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投资论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投资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投资论文

投资论文:房地产投资信托之制度优势研究论文

一种制度能在发源地国迅速发展,只是说明这种制度在发源地国有生命力;这种制度若还能被其他一些国家或地区复制或移植,就说明它不仅有独特的功能,且还能有一定的可复制性;这种制度若被更多的国家渴求,[1]则不得不说明这种制度蕴涵着独特的制度优势。

房地产投资信托正是这样一种制度。而要探索房地产投资信托的制度优势,则有必要将它与房地产直接投资、一般公司股票和债券这些主要的金融工具一一相比较。

一、与房地产直接投资比较

所谓房地产直接投资是指将资金直接投资于一定的房地产物业,委托专业人士或自行经营的一种投资方式。一般而言,业绩好的直接投资之收益常常高于reits的平均收益水平;但由于直接投资面临很大的风险,因而并非所有的直接投资者都能获得较好的投资回报。

reits与房地产直接投资相比较,两者具有如下差异:

(一)流动性

房地产直接投资由于直接投资于房地产物业,若想变现往往只能出售物业,但出售物业的难度较大且交易成本很高,因此流动性差;而就reits而言,投资者可以通过金融市场自由买卖,故具有高度的流动性。

(二)投资风险

房地产直接投资由于直接投资于房地产物业,受房地产市场变化的影响很大,因此投资风险大;而reits却能通过其多样化的投资组合和“导管”[2]功能,有效地抵御市场的变化和通货膨胀,投资风险较小。

(三)收益的稳定性

房地产直接投资由于受房地产总体市场的影响较大,收益起伏很大,有可能获取较高的收益,也有可能血本无归,总体而言,收益的稳定性不高;而reits则受房地产总体市场的影响较小,波动性较小,从而收益的稳定性较高。

(四)物业与资产类型

房地产直接投资由于受投资资本规模的限制,其物业通常集中在一个或几个地区、集中于一种或几种类型上,而且资产类型单一;而reits由于投资规模较大,其物业所处的地区比较广泛,物业的类型多样化,且资产类型多样化。

(五)管理方式

就房地产直接投资而言,投资者必须自己介入房地产的具体业务,这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资者若聘请他人管理,又极易产生人的道德风险,并容易导致管理层与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且由于缺乏专业人员的介入,投资者难以获取便捷的融资渠道;而reits一方面因由房地产专业人士管理,管理层在reits中又占有相当大的股份,管理层与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能比较有效地防止;另一方面,投资者能够借助管理层的能力获得良好的融资渠道。

二、与一般公司股票比较

股票是公司签发的证明股东权利的要式证券。[3]依据股东享有权利的不同,公司股票可分为优先股与普通股两类。

(一)优先股

优先股是指公司

在募集资金时,给予投资者某些优先权的股票。就优先股而言,一方面它具有优先性,其优先性表现在以下方面:(1)有固定的股息,不随公司业绩的好坏而产生波动,优先股股东可先于普通股股东获取股息。

(2)当公司破产进行破产清算时,优先股股东享有先于普通股股东的剩余财产请求权。另一方面,优先股股东一般不参加公司的红利分配,也没有表决权,且不能参与公司的经营管理。

与普通股相比,优先股虽然收益和参与决策权受限,但投资风险较小,其风险小于普通股票、却大于债券,是一种介于普通股票和债券之间的投资工具。

尽管有时优先股的收益率比较可观,但总体而言,由于优先股的收益率是事先确定的,其资金的增值潜力很小。而且优先股的发行受到的限制较多,因此,一些国家公司法规定,只在公司增募新股或者清理债务等特殊情形下才允许发行优先股。而美国有关reits的法律则规定,“所有的房地产投资信托都没有优先权,是清一色的普通股”。[4]

(二)普通股

普通股是指在公司的经营管理与赢余分配上享有普通权利的股份。普通股股东通常按持股比例享有如下权利:(1)公司决策参与权,包括股东会议出席权、表决权和委托投票权等;[5](2)股息分配权:普通股的股息依据公司赢利状况及其分配政策而定,在优先股股东取得固定的股息之后,普通股股东才有权享受股息分配权;(3)剩余财产分配权:当公司破产或清算后,按优先股股东在先、普通股股东在后的顺序分配剩余财产;(4)优先认股权:当公司因扩张需增发普通股股票时,为保持企业所有权的原有比例,现有普通股股东有权按其持股比例以低于市价的特定价格优先购买一定量的新发行股票。

在美国,reits是一种在金融市场流通的普通股,与一般公司普通股相比,在以下两方面有其特殊性:一方面,因reits公司在经营层上不必纳税,能为投资者带来更大的投资收益,故它是美国具有避税功能的最重要的投资工具之一;另一方面,beits公司“每年95%(21年1月1日降至9%)以上的应税收入必须作为股利分配给股东”,[6]这是法律的强制性要求,reits公司无权制订自己的分红政策。这使得reits公司无法像别的公司那样以本公司上年度的赢利为资本积累去扩张发展,而必须开辟新的资本渠道以筹集所需资本。

三、债券比较

债券是指政府、企业等机构为直接向社会募集资金而向投资者发行的、允诺按一定利率支付利息且按一定条件偿还本金的债权债务凭证。在这种债权债务关系中,债券持有人(投资者)即债权人,债券发行人即债务人。

作为房地产投资工具,reits与债券在投资特性上有如下差异:

(一)投资安全性

在投资的安全性上,债券与reits相比显示了两方面的优势:(1)除非发行债券的机构或企业破产,债权到期时必须偿还本金,债券投资者至少能收回其资本金。而reits的投资者则得不到这种基本的保障;(2)当出现破产清算时,债券投资者也将优于reits投资者而受偿。而reits作为普通股,其受偿顺序列在,故投资的安全性较差。

(二)收益水平

在利率和市场行情没有重大变化的情形下,债券的收益就是息票利率指向的收益值,其收益基本与预期值相同,但缺乏增长潜力;而reits尽管基本收益率没有债券的息票利率高,但其总的收益是分红外加资本增长所带来的收益,因此,reits的总收益水平远高于普通债券的收益水平。

(三)受通货膨胀影响的程度

相对于reits,债券是对利率极其敏感的投资工具,它本身不能对通货膨胀作出任何的补救。具体而言:当通货膨胀率上升时,债券价值会下降很多,而且离到期时间越长,其价值就跌得越多,即使投资者在债券到期时能收回原来的投资成本,但此时的货币值因贬值早已无法跟购买时相比了。与此相应的是,reits名下的物业会随通货膨胀率的上升而增值,租金水平自然上升,使reits经营收入随之增长。这说明,reits比债券的抵御通货膨胀能力更强,其价值随时间的推移而增长;当通货膨

胀率降低时,利率随之下降,则企业的融资成本也下降。“已经发行了高于当时市场利率债券的某些企业,会选择提前回购债券,于是,投资者就被剥夺了未来获取高收益的权利。”[7] 由上可知,债券尽管在投资安全性上有一定优势,但债券投资者却必须承担因通货膨胀升降带来的收益不稳定的风险。相比之下,reits由于其收入来源的多样化,能够很好地抵御通货膨胀率变动产生的风险。

四、独特制度优势分析

事实上,房地产投资信托为其组织者和投资者提供了超越其他房地产投资工具的显着优势,表现在:

(一)投资主体的大众化

房地产是资金密集型行业,其特点是投资规模大且投资周期长,这使得一般的小投资者根本不敢问津,也不可能问津。相比而言,reits则使大额的房地产投资变成了小额的证券投资,这使得几乎所有的投资者都被给予了投资房地产的机会,而这一机会“在历史上曾经主要为富人、有产者所占有”。[8]公务员之家

(二)投资风险的分散化

reits是以受益凭证或股票的方式募集公众资金,通过专业化的经营管理,从事多样化的投资,除可通过不同的不动产种类、区位、经营方式等投资组合来降低风险外,亦可以在法令规定范围内从事公债、股票等有价证券投资以分散投资风险。[9]另一方面,组织者可减轻他出资财产的风险程度。因为通过reits,组织者能成为一个拥有各种房地产类型的实体(即reits)的股东,而reits将其资产扩张并多样化,从而可以避免由于投资集中于某些地区物业所产生的风险。这样,组织者也获取了减轻其个人责任的机会,即让reits去承担本应属于组织着的困扰其财产的责任。[1]

(三)较高的流动性和变现性

房地产由于其本身的固定性使得它的流动性较差,投资者直接投资于房地产,如果想要变现,一般通过出售的方式,且往往在价格上不得不打折扣;当投资者未必需要那么多的现金时,房地产出手的难度就更大了。而投资于reits,因“reits是以证券化方式来表彰不动产之价值,证券在发行后可以在次级市场上加以交易,投资者可以随时在集中市场上或店头市场上买卖证券,有助于资金的流通,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传统不动产不易脱手的顾虑。”[11]

(四)诱人的投资回报

reits由于能提供相对不变的回报率,可以抵御来自股票市场易变的风险,从而投资者和组织者都可获取可观的投资回报。由于美国《196年国内税法典》要求reits将9%以上的收入用于分红,使得reits的股东能获取有保障的股息,即使在reits股票价格下跌的情况下也是如此。而定期的股息收益,且股息率相对优厚,正是reits最吸引之处,这可由以下事实得以验证:美国1993年12月至23年1月reits的平均年度股息率达6.96%,较十年期美国政府债券(5.86%)都高。[12]而且reits曾在市场低迷时比股票表现更[!]好,是故reits现在已是吸引人的“赌注”。[13]

(五)高度的灵活性

reits有两方面的灵活性:一是投资者持股的灵活性。通常合股公司或企业要求股东的低投资额为15美元,而对reits而言,每股只需1—25美元,且没有投资数量的限制,投资者既可只买一股,也可买数股;二是reits本身的灵活性。reits既可作为融资渠道,也可以作为一种证券工具,即把一些机构或面临困境的物业销售商持有的分散房产包装上市,甚至可以将整个纳税的集团公司收归reits进行操作。

(六)与其他金融资产的相关度较低

美国资产管理机构ibbotsonassociates最近在它的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通过对所有已发行的reits历史业绩进行分析发现,reits的回报率与其他资产的收益率的相关性在过去的3年一直呈下降趋势。由于reits的这一特点,使得它在近十几年的美国证券市场上迅速扩张。在美国,目前大约三分之二的reits是在这一时期发展起来的。[14]

投资论文:房地产投资决策与成本控制分析论文

引言

项目投资决策是选择和确定投资方案的过程,该过程要求对拟建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技术经济论证,并对不同建设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比较及作出判断和决定。房地产投资项目收益高,风险亦大,为了避免巨额投资化为泡影,投资者在投资前期必须对项目进行实地考察研究,从项目所处位置的人文历史、文化环境等多重角度出发。目前,业界人士已研究出多种确定投资方案的方法,如田建林运用AHP方法来进行房地产投资决策分析和投资风险分析;刘明芳等,采用DEA方法建立了房地产投资决策中相应的输入—输出指标模型;李杰等采用RO法来确定房地产投资方案。项目决策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项目建设的成败、工程造价的高低以及投资效果的好坏。在进行前期实地考察的过程中,投资者应充分关注大众的需求,力求在建设过程中以低的成本生产出最能满足大众需求的功能产品。

1 贵阳花溪地区背景

花溪区位于黔中腹地,距市中心17公里。全区地貌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具有高原季风湿润气候的特点,冬无严寒,夏无酷热,无霜期长,雨量充沛,湿度较大,有着丰富的水资源和生物多样性,森林覆盖率达41.53﹪。花溪地区的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加值、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旅游总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等指标数均位列全省前10位,总人口数至2010年约为360054,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402人。

贵昆、湘黔铁路贯通花溪区内,北有贵阳西站及货场,西有湖潮站和磊庄机场,东北部有贵阳机场;贵花高等级公路直通市区,312国道和101省道贯穿全境。花溪的教育产业近来也是蓬勃发展,自2009年规划出3200亩地扩建贵州大学的同时,规划聚集区内的花溪区孟关也将规划出7500亩地,建成贵阳市的高校园区,首期工程完工后,将容纳坐落在贵阳的5所高校。而花溪区大学规划用地由北区贵州大学和贵州民族大学组成,南区则位于贵安新区党武镇范围内,分别由贵州师范大学、贵州财经大学、贵阳医学院、贵阳中医学院、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贵州民族大学和贵州亚泰职业学院、贵州民族大学人文科技学院等8所高校组成,南区即为俗称的“花溪大学城”。

除了高等学府之外,花溪的基础教育机构也是数不胜数。花溪景区面积222平方公里,占全区面积的25%。有景物景观81个。其中,自然景观56个、人文景观25个。有部级特等景观4个、国内一等景观18个、国内二等景观32个、国内三等景观27个,以花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花溪公园、天河潭、镇山民族文化村、青岩古镇、高坡民族风情游最为有名。花溪文物古迹丰富,青岩古镇已列为全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区有12处文物被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甲定洞葬等13处文物被贵阳市政府列为市级保护单位,马铃石拱桥等48处文物被花溪区人民政府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贵阳市花溪区现以“生态”、“旅游”着称,但相比于我国其他着名旅游风景区,其开发程度尚处于较低水平,换句话说,花溪的旅游产业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

2 投资分析

2.1 市场分析

2.1.1 公寓 通过实地考可见察,贵阳花溪地区山清水秀、气候宜人,远离城市的喧嚣与烦扰,极其适宜居住,尤其适合老年人安养天年。花溪的居住人口为360054人次,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402人,其中,花溪公园附近较为繁华,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根据市场调查,笔者了解到不少外来人口在花溪买房用来给父母养老,花溪的居民也多为中低层收入者,由此看来,若要在花溪投资房地产住宅项目,中小户型应占大头。

2.1.2 别墅 花溪有着独特的自然风光,与造型优美的别墅搭配相得益彰。或许会有部分中高层收入者愿意来享受这里纯净的空气和迷人的风光,但是这里距离市中心较远,周边的公共设施不如市区内完善,工作繁忙的高层人士可能更情愿购买市中心的别墅或花园洋房。

2.1.3 旅游地产 花溪地区众多的旅游资源,也吸引了不少全国各地闻讯而来的游客。花溪的建设相对落后,旅游产业发展不够,与我国其他旅游地区相比差距较大。贵阳是全国闻名的避暑胜地,再加上花溪地区高校众多,每当夏季,来各大高校进行培训的外地人士无不选择在花溪留宿,然而花溪地区固有的旅馆稀缺,许多外来人士只能选择在当地居民的私人客栈里借宿,住宿条件十分有限。因此,房地产投资者可以从旅游的角度出发,大大挖掘花溪地区旅游产业的潜力。

2.1.4 商业地产 由图1、2可见花溪一直以来缺少集中的大型商区,商业用房的供应仅占全市的1.25%,商业用房的成交仅占全市的0.25%。花溪公园周边的步行街虽然店铺较多,但总体来说其档次偏低、规模较小,花溪丰富的旅游资源会拉动该地区的消费水平,带动商业发展,因此花溪的商业发展也有较大潜力。然而,已有一些大型房地产企业在这里规划了商业用地,其中,中铁城计划要建设一座15万方的大型购物中心,若要与其竞争,还需深入考察研究。

2.1.5 写字楼 从地图上可以看出,花溪区处于贵阳市较偏位置,离市中心较远,交通相对来说较为不便,不太合适发展办公用地,受大盘个案影响,写字楼市场形成以老城区、金阳

新区为主要的两大热点供求板块,其他区域除乌当区有少量成交外,市场均无变化。整体市场销售量较低。 成功写字楼的共性有:位置应该居于城市商务中心或商业聚集区,交通要十分便利,四通八达的交通、浓厚的商务气氛是写字楼价值的重要支撑;写字楼项目周边必须要有较大的建筑体量和规模化的配套设施,形成一个集写字楼、公寓、商住、星级酒店、会展中心、休闲娱乐及购物中心于一体的大空间,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甲级写字楼。

