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音乐学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音乐学论文:音乐学教师教育论文
一、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具体做法
1.整合音乐史学与音乐名作欣赏类课程
形成《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外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等课程,在了解中国、国外音乐各个历史时期的音乐特征、成就的同时,对于中外音乐作品的美学特征、音乐表现手段进行分析理解,为更好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奠定基础。以往欣赏类教学不是仅停留在“讲作者、听作品”的孤立的“点”式教学层次,就是欣赏教学和音乐史教学采用同样的体例——从古到今,让学生感觉学了两遍音乐史,无法调动学习积极性。而音乐史教学由于教学内容多、课时紧张等原因,基本上停留在“重讲理论,轻与实际作品相联系”的窘境。这两种课程的整合充分体现了当今社会对于综合性人才的需求标准,有利于将理论与实际作品相联系,但随之也产生了相应的问题,如以往欣赏类课程与音乐史类课程均设置一学年的课时,而现在整合后形成了两门课程共用一学年课时的问题。再进一步分析后,我们可以从《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和《外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两门课程中找到了重新组合的解决方案。即将原《音乐名作欣赏》课程中的中国部分强化,归入《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将原《音乐名作欣赏》课程中的外国部分强化,归入《外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这样基本解决了《音乐名作欣赏》与《中外音乐史》两课程整合的弊端,突出了感性认识与理性思考的协调统一。
2.整合音乐基本理论与听力训练的《乐理与视唱练耳》。
这种课程设置的方式在之前已有实践,很多教师在传统视唱练耳课程授课过程中其实也在不断强调两课程间的关系,是两者紧密结合。
3.将和声、曲式、复调、配器等四门作曲技术理论课程合而为一
成为《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目的旨在完成对于音乐作品创作完善过程中所需要的基本技巧的学习,而非培养一个作曲家。
4.新开设《外国民族音乐》等新型前沿课程
一方面获得对于世界各地区、各民族音乐主要体裁、形式、乐器、乐曲和音乐形态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对于音乐的分析、鉴赏能力,培养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另一方面,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明确人类音乐的多样性,人类音乐文化、音乐行为的普遍性。懂得理解和尊重多元音乐文化,明确中国音乐在世界音乐中的特点和位置。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注重将此课程与音乐理论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对比,突显出音乐世界的丰富与广博,大大提升了学生对于音乐观念的认识层次。
5.根据《教育部教师教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要求
将中国、外国乐器演奏成为有选择的必修课程,即中外乐器必须各选择一件进行学习,目标是了解相应乐器的基本知识,赏析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掌握乐器演奏的基本方法、基本技巧。
6.将原有的《音乐教学法》拓展为《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
新课程属于音乐学科教育学的范畴,具有音乐教育基本理论与音乐教学实践相结合的课程特点,可以更加系统、完善地引导本科教育专业学生适应中小学教育发展的大方向与新要求。
二、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积极意义
1.密切了学科关联的系统综合性。
以《多声部音乐分析与习作》课程为例,将以往《和声》《曲式》《复调》《配器》等作曲技术理论整合,去除过于专业培养作曲家的艰深部分,充实与实际作品相联系、实践能力相适应的使用技巧。本课程在非试点院校没有开设,传统院校仍采用专业化而非实用化的四门课程、分别授课。
2.强化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协调统一性。
以《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课程为例,将旧有的《音乐教育学》《音乐教学法》整合拓展为《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更加系统、完善地引导学生适应中小学教育发展的大方向与新要求。本课程在非试点院校没有开设,传统院校仍采用理论与实践相割裂的教学方式。
3.体现了与国际接轨的前沿性。
以《外国民族音乐》课程为例,可以获得对于世界各地区、各民族音乐主要体裁、形式、乐器、乐曲和音乐形态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对于音乐的分析、鉴赏能力,培养探索精神、创新意识。此类课程除以往在各大音乐学院、艺术学院及福建师范大学等院校系统开设形成了示范效应外,教育部试点院校也随之系统开设,除此之外的传统音乐学科学校开设尚不普遍且不够系统。
4.强调了实际工作能力的教学适应性。
以《中外乐器演奏》课程为例,了解掌握相应乐器的基本知识,赏析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掌握乐器演奏的基本方法、基本技巧。适应当今中小学课外趣味活动建立军乐队、民乐队的实际能力需求。本课程在非试点院校一般只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且只针对某一类乐器。不具备普遍教育意义。
5.拓展了从欣赏到鉴赏的广泛性与专业性。
针对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各试点院校适时开设了《声乐名作与演唱赏析》《器乐名作与演奏赏析》两门课程,将以往《音乐名作欣赏》课程统一授课的方式打破,更具针对性与专业性,同时突出了对于学生演唱、演奏方式、状态的提升作用。这样的课程在以往有音乐学院系统有类似课程开设,如《歌剧艺术赏析》《弦乐艺术赏析》,但相较于前述的《声乐名作与演唱赏析》《器乐名作与演奏赏析》范围相对偏小,不够。
6.明确了专业通识体系的渗透性与交叉性。
音乐学院针对与音乐相关的姊妹艺术的渗透性与交叉性开设了以下课程——《中外美术简史与名作鉴赏》《影视艺术简史与名作鉴赏》《舞蹈名作鉴赏》。这些课程目前在省内其他同类院校中都是没有开设的,这一点与国家对于人才培养的综合素质能力要求十分不协调。
三、结语
综上所述,教育部正在完善的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对于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良性发展是具有重要的积极促进作用的,突出体现了素质教育对于艺术综合能力培养的目标。同时应该将试点院校的经验进一步推广,引导其他未改革院校顺应教育发展改革的潮流,促进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完善。
作者:延劭楠 单位:兰州城市学院音乐学院
音乐学论文:高校音乐学专业钢琴教学论文
一、教学目标要更明确
(一)注重对学生学习观、人生观的培养
每位教师在钢琴教学的初期就应该注重对学生学习观、人生观的培养。教师应该有计划的、有方向的对学生的思想进行引导,使学生不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学习上都能明确自己究竟怎样做才是正确的,帮助学生树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以及学无止境、知难而进的学习态度,从而逐渐地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人生观。
(二)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培养高校音乐学钢琴专业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仅可以让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得以提高,还可以使学生们对钢琴艺术更加热爱,更重要的是它可以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因此,一方面,高校钢琴专业的教师在授课时可以适当的插入历史知识、文化知识、舞蹈知识等,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明白钢琴艺术与其他学科是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而不是单独存在的。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阅读文学名著、参观艺术展览,鼓励学生多亲近自然,寻找灵感,使学生在知识、艺术与自然的熏陶下渐渐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三)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兴趣可以使学生在钢琴学习过程中表现的更加积极、主动和认真,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及时,言传身教必不可少。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展示作品的内容,积极表达对钢琴音乐的热爱,以此来感染学生,让他们对钢琴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第二,聆听的钢琴音乐很重要。为了提高学生对钢琴艺术的兴趣,教师应组织、鼓励学生多听一些的钢琴音乐,多参加音乐会,多了解音乐家的人生经历。以此使提高学生对钢琴艺术的兴趣。第三,学以致用是关键。教师要合理引导学生们应用课堂所学知识来分析理解钢琴音乐作品,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力和想象力,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体会到钢琴音乐的魅力。
(四)注重对学生音乐才能的培养
学生的各项能力是建立在高超的钢琴才能的基础上的。教师在钢琴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以下几方面的培养:首先是培养学生的节奏感。节奏是组成音乐的主要部分之一,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细心体会节拍的律动,指导学生正确认真地弹奏乐曲。其次是培养学生的音乐感。教师在钢琴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展示作品的内容,带领学生感受作品的意境,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力想象作品描述的内容,体会作品的内涵。是培养学生的记忆力。教师应鼓励学生注重乐曲弹奏的连贯性,鼓励他们多做练习,多弹奏、背诵一些名作,增强学生的记忆力。
二、教学内容要更完善
完善高校音乐学专业钢琴教学的教学内容是高校钢琴教学改革的重点。
(一)教学内容丰富多样
为了让学生得到的发展,高校的钢琴教学不能只注重教授知识,传授技术,这是十分片面,十分单一的。高校应结合社会要求以及学生特点完善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样。巴洛克时期的钢琴作品内容丰富,结构系统,对提高学生对钢琴作品的理解十分有帮助,高校可以多引进这一时期的作品;高校可以建立一个数据库,收藏大量与钢琴艺术有关的资料供学生们下载使用;高校还可以使用钢琴教学法,让学生了解钢琴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二)钢琴技巧与理论相结合
首先要引导学生认真学习各种有关钢琴的知识及技巧,为学生将来的钢琴演奏技能打下夯实的基础;其次要泛弹精弹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视奏能力和实践能力。这样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在理论中学会知识,在实践中理解知识。
三、教学模式要创新
高校音乐学专业钢琴教学教学模式的创新是高校钢琴教学改革的关键。
(一)钢琴教学的针对性要增强
了解学生个体的差异,针对不同的学生个体确定不同的教学内容是增强钢琴音乐教学针对性的关键。教师应在日常教学中细心观察和了解学生所存在的问题,对读谱有困难的学生应帮助其学习谱号、音符等,使其学会正确读谱;对触键有困难的学生应帮助其学习触键准则,学会触键方法;对不会指法的学生要指导其进行正确的指法练习,帮助其进步。
(二)钢琴教学的灵活性要增强
高校可以通过不定期开设讲座等方式向学生介绍钢琴音乐的近期动态;通过组织学生参加高水准音乐会的方式让学生们领略钢琴艺术的魅力;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学生音乐会的方式让学生得以展示自己的才华,增强他们的信心,使他们更加热爱钢琴艺术。
(三)钢琴教学的互动性要增强
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合作意识,引导他们参与到钢琴教学中来。一是高校钢琴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力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告别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师生共同探讨中学到知识,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二是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让学生在小组中合作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探讨,实现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四、结语
