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中药专业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中药专业论文:非医药专业中药学论文
1针对不同非医药专业,教学侧重应有区别
高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因专业而不同,即使相近专业培养侧重亦有别。因此,针对不同非医药专业,教学侧重应有区别。比如,针对高等中医药院校非医药专业中的市场营销专业,主要是培养系统掌握市场营销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具备一定的医药知识的应用型专门人才。鉴于此,教师在讲授中药学时,应将中药知识与药物市场营销的关联性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生动的案例让学生感受到一定程度上学好中药学知识可以提高药物的市场营销量,从而激发非医药专业学生对中药学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又如,针对高等中医药院校非医药专业中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师若适当侧重对中药传统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和描绘,帮助学生理解中药知识存在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进而可拉近中药学课程与学生的专业距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可激发同学们学习中药学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再如,针对高等中医药院校非医药专业中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若适当侧重介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对中药发展的影响,并以生动的案例使学生切实体会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已广泛渗透并应用到中药多个领域,学好中药学知识,在一定程度上便可促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中药现代化进程中的应用水平。
2授课用语应通俗易懂
高等中医药院校非医药专业,除了中药学(中医方药学•中药学)课程学时少之外,其他中医药相关课程开设时间亦不多甚或不开展,因此非医药专业学生的中医药知识尤其是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相对薄弱,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中药学的学习难度。因此,针对非医药专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为主,用语做到口语化、形象化,从而使学生容易理解中药学知识,最终学好中药学。
3讲授药物数量不宜多,应突出重点
受学时所限,对于高等中医药院校非医药专业,教师讲授药物数量不宜多,应着重介绍最常用并有代表性的药物,突出重点。如在解表药,可侧重常用代表性药物麻黄、桂枝、柴胡和薄荷的讲解,而对于其他药物可以简要提一下甚或不讲。
作者:王君明 冯志毅 王辉 贾玉梅 崔瑛 单位:河南中医学院/呼吸疾病诊疗与新药研发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
中药专业论文:中药专业学生传统文化论文
一、传统文化对中药专业学生学习思维的影响
1.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药思维的关系。相对于西方文化传统中比较强调逻辑推理的思维方式,中国传统文化在思维方式上更多是以直观意象为主,是一种更着重于从特殊、具体的直观领域去把握真理的思维方式。作为产生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模式下的中医药学,天然具备传统文化的本质特性。这种特性无论是在认识论、方法论方面,还是在推理方法、技术手段等角度,均有所体现。例如,中医药中的整体思维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协调统一的“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下形成的,不仅重视人体生命本身的整体性,而且还要尊重人体与自然界、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因此,中医药的认识论就不是单纯强调客观认识,而是“物我一体”、“体物会心”、“司内揣外”、“司外揣内”地“物我交融”的“内景”;在方法论上,使用的是整体关联、辩证互补、系统协调的整体观,而不是用机械的、分割的、还原的方法来建构它的体系;在推理方法上,运用的是“容中的”、“互补的”辩证逻辑,在技术手段上体现出整体调控的独特优势。还有在中国古代重视“形而上”的思想影响下形成的取类比象思维;在古代哲学阴阳思想的影响下形成的辩证思维等均是如此。这些特点与现代人习惯的思维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别。从这个角度来说,在没有形成中医思维模式的情况下学习中医药知识,无疑是空中楼阁,无法真正深入进去,并有所精进。
2.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把握有助于学生建立中医药思维模式。思维模式是文化的核心要素。要真正把握一种文化,必须掌握其思维模式。思维模式是理论体系的灵魂,积淀在人们思维中的思维模式要比获得的具体指示更重要、更有价值。中医药学是融合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综合科学,其理论基础更具有人文特点和浓厚的文化色彩,如果仅从每一味中药的角度去看待和学习是不的,也无法把握其中的精髓和内核。并且,中医思维方式与西医思维方式大相径庭,不能用西方的思维方式来解决中医药的问题。这就要求中药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要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来进行学习和思考,必须以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和广博的人文知识为基础来建立直觉思维之上的“悟性”。但这对于惯用数量概念来解释和理解事物的高中毕业生来说,却无疑有一种思想上和情感上的隔阂与疏离,无法真正融入其中。要改变这种局面,就需要提升中药专业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与培育中,形成注重整体、突出联系、重视和谐、维护平衡的思维方式,这样才能建立正确的符合中医理论特征的思维模式,才能掌握学好中药学的核心武器,对其学术概念和理论的理解自然也会更加深刻到位。
3.建立中医药思维模式有助于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实践运用。中国传统文化有其独特的整体性、辩证性、直觉性等思维方式。对于中药专业的学生来说,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之下不仅可以建立起中医药的思维方式,同时也可以使自己的学习思维素质有所提升。例如,中国传统文化讲求把一切事物看成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这种思维方式涵盖了肯定与否定的辩证过程,具有整体性、系统性。这种思维本身就对于深受数理化训练的理科生来说,可以极大促进他们整体思维的形成,是对于西方分类思维的一种有效补充。在此熏陶之下,学生可以提升在学习过程中深入思考问题的能力,更好地抓住事物的规律和本质,实现思维的深刻性;同时,还可以提升学生的迁移能力及组合分析的能力,提升思维活动的灵活程度,实现学生融会贯通的能力从而对于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实践运用有着很好的提升作用。
二、立足于传统文化培养中药专业学生的学习思维
既然传统文化与中医药思维有着特殊的历史渊源,同时传统文化又对于中药专业学生的学习思维能够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那么在对中药专业学生进行培养的时候,就要注重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进而使学生能够理解中医药独特的思维方式、领悟中医药理论的精髓,这是现代中医药人才成长的必然趋势和培养中的重要任务。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首先,教师要将传统思维方式贯穿于中药专业的课程教学中。中药课程本身就有着浓厚的传统文化信息和思维方式,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除了基础知识之外,还应该将中医药的认识论、方法论等贯穿始终,让学生在记背中药名称、药效等知识的同时,能够在潜移默化中训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够逐步建立、形成中医药思维,并学会用这种思维来分析和解决专业问题。此外,加强经典教学。作为传统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经典著作的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强化理论知识,同时还能学习古人综合性辩证思维方式。其次,基于第二课堂的传统文化教育。作为高校培养人才过程中的另一个重要阵地,第二课堂不仅是及时课堂的有效补充和延续,同时也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有效途径。利用各种活动、讲座等等第二课堂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对于中药专业的学生起着很好的促进作用。例如请相关专业开展有关古代思想、古代哲学等方面的系列讲座,举办学术沙龙、兴趣小组等,提高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整个学校,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能够真正转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对传统文化予以深刻的认同。总之,传统文化是中医药思维形成的沃土,对于中药专业学生树立中医药思维、提升学习思维素质具有重要影响。只有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学习,才能更理解和掌握中医药学经久不衰的思想精髓。
作者:郑玮张瀛予方玲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
中药专业论文:中药制药专业项目教学论文
1教师应以工作任务中的典型产品为载体安排和组织教学活动
尽量做到通过该项目的完成使学生能够掌握或熟悉本剂型产品生产的基本工艺流程、关键岗位、常用原辅料、质量控制点、生产区域洁净要求及其他相关的工作过程知识和其它有关的基础知识。
2教师应按照项目的学习目标编制项目任务书
项目任务书应轮廓清晰,工作成果有一定应用价值,在项目工作过程中可安排一定的教学内容,使学生能自己运用已有的知识克服在项目工作中的现场问题,并在一定范围内学习新的知识技能和工作过程知识。项目任务书应明确教师讲授或演示内容;明确学习者复习、预习的要求;提出该项目整体安排以及各模块课时、内容等。按小组形式进行学习,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2.1分组安排以6~8人一组为宜。每组成员可以好、中、差生混合,这样有利于互帮互学体现团队的合作精神;亦可相似水平的编为一组,以让每个人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以增加其成就感和自信心,并在学习过程中同样受到尊重与激励。
2.2合理分工,结果整合小组间要体现大体平衡,但在小组内可把任务分成若干块,小组成员各负其责,除了必须完成独立承担的任务外,还必须为小组集体成果负责。这样形成了互帮互学的合作气氛。
2.3个人计算成绩,小组合计总分合作学习既追求团队总分,也不放弃个人得分;既发挥了优势学生的积极性,也调动了弱势学生的积极性。在小组内必须人人努力,而且互帮互学,共同进步,才能取得团体总分上的好成绩。
2.4分配角色,分享领导学生可根据课题内容轮流担任小组负责人,亦可分担不同任务角色,使每个人都在不同角色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3教师应以学习者为主体,建立一种新型的教学互动、教学相长、平等和谐的关系,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不要对学生的意见立即做出评论,在项目工作过程中,应保持旁观、克制的态度和咨询师的角色,尽量少提供直接答案,而只提供信息来源。激发学习者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习者的积极性。
4教师应指导学生完整地完成项目
指导学生完整地完成项目,并在此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其遵纪守法、爱岗敬业、以质量为本的良好职业道德,操作上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互帮互助、团队合作的精神风貌;将有关知识、技能与职业道德和情感态度有机融合。
5项目任务书编制案例
5.1教学项目板蓝根颗粒的制造。
5.1.1项目任务制造1000包(规格:含糖5g/包)符合质量要求的板蓝根颗粒。
适用专业:药物制剂专业(中专或高职)
学习时间:查阅资料,18课时,生产制造48课时
5.1.2学习目标通过项目学习学生能够绘制颗粒剂的生产流程、写出质量控制点、知道颗粒剂质量要求和相关理论;能够熟练进行各岗位操作、设备操作、工艺计算、检测仪器使用以及生产过程中的质量、物料、状态、卫生控制等;能防止与排除常见的生产、质量、安全问题,适应车间班组的工作、组织环境;能对产品的半成品和成品做出初步的质量评价;在工作中遵纪守法,爱岗敬业,以质量为本,操作上严谨细致,并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5.1.3工作任务按GMP人员净化要求,进入相应洁净级别的岗位操作间;用提取浓缩设备制备板蓝根清膏;用粉碎机、分筛机,按工艺要求和SOP熟练将需要粉碎的物料进行粉碎、过筛,得到细度符合工艺规定的粉末;根据批生产指令正确领取合格物料,按工艺规程及配料称量SOP熟练完成物料地称、量、取,使用高效湿法制粒机,按工艺要求和SOP熟练将物料与清膏或润湿剂混合制备湿颗粒,湿颗粒必需符合质量要求;使用热风循环烘箱,按工艺要求和SOP熟练将合格的湿颗粒进行干燥,得到干颗粒,干颗粒必需符合质量要求;使用整粒机、原盘分筛机,按工艺要求和SOP熟练将合格的干颗粒进行整粒分级,并与其它物料混匀,得到符合质量要求的颗粒;根据批生产指令正确领取合格的内包材,使用颗粒包装机,按工艺要求和SOP熟练将合格颗粒进行分装,分装出符合半成品质量要求的板蓝根颗粒;根据批生产指令正确领取合格的外包材,按操作规程熟练进行手工外包装,随时自查、互查外包质量。
6教学实施案例
6.1板蓝根清膏的制备(18课时)
6.1.1学生复习内容板蓝根、板蓝根清膏及板蓝根颗粒的质量要求,煎煮法、酒精沉淀法、减压蒸馏法及相关设备操作。
6.1.2教师演示内容板蓝根有效成分的理化性质。
6.1.3学习方式小组式,6~10人一组,好、中、差生混编式。
6.1.4小组讨论或操作要求学生应严格按照岗位操作规程、设备操作规程进行工作。问题讨论:本次小组成员如何分工?如何制定本组工作计划?本次为何要选用煎煮法,其它还有那些提取方法?各设备操作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6.1.5检查评估学生对自己的工作结果进行自我评估、小组间相互评估后,再由教师进行检查评分。师生共同讨论、评判项目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学习行动中的特征。通过对比师生评价结果,找出造成结果差异的原因。
6.2蔗糖粉的制备(6课时)
6.2.1学生复习内容辅料、糖粉的质量要求,锤式粉碎机的操作。
6.2.2教师讲授内容出粉率及物料消耗定额。
6.2.3学习方式小组式,6~10人一组,好、中、差混生编式。
6.2.4小组讨论或操作要求学生应严格按照岗位操作规程、设备操作规程进行工作。问题讨论:本次小组成员如何分工?如何制定本组工作计划?医药生产中常用的粉碎设备有哪些?本次为何要选用锤式粉碎机?讨论并制定蔗糖出粉率。
6.2.5检查评估学生对自己的工作结果进行自我评估、小组间相互评估后,再由教师进行检查评分。师生共同讨论、评判项目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学习行动中的特征。通过对比师生评价结果,找出造成结果差异的原因。
6.3板蓝根颗粒的制备(12课时)
6.3.1学生复习内容板蓝根颗粒的质量要求,湿法制粒,湿颗粒干颗粒经验判断法,颗粒机、干燥箱及筛分机的操作。
6.3.2教师演示内容湿颗粒、干颗粒质量的经验判断方法。
6.3.3学习方式小组式,6~10人一组,好、中、差混生编式。
6.3.4小组讨论或操作要求学生应严格按照岗位操作规程、设备操作规程进行工作。问题讨论:本次小组成员如何分工?如何制定本组工作计划?各设备操作的注意事项有哪些?颗粒剂质量控制点有哪些?
6.3.5检查评估学生对自己的工作结果进行自我评估、小组间相互评估后,再由教师进行检查评分。师生共同讨论、评判项目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学习行动中的特征。通过对比师生评价结果,找出造成结果差异的原因。
6.4板蓝根颗粒的分装(12课时)
6.4.1学生复习内容颗粒内包材的质量要求,颗粒分装机的操作。药品内包、中包、外包材相关知识。
6.4.2教师讲授内容包材特点及其与药品质量的关系。
6.4.3学习方式小组式,6~10人一组,好、中、差混生编式。
6.4.4小组讨论或操作要求学生应严格按照岗位操作规程、设备操作规程进行工作。问题讨论:本次小组成员如何分工?如何制定本组工作计划?各设备操作的注意事项有哪些?颗粒剂的工艺流程如何绘制?本次产品的出率如何计算?
