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企业信息化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企业信息化论文:电力企业信息化创新后勤管理论文
一、后勤管理工作特点
(一)服务性
服务于供电业务,是电力相关机构当中后勤管理环节的基础出发点,也是其最主要的工作目标,其主要的服务功能,具体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体现:其一,是供给,后勤工作可以为电力企业内各项业务的运作提供最为重要的物资,以确保企业的运行能够有充足的物质资源作为支撑。其二,是辅助,为确保企业的电力生产与输送工作能够顺利、稳定的进行,内勤需要提供相应的辅助与保障,要确保各项业务流程的规范,还要确保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保障工作环境的整洁规范、保障设备的质量与正常运行等。总体来说,后勤管理工作,应当做到为电力企业本职的供电工作打好基础、提供辅助。其三,是服务,即是为企业内部的环境及员工的工作生活提供贴心的服务,只有将每项服务工作都做好,让工作环境更加整洁、员工更加有动力,才能切实提升整体的工作效率。
(二)保障性
后勤是电力生产过程当中的核心支撑力,企业只有在日常生产运营过程当中出现问题时,后勤工作才能够充分展现出其保障性的作用,但这些问题的产生都是不可预测的,突然性的。此外,后勤管理工作的保障行为通常是隐性的,针对的是一些细节方面,但工作的难度却是相对较大的,因此比较容易遭到忽略和轻视,但是,实质上,这些细节问题,却通常是对电力企业整体生产运营过程有着决定性影响的问题,许多潜在问题或许看起来并不觉得是会造成威胁的,但是这些问题一旦引发了故障或操作失误,就很可能会给整个电力企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或名誉损害。所以,后勤管理工作的保障性作用,对于任何企业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电力企业,在工作过程中有许多高危险性的环节,所以只有依靠后勤工作的保障,才能确保整个生产及供电过程能够更加平稳、安全。
(三)复杂性
后勤管理工作由于工作内容的涵盖面较广,需要了解的知识也更广泛,所以整体工作内容是较为复杂的,其工作内容当中不但涵盖了人际关系,还包括内部物资与设备的管理,对生产运营过程的监督,员工的培训以及考核等等。涉及到的知识也包含管理学、心理学、法学及电力相关专业知识等多个方面。所以,这样的复杂化、广泛化工作特点,决定了后勤管理工作必然是十分繁琐的,只有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与协调能力,且头脑敏捷的人才,才能够胜任这一岗位的工作。
二、后勤管理工作信息化革新措施
(一)对信息化建设工作进行更加详细的规划
后勤工作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就是要依据电力企业内后勤管理工作的特点,将后勤相关的工作人员从杂乱繁琐的工作当中解放出来,采取更加合理科学的手段,建立起正规的信息化后勤管理体系,以达到提升后勤管理工作效率的目标,因此,企业必须要先进行详细的规划,制定出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信息化建设方案。
(二)信息系统工作内容的建设
后勤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必须要与电力企业内后勤管理的实际工作内容相符,并依据管理工作的自身特点,利用结合实情、详细分析的措施,对信息系统的建设方案进行编订,其信息系统的具体内容应当包含:
1)房地、物资设备等固定资产的管理。企业的土地资源信息、办公楼宇、房屋租赁、公寓及周转房等非生产性固定资产是企业的一项重要资源,利用信息系统有效理清底数,录入房产性质、面积、归属、原值、净值等关键数据,建立一房一档,可实现对资源数据的动态管理、实时监控,可有效盘活闲置资产,提高资产利用率。
2)办公实务的管理。企业内的办公实务管理工作,其内容主要包含餐饮服务、会议组织、物业内务以及其它多项企业实务的处理,在逐渐趋向信息化后,其主要的内容则是对于企业内各项原有事务进行信息化的处理与整合,这样的信息化实务管理模式,不但能够实现对于每项实务的人性化、精准化管理,还能够提升后勤服务与管理环节的整体工作效率,强化管理的力度。
3)生产运营安全的管理。后勤工作中也包含生产运营安全管理,细化进行归纳,其主要包括安保消防、交通保障及对设备、操作人员作业流程等方面的管理,进而确保企业的生产工作过程及环境更加安全,避免故障与事故的发生。
(三)顶层设计、分批实时、逐步推进,订立完善的管理规章
对于国内的电力企业来说,信息化的管理是一门新的管理技术,所以电力企业在开始落实信息化管理时,应当使用统一平台设计开发,先试点,后推广,分批次实施,建成横向集成,多级应用、上下一致的公司统一的后勤管理信息系统,确保系统的先进性、实用性、安全性。同时出台相应的规章政策,将其深入到每个工作环节当中,以确保后续的每项工作更加规范、。
(四)推动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宣传与实践
后勤管理的信息化环节,是一项具有革新性的工作,对企业的后勤管理成效会有十分积极的作用,所以,电力企业必须要制定出合理的后勤管理信息化改革规划,并且要对这项工作进行更加广泛的宣传。企业可以借助内部的办公网络、宣传刊物及告示等多种方式,来对信息化管理建设工作进行宣导,以确保员工对信息化管理的认知与认可。
三、结语
信息化后勤管理工作,是现今多数企业发展的大趋势。电力相关企业应当更加明确的意识到信息化因素在企业后勤管理工作当中的核心作用,并将内部后勤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相结合,建立起合乎企业长久发展策略与目标的信息化后勤管理模式,通过与标准业务流程的融合,实现后勤业务信息在线过程管理与纵向一体化管控,实现后勤集约化、专业化、标准化、信息化管理,提升后勤管理和服务保障水平。
作者:张碧龙 单位:国网大同供电公司
企业信息化论文:企业信息化质量管理论文
一、理论分析
1.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对企业信息化的促进协同。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中的八项原则是质量管理的全部精华所在,也是质量管理体系的理论基础,可以指导企业信息化的开展。因为组织依存于顾客,没有顾客企业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因而以顾客为关注焦点可以指导企业信息化的目的,即为什么要搞信息化。领导作用和全员参与对企业信息化要求的人力支持提供了指导。过程方法、系统方法、持续改进、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和与供方互利的关系对如何信息化的理念和方法提供了指导。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也可以对企业信息化方面存在的问题提供解决思路和方法。企业信息化方面存在的问题分为思想上存在的问题、建设应用上存在的问题和企业管理方面的问题(胡霞,2013)。思想上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为对信息化的认识不足和担心影响现有利益格局;建设应用上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为信息技术的低层次应用和应用不足;企业管理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为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与信息化要求不符、缺乏战略规划和基础管理水平较低。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提出的八项原则站在高起点上,可以帮助企业认识信息化的目的、信息化的理念和方法、信息化的人力支持要求,从而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思想认识上的问题、建设应用上的问题和企业管理方面的问题。
2.企业信息化对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促进协同。
企业信息化包括信息化环境、流程标准与固化、信息整合、系统优化提升等四个方面,而ISO质量管理体系的三个重要标准包括ISO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ISO9004:2000《质量管理体系———业绩改进指南》(郭小东,2011)。企业信息化也可以帮助解决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张育红(2012)指出,这些问题包括:在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准备过程中过于依赖咨询公司而内部准备不足、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制定不合理、体系文件与实际业务脱节、体系文件不能及时更新、领导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全员参与、体系运行与企业日常管理“两张皮”、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走过场。而归纳起来看,这些问题集中体现了实际运作与文件所写的不符,没有做到“写我所做,做我所写”。由于企业信息化对流程进行标准化并固化,可以帮助解决体系文件与实际业务脱节的问题。
3.融合的必然性。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总结提炼了先进的企业质量管理经验,并获得了国际广泛认可。之所以将顾客作为出发点和归宿,是因为对于任何企业来说,其收入都来自于顾客的支付,如果顾客对企业提供的服务和产品不满意并且不愿意继续购买,那么企业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为了提高顾客的满意度,就需要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不断改进企业流程,不断促进员工学习和成长。可以说,企业的质量管理就是对企业经营的全过程管理。事实上,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也体现了平衡计分卡的精髓。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信息化对企业的决策和经营管理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具体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是信息化节约了日常管理的重复劳动,大大提高了企业的效率;二是促进了企业内部各部门对于信息的共享、沟通,体现了信息的时效性;三是信息化帮助企业及时获得内部经营信息和外部环境变化信息,有助于决策。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来看,信息化已经是生产经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信息化通过信息技术整合并利用企业内、外部信息资源,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的一个长期的持续改进的过程(胡霞,2013),其最终目的也是通过提高客户的购买来提升企业价值。从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和企业信息化的最终目的来看,两者都是为了通过促进顾客购买来提升企业价值,因而其最终目标是一致的。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八项管理原则与企业信息化的管理思想融合(孙鹤,2005),可以指导企业信息化建设,促进信息化发展;而企业信息化也对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有促进协同作用。两者在为了达到企业的目标的实施过程中具有一致性,可以相互促进协同。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两者必然进行融合以更好地服从于增加企业价值的目标。