改革创新对高校音乐学专业钢琴教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在改革过程中明确教学目标可以使学生的审美能力、音乐技能和学习钢琴的兴趣都得到提升;完善教学内容可以使学生得到更加的发展,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创新教学模式可以提高钢琴教学的效率,增强师生间的互动。
作者:郑雅丽 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传媒学院
音乐学论文:高职音乐学前教育论文
一、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现状
1.生源现状与课程开设目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生源为普招中文理兼收学生,与高等师范类院校音乐学院或音乐系招收的专业考生相比,没有相关的艺术经历,专业基础薄弱,但学习热情高、职业理想高尚,对今后所要从事的工作有坚定的信念。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相关音乐课程的开设目的也与音乐学院有所区别,是为了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一定的欣赏和简单的创编能力,对这门特有的听觉艺术有一定的了解,且为胜任今后的工作打下一个较为坚实的基础。
2.课程设置现状。师范类院校在音乐课程的开设中具有课程细分化、学科专业化、培养形式多样化等特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的培养目标虽然与师范类音乐学院或音乐系不同,但在课程设置中有诸多相同,例如钢琴、器乐作品鉴定、即兴伴奏等课程,学科专业性很强,虽然是根据幼儿园音乐教育所需的音乐能力(如音乐技能、音乐基础知识等)进行设置,但对于毕业后教学来说,实用性体现不够,不能充分体现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的特色。课程的设置忽视了音乐课程内容的相通性、实用性,只注重音乐知识本身的系统性、专业性。
3.课程内容现状。首先,在声乐课中,过多注重发声位置、气息控制和咬字吐字等专业性很强的问题,虽然最终目标是让声音通过腔体共鸣更加美妙丰富,但要结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工作的实际情况,幼儿演唱需要用最自然的声音表达心中的感受和美,如何引导幼儿用心聆听、感受和实践音乐以及幼儿嗓音运用和保护等问题更加重要。目前,对幼儿唱歌中教学问题的解决和嗓音保护方面的知识,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其次,是器乐课程,钢琴和即兴伴奏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性已经被逐渐认识,但对即兴伴奏能力的调查结果是很不乐观的。钢琴学习是循序渐进的,从最基本的节奏、弹奏技巧到练习速度来安排课程,从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是科学的,但与社会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基本要求不相符。即兴伴奏要求手、眼、嘴的密切配合,而弹唱脱节一直是学生到幼儿园进行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
二、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不合理。高职学前教育的音乐课程设置中,参照音乐院校中技能技巧的课程设置,强调对学生理论、技能、实践的严格培训。而学生所学的知识没有为毕业后音乐教学工作做好充足准备,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严重脱节。此外,音乐学科之间相通的知识不能根据专业特点编排,忽视学前教育专业特色,课程设置过于专业化、细分化。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的课程有乐理与视唱、声乐、钢琴、舞蹈、集体电子琴演奏等课程,这些课程专业特点体现不够明显,同一知识点在不同的音乐课程中重复讲解,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
2.课程内容过于专业化,授课内容简单化。现行的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内容,多以本课程重点知识讲授为中心,围绕重点知识进行教学内容设计、讲授。乐理与视唱、钢琴、声乐、舞蹈、即兴伴奏、音乐欣赏等课程分科开设,就重点知识系统性讲解来说效果显著,但就学生自身的专业基础程度来看,学生的学习难度偏大,效率不高,这对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持续保持且日益增温形成很大的挑战。同时在授课过程中,也存在着音乐院校课程内容简单化的现象:在课程目标上降低教学要求,在教学内容上减少重点难点,学前教育专业的职业技能特点不明显。教师在授课中注重单一的技能技巧,忽视音乐素质和音乐教学能力的培养。
三、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的设置构想
音乐课程的设置应在高职学前学生的自身特点和原有理论的基础之上,树立正确且符合现有状况的教育观:如依据学生音乐能力的个体差异,以及课时少、学生多、教学任务繁重的特点,对相关的音乐课程进行合理整合。
1.课程整合。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强调综合性、实践性,并且要与新的学前教育课程设置和课程改革同步发展。首先,必修课程要突出综合性。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并结合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要求,对分配过细的必修音乐课程教学进行系统、科学的整合,时刻与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要求相一致。及时,声乐课程。声乐课程包含发声技巧与理论基础、歌曲演唱技巧、童声合唱训练等内容,在课程共性分析的基础上,尝试进行相关的资源整合,课程可分为两个重点:一是根据幼儿成长过程中对语言、生活、节奏、兴趣以及不同年龄阶段的具体需求,建立幼儿音乐歌曲库,让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增加对音乐风格的了解和不同歌曲题材的大量积累,以适应今后幼儿教育中各个教学环节中对音乐的不同要求。二是声乐教学法。示范演唱和歌曲的情景表演相结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指导幼儿有目标地参与活动并演唱,在幼儿园唱歌教学中还应注意幼儿的发声方法、嗓音保护等。第二,器乐课程。器乐课程包括钢琴、即兴伴奏、幼儿歌曲编配与弹唱、乐理与视唱、幼儿打击乐等内容,也可以进行相关整合。自弹自唱在学前教育的音乐课程中应用最多。需要具备以下能力:根据学生不同嗓音条件,进行移调伴奏的能力;视奏能力,即快速地读谱并演唱儿歌;为歌曲配置伴奏的能力;自弹自唱的能力。这些能力决定着自弹自唱的效果和水平。当然弹奏钢琴正确的坐姿、手型、放松与手指的独立性以及乐曲演奏的基本技术要领等是自弹自唱的必不可少的前提准备。第三,关于乐理中的内容,可以在弹唱课或者鉴赏课中进行实践教学,专业性很强的内容可以删去。其次,选修课程应该突出实用性。为了适应市场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要求,根据学生的不同优势、才能,为学生提供具有实用性的选修课,较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在必修的基础上,设置电子琴、手风琴、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幼儿园音乐活动设计、0~3岁早教课程等选修课程。其中部分课程针对有专业基础的同学和对本门课程兴趣相对浓厚的学生,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之上,继续向更高的层次学习。
2.教材建设。教材建设要突出学前教育专业特色,充分考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现实情况,并贴近幼儿教育的职业特点。首先是声乐教材,应该选择不同国家、民族、地区、风格的艺术歌曲,时代感强、现代气息浓厚的歌曲,能增强学生学习的热情,展开联想、想象,拥有歌唱欲。增加中外经典歌曲和中外幼儿歌曲,让学生为以后工作积累音乐元素。加入幼儿声乐教学法,了解幼儿的嗓音特点及正确的幼儿发声方法,为以后幼儿园的音乐教学活动顺利开展提供保障。其次是器乐教材,应该分为乐曲弹奏和歌曲编配两部分。乐曲弹奏涉及坐姿、基本手型、音阶训练、琶音以及不同节奏、不同风格的乐曲和相关的乐理知识。歌曲编配涉及简谱、指法设计、伴奏编配以及弹唱的内容,加入幼儿打击乐训练与奥尔夫音乐的节奏训练等。
通过对课程整合和课程结构的调整之后,设置能体现学前教育专业特点的课程,使所学专业与音乐素养和专业技能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更加突出充满艺术人文性的教育。
作者:张蕾单位:河北广播电视大学
音乐学论文:民族音乐学发展历程探讨论文
【内容提要】:民族音乐的重要性;民族音乐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形成与发展;民族音乐学在中国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的民族音乐是世界民族音乐之林中的一棵古老而长青的参天大树,是我们华夏子孙的骄傲。它以丰富璀璨的繁花硕果,深广久远的历史传统,独特而多样的色彩风貌,巍然挺立于世界的东方。中国的民族音乐是当今世界上溯源最久远而又长流不绝的东方古老音乐,它渗透在社会文化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民族音乐学是音乐下属的一门音乐理论学科,在未使用这一名称之前,它曾被广泛地称为“比较音乐学”,至本世纪50年代初,作为学科名称的“比较音乐学”开始被“民族音乐学”替代。“民族音乐学”是一个复合词语,它是由“民族学”和“音乐学”两个概念复合而成。
1、民族音乐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形成与发展
民族音乐学在本世纪50年代前称“比较音乐学”,比较音乐学作为一门年轻的音乐理论学科,大约萌芽于18世纪中叶,它的产生与发展,与欧洲殖民主义的兴起和扩张有关。从字面来理解,它似乎是一种将“比较研究的方法”作为学科研究基本手段的音乐理论。以18世纪为开端,欧洲发达国家的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文化学家们首先向外部世界开启了这些非欧洲国家民族的传统文化之门。他们感受到异国的新奇的音乐文化,并极力想把这些音乐传统的,不为欧洲人鲜见的音乐文化模式公诸于众。18世纪末叶,他们之中的部分学者对所到地区的音乐开始进行音乐性质的考察和资料搜集。调查者本身带有“西方音乐中心论”的文化偏见,因此,调查的内容很肤浅,但是也有一部分著作例外。如:比利时作曲家,音乐学费蒂斯,在他的著作《音乐通史》中,就较公证的和客观的论及了中国、日本和印度等非欧洲国家及其有关民族的传统音乐。
19世纪,英国和法国大肆对东方进行军事侵略和殖民扩张,英法两国对东方音乐的研究也随之发展起来。其中较为重要的著作有基泽维特发表的《阿拉伯音乐的起源说》等。由于没有音乐学家到他所研究的地区进行实地调查,欧洲人对非欧洲民族音乐的描述和分析都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因此,这些研究还不能构成一个学科。19世纪中期,这一“低劣”“肤浅”的比较音乐学研究状况开始出现明显的转机,首先提到的是英国语言学家埃利斯,在他一部很有影响的著作《论诸民族的音阶》,才是在真正理解、认识非欧洲音乐的道路上跨出了及时步,从而向当时开始滋长起来的欧洲音乐中心论发起了及时次冲击,它为后来比较音乐学的迅速发展,奠定了科学的方法论基础。“比较音乐学”的提出是由奥地利音乐学家阿德勒在《音乐学季刊》提出了把“历史音乐学”和所谓“体系音乐学”加以区别的构想,并把非西方音乐文化的研究列入“体系音乐学”的范围。他认为这是一门“根据民族志和民俗志进行比较研究”的学科。当时,阿氏把这门学科称为“音乐学”,就是后来说的比较音乐学。从188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比较音乐学有了很大的发展。德国的音乐学家施通普夫于1902年在柏林大学建立了研究室,之后与在研究室工作学习的萨克斯等人形成了比较音乐学的柏林学派。
