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中医专业毕业论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中医专业毕业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中医专业毕业论文

中医专业毕业论文:中医专业毕业生的职业生涯阻隔及弱化路径探析

[摘 要]中医专业毕业生目前遭遇到在劳动力市场上遭遇到择业余地窄、人力资源相对过剩、社会排斥等职业生涯阻隔,而促进中医专业毕业生就业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要弱化其职业生涯阻隔,应从五个路径入手:加大对传统中医文化的宣传力度和财政投入、合理控制中医院校招生规模、整顿、培训、提高中医师资力量、改革不尽合理的中医西化教学制度、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和自主创业。

[关键词]中医专业毕业生 职业生涯阻隔 弱化路径

职业生涯阻隔一词是由CR ITES于1969年首次提出的, 意指职业发展过程中员工个体所遭遇到的内在冲突以及外在挫折。中医专业毕业生的职业生涯阻隔指的是中医专业毕业生在寻找工作时, 因各种阻隔因素所遭遇的内在冲突和外在挫折。

一、中医专业毕业生职业生涯阻隔的现状

相对于其他专业的学生,中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选择余地更为狭窄。目前中医药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中,有20%左右的学生在非医行业工作,15%的学生考上研究生,进入了医院的学生,也多在县一级甚至乡镇医院。

受经济利益驱动,我国中医专业就业问题的主要表现之一是结构性矛盾,中医人才由中西部向东部地区流动,由农村向城市流动,由基层医疗机构流向上级医院,造成了西部地区、农村地区和城市社区卫生医疗机构的中医药人才紧张,而东部沿海地区、大城市人才过剩的局面。广东中医药基础较好,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富裕地区,成为南方各省市中医药毕业生。目前广东各级各类中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有146 家,但2009 年在广东毕业的中医类(不包括药类) 毕业生将有本科生近千人,专科生150余人,研究生500多人,每家医院必须平均接收十几名毕业生,才能基本解决广东的中医类毕业生。更何况广东以外的中医药毕业生也大量涌入广东抢占就业市场。

此外,由于西医近几十年来在国内的迅猛发展,社会上对中医专业存在排斥心理,对中医的认可度逐渐减弱。

二、中医职业生涯阻隔的影响因素分析

中医院校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上遭遇到择业余地窄、人力资源相对过剩、社会排斥等职业生涯阻隔,究其根源,主要有国家政策导向、社会大众对传统医学的信任危机、现行中医教育体制和大学生主观四方面的原因。

1. 国家政策导向

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开始执行。将医师执业类别分为临床、口腔、公共卫生、中医四大类别。规定中医学院毕业生只能从事中医类别工作,中医药院校的中医、中西医结合专业毕业生只能参加中医类别的执业医师考试,不能参加临床类别的执业医师考试。这就大大缩小了中医毕业生的就业范围。而且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规定学生要临床轮训一年才能报考,这就直接影响学生的自主创业和就业。此外, 中医岗位十分匮乏, 现在纯的中医院极少,在很多西医为主的医院,中医科中医科都较薄弱,进人计划少,基本上不用招新人。民营医院由于门槛相对较低,成为中医学生的新选择,但是,这道门槛现在也在逐渐加高。西医院校毕业生挤占有限的中医药劳动力市场资源的现象愈演愈烈,而中医药院校的毕业生一旦进不了中医院只能去西医院。不少中医药专业毕业生到了西医院只能从事中医以外的工作,而按照《执业医师法》规定,这属于跨类别行医,是违法的。所以很多中医药院校毕业生只能做医药代表,或者干脆离开医药行业。

2. 社会大众对传统医学的信任危机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倾向于西医的便利和短期疗效,认为中医在某些疾病的治疗上逊于西医,这样导致社会对中医的需求下降。目前社会的主导印象是现代医学,对中医药缺乏信任,个别媒体和社会学者甚至发起取消中医等言论,造成大众对中医药有偏见甚至歧视,这对中医药院校的毕业生就业无疑也是一个巨大的负面影响。

3. 中医现行教育体制上存在的问题

其一,中医教学西化。不顾中医应有的教学特点,安排大量西医内容、外语课程,而中医学子应学的中医经典倒成了选修课。导致中医学生耗费青春,毕业后不能用中医传统思维、技法看病。连中医博士后居然在校都没学过濒湖脉学。这些今后的中医“带头人”,对中医治病大多缺乏信心,有的甚至站到了对立面,客观上成了中医职业生涯的掘墓人。其二,中医院校的扩招更降低了生源质量。中医院校的扩招本意是为了多培养中医人才,但实际操作中存在院校录取低分考生的现象,使中医人才培养雪上加霜。其三,师资存在不到位的现象。在中医院校确有些教授为中医界领军人,但人数不多。很多刚踏出校门,直接入中医院校教书的不会临床的“教授”。不少教脉诊的教授只能念书,不敢接学生伸出的手切脉。其四,中医课程课时不足。目前中医五年制本科真正学习中医课程的时间不到1年半。这样少的课时,难以保障学生深刻理解学透中医知识。因此,这样学出来的学生往往中不中、西不西,分析病情、处理疾病的能力也非常欠缺。

4. 大学生主观原因

不少部分中医专业学生价值观取向存在偏颇,主观上存在功利性较强,就业期望值过高,盲目跟风,缺乏正确的自我规划,影响和制约了就业;一部分学生思想上对自我要求过低,不能很好的进行自我培养与提高,自身素质大打折扣,缺乏对中医经典理论和案例的钻研,缺少了主流社会所需要的责任心、进取心、主动性、忍耐性、独立性及社交场合需要的介入能力、适应能力、控制能力和协调性等,就业单位难以录用。

三、中医毕业生职业生涯阻隔的弱化路径建议

中医毕业生职业生涯阻隔应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要弱化中医毕业生职业生涯阻隔,应从以下五个路径入手:

1. 加大对传统中医文化的宣传力度和财政投入

传统中医文化是经典国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政策应加大对传统中医文化的宣传力度,呼吁社会民众树立正确的中医和西医认识观。政策也应增加相应的财政投入,增加中医岗位编制,为疏导中医毕业生的职业生涯阻隔提供现实条件。

2. 合理控制中医院校招生规模

应合理控制中医院校招生规模,要扎扎实实地推行培养中医接班人的招生计划。

3. 整顿、培训、提高中医师资力量

对保留的中医院校中的中医药教员,应认真进行整顿。滥竽充数者、无实战经验者切实进行轮训,视结果决定去留。在医院,在基层,在民间中医中选拔中医理论、实践经验丰富的人才去充实中医药教师队伍,使合格的中医药人才培养成为可能,否则必将造成老中医人去后,真正中医的消亡。

4. 改革不尽合理的中医西化教学制度

中医专业学生必须以中医教学为主,四大经典为主,临床实用四诊技术为主,中药、中药方剂等教学为主。建议在课时上增大中医比例,不应少于70%,让学生用更多的课时打好扎实的中医基本功。学习西医内容为辅。医古文必修,外语选修,或让中医研究生去必修。

5. 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和自主创业

我国的社会公共卫生资源发展不平衡,占全国2/3人口的农村只拥有不到1/4的卫生资源。到农村、基层去,将会是高等医学院校的毕业生就业的广阔天地。从民间中医中挑选确有实战本领的,国家给予相应优惠政策,对自愿报名愿去基层的中医毕业生进行传帮带式的短期培训,然后国家对其进行适当补贴,完善其工作的必要条件。此外,培养具有创业能力的复合型中医人才, 是竞争日益激烈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对高等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培养模式提出的新要求。中医毕业生自主创业是一种在严峻形势下就业的可行选择。

中医专业毕业论文:中医专业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摘要]通过对浙江省中医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因素的调查,发现学生的综合素质、就业观念、就业心理等内在因素,社会、用人单位和学校等外在因素在其就业中起了主要作用,在内在因素中以学生的实践能力、学历层次、就业技巧、外语水平、就业观念和就业心理素质对就业的影响最为明显,在外在因素中社会的用人观念、就业的市场和政策、学校的培养体制、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对就业也起了重要作用。结合调查结果,文章力求从多方面寻找有效的解决途径,以期对学校和学生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中医专业;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调查;对策

[作者简介]周湘梅,温州医学院学生教育与发展研究所教师,哲学 硕士,浙江 温州 325000

一、对象与方法

2008年12月,本课题组自行设计中医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因素的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中医专业毕业生的内在因素:自身综合素质、就业观念、就业心理等;外在因素:社会、行业、用人单位、学校等;随机抽取浙江省有代表性的11所中医院的实习生,要求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填写调查问卷。问卷采用4级评定。共发放问卷1 100份,回收1078份,回收率为98.%;经审核后得到有效问卷991份,有效率为90.99%。其中男生占46.28%,女生占53.72%;城镇生源占30.31%,农村生源占69.69%。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影响中医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内在因素

1.自身综合素质

在对综合素质、学科及专业、社会关系、机遇等影响就业的程度的调查中,其中综合素质和社会关系对就业的影响排在第1位。对于中医专业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的问卷设计包括学习成绩、工作经验、外语水平、计算机应用能力、学历层次、求职技巧、外表形象、党员学生干部及在校期间所获得的荣誉及奖励等。在“您对自己的素质(实力)在择业中的竞争力评价”这一问题,只有4.56%学生评价自己实力雄厚,志在必得;34.11%的学生表示有实力,找个单位应该没问题;43%的学生认为自己实力平平,缺乏竞争优势,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对自身竞争力的评价普遍偏低,信心不足,30.3%的学生认为自己在社交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表达能力等方面有些欠缺。

实用思想成为人才市场的主导,许多用人单位很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际工作经验。因此“实践经验”成为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之一,也得到大学生的广泛认同。据调查结果显示,63.48%的学生对此认为影响很大,33.2%的学生认为有一定影响。“外语和计算机能力”已成为用人单位衡量人才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就业中起主要的作用,成为影响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对此,大学生的综合认同率也较高,达68.30%。此外,“高学历”在目前就业中已趋于优势,用人单位在录用人才时,已比较看重学历层次,“非高学历不招”的现象比较明显。学历层次越低,就业率越低,为此“学历层次”已成为影响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本次调查中,80.6%的学生认为“学历层次”对就业有比较大的影响。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势,为寻求缓解就业压力,本科生中有66.34%的学生打算考研,有30.69%的学生对读研毕业后的就业前景感到担忧和迷茫。

“求职技巧”、“人文素养”、“外表形象”、“党员、学生干部身份及在校期间的奖惩荣誉”也是影响中医生就业的比较重要因素,学生对其重要性的认同率分别为35.9%、18.56%,10.47%、7.26%,“求职技巧”是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应变能力、表达能力、专业知识、心理素质等多方面素质和能力的集中反映,“人文素养”包括学生职业素养、心理知识、伦理关怀、中医传统文化熏陶对医院良好的医患沟通关系很重要,所以“求职技巧”、“人文素养”比“外表形象”、“党员、学生干部身份及在校期间的奖惩荣誉”更易引起用人单位的重视。

2.就业观念

招生就业制度改革以来,学生普遍关注未来的就业去向,多数同学从待遇、出路和工作生活环境等方面考虑。本次调查中就业观念主要包括四方面的问题:期望就业地区、期望就业单位性质、职业性质、期望的薪水标准、就业目的。

对“您理想的就业地区是(择三排序)”这一问题的调查,学生认为是内地省会城市、内地中小城市、沿海开放城市;对“您希望进的医院级别是”,50.34%的学生选择市级医院,20.22%的学生选择县级医院,约10%的学生分别选择大型三级甲等医院、基层卫生院和民营医院;对“您理想的职业性质(择三排序)”这一问题,学生认为是临床医生、行政管理、基础医学研究;对“您期望的月薪”,60.15%的学生选择2001~3000元,30.24%的选择1001~2000元。对“您个人就业的主要目的是(择三排序)”这一问题的调查,学生认为是实现自身价值、满足个人物质文化需要、追求个人目标。

从以上对学生择业期望的分析来看,部分学生感到“就业形势严峻,希望去到基层工作”。与往届毕业生相比,在就业问题上态度似乎更加“务实”了,更多地注重自身的发展和实现个人目标,追求有品质的物质文化生活,很少同学谈到要为社会作贡献。但大部分学生的理想就业地区和就业单位性质存在趋同现象,其原因在于,一方面:这些地区和单位良好的工作环境,广阔的发展空间、不错的待遇对毕业生有很强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学生对当前的就业形势认识还不是很,大多数市级特别是大城市和沿海开放城市甲等公立医院都趋向于招研究生以上学历的学生,大部分学生缺乏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对自己没有明确的定位,存在怕难、怕吃苦等心理,期望过高,与自身的素质不相符合,造成了部分同学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单位。

3.就业心理

对中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心理进行调查,主要包括就业过程中的情绪体验、心理压力缓解途径及学校的心理辅导等。28.13%的学生认为就业压力很大,41.22%的学生认为就业压力比较大,只有5.11%的学生认为没有压力,其他的认为压力一般;在就业过程中,35.26%学生承认存在烦躁焦虑心理,11.24%的学生存在抑郁消沉心理,还有7.26%学生存在自卑与嫉妒心理、怀才不遇心理,只有46.24%的学生保持热情积极的心理;在“您认为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中医毕业生顺利就业是否重要”这一问题的回答中,27%的学生认为非常重要,61.23%的学生认为重要,只有11.77%的学生认为不重要;在寻求缓解就业心理压力的途径时,40.14%的学生寻求同学、朋友帮助,33.25%的学生需求家庭帮助,12.33%的学生回答自我调适,还有10%的学生寻求学校、老师帮助;在“您认为学校对大学生就业心理关心如何?”这一问题的调查中,只有8.66%的学生认为重视或关心,15.

