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农业信息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农业信息论文:调研文章贫困山区农业信息化思考
农业信息化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和智能工具在农业中的广泛应用,实现农业生产经营的集约化、自动化和生产管理的科学化、智能化过程。它通过信息和知识及时、、有效的获取、处理、传播和应用,把农业信息及时地传达到农民手中,实现农业生产、管理、农产品营销信息化,加速传统农业改造、升级,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管理和经营决策水平。农业信息化内涵丰富,外延广泛,其内涵至少应该包括以下方面:农业经营信息化、农业市场信息化、农业科技信息化、农业环境信息化、农民生活信息化。显然,农业信息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尤其是贫困山区农业加快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农业信息化对贫困山区农业发展的影响
由于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规律,贫困山区大多还处于信息化起步阶段。信息化建设进程十分迟缓,信息化水平相当低,农业信息市场供给和需求严重不足,信息渠道不畅,对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缺乏统一管理和高层规划,加之小农经济传统意识的作用,使得原本分散起步的研究项目中还有不少是重复性的工作,既浪费了资源,也破坏了信息技术应用和推广工作的连续性。因此,农业信息化对贫困山区农业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⒈农业信息化将推动贫困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贫困山区基础差、经济社会发展缓慢。一方面由于农业技术落后,农业对自然生物过程、土地、气候等自然因子的依赖性较强;另一方面由于人口的急剧增长和对森林、植被、土地的过度使用,许多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干旱缺水,自然灾害频繁,甚至形成荒漠、荒山,使农业可持续发展十分艰难。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将为贫困山区农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使人们更加重视各种农业技术信息和经济信息的作用,设法减轻农业对自然环境的依赖,降低农业再生产的自然风险;还可以减少农业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使农业系统的可控性增强,建立起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⒉农业信息化将提高贫困山区农业生产力水平。信息技术不仅自身形成强大的新兴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而且日益向传统产业部门渗透,使得这些部门的技术、结构、组织方式以及生产力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农业信息化将改变贫困山区农业科研的方式方法,大大缩短农业科研的周期,尽快实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及成果的推广和普及。信息和知识在贫困山区的运用,将极大地增强农民信息意识,提高农民的科技意识和自身素质。从而,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
⒊农业信息化将变革贫困山区农业经营方式。在贫困山区,农业是最主要的物质生产部门,农业经营管理方式基本上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管理方式,农业企业组织方式大多是集体合作或家族式的组织方式。随着农业信息化的推进,农业系统除作为物质生产部门之外,加工、贸易、观赏、服务、环保等复合性功能将会越来越多,农业生产结构也趋向多元化。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使得人们收集、处理和使用信息的流程缩短,使企业的资本周转速度普遍提高,“信息(知识)——技术——市场”的链条变得越来越短,推动农业产业升级,改善农业就业结构,有效地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⒋农业信息化将拓展贫困山区农产品交易市场。贫困山区地处偏僻边远,区位优势较差,交通不便,信息不畅,农业基础薄弱。农民迫切需要知道各种农产品的需求量、供应量,应当种什么,怎么种,养什么,怎么养。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造就的网络体系,能为农民提供及时有效的的信息,极大地扩大传统农产品的销售规模和交易范围,加快贫困山区农产品交易的频率和速度,降低其销售成本,有效地弥补地理位置、交通和通信所带来的劣势。从而,引导农民根据市场变化调整农业结构,培育、推广优良品种,提高产品质量,不断拓展农产品交易市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贫困山区农业信息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贫困山区的农业信息化程度还很低,尤其是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仍然存在较大差距。据了解,贫困山区农民主要通过看电视获取生产经营方面的信息,居及时位;听收音机获取信息的,居第二位;亲友传递取得信息的,占第三位;其它农业组织提供信息的,占第四位;网络获取传递信息的居。这种原始落后的信息交流方式和缓慢的信息传递速度,使不少信息丧失了时效性。从而,严重地制约着农业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⒈农业信息化重视不够。贫困山区的一些政府部门的工作思路和思维方式存在问题,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差,经济困难,对农业信息化建设重视不够。互联网、信息化与当地政府部门、基层干部、群众相距甚远。基层干部绝大部分不懂电脑操作,更不知怎么上互联网,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和服务体系基本上还是空白。从而,形成农业信息化发展严重滞后的局面。
⒉农业信息网络不发达。信息交流方式落后,传递速度缓慢,信息市场发育的基本条件落后,信息传递速度慢,交互性差,信息内容单调,信息产品和技术的实用性差,使信息失去时效性,失去价值。
⒊信息技术人才相对缺乏。农民自身素质偏低,缺乏既懂现代信息技术又懂农业科学技术的高级人才。在 计算机应用上,人才培养落后,信息标准不统一,信息网络不健全,高新技术开发不力,成果推广力度不够等。
⒋信息服务产业化水平低。贫困地区农民收入较低,获取信息的成本偏高,农户经营规模对信息消费者和生产经营者收益空间的制约,信息咨询服务滞后,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科研、教学和管理对信息的需求。
二、加快贫困山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世纪是信息经济的时代,信息化正在逐步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使信息技术与传统农业有机结合,是贫困山区加快发展的路径选择,是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亦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容。要实现农业信息化,必须切实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⒈明确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性。推进农业信息化必须牢固树立信息观念,增强信息意识,实施“信息兴农”战略。要加强对农民信息知识的普及,扩大农民对信息的需求,使之真正认识到信息就是资源、信息就是财富、信息就是效益,只有掌握完备的农业信息才能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针对农业信息的公共特性和广大农村还不具备农业信息化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力量,政府应承担起农业信息化的责任,对农业信息的基础设施建设给予大力支持,加快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开发,提高农业信息处理系统的自动化水平,大力开发高质量的农业信息资源,加强农业动态信息的收集,做好预测,增加信息的有效供给。
⒉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按照“集中、统一、规范、效能”的原则,集中建设统一兼容、资源共享、高效适用的各级网络中枢平台环境,形成全国统一、规范、畅通的信息网络体系。一是建设完善国家、省、市、县四级网络中枢平台,完善配套相应的网络和计算机硬件设备,开发配套各级中枢平台上下贯通、统一兼容的运行软件,建立网络集中管理和安全系统。二是依托国家公共通讯设施,建设高效畅通的农业信息传输通道,实现以中国农业信息网为核心,省、地(市)、县三级信息网络为辅助的计算机网络。贫困山区农业生产水平落后,农民素质较差,收入较低,让农民购买计算机上网是不现实的。因此,应在广大农村大力发展广播电视和通讯工程,通过农民乐于接受的媒介形式普及农业科技,传播市场信息,尤其要加强有线电视网络和电话线铺设以及自动程控交换机的建设工作,使农民将来可以通过有线电视同轴电缆或电话线上网。
⒊开展电脑网络普及教育。互联网、信息化的发展在贫困山区任重道远,网络距离农民还有漫长而崎岖的路要走。当务之急是电脑应用与互联网技术的普及教育和推广。一是建立地方性的电脑网络实用技术培训中心。面向社会多办实事,开展多层次、社会化的互联网知识技术的教育,提高人们的信息意识和网络技术素质。二是继续抓好在职干部的计算机操作培训。培训乡镇、村信息站的信息员,有了信息站与信息员,信息的收集与问题就可解决。让电脑和网络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三是抓好基层政府上网工程。以图、文、声、像的形式及时、生动地向农民传播农业科技知识,有效地指导农民科学种田,适应了我国农村信息用户的知识水平,变农民适应技术为技术适应农民,提高了农民对农业高科技信息的接受程度和吸收水平。只要坚持下去,打好网络化、信息化的社会基础,让网络走进农村,让信息服务农民,就会使信息产生巨大的财富。
⒋建立农村信息服务市场。推进农业信息化,使农业信息产业能够被充分发挥和利用,其前提是把利用网络信息指导农民生产经营作为突破口,建立农村信息服务市场。一是创办信息载体。要创办农业信息网、广播电台、报刊,以无偿或微利形式向广提供农业信息,以改变当前农民获取农业的现状。二是开展信息咨询业务。运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对原始农业信息进行深度加工,为农民选择项目提供咨询性意见,或接受农民委托,进行市场调查,为其生产经营决策提供依据。三是积极发展农业信息社会服务机构。充分发挥信息服务机构对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处理、传输专业优势,促进农业信息市场发育。四是要加法制建设,坚决制止信息垄断,打击虚假信息,增强信息的性、真实性、充分性。
总之,贫困山区农业信息化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发育和成长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农业现代化离不开农业信息化。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努力工作,采取有力措施加快贫困山区农业信息化建设,提升和改进我国农业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实现农业的跨跃式发展。
农业信息论文:推进农业信息化构建和谐社会
推进农业信息化构建和谐社会×月×日,以“推动农业信息化,构建和谐社会”为主题的20__中国信息化推进大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黄菊给大会发来贺信。本次大会由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农业部、信息产业部、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共同主办,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中国计算机报社承办。农业部部长杜青林,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主任、信息产业部部长王旭东出席了高峰论坛并发表演讲。参加本次大会的还有各级政府官员、企业界工商界人士以及著名专家学者3000多人次。以下为×××发言全文:各位代表,同志们,朋友们:今天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农业部、信息产业部、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联合召开20__年国家信息化推进大会,这既是我国信息化领域一件大事,也是我国农业领域的一件大事。大会的主题是推进农业信息化,构建和谐社会。刚才曲主任宣读了××副总理给大会发来的贺信,××副总理的贺信使我们深受教育和鼓舞,在今天的会议上,王部长有重要的讲话,我们农业部门一定要贯彻落实,我们要通过大会进一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指示精神,不断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大力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推进国家经济信息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农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重要基础,也是促进农业和农村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不仅有助于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有助于农民尽快掌握先进技术和市场信息,增强就业增收和维护自身利益的能力,而且有助于推动城乡经济社会良性互动协调发展,共同进步。 推进农业信息化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时期,用信息技术对农业生产的各种要素进行数字化设计、智能化控制,精准化运行,科学化管理,能够大幅度减少农业消耗,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业效益。同时,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和信息引导,可以促进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农业基础设施和发展环境的改善,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和竞争力增强,促进农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推进农业信息化是维护农民利益的有效手段。解决农民的利益问题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开展面向农民的微观信息化服务,可以使农民充分利用得到的技术和信息提高农业的生产率,有效化解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帮助农民规避市场风险,减少自然风险带来的损失,开展面向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宏观信息服务,有利于完善政府宏观调控手段,促进资源合理配置,改善农民生产,农产品销售和转移就业环境,特别是通过农业行政审批综合办公信息系统和农业信息网站,可以提高农业行政工作的透明度,让农民更好地掌握各种政策信息和经济信息,既能加强对政府的沟通又能更有效维护农民自身的合法权益。推进农业信息化是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举措。建设和谐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有利于消除城乡之间信息战略和利用的差别,促进农村市场开拓和城乡协调发展,借助于网络技术可以建立城乡之间的信息传递互动、交换的平等关系,提升农村发展的速度,缩短城乡间的差距,促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借助通讯技术,可以使城乡居民直接分享各种技术知识与市场信息,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促进农民享受现代社会文明的成果,推动科技、文化、社会事业发展,共同创造幸福美好的生活。借助于计算机技术可以实现农业经营,农村管理的高效化,促进农村社区性服务组织建设,切实改善农村发展条件,构建政府、企业、农户之间互动、和谐的发展环境。近年来,各级农业部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信息化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指示和部署,启动十五农村市场信息服务行动计划,扩大农业信息化覆盖范围,创新信息传播方式和手段,加大面向三农提供信息服务的力度,开创了农业信息工作的新局面,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一是农业信息化工作体系初步形成。全国97的地市和80的县级农业部门都涉及信息化管理和服务机构,可以直接向农民直接传递信息的农村信息员已发展到18万人,初步建立从上到下的农业信息化队伍,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农业信息组织体系。二是农业信息网络逐步完善。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农业部门80左右的地级和40县级农业部门都建立了局域网,80乡镇信息服务站拥有计算 机并可实现联网。通过多年的努力,覆盖省地县乡的农业信息化网络已经初具规模,以此为基础,正在逐步健全完善农产品检测预警、市场监管和农村市场科技信息服务三个应用系统,进一步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三是农业信息资源整合和开发利用得到了加强。大力加强农业信息资源整合,已在农业、畜牧、水产、农垦、农机等领域形成近40个比较稳定的信息采集渠道,并建立了部内信息共享机制。从20__年开始启动了小麦、玉米等农产品检测预警工作,适时对国内外市场供求走势进行分析预测。从20__年开始,面向社会推出《农业部经济信息日历》制度,定期各行各业信息,目前全国4万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7万个农村合作中介组织,95万个农业生产经营大户,240万个农村经纪人都可以得到农业部门的信息服务。四是农业信息服务模式不断创新。