柏林学派的音乐学家们站在欧洲音乐文化的立场上进行音乐形态的比较,认为欧洲音乐文化的形态高于其他地区的音乐文化。导致学术研究的性、武断性。但是,柏林学派也有它的优点,这一学派通过欧洲音乐和非欧洲音乐的相互比较,打破了音乐学历来只重视研究欧洲音乐的局限,从而强调了音乐学研究的性、完整性和科学性,它所起到的历史作用是不可磨灭的。鲍亚士学派又称历史学派或批评学派,当时是既反对进化论又反对传播论的一个新的民族学学派。此学派主张文化相对论,认为世界上各种文化是一律平等的,没有优劣之分。人们不应当用自己的一套标准去衡量其他民族的文化。这一学派认为每一种文化都具有独特的性质和各自的价值。这些思想对后来的民族音乐学的建立有很大的影响。美国学派和柏林学派相互融合,同时,音响和录音及其摄影技术的进步,对民族音乐学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民族音乐学界兴起了以结构主义—符号学为分析模式的潮流。它源自结构主义语言学,而语言学的结构主义学派有瑞士音乐学家索绪尔所创立。20世纪50年代末,法国人类学家借鉴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理论,开创了结构人类学派。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高科技的兴起,信息技术的革命,西方世界进入了后工业阶段,西方文化也随之进入了后现代时期。这一时期在文化方面的特点是:消解中心,复苏边缘,反对同一,追求多元。最引人注目的是对西方文化霸权主义的批评和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兴起。在东欧,巴托克的《匈牙利民歌》,柯达伊的《论匈牙利民间音乐》是东欧国家比较音乐学的代表著作,为这一音乐学科的发展筑造了一块块坚实的科学基石。在东亚,中国音乐学家、音乐活动家王光祈,系统的采用比较音乐学的方法,首开了东方比较音乐学之先河。日本音乐学中的比较音乐学亦开始苏醒,音乐学家田边尚雄作为日本比较音乐学的先驱者,于1936年创立了“东洋音乐学会”,为日本比较音乐学的兴起准备了早期条件。本世纪五十年代后,虽然“民族音乐学”以被多数国家的音乐学学者们公认,从而取代了以往的“比较音乐学”名称,但是,“比较研究”作为一种不可取代的音乐学研究方法,保留在民族音乐学的总体研究方法系列之中,并在比较研究的对象、范围和目的方法比以往任何时代都开放和多样。80年代后半期,民族音乐学家们开始批评西方思想体系和欧洲音乐文化中心论,反对音乐文化的全球同一化,强调各种音乐自身的特点。从那时到现在,以下课题成为西方民族音乐学研究的热门话题:音乐的认同作用;他者的音乐文化;音乐传统的变化;音乐工业与大众媒体;城市民族音乐学和流行音乐;不同音乐的商业销售额,不同题材音乐作品在不同阶层中流通的比较和如何通过音乐建立人际关系等不同的问题;民族音乐学在音乐教育中的运用。
2、民族音乐学在中国的形成与发展
最早把民族音乐学介绍到中国来的是王光祈先生,他的《东方民族之音乐》中把中国、希腊、波斯阿拉伯分为“世界乐系”的三大类。王光祈先生不仅是及时位把比较音乐学介绍到我国的音乐学家,也是把这门学科从西方介绍到东方来的及时位学者。从王光祈先生把民族音乐学介绍来的及时天起,就是想用一种新的方法研究自己的传统音乐,使中国音乐能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发扬光大。1927年在上海出版了《东方民族之音乐》,之后中国的音乐学家们一直在“救亡图存”的基础上去做中国民间音乐的调查工作,而并不是在用看世界音乐的眼光去研究音乐,当然也取得了很伟大的成绩。从严格的意义上讲,这些研究并不属于比较音乐学的范围。当时,音乐学界把这种研究称为“民间音乐研究”然而这些研究工作却为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地推广民族音乐学打下基础。1939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成立了“民歌研究会”,1940年改为“中国民歌研究会”,1941年改为“中国民间音乐研究会”。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民间音乐研究,通过对中国民间音乐的搜集、整理,希望达到为音乐创作服务和为政治服务的目的。这种做法和实践,对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民族民间音乐研究有很大的影响。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66年“”爆发是民族民间音乐研究的第二个时期。从总体上看来,民族民间音乐研究的第二时期继承了及时时期的做法,在大量搜集中立我国民间音乐作品的基础上,用西方音乐理论对这些作品进行了形态学的分析,从而达到了为音乐创作服务和为政治服务的目的。20世纪60年代是民族音乐学在全世界范围内取得迅速发展的时期。进入80年代初,“民族音乐学”作为可以涵盖和容纳“比较音乐学”和“民族音乐理论”、“民族音乐研究”、“民间音乐研究”等内容的音乐学学科,在中国音乐学领域逐渐确立了它自身的分支学科地位。至80年代末,中国民族音乐学无论是学科基础理论和方法论建设,还是具体的调查采集及各种专题研究,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1980年在南京召开了全国民族音乐学学术讨论会,自论坛会之后,民族音乐学便在中国逐渐地确立了自身的地位。超级秘书网
中国音乐学家借鉴国外民族音乐学理论、方法及近期成果,在很多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国外民族音乐学论著的编译和出版、就民族音乐学学科界定的争论和对学科建设的建议、民族音乐志的编辑和出版、音乐文化区划性质的研究、音乐文化历史性质的研究、跨文化的音乐比较研究、对外国音乐文化的研究、民族音乐学的教学、现代科学技术的采用等。随着民族音乐学的逐渐形成发展,它形成了它特有的研究方法。民族音乐学分为田野工作法和案头工作法两个阶段。田野工作又称为现场工作,指的是为了获得研究资料,亲自到某一特定音乐文化发生的环境中去做调查,案头工作则包括对搜集来的音乐资料进行记述、分类、分析、研究及结论或论文的撰写。田野工作之前的准备工作包括思想、资料、技术能力、器材等方面的准备及杰作调查提纲等方面的内容。案头工作可分为四个阶段:对调研对象进行描写和记述;在描写和记述的基础上分析、解释;在分析、解释的基础上分类;在分类的基础上进行研究。
民族音乐学发展至今与社会科学领域非音乐理论学科之间有很多的联系。如:与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社会学、地理学、语言学等。民族音乐学是发展时间很短的学科,从民族音乐学发展来看,民族音乐学是一个包容面很广的音乐学分支学科,它以后的发展面积将会更广,内容会更加博大精深。
音乐学论文:幼儿生理特点与音乐学习分析论文
【摘要】文章概述了音乐教育对幼儿的重要影响,阐述了我国目前音乐教育所存在的问题,重点分析和说明了幼儿的生理成长特点以及针对这些特点采取的相应教育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乃是一种使人迷恋善良、美丽和人道主义最美妙、精细的手段……”。音乐是人类生活的反映,也是人们抒发情感的方式。用音乐愉悦生活,使人们获得高尚的情感。音乐有集中注意﹑激发思维﹑发展语言﹑丰富想像的作用,可以促进幼儿智慧发展;音乐有调节情绪的功能,能给幼儿美的享受,美的音乐能够使幼儿情绪高昂地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活动中去……
音乐有其独特的特征,因此对幼儿具有十分重大的影响。“幼儿音乐教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意义深远的新型课题。“幼儿音乐教育”是对幼儿进行的音乐启蒙教育。它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培养和发展幼儿对音乐的兴趣。音乐教育不仅能培养和提高幼儿的音乐能力和增强幼儿的审美能力,还能够使幼儿在音乐活动中通过感受﹑体验﹑表现“美”的内涵,从而使幼儿获得身心发展的“和谐之美”。幼儿只有学会认识音乐﹑驾驭音乐﹑学会寻找和体会音乐之“美”,才能进入音乐的天地并借助音乐获得积极的人生体验。从而促进幼儿、健康的成长。所以,幼儿音乐教育是幼儿能否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目前,我国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任教内容和任教方法这两个方面:
一、任教内容方面
在音乐教育中,教师一般都侧重于对幼儿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对幼儿审美能力的培养。当然,教师对幼儿的技能培训在教学实践中也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在音乐教育中需要突出如何让幼儿在潜在的美感中体会到音乐的节奏、旋律、音色以及乐曲的整体结构。培养他们把美感辐射到音乐教育的各个环节之中去。使审美教育在循环反复中得以提高和发展。从而提高幼儿的心理审美素质。例如:演奏《泉水叮咚响》时,一般来讲教师主要注重孩子如何去唱好这首歌曲,而没有依靠让孩子体会曲目的音调、节奏来吸引他们对音乐的浓厚兴趣。而我则用一个水壶装上水放到教桌上,再用吸管吸上水,从很高的位置往水壶里滴水。同时让孩子们闭上眼睛仔细去聆听水壶里发出的”叮咚”声,引导他们去想像这个声音发出时歌曲里面的环境,声音之间的快感和音符,然后再叫他们去模仿这个声音,去幻想在这个幽静的环境之下音乐所辐射出的内涵和潜在的微妙感觉……这样会使教育内容更丰富、得体。
二、在教育方法方面
在这方面主要体现在模仿性成分太多﹑教具的陈旧﹑教材内容呆板等问题上。
1.模仿性成分太多。包括音乐题材,表演的动作,游戏的主体内容等。很多教师都是复制原有的音乐游戏,而且在教导的方法上都是按照原来的基本要求去实施和开展。比如按照教材里的所有内容原本的予以辅导或者大量模仿别人的教材,这样取得的效果是不明显的。
2.教具的陈旧。教具就像教师手里的魔术棒。如果发挥的淋漓尽致则效果事半功倍,反之则没有任何意义,而且容易使孩子产生抵触情绪。因此,选择具有生动、新颖对孩子具有吸引力的教具将对音乐教育的的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3.教材内容呆板。幼儿对新鲜事物较感兴趣。如果教材内容呆板,孩子们会表现出的漠不关心的样子和淡然情绪。这种模式会削弱幼儿对音乐的探索性和创作性。因此,在教材的内容上下功夫也是幼儿音乐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针对现在音乐教育的状况,结合自己多年的幼儿音乐教育的一些探索、实践和经验,大胆思考、改变教育思维与模式,旨在通过音乐教育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和健全他们的启蒙思维。让“音乐”成为儿童生活的灵魂。那么,幼儿有什么样生理特点?我们又该如何针对幼儿的生理特点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呢?这是开展幼儿教育是否成功的核心内容.根据幼儿的的生理特点和个性,以及对幼儿教育的见解,综合自己的实践经验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剖析如下:
(一)以幼儿对新生事物具有“趣味性”的特点,采取“以趣引趣”的教育方法
兴趣是幼儿产生学习动力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幼儿从事活动的内在力量。因此,我用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使音乐活动充满情趣,从而激发幼儿的学习激情及动力。主要在体现于教材趣味化﹑设计趣味化﹑教法趣味化三个方面:
1.教材趣味化。我在选择教材时,总是尽量选择从歌词到旋律,从体裁到形式,从结构到风格,都能贴近幼儿生活的教材。体现儿童情趣的教材,同时根据相关的题材加以改编,体现生动、活泼、趣味性。如歌词“汽车”演变成“汽车,嘟嘟嘟”;“流水”演变成“流水,哗哗哗”又如歌曲《走路》,小兔走路蹦蹦跳跳,“蹦蹦跳跳”的旋律平行,节奏短促跳跃,表现小白兔跳的生活特点;小花猫走路静悄悄,“静悄悄”旋律下行,渐渐减弱,表现小花猫的生活习性。这样就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这些动物的动作特征。比喻贴切、生动有趣。孩子易记、易学、易懂,适合幼儿的兴趣爱好。
2.设计趣味化。音乐教育活动设计的好坏,往往决定了音乐教育的成败。因此我对每一个音乐教育活动都要根据教材对结构内容进行精心设计。使之情节化、承上启下、自然过渡。这样就能使幼儿从一个陌生的主题走向一个熟悉的、感知的、进程性的意境。在这个意境中不仅让孩子感受音乐,而且让孩子表现对音乐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使音乐活动顺利有序的进行。通过老师的精心安排,使幼儿感到音乐活动的趣味性。比如教孩子唱《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曲时,我自己充当孩子们的妈妈,让孩子们充当歌曲里的那个孩子,在唱歌的过程中我用双臂去和孩子们拥抱……把亲情和故事的情节化为一体,把这首歌曲设计成一个动人的故事。而且根据故事的气氛引导孩子的表情,从而把教材设计得趣味化、条理化、结构化。
3.教法趣味化。“好奇”是幼儿的心里特征。“形象”是幼儿的思维方式。幼儿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的心理,与此同时他们也善于用”形象”的思维去对”好奇”的事物加以思考、想像、揣摩。我利用这两个特征抓住幼儿的心理把音乐题材的内容变得“好奇和形象”,充满艺术色彩。我把同样的题材“趣味”化之后变得引人入胜,新奇和形象﹑生动。幼儿便于接受并积极参与到音乐活动中去。我对这个方法体会尤为深刻。比如教孩子们做“猫和老鼠”的音乐游戏。我用相应的乐器作背景,用道具比作猫和老鼠,再结合动画片《猫和老鼠》的内容,让孩子去想老鼠本来怕猫的,为什么猫老是被老鼠弄得晕头转向?让他们去模仿猫和老鼠的动作,用自己的形象来融入到这个游戏中去,利用他们”好奇”的心理把音乐游戏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二)以幼儿情感化为特点,采取“以情动情”的教育方法
达尔克有句名言:“对音乐的理解,与其说是一种智力过程,不如说是情感过程”。因此对音乐教育的重点应该着眼于引导幼儿对音乐情感因素的体验。那么,怎么利用音乐感受达到情感交流,让幼儿轻松愉快地投入到音乐活动中去呢?我得出的经验是由“情”转变成“爱”。只有用“情”去打动幼儿;以“爱”去温暖孩子;用强大的感染力去体贴他们;用微笑去抚慰他们,他们才会在“爱”的情感氛围下茁壮成长。
另外还应加强师生的情感交流,努力创造一种平等、宽松、和谐的气氛,以此来激发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兴趣。因此,教师的情感、气质在教育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教师要以自己在审美欣赏中的情感表现出感染力。另外教师对音乐也要有敏感性,具有善于发现、捕捉、审美的能力。教师加强与幼儿心与心的沟通与交流。采用以“情”动“情”的教育方法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形体训练《花儿笑》进行时,我让孩子意识到眼前就是一片花丛,然后再引导孩子们一起表现出惊奇、喜爱,然后想去闻花的香味,也想去摘美丽的花朵,又怕别人看见的表情。但又要让孩子们知道假如去摘花的话则是损坏自然的一种不良行为。让幼儿从心里变化中和老师一起去体会、寻找、去看、去闻、去摘然而又没有去摘等一系列动作化情感。同时在语言、体会、表现都恰到好处时结合题材,把情感融入到每一个细节的音乐活动中去,让幼儿在情感的底蕴中去领会每个动作的情感内涵。
还有就是要求教师在教育的同时让幼儿和音乐产生共鸣。如乐曲《欢乐的牧童》,教师不仅要引导幼儿去体验牧童欢乐的心情与感受,还要让他们联想到辽阔的草原,蓝蓝的天空,引导幼儿去体会和感受草原的美丽。描述时要有激情,形象的表现高兴的动态细节,让孩子说出内心的情感体验,情感的表达会逐步的变得细腻、深刻。
