拟监护上,因此,学生操作的规范与否及有效与否很容易判断,同时也有力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及潜力。在现代信息科学急速发展的今天,任何操作及记录都可以进入电脑和网络。因此,尽管腔镜、导管、纤支镜等微创介入的发展减少了临床实习生的动手几率,但清晰的操作直播及远程监控可使学生比以往更能了解手术的全视野,也正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实习生如果能够有效而及时地利用互联网,尤其是各大专业论坛学术网站的信息并将之化为己有,将会更加迅捷地提升自己的实习效果。
3小结
综上所述,合格的医学后备人才应该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善于思考、勤于实践,能够在复杂多变的临床表现中治标固本、游刃有余,并且能够充分利用科技红利带来的医学新进展不断让自己成长壮大。作为实习生管理者的各医疗单位、带教老师及上级主管部门,通过制订更为科学的管理制度、更为多元化的培训方式端正教学态度,严格考核把关,努力增加学生的动手几率,提升临床带教质量。相信经过学生、教师、医院3方的不断努力、不断探索,未来的临床医疗服务质量一定会有一个较大的提升。
作者:戴俏武 王中群 支月莹 单位:江苏大学附属医院科教科 江苏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 江苏省镇江市第四人民医院病理科
临床毕业论文:毕业生就业压力临床医学论文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通过电子邮箱和纸质问卷两种途径,对莆田学院临床医学院2008级毕业生发送66封电子邮件,回收57份,有效答卷回收率86.36%;对2009级学生发放55份纸质问卷,回收52份,有效答卷回收率94.55%。共计109份有效答卷。
(二)测量工具
采用杜天骄编制的《医学生就业压力问卷》测定压力均值,具有较好的信度、效度,按1(无压力)~5(压力很大)级评分,得分越高压力越大。其研究认为,量表压力源从大到小分别包括社会环境压力、家庭支持压力、岗位要求压力、个人素质压力、专业供求矛盾压力、就业指导压力以及学校影响压力7个分量表。本次调查的Cronbach’sAlpha系数(内部一致性检验)为0.945,信度良好。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测量自我效能感均值。采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测量大学生的应对趋势,量表含有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两个维度,按0(不采用)~3(经常采用)级评分。
(三)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两组类别的差异性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三组以上类别的差异性分析采用F检验,并进行相关性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与分析
(一)临床医学毕业生就业压力的一般现状
总就业压力得分为(3.061±0.622)分,压力水平中等偏上,在正常范围之内,较高为4.19分,低为1.57分。得分区间在1~2分的占3.67%,2~3分占44.04%,3~4分占43.12%,4~5分占9.17%。七项压力源中,社会环境压力[(3.401±0.800)分]和家庭环境压力[(3.208±0.934)分]是临床毕业生最主要的两项压力源,其余为个人素质压力[(3.046±0.688)分]、就业指导压力[(3.042±0.736)分]、岗位要求压力[(2.974±0.592)分]、学校影响压力[(2.963±0.694)分]、专业供求矛盾压力[(2.801±0.672)分]。
(二)就业相关影响因素对总就业压力、应对方式及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对不同年级、性别、家庭经济状况及是否担任学生干部、有无意向单位五个方面的总体就业压力、应对方式(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及一般自我效能感进行差异性比较,结果见表1。不同年级、学生干部担任情况对学生的就业压力感知、积极应对、自我效能感三方面都有显著影响;女生在面对就业压力时更趋向于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但在自我效能感方面明显低于男生;所处家庭经济状况越差,相应的压力感知越大,诉诸积极应对的频率也越高;未确定就业单位比确定的学生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在应对方式上,积极应对的均值明显高于消极应对。可见,面对就业压力,毕业生采取积极主动的问题应付方式的频率次数上升。调查发现消极应对在各因素间差异均不显著。调查结果显示专业地域优势在就业压力、应对方式及自我效能感三个方面并无显著性差异。结合Schwarzer的表述,本调查中一般自我效能感均值为2.243分,总体水平中等偏下;低效能者(得分低于2分)占12.84%,表明被试偶尔会自信心不足,需要帮助其找出优势、悦纳自己;得分在2.1~3.0分的占80.73%,表明被试抱有一定自信心,感觉有能力胜任一般工作;高效能者(得分在3.1~4.0分)占6.42%,表明被试自信心过高,需要帮助被试进行客观评价,避免盲目自信。此次调查的男、女生自我效能感得分低于前人研究。
(三)总就业压力、应对方式及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关系研究
临床医学生就业压力、应付方式与自我效能感之间的相互关系。可见,总就业压力与一般自我效能感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积极应对呈极显著正相关。以总就业压力为因变量,积极应对、消极应对及自我效能感为自变量,采用逐步进入法进行多元回归分析,进入回归方程的有积极应对和一般自我效能感,可解释总方差的16.7%,结果见表3。其中,消极应对被排除(与其余因素间无显著相关性),一般自我效能感为反向预测源,得分越高,压力水平越低;而积极应对为正向预测源。
三、讨论
(一)莆田学院临床医学毕业生就业环境分析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及临床医学毕业生数量的增加,临床医学专业性强、人才培养周期长、成本高、毕业后就业面窄、薪资待遇底等限制因素成为临床医学生顺利就业的限制性因素。首先,莆田学院临床医学生的构成五成以上家庭经济条件中等偏下,学生自我认知和一般自我效能感水平相对偏低;其次,新办本科院校在近年的发展中存在诸多挑战,毕业生在求职市场上的总体竞争力还有待提升,近两年的就业质量也随着社会对医疗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呈稳中有降的发展趋势,就业难度略有提升;再次,福建医疗卫生单位,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医疗卫生系统,尚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特别是近年来由地方卫生部门与高校合作招收定向委培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的加剧;此外,通过五年的专业技能培养,结合必要的就业指导课程和第二课堂活动,积极开展师生座谈会、职场模拟面试大赛、专家讲座以及QQ群、微博、微信等多渠道积极调试在校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就业信息,帮助学生拓宽就业途径,提升就业能力,鼓励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毕业生总体压力水平中等偏上(得分3.061分)。
(二)莆田学院临床医学毕业生就业压力源及自我效能感分析
通过压力归因调查发现,社会环境压力和家庭环境压力是毕业生求职过程中的主要压力源,社会、家庭对不同性别学生的期望水平和大学院校的专业设置关系到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水平。而专业供求矛盾压力对毕业生的影响,相比杜天骄的研究明显下降,推断这与福建省内医疗卫生市场需求量较大存在一定联系。就自我效能感而言,总体得分中等偏下,低于其他高校的总得分。其中,女生的自我效能感显著低于男生,对压力的感知力也略高于男生,这与之前的研究相符。就应对方式而言,倾向于积极应对,并与就业压力水平和自我效能感显著相关。表现为:在高水平的就业压力和相对偏低的自我效能感的推动下,毕业生面临学校、社会、家庭等诸多因素的交互影响,及时的介入与调试可以帮助学生积极应对所感知的就业压力,更多地咨询诉说、倾诉内心烦恼,征求他人意见,同时克制负面情绪、改变方式方法来进行自我调适已达到较佳的心理状态,为顺利就业做准备。数据显示,在高就业压力、低自我效能感的交互作用下,辅导员介入并参与学生的就业指导和心理调适工作,引导其合理释压是必不可少的。经过五年的专业技能培训、就业能力开发及就业心理疏导,学生能够相对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及定位,大多数人都能及时调整就业心态,妥善处理就业压力,使之转化为就业动力。
(三)高校辅导员在临床医学生就业指导过程中的应对策略
临床医学毕业生作为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其就业指导和生涯规划是高校辅导员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有针对性地介入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过程,现提出以下几点应对策略:一是将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当中,以大学生发展为宗旨,提升高校思政工作者的整体素质结构。二是关注特殊群体和敏感群体的自我认知和自我发展过程,鼓励和帮助女生在学习生活中建立充分的自信心,有针对性地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能力,通过共情、积极关注、真诚沟通三个途径帮助敏感群体提升其自我效能感和就业能力。三是建立健全就业指导体系和监督调试策略,提升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能力,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的能力和职业规划能力,从而提升毕业生品质、强化医学生应对就业压力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四是注重学生多方面能力,尤其是社会实践能力(含临床实习能力的培养)、自我管理的能力和职业规划能力的培养,保障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水平。Daly等发现毕业生对实习经历的个人反应影响其今后的职业表现,环境支持能够改善其职业表现,强化自我察觉能力,满足自身的情感需求并延缓意识倦怠。五是营造良好的社会支持环境和家庭支持系统,畅通沟通渠道、搭建信息收集反馈平台,在政府、就业市场与青年大学生之间做好桥梁作用,社会、家庭对不同性别学生的期望水平和大学院校的专业设置关系到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水平,较大程度地帮助毕业生正确处理就业压力、理性就业。六是做好大学生就业心理调试工作,关注医学生择业心理问题的疏导调试,结合时事政策,鼓励青年大学生将个人发展与国家需要相融合。因此,针对临床医学生,高校辅导员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应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探索,在正确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定位基础上制定行之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树立自信心,多渠道、多方位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
作者:吴莉莉 单位:莆田学院临床医学院
临床毕业论文:临床医学专业专科毕业生就业现状
一、结果与分析
1、县级及以上医院就业率呈下降趋势
从统计结果看,我校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在县级及以上单位就业率从2010年的10%以上下降到近两年不足10%。这符合大医院对医学专业毕业生学历要求逐渐提高的趋势。与本科生相比,专科生在学历上处于劣势。通过调查,我们还发现县级及以上医院未来对医生的需求主要侧重本科以上学历,所以专科生应当将就业目光转向基层医疗单位。
2、医学相关行业就业比例较高
医药营销、药房等医学相关行业就业率达40%以上。随着国家对医药行业投入的逐年增加及投入力度的加大,使得整个医疗、医药行业快速发展,医药销售、医疗保险、医疗器械及设备营销等行业人才需求旺盛。这些行业虽然入行门槛低,但由于与业务对象交流的需要,对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需要从业者除具有吃苦耐劳和较高的自律性之外,还要求其具有扎实的临床医学专业知识。这些行业人员目前收入较好,从而吸引了众多的临床医学专业的专科、本科甚至研究生。
3、学历深造者比率基本持平
近3年参加专升本考试并被录取的学生约占毕业生的10%左右。许多学生有继续深造的意愿,但录取率并不高,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近几年各大医学院校减少专升本学生录取数量,致使整体专升本考试录取率较低;二是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本科生就业也很困难,部分学生认为通过专升本不能增加就业机会。
二、我校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措施
1、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定位
