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农业新技术论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农业新技术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农业新技术论文

农业新技术论文:农机化新技术现代农业建设论文

1农机化新技术推广的意义及存在的问题

1.1是科技转化生产力的有效途径

农业生产现代化首先要实现农业机械化,所以农机的普及是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须条件,而农业机械是科学技术的具体体现,通过农业机械才能将现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通过农机在农业生产中的作业,发挥其高效品质的作用,达到促进农业生产效率及质量的目的,农机化推广是科研及生产之间的桥梁纽带,能有效推动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农机化推广工作,要通过一些试验把近期的科技成果及技术在生产中进行实践,检验新技术装备的各方面特性,比如实用性、安全性、性、适应性、经济性,经过实践总结,不断改进,才能形成标准和规范的机械生产模式及配置方案,促进新技术、新产品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农机化新技术推广在农机化发展中起到引领和促进作用。

1.2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增产增收

农机化推广工作能把近期的科研成果、科学技术及新产品及时推广应用到农业生产中,能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起到增产增收的作用。另外在农机化技术推广过程中,对于新型农民的培养及农机合作组织的培育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先进的农机化技术已成为农民增加收入及农业增效的手段。

1.3农机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在农机化技术推广过程中,由于农业生产方式、农民的思想意识、文化素质、传统习惯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存在农机、农艺、技术、信息等多方面的融合问题,农机与农艺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但在实际生产中,需要长期磨合才能使其相互融合,达到应用的生产效果。在推广方面,有的机构性质不明确,在投入上经费不足,推广力度不够,还存在农机农艺难以融合的情况,所以对于农机推广工作,需要深入的细节还很多,任重而道远。

2农机化新技术推广工作应采取的措施

2.1增加投入,提高服务

在农机化新技术推广工作中,经费短缺是很多地区都面临的一个问题,经费不足导致推广工作的各个方面都上不去,服务能力低下,推广工作开展不利。所以要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明确公益性职能的定位,对于推广工作的条件加以改善,完善运行机制,对于工作活力及服务水平都非常重要。

2.2努力创新,提升成效

坚持创新完善机制,采用多元化、服务品质化的工作方式构建新型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建立农机化科研、教学、推广、生产单位协作长效机制,对于新产品研发、新技术应用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加快新成果的转化,促进新产品、新技术能及时推广到农业生产中,完成科研成果转化成生产力,促进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2.3加强培训,提高素质

农机化新技术推广工作离不开推广人员的努力,推广人员的思想意识及工作能力对于推广工作的质量有直接的影响。要积极开展推广人员的教育培训活动,在思想意识方面加以强化,促进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更新,使其在业务素质、专业能力等方面得到综合提高,以适应新时期推广工作的需要。在高校、职业院校吸纳毕业生加入到推广队伍中来,加强队伍建设,发展村级农机推广人员队伍,提高推广一线的技术力量,促进推广工作质量的提升。

2.4加大宣传,建立试点

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宣传手段,加强宣传,提高各级群众及领导对于农机化新技术推广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广泛应用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等媒介,进行农机推广工作的广泛宣传,传播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引起农民的注意和重视,加深其对新技术、新产品的认识。要建立示范点和推广基地,通过实地的示范作用,让农民朋友在实际的操作中对新技术、新产品有直观的感受。充分认识到先进生产技术和新机具的优势,转变传统观念和心态,自觉改变生产行为。

2.5大力实行农机补贴政策

新技术、新产品刚开始推广价格都要高一些,这对于农户来讲有一定负担,从成本的角度考虑,各地的收入水平不一样,在生产成本上都会有自己的考量,所以在推广工作中一定要认真落实农机补贴政策,加大对新产品、新技术在推广中的补贴力度,根据实际情况做好农机具的更新换代,科学配套,合理布局,综合当地的生产情况,结合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于新型农机具的引进及推广给予一定的政策及补贴扶持,促进新产品的推广应用。

3结语

农机化技术推广既是一种技术活动,同时又是一项社会和经济活动。农机推广部门在推广工作中,不但要大力强化推广工作的公益职能,更要注重引导和合作,充分发挥各部门的作用,积极调动各部门能积极参与到新技术的现场试验中来,推动示范点和示范基地的建设,建立多元化的农机化技术推广和服务体制,把科研院所、农机生产企业、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协会、农机大户等各方面的力量都整合进来,通力合作发挥应有的作用。真正把新技术、新产品等科研成果普及运用到农业生产及时线,发挥将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和新设备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推动农业机械化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农业生产率的提高,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作者:于艳翠 单位:大安市联合乡农业机械推广站

农业新技术论文:新技术应用下农业机械论文

1新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

1.1机器人技术

工作强度大,且环境复杂的地方,人为操作非常不便。因此,利用机器人成为瞩目的新技术。农业作业的环境及操作复杂、多变,对机器人的要求很高,要求机器人自动收集、处理农业信息和作业。在收获成果时,要求机器人自己辨别成果成熟度,区别杂草与作物。

1.2虚拟技术

虚拟技术主要是指通过图像处理操作技术及传感技术和计算机图像学等重要技术,为机械与操作者提供一种交互体验的新技术。农业虚拟技术主要以农作物、市场等为研究核心,利用高科技的先进技术研究如何对产品进行改良,对环境进行改造等。通过虚拟技术,可模拟生产,且生成虚拟结果,将结果用于研究,分析并调整应用到实际的生产当中,降低生产损耗,提高生产率。

2新技术在农业机械中推广的策略

农业办公条件简陋、办公人员不足,对基层情况不是很了解,推广新技术经费不足,限制了新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推广。且很大一部分农民文化程度低,对新技术的理解程度不高,不敢尝试使用新技术,甚至有抵触情绪,使得新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推广存在困难。

2.1确立创新创新技术方针

创新是技术发展的基石,提高我国人民的创新意识,必须要加大力度进行新技术及新机械研究,并加快新技术在农业机械当中的应用。同时,政府要高度配合新技术的发展,鼓励农业技术的创新。在教育中,灌输创新理念,提高科技、教育和人文等方面的创新理念。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让发展更稳定、健康。从而有利于提高农业机械的技术创新力,在市场需求及政府的共同努力下,企业将加大对科技和农业机械创新的投入,有利于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实现农业机械发展自动化、专业化、智能化,并将科技创新与经营理念结合应用到农业的发展中。

2.2实行低碳技术发展战略

低碳发展主要是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发展低能耗及低排放的节约型农业。要发展低碳农业主要靠低碳技术来实现,将低碳技术引用进农业机械发展中,有利于新技术更好地在农业机械中推广。通常低碳农业技术是指利用低碳新技术实现农业发展,根据当地农业生产的条件,借助新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并对作物进行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根据生产条件,建设排水灌溉的水渠,为农作物建设好交通路线,从而实现大面积统一化机械操作。实现农作物统一化低碳操作是一个不断创新、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发展过程中,还需要配合精准播种和配方施肥等新技术开拓土地,提高资源利用率。推广、发展低碳农业机械技术,有利于健全农业机械发展的科技体系,提高新技术在农业机械发展中的应用。科技不断发展,带动农业机械不断发展,新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越来越明显,农业的发展对我国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作为农业大国,我国应高度重视农业经济的发展,为国家健康快速发展提供坚实基础。新技术为我国农业机械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发展条件,有利于农业发展水平多方位提高。

作者:蔡立华 单位:东省临沂市临港经济开发区

农业新技术论文:新技术农业机械化论文

1当前我国机械化新技术运用现状

尽管当前我国农业机械化新技术已经不断投入应用,也不断扩大了运用范围,但在农业机械化生产过程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尽管农民的思想进行了改变,政府也对农业机械生产有了足够的重视程度,也对农业机械化生产投入了越来越多的财力、精力和管理。然而综合国力决定我国依旧属于发展中国家,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有限,科技水平也与发达国家有着一定的差距,这些情况的存在,都使得我国农业机械化新技术在发展过程中,由于资金、技术等各个方面的原因,难以得到更为深入、的发展。另外,当前我国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的机械设备相较从前虽然已经有了极大的发展,从数量、品种上都有了较大的提高,然而我国农业生产过程中应用的诸多机械设备相较发达国家依旧有着较大的差距,不够先进的机械设备带来的是农业机械化新技术应用难以跟上世界先进水平。由于我国经济水平、科技水平的地区性发展不平衡,也使得农业机械化新技术的应用在地域上有着极大的不平衡性,使得我国农业发展的整体水平得不到快速的提高。

2农业机械化新技术发展前景

2.1电子监控技术运用

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世界农业机械化新技术的发展极为快速,我国的整体科技水平虽然与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但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加强,科教兴国等众多国策的不断落实发展,我国的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水平的差距也在不断缩小。电子监控技术的应用是农业机械化生产的重要技术,电子监控技术能够对农用机械设备的使用做出最的监控,保障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人员的安全。另外,电子监控技术能够多方位的检测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情况,了解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及时了解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做出正确的解决措施,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当前我国在农业机械化生产过程中使用最为广泛的是农用电子传感器,能够的检测作物生长环境的自然条件以及作物的自身生长情况,能够更好的实时了解作物生长以及性状情况,带来农业生产更加高效。另外,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成熟,微型芯片等各类电子监控技术的使用,更是使得农业机械化技术向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2.2无人化操作应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无人化操作在各行各业中均已投入使用,农业生产过程中也不例外。随着计算机等高科技的使用越来越广泛,机器人的研发作业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发展,而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机器人等各类无人化操作更是农业机械化技术发展过程中重要的技术之一。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的生产范围、难度也不断加大,这就使得当前农业生产相较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有着更为复杂以及更高的操作难度,甚至很多已经超过了人工所能够完成的基础操作,因此,机器人等无人化操作技术就显得至关重要。另外,机器人的使用也能够使得农业生产操作更为,减少人工操作也就意味着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然而,当前我国农业生产过程中农业机器人的研发技术依旧不够成熟,在使用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一定能够成为农业生产机械化技术的主流之一。

2.3向着精准农业和保护性耕作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自然环境已经遭受到了一定的破坏,因此我国出台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这一战略道路的提出也提示广大农业生产工作者,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更要注重农业生产同自然环境相协调,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因此,在当前农业生产机械化技术发展过程中,越来越注重采用更加先进的技术,对农业进行精准化生产,并对农业生产环境进行的监测控制,对检测出的问题提出最科学的解决对策,保护农业生产环境以及确保农作物生长以及今后长期的农业生产能够得到好的保障。保护性耕作在农业机械化技术中能够充分确保农业生产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科技水平不断发展,农业机械化生产不断趋于智能化、科技化的同时,保障了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是农业机械化生产技术的重要方面。

3结论

农业对于我国综合国力的发展提升有着难以取代的作用,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以及效率是当前以及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家政府以及农民都必须重视的方面。对此,农业机械化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带来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农业生产机械化新技术的应用,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的科技水平起到反推动作用,即在我国农业生产水平提高的同时,提高科技研发整体水平,从而推动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

作者:孟宪旭 单位:辽宁省本溪县农机推广站

农业新技术论文:推动新技术农业机械化论文

1农机化示范推广项目的组织程序

在试验示范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应包括机具选型、选择试验示范点、签订示范合同和制定实施方案、组织实施、总结验收这五个工作阶段。

1.1机具选型

项目通过论证后,即可着手进行机具试验选型工作,选型必须注意机具的先进性、适应性和性,做到动力配套合理,操作、维修方便,使用安全,价格合适等。若无合适的作业机械,可组织技术人员对现有机械加以改造或研制新的机具。

1.2选择试验示范点

试验示范的目的在于通过实践检查项目选择的正确性,树立样板,示范全区。

1.3签订示范合同,制定实施方案

首先推广单位和示范单位要签订试验示范合同,明确各方的责任和义务,规范生产活动,约束各方。需要强调的是,制定农机化推广实施方案,必须加强同农业部门和农业科技人员的配合,要使实施方案真正体现出农机工程技术、农业生物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三者的有机统一。

1.4组织实施

根据农业生产要求和方案中制定的工艺流程,逐步实施要推广的农机新机具与新技术。1.5总结验收

总结验收的目的在于对先进性、性、安全性、经济性、适应性进行总结评价,确定能否进行大范围的推广应用。

2农机化示范项目的实施管理

2.1实施程序

农机化技术推广项目实施大体分三个阶段进行。即项目实施技术组织准备阶段、项目实施技术推广阶段和项目总结阶段。项目实施工程程序如下:项目实施技术准备阶段包括:选择实施地点、任务分解;签订合同;进度时间管理;建立项目组织机构;人员组织与培训;资金、物料筹集;制定实施方案;实施区发动宣传;实施场所条件准备;新技术对比实验准备。项目实施技术推广阶段包括:技术引进、试验示范;技术推广服务;资金物料配套投放;机械化生产和技术推广;原始数据记录、记载及资料整理;检查与监督;项目整理。项目总结阶段包括:测产、项目基础数据统计;项目效益评价;技术总结,项目工作总结;撰写验收或鉴定技术文件;申请成果鉴定;项目资料存档。