6.4.5检查评估学生对自己的工作结果进行自我评估、小组间相互评估后,再由教师进行检查评分。师生共同讨论、评判项目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学习行动中的特征。通过对比师生评价结果,找出造成结果差异的原因。
总之,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项目教学还应具备一定的硬件、软件基础,如一定层次的实训基地、领导的支持度、教师的实践能力、学生的知识结构等,其对项目教学的成败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中药制药专业项目教学
中药专业论文:中药制药专业“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摘 要:本文从探讨新形势下职业教育模式的角度,提出了现代职业教育要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具有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现代教育理念,并大胆地进行探索与实践。它将制药企业的制剂生产线引进学校,采用企业管理模式建立专业性实训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严格按照企业岗位职业能力指导学生,生产出真实的产品,形成了“教师即是师傅,学生即是徒弟,作业即是产品,教室即是车间”的“四位一体”的新型教学模式。
关键词:“四位一体” 职业教育 教学模式
课 题:辽宁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13-2014年度课题,课题编号LZY13436,课题名称:中职学校中药制药专业“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课题负责人:周雪梅。
我国医药工业的快速发展使社会对制药类高级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但由于医药行业的特殊性,医药企业受国家《药品管理法》《药品生产管理规范》(GMP法规)等相关制度、规范的制约,很难在正常生产过程中为相关院校承担起培养核心职业技能岗位人才的实践教学任务。学校要培养适合制药企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但学生又缺少企业实践机会,这显然已成为制约中职制药类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瓶颈。
基于此,笔者学校对中药制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大胆尝试和改革,创新性地提出了中药制药专业“教师即是师傅,学生即是徒弟,作业即是产品,教室即是车间”的新型工学结合的“四位一体”模式。它将企业职业能力、岗位标准等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职业教育从培养能读、写、算的有知识的人,转变为心、手、脑并用的有较高职业技能和素养的专业人才,真正实现“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这样既体现了学校专业建设的职业特色,也使这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更受企业的欢迎。
一、实施过程
1.岗位职业能力调研
岗位职业能力调研旨在根据制药行业企业对人才规格、知识结构、技能水平及职业素养的需求来构建中药制药专业课程体系,核定教学内容、制定教学标准等,以提升中等职业中药制药专业的教学水平,提升该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内涵,为制定“四位一体”人才培养目标提供客观依据,使构建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制定的标准,既符合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也满足现代中药制药生产行业的需要。
调研采取问卷调查、走访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本溪经济开发区、沈阳经济区及吉林等地制药企业发放问卷或实地走访。通过对问卷进行分析,了解到医药生产企业基层岗位设置主要有工艺员、技术员、安全员、设备员、材料员、质保员、车间化验员、仓库保管员、提取岗、浓缩岗、炮制岗、粉碎岗、干燥岗、制粒岗、压片岗、包衣岗、胶囊填充岗、制丸岗、制水岗、配液岗、铝塑泡罩岗、颗粒内包岗等。生产剂型主要集中在片剂、丸剂、胶囊剂、颗粒剂、散剂等固体制剂,口服液、搽剂、酒剂等液体制剂相对较少。从企业走访情况看出,生产企业对各种制剂工、提取工等基层岗位需求量大,要求专业操作技能较高,而其他如工艺员、技术员、设备员、车间化验员等人员需求较少。调查中也发现岗位操作工有时也需要对产品质量(外观、水分、密度等)进行一般性检测和分析,并要求他们有一定的对设备进行简单维护的能力,所以中药制药专业在培养学生时除了岗位职业能力外,还应适当加强药品质量检验及制药设备知识能力的培养。调研还显示,职业教育不仅要重视实践性教学及提高学生操作技能,更应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应用能力,侧重培养学生将已有的设计、决策、规划等成果转换成产品的能力。
2.课程体系的构建
根据医药行业岗位职业能力调研结果,建立适合于“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就业导向型”课程体系。新的课程体系、课程标准和评价体系主要通过对岗位群进行分析,选取典型的工作任务,围绕职业岗位能力展开,强化生产实践技能培养,适当加大实验和实训课的比例。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相适应,理论课设置与实训课相呼应,其授课比例更趋于合理,知识结构与实践安排更符合企业对综合素质强的高质量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标准,减少课程内耗。课程标准更加突出实践性,学生学的就是职业岗位要用的。对学生的学业评价改变以往单一“理论知识”评价方式,以企业的岗位操作和职业素养作为评价的依据,实行知识(理论知识)、技能(操作技能)、素质(职业素质)、思想(道德品质)“四位一体”的综合评价体系。
3.专业核心校本教材建设
中专的学生基础比较薄弱,对教材的理解和掌握有一定的难度。中药制药专业聘请了中国药都的多位医药行业专家,通过大量的研讨与实地调研,将职业标准融入课程中,并与生产企业合作开发了适用于医药产业岗位职业需求的《中药固体制剂技术》《中药制剂技术实训教程》《药物制剂工职业能力手册》等核心课程校本教材和技能实训教材。实践证明,新教材的投入使用,大大提高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4.实训基地建设
建设融教学、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功能于一体的实训基地。成立了行业、企业专家参与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制定规范化管理制度和运作机制,为实训基地科学有效运作和为实践教学服务创造条件。
实训基地按照企业的岗位工作内容、工作场景、工作要求建设,使学生进入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体验真实的场景,并可以应用实训室的制药设备,加工出真实的产品(如:丸剂、片剂、颗粒剂、胶囊剂等)。通过在实训基地的理实一体化的学习实践,最终达到职业技能鉴定的考核标准,使培养的学生能符合企业的岗位需求,达到学校培养与企业应用的无缝对接。
5.提升教师职业技能,打造新型职业教师队伍
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利用寒暑假,积极联系医药企业,送专业教师下企业顶岗实习。聘请专家、企业能工巧匠到校,对专业教师进行培训或到校从事兼职教学工作。通过加强理论学习及职场实习实践,引进企业管理模式,引导教师体会和建立“以岗位技能和人际合作技能为核心”的“有效教学”的教育观。通过工厂岗位实践、技术交流、技术比武等多种形式,提升教师的操作技能和在生产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一支综合素质强、能教学、能科研、能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职业型教师队伍。
6.探索新型教学方法
由于中专学生的年龄偏小,对社会认识不足,并且基础知识差距较大,有学习好、接受能力强、有表现欲的,也有基础差、不爱主动学习的,因此在实训课教学中运用“分层次”教学方法,将接受能力强、有表现欲的学生安排为实验实训组的组长,教师培训结束后,由组长再对组员进行再培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学生在实训室的真实环境中,以及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应用实训室的生产设备生产出各种剂型的产品。学生的作业即是生产出的产品。学生在操作中常常会提出各种问题,此时教师即是师傅,指导处理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培训过程采用生产车间的工作流程,以技能训练为重点、以现代化教育技术为依托。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师为师傅、学生为学徒、教室为车间、作业为产品”的角色转换,把实训场所作为教学的重要阵地,形成符合职业教育规律的教学方法新体系。同时,培养学生认真钻研、规范操作、团结协作和开拓创新的职业素质。
7.探索基于实训过程的技能考核模式
传统的教学实训考核模式,由于考核重结果导致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不能检验学生对技能的掌握程度,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容易造成学业评价的不公平,失去考核的信度和效度。为消除现行实训教学考核模式的弊端,在不断探索和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基于实训过程的考核模式,变原有的阶段性考核为过程考核,做到实训教学考核全程化。考核内容以制药企业岗位能力为依据,包括理论知识、操作技能、记录填写等。
二、条件保障
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是“四位一体”教学模式的最基本条件,它创建的良好的职场环境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习惯。而具有丰富生产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四位一体”教学模式转化为实际成果的有效桥梁。在“四位一体”教学模式下,老师必须改变教育教学观念,师生以企业生产活动为中心,边教边学边做,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掌握技能要点,还能培养他们自主学习、钻研探究的习惯,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打好基础。
三、实施成效
实施“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建立了企业管理摸式的“教、学、做”一体的实训教室,培养了一批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编制了以岗位能力为核心的实训教程。专业培训的毕业生遍布中国药都的每一个医药企业。
2013年中药制药专业学生代表辽宁省参加全国“中药传统技能大赛”取得了三等奖的好成绩,某医药企业闻讯直接将这些学生聘任为药材库保管员。2009级学生在某医药企业GMP认证办公室工作,她在工作中所体现出来的态度和水平得到了该企业领导的一致好评,她本人也在实习报告中说,“虽然到了一个新的企业,但是在学校打下的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给了我太多的帮助”。某公司化验室一名中专学历的职员,来自于笔者学校中药制药专业,这都是因为她在学校学习的过硬的化验技术和良好的职业素质。其他岗位的员工不胜枚举,他们已遍布于中国药都各个生产企业,成为了企业发展的中流砥柱。
四、体会与思考
“四位一体”教学模式的改革,解决了中药制药专业人才培养中学生无法进入医药企业实习的难题,并有效地提高了专业人才的综合职业素质和岗位技能,实现了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生产企业人才需求目标的一致。但是这种生产性实训将消耗大量物料,同时生产出的大量教学产品,不能进入市场创造价值,这是有待于学校下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难题。
中药专业论文:适用于中药专业的《方剂学》教学改革措施探讨
[摘要] 通过分析中药学各专业学生的就业需求,结合笔者多年从事《方剂学》教学工作的经验,明确了中药学专业《方剂学》的教学需求是使学生获得与中药行业相关的临床知识,并提出具体改革思路,即把握“实用性”原则,突出专业培养目标;把握“必须”和“够用”的原则,精简相关内容。
[关键词] 中药专业;《方剂学》;教学改革;措施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20-07-02
《方剂学》是中医药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在中医、中药基础知识和临床其他应用学科之间起着重要的纽带和桥梁作用。目前高校各专业《方剂学》教学基本沿用中医学专业的教学思路,即以培养处方能力为主。但是,中药学各专业学生就业岗位主要是担任药师,新药研发和药品推介等,故需通过《方剂学》获得与中药行业相关的临床知识而不是处方能力[1],基于这一需求,中药专业的《方剂学》教学改革应按照以下基本思路进行。
1 把握“实用性”原则,突出专业培养目标
由于中药专业学生未来就业的方向是从事临床药师、零售药店、新药研发、新药推介等工作,因此其《方剂学》教学应更加突出中药专业的培养目标,即培养“实用性”药学人才,使学生有能力适应各种药学类工作岗位,其体现在《方剂学》课程改革上的内容即是增加实用知识:如依法统方、研制方举例、非处方药、不良反应、药品商品学知识等。
1.1 依法统方
针对每一类别方剂,可增加对该章所涉及方剂组方思路的讲授,有助于学生提纲挈领的掌握类方的基本组方规律。如辛温解表剂常由辛温解表药、活血通脉药、宣降肺气药等组成;而辛凉解表剂常由辛凉解表药、宣肺止咳药、清热解毒药、养阴生津药组成。通过药物类别总结各类方剂的组方思路,更适合中药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易于理解掌握。
1.2 增加研制方举例,强化主方治法及配伍特点的讲授
由于中药专业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极少有临床开具处方的机会,因此对于方剂的具体临证加减应用,可以适当省略,但可以加入以正方及相关附方组成为主加减,或师正方(附方)治法而研发成功的中成药,并简述其研发的中医理论依据。为学生将来从事中药新药研发奠定基础。如连花清瘟颗粒,是由麻杏甘石汤与银翘散合方加减而成,师麻杏甘石汤表里同治,治里为主的配伍特点,合银翘散之金银花、连翘、薄荷增加透表作用,加入板蓝根、鱼腥草等清肺之热毒,伍大黄以泻热通便,导热下行,伍藿香以化湿浊,红景天活血化瘀,全方汗、下、清并用,卫气同治,兼可化湿,又以清瘟解毒为主。
1.3 附方要具备中药专业的特点
由于中药专业学生毕业可能担任执业药师,其工作中的重点是推荐并安全使用非处方药,因此各类方剂的附方应增加由正方通过加减药物或转变剂型开发而成的常用OTC中成药,并详细讲解其组成、功效和适应证,为学生从事医院或药店药师打下基础。如羚翘解毒丸由银翘散去芦根加羚羊角组成;由玉屏风散通过转变剂型而成的玉屏风颗粒;由逍遥散通过转变剂型而成的逍遥丸和加味逍遥丸等。
1.4 增加相关方剂及OTC附方的不良反应举例,并分析原因及提示避免不良反应的措施
近年来,随着中药及中成药的广泛使用以及对中药安全性的重视,中药及中成药的不良反应报道逐渐增多。因此,可在《方剂学》各章中增加已有报道的正方或OTC附方不良反应内容,特别是对于中药专业学生,OTC附方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与其将来所从事的药师工作相关性较大,这对于指导患者安全使用OTC中成药具有重要意义。如笔者曾对大量OTC中成药不良反应做过文献分析[2],其中藿香正气水(由藿香正气散通过转变剂型开发),逍遥丸(由逍遥散转变剂型开发),附子理中丸(传统成方)以及香砂养胃丸(据平胃散加减而成)均有不良反应发生。在已报道的中药不良反应案例中,除了患者具有过敏体质的原因外,还存在用药不当的情况,如药证不符,多药联用等。
根据药物组成及配伍原则,明确中成药的功效及适应证;针对疾病,选择相应的治法,并将中药通过合理的配伍形成方剂,是避免或降低中药发生不良反应基本且有效的措施。因此,各章节中应明确各方剂的适应证以及使用注意,这是临床指导用药的基本条件。
1.5 适当渗透药品商品学知识
《方剂学》课程中也可渗入一些药品商品学的知识,比如方名是消费者(患者)对每种方剂的及时印象,如果根据其药物组成、主治病证、治法或配伍理论使其命名具有一定吸引力,以增加药品的商品竞争力,如由归脾汤开发的人参归脾丸,因在方名中强调含有人参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吸引消费者的作用。
2 把握“必须”和“够用”的原则,精简相关内容
由于中药专业的《方剂学》课时较少,就业需求与中医专业有所不同,其教学内容也应有其特殊性,因此要把握“必须”和“够用”的原则,精简相关内容。
2.1 把握“必须”原则,保障学生掌握基本核心理论
由于针对中药专业的学生,掌握方剂学的基本理论及临床知识比应用具体方剂随证加减治疗疾病(开具处方)更加重要,所以《方剂学》的基本核心理论是必不可少的,也是扩展应用知识的基本保障。体现在总论部分即方剂的治法和配伍理论;体现在各论部分即那些代表法度的经典方剂,如麻黄汤代表汗法、大承气汤代表下法、小柴胡汤代表和法等。
治法在辨证和遣药组方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药师指导患者临床用药,首先要明确针对患者病情所使用的方剂或中成药是否符合该病证的治疗大法,比如虚证用补法、热证用清法等。
针对病机,在治法的指导下,通过合理的配伍组成方剂,是保障中药临床有效的基本途径之一。中药专业学生将来可能从事药品研发工作,掌握方剂的配伍理论并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对于研发疗效确切的新中成药具有重要意义。
方剂学的基本核心知识是针对病机、病证,选择相应治法,并依据治法,通过合理的配伍原则遣药组方,即“法随证立,方从法出”,且配伍理论在其中也起着重要作用。由于缺少诊断等临床知识技能,中药专业的学生无法像中医专业学生那样完成整个处方过程,但可通过方剂学课程的学习,将课堂渗透的临床知识及方证特点与所学的治法及配伍理论有机结合,用于开发中成药,这便符合中药专业学生毕业从事新药研发的就业需求;同时,由于掌握药物配伍知识,通过对已有中成药药物组成配伍的分析,及主治病证的了解,也可结合方剂学所了解到的临床知识,推荐患者使用适合其病情的OTC中成药,这便满足了中药专业学生毕业从事药师的就业需求。
2.2 把握“够用”原则,精简内容以适应课时需要
由于中药专业《方剂学》课时较少,且部分内容对于中药专业学生未来就业需求意义不大,故在前述“必须”原则的基础上“够用”既可。主要从总论和各论两部分分述。
2.2.1 “够用”原则在总论部分的体现 针对中医专业,《方剂学》课程既要保障学生的临床处方能力,同时也要保障对《方剂学》的传承和研究,所以方剂学发展史在总论部分占有一定比例,但此部分内容在中药专业学生就业中应用不大,故可适当删减,保留发展主线即可;方剂剂型在中药专业《中药药剂学》课程中有详细讲解,因此这部分内容也可以适当精简。
2.2.2 “够用”原则在各论部分的体现
2.2..2.1 章节设置改革 多数方剂学教材的各论部分多以治法(功效)分类成章,章节及方剂数量较多,而中药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方剂所表达的法度,设置章节和选方数量不在多而在精。因此某些方剂类别可以从简,比如现代不常用的疮疡剂、驱虫剂、涌吐剂等章节,而此类方剂中比较重要的方剂可归入其他相似类别的章节。比如在多数供中医专业使用的《方剂学》教材中,仙方活命饮属于疮疡剂[3],由于该章节在中药专业学生的实际工作中应用不大,因此可以根据仙方活命饮清热解毒的治法特点将其归入清热剂章节进行对比讲解[3]。
2.2.2.2 具体内容改革 由于中药专业无医古文课程,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内容相对较浅,对于中医专业术语的理解掌握势必不足,因此经方应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现代语言阐述主治病症、使用方法及使用注意,简明扼要的分析方解及配伍特点。如大承气汤为《伤寒论》经典方,原文中【用法】部分使用的是古文,不易于中药专业学生理解,可以直接讲授现代用法;【主治】项目为阳明腑实证。大便秘结,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按之则硬,甚或日晡潮热,谵语,舌苔黄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由于中药专业学生,临床基础知识不足(如不开设诊断学课程),无法理解阳明腑实证及大堆的症状,因此可将其归纳为热结便秘证,大便秘结,脘腹痞满疼痛,舌红苔黄,脉沉实作为辨证要点。这样化繁为简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3 小结
综上所述,基于中药专业的《方剂学》教学改革要在保障基本核心知识不变的前提下,适应中药专业学生的就业需求,即把握“实用性”原则,突出专业培养目标,把握“必须”和“够用”的原则,精简相关内容,使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获得的知识结构。
