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流行音乐毕业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流行音乐毕业论文:少数民族流行音乐结合民族音乐论文
一、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的现状及特点
当前云南少数民族音乐本身的形式非常多样,歌乐、戏乐、宗教音乐、器乐以及舞乐等都是属于民族音乐的重要表现形式,对这些音乐进行深入分析就有着十分重要地意义。不同形式的所用范围也是不一样的。器乐主要指的是少数民族乐器演奏的音乐,戏乐往往指的是大理州的白剧音乐、文山州的壮剧音乐等形式。对于这些不同形式应该加强研究。从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的特点来看,它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民族性、多源性。这种音乐是要受到地域、音域等方面的限制的。在实际传播过程中民族音乐会遇到不少障碍,语言的障碍、曲风的障碍以及难度的障碍就是其中最为典型的障碍。为了克服这些障碍,实现民族音乐的传播就必须要同流行音乐结合起来进行传承。
二、民族音乐同流行音乐的结合
云南少数民族音乐同流行音乐的结合传承是今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这无论是对于民族音乐还是对流行音乐而言都具有十分重要地意义,在工作中对于这方面的内容就应该引起重视。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首先这两者是能够结合的。云南少数民族音乐本身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它同流行音乐的结合将有助于发挥其特点和优势。作为现代社会生活的产物,流行音乐当前在云南省已经得到了迅速发展。对于少数民族而言,流行音乐也同样受到人们的欢迎。正是因为如此,在今后这两者就有可能实现结合。从对民族音乐的发展来看,民族音乐同流行音乐的结合是非常必要的。民族音乐同流行音乐的结合对于促进民族音乐的传承发展并增强其生命力是具有十分重要地意义的。在实际工作中流行音乐本身具有娱乐性、新奇性以及广泛的参与性,这就能够为民族音乐的传承提供重要地渠道。正是因为其具有新奇性,所以才能够得到广泛流行并传播,这是人们在实际工作中应该要引起高度重视的一点。流行音乐本身具有很多优点,流行音乐之所以能够得到广泛传播,一个很重要地因素就在于其借助现代技术来进行传播。通过利用这些高科技发明成果将能够把流行音乐迅速推广到全国各地。民族音乐同流行音乐的结合便能够充分利用这些现代技术,从而扩大民族音乐的影响力,让越来越多地人喜欢民族音乐。正是因为这样,在今后工作中少数民族音乐同流行音乐就应该充分地结合在一起。这对于民族音乐今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民族音乐同流行音乐结合传承方式
民族音乐同流行音乐的结合传承是今后工作中应该不断加强研究的,对于这方面的情况,在实际工作中就必须要把各种因素结合起来进行考虑,在实际工作中只有不断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才能够真正适应时展的要求。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创新结合传承方式:(一)充分利用流行音乐的现代性、时尚性元素在实际工作中应该从流行音乐自身特点来想办法不断提升民族音乐的知名度。所谓利用流行音乐的现代性主要指的是实际创新过程中要利用更多地现代技术如MP3、唱片、广播、互联网等来传播民族音乐,通过这样的形式有助于扩大影响力。利用时尚性元素主要指的是可以对少数民族音乐进行重新包装,要在不失原味地前提下来进行重新包装。通过这样的形式将有助于吸引更多地人的关注。(二)流行音乐也能够吸收民族音乐中的养分在实际工作中对于流行音乐而言较大的亮点就在于实现创新,从民族音乐中来汲取养分将更有助于这方面工作的开展。民族音乐中的养分在流行音乐中的应用将能够使得流行音乐本身将更有底蕴,更受人们欢迎。对此,在今后工作中就应该不断加强这方面的研究。音乐人三宝把原生态的海菜腔同流行音乐相结合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同时还配以时尚清新的编曲,通过这样的方式将更容易受到人们地欢迎。作为少数民族聚集的一个地区,云南少数民族音乐具有丰富的价值和人文内涵,在新形势下应该不断加强对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的研究,要不断发扬民族音乐。而要想实现这一目的,在今后工作中就应该不断加强对流行音乐同民族音乐结合的研究。本文重点分析了两者如何结合传承。今后要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作者:张瀚文 单位:四川音乐学院
流行音乐中的民族音乐论文
1中国流行音乐中的民族器乐元素
中国的民族器乐艺术,发展可谓非常久远,从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到古典的《春江花月夜》,在发展到现在的《瑶族舞曲》,都有着具有十分独特的魅力,以及十分广大的群众基础。所以现阶段我国流行音乐的创作很多都是以此为灵感进行创作的,如“花儿乐队”的《化蝶飞》与卓依婷《化蝶》之中,都采用了传统民族器乐《梁山伯与祝英台》的部分器乐曲调。对于器乐的运用,既有简单地使用其曲调加以填词进行演唱,也有对于传统民族器乐进行的现代化演绎,很多现代化演绎,往往区别与传统器乐,使用现代乐器进行演奏,这些演奏都收获了良好的效果。例如,在日本走红的“女子十二乐坊”更加是直接对于我国民族器乐进行流行化的演奏,受到了广大听众的热烈欢迎。
2中国流行音乐中的戏剧曲艺元素
中国的戏剧曲艺早在元代就开始发展壮大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既饱含了古典音乐的魅力,也包含了传统中国文化的深厚内涵与底蕴,将这种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戏剧与曲艺吸收到中国流行音乐的创作之中,为我国流行音乐增加了新的魅力。京剧在我国一直被称为国粹,尤其是现代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都是中国普通民众耳熟能详的艺术作品。花儿乐队在《穷开心》之中就吸收了《红灯记》的部分元素,其中甚至有原话、原曲的引用“一颗红亮的心”一句。又如蔡国庆所演唱的《大碗茶》其中就是包含了京腔京味。所以,流行音乐对于我国传统以及现代戏剧、曲艺的创作手法,以及创作风格的借鉴,使得流行音乐在经典之中创造出了极其鲜活的新的生命力(。李玉刚的《新贵妃醉酒》和信乐团的《北京一夜》是典型)
3中国流行音乐中的民族乐器元素
中国传统的民族乐器,有哀伤的二胡,有婉转的葫芦丝,有悠扬的古筝,有韵味久远的古琴,有易动易静的琵琶等,可见中国的民族乐器种类繁多,且历史悠远,而运用民族这些民族乐器到中国流行音乐之中,相信是独具中国特色的中国流行音乐的必然选择。例如,曾在我国流行音乐榜首的唐朝乐队,其乐队键盘手的网友,虽然其是中国摇滚的先驱,但是他始终在作品之中强调对于民族乐器的运用。例如《,往生》这一作品,以柳琴、笙箫、古筝等乐器进行创造,民族乐器与摇滚元素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显得整首音乐具有传统风味,与流行特征,表现出了极强的感染力。同时,曾格格等人利用传统乐器对于流行歌曲的演奏,将民族乐器与流行元素结合得恰到好处,形成了时尚唯美的新流行乐。
4中国流行音乐文本内容中的民族元素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所有的中国流行音乐都是民族,在乐曲之中表现的是中国人对于世界的理解,对于生活的感悟,对于爱情的憧憬,对于审美情趣的要求等等,是对于中国从古典到现代生活的基本演绎,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有机表现。例如,星光大道走出来的歌手米粒,在演唱《枉凝眉》的时候,就是借用的元曲的形式,对于文本的来源则是我国传统的四大名著《红楼梦》。再如,宝岛台湾的著名歌手邓丽君其很多歌曲,无论是名字还是歌词都来源于我国传统的宋词之中,比较著名的是其《但愿人长久》,与《独上西楼》,这些对于古典诗词的再谱曲与演唱,形成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新的流行音乐。同时,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种具有本民族文化特征的文化形式,也广受世界各个民族所喜爱。这些也正是“女子十二乐坊”等中国传统演奏组合走红的很大原因。
5结语
中国流行音乐其中对于中国民族音乐的元素有了很多集中的体现,其中既有民族声乐元素、民族器乐元素、戏剧曲艺元素、民族乐器元素,也有中国流行音乐文本内容中的民族元素,这些元素与中国流行音乐相结合,并形成了有机的整体,共同构建了我们现阶段的中国流行音乐。希望中国流行音乐在我国的民族音乐之中吸收越来越多的灵感,进行创作与演绎,形成具有中华民族独特风格的流行音乐。也希望中国的民族音乐在流行音乐的演绎之下,永葆生机。
作者:宗莉加单位:四川理工学院艺术学院
流行音乐毕业论文:我国民族音乐和流行音乐的相互关系
摘 要:民歌来源于大众,来源于群众之中,不管它如何改变,发展,其最基本的音调仍是符合中国人的审美情趣的,它是扎根于我们心中的代表中华民族最本源的乐音。中国当代流行音乐和民族音乐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流行音乐从各个方面学习、模仿、借鉴着民族音乐的某些因素使自己得到发展,并已经成为一个势不可当的趋势。而民族音乐紧跟时代步伐,在创新中存活。“民乐流行化”是一种值得关注的模式。
关键词:流行; 民族; 音乐; 趋势
在对中国流行音乐和民族音乐的探索中,我们发现:长期以来我国的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在很大程度上都处于一种相互排斥的状态,而随着各自的生存空间的扩大需要,它们又不可避免地走到了一起,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已经慢慢建立起来。中国当代流行音乐和民族音乐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流行音乐从各个方面学习、模仿、借鉴着民族音乐的某些因素使自己得到发展,并已经成为一个势不可当的趋势。而民族音乐紧跟时代步伐,在创新中存活。“民乐流行化”是一种值得关注的模式。
民歌因素与流行音乐相结合已有一段历史。纵观中国流行音乐歌坛,及时高峰时期的“西北风”,其音乐风格便是民歌风。随着崔健的一首《一无所有》的流传,整个中国都刮起一股强劲的西北风,《黄土高坡》《信天游》等一大批以西北民族音乐为素材的流行歌曲到处传唱、家喻户晓。而邓丽君演唱的大多也是以民间小调为素材创作的歌曲,如《小城故事》《路边的野花不要采》等,给了音乐制作人很多启示。如果说这些都还是一种追求所谓流行、纯粹为获得某种利益的思想使然的话,那么“北方歌王”腾格尔一直坚持把自己的音乐创作扎根在蒙古民族音乐的基础上,从而使自己能一直保持在中国流行乐坛拥有一席之地。上海着名二胡演奏家马晓晖与电声乐队的合作;还有离我们最近的,在2006年春节联欢晚会上非常惹眼的那首蒙古族民谣《吉祥三宝》等等无一不说明:中国民族音乐正在逐渐完成一次新的质变,而流行音乐也正在积极地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已经进入了现代社会,当代的音乐文化必然带有当代特征,音乐文化随着时代和这个时代的人的需要而变化发展,这本身便是一种创造,一种不脱离民族传统并以现代生活为根本的创造。
马克思曾经说过“越具有民族性的就越具有世界性”。第十一届“孔雀奖”全国少数民族声乐大赛在南宁举行,许多外国音乐人也来到南宁,来听我们的民歌。我国着名歌手韩红,音乐制作人臧天朔以及因翻唱《山歌好比春江水》等经典民歌而走红的斯琴格日乐也来到南宁。按他们的话说就是“非常非常得好”,可以在南宁的歌海里好好充电。看得出民族音乐元素越来越被流行歌手所重视,正如他们所说“尊重原创风格的改变,附以当今年轻人所接受的音乐形式,不仅能让更多人重新认识并喜爱古老民歌,也是传统民歌古老生命力的一种延续。”反过来说,对流行音乐的创作也是一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宝藏。我国古老的民族音乐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积淀,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特征,中国民族音乐语言能够最为地反映中国人的思维状态,中国的流行音乐只有扎根在本民族的音乐土壤里才能获得更为顽强的生命力。其原因就是民歌来源于大众,来源于群众之中,不管它如何改变、发展,其最基本的音调仍是符合中国人的审美情趣的,它是扎根于我们心中的代表中华民族最本源的乐音。
当代社会,全球的政治正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而经济也日益趋于全球一体化。在对待特殊意识形态的音乐文化方面,持开放性文化心态的人们坚持的是一种融合的方向,却不可能使音乐的内在一致。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经济与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不同阶层的人们对精神生活的不同需求使得各种音乐形态的并存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白领阶层喜欢在工作之余静坐在钢琴酒吧欣赏爵士、蓝调;年轻人喜欢在狂热的摇滚乐中尽情叫喊、宣泄;文人们则大多喜欢在交响乐中去体验一番古典情怀。对于这些现象我觉得应该用辩证的方法去分析和对待。
有关着名指挥家卞祖善与以一曲《卧虎藏龙》而享誉世界乐坛的着名作曲家谭盾在电视台直播节目中所引发的争论被大肆宣传,随之全国各大媒体也相应发表评论,见解不尽相同。倒是随后谭盾自己的一番话颇有意思,值得我们深思:“不在同一水平上”的含义不是指水平上下和左右的区别,而是指两代人在文化和观念上的冲突。确实是这样,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生活背景,音乐作为一种表现形式肯定会有所不同。不管谭盾的音乐以怎样的形式存在,从《九歌》到《永恒的水》或者说到他的无声音乐,他至少一直在努力表现自己,阐述自己的思想和对艺术的见解,他的音乐艺术是以实现个性特征为目的,符合艺术发展的规律。一直以来我们都习惯用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来形容文化事业的欣欣向荣,我们决不希望乐坛中只有一种声音,也决不会只有一种声音。