2.2选择实施地点及推广面积分解

选择实施点及任务分解的必要性。一是部、省下达的农机化技术推广项目,要求大范围、大面积推广,推广面积少则几万亩、几十万亩,多达几百万亩。选择实施地点的原则:以乡或县(市)为基本的实施点;在实施点划定的项目区应集中连片,田块平整,便于机械作业;项目实施的基本条件具备,即要求路通、水通、电通;有一定的机械化基础;农民自愿参加计划实施;当地政府领导重视支持,并愿意给与资金配套;承担单位技术较强,有完成任务的能力。

2.3建立项目实施机构

建立项目实施机构的目的在于发挥项目主持单位及相关部门和行业的综合功能,处理推广过程中的协调问题,为项目实施工作提供行政领导,为项目实施起到组织保障作用。项目实施机构体系一般由项目领导小组、技术小组和生产应用单位共同组成。对大面积大范围跨地区项目按行政区划分地、市、县、乡(镇)层层成立项目实施机构或协作组。项目领导小组。以项目实施所在地区的农机主管部门为依托,建立项目领导小组。依据项目实施难易程度确定领导小组参加单位以及成员名单,其主要职责是负责行政推动,组织发动和协调,定期检查,解决配套资金保障物资供应。项目技术组。以承担项目的农机化技术推广单位为依托,成立项目技术小组。组长由推广单位分管业务工作的站(所)长或室主任担任,成员主要由推广单位、农业技术部门、科研单位、教学单位的科技人员组成,主要职责是完成各项推广技术工作。项目协作组织。项目协作组成员由项目牵头单位和参加单位的主要推广人员组成。协作组织职责是制定工作方案,统一技术经济指标及进度要求,制定测产验收办法,负责落实任务、组织检查、考察参观、经验信息交流、办示范点、现场验收、评比等工作。

2.4制定项目实施方案

项目实施方案是项目实施的行动指南,是一个具有规范性的纲领性文件,要求具有很高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项目实施方案的主要内容及要求:主要推广任务和达到的技术经济指标;推广的主要技术内容;实施地点;工作进度安排;组织管理措施;组建项目领导小组、项目技术组,明确其职责分工;拟定项目实施方案的要求。要以项目合同为依据。项目实施方案是项目合同的具体化,实施方案中任务指标应与合同提出的一致,不可随意提高或降低要求。实施方案要被应用单位接受执行。拟定一个科学实用、便于操作的实施方案,且要反复修订实施方案。项目实施方案(草案)拟定之后应交项目领导小组和项目技术组讨论研究,并听取应用单位意见,在此基础上修改完善,批准执行。

2.5项目检查与监督

检察监督是保障项目达到预期效果的重要手段,检查和监督是依据合同规定的内容,对项目实施的进展情况与原计划目标进行对照,发现差异,指出原因,以便及时采取解决措施,防止问题再度发生;对成功经验和做法加以总结,组织交流推广。检查监督要局部检查与监督相结合,内部监察与外部检查相结合,平常检查与重点抽查相结合。在开展检查监督之前,应事先对检查的范围、内容、重点、步骤及方式方法等分别予以研究,拟好检查提纲,做到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检查完毕后要做好总结评比。

作者:宋达 单位:大安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站

农业新技术论文:植保新技术应用于生态农业论文

生态农业是一种在不损害环境,不破坏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农业,主要生产新产品,这就需要采用科学的管理手段和生产方法。植物保护新技术能够在一定范围内有效防治病虫害,降低成本,减少环境污染,可以有效弥补传统技术的缺陷,促使农产品质量的提升,促进传统农业向绿色无公害农业发展。我们应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理念,注重植保新技术实践应用。

1“三诱技术”在生态农业中的应用

1.1频振式杀虫灯

频振式杀虫灯主要是利用光、波、色、味4种方式诱杀害虫的一种物理防治方法,无污染,对人畜无毒,对鳞翅目、鞘翅目、直翅目、半翅目、同翅目、双翅目及膜翅目等40余种害虫具有良好的诱杀效果,当前已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中。某区自利用频振式杀虫灯以来,蔬菜田棉铃虫的田间落卵数量以及虫量明显降低。试验数据表明:挂灯区平均落卵2.8粒/百株,无灯区为12.2粒/百株,约降低了77%;挂灯区平均虫量1.5头/百株,无灯区7.9头/百株,约降低了81%。可见频振式杀虫灯对蔬菜棉铃虫的控制效果非常明显。利用频振式杀虫灯防治害虫,在消灭大量害虫的同时,能减少来年虫口密度,较大限度减轻害虫对农产品带来的危害;能够减少化学防治次数和喷药量,进而减轻对农产品和环境的危害;根据诱杀结果,可对害虫发生趋势做出预测,有利于提出预防措施,实现对来年病虫害的科学防治。

1.2黄板

黄板诱杀技术是利用害虫趋黄性诱杀农业害虫的一种物理防治技术,绿色环保、成本低、可自制,可在蔬菜地、茶园、果园中使用,主要用于防治茶蚜虫、潜蝇成虫、粉虱、蓟马等小型昆虫。在田间使用的时候,可用竹或木细棍支撑固定,棋盘式分布,悬挂方向以东西向为宜,只要方法正确,就会有很明显的防治效果。以某区苹果园为例,在果树开花前悬挂16.5cm×25cm黄板,挂上之后不摘除,6月下旬收回检查发现黄板诱集蚜茧蜂的效果最为明显,调查益害比为1235:192=1:0.16。可见黄板具有良好的生态效应。

1.3性诱剂

性诱剂是利用昆虫成虫性成熟时,释放性信息素引诱异性成虫的原理,将有机合成的昆虫性信息素化合物用释放器释放到田间,通过干扰雌雄交配减少受精卵数量,达到控制靶标害虫目的的新型绿色防控技术。该方法成本低,操作简单,无毒无污染,主要防治对象是小菜蛾、烟青虫、斜纹夜蛾等害虫,符合生态农业发展目标。陕西凤翔县苹果栽培中,未使用性诱剂前,每年食心虫发生面积约为总面积的76.92%,农药使用量和投入费用以及人工投入费用很高。使用性诱剂后,群众每年只需防治3次就能将害虫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商品果产量平均提高了364kg/667m2,农药使用量及相关费用都大大降低。

2防虫网阻隔技术在生态农业中的应用

防虫网阻隔技术是以物理阻隔方式阻隔害虫进入危害和繁殖。采用防虫网阻隔技术不仅能够阻隔害虫繁殖,还能适当调节小生境中温湿度,对炭疽病、软腐病等有一定的预防效果,适用于生态农业生产。实际生产中可采用22目的防虫网,对于烟粉虱,可采用30~60目的防虫网。比如,江苏省目前以小白菜为重点的防虫网覆盖栽培蔬菜面积在不断扩大,农户纯收入也不断提高。当前,该项技术已成为一项成熟、高效的现代农业技术,已被列为江苏省农业技术主要推广技术。

3植物保护新技术在生态农业中的实施方式

实施植物保护新技术时,单纯使用物理防治技术显然不能达到良好的防治效果,必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生态防治等多种手段相结合,对于化学防治,应尽量限量的、科学的使用农药药剂,确保农产品安全、无污染的生产。为了保障植物保护新技术的更好实施,首先,应建立的病虫害测报系统和监测点,有关工作人员分工协作、监测、总结、科学研究,及时掌握害虫和疾病的发生、发展动态,并及时、地将情况汇报给相关部门,以及时采取预防措施,将损失降到低。其次,建立专门植物保护控制队伍,为农民提供更为专业的服务,将植保新技术、新技能传授给他们,使他们能够做到病虫害的科学防治。再次,加大宣传力度,让农民朋友正确认识到,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性和利用植物保护新技术的意义,使其具备最根本的病虫害防治技能,为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

4结语

总之,植保新技术尤其是“三诱一防”技术的应用,是植物保护工作的一项重要突破,对于提高农业生产力,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升级,确保农产品质量,控制环境污染具有重要作用。我们必须重视植物保护新技术的宣传和推广应用,加大对“绿色植保”的扶持力度,加强病虫害监测,成立专门植保控制小组,为生态农业发展中注入活力。

作者:韦彩红 单位:江苏省海门中等专业学校

农业新技术论文:农业高新技术论文

一、基本情况

辽宁省海城市耿庄镇以3.4平方公里的农产品加工区为起步区,本着规划先行的原则,在2008年10月将原有的农业区做了调整,重新规划为“三园十一区”。以种苗研发生产、大蒜果蔬食品深加工、特色农产品商贸物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先导,形成一二三次产业连动。经过几年时间的稳步推进,农高区已有28家企业落户。耿庄镇农高区2008年被确定为海城市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区;2009年被鞍山市确定为鞍山市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区;2010年晋升为国家的农业科技园区。具有三百多年历史的耿庄大蒜已是国家农业部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绿色食品。

二、存在的问题

总体来看,农高区的建设正以强劲的势头向前发展,但其中的一些问题也不能忽视。1.农业技术落后。在农村劳动力中,50岁以上的,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的占绝大多数,农民素质普遍偏低。年富力强、受过较多教育的农村“精英”,大多都流转到非农行业就业,而留下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劳动技能较低的中老年人,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无法接受和使用农业新技术,难以承担起发展现代农业的重任。2.农业投入不足。随着国家支农惠农政策的陆续出台,各级政府对农业及农村的投资显著增加,但由于历史欠账太多,加之农村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发展滞后,以及投入的保障机制尚未健全,资金短缺已成为制约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因素。3.发展空间有限。农高区内可以用于建设的土地指标十分有限,且零星分散,无法形成规模,个别农户还存在着“小门小户”的“小农思想”,不放心把自己手中的土地流转出去,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高区发展,所以,农高区还亟需大量的用地指标。

三、几点建议

1.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拉开空间发展骨架。一是进行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对主干路网进行硬化、绿化工作,改造配电线路,将自来水、燃气引入园区,为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二是加强道路建设。与周边相邻地区主干路连成一体,同时与通过园区内的高铁、沈大、通海、腾达、沈营等交通干路连接成网,进而提升区位优势,拓展发展空间。2.增加多种资金投入,确保农业持续发展。贯彻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通过采取以奖代补措施,引导社会多元化资金投入;积极完善信贷、补贴等政策,鼓励企业和社会大户带着资金和技术“上山下乡”,形成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农民投入为补充的新格局。要创新农业投资渠道,推进农村金融组织创新,建立农用地抵押贷款等形式,逐步形成农村信贷为主导、农业投资为补充、农业担保为纽带、农业保险为后盾和农村信用为基础的农村金融体系。3.进行土地规模经营,提升现代农业水平。土地空间不足是制约农高区发展一大瓶颈,相关责权部门要敢于给政策,善于想办法,可以通过土地的增减挂钩、区域连片、适度规模经营等措施,解决农高区内土地少、用地难的问题。要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积极探索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有效机制和办法,力求逐步形成以技术指导员为纽带,以示范户为核心,以周边农户为受众的技术传播网络。要在扩大机耕、机播、机收的农机作业服务基础上,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要逐步建立健全农业信息收集制度,整合涉农信息资源,推动农业信息数据收集的规范化、标准化和经常化的建设。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为设施农业、现代农业、标准化农业探索出一条新路。4.提高现代服务水平,促进园区发展。一是加强教育科研投入。积极与沈阳农大、四川农大进行合作,在园区内建设新农村发展研究院、食品安全检测中心等服务部门,满足农高区和市场的需要;二是组建园区投融资中心。组建园区投融资机构,鼓励园区内企业成立小型融资机构,为园区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三是成立招商服务中心。吸引专业人才到农高区建功立业,为园区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四是强力推进生活服务区建设。推进绿中海温泉度假工程的后期建设,形成温泉开发的联动;五是建立二级土地流转市场,用活地票,顺应第四次土地革命潮流。

作者:刘多金单位:中共海城市委党校

农业新技术论文:农业高新技术论文

一、安徽省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现状

(一)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涵义

农业高新技术主要是指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航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自动化工程技术、海洋技术和生态技术等在农业上的应用[1]。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是指运用高度密集的技术、资金和知识,按照科研、开发、生产、经营一体化,开展农业产业生产。一般认为当高技术组合按国际科技产业园区的规范超过70%以上时,传统技术才被创新为高新技术。靠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提高产值的“技术生产率”在60%~80%以上,则实现了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2]。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不仅需要资金、技术、人才,还需要现代化的生产设备和手段,多元化的产业体系,先进的管理体系和健全的市场体系配合。