各地农业部门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各种行之有效的农业信息服务模式,农业部正在组织开展的农业信息服务电视、电话、电脑三电合一的试点,就是广大农村信息工作者的成功创造之一,这种模式能够使信息服务的内容一体化,形象化、有效扩大信息服务的覆盖面深受广大农民欢迎。对于各地出现的百万农民上网工程,信息进村入企、电波入户、信息公告栏、信息大集,农技110等服务模式,我们也热情关注,积极支持。信息服务模式的创新,为打通农业信息服务一公里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目前农业信息工作还存在基础设施薄弱、信息资源分散,信息人才缺乏等问题,从总体上看,还不适应政府职能转变和提高的需要,不适应农业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不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农业信息服务水平,促进社会主义谐社会建设,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农业合农村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科学谋划和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工作。及时,把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放在更加突出战略位置。各级农业部门要始终站在建设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深刻认识农业信息化的重要地位和历史作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战略部署,增强推进农业信息化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要以更大的决心,更大的力气促进信息技术与农业的紧密结合,加快我国农业信息化步伐,不断扩大农业信息化覆盖范围,缩小城乡之间,信息化程度的差距。第二,切实发挥政府部门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主导地位。在推动农业信息化过程中,各级农业部门要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切实发挥主导作用。要加强农业信息化发展规划的研究和制定,引领农业信息化发展方向,明确农业信息化建设重点,强化农业公共信息服务,改善农业信息化宏观调控,确保农业信息化顺利推进,要积极引导和动员相关企业踊跃参与,社会各界广泛支持,大力营造合力推进农业信息化的良好氛围,要特别注意培养广大农民关注信息,使用信息的习惯,努力使他们在推进信息化过程中看到效益,得到实惠,进一步增强自觉性和主动性。第三,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各项工作。要始终坚持把面向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宏观服务和面向农业生产经营者的微观服务作为推进农业信息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整合国际国内两类农业信息资源,优化信息采集监测点,建议国家和省级农业数据中心形成标准统一实用数据库群及完善共享机制,进一步完善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好国家农业综合门户网站,重点建设县级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和乡镇信息服务站,增强其信息采集和服务功能,要积极推动金农工程的实施,健全完善农产品预警、市场监管和农村市场科技信息服务农业信息体系,要加快农村信息服务三电合一工作,扩大信息服务的覆盖面,大力培养农业信息人才,专业结构合理的农村信息工作队伍,进一步提高农业信息人员素质。要改进和完善信息采集、传输、分析、等各个环节的工作制度,建立健全农业信息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机制。总之,要通过我们扎实有效的工作,使农业信息化实现新的跨越,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新的贡献。同志们、朋友们、农业信息化工作意义重大,任务艰巨。让我们在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携手努力,扎实工作,开拓前进,为推进农业信息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不懈奋斗!,预祝20__中国信息化大会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农业信息论文:农业信息化建设平台研究
1吉林省农业信息化平台建设方案
1.1系统设计黄丽惠(2001)提出了“建立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包括农业决策支持系统、农业市场信息系统以及农业科技信息系统三个子系统”的构想,同时还提出了改善农村环境,发展小城镇和当地农业信息行业的必要性。基于此思想将吉林省农业信息化平台设计为以下三个子系统。1.1.1农业决策支持子系统农业决策支持系统是运用信息储备,利用专业知识,进行必要的农业相关的决策。具体包括地球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决策支持系统(DSS)、专家系统(ES)、网络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数据库等多种技术的内涵。通过农业决策系统可以帮助农民调整农业生产结构、选择农产品种类,建立符合市场需求的生产关系。另外在病虫害防治、环境预警各方面通过农业决策支持系统做出科学合理的有效决策。1.1.2农业市场信息子系统对于农业市场信息部分,不仅包括农业的采购、生产、销售环节,还包括政府政策下发等各环节。具体可以设计以下几个模块:(1)农业政策信息模块。农业政策对于农业进行生产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并且对于产业结构的发展有着决策意义。农业政策是否落实到位对农村、农民、农业的发展有意十分重要的意义。农业政策信息子系统通过农业信息化网站及时与农户相关的实时信息,并且配有专家解读,让农民能够更方便快捷地获取农业政策信息。同时,该系统还要利用现代化的通信手段进行信息的大面积。例如,通过短信群发、微博共享等功能,将农业政策下发到位。(2)农业投入品市场信息模块。农业投入品市场主要是针对农业生产中所必须的种子、化肥等所有与农业投入相关的产品市场,这一子系统的设计是针对农民生产投入阶段设计的,当前农业投入品总是不断的更新变化,而农业投入品的质量对于农民进行生产的丰收与减产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开发农业投入品市场信息,将投入品信息及时地反馈给农民,让农民能够更地获得投入品的质量标准信息、适用环境信息、价格信息,对引导农民做出正确的生产投资决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样可以进一步规范农业投入品市场的生产经营活动,也可以尽量规避坑农事件的发展。(3)农产品市场信息模块。农产品市场信息模块主要是向农民、涉农企业提供农产品市场相关的信息,并且搭建一个农产品采购销售的商业化平台。对于农产品的地区价格、质量等做出及时的反馈形成信息资源,同时,还需要部门、专家参与提供未来农产品的供需比例分析数据、价格预测数据等,为农业生产者提供农业结构调整、资源配置的必要信息。1.1.3农业科技信息系统科技是及时生产力,在当前农业科技的发展水平,对整个农业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农业科技信息系统将农业高新技术及时反馈给农民,让农民了解农业科技产品的作用、价值以及政府对于这些科技产品的政策支持、资金补贴等信息,以大大推进农业高新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更好地为农业服务。1.2结构设计农业信息化服务平台的设计是一种基于B/S与C/S相结合的模式。其中信息类功能可以设计为基于浏览器的B/S模式系统,可以通过农业信息平台网站来实现。对于用户管理、网络交易、空间数据管理等需要采用C/S模式;系统设计采用三层架构模式,即数据层、业务逻辑层和表现层。数据层实现农业基础地理数据、遥感影像、监测数据等多源异构数据的有效融合、传输、存储、共享、管理;业务逻辑层在分析农业业务流程的基础上,将农业管理决策过程与空间信息服务集成,形成系统核心技术架构,为农业业务空间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表现层是对逻辑层分析结果的展现以及与用户的交互。1.3关键技术系统运行在网络环境下,由数据库服务器、应用服务器、WebGIS服务器以及相应的网络设备构成。采用Oracle10g作为数据库平台,ArcSDE9.2为空间数据库引擎,以ArclMS9.2为空间应用服务器;WebLogic10为Web服务器和JSP引擎;Windows2003Server为服务器操作系统;Java5.0为开发平台,采用J2EE为开发架构;Ellipse5.0为前台开发工具。鉴于Oracle在大型关系型数据库中的经验丰富地位,对海量空间数据存储和多用户的并发访问的支持,以及ArcSDE可以提供对空间、非空间数据进行高效率操作的数据库服务,因此,本系统采用“Oracle+SDE”的模式对数据进行存储和管理。依据数据来源和业务需求,设计为6个数据库:空间数据库,包括基础空间数据和农业业务空间数据,如土壤环境监测点分布图,其基础空间数据是专用空间数据的基础;业务属性数据库,包括农业设施农业、动物疫病预警与预防决策指挥、土肥管理等业务数据库,农业业务管理、分析、查询、统计等都基于此库;模型库,此库主要存储于空间决策支持相关模型的类型、物理位置和决策知识,当决策模型改变时,可通过维护模型库来调整;元数据库,主要是数据的来源、性质、形成时间、坐标系统等内容,对系统数据的管理和维护提供了清晰的结构;共享库,提供了系统直接调用其它应用系统的数据库的接口,以及其他应用系统留有共享本系统的数据接口;管理维护数据库,用来存储系统用户及权限等相关信息。
2前景展望
对于农业信息化来说,总是有无限的发展空间需要我们不断探索。首先,以移动客户端系统为代表的新兴技术,作为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当安卓系统广泛应用,以手机、平板电脑为代表的移动客户端系统是未来农民、企业信息来源的渠道。因此,当前应当加大力度研究基于安卓系统的移动客户端系统,拓宽信息获取渠道。使农民可以通过最简单的生活必备工作——手机来获取农业相关信息,通过移动平台获得农业专家最专业的农业指导,与商户进行订单交易等。其次,基于电信行业的业务优势,将天气预备、灾害预景、农业分析、种子选择等科技信息发送给农户,供其进行农业生产中的必要参考也是十分必要,并且可行的。另外,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基于云计算的农业信息服务系统也是当前研究、未来研究的主流方向。随着云计算时代的到来,必将改变传统的信息获取方式,以有线网络、无线网络为媒介,农民通过客户端登陆可以获得相关的政策法规信息, 并且可以通过简单的操作检索到所需的信息,并获取决策信息。
农业信息论文: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探讨
1农业信息化是现代化建设规律的客观要求
“四化”同步为浙江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转型升级的强大动力,同时也对农业信息化适应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统筹、城镇化可持续新格局,加快建设与发展提出了内在要求。从农业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实践来看,现代农业迫切需要信息化的支撑和引领,农业现代化是农业信息化生存的土壤,农业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产物、不可或缺的内容、主要标志和重点体系保障。推进“四化”同步,就是要将信息化发展纳入农业现代化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局之中,充分发挥信息化在农业现代化中的积极作用,加大信息化建设步伐,使之迎头赶上,促进农业现代化、信息化的协调发展、同步发展。
2农业信息化关键要把握战略机遇,确立发展意识
近年来,浙江农业信息化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浙江农民信箱系统、浙江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等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全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亮点。但总体来说,浙江农业信息化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甚至滞后于现代农业建设。当前,浙江已进入传统农业加快向现代农业转变,构建有中国特色、浙江特点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关键时期。“四化”同步战略决策为农业信息化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同时也为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带来重大战略机遇。发展农业信息化,必须紧紧抓住农业信息化发展新机遇,不断提升农业信息化建设与实际应用水平。树立高度的机遇意识、危机意识、竞争意识、责任意识、有为才有位的意识和创业精神,振奋精神,转变作风,真干事、干实事,积极探索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融合的新理念、新领域、新思路、新模式、新增长点,做大农业信息化产业,做强农业信息化地方特色,推进浙江农业信息化工作。组织农业信息化发展扶持政策调研,了解农业信息化工作进展情况,调研农业物联网应用、农产品电子商务等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研究现代信息技术和农业现代化深度融合的切入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等重点难点,探讨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推进主体、发展机制、政府扶持等问题,为制定农业信息化发展政策、推进农业信息化提供依据。
3当前应重点突破的农业信息化建设领域
3.1拓展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应用领域
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是围绕推进现代农业的科学管理,建立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的目标而建成的系统[1]。3.1.1建设历程立项阶段。2010年1月7日提出建设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思路和工作任务。7月《关于建设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的请示》(浙农〔2010〕34号)得到浙江省政府的认可。在明确项目建设任务后,浙江省农业厅制定《浙江省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建设方案》,确定系统建设由厅产业处、农作局、土肥站和农业信息中心共同负责。试点应用阶段。浙江省农业厅组织浙江省农科院数农所等单位实施系统开发,并组织专家不断调整、完善系统的架构、功能。制定《浙江省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建设试点方案》,并根据农业区划、“两区一田”(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和标准农田)建设状况和农业信息化基础,确定长兴、平湖、海盐、诸暨、嵊州、衢江、龙泉、温岭、仙居等9个县(市、区)为系统建设试点。2011年8月8日—9日,专题部署系统建设试点工作。11月,浙江省农业厅组织以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潘德炉院士为组长,全国农技推广中心、浙江大学、浙江农林大学、浙江省国土厅、浙江省测绘局等单位组成的专家组对系统开发与应用进行评估。推广普及阶段。浙江省农业厅对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实施顶层设计。2012年6月26日,联合浙江省林业厅、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浙江省国土资源厅和浙江省水利厅统一部署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工作,举办2期全省性的系统操作培训。在集中建设期间,建立《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涉农部分)建设进展动态报送制度》,、掌握系统进展动态,并于9月27日,下发《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涉农部分)建设的通知》,督促建设进度,确保建设质量。在系统验收期间,浙江省农业厅制定《浙江省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涉农部分)建设工作验收方案》,组织专家组逐地验收,抽查测量“两区一田”项目上图入库信息与实地相符性。结果“两区一田”上图入库率高,账、表、图、实一致。3.1.2建设现状系统总体建设情况。据统计,目前已有11个市、83个县(市、区)建成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并通过验收,基本建成覆盖全省的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建立了信息系统基础平台,“两区一田”业务数据库,落实系统管护人员521人。“两区一田”上图入库情况。2010—2012年全省落实粮食生产功能区22.307万hm2,上图23.899万hm2。现代农业综合区137个创建点全部上图入库;主导产业示范区169个创建点,上图82个,其中,已认定的25个全部上图入库;特色农业精品园473个创建点,上图276个,其中,已认定的94个全部上图入库。全省100.867万hm2标准农田全部上图入库,2009—2011年标准农田质量提升的,已上图11.857万hm2。“两区一田”项目信息化应用情况。指导各市、县在建设地理信息系统过程中,按照业务系统渠道、项目内容、工作流程“三不变”原则和实现项目申报、审核、立项、创建、验收、评价的一站式管理要求,开展上图入库,落实相关管护工作。同时,按照“分级、协作、属地管理”的原则,建立由产业、农作、土肥、农业信息化等部门500余人组成的系统管护队伍,开展了2期全省性的系统建立、数据采集分析的操作培训。针对农民服务需求,组织开发并在吴兴区八里店镇、桐乡市石门镇等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试点触摸屏信息化服务系统,系统、集成“两区一田”、测土配方施肥、园区智能监控、专家咨询诊断、万村联网工程[2]、农产品电子商务、浙江农民信箱等信息系统,实现涉农服务信息的即查即得 ,受到农业“两区”建设现场会、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现场会与会代表的好评。3.1.3建设成效保障各级政府科学决策。通过网络化、可视化、实时化方式,管理以耕地为主的农业生产要素,展示“两区一田”建设进度、建设信息和建设成效,为农业应急指挥信息系统的建设奠定基础,为各级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保障。