21%的学生对学校的心理辅导工作情况不清楚,30%的学生认为不重视或不关心,18.56%的学生认为学校没有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从以上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中医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压力很大,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学校对学生就业的心理辅导不够重视,学生自我调适能力不强。调查也反映了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中医学生的顺利就业很重要,需要学校加强对学生的就业心理教育与辅导。

(二)影响中医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外在因素

影响中医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外在因素主要是就业政策与就业市场、社会用人观念和学校的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等。

1.就业政策与就业市场

就业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中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如有些城市接纳毕业生时,都不同程度地受到进人指标、户口指标等因素的限制,户口问题成为毕业生合理流动以及单位自主招聘人才的极大障碍。为此“就业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中医学生的就业,本次调查中学生的综合认同率为30.14%。笔者在分析择业就业的主要途径时发现,选择“招聘考试”的学生80.12%,远远高于其他选项,选择“人才市场或招聘会”的学生只有18.19%,为此“就业市场”在中医专业毕业生就业中作用不大。其原因在于,一方面,大多数用人单位倾向于学生的实践技能,需要通过考试来了解学生的专业素质;另一方面,没有中医专业学生的专门招聘会,在政府和学校举行的医学类的招聘会,需要招中医专业的学生很少,据调查,只有5.24%的单位需要招该专业的学生。这说明就业市场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公平、竞争、择优、有序、专业的就业市场尚未形成,学生就业市场所必需的信息体系、服务体系和保障体系等尚未建立。据调查,有21.0%的学生认为“人才市场”对就业有很大影响,而30.61%的学生认为有一定影响,只有24.34%的学生认为没有影响。

2.社会用人观念

社会用人观念不但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而且还会因不同地区、不同单位性质而异,许多用人单位在录用时,对毕业生的家庭背景与社会关系和性别、所学专业、实践能力、学历层次、学校知名度及外表特征等都会有一定的要求,其中学生实践能力、学历层次、外表特征在前面的调查分析中已经阐释过。对于“学校知名度”的调查,58.26%的学生认为它对就业影响很大。对“家庭背景与社会关系”和“性别”的调查,发现家庭背景及社会关系、性别歧视在就业的影响作用依然存在。48.26%的学生认为“家庭背景及社会关系”对就业影响很大,46.60%的学生认为有一定的影响,这说明许多用人单位在用人过程中,照顾关系的不公平现象依然存在。尽管在法律上已经是男女平等,但在女生就业过程中仍然遭受很大的歧视,在本次调查中,学生对影响就业的“性别”因素,33.58%的学生认为影响很大,56.02%的学生认为有一定的影响,二者之和为89.60%。分析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主要在于社会和用人单位对女性的不公正评价,以及女性自身的心理弱点和生理差异。“对于所学专业”的调查,80.53%的学生反映就业形势非常严峻,求职相当困难。相对于西医专业的学生,中医专业的学生对求职成功很有信心的只占7.23%,有些信心的占8.36%,几乎没信心的占29.1%,这说明面对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医类专业毕业生感到实实在在的压力,缺乏专业信心,专业思想不够巩固的问题较为突出。这主要是人们对中医专业毕业生的理解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学生刚毕业年纪轻,没什么精深知识和技能,缺乏经验,不能胜任该工作。而且大多数的中医医院也没有进行中医治疗,所以对中医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不大,其他的医院需求就更少了。

3.学校的实践教学和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实践教学是现代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中医专业是培养临床人才的专业教育,在“您认为学校在中医生的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的调查,60.23%的学生认为学校学的与社会需求脱节,50.03%的学生认为在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方面不够,40.24%的学生认为专业设置不够合理,40.58%的学生认为课程设置不合理。这说明中医学科建设水平还有待提高,没有形成专业“品牌”优势和塑造“品牌”学生,中医教学和就业脱节,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不高。

学校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对学生就业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您认为学校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存在哪些问题?”的这一问题调查,80.12%的学生认为收集就业信息不力,60.14%的学生认为就业技巧辅导做得不够,30.50%的学生认为办理就业手续不顺畅,10.33%的学生认为工作人员素质欠缺。在“中医专业毕业生最希望接受的就业指导内容的调查中”,排在前3位的是:就业技巧、择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设计指导。而学校给予这一方面的指导很少,就业指导中心还不够健全,缺乏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人才和毕业生心理辅导师,不能进行多方位的服务,就业渠道单一,大多是学生处提供就业信息,没有针对中医专业特色的专场招聘会;学校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医德医风等非智力因素教育和培养还不够。

三、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对中医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其就业竞争力

从本次调查来看,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还在于学生的自身条件,因此,学校要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要突破传统的教育模式,建立新的素质教育体系,增加学生的理想信念、人文素质、医德医风等非智力因素教育和培养。通过教育引导,鼓励学生报考研究生或出国留学来提高中医毕业生的就业率。

(二)根据社会需要,调整中医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结构

专业教育必须根据社会需求和市场变化,合理调整中医专业和培养方向,要将人才结构与需求结合起来,既要发扬中医优良的教育传统,又要深化教学改革,注重教育创新和技能的训练。要加强临床教学师资建设,改善教学条件,进行中医教学模式、内容和方法的改革,突出专业特色,提高教学质量,扎实学生专业基础;要把毕业生的毕业实习和就业结合起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临床经验,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培养学生的专业信心,形成专业“品牌”优势和塑造“品牌”学生,努力培养和造就能够推动我国中医医疗事业发展的高素质、创造性人才。

(三)完善和创新学校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1.倡导就业指导“以人为本”的全程全员育人理念,提高就业指导师资队伍的素质

全程就业指导是指时间上的长期性:针对中医专业学生特点,分期做好就业指导,使就业指导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全员就业指导是指内容上的多样性:即有针对性地开展政策指导、观念指导、心理指导、人文素养指导和面试技巧指导。因此,学校应加强中医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设置就业指导课程,使学生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就对自己将来的职业发展有所规划,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能力倾向,使他们对将来的就业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明确的目标。

2.要充分认识中医专业学生的就业形势,健全就业指导机构

建立校院两级就业服务体系,比如,在学院单独为中医专业学生配备由中医专家、专业教师和辅导员组成的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学校要与社会的人事和劳动等相关部门相互配合,逐步建立和规范公平、竞争、择优、有序的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举办中医专业招聘会。

3.拓宽就业渠道

建立中医专业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加大信息搜集力度,及时有效的就业信息,并与各家医院、各级人事部门、全国高等医学院校、科研院所等,通过互联网达到供需双方信息快捷沟通。

中医专业毕业论文:中医古籍中道家语言文化论文

1中医体系建立后,道家、中医用语在优化重组中传承文化

医籍用语的产生不仅有语言本身的内部因素和外部语言因素,还有更广泛的社会因素,文化发展导致文字、语言的差异。中医古籍用语受到时代用语习惯的渗透、影响。“晋唐时代,社会治乱相间,政权频繁更迭,社会哲学思想错综交替,出现了儒、道、佛纷争并存的局面。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中医学不可避免地深受这3家文化思想的冲击和影响。”[2]至迟晋唐后,中医用语通过优化、重组道家用语,形成中医用语特色。研究道家用语的社会背景对医籍用语的影响可以使研究视角更加开阔,综合社会和文化因素,向文化学角度延伸探讨中医古籍道家用语的产生、演变。不论从语言学角度入手来研究文化,还是从文化的角度来理解语言,都可以对中医古籍道家用语现象进行新的文化阐释。

1.1医家用语在道家语言传承基础上的超越自道家思想创兴及至晋唐,尤其唐代皇族崇尚老子,道家在唐展达到鼎盛。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道家、医学关系也更加密切,但随着中医自身学术体系的不断健全与完善,道家用语融入后被更多地赋予中医自身学术内涵,医籍用语形成自身特色,道家用语痕迹变得模糊。孙思邈将医学理论与养生实践结合,《千金要方•食治》:“若能用食平疴,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长年饵老之奇法,极养生之术也。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孙思邈对食治与药治的利弊得失分析透彻,指出药治应在食治无效的情况下,不得已而为之,这显然是医家食治在道家食疗养生基础上的医学阐述。历代医家都以道家养生文化思想为基础,从食疗、本草、养生一体化汲取道教药补养生思想。元代《饮膳正要》服苍术方取自《抱朴子》,《抱朴子》中南阳文氏服苍术后效果超常,但葛洪仍将苍术视为下药。道家中上药、中药多为金属矿石类药物,认为草木类补益药只能延年不能成仙属于下药。医家虽然也吸收道家药食养生思想,但从医学本体出发更为理智。医家汲取发挥的多是地黄、苍术、茯苓、远志、菖蒲、天门冬等草木类药物对人体治疗时的补益功效,道家强调神仙必有、长生可至等养生观念并没有为医家接受,医家更多是选择性继承道家有效药物的养生经验,“道医相融”两者互相融合促动。

医家经典中很多中药都是道家摸索而形成的经验。《抱朴子•仙药》列上百种药物,《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收录了茯苓、麦门冬、枸杞、天门冬、黄精等道家养生常服食药物,这些药物同时也成为后来常用中药。《素问》有四乌贼骨一藘茹丸、食疗方秫米半夏汤等;《神农本草经》将薏苡仁、大枣、芝麻定为上品药;张仲景《金匮要略》有饮食调养(禁忌)专篇;孙思邈更是提出“食疗不愈,然后命药”。道家以食疗补充人体元气,配合气功、导引来延年益寿;中医食疗更注重临床,以食疗调和阴阳来防病祛疾,药食同源孕育了中医药文化根基。食疗在隋唐达到兴盛,与道家学说在这一阶段的影响力增强有关。隋唐道家、医家同时对食疗研究推进下,医家与道家食疗理论逐渐融合,形成五味相调、性味相胜、以类补类和所宜所禁等观点。金元四大家刘完素把理学运用到医学领域,其水善火恶论表现出历代医家对道家哲学思想的基本态度:以道为本、从道推衍。刘完素在道家“上善若水”基础上,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结合医理进一步提出“水在火下不能制火,为未济也。是知水善火恶”,“水善火恶”也是中医用语超越道家用语的典型体现。

1.2道家用语文化基因与中医用语同化现象中医方剂名称也常常包含道家文化基因。中医中一些药物以“丹”命名,如紫雪丹、至宝丹、紫金丹等;一些方剂称真人真君所授,或者名称中兼有神仙、真人、真君等道家人物名称或道家专用术语,如八仙膏、玉真散、乾坤一气膏、吕祖一支梅、红铅造化丹、梅花五气丹等。道家记述经验成就有时会大量使用隐语,道教神仙家的外丹术在唐代达到极盛,同样在唐代随着外丹养生副作用被医家所诟病,由盛至衰,道家用语隐语变得晦涩难懂。虽同为“丹”命名的药物,在医药、文化传承上加大了难度。“唐代医家中仅孙思邈等少数人将丹方用于医学。”[6]唐代雄黄广泛应用于急救、齿科、外科等。孙思邈《太清丹经要诀》有“造赤雪流珠丹法”,从方名看令人费解,其核心内容为提炼雄黄,用于治疗疟疾以及心痛牙疼。《千金要方》卷12“太一神精丹,治客忤、霍乱、腹痛胀满、尸疰恶风、癫狂鬼语、蛊毒妖魅、瘟疟,但是一切恶毒无所不治方”,其有效药用成分“雄黄和雌黄均是含砷的硫化物”,用于治疗疟疾。《千金要方》卷11太一神明陷冰丸、卷12耆婆万病丸、仙人玉壶丸以及卷24太一追命丸均用到雄黄。药名虽然都是中医常用丹、丸方,如果缺失道家文化背景,理解其用药成分就很困难。道家用语在医籍传播使用过程又被中医用语同化。与《千金》同时期的医籍,一些相同或相类方药在表述时已经脱离了道家用语的影响,用语方面一目了然,为后世中医用语所沿袭。如同样用雄黄疗牙痛,《外台秘要》卷22杀齿虫方五首中必效杀齿虫方:“雄黄末,以枣膏和为丸,塞牙孔中,以膏少许置齿,烧铁篦烙之,令微热,以差止。”

2中医体系完善过程中,中医用语对部分道家语言文化基因的扬弃

“道教医药学大致包括3个部分的内容。其核心部分是仙药、本草、医方、针灸等,大致范围相当于世俗的中医学和中药学。道教医药学的中间层部分是导引、按摩、气法、辟谷、房中、存思、饮食疗养及起居禁忌等,这是靠自我摄养和调谐精、气、神来防病抗病的技术。道教医药学的外层部分是符水、药签、祝由、祭祀、斋醮等调整社会环境和心理环境的治疗方法,具有强烈的宗教特征。”道家用语玄妙的神秘色彩,随着中医传播过程大众化的需求,部分文化基因被曲解丢失。医学文化基因是医学文化系统内部的遗传密码,在医学理论、治疗方式和保健习俗方面维系着医学认同感。最初巫、道、医文化基因同源,从道家文化角度理解中医用语中一些被曲解、丢失的道家文化基因便有迹可寻。宋明理学把儒释道在哲学上融为一体,实现了根本性的突破。宋以后主流医家否定咒禁术,虽然官方机构里还有书禁科、祝由科,但已微不足道。咒禁术在中古时代的萎缩体现在操用者规模的收缩与固定、适用疾病范围的缩小等方面。至明代,随着道家思想的逐渐衰微,这一类用语更加难以理解,从医籍不同朝代的校订重刊中可以发现其脉络线索。唐代王焘《外台秘要》汇集了大量历代医学文献,版本有宋本和通行本明版。宋本:“又云:覆卧傍视,立两踵生腰,以鼻内气,自极七息除,脚中弦痛,转筋酸疼。”“生腰”,明版作“伸腰”;又,宋本:“又云:端坐生腰,徐以鼻内气,以手持鼻,除目暗泪出。”“生腰”,明版同样改作“伸腰”;宋本:“养生方导引法云端坐生腰,徐徐以鼻内气,以右手捻鼻。”