(二)安徽省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现状

截至2012年,安徽建成各级农业示范园区101个,培育省级以上龙头企业895家,其中农业高新技术企业92家,企业年产值248亿元,建成省级以上农业科技平台345个,企业技术中心56个①。从总体上看,安徽省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较低:全省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数仅占农业龙头企业的10%,占全省高新技术企业的5.2%;农业高新技术企业产值仅占农产品加工产值的4.1%,占高新技术企业产值的2.4%;全年完成农业科研290人年,应用研究为10人年,试验284人年,全年获批农业科研专利申请29项,但无一项完成应用转化。

(三)影响安徽省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原因

1、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起步较晚。我国的农业高新技术是借鉴美国的经验而兴起的,从上世纪90年代提出,到如今也就20年左右的时间,各地区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认识还不到位。目前还处于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试验阶段。2、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投入不足。目前,我国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主要依赖政府投入,为政府主导型产业。安徽作为中部农业大省,经济欠发达,对农业投入较少。2012年,安徽对农业固定资产的投入为302亿元,人均不到1000元,全省用于科技研发的经费为19.5亿元,仅占GDP的1.1%②,用于农业科研的经费仅有3亿元,用于农业高新技术的研发则更少。研发经费投入不足,严重影响了农业科技企业研发的积极性,全年农业科技专利申请数只占到全省的0.09%。3、农业高新技术人才不足。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对人才的需求较高,特别需要开拓型的高层次人才和高科技人才。据统计,我省每3万人中才有1名农业科技人员,在全国31个省(市、区)中仅高于西藏,居第30位。2012年全省已建或在建的农业科研机构不足百所,从事农业科学技术研发的人员只有1000余人。4、劳动力产业素养和农业产业化水平低,产业发展支撑力不够。安徽作为国家粮食生产基地,担负着国家粮食生产重任,区域内粮食播种面积大,常年遭受自然灾害,农业基础设施破坏严重,农业人口比重大,农民文化程度、产业素养低,生产方式落后,农业产业化水平低。2012年,向市场提供的农产品中,60%为初加工产品,深加工产品仅占20%多。现实的生产条件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起不到支撑作用。微观层面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农业科研技术平台分布不均,科研成果应用能力差。全省具有科研能力的农业科技平台中,一半以上集中于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企业技术中心只占到16%,平均每两个高新技术企业才有一个技术中心。在农业科研成果中,80%为基础研究和试验发展,应用研究不到10%,2012年无一项农业专利成功转化。二是市场体系不健全。目前,我省市场上还没有一家农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中介实体,承担把科学技术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职能。农业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主要依靠技术交易所举办的高新技术产品交易会,但其服务功能过于单一,缺乏连续性服务,加之知识产权保护不到位,致使农业高新技术鱼目混珠、真假难辨[3]。三是企业产业化动力不足。农业产业的特点是投资大、周期长、回报慢,导致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风险大,农业企业和农民在缺乏有效的制度激励情况下,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内生动力不足,以至于消极应对[4]。诸多原因影响着安徽农业的发展,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如何依托资源优势,发挥要素的作用,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二、安徽省农业生产要素禀赋及其差异

(一)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生产要素及其禀赋反映指标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属于知识、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结合传统生产要素理论,技术、劳动、资本、资源是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基本生产要素,决定了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生产。要素禀赋是农业生产活动中所需要的基本的物质条件和投入要素[5],是决定地区农业生产的基础因素,直接影响着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地区差异。各要素禀赋反映了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生产的条件。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生产要素禀赋情况分别用不同的可衡量相关指标进行反映。1、技术是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核心。技术进步可以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提升产品的质量,提高市场竞争力,确立产业优势,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源动力,直接决定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实现。其要素禀赋反映指标为农业科技贡献率。2、劳动力是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中具最主观能动的生产要素。劳动力的素质,包括文化程度、市场意识、经营理念等,决定了劳动者能否接受和掌握高新技术产业中的新技术、新工艺,甚至新生产方式和管理方法,而这些决定了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生产效果。其要素禀赋反映指标为:农业劳动生产率指数=地区农业劳动生产率/平均农业劳动生产率3、资本是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生产的重要构成。资本的投入可以促进科技进步,改扩建生产基础设施,购买先进生产设备,引进先进的管理方法,而这些决定了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生产条件。其要素禀赋反映指标为:人均劳动资本=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农业投资(地区农业投资/农业从业人口)4、自然资源是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生产对象,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生产提供原材料,决定了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资源条件。农业生产要素禀赋既是决定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生产的基础因素,也是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条件的反映,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影响较大。其要素禀赋反映指标为:人均耕地面积=地区耕地面积/农业从业人口。

(二)基于要素禀赋差异的安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比较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对资本、劳动、资源的投入数量和比例要求并不明确,因此,我们选取国内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较高的北京、同处于中部的湖北、生产条件相似的河南以及相对落后的重庆,截取各地2012年农业发展的数据和“十一五”末期公布的农业科技贡献率,采用横向比较的方法,综合比较安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要素禀赋(表1)。从表1可以看出,安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生产要素禀赋不足,4个要素指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具体概述为农业产业整体水平较低,劳动力产业素养低,经济欠发达,对农业投入少,农业收入低,农业科技水平较低,这些都制约了安徽农业产业化发展。通过横向比较可以看出:北京则是在耕地不足的情况下,依托资本投入和农业科技创造了经验丰富全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近于安徽的2倍。借鉴北京的发展经验[6],构建差异化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模式,是推动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安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要素禀赋地区差异

无论从经济、地理、文化、制度等哪一方面比较,安徽地区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要对安徽各地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生产要素禀赋进行分析。可以假定区域内技术共享,只选择劳动、资本和自然资源3种要素,沿用农业劳动生产率指数、农业人均劳动资本和农业人均耕地面积3个指标,截取安徽各地区2012年农业生产数据,进行要素禀赋差异比较(表2)。依据表2数据,通过聚类分析,可以将安徽分为4大农业生产区域:城市及郊区现代农业区,这一区域以合肥为代表,大体还包括芜湖和马鞍山2市。该区域特点是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较高,人均劳动资本全省经验丰富,区位优势明显,交通发达,人才聚集。两淮粮食主产区,这一区域大体包括淮北(淮北、亳州、宿州、阜阳)和淮南(蚌埠、淮南和滁州)2个粮食主产区,7个地市。该区域的特点是粮食产量大,耕地资源相对较多,但常年遭受自然灾害,生产方式落后,农业人口比重大,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普遍较低。沿江优势农业区,这一区域大体包括铜陵、池州、安庆和宣城4市。该区域特点是地域特点突出,水域面积大,交通发达,农业生产基础较好,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普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人均劳动资本较多,土地资源相对较少。山区特色农业区,这一区域大体包括六安和黄山2市。该区域的特点是山多地少,区域内土特产品物产丰富,土地资源稀少,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低。

(四)安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不同区域模式选择与重点确定

在经济欠发达、农业投入少、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生产要素禀赋不足的情况下,依据要素禀赋差异进行区域划分[7],针对不同区域,选择适用的产业化模式[8]和确定发展重点,可以为安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快速、地找到发力点。1、城市及郊区现代农业区该区域农业投入比重较大,科研机构和人才集中,科技创新能力较强,农业劳动生产率相对较高,劳动者产业素养高。该区域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适宜采用政府主导型和企业主导型发展模式,一方面集中科研力量,开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基础研究;另一方面建设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集中一批农业生产龙头企业,通过政策、资金引导企业进行农业高新技术应用开发与生产。重点进行生物工程、基因工程、材料技术研究,着力发展生物技术产业、设施农业,力争在生物制药、有机农药、农产品的精加工、绿色蔬菜、乳制品、观光农业等方面实现产业化。2、两淮粮食主产区该区域为典型的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土地资源丰富,粮食生产面积大,农业投入少,农业劳动生产率低。该区域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适宜采用政府主导型,集中科研力量进行农产品品种优化研发,建设一批农业科技生产园区,培养农业生产、加工龙头企业,着力发展农产品加工、畜牧养殖业,力争在强筋和弱筋小麦、专用棉花、花生、大豆、玉米的种植与深加工,猪牛羊养殖与加工等方面,推进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3、沿江优势农业区该区域为传统粮食生产区,区域内水系发达,物产丰富,农业生产条件较好,劳动力产业素养整体较高。该区域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适宜采用混合模式和“纺锤形”发展模式,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进行农产品品种优化与种养殖适用技术研发,培养农业生产、加工龙头企业,着力发展农产品、水产品加工业,力争在水稻的种植与深加工,油菜适用栽培技术与精加工,水产品良种与无公害生产技术等方面,实现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4、山区特色农业区该区域山多地少,农业生产现实资源相对稀缺,但区域内土特产品品种丰富,农业劳动生产率较低。该区域适宜采用科研机构主导型和“纺锤形”发展模式。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对山区特色品种优化、栽培技术与产业化生产进行研发,着力发展土特产品生产与加工,力争在土特产良种和无公害、有机生产技术,提高单产和质量等方面,进行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除以上区域外,以亳州为重心的中药材生产也是安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点之一,其适宜采用科研机构主导型和“纺锤形”发展模式。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对中药材品种优化、栽培技术、药用性质进行研发,着力发展制药工程,力争在中药生产与提炼方面形成产业化经营。

三、加快安徽省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根据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借鉴国内外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经验,提出安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建议[9]:(一)制订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长期战略。一是摸清各地区适宜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重点领域、重点产品,按照差异化发展的原则,确立不同的发展重点和发展模式。二是分级、分区域制订安徽省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具有指导意义的长期规划[10]。(二)建立政府为主,企业为辅,市场参与的投资体系。一是政府继续增加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投入。资金投入侧重于技术研发、园区建设、市场建设、人才引进等基础性的要素条件储备。二是增强企业投资信心,鼓励在技术成果转化、产品研发、生产设施条件改善、人才培养等方面积极投入。三是引入风险投资机制,吸收风险资本、社会团体参与农业高新产业化的投入。(三)完善市场机制,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一是构建完整的符合国际标准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企业与产品认证体系,加大这方面的认证,让真正的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得到实惠。二是加强对高新技术知识产权的保护,健全农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体系,重点孵化一批科研机构认同、企业欢迎,对农业高新技术领域熟悉的中介组织,通过市场开展研究成果的转化。三是按区域建立农业高新技术产品专业市场,形成有效有序的市场需求与销售体系。(四)完善的人才引入与培养机制。一是完善现有人才引进措施,通过住房、社保、教育等条件,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度。二是组织开展科研机构与企业人才互动,分期选派科研院所的技术骨干到企业开展技术“挂职”,组织企业技术人员到科研院所定向培养。(五)推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园区建设,形成产业化发展集群。一是按区域整合现有园区,差别化发展。二是通过政策吸引关联企业进入园区,形成产业集群。三是鼓励不同资本的加入,对企业进行现代化改造,增强企业竞争力和战略发展意识。(六)加强区域合作与交流。一是与区域内、国内的科研机构广泛地开展技术研发,提高高新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速度与应用水平。二是依托资源要素的优势,吸引国内外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到安徽投资,提高农业高新技术产品的产出水平与产出能力[11]。注释:①数据来源:2012年安徽省农业科技发展水平统计公报.②数据来源:安徽省统计年鉴2013.