4.融合产生协同效应。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与企业信息化的融合,共同整合企业的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可以使企业的业务流程即符合质量管理体系的思想,又符合企业信息化的要求。在保障产品质量、提高顾客购买的同时,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产生协同效应。孙鹤(2005)指出,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稳定运行,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管理环境,而企业信息化的实现,又为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稳定运行提供了有效的保障。两者的融合,对提高核心竞争力和提升企业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两大管理工具的融合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与企业信息化都是为了达到企业价值增值目的而运用的两大管理工具。本文认为,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在企业的运用包括体系设计、体系运行和体系优化三个阶段。而企业信息化是在梳理管理流程后,进行信息资源整合,并对系统进行持续优化升级。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主要目标是顾客满意,顾客满意与体系优化存在双向互动关系。体系优化是为了使顾客满意;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的变化,顾客的偏好也是在发生变化的,因而要使顾客满意就要不断地对体系进行优化。要做到顾客满意,就需要改进企业的管理流程和员工不断学习成长。而管理流程的标准化、固化和人力资源的不断优化与信息资源整合也存在双向互动的关系。企业的流程标准化影响企业的资源整合,标准化流程开展的广度和深度也影响企业信息资源整合的范围和力度。为了在竞争的市场环境中不断获得竞争优势,决策层也需要获取集成的可用于决策的信息。对信息资源的整合反过来也会对企业的管理流程产生影响。这其实也是一个企业面对周围环境的变化而作出反应的一个过程。同样的,人力资源也会对信息资源整合产生重要影响,因为人力资源是企业信息化的主体,对企业信息化的运用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而信息资源整合也需要企业配备适当的人力资源,对人力资源的构成也会产生影响。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是一个不断优化,持续改进的管理系统。因为过程运行的情况对结果能否达成目标有直接的影响,因而需要在对过程进行有效控制的基础上,根据环境的变化来对过程进行改进以合理保障目标的达成。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优化对企业信息系统优化升级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这主要体现在优化的体系要求企业在实际经营管理方面作出调整,因而也将影响企业的流程和信息化。总之,管理体系的优化可以促进企业信息化系统的优化升级,而企业信息化系统的优化也可以促进管理体系的优化,两者是个相互影响的闭环。
三、小结
ISO质量管理体系和企业信息化都是为了增加企业竞争能力,提升企业价值而运用的管理工具。由于两者在企业推行的时间有先有后,因而这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通过理论分析,本文认为两者可以相互促进,协同发展,并认为融合是两者发展的必然趋势。另外,本文也对两大管理工具如何进行融合进行了探讨。研究增进了理论界和实务界对两大管理工具的认识,对管理实践活动具有指导意义。由于已有的文献较少研究两者之间的融合问题,本文的研究还只是初步探讨,目的在于抛砖引玉。
作者:刘华 张德刚 单位:云南电网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企业信息化论文:企业信息化管理网络资源论文
1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意义
1.1快速处理数据
企业信息化平台的搭建实现了企业内部所有软件系统的集合。这些系统软件的使用使信息数据更易于存储,对数据的计算、统计、分析的速度更快、更,同时数据在企业内部的流动更容易。这些优势是人工情况下无法实现的。
1.2提高企业的生产、管理效率
信息化软件不管对数据的存储或分享,还是数据的计算或统计,都依照一定的机器语言和规则来完成,就整体来说,即为企业管理机制在信息系统中的再现。如此一来,因人为因素(人情、意识、行为习惯等)导致业务运作受到滞阻的情况有所减少,工作效率得到了提高。通过系统督促、提醒人员按时进行工作处理,能够强化组织执行力,使企业的管理更加有效。
1.3整合资源,避免浪费
由于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立,必须对已有的信息和设备进行重新审视,即这些信息和设备需要符合企业战略发展和运行需求。如果不符合,就需要看有没有进行改造的可能,同时也要看改造是否经济可行。因此,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对原有的信息化数据、设备、资产作出合理的方案并进行处置。信息化系统中的数据,是组织运作的重要载体和资产,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整合,能有效利用资源,避免浪费,提高企业内部经费使用效率。
2目前企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我国大中型企业,计算机已经在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得到应用,各种计算机管理软件不断涌现,如财务系统、生产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等。可以看到,随着企业自身的发展,其对信息化的要求必然提高,而企业信息管理应用领域的拓宽,使信息化与核心业务关联度不断提高。同时,信息化的复杂程度也在增加。在当前一些所谓实现信息化的企业中,人、财、物等各种资源的投入带来的不是信息化过程的加速,而是系统经常出现各种问题,计算机辅助管理的效果不明显,从而造成“信息化成本高,效益难以显现”的尴尬局面。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信息与数据的问题难以发挥信息系统的作用
在企业信息系统中,容易出现信息分散,数据不同等问题,这是由于系统不同、服务的部门不同、岗位不同,使企业内部系统互相割裂,数据格式不统一,无法实现数据共享,还会造成同一数据的反复录入。这种情况导致相同数据在不同系统中反映出来的结果不同,既浪费了人力和物力,还给管理工作带来了困难。
2.2无专业人员维护数据与系统
企业购买一套系统,一般是由厂家进行几次培训之后就交付管理人员直接使用。在使用过程中如出现问题,一是管理人员自己摸索解决,二是寻求厂家的帮助。实际上,信息系统的维护与管理工作是分割的,没有专业人员对系统中的数据进行维护和使用。在工作中,一些管理人员认为,用或不用信息化管理系统,对于管理工作并无大的影响,而学习使用新的系统繁琐复杂,传统的人工办公形式在企业中依然可用可行。这种思想的存在,直接导致了有系统无人用的局面,也使管理系统成为了面子工程。
2.3将信息系统作为事后记录的工具
由于企业内部一些员工的学习能力不强,在实际工作中较少使用信息系统,而只是在总结归纳工作整体情况时利用系统汇总数据,出具分析报告。这样,系统就成为一个事后记录工具,通过记录工作中的一些数据,导出管理者需要的报表,实现影响决策的目的。这样使用信息系统在总结分析工作中确实提高了效率,但在日常工作中并未改变企业原有的传统人工模式和管理流程,也就丧失了竞争优势,创造的效益也微乎其微。
2.4信息系统的更新问题
一些企业购买信息系统时间较早,但并未使用,待实际使用时,系统已不能满足信息化的要求。一方面,管理工作的需求是与时俱进的,对信息系统的要求也是要紧跟时展,这就要求信息系统不断进行升级和更新;另一方面,企业追求的是成本支出的最小化与效益获取的较大化,在某些不影响生产经营的环节上,企业不愿意支付大量的资金对信息系统进行升级改造。此外,领导的重视程度、员工的配合程度等也是信息化系统上线使用的重要因素。
3企业信息化实施策略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信息化管理已成为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企业要提高管理效率,应在信息化系统规划设计之前,解决以下问题:
3.1规划设计统筹阶段全公司核心部门
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开发不只是技术人员的工作,由于每个核心管理部门都会使用到信息系统,因此在设计之初应让所有核心管理人员参与系统开发,完善系统的各个工作环节。只有经过员工充分讨论才能真正设计出适合实际工作的信息系统,在未来使用过程中规避一些问题。同时,设计讨论的过程也是员工熟悉系统、参与学习的过程,从而使一些固守传统的员工能够真正体会到系统带来的便利,提高他们在实际工作中使用系统的热情。
3.2制定信息化发展的长远规划
企业信息化不是攀比,也不是荣誉,其目的是解决企业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因此,这项工作应设定为长远工作。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管理工作日趋庞大,信息化系统则应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不断更新。信息化系统既要能解决当下企业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也要能预见未来3~5年内企业发展变化带来的新需求。
3.3将信息化理念植入员工思想
信息化在企业中能否成功普及,一方面在于领导的重视程度,资金的投入力度;另一方面,也是尤为关键的一方面是企业员工是否真正愿意使用该系统,他们的理念是否“更新”。因此,在企业内部应从上到下深入灌输信息化的理念,让全体员工能够并且愿意随信息化一同发展进步。
4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列举
企业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应以管理、沟通、协作为目标,将信息处理、流程管理和知识管理融合为一体,实现个人办公、协同办公、公文流转、工作流、邮件管理、信息共享、人事管理等功能以及人员相互之间的有效交流和沟通,及时提供各方面的信息和动态。
4.1电子邮件系统
该系统可包含企业各部门公共E-mail地址以及“领导信箱”,便于公司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和信息传递,如通知、公告及发文等有关文件的传阅。对传阅给各管理部门领导的文件,请领导“签名”反馈。同时,可增设“重点工作反馈”栏目,将一些热点工作反馈给公司领导或部门领导。还可设“公司BBS”,员工可在网上就工作问题发表感想,畅所欲言,拉近职工间的距离。
4.2公文管理系统
该系统包括“行政公文”和“生产管理文件”两大部分,行政公文主要是将近期企业内规章制度,内部发文、收文的条目进行公示;生产管理文件可公示生产部门的成果与进度,以及销售部门的业绩等。
4.3档案系统
该系统可上载企业近两年来收集的文件目录,供职工查找自己所需文档,从而也简便了档案部门的工作。可设“档案信箱”,收集各部门当年准备存档且可通过网络传送的文件。还可设“档案知识”,宣传档案的重要性以及文件存档的条件,保障全年档案的系统性与完整性。
