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企业管理专业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数控专业改革教学企业管理论文

1概述

《企业管理》课程是我院高职数控专业所开设的一门必修课,旨在培养学生管理能力与素质。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得学生在数控加工制造领域中的设备管理、生产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与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前黄冈地区比较缺乏拥有该技能的高水平人才,而且,在黄冈市的十二五发展规划中也明确提出重点发展汽配、农用机械、钢构、窑炉等产业,这些产业的发展都需要大量的数控技术一线操作及管理人才,而现代企业的发展与竞争的关键也是人才,但由于黄冈工业基础薄弱,城市建设滞后,对人才的吸引力不足,所以需要地方高校有针对性的培养地方经济发展所急需的人才。为此我院数控专业及时修正了人才培养方案,对相关课程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尤其是企业管理课程从教学内容、方法等方面都进行了改革与创新,具体内容如下。

2更新教学内容

从黄冈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来看,原来的企业管理课程教材注重理论,内容枯燥,缺少针对数控专业所需的管理知识与实例,为此,本教研组教师通过对相关企业进行调研,并与企业专家进行积极沟通,适当增加了数控设备管理、机加工生产管理、物资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内容,并编写了取材于本地企业的系列管理案例分析,因为事例就发生在学生身边,与其专业非常相近,学生很感兴趣,也易于被学生接受,经实践证明效果良好。另外,为使学生更扎实的学到相关管理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还适当延长了企业管理课程的理论与实践课时。

3改革教学方法

3.1课堂讨论与学生角色转换

在上有些企业管理的案例分析课程时,可根据课程内容需要,把学生分成3组,每组10人,把这10人分别按董事长,总经理、车间主任、技术员、班组长、普通员工代表等分配角色(这其中包含了企业高层、中层与基层),让学生各自按自己角色并根据工作职责要求对案例进行分析,最终形成研讨会分析总结报告、会议纪要、问题处理意见等形式的书面文件。而且,因为有多个不同案例,所以还要及时重新分配角色。在上市场营销相关内容时,提前布置作业,让学生提前准备出相关资料,在课堂上分别作为买家与卖家做市场调研,然后根据品牌、技术参数等指标谈判价格、合同交期等内容,并按正规格式签署合同。事实证明,虽然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因缺乏经验与相关专业知识的积累,会出现方方面面的问题,但该方法使学生产生了较大的兴趣,甚至激发了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意愿,有效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2企业名人进课堂

学院往届毕业生中有很多已成为企业老板,这是我院一个有利的资源,在合适的时机适当为学生安排一些讲座,由这些企业家来亲自谈谈自己如何创业以及如何对自己的企业进行管理等内容,可拉近学生与企业的距离,深受学生欢迎。

3.3改革考试方法

在开始上这门课程时,就把学生分成组,然后每组布置一道源自当地企业管理实际问题的作业题,课程快结束时写成企业管理问题分析报告或管理类论文并按比例记入课程成绩,使得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并充分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4充分利用实训资源,强化实训效果

为提高企业管理的学习效果,提升学生的管理技能,只靠理论课是难以奏效的,必须对管理课程实习充分重视起来,为此我们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4.1有效利用学院内部实训资源

学院内部有“校中厂”-黄冈飞翔模具有限公司,还有金工实训中心、数控实训中心等资源,是学生进行企业管理实践的良好场所,可进行模拟车间管理、设备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等内容。比如车间布局分析,可让同学们首先画出数控实训中心的平面布置图,然后分析当前这种布置方案的优缺点,并提出改进意见。在飞翔模具厂可进行订单管理的实习,让学生分组对订单进行跟踪,并写出保障订单按期交货的方法。

4.2参观本地机械加工类企业分别组织学生到本地的管理

优良与一般的机械类企业参观,尤其那些管理优良的企业,往往在建厂前就已对平面布局做了充分的论证,而且在现场管理、质量管理等方面都有非常严格的规定,在学生参观前布置任务,找出企业管理存在的问题与优点,参观过程中请参观企业基层或中层领导用实例讲解企业在管理过程中的做法,并尽可能安排学生与领导互动的时间。

4.3充分利用企业管理实习软件

学院仿真实验室已购买市场营销、设备故障维修、数控编程等模拟软件,在学生进行管理实习时要充分利用这些软件,提升实习效果。

5注重培养工程意识

在进行企业管理的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安全意识、质量意识、责任意识、团体意识、市场意识等等。这些是构成工程意识的基础,也包含了管理的思想,例如安全意识,企业的安全管理是管理其他事物的基础,只有人身安全、设备安全等才能使员工安心、高效的工作,生产设备才能发挥出好的效能,安全管理需要管理人员与所有员工都要有安全意识,而且需要时刻牢记于心中,所以从本质上说,要想使人员与设备安全,就要对自己的行为、对设备按一定的规则进行管理。对于质量管理来说也同样如此,质量管理也需要所有员工都要有质量意识,现在比较成熟的企业大多都实行质量管理,需要全体员工参与、全过程控制,这也对企业员工的素质与管理意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只有在授课过程中及时对学生灌输工程意识,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能力的培养,才能使学生在毕业后有企业员工的思想,也更容易与企业接轨。

6结语

数控专业的企业管理课程改革要围绕高职对学生的培养目标进行,同时,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又要与地方经济及人才发展方向相结合,改革是无止境的,要不断地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方面的改革,提高学生的管理技能与综合素质,使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有后劲,从而更好的为当地经济服务,也为学生将来职业生涯提升、转型成为的机械工程师以及高级管理人才或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最终成为地方企业的栋梁之才。

作者:阎涛 金桂芹 单位:黄冈师范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论文

摘要:创业教育不仅能够缓解学生的就业压力,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也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和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主要是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相互调控和相互渗透的关系,本文探究了在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中渗透创业教育的路径。

关键词: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专业教育;创业教育

一、理念的渗透

理念是教育改革的先导条件,而创业教育的理念核心是融合教育哲学中的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价值观,并在不断的培养和激发中实现学生的主体创造性,从而使学生的素质得到的发展,促进社会的长足进步,并使社会空间和团队发展得到开拓和进步。在专业教学中渗透创业教育的理念,不仅是教师传授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知识的重要方法,还能够依据专业和课程的实际情况和特征,充分结合授课的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另外,将创业教育理念渗透进专业教育,其实就是依据专业的特征,结合专业的实际情况,来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简而言之就是以创业教学为基础,充分结合专业的特点,加强对于专业创业背景的讲授,使得教学更加灵活,在列举专业创业案例后,从中挖掘出创新元素和知识点,从而使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相互渗透。

二、课程的渗透

高校应当在人才培养体系中融入创业教育,制定出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并充分体现出创业素质的培养,从课程的培养目标、素质结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等方面入手,促进创业教育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的渗透,从而形成一体化的教学架构,促进学生的开拓性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在设置创业课程方敏不仅需要充分考虑到创业课程的独立性,还需要注意与其他课程的相互联系和交叉,不仅需要有针对性地设置创业课程,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精神、能力等素质,还需要充分挖掘出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中的创新性教学绒绒,并以此为基础开设一些具有专业倾向的创新创业课程,并通过选修课和必修课等形式将创业教育渗透进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中。

三、活动的渗透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中的活动种类非常丰富,如实训、实习、毕业设计和竞赛等,甚至有很多基于专业教育所开展的社团活动、兴趣小组和勤工俭学活动,因此可以充分结合活动的特色,以活动为载体,将创业教育的内容渗透到活动当中去。另外,还可以以专业背景为基础,以创业教育的课程目标和任务为依据,设计出与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相融合的活动,如创业方案设计比赛、企业参观、专题讲座等,甚至还可以开展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相关的创业比赛,活动的内容可以使创业计划、能力和模拟实战,还可以与校内外的实训室、中心或基地相结合,使学生在竞赛中感受到真实的状态,从而调动起学生的创业热情和学习的积极性,为未来的创业积累充足的经验,提升学生的综合创业素质。在进行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相互渗透与融合时,可以从课程的正规性、活动的也与丰富性以及教育的多元化入手,培养出高质量的工商企业管理人才。

四、师资力量的渗透

学校可以使用内部与外部相结合的方式,培养与引进同时进行,在提高现有教师的专业素养的同时,了解和掌握当前的专业教师创业素质和校内的创业教学水平状况,由此制定出相应的专业教学素质和创业教学素质培养计划,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定期派遣教师到知名高校和企业中进行学习及培训。教师在经过实际的理论应用后,就能够在参与到企业的产品开发及技术服务中积累到相关的经验,从而提高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和创业素质、能力。而外部的引进则需要遵循着求精不求广的原则,高校可以与企业建立起密切的关系,从企业中聘请专业的人才来高校中担任兼职教师,甚至还可以邀请成功的创业人士开设创业专题报告等。通过这些方法就能够建立起规模庞大且专业能力及创业能力较强的高水平专兼职教师团队,为高校的师资力量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结论

总而言之,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中渗透创业教育的研究,不仅是国家政策和当前形势的趋势,也是符合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发展战略,高校应当大力推进创业教育,从中探索出适应专业与创业教育相融合的发展模式,从而实现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观和提高人才质量的长远发展的目标。

作者:马喜珍 单位: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论文

一、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本科是中国高等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培养人才是大学的主要任务,以人才培养为基础,并依靠人才培养服务于社会。20世纪90年代我国学者开始研究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教师在一定的思想指导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按照一定培养目标,使学生达到一定规格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素质的教学运行方法。它主要包括专业设置、教学方法、教学安排、实训教学等综合要素。人才培养模式在专业人才的全过程中起主导地位,决定整个教学全过程。

二、应用型本科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我国企业目前对于企业管理专业人才需求量较大的是中高层和基层管理者。毕业生由于缺乏实际管理经验几乎无法一毕业就有能力成为中高层管理者,基层管理岗位是大多数应用型本科企业管理专业毕业学生的求职方向。但是不同类型企业所具备的管理特征不同,需要的基层管理者所具备的素质也各有不同,到底向什么类型企业输送何种人才,学校应具体结合自身特色和宏观经济环境来制定人才培养目标,研究毕业生的就业方向。

2.课程设置不完善。企业管理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课程内容应与实践紧密相联。但是长期以来管理类教科书的内容与实践都不能紧密结合,教材偏重理论甚至是纯理论化,案例教学法也只能将企业内部管理知识传授给学生,缺乏对岗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同时国内外近期理论也无法及时更新跟进。这就导致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的不够彻底,运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加薄弱。课程设置的不完善还体现在应用型本科高校没依据自己学校本身特长来设置课程,而是参考其他学校课程安排,忽视了课程的关联性。

3.教师缺乏实践经验。教师在实践教学方面处于主导地位,如果教师缺乏实践实训经验,那么实践课程必然受到影响。我国高校很多教师都是硕士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工作,他们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但是参与企业实际运作的操作能力相对来说较为薄弱,缺乏对企业实际运作的指导,指导学生实践课程存在难度。应用型高校对于实践教学师资力量的培养远低于理论教学方面的重视。

4.人才培养缺乏创新性。现代人才培养中存在较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学生缺乏创新性,并且考核能力掌握的方式也很单一。对于企业管理专业学生来说,情景再现法、案例教学法都经常被采用,但是学生的创新能力并未得到充分发挥。在对学生的评价中,考核方式单一,无法反映其创新和动手能力,只能通过考试成绩判断学生掌握知识点的状况,不适合综合能力的培养,缺乏创新意识。

三、实施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举措

1.学校应结合自身特色制定培养目标。学校要了解不同类型企业的用人需要,明确培养人才和企业需要人才的不同之处,让企业对培养方案提出使用建议和要求。应用型本科进行顶岗实习的培养模式在现代教育中是必不可少的重要一课,学生通过学习理论知识,参加企业实习,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真正体验到企业管理专业工作方面的实际要求。学校也可以加强校企合作,充分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管理人才、方向、数量,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有效培训。

2.构建核心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构建主要基于三方面的培养: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素质。专业知识的培养是为了使学生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具备理论基础,比如管理学、经济学、企业战略管理等课程;专业技能的培养是为了学生掌握能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最为核心的就是生产运作技能、营销推广技能、财务管理技能,因此可以开设生产运作管理、市场营销与策划、财务管理等课程;专业素质是每个管理者必须具备的基本要求,因此开设法律、哲学、思想品德、计算机、英语为必修课程。除此之外,因为企业管理专业是门具有实践性的课程,因此必须适时开设实践教学,具体包括:ERP沙盘模拟训练、专业实践实训、市场运作模拟实训、毕业实习等环节,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各门课程融入专业课程当中,按照培养目标组织教学,使学生真正获得核心能力。教材是教学的主要工具,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企业管理专业课程的教材也要遵守理论教学与企业实际运作相结合的原则进行编写。