“生腰”,明版亦作“伸腰”。宋版《外台秘要方》中“生腰”,明本均作“伸腰”。明本所改从字面义更浅显易懂,且“生”“伸”音近。“生腰”原为道家修炼语,后人渐为生疏,而文中“生腰”义即伸腰,明本中以俗语校改。“生腰”在《朱子语类》卷一二一也有类似用法,有侍坐而困睡者,先生责之。敬子曰:“僧家言‘常常提起,此志令坚强’,则坐得自直,亦不昏困,才一纵肆,则嗒然颓放矣。”曰:“固是道家修养,也怕昏困,常要直身坐,谓之生腰坐;若昏困倒靠,则是死腰坐矣。”可知,在道家修炼时有“生腰坐”与“死腰坐”2种,“生腰”已为后世生疏,医籍及校订多改作“伸腰”。“死腰”更为冷僻,在医籍中逐渐被弃用。宋本《外台秘要方》:“东向三禹步,即以手左搅取水。”“三禹步”,明版作“三两步”,应是明本重订时对道家词语的误读而造成的错改。明版中改作“三两步”,从字面义似乎更好理解,实际已丢失了本条文化精髓。不仅明代学者会误读富含文化含义的词语,这也是历代包括当今解读古医籍均需注意的一点。睡虎地秦墓竹简《日书》甲种“禹步三,勉一步”,放马滩秦墓《日书》甲种也有“禹步三,乡北斗质画地”,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及《养生方》也多次提到“禹步”“禹步三”。道教著作东晋葛洪《抱朴子》记载2种禹步法都是三步,沿袭了《日书》中的“禹步三”。禹步最原始最重要的功能是消灾去病、驱除鬼魅,《五十二病方》中“禹步三”都是用来治疗诸如狐魅、虫蛇咬伤、赘疣、痈疮之类疾病,《抱朴子》指出“凡作天下百术,皆宜知禹步”,《普济方》卷二六九:“禁病则皆须禹步。”先秦人尊崇禹,因而巫效法禹步,汉晋也有所反映。禹步即巫步。

后来禹的含义逐渐淡化,至北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称禹步“一跬一步,一前一后”象征“一阴一阳”,两足相承如丁字,“变象阴阳之会”,三步九迹应合着“三元九星,三极九宫”的“大数”。三元指天、地、水;九星指四方及金木水火土五星;三极指天、地、人;九宫指八卦宫和中央宫。禹步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变更,愈来愈复杂化,与原始禹步的含义相去甚远,以致明代重新校刊《外台秘要》时彻底曲解这一道家用语用义。虽然现存最早医方帛书《五十二病方》有“禹步三”“祝曰”等,但祝由在《内经》中基本被排斥,至葛洪《肘后方》卷三中又出现“祝法”,隋代医药行政中出现咒禁科(祝由科),《隋书•百官志》载设“祝禁博士二人”;《唐六典》载“太医署有……咒禁师二人,咒禁工八人。咒禁生十人”共20人,为数不少。宋以后咒禁仍得以存续,但没有隋唐受重视。这一类道家用语在漫长的中医传承过程中出现表述反复,取决于道医的外层形式在多大程度上被中医文化吸收借鉴。这类道家用语多数在后世中医学用语中消退,导致了这类道家语言文化基因被曲解。成熟的道家思想对中医影响非常大,形成2者历史上相互融合的格局。中医是以术载道的医学体系,中医对道家思想的吸收主要从人体生命疾病治疗角度进行扬弃。道家与中医的关系经历了由哲而医、由医而哲,哲理、医理彼此促进,共同发展完善。

作者:张继沈澍农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中医专业毕业论文:中医药院校人文医学教育论文

一、重视人文医学和哲学社会科学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1.加强哲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医学教育是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医学教育会议提出“应指望把医生培养成为一个专心的倾听者,仔细的观察者,敏锐的交谈者和有效的临床医师,而不再满足于仅仅治疗某些疾病。”我国教育部在《中医学本科教育标准》中明确指出:“学校要得到人文、社会科学及其他自然学科的学术支持,重视并制定专门政策,鼓励其他学科支持中医学科的发展”。并要求中医药院校在其教学计划中要保障开设“与中医学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其比例应当适合中医学科的发展、文化背景以及社会卫生保健需求。”善待、关爱、敬畏生命是现代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价值,具体而言则是为对个体命运的关切、对个体尊严的维护、对个体价值的追求。“人本医疗”应该成为医务工作者技术实践、职业活动时所遵循的基本准则,因其不仅能提升医务工作者的人文素养及与患者的沟通能力,同时也促使他们更关心、尊重患者,使得患者就诊的安全感与信任感增强,并使医患关系得到改善,从而为提高医疗效果奠定基础。所以,加强人文医学和哲学社会科学教育,提高中医药院校学生的人文精神必须成为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加强人文医学和哲学社会学科的教育是现代中医药院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提到的七种核心能力中,四项皆与人文素质相关,足见哲学人文素质的培养在医学教育中是非常重要的。医学生救死扶伤只是基本,患者的生存质量、患者拥有的权利、患者对死亡采取的态度及患者活着的尊严等问题更为重要,这也是现代医学教育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要求。所以中医药院校的学生不仅要掌握医学疾病知识、诊疗技术,还须要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与素养,以此能更多地关注患者的思想、情感等。医学教育中,培养专业知识技能和科学精神是基础,培养人文素质与健全人格是升华,通过这两个“培养”才能促进人格健全、知识广博的高素质医学人才的成长。

3.加强人文医学和哲学社会学科教育是适应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俨然成为21世纪的主流医学模式,传统的生物学模式一去不返。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提出了现代医学发展的基本方向,即要求医生诊断与治疗应建立在新的医学科学技术发展基础上,从生物-心理-社会各方面综合观察分析健康人群、病人和疾病,从而进一步促进医学社会化发展。以“疾病”为中心的传统生物学模式,将“病”和“人”割裂开来,更侧重于人的生物属性,轻视患者的客观感受,“以人为本”的理念和人文精神及关怀都没有体现出来。医学科学融入更多人文科学与心理学,使得其内涵和外延有了新的补充,是医学社会化的体现。教导、培养未来的医生不仅要重视消除患者的痛苦,而且还要重视危害人类健康的社会因素、心理因素;不仅要重视患者个体,还要重视人类健康和社会利益,应把对社会负责作为医师道德的重要标准,这是现代医学必须遵循的发展趋势。

二、实现中医药院校人文医学与哲学社会科学教育的发展途径

中医药院校人文医学教育和哲学社会科学教育与普通的专业医学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不同,重点是习惯性与持续性教育,学生自己感悟和领会将是教育的重点,以此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所以不能简单地把哲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医学教育理解为只是在医学课程表里增加几门人文课程。因此学校可以把传授实践技能和科学知识与传递人类伦理道德规范和文化价值观念有机结合起来,培养既具有明确生活目标、高尚审美情趣又掌握医学知识的医护人员,从而达到提升医学生人文精神,培养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使人文精神完善的目的。

1.加强医学课程与人文教育课程的融合在国外,一部分高等医学院校在实践中,将人文社会科学渗透在医学教育中,其基本医学课程包括社会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医学等三部分,其中心理学、社会医学、社会学理论、伦理学、医学法律学、行为医学等被列为学校医学学科课程体系的必修课,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我国中医药院校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改变原有课程的结构,对原有课程内容进行调整,在教材中体现人文精神,并且加强医学史、心理学、医学与哲学、社会学、管理学、美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面向未来,培养新型的复合型的医学人才。

2.促进人文素质教育与德育教学的融合德育作为社会主义教育方向的重要保障,而“两课”教学则是开展政治思想教育的主干道。在人文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世界中,德育“两课”无法涵盖古今中外所有的文化遗产,所以中医药院校加强医学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势在必行。中医药院校可以通过提供读书目录、课程选修、举办人文讲座、电视和网络等形式,加大学生的知性训练,以此潜移默化地提升其人文素质。因此,促进文化素质教育与德育“两课”教学的融合,是实现中医药院校人文社科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3.加强人文精神实践环节的形成在中医药院校素质教育中,人文社科文化教育不能只拘泥于课堂教学,还应拓宽至实践活动。在学习过程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将会深化课堂教学,拓展人文教育的空间,把感性教育和理性教育当做一个有机的整体,使学生接触自然,了解社会,既奉献了爱心,又锻炼了能力,这能让医学生逐渐养成“以人为本”的医疗意识,社会担当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最终实现医学科学与人文精神的有机结合。

4.加强培养医学生医疗人文情怀目前的医患关系比较复杂。医疗行业如以患者为本,在医患行为中体现出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则可极大程度地缓和医患紧张关系。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现代医学教育模式领导下,医生在临床教学以身作则,成为学生们行动和思想之楷模,使之人文情怀得以逐渐塑造。

综上,当前中医药院校实施哲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医学教育是有必要性的。我们可以通过改革人文课程体系的构建,将人文教育融入到医学教育中去,改进现有不成熟的教学方法,进一步完善师生关系,重视人文精神在实践环节的培养,使得人文科学与医学可以很好地融为一体,进而发挥现代医学人文社科教育的导向与价值作用,为社会培养出德才兼备、发展的综合型高级医学人才。

作者:刘莉颜涛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

中医专业毕业论文:前列腺中医护理论文

1方法

1.1对照组接受泌尿外科基础护理,主要包括:术前常规备皮,并告知病人禁饮、禁食的时间,手术当日清晨给予术前用药以及常规清洁灌肠。手术完成后密切观察病人病情变化,并给予预防性并发症护理、引流管护理以及持续性膀胱冲洗。

1.2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开展中医护理,主要内容包括:①情志护理。应参考病人个体情况积极与病人沟通交流,通过深入交谈来疏导其心理状态,缓解其紧张或焦虑情绪,逐步恢复心理状态至,以提高手术治疗依从性;应选择直观易懂的视听材料以及各类宣传画来展示手术的意义与必要性,并告知病人在术前和术后的各类注意事项,讲解术后预防并发症的有效措施;将一些有效而简单的自我放松技巧传授给病人,例如深呼吸、渐进式肌肉放松、静默以及意象性放松等等。②术后出血的预防性护理。术后可取4℃生理盐水冲洗膀胱,同时注意保持适当的冲洗速度以及冲洗量,避免出现膀胱痉挛;若病人出血量较多则应中止灌洗并准备电凝止血;告知病人多摄入富含纤维素的水果、蔬菜,可给予麻仁丸服用。③腹胀、肛门排便护理。艾灸神阙、中脘穴,或以理气散外敷、场效应低频治疗下腹部等方法改善肠蠕动,以预防便秘。④下肢静脉血栓的预防。以中频脉冲气压联合穴位贴敷足三里、阴陵泉、阳陵泉、三阴交、涌泉穴,以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⑤睡眠护理。使用耳穴压豆改善睡眠,通常以每个耳朵贴肝俞、心俞、肾俞、内分泌、交感神经、神门穴。⑥辨证施膳。对于属膀胱湿热证的病人可多食薏米粥,取糯米和薏仁米熬粥,加入冰糖即可服食;属肾阳衰惫证的病人可多食黄芪山药粥,取薏苡仁、山药以及黄芪熬粥服食;属肝气瘀滞证的病人可多摄入茄子、菠菜、瓜蒌以及丝瓜等。⑦尿频、尿失禁的护理。在术后2d~3d嘱病人进行收缩腹肌、臀肌和肛门括约肌锻炼,同时加用针灸或理疗等。尿失禁或尿频现象一般在术后1周~2周内可缓解[3]。

2观察指标

分别在术前1d、手术当日以及术后第3天时观察两组病人心率以及血压变化,并利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anxietyscale,SAS)评估两组病人焦虑状态,统计两组住院平均时长、住院费用、护理满意度。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在男性老年群体中,前列腺增生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其对于男性老年病人生命质量以及健康状况产生重要影响,临床症状多表现为排尿困难、尿频以及尿潴留。一旦病人过度劳累,或者气候变化导致前列腺充血水肿,均会引发急性尿潴留。对于前列腺增生病人而言,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术是诸多治疗方案中的金标准。随着临床对该术式的不断应用和深入研究,采用中医方案护理TURVP围术期病人成为临床所关注的重点之一。

本研究中,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开展中医护理,取得了良好效果。护理人员首先针对观察组病人进行护理评估,遵循中医护理常规确认病人下腹部有无胀满以及不适感,并观察其排尿情况,确认病人是否存在造成突然尿闭的诱因;并了解病人心理社会状况以及疾病认知程度。然后开展辨证施护,根据病人不同证型采取针对性护理。结果表明,观察组病人焦虑量表评分在手术当日以及术后第3天时优于对照组(P<0.05),且与对照组比较血压与心率波动较小,住院时间更短,护理满意度更高(P<0.05)。对于前列腺汽化电切术病人而言,围术期开展中医护理有利于稳定病人情绪,巩固和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黄美娟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中医院

中医专业毕业论文:卵巢早衰的中医护理论文

1辨证施护

综合众多医家的临床经验,卵巢早衰大致分型为:肾精亏虚、肾阳亏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肾虚肝郁、痰湿阻滞、肾虚血瘀[8]等。本文就不同分型的症状表现、发病机制及护理方法,分述如下。

1.1肾精亏虚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精血同源而互生,月经的产生以肾为主导,《傅青主女科》云:“经水出诸肾”“经水早断,似乎肾水衰竭”,先天禀赋不足,或房劳多产伤肾,或大病久病穷必及肾,肾精亏虚,精血不生,冲任血虚,血海不能盈满则经闭,并见腰膝酸软,头晕耳鸣,乏力,性欲淡漠,小便频数,面色不华,舌淡苔白,脉沉细等证候。护治法则:补肾填精,养血调经。调护应慎起居,避寒湿,防劳累,节房事,戒烟酒。“恐则气下”,惊恐伤肾,如患者因病产生畏惧恐慌,医者应给予心理上的支持,进行卫生宣教,使其积极对待疾病,或适当转移患者视线,鼓励其参加象棋等需要思考的文娱活动,以“思胜恐”。可多食补肾养血之品,如杜仲,黑豆,芝麻,山药,枸杞,红枣,当归等。平时可服金匮肾气丸。食疗推荐:猪腰海参汤[9]:海参30g,猪腰(洗净切片)60g,核桃肉15g,加水熬汤。可配合推拿按摩:患者仰卧位,屈双膝,医者逆时针摩小腹,手法深沉缓慢,配合按揉气海、关元、中极、子宫,约10min;按揉血海、三阴交,每穴1~2min;俯卧位,腰部脊柱两旁5min,按揉肾俞1~2min,以酸胀为度;擦命门、擦八髎,以透热为度。