作者:贺旭辉单位:皖西学院

农业新技术论文:三农问题的农业高新技术政策探讨论文

摘要:当今世界新技术革命发展迅速,一场以高新技术为中心的科技革命正在全球蓬勃兴起,推动着传统产业的变革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这个传统产业正面临新技术革命的挑战。目前,我国农业在由资源依存型向科技依存型转变,高新技术正逐步地走进我国农业的每一个领域。如果我们能抓住时机,采用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加快对我国传统农业技术的改造。那么,在21世纪初期,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就会迈进一步。这就需要政府的适当介入,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以推动现代化农业更好更快地发展,这也正符合中共年十七届三中全会出台的有关“三农”问题一号文件的宗旨。

关键词:“三农”问题;农业高新技术;政策;农业现代化

农民、农村和农业问题合称“三农”问题,有人把“三农”问题概括为“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其实,“三农”问题不是三个问题,“三农”问题归结起来是一个问题,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穷”,邓小平同志早在1985年就一语道破天机。讨论“三农”问题的本质,就是要找到三农问题的“穷根”。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一个社会的发展需要一个合理的制度结构和相应的激励机制。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传统社会,离开了政府推动、政策和制度引导,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将只能是步履蹒跚甚至寸步难行。

一、农业高新技术的含义

所谓农业高新技术,是指能广泛用于农业领域的,对农业经济发展和农业科技进步产生深刻影响和重大推动作用,并能形成新型农业产业的高技术和新技术。包括国家科技部认定的航天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7个高新技术领域的相关内容。但目前具体应用于现代农业,主要指农业生物技术(转基因技术、酶技术和发酵技术等)、农业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农业应用和各种农业专家系统、农业网络技术)、设施农业技术(包括各种温室技术、无土栽培技术)、节水农业技术(改善地面灌溉系统和滴、微灌、喷灌技术)、核技术(用于农业育种技术)、现代农业机械技术(带电脑程序控制)、农产品精加工技术、遥感遥测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技术、激光技术(激光平地)等。

二、发展农业高新技术的必要性

1.传统农业的经济增长潜力有限

传统农业是一种技术状态和资源要素水平长期内大致保持稳定不变的农业状态,经过世代适应,各种生产要素已达到配合,但由于其物质和能量的低层次循环,其内部发展的潜力有限,由于其生产工具以手工操作为主,劳动力、畜力、土地等传统要素是其主要生产资源因子,新生产要素对农业生产的促进作用微乎其微,从而造成了土地生产率及劳动生产率的双重低下。概而言之,传统农业具有以下五个特点:

及时,传统农业是一种自给自足的产业;

第二,传统农业的技术停滞不前;

第三,传统农业中的劳动者文化素质差;

第四,传统农业对外部环境依赖性较强;

第五,传统农业是一种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由此可见,传统农业不能成为社会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

2.现代农业与农业高新技术相辅相成

现代农业是一个由市场导向的与发展农业相关、为发展农业服务的产业群体。从农产品生产过程看,农业关联产业群包括产前、产中、产后的各行各业。产前主要是农用物资的生产与供应,如机械、肥料、种子、饲料、农药、农膜、电力及其他物资;产中主要是直接与农业生产耕作或为之服务,包括耕作、播种、施肥、收获等环节及植保、病虫害防治、卫生防疫、种苗与繁殖等;产后主要是农产品的流通与加工,如收购、运输、保鲜、加工、销售等。这个围绕着农业生产而形成的庞大的产业群,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与农业生产形成稳定的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利益共同体;它们相互之间又及时传递各种市场信号,并以科技进步成果、市场供求信息和各种物质力量支撑着各个环节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农业已沿着资源投入、生物生产和经济增值三方面有了很大发展,基本上是把平面结构的农业转化为空间结构的三维农业。是按三维农业的概念,把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各项内容及其在现实社会中存在的基本形式显示出来。

3.高新技术对改造我国传统农业具有重要作用

我国人多地少,落后传统农业一直是困扰着我国经济发展的后顾之忧。因此,引入国内外农业高新技术来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已成为我国改造传统农业的强大动力。为了使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有一个带动性的突破,全国各地在实施“九五”农业科技计划中,把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作为重要内容。公务员之家

我国目前已陆续启动了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一批以转基因品种、生物农药、生物肥料、胚胎工程为代表的高新技术逐步实现了产业化。据农业部统计,目前全国已有400多个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正在从事转基因农作物培育与应用、组培苗木、工厂化栽培和养殖、设施农业、基因工程疫苗等高新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开发,这将为农业产业升级和技术换挥重要作用。经过农业科研教学单位和一些科技型企业长期的研究、开发和探索,我国在农业高新技术方面特别是生物技术领域已获得一批突破性的研究成果,一些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先后在水稻、玉米、油菜、棉花杂种优势利用、组织培养、转基因蔬菜、棉花、家畜胚胎工程、克隆牛羊、转基因猪、重大畜禽疫苗、种苗脱毒快繁技术等领域获得成功,其中,一批成熟技术已在产业化方面开始起步。

由于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对于实现我国农业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探索21世纪我国农业发展的新的途径,迎接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到来,促进我国农业发展上一个新的台阶具有积极意义。

三、政策探讨

1.认真实施科教兴农和农村可持续发展战略

认真贯彻《农业科技发展纲要(2001-2010年)》精神,坚持用现代农业技术和设施装备农业,用现代农业科技知识武装农民,把农业发展尽快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积极推进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切实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加强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加快发展农业科技产业化。加快创新人才培养,加强农民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2.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快技术创新步伐

科学技术是及时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根本,教育是基础。离开农业科技和教育的发展和创新,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也就无从谈起。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仅为45%,而发达国家(地区)的农业科技贡献率已达80%甚至更高。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为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与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逐步建立起先进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高效率转化科研成果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农业教育培训体系。

3.调整农业科研的方向和重点,重视提高产量,更加注重提高质量、增加效益

从主要为农业生产服务,转向为生产、加工、销售的全过程服务,从资源消耗型技术开发为主转向资源节约型技术开发为主。以培育品质、高产、专用和适销对路的动植物新品种为重点,大力开发品质农牧渔业新品种。加强对农业产后加工、贮藏、保鲜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大力开发农产品加工技术和农业节本增效技术,发展品质高产高效农业。以提高农业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为重点,加强各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加大农业技术的推广与普及力度。技术推广要引入市场机制,实行有偿和无偿服务相结合。鼓励科研院所、大中专院校、企业及农业科技人员,以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入股和技术转让等多种形式,从事技术推广与服务工作。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解决科研与生产脱节的问题。实行农科教、产学研结合,加快农业科研成果转化。鼓励有条件的农业科研机构逐步转变为科技型企业或企业集团的技术开发机构,一部分科研机构可以转变为农业科技和信息中介咨询机构,充分调动广大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4.进一步加强农民职业技术培训工作

大力加强农民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技术培训体系,通过农业广播学校、电视大学、专业技术培训班、职业高中、远程教育、函授和农民夜校等形式,广泛开展农民技术培训,做好农村科技普及工作。扩大“绿色证书工程”、“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工程”、“农技电波入户工程”的实施规模,提高农民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和生产技术水平。

四、小结

解决三农问题任重而道远,从技术的角度来考虑,我国各地政府应重视和支持农业高新技术的推广和发展,将其列入本地经济和农业发展规划,并筹集和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开发建设高新技术园区和研究机构。预计在未来五至十年内我国农业现代建设将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将会有大量高新技术成果进入农业领域,通过现代农业示范区的示范、推广而达到产业化规模,为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提供健康发展之路。

农业新技术论文:农业高新技术政策探讨论文

摘要:当今世界新技术革命发展迅速,一场以高新技术为中心的科技革命正在全球蓬勃兴起,推动着传统产业的变革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这个传统产业正面临新技术革命的挑战。目前,我国农业在由资源依存型向科技依存型转变,高新技术正逐步地走进我国农业的每一个领域。如果我们能抓住时机,采用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加快对我国传统农业技术的改造。那么,在21世纪初期,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就会迈进一步。这就需要政府的适当介入,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以推动现代化农业更好更快地发展,这也正符合中共年十七届三中全会出台的有关“三农”问题一号文件的宗旨。

关键词:“三农”问题;农业高新技术;政策;农业现代化

农民、农村和农业问题合称“三农”问题,有人把“三农”问题概括为“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其实,“三农”问题不是三个问题,“三农”问题归结起来是一个问题,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穷”,邓小平同志早在1985年就一语道破天机。讨论“三农”问题的本质,就是要找到三农问题的“穷根”。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一个社会的发展需要一个合理的制度结构和相应的激励机制。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传统社会,离开了政府推动、政策和制度引导,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将只能是步履蹒跚甚至寸步难行。

一、农业高新技术的含义

所谓农业高新技术,是指能广泛用于农业领域的,对农业经济发展和农业科技进步产生深刻影响和重大推动作用,并能形成新型农业产业的高技术和新技术。包括国家科技部认定的航天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7个高新技术领域的相关内容。但目前具体应用于现代农业,主要指农业生物技术(转基因技术、酶技术和发酵技术等)、农业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农业应用和各种农业专家系统、农业网络技术)、设施农业技术(包括各种温室技术、无土栽培技术)、节水农业技术(改善地面灌溉系统和滴、微灌、喷灌技术)、核技术(用于农业育种技术)、现代农业机械技术(带电脑程序控制)、农产品精加工技术、遥感遥测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技术、激光技术(激光平地)等。

二、发展农业高新技术的必要性

1.传统农业的经济增长潜力有限

传统农业是一种技术状态和资源要素水平长期内大致保持稳定不变的农业状态,经过世代适应,各种生产要素已达到配合,但由于其物质和能量的低层次循环,其内部发展的潜力有限,由于其生产工具以手工操作为主,劳动力、畜力、土地等传统要素是其主要生产资源因子,新生产要素对农业生产的促进作用微乎其微,从而造成了土地生产率及劳动生产率的双重低下。概而言之,传统农业具有以下五个特点:

及时,传统农业是一种自给自足的产业;

第二,传统农业的技术停滞不前;

第三,传统农业中的劳动者文化素质差;

第四,传统农业对外部环境依赖性较强;

第五,传统农业是一种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由此可见,传统农业不能成为社会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

2.现代农业与农业高新技术相辅相成

现代农业是一个由市场导向的与发展农业相关、为发展农业服务的产业群体。从农产品生产过程看,农业关联产业群包括产前、产中、产后的各行各业。产前主要是农用物资的生产与供应,如机械、肥料、种子、饲料、农药、农膜、电力及其他物资;产中主要是直接与农业生产耕作或为之服务,包括耕作、播种、施肥、收获等环节及植保、病虫害防治、卫生防疫、种苗与繁殖等;产后主要是农产品的流通与加工,如收购、运输、保鲜、加工、销售等。这个围绕着农业生产而形成的庞大的产业群,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与农业生产形成稳定的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利益共同体;它们相互之间又及时传递各种市场信号,并以科技进步成果、市场供求信息和各种物质力量支撑着各个环节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农业已沿着资源投入、生物生产和经济增值三方面有了很大发展,基本上是把平面结构的农业转化为空间结构的三维农业。是按三维农业的概念,把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各项内容及其在现实社会中存在的基本形式显示出来。

3.高新技术对改造我国传统农业具有重要作用

我国人多地少,落后传统农业一直是困扰着我国经济发展的后顾之忧。因此,引入国内外农业高新技术来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已成为我国改造传统农业的强大动力。为了使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有一个带动性的突破,全国各地在实施“九五”农业科技计划中,把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作为重要内容。

我国目前已陆续启动了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一批以转基因品种、生物农药、生物肥料、胚胎工程为代表的高新技术逐步实现了产业化。据农业部统计,目前全国已有400多个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正在从事转基因农作物培育与应用、组培苗木、工厂化栽培和养殖、设施农业、基因工程疫苗等高新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开发,这将为农业产业升级和技术换挥重要作用。经过农业科研教学单位和一些科技型企业长期的研究、开发和探索,我国在农业高新技术方面特别是生物技术领域已获得一批突破性的研究成果,一些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先后在水稻、玉米、油菜、棉花杂种优势利用、组织培养、转基因蔬菜、棉花、家畜胚胎工程、克隆牛羊、转基因猪、重大畜禽疫苗、种苗脱毒快繁技术等领域获得成功,其中,一批成熟技术已在产业化方面开始起步。

由于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对于实现我国农业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探索21世纪我国农业发展的新的途径,迎接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到来,促进我国农业发展上一个新的台阶具有积极意义。

三、政策探讨

1.认真实施科教兴农和农村可持续发展战略

认真贯彻《农业科技发展纲要(2001-2010年)》精神,坚持用现代农业技术和设施装备农业,用现代农业科技知识武装农民,把农业发展尽快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积极推进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切实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加强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加快发展农业科技产业化。加快创新人才培养,加强农民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2.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快技术创新步伐

科学技术是及时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根本,教育是基础。离开农业科技和教育的发展和创新,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也就无从谈起。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仅为45%,而发达国家(地区)的农业科技贡献率已达80%甚至更高。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为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与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逐步建立起先进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高效率转化科研成果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农业教育培训体系。

3.调整农业科研的方向和重点,重视提高产量,更加注重提高质量、增加效益

从主要为农业生产服务,转向为生产、加工、销售的全过程服务,从资源消耗型技术开发为主转向资源节约型技术开发为主。以培育品质、高产、专用和适销对路的动植物新品种为重点,大力开发品质农牧渔业新品种。加强对农业产后加工、贮藏、保鲜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大力开发农产品加工技术和农业节本增效技术,发展品质高产高效农业。以提高农业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为重点,加强各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加大农业技术的推广与普及力度。技术推广要引入市场机制,实行有偿和无偿服务相结合。鼓励科研院所、大中专院校、企业及农业科技人员,以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入股和技术转让等多种形式,从事技术推广与服务工作。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解决科研与生产脱节的问题。实行农科教、产学研结合,加快农业科研成果转化。鼓励有条件的农业科研机构逐步转变为科技型企业或企业集团的技术开发机构,一部分科研机构可以转变为农业科技和信息中介咨询机构,充分调动广大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4.进一步加强农民职业技术培训工作