一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临床医学专业专科培养目标和对应就业岗位,形成正确的就业观。本专业就业主要面向乡镇卫生院、社区门诊等基层医疗单位。二是引导学生转变“铁饭碗、金饭碗”就业观,目光不能停留在有财政编制的公立医疗卫生单位等,要主动了解新兴社区、民营医疗机构和医学相关衍生领域的发展与需求状况,在新的领域寻求发展空间。三是引导学生转变“进大医院、要高收入、怕工作苦”的就业观,鼓励学生到西部偏远地区、到基层乡村就业,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去。四是引导学生转变“高学历一定有好工作”的观念,避免盲目用升学来逃避就业压力。
2、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一是认真学习、积极落实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二是优化课程内容,教学内容紧扣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大纲,对学生进行专门培训,提高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三是注重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四是鼓励学生选修多项技能,考取多种职业资格,如针灸推拿师、营养师、育婴师、美容师等,有针对性地满足农村基层医疗单位在此方面的人才需求。
3、把握机遇,提高基层就业率
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乡镇卫生院的业务量急剧增加,需要大量的临床医学专业专科毕业生。各省、市、地区相继出台优惠政策促进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如2011年,河北省实施“千名大学生村医”计划,依照当地乡镇新录用公务员试用期满后职务工资和级别工资总和确定其工作补贴标准,并为其缴纳养老、医疗、工伤、生育等保险。对于服务期满的村医,另有一系列优惠政策解决其后顾之忧。我校临床医学系在毕业生中积极宣传,组织报名学生达300多人次。
4、加强就业指导机构建设
我校不仅有校级就业指导处,还在各系设立了独立的就业指导办公室,形成完备的人才交流信息服务网络,为临床医学专业专科毕业生的就业创造条件。如每年在学校举办大型人才交流会,就业指导人员一方面深入基层收集就业信息,通过网络等形式提供给毕业生作参考;另一方面及时掌握未就业学生信息,为其寻求就业机会。同时联系各级人才市场,解决毕业生档案有效存放等问题。每学期开设就业指导课,解读国家近期的相关政策,引导学生接受新的就业理念。通过采取一系列就业措施,在医学类毕业生整体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我校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保持较高的就业率,近3年,学生一次性就业率均达90%以上。今后我们将继续探索新的就业措施,进一步提高就业率。
作者:白志峰 单位: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临床毕业论文:精神科毕业护士临床体验研究
【关键词】
精神科;新毕业护士;临床体验
2001年WHO报告显示:全球有4.5亿精神疾病和脑部疾病患者,在部分发达国家已有20%的人被诊断出心理疾病,50%的患者一生曾存在心理问题,精神卫生已成为非常突出的社会问题[1-2]。目前,全球护士短缺的现象日趋严重,精神科护理劳动力问题显得尤为突出[3]。精神科新毕业护士(PNGN)具有精神卫生知识欠缺、技能不熟练、缺少心理支持等特点,过去研究多集中在毕业前护生临床实践的准备,护理教育者忽略PNGN从学校到临床转变时期中其情感体验对未来职业生涯的影响[4]。目前,研究已关注到PNGN经历,强调在护士毕业后1年时间内,需接受转变时期的教育支持项目来完成临床实践的准备[5]。尽管医院实施教育支持项目,但PNGN仍存在消极的情感体验,在早期的职业生涯中仍存在高离职风险[5-6]。因此,我们需要探究PNGN第1年的临床实践影响因素,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参考,以便更好地完成新毕业护士(NGN)到精神科护士的转变。现综述如下。
1国内外新毕业精神科护士研究现状
1.1国外研究现状
精神科很难招募和留住NGN,Stuart[7]研究提到美国只有不到1%的护士选择精神科护理。护士短缺既加重护理人员的工作负荷,又阻碍了新成员的加入,形成恶性循环。Karlowicz等[8]调查发现,美国对该机构的精神卫生投入70000美元/年,用于招收护士来填补职位空缺,但该机构注册护士(RNS)人事变动率为54%,新员工6个月离职率达75%。Hayes等[9]认为如何保留NGN是卫生服务领域普遍关注的问题,高级护理人员流失率不利于患者恢复健康及护理队伍和经济发展。在精神卫生服务领域中人口老龄化是尤为突出的问题,Dent等[10]调查发现,澳大利亚精神科护士平均年龄是47岁,相比于其他科室护士,精神科护士更新速度慢。Wilkins等[11]调查发现,加拿大的注册护士平均年龄为44岁,30%护士年龄超过50岁,接近退休年龄。
1.2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精神科护士人员短缺,平均每3名精神科护士为10万人提供护理服务,PNGN是以中专和大专学生为主体,文化基础和综合素质普遍偏低[12-13]。李瑞雪[14]研究发现,医院精神科护士1~2年离职率高达15%。朱转娥等[15]研究发现,精神医院护士工作第1年流失率高于综合医院,因此,应做好精神医院的风险防范,提高医院护士的福利待遇,稳定临床护理队伍。国内学者大多偏向于精神科护士工作压力现状和压力源的研究,张丽等[16]调查结果精神科护士工作总体压力水平为中度压力,主要压力源是“护理专业及工作方面”和“工作量及时间分配”。徐国彬等[17]调查结果显示,精神专科护士工作倦怠中人格解体检出率为33.9%,其相关系数较高条目分别为患者带来压力、同事间关系、新技术的要求、长辈的照顾和精力不足。国内文献针对PNGN研究较少,仅局限于PNGN对精神科护理知识的认知情况及如何提高沟通技巧,未深入了解精神科NGN临床体验[15-18]。
2新毕业精神科护士角色转变培训项目
基于精神科护理人员短缺的现实和对未来精神科护理的预测,相关组织必须设法留住PNGN。NGN首次承担精神卫生领域的工作,PNGN处于迷茫阶段即不确定其所具备的知识和技能能否胜任工作。在国外,Michelle等[19]提出过渡计划,强调在说教式和体验式学习活动中临床的监督和支持作用,PNGN表示在工作第1年满意度提高,愿意继续从事精神科工作。Robinson等[20]研究发现临床监督和支持情况与新员工的决定(是否愿意继续及时份工作)密切相关。Mccloughen等[21]表示培训部分的精神科护士使其作为新入职员工的导师,这样可以满足导师监管需求,促进新老员工间合作,有助于招聘新员工和保留现有员工。在国内,PNGN在进入临床时会有岗前培训项目,帮助NGN完成角色转变。李放等[18]研究显示,对PNGN进行规范化培训,可提高精神科专科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在短时间内成为一名合格的精神科专业护士。赵春海等[22]提出PNGN实践分期,包括无知恐惧期、盲目乐观期、焦虑恐慌期、紧张敏感期、平稳成熟期,并提出对PNGN实施分期培养,取得效果优于一般培养方式。孙爱芹等[23]针对住院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进行情景设计和模拟训练,提高护士综合能力,减少意外事件的发生。
3影响精神科新毕业护士临床体验因素
3.1角色模糊
角色模糊是指对给定角色的期望或规定缺乏明确的理解和认识,对角色行为规范不清楚,处于一种迷茫状态。不仅存在于NGN,在职护士也遇到同样的问题[24]。Rungapadiachy等[25]对注册前和注册时间超过6个月的PNGN质性访谈,发现参与者注册前后均存在角色模糊的问题,角色模糊对PNGN产生消极的影响。Alexander等[26]研究发现,精神科护士感知到工作满意度是决定继续或辞职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角色清晰是决定RNS是否从事精神科护理工作的重要因素。由于临床实践中角色不确定性、对突如其来的责任毫无准备和能力被质疑等一系列问题,角色模糊对NGN影响更大[5]。吴惠娟等[27]研究显示,精神科护士的角色认知如角色模糊和角色冲突感知与职业倦怠之间关系密切,并提出提高护士的角色认知能力是预防职业倦怠的有效策略。
3.2团队支持
团队作为一个整体,可以发挥团队成员间的协同作用,实现个体不能实现的整体功能。不同的人对团队内涵有着不同理解。部分NGN认为团队等同于庇护所,个人可免于承担责任;部分学者认为在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时,团队是科室文化的象征[28];团队能为NGN提供一种归属感,是工作社会化的重要方面。有研究指出,精神科护理同伴的支持不足会消极地影响PNGN学习积极性和临床实践安全性。相反,支持性团队可促进NGN临床技能的学习和发展。被访问者提到“我身边就有的团队,(我)总是觉得生活充满活力和动力”,肯定团队的重要性。老同事可为新同事提供建议,促进新同事的社会化、学习和发展。对NGN而言,团队合作是是构成NGN个人、专业和临床学习的支持基础;在复杂临床情况下,发展同事间亲密关系;提供同事间沟通和交流机会;有助于新手、患者和单位之间建立整体人际安全网。
3.3护士自身能力不足
3.3.1沟通技巧
沟通技巧包括护患间和谐相处、倾听、换位思考和观察等方面,这些技巧是实现有效沟通的关键。有研究显示,低年资护士存在护患沟通的问题,低年资护士必须先意识到沟通问题,并在临床中不断实践,提炼和总结沟通经验以应对特定的患者、不同的工作场所和事件。Cleary等[28]提到精神科护士应具备常规的沟通技能如和患者相处、了解患者需要、巧妙的沟通方式和较复杂的沟通技巧,常规沟通技能是在护士的个人经验、领悟和自信基础上形成的,较复杂的沟通技巧需要护士在倾听和移情理解患者基础上逐步形成。
3.3.2专业知识贮备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有研究提示,由于PNGN知识、经验和能力缺乏,其往往感觉自身专业能力不足,产生弱势感和孤独感。高学历的PNGN会出现知识储备有限和能力不足问题。PNGN在进入职业生涯前应解决这些问题,否则会造成临床护士人员流失。PNGN应逐渐形成适合非正常人的思维和技能,具备较强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有研究者发现,精神科专科医院护士批判性思维能力存在不足,教学区护士具备更高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说明工作环境对批判性思维的养成有重要影响。
3.4精神科暴力事件
精神科服务对象缺乏自知力,精神和行为异常不能有效地配合医疗护理工作,甚至随时会出现自伤、自杀、冲动、伤人、毁物等状况,这样的工作环境会使精神科护士长期处于自身安全随时受到威胁的状态。有研究称,离职护士均受到患者不同程度的侮辱、攻击或伤害,精神病专科护士的人身安全缺乏保障。PNGN要适应精神科工作,学会与复杂患者交流,在工作过程中除解决患者健康问题外,还需保障自己人身安全,这是与其他科室不同之处。3.5公众对精神科的污名化护士无论是否有其他科室临床工作经验,在从事精神科护理期间都可能会经历一段消极的磨合期。有研究显示,PNGN可能受公众对精神疾病和精神护理的污名化影响,使自我认可度下降和情感被孤立。有研究表明,精神疾病难以根本治愈,精神病患者会受到社会及家庭不同程度的歧视,精神科护士会受到社会歧视和家人的不理解,护士劳动得不到应有的尊重,护士精神压力增大和个人成就感低。
4建议
精神科护士流失是全球性问题,有效地挽留员工的做法是提高精神科护士满意度,积极的临床感知会促使PNGN尽快融入精神卫生服务行业,提出建议如下:根据精神科护士工作特质来招聘新员工,会增加了招聘成功和留住人才的机会;在新员工成为正式员工前,新员工需和经验丰富老员工工作1天,其可以帮助应聘者确定新员工处理工作的能力,同时,为老员工提供和未来新员工接触的机会;NGN护士必须接受预防性压力消解对策的教育。首先,NGN应提前普及精神卫生护理的相关知识,了解该职业的性质和意义。其次,NGN应接受精神科的技能培训,了解精神科医疗护理全过程,掌握必要的临床技能,熟悉各种仪器设备的使用。,为新毕业护士讲解精神卫生相关的法律法规,介绍相关的规章制度,提前告知工作中可能出现突发事件,做好心理准备;精神科应拥护和支持导师制如新旧员工配对工作、护理员工的继续教育项目如终身教育、团队构建如护理人员需了解精神科其他专业的作用,彼此间相互尊重和支持和职业激励政策如报销高级教育学费;医院和护理学校建立合作关系,鼓励学生或教师在本医院实习或研究,促进临床护理人员和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开阔临床护理人员的视野;领导者应努力提高护士待遇,如建立更合理的工资增长策略、薪酬和贡献时间相匹配及将涨工资或奖金视为工作成就标志,有助于培养员工忠诚度;护理领导者或人力资源部门需对离职员工进行离职正式面谈,以了解其离职原因。
作者:张洪梅 单位: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临床毕业论文:临床医学毕业生质量评析
1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质量评估的现状
1.1对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的质量评估认识
混乱[2]部分高等医学院校对其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的质量评估没有清醒的认识。一方面,认为毕业生在学书面考试成绩即为对该毕业生进行的质量评估,或者仅对教师作教学评估,认为教师教学水平高低即反映其学生水平高低;另一方面,部分高等医学院校认为对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进行质量评估仅是为了在求职过程中提高毕业生的成功率和学校该专业的招生情况。故在评估过程中主动放弃一些不足项目,使评估流于形式,丧失客观性。这样对学校下一步的发展及毕业生对自己的正确认识都不能起到指导作用。