提高现代农业建设水平。通过对“两区一田”实施信息化管理,以及建设面积比对、卫星影像比对和区域分布比对等技术手段,实现对现代农业建设的动态监测、评价和预测预警,提高现代农业建设水平。提升涉农部门服务能力。以方便、快捷的方式为各级农业部门提供现代农业建设进展情况,便于掌握农业主体的建设需求,为农业部门开展信息、技术服务提供支撑,有助于提升为农服务能力和实际服务效能,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降低各级行政运行维护成本。系统以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地理信息技术为支撑,改变了传统的农业业务管理模式,大大提高管理效率,大量节约人力、财力和物力,有助于降低行政运维成本。3.1.4主要经验在系统建设过程中,按照“统筹规划、统一标准、整合资源,协调推进”的原则,积极落实以用促建。一抓组织领导。将系统建设工作列入对市级农业部门年度考核目标责任制,做到人员、措施、工作、责任“四到位”。市、县(市、区)农业部门切实加强领导,明确职责分工,落实相关责任,将系统建设任务列为重点工程,列入相关科室的年度目标任务。二抓资源整合。遵循“三不变”原则,整合农业产业、农作粮油、土壤肥料和农业信息化等部门资源,组织市、县(市、区)农业部门按照全省统一的标准共同开展系统建设。同时,与国土、测绘、通信等部门通力合作,形成各级、各部门共同参与系统建设的工作机制。三抓建设质量。找准业务需求,制定建设方案,组织系统研发,采集业务数据和开展系统验收等各个环节,严把系统建设质量关,确保系统满足现代农业管理要求。特别是在“两区一田”数据采集上,组织各地落实省定技术方案要求,认真核查业务属性数据是否完整,地理信息数据是否。四抓长效管理。对“两区一田”项目进行综合运维,项目申报、审核、立项、验收和评价等活动,全部通过系统实施信息化管理,不进入系统的不予立项或验收。同时,积极落实以用促建,通过开展数据采集分析、图件加工处理等培训,提高各级系统管护人员的业务水平,确保系统建设的顺利推进。3.1.5发展设想拓展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应用领域。在建设“两区一田”业务应用的基础上,逐步拓展地理信息系统应用领域,研发测土配方施肥、农村土地流转、农业应急指挥、农机作业调度、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系统,建立全省农业系统“一张图”。推广应用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在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现代农业园区管委会等设立触摸屏,普及园区智能监控、测土配方施肥和农业物联网等新型实用技术,加快系统建设成果转化,创新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提高“智慧农业”发展水平。建立省、市、县现代农业数据中心。以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的业务数据库为核心,统一数据结构、数据标准和数据接口,统筹建立省、市、县三级分布式农业数据中心,实现农业信息资源共享和互联互通,形成一站式服务、多部门联动、全覆盖应用的现代农业数据中心网络体系。
3.2强化浙江农民信箱运行绩效管理
浙江农民信箱是2005年创建的面向“三农”,集电子政务与商务、农技服务、办公交流于一体的公共服务信息平台[3,4]。3.2.1主要特点真名注册。所有用户都需凭身份证实名注册,信息可信、、可追溯。手机邮箱捆绑。每个邮箱都与本人的手机实行捆绑式服务,达到即时性、现实性、高效性。网上门牌号码。就像街道门牌,每个注册用户拥有自己的位置,既方便了彼此间的查找和交流,又实现了农民与政府间的零距离沟通。农民坐等服务。通过对不同产业的农户进行合理分类,收集相关资料并精选加工,并为其提供有针对性的信息服务。各级共同管理。农民信箱建立了纵向为省、市、县、乡、村,横向为各部门的农民信箱联络体系。3.2.2主要做法党政推动。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民信箱工程建设,建立农村信息化建设联席会议制度,成立农民信箱管理办公室,明确各有关部门职责分工和目标任务。浙江省政府专门出台有关政策,先后召开全省农业信息化工作会议和全省农民信箱推广应用工作视频会议,对农民信箱进行部署。同时,各地政府将农民信箱列入工作考核指标,通过各种推介活动,大力宣传农民信箱,为农民信箱工程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落实责任。农民信箱系统按照逐级授权、分级管理的要求,各级建立农民信箱管理员和信息员,完善目标考核机制,省、市、县三级农业部门负责农民信箱的管理、维护和培训,乡镇负责农民信箱的推广和应用。县级以上现已配有农民信箱管理员800多名,乡镇、村两级落实专、兼职信息员4.5万人,基本实现市、县、乡、村农民信箱服务站(点)全覆盖。政策扶持。为提升农民信箱服务能力和应用水平,各地都出台了优惠扶持政策。省财政每年都对系统平台建设、管护、用户培训、短信发送、软件系统升级等予以专项补助。为缩小贫困地区与富裕地区农民信箱应用差距,2008年投入256万元为577个贫困村联络点提供了配机补助,2009年起连续3年投入292万元补助贫困村宽带上网费用。整合资源。农民信箱根据广大农民、企业对信息的个性化需求,对信息资源进行了科学的整合和分类,将注册用户按从事行业、主营品种建立了13大类、280个小类的用户数据库,有效提高了用户和接!收信息的针对性。2010年又开展了农民信箱农业主体分类集群建设,收录涉农企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等6大类主体用户16.26万户,成为浙江省最真实、最展现农业主体发展面貌的及时手信息资料。企业合作。在农民信箱建设过程中积极引入市场化机制,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在农民信箱系统开发上,实施了公开招投标,确定信息化建设经验丰富的浙江巨化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作为农民信箱软件开发商,实施浙江农民信箱一、二期项目开发。浙江 移动公司一次性投入1000万元用于农民信箱的硬件平台建设。与移动、电信、联通等运营商签订农村示范点建设、降低农民的短信费用等多项合作协议,合力为“三农”提供质优价廉的信息服务。3.2.3系统功能扎实推进农民信箱规范建设。农民信箱系统注册用户规范发展,建立系统管理日常监测和抽查制度,健全管护队伍,稳步推进农民信箱规范建设。据2012年12月统计结果,农民信箱已拥有实名注册用户257万户,用户规范率92.5%。2012年共发送信件5.8亿封,短信7.2亿条,政策、农情、市场等公共信息4万条。同时,综合运用信息大篷车、科技下乡、讲师团和专题集中培训等形式,加强了对乡村、集团采购用户、涉农企业、专业合作社的基层信息员和骨干用户的应用培训10万人次。建成农民信箱农机、粮油等专业平台。按照“统筹规划、统一标准、分级负责、合作共建”原则,全力打造集粮油资讯、粮油市场、粮油110、粮油主体等于一体的一站式信息化综合管理平台。粮油平台现有注册用户29627户,其中收集录入粮油种植大户23600户,粮油市场行情、粮油咨询等各类粮油信息4000余条。3.2.4积极作用促进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农民信箱买卖信息栏目已累计农产品买卖信息144万多条,网上农博会有1.8万家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参展,展示展销农产品5.1万多种,通过网上信息和联系沟通达成农产品交易额66.5亿元,提升了农产品营销能力,促进了农产品有效对接。农民信箱在线交易商务平台已经试运行,有100多家企业入驻。2009年5月18日起开展的“每日一助”农产品供求信息服务活动,进一步拓展了农产品供求信息对接功能,至2012年7月,省、市、县三级累计发送“每日一助”信息4万多条,接到电话、邮件等反馈信息117万余次,达成农产品交易和意向约13.9亿元。推进了信息服务“一公里”问题的解决。农民信箱将手机作为个人信息终端,实现用户实名制与手机短信充分结合,有效解决了信息进村入户问题和网上诚信难题。同时,结合绿色证书培训、农业学历教育、进村入户大服务等多种形式,切实抓好农民信箱应用培训,有效提高农民的信息意识,增强其信息应用能力。已累计培训用户118万人次,通过农民信箱考试达150万人次。拓展了农业信息应用范围。农民信箱在传递个人信件、向政府部门反映问题、防灾防病虫害预警、农技咨询、政策等各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同时,系统汇集了1.3万多个农业技术和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站,按地区、按类别收集整理农技资料1.94万条,“三农”典型1.5万例,整理收录全省3.46万名涉农专家的资讯,开发、链接28个农产品供求专场,专项服务不断拓展,覆盖面不断拓宽。加快了农民网上社会建设。农民信箱是政策、农技、事例的主要信息平台,也是用户之间通过网络、手机短信进行交流联系的重要信息工具,8年来系统累计发送个人信件20亿封,发送短信19亿条,累计政策等公共信息34万条,建立万村联网新农村基层网站3.78万个。250万注册用户构建起浙江省最真实、最的“三农”面貌,初步建立国内较大的实名制网上社会。乡镇、村基层组织和农、林、渔相关涉农部门都将农民信箱作为指导农业生产,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信息工具,不少地方已将农民信箱作为办公自动化的载体,提高了管理效率。3.2.5发展设想作为浙江省农业信息化的重要载体和抓手,下一步农民信箱应把握农业转型升级和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的战略机遇,共享利用农业、农村、农民相关信息资源,深化信息服务内涵,延伸服务产业链,全力打造农产品电子商务新平台;拓展农民信箱系统功能,推进万村联网工程,构建各个涉农部门直接为农服务的专业信息系统,统一架构公共信息服务新平台;深入推进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结合,服务“两区一中心”(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和和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逐步建立集管理、组织、指导、决策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农业资源信息管理新平台,为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传统村落向现代社区转型、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转型,构筑农民网上社会,开创新事业,作出新贡献。升级农民信箱系统软硬件,完善农民信箱系统平台。广泛征集服务需求,科学制定提出农民信箱系统硬件配置升级方案。系统升级后,用户承载量可达500万人,同时在线5万人,可支持10个二级平台并行运行,确保10年内能适应系统发展需要。同时,组织有关农民信箱运营商,在浙江移动公司建立系统“云平台”,并进一步优化系统网络环境,重新构建农民信箱短信平台,完成农民信箱系统硬件配置升级,构建起性能、海量存储、维护便捷、升级快速、安全、具有高负载高可用性的支撑运行体系,为未来5~10年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应用硬件基础。制定并启动农民信箱系统软件升级方案。开展全省需求调研,拟定浙江农民信箱软件系统“浙江农民信箱系统V3.0”版本升级方案,并做好开发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进一步提升农民信箱管理服务能力。一是开展农产品网络营销服务。做好“每日一助”农产品供求信息服务活动,全年全省保质发送服务信息1万条。加强农民信箱网上农博会和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的应用推广,扎实开展农民信箱供求专场活动。二是加强农民信箱系统规范管理。三是以农民信箱农机、粮油平台为样本,整合相关业务管理(服务)部门,组织农业主体和农技人员,近年内再建设5个农民信箱二级业务平台。深化万村联网工程建设。浙江省万村联网工程是按照“平台上移、服务下延、以用促建”原则建设的全省新农村信息网站集群。该工程2007年起步,由浙江省政府统一建设管理,市、县、乡、村分级维护,为有需要建立网站的行政村(社区)、乡镇、经济主体、农家乐等单位或专业大户提供免费的自助建站服务,目前网站总数超过27743家,已成为覆盖全省市、县、乡、村的农村基层综合网络信息、交流和服务平台。今后要抓好新农村示范网站创建。制定出台省级新农村示范网站创建程序、评定办法和评定标准,严把质量关,评选出余杭区丁山社区等200个新农村示范网站。开展万村联网工程宣传推广,组织各地总结了58个新农村示范网站建设经验,以专版、专题报道等形式进行宣传推广。拓展信息,指导基层网站根据当地实际,质量高、有特色,贴合农民生产生活的原创信息。全年信息量达78万条,超额完成50万条的年度目标,其中年信息超过24条的网站达到15095个。采取措施,加快农村基层建站步伐,同时对行政区划调整的乡镇、行政村及长期没有信息的600多个空白网站,及时进行调整和清理,推进乡乡联网,村村建站和规范建站。规划实施万村联网工程的升级完善,实现信息逐级推送和分级显示。
3.3发展全 省农业电子政务
3.3.1主要成效建设全省农业电子政务内网基础网络。组织市县完善农业电子政务内网骨干光纤建设,开展局域内网端口布设[5]。现全省共布设农业电子政务内网端口3435个,实现省、市、县三级级联组网。保障全省农业应急指挥视频系统正常运行。完成与农业部、省政府应急指挥(视频会议)系统对接,实现部、省(厅)、市、县四级联网。组织各市、县保障农业应急指挥视频系统管护,做到系统运行正常,声音和图像效果稳定。2012年累计召开视频会议26次,参会人员2.93万人次,并实现全省防控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演习进行全省全程高清直播的新突破。加强浙江省农业厅厅本级电子政务内网软件平台建设。一是正式启用厅本级办公自动化系统。2012年发文2058个,其中厅发文1634个,举办厅各单位工作人员系统操作轮训,受训390人次。二是试点建设厅本级移动办公自动化系统,现已实现厅领导和行政处室主要领导的移动办公。三是保障内网稳定运行,落实厅各单位内网管理员30人,并进行专题培训;协调软件开发商提供驻点服务。加强农业门户网站规范建设。一抓信息。2012年浙江农业信息网共各类农业政务、技术、政策等信息90790条,其中农业动态、省厅动态、产业资讯、各地信息等重点栏目自主编发信息共9150条。二抓重点宣传。紧贴“三农”热点、焦点,新增“学习宣传贯彻十八大精神”、“惠农、政策”、“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农业科技促进年”、“农业两区建设”等12个热点专题栏目和信息。三抓网络宣传绩效。浙江农业信息网在省直属单位门户网站绩效每月排名均名列前茅。做好农技110咨询栏目管护工作。通过严把咨询审核关、紧抓催办环节,提升了咨询流转效率,据2012年12月20日统计结果,共受理咨询410条,答复402条,答复率超过98%,其中按时和提前答复的占86%,实现了有问必答,有求必应的为农服务理念,树立了为农服务的良好形象。深化农业门户网站运维绩效测评。根据农业门户网站运维绩效测评系统运行以来的问题,组织软件公司对省级农业门户网站绩效运维测评系统进行完善,使之更符合农业门户网站建设实际。在调研的基础上,开展了市级农业门户网站测评子系统试点建设,为推进农业门户网站建设夯实基础,据2012年12月20日统计,浙江省公用模块共各类农业信息22807条,同比增长71%。3.3.2发展设想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本级为主,兼顾系统”的原则,建立完善全省农业电子政务内网系统,提升全省电子政务建设与应用水平,为提高各级农业部门的办事效率、服务效能提供保障。一是健全厅本级农业电子政务内网系统。新建厅本级农业电子政务内、外网数据交换平台,提高信息运转效率。进一步完善办公自动化系统业务流程和功能,保障厅本级电子政务内网网站、办公自动化系统的稳定运行。二是根据提高厅本级办公办事效率的需要,逐步扩大移动办公自动化系统应用范围,及时配置、部署移动办公自动化系统终端。三是将厅本级自行开发、网络安全要求高、适宜在政务内网运行的信息化业务管理系统,逐步迁移到政务内网运行、管护,推进厅农业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共管、共用。四是建立面向市、县农业部门应用的电子政务内网门户网站,指导各地完善农业电子政务内网,推进全省农业系统办公自动化应用,切实提高全省电子政务水平。规范管理浙江农业门户网站,强化浙江农业信息网运维。以农业门户网站运维绩效测评与管理为抓手,提高农业网络信息及时性,增加信息总量。争取全年各类农业网络信息6万条以上,农技110咨询答复率95%以上,浙江农业信息网在省直属单位门户网站年度综合排名争取前3名。同时,根据省政府有关部署要求,做好农业信息网络公开,全省公用模块平台搭建和技术支撑等建设工作。积极推介浙江农业信息。一是强化厅内联合维护、全省农业系统并联运行的模式,紧扣全省农业中心工作、农业热点和农事季节,开展系列化、专题化的信息和报送,努力形成统一宣传口径,上下一个调子的网络宣传格局。二是精心筛选,及时向农业部、省政府、农民信箱、浙江在线等网站推送一批成效好,典型性、代表性强的信息。三是积极与大型涉农网站、浙江在线等网站互链互通,扩大网站社会影响力。指导各地农业门户网站规范建设。重点加强对农业信息基础薄弱的市、县农业门户网站的建站指导和组织管理,扩大市级农业门户网站绩效测评机制试点范围,健全各级农业门户网站信息采集、和审核机制,推进全省农业门户网站集群建设。推进全省农业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在组织对浙江省信息化建设状况调查的基础上,按照统一平台建设,统一规范标准,统一资源整合,统一安全监管的要求,研究提出全省农业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建设草案,逐步实现信息服务一网化、电子政务一站化、现代农业管理可视化。
3.4开展农业电子商务应用
