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城乡规划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城乡规划论文:城乡规划中的土地合理利用
提要城乡规划是指导城乡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依据和手段,而土地的合理利用在城乡规划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城乡规划中土地利用方式存在的问题出发,对如何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城乡规划;土地征用;级差地租
一、问题提出
城乡规划是指导城乡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依据和手段,在城乡差距日益凸显、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劳动力持续向城市转移的进程中,城乡规划逐渐被提上日程。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稀缺的土地资源之间的矛盾持续加剧,使得城市土地开发利用范围不断扩展。而在农村,土地是农民拥有的除劳动力之外的有效“致富”资产,是支撑农村经济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的基础。土地不仅为城镇发展提供布局与建设的空间,而且是融资的重要工具,土地增值收益的公平分配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公正、社会稳定的体现。国外经验表明:城市健康有序的发展与政府充分控制和分配土地收益密切相关。因此,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是保障城乡规划成功进行的前提条件,对城乡规划中土地的合理利用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城乡规划中土地利用方式及其问题
(一)城乡规划中土地利用方式。当前我国城乡规划中土地利用方式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及时,农村土地征用:土地征用是集体土地向城市用地转换的合法途径,农业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是城市化、工业化、城镇化推进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是经济发展的大趋势,集体所有制化的土地作为城市用地的重要补充,保障了工业化、城市化推进对土地急剧增长的需求;第二,对土地以招标、拍卖、挂牌的方式进行城市建设的配套开发以及城市土地的综合管理利用。对城市土地以拍卖的方式卖给房地产商,以招标的方式将城市基础建设的任务分配到有能力的单位,从而综合利用土地资源。
(二)城乡规划中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城乡规划中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土地征用方面:土地价格在土地征用中的作用发挥不到位。征用是国家运用强制性的行政手段有偿征用农民土地的方式。在我国,征用农民土地后给农民较少的经济补偿,土地征用费占土地出让价格的比重很低,土地的收益分配混乱,加之政府对土地补偿费的截留,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此外,市价和土地征用价格的巨大反差,土地在集体经济组织以及其他类型经济组织之间的不规范流转大量存在,这种自发性的流转由于没有纳入统一的土地市场,带来诸多问题。如用地权不清晰、产生由价格和产权问题而发生的争端、土地资源的滥用等;其次,利用招标拍卖等方式对土地进行分配利用。土地竞拍的价格一般较高,尤其是房地产商为了追逐自身的经济利益,在高价得到土地使用权后,对土地进行配套建设开发,造成房屋价格上涨、炒房现象严重。
三、城乡规划中土地合理利用的政策建议
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在城乡规划中有着重要作用,是做好城乡规划的基础。为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促进城乡规划中土地的合理有效利用,应首先从土地价格的规范出发,一方面对农村土地征用进行管制;另一方面对土地的招标、竞拍、挂牌给予合理规制。
(一)对农村土地征用的管制
1、征地补偿费、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根据地租理论,地租有级差之分,应根据土地的优劣程度来确定地租。换言之,对征收的土地给予征地补偿费时,应有所区分,根据地块带来的效益确定。对于在可预测范围内有良好发展前景,并且用途非常广泛的地块,在征用补偿费的确定时,应区别于劣质地块。此外,政府在对失地农民的同期损失给予补偿时,应该加入土地使用后的预期利益,动态提高补偿标准,从而既可以降低农民对征地的不满情绪,又提高了土地征用的成效。
按照马克思的地租分配理论,级差地租ⅰ应由土地所有者所有,级差地租ⅱ应由土地所有者和经营者共同所有。对土地征用后产生的增值部分,应充分考虑被征地者的利益。而据国家有关统计资料显示,土地用途转变增值的土地收益中,农民约得5%~10%,村一级得25%~30%,政府及部门得60%~70%。因此,规范征用土地的收益分配是改善现行制度的重要方面,是切实保障农民权益的重要举措。
2、征用土地的购地费确定。购地费应由被征购地块的地价款、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构成,其中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应如实补偿,地价款可根据农地基准地价,参考集体农用地转为国有建设用地后的用途及预期收益等因素确定,让农民分享额外的增值收益。尤其对于个人承包集体土地的农户,在承包期还未到达的前提下,承包的土地已被政府征用,他们的预期利益更应得到保护。
(二)对土地招标、竞拍、挂牌的规制。由于国家允许对经营性土地实行招标、招商、拍卖和挂牌,推行和严格执行经营性土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从而凸显土地资产价值,为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土地市场秩序以及有效遏制土地出让中的暗箱操作提供平台。经营性用地通过扩大土地出让的招拍挂比例,由市场机制决定土地去向,由政府部门根据市场情况调整基准地价和出让底价,充分挖掘土地的资产价值。
根据科斯定理,在明确产权的前提下,甚至不需要政府干预市场交易,市场交易便会按照公平合理的价格来进行。市场的真谛不是价格,而是产权,只要产权确定,市场主体便会“议出”合理的价格。土地是一种特殊商品,地价是转让产权后的经济收入,招标、竞拍、挂牌会获得土地使用权,因此政府为了保障招标、竞拍、挂牌的顺利进行以及土地资产价值的充分体现应该先从制定基准地价以及转让土地的产权入手,根据转让产权的不同、土地的位置、土地使用期限、基础设施完善程度、地区经济结构、人口密度、城市周围农用地的生产状况以及交易成本等因素来制定基准地价,从源头上规制土地的招标、竞拍、挂牌。
城乡规划论文:论城乡规划中的土地合理利用
摘要:要城乡规划是指导城乡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依据和手段,而土地的合理利用在城乡规划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城乡规划中土地利用方式存在的问题出发,对如何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城乡规划;土地征用;级差地租
一、问题提出
城乡规划是指导城乡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依据和手段,在城乡差距日益凸显、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劳动力持续向城市转移的进程中,城乡规划逐渐被提上日程。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稀缺的土地资源之间的矛盾持续加剧,使得城市土地开发利用范围不断扩展。而在农村,土地是农民拥有的除劳动力之外的有效“致富”资产,是支撑农村经济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的基础。土地不仅为城镇发展提供布局与建设的空间,而且是融资的重要工具,土地增值收益的公平分配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公正、社会稳定的体现。国外经验表明:城市健康有序的发展与政府充分控制和分配土地收益密切相关。因此,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是保障城乡规划成功进行的前提条件,对城乡规划中土地的合理利用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城乡规划中土地利用方式及其问题
(一)城乡规划中土地利用方式。当前我国城乡规划中土地利用方式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及时,农村土地征用:土地征用是集体土地向城市用地转换的合法途径,农业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是城市化、工业化、城镇化推进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是经济发展的大趋势,集体所有制化的土地作为城市用地的重要补充,保障了工业化、城市化推进对土地急剧增长的需求;第二,对土地以招标、拍卖、挂牌的方式进行城市建设的配套开发以及城市土地的综合管理利用。对城市土地以拍卖的方式卖给房地产商,以招标的方式将城市基础建设的任务分配到有能力的单位,从而综合利用土地资源。
(二)城乡规划中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城乡规划中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土地征用方面:土地价格在土地征用中的作用发挥不到位。征用是国家运用强制性的行政手段有偿征用农民土地的方式。在我国,征用农民土地后给农民较少的经济补偿,土地征用费占土地出让价格的比重很低,土地的收益分配混乱,加之政府对土地补偿费的截留,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此外,市价和土地征用价格的巨大反差,土地在集体经济组织以及其他类型经济组织之间的不规范流转大量存在,这种自发性的流转由于没有纳入统一的土地市场,带来诸多问题。如用地权不清晰、产生由价格和产权问题而发生的争端、土地资源的滥用等;其次,利用招标拍卖等方式对土地进行分配利用。土地竞拍的价格一般较高,尤其是房地产商为了追逐自身的经济利益,在高价得到土地使用权后,对土地进行配套建设开发,造成房屋价格上涨、炒房现象严重。
三、城乡规划中土地合理利用的政策建议
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在城乡规划中有着重要作用,是做好城乡规划的基础。为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促进城乡规划中土地的合理有效利用,应首先从土地价格的规范出发,一方面对农村土地征用进行管制;另一方面对土地的招标、竞拍、挂牌给予合理规制。
(一)对农村土地征用的管制
1、征地补偿费、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根据地租理论,地租有级差之分,应根据土地的优劣程度来确定地租。换言之,对征收的土地给予征地补偿费时,应有所区分,根据地块带来的效益确定。对于在可预测范围内有良好发展前景,并且用途非常广泛的地块,在征用补偿费的确定时,应区别于劣质地块。此外,政府在对失地农民的同期损失给予补偿时,应该加入土地使用后的预期利益,动态提高补偿标准,从而既可以降低农民对征地的不满情绪,又提高了土地征用的成效。
按照马克思的地租分配理论,级差地租ⅰ应由土地所有者所有,级差地租ⅱ应由土地所有者和经营者共同所有。对土地征用后产生的增值部分,应充分考虑被征地者的利益。而据国家有关统计资料显示,土地用途转变增值的土地收益中,农民约得5%~10%,村一级得25%~30%,政府及部门得60%~70%。因此,规范征用土地的收益分配是改善现行制度的重要方面,是切实保障农民权益的重要举措。
2、征用土地的购地费确定。购地费应由被征购地块的地价款、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构成,其中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应如实补偿,地价款可根据农地基准地价,集体农用地转为国有建设用地后的用途及预期收益等因素确定,让农民分享额外的增值收益。尤其对于个人承包集体土地的农户,在承包期还未到达的前提下,承包的土地已被政府征用,他们的预期利益更应得到保护。
(二)对土地招标、竞拍、挂牌的规制。由于国家允许对经营性土地实行招标、招商、拍卖和挂牌,推行和严格执行经营性土地招标、拍卖、挂牌
出让制度,从而凸显土地资产价值,为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土地市场秩序以及有效遏制土地出让中的暗箱操作提供平台。经营性用地通过扩大土地出让的招拍挂比例,由市场机制决定土地去向,由政府部门根据市场情况调整基准地价和出让底价,充分挖掘土地的资产价值。
根据科斯定理,在明确产权的前提下,甚至不需要政府干预市场交易,市场交易便会按照公平合理的价格来进行。市场的真谛不是价格,而是产权,只要产权确定,市场主体便会“议出”合理的价格。土地是一种特殊商品,地价是转让产权后的经济收入,招标、竞拍、挂牌会获得土地使用权,因此政府为了保障招标、竞拍、挂牌的顺利进行以及土地资产价值的充分体现应该先从制定基准地价以及转让土地的产权入手,根据转让产权的不同、土地的位置、土地使用期限、基础设施完善程度、地区经济结构、人口密度、城市周围农用地的生产状况以及交易成本等因素来制定基准地价,从源头上规制土地的招标、竞拍、挂牌。
城乡规划论文:关于增强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探讨
关于增强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探讨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简称资环专业)是在地理学科、环境学科、规划学科、经济和管理学科、现代技术科学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地理类应用型理科专业,为资源、环境、城乡规划管理等各级行政管理部门、科研部门、设计院所及各类企业输送“综合性、复合型、高素质、高技能”从事生产、科研、设计、开发策划、管理等方面的人才。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形成的学科基础广、专业口径宽,加之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全国开设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高校已超过162个,成为我国发展最快的本科专业之一。由于新专业发展中的共性以及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个性特点,存在着专业特色的构建、课程设置的完善、教学方法的改革、教材的建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协调、学生需求与社会需求的调整等多方面的问题。湖北省现有本专业的学校有8个,主要依托地理科学、资源环境科学、土地科学和城市科学等学科,在教学实践中各有侧重点,与该学校依托学科的相关专业有紧密的联系,但在该专业建设等方面,都有进一步需要研讨的问题。
目前,湖北民族学院资环专业自2000年开办以来,从毕业生就业的情况,反映出该专业存在的一些问题。学生和用人单位反映:该专业学的内容广、深度不够;动手能力不强,缺乏市场竞争力;从事环境工程工作没有学环境专业的学生专业,从事城市规划工作也没有学规划专业的学生扎实。这使一部分同学在毕业后不得不转行选择做其他工作,从而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但其中也有部分综合能力强的同学,毕业后也找到了与该专业对口的工作,在自已的岗位上很突出。本文根据这些现状,总结近年来的经验教训,结合我校的特色优势,就如何增强资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进行了分析。
