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音乐方面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音乐方面论文:流行音乐对中学生心理方面影响
摘要:流行音乐和中学生心理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一方面,中学生由于其特定时期的心理特征近乎狂热地偏爱流行音乐,成为流行音乐文化的主要消费者;另一方面,流行音乐及其文化外延又反过来影响着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成为中学生精神养料的一部分。流行音乐对中学生心理的影响是具体而复杂的,总的来说可以梳理为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两大块。接下来,本文将对这两个部分进行详细阐述。
关键字:流行音乐中学生心理影响
一、正面影响
通常我们的教育者看待流行音乐多持否定态度,认为流行音乐对中学生的影响主要是负面的。事实上,流行音乐也有自身的优势,如果正确对待并稍加利用就会成为不可多得的教育资源。
1.丰富了中学生的音乐感知体验
中学生听音乐就是感知音乐的过程。音乐感知分为音乐感觉和音乐知觉。音乐感觉是音乐及其相关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各种感觉器官,在人脑中产生对音乐及其相关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音乐感觉使人能够认识到音乐的基本属性,如节奏、音高等。音乐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各种音乐信息刺激在人脑中的整体的反映。音乐知觉是在音乐感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没有对音乐及相关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就不能形成对它的整体映像。在现实的音乐体验中,孤立的音乐感觉很少出现,人们总是以音乐知觉的形式直接感知音乐,音乐感觉只是作为音乐知觉的组成部分存在于音乐知觉中。音乐实践是形成音乐知觉先决条件,也就是说音乐知觉能力的形成有赖于多听、多体验音乐作品。在中学生日常生活的音乐体验中,流行音乐占有很大比重。流行音乐为学生们感知音乐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从与流行音乐的频繁接触中,学生们在感性的直观上获得了对音乐基本属性的认识。比方说,有些学生不太会识谱,也不能正确表述节奏节拍、音高的含义,但是他们却能较地唱不少流行歌曲,节奏把握得也不错。有些流行歌曲如R&B、摇滚等曲风的歌曲,音高和节奏都有相当大难度,但是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通过反复模仿和练习也能够在整体音乐感觉上把握它。流行音乐还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激发了学生们学习音乐的热情,让他们认识到了音乐的重要性,使音乐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份。可以这样说,流行音乐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中学生们接触音乐的机会,同时也为学生感受音乐、理解音乐、热衷音乐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
2.为形象思维提供感性经验的支持
形象思维是以直观现象或表象为支柱进行的思维。艺术家进行创作的艺术思维中大量的是形象思维。文学家描述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画家描绘的逼真画面、音乐家塑造的动人场景,都是形象思维的结果。艺术思维是人类思维中的一种较高级和复杂的形象思维形式。
欣赏流行音乐是运用形象思维理解音乐的初级阶段,流行音乐可以唤起学生的感性经验,调动他们的形象思维,这些感性经验和思维能力的积累和整合又可以迁移到高雅音乐的欣赏中,由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再者,欣赏流行音乐本身就是一个经验或体验积累的过程,当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听众会有意或无意地形成音乐要素与音乐形象或音乐内容之间的联结,比如强音让人感觉力量大或距离近,弱音让人感觉无助或遥远;欢快节奏与轻松活泼的情境相关;缓慢的速度与抒情、悲伤、沉思等情境关联:还有音色对塑造音乐形象的作用等。这些经验都有助于欣赏内容丰富、内涵深刻的高雅音乐。
3.有助于情绪情感的调节
为什么流行音乐可以帮助中学生调节情绪情感呢?其原因有四点。及时、流行音乐本身就是十分情绪化的音乐类型,绝大部分的流行歌曲都是以抒情为主要内容的。这是流行音乐能够和中学生产生心灵共振的根本原因,也是流行音乐有助于调节中学生情绪情感的前提条件。第二、流行音乐的题材贴近生活,特别是有些校园民谣写的就像是发生在身边的事,比如《朋友》、《相亲相爱》、《童年》等等。这些作品使学生感到亲切,能够与他们的心灵相通,可以释放他们的心情。第三、流行音乐通俗易懂,相对于高雅音乐,欣赏流行音乐无需付出太大的精力,所以在繁重的学习之余,它成了中学生们的消除紧张疲劳的“轻松剂”。第四、流行音乐形式丰富多样且琅琅上口,中学生们喜欢用唱流行歌曲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有对友谊的珍惜,也有对生活的热爱;有幸福之情的流露,也有伤感的抒情;还有对神圣爱情的羡慕和向往。有些同学出于自尊或自信心等方面的原因,羞于用语言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流行音乐更成了他们表情达意的好工具。另外,中学生的情绪情感还具有内隐性的特点,所以流行音乐在某些时候还被用来掩饰他们的内心活动。基于上述四种原因,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流行音乐有助于中学生情绪情感的调节。
二、负面影响
1.内容过于简单直白,不利于创造力的培养
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欣赏对象类型不同,想象的程度也会有差异。对于那些内容相对具有确指性的音乐作品来说,如歌剧、舞剧、影视配乐以至一般的歌曲,这类作品由于艺术构成中的场景、画面、情节及歌词等种种因素,给聆听者的想象提供了某种程度的规限性。这种规限性一方面给聆听者的想象指引了方向,另一方面又圈定了想象的内容和范围。材料越具体、内容越直白的音乐,对于受众的想象指向性就越明确,规限性也就越大,受众的想象空间就越小。反之,材料越抽象、内容越含蓄的音乐,对于受众的想象指向性越模糊,规限性越小,从而受众的想象空间就越大。
另外,想象还与欣赏者的欣赏水平、审美经验、文化素养等因素相关,要根据欣赏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作品。对于中学生来说,选择过于简单或过于复杂的作品作为欣赏对象都不利于想象力的发展。流行音乐大多配有歌词,还有很多根据内容制成了MTV作品,这些视听因素无疑能给欣赏者理解作品提供方便,但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想象的空间。中学生正处于各种能力蓬勃发展的关键时期,长期偏爱流行音乐、忽视其它音乐类型的欣赏,不利于音乐领域中想象能力的培养,更不利于音乐欣赏能力的提高和创造力的发展。
2.某些作品容易加剧中学生情绪情感的不稳定和极端化
在流行音乐中,也有部分音乐表现了对社会的不满和反叛情绪。客观的说,这是一种社会现象,是某些成年人情感的宣泄,但对于情绪情感本来就不稳定、容易走极端的中学生来说,这些歌曲就成了“假恶丑”的诱因,成了情绪情感极端化的催化剂。有些同学在学习上遭受了挫折,学习成绩老上不去,同时还面临着家长、老师和班级环境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他的情绪情感开始动荡不安,意志力也经受着考验,如果他能及时调整变压力为动力,勤奋刻苦地学习,一段时间后,成绩进步了,不但精神愉悦,还获得了战胜困难的成就感。但是如果他意志不够坚定,同时又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这时候就可能造成学生情绪的不稳定和极端化。
3.流行音乐的“文化效应”不利干中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文化效应举例:近几年来类似于《超级女声》等平民选秀活动特别火爆,无论是参赛者还是观众,学生都是活动的主体。不少中学生逃课去参加比赛,希望有机会圆自己的歌星梦……
影响:中学生追星的原因除了发自内心的喜爱以外,还有个重要原因是歌星们幸运地过着他们梦寐以求的生活:前呼后拥光彩照人、金钱地位
名利双收等等。而且这一切似乎不需要付出太大的努力,往往是被星探相中然后重金包装就行了。同学们在羡慕的同时也会感叹:“我要能那样多好啊!”现在机会来了,各种媒体不失时机地推出了《超级女声》等娱乐栏目,同学们当然不能错过良机,从海选到总决赛,就算没实力参加看着别人从平民变成公主也有替代性满足感。事实上
,每个人的成功都要付出艰辛的努力,但是流行音乐带来的这种文化现象容易让人误解了成功的真谛。学生们会认为成功更多来自于运气,成功有捷径可寻,不必经历艰苦与漫长的奋斗。中学生处在为自己将来的人生打基础的阶段,这些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极不利于中学生的成长。
在这篇文章章的论述中,笔者从正反两个方面剖析了流行音乐对中学生心理的影响,力求和具体。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每个问题都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我们在强调流行音乐的负面影响的同时,也要看到它的积极面。流行音乐的文化属性还提醒我们,看待流行音乐对中学生的影响问题不能局限于音乐本身,还应该扩展到其文化属性带来的效应。只有深刻地认识流行音乐给中学生心理带来的影响,我们才能对流行音乐的教育价值做出正确判断,并提出正确合理的教育策略。
音乐方面论文:音乐艺术在现代社会的多方面发展
一、音乐艺术的功能系统分析
1.音乐艺术对人类情感的宣泄与净化功能。人类社会有不同的欲望和需求,而音乐艺术正是使人类的情感得以宣泄和释放的途径,人类通过音乐艺术获得平和的心态,摒弃抑郁的心理,化解内心的忧伤。著名的《蒙娜.丽莎》世界名画就充分说明了音乐的功能,达.芬奇为了让意大利美人蒙娜.丽莎露出笑容,使尽浑身解数,都没有博得美人一笑,由于当时蒙娜.丽莎的幼子刚刚夭折,蒙娜.丽莎无法释怀,,有人建议演奏她喜爱的家乡的乐曲,才使蒙娜.丽莎嫣然一笑,达.芬奇将这一瞬间留在了画面上,被称为“永恒的微笑”。另外,音乐艺术还可以使人解脱疲惫、振奋意志,如:《春天的轮舞》、《弦乐小夜曲》、《春江花月夜》、《阳关三叠》等,均可以使人的心灵获得莫大的慰藉,获得精神的超越。
2.音乐艺术对人类社会的教化作用。音乐艺术形式在体现其文学内容的同时,也在审美教育中起着重要的教化作用。所谓“寓教于乐”、“乐者圣人之乐也,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由此可见,音乐对人类社会的教化作用由来已久。如:《广陵散》显示了古代勇士慷慨赴义的高尚气节;《高山流水》表达了人们对崇高理想的追求;《义勇军进行曲》鼓舞了无数的热血志士。这些音乐艺术作品都对人类精神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用,使人类的思想得到了升华。
3.音乐艺术对人格的塑造与构建功能。音乐艺术除了能够带给人们愉悦的精神享受之外,还具有塑造人格品质、培养良好性格的重要功能。音乐引导人们追求崇高的理想,如:《延安颂》就表达了革命年代我国人民追求光明与进步的理想;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中的《欢乐颂》表达了人类渴望平等、友爱的内心世界。音乐还可以培养人们的意志力,激发人们的昂扬斗志,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以“通过斗争,获得胜利”的英雄气概,增强了人们的坚定信念。
4.音乐艺术还可以对人类的智力和教育起到重要作用。音乐艺术对人类的智力思维可以起到渗透功效,它一方面促进了人体感知觉的发展,通过音乐不同的音高、节奏、力度和音色刺激,提高人们听觉的敏锐性、选择性和整体把握性。另一方面,可以调节人类左右脑的活动节奏,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
二、音乐艺术对现代社会发展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1.音乐艺术对个人的促进发展作用。首先,音乐艺术可以对个人进行艺术技能的培养,丰富个人的艺术技能知识,培养个人关于音乐的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其次,音乐艺术对个人的品格情操具有巨大的陶冶和渗透。它通过对个人视听觉感官的刺激,对个人的精神感觉产生愉悦的享受与陶冶,尤其体现在其美学教育的方面,可以提升个人的美学素养,培育个人高尚的思想情操;,音乐艺术还对个人的艺术鉴赏力具有提升作用,通过与音乐作品的情感的共鸣,可以使音乐艺术融入个人内心,提升其对音乐艺术的美学鉴赏水平。
2.音乐艺术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首先,音乐艺术对于社会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具有推动作用,它在特定的时期内反映了特定的社会意识,是社会意识形态发展的缩影,同时也推动了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其次,音乐艺术提升整个社会的精神层次,由于音乐作品对人类精神的陶冶作用,因而它对整个社会的精神文化水平也有较大的影响,积极健康的音乐有助于社会正面力量的聚集,而消极颓废的音乐则会使社会整体精神水平下降,对社会不利。,音乐艺术还充实了社会文化。
三、音乐艺术对社会转型时期的发展责任与举措
在现代社会转型时期,各种思想观念不断涌入和渗透,人们所承受的精神压力日益加大,也出现了信仰认同的危机意识、价值观的趋同等问题,因而,音乐艺术在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责任重大,它在关注人的发展、释放精神压力的同时,也给予人们追求和信仰的力量,通过音乐艺术教育与社会文化的衔接,推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精神文明建设。我们要从不同的社会层面促进音乐艺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主要举措在于:
