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中医与西医论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中医与西医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中医与西医论文

中医西医论文:中医与西医比较优势研究论文

关键字:慢性病;亚健康;养生;保健

摘要:中医源自民间,源自生命体验,中医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她的健康理念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已明晰形成,而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看来乃具有先进科学性。中华传统医学在促进和维护生命健康中所使用的技术方法在今天看来更是绿色、环保、天然、无公害。在脏腑功能达到和处于正常状态的情况下,亚健康所表现出的各种生理或心理的不适症状就会自然消失。减缓各脏腑功能普遍地、逐渐地降低速度,就是延缓衰老,就是延年益寿。

时至今日,并非是中华传统医学迎合了世界潮流,而是世界在回归自然,是现代医学模式在向传统医学模式回归,人类需要反扑归真,人类的生命健康需要传统中医的呵护,我们已看到博大精深的传统中医在日趋赢得世人的敬仰,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21世纪是自然医学兴盛的世纪。

中医源自民间,源自生命体验,中医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中医是自然的产物,她以顺应自然的方式方法在悠悠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为中华民族的身心健康和繁荣昌盛做出了重要贡献;她的健康理念在《黄帝内经》中就已明晰形成,而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看来仍具有先进科学性,这就是“恬淡虚无,真气存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和而服之,以补益经气”,“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气血正平,长有天命”等防治和养生思想;中华传统医学在促进和维护生命健康中所使用的技术方法在今天看来更是绿色、环保、天然、无公害,这就是中医特色的针、灸、刮痧、按摩、拔罐、导引和对自然界动、植、矿物的外敷和内服,中华传统医学在促进和维护生命健康中已呈现出三大优势。

一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治疗优势

随着科技发展、社会进步以及人类生存环境与生活方式的改变,疾病谱亦发生了变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癌症、脑梗塞、脑溢血、糖尿病、尿毒症、气喘、结石、痛风、关节炎等发病率在逐年上升的同时且向低龄化发展,我们已看到慢性病大多是系统病,如糖尿病多是由脾、胃、肝、肾、肺功能失常,特别是脾、肾功能失常,导致胰岛素分泌紊乱或活性降低,从而表现出高血糖;高血压多是由重要脏器如肝、脾、肾、脑微循环障碍、血质改变、管壁弹性降低或气体交换失常,致使心脏加压;癌症和白血病则是全身疾病的具体临床表现,是内环境恶化情况下的外因及情绪作用,局部细胞基因突变并异常分化,幼稚细胞无限增生;功能性心脏病和中风的主要根源在肝、脾、肾。因此,要想彻底治愈而非只是控制这些慢性病,就必须恢复各脏腑正常生理功能,并使脏腑之间功能协调,绝不能为治疗肝、肾而损伤脾、胃,为治疗脾、胃又损伤肝、肾,临床实践为实现和达到这一目标,多功能的中医诊疗技术有着独特优势。

中医的多功能性首先表现在中草药的多功能上,如草药中的大黄有泻下作用,主要有效成分是蒽醌衍生物的番泻甙A、B、C及大黄酸葡萄糖甙,经细胞或酶分解成甙元,刺激大肠蠕动,减少水分吸收而至泻,在泻便的同时泻出经络中的“毒气”、“邪气”,特别是脾经、胃经、肝经、心包经和大肠经中的邪气,邪气出正气生,从而达到一种健脾、和胃、养肝、清心包、活大肠的作用。大黄中所含的芦荟大黄素、大黄素及大黄酸还有很好的抑菌作用,大黄可杀灭阿米巴原虫、滴虫,有较强的抑制病毒作用,即大黄有清热解毒、消炎杀虫的功能,大黄还有抗肿瘤作用及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和改善脆性作用,也就是大黄有凉血、止血、活血化淤和抗癌的功能。众多的天然动、植、矿物都和大黄一样有其多功能性,可以同时对几个脏腑、系统进行调理,方剂则是中医高深技艺的体现,是中医精髓之所在,一个方剂可同时调理几个脏腑或系统,不同的方剂还可以调理同一个脏腑和系统,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是中医特点,其中的关键就在于组方,组方的关键在于辩证,辨证的关键在于医者对四维以上时空观的中医理论的正确认识和掌握,即对宇宙、自然、生命、阴、阳、精、气、神及经络系统功能的正确认识和掌握,科学的组方配合针、灸、刮痧、按摩、拔罐、导引已成为治疗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最安全、有效的途径。

二.对亚健康(未病)的调理优势

亚健康是机体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第三状态,可以看作是古人说的“未病”,主要表现为身体的不适和心理的不良反应,是指无器质性病变的一些功能性改变,也被称为“不定陈述综合征”,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潜状态、过渡态。

亚健康的形成有多方面原因,我们认为其主要原因就是污染,是空气、水、食物、化学药物、辐射等污染降低了各脏腑正常的生理功能,其次就是不合理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不良情志和心态、不良宇宙生命场、遗传和禀赋等因素。

亚健康的形成并不是某一脏器发生了病变,而是整体功能减退的结果,主要是五脏六腑生理功能的普遍降低及其动态平衡的失常;解除亚健康的根本原则就是整体调节、整体治理,调理的主要任务就是恢复、增强五脏六腑正常的生理功能并使其功能之间相互协调,在脏腑功能达到和处于正常状态时,亚健康所表现出的各种生理或心理的不适症状就会自然消失,根据这一理论,我们通过饮食各种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在生命体得到调理后,恢复并增强了各脏腑正常生理功能,这时亚健康所表现出的各种生理或心理的不适症状就被彻底解除,这也意味着“治未病”得以实现并完成,更意味着从跟本上、源头上解除了各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意味着疾病预防和控制的“瓶颈”

被突破,同时实现了“消未起之祸,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不追于既逝之后”,所以说,中医在调理亚健康(治未病)时所具备的优势无与伦比。

三.对养生保健的优势

养生保健,顾名思义就是养护生命,保持身体健康。良好的心态、充足的睡眠、适量的运动、均衡的营养、优良的生活环境、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等养生保健思想已被普遍接受,但是要把它们具体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却并非易事,单就高质量充足的睡眠,对相当一部分人来说就不易做到;有均衡营养物质的摄入却不能被均衡消化和均衡吸收已成为一部分人需要解决的问题;“眠、食二者养生之要务”,“能眠者,能食,能长生”;骨质疏松症用补钙、补镁、补VD的方法不会起到多大作用,肾功能健全情况下的吸收良好是关键,如果消化、吸收功能障碍,食用大量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不但对健康无益反而会增加消化负担,甚至会导致重要脏器的功能降低或丧失,如软骨及脏器的钙化等;空气、水、食物、药物、辐射等污染对生命的威胁更大,污染对生命造成的伤害是每个人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如果不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解除其危害,养护生命、保持身体健康将会成为空谈,因此生命需要调调理,调理好神经系统可得到高质量充足的睡眠,同时也是获得良好心态的保障,调理好消化系统可得到均衡营养的消化吸收和利用,调理好免疫系统,对体内毒素的及时清理就得以实现,等等;所以,养生保健的重点在于调理。公务员之家

提高生命质量、改善生存状态、保持身体健康、延缓生命衰老是养生保健的最终目标;生命体各脏腑功能普遍地、逐渐地降低过程就是衰老,减缓各脏腑功能普遍地、逐渐地降低速度,就是延缓衰老,就是延年益寿;为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实现各脏腑生理功能保持正常,而且相互协调,这种状态就是“阴阳平衡”态,《内经》中指出“气血正平,长有天命”,“平”,就是平稳、平顺、平和、平衡;“气血正平”,就是经络系统中各经脉之气保持正常的动态平衡,因为只有生命处于正常的动态平衡时,各种生理功能才能正常发挥,细胞才能正常分裂并发挥其正常生理功能,各脏腑功能普遍地、逐渐地降低速度才能被减缓,生命才能完成自然生长;“天命”即天定之命,也就是人的自然寿命;由于人的胚胎细胞分裂50次以上就会出现死亡,平均每分裂一次为2.4年,人的自然寿命就应该是50次X2.4年/次=120年(岁)以上。完成50次以上细胞分裂,“气血正平”是基本前提,也是保障,实现“气血正平”就需要整体调理和调节,通过中医技艺我们可以把生命调整到这一、最理想的平衡状态,这是中华传统医学的较大特色优势。

中华传统医学在治疗、预防和保健方面的优势得天独厚,我们知道,好的医学不是治好病的医学,而是使人不生病的医学;世界卫生组织早在《迎接21世纪的挑战》报告中就已经指出:“21世纪的医学,不应继续以疾病为主要研究对象,而应以人类健康作为医学研究的主要方向。”医学发展趋势已由“以治病为目的的对高科技的无限追求”,转向了“预防疾病与损伤,维持和提高健康水平”,时至今日,并非是中华传统医学迎合了世界潮流,而是世界在回归自然,是现代医学模式在向传统医学模式回归,人类需要反扑归真,人类的生命健康需要传统医学的呵护,我们已看到博大精深的传统医学在日趋赢得世人的敬仰,我们更可以说,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21世纪是自然医学兴盛的世纪。

中医与西医论文:胚胎停育防治在西医与中医学方面的比较研究

胚胎停育是指胚胎或胎儿已死亡滞留在宫腔内尚未自然排出,可分为2类,一是受精卵着床后未发育出胎芽,彩色超声表现为孕7周后仍未见胎芽只见一空胎囊,二是曾有胎芽发育但不久停育死亡,超声结果胎囊中有胎芽但发育明显落后于孕周,同时没有胎心管搏动,胎囊大小符合孕周或萎陷变形。

胚胎停育在中医范畴,可归于“胎漏”、“胎动不安”等疾病。《济阴纲目》:“胎动、胎漏皆下血;而胎动有腹痛,胎漏无腹痛为异尔。”即胎漏指妇人妊娠后,阴道不时少量出血,点滴不尽,或时有时无而不伴有小腹疼痛;而胎动不安则为妇人妊娠后,出现腰酸腹痛或小腹坠胀的症状,或伴有少量阴道出血。

胚胎停育不仅危害孕妇的身体健康,亦对患者及其家人的心理造成无法弥补的创伤,因此对胚胎停育防治方法的研究已受到广大中西医学者的重视。通过西医与中医防治方法的比较研究,旨在了解此种疾病,并进一步减少胚胎停育的发生。

1 胚胎停育的西医防治方法

1.1 解剖学异常

包括子宫异常、Asherman综合征、宫颈机能不全、子宫肌瘤,影响子宫血供和宫腔内环境,造成流产[1]。根据不同的解剖异常因素,选择相应的手术治疗方法。

1.2 遗传异常

文献报道[2],染色体异常在胚胎停止发育患者中的发生率为4.8%~10.8%,是公认的引起胚胎停止发育的基本原因之一。对染色体异常导致的胚胎停育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仅能进行产前遗传学咨询和诊断。

1.3 感染因素

Lawton等[3]研究发现,支原体和衣原体能引起宫颈黏膜上皮损伤,导致宫内感染,致胚胎发育的毒性增加,损害胎膜组织完整性,从而引起胚胎停止发育。有胚胎停育史的患者再次妊娠前应进行TORCH检查,或作病原体分离培养,以排除相应致病因素。

1.4 环境影响

可归纳为物理性因素(放射线等)、化学性因素(有机溶剂、药物、电离辐射等)和不良生活习惯(吸烟、饮酒、过量饮用咖啡等)。有胚胎停育史的患者再次妊娠时应尽量避免接触此3种因素。

1.5 免疫异常

同种免疫型流产是因为母-胎界面的免疫耐受机制发生异常,胚胎受到母体免疫应答的攻击而使胚胎遭受排斥反应,主要用白细胞免疫疗法进行治疗,它能刺激流产患者产生足够的封闭抗体。研究表明,经3~5次白细胞免疫后,患者封闭抗体及其独特型抗体水平明显升高。自身免疫型流产患者通常可在体内检测出各种抗体,如抗磷脂抗体(APA)、抗核抗体(ANA)、抗甲状腺抗过氧化酶抗体等,可采用免疫抑制剂疗法治疗[4]。

1.6 内分泌异常

黄体功能不足(LPD)、泌乳素(PRL)升高、多囊卵巢综合症(PCOS)、甲状腺疾病等是引起胚胎停育的重要内分泌因素,可影响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功能,主要表现为孕激素及其代谢产物分泌异常,从而引起早期流产,约占23%~67%[5]。①黄体功能不全是由于孕激素产生不足或黄体维持时间过短,子宫内膜发育不良或子宫内膜成熟迟滞2 d以上,妨碍孕卵着床和胚胎发育而致流产,临床一般需要通过口服黄体酮胶囊或肌注HCG和黄体酮针剂增加体内黄体酮含量来达到保胎作用。②多囊卵巢综合症患者,孕期用二甲双胍治疗,其流产率显着降低。③垂体功能异常或占位病变时,可引起高泌乳素血症,抑制下丘脑促性腺激素合成和释放,引起卵泡发育及排卵障碍,并干扰受精和胚胎发育,导致胚胎停止发育[6]。目前对高泌乳素血症患者妊娠后是否停用溴隐亭仍存有争议。对于泌乳素微腺瘤患者妊娠后如停用溴隐亭应每2个月复查,如发生头痛、视力损害等应重新开始溴隐亭治疗。④甲状腺功能异常者,如甲减患者,使用甲状腺素或左甲状腺素钠,而甲亢者,应在甲亢控制后再妊娠,孕期密切观察病情变化[4]。