总之,我们的流行音乐应该具有中国特色,我们的民族音乐更应该具有时代精神,只有互相取长补短、相互借鉴,积极拓展各自的生存空间,我们的音乐才能在世界乐坛绽放出夺目的光彩。
流行音乐毕业论文:浅谈弦乐在流行音乐中的作用
现代流行音乐中的弦乐,一般指的是类似交响乐团中的弦乐组,而且指的是弓弦乐组,即包括了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弓弦乐乐器表达含蓄,声音悠扬缠绵,适合关于情感歌曲的主题,所以流行乐中运用得比管乐器要多得多。提琴自出现以来,广泛流传于世界各国,像钢琴一样,受到世界各洲人们的喜爱。特别是小提琴,由于它艺术表现力丰富、音色优美,具有歌唱般的魅力,所以小提琴最受人们的欢迎。不过流行音乐,可不同于古典音乐,流行音乐的主角是歌手,而不是及时小提琴手或是钢琴家,而且流行音乐的伴奏乐器也不是提琴。弦乐在流行音乐中的运用不同于古典音乐,不可能让小提琴手来一大段的华彩独奏,也不能让提琴替代钢琴和吉他等乐器。所以,弦乐在流行音乐中是配角,起着烘托主旋律、渲染歌曲氛围、丰富色彩和充实歌曲音响效果的作用。
流行音乐很早就在配器中运用弦乐了,不过早期的流行乐中,大多数用电子合成器来演奏弦乐部分,这与乐器的发展是不开的,要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那时候的合成器迅速发展,Yamaha和Roland公司不断推陈出新地创造出新的音源,使得那个年代的音乐都带有一点电子味道。虽然那种缺少泛音、逼真性差,而且声音过于干净的音乐,在现在的我们听来觉得很缺乏感情和新意。但是在那个年代,流行音乐确实以这种声音风靡了好长的一段时间。因为使用电子合成器来模拟弦乐的声音,所以弦乐不可避免的编配得很简单,只演奏歌曲的和弦,或者演奏转位和弦,弦乐的声音也不那么逼真,基本上被融合成了一种叫“弦乐组”的电子音色。而且,因为演奏的内容很简单,所以弦乐被压缩到了一个声部,只要一架电子合成器来演奏就可以了,弦乐的各种特点都不能在音乐中得到发挥。弦乐在一首歌曲的结构中也没有其他作用,一般只是从歌曲的开头到结尾,不间断地持续。这时候的弦乐,在流行音乐中的作用有限,基本只是为了丰富歌曲的音响效果,作为一个用来铺垫的持续音声部,让歌曲的感觉更饱满一点而已。另外,早期的流行音乐对于歌曲也不加选择地,一律都使用了合成器演奏弦乐,来丰富歌曲,这是那个时期音乐的特点。当然,这种实用的编曲手法,到现今的流行音乐当中,也都还在使用。
随着新的世纪的到来,流行音乐也进一步的发展了,而且发展迅速,流行音乐变得越来越复杂,变得非常多元化。但是,在流行音乐的编配中,还是继续地选择了弦乐,而且开始运用多种技巧来表现弦乐的作用,借以来丰富流行乐的语言。流行音乐中,担任主要和声声部的有两种乐器,即钢琴和吉他。不论歌曲选择那种伴奏乐器,都一定会辅以弦乐点缀,特别是以钢琴伴奏的歌曲中。而且,在现在的流行音乐中,虽然使用电脑MIDI编曲很多,但是音乐人在编配乐器的时候,还是会按照每一件乐器来建立一个音轨。所以MIDI的制作,与使用原声乐器在录音室录音的效果,是差不多的。虽然MIDI音乐的音色不能和真实乐器相比,毕竟它属于电子音色,但是在高产的流行音乐制作下,选择这种低成本的制作方式,已经被大家所接受了。在这种分音轨制作的音乐中,音乐人一般都考虑到了弦乐组中每一件乐器,给予了小提琴、中提琴等每一件乐器的独立地位,弦乐发挥着各种各样的作用,而且在歌曲的不同段落中,弦乐的作用也不一样,一首歌曲中的弦乐,甚至可以和真实的交响乐团相提并论。
在流行音乐中,没有例外地,小提琴在弦乐中还是担任最重要的位置。最常用的配曲手法就是,在歌曲的主旋律进行中,让小提琴进行加花(也有些歌曲会使用大提琴或者中提琴来加花,那些都是比较特别的编配,主要针对不同的歌手),比如在主旋律的每一个乐句之间,或者在主旋律的每一乐句末处,也可以是在主旋律最重要的标志性动机处,进行加花。或者可以让小提琴持续的演奏副旋律,小提琴演奏的旋律是不同于主旋律的,但是它是主旋律的合声,而且这样的副旋律与主旋律强调的音基本是在相同的节拍位置上的,副旋律一般比主旋律音符少,较为悠扬,这样弦乐才不会掩盖了主旋律,造成喧宾夺主。而其他的小提琴和中提琴和大提琴演奏的是合声,既是为了衬托旋律小提琴,也是为了衬托主旋律,丰富弦乐的层次,充实中音区。大提琴则在低音区吟唱,演奏低一点的旋律,与小提琴的旋律交织着,使弦乐饱满,也可以使小提琴的旋律更厚实。低音提琴在流行乐中不怎么出现,因为流行音乐的低音由电贝司演奏,避免两个声部冲突或者没有意义的重复叠加。编配得当的弦乐,听起来不同于歌曲的主旋律,但是又具有强烈的合声性,与主旋律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而且在弦乐部分中使用一些调式外的音或者和弦外音,可以让一首简单的流行歌曲大大地复杂起来,丰富歌曲的色彩,所以弦乐对于整首歌曲的感情色彩有着一定的作用。其实,流行音乐中的弦乐配置有点像室内乐中的弦乐四重奏,因为弦乐四重奏这种模式很早以前就得到了固定,可以让每一把提琴在音乐中担任不同却又相互关联的角色,使得弦乐四重奏里面包含了复调又包含了主调音乐的元素,这样简单的配置,但是却有丰富的音响效果,流行音乐借鉴来加以利用也是很自然的。只是,在流行音乐中,弦乐的模式没有那么固定,弦乐声部可多可少。而且流行音乐在音乐制作的混缩中,可以让不同的提琴声部有着不同的声像,即有弦乐声部在靠左的位置,有的弦乐声部在靠右的位置,而且声像还可以不停地移动变换来配合歌曲的进行,大大地丰富了歌曲中弦乐的趣味性,使得音乐具有强烈的立体感,让弦乐部分和歌曲其他声部混合得更融洽和自然。
我们再从横向来看,即在一首流行音乐的结构中分析弦乐的作用。流行歌曲中,弦乐最常使用在副歌的部分,因为副歌部分是一首歌曲的高潮,加入了弦乐以后,可以让副歌比主歌和其他部分更饱满更丰富,这是一个很简单的办法。而且副歌是一首歌曲的标志段落记忆段落,副歌部分一般也是整首歌曲的情绪高潮,靠弦乐来推动副歌的情绪,也是弦乐的一个作用。另外流行音乐的段落较少,而且副歌通常是重复主歌的和声套路的,所以为了让副歌与主哥形成较大的对比和落差,也是副歌部分使用弦乐的一个原因。歌曲的副歌部分要动听容易传唱,但是又不能落俗套,歌曲才能成功,所以作曲人在副歌上会下大功夫,编曲人也会在副歌上比较花心思,弦乐编配得出彩与否,就影响了整首歌曲的质量。除了副歌部分,弦乐在歌曲的前奏和间奏部分也经常运用,经常与旋律乐器交织演奏。也有些前奏和间奏不使用电吉他或者其他主奏乐器的歌曲中,就会使用弦乐中的小提琴担任旋律部分。不论是那种情况,只要弦乐优美动听,能良好地过渡到下一个段落就可以了。另外,在歌曲的每一个部分,其实都可以使用弦乐,但是较通常的做法是,在一首歌曲中的及时遍主歌不加入弦乐,到第二遍重复主歌的时候再加入弦乐,副歌部分也有类似的用法。因为流行音乐的曲式结构都较为简单,为了巩固音乐主题、发展音乐思想和加深音乐形象,就不可避免的要重复主歌副歌段落。通常进入副歌之前,主歌都会重复一边,为了第二遍的主歌不限得累赘和呆板,在第二遍主歌中加入弦乐,就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加入弦乐后,可以让音乐有种渐渐饱满充实,情绪慢慢膨胀起来的感觉。而且,一首歌曲要遵守从协和到紧张,再解决到协和的进行,随着歌曲的进行,渐渐地加入弦乐,就很好的可以将歌曲推向紧张的情绪。另外,如果一首歌曲编配了弦乐,那么在它每一个段落的过门中,弦乐都会有所安排,比如让提琴演奏快速的音阶或者是模进,使得音乐的过门更加激动人心。
随着流行音乐的发展,有些音乐人编曲的时候,不满足于为歌曲编配一些简单的弦乐,甚至会邀请交响乐团为歌曲配乐,这样的歌曲中,弦乐部分就有真实的交响乐团演奏了。其实,流行歌手和交响乐团合作的历史很早,港台歌手在这方面颇为热衷,早先80年代初有关正杰与香港管弦乐团合作,后来又陆续有张学友、谭咏麟、李克勤和林忆莲等。近几年,如周杰伦和王力宏等音乐人的一些作品,也有和交响乐团合作,且颇受好评。不过,流行歌曲与交响乐团合作,需要特别编曲,需要处理好歌曲各个部分的关系,编配得当的话,可以使歌曲的质量大大地提升,反之则让人感觉交响乐是画蛇添足、不伦不类。
总之,在流行音乐中加入弦乐,是一种极佳的丰富音乐的手段,它可以让情歌更加缠绵悱恻,也可以使悲伤的歌曲更加催人泪下,有时候一两 个出彩的弦乐片段,能让人耳目一新,弦乐总是带动引导着听者的情绪。在歌曲中加入或多或少的弦乐,已经成为流行音乐编曲的固定做法,也许是加入电子合成器演奏的简单弦乐,也许是精心编配的弦乐组,又或者是流行歌曲与交响乐团直接合作。在流行音乐的发展下,随着歌曲创作的推陈创新,一定会再涌现出更多更新的弦乐编配技法。
流行音乐毕业论文:谈流行音乐对中学生心理正反两方面的影响
摘要:流行音乐和中学生心理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一方面,中学生由于其特定时期的心理特征近乎狂热地偏爱流行音乐,成为流行音乐文化的主要消费者;另一方面,流行音乐及其文化外延又反过来影响着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成为中学生精神养料的一部分。流行音乐对中学生心理的影响是具体而复杂的,总的来说可以梳理为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两大块。接下来,本文将对这两个部分进行详细阐述。
关键字:流行音乐中学生心理影响
一、正面影响
通常我们的教育者看待流行音乐多持否定态度,认为流行音乐对中学生的影响主要是负面的。事实上,流行音乐也有自身的优势,如果正确对待并稍加利用就会成为不可多得的教育资源。
1.丰富了中学生的音乐感知体验
中学生听音乐就是感知音乐的过程。音乐感知分为音乐感觉和音乐知觉。音乐感觉是音乐及其相关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各种感觉器官,在人脑中产生对音乐及其相关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音乐感觉使人能够认识到音乐的基本属性,如节奏、音高等。音乐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各种音乐信息刺激在人脑中的整体的反映。音乐知觉是在音乐感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没有对音乐及相关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就不能形成对它的整体映像。在现实的音乐体验中,孤立的音乐感觉很少出现,人们总是以音乐知觉的形式直接感知音乐,音乐感觉只是作为音乐知觉的组成部分存在于音乐知觉中。音乐实践是形成音乐知觉先决条件,也就是说音乐知觉能力的形成有赖于多听、多体验音乐作品。在中学生日常生活的音乐体验中,流行音乐占有很大比重。流行音乐为学生们感知音乐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从与流行音乐的频繁接触中,学生们在感性的直观上获得了对音乐基本属性的认识[1]。比方说,有些学生不太会识谱,也不能正确表述节奏节拍、音高的含义,但是他们却能较地唱不少流行歌曲,节奏把握得也不错。有些流行歌曲如R&B、摇滚等曲风的歌曲,音高和节奏都有相当大难度,但是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通过反复模仿和练习也能够在整体音乐感觉上把握它。流行音乐还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激发了学生们学习音乐的热情,让他们认识到了音乐的重要性,使音乐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份。可以这样说,流行音乐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中学生们接触音乐的机会,同时也为学生感受音乐、理解音乐、热衷音乐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
2.为形象思维提供感性经验的支持
形象思维是以直观现象或表象为支柱进行的思维。艺术家进行创作的艺术思维中大量的是形象思维。文学家描述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画家描绘的逼真画面、音乐家塑造的动人场景,都是形象思维的结果。艺术思维是人类思维中的一种较高级和复杂的形象思维形式。
欣赏流行音乐是运用形象思维理解音乐的初级阶段,流行音乐可以唤起学生的感性经验,调动他们的形象思维,这些感性经验和思维能力的积累和整合又可以迁移到高雅音乐的欣赏中,由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再者,欣赏流行音乐本身就是一个经验或体验积累的过程,当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听众会有意或无意地形成音乐要素与音乐形象或音乐内容之间的联结,比如强音让人感觉力量大或距离近,弱音让人感觉无助或遥远;欢快节奏与轻松活泼的情境相关;缓慢的速度与抒情、悲伤、沉思等情境关联:还有音色对塑造音乐形象的作用等。这些经验都有助于欣赏内容丰富、内涵深刻的高雅音乐。
3.有助于情绪情感的调节
为什么流行音乐可以帮助中学生调节情绪情感呢?其原因有四点。及时、流行音乐本身就是十分情绪化的音乐类型,绝大部分的流行歌曲都是以抒情为主要内容的。这是流行音乐能够和中学生产生心灵共振的根本原因,也是流行音乐有助于调节中学生情绪情感的前提条件[2]。第二、流行音乐的题材贴近生活,特别是有些校园民谣写的就像是发生在身边的事,比如《朋友》、《相亲相爱》、《童年》等等。这些作品使学生感到亲切,能够与他们的心灵相通,可以释放他们的心情。第三、流行音乐通俗易懂,相对于高雅音乐,欣赏流行音乐无需付出太大的精力,所以在繁重的学习之余,它成了中学生们的消除紧张疲劳的“轻松剂”。第四、流行音乐形式丰富多样且琅琅上口,中学生们喜欢用唱流行歌曲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有对友谊的珍惜,也有对生活的热爱;有幸福之情的流露,也有伤感的抒情;还有对神圣爱情的羡慕和向往。有些同学出于自尊或自信心等方面的原因,羞于用语言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流行音乐更成了他们表情达意的好工具。另外,中学生的情绪情感还具有内隐性的特点,所以流行音乐在某些时候还被用来掩饰他们的内心活动。基于上述四种原因,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流行音乐有助于中学生情绪情感的调节。
二、负面影响
1.内容过于简单直白,不利于创造力的培养