1.国家政府对音乐艺术的重视举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音乐基础性教育的发展尤为迅速,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它主要体现在:音乐艺术教育和美学教育在学校中的重要地位得以确立,在社会相关音乐教育人士的强烈呼吁下,美育和音乐教育在社会教育的地位逐渐提升,音乐艺术教育体制和法规逐渐完善,音乐艺术咨询机构和教育改革研讨会等得以成立并研究,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另外,我国还明确提出了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凸现了音乐艺术教育和美育的重要地位。
2.学校教育内容中要注重音乐艺术美学教育。学校场域是学生日常知识累积和文化吸收的重要场地,学校教育氛围和音乐教育环境对音乐艺术美学涵养的培育具有重要的影响,例如:校园中的音乐海报、校园音乐文化广播、校园音乐欣赏会等,都可以在学生时代就培养学生的音乐艺术细胞,使学生对音乐艺术有良好的接触,在培养学生的艺术思维、艺术情趣、美学理念等,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由于音乐作品可以对人的情感产生吸引和共鸣,因而,可以缓解学生过于紧张的学习压力和精神心理压力,使学生在优美的音色、节奏、和声、旋律的音乐艺术中,振奋精神,释放压力,舒缓自我。
3.要重视音乐艺术在社会群体中的发展与推广。在现代社会推崇和谐与文明进步,在音乐艺术的影响之下,它推动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看到社会上流行的各种集体音乐活动形式,如:合唱、合奏、社区的文艺演出以及各种各样的音乐会、演唱会等,这些都使人们在集体的会所中获得了真挚深切而无言的集体心灵对话,在这种音乐艺术的氛围中,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得以协调,情感得以融合,克服了功利人际交往上的障碍,和谐了社会关系。总而言之,音乐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渗透入人类社会的生活和发展之中,它具有对个人品格操守的构建、情绪心理的平衡、智力思维的拓深,对社会意识形态和精神层次的影响,在现代社会的和谐构建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的国家、政府、学校和家庭都要达成共识,在音乐艺术的教育途径上,进行观念的革新,齐心合力,让和谐社会在音乐艺术的殿堂里不断地壮大、成长。
作者:靳琪慧 单位:河南警察学院
音乐方面论文:剖析互联网在音乐理论方面的建设和运用情况论文
[论文关键词]互联网;音乐理论学习
[论文摘要]在当今社会中,互联网的发展覆盖了各行业各专业,人们对互联网的开发和运用已经不仅仅限于信息的传递和交流了。本文取互联网对音乐理论辅助性学习的视角,论述了互联网在目前音乐理论方面的建设和运用情况。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出现、发展和迅速延伸,一场史无前例的信息爆炸和意义深远的信息革命正在全球展开,人类正以惊人的速度从工业文明迈向信息化时代。“信息化将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成为未来的支柱产业和先导产业。”同时,信息化将伴随人的一生,并以不可抗拒之势改变着人类现有的工作、生活、学习、思维等方式。当前在我国,大学生是使用网络的较大群体,他们接受网络知识快、上网时间长、受网络影响深,网络已对他们的思想、行为、心理、价值观等起到了十分广泛的引导作用和感染作用。面对网络时代的信息化挑战,如何在培养音乐专业学生网络素质的基础上,努力提高他们网络上的理论学习能力,是当前音乐教育界必须正视的问题。本文仅就关于互联网与音乐理论学习的关系作以简单论述,有关网络化、数字化教学等问题这里不作赘述。如能对音乐教学、学习起到微薄作用则颇感荣幸。
一、通过互联网辅助音乐理论学习是必然趋势
互联网—这一名词对于生活在21世纪的当代大学生来说,再也流行不过了。自1969年8月网络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诞生以来,巨大的信息容量、光的传输速度、可无限拓展与拉近的时空感觉使其倍受青睐,人们可以轻轻松松在网上完成许多以往需要花费很多人力、物力才能完成的事情,网络因此也成为当今人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引导他们走人神秘且精彩的网络世界时,有的人会被网络的神奇所震惊;有的人会为自已的发现而欣喜若狂;有的人会为寻求刺激和快感在网上尽情地.‘冲浪”和二遨游”;有的人试图在网上寻求所见、所思乃至各种问题的正确答案,还有许多人是运用互联网与朋友、同学交流,与自己喜欢的网友聊天,运用互联网查询或散布信息。当然,我们还应该看到,相当多的学生在互联网的使用上仍以学习为主,利用互联网查询学习资料,与同学、老师进行学术交流,通过远程教育来获取知识。
但是,目前大学生对互联网的运用情况有很大的差异,不同专业的学生侧重点不同,有的人主要通过互联网补充相关专业知识,有的通过互联网获取近期的研究资料,有的则运用互联网来扩充自己的知识视野等等。这些差别主要取决于不同的专业喜好和兴趣。在对互联网的运用频率来说,也有很大不同,计算机的操作技术比较熟练和具备互联网设备的同学自然要对互联网运用频繁一些。对于学习音乐专业的大学生们来说,互联网在他们的学习生活中究竟能起多大的作用,他们对互联网的运用主要在哪些方面呢?笔者饶有兴趣地与部分同学进行了多次交流,多数同学认为:在音乐学习中,互联网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一些理论课程中,声乐、器乐等技术性较强的专业技术课程则尚未表现出较大的优势,除了一些名师的文字性讲座或论文外,关于教学、学习等方面的信息不系统,也不。网上的音乐理论学习已由个别人的个别现象演变为普遍现象。在互联网上的音乐理论学习将是不可阻挡的未来发展趋势。
二、音乐理论知识在互联网中的建设情况
目前,国际互联网关于音乐理论的知识已经相当丰富,有大量的外文、中文资料可供查找和学习。根据笔者了解,目前国内有关音乐理论知识的网站很多,有的以远程音乐教育为主,有的以宣传当前流行歌曲曲目或歌星为主,有的则以普通的音乐娱乐为特点。各音乐专业院校的网站中,有些版面很好,如在音乐教育方面专业性很强的中央音乐学院远程音乐教育网站,从招生到所有课程的讲述及文凭的发放等程序都相当完善,内容包括大师讲学、网上解题、学术讲座、听辨曲目、教学管理、学位认证、任课教师、教学方案、教学大纲、远程动态、网上课程、问题咨询等,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其授课内容是以专业音乐学习为标准的,这是目前我国在网络化远程音乐教育方面最的网站。另外,网易中音乐版也十分突出。它是网易CEO丁磊在2000年8月15日开通的一个网站新频道,仅民族音乐版的精华区就有:(1)民族乐器;(2)乐曲鉴赏;(3)民乐大家谈;(4)轻松学音乐;(5)曲坛星座;(6)乐海方舟;(7)民乐信息;(8)戏曲音乐;(9)民族音乐千问千答;(10)民乐园之民乐版新笑傲江湖;(11)我和音乐;(12)民族音乐各版版务信息等栏目。既是一种民族音乐的交流,又是一种民族音乐知识的普及,对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播起到很好的作用。在网易的网友自己管理、自己建设的音乐主题版中,主要有古典音乐、吉他世界、东流来风、爵士音乐、韩流、世界电影、民族音乐、欧美音乐、流行音乐、摇滚音乐、古筝、钢琴萨克斯、小提琴、键盘乐器、打击乐器、笛箫、电子音乐、指环王、歌特音乐、人物追踪、音乐评论、音乐专题等,对音乐学习有极大的好处。其它的网站,如音乐极限、音乐天空、九天音乐网、高地音乐、天虎音乐网、三九网蛙等,大都是以介绍新的流行歌曲、歌星、流行音乐动态等为主要内容的,其中有的也包括一些古典音乐、音乐知识、音乐史等内容,但不多,对于专业音乐学习的参考价值不大。
三、互联网为音乐理论学习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众所周知,互联网的共享对信息、知识的传播创造了优越的环境,生活在当今社会的人们对互联网的运用已到了相当广泛的程度。在音乐学习方面,音乐理论知识及课程的互联网化建设为广大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学习内容,互联网作为向全社会开放的课堂,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不受时间、地点、教室容量等客观条件限制的环境。安静、舒适、轻松的学习环境为学习者保持了良好的学习心理状态,同时也加强了学习者的积极性等。具体说来有以下特点。
1.互联网为音乐理论课程的学习提供了开放性的课堂
随着新时期高等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对各专业学生在综合素质、知识容量、人文素养等方面提出了新的和更高的要求。因此,仅仅依靠课堂学习是远远不够的,不论从知识容量、专业及非专业的知识类型等方面讲,课堂教学都不能解决所有问题。除了课堂学习外,学生们往往需要在课外补充其它的相关知识。其途径虽然可通过自学、找老师或同学辅导、到图书馆查阅资料等来实现,但在众多途径中如果忽略了互联网这种速度快、信息新、操作方便、吸引力强的学习媒体,简直是太遗憾了。
另外,由于互联网是开放、共享的,其摄取知识的范围也不仅仅限于校园或某个城市,它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和很小的空间里让学生浏览国际性的学术动态和知识结构。这就不仅解决了时间、空间上带来的不便,也解决了由于知识来源造成的局限。互联网音乐教育补充了课堂教学的不足,互联网容量大、信息新、速度快、内容丰富等优越性,使学习者能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下更好地补充课堂教学中没有涉及到的有关知识。
2.互联网为音乐理论学习提供了自由、自如的学习环境
与其他专业相比,音乐学习具有其特殊性,首先是学习心理问题。许多方面的音乐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记忆与理解,而是情感的体验与升华。在课堂教学中,对部分同学来说,尤其是那些性格内向、腼腆的人,他们由于在老师和同学面前碍于面子,其感情体验总是受到压抑或拘束。比如在有的课堂中,老师以体态律动的教学模式进行音乐欣赏课、指挥课、视唱练耳等课程的教学时,有许多同学表现的总是胆小、不大方,通过互联网学习,他们可以在属于自己的“小领地”里自由、尽情、如痴如醉地发挥,达到充分体验音乐情感的效果,克服由于与老师或同学面对面交流的心理恐惧感和紧张感。
另外,互联网音乐理论学习给学生创造了自主学习的环境,它可以使学生有选择性地、随心所欲地点击自己所要浏览或运用的资料,并能够反复点击,有针对性地学习,提高了学习效率,加强了自主学习的兴趣。
3.互联网为音乐理论课程的交互式学习提供了可能
交互式学习也称为互动学习,是指学习者能动地对所学内容作出积极反映,并与老师、同学进行频繁的交流,在学习的全过程中使老师与同学都能够增长知识,体现教学相长。这与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有很大区别。在传统教学中,谈到教学就好像是老师的事情,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是的知识播种者,学生仅仅是被动的接受者,不会或不愿能动地对所学内容作出反映。其实,教学是“教”与“学”同时进行的过程,对学生来说学习不能是被动接受、吸收知识的过程,而是信息的能动接受与加工、反馈的过程。而音乐学习的特点决定了有些科目的学习成果不能量化地反映,如音乐的情感体验我们不能以度或会与不会的标准去衡量。于是,运用互联网学生就会有时间、有机会和足够的心理准备,将其深刻的情感体验运用互联网中的信息反馈窗口,以文字的形式反映出来。同时,它将某项目或问题的学习以网络化的形式提交给众人来解决,而不是局限在一个特定的范围内,这样既有利于问题明了化,又便于多途径解决。
我们还会发现,通过互联网进行音乐理论学习还能使学生有平等学习的机会,每位同学都有平等地接受和反馈知识的权利和机会,弥补课堂教学中老师对部分学生的偏向性和不能面面俱到的弊端。
四、网站建设及运用中的问题
既然提倡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运用互联网进行音乐理论学习,我们就不得不对互联网关于音乐理论方面的知识建设状况进行考虑。、对口的相关内容是学生学习的主体,我们不能只是流于形式而忽视了音乐理论知识的本体内涵。浏览过许多关于音乐知识的网站,笔者发现在众多网站中,除了中央音乐学院的远程教育外,其它大部分网站都是以音乐常识介绍、音乐作品简介或关于作曲家或歌星的介绍为主,其音乐作品也主要是以通俗的流行歌曲为主体,学术价值不太大。当然,这是市场经济下大部分人们对音乐学习的要求,也是为非音乐学习者提供的消遣性音乐而已。
另外,许多音乐资料不是非常详实,文字资料缺乏出处及参考文献,甚至在文字输人中常常有错误出现,这就失去了的参考价值,也许这就是一些音乐专业学生不愿意浏览这些网站的原因之一。于是本文倡议这些网站能为专业音乐学习者着想,为他们让出多点空间刊载有关专业学习的内容,并注意讲求规范化。
还有,我们在运用网络进行音乐专业学习的同时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地定位网络音乐理论学习与课堂学习的关系,分清它们在音乐理论学习中的比例是很有必要的。通过互联网进行音乐理论学习目前只能停留在辅助学习的程度上,我们不能或依赖互联网进行所有的音乐理论学习,换句话说,我们不能以互联网代替课堂教学,互联网对学生来说目前只能是自学的辅助性工具。
,需要说明的是在提倡通过互联网进行音乐理论学习的同时,也要注重有关互联网硬件的建设以及对音乐学习者的网络操作技术的培训,使更多的学生在课余时间有能力、有条件和有机会更好地运用互联网进行音乐理论学习。公务员之家
音乐方面论文:陆华柏著述研究综述兼及音乐文论方面的贡献
陆华柏(1914―1994)是我国现代音乐史上的一位重要音乐家,在作曲、音乐教育等多个领域做出了贡献。陆华柏有译著4部,撰写音乐文论130余篇。整理归类他的著述旨在缅怀先生的功绩,总结其音乐理论方面的成就。
一、作曲理论方面的著述
陆华柏作曲理论方面的著述主要有三个方面:译著、广西多声部民歌研究和音乐创作经验总结。
(一)译著――丰富了我国音乐理论文库
陆华柏有四本译著。其中正式出版的有两本:《和声与对位》(柏绍顿著,陆华柏译),上海新音乐出版社,1953年,1984年人民音乐出版社重印;《应用对位法》(上卷,创意曲,柏西・该丘斯著,陆华柏编译),人民音乐出版社,1986年。另两本为油印本,曾作为广西艺术学院音乐系作曲教研室参考资料:《对位法初步》(基特森著),1977年;《节奏分析与曲式》(柏绍顿著),1978年。
陆华柏从事翻译的动机有两个:一是通过翻译自学西方作曲理论。陆华柏曾考取上海音专,因家庭贫困而未能进入。“入学不成,自学也不易,那时候,关于对位法、曲式学、配器法等方面的音乐专业书,翻译出来的很少,非读原文不可,逼得我自修英文,然后再读音乐理论书。”②二是受到了缪天瑞先生的影响。③陆华柏的翻译工作始于20世纪40年代,持续了几十年。“时期,他白天被监督劳动,晚上还偷偷搞翻译。”④有些文稿在“”中被毁,他就另找原书,重新编译。
这些完成于不同时期的译著促进了西洋作曲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为教学和自学复调音乐提供了重要参考。陆华柏的译著丰富了我国音乐理论文库,为我国音乐理论建设和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即使在今天,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广西多声部民歌研究――为少数民族多声音乐研究做出了贡献