(三)寓教于乐是幼儿音乐教育的又一特点,采取以“乐”为教的教育方法
音乐艺术有娱乐的特点,这是吸引幼儿积极参与音乐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利用音乐娱乐性的特点,引导幼儿在玩乐中学习、在快乐的气氛中体验生活。把音乐教育寓于愉快的音乐感受和音乐表现之中。引导幼儿在愉快的,富有艺术特点的教育活动之中受到教育。以“乐”为教的教育方法促使幼儿变得活泼、开朗,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和德、智、体、美的发展。
(四)幼儿具有潜在创造力的特点,采用“以新带新”的教育方法
奥尔夫体系的核心观念之一就是在不断的创新中获得新的生命力。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要培养幼儿在自我探索中获取知识,在自我探索中增强创造力。教师是幼儿创造力的挖掘者。因此,我较注意启迪幼儿的形象思维来创造表达歌曲的音乐形象。比如改变歌曲的格调。本来用小提琴演奏的曲目,我用钢琴来演奏。改变了原有的格调,再结合教具,采用生动、形象的表达方式发掘音乐活动中幼儿的潜在思维和创造力。比如和孩子们做《乌鸦喝水》的音乐游戏时,我把《乌鸦喝水》这个故事的内容用简短的歌词和轻快、明亮的的歌调编写成一首儿歌。再用相应的教具来让孩子加入到乌鸦喝水的音乐游戏活动中去,根据这个故事的构思引导他们去表演,使孩子们在轻松而快乐和充满稚气的童声环境中动动脑筋,开发潜在的智慧和创造力。其次,也根据这个故事的内容让孩子去发挥自己的想像力,让他们自己去唱,去演。这就需要教师去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善于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去发现,鼓励和培养孩子们如何去创新。以”以新带新”的教育方法促进幼儿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超级秘书网
(五)针对幼儿的个性和优势采取”因人施教”和”灵活运用”的方法
每个幼儿会因成长的环境差异而产生不同的个性,不同个性的幼儿对音乐的领会和敏感程度是有差别的。因此,针对个性不同的幼儿采取”因人施教”和灵活运用”的方法也是很重要的。因此,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在教学中发挥幼儿的积极主动性,使幼儿成为真正的主人。
2.要针对他们的不同特点和需要,让每个幼儿都得到美的熏陶和培养,对有艺术天赋的幼儿要注意发展它们的艺术潜能。而且不可以整齐划一。
3.积极发挥教师的的指导作用,为幼儿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
4.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
综上所述,我们要在实际的幼儿教育实践中善于抓住幼儿的生理特点,对这些特点加以分析、总结而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是现在幼儿音乐教育的核心和重点。让幼儿在音乐教育中享受到音乐带来的乐趣,并将这种乐趣加以巩固、发展、成为终生的一种需要。
音乐学论文:中职音乐学前教育论文
一、解决策略
1.明确教学目标,制定教学方案
生源较差是无法改变的事实,因此,中职学校应该通过努力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学生往更为的方向发展。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在帮助学生掌握音乐理论、歌唱技巧等专业知识的同时,应该注重学生音乐学习兴趣的培养,从而多方位提升学生的综合音乐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更加愿意投身于音乐学习中,从而为学生往后的幼儿音乐教学工作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2.合理设置教学课程
因为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因此,教师应该合理地划分音乐知识的重要性,将教学重心着重讲解,而对于其他内容可以简单的概括一下,让学生有一个基本的认知就行,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大大缩短教师的教学时间,还可以提高教学的效率。实践教学作为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教师应该适当地增加实践教学的实践,让学生拥有更多的机会亲自进行体验,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及时更新教学设备
教学设备是教学活动的辅助工具,它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因此,中职学校应该加强相关的维修和更新工作。要及时解决教师在设备上反映的问题,对破旧的乐器应该及时更换,确保教师能够顺利地开展音乐课堂教学。同时,教师也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资源,让学生在课堂上更多地接触不同的乐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4.教学方式
教师在进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堂教学时,不仅要结合学校的办学特点和实际情况,而且要通过各种方式来提升课堂的趣味性,从而促使学生更为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例如,在声乐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歌曲所塑造的情景进行表演;也可以比赛的方式让学生进行演唱,这样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热情。而且,教师应该提醒学生在进行幼儿园音乐教学时要注重幼儿的发音方式,以确保能够保护幼儿的嗓音。而在声乐教材的选取上,应该选择各式各样风格、具有强烈的时代感的歌曲,从而激发学生进行音乐学习的欲望,彻底打开学生的思维。
二、结语
总而言之,正因为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存在不足的地方,因此学校和教师更应该想方设法进行优化,应该树立一个正确并且明确的教学目标,制定一套完善的教学方案,合理地设置教学课程,及时维修和更新所需的教学设备,对教学方式不断进行改善和创新。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出更为的幼儿教育人才,帮助学生今后更为顺利地进行幼儿的音乐教育工作。
作者:吴旋芳 单位:广东省连州市职业技术学校
音乐学论文:音乐学科建设论文
一、专业音乐学院音乐学科的发展
在2000年,我国各个省会就开始对电脑专业进行规划与建设,在这一背景下,音乐学科开始实现自身与电脑的结合。在2001年,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教授庄耀提出了师范院校开设计算机音乐课程的畅想,其观点在国内音乐学界得到了强烈的反响。在国内经济形势的好转下,国内各个院校在音乐学科建设上投入的资金也越来越多,添置了大量的设备,但是,由于人才的缺乏,部分学校音乐学科的发展速度依然迟缓。总之,音乐学科的发展属于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不仅需要学校的努力,更加需要政府、社会的支持,只有团结各方力量,才能够真正促进音乐学科的良性循环。
二、对我国音乐学科专业发展的思考
(一)音乐学科专业发展现状
在科技水平的法发展下,音乐学科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紧密,也实现了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与教会,开始渗透到了研究、生活、工作、艺术、生产等领域之中,综合各方的思想,音乐学科在我国有着如下几个方面的需求: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各个发达国家的音乐学科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音乐已经不是单纯的文化艺术作品了,开始具有理工科性质。在新社会下,各类新设备与新技术的应用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改变看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以及工作方式,在这一环境下,音乐学科开始与科技得到了结合,音乐创作、音乐制作、音乐表演与音乐传播得到了极大的转变。在科技水平发展的社会环境下,多学科交叉发展已经成为了一个发展趋势,在科技水平的发展之下,应用科技成果来促进音乐创作、音乐表演、音乐传播、音乐教育、音乐研究领域的发展已经成为必然需求,在学科交叉发展的趋势下,不仅有效深化了音乐学科的内涵,也为音乐学科注入了新的生命力。纵观我国音乐学科的发展,虽然引进了大量的先进设备与仪器,但是这些高科技设备多来自发达国家,这些国家的科技水平之所以更加先进,其根本原因就是有庞大的研发人才与专业的研发队伍,在音乐学科的发展之下,我国已经成为音乐科技产品需求大国,在这一背景下,我国相关的生产企业数量也越来越多。此外,社会需求对于音乐学科专业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但是,从我国音乐学科专业人才的规模与培养模式来看,人才的数量与素质是很难满足国内音乐学科发展需求的,因此,发展音乐学科不仅是培养综合性人才的客观需求,也是促进我国音乐学科的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音乐学科专业发展基础
近些年来,我院国内音乐学科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对音乐学科研究的个人与单位数量很多,取得了丰富的成果,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及时,广泛的学科基础。我国有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从上世纪80年代音乐学科建立伊始,各个高等院校、师范院校的音乐学科就开始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虽然我国音乐学科的发展与欧美等发达国家还存在一些差距,但是依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就现阶段来看,以中央音乐学院等为代表的音乐学科专业发展思路已经形成,也出现了电子音乐、音乐科技以及录音艺术等音乐科技专业,这些专业的发展为音乐学科的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有效促进了音乐学科的发展。第二,人才与技术潜力。音乐学科是一门交叉性的综合学科,其发展需要有一定的人才技术与技术基础,在信息工程、计算机、电子工程等学科的发展下,人才与技术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积累,在国家的支持下,大量的人才开始投入到音乐学科领域之中,这就为音乐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三,良好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在改革开放的深入下,我国经济环境与社会环境得到了有效的发展,这就为音乐学科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一定的社会保障。
三、21世纪我国音乐学科发展的思路
21世纪,我国经济与社会水平的发展为音乐学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为了实现音乐学科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积极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充分发挥出我国音乐学科的优势,克服人才方面存在的不足,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加强国内外的交流与协作
发达国家政治水平、经济水平、社会水平的发展为其音乐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经历了长期发展阶段之后,这些国家音乐学科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成就。要想促进我国音乐学科的发展,国内专家必须要深刻的认识国外音乐学科的发展实质,把我好国外音乐学科的内涵,将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与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机结合,加国内外交流和协作,扩大合作的广度与深度。这需要注意到几个问题:
1.注重音乐学科史的研究国外音乐学科在长时间的发展之下,已经开始与其他的学科得到了有效的结合,从这一层面而言,把握好国外音乐学科的发展历史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把握好音乐学科的发展历史,还能够从中得到启示,促进我国音乐学科的发展。分析国外音乐史的发展历史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到国际音乐的发展动向,要对音乐学科又系统的把握,就需要深入的去分析、去观察,获取到最真实的资料,这也是发展我国音乐学科的必由道路。在把握好国外音乐史的发展动向后,再与我国音乐学科的实际情况相机和才能够真正促进音乐学科的发展。
2.注重音乐人才的交流和引进在进行对外交流与协作时,还必须要注重音乐人才的交流与引进,这也是我国音乐学科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途径,这对于促进我国音乐学科的发展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加强对内交流与协作