5结语
企业信息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应进行前期的规划设计,实施过程应落实到每位员工。只有以适用于本企业为原则,同时兼顾系统性和可拓展性,在硬件的配置、软件的开发、系统的建设等各方面都注意到企业今后发展的需要,对于企业而言,必将成为最终的较大受益者。
作者:陈娟 单位:同济大学
企业信息化论文:企业信息化财务论文
1财务管理的前提
1.1完善的核算体系
除了要认真的开展好单位自身的核算工作之外,财务系统还应该体现出其监督以及调控等的功效,切实的按照财务条例以及单位的规章制度等,的反馈出单位的运作情形,真实的分析存在的不利现象,进而加以处理。
1.2提升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不论是何种工作,它的开展都离不开人。对于财务工作来讲亦是如此。要想获取其潜在的意义,就必须要提升财务工作者的自身素养。比如要提升他们的专业水平,同时还应该重视道德素养,要谨记细致认真的工作理念。
2加强财务管理的途径
2.1推行预算管理和目标成本管理
预算管理在某些企业或某一领域又称为“目标成本管理”。企业的预算管理是从主观上提高整体管理水平的一种直观的重要的手段,预算管理的核心要素在于对企业的运作提前安排和计划,提前制定预期目标,并根据企业内部现有资源按既定目标进行分配、考核、控制。让企业各个环节按照既定的目标实施。从而,有效实现企业的发展战略。所谓预算,即对本行业市场及相关环境因素进行科学的预测基础上,以目标利润作为前提,编制完善的销售预算、采购目标成本预算、各种费用预算、现金收支预算和企业盈利利润预算等等预期指标,确保单位在运作的时候可以依从预算管控的模式,积极的开展管理工作。
2.2强化资金管理
对于单位的财会管理工作来讲,资金管理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构成要素。单位要高度关注每笔资金的使用情况,确保任何活动都有开展的依据。而且还要从单位受益以及风险等层面上分析资金的流通情况,尽量的降低浪费现象的发生几率,将资金放到那些风险较低收益较高的项目之中。合理的使用资金,将资源利用到位,确保每一分钱都能够花到该花的地方,都可以为单位创造利润。这才是单位提升利润的最为合理方法。
2.3降低企业负债、改变融资方式
当前我国的绝大部分单位运作使用的资金都是贷款,不过由于竞争日益激烈化,此时很多单位的利润已经无法负担高额的利息。因此单位必须减少负债,还要合理的积累资本。针对那些条件达标的单位好是进行股份制变革,这样就能够吸引资金,企业上市,发行债券和股票,或实行债转股,进一步扩充企业现有资本总量,从而降低企业的负债程度。
2.4改善资产结构,保障资产营运效益
强化固定资产管理,不能用短期借款实行固定资产投资,对于那些在短时间内不使用的资产可以通过合理的转让或是出租等的方法,来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率,这样也在无形中增加了流动资金。同时还应该积极的催收债款,在开展资金管理工作的时候务必将安全放在首位,要按照风险的种类来划分业主的类型,积极分析业主的信誉情况,成立风险评估体系,完善以资金回笼为中心的销售回款责任制,此举能够降低资金面对的风险。同时我们还应该将风险分散给相关方。单位在和业主共担风险之时,还应该和下级供应机构以及其他方等一起来担负运作带来的风险。还要尽量的降低支出,增加欠款数。企业应建立和完善与业主同步的资金给付方式,对于供应商或相关方的应付账款的给付比例应尽量与业主资金支付情况保持一致,避免入不敷出的现象,以确保企业流动资金的充足。
2.5实现财务信息化管理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各种信息技术开始被大量的应用到单位的生产工作之中。单位的财务管理体系也开始从电算化发展为综合管理,再到财务共享中心。类似Oracle等企业生产经营类软件逐渐被大多数企业所接受,信息化设备的使用为单位的发展创造了很多的优势。财务管理信息化可以从产品设计开始,到供应、生产、仓储、销售等,将诸多环节一一集成,进而大踏步地提高了整体运营效益。在网络环境下,将财务共享与云计算、互联网、大数据存储计算等等现代化先进技术有效融合,确保资源高度共享,进而降低各类资源的浪费情况的发生几率,减少运作成本。另外,通过信息化技术的共享功能实现企业内的财务数据集中,同时也能及时为企业管理层、决策者提供及时、完整和的会计信心,提高企业战略实施深度,提升企业产品市场反应灵敏度,提高企业运营能力,最终实现企业经济利益较大化的目的。
2.6业务财务一体化
单位在开展生产工作的时候要时刻的将财务管理理念融入其中。只有做好了财务管理工作,才能够保障单位获取较高的利润。要从企业生产经营业务的源头开始融合财务管理,将企业业务的推进与财务管理有机结合。用财务管理去监督和约束业务执行的合理性和方向性,用业务管理来促进财务管理的资源配置和有效流转,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状态。企业要严抓业务与财务一体化在实践中的落实,实现企业规范、有序的财务管理和业务管理。
3结束语
单位的财务管控能力和利润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只有设置良好的财务体系才能够真正的提升单位利润。当前时期,单位面对的竞争非常残酷,压力越来越大,要想获取发展就必须认真的分析财务管控方面的不利点,而且要结合单位的实际情况不断总结论述,进而才能够得到一条适合单位自身发展模式的,合理的管控体系和措施,单位的负责人以及所有基层工作者都应该在脑海中生成财务管控的思想,只有这样才可以从根源上强化管控的力度,才能够更好的面对接下来的严峻形势,并提升单位的竞争水平,带动单位的稳定发展,且在激烈的竞争中屹立不倒。
作者:朱莉 单位:大兴安岭地区财政局
企业信息化论文:企业信息化企业管理论文
1我国企业信息化的发展状况
我国信息化管理水平仍旧处在初期阶段。企业信息化管理还有大幅上升空间,这无论对于国内企业管理还是信息化发展来讲,都是至关重要的。
2企业信息化对企业管理的影响
2.1对企业组织的影响
企业内部的权力资源配置体系是企业的核心体系,它隶属于企业组织结构范畴,该体系不仅提供组织的形式,而且还能体现出企业外部形态以及企业信息控制流程。组织结构设计的核心理念和关键就在于组织的柔性,当然也要权衡组织结构的简单性以及管理成本和管理效率之间的矛盾。企业结构调整和重组一直是企业最为关注的焦点,信息化的发展进一步加强了企业对该焦点的重视。企业高层领导更加注重与组织基层的交流沟通,其目的在于建立减少高层控股权的组织结构,解放基层组织,使其拥有更多的基层自由权。传统的组织结构“层级式”已经不适合信息时代的要求,它只会拉动层级之间距离;“扁平式”组织机构更加倾向于现代化、信息化,因而成为了理想化的组织结构。从技术的角度来看,信息技术、网络经济技术的发展,更加增强了人们对扁平化、网络化组织的信心。企业信息化给企业员工增加了更多的交流方式,也扩大了信息范围和共享资源的利用基础,从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企业组织的管理效率。
2.2对企业领导的影响
企业信息化不仅意味着对企业员工的技术要求提高了,也要求领导加强对信息化建设的关注与激励;同时也要加大监督力度。信息化管理的理念为“为人为本”,这种理念首先要符合人的习惯,其次要求个性化。企业信息化的建设重要注重“人”的因素,时刻与理念相吻合,企业应该做出相应的应付决策,以下两点应该是企业最应该重视的。及时,企业信息化时代要求企业员工都具备过硬的技术条件。也就是说,企业加大对员工技术的培训,使其适应新技术的要求是势在必行的,唯有如此才能保障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从一定程度上来讲,整体员工技术水平提高了,企业竞争力自然而然就提高了。第二,将我国企业与西方国家企业对比,不难发现,西方国家企业管理制度更令人容易接受,员工也习惯西方国家的企业制度,这是因为西方国家不断加强企业制度的建设和完善,逐步使企业的管理制度更具有原则性。相比之下,我国企业制度相对落后,员工还未适应信息化管理制度的约束,有时员工显得更为懒惰、圆滑,甚至出现唯我现象。因此,唯有加强企业信息化管理制度的建设,用制度化和标准化来约束员工的工作行为,当然这种制度是建立在信息化条件基础之上的,制定相应的工作标准、操作规程、奖罚制度,这是信息化建设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
2.3对企业控制的影响
我国企业逐步认识到想发展必须降低成本,成本控制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信息时代,必须严格控制成本来谋取盈利。企业信息化为企业获取性、系统化、连续性的数据提供了方便,企业随时可以利用所获数据对生产成本进行的计算和预测,为企业领导做出更加明智的决策提供了的依据。现代企业成本控制主要考虑影响成本因素的变动,使用信息技术建立相应的模型和方法,来预测成本的波动性,更符合实际,也更能满足领导的要求。
3结语
总的来讲,企业信息化对企业管理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加快了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步伐。我国企业必须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同时也要加大力度研究、剖析信息化对企业发展的影响,为企业的发展赢得更大的空间。
作者:李栋 单位:山东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企业信息化论文:化工企业信息化企业管理论文
1信息化应用现状
全球化市场竞争对企业管理、制造技术、设计研究、现代物流都有极高的要求。企业只有充分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才能实现对生产和管理流程中各要素的高效利用,并挖掘出它们新的价值,较大限度地发挥信息化在生产、技术、管理、经营、战略等领域的潜力和优势,实现管理信息化对化工企业有效提高企业管理、决策科学化水平,迅速提高市场竞争力,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至关重要。
2企业的发展现状及特点
2.1化工企业概况
随着信息技术地不断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出现,信息化的重要性逐渐被更多的企业认识。化工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化工产品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环保、科学研究等领域。以山西省焦炭集团益达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为例,公司承建的甲醇项目主要是利用焦化厂的焦炉煤气,经过净化、合成、精馏等工序合成甲醇。该项目属于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符合循环经济原则的环境友好项目,项目建成之后,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改善环境质量的作用,取得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拉动经济等多重效益。
2.2化工企业的特点
化工行业属于连续性生产的流程型企业,各生产环节相互依存,化工产品生产管理流程相对复杂。生产技术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和综合性,生产过程是靠调节工艺控制参数实现,生产设备通常是一条固定的生产线,维护特别重要,不能发生故障,一旦发生故障,就会全线停产,损失严重。化工企业在生产一种产品的同时,往往会生产出许多关联产品和副产品,它们可以再加工、深加工,其产品一般具有有毒、危险等特性,产品专业性强。生产系统的计划、实时调度、实施监控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保障生产线稳定、满负荷生产是降低产品消耗、降低成本的前提和关键,也是企业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的需要。