1.2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质量评估方式单一
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质量评估应体现多方面标准,而现阶段多数高等医学院校仍仅采用毕业生参加的各类理论考试作为主要评估依据。虽然部分院校也会在实验室举行实践考试,但这都不能体现毕业生的高素质和综合能力。如职业道德、协作能力等往往不能用上述方式进行评估。
2新的评估标准应符合以下原则
2.1客观性原则
评估指标的制定应具有客观性,在制定过程中应尽可能考虑各种因素,收集各类信息。
2.2科学性原则
评估指标应能够体现被评估者的情况,并且各指标间要求无重复、无矛盾、无因果关系。
2.3可操作性原则
评估指标制定尺度应适中。定量指标易操作且较为,但不宜体现被评估者的自身特色;定性指标可通过分析比较来把握被评估者发展的趋势,便于指出改进方向,但不如定量指标易操作。所以应该通过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增加评估结果的性和有效性。
2.4可比性原则
通过观察评估结果,可获得明确结论。该结论应能反映出各毕业生的不同属性,使评估者能够就各指标的结果相互比较。
3评估标准的建立
新标准应符合上文所提出的四原则,能反映毕业生在校的学习情况、工作能力以及思想动态。通过分析以上原则,在汇总各方面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新的评估标准。对毕业生进行评估从四方面进行:职业价值主要包括了政治素养、工作责任感和医德医风;职业能力主要包括基础理论应用能力、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外语应用能力、建立和保管医疗记录能力、创新能力及抗压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主要包括与人协作能力、同学或同事间相互交流和学习能力;学习和工作成绩主要包括在校学体情况和论文、科技及受表彰情况。
4评估试运行
4.1确立评估对象
从我校2007级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中随机选取153名学生作为评估对象。
4.2确立评估内容及区分评分等级
评估内容包括职业价值、职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及学习和工作业绩,共4项一级指标和14项二级指标。评分级别共有5级,分别是(5分)、良好(4分)、一般(3分)、较差(2分),差(1分)。14项评分指标满分为70分。
4.3具体评估方法
评估时间安排在被评估人就业后的第6个月,以便用人单位对被评估人有充分的了解。参加评估人员包括在校期间曾教授过被评估人的各教师和用人单位被评估人的科室主任。其中问卷收集分两部分:在校教师在规定时间内填写完成问卷,统一由所在系部主任收集并确认;用人单位的问卷在填写完成后由医院医教科主任签字盖章后方为有效。
4.4收集评估问卷
此次评估共发放问卷153份,收回144份。该次评估问卷回收率为94.1%。
4.5评估结果分析
评估结果显示总体上4个一级指标和14个二级指标都达到良好程度,其中政治素养、基础知识应用能力、建立和保管医疗记录能力、在校学体情况经验丰富于其他指标。但创新能力、抗压能力和论文、科研及受表彰情况总体评分稍低,说明这3项有待加强。另外,有少数毕业生的临床工作责任感和创新能力存在较大不足,表明这2项发展不均衡,在今后的教育中应注意发展,加大对个别学生的教育。
4.6结语
该评估标准能够反映本校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现阶段水平,进而检验出我校该专业的教学和管理水平,同时能够通过评估改进教学方向。综上所述,按照本文所提出的原则制定的评估标准可行。
临床毕业论文:临床硕士研究生毕业考试探讨
1建立完善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毕业考试管理制度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毕业考试作为一种实践性的考试模式,是检验研究生是否达到培养标准的一环。因此,考试模式必须符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体现临床各学科和专业的培养特色和优势。完善、合理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考试制度是保障和促进培养质量的有效手段。
2建立健全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毕业考试组织机构
建立健全的组织机构是保障考核质量的关键。我院建立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考试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具体领导和组织研究生毕业考试工作。成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考核专家组,具体负责临床毕业考核。成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考试督导组,负责检查、监督考试的流程,保障各工作环节做到有章可循,确保考试过程的严密性,考核的公平性。健全的组织机构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考试质量提供了组织保障。
3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毕业考试的内容和方法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毕业考试是衡量研究生临床诊疗水平和临床技能操作的重要方法,也是衡量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为了客观反映我院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能力培养情况,我们组织专家制订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毕业考试方案》,具体明确了考核应达到的标准、考核具体内容和程序、考核评分标准等。同时,我院充分利用临床技能训练中心优势,引入标准化病人考试,采用客观结构化考试方法,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思维能力及临床实践能力进行综合考核。具体考核办法如下。
3.1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毕业考试内容
毕业考试内容包括对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临床思维能力、临床实践能力和医学专业外语的考核。各项考核指标注重客观反映学生对基础理论及专业知识掌握水平、临床基本技能掌握熟练程度、临床疾病思维分析能力的深度和广度。
3.2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毕业考试方法
为了确保考试结构的合理性、考试形式的性、考试方法的先进性,我院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毕业考试采取笔试和客观结构化考试(OSCE)相结合的方式。
3.2.1笔试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强调临床综合能力的培养,即临床医疗能力性、实践性的培养,因此要求研究生在二级学科内轮转。考核以各专业应掌握的内容和要求命题,同时进行相应的医学专业外语的考核。
3.2.2客观结构化考试(OSCE)
我们在建立客观、有效、公平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毕业考试模式方面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为达到考核效果的科学化、标准化,我们采取了客观结构化考试方式,应用标准化病人(SP)检验实际临床能力。
我院拥有国内的多功能临床技能模拟训练中心。目前,中心可开展的实验项目包括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科学、眼科学、急诊急救医学、影像医学、实验诊断学及各种穿刺技术、无菌术、外科基本操作技术等。此外,还购置了国际先进的高级模拟人、电脑分娩演示模型,并配备监护仪、呼吸机、除颤仪等教学模型,有效地满足了学院内医学生临床技能教学和训练要求。模拟训练中心为高质量地完成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毕业考试,提供了的保障。
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毕业考试中,利用临床技能训练中心的考核项目包括两部分:临床思维能力考站和临床实践能力考站。在临床技能训练中心设立了临床多站考试中心,临床思维能力考站即在临床多站考试中心举行。根据不同专业设置考场,利用标准化病人模拟临床疾病考核研究生,内容包括但不限于考核问诊、查体、疾病诊断、鉴别诊断以及治疗方案的理论根据,辅助检查结果的分析与判读,病情变化处理原则及预后判断。考核小组就该病广泛进行提问,由学生回答。着重考核研究生对基础理论及专业知识掌握的广度和深度,临床病例的处理能力以及对相关学科发展动向的了解程度。考试由专家和标准化病人共同进行评分,判断该名研究生是否达到卫生部颁发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中规定的及时阶段培训结束时所要求的临床工作水平。
临床实践能力考站即利用训练中心内的各种模拟教具,进行心肺听诊、腹部触诊、各种穿刺、心肺复苏等考核,考查学生临床技能操作的水平。在考核过程中,以学生分组抽签的方式进行,每名考生考核心肺听诊、穿刺等2~3种技术操作。在考场操作时,以穿刺为例,不仅要叙述穿刺的过程,还要回答专家提出的围绕该操作的相关问题,由专家给予评分。经汇总专家评分后,得出总成绩。
我院通过利用临床技能模拟训练中心,进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综合能力考核,推进了考试方法改革,探索了规范化管理下的研究生考试新模式,强化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技能的培养,有效地把利于临床实践的原则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4开展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毕业考试工作的体会
在建立完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毕业考试模式的探索过程中,通过应用临床技能模拟训练中心等现代化培养手段和客观结构化考试等考核方法,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得到有效的保障。在今后的工作中,我院将继续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改革,注重质量培养,进一步建立符合临床实际的研究生培养评估体系,为推进医学教育发展,培养高水平医学人才,付出不懈的努力。
临床毕业论文:医学毕业20世纪80年代以来住院结核患者临床
医学毕业论文
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全国先后进行了4次大规模的结核病学抽样调查。结果表明结核病呈缓慢下降的趋势,有学者认为形势不容乐观。笔者对20年来住院结核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如下。
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地调查了1980-1999年全部患各型肺结核和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住院病历。及时次住入本院的,不管初、复治均登记统计,凡是病历上写明再次入院者全部剔除。共13330例,其中80年代5907例,80年代前期2611例,后3296例;90年代7243例,90年代前期4473例,后期2950例。
全部肺结核病例均因明显的肺结核症状,经痰菌、胸片证实为肺结核而要求住院。结核性脑膜炎患者有典型的脑脊液改变,并经抗结核病治疗有效,按年度分类整理,结核病的分型仍按1978年结核病分类法进行统计分析,分别以80年代和90年代前后期进行统计学处理。统计学处理采用X2检验。
结果与分析80年代收治男性患者4402例,女性患者1505例;90年代收治男性患者5458例,女性患者1965例。男女之比为2。8:1。0-10组结核患者数90年代与80年代相比迅速下降,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小于0。01),其中以80年代前期至后期下降最为明显(X2=39。68,P小于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而11岁以上至50岁肺结核没有明显变化(P大于0。05)。结核病的发病年龄后移,51-60岁组80年代至90年代构成比有所下降,二者比较差民有非常显著性(P小于0。01);60岁以上的老年肺结核患者数呈上升趋势,90与80年代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小于0。01),其中以90年代后期上升最为明显(X2=77。97),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小于0。01)。具体结果见表1。儿童结核病的防治初见成效,这说明卡介功接种对防止儿童结核心、效果明显,同时人们对儿童健康的关注、儿童喂养方式的改变也起到了很在的作用。20年前,农村口对口喂食现象比较普遍,现在就很少发现这方面的情况。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人口的增多,机体免疫力下降,结核病发病年龄高峰由51—60岁组向61—70岁以及71岁以上组转移,与文献报道一致。