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欣赏对象类型不同,想象的程度也会有差异。对于那些内容相对具有确指性的音乐作品来说,如歌剧、舞剧、影视配乐以至一般的歌曲,这类作品由于艺术构成中的场景、画面、情节及歌词等种种因素,给聆听者的想象提供了某种程度的规限性。这种规限性一方面给聆听者的想象指引了方向,另一方面又圈定了想象的内容和范围。材料越具体、内容越直白的音乐,对于受众的想象指向性就越明确,规限性也就越大,受众的想象空间就越小。反之,材料越抽象、内容越含蓄的音乐,对于受众的想象指向性越模糊,规限性越小,从而受众的想象空间就越大。 论文网在线
另外,想象还与欣赏者的欣赏水平、审美经验、文化素养等因素相关,要根据欣赏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作品。对于中学生来说,选择过于简单或过于复杂的作品作为欣赏对象都不利于想象力的发展。流行音乐大多配有歌词,还有很多根据内容制成了MTV作品,这些视听因素无疑能给欣赏者理解作品提供方便,但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想象的空间。中学生正处于各种能力蓬勃发展的关键时期,长期偏爱流行音乐、忽视其它音乐类型的欣赏,不利于音乐领域中想象能力的培养,更不利于音乐欣赏能力的提高和创造力的发展。
2.某些作品容易加剧中学生情绪情感的不稳定和极端化
在流行音乐中,也有部分音乐表现了对社会的不满和反叛情绪。客观的说,这是一种社会现象,是某些成年人情感的宣泄,但对于情绪情感本来就不稳定、容易走极端的中学生来说,这些歌曲就成了“假恶丑”的诱因,成了情绪情感极端化的催化剂。有些同学在学习上遭受了挫折,学习成绩老上不去,同时还面临着家长、老师和班级环境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他的情绪情感开始动荡不安,意志力也经受着考验,如果他能及时调整变压力为动力,勤奋刻苦地学习,一段时间后,成绩进步了,不但精神愉悦,还获得了战胜困难的成就感。但是如果他意志不够坚定,同时又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这时候就可能造成学生情绪的不稳定和极端化[3]。
3.流行音乐的“文化效应”不利干中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文化效应举例 :近几年来类似于《超级女声》等平民选秀活动特别火爆,无论是参赛者还是观众,学生都是活动的主体。不少中学生逃课去参加比赛,希望有机会圆自己的歌星梦……
影响:中学生追星的原因除了发自内心的喜爱以外,还有个重要原因是歌星们幸运地过着他们梦寐以求的生活:前呼后拥光彩照人、金钱地位名利双收等等。而且这一切似乎不需要付出太大的努力,往往是被星探相中然后重金包装就行了。同学们在羡慕的同时也会感叹:“我要能那样多好啊!”现在机会来了,各种媒体不失时机地推出了《超级女声》等娱乐栏目,同学们当然不能错过良机,从海选到总决赛,就算没实力参加看着别人从平民变成公主也有替代性满足感。事实上,每个人的成功都要付出艰辛的努力,但是流行音乐带来的这种文化现象容易让人误解了成功的真谛。学生们会认为成功更多来自于运气,成功有捷径可寻,不必经历艰苦与漫长的奋斗。中学生处在为自己将来的人生打基础的阶段,这些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极不利于中学生的成长。
在这篇文章章的论述中,笔者从正反两个方面剖析了流行音乐对中学生心理的影响,力求和具体。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每个问题都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我们在强调流行音乐的负面影响的同时,也要看到它的积极面。流行音乐的文化属性还提醒我们,看待流行音乐对中学生的影响问题不能局限于音乐本身,还应该扩展到其文化属性带来的效应。只有深刻地认识流行音乐给中学生心理带来的影响,我们才能对流行音乐的教育价值做出正确判断,并提出正确合理的教育策略。
流行音乐毕业论文:宋代爱情词和现代流行音乐感伤基调的比较研究
从定量分析的角度来研究风靡于大街小巷、传唱于男女老少的流行音乐,我们很容易发现内容上涉及爱情的歌曲在其中占有极高的比重。说到情歌,不得不提到中国文学中的瑰宝――宋词之中的爱情词。流行音乐中的爱情歌曲与宋代爱情词都隶属于通俗文学样式,二者有着众多相似之处,也有着明显的差异,体现了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文学自身的传承性与发展的变异性特征,所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
一、感伤基调成因比较
(一)相同成因分析
阅读爱情词,总会体会到或浓或淡的哀愁溢于言表;聆听爱情歌曲,也总会发现各种失恋之痛与相思之苦。不同的时代,相似的感伤基调,究其根源可以追溯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上。纵观中国文学的发展,就会发现感伤情怀早已有之,并已烙印在历代文人的头脑中世代相传。
首先,从感伤情怀心理建构基础来看。儒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主流地位和统治地位,即使对接受了现代文明的人们也有着本位文化的作用,它要求知识分子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个人价值,要“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但是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在人生价值实现过程中总会有个人理想化的评判标准与婚姻、家庭、社会的冲突,有个人无力改变现状造成的愁绪。“一切不受阻碍的活动都导致快乐,而一切受到阻碍的活动都导致痛苦。忧郁本身正是欲望受到阻碍或挫折的结果,所以一般都借以痛苦的情调。”[1]144于是文人悲秋,佳人伤春。
其次,从文学形式因素来看。词作为抒情文学样式,较少受“文以载道”观念的约束,常用来抒发个人化的幽约情愫。而爱情歌曲更没有正统文学在政治性、思想性方面的束缚,在宽松的社会环境中,更便于自由抒发情感。感伤是情感体验的一个层面,往往是复杂、丰富而且深邃的,常与多愁善感相联系,情多所以感人。“作词之法,首贵沉郁,沉则不浮,郁则不藻。”[2]6沉郁“词之源也”。现代情歌是对宋代爱情词的继承与发展,是它的现代语言版,因而感伤情怀也有着相承性。此外,爱情词与爱情歌曲中的感伤情怀主要体现为中国传统美学的中和之美。
(二)不同成因分析
中国文学史上的感伤主义传统“从总体上说,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失意知识分子对自身遭遇、现实人生和时代社会的伤感情绪。其中含有对现实黑暗的怨愤不满,对美好事物的伤悼流连,也含有消极悲观、沉溺于个人哀怨等消极质素。”[3]58首先,宋词生成的宋代社会是我国封建王朝由盛而衰的转折阶段,两宋时期战乱频繁、内外交困,在不断被动挨打中逐渐走向了灭亡。在这种时代悲剧阴影下,文人为国家民族痛心疾首。其次,宋代科举制度大盛,应试几乎成了每个文人走上仕途的道路。于是一旦科场失利,就产生与实现人生抱负的矛盾,造成了人生的失落感、政治理想难以实现的幻灭感以及出路难寻的迷茫感。此外,宋代都市经济繁荣,歌楼酒馆林立,文人们有了更多接触色艺俱佳、风情万种的歌妓舞女的机会,可宋代又是一个理学空前强化的时代,于是有了人欲与礼教的矛盾,正统封建家庭不能接纳地位卑微的娼妓的矛盾,更有潦倒文人无法替所爱之人赎身的尴尬境地。除此之外,也有了以感伤为美的审美观念。于是仕途失意如柳永者唱出“一生赢得是凄凉。追前事,暗心伤”,超然如苏轼者也说着“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人生得意如晏殊者也沉吟“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综合以上原因,宋代爱情词中的感伤基调甚至可视为是宋王朝的悲歌。
而透过流行音乐中的爱情歌曲来看现代社会,则有另一番景象。都市里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人潮涌动。人们享受着越来越丰富的物质条件时,心灵世界也有着更为激烈的变化。在快节奏的生活速度,让人们疲于奔波,没有时间去体会含情脉脉与刻骨铭心,魂牵梦绕与缠绵悱恻,甚至连爱情所必需的细节也被尽可能地简化了。可越是如此,人们越是渴望美好的爱情。另外,在这个充满商业气息的社会,爱情虽没有像商品一样被买卖,却也难免沾染上世俗的气息,受到各种欲望的冲击,让向往单纯美好爱情的心灵更难堪重负。永恒的爱情恍如隔世,浪漫的故事成为童话中的经典。作为精神寄托的爱情让人忧心忡忡,甚至是危机四伏。渴望美丽的爱情却往往与失落交织,让人感伤,甚至痛彻肺腑。于是陈奕迅唱到:“我多么想和你见一面,看看你最近改变,不再去说从前,只是寒暄,对你说一句,只是说一句,好久不见”;张学友也讲述着:“她来听我的演唱会,在二十五岁恋爱是风光明媚,男朋友背着她送人玫瑰,她不听电话夜夜听歌不睡,我唱得她心醉我唱得她心碎,成年人分手后都像无所谓,和朋友一起买醉卡拉ok,唱我的歌陪着画面流泪”;钟汉良也倾诉着:“这一场游戏,没有人犹豫,伤我绰绰有余,等待一眼一遍24小时一点滴滴答答消失的时间,这场爱情,难逃浩劫,倒数幻灭,这咸咸的告别,沿海岸线终结。”
二、感伤基调具体内容比较
不同的社会现实造就着爱情词与情歌的感伤基调,这种感伤也引起了人们的共鸣,所以宋代爱情词在众多唱和之作中广为流传,而不同的情歌也在有相似经历的人们心中激起涟漪。但是也因为时代因素的不同,二者在表现感伤情怀的具体内容上虽都表现出相思离别之苦以及爱情的失落,但也有明显的差别。
宋代爱情词往往写的是不同个体或者相同个体不同的情感经历和体验,它是具体的、个性化的,并常把对人生短暂、仕途不顺的慨叹与爱情的失落相结合。如晏殊的“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以“夕阳”与“落花”象征着年华的流逝和爱情的失落,体现出作者对时光易逝、生命有限的沉思与体悟。而秦观积聚的满腹伤心失意更是用词来宣泄,以至于清代常州词派的理论家周济在《宋四家词选》中说,他是“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入“红妆饮罢少踟蹰,有人偷向隅”,“红妆”的哀怨,无疑是词人自己遭贬后孤独悲伤的投影。而晏几道的词则表现出对爱情生死不渝的追求,且有确指的思恋对象,“小莲风韵出瑶池”,“赚得小鸿眉黛、也低颦”,“记得小?O初见。” 流行音乐中的爱情歌曲常表达的是一种社会共通的情感,言说的是社会较为普遍的情感问题,如林忆莲在她的歌中唱着:“这样深的夜下过雨的街,连星光就要熄灭你赴的是什么样的约”。这些歌曲中鲜有具体的叙事,即使有也是一种抽象化的雷同,这与其为了打动现实中的听者、追求商业价值的目的有关。另外现代情歌大都少了古代爱情词中的社会内涵,往往直接抒写爱情带来的内心悸动,更多地强调内心的感受与体验以及无法释怀的无奈,因此对爱情本身问题的思考更为细腻,同时议论性的表白之语也更多,如周杰伦的《红尘客栈》中就有“快马在江湖里厮杀,无非是名跟利放不下,心中有江山的人岂能快意潇洒,我只求与你共华发,剑出鞘恩怨了谁笑,我只求今朝拥你入怀抱,红尘客栈风似刀骤雨落宿命敲,任武林谁领风骚我却只为你折腰”,表现为了追求真爱的不悔之心。
三、感伤基调表现手法比较
宋代爱情词与现代流行音乐中的爱情歌曲在表现感伤之情的方式上也是有同有异。
宋代爱情词常借助于传统的比兴手法,以景写情,以物寄情,现代情歌对于这些传统文化积淀的特定意象也有继承和拓展,如以水写愁,词中有“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歌中有:“一壶漂泊浪迹天涯难入喉,你走之后酒暖回忆思念瘦,水向东流时间怎么偷,花开就一次成熟我却错过”;以明月寄相思,词中有“明月不谙离恨苦”,歌中有“城里的月光把梦照亮,请温暖他心房,看透了人间聚散,能不能多点快乐片段”;以雨来喻愁绪浓密,词里有
“若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歌里有“听雨的声音,像悲伤的歌曲,滂沱大雨竟如此的冷清我陪雨哭泣,雨却还不肯停,寂寞的人才懂雨的心情,雨反复唱着熟悉旋律,用悲伤的情绪”;以梦来写幸福之短暂,反衬出感伤之情更甚的,词中有“浅情终似,行云无定,犹到梦魂中”,歌中有“情也成空宛如挥手袖的风,幽幽一缕香飘在深深旧梦中”。同时现代情歌也出现了“玫瑰”“咖啡”“背包”等新意象,不管变化还是继承,都是为表达情感服务。 另外这两种文学样式中表现的男性形象似乎少了些阳刚之气,词中是“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歌中则有“男人哭吧哭吧不是罪”,似乎儿女情长便英雄气短起来。宋代词人以男性居多,词中出现了“男子做闺音”的现象。词是用来配乐歌唱的新体歌词,最初产生于以女性为主的音乐环境中,它的内容、风格及语言表达自然会屈从于女性歌唱的需要,如“添伤感,将何计。空只恁,厌厌地。无人处思量,几度垂泪”,以女主人公自序的口吻,诉说失恋的痛苦或难以割舍的思念。由于封建社会的女性受着礼教的束缚,常是弱者的代名词,她们无法自主的追求幸福的爱情婚姻,只能自怨自艾,逆来顺受。这使得她们的境遇与失意文人有相似之处,正如白居易在《琵琶行》中说:“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所以,词人们借助于生活中被遗弃、被冷落的歌妓、少妇来表达自己仕途不顺及内心的幽怨之情。当然宋词中也有直接以男子身份出现的人物,但他们常有多愁善感的个性,以满纸泪水抒写感伤之情,而现代爱情歌曲由于不再受歌唱者性别因素的限制,不需以男性表现女性情思,所以表现的情感就更为真切,可以抒发最真实的感受:男人可以说哭不是罪,女人可以说“为你朝思暮想,为你日夜牵挂”,可见宋词相对来说较委婉含蓄,体现出朦胧的感伤美,而今天的情歌由于社会因素以及人们欣赏歌词的闲暇时间变少等多方面原因,所以相对而言表现得较为直白,因而也就有了“这是我的爱情宣言,我要告诉全世界”的声音,爱恨分明,喜怒哀乐表露无遗。
宋代的爱情词在人们觥筹交错之中不断传唱,现代的情歌在大街小巷飘荡,在时间的推移中,变换着模样,不同的人物述说着不同的爱情故事,但永远不变的则是隐藏其中又自然流露的感伤之情以及由此展现的文学的传承与拓展。
流行音乐毕业论文:如何引导中学生正确对待流行音乐
新学期伊始,为了了解高一年级学生在初中、小学的音乐学习状况,我们对高一年级新生做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95%以上的学生喜欢流行音乐,几乎每个学生都能列举出一大串流行歌手的名字:周杰伦、任贤齐、孙燕姿、王菲……对于他们的代表作品,更是了如指掌;就“你希望老师怎样上好音乐课?”这一问题,很多学生都希望在课堂上能听到自己喜欢的流行音乐;|学校举行歌咏比赛,学生绝大多数唱流行歌曲……以上这些现象,引发了笔者这样的思考:流行音乐究竟能否走进课堂?如何引导中学生正确对待流行音乐?