陆华柏从1964起对广西民歌进行实地采风。经过多年研究发现广西少数民族民歌中存在着多声现象。20世纪80年代,陆华柏完成了四篇学术论文,分别是:《广西壮、瑶、侗、仫佬、毛难族二声部民歌的多声音乐构成初探》(《民族音乐学论文集》,南京艺术学院音乐理论教研室编,1981年,第309―341页);《广西壮族三、四声部民歌的和声分析》(《中国音乐》1982年第3期);《广西壮族二声部民歌的和声思维》(《音乐研究》1985年第3期,后收入《音乐学文集――纪念广西艺术学院建院六十周年》,接力出版社,1999年第1版,第67-90页);《广西侗族民歌多声音乐构成的审美特征与规律》(《艺术探索》1988年第1期)。这四篇论文原准备结集出版,书名为《论广西多声部民歌》,贺绿汀已为该书作序。后由于各种原因未成。
《广西壮、瑶、侗、仫佬、毛难族二声部民歌的多声音乐构成初探》从二声部民歌的构成材料、声部进行、终止、体裁等方面,对广西壮、瑶、侗、仫佬、毛难族二声部民歌进行了细致分析;《广西壮族三、四声部民歌的和声分析》总结出广西多声部民歌中三、四声部的产生与壮族民间风俗的出嫁、歌圩对歌之类活动可能有关系,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即兴性和不稳定性;《广西壮族二声部民歌的和声思维》从旋律音乐形象、歌词格调、音阶、调式等方面分析了壮族二声部民歌进行,总结出二声部潜在的以及表现出来的和声规律;《广西侗族民歌多声音乐构成的审美特征与规律》从旋律、和声、调式、调性方面总结出侗族民歌的审美特征――柔和美。
“陆华柏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理论把我国民族音乐的宝藏整理出来,通过研究、总结,作为创作我国新音乐文化重要的根据和基础。他的《论广西多声部民歌》一书在这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⑤
(三)音乐创作经验总结――有利于人们了解其音乐创作特点
这类文章主要有两篇:《新中有旧旧中有新――谈谈我的一点创作经验》(《黄钟》1989年第4期);《探寻民族风格和声之路――谈谈我的一点创作经验之二》(《黄钟》1990年第3期)。
陆华柏的一生都在探索民族化和声。“我在学和声学的头24小时起,心里想的就是为中国曲调配和声。”⑥为了突出作品的民族风格,陆华柏在作曲技法上经常采用“随机模仿和声法”。陆华柏把一生走过的音乐创作道路归结为:“新中有旧,旧中有新。新中有旧――包含着继承,旧中有新――包含着发展。”这些论文为我们总结陆华柏音乐创作特点提供了最为有力的理论支撑。
二、回忆录方面的著述――为后人研究提供珍贵史料
20世纪80年代,陆华柏撰写了大量回忆录。这些回忆录为后人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陆华柏撰写回忆录出于他高度的责任心和事业心,正如他在《抗战后期的“福建音专”》中所言:“我觉得我们这些当时的亲身经历者,有责任把它们记下来,供后人研究、参考。”回忆录还涉及他1940年的《所谓新音乐》等。⑦
(一)从事音乐教育的回忆――增进人们对当时音乐教育状况的了解
此类文章主要有两篇:《抗战后期的“福建音专”》(《音乐艺术》1990年第2期);《橘子洲头的歌声琴韵――关于解放前湖南音乐专科学校的若干回忆》(《音乐教育与创作》2006年第11期。该文为陆华柏遗稿,由陆华柏夫人甘宗容老师整理推荐)。这些文章能增进我们对当时社会音乐教育状况的了解,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陆华柏总结了福建音专的优良办学传统,认为“这所音乐学府的‘精神风貌’可能是一种宝贵经验,一种精神财富,属于我国近现代专业音乐教育办学的优良传统的一个组成部分。”陆华柏对湖南音专的回忆是湖南解放史上的重要资料。
(二)从事音乐活动的回忆――加深人们对抗战音乐活动的认识
陆华柏参加过1938年1月8日、1939年5月7日、1939年11月25日桂林三次规模较大的群众性歌咏活动,在活动中负责歌咏团训练工作,为“广西省会国民基础学校抗战歌咏比赛”献计献策,配合“保卫大西南宣传周”创作了歌曲《保卫大西南》,该曲成为宣传周主题歌。陆华柏还担任合唱团与管弦乐队指挥工作,为桂林抗战音乐做出了贡献。那时的陆华柏,可以说是一位社会活动家。
这方面文章主要有《抗战中期广西艺术馆的音乐活动》(原载《广西日报》,1982年11月10日第3版,后收入《桂林文化城纪事》,广西社会科学院主编,漓江出版社,1984年11月第1版,第454―457页);《我协助剧宣七队演出的回忆》(《南天艺华录》1938―1946,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会、广东省文化厅编,《广东党史资料丛刊》编辑部出版,1989年12月,第219―220页);《抗战时期桂林文化城群众歌咏活动纪实――我参与了的和记得起的一些群众歌咏活动》⑧(《广西新文化史料》纪念中国共产党诞辰70周年特辑,《广西新文化史料》编辑部编,1991年1月,内刊,第54―59页)。这些回忆录为广西桂林文化城的音乐活动留下了宝贵史料,提高了人们对桂林抗战音乐活动的认识。
(三)创作过程的回忆――为作品研究提供原始材料
陆华柏创作过歌剧、大合唱等大型声乐作品。这些作品有的已佚失,有的不为人们了解。此类文章为后人分析作品提供了确凿资料。
《〈广西学生军歌〉忆旧》(原载《南宁晚报》,1988年8月11日,后收入《烈火青春》――广西学生军北上抗日史料专辑,广西学生军北上抗日史料征集办公室编,1990年,第388―389页);《只留下了一首二重唱的歌剧〈牛郎织女〉》(《歌剧艺术》1991年第3期);《关于〈“挤购”潮〉大合唱发表的后记》(原载《艺术探索》1987年第2期,后收入《在第二条战线上――三湘革命文化史料荟萃》,湖南省文化厅革命文化史料征编领导小组编,1995年8月,第191-192页);《建国之初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代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和声、配器的感受》(《论聂冼》,中国聂耳、冼星海音乐创作学术讨论会文集,中国聂耳、冼星海学会编,1985年,第199―205页);《我对〈大路歌〉的一些体会》(原载《湘江歌声》1956年第3期,后收入《永生的海燕――聂耳、冼星海纪念文集》,人民音乐出版社,聂耳、冼星海学会编,1987年12月,第177―179页);《陈啸空先生的〈湘累〉》(《黄钟》1994年第2期)。
陆华柏在1946年曾将吴祖光的歌剧脚本《牛郎织女》谱成歌剧。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牛郎织女》无法争取到排练上演的机会,连乐谱原稿都散失了,只剩下一首二重唱《织女啊!一年了》”。⑨有了这些文章,我们掌握了部分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动机,也体会到陆华柏欲将聂耳音乐创作传统发扬光大的心愿。
(四)音乐友人的回忆――陆华柏的音乐人生折射出友人的高尚品格
这方面的文章主要有:《我也想起张曙同志》(《湘江歌声》1980年第1期);《吴伯超抗战初期在桂林》(原载《音乐艺术》1989年第4期,现收录于《吴伯超的音乐生涯》,萧友梅音乐教育促进会编,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第92―95页);⑩《贺绿汀老师1932―1933年在武昌艺专任教时的情况》;《回忆我和冼星海、张曙的一点交往》(《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90年第1期)。
陆华柏回忆了1937年初夏与冼星海、张曙的初次相识以及1938年与张曙的第二次交往。虽然交往不多,但冼星海对陆华柏提出要注意音乐创作的群众性和普及性的建议对陆后来的创作起了作用。“我在桂林后创作的群众歌曲,就由于注意了大众化,当时在群众中流传。”{11}陆华柏将张曙的《壮丁上前线》改编为混声四部合唱,在桂林亲自指挥演出多次,受到群众欢迎;1947年1月、1949年3月,陆华柏指挥江西体专、湖南音专学生演出了冼星海全部《黄河大合唱》,并在南昌《中国新报》上发表纪念文章。陆华柏通过实际行动表达对友人的崇敬和怀念。同时,音乐友人的高尚品格对陆华柏产生了重要影响。陆华柏一生勤奋,执着追求,与贺绿汀、张曙、冼星海等人的影响分不开。这些文论语言质朴,叙述亲切自然。
三、音乐美学方面的著述――阐述了音乐创作理念
陆华柏在文中阐述了吸收外来先进文化弘扬民族音乐的“中西合璧”的创作理念。陆华柏的《乐坛上》(1940年,《扫荡报》第58期,7月20日第4版)指出:“吸收西方音乐的理论与技巧,更须加倍努力。”基于此,陆华柏用复调、对位等西方作曲技法改编和丰富各地民歌,为传承民族音乐做出贡献。《谈国乐》(载《中国新报》,1946年6月3日“文林”副刊)写道:“就社会的观点言之,我们不能抛弃国乐,一是乐器要改良,二是演奏技术要改进,三是提倡合奏,四是整理及创作国乐谱。”陆华柏在20世纪40年代为刘天华十首二胡曲编写了钢琴伴奏,将古曲《普庵咒》等改编成钢琴四重奏,都源自他弘扬国乐的创作理念。
陆华柏还论及音乐美学中的内容与形式问题和“中西并存”问题。《音乐艺术“中西并存”的问题》(原载《人民音乐》1956年9月号,后收入《二十世纪中国音乐美学文献卷》,王宁一、杨和平主编,现代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第185―187页);《试谈音乐的内容问题》(《人民音乐》1962年3月号)。前者针对20世纪50年代中期音乐周几次大型座谈会上一些同志提出的论点展开;后者主要论述音乐的内容问题以及由此牵涉到的标题音乐和非标题音乐问题。
四、师范教育方面的著述――重视和关心师范教育
陆华柏一生从事音乐教育事业。他曾在多所专业或师范院校任教,在音乐教育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他的一些观点主要体现在两篇文章中:《应重视中小学和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人民音乐》1956年9月号,与老志诚、陈洪、刘雪庵、张肖虎、杨大钧、刘天浪、黄廷贵共同署名);《试论音乐师范专业在音乐教学上突出“师范”特点的问题――关于音乐师范专业教学改革的一些设想》(《艺术探索》1987年第1期)。前一篇针对当时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向教育部、高等教育部、文化部提出十项具体建议,众教授一起为振兴我国音乐教育事业大声疾呼。后一篇论述了师范教育的特殊性并在课程设置方面提出了意见。
小结
陆华柏的译著推进了西洋音乐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他关于广西多声部民歌的研究是我国少数民族多声音乐研究的组成部分,大量回忆录为后人研究提供了资料,他还在师范音乐教育上倾注心血。陆华柏多方面的著述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音乐方面论文:音乐教学的层次与方面
【摘要】音乐教学有不同的层次与方面,且理论和经验告诉我们:音乐的学与教应按照“感―思―行―识―论―作”的方式展开。虽然音乐教学可划分为不同的层次,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采用零敲碎打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应使音乐教学的各个层次与环节具有内在的联系,环环相扣、融会贯通。
【关键词】音乐教学;层次;划分与融合
【作者简介】廖乃雄,中国当代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作曲家。原上海音乐学院教授,《人民音乐》编委,现为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名誉院长。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而音乐则是流动的建筑,与建筑相仿,音乐教学也需进行不同层面的建构。虽然音乐教学理应以歌唱为重点,但局限于歌唱的时代早已过去。只有对音乐教学进行整体审视,方能避免陷入零敲碎打的境地。音乐教学需要高瞻远瞩、统筹兼顾地按照音乐教学自身的规律进行,其内容、形式与方式有着不同的层次,其进程中存在着各个“驿站”;这既关乎整个音乐教学计划的制订,也决定着音乐教学方式、方法的运用,且这一视野非常广阔,从不同的视角可作不同的审视。经验告诉我们:与其教诲、传授、强制学生学习音乐,不如鼓励、带领、辅导学生从事音乐,因此,我们应该按音乐从事的方式,即感―思―行―识―论―作,去审视音乐教学。感、思、行是音乐学习的前提,通过感、思、行可以识,而识又是论、作的前提,也是感、思、行和论、作之间的必经桥梁,论是对音乐的学术探究,作是最终的艺术创造。
感
音乐是最感性的艺术,不同于自然科学,也与其他艺术形式存在明显的差异,音乐教学务必紧抓音乐的这一本质属性。众多失败的音乐教学案例归根结底是由于其违背了感性教学的基本原t,只诉诸理性。我们研究“感性”时,切勿将感与情等同起来,切勿以感情取代感觉与感受,人的感情仅是感觉与感受的一种。人对事物的感觉与感受包罗万象、千变万化,难以仅用情感一词概括,否则会陷入唯情论的泥潭,如美感、乐感等均不属于情感的范畴。
人的感觉可分为:(1)触觉。触觉从母胎中的第六周就开始发展。肢体的接触给了人类最初的感官经验,其他感知均是建立在它的基础之上的;(2)平衡觉。能站立的人的基本感觉,也是一切动作进行和姿势保持的前提;(3)动觉。动物区别于植物的基本感觉;(4)味觉。舌尖同指尖同为最敏锐的器官;(5)嗅觉。与味觉同为人的基本感觉;(6)听觉。在母体中最早(几乎与触觉同时形成)、最快形成的感觉;(7)视觉。居于末位、最晚发展的感觉,但在生活与工作中作用巨大。
以上七种感觉又可分为:(1)近觉。身体直接的感觉,如触觉、平衡觉、动觉和味觉。这些在母胎中已充分发展,但大都是无意识地进行的;(2)远觉。不通过与感知对象直接接触就可获取信息,如听觉和视觉。嗅觉可列为近觉,也可列为远觉,因为鼻子并不直接与刺激物接触。
人的各种感器及感觉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难以孤立地发挥作用。因此,一切教育均应重视教学的通感性,诉诸人的统觉,使人的各种感觉联成网络。德国生物化学家魏斯特根据人们喜爱的学习渠道,把学习分为四种类型:视觉的、触觉的、听觉的、口语的;这不一定、确切,但可用以说明一般教学中的状况。很多音乐教师习惯于在一节四十五分钟的音乐课中,不惜用30分钟以上的时间侃侃而谈。这种以讲述为主的音乐教学,从根本上违背了音乐的本质属性,即音乐是感性的。学校音乐课不同于专业的音乐理论课,也不是做学术报告,不能偏重于解说,而应让音乐本身来“说话”。
作为一种感性的艺术,音乐首要的特质在于它是听觉的艺术,音乐通过听觉这一必不可少的渠道,直接作用于人。所以,与其说音乐是“情感的艺术”,不如说是“感受与体验的艺术”,因为音乐给人带来的不仅仅是情感,更包括各种数不尽的感受,如音能表情,乐能达意,且更能传神,正如贝多芬所说“音乐应使人从精神中爆发出火花”。音乐的这些特质皆有待于听音乐者深入地体验与领悟。但如果音乐教学仅限于感性也还是远远不够的,一如德国诗人莫尔根斯腾所说的“如果没有一个清醒的理智为你打开广阔的视野,如果你不能凭借着它的手达到深邃的境界,那么,那将永远对你深深锁闭着,一切情感对你又有什么帮助?”
