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音乐教育专业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音乐教育专业论文:审美音乐教育论文
一、音乐与审美
音乐是个专有名词,它是一种音乐现象,也是一种音乐文化,更是一种审美方式。对音乐的衡量,仅仅用基本乐理和作曲技术是不足以来解释音乐的,从音高、旋律、音色、力度等方面也仅仅是对音乐现象的一种整合,没有实际意义。音乐是一个完整体,是建立在一定的历史和文化观念之上的。按照文化形态的不同,可以将音乐分为自然文化形态的音乐和人工文化形态的音乐。审美是人类的一种特有的技能,是人类认识世界一种特殊形式。审美关系是一种无功利的关系,是一种形象和情感上的关系。广义的审美是客观事物给人的主观感受,而狭义上的审美则是美的事物带给人精神上的愉悦之感。音乐作为一种审美形态,以期高低变化的旋律、多种多样的音色能够带给人丰富的审美感受。
二、音乐审美教育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一)音乐审美教育的特点
音乐审美教育教师通过音乐给人的审美体验,培养人的音乐技能,最终实现人的综合发展的一种教育模式。音乐审美教育结合力感性体验和理性指导两个部分,在具体教育中,主要有如下特点:一是以培养学生的美感为重点。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促进学生审美心理结构的健全;树立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学生认识美、创造美的能力。二是贯彻审美形态教育。在音乐审美教育中,着重培养学生对不同作品形态的音乐的认知能力,传授学生基本的音乐理论,锻炼学生的音乐技能。三是在审美教育过程中辅以其他教育。通过在音乐教育过程中穿插其他教育,实现学生的综合发展。
(二)音乐审美教育存在的问题
尽管音乐审美教育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在一些方面依然存在着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音乐教学的重点偏离,在当前的音乐教育中,许多学校往往把音乐知识和音乐理论作为音乐教育的重点,不注重音乐的审美功能的发挥。二是教学方法比较落后,教学没有体现出审美教育的优势,没有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等因素。三是教学理念没有得到贯彻,音乐审美教育是一种先进的音乐教学理念,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这一理念并没有得到体现,许多学校的音乐教学依然采用传统的理念,依然只是注重音乐理论教育与音乐常识和基本技能的教育。
三、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
传统的音乐教育模式扼杀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长此以往,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也会降低,对音乐教学十分不利。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学注重学生的情感和音乐体验,注重音乐带给学生的愉悦性,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较为理想。在实际教学中,要实行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需要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转变音乐教育的理念
教学理念是教育的中心,对教学工作起着指导和统帅之作用。教学理念是学校、教师等教育机构和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教育思想和培养人才的方向,这种教育理念会通过教学实践作用在学生之中。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就是突出音乐教育的非功利性,从音乐本身的角度来感受音乐、体验音乐,发挥音乐的审美功能,改变学生在音乐方面存在的偏差。审美教育注重学生的内心世界,通过作用于学生内心的音乐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二)改善音乐教学环境
环境对学生的影响较大,良好的环境能够在潜移默化之中改善学生的学习行为,实现较好的教学、学习效果。在音乐教学之中,环境则更为重要,鉴于音乐这门学科的特点,它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还要有一个良好的视听氛围。因此,在音乐教学之中,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确保教学过程中没有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强烈的干扰的因素,同时还要创造一个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氛围。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避免课堂上的音乐出现过大或是过小的状况,避免音质过于刺耳,在做音乐示范时,一定要以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避免在示范过程中出错。
(三)改进音乐教学方法
传统的音乐教学只注重音乐理论、基本音乐技能的教授,而没有过多关注学生的情感和音乐体验等因素,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以审美为中心的音乐教学方法必然要进行改变。首先,注重教学的情感性。在教学过程中,把教师和学生当作地位平等的个人,二者之间的交流也是平等关系,同时作为审美主体而存在。其次是注重教学的体验性。这种体验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二是学生对教师教学过程的体验。学生的体验是培养学生审美性的重要基础,通过对音乐的体验和对教师教学的体验帮助学生完整的审美体系。在教学之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审美体验。
作者:马巧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音乐教育专业论文:师范音乐教育论文
一、苏北地区师范音乐教育的发展历史
笔者把苏北地区分成徐、淮、连三大区域,目前师范类本科院校有3所,分别为江苏师范大学、盐城师范学院和淮阴师范学院;师范类专科学校有6所,分别为徐州高等师范学校、运河高等师范学校、盐城高等师范学校、阜宁高等师范学校、宿迁高等师范学校和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民国成立后,国体的改变带来了师范教育的改革。1912年9月国民政府颁布的《师范教育令》规定:师范教育分中、高两级,将学校名称一律由“学堂”改为“学校”。高等师范学校以培养中学、师范学校教员为目的,并将高等师范学校改为国立。由于政治、经济、地区发展不平衡等方面的因素,苏北地区的高师音乐教育起步较晚,发展也较为缓慢。在上述专科学校中,徐州高等师范学校创办于1906年,算是时间最早的;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创办于1914年;阜宁高等师范学校创办于1920年,运河高等师范学校创办于1928年;盐城高等师范学校相对较迟,于1941年才建立。这五所学校是苏北地区创办较早的专业培养音乐师资的学校。五四新文化运动爆发以后,学校教育改革的新高潮随之出现,这一局面将中国教育的发展带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在这一时期,学校教育的改革以向西方学习为主要特点,在教育理论上主要受实用主义的影响。教育界根据社会发展新形势的需要,经过深入研究和讨论,于1922年提出了学制改革方案。这一时期,师范学校均纷纷易名,如运河高等师范学校初名“中央大学区立东海中学乡村师范科”,1932年乡师科独立建校,定名“江苏省立灌云简易乡村师范学校”。1934年9月,迁至邳县运河镇,易名“江苏省立运河简易乡村师范学校”。至抗日战争爆发前,师范学校和简易师范学校的课程设置大致分为三种:一是基本学科,如音乐;二是师范专业科目;三是为“适应管教养合一之要旨”而设立的科目。这样的设置是基本学科与专业训练科目并举,优点是切合实际,师范生在校所学的课程能够在毕业后服务于中小学校教学的需要。抗日战争爆发后,时局动荡,导致许多学校遭到破坏,无法正常上课甚至停办。为解决中等学校师资严重缺乏的问题,1938年国民政府颁布了《师范学院规程》,设立师范学院,专门为中等学校培养师资。20世纪40年代,师范学院在全国范围设立起来,学校里的音乐专业也逐渐建立起来,我国音乐师范教育有了一定的发展。在苏北这一片区,音乐系科建立时间均较晚,1952年徐州师范大学(今江苏师范大学)成立,1992年成立音乐系,2006年更名为音乐学院;1987年盐城师范专科学校增设“音乐系”,1999年学校升级为“盐城师范学院”,音乐系更名为音乐学院;淮阴师范学院于1997年建立音乐系,2009年更名为音乐学院。从这些本科院校的历史沿革中能够看出,它们都经历了从专科学校提升到本科院校,从系到院的转变,发展过程都极为相似。自国民政府将美育列入学校教育的宗旨,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主要内容受到各所师范学校的重视,中等师范学校普遍开设音乐课。“五四”运动之后,美育更是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我国高师音乐专业建设的初创时期,正是在此阶段,我国相继有了培养中等学校和高等学校音乐师资的专门院校。
二、苏北地区师范音乐教育的现状
(一)五年制师范教育的优势与困境
从中等师范学校基础之上升格而来的五年制师范教育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这些学校从事教师资培养100多年,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和丰硕的办学成果。第二,五年制师范继承了原中师的招生制度,在录取前要对考生经过面试和专业加试等诸多环节的考核,招生制度较为独特。第三,五年制师范教育坚持面向小学,师范性明显,具有明确的办学方向和稳定的职业取向。但是,优势与困境共存,五年制师范学校目前也存在着许多弊端。首先,近几年学校的生源数量和质量有明显的下滑,选择报考师范的学生越来越少,一些成绩较差、素质较低的学生因师范学校的门槛较低而入学就读。第二,20世纪50年代开始,小学教师的培养逐步被纳入了高等教育的范畴,未来小学教师学历提升至本科甚至是硕士研究生都将是一种趋势,所以这就导致五年制大专毕业生的学历层次偏低。第三,由于苏北地区各中小学校的主要教学重点是语文、数学等科目,对音乐教育不够重视,严重影响了师范学校的音乐教育。
(二)高师音乐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与五年制师范教育一样,自1999年扩招以来,音乐教育专业的规模在不断扩大,但是,在考生整体水平没有明显提高的前提下,只能依靠降低录取标准,这就导致生源素质依旧没能提高。第二,与发达的苏南地区相比,经济状况带来的就业前景,便利的继续深造机会,将学生的目光往苏南地区吸引。第三,师范类院校不再颁发教师资格证书的事实,必将影响今后苏北地区音乐教育专业的吸引力。第四,由于受专业院校办学模式的影响,苏北地区高师音乐教育存在着重技巧轻理论的的倾向,师范性突出不够。高师音乐教育出现了与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不相适应的滞后现象。