大力加强农民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技术培训体系,通过农业广播学校、电视大学、专业技术培训班、职业高中、远程教育、函授和农民夜校等形式,广泛开展农民技术培训,做好农村科技普及工作。扩大“绿色证书工程”、“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工程”、“农技电波入户工程”的实施规模,提高农民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和生产技术水平。

四、小结

解决三农问题任重而道远,从技术的角度来考虑,我国各地政府应重视和支持农业高新技术的推广和发展,将其列入本地经济和农业发展规划,并筹集和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开发建设高新技术园区和研究机构。预计在未来五至十年内我国农业现代建设将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将会有大量高新技术成果进入农业领域,通过现代农业示范区的示范、推广而达到产业化规模,为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提供健康发展之路。

农业新技术论文:农业高新技术问题及对策

一、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概念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是在农业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推广和应用基础上形成的企业群或企业集团的总称。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是以农业高新技术为主体形成新兴产业的过程。这个过程有四个关键的步骤:及时是农业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第二是把农业高新技术转化为产品;第三是农业高新技术产品的大规模生产;第四是农业高新技术产品的市场开发。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不是一个封闭循环过程,而是在市场竞争环境下,各相关要素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协调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实质,是农业高新技术的市场化和企业化,是农业高新技术被企业采用,并成为企业的利润源泉;产业化过程的标志,是形成具有较大规模的专业化生产和服务体系;产业化过程的结果,是农业生产力的飞跃,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的大幅度提高。

二、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问题分析

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1999年,全世界种植转基因作物面积达4400多万公顷,美国3000万公顷,加拿大300万公顷,而我国只有70万公顷。我国种植面积不到世界总种植面积的1.6%。我国年畜禽饲养量约8亿头(只),死亡率是发达国家的3—5倍。据中国工程院石元春院士估计,我国畜禽饲养业因疾病死亡和不能正常生长的损失价值约1000亿元/年。如此巨大的市场容量,却未能培育出中国的畜禽疫苗产业巨人。我国的测土配肥技术早已成熟,我国的专家系统和网络技术也不落后,但我国农田单位面积的化肥使用量,是世界和美国平均使用量的26.5倍,报酬严重递减。据专家估计,我国氮肥的损失率高达40%,即每年有2000万吨尿素(折合价值约380亿元人民币)白白流失,不仅造成了极大的浪费,而且严重地污染了环境。如果将治理环境和流失的价值算在一起,在这方面科技产业的价值应该500亿元/年以上,但我们还没有看到一家瞄准这个市场的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牛胚胎的移植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美国的一个专业公司(格拉纳达公司)已经发展到10亿美元的规模。我国技术人员在牛胚胎移植的技术上已经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我国的牛胚胎市场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出现非常强劲的需求,但全国却没有出现一个专业化从事胚胎移植的大型企业。根据我们的最近的系统研究,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问题可以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成果本身我国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技术产业化创新不足。主要原因有三:1•很多研究机构科研工作的取向不对,不是面向市场和经济建设,而是面向政府和上级。有些机构的科研人员在课题申报、论证、检查、验收、鉴定所花的时间和资金有时要占到课题全部的50%,真正用在课题研究上的不到50%。有的科研机构将科研课题分成两类,一类是上级部门下达的经费,另一类是企业委托的研究项目,前者称纵向课题,后者称横向课题,对前者承认工作量,成果可以报奖,后者则不算科研工作,其经费列入产业创收范畴,并加倍征收管理费。通过这样的区别对待政策,引导和鼓励科技人员向政府或上级部门争取资金,而不是市场。这样,能否向上面要到钱、成果能否通过上级验收、能否获得上级部门的奖励是重要的,成果有没有技术创新、有没有知识产权就是次要的事了。这是农业科技管理的体制缺陷所致。2•研究与开发经费总量既不足也相对不足。在数量上,我们全国每年在农业科研开发上的经费,比不上美国一个大公司在农业高新技术科研开发上的投入;在相对数量上,发达国家农业科研经费占农业总产值的2%—4%,发展中国家平均约为1%,而我国只有0.2%—0.5%。农业科研经费总量的不足,主要原因是农业研究与开发的经费来源渠道单一,几乎都来自于政府。而发达国家不是这样,如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私人对农业科研投入几乎与政府拨款相等,每年约21亿美元,20世纪90年代美国粮食和农业研究投入,私人农业企业的比重上升到53%。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中心的研究经费大部分来自企业,政府拨款只占20%;美国国家大豆实验室的科研经费95%来自社会。3•我国农业研究与开发力量分散和缺乏统一的组织与协调。我国的基层农业科技机构,大多数隶属于不同的或相同的上级部门,由于大家都有面向各自上级的倾向,各自通过自己的系统去争政府的科研经费,很难统一组织力量面向市场去进行产品设计和科技攻关,再加上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造成研究项目低水平重复,使政府本来就很少的科研投入,变成撒胡椒面。这样,科研环节出不了过硬的成果,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企业方面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关键是科技企业,科技企业是科技产业化的运行主体。但我国的农业科技企业规模太小,转化农业高新技术成果的经济实力不足。1•资金投入不足。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需要高投入。根据发达国家经验,农业高新技术的开发过程所需要的费用,要比研究过程高5—10倍,产业化投入又比开发费用高5—10倍。美国先锋种子公司每年投入研究和开发的经费大约占其销售额的15%,约6亿美元,孟山都公司每年有5亿美元以上的资金投入到科研开发上,先锋公司和杜邦公司联合开发转基因作物的投资达17亿美元。这些投入对我国企业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我国的基因工程和生物技术公司大大小小有200多家,年销售额超过1000万元人民币的只有10家左右,大多数厂家的销售额只在几百万元人民币的规模。2•龙头企业规模太小。在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实践中,农业高新技术企业一般称为“龙头企业”,通过这个企业,将分散经营和小规模生产的广大农户与市场联结起来,通过农业高新技术产品的开发、应用,形成包括种植、养殖、加工和销售在内的完整的产业系列。这种运作模式符合国情,很受欢迎,实践证明也是有效的。但由于龙头企业的规模太小,资金、技术和产业牵动力很弱,市场拓展能力和抵抗风险的能力也很弱,企业难以同农户之间形成相对稳定的产品供给与需求关系,有很多企业甚至连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技术合作合同也不能兑现,使产学研的科技合作(或产学研一体化)流于名义上的相互利用,并无实质性的结合。因此,我国农业龙头企业的规模太小,严重限制了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

(三)企业外部环境方面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主要包括经济政策环境和生产要素供给环境两个方面:

1•在经济政策环境方面,中央和国务院1999年作出了“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国家有关部门就创新体系的建设以及支持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等作出了具体部署,从而为农业科技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政策机遇,宏观政策对农业高新技术的产业化是十分有利的。但在很多具体的优惠政策的落实配套方面,不尽人意的地方很多。例如,农副产品加工是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一个重要的领域,有资料显示,发达国家90%以上的食品都是采用高新技术的手段完成。我国这一领域的高新技术应用非常落后,迫切需要引进投资,进行高新技术的改造。但有的地方税收政策不仅不鼓励在这一领域投资,反而实行歧视性政策,在农副产品加工方面的赋税要高于其他工业。又如,有些高新技术企业的产品,因为“新”,所以在政府主管部门找不到婆家,登不上产品目录,拿不到进入市场的“准生证”,产业化生产举步为艰。

2•在生产要素的供给方面,主要涉及资金和人才。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几乎都面临着资金和人才的短缺问题,其中人才短缺最为关键。目前最为短缺的是产业化项目运作的经营性人才和企业管理人才。某高科技农业园区,以10多万元的年薪招聘总经理,却没有应聘者。原因很多,有企业规模和企业制度方面的问题,也有人才培养方面的问题。我们现在的农业高校虽然很多(尽管许多已经合并成综合性大学,但相关专业仍然基本保留),毕业生的就业还是去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没有办法才去企业。因此企业实际上得不到及时流的人才。学校的价值取向还是以官本位为主,“先做官后发财”、“做官容易发财”,这还是大多数人在心理上认同的人生轨迹和对现实的看法。学校很多教学内容也与实际严重脱节,教学过程重理论说教,轻实际操作,满足于书面上的一知半解,学生(包括相当一部分的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到企业,往往要经过1—3年的时间,才能胜任企业指派的工作。最糟糕的是不少学校的管理层对此熟视无睹,只管抓讲课听课,而忽略对教学内容的改造。这种情况,发展下去令人担忧。

(四)运作思路的问题我国的农业科技产业的运作思路还没有调整到以市场为导向的方向上来。这是观念和思维方法的问题。以农产品加工技术产业为例。我们的科技人员研究果树品种和栽培方法的改良,使果园有了高产技术。于是大家都生产水果。果树种多了,产品卖不出去,就来解决加工问题,将水果加工成果汁。而国外有的公司一开始就考虑开辟果汁市场,研究适宜于榨制果汁的果树品种和栽培方法,结果他生产的水果适宜于榨汁,果汁产品成本低,质量好,在市场竞争中占上风。一个是为解决水果出路问题而生产果汁,一个是为生产果汁而生产水果,二者努力的侧重点不同,结果自然也就不一样。我们往往习惯于先有科技成果,再将它应用与推广,而不是为了解决某个市场需求问题而去组织科研,这是我们多年传统的“科研———推广体制”所养成的毛病,这也是造成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创新不足的一个原因。

三、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基本对策

通过上述对我国农业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问题的分析,我们认为,要加快实现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研究对策。

(一)国家要总体部署,努力实现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创新的重点突破

1•从宏观上要加强总体部署,充分认识市场经济、全球化和新技术这三股力量对我国农业形成的夹击之势,全国一盘棋考虑,明确全国和各地的农业生产、传统农业技术产业和高新农业技术产业的战略目标与主要发展方向。要选择重点,以避免兵力分散和重复投入。在这方面,需要组织多方面专家协同作战,先做专门的深入的研究,然后具体地提出技术创新的总体目标。

2•农业高新技术的选题,在方法上要以市场为导向选择研究方向和突破的重点,将思考问题的起点从技术上转到商品上,围绕着重点产品(或系列产品)的开发来设计研究与开发课题。例如,从各种有前途的食品和纤维产品的市场容量来虚拟产业链条,从下游向上游推算,并结合我国和国际高新技术应用的可能性,从而确定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和其中所需要的技术创新关键课题。

3•要为农业高新技术创新和产业化提供协调一致的政策环境。从中央和国务院在1999年“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颁布以来,到目前为止,已经有两年多的时间。在基层的实践中,中央上述“决定”中提出的有些政策,仍然没有得到的贯彻执行,或在执行中出现偏差。如果等到面上这种状况的彻底改观,可能尚需时日。因此,解决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政策环境问题,除了对面上的政策配套落实继续进行努力以外,通过发展重点项目,可能比较有效。重点项目因为投资大、影响大、信息反馈的效率高,有可能较容易争取到配套的优惠政策。

(二)深化体制改革,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农业高新技术创新和产业化体系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和成长,至少有三个渠道。一是高新技术研究单位转制为农业高新技术企业;二是让农业高新技术研究与开发单位进入传统的企业,使传统企业变成农业高新技术企业;三是企业吸引农业高新技术与管理人才,以科技产品或高新技术项目为核心,形成农业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重要特征之一是高风险、高收益,这里的高收益主要来自于采用高新技术后,规模生产和经营的低成本和企业对技术与市场的垄断。从这个角度,企业应该垄断经营。但高度的垄断经营又容易使企业内部滋生很多毛病而使企业丧失活力,从宏观管理来看也有失公平。所以我们认为,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应以形成垄断竞争的局面较好。就全国而言,在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每一个领域或产业链上,重点培育2—3家大型企业集团。农业高新技术企业集团应该建立严格的现代企业制度,并且每年用于研究与开发的经费要达到销售额的5%以上,以保障技术创新的持续发展。除了重点培育一些大型企业集团以外,也要大力鼓励涉农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中小型农业科技企业是农业企业生态中非常重要的群体,往往是大型企业的后备军,也有大企业所不具备的灵活性和应变优势。