个体对音乐的感受首先源于听,不长期、反复、经常地聆听好的音乐,就不能培养起良好的听觉能力,更谈不上音乐教育。为此,聆听大量的、品质的音乐是一切音乐学习与教育的前提。在音乐领域,听是“感”的主要渠道、基础和生命线。没有足够的听,对音乐的“感”就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思
一般的音乐欣赏仅限于聆听,而音乐教育、教学则不能止步于此,而应在听与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思,思能使音乐欣赏变为鉴赏。此外,音乐实践也离不开思维,述、作音乐亦是如此。音乐对植物与动物不仅起物理作用,也起生理作用,如牛听音乐,奶的产量会变高,而音乐对于人而言,则不仅起物理和生理作用,还起心理作用。与其说人是高级动物不如说是思维动物,因为只有大脑发达的人类才会比其他动物有更高的创造力。一切创造均离不开感与思,在感的同时思。个体在听音乐时会引发情不自禁、甚至不自觉的思维活动,并以此去接受与理解音乐。感与思密不可分,“我认为几乎不可能划出界线,标明什么地方是直觉终止,而反思开始。”(德国作曲家弗朗茨语)“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从感性开始,发展到知性,终止于理性。理性以外并不存在整理直观材料而使之隶属于思维的较高统一的更高能力。”(康德语)通过思方能完整地认识事物,“人的思念直抵认识整体与完善的境地。”(意大利哲学家圣多马斯・阿奎纳语)学与思也需紧密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音乐学习也不例外:只感不思的音乐教与学,都是肤浅、盲目的。如何在音乐课中启发学生进行富于想象力与创造性的听、感、思,应列为音乐教学研究的重大课题。不善于引发学生“思”的音乐教师,不可能成为好的音乐教师。因此,音乐教育的工作者们,别忘了人在音乐这一自由的、超越概念的天地里,要进行更好、更深的“思”。
行
音乐学习不同于音乐欣赏,不应仅仅是接受,而应进行实践,正如歌德所言:“音乐:谁热爱它,才是半个人。谁从事它,才是一个完整的人。”音乐是间接的艺术,必须通过唱、奏、动、演方能实现其作用。不亲身参与音乐实践与演绎,只能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无法真正成为音乐的主人。音乐的教与学均离不开奏乐。教育家杜威主张教育必需“从做中学”,他认为不通过“做”,而仅通过听课和读书的方式获得的知识是虚渺的。尤其是作为感性艺术的音乐,非亲身实践则难以深入体验与学习。音乐有很多“做”的方式,主要是唱、奏、动、演。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学就充分发挥了动作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奥尔夫的教学体系强调音乐、动作、语言三位一体;但这些都还不够,“动”仍需扩大,除舞蹈外,还应包括带有情节、人物(或动物)、甚至场景在内的表演。表演是动作、舞蹈的提升,是音乐与戏剧的综合。只有通过的“做”,学生方能真知、真懂音乐。
识
中国古代有“非知之艰,行之惟艰”的说法,孙中山认为“知难行易”;明末清初的学者王夫之在批判理学“知先行后”学说时提出了“行先知后”“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的观点,而王阳明则主张“知行合一”。争议知行的先后、难易是没有必要的,但需区分知的深浅:浅知不是真知,且“熟知(亦)并非真知”(康德语)。只有真知才能真正认识事物。从感知到认知是一次飞跃。人的认识是无限、无终的,音乐学习理应由浅知、熟知进入真知,并由知升华为识,不仅从感性上,也从理性上去认识和领悟音乐的真谛。从书本或别人处获得的知识仅是浅知;道听途说或受人传授的东西仅是知识而非经验,积累的经验和老生常谈、反复听到的或实践过的也只是熟知。一般音乐课只传授音乐知识,这使得学生难以认识音乐。因此,音乐学习应沿着浅知―熟知―真知―认识―领悟的路径推进。为进入真知、真识的境地,在现代化的国民终生音乐教育中,音乐教学应划分为三个阶段:(1)以元素性音乐教学为主的基础阶段,该阶段在幼儿园与小学阶段完成;(2)以后元素性音乐教学为主的建设阶段,在初中阶段完成;(3)以提升艺术性与学术性为主的深化阶段,在高中与大学阶段完成。
在这三个阶段中,均应强调由艺术性、技术性、学术性构成的“主和弦”。艺术性始终是音乐及其教学的“主旋律”,音乐的审美价值与存在意义均取决于其艺术性;技术性始终是决定音乐好坏的表现手段;学术性则始终是统帅,是这三个“和弦”的“根音”,因为学术性决定着是否真知,不仅知其事理、学理,还要识其哲理,悟其至理与真理。教学中,对于艺术性、技术性和学术性应有不同的侧重,程度越浅的音乐教学越需要突出艺术性,而将技术性和学术性放在次要的地位。随着学习的深入和学生年龄的增长,就越需强调技术性。而在这两个阶段的音乐教学中起指导作用的始终是学术性,没有学术性,艺术性与技术性就无法彰显且难以提高,所以在深化阶段应以学术性为主。我们只有充分重视知与识的重要意义,以及艺术性、技术性、学术性这三者的内在联系,并在不同阶段予以不同的重视,方能有效构建品质的国民终生音乐教育。
论
学校音乐教学理应包括音乐理论的教授,音乐不仅是艺术,也是人类文化,所以只有从学术的角度审视音乐才能有深度、有内涵。学校音乐教学切忌只传授肤浅的知识或空谈理论。其理论教学应分清层次,根据各个阶段的可能与需求,沿着释―析―辨―论四个层次进行:
释。音乐是人类的另一种语言。学校音乐教学的核心在于让学生通过音乐实践与理论学习,逐步领悟音乐的语言。音乐释义学是一门艰深的学问,目的在于诠释音乐非概念性的内涵(内容、意思、意义),其关键点可归纳为一句话:通过外在可见的诠释内在不可见的,让学生逐步领悟音乐自身的语言、文法、章法,避免学习的表面化、机械化与僵化,以领悟音乐的真谛。“释”除了说明乐曲的产生背景、作曲者生平、创作背景、风格潮流、个人特征外,还需对乐曲的方方面面进行确切的诠释,释与析有着密切的联系。
析。对音乐作内容诠释后,下一步就应分析音乐的形式结构。音乐分析不应局限于曲式分析,不应只着眼于外在的因素与形式,而需深入剖析、洞察其内在的审美原则和其结构形成的逻辑与内在联系,如单指出乐曲是AB二段式或ABA三段式是远远不够的,学生更需懂得AB二段式的B段起对比作用,而ABA三段式中的B段则不仅是对比、变化的乐段,还起着中介与过渡、回归主段的作用;此外,教学时还要阐明这首乐曲的B段是通过哪些手段得以形成对比、变化的效果的。音乐分析应探讨音乐构成与展开的内在因素,弄清各个乐句、乐段或乐章在全曲中的功能,如放―收、呼应―对答、变化―对比,以及乐句、乐段和乐章如何起承转合地组成整体结构,还要领会乐曲的起伏跌宕、呈示―展开―回归、高潮塑造、低谷烘托等。学校音乐教学不要求进行深入的音乐分析,但要让学生明确与领悟音乐基本形式结构的原则与要旨。
辨。理论性释与析的最终目的是辨,辨明音乐结构的严密、紧凑;分辨音乐功能的动静、张弛、收放、强弱、刚柔、明暗、疏密、浓淡,音乐风格的豪放、婉约、抒情性、叙事性、戏剧性等;辨别音乐品质的优劣、高下,以期能对音乐内容与形式加以鉴别与审美。
论。只有在完成释、析、辨的基础上,才谈得上论――对音乐做出确切的论述或形成个人的论断。释、析、辨、论,学术性不断增加,非专业的音乐课一般只需要在诠释、分析与辨别的基础上进行一般性的“论”,并不要求进行深入的论述或给出学术性的论断。
作
无论是实践性还是理论性的音乐教学,都要有个性、想象力和创造力。唱、奏、动、演的“做”音乐和释、析、辨、论的“论”音乐,是对音乐加以演绎和诠释的过程,而从无到有地改造或创造则需要编、作,编易于作,可为“作”的前阶。但哪怕是将音乐配以舞蹈,或对主旋律加伴奏,或根据音乐画出图画、写成小诗等,均已进入“编”的层次,已需要一定的创造性。在当今德国的音乐教学中,即使是五六岁的孩子也要求他充当指挥,面对成群的孩子指挥合唱、合奏或即兴演奏,以培养其想象力与创造力。
独立地依靠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作曲,是进一步的提升。当今德国中小学中正开展学生作曲项目,并举行全国比赛和学生作品音乐会,这就是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在学校中开展学生作曲活动,目的不在于培养专业的音乐工作者或为音乐学院储备后备军,而在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不要低估未成年人的才能!莫扎特三五岁即能作曲绝非是个别现象,问题在于历史与现实中的社会与教育不具有应有的条件,未能普遍、充分地培养出众多的小莫扎特。作曲普及,绝非是降低对音乐创作的要求。只有足够的音乐质量,才能谈得上是名副其实的作曲。但我们也应该知道音乐的创作不在于其技术程度的高低,而在于其艺术的含金量。哪怕是一首儿歌或催眠曲,只要写得好、唱得好,情真意切、动人心弦,就是好的音乐作品和好的音乐演绎。很多不朽的民歌出自音盲的百姓,却具有感人肺腑的效能与高度的艺术性,哪怕它只用了几个音,这正是“大乐必易”的真谛。音乐教学质量与水平的高低,就在于其是否能挖掘、发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才能,而不在于考试、考级的分数或比赛得奖。
结语
音乐教学是一个完整的、有机的整体。音乐教学虽可分割为各个层次与方面,但必须由点到面、由面到体地构建为一个整体。当然,不可能每一节音乐课都能铺开、齐头并进,音乐教学应由点到面、从片面到、从局部到整体地展开和进行,不能零敲碎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各个环必须具有内在的联系,环环相扣、融会贯通。有些学校为了完成课程标准的规定与要求,竟不惜依样画葫芦地以一整节课时间让学生练唱三个音或同一个节奏音型,如此机械的教学全然背离了学生创造性培养的要求,也违背了整体性的教学原则。只有高瞻远瞩才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胸有成竹,但在胸有成竹的同时又需具备目无全牛的能耐,如此方能游刃自如、驾轻就熟地按音乐教学的层次和结构,实施整体性的音乐教学。
音乐方面论文:斯托克豪森在音乐技法方面的创新追求
摘要:斯托克豪森是后现代音乐具代表性的作曲家之一,本文通过分析三部典型的作品,来探析斯托克豪森在音乐技法方面的创新追求。
关键词:斯托克豪森;偶然音乐;直觉音乐;曲式结构
德国作曲家卡尔海因兹•斯托克豪森(karlheinzStockhausen)是20世纪“新音乐”的杰出代表。作为一个创新型的作曲家,他的目标与理想是创作前所未有的“”新的音乐,发明前所未闻的“”新的音响与结构。从20世纪40年代末到70年代末的30年间,斯托克豪森创作了160余部作品,他不断地为每一部作品寻求新的表达方式。
一、偶然音乐创作
所谓偶然音乐,是指作曲家在创作时把偶然的、不确定的或是没有预先设计好的因素带进作品中,这些不确定的因素由表演者来确定。对于表演者来说,演奏这样的作品比起演奏传统的音乐具有更大的展示空间,因为在这个表演的过程中,他不仅仅是一个演奏者,更是这个作品的“第二作者”。
《钢琴作品第11号》是一首用图表来记谱的钢琴曲,作曲家把19段不同长度、不同复杂程度、相对独立的音乐段落以一种不能引起视觉联想的方式写在一张93х53厘米的大谱表上。这19个独立的段落的演奏顺序、力度、速度和发音法都由演奏者随心所欲地安排。在演奏过程中,演奏者不经意地瞥一眼曲谱,从首先映入眼帘的段落开始弹奏,这段音乐结束后可以随意地继续下面的任何一个段落。当然,作曲家并不要求演奏者将这19个段落全部、完整的演奏,演奏者可以随意省略任何一个段落也可以对任何一个段落做“减缩”处理。但是,同一段落的再现,演奏者要根据情况临时做一些变化,而不能再现。当同一段落出现了三次,也就意味着乐曲已经进入了结束部分。
斯托克豪森的这种创作方法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作曲家布列兹(PierreBoulez)毫不犹豫地为他投上了反对票。他认为这样的创作会使曲子的顺序安排太过自由化,整个作品也没有一个有效的结构体系。无论别人对斯托克豪森的创作持有什么样的观点,这都不能影响他对新的创作技法的探索。
二、直觉音乐创作
在运用了10年的偶然方法作曲之后,斯托克豪森树立了返回“纯洁”的目标,同时他期望扩展自己的意识,刺激新的发明。斯托克豪森有着很深的文学造诣,他渴望用文字来创作音乐,这种渴望促使一种新的音乐创作方法的诞生――直觉音乐。在“直觉音乐”作品中,作曲家提供给演奏者的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音符,而是一些文字。对斯托克豪森来说,这些文字不仅是创作灵感的源泉,而且还是如同音符一样重要的“乐谱”,所以他非常慎重地选择能够表达自己内心感悟的词语。演奏“直觉音乐”的演奏家们共同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些文字上,依靠直觉和相互间的默契即兴地凑成一首新的乐曲。
斯托克豪森之所以把这种创作方式称为“直觉音乐”而不是“即兴音乐”,是因为他认为这两者之间是有区别的,“即兴演奏必然使一个根本的结构、准则和风格特色图画般地展现在我们的脑海中,”“而直觉音乐,我的意思是要强调它实际上是毫无妨碍地来自直觉,”“我要指出的是,演奏家们的态度,不是胡乱的,或者只是消极的――就这个词的特有的意义来说――音乐思维,而是共同地集中注意在我所写的文字上面,这些文字,以一种清楚地规定方式引起直觉的官能”。从直觉音乐的这种创作方式来看,它与偶然音乐有一种相通的地方,那就是作曲家在一定程度上放弃了对作品音响的控制,演奏者们的表现是这类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三、在曲式结构方面的创新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斯托克豪森在曲式结构方面做了一些创新的尝试,创造出一种被称为“瞬间曲式”的作曲手法,瞬间曲式体现出后现代音乐“结构无序化”的特点。在这类作品中,他把曲式与材料合二为一,作曲家提供的总谱只是一个个的音乐片段,根据这些不完整的音乐材料,演奏者们相互做出反应,自由演奏而形成曲式。所谓“瞬间”,就是指一部作品中每个具有独特性格的音乐片段,这个片段被认为是一个单位,在“这个瞬间”,它能抓住听众的心理,吸引听者的注意力。但是没有哪一个“瞬间”需要特殊考虑,换句话说就是作曲家并不确定某一个片段应该放在哪一个具体的位置上,这些具体的工作是由指挥决定的。在演奏这类作品时,指挥显得更为重要,他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对作品的认识以及他期望的作品长度,有选择地进行演奏。
有些音乐学家把这种“瞬间曲式”称为“开放曲式”,这两种称谓没有区别,都是指在创作中曲式结构带有某种不确定性。前面提到的《钢琴作品第11号》就是运用这种方式写作的。那19个独立的音乐片段没有固定的演奏顺序,演奏者可以在演出过程中随意安排,形成曲式。
作品《瞬间》(《Momente》)作于1961――1964年间,是斯托克豪森及时部重要的声乐作品,为女高音、四个合唱队、钢琴八重奏、两个管风琴及三个打击乐手而作。在这部作品中,作曲家再一次向人们展现了他对音乐表现形多样、音响新奇的追求。在整部作品的表演过程中,女高音与合唱队的表演给人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乐曲是伴随着一群人的说话声、呼噜声、叫嚷声和窃窃私语声开始的,这嘈杂的声音让人联想到参加集会的场面。在这一乱成一团的背景音响中,女高音的独唱渐渐地、清晰地透出来。从女高音演唱的音乐风格上来讲,既有冷静的、抒情的咏叹调,又有充满快感、浑厚饱满的宣叙调,似乎是从其他现成的音乐作品中抽离出来的片段。歌词部分更是让人难以琢磨,无法辨认。马考尼认为作曲家在写作女高音的独唱时“肯定有他非常私人的东西想要吐露”,但是他的这种方式因为过于“私人”而使听众难以理解。合唱队除伴唱外,还要发出一些喀哒声、踩脚声和拍手声,另外,还演奏一些小件的打击乐器。乐曲的音响中充满了乐音与噪音、嘈杂与寂静、充实与空虚的对比。在舞台上,演出人员是这样安排的:独唱的女高音歌手静静地站在中心升起的舞台上,背靠一面巨大的平锣。她的前面有两台电风琴,脚的四周放了两组打击乐器,4个合唱队顺着舞台的外围围成半圆,每个合唱队都安排一个小号和一个长号来伴奏。
《瞬间》虽然是一部叙述形式的音乐作品,但是它与传统的舞台艺术有着极大的差别:在整个表演过程中,既不依靠表演又不按照时间顺序,没有相关的动作表演与描绘的一系列感情状态相结合,只是运用联想的方式重新安排事件的次序,这样的作品着实令人难以理解。
作曲家在1972年对此部作品进行了修改,增加了作品的角色,增添了一些戏剧情节,时间也从原来的60分钟扩展到90分钟,但是,还是因为音响怪异、乐曲冗长而令人难以欣赏。
关于听众对这部作品的反应,有位作曲家有这样一段话:“在德国,我的音乐一如从前一样遭到强烈的反对,比如,去年我在科隆指挥我的《瞬间》,观众们如此吵闹,我被迫暂停了演出。大约5分钟后,我又开始了。虽然他们的大吵大嚷让我无法听到任何音乐声,但是我还是坚持指挥完了。”
斯托克豪森作为后现代主义作曲家的代表人物,总是在音乐创作的形式和内容上不断地探索与创新。在创新方面,他可以说是做到了。作曲家在1973年接受记者的采访时说到:“其实我的音乐之所以不能适应于多数人也不会有什么不安的感觉。如果大多数是归属于什么的话,那么我要说,这大多数必须是平凡陈腐无疑。”斯托克豪森就这样一直坚持着为每一部作品寻求新的技术上的突破,不去理会世人的评价。
音乐方面论文:音乐教师从哪些方面提高自身专业技能
摘 要:一线音乐教师素养的提升仅仅依靠短期的培训是远远不够的,作为一个音乐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性。我们应当把提高自己的素养作为一项日常工作来对待。
关键词:音乐教师;素养;专业技能
在新的课程改革背景下,《标准》对中小学音乐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音乐教师应如何提高自身的素养呢?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探讨与分析:
一、用多种方法,努力提高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针对本校特点,配合新课程改革,在学习音乐教材的同时运用数码钢琴进行音乐教学,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具体为: 1、在音乐欣赏课上,有些乐曲可以利用学。校现有的乐器,结合大纲要求,给学生示范演奏,改变以往放录音让学生单纯欣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欣赏的同时,既开拓了视野,有提高审美能力。 2、在音乐理论知识的教学方面,为避免单纯学理论的枯燥,利用情境联想教学,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音乐知识。例如音符实值的学习,通过模仿动物叫声的长短来辨别不同的音符,这样一来,学生会比较容易掌握。 3、利用多媒体、电视、音响等不同教学设备,欣赏大型的交响乐和民族管弦乐作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感受音乐。 4、课堂上,让学生上台演唱,培养他们的参与、实践能力,学生情绪高涨,使音乐课上得更加生动活跃。
二、利用欣赏熟悉的歌曲,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好的老师”在一堂课的教学中,为了避免音乐课教学中单一传受知识、枯燥无味的教唱等,老师用“听音乐式步步深入导引学生进行学习,让学生的思维随着主线进行和发展,在学习过程中又充分采用激励性学习方法,使教学环环相扣,紧凑而不散乱,整个教学过程显得较为科学合理,使学生能积极主动的通过观察发现、感受到生活的美,并觉得学习也是一种乐趣。音乐课并不是简单的弹,唱,跳。它更像一个工程,先要规划好如何去建造,然后去架一个框架,再从每个细节去着手,这样才可以使得它变得牢固。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责任重大,要善于经常总结经验取长补短、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认真上好每一节课!
三、要具备的音乐专业技能
声情并茂的演唱、演奏、表演、在教学活动中的展现,都能给学生身临其境的体验,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满足他们的审美要求。这就要求我在自己的音乐专业上不断地练习。
四、熟练掌握多媒体教学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电子技术被迅速的运用到音乐艺术中去,尤其在电脑音乐出现以后,一些电脑软件的使用,可以使我们在电脑上制作出具有任意一种音色、音量、时值的音乐,由计算机制作出来的音乐里有相当高的性并且具有修改方便的特征。就传播途径来说,通过电脑及电子信息可以使音乐冲破地域和国界的局限性。所以,音乐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广泛使用多媒体及电子信息工具,将多媒体、电子信息技术与传统音乐有机的结合起来会出成绩!
总之,时刻专研,不断学习,与时俱进,充实知识 在知识更新如此之快的信息时代,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否则就会落后于时代。不论是文化素养还是专业技能,都不能被忽视。文化知识与音乐教学是息息相通的,有了深厚的文化素养,才能对音乐有更深一层的理解,才能更的表述音乐内涵,从而让学生的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专业技能的提高更是不容忽视。在其他艺术修养方面,还要熟悉美术、影视、诗歌等姊妹艺术。
音乐方面论文:音乐疗法对焦虑、抑郁情绪及降低血压方面的干预研究现状
作者简介:王江宁,硕士,助教,主要从事内科护理学教学工作
【摘要】: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的转变及医疗环境的改善,医疗和护理的目的更应注重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给高血压患者带来不良影响,同时,随着患病时间的延长,患者生活质量下降,部分患者久而久之便会出现焦虑抑郁情绪。国内外关于音乐疗法对临床疾病的干预效果得到广泛认可,该方法操作简单、安全、经济且行之有效,易于被患者接受,本文就音乐疗法对焦虑、抑郁、血压方面的干预效果进行综述,为今后临床工作及科研方向提供依据。
【关键词】:音乐疗法 焦虑 抑郁 高血压
音乐疗法是一门新兴的,集音乐、医学、心理学为一体的边缘交叉学科,它是以音乐活动作为治疗的媒介,增进个体身心健康的一种治疗方法。在音乐治疗界,公认的比较的说法是前美国音乐治疗协会主任Bruscia.K,1998年对音乐治疗学科所下的定义[1],即:音乐疗法是一个系统的干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音乐治疗师通过运用各种音乐体验及在治疗师和治疗对象之间作为动态的变化力量发展起来的关系,来帮助治疗对象达到健康的目的。本文就音乐疗法的兴起发展、音乐疗法的作用机理以及音乐疗法对焦虑、抑郁、血压方面的干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及时发现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及提高高血压患者控制血压疗效提供参考和依据,现报道如下。
1.音乐疗法的兴起发展史
音乐疗法虽然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但是音乐疗法却以惊人的速度在世界各个国家传播开来,并且不断的发展壮大。早在公元前500年,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便开创了音乐疗法,他认为,听乐曲可缓解烦躁不安,促进睡眠。现代音乐治疗的发展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军医院的医生让受伤的战士聆听音乐,结果使伤口感染率、死亡率降低,此种现象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二战后,音乐疗法从部队医院、精神病医院推广至其他各个科室部门,应用越来越广泛,逐渐发展为一门现代学科。目前,美国、欧洲、澳大利亚及亚洲一些国家相继开展了各种形式的音乐疗法。1950年,美国成立了全美音乐治疗协会,音乐疗法(Music Therapy)发展为一种专业疗法。1958年,英国建立了音乐治疗协会,此后澳大利亚、法国等45个国家开展了音乐治疗,150多说大学设立了音乐治疗教育。随着音乐治疗的发展,1974年成立了世界音乐治疗联合会。在欧美等发达国家,音乐治疗已逐步形成一种社会职业,目前美国从事音乐治疗工作的注册医师有4000余人,欧洲数千人,日本50多人。我国于80年代初期开展音乐治疗,如音乐电疗法、音乐电针麻醉、音乐电磁疗法及音乐点针灸。目前,我国虽然初步成立了音乐治疗协会,但音乐治疗工作还处于起始阶段,音乐理论研究及临床实践都有待探索和发展[2]。
2.音乐疗法的作用机理
音乐疗法在作用机理方面具有其独特的机制,可概括为三个方面:审美移情学说、共振原理学说和神经活动学说。审美移情学说认为音乐是一门独立的审美艺术。人在审美的过程中,审美形象因情而生,使审美主体感同身受,唤起人绚丽多彩的情感体验,激发人类精神世界特有的魅力。音乐与医学有一定的本质关联,音乐独特的魅力对人的身心有一定的影响和作用,它在调动人们思维记忆、联想的同时,唤起同感,引起人们的共鸣。音乐情境影响了审美主体的情绪,获得释放宣泄,使积极情绪强化、消极情绪弱化,将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3],缓解躯体的紧张情绪,消除个体的应激状态。共振原理学说认为,音乐就是一种作用于人类生理场与物理场的物质能量。一方面,旋律、节奏、曲调等音乐组成要素具有自身的规律和频率,并从不同角度传递信息。当音乐振动作用与人体各个部位时,引起人体五脏六腑、肌肉、脑电波等的和谐共振,促进各器官节律趋于一致;另一方面,音乐是通过对人体的听觉器官和听觉神经作用开始,进而影响到全身肌肉、血脉及其他各个器官的活动。神经活动学说认为,通过听觉神经,音乐作用于大脑边缘系统及脑干网状结构,调节大脑皮层活动,使其能够很好的协调人体内脏活动、情绪和行为。当音乐声波作用于大脑时,会提高神经细胞的兴奋性,通过神经-体液轴的调节,促进人体分泌有利于健康的生化物质。综合以上三个方面的作用机制,音乐通过刺激大脑皮质,唤起患者愉悦的情感和联想,使身心产生良好的效应。
在治疗方法上,音乐疗法多采用聆听的方法(聆听法)。有关研究表明聆听法综合了患者的文化背景和音乐背景,具有较好的干预效果。听音乐时,音量宜控制在20~40db,时间30分钟左右,1~2次/天为宜。音乐应该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选择,不同情绪及心理状态有不同的音乐处方[4]。焦虑情绪宜选择班得瑞的《寂静山林》、《大地的旋律》、《雪之梦》等,中国古典名曲《高山流水》、《马苏里船歌》、《瑶族舞曲》等;抑郁情绪宜选择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G大调管弦乐《皇帝》,古典音乐《在阿尔及尔的意大利女郎》、《姑苏行》、《杜鹃圆舞曲》、《关山月》等。放松宜选择德彪西管弦乐曲《大海》、海顿组曲《水上音乐》、中国古典音乐《彩云追月》、原始自然音乐《松涛声》《海浪》《雨滴》《泉水》及大自然的鸟鸣声。具体干预方法,应遵循目的性、整体性等原则[4-6]。从中医五音理论来看[5],应将宫、商、角、徵、羽五种不同音调与人的五脏(脾、肺、肝、心、肾)和五志(思、忧、怒、喜、恐)等多方面内容有机联系起来,做到因人施乐,对症择乐,提高音乐治疗的效果。
3.音乐疗法对焦虑、抑郁、血压方面的干预研究现状
音乐疗法便利、经济、安全等特点,在实际临床中得到了很好的疗效。音乐疗法起初运用在精神科疾病,之后推广至心血管科疾病、内分泌科疾病、肿瘤科疾病及其他疾病的辅助治疗,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针对焦虑、抑郁问题方面,国内外大部分文献研究结果均表明,音乐疗法通过生理和心理双重作用对缓解焦虑及抑郁负性心理状态有较好的疗效。
国内外研究表明,听音乐可使个体躯体放松,心情得到舒缓和平静。Yun[7]等对前列腺摘除患者进行研究,对实验组进行音乐干预,经分组对比研究发现,干预组患者的血压、心率明显下降,焦虑紧张状态也明显得到缓解,证明了音乐疗法对缓解术前焦虑状态有明显的疗效。Evans[8]通过文献系统回顾,证明了临床日常护理中使用音乐疗法可减少焦虑的有效性,且无副作用,并推荐音乐疗法同日常临床护理实践相结合。Moon Fai Chan[9]等在新加坡对老年人抑郁运用音乐疗法进行干预,将50例老年人随机分为干预组(24例)和对照组(26例),干预组选择自己喜爱的音乐,持续8周,干预结束后显示音乐治疗组抑郁情绪明显降低,并且显示出累计剂量效应。Moon Fai Chan,Esther Mok等[10]人运用音乐疗法对社区老年人抑郁情绪进行为期1个月的干预,以GDS为测量工具,将47位老年人随机分为音乐治疗组(23例)和对照组(23例),结果显示,音乐组抑郁评分、血压、心率显著下降(P
另一方面,音乐疗法还被运用在降低血压上。Smolen等对正接受结肠镜检查的门诊焦虑病人进行研究,把32个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运用病人自选的音乐对实验组进行干预。焦虑情况用生理指标血压和心率来反应,实验结果显示心率、收缩压、舒张压显著下降。黄国志等[14]将42例早中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按照病程、性别分为观察组、对照组,音乐疗法干预结束显示,音乐疗法对高血压患者有即时降低血压的作用(P
4.小结
音乐疗法是一种理想的“自然疗法”,以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不依赖于任何药物,而是运用音乐特有的生理、心理效应,使患者通过各种专门的音乐行为,经历音乐体验,达到消除负性情绪障碍,恢复或改善人的健康状态。由于研究工具、研究对象等因素差异,音乐疗法对改善焦虑、抑郁以及血压的效果也有所不同。但总体看来,音乐疗法对缓解焦虑、抑郁负性情绪障碍有很好的成效。高血压是一种由多因素引起的疾病,其中心理社会因素在高血压形成中所起的作用较大,而在治疗中往往只依靠药物,却忽视了心理方面的因素[17]。音乐疗法作为一种护理人员可以独立实施的辅助治疗手段,通过音乐的节奏与韵律,调整心脏及循环失调,调节人的交感神经及副交感神经,使身心放松,改善患者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大量研究已经证实音乐疗法对血压、焦虑抑郁及脉搏有较好的改善作用,且该干预方法操作简单、安全、经济且行之有效,易于被患者接受,值得在今后临床护理工作中推广应用。
音乐方面论文:浅谈上好音乐课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
【摘 要】职高虽然不像普高那样有那么强的升学压力,但是作为一门培养学生素质的重要学科――音乐,我们也应该努力上好它。为了体现新课程标准精神,并落实职高音乐选修内容,我在教学中不断总结,认为职高音乐教师也应该 注意以下几点,才能够上好每一节音乐课。
【关键词】职高音乐 规范性 科学性 创新性
一、要注意音乐的规范性
职高音乐教学也要注重规范性,尤其是备课。备课是教学过程的及时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它对整堂课起一个导向性的作用。教案之中各个环节、内容的安排是否有理、有序、有趣将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和课堂的质量。
比如教学目标,现行主要有两种设计模式。一种是理论型的,一种是实际型的,两者各有其特点。理论型的模式注重深层次的、意义广泛的要求等等,比较贴近素质教育的宗旨,但缺乏实际评价的可测量性;实际型的模式则注重评价的可测性,比如:学生领悟了多少知识、学会了多少方法和技巧等等,比较易于评价和测量,但与新课标的要求似乎又有一些距离。如何将二者的优点有机结合,正确应用到备课中,还需要我们多下功夫。
备课的规范不仅仅体现在文字上,还应考虑到是否切合实际的可操作性,是否适于所教授对象的知识层面及心理特点;是否能适于自身的客观条件;是否符合新课标的要求等等。
其次要有规范的教态。教室是一个“大舞台”,整台戏的成功取决于你能否调动起“群众演员”及“配角”的情绪,共同完成这场“演出”。 规范的教态是课堂成功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音乐教师的形体语言是教学的无声语汇,它借助表情、眼神、举止、仪表、手势等手段,来传达感情,是一种具有较高审美价值和感情交流的沟通工具,可能在不经意中,你的一个肯定的眼神或一个鼓励性的动作会给学生带来一种亲和力。
第三是要有规范的教学语言。“讲课”不是“说课”,“讲”和“说”的意义不同。“说”是很随意的,“讲”就不能。“讲”这个字本身就带有“教授、传授”的意思。所以“讲”不可随意,要精炼。一堂课下来,和教学中无关的甚至是个人的习惯用语要少说,或者是尽量杜绝,以免误导或扰乱学生的正常思维。精炼的教学语言,能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清晰,便于更好地按照教师所设计的思路深入下去,以达成最终的教学目标。
第四是规范且不失幽默。一堂课的时间是45分钟,单凭一味认真地讲解是很难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共鸣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位成人对陌生事物的专注时间每15分钟为一个生理周期,超过这个限度,疲劳感马上袭来。幽默诙谐的语言、无伤大雅的小调侃既缓解了学生的疲劳感觉,又重新吸引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并且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了课堂效果。
然而,难就难在一边能保持严谨的教学,一边还能不失水准地幽默调侃。要想做到既不失严谨又能幽默诙谐,只能认真地从平时常态课教学中一点一点积累,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一位好的教师,讲解应该是生动的、风趣幽默的,同时还要善于捕捉从学生身上反馈回来的有益信息,并稍加整理就能变成课堂上的一个闪光点。的教学语言会给人莫大的愉悦感和美的享受。
二、要注意音乐的科学性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同时还是一门感知艺术。它是无形的,看不见、摸不着,是只能通过欣赏者的听觉器官接收,通过他的心灵体会、感受,从而使他得到美感的一门艺术。
职业高中学生有着他自身的特点。一方面,如同他们的生理结构一样,自身的知识结构已近成形;一方面知识结构亦如同他们的心理层面一样,虽自我感觉成熟,其实往内里挖掘还是稚嫩得很。这个时期为他们安排的课程内容浅了不行,不愿意听(学生语:小儿科了);深了也不行,听不懂(学生语:又讲些老古董)。所以在制定教学措施和教学计划时应当遵循音乐这门学科的知识特点和自身规律,同时还应考虑到所教授对象(职生)的知识层面及心理特点。