1.7 血栓前状态

易栓症,又称血液高凝状态,指凝血因子浓度升高,或凝血抑制物浓度降低而产生的血液易凝状态,尚未达到生成血栓的程度,或者形成的少量血栓正处于溶解状态。目前研究较多的是抗磷脂抗体综合征,并已肯定它与早、中期胎儿丢失有关。普遍的观点认为高凝状态使子宫胎盘部位血流状态改变,易形成局部微血栓,甚至胎盘梗死,使胎盘血供下降,胚胎或胎儿缺血缺氧,引起胚胎或胎儿发育不良而流产[4]。低分子肝素(LMWH)单独或联合应用阿司匹林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低分子肝素一般用量为5 000 U皮下注射,每天2次。用药时间从早孕期开始用药。对于程度较重或孕前未使用过阿司匹林的患者,应在排卵前开始用药。报道指出单独应用阿司匹林临床效果不及单独应用低分子肝素或两者合用疗效好[7]。

1.8 低水平瘦素和核激素受体

近年来研究较多,被认为是导致胚胎停育的危险因素[8]。Yoon等研究表明[9],瘦素在代谢和生殖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瘦素能通过JAK-STAT信号传导途径调控GnRH释放,诱导垂体LH和FSH分泌,并刺激滋养细胞合成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使滋养细胞对子宫内膜的浸润能力增强,促进血管生成,有利于胚胎着床。Henson等[10]在绒毛和绒毛外滋养细胞中鉴定出瘦素受体转录因子,而且低水平的瘦素似乎与流产有关。因此瘦素及其受体有可能作为孕早期胚胎是否存活的标记物。但它在胚胎停止发育中的确切机制及其治疗方法,目前尚未十分明确,需要进一步研究。

1.9 心理因素

情绪紧张使机体处于一种应激状态,破坏了原来的稳定状态,使体内神经免疫及内分泌发生紊乱,特别是孕激素的改变。体内孕激素水平下降,胚胎发育不良,造成胎儿停育[11]。因此孕妇应注意调畅情志,避免精神过度紧张。

2 胚胎停育防治的中医现代研究

现代中医治疗胎漏、胎动不安等,多在继承古人理论的基础上创新而成。主要治疗方法有中药(古方、自拟方)、中成药、外敷、针灸等。

2.1 中药

2.1.1 古方今用 寿胎丸:出自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曰:“男生女育,皆赖肾脏作强”,遂立寿胎丸。由菟丝子、桑寄生、续断、阿胶组成。现代药理学研究[12]发现寿胎丸的主要作用包括抑制子宫平滑肌收缩活动、增强垂体卵巢促黄体功能以及雌、孕激素样活性等。对寿胎丸的急性毒性、长期毒性和生殖毒性研究表明口服寿胎丸无明显的毒副作用。临床研究表明[13],寿胎丸加减方:菟丝子30 g,续断15 g,桑寄生10 g,杜仲12 g,熟地黄20 g,阿胶12 g,党参15 g,白术12 g,砂仁6 g,共35例病人,治愈25例占71%;好转9例占26%,未愈1例占3%,总有效率为97%。

当归散:出自《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篇》,由当归、黄芩、芍药、川芎、白术5味药组成。实验室研究[14]证实当归散水提取物对大鼠离体子宫平滑肌具有显着的抑制收缩的作用。临床研究表明[15],共收集30例病人,治愈28例(治愈率96.7%),无效2例。

安奠二天汤:出自《傅青主女科》,由人参、熟地黄、白术、山药、山萸肉、炙甘草、杜仲、枸杞子组成。研究表明[16],早孕先兆流产组Th1型细胞因子IL-12明显高于正常早孕对照组;Th2型细胞因子IL-4呈现明显降低的趋势,IL-12/IL-4治疗前明显高于相同孕周正常妊娠组,“安奠二天汤”治疗后显着降低,达到正常妊娠相同孕周的水平。故推论“安奠二天汤”方具有良好的安胎临床疗效。

泰山磐石散:出自《古今医统大全》,由黄芪、人参、当归、川续断、黄芩、熟地黄、川芎、白芍、白术、炙甘草、砂仁、糯米组成。 临床研究表明[17],治疗组共40例,其中治愈31例,好转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0%。

2.1.2 自拟方 滋肾育胎丸:当代名医罗元恺教授自拟方,主要组成:党参、续断、白术、巴戟天、何首乌、杜仲、枸杞子、菟丝子和熟地黄。试验研究表明,该方具有促进卵泡和黄体发育的作用,并改善试验兔卵巢和子宫血液供应[18],用药后试验兔子宫内膜轻度增厚,腺体数目明显增多,并多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分泌期改变,个别动物有红体、白体的形成,因此常用于黄体功能不足之先兆流产[19]。

补肾安胎饮:湖北省中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郭荣自拟方,由桑寄生15 g,菟丝子30 g,续断15 g,杜仲15 g,黄芪20 g,炒白术12 g,黄芩6 g,阿胶12 g,甘草6 g组成。临床研究表明[20],治疗组患者痊愈14例,显效12例,有效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8.57%,显着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与体征,尤其在改善小腹疼痛或坠胀,腰酸胀痛,夜尿频多等方面效果显着。

2.2 中成药

中成药在治疗胎漏、胎动不安患者时,谨遵调理冲任,补肾安胎之法,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应用丸、散、膏、丹类中成药辨证治疗,临床研究证实疗效显着者,举例如下。

安子合剂:由川断、桑寄生、菟丝子、苎麻根、丹参、黄芩、白术、太子参、甘草等组成,研究表明[21],采用安子合剂治疗先兆流产,临床疗效显着,不仅能明显改善腹痛、腰酸、阴道出血等临床症状,而且能促进妊娠激素的增长,并当胎儿成形后能维持激素的平稳下降,从而保障了胚胎的正常发育,提高了胚胎质量,临床治疗的痊愈率达85%,保胎成功率达90%。

孕康口服液:根据着名中医妇科世家安徽砀山杨氏妇科祖传秘方“保胎无忧方”研制而成的国家三类新药,由党参、黄芪、山药、阿胶、狗脊、菟丝子、续断、杜仲、白术、苎麻根、艾叶等组成,临床研究表明[22],治疗组303例,痊愈295例,无效8例,治愈率97.4%。实验研究表明,孕康对针刺和缩宫素所致大鼠实验性流产有明显的保胎作用,对大、小鼠的离体子宫和家兔在体子宫有明显松弛作用,并能拮抗缩宫素和乙酰胆碱等对子宫的兴奋作用。

固肾安胎丸:由制何首乌、菟丝子、生地黄、白术等组成,为中药三类新药。临床研究表明[23],治疗组治愈率为90.8%,对照组治愈率7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能显着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孕酮等指标显着上升。

保胎灵胶囊:由熟地黄、煅牡蛎、五味子、阿胶、槲寄生、巴戟天、白术、山药、白芍、煅龙骨、续断、枸杞子、杜仲、菟丝子等组成。临床研究表明[24],实验组总有效率9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5%。保胎灵胶囊保胎效果优于黄体酮。

2.3 其他

2.3.1 外敷 广州荔湾区中医医院研究表明[25],通过免煎中药颗粒敷脐治疗先兆流产,疗效明显,其中治疗组30例,治愈18例,显效6例,有效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其组方为菟丝子、续断、桑寄生、艾叶,通过药物对脐部的刺激,激发经络之气,疏通经络,调和气血。

2.3.2 针灸 着名针灸大师谢锡亮先生认为[26]子宫穴乃经外奇穴,阴交穴乃冲任及少阴肾经之会穴,府舍穴系太阴脾经、厥阴肝经及阴维脉之会,此三穴均用小艾柱灸,共起温宫、补血、益气之效,子宫得血之养,得气之充,则胎元自固。

3 小结

综上所述,西医医学在研究胚胎停育的机制方面,深入基因分子水平,在防治方法上利用先进技术手段,对症处理。中医学在此方面,重视整体调节,多采用辨证论治手段,运用中药口服、外敷、针灸等多种方法因时、

因人、因地治疗。二者治疗目的相同,在诊断思路、治疗方法上差别明显。目前,中医学者多借助西医学的诊断理念,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对于如免疫、内分泌等因素导致胚胎停育者,疗效甚好。但中医药在治疗胚胎停育、复发性流产方面的标准化研究还不够深入,这提示笔者应扩大中医药研究的范围,加大研究深度,为减少胚胎停育的发生、促进生殖健康奠定基础

中医与西医论文:谈中医与西医放射结合治疗肿瘤的优势与疗效

摘 要:肿瘤的治疗要遵循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的原则,西医放射治疗是利用放射线来治疗肿瘤的一种方法,中医从整体观念出发,实施辨证论治,既考虑局部的治疗,又采取扶正培本的方法,对于改善患者的局部症状和全身状况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阐述了中医与西医放射结合治疗肿瘤的优势与疗效。

关键词:肿瘤;中医治疗;放射治疗;结合;优势;疗效

近年来,恶性肿瘤已成为危害我国居民身体健康的一大杀手。对于肿瘤的治疗,中医和西医放射治疗各有优势,中医与西医放射结合治疗肿瘤,各取所长,互为补充,治疗效果更好。

一、中医与西医放射结合治疗肿瘤的优势

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肿瘤的重要特点,中医特别强调治病求本、审证求因,重视内因的主导作用。抑制其肿瘤的复发与生长,多用扶正培本、攻补兼施的治法,达到延长生命提高生存质量的目的;活血化瘀,以毒攻毒,达到消减、消失肿瘤的效果。

西医的三维适形放疗在三维空间各照射的角度、射野形状均和靶区外轮廓投影一致,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三维适形调强放疗能形成理想形状的剂量分布,增大靶区的治疗剂量,达到根治肿瘤的目的。减轻靶区周围正常组织的放射损伤,较大限度保护重要气器官的功能。晚期肿瘤患者通过放射治疗,可有效的减轻症状、解除痛苦,延长患者的生命。放射治疗不但能治愈肿瘤,而且还能保护正常器官的功能,如皮肤癌、舌癌和喉癌等治疗后可以保留原有的皮肤外貌并保持进食和发声等功能,而其他疗法很难做到。

二、中医与西医放射结合治疗肿瘤的疗效

中医与西医放射结合治疗早期恶性肿瘤,治愈率比较高,例如早期鼻咽癌、声带癌以及皮肤癌等,中医与西医放射结合治疗后,患者的生存质量更高。三维适形和调强放疗技术治疗鼻咽癌,能做到给肿瘤靶区高剂量的照射而四周正常组织受照剂量明显减少,进而能达到通过提高局部控制率而提高生存率、减少后遗症发生率,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是目前放射治疗鼻咽癌的方法。

中医与西医放射结合治疗乳腺癌的效果也很好。进行乳房保留手术的同时配合全乳根治性放疗与瘤床加量放疗,可获得与根治术几乎相同的长期局部控制率,同时使患者正常或接近正常形态的乳房得以保存,极大减轻了患者的心理负担。 中医与西医放射结合治疗直肠癌的效果也不错,术前放疗在中晚期直肠癌治疗中的作用得到了一致的肯定。对于直肠癌术后复发或晚期不能手术的直肠癌患者,放疗可明显缓解因肿瘤压迫盆腔神经引起的疼痛,减少或治愈直肠出血,已成为直肠癌治疗的重要手段。

综上所述,中医与西医放射结合治疗肿瘤,可显着提高肿瘤患者生活质量,获得较高肿瘤控制率和较长生存期,延缓疾病进展。因此,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是未来临床治疗的趋势,真正实现肿瘤患者人性化的治疗。

中医与西医论文:对于在小儿脑瘫治疗中中医疗法与西医疗法的探讨

小儿脑瘫是指出生前到出生后1年内,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西医学认为本病的直接原因是脑损伤和脑发育缺陷;中医学认为小儿脑瘫为先天不足、肝肾亏损,脑髓不充,以及后天脾胃亏虚,气血生化乏源,最终出现“五迟”“五软”“五硬”。本病多四肢不利,常伴智力低下、癫痫、语言、视听和其他障碍。由于脑神经细胞再生困难,因而本病具有致残性,一旦发病,不易恢复,往往给患者造成终身痛苦,随着研究的深入,治疗的方法日益增多,也越来越规范。中医包括针灸、按摩、中药、中医穴位注射等。西医有康复训练、心理疗法及药物、手术等。