它既是农业高新技术大型企业的合作对象,也是竞争对手。国家要从管理制度上保障中小企业能平等地参与政府农业科技计划项目的竞标活动。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企业,人才是根本。要深化人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配套改革,加快人才资源配置的市场化,实现人才管理制度的创新。特别要支持企业引进和储备高层次人才,促进人才向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流动,鼓励研究单位和高等院校科技人员创业,鼓励高等院校培养项目运作和创业型人才。建立和完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体系,还必须大力发展中介服务机构。中介服务机构属于非政府机构,是科技与应用、生产与消费不可缺少的服务纽带。一提到中介机构,人们就想到“皮包公司”,这其实走进了一个极大的误区。我国庞大的农业技术推广系统,其实也是一个中介体系。现在有了互联网和电子商务技术,我们已经具备了建立高效、巨型中介服务体系的条件,这是个很好的机遇,应该抓住。可以设想,组建2—3个全国性的以互联网为信息交换平台、以各类专家系统、农需品和农产品生产以及贸易资讯为服务内容的超大型中介企业,通过中央网站与各地服务站一体化运作,重塑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中国这样的企业,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这样以信息技术武装的中介型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在初级阶段的资本规模应该为10亿元左右,员工1万人左右,服务站分布到全国各县和部分乡镇,员工深入基层服务,共享网络中心资源,每年100亿元以上的经营规模,应不成问题。

(三)加大扶持力度,逐步完善农业高新技术

产业化的激励机制激励机制主要靠政府的政策来体现,包括企业的税收政策、科技人员的奖励政策、高新技术产业的金融扶持政策、科研机构的转制扶持政策等等。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需要大量的资金,光靠政府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依靠企业投入。我国民间的资金相当丰厚,如果政府的政策使得投资人感到在农业高新技术上的投资预期收益高于投资于其他领域,社会资金就有要流过来的倾向;如果金融政策允许,这种“流过来的倾向”就会变为现实。对外资也是如此。所以税收政策和金融扶持政策是非常重要的。应该通过完善涉农税收政策和金融扶持政策,鼓励民间资本和外国资本向我国农业高新技术领域流动。对科技人员的激励,仅仅实施国家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是不够的。条例上的激励强度,国家一等奖才9万元,其实质上是精神上的奖励。科技人员靠它去改变自己的经济地位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物质上的鼓励,关键是要给股份或期权。由于农业的比较效益低和高新技术企业经营的风险性与效益的滞后性,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工薪收入不可能很高,所以应该鼓励企业骨干技术人员和管理者在企业中持股(或享有期权),以保持企业骨干科技队伍的稳定。对农业科研机构转制为企业的,要给予积极的政策扶持。考虑农业的特殊性和风险,农业科技机构转制为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应享受比其他行业转制企业更为优惠的扶持政策。

农业新技术论文:探析农业机械新技术的实用性

1农业机械新技术在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在现阶段,我国农机新技术以及新型农机的推广存在一些不利因素。比如办公条件简陋、下基层了解基本情况的人员不足、推广经费不足等等,这些都限制了推广工作。客观地说,农民群体的文化素质较低,理解问题的深度有限,普遍有小农意识存在,最典型表现为对于新设备新技术不敢投入、怕不能收回成本,观望情绪浓重,甚至怀有抵触情绪。这些现象对于新机具以及新技术的推广产生了严重的副作用;经济方面的问题也是农机具难于推广的基本问题之一。一些地区农民的人均纯收入较低,如果仅靠自身的经济收入,很难购置农机具,而缺少了农业机械化的帮助,会使其生活越发贫困,形成恶性循环。

2农业机械新技术推广的对策

2.1规范行为,遵守程序我国

现行《农业法》是开展新型农机具推广的根本法律依据。农业机械新技术的推广要符合国家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要提高农业装备水平的同时改善和增强农业的综合实力,并以提高社会经济效益为根本目的。在实际工作中,一定通过细致讲解,使农民真正了解农业机械新技术,将农民反映的耕种技术难题汇总,统一作答。同时对农民的需求进行调查,将农民的需求与新技术相结合,有的放矢地将农民应用新技术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一些情况下,农民真正有使用新技术以及农机具的需求,但其对市场上五花八门的农机具不甚了解,无从下手。这就需要讲解人员与新技术普及人员对农民进行实地培训,必要时可以进行试点,首先进行小范围的耕作,待农民见到实惠后,进行稍大范围的示范性操作,使更多农民实实在在地感觉新技术带来的新变化。继而就是普及与发展,通过开订货会、巡回演示、印发宣传册等形式,对农民进行农机具知识的普及教育,继而进行推广和普及,最终使农业机械新技术普遍为农民所接受,提高农业生产力。对农机具的售后服务以及农机具的使用培训要到位,巩固推广的成果。

2.2争取政府支持

进入新世纪,每年中央的“一号文件”都是关于“三农问题”,这足见中央政府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视程度。农业机械新技术推广人员要尽量从政府部门得到支持,力图使政府宣传部门与农机推广部门形成合力。针对当地生产条件,进行不同形式、不同规模的农机具以及新技术的演示,并请当地党委及政府领导出席,让领导做农民的参谋与当家人,增加农机新技术的信服力。在推广中遇到困难,可以向当地政府相关部门申请帮助,比如演示场地不足、农民参与互动的积极性不高等,都可以通过地方政府出面想办法解决。此外,可以建议地方政府使用财政拨款对农民购买农机具进行经济补贴与政策倾斜,提高农民购买农机具的积极性,减小农民的经济负担,使农民没有后顾之忧。总之,农业机械新技术推广部门要与地方政府以诚相待,使政府了解农机具推广方面的实际困难,并从经济以及政策上给予一定支持,保障推广工作有序进行。

2.3善于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教训

技术推广人员要善于分析和总结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这是实现新技术推广的关键所在。农机具的推广是一个特殊的推广过程,而对象是广大农民群众,由于这个群体的总体文化程度不高,对新生事物的看法有局限性,因此在工作中,推广要更讲求方法、讲求经验。笔者通过近年来参与农机新技术推广的经验,总结出以下三点推广方法:及时,要善于运用媒体进行宣传。可以通过电视、广播等形式进行相关的广告播出,给农民以直观、生动的印象,有效地使农民对农机新技术进行认识,激发农民兴趣。第二,对已使用农机新技术的土地实行开放式管理,在该耕地附近安排专门人员进行解说,使农民“眼见为实”,并通过解说告知农民在实际中使用农机具的技术要领。第三,发动科研院所参与农机具的推广活动,并强调推广农机具是公益性活动,目的是对农民进行科普教育,并建议农业协会以及农机大户作为农机新技术的示范点,对农民开放。此外,扶持农机组织、利用政府的农机补贴资金进行宣传、不断更新农机新技术以适应农业发展,都是可以采用的推广方式。

2.4在内部完善机制,调动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

在推广部门内部进行规章制度的完善,制定推广人员的季度或年度考核目标,明确奖惩办法,并严格执行。这样有利于农业机械新技术推广人员形成危机意识,激发其工作积极性,通过制度的设定来保障农机技术推广工作的顺利完成。对技术推广人员要组织定期的学习,内容包括农民的近期需求、国内外农机市场的近期变化以及新技术和新产品的使用规范等。此外,技术推广人员要具备一定的农业基础知识,以便于在深入农民群体时,能够具体、地把握农民心声。在技术研发方面,要做到与时俱进,针对各地的土地状况以及自然气候,对农机具进行微调,实行差异化营销。总之,农机技术推广部门要创新思路、改善方法,为立足农业、发展农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3结语

在农机具、农机新技术推广的过程中,工作人员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理念,尊重农民、尊重市场规律。在部门内部建立和完善考评机制,提升员工的工作热情,并协调推广部门与研发部门共同为市场服务,在企业获得利润的同时,促进我国农村的发展,继而实现中华民族的小康。

作者:陈娣单位: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杜曲街道农业综合服务站

农业新技术论文:农业机械新技术应用与发展

摘要:通过阐述农业机械中的几种新的技术手段,比如计算机技术、网络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及液压技术等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情况,对农业机械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分析,希望可以为农业机械设备的智能化发展提供相应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农业机械;技术手段;应用;发展前景

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正在逐渐提高,这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是分不开的,经济的发展需要基础的支持,农业就是我国的基础,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基数大。随着近几年我国农业的发展,很多高新技术也被运用到农业的机械设备中,使农机设备向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有效地提升了农业生产的整体效率。在农业的生产中使用高新技术还能够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保障农机相关机械的正常运作。

1农业机械技术的应用分析

1.1计算机技术

这里所说的计算机技术主要指的是计算机视觉技术,这一技术最早被运用在农业机械上是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当时主要运用的是计算机技术中的视觉技术,利用这一技术的主要目的是可以对农产品的品质质量进行分级别检查。计算机视觉技术是以图像处理为基准,随着图像处理以及视觉模拟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视觉技术不仅可以用来检查农产品的品质,而且还可以用来对农产品进行播种、收割。虽然计算机视觉技术在我国农业技术领域的应用时间还不是很长,在实际的使用中还有很多的问题出现,但是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视觉技术必将会改变传统的农业作业模式,为现代化农业发展提供技术上的支持。

1.2网络信息技术

网络信息技术在我国农业机械上的应用是非常成功的,信息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的有机结合不仅可以为农业的生产提供高精度的监控,而且还能够对农业生产中出现病虫害的情况进行及时的检测,然后根据定位系统来进行田间作业。

1.3液压技术

液压技术主要依靠的是微电子技术和工业传感技术,在数据的采集上,运用液压技术主要完成的是能量的转换和匹配,其目的是为了让农业机械的效率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让机械设备的相关系统特征可以得到完善,让机械设备的性能够得到提升,这也很好地符合了环境保护的相关标准要求。而大部分的农业机械都是采用内燃机作为原动力,所以很多时候都会出现工作负荷,一般情况下,我们都是通过电液控制手段来完成负载与原动力之间的匹配情况,尽可能地减少功率传输过程中出现的损失,从而提高农业机械系统的工作效率。

1.4人工智能技术

随着信息全球化的不断深入,高端技术不仅在大型的企事业单位中被运用,在农业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比较有成果的就是美国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出激光拖拉机、机械的内部导航装置,等等,这些装置可以对拖拉机的运行方向及所处位置进行实时的测定,在了解地区土地信息之后,再制定合理的土地种植方案、农药及种子的数量,等等。

2农业机械技术的发展趋势

2.1推广农业机械产品的技术发展

目前在我国的农业机械发展上,已经开始运用机电智能化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这使得农业机械化设备的科技含量有了极大的提高,不仅有效地提高了农业机械的作业效率,而且也提升了农业的生产效率。

2.2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得到了提升

只有提高了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率,才能够确保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为保护生态环境奠定基础,如回收农业生产的废弃物,普及无害化的处理设备,运用无害化技术来处理废水可以有效地达到保护环境的作用。而在农业种植的过程中,使用有机肥料还可以进一步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除此之外,大力发展节能型动力机械设备可以有效地避免出现资源浪费,从而提高农业资源的整体利用效率。

2.3提高农业机械产品的质量监督水平

要想提升农业的机械化水平,还要从规范设计的基本要求出发,提高农业产品的质量。在质量提升的过程中,还要注重农业产品的整体造型和外观,农机设备的耐久性也要经得起考验。选用与农机设备相配套的发电机及元件,能够较大程度上提高农业机械产品的质量。在农业机械设备完成安装之后,还要对其进行试运行,只有保障了设备各项指标都正常的基础上,才能够真正的投入使用,这也是提高农业机械产品性的前提。

2.4加大政府的补贴力度

各级地方政府要加大农业机械的技术推广,做好农业机械的培训工作。国家还要将拖拉机、插秧机等农机具作为农具购置补贴的关键,普及农业机械知识。这样也能够更好地提高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进程。

2.5确保农业机械技术的安全生产

关注安全监督管理及装备的创建工作,加大农业机械的安全投入,以便更好地满足农业机械工作安全监督管理的需求。除此之外,最重要的是,要将农业机械的安全检验工作纳入到各级县市政府的财政预算当中。

3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一些高新技术正在逐渐地被运用到农业的机械设备中,这些机械设备的出现不仅提高了农业的整体生产水平,而且还进一步提升了农业的生产效率,很好地实现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今后的农业发展过程中,农业机械也必定是智能化的,所以要求操作人员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推广农业机械新技术,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意义上实现我国农业机械的智能化。