1.2肾阳亏虚《黄帝内经》有云:“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肾精是天癸的物质基础,肾阳是其生长与排出的动力,肾阳亏虚,失于鼓动[10],天癸匮乏,冲任不充,精血不足,断其源流,卵巢功能衰退。肾阳亏虚,失于温煦则畏寒肢冷,双下肢发冷尤甚;任脉不固,带脉失约则带下清冷,性欲淡漠;肾之外府失养则腰膝酸软,精血不能上荣头目则头晕目眩;面色白光白,舌淡、苔白润,脉沉弱为肾阳不足之征。护治法则:养血填精,调和阴阳。阳虚则寒,患者平素应注意保暖,避寒就温;动则升阳,应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如跑步、打球,但注意不可过量,以免适得其反而耗气。夏季勿贪凉过食生冷寒凉之物如冷饮、凉粉、香蕉;可多食甘温益气之品,如牛羊肉、韭菜、生姜、花椒等。食疗推荐:枸杞栗子炖羊肉:枸杞子15g,栗子18g,羊肉(洗净切块)60g,加水入锅炖熟,以盐、酒、味精适量调味。可对相关经络腧穴使用针刺、艾灸、推拿按摩、拔火罐等操作温肾补阳,如艾灸气海、关元、中极、子宫、归来、血海、太溪等穴,每穴10~15min,隔姜灸神阙3壮;拿捏督脉,擦八髎,揉百会,按揉肾俞等。

1.3脾肾阳虚脾为后天之本,主统血,为气血生化之源,主运化水谷精微。先天之精有赖于后天水谷之精的充养,《景岳全书》云:“调经之要,贵在补脾胃以资血之源,养肾气以安血之室”。脾肾阳虚,气血无以化生,则冲任血海亏虚,影响卵巢功能,发为月经不调甚则闭经。证见头晕眼花,气短心悸,神疲乏力,食少便溏,面色萎黄,腰膝酸软,颜面或下肢浮肿,舌淡胖,苔薄白,脉沉细无力等。护治法则:补肾健脾。调护注意防寒保暖,适当运动,作息规律,防过劳过逸,节房事,戒烟酒,切忌贪凉饮冷,饮食上可多食甘温健脾益气之品,如桂圆,党参,牛羊肉、韭菜、生姜、花椒、山药等。可艾灸归来,血海,太溪,关元、肾俞、足三里、三阴交,每穴10~15min,隔姜灸神阙3壮。推拿按摩:患者仰卧位,医者按揉中脘、气海、关元、中极、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太溪,每穴1~2min,以酸胀为度;俯卧位,腰部脊柱两旁5min,按揉肾俞、脾俞,每穴1~2min,以酸胀为度;以小鱼际擦命门,擦八髎,擦膀胱经及时侧线5~8遍,以透热为度。亦可对上述推拿按摩穴位施以针刺。患者自我按摩:两手握拳,左右拳背分别置于左右肾俞穴做擦法,使局部发热。

1.4肝肾阴虚女子以血为本,肝藏血,肾藏精,肝肾同源,若禀赋不足,或房劳多产伤肾,或思虑过度,欲火偏旺,损伤肾阴,肾阴不足,阴血亏虚,天癸缺乏物质基础不能成熟,经血化生受阻。肝肾阴虚,失于滋养,则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周身关节不利;阴虚阳动,虚火内生,则失眠多梦,皮肤瘙痒,烘热汗出,五心烦热;阴虚水涸,则口燥咽干,阴部干涩、灼痛,白带量少;舌红,苔少,脉弦细数为肝肾阴虚之征。护治法则:补肾养肝,调理冲任。患者不可熬夜,不可过于劳累,节制房事,保持充足而有规律的睡眠。体育锻炼可选瑜伽、太极拳等动静结合的运动,避免汗出过多。阴虚者性情较急躁,可多听轻柔舒缓的音乐,遇事要给自己冷静对待的心理暗示、克制情绪。可多食甘凉滋润之品,如甲鱼,黑芝麻,藕,木耳、荸荠、百合、芝麻、枸杞;少食辛温燥烈之品,如羊肉、狗肉、韭菜、辣椒、油炸食品。平时可服左归丸。食疗推荐:酒炖白鸽:白鸽1只,黄酒适量,黄酒、清水各半,将白鸽煮熟服食;甲鱼瘦肉汤:甲鱼1只,猪瘦肉100g,甲鱼宰杀、去肠脏、斩件,猪瘦肉洗净切块,共入锅中加水煮烂,调味服食。胎杞汤[12]:枸杞子30g,胎盘1具,红枣15g,生姜3片,胎盘洗净、去血水,与枸杞子、红枣入锅加水共煮汤,盐调味,服食。推拿按摩:患者仰卧位,医者按揉风池、印堂、神庭、百会、劳宫、关元、中极、子宫、三阴交、阴陵泉、太溪,每穴1~2min,以酸胀为度;俯卧位,腰部脊柱两旁5min,按揉肾俞、肝俞、脾俞,每穴1~2分钟,以酸胀为度。

1.5肾虚肝郁《万氏妇人科》云:“忧愁思虑,恼怒怨恨,气郁血滞,而经不行”。肝主疏泻,性喜调达而恶抑郁,能调达气机,调畅情志。七情所伤,情志郁结,肝失疏泻,气机郁滞,郁久化火,暗耗气血,气血不足,不能荣肾填精,水不涵木,开合失司,冲任胞宫失养,血海空虚,月经量少夹块、延后甚至经水非时先断。肝郁气滞,气机不畅,则胸闷而善太息,精神抑郁,烦躁易怒,肝经循行部位(胸胁、乳房、少腹等)呈现胀闷疼痛或窜痛,头晕胀痛,面红目赤,舌红,脉沉弦等。护治法则:疏肝解郁,滋肾调经。居室宜安静、通风,穿着宜舒适宽松。烦躁易怒者,先安定情绪,然后耐心疏导,消除其不正常的心理顾虑;忧郁者,反复开导和安慰,使其心情舒畅,减轻心理压力,积极配合治疗[11]。鼓励患者多与别人沟通交流、多参加群体性活动,保持心境开朗,多听轻快明朗的音乐。平时可服逍遥丸。可多食行气解郁之品,如陈皮、芫荽、金橘、玫瑰花、枸杞等;少食煎炸、辛辣之品。推荐食疗:合欢花煎汤代茶饮;橘红姜汤[12]:橘皮30g,枳实10g,大枣10g,柴胡10g,生姜10g,上料共入锅,加水适量煎汤;陈皮茶:陈皮6g,乌龙茶少许,上料共入盅,开水冲泡代茶饮。推拿按摩:患者仰卧位,医者指推膻中至下脘5~10遍,按揉膻中、期门、章门、气海、中极、关元,每穴1~2min,以酸胀为度;按、掐太冲、行间,以患者感觉酸胀为度;斜擦两胁,以微热为度;俯卧位,腰部脊柱两旁5min,按揉肾俞、肝俞,每穴1~2min,以酸胀为度。

1.6痰湿阻滞素体脾虚或饮食不节伤脾,脾虚运化失司,后天气血精微化生不足,肾虚不能化气行水,水湿内生,聚湿生痰,或痰湿之体,痰湿阻滞冲任二脉,胞宫失养,月事不至。脾虚失运,则胸脘满闷,食欲减退,大便溏薄甚则泄泻,头身困重,面浮肢肿;湿困脾阳,则神疲倦怠,头晕目眩,形体肥胖;舌淡胖,苔白腻,脉滑为痰湿阻滞之征。护治法则:益肾健脾豁痰不宜居住于阴暗潮湿的环境。患者多形体肥胖、身重易倦,需长期坚持体育锻炼,可选择球类、跑步、武术、舞蹈等。忧思伤脾,思则气结,应使患者尽量倾诉,然后为其解释心理对疾病的影响,去其焦虑,鼓励参加户外活动。饮食宜清淡,营养丰富,易于消化。不可暴饮暴食,需有节制,以免损伤脾胃。可多食健脾利湿化痰之品,如荸荠、扁豆、薏苡仁、陈皮、冬瓜仁、山楂、芹菜、萝卜、赤小豆等,少食肥甘厚味、生冷刺激之品,戒烟酒。平时可服苍附导痰丸。食疗推荐:扁豆山楂薏米粥:薏苡仁60g,炒白扁豆30g,山楂12g,红糖适量,加水煮粥。推拿按摩:患者仰卧位,屈双膝,医者顺时针掌摩全腹,手法深沉缓慢,配合按揉中脘、气海、关元、足三里、丰隆,每穴1~2min,以酸胀为度;俯卧位,脊柱两旁5min,按揉肝俞、脾俞、胃俞、肾俞、八髎,每穴1~2min,以酸胀为度;横擦右侧背部及腰骶部,以透热为度。可针刺丰隆、足三里。

1.7肾虚血瘀肾虚日久,阴阳失调,天癸耗竭,气血虚弱,血运无力,血行迟滞,冲任不畅,瘀阻胞宫,卵巢早衰,经水不至。证见头晕,腰酸,神疲,性功能下降,毛发不荣,闭经,或伴畏寒,足底不温,活动后心悸,血瘀可见面色紫黯,肌肤甲错,舌黯或有瘀点、瘀斑,脉沉细涩。护治法则:补肾活血调经不熬夜,保障充足睡眠。衣着宽松,夏季忌空调过冷,秋冬需防寒保暖。勿久坐,选择瑜伽、太极拳等可较为舒展肢体的运动,保持心境开朗。少量饮酒,饮食清淡,可多食黑豆、木耳等,忌食生冷酸涩之物。推荐食疗:益母草红酒饮[13]:益母草50g,黑豆40g,红糖30g,老酒30mL,益母草、黑豆浸泡后煎煮40min去渣,调入红糖、老酒温服;桑葚红花煎[13]:桑椹15g,红花3g,鸡血藤12g,黄酒适量,上三味用黄酒、水各半煎汤,去渣取汁。推拿按摩:患者仰卧位,曲双膝,医者先逆时针后顺时针掌摩全腹,手法深沉缓,按揉中极、关元、血海、太冲、子宫、三阴交,足三里,每穴1~2min,以酸胀为度;俯卧位,直擦背部督脉,横擦骶部,以透热为度。此外,可用当归尾15g,川芎10g,菟丝子20g,杜仲20g,透骨草100g,桂枝10g,红花6g,木香10g,艾叶100g,鸡血藤15g装袋蒸热外敷[6]。

2结语

卵巢早衰病因复杂,发病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中医药治疗从整体出发,运用多元手法,辨证论治,取得显著疗效。与此同时,配合情志调护、饮食调护、用药外敷、针灸火罐等特色中医护理方法,辨证施护,可使患者体质改善,阴阳调和,不适减退,生活质量提高,进而逐渐恢复卵巢功能。

作者:梁嘉丽秦佳佳单位:暨南大学医学院

中医专业毕业论文:放射性粒子中医护理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量表制定心理状态的评估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3]、抑郁自评量表(SDS)[4],放射性粒子植入患者生存质量量表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并结合影响肿瘤粒子植入患者生存质量的常见症状以及老年患者的文化水平设计。具体包括:(1)饮食障碍;(2)睡眠障碍;(3)恶心呕吐;(4)疼痛;(5)大便干结;(6)小便不畅;(7)身体乏力;(8)口干口苦。根据程度分别记为0分(无症状);1分(偶尔有症状,不影响生活);2分(经常有症状,不影响生活,不需要药物干预);3分(经常有症状,偶尔症状明显影响生活,需要药物干预);4分(症状明显,影响生活,用药治疗可缓解);5分(症状明显,影响生活,用药治疗效果缓解不明显),分别于入组时及护理过程结束出院时让患者填写并记录分数。

1.2统计学处理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进行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护理

对照组给予肿瘤科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中医护理。

2.1常规护理

术后6h嘱患者卧床休息,6h后常规卧床休息,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观察穿刺部位是否出现红肿、出血、破溃等症状,预防感染,嘱患者术后尽量减少活动,活动时注意保护敷料,防止其松脱,同时注意观察粒子有无丢失,一旦发现丢失,应及时通知医务人员检查处理。

2.1.1术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①发热:125I粒子植入后应做好患者的体温监测。由于粒子发挥作用,对坏死肿瘤组织的重吸收反应导致病人术后2-3d发热,体温一般不超过38℃。鼓励患者多饮水,汗出及时抹干并更换汗湿衣服以防感冒。必要时遵医嘱予药物降温。②疼痛:现代医学所谓的疼痛,是一种复杂的生理心理活动,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之一。粒子植入术后,患者穿刺部位可伴发肿胀疼痛,这时应对患者的疼痛状态进行正确的评估,根据患者对疼痛主观的感知程度进行心理护理,分散注意力,减轻疼痛,可遵医嘱予双柏散冷敷以减轻疼痛,如出现疼痛不能缓解,应及时通知医生,做好相应的治疗及护理工作。③气胸:本组病例因穿刺发生气胸者2例,患者行穿刺后未出现明显相关气胸症状,行螺旋CT扫描后发现肺压缩20%,因患者无伴明显症状,回病房后予持续中流量氧气吸入,患者病情无出现明显变化,后未行特殊处理气胸自行吸收。④放射性膀胱炎:本组1例患者出现合并轻度放射性膀胱炎,表现为尿路刺激症状包括尿频、尿急、尿痛、夜尿增多等。遵医嘱予抗感染及对症治疗,并嘱患者多饮水,每天饮水1000-2000mL,并保持会阴部皮肤清洁,穿棉质内裤。⑤125I粒子的迁移与丢失:125I粒子植入后,部分患者出现了粒子离开原植入部位,迁移到其他组织、器官或离开人体的现象。因此,术后应严密观察病人出现的不良反应,本组患者未出现粒子的迁移与丢失情况。如发现有125I粒子排出体外时,千万不可徒手捡起,应穿好防护铅衣,使用长镊子和汤匙夹起,放置铅盒内,上盖。并存放于少人走动的地方,与粒子源保持一定距离,立即报告相关主管部门处理。

2.1.2健康教育在对粒子植入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医护人员应佩戴专业预防射线的铅制围裙或衣服,特别是近距离治疗前,应事先计算好治疗时间,尽可能集中测量血压、体温等生命体征、发药、更换输液瓶等工作。较大程度减少与放射线接触的机会。并对患者及家属讲解125I粒子的特性、防护知识,指导患者自觉遵守隔离防护制度,与别人尽量保持1m以上的距离,3个月内避免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合,家属尤其孕妇及未成年人在病人粒子植入后6个月内继续注意加强辐射防护,6个月后放射性粒子的辐射伤害可忽略不计。粒子植入术后,要求病人要穿上防止射线辐射的专业铅制围裙或衣服,嘱咐病人家属注意少靠近粒子植入的一侧,与病人保持一定的距离,避免接受长期的射线辐射;如病人家属有条件,可指导其家属实行轮流照顾。在做到自身防护的情况下,多关心病人,多与病人进行健康教育,嘱其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注意合理搭配饮食,定期专科复诊。