1 中医疗法

1.1 按摩 按摩可通过刺激部位反射性的引起大脑皮质兴奋,加快血流,促进脑细胞的发育,提高其代偿能力。如邵银进等[13]对痉挛型脑瘫患儿应用脑瘫舒筋活络按摩油进行推拿治疗,且配合程度越好,治疗效果越显着,能有效地缓解痉挛,降低肌张力,改善关节活动度。

1.2 针灸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疗效独特,且具有“简、便、廉”的特点。在小儿脑瘫的治疗中应用广泛,前景也十分广阔。但患儿的配合成为针灸推广的难点。取穴多以头部为主,配合督脉及肢体穴位。如李玉芹等[9]应用天灸配合体针推拿治疗小儿脑瘫。魏文着[10]应用芒针透刺治疗小儿脑性瘫痪,取穴以督脉经穴为主,辨证施治及随证加刺,取得满意疗效。谢洁珊[11]等对34 例体质及营养状况欠佳的脑瘫患儿采用温和灸,雀啄灸和回旋灸。结果身体免疫力增强7 例,汗出减少 4 例,食欲好转3 例,遗尿减少1 例,总有效率达45%。

1.3 中药中药治疗脑瘫,目前还只是治疗小儿脑瘫的配合疗法。主要是由于治疗脑瘫需要长期服药,药效的累积对患儿的长期影响有待探讨。刘振寰教授根据脑瘫患儿肌力、肌张力的不同,创制了小儿康复药浴方、硬瘫洗浴方及软瘫洗浴方,减轻了药效的累积对患儿的长期影响,且与按摩相结合,有一定的研究价值[12]。

2 西医疗法

2.1 康复训练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康复治疗技术和相关理论的不断完善,使康复训练受到青睐,是目前治疗小儿脑瘫的主流方法。西医学者形成各自许多学派,如Bobath法、Vojta法、Rood法等。康复训练主要是针对患儿的运动障碍、语言障碍和听力障碍等进行治疗。通过训练有利于启动脑瘫患儿的大脑代偿功能,改善患儿症状。如姚军等[5]通过头部控制、坐姿、爬行、上肢、下肢、立行走、智力以及Vojta及Bobath法中的诱导疗法,结合针灸、推拿来抑制异常姿势反射和肌张力,引出和促进正常的肌张力,姿势反射和平衡反应。

2.2 药物目前药物治疗一类为促进脑组织发育和脑代谢类药物如神经生长因子、脑蛋白水解物等。此类药物的作用多体现在促进原有神经细胞的发育及增强脑组织的代偿能力,疗效有限。另一类为对症治疗,肉毒杆菌毒素、巴氯芬可有效改善肌张力,但维持时间有限,长期反复应用有一定副反应,还有较大研究空间。如曲凤媛等[1]应用A型肉毒毒素神经阻滞配合功能锻炼治疗小儿脑瘫,患儿肌张力明显降低,内收肌松弛,交叉腿、马蹄足畸形消失,足跟可以放平行走。

2.3 手术本法为通过调整神经通路,从而缓解症状,有一定创伤性。年龄大、有继发障碍、有适应证的患儿可考虑。1991年徐林等[2]首先报道国内应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治疗脑瘫患儿。近些年手术治疗的方法日益完善,新的方法也不断涌现。如袁海斌等[3]治疗手足徐动型脑瘫患儿,对患儿行颈动脉交感神经网剥离,术后配合高压氧及药物治疗。结果显示,可以有效改善手足徐动型脑瘫患儿的症状,尤以改善流涎症状,手足徐动、语言障碍也有一定改善。王文英等[4]应用激活传导术治疗儿童痉挛性脑瘫,并与SPR法进行比较,认为激活传导术治疗儿童痉挛性脑瘫创伤小,疗效显着,副反应小。

2.4 心理疗法心理疗法如今方兴未艾,应用于小儿脑瘫领域意义重大。如俞珍等[6]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强心理治疗:对患儿提供针对性、有步骤的心理咨询,对患儿的家长,特别是母亲进行咨询,使其建立对疾病的认识,消除心理障碍,社会适应性行为提高显着。

2.5 其他疗法除了上述方法外,还有许多治疗手段应用在脑瘫领域,如针对患儿足畸形,陈秀恩等[7]在脑瘫松解术后患儿进行康复训练的同时佩戴踝足矫形器,患儿痉挛和挛缩得到明显改善;桂华等[8]应用高压氧治疗小儿脑瘫,治疗后患儿脑电图异常率明显降低,认为在高压氧的状态下脑组织氧代谢旺盛,对可逆转的脑细胞有促进转化作用,并可促进侧枝循环的建立;此外,音乐疗法作为一门新兴的集音乐、医学和心理学为一体的边缘交叉学科,能改善脑组织微循环,调整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还有不同程度的镇静、镇痛作用;而神经干细脑移植作为干细脑移植领域的主要一员,用于治疗脑瘫前景广阔,但尚不完善,有待深入研究。目前有报道北京海军总医院完成世界首例缺血缺氧性脑瘫患儿脑神经干细脑移植。

3 讨论

脑瘫是引起儿童肢体残疾的重要因素,严重影响着儿童的身心发育。脑瘫病理基础的复杂性催生了治疗手段的综合性。系统化与个性化相结合的治疗方案是目前好的方法。在治疗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婴幼儿脑组织处于迅速生长发育阶段,有一定的恢复和代偿能力。而脑损伤也处于初期,异常姿势和运动还未固定化。所以,对脑瘫患儿要早期诊断,早期治疗。②脑损伤具有“不可逆性”,单一疗法往往效果有限,而本病治疗越早越好,故多种疗法的结合是必要的。但要结合患儿的性格、类型、年龄等特点,防止疗效降低或加重患儿父母的经济压力。③中医疗法尤其是针灸疗法治疗脑瘫应用前景广阔,也是我国的特色医学,发展潜力巨大。④脑瘫患儿的康复是一项长期艰苦的工作,家长要持之以恒地予以配合。患儿的康复训练需要家长在经济上和精神上予以支持,而且患儿的部分训练也需要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完成。⑤脑瘫患儿的心理治疗也要重视,使患儿在生理上、心理上都作好准备,以便在配合治疗的基础上,将来更好地投入社会。

中医与西医论文:论中医与西医药学

中药是指依据中医学的理论和临床经验应用于医疗保健的药物。中药包含中药材、片剂和中成药;西药即为有机化学药品、无机化学药品和生物制药,看其说明书则有化学名和结构式,剂量上比中药,通常以毫克计。

一、中药和西药概念内涵的误区

中药和西药是于西方近代医药学传入我国后而出现的概念,西方近代医药学所使用的药物称为西药,我国原来已有的药物称为中药。而今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已非如此简单,存在种种误区。

(一)按产地划分

中药主要起源于中国,除了植物药以外,动物药如蛇胆,熊胆,五步蛇等,介壳类如珍珠,海蛤壳,矿物类如龙骨,磁石等。都是用来治病的中药,少数中药源于外国如西洋参。中国亦研制了很多首创的药物,如天花粉素,棉酚等天然产物药物以及一大批人工合成的药物也是西药,故此种划分不正确。

(二)按人工合成和天然产物划分

即人工合成的药物为西药,天然产物药物为中药,这种划分也不正确。现在所的西药如黄连素、地高羊、大量的抗生素类药物均是天然产物,亦有一些中药却为人工合成的,如中药冰片,现已有人工合成的龙脑供应。

(三)按组成成为为单体化合物和成分不清的混合物来划分

有的将单体化合物的药物称为西药,而将树皮、草根、全蝎等不纯的天然混合物药物称为中药,这种标准也不确切。如西洋参、洋地黄叶、大黄苏打片等西药,即为成分不清楚的混合物,而氯化铵、冰片砒石等中药却为成分清楚或单体化合物的药物。

(四)按剂型不同来划分

有的将现代制剂如针剂、片剂等称为西药,而将中国的传统料剂如丸、散、膏、丹、汤剂等称为中药。这显然也不合理。如桑菊感冒片、羚翘解毒片等是中药,却是现代剂型的片剂。而西药的一些合剂即与中药汤剂无本质区别,更有丸散膏丹等剂型。

(五)按使用人员划分

即中医使用的药物为中药;西医使用的药物为西药。笼统讲,似乎有一定道理,但细分析起来,亦不确切。如西医也使用甘草、大黄等,但并不能因此而简单地将它们称作西药;既使中医自服维生素丙,亦不能就此而称其为中药。

二、中药和西药概念内涵的确定。

中药和西药划分的基本原则,是不能离开相应的医药学理论体系、即概念的内涵—基本内容应适应医药学理论体系的要求,并据此而使用。故先明确相应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才能确定药物概念的内涵。

(一)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和概念内涵

1、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应这样表述: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用脏腑、经络、卫气营血、三焦等表示机体的功能部位;以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来表示机体的功能状态;四诊的望、闻、问、切作为了解机体状况的手段;按辨证论治的原则,确定机体状况而采取相应的治疗和预防措施;在诊治的全过程中,始终强调机体内因为主而不忽视外因作用的防病治病观。总之,具备如上基本内容的医药学理论体系即为中医药学理论体系。

2、中药概念内涵:中药应具备与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基本内容相适应的特征,其具体内涵包括三方面:及时,药物性能的表达有性味,即四气(寒热温凉)五味(酸苦甘辛咸);归经,包括脏腑、经络、三焦、卫气营血等归经;升降浮沉。这些,有时又称中药特性,即狭义的中药药性。第二,药物功效以中医药学术语,表述,如解表、凉血、平肝、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活血化瘀等。第三,药物配合使用时,按君臣佐使关系配伍,使各味药共同构成一个功效整体与机体证相对应而发挥作用。简言之,以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术语表述药物的性能、功效和使用规律的药物,称作中药。

(二)西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和概念内涵

1、西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西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应这样表述:以 现代科学的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为基础;用直观或解剖后所见(包括用各种放大倍数的显微镜)的实体来表示机体的部位。

2、西药概念内涵:西药应具备与西医药学理论体系基本内容相适应的特征,其具体内涵包括三方面:及时,药物本身性能以其物理和化学性质来表示,如是液体还是固体,是酸性还是碱性等,第二,药物功效以相应的病理、生理、生化等的指标和术语来表示,如抑制细菌、降低血压、升高血糖等。第三,药物配合使用时,考虑药物间的物理、化学、物理化、变化,如沉淀、分解等,而不是把各种配合使用的药物作为一个功效整体。简言之,以西医药学理论体系的术语表述药物的性能、功效和使用规律的药物,称作西药。此为西药概念内涵的及时方面,第二方面,具备如上内容的药物,并且只有按西医药学理论使用时,才称作西药。若按其它医药学理论使用时,还可不称作西药

三、中西药配伍合用

中药和西药如同兄弟俩,在治病这一目标上相配合,取长补短,往往会收到很好的甚至意想不到的资料效果。同时,在中西药配伍应用的实践过程中,对于不宜配伍的中西药也有所发现和认识,包括相互消弱药物性能乃至损害人体健康的不良后果等等。所以,中西药也不能盲目合用。

(一)因在胃肠道相互作用不宜同服

含朱砂(含Hg++)的中成药,如朱砂安神丸、人丹、冠心苏合丸等不宜与具有还原性西药,如碘化钠、硫酸亚铁等同服。因为它们在胃肠道中可生成具有毒性的溴化汞或碘化汞沉淀粉,引起赤痢样大便,导致药源性肠炎。

(二)因药物代谢方面的作用不宜同服

含有乙醇的中药风湿液、国公酒等药酒,不宜与西药苯巴比妥、苯妥瑛钠、D860、降糖灵、胰岛素、华法令等同用、因为乙醇是一种药酶诱导剂,能使肝脏药酶活性增强,使上述西药代谢加速,半衰期缩短,药性下降。

(三)因药效学上相互作用不宜同服

含激素成份的中药主要有甘草、鹿茸、人参以及鹿茸片等均有糖皮质激素样作用,可使血糖升高(人参作用较弱),减弱降血糖药疗效,不宜与降血糖药,如胰岛素、降糖灵等合用。

中医与西医论文:对于在小儿脑瘫治疗中中医疗法与西医疗法的探讨

对于在小儿脑瘫治疗中中医疗法与西医疗法的探讨

小儿脑瘫是指出生前到出生后1年内,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西医学认为本病的直接原因是脑损伤和脑发育缺陷;中医学认为小儿脑瘫为先天不足、肝肾亏损,脑髓不充,以及后天脾胃亏虚,气血生化乏源,最终出现“五迟”“五软”“五硬”。本病多四肢不利,常伴智力低下、癫痫、语言、视听和其他障碍。由于脑神经细胞再生困难,因而本病具有致残性,一旦发病,不易恢复,往往给患者造成终身痛苦,随着研究的深入,治疗的方法日益增多,也越来越规范。中医包括针灸、按摩、中药、中医穴位注射等。西医有康复训练、心理疗法及药物、手术等。