中药专业论文:中药专业开设有机化学双语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摘要:该文阐述中药专业开设有机化学双语教学的意义,探讨开设双语教学的关键因素和研究内容。探索一条适合于中药专业本科生的有机化学双语教学模式,不仅可为后续专业课的双语教学打下一个扎实的基础,还可以为学生打开通往化学世界的大门,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国际竞争力。
关键词:中药专业 有机化学 双语教学
为实现我国教育的现代化,达到与国际教育接轨的宏伟目标,教育部于2001年颁布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04年外语教学课程要达到所开课程的5%~10%。2007年,教育部又提出,在2007-2011年期间要建设500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以进一步推进双语教学课程建设。
有机化学是中药学相关专业最重要的必修基础课之一,面向各层次学生开设。由于中药所含化学成分95%以上为有机化合物,因此研究中药机理与应用的各专业都需要具备良好的有机化学基础。中药专业有机化学的教学目的是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有机化学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并训练他们应用这些理论和技能去研究各类有机化合物,从而为分析化学、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中药药剂学等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为中药专业最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在有机化学的课堂适当引入双语教学,使学生掌握较多的有机化学相关英文阐述,不仅可为后续专业课的双语教学打下一个扎实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可以为学生打开通往化学世界的大门,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因此,探索一条适合于中药专业本科生的有机化学双语教学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中药学院开设有机化学双语教学的意义
在我校中药专业开设有机化学双语教学的目的为,通过教学实践和改革,在部分教学班引入有机化学双语教学模式,从而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理解和掌握常见有机化合物的英文名称、有机理论和有机反应的英文阐述,看懂英文原版有机化学相关教材,进而能够查阅相关资料,扩展知识面,提高自学能力,培养钻研和创新精神。有机化学双语教学的顺利开设,具有以下几点实际意义。
1.1 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有机化学知识
双语教学可使学生对有机化学的专业术语理解得更深刻,对各类有机化合物的IUPAC命名和有机反应的历程掌握得更牢固,从而更扎实的掌握有机化学知识。
1.2 可为学生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通过有机化学双语教学,学生能够掌握一些中药专业各学科中涉及到的有机化合物、有机反应、有机理论等的英文描述,从而为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基础。并直接与中药化学、中药药剂学等双语课程接轨,实现学科之间的连贯性衔接。
1.3 可为学生用英文撰写毕业论文创造条件
通过双语教学,学生可以增加接触英文文献的机会,掌握科研论文的结构与写作要领,进而在完成本科毕业课题和研究生课题时顺利完成英文摘要,甚至用英文撰写毕业论文[1]。
1.4 可为学生打开通往化学世界的窗口
双语教学有助于学生从网络上更快、更广泛地获取信息,如阅读电子版的英文文献,查阅CA、Medline、SpringerLink、Scifinder、ElsevierScience等各种索引,运用原版的Chemdraw、Chemwin等化学软件。并能跟踪有机化学,尤其是中药化学各个领域的新进展,对日后深造和科研工作都具有深远影响,会让他们终生受益。
1.5 可间接的提高学生的英文水平
实施双语教学,使用原版教材可为学生创造一个学用英文的好环境,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英文整体水平,为大学生参加大学英语四六级、研究生入学英语考试等打下基础。如果学生大学毕业后出国深造,也能够很快克服专业上的语言障碍。
2 中药专业开设有机化学双语教学拟解决的关键因素
教学是一个教师(教学方法)、学生、教材三者互动的过程。要想达到好的教学效果,三个环节缺一不可,有机化学双语教学也是如此。另外,由于双语教学具有特殊性,应从下三方面解决关键问题。
2.1 双语教学对学生的要求
双语教学遇到的最突出问题是用英文授课可能会使学生理解专业基础知识受到一定的影响。学生在听英文授课时,尤其是在课程刚开始阶段,常常一方面要思考英文词汇的意思,另一方面要理解讲授的专业知识,因此大脑对英文授课内容的理解不会像汉语授课时反应那么快,课堂上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理解滞后现象[2]。为了避免学生因为跟不上授课进度而对英文授课失去兴趣和信心,可采取以下方法:
首先,向学生介绍双语教学培养对高层次中药学人才的重要性,调动学生参与双语教学的积极性。其次,在有机化学双语教学中不断改进教学方式,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形成师生互动。此外,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预习、复习、作业等,针对每个教学环节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指导。
2.2 双语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目前,在我校中药学院有机化学理论课的学时数是62学时,改成双语教学后学时数不变,这样一来增加了教学难度。教师可采取以下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首先,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这样,可保障教师在有限的学时内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的英文讲解时间,增加课堂教学信息量;还可使教师更好地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其次,利用分子模型、三维图片、Flash动画、视频资料等教学手段,表现有机分子的空间结构,演示有机化学反应的历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并增强教学效果。再次,教师在英文授课时应语速稍慢、吐词清楚、讲解到位,对于某些较难理解的内容辅以中文解释,使大部分学生能够跟上教师的讲课思路。此外,加强双语教学的课外辅导,并可通过bb平台开设双语教学交流论坛,与学生在网络上形成互动,这样,教师可以及时掌握学生课堂学习效果,了解学生学习上的问题和意见,及时解答疑难,调整授课进度和方式。,可采取由多位教师参与的“接力式”教学。制作双语教学课件,需要教师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再加上用英文备课,如果本课程从头到尾只由一名教师完成,负荷大。因此安排本教研室的多名教师参加,每人根据自身情况分配几个章节,接力性地共同完成本课程的教学[3]。这样,每个教师可以集中精力完成好自己的那一部分,大大提高备课和授课质量。
2.3 双语教学对教材的要求
双语教学必须使用英文教材,没有教材,双语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大部分英文版有机化学教材的编写体系与中文教材类似,即都是以官能团为主线,采用将官能团与反应机理相结合的编排方式,因此,可将英文教材结合中文教材进行讲解[4]。但是,原版教材内容太多,复印耗资巨大并涉及版权问题,因此,可对原版教材的有关章节进行删减或调整,节选原版教材中重点知识点和与中药专业密切相关的专业词汇印刷成册,供学生理解、掌握,并与目前我院使用的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有机化学》的重点内容保持一致。
3 有机化学双语教学的研究内容
3.1 教材建设
考虑到大一学生的学生英文水平,仍以中文版《有机化学》作为主教材,英文教材作为辅助教材。经过2~3年的教学实践后,力争出版适合我校中药专业的有机化学英文版自编教材或者公开出版的教材,并完善配套的双语教学课件、电子教案、教学视频等的建设。
3.2 课堂教学形式的研究
制作英文版多媒体课件,课件除了反映有机化学教学的主要内容,突出重点难点之外,还突出双语教学的特点,尽可能更多地使用英文表达。例如,大小标题、专业词汇、术语、概念等都用英文表达。另外,采用实物投影、立体模型演示、三维图片、Flash动画等多种辅助教学手段,以使抽象的理论讲授更加生动、形象和直观,并可提高单位课时的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深度。在教师的讲述方面,主要采取中英文结合的方式进行讲授。简单的有机化学基础知识尽可能用英文讲,部分重点和难点内容用中文讲,确保学生在掌握有机化学基本知识点的基础上,熟悉相关内容的英文表达。
3.3 习题与考核方法研究
在课后布置一定量的英文作业,以使学生复习巩固课堂上讲授的知识内容。英文作业的比例逐步加大,由初始中英文作业各占50%逐步过渡到全英文作业。为了让学生熟悉有机化学各种题型的英文表述,编写习题、试题几大类型(选择、判断、命名或写出结构式、完成反应式、写机理、推测结构、鉴别、合成)的常用英文例句。在测验时,为了避免学生因理解困难影响成绩,对一些复杂的试题进行中文注释或中英对照。此外,为了鼓励学生课堂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对课堂上的表现记做平时成绩,并阶段性的进行测验。在形成性考核中,学生平时成绩占有20%的比例。经过2~3年的教学实践,力争完成有机化学双语教学的题库建设。
3.4 网络资源建设
进一步完善我校有机化学精品课程的bb平台建设,开设双语教学论坛,与学生形成互动。并且向学生介绍有机化学和中药化学相关的英文网上资源。如国内及国外几所著名大学的有机化学教学网站,Medline、CAS等网站。
4 结语
作为与中药各专业密切相关的有机化学学科,开设双语教学课程,将实现学科间的连贯衔接,为中药专业学生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还可以为学生打开通往化学世界的大门,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提高我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中药专业论文:关于提高高职中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探讨
摘 要:为了适应现代医药学模式和我国卫生服务的发展要求,需要更多复合型高技能中药专业专门人才,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中突出高职中药专业特色,以中药专业技术实践应用能力训练为主线,搭建实践与产业相融合的实训基地体系,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构建高素质“双师型”师资队伍,多方位、立体化加强实践教学,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提高中药专业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培养高素质、综合型中医药人才的需要和保障。
关键词:高职 中药专业 人才培养
中药产业是我国独特的民族产业和战略产业,随着中药产业现代化的发展,需要更多复合型高技能中药专业专门人才,以及能在教育、科研、生产、管理等医药领域从事专门技术性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按照高职院校中药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进一步提高中药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适应于现代中药行业的行业需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专业定位,完善人才培养实施方案,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结合本校十几年来的药学专业建设经验,提出几点思考意见。
1 人才培养方案应与高职中药专业特色相适应
提高中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是加强医药学教育工作的核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提高医药学教育质量的关键。高等职业教育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来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强调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并重,毕业生具有直接上岗工作的能力。高职中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需要结合中药行业实际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按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专业技能考核标准,对学生实施职业技能考核鉴定,使学生毕业时能同时获得相应的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中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必须了解中药生产、中药鉴定、中药管理、中药购销等岗位具体的工作任务,才能合理确定所要培养中药专业人才应掌握的职业技能。教学项目应该具有中药专业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先进性和针对性,根据学生的素质特点和职业岗位需要进行合理安排,按照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原则开设;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以发展技能为核心,突出中药专业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主线,训练内容做到从单项技能到综合技能,层层推进,逐步提高专业能力素质。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实践应用教学环节贯穿教学过程。只有明确中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才能制定出一个真正符合高职的中药专业办学方针,又能与区域经济和行业岗位对中药专业人才的需求相适应的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
2 以中药专业技术实践应用能力训练为教学主线
实践应用教学是保障和提高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和必要手段。实践应用教学由药学专业教师或者医药行业中药专业人员指导,带领学生完成实践或实训内容。教学方法力求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应用能力为主,理论为实践服务的教学理念,以工学结合作为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切入点,构建以中药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促进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考核鉴定认证教育有机结合。按照职业技能资格考核的要求,将相关知识和技能引入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中,突出中药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实现课程与职业能力的衔接和融合,使学生具备熟练的中药专业实践技能,成为中药生产、经营、医院的药学服务及时线从事中药生产、销售、用药咨询等知识型中药专业技能人才。
3 搭建实践与产业相融合的实训基地体系
高职院校应加大中药专业实训设备的投入力度,优化专业实验教学资源,适时添置、更新与工作岗位相对应的实验教学仪器设备,按照产、学、研一体化的课程需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动手机会,以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除了建立常规的中药专业实训室,如中药标本馆、中药药剂实训室、中药炮制实训室、中药鉴定实训室、中药购销实训室、中药成分分析实训室之外,还应加强横向联系,与周边规模大、实力较强的中药生产或经营企业建立校企合作,联合构建校外中药专业实训实习基地,实现实践-与产业相融合,邀请中药行业专家、技术人员授课,熟悉中药生产、经营岗位的具体操作过程,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的专业管理人员为学科顾问,对中药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提供指导性意见。通过高校与医院及医药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使学生缩短专业理论与实践岗位的距离,还可以利用校外中药专业实训基地先进的设备和完善的工作体系为学生专业实训提供良好的软硬件环境,达到毕业后可零距离上岗的人才培养目标。
4 加强学生职业素养,注重学生就业指导
高职中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应按照有利于提高学生专业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要求,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为中心,使人才培养方案具有“双证教育”职业教育特色,促进学历教育与认证教育有机结合。在课程设置中除按照中药专业职业技能资格考核的大纲要求将职业基础课和职业技能引入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外,还应开发对学生进行中药专业职业素养教育和开设行业规范、国际标准教育的相关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综合专业素质。中药行业就业形势千变万化,应始终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念,先就业再择业,帮助学生了解社会、行业和企业的现状与需求,为学生走向社会打下基础,通过建立健全校企合作班、特设班,在原有药学专业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适合中药专业特点和区域特色的学生就业推荐模式。
5 强化教师实践能力,构建高素质“双师型”师资队伍
