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中学音乐教育论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中学音乐教育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中学音乐教育论文

中学音乐教育论文:中学音乐教育论文

一、新时期流行音乐的发展现状

目前的音乐教学课堂上,由于部分学校受条件制约,无法提供基本的音响设备与多媒体装备等,使得学生在音乐课堂上对音乐的吸收能力受到限制,无法做到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另外,部分学校在音乐教学方面对流行音乐也缺乏客观正确地认识,导致新时期流行音乐的教学应用功能滞后,无法发挥其教育任务,对学生的价值观造成较大影响,无法引导他们在对真诚、自然之美的渴望中对人生的真、善、美有较好的认识。

二、正确认识流行音乐的教学影响

(一)流行音乐教学的启迪作用

音乐教育具有启迪智慧的作用,从本质而言,它是教育教学中文化教学所不能替代的,音乐教育可以使学生扩大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良好的思维能力,提升对知识的吸收能力。音乐还可以间接地促进学生的生理健康,增强学生的体质。在音乐教学中,最基本的特征是对音乐的鉴赏性,教学课堂上,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音乐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性。利用流行音乐进行音乐教学,对于学生的感知能力来说,能够更好地进行理解感受,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鉴赏能力,提升创造能力,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有力手段。

(二)流行音乐的流行指引作用

流行音乐之所以流行是因为符合大众的审美趣味,符合年轻人对流行音乐的接受与认同,对学生的影响较为积极,给学生带来不同的美的享受,课堂上的氛围放松愉悦,学生容易接受音乐知识,同时也更有情感共鸣。在音乐知识的学习中,除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音乐认知之外,还应该强调其情感共鸣,才能体验到音乐情感,加深对音乐的整体体验。

三、创新性音乐课堂的对策研究及建议

随着新课标的改革,教学模式也相应做出改变,注重学生的长期发展,建立以生为本的创新化课堂是重要的教学重点,实行创新性的音乐课堂,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探索。当进行音乐鉴赏课程的时候,教师要利用不同的教学资源进行改革教学。例如,从前的音乐教学多数以学生欣赏音乐,聆听为主,但现代教学理念提倡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了有效实现教学目标,现代的创新课堂提倡学生自主参与音乐设计或者进行节奏模仿,由于学生对流行音乐较为熟悉,课堂上可以进行打击乐训练等培养学生节奏感的方式来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流行音乐的主要功能在于它的娱乐性,在现代的快节奏生活里,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流行音乐,使学生能够保持一种平衡健康的心态。流行音乐符合青少年的审美观念,加之利用其内容具有通俗易懂的优势,可以更明确地表现出现代人的情感生活和心理特征,教育者应该用一种正面积极的态度,科学地看待流行音乐,并用创新的思维巧妙地利用并应用在音乐教学之上,教师要具备音乐教学热情,构建好完善的音乐知识体系,作为教学课堂上的引导者,要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与策略,善于引导与端正学生对音乐的审美。教学创新改革主要体现途径之一就是课堂教学。通过研究新时期流行音乐对我国中学音乐教育的影响及对策方案,明确在具有创新性的课堂教学中应用流行音乐进行音乐教学的作用。学生会逐渐进行自主探索和体验,在参与中形成意识和习惯,端正对音乐的审美观和价值感,逐步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

作者:方玉华 单位:山东省临沂市三十四中

中学音乐教育论文:农村中学音乐教育论文

一、甘肃农村中学音乐教育现状分析

(一)音乐教师待遇水平低下。介于音乐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弱势地位,音乐教师在学校中的受重视程度自然比不上主课教师。由于不涉及升学考试,音乐教师的晋升机制无从规划,职业发展前景不良。长此以往,导致音乐教师积极性难以被激发,难以培养自身责任感,如此一来教学质量自然无从谈起。再加上农村物质资源匮乏、生活条件差的现实无法对音乐教育人才产生吸引力,这也是农村中学音乐教育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

(二)学校音乐教育相关配套设施匮乏。交通环境差、经济不发达等先天因素导致农村物质资源匮乏,再加上不受重视,使得农村中学音乐教育相关配套设施无法得到保障。配套设施的缺乏已成常态。在汉岔中学,音乐教室形同虚设,室内仅有若干件简单小型乐器,一架老旧的电子琴。音乐教师大部分课程不在音乐教室中进行。学校内每个年级共享不足一个班使用的一套音乐教材,而且这些教材几乎被闲置。辅助教学工具的缺乏使得教师的教学工作无法顺利开展,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

二、对甘肃农村中学音乐教育现状的思考及对策

(一)改变观念。教育必须以人为本。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音乐教育的好坏关系到学生的人格塑造。当今社会需要发展的人才,而不是只会考试的机器。因此,核心观念的改变是重中之重。

(二)加强音乐教师的培训。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音乐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学校音乐教育的质量。对于学校现有的师资而言,当地教育管理部门应积极组织音乐教师参加各类提升专业技能的培训。如2012年9月~11月,甘肃省农村一线教师在西北师范大学参加为期3个月的国培计划,全省数百名农村一线教师接受了专业知识以及教育知识的培训,这一培训有效提高了教师队伍的专业能力。

(三)从基础教育抓起。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在谈到教育问题时曾说过:“教育要从娃娃抓起。”音乐教育从小学就要开始认真对待,当地教育管理部门在小学音乐课程的设置上应着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塑造主流、高雅的审美观。

(四)提高音乐教师待遇。首先,要吸引人才,国家要出台政策鼓励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到农村一线任教。其次要想留住人才,首先学校要有一个愿景,能够让教师看到学校的希望和前途;其次,学校要为教师提供清晰明确的晋升机制,让教师能看到自己的前途;再次,薪酬和绩效考核须设计合理;,良好办公环境和积极向上的学校氛围是必须的。良好的待遇能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和积极性,从而保障教学质量。

(五)改善音乐教育环境。在实际情况允许的情况下,当地政府应出台相关扶持政策,成立专项资金,用来吸引高层次音乐教育人才,完善音乐教学环境,和购买音乐教学相关设备。可以为音乐教室添置不同乐器,配备多媒体电脑、投影仪、音响等设备,提高教学效率,使音乐教学更加生动形象,从而改善农村中学音乐教学环境。

作者:陈诗恺单位:中国海洋大学艺术系

中学音乐教育论文:分析中学音乐教育改革之方向

摘 要:人是社会的主体,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还是以人的发展为前提,人的发展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的目的。音乐学科是素质教育的前沿阵地,音乐教育也要树立“以人为本”的音乐教育观。要把尊重看成是现代教育的及时原则,提倡解放、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让教育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教学内容转向真实的生活化,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以人为本 尊重 生活

音乐教材的改革及新课程标准的出台给我们的音乐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应认识到基础教育的重要性、改革的必要性;要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尊重学生个性及“以人为本”的音乐教育观念。

近期以来,音乐教育既抛弃了以音乐知识为本位的传统教学观念,又没有真正落实音乐艺术陶冶人、塑造人、感染人的功能,忽视了“以人为本”,以致割裂了音乐本身所蕴涵的文化底蕴,抛开了学生,没有针对“人的发展”,达不到音乐教育的目的。音乐教育工作者要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在教育教学中有所突破。接下来就谈谈在音乐教学中如何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方向。

一、树立“尊重学生”的教育观念

新的课程标准理念使我们认识到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一切的人”,而另一目标则是“为了完善人的一切”。“以人为本”,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是现代教育的及时原则。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没有尊重就不会有个性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要与学生之间建立起平等、民主、和谐、互相尊重的新型师生观。

日本着名的小提琴家、教育家铃木曾多次呼吁:“孩子的生命不是自己私有的,生命是大自然所赋予的美好力量。应该说,生命是崇高的、伟大的力量,作为教师应该怀着崇敬的心情,大自然给予孩子们这一美好的生命,如果把他变成‘废料’那就太遗憾了。做教师应该有这样的责任,无论什么样的孩子都应该一样地‘尊重’。”

二、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

“以人为本”的音乐教育观念,必须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轻松地学习、创造性地学习、学会自主性学习。关键是在教学中如何突出“以学生为中心”。

1、解放学生

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来改变教学形式,把课堂变为舞台,每个学生都是一名演员,都是节目的编导者,同一内容在学生中就可能创造出多种表演形式。教师也共同参与,这将使学生彻底从被动变为主动。

2、提倡“自主学习法”

“以学生为中心”,就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学生的学习同样是一种发现,学习者自己发现的才是最重要的和富于个人特色的知识。实践证明:由学生自己发现、弄懂的东西,要比老师教的印象深刻得多。在音乐教学中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学习,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点拨。

3、定位好教师的“位置”

音乐学习是表现个性、开发思维、注重情感体验的过程,由于音乐的形象是模糊的、非语义的,在欣赏音乐和表现音乐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所以,在音乐教学中没有标准的答案。教师要与学生形成交流式教育,不仅是学生从老师那学到知识,老师也从学生那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老师和学生都获得一些在他们身上不曾拥有的东西。当老师和学生离开教室时,他们都得到了一些从未有过的体验和收获。

4、科学运用教材

音乐艺术所涉及的内容繁多,教材提供的内容是有限的,而这些有限的内容也并不一定能够适应学生的审美需求。作为音乐教师,要大胆改革与创新,不要被教材所束缚,寻找学生喜欢的内容与形式。可以带领学生去收集、去探索,寻找到“心平气定”、“轻微淡远”的音乐审美观,以及“通乎杳渺”、“物我两忘”的音乐至美境界。

三、让音乐课贴近生活、走进生活

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喜欢音乐,他们有许多的音乐磁带,买过许多的音乐书籍,随口就能哼唱几首流行歌曲,但有不少学生却不喜欢音乐课,我们的音乐教育离生活太远了。一为哲人说过:“音乐是人类生活中永恒的主题,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音乐艺术几乎无时不有、无时不在”。音乐既生活,理解生活才能理解音乐。音乐教育应该有一种开放的态势,强调应用和生活。在音乐教学中,如果我们单纯地把学生局限在课本上、课堂里,那么,无论是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欣赏音乐能力的培养,还是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都难以达到教育目的。音乐教学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与学生生活、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现代学校音乐教育要求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音乐教学内容向真实生活转化,更多地联系学生面临的生活环境设计教学,增加与现代生活关系密切的流行音乐、通俗音乐等内容,学会探索并处理现实音乐生活中的诸多实际问题。