1 中医疗法

1.1 按摩 按摩可通过刺激部位反射性的引起大脑皮质兴奋,加快血流,促进脑细胞的发育,提高其代偿能力。如邵银进等[13]对痉挛型脑瘫患儿应用脑瘫舒筋活络按摩油进行推拿治疗,且配合程度越好,治疗效果越显著,能有效地缓解痉挛,降低肌张力,改善关节活动度。

1.2 针灸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疗效独特,且具有“简、便、廉”的特点。在小儿脑瘫的治疗中应用广泛,前景也十分广阔。但患儿的配合成为针灸推广的难点。取穴多以头部为主,配合督脉及肢体穴位。如李玉芹等[9]应用天灸配合体针推拿治疗小儿脑瘫。魏文著[10]应用芒针透刺治疗小儿脑性瘫痪,取穴以督脉经穴为主,辨证施治及随证加刺,取得满意疗效。谢洁珊[11]等对34 例体质及营养状况欠佳的脑瘫患儿采用温和灸,雀啄灸和回旋灸。结果身体免疫力增强7 例,汗出减少 4 例,食欲好转3 例,遗尿减少1 例,总有效率达45%。

1.3 中药中药治疗脑瘫,目前还只是治疗小儿脑瘫的配合疗法。主要是由于治疗脑瘫需要长期服药,药效的累积对患儿的长期影响有待探讨。刘振寰教授根据脑瘫患儿肌力、肌张力的不同,创制了小儿康复药浴方、硬瘫洗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浴方及软瘫洗浴方,减轻了药效的累积对患儿的长期影响,且与按摩相结合,有一定的研究价值[12]。

2 西医疗法

2.1 康复训练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康复治疗技术和相关理论的不断完善,使康复训练受到青睐,是目前治疗小儿脑瘫的主流方法。西医学者形成各自许多学派,如bobath法、vojta法、rood法等。康复训练主要是针对患儿的运动障碍、语言障碍和听力障碍等进行治疗。通过训练有利于启动脑瘫患儿的大脑代偿功能,改善患儿症状。如姚军等[5]通过头部控制、坐姿、爬行、上肢、下肢、立行走、智力以及vojta及bobath法中的诱导疗法,结合针灸、推拿来抑制异常姿势反射和肌张力,引出和促进正常的肌张力,姿势反射和平衡反应。

2.2 药物目前药物治疗一类为促进脑组织发育和脑代谢类药物如神经生长因子、脑蛋白水解物等。此类药物的作用多体现在促进原有神经细胞的发育及增强脑组织的代偿能力,疗效有限。另一类为对症治疗,肉毒杆菌毒素、巴氯芬可有效改善肌张力,但维持时间有限,长期反复应用有一定副反应,还有较大研究空间。如曲凤媛等[1]应用a型肉毒毒素神经阻滞配合功能锻炼治疗小儿脑瘫,患儿肌张力明显降低,内收肌松弛,交叉腿、马蹄足畸形消失,足跟可以放平行走。

2.3 手术本法为通过调整神经通路,从而缓解症状,有一定创伤性。年龄大、有继发障碍、有适应证的患儿可考虑。1991年徐林等[2]首先报道国内应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治疗脑瘫患儿。近些年手术治疗的方法日益完善,新的方法也不断涌现。如袁海斌等[3]治疗手足徐动型脑瘫患儿,对患儿行颈动脉交感神经网剥离,术后配合高压氧及药物治疗。结果显示,可以有效改善手足徐动型脑瘫患儿的症状,尤以改善流涎症状,手足徐动、语言障碍也有一定改善。王文英等[4]应用激活传导术治疗儿童痉挛性脑瘫,并与spr法进行比较,认为激活传导术治疗儿童痉挛性脑瘫创伤小,疗效显著,副反应小。

2.4 心理疗法心理疗法如今方兴未艾,应用于小儿脑瘫领域意义重大。如俞珍等[6]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强心理治疗:对患儿提供针对性、有步骤的心理咨询,对患儿的家长,特别是母亲进行咨询,使其建立对疾病的认识,消除心理障碍,社会适应性行为提高显著。

2.5 其他疗法除了上述方法外,还有许多治疗手段应用在脑瘫领域,如针对患儿足畸形,陈秀恩等[7]在脑瘫松解术后患儿进行康复训练的同时佩戴踝足矫形器,患儿痉挛和挛缩得到明显改善;桂华等[8]应用高压氧治疗小儿脑瘫,治疗后患儿脑电图异常率明显降低,认为在高压氧的状态下脑组织氧代谢旺盛,对可逆转的脑细胞有促进转化作用,并可促进侧枝循环的建立;此外,音乐疗法作为一门新兴的集音乐、医学和心理学为一体的边缘交叉学科,能改善脑组织微循环,调整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还有不同程度的镇静、镇痛作用;而神经干细脑移植作为干细脑移植领域的主要一员,用于治疗脑瘫前景广阔,但尚不完善,有待深入研究。目前有报道北京海军总医院完成世界首例缺血缺氧性脑瘫患儿脑神经干细脑移植。

3 讨论

脑瘫是引起儿童肢体残疾的重要因素,严重影响着儿童的身心发育。脑瘫病理基础的复杂性催生了治疗手段的综合性。系统化与个性化相结合的治疗方案是目前好的方法。在治疗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婴幼儿脑组织处于迅速生长发育阶段,有一定的恢复和代偿能力。而脑损伤也处于初期,异常姿势和运动还未固定化。所以,对脑瘫患儿要早期诊断,早期治疗。②脑损伤具有“不可逆性”,单一疗法往往效果有限,而本病治疗越早越好,故多种疗法的结合是必要的。但要结合患儿的性格、类型、年龄等特点,防止疗效降低或加重患儿父母的经济压力。③中医疗法尤其是针灸疗法治疗脑瘫应用前景广阔,也是我国的特色医学,发展潜力巨大。④脑瘫患儿的康复是一项长期艰苦的工作,家长要持之以恒地予以配合。患儿的康复训练需要家长在经济上和精神上予以支持,而且患儿的部分训练也需要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完成。⑤脑瘫患儿的心理治疗也要重视,使患儿在生理上、心理上都作好准备,以便在配合治疗的基础上,将来更好地投入社会。

中医与西医论文:简论中医与西医药学

简论中医与西医药学

中药是指依据中医学的理论和临床经验应用于医疗保健的药物。中药包含中药材、片剂和中成药;西药即为有机化学药品、无机化学药品和生物制药,看其说明书则有化学名和结构式,剂量上比中药,通常以毫克计。

一、中药和西药概念内涵的误区

中药和西药是于西方近代医药学传入我国后而出现的概念,西方近代医药学所使用的药物称为西药,我国原来已有的药物称为中药。而今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已非如此简单,存在种种误区。

(一)按产地划分

中药主要起源于中国,除了植物药以外,动物药如蛇胆,熊胆,五步蛇等,介壳类如珍珠,海蛤壳,矿物类如龙骨,磁石等。都是用来治病的中药,少数中药源于外国如西洋参。中国亦研制了很多首创的药物,如天花粉素,棉酚等天然产物药物以及一大批人工合成的药物也是西药,故此种划分不正确。 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

(二)按人工合成和天然产物划分

即人工合成的药物为西药,天然产物药物为中药,这种划分也不正确。现在所的西药如黄连素、地高羊、大量的抗生素类药物均是天然产物,亦有一些中药却为人工合成的,如中药冰片,现已有人工合成的龙脑供应。

(三)按组成成为为单体化合物和成分不清的混合物来划分

有的将单体化合物的药物称为西药,而将树皮、草根、全蝎等不纯的天然混合物药物称为中药,这种标准也不确切。如西洋参、洋地黄叶、大黄苏打片等西药,即为成分不清楚的混合物,而氯化铵、冰片砒石等中药却为成分清楚或单体化合物的药物。

(四)按剂型不同来划分

有的将现代制剂如针剂、片剂等称为西药,而将中国的传统料剂如丸、散、膏、丹、汤剂等称为中药。这显然也不合理。如桑菊感冒片、羚翘解毒片等是中药,却是现代剂型的片剂。而西药的一些合剂即与中药汤剂无本质区别,更有丸散膏丹等剂型。

(五)按使用人员划分

即中医使用的药物为中药;西医使用的药物为西药。笼统讲,似乎有一定道理,但细分析起来,亦不确切。如西医也使用甘草、大黄等,但并不能因此而简单地将它们称作西药;既使中医自服维生素丙,亦不能就此而称其为中药。

二、中药和西药概念内涵的确定。

中药和西药划分的基本原则,是不能离开相应的医药学理论体系、即概念的内涵—基本内容应适应医药学理论体系的要求,并据此而使用。故先明确相应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才能确定药物概念的内涵。

(一)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和概念内涵

1、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应这样表述: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用脏腑、经络、卫气营血、三焦等表示机体的功能部位;以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来表示机体的功能状态;四诊的望、闻、问、切作为了解机体状况的手段;按辨证论治的原则,确定机体状况而采取相应的治疗和预防措施;在诊治的全过程中,始终强调机体内因为主而不忽视外因作用的防病治病观。总之,具备如上基本内容的医药学理论体系即为中医

药学理论体系。

2、中药概念内涵:中药应具备与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基本内容相适应的特征,其具体内涵包括三方面:及时,药物性能的表达有性味,即四气(寒热温凉)五味(酸苦甘辛咸);归经,包括脏腑、经络、三焦、卫气营血等归经;升降浮沉。这些,有时又称中药特性,即狭义的中药药性。第二,药物功效以中医药学术语,表述,如解表、凉血、平肝、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活血化瘀等。第三,药物配合使用时,按君臣佐使关系配伍,使各味药共同构成一个功效整体与机体证相对应而发挥作用。简言之,以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术语表述药物的性能、功效和使用规律的药物,称作中药。

(二)西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和概念内涵

1、西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西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应这样表述:以 现代科学的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为基础;用直观或解剖后所见(包括用各种放大倍数的显微镜)的实体来表示机体的部位。

2、西药概念内涵:西药应具备与西医药学理论体系基本内容相适应的特征,其具体内涵包括三方面:及时,药物本身性能以其物理和化学性质来表示,如是液体还是固体,是酸性还是碱性等,第二,药物功效以相应的病理、生理、生化等的指标和术语来表示,如抑制细菌、降低血压、升高血糖等。第三,药物配合使用时,考虑药物间的物理、化学、物理化、变化,如沉淀、分解等,而不是把各种配合使用的药物作为一个功效整体。简言之,以西医药学理论体系的术语表述药物的性能、功效和使用规律的药物,称作西药。此为西药概念内涵的及时方面,第二方面,具备如上内容的药物,并且只有按西医药学理论使用时,才称作西药。若按其它医药学理论使用时,还可不称作西药

三、中西药配伍合用

中药和西药如同兄弟俩,在治病这一目标上相配合,取长补短,往往会收到很好的甚至意想不到的资料效果。同时,在中西药配伍应用的实践过程中,对于不宜配伍的中西药也有所发现和认识,包括相互消弱药物性能乃至损害人体健康的不良后果等等。所以,中西药也不能盲目合用。

(一)因在胃肠道相互作用不宜同服

含朱砂(含hg++)的中成药,如朱砂安神丸、人丹、冠心苏合丸等不宜与具有还原性西药,如碘化钠、硫酸亚铁等同服。因为它们在胃肠道中可生成具有毒性的溴化汞或碘化汞沉淀粉,引起赤痢样大便,导致药源性肠炎。

(二)因药物代谢方面的作用不宜同服

含有乙醇的中药风湿液、国公酒等药酒,不宜与西药苯巴比妥、苯妥瑛钠、d860、降糖灵、胰岛素、华法令等同用、因为乙醇是一种药酶诱导剂,能使肝脏药酶活性增强,使上述西药代谢加速,半衰期缩短,药性下降。

(三)因药效学上相互作用不宜同服

含激素成份的中药主要有甘草、鹿茸、人参以及鹿茸片等均有糖皮质激素样作用,可使血糖升高(人参作用较弱),减弱降血糖药疗效,不宜与降血糖药,如胰岛素、降糖灵等合用。

中医与西医论文:西医院校维吾尔学生中医学的教学特点与对策

西医院校维吾尔学生中医学的教学特点与对策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及医疗实践中逐渐积累形成的具有独特理论风格和诊疗特殊的医学体系。为继承和发展祖国传统医学,西医院校普遍开设中医学课程,这也是我国医学教育的特点之一[1]。新疆多民族聚居,新疆医科大学在培养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才方面做成了很大贡献,但由于中西医院校的培养目标、学生学习兴趣等客观差异,教学受到内容过多、课时较少以及少数民族学生在中医术语理解困难等诸多问题的困扰。在深入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将一些在少数民族班级中医学教育体会总结如下,以期提高西医院校的民族学生的中医教学质量。