一是在教学中,应侧重于在聆听基础上的讨论、交流、比较和评论,通过生动的教学活动来实现体验美感、丰富情感、促进想象力的过程。 二是音乐艺术的非具象性和非语义性体现了音乐课程独有的魅力特色,音乐也是一种直接的体验和经验,必须通过直觉的方式去获得。教学中,教师应尽好自己的主导作用,引导好学生的“感觉――体验――学习”这一学习过程。三是围绕学习主线结合学生实际设计课程,挑选一些贴近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有利于学生发展和健康成长的音乐素材来增大课堂信息量。
三、要注意音乐的创新性
同样的教材有不同的教师;同样的教案有不同的教法;同样的教法有不同的变化。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现实教学中许多创新的教学思路、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不断涌现出来。
提倡创新性的教学是在符合自身学科知识特点,切合学生心理、能力实际的基础上进行的。如:长沙的孙衫老师在《音乐与影视》这堂课中,加入了“我为电影片断来配乐”这一章节,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青岛开发区一中的刘磊老师在《音乐能告诉我们什么》这一课中,尝试着将“知识导引”这一章节加入到了教学中,为最终的教学目标成功地进行了过渡和铺垫。 许多成功的创新教学事例不胜枚举。要强调的是,创新是提倡个性化教学的重要手段;创新不是随意的改变;“万变不离其宗”,无论怎样创新,还是要符合学科的知识特点及规律、切合教学的实际。
此外,教师要善于利用综合艺术,通过各种艺术门类来引导学生感受音乐。教师在课堂上用肢体语言帮助诠释音乐,其教学手段变音乐的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形象、直观、鲜活,极易带动和感染学生参与亲身体验并获得感受。艺术教育的目标并不是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艺术巨匠。挖掘学生的音乐潜质,鼓励学生参与音乐创作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过程的重要方面,音乐教师要善于对学生的音乐创造给以鼓励和奖赏。
教无定法学也无定法,我们职高的音乐教育业同样如此!但是我们只要想到一切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在我们的每次的音乐课堂中有所得,我们就会想方设法的去找到适合自己也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音乐的熏陶中茁壮成长!
音乐方面论文:音乐教育在幼儿教育方面的重要性研究
【摘 要】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更新越来越重视对幼儿的教育,幼儿教育在基础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作用。人们重视对幼儿智力的开发,想要培养德智体美发展的学生,开拓幼儿广泛的知识面。在幼儿教育中音乐教育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培养幼儿音乐素养的关键途径,幼儿在学习音乐过程中不断开发自身的智力因素,使幼儿可以更健康的成长。本文针对音乐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表明了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关键词】音乐教育;幼儿教育;重要性;研究
目前幼儿教育在整个教育环节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人们非常重视对孩子的幼儿教育。幼儿教育是孩子成长阶段的启蒙教育,这就需要在进行幼儿教育时要重视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好的启蒙教育可以为孩子的成长提供健康的生长环境,使孩子从德智体美各方面发展。在幼儿教育中培养孩子的音乐感知能力是音乐教学的关键,在幼儿教育阶段孩子不具有成熟的对事物的辨别能力,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孩子去学习对事物的感知能力以及对事物的理解能力。所以在音乐教育中培养孩子的感知能力对于幼儿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一、幼儿兴趣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幼儿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是经过长时间对音乐的感知而形成的。要想提高幼儿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就必须使幼儿对音乐感兴趣,这样教师的音乐教学也就不会显得枯燥乏味,既增加了老师的教学信心,也加强了幼儿对音乐的学习能力。要想培养幼儿的音乐兴趣,教师就应该改变教学模式来引导幼儿学习音乐,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幼儿教育是非常灵活的,不需要受教材的拘束,老师可以根据每个孩子的身心特征,制定适合他们的教学内容,这就使老师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技能,对幼儿进行的培养。幼儿的智力有限又非常好动,但是模仿能力比较强,老师应该针对这些特点在选取音乐内容时应该选用有表现力有活力的音乐,这样有利于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增加幼儿对音乐学习的兴趣。老师应该多设置一些音乐情境,通过情境教学使幼儿了解音乐中的感情。也可以组织幼儿通过音乐情境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把音乐中的感情通过肢体动作表现出来,这样更有利于学生了解音乐中的情境。把抽象的音乐情境通过动作表现出来,有助于调动幼儿对音乐情境教学的兴趣,使他们主动参与到音乐学习中,更有利于开发幼儿的智力。教师还应该发挥幼儿的主体地位,把被动教学转换为幼儿主动学习,释放幼儿的真实感情,把课堂交给幼儿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兴趣。老师应该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在音乐教学中不应该只是把传授教材内容作为教学的主要手段,而忽略了幼儿的真实感受,应该针对幼儿的自身特征,制定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这样既可以培养幼儿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也激发了幼儿对音乐的学习兴趣,推进了幼儿的智力开发。
二、幼儿情感的释放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要想理解音乐就必须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感知理解,去体会音乐中的感情内涵。在幼儿音乐教学中,让幼儿释放自己的情感来感知音乐是非常重要的。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语言、肢体动作表达音乐中的情感,使幼儿明白音乐中的情感内涵。虽然幼儿的智力有限,但是幼儿的情感是丰富的,老师应该引导幼儿对音乐中的情感进行感知理解,培养幼儿对音乐节奏的感知能力。长期下去幼儿就会理解音乐中的情感,通过对节奏的感悟把自己的感情很好地运用到音乐中去,用自己的真实感情去诠释音乐的美妙。在音乐教学过程中也要重视教师和幼儿的感情交流。教师应该多关心幼儿,让他们喜欢上音乐课堂喜欢上老师,幼儿一旦对音乐感兴趣,那对音乐的学习也就比较容易了。教师应该为幼儿创造舒适的学习环境,使幼儿可以放松心情,消除幼儿的害怕心理。教师和幼儿说话应该尽量轻柔,防止由于大声说话而吓着幼儿。幼儿需要长辈的呵护,老师应该多注意幼儿的言行举止,一旦发现幼儿有反常的地方应该及时了解情况,帮助幼儿解决问题,让幼儿体会到老师对自己的关心,这样就能加深老师与幼儿之间的感情。老师也应该根据音乐情境进行角色扮演,和幼儿一起互动,带动幼儿融入到音乐情境中去,也给老师和幼儿创造了感情交流的机会。在角色扮演时也有助于开发幼儿的智力,提升幼儿对音乐的感知能力。
三、音乐创造力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在新时期的幼儿音乐教学中应该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摆脱传统音乐课堂的单一乏味,应该采用独特先进的教学方法,发挥幼儿的主体地位,充分激发幼儿的创新思维。在现代音乐教学中经常采用奥尔夫教学法,培养幼儿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和对节奏的掌握。
奥尔夫教学法的原理就是通过多种使幼儿感兴趣的教学方法,不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激发幼儿的个性特征。奥尔夫教学法把音乐的生命力与音乐技巧有效结合,既培养了幼儿的音乐技巧,又使幼儿感受到了音乐的生命力,使幼儿的情感可以很好地释放。奥尔夫教学法创造了很多教学新思想,通过音乐游戏、音乐表演等多种形式的音乐学习方式,使幼儿主动参与到音乐学习中去,也提高了他们的智力水平,不断激发幼儿的创新思维,同时也提高了幼儿的表达能力和对音乐情感的感知能力。由于幼儿模仿力比较强,所以教师作为幼儿的榜样,应该加强自身对音乐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这样有利于培养幼儿的音乐素养,引导幼儿正确地学习音乐,运用新颖的教学理念来提升幼儿的智力水平,不断激发幼儿的创新思维。奥尔夫教学法具有很大的教学价值,所以教师应该合理利用这种方法对幼儿进行合理的引导,利用奥尔夫多种多样的教学理念,不断提高音乐教学质量,使幼儿在音乐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快乐,对开发幼儿的智力有很大的推进作用。
四、总结
综上所述,音乐教育在幼儿教育中起到重要的作用。通过音乐教育可以培养幼儿对事物的感知能力,提升幼儿的学习能力,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学习音乐过程中,幼儿可以发挥自己的真情实感,加强与老师的感情交流。最重要的是幼儿在音乐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了快乐,提升了幼儿学习的兴趣,促进了幼儿的智力开发。所以在幼儿教育中应该重视音乐教育,促进幼儿多方位的发展。
音乐方面论文:多方面再现音乐与舞蹈的关系
摘要:音乐与舞蹈是同一个艺术门类中两个不同的艺术品质。在其近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它们都是人类生命形态的重要表现形式。本文在分析音乐与舞蹈同一性的基础上,阐述了两者在多个方面的关系,为音乐与舞蹈的有效结合提供充分的理论支持。
关键词:音乐与舞蹈 同一性 关系 结合
从古至今,在众多的艺术种类中,音乐与舞蹈一直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着。音乐是舞蹈的精神内涵,而舞蹈又是音乐的外在表现,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只有两者有效结合,才能真正地迸发出艺术的魅力,展现音乐与舞蹈的独特风采。因此,本文在分析音乐与舞蹈同一性的基础上,阐述两者在多个方面的关系,为音乐与舞蹈的充分有效结合,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
一、音乐与舞蹈的同一性
(一)节奏是音乐与舞蹈之间的共同点
音乐与舞蹈最根本的联系就在于节奏。舞蹈是人体动作的艺术,但并不是所有的人体动作都能够被看作是舞蹈,只有经过美化,并加以节奏化的动作才能够被看作是真正的艺术。同样地,节奏在音乐表现中也非常重要,是其音乐表现的基础与前提。
(二)音乐与舞蹈都是情感的表现
情感不仅是音乐与舞蹈的灵魂,其还是整个艺术表现的关键与基础。没有情感的音乐与舞蹈是没有生命力量的,其也不存在具有感染力量的艺术魅力。音乐对于情感的表现是直接的,并且与其他的艺术种类相比,音乐更善于抒发感情与情绪。而舞蹈对于情感的表现则是强烈的,其通过人体动作来充分地表现个人的情绪与情感。
二、音乐与舞蹈多方面的关系解析
(一)历史层面上音乐与舞蹈的关系
音乐与舞蹈都是最古老的艺术表现形式,早期的音乐与舞蹈是结合在一起的。但是,在其两者的后期发展中,两者逐渐分离,并开始了各自地独立发展。同时,在其两者的各自发展中,音乐与舞蹈这两者独特的艺术特点也逐渐形成了。尽管,音乐发展为听觉艺术,而舞蹈则成为视觉艺术,但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却从未真正地断裂。
(二)结构层面上音乐与舞蹈的关系
艺术结构是音乐与舞蹈艺术表现魅力的基础与关键。舞蹈的艺术结构常常来源于音乐的艺术结构,因为,音乐艺术结构能够为舞蹈艺术结构提供有效、完整的设计基底。同时,舞蹈的艺术结构对于音乐艺术结构的变化与调整也有着一定的影响作用。
(三)节奏层面上音乐与舞蹈的关系
节奏是音乐与舞蹈的基础,是两者均不可缺失的基本艺术要素,同时,节奏在音乐与舞蹈中还发挥着一定的衔接作用。舞蹈是音乐节奏的具体化、艺术化的表现,其能够通过对变化节奏以及舞蹈角色来进行情感的宣泄以及事物的表现,从而将音乐具象化。
总的来说,音乐对于舞蹈的精神内涵有着重要的烘托作用,同时,舞蹈又能够将音乐精神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这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依存,是的艺术搭档。
(四)旋律层面上音乐与舞蹈的关系
旋律是音乐艺术形象的基本构成要素,也是音乐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而从舞蹈方面来说,舞蹈动作的贯穿、感情情绪的组织等都要依靠旋律来引导。如果将音乐与舞蹈两者之间的旋律结合起来,舞蹈就成为了音乐艺术中感情情绪的具体、形象化的表现。
(五)抒情层面上音乐与舞蹈的关系
音乐与舞蹈共同的美学特征,就是两者的抒情性,其仅仅是在表现手法上的不同而已。如果能够将音乐与舞蹈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就能够迸发出更具魅力的艺术表现,使两者的情感艺术表现的更加淋漓尽致。
仅从欣赏的角度来说,如果只是欣赏音乐,听众的想象则格外自由,而如果让音乐与舞蹈相结合,那么,观众的想象则更为具体、形象。舞蹈艺术更加利用观众对音乐的深入理解,从而将音乐的艺术内涵表现的更为鲜活。同样地,在音乐艺术的烘托下,舞蹈也更具感染力与表现力。
(六)思维逻辑层面上音乐与舞蹈的关系
音乐与舞蹈都是非语言性的艺术表现形式,它们利用带有比喻性质、象征意义、抒情化、虚拟化等的方式来共同演绎艺术的情感世界。交响编舞法、舞蹈交响化等就是利用交响曲创造的方式与经验来进行舞蹈的编排,其通过交响乐的思维逻辑来创造舞蹈,并在突出舞蹈独特规律的基础上,寻求音乐与舞蹈的有机结合。从舞蹈艺术的发展与进步角度来说,舞蹈交响化对于舞蹈表现领域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七)科学层面上音乐与舞蹈的关系
现代舞蹈艺术,之所以能够将音乐与舞蹈有机地结合起来,关键在于音乐与舞蹈有着共同的科学依据。音乐是听觉的艺术,而舞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平面上的艺术,并且其从某些角度来看,也是时间上的视觉艺术。
音乐与舞蹈的表现都需要有一个表达过程。音乐艺术的内容与情绪表达是依靠音乐的连续性,而舞蹈对内容与情感的表达是依靠人体动作的连续性。以舞蹈艺术的表达为例,单单一个孤立的舞蹈动作只能够构成一幅画面,因为它是静止的,几乎没有任何情感的表达。而一旦舞蹈艺术利用节奏、姿势动作等组织起来,对整体的情感进行连续的表达,且不受停止的进行所约束,舞蹈的艺术表现就形成了。音乐也是如此,节奏与节拍是音乐艺术的基本,在此基础上所进行的连续性地情感表现,就是音乐最基本的表现形式。
三、结语
对于现代舞蹈艺术来说,音乐与舞蹈的有机结合更利于艺术魅力的迸发。而为了为音乐与舞蹈的有机结合提供有效地理论基础,我们要对音乐与舞蹈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探究。音乐与舞蹈自古以来,就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尽管在后期发展中,其分离,并独立发展,但两者之间仍紧密相连。现今,我们在分析音乐与舞蹈同一性的基础上,探究音乐与舞蹈在多个方面上的关系,以在此基础上,有效地将音乐与舞蹈进行有机融合,促进音乐与舞蹈的共同发展与进步。
音乐方面论文:浅谈在音乐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哪些方面
在新形势的要求,我们必须真正树立音乐学科教育的新理念,与时俱进,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为核心,推进素质教育,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新型人才。