教学质量的核心来源于教师素质的高低,对于高职院校的教师构成,除了具有扎实的专业教学理论教师外,还必须具有要一支相对稳定、结构合理、水平较高的专业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提高实践教学质量,高职专业教师除了要熟悉本专业的系统知识和理论之外,同时还要具有很强的本专业的实践能力。通过完善和制定可操作的师资队伍建设方案,打造一支具有现代高职高专职教理念,教学能力强、动手能力过硬,熟悉中医药行业,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双师型”师资队伍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保障。虽然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师凭借过硬的“系统理论知识”通过国家正式执业资格考试,获取了某一些行业的执业资格,但是还是存在缺少实践经验,没有在行业的执业过程,这并非真正的双师型教师。高职院校中药专业在“双师型”教师培养方面可通过以下措施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一是对于开设的专业技能课特别是实训部分聘请中药企业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或技术骨干来讲解,一方面他们可以把实际工作中近期的技术和自身的生产经验传授给学生,同时可以通过他们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合作;二是专业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参加中医药企业生产实践,同时学校也应制定一些激励制度,如教师利用假期到企业实习可以给予相应的工作补贴,或者在晋级或评优、评模时给予加分、优先考虑等政策鼓励;三时是充分利用药学专业制剂实训中心,与周边著名的制药企业共建“中药新品种开发实践基地”,专业教师与制药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参与;四是通过校外实训基地的训练,带领学生到企业参观或给学生创造亲自动手操作的机会。校内专业教师也可以借听课、课下交流捉高自身实践能力,可以结合指导学生定岗实习的机会,将校内工作合理安排,轮流派专业教师到中药生产企业、营销企业去锻炼;五是在对学生进行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时,加强与中医药行业专家的沟通,严格按照行业规范来制定考核内容、考核方案,共同培养一专多能型的学生。通过这些措施完善实践教学方案、实践教学标准和实践教学管理,培养出一支既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具有过硬的实践本领的、合格的满足中药专业建设和发展需要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已进入各学科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时代,建立政府、社会和学校有机结合的医药学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实施医药学教育认证,开展以本科医药学教育标准为依据的医药学教育专业认证工作,以认证结果作为审核医药学教育招生规模的依据,并将认证结果通过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布,各医学院校在实行本科医药学教育标准的过程中,要创造性地加强和改进教学工作,努力探索和建立健全学校内部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运行机制,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保障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目标应该是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能够适应现代化科学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中药专业人才,为推动中药产业现代化的发展,需要更多高技能专业人才。在高职院校中药专业教育教学中进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以中药专业实践应用教学为主线,改革传统理论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是培养综合型、高素质中药专业人才的有效途径。
中药专业论文:中药专业醇的性质教学设计
【摘要】有机化学是高职高专中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学生在学习中往往存在一些诸如学习困难,兴趣不足等问题。本文以醇的性质教学为例,重新编排教学内容,将教学与生产、生活、专业联系起来,试图启发学生思考,活跃教学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教学设计 醇的性质 有机化学
有机化学是高职高专中药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其教学目标是掌握后续课程学习及适应中药岗位需要的有机化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扎实的基本实验技能[1]。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往往重视不够,兴趣不强,学习存在困难等,因此,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有机化学重要性的认识,扫除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困难,这是摆在有机化学教学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以醇的性质教学为例,将醇的性质教学和生产、生活、专业紧密联系,采用演示实验,图片,视频等教学手段,以启发学生思考,探索热情,增强学习兴趣。
一、课堂引入
当今世界能源、资源、粮食安全等问题层出不穷。目前世界已探明的石油储量只够我们使用30、40年[2]。要解决能源、资源问题,一方向要节约资源,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新能源,如水能、风能、太阳能、核能、生物能等。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将对生物能的生产和利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然后向同学们展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内容
(一)醇的物理性质
低级醇的物理性质表现出了较高的熔沸点,水溶性,这些性质主要是由于羟基官能团造成的,其本质是分子内、分子间的氢键。然后,请学生回忆产生氢键的两个条件及氢键的大小,并与分子间的作用力相比较。氢键对物质的物理性质有很大的影响,如氢键是维持DNA、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构象的主要因素。
为了更加形象的说明氢键对物质物理性质的影响,加入一个固体酒精的制备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思考,体会氢键的神奇作用。乙醇的熔点在-117.3℃,而加入2%的硬脂酸钠后,立刻变成了常温下为白色软蜡状的固体酒精,这一点让学生感到很是神奇,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和思考的热情。
(二)醇的化学性质
1.消除反应
消除反应为分子内脱去一个小分子形成不饱和键的反应。醇的消除反应是相邻的两个碳上分别脱去氢和氢氧根,从而形成烯烃。如乙醇在脱水剂浓硫酸、三氧化二铝等的作用下脱去一个水分子生成乙烯:
这个反应生成了乙烯,而乙烯产量是衡量一个国家石油化工水平的重要标志[3]。乙烯的来源主要靠石油,而石油属于不可再生资源,能否找到一个新的途径来代替单一的石油制乙烯途径呢?从上面的反应,我们知道由乙醇制乙烯从理论上是一个可行的代替石油制乙烯的新途径。我们知道,乙醇可以从淀粉以及纤维素的发酵来制备。因此,这一途径能否应用于工业化生产,关键在于是否具有价格优势,也就是说解决好以下两方面的问题(请学生思考、相互讨论后得出):①廉价的纤维素发酵制生物乙醇的突破,从而得到绿色、可再生、价廉的生物乙醇;②乙醇制乙烯的几个关键性问题的突破,主要是降低制备乙烯的温度及乙醇浓度问题,以及提高产率,降低副产物等问题。如果能从发酵得到的低浓度乙醇不经分离纯化直接进行下一步的乙醇制乙烯过程,必将大大降低生物乙烯的制造成本。
请学生课后上网查资料,了解目前世界生物乙烯的发展现状,各厂家是如何解决生物乙烯制备过程中所面临的这些困难的,以及生物乙烯的发展前景、发展方向等。
通过和生产的结合,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热情和兴趣,也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等。
2.氧化反应
氧化分为加氧氧化和脱氢氧化两种,前者要加入氧化剂,后者不需要氧化剂,只需要使用催化剂,但有氢气放出,不管采用何种方式氧化,从氧化产物来看,其氧化方式都可看成是羟基以及与羟基相连的碳上各脱去一个氢原子从而形成碳碳双键。如:
由于伯醇与羟基所连的碳上有两个氢,脱去一个生成醛后还剩一个氢,加氧氧化还可进一步氧化生成羧酸,而仲醇与羟基所连的碳上只有一个氢,所以氧化为酮,而叔醇与羟基所连的碳上没有氢,所以不被氧化。
在加氧氧化的教学中,我们以乙醇被重铬酸的氧化为例,和酒精测定仪联系起来,制造了一个酒精测定仪的简易装置,增强了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然后介绍一下市面上使用的酒精测定仪的原理,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动力。让他们亲自动手做这个实验,并设计一个可以测定反应既有乙醛又有乙酸生成的实验方法。
而脱氢氧化中,引导学生设计一个可以证明氢气产生的装置,并让他们亲自做实验。让乙醇蒸汽通过一个两端开口的硬质玻璃管,玻璃管内装有铜粉,另一端出口处先经过一个洗气瓶然后用向上排水法收集通过的气体。对玻璃管加热,经过洗气瓶将生成的乙醛等洗去后收集到的气体便是氢气。为了证明生成的是乙醛而不是乙酸,加入一个鉴别实验。从这个实验我们看到反应生成了氢气,而氢气是最清洁的能源,先简单向学生介绍一下醇类制氢的应用实例,如氢气燃料电池汽车已进入到了应用阶段,然后布置学生上网查阅醇类重整制氢的方法、条件、应用和研究现状、发展方向等,丰富了学生的视野、动手能力、学习能力、查阅文献能力等。
总结,通过醇的教学,将教学融入生产、生活、工作,通过演示实验,学生实验设计探索,查阅文献等方式,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中药专业论文:高职高专中药专业野外综合实践教学探索
关键词:中药专业;野外综合实践;教学
中药专业普通专科教育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中药人才为目标,野外实践教学在实现这一目标中具有校内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为进一步提高野外实践教学的质量,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中药人才的需求,本校积极对传统的单一野外中草药识别采集模式进行改革,代之以综合药用植物标本采集、中药基源分类、形态鉴定、中草药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等项目的新型实践教学活动,在连续5年的实践教学中收到了很好效果,得到了同行和用人单位的好评,毕业生就业率稳步提升。现就该专业野外综合实践教学改革总结如下。
1 因地制宜,选择品质实习点
寻找合适的野外实习点,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核心。本校地处滇西,背靠闻名世界的动植物科学考察基地――高黎贡山。高黎贡山是南北走向、绵延600多公里的横断山脉。由于其跨越5个纬度,海拔高差3000多米,平均温差高达20多度的特点,形成了“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多样气候环境。因而成为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有高等植物4897种,
动物2389种,特有植物434种。境内目前已查明的中草药品种有1200多种,已知有较高药用价值的有430种,为全国少有的中草药资源富集区,是中国部级自然保护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有着“世界物种基因库”、“世界自然博物馆”的美誉,是所有动植物学家向往的野外“研究室”。因此,本校充分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野外实习条件,将高黎贡山部级白花岭保护站作为中药专业野外实习的总基地,以这个面为中心,沿途增加中药材种植发展有限公司,保山机场齿瓣石斛、铁皮石斛种植基地,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研究所药用植物引种园等实习点,这样点、线、面结合形成了一个品质的综合实践教学场所。
本校从2008年首届中药专业班开始,每年到高黎贡山进行野外实践教学。并与保护区一道共同建设,经过多年的努力,于2011年高黎贡山保护区实习基地被云南省教育厅评定为省级校外示范实习基地,从而确保了本校中药专业野外实习的顺利进行。
2 因时制宜,选择恰当的实习时间
如何选择适宜的实习季节和学期,直接影响到中药野外综合实践教学的效果。高黎贡山的雨季一般为每年6-10月。为提高实习效果,采集到绝大多数带花标本,我们通过分析比较,将实习时间由原来的每年7月份改为5月份。因5月雨量较少,为多数药用植物花期,是药用植物鉴别的时期,这样既避开了雨季的不安全和不便,也利于药用植物的鉴别。
为了野外综合实践教学的顺利完成,我们将之前第1学年第2学期进行的计划调整为第2学年第4学期,因此时学生已完成中药学、药用植物学、中药鉴定技术、中药资源学、药用植物栽培技术等相关课程学习,从而使单一的药用植物学野外实践教学变成了以上课程的综合野外实习,丰富了实习内容,提高了实习的效率。
3 因人制宜,做好学生的实习教学
以学生为中心,以达成学生有效学习为目的,我们对中药专业野外实习的组织和实施做了如下探索。
3.1 开展实习前动员和培训
实习前,本校实习工作领导小组结合下发给学生的《高黎贡山野外综合实践教学指导手册》,对实习学生进行充分动员,强调野外实习目的、意义、日程安排、考试等内容,并特别强调实习中的注意事项、纪律要求。与此同时,专业教师则对实纲、实习内容讲解。布置学生阅读中草药图谱、云南天然药物图鉴等相关书籍。分组带领学生到校内百草园进行药用植物采集、标本制作专业培训,并进行药用植物强化识别训练,以掌握各类中草药的鉴别要点。同时指导学生准备野外综合实践教学器材,包括相机、GPS、枝剪、小锄头、采集袋、记录签、便携式烘箱、标本夹、吸水纸(报纸)、台纸、定名签、针、线、胶水等。
3.2 改革实践教学内容
扩充实践教学内容,改革过去仅限于100种左右药用植物识别的简单方式,融合中药鉴定学、中药资源学、药用植物栽培技术等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形成综合实践教学模式。完成三方面的综合教学实践任务:①药用植物学和中药鉴定技术。药用植物标本的采集、观察、比较鉴定;采集具有典型特征的药用植物,从植物分类学特征上观察药用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等器官,并重点观察药用部位器官形态特征,通过对不同种类药用植物的观察,深化植物分类知识;为保障各小组药用植物鉴别实习效果,采取现场讲解和返回后集中所有同学采集的药用植物,利用检索表、植物志、药用植物图鉴进行统一鉴定确定品种,教师详细讲解,学生轮流查看的方式。统一鉴定后,学生自行选择所需药用植物标本挂牌后压制,进而放入50 ℃烘箱烘烤,次日整理和更换吸水纸,烘干后上台纸,填写定名签和记录签,过塑保存。此项目要求掌握150种左右常见药用植物科属,熟悉其形态特征、药用部位及功效。②中药资源学。观察不同海拔高度、不同生态环境中药用植物种群类型、结构、分布、建群种;运用样方调查的方法,设置选择样地、样方,通过规范记录样方中的各种植物种类和数量,推算出区域内重点药用植物蕴藏量、经济量、年允收量,提出重点药用植物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的意见和建议,并撰写重点药用植物调查报告。③掌握重楼、齿瓣石斛等药用植物生物学特性,生长发育所需的环境条件,并在此基础上掌握选地、整地、种苗繁育技术、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初加工等栽培技术措施,并撰写某种药用植物栽培管理技术。
3.3 改革考核,综合评价
传统的中药野外实践教学考核只要求鉴别中草药的种类。达不到综合考查学生实践效果的目的。为此,我们增加了考核的内容和步骤。考核内容除中药学、药用植物学相关知识及技能点外,还涵盖了中药鉴定学、中药资源学、药用植物栽培技术3门课程的相关知识及技能点。
考核的步骤与方法:①现场考试,从150种药用植物中,选出50种代表药用植物并排序,学生在答题卡上填写相应序号药用植物的植物名、科属、入药部位、功效,满分100分,占该课程实践技能的20%;②标本评展,实习结束后,每人上交压制的2份标本,专业老师对学生压制标本进行评分,占中药鉴定课程的10%,对学生上交制作的标本评展,评出“认药之星”,给予一定物质奖励,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③撰写中药专业高黎贡山重点药用植物调查报告,占中药资源学实践成绩的20%。④撰写某种药用植物栽培管理技术论文,占该门实践课程成绩的10%。
4 拓展内涵,提升效果
4.1 编写高黎贡山常用中草药图谱
针对学生缺乏与实习相适应图谱的问题,我们选取了高黎贡山区域常用中草药300余种。编写成《高黎贡山常用中草药图谱》。该图谱充分体现突出药用植物鉴别要点、区域用药特色,具有实用、简便易携带的特点。
4.2 不断积累腊叶标本
将学生制作的腊叶标本进行过塑、封存,教师将部分标本作为教学素材,增进了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将部分标本充实到本校高黎贡山民族医药馆,增强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及成就感。
4.3 校内百草园中引种、驯化药用植物
实习结束时,引种驯化部分药用植物,目前我们已成功引种栽培滇重楼、云黄连、珠子参、齿瓣石斛、铁皮石斛等名贵中草药,现正在通过驯化,探索大规模推广种植经验,这不仅丰富了百草园药用植物种类,便于学生日常学习,也为教师科研搭建了良好的基础性平台。
4.4 发挥高黎贡山实习基地对外交流的功能
高黎贡山保护区实习基地除承担本校中药专业野外实习教学外,还吸引了其他院校的学生前来交流学习。2012年8月,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中药专业8名师生到本校进行短期学习交流,通过实训老师在高黎贡山实习基地的带教,使学生充分掌握了药用植物科属鉴定、标本采集制作、药材种植、采收加工等中药专业知识,拓宽了该校中药专业学生视野。这对扩大本校中医药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起到积极作用。
5 小结
中药专业野外综合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药用植物标本采集、中药基源分类、形态鉴定能力,以及在掌握资源分布、生境知识基础上,增强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综合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和手段。几年来的努力与探索,使我们形成了一个逐步完善的中药专业野外综合实践教学、考核模式,培养出了适应社会需求的实用人才。
中药专业论文:高职院校中药专业核心课程有效教学探究
【摘 要】根据构建好的课堂教学有效性评判框架,结合传统教学设计和突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教学设计真实情形,分析两种教学设计下核心课程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有效性的现实,以有效教学理念构建中药专业的课程体系,科学把握适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教学设计,有利于实现高职院校的有效教学。
【关键词】有效教学 高职院校 中药专业 核心课程
高职院校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基本路径培养高技能人才,构建有效教学体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之策[1]。高职院校中药专业的核心课程内容知识涉及面广泛、实践技能应用性强,学生理解和应用有一定困难;在突出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教学设计进入中药专业以前,存在课程的教学实施过程仍沿袭传统的课堂教学的模式,特别在以实践技能训练为主的课程教学中,体现为学生对实践技能掌握的程度并不能达到教学所设定的目标。因此我们在两门中药专业的核心课程教学中,开展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项目课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对比两种教学设计下核心课程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有效性的真实情况,为全部专业核心课程的有效性教学设计的进一步发展与改进提供基础平台。
一、研究对象
2010级中药专业共有四个班,每个班的人数均在45-48人之间,因此选取其中的1、2班作为实验教学改革班级并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尝试使用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项目课程进行课堂教学。与2010级3、4班为对比班的学生学习效果比较,对比班依然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以中药识别技术和中药制剂技术两门课程作为切入点对其进行有效教学对比试验。
二、突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教学设计
(一)以“学”定教,科学制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和归宿,它不但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起着调节和控制作用,而且最终决定教学的起点,支配学生的发展方向和速度。要结合课程在中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地位和作用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制定要有价值、适合学生需要,清晰具体可操作;教学目标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并驾齐驱的均衡发展,教学目标的描述要体现多方位性和具体性。
1.中药制剂技术教学目标的制定
根据工作岗位调研结果,中药制剂技术课程是为学生毕业后适应中药提取及中药制药工作岗位需要而设置的课程。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中药制剂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生产技能。掌握中药制剂生产中常用剂型的特点、质量要求及制备原理、制备工艺。熟悉中药制剂新技术及新剂型的特点和应用,了解中药制剂学及其分支学科的概念以及学科概况。每个剂型选择一个有特点、常见的制剂品种作为一个项目,每个项目分为三个模块,例如在滴丸剂项目中,分为基础知识、操作技能和实训技能三个模块,在滴制滴丸任务中,对成品滴丸是否制成分档,操作过程是否标准分档,操作中问题的解决情况分档,做到教学目标的描述可控、可评价。项目的每一个步骤都严格遵照企业标准和对遇到问题的解决,都将提升学生敬岗爱业、责任感、创新能力。在引导学生制备的过程中,添加滴丸的历史等内容,使学生对于制剂的辉煌历史有了更深的理解,引导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实践中,使学生真正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2.中药识别技术教学目标的制定