3信息管理系统的实际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及工业一体的快速发展与完善,信息管理系统也逐渐被应用于企业管理。以山西省焦炭集团益达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为例,空分车间DCS控制系统采用的是浙大中控SUPCONJX-300XDCS系统,该系统共有1个控制站,4个机笼,1台工程师站和2台操作站。由1个系统控制柜、1个电源柜、1套UPS电源组成。系统柜中采用冗余配置,即CPU冗余、通讯冗余、电源冗余、部分卡件冗余。各操作站与控制柜、操作站与操作站之间通过VL-NET网络连接通讯。系统是集现场信号采集、动态显示、自动控制、电气设备(泵)遥控操作及联锁控制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系统。空分车间除空压机机组综合保护系统ITCC,所有现场信号均在JX-300XDCS系统进行监测、调节及控制。系统以浙江中控技术有限公司的JX-300XDCS系统为核心,配以适当的电气接口和操作画面,在计算机操作和监视画面上可实现以下功能:操作登录及权限设置、流程图查阅、趋势曲线查阅、控制分组查阅、调整画面查阅、报警记录查阅、检测数据一览查阅。山西省焦炭集团益达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为了确保生产系统可安全、稳定、长周期地运行,还在全公司引进了安全生产综合管理系统。该系统是建立在计算机网络上,以人为主导,利用先进的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网络通讯技术、以及数据存储、处理技术,对企业的安全信息进行收集、传输、统计,为安全管理者的决策提供数据支持为目标的集成化人机互动系统。该系统按照公司实际生产需要,坚持“立足企业、自底而上”的原则,分为车间版和园区版。车间版,主要用于各主体车间开展安全隐患自查自纠工作;园区版主要用于职能部门对车间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进行监测监督。
4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不断改革,化工企业在不断利用自身技术优势和有效资源,转型升级以适应市场的需求,在转变的过程中必须高效地利用好信息化技术,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潮流和经济的发展。因此,信息管理系统在化工企业的建设对企业的管理、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作者:赵燕 郭振兴 单位:山西省焦炭集团益达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企业信息化论文:药品流通企业信息化管理论文
1药品流通企业的特点及信息化管理现状
1.1药品流通企业的经营特点
我国药品流通企业众多,分布于我国各个地区,但大多数的药品流通企业规模都不大且较为分散,信息与网络的建设很不健全,甚至有管理秩序混乱的现象,这也是我国医药市场假药频出的原因之一。与此同时,不合理的竞争削弱了药品生产与销售企业的服务质量及产品开发能力,另外,医药事业的发展使得药品种类繁多,很多首营品种缺乏严格的检验就上市销售,这不仅严重影响我国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也制约着我国医药事业的发展。因此,只有通过严格控制与监管药品生产销售的各个环节,同时建立健全有效的管理机制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现阶段药品流通企业存在的问题,尤其是信息处理与财务管理方面更需要加强管理力度。
1.2信息化管理的内涵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这是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使得信息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与生产的必要因素。而药品流通企业的信息化更是将先进的管理理念注入企业内部,加强药品生产、设计、营销等各个方面的管理,同时为企业的领导层提供及时的技术指导与决策依据。另一方面,信息化管理需要一个系统的体系予以支撑,只有这样企业才能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管理经营模式,实际上,医药市场需要定期的市场调查,企业的生产要满足市场的需求,而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则能够对资金的流向、投资的回报率甚至是风险评估等做出的判断,实现实时的监控与资源的共享,从而帮助药品流通企业利益较大化。
1.3药品流通企业信息化管理现状
尽管现阶段已经有很多药品流通企业实现了信息化的管理模式,但是其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而且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并没有将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到企业的管理中来,因此,我国信息网络的应用不甚健全,地域差异非常明显;其次,药品流通企业对于信息化的认知过于浅显,没有真正清楚其对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还有部分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落后,需要国家与当地政府的政策与资金支持,帮助医药企业恢复健康运营,只有资金与技术同时到位才能满足信息化建设对于软件与硬件的需求;,就是企业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尤其是不能适应现代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信息化管理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我国急需专业的管理型人才,帮助企业实现信息化管理,同时,医药企业还需要高水平的计算机技术人才,能够发挥创新意识将药品经营做得更好。
2药品流通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发展方向
2.1响应加快医药物流信息化建设要求
我国已经出台的关于加快医药物流信息化建设的相关政策,尤其是新修订的药品质量生产管理条例更是对药品的储存及运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药品流通企业应该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一方面,强化药品的存储管理系统,也就是根据实际情况使用物流管理软件,将库存管理落实到实处,尤其是输送线路及设备的维修与养护工作,只有通过科学的管理才能够实现物流的高效率运作。另一方面,就是运输管理系统,药品流通企业的主要工作就是负责药品的运输,而我国中小型的药品流通企业众多,需要运用信息化手段实现对药物配送的跟踪、调查及指挥等,尤其是药品物流中心要负责监管货物送到客户手中,同时,调度人员的工作也需要信息化技术的帮助,对运送车辆的各项指标进行记录,确保运送质量及安全。
2.2运用信息化手段实现质量管控
新版的GSP对于企业信息化管理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在药品的质量管控环节要尤为重视,尤其是冷链运输的管理需要对温度、湿度以及运送时间进行严格的控制,这不仅是为了确保药品的质量,更是提升企业信誉的关键,信息化管理可以有效的避免人为操作的失误,提高工作效率。目前,我国很多中小型的药品流通企业采用ERP系统来实现药品流通的监管,但在一些环节的处理上还需要改进,好将业务系统转变成具有质量管控功能的系统,可以充分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和先进的管理技术,完善信息系统的管理要求。
2.3打造专业的信息化管理团队
信息化管理需要专业的技术型人才,中小型药品流通企业一定要注重人才的选拔与培养,适应市场竞争的需求,充分发挥信息化管理的作用,很多企业的管理人员在计算机技术方面较为欠缺,企业可以通过定期组织培训来强化管理人员的实践技能,尤其是一些重要软件的应用。另外,软件系统的供应商好是专业的信息化团队,这样药品流通企业的专业化发展优势才能充分体现出来,因此,建立自己的信息技术团队至关重要。
3结语
综上所述,本研究对我国中小型药品流通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同时对药品流通企业信息化管理未来的发展方向予以阐述。药品流通企业一定要明确管理思想,增强信息技术的支撑,从而从容的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为我国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作者:姜欢 单位:哈药集团医药有限公司药品分公司
企业信息化论文: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后勤管理论文
1电力企业后勤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及特点
1.1电力企业后勤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电力企业后勤工作既保障企业生产办公秩序的有序运转,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又为企业职工的生产、生活创造部分条件,是服务保障员工的平台,是企业工作全局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②传统资源分散、管理分散、封闭式自我保障的后勤发展方式,已经不能较好地满足电力企业的发展需求。转变后勤发展方式,逐步实现以集团化运作为核心,由分散管理向集约管理转变、由粗放管理向精益管理转变,为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提供强有力的后勤服务保障,已成为电力企业后勤工作的重大发展战略。
1.2电力企业后勤管理的特点
后勤管理工作应用到电力企业则具有其自身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①服务性。服务是电力企业后勤管理工作的根本出发点,也是后勤管理工作的主旨所在。电力企业后勤管理工作的服务职能具体体现在三方面:为保障企业生产办公秩序的有序运转提供服务;为企业员工生活和健康提供多方位的后勤服务;为电力生产、应急抢修、防灾减灾工作的需要,提供必要的应急服务。②保障性。后勤是电力企业生产的重要支撑,只有在日常运转和生产过程中出现问题时,才能够体现出后勤保障工作的重要性。通常这些运转问题的发生都是随机的、不可预知的。后勤保障覆盖的范围广,通常都是一些小事,也较容易被人所忽视,但实际上往往是这些小事影响和阻碍了电力企业生产的顺利进行,一旦出现失误或纰漏,就很容易带来严重的后果。因此,建立科学、有效的后勤保障体系就更加有必要。③后勤管理工作具有复杂多样性。电力企业的后勤管理工作内容复杂、涉及面广,既包括了人际关系,又涵盖了人与物的关系。电力企业后勤管理:(a)应该为生产提供安全、能源、物资、环境等方面的保障;(b)要考虑到职工的生活情绪、物质需求等。另外,后勤管理还要做好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要做到处理好本单位与外单位的协作工作。总之,电力企业的后勤管理是一项系统的复杂工程。
2电力企业后勤管理信息化的措施
2.1科学规划后勤信息化管理平台
电力企业后勤信息化建设的目的,就是结合电力企业后勤管理工作的特点,提高后勤管理人员的服务水平和专业管理能力。后勤管理信息化的创新既是利用科学、规范化的信息管理技术和管理模式,来提高后勤管理工作的效率,又可体现在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创新,体现在后勤管理业务流程的整合,以及管理界面的规范等方面。电力企业对信息化管理平台进行整体规划,应尽可能考虑到后勤管理的每个业务领域,覆盖到全流程的每个相关部门,以实现企业后勤管理上的统一,提高管理能力、提高服务水平、增加经济效益等目标。后勤信息化管理平台应充分利用企业内部的共享资源,避免信息过于冗余,同时还要保障各项数据源的与。