2.2中医护理

2.2.1病室安排放射线具有高能、快速、直接、热源性、穿透力强等特点,中医认为放射线是一种火邪、毒邪、热毒[5]。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治则,术后的患者集中同一病房管理,并安置在背阴凉爽的安静病室内,避免阳光直射,使其感到凉爽、舒适、心静,利于养病。必要时提供单间病房,缩小患者的活动范围,提供专用活动区域,以保护其他患者。安静的环境有助于患者的休养。噪声的刺激常使患者心烦意乱,病室内如有各种秽浊之气,会影响患者食欲和休息。因此,要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通风要根据四时气候和病证不同而异,切忌对流风。患者在粒子植入术后,所处病室应尽量保持在湿度为50%-60%,22-25℃的室温为宜,使其在比较清凉的环境下接受相关治疗。同时,尽可能减少空气中热气与射线相结合造成的环境污染,预防患者术后感染、减少术口局部发热不适等。

2.2.2起居有常、劳逸适度祖国医学历来十分重视生活起居护理。认为起居有常、动静结合有利于疾病的痊愈。在专用的活动区域适当运动,以不感疲倦为度。术后的患者因为考虑到环境的安全穿着厚重的铅衣都不愿意活动。《素问•宣明五气篇》指出“五劳所伤”“,久卧伤气”“、久坐伤肉”是说久卧则阳气不伸而伤气,久坐则血脉灌输不畅而伤肉。劳逸适度,是指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凡能下地活动的病人都要保持适度的活动,以保持血脉畅通,利于身体恢复,提高治疗效果。

2.2.3情志护理“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中医学重视精神情志的作用。平时的护理过程中,应多注意与病人沟通,提醒其保持清净的心态,尽可能排除杂念,少思少虑,做到精神内守,心平气和。其次,还要给病人创造能够清静养神的客观条件,如提供安静的居住环境。同时避免外界事务对心神的不良刺激,如在病室制定合理、规律的探视制度,避免过强的噪音等,引导病人学会“节喜怒、静六欲”,做到宁静、豁达、乐观,避免情绪波动,这均利于治疗的进行及病情的控制、痊愈。中医疗病要求做到“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便,开之以其所苦”。目前,125I粒子植入术是现代肿瘤医学治疗上一项新的技术,绝大多数患者及家属对其相对陌生,对其治疗方式、过程、治疗后的反应及预期所应取得的效果存在一定的疑惑,特别是对放射性射线所具有的相关治疗后副反应产生焦虑、恐惧等心理。对此问题,护理人员应通过正面的说理疏导,了解患者及其家属所处的心理状态,取得患者的信任,调和其情志,以积极的心态接受治疗。护士应主动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交流,做好解释工作,说明植入封闭的放射源125I能有效持续杀伤肿瘤细胞,且125I能量低,半衰期长,平均穿透距离短,辐射直径只有1.7cm,经系统规划治疗,可使正常组织不受到辐射,离患者50cm基本无放射活性[6],并列举目前病房治疗效果较好的实际病例说服患者,邀请已往治疗的患者回院对新患者进行宣教,尽早获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帮助患者从各种不正常的心态中解脱出来,以加速康复的过程,并使患者家属积极配合治疗,从而达到较好的治疗的目的。

2.2.4饮食调护从中医角度,放射线属“火邪热毒”范畴,其治疗后最易导致热毒炽盛、耗液伤津,严重时会出现气阴两伤证。患者在治疗后常见失眠、口苦、烦躁,大便结、舌苔黄干、脉滑数等热毒盛者,为热伤肺胃,此时饮食调理要求避免烟、酒及刺激性食物,多吃高蛋白质、含丰富维生素和清润滋补的食物,饮食要多样化而又易于消化,宜多饮汤水。若出现耗伤阴津的症状,中医饮食调理原则为清肺滋阴,养胃健脾,如海芋大枣瘦肉汤、百合田七炖兔、梨汁蔗浆葡萄露。如患者出现头晕气短、神疲纳呆、或白细胞减少等气阴两虚证,宜在饮食调理中适量加入黄芪、女贞子、龙眼肉、大枣等,有益气补血养阴和提升白细胞的作用,如北芪、杞子煲水鱼补中益气,滋阴生血[7]。饮食调护方面,做到因人因病、辨证施食,因时因地、灵活选食,审证求因、协调配食。

3结果

3.12组患者护理前后SAS变化比较

3.22组患者护理前后SDS评分变化比较

3.32组患者护理前后主要症状变化

4结语

CT引导下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恶性肿瘤,是现代肿瘤医学治疗上一项微创介入治疗技术,对于已失去手术治疗机会的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尤为适用。为了减少患者的痛苦,使患者能尽快康复,在制定护理方案时应做到、正确、细致。以中医基础理论为依据,做好辨证施护,对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术前、中、后期进行有针对性的中医护理,可以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从而大大提高手术的成功率,以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在做好自我保护的同时,积极做好防辐射宣教,消除病人及家属对射线的恐惧心理,使放射性粒子植入术治疗肿瘤更加安全,。

作者:刘丽兰肖平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及时附属医院

中医专业毕业论文:临床下的中医护理论文

1辩证施护

望、闻、问、切是中医的主要诊断方式,而这种区别于西医的特殊诊断方式也体现出辩证的哲学思想并被运用到中医护理当中。进一步讲,医生借助观察患者的自觉症状和临床表现并将上述种种状况综合考量来辨识症候,查出患病的部位,明晰疾病的性质,总结患病的原因,这种独特诊断方式乃是中医护理中辩证思想的外在体现。所谓施护,就是指因人而异、因病而异,依据辩证结论制定相对应的护理方案。由此可见,辩证乃是中医护理的基础与前提,其决定着施护能否达到效果。依照正确的辩证结论进行扶助正气、祛除病邪、标本缓急、同病异护、异病同护、正护反护等合理施护对于维护被护理人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2中医护理特点在临床中的应用

2.1整体观在临床中的应用对于治愈疾病我国自古便提倡“三分治、七分养”,这也与中医护理的辩证施护理念相契合,当然,优化生活环境,舒畅情志,进行合理的膳食和相应功能的锻炼也是中医护理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总之,整体观乃是使得被护理人得到科学护理的保障。而通过望、闻、问、切进行分析症候,查出患病部位、明晰疾病的性质、总结患病的原因乃是对因人制宜得出科学护理方案的手段。实际上,中医护理的科学之处便在于其能够因人而异、因病而异、进一步讲,即使是相同的疾病也可能采用不用的护理方法,反之亦然。就以发热作为例子,外感发热邪气在卫分,所以,在治疗时采取解表并通过保暖、避风、药后多穿衣物、多盖被子、取微汗降温等方式进行护理;但中暑所造成的发热则采用不同的护理方法,因为此时邪气已经入气营,最突出的症状便是高热和口渴,因此在护理时好采用降温的方式来祛病,比如,注意通风、多让患者引用西瓜汁等清凉食物进行解暑。综上所述,整体辩证施护不啻为带动护理科学发展的有效措施,也是中医护理的非常重要的特色所在。

2.2辨证施护在临床中的应用众所周知,人类疾病存在着病因繁多,种类繁多的特点,而这也恰恰使得中医护理单单依靠整体性还不能达成效果,故此,在临床中应用辩证施护就显得尤为重要。中医护理中辩证观的价值尤为突出,比方说,对于惯性胃痛患者,中医护理在临床中会因病制宜采用不用的护理措施。进一步讲,倘若胃痛是因寒性刺激而引起,则采用局部温热的措施进行护理,进而达到驱寒与止痛的效果;倘若胃痛是因情绪不稳和情志不舒而引起,则采用心理干预的疗法来缓解患者的压力,进而减轻患者的疼痛。

3结语

通过上文,我们对中医护理所体现出的整体观以及辩证施护的特点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而在临床中也是围绕着以上特点展开。当今,中医护理已经跨出国门,发扬光大,为全世界所接受并推崇,并且在技术上不断精化,可谓潜力无穷。当然,中医护理也存在着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比如说缺少专业的人才、护理技术应用范围受限,整体护理及相关文书缺少中医特色等。故此,笔者认为只有加强相关人才的培养,将中医护理文书规范化并且将中医护理融合到整体护理当中或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问题。相信中医护理技术会在实践中越来越完善,前景越来越美好。

作者:奚洋刘程景李楠伍芳玉韩沛爽单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及时医院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

中医专业毕业论文:中医治未病健康管理论文

一、中医治未病思想的基本内涵

则强调病后要立足于扶正气,调虚实,防止疾病再复发。上述五段文字既强调了治未病的重要性,也指出了治未病的具体内涵。把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瘥后”4个阶段,每个阶段都蕴含治未病的思想。这些表明《内经》原创的“治未病”理论,开拓了人类预防医学和健康管理的先进理念、思想。中医治未病思想,不仅是中医治则学说的基本法则之一,也是中医预防保健的重要理论基础和准则。治未病思想不仅仅局限在疾病的预防或者养生保健上,它的作用可以体现在疾病的预防、发生发展、愈后、康复等各个环节,真正实现它的防病治病功能。总结前人“治未病”的思想,可归纳为如下四个层次方面的内容。

未病先防,以养为优:强调人们要注意调摄保养精气神,提高抗病力,防病于未然。这一点正是与现代“预防为主”的新医学模式相吻合,它包含着调养精神、体格锻炼、合理饮食、适时养生以及科学用药等丰富内容。具体方案:①法于阴阳:《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中“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此寿命之本也”。强调人体生命活动与自然界有着密切关系,即“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并指出人身阳气致密的重要性。“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的尚阳思想。阴阳二者的协调配合,相互为用,是维持正常生理状态的较高标准。“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四时之气,更伤五藏”,所以善养生者谨道如法,“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提示养生必须要依据四时变化、阴阳消长的动态养生观。②调摄精神:《素问•上古天真论篇》曰:“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提示只要注意避免外邪的侵袭,又注意调摄精神,避免情志过激和精气妄耗,才能保持真气充盛,使疾病无从发生。“恬淡虚无,精神内守”是养生的基本要求。古人养生,主张形神兼养,但尤重养神。③内存正气:“人体正气”是决定疾病是否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素问•刺法论篇》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正气理论,通过针刺调整十二经脉之原气,可“补神固根,精气不散,神守不分”,达到全神养真之旨。所以古人强调“固护正气”是不发病的主要关键,此亦“治未病”理论之一端。

既病早治,防微杜渐:人体在患病之初期,就要及时采取措施,积极治疗,防止疾病的加重与传变。疾病的初期往往病位较浅,症状较轻,病情较单一,对正气损害也较小,机体的修复能力还较强,此时正是抓紧治疗的时机,以促使疾病早期恢复好转,预防疾病的进一步发展。故《医学源流论》中说:“故凡人少有不适,必当即时调治,断不可忽为小病,以致渐深”。另外,对一些发作性疾病、老年慢性疾病,则要及时找到其潜在尚未发的病理因素,并要有针对性地,掌握治疗时机进行有效调治。如《素问•刺疟》中“凡治疟,先发如食顷乃可以治,过之则失时也”。已病防盛,截断传变:除正确治疗本病的同时,还要掌握疾病传变的规律,对可能被波及影响的部位,先采取预防措施,以阻止疾病传至该处,将疾病局限于某一部位,以遏制疾病,提高疗效,即“截断疗法”。如《难经》中就说:“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其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邪气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府,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均反映了疾病的传变规律。“邪之新客来也,未有定处,推之则前,引之则止,逢而泻之,其病立己”。提示早期治疗,截断其传播途径的治疗方法。

瘥后调摄,防其复发:就是除邪务尽,防止疾病复发。在医院经过治疗病愈之后,但“恐炉烟虽熄,灰中有火也,须细察精祥”,要随时注意身体的变化,防止疾病复发,让身体达到一个长久稳定的健康状态。瘥后防复,在疾病治疗过程中也开始越来越显得重要和必要。无论是各种慢性病的治疗还是重症治疗,瘥后防复都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做好瘥后防复的工作,也成为我们治未病中心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尤其像肿瘤癌症、糖尿病以及一些其他心脑血管疾病等等在内的慢性病患者,都是瘥后防复工作的重点人群。《素问•热论篇》中有“帝曰:热病已愈,时有所遗者,何也”。岐伯曰:“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热有所藏,因其火气相搏,两热相合,故有所遗也”。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视其虚实,调其逆从,可使必已矣”。瘥后,针对患者气血衰少,津液亏虚,脾肾不足,血瘀痰阻等病理特点,采取综合措施防复工作,防止疾病的复发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才是真正有效保护患者自身身体健康的举施。理论联系实践,我们治未病中心近三年来,以中医治未病思想为基础,结合现代健康管理的理念,从中医、西医、心理、随访等多角度、多方位的进行健康管理,获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治未病中心的功能设立及流程

治未病中心是以中医传统医学思想为指导,按照中医“未病先防、既病早治、已病防变、瘥后防复”的治未病理念而设立。从以前的辨病体检转向功能性体检;从单纯的体检服务转向健康风险干预和健康维护;从以患者为中心的被动服务模式,转变为以人为中心的主动健康管理;与“中医治未病”的无缝链接,着眼对“未病先防”、“瘥后防复”的预防管理工作,真正实现关口“前移”;症状“旁扩”;疾病“下移“的目标。针对个人健康状态,管理个人健康状态风险,采集与管理健康状态信息(含中医体检、健康体检)、辨识与评估、健康状态、健康干预(包括健康咨询、指导、治疗)并及时评估干预效果以及随访等、系统、综合、规范的健康管理服务。治未病中心设置5个主要功能区,一个辅助区域:即健康状态信息采集区域、体质辨识及体检评估区域、健康咨询与指导区域、健康干预区域、健康管理区,健康宣教区辅助区域。健康状态信息采集区域:主要用于采集和录入服务对象的健康状态信息,分析健康状态信息并进行状态辨识及其风险评估。同时对来诊者进行登记造册。体质辨识及体检评估区域:本区域包括中医体质辨识和体检,形成中医体质辨识结果和体检报告健康咨询与指导区域:主要用于根据服务对象的健康状态辨识及其风险评估结果,制定健康干预方案,指导服务对象进行健康干预,接受服务对象的健康咨询,为服务对象量身打造一整套个性化的调养方案,包括膳食食疗、起居调养、情志调节、养生功法、保健技术等。