从目前市场来看,花溪并不具备成功写字楼的条件。

2.2 风险分析

2.2.1 政策风险 限贷政策不仅会毫不动摇地执行,而且还会进一步深化和加强。唯有不折不扣地执行,甚至继续深化和加强限贷政策,才能确保房地产市场合理回归。此外,房产税将尽快在全国开征,这可能会导致房价下跌,并在潜移默化中达到限购的目的。

2.2.2 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来自在三个方面:一是市场供需实际情况与预测值发生偏离;二是项目产品市场竞争;三是项目产品和预测价格发生较大偏离。

2.2.3 技术风险和工程风险 主要由于科技进步、技术创新及其相关变量的变动可能带来的损失;以及由于工程量预计不足、或设备材料价格上涨导致投资增大;由于计划不周或外部条件因素导致建设工期拖延。

2.2.4 项目管理方面的风险 项目管理涉及项目的全过程,包括投资管理、进度管理、质量管理和财务管理。

2.2.5 外部环境风险 包括自然环境、经济环境、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如金融政策和财政政策变动、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等。其中影响最直接的是金融政策和财政政策。

2.2.6 市场风险 要对整个房地产市场进行多方位的调查,了解其中潜在的规则;通过分析房地产的开发周期来预测其可能会发生的变动,从而预估出的开发时机;选择地块时,要充分分析该区域的潜在价值;要了解国家政策,分析其对房地产行业会带来的潜在影响;同时,要了解并分析社会对房地产市场的需求类型和需求量;要利用一切可能得到的信息资料,了解潜在的竞争者的情况,做到知已知彼,百战不殆。

2.2.7 技术风险和工程风险 项目的建设需要切实解决工程建设特别是环境整治和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建造费用增加的风险可通过与建筑企业签定固定预算合同来减小;工程不能按期完工的风险可通过承包合同中延期罚款的条款来降低等等。

2.2.8 项目管理方面的风险 要求项目管理人员要具备较强的业务技术水平、职业道德素质、以及各项专业能力;同时加强目标管理,落实考核责任制;制订相应的激励制度,调动项目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从而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整体竞争力。

3 成本控制分析

随着房地产市场的逐步发展,有效的成本控制也为房地产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地位提供了契机,降低产品成本就是为企业增加利润,房开商各有着自己独特的控制成本的方法。

笔者认为,建设项目的功能直接关系到是否能有效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从而影响企业的收益。因此,功能设计成本控制是房地产规划成本控制中所占比重较大的环节。其方法是:在成本控制中应首先列出项目所具有的主要功能评价指标,根据各个功能评价指标的重要程度来划定它们的权重,接着确定项目的总费用,再根据各个功能评价指标的权重来预估其相应部分的开销。

本文从功能设计的角度出发来对贵阳市花溪区贵州大学附近某地开发经济型酒店项目进行成本质控分析。该项目建设用地800平方米,建筑规模为6400平方米,主体部分总投资额为1920万元。

①首先列出该项目所具有的主要功能评价指标,并对各个功能评价指标的重要程度进行评分,最终确定权重。

确定权重可采用0-4强制评分法,分别将不同的指标进行两两对比并评分,如:若A比B重要得多,则A得4分,B得0分;若A比B重要,则A得3分,则B得1分;若A与B同样重要,则A、B各得两分,如表1所示。

②根据权重来预估相应功能评价指标的开销,见表2。

③成本分析结果:由表1、表2可以得出该项目成本控制点应在平立面设计及施工、供水排水,供电供气,分别占项目总成本的30%、23%、22%,三项合计占项目总成本的75%,以此为该项目成本设计提供控制依据。

4 结语

正确的投资决策离不开合理的市场分析和风险评估,只有迎合了市场的需求,把风险最小化,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引而出。在投资决策中采用权重控制成本的方法,有利于将影响房地产投资的各个主要因素定量化,从而使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最终使投资成本得到合理控制。该方法还可以得到各影响因素对项目实施效果的影响程度大小。成本控制减小了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为房地产企业带来更多收益。建设项目在进行设计施工之前,房开商需制定相应的成本控制管理计划,将可能遇到的问题一一讨论,才能合理有效地控制开发项目的成本,从而提高企业效益。

投资论文:上市公司风险的投资论文

一、概念界定

(一)风险投资

是人们用来支持冒险性创新创业活动的资本。国内外学者对于风险投资的定义略有不同,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1983)认为,风险投资是以高新技术以及创新知识为基础作用于发展潜力巨大的中小企业或者新兴企业的资本行为。因此我们可以知道风险投资内涵应该是一种商业性质的投资行为。其一,风险投资是一种权益性资本,而不是负债性资本;其二,风险投资是风险投资者预付的价值;其三,风险资本高回报伴随高风险;其四,风险投资是和知识、技术以及产业紧密结合的金融资本。

(二)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特征

上市公司结构有着它自身的基本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及时,总体而言,我国的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还比较低,平均约是32.5%,而美国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一般都是45%左右。我国的资产负债率不仅低于美国,而且还低于德国、日本等企业的平均60%的资产负债率。所谓的资产负债率,其实指的就是负责总额在资产总额中所占的百分比,是一种比例关系。它反应的是债权人自己所提供的资本所占全部所有的资本的比例。它可以用来检查企业的财务是否处于稳定状态。第二,从上市的公司的资金来源来看,上市公司的资金中,有内部筹资和外部筹资之分,但是,一般情况下,都是外部筹资的比重比较大,占有很明显的优势,而内部筹资所占的比例却是很小。同时,上市公司最主要的长期的资金来源一般都是股权融资。第三,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中的债务数量是呈下降趋势的,而一般那些发达国家,比如说美国、德国等,它们的企业资本结构中的债务数量都是呈上升趋势的,与我国大有不同。所以说,我国的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的科学性不高,对于风险投资的理性还需进一步发展。

二、我国风险投资退出机制

一般而言,企业的风险投资是需要等到企业发展到上市阶段,通过IPO将风险投资撤出投资,以期获得更大的资本增值,但是目前我国风险投资退出机制不是非常的完善。我国风险投资起源于上个世纪80年代,相对于其他西方发达国家而言,比较落后,缺乏完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也缺少政府部门的法律法规支持体系,更加缺少完善的市场机制作用体系,导致风险投资难以成功。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上市公司IPO是风险投资退出的方式和时间,但是这需要完善有序的市场秩序支持以及健全的法律法规保护,而我国股权分置改革来的很晚,因此IPO过程当中风险投资退出的方式受到了阻碍。吴超鹏(2012)研究也发现我国风险投资在公司上市之后退出的比例不高,从2000年之后一直到2010年之间,在公司上市三年后退出的风险投资仅仅35%,五年之后退出的也不过44%。通过这样的分析来看,我们国家的风险投资退出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的改进和提高。

三、风险投资对于我国上市公司融资行为影响分析

总体来说,上市公司一般的融资行为会存在一些信息不对称以及委托的问题,但是风险投资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本文探讨的风险投资对于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的影响可以视为是投资与被投资、监督和被监督关系。需要从上市公司自身的角度出发去探讨分析风险投资对于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的具体影响。

(一)对于上市公司内部机制有利影响

风险投资可以成为上市公司的十大股东之一,可以通过其有效的监督管理引导上市公司形成的公司治理团队,只有拥有一个的团队才可以促进企业创造源源不断的现金流,从而通过内部的监督管控,提升上市公司融资能力,影响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的风险投资家可以通过自身宽阔的视野,的思想对公司进行监督,对于公司绩效有正面的影响,同时也可以帮助公司制定战略管理政策,对于公司治理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二)对于上市公司内部机制的不利影响

一般而言,西方发达国家公司IPO之后,风险投资就会退出,但是我国风险投资的长期存在,并且风险投资家会成为上市公司董事身份,这样可能会形成一种“尾大不掉”的现象,他们会通过自身的影响力干扰公司的政策,甚至也会出现恶性的竞争夺权现象,因为私人利益做出有损公司的非效率投资融资活动。

(三)对于上市公司外部机制有利影响

企业与外部环境的沟通交流过程中,往往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风险投资可以有效地加强信息传递能力,增加企业的外部融资能力。及时,风险投资可以给企业/!/带来良好的声誉,这是衡量企业质量的一个标准,这样良好的声誉可以帮助公司吸引融资和投资对象,给外部传递更加的信息。因此,风险投资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面降低信息交流沟通的成本,减少因为信息不对称引起的道德风险问题以及逆向选择问题。

(四)对于上市公司外部机制的不利影响

上市公司外部治理受到很多因素的干扰,比如说国家的税收政策和货币政策:及时,我国税收政策的制定主要是我国中央政府部门根据当前社会经济的具体发展内在要求而确定出来的制度体系,并且会以此作为根据,作为指导各级地方政府税收收取的基本方针准则,来开展税收收取工作。另外有关中央与地方的税收收入分配关系、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等众多的分配关系基本是没有理顺的关系。总而言之,在这种税收政策下,我国的上市公司要想得到发展,就必须避免税收政策带来的各种影响。目前的风险投资可能会受到这样的政策干扰,从而对于公司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第二就是国家货币政策。对于我国的上市公司来说,自身竞争力十分缺乏,而且公司的资本结构不合理,一旦中央政府采取“从紧”的货币政策的时候,可能会导致出口活动的基础十分脆弱,很容易受到政府宏观政策调控的影响。“从紧”的货币政策会使得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从而导致公司出口商品的价格会有所提高;上市公司的资金压力会进一步地加大,公司的信贷成本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快速提高。这些外部因素对上市公司的长远健康发展来说,都不是有利条件。而这些都是风险投资难以规避的。总体而言,风险投资可以有效地解决上市公司内部治理以及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但是与此同时也可能会带来与之相关的新的问题。对于风险投资该如何把握和利用需要我国上市公司在融资行为当中有良好的掌控。同时也需要不断地完善我国宏观资本市场,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确保足够的后盾支撑上市公司的健康发展。

四、结束语

风险投资对于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具有十分显着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的优势,其一就是可以解决内部治理的效率问题,其二就是可以解决上市公司外部融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但是前面的分析也可以看出,这样的影响具有一定的风险型,一旦风险投资家或者公司自身出现问题,那么风险投资对于上市公司的良性影响和作用可能就会转化为消极的影响,诱发道德风险问题。因此,需要政府、企业共同合作,促进我国上市公司健康发展。

投资论文:企业大学人力资本投资的论文

1国内企业大学陷入瓶颈的主要成因

国内的企业大学一般呈现较低的利用率和价值率。松散无针对性的人员培训及学习教育课程设计,在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前提下,已无法通过企业大学获得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主要表现为:较差的培训力度。现有的企业大学在培训课程的设计上采用“无创新”覆盖式课程,没有针对企业文化特征、经营模式、企业战略进行课程设计,进而不符合企业发展,不能解决企业存在的问题。松散的培训管理制度。一些国内企业大学完成任务式的培训模式,导致没有系统性的选择内、外聘老师,也没有对老师进行专业考核,随意的授课方式使学员学而无用,与此同时,也没有完善学员行为、成绩等激励因素的管理制度。

2企业大学人力资本投资收益分析

企业大学如今突飞猛进的成因离不开现代化竞争、新事物发展及交替的推动,更离不开企业大学带来稳定、合理的收益,具体从个人动因、企业层面和社会层面三个方面分析:及时,个人动因。首先,人力资本的不断投资影响个人收入的增加。其次,培养广泛技能可提升个人终身任职能力。,技能提升充分发挥潜能有利于实现个人价值。第二,企业层面。首先,一线人员掌握新技术运用于生产经营实践中,为企业提高生产力,实现效益增长。其次,在人力资本的不断投资中可提升整个组织的素质能力,从而进一步优化企业的人力资源,推动企业竞争力的增长。,员工通过培训加强对企业的认知度,传播企业文化,强化组织凝聚力。第三,社会层面。各行各业人员在深造的过程中可通过企业大学吸纳综合的教学知识和技术技能,增加了就业和晋升的机会,同时也为收入的提高带来重要的影响,物质方面的满足也大大支持着精神层面的成就感,对社会地位的提高和建立平等的人际关系奠定了基础。

3浅析企业大学中人力资本投资如何产生收益

一般情况下,人的知识、技能和努力程度不同,产生的效益也是不同的。正如素质能力强的销售人员和普通的销售人员所创造的销售业绩也是大相径庭,作为接受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普通员工和管理者,他们两者之间投资的成本差异,很大程度上影响两者之间素质能力、技能知识提高的程度,因而对企业带来的效益也大不相同。

4如何提高企业大学投资收益

4.1转变观念的个人动因

个人对教育的态度将直接影响到投资人力资本的收益。这就要求每个学员意识到自身的兴趣点来学习新的技能技术,充分利用企业大学的学习资源进行自身的强化武装,提高自身专业知识的同时,跟进创新的步伐,接受新知识的同时,通过新知识进行创新制造,对工作岗位的程序优化、简化等做出自己的判断和贡献,并培养良好的学习主动性。

4.2企业投资方的严格把控

企业作为企业大学的投资方,希望把企业大学承办为对企业有利的主体,想要进一步实现企业大学在优化人力资源、提高经营效益的优势,就必须注意以下几点:①应该采用自主创新,符合企业文化、经营目标、时展、科学化管理的教学内容,开发满足不同人员部门、职位、特征的开放性课程,满足公司人员的不同需要,开展跨部门帮扶教学等特殊课程,以满足不同人员的兴趣。②通过内、外讲师相结合的师资力量来实现课程专业度,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可以通过自发应聘上岗或指定上岗的原则进行系统性授课,企业内部高管对企业的发展战略、企业文化和行业发展现状都比较熟悉,可以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进行授课,采用工作、培训的激励措施,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员工的归属感和对企业的认同感。而具备丰富授课经验及理论基础的外聘教授、专业培训讲师,为开阔员工理论知识视野及轻松接收课程精华提供了帮助。所以,采用内、外聘讲师的形式,可以让教学、教育形式相辅相成、互动互补。③电子视频教学和面授课程相结合,可以丰富教学形式,把重点面授课程录制视频或现场播放,可满足因工作或不同需求而不能参与面授课程的学员,也可以降低企业投资成本,并通过需求随时更新课程,保持课程的专业度和前瞻性,并时刻方便学员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进行学习,通过适当的面授课程进行实战强化。④企业大学课程专业化提升,通过相关认证认可教育机构对现有的企业大学适当引入全日制教学模式,规定课程学分,修满颁发学位的方式,在企业内部为学员颁发学位或者资格认证证书,降低企业员工离职率的同时,也发挥了企业内部激励机制,进而对人力资本投资回报得以保障。

4.3政府职能的大力支持

首先,政府从经费上给予保障。1990年以来,美国政府在培训企业员工方面提供的预算每年超过70亿美元。其次,从政府法律法规、管理制度上强调企业作为投资方应该承担的教育责任。根据中国的相关法律规定,国内企业应该把员工每年工资总额的1.5%作为培训预算经费,也称之为“教育基金”。在我国税法制度中明确:教育基金可列支在企业减免税费的渠道中,以激励企业提高对员工培训的力度。,政府需大力促进企业大学与全日制大学之间的联盟合作交流,相互取长补短。

5结语

对于企业来讲,应增加对企业大学的投资,加大其员工培训的力度,为人力资本的开发和充分利用奠定基础。企业大学是人力资本投资中最重要的因素。通过企业大学培养员工的综合素质能力和创新制造能力,对员工自身的能力帮助也极大提高了企业的经营收益,所谓两全其美的投资方式。同时,让我们继续关注的还有,针对企业大学培训课程的按需设计,一定要结合社会和企业的实际情况,对不同部门、岗位、职务进行课程区分,真正做到因人施教、因材施教。,企业只有根据自身的经营目标和战略需求,结合科学的教育模式、操作流程和创新理论设计培训课程,才能有效的提升员工自身的综合素质,为企业优化人力资源并带来巨大的经营效益。