在未来阶段下,需要加强各个音乐学科发展单位的交流与协作,国外音乐学科的发展经验电视,跨学科协作是音乐学科发展的重要渠道,电子科学、计算机科学、声学的发展的合作有效促进了音乐学科的发展,而我国音乐学科内部沟通不足是影响其发展的重点因素。此外,音乐学科发展单位与研究单位需要加强协作,为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必备的支持,这也是促进我国音乐学科发展的有效保障。
(三)形成特色音乐学科
从现阶段我国音乐学科的研究领域来看,具体的内容包括理论研究、音乐创作、项目试验、技术推广、成果产业化,这些具体的领域在长期发展阶段之中表现出不同的发展方向,继而构成了完整的音乐体系。国外音乐学科的发展经验显示,如果失去了丰富的研究成果,音乐学科的发展是无法走远的,在下一阶段下,需要夯实音乐发展技术,成立专业的研究中心与实验室,促进科技创新。在研究音乐史,这些研究中心与实验室还应该与国外大学的研究中心建立其协作关系,努力丰富自身的研究成果,加强高端科技人才的培养。此外,政府还要加强对这些研究中心与实验室的扶持力度,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这些研究中心与实验室属于国内音乐学科发展的风向标,只有有着风向标,国内的专家学者才能够更好的把握住国外音乐学科的发展动态,及时来调整我国音乐学科的发展方向,这样才能够有效促进我国音乐学科的良性发展。综上所述,从以上几个方面出发,能够让音乐学科形成一个发展有序、层次分明、体系完整的新型综合性学科,该种模式是值得进行广泛的推广与使用的。
(四)做好学术队伍建设工作
建立起学术队伍,发挥出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对于促进音乐学科的发展十分有益,学科带头人既可以在学术上带头,也有着良好的协调能力与组织能力。因此,做好音乐学科学术队伍与学科带头人建设工作是促进音乐学科发展的关键性因素,这不仅需要选择好带头人,还需要选择出学术骨干,形成一种年龄、职称、学历科学合理的学术队伍,这种带头人需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及时,创新性。学科带头人是音乐学科的代表,能够在实践与探索的过程中把握音乐学科的前言理论知识,创造佳绩,为音乐学科的发展奠定基础。第二,经验丰富性。学科带头人无论是在教育观念、理论知识还是思想形式上,都必须具有经验丰富性,充分发挥出对音乐学科的领导作用。第三,标志性。学科带头人需要有开拓的眼界,成为国际上与国内的音乐学科先锋,作为音乐学界的学术。
(五)明确教学计划,合理安排教学
结合教育部门的教育方针,我国音乐学科专业的育人目标是输送专业的音乐人才,根据该种教学目标,学校方面必须要合理的安排教学,积极的借鉴其他学校的先进教学经验,并根据本校音乐专业的实际特征,制定出适宜本校音乐专业的教学计划,合理的安排课程改革,进一步的改革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此外,在教材的选择方面,应该充分的尊重学生的个体化原则,在现有教材基础上不断的筛选,以便能够重组出一套适宜本校音乐专业的教材。
四、结语
总而言之,虽然我国音乐学科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而言,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其中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人才的匮乏、理论研究不够深入、缺乏广泛的交流与协作。为了促进21世纪我国音乐学科的发展,需要加强与国外发达国家的交流,成立专门的研究中心与实验室,只有采取多管齐下的措施,才能够促进我国音乐学科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刘宇统 单位:宜宾学院音乐与表演艺术学院
音乐学论文:音乐学习中学教育论文
一、初探中学音乐走过场的原因
学生对于音乐课程学习主观能动性不强,重要性认识存在偏差一方面是由于以上两点潜移默化影响的,另一方面也与音乐老师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有问题有关。目前,中学音乐教学要么理论性较强,难度较大,学生无暇顾及和深入学习。此外,对于鉴赏部分的内容又过于陈旧,不符合学生日常的审美习惯,导致授课内容吸引力不强,学生兴趣不足。
二、学校和家长转变观念,重视对学生音乐素质的培养
音乐作为熏陶美感和提高审美能力的方式之一,是提高青少年音乐修养和艺术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作为家长,要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做考虑,不但要重视孩子语数外等主课学习,还应重视孩子艺术体育等副课学习,努力为孩子打下发展的素质基础。当然,对于音乐的重视并不一定是强令式和压迫式的,笔者多年教学体会是,生硬的报辅导班增加学生学习负担,反而不利于其学习兴趣的培养。此外,对于学校来说,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站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角度上,重视音乐课程管理。加强对音乐教师培训工作,尽快制定相应绩效考核办法,努力提升音乐课程质量。更为重要的是,学校要从更大的视角审视中学音乐教育,推动音乐教学走出教室,走出课堂。举例来说,学校可以鼓励学生在校内建立音乐兴趣组,在各种节日上组织音乐活动,推动学生团体以音乐表演的方式进入社区,服务群众。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学校要积极同其他任课老师沟通,争取其理解,还要给予学生必要的资金、乐器设备和指导教师上的协助。
三、学生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平衡各科学习,努力做到发展
新课标明确指出:中学音乐教育要注意与其他学科知识间的综合。站在学生自身角度来说,这也对当代中学生提出了更高要求,即学生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平衡各科学习,努力做到德智体美劳发展。具体来说,一方面,学生要充分利用学校安排的音乐上课时间,积极同老师配合,提高课堂学习热情,以一种愉快的方式进行课堂学习,提高上课效率;另一方面,课下学生也要积极走入音乐世界,多一些积极向上的音乐,这样既可以提升学生认识音乐的广度,培养自己对音乐的兴趣,又可以放松身心,缓解疲劳,为其他学科的高效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四、教师重视音乐教学方法与学生特点
教师是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音乐知识输出的重要任务。因此,要想避免中学音乐学习走过场,作为中学音乐教师首先需要重视对音乐教学方法与学生特点的研究。正如笔者前文所说,时代和社会环境决定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更多的是接触流行音乐,对于传统古典音乐认知较少,兴趣不足。此外,学生课业繁忙,很难抽出大部头时间和精力进行过分理论性的学习。给予这样的学生特点,音乐教师要采用合理的教课方法才能在平衡其他学科学习的前提下,提高学生对于音乐的兴趣和学习欲望。具体来说,教师可以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正确组织课堂音乐教学,通过现场表演,视频音频欣赏,互动讨论等方式启发学生,激发中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此外,我们知道对于音乐学习和鉴赏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教师要注意根据不同学生特点并结合其音乐特长,扬长避短,多从鼓励角度给予学生帮助和提示,增加学生对于学习音乐的信心。,教师可以以流行音乐为切入点,通过对一些励志流行音乐曲目的鉴赏和学习,降低学生对于音乐学习理解上的难度。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还能够弘扬正气,帮助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五、结语
社会在发展个人也要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劳发展的人才,然而,目前我国对中学音乐教育普遍重视不足,学校的音乐学习课程成了走过场,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面对这一现状,笔者认为需要社会、老师、学校、家长、学生共同努力,转变认识观念,积极面对中学音乐学习,努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本文就是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探析了中学音乐教育走过场的几大原因,同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以期我国中学素质教育,尤其是音乐教育可以得到良性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合格人才。
作者:张荣芹 单位:沭阳县庙头中心小学
音乐学论文:音乐学院钢琴教学理论论文
一、关于研究性教学应当注意的问题
笔者也作了一些参考,从西安音乐学院的具体实施过程来看,在开设课程之前教师一定要树立一个明确的研究型教学理念,要明确学生在研究性教学方法中的主体地位,不能在实施过程中继续走程式化的老路。在课程进行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要鼓励学生大胆参与,不怕学生出错,同时要充分利用课程资源,要在钢琴教学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完善教学评价机制,不能不顾学生的个性特点将学生的课堂表现一概而论,避免打击学生参与积极性的提高。研究性教学较大的优点就在于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成了主动,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同时还加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这对于我国培养创新型人才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其次是用建构主义理论完善传统教学理论中的不足。建构主义理论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一种学习理论,这种理论最基本的观点在于,认识的获得是对既有知识和认识的主动建构,自从皮亚杰这一理论提出之后,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有关建构主义理论的探讨与研究,在这样一种理论指导下,世界各地的教育教学又产生了许多新的变革。在此笔者要指出的是建构主义理论对于钢琴教学的影响。在运用建构主义理论进行钢琴教学时,教师应当特别注意课堂气氛的和谐与自由,为学生搭建一个充分表达自己见解的平台,设定合理的培养目标,充分利用支架式教学、随机访问教学等多种方法对学生进行授课,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课程进度设定不同的音乐情景,利用情景再现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钢琴学习中来,同时还要充分利用学校的设备资源,采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从实践中探索钢琴教学的具体方法。利用教育心理学理论促进钢琴教学也是当今国内外钢琴教学研究的一个重点。尤其是进入到新世纪之后,随着教育心理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高校的钢琴教学理论研究开始从教育心理学着手分析钢琴教学的重点。教育心理学种类和内容比较繁杂,在此,笔者主要介绍其中几种重要的理论以及该理论在西安音乐学院钢琴教学中的具体实践情况。多元智能理论是教育心理学中一项十分重要的理论,它从人类智能构成的多元化出发,认为学生作为一个智能个体有着充分的学习潜能和创造力,西安音乐学院的教师根据这一理论探索出在课堂上重视学生参与,为激发学生思维而教学的教学方法,如此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为钢琴教学探索了新的方法与实践经验。迁移理论也被广泛用于教育教学当中,对于高校钢琴教学的开展,教师也可以利用迁移理论进行教学,这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体系的优化,教师通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顺序,注意发展学生的理解与概括能力,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二、在当下高校课程开展中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
那就是不能恰当而精准地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作出客观的评价,发展性评价就是针对这一问题而提出的新的教育评价理念。以往的教学评价,教师往往只是看到学生的最终学业成绩,以分数作为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标准,而发展性评价则是终结了这样一种不客观的评判标准,以高校教师的钢琴教学课程评价为例,钢琴教师首先从观念上对该课程的内容作出大致的衡量,通过实施中的具体情况作出客观性判断,不再以学生单纯的钢琴考试成绩作为最终评判标准,而是重视学生作为学习个体纵向发展的具体实际,从学生个体身上看到每一个学习个体的优势与不足,从而针对性地对其进行分析评价,使学生都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发展性评价教学理论中,教师、学生与教材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他们相互依存而存在,作为一种处于动态趋势的评价标准,发展性评价不论是对于教师来说,还是对于学生而言都是促进其共同进步的良好教学策略。