结合笔者从事音乐教学工作以来的经验,就以上两个问题谈几点体会:
一、 正确对待流行音乐
流行音乐作为一种音乐形式,具有它自身的特点:语言生活化、节奏明快、贴近生活、易与接受,虽然没有高雅音乐生命力强,但并不能因为它是流行的,就将其贬得一文不值,一味排斥;与之相反把高雅音乐捧上天,在课堂上禁止流行音乐,这样做也是不现实的,学生会很反感。音乐教师不能错误地认为自己是学院派毕业生,就鄙视一切流行音乐,更是禁止学生听唱。笔者认为:音乐也要提倡百花齐放,不拘一格。任何一种音乐形式都有其独到之处,比如流行音乐贴近生活、容易抒发情感,这些特点就是让广大青少年学生对其钟爱的原因,关键在于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流行音乐。由此可见,对于广大音乐教师而言,首先自己要正确认识流行音乐,然后才能引导好学生如何正确对待流行音乐。
二、循循善诱,正确引导
1、 正确认识青少年的心理和生理特征,是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流行音乐的前提。作为中学音乐教师,应该清楚的认识到:青少年学生正处在生理发育的特殊阶段,生理发育引起的第二性突变和生理上自我意识的增强行成的合力,使中学生的性意识迅猛觉醒、涌动,对异性充满好奇和渴望,进而对朦胧的爱情生活十分向往;同时,中学生心理发育和自我控制能力还不够完善,对人生、对生活的思考欠周全,向往与异性交往。而流行音乐绝大部分涉及情感生活、节奏明快,比较符合青少年期间十分肤浅的爱情观和欣赏特点,所以他们对流行音乐情有独钟;与之相反,课本上节选的歌曲和欣赏曲目就显得枯燥、乏味,缺乏情趣。事实并非如此,课本上的歌曲和欣赏曲目都是经过仔细推敲和筛选的,关键在于教师要精心备课、上好每一节课。
2、正确引导。青少年学生特有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对流行歌曲的偏爱,同时,现有的知识结构,使他们还没有具备完善的鉴赏能力,还不能区分它的优劣,按照自己的喜好全盘吸收流行音乐,难免会受到负面的影响,这就对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流行音乐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A、精心挖掘现有教材的内涵,充分揭示作品中丰富的内容和艺术形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本教学内容能让学生接受并喜欢。比如,初中音乐教材上的《苏武牧羊》就是一首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历史歌曲,多年以来它一直在人民群众中传唱,经久不衰。教师可先从“苏武牧羊”的历史故事着手,再联系到爱国主义精神的教育,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从视觉、听觉等感官上的反映上升到情感体验,让学生在歌曲的学习当中,充分感受到精神的愉悦享受;再如,高中课本上的欣赏曲目《梁山伯与祝英台》,它来源于美丽的民间传说“梁祝”的爱情故事,教师在给学生欣赏之前,可以先请学生讲述自己了解的故事、创设欣赏情境,再通过“化蝶”舞蹈的观看,结合音乐的听赏,引导学生从不同感官上体味音乐的旋律之美、情感之美。久而久之,学生对课本上的歌曲会渐渐喜欢,并会主动去了解和接受它们。
B、课堂上节选流行音乐,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和欣赏。流行音乐中不乏作品,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欣赏并讨论其价值所在。的流行歌曲对学生一样能起到思想教育作用,比起空洞的说教效果反而会更明显。比如《思念》这首歌曲表达了人们之间的真挚情感,教师可以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如何正确对待同学间的友谊问题,把握男女同学交往尺度“自然”、“适度”;流行歌曲《愚公移山》歌颂了人类不畏艰难、艰苦创业的精神,教师可以联系歌曲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在学习上要发扬不畏艰难、发奋图强的精神,刻苦学习,争做对社会有益的人;当然对于一些不健康的歌曲,教师就要明确态度,杜绝其进入课堂。
C、丰富学生的文化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让他们懂得如何鉴赏音乐的优劣。其实青少年对流行音乐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问他们为什么喜欢刘德华、张学友,他们回答大都是:喜欢就是喜欢,但谈不出自己喜欢的原因。笔者认为最主要的还是要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丰富他们的知识视野,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自己懂得如何区分优劣,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从的音乐中吸收养分,陶冶情操。
不难看出,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流行音乐还是一个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笔者只是谈了自己的一些体会,教育部门应该对这种现象加大力度进行研究,真正的而不是从口头上加强素质教育,而音乐教育工作者正肩负着实施素质教育的神圣使命,更应该义不容辞的去探讨、研究。
流行音乐毕业论文:让流行音乐在音乐课堂中响起
摘 要:“流行音乐使历史上首次出现了一种作为年轻人特权的艺术形式。这不是因为年轻人在经济上的独立,而是由于流行音乐富有青春活力,展示了人们如何生活。”而有关于在音乐课堂中是否引入流行音乐则一直作为备受关注的话题争论不休。笔者认为在中学音乐课上请流行音乐走进来是利大于弊的。而音乐教师则肩负着引导学生正确学习、辨别、欣赏这些流行音乐。真正使音乐在美育上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享受到音乐给予的乐趣。
关键词:流行音乐; 课堂; 学习; 辨别; 引导
“老师,上课的时候能让我们听点流行音乐吗?”,“老师,下节课教我们唱两首流行歌曲吧!”,“老师……”。作为一名中学音乐教师,近些年来,每当课前课后,总会有许多学生围着我提出这样的要求。看着孩子们那一双双渴望眼神,我总会不期然的联想到这群孩子们在课堂上学习音乐课本的相关内容时那一副无精打采、恹恹欲睡的表情。学生对流行音乐的热和对传统音乐(教材所选音乐)的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一现象值得引起我们的一些深思。
《音乐新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教育的目的绝不是要把学生培养成音乐家,而是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走进音乐,积极参与各种音乐活动,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使学生逐步养成鉴赏音乐的良好习惯和终生热爱并学习音乐的愿望。然而,在学校开设的众多学科中,一向被认为是课堂气氛活跃、轻松,培养学生德育教育,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音乐课,却越来却没有了青春涌动的气息,学生们热衷于港台、欧美流行音乐,或是私下偷偷戴上耳塞,或是在课堂上昏昏欲睡,老师却在台上无动于衷,照本念经,没有了印象中歌声悦耳的场景画面。原因到底出在哪儿呢?
翻开课本,我们可以发现,不论是哪个出版社的中学音乐教材,都秉持着以音乐知识为中心的思路,所选编的音乐作品大都为艺术歌曲或思想内涵较深的古典音乐,几乎没有涉及到通俗流行音乐,这就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和音乐情境感受。因此仅仅学习课本上的内容,很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容易使其产生枯燥甚至厌烦的情绪。而这与《大纲》中所提出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而且,在学校、教师和家长中都有这样一种普遍看法,认为流行音乐并不入流,缺乏艺术欣赏性,演法简单粗糙,歌词内容容易对学生造成负面影响等,所以在教学中并不提倡流行音乐,甚至对其发出禁令。我认为,这种做法却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学校音乐的发展。如果可以针对中学生的音乐审美心理特点,因势利导地培养他们对流行音乐的审美鉴赏能力,适当的将流行音乐引入课堂中,不仅可以丰富音乐课堂的教学内容,而且也有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打破之间形成的隔膜。由此,使学生对音乐课更有兴趣,更愿意和老师一起共同探索流行音乐之外的音乐艺术领域,不断提高学习音乐的信心和对音乐审美能力,享受到音乐艺术所给予的无限乐趣。
那么,如何在贯彻“音乐教育应当以兴趣爱好为动力”这一新课程理念的前提下,将中学生所感兴趣的流行歌曲与音乐课堂相结合呢?
一、正确认识流行音乐
流行音乐是指那些结构短小、内容通俗、形式活泼、情感真挚,并被广大群众所喜爱,广泛传唱或欣赏,流行一时的甚至流传后世的器乐曲和歌曲。这些乐曲和歌曲,植根于大众生活的丰厚土壤之中。因此,又有"大众音乐”之称。由于流行音乐的大多数载体都是以歌曲的形式出现,因此“流行歌曲”往往就成了“流行音乐”的代称。
二、正确选择流行音乐
流行歌曲发展迅速,曲目繁多,自然会出现良莠不齐的现象,但我们也不能全盘否定。在这百花齐放的音乐歌坛上,同样也出现了许多的、健康的、脍炙人口的作品,因此把它们一概挡在课堂之外,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消极做法。音乐教师有必要把流行歌曲中好的作品引进课堂,介绍给学生,担负起因势利导,提高学生的流行歌曲审美品味的责任,并力争把流行歌曲可能对中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降低到低限度。与其让学生不假思索地“来者不拒”,不如大大方方地把流行歌曲引入课堂,把那些健康向上,适宜学生年龄特点、身心发展并具有一定艺术性的作品介绍给他们,使他们对流行歌曲有一个更好的认识,能够辨识歌曲的优劣,同时也能提高他们的审美和判别能力,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
三、正确学习流行音乐
1、学习流行歌曲要适合学生的演唱能力
中学生正处于变声期,因此对歌曲难度的选择要把握适度。选择音域不宽,音调不高,作品难度不大,容易演唱的歌曲更加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在教学演唱上也减少了难度。而那些难度较大,不容易演唱但喜欢的歌曲,可以作为欣赏曲目,从音乐中感受、体验音乐的情感,理解音文秘站:乐表达的内涵。
2、学习流行歌曲要注重艺术性和教育性
音乐不只是表达的艺术,它还是能引起激动的艺术。在课堂上让学生从音乐中领悟艺术,从艺术中领悟音乐。通过教师的引导,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价值,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受到教育。
3、学习流行音乐教学要体现审美
《音乐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以情感人,以美育人。我们在选择、教授流行音乐时,要充分考虑到歌曲音乐在立意、情境、曲调、配器、伴奏等方面是否能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感悟,陶冶学生的情操,从而在潜移默化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但是,我们也不能为了一味迎合学生的喜好而让流行音乐霸占整个音乐课堂。它毕竟不是课堂教学中的主流,不能真正取代民族音乐和西方古典音乐的地位。虽然流行歌曲的节奏多变,形式多样,但大多数歌曲在艺术性上是比较单薄的,经不起时间的推敲和考验。如果让流行音乐独占了课堂,不仅不利于学生多方位地获得音乐知识和吸收音乐艺术营养,同时也不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不利于音乐的普及和发展。这就要求音乐教师把握好尺度,不能偏离音乐教学普及和提高学生音乐素质的基本要求。
把流行音乐引入课堂,让流行歌曲在课堂中响起,音乐教师负有不可推卸的引导责任。做一个称职合格的音乐向导,引导学生选择积极健康的流行歌曲,同时注重提升学生的文 化艺术素养,开阔视野,培养学生在茫茫乐海中练就一双“火眼金睛”,这样,在课堂上既满足了自己的兴趣爱好,丰富了课堂内容,也提升了自己的音乐审美情趣,充实了学习音乐的信心,更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一起畅游音乐的世界,充分享受到美妙的音乐所带来的乐趣。
流行音乐毕业论文:分析流行音乐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摘 要: 流行音乐是中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化形式,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取其长处,并以此为切入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及对社会的释读,从而促进自身的发展。
关键词: 流行音乐 语文课堂教学 催化剂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提出:学生要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文化的营养。中华五千年的文化积淀为我们留下了璀璨的传统文化,在要求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同时,也需要引导学生对多样文化有正确的认识。流行音乐作为多样文化的一种,值得我们关注。
流行音乐是指某一时期或是很长时期内被人们广泛传唱,甚至流传后世的音乐。它内容通俗,贴近生活,反映时代热点,跟随时代潮流,形式自由活泼,情感真挚。尤其是青少年,“某某歌星的粉丝”往往会成为他们的代名词,这一现象在中学校园里尤为突出,现已成为影响学生学习生活的一个重要因素。初中语文教师该怎么看待这一问题呢?我认为绝不能把流行音乐视为洪水猛兽,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实际上大语文教学的内涵是很广泛的,其人文性和综合性决定其与其他各类学科的相互兼容和渗透。流行音乐和语文教学亦是如此,把二者隔离开来的做法,是语文教学的一种倒退,所以应该把流行音乐中好的部分引入语文课堂,使其成为课堂教学的催化剂,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这样才能取得的学习效果。
一、通过流行音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兴趣。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以往老师只重自教而忽视学生,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已成为过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应该还权于学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广泛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真正属于他们,利用流行音乐创造情境是很好的方式之一。流行音乐是学生们所喜好的,如果把教学内容和与之相关的流行音乐联系在一块,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兴趣是好的老师,利用流行音乐激起学生们的兴趣点,会让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是这个道理。比如在讲《黄河颂》一文时,我首先介绍了文章的时代背景,当时抗日战争已爆发,日本侵略者的铁蹄正无情地践踏着华北大地,亿万国民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中华民族该何去何从呢?我留下了这个疑问,播放了《保卫黄河》,一曲罢了,许多学生瞪大了眼睛,更有的握紧了拳头,眼中的激动一目了然。我知道此时的学生已被这首歌曲激发起了研读本文的强烈兴趣,由兴趣做老师,学生对本文的理解也就更透彻了。