3.提高师资队伍的建设。一个合格的企业管理专业教师不仅需要拥有丰富扎实的理论基础,也必须具备与知识、技术同步更新的实践操作能力。为了适应人才培养模式的需求,各大高校都纷纷加强了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专职教师是应用型本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传授学生理论知识,但他们大多数没有实际进入企业工作的经理,因此要支持教师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获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来充分实训技术的训练,鼓励教师进入校企合作单位深入了解企业生产管理流程一体化,由单纯的教学向教学、实践、科研一体化转变,为指导学生实践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鼓励教师多多参加学术交流活动,了解学科前沿信息,提高科研教学水平,扩充师资队伍的建设。

4.鼓励学生创新,建立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学校应当以思考、研究、分析、运用、创新作为教学质量考核标准来激发学生创新的勇气不断鼓励学生创新,增加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评价体系是对教师的教学成果、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有效检验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改进的必要途径。在新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下,考核内容应与企业管理实际工作岗位相对接,以案例分析题、设计题、实际应用题为主,知识性、理论性等死记硬背的试题为辅,旨在培养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新思维的能力。在考核形式上可灵活多变,根据本专业的特色,采用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式。

作者:杨依 兰东东 单位:江西应用科技学院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研究

一、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学现状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

在高职院校的工商企业管理这一专业中出现了明显的定位不清晰的问题,主要定位过低,且狭窄。在人才的培养中也缺乏目标的明确性,主要反映在以下四个方面:其一,一味的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在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教学中,理论知识的学习占据很大的比例,所以学生的实践机会很少;其二,人才的培养方向没有明确为中小企业;其三是人才的培养中缺乏凸显出专业能力;其四,没有彰显出专业的特色,高职院校在开设工商企业管理这一专业的时候仍然沿用传统教育的模式,导致这一专业缺乏教学的特色化。

2.教学内容理论化且缺乏创新

高职院校的教育课程与内容主要划分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大部分。但在长期以来的教学中,工商企业管理教学仍然着重突出理论知识,而实践教学则微乎其微,按照书本上的内容全部灌输给学生,并没有结合一些典型的案例进行详细的分析;有的教师则集中对企业管理的理论讲解,当理论讲解完了再进行实践操练,这种教学方法是不科学的,通过人为的因素把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性的分割开来了。近几年,工商企业管理出现了许多典型的案例,但高职院校的学生所用的教材并没有根据时代的发展而进行内容的更新,所以目前学生从书本上获得的知识内容都较为老化,高职院校的教学与工商企业管理的岗位的脱离了。

二、工学结合模式下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学改革

1.理论和职业技能的教学方法改革

针对在我国高职院校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中存在严重的教学弊端,高职院校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中应该采用工学结合的模式来辅助理论与技能教学的开展。由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主要是前往机关、企事业单位、营销、管理等社会领域中,这就促使在高职的理论教学中,应该适当的协调好理论知识的学习,以满足学生的就业的基本需求和够用为根本,再要求学生对重点、实用性的理论知识进行巩固和强化。与理论教学相对应的教学工具主要是借助多媒体的方式进行,通过启发式、传授式等现代教学方法相融合来突破对传统教育的钳制。具体运用于课堂上的教学方法主要有问题教学法、课堂讨论法等等。理论教学的手段主要是网络资源、多媒体教学等,通过革新教学方法与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的习惯,并有意识的让学生通过相互合作来培养学生的团体精神。另外,在职业技能的教学中,根据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积极的为学生创设锻炼与实践的机会,或者是通过对日常工作场景的模拟来增强学生对企业管理流程的认知。同时还应着重增强学生的创造性技能,根据这个专业的特征来确定学生面向社会岗位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培养技术性的专业人才,提高学生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

2.理论课堂和校外实训相结合

工学结合的模式要求在高职院校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中应该把校内课程与校外实践相结合,除却要求学生应该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教师还应勇于突破课程的限制,通过例举出当前工商管理中的热点话题开发学生的思维,组织学生展开课堂讨论,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与讨论发现问题,并根据每个学生的角度不同分别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另外,教师还积极的为学生创造深入校外学习与实践的机会,多增加学生的实训教学,与学生一起操作,并有目的的培养自主解决问题与独立思考的能力。当学生真正的通入到企业课堂中,学生才会把自己当做是企业中的一员,从而认真求实的工作,通过在实际的企业工作岗位中,学生也有可能遇到从来没有发生的问题,这时教师就要指导学生,帮助学生去解开疑惑,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加强。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的教学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在对课程体系进行深入的探索,但是对课程体系的创新和改革仍然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修补,并没有从根本上对教学方式与手段进行革新。因此,针对于高职院校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教学目标出发,其根本目标就是为了向社会输入一批掌握基本管理理论知识与具备高超职业技能的人才,所以在教学中应该勇于革新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并采用工学结合的模式,教师应创新在课堂中的理论教学方法,并创造机会让学生深入到企业课堂中增长见识,与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

作者:林恩平 单位:江西渝州科技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秘书学专业企业管理案例教学策略

摘要:企业管理案例教学以独有的优势在秘书学专业的管理类课程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探讨了企业管理案例教学的作用和意义,对目前秘书学专业管理案例教学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归因,思考从案例资源建设、教学流程优化、教师角色定位、各方资源整合等方面入手变革,提供了一条管理案例教学切实可行的操作路径。

关键词:企业管理;案例教学;案例分析

案例教学方法在医学院、法学院和军事院校的教育实践中被广泛应用。20世纪20年代,美国哈佛商学院率先倡导管理案例教学法,并推广覆盖至学院2/3的课程。直至20世纪40年代形成了案例选编、出版发行等完善的管理案例体系,建立了校际案例交流中心,每年更新使用超过四百个案例,在校生要求完成500个以上的案例阅读分析。20世纪80年代经中美大连国际合作项目开始引入中国,逐渐被人们所认知。为了培养秘书学专业学生的通用管理能力,协助领导有效地进行组织管理。学校开设了管理学原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相关课程。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必然会用到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不同于传统的课堂讲授,在教学场景和管理情景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案例答案可能是多元的,不侧重于描述“是什么”而强调“为什么”,是解决方案的选择。教师在其中扮演着教练、导演和仲裁员的角色。

一、企业管理案例教学的作用和重要意义

案例教学指引学生运用企管理论工具解决实际经济问题,在团体思辨求解过程中职业能力得到训练,运筹帷幄间吸收管理经验的养分,经营管理理念入脑入心,对于今后适应错综复杂的企业管理环境大有裨益。这种参与式的教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检索收集案例关联资料,做读书笔记的学习热情,学生从中受到教益。案例口头表述环节,透过演讲及辩论,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成为一个能言善辩的人。案例分析报告的书面写作练习将提高学生的逻辑思辨能力,学生逐步学会用、精练的语言写成内容具有一定深广度的说理性文章。“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为了搞好案例教学,迫使教师不得不加强自我学习,开阔视野掌握大量的企管资料,无形中促进教师素质提升,教师的管理专业教学能力和课堂把控能力将与日俱增,形成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二、当下企业管理案例教学的困境

所用案例多零散独立、烦冗,缺乏系统性,容易使初学者陷入经验主义的误区。用于教学讨论的许多企业案例来自国外教材原文翻译,譬如微软、索尼等外资大型企业。还有某些援引国内海尔、联想等企业的新闻报道案例,鲜有契合秘书学专业特色,基于秘书视角思考管理问题的素材,缺乏今后主要就业方向的中小型本土化区域型企业案例。类似于空中楼阁式的案例架构不利于学生的经验积累和能力拓展。师生实践经历欠缺,导致分析归纳深度不够或游离实际,学生停留在问题浅表的想象之中,无法提出问题解决的周全方案。秘书学专业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有待激发。习惯于传统讲授式教学的学生,对于需要较多前期资料准备,现场参与投入的案例分析教学活动有畏难情绪。案例分析课前,一般要求学生阅读收集相关资料并完成分析作业。部分学生只是被动看案例,敷衍了事。草草书写五六行字便提交。有的学生甚至临阵磨枪,匆匆忙忙地在课堂上完成。阅读量小、作业水平参差不齐必然影响课堂讨论效果。每次学习小组的划分不固定,成员松散,相融性、互补性差。团队组长工作无法有效开展等问题使得学生案例讨论参与度不够,积极性不高。案例分析活动组织不力,往往开头热烈,结尾潦草。案例分析课仅仅是老师一个人在讲企业故事,其个人陈述往往带有明显的价值判断倾向,影响学生回答案例问题时的走向,容易造成人云亦云,不利于创意的萌发。教师难以有效引导,迫不及待地自揭分析谜底,自问自答。学生过多纠结于细枝末节的问题,讨论出现跑、偏、漏题的现象。分析倾向于选择成功企业的案例,其实经营失败的企业研究价值不容小觑,财经作家吴晓波的著作《大败局》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企业管理案例教学旨在训练和开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管理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案例教学方法运用规律和技巧的把控有一定难度,加之管理科学独特的权变特征。教学中的案例撷取往往沦为原理阐述的注解。学生无法较好地从案例分析课中汲取管理原理、要素及技巧的精华,不利于创新、批判思维养成和现实管理能力的突破。

三、企业管理案例教学的革新路径

(一)精心选编企管教材及案例

增加教学案例经费投入,购置公开出版的案例集和新近发行的案例分析教程。加强对专业教师案例撰写能力的培养,使其充分娴熟地运用案例教学。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增添案例的趣味性、可读性,教案中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生动形象的关键人物塑造,充满感染力的深刻管理哲理。确保案例时效性,淘汰陈旧案例。本着实用性、针对性、代表性的原则,扣准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紧跟时代步伐进行案例的甄选,结集成册。案例涵盖多种行业,呈现企业发展脉络,从不同成长阶段时间点上取用编选。改变过去以纯文字定性描述为主的案例教学,精选的案例应图文并茂,配以视频播放。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发互动、交互的多媒体案例库,内容包括国内外企业成败案例、学生创业企业案例、本地企业专项问题案例、企业流程各环节热点问题案例等资料供学生查阅自学,保持每年更新1/3的案例。

(二)细致做好课前筹备

课前准备阶段,教室课桌成U形摆放,桌上放置学生姓名标牌,便于辨识,拉近师生距离。配置多块黑板及移动白板方便展示、记录和总结。教师考虑学生当前知识储备状况,提前一两周下发难易适度的案例资料供学生阅读和深入思考,保障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做好案例分析的前期准备。指导学生制订完成作业的进度计划,监督跟进。利用微博、微信、慕课等互联网手段开启网上案例讨论模式,为正式的分析课做预热。任课教师在听取学生意见的前提下妥善做好分组工作,一般以4—7人为宜。人数过少讨论不热烈,意见缺乏代表性。人员过多则导致众说纷纭,难以调和。每个学习小组有班干部,作为气氛调动的积极因素。每组学生学习能力相当,在组长的带领下组建竞争团队,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小组中有人负责资料收集整理,有人负责写作报告文案,有人负责案例主陈述,有人负责记录,有人负责资源的统筹协调。约定案例讨论发言规则,要求组内成员必须发言,对不踊跃参与案例探讨的学生,要相应扣减团队竞赛分值。形成团队间比学赶帮的正向舆论,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增长才干。

(三)周密组织教学过程

《学记》有云“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在案例分析过程中,引导重于说教,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不要有顾虑,鼓励学生大胆发言,适当追问、反问。安排学生作为计时员进行时间的调控,教师观察并恰当指导学生的讨论、演讲技巧。首先由学生代表做10分钟—15分钟的开场白,介绍案例背景及需要讨论解决的症结,教师随后补充并明确分析方向和规则。为了防止出现冷场或争辩不休,教师可以采用提供一些案例新信息或重组新的讨论方阵,请真实案例企业人员现场答疑或播放企业人员访谈视频等形式化解僵局,使讨论沿着教学目标逐层推进。管理案例教学注重学生自主意识和独立工作能力的培训,面对学生的质疑问难,教师不能越俎代庖,有问必答。可采用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产婆术式”的辩证法,先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依照此观点进行推理演绎,随后引出观点中的偏颇,最终使学生意识到先前认知中的欠妥之处。充分利用好角色扮演法辅助案例分析,学生进入案例情境,扮演管理者、执行者等角色,体会站在不同立场下的抉择和考量。每每在案例讨论时会有某些新的发现和原先预设未曾料想的问题,这些案例学习中的真知灼见师生要做好心得记录惠存,避免遗漏。教师在进行案例分析教学集体备课时记录可作为参考。教师对于学生的案例分析点评不可操之过急,更不能以话事者的形象出现,随意打断他人发言,批评否定。教师要多一些教练的角色成分,要待学生酣畅淋漓地充分发表意见后,再做启发式总结评价。在点评过程中,对于案例分析全程中表现的学生,教师要适时褒奖鼓励,肯定其成绩。对于表现不理想的学生,教师要多从正面引导学生自我检查,分析原因,以期改观,避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学生的分析意见和创新观念给予赞赏肯定,中肯地点出讨论中的不足,并将剖析思路甚至调研经验和盘托出分享给大家。教师可鼓励各学习小组代表来做总结收尾。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将案例分析课上的讨论收获转化成书面成果,形成规范化的管理案例分析报告。书写报告由标题、案例概括、分析建议、教师评语、附加表格五个部分构成,避免空谈,要言之有物,有理有据。教师可将自己写作的案例报告或以往学生的作品作为范式供大家借鉴。对于案例分析作业完成不好和不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的学生,教师要主动与其沟通,了解原因做好疏导工作。教师对学生的成绩评定要点面结合,主要囊括课前作业,课堂表现,书面报告和团队表现等方面内容。学生课上发言次数、质量、时间把握等课堂参与表现占成绩评定的30%-50%。加权分数采用强制分布法,每班将有5%的低分者将接受教师的问询,以适当压力唤醒学生求知欲,恪守评分标准,避免教师据学生平时印象给分不公正进而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评价结果要及时反馈给学生,有助于学生在下次分析时调整策略,以期取得更好的成绩。