健康干预区域(如特色疗法干预区):主要用于根据健康干预方案为服务对象提供各种中医特色的健康干预服务,如针刺、灸法、拔罐、推拿、药浴、刮痧、膏方、贴敷、放血等。健康管理区:主要是完善健康追踪与管理功能。健康宣教辅助区域:主要用于服务对象的等候休息,开展健康宣教等,包括影像播放、宣传手册及宣传栏等设施,使服务对象更深入地了解治未病相关知识,开展服务管理等。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建立以中医治未病理论为核心的健康管理模式,既能够满足服务对象不同层次的健康服务需求,更能让服务对象乐于接受,也能使健康管理工作落实到实处。通过健康管理筛查,充分发挥中医药服务优势,对服务对象采取合理有效的咨询指导和干预,通过多元化、多方位、立体式、连续性、全程的服务体系,为服务对象提供安全有效方便的健康指导、治疗和管理,使服务对象逐步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阻断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掌握自身健康主动权,让服务对象受益一生。

三、展望

随着国民健康意识和健康需求的不断提升,主动选择健康体检与健康管理的消费者会越来越多。深入研究和探讨“治未病”的理论和实践,吸纳中医治未病的学术思想与技术方法,使之融入到健康管理的各个领域,是提高国民素质之所需;是顺应发展之所趋;是顺应国人之所求。如何将祖国传统医学治未病和养生保健的理论,技术及特色产品适时应用到现代健康管理学科和服务体系中,并在健康管理理论研究与实践中得到传承和发展,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健康管理创新医学服务模式,值得我们认真思考。我们坚信,在各级领导的重视与指导下,在同仁们的共同努力下,以治未病为核心的健康管理模式,一定能更好更快地发展,为我国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莫轶晖许友慧陈明达单位:湖北省荆门市中医医院

中医专业毕业论文:中医药博物馆文化传播论文

1当前中医药博物馆开展跨文化传播存在的问题

1.1关键内容宣传不到位目前,中医药博物馆所开展的中医药文化宣传内容中,还是以中国医学史为主线开展宣教工作,目标受众以国人为主。但是对于外籍人士而言,对于中医学的关键内容还涉猎甚少,这样就会导致宣教效果非常有限。这些关键内容包括:中医药文化的根源—易家、道家、儒家、佛家等;中医学的哲学基础—气的一元论、阴阳、五行等学说;中医学的思维特征:整体思维与辨证思维等[3];此外,中医药学家对世界的贡献、中医对重大疾病的突出疗效等。

1.2体验少,说教多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语言沟通的障碍,很多中医药文化很难为外籍人士所理解,如果一味的进行口头的说教还不够,不能让其有切身的体验是很难让其信服的。现在的中医药博物馆体验、互动的项目比较少,如中医舌诊、目诊、色诊、脉诊、刮痧、针灸、拔罐等均比较少见。中医药博物馆与中医的养生保健场所或中医院的分离也可以说是一个先天的缺陷,使得外籍人士不能亲身体验中医药的诊疗过程与切实疗效。

1.3宣传媒介手段传统目前,大部分中医药博物馆还是采用传统的实物媒介进行中医药文化的宣教工作,现代媒介应用较少,这就给宣教效果带来了一定的制约,一来导致受众获取中医药文化教育的途径、机会大大减少,二来也导致宣传的效果不够理想,对一些抽象的理论、复杂的概念是难以用语言文字来宣教的[4],更不要说对有沟通障碍的外籍人士,其宣教效果可想而知。

1.4翻译水平阻碍跨文化沟通翻译水平是摆在中医药跨文化沟通前面的一条巨大鸿沟,目前的中医药博物馆外语人才储备较少。众所周知,中医药涉及很多哲学基础概念,还有中医自身的很多比较抽象的名词概念,要理解这些概念,别说外籍人士,就是生活在本土的中医本身对有的概念理解都比较困难,甚至还存在不同见解,要想将此类名词术语翻译出来谈何容易[5-6]。此外,中医药文化属于高语境文化,语言比较含蓄,而包括英语在内的多数语言都属于低语境文化,比较直接,两者之间的沟通很容易产生误读、误解,造成一些沟通的障碍[7]。

2中医药博物馆开展跨文化传播的策略

2.1加强主体意识,增强文化自信中医药文化融合了易家、道家、儒家、佛家等各家文化的精华,内容涵盖了哲学、天文、地理、数学、军事等多学科知识,其哲学基础为气的一元论、阴阳、五行等学说,其思维特征为整体思维与辨证思维,其所构建的理论体系与医学模式逐步为现代医学所认可,而现代医学模式是众所周知的不断改错、不断修正,有理由相信现代医学模式最终将融入到中医学的整体医学模式中来。中医学是经过数千年实践的成熟医学体系,独自护佑了中华民族的健康发展,不只是平常的治病救人,还有治未病、抗击瘟疫等,均已载入史册。我们没有理由不自信,需要的是我们要加强对自身的认知以增强自信。此外,民族的自卑感源于中国近现代的落后挨打,民众经不起西方强势文化的影响,将落后的根源归咎于中华文化,其中也包括中医药文化[3]。然而我们回顾历史,在我国兴盛的近2000年中,随着中华文化圈的扩大,周边哪个不来主动学习中华文化、主动学习中医。现今我国已逐步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随着经济的崛起,学习中华文化的热潮、学习中医的热潮一浪胜过一浪,我们没有时间再去自卑,需要我们考虑的是如何准备迎接这一浪潮。

2.2加强对外宣传的主动性中医药博物馆应该对中国文化、中医药文化的现状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在西方文化占据主流地位的情况,应该思索如何从“文化休克”到“文化适应”[8],通过文化适应开展主动宣传,不仅馆内要有精心策划的方案,包括培养专业的翻译,而不是临时借调的且中医药知识不够专业的翻译人员,详细的多语种的翻译说明等,还要思考、策划如何针对外国人士的宣教工作,将宣教工作拓展到海外,将宣教对象扩大到外国人士。只有提高认识、精心策划对外宣传,才能变被动为主动,变守为攻,扩大中医药文化的影响范围,提高中国文化的影响力。

2.3抓住主干,突出重点在中医药文化对外宣教中,应抓住中医药文化的主干,突出重点,提纲挈领地将中医药文化主体、中医药突出历史贡献、中医药突出疗效进行宣传。只有抓住重点,有的放矢,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不致于本末倒置,忽略根本。应该对中医与易家、中医与道家、中医与儒家等重点根源问题进行宣教,对中医学的气、阴阳、五行等哲学基础概念进行阐发,以及中医学的整体思维、辨证思维特征进行宣教。此外,突出医家,如葛洪、张仲景、华佗、李时珍等均对中医学乃至世界科学作出了重要贡献,应对他们的贡献重点宣教。中医学对鼠疫、天花、流行性出血热等历史上的重大疫病均有突出贡献,现代中医对流脑、乙脑、非典等也有着突出贡献,还有很多疾病的中医疗效均非常显著,应当有重点地进行宣教,让外籍人士看得到真实的案例、切实的效果。

2.4增加互动体验项目在中医药博物馆的互动体验项目中,应该适当增加诸如舌诊体验项目,设置典型舌象模型,让参观者通过镜子来与模型相比较;设置目诊体验项目,将五轮学说形象化,也可通过设置典型目象模型,让参观者通过镜子来与模型相比较;面色体验项目也需要设置模型、镜子来让参观者进行体验;脉诊除了通过脉诊仪让参观者体验之外,还可由专业人士进行把脉问诊,让参观者体验中医脉学之奥妙;刮痧、针灸、拔罐等也应成为体验项目。此外,尚可让外籍人士体验特色中医药膳,可惜的是大多数的中医药博物馆并不具备药膳制作条件;中医养生太极拳、八段锦等也可现场教学,建议中医药博物馆与养生馆、药膳馆等联合经营,增加中医药文化的体验内容。中医药博物馆还应与中医诊疗机构联合,可以利用博物馆的闲置空间引进中医医疗保健机构,如果受条件限制,也应当通过实时视频将中医医疗机构的几个代表性门诊进行馆内直播。

2.5充分利用现代媒介开展宣传工作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我们需要充分利用互联网、论坛、微博、微信等开展中医药文化的跨空间宣教。各个博物馆可以根据自身力量开展上述工作,至少也应将自身主页设置多个语种,尽量详尽,有条件还可开展虚拟博物馆建设。此外,应该对中医中一些比较抽象的理论通过制作光学模型、二维动画或三维模型等进行展示。2.6合众聚力,突破语言障碍为了突破语言翻译障碍,有识之士早已献计献谋,有的建议直接由自己培养既懂中医又懂外语的学生,如广州中医药大学就与广州外语外贸大学联合培养七年制本硕连读学生;还有的主张将中医送出国外进修外语;也有的主张充分利用海外留学生,在其学成后利用其精通外语的基础,由这部分人开展中医的翻译工作,如曾在广州中医药大学就读毕业的胡碧丽同学,她作为外籍人士,在中国学习多年后,对汉语、中医的掌握水平已远超出一般的研究生水平,还在广东省中医院出过门诊,可见其水平,如能由这样的人才进行中医的翻译工作,将使中医药对外传播具有跨越性意义[7]。

3结语

中医药博物馆开展中医药文化的跨文化传播是一项综合工程,仅仅依靠博物馆自身的力量是难以胜任的,还需要全体中医同仁联合起来,借助政府、大学、中医医院、养生机构、医药企业、外国留学生、甚至海外中医药机构等进行合力传播。

作者:张书河蓝韶清郭爱银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

中医专业毕业论文:中医特色理论的骨科护理论文

1PDA的主要功能及应用

1.1将护士工作站直接延伸到病房可在床边查对患者的各种信息(床号、姓名、医生、诊断、医嘱等),拉进了护士与患者间的距离,节省护士的体力与时间。

1.2即时有效的录入护士携带PDA到患者床边,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数据进行采集时,信息可直接保存到医生工作站和护士工作站中,系统即时生成体温单,提高了工作效率,也为医生的诊治提供了实时的数据。

1.3利用条码识别功能,减少护理差错事故可将医嘱进行拆分,并可打印出带有条码的执行单,执行单上的条码和患者腕带上的条码一一对应,从而快速识别患者的身份,使护士在患者床边的查对工作更加、简单,更易被患者接受,避免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

1.4利用腕带功能,确保治疗安全患者办理入院时,护士利用患者的“标识牌”———腕带,确认患者入院身份信息。在护士为患者进行治疗时,通过PDA无线扫描功能对患者身上所佩带的腕带和输液贴进行有效核对匹配,系统核对医嘱信息正确后才可显示医嘱保存成功并同时保存了医嘱的执行时间及执行者的签名。此功能还适用于护士发口服药及对患者的各种标本的采集,真正做到了“三查七对”。

1.5自动获取信息,录入方便省时“品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要求减少护士进行护理文书书写的工作量,节约书写时间。护士利用PDA对患者的生命体征等信息进行床旁采集,避免了反复转抄带来的差错,省去手写记录过程。从而使得护士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骨科的护理工作中去,提高了工作效率,获得了较高的患者满意度。

1.6规范了护理行为,加强了护士的法制观念,登陆PDA系统时护士需输入自己的用户名和密码,在执行医嘱时,PDA会自动记录下该医嘱的执行时间及执行者姓名。PDA的应用不仅规范了护士的行为,为护理工作提供了的数据资料,还避免了医嘱执行过程中责任区分不清及执行时间随意无序的工作状态,同时加强了护士的法制观念,提高了责任意识。

1.7改进工作方法,提高护理管理水平PDA的应用,使骨科护理管理更加严谨和规范。以数据为依据,实行对个人及全体护理工作的绩效考评,合理调配人力资源,促进科室护理管理科学化、正规化进程。护士长可以随时掌握全科的护理工作动态情况,使护理管理质量控制深入到医疗护理过程的每个环节,及时发现医疗护理过程中各环节的问题,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从而加大了护理管理的深度和力度。

2使用PDA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设备自身的不足PDA虽然携带方便,但存储量不够大,使图像传输受到一定限制,并且屏幕小,可视信息量少,待机时间短(约4小时),有时可能导致大量信息的读取不方便,这些问题尚需进一步改进。

2.2无法做到“无纸化”PDA录入生命体征后,系统可自动生成体温单,但不能自动生成护理记录单、生命体征记录单、血糖记录单、各种常用告知书、风险评估单以及健康教育记录单等常用的护理表格,无法做到真正做到“无纸化”。

2.3技术支持和人员培训不足主要包括:①数据传输时间过长,信息易丢失;②无法实现医嘱的提取、转抄、校对功能;③无法分阶段选择床号;④体温单内无物理降温等技术问题,使护士在实际执行医嘱过程中往往做不到与治疗信息同步录入,违反了真实记录的原则,同时也增加了护士的工作量。在人员培训方面,护士参加PDA培训的课程较少,厂家提供的技术人员有限,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新的问题,给骨科护理工作带来很多麻烦,导致护士不愿意使用PDA。由此可见,有效的人员培训与考核、PDA硬件的优良性与网络问题是影响护士接受PDA与否的重要因素。

3小结

中医学强调“整体观念”,以“身心统一”的整体观、“天人合一”的自然论,辩证施护,重视疾病与心理因素、饮食调理、环境以及气候的关系,并提出凡病“三分治疗,七分护理”的预防护理观点,在PDA应用于护理过程在时,结合此中医整体观念,可有效地提高了临床骨科护理质量,显著地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提升患者的满意度。同时也应该注意,因其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其功能仍有待进一步开发和完善,应总结现有医院的应用经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理念,同时结合国内医院现状,开发出适合各个阶层医疗机构的应用系统。此外,建议加强护士参与系统改进的力度,为护士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制定贴合实际的工作流程,加强各学科间的交流。使护士尽快掌握PDA的使用方法,从而提高护理工作的整体服务质量。