1.结合人才市场需求,对专业方向进行定位。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本专业开设的课程面广,学科跨度大,如没有核心目标将所学课程联系起来,会让学生感觉学习没有方向,很迷茫。而如果在开设专业课期间,学生能根据自身兴趣和优势,明确专业方向,将会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如何根据市场需求,结合我院教学力量,选择有特色、竞争力强的专业方向才是关?,这也是本文重点要分析的内容。就该专业名称分析,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其最终目标是培养管理类人才,什么样的管理人才呢?有两类:一类是资源环境管理,一类是乡镇规划管理。
资源环境管理类一方面可从事资源管理或环境管理(考公务员,进入国土局、环保局等行政单位),但这部分人数是非常有限的;另一方面可从事为资源、环境管理者提供相关技术咨询的评估工作(土地评估,环境评价等中介机构),这部分在目前国内市场有很大的就业空间。就以环境评价为例来说,其涉及范围很广,包括建设项目(冶金、建材、石化、水利水电、交通运输等)和规划类环境评价。而根据中国国务院第559号国务院令即《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这一条例自2009年10月1日起施行。条例规定:国务院有关部门、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其组织编制的土地利用的有关规划和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以及工业、农业、畜牧业、林业、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设、旅游、自然资源开发的有关专项规划,应当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目前对于建设项目的环评也还处于探索阶段,而规划环评更是处于初期阶段,相关导则和标准均不完善,在这个人才市场上近十年的时间急需大量既懂生态、环境评价又懂规划的复合型人才。
乡镇规划管理类可从事为乡镇、新农村发展建言献策的乡镇管理工作,这在国内市场上同样存在很大的就业空间。现在有很多大学生选择去农村工作,资环专业的学生正是目前新农村建设所急需的人才。根据目前我国的现状,大、中城市对环境管理日益成熟,而广大乡镇和农村地区却缺乏长远规划,缺少集中污水处理设施、垃圾处理设施;乡镇企业没有统一规划;大中型养殖场让农村环境进一步恶化,这使污染从城市转入农村成为必然趋势,而且还将愈演愈烈。这一切都说明农村、乡镇除了急需发展经济以外,更应从长远出发,从资源、环境角度出发,有“生态农村”、“绿色乡镇”的管理理念。但目前我国广大乡镇、农村的管理者文化水平较低,没有环境管理和乡镇规划的专业知识。这些现状就为资环专业的学生带来了很大的舞台,为“生态农村”、“绿色乡镇”建设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管理人才正是资环专业就业的又一个方向。
而无论是从事资源环境管理还是乡镇规划管理,都需要具备跨学科的各种专业知识,主要包括环境、生态、城乡规划、管理等学科领域。湖北
民族学院在这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除资环专业外,还开设了城市规划、园林、园艺、林学等专业,目前从事生态研究和规划方向的博士、教授4人,研究生、副教授近20人,无论从师资力量还是教学设备,实验设施,均能为以上两类人才培养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2.明确了专业定位,学生在大学期间可根据自身优势和兴趣进行有目的、有方向、主动的学习,无论是社会调查,课程实习,暑假实践,创新论文、毕业实习、毕业论文选题,都能紧紧围绕同一个方向来展开,自身综合素质会在每一次锻练中得到提升,这也是考验学生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的关键。很多学生在本专业学习四年后总感觉目标不明确,没有学到专业性特别强的东西,主要就是在进入大学一、二年时间内,没有对本专业、对自已有深入的思考,不知道自已的兴趣,不了解各个方向的就业情况,这导致很多同学出现就业难的情况。要改变这种情况,更需要专业课的老师能在初期和学生主动进行沟通,让学生对自已有明确的职业规划,才会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这也是目前最薄弱的环节,也是以后教学工作的重点。
3.通过各种途径,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与本专业相关的实习基地。如各县市的环保部门、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规划部门、环科所、监测站、环境评价和土地评估机构,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危险废物处置中心,以及各个乡、镇政府均能为资环专业学生实习提供很好的平台,通过在这些部门和单位的实习,更能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4.接合本院优势,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技能的培养。如测量、环境监测、cad制图、环境工程污水处理方案设计等。这些可以通过技能大赛,相关知识竞赛等方式来提高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这些技能的培养和提高也能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就业空间。在近几年中有对计算机感兴趣的同学,通过数据库技术、cad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方面课程的学习与训练,计算机制图水平得到了提高;有专业基础扎实,对地理学感兴趣的同学,在相关老师的指导下考取中国地质大学等名牌大学的硕士研究生;有对野外测量感兴趣的同学,我院有实力雄厚的专业测量队伍,承担有各种测绘任务,学生参与面大,受益很大,有近10%的同学毕业后直接走上测量岗位或考上测量方面的研究生,并成为导师的得力助手。
注:统计时间,2009年07月,在校学生数164人。
5.对于一部分适合做研究工作的学生,应提供更好的考研环境和氛围,使这部分学生能有更多机会进一步学习、深造。目前资环专业的考研率也在逐年上升,从不足10%的比率上升到今年35%的比例,这也为后面的同学考研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行成了教学的良性循环。
总之,采取以上各种措施后,相信资环专业学生在大学期间能对自已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并始终围绕这一中心来有目的的学习,同时利用学校各种资源,加强自身的技能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定能打破以往的就业瓶颈,提升自我的就业竞争力。
城乡规划论文:多元视角下城乡规划管理创新探析
0引言
我国城市规划进程进一步加快,城市问题的规模和复杂程度都有大幅提升,在城市规划编制、审批和实施的管理中,暴露出许多矛盾和问题,规划管理面临更多的挑战,多元视角下的城乡规划管理创新有助于解决制约规划管理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为实现城乡规划发展保驾护航。
1规划管理存在的问题
1.1规划管理权限分散
尽管中央多次申令规划管理权要高度集中,不准下放,但是,与规划争权,自创所谓的封闭式管理,搞规划特权的园区或开发区仍然存在,甚至在多方压力之下,目前有些城市规划主管部门依然被迫将统一的规划权利下放,这些行为破坏了城市规划的有机统一性。造成城市结构松散、城市布局混乱、功能分裂、土地资源浪费、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鲜少等严重问题。
1.2规划决策缺乏有效的公众参与
规划主管部门既是城市的管理者,规划编制单位的主管部门,也是规划方案的审核方和规划成果的决策方,规划编制和实施过程中若缺乏有效的公众参与,就会导致规划决策仅仅是规划主管部门的单方决策和单方行为。许多城市的规划决策权集中在书记、市长、五套班子及几个规划专家手上,是少数人闭门造车式的决策。这种仅限于政府、专家和学者之间的规划模式,使得普通大众对规划缺乏应有的了解、参与,好的建议得不到采纳,大众对规划的支持和认可也随之降低,而“精英”们对现状的调查研究往往不足、深入群众往往不够、实践参与总是不足,由此导致规划决策不断变更、规划过于宏观不能落地的情况时有发生。
1.3规划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督
由于现行监督体制不完善,监督效率低下,监督方式单一,监督过程不,导致监督制度作用很弱,起不到实际作用,这种缺乏及时有效监督的现象,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很多长期性的,连锁性的损失。城市规划监督有效性的缺乏,在决策主体上表现为缺乏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在内部监督管理上表现为缺乏上级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对下级主管部门的监督,在外部监督上表现为缺乏外界行业、社会公众、舆论和媒体对规划部门的监督;在监督方式上表现为监督手段单一,监督力度不足;在监督过程中表现为缺乏事前、事中监督,事后监督作用微弱,效果不明显。
2规划管理目标
2.1统一的规划管理
统一的规划管理有利于规划的宏观指导发挥积极作用,加强对规划编制、审批和实施管理监督工作的有效落实,有利于开发区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各开发区的规划管理应当实行统一的规划管理。一是在规划宏观调控方面,按照国务院及有关部委要求,城市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统一组织实施,严格禁止地方下放规划审批权,要求市级规划的行政管理权擅自下放的要立即纠正,各类开发区以及大学城、科技园、度假区等必须由所在地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统一行使规划管理权,编制、颁布的各类规划必须依据并符合上位规划。二是在规划审批和实施方面,加强信息一体化手段的应用,规划编制审批都能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实时动态更新,信息一体化有助于推动规划的编制、审批“一张图”管理工作,简化和缩短建设项目审批时限,实现对项目的监管。
2.2规划决策民主化取得成效
避免因规划决策的失误对国家和人民造成重大损失是提高规划工作素质,提高城乡规划工作效能的最基础工作,鄂尔多斯在推进规划决策民主化方面做了积极探索,取得了可喜成绩,比如成立鄂尔多斯市规委会,是市规划局的一个重要管理部门,重大项目都要通过规委会决策,完善的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充分体现了决策的科学和民主;并且,建立了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凡是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重大规划事项采用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充分听取公众意见,积极采纳,对不采纳的意见予以书面回复;逐步完善针对规划项目的专家咨询制度,建立了区内和区外知名专家库,重大项目决策会都要邀请专家和社会人士,相关人员参与。
2.3建立城乡规划监督制约机制
加强对城乡规划全部管理工作全过程的监督和制约。强化内部监督,建立行政责任制及其行政错误责任追究制度,在意识上和行为上对从业人员进行教育和督查;强化外部监督,加强外界行业、社会公众、舆论和媒体对规划部门的监督,对外部监督形成记录,对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的采纳结果进行整理;推行政务公开制度,确保规划工作向信息化、科学化、公开化发展,政府公开并不只是公示,更要对公示项目的反馈意见给予足够重视,并据反馈意见对规划作出合理的调整和完善;实现监督手段多样,监督效果明显,监督过程。
3规划编制管理创新
3.1提升规划编制理念
规划编制单位和规划管理者在为使规划成果更加科学合理方面作出的努力有目共睹,但部分规划编制成果严重脱离实际,规划管理随意性较大、工作效率低等问题,从根本上看是编制管理理念落后的原因,应转变规划管理理念,进一步强化规划编制工作。首先,合理把握规划指标的刚性和弹性,对于建筑退线等要素的控制要硬,对高度、密度、开发强度的控制要因地制宜,可以根据效果、地块所处位置(新区与旧区)的不同而通过走程序作规划动态更新,体现规划的灵活性。其次,要加强规划编制研究,在思想层面把以人为本、尊重自然、道法自然、低影响开发等理念融入规划,在编制技术层面投入充足的人力和时间,进行深入细致的现状调查和经济分析,重视并保障规划编制成果转化为规划设计条件,确保应用于规划管理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通过公众参与制度、专家制度、听证制度增加规划审批的技术含量。
3.2加强规划编制质量和行业管理
近年,规划先行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城市规划编制部门的勘测、编制、信息化等业务量随之逐渐增多,规划编制者的社会责任感却逐渐弱化,对规划前期研究的不足和现状调研的不深入,不能因地制宜,重数量而不重质量等导致规划成果质量参差不齐。因此建议一是要增强编制部门的行业自律机制,提高规划编制部门的管理水平,从思想上教育规划编制者要有社会责任心,克服规划编制过程中的名利心、功利心;二是提高规划编制部门的业务水平,在规划编制中,尤其是控规的编制中,深化对重要公共设施,基础设施以及重要企事业单位等情况的调研,发现问题,分析存在问题的成因,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三是建立有效的市场管理机制,加强对规划编制单位的管理,按《城乡规划编制单位资质管理规定》等规定提高规划编制行业准入和升级的门槛。建立对规划编制单位的责任追究制度和具体实施细则,建立规划编制单位资信档案,并依法依规地落实对失信单位的处罚。
4城乡规划审批管理创新
4.1提高审批的阳光化和法制化
首先,提高审批的阳光化,在审批环节实行局务会集体决策,在技术方面实行专家集体决策,在信息方面实行公示制,将各类矛盾在萌芽状态解决,达到削减个人自由裁量权,减少规划成果实施随意性现象的发生。其次,完善以“一书两证”为核心的规划审批管理基本制度,总结经验,因地制宜,体现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塑造城市地方特色,从弥补控规效力不足、科学性不够等方面的缺陷完善控规,强化可落实性,加强对控规中土地使用性质、开发强度和环境容量等强制性指标的控制,提高法制化的程度,实现从“人治”向“法治”的转变。
4.2创新工作流转流程与框架
城乡规划工作面临着规划的宏观性与建设项目的地方性之间的矛盾,以致许多好的规划思想在地方很难落实,规划的宏观调控作用难以体现,甚至委曲规划本意。城乡规划工作者要明确各级政府的权利,领会各级规划的意图,明确各自的责任,按照“一级政府,一级规划、一级事权”的原则,形成层级梯度有序的规划管理工作架构。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可根据工作需要因地制宜地设置派出机构、派驻业务人员,增设驻区联络点,这种方式既能有效落实上位规划,维护上位规划的法定地位,保持规划管理的集中统一,也有助于指导基层工作,为地区和基层提供高效服务。上海、深圳、广州、杭州等规划部门在工作运转流程与框架方面分级管理和垂直管理的创新,对各地的规划工作的运转流程有很好的启示。
5规划实施管理创新
5.1创新城乡规划的监督管理制度
只有制度才能保障和维护监督的实施效果,没有以制度为载体的监督是形同虚设的监督,是无效的监督。目前,由于制度缺口和人员欠缺等方面的原因导致很多地方存在基本没有事前、事中监督,内部监督流于形式的现象,没有对建设项目进行跟踪监督,只进行事后监督,近似于形式上的监督,很软弱,对于既成违法事实,难以挽救,如很多房地产项目由于缺乏事前事中监督,建设完成后出现无法竣工验收,但是核发了预售许可证后房产已经售出,给人民的财产造成很大的损失。
5.2创新规划管理行政责任追究制度
建立有效的规划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对于保障规划决策者采取负责的规划决策态度有着重要意义。首先,建立城市规划决策责任档案可为决策责任追究提供事实依据。记录决策的每一个环节,会议记录或者文件签发单记录每一个环节的经办人,在局务会等集体决策时应将各领导的反对或赞成的意见记录在会议纪要里,会后应让与会领导审查会议记录的内容并签名,将记录归档,以备查询,这样的集体决策机制,为决策责任追究提供、真实的基础材料,在很多地方已经取得明显效果。其次,分解落实规划管理的行政责任,明确规划执行和规划实施的监管等城乡规划管理的各项任务,明确各项任务的各级责任主体,明确责任主体的失职或过失应承担的处分,并应对城乡规划管理工作中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造成后果的,或造成严重影响和重大损失的,或对违法建设不依法查处的,视情节轻重追究各级负责人的责任。
6结语