投资论文:国际投资政治风险评估论文

在国际投资与跨国经营过程中,由于跨国公司面临的国际市场环境竞争激烈、复杂多变,故存在诸如政治风险、经营风险、文化风险等众多的风险。其中因政治风险的极难预见性与损失巨大性等特点,已经逐渐被跨国公司所重视。所谓政治风险,是指政治因素对国际投资与跨国投资的盈利产生不利影响或实现其它关键经营目标的可能性。常见的政治风险主要包括:国有化风险、战争风险、政府干预风险及外汇风险。关于政治风险评估分析方法的研究已经开展了多年,对政治风险评估方法的分类有许多种,有从是否可以量化分为定性和定量分析;也有从所涉各方来分类的,即从东道国角度出发的宏观分析法,从跨国公司角度出发的微观分析法以及综合两大方面的宏微观分析法。但不论分析方法如何,具体的评估方法是不会改变的,而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方法有以下几种类:

1政治制度稳定指数

政治制度稳定指数由丹·哈恩德尔(Dan Haendel)、杰罗尔德·维斯特(Ger?鄄ald T.West)以及罗伯特·米都(Robert G. Meadow)提出,旨在为政治风险提供一个定量分析框架。它由三个分指数组成:国家的社会经济特征指数、社会冲突指数和政府干预指数,其中社会冲突指数有三个分量:社会不安定指数、国内暴乱指数和统治危机指数。这些指数分别根据各类共15项指标测定,

计算时可从年鉴、政府文件和政治资料等出版物中获得。与其他方法相比,政治制度稳定性指数方法的优点是利用客观数据而不是主观判定资料作为衡量风险的指标,包含的因素也较。主要缺点是没在政治制度稳定性指数与各个风险变量之间建立联系,因而不能说明制度的稳定性或不稳定性与跨国经营或投资风险的关系。也就是没有指出衡量了政治制度风险之后应该做什么以及投资决策者如何利用所评估的结论。

2失衡发展与国家实力模型

此模型由霍华德·约翰逊(Howard C. Johnson)提出。其基本前提是,政治风险(没收)是该国失衡发展与该国实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决定一个国家失衡发展的因素来自五个方面:政治发展、社会成就、技术进步、资源丰度和国内秩序。失衡发展来自它们相互之间进步程度的差异性和非持续性。而国家实力表现为该国经济、军事与外交关系的结合。这一模型将世界各国依其实力与平衡发展状况分为四类:失衡强大国家、平衡强大国家、失衡弱小国家和平衡弱小国家。四类国家中,发生没收的概率低的为平衡强大国家和平衡弱小国家,而失衡弱小国家存在中度没收>:请记住我站域名/

3国家征收倾向模型

此模型由哈罗德·克鲁德森(Harold Knudsen)拉丁美洲国家样本统计分析资料提出。其涵义是:一个国家的挫折水平和大量外国投资的相互作用能解释该国没收倾向。而一国的挫折水平形成于该国的抱负水平、福利水平和期望水平,这些水平假定为代表一国生态结构。当一个国家的福利或经济预期低于抱负水平时,该国的挫折水平就高,若此时有大量的外国投资涌入,那么这些外国投资就可能成为国家挫折的替罪羊而遭没收。在此模型中,与政治不稳定相当的变量因素是国家挫折水平。

上述两种模型虽容易理解(失衡发展与国家实力模型和国家征收倾向模型),但比较主观、片面及缺乏可操作性,失衡发展与国家实力模型只是一种理论推导,不便于判断失衡发展的程度。国家征收倾向模型的统计资料来源于拉美,不具性。

4政治风险指数

美国BERI公司定期在《经营环境风险资料》上公布世界各国的政治风险指数,动态考察不同国家经营环境的现状以及未来5年后和1年后的情况。它先选定一套能够灵活加权的关键因素,再由专长于政治科学而不是商务的常设专家组对评估国家多项因素以国际企业的角度评分,汇总各因素的评分即得该国政治风险指数。予以评估的因素有3类1项:公务员之家

评分采用百分制,7分以上为低风险,表示政治变化不会严重影响企业,也不会出现重大社会政治动乱; 55-69分为中度风险,表明己发生对企业严重不利的政治变化,某些动乱将要发生; 4-54分为高风险,表明已存在或在不久的将来发生严重影响企业的政治发展态势,正周期性地出现重大社会政治动乱;39分以下为极度风险,表明政治条件严重限制企业经营,财产损失可能出现,已不能接受为投资的国家。

另外,美国纽约国际报告集团制定的ICRC—国家风险国际指南也较为实用。该指标体系每月公布一次,其构成因素及各自权重如下所示,

ICRC= . 5*政治指标+. 25*金融指标+. 25*经济综合指数

其中:政治指标包括领导权,法律,社会秩序传统……官僚化程度等13个指标。

金融指标包括:外汇管制,停止偿付,融资条件,政府撕毁合同等5个指标。

经济综合指数包括物价上涨,偿付外债比率,国际清偿力等6个指标。

不论政治风险指数还是国家国际指标,都采用定量的方式,方便实用。虽然结果由于评估人的观点和立场不同不宜照搬,但风险指数的设置却具有参考意义,经修改便可自成体系。

5政治风险评估总框架

政治风险评估总框架由杰夫雷.西蒙提出,他从东道国和跨国公司自身情况出发,将政治风险归纳为八大类5余种,。该评估方法的多维分类更加明确了政治风险的概念,有助于跨国企业认识风险事件及其可能带来的冲击,故能将风险分析更好融入投资决策分析当中。

6丁氏渐逝需求模型

该模型属于微观政治风险评估方法,丁氏(Wenlee Ting)的“渐逝需求模型”的基本命题是:在经济民族主义竞争迅速上升、粗暴的社会政治风险不断下降的条件下,外国投资项目的政治风险与该项目对东道国(新兴工业化国家)的“看中价值”呈反向关系。此模型考虑了渐逝协议现象以及非工业化国家发展工业经济趋势。这种趋势为:当越来越多的国家加速工业化并致力于经济发展时,对没收和国有化这类暴力风险将逐渐变得罕见。而这里的“看中价值”表现为该项目为东道国所需要的程度,动态的看

,它随技术经验丰富程度的降低和其他国际企业竞争的加强而逐渐下降。 项因素的相互作用决定着投资项目的“看中价值”随时间推进而下降的状况,而8-11项因素则间接影响同一时间“看中价值”的大小。如果公司在项目实施中,正面因素作用加强,则该项目的看中价值上升,反之则下降。

7产品政治敏感性测定

产品政治敏感性测定方法是理查德.罗宾森提出来的,该方法的主要含义是:不同的产品具有不同的政治敏感性,政治敏感性取决于该产品在东道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影响。政治敏感性的大小与该产品面临的政治风险成正比,即政治敏感性低的产品投资政治风险小,得到东道国关注的可能性也小;反之,则政治风险大。当然,即使产品的政治敏感性大,其面临的政治风险也大,但如与东道国经济发展政策同向,也可得到东道国的政治鼓励而减轻政治风险。影响产品政治敏感性的因素共有12项,根据东道国的情况分别给予打分,对否定者给1分,否定者给分,对介于两者之间的情况分别给予相应的分数。累计12项因素总分,分数低者表示该产品政治敏感性最强,分数较高者则表示政治敏感性最弱。

该方法简单实用,可根据产品特点,并在对东道国调查的基础上,对各项因素进行评分。然而,该方法也有其不足的一面,比如对每项因素的权重都是一样的,这样难免对结果产生影响,在外汇十分短缺的情况下,如果产品行销将明显减少东道国的外汇,则该产品政治敏感性的分数可能远远超过1,甚至达到2或者更多。所以,在对该方法进行使用时,权重应该区别对待,对不同的国家,每一项因素权重应有不同。另外,还需根据东道国不同时期情况,还可以适当增加相应因素,使最终结果更具有使用性。

对上述两种微观评估模型(丁氏渐逝需求模型和产品政治敏感性测定)中,都是针对外资投资项目产品及相关产业的评价,只要有利于东道国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都能受到东道国不同程度的鼓励,就可相应减少所面临的政治风险。比较而言,丁氏模型更为,且具有动态评估效果,符合新兴发展中国家的基本评估情况。但从量化角度来看,产品政治敏感性评估显得更为方便,但权重的等量分配无疑也是它的一个很大的局限。

投资论文:低碳主题证券投资的论文

一、低碳主题基金业绩的影响因素分析及模型的构建

在分析低碳主题基金业绩水平影响因素时,本文考虑基金经理人能力的影响,并增加经济环境因素和基金特征因素,对T-M模型进行扩展,从而形成三个基本维度:经济环境因素,基金特征因素,基金经理人因素。针对低碳主题基金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再加入基金主题因素作为虚拟变量,构建基本经济模型如下:

(一)基金业绩影响因素的分析

1.基金主题因素低碳经济领域的上市公司包括:从事太阳能、风能、核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生产、传输、使用服务等相关的清洁能源板块上市公司;集中工业节能、建筑节能、智能电网、环保设备等相关领域的节能减排板块上市公司;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配套支持的相关的其他上市公司。低碳主题基金以主题投资方式选择个股,将能够受惠的相关产业和上市公司纳入投资范围,发掘低碳经济领域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公司来获取资本的长期增值。基金主题因素决定着基金投资的主要领域,是影响主题基金业绩的基本因素。本文引入虚拟变量,将基金的主题因素纳入模型。

2.经济环境因素杨宁(2012)对宏观经济变量影响基金业绩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基金业绩水平与货币供应量,通货膨胀等因素存在明显相关性。基金投资者在考虑何时进行基金投资时,为了规避宏观经济波动所带来的风险,基金管理公司在管理基金过程中也会根据宏观经济状况作出适当的策略调整。中国证券协会《基金投资者情况调查分析报告(2012)》披露,股票市场走势会显着影响投资者自身的投资决策。当股票指数上升时,基金投资者表现出净申购趋势,而指数下降时,则表现为净赎回。当市场行情走强时,投资者减少持有现金而选择投资股票型基金。本文考虑到低碳类上市公司板块分布情况及我国当前利率未市场化的现实条件,采用沪深300指数和货币供应量分别作为股票市场走势和宏观经济因素的衡量指标,分析其对基金业绩的影响。

3.基金经理人特征因素在证券投资基金的运作中,基金经理人扮演重要角色,其选股能力和择时能力对基金最终业绩起着重要作用。汪光成(2002)的研究就发现样本期间,多数基金表现出负向的时机把握能力,证券选择能力对业绩的贡献很低;王赫一(2011)、杨宁(2012)均发现基金经理人能力是影响基金业绩水平最为显着的因素。所谓选股能力是指基金经理凭借其对市场个股价值的评估以及预判,选择具有长久增长潜力的股票组合的能力。而择时能力则表现为基金经理能够估计市场整体走势,在牛市时能够降低现金头寸或提高投资组合的β系数,在熊市时能够增加现金头寸或降低投资组合的β系数的能力。衡量基金经理选股能力和择时能力的常用方法是T-M模型。

4.基金特征因素基金规模和基金持有人结构是基金最为基本的特征。Indr、Jiang等人(1999)在研究基金规模对基金业绩影响中发现,开放式基金存在规模,当基金规模达到之前,基金业绩是随着规模而递增的,当基金的规模超过规模之后,业绩随规模增大而递减,即基金规模对基金业绩存在显着影响,并动态变化。基金持有人结构对基金业绩也会产生影响,普通投资者面对基金业绩的上升表现出净赎回,而机构投资者则表现出净申购,这种现象在基金市场上被称为“赎回异象”。本文选择基金在持有期内平均份额作为该期基金规模指标。由于机构持有人持有比例较低,为了方便数据处理,选择普通投资者持有基金份额比例作为基金持有人结构衡量指标。

(二)基金业绩指标的测算净值收益率是用来衡量证券投资基金业绩水平的基本指标。在现代资产组合理论和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问世之后,学术界开始对基金的收益进行风险调整,以CAPM理论为基础,形成了基金业绩评价的三大经典指数:Treynor(1965)以证券市场线SML为标准,形成Treynor指数;Sharp(1966)采用资本市场线CML标准构建sharp指数;Jensen(1968)以投资组合的实际收益率与证券市场线上投资组合的期望收益之差构建Jensen指数。对CAPM模型修正的研究中,Fama和French(1993)引入规模因素和账面价值比因素后提出“三因素”模型;Carhart(1997)在模型中增加收益率“动量因素”,建立“四因子模型”,这些模型在基金业绩评价过程中得到广泛使用。以上主要是以CAPM模型为主线的基金业绩评价方法,除此之外,Charnes和Cooper(1978)以线性规划理论为基础,创建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形成了一个多投入和多产出的决策单元的效率评价方法。该方法被众多学者引入到基金业绩评价中。如Murhi和Choi(1997),罗洪浪(2003)、邓超和袁倩(2007)等人。以CAPM理论为基础的传统三大指标遭受质疑,主要原因之一是CAMP模型假设投资者能够通过多元化投资消除非系统性风险,该假设在实际中通常并不成立。然而股票型证券投资基金由于持股数量较多,能够充分分散化以消除非系统性风险,因此本文选择运用广泛的Terynor指数。Terynor指数是首次在计量过程中考虑基金风险的业绩指标,它以投资组合的分散为前提条件,认为系统风险是组合的主要风险,表示基金在承担单位系统风险的情况下所能获取的超额收益。在Beta值的计算过程中,存在无风险利率的选择问题,理论及国外实证研究中通常选用短期国债收益率或者银行间拆借利率(SHI?BOR)。但由于到我国的国债存在流动性不足、期限结构不合理、市场性较弱等问题,因此在国内的研究中采用短期国债利率作为无风险利率的学者较少。另一方面,由于基金持有人中,普通持有人占比较高,选择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比SHIBOR更具合理性。

(三)计量模型的构建本文在控制了经济环境因素、基金经理人因素、基金特征因素的影响之后,研究低碳类基金业绩的实际主题投资回报,及其他各影响因素对低碳类基金业绩的影响。考虑到增加样本量以提高估计的有效性以及减弱遗漏变量影响,增加时间维度,构建基于面板数据的基金业绩分解的计量模型,变量描述如表

二、实证分析

(一)样本与数据的选取根据Wind数据库,2012年之前总共成立的股票型证券投资基金有428只,其中除去指数型基金外,有普通股票型基金291只,本文选择其中4只低碳主题基金,4只消费主题基金,4只新兴产业主题基金,以及与主题基金投资风格相近的6只非主题基金,共计18只基金作为研究样本。以2012年-2014年6月为研究期间,并将其按季度划分为10个时段。基金净值数据来源于和讯基金网,其他数据来源于Wind数据库,样本基金如表2所示。通过stata计量软件对各变量的样本数据统计性描述如表3所示。

(二)实证过程

1.对面

板数据的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面板数据N=18,T=10,为短面板数据,在回归前,为了验证数据的平稳性,采用eviews软件对该面板模型各个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单位根检验结果显示,变量的原始序列存在单位根,而一阶差分后则通过检验,数据平稳,对其一阶差分序列进行协整检验,结果如表5所所示,除了rho检验在5%显着水平下未通过检验外,其余4项的检验结果均表明与被解释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2.对面板数据的异方差和自相关检验横截面的异方差和序列的自相关性是运用面板数据模型时可能遇到的常见问题,此时运用OLS可能产生结果的失真,因此为了进行组内相关性(个体时间序列相关)和组间相关检验(个体截面之间相关性),采用stata软件提供的xtserial命令进行Wooldridgetest自相关检验,采用lrtest命令进行LR异方差检验。检验结果如表6所示,该回归变量之间不存在自相关问题,但存在异方差问题,在回归时,需采用广义最小二乘法FGLS方法回归,以消除异方差影响。