二、通过流行音乐的穿插,加深学生对文章情感的理解把握。
初中语文教学的难点在于让学生把握文章的情感,也就是把学生的心和文章的情感融会到一起。大部分同学看文章欣赏的只是波澜起伏、高潮迭起的故事情节,而忽略了与文章的情感产生共鸣,在文章主人公高兴时,学生悲伤的有之。悲痛时却又大笑不止,这就失去了语文教学的意义。流行音乐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在关键地方穿插音乐,就可以刺激学生,充分调动他们的感情,从而更好地把握文章的情感。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着名散文,尤其是父亲翻越栅栏为儿子买橘子的画面,至今已定格为一个经典。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使学生与文章所表现的情感达成共鸣,我播放了崔京浩的《父亲》:“那是我小时候/常坐在父亲肩头/父亲是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忘不了粗茶淡饭将我养大/忘不了一声长叹半壶老酒/等我长大后/山里孩子往外走/想儿时一封家书千里循叮嘱/盼儿归一袋闷烟满天数星斗/都说养儿能防老/可儿山高水远他乡留/都说养儿能防老/可你再苦再累不张口/儿只有轻歌一曲和泪唱/愿天下父母平安渡春秋。”歌声中,我的眼里饱含着泪水,大部分学生也已是泪流满面,不能自己。我知道每一个学生都会由这首歌而想到自己的父亲,这泪水中包含着感激、自责和奋进。此时对朱自清父子之间的真挚情感的把握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在这里,一首歌也就胜过了老师的千言万语。
三、通过流行音乐,能使学生获得人生的感悟和启迪。
一首好歌其实就是一首好诗,好的歌曲除了旋律优美以外,它言简意赅、文采华美、富含哲理的歌词也是不容错过的精彩,每一首流行音乐的词作者为了表达情感或音律节奏的需要,往往会在歌词中运用多种表现手法,这使歌词寓意深刻、回味悠长。在体现词作者自己人生观、价值观的同时,也会使学生获得人生的感悟和启迪。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这种音乐,不仅能拓展课堂教学的外延,而且会达到课已尽而趣无穷、思未尽的效果。《走一步,再走一步》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一篇文章,课文记述的是“我”和小伙伴们一起爬悬崖,“我”虽然成功地登顶了,却无法下来。在父亲的鼓励下,“我”逐渐有了信心,走一步,再走一步,慢慢爬下了悬崖。文章不长,中心也好把握,于是我便采用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一堂课下来,学生们虽然有所感悟,但悟之甚少。为此我做了调查,在第二课时讲述主旨时,我播放了零点乐队的《相信自己》。在激昂的音乐声中,在“相信自己/你将赢得胜利/创造奇迹”的振奋下,学生们脸上洋溢着坚定、自信。同时我也相信,这一堂课会因这一首歌而让学生获得更多的人生感悟。
四、以流行音乐为切入点,加强对学生传统文化的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
现代流行文化并不是不要传统文化,相反它是根植于传统文化之中的。流行音乐作为文化的一种,更是吸取了传统文化的精华。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但泛泛地说教只会让学生不胜其烦,而流行音乐则可以成为一个切入点,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中国石拱桥》一文介绍了中国石拱桥的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高度赞美了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但很多学生不以为然,总以为是文物,是糟粕,不能与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相媲美,二十一世纪的中学生和它是格格不入的。讲解此文时,周杰伦的《青花瓷》数次在班级响起,在优美的音乐中,学生仿佛看到了“素笔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的美丽画面。我告诉同学们,2008年山东省高考试题就依此而出,很多学生更是目瞪口呆,想不到崇拜者周董的歌也 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由此改变了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偏见,而变得积极探讨,探讨中必会被精妙的传统文化所折服。由此可见流行音乐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五、通过流行音乐,促进学生对社会的了解。
相对而言,学校是一个比较封闭的环境。但时代在发展,观念在改变,信息社会中,“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已过去。对于学业过重的学生来说,怎么与社会更好地融合呢?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运用流行音乐,则是很好的方式之一。流行音乐具有很强的兼容性,除具有传统性外,更多的是流行元素。很多时候它就是当代经济、政治、精神文化等各个领域的一个外在表现形式。其传统和叛逆比肩,光荣和罪恶并存。这相对于象牙塔内的莘莘学子而言,是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适应社会的很好的途径。例如在讲授《斑羚飞渡》一文时,我播放了《东北人都是活雷锋》,借此让学生们了解自然界有舍身相救的老斑羚,我们人类社会有撞人后逃跑的肇事司机。通过流行音乐,对于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学生们也就有所了解。
时代在发展,多元文化在相互碰撞,寻找流行音乐和语文教学的结合点,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中学老师有必要在流行音乐中去伪存真,挑选那些的流行音乐,将其融入课堂,使课堂更加丰富多彩,从而使学生得到的发展,进一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
流行音乐毕业论文:分析流行音乐在音乐教育中的作用
流行音乐的特性
大众性是流行音乐与生俱来最为关键的特点之一,也是流行音乐的社会基础所在。由于流行音乐的通俗性和大众性,特别是它本身所含有的自娱自乐的性质,它已经成为人们放松身心的一剂良药,也为广大音乐爱好者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因而成为社会各阶层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时尚性是流行音乐独特的美学特色。众所周知,古典音乐时期形成的乐队,从乐器到编制很少有突破性。而流行音乐通过运用近期科技成果,不仅使流行音乐的创作、制作、表演效果等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而且在创作理念上有了很大的突破。这对推进音乐的理论建设和音乐教学模式的改进起到了很好的启示作用,从侧面反映出社会和时代的发展,以及人类美学思想的进步。
即兴性是指在流行音乐的表演过程中,根据现场的情况,即兴地加入一些创意性的元素,如语言、动作、旋律中的变奏等。由于当前音乐教学的模式比较固定,在教学过程中很难突出学生的特点,而流行音乐的即兴性恰巧满足了这一要求。即兴是一次性不可再现的时间点,是流行音乐中最值得期待和最富创造力的东西。它能很好地体现学生极佳的音乐感觉和良好的音乐功底。
流行音乐之所以流行,不仅仅因为它的大众性和易于传唱的特性,还在于它不断运用科学技术而使传播方式更加快捷。一方面,科技的进步使得流行音乐的传播手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从最初没有影像的磁带、唱片、卡拉OK到便携式的mp3、mp4等,再到可以欣赏影像视频的掌上电脑,这些科技产品的出现极大地满足了流行音乐快速传播的需求。另一方面,为了更好地推广流行音乐,制作方必然会要求科技产品更加的多样化,这也推动了科技的创新。音乐由高雅艺术发展成为大众文化传播产业,最关键的因素也是传播技术的发展。
流行音乐是以青少年为主要受众的,其中大量以成长主题为题材的作品更是直接以青少年为销售对象。这些流行音乐表达着青少年的喜怒哀乐、记载着他们的成长故事,已经成为青少年情感外化与表达的主要手段。在音乐教育中,流行音乐进入课堂已经不可避免,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让流行音乐进入课堂,进而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是音乐教师必须认真面对的问题。
流行音乐能够对音乐教学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流行音乐是一种以歌曲演唱形式为主的音乐艺术,其歌词表达通俗易懂,感情体验单纯直接,可以较大程度地将音乐艺术具体化,使听众得到生动而相当的印象。有的流行歌曲甚至就是以现实生活的原型出现,如《一封家书》的歌词就采取了和大众一般书信交流内容一致的创作手法,与欣赏者的沟通更加直接和方便。
流行音乐作品反映创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政治、道德、伦理等方面的评价,这些评价和认识被听众所认识和接受,就能教育和影响听众。如:为援助非洲灾民创作的着名的流行歌曲《世界一家》,为世界和平发出呼吁的《让世界充满爱》,表现爱国热情的《红旗飘飘》,表现伦理亲情的《常回家看看》等。这些流行音乐作品在现实社会生活中起到了营造美好气氛、激发集体爱国情绪的教育功能。
由此可以看出,流行音乐以其生动性、通俗易懂性、趣味性,在拉近了它和社会大众之间的审美距离的同时,在音乐教学中也能够更好地影响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综合素质。
流行音乐有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作用
流行音乐具有审美功能,主要表现为它可以使欣赏者感到身心愉悦,并达到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和审美趣味的目的。流行音乐中艺术性较强、并受到群众喜爱的流行音乐作品,以及一大批流行音乐创作者在尝试与古典严肃音乐、传统的民族音乐结合起来创作的作品,都必将大大提升流行音乐作品的审美品质,增强流行音乐的审美功能。
可以说,在对学生的音乐教学活动中,审美能力的培养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学生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随着自身艺术经验的不断丰富,其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与个人审美情趣也在不断提高。
流行音乐能很好地让学生肯定自身价值
在音乐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特点,贴近实际生活。而流行音乐的创作题材一般都是以日常生活为主,强调个人的心理情感。因而,无论是群众自娱自乐还是专业演出,都表现出流行音乐的平民化特质。尤其是各种类型、各种级别流行歌曲大奖赛的举行使更多流行音乐爱好者有了展示自己演唱才能的机会。更有一些佼佼者甚至走上了专业演员的道路,一些人因之成为明星。大众通过参加各种比赛满足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认识自我能力的需要,并在这个过程中增强个体的信心。这就说明,流行音乐是值得在音乐教学中推广的。
综上所述,流行音乐对音乐教学有着很大的影响作用,我们必须在音乐教学实践中进行及时调整,以较大限度地发挥流行音乐的积极功能。而以上这些认识又必须建立于流行音乐作为一种文化存在的基础上,必须以文化整合,即从观念的、形态的、行为的角度看待和处理流行音乐。也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把握流行音乐的实质。
流行音乐毕业论文:中国风流行音乐的价值研究
随着音乐创作方式的不断创新与发展,“中国风”歌曲一时风靡了全球,引起了内地、港澳台以及其他华人地区的广泛关注。有关“中国风”的报道与评论充斥着大街小巷以及各个媒体。由此可见,“中国风”已成为中国流行音乐中一支显赫的音乐力量,它对中国流行音乐的创作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一、“中国风”的概述
如若对“中国风”进行深层次分析的话,我们能够发现“中国风”的“风”可以组词为风格、风韵以及风采,可以说,“中国风”就是带有中国风格、风韵、风行起来的一种流行趋势。在网络化时代中,我们在网上检索“中国风”一词时,我们能够发现不仅仅是流行歌曲,还有服装设计、建筑以及影视等都涉及到“中国风”这一概念。“中国风”将中国传统的民族元素以一种崭新的形式呈现在大众面前,并得到了大众的认可,成为了一种流行趋势,从这一角度上来讲,“中国风”的出现存在其必然性。
大众喜爱的流行音乐歌手周杰伦在其2003年所发行的专辑《叶惠美》中,有一首具有民族意味的歌曲《东风破》,这首歌曲很受人们的喜爱,它在向人们展示流行音乐与民族传统文化元素结合的基础上,又迎合了当前人们对音乐美感的需求。周杰伦的音乐之所以广受大众的喜爱,与他在歌曲中加入“中国风”元素分不开。与周杰伦同时期的另外一位流行音乐者王力宏,在创作歌曲中也将“中国风”融入其中,他的歌曲《心中的日月》便是好的体现,此专辑一出来便取得了极大的进步。《心中的日月》在藏族人看来,是人间仙境的意思,这首歌十分符合中国民族的调式,具有“中国风”的韵味。
二、“中国风”流行音乐的价值
中国的音乐是在与西方音乐不断交融的过程中发展、创新的,不同的社会背景孕育着不同的音乐环境,由此所表现出的音乐也具有不同的价值。在中国流行音乐创作实践的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因素被不断的吸收、借鉴,只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中国传统文化与流行音乐的结合未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直到近代,在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音乐相融合的过程中,“中国风”的浪潮才不断涌现,在这一浪潮中,“中国风”流行音乐的价值研究被提到日程上来。从一定程度上讲,“中国风”流行音乐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流行音乐的舞台上留下了重要的历史痕迹。“中国风”流行音乐使得人们对流行音乐有了重新的认识。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对音乐的审美力也有了显着的提升。新时期,在流行音乐中加入传统文化的创作因素,使得流行音乐能够更好的服务于传统文化。相信在未来几年,“中国风”流行音乐的创作,必定会繁荣中国的音乐,进而为丰富音乐的多元性奠定基础。
可以说,流行音乐属于一种通俗的大众文化,在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流行音乐的快速发展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而“中国风”在尊重流行音乐趋势的前提下,充分吸收借鉴传统文化中的合理、健康因素,为流行音乐的创作增添了许多发展因素。从当前所流行的音乐分析,我们能够发现不仅传统的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被巧妙的结合在了一起,昆曲的创作题材、唱腔,黄梅戏的唱腔以及京剧的唱腔等传统的艺术符号被广泛的引用到了流行音乐的创作中,在为流行音乐的发展提供借鉴的基础上,满足了青年一代的情感体验,同时也为未来音乐的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