根据工作岗位调研结果,中药识别技术课程的教学要求掌握药用植物分类的基本知识和常用药用植物科属的主要特征;掌握中药调剂员、中药购销员《国家职业标准》高级工规定的400种中药饮片的性状识别特征,药典规定的功效及应用范围,使学生达到中药调剂员、中药购销员《国家职业标准》的高级工规定要求。
在每一个项目、模块、任务中都融入责任心、事业心和较高要求的医药职业道德培养。项目课程的课堂教学依托项目载体,教学过程指向实践知识的应用,指向中药学服务的最终成形,着眼于职业能力的开发。例如:中药饮片性状识别项目中每一种药材的性状识别模块,目标是能够根据中药材的性状特征,鉴别药材,区分真伪、优劣。在教学实践的同时对学生行为进行评价,对识别正确与否、真伪和优劣与否分档,区分真伪和优劣要点是否分档。因此,项目课程的教学创设更能体现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和专业性,更加清晰可操作,并加以评判。
(二)以“学”施教,系统优化教学过程
项目课程学习借由模块为载体,通过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工作情境下的项目完成,给予学生在课堂的自主性,并在工作情境中自主地掌握知识和获取经验。在教学方法的选用上,要以学生为主体,体现“行动导向、能力本位、实践主线”。在教学活动的组织上,注重 “教”与“学”的有机结合。根据中药专业面向的工作岗位创设职业情境,由于着力突出对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专业核心技能课程全部设计为纯实践教学课程,并设计有职业岗位综合实训课程,课程标准采用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规定的相应内容。
1.优化中药制剂技术的教学过程
比如在片剂项目中的片剂制备模块,根据压片岗位和压片工作过程创设工作情境和工作任务,让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下学习。在教学活动中,先设问学生如何制备片剂,然后分组讨论,让学生说制备过程,然后指导学生完成成品,让每个学生都能有主动参与、积极体验、有序训练的机会,切实加强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采用丰富的教学手段,用多媒体展示:与天津药品生产企业共同按照中药专业与工作岗位职业能力为导向,参考中药固体制剂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中的技能要求和知识要求,制定的压片操作流程。然后,“回放电影”也就是学生压片的录像,根据压出药片的外观对比,分析压片出现问题的原因,使每个学生的能力都能较大限度的生长,做到知识与技能的交替上升。同学能够更加扎实的学好基础知识和提升正确积极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此片剂成品的完成,提供了学生做中学、学中做的机会,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对比成品的优劣,更加激发同学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再遇到同一个剂型,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同时,在片剂的制备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一个合格药片的制成,跟各组每一位同学的学习态度、团队合作能力强弱和人际沟通能力和遵守操作规程等人文素质息息相关。
在教材选择上,如在片剂包衣模块,传统教材多讲述包糖衣的制备过程,而现在中药片剂的包衣多以薄膜衣为主,则依据行业发展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方法和职业岗位群的新要求和新标准,灵活处理和优化教材,编制以薄膜包衣为主的教材,使教学能够与时俱进。
2.完善中药识别技术的教学过程
以中药调剂员和中药购销员高级工的知识要求和技能操作过程为标准,通过分析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确定课程内容,与企业合作编写实践导向的“活页化”校本教材。
以性状识别特征项目中每一种药材的性状识别模块为例,可以以小组竞赛的形式,在虚拟的专业情境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工作任务,让学生在“做中学”和“教、学、做”合一,倡导参与性、自主性、探究式及合作学习。然后再将竞赛结果进一步分析,做到知识的进一步升华。学生能够利用教学虚拟软件及配套设施教学资源,模拟岗位操作,熟悉中药调剂与中药采购销售岗位相应的要求及工作流程。
(三)以“学”评教,促进职业能力生成
建立以能力为本位、评价主体和方式多元的课程评价体系,学院构建了三级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学生教学评价作为一级指标,即把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分解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态度”“教学效果”4项指标,然后把每项指标进一步分解,由学生进行评价。教师教学评价作为二级指标,主要评价因素包括教学能力、教学设计、教学组织和讲授效果等。课堂教学评价是对各任课教师的课堂教学准备、实施过程和结果是否达到有益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并对相应质量标准所做的客观科学评价、估计和判断。企业评价作为三级指标,由企业实习单位协助我专业教学委员会对学生实习状况的反馈,包括人文素质和技能素质两个方面。
建立科学处理与合理利用课程评价结果的管理制度。根据评价的结果,从系统的整体角度出发,分析找出终结性评价的影响因素,并逐步制定出整改方案与措施,对任课老师反馈,实行教学手段改革,多方位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技能水平。
三、研究结果
(一)评价方式的构成
在期末考核时突出技能目标,采用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方式,结合中药调剂员和中药购销员执业资格证考试的要求和题型出卷。对实验教学改革班级级的终结性评价既有量化评价,又有质性评价。作为实验教学改革班级学生的期末总评成绩由期末考试成绩和平时教学中形成性成绩两项合计而成。
(二)实验结果
两张表中都能清晰地显示出不同教学产生的不同反馈,实验教学改革班级的总体情况较好,在实践技能的掌握程度上实验教学改革班级的学生普遍高于对比班的学生,特别在参加全国中药技能大赛遴选参赛选手中,实验教学改革班级学生进入复赛的人数较多,获得参赛资格的两名同学均为实验教学改革班学生,两位同学在全国大赛中均获得了个人二等奖的好成绩。
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项目课程的课堂教学理念构建中药专业的课程体系,科学把握适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教学设计,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知识、技能和态度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有利于实现高职院校的有效教学。
中药专业论文:产学研结合的中药专业人才评价体系研究
【摘 要】针对培养目标,提出在学生能力、教育水平、社会需求三个层面构建“ 过程和结果并重、 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 管理与评价互相促进”产学研合作的评价体系。发挥评价的主导功能,建立产学研合作的中药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学校、企业、学生三者共赢,培养适应中药产业需求的具有职业基本素养的专业人才。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 中药专业 评价体系
中药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科学,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中药产业转型必须向创新驱动转变,如何通过产学研用合作创新推进中药产业发展,是时代对高等中药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1 建立产学研结合的中药专业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的意义
产学研结合的中药专业人才培养的评价体系是发展性评价体系。发展性评价是在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下,关注学生发展、教师素质提高和教学实践改进的一种评价。它由形成性评价发展而来,但比形成性评价更加强调以人为本的思想,当前发展性评价已逐渐成为评价领域的评价方法。在高等中药教育中,建立产学研结合的中药专业人才培养的发展性评价体系, 使评价不仅能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 而且能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为企业需求储备人才,是以就业为导向把握市场发展方向的重要标志,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坚实基础,是把握中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是高等中医药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需要。
2 建立产学研结合的中药专业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的可行性
建立科学有效的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的评价体系是对专业人才是否适应适应社会需求进行科学评估的首要前提。首先把产学研结合的中药专业人才培养的评价体系整合为三大模块,即评价体系中的一级指标:学生能力、教育水平和社会需求。在每个一级指标下面, 根据不同模块内容的差异进行细化, 其中前两大模块主要是对学生和教师自身,教育和受教育水平进行评价 ,主要涉及基本知识的掌握和实际培训内容。在综合素质这一模块中, 应该说是整个课程评价的重点, 涵盖学生科技创新基金激励平台、学生科技社团带动平台、校园科技活动引导平台、学生科技成果展示平台四个平台。在社会需求这一模块中, 是评价的重要环节,注重综合声誉评价,重点关注毕业生就业率、毕业生对本专业的评价、行业社会的评价、教师和学生的反馈4个指标。现代社会对中药企业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对中药专业人才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 因此,通过对产学研结合的中药专业人才培养的评价体系的构建,有效地建立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保障机制,为培养适应中药产业需求的具有职业基本素养的专业人才提供保障。
3 建立产学研结合的中药专业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的原则
由于各个学校的教学硬件不一样,各个专业和专业特点也不一样,因此,必须因校制宜,尽可能客观、、严格地按照科学规律行事,体现教学客观规律的基本要求和发展趋势,能有效真实地反映教育的特色。经过调研和系统功能分析,我们认为产学研结合的中药专业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具有以下原则:
3.1 有效性原则。要根据中医药的特色来制定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体现有效性原则。
有效真实地反映人才培养特色,体现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科学素质的目标要求,促进人才培养手段、内容、方法的改革发展。
3.2 客观性原则。确定的指标体系和评价结果要能客观反映测评人才效益的真实情况,促进人才的良性竞争。如师资的配备、实验项目、实验教学的组织准备和实验仪器设备的管理等各个方面。要力求多角度地考查实验教学活动,要比较地掌握各种教学资源和信息,客观地对人才培养情况做出客观评价,不能只根据单方面的因素就做出评价,为教学管理提供决策。
3.3 导向性原则。确定的指标体系指明了各参评对象工作的重点和方向,中医药专业在制定规划、资源配置等方面带有明显的导向性。
3.4 多样性原则。本系统的评估模型及相应的评估方法,根据不同工作范围和建设重点的差异,必须注重评价指标的相干性和多样性。
产学研结合的中药专业人才培养的评价体系的量化评估仍是难点,主要是在评估中如何有效、客观、导向明确、角度多样地评价。目前尚无公认一致的评价方法和模式。
4 构建产学研结合的中药专业人才培养评价体系
4.1评价指标的选择。中药专业人才培养评价涉及教学、科研、企业、管理等环节多, 影响因子复杂, 具有基础性、实践性、 综合性强的特点,其质量评价是一项系统工程, 因此选择有针对性的评价指标是构建产学研结合的中药专业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的前提。
4.1.1学生能力。包括知识结构、基本技能、综合素质的考核。在知识结构评价中,重点评价课程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合理性。如教学计划,在中药学专业培养方案中, 设置教学大纲、 进度计划的设计,学时安排以及实习计划等评价因子;在基本技能的评价中,选择了评价实践教学体系、校外实习基地、特色实训基地。如在实训基地的内容中,选择集中与分散实习建设水平等指标, 评价内容既要考虑实习基地环境多样性,又要评估固定实习基地和分散实习点的教学、设备等条件;在综合素质评价中选择了,以学生科技创新基金激励平台、学生科技社团带动平台、校园科技活动引导平台、学生科技成果展示平台为基础对学生参与实践的程度进行评价。
4.1.2教育水平。包括培养基地、师资队伍、培养计划的评价。对相关的学科水平、教师数量与结构、教师素质与师资培养、教学大纲教材符合专业需求、教学评估结果及时更新、教学设施和教育经费等方面对教育水平进行评价。
4.1.3社会需求。涵盖毕业生就业率、毕业生对本专业的评价、行业社会的评价、教师和学生的反馈等方面,对中药人才进行综合声誉评价
4.2评价体系的构建。评价以“衡量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为主线,社会需求为目标,窗体顶端窗体底端采用三级评价指标体系,一级评价指标由学生能力、教育水平和社会需求三个指标构成。二级指标由知识结构、基本技能、综合素质、培养基地、师资队伍、培养计划和综合声誉构成。三级指标包括课程计划、实践教学体系、学生科技创新基金激励平台、教师数量与结构等20项指标。
社会需求为导向,产学研合作背景下的中药专业人才培养的评价体系的构建,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3]。探索校企合作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与保障体系和教学激励机制,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打基础,为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水平中药专业人才提供保障。
中药专业论文:以工学结合为高职中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摘 要: 工学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最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较大程度地提升了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率,促进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本文基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遵循高职教育发展规律,体现高职教育特色。并有针对性地提出高职中药专业更应重视实践动手能力,充分体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希望与同行一起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
关键词: 工学结合 高等职业教育 中药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毕业生与企业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其主要原因是高职院校的教育与企业生产实际脱节,一方面是高校培养的大学生就业困难、就业质量低,另一方面是企业无可用之才,国内技能型人才普遍紧缺,尤其是高技能人才,矛盾的根本是人才培养问题。教育部《关于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带动专业的调整与建设,引导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渭南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中药专业经过几代人的探索与实践,继续坚持“依托行业、工学结合”的办学理念,在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方面进行有益尝试。经多方努力我院医学院与利君现代中药有限公司积极合作,成立了利君——渭职院中医药专家工作站,同时成立了中医药研究院。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技术研发服务地方经济走出了及时步。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只有加强工学结合与校企合作、建设双师型队伍,才能培养出真正的高技能社会实用型人才。
一、构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动手能力。
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明确提出,高职院校要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紧密联系行业企业,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根据文件精神,我们在医学院中药专业进行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1.突出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设计新的人才培养方案。
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修改过程中,我们邀请了利君现代中药、医院制剂室、药检所等单位的技术和管理人员,共同进行教学方法研究,进行岗位能力分析,明确专业对应的岗位、岗位群及对应的基本岗位能力与岗位核心能力,从而科学界定了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
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要什么,给什么”的原则,确定培养岗位能力所对应的核心课程,包括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中药制剂学、中药化学和中药制剂分析,在此基础上重构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将职业素质教育融于其中,进而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在确定主要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高职教育特点和企业要求,设计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基础知识能力、专业知识能力、职业素质教育、岗位能力拓展、岗位能力提升等课程模块,以便学生根据就业方向选择相应的课程内容。
2.完善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将“学中做”贯穿课堂教学。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工作和学习相结合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是产学结合人才培养的一种具体形式。其中,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走“工学结合”之路最实在的要素。学生只有通过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技能训练,掌握一定的技能技巧,才能定岗工作,实行工学交替或顶岗实习,“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得以实现。