90年代与80年代相比,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患者明显减少,1980—1984年收治378例,占住院结核患者数的14、48%;1985—1989年收治244例,占7、40%;1990—1994年收治60例,占1、34%;1995—1999年收治33例,占1、12%。80年代前后期,已有显著下降(X2=77、39,P小于0、01);90年代与80年代相比,下降明显(X2=185、44,P小于0、01)。但整个90年代仍有患者发生,并趋于平稳状态。正规的化疗和结核控制项目的实施,使排菌的肺结核患者治愈率明显提高。同时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生活方式的改变、医学知识的普及,使人们知道一旦发现肺结核应立即治疗,减少了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的比例。从1980年旧住院结核病的20、44%降到1999年的0、93%,年平均递降率为24、77%。
80年代共收治结核性脑膜炎143例,旧住院结核患者数的2、27%,而90年代仅25例,占0、34%,两者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X2=118、05,P小于0、01),尤其是儿童结核性脑膜炎下降最为明显。从时间上看80年代早期下降速度最为明显,90年代早期在快速下降的基础上又有下降,但结核性脑膜炎仍有发生。
初治肺结核患者迅速增多,而复治肺结核患者明显减少,整个90年代各个时期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X2=344、82,P小于0、01)。具体分布见表2。
80年代与90年代初、复治患者情况。
近年来,结核患者的归口管理、结防工作者对结核病知识的宣传,使接受正规治疗、争取短期内治愈的患者大幅度增加,但重症肺结核心、血行播散性肺结核、延迟诊断的肺结核患者经常遇见,因此控制结核工作还需努力,治疗的重点是涂阳肺结核患者,这样可以减少肺结的产生。
志谢金华市预防医学会会长朱建生主任医师大力帮助
参考文献
1、阐冠卿,张立兴,全国第三次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结果的启示,中国防痨杂志,1994,16:49—50。
2、世界卫生组织结核病研讨会培训中心,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结核病流行病学调查方法研究纪要,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1999、22:391—392。
本文发表在2001年第9期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上。
临床毕业论文:医学毕业糖尿病临床分期和治疗
医学毕业论文
糖尿病的分型、分期论著众多。其中有实用内科学、中医学、全国消渴病专委会及世界卫生组织专委会等,均有各自的标准及分法。随着科技的发展,在诸多论著中,有些观点各自也在变更。如97年美国糖尿病学会(A、D、A)①又提出了病因分型,不再用IGT、N1DDm、IDDm三名词,且除消了营养不良相关性糖尿病(MRDDM),又除消了(WHO)健型中IIDM中非肥胖亚及肥胖亚型。有学者提出,约有30%的病人为中间型②,他们发病后的最初数年,用控食或少量药物即可控制。随着病期加长,胰岛功能逐渐破坏,直至引起酮症。有报道,在IDDM中,有的从胰岛开始破坏到丧失功能,可能经历数月至数十年③,在此漫长过程中,尤其在不能测相溶抗原(HLA)的基层,确也难定为I型或II型。有学者用计算机统计,各家、各书分型、分期近百种。以上种种论著和争议,对临床,尤其是基层医生的治疗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若在临床工作中,以病情发展的不同阶段划分,也许更便于操作。
DM的确切病因至今未明,这是科研和临床固步难前的重要原因。但纠其本,IGT、N1DDm、IDDM、均为任何过程中,可能会经过或达到的阶段。它们最根本的变化,都是不同程度和速度的血糖升高和由此而引起的相关生理、病理及临床表现,为此,在临床实践中,毫无置疑地要面对血糖升高和由此而引起的并发症。按病理和并发症的轻重划分病期,可对治疗提供许多方便
临床毕业论文:医学毕业青少年和老年血行播散型肺结核临床对比
医学毕业论文
血行播散型肺结核是一种病情非常严重的结核病,及时诊断、治疗是关键,为了解青少年与老年血行播散型肺结核在起病方式、病变类型、合并肺外结核病情况,本文就这两组临床资料予以比较分析。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病例均为1996年1月至2001年1月在本院住院的14—30岁(青少年组)和60岁以上(老年组)的血行播散型肺结核患者,共74例。按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制定的《肺结核诊断的治疗指南》的标准,青少年组42例,男27例(64、29%)、女15例(35、71%);老年组32例,男25例(78、13%)、女7例(21、78)。
1、2临床表现:青少年组急性起病者33例(78、57%);缓慢起病者9例(21、43%);老年组急性起病者9例(28、13%);缓慢起病者23(71、87%)。
临床症状:两组病人均以发热、咳嗽、咳痰、气促、消瘦、乏力为突出症状,其中青少年级发热28例(66、67%);咳嗽29例(69、05%),咳痰24例(57、14%),气促10例(23|、81%),老年组发热21组(65、65%);咳嗽24例(75%);咳痰13例(40、63%);气促10例(31、25%)。
X线病变类型:青少年组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36例(85、71%)亚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6例(14、29%);老年组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9例(28、13%),亚急性或慢性篾地播散型肺结核23例(71、87%)。两组相比差异非常显著性(X2=25、28大于6、63,P小于0、01)
1、3合并肺外核情况:青少年组为32例(76、14%);老年组为6例(18、75%);两组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X2=23、99大于6、63,P小于0、01)其中青少年组,结核性脑膜炎7例;淋巴结结核6例,骨结核、泌尿生殖系统结核各5例,结核性胸膜炎、喉结核各3例,肝结核、肠结核各2例;老年组骨结核、胸壁结核各2例,淋巴结核、喉结核各式各1例。
2、讨论
血行播散型肺结核为肺部结核病灶或淋巴结结核中结核进入血液循环并繁殖播敷衍而引起的一种特殊类型肺结核。占我院同期肺结核住院病人总数的1、55%,有文献报道,该病以中青年为主且妇性发病率高于男性,60岁以上比例仅为15、3—1808%,而本组中男性多于女性,尤其是老年组男性明显多于女性,这与老年男子长期吸烟,患支气管炎后经常使用激素有关。本组老年患者病例占总数43、24%,这与人口老龄化,老年保健相关的措施未及时跟上有关。
起病菌方式青少年组以急性起病而老年组则以缓慢起病为多,病变类型青少年组以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而老年组以亚急性,慢性为多。机体抵抗力的强弱,进入血液循环细菌的多寡,播散的次数及其快慢,与病变类型,起病方式关系密切。青少年均接种过卡苗,但卡介苗的预防作用在接种后3—5年之间,以后逐年下降,当细胞免疫功能较差而抗体反应性高时,原发感染的结核菌播散不易控制。往往通过血行播散至全身各个器官,因此起病急、症状重,不及时治疗可能造成死亡,本组中有2人因治疗不及时而死亡。老年组中由于有
慢性肺部疾病,经常使用抗生素、激素,加上反应能力相对迟钝,症状相对较轻,X线胸片是三不病灶(大小不均匀、密度不一致,分布不均匀)因此,可造成漏诊、误诊,本组中有15例疑肺泡细胞癌而作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而确诊。
青少年组合并肺外结核明显多于老年组。青少年组中部分病人先出现肺外结核症状,尤其是结核性脑膜炎者,就诊拍X线胸片才发现血行播散型肺结核。由肺部结核病灶或淋巴结结核的结核菌进入不同的血管、淋巴管、播散情况也有很大差别,如结核菌进入肺动脉,直接播用到肺,仅导致肺部血行播用,结核菌侵入肺静脉,通过体循环播散到全身各器官,结核菌侵入淋巴系统则可引起淋巴系统播散,青少年大多继发于原发型肺结核,靠近肺静脉,当一次或短期内细菌大量侵入引急性血行播散型结,临床表现复杂多变,常伴有结核性脑膜炎或其他脏器结核。而老年人肺部隐潜性病灶中结核菌破溃进入血液循环或由于肺部继发性肺结核病灶侵蚀邻近淋巴管引起,因此常常是少量结核菌间歇多次入侵,从而形成亚急性或慢性血行播散型结核。
本文发表在2002年第四期浙江实用医学上。
临床毕业论文: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现状问题
【关键词】临床医学;就业;矛盾
在高校毕业生日趋严峻的就业背景下,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面临的就业问题更加令人担忧。为了解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本文分析了某医学院校(简称“A校”)2015届601名和2016届795名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的就业现状,探究了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的矛盾困境及自身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1A校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就业现状
A校2015年毕业601人,就业率97.0%(583/601);2016年毕业795人,就业率95.5%(759/795)。2015年和2016年A校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机构分布情况见附表,所呈现的就业特点是:⑴就业单位多元化,即就业单位除了医院、读研深造等,还有保险公司、医药公司、美容院等与医学相关的新型行业和单位。⑵继续读研深造的学生逐渐增加,从2015年的17.5%增加到2016年的23.9%。读研深造的学生增加较多与《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的出台有关,从2015年起新招收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同时也需要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毕业生可同时获得执业医师资格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硕士研究生毕业证和硕士学位证。⑶就业单位层次趋向下移,越来越多的学生放低姿态,选择到普通医院乃至社区医院、乡镇医院就业。如2015年在省级三甲医院和市级医院就业的学生比例分别为13.3%和25.6%,但到2016年二者的比例分别降至了5.8%和18.2%;而在县级医院,以及社区、乡镇医院就业的学生比例在2016年为41.7%,与2015年(36.4%)比较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一方面体现了当今就业形势的严峻,层次较高的医院用人倾向于高学历化;另一方面,说明了学校采取的积极的就业引导措施起到了作用,如动员毕业生到基层工作、为基层医疗单位组织召开专场招聘会,使学生清晰地认识到当前的就业现状,学生能够按照“先就业再择业”的思路积极就业。
2当前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面临的矛盾
2.1高校大规模扩招与社会医护需求数量趋于饱和相矛盾
从全国高校大范围扩大招生开始,很多医学院校亦紧跟全国形势大规模扩招,尤其是临床医学专业,造成了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困难。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医疗体制的改革,尤其是大型医院招聘的本科毕业生主要限于一些紧缺专业,如儿科学、精神病学等专业,而其它专业的人员配备相对饱和。因此,社会提供给临床医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机会短期内变化不大,造成了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与就业岗位的供求失衡。
2.2医院进人高学历化与本科学生期望值太高相矛盾
近年来,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博士毕业生数量大幅增加,医院也相应提高了用人门槛。一些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目标只盯在大中城市的综合性三甲医院,不愿去县级、乡镇医院、社区医院或民营医院就业。而基层医院近几年蓬勃发展,正处于需要引进大量医学人才的阶段,但基层医院由于薪资待遇、就业前景、地理位置等原因,很难吸引本科毕业生前往就业。
2.3学生择业观念单一与当前就业形势多样化相矛盾
受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医学生毕业后从事临床工作的思想根深蒂固,不愿从事医药、保健、美容等行业。但目前新兴的与临床相关的服务行业,如美容、康复、医疗保险、社区医疗等行业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如果固守传统的就业思想,将错失许多良好的就业机会。
2.4毕业生专业技能薄弱与就业竞争激烈相矛盾
目前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但一些高校的教学条件差、教学资源短缺,课程设置欠合理、师生比例不恰当等,导致了教学质量的下降;加上医学生考研热持续升温,部分学生实习期间大部分时间用于复习考研,忽视了专业技能的训练,导致这部分学生动手能力差、缺乏实践经验,就业竞争优势不强。绝大多数正规医疗单位均通过考试择优录取毕业生,岗位数与报考人数比例相差悬殊、竞争激烈,那些专业技能薄弱的毕业生自然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3当前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3.1临床实践能力不强