需要我们深刻意识到的一点是“中国风”流行音乐的出现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社会群体的认同价值。“中国风”流行音乐在存在的过程中吸收、借鉴了中国传统的文化因素,将中国传统的美感贯入到了音乐歌曲中,进而使得“中国风”流行音乐在表达中国气派的同时,产生了一种积极的民族认同感,人们会在音乐的熏陶中,潜移默化的接受音乐中所渗透的价值观念。另外,需要我们明确注意的一点是“中国风”流行音乐的出现能够促进社会群体的交流,可以说,“中国风”流行音乐的出现,是中国社会在不断发展,变迁过程中,文化价值观多元化的表现之一,因为它不仅吸收了中国传统的文化因素,而且还借鉴了西方文化。
三、结语
总而言之,“中国风”流行音乐在当前已成为了流行音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且这一音乐形式受到了社会大众的广泛青睐。然而,需要我们关注的一点是,“中国风”流行音乐在创作的过程中,仍然不可避免的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进行不断的探索与实践。
流行音乐毕业论文:让流行音乐走进小学音乐课堂
上学期末,笔者对五年级的孩子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题目是:你们喜欢什么样的音乐?大多学生的回答是:“我很喜欢音乐,但仅限于流行音乐。”“我对现在音乐课上的东西一点兴趣也没有。”“要是课本上的歌曲都是流行歌曲该多好啊!”诸多类似的回答真的应该引起音乐教师的思考。为什么学生对周围的流行歌曲那么热爱,有些几乎是到了痴迷的程度?现阶段小学音乐课教学虽然已经跳出传统!的、满足于教唱一首歌曲的模式而发展成为涵盖歌曲、欣赏、读谱、综合训练、歌表演、集体舞、唱游、音乐游戏等诸多内容在内的多元化新格局,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音乐素养,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但是,教学内容与时代氛围的脱节还是显而易见的。学堂乐歌时期的歌曲仍然存在于今天的音乐课堂上。因为脱离了当时特定的环境,学生对歌曲的理解已经不那么深刻。特别是速度较慢的抒情歌曲,学生更是不爱听不爱唱。不可否认,大部分流行歌曲音韵谐美、情味深长、贴近生活,表达的是对个人生活、理想和内心世界的感受,容易引起学生对流行歌曲的迷恋。所以,讨论流行音乐对校园教育影响的问题所涉及的不仅仅是音乐教育,从大处着眼,可以说它体现了现代流行文化与传统课程知识体系的冲突与矛盾。我认为应该有选择地让一些流行音乐进入课堂,以弥补教材的不足,拉近课堂与现实生活的距离。
一、流行音乐进入课堂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
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学生如果失去学习音乐的兴趣,音乐课就如同虚设,如学生所说的是浪费时间。因此,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实乃音乐教师的重要任务。而学生对流行歌曲怀着极大的热诚,在调查中,当问及要不要让流行音乐进入课堂时,99%的学生都回答:“要!”某些学生还高嚷道:“我爱流行音乐!”面对学生如此浓厚的兴趣,我们怎能不把它利用起来?事实上,如果教师将课本上的歌曲稍加改动就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流行音乐进入课堂是时代的要求
现在流行音乐充斥了整个社会,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课堂上闭口不唱流行歌曲,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歌声,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音乐。现在的时代强调人的个性,而流行音乐体现了人们在不同意境中的思想感情,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学生喜欢唱流行歌曲,显然单一的教学内容和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满足不了学生对不同音乐的求知欲望。让流行音乐进入课堂,是不可避免的,这是一个时代的趋势,也是一个时代的选择。
三、流行音乐进入课堂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
翻开音乐教材发现,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要求上都有一些专业化倾向。而我们现在的学生音乐基础较差,参差不齐,特别是从农村来的学生连节拍也分不出,稍好点的学生也只能勉强识简谱。面对这样的学生,要求他们进行曲式分析未免强人所难。而且学生对音乐的了解比较浅显,兴趣一般集中在歌曲这单一的方面,对的声乐、器乐作品知之甚少,唱的歌曲又主要是流行音乐。这就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实际音乐知识和能力出发,把它作为资源引入课堂中。
以上几点,使得通俗音乐进入校园音乐教学变成一种必然趋势。当然,在歌曲的选择上我们仍需注意一些问题。首先我们允许流行音乐进入课堂,但是不能让流行音乐变成课堂教学的主角。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要尽力把握流行音乐进入课堂的尺度,不能偏离音乐教学“普及和提高学生音乐素质”的基本要求。其次,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选择那些健康向上,并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作品介绍给学生,一定要把握好流行音乐进入课堂的关口,让流行音乐发挥它积极的一面,提高学生的审美和辨别能力。,我认为,将流行音乐引入课堂,并不仅仅是将流行歌曲拿到课堂上唱,它的引入形式和方法是多样的,可以用流行音乐的演唱形式演绎老歌。例如在教学民歌时可以让学生在保持民歌原有的艺术性的基础上用流行音乐的演唱方法和形式学习民歌。我们可以将不同的形式和方法适当地运用到课内歌曲教学中,也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及时调整和补充教材,把流行音乐积极的一面展现给学生。这样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会大增,教学质量会更好。
将流行歌曲引入课堂是切实可行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有效手段和途径,是时代的选择,也是符合学生实际水平的。只要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合理的安排,就会对教学有帮助,对学生的发展有好处。
流行音乐毕业论文:分析析流行音乐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流行音乐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在美国萌芽,风格多样,例如:Jazz、Blues等,它是20世纪以后诞生的都市音乐。中国流行音乐的风格与形态主要受欧美影响,并慢慢融入了中国古典文化,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它在各方面都迅速发展的今天,凭借蓬勃的生机与朝气,迅速占据当今娱乐产业的主流地位,在当代大学生的生活与学习中,成为必不可少的一种休闲方式。由于其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我们需加强对流行音乐的规范,让流行音乐更好的被大学生所运用,更好的促进当代大学生的生活与学习。
经过在校园中的调查,抽取了部分有效问卷得出以下结论:女生和男生对于流行音乐使用的比例为6比4,其中女生喜欢日韩音乐作品多于大陆、欧美的流行音乐作品,而男生则最喜欢欧美流行作品、从而得知在大学生的心目中,日韩,欧美的流行音乐地位超于中国流行音乐。问卷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问题:
1.喜欢流行音乐吗?为什么?
很多同学选择的是喜爱流行音乐,因为可以给他们紧张的学习生活带来放松;但也有部分同学选择了不喜欢,因为在他们看来流行音乐过于浮夸。
2.如果生活学习中没有流行音乐会对大学生造成困扰吗?
一部分同学选择了会,因为在他们看来流行音乐已经融入了他们的生活,成为休闲娱乐必不可少的方式;但也有人觉得在忙碌紧张的学习生活中,他们没有多余的时间来关注流行音乐,所以这并不会成为他们的困扰。
3.如何安排流行音乐在生活学习中的位置?
大部分同学都认为流行音乐时一种休闲娱乐方式,适合课余时间用来放松心情,而并非是生活学习的必需品,所以他们认为在学习任务完成的情况下才会来选择流行音乐。
4.如何看待当今流行音乐?
多数同学是这样看待流行音乐的:流行音乐很时尚又很独特,它丰富了生活,放松了心情,还成为了这个时代的朝阳产业,但在良莠不齐的流行音乐市场中,还存在着许多质量低下的流行音乐,所以大学生在选择流行音乐的时候需要慎重。
通过调查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大部分学生给予了流行音乐以正面的评价,支持流行音乐在大学生中的传播。但也有部分同学提出了流行音乐的弊端。下面就流行音乐对大学生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两个方面来分析研究:
流行音乐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首先,充实了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流行音乐为学生们提供了解压和放松的方式,让他们消除疲劳,获得情绪的宣泄释放,最终调节内心,从而达到一个平静的心态。
其次,有助于大学生展现自我。如今有关于流行音乐的音乐类选秀节目席卷着整个中国,当然也包括各大高校,很多学生从单纯的欣赏变成了参与者,成为选秀节目中冉冉升起的新星,这充分证明了流行音乐逐渐成为大学生心目中不可缺少的休闲娱乐方式。
,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流行音乐是一种随意而又严谨的艺术,具有时代感,它的自由性、模糊性、不确定性给人们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让学生们在欣赏流行音乐的过程中主动探索音乐,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不断的学习摸索,逐步创造和完善自己心目中的流行音乐。
流行音乐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首先,很多流行音乐的制作与包装是商家为了创造出更多的利润而推出的,这让其偏离了流行音乐的本性,商家为了迎合消费者,使得这些歌曲变的低质量且庸俗,这样的流行音乐在大学生们中传播,会对大学生的身心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同样的,商品化的流行音乐还体现在一些选秀节目中,很多大学生因为一场选秀节目而一夜成名,万人追捧,从而使得同龄人产生了错觉,一味的认为运气会是成功的捷径,从而放弃了奋斗的目标,甚至拖垮家庭。
其次,有些大学生的内心较为脆弱,容易受到流行音乐的影响,当他们沉迷于低俗沉闷的歌曲中无法自拔时,精神会越来越萎靡,思想会越来越颓废,这样下去会产生消极的情绪,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湖北长江大学的一名大三学生听了一首《死亡音乐》后当场晕倒,醒来之后陷入了极端的恐惧中。这种现象的发生,应该受到大众的正视和重视,格调低下,庸俗颓废低下流行音乐对大学生们会产生不良的人生价值观,造成情感的扭曲,导致思想消沉,学业荒废。
总之流行音乐是当下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在享受流行音乐带来感官享受的同时,我们也要知道无论如何完善流行音乐也必将会出现一些消极影响,流行音乐中也有庸俗低级的内容,它门或多或少影响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所以我们要择期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选择适合自己的流行音乐,让流行音乐成为大学生生活中的良师益友,更好的促进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心理健康,更能促进流行音乐本身的创新。
流行音乐毕业论文:流行音乐的后现代主义表现手法
后现代主义时期,西方音乐突破了这些条条框框。法国哲学家利奥塔(J.F.Lyotard)认为,后现代作家和艺术家创作的作品“在原则上并不受制于先前确立的规则,也不能运用那些熟知的规范来对它们做出判断。那些规则和规范正是艺术品本身所寻求的东西。于是,艺术家和作家便在没有规则的情况下从事创作”。因此,后现代主义时期的音乐表现出一些全新的艺术特征。在创作方面,一些作曲家运用各种“小型叙事”来颠覆传统音乐中统一的叙事结构,比如约翰?亚当斯(JohnAdams)经常在其音乐中使用各种双关语(Puns)和戏仿(Parody),使得作品呈现出复杂的审美效果。菲利普?格拉斯(PhilipGlass)和史迪温?里奇(SteveReich)等则运用连续性的反复创作出了非叙事的作品,打破了以往传统音乐对作品结构的整体感知。另有一些后现代主义音乐将那些原本处于不同语境和历史中的材料拼贴杂糅在一个作品中,甚至有些材料并不属于音乐本身,形成一种马赛克式的斑驳效果。以上这些后现代主义音乐的艺术特征在中国当代流行音乐中都有一定程度的体现。但迄今为止,尚未见有人系统地分析当代流行音乐所体现的后现代主义的艺术手法。本文将结合后现代主义理论具体探讨当代流行音乐所采用的后现代主义艺术手法,以期能更好地认识并理解当代流行音乐。美国文论家艾哈卜?哈桑(IhabHassan)指出,后现代主义艺术的根本特质是不确定性(indeterminacy)和内在性(immanence)。不确定性是指同一作品有着多重衍生意义,作品充满模糊性、间断性、多元论、零散化、变形、反讽、解构等特点,这是对一切秩序和结构的消解,它永远处于一种动荡的怀疑和否定之中,它“影响着政治实体、认识实体以及个体精神——西方的整个话语王国”。内在性是指后现代主义不再具有形而上的精神维度,不再具有超越性,不再追求价值、真理、至善、终极关怀、远大目标,而只对当前环境、具体作品感兴趣,只沉醉于琐碎的现实和具体的语言能指中,“我们随处可见的内在性叫做语言,语言具有意义的模糊性、认知的不可能性和政治的分裂性。”不确定性和内在性是后现代主义艺术的宏观特征。微观层面上,后现代主义作品具有与现代主义作品不同的艺术手法,这些手法主要包括:互文性、拼贴、种类杂糅、零度写作。这些艺术手法都在当代流行音乐中得到了充分的运用。
一、互文性
互文性(intertextuality),又称“文本间性”,是法国符号学家克里斯蒂娃(JuliaKristiva)提出的概念。在《符号学》一书中她写道:“任何作品的本文都像许多行文的镶嵌品那样构成的,任何本文都是其它本文的吸收和转化。”也即每一个文本都是对先前的其它文本的吸收和改写,都是先前文本的影子,新文本和先前文本之间相互映照彼此关联,形成一个意义无限增殖的、不断延展着的网络。新文本与先前文本处于不断的对话中,意义便产生于这个对话过程中。一方面,意义既是此处的文本和彼处的文本的空间上的共时态联系;另一方面,它又是此时的文本和彼时的文本的时间上的历时态联系。共时态与历时态的相互联结使得文本的外延和解释无边地延伸,决定了意义的不确定性。在当代的流行音乐中,一些歌曲便运用了互文性的艺术手法。1993年歌手毛宁在春节晚会上演唱了一首《涛声依旧》,之后这支歌红遍大江南北。《涛声依旧》的歌词非常优美:“带走一盏渔火/让它温暖我的双眼/留下一段真情/让它停泊在枫桥边/无助的我/已经疏远了那份情感/许多年以后却发觉/又回到你面前//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久违的你/一定保存着那张笑脸/许多年以后能不能/接受彼此的改变//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今天的你我/怎样重复昨天的故事/这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这首歌的歌词其实是对唐朝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的重写,原诗如下:“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首诗作于作者科场失利返乡途中,诗中自然而然流露出凄凉悲苦的情绪。诗歌的前两句通过月落、乌啼、漫天的寒霜、江边的枫树、点点的渔火这几个简单的意象,勾勒了一副凄冷的秋夜羁旅图。后两句中,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既衬托出夜的宁静,又重重撞击着作者那颗孤寂落寞的心,让人顿感时空的永恒和寂寞的无奈,产生出关于人生和历史的无际遐想。毛宁的《涛声依旧》借用了张继《枫桥夜泊》中的意境与意象,将它们挪用到当代的情歌语境中,是对原作的强力“吸收”与“改写”。歌词中处处弥漫着原诗的凄愁与落寞。张继的诗作与毛宁的诗歌形成一个跨越数千年的文本网络,在唐朝与当今的时间两极对峙中,在原作与歌曲之间的张力场中,毛宁的歌曲取得了较高的普通情歌所达不到的审美效果。这首歌曲指向历史深处,将现时的话语刻入历史记忆中,使得原诗与歌曲形成一种有效的互文对话。类似的歌曲还有周杰伦的《娘子》、《青花瓷》、《菊花台》、《发如雪》等作品,这些歌曲与传统古诗词中的许多意象、意境形成互文关系,这不仅使得古诗词在现时焕发出新的生机,而且给这些流行歌曲增添了深厚的文化意蕴,两者在这种互文对话中相得益彰。