作者:孙婕妤单位:江苏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音乐教育专业论文:师范院校音乐教育论文
一、音乐教育专业现有教学模式
随着我国对于师范性人才的大量需求,师范院校的教学模式也在进行着改变。现阶段,“教学”不再单单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标,不再通过简单的知识、技能测定来评价学生的专业水平,而是要培养出师范院校特有的专业性质,保障其培养的并不是“独唱演员”,而是能够从多种方面了解、熟悉教学工作,能够与学生配合互动,将整体的课堂氛围活跃起来的的教育工作者。从现有的师范院校音乐教学上面来看,在人才培养中,对于音乐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不,没有通过专业对于师范人才进行很好的划分,在教育理论以及教学技能上面,没有将人才进行定向培养,将各个音乐专业的培养混在一起进行,这样不仅不利于音乐专业的学习,还不能保障学生将教育教学的基本工作性质更好的进行了解,学校对于“师范性”的时间没有达到应有的标准。而师范院校中,教师的专业水平相距音乐专业院校还有着一定差距,其教学设施也不甚完善,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难以给予学生良好的设备支持,令其对于音乐的体验效果降低。
二、教学模式改革方式
通过上文对于现有人才培养教学模式现状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现有的师范院校教学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对于人才的教学模式定位不,对于音乐相关专业知识教学不到位,令学生学习的知识不能适应教学讲堂,不能与学生进行基本互动,如此,我们探讨一下其未来的改革方向。
(一)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对于师范院校来说,其人才的培养主要是提高学生自身的音乐水平和传授相关的教学知识,将学生培养成专业性的音乐教育者。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除了传授相关的音乐知识之外,还需要在教学中适当插入实践,对于教育工作进行探讨,对于音乐相关教学知识进行理论展示,保障学生能够在课堂上进行教学体验,这样对于其之后走向教育教学岗位有着极大的帮助。在实践方面,需要教师定期的进行音乐专业的教学演练,令学生对于课堂的体验能力增强,保障适应教育工作的岗位,不仅能够掌握基本的教学模式,还能够加入自身的理论知识,丰富一场教育教学课堂。
(二)优化课程设置
对于学校来说,其教育的课程设置体现了其基本的教学模式。其开设的基本课程,需要能够保障学生对于基本专业知识的需求,在这样的基础上面,进行课程的扩展优化,令课程方向能够向多个方面延伸,保障知识教育结构的合理性。对于师范院校来说,其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就是能够将教育工作的理论和实践对于学生进行传授,所以在课程设置上面,需要保障学生能够在基本课堂上面学习到从事教育教学所需要的基本知识素质,不仅要完善自身,还要对教学过程中的周围环境进行观察,加强对学生的感染带动能力,完成一堂生动有趣的音乐教学。学校应当从不同的角度对于学生进行认识,突出教学中的特色专业,令学生的学习中将技能的学习和利用结合。在考试方面,将一定的考试科目设置为考察科目,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考试成绩进行打分,不要一味的追求理论上的高分,要保障其接受实践的检验。
(三)改进学校教育质量
作为师范院校,对于音乐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将会一定程度的影响中国未来的音乐发展,所以严格的控制学校的教学质量,就成为了当前师范院校最为重要的改革方面。在减小了学生数量之后,就能够为教师创造较为合理的教学时间,令其能够有较多的时间来进行专业知识的教学准备或者进行进修来丰富自身的音乐知识,探究改善未来的教学模式。除了教师之外,学校对于自身硬件的要求也需要提高,作为音乐教育专业,对于教学中需要利用的器材、音乐专业乐器的购买和改善,能够保障学生在练习使用的时候,得到更好的体验,能够更加合理的进行器材的利用,未来在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时候可以更加熟练。总而言之,在改进教学质量方面,学校的硬件和软件都需要进行测评之后进行完善,达到师范院校的基本教学目标,这样不仅能够保障学生享有更加高端的教育,能够深刻理解和学习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还能够提升学校自身的水平,令其得到合理的提升发展。
三、结语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音乐专业的教学模式现阶段还不是非常完善,师范院校对于人才的培养还存在着一定的误区。想要培养出适应社会的教学人才,提高学校自身的教学水平,就需要对已有教学模式中的漏洞进行弥补,将培养的音乐教育工作者作为基本目标,从学生的角度考虑教学方式,对于新鲜的理论知识及时的接收传达,保障学生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现有的教学需求,能够将理论知识与教学讲堂相结合,对于周围环境进行感知了解,将教育工作的本质深刻认识,使其在课堂中能够生动形象的进行教学。
作者:王平兰单位:川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音乐教育专业论文:专业教育与大学音乐教育论文
一、加强大学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从思维的角度来看,人的思维分为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两类,二者不可分割。如果只重视期中的一种,就是不健全、不的思维,它可制约一个人素质的提高。钱学森说:“只注重逻辑思维,埋头于细节,易犯机械的、片面的毛病,缺乏整体的有机联系的认识。正因为受到了艺术方面的熏陶,才能够避免死心眼,避免机械唯物论,想问题能够更宽一点,活一点。”钱学森认为形象思维是取得科学成就的关键。爱因斯坦也说:“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二、大学音乐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和拓展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加深,人才之间的竞争也愈来愈白热化,社会对人才的培养在新形势下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集中体现在社会越来越需要以创新能力为重点的高素质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具体到大学教育中来,就是要转变传统教育中单纯重视知识化、科学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科学与人文并重的高校教育模式。从素质教育的要求来看,大学教育除了关注专业教育以为,更应该贯彻“通识教育”的指导原则,在学生掌握基本的、必要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广泛地认识和了解其它课程的知识,特别是艺术方面的知识。科学和艺术从一开始就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就像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互相配合、互相渗透,共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发展。可以认为,高校只有加强艺术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和拓展,同时提高二者的教育水平,才能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具备健全人格的、有着丰富创造力的高素质的发展的人才。
三、实现大学音乐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和拓展
正如前面所说的那样,正是由于音乐与生俱来存在的特质,使得大学音乐教育在陶冶学生的情操、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等方面表现出其他专业学科不可取代的优势。新形势下,普通高等院校应强化创新创新意识,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己任,实现大学音乐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和拓展。结合实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大学音乐教育的创新改革以及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和拓展,都必须以转变教学思想和理念为前提。一方面,普通高等院校应充分认识到大学音乐教育并不是简单设置一门音乐教程,而是要充分认识到其在育人方面的作用。另一方面,普通高等院校不能用专业音乐教育的眼光和要求来看待音乐教育,而使得音乐教育的发展偏离了素质教育的方向。再一方面,大学音乐教育应将学生的专业需求有效的纳入到教学体系中来,满足学生的专业诉求,充分发挥为专业教育服务的功能。
(二)调整和优化学科体系的建设
随着我国高校教学创新改革的不断推进,大部分高校已经意识到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普遍设置了与艺术相关的课程,各个大学音乐课程的设置率逐步上升,以及大学音乐社团、音乐比赛层出不穷,这都有助于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和文化环境,但也存在着很多有待完善的地方。及时,将音乐课程设置为必修课,适当增加音乐课程的学分比例,同时应当对学生的专业教育课程、音乐教育课程的教学时间进行科学的分配,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音乐水平。第二,建立多样化的音乐课程。由于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很多大学对学生的艺术选修课程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学生只能在音乐、绘画、舞蹈等艺术课程中选择一门。第三,高校要保障音乐课程的教学时间,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音乐教学的兴趣,将音乐教育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与学习紧密结合起来,不断促进与专业教育之间的融合和拓展。音乐是一种非语言和非具象的艺术,音乐的自由性、模糊性以及不确定性特点给学生理解音乐、感受音乐营造了更多想像的空间,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和创新能力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大学音乐教育应当通过音乐课教学和音乐活动,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加强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和拓展,促进其身心各方面和谐发展。