1 语言简介、重点、生动形象,激发学生愉悦的学习感受

学生愉悦的学习感受来自于高水平的课堂教学,这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教学者在教学实践中充分理解学生的认知心理,深入浅出,形象生动。同时要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教师的综合素质是达到教学目的的保障,而低劣的教师综合素质 会使学生因为对一个教师的厌恶而厌恶一门课程,需知“爱屋及乌”的另一面是“恨屋及乌”[2]。维语为维吾尔同学的母语,虽同学们均经过汉语等级考试,但对中医术语理解较同水平的汉族同学吃力。根据存在的问题,我们及时修改论文联盟//收集整理教学方法,尽量做到知识点简单化、清晰化,去掉大段的文字叙述,用简单的比喻和动画来阐明相对复杂的中医学的原理和现象。在五行中讲到“火性炎上”,从生活中看到的火的性质,特点下手,用点燃的火柴更加形象的让同学们加深火性炎上的印象和理解。增加课堂上的互动教学方式,让学生们相互提问,释疑,由教师补充,纠正,从而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 掌握中西医理论体系不同,重视临床,理论联系实践

中医学课一般在大学3年级开设,此时学生已较地接受了西医理论,形成了比较稳定的现代医学思维模式,学习中医学时,常有“先入为主”思想,习惯将中医的“肝”“肾”与西医的“肝”“肾”相比较,应反复强调西医研究对象是“病”,主要依据“症状”,中医研究对象是“人”,主要依据“证型”,即西医治病,中医治人,要让学生了解中西医学理论无高低对错之分。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打破学生头脑中的固有思维模式,让中西医两种思维模式在学生脑海里并存甚至交融。

培养的临床医生,只有多临床,勤临床,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才可以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知识的作用和重要性。在临床实践带教中,老师依然需要不断加深和交融此两种思维模式,让学生能更深刻的学习和理解。除了代教时获得视听方面的时间,学生还可在老师的指导下,对患病的同学进行中医治疗方案讨论,然后遣方用药,让同学们亲自体会和观察中医药的疗效。遇到一些中医特色的理疗,例如在推拿中将到提捏法,此类治疗类似维医的“且木艾力什”, 中医的穴位敷贴治疗,联系维医的“孜麻得”等等,通过中维医的相似相通来促进民族同学对中医治疗方法的更亲切的理解和学习。

3 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直观教学

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在培养高素质的学生的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除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如板书、挂图之外,多媒体教学显得尤其重要。多媒体教学课件可将枯燥晦涩的中医理论通过图片、图标等尽量以简洁明了、形象生动的方法传授给学生,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信息量,通过色彩的多样性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在阐述五行的关系和经络的循行时使用动态的图片演示,比一般的图形演示和讲解更能吸引学生。通过多媒体课件学习,尤其对“舌诊”、“脉诊”及“中药”的教学中可使学生产生直观感性认识,易于掌握及理解,增强学生对中医学的感性认识,激发学习兴趣。

中医教学在西医院校教学中占一定的比例,要将中医教学与西医教学有机结合,让少数民族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好地理解中医和掌握知识,来促进少数民族技术人才的发展和培养。

中医与西医论文:从中西医之争看技术创新与中医药的发展

从中西医之争看技术创新与中医药的发展

一、技术创新的含义

技术创新的概念最早是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的。综观各国学者的观点,对技术创新可做如下定义:技术创新就是企业家为了获取潜在的超额利润而重新组织生产要素,从而生产新的产品或提供新的服务,推出或引入新的生产工艺或方法,开辟新市场,获得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供应来源,建立企业新的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模式等一系列技术经济活动过程。

从技术创新的定义可以看出,技术创新是一种以技术为主体和导向的活动,是一个从技术设想到市场实现的过程。其中最关键的是研究与开发成果的商业化。创新是企业的生命线,一个企业如果想要在充满竞争的环境中生存下去,的出路就是要创新,尤其是技术创新,来保障企业自身的顺利发展。

二、中医药学与西医药学的地位之争

中医药学作为中华民族创造的医学科学,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其地位,作用,及科学性是不容置疑的,中医药学在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我国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自从西医传入中国开始,就一直有“废除中医药”的风波。这一问题让我们感到有必要将中西医药的优劣做一区别,然后寻其原因。

(一)西方医药学

西方的医学一般是与科学,技术相提并论的,互不隶属。因为西方的医学既包括理论,又充满技术因素,而且很多是只需要经验看病治病的,哪一类科学和技术都是不能包含它的。所以西医学被看成是科学,技术和经验的混合体,在严格分类上是一个独特的知识体系。西药是在高科技的支持下,合成的化学制品。有让人服用方便,疗效高,见效快等优点。其相对于祖国传统医药学来看,确实有一些可以看的见的优点。但西医药的缺点也是不容忽视的,如副作用大,扰乱人体内正常菌群,有抗药性等。当前我国提倡慎用抗生素就是基于以上诸种原因。

(二)中国的传统医药学

取材于大自然的中医药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有许多自身优势。是西方医药无可取代的。比如中医药取材于大自然,副作用小,对于慢性疾病的治疗和保健疗养,非耐药性等方面都是优于西方医药学的。自古至今中医药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为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在医药新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也显露了一些问题,面临着挑战。例如在中医药理论层面上不断创新,至今仍在研究古人的专著,单单拿先贤的高明来证明中医的伟大,是不易说服人的;中医药学在量化方面存在先天不足;中医药在采集和应用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目前我们在利用现代化医学方法来创新和发展中医药方面不够重视等等。由于以上的诸种原因导致了部分人提出了“废除中医药”的口号。

三、天士力药业集团的发展——技术创新

中医药要发展,就要加快现代步伐,用现代医学方法来研究。然而对于中医学的发展,自古以来强调的是要继成这笔古老的文化,而没有很好的利用现代的医学方法来进行创新和发展。就像牛顿评价他的成功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一样我国的中医药学也应是在我国文化的传统的基础上进行研发和创新,力求再上一个更高的台阶。在现实的生活中,正当一部分人责备中医药是不科学的,应“废除中医药”时,我们的科研工作者并没有因为非议而退却,而是用他们的努力来证明我国传统医药学的宝贵价值。其中天士力药业集团的发展创新便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天士力集团自成立以来,就立足于中药现代化,不断推动高技术产业化,开发现代中药,全力打造现代中药产业链,构造先进技术制造平台,推动中医药由粗放型传统产业向精益型集约型现代产业转化。天力士集团一直奉行的一个原则是“创则变,变则新,新则胜”的信念。为本企业的进步不断的注入活力,在创新求实中取得了巨大的跨越发展。

天士力的现代中药研究所主要是利用现代化提取和制剂技术,提高生物利用度,使中药效量化,它首次实现了中药复方制剂定性,定量,有效性可控,填补了药典空白,并且在国内建立了三个符合gap标准的药源地与国际标准接轨。巨大的科技投入,同时也保障了天士力现代中药的品质与心脑血管系列药品飞速发展,复方丹参滴丸作为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制成的一种纯中药滴丸制剂,具有溶出速度快,可直接经粘膜吸收入血,生物利用度高等特点,复合剂量小,毒副作用小,速效,高效等现代药剂学的要求。它是我国率先通过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的临床用药申请,取得了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的认证的中成药品。

天士力集团将中国传统中医药与现代高科论文联盟//技结合,为中药走向国际市场展现了广阔的前景。也让我们认识到了,只有以技术创新求发展才能推动中医药国际化,才能让中医药在世界上站有一席之地,最终能够让我们更好的继承和发展我们民族的宝贵文化财富。同时,“天士力”药业集团对中医药的发展所做的贡献也让我们深深的体会到,我们面对的是如何拯救中医药,如何在继承的基础上来创新中医药,而不是取消中医药。

四、对中医药的创新发展的几点建议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针对目前中医药学发展所面临的争议,我们应有所创新的继承与发展祖国的传统医药学。下面是对进一步推动中医药的创新发展提出的几点小建议:

(一)坚定不移地发展中医药事业

中医药是我国的文化传统,在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我国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关键是要做好继承和创新工作。由于中医药自古发展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其总体内容是先进的,不过时的,但是也会有个别的理论概念和方法不太适用于现代。因此我们要有所选择的继承。同时在我们选择要坚定不移的继承我国传统医学的时候,应把现代的高新技术和中医药理论相结合以此起来推动中医药学的发展。

(二)将先进的高科技与传统的中医药理论相结合

中医药对人类作出的贡献已被广大人民所认同,但由于中医药研制服用具有一定的缺点,比如炮制复杂,服用麻烦等等。要解决这一难题,我们可以采用创新的方法将21世纪的科技手段与中医药理论相结合,摸索出一套先进的中国式的科技方法与科学规范,让中医药更好的为人类服务,为全世界人民的健康做贡献。

(三)用高科技的方法来发掘和整理中医药典籍

继承和发展中医药事业,首先要重视中医药典籍我们可以利用现代化的工具来收集整理中医典籍,也可以组织在理论上和经验上造诣很深的知名老中医,整理有代表性的中医典籍,并将他们对中医理论提出的认识及其临床宝贵经验利用高科技的方法进行整理和推广,比如将他们所整理的知识制作成软件和课件等等。不仅使医务工作者更的认识中医药学和及时的了解中医药学发展的动态,而且也方便了为广大的人民群众进行中医药学知识的普及。

(四)以临床实践为核心,做好继承与创新

中医是源于临床实践的科学,中医理论和治疗技术都是在临床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中药新药往往是从临床处方,院内制剂的基础上研究的,这是中医药的一个特殊规律。目前中药在研发方面存在着与临床实践相脱节的现象,这对中医药学的发展都存在不利的影响,所以我们在对中医药学有所继承的创新时,要保障把临床实践作为核心要素。

(五)传统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方法并用

中医药科研要想有所创新的发展,既要采用传统研究方法,又要积极的运用现带化科技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高水平的跨越和突破,实现中医药现代化,才能得到全世界的公认和推广。

(六)推广高新技术在中成药生产中的应用

传统的中医药制作比较麻烦,要解决中成药生产过程自动化,集成化相关的一系列关键工程技术问题,是中成药生产实现现代化的制高点。通过在中成药的生产中运用高新技术来提高中药在国际市场中赢得更好的竞争力。

(七)多方位运用高科技推进中医药的研究

中医药作为中国今后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资源,应该对其发展创新给以特别的重视,我们要系统的,多方位地运用高科技推进中医药的研究。除中医药的传统理论应加强科学研究外,在复发研究方面,应对基本方剂和强效方剂开展研究方案,使之规范化。开发研究对常见病,疑难病,治病有效的复方,走向国际市场化。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创造的医学科学,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粹,历经千年而不衰,至今仍保持了强大的生命力,为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发挥着重大的作用。但是任何科学理论都应是开放的,与时俱进的,中医药学也不例外,中西医之争这一事例让我们认识到,当我们在自豪的继承我们的的文化传统的时候,不能只是简单的传承中医学,而应是有所创新的发展。我们应该把高科技融入到传统中医药学中,通过技术创新和中医药学理论的发展等一系列的措施,在继承的同时要促进中医药科学更快,更好的发展,为全世界的人民谋幸福。

中医与西医论文:中医肾与西医学组织器官的相关性

1对中医肾病及其证候最重要的病因或病理结果症状和用药的筛选

1•1筛选原则

①在上述数据库的Logistic回归方程中,选取标准化回归系数较大的病因或病理结果、症状和用药。因为根据Logistic回归原理,标准化回归系数越大,他们与肾病或其某一证候关系越密切。②出现于多个经Logistic回归筛选出的肾病证候中的病因或病理结果、症状和用药。③在西医学中能明确找到内涵相同或相近的病因或病理结果、症状和用药。

1•2结果

经过筛选,笔者发现,对中医肾病及其证候最重要的病因为房劳过度(性生活过频);最重要的症状为遗精、腰膝酸软、腰痛、气喘、尿浊;最重要的用药为熟地黄、山药。

2对中医肾病及其证候最重要的病因或病理结果症状和用药的西医学解释

2•1遗精在中医肾病及其证候中的类似症状是滑精。

2•1•1发生机理[2]遗精、滑精类似于西医学男子性功能障碍中的射精异常。当对位于脊髓骶段勃起中枢的刺激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可引起脊髓射精中枢的兴奋,冲动经由腹下神经和腹下神经丛的交感神经一方面到达输精管、精囊和前列腺,使这些器官的平滑肌按一定顺序收缩,将精子由附睾驱逼到后尿道与精液混合,另一方面,使膀胱内括约肌收缩,防止精液进入膀胱或尿液进入尿道。射精中枢的冲动还同时经由阴部内神经传至坐骨海绵体肌、球海绵体肌、尿道及会阴部肌肉,引起强烈而有节律的收缩,把精液射出尿道完成射精。另外,大脑皮质的活动也能兴奋或抑制射精中枢。如果思想过度集中于性的方面,可导致性中枢极易被激惹,以致性兴奋增强,出现睡梦中的遗精和清醒时的遗精(滑精)。