一、音乐教学中应注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音乐也不例外,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因此,诱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应该是音乐教师的首要任务,也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必要手段。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发挥音域艺术特有的魅力,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同时重视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生活的联系,以歌唱、律动、欣赏、表演、歌舞、情景表演、创作练习等形式,激发学生参与音乐学习的兴趣。
二、音乐教学中应注意音乐文化的多元化。我曾经在我的音乐课上对学生讲过音乐文化的多元化: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甚至不同的歌手都有着不同的音乐风格,从而呈现出千姿百态的多元文化但是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财富,所以在强调弘扬民族音乐的同时,学习、理解和尊重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也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这样能扩大视野,让学生树立多元文化价值观。我在教学中不时的补充一些优美的教材之外的歌曲、器乐曲,这些曲子不仅优美,贴近学生的生活,也没有什么难度(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他们对各种不同风格的歌曲有所涉及)。
三、音乐教学中应注意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应该让学生随着音乐手舞之、足蹈之,应为这就是创造,他们是在用自己的方式表现美,抒发自己的感情呀!我对学生说,你们可以边听音乐边做动作,边唱边做,只要你认为能够表现音乐就行。
四、音乐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音乐教育的本质是审美教育,离开了审美为中心的音乐教育将是无源之水。美的感染必须通过自身的体验才能获得,因此,音乐审美教育不仅要完整的体现在教科书中,体现在音乐教师的教育观念中,更要体现在音乐教学的活动中,体现在活动的全过程。在整个音乐教学过程中,要以音乐的美感来感染学生,要以音乐中丰富的情感来陶冶学生,进而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的音乐审美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必要的音乐审美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对音乐的各种要各种表现手段作出整体性的反应,要积极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表现音乐中丰富的情感内涵,还要积极引导学生感受、体验、鉴赏音乐的美,从而使学生不仅做到现在受益,而且做到终身受益。
五、教学中应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音乐教育是普及性的教育,要让每个学生都得到这种教育。但要知道学生在音乐的基础和能力方面是有差异的,这一点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千万不要因为某些学生不能完成任务而耿耿于怀,要知道他已经在认真的学了,不要象语文、数学那样给一个可以量化的指标。音乐教育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不是要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高素质的人才、音乐家。
音乐方面论文:音乐教育在育人方面的作用探微
摘要:知识经济时代下需要的人才是多才多艺的复合型人才,通过音乐教育,能充分挖掘青少年的身心潜能、能有效开发智力,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使青少年得到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
关键词:音乐教育;育人作用
音乐是滋润心灵的雨露,是哺育情感的乳汁,是启迪智慧的钥匙。音乐对人心灵的滋养具有重要的作用。无论是才华横溢的艺术家,还是自然科学家,他们对于艺术、对于音乐都是非常的热爱。爱因斯坦把童年时代的音乐教育看成是他一生事业成就的基础。人的素质包括有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音乐对于青少年非智力因素的影响非常重要。当前我们实施的素质教育就是要使每一个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都得到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
一、音乐教育能够促进青少年智力开发
法国大作家雨果说过:“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文字、数字和音符。”现代医学证明:人的创造才能主要通过右脑完成,音乐教育能开发右脑,提高人的聪慧程度。音乐特有的直觉功能是在右脑中完成的,开发右脑离不开音乐,音乐教育在开发智力等方面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音乐对发展智力的巨大作用也显而易见。因此,音乐教学要把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培养多方面能力与素质作为一个重要的任务纳入到音乐教学之中。比如在音乐欣赏课或者在教唱歌曲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去认真体会、欣赏这绚丽多彩的音乐世界,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而促进学生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的发展,使他们获得活跃的思维能力。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组织合唱队、乐队、开展全校范围内的器乐演奏,这样可以使学生手、脑、眼、耳协调应用,在感受音乐和表现音乐的同时,有效的开发学生的智慧,增强他们在音乐歌唱、表演、演奏方面的技能,同时学生们的自信心也得到了提高,创造潜力也得到激发。
二、音乐教育过程中能够有效渗透品德教育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作为美育手段之一的音乐教育对人的情感世界、思想情操、道德观念的渗透和影响是很大的。的音乐作品能使人形成良好的思想品格。一首《义勇军进行曲》激发了当年多少仁人志士的抗日热情;一首《妈妈的吻》唱出了人们心底对于母亲的那份热爱;一首《父亲》又让多少人们感受到父亲那份深沉而强烈的爱;一支《爱的奉献》,又促使多少人们奉献爱心,让人们体会到了大爱无疆、大道无垠;一曲《从头再来》不知鼓舞了多少民众坚强面对灾难的信心;一首《阳光路上》唱出了多少人们对于建成小康社会的雄心与壮志。这许许多多的艺术作品带给了我们无穷的力量。可以这样说,没有任何一种艺术形式,能像音乐一样深入人们心灵的最深处,能够激发人们的斗志。
青少年的思想品德不是先天具有的,也不是后天自发形成的,而是在社会、家庭,特别是在学校教育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我们的德育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学生,用社会公德教育学生,品德教育渗透在音乐教育中,效果极佳。我国的学校音乐教材选用了大量具有教育意义的内容,从多方面、多角度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文化馆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应当牢固地树立德育意识,认真的分析、钻研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隐含的德育因素,好能做到每堂课都有德育内容的渗透。认真设计教学中的各个环节,见缝插针紧密联系学生的年龄特点、接受特点、生活实际,使德育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除在了音乐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教育渗透外,还应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课外生活空间,使德育、美育教育渗透到各个层面。
三、音乐教育中能促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
学习音乐是一件愉快的事,学生参与其中能有良好的精神体验。无论是学习歌唱、演奏、还是排练、演出、比赛,都需要全身心地投入,积极调动全身各种器官参与,这无疑让学生的身心在有意、无意中得到锻炼发展。经常练习歌唱的人,其耐力、灵敏性、协调性等素质可以得到较好的开发和提高。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文艺活动,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心理适应能力和个性心理品质。由此可见,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也离不开音乐。
音乐不但能促进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有时还可以医治人们的疾病。音乐可以治疗疾病这一新兴的的领域,正逐渐的被世界医学界所认可。众所周知,音乐可以使人放松心情,减少压力,从而起到药物所不能替代的作用。甚至有人说,美好愉悦的心情,甚至比一副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心理上的疲惫和痛楚。
四、音乐教育能促进青少年劳动技能的提高
音乐教育本身就是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特别是器乐教学,就是让学生在认识、练习、操作的过程中培养演奏技能。在器乐演奏过程中,不但可以促进青少年耐力的提高,而且可以培养青少年坚忍不拔的意志。音乐课外活动中的乐器小制作,也是充分发挥学生动脑动手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制简易乐器,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在劳作过程中得以锻炼,提高劳动技能素质。音乐与体育的结合,诸如舞蹈、体操等等活动,在美化形体、增强气质、强健体魄的同时也提高了身体的柔韧性和整体协调能力。
总之,音乐教育的育人功能是在不知不觉中逐渐加强的,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过程。音乐教育的主旨是经过长期的音乐熏陶,使青少年性情、精神、气质以及思想意识、思维方式乃至生活方式都发生变化,使其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通过音乐教学,促进青少年智力的开发、进行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促进青少年劳动技能的提高,使之成为符合时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音乐方面论文:多方面入手实现音乐教育目标
音乐教育以审美教育为核心,所以在整个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音乐的美感来感染学生,要以音乐中丰富的情感来陶冶学生,进而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的音乐审美能力。
1.创设情境,培养音乐情感
音乐教学的情感化需要情境的历练,一个人音乐情感是在社会实践、生活积累中不断丰富、不断完善提高的。这其实就是一个大情境的磨炼。在中学的音乐教学中,需要创设音乐教学情境,教师可以根据环境调整音乐教学的过程。比如,在郊游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环境心情把音乐教学融入进去,还可以根据各种学习活动或者各种节日等去适应音乐教学的过程,最终使音乐教学得以成功和优化。教师要用自己的情感去拨动学生感情的琴弦,使之产生共鸣,师生一起进入教学内容所规定的角色,融洽愉快地完成教学任务。创设音乐教学情境,在和谐的教学环境中实现师生思维同步,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审美心境,唤起学生的音乐审美注意力。这样就与所学音乐作品紧密连接,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和创造动机。在学生创造性思维得到提高的同时,也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升华。审美能力、审美意识的发展,让学生能更好地实现自我完善。音乐教育在审美功能中应掌握情感性原则,激发起学生的情感,使其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进入审美的活动。教学情境在音乐教学中可起到愉悦审美环境、唤起审美注意、激发审美渴望的作用,能培育新的审美心境,唤起新的审美注意和审美渴望,还会产生感化人的审美效应。让人产生自信和力量,得到一种情感的升华,充满对人生目标的追求。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与教育功能正是在这种互动中交相辉映、融为一体,起到综合的促进作用。
2.正确认识中学生与流行音乐
传媒业的飞速发展,使人们接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流行音乐进入校园也是必然的趋势。中学生对于新事物有着非常强的接受能力,对于像流行音乐这样简单易懂的音乐形式,深受学生们的喜爱。信息的飞速发展,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中学生对待流行音乐有其自身的独特见解,不同的音乐带给他们不同的情感体验,但也不乏一些盲目“追星族”的出现,所以教师要正确认识中学生与流行音乐的关系。中学生正处在青春发育期,面对流行音乐对中学音乐教育的冲击,我们不能一味地排斥,而把流行音乐拒之门外,这样学生会产生逆反心理。流行音乐有利有弊,我们不能只看到流行音乐消极的一面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而应看到流行音乐中积极的一面所带给学生的正面影响。以中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他们还没有具备完善的鉴赏能力,不能区分出它的优劣,作为教师,我们的职责必须转换,要成为利用音乐资源的指导者和学生音乐生活的引路人。
3.用流行音乐丰富学生的音乐感知体验
中学生的思维中抽象逻辑思维虽然开始占优势,但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需要依托感性经验的支持。他们欣赏音乐还属于一种感性的外在欣赏。在中学生音乐欣赏过程中,流行音乐占有很大的比重,流行音乐的丰富素材与音乐形象为学生提供了极大的情感空间,比如可米小子的《青春纪念册》、汪峰的《飞得更高》、范玮琪的《最初的梦想》等。这些歌曲可使学生倍感亲切,能够与他们的心灵产生共鸣,可以释放他们的情绪。学生可以不识谱就能把音唱得很准,他们通过模仿、练习来把握音乐的整体感觉,这些都是因为流行音乐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为学生感知音乐、理解音乐提供了丰富、形象的素材。
把流行音乐引入音乐课堂,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还能正确地对待流行音乐的积极元素,更能丰富学生对音乐的感知体验,让音乐课堂不再是单一的授课模式,而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教师必须结合教材有选择地将流行音乐引入课堂,而不是一味地回避流行音乐,甚至会造成学生逆反的学习心理。流行音乐的恰当引入不仅能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激发学生的兴趣,更为音乐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培养了学生对音乐的正确认识。