3.总体回归结果与分析面板数据模型的选择,通常有三种,混合估计模型、固定效应模型、随机效应模型。本文对18只基金的面板数据的回归模型进行F检验和Hausman检验,F统计量为3.6836,P值小于0.05,因此拒绝原假设,在混合OLS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之间应该选择固定效应模型。H检验统计量值为1.6892,P值大于0.05,接受原假设,应该建立随机效应模型。因此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回归结果如下表7所示。回归结果显示:(1)总体来看,沪深300指数以及基金规模因素对基金业绩水平影响并不显着,而基金基金经理人的选股能力、择时能力、货币供应量、基金持有人结构以及基金主题对基金业绩影响明显,除Indus?try外,均在95%的置信水平内。(2)基金主题对基金业绩都有着正向的影响,其中低碳主题LowC主题变量系数为0.00247,消费主题的系数为0.00289,新兴产业主题系数为0.00066,表明对于基金业绩的影响,各主题基金均存在一定的主题优势。(3)基金经理选股能力回归系数和择时能力回归系数较高,且十分显着。说明经理人的选股能力和择时能力能够明显影响基金的业绩水平。尤其是经理人的选股能力,在所有影响因素中最为显着。(4)基金持有人结构中,普通持有人比例与基金业绩水平直接负相关,且影响较为显着(5%的显着水平),表明证券投资基金中,机构投资者持有能够为基金业绩带来正向影响,这也许是来自于机构投资人能够通过影响基金管理公司治理水平进而提升基金管理业绩。

4.分主题回归结果与分析为了分析各主题基金之间、以及主题基金与非主题基金之间各变量间的关系,本文去掉虚拟变量后,对单个主题基金进行面板数据模型回归,其结果如表8所示。回归结果显示:(1)经济环境的因素中,货币供应量对低碳主题基金和非主题基金的业绩具有显着的负向影响,而对于消费主题和新兴产业主题影响并不显着;股票市场指数对于低碳主题基金业绩、其他主题及非主题业绩水平影响不明显,仅仅对于新兴产业主题基金业绩有显着影响。(2)基金特征因素中,持有人结构对低碳主题基金和非主题基金业绩影响为正向,对消费主题和非主题基金影响为负向,即普通持有人比例较高有利于提升消费主题基金的业绩水平;基金规模对低碳主题基金的业绩影响不显着,仅仅对消费主题基金的业绩水平有显着影响,且为正向。(3)基金经理人因素中,基金经理人选股能力影响最为明显的是低碳主题基金,其次是消费主题、非主题基金和新兴产业主题基金;基金经理人择时能力对低碳主题基金和消费主题基金影响显着,对非主题基金业绩影响较小,而对新兴产业主题基金影响并不明显。从分主题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各主题基金业绩影响因素之间存在显着的差异性。影响低碳主题基金较为显着的因素是基金经理人的选股能力、择时能力和基金持有人结构,而规模对低碳基金业绩的影响并不支持Indr、Jiang的研究结论。股票指数因素对低碳基金业绩的影响也同样与《基金投资者情况调查分析报告(2012)》披露的规律有所差别。需要指出的是,基金经理人对基金投资组合的调整是一个动态的持续性过程,但由于证券投资基金信息披露的低频度是季度,本文采用季度数据作为样本数据频度,具有一定的缺陷,可能会影响实证结果。

投资论文:证券投资在金融教学的运用探讨论文

金融专业学科本身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而实验由于其所具有的特点和优势,已成为实践性教学的主要形式。通过模拟实验,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帮助学生增强感性认识,将跨课程的有关知识融会贯通。如组织学生参与某些金融期货经纪公司联合媒体举办的沪深股指期货仿真交易大赛和我校金融学院举办的炒股大赛,在教学过程中购买模拟交易软件,通过这些途径,学生不仅能够容易了解证券投资分析技术的一般原理,也能够掌握相应的具体的证券投资分析技禾手段,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接受新的知识,促进理论知识的吸收和深化。

一、证券投资实验在金融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

证券投资实验涉及到经济学、金融学、会计学、投资学等多方面的理论知识,是对各种理论知识的一种综合应用,学生如果能在证券投资实验环境下接受证券投资理论教育,不仅更加易于理解和掌握相关理论知识,认识和把握相关证券投资实践,而且也能在实现二者的结合过程中做到相辅相成、互促互进。

证券投资分析包含了多种不同的分析技术,比如基本分析方法、技术分析方法、心理分析技术等。另一方面,证券投资分析是一门综合应用的艺术。证券投资分析的目的就是预测证券价格的走势,即通过对各种影响证券价格因素的分析,来判断证券价格的变化。但由于影响证券价格的因素繁多,而且在证券市场上存在大量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使得证券投资分析的不确定性增加。这种不确定性要求证券投资分析人员灵活地、综合地、创造性地运用各种分析技术和手段,来判断和预测证券价格的走势。对证券分析技术的主观理解和运用这些技术的方法的不同,就可能会导致证券投资分析的结果大相径庭。技术是是掌握证券投资分析技术的基础,而综合应用的艺术则更高一个层次。

二、证券投资实验在金融专业教学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证券投资实验具有实习性、综合性、协同交互、时间集中、资源独享、实验过程与结果不确定、实验要求高等特点,合理的实验教学和实验管理模式必须充分考虑这些特点予以确定。

(一)两种实验倾向的侧重点和考查标准不一样

目前证券投资实验有两种不同的实验倾向,一种是把实验的目的放在掌握证券投资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上,通过实验来完成书本知识向实际操作的转化,实验的重点在理解和掌握各种分析技术。另一种则是把实验的目的放在提高证券投资分析技术的技巧或者艺术上,即实验就是通过做模拟操作,给学生一定的虚拟资金,让其模拟操作,重点在各种技术的综合应用上。

1.实验的侧重点不一样。如果实验的目的在于掌握证券投资的分析技术,则在实验的设计过程中注重对证券投资分析技术的基本概念、理论、技能的掌握上相反,如果实验的目的在于提高证券投资分析技术的技巧或者艺术水平,则在实验设计中要注重对证券投资分析技术的综合应用和熟练掌握上,而对证券投资分析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实验要求则相应降低。

2.考查的标准不一样。如果实验的目的在提高证券投资分析技术的技巧或者艺术水平上,则实验结果的考查将会是证券投资分析的最终结果,即模拟投资的结果是底是亏、盈利或者亏损的数额是多少作为评判的标准相反,如果实验的目的在于要求学生掌握证券投资分析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则实验结果考察的目标则在于学生对各种分析技术的理解和掌握上,模拟投资的结果并不是考查学生实验效果或者学生实验成绩好坏的重要标准。

(二)金融专业和非金融专业的学生通过实验解决的着重点不同

在非金融专业学生的实验过程中,我发现将证券投资实验目的放在提高学生证券投资技巧或者综合应用上,效果并不好。学生在进行证券投资实验以前,大多数同学对证券投资的实际操作知之甚少,对证券投资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也往往只停留在书本知识上,所以,直接进人模拟投资分析过程,学生大多不能顺利地进行实验,甚至有同学连基本的交易信息都无法看懂,实验的目的并不能有效地达到。

对于初次接触到证券投资的学生来说,很显然首先需要解决的间题不是证券投资分析的综合应用的艺术问题,而应该是技术问题,即通过证券投资实验熟悉和掌握一些基本的证券投资分析技术。在证券投资实验中,实验的目的主要应该在于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证券投资分析技术的原理、对基本的证券投资分析技术和方法进行训练,巩固和应用各种证券投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证券投资分析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间题的能力。

(三)分析软件花样众多,学生短时间内无法掌握其中蕴含的各种信息

能熟练运用各种证券分析软件和交易系统,对于对于学生能够进人到正常的交易和分析过程至关重要,但在实验过程中往往会忽视该过程,因为在证券投资课程学习中一般不会对基本的操作和交易信息做过多的介绍,所以,如果没有该过程的准备阶段,将会使学生在后面的实验过程中无所适从。

(四)重视证券投资技术分析实验,忽视证券基本面分析实验

在目前的证券投资实验中,技术分析往往被学生所推崇,但实验过程往往也会有问题出现,即对各种技术分析方法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而且各种不同的技术分析方法应用规则繁多,在现实操作中的作用各有所不同,效果也不一样,学生在实验的时候往往无法进行鉴别和运用。

基本分析方法部分的实验工作被忽视的部分的原因在于该部分的分析过程比较复杂,收集历史数据相对比较困难,需要相应的其他统计分析技术才能完成这部分的实验。但这样会产生一系列问题及时,实验不能够促使学生掌握相应的基本分析技术,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处于无事可做的局面。往往会流于形式地或者被动盯盘,时间长了就会处于无所事事的状态中第二,忽视该部分的实验,无助于学生应用各种理论知识的能力,不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不可能学会运用多种不同的统计分析技术。

另外因为证券投资分析涉及宏观到微观经济的各个方面,因此,证券投资分析实验实际上是对学生对经济学、金融学、投资学、会计学、管理学等多方面知识的一个综合应用和考察,这部分实验的缺失,将使实验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第三,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逐步规范以及投资者素质的逐步提高,价值投资的理念正在被市场所广泛接受,而价值投资的理念要求投资者必须进行基本面的分析,即通过基本分析方法来判断大势,寻找有投资价值的行业和个股。如果不对基本面进行分析,仅仅依靠消息或者其他的方式来进行投资,如同打牌时不看牌,风险可想而知。

三、提高证券投资实验教学效果的

心得和建议 在金融专业课程的教授中,结合学生的接受能力,与教科书中的理论相呼应,及时进行证券投资实验。我认为其重点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即掌握基本操作及交易信息、基本分析和技术分析技术上。

(一)注重基本操作及交易信息的介绍与掌握

针对上文提到的问题,在该阶段的实验过程中,我认为应该首先由实验教师对投资分析软件的使用和操作进行讲解,对分析软件交易信息中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指标进行讲解,主要包括证券投资分析软件的安装以及使用、主要的交易信息的读取、主要交易程序的掌握等。比如如何进人系统、如何看大势、大势的信息组成部分、个股的交易信息的读取、以及交易信息中的一些基本概念等。然后安排一定的时间由学生自主的操作软件和熟悉一些基本交易信息。即要求学生利用实验室的模拟交易软件,在指导老师的辅导下了解证券交易行情显示各项指标,对证券交易产生感性认识。公务员之家

(二)改进证券投资技术分析实验

技术分析实验的主要目的应该是一要讲解要求学生掌握各种主要的分析技术手段的原理,特别是各种分析方法和技术指标的计算原理,只有掌握了各种分析手段的原理后才会明白其变化的原因以及变化的趋势二是要让学生对各种不同的应用规则进行实际验证。该验证过程对于学生掌握技术分析方法极其重要,因为技术分析方法的原理以及应用,在证券投资课程中虽然有老师已经讲解过,但学生根本没办法在短暂的课程学习过程中掌握各种不同的规则,而且各种规则在实际中的应用效果如何都必须由学生自己去验证。为了达到以上的目的,必须设计好各种技术分析手段的实验内容和步骤,不能放任自流,任由学生自己去揣摩和摸索比如在让学生掌握原理的步骤中,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让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这些内容,在学生对应用规则进行验证的时候,每个技术分析方法需要验证哪些内容,怎么去验证,都必须有明确的规定。

(三)把基本分析技术的实验作为一个重点

在实验中进行基本分析的思路应该是,在基本分析技术的实验过程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收集宏观经济、行业以及个股资料,然后对资料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即当前的形势如何,未来的经济政策的走势会怎么样,哪些行业值得投资,值得投资的行业里那些个股又具有投资价值。方法上主要运用归纳、演绎等逻辑分析方法,具体手段上主要运用调查研究、统计分析以及财务评价分析技术等。

投资论文:新型城镇化房地产投资的论文

1新型城镇化与房地产投资的关系分析

1.1新型城镇化对房地产投资的影响作用

1.1.1对城镇新区进行建设以及旧区改造促进了房地产投资的增加

由于新区建设需要房地产的直接相关投资,房地产资金会直接注入,从而带动了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另外,城镇旧区的搬迁改造也会带动当地房地产市场发展,以及房地产投资的增加。同时,搬迁户对住房的需求也会增加,供求效应促使房地产投资增加。

1.1.2新型城镇化中人口的增加相应推动了对住房需求的增加

据数据显示,中国城镇化每年以约1%的速度推进,城镇人口年均增长4%~5%,从而带动新增住房需求快速增长。由于新型城镇化的速度不断增快,大量的人口向城镇涌入,他们对住房的消费需求也不断扩大,对住房面积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房地产投资也会相应地增加。

1.1.3新型城镇化带来的生活水平提升带动了房地产投资的增加

由于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于房地产有着更高的需求。如房屋置换、休闲旅游、娱乐消费等,这些都对房地产消费投资提出了新的要求,带动了房地产投资的增加。

1.2房地产投资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作用

房地产业是城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人口和城市面积都高速膨胀,必然会带动房地产市场快速发展,相应地房地产投资在一定时期内的快速增长会推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

1.2.1房地产投资的增加解决了城镇化中一部分人口的就业

由于房地产资金的增加,房地产市场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工人来参与到房地产建设中来,因而解决了部分人口和进城务工人员的就业问题。另外,房地产相关产业的发展也会使得相关行业人员的需求增加,解决了城镇化中部分人口的就业问题。

1.2.2房地产投资的增加扩大了新型城镇化的建设资金

城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也要求建设资金的不断投入,房地产投资的逐年增加、配套建设的不断增大,促使新型城镇化朝着环境更和谐、配套更完善、服务更的方向发展。房地产投资为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加快了步伐,两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的。房地产投资要和城镇化发展相适应,与产业发展相协调。投资滞后会影响房地产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投资超前则会造成资源和能源的浪费。

2结论与建议

2.1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城镇化发展水平与房地产投资存在正相关协整关系,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在短时期内,我国城镇化水平的变化对房地产投资增加影响不大,不是其增加的原因,而房地产投资的变化则会使城镇化水平发生一定的变动,即城镇化水平对于房地产投资的影响不显着,而房地产投资对于新型城镇化的影响显着。在长时期内,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对于房地产投资具有一定的影响拉动作用,而且这种作用力大于房地产投资对于新型城镇化的影响推动作用。

2.2建议

从发达国家的城镇化发展经验来看,房地产本身的逐利性会给城镇化的发展带来一定的难题,会导致城镇化的片面发展,房地产的健康发展才能有效促进新型城镇化。鉴于此,我国在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应合理引导房地产投资的方向,使两者协调健康发展。

2.2.1城镇化方面

首先,根据城镇自身特点,科学规划其长远的发展,引导房地产在城镇化发展中的合理投资,避免盲目的开发投资或者是滞后的房屋建设。其次,重点做好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工作,在保障性住房的规划、容量、地址、分配和管理等方面合理设计,加大过程控制与服务管理。再次,完善城镇的基础配套建设,建立生态宜居、宜业的城镇,提升城镇居民生活质量水平。,根据住房市场的供需合理供应房地产市场的土地,做好旧城改造和征地安置补偿工作,保障人民的正当利益。

2.2.2房地产投资方面

首先,房地产投资应根据城镇特点合理发展投资方向,政府与行业应加强对房地产投资的长期引导;其次,从长远规划和综合因素考虑对房地产投资的调控,各个监督管理服务部门各负其责,共同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健康投资发展;再次,健全完善良好的房地产业环境,完善供地系统,强化资金链接,优化配套服务;,调控房地产投资的规模,完善信息平台制度,及时跟踪管理,正确引导消费投资,减少投机行为,保障房产的有效供给。

投资论文: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选择论文

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选择论文

内容摘要:近年来,我国企业跨国经营中对外直接投资大幅增加,选择合适的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对于企业成功实现“走出去”战略尤为重要。本文从企业优势有效转移和利用的视角,通过对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梳理,归纳出影响对外直接投资方式选择的主要因素,并据此提出一个选择直接投资方式的综合分析框架,应用这一框架就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方式的选择提出了策略建议。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方式选择综合分析框架策略建议文秘站版权所有

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走向海外,实施跨国经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大幅增加。20__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28.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5%,20__年将达到70亿美元,比20__年增长145%,20__年达到140亿美元。不同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在资源投入、控制水平和风险承担上对企业要求各不相同,这不仅影响着企业对外投资的管理和控制,而且还影响企业自身投资的风险和绩效,因此选用合适的对外直接投资方式是确保企业海外经营成功的前提。国内已有学者对海外投资中各种对外投资方式的优劣(刘松涛,20__)、独资和合资的选择(尹建桥,20__)、对外投资的国际经验(陈浪南等,20__)等作了研究,但基于直接投资理论系统提出企业海外投资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的研究甚少,也缺少选择对直接投资方式的建议。