作者:孙蕊曹艳单位:沈阳军区总医院骨科

中医专业毕业论文:中医药大学运动医学研究论文

1结果与分析

1.1教材评价学生对教材的总体评价呈满意状态,其中对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方面的评价较高,但在基本技能和中医特色两个方面,间于满意和不满意之间、仅偏向于满意。而从专业角度看,体育教育专业和康复治疗专业对教材的评价更高,针灸推拿专业和公选班学生对教材的评价则相对较低。通过访谈发现,包括针灸推拿专业在内的医药学专业学生对三基和中医特色的内涵界定更为严格,提出的要求更多,所以,对教材的评价和专业特点、知识结构与体系存在内在的联系。详见表3。

1.2教学内容和方法评价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总体评价呈满意状态,尤其在授课条理性、教学内容实用性和多媒体应用等三项评价较高,但在案例分析、实验操作和自主学习等三个环节评价相对较低,均间于满意和不满意之间、仅偏向于满意。从专业角度看,虽然案例分析、实验操作和自主学体评价较低,但体育教育专业对自主学习、康复治疗专业对案例分析和自主学习公选班学生对实验操作评价均为满意,通过访谈发现,作为必修课的体育教育和康复治疗专业在自主学习和案例分析方面因为要求更高、同时在课时与教学设计之间协调得更好,而公选班学生对实验操作的要求则更低;此外,体育教育学生对教学内容重点难点、针灸推拿学生对教学内容针对性、公选班学生对课程教学进度的评价均仅为偏向于满意,通过访谈发现,体育教学专业因为知识结构不同对教师重点难点把握提出了更高要求,针灸推拿学生认为教学内容中针对中医药(尤其是针灸)的内容偏少,公选班学生则认为课时较少、课程进度安排应该更斟酌。详见表4。

1.3教学效果评价学生对教学效果的总体评价呈满意状态,其中对综合能力提高、专业发展帮助和运动医学知识掌握等三方面的评价较高。但从专业角度看,体育教育学生对学习方法促进、针灸推拿学生对专业发展帮助、公选班学生对运动医学知识掌握的评价相对较低。通过访谈发现,体育教学学生认为运动医学和其他专业课相比相对特殊、且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有所欠缺,针灸推拿学生认为因为中医药和针灸的相关内容相对较少而对专业发展的帮助和预期相比还有差距,而公选班学生则认为由于课时偏少知识的系统完整性受到一定影响。详见表5。

2对策与建议

现代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的不断更新,我国中医药事业和体育事业的迅猛发展,又对运动医学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运动医学作为中医院校本科专业中开设较晚的课程,其教学过程各环节都有待加强。为保障并提高运动医学课程教学质量,促进运动医学学科专业建设,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2.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专业结构师资队伍状况对高等医学教育质量和学术水平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已为高等医学教育的实践所公认[3]。鉴于运动医学具有体育学和医学交叉学科的特点,以及中国运动医学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应该具有中医特色等客观情况[4],运动医学教学团队和学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应该科学的综合的考虑年龄、职称、学历、学缘和交叉专业等因素。针对目前所存在的年龄、职称、学历和学缘较为合理,但专业结构和交叉专业融合并不理想的实际情况,应该采取措施,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为青年教师的成长创造良好的平台,课程与学科建设的重点应该以教师发展作为核心内容,通过人才引进、继续教育、进修培训等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加强运动医学师资队伍建设,弥补当前临床医学专业师资相对不足的问题,同时注重中医和西医、体育和医学的交叉融合。

2.2突出教材中医特色、增强基本技能方面内容教材建设是高校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医学院校历来都非常重视高水平教材的编写使用。目前国内面向本科生的运动医学教材主要有两本,一本是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北京体育大学王安利主编,一本是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上海中医药大学褚立希主编,两本教材格局特色。但鉴于授课对象主要集中在体育和康复专业,中医方面的内容相对缺乏,且因为没有配套的实验技能操作方面的指导用书,在基本技能方面也存在一定欠缺。调查情况显示,教材较好的满足了体育和康复专业学生的教学需要,但对于针灸推拿及其他中医药学、中医药学相关交叉学科的学生来说,缺乏中医特色、缺乏基本操作技能指导,明显影响到了教材在更广阔范围内的使用。因此,至少应该通过自编讲义、配套用书编写、国外教材翻译等途径,弥补目前教材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在条件成熟之后,修订或重编教材,加大中医防治运动性病症和基本技能实操方面的内容,进一步满足中医院校学生的需要。

2.3适当引入PBL教学、强化实践教学与自主学习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教学法,可以很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传统教师讲授为主的“预习-听课-复习-考试”教学方法不同[6]。运动医学作为临床医学中的二级学科,应该在教学引入PBL教学法,但必须要注意学科专业的不同特点(包括知识结构、学生偏好)和课程性质(选修、必修)的不同要求,在适合的教学内容中合理引入,反对牵强、盲目的应用PBL教学方式。同时要依据学生及其专业的特点,强化实践教学和自主学习环节。尤其注意在对针灸推拿学和中医药学专业学生授课过程中,适当增加中医药(包括针灸)防治运动性病症的案例分析、实践操作、见习观摩等。此外,还应该根据班种的不同和学生知识结构的不同,把握好重点难点,灵活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如体育专业学生医学知识相对欠缺、公选班学生专业来源较多,应该更具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活动。

作者:冯毅翀许金叶汶希焦润艺荆纯祥赖秋媛潘华山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

中医专业毕业论文:中医院校运动医学研究论文

1运动医学硕士课程体系建设现状

1.1课程内容具有中医药优势我校运动医学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一开始就充分依托了中医药领域的优势资源,凸显“中西医结合,医体渗透”的专业特色,形成以系统学习中医理论体系为主,中医与西医、中医与体育相结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的运动医学体系。在课程设置中不仅有中医诊断学研究进展、养生本草、内经选读、体质学说与中医临床,在学术讲座和导师授课中也主要围绕中医药防治运动性病症(如中医药抗运动性疲劳、中医药防治女运动员三联征)、传统体育疗法(和中医养生)治疗慢性疾病等具有中医特色和中医优势的内容来进行。

1.2教学管理与考核规范而灵活教学管理由研究生院、学科教研室和导师组三级组成。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由学科教研室制定初稿,由研究生院讨论审核通过;课程教学等方面的制度文件由研究生院统一制定实施;选课是在学科教研室和导师组的指导下(依据学生个体的不同情况)由学生(按照学校的相关规定)自主选择。专业必修课和限选课均为建设多年的课程,任课教师及所在教学团队均制定了规范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一般采用闭卷考试,要求70分合格;而以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为主的选修课,授课形式和考核方式则具有灵活多样的特点,多采用写论文或专题作业等方式;学术讲座由研究生院统一安排,同时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专人负责学术讲座的考勤和学分统计管理。

2运动医学硕士课程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现代运动医学在体育运动兴起和临床医学进步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但是和临床医学“主流”二级学科如内科学、外科学相比,运动医学的发展还相对较慢。长期以来大多数医院都没有运动医学专科,医学院校发展运动医学缺乏基础,直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广州亚运会,在中国体育事业飞速发展的带动下,运动医学及其专业人才培养才得到更好的重视和发展。而作为中医院校的新兴专业,运动医学硕士课程体系建设存在以下问题。

2.1运动类的专业课程较少课程体系中直接以“运动”命名的课程仅有运动营养学和运动医学研究进展两门,同时研究生院安排的统一讲座中也缺乏和运动医学直接相关的内容,其主要原因在于运动医学研究生人数较少、开课成本过高。运动医学专业人才不仅要把握医学理论和实践知识,还应该熟练掌握运动规律和医学的关系。因此,在开课成本过高和师资力量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如何合理的安排医学类与运动类的专业课程比例,是运动医学人才培养亟待解决的问题。

2.2课程内容相对陈旧运动医学硕士研究生课程内容应该强调运动医学学科前沿知识与技能,紧跟国际学科发展的近期成果,及时更新内容。但目前来说,不仅教材的内容陈旧,包括导师授课、学术讲座在内的教学内容也相对落后,其主要原因还是人力和物力投入不够,临床和学科发展本身结合不足。因此,如何把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运动医学学科发展较好的国家的近期研究成果引入研究生课程内容,如何把运动医学临床实践和课程结合起来,是问题的关键。

2.3教学平台相对单一医学教学平台一般包括课堂授课和临床实践两个部分,但鉴于运动医学是医学和体育相结合的一门学科,且国内运动医学发展和欧美国家还有一定距离,要使硕士生熟练掌握运动医学的知识和技能,单单靠广州中医药大学本身的课堂授课和附属医院的临床实践,是不能保障教学任务的完成及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如何切合体育事业和医疗事业发展形势,真正培养出满足就业市场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运动医学专业人才,拓宽教学平台非常重要。

3运动医学硕士课程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随着世界范围内体育运动的不断发展,运动医学在医学研究上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如何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运动医学专业人才是高等教育、研究生教育必须承担的责任。而中医院校具有丰富的运动医学教学资源,如何凸显中医药院校运动医学专业特色,办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运动医学亦是时代的责任。针对目前运动医学硕士课程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3.1整合资源增设运动类课程中医骨伤科学是中医学的优势学科,广州中医药大学的中医骨伤科学是国家教育部及省重点学科,附属医院的中医骨伤科学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而且中医骨伤科学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培养也具有非常好的基础。针对开课成本较高、直接和“运动”相关的专业课较少的问题,应该打破学科和院系之间的壁垒,把骨(伤)科、外科和运动医学等多个学科及其师资力量整合起来,在专家论证的基础上,适当增设运动类课程(选修课),供运动医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外科学、外科学等专业的研究生选课。可以考虑增设的课程是中医骨伤科临床与基础研究、运动创伤研究进展。

3.2增加学科前沿进展内容或课程作为主管部门研究生院应该定期召集专家(尤其是有留学背景、长期国际交流的专家)对所设置的课程及其内容(主要是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进行评估,将前沿学科的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吸收进课程内容,尤其要注意将现代生物医学实验新技术纳入到运动医学课程内容中。可以采用“送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形成并有效执行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任课教师定期访学和国外知名高校(和运动队)专家学者定开展学术讲座的制度,讲授和介绍运动医学学科或相关学科最前沿的知识、理论和技术。其中,“请进来”应该充分利用大学的区域优势,将港澳相关院校的专家定期邀请来进行讲学。

3.3逐步建立跨校选课上课制度目前,国内已经实现研究生跨校选课的地区包括湖南的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大和国防科大,上海市西南片的八所高校,而广州大学城高校本科生跨校选课、学分互认的制度正在推行。虽然具有相当的难度,在操作中也会遇到诸如经费、教学质量保障等许多问题,但跨校选课、学分互认、教师互聘,能有效降低教学成本,实现优势资源共享,广州大学城高校研究生跨校选课应该逐步建立。从运动医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和培养看,可以将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体育学科的资源,和中山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医学、中医学的资源进行整合,拓展教学平台,在专家论证的基础上,提出可供跨校选择的课程目录。

作者:冯毅翀许金叶汶希焦润艺荆纯祥赖秋媛潘华山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

中医专业毕业论文:中医诊断学实践的信息技术论文

1中医诊断学“自主学习”模式的构建

1.1构建思路(1)“以学生为本”是灵魂。“以学生为本”的自主学习理念贯穿于教学设计过程的始终。教师只是学习的促进者,负责引导、监控和评价学习进程,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中医诊断学“自主学习”模式强调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目的,让学生感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情,学习有一种归属感、责任感和紧迫感。(2)“任务驱动-解决问题”是主线。在宏观教学目标指导下,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主学习”模式的构建以“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为主线,有目的地确定和布置学习任务,引导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和探索热情。(3)“开放式教学”是核心。“自主学习”模式遵循“学生自学、教师导学”,创建开放的学习课堂,克服了传统“填鸭式”教学活动的缺陷。“开放式教学”使大学课堂跨越了时间、空间的限制,有利于教师在信息技术支持下有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由交流、互助提高,促使学生思维和认知能力在开放环境中得到提升。(4)“信息技术支持平台”是保障。“自主学习”模式应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来支持学生的学习活动。因此,在运用“自主学习”模式时,教师应时刻关注、更新和监控信息支持平台,保障平台的畅通,及时从平台获得学生的学习情况,保障学习过程的良性循环。

1.2构建方法在以上思路的基础上,构建中医诊断学“自主学习”模式。教师由“教书”向“教学”转变,由单纯重视“课堂”到“课前-课中-课后”三位一体组织教学;学生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以自身为主体,自主选择学习方法,自主制定学习计划,自觉控制学习过程。(1)课前———运用信息技术支持平台,指导学生熟悉教学内容,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制定学习计划。课前通过中医诊断学习交流QQ群,提前课程预习提纲,促使学生在课前围绕教学大纲自主预习相关知识、收集所需资料;课后对下一次预习提出具体要求,并发放案例卡片。鼓励同学们针对预习内容独立思考提出问题,并及时反馈至教师。提问采取积分制,每月提问名列前十位、回答问题前十位的同学给予相应奖励,既能激发学生求知的好奇心,又能使教学更有的放矢。(2)课中———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沉重负担。”我们充分运用中医诊断信息支持平台,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好奇、疑惑、新鲜感等,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动机。教师创造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巧设悬念,激发学生探知的迫切欲望,促使学生学习情绪高昂,思维活跃,学习兴趣倍增。另一方面,我们采取小组式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小组讨论、交流、启发、协作中,各抒己见,大胆探索,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目的。(3)课后———运用信息技术支持,跟踪学习效果。自主学习是在教师指导、监控下的学习,及时了解学习效果,对于改进、调整教学计划非常重要。我们运用中医诊断学计算机无纸化学习考试训练系统,每次课后让学生及时登录该系统进行学习测试,对测试中发现的共性问题,通过中医诊断学习交流QQ群集中,引导学生在交流群里开展讨论,协作解答,教师做总结点评;对于个性问题,因材施教,采取“小组成员互帮-教师针对性指导”的方式,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总之,构建“自主学习”模式要抓住“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既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学习空间和时间,又要保障其在老师的指导下有目的的学习。

2中医诊断学“自主学习”模式的实践

舌诊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下面以2013级中医七年制4班舌诊教学为例,介绍中医诊断学“自主学习”模式的教学设计。

2.1学情分析

2.1.1平台使用情况分析课程实施依托中医诊断信息技术支持下“舌诊训练考试系统”、“中医诊断学习交流QQ群”、“中医诊断学数据信息库系统”进行;学生已经能够熟练利用平台上传作业,与老师进行沟通交流,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课程实施以分组的形式进行,但部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有待加强;部分对舌诊基本理论掌握较好,但仍停留在机械记忆阶段,在理论与临床的联系方面比较欠缺。