城乡规划管理创新是一项十分艰巨而重要的工作,只有具有扎实规划知识、顽强意志、正确规划方法和能拒绝诱惑的规划人,才有希望管理好、规划好、建设好城市。规划管理创新是城乡规划发展的活力之源,是人民的呼唤,及早建立完善、可操作性强的针对编制、审批、实施的管理体系、法律、法规与对策,是城乡规划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必然选择。
作者:贾丽 单位:鄂尔多斯市规划审验中心
城乡规划论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城乡规划管理策略
1行政体制改革对城乡规划管理的新要求
1.1
在现行土地制度下,政府低地价征用农民用地,农民不能充分享受土地的增值收益,造成了农民和政府之间的矛盾。在城乡规划管理中,应完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互相协调的运行机制,各个环节更加公开透明,能够通盘考虑决策,考虑到农民的利益,保障农民应该得到的权益,不要以牺牲农村和农民的利益为代价换来城市的快速发展,这样长此以往会恶性循环,最终阻碍城市的建设。
1.2金融改革
金融对国民经济的运行具有重要作用,且金融改革已经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试点推行工作经验。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金融体制改革的方向是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金融最终将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
1.3户籍制度改革
城镇化速度加快,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农民工无法获得城市户籍,在购房、医疗、养老、子女入学等问题上存在很多现实壁垒。而户籍制度改革重点在于消除城乡之间的巨大差距,使城乡居民享受同等待遇。在城乡规划管理体制改革中,提倡中央政府宏观管理,减少对具体事务的管理,这一思想与户籍制度改革相一致。
2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城乡规划管理的关系
城乡规划管理工作存在着权责不清的问题,给具体工作的开展造成了一些困境和违规违纪的漏洞,对规划不重视,建设无序。《行政管理法》对行政权利和管理方式的规定非常明晰,如果《行政管理法》执行到位,城乡规划管理的有效性也就得到了保障。认真贯彻执行《行政管理法》是抓好城乡规划管理体制的根本。认真做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能帮助推动城乡规划管理,反过来,城乡规划管理改革也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
3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背景下城乡规划管理对策
3.1简政放权
目前,城乡规划管理有集权和分权两种,集权有助于集中统一管理,但灵活性欠佳,影响员工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分权有利于充分发挥个体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但是在统一管理上有难度。城乡规划管理的职能权限划分需要朝着管理分权的方向进行改革,但是权限不宜过度分散,否则不利于开展工作。目前,城乡规划审批由政府和规划管理部门决策,城乡规划方案自上而下流动,而且始终都在政府管理部门之间流动,审批体系封闭僵化,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必须改进城乡规划审批体系,提高城乡规划审批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提高透明度,增加审批成果的科学化程度。
3.2组织协调
在现行的行政运行体制中,各个部门和单位有自己不同的职能,各个部门需要互相配合、协调工作,才能保障各项工作顺利、有序地完成。关于城乡规划管理,建设、国土、规划、发改、环保、交通、工信等部门都会涉及到土地利用规划等。现在城市建设中出现的很多问题,就是由于各个部门的工作各自为政,没有提前做好沟通协调工作,造成一些资源的浪费。
3.3管理监督
当前城乡规划管理的监督工作中存在很多问题,如规划设计不科学、受地方政府意志影响明显,城乡扩张利用土地二元制,一部分人阻碍城市开发等。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就在于监督制约机制不完善、城乡二元土地制度、法治不健全,为保障城乡规划管理良性发展,必须建立一个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首先,完善内部监督。健全完善风险评估机制、规划管理成果考核机制、行政复议体系,提高规划的科学化、化水平,降低个别机构和个别人的影响。其次,推动城乡二元土地制度改革。改变现有的土地征收机制,保障失地农民权益,提高补偿标准,解决失地农民的生计和保障问题,让失地农民能真正享受到城市建设的成果。反思目前的城市扩张方式,过去的城市化快速发展,是以牺牲农村和农民、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未来一定要找到一条真正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路子。再次,做好政务公开和监督工作。做好公示工作,公开行政审批流程和审批规划项目,主动引入监督机制,欢迎专业机构、群众、媒体、社会监督,形成有效的监督和权利制约体系,制约个别部门和个别人员对城市开发的影响力。加大政务工作工作,积极听取专家、学者、开发商、群众的意见建议,重视听取城市市民的诉求,保障公共决策的性,保障公共利益,避免浪费公共资源。
4结语
我国在经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后,各项制度不断完善,物质和精神成果极大丰富,正走上一个高速发展的快车道,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改革完善,行政管理体制是这样,城乡规划管理也是这样。正视这些问题,找到对应解决方案才是一种正确积极的态度。这些问题有的是多年体制的积弊,有的是社会发展新产生的问题,正确分析问题的根源,寻求科学合理的解决之道,认真付诸实践,不断完善和修正,城市化也会健康、均衡、快速的发展。
作者:王立华 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61565部队
城乡规划论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城乡规划策略
1行政体制改革对城乡规划管理的新要求
1.1
在现行土地制度下,政府低地价征用农民用地,农民不能充分享受土地的增值收益,造成了农民和政府之间的矛盾。在城乡规划管理中,应完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互相协调的运行机制,各个环节更加公开透明,能够通盘考虑决策,考虑到农民的利益,保障农民应该得到的权益,不要以牺牲农村和农民的利益为代价换来城市的快速发展,这样长此以往会恶性循环,最终阻碍城市的建设。
1.2金融改革
金融对国民经济的运行具有重要作用,且金融改革已经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试点推行工作经验。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金融体制改革的方向是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金融最终将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
1.3户籍制度改革
城镇化速度加快,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农民工无法获得城市户籍,在购房、医疗、养老、子女入学等问题上存在很多现实壁垒。而户籍制度改革重点在于消除城乡之间的巨大差距,使城乡居民享受同等待遇。在城乡规划管理体制改革中,提倡中央政府宏观管理,减少对具体事务的管理,这一思想与户籍制度改革相一致。
2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城乡规划管理的关系
城乡规划管理工作存在着权责不清的问题,给具体工作的开展造成了一些困境和违规违纪的漏洞,对规划不重视,建设无序。《行政管理法》对行政权利和管理方式的规定非常明晰,如果《行政管理法》执行到位,城乡规划管理的有效性也就得到了保障。认真贯彻执行《行政管理法》是抓好城乡规划管理体制的根本。认真做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能帮助推动城乡规划管理,反过来,城乡规划管理改革也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
3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背景下城乡规划管理对策
3.1简政放权
目前,城乡规划管理有集权和分权两种,集权有助于集中统一管理,但灵活性欠佳,影响员工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分权有利于充分发挥个体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但是在统一管理上有难度。城乡规划管理的职能权限划分需要朝着管理分权的方向进行改革,但是权限不宜过度分散,否则不利于开展工作。目前,城乡规划审批由政府和规划管理部门决策,城乡规划方案自上而下流动,而且始终都在政府管理部门之间流动,审批体系封闭僵化,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必须改进城乡规划审批体系,提高城乡规划审批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提高透明度,增加审批成果的科学化程度。
3.2组织协调
在现行的行政运行体制中,各个部门和单位有自己不同的职能,各个部门需要互相配合、协调工作,才能保障各项工作顺利、有序地完成。关于城乡规划管理,建设、国土、规划、发改、环保、交通、工信等部门都会涉及到土地利用规划等。现在城市建设中出现的很多问题,就是由于各个部门的工作各自为政,没有提前做好沟通协调工作,造成一些资源的浪费。
3.3管理监督
当前城乡规划管理的监督工作中存在很多问题,如规划设计不科学、受地方政府意志影响明显,城乡扩张利用土地二元制,一部分人阻碍城市开发等。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就在于监督制约机制不完善、城乡二元土地制度、法治不健全,为保障城乡规划管理良性发展,必须建立一个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首先,完善内部监督。健全完善风险评估机制、规划管理成果考核机制、行政复议体系,提高规划的科学化、化水平,降低个别机构和个别人的影响。其次,推动城乡二元土地制度改革。改变现有的土地征收机制,保障失地农民权益,提高补偿标准,解决失地农民的生计和保障问题,让失地农民能真正享受到城市建设的成果。反思目前的城市扩张方式,过去的城市化快速发展,是以牺牲农村和农民、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未来一定要找到一条真正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路子。再次,做好政务公开和监督工作。做好公示工作,公开行政审批流程和审批规划项目,主动引入监督机制,欢迎专业机构、群众、媒体、社会监督,形成有效的监督和权利制约体系,制约个别部门和个别人员对城市开发的影响力。加大政务工作工作,积极听取专家、学者、开发商、群众的意见建议,重视听取城市市民的诉求,保障公共决策的性,保障公共利益,避免浪费公共资源。
4结语
我国在经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后,各项制度不断完善,物质和精神成果极大丰富,正走上一个高速发展的快车道,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改革完善,行政管理体制是这样,城乡规划管理也是这样。正视这些问题,找到对应解决方案才是一种正确积极的态度。这些问题有的是多年体制的积弊,有的是社会发展新产生的问题,正确分析问题的根源,寻求科学合理的解决之道,认真付诸实践,不断完善和修正,城市化也会健康、均衡、快速的发展。
作者:王立华 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61565部队
城乡规划论文:生态文明视角下城乡规划问题研究
工业革命以来,我们过多的考虑机器的力量以及人们本身的利益,以自然的损毁为前提,如今自然给了我们沉重的一击,各种生态环境问题日愈严重,相关的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层出不穷。就我国而言,大量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结局就是生态环境问题的不断出现。在一段弯路之后的我们已经开始注意到环境与发展并重的重要性:近年来我国选择推行节能减排的方针以缓解全球变暖;推行清洁能源的开发与使用,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以降低空气污染以及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目前我国的污染形式多种多样,但较大的污染地区是城市,因此如何有效地在城市推行生态文明视角的发展就成了当务之急。2007年出台的《城乡规划法》是一个改变的契机,而十七大上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形成保护环境、节约能源的产业链,———更显示了我党对保护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视。基于此,本文着重探讨如今基于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文明发展问题,力图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打造最符合人们生存生活的城市,促进经济、社会、环境三者的共同发展。
1生态文明的含义
文明,是历史以来沉淀下来的,有益增强人类对客观世界的适应和认知、符合人类精神追求、能被绝大多数人认可和接受的人文精神、发明创造以及公序良俗的总和。而在文明前加上一个限定语———生态,是指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在中国,生态文明更多的是指从人与自然和谐的角度,吸收十八大成果的定义是: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
2基于生态文明视角的城乡规划问题
2.1生态环境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生态环境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甚至在城市转型期间以环境破坏为代价发展城市。城市化进程中的产物不仅仅是快速发展的经济、高速提升的国力、瓦解的传统社会形态,更多的是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以及对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威胁。目前,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重要包括严重的环境污染与不理想的资源储蓄情况。
(1)严重的环境污染。
近年来,我国由于环境污染严重造成许多重大环境污染事件频发,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太湖的蓝藻爆发。就地区而言,尤其是我国先发展的东部沿海地区,由于这些地方工业发达、人口密集,使得该地区的环境污染更为严重———雾霾天气、酸雨、水质污染;我国西部地区虽然人口密集程度不如东部地区,但由于西部生态脆弱、环境容量小并且环境抗干扰能力较弱,因此我国西部地区的环境污染的治理也是刻不容缓的。就导致城市污染的各个因素而言,其中成为重要的就是城市的汽车排放问题。许多家庭都支持买车,以车代步,这导致了我国石油能源的大量消耗以及由于汽车尾气的排放升高的大气污染。
(2)不理想的资源储蓄。
我国是一个人口较为密集的大国,人多地少导致我国各种资源不能供应相应人口数的消耗。就土地而言,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农用地的所占比例,在此基础上还要保障人们正常的饮食起居不受到干扰。就石油而言,我国更多的是一个石油消耗国不只是一个石油输出国,国家更为丰富的是煤含量而不是石油含量。就水资源而言,我国水含量虽然丰富,但由于早期发展并没有重视水资源的保护,使得如今可利用的淡水资源越来越少。