本文从如何高效转移和利用企业优势的视角,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梳理,将影响企业直接投资方式选择的因素概括为:企业优势资源转移起点因素、转移终点的因素和企业战略因素。并据此提出企业选择对外直接投资方式的一个综合分析框架,应用这个分析框架就我国企业选择对外直接投资方式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和建议。

投资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

从知识转移的视角,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主要是说明企业所具有的特有技术、管理等优势如何有效转移到国外,与东道国的资源和能力结合,产生较大效益。早期的主要理论有海默的垄断优势理论,巴克利等的内部化理论,以及弗农的国际产品周期理论和区位理论。垄断优势理论主要强调企业拥有的特定的生产和过程专有技术,从而具有相对优势,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将这些优势生产和过程专有技术转移到海外,就能产生更多的经济收益。直接投资的内部化理论主要认为能使企业利用内部组织体系和信息传递网络能比市场以更低的成本发挥将企业专有的知识和技术优势转移到国外。国际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区位理论认为直接投资在那些适合企业知识和技术充分发挥作用的区位条件下,企业专有的技术和知识才能充分发挥作用。邓宁对上述三个理论进行了综合,提出了折衷范式,认为对直接投资的成功不仅取决于企业拥有特定知识和技术等无形资产,而且还要有特别适于企业特有技术和知识发挥作用的国家和地区的有利配套条件,而这二者的结合取决于企业转移和利用这些知识和技术的内部化能力对外直接投资方式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企业所专有的技术和知识的性质,东道国的政策,所要转移知识的价值,企业转移的能力,东道国的配套资源和文化差异等因素。

从企业国际战略的视角,对外直接投资是企业总体市场战略和竞争战略的一部分,对外直接投资是为了战略防御、分散风险、提高企业形象或者协调战略行动,是为了避免竞争地位被削弱,而不是仅仅为了获取利润,或者是为了抢占一种有价值且有限的资源或生产要素,以防止其落入竞争者手中,或者是企业为了出于海外战略协调,加强各子公司之间的战略支持和协作。对外直接投资方式的选择主要是基于企业的战略动机或者投资动机考虑。

综上所述,各种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和投资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概括见表1。

对外直接投资方式选择的分析框架

对外直接投资方式按其海外企业的股权安排,可分为独资和合资两种方式,前者是指海外企业中的股份全部为母公司所有,后者是指海外企业股份为母公司与合作伙伴共同拥有。而按照海外企业的建立过程不同,对外直接投资可分为并购和新建两种方式,前者是指母公司直接收购或者兼并国外已经存在的企业,将其纳入母公司的运营体系,后者是指企业通过在海外建立全新的企业,形成新的生产能力。并购相对新建,优点在于能快速进入市场,利用原有的供应、分销渠道,不确定性和风险比较小;缺点在于进入市场后整合难度大,短期内投入大,同时可能购买到企业不需要的资源,并可能受到东道国政府政策的限制。独资相对于合资优点在于控制程度高,企业技术扩散风险低,可能的投资收益高,但缺点在于投入资源多,投资风险大。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方式选择就是围绕如何将企业国内优势高效地转移到国外,实现其战略目标,让这些优势充分发挥其价值的过程。从企业优势跨国转移和利用这一视角,我们对上述从理论推演中得出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来自优势转移起点的因素,如企业优势资源的性质和价值,企业的国际经验等;二是来自优势转移终点的因素,如东道国的政治、经济环境,社会文化差异和配套资源等;三是企业海外战略,如企业海外投资战略,投资动机等。企业直接投资方式的选择就是这三类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投资方式选择的综合分析框架,见图1。

对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方式选择的策略建议

从企业优势资源转移起点因素看

我国机械、纺织、轻工和家电等行业的企业在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应采用独资新建或合资新建方式。我国的机械、纺织、轻工、家电等在国内已经处于市场饱和,处在产业的成熟阶段,而且有比较成熟的技术,企业所具有的技术、知识和管理优势相对比较容易转移。如果当地政府对直接投资股权有所限制,则可采用合资新建模式投资。

对于以高技术和创新为特征的行业,在发达国家直接投资,应该采用合资并购方式。对以高技术和创新为主要特征的行业,发达国家资金、人才等配套实施方面比较齐全,具有技术上的优势,而且考虑到这些行业技术更新快,投资金额大,合资可以降低投资风险,并购可以节省进入时间,能比较迅速地获得新技术,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因此,我国企业以直接投资进入发达国家这些行业时应采用合资并购方式。

对拥有较多国际经验和实力的大企业,宜采用独资新建;而对缺乏国际经验的小企业,宜采用合资并购。当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中,以国有大型企业为主,但中小民营企业表现日渐突出。我国对外投资的大企业往往拥有较先进的技术、管理和营销技能,具有较多国际经验,对国际市场比较了解,熟悉东道国投资环境,为了防止这些优势的扩散,需要较强的控制程度,应该采用独资新建为宜。而实力比较弱小的企业,缺乏国际经验,对国外经营环境比较陌生,宜采用合资并购的方式,以充分利用合作者在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优势。

从优势资源转移终点因素来看文秘站版权所有

东南亚国家和我国社会文化差异比较小,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不很大,直接投资中,应采用独资新建方式。东南亚各国与我国有着相似的地理、人文环境,社会文化产差异比较小,这些国家经济发展比较快,市场潜力比较大,对我国企业具有的技术、知识和管理能力有良好的吸收能力, 具备相应的配套资源和环境支撑,投资风险相对较小,因此在这些国家的直接投资,我国企业可采用独资新建的方式。

欧美各国,和我国社会文化及经济发展水平差异都比较大,则在直接投资中,宜采用合资并购方式。对于欧美等西方国家,我国的直接投资总量比较少,一般是为了获得其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应采取合资并购的方式进入。通过并购,企业可以直接获得所需的技术和知识资源,带动国内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升级。采用合资的形式,企业可以减少资源的投入,而且在企业运营中得到合作伙伴的帮助,以充分利用和转移这些技术和管理知识。

从企业海外投资战略看

为了获得全球资源,实行全球一体化战略,则直接投资应该采用独资新建方式;如果是为了实现当地化战略,则应该采用合资并购方式。如果企业投资的战略是为了获得全球的资源,则倾向于采用独资新建方式,加大母公司的控制程度,以获得全球的协调和资源配置,实现企业的全球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而对于海外投资战略是为了寻求当地化战略,以快速有效地对当地需求变化等市场环境做出反应,则企业应该给当地企业充分的经营自主权,发展他们和当地供应商、顾客、政府等的关系网络,采用合资并购方式。

以获得海外资源为动机,应选用合资并购方式;以获得海外市场为动机,在趋于饱和的市场,应该选用合资并购,在成长潜力大的市场,应选用独资新建。如果是为了获得海外资源,则可采用合资并购。资源类型企业往往投资巨大,投资开发周期长,投资风险比较大,而我国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实力有限,所以不宜采用独资模式,合资可以使得企业和合资伙伴共担风险,从长期的互利关系中得到稳定的资源供给。如果企业投资的动机是为了获得海外市场,在那些潜力比较大的市场,采用新建模式;在需求趋于饱和的市场,则应采取并购的方式。

影响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方式选择的因素是很复杂的,本文从优势资源有效转移和利用这一视角的分析,为进一步分析提供了一种观察的新角度,以后还可进一步拓展,比如可以应用这一框架对某一行业对外直接投资方式选择进行具体的研究,另外,对投资方式选择的三大影响因素还可以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投资论文:新型城镇化房地产的投资论文

1.1新型城镇化对房地产投资的影响作用

1.1.1对城镇新区进行建设以及旧区改造促进了房地产投资的增加

由于新区建设需要房地产的直接相关投资,房地产资金会直接注入,从而带动了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另外,城镇旧区的搬迁改造也会带动当地房地产市场发展,以及房地产投资的增加。同时,搬迁户对住房的需求也会增加,供求效应促使房地产投资增加。

1.1.2新型城镇化中人口的增加相应推动了对住房需求的增加

据数据显示,中国城镇化每年以约1%的速度推进,城镇人口年均增长4%~5%,从而带动新增住房需求快速增长。由于新型城镇化的速度不断增快,大量的人口向城镇涌入,他们对住房的消费需求也不断扩大,对住房面积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房地产投资也会相应地增加。

1.1.3新型城镇化带来的生活水平提升带动了房地产投资的增加

由于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于房地产有着更高的需求。如房屋置换、休闲旅游、娱乐消费等,这些都对房地产消费投资提出了新的要求,带动了房地产投资的增加。

1.2房地产投资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作用

房地产业是城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人口和城市面积都高速膨胀,必然会带动房地产市场快速发展,相应地房地产投资在一定时期内的快速增长会推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

1.2.1房地产投资的增加解决了城镇化中一部分人口的就业

由于房地产资金的增加,房地产市场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工人来参与到房地产建设中来,因而解决了部分人口和进城务工人员的就业问题。另外,房地产相关产业的发展也会使得相关行业人员的需求增加,解决了城镇化中部分人口的就业问题。

1.2.2房地产投资的增加扩大了新型城镇化的建设资金

城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也要求建设资金的不断投入,房地产投资的逐年增加、配套建设的不断增大,促使新型城镇化朝着环境更和谐、配套更完善、服务更的方向发展。房地产投资为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加快了步伐,两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的。房地产投资要和城镇化发展相适应,与产业发展相协调。投资滞后会影响房地产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投资超前则会造成资源和能源的浪费。

2结论与建议

2.1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城镇化发展水平与房地产投资存在正相关协整关系,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在短时期内,我国城镇化水平的变化对房地产投资增加影响不大,不是其增加的原因,而房地产投资的变化则会使城镇化水平发生一定的变动,即城镇化水平对于房地产投资的影响不显着,而房地产投资对于新型城镇化的影响显着。在长时期内,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对于房地产投资具有一定的影响拉动作用,而且这种作用力大于房地产投资对于新型城镇化的影响推动作用。

2.2建议

从发达国家的城镇化发展经验来看,房地产本身的逐利性会给城镇化的发展带来一定的难题,会导致城镇化的片面发展,房地产的健康发展才能有效促进新型城镇化。鉴于此,我国在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应合理引导房地产投资的方向,使两者协调健康发展。

2.2.1城镇化方面

首先,根据城镇自身特点,科学规划其长远的发展,引导房地产在城镇化发展中的合理投资,避免盲目的开发投资或者是滞后的房屋建设。其次,重点做好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工作,在保障性住房的规划、容量、地址、分配和管理等方面合理设计,加大过程控制与服务管理。再次,完善城镇的基础配套建设,建立生态宜居、宜业的城镇,提升城镇居民生活质量水平。,根据住房市场的供需合理供应房地产市场的土地,做好旧城改造和征地安置补偿工作,保障人民的正当利益。

2.2.2房地产投资方面

首先,房地产投资应根据城镇特点合理发展投资方向,政府与行业应加强对房地产投资的长期引导;其次,从长远规划和综合因素考虑对房地产投资的调控,各个监督管理服务部门各负其责,共同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健康投资发展;再次,健全完善良好的房地产业环境,完善供地系统,强化资金链接,优化配套服务;,调控房地产投资的规模,完善信息平台制度,及时跟踪管理,正确引导消费投资,减少投机行为,保障房产的有效供给。

投资论文:海外投资保险的概念及模式探讨的论文

一、海外投资保险制度的概念

海外投资保险制度(overseasinvestmentinsurancescheme)又称海外投资保障制度(investmentguaranteeprogram),是资本输出国政府对本国海外投资者在国外可能遇到的政治风险,提供保险或保障,投资者向本国保险机构申请保险后,若承保的政治风险发生,致使投资者遭受损失,则由国内保险机构赔偿其损失的制度。投资者向本国投资保险机构申请保险,在获得批准后,若承保的政治风险发生,致使投资者蒙受损失,则由国内保险机构补偿其损失。国际法条文中,通常用“海外投资保障制度”代替“海外投资保险制度”,从严格意义上讲,海外投资保险制度与海外投资保障制度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承保范畴的区别:海外投资保险制度,是国家政府支持下的一种特殊的保险制度,承保范围只限于政府指定的政治风险;海外投资保障制度,不仅包括对政治风险的承保,而且也包括对非政治性的商业风险的承保。赔偿方式上的区别:投资保障,一般对所受损失进行全部补偿;投资保险,只按投资的一定比例并且基于一定条件进行补偿。从功能的联系上讲,二者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鼓励、促进、保护本国海外投资而建立的保障制度。

二、海外投资保险制度立法模式的几种类型介绍

(一)双边模式

双边模式是以双边保护协定的存在作为承保海外投资风险的前提,即美国与东道国订有双边投资保护协定,投资者只有在于美国签订双边投资保护协定的国家投资,才可以申请保险。当规定的政治风险出现,美国向投资者赔偿损失后,就取得了法定的代位权求偿权。美国政府就有权向东道国索赔。

(二)单边模式

日本的海外投资保险制度采用的是与美国截然不同的单边模式。即不以日本同东道国订立的双边保障协定为前提,只依据日本的国内法,就可以对海外投资进行保险。

(三)多边模式

多边模式又称混合模式,以德国为代表。多边模式将双边模式与单边模式结合在一起,以双边模式为主,以单边模式为辅,比单纯的双边模式和单边模式更具有灵活性。即与德国订有双边保护协定的东道国采用双边模式,未与德国订有双边保护协定的东道国采用单边模式。将单边模式与双边模式结合在一起后者,交相为用,以便更好得促进海外投资事业的发展,保护海外投资。

三、关于建立我国海外头投资保险制度模式选择的几种学说

目前,过于构建我国海外投资保险制度的模式,学界的学说基本可以归纳为三类:

及时种主张,我国的海外投资保险制度应采取日本式的单边主义模式。即投资保险制度不以投资母国和东道国之间签订双边投资保护制度为法定前提。主张单边模式的理由是,我国与他国订立的投资保护协定数量并不多,若实行双边模式,会使许多在没有与我国订立双边投资保护协定的国家投资的投资者,得不到投资保险的保护,即投资保险制度不以投资母国和东道国之间签订双边投资保护制度为法定前提,也会使海外投资保险制度发挥作用的范围受到限制。

第二种主张,我国的海外投资保险制度应实行美国式的双边主义模式。即,投资者只能在与母国签订双边投资保护协定的国家投资才能加入保险。也就是将国家间的海外投资保护协定作为投资母国国内法的海外投资保险制度的法定前提。双边模式的海外投资保险制度的较大的优势是,有利于代位权的实现。

第三种主张,采用德国式的混合模式。一部分学者主张,采取单边模式还是双边模式要依东道国的政治风险的大小而定,对于在政治风险小的国家投资,采取单边主义的模式,对于在政治风险大的国家投资采取双边主义模式。另一部分学者主张,对于在于我国订立双边投资保障协定的国家投资,采取双边模式;对于在没有与我国订立双边投资保护协定的国家投资,采用单边便模式。

我国在建立海外投资保险制度应充分考虑我国的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和海外投资的发展现状。依据现实,根据实际需要,考察三种制度模式的利弊,做出科学合理有效的制度模式设计。

四、单边模式与双边模式的比较分析

就双边模式而言,他有许多单边模式所不具备的优点:

1.双边保险制度可以解决本国政府在私人海外投资保险机构的代位权中的出诉权问题。出诉权是指,投资国母国政府将本国海外投资保险的保险机构的向东道国政府行使代位求偿权的请求提交国际法庭,或通过外交渠道支持这种代位求偿请求权的资格。在海外投资保险制度中经常出现投保人国籍不连续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出诉权是否要遵守国籍连续原则,国际上尚无共识,而双边保护制度中投资国和东道国可以通过签订条约商定是否适用“国籍连续”原则。

2.双边保险制度能加强本国海外投资的保险机构代位求偿权的法律效力。投资母国的海外投资保险机构通过代位权的行使将投资者与东道国的经济关系转化为投资母国同东道国间的官方的关系。对于求偿主体的变更往往会遭到东道国拒绝,在这种情形下,承保机构可以寻求外交保护或签订双边投资保护协定,然而外交保护受很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和严格原则的制约,而双边投资保护协定可以使代位权确定化、公法化,为保险机构代位权的实现提供了充分有效的制度保障。