首先,随着医学院校大规模扩招造成师生比悬殊,学生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不够扎实,当学生进入实习医院后,医院带教老师有限,不能较好地锻炼他们的临床实践能力。以A校为例,其附属医院为大型三甲医院,医院里既有在读的研究生,也有规培医生,使得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实习生动手锻炼的机会较少。其次,本科实习生没有处理好考研与实习的关系,没有完成临床实习任务,未达到应有的效果。作为医学生,除了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之外,还应具有过硬的临床操作技能,但相当一部分本科毕业生远远没有达到要求。
3.2对家庭的依赖心理缩小了择业范围
目前的毕业生多为90年代以后出生,普遍存在对父母家庭过分依赖、缺乏独立性、比较自我、缺乏担当和责任感等问题,因此导致很多学生在择业时眼光局限在父母所在的城市,错[1][2]失了很多工作机会。
3.3习惯被动等待、缺乏主动出击的心态
部分学生存在“等、靠、要”的心态,不会主动探寻就业信息,在当今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情况下,如果一味地被动等待,无疑会在就业市场中处于劣势。有的毕业生往往在一个学年寒假过后才开始准备找工作,甚至有的还要等待考研的结果,因此错失了很多机遇。
4对改善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就业工作的建议
4.1学校与家长联手,促使学生心理
“断奶”学校应与学生家长共同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在心理上“断奶”。一方面,学校应建立一套成熟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消除学生的心理隐患,培养学生独立、坚强、团结协作的品格。另一方面,父母是学生的及时任老师,家长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家长应注重培养子女乐观、开朗、宽容、随和的性情和独立、坚强、自信、勇于面对困难与挫折的品格,以及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和适应能力[1]。学校应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沟通,定期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与家长共同商讨教育方法,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2转变择业观念,脚踏实地就业
首先,高校应建立完善的大学生职业生涯培训机制,从入学时即通过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以及举办丰富多彩的与就业相关的活动等,加强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尤其是要加强就业观念的引导教育。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告知他们应立足自身,对自己的大学生活,以及将来就业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规划,并彻底转变“天之骄子”的心理,在毕业时能脚踏实地的从容择业。其次,学校应设立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咨询室,配备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师,接受学生对有关职业规划、就业等方面的咨询指导工作,为学生解疑答惑。
4.3加强实习管理,提高实习质量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临床实习是医学生培养过程的关键阶段。医学生在前期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通过规范化的临床实习,不仅可以巩固专业理论知识,而且可以拓宽知识面,尤其是强化了专业技能,从而使医学生具备基本的专业素质[2]。学校应与实习医院联手加强对实习生的管理和培养,并将实习生的表现量化为分数纳入学生的毕业考核,从制度上让学生认识到实习的重要性。
4.4缩减招生名额,实施精英化医学教育
针对当前医学院校扩招、医学教育质量得不到保障、医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等问题,2012年5月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卫生部在《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调控临床医学专业招生规模,相对稳定临床医学专业招生总体规模,‘十二五’期间,原则上不增设医学院校,不增设临床医学专业点。根据国家和地方卫生服务需求及医学教育资源状况,确定临床医学专业点的招生数量,对临床医学专业招生规模过大的省市、高校缩减招生数量……深化长学制临床医学教育改革,培养少而精、国际化的医学拔尖创新人才……”只有切实减少医学生招生数量,真正实施精英化教育,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得到合理而高效的运用,才能提高医学教育的质量,从而造就高精尖的医学专业人才,推动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与进步。
作者:李海莉 徐朋辉 单位:皖南医学院
临床毕业论文:临床医学专科毕业生就业现状思考
摘要:本文分析了当前临床医学专科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及原因,从专业建设的角度上,为改善毕业生就业提出了解决途径。
关键词:临床医学专业;专科毕业生;就业状况
0引言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和《教育部关于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两个文件中明确要求,“以市场为导向,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毕业生就业”。本文就黑龙江护理高等专科学校2015届临床医学专业专科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分析,把人才培养与就业紧密结合起来,根据岗位要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方向,通过更新、调整及增加必要的专业技术课程和实训实习项目,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适应性。
1调查研究结果
以黑龙江护理高等专科学校2015届临床医学专科毕业生为调查对象,就业情况如下:本校2015届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共87名,统计时间截止到9月底为止,综合就业人数59,综合就业率67.81%,灵活就业率8%,实际就业率为59.81%。灵活就业主要为通过“专升本”升入本科院校就读。实际就业率中,面向三级医院比例为3.4%,乡镇、社区医院及以下比例为28.73%,未就业率32.18%。通过以上数据显示,暂缓就业毕业生较多。选择到县以上医院进修一年,等待助理执业医师考试,希望拿到助理执业医师资格证以后再到经济效益好的城市大医院就业的毕业生有近三分之一。还有近8%的学生选择继续深造。临床医学专业的毕业生因为其独特的专业特性,导致其就业渠道相对狭窄;其在校期间学习压力巨大,与社会的沟通和信息交流能力较低,对就业信息的获取或就业趋势的了解不足,进一步加重了其就业困境。
2应对策略
如何面对越来越沉重的毕业生就业压力,是摆在所有高校,尤其是高职高专学校面前的严峻挑战,如何应对压力走出困境,也是每一位高校教师都应思考的问题。
首先,加强就业工作的指导和服务力度,扭转毕业生的择业观念,打开面向基层就业的广阔空间和重要渠道。就全国医疗卫生人才需求情况分析,虽然以省会城市为代表的大中型城市对基础人才的需求基本饱和,但从整体水平上考虑医疗机构对基础人才的需求依然存在,广阔的新型乡镇、社区及边疆地区对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依然巨大。随着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急需大量的人才,它们拥有接纳和吸收临床医学专业专科毕业生的巨大潜力。黑龙江护理高等专科学校在促进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方面做出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并构建了以面向基层就业为导向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作为一所高职高专医学院校,从每年新生入校的及时堂就业指导课开始就为学生树立面向基层就业的思想,强调服务基层、服务乡村的医疗理念。针对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在见习和实习阶段,打破原有班级结构,以地域和学生自主报名为基础,设置多个临床见习、实习基地,使学生的实习医院和自身拟就业的场景靠近,有利于毕业生就近了解拟就业的医疗机构服务特点。在临床医学专业班级的管理上,设置专业辅导员作为负责人,在学生入学到毕业的三年中一直负责学生的学习督促和就业指导,并将就业指导落实到系部每一位授课教师身上,在授课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自我定位和确立正确的择业观。
其次,帮助毕业生参加并顺利通过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获得医师执业资格,合法上岗,提高用人单位使用医学专科毕业生的积极性。优化课程结构,提高培育精度,针对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对学生进行专门培训,提高参加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学校拟行在毕业生毕业后开设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考前辅导课程,协助学生考取助理医师及医师资格,为学生的高质量择业再尽绵力。同时在课程体系建设中,以执业医师考试大纲为蓝本,确立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应对实践技能考试和综合笔试为目标,组织编写实用型校本教材。组织青年教师亲身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从综合复习和临场应对中总结经验,将及时手的应考经历融合在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考前辅导教学中;再将辅导教学中总结提炼的历年考点和知识点融汇在常规教学中,注重实践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从而从根本上提高临床专业专科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在就业和以后的临床工作中具有更好的适应性。
再之,鼓励临床医学学生辅修或者参加特色专业课程培训,开设儿科、妇幼卫生、急诊急救等专业方向课程学习,有针对性地满足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在此方面的人才需求。市场化机制的不断完善,使我们认识到有特色、有个性的商品会更有市场竞争力。虽然医院对应聘毕业生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专科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但是基层医院在专长型人才方面始终都有相当稳定的需求。也就是说在人才培养方向上,不仅是要培养高素质的全科医疗人才,还要让培养的学生具有特色,在自己喜爱的特殊学科上,在专业老师的引导下,课堂学习、网络学习和自我学习相结合,形成自己的专长,提高就业竞争力。同时,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毕业生与社会的沟通和信息交流能力,从而在就业信息的获取或就业趋势的把握方面得到加强。
3结语
综上所述,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指导思路,将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与面向基层医疗机构就业的岗位设置相结合,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通过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反馈,征求基层医疗一线专家意见,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而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学有所长的专业型医疗卫生人才。
作者:王瑞 马怡婷 单位:黑龙江护理高等专科学校
临床毕业论文:临床医学毕业生基层就业质量提升策略
摘要:大学生就业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而基层就业是医学生重要的就业途径,其就业质量关系到个人职业发展,也关系到医疗卫生事业的长远发展。因此,提高医学生基层就业质量已成为医学院校就业工作的重点。近年来医学院校毕业生基层就业状况并不乐观,到基层就业是医学专科毕业生的主流选择,并从3个方面提出实现高职高专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基层就业质量提高的途径。