三、针对以上几种钢琴教学理论的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西安音乐学院对于国外钢琴教学的理论方法有着十分活跃的应用与实践,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及时,通过借鉴和学习国外钢琴教学的相关理论研究,并且运用到我国高校钢琴教学实践当中来,这对于发展我国钢琴教学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还展现了我国高等教育与时俱进的时展精神。高校利用自身的科研优势,同时依托多学科的教育环境有利于对钢琴教学展开综合性和系统性的理论研究。从高校钢琴教学改革这一单一性的学科理论建设可以看出我国高等教育正呈现出整体性多方位的深化与改革,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到来,我国需要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这也是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第二,钢琴教学的对外借鉴反映出了目前我国钢琴教学的视野变得更加开阔,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多层次、多角度的教学改革正是我国教育教学深化改革的一个缩影。不管是建构主义理论的研究,还是教育心理学的有关理论指导,我国钢琴教学从点到面、从理论指导到具体实践都作了相应的改革与探索,正是由于在这样一个广阔的视野下我国钢琴教学才得以向前迈进,才能有了明显的深化与发展。第三,钢琴教学理论的对外借鉴也显示出我国的钢琴教学正处于一个走出国门迈向国际化的趋势。国际化趋势不仅是当今教育面临的一个重大趋势,同时也是经济、文化等发展共同面临的大问题,钢琴教学理论的对外借鉴是顺应了全球化的趋势,是我国发展成为教育强国的必然走向。在对外借鉴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时刻注意不能盲目崇外,在吸取和借鉴国外教育理论的同时要不断创新我国传统教育理念,在与世界接轨的同时要不断思考如何将国外理论充分为我所用,只有充分将借鉴与继承相互结合才能够提高我国教育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蒲红伟 单位:陕西学前师范学院音乐系
音乐学论文:民族音乐学之音乐研究论文
(一)传统音乐的文化现象
研究中国传统音乐一般只着重研究传统音乐的文献和典籍,且研究的重点是旋律节奏、曲调、曲式结构、韵律、节奏、调、演奏演唱形态等音乐形态,缺乏对音乐在当时历史背景下的整体人文环境、文化习俗、社会背景的研究,使得研究成果没有呈现出传统音乐的文化底蕴。随着我国音乐理论中的民族音乐理论的发展,且民族音乐的研究体现了民族音乐学文化和民族整体文化,使得研究传统音乐的研究人员开始将传统音乐的发展和传承结合文化背景来研究,即将传统音乐研究立足于传统文化角度和文化价值体系中,并视传统音乐为一种音乐文化现象。因此,在之后的中国传统音乐研究,要基于整个文化背景框架下进行。
(二)传统音乐呈现多元性的认识
我国长久的音乐发展历史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几乎都是汉族音乐,即便是后来的其他民族统治时期,发展的音乐也受汉族音乐影响巨大,多数是对汉族音乐的学习和模仿,或者融合汉族音乐创作新曲风,但融合的成果仍然是汉族音乐居首位。从研究的中国传统音乐可以看出,我们基本上集中研究汉族音乐而缺乏研究其他民族的音乐,使得我国传统音乐呈现了一元化模式。后随着不断发展的各民族,和不断出现和更新的民族音乐理论,冲击着我国的传统音乐,使得我国传统音乐从一元化研究模式逐步转变为共同研究汉族音乐和其他各民族音乐的多元化道路上,避免了只研究汉族音乐造成的研究范围狭隘问题,丰富了我国的传统音乐。
(三)重视民俗文化及民间社会中的音乐等实地考察
我国研究传统音乐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参考文献资料和音乐文化史料,基本上限制在室内进行研究,而没有在音乐起源处进行实地考察研究。这种研究方式可以看出是闭门造车,降低了音乐研究的性,且与实际音乐联系不强,使得研究存在一定的出入。直到以后,我国很多音乐研究人员开始进入民间进行实地考察音乐起源地的民俗文化及民间社会中的音乐等,促进了我国传统音乐质的飞跃,并对传统音乐研究产生了大批珍贵文化资料。人们喜爱音乐、创造音乐、研究音乐,最根本的原因是音乐能给人带来精神层面的享受,能抒发人们最真实的情绪。而深入民间去亲身体验音乐形成的特殊文化环境,置身所处当地人们的内心感受,才能更加地理解传统音乐所表达的内涵,明白音乐所具有的意境及特有的感情,从而产生共鸣,获得精神上洗礼和陶冶。
(四)中国音乐研究成果显著
研究民族音乐学理论,使得我国对音乐形态的研究从单一化转变为多元化,且更加重视与音乐产生因素相关的社会环境、文化氛围等,学会了在不同的地域和文化中分析不同的音乐,感悟音乐本体,提高了音乐研究水平。中国少数民族音乐会根据我国少数民族特点,专门成立了不同的研究会进行不同领域和对象的研究,如侗族音乐研究会、满族音乐研究会等可以针对本民族的民族文化、音乐风格等进行本土化交错研究。
(五)结语
综述以上,可以看出民族音乐学理论对中国传统音乐在很多方面都有较大影响,而正是这些影响促进了我国传统音乐的发展。而对民族音乐和传统音乐的研究,都是为了促进世界音乐文化的发展,并促进各界音乐之间相互交融和交流,求同存异,促进音乐文化的整体发展。
作者:杨金梅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音乐学论文:民间音乐学前教育论文
一、政府层面
以教育法规保障南通民间音乐在学校音乐教育中的基础地位。南通民间音乐特色鲜明,是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保护这些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陆续颁布了《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2011年)等法律法规,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强大的法律保障,也显示了政府捍卫民族文化的决心。政策法规具有强制性,在政策法规的引导下,学校民族音乐教育工作将会事半功倍。1932年,国际著名音乐教育家柯达伊主导制定了以原始民间歌曲教学为基础的匈牙利音乐课程教学大纲⑤。从1945年起,柯达伊一直承担领导制定匈牙利音乐教育规划的任务,推行民间音乐的各种举措,从根本上保障了匈牙利学校音乐教育不断地向着更具有民族性的方面发展⑥。我国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了“弘扬民族音乐”的基本理念。然而,在多次访谈中,当我们问起孩子们是否会唱南通的民歌时,回答会者寥寥无几。现行的学校音乐教学体系使用的是统一教材,这样的教材更注重普遍性,难以兼顾地方民间音乐。因此,就出现了南通孩子不懂南通音乐的怪现象。如果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出台一些针对性的政策法规,用教育法规的形式保障南通民间音乐在学校音乐教育中的基础地位,必将大大促进南通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创新多层次的民间音乐传承机制。近年来,南通对民间文化的保护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南通市在民间文化保护工作方面提出了“保护为主,抢救及时,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保护工作卓有成效。(1)充分展示民间文化。南通先后成立了南通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等7个部级、省级项目的专题博物馆,每年吸引数十万人前来参观。(2)研究挖掘民间文化。2006年,南通大学创建了民间音乐研究室,致力于研究本土音乐文化,并出版了《南通民间音乐精选》等论著。(3)传承发展民间文化。自2009年以来,为了给民间文化传承人和非遗项目建立传承平台,南通市连续免费开展了24个班次的非遗传习班,累计培训3600人次⑦。这些举措为南通民间音乐的保护和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为了顺应时代的飞速发展,实现民间文化的活态传承,需要超越“博物馆”式的传统保护方式,改革“口口相传”式的传统传承方式。因此,必须扩大南通民间音乐的普及面,尤其要重视其在少年儿童中的传承。让南通民间音乐走进幼儿园和小学的课堂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一方面,孩子们通过传唱民间音乐能够更加了解本土文化,热爱家乡,培养乡土之情;另一方面,南通民间音乐能够在下一代的启蒙阶段播下种子。让南通民间音乐走进幼儿园、走进校园,都离不开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引导。如果能以政府为主导,鼓励民间的口传身授式传授,促进专家艺人的研究发展式传承,推进学校的普及式传承,创新出一种多层次的传承机制,必定能使南通民间文化得到长效发展。文化和教育部门牵头编写园本教材。目前,相关文化部门已经搜集了不少材料,如《南通地区民歌集》、《通州民间山歌集》、《中国海门山歌集》等,但是这些材料专业性较强,不适合在幼儿园使用。幼儿园民间音乐教育作为民族音乐的启蒙阶段,应该让幼儿学得轻松、快乐、有趣,切忌晦涩难懂。选好音乐素材就等于成功了一大半⑧。在政府的牵头下,教育和文化部门可以组建一支由民间音乐艺人、高校民间音乐研究者、幼儿音乐教育专家,以及幼儿教师共同参与的队伍,结合幼儿的生理、心理特征,对民间音乐素材进行筛选、加工、改编。如根据幼儿的审美特征,选择情绪鲜明、旋律优美、节奏工整的作品;根据幼儿以具象思维为主的认知特点,配上渔民撒网、农夫挑担、广场打麦等鲜明图片;根据幼儿的注意力特点,缩短歌曲长度,选唱朗朗上口的副歌部分或者主题部分。
二、幼儿园层面
由表及里,提高幼儿教师的南通音乐文化修养。教师是幼儿园民间音乐的具体实施者,提升幼儿教师的南通音乐文化修养至关重要。首先,激发幼儿教师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强烈的责任感。教师只有自己喜爱民间音乐,才能把这种情感延续到儿童身上。其次,通过集体培训、小组传授、个别指导、组织观摩、民间采风等多种形式,提高幼儿教师的音乐知识与技能。音乐是表现的艺术,教师对民间音乐的歌唱、表演是最基本的传递方式。再次,引导幼儿教师阅读文献,仔细体味南通民间音乐的内涵文化。比如,教唱如皋民歌《担旦号子》“你不来呀让我来呀,姜太公独坐钓鱼台啊”,教师如果只是设计哼唱旋律,模仿律动,让孩子体验挑担,了解挑担的步态和身法,未免肤浅,应进一步引导幼儿看到如皋人彬彬有礼和敢于争先的风气。创新教法,打造多通道的“生态”集体活动。幼儿园的集体活动是实施南通民间音乐的主要途径,结合幼儿的心理特点,对于民间音乐的教学采用多通道教学法最为适合。从幼儿的心理审美特点上看,“学前儿童的审美知觉表现出多通道性,这种多通道性来源于幼儿的通感,表现为语言与非语言的动作、表情等身体活动的结合,以及不同感觉之间的联觉。”⑨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极其有限,需要用动作、表情、图画等予以辅助。由此,教师应该引导幼儿通过视、唱、赏、动、画、演、奏等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其语言、动作、想象、情感等多通道参与,投入审美体验、情感表达。例如,对于海安花鼓可以通过“赏-敲-创-演”的模式进行学习。先通过多媒体欣赏海安花鼓队在天安门前的表演视频,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演员们是如何敲鼓的;然后出示道具,让幼儿用自己的方式“敲”花鼓,探索花鼓的敲法,感受花鼓的音色;接着,与幼儿一起创编最基本的花鼓敲击姿势与节奏;,创设情境,把教室想象成天安门的广场,列队表演,模拟演出。这样,幼儿对民间音乐的感知更深刻,表达也更丰富。本土化环境布置,将民间文化渗透到幼儿园的每一个角落。幼儿园环境是隐性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随处可见的本土文化更容易激发幼儿的欣赏、探究欲望,所以应从多角度、多方位传递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的认知和情感。幼儿园本土环境的创设首先包含空间环境的创设。如在主题墙上陈列民间建筑、田野生活、民俗演出等图片,通过折、剪、画、粘等展示南通音乐文化。区域里可以摆放南通的民间工艺、民间乐器、民俗道具等,引导儿童操作体验。
三、结语
音乐是音响的艺术,幼儿园环境创设还包括音响环境的创设。可以在晨间活动、午睡之后、离园时播放南通有趣的传统童谣,如金沙童谣“大(念duo)头,大头,落雨不愁,人家有伞,他有大头!”通州童谣“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东大仓西大仓,东西大仓堆东西”等,还可以在春节、端午、中秋、重阳等特定节日播放相关的民间音乐。家园共育,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幼儿园民间音乐教育利用社区资源,可以扩大教育空间,丰富教育资源,使民间音乐教育立足当地,形成特色。维果斯基的社会建构理论强调,儿童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社会情境在儿童的认知发展中起着巨大的作用。社区资源指“学生家庭乃至整个社会中各种可用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设施和条件,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⑩。幼儿园可以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引进来、走出去。南通民间音乐的传承人是宝贵的人力资源,如海门山歌传承人崔立民、海安花鼓传承人杨培杰等。幼儿园可以邀请这些民间艺人到园里教孩子们唱歌跳舞,给孩子们讲述发生在祖辈身上久远的故事。还可以利用市区以及市郊的文化环境资源,定期有计划地组织幼儿参观南通市博物馆、民博园、美术馆、如皋木偶剧团、海门山歌剧团等,进剧院欣赏观看各类民间文艺演出,到乡村田间参与劳动实践,感受鲜活的民风民俗,体验多姿多彩的民间生活。“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我们相信:丰富的民间音乐文化教育将会在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心里,种下美好的幸福之梦、富强之梦、复兴之梦!