但是,双边模式的保险制度和单边模式的保险制度相比也有其不可避免的缺陷,双边模式的保险制度,以投资母国与东道国的双边保护协定为前提,这就排除了一部分与投资母国未签订双边投资保护协定的国家或地区的投资者,这些投资者无法享有投资保险制度的保护。而单边模式投资保险制度下的海外投资者不受双边投资保护协定的限制,在任何国家地区投资的海外投资者都可以受到平等的保护。但是单边制度下通过外交权途径行使代位权受到一定的限制。如“国籍连续原则”“用尽当地救济原则”“卡沃尔条款”的限制,这些限制使海外投资保险制度的施行处于不确定状态。

五、我国海外投资保险制度双边模式的确立

笔者认为,根据我国海外投资发展的现实以及我国国情,我国适合采用美国式的双边模式的海外投资保障制度。双边模式较大的优点在于能保障海外投资承保机构的代位权的实现。在双边投资保护协定承认两国海外投资保险机构的代位权的前提下,国际法上的履约义务使得原属国际私人契约关系的这类代位赔偿关系上升为国际法上的法律关系,从而使得海外投资行为受到国际法层面的保护。相对单纯依靠外交权追偿的单边保障模式,双边模式可以有效地消除东道国政府援引“卡沃尔主义”条款拒绝投资母国依据外交保护提出国际索赔。也可以避免因“用尽当地救济原则”“国籍持续原则”给纠纷处理带来的不便。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双边模式的海外投资保险制度有利于代位权的实现。根据国际法原则,国家间的主权地位是平等的,任何国家都没有权利将本国的意志施加给别的国家,因而海外投资保险制度中最重要的权利——代位权,只有在东道国认可的前提下,才可以顺利实现。因而双边模式是在两国订立双边投资保障协议的前提下,投资母国的代位权得到东道国的认可的前提下实施的,因而双边模式更有利于代位权的实现。

通过外交保护来行使代位权相比通过双边投资保护协定来行使代位权要受到更多的限制。外交保护权只有存在投资者在东道国受到不法侵害或不公正待遇时,东道国不提供救济或救济不合理时,投资者要求母国通过外交途径对其进行保护。但实践中外交权的行使是相当琐碎复杂的。在国际惯例中,国家代表投资者通过外交途径向东道国求偿,要受到严格的条件(用尽当地救济原则、国际持续原则)制约。除非投资者得不到东道国合理的

司法行政救济,否则外交保护权利是不可以行使的。同时,要求投资者受侵害期间或提出外交保护时属于被请求国国民。可见如果不符合“用尽当地救济原则”“国籍持续原则”[文秘站:],便会使海外投资保险制度中的代位权的实现受到阻碍。除此之外,“卡沃尔主义”被拉美广大的发展中国家认可,投资者只有在放弃外交保护的前提下,才可以在东道国投资。目的在于防止发达国家滥用外交权以此损害东道国的国家利益。我国目前海外投资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在这种单边模式下,通过外交途径来实现代位权是相当困难的。

双边模式可以快捷地解决投资争议。从对海外投资者提供的保护的实际效果来看,双边保护模式能跟有效的保护投资者的利益。潍坊学院教师王春燕认为,投资者能否得到有效的保护不仅要看投资者的损失能否及时得到赔偿,更要看赔偿后投资者能否尽快摆脱与东道国的投资纠纷。效率对于海外投资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而在单边模式下,投资者只能在用尽当地救济之后,才可以向母国寻求外交保护,此过程耗费时间和精力使整个运作过程效率低下。而双边模式下的海外投资保险制度可以使投资者及时得到赔偿,尽快脱离纠纷,把精力尽快地投入到建设投资项目中去。及时得到赔偿、尽快解决纠纷是投资者投保的真正目的,卷入无休止的繁琐的政治纷争绝非投资者所愿。所以,双边模式的海外投资保险制度,能使经济纠纷通过商业化途径解决,避免了国际经济纠纷的政治化。

双边模式的海外投资保险制度可以降低政治风险的可能性。双边模式的海外投资保险制度,不仅有“防患于未然”的功能,也有“补救于已然”的功能。在单边模式的保险制度下,投资国与东道国之间没有订立了双边投资保护协议,东道国的政治风险活动不受协议约束,同时对投资国没有保障对方投资安全的义务。这就造成了在东道国制造有可能损害投资者利益的行为时就可以肆无忌惮无所顾忌。

尤其是在某些发展中国家,事后利用“卡沃尔条款”来拒绝投资母国的外交保护。而目前,我国的大部分的海外投资在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相对政局动荡、法律不健全,采用单边模式风险太大。而双边模式与单边模式相比较大的优势在于,投资母国与东道国订立了双边投资保护协定,两国之间的关系由具有平等地位的主权国家关系,转化为东道国对投资母国具有保护其投资安全的国际义务的关系。在东道国违约时就不得不顾及由违约导致的国家责任。在制造政治风险时就会有所考虑,从客观上降低了海外投资的政治风险。

用双边模式的海外投资保险制度符合我国国情,有利于经济的长远发展。海外投资保险制度的模式确立,应由我国的现实国情和投资发展的现状来决定。即根据国情需要,如何较大程度上维护好国家利益是选择投资保险制度模式的根本标准。双边模式较大的缺陷在于使投资东道国的范围受到一定的限制。但是这个缺陷与投资母国代位权的顺利实现相比,似乎是微不足道的。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整体水平比较弱,还处于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海外投资的规模、质量、效益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还是资金不足,所以引进外资和国际融资一直是我国开放型经济的主旋律。目前,国家也鼓励有能力的企业“走出去”,但是国家的政策只是鼓励、支持,不是大力提倡。我国的海外投资还处于初级阶段,发展还不成熟完善,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和引导。而双边模式的保险制度,可以通过对投资项目的审批,引导投资者的投资方向。向与我国订立双边保护协定的国家投资,这样的国家一般与我国的关系比较友好,社会、政治、经济、法律发展相对稳定完善,在这样的东道国投资会更有利于海外投资事业的发展。对海外投资的引导调控作用是单边模式的保险制度所不具备的。公务员之家

双边模式的海外投资保险制度对我国海外投资保险事业的发展也至关重要。根据国际惯例,海外投资保险都是由国家财政支持,一旦代位权无法实现,就等于用国家财政补贴私人海外投资的由政治风险带来的损失。这对于海外投资保险的发展是相当不利的,对海外投资事业的长远发展也会带来不利影响。

海外投资保险制度与双边投资保护协定相辅相成,不可分而治之。国内法层面上的海外投资保险制度需要国际法层面上的双边投资保护协定的支持。国际法层面上的双边投资保护协定具有“防患于未然的作用”,而国内法的海外投资保险制度可以“补救损失于已然”,两个功能相互补充、相互作用,从而防范风险的发生,补救风险带来的损失,促进我国海外投资的发展。目前,我国已经与世界100多个国家订立了双边投资保护协定,其中已经包括了我国海外投资的相对集中的20多个国家,其中绝大多数条款都规定了“代位权”,而且目前签约国的范围还在不断扩大。这样从签约的数量和范围上看基本能满足我国海外投资处于初级阶段的发展要求。

综上所述,双边模式顺利的解决了海外投资保险制度中最核心最关键的代位权问题,具有单边模式不可比拟的优势,根据我国国情,双边模式的海外投资保险制度的建立对海外投资的长远发展都十分有利。

投资论文:国际投资发展新趋势下我国国际投资机遇论文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投资自由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国际投资也成为国与国之间经济活动和联系的主要内容,对国际间的政治、经济关系产生深刻的影响。2世纪末及21世纪以来,以跨国公司为主要载体的国际投资又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趋势,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投资(本文指直接投资FDI,下同)自由化的速度和程度都大大提高,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吸收国际直接投资的增长速度加快。中国作为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经过2余年的改革开放,其自身已与国际经济融为一体并互为依存。面对经济全球化这样一个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历史过程,我们只能顺应而不能拒之门外。对中国国际投资而言,全球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一、国际投资发展新趋势

国际投资分为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其中二战后对外直接投资占国际投资的主要地位且发展最为迅速。而跨国公司又是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载体,跨国公司通过灵活而多样的直接投资方式不仅在国际投资运行过程中扮演了最为重要的角色,而又其影响力正日益渗入到世界经济领域的各个层面。故本文对国际投资发展趋势的分析主要侧重与对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新变化的分析。

1、国际直接投资总额中跨国公司直接投资所占比重进一步提高。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国政府深刻认识到吸引国际投资对本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纷纷制定各种优惠政策以吸引跨国公司在本国的投资,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或消除国际投资的投资壁垒。相应地,各国跨国公司在其全球化战略指导下,在高额利润的驱使下,也纷纷加大向国外的投资。直接导致了跨国公司在数量、规模和对外投资总额上的大发展。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统计,在2世纪7年代末8年代初,跨国公司数量为1万多家,海外子公司和分支机构为1万多家;9年代初,世界跨国公司的母公司约有3.7万家,它们在国外控制的子公司约有17万家;1996年全球约有4.45万家跨国公司,其海外的子公司和分支机构达27.6万家;到2年,跨国公司数量为6万家,海外子公司和分支机构增至82万多家。国际组织估计的这一数字,仅包括在国外企业拥有5%以上股权的公司,而未包括各种非股权联系的资产控制公司和那些通过缔结战略联盟联系在一起的公司。

与此同时,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对外直接投资也在急剧增加。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统计,世界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从199年的29亿美元,上升到1999年的865亿美元,即增长31倍。其中,1991—1995年平均增长率为2%,1996—1999年为319%。2世纪9年代初,在发达国家的对外投资中,有8%以上是由跨国公司完成的,到了9年代后期,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占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比例甚至高达9%。国际资本速度的加快,带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也使更多的国家重视引进外资,纷纷出台各类优惠措施吸引跨国公司到本国投资,把引进外资与国内经济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可以预见,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在全球对外直接投资中的比例将会进一步提高。

2、跨国企业并购是导致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增长的主要力量。

跨国公司的并购行为是发达国家间实现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形式和内容。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跨国公司规模的扩大与8年代初开始的数次全球性购并浪潮有着直接的关系,很多跨国公司已日益将收购兼并作为向新产业、新市场迈进的最便捷的一种方式。从上世纪8年代末至本世纪初的十多年来的发展来看,大部分国际生产的增长是通过跨国合并和收购,已经完成的跨国合并购的价值从1987年的1亿美元增加到1999年的72亿美元,占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的83.2%。1991~1995年间跨国公司的跨国并购年均增长率为3.3%,而1996~1999年的年均增长率高达5%。其中,1998年增长最为显着,全球跨国公司并购总额比上年猛增了74%,达5316亿美元,。2年跨国公司并购交易继续增长,其总额高达12亿美元,又比1999年增加了21.5%。跨国并购成为国际投资增长的主要力量。

跨国并购显现出这样的明显趋势:并购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与欧盟之间。据统计,1987—1993年,在发达国家企业间的相互投资中(包括所在国外资企业对本国企业的投资),企业的并购总额平均占总投资额的66%。1998年美国和英国仍是较大的卖家和买家,两国总共占全国跨国并购总值的一半左右。在上世纪8年代后期的并购浪潮中,外国企业对美国企业的并购金额就已占其对美国企业投资的8%以上,这一比重在9年代又有进一步上升,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在1994年这一比重高达91.2%,大大高于创建企业投资在总投资中的比重。同时,跨国并购所涉及的资金量也越来越大,出现了许多巨资并购的案例。比如年在美国金融界的合并浪潮中,1998年,银行业巨头花旗银行与旅行者集团合并组成世界上较大的金融服务公司,涉及价值7亿美元的巨额资金;国民银行公司和美洲银行公司宣布合并组成全美较大的商业银行,资产总计57亿美元等等。这些巨额交易占跨国并购总额的6%以上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FDI流动的规模和方向。

越来越普遍的跨国并购提高了发达国家对外投资的绩效,产生这一变化趋势的原因在于跨国公司在经济一体化和投资自由化的背景下,面对全球化和新技术变革带来的日趋激烈的竞争压力,各国为政府吸引外资发展本国经济而逐步解除产业管制,进而在市场开放和投资壁垒降低的环境中,为了生存和发展,更好地充分利用世界市场的不同生产要素和全球市场巨大的容量,竟相扩大公司规模和进行多元化投资。同时,追求财务、管理、经营的协同效应以及规模经济也推动公司去追求更大的规模。跨国并购无疑是实现上述目标的捷径,并且大大降低了研究、开发、管理成本。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投资自由化的迅速发展,跨国并购在新世纪将呈现出更好的发展态势。

3、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呈现出以“大三角”为特征的三足鼎立投资格局。

2世纪7年代后期以来,日本和欧共体成员国跨国公司的大发展打破了战后美国跨国公司一统天下的格局,形成了日本、美国和欧共体成员国“大三角”国家的三足鼎立之态势。进入新世纪,跨国公司直接投资依然以发达国家间的相互投资为主,并形成了十分明显的以德国为中心的欧洲圈、以美国为中心的北美圈和以日本为中心的亚洲圈,三大圈内部及其相互间的直接投资在全球对外直接投资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首先,“大三角”内部的国际直接投资比重较大。在欧洲圈中,1992年欧盟内部成员国之间的相互投资量占其对外投直接投资总量的72%。1995年以后由于欧盟成员国的增加,新成员国和原成员国经历一段时间的调整期,这期间欧盟内部成员国之间相互投资比例有所下降,但到了1999年,成员国间的相互投资达到了318亿欧元,2年又增加到436亿欧元,占欧盟对外直接投资总量的6%以上;在北美圈中,主要是美国和加拿大两国间的直接投资异常活跃,1993年加拿大吸收的外来直接投资总额中有2/3来自美国,1996年美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量中有9.4%是投向加拿大的;在亚洲圈中,不同国家之间的交叉投资成为该地区吸收外资的重要组成部分,199—1992年,东南亚联盟国家吸收外来FDI的总量中有25%来自本地区内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到1993—1994年这一比率增加到4%。

而在亚洲国家的FDI总流量中,绝大部分集中在日本、中国(包括香港和台湾地区)、韩国、新加坡几个国家。 其次,“大三角”之间的相互投资也十分活跃。从美元数额看,作为较大的FDI接受国,美国的FDI主要来自日本、英国、法国、德国、荷兰的投资。英国、法国吸引外国投资也主要来自美国和日本。1996年美国吸收外来直接投资846亿美元,其中2/3来自欧盟国家,对外直接投资中43%流向了欧盟各国;日本的对外投资大都流向亚洲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和美国,对欧盟的投资由于经济衰退,近年来相对有所减少,由199年的7亿美元跌至1996年的2亿美元。据联合国贸发会议资料统计,在1998-2年间,以美国、日本和欧盟三极所主导的国际直接投资占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流入总量的75%和流出总量的85%。

由于美国、欧盟和日本三个经济体在世界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事国际投资研究的学者普遍认为在未来十年内,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的这个“大三角”格局还会继续存在,并得到一定程度的加强。

4、国际投资行为日益多样化,并加快向服务业的拓展速度。

为了适应日趋复杂的国际市场和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顺利贯彻公司的一体化战略和全球战略,跨国公司的国际投资行为日趋多样化,除了常见的独资经营和合资经营方式外,合作生产、技术转让、分包、许可证生产、特许专营等形式正得到广泛地运用,甚至还出现了跨国公司间主要从事研究开发合作的战略联盟。同时,由于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服务业(主要是运输、商业、银行、通讯、保险、旅游等)在各国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的不断提高,在世界经济和对外直接投资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跨国公司投资也与母国的产业转换和升级相呼应并开始加快向服务业拓展的速度。高新技术产业也已成为跨国公司全球范围直接投资的热点,特别是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光纤通信技术、生物工程技术和航天技术等更受跨国公司青睐。美国对国外服务行业的直接投资比重,由197年的12%上升到198年的28.2%和1985年的28.3%;据资料统计,美国、德国、日本跨国公司产业部门5的分布,属于服务业的子公司占其总数的6%左右,远高于制造业只占36%的比例。跨国公司国际投资行为多样化及向服务业的快速拓展,实际上是跨国公司经营战略转变的必然要求,也是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中主导地位的重要体现。