关键词:基层就业;就业质量;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
1当前医学生基层就业现状
据华禹教育网统计,我国大陆公办医(药)学专科学校达40余所,这些学校每年为社会培养医(药)学卫生人才近十万人。尽管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在我国已有一定规模,其毕业生为我国人民的健康做出了较大贡献,但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高等教育市场化趋势日益明显,对教育市场的抢占、教育人才的争夺日趋激烈,使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面临着巨大的挑战[1]。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人才培养定位是面向基层、面向农村培养医疗卫生人才,但随着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医学毕业生的数量也随之逐年递增。专科毕业生由于受学历层次、专业性质等影响,相比高校的本科生、研究生,专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2]。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的实施以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进一步开展,基层医院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改善,大多出现超负荷运行状态,对医疗卫生人才的需求量增加,引导和鼓励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虽然引起了各级政府的关注,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大学毕业生基层就业的政策与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但是与政策目标相比,相去甚远,效果不太理想[3]。王云鹏在“医学院校毕业生去基层就业的长效机制构建”中提出,目前我国80.0%的医疗卫生资源集中在城市和大医院,每年约有90.0%的医学院校毕业生就业于大中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省市,基层医疗卫生呈现出资源缺、条件差、设备少、水平低等特点。潘日鸣等[4]对在校生进行“基层就业意向”调查发现,仅有4.0%的学生表示愿意到基层就业,周静在“大学生参与基层就业的积极性”调查中发现,选择“积极参与”的只占7.6%。近年来我国在政策扶持、财政支持、就业岗位上逐年加大对大学生基层就业工作的扶持力度,在考研、公务员招录及事业单位人员录用等方面也采取了相应的优惠和鼓励措施,但多方调查数据显示,医学生对基层就业缺乏正确认识,缺少理性选择。由此可见,医学生选择就业方向和医疗卫生市场需求存在偏差,存在较严重的就业倾向错位现象。
2到基层就业是医学专科毕业生的主流选择
随着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高校在人才质量提高的同时向社会输送的人才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促使社会对毕业生的要求(包括学历层次、综合能力等方面)也提高。近年来,医学院校的扩招使得大城市等医学人才市场基本处于饱和状态,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使医学生就业市场向竞争性相对较小、岗位需求相对较多的中小城市、基层医疗单位倾斜。事实上,基层人才匮乏问题已长期存在,特别是伴随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加速,到基层就业成为医学生特别是医学专科毕业生的主流选择,也是医学生正确价值观的体现。这种大趋势有利于解决基层群众“看病难”的问题,有利于提高基层群众的健康水平,有利于拓宽医学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渠道,有利于促进医学院校毕业生的成长成才,长远看来,符合我国国情,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5]。强调,当代大学生要志存高远、脚踏实地,转变择业观念,坚持从实际出发,勇于到基层一线和艰苦地方去,把人生的路一步步走稳走实,善于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医学生到基层就业是我国新时期卫生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是实现自我就业与成才的机遇。医学毕业生要认清社会就业形势和专业发展趋势,做好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并能做持之以恒的努力,放眼农村、基层的广阔空间和发展舞台,摆正就业定位,实现人与社会的结合,合理、科学就业[6]。
3临床专业毕业生基层就业质量提高的对策
大学生的就业质量不能仅用就业率来衡量,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评判:及时是工资收入和福利待遇,工资和待遇是人们常常关注的问题,这关系到员工对自身劳动价值的评判;第二是工作环境和地点,这是人们对环境以及工作舒适度的考量;第三是专业以及发展前景;第四是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程度等[7]。高质量就业是就业的再提升,是推动经济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需要,也是衡量高校办学质量优劣的标尺。随着经济的发展,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各行各业需要的人才越来越专,只有高质量的就业才能满足当今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8]。高职高专院校临床专业毕业生基层就业质量提高可从以下3个方面实现。一是社会合力的驱动。政府要继续加大对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支持力度,改善其经济、社会环境,改善其医疗条件;提高医学生基层就业待遇,在薪酬方面给予特殊照顾,落实各项保险(住房公积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制度并根据所在区域经济条件适当给予补助;鼓励大医院与基层医疗单位“结对子”,建立合作共建关系,加大相互之间的交流和对口支援的力度,为医学毕业生提供学习机会,定期进行岗位培训,提高业务水平;职称晋升优先考虑有基层工作经验的人员等。可考虑制定基层工作相关制度,如根据毕业生基层服务工作年限享受相应优惠政策,基层服务3~5年可减免学费的80%,超过5年减免学费的,并且根据工作需要不限制其到上一级医院发展。二是学校助力推动作用。广泛宣传国家、地方政府对大学生服务基层的各项政策、措施,树立医学生基层就业形象,宣传医学生在基层成长成才的先进典型,使医学生更多地了解基层就业优惠政策的落实情况、基层就业个人利益保障情况、基层就业有利于个人发展的优势等,营造基层就业文化氛围,帮助医学生正确认识目前就业形势,调整就业定位,使毕业生自愿、主动、积极地争取去基层就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制订学校发展规划,确定人才培养方向,有针对性地开设适应基层就业岗位的课程,根据基层医疗单位人才需求开办专科方向(如麻醉、助产、康复)临床医学班,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和基层医疗单位联合开办“基层就业定向班”,由政府、医疗单位提供学费和补贴生活费,这既帮助贫困生解决了求学难问题,也为贫困医学生就业和基层医疗单位吸收人才开辟了一个新渠道。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安排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到理事单位进行见习、顶岗实习,搭建双方交流平台,让医学生感受基层工作环境,强化医学生对基层工作的认识,缩短到基层就业后的适应期;加强基层就业引导,重视职业规划指导,帮助医学生正确了解劳动力市场需求,把握自身条件,不以高级专业人才自居,减少求职及职业定位的盲目性;建立基层就业毕业生跟踪调查长效机制,根据其需求提供有助于职业稳定的帮助,如免费提供岗前培训、开展(助理)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培训等。三是家庭支持和个人实力提升。
目前,国家对大学生基层就业有明确的导向和相应的优惠政策,毕业生家庭及个人要认清当前就业形势,掌握并有效利用这些政策,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看待基层就业,既要尊重社会客观现实也要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在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现阶段要摆正位置,不失时机地抓住就业机会,积极参加基层服务项目,主动选择基层就业。特别是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就业面较窄,一方面,在平时更要注重专业技能和非专业技能的学习和锻炼,完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综合实力,以拓宽就业渠道;另一方面,加强自我心理调适,在择业、就业过程中理性定位,在就业大军中找准自己的坐标点,把握就业主动权,立足基层,维护职业稳定和提升个人能力,提高就业质量。在择业就业方面,目前高校毕业生普遍存在追求高薪、追求舒适的现象,导致城市大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人才过剩和人才缺乏的两极分化明显,毕业生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特别是高职高专医学院校的学生,若仍以“精英”的观念去择业、就业,就脱离了社会的需要和现实的需求。因此,医学毕业生要调整就业观和期望值,合理降低就业层次,把个人理想与国家、民族、时代的发展紧密结合,在奉献中实现自我价值。实践证明,基层是医学生锻炼成长、健康成长的沃土,越是条件艰苦的地方,越能培养人才、锻炼人才、造就人才[9]。
作者:李伯和 王冬懿 单位: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临床毕业论文: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质量跟踪调研
摘要:为了进一步促进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课题组连续两年对某高等中医药院校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质量进行了跟踪调研。此次调查旨在通过对大学生职业道德、知识结构、外语水平等的相关问题进行实证研究,为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学改革提供现实依据与对策研究依据。
关键词: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用人单位;毕业生;调研分析
当今社会人才需求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了一个热点问题,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也随之成为对高校办学质量最为严峻的考验。从另一个角度讲,毕业生调研本身就是教育评价中极其重要的一项内容,而教育评价又是在科学、系统、搜集、整理和分析教育信息的基础上,对教育价值做出判断的过程。教育评价的目的就是促进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所以毕业生质量调研是学校教育质量判断的终极尺度,它不仅可以检验毕业生是否达到教育目标的质量要求,又可以及时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目标、模式、需求、质量等的要求,为学校教学改革和服务提升提供方向和指导。因此,为了客观反应出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及时发现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在专业设置、教学方面和学生管理以及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课题组连续两年对某省市、县两级医院的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及其用人单位开展了毕业生质量的追踪调研工作。此次调查研究,不仅获得了丰富的资讯和大量的意见建议,对人才培养计划的调整完善和就业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毕业生跟踪调研的方法与内容
首先成立了调研小组,负责相关各项工作的推进。调研主要以问卷的形式开展。课题组成员设计了《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情况反馈表》和《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用人单位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表》两份调研量表,分别由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填写。毕业生情况反馈表和用人单位跟踪调查表的具体内容见表1和表2。