总之,音乐教育生活化,必然使音乐教学充满活力。要让音乐教学贴近生活、走进生活,使孩子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音乐的存在,不必顾忌“五音不全”。打开音响,充满生机的一切就开始了,因为音乐的一切在你的身上都是早已存在的,放开自己,慢慢去发现它、体验它吧。

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而不是以牺牲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探索精神乃至人的个性、人格的尊严为代价去实现某个确定的目标。

中学音乐教育论文:在中学音乐教育中研究性学习分析

摘要:音乐学科对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研究性学习以其自身的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和过程性正适应了这种要求。文章对中学音乐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及实施过程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中学音乐教学;研究性学习;文献法

前言

进入21世纪以来,音乐学科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新修定的“中学音乐教学大纲”明确要求在音乐教育中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加音乐实践,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和见解,并勇于表述自己的体验。而研究性学习以其自身的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和过程性正适应了这种要求。通过音乐研究性学习,学生的综合知识、综合能力得到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缺陷。

一、音乐教育中研究性学习现实意义

(一)通过研究来了解相关的音乐文化知识

学生在一起研究课题的过程中,不仅他们欣赏音乐的态度、习惯、审美创新能力等方面得到了有效提高,还能不自觉的获取许多相关的音乐文化知识。如在了解通俗音乐发展史的同时,了解到早期的通俗音乐大致起源公元前古罗马,古埃及的行吟歌手们在兴起的城市集镇间流动,遍及剧场和街市的“击”歌现象,在学生学习知识同时,及时联想到在文学中所说的我国古时候吟诗也如同唱歌,甚至有同学提出中国的最早的通俗音乐是否就是宋朝柳永的一些词——“凡有井水处,皆有柳郎词”。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对本国和世界各国一些不同民族的文化有了了解,对各类艺术形式的共性和个性有所认识。

(二)研究性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中,创新意识始终贯穿于学生的学习中,音乐本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音乐的学习本不是单纯为解决音乐知识和技能而存在的,它是构建在音乐艺术的方方面面,尤其是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首位,注重学生在音乐的感受和体验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格。学生们在研究过程中,懂得了如何去学习,如何去解决问题。通过自主性的学习,无疑也给学生大大增强了自信心,促使他们减少对教师的信赖。作为教师,在学习的过程中更要侧重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注意对每个学生的鼓励,激励他们积极参与活动,大胆创新,培养他们,终身喜好音乐。

(三)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及潜能的开发

研究性课程给学生提供丁一个无拘无束自由发展的时空,使学生的潜能得以开发,个性得以张扬,创新精神得到提升,创造能力得到培养。在研究性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通过研究全过程的实践与经历,学生获得了各种丰富的体验,获得了大量不可言传只能意会的内隐知识,这种体验的积累会逐步形成喜爱质疑、乐于探究、积极求知的心理。

二、音乐教育中研究性学习的方法

(一)文献法

文献法是指用文字、图形、符号、声音、视频等手段记录知识的一种载体。并选择有效方式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资料;要学会判断信息资料的真伪、优劣;学会有条理、有逻辑地归纳、整理信息进行判断,得出相应的结论。采用文献检查手段,让学生到图书馆、展览馆、新华书店等地方,对有关书籍、报刊、文献及因特网中收集有关资料等。例如在《了解爵士乐》的课题研究中教师让学生自主收集整理有关爵士音乐文化的资料(文字、音响),进行展示与交流,透过一本本学习资料,学生从内心深处发出的对那种新的学习方式的强烈感受。大开眼界之余,蕴藏在学生心中的音乐学习潜能也会得到挖掘和开发。

(二)问卷法

在研究性学习中,问卷法是将所要了解的问题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让被调查者逐一填写回答,然后经过统计分析、了解问题的一般趋向。问卷的形式主要有自由叙述式和选择式两种。自由叙述式是编制若干开放性题目,让被调查者自由表达。这种形式给被调查者较大的自由发挥的空间,可以将问题了解得较深入。选择式问卷是对所要了解的问题编制成若干选择题让被调查者根据自己的情况加以选择。问卷的可信度有时受到一些因素的干扰,可采用无记名方式,否则被调查者可能产生顾虑。问题设计应尽量简短、明白。

(三)专家访谈法

所谓的“专家访谈法”是指向各种专家咨询问题,同专家讨论,不仅能获得该课题的背景知识、发展过程、近期进展、有待研究的问题以及一些可能的解决途径,还可以解答疑难问题,便于同学们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顺利完成专题研究。而且学生在采访的过程还锻炼了怎样设计问题、提出问题以及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学生的学习处于主动状态,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是对过去课堂上“你教我学”、“你导我演”的教学方式的改变同时充分展示出“以学生为本”的音乐教学观。

(四)调查研究法

在音乐研究性学习中,所谓的“调查研究法”

是指学生应根据个人或小组集体设计的研究方案,按照确定的研究方法,选择合适的地方进行调查,获取调查结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应如实记载调查中所获得的基本信息,形成记录实践过程的文字、音像等多种形式的“作品”,同时要学会从各种调研结果、实验、信息资料中归纳出解决问题的重要思路或观点,并反思是否获得足以支持研究结论的证据,是否还存在其他解释的可能。通过初步的交流,学生资料收集、调查研究得到的初步研究成果在小组内或同学之间充分交流,学会认识客观事物,认真对待他人的意见和建议,正确地认识自我。

三、音乐教育中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

(一)激发学生产生研究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激发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能给学生创造一种的心理状态,激励其学习的积极性、持续性、深

入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环境中产生的对某一方面的兴趣爱好与课题研究结合起来,从“要我研究”变为“我要研究”,变任务为兴趣,从而提高研究的积极性和思维的活跃性。因为兴趣,学生在某些方面知识的积累,对有关信息进行关注,从而推动研究的深入进行。具体到音乐课研究性学习而言,注重选题的趣味性也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在设计研究性学习课题时应该首先考虑并了解学生对音乐的哪个方面感性趣,然后在学生感性趣的方面来设计具体的课题。在我实施研究性课题“流行音乐的发展特点”的选题中我就充分利用学生爱好流行音乐的这一特点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二)如何确定研究性学习的主题

在我国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择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学生自己提出课题,教师提供参考意见;另一种是教师提出课题,学生自己选择参加,两种都实现了师生互动。在进行课题实施中我将两种选题方法分别对学生进行尝试。首先让学生自己提出课题的尝试,因为在学习前期,我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刺激了学生的多种感官,使他们的心理、行为、情感发生影响,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中,从你一言我一语中得到启发,并且不断思考产生的新问题,所以学生才能最终确定研究主题和方向,形成主动参与的行为。学生通过亲身感受和体验,能够饶有兴趣地提出自己想研究的课题,通过师生的共同商讨,最终由学生确定了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研究性学习实验我觉得采取学生自己提出课题的形式效果不够理想。对于一些学生来说研究性学习是一个新的领域,对于学习的方法、方式、过程不是很熟悉,并且教师与学生接触的时间有限也是一个不利因素。因此对于未接触过的学生,最初课题的提出好由教师设定,希望通过教师及时次问题的提出,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让学生在这种活动中学会主动参与,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就会逐步培养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学习发法,这也正是提倡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所在。

(三)研究性学习的交流评价与成果展示阶段

研究性学习不仅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且注重学习过程中学生间的交流、感受和体验。通过学生在研究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教师来考察学生在研究活动中从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所显示出的探究精神和能力,也要通过活动前后的比较和几次活动的比较来评价其发展状态。教师需要灵活掌握对学生的评价。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可以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对小组的评价与对组内个人的评价相结合,对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对学生口头报告、活动、展示的评价相结合等做法。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写好研究日记,及时记载研究情况,真实记录个人体验。就这样,学生们在研究中学习,在交流中进步,闪烁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探究兴趣越来越浓,超越了书本认知的层次。,在课题研究完成后,课题组应当写出课题研究报告作为成果的主要形式,学生通过撰写研究报告可以培养自己归纳、总结、概括、推理和论述能力,学会展示自己的工作和成果;总结和反思自己的研究工作不断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

(四)组织研究与实践体验阶段

在课题研究正式开始前,教师应指导学生自由组织课题组成员,课题组人数一般以3~6人为宜,自由组合时教师应当考虑到学生间彼此特长和爱好的互补性,注意观察每一个学生在品德、能力、个性方面的发展。如学生有善于写作的,有善于实验的,有知识较广博的,有对事物特别好奇的等等,应将多种爱好和特长的同学组织在一起。小组中选定组织能力相对较强的一名同学为组长,负责课题工作的分工和协调,写作能力较强的一名同学做课题的记录和各类报告。在课题确定后,教师要鼓励学生踊跃参与,然后分组活动,分工到人,同时经常进行群体学习,共同探讨一个问题,让学生最终在群策群力研究中得出结果。例如在《走进京剧》的研究性学习中,小组学生分工明确他们共分为三大组:一组同学到图书馆在一些杂志、报纸上查找一些相关的资料。二组同学到相关的网站去查找资料,学生在互联网丰富的信息资源库中选择信息、利用信息、获取知识。第三组同学到社会中去了解相关资料。三组学生分别将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汇总、相互交流归纳总结形成了一份完整、充实的总结学习报告。报告包括了京剧的起源、京剧的服装、京剧的脸谱、京剧的行当与功夫和现代京剧五个部分的详尽内容。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学会从各种渠道收集信息,围绕课题进行分类,锻炼了信息加工能力。学生在采访的过程中,还锻炼了怎样设计问题、提出问题以及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其中更重要的是学生知道了团结合作的重要性,也共同分享了团结合作的乐趣,研究性学习使学生在经验积累、知识获取、技能形成、人格养成、懂得团结合作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得以提高。