5、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投资关系逐渐具有互补趋势。

国际投资发展的现实表明,国际直接投资一直以发达国家为中心并由发达国家所主导,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决定着国际直接投资的流向。根据2年联合国贸发会议《世界投资报告》统计,2世纪9年代全球对外直接投资始终是由发达国家主导的,流入发达国家的国际直接投资所占比例低为57.1%(1994年),较高比例达83.1%(199年),9年代后期发达国家所占比重趋于稳定,基本保持在7%以上;与此同时,流入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直接投资逐年增加,且有时增幅很大,但从其占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比重来看,较高年份1994年也仅为4.5%,不足一半,进入9年代后期,尤其是在21世纪之初,发展中国家所占比重趋于下降,而发达国家所占比重却呈现出回升的趋势。英国《经济学家》属下的经济情报中心最近发表了一份分析报告,该报告认为流向发文秘站:展中国家的国际直接投资的比例在未来会有所上升,估计到25年将达到29%,而发达国家的这一比例为59.2%。

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出,发达国家虽然主导着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的流向,但显然不能忽视发展中国家的作用,发展中国家正逐渐成为国际直接投资舞台上的一股新兴力量,双方日益形成一个紧密的互补型投资关系,并且这种强弱并存的格局在短期内不会改变。

二、中国国际投资面临的挑战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建国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由于当时不利的国际环境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与国际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交往联系都很少,实行“关起门来搞建设”的经济建设方略,对外国资金和技术的利用和引进几乎为零。经过多年的建设,到改革开放以前,虽然建立了一整套比较完备的国民工业体系,但产业结构水平低、结构不合理、效益低下、经济发展缓慢,总体上与世界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不是缩小而是进一步加大了。改革开放后,通过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本国市场,大力引进外资加速我国经济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顺应了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贸易、投资自由化的大趋势,经济建设取得长足的发展,经济持续多年高速增长,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化且技术升级换代加快,加速了我国的工业化进程。经济建设成就的取得是与大量外资参与国内经济建设所密不可分的,中国也由于自身资源、市场、劳动力、外资投资政策等各方面的优势而成为国际投资最为活跃的地区。但是,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经济全球化和投资自由化就如同许多新生事物一样具有两面性。它在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给中国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由于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在经济全球化和投资自由化趋势中,中国面临着以下几方面的挑战。

1、在经济全球化和投资自由化趋势下外资的大规模进入对中国民族工业的健康成长和国家产业安全提出了挑战。

上世纪7年代末,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中国开始进行改革开放。从一定意义上说,改革的实质就是在国内经济体制中引入竞争机制,开放的实质就是积极地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过程同时也是民族资本面对外国资本在工业领域日趋激烈的竞争的过程。同时,外资的大量涌入,也威胁着中国的产业安全。

(1)、对我国民族工业来说,主要是受外资的压制效应的影响,即外资凭借其技术、规模等垄断优势,通过兼并、收购和新建企业,挤压我国民族企业,挤占我国国内市场,使我国的产业发展缺乏动态比较优势而成长乏力。中国的民族工业经过改革开放二十余年的发展,具有了一定的实力和规模。但相对与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而言仍处于发展的幼稚期,无论在资金、技术、人才、管理及规模等诸多方面处于的劣势,经过激烈的市场竞争,许多本国的名优产品、老品牌要么被国外品牌吞食,要么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自行消失。外资对我国民族工业的打压具体在以下几方面表现出来:

首先,外资对我国一些行业的控制,逐渐采取并购的手段,在取得了经济支配权后,形成对这些行业的垄断。如我国的机电、轻工、化工等行业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被外资控制的局面。跨国公司高高筑起的技术壁垒和规模经济引致的成本壁垒,使我国民族工业无法在这些行业得到相应的发展。

其次,对产品核

心技术的控制。由于跨国公司普遍掌握着其投资产品的核心技术,在技术转让问题上,跨国公司往往采取有条件、分步骤地先转让一些过时的或不太先进的技术,而对产品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严加封锁。例如我国有许多VCD生产厂家,由于没有生产解码芯片的核心技术,每年要向国外企业支付大量的费用购买芯片,自己只能获得少量的组装费用,产品利润的大部分都被国外企业占有。另外,还经常存在外资与我国企业合资后,由外资方提供技术,这从另外一个角度削弱了我方原有的技术开发创新能力,加大了我国民族工业对外国的技术依赖。 ,表现在对产品市场的控制上。由于我国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先进程度与国外产品差距悬殊,加之加入WTO后,国内市场的开放度进一步提高,致使国内相应产品市场大部被外国产品所占有或为外国品牌所主导。如轿车、计算机、数码产品、化妆品、移动电话等产品市场大部分被国外品牌和合资企业产品占有。尽管近几年来,国内企业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制定相应的价格政策和加强营销等策略的运用,在家电产品、计算机、移动电话等产品市场上不同程度恢复了曾经一度被国外品牌所占领的份额,但这些产品的高端市场仍然被国外品牌所主导,大量的高额利润仍被国外企业占有。外资企业在与我国企业合资的过程中普遍实行对我国民族工业品牌的控制,通常是合资企业产品大都使用外国商标,利用中方的销售渠道推销外国商标的产品,逐步减少直至停止对中方商标的使用,导致我国原有品牌的无形资产逐步丧失,使我国民族工业遭受巨大的损失。

(2)、外资进入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我国产业结构的不合理状况,并导致国家对产业的宏观调控能力下降。

首先,外资投向方面的结构失衡问题非常突出。主要是外资大都集中于加工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外资大都看好中国具有劳动力资源优势,加之这些产业资金回收期短、见效快,能够保障获得稳定的投资收益。外资流向不合理不利与我国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使产业结构低度化、趋同化和重复建设问题日益严重。

其次,外资投入的地域性差异也客观上拉大我国地区经济差异。由于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影响,外资实际投入向东部沿海地区集中。据统计,1996年以前,在实际利用外资的总额中,投向东部沿海地区的占85%以上,近几年有进一步提高的趋势。而投向中西部地区的比重很小。这种投资格局导致沿海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不断扩大。在加上中西部地区受到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吸引,其本来就缺少的资金、人才难以遏制地向东部沿海流动,造成中西部产业的竞争力日益下降,地区间GDP差异无论在相对数还是在数上都进一步扩大,对整个国民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在投资自由化的条件下,由于外资一般都是从自身利益出发制定其发展战略,并不以东道国的利益为重,所以其活动经常会与我国一些产业政策的主旨相悖。而且我国加入WTO后许多产业政策受WTO条款限制,对跨国公司在世贸协议框架下进行的国际投资,我国在控制其活动方面往往处于弱势,导致产业政策的效力减弱。不仅如此,投资自由化还可能使国家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下降,加之全球经济一体化下国际汇率变动的影响,使得我国在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汇率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难度增加。

2、经济全球化和投资自由化对我国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前景和我国国际投资战略提出了挑战。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全球范围内相继发生了拉美债务危机、日本经济泡沫破裂、亚洲金融危机等重大经济事件,引起全球性的金融震荡。在国际投资方面,一方面,发达国家间出于经济安全等方面的考虑,强化了相互间进行投资的趋势,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比例相对有所减少。而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政府由于认识到引进外资对发展本国经济的重要性,纷纷制定有利于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加之许多金融危机的受灾国及地区为吸引外资走出本国经济发展困境,纷纷贬值本国货币,降低投资成本,其吸引外资的要素价格优势增大;另一方面,中国外资投资的主要来源地香港、台湾、澳门、日本、韩国、东盟等国家和地区,受金融危机影响,对外投资能力明显下降。两方面的因素,增加了我国外资直接投资的压力。

同时,经济全球化也对我国目前的投资战略提出挑战。一直以来,由于我国建设资金短缺,我国国际投资战略是偏重吸引外资,而限制发展对外投资,这种战略造成我国外资投入规模不断扩大,对外投资却是严重不对称的偏低。据资料统计,1997年我国吸引外国投资额为453亿美元,对外投资仅为25亿美元,吸引外国投资和对外投资的比例为1:.6;同期世界发展中国家吸引外国投资额为1489.44亿美元,对外投资仅为611.38亿美元,吸引外国投资和对外投资的比例为1:.41。表明中国的对外投资比例大大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与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和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趋势不相适应;也与中国的经济规模和发展速度是不相称的。中国经济经过多年的持续发展,已经积累了几千亿的外汇储备,外汇储备量在世界上居于前列。相对与改革开放前我国的对外投资能力已经大大增强,在保障国家金融安全的基础上,利用节余的大量外汇储备进行国际投资,不仅可以获得可观的投资利润,而且可以有效避免由于发达国家汇率变动造成的外汇储备贬值。同时也可以防止由于国际投资严重不对称导致的经济增长的潜在危险。

3、经济全球化和投资自由化给中国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带来挑战。

从目前的发展趋势看,经济全球化正带来一种新的全球性分工格局。发达国家在获取产品高额利润的同时主要发展知识密集型、资金密集型的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而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大量污染环境的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由于发展中国家普遍具有劳动力和土地资源的优势,而跨国公司拥有资金、技术及在发展中国家投资诸多的政治、经济特权和强化的垄断地位,使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利润率远高于在本国的投资利润率。根据美国《现代商业周刊》的统计资料,上世纪7年代以后,美国国内制造业平均利润为13%,而对海外直接投资利润率为21.9%,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利润率为32%。从投资利润分配的角度看,发达国家通过资本占有发展中国家劳动力的局面没有改变,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在利益分配格局上更加倾向于发达国家。在这样的国际投资价值分配格局中,广大发展中国家一方面获得国际投资带给本国经济发展的诸多好处的同时,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付出了产业结构低度化且发展失衡、环境污染严重以及本国经济独立持续发展乏力的代价。公务员之家

从中国吸引国际投资的流向也可以看出,中国除了继续作为原料、初级产品的供应者外,还逐渐成为工业制成品的供应基地。这样的国际投资流向会给中国将来经济发展带来产业结构畸形、低级化,环境污染严重,社会成本加重等不良后果。

三、中国国际投资的政策建议

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投资自由化趋势给我国国际投资带来的挑战,我们应当顺应这一历史潮流,充分利用外国投资来对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积极因素,趋利弊害,制定正确的国际投资战略,进一步提高全球化下我国的综合国力和竞争力。

1、适度保护民族工业,实施大企业集团战略,改善我

国的产业组织状况。 民族工业是以民族资本为主所建立的工业和工业体系。建国后,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后2余年的高速发展,我国的民族工业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和竞争力,但正如前面所谈到的,目前我国一些行业几乎被外资垄断,导致民族工业逐渐被跨国公司所控制。这与我们利用外资发展民族工业的初衷相悖。所以,现阶段我们有必要在国际投资协议框架内采取适当的措施对民族工业,尤其是一些幼稚产业、新兴产业和具有高增长性的产业进行保护。具体措施包括:引导外资进入国有企业改造,增强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含量,使“市场换技术”的方针发挥实效,提高民族工业产品的技术含量和竞争力;在有关国计民生的经济领域强化市场准入的限制,减少外资对国家经济命脉的控制;保护民族品牌等民族工业的无形资产价值等。

由于我国企业普遍规模较小,不利于规模经济的产生,在国际竞争中缺乏竞争力。加快企业间的购并联合,提高产业整合度,促使工业结构从以中小企业为主向大型企业为主转变,利用购并这一当今世界现代企业最主要的成长方式,通过购并实现“强强联合”,形成民族工业的中坚力量,并借此培育我国及时批世界级跨国公司和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参与国际竞争,与实力强大的国外跨国公司抗衡。

2、制定适当的产业倾斜政策,调整利用外资的结构,合理引导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向。

近几年来,外国国际投资出现了资金加速流向高科技行业和服务业的趋势,我们应该顺应这种新趋势,指定相应的产业倾斜政策,调整利用外资的结构,进一步开放国内市场,从以制造业为主的开放转向以高科技和服务业为主的开放。统计资料显示,1998年,我国的服务业占GDP比重为32.88%。远低于发达国家75%以上的比例,也低于发展中国家45%的平均水平。政府通过制定产业倾斜政策,鼓励计算机、生物技术、银行、保险服务业、通讯服务业、旅游、教育、文化出版业、交通运输也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领域的跨国公司进入我国,通过合资经营、战略联盟、联合技术开发等方式与国内具有一定实力的企业合资合作,进行新产品、新技/!/术的合作开发,共同开拓国内外市场。这样不仅可以我国新兴产业的培育,还有利于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

合理引导外资投资方向,鼓励外资进入中西部地区,特别是根据我国广大中西部地区资源丰富但基础产业薄弱的特征,积极引导外资流向中西部地区的农业、能源、交通等基础领域。同时,引导外资和东部发达地区将加工业逐步向中西部转移,不仅可以利用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力和资源优势加速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化进程,而且有利于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升级,有利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平衡,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的整体协调发展。

3、实行灵活的引资措施,加速引进技术的吸收和创新,

我国地域广阔,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区间产业结构有很大的差异。首先,在引进外国投资时,不光要注重对大型跨国公司投资的引入,还要加强引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中小企业。因为发达国家中小企业虽然规模不大,但一般也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其经营方式也比较灵活多样。他们一般愿意与中方合作,便于我们争取合作的有利条件,也便于我们学习其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的经验,改造我国的中小企业。

其次,要加大引进技术的吸收和创新的力度,走引进资金同时也引进吸收先进技术的道路。从外商投资中国的角度考虑,他们无疑会尽量保持自己的技术优势,以便使中国长期处于对他们的技术依赖。所以跨国公司对中国输入的技术不会是的,加之目前我国缺乏较成熟的吸收和再创新机制,还未能形成自己的研究开发体系使技术内生化,导致许多中外合资企业在技术上受到外资的控制。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引资政策时,一方面要尽量引进当今世界的先进技术,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可以通过合同要求合资企业产品的国产化率逐年提高、或建立联合科研机构共同开发新产品等具体措施加以实现。>

4、更新观念,扩大中国国际投资的范围和方向,积极推动我国对外投资的发展。

在引资范围上,过去中国大陆引进的外资多来自中国的港、澳、台地区及东南亚国家,其中港、台占很大比重。但这些国家和地区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近几年来对外投资的力度和广度有所减弱。而发达国家对外投资势头保持强劲,今后我国应重点加大吸收北美、欧盟及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投资。

在投资方向上,不光强调外资的引进,同时加强中国对外投资的力度,应逐渐弱化利用外资弥补国内建设资金不足的观念,重视海外直接投资对国内经济平衡的促进作用,大力拓展对外投资的领域和范围,改善现阶段我国国际投资结构严重失衡的状态。现阶段我国对外投资的重点应当是:能够获得国内急需的资源和原料的项目。如:石油和我国缺少的矿产资源等;能够提高我国产业技术先进性的项目。如:与外国合作开发航天、通讯、生物科技及芯片技术等;能够获得国外市场的对外投资项目。如:家电和纺织品等;能够转移国内成熟产业,有利于我国产业升级的项目。如:一般的加工、制造业等等。

5、健全和完善国际投资法律体系,推行国民待遇原则。

完善我国投资法律体系,将我国引进外资、对外投资法律与国际法和惯例相结合,从法律上保障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的健康发展。特别是应逐步推行国际通行的国民待遇原则,国民待遇原则实质是对等的原则,一直以来,由于强调吸引外资,现实上在税收等许多方面外资享有本国企业无法享有的优惠政策,使内、外资企业间的不平等竞争加剧。推行国际通行的国民待遇原则,不仅保障外国投资者投资东道国在同等条件下享受东道国的国民待遇,为外商创造一个稳定、公平、有序的投资环境,也有利于我国民族企业与外资企业平等竞争和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投资论文:浅析项目投资决策方法的论文

一、项目投资涵义

项目投资:是指企业对特定项目所进行的一种长期投资行为,主要包括以新增生产能力为目的的新建项目投资和以恢复或改善原有生产能力为目的的更新改造项目投资两大类。

项目投资实质是企业的一种内部投资行为,投入资金性质属于资本性支出。与其他形式的投资相比,项目投资具有投资金额大、影响时间长、变现能力差、投资风险大和不经常发生等特点。