作者:徐家亮 刘晓鹏 单位:黑龙江省克东县农机安全监理站

农业新技术论文:生态循环农业中养殖新技术应用研究

[摘要]由于近几年来肥料、农药等的滥用,导致农业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为了保护人类的生态家园,就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经过农业专家的不断努力,研究出了生态循环农业中发酵床养殖新技术。利用这项技术,可以实现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将从生态循环农业中发酵床养殖新技术的基本含义入手,了解其主要特征、功能原理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让这项新技术真正落实在农业生产中,开启农业科技的新篇章,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生态循环农业;发酵床养殖技术;应用研究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以农业为及时生产力,农业不仅关乎着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对于国民来说,更是与衣、食、住、行息息相关。但是由于人口的增长,所需的农业产量大幅度增长,为了达到国家标准,提高农业产量,各地开始大规模使用化学肥料;而且受环境影响,农作物等容易受到自然侵害,不得不使用农药;而在养殖业上,动物则要大量食用含激素的饲料。总之,这些化学物质的使用不仅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伤害,而且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污染破坏。所以,为了克服以上农业问题,推出了生态循环农业中发酵床养殖新技术。利用这一技术,可以让我国农业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1生态循环农业中发酵床养殖新技术概述

生态循环农业中发酵床养殖新技术作为一种有效改善生态环境的技术,近几年已经在我国部分农业生产中进行了试点研究,并取得了理想的成效,尤其是在家畜养殖上更是不断有新的突破和发展。首先,从其名称上不难理解,其基本含义就是通过发酵微生物来进行养殖,实现农业系统循环持续发展,这项技术主要是牲畜粪便与垫料在牲畜圈里混合发酵产生化学作用,快速转化为养殖废弃物,解除有害的恶臭气味,杀灭害虫和虫卵,抑制病菌的产生。这种方法中有益微生物菌群在垫料与粪便中合成可供牲畜食料喂养的营养物质(如维生素、蛋白质、有机酸、糖类等物质),对牲畜健康生长很有益处,能增强牲畜的抗病能力[1]。生态循环农业中发酵床新技术的原理也不难理解,为了更好地研究其特点,以养猪生态循环系统为例,发酵床具有对各种养殖废弃物代谢旺盛、微生物菌群高活性等特点,系统由猪、喂养饲料、圈舍垫料、益生菌群和外部环境组成,这种发酵床作为有机整体,众多要素之间始终发生着物质之间能量的交换。其中不会有新的污染物排放,所有的资源都可以得到充分的利用。在实践操作中,猪粪中含有大量的尿酸、尿素等非蛋白氮,在与垫料有机质的混合发酵中转化为有机氮,因而从源头上解决了猪粪尿的排放问题,其产生的有机氮可以作为农业肥料,为农作物施肥,不仅营养价值高,减少化学肥料带来的风险,而且成本较低,环境因此得到保护,农业经济也可以得到快速的发展,可谓是一举多得。

2生态循环农业中发酵床养殖新技术的应用

以养猪发酵床养殖新技术为例,介绍生态循环农业中发酵床养殖新技术的具体应用。2.1发酵床养猪新技术所具备的整体优势条件发酵床养猪新技术是依据生态学原理,利用益生菌资源,将微生物生物技术、发酵技术、养殖技术和工程技术用于现代养殖业的一种综合性技术。尽管这项技术研究时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投入,但在实践操作中简单易操作,有些发酵床的厂家在制作发酵床时必须加盐、加营养液、加土、加水,必须提前堆积发酵处理,这样就增加了成本,造成大量人、财、物的浪费,不便于普及推广。在发酵流程上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由于提前启动了发酵,菌种是有一定的工作寿命的,就会出现死床、坏床等现象。在选用有益微生物菌种时,一定要选择不再添加菌种,在制作时不添加红糖和盐之类物质的发酵菌种。对于该项新技术,材料易于寻找,价格也在养殖户可承担的范围内。发酵床养猪新技术坚持“以猪为本”的观念,追求动物体内外生态环境的和谐、优化和健康,整个生态环境都处于平衡的状态。通过利用有益微生物菌群降解转化猪粪尿(包含所有牲畜粪尿),同时消除氨气等异味,首先对空气不会造成污染,然后将已被微生物转化过的粪便作为有机肥料,培育出有机农作物,减少化学肥料带来的弊端。而成熟的农作物可以作为猪的主要饲料,提高了猪肉的品质。这不仅从源头上解决了猪粪尿污水带来的污染问题,而且创造了良好的养殖生态环境[2],如果将这项操作应用在农业生产中,将为我国的农业发展打开新世界的大门。2.2推广发酵床技术能有效降低养殖成本一是使用发酵床养猪,可实现免冲洗。既避免冲洗猪舍的污水,也节约了水资源。二是使用发酵床可节省劳动力。发酵床一般可以使用3a左右,发酵床可以自动清除粪尿,有效节约劳动力资源,大大节省职工薪酬。发酵垫料如果原料采用稻壳、木屑、益生菌,且全部外购,成本也十分低,同时材料在农业生产中十分常见,易于寻找。假如一个发酵床可以使用3a,3a内需要不断补充垫料,补充垫料的成本相当于重做一个发酵床的成本。以一个大规模养殖猪场为例,通过发酵床养猪技术在猪场的推广应用,节省员工6名,节省职工薪酬30万元;节约用水量60%,节省水费8万元。因此,推广使用发酵床养猪技术,每年仅节约职工薪酬和水费,就弥补了发酵床制作成本。2.3推广发酵床技术能减少污染发酵床养猪新技术可以做到零排放,避免猪的排泄物和因冲洗猪舍产生的污水污染土壤。发酵床养猪新技术,把畜禽业污染的防治工作前移,防患于未然,应用到畜禽体内外微生物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调节中,增加了其微生态中生物多样性,提高了其适应性,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和谐、健康和发展。

3生态循环农业中发酵床养殖新技术的意义与作用

近几年我国农业发展速度很快,但过于追求产量而忽视了质量,尤其是对于环境的破坏格外严重。尽管政府出台相应的鼓励和惩罚措施,但仍然没有从根源上解决这项问题。所以,经过多年农业专家的实地考察研究和试验,推出了生态循环农业中发酵床养殖新技术,该项技术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农业养殖模式,不仅没有增加农业成本,而且为广大农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入,同时提高了我国的农业科技水平。我国再也不是那个靠天吃饭种地养殖的农业大国,也不用再向西方国家花费大量资金引进技术,可以将这笔资金用在更需要的地方,再一次推动我国农业的发展,从而带动国民经济的发展。所以,生态循环农业中发酵床养殖新技术的发展水平影响着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在这项技术不断的成熟和完善后,更应在全国进行推广使用,尤其是一些生产条件较为落后的农村地区,让更多的农民享受到这项技术带来的福利和价值。而这项技术中的生态循环利用更是与我国基本国策相符,保护了土地和河流,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4结语

农业的快速发展并不意味着要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必须要通过不断提高自身的农业科技水平,从而实现生态环境可持续的目标和要求。生态循环农业中发酵床养殖新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无公害养殖技术,让更多的农民从中享受到农业科技发展带来的好处,也为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作者:王全海 单位:兰考县三义寨乡农业服务中心

农业新技术论文:新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重要性

一、农业机械新技术的应用

联合耕作机械的应用。联合耕作机是多种农业机械组合而成的,能够一次完成耕地、整地等多种农业生产作业,能够减少机械在田间的来回次数,简化农业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有利于争取农时,及时进行播种或栽种。

二、农业机械新技术的发展方向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农业机械新技术得到发展,现有的成果并不是不变的,科学技术总在不断更新换代,因此,农业机械的新技术发展将充满希望。

1、智能化、自动化智能化、自动化技术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随着智能化、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越来越成熟,其在农业机械方面的应用也将成为必然。实现农业机械化、智能化、自动化生产,将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与农民工作量,为开辟农业产业化经营创造良好的条件。要推动智能化、自动化生产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就必须引进和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自主创新,在实践活动中不断探索和发现,这样才能实现农业生产智能化、自动化。

2、绿色化产业道路构建绿色环保型社会是当今我国积极倡导的社会理念,它可以促使现代化建设逐步向绿色化产业道路迈进。农业作为我国及时大产业,实现其绿色化产业发展势在必行。因此,建立绿色生态农业产业化基地,倡导绿色农业,使用先进的、节能型的、低能耗的农业设备,是推动农业绿色化、产业化发展的必要手段。节能型农业机械设备顺应了市场发展的需求,农业机械设备制造企业要以市场发展为导向,大力发展节能型农业机械设备,结合农业产业化发展实际情况,确保市场需求与市场供应统一协调发展,在实践活动中推动农业绿色化、产业化可持续发展。

3、提高创新意识,不断研发新技术和新机械现代化建设以创新理念为基础,不断提高人文、技术、教育等方面的创新能力与市场竞争力,促进社会经济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我国农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提高创新意识,加快农业机械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政府要积极配合,鼓励农业机械、技术的创新。这样有利于加强农业发展的科技创新能力,在政府和市场需求的前提下,引导企业加大农业机械、技术的创新和研发力度,改善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把实现机械化、产业化、规模化、技术化作为我国农业未来发展的方向,逐步将现代化生产经营管理模式以及科技创新能力应用于农业发展中。

三、结语

农业生产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社会生产生活中占据着主导地位。我国是人口大国,农业的发展要放在社会经济发展的首位,这对国家的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当前形势下,农业发展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避免盲目发展。还需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创新发展模式,以适应不断深入发展的市场经济机制,促进农业机械新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作者:孙洪臣 单位:吉林省柳河县农机服务中心

农业新技术论文:新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有效性

1农业机械新技术的应用

1.1旋耕机的应用

旋耕机是与拖拉机配套完成耕作的农业机械,其具有碎土能力强、耕作完后地表平坦等优势,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旋耕机在此作业下能使土壤细碎,土肥掺合均匀,地面平整,满足旱地播种或水田栽插的要求,有利于争取农业生产时间,提高工作效率。这项技术多用于开垦灌木地、沼泽地和草荒地。

1.2联合耕作机械的应用

联合耕作机是多种农业机械组合而成的,能够一次完成耕地、整地等多种农业生产作业,能够减少机械在田间的来回次数,简化农业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有利于争取农时,及时进行播种或栽种。

2农业机械新技术的发展方向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农业机械新技术得到发展,现有的成果并不是不变的,科学技术总在不断更新换代,因此,农业机械的新技术发展将充满希望。

2.1智能化、自动化

智能化、自动化技术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随着智能化、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越来越成熟,其在农业机械方面的应用也将成为必然。实现农业机械化、智能化、自动化生产,将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与农民工作量,为开辟农业产业化经营创造良好的条件。要推动智能化、自动化生产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就必须引进和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自主创新,在实践活动中不断探索和发现,这样才能实现农业生产智能化、自动化。

2.2绿色化产业道路

构建绿色环保型社会是当今我国积极倡导的社会理念,它可以促使现代化建设逐步向绿色化产业道路迈进。农业作为我国及时大产业,实现其绿色化产业发展势在必行。因此,建立绿色生态农业产业化基地,倡导绿色农业,使用先进的、节能型的、低能耗的农业设备,是推动农业绿色化、产业化发展的必要手段。节能型农业机械设备顺应了市场发展的需求,农业机械设备制造企业要以市场发展为导向,大力发展节能型农业机械设备,结合农业产业化发展实际情况,确保市场需求与市场供应统一协调发展,在实践活动中推动农业绿色化、产业化可持续发展。

2.3提高创新意识,不断研发新技术和新机械

现代化建设以创新理念为基础,不断提高人文、技术、教育等方面的创新能力与市场竞争力,促进社会经济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我国农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提高创新意识,加快农业机械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政府要积极配合,鼓励农业机械、技术的创新。这样有利于加强农业发展的科技创新能力,在政府和市场需求的前提下,引导企业加大农业机械、技术的创新和研发力度,改善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把实现机械化、产业化、规模化、技术化作为我国农业未来发展的方向,逐步将现代化生产经营管理模式以及科技创新能力应用于农业发展中。

3结语

农业生产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社会生产生活中占据着主导地位。我国是人口大国,农业的发展要放在社会经济发展的首位,这对国家的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当前形势下,农业发展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避免盲目发展。还需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创新发展模式,以适应不断深入发展的市场经济机制,促进农业机械新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作者:孙洪臣 单位:吉林省柳河县农机服务中心

农业新技术论文:农业机械中的绿色新技术推广

1、农业机械绿色新技术推广的策略和方针

想要推广农业机械的绿色新技术,就要不断考量农业和经济二者间的关系,这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十分矛盾,因为不但需要理论的支持,更需要不断吸纳相关领域的经验,通过研究农业机械在生产中的具体应用,进而保障资源、环境与经济利益间的关系稳定,从而实现农业绿色新技术大力推广这一目标。在推广的同时,同样也可以注意采取适当的策略。