2.2细化后勤信息化管理平台功能
电力企业后勤信息化平台的具体功能,必须结合新形势下后勤管理的工作内涵,针对后勤服务工作的特点,分析现有业务流程、工作界面、相关部门职责划分等因素,采取职责清晰、效率优先的针对性措施,对信息系统的工作内容进行优化整合。根据电力企业后勤管理工作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其信息管理平台应当实现以下功能:①办公楼宇管理:包括土地信息管理、办公楼宇信息管理、大中修管理及工程建设项目督察大纲。土地信息管理涉及土地基本信息、房产基本信息及使用情况查询。办公楼宇信息管理实现对楼层、房间结构、房间相关的人、物、维修等信息查询和维护,尤其是通过可视化技术对楼层各房间的使用情况进行了直观描述。②办公运转保障:包含办公物资设备、办公用品管理和公务用车管理。对物资基础信息实现分类管理,对物资的入库、申领、归还、维修、报废相关信息进行维护。公务用车管理主要管理公务车辆的信息维护、用车申请等。③员工生活保障:包含员工信息、证件管理、入离职服务、用餐管理、健康体检、周转房管理等。通过信息化系统的优化,将与员工正常办公需求、住宿申请、健康信息管理有关的个人需求整合在一起。④物业服务管理:功能涵盖物业内务管理、物业考核和资源消耗管理。将物业公司内务事务管理、业主对物业服务的考核评价、后勤资源消耗信息、日常安保消防数据等有机的整合在一个平台,提高的物业服务和管理的有效性和及时性。⑤后勤应急保障:包含应急预案的制定、审核,以及应急装备的信息维护、使用情况等功能。实现对应急装备物资的储备,加强对应急装备物资的管理,提高统一调配和保障能力的功能。
2.3完善制度,推动电力企业后勤管理信息化进程
任何一项新系统、新项目的实施都需要制定出相应的制度来加以保障和监督。对电力企业而言,信息化管理在后勤体系深化运用就是一项创新工程,它需要不断完善和优化。在电力企业初步实现后勤体系的信息化、数字化管理之后,更应该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以保障新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流程的落实和顺利实施。后勤信息化管理推进就是将原有相对独立、单一部门的业务流程在整个后勤体系范围内进行整合,相对完善的管理制度不仅能够提升信息化的落实步伐,还可大幅提升管理的效率,从而使员工能够尽快适应新的管理模式,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后勤服务信息化的创新和使用当中。
2.4电力企业后勤管理信息化的推广
电力企业后勤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创新运用,是一次历史性的进步,对电力企业的后勤管理将起到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因此电力企业必须制定好后勤管理的信息化发展目标,同时切实做好实施与推行的办法。电力企业可通过内部办公网络、企业宣传报刊、内部通报等形式,来加强对后勤信息化管理的宣传工作,以提升职工对信息化管理的认识度。另外,企业还应该对相关的后勤管理人员进行必要的信息化管理培训,提高相关人员的信息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以便能够更好地应用信息化管理平台,使后勤信息化管理能够真正发挥其功能。后勤工作信息化管理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电力企业应该认识到信息化管理对电力企业后勤管理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进而结合自身的发展需求和企业后勤管理工作的特点,构建起符合企业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后勤信息化管理模式。
3结束语
总之,通过后勤工作信息化建设,提高了后勤管理与服务水平,并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管理理念的更新以及后勤工作实际情况的变化来跟进信息化建设,从而提高机关本部服务管理的“及时保障能力、机关本部服务资源配置能力”,最终,实现“保障及时化、管理科学化、服务社会化”的机关本部服务管理目标。
作者:孙春花 单位:国网宁夏电力公司银川供电公司
企业信息化论文:航空企业信息化管理论文
1目前存在问题及分析
从业务角度来分析信息化建设与业务融合,目前公司的业务阶段总体处在“可控的业务流”向“聚焦的业务流”迈进的过程中,业务处于“有限业务/IT的认识、功能层面的成本效益分析、可操作的流程”的初步阶段,实现我们既定的目标,需要跨越式发展。其次,从公司实际需求出发,我们要理解为什么要推进信息化建设,就是要提升航空企业经济效益、竞争能力,这里的经济效益不是当前的效益,要着眼于潜在的经济效益,这需要一个积累过程,而且是一个痛苦的信息积累过程,最终才能提高产品的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实现竞争力的提升。
2公司信息化管理思路
2.1管理思路的转变
航空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是规范业务流程与管理流程,推动航空企业管理提升的过程,基于这样的认识,公司信息化管理团队以全局及全价值链的角度去统筹,提升信息化整体应用能力为目地,理顺了信息化管理思路。出台相关“办法”,明确提出聚焦公司战略、业务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的信息化战略目标,规定了业务系统的信息化建设主导地位,从航空企业制度上保障了有效推进信息系统应用广度与深度的管理环境。
2.1.1认识的转变
提升信息化管理的站位。信息化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部分,理解信息化不单单是软件的使用、系统的开发,它是业务管理模式变革的工程,可以理解为航空企业架构的搭建也不为过。要在信息化建设中体现管理思想,应用业务管理流程,开展所管理的业务,最终提升业务管理水平,使信息化与业务实现无缝连接,有效的促进公司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2.1.2管理职责的转变
信息化主导角色的转变。按照公司领导层的信息化业务主导思路,转变了公司整体信息化管理模式,信息化管理部门提纲挈领,紧握公司战略,统筹信息化规划,促进信息化与各业务体系的深度融合,各业务系统需要拓展信息系统的应用,承担起信息化建设的担子,这与之前的信息化管理思路是不一样的,需要各部门主导与业务相关的信息系统建设与深入应用,实现“业务主导、信息化引领”的管理原则。
2.1.3管理过程的转变
主要体现在信息化项目实施过程的规范化。以项目管理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为思路,吸收国内外成熟应用的软件成熟度(CMM)管理理念,从项目启动、计划、实施、验收及应用维护的管控,规范项目实施过程的每一个工作节点,为公司信息化项目推进提供了详尽的指导,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2.2正确处理业务与信息化的关系
正确处理好业务与信息化的关系,是从操作层面上保障信息化与业务融合过程得以较好实现的关键因素。坚持“规划引领、系统统筹、业务主导、协同融合”的原则,业务主导是“融合”效果的基础,只有业务部门积极主动地在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全过程中的主导,才有可能使信息化和业务结合得更加紧密,更能承载业务的需求,保障融合的效果。
3信息化建设推进方法
3.1信息化管理模式与业务融合
在搭建信息化管理体系时,人才要素是及时位的,专职信息化管理、技术支持岗位的建设和业务部门的信息化岗位的建设同步进行,对于人才给予信息化专家岗位。业务部门的信息化岗位(人员)虽然受业务部门的领导,但也可以看成是信息化部门在业务部门职能的延伸;业务部门的信息化管理岗位(人员)一方面熟悉本部门的业务,是业务需求沟通的桥梁,另一方面对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应用特点比较熟悉,能够使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应用更加符合业务的需要。
3.2信息化应用过程与业务融合
在公司应用层面上推动信息化与业务深入融合,重点是要推动信息系统与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等方面紧密结合、融为一体,从而提升航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在信息化应用层面上进行信息化与业务的融合时,一定要考虑从专业的角度,必须使用统一的或可扩展、可集成的信息系统;真正解决业务上的需求,支持业务数据分析和生产经营决策;系统要得到业务人员的认同,才能在应用中取得较好的效果。
4结束语
信息化和其他社会进化一样,都是由人去做的,只有组织起来的人的活动才能实现信息化进程,而且需要科学的、强有力的系统方法保障,才能推进信息化与业务的融合,实现航空企业的战略目标。
作者:崔晨星 刘明清 单位:中航工业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企业信息化论文:机械制造企业信息化管理论文
一、机械制造企业信息化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信息化系统“花瓶”作用过强。
由于市场竞争激烈,机械制造企业徘徊在生存边缘,机械制造企业主对产品成本、人工费用、利润水平、销售渠道等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也清楚地认识到了企业信息化管理重要性。但由于机械制造业经营者对信息化的认识程度不足,未了解和理清信息化管理体制和机制对生产、管理的操作性作用,使得机械制造企业即使购入了先进的信息化系统,却未能发挥信息化系统的高效管理作用,导致其成为了“花瓶摆设”,机械制造企业信息系统资源被浪费。
(二)财务管理过分松散,财务管理系统作用未发挥。
目前,大部分公司都或多或少选购了财务分析软件,但却忽视了学习财务管理软件的高效功能,导致财务管理系统的作用无法被正确挖掘。同时,财务部过分依赖《会计法》、《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的法律条规,未能灵活应用财务分析软件,导致无法更好利用财务管理系统完善各项财务管理制度,各项财务管理制度、规范业务流程无法建立健全。尤其是在新产品研发、技术改造项目方面,统一建帐,统一用款现象严重,导致每月财务成本核算时分配不清,合同收款时间混乱,项目经费预算及支出不合理,费用浪费严重。
(三)机械产品质量监督管理落后,信息化不足。
许多企业为提高机械产品质量,都设置质量管理部、质量管理科等管理机构。但这些质量管理机构却依然存在很大的不足。比如,未依照信息化系统数据制定产品质量检测指标;未将ISO9001:2008和TS16949质量管理体系与信息化监督系统结合起来;在强化过程质量监督时过分依赖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员工质量知识培训不到位,使得员工在各个环节生产操作未按照流程进行,产品出厂合格率低。同时,由于未构建供应商信息化管理体系,导致购进原辅材料质量不符合质量标准,产品质量严重下降,失去客源。
(四)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不善,人才流失严重。
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管理过程中,虽然部分机械制造企业已经使用了信息化管理技术统筹人力资源,由于其服务器性能、网络状况不完善,在实施过程中问题百出。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工作不完善带来的管理流程不顺,缺乏可依据的标准,信息误导现象严重等负面情况,更是使企业决策无法更宏观地利用人力资源数据,导致人才利用率低,人才无法发挥作用,人才资源缺失严重。
二、机械制造企业如何针对性地加强信息化管理