3.4.1农产品商务信息化农民信箱“每日一助”服务。“每日一助”服务指乡镇以上各级农民信箱管理人员通过农民信箱短信系统每天帮助一位农民一条农产品供销信息。“每日一助”主要为有农产品买卖需求的农民信箱注册用户服务,重点农业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一村一品、一乡一品等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农产品供给信息,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购销专业大户、农产品批发市场、超市、宾馆等农产品需求信息,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农产品专业协会举办的农产品展示展销会务信息,各级政府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出台的有关农产品保护价格、绿色通道等政策信息。“每日一助”服务特点明显,一是突出服务时效性,结合农时及时农产品供求信息和农事生产预警信息。如2012年台风“海葵”来临前,积极编发预警信息,及时提醒全省农业主体做好台风应对措施。二是提升服务影响力。在浙江省省政府主页醒目位置,开设农民信箱“每日一助”服务网络专题。三是促进服务规范化。加强信息采集、信息核实和信息3个环节,规范服务流程,明确服务职责,签订服务协议,保障服务工作规范有序发展,用户投诉率接近于零。“每日一助”2012年共发送服务短信14161条,反馈信息37万余次,达成农产品交易和意向约9.24亿元,新发展农产品集团采购单位用户4999名。网上农展会。农民信箱于2007年推出了农民信箱网上农展会。农民信箱网上农展会以农民信箱的广大会员为基础,借助举办浙江省农展会的契机,将农民信箱会员企业信息及个人产品信息以丰富多样的形式,按参展地区、参展摊位、参展产品类别等不同方式展示出来,为广大农民信箱用户创造了一个永不闭馆的网上农展会。通过农民信箱网上农展会,许多国内外客商可以直接查询农业企业和产品的情况,开展网上询价、报价、洽谈等商务交流和企业产品推广活动,也可以通过参与农民信箱网上农展会的竞拍功能参与品质产品的竞买活动。农民信箱网上农展会将实地农展会放大了10倍。农民信箱网上农展会吸引了许多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种养销大户利用农民信箱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开店“吆喝”,使得农民信箱用户拥有一个永不落幕的展会平台,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3.4.2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实现交流洽谈、网上订单、在线支付交易、客户管理等一系列电子商务功能。2012年农民信箱网上农博会电子商务平台正式开通后,通过省、市、县农业部门联动,广泛征集各地品质农产品,并实地走访杭州、绍兴、湖州、金华、丽水等地涉农主体企业(合作社)400多家、登记产品1400多个,并选中117个企业的418个商品开展网络销售。同时选取遂昌嘉禾果蔬合作社生产的黑番茄,试点推广农产品团购活动,短短1个月成交订单1000多单,销售额近30万元。3.4.3发展设想围绕衔接农产品供需服务,推进农产品电子商务应用主题,在全省范围内对开展电子商务活动成效显着的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种养大户等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进行主要包括营销信息渠道、供应链服务和成效的综合调研,系统掌握各地农产品电子商务应用情况,深入讨论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地位、作用及应重点支持的环节,探索提出农产品电子商务下一步发展思路和政策建议。
3.5推进农业物联网应用
围绕云计算、全球卫星定位、遥感、传感器、智能控制、二维码、电子标签等新一代 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成功应用的案例进行针对性调研,着力研究“两区一中心”信息化建设,加大对在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包括品种选育、农田质量管理、农作物栽培管理、病虫防治、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畜禽饲养和农产品加工的各类农业专家系统的调研力度,促进信息技术的广泛深入应用。推进农业物联网建设,一要加强系统设计,切实做好规划,重点解决目前农业物联网发展项目零散、不成规模的问题。二要制定标准。三要采用政府引导、市场推进的方式,鼓励社会主体积极参与农业物联网建设。四要紧密结合现代农业生产实际,把物联网技术充分应用到农业领域中去,加快改造传统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农业生产解决方案,合理使用农业资源,降低生产成本,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
农业信息论文:推进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思考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当今,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发展现代农业,已成为农业发展的热点之一。信息技术目前被广泛用在农业的各个领域,农业信息化已成为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以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是当前和今后较长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增强信息意识,为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奠定思想基础
要进一步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必须卓有成效地开展信息知识宣传和教育,增强政府管理部门及农业生产经营者的信息意识,提高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以观念的更新,思想的解放,来推动农业信息化的建设。政府作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组织管理者,同时也是信息服务的重要提供者,其管理人员的信息意识对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起着重要作用。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提高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对信息的重要性、严肃性、风险性、时效性的认识;基层科技人员作为农业基层科技的主体,要加深对农业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的正确认识,找准自身的位置,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作用;农业企业和农户是信息服务的最终用户的接受主体,要加大信息的宣传力度,扩大宣传领域,提高他们的信息意识,刺激农民利用农业信息的欲望、动机,并积极引导其投入到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之中,使他们不仅成为农业信息所带来利益的享受者,而且成为农业信息的生产者。
二、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农业信息化建设奠定物质基础
农业信息化建设是高技术、高投入的社会公益性工程项目,必须加大资金投入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在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统筹规划下,严格资金管理和项目管理,使有限资金按需合理使用,真正发挥实效,避免重复建设和资金浪费。农业信息化建设又是一项新兴的事业,政府要充分利用计划和市场的作用,通过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个人、集体、企业和外商多方投资,形成多元化投资渠道,共同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同时要尽快建立农业信息化引导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以扶持农业信息技术业和农业信息服务业的顺利健康发展。不断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业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尽快建成相对完整的县、乡、村三级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创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农业信息网站,建立和完善计算机局域网,加快信息网络软硬件设施的更新换代,加强各种农业适用数据库的研制与开发,加强并完善包括农业自然资源信息、农业生产管理信息、农产品市场信息、农业科技信息、农业实用技术及科研成果等数据信息在内的各种类型数据库。加强信息资源建设,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充分开发和利用现有涉农信息资源,继续拓展实用性的信息资源的整合。在不断完善现有的信息资源的同时,应着手研发构建高质量的实用性农业应用系统。
三、强化组织和引导,为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领导保障
政府部门特别是涉农部门要把推进农业信息化作为一项重要职能,把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作为一项重要职责,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
四、加强专业队伍建设,为推进农业信息化提供人才保障
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三农”服务,人才是农业信息化建设中最重要的因素。要强化农业信息管理和服务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组织开展农业信息体系建设的能力和自身的服务水平。可以通过培养培训一批、引进一批的方法,建立一支由政府部门信息管理人员、农技推广人员和农村信息员组成的信息服务队伍。以村组干部、农村经纪人、产业化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和经营大户等为重点,通过培训考核和资格认证,建立农村信息员队伍,及时收集传播信息,发挥好政府与广大农户之间的信息“二传手”作用。有效解决信息服务“一公里”问题,突破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制约瓶颈。“一公里”实际上是从乡镇到农民的信息传递问题,也是制约农业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的较大障碍。
五、正确地处理好“四个”关系,推进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
一是处理好农业信息体系建设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大局的关系。避免孤立地“就信息体系建设谈信息体系建设”。农业信息体系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体系之一。信息体系建设必须从本地的实际出发,与时俱进,抓住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对信息的迫切需求,重点突破,带动全局。
二是处理好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的关系。注意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信息服务,必须尽快建立及时、、系统、的农业信息体系。因为仅仅依靠政府部门自身的力量,难以解决面向广大农民的信息服务问题。可以预见,市场化程度越高的地区,其信息服务的社会化程度也越高。除政府部门外,各种农业专业协会、科研推广机构、中介组织以及各类信息咨询服务企业等也都成为直接的信息服务主体。政府从中扮演的角色是组织推动和监督管理者。因此,在加强政府部门自身信息体系建设的同时,要积极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鼓励和扶持各类有条件的协会、企业以及生产经营大户等社会力量开展直接面向广大农民的信息服务,推动信息服务的社会化。
三是处理好基础设施建设与资源开发及服务的关系,力戒“重建设轻服务”和“重硬件轻软件”的工作作风。必须调整建设思路,在加强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更要注重资源的开发,坚持边建设、边应用、边服务。以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信息资源开发和信息服务的发展,根据信息服务需要促进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要注重硬件与软件建设相结合。加大应用软件的开发力度,提高信息基础设施的科技含量和利用效率。
四是处理好现代信息网络与传统媒体的关系,注重信息服务的实效性。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覆盖全县的农村市场信息服务网络,是新形势下开展信息服务的一个重要途径。但也必须看到、传统媒体有其独特的优势,覆盖面广、直观、传播速度也很快,加之目前农民中拥有计算机的比率还很低,电视、广播等常规传播渠道仍然是当前农民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要搞好对农民的信息服务,必须充分利用好这些传播媒介,重点解决好广大农村的信息覆盖问题,使计算机网络和传统媒体在农村市场信息服务中心优势互补。
农业信息论文:农业信息分析工作意义取向探讨
党中央、国务院对农业信息工作高度重视。近几年的中央1号文件都对农业信息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要推进农业信息服务技术发展,完善农业信息收集和制度,实现生产经营信息化。当前,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下,推进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农业信息分析工作意义十分重大,任务十分紧迫。
我国农业信息分析工作的重要意义
我国的市场化改革发端于农村,开始于农业。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历了一个长时间的实践与探索过程。在每一个阶段,对农业信息分析的需求不断强化,对农业信息分析的认识不断深化。
———市场经济体制越完善,就越需要加强农业信息分析。由传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实质上也是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过程。市场经济体制越健全,市场化的程度越高,就越需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四大以来,市场经济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市场机制的作用逐步深入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层面。信息对于市场经济的引导作用不断强化,在促进产业健康发展中的重要地位逐步凸显。实践表明,无论是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使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还是弥补市场失灵,加强政府宏观调控,都必须占有充分的信息资源,都必须依赖于客观、及时、的信息分析研判,否则市场运行就会出现偏差,市场调控就难以达到预期目标。总言之,农业信息分析工作之所以如此重要,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自身发育程度和整个产业对外开放深度所内在决定了的。
———政府职能转变越到位,就越需要加强农业信息分析。党的十七大指出,政府要“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这当然要从多方面入手,但要对农业农村经济形势作出科学判断,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牢牢把握和驾驭农业发展的主动权,不占有相应的信息资源,不站在全局高度、以广阔视野开展农业信息分析显然是难以做到的。从近年农产品市场波动看,能否及时、、掌握产业发展的基础数据,能否高效捕捉和灵敏跟踪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能否有预见性地对产业发展大趋势做出科学分析判断,已经成为衡量政府部门执政能力的一个关键因素。
———国际竞争越激烈,就越需要加强农业信息分析。农业信息分析水平是国际农业竞争软实力角逐的一个重要战场。有关资料表明,二战结束后,美国在“粮食作物为了和平”的旗帜下,通过援助、指导等方式介入日本农业,从而培养出了乐于吃美国面包而不愿吃日本大米的一代日本人,逐渐占领了日本农产品市场。当然,在这场猫捉老鼠的游戏中,日本当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就是那只被捉弄的老鼠。这给我们很多思考,如果当时日本能够从战略高度进行前瞻性信息分析,今天的日美农产品贸易格局可能会是另外一种结果。从我国来说,在世界农产品贸易中,我们常讲具有大国效应,但现在关键是如果发挥正向、为我所用的大国效应,而不是一旦我国有进口需求,世界农产品市场价格便闻风而涨,使我国利益受损。我们在世界农产品市场竞争中不去争当“猫”的角色,但也决不能因为对信息分析不透,对走势把握不准,而处于被动境地。
当前我国农业信息分析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毋庸置疑,这些年来我国农业信息分析已经迈出了重要步伐。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有一批从事农产品品种分析的专家,开始能够走上国内外一些大型会议的讲堂,有一批专业期刊开始诞生,决策层更加关注和倾听农业信息分析专家关于形势的研判和所提的政策建议。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农业信息分析工作确实才刚刚起步,急需一个大的飞跃。总体看,目前存在五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一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数据支撑乏力。近年来,我国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利益多元化,传统生产经营方式也在发生深刻变化,这对农业统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业信息采集的及时性、性和性必须努力实现新的提升,否则直接影响农业信息分析工作质量和水平。产业基本数据不准容易引发农产品市场波动,为此付出代价的则是广大生产者和消费者。
二是乱花渐欲迷人眼———分析选题分散。任何一个产业都有其内在的规律,任何一个领域都有一些值得长期关注和研究的课题。但是,由于多方面原因和制约,农业信息分析工作与农业科研的其他许多工作一样,科研跟着项目走,“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啥项目能拿到经费就分析啥。这种频繁变化研究和关注领域的情况难以培养出“大家”。当然,这种环境给农业信息分析工作者带来不少苦衷。但这导致一批重大农业信息分析选题出现真空现象,而另一批选题则在同一层面上徘徊不前。
三是独唱多合唱少———行政、事业、科研及其他社会力量缺乏科学的分工和配置。客观地讲,现在从事信息分析的专业和兼业机构和人员也不少,但是哪些是偏重农业经济理论研究的,哪些是偏重分品种信息跟踪分析的,哪些是专攻长期性、战略性制度安排的,哪些是为政府部门提供适时决策咨询的,定位还不够明确。一方面,政府部门在产业管理决策中缺乏信息分析支持;另一方面,科研部门及社会团体在研究中“自得其乐”,偏离产业管理主旋律。一方面,农业信息分析专业力量和投入不足;另一方面,又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重复劳动和资源浪费。
四是合作研究变成了协助研究———缺乏农业产业安全意识。这个问题在20世纪90年代尤为突出。这几年,我们突然发现,为什么对于中国农业的有些情况,国外比我们自己掌握得还具体,研究得还更清楚!这里当然有发达国家的所谓先进遥感技术、有所谓的数学模型预测,但也有人指出这是前些年我们有些合作研究工作现了一些偏差与失误,应该是双方互惠互利的合作研究却逐步变成了协助研究,但协助研究的总是中国的农业情况!这里面是有目的的,我们不少同志当时根本没有意识到这日后可能涉及农业产业安全!