(四)有效整合案例资源

实战经验是笔宝贵的财富,学校出台政策聘请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职业经理人走进案例分析课堂举办讲座、报告。将及时手的管理前沿咨讯传递给学生,使学生意识到企业对管理人才规格的真实需求。深挖校友及实习学生资源,案例分析课穿插邀请创业校友或已经在企业担任管理职务的校友,现身说法讲述企业经营真实案例。选用实习生的企业实践报告,在分析课上结合工作实际介绍所在企业的基本情况。根植管理实践,教学与研究相融合,积极筹措成立企业管理案例中心,分享案例教研及近期学术成果,集思广益优化并推广案例研究方法。定期举办企业管理案例分析校园大奖赛活动,以比赛的形式激发学生的专业活力,争取企业冠名资金及赛事指导智力支持,通过现场PPT陈述,团队互辩和评委提问、点评等环节激荡思维,决出胜负。待该活动做成校园品牌后,可以举办校际联赛,进一步扩大社会影响力。使用数码影像技术,全程摄录案例分析课堂,为教研及学习者提供借鉴。有序安排教师到国内外商学院访学和进修,学习前沿管理学科理论和经验丰富案例教学方法。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到企业实地调研,参与管理咨询活动。采访企业各级人员,学生在教师的悉心指导下自主编撰走访企业真实案例。学生的亲身感悟使案例分析课更缤纷多彩、生动鲜活。作为管理问题研究的一种手段和管理教育的方法,企业管理案例教学注重传授知识与培养问题解决能力的并驾齐驱,加快学生管理知识向管理技能的生成。坚信通过不懈的探索和实践,企业管理案例教学必将使秘书学专业的管理教育活力焕发、生机无限。

作者:范振华 单位:广东培正学院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中职企业管理专业开发探索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需要大量高素质技能型的管理人才,正常来说,企业管理专业应该迎来全新的发展机遇,但各大中职院校企业管理专业的发展却呈萎缩状态,究其原因,在于现阶段中职学校企业管理专业缺乏合理而严密的专业开发流程,因此中职企业管理专业要走出困境,必须遵循正确的专业开发流程,进行合理的专业设置,该文在借鉴香港职业教育开发新专业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中职学校的实际情况提出企业管理专业开发的正确流程。

关键词:中职学校;企业管理;专业开发;开发流程;步骤

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需要大量高素质技能型的管理人才,据教育部的调研显示,目前,我国所需管理人才约1000~1300万人,而且以10万人/年的速度增长,但在读的管理类学生却只有102万左右,存在巨大的人才需求缺口。正常来说中职企业管理专业应该迎来全新的发展机遇,但各大中职院校企业管理专业的发展却呈萎缩状态,招生人数逐年减少,众所周知生源就是学校的生命线,生源的萎缩直接威胁到企业管理专业的生存和发展,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社会急需管理专业人才“,出口”畅通;但另一方面,职校,管理专业的招生人数却逐年减少,生源“进口”逐渐呈枯竭之势。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中职学校的企业管理专业存在以下的不足。

1课程设置目标不明确,教材欠实用

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应当以提高学生素质为根本目标,以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因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区别就在于它是就业教育,主要着力于培养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一线工作的初中级技术人才。但当前中职学校企业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存在明显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学校在办学过程中根据办学形式随意设置或更改课程;课程设置没有结合社会实际;文化课和专业课,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另外,存在着急功近利的现象,为了招生或者某企业的暂时需要,随意增减文化课程和专业课程。同时教材建设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随便订购使用教材,使用超越中职学生理解和接受能力范围的教材。这些课程,一般都有10门左右,它们相互交叉、但又相对分割成自成体系的各门课程。从事这些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基本上都是单兵作战,各讲各的专业课程,而且他们大都缺乏实践经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他们只能注重本学科的理论教学,缺乏专业知识与具体操作实践的沟通与联接,教学上照本宣科,忽视对学生专业操作技能的培养。

2设备、师资跟不上专业要求,学生的实操能力不强

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很多新行业应运而生,各职业学校对市场的热门专业也趋之若骛,有条件要上,无条件也要上,由于新专业仓促上马,因此在教学设备配置、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都不符合新专业的要求。主要表现在:由于经费不足,许多学校实训设备的投入与教学大纲的要求相差甚远,实训设备落后,即使有新设备,也是数量严重不足,为解决这一窘况,许多学校通过减少实训时间和使用替代材料,一切从简就陋来解决问题,结果学生实训操作时,只能轮换。以上的种种原因,造成了学生实训效果不理想、专业能力难以保障的后果。同时师资队伍不但人数少,而且跟不上社会形势,既有专业理论,又有专业技能的“双师型”教师更是严重不足,刚步上教坛的老师难免缺乏实践经验,但使用企业一线技能人才任教又往往存在不善表达的情况。这样势必难以保障学生的专业实操能力。

3就业不理想

抽样数据显示,2010年对中职企业管理专业的500名学生通过书信调查问卷和班主任电话访问相结合的形式做了一个调查,结果显示当年就业人数为458人次,就业率为90.2%。而对口就业人数为123人次,对口就业率仅为26.9%。从而可以看出,学生就业不困难,但对口就业的不多,就业的学生有70%以上所从事的工作与企业管理专业无关。同时调查数据显示,毕业生大概1/4月薪不足1000元,有45%月薪在1000~1500元之间,有24%月薪在1500~2000元之间,月薪在2000元以上的不到10%的学生。就业是衡量专业建设能否持续的重要标志,企业专业学生就业质量不理想,自然影响了下一年的招生情况,也就威胁到企业管理专业的生存与发展。中职学校企业管理专业存在这一系列的问题,究根结底在于很多中职学校的企业管理专业缺乏合理而严密的专业开发流程。所谓专业开发,是指以市场导向(就业导向)为原则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实施职校老专业调整改造以及新专业开发的一个系统运作过程。专业开发是职校办学的核心工作,专业开发的优劣决定了职业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因此,要想让中职学校企业管理专业可持续发展,那就必须在专业开办之前建立起一套完整而严谨的专业开发流程,该文提出的中职学校企业管理专业开发流程是在参加了香港职训局的研修班,借鉴香港职业教育开发新专业中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我国中职学校的实际情况之后总结而成的。新专业开发流程的步骤是:(1)成立专业可行性研究小组进行数据搜索。所谓可行性研究(FeasibilityStudy),就是以调查为前提,利用市技术分析、市场分析、国民经济分析和财务分析,对各式各样投资项目的经济合理性和技术可行性进行综合的评价。论证的依据是调研报告。也就是说中职学校在开办新专业之前必须进行遵循以下方法成立专业可行性研究小组调研分析该专业是否可行。①成立可行性研究小组。这个小组的成员包括学术(教育)界专家、学校本专业的专家、学校其他专业的专家、行业代表。②拜访企业、商业界、专业团体搜集相关资料。③搜集统计数据把握政府发展方向,收集报章招聘等资料。便于设定企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④搜集市场相关专业资料,例如:招生人数、级别、课程、内容等。以便于设置专业作为参考。⑤约见专业团体,例如:中国商业企业管理协会、中国企业管理协会以及广东省企业管理咨询协会⑥搜集大学开办相关专业资料,以利于作为借鉴。(2)根据搜集的数据进行可行性研究。研究的范围包括:①对企业管理专业的需求。根据搜集的社会对管理人才的需求数据以及现有市场的可供应量去确定该专业成立的可行性,并根据雇主、商会、专业团体的意见确定本专业如何配合社会的需求:即定好专业的培养目标。②由该学系(专业组)或院校开办此专业的理据。分析社会的发展方向、社会该专业人才的供求状况以及本院校所具备办好该专业的各种条件。③毕业学生的就业前景。④收生的标准。结合学校的师资队伍力量,设备配置情况来确定。⑤升学途径。即研究学生毕业时需达到什么能力标准,能拿到哪些技能证与学历证,是否能继续提升能力与学历。⑥课程内容。根据培养目标以及雇主、商会、专业团体要求本专业学生达到的能力标定课程内容。⑦与其它专业的公同性。以免造成同一院校不同专业之间专业设置趋同,造成学生毕业推荐时竞争激烈。⑧针对以上方面分析学校现有的情况让雇主、商会、专业团体进行评议。⑨研究其它教和学的相关特点。根据这两个步骤确定新专业可行或不可行,如果可行就进行第三个步骤。

4进行专业和课程设计

专业和课程的设计也必须由学术(教育)界专家、行业代表、学校该专业的专业带头人、该专业的骨干教师结合社会需要,企业的岗位能力要求,学校的现状、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

作者:李慕燕 单位:肇庆技师学院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教材设计

工商企业管理是一门应用十分广泛的专业,它的目标是培养掌握现代工商企业管理理论,具有较强企业管理能力,能在工商企业从事基层管理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其就业面向的是各类企业的基层管理岗位。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不要求有高深的理论知识,而应突出综合应用性,对人的关键能力、综合素质有较高的要求。但在现实中,一方面高职毕业生经过三年学校的系统学习,仍然需要用人单位用较长时间、进行较多方面的岗位培训;另一方面,大量工商企业管理类高职毕业生直呼就业困难但用人企业却报怨招聘不到合适的人才,结果造成“有需求没人才”的尴尬局面。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高等院校在课程设置、知识传授、能力训练等方面远不适应工商管理活动的需要和企业的需求。因此,加强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改革,开设面向企业需求的相关课程,无论是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的发展,还是对促进经济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1企业班组管理课程开设的目的和意义

进行专业课程体系改革,首先必须从对企业职业岗位群的调查开始,然后对岗位群所包含的工作职责与任务进行逐一分析,确定本专业的职业能力结构,并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确定知识结构与课程体系以及能力培养的实施模块。高职工商企业管理的学生毕业之后首先从事的是企业的基层综合管理工作,主要有采购、生产、设备、质量、销售、人力资源、仓储等一线管理和执行岗位。这些基层管理人员被人们形象的称之为“灰领”。灰领是指具有较高的知识层次、较强的创新能力、掌握熟练技能的人才。培养“灰领”正是高职院校的办学方向。这些岗位需要一定的职业素养和专业知识技能。职业素养包括:团队精神、社交礼仪、职业道德、法律知识和社会适应等。专业知识技能根据不同的岗位有不同的能力要求,如生产管理岗位须具备的能力包括:生产计划编制与安排、现场管理、生产调度、设备管理、库存管理、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等。企业班组管理正是基于基层管理岗位能力分析创新开设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核心课程。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管理学、心理学、环境学及生产设施设备等相关知识,及时有效的获取和处理各类信息,把握班组生产现场现状,制定班组作业标准、工作流程、规章制度和应急预案,配备生产必要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具备从事企业基层管理工作的综合职业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通过该门课程内容“班组现场5S管理”的学习,借鉴现代企业管理“5S”管理模式和理念,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职业意识,使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活动,脚踏实地从身边小事做起,在创造令人心旷神怡的学习、生活环境的过程中培养对持续学习的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提升学生们的职业素养,缩短学生在企业的适应期,增强他们的职业竞争能力。

2企业班组管理课程建设

2.1课程简介

2007年,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工商管理系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被评为自治区级品质专业,为此工商管理教研室制定了品质专业建设方案,提出了改革与调整专业核心课程的计划。对部分用人企业和学生进行专业调研分析后,经批准,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在2007级教学计划中创新增设了企业班组管理课程。企业班组管理课程从我国企业班组管理的实际出发,针对班组的重要地位和班组管理的工作特点,详细介绍了班组长应具备的综合素质,并结合制造型企业的特点,重点讲解班组管理从理念更新到实务操作的诸多方面,包括班组人员管理、团队建设、计划管理、现场管理、质量管理、设备管理、库存管理和安全管理等。将企业员工的工作理念、工作技能等知识技能通过课程融入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当中,培养符合企业要求的具有高度敬业精神与职业操守的人才。