作者:韩恬恬 单位: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
音乐学论文:学生音乐学前教育论文
1聆听的习惯
(1)生活在音乐中。
环境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音乐环境,让学生先在无意识中聆听,再通过教师的引导主动聆听,逐渐培养聆听习惯。课外时间,可通过学校的广播站播放音乐,要利用一切可能的时间和地点播放,如除校园以外,还可以在餐厅、宿舍、教室楼道甚至卫生间。音乐是可以舒缓心情的,如果能够随时随地让学生在音乐的环境中,学生的心情常处于愉悦的状态,久而久之,内心会越来越柔软和敏感。
(2)音乐内容的选择。
学生多接触的是通俗音乐,如果强迫他们直接接受更有内涵和高雅的音乐,因为其欣赏层面未达到,会产生抵触心理。课堂上,可先从他们喜欢的通俗歌手和作品中选择内容,如周杰伦作品中不少具有中国文化和教育作用的作品,通过不同通俗歌手作品的介绍、聆听、引导,学生会逐渐明确什么是通俗唱法并会获得好音乐好作品的判断标准。等学生明白什么样的音乐是好音乐的时候,当学生对美的感觉逐渐提高的时候,可适时地加进对世界流行音乐的欣赏,以开拓学生的视野,使其明白音乐风格的多样性,对音乐多样的聆听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包容性和理解性。当学生见识了不同风格的世界音乐后,再回到本土音乐上来,更深刻地去感受中国本土音乐的风格特点,领会中国本土音乐的魅力,让学生理解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道理,从而逐渐形成对中国本土音乐的喜爱和欣赏,引领学生由被动感知到主动探寻中国音乐学习的道路上来。
2发现美的习惯
音乐是开启人心灵的,闭合的心灵无法感受到音乐的魅力。我发现,不少学生对生活中的美有些熟视无睹,这种闭合的心灵很难感受到生活的丰富,也无法感知音乐的美好。我们可以通过音乐鉴赏的方式来启迪学生,引导学生提高其审美能力。例如,当学生欣赏中国民族音乐的时候,很多人会以为现在的中专学生一定都不喜欢,其实不然,关键要看如何选择作品和如何引导学生。例如,欣赏视频民歌手张燕的作品《月亮女儿》,那美轮美奂的MTV画面,优美的风光环境,美丽的主人公,具有中国特色的造型设计,加上甜美的声音和优美的旋律,无不让学生赞叹,学生一下就对中国的民族音乐有了一个新的感受。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实际上已经对专业性的声乐作品有了一个理解,再加上这些作品的欣赏和引导,极大增强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学生会带着一种对美好的直观感受,在一种新的审美标准下去努力。而这种审美的引导和审美价值判断的标准是在长久的引导下实现和建立的,触动学生的内心并建立长久的对美好事物的感受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音乐教师不断地挖掘和发现的作品,并一点点地帮助学生去发现其中的美。比如刚才的《月亮女儿》,不仅仅从整体上去感受作品,更要从每个细节去分析,让学生明白如何来发现和评判美。再如宋祖英的《飞》是一个很好的引导学生欣赏并理解民通唱法作品的例子。学生一旦在长期的引领过程中建立了某种对美的判断标准,就会潜意识地将对美的感受和领悟贯穿到实际的学习中来,当他们再来演唱、演奏和表达作品的时候,音乐的生命力就能从这些学生的身体里显现出来。而这种美的引导并不仅仅在课堂的音乐作品欣赏中,要通过作品延伸到实际的生活中来,对自然、对身边的人、对一个东西、对一件事情……
3表达的习惯
经常听见有人说,对这件事情我有感觉但说不出来。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要成为幼儿园的教师,语言表达能力是作为教师的基本能力,对音乐而言,更是有太多的人无法用语言来表达感受,但如果能够尝试用语言来表达内心的情感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我们是真的对音乐有了理解,这种理解会直接改善学生对音乐的学习能力。如果直接让学生去谈对某个音乐作品的感受,学生很难去回答,因为不知道该从哪些方面去回答。我们可以利用学生发现美的眼睛去问他们,“你觉得他哪里最美?”“你觉得他善良的表现在哪里?”“你觉得你比较欣赏他的哪些方面?”“你觉得这种颜色代表了什么意思?”等一些具体的问题,让学生从具体的事情上来锻炼表达能力,并试图让学生从几个字回答,到一句话回答,到两句话回答……逐渐增加语言的表达内容。当学生能够对具体的内容有了表达的勇气和能力时,我们可以借助音乐作品逐渐增加这种表达的难度,比如你听到这首作品,情绪是怎样的?你觉得他想表达什么?表达能力的培养,首先要鼓励学生敢于讲话,这个过程的提问不能创设有固定答案的问题,要让每一次学生的回答都尽可能得到认可,以树立其回答的信心。其次,要由易到难,问题由易到难,字数由少到多。要引导到学会对音乐作品的表达分析上来。这些习惯的培养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关键并不在于这些习惯有多难,而在于持续的坚持过程,在每一次与学生的接触过程中,在每一节可中如果都树立这种习惯的培养意识,学生耳濡目染,势必会得到提高。
作者:张静 单位:河南省财经学校
音乐学论文:音乐学教师教育论文
一、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具体做法
1.整合音乐基本理论与听力训练的《乐理与视唱练耳》。这种课程设置的方式在之前已有实践,很多教师在传统视唱练耳课程授课过程中其实也在不断强调两课程间的关系,是两者紧密结合。
2.将和声、曲式、复调、配器等四门作曲技术理论课程合而为一,成为《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目的旨在完成对于音乐作品创作完善过程中所需要的基本技巧的学习,而非培养一个作曲家。
3.新开设《外国民族音乐》等新型前沿课程,一方面获得对于世界各地区、各民族音乐主要体裁、形式、乐器、乐曲和音乐形态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对于音乐的分析、鉴赏能力,培养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另一方面,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明确人类音乐的多样性,人类音乐文化、音乐行为的普遍性。懂得理解和尊重多元音乐文化,明确中国音乐在世界音乐中的特点和位置。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注重将此课程与音乐理论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对比,突显出音乐世界的丰富与广博,大大提升了学生对于音乐观念的认识层次。
4.根据《教育部教师教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要求,将中国、外国乐器演奏成为有选择的必修课程,即中外乐器必须各选择一件进行学习,目标是了解相应乐器的基本知识,赏析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掌握乐器演奏的基本方法、基本技巧。
5.将原有的《音乐教学法》拓展为《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新课程属于音乐学科教育学的范畴,具有音乐教育基本理论与音乐教学实践相结合的课程特点,可以更加系统、完善地引导本科教育专业学生适应中小学教育发展的大方向与新要求。
二、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积极意义
1.密切了学科关联的系统综合性。以《多声部音乐分析与习作》课程为例,将以往《和声》《曲式》《复调》《配器》等作曲技术理论整合,去除过于专业培养作曲家的艰深部分,充实与实际作品相联系、实践能力相适应的使用技巧。本课程在非试点院校没有开设,传统院校仍采用专业化而非实用化的四门课程、分别授课。
2.强化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协调统一性。以《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课程为例,将旧有的《音乐教育学》《音乐教学法》整合拓展为《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更加系统、完善地引导学生适应中小学教育发展的大方向与新要求。本课程在非试点院校没有开设,传统院校仍采用理论与实践相割裂的教学方式。
3.体现了与国际接轨的前沿性。以《外国民族音乐》课程为例,可以获得对于世界各地区、各民族音乐主要体裁、形式、乐器、乐曲和音乐形态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对于音乐的分析、鉴赏能力,培养探索精神、创新意识。此类课程除以往在各大音乐学院、艺术学院及福建师范大学等院校系统开设形成了示范效应外,教育部试点院校也随之系统开设,除此之外的传统音乐学科学校开设尚不普遍且不够系统。
4.强调了实际工作能力的教学适应性。以《中外乐器演奏》课程为例,了解掌握相应乐器的基本知识,赏析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掌握乐器演奏的基本方法、基本技巧。适应当今中小学课外趣味活动建立军乐队、民乐队的实际能力需求。本课程在非试点院校一般只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且只针对某一类乐器。不具备普遍教育意义。
5.拓展了从欣赏到鉴赏的广泛性与专业性。针对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各试点院校适时开设了《声乐名作与演唱赏析》《器乐名作与演奏赏析》两门课程,将以往《音乐名作欣赏》课程统一授课的方式打破,更具针对性与专业性,同时突出了对于学生演唱、演奏方式、状态的提升作用。这样的课程在以往有音乐学院系统有类似课程开设,如《歌剧艺术赏析》《弦乐艺术赏析》,但相较于前述的《声乐名作与演唱赏析》《器乐名作与演奏赏析》范围相对偏小,不够。
6.明确了专业通识体系的渗透性与交叉性。音乐学院针对与音乐相关的姊妹艺术的渗透性与交叉性开设了以下课程——《中外美术简史与名作鉴赏》《影视艺术简史与名作鉴赏》《舞蹈名作鉴赏》。这些课程目前在省内其他同类院校中都是没有开设的,这一点与国家对于人才培养的综合素质能力要求十分不协调。
综上所述,教育部正在完善的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对于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良性发展是具有重要的积极促进作用的,突出体现了素质教育对于艺术综合能力培养的目标。同时应该将试点院校的经验进一步推广,引导其他未改革院校顺应教育发展改革的潮流,促进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完善。
作者:延劭楠单位:兰州城市学院音乐学院
音乐学论文:音乐学专业钢琴教学改革论文