我国农业信息分析工作的发展方向
适应形势发展需要,构建新型农业信息分析格局,把握正确的工作方向,使之服从和服务于我国建设现代农业的大局,始终是我们不断思考的问题。这里有两句我们常说的话也是非常重要的:第 一句是从我国实际出发,第二句是借鉴国际成功经验。在此基础上,努力探索一条适应我国国情又能满足我国农业发展需要的农业信息分析之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使我国农业信息分析能够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必须在五个创新上下功夫:
一是靠观念创新聚拢人力。在我国农业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在国内外农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农业信息工作者肩上是光荣而沉甸甸的一份责任。认识农业信息分析在新形势下的重要地位,把一大批的科研力量及各方有识之士吸引到这一工作中来,培养一支素质高、视野宽、能力强的骨干队伍,正是我们当前的紧迫任务,正是我们进一步提升工作的基础和重要任务。
二是靠基础创新强化支撑。基础数据、基本情况、基本政策是开展分析工作的前提。这一点大家是感同身受的。目前,国家有关部门正在积极研究改进调查方法,力争获取更为详实、及时、客观的农业数据。农业科研情报系统要发挥独特优势,在农业信息采集与整理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成为我国农业信息分析的一个重要基础平台和一支重要力量。
三是靠方法创新提升水平。在市场经济理论更加完善、经济分析方法更加多样、分析队伍结构更加科学的条件下,究竟采取怎样的分析方法,当然不能简单而论,但一个总的原则就是应该“管用”。要通过不断地探索与创新,找到每个主题所适用的分析方法是最为重要的。一个总的出发点就是要“开门”搞分析,从办公室、研究室、互联网中走出来,善于、肯于、敢于向基层学习,向工作在一线的农业生产经营者学习,要拿出甘当小学生的精神,就能够找到好的分析方法,拿出国家决策层及其他用户信得着、用得上的信息分析成果。
四是靠内容创新把握大局。农业信息分析工作的背后是一个硝烟弥漫的战场,选择怎样的阵地不是一个小的问题,而是一个重大的战略问题。要在农业产业发展中赢得主动,就必须对一些重大问题进行前瞻性研究,进行有预见性的研判,否则必然陷于被动。要使农业信息分析工作有质量、有成效,就必须服务于农业发展大局,就必须明确分析工作的服务方向。除了那些必需的、微观的、阶段性的分析外,必须关注全国农产品市场结构、新一轮世界经济波动对农业的外部影响等事关农业发展全局的问题。
五是靠机制创新形成合力。就是要积极探索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科研院所、中介组织、龙头企业等各类农业主体相互融合、相互联动的工作机制,形成集中各方力量、汇集各方智慧、体现各方关注的新型农业信息分析工作格局。尤其是要在科学研判农业产业发展的旗帜下,打通管理与科研在信息分析方面相互屏蔽的孤岛,真正形成工作合力,为提升整个农业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提供坚强的智力支持和强大动力。
农业信息论文:农业信息分析工作意义问题思考建议
党中央、国务院对农业信息工作高度重视。近几年的中央1号文件都对农业信息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要推进农业信息服务技术发展,完善农业信息收集和制度,实现生产经营信息化。当前,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下,推进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农业信息分析工作意义十分重大,任务十分紧迫。
我国农业信息分析工作的重要意义
我国的市场化改革发端于农村,开始于农业。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历了一个长时间的实践与探索过程。在每一个阶段,对农业信息分析的需求不断强化,对农业信息分析的认识不断深化。
———市场经济体制越完善,就越需要加强农业信息分析。由传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实质上也是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过程。市场经济体制越健全,市场化的程度越高,就越需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四大以来,市场经济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市场机制的作用逐步深入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层面。信息对于市场经济的引导作用不断强化,在促进产业健康发展中的重要地位逐步凸显。实践表明,无论是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使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还是弥补市场失灵,加强政府宏观调控,都必须占有充分的信息资源,都必须依赖于客观、及时、的信息分析研判,否则市场运行就会出现偏差,市场调控就难以达到预期目标。总言之,农业信息分析工作之所以如此重要,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自身发育程度和整个产业对外开放深度所内在决定了的。
———政府职能转变越到位,就越需要加强农业信息分析。党的十七大指出,政府要“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这当然要从多方面入手,但要对农业农村经济形势作出科学判断,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牢牢把握和驾驭农业发展的主动权,不占有相应的信息资源,不站在全局高度、以广阔视野开展农业信息分析显然是难以做到的。从近年农产品市场波动看,能否及时、、掌握产业发展的基础数据,能否高效捕捉和灵敏跟踪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能否有预见性地对产业发展大趋势做出科学分析判断,已经成为衡量政府部门执政能力的一个关键因素。
———国际竞争越激烈,就越需要加强农业信息分析。农业信息分析水平是国际农业竞争软实力角逐的一个重要战场。有关资料表明,二战结束后,美国在“粮食作物为了和平”的旗帜下,通过援助、指导等方式介入日本农业,从而培养出了乐于吃美国面包而不愿吃日本大米的一代日本人,逐渐占领了日本农产品市场。当然,在这场猫捉老鼠的游戏中,日本当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就是那只被捉弄的老鼠。这给我们很多思考,如果当时日本能够从战略高度进行前瞻性信息分析,今天的日美农产品贸易格局可能会是另外一种结果。从我国来说,在世界农产品贸易中,我们常讲具有大国效应,但现在关键是如果发挥正向、为我所用的大国效应,而不是一旦我国有进口需求,世界农产品市场价格便闻风而涨,使我国利益受损。我们在世界农产品市场竞争中不去争当“猫”的角色,但也决不能因为对信息分析不透,对走势把握不准,而处于被动境地。
当前我国农业信息分析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毋庸置疑,这些年来我国农业信息分析已经迈出了重要步伐。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有一批从事农产品品种分析的专家,开始能够走上国内外一些大型会议的讲堂,有一批专业期刊开始诞生,决策层更加关注和倾听农业信息分析专家关于形势的研判和所提的政策建议。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农业信息分析工作确实才刚刚起步,急需一个大的飞跃。总体看,目前存在五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一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数据支撑乏力。近年来,我国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利益多元化,传统生产经营方式也在发生深刻变化,这对农业统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业信息采集的及时性、性和性必须努力实现新的提升,否则直接影响农业信息分析工作质量和水平。产业基本数据不准容易引发农产品市场波动,为此付出代价的则是广大生产者和消费者。
二是乱花渐欲迷人眼———分析选题分散。任何一个产业都有其内在的规律,任何一个领域都有一些值得长期关注和研究的课题。但是,由于多方面原因和制约,农业信息分析工作与农业科研的其他许多工作一样,科研跟着项目走,“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啥项目能拿到经费就分析啥。这种频繁变化研究和关注领域的情况难以培养出“大家”。当然,这种环境给农业信息分析工作者带来不少苦衷。但这导致一批重大农业信息分析选题出现真空现象,而另一批选题则在同一层面上徘徊不前。
三是独唱多合唱少———行政、事业、科研及其他社会力量缺乏科学的分工和配置。客观地讲,现在从事信息分析的专业和兼业机构和人员也不少,但是哪些是偏重农业经济理论研究的,哪些是偏重分品种信息跟踪分析的,哪些是专攻长期性、战略性制度安排的,哪些是为政府部门提供适时决策咨询的,定位还不够明确。一方面,政府部门在产业管理决策中缺乏信息分析支持;另一方面,科研部门及社会团体在研究中“自得其乐”,偏离产业管理主旋律。一方面,农业信息分析专业力量和投入不足;另一方面,又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重复劳动和资源浪费。
四是合作研究变成了协助研究———缺乏农业产业安全意识。这个问题在20世纪90年代尤为突出。这几年,我们突然发现,为什么对于中国农业的有些情况,国外比我们自己掌握得还具体,研究得还更清楚!这里当然有发达国家的所谓先进遥感技术、有所谓的数学模型预测,但也有人指出这是前些年我们有些合作研究工作现了一些偏差与失误,应该是双方互惠互利的合作研究却逐步变成了协助研究,但协助研究的总是中国的农业情况!这里面是有目的的,我们不少同志当时根本没有意识到这日后可能涉及农业产业安全!
我国农业信息分析工作的发展方向
适应形势发展需要,构建新型农业信息分析格局,把握正确的工作方向,使之服从和服务于我国建设现代农业的大局,始终是我们不断思考的问题。这里有两句我们常说的话也是非常重要的:第 一句是从我国实际出发,第二句是借鉴国际成功经验。在此基础上,努力探索一条适应我国国情又能满足我国农业发展需要的农业信息分析之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使我国农业信息分析能够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必须在五个创新上下功夫:
一是靠观念创新聚拢人力。在我国农业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在国内外农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农业信息工作者肩上是光荣而沉甸甸的一份责任。认识农业信息分析在新形势下的重要地位,把一大批的科研力量及各方有识之士吸引到这一工作中来,培养一支素质高、视野宽、能力强的骨干队伍,正是我们当前的紧迫任务,正是我们进一步提升工作的基础和重要任务。
二是靠基础创新强化支撑。基础数据、基本情况、基本政策是开展分析工作的前提。这一点大家是感同身受的。目前,国家有关部门正在积极研究改进调查方法,力争获取更为详实、及时、客观的农业数据。农业科研情报系统要发挥独特优势,在农业信息采集与整理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成为我国农业信息分析的一个重要基础平台和一支重要力量。
三是靠方法创新提升水平。在市场经济理论更加完善、经济分析方法更加多样、分析队伍结构更加科学的条件下,究竟采取怎样的分析方法,当然不能简单而论,但一个总的原则就是应该“管用”。要通过不断地探索与创新,找到每个主题所适用的分析方法是最为重要的。一个总的出发点就是要“开门”搞分析,从办公室、研究室、互联网中走出来,善于、肯于、敢于向基层学习,向工作在一线的农业生产经营者学习,要拿出甘当小学生的精神,就能够找到好的分析方法,拿出国家决策层及其他用户信得着、用得上的信息分析成果。
四是靠内容创新把握大局。农业信息分析工作的背后是一个硝烟弥漫的战场,选择怎样的阵地不是一个小的问题,而是一个重大的战略问题。要在农业产业发展中赢得主动,就必须对一些重大问题进行前瞻性研究,进行有预见性的研判,否则必然陷于被动。要使农业信息分析工作有质量、有成效,就必须服务于农业发展大局,就必须明确分析工作的服务方向。除了那些必需的、微观的、阶段性的分析外,必须关注全国农产品市场结构、新一轮世界经济波动对农业的外部影响等事关农业发展全局的问题。
五是靠机制创新形成合力。就是要积极探索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科研院所、中介组织、龙头企业等各类农业主体相互融合、相互联动的工作机制,形成集中各方力量、汇集各方智慧、体现各方关注的新型农业信息分析工作格局。尤其是要在科学研判农业产业发展的旗帜下,打通管理与科研在信息分析方面相互屏蔽的孤岛,真正形成工作合力,为提升整个农业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提供坚强的智力支持和强大动力。
农业信息论文: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对策研究
1新疆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新疆农业信息化紧跟国家农业信息化发展。“十一五”期间,新疆村村通工程建设采用直播卫星方式覆盖,完成4740个20户以下已通电自然村盲村,5587个20户以上新通电自然村盲村,720个新通电行政村盲村,共34万多户通广播电视的建设;同时支持50座无线发射台站基础设施基础建设。截至2011年3月底,新疆电话用户总数达到1931.5万户,固定电话普及率达到24.8部/百人,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63部/百人,基本实现20户以上自然村全部通电话,互联网宽带用户达到173.8万户。按照自治区党委农村信息化推进进度要求,到2010年,全疆地区实现全部乡镇接宽带互联网,南疆三地州55%以上、其它地区70%以上的行政村、兵协和连队具备宽带接入的条件。尽管我国和新疆农业信息化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现状还不能让人满意。全国各地区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不均衡,表现在政府的支持力度不够;信息体系的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农村信息化人才短缺、农业信息法制法规建设十分薄弱等几个方面。我国“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信息网络体系不健全,无信息服务中介组织,基层缺少能够主动、科学地进行信息管理的人员、缺乏实用大型数据库、信息技术实用性差、农业信息服务体系还没有完成”,形成了中、东、西部的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严重不平衡,区域发展差异明显。就新疆而言,影响新疆农业信息化进程因素包括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国内和疆内在对客观影响因素的分析与建设上有着共同的关注度,集中在信息资源、硬件环境、应用的信息技术与软件开发等问题进行研究与建设。其主要表现如表1。实际上,农业信息化发展除了网络设施基础建设以外,还包括农业信息硬件、软件建设,农业信息服务,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分析以及农业信息中介、网上农科教育、网上农产品交易、网上结算、定单农业、物流配送等一系列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也就是说,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涉及到全区经济的各个领域和农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因此,需要全区特别是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开发和信息服务部门提高对发展农业信息化的认识,做到相互协调、密切配合,遵循市场规律,用市场运作方式共同促进农业信息化的发展。
2农业高校在农村信息化建设中的优势
2.1人才优势农业信息科研服务人员是信息和高科技与农业生产经营者之间的桥梁,以新疆农业大学为例,新疆农业大学有一支强有力的科研队伍,他们既为农业现代化建设培养了高水平的农业技术人才,又能为农民解决生产过程中的技术疑难问题。其次,信息服务人才优势。农业高等院校有一批精通信息业务的专门人才,长期的信息服务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不但掌握信息传递技术、信息管理、信息研究等诸多领域的知识,并能将这些知识熟练地运用于服务农村信息化工作中去。2.2农业科技成果优势以农业科技教育、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为主体的农业高校,具有学科齐全、人才集中、科研基础雄厚、设备先进等特点,是农业科技成果的源泉。以新疆农业大学为例,2000年以来,全校累计到位科研经费2.46亿元,科研立项697项,获奖科研成果59项;8275篇,授权专利65项。为服务“三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2.3数字资源优势数字资源的建设和利用已成为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份。集中新疆农业大学农业技术专家,有计划的建设具有新疆农业特色的数字资源,既为我区广大农牧民提供丰富农业资源,同时也为学校广大师生提供丰富教学资源,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和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改革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2010年学校投入近200万元,完成了一体化演播室、录播教室及移动拍摄设备的建设,可以随农业科技人员走到田间地头,拍摄农民所急需的农牧业技术等相关资料。