2.2教学内容设计

2.2.1教学设计

根据课程的培养目标和企业班组管理职能来设计课程教学。在设计过程中,首先对班组长(制造型企业)岗位能力进行分析和归纳,然后对班组作业流程和工作任务(管理职能)进行分解,归纳出典型工作任务,按照职业能力和企业班组作业流程的要求,开发和设计学习情境,选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2.2.2内容选取

在对教学内容的选取时,遵循以下四个原则:(1)符合《企业班组管理》的课程目标;(2)满足企业班组长岗位能力要求;(3)遵循企业班组作业流程要求;(4)参照职业、行业标准。因此,归纳了7个学习情境及相应的学习工作任务如下表1所示。本课程总课时为56学时,理论教学占28学时,实践教学占28学时。教学重难点体现在:班组人员管理和团队建设、生产现场5S管理。

2.2.3教材建设

由于该课程属于创新开设的课程,暂时没有比较合适高职学生学习的教材,课程目前使用的是由工商管理教研室老师编写的课程讲义。经过近四年的教学实践,课程教材及相关教学资源正得到逐步完善。

3工商企业管理课程设置思路

工商企业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对此类人才的培养,更应突出其实用性特征,就必然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以职业岗位能力和专业素质培养为特色,实现就业与岗位的“零距离”对接。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但现行课程体系下培养的学生不适应市场和社会需求。因此,必须对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其思路是:

3.1课程设置应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

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在课程体系设计上,应充分考虑区域经济对人才的需求特点,及时了解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向,加强岗位能力调查分析,及时、合理地调整培养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逐步形成独特的办学优势与办学特色。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启动和发展,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泛珠三角区域协作的深化和承接东部产业的大背景下,区域内中小企业的数量会急剧增加,对人才的需求也进一步扩大。而这些中小企业当中又以加工贸易企业居多,生产一线员工普遍缺乏系统的管理知识培训,因此企业大多愿意招聘经过系统学习的高职院校毕业学生,到基层锻炼培养成为技术能手,再担任生产一线管理职务。基于对广西区域经济发展与本专业的毕业生以及企业部分管理人员的调研与走访,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创新增设了企业班组管理课程作为专业核心课程,旨在为企业输送具备一定职业素养、持续学习能力和管理知识技能的班组长和生产线长,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同时,针对部分学生不愿意到企业基层工作的情况,还应开设相应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念,满足企业人才需求。

3.2课程设置应与岗位能力需求相结合

就企业生产一线管理岗位而言,须具备相应的能力(上文已有所阐述)。因此企业班组管理课程在教学设计、教学内容选取及教学方法的采用上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相应能力,比如“结合顶岗实习工作谈谈假如你是班组长”的讨论,开展宿舍5S运动等。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掌握了企业班组管理的基本知识与方法,熟悉了企业基层管理的基本技能及作业操作的基本原则与程序,具备了一定的职业素养,毕业后部分学生也走向了企业班组长岗位。由于课程开设时间不长,对学生岗位能力培养的作用评价尚需进一步论证,因此,对于毕业生的跟踪调查也在持续进行中。

3.3课程设置应与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相结合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强调要“注重培训受教育者的专业技能、钻研精神、务实精神、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一大批生产、服务及时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应用人才。”作为“以学生一毕业即可上岗”为教学目标的高职院校,毕业生获取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便显得尤为必要。而对于什么都学,什么都不精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而言,在职业资格考试方面却显得比较迷惘。考什么,怎么考常常是学生们向笔者咨询的问题。因此要解决以上问题,就必须将“职业资格(技能)证书”考试大纲和国家职业标准直接引入到高职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中。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可根据不同的方向设置不同的考证制度并开设相应的专业选修课程,如人力资源管理(可考取人力资源师),市场营销(可考取营销师)等课程,让学生根据职业生涯规划自行选择学习。同时,对于教师来说,将职业资格培训纳入课程体系,必然要求教师具有培训资质,进一步推动教师去考证,获得培训资格。这必会促使更多的教师达到“双师”的要求,推进学院师资队伍建设。

4结束语

由于人才培养目标、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科学技术知识等都在不断发生变化,专业课程的设置、课程体系的构建也需要不断创新和实践。对于课程体系的进一步开发优化整合,有待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探讨。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与创业教育的融合

摘要:为了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加快国家前进的步伐,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开始推行创业教育,创业教育既符合学生的成长需要也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所以在任何的学科中实施这一教育都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这一项教育内容的渗透更是与学生的发展十分契合,如果再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能够更好的将学生的创业意识转化为创业行动,推动学生向更高水平的人才发展。

关键词:工商企业管理;创业教育;培养策略

创业教育这一概念指的是通过各种教育手段培养学生的创业综合素质,这些素质包括创业意识与思维、创业技能等,通过这种教育使学生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能够为国家的战略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与创业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该专业的学习为学生实现创业的可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以在该专业中开展该教育十分必要。

1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中渗透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1.1学校对创业教育缺乏清晰的认识

虽然各个高校都在积极倡导在学生群体中开展创业教育,但是学校对创业教育的认识却不是十分,一些学校把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培训混为一谈,在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时,简单的对学生进行国家政策、形式的宣传,辅以就业技能指导培训,学校更是很少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的需求角度出发开展创业教育渗透活动,所以学校所倡导的创业教育大多都是流于形式,没有实际意义。

1.2课程设置不够科学,师资力量不够专业

由于受到学科定位不精准的影响,学校很难设置针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创业教育的课程,所以学生没有办法从学校那里接受到完备的创业理论知识。另外创业教育需要有理论和实践知识都非常丰富的教师来指导教学,但是实际上学校给该专业配备的师资力量的专业程度并不是很高,根本无法满足专业教学工作的需要,这也影响了创业教育在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中的渗透效果。

1.3学校教育中缺乏实践性

任何专业的教育都需要实践环节来验证理论学习成果,对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这样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更是如此,但是学校往往不会给学生提供很多的实践机会,即使有实践的活动课程也是以观察案例和重复模拟为主,导致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无法衔接,也就出现了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创业成功的比率并不是很高这一问题。

2改进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的途径

2.1对创业教育的性质进行科学定位

首先高校要明确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的区别,二者受教育的过程不一样,创业教育应该贯穿学生整个在校学习过程中,是一点一滴逐渐进行教育渗透的过程。就业指导一般是在学生临近毕业以前,学校对学生开展的短期的就业培训,不具有长期性。其次创业是学生自主创办企业单位,在整个创业过程中学生有明显的自主性,是行为的主体。就业则是学生积极的调整自身向用人单位或者劳动市场的用人需求靠拢,自主性明显不同。

2.2设置科学的课程体系,加强创业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在指导学生创业的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应该首先具备专业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应该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够了解某一领域目前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和社会需求,为学生提供精准的创业定位指导。学校方面也应该给教师更多专业化发展的机会,例如参加专业化的培训会议或者到各大公司实地学习考察。

2.3改革教学方式增加学生创业实践机会

在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教学中应该增加更多的实践教学方式,例如采取实例教学、场景模拟和试营创业项目等方式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实际案例给学生提供创业方向启发,获得影响创业成功或失败的可能因素,然后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进行虚拟创业,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业意识,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接受教师或者自己选择的创业项目进行创业活动实际运作,在锻炼自己的创业能力的同时为毕业以后实际创业打下良好基础。

结束语

在高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开展创业教育鼓励学生积极创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提升自身综合竞争力。所以我们应该从各个角度继续努力,让创业教育在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实现成功创业的过程中发挥出更积极的作用。

作者:孙保国 单位:江西工程学院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国际视野下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提升,从国际视野来看,我国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还存在诸多的问题,难以发挥人才对工商企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本文在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优化国际视野下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关键词:国际视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

一、引言

在全球化视野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对工商企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人才战略是企业在国际贸易过程中取得核心竞争优势的关键。从国际视野来看,我国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还存在诸多的问题,比如人才培养缺乏战略性和长远性、过于重视理论层面的教育培养、企业的参与度不足等问题都限制了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对企业的全球化发展带来了诸多的不利影响。因此,必须要从当前的问题出发,创新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二、国际视野下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缺乏战略性和长远性

当前我国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基本是照本宣科,没有根据全球经济贸易的发展建立起人才培养的规划,对关键人才的培养缺乏战略性和长远性,使得现有模式下培养的人才还缺乏实用性、战略性,对工商企业发展的带动作用较小。不管是企业还是高校,在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面都存在短视性,所以使得我国工商管理专业人才虽然数量较多,但是整体的质量还有待于提升,因此难以引导企业实施人才发展战略。

2.过于重视理论层面的教育培养

与一般性人才培养模式相同,国际视野下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也过于重视理论层面的培养,缺乏实践教育,其掌握的理论知识较为丰富,但是还缺乏必要的实践能力,使得其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培养与教育,因此使得人才培养的成本不断提升。同时,由于缺乏实践教育,使得人才的实用性大大降低,其关键作用也得不到有效的发挥。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拖慢了全球化背景下工商企业的发展步伐,也使得我国人才培养模式受到了较大的冲击。

3.企业的参与力度不足

传统模式下,我国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主要是依赖于高校进行教育和培养,企业的参与力度较小。随着全球经济贸易的不断发展,工商企业对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变化,而由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较为固定,因此其所培养的人才难以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使得全球化背景下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缺口得不到有效的弥补。同时,由于缺乏企业的积极参与,使得高校所培养的人才与企业的真实需求存在较大的差异,进而降低了人才的应有作用。

三、国际视野下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进措施

1.树立人才培养的战略性和长远性

国际视野下,工商企业的发展要具有战略性和长远性,因此其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要同样具有战略性和长远性。要根据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现状,制定和实施人才培养的规划,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将人才培养纳入到企业和高校发展的战略中,通过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培养思维,改革培养路径等,提升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效果。

2.实施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综合培养

单一化的理论培养已经难以适应工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必须要加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要根据全球经济贸易发展的实际情况,以近期的理论作为支撑,将企业的发展融入到教育教学过程中,并重视实践操作方面的教育和考评,使得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不仅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提升人才的综合能力和对工商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为人才战略的实施提供有效的保障。

3.加强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力度

校企联合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也是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必要保障。高校应该与企业合作搭建其人才培养的平台,整合校企之间的优势资源,在接受高校理论教育的同时,要引导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深入企业内部进行实践和学习,并为其提供有效的实践教育指导。同时,要逐渐加大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主导作用,使其根据自身的发展需求,制定和实施培养计划,并与高校进行联合培养,在现有的基础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四、总结

国际视野下的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是促进工商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在这一过程中必须要正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从本文的研究来看,应该从树立人才培养的战略性和长远性、实施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综合培养、加强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力度等方面出发,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工商企业在国际视野下的健康长期发展。

作者:韩红蕾;黄乃文 单位: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服务社会模式

摘要:

高职院校,作为普通院校具备着培养人才以及服务社会的职能,这些年来服务社会的职能显得非常重要。虽然工商管理专业的社会服务功能方面尚未得到较高的认可,但是这些年也不断发展和改进,如今已经形成了实用的服务社会模式,许多高职院校按照当地企业发展的特点以及社会人才需求的特点完善自身的各项机制,包括人才培养机制,比较有效增强学生综合能力,并为企业与社会提供完善的服务。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在完善社会服务的同时,也不断增强自身的实力,开发新的课程体系以及培养新的职业素养,自身的学习和进步要与时展的要求相吻合,才能适应科技的改革和进步以及社会的市场的需要。

关键词:

优化;专业服务;社会模式

在高职院校发展中,社会服务是其基本职能所在,与此同时,也是其发展的客观性需求。在经历了多年的实践研究后,大部分的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开始加强对发挥社会服务功能的重视,并实现了其作用功能的充分发挥。

1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

1.1构建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高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高职院校,要深入了解劳动力市场的要求,尤其是当地企业用人的标准,对自身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要与相关行业或者岗位进行同步,借助精简、相融、重组、增设等方式,高职院校专业组要根据技术发展的要求及时调整课程内容,带领学生到单位现场学习,邀请企业师傅到校进行讲学,增加顶岗实习机会,实现产教相融,完成培养人才的任务,学生培养方面要突出知识应用能力以及工商企业实际问题解决的能力。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核心是管理的理念、方法等,它的本位是职能素养与能力,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它的方式,按照新课改的要求,要将用人单位一线业务的岗位要求作为标准,来指导和实行教学,进而构建自身颇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

1.2建立专业主干课程教学标准和职业标准对接的课程开发体系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以及产业升级,第三产业的发展对工商企业人才的需求有了新的标准,为了适应科技发展以及时代进步的特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在课程开发应该与行业的要求与标准紧密相联系,实现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相衔接,要加强专业课程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尽较大限度去尝试项目教学,实现工学结合,构建与企业相吻合、与时代相适应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高职院校还要实行双证制度以及双导师制度,所谓双证是指学历证书和技能证书,例如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拿到大专毕业证和相关技能证书,双导师制度,是指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相结合。