2.2城乡规划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城乡规划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主要包括不合理的城市规划使得自然环境遭到破坏,加剧了环境污染,使得能源资源的消耗大幅度增加,使得城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问题突出。更为关键的是乡村建设活动无序使得生态环境问题更加突出。我国如今的区域规划编制进程较为缓慢,使得环境污染往往需要整个区域内所有地方政府组织共同面对、共同治理,手续过于繁杂、机构繁琐的结果就是环境污染问题往往不能得到有效及时的处理。
3基于生态文明视角的城乡规划
就以上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具体的解决措施有以下四种:
3.1树立生态文明的规划理念,完善规划程序
文明是一种人们普遍认可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有机合成的产物,树立生态文明的规划理念意味着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做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可具体为: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使用清洁高效能源,治理城乡污染,建设生态城市,发展低碳经济。完善规划程序包括:城乡规划的编制审批实施程序透明化、阳光化;鼓励居民参与城乡规划的过程,让城乡规划更为为公众考虑;在城乡规划中加设一个环境影响评价环节,对项目建设实施前和实施后的环境做一个评估,判断项目实施时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以减少不必要的环境破坏,更对施工项目起一个制约作用。通过使规划更加合理、科学、有效,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减少环境污染的产生。
3.2形成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将规划设计与自然结合
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做城市地域结构,是自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城市形态在空间层次上的物质表现形式。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要求城市空间结构适度紧凑,这是基于我国属于地少人多的国家,人口密度较大的结果就是要合理利用空间。其次,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要求,要与生态环境系统相协调,在城市扩张的过程中考虑到城市周边的生态系统,在不破坏生态的前提下合理发展城市。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也要求完善城市的基础结构,做好污染的清洁措施,例如加强污水处理与空气无污染的管理。而将规划设计自然结合进一步强调了城市规划设计中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包括需要有空间区分线以保护生态敏感区,以及以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为原则,编制相关设计方案加强对城市的生态化建设、绿色化建设、宜居化建设与健康化建设。
3.3加强区域规划编制和实施力度
针对上文提到的区域编化的不合理以及没有推广,使得区域内的环境污染的治理没有及时有效的实行,因此我们需要加大区域编化的实施力度以及扩散区域编化的覆盖面积。争取做到问题的细分化,解决问题部门的细分化,使得一个部门解决一个问题或者几个问题。
4结语
如今的生态问题不仅仅只存在与中国,而是国际社会所面临的一个共同的重大的问题,2007年度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压倒恐怖主义、阿以冲突等的环境问题成为了当今社会主要问题。正如导致生态问题产生的原因不同,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途径也应从各种方面入手。正如前文所说,我国采用节能减排的方式抗击全球变暖的趋势,鼓励发展于使用新能源以减少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但就全球的环境问题而言,仅仅这些是不够的,我们需要做到的是将生态文明建设与城乡建设规划一体化,通过在有限的土地空间、运用有限的资源合理安排城市,确保城市功能到正常运行,保障生态经济文化社会共同和谐发展,做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使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共同发展。
作者:吴晓华 单位:江西省横峰县城乡规划局
城乡规划论文:市场经济下城乡规划制度创新探讨
摘要:城乡规划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内容,在经济全球化水平不断提升的背景下,需要统筹城乡发展,才能够优化我国产业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保障城乡规划的效果,进而提升城乡规划的质量,更好的推动我国经济的协调发展。文章主要针对市场经济下城乡规划制度创新思考展开分析。
关键词:市场经济;城乡规划;制度创新
自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突出,市场经济的发展成为推动我国社会发展的推动力,创新成为社会的主旋律。市场经济下的城乡规划需要以创新为导向,在此基础上不断统筹城乡发展,总而言之,城乡规划制度创新是一项重要工作,有助于推动我国城乡规划的发展。
1城乡规划不协调的主要原因
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高速发展的时期,城市规模逐渐扩大,推动了经济、社会、人文等方面的发展,并且对于我国综合实力有一定的积极效益。但是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城市环保、节能、交通、治安、产业机构优化等方面的压力也随之增长,此外城乡发展不协调也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1.1市场经济转型
目前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这也是影响城乡规划制度创新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导致城乡规划发展出现了较大的变革。财政税收制度的变化主要是由于现代城乡规划呈市场化趋势,由过去的被动规划转变为主动规划。投资融资体制的变革推动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可以通过多渠道、多形式来筹集资金,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以及群众成为了多元化市场经济中的利益主体。并且随着土地出让方式的转变以及城乡发展的转型,市场在城乡规划及建设中起到了重要的资源配置作用,对城乡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土地出让方式的变化使得市场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提升。随着现代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城市住房结构的变化,推动了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提升了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
1.2二元土地市场及模糊产权的出现
在我国现有土地制度中,仍存在“政府划拨”与“有偿出让”双轨并行的土地供应制度,虽然有偿出让在近些年来的土地资源配置中的比重有所提高,但仍以政府划拨用地为主;土地出让制度的创新也推动了我国土地市场资源配置的优化。我国集体建设用地市场正处于初级阶段,土地流转相关政策和制度尚未完善,城乡规划用地仍存在许多不规范、不合理、不合法的现象,政府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过度干预导致市场配置作用受到了影响。国家建设用地和集体建设用地在使用权限和价格方面的不同,导致了我国二元土地市场的形成。我国产权正处于不断变化的阶段,因此,导致模糊产权的出现,而这正是土地交易成本增高的主要原因,不确定因素造成了交易等风险性,市场机制也受到影响,导致土地资源无法实现合理配置,导致经济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若产前规划不完善,部分有价值的资源被置于公共区域内,成为各利益主体争抢的目标。二元土地市场及模糊产权的出现对城乡规划制度创新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2城乡规划制度创新的相关策略规划
学科在许多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有助于提高我国综合实力。信息化城乡规划是立足于城乡规划的现代化基础上,利用现代先进的信息技术,进行城市规划设备以及仪器的创新,能够推动我国社会的发展。在网络环境中为使用者提供各项城市规划信息服务,同时也标志着我国现代化建设在城乡规划学科中的实现,以满足现代社会发展对城乡规划技术进步的需求。
2.1建立统一的规划体系,提升规划制度的科学性
通过建立统一的规划体系,突破传统城乡规划中存在的“规划打架”、“多规演义”的现象,结合城乡规划之间的差异,从编制主体、编制技术、编制方法以及编制目标等方面出发,统筹城乡总体规划与项目规划、城乡总体规划与土地总体规划之间的目标,提升规划的有效性,能够有效发挥城乡规划调整控制的效果。在过去,城乡规划受到计划经济体制思想的束缚,城乡规划编制政策意义低于技术意义,造成城乡规划无法有序开展。因此,需要通过创新城乡规划的编制方法,提升编制结果的可操作性。通过制定相应的策略和计划,逐步完善城乡编制制度,提升规划的延续性和完整性,并最终实现城乡规划统筹。传统的城乡规划编制和审批往往需要通过大量的申报、讨论和审批,流程繁琐且花费时间较长,导致规划的时效性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可以通过优化编制流程,提升城乡规划的有效性,保障规划的时效性。
2.2完善民主决策制度
在目前的城乡规划制度中,政府规划部门既是规划的制定者、审批者,同时也是规划的实施者,这与科学决策的原则相违背,并且各方参与和监督机制的尚未完善,无法规范城乡规划的编制,从而导致规划的实施受到一定的影响。目前,委员会制度在我国城乡规划中得到了推广和应用,该制度的推行有助于提升规划判断和决策的有效性,进而提升决策的民主性。但是我国目前的城乡规划委员会仅作为审议机构,其权利有限,无法影响最终决策结果。因此,政府需要完善民主决策制度,进一步提高决策的独立性,完善城乡规划制度,明确规划部门的职责和义务,明确政府与民众的“委托-”关系。政府通过完善民众参与制度,收集民众意愿,进而了解民众对城乡规划的意向,协调政府与民众之间的利益。
2.3完善规划监督机制
行政监督是城乡规划管理的主要方法,但其有效性不高。城乡规划监督机制主要是对人进行监督,而对政府自身行为缺乏相应的监督,且仍采用传统的自上而下监督方式,对规划实施的有效性造成严重影响。城乡规划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完善规划监督机制,提高行政内部监督检查力量,通过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约束各单位的行为,起到较好的管理作用,并结合当地特点,对规范标准、规章制度、规划编制和实施等方面进行完善,从而提升城乡规划的有效性。
2.4利用现代化技术
城乡规划的建立需要现代化技术的支持,提升了城市规划的有效性和稳定性,同时对规划制度的创新起到了积极的影响。城乡规划的建设对城市、乡镇的经济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城市规划部门需要明确城市规划发展方向,并制定相应的方案,积极与城乡规划建设相关部门展开交流与讨论。规划在多个领域、多种学科以及多项技术中都有广泛应用,并逐步向信息化规划发展,目前信息技术在我国已经得到普及,加速了在各领域的推广进度。随着城乡规划的不断完善以及发展,为了满足现代社会以及居民对空间地理位置的需求,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城乡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政府要加大对信息技术的投入力度,推动城乡规划的发展。
3结束语
目前我国城乡发展存在不平衡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小康社会的建设,因此,在市场经济下协调城乡发展,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但是要想协调城乡统筹,就必须创新城乡规划制度,采用循序渐进的改革方式,解决城乡规划不协调的问题。文章首先针对城乡规划不协调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然后提出了城乡规划制度创新的相关策略,有助于提高我国城乡统筹发展,旨在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
作者:董焕 单位:新郑市城乡规划和城市管理局
城乡规划论文:简论城乡规划中的生态建筑设计
一、目前在生态建筑设计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
没有较强的生态建筑理论意识:通过仔细的考察建筑周围的自然环境,结合生态学和建筑工程的相关理论,来有效的组合建筑和环境,从而有效的调节环境,建筑的使用寿命也可以得到有效的延长,人们的身体健康也可以得到保障。但是,人们并没有认识到生态建筑的重要性,在城乡规划设计中,也没有对生态建筑设计的理念进行充分的挖掘和运用,只是将一些花草点缀在建筑物旁边,这样只属于从表面上来运用生态建筑莅临,无法有效地促进城乡规划发展。在生态建筑设计的过程中,没有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建筑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了生态建筑设计理论。
在对生态建筑设计的时候需要充分的结合建筑所在地域的具体情况,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但是,目前在城乡规划的生态建筑设计过程中,却没有认识到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要么直接运用理论,没有合理的修改;要么是没有仔细地研究理论知识,这样就无法有效的指导生态建筑设计。现代化程度不高:建筑技术在不断的成熟和发展,在建筑设计中也开始积极的应用高新技术。
那么在城乡规划设计中的建筑设计方面,也需要将现代化技术积极的融入进来,比如,计算机技术、智能技术等等,以此来提高城市建筑的资源利用率,让建筑更加的节能。但是,目前虽然现代化手段在不断的发展,但是却没有被充分的应用到城市规划之中,这样就会影响到城乡规划设计中的生态建筑设计现代化水平,生态设计理念也不能够被很好的体现出来。
二、城乡规划中的生态建筑设计改进措施
将生态建筑设计理念和理论有效的应用于城市规划中,城市建筑可以变得更加的现代,时代精神也可以被更好地体现出来,从而保障人的行为能够融合于自然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针对目前在城市规划中生态建筑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可以从这些方面来进行解决:对城乡规划的制度改革进行深化:要不断的创新和改革城乡规划体制,促进城乡规划的发展,对城乡规划制度中那些不好的部分进行改革,保障建立起来的规划体系是高效合理的,在城乡规划设计中,积极的应用生态建筑设计理念,对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进行提高和改善,从而保障能够在城乡规划中合理的运用和发展生态建筑设计。
在改革和创新制度的过程中,需要将建筑需求以及地理环境等具体情况充分的纳入考虑范围,保障建筑能够充分地体现人文关怀和生态理念,从而实现空间利用率提高的目的,节约大量的土地资源,将环境效益充分的发挥出来。创新生态建筑设计的观念和方法:在城乡规划中生态建筑设计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创新设计观念和设计方法,将生态建筑设计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给较大限度的发挥出来;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将其它工程的建筑设计理论和实践经验给有效的吸收过来,然后依据工程的具体情况来进行修改,进行立体系统的构建,将建筑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给充分地发挥出来,对原来传统的建筑设计方式进行改变,有效地融合多种设计思路,将生态建筑设计的新思维给严格的落实下去,满足因地制宜的需求,对生态建筑设计不断地完善。