4.淡化教学目标,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程一改传统的做法,没有明确要求课文重点、要掌握的知识要点和背景知识等,教师可以自己拟定教学目标。音乐课堂教学在发生变化,不再是沉闷的、单调的,固定在教室内,以教师传授的单一模式,变得更加活跃、宽松。对学生来说,音乐首先是生活而不是学科,让音乐充满生活,让生活充满快乐,这不仅仅是学生的愿望,还是我们所有人的美好愿望。这恰恰是音乐学科和其他学科的一个很重要的区别。因此,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逐步培养对音乐的感情,是基础教育阶段音乐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终身教育在音乐教育中的好体现。当然,兴趣和爱好的培养不是指一般性的接触,而是通过正确的音乐教育逐步建立起对高雅、健康的兴趣和爱好,这其中必然包含着表现技能和欣赏能力的逐步提高和发展。莎士比亚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只有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才能把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所学的音乐上来,从而使他们产生自己的想法,才能创新。课堂上学生能不能集中注意力,专心听教师讲授,能否乐意地去接受新的知识,并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开展一系列的学习活动,自觉地完成教师所布置的学习任务,关键在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用积极的评价鼓励学生
每个人都渴望成功,给人自信,促人奋斗,催人进取。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及时肯定、鼓励学生,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信心。积极的评价是一方对症的好药,几乎所有人都喜欢被人夸奖,而且学习兴趣的激发或维持往往少不了外界的评价。好言一句三冬暖,特别是在学生没有信心的时候,教师应该适时地鼓励并给予较大的帮助,只要学生有一丁点的进步便给以肯定,而这种鼓励不仅仅是在课堂之上,还体现在学生的课外兴趣活动上。如在我的音乐课上我非常重视给每一个学生表现和锻炼自己的机会,尤其是那些不太爱学习的学生在课上多叫他回答几次问题,学了新歌让他及时个上讲台给同学们演唱并且给他简单的鼓励的话语:“你学的真快!我很喜欢你!真高兴你有如此表现!”等。一些看似平淡的话语用在这类同学的身上也许就已经激发了他们的学习信心,让他们觉得不是老师遗弃了他们,而是自己没有把握机会,没有去很好地展现自己,并且班里的同学也会一视同仁地对待这些同学了。
音乐方面论文:多方面入手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兴趣是好的老师”,对中学生来说,兴趣是学习活动中非常活跃的因素,教师要选择新颖多变的教学方法,多渠道、多内容、多形式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1.结合现实生活,激发兴趣。
音乐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现代社会生活总是伴随着大量的音乐,如用于节日庆典的礼仪音乐;用于广告、舞蹈的实用音乐;用于休闲、影视的背景音乐等,都与生活密切相关,由此可见,音乐不仅能塑造形象、表达情感,还能点缀人们的生活,满足人们的需求,它已走出供人们娱乐、欣赏的圈子而体现出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实用性。有专家曾做过实验,给母鸡放音乐能提高产蛋量,给奶牛听音乐也能增加产奶量。再看音乐用于医疗的菜单:《春江花月夜》、《平湖秋月》、《军港之夜》能治疗心情不安症;《匈牙利狂想曲》、《喜洋洋》能能治疗精神抑郁症;《月光奏鸣曲》、《步步高》治疗烦躁、易怒症,等等。结合生活中的这些音乐现象,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入手,主动探究、思考音乐对人生的意义,激发音乐兴趣,使音乐学习成为一项具体的、艺术化的生活体验。
2.丰富教学手段,巩固兴趣。
随着中学学科的增加和分化,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会出现不稳定性,这就要求教师选择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富有激情,讲授生动、唱奏优美,学生的兴趣就会逐渐浓厚并得以巩固。如有位教师在讲授“音乐作品的时代风格”时,将音乐作品与学生熟知的历史事件相联系:“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松花江上》;“一·二九运动”华北危机——《毕业歌》;“七七事变”抗战爆发——《太行山上》等,这样将音乐、历史相互融合,学生不仅掌握了音乐创作的时代背景,而且理解了音乐的时代风格,这种教学方法既生动活泼,又富有情趣性。
3.遵循身心发展规律,培养音乐学习情感。
与小学年龄段相比,初中学生对音乐认知水平已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仍然处于基础阶段。在音乐教学中,应当力求达到简单的技术性和高度的艺术性,较大限度地简化技能,注意美感。在教学中应认真考虑学生的身心成长特点和思维发展规律,巧妙创设情境,合理激发学习兴趣,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自觉地爱上音乐,并积极主动地探索音乐。当然,在教材的安排和使用上,学校和教师应当根据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思维特点,灵活作出相应的调整与安排,在正确处理好艺术与技能关系的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因素,譬如可以结合富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对音乐教材适当进行增补和替换。这样,可使学生对地方本土文化有一个正确的认知,从而加强对家乡的热爱,培养良好的思想感情。
4.音乐教学方式多元化。
随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变化,音乐教学手段呈现多元化的趋势。教学方式的多元化促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和表现音乐,对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质和综合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使初中音乐课堂教学的内容更生动多彩。以歌唱和音乐欣赏两个模块为例。
演唱教学的多元化。在初中音乐教材中有不同性质、风格、特点的歌曲,如歌曲《江河万古流》可以引导学生将声音“竖”起来些,寻找美声演唱的感觉;《青春舞曲》等民歌就可以要求学生将声音靠前,用偏向民族化的唱法演唱;《茉莉花》等用自然的、有表情的声音演唱即可。初中演唱教学提倡从学生自身实际出发,根据歌曲的特点和风格对三种唱法进行有机结合的多元化教学。
在教学中,除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这三种唱法的共同点以外,也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它们的不同点,并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各自特点,对三种唱法因材施教。从面向全体学生的角度出发,在学习并掌握歌唱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特点,扬长避短,较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声乐水平和表现力。同时,在注意三种唱法的基础上,音乐教学也应重视培养学生对歌曲风格上的理解和音乐特征的把握能力。
5.运用对比教学法。
对比教学是教师培养学生音乐鉴赏力的一种重要手段。所谓对比教学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将两件事物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区分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很好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表达个人见解的能力。音乐的对比教学法则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手法教授学生从各种对比因素中分析音乐。不同音乐在音乐家的创作、演奏和相关技巧方面存在极大的不同,因此教师应该合理运用音乐对比教学法帮助学生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首先,可以将同一音乐作品的不同演绎形式进行对比。尤其是经典作品常常会被后人改编或者运用不同的乐器予以演绎。然而,为什么要这样改编,改编之后的作品与前人的作品相比有什么优点与不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新的结论。
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不同的作品进行对比。不同主题不同类型的作品在演奏过程中的要求必然存在不同。一些炫技性的作品与注重情感宣泄的作品在表面看来是极为不一样的,但是实质相同,而这些需要学生经过实际对比、思考才会真正总结出来。
6.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增强学生体验美的能力。
根据中学生的心理和思维特点,恰当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创设教学情境,营造良好氛围,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而且能以趣激思,提高教学效率。我认为,好利用录音、录像、图片等现代教学媒体。因为通过录像,学生不但能把乐队演奏时的规模阵容、指挥的风格手势、音乐的情感形象、乐器的音乐特点、演唱时的动作表情等看得明明白白,听得清清楚楚,而且能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利用录音、录像的暂停、重放、快放功能,可以对学生进行听辩、鉴赏活动,还可以达到扩大视野、丰富知识、启迪智慧、陶冶情操的目的。例如,在上《雪绒花》一课时,我运用信息技手段,以欣赏电影片段为手段,引导学生在欣赏过程中注重对歌曲的表现形式、演唱形式、歌曲风格方面进行对比。我先让学生欣赏《音乐之声》的片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自然过渡到听影片中的一首歌曲《哆来咪》,用图片引出雪绒花,待学生学会《雪绒花》后,再看电影片段,欣赏其中的《孤独的牧羊人》,引导学生分析比较这三首优美歌曲,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使学生更好地体验到了作品的意境,领略了音乐的无穷魅力。实践证明,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能让学生更好地体验到音乐带来的美,更好地陶冶情操。
音乐方面论文:音乐教育在人的道德情感审美及创造力方面的作用
【摘 要】优雅的音乐能陶冶人的情操,音乐教育的作用是多方面的,音乐教育对提高人的道德修养、培养健康高尚的情感、提高审美力及创造力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音乐教育;道德修养;高尚情感;审美能力;创造能力
音乐教育是一种独特的教育形式,它以音响为表现手段,触动人的情感,引发人的联想与想象,作用于人的心灵,给人以多方面的影响与熏陶,促进人的进步与发展。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得好:人的培养,“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形成了“礼乐并重”的教育观。音乐教育是对心灵的塑造、情感的培养、个性的发展。音乐艺术既表现人们的感情,又表现人们的思想,但是并非抽象地表现,而是用生动的形象来表现。也就是说,音乐可以给人带来极大的欢愉,从而给人以积极的影响和教益。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是培养人。”这可以说是对音乐教育作用的最基本的概括。
一、音乐教育在提高人的思想道德修养方面的作用
优美高尚的音乐,蕴含着高尚的情操。声情并茂的音乐艺术是塑造纯净灵魂的有力手段,对人的精神起着激励、净化、升华的作用,而且能使人逐渐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分辨“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能力,培养人们爱憎分明的道德情感和自觉的道德信念。例如:我国著名音乐家冼星海的大型声乐曲《黄河大合唱》,通过独唱、对唱、轮唱、合唱等多种演唱形式,气势磅礴地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充溢着爱国主义的光辉形象和“火”一般的激情,给人一种向往美好、战胜一切艰难困苦的信心和力量。
音乐教育把那些高度发展的社会理性转化为生动、直观的感性形式,使人在感受音乐、理解音乐、鉴赏音乐的同时,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般的境界中,人的道德修养得到提高、人格品质得到完善、达到崇高的精神境界。
二、音乐教育在培养高尚情感方面的作用
音乐是一门最擅长表达情感的艺术,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当优美、健康的音乐与人的生理、心理的节奏、旋律产生共振协调时,人就会产生一种高尚的、灵魂升华的情感,充满对人生的希望和追求,对生活、生命和整个世界的挚爱,增强奋斗的自信和力量。音乐教育正是在潜移默化的音乐欣赏、器乐演奏、歌曲演唱中发展了形象思维能力,在情景中展开无限的想象和联想,感受音乐所表达的思想和意境,获得情感的陶冶和培养。音乐中所蕴涵的浓重的情感不仅是因感而发的,同时具有强大的感召力,给欣赏者以极大的心灵触动和感奋,进而产生感动人、教化人的作用。
任何一部好的音乐作品都是艺术家们的美好情感的自然流露,古今中外许多的音乐家们总是用音乐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来歌唱伟大的祖国、美丽的家乡、真挚的情感、伟大的人格、崇高的精神,而欣赏这些音乐作品则是听众与艺术家们的心灵沟通,情感共鸣,从而激发和强化欣赏者同样的美好的感情。所以说,音乐教育是情感教育的重要手段,多欣赏好的音乐作品,能培养人们热爱生活、热爱人类、热爱大自然、热爱人间一切美好的事物的情感。
三、音乐教育在提高审美能力方面的作用
音乐的形式是美的, “美”是音乐的灵魂。音乐通过刺激人类的审美感观,能迅速影响人类情绪、调节情感,引起听者共鸣。情绪感官随着音乐的节奏起伏而发生变化,这种情感交融与碰撞是达到审美教育最终目的的必然阶段。无论是音乐创作还是音乐欣赏,都是一种高层次的审美活动,音乐家在自然、社会、人的心灵与情感世界发现美的东西,便进行审美创造和表现,欣赏者则对音乐家的审美创造进行欣赏、理解、感悟,美的心灵、美的情趣、审美的能力就在这种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形成并发展起来。正像柏拉图所说“音乐教育比起其他教育都重要得多,……贝多芬说:“音乐尽管千变万化,但归根结底是精神生活同感官之间的桥梁。它能够确切地反映个人和人民的精神品质并反作用于人的思想意识及整个情感世界。”受过这种良好的音乐教育的人,可以很敏捷地看出一切艺术作品和自然事物的丑陋,很正确地加以厌弃;但是一看到美的东西,他就会赞赏它们,很快地把它们吸收到心灵里,作为滋养,因此自己性格也变成高尚优美。良好的音乐教育,自然可以使人从中获得真善美的理解和认识能力,也一定可以激发人创造美的能力可以说,音乐是培养人的审美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四、音乐教育在发展创造能力方面的作用
优雅的音乐能陶冶人的情操,音乐教育对人的情感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身心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陶行知说:“处处是创作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创造力是人的天赋,人类智慧的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创造力。
而音乐教育是创造力发展的一大沃土,心动、多思,情感体验。音乐教育在实践和探索过程中释放心境、畅想空间的思维、迸发灵感。
世界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他的小提琴演奏水平较高,因而他的形象思维能力较强。而他在高度抽象的理论物理领域中取得令人瞩目的创造性科学成果,经常是借助于形象思维获得的。他的思维活动往往不是借助于语言来进行,而是借助于图形来进行,可以说形象思维是他的创造力的最初源泉。
总之,音乐在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方面所具备的功能是十分重要和多方面的,让我们共同努力投入到音乐教育工作中去,为提高国民素质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