1.3利用专业师资优势,为行业、企业以及社会提供服务工商企业管理教师可以指导高职学生参与单位具体事情的探讨,以课题立项的方式,鼓励学生树立创新意识,积极参加应用性开发工作,强化学生知识应用能力以及科技创新能力,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奠定良好基础。

1.4加强校企合作,打造双师结构教学队伍作为高职院校要聘请行业、单位的相关管理人员到学校讲授课程,进一步加强学生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打造一支创新型双师型队伍,为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奠定基础。加强校企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鼓励教师到企业进行兼职,增加教师企业实践的机会,构建校企共引共享机制。利用假期及休息时间,安排部分教师到企业现场工作实践,完成常态机制。

1.5完善开放先进的实践教学服务体系加强与单位合作一起构建“实训基地共建”社会服务模式。借助和单位、行业的沟通合作,让实训中心成为一个比较真实的单位管理环境,这实训基地不仅要做好相关技能的传授,还要加强企业文化的融合与渗透,进一步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让其成为高职学生增强自身的技能的重要基地,同时作为教师自我学习和自我提升的考核场所,也是工商企业专业发展的重要环境,更是技术推广和培训人才的地方。

1.6职业观教育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需要职业素养较强的人才,因此高职院校的培养人才应该以职业为导向,加强职业观教育,尤其是要培养能够适应单位生产、管理、服务等岗位的高素质人才。高职院校进行职业观教育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调整学生的就业心态、端正职业态度,提升就业能力最终帮助学生实现就业。高职院校学校社会服务功能有助于学生树立”奉献自己、服务社会”正确理念。总的来说,进行职业观教育,是优化专业服务模式的重要途径,也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重要课题。

2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优化专业服务社会模式及内容

2.1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服务模式随着校企合作的发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是许多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方式。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服务模式主要是将用人单位中订单生产定义运用到培养人才方面的模式,是一种十分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一般是用人单位根据自己的发展的需要以及岗位对人才的标准,和高职院校签相关培养人才协议,双方共同培养人才并选拔学生,确定人才培养方向与目标,确定培养体系,共同商讨专业课程并组织教学,完成相关的教学任务的一种培养模式。此模式的核心重点在于:学校和用人单位商量并签好用人以及人才培养协议会,构成一种法定的委托培养式协议,并且受到相关的条款制约,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明确,也就是用人单位要确保选择合格人才,学校要保障培养用人单位需要的人才。此社会服务模式的建立,是面对社会企业所需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充分展现出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特征,能够实现学校、单位以及社会的共赢。

2.2岗位技能再培训社会服务模式企业需加强开展针对企业老职工的岗位培训活动,在帮助有效减少企业生产所需资金费用的同时,进一步提升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及专业技能水准,以此为储备技术人才,提升企业竞争力提供助力。高职院校中,具有的师资力量、先进的实训设备及技术标准,再加上近年来新建的一些实训基地等资源,更是能够为转岗人员的再就业培养及新员工专业技能水准的提升提供助力。在此社会服务模式应用中,学校可提供充足的岗位技能培训,有效缓解社会就业压力,改变当地的人才结构,提升整体的技能人才队伍水准。

2.3校内资源集中共享化社会服务模式

2.3.1提供集中丰富的人力资源及时,为政府及行业企业提供校内专家式的咨询服务。充分发挥出高校资源丰富的优势性,校内的专家、教师为当地政府、行业企业提供帮助,参与针对行业发展、区域规划等问题的讨论、决策活动,为社会发展提供品质专家服务。第二,为社会志愿者服务、校内具备专业技能的师生以志愿者的身份为社会提供服务,积极开展多样化的技能服务。现如今较为常见的社会服务活动有三下乡、服务新农村等。

2.3.2共享稀缺教学资源将高校内部的教学资源实施对外开放处理,对校内的实训资源实施整合优化处理,进一步拓展现有的实训室功能,实现校内资源与合作企业的共享,对其实施统一化的调配管理,提升一些稀缺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与此同时,向社会市民开放校内的图书、网络资源。

2.4对口支援及交流社会服务模式遵循相互尊重、精诚合作、团结务实的原则,应用对口支援及交流社会服务模式,与其它高校之间建立好相应的支援、交流关系。为了确保合作双方之间获利的化,促使其双方达到互惠互利、资源共享、共谋发展的目的。针对于此,需注意做到知己知彼,逐渐创新社会服务方式及手段。一是要“请进来”,积极邀请一些对方院校的对口专家来院开展职业教育新兴理念培训,邀请一支专业教育团队来院开展双师培训。与此同时,也可安排一定数量的对方院校学生来院跟班学习及技能培训。二是需做到“走出去”,积极组织由院内的专家、骨干教师及相关人员组织的师资团队,前往合作院校中开展对口的支援、交流活动。与此同时,还需注意指导合作双方互相指派管理人员及教师至对应岗位之上开展挂职锻炼。

2.5职业教育集团的社会服务模式职教集团的主要组成部分为中职院校、高职院校、企业、其它社会力量,属于一种自主独立且相互关联的组织团队。职教集团的建立,能够充分利用自身优势资源,积极建立好集团内部的服务体系,实施知识品牌战略,实现学历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融通。对于企业而言,职教集团其实既可作为企业人才的资源库,又可作为企业的人才供应方,积极满足企业发展中对于各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而对于高职院校而言,职教集团便是为毕业生提供广大就业机会的大平台,且是院校的师资库,可帮助有效培养提升教师的师资水平,为就业、培训提供丰富的社会服务。

作者:谢朝阳 单位: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工学结合教学思考

摘要:

经过五年的实践与探索,形成了适合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1234”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即“开发一套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双师型教师(或两类教师——即企业行家与学校专任教师)执教——三类基地(模拟实训室、校内生产性及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支持实践教学——采用四步教学法开展课堂教学”。

关键词: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一、前言

教学模式是教学的标准形式,它是教学思想、教学原理、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等诸因素的高度概括,是从整体上思考教学过程的一种工具和方法,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一套方法体系①。“工学结合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主体是学生。它以就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起来②。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是当前教学改革的核心,国内外教育工作者都开展了不同程度的研究,提出了形式多样的教学模式。如英国BTEC教学模式,其出突出特征是“能力本位”,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课程目标、课程结构、教学方式、评价机制及教学质量监控为一体的教学模式③。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实践了“工学结合”实践教学的三种基本形式:学生进厂式、企业进校式、校企合一式,其中校企合一是工学结合的较高层次,它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学制,校企双方联合组建管理机构,灵活恰当地安排学生在不同的阶段进厂、进校,学校既是工厂,工厂既是学校,校企合一④。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以酒店实际操作技能为前提,构建了“12345”教学模式,即一条主线(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两个并重(能力教育与素质教育、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三大体系(以实践教学为中心构建理论、实践、素质三大教学体系)、四个结合(理论与实践、教法与学法、课内与课外、学校与企业结合)、五个模块(公共课程、专业基础技能课程、专业核心技能课程、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专业拓展课程五大模块)⑤。河南工业大学李桂玲提出双主体(即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⑥……。根据高职管理类专业的教育教学特点,近年来,笔者所在的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了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形成了“1234”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即“开发一套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双师型教师(或两类教师:企业行家与学校教师)执教———三类基地(模拟实训室、校内生产性及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支持实践教学———采用四步教学法开展课堂教学”,如图1所示。

二、“1234”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实施流程与基本方法

1.开发一套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课程体系,要经历毕业生调查———行业背景分析———培养目标设定———课程体系构建等四个步骤,具体如图2所示。通过上述系统的开发过程,我们构建了职业能力、素质、文化基础课程“三系统”并行的专业课程体系,并通过“纵向延伸课程”和“横向拓展课程”拓展学生的学业视野,同时开发了“五段渐进式”实践教学系统,实现学生能力培养从感性到理性、从简单到复杂、从模拟到真实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2.双师型教师执教。教师的业务能力决定教学质量的好坏,再科学的课程体系,如果没有优良的教师队伍也无法达成目标。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因此教师的首要能力应该是与执教课程相对应的岗位综合能力。为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高职教师除了具备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掌握娴熟的教学方法艺术,更要有一技之长,我们把这样的教师叫双师型教师。教育部对双师型教师的条件做了规定,具体条件如表1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没有熟练的岗位能力基础,教师不可能进行实践教学设施建设,也不可能获得卓有成效的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可见把教师放到企业相应岗位进行系统的实践锻炼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主要途径。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教师大多来源于本科院校的毕业生,他们都是学历教育的产物,有较坚实的理论基础,经过岗前培训及教学实践也能掌握一定的教学艺术方法,但岗位能力普遍不佳。为了解决双师型教师不足的难题,可以采用企业教师与学校教师同进课堂的方式实施课程教学,即针对核心专业课程,实践性较强的内容设专题或教学项目由企业行家施教,一般理论教学内容由学校教师施教。这种互补方式不仅可以弥补双师教师缺位,还可以通过教师间的互动达到共长的目的。

3.三类实训基地支持实践教学。三类实训基地是指模拟实训室、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模拟实训室主要借助ERP、企业管理沙盘等教学模拟软件,结合互联网通讯技术和计算机系统的处理能力,构造一个竞争和协作的虚拟企业经营管理环境,让学生扮演公司各部门管理者或被管理者的角色,在模拟环境下体验各部门的业务流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学校创建的经营实体,其主要特征是:主要由专业教师或学生组织经营;对外开展经营活动,谋取利润,对内为专业课程提供实践教学服务。这些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践岗位进行轮岗实践,让学生结合专业课程学习,在各个部门不同层次的岗位上及不同部门同一层次的岗位之间进行轮岗实践,培养学生初步的岗位技能和专业综合能力。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是学校为了满足学生更深层次的学习需要,在校外企业建立的实训基地。在校外实训基地,学生根据未来就业意向,到某个部门的具体岗位进行顶岗实习,履行工作职责,强化岗位技能,培养职业素养。借助上述三类基地,学生的实践学习过程从感性到理性、从简单到复杂、从校内到校外循势渐进地进行,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提高学习效果,也有助于职业人的形成。

4.采用四步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四步教学方法是指按照“联系—探究—实践—评价”四个环节组织教学。联系包含师生之间、教学内容的前后衔接、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职业能力或职业生涯等的关联。上课时先建立联系,有利于培养师生间的信任关系或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产生学习动机,把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课堂上。在探究环节,教师通过精心的课堂设计,如:角色扮演、游戏、辩论、提问或讲授等方式将知识系统地传授给学生;在实践环节,教师通过任务驱动、项目教学或实践应用案例描述等方式指导学生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两个环节的次序可以互换,如:可以先进行实践,再来反思知识点;也可以先学习知识点,再进行实践。反馈是对教学效果进行检查,贯穿于教学全程。如在教学过程中和课程终了时,教师针对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或实践操作的正确与否或达成目标的情况进行评价,给学生提供学习建议(同时也获得学生对教学的反馈),必要时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测试,决定教学进度。反馈对教师和学生都是有利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课程终了时必须要进行反馈。

三、小结

综上所述,根据培养目标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依托双师型教师和三类基地实施教学,课堂教学采用“四部”教学法,即“1234”教学模式,这种以学生的职业能力为起点开发课程体系,再配以课程实施所需的资源和课堂设计,实现专业人才培养设计环节工学结合和实施资源及实施过程的工学结合,使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贯穿人才培养全程,达到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的。

作者:曹莉 单位: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毕业设计研究

摘要:

在高校的诸多教学环节之中,毕业设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毕业生在毕业设计上表现得是好是坏,直接影响到高校对学生自身能力以及对学校人才培养能力的评估。工商管理专业作为一个招收人数众多、未来就业方向广阔的专业,其毕业生的毕业设计好坏将会影响到毕业生未来的就业能力。就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在毕业设计环节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简单的阐述,并探讨如何通过教学改革来提高他们的毕业设计质量。

关键词:

工商管理专业;企业管理;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科研创新

社会需求是引导高校设立具体科目的主要动力。工商企业管理这个专业正是为了满足现代企业对于管理人才的需求而建立的。这个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管理岗位所需的相关知识以及管理企业的综合性能力,以此来满足企业对于高素质人才的应用型需求。该专业的学生在经过多年学习后,积累了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毕业设计正是考验他们水准的重要关卡。然而,由于教学因素的影响,学生无法在毕业设计中体现出他们的所学所知,故高校需要针对毕业设计质量的提高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

1毕业设计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及其诱因

因我国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多以毕业论文答辩方式为主,故笔者在本文中主要以毕业论文撰写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