2调研结果综述
2.1用人单位对该专业毕业生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结果统计本次调研从用人单位收集到的问卷共192份,分别来自市、县两级医院。以下是对本次调研反馈情况进行的汇总分析。
2.2毕业生个人跟踪调研问卷结果统计(见表2)从毕业生处回收的调研问卷共197份,同样来自市、县两级医院。
3调研问卷结果分析
3.1对用人单位评价结果的分析
图1为根据表1的统计数据生成的柱状图,根据图1可以看出,用人单位对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的评价总体来说好评占大多数,其中对于毕业生“职业道德”方面的评价较高“,好”评率为75%,其次分别是吃苦耐劳精神、合作意识、工作态度、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几项,好评率均在60%以上。有3个项目:科研能力、管理能力和外语水平好评率低,仅为30%左右,其中“外语水平”一项好评率低。由此可以看出,在调研的15个项目中,大多数项目都是获得好评的,说明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的培养质量总体是认可的。但是认可程度还有待提高,即便是好评率较高的几个项目认可程度基本都在50%-80%之间,没有达到90%-区间范围内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例如对本专业毕业生“科研能力”和“外语水平”两项好评率均较低。提示今后的专业教育在这些方面的培养上有待重视和加强。
3.2对毕业生个人跟踪调研问卷结果分析
图2所示,毕业生个人跟踪调研问卷主要是对学校和专业教育教学方面的评价。毕业生评价较高的项目有基础课教育质量,好评率为68%;专业课教育质量,好评率为63%。评价较低的项目为:外语教学,好评率仅为28%;科学研究与方法指导,好评率为35%。
4调研结果的启示
4.1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综合素质较好,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获得了两级医院的一致认可。学校专业设置基本符合用人单位需求,教学效果良好,但仍有一些方面有待加强。例如市、县两级医院都反映出在外语教学和科学研究与方法指导方面还有所欠缺。有些医院提出应该加强对学生的临床技能培训,应与时俱进,多与临床实际相结合,多关注学科前沿动向。此外,还应加强学生实习期间的管理,加强与实习医院间的沟通。通过对用人单位的调研,提示我们还应该进一步提升办学质量,培养高技术型应用人才。应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和教学质量,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工作,鼓励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同时还应该给予学生严格的要求。在基础知识学习中,应该有目的性的将临床实际内容渗人到课堂教学中,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够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而在临床教学中,首先应让学生学会运用基础知识进行解决临床教学中的问题,然后再让他们早日接触患者,在实践中能够更好的运用理论知识,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临床操作能力。
4.2毕业生对学校的评价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本专业毕业生对学校教育的各环节普遍认可度较高,尤其是基础课教育质量和专业课教育质量,专业设置合理,教学管理严谨有序。学校教学方面条件较好,但生活条件还有待改善。在调研的各项标准中,有两个方面存在突出问题,一是外语教学,二是科学研究与方法指导,这与对用人单位的调查结果相吻合,说明本专业在这两个环节上确实应着力加强。从毕业生跟踪调查问卷结果分析中,我们了解到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及毕业生质量情况,我们将根据此次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质量评价和毕业生的自我评价,来找准人才培养过程存在的不足和差距,为加快专业建设进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采取相应措施,提供科学、、的依据。
作者:杜媛 刘浪 袁占国 徐玉玉 单位:甘肃中医药大学
临床毕业论文:临床医学毕业考核标准化实践
摘要:本文指出了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出科考核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完善实习目标,探讨提高临床实践教学中出科考核的质量,科学合理设计出科考核方案,为客观评价学生学习效果提供有效信息。
关键词: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临床实习;出科考核
临床实习是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临床操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医患沟通能力和研究创新能力的关键阶段[1],实习出科考核作为临床实践教学活动环节的一部分,不仅是检验学生在完成一个学科实习后掌握该学科理论和技能程度的重要考查方法,也是加强临床实习过程管理、实施教学质量监控及学生学力评价的重要手段。目前国内大多数中医药高等院校中西医临床专业学生毕业实习阶段出科考试的内容与形式多由实习医院的临床科室自行掌握,科室之间、实习医院之间的考试标准、考试题型各不相同,考试内容单一,成绩评定没有统一标准,因此各实习科室及医院的教学质量无法横向比较,未能充分体现考核的作用[2];其次,对于学生来说,出科考试不受重视,走形式、靠印象打分的情况屡屡存在,既不能体现学生自身各方面医学能力的发展,又不能体现同学之间实习效果的差异,也难以对学生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起到指导作用,形同虚设。因此,我们以改革毕业实习出科考核内容和形式为切入点,以促进中西医临床专业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发展为目的,贯彻和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注重对学生临床毕业实习阶段中其能力成长过程的评价和反馈,初步建立了一套与临床实习目标相适应的实习出科考核标准化实施方案。
1完善实习阶段学习目标
召开教学督导、临床教师、学生的座谈会,了解各方面对毕业实习出科考的建议;参照《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等明确列出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实习阶段需掌握的所有临床技能,制定每项技能的评价标准。将各项技能分类整合,统筹明确各临床带教科室负责技能、带教内容。将出科考内容明确纳入实习入科教育,使学生进科室实习之前就明确学习目标,为有目的进行实习做好准备。各实习科室对于学生实习态度、技能达成目标做出具体要求,包括实习医师平时工作要求、实习医师必会技能(医患沟通技能、体格检查技能、诊断技能、常用操作技能)、科室常见病种中西医诊疗常规、特色病种及诊疗常规、常见病中西医临证问诊及思维程序、常用药物、方剂(包括协定方及特色制剂)六大方面,并提供出相关学习资源,便于学生自主性学习。
2制定出科考核标准化实施方案
设计了四位一体的出科考核方案,具体包括中西医临床专业知识在线考试、中西医临床辨证思维能力考查、床边综合能力考、min-cex临床能力测量四个方面,每月实施,连续记录学生能力成长过程。及时,建立网络题库及在线考试评价系统。我院实现了在院内网络环境下基于临床教学规律的中西医学专业出科考试题库构建,运用自主学习和定期考试评价功能促进了学生转变学习理念,从要我学到我要学;运用跨科目组卷实现了中西医综合性考试,紧密结合临床实际。第二,建立中西医临床辨证思维能力考查病案题库,学生以实习小组为团队,分组进行考试,对病案进行中西医诊断思维的陈述,包括诊断分析、治则治法、用药处方,饮食起居调护等,考查学生临床思维辨证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第三,以临床病例为中心实施五站式床边综合能力考试,考查学生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包括床边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病案书写、临床答辩和专科技能操作考。第四,采用以Mini-CEX为主要形式的平时考察,重点考察学生临床接诊、体格检查、人文医学、临床诊断、健康咨询、组织效果、整体评价七方面能力[3]。
3注重反馈辅导提升教学质量
通过形成性评价来评估学生临床技能、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针对每次出科考核结果,给予学生系统的分析和反馈,帮助学生思考自己在临床实习中存在的问题,找到差距,进而促进学生吸取经验、改进学习,提高能力。同时教师可针对出科考核所反映出的学生实习中的共性问题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优化,医院可根据教学薄弱环节开展系列相关师资进修和培训工作,组织临床教师集体学习、研讨、交流,选派部分教师参加有关培训,促使医院、教师对教学效果反思和学生对学习状况反思,从而达到多形式、多途径保障临床实习阶段的教学质量。综上,通过临床实习阶段学生出科考核标准化实施方案定期考查学生临床实践能力、临床辨证思维及人文医学能力,及时反馈和辅导,实现了中西医临床专业学生的临床实习过程化、规范化管理,也为提升该专业学生职业胜任力提供了有效途径。
作者:曾雪萍1 舒静2 沈宇弘1 施丹1 王大鹏1 郝微微1 单位:1.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教学处 2.上海中医药大学教务处
临床毕业论文:医学在线考试系统在临床医学生毕业考核中的应用
【摘 要】目的:探讨医学在线考试系统运用于OSCE计算机考站考核医学毕业生临床能力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我校2015-2016届2521名本科临床医学、麻醉学专业毕业生计算机考站的考试成绩进行分析,评估医学在线考试系统考核医学毕业生病例分析的能力效果。Y果:医学在线考试系统考核内容的设计基本涵盖医学本科生所需掌握的全部专业知识,能够真实、客观地反映学生对专业知识病例分析和相关辅助检查的掌握情况。结论:医学在线考试系统作为完善的教学考核模式,能够客观、真实、评估考生的临床基本技能,较符合本校医学生临床能力的培养需求。从实践来看,医学在线考试是信息化时代考试形式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建立完善的试题库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且需要不断的动态维护,因此,试题库及网络在线考试从硬件资源、软件平台以及命题过程等方面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提高。
【关键词】在线考试;医学生;毕业考核;应用研究
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是当今医学院校的核心任务之一,而考试是教学过程的必要环节,是教育评价的有力工具,也是大家普遍认同的比较公正的测量手段[1]。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成熟,在医学教育测量方面,考试也因为采用了新的方法、手段,而在教学上发挥着更大的作用[2]。合理地开发使用医学院校的网络考试系统,将有力地推动医学院校教育质量的提高[3]。我校于2014年开展OSCE考试,并将医学在线考试系统运用于计算机考站,考察医学生医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5-2016届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及各分流方向、麻醉学专业本科毕业生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依据医学教育国际标准和国家执业医师考核标准,以及强技能、强素质的人才培养要求,通过对毕业生的临床技能操作能力、临床思维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健康评估能力、健康教育能力进行临床考核。OSCE考试其中一站为计算机考站,考试时间30min,根据各临床科室常见病、多发病,建立病例分析试题库,考查医学生临床分析能力及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能力。考生根据学号及密码登陆及时临床医学院在线考试系统,由系统随机从试题库抽题做答后自动判分。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考试题库的组成:由北京众恒志信开发有限公司开发,来自人民卫生出版社、湖南科技出版社、人民军医出版社等多家医学试题库。系统由题库学习、达标作业、网上考试、手工评卷、题库管理、考试设置、试卷分析、账户管理、权限分配、通知、账户配置、题型配设置、系统日志、初始化设置十四大功能模块组成。其中初始设置、帐户管理、题库管理、试卷管理、统计分析五大功能模块,贯穿考试组织工作的整个过程。如图1。
图1
(2)考试题库的应用:及时步考生在登录界面输入用户名(学号)和密码(初始密码666666),第二步点击“网上考试”里面的“参加考试”,即可进行答题,考试时间20分钟,试卷左上角以方式显示考试剩余时间,当为0时,系统则自动交卷并显示成绩,特别注意在答题过程中不能中途退出,否则默认自动交卷,考生无法再次考试。如在规定时间内答题结束可自动提交答卷,系统自动生成成绩。
2 结果