增加生态平衡的调节作用:建筑物的一个非常重要作用就是有效地连接居住者和自然环境,对建筑建造、使用以及维修的全部过程进行不断地调整,对生态环境的自我平衡调节能力进行增强,对建筑空间进行科学合理的布局,让城市居民更加舒适的生活,保障建筑可以有效的沟通生态环境,提高建筑内部的自然采光能力,增强建筑的抵御能力,即使出现了地质灾害,也能够保障建筑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在建筑内部,可以多设置一些绿色植物,这样既可以吸收有害气体,又可以对室内的温度和湿度进行调节,实现屋面的绿化,外部环境也可以不会受到建筑那么大程度的影响,建筑的自我生态平衡调节能力也可以得到有效的增强。
三、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态建筑设计。生态建筑设计其实就是在建筑设计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发展,它强调的是人能够和谐的与建筑和环境相处,强调建筑能够有效地融合于环境之中,降低建筑对环境的影响。通过实践研究表明,合理地运用生态建筑设计理念,可以有效地促进城乡规划设计的发展。经过近些年的发展,我国生态建筑设计得到了充足的发展,但是需要清晰的认识到,目前依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仍然需要不断地努力。
作者:汤俊军 单位:孝感市城乡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
城乡规划论文:城乡规划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策略
摘要:
国家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政治建设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推动我国早日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政府在这个过程中有不可忽视的职责。随着我国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对行政管理体制也提出了新要求,根据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内容不断深化提升,城市规划公示制度开始建立并不断发展。城乡规划作为政府职能之一,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城乡规划公示制度应该不断优化。但是目前我国在这个方面还比较缺失,所以本文将从目前我国城乡规划存在的问题出发,分析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下城乡规划公示制度的影响因素,提出优化策略,为我国城乡规划公示制度优化提供有力参考,从而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推动社会主义建设。
关键词: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城乡规划公示制度;优化;策略
国家第十二个五年计划及时次提出建设城乡规划公示制度,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不断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对城乡规划公示制度提出新要求。城乡规划公示制度是保障城乡规划合理性的基础和转变政府职能的关键,同时也是以人为本的具体要求。但是我国城乡规划公示制度发展时间比较短,相关经验欠缺,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深入分析问题是优化城乡规划公示制度的重要环节。
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背景下我国城乡规划公示制度存在的问题
1.城乡规划公示的内容不能满足群众的需求。
当前我国城乡规划公示有两大主要内容,及时个内容是城乡规划项目审批合格后进行公示,第二个内容是城乡规划的编制和变化内容,公示的内容并不能满足群众的需求。一方面,公示内容的语言不利于群众理解。虽然国家出台相关条文规范公示内容,语言方面强调普通便于理解,但是公文模板套用现象严重,往往一些专业性较强的文字,群众不能理解或者理解有偏差;另一方面,当前公示的内容不满足群众的需求,大部分内容都是规划的原因、时间、政策、联系电话和反馈的途径,而群众需要的是这样规划后能给他们带来什么方便和利益。
2.城乡规划公示制度流程和方法不成体系。
国家规定的城乡规划公示制度在流程方面,规定的内容系统性较强,但是在实际公示工作中,负责拟稿的人员或是专业性不强,或是对规定的流程理解不深入,往往缺少系统规划,将部分内容简化或省略,如收集群众意见等。而公示方法也比较局限,往往只采用一种或两种途径,忽略新闻传媒的作用,导致公示内容不能大范围传播。
3.忽视群众反馈的重要性。
上文已经提到,公示内容拟定的时候缺少收集群众意见,这都是忽视群众反馈重要性的具体体现。不仅公示之前忽视群众反馈,在公示之后也忽视反馈,在公示内容中提到的反馈平台,相关人员并不能及时查看群众的意见,或者对意见视而不见,只注重政府自身的利益,忽视群众利益。
二、我国城乡规划公示制度存在问题的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城乡规划公示制度还存在一些问题,不符合行政管理制度改革要求,这主要是受各方因素影响造成的,这些因素主要有:及时,我国城乡规划公示相关制度还不完善,现有法律法规没有根据新要求加以改进,一些新出现的问题无据可依;第二,城乡规划公示管理有困难,现场公示的时候如何组织执行、保障群众都能观看公示栏有难度;第三,城乡规划公示专业性和信息含量不高,政府部门忽视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大宣传,尤其是新闻电视节目;第四,忽视与相关部门的配合,只依靠规划部门自身制定并执行,无法解答城乡规划中关于其他方面的内容。
三、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背景下优化我国城乡规划公示制度的策略思考
1.国家和政府不断完善城乡规划公示制度,建立相关法律法规。
城乡规划要与群众共同进行,所以城乡规划公示制度必须有法律保障。当前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已经建立,但是只规定了城乡规划的内容,而其他方面没有具体的条文,尤其是制定城乡规划公示部门的权责要求,内容不完善就不利于执行和管理,如果出现问题就不能有问责机制,所以要不断完善城乡规划公示制度,建立并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这个过程要结合行政管理改革的要求,也要结合经济发展情况,严格要求城乡规划的项目,避免经济欠发达的城市建立“面子工程”,从而造成资源浪费,所以对财政部门也要严格要求。另外,各地区政府要根据国家的总规则,结合实际情况,完善符合当地的城乡规划公示制度,保障各环节都有统一的规则。这里需要强调一点,城乡规划公示制度一定要有灵活性,不能一味遵循规则,对不符合要求的内容要及时上报,方便上级改进。
2.提高城乡规划公示内容和水平的专业程度,注意以人为本。
首先,合理规范城乡规划公示的内容,让内容语言便于群众了解,也要了解群众的需求,让内容体现群众切身利益。其次,提高城乡规划公示制度内容水平,使之不断专业化,这里可以完善城市信息网络平台,推动平台在群众中的影响力,让懂得上网的群众及时查阅,而对于上网能力不强的群众要丰富城乡公共告示栏,丰富相关资料和设施。,加大对城乡公示的宣传,在全社会扩大城乡规划公示的影响,这里可以结合报纸、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等媒体,保障群众都可以了解并能参与进来。这三点主要内容都要注意以人为本,一定要结合群众的实际需求,注意角色转换,推动城乡建设。
3.加强管理保持秩序。
这主要是对城乡规划公示方法的要求,丰富公示途径,这一点上文已经提到,可以结合多种媒体进行宣传,但是一定要注意严格管理。一方面,规范工作人员,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工作要认真负责,在管理过程中要注意人文关怀,详细解答群众的疑问。另一方面,现场公示的内容,要注意规范现场秩序,对破坏公示内容的人员严格处罚,而对于网络等其他媒体的宣传,则要加强网络管理,在保障系统稳定的同时,杜绝谩骂等不良行为,提倡文明上网、文明阅读。这里需要强调一点,对重大施工项目,一定要采用多种途径结合的方式,网络宣传要循环进行,尤其是电视新闻等节目,一定要反复强调,这样才能保障公示的作用。
4.建立群众反馈机制,加强政府与群众的联系。
首先,相关部门提高对群众反馈的重视程度,建立群众反馈机制,严格要求相关规定,尤其是建立反馈途径平台。其次,加强对反馈平台的管理,相关人员要随时查看群众反馈,这个平台不要拘泥在网站,可以结合微信公众号等方式,丰富反馈平台,并依法处理,尤其是有建设性的意见,一定要引起重视,上级接到反馈后要认真处理。,加强政府与群众之间的联系,注意双向反馈,尤其是对一些疑问和质疑,要及时回复,这个过程要规范语言,禁止过激行为。此外,加强反馈机制的评价和监督,及时找到不足,对相应人员依法处理,提高城乡规划公示执行过程的力度,推动其不断优化。
四、结语
总之,根据时代要求不断优化我国城乡规划公示制度是促进社会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环节,各部门一定要重视起来。除了文中提到的几点措施外,相关部门还要学习新动态,深入了解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合理规划城市和乡村,不断丰富城乡规划公示制度的内容,注重群众利益,从而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各方面共同发展推动建立“美丽中国”的目标早日实现。
作者:李芹 单位:宜宾学院
城乡规划论文:城乡规划生态建筑设计分析
摘要:
自然生态环境设计在城市规划中尤为重要。自然生态环境设计对城市建设的美观、城市居民舒适度、健康等有重要影响。因此在城市与乡村的整体规划设计中,不仅需要考虑舒适性与合理性的问题,还需要关注生态,形成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良好环境,推动经济的稳步发展。文章主要针对生态建筑设计在城乡规划设计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城乡;规划;生态;建筑;设计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时期,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城乡建设也呈现出了日新月异的态势。在构建文明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运用生态环保观念,构筑绿色生态建筑,成为城乡规划设计的主要趋势和必然选择。实际上,现代城市的规划与设计是非常复杂的,如何确保生态建筑设计在城乡规划设计中发挥效果,是市政部门和设计人员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1生态建筑概念
生态建筑是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概念。主要是根据建筑所处区域的自然生态环境,运用建筑技术科学和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对建筑与其他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组织,使得建筑与环境可以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具备良好的室内气候条件和良好的生物气候调节能力,以满足人们对于居住环境舒适度的要求,使得人与建筑、自然环境之间,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系统。自工业革命开始,人类社会在工业文明与机械的带动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取得了难以估量的成就。同时对于自然生态环境也造成了巨大的破坏,资源紧缺、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出现,使得人们终于认识到了自身的错误,采取了一系列的补救措施,生态建筑就是其中的一种。运用生态建筑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对城市和乡村进行规划和设计,能够有效解决城乡生态危机,缓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促进社会与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1]。
2城乡规划设计中的生态建筑设计
2.1城乡规划设计
城乡规划设计是指相关建设部门针对城乡发展的具体情况,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对其发展进行安排和规划,对有限的空间和自然资源进行布置和利用,从而改善城乡现有环境,提升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水平。因此,做好城乡规划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带动下,我国的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要想对城乡建设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就必须立足全局,从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多个领域进行统筹,使得其均能够为城乡整体发展的大局服务,实现经济发展、文化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一致。事实上,城乡规划设计的最终目的,是同时满足城乡居民在物质以及精神层面的需求,因此,规划建设部门应该立足实际,不断更新理念,从全局层面做好各项工作。
2.2生态建筑设计
生态建筑是现代社会发展中产生的一种新兴概念,简单来讲,就是在建筑的规划中引入生态环保理念,通过自然环境的协调、人文环境的营造以及各类绿色生态材料的应用,实现建筑与周边自然环境的融合,运用自然的调节能力,对建筑进行生态层次的改造,在保持建筑原本功能的同时,对环境进行有效的利用,从而达到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2]。而想要将生态建筑合理应用到城乡规划设计中,需要关注几个方面的问题:
(1)制度观念的革新。一方面,要针对现有的城乡规划制度进行改革和创新,摒弃其中不合理的部分,构建合理、完善、高效的规划体系,将生态建筑设计的相关理念融入的城乡整体规划中,对城乡居民的生活环境进行改善,确保生态建筑设计在城乡规划中能够得到有效落实。例如,可以结合城乡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进行针对性的改革,在现代建筑中融入生态理念和人文观念,提升空间的利用效率,节约有限的土地资源,实现环境效益的良好发挥;另一方面,需要不断进行观念和方法上的创新,确保生态建筑设计能够发挥出较大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例如,设计人员应该不断提升自身,对一些的设计理念以及经验进行学习,结合城乡的具体情况进行深入分析,从一个相对更高的层面上去理解城乡规划,改变传统建筑设计中死板的理念和僵化的方式,通过多种设计思路的有机结合,做到因地制宜,对生态建筑设计进行完善。
(2)自然环境的协调。生态环境的主旨就是追求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因此与自然环境的结合是生态建筑设计的关键所在,也是设计人员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具体来讲,应该将当前的建筑建设放在区域的整体环境中,结合专业的生态建筑知识以及自然的调节能力,对建筑进行生态改造,实现建筑与环境的一致,在不破坏原本建筑环境的基础上,对环境进行更加有效的利用。
(3)人文环境的营造。人文环境主要关系着人们对于自身生活环境的体验,涉及建筑以及环境所能够带给人身心方面的体验内容。一个良好和谐的人文环境,可以给人更加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进而使得其更好的融入到工作和生活中。因此,在进行城乡规划时,应该强化对于人文环境的营造,为人们提供一个更加轻松舒适的环境,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3]。