研究性学习是素质教育下的一个崭新的课题,在音乐教育中实施的研究性学习这种新的教育教学方式对推动素质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这几年在音乐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深切体会到在中学实施研究性学习,是一个任重道远的过程,因此,希望广大的中学音乐教师们一起努力。

中学音乐教育论文:浅谈少数民族中学里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优势

浅谈少数民族中学里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优势

摘要:本文根据笔者多年的实践经验,提出运用少数民族音乐的优势,有效地促进学校素质教育。

关键词:少数民族音乐优势 促进学校素质教育

少数民族音乐是各族人民长期创造与积累经验的结果,是根植于地方风土、风俗习惯而形成的模式。它的发生,发展和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法国作家雨果曾指出:“开启人类的智慧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学,一把是字母,一把是音符。”伟大的音乐家冼星海也说过:“音乐,是生活中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可见,没有音乐艺术的教育,是个残缺不全的教育。随着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特别是素质教育的不断向前推进,少数民族音乐有着极其显著的感情效果和多样的社会机能也愈来愈显现出来,有利地促进少数民族中学整体素质教育向前发展。其优势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少数民族音乐资源内容丰富、独具魅力、有广阔前景

少数民族音乐有民歌、民谣、民间器乐曲、地方戏剧等,内容丰富,多姿多彩,反映着各族人民的生活。例如:__县的少数民族音乐风格各异。哈尼族的“乐作”曲、“巴乌”曲、“木叶”曲;傣家的“口哨”、葫芦丝、“篾帽”舞曲、“摸鱼”舞曲;苗族的芦笙舞曲、“摆花裙”舞曲;瑶族的响铃舞曲、瑶族舞曲;彝族的烟盒舞曲、“响把”舞曲;拉祜族的欢庆舞曲;“芒人”的“楞弄”等,还有更多的脍炙人口的山歌、小调,在传统民族文化艺术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之后变得更加具有吸引力。用少数民族音乐编排独具魅力的歌舞,吸引外宾进来观光旅游,或是将少数民族文化宣传出去,拉近少数民族与外界的联系,有着广阔的开发前景:其一、转化为经济资源。比如将一些从未到外展示过的音乐以歌舞的形式,转化成有价值的商业活动演出。关于这一点,各地成功的例子非常多。运用好了,可以促进地方经济建设。其二、转化为人才资源。具有一定的少数民族音乐素养,将来走进社会,走进各种少数民族地区,利用熟悉与运用少数民族音乐这一特长深入到老百姓心目中,才能结合地方实际干出一番事业,才能加强地方经济建设。

(二)少数民族音乐资源随处可见,通俗易懂,学以致用,弘扬民族文化

__县的少数民族每年都要举行传统节日:苗族的“踩花山”,瑶族的“盘王节”,傣族的“泼水节”,哈尼族的“长街宴”、“吃新米”,彝族的“响把节”、“‘阿噜’姑娘节”,拉祜族的“男人节”等,每个节日来临时,人们总要聚集在一起奏响本民族音乐,跳着本民族特有的舞蹈,欢度节日。在“婚嫁”、“搬新房”或其它喜庆日子里,也要运用少数民族音乐举行庆祝活动。劳作时,人们喜欢哼唱山歌小调解闷。休息时,以歌传情,以琴逗乐散心。少数民族学生从小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之中,早已耳濡目染,所以学习少数民族音乐并不难,特别是学习本地区少数民族的音乐更能使孩子们感兴趣而认真学习。

学习本民族的少数民族音乐,提高了民族自尊心与民族自豪感,同时又继承了本民族文化,再借鉴其它民族好的东西来补充完善自己的不足之处,使本民族文化艺术更加光辉和灿烂,并且运用到平时的工作与生活当中。比如,举行文艺表演来庆祝本民族的重大活动,以民风习俗来开办旅游业,吸引游客,弘扬一方民族文化,带动地方经济收入。

(三)少数民族音乐传承民风,约定俗成

地方少数民族音乐的这一特殊性主要有以下几点:

1、感染力强。一个民族的音乐是按照特有的形式进行的,有着本族人民的思想、意志、精神等方面的文化背景原因。任何艺术作品,只要有了本民族的传统东西在里面,就能唤起本民族人民的意识,使人在感情上产生共鸣。例:只要听到是某一个民族的音乐,听到一首家乡的民歌,都会让你倍感思念家乡人的亲人。民族的音乐有外在的表现形式、很深的内涵,充分地体现着它的审美功能。例:傣族的“泼水节”,在欢腾的场景中,大家忘记了彼此,剩下的只有祝福和欢乐。

2、社会凝聚力强。小到一个地方的山歌,大到一个国家的国歌,都是民族精神得以聚集和团结的精神纽带。例:彝族同胞只要在指定地点燃起一堆篝火,“吁”上一声口哨,并能聚拢男女老少一起跳起“响吧舞”。这种活动从古到今,代代相传,充满生机。

3、少数民族崇尚道德风尚美。一个人的生存离不开社会,离不开社会与生活环境对其的影响和培养。每一个民族有它自己的风俗习惯,并用其精神教育着下一代,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生活中,逐渐形成质朴、真诚、勤劳、善良的民风。热情好客是少数民族的共性,唱敬酒歌更是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当你走进任何一种民族,都能深深体会到这一点。另外,在一个充满民族文化艺术氛围的环境中,有助于人的优良品格的形成。

四、美妙的音乐拉近了孩子们的心,培养量好的品格

初级中学里来自各农村的少数民族学生,由于地处偏远,经济落后,信息闭塞,所以容易缺乏自信心,与老师同学相处有些困难,所以在课堂上以一首优美的本民族歌曲,让孩子们即感到亲切又感到骄傲,让自己建立起信心,与老师同学友好相处。另外,孩子们在一些文艺活动中学会团结互助,在提高艺术特长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品格。例如,笔者所处的八一中学,除了在学校里经常举办各种文艺晚会,还要经常性地参加县上的一些重大演出活动,每次都以身着少数民族盛装表演的少数民族舞蹈最受观众喜爱。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少数民族中学里进行少数民族音乐教育是一件可取之举,作为一名专业的音乐教师,也有责任不断地进行改革与创新,充分地方少数民族音乐,上好音乐课,抓好文艺活动,让学生真正 在少音乐的艺术的殿堂里健康成长。

中学音乐教育论文:谈中学音乐教育中欣赏与创造能力的培养

在中学教育阶段,音乐教育对培养、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创造力得到发展的前提是学生拥有独立的欣赏能力。《音乐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不仅为音乐教学制定了新标准,更为音乐教育改革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音乐教育欣赏能力创造能力教育改革《音乐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不仅为音乐教学制定了新标准,更为音乐教育改革增添了音乐教育改革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法国浪漫主义作家雨果曾说过:“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字,一把是文字,一把是音符。”在中学教育阶段,音乐教育对培养、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创造力得到发展的前提是学生拥有独立的欣赏能力。

一、欣赏能力的培养

1.培养音乐欣赏能力的重要性

音乐特有的教育方式是:以美育人,以情感人,通过音乐的丰富感情、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个性、完善人格、陶冶情操。而成功的进行音乐教育的前提就是学生欣赏能力的健全。

对于音乐这种抽象的艺术来说,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初中生是不容易读懂的。由于生理年龄、教育背景等各种因素,学生的欣赏能力还很稚嫩,审美水平也较低,使学生拥有独立的欣赏能力,成了实现创造力培养路途上关键的起跑阶段。

音乐欣赏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即从感性(被音乐感动)到理性认识(探究音乐创作背景以及乐理知识)又回到感性认识(更深层次的欣赏)三个阶段,这是欣赏音乐的必经之路。从音乐的本质上看,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教育即是审美的教育。通过演唱、演奏或欣赏音乐作品,感受真、善、美的音乐形象,给人的情感领域以巨大的影响。

2.音乐欣赏力的培养方法

音乐欣赏是绝大多数学生在生活中参与音乐的主要方式,同时也是音乐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学生在生活中所欣赏的音乐,都是符合自己欣赏水平的作品,换而言之就是他们自己有能力理解的作品,但这些作品可能对他们欣赏能力的提高所起的作用不大。课上的教学就是教会学生在自身欣赏能力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其审美水平。此时,欣赏能力的培养途径,就成了一个关键问题。

(1)动作法

心理学家研究指出,动作是人类初期认识活动中起最重要作用的因素。在学生欣赏音乐这门抽象艺术时,可以通过动作,使他们较快地认识音乐、感知音乐、提高音乐的欣赏能力。

例如,欣赏课《伏尔加船夫曲》,单纯的欣赏音乐,学生很难理解音乐的风格特点以及劳动号子的律动感。此时运用动作法,让学生参照油画《伏尔加纤夫》中的人物形象,来模仿拉纤的动作。动作要融入到音乐的律动中,此时音乐形象在学生的脑海里便渐渐丰满立体、具体化了,并且理解了劳动号子协调与指挥劳动的实际功用。

(2)比较法

此法是将两首音乐形象有些差别的乐曲放在一起,让学生比较不同之处,这可以培养他们的辨察能力,从而使学生不仅能粗线条地欣赏音乐,还能欣赏到音乐中细腻的、不易感知的部分。这是比较深奥而且学生较难完成的,教师应给予学生必要的解释。这个过程应循序渐进,可以先欣赏比较风格、节奏、感情、差别大的乐曲。通过这种方法,学生的欣赏能力会得到很大的提高。例如,让学生欣赏乐曲《步步高》和《二泉映月》,并比较二者的不同。教师应从各方面引导学生,如提问:二者的哪个是合奏哪个是独奏?演奏时情绪有什么不同?蕴含的感情有什么区别?让学生养成在欣赏音乐时多方面比较的习惯。

二、创造能力的培养

1.创造结果的差异性

《音乐新课程标准》要求:通过音乐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意识,陶冶高尚情操,发展创造力,并为其他方面的学习创造有利的条件,以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培养对人生和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在音乐教学中的创造力的激发、思维技巧和经验,会迁移、刺激其他方面创造力的发展。创新教育是时代的需要,音乐教育对创新精神的培养,有着其他学科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请记住我站域名/。