1.1选题不当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做出的毕业设计,就是在论文中对实际问题进行研究,然后运用自身在这数年中积累下来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去分析和解决所选择的课题。于是,一位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在学习知识之后是否能够熟练灵活地运用到毕业设计中,将会直接影响到该毕业生的毕业设计质量。而毕业设计的选题,需要同时满足务实性和适度性两个要求。举例来说,该学生在进行毕业设计时应该选择一个在现实中存在的具体对象,这个对象可以是某个企业,某个事业单位,或者某个商业组织,甚至是某个具体的管理类事件,这样既可以保障研究内容务实,也可以避免研究范围过大而导致研究不够深入或者内容不够。然而,现实情况是大部分学生在选题时只看到了表面,却没有深入地探究研究对象的本质,甚至对研究对象是否在其知识结构内也不够清楚,只是凭借自身的兴趣去选题,而没有满足毕业设计对务实性的要求,于是因无法靠自身能力完成而使毕业设计搁浅。

1.2创作能力不足工商管理专业是一个偏“文科”的专业,其课程多为文科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传授给学生的知识通常是理论性的平面知识,由于缺乏具体的“事物”,所以授课内容无法给人以“空间性”的感受,学生很难将所学知识灵活应用到具体的研究对象。高校对知识点的考察使得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这些缺点被掩盖,然而创作能力不足这一缺点却在毕业设计中被更直接、更突出地折射出来。毕业生会更多的选择现有的资料进行简单拼凑,却缺乏对资料的分析与处理,虽然在数年的学习中掌握了许多理论性知识,却不知道如何运用这些知识来找出研究切入点,也不知道如何运用曾经积累的经验来分析处理资料。于是,在这些毕业生的毕业设计之中,要么是对论文题目没有进行内涵性的深入理解,要么是对资料的处理知识简单的截取与粘贴,在整体上都缺乏创新能力。

1.3思想认识有误区通过对导师指导学生的过程进行观察可以发现,许多学生都不够重视毕业设计。一些学生认为毕业设计不过是对这数年所学内容的总结,所以只要将这些年积累下来的知识点进行概括总结即可;另一些学生认为工作比毕业设计更重要,教师不会因为毕业设计中出现的问题而影响到学生的未来就业,毕业设计不过是规模较大的作业,于是在形式上简单地堆砌出一篇论文来敷衍教师。思想上的认识使得学生们仅将很小一部分精力放在论文上,最终导致毕业论文质量极为低下。

1.4学校的错误管理学校的错误管理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毕业设计的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大部分高校将毕业设计安排在一学年,这一学年是毕业生最为忙碌的一学年,毕业实习、外出应聘、各种资格考试,使毕业生的精力远远无法支持如此大的压力,时间与精力被大大挤压,于是毕业设计的质量也大打折扣。再加上学校缺乏对学生社会调研能力以及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学生能力不足,于是导致毕业设计质量显著下降。另一方面是学校与专业的连年扩招使得导师很难做到一对一的指导,一对多的指导模式导致导师难以将精力平均分配到每一个学生身上,于是必然导致学生受到的指导被分散,如此松散的师生联系将无法保障毕业设计的质量。再加上导师致自身能力的不足、学校审批制度的不严格,无疑使毕业设计难以做到“严把关”。

2改善毕业设计质量的具体做法———教学改革

相较于高校开设的其他专业,工商管理专业对于学生在文字处理和文字表达两方面的工作能力更加重视。而影响学生这两项能力的最重要因素,正是在校期间的教学过程。故高校应该针对毕业设计进行教学环节的改革,这样可以保障教师更好地给予学生指导,引导学生更好地完成毕业设计,进而提高学生在未来工作的实际应用能力。

2.1结合企业或社会的实际来选题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融入到世界这个大市场中,面对着各种竞争,许多新事物不断地诞生,随之也出现了许多的新问题,这些新问题与新事物都可以作为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选题方向。由于这些问题非常具体,所处的环境也各有差异,故可以使用不同的理论来分析,所以与社会及企业实际相结合的主题,在论文选题上具有非常高的可行性。举例来说,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以及广告策划等强调微观价值的应用性主题,都可以满足毕业设计关于务实性的需求。对于那些已经在实习或进入企业工作的学生来说,可以直接结合自己实习或工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进行研究,通过亲身思考来探讨解决之道,由于他们的毕业设计与工作实际联系非常紧密,于是毕业设计的质量也会令人非常满意。虽然毕业设计与工作实际相结合会使学生与教师都面对着一定的压力,但是具体实例之间的差异使得毕业设计具有了创新性,学生在寻求教师指导时,也会接触更加频繁,紧密的师生联系也将会保障指导具有有效性,于是毕业设计质量将会随之明显提高。

2.2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教学设计改革若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来进行教学设计改革,首先需要高校进行社会调研,以明确人才市场或用人单位对工商管理人才的具体需求。然后根据从业方向来设置教学计划,如及时学年培养学生技能,第二学年学生选择就业方向,第三、四学年按照具体的方向进行具体教学与实习,这样可以避免学生选题混乱,设计内容不符合实际。这种工学结合的新型教学改革方向有如下几个:一是校企合作的双向互动模式,学校和企业两个主体的参与可以使学生体会到不同的环境,享受差异显著的资源。在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下,毕业生大多会成为应用型人才,而这种应用型人才,自然不会撰写出浅显的理论性文章,他们高水平的理论实践能力使得他们做出的毕业设计必然是与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对实际问题必然给予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二是订单式的工学交替教育模式,这是一种对综合素质人才的高效培养模式,学校与企业签订了人才培养协议,制定了人才培养计划,不仅使学生的学习目标和未来就业相适应,也使得学生在毕业设计的科研创新方面有了理论与技术的支撑,毕业论文质量也会因此得到改善。

2.3按照专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来制定相关的教学要求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未来就业方向是进入企事业单位并承担起管理者的角色。故在校期间,学校既要培养其专业能力,也要塑造其综合能力,使该专业的毕业生兼具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在教学中,既要做到理论素养的不断提升,也要实现论文与实际的有机结合。日常教学应该以上述要求来制定教学目标,而不要以毕业设计作为教学目标。举例说来,可以采取简化毕业设计相关教学环节,加强对毕业设计本身内容的考核;或者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对毕业设计研究深度的要求,转而注重毕业设计和实际管理问题的结合。只有经过了这样的教学改革,学生才会在选题、调研、搜集文献资料、获得教师指导等方面得到自我的提升,才能更好地将所学到的专业知识灵活地运用到毕业设计中,使毕业设计成为理论实践结合的分析报告,而非浅显的理论性文章,学生也可以更完善地面对学校开展的相关考核。

3结语

工商管理专业在毕业设计质量上一直存在着问题,导致这些问题的主要因素是教学中存在着许多不利于毕业设计质量提高的问题。本文对毕业设计问题进行了介绍,进而阐述了具有可行性的教学改革建议,望对从事相关工作的教育工作者起到参考作用。

作者:郝倩 单位: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学实践

高等性和职业性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以能力为根本是高职教育的出发点,其主要目标是为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等一线所需的高技能人才。因此,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其核心是面向特定的社会职业岗位开展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其宗旨是从企业角度出发帮助更多学生就业来满足企业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

1技能课程体系理解

1.1技能与技能型课程的含义所谓技能,指的是掌握专门技术并有效应用的能力。心智和操作是技能两种表现形式,作为操作技能基础的心智技能是指对专门技术的掌握能力,通过各学科任务的完成可以提升心智技能;而操作技能指的是对专门技术的应用能力,通过完备的操作练习可以提升操作技能。技能型课程和专业理论课,两者侧重点不同:前者注重实际操作,后者注重理论、概念和思想,但后者是前者的前提和基础,也就是说必须掌握一定专业知识才能进行相应实际操作。

1.2“技能培养”培养必须建立在技能型课程体系基础上技能型课程是技能培养的主要载体,注重相应学习模式很有必要。基于企业视角贴近企业一线岗位需要合理设置技能型课程体系,是实现专业技能培养目标的关键。技能模块化和合理选择学习模式可借助于在技能型课程体系建立中恰当植入专业岗位群。基于彼此相互联系的岗位群,可以有效开展技能分析。在科学确定技能型课程基础上,应有效实施这些课程。

2基于学生认知阶段,合理选择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技能课程学习模式

2.1认知时期在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技能课程刚开始属于认知时期,学习模式可采取实地观摩或视频模拟来了解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实际运作。刚进入校门的高职生,善于形象思维而弱于抽象思维,显而易见的东西往往兴致更高。因此,这一时期为了吸引学生的兴致,学生主要是从感性理念上了解一下操作技能。比如:讲解《现代物流学》中的配送内容,授课教师只是课堂讲解,学生一定会认识模糊,若带领学生参观一下物流企业,学生亲眼看到配送作业过程,学生可以借助主观能动性来强化相关知识理解。在感性认知基础上学生能够主动学习,可以借助教师的讲解和模拟熟悉操作技能的组成部分子技能及彼此的联系和其中的关键点,进一步知晓操作技能的全部实施环节。具体学习某项操作技能前,学生应该在教师指导下看看操作的整个过程以及相应分解成的简单动作,看看操作的注意事项、要领、工作方式、工具、安全保护和自检等内容。学生应该在教师指导下正确认识相关知识和概念,以便更好地进行具体的操作。教师进行配送流程讲解时,可以借助模拟公司将配送整个流程分为上货、配送、下货三个环节,每个环节又划分为一些子环节,借助于项目教学法启发并帮助学生提炼出每个环节的关键技能点和操作要领,接着进入下一个时期练习。

2.2模拟操作时期这一时期还是在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技能课程实施阶段,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模拟实训室进行操作模拟是这一时期的学习模式。其特点操作技能对视觉依赖性减弱,而增强了认知作业要求,学生技能训练慢慢从局部或较小难度向难度更大的转变,即借助多项局部单元训练进行专业领域工作任务的整合。本时期,教师注重强化学生的单项技能训练和全过程的现场指导并及时纠错,学生完成全部单项技能训练后,能够整合局部而分散的知识结构,形成专业领域内的连贯而程序化的工作任务,并匹配相关技能。比如:《现代物流学》中,学生在认识操作全过程和关键点基础上,应全部通过各项子过程操作训练,形成包含各项子技能的连锁,能够认识配送作业,并掌握各项配送作业技能。

2.3实际操作这一时期一般在学生毕业前一学期或一学年,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开始顶岗实习成为这一时期学习模式。第二时期的操作模拟,是在学习环境和人文环境不同于企业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训室完成,学生所表现出的心理特征差异较大:实训环境中,学生处于较松弛的心理状态,其有较的判断力,不易出错;企业环境中,学生处于较紧张的心理状态,判断力偏差和出错率增大,需要进行自我心理调适,才能逐步适应企业环境,逐步减少判断偏差和出错率。第三时期的学习,与企业一线岗位的仿真性更强,但企业由于业务性质和管理流程不同,各个岗位技能要求会有差异,在实训室只能展开普适强的基本技能训练。比如:训练信息系统操作,每个企业流程不同,作业内容就会有差异,进而信息系统操作流程和信息处理也会有差异。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训室只能提供具有较完备基本功能的模拟信息系统,而不能涵盖所有企业的操作系统,学生深入其中只能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初步了解信息系统提供的信息和信息的处理。至于具体企业信息系统,只能深入企业定岗实习才能熟悉。但是学生可以举一反三,企业的信息系统基本原理和组成都是一样的。

3学习模式实施过程遇到的困难

3.1企业的合作当前,愿意接受学生参观的企业很少,参观人员拍摄作业现场更是不允许。企业不愿意与学校进行实训合作理由也正常:参观的学生次数多了,未计划好会影响企业正常运转,计划好也会增加企业管理成本;同时,学生进入企业现场,安全意识没有企业员工那么好,会产生意外伤害,这给企业带来困扰。这方面的协调就需要政府出面,通过政策引导和解决企业烦扰,逐步吸引企业支持高职教育。

3.2实训室配套设施不全,建设形式过于单一当前,很多高职学院都开设了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但建有相应实训室凤毛菱角;令人高兴的是,政府强化公共实训中心建设,但建设的实训室形式雷同,当然内容会有所差异。而我们应该从德国实训室建设得到启发:在德国职业院校内,每个专业都拥有自己的校内实训室。学校开办经济实体———实习公司,如德国开姆尼兹F十u教育中心的餐厅,学生早教师指导下通过轮流定岗负责日常运作,工商企业管理、酒店管理、烹饪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都可以在此实训实习。加入全球近万家、总部设在欧洲的虚拟公司,其中德国有800多家校办公司,中国数量不多。这种虚拟公司和真实企业一样,内部组织健全、分工明确、管理规范,都应依据现行法律申请开业、停业或破产,日常经营也需遵守法律。当然,我们可以把学生送往区域性行业协会教育实习基地。但这些以前建立的实训中心,使用效率较低,没有体现公共性。如果不强化专业标准建设和职业资格考核,依然不能有效保障这些实训基地使用效率。这主要是因为组织学生去这些实训基地实训,学校不仅要缴费而且还要增加工作量,如果没有指令性考核,一些学校就免了这个环节。