在高职中药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性教学在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取、技能技巧的形成方面具有不可代替的地位。学生技能的形成是一个从不会到会、从不熟练到熟练、从初级到高级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校内实训基地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和形成主要还是在校内实训基地完成的。校内实训基地引入的是企业真实的工作情景、文化氛围和管理模块,因此通过这种真实职业环境的营造,有助于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的形成,为他们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近3年,学院加强中药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组建了中药实训中心,加强中药鉴定实训室、中药炮制实训室、中药制剂实训室、中草药提取分离实训室和中药标本馆的建设,为课堂教学的“学中做”提供了基本保障。为了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我们及时修定中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整教学计划,增加实验实训学时,在教学方法上,我们一改过去理论教学与实验实训脱节,教师从头到尾满堂灌的做法。将大部分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验实训融为一体,边讲理论,边做操作。教师一边讲解,一边示范,学生一边理解,一边记忆,一边操作实训,真正做到了“学中做”。这种“学中做”模式拉近了书本与实践的距离,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拓展校企合作之路,学校企业互动双赢。
1.“订单”式培养培训。实现招生与招工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联体。企业根据所需人才的要求,与学院签订用人协议,加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校企双方共同制订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实训标准。学生的基础理论课和专业理论课由学校负责完成,学生的生产实习、顶岗实习在企业完成,毕业后即参加工作实现就业,达到企业人才需求目标。企业的职工进行新技术新工艺的提升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由学院提供培训的师资、场所,达到培训要求。
2.“校企互动式”。学院利用企业的资源,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其生产车间成为实践教学的课堂和顶岗实习的场所。校企共同安排实践教学计划,特别是由企业安排工程技术人员充任实践教学指导教师,与学校教师共同完成学生由专业技能的培养到就业岗位的过渡,努力缩短课堂与岗位、学院与社会的距离,更好地达到定向培养目标。学院主动为企业服务,依托利君—渭职院专家工作站,为企业员工开办技能培训班,提升企业员工的技能水平。学院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掌握岗位技能要求,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造,了解企业技术发展,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技能和教学能力,加快学院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和巩固学院与企业的合作关系,扩大合作办学规模。
3.举办企业家报告会。学院每年聘请有较高知名度的企业家来校为学生做专题报告,让学生了解企业的需要,尽早为就业做好心理和技能准备。
5.共建学院实训基地,增强学院的实训实力。让学生感受校园的企业文化,培养学生的企业意识,为将来就业做好准备。
6.依靠行业企业办学,以服务求支持。(1)加强人力资源培养与使用方面的合作,学校为企业提供实习学生,企业为学生提供教育教学实训环境;(2)学校依托企业培训教师,定期安排教师到企业实践,企业也可以将自己的技师派往学校提供教学服务;(3)鼓励企业在我校建立研究开发机构和实验中心,促进学校的专业和课程建设与改革;(4)发展职业培训与鉴定,为企业开展职工培训和后备职工培养等。
三、构建工学结合课程体系。
为了使课程设置符合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将与来自行业、企业的专家一起完成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工作。根据专业顶层设计的思想,校企合作设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构建工学结合课程体系。
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由主体部分和支撑部分组成。主体部分包括: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学制与招生对象、课程设置、教学组织与管理、教学实施、考核与评价;支撑部分包括:专业调研、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教学制度与条件建设、课程标准。
专业课程的课程标准原则上讲,学习领域与国家职业标准相对接,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获得相应工种(岗位)的职业资格证书。与本专业培养目标(核心职业能力)相对接的职业证书有:中药调剂员、中药购销员、医药商品购销员。要求毕业生95%以上能取得与专业对接的中级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四、教学方法改革,强化职业能力培养。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学做一体”,“学中做、做中学”,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先理论讲解再集中实践”的教学方法已很难适应,必须大力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转变人才培养方式。
校企深度合作,探索建立“校中厂”、“厂中校”等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推动实践教学改革。强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校企联合组织实训,为校内实训创建真实的岗位训练。在企业中建立生产性教学实训基地,将课堂搬到生产一线,强化教学效果。大力开展学生技能竞赛活动,如开展中药鉴定技能大赛、中药调剂技能大赛、中药炮制技能大赛等丰富多样的专业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模式,共享品质教学资源,突破校企合作的时空障碍。与企业合作开发虚拟流程、虚拟工艺、虚拟生产等数字化教学资源,将企业的生产过程、工作流程等信息实时传送到课堂,使企业的兼职教师在生产、工作现场直接开展专业教学,实现校企联合教学。
五、建立“工学结合”中药专业教学资源库。
按照顶层设计、分步实施、共建共享、边建边用的原则,以满足中药专业及相关专业领域教师、学生、在岗从业人员、执业药师、社会人员学习与培训的需求为出发点,依据企业、医院对中药专业及相关专业人才岗位职业能力的需求,建设涵盖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内容的数字化专业教学资源库。
1.完成中药专业资源需求调研及分析,完成中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配置标准。
2.完成3门专业基础课程和4门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完成教学课件、图片、视频及部分仿真软件教学的制作与上网;完成现有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的案例介绍。
3.完成中药专业各类精品课程的收集与整理,并建立链接工作,加强中药专业在线测试题库的建设,建设中药专业招聘与就业服务平台。
六、构建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队伍。
制定专任教师到企业顶岗工作的制度。强化“双师型”师资梯队的培养与建设,选拔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好、学历层次高且理念新的中青年骨干充实教学岗位,对专业的发展产生较明显的促进作用。制定并形成能长期良性循环的、多元化培训机制和运作模式,不断夯实人才基础。
建立“双师素质型”教师持续培养机制。完善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制度,要求青年教师坚持每年不少于2个月的时间到企业实践并指导学生实习。组织教师到国内著名医药企业参加实践,顶岗锻炼,提高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并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对在职教师,通过强有力的激励政策支持教师参加职业资格、职称资格、考评员资格等培训和考试,培养专业教师的职业能力。三年建设期内使“双师素质型”教师比例达90%。
总之,工学结合高职中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有效解决教学与社会需求、职业需求的严重脱节,是新形势下中药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是高职中药专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因此,只有科学地构建工学结合高职中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凸显高职教学适岗、应变、创新、发展的中药专业特征,才能更好地解决中药专业教学中工学结合中存在的问题。
陕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编号:SGH12560
渭南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课题编号:WZYY201338
中药专业论文:高职中药专业《仪器分析》教学改革及实施研究
摘要:传统的《仪器分析》课程教学采用常规的章节教学,采用先上理论课再上实验课的教学模式,改革后的将采用以企业岗位技能需求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把理论和实验(或实训)融合起来,改变传统的授课场所、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及考核方法、改变传统的大班授课,实行分组授课,并采取“一做一考”的激励考核方式。
关键词:仪器分析课程教学改革;项目驱动教学;教学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0-0043-03
《仪器分析》是中药专业及其他药学类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如《药物分析》、《制剂分析》等课程的基础,是培养学生仪器操作技术和分析方法的重要课程。这门课主要介绍药品质量控制中常见仪器的结构、工作原理、仪器的操作使用及常见分析方法,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笔者在亳州职业技术学院从事这门课程教学已经有四年时间,在教学中学生常常会觉得这门课抽象难懂,不易掌握,甚至有的学生对这门课产生抵触和恐惧感,教学效果不太理想,所以对《仪器分析》进行课程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2006年教高16号文中[1]国家明确了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企业需要的一线技术人才”,笔者及所在课题组正是在这一培养目标要求下,结合我院学生的学科素质、学习特点,对《仪器分析》这门课进行以企业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职业岗位为依托,提炼典型工作任务并转化为学习项目,探索高职仪器分析项目教学;并通过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对仪器分析课程进行多方位系统的教学改革。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1.改变传统的章节教学,形成以企业岗位技能需求为导向的项目教学。传统的《仪器分析》是以章节进行教学,主要包括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荧光分析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红外分光光度法,质谱法,经典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等八个大章,教学内容系统性比较强,重点讲各种分析方法的原理与仪器的结构,但与企业岗位需求联系的较少。这部分内容理论性较强,需要学生有较好的物理与数学方面的基础,而我院学生大部分高中是文科生,基础比较薄弱,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吃力,教学效果不理想。但是仪器分析又是药学类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课程,是学生毕业后从事职业岗位特别是QC岗位必备的技术,因此对于我院仪器分析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及所在课题组确立了以企业岗位技能需求为导向,以项目形式为驱动的改革思路。改革后的教学内容将不再依据章节进行,而是以具体的项目为载体,在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这些项目均来源于课题组企业实地调研中,与学生以后的工作内容相关性很大,这样就实现了学校教学和企业岗位技能需求之间的无缝对接,使学生毕业后就能胜任相关企业的工作要求,为企业培养“成品”人才,真正培养企业所需的一线技能型人才。这也符合教育部[2006]16号文中明确提出高职教育要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企业培养一线技能型人才的要求。
2.打破传统的先上理论课后上实验(或实训)课的教学顺序,把理论和实验(或实训)融合起来。以往传统的教学基本上都是先在教室里进行理论课的学习,理论课结束后再去实验室进行相关实验或实训的教学,这种教学方法当然有其可取之处,但是对于基础薄弱、联系和想象能力较差的学生而言,这种教学方法则不太适应。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传统的先上理论课后上实验课的教学方法确实会造成学生在上理论课时觉得抽象枯燥,引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在上实验课时又觉得是“照方抓药”不能深入,并不能真正的把理论应用于实践,从而达不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采用以项目为驱动,把理论教学融入到项目教学中去的改革思路,要求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2],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在与师傅(教师)、同伴(同学)的分工协作过程中,探究式掌握仪器相关知识、职业技能并形成良好的职业态度,为走向工作岗位做好准备。这样就增加了学生学习的目的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又能把仪器的结构、工作原理等这些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使学生不再觉得抽象难懂。
二、教学模式的改革
1.改变传统的授课场所。《仪器分析》课程以往采用的教学模式是先在普通教室进行理论学习,然后到实验或实训室做相关的实验或实训实践操作,而改革后将采用理论和实践融合的教学模式,将在理实一体化教室进行教学和学习,使学生实现在“做中学”,“学中做”,在实践操作中更深刻更形象的理解理论知识,使学生不再觉得仪器分析的理论知识是枯燥难懂的。同时学生也能更直观的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具体的实验实训中,为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找出解决办法。
2.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大多是在教室进行理论面授,在实验或实训室进行实验教学,改革后的教学将实行项目任务驱动下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
3.改变传统的考核方法。传统的考核方法是:平时上课考勤(20%)+期末理论考核(60%)+期末实验考核(20%)。改革后将实行的考核方法:平时上课考勤(20%)+平时实验考核(20%)+期末实验考核(50%)+期末理论考核(10%),实行这样的考核办法主要是增大实验考核的比例,引起学生对实验的重视,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4.改变传统的大班授课,实行分组授课。以往的教学中,理论课的学习都是大班授课,老师一个人在讲台上讲课,下面面向的是四五十名学生,有的班级甚至会是七八十人,面对这样的大班群体授课老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肯定比较困难,教师只能关注到小部分学生的听课与反馈情况,大部分学生会在教师的关注度以外,这对于学习自觉性不是很高的高职生而言肯定达不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加之仪器分析这门课理论部分本身就比较抽象难懂,久而久之,学生会逐渐产生厌学甚至抵触的情绪。改革后的仪器分析教学实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在理实一体化教室中进行,所以学生每次上课都要被分成若干小组,实行小组授课,按照课题组的规划及我院仪器数量每个小组的人数定为六人,实行小组授课将极大地增进授课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授课教师能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指导,能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与学生一起讨论解决,这必将大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从而产生来良好的教学效果。[3]
5.采取“一做一考”的激励考核方式。以往的实验考核采取的是在学期末进行一次考核,改革后将采取“一做一考”的激励考核方式,也就是教师在完成项目教学实验后让学生独立完成与项目教学实验相似的另一个实验,老师对学生的实验进行考核,并要求只有通过了实验考核才能进入下一个项目的学习,这样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更重要的是对实验技能起到巩固加强的作用,使学生熟练的掌握实验操作技能。
三、实行改革要做的工作及面临的困难
以上是笔者及课题组提出的全新的教学改革思路,但要把这种改革真正实现而且运用到实际教学中,需要做的工作还很多,而且面临的困难也很多。
(一)实行改革要做的工作
1.深入中药生产企业和药品检验所进行调研。与相关中药及药品生产企业和药品检验所开展深入合作,通过对相应工作环境、工作方式、工作内容、技术标准的反复研究,确立使用典型仪器的工作项目。
2.制定课程标准,编写上课讲义。把调研所得的工作项目与课程教学内容进行融合,形成具体详细的工作任务,制定新的课程标准;传统的教材是按章节进行编排,新的教材将以“模块—工作项目—工作任务”的思路进行编排,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实际工作情景。
3.编写教案。根据课程标准和上课讲义,编写新的上课教案。
(二)实行改革面临的困难
1.要求学校实验室有完成实验项目的各种仪器。仪器分析课程教学中所使用的仪器基本都是高精密仪器,价格普遍较高,而且维修保养费用也较高,耗材成本也偏高,所以要想使教学改革真正推行需要学校给予较高的资金支持。目前亳州职业技术学院药学院已经具有了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等仪器,已经初步具有了完成大部分实验项目的能力,但是还需要购置原子吸收光谱仪、马弗炉等仪器。
2.要求教师有较高的仪器操作水平。“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要指导学生完成实验项目,教师需要有较高较熟练的仪器操作水平和实验分析解决能力,因此要求教师要加强自身能力素质的提高,要亲自到相关企业进行一线调研与学习,要参加一些仪器项目的培训,使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得到确实提高。
四、结束语
我们相信在实行以企业岗位技能需求为导向的项目教学并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后,仪器分析的教学效果定能发生大的改观,我院中药专业及药学类专业的毕业生定能成为企业欢迎的一线技能型人才,这将大大提升我院毕业生的就业实力,大大提高亳州职业技术学院的知名度,我们期待这24小时的到来!