3新疆农业高校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3.1进行农业科技推广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提高农业信息服务人员的待遇和地位,吸引高素质人才投身到农业信息化的建设中来,组织农业技术专家、科技人员、在校大学生开展农业科技下乡活动,了解农民急需解决的农业生产技术问题,并逐步推广新技术的应用。同时对现有的人员加强培训,提高其服务水平,这样农业信息工作人员才能面向农村、农民搞好信息服务。将农业产业化程度较高的农业企业与经营大户由信息服务对象发展为信息提供者和信息传播者,带动更多的农户利用信息,共同发展。3.2科技成果转化农业高校通过与行业主管部门合作,将科技成果直接或间接的应用于农民生产及经济活动中,为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提供技术支撑。通过现代农业技术推广的信息化手段,宣传学校的专家、学者和科技成果,拉近农业高校与农民间的距离,在农业生产与需求之间搭建起一座 新桥梁,便于农民与专家之间取得联系,帮助农民解决农业技术问题,推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3.3开展科技咨询服务要加大对广大农民的教育力度,加强对农民的系列培训。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农民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农村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是建设小康社会的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也是解决“三农”问题最为迫切的要求和关键所在。要对广大农民进行教育和培训,使其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获取信息的能力和整体素质。农村经济的迅猛发展,对科技信息咨询的需求日益增多。各部门应充分利用农村赶集等各种传统习惯开展科技下乡活动,比如,发放光盘等宣传资料,专家现场答疑等方式,随着信息网络的迅速发展,与网络结合将大大丰富乡村大集的信息服务内容。自治区政府应加大对农村信息员和科技使者的培训力度,提高其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尤其是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和传播信息的能力。农业信息工作人员要及时掌握农村、农民、农业生产需要的信息,经常深入市场调查,认真收集、整理、加工农经信息,及时上网。要主动为乡镇企业、种养大户及广大农民提供信息服务,做到服务周到、信息,有效提高信息利用率。要积极参加信息知识培训,并注重总结信息服务经验,不断提高信息服务水平。3.4发挥数字资源服务优势,拓展信息传播途径在区内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依托校园网搭建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借助运营商(电信、移动、联通)的通讯平台,向农民传递实用农业技术信息,从而拓展信息传播途径。发挥农业高校的优势,拍摄、制作农技方面资源,同时建立后端农技支撑平台,为广大农牧民提供切实可行的农技服务,也为学校积累大量宝贵的具有版权的数字资源,为网络教学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服务于广大师生。同时,加大与运营商的合作,充分运用运营商(移动、电信、联通、广电)现有的通讯平台,形成集信息采集、传输、加工处理、利用及服务为一体的网络体系,将学校的资源提供给广大农牧民。以新疆农业大学为例,2012年学校在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通过自身资源整合,与新疆广电网络合作,将品质资源与“天山云”平台结合,用现代教育技术改革教学方式,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及农村教育信息化,为网络化教育改革做出有益探索。农业大学数字资源建设方案如图1所示。同时,选择农村较为实用且易被农民接受的方式。其内容可由信息服务站人员将互联网上的信息进行筛选,将适合本地应用的信息,制成农民看得清、听得懂、学得来的实用信息,以宣传板报、“小喇叭”广播的形式定期或不定期的。
4结论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高等农业院校提供的人才保障与智力支持,高等院校也要从自身的建设上进行调整,以适应新农村的建设。以新疆特色农业资源建设为主体,与运营商合作共赢,以信息化带动农业信息化、教育现代化,以广大农牧民提供急需的农业技术为根本,真正让高等学校在农业科技推广中发挥更为关键的作用。
农业信息论文:浅谈农业信息化建设与农业产业链发展
关于农业信息化和农业产业链发展,说实话是个很大很难的课题,但这关系到农业发展,农民致富,农村发展。作为企业家,用自己的亲身体验和实践来写,也许是从另一个角度的理解,也许对和我一样从事农业的人们有所帮助。所以就把自己的想法和体验写出来,与大家分享,纯属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本文主要从宏观的几个角度和农产品与电子商务两个部分做一下简单的阐述。
“先富与共同富裕”——和谐社会与共富裕的新发展观
刚刚闭幕的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强烈表达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心,提出要认真解决民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其中就包括努力缓解地区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等。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说,中国正在从单纯追求GDP或GDP挂帅的旧发展观转向以人为本、以十几亿人口共同富裕为中心的新发展观。这是整个社会价值观的取向,体现在经济领域,表现在每条产业链上,就是每个经济单位和个体的产业化的明确分工和链条增值。
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聚焦现代服务业
寻找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新经济增长点,由资源消耗型向节约循环型转变。现代服务业就走进了我们的视野。随着网络经济和电子商务的发展,企业信息化与电子商务也成为现代服务业不可或缺的一环。目前国内方面主要基于一些政府引导的驱动模式,提倡政府引导,平台推动,企业自主,产业链吸纳。如泉州外向型中小企业服务模式和义乌商品城以及第三方商务交易平台。所以聚焦现代服务业,体现在农业信息化和农业产业链上比较集中的就是信息化和电子商务——隶属于现代服务业这个庞大的国民经济第三产业。
农业产业化——六大领域构建的链条
从农业生产资料到农业种植、农业养殖,再进入农产品加工和农业大流通和涉农综合服务,这根链条上汇聚了全国5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7万个农村合作及中介组织,95万经营大户,240万农民经纪人。这些链条上汇聚的每一颗珍珠,把大农业生态链构建的如此庞大与和谐,成为社会经济领域一道亮丽的风景。中小企业是农业产业链上的璀璨群星,是每个产业不断成长的长期动力,龙头企业是带动产业珍珠链上的钻石。每一条产业链条都存在它发展的勃勃生机
农业信息化——均衡发展与数字鸿沟
农业信息化包括管理信息化,服务网络化,农作数字化、智能化和精准化。管理信息化和服务网络化贯穿了产前、产中和产后。如产前主要为生产规划和准备生产资料,产中主要体现在种植和养殖两大方面,产后主要体现在加工、流通和农副产品销售方面。管理信息化方面,无论是前期的资源配置和优化,中期生产的数字化、智能化和精准化上,都可以因为管理的高效和,而带来标准生产和规范管理。服务网络化方面,让市场和销售也变的可以预见,产品的品牌和渠道得到广泛的拓宽。
农村城镇化与农民职业化
在未来15年里,中国将有2-3亿农民迁入城镇居住,城镇人口将从现在的5.24亿增至8-9亿。中国市长协会秘书长陶斯亮说,据官方统计,目前中国的中产阶级只占总人口的5.04,预计到2020年,这个数字将变为45。也就是说,在迁入城镇的中国农民中,必定有一部分会成为中产阶级。
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在以每年约1的速度增长,已经由1990年的18.9升至20__年的40,到2020年将达到60。在此期间,中国不仅要提高现有城市的城市化水平,还将建设数百个小城市,每年将可以吸纳1300-1800万农民。
随着城乡二元结构的解冻,“农民”的身份转换已成为一种必然。农民也将由一种身份变为一种职业。农村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把农民的区域分布和职业归属做了实至名归的标记。农业信息化又可以解决数字鸿沟,拉平了全国市场,严重的信息不对等可以寿终正寝,让农业产业化质的提升成为一种现实可能。土地上的农民至少有三种主流的走向。其一,他们会自主创业,成为民营中小企业的企业家或小老板;其二,很多农民工在城镇化的过程中,会离开土地,融入城镇,成为产业工人或从事服务业或自谋出路;其三,最终选择留在土地上的,最有可能成为农业经理人如家庭农场。如下图所示:
综上所述,大家可以考虑自己本地的产业,设计出一种符合自己区域经济特色的现代农业模型。
第二部分,我们从农产品与电子商务方面做一简单阐释。
电子商务是一个大产业,是一场革命,意义极为深远。现在是中小企业大批量应用电子商务的关键时期。重点在于发展模式,而非商业交易模式。我们在传统方式下,用五年十年才能完成的事情,在互联网状态下也许1-2年就完成了。在传统方式下,我们这辈子永远不可能认识的人和事,在互联网状态下,都可能变为现实。这就是”点对点”,”NtoN”带来的无穷力量,是我们人类自身的力量在这种工具下得到了更大的发挥和进步。
在电子商务与农产品的结合上,尤其要注重以下几点:
1、龙头企业主导与行业协会带动
龙头 企业带动模式包括“公司 农户”,“公司 基地 农户”,“公司 合作组织 农户”等类型,是经济较发达的沿海地区、大中城市郊区和其他农产品加工出口有一定基础的地区较为适宜采用的一种农业标准推广的实施模式。由于龙头企业在资金、技术、加工、储运、市场信息和销售渠道等方面都有明显优势,同时,农民按照标准化要求生产出来的品质原料可通过深加工变成高质量、品质次的产品,从而赢得市场,提高经济效益,因此,龙头企业带动模式能促进农业标准的推广实施工作在广度和深度上发展。
如上海水产集团公司为了适应大型超市集团连锁经营、统一进货的管理体制,通过整合重组几十个独立小企业,组建了上海水产集团配送中心,在连锁超市的带动下,借助批发市场和配送中心将水产品直接配送进大市场,通过信息化手段把分散的渔民和现代化大市场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渔业的产业化经营。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是我国较大的农产品行业协会,一头连着3700多家农产品加工、销售、出口企业,一头连着45个国家250多个同行业组织,并参加了8个国际行业协会,获得了参与国际同业界制定国际贸易规则的权利和机会。作为发展专业化生产,推进产业化经营的专门机构,这些协会正在架设起政府与企业、农户之间的桥梁,发挥着重要的信息交流与合作的作用。
2、“借台唱戏”和“搭台唱戏”
主要是讲要请进来,还要走出去。如亚太种子年会(上海),经国务院批准,及时次在中国举办;花博会——花卉行业的奥林匹克;北京科博会,农交会,寿光之果蔬会,西安杨陵之农业科技会都将成为当地农业经济的一张名片。
进入国际超市的采购清单如家乐福等,一些国际的展会也要多参加。帮助本地的农产品打出自己的品牌,走进国际超市,走上老百姓的餐桌,走上老外的餐桌。
3、品牌体系与电子商务
企业信息化与电子商务要注重品牌体系的建立。其实我们很多企业在品牌上下了不少工夫。但大部分还没有形成体系。像一些国际大企业都有强大的品牌体系。这样抵御内在与外来的危机能力就很强。像苏丹红事件和雀巢事件,要是放在中国企业身上,估计都要大病一场,甚至是一病不起。品牌不是简单的VI/CI或产品品质。就目前更符合中国企业实际需要而言,要注重品牌统一化、产品个性化和渠道多元化。如销售模式与渠道上,农贸市场、连锁超市、批发市场、网络渠道等都可以考虑。产品倡导绿色与健康,针对不同市场与消费者,定位,重点出击。同时加强与市场的互动和交流。要对自己的企业和产品进行包装,又要能重点突破。
“到平谷摘桃去!”已经成为北京人休闲生活的一部分。凭什么打造出这样的品牌。政府、协会、企业共唱一台戏,实现多方共赢。双汇集团冷肉全国连锁,尤其是在渠道建设和品牌体系上值得我们企业学习。深圳超大集团非常注重无公害、绿色、有机等系列认证,渠道上自建、加盟或连锁。在贸易方面,面对海外市场,也要在国内做足工夫。目前而言一个是渠道上,一个是在产品上。重点突破可以放在品牌上,以品牌体系的突破带动相关环节的完善。
4、两个关注
首先我们要明白国内市场是较大的国际市场。其次面对全球市场时,海外也可以成为生产原产地,海外市场不仅仅只是消费市场。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特点,产品方面要加强规模化和品牌化,形成自己的产品体系。如山东省金乡县的大蒜面积就发展到了2万公顷,形成了规模生产,成为金乡县农村的支柱产业。金乡县围绕这一产业建立了10多处大蒜市场,其中较大的批发市场长达10公里,营业面积50万平方米。而山东大蒜市场让人觉得新鲜的还不仅这些——冷藏保鲜、辐射保鲜、脱水加工及大蒜制品等得到了的发展,建成了恒温库108座,加工企业1000多家,从业人员4万多人,年加工生产能力13万吨。大蒜加工销售业的发展,也带动了以大蒜为中心的其他产业的发展,全县农产品销售车队100多个,销售人员7万多人,运销专业户5000多户,旅社、饭店、商店发展到1200多家。
另外,大型连锁超市和全国25万农家店是全国各地的农产品直接竞争的主阵地,尤其是国际化的连锁超市。而批发市场慢慢将变为物流或仓储中心,也将成为农产品进军大城市的桥头堡。
5。“互联网 大农业”=“鼠标 农产品”?
互联网的核心实质是互动交流,是NtoN,它凝聚了人自身的力量。让每个人都能参与进来。互联网及时次让人类有了一个能凝聚人类自身强大智慧并产生无穷能量的革命性的工具。它带来的是一个时代。就像瓦特的蒸汽机带来的工业时代一样。作为整个文明社会的物质基础一样,它要经历三大潮流:铺路之信息化、应用之商业化和大众之社会化。手机、电视甚至是各种网络家电,都会象电脑一样成为网络终端,构建成为全社会的一张无限的网络,一网而尽天下。
“互联网 传统产业”成就了很多新型的网商。我这里有两个例子。其一是湖南一家生物公司的董事长通过农博网,不到两个月就实现了400万的业务,占其年业务总量的20;另一个例子就是四川成都的一个蘑菇经销商,托朋友把供求信息到农博网上,一个月内就通过网络结识了辽宁丹东的一个客商,达成了20万的订单。当然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广州一个没有文化的老太太靠工艺品,通过互联网把生意做到了海外,两年之内形成了200多名妇女加工作坊。
电子商务主要是为了满足交易需求。中国不同行业商业环境的成熟度不同,电子商务情况也就不尽相同。整体上来看,真正的电子商务在中国还是比较遥远的,但市场需求和交易信息带来的效应已经发挥了作用,很多企业因此受益。在电子商务里,除了网上真实身份需要的电子认证之外,企业信用系统和产品标准体系都是整个社会的系统工程,需要漫长的历程。安全支付和现代物流也是需要长期不断努力的。这些挑战都始终存在。还要注意一点,把农业信息化 电子商务结合起来。这样避免产生因为意识差异造成的“信息孤岛”。
农业信息论文:强化农业信息中心工作提升产业发展
我们__乡是典型的农业强乡,柑桔、蛋鸡二大支柱产业富有特色。全乡柑桔种植面积13700亩,年产量2.5万吨,是“中华名果”象山红的主产地,也是全国名优柑桔示范基地。蛋鸡饲养量达65万羽,年产鲜蛋1万吨,是浙江省蛋鸡饲养规模最为集中的区域。20__年全乡实现农业产值1.78亿元,农民人均收入4392元。目前全乡拥有农业龙头企业20家,其中市、县级农业龙头企业3家,并在全县率先成立了象山红柑桔专业合作社和象山金元蛋业合作社等二个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有省林业特色基地1个,省市级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基地2个,绿色农产品2只,全国农博会和市名牌产品1只。
为接轨国内外市场,培育先进的农业文化,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近年来乡党委、政府十分重视农业信息工作,坚持常抓不懈,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仅使农民增加了收入,也为我乡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发展后劲。下面我向到会的市、县领导汇报我乡农业信息工作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领导重视、职责分明
今年3月在县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下,我乡成立了全县及时个乡镇级农业信息中心。具体确定由乡政府分管领导亲自抓,并抽调了农办各线的主要力量成立了工作班子,配备了专职信息员。乡政府在财政和办公用房比较紧张的条件下,专门划拨专项资金,腾出办公用房,改善信息办公设施,充分保障了乡农业信息中心的高效运作。一年来乡财政用于农业信息的费用已经超过了12万元,充分体现了乡党委、政府对农业信息工作的重视,也为我乡今后农业信息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充分利用信用平台,网上交易硕果累累
__农经网、象山农经网开通两年来,其高效、快捷、务实的运作对我乡的农业农村工作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乡农业信息中心以市农经网和县农经网为主要登陆平台,并把省内外主要农经网站纳入视野。20__年我乡共向市、县两级农经网发送各种农业信息上百条,收集各类有价值信息、资料300余条(篇),既活跃了网上市场,又学习了先进的典型经验。一年来,农业信息中心结合我乡特色,坚持以促进农业“双增”为宗旨,以拓宽农产品销售为中心,通过网上柑桔种苗、柑桔产品、鸡蛋产品等供求信息,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全乡通过网上实现柑桔销售865吨,供应柑桔接穗5000公斤、鸡蛋360吨;购进桔苗10万株,客户遍及吉林、江苏、江西、湖北、重庆、浙江等省市,总交易额达到了360万元。此外,我乡通过网上还从外地引进了优良品种8个,网上交易已成为我乡农副产品拓展市场的重要途径之一,不仅对降低特色农产品的销售成本,加快促销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还有效提高了__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同时我乡还从网上获取了有关农民合作社建设、泰国正大集团等先进经验的许多重要信息和资料,给乡村干部了解形势、学习经验提供了很好的场所。可以这样说,经常对农经网的点击使用,进一步提高了我乡农业的开放程度。农户和农业企业购买电脑、痴情农网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目前我乡农业生产专业大户、销售大户及加工企业已拥有电脑52台,占大户和企业总数的45%,接近全乡农民总户数的1%。许多用户不仅设置了自己的电子信箱,而且还积极制作网页,加强对外宣传、促销力度。乡农业信息中心、象山金元蛋业合作社、绿源食品有限公司等单位也将于近期内完成网页设计,购置先进的图像扫描设备,登陆农经网。
三、信息与教育的有机结合,促进了我乡农业文化的建设
区域特色农业产业要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市场竞争白热化,居民消费绿色化的大潮中站稳脚跟并谋求发展,如果没有灵敏的头脑、的信息,其生命力不会久远。为了帮助广大农民能及时获得有效的信息,乡农业信息中心于今年4月正式出版印发《致富》月刊,它的运作理念体现了信息与教育的有机结合,成了我乡传播农业信息、培育农业文化的主要阵地。这也是我乡党委、政府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举措之一。《致富》月刊由政策要闻、沟通、__农事、交流、视野、九龙江畔六大栏目11个版块组成。全体编辑同志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先进思想,充分搜集各农业网站,各媒体刊物中的有关信息资料,进行科学的萃取,结合我乡实际把信息、科技传播给农民;把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通过案例分析告诉农民;把近期的政策动态、市场行情传递给农民;把我乡农业、农村的先进典型介绍给农民;把我乡的农业政策和工作计划公开给农民;把农民的疑惑解答给他们。目前,《致富》已经成了我乡农民与政府交流、沟通的一个重要平台,《致富》已经成为我乡农民的贴心朋友。