钢琴教学是高校音乐学当中一门较重要的课程。对于钢琴教学的模式一直在研究和探索。努力实现完善的教学课程系统话,丰富课程内容。使这门课程具有科学性,实战性。随着新时期的到来,社会需求的日益加大。逐步反映出现在如今的钢琴教学还是按照传统的思路来学,忽视学生对钢琴技能的实战。高校音乐学专业其特殊性,使其在教学过程当中占有既特又重要的地位。由于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是音乐教育,其专业的重要职能是向社会输送音乐教育者。这就要求合格的高校音乐学专业师资必须要有好的钢琴基础。高校音乐学钢琴改革,会影响到音乐学的前途和发展,会对今后的钢琴事业产生重大和深远的影响。钢琴教学的改革是在新的体制下的必然产物。教学应向多样化发展趋势进行。在改革的同时也要同步发展,既要有扎扎实实的基本功,还要有一定的即兴伴奏能力,同时还要学以致用,这些也是我们要从各个方面去考虑的。在这就钢琴培养的目标,钢琴教学的内容,钢琴教学的理念来浅析高校音乐学钢琴改革。
一、钢琴培养的目标
当下,学钢琴的学生越来越多。喜欢的钢琴的学生也多。原来传统的钢琴培养目标是就是单一的练好钢琴作品。随着时代不断进步,社会上需要大量的可以即兴演奏钢琴的人员。而目前培养的学生中大多数都不太会弹奏即兴这部分,这就使得大多数学生不可以积极适应社会,不能够很好的融入社会。这就使得我的钢琴培养目标该进行调整,在保障正常的钢琴作品的演奏情况下,也熟练掌握即兴的演奏.以便更好地服务社会。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音乐学专业最终目标是为了培养合格音乐教师。《新课标》要求音乐学专业的学生在钢琴上要好的演奏教学能力,同时还要有好的钢琴教学能力。而学生到今后的工作岗位上缺乏实践锻炼,心里素质差,一上台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毛病。更多的希望学生在校期间大好良好的基础。音乐学的学生必须要会往实践中走,而后又返回学习当中去,不断的提高自己。我国一直都在开展素质教育,大大地增加了音乐学科的课外活动。为了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在培养音乐学学生在钢琴方面的登台表演经历和艺术实践活动能力,那音乐学专业钢琴教学必需作出改革。改革的目标就是让每一名学生都参加艺术实践活动中,多去校外实践基地实习。
二、钢琴教学内容
传统的钢琴教学当中,大量的都是世界名家做的钢琴作品。比如有拉赫马尼洛夫音画练习曲,柴可夫斯基的四季等。更具不同人的喜好有些同学喜爱巴洛克时期的作品,有的喜好古典主义时期的作品,有的喜好浪漫主义时期的作品。那有些学生喜好拉格泰姆,爵士,布鲁斯等黑人音乐风格音乐元素的借鉴。在音乐学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即兴伴奏的强与弱,对学生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在钢琴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有钢琴的课程,更开设即兴伴奏这门课程。但是这门课开设,在这些年也反应出。由于学生钢琴基础水平的高低不一样,使得教师在实践中遇到很多难题。即兴伴奏是钢琴技能,基础课程融合的一个综合性科目。在学之前应该要学生具备车尔尼599,849水平,学习内容该重点强调说有大小调音阶琶音和弦。同时还要求学生具备很好的和声基础。在钢琴教学内容中多多了解内容,情绪,风格。好的伴奏能力是通过多次的实践长期练习获得的。学生该主动多完成谢曲目,在完成老师留作业以外,还要多去找比较生疏的曲目进行练习,这样可以提高识谱能力。生选用的教材上太单一化。可以通过改革实现巨大的包括性,把钢琴基本的弹奏技能知识与即兴连起来,进行重新编写。那这样的教材也大大提升的教学效果。授课时时会对学生进行集成练习部分,有音阶,琶音,和弦以及哈农还有各种练习曲以外,可以加入伴奏音型,和弦的连接训练。这样使我们学生在刚刚开始学习内容中就得到丰富。同样要严格要求学生弹奏内容同时,更该让学生多多弹奏乐曲的伴奏部分。让学生多听旋律和声以及伴奏织体。例如学生弹拉赫马尼洛夫的作品时,就应该注意多多分手练习,多体会和领悟旋律的走向。
三、教学理念
破原有思维模式,敢于创新。音乐学的学生是要求钢琴,即兴伴奏,艺术实践活动三个大方向合成的。这三个部分是依托关系,缺一不可。虽然在学习过程当中这三课程由不同主教老师分开教学,但是为了学生能够更好的将这三门课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这三个课程的老师应相互协商,相互探讨。如何让这三门课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这就需要突破我们教师原有的教学理念,使更多的教师参与进来,多交流,多合作。并长期教师之间形成很好的交流,大大提倡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三门课程的教师该多多找找科目的通性,及不同的地方一并解决。在基础和的同学生身上要多多发现好的学习方法,也可以让老师和同学共同总结和完善教学方法。这样会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进度。同样在每个学期中,举办组织学生进行教学观摩。根据音乐课的特点,定期开展以系部,班级为单位的教学观摩,同时也较强的促进学生之间的学习,以提高他们学习积极性。对于考核我们要多样性发展,把艺术实践的成果也计算学生的成绩之内。这样学生会更主动的学习。对于高校的音乐学钢琴的改革,必学坚持以科学为主导,主动放弃陈旧的课程观念,使钢琴这个大学科能够互相促进,这样才能使这一学科培养更多的人才高校的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它考虑的面广,量大。应该从实际出发,克服困难,勇于突破和大胆创新。这样的音乐学钢琴教学的实质发生了改变。才可以真正推动我国高校音乐学钢琴教育事业的发展更稳,更科学,更有活力。最终使学生好老师都满意,社会高度认可的改革。
作者:方飞 单位:广西民族师范学院
音乐学论文:幼儿音乐学习教育论文
著名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曾经说过:“我们应该重视幼儿的音乐教育,用音乐来丰富幼儿的生活,陶冶儿童的情感,使儿童的性情通过音乐的洗练,而达到至精至纯的陶冶,以至于引导儿童以快乐的精神来塑造自己的生活。这种“情感”牵动着无数颗童心,使他们感受到音乐的快乐,在唱唱跳跳中受到美的熏陶、形成活泼开朗的个性。让幼儿在喜闻乐见的教学活动中情趣盎然地学习,具体的有下面几点:
1引入情景故事激发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
兴趣是指一个人经常趋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并具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达尔文曾说过;“就我记得,在学校期间的性格来说,其中对我后来发生影响的,就是我有强烈而多样的兴趣,沉溺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深入了解任何复杂的问题和事物。”可见,兴趣对学习是很重要的,语言在音乐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音乐艺术的造型基础与创造核心。如果在音乐教学中失去了优美、生动的语言、就会使其变得枯燥、无味,失去了艺术的魅力。俗话说“言为心声,音为心语。”。如:《抬花轿》这首歌用的是流行歌曲的旋律,我们给它配上一个有趣的故事,歌词是“八只小狗抬花轿,老虎坐轿把扇摇,一只小狗跌一跤呀,老虎狠狠踢一脚……小狗抬轿到半山腰呀,……一二三,向上抛,老虎跌个大老跤……”孩子们边听故事边学歌曲,学的可认真了,并且孩子们自发的加上了相应的动作,很快的就学会了这首歌曲。
2设计打击乐伴奏促进幼儿学习
教完歌曲的词曲后,我一边让孩子们演唱,一边用打击乐器伴奏。这样增强了幼儿的参与意识,不但能主动地去参与音乐实践,去直接感受音乐,并克服了音乐课以唱为主的枯燥乏味,使活动氛围生动活泼;同时也巩固了节奏概念,增进了幼儿对音色的了解,掌握了乐器的使用方法,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如中班活动《加油干》中,孩子们学完这首歌后,重点让孩子们用铃鼓、碰铃、圆舞板合奏这首歌,孩子们兴趣十足,在愉快地劳动中都能较熟练地掌握节奏,并引导幼儿不断地完善创新,幼儿在探索的过程中,会初步感知节奏、音色、情绪的不同变化,进而把这些体验逐步升华并加以理解。幼儿从内心品味着成就感,渐渐对用打击乐来为歌曲伴奏更有兴趣了。
3歌曲表演激发幼儿情感表达、体验
幼儿天生好玩好动、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往往是喜欢通过各种动作表现出来。所以,要提高音乐活动的质量,就应根据孩子好动好游戏的心理特点,把孩子的音乐学习与游戏、舞蹈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孩子通过自身的活动,在音乐世界里蹦蹦跳跳、轻轻松松的获得知识、技能。如《找小猫》是小班幼儿非常喜欢的音乐游戏,在游戏中我扮演“猫妈妈”、孩子们扮演“小猫们”,躲的时候提醒他们可以躲在小椅子后面。而当游戏进行的时候,我发现孩子们不满足于仅仅藏身于椅子后面,有一部分孩子一唱到“找个地方躲躲好”的时候,就已经往边上的小桌下、钢琴后面躲藏了。见此状况,我也未加阻止,依旧扮演妈妈吗“镇定地”去找小猫,而被我摸到头以后,小猫们也乖乖地回到了座位上。可见孩子们在游戏中会有自己的想法和创意,他们的兴趣很可能会转移到躲藏的地点上去。针对这样的状况,我觉得可以适当满足孩子们的需要,让他们在遵守规则的情况下,有所创意的游戏。通过有趣的“找小猫”游戏,培养了幼儿听声音迅速躲藏保护自己的能力,幼儿在愉快欢乐的游戏中学习音乐,发展音乐听觉能力和节奏感。
4通过创编歌词激起幼儿创编兴趣
让幼儿给熟悉的歌曲增编新的歌词或改变部分歌词,这既能提高幼儿唱歌的兴趣,也有利于幼儿创造力的培养。在活动中,我把注意力放在保持和增强幼儿对创造型活动的兴趣方面,如小班音乐《小手爬》里唱“爬呀爬呀爬呀爬,一爬爬到头顶上;爬呀爬呀爬呀爬,一爬爬到小脚上”。这首歌曲的音乐以它特有的活泼、轻快的节奏深受孩子们的喜爱,活动中采取边唱边和幼儿一起玩的形式,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就学会了歌曲和动作。在我发出“我们还可以把什么变到歌里去?”的问题后,孩子们的思维一下子就打开了,孩子们大胆地创编:“脸蛋、辫子、肩膀、膝盖、小背、小腿”等都跑到我们的歌里来了,孩子们越唱越高兴,都愿意到前面表演给大家看了。这个活动在孩子们愉快的情绪体验中画上了一个的句号。这首趣味无穷的歌既激发了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又开阔了幼儿的眼界,还打开了幼儿思维的窗户,充分发挥了幼儿的思维想象能力。因此在大量的音乐活动中,幼儿的智力得到了很大地发展。
5音乐在一日活动中的渗透,让幼儿潜移默化受熏陶
我将音乐渗透在幼儿一日生活之中,早晨来园时,播放一些轻松活泼的音乐,让孩子们高高兴兴地来园,使孩子一进园就进入一个快乐的氛围中;在每次集体活动前我都会弹一首小律动歌曲,让孩子们做律动安静下来,告诉孩子们活动马上就要开始了。在午餐时轻声播放一些悦耳的世界名曲,给孩子一个安静、舒适的氛围,陶冶幼儿的情操,丰富幼儿的生活内容;组织幼儿洗手时,一边放《洗小手》歌曲一边组织幼儿排队,“伸出小手比一比,看看谁的最干净”,既杜绝了等待的现象,又达到了培养良好生活卫生习惯的目的。
总之,幼儿能从音乐的学习中受益,音乐不仅可以陶冶儿童的情操,更可增强其学习能力,协助其建立情绪技巧。在教学实践中,我也深深地感受到了音乐的独特的教育效果,它在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方面,有着其他教育手段所无法达到的效果。希望孩子们能在跳动的音符中,丰富更多音乐经验,健康快乐的成长!!
作者:高丽娜 单位:山东省莘县实验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