作者:陈琛单位:重庆工商大学
音乐教育专业论文:器乐选修课与音乐教育论文
一、教学方法
在课程教学中,学生在接受教师一段时间的技术训练后,教师应倡导鼓励学生的自创自演能力,这一步骤可在大二学生中进行,在实施时,教师首先辅导学生完成简单乐曲的乐器主旋律演奏,在学生完成较好时,在辅导学生利用所学作曲理论知识将主旋律配以伴奏和声,然后再由学生演奏主旋律,教师在旁配以学生自主创作的伴奏旋律,并可将其配合不当的和声伴奏旋律加以修正。待作品完整后,有两个学生组织配合,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整个作品。当然这种声部创作还可以增加,不局限于用同一种乐器,可采用不同种类多件乐器进行曲目的演绎,教师应鼓励学生拓展思维进行创作,多声部可使音乐作品完整而丰满。这种教学方法是目前笔者认为达到课程效果的教学方法根据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特点,学生毕业后能真正从事音乐演奏的人数很有限,而针对中小学基础教育或乐队的简单排练则是有可能的,因此以上教学方法在实践中,教师应注意选择的乐曲不能太难,基本程度应在声乐作品中较为熟悉的民歌或儿歌为。作为教师应注意在这门课程中主要目的是开发学生创作的潜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而达到提高专业综合能力的目的。
二、教学改革
1.器乐选修课程中,教学方法中的创新,离不开理论的支撑。因此,在此课程中,教师还要将相关知识有意识进行整合。例如对一首音乐作品要进行了解,我们不仅要了解作品的内在结构,还有必要去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历史条件等等这样的学习之后,我们才有可能将音乐作品进行完整而的演绎。而这些都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正确的引导,甚至有声有色的讲解。
2.在教学中,欣赏内容的渗入给学生的想象力、模仿力、创造力带来无限的力量。因此,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不仅改善了教学环境,还会给课堂带来意想不到的美妙感受。教师选用音频、文字、视频等资料,形象生动的向学生传授知识,会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授课内容的理解,更快速地提高教学质量。
三、实践教学
器乐选修课的教学实践最直观而有效地途径就是组织排练演出,而这一环节也是此课程最终达到教学目的所必经的重点。学生在舞台实践中可培养良好的排练演奏习惯,学会在演奏中相互配合、彼此照应的良好作风。最重要的是舞台实践无疑是对整个教学过程一个完整的总结,学生在在这一实践中不仅得到心智的训练,审美的提高。还会在表现音乐作品的同时,对自己的演奏能力有清晰的认识,增强自信。从而更坚定的学习。由此,我们也看到器乐选修课的实践教学是知识与技能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课堂教学的延伸。
四、教学误区
在目前的高师音乐教育器乐教学中,教师们容易对学生的技术程度过于重视,而往往忽视对音乐审美与欣赏能力的培养,教师们习惯于让学生掌握足够多的演奏技能后,再去强调音乐中美的塑造。在这种现象下,学生往往由于技术达不到练习曲目的程度,寻求不到理想中的声音,而丧失了本身学习此门课程的兴趣,最终导致产生逆反心理,放弃学习。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和方法,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措施,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对于演奏作品要有多方位的知识了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由此可见,加强与各科之间的必要联系,也是器乐选修课学习过程中不可逆转的总趋势。
总之,高校音教专业开设各种器乐选修课,主要目标是实施综合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适应新世纪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既能组织课堂教学,还能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外音乐活动;既能上讲台、又能上舞台的中小学音乐教师。提高器乐选修课的教学质量也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师必须端正和明确课程开设的重要意义、目标和要求。必须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能过于专业化,通过不同形式和不同内容的实践教学,必然能促进学生综合音乐素质的提高与创新精神的养成。
作者:吴玫单位:陕西学前教育师范学院
音乐教育专业论文:唐朝宫廷音乐文化与当代音乐教育论文
一、唐朝宫廷音乐文化的内涵
当时有一种被称作“燕乐大曲”的音乐形式非常风靡,它综合器乐、声乐和舞蹈于一体,进行连续的表演,融汇了各族各部音乐歌舞的精华,气势磅礴,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5]。唐朝涌现出的音乐家更是不胜枚举,玄宗李隆基就是其中较为著名的一个。他不仅有很高的音乐天赋,擅长作曲和演奏,创作了很多优美的作品,而且练习也非常刻苦。当时著名的演奏家和作曲家还有龟兹人白明达、西域人裴神符、段善本和李管儿师徒等。此外,在唐朝甚至出现了专门的音乐机构,对音乐人才有严格的培养制度,其中官办的有教坊司、梨园院和太常寺等,用来训练、培养乐工,传习、管理宫廷音乐。太常寺经常对乐工进行考核,在坐部不合格的就转去立部,在立部也不合格的就送去学雅乐。当时的乐工数以万计,分工精细,技艺高超。唐代还出现了相关的音乐理论,如八十四调和燕乐二十八调等。可见,当时的唐代宫廷音乐已经形成了系统的体系,对后世影响巨大。
二、唐朝宫廷音乐文化对当代音乐教育的影响
唐代宫廷音乐文化发展空前繁荣,其对我国当代音乐教育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走出误区,相互尊重
对于民族音乐,我们曾经存在这样的认识误区:“对古典音乐说是庙堂的、士大夫的一概不要!对民间音乐说是落后的、农民的一概不要!对说唱音乐,说这根本不属于‘音乐’!对戏曲音乐,若说是小市民的一概不要!若说京剧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一概不要!由于‘一概不要’,导致我们对民族遗产产生了质疑态度,埋怨我们的祖先‘不争气’,没有产生莫扎特、贝多芬和柴可夫斯基,从而导致我们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传承,这直接造成我们音乐教育的名存实亡。”毫无疑问,这种认识误区要不得,否则会导致我们忽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唐玄宗的亲力亲为对当下音乐教育有着深刻的意义。唐玄宗在位期间,力倡胡乐和法曲。他将“胡风”与宫廷音乐有机融合,创造出了诸如《扬州》《伊州》《甘州》之类的音乐。可见,我们要重新审视我国民族音乐的本质,尊重民族音乐的精神与精髓。民族音乐之所在存在,必定有其存在的理由,我们要尊重民族音乐,尊重各民族的智慧与思想。唐代宫廷音乐的海纳百川告诉我们,对待民族音乐要秉持“有容乃大、去伪存真”的态度。同时,在现代音乐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多引入各种风格的音乐让学生欣赏,除了我国的民族音乐,还有西洋音乐、古典音乐、现代音乐等,让学生接触多种形式、多种风格的音乐,可以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采用中立、客观的态度看待音乐,掌握其精髓,用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二)育以载道,与时俱进
从本质上而言,唐朝宫廷音乐文化的特色就是“兼容并蓄,为我所用”,当时的宫廷乐人不仅充分理解、挖掘和深化本民族音乐,还不断吸收、发展、变通外来音乐。这对当代音乐教育不无启示。我们认真想一下,所谓的音乐教育,难道就是一种技术性传授吗?唐代宫廷音乐的创作已经告诉我们答案。毋庸置疑,技术并不是音乐教育的本质,若是抱有“技术至上”的思想,会导致音乐教育过程中只见物不见人,只见知识不见情感,导致受教育者无法真正领悟音乐的文化意义和个中内涵。其实,音乐技术的作用与功能不可能无限增长,音乐是人类文化和人类情感的浓缩和反馈。音乐教育的发展,最终还是要靠人来推进。所以在现代音乐教育活动中,教师不光要为学生讲授简谱乐理知识,还要带领学生用心体会音乐中隐含的韵味,联系音乐创作者的社会背景和生活经历,感受他们要传达给现代人的思想与情感,除了要掌握其音高、音色、音调等理论知识,更重要的就是挖掘音乐中的文化价值,并与其他音乐形式进行类比,促使学生触类旁通,多接受不同的音乐类型。同时,唐朝宫廷音乐文化讲究兼容并蓄,这就说明宫廷乐人一直在追求将多元的音乐文化价值观念有机糅合在一起,追求共享、开发、挖掘多样音乐文化,并投入丰富情感。由此可见,在唐代,宫廷乐人已经意识到音乐是出自厚实的草根之中。要想使当代音乐教育获得长足发展,也应该深入基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获取音乐灵感和素材。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多欣赏上流社会创作的音乐,还要带领学生挖掘草根阶层创作的音乐,这些音乐一般能反映人间的喜怒哀乐,更“接地气”,兼容并蓄方能获得长足发展。
(三)自主自觉,知行合一
当年,唐玄宗亲自入梨园为弟子教法曲,作为梨园鼻祖,唐玄宗对宫廷音乐文化的重视和亲力亲为为当代音乐教育者树立了榜样。当代音乐教育者要从内心信任学生、尊重学生,方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积极性,对音乐投注百分百热情。诚然,对于学生而言,音乐是一种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他们对音乐有着一种天然的热爱,但是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机械教授音乐理论而罔顾学生的主体性,久而久之就会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和负面情绪,无法从音乐中感受到乐趣与享受。所以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与学生加强互动,积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与学生平等对话,才能实现音乐教育的自身价值。另外,我们都知道,事情的发展靠内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要想使受教育者真正掌握音乐文化和音乐本领,必须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自觉的奋斗和有力的音乐实践才有可能实现。唐朝特地设置专门的音乐机构,经常对乐工进行考核,优胜劣汰。这对当代音乐教育有着巨大的借鉴意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定性,自求自得、自主自觉,这样才能逐步提高音乐造诣,在一系列的音乐考核中拨得头筹。总之,唐朝宫廷音乐文化对当代音乐教育有着巨大影响。我们要挖掘唐朝宫廷音乐文化的精髓,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并将之积极用于实践,以此促进当代音乐教育的不断发展!