总之,农业信息工作的深入开展,提高了我乡干部群众的素质。一年来全乡农业战线的同志通过农经网掌握了大量的农业信息,学习了较多的先进经验,拓展了知识外延,使广大干部的工作责任心进一步增强,技术水平、服务能力逐步提高,干部与农民互相交流、学习的良好氛围也已经形成。我乡在农业信息化工作方面虽然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先进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我们将认真落实这次全市农村信息网络工作会议精神,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进一步把我乡农业信息化工作做好,争取20__年农户电脑普及率达到2%,网上农产品交易额突破600万
元,使农业信息服务化内容更加丰富,为我乡实现生态农业、市场农业、文化农业并尽快实现小康做出积极的努力。
农业信息论文:农业信息化的现状与建议
1泰兴市农业信息的现状
1.1泰兴市农业信息技术的运用主要集中在5个方面,一是建立农业网站。市农业委员会建立了以政务信息为主的泰兴农业信息网,市银杏协会建立了以服务泰兴银杏企业,全国银杏用户的中华银杏网,泰兴市湖头食品有限公司,江苏延令酒业有限公司,泰兴市天邦水产有限公司等20多个农业企业建有自己的网站用于推广产品和网上营销;二是建立了3个公益性信息服务平台。市畜牧中心建立了动物标识及动物产品追溯平台,了解每头生猪动物疫病防疫情况,农产品质量监管科建立了农产品建立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平台,市林业局为全市林木建立了森林资源理信息系统信息平台,对泰兴市森林资源增长消失情况进行动态监测;三是乡村农业服务机构都安装了信息服务触摸屏一点通。一点通触摸屏图文并茂、内容丰富,被村班干部称为村务管理的好助手,农业百科全书,被农民称为永不下课的技术培训课堂,永不落幕的农产品交易平台,科学种养的好帮手,农民致富的好参谋;四是乡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都安装了LED显示屏,用于实时接受农业气象、农业技术、病虫害防治等相关信息;五是智能化控制在部分种养场所得到运用。江苏华衡亿畜业有限公司、江苏永兴生态农牧发展有限公司、市清源牧业发展有限公司、江苏洋宇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市苏太综合养殖有限公司、市普丰养殖场实行了对生产现场进行监控,泰兴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通过实施农产品远程视频项目对园区的温室大棚的温湿度、光照等生产因子进行智能化调控。江苏百汇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安装生猪自动化屠宰生产线,实现了生猪屠宰的全程监控,公司日屠宰量达到5000头。1.2农业信息服务的做法及成效1.2.1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农业信息化的合力市农委领导高度重视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健全完善了农业信息化组织机构,成立了由农委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分管领导担任副组长,委属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信息中心负责农业信息化日常管理工作,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职能科室全力抓,将信息工作考核纳入对各单位年度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并设置单项奖。年终对各单位信息工作进行计分考核,对信息工作成绩突出的给予表彰奖励。市林业中心明确规定,凡在江苏林业网省级以上媒体采用的信息,每条信息奖励及时作者50元,年终考核兑现。1.2.2加强载体建设,提高农业信息的覆盖面一是12316短信和手机报。为4190个农、林、畜、渔种养户及各类农业合作社、协会和龙头加工企业等短信用户发送12316短信,为3520个科技示范户订阅《农家致富》手机报;二是编印《泰兴农业信息简报》《泰兴牧业》《泰兴林业工作简报》《蔬菜信息》《植保信息》等农业类期刊;每天更新泰兴农业信息网,接听12316农业服务热线;三是农业宣传,与泰兴电视台、泰兴日报、广播电台、有线电视台联合开办《银杏彩虹》、《现代农业》、《农村致富路》、《农业科技之窗》4个农业宣传栏目,及时宣传我市农业战线新人、新事、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形成辐射带动作用。1.2.3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农业信息硬件水平2012实施了12316项目和村级综合服务信息站项目,省财政投入155.5万元,市财政配套199.74万元,为315个行政村和16个乡镇安装触摸屏一点通,在“五有”乡镇建设中为每乡镇配备了电脑,开通互联网,为每个乡镇制作农业信息网页。1.3.4强化信息应用提高信息使用效益积极开发引导各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开展网上洽谈贸易、网下交易支付,逐步向较高层次的电子商务过渡和升级。泰兴市湖头食品有限公司在网上进行原材料采购和挂面、生鲜面的销售等,预计到今年底,网上交易额将占到整个交易额的60%。江苏延令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自2010年起,相继和阿里巴巴中国站出口商、阿里巴巴诚信通、马可波罗网站、百度推广等网站签订合同,进行搜索引擎,并在江苏省品质农产品营销网、阿里巴巴和淘宝网进行网上销售。
2存在的问题
2.1乡村农业信息员队伍不稳定,从业人员信息化技能有待提高乡镇农业信息员队伍年龄老化且多是兼职,村级农业信息员以大学生村官和农业主任为主,大学生村官流动变化较大,队伍不稳,无论是市级还是乡村农业信息员绝大多数原来从事农、林、牧、渔、机等技术推广工作,对信息工作研究不深,大多只停留在简单的电脑操作,对网上营销、网站建设、物联网等新技术知之不多,急需要加强系统的农业信息技能培训。2.2信息基础设施薄弱,信息利用层次不高部分村网速太慢或因欠费电脑故障等原因造成网络不通,全市应用物联网技术的经营主体偏少,大多分散,缺少全市统一规范的综合信息服务技术平台。2.3信息工作制度建设有待加强农业信息工作在部分单位领导人心目中还处于边缘位置,没有摆到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位置,缺乏一整套的 信息管理、考核、培训、职称晋升、奖励等制度。
3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建议
3.1以技术培训为基础,加快农业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融合目前懂信息技术的农业专家少,懂农业专业知识的技术人才同样少,导致信息化与专业化无法有效融合,建议将信息技能培训纳入部、省级农技推广骨干培训计划和省级基层农技人员培训计划,逐年分级对信息从业人员进行专项技能培训,杜绝因一个零件故障造成一个系统长期瘫痪无法使用的窘况,打造一支技术过硬、保障有力的信息员队伍,实现农业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3.2以项目实施为载体,加快各类信息平台资源的整合按照“重需求、有实效、功能全、可持续”的要求,将分布于各事业单位条线实施的动物标识及动物产品追溯管理平台、森林资源理信息系统信息平台、农产品建立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平台进行整合,建议部、省在农业项目设立时优先考虑建立一个由农委主管,集农产品质量安全、森林资源理、动植物疫病防控、远程专家诊疗、网上营销平台、物联网智能控制、测土配方施肥远程咨询等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开放式可兼容的远程视频和监管平台,避免小而散造成重复建设。3.3以资金投入为重点,加快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为主、需求拉动、突出重点”的要求,逐步建立财政、运营商、经营业主参与农业信息投入机制,在农业物联网上,明确建设主体应是种养业经营主体。建议将信息投入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实现信息投入的常态化,将物联网技术设备纳入农机购置补贴目录。加大以农产品网上营销和农业物联网为主要内容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在项目主体上实现好中选优,在示范试验的基础上逐步推广,实现信息投入的良性循环。3.4以效益为中心,建立农业信息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模式效益是农业信息化的生命线,无论是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还是生态效益,没有效益的信息化是不可持续的。目前要从农民最需要、政府最关心、发展最迫切、信息技术最有效的方面入手,结合企业实际发展水平和自身需求优先选择效益相对较好的设施农业和规模化养殖业等农业企业进行信息新技术的推广,尽快将硬件投入较大限度转化为经济效益,产生辐射带动作用,实现农业信息的可持续发展。十八报告提出的“四化”同步战略和“宽带中国战略”,为农业信息化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们农业人一定要抢抓机遇,趋势而上,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以农业的信息化促进农业生产的工厂化、标准化、设施化、集约化、智能化最终实现更高层次的现代化。
农业信息论文:以农业信息化促进农业的现代化
从总体上讲,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依然偏低,农业人口仍在我国占有较大比重,和发达国家3%左右的及时产业人口比率相比差距仍然很大。而在加入wto后,我国农业将面临更大的国际市场竞争,如何提高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增强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
改革开放也给我国信息产业发展创造了机遇,使我们能够迎头赶上国际信息产业发展的巨大潮流,由于信息的广延性和通用性,使信息化发展给各行各业提供了发展新机遇,利用产业的发展去武装我国传统农业,就可以为我国传统农业注入新的技术活力,使我国传统农业得到超常的发展。
一、化是传统农业的倍增器
信息技术是当今发展最快的高技术,但就信息技术本身来讲,它只是一种工具,并不能替代其他产业,只有和其他产业结合,才能够真正成为传统产业发展的倍增器。技术与农业结合也同样能够起到倍增作用。
农业信息化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农业技术信息化:如精准农业信息;农业环境信息化:如气候预报、病虫害测报;农业经营信息化:如农产品交易信息等。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在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基础上,政府每年拨款15亿美元,用于建立农业和市场服务网络。有着粮仓称号的俄亥俄州的农场主,一个人经营几千公顷的土地,全靠电脑管理控制生产、销售的每一个环节,而在我国目前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当前,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时期。要在人均0.067公顷的耕地上解决13亿人口的吃穿问题,根本出路在于以技术和信息及其物化了的设备工具和生产资料来武装农业,使之在有限的土地上大幅度地提高生产率,所以发展农业信息将给我国农业带来难得的机遇。我国传统农业绝大部分尚处于低质低效水平,虽然劳动力成本低,但劳动力人员素质也低,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经营水平也同样不高。随着加入wto的临近,我国农业生产不得不面临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要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农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就要推进农业现代化,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就必须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用当今技术与传统农业相结合无疑会极大促进我国传统农业的现代化水平,使我国传统农业取得跨越式发展。
二、把农业当做产业来发展
推进农业信息化,必须把农业信息当做一项产业来发展。众所周知,信息产业已经成为世界发展最迅速、科技含量较高、利润率较高的产业之一。发达国家50%以上产值信息业,信息产业在农业上应用,一方面可以使农业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另一方面,农业信息本身也可以被当做产业来发展。所以农业信息化建设决不仅限于信息网建设,它还可以带动农业信息硬件、软件建设,还可以拉动农业信息服务、农业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分析以及农业中介、网上农科、网上农产品交易、网上结算、定单农业、物流配送等一系列农业生产、流通活动,既可以创造一大批就业机会,又可真正通过化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农业整体效益。
在农业信息化实施过程中,农业通过信息化可以获得倍增效益,信息业可以通过对农业的信息软硬件服务形成农业信息产业,最终形成农业与信息业双赢的良好局面。现代农业在农业生产、流通等各个环节都离不开信息服务,农业信息已经涉及到了农业生产、流通的方方面面,加之信息本身的增效作用,使得农业信息服务的各环节都会有效益产生,在这里由于农业信息效益市场价值的体现,起到了促进农业信息向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从而使得将农业化被当做产业来发展成为了可能。
三、建立农业化指标体系
在谈到现代化指标时,往往把信息化程度作为一项衡量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来看待。信息化指数的高低也就反映了该地区、该行业的信息化水平,发展农业信息化产业也就不能不建立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农业化指标体系主要由以下几部分构成:
信息量:包括单位面积内人口的通话次数、e-mail数、信函数、报刊数、网上数、因特网点数等。
装备:包括单位面积内人口的电话机数、电视机数、计算机数、上网微机数等。
信息主体水平:如单位面积内人口中的第三产业人口数、大数、从业人员数、上网人数等。
信息消费:如个人、单位或集团消费中消费的值和相对值等。
要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就必须按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各方面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与我国目前农业水平、农村条件和农业人口来比较,尚具有不小差距。但我国农业发展也具有地区性不平衡,西北地区相对落后,而东南沿海由于开放早,市场经济已经比较发达,农民已经向富裕小康水平转化,初步具备了推进农业信息化的条件,有了建设农业信息化的投资能力,只要领导重视,加强相关人才队伍建设,有能力发展农业信息产业。另外在目前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许多统计材料中尚缺乏有关农业信息化方面的记录,希望将来把农业信息化等有关量化指标加以统计,逐步建立起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以推动农业化建设。
四、农业化市场需求巨大
在我国总人口中农村和小城镇人口占有大的比例。在我们对浙江农村的考察过程中,强烈地感受到农民、农业工作者对农业信息的渴望。绍兴市所属嵊州市1998年专门提出了“必须像重视农业科技推广一样重视农业信息”的要求,嵊州通过建设“农业信息服务中心”、“农业110”及农业信息员、农业信息会等多种农业信息形式,开拓了为农业服务的新领域,通过网上交易、网上服务,确使农民尝到了农业信息的甜头。如嵊州农业信息网,短短几个月就有200多个农户、企业在网上交易,涉及200多种农产品,吸引了美、日、香港客商洽谈生意,成交额已突破300万元。又如绍兴“中国轻纺城”这一大型纺织品专业市场,去年成交额167亿元,成为亚洲较大的轻纺市场。这个市场建成了100兆的网络线,所有商户都可以进入因特网,网址点击率已达3.5万次以上。这说明农业信息化建设,顺应了农民需要,也顺应了市场经济、化发展的需要。
一般来讲,发达地区信息化建设,优于落后地区,城市优于农村。虽然浙江省和全国相比,农业属于较发达地区,农业信息建设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农业信息化建设目前仍显不足,农业信息流通仍显闭塞。比如,绍兴日报报道对在诸暨市的抽样调查表明,10个种粮大户中有7户不了解粮食购销改革,反映出农民目前大多数还是处在信息不灵状态,说明了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是十分必要的。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如果农民、农业工作者、小城镇居民都参与农业化建设,或即使仅有二分之一、三分之一、甚至仅有四分之一、五分之一农业人口来参与这个市场,按全国人口比率而论这个市场该有多么巨大。
发展农业信息产业本身也是一项市场行为,市场行为就必须用市场手段去做,用市场方法做市场的事,不宜用行政方式做市场的事,政府好是去为农业信息产业业搭台,唱戏 还应让企业去唱,政府不宜包办。但在发展农业信息产业过程中,政府要扶持,要给予优惠、引导,最终要按市场规律以企业运作方式来完成。只有真正按市场方式运作,才能真正发展农业产业。
五、利用农业系统,保障粮食购销市场安全
浙江省已经在全国率先开始粮食购销体制的改革。不久,我国还要加入wto。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要想保障粮食安全,首先必须按市场规则建立起一套高效的农业信息保障系统。这种投入是一种软投入,以建立一套风险、预警、警戒域值及解决问题、化解风险的方案或预案为主旨。这比常规只通过单一购粮的硬投入来保障粮食安全的方式要经济得多,也实惠、实用得多。可以说是通过掌握市场规律、利用信息软手段来解决粮食风险“硬”问题的方式,而且这种方式对全国粮食购销体制改革都将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通过建立农业信息产业,对实现这样的风险预警信息系统的作用无疑是巨大的,当然这样的信息预警系统决不是简单的农业信息的收集和整理,更重要的是对农业信息进行的深加工、分析和预测。如同天气预报,原始的水文、气象资料信息对最终消费者没有多大意义,但经过对这些原始资料加工分析产生的新的天气预报信息却更有价值,这其间通过信息加工形成新的信息产品,使信息在深加工过程中得以升值。粮食预警信息系统也同样如此,在粮食预警信息系统中不单要研究国内农业信息,由于我国即将加入wto,还要研究国外信息,不仅要从粮食品种、质量、产量、面积、价格等方面进行研究,还要从气象、灾害及国内外、经济形势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形成新的产品,以保障粮食运行体制的安全。
农业信息论文:社会网络在农业信息传播中的作用
1结构洞与农业信息传播