随着机械制造市场竞争愈演愈烈,企业要想扩大经营版图,必须先狠抓信息化管理,进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从某种程度上看,机械制造企业信息化程度的高低是衡量机械企业总体水平的重要标志。但综合上述我们可以知道,机械制造企业在信息化管理过程中依旧存在严重的缺陷。只有解决了这些缺陷,机械制造企业才能更好地发展。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一)强化企业信息化管理,做好工程设计信息化工作。
要解决机械制造企业信息化系统“花瓶”作用过强的问题,要求机械制造企业必须强化信息技术在产业化中的应用,加大信息化平台建设,实现信息化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采购销售和服务等环节的覆盖、渗透融合和综合集成。同时,公司要在财务、技术、生产管理、储运、车间管理、质量等部门建立信息模块,满足业务协同和信息共享的需求,以提高各个管理环节的工作效率。另外,企业还需做好工程设计的信息化工作,包括两维、三维绘图及装配检查CAD、模拟整机性能的CAE、工艺设计CAPP、以数控编程为主的CAM等信息系统的引进。
(二)应用ERP软件,构建完善的财务指标系统。
财务管理过分松散,财务活动价值无法挖掘,将导致企业项目管理成本无法受到控制,财政支出浪费大,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威胁。因而,机械制造企业必须要抓紧处理这种不良状况。笔者建议,强化信息化管理,注重财务分析,江苏爱吉斯海珠机械有限公司应用金蝶ERP软件等财务信息化管理设备,每月定期组织编制财务分析报告,对公司经营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核算、统计与分析。同时,积极分析机械制造企业当前的盈利能力、经营能力、偿债能力、发展能力,构建一个良性财务指标,让财务部工作人员依据指标办事,每月定期向高层领导汇报上月财务经营状况和经营成果,提出合理化建议,为领导或有关部门的决策提供依据。
(三)完善产品质量监督的信息化建设,强化供应商管理。
高效的质量信息化建设不仅要建立健全的企业质量管理机构,还需引进先进的质量管理信息化系统。江苏爱吉斯海珠机械有限公司产品购入的质量管理信息化系统不仅具有了质量决策、质量检测与数据采集、质量评价、控制与跟踪等功能,在产品设计、制造、检验到售后服务的整个过程中还具备强化过程质量监督的作用,贯彻该公司的落实了分层审核制度。此外,该系统还强化了对供应商的管理,确保购进原辅材料质量符合质量标准的要求。坚决执行不合格的原辅料不准投入生产,不合格的半成品不得流入下一道工序,不合格产品不得流入市场的“三不”原则。
(四)加强系统对人力资源的统筹管理,吸引人才。
为确保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科学规范、持续稳定的开展,机械制造企业还引入了当前较为先进的人力管理系统。如江苏爱吉斯海珠机械有限公司引进的人力管理系统,在很大程度上规范了组织设计、岗位设置、岗位职责、招聘管理、薪酬管理、绩效考核等操作程序,实现了管理的规范化和系统化。此外,公司还积极利用人力管理系统进行梳理、分析、诊断,并进行组织结构、岗位设置、工作流程的优化整合,搭建了现有15个部门23个子部门的组织结构模式,制定了20个一级、二级流程,完善了145个岗位的岗位职责、岗位任职条件和能力素质要求,为新员工的入职指导及人员的招聘、引进、选拔和培养明确了要求,从而保障了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吸引了大批人才。
作者:高金刚 戚娟娟 单位:江苏爱吉斯海珠机械有限公司
企业信息化论文:供电企业信息化档案管理论文
一、供电企业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供电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是供电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和环节,对于供电企业的生产经营有着同等重要的作用,是供电企业获取市场竞争主动权的有效保障。供电企业档案是供电企业各种生产经营活动的原始记录,涉及范围广,门类较多、信息含量大,对供电企业的生产经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真实的反应了供电企业的发展历程,拥有广泛的科技资源和特有的知识信息,是供电企业不可估量的宝贵财富。所以,必须要对供电企业档案管理的现状进行分析,以科学创新的理念,抓住各种机遇,把档案信息化工作纳入供电企业发展计划、加快推进档案信息化进程,建立起能够适应供电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机制,不断拓展系统档案工作新领域,为促进供电企业经营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信息保障。
二、建立健全档案信息化工作机制
档案信息化工作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并不是有了人、设备与档案库就能顺利的开展档案信息化工作,其中涉及到了信息化范围的确定、相关信息化标准的确立以及如何对档案中的机密文件进行界定、存储格式的确定和长期保存等多种问题。面对信息化过程中将会遇到的各种问题,如何去进行统筹规划,这些都需要由主要领导从发展战略高度来重视,将该项工作与供电企业的生产经营工作同等重要工作来抓,真下做到认识到位,措施到位,并要时刻关注档案信息化进展情况,及时解决各种突发性问题,为档案信息化项目工程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档案信息化工作是一项技术、系统、复杂的工作,推进档案信息化工作需要有一套完整、健全和长效的运行机制提供保障。除了要建立起档案信息化工作小组外,省公司还应该建立起一个相对独立的综合档案管理部门,通过该部门来对整个供电企业的档案信息化建设和管理工作进行协调和指导,从而能够对供电企业各部门在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产生的各类信息进行规范化管理,能够依照统一规范的档案管理标准建立数字档案库。并能够在管理职能上,可以承担起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实施与相应的后续管理、维护、升级与服务工作。在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为了能够让各种机制进行有效的运转并明确相关的责任,保障网络与档案数据的安全运行、有效管理、科学使用,结合供电企业的工作实际情况出发,省公司统一建立起相应的管理制度,如《电子文件归档管理制度》《档案数据录入责任制度》电子文件安全保密制度》《网络运行安全制度》及《音像档案资料管理标准》等各种制度,真正做到有效利用。
三、加快网络与数据库的建设
网络与数据库的建设,可以有效的实现资源的互联互通以及共享,有利于供电企业的发展。网络与数据库以及相关的计算机设备都是实现档案信息化的重要基础。因此,必须要大力的推进网络与数据库两方面的建设,为档案信息化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进行网络建设时,需要重点建设供电企业省公司档案核心网络。因为它是沟通供电企业档案信息管理中心工作与公司系统各个单位的重要网络,是实现文档一体化的重要渠道之一。通过内网可以在线及时查看公司系统各个单位电子文件的整理归档情况,为公司系统各个单位在线查询、调阅资料提供方便。而通过外网则可以有效的开展信息交流、信息及共享服务。核心网是档案数据基础与提供利用的中心,是供电企业实现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节点。在进行核心网建设的过程中,要对电子文件的归档以及管理进行调研,同时加强与办公自动化管理系统的衔接和融合,从而建立起一个文档一体的档案信息管理体系。这样做不仅可以对今后的整理、查阅及各项工作有着重要参考作用而且还可以减少省公司档案工作专业的培训。在进行数据库建设时,需要根据供电企业的实际情况,分别建立起目录数据库、全文数据库与多媒体数据库等各种类型的数据库。在初期必须要对档案目录数据库的构建进行重视,因为该数据库不仅仅能够满足用户查询需要,同时还是数字档案信息管理的基本要求。同时还必须要注意目录数据库的建设不仅对数量有要求,对特色性也有一定的要求。
四、统一实施、加强指导
在推动公司系统档案工作信息化建设进程中,可以借助档案达标管理模式,重视档案管理信息工作的指导与培训工作,充分利用办公自动化系统,建立起公司系统专业化,系统化的信息平台,及时对公司系统各单位档案工作进行远程监控与技术指导。加强信息技术人才的引进和档案人员信息技术知识的培训,提品质案人员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引导档案人员不断满足信息化要求,使公司系统档案信息化工作达到质的飞跃。
五、结语
总之,想要推进供电企业的档案信息化建设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从公司整个系统着眼,这样才能发挥系统整体优势,才能整体推进公司档案工作信息化的新进程;随着时代的发展,会有更多的研究者对如何推进供电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做出更趋科学的阐述。
企业信息化论文:电力企业信息化财务论文
1现阶段电力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现状
现阶段,随着水价、煤价、气价以及材料等原材料价格的不断上涨和环保投入的不断增加,电力企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也是有着一定的难度的,其中,实行财务管理信息化就是一项重要的措施,其能够降低企业的运行成本,提升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率,同时也大大的提高了决策的有用性。因此,在电力企业中应向全体员工大力的宣传和灌输“大力开展信息化建设,提高经济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降低运行成本”的理念。
2电力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2.1对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工作认识不足
在我国的电力企业中,还是存在着明显的“重研发轻应用,重硬件轻软件”的观念,企业的领导者对财务管理信息化也还没有足够的认识,对其的认识也都还停留在手工模仿的阶段,并没有意识到要想实现管理的现代化就必须做到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工作,应充分的认识到企业管理系统中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核心地位。对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工作还只是盲目的投入,并没有产生实质的效果,对财务管理信息化的认识也只认为是核算功能,还未认识到要想真正的实现企业的现代化管理,就必须推行较高程度的信息化建设。
2.2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工作缺乏高素质的人才
现阶段对于我国的电力企业来说,还是非常缺乏同时懂电力生产、企业管理以及高端信息技术的综合性人才,没有这种高素质的人才对于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研发和应用也会产生一定的限制作用,企业内部的各类业务信息无法得到及时的传递和共享,在企业内部财务信息数据也无法形成横向分割和纵向分割,降低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率。
2.3财务管理信息化仍处于核算管理的层次