作者:陈若琪单位:江苏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音乐教育专业论文:留守儿童心理疏导与音乐教育论文
1.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
由于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留守儿童一般由祖父母照顾,使得这些儿童缺少来自父母的关爱,造成了心理的扭曲。留守儿童性格往往孤僻,易怒,脾气暴躁,自卑等,这些不良的心理对儿童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1.1性格扭曲
父母的爱是儿童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以缺乏父母的关爱是留守儿童性格扭曲的重要原因。这种生活环境下的儿童,缺少与父母的交流,往往情感变化莫测,极其不稳定。这些不良的心理对留守儿童身心的发展产生了直接的影响,结果是他们变得焦躁不安,缺乏自信,性格逐渐扭曲。
1.2缺乏交际能力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这将影响儿童的日常交际能力。有关调查表明,大部分同学不愿意参与集体活动,一部分是对集体活动不感兴趣,另外一部分即使是参加了,也表现出不情愿的样子。这就造成留守儿童缺乏人际交往能力,而且大多数孩子具有强烈的自我保护能力,这对他们以后的自身发展造成极大的消极影响。
1.3学习认知能力较差
父母正确的引导对留守儿童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有重要的意义。留守儿童特殊的生活环境,使得他们学习能力较差,纪律性较差,缺乏自我规范能力。这些不良的行为产生一个恶性循环,当他们成绩不理想时,渐渐地产生厌学等不健康的心理。
2.音乐教育的意义
音乐自古就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农村大力发展农村音乐教学不仅可以提高这些留守儿童对于美的欣赏能力,加强自身的修养,还可以加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他们想象力和表达能力,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我们应该采取正确的方式,充分发挥音乐对留守儿童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音乐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儿童对于祖国和亲人的热爱是他们前进的动力,音乐是培养他们热爱他人的一种有效方法,各种音乐活动都可以激发留守儿童的这种情感。其次,音乐中所包含的深层含义更是值得每一个人学习。中国的音乐形式多样,所包含的内容也千变万化,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一资源。,音乐教学的目的最重要的是实现德的教育,使得留守儿童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音乐有美妙的旋律和优美的节奏等众多其他教学形式不具有的特色,因为这些独特的优势,教师更应该充分发挥音乐教学的积极作用。让音乐触动儿童的心灵,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的发展产生积极作用。
3.如何利用音乐加强留守儿童的心理疏导
音乐对于正确的疏导留守儿童具有独特的优势,探讨如何充分将音乐教学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有效地结合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3.1改善音乐教学的质量
要想充分发挥音乐教学在疏导留守儿童的心理方面的作用,音乐活动和音乐教师是必不可少的载体。师资的配置和教学课程的设计是我们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在一些落后的农村,对音乐教学的认可程度不高,他们通常觉得音乐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在今后的教学课程设计中,我们不仅重视丰富音乐的形式,更应该提高教师的质量。在很多农村学校,音乐教师的能力参差不齐,这根本无法保障高质量的教学水平。因此,要想加强音乐在疏导留守儿童的心理方面的作用,我们不仅需要合理安排音乐教学的课程,更应该提高音乐教师的整体水平。
3.2使音乐的美育教化作用充分发挥
在新课标的课程设计中加强了音乐在思想品德方面的教化作用,例如加入更多爱国、正确的理想设立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等题材。在同学们学习这些音乐的时候,音乐教师有必要给学生讲述这些音乐背后的故事。学生在欣赏音乐的时候,心灵得到净化,从而引导学生做一个有道德有理想的人,这是音乐教学的最终的目的。
3.3充分利用音乐教学的优势,培养学生合作和信赖的意识
许多留守儿童缺乏与他人交流的能力,更缺少这种团队合作的精神,他们不相信任何人,养成了这种孤僻的性格。我们在今后的音乐教学中,必须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合作和信赖的意识。音乐教师应该在儿童欣赏的音乐的同时,加强引导作用,使得学生积极与周围的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形成融洽的学习氛围。教师应该结合游戏进行教学,鼓励同学积极地参与其中,养成和同学合作的品质。这些都将会使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受益匪浅。在今后的教学,我们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探索有效的教学途径。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迫在眉睫,这一问题如果不能有效地解决,将影响我们下一代的健康发展。
4.总结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解决。音乐教学有自己独特的优势,我们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音乐教学在疏导留守儿童心理中的作用,使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这一社会现象能得到有效解决。
作者:秦莎莎单位:泗阳县高渡镇小学
音乐教育专业论文:审美教育与高校音乐教育论文
一、高校开展音乐教育与审美教育的意义
音乐审美作为一种艺术表现能力,主要是对音乐作品所表达出来的内容进行感悟、理解以及评价,它是现代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就高校音乐教育教学而言,它不仅仅要在形式以及听觉上满足学生对审美的期望、追求,还要更深层次地满足学生的思维价值以及审美思想。在高校开展音乐教育以及审美教育,对学生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音乐审美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心理。培养学生感知能力以及审美心理的方法有很多,音乐审美教学活动不仅能锻炼学生一双会听的耳朵,还能让学生在众多的音乐作品中感知现实社会之外丰富多彩的世界;
(二)音乐审美教育能够促进学生高尚品德的形成。高校开展音乐教育以及审美教育有很多目的,其中最关键的一个作用就是对学生的身心进行净化以及熏陶,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能够追寻美好的事物,最终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三)音乐审美教育能够促进高校师资队伍力量的提升。在高校展开音乐审美教育教学,为教师提供了一次全新的教学方法的创新改革,同时,还为大学生提供了一次全新的体验式教育。
二、目前高校音乐审美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过于单调
众所周知,不同的乐种会带给学生不一样的感受,如果想真正意义上的让学生感受到音乐艺术的核心美感,就必须让学生接触不同种类、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与理想状态不同,目前我国高校音乐课程教学中的内容大多是西方音乐,对于我国传统音乐以及古典音乐,涉及得很少。西方音乐是高校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绝不是的部分,如果只是简单地教授西方音乐,音乐教学就会显得单一、枯燥,甚至是乏味,久而久之,学生的审美视角就会变得狭隘,使得学生产生崇洋媚外的思想。
(二)高校音乐审美教学方法不当
音乐作为高中阶段学生必修的一门学科,具有很强的艺术性,与传统文化理论课程教学不同,音乐教学需要的不仅仅是单一的理论知识讲解。相反的,它要求教师要从艺术性的角度出发,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传授音乐。在目前我国高中音乐教学中,依旧沿用着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依旧用传统的理论语言对学生展开教学,这使得音乐教育失去了原本的价值以及意义,一定程度上扭曲了学生的音乐审美价值观,不利于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以及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三、解决高校音乐审美教育存在的问题的相关措施
(一)高校领导应重视对学生音乐审美思想的培养
学生音乐审美思想不是天生的,相反它需要学校相关部门积极的采取措施,不断提高学生对音乐审美教育的认识。由此可见,高校领导必须从自身实际出发,适当的增加音乐审美的教学课程,音乐审美教育绝不是简单的有关审美能力的培训机制,作为一个系统的过程,它必须帮助学生实现从欣赏音乐到认知音乐的变化。只有拥有足够的课程时间,教师才能将自身所知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才能帮助学生很好地掌握有关音乐审美教育的知识。除此之外,相关部门还应给予学校财政等方面的支持,在发展的过程中,学校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要求相关部门要适当支持学校的发展,要给学校制度提供一定的保障。
(二)不断提高教师的音乐素养