从音乐教育所蕴含的创造性因素看,对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是十分有利的。音乐形象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对同一件事物每个人的思维都不同,得出的结果也不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一千个欣赏者,由于兴趣、经历、阅历等不同,对音乐也会有多种多样的理解。在教育过程中,引导学生把握音乐形象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个性,展开联想,进行再度创作,能直接而充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2.创造能力培养的目标

创造性是人的主体性发展的较高表现。创造能力不仅表现为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还表现为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直觉、创造性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音乐教育在培养人的创造力方面起到了特殊的、无可取代的作用,它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使人在参与、体验的过程中变得更富有想象力、创造力。

例如,歌曲《青春舞曲》,在学生已经了解了新疆特色的旋律和节奏的情况下,就要开始拓展训练学生的创造力,利用铃鼓、碰钟等打击乐器来给旋律配以伴奏,每一种乐器分别分担不同的节奏。先要给学生一个参考,让学生知道什么样的节奏配合旋律是和谐的,能恰如其分地表达歌曲情绪的。教师应示范学生如何把节奏融入到旋律中,再让学生分组练习。但这只是一个引导的过程。学生按照谱例演奏之后,让学生自己创造节奏才是关键。在学生有了对旋律的理解和对节奏也会产生不同的想法,就要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给旋律配以伴奏。此时学生的创造力才得以被挖掘出来,不然,学生的思维总是束缚在原有的框架中,难以得到突破,一定要积极尝试,在此基础上不断地完善自己的创造成果,使之更加完整、成熟。

三、结束语

欣赏与创造能力的培养是新时期中学音乐教育的重要任务,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的教学法和教学理念,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培养出能够理解美、欣赏美,以美来规范自我,并且富有灵活的思维、敢于表现自己、爆发创造力的学生,这不仅对他们的一生都有益处,而且对于音乐教育事业稳定、快速地发展,也是一条科学的途径。

中学音乐教育论文:谈中学音乐教育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音乐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为音乐教育改革增添了浓重的一笔。“新”是素质教育的灵魂,音乐是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学科,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研究和努力实践的新课题。

一、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所谓创新能力,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开动思维活动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智力产品。创新教育是时代的需要,而音乐教育对创新精神的培养,的确有着其它学科所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一)从人脑结构看,人脑的左半脑是语言脑,右半脑是艺术脑。人的形象思维、创意思维是靠右半脑实现的。音乐开发右脑,并促进左脑的发展。

(二)有很多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家都不同程度的受到音乐的熏陶与影响,从音乐中吸取欢乐和力量,从音乐中领略人生的真谛与体验,从音乐中受到启发或灵感。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我的科学成就许多是受音乐的启发而得到的”。中国的“地质之父”李四光不但放射着“科学之光”,而且闪耀着“艺术之光”,创作了首小提琴独奏曲《行路难》。追溯历史,孔子既是思想家又是音乐家;曹操、李白、李世民、李隆基,乃至、鲁迅、,都十分喜爱音乐。放眼世界,印度的泰戈尔亦精通音乐、擅长作曲,创作了无数优美的诗章,成为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

(三)从音乐的本质看,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教育是审美的教育。通过演唱、演奏或欣赏音乐作品,感受真、善、美的音乐形象,给人的情感领域以无形的巨大的影响。人的创造的动力系统主要由三大要素组成:内驱力、情动力、意志力,情动力是整个系统中起着中间桥梁的重要作用,“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

(四)从音乐教育所蕴含的创造性因素看,十分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音乐形象通常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特征。“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一千个演奏、演唱或欣赏者,由于兴趣、经历、知识、阅历等等的不同,对音乐也会有多种多样的理解。在教育过程中,引导学生把握音乐形象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个性,大胆展开联想、想象,进行二度、三度创作,能直接而充分的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音乐新课程标准》要求:通过音乐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意识,陶冶高尚情操,发展创造力,并为其他方面的学习创造有利的条件,以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培养对人生和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然而,当前音乐的教育在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方面还存在不少弊端。

二、当前音乐教育的弊端

(一)观念陈旧。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尊重每一个儿童,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而我们有很多教师习惯夸大自己的“主导”作用,把学生当作教学的对象。在音乐课上,教师为了确保“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教学目标得到落实,一味地强求学生进行枯燥的技能训练,不厌其烦地长时间地讲解乐理知识,上欣赏课,先由教师介绍曲名、作者、表现内容等,还没听到音乐,就先把学生限制在一个框框里,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代替了学生的亲身体验,极大地损伤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积极性。

(二)没能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世界上的一切发明创造都与已知元素密切联系,都建立在旧的知识基础上。实行传承性教育向创新教育的转变,不等于就可以降低对学生基础的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要求,那种把“传承”与“创新”对立起来的做法是错误的。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的途径,变“学会音乐”为“会学音乐”。

(三)创新课缺乏音乐性。有些创新课脱离了音乐艺术的特点,打着音乐的旗号上成美术课或手工课。如有的教师让学生听一遍录音就让他们进行想象画,使学生的想象脱离了音乐情境而作漫无边际的幻想,把音乐之美置于创新之外,使创新成为一种虚设形式。

(四)考核内容与形式单一。 新课程对教学考核的标准不再作统一规定,考核标准呈现出较大的弹性和开放度,提倡学生自主评价,让学生在自主评价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目前中学音乐成绩考核,一般都是以期末一次性考核为主,考核内容与形式单一,考核标准僵硬化。考核时学生为了取得较好成绩,一味地迎合教学考核标准,这就禁锢了学生的思想,限制了学生的创造力。

此外,学生缺乏创新的自信,缺乏竞争意识;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流于形式,没有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和学生特点去选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不当,影响师生情感交流,限制了思维的灵活性等问题也应引起我们的关注。

因此,音乐创新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生活经验、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结合音乐学科的特点来进行。

三、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

一要启发想象,唤起创新。想象力是人在过去知觉基础上构建新形象的创造力。人们在欣赏、演奏或演唱音乐作品时,往往通过音乐想象来重新塑造音乐形象,创造音乐情节,从而更音乐作品的内涵,达到审美的目的。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以生理听觉为基础,心理想象为出发点,有思考地听赏音乐,在此过程中,必须注意:1、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参与到音乐想象中。2、提醒学生聚精会神,全神贯注地感觉音乐。3、提倡独立性思维品质,鼓励他们在听赏过程中独立地感觉音乐带来的震撼,让他们拥有创造的灵感。音乐结束后,让同学们讲出自己的所思所感,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

二要设置情境,引发创新。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只有创设与音乐情境和谐的环境、气氛,才能使学生很快地进入音乐,把自己的理解、感觉用音乐语言表达出来。在教学实践中,常用的创设情境的方式有:1、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2、妙趣横生的气氛渲染,如在实验音乐——《阳春三月》的实践课中,教师在课堂上设置《集镇的春节》的场景,一时间叫卖声、口哨声、喝彩声、掌声等交织在一起,学生学习兴趣非常浓厚,还不时地擦出创造的火花。3、丰富的电教手段。以实物体会情景,以图象再现情景,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帮助他们理解他们理解教材,促进学生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三要树立自信,肯定创新。每个人都有较强的表现欲望,才希望得到别人的承认和赞 许。但在创作时,他们又都觉得音乐艺术是那样的高高在上,神秘莫测,这就大大抑制了学生的创造力。我们要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尝试成功的滋味,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鼓励他们大胆创新。学生对于音乐形象的描述,可能会出现扩大,缩小,重组,甚至变形的现象。

中学音乐教育论文:乡区中学音乐教育发展对策分析

受应试教育制度的影响,很多学校的领导和主要科目的教师都不重视音乐教学,觉得音乐教学无关紧要,对学生没有什么作用,造成音乐教师地位不高。音乐教师也总觉得自己价值不高,所以音乐教学的积极性也受到严重的影响。音乐课也是经常被其他课程挤占或挪用,音乐课可有可无。很多评优与音乐教师无关,很多音乐老师不得不改行教授其他课程,致使音乐师资严重浪费或流失,从而严重制约了音乐学科课程的发展和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虽然在新的《音乐课程标准》中,已经把课程管理和发展纳入了评价体系,这对于音乐教学顺利实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在现实的实施中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引导与加强。

乡镇中学音乐教育发展对策

完善的音乐考评价制度:通过合理政策,音乐教育才能深入乡镇中学。特别是在应试教育的今天,应该把音乐放入考试的选考科目,这样有利于提高音乐教师的地位,也有利于培养音乐人才。变革思想观念,从根本上重视音乐教育,要不然音乐在乡镇中学的教育就不能得到基本的保障。

注重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看清音乐教育对学生素质的作用:以学生为本就是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现在、未来发展的需求。不能以现在成绩论英雄,忽视学生的音乐需求,忽视他们基本素质的要求,而造成他们只关注学习,不关注自身综合素质是发展,这样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音乐教育可以丰富学生业余生活,提高学生艺术欣赏能力和体验,提高学生表现能力和自信心,这是很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音乐教育有利于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活泼学生性格的发展,这也是符合教育发展规律,一切为了学生的价值观,尊重学生伦理观,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音乐教育在以前的教学中仅仅是作为技巧讲解,忽视了对学生艺术细胞的培养。音乐教育的发展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它和我们的素质教育相辅相成。音乐教育能培养学生的追求,优美的音乐可以让学生体会身体和心理的结合,也有助于学生协调性的培养,应该充分发挥音乐的各种功能,学生的教育事业和助于学生的健康培养。

完善乡镇中学音乐师资的配备,优化音乐师资的结构:音乐教师是传授音乐文化的重要载体,优化音乐师资的结构,充分发挥音乐教师的作用,才能有效进行音乐教学。由于乡镇中学师资不够完善,教师积极性不够,通过完善师资配备和音乐教学设备,为教学创造良好的气氛,努力创造条件,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外音乐活动,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提炼校园文化的精神内核。音乐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根据乡镇中学的学生特点,根据不同阶段、不同特点的学生准备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案,更新教学理念,力争让自己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教师。教师可以与学生之间利用多方面的渠道,一起体验音乐,达到有效沟通,提高音乐教学的效果。