如果单纯的来看现阶段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应用程度,那么大部分企业都已经进入了以会计核算为导向的阶段,财务人员的工作量得到了很大的降低,然而这种应用却还只是停留在会计电算化的初始阶段,其实仍处于核算管理的层次,要想在事前有效控制并且的反映出企业的经济业务还是有很大难度的,只是在事后才能反映出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所以,如电力企业的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以及变动情况,在系统都无法得到及时的共享和传递,而通过所建立的资产管理系统,也无法对企业资产的变动进行有效的管理。
3做好电力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工作的有效对策
3.1正确的认识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地位和作用
一个企业的生命线就是信息流,而要想电力企业财务管理各方面的工作稳定、有序运转,就必须具备足够的真实并且有效的信息。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工作能够充分的提升电力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使电力企业的各项管理工作更加的现代化,也为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构建了一个非常有效的信息平台,在保障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方面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电力企业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如果能够较好的推进财务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那么就能够大幅度的提升企业的内部控制水平,有序的实现风险控制,从而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企业领导者以及财务人员都应认识到财务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应进一步的加大在这方面的投入力度,从而提升电力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技术水平。
3.2做好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人才培养工作
电力行业作为一类技术密集型的企业,而要想做好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工作,就需要同时懂电力生产、企业管理以及专业技术的高素质综合性的人才的,因此,在推进电力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培养这样一批高素质的人才所发挥的作用就是尤为关键的。集团企业应建立一支综合素质较高并且专业技术较强的职工团队,确保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稳定、持续并且高效的运转,对于企业中负责财务会计的工作人员,企业应重点培训他们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同时还应重视对它们专业技术的培训工作,从而培养出素质高、专业强的综合性人才。
3.3合理的配置资源,加大对财务信息软件的投资力度
通常情况下,电力企业的财务核算工作都是较为复杂的,而随着企业经济业务量的不断增加,企业的财务核算的工作量也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传统的手工记账的方式工作效率较低,已经不能满足信息时代的需求,而如果能够建立良好的财务管理的信息化系统,那么就能够为企业的财会人员节省很多的精力,大大的提升其工作效率,使这些人员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高层次的管理工作中来。所以,企业的决策层应加大对财务信息软件的投入力度,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引入多种类型的财务评价指标体系,对企业进行高效的信息化管理,保障电力企业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得以生存和发展。
3.4制定统一的标准,保障软件的共享性
为了有效的避免企业软件开发工作出现重复的问题,就必须充分的保障软件的共享性和通用。在设计开发电力企业软件的过程中,首先应制定一个统一的标准,在充分分析了企业自身发展情况的基础上,研发出与其相适应的会计核算软件,从而实现对业务流程和财务信息的一体化管理,科学的利用了企业的各项资源,保障了信息数据的共享性。
4结束语
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对现阶段电力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现状、电力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以及做好电力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工作的有效对策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探讨。电力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工作应得到企业全员的重视和认可,及时的更新管理人员的观念,建立一支综合素质较高并且专业技术较强的职工队伍,加深全体员工对财务管理信息化的理解,及时的总结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问题并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完善对策,从而保障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顺利完成。
作者:廖文飞 单位:广东大唐国际肇庆热电有限责任公司
企业信息化论文:企业信息化建设财务论文
1BI理论
1.1数据仓库
数据仓库的体系结构主要包括数据源、数据的存储与管理、联机分析服务器、前端工具4个部分,是决策支持系统和联机分析应用数据源的结构化数据环境,其特点在于面向主题、集成性、稳定性和时变性。数据仓库从数据源获得数据后,进行抽取、清理、集成,利用报表工具、查询工具、数据分析工具,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
1.2抽取—转换—装载(ETL)
ETL作为商务智能的核心,负责完成数据从数据源向目标数据库的传输工作,在整个项目中工作量较大,构成了数据仓库的关键环节。ETL能够按照统一的规则集成并且提高数据的价值,分析用户的需求并设计相应的模型。在具体实施时,ETL会创建一个或多个软件包,并定义每一个软件包的任务、对象等约束条件,执行程序。
1.3联机分析处理
随着数据库技术的发展,数据库存储的数据量不断增加,用户的查询需求也越来越复杂,甚至需要进行综合查询,分散、杂乱、非系统化的数据库并不能满足要求。联机分析处理是针对这一问题而开发的技术,通过对各种信息的快速、稳定、交互性的取存,在短时间内响应非数据处理专业人员的复杂查询要求,以便决策人员地了解公司经营状况,选择正确的决策方案。
1.4数据挖掘
数据挖掘能够在大量的数据中自动发现有价值的信息,同时还具有预测未来发展趋势的能力。数据挖掘是数据库中知识发现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主要依赖传统的计算机技术来创建索引结构,增强信息检索系统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数据预处理清洗数据,以便消除噪声和重复的观测值,这也是整个过程中比较费时费力的步骤。
1.5报表
报表包括制造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预算费用等明细表,是与企业财务信息化系统息息相关的数据表达方式,也是实施BI战略的基础,能够把大量有用的数据信息以安全的方式呈现给使用者。在BI战略中,报表可以通过应用程序和工具来制作、和管理,同时通过基于Web的链接来查看。
2财务信息系统总体设计
2.1系统设计
系统设计包括文件设计、输入输出设计、人机对话设计和文档设计,每一个步骤都关系到数据库在财务信息系统中的应用是否。文件是存储的基本单位,是整个系统的基础。代码由数字和字母组成,在计算机技术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有助于加快程序的运行速度。输入设计是把数据信息地输入到计算机内,而输出设计则相反。人机对话设计是随着科技发展而普遍采用的设计,能够方便客户像点菜一样控制程序的执行。文档设计是指在正式编程前所设计的系统说明书,它是系统编程、评审、验收的依据。
2.2系统分析
在传统的手工记账系统中,审核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登记明细账和总账等各个步骤缺一不可,但是在BI系统中,这些步骤只是改变了数据信息的物理存储方式,只要把数据正确输入,就能保障输出的正确性,大大简化了手工账簿体系。无论哪一个环节或阶段,系统都能够根据使用者的不同要求,输出相应的会计信息。
2.3模块设计
2.3.1财务处理模块功能
首先,将把会计分录输入计算机系统的复合账库中,然后建立起会计科目的字典库,根据对应关系生成日记账等相关分类账簿,生成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等财务报表。为了使输出的信息被更多用户所接受,根据科目字典库,将业务代码和科目代号都还原成汉字信息。财务处理模块形成的复合账库和科目字典库是整个系统的主要处理对象。
2.3.2成本核算模块功能
操作员将完工产品、在产品成本计算与报表输入到系统中,形成完工产品的成本报告单;材料成本差异的计算与分配是通过科目字典库的转换进入复合账库中的;完工产品、在产品成本费用与复合账库、本期产品成本费用形成了内部循环系统;辅助生产费用、制造费用、本期产品成本费用分别与复合账库建立联系;把辅助生产费用的归集和分配输出给操作员。
2.3.3财务成果模块功能
操作员将期初产品结存数、本期入库数、销售数输入到系统中,进行产品销售成本的结转;产品销售成本、产品销售税金、利润分配分别与复合账库建立联系;,通过科目字典库的翻译,将数据输出到利润表库中,将有价值的信息呈现在操作员面前。
2.3.4财务分析模块功能
按照编制现金流量表的方法,复合账库依次从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数据中获取数据信息,通过科目字典库的翻译,将数据计算、分析的结果填入对应的现金流量表库中的相应位置中。
3系统实现的技术重点
3.1数据迁移
数据迁移是利用导入导出工具来实现的,主要步骤包括选择数据源、选择目的、指定表复制和查询、执行导入操作。对数据库进行处理时,操作员通过编写专门的升级工具来进行有效的控制。如果旧操作系统将各年数据保存在不同的目录中,新系统就能将数据重新导入到“当前表空间”和“历史表空间”,进行适当的处理,例如将近两年的数据保存到“当前表空间”中,而两年以前的数据都保存到“历史表空间”中。
3.2通用性功能实现
3.2.1通用性功能的实现方案
不同的财务人员对财务信息的需求不同,所以通用性就是为了便于用户的个性化设置,达到各个用户的个性化要求。但是通用性功能的实现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首先外观上要简洁明了,支持快捷键的设定;其次除了对系统参数、功能配置进行初始化设置,其他设置可以由用户自行设定,实现个性化设置;实现子功能的重用,为日后的维护创造条件。该技术使用户在使用上有很大的自由度,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实现了通用性和个性化的统一。其通用性主要表现在界面层、功能层和数据库层3个方面。
3.2.2财务科目、科目组成项
不同企业、不同行业、不同会计主体的实际情况有所不同,在会计科目的设置方面应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增加、减少或合并一些会计科目,经过合法性验证后,保存设置的科目组成项。
3.2.3自定义报表的设置