中药专业论文:高职中药专业中药化学实验教学的研究与实施
摘要:通过合理安排实验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方法、科学制定考核标准等,对高职院校中药专业《中药化学》课程的实验内容、教学方法、考核评价方式及标准进行改革与实施,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锻炼了学生的科学思维与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提高了其职业素养。
关键词:高职中药专业;中药化学;实验教学研究
中药化学实验教学是该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可以加强学生对中药化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消化吸收,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动态观察能力、科学思维能力以及实验设计能力。课程教学期间,应尽可能地鼓励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在实验中运用与创新。因此,中药化学的实验教学显得十分重要,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的问题也摆在了众多高职院校中药化学教师的面前。
为此,笔者将高职高专院校中药专业中药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在我校进行校级教改课题立项研究,通过合理安排实验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方法,科学制定考核标准等,对高职院校中药专业《中药化学技术》课程的实验内容、教学方法、考核评价方式及标准进行改革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合理安排实验内容
现有高职中药化学教材所开设的实验多属综合性实验,一个实验中往往包含多种操作技能,但而不够典型。因此,在实验内容的安排上,我们既充分考虑覆盖面,又尽可能地安排不同类型的化学成分和不同操作技能的实验内容,尤其是针对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有选择性地安排重要化学成分和涉及常用操作技能等方面的内容。
1.基础性实验。中药化学是中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因此,我们首先就安排了针对各项基本操作的训练内容,包括提取装置(回流装置、渗漉筒、索氏提取器等)、萃取装置(分液漏斗等)、浓缩装置(旋转蒸发仪)、分离仪器(色谱柱),制板技术、纯化技术、定性分析技术(PC、TLC等)、定量技术等以及实验现象观察、数据记录与处理、报告书写,培养锻炼学生的基本动手能力,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与形成科学严谨的实验态度。
2.典型性实验。经过基础实验训练后,我们选择安排了生物碱成分的提取分离与检识鉴定,即紫金龙中普罗托品和异可利定的提取分离与检识鉴定。一是可以系统训练从中药中提取分离、检识鉴定生物碱成分的各项操作技能;二是紫金龙中含量较大的生物碱成分主要有2个,且很容易结晶析出,学生只要操作正确,经过粗分、重结晶后就能够分离到两种成分的单体;三是此项提取分离技术已得到我们的充分验证,较为成熟、操作简单、重复性和重现性好。学生做完此实验后,对探知中药中所含的各种类型化学成分产生了兴趣,增强感性认识,不易产生畏难心理,能迅速掌握溶剂提取技术、萃取技术、结晶与重结晶技术、生物碱检识及TLC鉴定技术等,为今后难度较大的不易提取分离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综合、设计性实验.高职中药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药品生产、检验等工作,但对于开发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是非常必要的,能为毕业生在今后的继续深造、自主学习以及专业水平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我们在实验教学中,安排了综合、设计性实验项目。
4.编写实施中药化学实用技术标准操作规程(SOP)。标准操作规程(SOP)是各种标准化管理认证和产品认证的重要内容,各行业都有SOP的要求。因此,我们研究组根据本课程标准及行业企业的要求,组织编写制定了《中药化学实用技术标准操作规程(SOP)》,常用的技术包括煎煮法的标准操作规程、渗漉法的标准操作规程、连续回流提取法的标准操作规程、减压蒸馏的标准操作规程、萃取法的标准操作规程、结晶与重结晶法的标准操作规程、减压抽滤的标准操作规程、水蒸汽蒸馏法的标准操作规程以及吸附色谱的标准操作规程,等等。通过实施各项实用技术的标准操作规程,进一步使学生在这个实验过程中接受规范化、标准化训练,并与行业、企业的要求接轨。
二、精心设计教学方法
提高实验教学质量,除改革实验内容外,改革教学方法也同样重要。我们革新了传统的单纯由教师指导实验教学法。首先,在班里挑选5名对中药化学非常感兴趣、综合能力相对较强的学生,由老师利用课外时间进行培训,实验过程中,分别把他们安排到各小组进行指导;第二,安排实验讲解组,由学生在实验前进行讲解;第三,指导老师巡视,观察学生的各项基本操作,对于操作不当者及时指导纠正。通过改革,不仅将指导教师从忙于少部分的实验组中解放出来,而且能够掌握整个实验室各组的实验进度,又不至于部分小组苦苦等待老师而无人及时指导,以至于浪费了有限的实验学时,影响实验教学效果。[1-2]此外,我们编写了《中药化学技术实用案例》,在教学过程中配合使用案例教学法,即学生能够通过对实验过程的研究与发现来进行学习,在必要的时候回忆并应用这些知识与技能。因此,一是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实验技能的掌握水平;二是可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协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可以大大缩短教学情境与实际生活情境的差距。让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真正成为技能型、实用型人才。
三、科学制定考核标准
长期以来,中药化学的实验考核一般包括两部分,即实验报告和实验基本技能,有的也加入了部分综合能力的考核,但仍不能评价学生的实验能力、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因此,我们科学制定考核方式及评分标准,充分调动学生对实验的积极性,让他们学有所思、学有所成、学以致用。
1.基本技能考核(占60%)。学生对实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会影响实验教学效果,甚至影响整个中药专业的核心能力的培养。因此,考核实验基本能力尤为重要。
这部分成绩,我们设定由平时实验项目成绩(占70%)与实验报告成绩(占30%)组成。其中,平时实验项目成绩的评分十分严格,指导老师和5名经过培训的高年级学生在各组实验过程中进行跟踪考核,并按照《技能考核标准》打分。
2.综合应用及创新能力考核(占40%)。实验课结束后,安排学时考核学生的综合应用及创新能力。通常先设定多个实验项目,学生3~5人自由组成实验团队,随机抽取考核项目进行考核,教师按照《技能考核标准》打分。
3.技能考核标准。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考核学生掌握所学技能的标准,可以避免教师教学过程的随意性;可以有效检验教师的教学效果;可以保障学生成绩公平、公正,激发学习兴趣。因此,我们对每一个实验都设定了近30项测试标准,检测学生实验能力水平,包括实验设计是否合理、操作是否规范、台面是否整洁、团队是否和谐,等等。
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因此我们在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非常注重各项基本技能的培养,有效防止学生纸上谈兵,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对实验的兴趣,充分利用有限的学时,提高学习质量,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基础。
基金项目: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教学改革研项目基金(2011)
作者简介:王洪云(1982-),男,汉族,云南保山人,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药化学。
中药专业论文:五年制高职中药专业实践实施效果分析
摘要: 五年制高职中药专业实践已实施了几年,本人对已经进行专业实践的学生、已经毕业的学生分别进行了问卷调查及座谈,分析了专业实践实施效果的进行情况,并提出了几点看法。
0 引言
我校高职中药专业是面向各类医疗卫生单位、药品生产和经营企业,培养掌握中药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从事中药调剂、中药制剂、中药炮制、药品经营、药品检验、药品研究与开发等工作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实践教学是高职中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在培养的前三年期间,学生已相继学习了公共基础知识及专业基础课程,并正在学习部分专业课程,为了使学生更好的了解中药行业发展现状、巩固和拓展专业知识、提高职业认识、加强职业修养,学校统一组织中药班学生在第六学期进行一次为期一周的专业社会实践。
1 实践教学的内容与形式
专业实践分为集中式和分散式两种。集中实践的内容包括徐州三江药业、安徽亳州中药材交易中心、援康饮片厂、当地的中药相关产业、连云港中医院及第二人民医院。分散实践的内容包括连云港社会药店及社区医院。实践的形式包括参观、访问、调查、听取讲座、文献检索、交流讨论等。学生实践内容多样,形式多样,这既保障了学生的实践积极性又保障了实践的质量性。
2 实践教学的目的
①通过对徐州三江药业的调研,了解医药批发企业的组织经营特点。②通过对安徽亳州中药材交易市场的调查了解中药材及饮片的性状、购销调存等动态经营过程中的特点,感受中药文化的博大精深。③通过对中药饮片企业的调查了解现代中药饮片的加工过程和加工技术,巩固中药炮制课程的知识。④通过对医院的调查了解医院药剂科的组织、结构与功能、人员配备、岗位能力和素质要求。医院制剂室的生产过程及岗位能力需求。⑤通过对社会药店的调查,了解社会药店的布局及结构组织特点,了解开办药店的流程,了解中药消费特点及医药电子商务的发展。
3 实践的路线与流程
专业实践涉及的学生多,行程远、时间长,所以组织必须有序,每位同学都有一本专业社会实践手册,里面布置了每个项目的任务,以便学生有的放矢。整个流程如下:专业实践动员大会、徐州三江药业、安徽亳州中药材交易市场、援康中药饮片厂、中医院药剂科、第二人民医院、社会药店、专业汇报、表彰总结。
4 实施效果评价
本社会实践已实施几年,本人随机对已经进行专业实践的学生、已经毕业的学生分别进行了问卷调查及座谈。
5 结论与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及与学生的座谈反馈统计发现:98%学生愿意参加专业实践;87%的学生对实践过程清楚;95%的学生认为对专业认识有所提高;80%的学生有很高的实践积极性;75%的学生认为对后续的课程有所帮助;96%的学生认为开阔了视野;70%的学生认为对以后的工作有帮助;85%的学生填写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基于以上调查分析,我思考如下:
①调查单位方面:学校联系好的单位都是友好单位,他们在接待学生参观调查方面准备充分,能很好的为学生讲解本单位的构成及作用。但学生多,学生咨询的问题多,在加上企业的工作忙,带领讲解参观的人少,这就使企业的讲解及参观的作用会有所折扣。②学生方面:几乎所有学生都愿意参加专业实践,并表现出了很高的积极性,这就给实践的实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针对不同的实践单位,学生表现出了不同的兴趣。对于药厂、医院、安徽亳州中药材交易市场的参观兴趣浓厚,并能很好的与工作人员交流。对于药店的调查兴趣减退。③学校方面:学校通过精心策划,积极组织,从各个方面对学生的专业实践进行全程指导,并进行的评比总结,将过程与结果评价相结合,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实践积极性。经过专业实践,学生的职业技能、综合素养得到明显改善。④老师方面:学校组织专业老师负责全程跟踪指导,并把每个班级分成几个小组分配给不同的老师。但老师数量有限,负责的学生多,很难对每个学生都指点到位。
基于以上的分析,给我的启示总结如下几个方面:
①安全工作摆在首位:本次实践时间长、路程远、人数多且调查任务中,这势必给安全保障增加了难度。所以为了安全考虑,实践之前必须做好安全预案。班级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有一个小组长,带教老师带领几个小组。班主任跟班对全班负责。行动之前统一布置任务,按时集合。学生手机要求时刻保持畅通,以便及时联系。只有加强了安全,本次实践才能得以顺利进行。②选择合适的时间:合适的时间对实践起着非常大的作用。我们尽量联系单位不忙的时候进行参观交流,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参观单位的工作不受影响,而自己的参观又能得到单位的专心接待。我校选择每年的四月份去参观,学生们正好正在学习专业课程,他们又即将走上实习岗位,加上天气凉爽适合出行,这正好达到了实践的目的。③加强考核:恰当及时的考核是对学生实践效果的检验,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积极性。学生的每天调查事项都应明确,每天真实记录调查内容,老师对每天的调查结果进行检查,并和学生进行24小时的调查交流,进行及时的指导并打分与总结。过程的评价贯穿始终,这样对学生起到很好的督促作用。实践结束后,各班级进行评比总结,评出小组,并给与物质奖励,这样会极大地调动各小组的积极性。从而达到实践活动的目的。④多联系几家单位:在校期间我们要抓住这个难得实践机会,多联系几家参观单位,使学生对以后的工作岗位有一些感官的认识,加强岗位意识。使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来检验自己的理论水平。⑤加强实践过程的指导:实践过程的主体是学生,带教老师作为实践的策划及指导者,对学生的全程实践起着引领者的作用。带教老师是本校的专业老师,但人数有限,所以要邀请行业的老师进行参与,这样才能保障实践效果的较大化。在实践的过程中,老师既要及时指导也要适时的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潜能及与人交流的能力。