我校2015-2017届2521名本科临床医学、麻醉学专业毕业生参加OSCE毕业考核,共涉及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心电图室、CT室及放射科等相关临床科室。该系统已在我院投入使用四年,已完成四届医学类临床医学生毕业考核的应用,基本满足了医学生临床分析能力及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能力的需要,达到了满意的效果。同时很好地解决了我院传统考试方式中存在的某些不足,避免了传统考试方式中所必须进行的试卷印刷、人工阅卷、分数登记等一系列的工作环节,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通过学生问卷调查,88.7%学生对计算机考站表示满意,80.2%学生认为考核内容符合临床实习所在科室需掌握知识点,92.6%学生认为能够适应毕业在线考核模式,总体合格率90.5%,率8.2%,基本符合考试要求,其中有62.4%学生写下了相关反馈意见,具体内容如下:(1)考题和知识点有重复;(2)阅片图像不是太清晰;(3)答案存在不合理选项。
3 讨论
优势:我院在线考试系统平台自投入使用至今,相比传统考试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大大降低了医院的成本。所有考生成绩都以电子文档形式导出进行长期保存,节省了纸质试卷所占用的空间。由于在线考试系统是对每个考生随机生成的试卷,在试题难度系数相同的情况下,试题的顺序和题目都是不同的,因此有效防止了考生传递答案等作弊方式,严肃了考试纪律,从而端正了学风,保障了考试的客观性。同时考试过程和成绩处理过程中都不受人工操作的影响,考试结束后考生自动提交试卷即显示成绩,杜绝了考生利用各种关系进行成绩修改的现象,有利于考试的公平、公正。
不足:我院的在线考试系统经不断的升级与改造,现已相对成熟稳定,这为在线考试系统的实践应用提供了良好的硬件环境。医学是在不断发展的,医学教材也是在不断更新的,因此考试题库本身也应不断地整理和完善才能适应医学教育的需要。在系统的使用过程中也需要专门的管理人员进行维护,包括电脑网络设备的维护和题库的维护及更新,这样才能使整个在线考试平台能够良好地运转。
总之,医学在线考试系统相对于传统考核模式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它不仅可以简化传统考试过程中的试卷组织、审定印制、传送收集、评判归档等多个繁琐环节;还可排除人为直接干预考试活动的可能性,具有客观公正性;同时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更重要的是把单纯的考核拓展为考核、培训、分析、管理的一体化模式,这也是医院继续医学教育管理信息化、现代化发展的趋势。
临床毕业论文:临床医学本科毕业生就业问题探究
在高校毕业生日趋严峻的就业背景下,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面临的就业问题更加令人担忧。为了解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本文分析了某医学院校(简称“A校”)2015届601名和2016届795名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的就业现状,探究了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的矛盾困境及自身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1A校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就业现状
A校2015年毕业601人,就业率97.0%(583/601);2016年毕业795人,就业率95.5%(759/795)。2015年和2016年A校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机构分布情况见附表,所呈现的就业特点是:⑴就业单位多元化,即就业单位除了医院、读研深造等,还有保险公司、医药公司、美容院等与医学相关的新型行业和单位。⑵继续读研深造的学生逐渐增加,从2015年的17.5%增加到2016年的23.9%。读研深造的学生增加较多与《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的出台有关,从2015年起新招收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同时也需要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毕业生可同时获得执业医师资格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硕士研究生毕业证和硕士学位证。⑶就业单位层次趋向下移,越来越多的学生放低姿态,选择到普通医院乃至社区医院、乡镇医院就业。如2015年在省级三甲医院和市级医院就业的学生比例分别为13.3%和25.6%,但到2016年二者的比例分别降至了5.8%和18.2%;而在县级医院,以及社区、乡镇医院就业的学生比例在2016年为41.7%,与2015年(36.4%)比较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一方面体现了当今就业形势的严峻,层次较高的医院用人倾向于高学历化;另一方面,说明了学校采取的积极的就业引导措施起到了作用,如动员毕业生到基层工作、为基层医疗单位组织召开专场招聘会,使学生清晰地认识到当前的就业现状,学生能够按照“先就业再择业”的思路积极就业。
2当前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面临的矛盾
2.1高校大规模扩招与社会医护需求数量趋于饱和相矛盾
从全国高校大范围扩大招生开始,很多医学院校亦紧跟全国形势大规模扩招,尤其是临床医学专业,造成了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困难。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医疗体制的改革,尤其是大型医院招聘的本科毕业生主要限于一些紧缺专业,如儿科学、精神病学等专业,而其它专业的人员配备相对饱和。因此,社会提供给临床医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机会短期内变化不大,造成了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与就业岗位的供求失衡。2.2医院进人高学历化与本科学生期望值太高相矛盾近年来,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博士毕业生数量大幅增加,医院也相应提高了用人门槛。一些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目标只盯在大中城市的综合性三甲医院,不愿去县级、乡镇医院、社区医院或民营医院就业。而基层医院近几年蓬勃发展,正处于需要引进大量医学人才的阶段,但基层医院由于薪资待遇、就业前景、地理位置等原因,很难吸引本科毕业生前往就业。
2.3学生择业观念单一与当前就业形势多样化相矛盾受
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医学生毕业后从事临床工作的思想根深蒂固,不愿从事医药、保健、美容等行业。但目前新兴的与临床相关的服务行业,如美容、康复、医疗保险、社区医疗等行业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如果固守传统的就业思想,将错失许多良好的就业机会。
2.4毕业生专业技能薄弱与就业竞争激烈相矛盾
目前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但一些高校的教学条件差、教学资源短缺,课程设置欠合理、师生比例不恰当等,导致了教学质量的下降;加上医学生考研热持续升温,部分学生实习期间大部分时间用于复习考研,忽视了专业技能的训练,导致这部分学生动手能力差、缺乏实践经验,就业竞争优势不强。绝大多数正规医疗单位均通过考试择优录取毕业生,岗位数与报考人数比例相差悬殊、竞争激烈,那些专业技能薄弱的毕业生自然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3当前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3.1临床实践能力不强
首先,随着医学院校大规模扩招造成师生比悬殊,学生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不够扎实,当学生进入实习医院后,医院带教老师有限,不能较好地锻炼他们的临床实践能力。以A校为例,其附属医院为大型三甲医院,医院里既有在读的研究生,也有规培医生,使得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实习生动手锻炼的机会较少。其次,本科实习生没有处理好考研与实习的关系,没有完成临床实习任务,未达到应有的效果。作为医学生,除了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之外,还应具有过硬的临床操作技能,但相当一部分本科毕业生远远没有达到要求。
3.2对家庭的依赖心理缩小了择业范围
目前的毕业生多为90年代以后出生,普遍存在对父母家庭过分依赖、缺乏独立性、比较自我、缺乏担当和责任感等问题,因此导致很多学生在择业时眼光局限在父母所在的城市,错[1][2]失了很多工作机会。
3.3习惯被动等待、缺乏主动出击的心态
部分学生存在“等、靠、要”的心态,不会主动探寻就业信息,在当今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情况下,如果一味地被动等待,无疑会在就业市场中处于劣势。有的毕业生往往在一个学年寒假过后才开始准备找工作,甚至有的还要等待考研的结果,因此错失了很多机遇。
4对改善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就业工作的建议
4.1学校与家长联手,促使学生心理“断奶”
学校应与学生家长共同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在心理上“断奶”。一方面,学校应建立一套成熟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消除学生的心理隐患,培养学生独立、坚强、团结协作的品格。另一方面,父母是学生的及时任老师,家长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家长应注重培养子女乐观、开朗、宽容、随和的性情和独立、坚强、自信、勇于面对困难与挫折的品格,以及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和适应能力[1]。学校应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沟通,定期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与家长共同商讨教育方法,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2转变择业观念,脚踏实地就业
首先,高校应建立完善的大学生职业生涯培训机制,从入学时即通过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以及举办丰富多彩的与就业相关的活动等,加强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尤其是要加强就业观念的引导教育。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告知他们应立足自身,对自己的大学生活,以及将来就业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规划,并彻底转变“天之骄子”的心理,在毕业时能脚踏实地的从容择业。其次,学校应设立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咨询室,配备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师,接受学生对有关职业规划、就业等方面的咨询指导工作,为学生解疑答惑。
4.3加强实习管理,提高实习质量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临床实习是医学生培养过程的关键阶段。医学生在前期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通过规范化的临床实习,不仅可以巩固专业理论知识,而且可以拓宽知识面,尤其是强化了专业技能,从而使医学生具备基本的专业素质[2]。学校应与实习医院联手加强对实习生的管理和培养,并将实习生的表现量化为分数纳入学生的毕业考核,从制度上让学生认识到实习的重要性。
4.4缩减招生名额,实施精英化医学教育
针对当前医学院校扩招、医学教育质量得不到保障、医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等问题,2012年5月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卫生部在《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调控临床医学专业招生规模,相对稳定临床医学专业招生总体规模,‘十二五’期间,原则上不增设医学院校,不增设临床医学专业点。根据国家和地方卫生服务需求及医学教育资源状况,确定临床医学专业点的招生数量,对临床医学专业招生规模过大的省市、高校缩减招生数量……深化长学制临床医学教育改革,培养少而精、国际化的医学拔尖创新人才……”只有切实减少医学生招生数量,真正实施精英化教育,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得到合理而高效的运用,才能提高医学教育的质量,从而造就高精尖的医学专业人才,推动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与进步。
作者:李海莉 徐朋辉 单位:皖南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