2•1•2相关组织器官大脑皮质、勃起中枢、射精中枢、腹下神经、腹下神经丛的交感神经、阴部内神经、输精管、精囊、前列腺、附睾、膀胱、尿道、坐骨海绵体肌、球海绵体肌、尿道及会阴部肌肉。

2•2腰膝酸软

2•2•1发生机理[3]腰膝酸软类似于西医学的疲乏。造成疲乏的原因很多,如下情况可能与中医肾病更有关系:①急性或慢性肾功能衰竭引起水、钠、钾、镁的代谢紊乱可出现疲乏;②肾功能失代偿,酸性代谢产物与钠、钾、钙离子结合并排出时,易导致代谢性酸中毒,出现软弱、疲乏;③内分泌障碍可因电解质或营养代谢紊乱引起疲乏,如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或亢进、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2•2•2相关组织器官肾、肾上腺皮质、甲状腺。

2•3腰痛

2•3•1发生机理[2]腰痛类似于西医学的腰腿痛,是指下腰、腰骶和骶髂部的疼痛,有的伴有下肢感应痛或放射痛。常见于如下部位的疾患:①腰椎、腰骶关节和骶髂关节的病变;②肌肉、肌腱、筋膜、韧带、椎间盘等软组织的急性与慢性损伤;③脊髓、马尾、神经根的压迫、刺激、炎症、肿瘤等;④腹腔内脏下垂、肾周或肾脏感染等。盆腔内疾患所引起的疼痛在下腰部、骶尾部或下肢。输尿管病变的疼痛可自腰部向下腹部甚至腹股沟、大腿内侧放射。

2•3•2相关组织器官腰椎、腰骶关节、骶髂关节、腰部肌肉、肌腱、筋膜、韧带、椎间盘等软组织、脊髓、马尾、腰部神经根、肾、肾周组织、卵巢、输卵管、子宫、输精管、膀胱、输尿管、前列腺、精囊腺。

2•4气喘

中医肾病及其证候的相似或相关症状是气短、哮鸣、呼吸急促、咳嗽、咳血、咯血。

2•4•1发生机制及常见疾患[2]气喘类似于西医学中不借助听诊器也能听到的肺部罗音。分为干罗音和湿罗音两大类:干罗音是当支气管有狭窄或痉挛,气流通过已变窄但尚未阻塞的中、小气道时,发出的延续性的高调呼吸杂音。若多处中、小支气管痉挛,呼气时和(或)吸气时则发出哮鸣音。小支气管所产生的干罗音音调高而短促,常需借用听诊器方能听到。若狭窄部位限于某一较大支气管,则发出单一的干罗音,音调低,不用听诊器也能闻及,又称鼾音。湿罗音是当气流通过有液体(分泌物、浆液或吸入的液体、脓或血)存留的呼吸道时,发出的断续性低调呼吸杂音,可分为粗、中、细三种。粗湿罗音形成于气管、支气管或空洞内,不用听诊器就能闻及。中湿罗音发生于支气管或细支气管。细湿罗音则来自终末细支气管以下。

2•4•2相关组织器官气管、支气管、肺。

2•5尿浊

2•5•1发生机理及常见疾病[3]尿浊类似于西医学的乳糜尿、脓尿。肠道吸收的乳糜液经肠干淋巴管到达腹主动脉前淋巴结或经腰干淋巴管而至乳糜池。如果淋巴管梗阻以致乳糜管、淋巴管因高压而破裂,乳糜液进入尿路就形成乳糜尿。脓尿大部分是泌尿系统本身感染的结果,少数是泌尿系统邻近器官或组织感染所致。常见的疾病有:①肾盂肾炎、肾脓肿、膀胱炎、尿道炎、输尿管结石感染;②精囊炎、前列腺炎;③肾周围炎、输尿管周围炎、尿道旁脓肿、阑尾周围脓肿、宫颈癌浸润感染。

2•5•2相关组织器官尿道周围的乳糜管和淋巴管、肾、膀胱、尿道、输尿管。影响上述组织器官发生脓尿的器官有精囊、前列腺、肾周围组织、输尿管周围组织、尿道周围组织、阑尾周围组织、宫颈。

2•6中医肾病及其证候的其他症状群

2•6•1尿频遗尿尿失禁癃闭(少尿尿潴留)小便不利尿清长(尿多)这些症状类似于西医学的排尿和尿量异常[3],一般是由泌尿生殖系统病变引起。①尿频见于肾脏排泄尿量增加和膀胱容量的减少疾患。②排尿困难和尿潴留见于自膀胱颈到尿道外口存在的梗阻性病变,和因支配膀胱的神经系统病变或膀胱本身的功能障碍。③尿失禁见于尿道括约肌弛缓或麻痹、逼尿肌过度收缩、下尿路梗阻或神经性膀胱功能障碍。④遗尿见于泌尿生殖系病变、神经系统疾病。⑤多尿见于内分泌和肾脏疾病。⑥少尿常因尿形成机制障碍,如肾功能衰竭,或上尿路梗阻。

2•6•2下肢浮肿遍身浮肿在中医肾病过程中,下肢浮肿、遍身浮肿常伴有小便的异常,故类似于西医学的肾性水肿[2]。常见于因大量蛋白丢失所致的肾病性水肿和因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引起的肾炎性水肿。

2•6•3耳鸣耳鸣,是指患者自觉耳内或颅内有声响,但在环境中并无相应的声源[2]。常见于外耳道堵塞、中耳及鼓膜病变、耳蜗病变及听神经病变等。

2•7熟地黄山药

中医肾病及其证候的其他常用药物还有菟丝子、生地黄、补骨脂、五味子、沙苑子、附子、女贞子、黄柏、茯苓等。药理实验证实,这些药物大都具有利尿作用[4]。

3结论

概而言之,与中医肾相关的西医学组织器官主要有泌尿系统、生殖系统和支配泌尿、生殖系统的神经系统。另外,肾上腺、甲状腺、呼吸系统、耳、腰骶部的骨和软组织等也与中医肾有密切关系。

中医与西医论文:中医辨证与西医治疗眩晕的疗效比较

【摘要】目的比较中医辨证治疗与常规西医治疗眩晕患者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提高参考。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7年2月我院收治的眩晕证患者52例,随机分为中药组和西药组,每组各26例。中药组患者给予中医辨证治疗,西药组患者给予常规西医治疗,疗程14d。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头晕障碍量表(DHI)评分、眩晕症状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的变化情况以及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DHI、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DHI、VA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中药组患者DHI、VAS评分显著低于西药组(P<0.05)。中药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优于西药组,中药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6.15%)显著高于西药组(76.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西医治疗比较,中药辨证治疗眩晕证能更有效地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在临床实践中,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治疗。

【关键词】眩晕证;治疗;中医中药;头晕障碍量表评分(DHI)

眩晕症状视觉模拟量表评分(VAS)眩晕证为临床常见病症,以头晕目眩为主,伴有站立失衡、眼球震颤、倾倒、指物偏向、恶心呕吐等症状,对患者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1]。西医认为,眩晕是由于颅脑神经和血管功能失调,刺激耳蜗感受器引起,患者常出现眩晕、耳鸣等症状[2],临床上对患者常规给予改善颅脑循环,调节神经功能等对症治疗。为了解中医辨证治疗和常规西医治疗眩晕证患者的临床效果,笔者对52例患者进行了治疗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6月至2017年2月我院收治的眩晕证患者5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中药组和西药组,每组26例。中药组患者男10例,女16例;年龄35~73岁,平均(51.5±6.2)岁;病程1个月至14年,平均(1.8±0.6)年。西药组患者男12例,女14例;年龄36~76岁,平均(51.3±6.7)岁;病程1个月至12年,平均(1.7±0.8)年。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基础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标准

(1)患者有明显眩晕症状,在转身、改变体位时加重,伴有视物旋转、头胀、恶心呕吐等表现,诊断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3]和《眩晕临床诊断指南》[4]中眩晕证的诊断标准;(2)患者对本治疗研究知情,自愿配合完成治疗研究。

1.3排除标准

(1)其他器质性疾病引起的头晕、眩晕患者;(2)失语、意识障碍、精神疾病等不能配合完成治疗的患者;(3)对本治疗研究药物有禁忌证或过敏患者;(4)未能完成全程治疗的患者。

1.4治疗方法

1.4.1中药组给予中医辨证治疗。(1)肝阳上亢型:患者眩晕耳鸣,头重且胀,口苦,脉弦,舌红苔黄,给予天麻钩藤饮治疗,方剂为桑寄生30g、杜仲20g、天麻10g、石决明30g、牛膝15g、夏枯草20g。(2)痰浊中阻型:患者眩晕头重,少食多寐,脉濡滑,苔白腻,给予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方剂为茯苓20g、生姜10g、法半夏15g、甘草6g、陈皮10g。(3)气血亏虚型:患者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悸失眠,食欲不振,脉细弱,舌淡,给予归脾汤治疗,方剂为黄芪20g、白术20g、当归12g、党参20g、酸枣仁12g、天麻10g、龙眼肉10g、生姜10g、远志6g、炙甘草6g。(4)瘀阻脑络型:患者眩晕耳鸣,失眠,头痛,脉涩,舌紫暗,给予通窍活血汤治疗,方剂为桃仁15g,川芎15g,老葱10g,生姜10g、丹参15g、天麻10g、红花10g。(5)肾阴不足型:患者眩晕,精神萎靡,月经不调,遗精,脉细数,舌红少苔,给予左归饮治疗,方剂为淮山药20g、熟地黄20g、枸杞子15g、茯苓20g、天麻10g、炙甘草6g。(6)肾阳不足型:患者眩晕,精神萎靡,腰膝酸软,脉沉细无力,舌淡,给予右归饮治疗,方剂为淮山药20g、熟地黄20g、枸杞子15g、天麻10g、杜仲20g、山茱萸15g、肉桂3g、炙甘草6g。上述药方,水煎,取300mL药汁分早晚服用,1剂/d,连续治疗14d。1.4.2西药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口服长春西汀片(东北制药集团沈阳及时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50216),5mg/次,3次/d;口服盐酸倍他司汀口服液(浙江康恩贝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13069),1支/次,3次/d;口服盐酸氟桂利嗪片(广东岭南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23105),5mg/次,1次/晚。连续治疗14d。

1.5观察指标

1.5.1头晕障碍量表(DHI)评分治疗前、治疗14d后,采用头晕障碍量表对患者的眩晕症状进行评定,总分0~100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眩晕症状越重[5]。1.5.2眩晕症状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用0~10刻度尺相应标示0~10分眩晕症状,让患者自评,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眩晕症状越严重[6]。1.5.3临床疗效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7],根据患者治疗后眩晕、头晕、恶心呕吐等证候积分进行评定。显效:积分改善≥75%;有效:积分改善24%~74%;无效:积分改善≤23%。治疗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

1.6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4.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量数据以x±s表示,两组间均数的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同组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

DHI、VAS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DHI、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DHI、VA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中药组患者DHI、VAS评分显著低于西药组(P<0.05)。

2.2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中药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优于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196,P=0.028);中药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6.15%)显著高于西药组(76.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眩晕证为神经调节紊乱、血液循环不足等原因引起的耳前庭缺血、缺氧性疾病,如耳源性、颈椎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脑动脉硬化等引起的眩晕等[8]。对眩晕证患者,西医常规给予调节神经功能、改善循环等对症治疗,虽能短暂地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但起效缓慢、治疗难度大、易复发,难以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9-10]。中医将眩晕证归为“眩晕”范畴,认为肝脏、脾、肾等重要脏器与眩晕的发生密切相关,肝阳上亢、气血亏虚、肾精不足、瘀血阻络、痰浊内蕴等为眩晕证发生的病因。中医辨证认为,眩晕证为于本虚标实,本虚表现为气血虚弱、肝肾不足,标实与痰、瘀、湿、火、风均有关系,虚实之间可相互转化;对患者施治宜遵循急治标,缓治本,标本兼治原则[11]。郑蓉等[12]对眩晕证患者进行中医辨证治疗,结果显示可显著缩短患者疗程,降低复发率;都亚楠等[13]报道,他们对眩晕证患者进行中医辨证,采用中药、针灸治疗。结果显示,与常规西医治疗比较,中医治疗能更显著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中医辨证根据不同发病病因,将眩晕证患者的归为不同证型施治[14-16]。天麻钩藤饮具有熄风、平肝、清热功效,可用于治疗肝阳上亢型眩晕证患者;半夏白术天麻汤具有化痰熄风功效,可用于治疗痰浊中阻型眩晕证患者;归脾汤具有补益气血功效,可用于治疗气血亏虚型眩晕证患者;通窍活血汤具有行血、止痛、祛风功效,可用于治疗瘀阻脑络型眩晕证患者;左归饮具有滋补肾阴功效,可用于治疗肾阴不足型眩晕证患者;右归饮具有补肾助阳功效,可用于治疗肾阳不足型眩晕证患者。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患者DHI、VAS评分均显著降低,中药组患者DHI、VAS评分显著低于西药组;中药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优于西药组,中药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6.15%)显著高于西药组(76.92%)。结果提示,与常规西医治疗比较,中药辨证治疗眩晕证能更有效地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在临床实践中,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治疗。