二、项目投资的评价指标

企业进行项目投资决策,必须事前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其现金流量进行分析预测,当项目的现金流量已经确定之后,就可以采取一定的评价指标对项目投资决方案进行分析评价。

项目投资评价指标主要有投资利润率(ROI)、投资回收期(PP)、净现值(NPV)、净现值率(NPVR)、现值指数(PI)、内含报酬率(IRR) 等。一般情况下,当NPV≥0,NPVR≥0,PI≥1,IRR≥i(i为资金成本或投资项目的行业基准利率)时,项目投资具备财务可行性,应当接受此投资方案。

三、项目投资决策方法

(一)独立投资方案决策

独立投资方案是指在决策过程中,一组互不依存,不能相互取代,可以同时并存的方案。对于独立投资方案决策,只需判断其财务可行性即可。

若某一投资项目的评价指标同时满足:NPV≥0、NPVR≥0、PI≥1、IRR≥i(i为资金成本或投资项目的行业基准利率)、ROI≥基准投资利润率,则该投资项目具备财务可行性,可以接受此投资方案;反之,则不具备财务可行性,不能接受;若评价指标结论发生矛盾,应当以主要指标(NPV、NPVR、PI、IRR)的评价为准。

(二)互斥投资方案决策

互斥投资方案是指在决策过程中,一组相互排斥、不能同时并存的投资方案。互斥投资方案决策过程就是对每个具备财务可行性的入选方案,利用具体决策方法,比较其优劣,从而最终选出一个方案的过程。

1、当各互斥方案的原始投资额、项目计算期一致时。其决策方法主要有:净现值法、净现值率法。其主要步骤如下(以净现值法为例):

①计算各方案的净现值,净现值NPV0的方案,说明具备财务可行性; ②对NPV>0的方案进行选优,净现值(NPV)越大的方案越好。

2、若各互斥方案的原始投资额不相等,但项目计算期相等时。其决策方法,一般用“差额投资内含报酬率法”。

差额投资内含报酬率法:是指在计算出两个原始投资总额不同的投资项目的差量现金净流量(记作NCF)基础上,再计算出差额内含报酬率 (记作IRR),并据以判断方案孰优孰劣的方法。当“差额内含报酬率”≥“基准收益率或设定贴现率”时,原始投资额大的项目较优。反之,原始投资额小的项目较优。

例:某企业有两个可供选择的投资项目,其原始投资额和项目计算期资料如表所示(单位:万元),要求:①若企业的行业基准贴现率为8%时,进行项目投资决策;②若企业的行业基准贴现率为12%时,进行项目投资决策。

分析:

差量现金净流量的净现值 =-100+27×(P/A,IRR,5)=0

解得: (P/A,IRR,5)=3.7037

查表得:当IRR=10%时,P/A,IRR,5)=3.7908;当IRR=12%时,(P/A,IRR,5)=3.6048,用内插法得

解得: IRR=10.9366%

结论:①因IRR>8% ,故应选择甲项目投资;②因IRR

3、当投资额不相等,投资项目期也不相同时,其决策方法一般用“年等额净回收法”。年等额净回收法,是指通过比较所有投资方案的“年等额净回收额”指标的大小,来选择方案的决策方法。在此法下,年等额净回收额较大的方案为优。其计算步骤如下:

①计算各方案的净现值NPV

②计算各方案的年等额净现值,若贴现率为i,项目计算期为n,则年等额净回收额=净现值÷年金现值系数=NPV÷(P/A,i,n)

例:某企业拟建立一条生产线,现有三个方案可供选择:甲方案的原始投资额为500万元,项目计算期为6年,净现值为90万元;乙方案的原始投资额为400万元,项目计算期为7年,净现值为100万元;丙方案的原始投资额为350万元,项目计算期为5年,净现值为-1.25万元。行业基准折现率为8%。要求按年等额净回收法进行比较决策。

分析:因甲、乙两方案的净现值(NPV)均大于零,丙方案的净现值(NPV)小于零,故而甲、乙两个方案均具有财务可行性,丙方案不具有财务可行性(排除)。项目投资决策仅在甲、乙两方案之间选优。

甲方案年等额净回收额=甲方案净现值/(P/A,8%,6)=90÷4.6229=19.47

乙方案年等额净回收额=乙方案净现值/(P/A,8%,7)=100÷5.2064=19.21

因为甲方案年等额净回收额>乙方案年等额净回收额,所以甲方案。

目前,我国企业投资形成的生产力过剩,重复投资建设严重,决策能力低下。因此,企业进行项目投资需持谨慎态度,在决策之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方法来完成其决策过程。项目投资只有建立在合理、科学的基础上,才能促进企业健康良性地发展。

投资论文:资产配置证券投资的论文

一、证券投资中的资产配置

(一)证券投资方案资产配置的意义就是把各种各样的资产所获取的利润与投资者的喜好放在一起,并组合成形式,证券投资的最基本的意义就是优化资产配置,建立可观的优化配置确定最有效的投资组合,通过合理的控制风险获得最可观的利益。作为金融投资而言,必须对全球的经济节奏了如指掌,只有知己知彼才会做到万无一失。对于目前的购买者而言部分购买者对于自己的判断能力具有过高的自信心而成功概率却并不乐观,所以就要求对信息的判定仔细斟酌,隔离效应、动量效应损失厌恶和后悔厌恶都是其中出现的现象。还有就是心理账户是投资人自己大脑中的一种自我判断,投资市场中还有羊群效应这都是需要改变的。

(二)证券投资的分析方法证券投资方式被分析成几种类型,对于基本分析来,是以传统的分析经济理论当做基本思想从而进行分析,并且以当前的企业价值形式进行仔细研究,从而分析企业的价值对证券的影响,企业的经营情况和目前的证券价格做对比进行分析,其次要有技术指导作为指导,利用现代化的计算机等设备对当前一段时期的形式作图分析其变化频率等。并且实时的听取相关专家的证券分析等,只有对证券交易进行的掌握才能够进行证券投资。证券投资的风险性与其带来的利益是相对的,风险与效益相并存,只有进行充分的“备战”,才能够在“战争”中取胜。

(三)证券市场证券市场分为两类,证券投资市场的也必须通过买卖才能够进行市场形式的体现,在一级市场当中分为公募发行和私募发行。对于二级市场就是证券发行以后转让流通的市场,证券行市就是证券买卖的价格,它等于预期的当期证券收益与市场利率之比。其根据当前交易形式的不同还分为证券交易所和店头交易市场。但是两者的交易并不能够进行互相之间的渗透。每种证券的安全性都不相同,投资者必须在选择证券之前对其进行综合分析在进行购买,以免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目前市场上越来愈多的职业分析人员,他可以对消费者购买的证券进行分析并从中赚取提成。

二、证券投资研究

(一)投资规划如今在西方证券业发达的国家已形成了一套相对成熟的基金绩效理论体系。

投资是企业重要的财务活动之一,它通常就是企业在证券部分投入部分资金已获得更大效益的方式,可分为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直接投资当中包含实物投资和间接投资。直接投资就是用现金或是固定的资产进行投资而间接投资就是一种无形的资产进行投资。对证券的规模正确的处理和合理的进行投资会对企业的良好发展产生重大的意义。证券投资组合理论是一种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被提出的理论证券投资决策方法。其方法是将投资风险与投资的收益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在避开风险较大基础上进行收益。

(二)决策方法全球资产管理行业趋势表明,相比区域、规模和风格配置,行业配置策略的重要性日益提升,对于证券投资的方法来说,是将投资收益与风险相联系,并且对其进行综合分析,权衡利益的大小,最终进行证券的妥善处理证券投资决策方法。

对于证券来说都不宜长期持有,要适时的进行出手,对于持有者还有秉着本金安全的基础思想,股票是相对具有风险的,证券相比之下是更安全的选择。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是对于证券分析的工具之一,对于资产定价模型可以对证券的期望报酬进行判断,计算好其价值并对投资方案进行选择。

(三)风险性证券投资当中不可避免的会存在着风险,但是其中又包含了系统风险和非系统的风险。

系统风险就是不可避免的市场风险,是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风险,可能会导致通货膨胀等一系列的经济问题,但是这都是在决定参与证券活动中不可避免要承担的,其次就是非系统的风险,这种分先就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消除进行最小程度的减小风险。以证券投资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四)证券投资的价值形式经济是拥有自己的周期的,有行业轮动周期,在特定经济环境下回出现的特定现象,对于资产配置而言,要对所购买的证券进行了解,资产可以答题分为三个方向,

及时类是资本资产第二类是非耐用可交易的资产,第三类就是保值类资产例如古董等,房地产就处于多种的结合体,在选择之前要对资产的每月收益的动态分布图进行分析以及波动率是否稳定。

三、结语

对于这个处于风口浪尖的投资项目来说,是很多人可望而不可即的,因为其存在着很大的风险,必须进行实时的分析,从国内外的经济形式进行分析才能够对当前的局势进行良好的分析,另外现在有很多专业的理财人士。可以雇佣相关人员进行帮助,也是一种办法,对于证券投资中的资产配置决策就是从当前的经济分析并不断的关注当前的专家的分析,不断进行学习看相关的书籍等,这是一门风险与诱惑相并存的行业,所以只要检定信念并不断学习,时刻关注市场动态,最终的结果还是很可观的。

投资论文:企业投资决策浅析的论文

一、前言

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发展变革,各类投资活动日益丰富,同时吸引了更多人群的关注,并使投资总量不断扩充。投资项目的最终结果势必直接影响投资人的根本利益,同时还关系到整体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社会生产力的提升。在较多国家之中,投资决策制定的科学有效,对整体企业发展管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依照时间顺序可将投资管理划分成早期的经营投资、中期阶段的执行以及具体的投资周期。依照工作属性,可将其划分成决策、工程设计、施工建设以及综合调试等。投资管理阶段中制定决策尤为重要,具体来讲主要由技术、市场管理、经济评估、财务管理等层面制定相应的决策。该过程持续时间较长,且涉及到较多因素,只有决策制定的科学合理,方能节约整体投资金额,并可渐渐积累丰富的经验,进而为后续的经营投资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二、投资决策内涵

不同的研究人员针对投资决策的具体概念进行了不同角度的阐释,然而意义万变不离其宗,即为经济主体赢得预想的受益,分析判断怎样做好资本管控或是否有投资的必要。项目工程投资决策为企业单位经济决策管理的主体活动,通过该环节可清楚企业具体的投资方向、主要的结构与具体的规模,评判投资行为以及制定决策所需投入的成本以及获取的效益。

三、企业投资决策存在的问题

伴随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行业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然而由于深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导致传统文化、滞后经营的理念仍旧根深蒂固。众所周知,投资决策为一项极为复杂的实践活动,然而基于采取决策方式的不合理,会导致投资冲动的不良行为。所谓投资冲动,也就是说在利益与诱惑面前,人们容易被表象的内容迷惑,因此会产生投资冲动。导致该类错误倾向的成因则在于没有进行有效的前期规划,无法把握经济指标,做好科学的财务计算与分析,通常仅仅由于某个领导的一个指令便决定投资,导致的结果往往令企业背负沉重的负担。另外,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还会引发企业情感投资的错误倾向,进而导致经济纠纷甚至是非法骗取钱财的问题。

纵观我国较多企业,其投资决策的工作体制存在一定的不完善性,欠缺民主、科学化的管理,无法对拥有资源、总体能力水平做研究分析。例如,在财务、应用技术等支持不充分的状况下,便急于投资;或是在自身能力不满足投资标准的情况下进行投资,具体的投资领域亦不符合企业自身力所能及的范畴,最终均会令企业陷入困难境地。

由于一些企业在没能筹措到充足的资金状况下,便匆忙的进行投资,最终较易由于资金无法符合投资现实需要,使得投资项目由于供给经费不足而无法按期投入生产,影响了最终效益的发挥。另外,一些较为重要、规模庞大的工程投资资金量较多,还需要事先垫付庞大流动经费。然而由于一些单位制定投资决策的过程中,仅片面的分析了固定资产需要的经费,却没能重视流动资金总体需求量,进而导致投资项目工程投产之后,由于欠缺流动经费,使得耗费庞大资金建设的项目无法发挥应有的功能价值。再者,一些单位在投资过程中要通过借款满足需求,而当建设投资工程或是运行失误之后,企业却无法按期还本付息,导致自身深陷财务危机,甚至面临较大的信任危机。

四、提升企业投资决策水平

(一)明确投资方向,有效应用会计信息

把握清晰的投资方向对企业来讲极为重要,在正确方向的引领下,企业会选择适合自己的投资经营途径。相反,选择错误的投资方向,便会令企业的努力付诸东流。为此,企业单位唯有依据自身实际状况、所处的经营阶段清晰的明确正确的投资方向,方能取得事半功倍的工作效果。再者,企业应积极的抓住投资机遇,使自身发展、不断壮大。

伴随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会计信息披露价值逐步显现,其内容更加透明。为此,投资人可由该类复杂冗余的会计财务信息之中有效的采掘到各类对制定投资决策有价值的内容。企业应充分明确管理会计的核心职能,使他们利用会计信息进一步明确企业的收益、损失,具体的定量标准,相应的发展趋势以及投资财务指标,并向企业决策管理层提供有用的会计决策信息。具体可通过成本性态的科学划分、预期报酬率、贴现率标准的生成以及应用,促进投资人可更的明确企业资源状况,进而精准的制定出实现较大化利益的正确投资决策。

(二)客观进行投资分析,创建严明合理的决策管理责任制

企业制定投资决策前期,首先应对拥有的资源以及自身的能力水平做客观的分析,评判有否具备了投资的精力与条件,而后方可组织后续的经营投资。倘若一味的盲目行事,不自量力,则无法取得良好的收益,相反会浪费有限的资源,使企业投入较多不必要的精力。

投资决策针对企业单位经营发展来讲意义重大,制定正确的决策,对企业的持续发展,赢得可观的收益极为有利。为此,应创建科学有效的投资决策管理责任制,明确企业决策人的具体责任。首先应清楚划分各岗位责任,即不同的决策主体承担的责任应有所不同。另外应通过法律形式,或明确的规章制度使负担的责任更为具体,体现一定的性。再者,应对投资责任具体的执行落实状况进行监督管控,做到实事求是,奖惩分明。实践过程中,要始终把握人人平等的工作原则,预防落实决策责任体制的决断中引发不公平的问题。再者,应加强投资决策人职业道德建设以及工作能力评估考核,定期开展继续教育,令他们体现工作的严谨性,把握公平公正性,确保廉洁奉公、把握职业操守,并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

扩充知识面,掌握丰富的职业技能,真正胜任本职工作,提升专业素质水平。 (三)组建投资风险管控委员会,做好风险防控

为预防投资风险,在投资决策制定前期,应做好可行性分析以及风险评估,设立化解风险的有效对策,预防企业存在决策有失的问题,进而真正提升投资效益水平。另外,还可成立风险管控委员会,针对投资决策存在的组合风险做动态跟踪监督,并对存在的风险隐患进行预警,在企业之中创建健全的监督管理体系。投资决策阶段中,委员会可对具体的管理人员做进一步制约,进而预防他们为了实现自身利益而危及企业整体利益,或是损害股东长久利益。委员会可纳入股东代表,引入高管人员以及员工代表,建立互相制约管理、监督管控、协同合作的工作机制。这样一来,不但可确保股东享有利益,还可符合管理工作人员与基层员工的根本需要。

五、结束语

总之,企业投资决策在其发展建设进程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影响作用。基于其重要价值,我们只有以客观的视角研究企业投资决策阶段中存在的问题,明确其科学内涵,并就具体的不足问题制定科学有效的应对策略,进行民主化的管理,把握清晰的投资决策方向,有效应用会计信息,客观进行投资分析,创建严明合理的决策管理责任制,组建投资风险管控委员会,做好风险防控,方能真正提升企业投资决策整体水平,避免不必要的经营发展损失,有效防控投资决策风险,真正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其实现可持续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