(4)绿色建材的应用。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各类绿色环保建材不断涌现,也为生态建筑的设计和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支撑。在资金等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尽可能选择新型生态建筑材料,在维护人们身体健康的同时,进一步减少建筑对于自然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构建绿色生态城市,实现和谐发展。
3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现代城乡建设意义重大,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将生态理念应用到建筑设计中,从建筑、环境和人三个方面出发,寻求和谐共融的良好局面,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长远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因此,相关建设部门应该从城市自身出发,将生态建筑设计合理融入城乡规划设计中,更好的完成现代城乡的建设规划。
作者:张娟 单位:北京世纪中天国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宁夏分公司
城乡规划论文: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探索性分析
摘 要: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开设10余年以来,发展迅猛,开办此专业的学校从最初的32所增加到现在的150余所。随着专业数量的盲目增加,在专业办学点的区域分布、专业定位和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本文通过对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发展现状的分析,理清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探索性的分析方案,明确专业发展思路,以期提升本专业的办学质量。
关键词: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 区域分布 专业定位 课程设置
科学须为社会服务,要促进人类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高校的人才培养应符合时代的需求,专业的设置要紧密联系社会的发展。自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但随之而来的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也日趋严重[1]。城镇体系建设、城市规划缺乏长远目标,严重滞后于城市建设和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广大的乡镇地域甚至没有科学合理的规划。这一系列的问题的解决都亟需具备地理科学、资源环境科学、生态科学、管理科学和城乡规划技能的综合型人才[2],因此,对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管理专业的办学要求、培养模式、教学质量需要有更高的要求,来进一步满足国家社会和区域的发展目标[3~4]。
1 专业存在问题
1.1 专业定位不明确
该专业在我国开设10多年来,逐渐暴露出一系列问题。如专业定位模糊、课程体系欠缺、实践能力不足、毕业生去向不明确。高校不能回答诸如该专业培育什么样的人才,要开设什么样的课程,人才培养如何满足社会市场需求等问题。在相关研究中有学者指出,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培育出来的人才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尴尬境遇:论规划绘图功底,不如工科的城市规划及建筑学专业的学生;论空间综合分析能力,不如地理科学专业的学生;论资源环境评价及管理能力,不如资源科学、环境科学及资源经济学等专业的学生[1]。
1.2 课程设置不科学
受学校传统专业特色及片面追求学科完整性的影响,学校按照各院校师资优势开设了不同的方向并设置了不同的课程体系,各院校在构建的专业课程体系中存在许多盲目性和随意性[4]。部分院校在设置课程体系时遵循“多学科、宽口径”的培养模式,力求面面俱到,由此导致学生通而不专,课程体系过于宽泛。强调计算机以及软件应用,但忽视相关的基本理论;重视规划设计的课程,但忽略了地理类课程的基础地位,这种状况必然导致毕业生知识结构的不完整,学科综合性不强的局面。
2 专业办学建议
2.1 合理布局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
人口、资源、环境、城乡规划以及社会协调发展等问题是我国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城镇体系规划严重滞后于城市建设和经济的发展,这种现象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广大乡镇地区尤为突出[2]。规划不是一种理论上的规划,而是规划要素在空间上的科学合理地分布,是一种区域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实践科学。在广大的西部地区,许多大型的规划包括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都由国内著名的规划机构来完成,而这些大型的规划团队往往都不是本土机构,因此所作的规划并不能符合区域特色。因此,从一定意义上来讲,这种规划偏离了规划的根本目的,所作的规划也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上,可操作性也不强。因此,要从根本上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需要壮大本土的规划队伍,这样更能科学有效地制定相关的规划策略,从而避免了异地规划队伍制定规划时背离区域实际情况的种种弊端。
2.2 明确专业的办学理念,定位学科方向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较高,需要学生掌握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实际操作的技能,能解决资源环境评价与管理及城乡规划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之中,该专业所开设的课程非常多也非常杂,既有地理学也有规划学所的众多的规划课程。但是蜻蜓点水式的教学方式,形成了什么都学实际上什么都不会的尴尬境遇,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本科教学的目的,忽略了当今社会需要的是综合性的应用型人才,而非高级专门人才这一实际情况。应根据学校特色和师资状况,确定实践教学环节主干课程体系,加强动手和实践能力的锻炼,增强实践教学环节的应用性,加大实习和集中实践环节的学时,进一步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课程设置要为毕业生未来可能从事的工作准备。
2.3 根据学校特色完善课程设置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管理专业作为地理学的一个学科方向,培养的大学生需要对区域的规划特点、对地理区划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并能掌握大量当地区的经济背景和社会背景等相关的专业知识。东中部经济发达地区所开办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管理专业更注重城市建设、土地及房地产市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创建、循环经济的发展、人居环境的改善,而在西部地区高校开办的专业更应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如山地生态保护、地质灾害勘察、荒漠化防治、水土流失防治、资源环境调查、城镇建设等[1]。
从办学特色来讲,不同的学派办学重点也应有所不同。测绘学派应为数字城市、国土资源调查、资源环境管理与开发为主要研究方向;地理学派应以国土规划、城镇体系规划、产业规划、生态保护与规划为发展重点;资源学派以农业产业规划、新农村建设为特色;规划学派应以城镇体系规划、新农村规划、居住区规划、旅游规划为主要特色;经管类的学校必须发挥其在经济、管理上的优势,强化资源管理、房地产评估与管理能力的培养等等。
城乡规划论文:加强城乡规划管理 弘扬徽派建筑文化
一、弘扬徽派建筑文化,保持传统城市风貌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聪颍、勤奋的徽州人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徽文化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今天,徽文化和藏文化、敦煌文化一起被称为中国三大地方显学。徽文化函盖了经、史、哲、医、商、绘画、建筑等诸多领域。
徽派建筑粉墙黛瓦、错落有致,其建筑风貌与黄山大地青山绿水相互映衬,秀美如画。徽派建筑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地方特色在中国建筑史上独树一帜,是徽州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古徽州人民聪明才智的结晶,是黄山市极其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和旅游资源,是祖先留给后人的一份极其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西递?宏村古村落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保护徽派建筑这一的历史文化遗产,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大事。在新的历史时期,研究、弘扬徽派建筑风格,传承徽派建筑文化精髓,是延续黄山市历史文脉的重要途径。
黄山市城市建设目标是建成国际性风景与文化旅游城市,这就更加要求城市建设要具有自身的形象与特色。建筑是构成城市特色的重要组成元素,必须要挖掘徽文化内涵,寻找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的结合点,将体现徽派建筑文化内涵、手法和构思融合到现代城市规划和建筑中,充分体现黄山市的城市特色和个性。
黄山市作为新兴旅游城市,“打好黄山牌,做好徽文章”是重要的发展战略,黄山胜景冠天下,徽州人文烁古今。重视徽派建筑的研究,地把握徽派建筑的特点,将徽派建筑这一宝贵的旅游资源变成黄山市旅游经济发展重要增长点,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传统徽派建筑特色及内涵
徽派建筑有着高超的建筑技巧和浓厚的文化内涵,在造型?功能装饰和结构等方面自成一体,它的工艺特征和造型风格主要表现在民居?宗祠牌坊?园林等建筑中。
1.尊重自然山水大环境。古徽州对村落选址的地形?地貌?水流风向等因素都有周到的考虑,往往都是依山傍水,环境优美,布局合理,交通顺畅,尊重山?水等自然地貌,建筑融汇于山水之间。
2.富于美感的外观整体性。群房一体,采用高墙封闭,马头翘角,墙面和马头高低进退错落有致,配以大小不一,布置灵活的斜坡屋顶,使得外观丰富耐看,颇有韵味。
3.较宜人的空间尺度。建筑的高宽比和空间比例适中,感觉既不空旷,也不压抑。如屯溪老街的街道宽6-7米,两侧建筑物的高度也大多为7米左右,高宽比约为1:1,给人以良好的空间感受。
4.独具一格的马头墙。马头墙是徽派建筑具特色的部分,层层跌落,前后进退,极富韵律感。
5.灵活多变的斜坡屋顶。徽派建筑大量使用坡屋顶,用法灵活多变,不拘一格,大小有变化,高低有层次。
6.朴素大方的色彩。徽派建筑不以华丽复杂的外观取胜,而是以典雅大方的灰白色调见长。青山?绿水?白墙?黛瓦是徽派建筑的主要特征之一,在质朴中透着清秀。
7.较灵活的多进院落式布局。建筑平面布局的单元是以天井为中心围合的院落,按功能?规模?地形灵活布置。
8.精美的细部装饰。徽文化中“三雕”(砖雕?石雕?木雕)艺术令人叹为观止,砖雕门罩?石雕漏窗?木雕楹柱与建筑物融为一体,是徽派建筑一大特色。
三、加强城镇规划管理,弘扬徽派建筑文化
传统徽派建筑文化的形成有其特定的地域背景和人文环境,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相适应的。今天的城市建设有现代的要求,不可能简单的将传统的徽派建筑拿到今天的城市建设中照搬使用。
1、低层与多高层建筑形式问题。传统的徽派建筑一般在3层以下,村落制高点一般是非居住功能的公共建筑,建筑物也不会显得十分突兀。现代城市集约化使用土地,建筑物层数一般在5层以上,大型公建和标志性建筑物的层数更高,与传统的低层建筑差别大,不能用简单加马头墙的办法处理。
2、徽派建筑小体量与现代建筑大体量的问题。传统建筑以民居为主,体量较小,现代建筑一般体量较大,传统建筑特色很难照搬使用到现代的大体量建筑物上。
3、传统建筑淡雅的色彩与现代求新?求异色调之间的问题。传统建筑色彩以粉墙黛瓦为主,色彩淡雅,现在一些项目业主往往要强调个性,求异,大面积玻璃幕墙,大红,大蓝建筑物色彩是一项很重要的构景要素,反差很大。
积极探寻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城市建设之间的结合点
1、吸取传统徽派建筑文化最本质的元素。黄山市地理条件独特,城市建设依山滂水,城市规划建设要求显山露水,体现山水城市特色,将城市融汇于山水之间。适当调配建筑高度,在山体周围与濒水地区控制一定数量的绿色视线走廊,将山水景观引入城市。将高层建筑在适当的地方集中建设,统领城市景观,使建筑与山水相互呼应。
2、营造传统徽派建筑文化的氛围。每一栋建筑都传达出自身的信息和个性,一系列建筑群体相互映衬,能构筑一种特定的氛围。传统建筑文化不仅包含建筑本身,树、井、漏窗、亭台、廊柱、街道等都是徽文化氛围的构成元素。在建筑设计中,要求适当扩大建筑设计的深度和广度,对建筑物的内部空间、建筑物占领的过渡空间、向公众开放的外部空间进行统一设计,充分吸取徽派传统建筑中庭院空间的处理手法。
3、高层建筑中的处理手法。规划对高层建筑的选址进行控制,一般应选址在宽广的道路两旁和道路交叉口四周,并适当后退道路红线,利用高层建筑的裙房和主楼的进退部分作为徽派特色的体现平台,灵活搭配坡屋顶和马头墙符号,在建筑物的主入口和近人部位采用“三雕”(砖雕、石雕、木雕)装饰,使人感受到徽派建筑的氛围。
4、大体量建筑的“小化”。现代建筑一般体量较大,有较长的连续性墙面,可通过线条分割、墙面凸凹等多做方法化大为“小”。但一定要把握好尺度,否则容易造成墙面分割的琐碎,达不到化大为小的目的。
5、营造多层次墙面的传统特征。传统建筑外观丰富、错落有致,富有韵味,现代建筑也可体现阶梯式布置、群房一体的传统特征,如在横向上,处理好墙角处的过渡;纵向上,做适当的进退,都可丰富墙面的景观。
6、马头墙符号的应用。马头墙符号的应用是现代建筑体现徽派特色的主要手段之一。不少现代建筑为体现传统特色,往往将传统建筑的局部特征符号照搬到现代建筑中,结果常常是与现代的审美理念向悖,反而引起观者的反感。应该延续传统建筑特征符号的尺度比例,抽象变通地运用,追求神似而不是简单地在形式上的模仿。
7、斜坡屋顶的运用。传统徽派建筑的坡屋顶运用很灵活,不拘朝向和大小,并且层次感极强。规划要求,住宅一律使用坡屋顶,多高层公共建筑尽量使用现代建筑技术及材料,采用与坡屋顶相协调的变形处理,使天际线变化和谐。
8、城市色彩的控制。黄山市的城市发展目标是建成国际性风景与文化旅游城市,现代国际旅游城市应具有鲜明的特色和蓬勃的朝气。我市在城市建设中坚持青山、绿水、粉墙、黛瓦构筑成的城市的主色调,城市色彩力求统一、清新、明快。
9、城镇环境风貌控制。城镇通往景区的交通干道两?冉ㄖ???筇逑只张山ㄖ?卣鳎?捎闷挛荻バ问剑?园浊健⒒彝呶?魃?鳎?辖?褂煤臁⒒啤⒗度????凶笆危?孕纬捎肭嗌铰趟?淖匀换肪诚嘈?鳎?哂写?郴张山ㄖ?厣?某钦蚍缑病?/p>
城乡规划论文:做好前瞻性城乡规划的几点思考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基础设施建设成为重中之重。在此形势下,为避免社会资源浪费,保障城乡开发建设可持续性发展,如何发挥好城乡规划的前瞻性显得尤为重要。
一、前瞻性城乡规划是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依据
按照我国颁布的《城乡规划法》的界定,城乡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当前,我国城乡规划管理的基本制度框架主要包括城乡规划体系,城乡规划是由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详细规划、村镇规划等不同区域层次规划组成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完整的规划体系。前瞻性是我国城乡规划的一个重要原则,贯穿了城乡规划整个体系的不同层面。