总之,学生未来的发展是多技能的,需要各种素质,音乐教育是发展学生艺术教育方面才能重要手段之一,要把音乐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提高学生的艺术能力,这是当今素质教育所要的目的,也是提高乡镇中学学生综合素质所提倡的。因此,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不可或缺的。为了学生将来,实施有效的音乐教育是非常必要的,素质教育一直是人们最为关心的焦点,根据音乐的优势,通过音乐教育对学生实施音乐教育和审美教育的有效结合,最终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就是追求和谐发展与个性特色的统一。

中学音乐教育论文:中学音乐教育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音乐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为音乐教育改革增添了浓重的一笔。“新”是素质教育的灵魂,音乐是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学科,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研究和努力实践的新课题。

一、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所谓创新能力,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开动思维活动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智力产品。创新教育是时代的需要,而音乐教育对创新精神的培养,的确有着其它学科所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一)从人脑结构看,人脑的左半脑是语言脑,右半脑是艺术脑。人的形象思维、创意思维是靠右半脑实现的。音乐开发右脑,并促进左脑的发展。

(二)有很多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家都不同程度的受到音乐的熏陶与影响,从音乐中吸取欢乐和力量,从音乐中领略人生的真谛与体验,从音乐中受到启发或灵感。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我的科学成就许多是受音乐的启发而得到的”。中国的“地质之父”李四光不但放射着“科学之光”,而且闪耀着“艺术之光”,创作了首小提琴独奏曲《行路难》。追溯历史,孔子既是思想家又是音乐家;曹操、李白、李世民、李隆基,乃至、鲁迅、,都十分喜爱音乐。放眼世界,印度的泰戈尔亦精通音乐、擅长作曲,创作了无数优美的诗章,成为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

(三)从音乐的本质看,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教育是审美的教育。通过演唱、演奏或欣赏音乐作品,感受真、善、美的音乐形象,给人的情感领域以无形的巨大的影响。人的创造的动力系统主要由三大要素组成:内驱力、情动力、意志力,情动力是整个系统中起着中间桥梁的重要作用,“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

(四)从音乐教育所蕴含的创造性因素看,十分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音乐形象通常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特征。“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一千个演奏、演唱或欣赏者,由于兴趣、经历、知识、阅历等等的不同,对音乐也会有多种多样的理解。在教育过程中,引导学生把握音乐形象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个性,大胆展开联想、想象,进行二度、三度创作,能直接而充分的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音乐新课程标准》要求:通过音乐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意识,陶冶高尚情操,发展创造力,并为其他方面的学习创造有利的条件,以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培养对人生和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然而,当前音乐的教育在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方面还存在不少弊端。

二、当前音乐教育的弊端

(一)观念陈旧。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尊重每一个儿童,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而我们有很多教师习惯夸大自己的“主导”作用,把学生当作教学的对象。在音乐课上,教师为了确保“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教学目标得到落实,一味地强求学生进行枯燥的技能训练,不厌其烦地长时间地讲解乐理知识,上欣赏课,先由教师介绍曲名、作者、表现内容等,还没听到音乐,就先把学生限制在一个框框里,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代替了学生的亲身体验,极大地损伤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积极性。

(二)没能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世界上的一切发明创造都与已知元素密切联系,都建立在旧的知识基础上。实行传承性教育向创新教育的转变,不等于就可以降低对学生基础的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要求,那种把“传承”与“创新”对立起来的做法是错误的。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的途径,变“学会音乐”为“会学音乐”。

(三)创新课缺乏音乐性。有些创新课脱离了音乐艺术的特点,打着音乐的旗号上成美术课或手工课。如有的教师让学生听一遍录音就让他们进行想象画,使学生的想象脱离了音乐情境而作漫无边际的幻想,把音乐之美置于创新之外,使创新成为一种虚设形式。

(四)考核内容与形式单一。 新课程对教学考核的标准不再作统一规定,考核标准呈现出较大的弹性和开放度,提倡学生自主评价,让学生在自主评价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目前中学音乐成绩考核,一般都是以期末一次性考核为主,考核内容与形式单一,考核标准僵硬化。考核时学生为了取得较好成绩,一味地迎合教学考核标准,这就禁锢了学生的思想,限制了学生的创造力。

此外,学生缺乏创新的自信,缺乏竞争意识;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流于形式,没有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和学生特点去选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不当,影响师生情感交流,限制了思维的灵活性等问题也应引起我们的关注。

因此,音乐创新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生活经验、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结合音乐学科的特点来进行。

三、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

一要启发想象,唤起创新。想象力是人在过去知觉基础上构建新形象的创造力。人们在欣赏、演奏或演唱音乐作品时,往往通过音乐想象来重新塑造音乐形象,创造音乐情节,从而更音乐作品的内涵,达到审美的目的。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以生理听觉为基础,心理想象为出发点,有思考地听赏音乐,在此过程中,必须注意:1、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参与到音乐想象中。2、提醒学生聚精会神,全神贯注地感觉音乐。3、提倡独立性思维品质,鼓励他们在听赏过程中独立地感觉音乐带来的震撼,让他们拥有创造的灵感。音乐结束后,让同学们讲出自己的所思所感,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

二要设置情境,引发创新。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只有创设与音乐情境和谐的环境、气氛,才能使学生很快地进入音乐,把自己的理解、感觉用音乐语言表达出来。在教学实践中,常用的创设情境的方式有:1、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2、妙趣横生的气氛渲染,如在实验音乐——《阳春三月》的实践课中,教师在课堂上设置《集镇的春节》的场景,一时间叫卖声、口哨声、喝彩声、掌声等交织在一起,学生学习兴趣非常浓厚,还不时地擦出创造的火花。3、丰富的电教手段。以实物体会情景,以图象再现情景,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帮助他们理解他们理解教材,促进学生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三要树立自信,肯定创新。每个人都有较强的表现欲望,才希望得到别人的承认和赞 许。但在创作时,他们又都觉得音乐艺术是那样的高高在上,神秘莫测,这就大大抑制了学生的创造力。我们要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尝试成功的滋味,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鼓励他们大胆创新。学生对于音乐形象的描述,可能会出现扩大,缩小,重组,甚至变形的现象。

中学音乐教育论文:论在中学音乐教育中如何处理师生关系

素质教育的提出要求我们在教育的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习方法上有着很大的转变。所以在很多教与学的细节方面与前几年的要求不同,当然我们有很多东西是在以上书本着作中难以找到相关答案或明确答案的。通过对中学音乐教育的调查和研究,主要从学生和教师这主体和主导两者的心理特点,结合现代教育中的素质教育,针对在素质教育之前出版的关于教育心理学的着作做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并提出了解决教学中几个心理问题的主要方法。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师生之间没有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主要工作是教育学生,管理学生,也许就因为这个工作性质的原因,导致了许多教师有高高在上的心理。

2.师生间缺少沟通。最近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一项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七成以上的中小学生害怕与老师主动交谈。

3.师生之间没有真正做到相互理解和尊重。当学生犯了一次错误后就不能宽容学生,认为他一辈子都是那个样子的,改不了。使学生认为老师不能理解、尊重、宽容他们。

二、解决的主要方法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就得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教育人本论认为,从人拥有价值这点看,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教育的真实意义就在与帮助人们发现自己的价值并努力实现它。每个人都具有一定的潜能,无论智力是高还是低,潜能都能被不同程度地挖掘,我们要用平等的原则尊重和善待学生,不允许在偏爱某些学生而嫌弃另一些学生。要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个人的发展可能性都得到较大限度地转化为现实。

素质教育响应了现代化人才需要的口号,把发展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促进教育教学过程的民主化和个性化放在中心地位,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使学生成为课堂上和学习上的主人。教师必须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要敢于承认师生平等,在师生平等的基础上实行民主的工作,以期与学生形成一种民主的人际关系。

2.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

师生之间的沟通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师生间的沟通是实现教学任务的基本途径,也是教师传给学生待人接物的方法。要有好的教学效果,必须与学生建立密切的师生关系,加深师生间的沟通。要做好师生间的友好沟通,其技巧和方法有如下:

(1)放下严师架子,与学生打成一片。“沟通从“心灵”开始”,在商业中商家们已经注意到沟通的重要性,那么在教学中教师们更应该要领会到沟通的重要性了。

(2)抓“两端”的沟通方法。学生在素质、性格和成绩上都有着巨大的差别。根据学生的这些差异性,我把学生分成三种:易沟通、普通、不宜沟通。把“易沟通”的同学比作战争中的“及时仗”,只有打好了“及时仗”,有了好的开头,好的基础,才能以“及时仗”影响着后面几仗,特别是一仗:不易沟通型的学生。通过易沟通的学生对不易沟通的学生在思想和行动上的感染和带动,从而传播了教师的观点和看法。

(3)课堂上相互倾听的沟通艺术。老师对学生的倾听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交流,它并不只是意味着学生聆听老师的教育,同时也包括音乐教师通过课堂上的话语与学生进行沟通,同时也可以通过学生表情、身姿、动作所表达自己的欲望、需求、情感和思想等“倾诉”,适时改变授课方式,增进与学生的互动沟通。

(4)课堂上师生间的对话沟通

这种“对话”沟通指师生间以民主、平等的方式,双方敞开心扉,相互接纳的谈话。使双方认识偏见得以克服,并达成更多、更广泛的共识,让学生们喜欢老师及老师的课。

(5)在E时代用E方法与学生进行多种方式的沟通。可以通过互联网上传、下载多媒体信息,把信息用于教学中,扩充学生知识面。可以通过互发E-mail的方式与学生沟通,可以在QQ上采取网上聊天的方式相互交流或对某个问题互相交换意见。

3.怎样理解、尊重、宽容学生

教育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要求着教师做到:理解学生—为学生着想,满足学生的合理愿望:尊重学生—尊重学生人格,维护他们的自尊心:宽容学生—以宽待人,对学生有包容之心;平等对待学生。