教师是学生学习路上的引路人,在学生的学习以及发展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就教师而言,他们担负的是一份不小的责任。在高校音乐教学中,教师必须向大学生传授其音乐审美教育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不仅有利于大学生审美观念的形成,也有利于学生的未来发展,所以教师必须从自身出发,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不断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要真正意义上的从音乐艺术的角度出发传授学生与音乐有关的知识以及技能,只有这样,才能够引导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树立科学、正确的音乐审美观念,最终提升学生音乐审美思维。
(三)不断挖掘学生的创造力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学生都具有本能的创造欲望,这种欲望如果没能得到很好地引导以及发展,就会很快的消失。音乐,其本质就是一种非语言的信息,音乐艺术的创作、表演以及欣赏等各个环节,体现的就是学生独特的创造意识,由此可见,音乐是创造性最强的艺术之一。传统教学方式下,教师只注重传授学生单一的技巧,为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教师会谈及一些歌曲,但也只是大概论述,这样学生就只能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意识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中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学校以及教师认识到了以人为本的重要性,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感受,还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意愿。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不能按部就班的展开教学,要积极的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存在的不足,要真正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
作者:孟根苏都单位: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音乐学院
音乐教育专业论文:民间音乐与高校公共音乐教育论文
一、山西民间音乐多样性发展状况
山西河曲有“中国北方民歌之乡”的美誉,河曲的“山曲”曾是河曲地区老百姓人人皆能吟唱的民歌。但是,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和经济的发展,横渡黄河时船夫们酣畅淋漓的船夫号子现如今已经听不到了。山西其他地区如左权的开花调、沁源小调也同样陷入尴尬的境况。1986年在对山西民间舞蹈的普查中发现,山西的民间舞蹈有65种。时隔近三十年之后,艺人能够依靠日常演出维持生活的舞种只剩下临县的“伞头秧歌”、孝义的“悬空椅”。而那些依附于农耕文明、祭祀文化的舞蹈,如灵石县的“独龙杆”、浮山县的“人熊舞”、晋城陵川县的“五鬼盘叉”以及曲沃的“人庄扇鼓”等,大多只有在重要活动时,让老艺人们自娱自乐一番了。山西的民间说唱也曾经遍布全省各地,深受老百姓的喜欢。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红极一时的“太原莲花落”,长治地区的“长子鼓书”、“襄垣鼓书”、“潞安鼓书”,沁水县的“沁水鼓子词”,陵川的“陵川钢板水”,沁县的“沁州三弦书”等。进入21世纪以后,这些说唱艺术渐渐被通俗易懂的流行音乐取代。山西有享誉全国的四大剧种,“晋剧”、“北路梆子”、“上党梆子”“、蒲剧”,而遍布全省的地方小戏更是有50多种。目前,山西卫视《走进大戏台》栏目成为收视率较高的栏目之一,但是仔细观察台下的观众,大都是中老年戏迷朋友,基本没有青少年戏迷。可见,戏曲的未来令人堪忧。
二、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传承地方民间音乐的路径
公共艺术课是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2006年,教育部印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对课程设置、教师配备等提出了要求。《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对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提出明确要求,其内涵是在中小学音乐教育大纲基础上的一种延伸。其中虽然没有涵盖关于本地音乐教育融入教学的具体要求,但是在一些相关课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将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以及本土音乐纳入其中。将地方民间音乐多样性的内容纳入课堂教学中,不仅可以开阔大学生的眼界、提高大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更是将丰富的民族民间音乐文摘要:音乐文化多样性是人类共同的精神文明遗产。面对当前地方民间音乐日趋衰落的现状,普通高校公化利用高校公共音乐教育辐射面广、大学生数量庞大这个优势,以“活态”的方式传承下去。
1.开设相关课程
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中指出的“要了解、吸纳中外艺术成果,理解尊重多元文化”,确立教学目标。地方民间音乐进课堂并不是以让大学生掌握民间音乐的技艺为目的,而是以地方音乐为视角,放眼全国甚至全世界的音乐文化。因此,在开设相关课程和制定教学目标时,教师要正确把握教学方向。高校公共音乐教育课程分为必选课程和任选课程,地方民间音乐属于任选课程范畴,教师在开设此课程时要以自身的优势、大学生的兴趣和音乐品种的重要性为依据。有的教师是民乐专业,即可申请开设《山西民间器乐作品鉴赏》课程,大学生不仅能通过视频领略中国地方民间音乐的风采,通过教师在课堂上演奏或教奏某种乐器培养大学生兴趣的同时,还能提高其音乐综合能力。还有一些教师擅长声乐演唱,可申请开设《山西民歌鉴赏》课程,根据山西地域的划分,讲解山西各地不同的民歌类型、特点以及方言与民歌的关系,同时还可以在课堂上开展“人人会唱家乡歌”的主题活动。除此之外,高校还可以开设《山西民间舞蹈鉴赏》、《山西说唱艺术鉴赏》等相关课程。教师在设计教学大纲时应突出重点、难点,在内容上则应尽可能地让大学生欣赏到更多的音乐品种、音乐作品,提升大学生对于民族民间音乐的情感和态度,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例如,《山西民歌鉴赏》课程开设时要考虑山西因地域辽阔、地形多样,在不同地区形成的民歌呈现的音乐本体和审美特征也各有不同。因此,教师在研制教学大纲时即可按照山西的区域划分为大学生呈现风格多样的名歌。
2.开展教学活动
教师是贯彻教学大纲、实施教学计划的关键,教师改变自身的观念、掌握民族音乐的基本原理和常识是很必要的。及时,教师要明确在音乐鉴赏课程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及时位的,知识、技能的培养分别在第二、三位,这是美育中音乐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最显著的不同之处。地方民间音乐教育的开展就是要培养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觉和自信,对家乡文化的热爱和自豪,对多样文明的理解和尊重。作为一名大学生,有责任、有义务为传承祖先世世代代留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出自己的贡献。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只重视教学内容的传授,更要将人文素养、情感态度的提升作为教学目标。第二,教师不仅要备教材,更要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地方民间音乐完善的教材在市面上很难找到,需要教师查阅大量的资料,观看、下载大量的视频,综合提取合适的内容,在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指导下,撰写教案。同时,从本地或本民族的音乐入手,选择熟悉的、具有代表性的音乐品种,程度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调查发现,大学生对于地方民间音乐多样性的认识参差不齐,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应根据大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的认识水平,或是关于这门课程相关内容的了解程度进行相应的考虑。尤其是山西地方戏曲鉴赏,因受到方言和曲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很多大学生听不懂,那么就要从戏曲的基本常识开始讲述有关历史源流、角色扮演、服装道具、手眼身法步等内容,然后过渡到具体戏种的代表曲目。第三,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不仅有课堂讲授、视频观赏,还要让大学生亲身实践。例如,感受用方言演唱和用普通话演唱家乡歌曲的区别,学习演奏某一民间乐器或是走进剧场观赏民间音乐的演出等。同时,引进文化资源,采用邀请艺术团体或艺术家走进校园,开设讲座、举办演出等方式,让大学生直接感受丰富多彩的当地民间音乐文化。
作者:刘芳单位:太原科技大学艺术学院
音乐教育专业论文:音乐律动音乐教育论文
一、新体系的概况与发展前景
发展前景,从资料和已掌握的信息来看,年轻而富有生命力的新体系具有无限的发展空间和广阔的未来。
1.政府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国家政策的全力支持2010年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的《改革音乐素质教育,创新学校音乐教育体系》已被列为《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的部级试点项目。并于2011年开始,分期分批面向全国普通音乐教育师资进行音乐教育新体系的培训和推广工程。自2012年1月起,该培训项目因成效卓著被正式纳入《教育部、财政部中小学教师部级培训计划》(国培计划),2014年8月还增添了高校骨干教师培训班,、系统、有计划地进行师资培训,以便不断完善音乐教育教学新体系,为国家培养更多创新型音乐教育人才。由此可以看到国家的改革决心和投入力度。