除了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以外,用户可以自定义其他格式的报表。首先,选择对应的报表类别,系统会导入相应的报表模板,然后,用户可以对模板进行“改造”,可以增加或减少列的中文标题,也可以修改列对应的计算函数,,进行保存后系统就可以自动把数据导入该表格中。
3.2.4明细账查询条件通用化
用户通常以查询和打印的方式来使用明细账,但是每个财务科目的科目组成项不尽相同,所以有必要设计一个通用的查询界面。首先要在表格中显示出用户选择的科目组成项目,经过系统处理,界面下方会同时列出相应的查询条件,然后,用户输入相应的查询条件,点击“确定”就会输出满足条件的明细账。
3.3个性化技术实现
3.3.1系统主界面的个性化
在进入系统时需要输入用户的权限,不同权限的用户菜单的功能是不同的,该系统把用户分为9个级别,能够分别设置个性化的主界面。首先经过身份确认后,用户能够根据浅显易懂的界面来调整菜单树,把经常使用的菜单拖进常用菜单栏等,同时,如果一个用户拥有多个身份,可以为每一个身份制作不同的主界面,使其在切换身份后使用更便捷。
3.3.2数据录入界面的个性化
当用户选择某个科目来录入凭证时,系统会自动根据“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原则进行合法性检查,若用户违反了这一原则,则不能成功地生成凭证,录入完毕后,系统会自动弹出对话框,用户可以选择是否继续录入凭证。
3.4自动化功能实现
BI数据库系统需要定期进行软件版本的更新升级,升级方式主要有自动升级和手动升级两种:一方面,系统会通过客户端定时进行检测,发现有新版本时就会自动更新;另一方面,用户可以随时根据需要进行手动升级。
作者:李曙虹 单位:华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企业信息化论文:电力企业信息化管理创新论文
一、管理创新与电力企业信息化的相互作用
(一)管理创新是企业信息化的基础
企业管理体制决定了管理采取的措施和方案,而电力企业管理创新,才能有助于企业信息化工作的开展。如果采用的是比较陈旧的管理体制,必然会阻碍电力企业信息化工作的开展。所以,做好电气力气管理创新工作,也就是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两者相互集合相互影响
电力企业信息化与管理创新是相辅相成的,它们两者不能被单独分开,电力企业信息化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它对企业管理具有促进作用。信息化有助于企业管理模式的更新,而管理创新对于市场信息化和技术信息化具有整合的作用,从而,电力企业想要获得更大的市场竞争力,就需要变革管理模式。将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创新有效结合,促进企业的快速高效发展。
二、关于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电力企业信息化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使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还显现出了很多的问题,需要引起管理者的注意。
(一)重新树立管理者观念
更新管理者观念,处理官僚作风。电力企业一般历史都比较悠久,管理者也是传统企业具有一定经验的博学领导。但是,现阶段,随着新时代的发展,一些管理模式和思想,已经不是很适合现在企业的管理。所以,应该让管理者摒弃陈旧的管理观念,以市场为导向,重视企业创新的重要性,摒弃掉官僚作风,促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开展。
(二)结合实际构建信息化管理新体系
根据需求分析,有效设计适合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方案。需求分析是设计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及时步,可以采用原型法,让使用者更清楚的知道使用内容。或者与相关部门负责人进行分析和讨论,将核心业务需求重点考虑在内,边缘化的问题可以进行弱化出来,避免时间和投资的浪费。
(三)引进新思想新人才
新人才、新思想,是现阶段科技发展的关键,也是企业生存的关键。没有人才的注入,就不能带来企业的勃勃生机。电气企业需要不断有新人才的参与,它需要一个有成绩的团队,团队的各成员需要具备专业水平高、经验丰富的素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信息化建设团队能够在很短的时间里面,迅速收集和分析信息,从而成功解决问题。新思想,也是电力企业非常需要的,电力企业应该放远眼光,将企业的长远效益和荣誉放在首位。对信息化建设,给予足够的重视,并且加大资金投入,将先进思想,比如CIMS、ERP等整合运用到企业的信息流、资金流、工作流的集成中去。从而促进电力企业信息化管理卓有成效的开展。
(四)引进第三方服务体系
借助第三方信息化服务,可以帮助企业更好的建立科学而的管理体系。第三方信息化咨询服务也是对传统的模式进行了改进,自然有它本身的优势。每个行业或者领域已经出现了专业的策划公司,也是为信息化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其中,策划人、监督人、评估师等,在被委托中承担了咨询服务工作。能提升电力企业的信息化服务和管理工作。
(五)建立信息反馈机制
电力企业的运作系统很大,往往涉及到的部门与部门之间的联系较多,存在着一个相互交错的信息网。目前很多的电力企业,特别是那些中小型的电力企业都缺乏一个良好的机制制约,电力企业之间各部门的沟通不到位、责任划分不明确,这很大程度上行增加了企业的内耗和损伤。要想彻底的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就要对电力企业的管理思路加以改革,结合企业自身的部门特点建立信息反馈机制,使各部门之间的信息能够及时的交流利用,使部门的管理能够井然有序。
三、总结
本文首先讲述了企业信息化的重要性,再关于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与企业的创新管理的相互关系做了分析,关于未来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也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这是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也是个信息化改变生活和工作方式的时代。企业信息化管理建设方面也是顺势而生。由于电力企业的特殊性,信息化管理比较复杂,对信息化需求量也很大,这就使得电力企业信息化管理需要逐步完善,为了提升电力企业竞争力,需要建立高效的信息化管理平台,促进电力企业的快速发展,也能在大浪搏击中获得自己的竞争力。
作者:黄博 单位:陕西省地方电力(集团)有限公司商洛供电分公司
企业信息化论文:信息化建设企业信息化论文
1企业信息化管理的优势
1.1整合资源,优化方案
通过信息化管理,电力企业可将生产、营销、人力、物资、财务等资源优化整合,消除管理中的灰色地带,使资源信息更加清晰透明,从而取得1+1大于2的效果。信息技术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与的计算结果,为方案选择提供依据。
1.2简化流程,提高效率
信息化管理在很大程度上简化工程审批、资金划拨等繁琐冗长的业务流程。经办人利用相应办公系统申报业务,系统会自动提示涉及业务的有关部门负责人审批,且通过信息化系统,可随时了解业务的近期状态,有利于后续工作的开展。
1.3远程协助,数据共享
电力企业通过内部局域网实现数据共享与远程协助。云技术的研发为资源共享打开一扇新的大门。它拥有海量的数据承载能力,强大的可扩展性,能充分满足企业内部的信息交流。而远程协助消除时间与空间的阻碍,为应对突发事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劣势
2.1使用环境要求高
企业信息化管理以计算机网络平台为媒介,对使用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源质量、室内温度等因素都会对集成电路造成影响,从而决定存储数据的完整性与可用性。黑客技术、网络攻击、病毒感染等威胁时刻觊觎企业内部信息。因此,企业必须建立完善、的防御机制,以防止重要资料丢失,核心技术外泄。
2.2前期工作量大
信息化管理的前提是企业数据库建设。高质量的数据库是企业科学分析和决策管理的前提条件。电力企业体系庞大,机构繁多,涉及领域广泛,各专业相互联系,导致相应数据库建设难度也会增大。正确的数据统计、精准的信息归类要求更多的工作时间,而这必然会影响正常工作,使许多企业信息化管理半途而废。
2.3维护成本较高
随着电力企业高速发展,集团规模扩展和管理级别提升,要求信息化管理同步跟进。可实际情况往往不能满足客观要求,企业信息化管理大多以当下工作为出发点进行设计,系统上线后适用于之前的工作需要,而实际工作需要仍不断地增长。因此,就会出现频繁的软件更新、系统升级、数据库扩展等问题,导致人员培训、设备替换的成本支出增加。
3企业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3.1数据质量参差不齐
高质量的数据库是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基础。一些单位和部门,没有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企业信息化管理,仍然固守原有的管理模式,缺少原始数据积累,不顾质量、误写瞒报,以求尽快完成工作任务,给企业数据库建设带来极大隐患,长此以往,没有牢固的基础数据做支撑,公司信息化管理将很难进行下去。
3.2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企业人员在思想观念上对信息化认识有限,应用能力和水平不足,在信息化建设中表现为徘徊观望,不能积极配合。这是由于企业很少对员工进行信息化管理方面的培训,而软件供应服务商一般很少提供培训服务,或提供的培训仅限于自己产品的应用,不能提供提升员工信息化素质的培训服务。
3.3刻意追求信息化
信息化管理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有效途经,但不能因为要“信息化”而“信息化”。企业信息化涉及技术、管理、战略决策等一系列复杂问题,因此,制定科学、的总体规划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一个系统上线,应充分论证其实用性和可行性,还要考虑地域差异及实际需求,不应只关注短期效益。刻意追求信息化,缺乏总体规划,是企业当前信息化系统应用出现的一个主要问题,其导致应用集成度低、信息孤岛、重复建设、系统互不相容等不良后果。
4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对策
4.1提高意识,转变观念
企业各部门要提高对信息化管理的重视程度。电力企业各级人员都是信息化管理的直接参与者,树立信息化管理意识势在必行。各部门应清醒认识到,企业信息化管理不是面子工程,而是企业加速发展的助燃剂。通过强化意识教育、多渠道宣传等手段,纠正员工的错误认识,使其明白数据、资源信息化不是无用功。信息化是手段,管理是最终目的。突出信息化管理优势,让各级员工从根本上接受信息化管理,从而全身心投入到企业信息化建设中来。
4.2以人为本,加强建设
企业要坚持以人为本,加强职工培训,对信息化建设进行有效控制。信息化培训要以增强员工信息化意识和能力为目的,经常组织各种应用培训,从初级的日常软件应用、网络安全到企业信息化建设意义和内容,再到行业性、专业性很强的软件应用培训。真正做到人人都懂“信息化”,随手能用“信息化”。
4.3突出重点,整体规划
电力企业信息系统的规划应站在全局的角度、战略的角度,总体规划,分布实施,结合自身需求进行合理建设。规划时要明确各系统功能,明确系统与系统间的关系,且功能任务上不能有重复,但应保持一定的通信联系。选择软件合作力量和系统集成商时,要进行多方调查,咨询与比较,确保设备购置、软件开发、系统集成等功能达到预期效果,后续维护有保障。
作者:彭超 彭鲁豫 彭锦男 单位:国网营口供电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