1、对城乡规划地位的新认识
城乡规划的综合性、政策性和前瞻性决定了其在城乡建设中的“龙头”地位。综合性是指它既要解决单项工程建设合理性,又要解决单项工程间相互关系的合理性问题,要从全局角度正确处理城市与乡村、生产与生活、局部与整体、近期与远期、平时与战时、需要与可能、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等一系列复杂关系;政策性是指政府对特定地区建设和发展所要采取的行动,也是国家对城乡发展进行宏观调控的手段之一,它即要保障城乡发展对土地的需要,支持房地产市场发展,同时又以政府干预的方式克服市场的消极因素,保障土地分配符合城乡总体利益;前瞻性是指在解决当前问题基础上,考虑城乡的长远发展需要,超前研究建设中将出现的问题,并对城乡建设加以引导和控制,实现对城乡未来发展的空间架构,保持城乡发展的整体性。所以说城乡规划是城乡建设的龙头,是事关全局的工作,是城乡建设的基本依据,是综合发挥城乡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前提和手段,而具有前瞻性基础设施规划的制定和实施,能有效地防止盲目无序的建设与发展,形成一个安全、高效的大系统,使各地区获得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相统一的综合效益。
2、对问题与不足的新审视
(1)省级规划管理职能缺位。目前,全国大部分省(区)都编制了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但规划的综合调控作用并没有被充分发挥。主要表现在规划实施办法出台缓慢、规划实施的目标、内容和管理程序与责任难以明确、区域内违反规划乱建项目的现象依然存在。由于缺少对政府各部门有效的协调机制,缺乏组织协调机构,造成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在规划的编制与实施中参与不足,配合不够,规划管理缺乏上级对下级的有效监督。
(2)规划实施监督缺位。由于缺乏有效监督,致使作为政府职能部门的城市规划局盲目服从政府领导做出的违反规划的决策,随意修改规划和违法审批的现象屡屡出现。一些城市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就是在规划管理部门屈从于政府领导个人意志的情况下建成的,造成的损失往往无法弥补。
(3)规划决策机制缺乏公众参与。规划决策权多集中在书记、市长、五套班子及几个规划专家手上,这是少数人闭门造车式的决策方面。规划常常仅限于政府和专家之间的交流,普通大众对规划缺乏应有的了解,也缺少对规划的支持和参与,致使随意更改规划、规划服从项目的情况时有发生。
(4)规划管理缺乏有效统一。一些城市区级政府或开发区独立行使或变相独立规划管理权的现象仍然较为普遍。在开发区热时,一些开发区搞所谓的封闭管理,与规划争权,搞规划特权,破坏了城市规划的有机统一性。在“封闭式、一个窗口对外、一个图章对外、一站式报批”的口号下,城市功能四分五裂,土地浪费、公益设施无人问津等严重问题造成了规划失控。
二、金融危机背景下城乡规划面临的新挑战
国家城乡规划法明确了坚持城乡统筹、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关注民生、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规划实施的依法行政和先规划后建设等五大基本原则。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国家实施各项应对措施加大投资拉动以及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变化的新形势,我国城乡规划方面既存在一些城镇忽视土地、水、能源的供求关系日益突出的矛盾,超越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所处阶段,盲目制定城镇发展目标的老问题,同时也面临新挑战。
一是国际金融危机加速了国内产业转移。金融危机对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出口加工制造产业带来了巨大冲击,致使很多企业倒闭,产业发展难以为继。一些企业或产业便向内陆省区主动转移,其结果无论对转移地区还是接受转移地区都带来了一定影响,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各地区原有城乡规划的调整。产业转移的背后,将带来就业人口规模的变化和结构性调整,直接影响到各区域的城乡规划布局。
二是区域产业布局调整引发城乡规划调整。金融危机促使我国政府加大投资,带来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建设,也使各地区“十一五”规划期开始启动的区域产业布局大调整的步伐进一步加快。以辽宁省为例,“十一五”规划重点规划的沈阳经济区、辽南沿海经济区和辽西沿海经济区三大经济板块,实施“沿海”开发开放战略,经济中心逐步向沿海靠近,对如何提升全省城乡规划的“前瞻性”推动城乡规划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就业社保一体化和领导体制、社会管理一体化发展等,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是人口流动与流向影响城市发展与城乡规划。金融危机冲击使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形势和大学就业难的矛盾更加突出,并对城乡规划部门提出了新要求,即应将影响并导致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与流向的经济因素作为体现城乡规划前瞻性的重要因素,避免一些地方因产业的“空心化”而带来城市人口的“空城化”的发生,真正做到有效配置公共资源,合理安排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高规划的科学性。
三、做好城乡规划“前瞻性”的建议
1、规划要广泛征求社会意见和建议
规划的水平决定了今后城乡发展的水平。因此,各级规划部门必须谋大局、管大事、看长远,既要立足当前,给当展指明方向;又要预见未来、符合长远,给未来发展留足空间。在编制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过程中,要做到前瞻性,应多方征询意见和建议,推动总体规划的公众参与。城市、县城总体规划的修编,应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鼓励公众参与,认真听取专家、部门和公众意见。规划草案上报审批前,组织编制机关应当依法将规划草案通过公共场所、报纸、网络等途径公示,设置固定渠道收集反馈意见,并采取论证会、听证会或者其他方式征求专家和公众的意见。规划上报审批时,应当附具公众意见采纳的情况说明。规划批准后,应当通过固定场所、报纸、网络等途径公布,并设置查询途径,便于公众查询。
2、规划要强化协调性
加强总体规划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调控。深入研究区域和城市的发展态势,以及当前经济形势下引导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规划策略,合理确定城市的区域定位、发展目标和战略,注重与周边地区在产业、空间、交通、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协调。重大政策决策要经过咨询研究部门的论证。每有重大决策,都先由具有真才实学专家组成的政府咨询机构进行专题研究,各自独立提出可选方案,并组织内部讨论会加以讨论,再由政府领导拍板决策。规划部门要进一步发挥城乡规划的引导和控制作用,不断创新城乡规划管理机制,健全工作制度;要加强规划队伍建设、提高工作效率,强化服务意识。
3、规划要保持严肃性
规划部门、各县(市)区要严格规划审批,强化大局意识,加强规划监察,坚决维护城乡规划的严肃性和性,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任何人都不得随意变更城乡规划。探索城市生态规划建设的目标、途径和规划技术方法,按照节约型城乡建设要求和集约发展、节能减排、生态友好等原则,合理确定产业和空间发展战略,在功能布局、土地利用、综合配套、建设标准等方面贯彻建设生态型城市的理念。
4、科学划定城市规划区,保障城乡规划依法实施和管理
划定城市规划区,应当考虑城乡统筹的要求,满足规划控制和依法实施管理的需要,包括建设用地、在成片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外单独布置的各类基础设施、各类需要规划保护的区域、江海岸线以及其他因城乡建设和发展必须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设区市的城市规划区宜覆盖市所辖区的行政区域,县级市和县城的规划区宜尽可能覆盖县(市)的行政区域。规划区范围的规划内容和深度应适应规划控制和管理需要,且能为编制下一层次规划提供必要依据。
5、坚持城乡规划法的各项基本原则
面对当前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地方政府不仅要提高执行力,需要审慎看待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尤其是对地方经济带来的冲击和影响,还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扩大内需方面的主导作用,在挑战中发现和抓住机遇,在调整中积蓄经济发展后劲。为此,要超前做好未来中长期基础设施需求预测和总体布局规划及建设计划,消除市场的盲目性,为提高基础设施投资效率打下基础;明确各级政府在基础设施规划和项目审批方面事权,中央政府应致力于建立一种激励地方政府相互合作的利益机制和监督机制,使地方政府将基础设施发展规划融入上级政府的总体规划中,便于规划的统一协调。在当前地方政府仍然延续“争投资争项目”思路的前提下,应强化中央政府协调基础设施投资的能力,保留对某些全局性基础设施项目的审批权。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和经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6、保障地方基础设施规划实施的连续性
对于城乡基础设施落后,各部门相互独立,城乡建设缺乏统一科学性规划。一些新换届的政府领导热衷于推进“民心工程”“ 实事工程”,有些工程的实施往往缺乏长远规划指导,在城市交通等基础建设中存在大量的重复建设,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都造成了巨大浪费,有悖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利于地方可持续发展。今后应努力杜绝“面子”工程和“政绩”工程,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中倡导在统一规划指导下的科学、合理安排和实施,在关注地方政府政绩的同时,更加注重政府的中长期规划,关注每一届政府在任期内对规划连续实施的绩效,关注普通百姓的切实利益。
城乡规划论文:浅析城乡规划可操作性不强的原因及对策
摘要:当前城乡规划可操作性不强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规划编制缺乏对实施路径、建设时序的考虑,缺乏对实施机制研究,规划中没有充分反映民意,缺少与大部分实施主体的沟通等原因造成。要加强城乡规划编制中的可操作性,文章提出了改进规划编制方法,强化多视角的切入,多目标的统筹,重视多部门利益的综合协调,引入公众参与,加强配套政策的研究等对策来提高规划编制的可操作性。
关键词:城乡规划;可操作性;对策
1、引言
城乡规划的可操作性是一个历久常新的话题,编制出可操作性强,实施性强的规划,是每一位规划师极力追求的目标。但规划的实施往往受到政治、经济,社会等客观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规划的确效实施,也需要从法律、政策、管理等方面创造促进其实施的环境条件。从规划师自身角度而言,如何从改进规划编制的方法出发,制定出科学性强、透明度高,广泛反映社会意愿的规划,来加强规划的司操作性,是每一位规划从业人员所认真思考的问题。
2、当前城乡规划可操作性不强的缘由
“城市规划的问题,既是理论问题,更是实践问题。从根本上说,城市规划并不是为了”纸上画画“去编制文本,而主要的是付诸实施,它是一个从编制到管理、再到实施和反馈的连续过程”。这一论断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城乡规划的本质。也揭示了规划编制与实施之间的关系。
设实施,规划只有实施才能体现价值。不能实施的规划不能算是合格的规划。同时,实施可以反馈规划中的一些问题,以便于更好的编制规划。然而,由于存在规划的可操作性不强,导致目前很多情况下规划与实施的脱节,规划成果成为“图上画画,墙上挂挂”的摆设。规划的可操作性成为规划工作者的软肋。究具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因素:
2.1偏重对空间形态等“硬”规划的研究,缺乏对实施机制等“软”规划的认识
规划的实施分析需要实施机制的强力支撑,而实施机制往往涉及到各级政府的各个部门。由于受传统“技术工具型”规划编制技术路线的影响,规划设计人员往往偏重对空间布局、空间形态等“硬”规划技术的研究,而对实施机制等“软”规划的认识不够。而一个规划的实施与政府的财政体制、行政体制、社会保障体制等实施机制关系密切,如果规划编制不能与现行的实施机制有效衔接,规划的可操作性就无从谈起。
2.2缺乏对实施路径、建设时序的考虑。使规划缺乏弹性
对发展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都要求规划方案有一定的弹性,以应对不断变化的情况。然而,目前“静态蓝图式”的规划模式,使规划人员往往忽视对实施路径和建设时序的考虑。不能帮助实施者对规划实施的路径、时序做出较为明确和清晰的把握。现实情况稍微有点变化,规划就无法应对,导致规划应变性差,操作性不强。
2.3规划方案的性,使规划缺乏科学性
事物发展存在的多种可能,然而,目前规划过程中往往是强调规划方案性,把事物发展存在的多种可能方向。最终规划成一种发展可能,对规划的实施发展诉求存在的更多的可能条件分析不足,这使规划缺乏一定科学性。也就降低了规划的可操作性。
2.4规划设计过程中没有充分反映民意,闭门造车。缺乏民意基础。
我国规划师往往存在一种观念,认为规划是一项需要复杂技术的职业,甚至受计划经济时代自上而下观念的影响,视为技术官僚和技术精英。在内容上往往偏重在建设形态,空间形态的研究,缺乏对多元化的社会利益平衡的考虑。对规划受外部各种变化的力量所作用的连续进程这一点,漠不关心。对民意诉求和社会各界其他的意见吸纳不够。使规划不能体现多元主体利益的要求和充分反映民意,缺少可操作性的基础。
2.5对实施主体认识的缺位,缺少与大部分实施主体的沟通
目前,规划阶段对实施问题研究的偏少,跟广大的实施主体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也是导致可操作性不强的一个重要原因。规划人员往往偏重与规划编制组织主体的沟通联系,在城乡规划领域内规划编制组织主体一般是规划建设部门,但是在现行的体制背景下,建设规划部门不是一个综合、全局的部门,她仅仅被赋予了一个专业部门的职权,只承担了规划实施一部分职能。这种工作方法导致规划与相当多的实施主体的沟通不足,在规划编制阶段没有充分暴露矛盾,揭示问题,没有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方案的可操作性也大打折扣。
3、提高城乡规划可操作性的对策与思路
3.1重视多视角的切入,多目标的统筹,加强规划“广度”
规划中重视多视角的切入,可为规划方案的制定提供多元的考虑因素,注重多学科与多价值观的合作与交叉,可增强了规划的“广度”,使规划的思路更加宽厚,为规划更具有科学性,提供了较好的基础条件。城乡规划牵扯到经济、社会伦理,生态环境、空间布局等方方面面,若规划论规划,未免视线过于狭隘。因此规划强调多视角的切入,按照目标与问题双重导向的思路,强化多目标的统筹。为规划方案的制定提供较为的视角考虑。
3.2以人为本,强调公众参与的实践规划
公众参与是多元主体思想和观念的交流、碰撞和整合过程,为不同利益主体对话,协调乃至最终走向合作构建了一个有效的平台。公众参与可以起到集思广益的作用,从而有效减少规划过程中的失误。城乡规划涉及政府、公众、开发商等多方主体,各方主体在目标导向和主体利益上会有所不同,在主体的的观念和思想上。会存在着较大的分歧。因此,城乡规划编制过程中要多路径推进规划的公众参与。通过公众参与能保障规划成果能够较为地反映不同主体的要求和意见,通过公众参与实现不同利益主体分歧的协调,减少实施中矛盾的激化。
3.3多方统筹,重视多部门利益的综合协调,调动各部门参与规划的积极性