理解学生,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例如,在课堂教学的问答中,并不是每个学生的回答都那么令人满意,学生的差异是存在的,那么我们老师就得理解学生,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引导他们,激发他们学习。尊重学生,就等于尊重自己。师生之间如果要有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互相尊重,使每个人都有好感觉。那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高了,同时教师讲课也更有心情,更有劲,更生动,思路更清晰。宽容学生。我记得有关文章报道过一事例:有一学生为了考试能考到好成绩,于是在考完后,趁老师办公室没人,想趁机到内偷改试卷。但是被进来的老师看见了,但老师却马上背对着他,说他当作什么也没看见,只要你老实,以后都别犯这样的错误,明天回校你依然是个好孩子。就是老师的宽容之心,使学生感受到老师那春雨般滋润的温暖,令学生在感动之余,暗下努力,不断进取,还令他对“偷”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4.正确对待表扬与批评

教师表扬学生是必要的,表扬有其技巧性。教师表扬学生时必须要做到真实、真诚、具体、及时。表扬是每个人都喜欢,都接受的,但是对于批评嘛,得很多讲究了,所谓“忠言逆耳”。因此批评首先讲求艺术。批评的艺术是指批评学生时点到为止,留有余地。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她有自己独特之处,那就是在“老师”前加了“音乐”两字,这就规定了音乐教师必须围绕音乐来为人师。在新时代的今天,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我认为要做一位的教师就应该具有以下能力:过硬的专业能力;能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良好师生关系能力;能很好地做到师生间沟通的能力;能做到理解、尊重、宽容学生的能力;能正确地分析学生的过与失,以达到鼓励和激发学生向上的能力。而这所说的一切能力正是我文章所论述的主要问题,正是我文章的主要观点。

在我们的教育生涯中,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学生,这就需要老师耐心的教导和不放弃的决心。以上是我在这几年的教育过程的感悟,今后也将会出现各种不同的问题需要大家共同探讨和学习,但我们最终的目的都是希望孩子们能够在音乐的熏陶下健康、快乐的学习和成长,孩子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让我们一起为了祖国的明天而努力吧!

中学音乐教育论文:浅析新课程改革下中学音乐教育出现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论文关键词:中学音乐教育;高师音乐教育;教学改革

论文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新课改下中学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而从与中学音乐教育密切相关的高师音乐教育提出改革的建议,以寻求可能的应对策略。

当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人们越来越关注新课程改革的成效究竟如何?本文基于笔者带学生实习的经验,对当前的中学音乐教育问题作一再度审视,并据此从与中学音乐教育直接相关的高师音乐教育提出一些改革建议,以寻求可能的应对策略。

一、新课改下的中学音乐教育存在问题

(一)不少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仍然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仍然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音乐课被视为“副科”,有的学校不开音乐课。稍好一点的学校,音乐课程也开,但挤占现象严重。

(二)相当一部分音乐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不高,教师资源匮乏

“我国初中音乐教师6.7万人,学历合格率为55%”,多数音乐教师的备课,确切地说就是抄写教师参考用书的过程,整个教学过程缺乏创新性,上课不够灵活,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有许多学校没有专职音乐教师,同时由于中学对音乐课的重视程度不够、音乐教师待遇不好,而不愿意去做一位中学教师,这使得中学音乐教师人才匮乏。

(三)“一专多能式”综合型音乐教师缺乏

一部分音乐教师所上的音乐课就是唱歌课,其伴奏都是单一的和弦伴奏,使曲目的风格韵味一扫无余。自弹自唱也是薄弱环节,唱了就不能弹,弹了就唱错。这些音乐教师只能做些最基本的教唱和基本乐理的讲授,至于音乐欣赏方面,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尚不透彻,更无法给学生讲授。相关问卷调查显示,84%的学生认为,他们希望老师在课堂上能唱歌、感情处理得好;74%的学生希望老师除能弹一手好钢琴外,还能会一两件其他乐器,能伴奏好,能自弹自唱,能指挥学生处理好歌曲,82%的学生能够欣赏老师优美的舞姿,并希望老师能为学生编排简单舞蹈。而事实上,现在的音乐老师是不能满足学生这些要求的,“一专多能式”综合型音乐教师非常缺乏。

(四)教学方法和模式的不科学性

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填鸭式”“、接受式”教育教学模式仍然严重。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和对音乐的兴趣。有的教师甚至仍然以培养一两个高考生而沾沾自喜。还有的一些教师甚至仅以能否参加地方文艺演出来衡量教师的水平。当然,以上所谈大多指农村等落后地区的状况。尽管是一些农村地区,但仍然不容忽视,这与我国80%地区是农村的特点决定的。只有解决了这些地区的问题,特别是看起来是最基本的问题,新课程改革才能说有进展。

二、对策思考

不容否认,有些问题不是我们一般研究者能解决的。如,一些领导不重视问题等。笔者仅就与培养中学音乐师资密切相关的高师音乐教育课程设置方面谈一点看法,以便从一定层面间接地去改变中学音乐教育的现状。

导致以上现象的众多原因中,高师音乐教育课程结构不合理、与中学音乐教育脱节、与高师音乐教育培养目标相脱节是主要原因。因此,应及时加强对高师音乐课程设置的改革。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开设的课程内容应包括:

1.音乐感受与欣赏方面,开设如基本乐理、中外音乐史、民族民间音乐欣赏等课程。

2.基本技能技巧,表现方面,要开设视唱练耳课程,以使学生具有较好的识读谱和听辨能力。另外,学生在学好钢琴、声乐、即兴伴奏、舞蹈、指挥的同时选修两件以上的中外管弦乐器,在钢琴必修2年基础上加修手风琴。有些学校条件不好,没有钢琴,有时演出排练钢琴不如手风琴携带方便,此时手风琴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同时还应加强自弹自唱这项重要技能的训练。

3.在音乐创造方面,高师可开设诸如歌曲作法、复调、曲式、作品分析、配器等课程。

4.注意音乐与相关文化、相关学科的内在和外在综合。在中学音乐教育中,学校综合性体现得越来越明显,这要求高师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必须作相应的改变,要求学生在掌握专业基本功的同时选修一些美术鉴赏、舞蹈鉴赏、戏剧戏曲鉴赏、影视文化鉴赏等课程,注意音乐与人文社会科学、历史、社会、自然的综合。加强“三字一话”的训练。

5.音乐教学法,“中学教材教法”、音乐教育学、音乐教学论等重要的应用课程,是作为一名音乐教育者所必须掌握的。在当前中学中,经常有一些音乐教师钢琴弹得水平很高了,但教起学生来却不知从何教起,歌唱的不错,却听不出学生歌唱的毛病,听出来了也不知道怎么纠正一些错误。这就要求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开设 “中学教材教法”、“钢琴教学法”、“声乐教学法”等等重要的应用课程。加强对这些课程的重视程度,以中学音乐教材为内容,使学生尽早熟悉中学音乐教材,开设一些“中学音乐教学内容”的讲授课。同时,应该加强教育实践能力,课堂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6.现代化多媒体教学也是高师学生所必备的基本技能: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能激发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调动其学习主观能动性,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形象而有趣。简单的投影以及课件省去许多麻烦的板书,从而减轻教师和学生的负担,同时,可以从互联网上获取很多学习资料和音像资源,从而节省教学资源用费开资!

7.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对民族音乐教育、本土音乐文化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高师音乐教育应视弘扬民族音乐文化,振兴民族音乐教育,提高民族音乐、本土文化在高师音乐教学中的比重。要开设诸如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民族音乐欣赏、中国音乐史、民族音乐理论、民族舞蹈、民族器乐等课程。

显然,存在的问题不能掩盖中国中学音乐教育所取得的成绩。但是,我们确实也应该清晰地看到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大环境下,中学音乐教育在一些地区仍然存在的一些急需解决的基本问题。同时,在考虑高师音乐教育与中学音乐教育接规时,不能仅考虑与先进地区接规,更多的要考虑如何如农村地区音乐教育的接规问题。惟有这样,才能使理论落到实处,政策走向基层。

中学音乐教育论文:浅谈中学音乐教育中美育的实施策略

论文关键词: 中学音乐教育 美育 实施方法

论文摘 要: 音乐能维护人类的身心健康,开发潜能,陶冶情操,提高活动效率。音乐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提高创造力,提高道德修养,完善人格品质,让学生达到更高的精神境界。作者根据多年来在工作中的学习与感悟,对中学音乐教育中美育的实施问题进行了初步的分析阐释。

针对我国教育现状,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发展已经成为我国教育的首要任务。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要求我们: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推进素质教育已被教育界普遍关注,而艺术(音乐、美术)教育是美育的主要渠道,也是主要途径,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势在必行。我作为一名中学音乐教师,根据多年来在工作中的学习与感悟,对中学音乐教育中美育的实施问题进行了初步的分析阐释。

一、美育和音乐教育的关系

美育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音乐教育,音乐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指导学生去感受和欣赏,掌握音乐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等等。音乐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提高创造力,提高道德修养,完善人格品质,让学生达到更高的精神境界。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对教育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国家教改也对学校音乐教育提出要求,学校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之一,是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的。在音乐教学中实施美育教学可以让学生在美的愉悦中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学生音乐教材中有很多美的东西,在中学音乐教学中实施美育,可以让学生对于音乐艺术所表达的情感产生相应的联想,从而看到真实的生活画面,这种教育最容易达到陶冶情操,塑造学生心灵美和完善学生人格的目标。通过采用美育的手段,可以培养学生的真、善、美的情操和文明行为习惯,做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1]。

二、音乐教育中构建美育的思路

音乐教育是对学生美育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为让学生学习音乐的基本技能,运用艺术形式表现美、抒发感情,教师应尽量利用和发现中学音乐课本中所蕴含的美的因素,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受到美的熏陶。学生接受了美育教育,便能初步掌握美学知识,以正确的态度去感受和鉴赏美而对现实生活作出评价,识别是非的标准,发挥艺术创造能力。如音乐形象非常鲜明的《保卫黄河》,以跳动起伏、生气勃勃声调特征体现了高昂的战斗精神,生动地刻画出英勇杀敌、保卫祖国的光辉形象,学生通过欣赏或者表演会受到难忘而深刻的素质教育。