2.新教材的编写情况
已经出版发行并试用的教材有:
(1)高建进编写的《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实习课程》(小学一年级上、下册)该套教材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从童谣、儿歌等简单音乐元素和简单音乐情绪、音乐情感入手,逐渐过渡到民歌、名曲,直至情感更为丰富、强烈,有审美深度的较复杂乐曲。
(2)匈牙利的凯特琳•柯斯编著的《歌唱基本素养教材1》,该教材的核心在于培养未来的音乐教师,目前供普通大学生和音乐学院的学生使用。虽然教材只编写了一小部分,但他们仍在夜以继日地按计划、分步骤地编写供各个年级使用的新教材。3.课程设置的改革和完善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已开设了多门国内空缺的音乐教育与教学法的新课程,填补了我国音乐教育专业必修课程的空白。如《钢琴即兴演奏》《儿童音乐剧》《音乐的读与写》《音乐与动作》等在初步认识和了解了新体系的相关理论知识后,当务之急是如何灵活应用的问题?我想课堂实践是好的途径之一。
二、音乐律动的应用
音乐律动是音乐的体态动作表现,是音乐活动中最基本的联动,其主要教学功能是通过对音乐节奏的动作显化,加强学生对节奏的情感体验。音乐律动是与音乐运动同形同构的身体运动,学生容易掌握。这两种运动都是处在显现的,一个能听见,一个能看见,不像情感运动是主体内在的。既看不见也听不到,学生不容易掌握。由于律动除了能引起视觉还能引起主体动觉,而主体律动动觉可以和主体音乐听觉一样同形同构地引起主体的情感律动,所以律动可以与音乐共同产生主体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比单独由音乐听觉引发的体验要强烈。音乐律动经常作为实现和强化学生音乐体验的教学手段。在强调学生情感体验的新体系教学中,往往把音乐律动作为音乐教学的入门内容。爱国歌曲《十送红军》的律动教学内容如下:
1.聆听音乐,建立音乐律动基础经验
在律动教学中,音乐起到了诱导与激发情绪的作用。学生要做富有表现力的律动,必须首先学会注意聆听音乐。这种注意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所听音乐音响的注意;二是对自身肢体运动的注意。也就是说,律动者要注意聆听音乐的音高、节奏、旋律、速度、乐句、音色等。要能熟悉这些音乐要素的基本特征,同时还要注意自己的身体运动,要在感知音乐要素的时候做出走、跑、及拍手、摇摆等动作。《十送红军》的音乐给人以抽噎的感觉,在情绪上难脱压抑、沉重的印象。其音乐情感是留恋、期盼、祝福、深情等多种情绪融为一体。全曲共分为六大段,其中有三段是采用相同的旋律写成的。六段的结构是一致的,每段分别由六个小分句组成,结构呈方整性。旋律音高分别在中、低、高三个声区逐一呈现,起伏而有变化。全曲都采用二四拍,强弱富有规律,并以十六分音符节奏和附点节奏为主。特别要引起注意的是乐句中的间奏音乐,其实那是休止符节奏的填充,此处要做到心中有数,把稳节奏,找准强拍。歌曲的速度虽然很慢,但蕴含的节奏律动感还是很明显的,教师应启发和引导学生去完成最初级的律动经验。如:稳定拍、重音的周期与转换、舞线、乐句、呼吸、空间与方向感、能量释放与控制等。
2.打开身体,进行音乐律动表达
“闻歌起舞”是人随着音乐律动的本能反应,要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克服胆怯和自卑的心理障碍,引导他们学会用肢体对音乐音响作出快速反应;同时进行身体各部分的有效配合,并把握住身体的紧张与放松,达到对身体的控制,使自己整个身体融入音乐的紧张与放松的节律中去。《十送红军》的律动设计:教学对象是具有初级舞蹈基础的大学生,采用的是舞蹈性律动教学,但编排的动作难度不大,类似于广场舞,遵循的是易学、好记的原则。主体音乐共有六段,每段都是24个小节,其中以四个小节为一个八拍,因此每段都要设计六个八拍的动作;并且要注意在每一个八拍之后稍作呼吸,此时可以变换动作或是方位,以免动作重复,加强音乐律动的灵活性和观赏性。具体做法如下:在歌曲及时段中,先让学生用双脚随节拍走动起来,然后加进双手动作,包括托举、挥手等动作,当手、脚能配合一致,就再加上头部及脸部表情,尽量做到眼随手动,有一定的表现力。“三送红军”那段中,因为音乐的音区有变化,是在中、低音区出现的,因此动作设计要稍作变化,并配合歌词中的撒种子、拉手等内容,加进一些下蹲、屈膝动作。“五送红军”是女声齐唱,可以加进一些体现女性柔美、温婉的动作。如慢速的旋转、扭腰等。“九送红军”那是一段男高音独唱,在高音区的音调更加高亢、嘹亮,律动的幅度应适当加大一些,可采用十字步、扭秧歌动作,会使得情绪更加高涨、气氛更热烈。那段是混声齐唱,动作要整齐、大方,末尾一句应逐渐放慢,做一个挥手的造型动作,让人始终沉浸在依依不舍、难以忘怀的情节中。
三、即兴表达的课堂实践
所谓兴是指人的情绪,即兴的意思是指按人的情绪进行音乐活动。情绪的来源是主体的思想、心情、处境和客观环境、事件、时机的影响。音乐活动包括:律动、歌唱、演奏、创作。新体系进行即兴音乐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用音乐来表达自己情感的能力。
四、结语
通过运用新体系的两项新内容教学,课堂中有了一些新变化:打瞌睡、玩手机的学生几乎没了,因为在进行音乐律动教学中,改变了原来上课一直是坐着的姿势,而现在要做运动,没功夫和条件回到从前较懒散的学习状态去,这是一项有效的教学改革。并且学生认为律动好像是在做游戏,在很大程度上能唤起他们的内心共鸣和参与热情,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习的注意力和兴趣有了明显的变化。另外,在即兴创作环节,针对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差的现象,教师要多鼓励他们展开自己丰富的想像力,并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去训练和培养他们灵敏的反应能力和流畅的音乐思维能力,从而帮助他们找到音乐学习的本质,实现音乐教育对人类较高层次的能力—创造性能力培养的作用。新体系中所包含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还有待于我们今后不断地在课堂和艺术实践中去研究、探索和总结;同时也希望有更多的音乐工作者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为早日实现音乐教育改革目标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作者:黄慧芳单位:上饶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
音乐教育专业论文:留守儿童音乐教育论文
一、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
留守儿童长期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他们这样的一个群体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这些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现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因为这些问题不只是一个留守儿童家庭的问题,它也会影响到社会的和谐和安定。笔者通过调查和总结,发现留守儿童形成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父母的陪伴、关爱和教育的缺失
我们总是在说父母是孩子的及时任教师,由此可以知道,父母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大量的进城务工人员由于现实条件的限制,不能把自己的孩子带在身边,因为他们的收入不能担负起孩子在城市的教育和成长需求,所以孩子只能留在家里交给老人照料,因而和孩子长期处于两地分居的生活状态。由于长期不和父母住在一起,孩子和父母的沟通就不够顺畅,孩子只能长期处于心理孤独缺乏安全感的状态,负面的情绪得不到及时的宣泄,心理问题极易发生。同时,少年儿童的心理还没有形成成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没有明辨是非的能力,没有父母的教育对于孩子完善人格的形成起着极为不利的负面作用。很多的青少年犯罪心理学和心理疾病的研究表明,孩子在儿童期间的亲情和教育的缺失容易造成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而可能使这些孩子走向犯罪的道路。
2.儿童的监护人对于孩子的监护不力,更多的是溺爱或者放纵
留守儿童一般是由爷爷奶奶或者单亲来抚养,对于那些爷爷奶奶抚养的孩子来说,一方面,老人的年纪已高,没有太多的精力来关注和照顾孩子,另一方面,隔辈的人对于孩子通常都是非常的溺爱和放纵的,对于孩子的心理变化和负面的情绪关注不够。孩子在出现问题的时候不能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教育,造成老人对孩子的监管不到位;对于单亲照顾的孩子,多数是由母亲一方留守在家照顾孩子。母亲在家不但要照顾家中的孩子和老人,还要承担家庭的生活,双重的压力使母亲对于孩子的关注和照顾也不到位,为了补偿孩子,多数母亲会用物质条件来弥补对于孩子的心理关怀的缺失。
留守儿童对于内心关爱的需求其实是可以通过学校的力量来得到满足的,班集体和同学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可以温暖孩子的心灵。但是由于这些孩子多处于偏远落后地区,办学条件和教学资源、教学理念都有很大的限制,这都影响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
4.社会对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管理不够
社会虽然对于留守儿童的问题已经有了一定的关注度,但是对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投入还是不足的,很多的社会机构只关注学校硬件设施的建设,看上去每个学校都气气派派,可是孩子们的心理健康是看不到的,没有深入的了解和沟通,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得不到社会的支持。