长期以来,城乡规划制度的研究往往集中在规划部门本身,城乡规划获得的权限也是建立在特定的行政组织结构基础之上的。导致城乡规划编制的侧重点也往往偏重在建设规划部门归口,对其他部门职能利益考虑不全,规划的实施也往往得不到相关部门的应有的支持。城乡规划的综合性要求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加深对其他职能部门职权与城乡规划之间关系的研究,重视多部门利益的综合协调,突出各部门价值的导向,主动引导、明确职责,以期能得到了相关政府部门的积极响应,为规划的实施提供良好的政府基础,充分发挥城乡规划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统筹和综合调控作用。
3.4重视规划的政策属性。加强“配套政策”的研究和支撑
规划编制具有技术与政策的双重特性,规划成果既是蓝图,也是规划管理的依据。规划编制既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技术,也是建立目标,指导实践的公共政策过程。为了体现规划“公共政策”的属性,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应该加大了配套政策和实践保障措施方面的研究,进行体制创新。配套政策是城乡规划发挥效用的制度基础,也是规划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主要体现,从政策层面来研究规划实施中的管理制度、标准、政策等问题,可以大大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
3.5强调成果表达方式易读性和规划管理的便利性
规划成果的表达更具有易读性,提供方便性,可增强规划的公众参与性,加强规划管理的便利性,也是提高规划可操作性的一个方面。因此,在规划成果表达上从不同层次公众能看懂、读懂的角度,把规划的主要过程和规划设想表现在成果体系上,使规划从现状得出结论的过程,以及规划的措施和方法一目了然。另外,也要强化规划与实施的互动,从实施过程中反馈问题,给规划编制提供经验借鉴,形成规划与实施的良性互动,增强规划编制的可操作性。
4、结语
规划实施是规划编制最终结果,而规划可操作性是推动实施的根本动力。随着城乡规划实践的深入,规划编制的类型越来越多,规划编制工作充满了更多的复杂性与挑战性。做为一个城乡规划设计人员,责任感促使我们要从规划实施的角度来更多探讨规划的可操作性。把规划的可操作性作为主线贯彻规划编制的始终,通过不断的实践,来把握规律,寻找共性,服务社会,体现城乡规划应有的价值。
城乡规划论文:探析城乡规划中的土地合理利用
摘要:城乡规划是指导城乡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依据和手段,而土地的合理利用在城乡规划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城乡规划中土地利用方式存在的问题出发,对如何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城乡规划;土地征用;级差地租
一、问题提出
城乡规划是指导城乡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依据和手段,在城乡差距日益凸显、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劳动力持续向城市转移的进程中,城乡规划逐渐被提上日程。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稀缺的土地资源之间的矛盾持续加剧,使得城市土地开发利用范围不断扩展。而在农村,土地是农民拥有的除劳动力之外的有效“致富”资产,是支撑农村经济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的基础。土地不仅为城镇发展提供布局与建设的空间,而且是融资的重要工具,土地增值收益的公平分配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公正、社会稳定的体现。国外经验表明:城市健康有序的发展与政府充分控制和分配土地收益密切相关。因此,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是保障城乡规划成功进行的前提条件,对城乡规划中土地的合理利用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城乡规划中土地利用方式及其问题
(一)城乡规划中土地利用方式。当前我国城乡规划中土地利用方式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及时,农村土地征用:土地征用是集体土地向城市用地转换的合法途径,农业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是城市化、工业化、城镇化推进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是经济发展的大趋势,集体所有制化的土地作为城市用地的重要补充,保障了工业化、城市化推进对土地急剧增长的需求;第二,对土地以招标、拍卖、挂牌的方式进行城市建设的配套开发以及城市土地的综合管理利用。对城市土地以拍卖的方式卖给房地产商,以招标的方式将城市基础建设的任务分配到有能力的单位,从而综合利用土地资源。
(二)城乡规划中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城乡规划中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土地征用方面:土地价格在土地征用中的作用发挥不到位。征用是国家运用强制性的行政手段有偿征用农民土地的方式。在我国,征用农民土地后给农民较少的经济补偿,土地征用费占土地出让价格的比重很低,土地的收益分配混乱,加之政府对土地补偿费的截留,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此外,市价和土地征用价格的巨大反差,土地在集体经济组织以及其他类型经济组织之间的不规范流转大量存在,这种自发性的流转由于没有纳入统一的土地市场,带来诸多问题。如用地权不清晰、产生由价格和产权问题而发生的争端、土地资源的滥用等;其次,利用招标拍卖等方式对土地进行分配利用。土地竞拍的价格一般较高,尤其是房地产商为了追逐自身的经济利益,在高价得到土地使用权后,对土地进行配套建设开发,造成房屋价格上涨、炒房现象严重。
三、城乡规划中土地合理利用的政策建议
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在城乡规划中有着重要作用,是做好城乡规划的基础。为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促进城乡规划中土地的合理有效利用,应首先从土地价格的规范出发,一方面对农村土地征用进行管制;另一方面对土地的招标、竞拍、挂牌给予合理规制。
(一)对农村土地征用的管制
1、征地补偿费、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根据地租理论,地租有级差之分,应根据土地的优劣程度来确定地租。换言之,对征收的土地给予征地补偿费时,应有所区分,根据地块带来的效益确定。对于在可预测范围内有良好发展前景,并且用途非常广泛的地块,在征用补偿费的确定时,应区别于劣质地块。此外,政府在对失地农民的同期损失给予补偿时,应该加入土地使用后的预期利益,动态提高补偿标准,从而既可以降低农民对征地的不满情绪,又提高了土地征用的成效。
按照马克思的地租分配理论,级差地租ⅰ应由土地所有者所有,级差地租ⅱ应由土地所有者和经营者共同所有。对土地征用后产生的增值部分,应充分考虑被征地者的利益。而据国家有关统计资料显示,土地用途转变增值的土地收益中,农民约得5%~10%,村一级得25%~30%,政府及部门得60%~70%。因此,规范征用土地的收益分配是改善现行制度的重要方面,是切实保障农民权益的重要举措。
2、征用土地的购地费确定。购地费应由被征购地块的地价款、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构成,其中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应如实补偿,地价款可根据农地基准地价,集体农用地转为国有建设用地后的用途及预期收益等因素确定,让农民分享额外的增值收益。尤其对于个人承包集体土地的农户,在承包期还未到达的前提下,承包的土地已被政府征用,他们的预期利益更应得到保护。
(二)对土地招标、竞拍、挂牌的规制。由于国家允许对经营性土地实行招标、招商、拍卖和挂牌,推行和严格执行经营性土地招标、拍卖、挂牌出
让制度,从而凸显土地资产价值,为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土地市场秩序以及有效遏制土地出让中的暗箱操作提供平台。经营性用地通过扩大土地出让的招拍挂比例,由市场机制决定土地去向,由政府部门根据市场情况调整基准地价和出让底价,充分挖掘土地的资产价值。
根据科斯定理,在明确产权的前提下,甚至不需要政府干预市场交易,市场交易便会按照公平合理的价格来进行。市场的真谛不是价格,而是产权,只要产权确定,市场主体便会“议出”合理的价格。土地是一种特殊商品,地价是转让产权后的经济收入,招标、竞拍、挂牌会获得土地使用权,因此政府为了保障招标、竞拍、挂牌的顺利进行以及土地资产价值的充分体现应该先从制定基准地价以及转让土地的产权入手,根据转让产权的不同、土地的位置、土地使用期限、基础设施完善程度、地区经济结构、人口密度、城市周围农用地的生产状况以及交易成本等因素来制定基准地价,从源头上规制土地的招标、竞拍、挂牌。
城乡规划论文:城乡规划一体化的困境与解决途径
摘要:城乡一体化是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城乡规划法的出台旨在加强统筹城乡管理,打破城乡分割的管理体制,协调城乡空间布局,逐步消除城乡矛盾,缩小城乡差别。但城乡一体化规划还面临许多问题和困难。本文将就这些问题提出一些解决的途径。
关键词:一体化;城乡规划;问题;途径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乡得到很快的发展,尤其是在发达的地区和东部沿海一带,城市和乡村之间不断融合,城市郊区化和乡村城镇化的进程也不断加快。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做到“五个统筹”。而当中统筹城乡发展是核心,实现其他几个统筹的前提和途径。
城乡一体化要想更好更快的发展,就必须科学规划。城乡规划一体化就是对城乡发展目标、性质和规模、总体布局、功能分区以及重点建筑和主要基础设施进行合理规划,展示城乡各个区域的发展前景,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依据和方向。
二、城市化过程中的城乡规划一体化探索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巨大的变化。昔日的农田村庄现在已经变成繁华的街区。但是我国的城乡规划法律制度依然没有改变,依然适用于两部法规——《城市规划法》和《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这种建立在城乡二元结构上,把城市和乡村相互割裂,就城市论城市、就乡村论乡村的规划制定与实施模式,使城市和乡村规划之间缺乏统筹协调,特别是对乡村规划的管理非常薄弱,现有的一些规划甚至无法体现农村特点,农村无序建设和浪费土地严重,已经不适应我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新形势。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有关部门着手制定一部规范城乡一体化规划的法律。
2007年10月28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城乡规划法》。从《城市规划法》到《城乡规划法》,虽然只是一字之差,但意义深远。这也意味着我国将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规划体制,进入到一个城乡一体化规划的全新时代。
在这部法律中,城乡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城乡规划法的出台旨在加强统筹城乡管理,打破城乡分割的管理体制,协调城乡空间布局,逐步消除城乡矛盾,缩小城乡差别,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发展。
三、当前城乡规划一体化中存在的问题
从宏观的角度看:(1)城乡一体化过程中产业发展不平衡。政府更注重城市的产业调整、投资环境的改善和基础设施的建设,而忽视了乡镇的同步推进,以至于城乡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出现失衡。(2)城乡规划不科学,布局不合理。城乡规划受短期利益的驱动,缺乏长远发展计划。空间布局过于分散,“中心地”功能偏弱,工业的空间、产业和人口等集聚度很低。(3) 条块分割,整体协调不足。城乡一体化的建设包含着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并且需要有机组合协调发展,但行业之间,部门之间和地区之间发展相当不平衡,发展水平、速度和拓展面的落差都比较大。(4)生产要素的区域可流动性仍太低。上至城区之间,下至村与村之间,都在不同程度上形成自我封闭的区域单元,并力求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它不仅使布局过于分散的产业和人口难以集聚和优化组合,而且不利于扩大经营规模,对城乡的总体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建设构成重要制约因素。(5)城乡管理体制不健全。
此外,还存在土地开发征用问题、劳动力就业问题、基础设施建设问题、教育、医疗卫生、文化问题和环境问题等一系列的问题。
四、解决城乡规划一体化问题的途径
如何遏制城乡发展的失衡现象,加快解决二元结构的突出矛盾?我们认为,不仅要靠中央政府的政策向“三农”倾斜,而且要靠工农、城乡的直接互动,逐步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战略转变。而要实现这个转变,较大的障碍就是现行的城乡分割的体制。所以要从体制上下工夫,打破城乡分割的管理体制,建立城乡统筹的管理体制。
1、构建城乡一体的规划体制。将城乡分立、多头分设的规划部门统一于一个统筹城乡规划的部门之中,对城乡建设中涉及的土地利用、工业园区建设、城镇建设、城乡住宅建设、城乡道路建设、水面和绿地分布、生态环境等进行统一规划和空间布局。
2、构建城乡一体的行政管理体制。把市政府有关部门的经济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由只管城市或城乡分割管理一律向农村延伸,实行统一管理,创造城乡一体的行政管理模式。
3、构建城乡一体的土地制度。依法保障农民对土地承包的各项权利。鼓励和支持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采取出租、入股、质押、置换等各种方式,流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改革征地制度,完善征地程序,及时给予农民合理补偿。实行多种补偿安置办法,切实解决好土地被征占农民的社会保障和就业问题。城市要构建完善的土地开发制度。土地开发要适度。
4、构建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体制。深化就业制度改革,实行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平等就业,加快清理和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歧视性政策、不合理限制和乱收费行为。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健全农民进城就业的服务体系,建立适合进城就业农民的社会保险体系,加强对进城就业农民享有平等合法权益的保护。
5、构建城乡基础设施一体体制。①加快城乡公路建设,构建城乡一体的公路交通体系。②深化水利体制改革,建立城乡一体的水资源管理体系;健全供水、防洪和水生态环境保障体系。重点抓好江河防洪安全工程、微水节灌工程和人畜饮水工程建设。③加快城乡电网改造和建设,建立城乡一体的电网输送体系。
6、构建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制。建立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低生活保障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并与城市社会保障制度逐步接轨。
此外,还要加快构建城乡一体的户籍体制、城乡一体的生态环境体制、城乡一体的财政和税收体制、城乡一体的产业布局体制等的改革。
当前我国城乡一体化规划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还很多。但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在未来的进程中,要坚持城市反哺农村,工业支持农业,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统筹规划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城乡规划一体化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