作者:魏子坚 蔡建群 单位:潮州市潮安区古巷中心卫生院中医科

中医与西医论文:中医与西医结合的双重任务及思路

作者:李恩 李彩瑞 单位:河北医学院 河北省卫生厅中医管理局

目前对中医理论的研究,基本上采用的是分析的方法,仍处于对中医理论的“论证”阶段,并以现有的西医理论为依据。中医的理论带有根大的抽象性、模糊性和复杂性。如中医的“证”是一种多因多果产生的综合征。而用单一的、又非特异性的指标,很难进入中医实质的研究。欲求得中西医结合的进一步发展,如何把中医“天人合一”和“七情君在致病和治病中的作用,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更好地结合起来,在“论证”的基础上向“发展阶段”过渡,便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中西医结合思路与方法上的突破,在实践中应明确和思考以下三个间题:

(一)中西医结合的双重任务中西医结合具有两个任务:一是研究中医,发展中医,使中医在应用现代科学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沿着它固有的思维方式和理论体系发展下去,也就是促使中医现代化;二是寻找中西医结合点,创立新理论。从这个角度来看,中西医结合是中西医互相渗透而产生的边缘医学,这是中西医结合的根本任务。可见,中西医结合是在发展中医和西医基础上的结合,它没有终结之日,也不会代替中医。1980年初,我国卫生部召开了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工作会议,明确地提出了中医、西医和中西医结合三支力量都要大力发展,长期并存的方针卜1习86年6月,中共中央对卫生工作的指示中提出,‘卫r要把中医和西医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要坚持中西医结合的方针。这些方针的确立,反映了我国医学发展的实际情况,无疑是正确的。

(二)反映“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内涵和外延如上所述,根据中医学的特点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中西医结合研究必须在生物医学模式的基础上,又要超越生物医学模式。

1.心理因素具体化:精神活动应与形态结构、生理功能、代谢变化四者同样看成是人生命活动的基本矛盾而存在的言“形具而神生,好恶喜怒哀乐藏焉”(《荀子•天论》)。在研究疾病的病机、诊断和治疗时,要反映精神因素的作用并使之具体化。如神经类型、行为表现、病人对症状的表述等。精神因素能致病也能治病。有人形象的比喻肿瘤病人的“化疗”也应“话疗”。“医不等于药”。心理社会刺激可引起心身疾病。但也可以作为诱因,引起病理变化发生器质性疾病(如冠心病)。

2.社会因素的规范化:在病历中,‘过去只注意疾病史,,而忽视社会活动史。对自然环境的变化也注意不够(中医则特别注意季节与疾病及用药的关系)。应注意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并使之规范化。反映出诸如家庭关系、居住条件、饮食状况,生适习惯,工作性质、上下级关系等等。这里特别值得提出的是饮食结构的变化,‘与代谢性疾病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日本调查研究证明,过去认为糖尿病是虚证,治疗以补为主。而今认为是实证,治疗则以泻法为主。饮食为猿变人提供了化学条件,而未来人类的进化也必然与现有食物有着密切的关系。食疗在疾病治疗中的作用将越来越起着重要作用。

3.在中西医结合研究中寻找新的结合点:当前要摆脱单从解剖学上去找结合点,要注意从功能上去找新的结合点。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从逻辑思维与辩证思维两个不同的思维方式中去思考何题,

(三)建立整体的动态的实验研究方法医学已进入了系统医学时代,在医学。的实验研究中,应建立整体观、动态观。正确处理局部与整体、,形态与机能的关系,‘在方法学上解决分析与综合的关系。

1.扩大整体慢性动物实验在动物实验中,有整体的、也有离体的组织、器官、甚至细胞,‘不同的实验方法,解决限定内的一定问题。而整体的慢性动物实验其优点在于可以反映机体的自我调节后整体性的变化,更接近于机体生理和病理变化。

2.多指标和特异性指标的选择为了反映“证”的“综合征”表现,应选用反映多脏功能的指标。而特异性指标更有着重要的价值,但目前所用的指标确实不多。指标的选择,应注意医学的双向发展。一是向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方向发展,更加微观,二是向整体方向发展,更加宏观。二者是对立的统一。分析是综合的基础,在综合指导下去更深入地寻找其物质基础。

3.动态研究和分析实验结果在整体的动物实验过程中,由于病程延长,在发展过程中,机体发挥了自我调节作用,在某个阶段可出现不同的结果,甚至相反的结果。说明机体的调节和代偿作用。要区别生理变化和代偿作用,正确选择实验期和正确评价实验结果。

4.中药单方和复方成分的研究中药单体成分和复方的研究是中药研究的两个方面。根据中医的组方原则和系统论的观点,在研究单味药单体成分的同时,应侧重于复方中成分的l分析,更有利于对中药作用机理的阐明。也有利于以药为手段发展中医理论。

中医与西医论文:中西医学语言文化区别与中医

摘要:从象形文字、拼音文字与思维模式、中医学术语与西医学术语、医古文与医学英语等方面探讨了中西医学语言文化差异对中医英译的影响。

关键词:中医学;西医学;语言文化差异;中医英译

中医西传历经300多年,时至今日,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传统的中医学与现代西方医学共存,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中西医学都是“研究人体生命过程以及防治疾病的科学体系”。可见,二者至少具有三点共性,即研究对象相同——“人体生命过程”,目标一致——“防治疾病”,且都是“科学体系”中的一员。但是,二者的语言文化差异折射出中医学文化所具备的人文特征和西医学文化,尤其是现代西医学文化,所具备的典型的科学特征。

语言是文化的结果,一个民族所说的语言是这个民族总的文化的反映;但也可以说,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部分,⋯⋯语言与文化都共同发展了几千年。

1象形文字、拼音文字与思维模式

中国文字是3000多年以来一直保留着象形书写法(与拼音书写法相对)的文字。笔者通过比较、分析《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注:东汉?许慎撰,我国及时部收字齐全、形音义综合考辨、编排科学而系统的字典]与《黄帝内经》所反映的思维模式、哲学观念以及人体解剖、疾病和治疗知识,得出以下结论:《说文》中蕴涵的中医学知识与《内经》一脉相承;《说文》所体现的“天一地一人”宇宙思维模式与贯穿《内经》的“天一地一人”生态医学思维模式同出一辙;作为《内经》理论基础的“气、阴阳、五行”学说可通过《说文》追本溯源;《说文》主要通过分析汉字的造字结构、追溯汉字源流及本义,是研读《内经》以及探索研究中医学起源的重要书籍。以象形字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中国文字及其所代表的意义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和保守性。这对于促进中医学家的类比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发展,以及用《内经》奠定的这种思维特点去影响其后的历代医家,发挥了无形的巨大作用。从阴阳、五行、精、气的象形字到《内经》广泛的取类比象,再到明清医籍对字的形音义的校勘、考辨,都显现出中医学思维之链中象形汉字的深远影响。

英语是拼音文字。英语单词的“形”与发音直接联系,对其语义的理解是以听觉为基础,从而跳出了以事物具体形象为材料的视觉思维框架,为发展以抽象概念为基础的逻辑思维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从而形成抽象推测、概念思维和范畴区分以及对这个世界力求得出客观判断的传统。实际上,医学英语词汇中所含的纯英语词汇只占很小的一部分。大部分医学英语词汇都是由医学词缀通过构词法拼缀而成的,而医学词缀多来自拉丁文和希腊文词素。由于深刻的结构性差异(包括世界观、思维模式乃至语言),产生了中西文化之间理解和翻译的极大困难。从一种文化角度研究另一文化,往往把一套世界观和思维体系都“走私”进来,而这套世界观和思维体系能否被对方文化传统接受、并相互融合呢?以“气”为例。《说文?气部》:“气,云气也。象形。”“气”在甲骨文中作“气”,象空中流动的气流,蒸发升腾,其象如云,不久消失,又为无形。因此,“气”是无形的,无处不在的,可聚而有形的(如可凝而成水)。此时的“气”可英译为air。随后,包围、充斥在人类空间的“气”,被抽象化为一种哲学意义上具有物质含义的“气”。春秋战国时期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就认为“气”是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医学家抓住时机,适时地将“气”引入医学。这样,“气”就成了先秦自然哲学与医学的中介、桥梁。到了《内经》时代,“气”不仅是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亦是人体的基本物质,且可化而为血、为精、为津液等,它所主持的人体正常生命功能活动为“神”。《内经》的全部理论与技术,几乎无一不与“气”相关,且各种各样的“气”名目繁多,有阴气、阳气;清气、浊气;天气、地气;正气、邪气;营气、卫气;四时之气、藏府之气、经脉之气;等等。此时。“气”早已不是air,也不是energy或vitalenergy或atmosphere,只能是qi了。现在,对大部分西方人来说,qi已不再陌生。

2中医学术语、西医学术语与中医英译

现代术语学所观察到“专业术语的产生大部分是由普通语言衍生而来”的情形,在中、西医学中都可以清楚地得到证明。熟悉中医用语的人应该能够察觉,中医书籍中的用字大部分是普通语言用字,且比较广泛地出现在同一成书年代的其他著作中。魏逦杰博士和文树德教授都主张将中医学的基本术语分为两大类:一是代表一般概念的日常用语,如头、脚、胸、腹、心、肝、血等;一是从日常用语所引申出来的中医学专有名词,如窍、穴、卫、邪、命门、三焦、督脉等。由于前一类用语大多具有普遍性,也就是说,大部分文化种群都有这类概念,而且各种群所使用的不同语言也都存在着表达这些概念的词汇,因此翻译时,采用译人语的对应词应该是最的方法;后一类代表中医专门知识的词汇则大多源自于隐喻(metaphor)的命名方式,即由普通语言、以类比的方式形成,翻译时,可以通过字对字直译的方式加以译解,也就是将字面上的意思译出来。如窍译成orifice,穴译成point或hole、卫译成defense、邪译成evil、命门译成lifegate、三焦译成tripleburner、督脉译成overnorvessel。关于西医学术语,魏逦杰博士将其分为三类:及时类由借用自普通语言的用词构成,如fever、chill、cough、cold、influenza等;第二类则是由西医用以描述特定专业概念的词语组成,如conjunctivitis、anemia、hypertension、arteriosclerosis、hyperchlorhydria等;第三类由医学来源词语组成,如enuresis、lochia、pharynx、1arynx、dysphagia等。及时类词语,尽管通常由医师使用,但是一般人都能够明白,而且大部分正常成人都能够分辨这些名词所指的情形为何。第二类词语中虽然有些词(如anemia、hypertension、conjunctivitis)对一般非专业者可能并不陌生,甚至还被他们所使用,但是非专业者并无法以医学的性诊断出这些病情;这些名词所反应出的专业知识与一般的认知有很大的距离。第三类词语则不需要任何专业知识或设备便能加以了解或确定。魏遁杰博士认为,应该避免使用纯然“严谨专业性的”第二类西医学名词术语翻译中医学概念,认为这样“必然会破坏了他(指‘译者’)意欲传达的这个知识体系(指‘中医学’)的完整性”,并相信只有及时类与第三类西医学名词术语才能用于翻译中医学概念H。笔者颇为赞同。笔者认为,中医学术语基本上也可以分为三类:及时类由借用自普通语言的词汇组成,如心、肝、脾、肺、肾、发热、头痛、咳嗽、心悸等;第二类由中医用以描述特定专业概念的词语组成,如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等;第三类由中医学来源词语组成,如《说文解字?广部》中的某些形声字——疝、疸、痈、疡、痔等。而当初西医中译时所“借用”的中医学词汇也是相应的及时类和第三类,也就是说把heart、liver、spleen、lung、kidney和measles、leprosy、malaria、epilepsy分别译为“心、肝、脾、肺、肾”和“麻疹、麻风、疟疾、癫痫”是基于全人类对人体和病的共同认识。而同时,我们也应从西医中译实践中吸取教训:采用第二类中医学名词术语翻译西医学术语所引起的中西医学概念混淆不清的状况不应在中医英译中重演。如将typhoid,typhoidfever译为“伤寒”,typhoid或typhoidfever指的是“infectionoftheintestinecausedbySalmonellatyphiinfoodandwater”,临床表现为发烧、腹泻,甚至有血便,是肠的感染性疾病(infectionoftheintestine)。而中医学中的“伤寒”,广义指外感热病的总称,狭义指外受寒邪,感而即发的病变。