二、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长期不和父母住在一起,缺乏亲情的关爱,使学生形成了孤僻的性格,遇事比较胆怯;由于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不够,致使很多孩子行为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和约束;与人的交流沟通受阻,容易使留守儿童产生极端心理,影响正常的人际交往能力。
三、音乐教育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心理专家研究认为音乐的力量可以改善人的心理状况。让音乐的学习作为中介,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正确引导学生抒发内心的情绪,利用音乐的特殊力量来给予留守儿童内心积极的心理影响,从而实现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的教育。首先,学校教育应该加强音乐课程的教学力度,重视音乐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通过音乐教育,创设一个适合交流,让学生身心得到放松和发泄的教学环境,把音乐教育和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紧密结合。其次,针对留守儿童不同的心理问题,设计不同的音乐教育方案来解决相应问题。,社会各界加强对于音乐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力度,政府要给予财政支持,为音乐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力的保障。对于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是一个长期努力的过程,音乐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工作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各个部门的共同努力,意识到音乐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把相关建议付诸于行动,才能取得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成功。
作者:徐琨张小军段志敏陈娟单位:首都师范大学河北经贸大学河北师范大学
音乐教育专业论文:音乐教育与大学生素质教育论文
1音乐教育能有效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音乐是一门感染力非常强的艺术,是以美育人、以情感人、以声音动人的学科,它以声音为其表现手段,展现的是人类心灵的幽静、气质的高雅和道德情操的高尚。当代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在生理和心理层面存在着诸多不确定性因素,经常会出现情绪不稳定、心态不平衡等心理问题,音乐教育正是以培养人的心理健康和精神愉悦作为教育目标的,优美多变的音符、清新悠扬的旋律、活力四射的节奏、极富生命力的曲风等等,所有的这些都在不同层面强烈的吸引着当代的大学生们。经常欣赏音乐作品和从事与音乐有关活动的人,都能够有效的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和不稳定的心理,面对各种压力和困难时也显得应对自如,因为音乐能够启动人们情感的闸门,激发人们丰富的情感,旋律轻快的音乐会让人精神焕发、心情放松;节奏鲜明的音乐会让人充满斗志、勇往直前;忧伤凄凉的音乐会让人无比沉静、心如止水;极富特色的音乐更会让人心情舒畅,这样的音乐,不仅培养人们高雅的气质,更是促进人们内心世界的和谐。鉴于此,作为普通高校的教育方,应该结合大学生的自身特点和时代特征,投其所好,有计划的引导他们选择一些乐观、向上、积极、阳光的音乐作品,有条件的院校甚至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比赛、开设音乐鉴赏课等途径,进行不断地品味和欣赏,为大学生们在面对各方面压力及难题的时候开辟一方心灵的世外桃源,帮助他们保持平和乐观的心态,增强自我控制力和心态调节的能力,进而有效地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2音乐教育能有效促进大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的养成
“德育和美育均是通过作用于人的心灵,触动人的精神,来达到使受教育者提升自己的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目的”,作为美育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音乐教育,主要是通过感性去感染人、打动人、熏陶人,并将此种情感内化为理性认识,使受教育者产生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动力。通过审美教育的熏陶,把学生带入艺术的天地,培养学生对音乐艺术的感知、理解、鉴赏等能力,在形成健康的审美观的同时,也培养了高尚的道德品质。正如著名音乐家贺绿汀说的那样:“音乐是培养人民高尚道德品质,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把音乐教育看作是一种道德力量,视作一种对学生们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手段,通过多种形式的音乐教育,让广大的学生自觉的按照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言行,形成正确的善恶观、是非观、荣辱观,主动的调整各种关系,理性的应对各种问题,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共同促进社会的和谐和发展。这样的美育教育效果是一般德育教育所无法比拟的,必然更加切实有效推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3结语
音乐教育以其独特的方式对大学生成长的各个方面均发挥着特殊的作用,通过音乐教育的不断推进,能够有效地促进大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能够有效地推进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加快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实践也多次证明,音乐教育作为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的极好方式,是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手段和环节,更是培养21世纪合格人才的重要保障。
作者:王静单位:吉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
音乐教育专业论文:数字音乐与音乐教育论文
一、数字化技术手段在音乐教育中运用的作用
通过前文所述,可以看到数字化教育发展的迅速和其强大的辅助教学力量,在音乐教育中的作用与意义也是显而易见。一是有利于教师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多少年来,如何在中小学的音乐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一直是一个存在争议并仍然在摸索、探讨之中的话题,即便是在高师院校的音乐专业课堂上也存在类似的问题———许多学生对某些本方向之外的其他音乐学科的知识的接受不能达到应有的要求从而存在偏科的现象;探究其中的原因,应该是非常复杂的,但是,两个最为基本的问题是大家达成共识的———音乐教育的理念和音乐教学的手段,或者称之为音乐教学的模式,传统音乐教育理念强调的是知识本位,音乐课和其他自然学科、人文学科一样,重在知识的解读、灌输、记忆,割裂了音乐本质的东西,即“听觉感悟”和“审美”,学生面对抽象、生涩的概念相当反感;数字化技术手段的运用,可以多方位的调动学生的感知器官,通过声音、图像、文字的加工处理,刺激学生的听觉、视觉甚至是嗅觉、味觉的联觉反应,通过形象化加强理解、便于记忆。二是有利于教师实现知识的交叉、整合,现在的社会对人才、对知识的要求强调“多元”融合,传统教学模式,一架琴、一只粉笔、一台录音机,很难实现这一目标;数字化技术手段则可以大容量的容纳各个相关的知识,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就能足以说明这一点,教师可以通过对相关软、硬件知识的把握合理的将所传授的内容通过各种方式表达给学生。三是有利于教师自身业务水平的提高,利用数字技术手段进行音乐课堂教学,对教师有着相当的要求,首先,要能够熟练操作电脑、了解并掌握电脑的使用、维修等知识;其次,要能够熟练的运用相关软件的安装、使用等;还要经常广泛的涉猎各门学科的知识,不断的对自己的知识进行更新,这样才能顺应时代和社会的需要。四是对于学生而言,借助现代化的数字音乐技术手段能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并渐渐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由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创造式学习。
二、小结
综上所述,数字化音乐教育手段,能使教师的教学更明朗化、便捷化、生动化,让学生的学习更自主化、化、开放化。艺术类、高校师范音乐专业已经开设了类似课程,这说明市场对数字化音乐教育的师资是有需求的,数字音乐教育的发展是比较乐观的。有关课程设置的先关问题尚未形成统一的意见和建议,相信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对数字技术手段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视和在教学实际中的运用,将会开发出非常多元化的数字音乐教学模式,数字化技术手段的巨大能量也会得到释放。
作者:赵静单位:郑州财经学院公共艺术教学部
音乐教育专业论文:流行音乐教学成果音乐教育论文
一、流行音乐教学模式的创新
1、流行音乐演唱专业。结合我院师资和学生数量的对应状况,同时参照欧美流行音乐教育的前沿方法。我院的流行音乐演唱专业采取“一对多”式轮换制教学模式。具体施教方案是:把演唱专业学生平均分成几组,基本按照教师数量分成组数。风格指导课时每位教师带一组学生上课,两周八课时之后学生轮换到其他老师处上课。这样的上课方式一方面刺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为教师提供了更加宽泛的施教平台。使学生一直在充满新奇感的刺激中完成作业,提高演唱水平,所有的学生平均分享了所有的老师的优势和特长。同时我院积极推动师生原创作品的创作积极性,定期推出新作品用于演出和考试。教学资源得到较大限度的应用,教育的主导引领性和主体能动性都能够得以激发,几年下来收获颇多。