二、拼贴
拼贴(collage)一词源于法语coller(胶水),在英语中,collage指用报纸、布、木片、金属片、花瓣等各种材料拼凑在一起的拼贴画或大杂烩。拼贴形成一种零散化的艺术效果。美国文论家杰姆逊(FredericJameson)将零散化视为后现代艺术的一个主要美学特征,认为在后现代主义作品中,“零散、片段的材料就是一切,它不会给出某种意义组合或最终‘解决’,它只能在长期的现在的阅读经验中给人一种移动组合的感觉。”这些零碎的材料被散乱地堆积在一起,没有中心,没有结构,而且反对任何形式的组合。美国后现代主义作家巴塞尔姆(DonaldBarthelme)认为,“拼贴原则是20世纪所有传播媒介中的所有艺术的中心原则……拼贴的要点在于不相似的事物被粘在一起。”当代流行音乐大量运用了拼贴这种艺术手法,歌手莫文蔚的《忽然东风》便是一个典型例子。歌词写道:“忽然东风淘尽霓虹/唐朝月照钢筋梦/网路之中谁住冷宫/爱是休闲活动/各路英雄线上黄蓉/电玩里襄阳喜相逢/预录感动谁望东风/琵琶与吉他徵宠//沉醉东风四方城中/未来的主人渐成翁/丝路热风网咖潮流触动虚拟面孔/塑胶芙蓉电子古龙/影碟里的大红灯笼/汉方美容一路长红古筝DJ也相容/谁折柳习惯被动/用拇指沟通通报爱人行踪……谁化蝶爱得沉重/不如一身古铜/谁葬花弱不禁风/我信自己主攻/苦命佳人 哭崩长城/爱上伤痕 自尊满是裂纹/悲情伤身 就算惨案发生/不扮娘子演娘子军剧本/容忍 牺牲 不是爱人本分/梁祝请多保重”。歌词中,来自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意象与当下的网络游戏、DJ、影碟、电子堆积在一起:“唐朝”与“月照”通常联结的是唐诗中至纯至美、闺人幽怨的意境,这却和“钢筋”放在一起;“黄蓉”、“古龙”是金庸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中的人物,却与当今网络红人“芙蓉”姐姐混杂一处;更有甚者,民间传说中化蝶的“梁祝”这里却与《红楼梦》中“葬花”的林黛玉并置一处;“哭崩长城”的孟姜女和芭蕾舞剧本《红色娘子军》搁置一起。由是,整个歌词呈现出一种奇特的“精神分裂”症状,词语与意象碎片随意拼接,历史与现时纵横交叉,文言与白话肆意联结。歌词已失去意义的深度,只有一串串忽隐忽现、 若明若暗的声音在时间里闪现。类似的运用拼贴的歌曲还有左小祖咒的《吹牛》、《正宗》、《勋章之梦》、《单刀会》、《黄泉大道》,王菲的《流浪的红舞鞋》、《不留》,周杰伦的《烟花易冷》等等。
三、种类杂糅
种类杂糅(hybridization),又称“种类混杂”或“大杂烩”,指将两种或两种以上风格、体裁迥异的材料并置在一起,从而产生出新的作品。哈桑将种类杂糅视为后现代主义主要的艺术手法之一,“题材的陈腐与剽窃,拙劣的模仿与东拼西凑,通俗与低级下流是艺术表现的边界成为无边的边界。高级文化与低级文化混为一缸,在这多元的现时,所有文体辩证地出现在一种现在与非现在、同一与差异的交织之中。”由于几种体裁不同的材料被有机地并置在一起,因此种类杂糅打破了作品的稳定结构,使得作品的意义处于不确定之中。种类杂糅与拼贴不同,拼贴是数量众多的东西被杂乱搁置在一起,而且这些东西是不相似的、性质不同的,每一种东西都只占很少的份额,最终的作品呈现出斑斑驳驳的马赛克式效果。种类杂糅则是将性质相同但风格不同的几种材料放在一起,材料的数量有限,而且强调组合的结构整体性,比如,有些时装将中国元素与欧美元素结合,有些建筑将巴洛克风格、古典主义风格与和现代主义风格地结合在一起。种类杂糅在当代流行音乐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1994年,阎肃作词、孟庆云作曲、歌手谢津演唱的流行歌曲《说唱脸谱》一经推出迅速走红。这首歌曲成功地运用了种类杂糅的艺术手法,将流行歌曲、京剧、说唱三种类型的旋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歌曲及时小节唱到:“那24小时爷爷领我去把京戏看/看见那舞台上面好多大花脸/红白黄绿蓝咧嘴又瞪眼/一边唱一边喊哇呀呀呀呀/好象炸雷叽叽喳喳震响在耳边。”这部分运用的是流行歌曲的旋律,但紧接着,第二小节就使用了京剧的曲调,“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歌曲第三小节采用了说唱音乐的形式,“说实话京剧脸谱本来确实挺好看/可唱的说的全是方言怎么听也不懂/慢慢腾腾咿咿呀呀哼上老半天/乐队伴奏一听光是锣鼓家伙/咙个哩个三大件/这怎么能够跟上时代赶上潮流/吸引当代小青年。”这首歌及时次创新地将流行歌曲、京剧、说唱三种类型的音乐并置在一起,给听众带来全新的艺术审美感受。京剧在当今社会是一种高雅文化,而流行歌曲和说唱音乐则属于通俗文化,这首歌曲突破了艺术原来的体裁界线,将高雅与通俗两种文化形式并置于一起,消除了高雅与通俗之间的隔阂,取得了较好的艺术效果。同时,这首歌也间接地促进了社会大众对京剧的接受,让京剧元素进入了日常生活。种类杂糅已经成为当前流行音乐的一种重要表现手法,类似的歌曲还有慕容晓晓的《黄梅戏》、信乐团的《北京一夜》、零点乐队的《粉墨人生》、Tank的《三国恋》、陈红的《深夜走过长安街》、李玟的《刀马旦》和李玉刚的系列歌曲等等。
四、零度写作
零度写作(writingdegreezero)是法国哲学家罗兰?巴尔特(RolandBarthes)在《零度的写作》一书中提出的概念,意指后现代作家不再关注内容、意义、价值,而是关注形式、语言、风格,文学只关注语言自身,而不是外在现实,“零度的写作根本上是一种直陈式的写作……这种新的中立的写作存在于各种呼声和判决的环境里而又毫不介入其中,它正好是由后者的缺席所构成。但这种缺席是彻底的,它不包含任何隐蔽处和隐秘。于是我们可以说这是一种毫不动心的写作,或者说一种纯洁的写作。”零度写作是一种不及物的写作,一种中性的、非情感化的写作,作家们不考虑社会与政治使命,而仅仅在语言的花园内辛勤耕作,玩弄着各种语言游戏。作为一种后现代的艺术手法,零度写作也体现在音乐领域内。美国实验音乐家约翰?凯奇(JohnCage)打破所有传统作曲技法、标准乐器与标准演奏法,将一些他本人都没有预料也根本不可能预料到的音响作为他作品的元素,给听众营造一种意境,让听众自己来理解作品。凯奇曾指出:“一种声音不能被看做是思想、是责任、是需要另一种声音所揭示的东西,或是其他什么。”也即,音乐并不承载音响之外的任何意义,音乐犹如一种无目的的、无意义的“音响游戏”。许多当代的流行音乐就运用了零度写作这一艺术手法。2010年,歌手龚琳娜推出歌曲《忐忑》,该歌在网络上迅速走红,被人们封为“神曲”。《忐忑》是一首无歌词的歌曲,在多种民乐器的伴奏下,在长约三分钟的演唱中,龚琳娜时而尖叫,时而吆喝,并伴随着丰富而夸张的表情变化,取得了震撼性的艺术效果。龚琳娜的发出的声音大致是:“啊哦/啊哦诶/啊嘶嘚啊嘶嘚/啊嘶嘚咯嘚咯嘚/啊嘶嘚啊嘶嘚咯吺/啊哦……”在被问及为何歌曲的名字是《忐忑》时,龚琳娜坦言道:“其实这首曲子,是没有歌词的,而且我的每一次演唱唱出的词也不一样。……为什么叫《忐忑》?因为这就是我演唱时的感受,这两个字很形象地表现出我的心忽上忽下,很干脆。”《忐忑》颠覆了先前关于流行歌曲的概念,没有歌词,没有固定结构。龚琳娜的每次演唱都是一次新的演绎,与她前面的演唱并不一样。至于《忐忑》表现了什么,传达了什么,则不受作曲者和歌手的控制,而由听众自己理解。《忐忑》其实是作曲者和歌手共同制造的一个“音响游戏”。再如,歌手洛天依的《投食歌》,歌中唱到:“好饿,好饿,好饿/我真的好饿/好饿,好饿,好饿/我真的好饿/好饿,好饿,好饿/我真的好饿/好饿,好饿,好饿/我真的好饿/明明今天上午/吃了五碗面/可是非常奇怪/现在就饿了……大家最近说我/是个大吃货/其实那是因为/特别容易饿/无论吃了多少/还是不够吃/所以来请大家给我投食呀/吃呀吃呀吃呀/吃呀吃呀吃/吃呀吃呀吃呀/吃遍全世界/吃的小玲她也和我一起吃/请大家一定给我投食……”歌词在“饿”和“吃”之间反复,旋律也在机械地重复,不知道歌曲的意义所指,更不知道歌曲的价值所在,似乎是为了歌唱而歌唱,为了音响而音响。类似的流行歌曲还有《丢丢铜》、《甩葱歌》等。
后现代主义艺术手法互文性、拼贴、种类杂糅和零度写作在当代流行音乐中的大量运用扩大了流行音乐的表现范围,增强了它的表现力,丰富了它的艺术效果,使得当代流行音乐给人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究其实质,所有这些艺术手法都弱化了作曲者与作词者对歌曲的控制,消解了他们的主体性,否定了他们在传统音乐中所享有的主宰地位,而将流行音乐的意义创造赋予演唱者和听众。不论是毛宁的《涛声依旧》、莫文蔚的《忽然东风》,还是谢津的《说唱脸谱》和龚琳娜的《忐忑》,歌曲中那些来自不同时代、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材料片段将共同作用于演唱者和听众,并由他们来诠释歌曲的内涵与意义,当然他们的诠释也将人言人殊、见仁见智,但这也正体现了后现代主义的不确定性原则。巴尔特曾宣告“作者之死”,认为文本生产出来之后,作者便走向了“死亡”,作者的死亡意味着读者的诞生,正是读者决定了文本的意义。与文学文本一样,流行歌曲一经诞生,便与作曲者和作词者再无关系,其意义将由演唱者和听众决定。由是观之,当代流行音乐中后现代主义艺术手法的运用犹如一场革命,它否定了流行音乐既有的范式,颠覆了其原有的意义生产机制,而将意义生产交由演唱者与听众,这体现了后现代主义消解中心、消解、崇尚多元性的精神实质
流行音乐毕业论文:论流行音乐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摘 要: 流行音乐是中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化形式,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取其长处,并以此为切入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及对社会的释读,从而促进自身的发展。
关键词: 流行音乐 语文课堂教学 催化剂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提出:学生要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文化的营养。中华五千年的文化积淀为我们留下了璀璨的传统文化,在要求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同时,也需要引导学生对多样文化有正确的认识。流行音乐作为多样文化的一种,值得我们关注。
流行音乐是指某一时期或是很长时期内被人们广泛传唱,甚至流传后世的音乐。它内容通俗,贴近生活,反映时代热点,跟随时代潮流,形式自由活泼,情感真挚。尤其是青少年,“某某歌星的粉丝”往往会成为他们的代名词,这一现象在中学校园里尤为突出,现已成为影响学生学习生活的一个重要因素。初中语文教师该怎么看待这一问题呢?我认为绝不能把流行音乐视为洪水猛兽,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实际上大语文教学的内涵是很广泛的,其人文性和综合性决定其与其他各类学科的相互兼容和渗透。流行音乐和语文教学亦是如此,把二者隔离开来的做法,是语文教学的一种倒退,所以应该把流行音乐中好的部分引入语文课堂,使其成为课堂教学的催化剂,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这样才能取得的学习效果。
一、通过流行音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兴趣。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以往老师只重自教而忽视学生,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已成为过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应该还权于学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广泛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真正属于他们,利用流行音乐创造情境是很好的方式之一。流行音乐是学生们所喜好的,如果把教学内容和与之相关的流行音乐联系在一块,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兴趣是好的老师,利用流行音乐激起学生们的兴趣点,会让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是这个道理。比如在讲《黄河颂》一文时,我首先介绍了文章的时代背景,当时抗日战争已爆发,日本侵略者的铁蹄正无情地践踏着华北大地,亿万国民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中华民族该何去何从呢?我留下了这个疑问,播放了《保卫黄河》,一曲罢了,许多学生瞪大了眼睛,更有的握紧了拳头,眼中的激动一目了然。我知道此时的学生已被这首歌曲激发起了研读本文的强烈兴趣,由兴趣做老师,学生对本文的理解也就更透彻了。
二、通过流行音乐的穿插,加深学生对文章情感的理解把握。
初中语文教学的难点在于让学生把握文章的情感,也就是把学生的心和文章的情感融会到一起。大部分同学看文章欣赏的只是波澜起伏、高潮迭起的故事情节,而忽略了与文章的情感产生共鸣,在文章主人公高兴时,学生悲伤的有之。悲痛时却又大笑不止,这就失去了语文教学的意义。流行音乐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在关键地方穿插音乐,就可以刺激学生,充分调动他们的感情,从而更好地把握文章的情感。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着名散文,尤其是父亲翻越栅栏为儿子买橘子的画面,至今已定格为一个经典。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使学生与文章所表现的情感达成共鸣,我播放了崔京浩的《父亲》:“那是我小时候/常坐在父亲肩头/父亲是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忘不了粗茶淡饭将我养大/忘不了一声长叹半壶老酒/等我长大后/山里孩子往外走/想儿时一封家书千里循叮嘱/盼儿归一袋闷烟满天数星斗/都说养儿能防老/可儿山高水远他乡留/都说养儿能防老/可你再苦再累不张口/儿只有轻歌一曲和泪唱/愿天下父母平安渡春秋。”歌声中,我的眼里饱含着泪水,大部分学生也已是泪流满面,不能自己。我知道每一个学生都会由这首歌而想到自己的父亲,这泪水中包含着感激、自责和奋进。此时对朱自清父子之间的真挚情感的把握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在这里,一首歌也就胜过了老师的千言万语。
三、通过流行音乐,能使学生获得人生的感悟和启迪。
一首好歌其实就是一首好诗,好的歌曲除了旋律优美以外,它言简意赅、文采华美、富含哲理的歌词也是不容错过的精彩,每一首流行音乐的词作者为了表达情感或音律节奏的需要,往往会在歌词中运用多种表现手法,这使歌词寓意深刻、回味悠长。在体现词作者自己人生观、价值观的同时,也会使学生获得人生的感悟和启迪。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这种音乐,不仅能拓展课堂教学的外延,而且会达到课已尽而趣无穷、思未尽的效果。《走一步,再走一步》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一篇文章,课文记述的是“我”和小伙伴们一起爬悬崖,“我”虽然成功地登顶了,却无法下来。在父亲的鼓励下,“我”逐渐有了信心,走一步,再走一步,慢慢爬下了悬崖。文章不长,中心也好把握,于是我便采用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一堂课下来,学生们虽然有所感悟,但悟之甚少。为此我做了调查,在第二课时讲述主旨时,我播放了零点乐队的《相信自己》。在激昂的音乐声中,在“相信自己/你将赢得胜利/创造奇迹”的振奋下,学生们脸上洋溢着坚定、自信。同时我也相信,这一堂课会因这一首歌而让学生获得更多的人生感悟。