三、音乐教育中美育的实施方法

1.注意语言和形体美

美育是靠美的形象来打动人的,音乐教育就是通过美的形象传达作品中的内容、形式、旋律等方面,打动人们的心灵,它可以提高个人修养,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体验,促进情感交流,等等。老师应该认识到言传身教对学生的重要影响,在课堂上应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如语言风趣、有幽默感等,这一点很重要。同时在日常的授课过程中引入思想品德教育,做到美中引善,让学生在享受美的过程中受到思想教育。在长期艺术形式熏陶下,学生积极参加音乐审美活动,就能更好地感受美,提高鉴赏美的能力,慢慢地培养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不仅如此,教师的言传身教还能带动课堂气氛,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让师生感情更加融洽。由此可见,在音乐教育中实施美育教育,能让学生在情感、素质、个人气质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2]。

2.创造美的环境

美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学校能够为学生创造美的校园环境,学校应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可以常组织一些美化校园环境的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教学环境也是美育教育中重要的一点,音乐老师可以多开展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等,创造好的学校文化氛围,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指导学生的艺术实践,引导学生自觉追求高尚文明的艺术美和生活美。如在早上学生进入学校时播放《春江花月夜》、《清晨》等中外名曲,使学生在不经意中受到熏陶;在学生课间活动时播放莫扎特的《土耳其进行曲》或舒伯特的《军队进行曲》,可以振奋学生的精神;在学生用餐时播放《蓝色多瑙河》,可以缓减学生的压力,也可选择更多经典的音乐来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

3.从音乐作品中感悟美

音乐教育的主要方式和目的就是通过音乐的审美功能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音乐是一门综合艺术,教师应通过音乐的艺术形象去激发学生的美感,使学生的情操和心灵受到音乐的熏陶和感染。在教学实践中,音乐老师也可以适当地把一些比较的电影原创音乐带进课堂与学生共同鉴赏。学生往往对某部电影非常熟悉喜爱,但对该部电影里面很出色的音乐却很少关注,此时教师就可对此作出正确引导。对于那些的原创音乐,教师可以把电影中的音乐部分结合故事情节、电影画面给学生作生动地讲解,此举能使学生同时获得视觉与听觉直接感观,加深他们对音乐及电影作品的印象和感受,更重要的是能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审美习惯,提高音乐修养。另外对于一些大众的文化娱乐活动,也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音乐活动。

4.提高音乐审美教育

音乐本身就是一门情感艺术,任何形式的音乐都有它各自不同的感情色彩。贝多芬说:“音乐尽管千变万化,但归根结底是精神生活同感官之间的桥梁。它能够确切地反映个人和人民的精神品质并反作用于人的思想意识及整个情感世界。”音乐通过刺激人类的审美感观,能迅速影响人类情绪、调节情感,引起听者共鸣。因此音乐的审美教育不仅能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与热爱,而且能让他们的情绪感官随着音乐的节奏起伏而发生变化,这种情感交融与碰撞是达到审美教育最终目的的必然阶段。审美教育能让学生从形式、气质、形象、情感等各方面感受到音乐艺术的魅力,从而提高音乐鉴赏力,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和高尚的情趣。音乐修养的提高,势必促进道德修养的提高,也可以说,音乐审美教育的功能促进了道德主体育德的养成。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将“乐”置于安邦治国的第二位,提倡“礼、乐、御、射、书、数”六艺教育,认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3]。由此可见,音乐审美教育自古以来就发挥着重要作用,被历代教育家、思想家所重视推崇。

5.组织活动创造美

学校应多组织一些开展一些课外的音乐活动,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时,老师加以指导,可以引导学生学会鉴赏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鉴赏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达到美育的目的。

四、结语

中学美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不可能一蹴而就,音乐教育和美育教育相结合,在音乐教育中渗透美育教育,可以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教育者应探索更多更有效的方法,培养出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中学音乐教育论文:浅谈中学音乐教育中欣赏与创造能力的培养

浅谈中学音乐教育中欣赏与创造能力的培养

在中学教育阶段,音乐教育对培养、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创造力得到发展的前提是学生拥有独立的欣赏能力。《音乐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不仅为音乐教学制定了新标准,更为音乐教育改革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音乐教育欣赏能力创造能力教育改革《音乐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不仅为音乐教学制定了新标准,更为音乐教育改革增添了音乐教育改革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法国浪漫主义作家雨果曾说过:“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字,一把是文字,一把是音符。”在中学教育阶段,音乐教育对培养、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创造力得到发展的前提是学生拥有独立的欣赏能力。

一、欣赏能力的培养 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

1.培养音乐欣赏能力的重要性

音乐特有的教育方式是:以美育人,以情感人,通过音乐的丰富感情、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个性、完善人格、陶冶情操。而成功的进行音乐教育的前提就是学生欣赏能力的健全。

对于音乐这种抽象的艺术来说,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初中生是不容易读懂的。由于生理年龄、教育背景等各种因素,学生的欣赏能力还很稚嫩,审美水平也较低,使学生拥有独立的欣赏能力,成了实现创造力培养路途上关键的起跑阶段。

音乐欣赏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即从感性(被音乐感动)到理性认识(探究音乐创作背景以及乐理知识)又回到感性认识(更深层次的欣赏)三个阶段,这是欣赏音乐的必经之路。从音乐的本质上看,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教育即是审美的教育。通过演唱、演奏或欣赏音乐作品,感受真、善、美的音乐形象,给人的情感领域以巨大的影响。

2.音乐欣赏力的培养方法

音乐欣赏是绝大多数学生在生活中参与音乐的主要方式,同时也是音乐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学生在生活中所欣赏的音乐,都是符合自己欣赏水平的作品,换而言之就是他们自己有能力理解的作品,但这些作品可能对他们欣赏能力的提高所起的作用不大。课上的教学就是教会学生在自身欣赏能力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其审美水平。此时,欣赏能力的培养途径,就成了一个关键问题。

(1)动作法

心理学家研究指出,动作是人类初期认识活动中起最重要作用的因素。在学生欣赏音乐这门抽象艺术时,可以通过动作,使他们较快地认识音乐、感知音乐、提高音乐的欣赏能力。

例如,欣赏课《伏尔加船夫曲》,单纯的欣赏音乐,学生很难理解音乐的风格特点以及劳动号子的律动感。此时运用动作法,让学生参照油画《伏尔加纤夫》中的人物形象,来模仿拉纤的动作。动作要融入到音乐的律动中,此时音乐形象在学生的脑海里便渐渐丰满立体、具体化了,并且理解了劳动号子协调与指挥劳动的实际功用。

(2)比较法

此法是将两首音乐形象有些差别的乐曲放在一起,让学生比较不同之处,这可以培养他们的辨察能力,从而使学生不仅能粗线条地欣赏音乐,还能欣赏到音乐中细腻的、不易感知的部分。这是比较深奥而且学生较难完成的,教师应给予学生必要的解释。这个过程应循序渐进,可以先欣赏比较风格、节奏、感情、差别大的乐曲。通过这种方法,学生的欣赏能力会得到很大的提高。例如,让学生欣赏乐曲《步步高》和《二泉映月》,并比较二者的不同。教师应从各方面引导学生,如提问:二者的哪个是合奏哪个是独奏?演奏时情绪有什么不同?蕴含的感情有什么区别?让学生养成在欣赏音乐时多方面比较的习惯。

二、创造能力的培养

1.创造结果的差异性

《音乐新课程标准》要求:通过音乐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意识,陶冶高尚情操,发展创造力,并为其他方面的学习创造有利的条件,以促进

学生的和谐发展,培养对人生和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在音乐教学中的创造力的激发、思维技巧和经验,会迁移、刺激其他方面创造力的发展。创新教育是时代的需要,音乐教育对创新精神的培养,有着其他学科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从音乐教育所蕴含的创造性因素看,对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是十分有利的。音乐形象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对同一件事物每个人的思维都不同,得出的结果也不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一千个欣赏者,由于兴趣、经历、阅历等不同,对音乐也会有多种多样的理解。在教育过程中,引导学生把握音乐形象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个性,展开联想,进行再度创作,能直接而充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2.创造能力培养的目标

创造性是人的主体性发展的较高表现。创造能力不仅表现为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还表现为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直觉、创造性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音乐教育在培养人的创造力方面起到了特殊的、无可取代的作用,它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使人在参与、体验的过程中变得更富有想象力、创造力。

例如,歌曲《青春舞曲》,在学生已经了解了新疆特色的旋律和节奏的情况下,就要开始拓展训练学生的创造力,利用铃鼓、碰钟等打击乐器来给旋律配以伴奏,每一种乐器分别分担不同的节奏。先要给学生一个参考,让学生知道什么样的节奏配合旋律是和谐的,能恰如其分地表达歌曲情绪的。教师应示范学生如何把节奏融入到旋律中,再让学生分组练习。但这只是一个引导的过程。学生按照谱例演奏之后,让学生自己创造节奏才是关键。在学生有了对旋律的理解和对节奏也会产生不同的想法,就要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给旋律配以伴奏。此时学生的创造力才得以被挖掘出来,不然,学生的思维总是束缚在原有的框架中,难以得到突破,一定要积极尝试,在此基础上不断地完善自己的创造成果,使之更加完整、成熟。

三、结束语

欣赏与创造能力的培养是新时期中学音乐教育的重要任务,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的教学法和教学理念,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培养出能够理解美、欣赏美,以美来规范自我,并且富有灵活的思维、敢于表现自己、爆发创造力的学生,这不仅对他们的一生都有益处,而且对于音乐教育事业稳定、快速地发展,也是一条科学的途径。

中学音乐教育论文:浅谈流行音乐与中学音乐教育

浅谈流行音乐与中学音乐教育

流行音乐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进行的,由于它通俗易懂,很快被人们所喜爱并在我国盛行,较早的“四大天王”成了学生心中的偶像,如今周杰伦的出现更让学生兴奋不已,周杰伦的演唱主要表现在声音的变化上,感染力强。流行音乐为什么能很快被人们喜爱并传唱,这是因为流行音乐的节奏鲜明、轻松活泼或抒情优美,演奏方法多种多样,音响多变,色彩丰富。