2.1.2学习风格分析教学设计之前,我们首先采用Reid感知学习风格问卷[4]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习感知模式中:视觉型占41.5%,听觉型占16.3%,触觉型占10.7%,动觉型占19.6%,没有明显倾向的占11.9%。从上述结果可以看出,该班学生倾向于视觉型学习风格,其次是动觉型。针对该班学习风格的特点,舌诊教学设计上以色彩鲜明的舌诊图片、视频等各种视觉刺激手段为主充实教学平台,完善舌诊训练考试系统;同时,围绕教学目标设置问题,让学生进入角色以提高学习效率。

2.2教学方法

采用“课前复习预习—多媒体讲解—提问互动(分组案例讨论)—点评小结—课后思考实践”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分工合作。

2.2.1教师促学模式(1)设置问题,运用“中医诊断学习交流QQ群”引导学生课前复习及预习;(2)提供舌象观察记录表、案例卡片、图片、视频等教学材料,编制多媒体课件,调试舌诊训练考试系统;运用多元化教学激发学习兴趣;(3)结合临床案例,启发学生思考和讨论;(4)动静结合,运用舌诊训练考试系统请学生“看图辨舌”;结合临床案例,培养“舌症合参”辨证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动性;(5)发放多媒体听课提纲,以留给学生更多思考和参与空间。

2.2.2“自主学习”操作程序(1)登陆“中医诊断学习交流QQ群”,在教师指导下课前自主复习、预习,完成舌象观察记录表,阅读案例卡片并按照问题思考;(2)积极思考,参与课堂讨论、回答问题;(3)登录舌诊训练考试系统进行训练和考试;(4)课后把舌象观察、分析常规化,并做好记录;(5)遇到问题时,通过小组交流学习、师生互动,协作求解;(6)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学习情况。课时单元结束,教师点评总结课程内容,学生及时反馈学习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和难点,教师予以解决并提出新的问题。

2.3教学流程(见图1)

3体会

教学结束,我们采用问卷调查了解学习情况。88.2%的学生表示非常喜欢“自主学习”模式,77.6%的学生表示“自主学习”模式提高了学习兴趣,92.1%的学生表示“自主学习”模式有利于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有助于融洽同学关系。“自主学习”模式具有以下优势[5]:(1)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对本堂课所涉及的知识点更加关注,掌握程度更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2)学习氛围更自由、更轻松,便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更容易接受知识。(3)学习资源更丰富,拓展知识效果好。信息技术支持提供了大量丰富的学习资源,既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保障,也有助于开拓学生视野,扩宽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当然,我们在实施过程中也发现一些问题,少数学生性格内向,不爱发言,“自主学习”仍停留在自己阅读教材,缺乏主动参与意识,未收到预期的效果。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中医诊断学“自主学习”模式强调“以学生为本”,通过自我调控的学习活动完成学习目标,是中医教育改革的一种有益尝试,值得进一步研究与推广。

作者:孙贵香黄惠勇刘伟倪佳袁肇凯简维雄李琳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研究所湖南中医药大学研究生教育学院

中医专业毕业论文:中医全科医学教学论文

1中医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

中医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要通过实践逐步深化知识和进一步巩固技能。中医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内容包括:各种病人的综合管理、保健预防和健康促进、病人及其家庭的持续性保健、与其他社区卫生人员协调合作及团队意识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第1年应该在综合性大医院进行培训,掌握常见病的诊断、治疗及对患者的生活上的指导,第2、3年主要在社区全科医疗机构中继续接受培训,这样才能将中医全科医学知识灵活运用于一线临床工作,对将在农村工作的中医全科医师还应该有侧重的增加一些内容,例如妇产科学、婴幼儿常见病的诊断及治疗。但中医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也存在不足,一些规范化培训基地教学设施不够完善,培训基地任用的授课教师虽然临床经验十分丰富,但大多缺少教学经验,不能把知识系统地展现出来。

2中医全科医学继续教育

继续医学教育是医学教育体系中较高层次的教育阶段,是对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员进行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补充、更新、拓宽和提高,它对于促进医院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根据“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学什么”的原则,各类学术组织应定期举办不同级别、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继续教育学习班,有针对性地选择授课内容,例如,可以针对某一学科领域,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做专题报告,提高临床医务工作者的上进意识[3]。其次,继续医学教育作为提高医疗质量的一种措施,是在职医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加大继续医学教育的力度,调动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以取得学习效果。继续教育多渠道共同发展,不仅局限于学术会议的形式,同时也要充分利用继续教育的现代化手段,如现代远程教育,现在较多的医院都已经加入了远程教育系统,形成了一个交互的网络系统,利用网络的便捷,进行远程教学授课,使医务工作者足不出户就能学习的技术方法,享用最前沿的科技成果,较之集中办班具有经济、方便、受益面更广等优势。同时,网络资源的可复制性,大大提高了学习时间的灵活性,较好地解决了工作与学习的矛盾。但是,继续教育本身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国家卫生部门要求各医院组织一定数量的继续教育学会,但继续教育会议的质量不能得到制度上的保障,参会学员的学习质量没有统一量化的考评标准,这样就难免出现敷衍地完成任务等情况,所以要保障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高质量,就要求继续医学教育教学内容必须是真正学科前沿的、有用的知识,才能保障学员有真正的收获。对于已取得执业资格的中医全科医师必须每年参加规定时间的较高层次的学术讨论和学术会议,每年保障规定的时间接受脱产培训。定期参加国家组织的继续医学教育的考核和评估,成绩合格者才能再次执业注册,继续行医。

3中医师承教育

师承教育是数千年来中医教育传承的主要模式,自从建国以来,随着高等院校教育的不断发展壮大,中医自古以来的师承教育备受冷落。鉴于师承教育在中医教育中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自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开始把中医教育工作重心转移向师承教育,开展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通过师带徒,一些名医名家的学术经验和特殊技术得到很好的继承,通过形影不离的跟师学习,老师会源源不断地教授给学生宝贵的临床经验,学生通过临床实践,不断的积累知识,不断地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然后将临证中的疑惑或者兴趣及时反馈给老师,老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也可以发现自身的不足以及学生的思想动态,这样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在这样的循环反复过程中,老师和学生不断的交互反馈,螺旋式的前进上升,对医学本身以及整个医疗体系来讲都是十分有益的。但中医师承教育还未建立长效机制,整个管理体制也有待完善,总体规模不够大,影响力还不足,老师遴选和徒弟选拔条件规定不尽合理,对师承的学习过程缺乏规范管理与统一要求,考核方式过于单一,缺乏科学统一的评价标准,考核过程流于形式,这样使师承效果评价的真实性得不到保障。这些问题有待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程中不断加以改善解决。

总之,中医全科医学正处于探索与实践阶段,尚未建立起一套成熟的适合我国国情的人才培养模式。现阶段我国的中医全科医学教育的重点还放在以技能培训为主的岗位培训上,但从长远角度来看,全科医生的培养必须做到高起点,培养高层次专门的全科医学人才。因此,我们要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中医全科医学教育形式,多角度、多方位地发展中医全科医学,努力开创中医全科医学教育的新局面。

作者:刘洪凯张守琳单位:吉林省长春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学院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肾病科

中医专业毕业论文:中医药院校预防医学教学论文

一、在中医药类院校中预防医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常见问题

1.学生重视程度不够、学习兴趣不高中医药类专业学生普遍对预防医学课程不够重视,很大一部分学生学习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产生这种现象最重要的原因是预防医学课程为非主干课程,学生对学习该课程的作用和认识不足,很多学生认为医生能治病、治好病即可,而疾病的预防与医生无关。

2.教学内容与中医、中药专业脱节中医药类院校预防医学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卫生学、流行病学、医学统计学三部分,此类内容与中医或中药专业之间虽然存在一定的关联,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与中医、中药专业之间往往是脱节的。其原因:一是预防医学教材内容与中医、中药的联系很少;二是中医药院校的预防医学教师绝大多数是毕业于西医院校的预防医学专业,对中医、中药不甚了解,没有系统的学过中医、中药,如果进入中医药院校后不弥补自己的知识缺陷,不关心中医、中药的发展,教学活动自然与中医、中药内容脱节。

3.理论与实际不能紧密联系预防医学本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如果没有实践教学,很多内容就会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和掌握。而我校预防医学教研室目前还没有自己的实验室,而是借用其它教研室的实验室,因而不能有效、系统的开展相关实验课,只能开展以教师为主体、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活动,在这种方式下,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而不能主动参与,不利于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解决的对策与方法

1.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在授课过程中可以举出一些实例强调预防医学学科在整个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中所起的巨大作用,如2003年曾经威胁全球的“非典”,如果没有预防医学的防控措施,就有可能成演变为人类历史上的灾难性事件,从使学生对预防医学这门学科重视起来。此外,要强调社会医学的实用性,使学生充分认识预防医学是一门涉及面相当广泛的综合性学科,在就业方面,除了疾病预防控制系统外,农村基层医疗单位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均急需大量预防医学专业人才。通过以上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

2.寻找预防医学课程和中医药专业结合的切入点在讲到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时,可以引入中医“人与日月相应,与天地相参”“天人合一”等理论。另外,针对当前很多年轻人晚睡晚起的不良生活习惯,可以引用《黄帝内经》中“亥时养生,三焦通则百病不生”的观点,说明不良的生活习惯是不顺应自然规律的表现,应该遵守“日落而息,日出而作”的自然规律。预防医学理论和中医学思想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充分体现预防医学思想的精髓。

3.提高案例问题式教学和实践式教学的比重当前社会,由于法制观念落后,消费保护者自我意识较差等因素,使各种公共卫生问题层出不穷,如三聚氰胺事件、地沟油事件、大头娃娃事件、毒酱油事件以及频发的各类食物中毒事件等,我们可以从网络、报刊和杂志上选取一些生动的图片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同时,提出相关的专业问题,从而引入预防医学课程中相关的知识点。此外,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让教师制定教学内容,学生首先以小组形式进行资料收集,课件制作,然后随机抽取学生代表,让学生自己走上讲台,这种教学形式可以让学生投入更高的热情和积极性。

4.增加专业知识讲座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他们对现实生活中职业危害的认识,可以尝试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吉林省职业病防治院的教授给学生开展职业病的讲座,从而使专业知识讲座成为书本知识的有益补充。综上所述,中医药类院校预防医学课程的教学,意义重大。但目前中医药类院校在该课程教学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所以,必须根据中医药人才培养的具体特点及要求,对中医药类预防医学课程教学进行改革,以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最终达到提升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作者:姜爽李璐王星云单位:长春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中医专业毕业论文:中医护理专业论文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必须了解教学对象,才能使教学过程有计划,教学结果有预见,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教与学相辅相成。我校的护理系学生学习背景有文科生和理科生两种,针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相关知识背景的不同,研究合适的学习方法。免疫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讲授越细致、透彻,由于课程内容繁多且难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越混乱,造成了教与学都事倍功半,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作者重新设计了新的教学方法:即先搭框架,后填细节,注重知识联系。免疫学的一个核心框架包括三部分:一是免疫系统构成,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二是免疫系统功能及如何发挥作用。其功能包括正常功能和异常功能两个方面,正常功能是指消灭外来病原体的感染,清除自身衰老和突变细胞等,维持自身内环境平衡稳定;免疫系统功能异常则出现自身免疫病、免疫缺陷等;免疫系统通过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应答发挥作用。三是免疫学应用,其包括在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中的应用。这样就构成了免疫学的核心框架,让学生先掌握核心框架,再逐一学习各部分细节,根据不同文理科背景的学生对框架细节的填充则多寡不同,但并不影响对总体知识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对免疫学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良好的动力能促进学生勤奋学习,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取得预期效果。因此一个好的情境,能更好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教师要加强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临床和生活中的医学案例和现象作为素材,用免疫学的深奥理论解释生活中的疾病现象,使学生感觉到免疫学和日常生活及疾病关系密切,由一贯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认识到学习的价值,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减轻学习的心理压力,从而提高学习品质,提升学习成绩。

2建立师生互动平台

为了方便学生和老师沟通,建立师生互动平台,充分开发网络资源。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针对免疫学的核心框架,教研室组织编写了学习纲要、学习课件、在线测试题等与自主学习相关的内容,上传至校园网上,建立网络互动平台,方便师生互动,及时在线答疑,学生随时自主学习,实现在线学习、在线辅导、在线自我测试等。

3分阶段多层次考核带动学生学习重心的转移

有部分学生不关心课程内容,只注重考试,学期末只是机械记忆一些题目,以应付期末考试,考试后对所学知识基本没有印象。鉴于此,笔者改变了考核方式。“分阶段”是在教学进程的不同阶段进行考核,除了每学期的期末考试外,还增加了课后作业、测验、课堂出勤等。“多层次”是指考核方式、考核内容和成绩构成多层次。考核方式多层次包括平时考评方式多样化和期末考试多题型;考核内容多层次包括基本概念、理论及实验技能、综合应用、学习自主性和创新性等;最终成绩由各阶段考核成绩和期末考试加权评分。“分阶段多层次”考核方式主要强化了对平时学习过程的考核,反映学生各阶段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效果,便于及时调整和修正学习方法,以提高学习效果,最终带动了学生学习重心的转移,学习的重心不再是期末考试,而是掌握和运用知识。这样能够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使学生逐渐进入“爱学习,会学习”的状态。

4提高学生实验课主动参与性与合作性

老师利用多媒体系统播放教学视频和进行显微镜下示教,使学生在实验中由被动参与变为主动积极合作,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其对实验的参与性和合作性。总之,教师角色的转变,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品质;通过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先搭知识框架,后填补细节,能够满足不同背景的学生需求,有助于对所学知识的整体把握。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通过师生互动平台,老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需求并解答问题;“分阶段多层次”考核方法能快速、地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结合网络资源以便实时复习巩固。通过以上方法逐渐将学生引入“会学习”的境界,使学生真正拥有学习自主权。在其他西医基础课程的学习中也可以此借鉴,为学生以后学习其他课程奠定良好基础,并受益终身。

作者:杨琬芳马彦平高治平元海军刘琪赵乐明单位:山西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微免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