2、萨克斯演奏专业。为使学生牢固地掌握萨克斯演奏的基本技术,并且能够胜任多种音乐风格的演绎和诠释,较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主体学习积极性,能够让所有的学生汲取所有的教师身上的优点和特长,形成自己独立且有特色的演奏风格。萨克斯教学组在学科带头人的带领下,研发了集体授课和单独授课相结合的萨克斯教学新模式。即所有教师针对萨克斯专业学生的演奏方法、技术、音乐风格、音乐表现力、舞台状态等问题,进行集体授课和单独授课相结合的萨克斯教学新模式。
2.1集体授课:每周固定时间所有教师面对指定年级萨克斯专业学生,集体会诊演奏方法、技术、音乐风格、音乐表现力、舞台状态等问题。集合所有有益于对该同学演奏水平提高的良性建议,形成教案。使学生有的放矢的面对自己的问题,并且寻找到改正的方向和方法。
2.2单独授课:每周固定时间每位教师面对一位同学针对学生的特定演奏问题加以教学和认知提高。这种集体授课和单独授课相结合的萨克斯教学新模式,要克服集中授课的形式弊端,真正的使所有的教师“知无不言,言无不尽”,集思广益诊治学生的各种问题,克服了传统教学的长期单一授课形式出现的各种问题。从2008年招收萨克斯专业开始至今,对在籍的四个年级萨克斯专业学生进行分年级的实施萨克斯教学新模式。面对目前已经毕业的及时届萨克斯毕业生,集体与单独授课相结合的萨克斯教学新模式以初见成效。在日趋完善的教学过程当中,无论从演奏方法、演奏技巧乃至音乐风格等方面,萨克斯教学新模式都将带给教师和学生新的收获。
二、流行音乐教学成果接轨文化艺术市场
流行音乐发展时至今日,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的迅速发展与变迁,其时尚性和参与性、商品性等文化特征逐渐在人们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生活领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也就要求流行音乐教学成果更要与市场、乃至文化艺术市场结合起来,没有市场,再好的音乐也无从谈起,更不用说流行。我们作为音乐人,作为文化工作者,作为高校中流行音乐的教育者,必须重视市场,必须将流行音乐教学成果与文化艺术市场接轨。流行音乐要健康、持续发展,必须在创作、表演、市场运作、宣传等方面下功夫,这也说明了流行音乐教学要与之相呼应,要从如何创作出能够流行的音乐、如何创作好的音乐、如何去表现表演音乐,以及如何将好的音乐进行宣传、包装等一些列活动着手组织教学,从吉林艺术学院流行音乐学院目前情况来看“以演促教”、“以演代考”是符合当今文化艺术市场需求的切实可行的教学方式,也是流行音乐教学成果接轨文化艺术市场的着手点。流行音乐教学成果要接轨文化艺术市场,艺术院校的流行音乐教育就要与社会接轨,既要保持高校特色,又要考虑市场需求,我院教学具体实施主要如下:
1、首先,教学模式回归现场音乐。告别陈旧的以卡带、伴奏碟等伴奏的方式,在教学、演出、乃至考试,只要有流行音乐存在的地方,哪怕是简单的练习,都要回归现场音乐,以现场乐队的形式伴奏,无论从教师乐队、到学生乐队都要全力支持流行音乐的现场教学,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表演水平、现场掌控能力,符合当今流行音乐的发展趋势。在此次此次“中国好声音”中,我院学生梁博之所以能走到冠军,拿到“年度好声音”的殊荣,与平时的现场音乐的教学方式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他沉着大气的台风无疑是平时的大量积累而来。
2、其次,采用轮换制教学的模式,使学生共享师资力量,使每个学生可以接受到多个教师的指导,从而掌握不同的音乐风格和演唱特点,这样虽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和压力,但取得的效果远比付出的大很多。
3、再有,优化创作、支持原创音乐。在如今艺术市场日新月异的更新状态下,要使学生有独特的个人魅力,才能使其在流行音乐市场中有一席不败之地。教师从教学着手,结合学生实际优化创作,支持原创作品,使个多好的歌手和作品不断呈现。此次“中国好声音”中,我院师生权振东、梁博在原创作品上都有很好的展现。
4、加强包装宣传。面对如今文化艺术市场的现状和需求,作为高校中流行音乐的教育者,需把眼光从单一的学院教学扩展到商业包装和宣传发展等层面,这样无疑能给学生和流行教学成果以更好的实现平台。既“中国好声音”之后,我院对教师权振东、学生梁博的大力支持和宣传,使其能积极的融入现如今的文化艺术市场,为其以后能在流行音乐道路上走的更远奠定了基础。流行音乐教学成果接轨文化艺术市场,首先要与自身建设接轨,这就要求流行音乐教学要重视文化艺术市场的动向和需求,这是以往传统教学中所不被重视的,也是突出和创新的。它不仅仅局限于如“中国好声音”此类某次节目的影响,也不仅仅是某位教师与学生的荣誉,它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在流行音乐教学中带来的更多是广大的发展平台,学生专业水平的提高,学院教学质量的保障,和包括吉林艺术学院、吉林地区文化艺术发展在内的东北地区文化艺术的发展前景。
三、结语
流行音乐发展至今,若要继续健康、持续的发展,势必要推陈出新,摒弃传统音乐所固守的观念和做法,流行音乐的存在是一种社会需要,一种社会必然,他改变了艺术单一化和模式化的传统现实。但从我院流行音乐专业教育乃至全国普通高校流行音乐教育的发展前景看,高校流行音乐教育的发展有待于努力。顺应时展,把握好包括专业化教师队伍、流行音乐教育模式、流行音乐教学成果应用等方面在内的流行音乐教育的“三尺讲台”,是高校流行音乐教育的重中之重。也为更好地提高流行音乐教学质量和水平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作者:于丹丹单位:吉林艺术学院流行音乐学院
音乐教育专业论文:师范院校教育音乐教育论文
一、师范院校音乐教育现状
1.教学课程单一,实践环节薄弱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往往采用单一封闭的教育模式,教师只是单纯的做出示范,缺少与学生的互动,束缚了学生的自由发挥,限制了学生的活跃思维。另外,由于缺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生只能抽象地理解音乐知识,实际操作能力常常比较低。现在师范院校只有在大四时期向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这样学生就不能很好的把理论运用到实际中,即使有相当高的理论水平,但由于缺乏实践锻炼,很难顺利地胜任教师的指导工作,无形间地限制了音乐课程改革的推行和进步。
2.学院教育改革与中小学音乐教育需求不相吻合规模的扩大,师生的比例调整,其目的在于能很好地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进行课堂教学,确保教学质量和效果。然而教育改革层出不穷,对音乐老师的要求自然而然会有所提高。改革本身是件好事,但是改革不能漫无目的,应倾听中小学的呼声,根据其要求来改革。现在师范院校培育的学生通常只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与中小学音乐教育所需的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和素质高的教师相差甚多。这种情况在音乐高校中普遍存在,为了改善现状,加强人文教育,培育高层次、发展的复合型的教师,我们应该采取合理科学的改革措施。
二、解决师范学院音乐教育中问题的相应对策
1.推行多媒体远程教育,增强继续教育力度增大教学投资,推行多媒体远程教育,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化教育方式,扩大教育规模,构建长期性教育体系,这是办大办好教育的有效措施。远程教育不仅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扩充了信息量,而且教育形式多样化、范围广,有效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和应用能力,这样教学质量也会得到相应地提高,在某种程度上也克服了师资匮乏的问题,缓解了教师的教学压力,使老师有更充足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教学研究,提高自身素质和专业水平,确保了教学的质量。
2.改变教学模式的单一性,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平台我们可以在教学中采用“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方法,引进当地音乐,组织讲座和演出等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来接触民间艺术。当然,教师和学生也必须走出去,以采风的方式来亲身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让学生真正的掌握当地民间音乐和歌曲的独特之处,加深学生的印象,激发学生对民间艺术的兴趣。另外,实习基地是必不可少的,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培养出综合能力强的老师。
3.调整课程结构,优化课程设置,平衡课程内容及时,优化核心课程,打造少而精,内容量大而丰富,实际操作能力强的主干课;第二,拓宽选修课的范围,增强课程设计和编制的可塑性,确立扩展课程;第三,有秩序、有目的、有组织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形成无形的课程。以上三种课程相互补充、相互影响、相互配合,最终形成新的教育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方面:强化教育类的课程,拓展基础课程,调整专业课程。总而言之,其目的在于满足中小学生的需求。
4.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发挥音乐的教育感化功能,通过多种多样的题材、风格、形式的作品,丰富学生的听觉感知,拓宽眼界、积累知识、活跃音乐思维。结合各种音乐实践,使得学生的良好道德情操得到感染。
三、结语
另外,老师在教课之前应认真的详细的介绍时代背景,作者及歌词含义,并鼓励学生有感情的演唱,理解并体会其中的内涵。在此同时,学生不仅受到音乐的熏陶,还接受了一些爱国主义教育。只有对师范学院音乐专业学生的培样加大重视,才能从本质上确保中小学的音乐教育质量。
作者:范一博单位:通化师范学院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