五年制高职中药专业社会实践是我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做得一些探索,实践效果得到学生、老师及单位的一致认可,这既是对学生的今后走上工作岗位的极大帮助也是对我校进行专业课程改革的肯定,收到了预期的效果。虽然在实践过程中还有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但我校在课程改革,在专业认知,在人才培养方面将努力贴近企业、贴近岗位,从而培养出合格的高职生。
中药专业论文:中药专业教学模式的思考
中药学人才的培养在新时期面临着市场需求的极大挑战。本文结合中药学专业学科自身的特点和目前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从融合现代科技活跃课堂教学、活化实验、重视并强化实训与实习三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中药专业教学模式实践中药学是我国独具特色和优势的学科专业,它继承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精髓,并运用现代的技术和方法加以完善和升华。但是,近年来,由于受到市场需求的影响,绝大多数中医药院校均开设了药学、药物制剂、制药工程等专业,因而在招生规模普遍扩增的大形势下,中药学专业的招生比例反而是呈下降趋势。在新形势下,运用适宜的教学模式,培养的中药学人才显得更为重要。
一、融合现代科技,活跃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一直以来就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一个薄弱环节,存在着较多问题。现阶段中药学的课堂教学方式仍以讲授法为主,主要是教师运用多媒体手段对照教材逐一解释、讲解知识点。此方法虽然能够传授系统的、完整的知识,具有便于实现教学目标、教学成本低和可批量实施的优点,但没有把学生获取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意识、思维和能力作为教学中心问题给予关注,因而教学效果并不尽人意。这种课堂教室外传出的往往只有教师抑扬顿挫的讲课声,而感受不到学生的存在与否。一堂课下来,教师讲得筋疲力尽,学生坐得筋疲力尽,每每听到“重点”“掌握”等与考试有关的字眼,学生才会纷纷抬头,用手机、相机拍下PPT。
针对这些问题,应在教学模式上进行适当的调整:
首先,借助但绝不是依赖多媒体,在投影屏幕之外要多留出一些黑板空间。如在介绍一味新中药的鉴别特征时,以往教师就会在PPT上放上大量的图片,针对特征在图片中进行寻找。而如果换个相反的方式,先让学生回顾其他相似药材的鉴别点,在黑板上列出。再请他们在新药材的图片中进行寻找、比较和讨论,找到他们所认为的鉴别特征,回到书本上进行验证。这种方式可实现对认知的无限循环,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开发了学生的思维,帮助他们掌握了方法,也避免了教师“填鸭式”的满堂灌输。
其次,每堂课开始之前教师可以请学生总结上堂课的知识点,这样做不仅可以督促学生在课外的复习,也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点的把握,提高分析总结的能力。例如,中药白术,有的同学认为它像鸡腿,有的同学认为像云朵。在这里,教师不一定要给出一个的确定答案,只要是合理的,能够较描述其特征,便于学生记忆的,都应给予肯定。又如,炒王不留行,书本上的说法是清炒法炒至大部分爆出白花为止,爆炒率为80%以上等等,但如果学生想到爆米花也是一种进步。同时,自我总结和回顾的方式也可避免期末阶段出现让教师划重点的要求。中药是靠平时一点一滴积累的,涉及的中医理论、临床应用、鉴别特征、炮制方法等等都是学生走出校门后需要学以致用的。划重点的做法只会让学生加大对重点的依赖而不注重平时的积累,打击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动力,失去学习的意义。
再次,由于现阶段科技手段发达,学校教室区无线网络均已覆盖,而学校也无不允许将手机带入教室的明文规定,学生上课时往往QQ、短信不断,影响自己和他人。教师与其严厉制止,不如因势利导,鼓励学生用手机上网查找课程相关信息。如某些方剂的组成、某些中药的性味归经等学生在以前的课程中学过但遗忘的知识点,教师可以请学生上网查找,看谁查找得快,查找得。这样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无形中教会了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检索专业知识的方法,促进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
二、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活化实验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可见实践的重要性。中药学的实践教学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都有特殊的作用。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长期以来形成“理论教学体现学术性,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一个环节、一种补充”的认识,造成实践的重要性被慢慢淡化。现阶段的教学方式是理论课与实验课分开进行教学,导致有的班级先上了理论部分再做实验而有的班级先做了实验再上理论部分,从而又引发了“这两种方式哪种更好”的争论。
其实无论是先上理论课还是先上实验课都各有利弊,由于基本上所有的中药或仪器装置等都是学生及时次接触,都未曾有过感性认识。因此,可考虑将理论课堂和实验课堂融合起来。如可将《中药学》《中药鉴定学》的理论课堂放在实验室或标本馆,学生一边听老师讲,一边对照实物进行记忆,想切切片的就切切片,想尝尝味道就尝尝味道。如《中药化学》,教师可将索氏提取器带到理论课堂,对着实物讲解其各部分组成,以及提取、虹吸等原理,这远比对着图片大谈特谈这是圆底烧瓶、那是虹吸管清楚得多。让学生掌握好知识、应用好知识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三、重视并强化实训与实习
中药学专业的实践除与了理论课相配套的实验课外,实训、实习也是极为重要、不容忽视的环节。目前各中医药院校在教学计划和教学任务中,都有对实训和实习的明确规定。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是出现了不少问题,如实习时间往往有几个月,占到了大半个学期,而真正在外认真实习的学生并不多。大部分学生都是为了应付任务敲了熟悉单位的公章,效果可想而知。
其实学生只有经历过实习才能体会其中的奥妙,一旦进入岗位就不单单是把学校中学到的知识“拿出来”那么简单了。就拿最简单的抓药举例,首先拿到一个药方,需要看懂方上的每位药,确定是否每位药柜台都有;再对其进行划价;然后出药、分配、校对、包药等,如方中出现先煎、后下的药物,则要另附纸进行分装。其中涉及到的药价(随季节等因素变化)、包药的方法及技巧(包括普通包、虎头包等)都不是在学校里、书本上可以学到的。
有鉴于此,学校应对中药学的实训与实习进行合理的安排,一是延长在大三阶段的校外实践时间,而适当缩短大四阶段的实践时间。原因是因为为完成试验型的毕业论文,很多医药院校已将毕业论文的撰写与答辩放在大四上学期前完成,下学期的实习基本是学生找工作求职,难以有心思认真开展实习;二是规范实习制度,对学生的实训等进行严格的监督和考核,如对中药材认知能力的考核、药房调剂能力的考核等。通过让学生切身体会专业知识的重要性和实践的必要性,从而更好地热爱自己的专业,从事自己的专业。
随着人类的“回归自然”,中医药在世界各地日益普及。中药学既要保持原有的传统特色,又要实现现代医学对中药质量稳定、可控的新要求,如何把握好时代的契机,是中医药院校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思考、不断探讨的问题。
中药专业论文:中职中药专业发展改革调研结果初步分析
【摘 要】为使中职中药专业顺应中药产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结合本土经济的发展特征,更好地为地方服务。本文从中药企业对中职中药专业毕业生的评价、中职中药专业学校的自我评价及历届中职中药专业毕业生的反馈三个大方面对当前浙江省的中职中药专业进行了初步的了解和分析,为今后提出中职中药专业的发展改革意见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中职中药专业 调研 分析
浙江是医药大省,医药经济总量长期以来一直居全国前三例。自2002年以后,浙江省政府出台了推进实施中药现代化工程的重大举措,“实施中药现代化工程”引起了社会的巨大反响,通过广泛宣传和引导,中药现代化理念已渗入到中药产业的各个领域,并且形成了合力推进中药现代化工程的良好氛围。近年来,浙江省中药材种植业、中药工业稳步发展,中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态势。培养生产一线的高素质的技术员工本应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引以为豪的优势和必须旗帜鲜明坚持的差别化培养特色,但由于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价值取向偏差以及中职教育本身存在的诸多问题,使得中职教育难以成为初中毕业生的就读目标。
为使中职中药专业顺应中药产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结合本土经济的发展特征,更好地为地方服务,必须及时调整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提高中等中药技术人才的培养质量,使他们正在成为受欢迎的高水平的实用型人才。
一 中药企业对中职中药专业毕业生的评价分析
1.专业技能评价
调查结果表明,中药企业对中职学历的药学毕业生的专业技能较认可(回答“基本满意”的约占57.3%,回答“满意”的约占29.1%),认为中职毕业生专业知识比较广泛。有2.1%的被调查者甚至对这些毕业生的专业技能表示“非常满意”,但是,仍有约11.5%的被调查者对毕业生的专业技能不认同,认为学生在学校所学的部分专业技能与企业需求不匹配。
表1中列出了企业相关人员所提出的需要中职毕业生进一步加强的专业技能。其中,中药辨认技能被认为是最需要加强的。企业普遍认为,在实际工作中,最能体现员工专业能力的技能就是辨认技术,也是从事中药行业人员的最基本素质。另外,中药调剂、市场调研、保管养护、质量检验、处方审核、包药、炮制技术也是需要进一步加强的专业技能,尤其需要通过实习、实践来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提高专业技能熟练程度。
2.能力要求评价
在调查中发现,企业在中职学生应具备的各种能力选项中,认为以下三种能力应当优先培养:一是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二是通过不同途径获取信息的能力;三是团队合作、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企业对这三种能力的重视说明,企业期望中职毕业生具有良好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以便可以很快地适应工作,不断取得业绩(见表2)。另外,中药企业也很关注员工的职业道德意识,这充分体现了医药行业真诚的服务意识。
二 中职中药专业学校的自我评价
1.有关专业目标的定位分析
要培养受企业欢迎的中职中药毕业生,首先是对培养目标的定位,其次是确保培养目标的实现。培养目标的确定主要取决于用人单位的要求,而培养目标的实现则基本取决于学校与教师的教学质量。那么,中职教师对中药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否清楚呢?调查表明,大部分教师清楚或基本清楚,但不大清楚和非常不清楚的却也占到了近五分之一。这一结果值得深思和重视(见表3)。
在培养目标的侧重点上,中职教师表达了与企业不同的观点。其中,教师们认为应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尤其是具体的岗位操作能力(见表4)。
2.有关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调查分析
据调查,5.1%的教师认为现行专业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非常吻合”,分别有38.7%和37.7%的教师认为“比较吻合”和“基本吻合”,另有16.5%和2.0%的教师认为“不太吻合”和“非常不吻合”。
在被问及课程体系哪些方面不够完善,最需要改革时,26.7%的教师认为“主要是有些课程内容过于理论,与实际关联度不大”,24.7%的教师认为“课程内容已老化陈旧”,约18.1%的教师认为“核心课程与方向课程之间比重需要进一步改革”,另外有15.8%的教师认为“课程体系过于狭隘,需要拓展应用型知识”(见表5)。
在被调查的学校中,约有65%的学校没有自编教材,一些现行教材存在问题,最需要改革的地方是教材重点不明确,知识点编排不够恰当等。
3.有关教学方法与教学条件的调查分析
学校在教学过程中越来越重视与企业的合作,在接受问卷调查的教师中,有9.6%的教师反映在教学环节与企业密切合作,但仍有18.8%的教师与企业没有任何合作形式(见表6)。
另外,中职学校的教学条件仍然较差,主要表现在教学设施不能满足教学活动的需要。调查发现,教学设施存在数量上不足、种类单一、老旧设备较多的情况,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专业课程的正常教学。
4.有关中职教师基本情况的调查分析
被调查的中职教师以本科学历为主,约占70.5%,其次是硕士学历和大专学历(见表7)。
在被调查的中职教师中,工作年限差别较大。其中,有5~10年和10~20年工龄的教师居多,分别占35.7%和21.4%(见表8)。
调查中发现,30.9%的教师没有重要企业从业或进修实习经历,较缺乏实践经验。同时发现,81%的被调查教师没有发表过相关教改的论文。
三 历届中职中药专业毕业生的反馈意见
1.专业兴趣
被调查的历届中职毕业生在选填专业志愿时,有70.1%是以及时志愿填报的,其他都是非及时志愿,有部分是被迫调剂过来的(见表9)。
2.对有关课程体系的意见
据调查,历届毕业生对学校的课程设置有不同看法,8.1%表示“非常满意”,47.1%的人表示“比较满意”,38.7%的人表示“一般”(见表10)。
3.有关知识与技能培训目标
调查发现,历届毕业生认为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是进入工作岗位后具有价值的能力,其次是团队合作、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再次才是专业技能(见表11)。
通过调研发现,目前中职中药专业教学中存在许多方面的问题,如有课程设置的问题,有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问题,也有教学内容方面的问题。由此可见,如何提升中职中药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和专业素养,应该成为中职中药专业教学改革考虑的首要问题和重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