1.1提高农业机械绿色新技术在传统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国在农业机械绿色新技术的相关领域整体技术水平还处在初级阶段,还需要各方面付诸不断的努力。从我国农业当今的生产水平来看,农业机械中的绿色新技术可以被认为是农业行为的不断改进衍生出来的一种新型模式。它本身含有现代农业以及传统农业的相关要素,也含有西方相关的技术及理念。根据07年中国土地资源管理局公布的统计数据,全国传统农业建设大约会有1/3的农田存在着不同状况的水土流失问题。自2007年以来,全国每年土表流失量已经达到了50亿t,土表流失过程中损失钙、氮、磷、钾等土壤养分达到5000多万吨。据此情况,如果不加紧农业机械绿色新技术和传统农业的和谐并进,共同发展,水土流失的面积还将会继续增加,渐而成为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棘手因素。

1.2加强农业机械绿色新技术的体系建设

农业机械绿色新技术涵盖的方面很广,如农、渔、牧等,同时也与相关的经营要素联系密切。为了推广农业绿色的新技术,一方面需要遵循科学的发展原则,从全局出发分析各方面的关系,并且通过采取合理的措施,不断完善农业机械绿色新技术的体系,确保能够长久地发展。同时,政府应当通过协调农业机械绿色新技术的各部分组成要素,建立起农业机械绿色新技术的推广模式,从基础农业设施的建设开始做起,逐渐扩大农业绿色新技术的涵盖范围和应用领域。通过“政府引导方向,市场运作调节”的基本模式,开拓农业机械中绿色新技术的市场,引导农业绿色新技术的迅速发展,继而提高农业生化的经济效益和生产水平。

2、农业机械绿色新技术推广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2.1缺乏与农业机械绿色新技术相关的法律来规范其发展

即使有相关的政策进行引导,但我国至今在农业机械绿色新技术的发展领域嗨缺少相应的法律法规,比如很多地区在实际推广前都只有一个简单的工作计划,而没有进一步去研究计划实施的合理性,这就导致许多农业机械绿色新技术的推广半途而废,其未来的发展无从谈起,可持续发展这一理念更是被搁置在一旁。

2.2农业机械应用的规模总体来上看依然较小、农民对相关领域知识有所欠缺

我国在农业生产资源的分布上比较零散,没有统一的规划,因而布局十分混乱,导致无法形成一定的规模进行有效的治理,从而使农业机械绿色新技术这一产业的进程发展濒临停滞。即使进行相关的调整也达不到理想的效果。造成产品结构的不稳定。同时,我国在农业机械绿色技术的应用推广方面还没能形成有效的机制,比如无法向农民提供更多技术层面的信息,这就使农民在实际生产中十分迷茫,无法确定自己的努力究竟会带来多少收益,因而,相关政府还需要早日完善相关领域服务,应当不断调整当下的农业机械生产结构,从市场的需求出发,提升整体的服务水平和建设能力,确保农业行为机械产业化能够实现经济上的收益。同时,还需要加大贫困地区的开发,对其在技术以及经济上不断进行扶植,不断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及经验,使得贫困地区的农业机械的普及性和应用性逐步得到本质上的提升。

3、结语

在推广农业绿色新技术时,政府应从全局进行思考,为了长远的发展,不断深入到技术领域去找到不同区域的对应策略,从区域繁荣推进至整体的协调运作。农业机械绿色技术的普遍应用,作为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大体方向,必将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突破,不断完善,终会形成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造福人类。

作者:张成 单位:重庆朱衣镇农业服务中心

农业新技术论文:农业技术推广新技术运用

[摘要]

现阶段,我国的农业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农业结构的调整在经济改革当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使得国家的更加注重农业科技的投入,当前农业技术如何转化为生产力受到了人们的重视,我们通过研究农业技术试验示范、推广及新技术运用科技,为我国农业科技的应用提供智力支持。

[关键词]

农业技术;试验示范;推广;新技术;科技

1农业技术试验示范、推广及新技术运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农业技术能够促进农业的发展,推动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统筹城乡,实现科学发展,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现阶段,我国的农业技术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是当前我国对于农业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尚未形成健全的体系和完整的思路,因此,我们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对我国的农业技术进行试验示范和进一步推广。农业技术试验示范、推广模式和方法必须具备“切实可行的节本增效技术”、“项目依托”、“经济效益”这三个要素,只有具备这三个要素,我们才能够确保农业技术推广应用的经费、技术人员,才能够确定该项技术是否能够大范围的得到推广。针对不同的地区,我们根据上面提到的三个要素进行示范模式和推广模式可行性检测。

2农业技术试验示范、推广及新技术应用的对策

2.1建立农业技术试验示范基地

实现农业技术试验示范、推广及新技术的应用,首先应该建立农业技术试验示范基地,发挥出试验基地的辐射作用,在试验示范基地进行农业新技术和新成果的展示,建立完善的农业技术示范辐射体系,从而提高新成果和新技术扩散的速度和扩散的效果,并进一步增强农业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率,促进我国农村地区的发展。我们选取农村里“既能吃苦、又有文化、有头脑”的农业技术核心户,发挥这些人的影响力,发挥核心户的示范作用,帮助更多的农民接受和采纳新的农业生产技术,从而带动农业生产技术的更新和改革,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建立农村科技试验站,试验站既可以作为大学生的实习基地、研究生的培养基地,同时还可以作为农业技术的示范基地,很好的实现产学研三者之间的结合,使得资源优势得到很好的整合,使得各自的优势得到较大限度地发挥,从而带动当地生产技术的更新和当地产业的升级。

2.2加强农业技术宣传推广力度

为了提高农业技术的社会影响力,我们应该加强农业技术宣传推广的力度,建立农业技术信息网站、开设农业科技频道、农业科技栏目等加强对农业技术的宣传和推广。我们也可以利用光盘、广播等方式加强农业技术的宣传力度,从而提高农业技术的影响力和传播力,使得更多的农民掌握新的农业技术并投入使用。我们应该充分发挥政府、科技人员等在宣传当中的作用,建立完善的农业技术宣传体系,发动社会各界参与到农业技术的宣传和推广的过程当中,使得农业技术为社会广泛认知。

2.3采用多样灵活的新技术培训

农村地区的人员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我们应该根据培养对象的差异性,制定出具有针对性和科学性的培训方法,采用这些多样灵活的新技术对农民进行培训,使得农民对农业技术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术都能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例如:我们可以采取讲座、培训班的培训方式,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对农业技术进行生动形象的展示,增强农民对农业生产技术的认识和了解;将通俗易懂的农业技术资料发放给农民;建立农业技术推广站,组织培训活动对农民进行农业技术的培训,从而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和生产素质,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2.4由点到面多方位推广管理

为了确保农业技术试验示范和推广的质量和效果,我们可以由点到面多方位进行推广管理,推进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和进行。试验示范核心区主要用于农业技术安全性和先进性的是法案,从而增强农业技术的集成性和适应性;示范试点区主要是面向农民,“示范方建设采取标准化管理,插标立牌,牌上注明地点、面积、品种、产量指标、技术内容行政负责人、技术负责人”等等,为农民提供参考依据,带动农民将新的农业技术投入到农业生产当中,实现农业技术的顺利推广,从而促进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促进我国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农业技术由点到面的多方位推广管理,不仅使得农业技术实现试验示范,而且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推广,并加强新技术的运用,促进我国农业生产技术的变革,并进一步推动我国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促进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3小结

“‘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科技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农业技术试验示范、推广实现了农业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促进了新技术在农业生产当中的应用,对于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稳定农村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农业技术试验示范、推广和新技术的运用是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是技术得以推广使用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策略促进农业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通过不断的探索,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促进农业技术的应用,推动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进步,从而促进我国产业机构的生计,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

作者:杨文权 单位:云南省泸西县旧城镇农科站

农业新技术论文:浅议如何加快完善农业新技术推广的进程

农业新技术的推广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面对黑龙江省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态势,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进展并不是十分顺利。作者在基层工作多年,根据调查分析以及亲身感受提出制约农业新技术推广的因素分别是: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管理体制不顺,改革目标不明确;不完善的农业新技术推广体系;农业技术推广事业经费缺少,农业科技人员待遇报酬偏低;没有试验、示范基地,农业技术推广整体水平明显下降;农技人员素质偏低,知识更新不及时,培训学习机会少等。

(一)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管理体制不顺,改革目标不明确

目前,乡镇农技站划归乡镇政府管理,91年农技站人、财、物“三权”下放乡镇后,使县级农业部门对乡镇农技站在业务上难于管理。有的地方政事不分,把农技人员当行政人员使用,农技站人员在业务上没有自主权,技术干部做行政事务的多,搞业务技术的少,直接影响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进程,和农业生产的发展速度。

(二) 不完善的农业新技术推广体系

目前,农技推广职能定位不清,效率低下。除技术推广职能外,还有执法与质量监测等行政职能及经营服务等职能,难以兼顾。而且,自从2003年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试点以后,许多乡一级的农业推广站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方向发展。为了生存,他们更侧重于农业技术推广的营利性,好多推广站把向农民出售种子、化肥、农药等作为工作重点,忽略了农业新技术的实验,示范的重要环节,没有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服务性职能。

(三)农业技术推广事业经费缺少,农业科技人员待遇报酬偏低

长期以来,乡镇农技站应以搞好经营促进推广的工作原则出发,但事实上大多的乡镇不是这样,而是政府把乡镇级的农技部门的合法经营做为创收的一个环节,采取了出租或承包的形式进行管理,所得承包费均归政府所有。而农技人员应该享受的待遇却不予兑现。乡镇农技工作最直接服务于农民,面对千家万户,工作量大。从道理上讲,在人才和经费的投放力度上应该大些,但现实情况是大部分基层农技站难以维持,有的甚至连最起码的基本工资都保障不了,村级农技员多年前就已取替,导致乡镇农技推广网点解散,留下的农技员不得不成为兼职或专职的“农资员”,去搞经营创收,致使农技人员无法集中精力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四)没有试验、示范基地,,农业技术推广整体水平明显下降

在农副产品日趋商品化和市场化的形势下,农户增收的愿望十分强烈,但农民引进新技术仅凭一些简单的听、看和有限的光盘资料,发挥不出好的效果。农民又比较因循守旧,接受新技术新事物的能力又有限,所以新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进程也达不到快速的目的。只有发挥完善乡镇级农业技术的推广,建立一些试验田、示范基地,在农技推广技术人员的正确指导下,有目的直观的向农民展示必要的效果,农民才会体会到更多的收获。争取一步到位的大面积的达到农业新技术推广的应用目的。新技术的推广及应用也是政府为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土地利用率,增加农业综合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途径。农业技术推广本身也是一个创业的过程。我们看到很多地方,科学家在推广技术的过程中与农业生产者合作、与资本合作,产生了众多企业。比如搞种籽研究的成立了种业公司,搞饲料研究的成立了饲料公司,这种模式不仅能够产生利益、放大利益,而且符合现代化农业工业化发展的要求,有利于农业的标准化、规范化生产。我们要以开阔的胸怀接收这种利益模式,这本身也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也符合科技创新的规律。

(五)农技人员素质偏低

农技推广工作是一门新学科,它是农科理论、农科技术与营销学的结合,而各农技站技术人员全部只有中专及以下文化程度,本科、大专毕业生不愿来,中级职称人员很少,大多数人是顶替和学专非所用人员,导致农技推广队伍的人才结构不合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严重的降低了技术队伍的整体素质。而且接收继续教育人数也逐年下降,尽管他们通过多年基层实践,积累了一定得经验,但在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时代,知识面与知识结构还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通过以上主要因素的分析,我们不难就如何进一步做好新的技术推广工作得到一些启示:一,把市场做为及时信号。密切关注市场动向,始终把效益放在及时位,重点推广市场利用前景好的农业新技术,减小市场风险。二、把新技术的实验、示范做为前提。针对农业新技术的地域性特点,必须从小面积的实验、示范入手,然后才能大面积推广。三、把搞好网络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做为着力点,完善村级设置,必须十分重视服务网络建设,充分发挥各级服务组织的优势。鼓励科技人员服务及时线,多层次多渠道投入农业科技体系,实施科技承包,把投入农业体系,实施科技承包,把应用技术送到千家万户。四、把提高农民素质做为切入点。

现代农业需要有现代知识的人来经营。只有使技术拥有者和推广者从中受益,才能让他们放心地在“土地”上扎下根,与农业生产者分享创新成果、分担风险、分享利益、共同发展。同时,我们应该看到这种创业过程的利益示范效应。我们每年有数万农业院校毕业生,如果他们能够看到农业产业的前景和钱景,如果他们投身到农业创业中来,开展技术推广,形成自己的企业,开创自己的事业,这本身是一件多赢的事情。他们的加入,必然改变农业生产的人才结构,而人才结构的变化一定会加速农业科技的扩展和农业现代化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