4有效实施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技能型课程学习模式建议

4.1政府应该有效实施政策引导和管理职能我国政府把职业教育作为促进经济发展、扩展就业的积极有效的措施予以高度重视。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之一就是通过加大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为每一位在职人员和准就业人员提供岗位培训和就业支持。但是,光靠政府还是远远不够,需要借助社会的力量,比如政府加大政策引导和宣传力度,积极鼓励企业积极投入职业教育事业来推进其发展。

4.2高职教育应加入职业资格鉴定当前,我国高职教育体系独立于职业技能鉴定体系,但彼此都具有承担职业教育的职能,按理应归属同一体系,也就是说职业技能鉴定应归属职业教育体系。现在劳动人事局、行业协会和其他部委本位主义严重,积极参与职业职业考核,致使职业资格认定秩序较乱,一个缺乏必要专业学习和训练的学生经过短期培训就可以得到职业资格证,好像短期培训效果与三年职业教育等同。因此,政府应该统一职业资格认定管理,尽快减少认定市场的混乱。

4.3行业协会应发挥应有作用国外职业教育中,行业协会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以及下属会员企业,最能深刻和具体地体会本行业人员的素质标准,最能地判断行业人员技能水平,最有资格制定行业职业技能规范与培养方案,最有能力组织职业资格考核并在行业内企业安排学生实训或就业。当前,我国行业协会虽然参与职业资格认定,但是缺少与职业教育相结合来开展职业技能认定,成为独立于职业教育外的系统,也没有为学生提供实训和就业机会。因此,政府应该施加政策引导,鼓励行业协会和职业教育界携手搞好职业资格认定,统一相关技能标准、规范和培养方案,减少本位主义和功利主义。如此,职业教育能够有规律、上规模发展,公共实训基地的使用效率也可大大提高,学生实训的成本和效果会更好,学生就业机会会更大。

4.4建立职业技能标准在德国,行业协会统一制定职业教育对毕业生的技能标准,可分职业能力基本要求(专业不同,从事的岗位不同,职业能力要求有差异)、关键能力要求(关键能力,是指跨职业领域,能严重影响职业活动顺利开展的能力)。高职毕业生均应具备所学专业的关键能力,这种能力体现在三方面:方法能力(包括关注、分析、解决问题、判断和抽象等能力,以及性)、社会能力(包括负责、独立、执行、团体、交流和协作能力)、学习能力(包括求知、自学、收集信息和系统思考能力)。关键能力是在专业能力基础上高度抽象而形成,培养学生层次越高关键能力标准也就越高。关键能力成为德国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核心内容,这启迪我国行业协会应该认真研究德国经验,联合职业教育界统一制定科学合理的技能标准和规范,各高职院校应根据定出的职业技能标准和规范建立与完善相应技能培养方案和课程计划。

作者:谢朝阳 单位: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贸易系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浅谈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毕业设计的心得

摘要:在目前的教育环境下,怎样能够提升在高职院校当中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毕业设计水平,并且与高职教育的目标相互契合是亟待解决且非常重要的一个难题,因此就工商企业管理的毕业专业设计以及毕业论文入手,探究进行毕业设计的指导环节,以期对毕业生对毕业论文以及毕业设计更加完善的创新模拟,并且在某种意义上实现在高职院校当中进行毕业论文以及毕业设计的创作所具备的实用性以及实践性,还有创新性等不同的方面。

关键词: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毕业设计;毕业论文;指导心得

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怎样能够培养出综合型、应用型、专业型的人才是在我国贯彻落实素质教育改革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而工商管理学专业则是一门具备非常高度的实践性的学科,它对于培养专业人才以及教学具备更加强烈的实用性要求,而这种特性也正是对教学需要提升综合素质作为教学的中心,并且将培养职业能力以及职业素养作为主要的特色。对毕业设计以及毕业论文自然要求也比较高,我国教育部门也对此给出了非常明确的要求,不过,在对各个高职院校进行调查的时候,我们却发现很多高职毕业生在毕业论文以及毕业设计上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问题,例如选题过分宽泛,价值感薄弱,而校方对毕业设计进行考核的时候也不够严谨,导致毕业论文以及毕业设计的考核阶段成为了一个例行的环节,还有一部分高职院校在毕业设计的安排上也不够合理等。

1急需对毕业论文以及毕业设计教学环节进行整合

通常,一篇水平较高的毕业论文或者是一项比较的毕业设计需要经历从选题以及对资料和信息展开收集、制定设计/书写方案、初步完成、修改直到最终成型的各个阶段,其有效时间最多要花费两个月甚至以上,而且在此期间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本人都需要投入非常多的时间以及精力。但是在现实情况中,进行毕业论文撰写以及在毕业设计制作的时间段大多都和学生进行毕业实习以及应聘工作的时间相重叠,所以学生花费在毕业论文以及毕业设计上的时间也相对比较少,或者是精力不够等情况出现,不能满足其对时间以及精力的需求,直接导致学生的论文以及设计仓促成型,甚至抄袭泛滥,不能达到毕业论文撰写以及毕业设计的目的。想要解决这样的现状,急需对毕业论文教学的环节进行适当的整合,将整体的时间分散开来,把论文写作以及设计同课堂教学的过程相结合,在入学之后的第二个学年就开始展开毕业论文以及毕业设计的相关工作,诸如选择题材、设计方向、收集并整理相关的资料、阅读相关的书籍文献等,把毕业论文以及毕业设计所需要的基础性工作做好。具体的思路为:及时,学生们按照自己的兴趣方向以及对未来就业的构想来在本专业的范围当中自主选择合适的论文或者设计的大概方向;第二,在主要的方向确定好之后,专业课老师对学生们进行适当的专业指导,协助学生们进行材料的收集和阅读,并且初步制定论文的题目或者是设计的题材,在这里我们以主要就人力资源管理的方向为例说明:学生们可以在已经收集并充分地了解了相关资料之后,综合自身比较熟悉且了解的内容来制定出论文的题目,例如《论外资企业和国内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在保障资料已经被充分地参阅之后,尝试制定论文的提纲,由指导教师来进行评审,最终确定题目以及大致提纲。

2急需对毕业论文选题以及毕业设计题材进行规范

总的来看,当前高职院校进行毕业论文撰写过程中比较常见的一种问题就是学生的毕业论文普遍选题范围过大,在毕业设计上则比较泛泛而谈,缺乏比较完整的实用价值。毕业论文的恰当选题以及毕业设计的实用性能够让学生们在日后毕业实践过程当中能够充分地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同时将职业能力以及职业素质的培养提升上一个的、新的高度,把毕业实践以及实际的企业生产结合起来。当前大部分高校当中的工商管理专业对于学生的毕业论文题目以及毕业设计的题材方面都进行了适当的改革,并且设置了试点,保障学生能够在毕业设计初期的选题基础之上,将毕业之后的实习单位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还是将上文当中的《论外资企业和国内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作为主要的案例分析,对于这一论文题目,指导教师让学生结合自己实习单位———该地区某国有食品销售单位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将该题目扩展成“论我国某食品销售单位与外资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差异”,在这个题目当中“某食品销售单位”即学生的实习单位。借助这样的一个举措,在第二学年就基本上完成了“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这一关键词在我国企业以及外资企业当中分别具备差异的基础性理论知识的收集和充分了解,不但体现出了毕业论文选题所具备的阶段性特征,而且在第三学年开始的时候,学生结合了自己在实习单位的所见所学,还有当前的社会情况等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性的分析以及整理,对于“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国内外差异”这一关键点有了非常的认识以及更深层的探究,这一过程能够为学生撰写毕业论文节省下很多前期准备的时间以及精力。除此之外,借助把毕业论文撰写工作与学生进行实习的单位实情相结合的“东风”,也能够让学生们的毕业论文选题做到充分的个性化以及自主化,即便学生们在撰写或者设计的过程当中存在比较大的方向一致性,但是在文章的实际内容上还是存在着比较大的区别,因此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防止出现内容重复以及大篇幅的雷同;,与论文撰写以及设计的前期阶段需要进行的准备工作相结合,可以让学生们带着自己的问题来进行企业实习工作,充分地利用在学校当中掌握的理论知识来制定帮助企业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这不但能够让学生们将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进行共同培养,同时还能让学生的毕业论文以及毕业设计当中的理论基础部分帮助企业解决一些在生产和管理方面比较常见的实际问题,提供一些有价值的理论参考,让学生们的毕业论文以及毕业设计能够实现一定的实用性。

3急需对毕业论文撰写以及毕业设计制作的模式进行创新

各大高职院校主要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出应用型的人才,所以,进行高职教育的主要特征是更加强调实际教学的成果是否具备高度的实用性。就这一点来考虑,可以说在高职院校的毕业考核当中进行毕业设计会更加适合高职教育的现状。所谓毕业设计,主要面对的是理工科方向的专业就不同的工作背景以及工作条件来进行的一些产品、工艺以及方法、实验方面的设计,通常情况下能够直接在生产实践当中进行应用,不过理工科方向和文科方向、经济类方向还是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因此不可以直接将理工科方向的毕业设计进行直接的照搬,特别是照搬到文科方向以及经济类方向更是不可取的,所以,对文科方向以及经济类方向的毕业论文———特别是高职院校当中的毕业论文进行适当的改革势在必行。为了能够更好地发挥毕业论文所具备的独特教学功能,重点对学生所具备的创新能力以及实际应用能力进行着重培养,需要首先对毕业论文具体的内容进行模式上的创新。通常毕业设计/论文这种做法不是非常单纯的毕业论文,当然也不是非常单纯的毕业设计,这种模式不但需要强调能够做出可以直接被企业所使用的东西,比方说一个完整的广告、一个完整的营销策略、一个理想的绩效评估措施或者薪酬的设计方案等,甚至一个系统软件或者是制度、规范体系等都可以,同时它还必须强调出具体的设计过程,也就是在指出了企业现状、当前所存在的弊端、分析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并且就分析的理论基础进行系统的说明以及表明理论依据,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具体方法以及观念等,构成整个论文的主体内容。,需要要求学生将整个设计方案的最终成果附在论文成品的,将其设为附件。通过这样的方式将学生的毕业论文以及毕业设计进行有机的融合,不但实现了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灵活掌握以及运用,同时还能够体现出毕业设计的成果是直接可以被企业拿来使用的。

4结语

总的来说,在高职院校当中,学生的毕业论文以及毕业设计需要环绕在论文质量的提升这一中心内容上,通过分时间段实践以及规范化选择题材,还有对写作以及设计的模式进行创新作为主要的基本点,对毕业论文以及毕业设计进行规范化、科学化的强化管理,以此来带动在高职院校当中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进行论文撰写以及毕业设计的质量水平提升上一个新的高度,让它们能够真正地起到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以及实践能力水平进行考核检验的效果,切实地发挥实践性教学的实际作用。

作者:郝倩 单位: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讨

【摘 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管理的变革对工商管理类人才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学生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沟通能力、承压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等成为现代企业十分看重的个人素养。而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弊端,培养出的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与现代经济的发展和现代企业的需求差距甚大。

【关键词】工商企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模块融合;探讨

1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基本模式

1.1 基本模式描述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培养模式可以概括为:以知识为基础、能力为核心、素质为保障、走产学研相结合道路的模块融合式人才培养模式。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充分体现高职教育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思想,体现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培养,并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以专业理论知识为基础,以掌握专业技能胜任岗位要求为出发点,以培养毕业生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来构建课程体系。做到了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课内课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施过程中要做到以下四点:

及时,在进行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过程中,注意加强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尤其是职业道德与创新精神的培养,主要是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进行有针对性的体现,从灵活多样的显性和隐性课程进行培养。

第二,实施课内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的职业能力培养模式,课内加大实践教学内容,减少理论教学课时,开设独立实践课和综合实训项目;课外的实践活动强化动手能力和综合能力,突出产、学、研相结合的特色。

第三,实施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充分发挥和培养学生的其它兴趣与特长。

第四,为促进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发展,学校在多家知名企业设立了专门的实践基地,学生在及时学期至第四学期期间,每学期都安排一定的时间到企业实践基地进行相关见习,第五、第六学期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顶岗实习,将在学校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很好的结合起来。

1.2 内容方法体系

本专业教育内容主要包括两个体系、三个模块,即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三个模块是素质模块、知识模块和能力模块。素质教育作为基础贯彻“三全”原则,即“全过程、全员、多方位”。本专业的职业素质教育的改革措施和执行过程包括:

及时,学生入学后入学教育和专业教育;学生的军训教育。

第二,在教育计划执行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对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的学生给予德育加分,锻炼学生吃苦耐劳、爱岗敬业、谦虚好学的精神。

第三,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加强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尤其是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第四,学校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尤其是假期参加社会实践,实行课内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的素质教育培养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形式、各种层次的社会实践以及各种社团活动,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充分发挥和培养学生的其它兴趣与特长。使他们能进入社会、了解社会、融入社会。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并为今后的就业和从业做好准备。

1.3 保障体系

及时,师资队伍建设:为了保障教学内容的实施,工商企业管理专业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本专业专、兼职教师年龄结构合理,并重点优化教师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

第二,实训基地建设:为了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训练,本专业配备有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室主要满足学生课内实验、综合实训项目和独立实验课程的教学要求:校内实验室采取开放式管理,学生在课余时间尤其是技能大赛期间,实验随时得到实践训练。校外实训基地主要满足学生感性认识、岗位技能和毕业实习的教学要求。

第三,教材建设:工商企业管理专业重视教材建设,本专业所选教材一是积极采用获得广泛认可的的高职高专教材,二是积极组织、鼓励教师自主编写或者参与编写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教材或者讲义。本专业教学所选教材基本是高职高专规划教材、教育部统编教材,教材选用合理,保障了专业的教学质量。

第四,教学管理:本专业的教学实行校系两级管理,除了学校的相关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以外,系部还要针对本部门专门制定相关的教学管理监督办法,职责清晰、规范明确,制度完善。

第五,教育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类型的课程,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考试形式,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基础课程主要采用理论知识考试为主,闭卷、开卷、笔试、口试相结合;专业课程采取理论考试和实际课题相结合;实训课程采取实验成绩为主,测试考试为辅。通过考核方法改革使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学以致用,重视职业能力培养。

2 课程体系设计

2.1 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面向市场、立足岗位、重视素质、突出能力、强调应用”为根本,适岗与变岗、综合与应变、产学结合、职业技能培养作为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基本特征。这是一个含职业综合发展能力、素质与知识结构的复合概念,体现了“能力本位”的高等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要求和课程能力观。

在课程设计上,突出以“应用”为主旨的原则,围绕专业培养目标,不断修订和完善专业教学计划,合理增减课程和课时,一切围绕培养学生的理论素质、职业能力,强调学生发展的后劲。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全校任选课及实践课六个模块之间,建立起一整套学时比例恰当、课程体系设计合理、课程内容新颖、教学大纲科学、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较为合理、先进的课程体系。

2.2 实践课程体系设计

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既相对独立又相辅相成,针对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以实践技术岗位应用性技能人才为培养目标来建立实践教学体系。

在教学体系建设中要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把实践教学环节与理论教学环节并重,使两者有机结合,相互渗透。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要,通过由基本技能到专业技能循序渐进的实践教学训练,培养学生的预测与规划能力、运营管理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拓展能力。从专业人才培养对职业能力的要求,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理论实训项目、独立实践课项目和专业综合技能训练三个部分,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一条主线”,理论实训项目训练是对独立实践课项目与专业综合训练的基础与支撑,专业综合训练培养管理技术应用能力。实践教学体系主要有综合沙盘对抗、操作、演示、设计和参观等方面。

2.3 就业实践设计

为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企业,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提高专业技能水平,就业时更快地适应企业的生产和管理制度,要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与地方企业的合作,将顶岗实习课程化,分两阶段安排学生到相关专业实训基地进行顶岗实习。

及时阶段――职业素质与专业技能顶岗实习:主要以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并进一步提升学生“职业素质”为目的顶岗实习。这一阶段顶岗实习主要将学生安排在商品采购、销售、人力资源、市场开发等相关部门,让他们在企业参与技术性较强的工作,将所学的专业知识用于实践,进一步提升专业技能,并在工作的过程中锻炼学生与企业领导、基层管理人员及员工相互之间的交流沟通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并学会自主解决日常企业管理中的实际问题,最终实现能力的提升。通过学生亲身体验企业的生产环境、企业生产组织形式,感受企业文化,从而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规范及职业道德,形成良好的时间、纪律观念及安全责任意识、环保意识,以便更好地理解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目标及学习要求,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第二阶段――预就业顶岗实习:主要以企业“准员工”身份的顶岗实习,这一阶段的顶岗实习,要求学生按照企业生产要求进行工作,经过“师傅带徒弟”的形式,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实现独立工作,完成企业的工作任务,从而真正地融入到企业日常的生产管理中,实现“零距离”人才的培养。

2.4 职业技能竞赛设计

职业技能竞赛是本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通过专业技能大赛,一方面,促使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能力要求有效衔接,使教学更贴近企业需求,贴紧职业岗位要求,并促使学生形成团队合作、勤于钻研、开拓创新的品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通过技能竞赛,检验教学成果,发现教学中存在问题,并及时改进;第三,为学生提供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对表现突出的学生,安排他们参加省市级和部级的职业技能大赛,从而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赛教结合”的目的。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浅议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应掌握的管理技能

[摘要]分析论述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应该掌握的管理技能,即生产运作技能、营销技能、财务技能等三大技术技能和人际技能。

[关键词]高职 工商企业管理 管理技能 技术技能 人际技能

相对于研究型高层次的工商企业管理人才培养而言,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培养的是扎根基层、能适应现代企业发展需要、具备特定管理技能的基层管理人才。具体而言,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应掌握两种管理技能,即技术技能和人际技能。

一、管理技能的种类

根据罗伯特・卡茨的研究,管理者需要具备三类技能:一是技术技能(technical skills)。技术技能是指运用管理者所监督的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简而言之,管理者要掌握与特定工作岗位有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如监督会计人员的管理者必须要具备会计技能。二是人际技能(human skills)。人际技能(有时称为人际交往技能)是指正确处理和驾驭各种人际关系的能力。三是概念技能(concepmal skills)。概念技能是指把观点设想出来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精神能力,即管理者对复杂情况进行抽象和概念化的技能。

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对于基层管理者来说,技术技能是最重要的,是必须要掌握的,因为他们要指导员工的工作;对于高层管理者来说,概念技能是最重要的,高层管理者需要具备在任何混乱、复杂的环境中,敏锐地辨清各种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地抓住问题实质,果断地作出正确决策的能力;而人际技能对于基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高层管理者来说都是必备的,都是要掌握的,即各个层次的管理者都必须具备处理和驾驭各种人际关系的能力。

一般而言,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主要定位为培养适应现代企业发展需要,具有较强企业管理技能,能在企业从事基层管理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因此,对于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来说,培养的目标就是要让学生具备扎实的基层特定岗位的技术技能,同时兼备较强的人际技能。

二、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应掌握的两种管理技能

(一)技术技能

工商企业的类型非常多,有专注生产(服务)的企业,有专注销售的企业,有集生产制造与营销导向于一体的企业,等等。企业的基层岗位也非常多,有计划员、仓管员、销售员、采购员等岗位。而与企业基层特定工作岗位有关的技术技能也有很多,包括产品开发、订单处理、市场调查、销售预测、生产排程、现场管理、物料采购、客户服务、绩效考核、成本核算等技能。那么,哪些技术技能是高职工商企业管理学生需要掌握的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先了解企业管理的整个业务流程。常见的制造业企业的业务流程如图1所示。

这里所指的制造业企业是指以市场需求为依据,集生产制造与营销导向于一体,从生产到品牌到销售均由自身掌控或有较高参与度的制造企业,如宏达国际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安踏体育用品有限公司等。这些企业涉及的业务环节比较多、比较齐全,管理的流程也比较有代表性,既有生产又有销售,可以视为现代企业的典型代表。这些企业的业务流程包括:及时,产品设计:设计并开发满足客户需求、便于生产制造的产品;第二,原料采购:按照产品设计的原料、辅料、配件要求在适当的时间采购相应的物料并配送到生产线上;第三,生产制造:根据生产计划准时、低成本地生产高质量的产品;第四,仓储运输:在要求的时限内低成本地将产品从生产中心配送到销售点;第五,订单处理:根据销售点需求、客户订单或市场预测等发出订单到生产部门或配送点,以便安排生产或配送;第六,销售及推广:经过批发分销、零售推广等将产品送达最终消费者手中;第七,财务管理:贯穿从开始的产品设计到的销售及推广全过程的财务收支、会计核算、财务分析等。

与上述业务流程相对应的能力要求如图2所示。

从图2可知,对应于整个企业的业务内容需要如下的技术技能:及时,产品设计技术技能。包括用CAD(计算机辅助设计)/CAM(计算机辅助制造)、虚拟仿真、逆向工程等技术开发设计新产品,对产品研发设计的立项、设计实施、设计定型、生产定型等进行控制和管理。第二,原料采购技术技能。包括开展有效的采购谈判、供应商寻找及选择、原料采购控制与管理等。第三,生产制造技术技能。包括生产排程、现场管理、质量管理、5S管理等。第四,仓储运输技术技能。包括仓储作业管理、库存控制、配送等。第五,订单处理技术技能。包括面向客户的产品报价、订货,及面向生产和仓储的订单预测、订货补货等。第六,销售及推广技术技能。包括批发分销、零售推广、促销、店面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等。第七,财务技术技能。包括财务收支、会计核算、财务分析、资金筹措等。

以上七项技术技能,可以归为三大类技术技能:一是生产运作技能:将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企业生产活动中以制造客户所需要的产品和提供客户所需要的服务的能力,包括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生产制造、仓储运输、订单处理(面向生产和仓储部分)等技能;二是营销技能:发现与发掘客户的需求,让客户了解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并将这些产品和服务送到客户手中的能力,包括订单处理(面向客户部分)、销售及推广等技能;三是财务技能:为企业筹措资金并合理地运用资金的能力,包括财务收支、会计核算、财务分析、资金筹措等技能。这意味着,对于常见的现代企业管理来讲,最基本、最核心的技术技能主要是三项,即生产运作技能、营销技能和财务技能,简称为“三大技术技能”。

由上述可知,对于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而言,它可以围绕三大技术技能来建构自身的知识技能体系。对于这个专业的高职学生而言,如果想比较地了解、掌握企业管理知识技能的“庐山真面目”,有必要系统地学习生产运作、营销、财务这三大块技术技能。

考虑到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定位主要是面向企业的基层管理人员、执行人员等岗位,因此,还可以进一步将上述技术技能按照岗位的具体要求细化、具体化。一般来说,这些岗位可划分为三类:一是生产运作岗位(包括生产计划员、物料管理员、质量管理员、采购员、库存管理人员、车间班组长等);二是营销岗位(包括业务员、营业员、推销员、导购、客户服务代表、销售助理等);三是财务岗位(包括出纳、会计等)。这些岗位对应的更加具体的技术技能主要有:

1.具体的生产运作技能。部分基层生产运作岗位所应具备的技能如表1所示。

2.具体的营销技能。部分基层营销岗位所应具备的技能如表2所示。

3.具体的财务技能。部分基层财务岗位所应具备的技能如表3所示。

当然,由于这三大技术技能所涉及的内容比较多,不同的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专业定位和就业面向,有所侧重地取舍这些技术技能,让学生“有所学,有所不学”。

(二)人际技能

管理上的人际技能指的是人与周围环境建立广泛联系,正确处理和驾驭各种人际关系的能力,主要包括与人沟通、打交道的能力和处理上下左右关系的能力。因此,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要掌握与人沟通、打交道的能力,具备一定的说话、倾听、商谈、疏通及说服别人的能力;要掌握处理上下左右关系的能力,具备一定的情绪控制、解决冲突及与人和谐共事的能力。

学生具备了人际技能,才能践行管理工作中的领导、沟通、激励职能,才有可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管理者;反之,如果学生缺乏人际技能,就很难在管理过程中发挥影响他人、沟通他人、激励他人的作用,也就很难成为一名合格的管理者。因此,对于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未来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管理者,就需要从进入学校开始注意培养自己与人沟通、打交道的能力,系统学习社交礼仪、管理沟通、商务谈判等课程,提高自己与人沟通、交往的能力;注意培养自己处理上下左右关系的能力,系统学习冲突管理、管理心理学、团队管理等课程,进一步提升自己处理、解决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能力。

三、结语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对于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而言,整个专业的知识技能体系应该是以生产运作、营销、财务三大技术技能为核心,并辅以人际技能。三大技术技能和人际技能掌握的程度决定了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素质能力的高低。这三大技术技能和人际技能也是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建设的着眼点,只有搭建好三大技术技能和人际技能的基础,才能进一步根据行业特点和企业实际拓展其他的管理技能,才能进一步建构起一个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切合企业实际需要的企业基层管理人才培养体系。

[基金项目]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特色专业建设项目;广西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GXTSZY251)

[作者简介]张锋雄(1981-),男,壮族,广西邕宁人,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副主任,讲师,研究方向:企业管理。

(责编 吴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