一、初中学生喜爱流行音乐的原因

中学生们都处于12岁至16岁这个阶段,个性活泼,富有朝气,喜欢接受一些新鲜事物,流行音乐作为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的特色,对社会有着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对思想不稳定的这个年龄段的中学生影响更深。流行音乐恰恰符合了中学生蓬勃向上和朦胧、追求浪漫的心理。也正因为音乐教材中的歌曲内容过于老化、落后,大多数学生对此都感到厌烦,甚至请病假不上音乐课。他们认为听流行歌曲可以解除学习中的疲劳和放松紧张的学习情绪,在欣赏中展示自己、释放自我。

二、怎样处理流行音乐与中学音乐教学之间的关系

如果学唱的歌曲中缺乏与学生学习、生活相关的内容,就很难让学生产生兴趣,更难以吸引学生。面对中学音乐教育的这一现象,音乐教师应该怎么做·中学音乐课该怎么上呢· 这些都是现在中学音乐教育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教师要切合实际结合学生的层次特点,注重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成为参与活动的主人。这样不但可以大大活跃课堂气氛,还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1.明确流行音乐在中学音乐教育中的地位

学校是社会的一部分,而论文联盟//音乐课堂又是学校培养学生艺术教育的园地,所以音乐教育就会受到社会或多或少的制约。随着音乐风格的不断演化与发展,音乐也面临着多元化发展趋势。现在的中学音乐教学内容包括中国传统音乐、民族音乐、欧洲古典音乐及包括流行歌曲与现代音乐在内的古今中外的一些的音乐文化。但是我们在音乐教学中就要有主次之分。近些年来,我国的流行歌曲创作题材大多以歌颂祖国、放眼世界和人生哲理为主,创作上追求民族风格,演唱方面揉合美声和民族唱法。同时音乐家们的精心创作对流行音乐的发展起着提高与发展的积极作用,所以将流行音乐加入到中学音乐教学中,也是时展的必然趋势。

2.教师要考虑学生的音乐兴趣

初中阶段的中学生都有着极大的好奇心,身边的流行音乐也往往是他们所渴望了解和学习的。作为教师,首先应该查阅资料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利用他们的兴趣、爱好来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例如,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让学生欣赏雅尼音乐会的演奏,学生看了

之后都兴奋不已,特别是音乐会中那个台湾键盘手的精彩演绎更让学生叹为观止。那动感的节奏和优美的旋律仿佛把学生带入到了一个情景交融的意境之中。激发学生喜爱音乐、学习音乐的兴趣,更能拓宽学生了解音乐的视野,在学习音乐课本知识的基础上,不断了解和吸收其他风格的音乐作品。所以说,流行音乐进入到中学音乐教学中是可行的。

3.音乐教师要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

音乐教师要加强专业技术能力,拓宽欣赏视野,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据笔者了解,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并没有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一堂课都是教师在讲,学生根本没有得到实践锻炼的机会,这样会渐渐地减弱学生学习的兴趣,更会影响学生感受音乐的效果。在现实生活中既有“高雅”音乐,也有流行音乐,但并不是所有的“高雅”音乐都是经典的、动听的,而流行音乐都是所谓的“不健康”的音乐。作为音乐教师不能总是停留在自己所学知识的范畴内,拒听一些现代的音乐,要雅俗共赏,在教学中不断自我充电,同时也能满足学生不同的需求。

4.音乐教材要随着不同的情况而变化

一套教材在使用多年之后,进行修订、改版、增添或删除一部分内容,这也是为了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和适应不同时代的需求。其实一些的、值得学生欣赏的音乐以及具有一定教育价值的流行音乐也是可以选入到音乐教材之中的,只要我们明确了流行音乐在初中音乐教育中的位置,做到主次分明,将学校的音乐教育与社会视为一个整体,那么在流行歌曲方面,社会就会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学习音乐的机会。在学校的音乐教育中,如果教师能够容纳并抽出一定的时间,来给学生传授一些关于流行音乐方面的知识,引导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音乐,那么初中音乐教学一定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因此,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有流行音乐的出现,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意识,拓宽了学生欣赏音乐的视野,更能使学生在音乐课中满怀信心地展示自己,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

中学音乐教育论文:试析中学音乐教育之方向

【论文关键词】:以人为本; 尊重; 生活

【论文摘要】:人是社会的主体,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还是以人的发展为前提,人的发展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的目的。音乐学科是素质教育的前延阵地,音乐教育也要树立"以人为本"的音乐教育观。把尊重看成是现代教育的及时原则,提倡解放、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让教育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教学内容转向真实的生活化,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人的素质和知识的价值在当今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人的发展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的目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教育下的定义是"教育是为了提高每一个人的生活质量"。基础教育是人生的通行证,不只为学生提供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首先是"人"的教育。音乐教材的改革及新课程标准的出台给我们的音乐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应认识到基础教育的重要性,改革的必要性;要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尊重学生个性,及"以人为本"的音乐教育观念。

近期以来,音乐教育既抛弃以音乐知识为本位的传统教学观念,又没有真正落实音乐艺术陶冶人、塑造人、感染人的功能,忽视了"以人为本",以致割裂了音乐本身所蕴涵的文化底蕴,抛开了学生,没有针对"人的发展",达不到音乐教育的目的。音乐教育工作者要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在教育教学中有所突破。接下来就来谈谈在音乐教学中如何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方向。

一、树立"尊重学生"的教育观念

新的课程标准理念使我们认识到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一切的人",而另一目标则是"为了完善人的一切"。 "以人为本",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是现代教育的及时原则。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没有尊重就不会有个性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要与学生之间建立起平等、民主、和谐、互相尊重的新型师生观。

自尊心人皆有之,学生也是人,也有个性有尊严,做为一名教师应是学生心灵的卫士,切不可随意伤害学生的自尊心,那样不仅不会促进学生奋发学习,还会使他失去对音乐的兴趣,甚至厌恶、憎恨音乐课。保护、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不仅能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还会给他们带来自信和成功感。

日本著名的小提琴家、教育家铃木曾多次呼吁:"孩子的生命不是自己私有的,生命是大自然所赋予的美好力量。应该说,生命是崇高的、伟大的力量,作为教师应该怀着崇敬的心情,大自然给予孩子们这一美好的生命,如果把他变成’废料’那就太遗憾了。做教师应该有这样的责任,无论什么样的孩子都应该一样地’尊重’。"

二、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

音乐是以情动人、潜移默化的,如果我们在孩子没有愿望的情况下强制他们去学习音乐,那将会产生逆反心理,使学生憎恶那些督促他们学习音乐的人。许多学生在一入学时,对于音乐课特别有热情,但是由于教学形式的陈旧老化,使他们渐渐的不喜欢音乐课,在能体会到音乐的美妙之前,就拒绝和放弃了学习音乐。

"以人为本"的音乐教育观念,必须改变教师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轻松地学习、创造性地学习、学会自主性学习。关键是在教学中如何突出"以学生为中心"。

(一) 解放学生

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来改变教学形式,把课堂变为舞台每个学生都是一名演员,都是节目的的编导者。同一内容在学生中就可能会创造出多种表演形式。教师也共同参与这将会使学生彻底从被动变为主动。

(二) 提倡"自主学习法"

"以学生为中心",就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学生的学习同样是一种发现,学习者自己发现的才是最重要的和富于个人特色的知识。实践证明:由学生自己发现、弄懂的东西,要比老师教的印象深刻得多。在音乐教学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学习,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点拨。

(三) 定位好教师的"位置"

音乐学习是表现个性、开发思维,注重情感体验的过程,由于音乐的形象是模糊的、非语义的,在欣赏音乐和表现音乐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所以,在音乐教学中没有标准的答案。教师要与学生形成交流式教育,不仅是学生从老师那学到知识,老师也从学生那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老师和学生都获得一些在他们身上都不曾拥有的东西,当老师和学生离开教室时,他们都得到了一些从未有过的体验和收获。

(四) 科学运用教材

音乐艺术所涉及的内容繁多,教材提供的内容是有限的,而这些有限的内容也并不一定能够适应学生的审美需求。作为音乐教师,要大胆改革与创新,不要被教材所束缚,寻找学生喜欢的内容与形式。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收集、去探索,寻找到 "心平气定"、"轻微淡远"的音乐审美观,以及"通乎杳渺"、"物我两忘"的音乐至美境界。

三、让音乐课贴近生活、走进生活

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喜欢音乐,他们有许多的音乐磁带,买过许多的音乐书籍,随口就能哼唱几首流行歌曲,但有不少学生却不喜欢音乐课,我们的音乐教育离生活太远了。一为哲人说过,"音乐是人类生活中永恒的主题,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音乐艺术几乎无时不有、无时不在"。音乐既生活,理解生活才能理解音乐。音乐教育该有一种开放的态势,强调应用和生活。在音乐教学中,如果我们单纯的把学生局限在课本上、课堂里,那么,无论是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欣赏音乐能力的培养,还是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都难以达到教育目的。音乐教学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与学生生活、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现代学校音乐教育要求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音乐教学内容向真实生活转化,更多地联系学生面临的生活环境设计教学,增加与现代生活关系密切的流行音乐、通俗音乐等内容,学会探索并处理现实音乐生活中的诸多实际问题。

教学走进生活,从生活中捕捉音乐的美;让生活溶入音乐教学,在音乐中感受生活的美。带领学生走出封闭教室,把大自然与社会作为音乐课堂,不拒绝社会,不脱离时代,设计出开放的、内容丰富、贴近生活的音乐教材。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音乐、在实践中感受音乐、在创造中理解音乐。

总之,音乐教育生活化,必然使音乐教学充满活力。让音乐教学贴近生活、走进生活,使孩子们真真切切感受到音乐的存在,不必顾及"五音不全",打开音响,充满生机的一切就开始了,因为音乐的一切在你的身上都是早已存在的,开放自己,慢慢去发现它、体验它。

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而不是以牺牲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探索精神乃至人的个性、人格的尊严为代价去实现某个确定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