3医古文、医学英语与中医英译

让我们先观察比较一下下面两段短文:(1)“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日人。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素问?宝命全形论》)。(2)“Manismetazoon,triploblastic,chordale,vertebrate,pen—tadactyle,mammalian,eutherian,primate...Theout—linesofeachofhisprincipalsystemoforgansmaybetracedback,likethoseofothermammals,tothefish—es.’’(L.A.B.一orradaile)。新晨

(译文是:人属于后生动物,系五趾,三胚层高级动物,属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哺乳纲,灵长目⋯⋯象其他哺乳动物一样,他的每一个器官系统的轮廓可以追溯到鱼类)。以上都是从“发生学(genetics)”角度来界定人生命的起源,若仅从语言学角度考察,及时段

四、六字成句,文辞简练、优美,具有诗一般的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而第二段含有大量的专业术语,语句平实、严谨,属于科技英语,谈不上文辞、韵律的优美。中医学的核心知识都来源于古典文献,即“文言文”。实际上,自《内经》问世以来,中医语言就基本定格在“文言文”。而“医古文”是文言文的一种,是文学语体。由于中医学术语具有高度多义性、同义性和模糊性,医古文又异常简练、具有丰富的修辞格,因此极易造成中医语言语义模糊,并引发学术之争。因此,中医学中的“咬文嚼字”现象——校勘、训诂或注释中医古典著作,更是渊远流长,并延续至今,从而体现出中医学所具有的人文、社会科学特征。而医学英语语义明确清晰,所表达的理论具有可证伪性,属于科技英语,是科学语体。因此,在译介中医时,尤其是中医古典著作时,绝不能像西医中译一样仅注重传达原文所体现的医学知识,同时也应对原文所体现的各种人文、社会科学特征给予必要的关注,因为这些特征本身就是中医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基于上述观点,笔者认为应坚持严谨应用保持中医概念系统性、完整性和独立性的名词术语英译原则,并在现有的基础上推出一个体现中医典籍文化的更的翻译体系,使建立在中医典籍文化基础上的中医学顺利、持久地走向世界。

中医与西医论文:西医院校小班制中医学PBL教学实践与探索

[摘要]目的探讨PBL教学法在《中医学》教学中的实践效果,及比较与传课堂教学之间的优异。方法选择2014级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圣地医学班学生(40人)作为实验组,采用传统课堂教学结合PBL教学法;选取2014级临床医学专业普通班(45人)作为对照组,采用传统课堂教学法,课程结束后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分析。结果PBL实验班的问卷调查明显优于传统课堂班,且其平均成绩与传统学习班比较具有显著差异,85分以上的同学百分比明显高于传统班,及格率明显提高。结论PBL教学模式强调个性发展,有利于调动学生和老师的积极性,引导教师和学生转变观念,转变为“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更多关注于学生的独立学习和主动学习能力,使其主动参与到教与学的过程中来。在西医院校临床医学小班制中开展PBL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在校期间对学习的积极性,更是对他们提高各项理解、表达及社交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PBL教学法;中医学;临床医学

《中医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学习中医药知识的一门课程,是奠定学生建立中医临床思维能力,培养其对中医药知识的理解和认知的课程。而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基本上是以教师为主的灌输性教学方法,导致学生难以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中医临床思维较差。再者,在西医院校《中医学》课程设置存在着内容多、课时少的问题,本课程内容理论性较强、知识面较广,内容抽象,仅用70学时讲授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及中药学、方剂学、针灸学等内容,很难讲解透彻。且《中医学》教学主要面对的是大学三年级的学生,大部分西医基础课程已经学完,因而他们在接受了西医还原、实证的思维方法后再接触中医感到有一定的难度,对《中医学》难以产生兴趣和自我学习意识。为进一步提高化《中医学》课程教学效果,我院在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小班制中尝试教学改革,即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引入PBL新型教学模式,并辅助现代多媒体技术进行本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总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2014级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圣地医学班学生(40人)作为实验组,采用传统课堂教学结合PBL教学法;选取2014级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普通班(45人)作为对照组,采用传统课堂教学法。两组学生教学改革前的基本资料(性别、年龄、问卷调查得分、学习成绩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教材

选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高鹏祥主编《中医学》第8版作为授课教材。

1.3教师

由中医学教研室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讲师以上教师任教。

1.4教学方法

实验组运用PBL教学共授课4个学时,其余课时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讲授;对照组全部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讲授。

1.4.1编写PBL教案实验组将学生分4组,每组10人。带教老师根据大纲要求,编写2个PBL教案。精心设计案例和问题,问题要求注意趣味性、启发性和综合性,案例不能太过简单,以能引发学生深入讨论,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为目的。案例撰写后,经教研室主讲教师讨论后定稿,编制教师版和学生版两个版本的教案。教案一般设置三幕,学生教案有真实案例,临床情景要求结构循序按幕编排,逐渐提示信息,具备结构不良、开放、真实性,还可以包含社会、行为、心理等真实情景,案例包含许多相互联系的部分,而每部分又是很重要的。教师教案要求有教学目标、教学计划、各幕关键词,各幕提示题,各幕指引参考、时间安排和学生、教师参考资料。

1.4.2PBL课堂实践每组固定一位导师,一次2学时。每组学生自由指定一名主持人,一名记录员。主持人负责主持整个案例的讨论过程,记录员记录每名成员的发言。老师在课堂讨论中对偏离讨论主题者给予纠正指导。课后,学生进行意见反馈,主要包括学生自我评价,学生评价老师两部分。同时,老师也要对每位小组成员进行评价,形成反馈意见,点评各位组员的发言质量、提问质量、回答问题的水平,为学生整理思路,提出更为完善的方案,让学生对中医学的内容有更深一步的认识。

1.5教学效果评估

1.5.1问卷调查课程结束后,发放自制教学效果调查表,其科学性经过信校度检验。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本教学法对学生在提高知识获取能力、促进表达理解能力、激发学习中医兴趣、同学交往互助能力等方面的作用,以及对本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意见和建议。共发放调查问卷85份,收回85份,回收率。

1.5.2成绩分析期末进行理论考试,同一时间同一试卷进行机考。对考试成绩进行分析,评价学生在实施PBL教学和非PBL教学中的差异。

1.6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的f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采用SPSS 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P

2.结果

2.1两组学生对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表1)

2.2两组学生对考试成绩比较(表2)

3.讨论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是一种以问题为基础,以病案为先导,来引导学生自学和讨论的学习方式。它克服了传统灌输式、被动教学的不足,目前已成为全世界医学院校公认的一种有效方法,得到了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WHO等国际组织的高度评价。临床医学专业《中医学》教学模式多年来一直采用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式,即任课教师按照教学大纲要求,以班级组织和课堂教学形式,有目标、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以保障学生顺利地学习。传统模式教学无疑可以使学生获得比较系统、扎实的基础知识,但其不足表现在:(1)以“教师为主宰课堂教学的中心”,学生处于“被填灌式”的学习状态;(2)教学内容受教学模式的限制,可以说是“以书本为中心”;(3)教学模式重知识结构、轻知识传输过程、忽视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于《中医学》而言,课程内容理论性较强、知识面较广,内容抽象,学时较少,需要教师系统地讲授。但如果单纯应用传统课堂讲授方式,则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难以引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厌学、逃学的现象时有发生。

近年来,国内中西医院校的一些学者和同行对如何讲好《中医学》或中医各们课程从不同侧面进行了不同层次进行了研究与探讨,取得了一定成果。郑瑾等提出要充分以学生为中心,运用现代手段启发式互动教学,以现代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医学的方法进行授课。有研究提倡采取提问的方式,启发、开拓学习思路。麦志广等翻提倡增加“病例分析”小课,增设“中药电脑”课,优化多媒体组合教学等,孙涛通过对学生实施PBL教学后观察了学生的成绩及对教学的满意度等,均取得了较好的预期效果。x翠英等采用“3+2”学科整合式PBL教学方法在中医学实验班中应用,根据不同的年级要求设计出不同的“3+2”课程整合PBL教学内容,从而提升了各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张红等认为在西医院校中医学教学中应用开展PBL教学模式可具有下列优越性:(1)强调了学习能力的培养。(2)加强了各学科间知识的联系。(3)避免了章节间内容不必要的重复。由于将基础与临床进行了有机结,将教材的杨心内容掌握得更加深入、透彻,可有效地解决中医学课时少和教材内容多的匹配不合理问题。

我们在临床医学本科专业小班制中开展PBL教学的尝试过程中,通过调查问卷发现开设PBL课堂教学对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均有提升,如通过与传统教学班的统计比较,可以看出实验组在“提高知识获取能力”“促进表达理解能力”“激发学习中医的兴趣”“促进交往互助能力”等方面均比传统讲授对照组有显著意义(P

中医与西医论文:中医和中西医专业医用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我国在中医、中西医专业的医用化学教学中的问题需要进行改革。文章首先分析了医学院校医用化学教学的现状,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归纳概括医用化学教学改革应遵循的原则;,为医学院校医用化学教学的改革实践提出几条建议。

关键词:医用化学;实验教学;改革

1中医、中西医专业医用化学教学现状

(1)从学生角度分析。 医学化学,顾名思义就是“医学+化学”的结合,因为有学科交叉,因此内容比较复杂、难度也比较大。学生在学习前本身就要有良好的化学知识作为前提。但是,当前学生的化学知识储备不足,无法满足现有医用化学对化学的需求。且很多专业学生认为,医学化学并不重要,学习仅仅是为了考试。

(2)从教学内容分析。 当前,医学院校的医用化学教学内容过于落后,基本处于重视理念,不重视实践的阶段。有的专业则直接选择本科的教学教材,内容和本科教学同步。

(3)从教学方式分析。 在具体教学中,医学化学的教学方式过于传统,主要是以“满堂灌”的方式来进行教学,且这种现象非常普遍。教师未能重视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教学设备过于落后等,这些均对教学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

(4)教师本身的职业素质有待提高。 在中西医、中医专业中,医用化学课程教学教师一般是由化学专业出来的。这类教师有丰富的化学知识经验,却没有医学经验,因此在教学中无法兼顾化学及医学两门学科,无法让医学和化学融合。

2中医、中西医专业医用化学教学改革应遵循的原则

(1)学生主体原则。要把学生当成是教学主体,学生是学校教学主要的培养对象,在教学内容、方法改革中,均要以学生作为主体。

(2)实操原则。医学化学本身就具有极强的操作性。中西医及中医专业主要以培养具有实际操作能力人才作为目的。

(3)普遍性、应用性原则。需要拟订具有针对性的方案,以此提升学生兴趣,增加学生医用化学知识储备以及实践能力提升。

3中医、中西医专业医用化学教学改革的实践

(1)教学内容改革。 中西医、中医专业的医用化学内容方面,优化落后的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拟订教学大纲,把教学内容的理论、实践性有机结合,并且补充近期现实需求内容的有关教学。

(2)教学方法改革――分层次教学。根据之前教学经验分析,对学生开展统一教学方式未有针对性,因此可根据学生原有知识基础、发展潜力开展教学,如分层教学方法:①根据学生个体差异,进行分开备课。在这之前,要研究每一个学生的基础、智力因素等,将各种因素综合分析,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层次划分。②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开展分开式教学。在具体教学中一定要处理好共性、个性关系,根据教学大纲、课程内容,对学生开展整体式的分层安排,确保基本教学目的完成。③分层指导、训练。教师可对学生开展分组式指导或是个别式指导,不单对课堂上学生未理解、掌握的内容开展指导,又可对学生开展拓展性知识的指导。④考查的分层。在考试中,也可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不同的考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对题目进行选择,或是拟订多份试卷,让学生可以更好选择。

(3)重视实验教学和多媒体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不可不重视实验的教学,让学生可以通过亲身实验,开展研究、总结,对相应问题可以提出更加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同时,当前是科技的时代,在多媒体技术进步的现代,可以利用此技术开展课堂教学,极大地提高学生对医用化学的兴趣。

(4)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想要切实提升有关专业医用化学的教学质量,首要任务是提升教学者本身科学素养的水平,在教学中不断开展研究、总结并提升教学能力等。

总之,在具体实践中,教育工作要认真分析学生的学习整体效果、质量,在原有教学方法上创新,以此达到提升医学院校医用化学教学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