四、以流行音乐为切入点,加强对学生传统文化的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
现代流行文化并不是不要传统文化,相反它是根植于传统文化之中的。流行音乐作为文化的一种,更是吸取了传统文化的精华。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但泛泛地说教只会让学生不胜其烦,而流行音乐则可以成为一个切入点,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中国石拱桥》一文介绍了中国石拱桥的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高度赞美了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但很多学生不以为然,总以为是文物,是糟粕,不能与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相媲美,二十一世纪的中学生和它是格格不入的。讲解此文时,周杰伦的《青花瓷》数次在班级响起,在优美的音乐中,学生仿佛看到了“素笔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的美丽画面。我告诉同学们,2008年山东省高考试题就依此而出,很多学生更是目瞪口呆,想不到崇拜者周董的歌也 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由此改变了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偏见,而变得积极探讨,探讨中必会被精妙的传统文化所折服。由此可见流行音乐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五、通过流行音乐,促进学生对社会的了解。
相对而言,学校是一个比较封闭的环境。但时代在发展,观念在改变,信息社会中,“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已过去。对于学业过重的学生来说,怎么与社会更好地融合呢?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运用流行音乐,则是很好的方式之一。流行音乐具有很强的兼容性,除具有传统性外,更多的是流行元素。很多时候它就是当代经济、政治、精神文化等各个领域的一个外在表现形式。其传统和叛逆比肩,光荣和罪恶并存。这相对于象牙塔内的莘莘学子而言,是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适应社会的很好的途径。例如在讲授《斑羚飞渡》一文时,我播放了《东北人都是活雷锋》,借此让学生们了解自然界有舍身相救的老斑羚,我们人类社会有撞人后逃跑的肇事司机。通过流行音乐,对于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学生们也就有所了解。
时代在发展,多元文化在相互碰撞,寻找流行音乐和语文教学的结合点,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中学老师有必要在流行音乐中去伪存真,挑选那些的流行音乐,将其融入课堂,使课堂更加丰富多彩,从而使学生得到的发展,进一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
流行音乐毕业论文:谈流行音乐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流行音乐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在美国萌芽,风格多样,例如:Jazz、Blues等,它是20世纪以后诞生的都市音乐。中国流行音乐的风格与形态主要受欧美影响,并慢慢融入了中国古典文化,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它在各方面都迅速发展的今天,凭借蓬勃的生机与朝气,迅速占据当今娱乐产业的主流地位,在当代大学生的生活与学习中,成为必不可少的一种休闲方式。由于其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我们需加强对流行音乐的规范,让流行音乐更好的被大学生所运用,更好的促进当代大学生的生活与学习。
经过在校园中的调查,抽取了部分有效问卷得出以下结论:女生和男生对于流行音乐使用的比例为6比4,其中女生喜欢日韩音乐作品多于大陆、欧美的流行音乐作品,而男生则最喜欢欧美流行作品、从而得知在大学生的心目中,日韩,欧美的流行音乐地位超于中国流行音乐。问卷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问题:
1.喜欢流行音乐吗?为什么?
很多同学选择的是喜爱流行音乐,因为可以给他们紧张的学习生活带来放松;但也有部分同学选择了不喜欢,因为在他们看来流行音乐过于浮夸。
2.如果生活学习中没有流行音乐会对大学生造成困扰吗?
一部分同学选择了会,因为在他们看来流行音乐已经融入了他们的生活,成为休闲娱乐必不可少的方式;但也有人觉得在忙碌紧张的学习生活中,他们没有多余的时间来关注流行音乐,所以这并不会成为他们的困扰。
3.如何安排流行音乐在生活学习中的位置?
大部分同学都认为流行音乐时一种休闲娱乐方式,适合课余时间用来放松心情,而并非是生活学习的必需品,所以他们认为在学习任务完成的情况下才会来选择流行音乐。
4.如何看待当今流行音乐?
多数同学是这样看待流行音乐的:流行音乐很时尚又很独特,它丰富了生活,放松了心情,还成为了这个时代的朝阳产业,但在良莠不齐的流行音乐市场中,还存在着许多质量低下的流行音乐,所以大学生在选择流行音乐的时候需要慎重。
通过调查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大部分学生给予了流行音乐以正面的评价,支持流行音乐在大学生中的传播。但也有部分同学提出了流行音乐的弊端。下面就流行音乐对大学生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两个方面来分析研究:
流行音乐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首先,充实了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流行音乐为学生们提供了解压和放松的方式,让他们消除疲劳,获得情绪的宣泄释放,最终调节内心,从而达到一个平静的心态。
其次,有助于大学生展现自我。如今有关于流行音乐的音乐类选秀节目席卷着整个中国,当然也包括各大高校,很多学生从单纯的欣赏变成了参与者,成为选秀节目中冉冉升起的新星,这充分证明了流行音乐逐渐成为大学生心目中不可缺少的休闲娱乐方式。
,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流行音乐是一种随意而又严谨的艺术,具有时代感,它的自由性、模糊性、不确定性给人们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让学生们在欣赏流行音乐的过程中主动探索音乐,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不断的学习摸索,逐步创造和完善自己心目中的流行音乐。
流行音乐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首先,很多流行音乐的制作与包装是商家为了创造出更多的利润而推出的,这让其偏离了流行音乐的本性,商家为了迎合消费者,使得这些歌曲变的低质量且庸俗,这样的流行音乐在大学生们中传播,会对大学生的身心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同样的,商品化的流行音乐还体现在一些选秀节目中,很多大学生因为一场选秀节目而一夜成名,万人追捧,从而使得同龄人产生了错觉,一味的认为运气会是成功的捷径,从而放弃了奋斗的目标,甚至拖垮家庭。
其次,有些大学生的内心较为脆弱,容易受到流行音乐的影响,当他们沉迷于低俗沉闷的歌曲中无法自拔时,精神会越来越萎靡,思想会越来越颓废,这样下去会产生消极的情绪,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湖北长江大学的一名大三学生听了一首《死亡音乐》后当场晕倒,醒来之后陷入了极端的恐惧中。这种现象的发生,应该受到大众的正视和重视,格调低下,庸俗颓废低下流行音乐对大学生们会产生不良的人生价值观,造成情感的扭曲,导致思想消沉,学业荒废。
总之流行音乐是当下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在享受流行音乐带来感官享受的同时,我们也要知道无论如何完善流行音乐也必将会出现一些消极影响,流行音乐中也有庸俗低级的内容,它门或多或少影响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所以我们要择期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选择适合自己的流行音乐,让流行音乐成为大学生生活中的良师益友,更好的促进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心理健康,更能促进流行音乐本身的创新。
流行音乐毕业论文:流行音乐与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整合
在我国的文化历史长流中,诗歌早在周代开始就已经出现了,至于春秋战国时期,《诗经》和《楚辞》的问世拉开了繁荣诗歌文化的新篇章,汉代专门设立了乐府机构用以收集民间歌谣,诗词最繁荣的时候还要数唐宋年代,所谓的“唐诗宋词”正是如此,这些都是诗歌文化在我国时展中的悠久历史。诗词之所以在我国源远流长,是因为诗词的美可以陶冶人的情操,熏陶人的精神世界,能感受诗词美的人会与诗词产生灵魂的共鸣,这是古诗词最吸引人之处。但由于诗词采用的是古体言辞,因而没有现代白话文那么通俗易懂,这就造成了阅读的障碍,也是导致学生产生抗拒心理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流行音乐作为一个时代广受人们喜爱的音乐形式,时常传播于大街小巷,可以算得上是“余音绕梁,不绝于耳”,连三岁儿童都能随口哼出几句,其影响力和渗透力不容轻视。而实际上,在古代,部分诗词也是以歌的形式表示出来的,所谓的诗歌指的就是这个意思。因而,如果将流行音乐与古诗词教学巧妙整合起来,必定可以提高同学对诗词的学习兴趣,对高中语文的古诗词教学将大有裨益。
1、引导教师回归生活
艺术源于生活,文学源于生活,语文古诗词的教学也必须要回归生活。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进行语文教学时不能和社会文化脱节,和当今时代的文化场绝缘,闭门苦读有时候并不是什么好事。新时代背景下的新课程要求要接受新的事物和教学视野,大众文化具有比较直白的表达宣泄,代表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情感,包含了众多的草根精神和情怀,这些都是课本和课堂上所没有的文化,流行音乐作为一种现代广受青少年喜爱的大众文化形式,应该要以正确的态度去对待这种文化,而不能一味地去排斥,也不应该分什么传统和异端,认为古诗词就应该用古色古味去教、去学,和流行音乐有什么相干。其实不然,古诗词和音乐本来就存在着一脉相承的潜在关系,不如说将流行音乐和古诗词教学整合起来看,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回归传统,并回归生活。
2、从流行歌曲的曲、词、唱等角度与高中古典诗词教学对接
2.1音乐和古诗词教学的对接
有些流行音乐作品以古诗词作为背景,作曲家不拘泥于古诗词或者古曲风,而是以当代人的音乐审美观进行再创作,将古典诗词和现代曲风很好的结合了起来。他们通过将中国古典音乐和一些现代的音乐元素巧妙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具有现代感,又不失古风,和一般流行音乐有所差别的流行歌曲,例如歌曲《别亦难》取自于李商隐的诗《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歌曲《月满西楼》取自于李清照的词《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等,在这些歌曲中,作曲家的才情得到了的发挥,因为为古诗词谱曲的难度比为一般歌词谱曲的难度要大得多,非常考验作曲家的文学修养和音乐修养。而通过这种融合,就可以直接将歌曲引入到古诗词的课堂教学中。
2.2歌词与古诗词教学的对接
歌词与古诗词的整合是教师应该关注的重点,一方面,由于古诗词的言辞和现代白话文有较大的差异,因而容易造成阅读理解的障碍。另一方面,古代诗人的情感表达方式以及古代音乐都和当代的有所不同。因而,在当代来说,许多作词者并不会直接使用古诗词来作为音乐的歌词,而是以其作为一种再创作的素材,通过取景、取境、释义、释意、沿袭等方式来创作出新的歌词,这可以说是一种“文字融合”。
2.3吟唱与古诗词教学的对接
通过吟诵学习诗词是自古以来的研习策略,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诗词的美妙之一就在于其音韵美,诗词的教学的终点不应该是停留在分析和理解上,而要定位于能将诗词深情并茂的吟诵出来。这对于一首曲子来说也是一样,音乐和词文虽好,但如果没有歌唱出来,就无法传达感情。而通过唱歌悟词、评曲品词,最终实现词曲再创,这就是熟读唐诗三百首所表达的境界。例如在教学苏轼的词《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时,可以唱一曲许嵩的《清明雨上》,二者同表达了天人相隔的凄凉和遗恨之情。
3、通过感性体验、理性分析和审美再创,激发感性的华彩和理性的光芒
我们以经典流行歌曲《涛声依旧》为例来进行分析,《涛声依旧》取景取境于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我们可以来看一下它的歌词和原诗的比较:
《枫桥夜泊》原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涛声依旧》词:带走一盏渔火。让它温暖我的双眼;留下一段真情,让它停泊在枫桥边。无助的我已经疏远了那份情感。许多年以后却发现又回到你面前。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久违的你一定保存着那张笑脸,许多年以后能不能接受彼此的改变。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今天的你我怎样重复昨天的故事,这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
从歌词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词者将现代人的情感和古诗词作出了的对接和再创,再现了原诗《枫桥夜泊》的幽静凄美画面的同时,更多地流露出现代人的离别与爱恨情感,这一切的思念、无奈、惆怅与感慨等思绪,都在歌词中得到反复倾诉,表现得淋漓精致。
这些音乐作品不管从谱曲、旋律和歌词上,都表现的非常优美,让听者很容易就进入其所描述的情境,因而对于古诗词的教学来说,无疑可以很好的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并激发他们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而通过歌词的释义,也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原诗词的意思。
4、结语
古诗词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瑰宝,它是诗人切身情感的文字体现,也是文学艺术的精华。学习诗词,不但是传承文化的需要,也是提升自身文化修养的重要途径。考虑到如今高中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低下,通过将流行音乐和古诗词教学整合起来,可以很好地促进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工作的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