结构洞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罗纳德?博特。根据其观点,结构洞具有两个方面的位置优势[6]:(1)信息优势:占据结构空洞的结点成为信息的集散中心,能够获取来自多方面的非重复性信息。(2)控制优势:从结构空洞的位置视野来看,处于结构空洞的节点可以决定各种资源的流动方向,具有在不同信息流中转移信息的决定权与优先权。基于结构洞的位置优势,农业信息传播机构不必与网络结构中的众多节点产生直接联系,只需与几个特定的中介组织或意见领袖保持联系,就能有效的传播信息。这就是说在农业信息传播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处于结构洞节点的中介层的作用,中介层将从事不同农业生产、拥有不同信息和资源的个体连接起来,组织、消化主体层提供的信息资源,又向不同农业信息传播客体提供相应信息服务。
2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农业信息传播发展策略
2.1维护和提高农业信息源的信誉
农业信息传播要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要从追求信息数量向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的方向转变。但在目前实际的传播过程中,不规范的信息传播使得信息接收者对信息的内容持怀疑态度,再加上很大部分信息只是对科技成果学术化、简单化的描述,不一定适合现有的传播媒介进行传播和运用,这就大大影响了农业信息传播的效力。因此,农业信息必须由政府主导,各级涉农信息部门、农业科研机构应积极配合,同时引入涉农企业(协会)、农业专家、种(养)殖大户、供销社等多种信息源,提供及时、、实用的农业信息,并由相关部门统一组织信息的加工处理,确保信息质量。
2.2培育信息传播的中介层
中国学术界普遍认为,自1949年以来,中国农业信息的传播体系主要有4类[7]:一是以大众传播媒介为信息源的服务体系;二是由政府组织机构特别是农业、科技、水利等涉农政府职能部门为信息源的服务体系;三是以面向农村市场、介入乡村社会的工商企业、盈利组织、公益机构等涉农非政府组织为信息源的传播体系;四是以民间人际传播尤其是村干部、村能人、外出返乡人员等为信息源的传播体系。在农业信息传播的过程中,总会出现这样尴尬的局面:农业信息传播主体提供的信息资源与服务无法“下达”,而农业生产者的信息需求和生产生活中产生的信息无法“上通”,种植大户、农业企业、农民等所需要的大量科技信息无人提供,许多农业科研机构掌握着大量技术无法及时传递,某些成果转化后的问题、效果等也不能及时地反馈给农业科研人员,农业信息服务在信息服务主体与客体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基于此,农业信息的传播要重视中介层的培育,使其成为农业信息传播的桥梁。该层发挥着组织、消化主体层提供的信息资源,以适宜的方式面向农村用户提供信息服务的作用,同时也能将农民反馈的信息传送给传播主体。比如建立起爱农信息驿站和科技协调员队伍,是在农业信息服务主、客体之间构建上通下达的信息服务中介层的典型做法。
2.3以多元化的传播媒介开展农业信息传播
农业信息的传播应建立多个信道、多种终端、多种方式的信息传播渠道,为农民提供实用的多元化服务。以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书籍等为代表的传统媒介已成为农业信息传播中不可忽视的部分;互联网、手机等新型媒介在农业信息传播中的作用也日益凸显。新型媒介扩展了传统媒介的传播方式和服务功能,增强了传统媒介的互动性。因此政府要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将农村科技的大众传播纳入公共服务体系的范畴,消除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的覆盖盲区。同时对农业信息的传播媒体给予政策扶持、财政补贴,以此激发媒体对农业信息传播的积极性。此外,在注重媒介对传播内容、渠道、模式以及机制的巨大推动作用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媒介传播内容的实用性及地域性,力求贴近广大农民受众的实际需求。
2.4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
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是影响农业信息传播的重要因素。目前多数乡镇农民没有受过较为系统的农业技术培训,农业科技基础知识缺乏,影响了农村科技信息传播的效果。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首先要从农村教育抓起,确保农村孩子都完成九年义务教育。针对大多数处于文盲、半文盲状态的农民,开展一些喜闻乐见的培训方式,比如开展定期和不定期的培训班,专家亲临指导等。其次,要发挥农业职业学校的重要作用,大力发展农民职业教育,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此外,许多农民对农业科技新成果缺少兴趣,甚至抱着怀疑的态度,认为采用新技术的意义不大,这也是科技信息有效传播的障碍之一。因此,破除农民常见的守旧、从众、自满自足、惧怕风险的心理桎梏,对农民进行现代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的教育也必不可少。
2.5加强农业信息传播的基础设施建设
农业信息的传播需要电脑、服务器、通信网络等信息搜集、信息传递、信息储存、信息加工的各种硬件设备、设施,还需要电子商务系统、EDI系统、GPS系统、GIS系统等完善的信息网络、信息化系统[8]。目前中国广大农村地区这些设施设备建设十分欠缺,绝大多数农村家庭不具备互联网设备,很多农村家庭甚至没有接入有线电视。政府部门要继续积极推进农村地区广播、电视、电话、互联网等基础设施的完善。同时,农业信息的传播还需要相应的其它系统的建设,如电力系统等。
3结束语
农业信息的传播是促进农业发展的核心要素。笔者从社会网络分析的视角对社会网络分析在农业信息传播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策略。相信这些结论对于中国农业信息的传播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在社会网络分析视角下就网络关系特征的主要方面与农业信息传播的关系进行研究才刚刚起步,这些关系及在实际上的具体的构建,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还很多,这些不足也是以后继续 研究的方向。
农业信息论文:吉林省农业信息化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摘要】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和“两会”的召开,表明了我国政府对农业发展的高度重视。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过程中,作为产粮大省的吉林更不能放松对农业的支持和发展。农业信息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我们针对吉林农业信息化的现状作了一次问卷调查,针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原因分析并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关键字】吉林 农业 信息化
当前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已席卷全球。信息是财富,信息是资源,信息就是生产力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现代信息技术也逐步地向农业渗透,农业信息化将成为农业现代化的标志和关键,同时也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吉林作为一个产粮大省,农业信息化的重要作用更是不可忽视。但根据我们的抽样调查来看,吉林省农业信息化仍存在许多问题。本文将对此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一. 吉林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总体认识
(一)农业信息化的内涵
科技部在《关于农业信息化科技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农业信息化就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近期成果,实现农业生产管理、农产品营销,农业科技信息和知识获取处理、传播和合理利用,加速传统农业改造,大幅度的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管理和经营决策水平,促进农业持续、稳定、高效发展的过程。”农业信息化既是一种信息形态,又是农业发展到某一特定过程的概念描述。它是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信息农业转变的重要途径。
(二)吉林省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背景
信息全球化及我国实现国民经济信息化是吉林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大景。
从国际上看,西方国家的农业信息化已经十分发达,信息化在促进他们的农业生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欧美国家农业信息已经实现了网络化,全程化和综合化,他们农业信息化技术已经进入产业化发展阶段。美国的农业信息化强度已经高于工业的81.6%,(我国的农业信息化低于工业的288.9%);在德国17万全业农户中有7.5万农户使用了计算机,有5.5万农户使用互联网;日本早在1994年底就已开发农业网络400多个,计算机在农业生产部门的普及率已达93%,日本政府正在实施一项意在21世纪使所有农民拥有微机的“绿色天国计划”。(曹洁,2003)
从国内来看,虽然我国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但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我国农业信息化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我国农业信息化起步于80年代,发展于90年代。1994年我国开始启动“金农工程”,为农业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金农工程的目的是加速和推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立“农业综合管理和服务系统”。在“十五”期间,我国金农工程和农业信息化重点项目包括“农村市场信息服务行动计划工程”“农业智能化信息管理与服务工程”“农业‘3S’应用工程”(3S指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遥感信息系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形成了以农业部为中心,连接31个省(市 区)农业厅的信息网络平台,形成了初具规模的全国农业信息网络。截止到2000年12月31日,收录到国内涉农网站2200家,正常营业的1600多家,占70%,其中企业网站占到60%以上。网站所属行业和信息内容涉及到18个大类,127个子类,涵盖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各个方面。目前全国已经有29个省(市区)的农业厅在互联网上开通了网站,全国333个地(市)中已经有206个成立了农业信息服务机构,其中105个建立了局域网。在全国2800多个县里,42%的县农业局都建有信息服务机构,61%已经建立局域网。①我国已经进入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我们要充分利用信息化的力量,发挥市场机制的潜在能力,带动农业科技及农业经济的发展,增强农业竞争力。
(三)吉林省农业信息化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1.吉林省农业信息化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吉林省地处内陆,与我国沿海地区相比,开放程度较差,信息获取方面处于劣势,不能及时敏感地应对国内外市场。沿海地区的农业信息化程度要比吉林省快的多,这使得吉林省的农业发展有很大的外部压力。吉林省在经济基础上也相对沿海地区较弱。农业又是吉林的一大经济支柱。如何在资金来源不足,项目支出又多的情况下又快又好的发展农业信息化,推动农业发展是摆在吉林省面前的一大难题。而且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根据已经签署的农业协议,中国目前高达45%的农产品关税将在2004年之前根据农产品的不同类降低10%—12%,在2004年农产品关税要降低至17%,重点农产品关税则要降低至14.5%。(李华君,2003)这就使国外的品质粮食大量涌入我国,这对产粮大省吉林来说无疑是一场很大的冲击。如何应对冲击,继续发展也是需要认真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2.吉林省农业信息化发展又面临着千载难逢的机遇
吉林省可以巧借东风,跨越发展。“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提出,为吉林省的发展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大量资金的投入和项目的开发,使吉林省有条件和能力致力于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农业的发展又为老工业基地的建设提供坚实的后盾,从而可以实现农业与工业的均衡发展。同时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和“两会”精神的传达,进一步提高了人们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加大了对种粮农民的支持。吉林省作为国家的试点,将一步到位的取消农业税,这减轻了农民负担,使农民有条件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加获取农业信息的渠道。“金农工程”也将进一步展开。2004年1月起“村村通电话”工程启动,这将进一步改善农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条件,加速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吉林省农业将是国家这一系列政策的直接受益者。而且吉林的农业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在现代信息技术面前有传统的比较优势,可以直接吸收沿海地区的发达技术
和先进经验,在较高起点上发展农业信息化。这可以使信息化建设少走弯路,节
约了成本和时间。另外,吉林地处平原,便于农地的规模化经营,也有利于农业信息的推广和应用。
(四)吉林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1.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对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信息化发展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吉林省传统单一的农业生产方式将在信息化发展的推动下,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利用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使农业生产过程实现自动化、信息化和高效益化,降低生产成本,使农民的收入增加。
农业信息化发展,将加强信息流通,扩大农产品的销售市场。“新东北现象”的出现,很多情况下并不是由于农产品的过剩,而是因为信息服务不及时,错过了销售的时机。相反,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互联网技术的推广应用,能及时的提供大量的市场供求信息,拓展了销售渠道,农民可以利用网络销售自己的农副产品,减少农产品销售的中间环节,降低销售成本,使自己能直接获得较大的收益。同时农民还增强了市场观念,能及时地把握市场信息,根据市场信息进行有目的的生产经营,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农业信息化的发展降低了农业风险。农民生产一直都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双重影响。农业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农业风险对农民的不利影响。从市场风险来看,农民处于信息获取的弱势地位,由于信息不对称,农民在生产上具有盲目性,在产品销售上具有滞后性。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可以使农民及时主动的掌握市场信息,从而能的制定生产销售的决策,从而降低市场风险带来的损失。从自然风险来看,农业信息化发展为农民带来先进的种植技术以及的预测信息(病虫害,天气等),从而改善了农民靠天吃饭的传统,降低了自然风险,有利于农民的增收。
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推动了农村就业结构的转变,促使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增加了农民收入。目前吉林省农村存在大量的富余劳动力,鼓励富余劳动力出外打工以获得劳务收入,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但是劳动力的转移目前仍受农民自身能力和劳动力需求信息的制约。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将为农民提供更多的技能培训和劳动力需求信息,促使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提升农村的就业结构。
2..吉林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可以提高吉林省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巩固产粮大省的地位。
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评价标准主要包括:农产品的价格竞争力,农产品质量竞争力和客户信誉竞争力。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有利于从根本上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首先,从农产品的价格竞争力来看,农业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可以快而准得向农民提供大量的国内外的市场信息,如市场供求状况,价格信息等。这有利于使农民认识到自己的比较优势,及时的根据自己的比较优势来决定自己的生产,从而使自己的农产品能在一个较好的价格上售出,增强自己的价格竞争优势。
其次,从农产品的质量竞争力来看,农业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可以为农民提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及市场上对农产品的质量检测标准,使农民能够利用先进的生产技术来武装自己,并及时的利用质量检测标准来衡量自己的农产品。这样就可以使农产品的质量得到的保障,这无疑会大大提高农产品的质量竞争力。
再者,从农产品的客户信誉竞争力来看,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向农民介绍信誉度高的客户,并充当交易中介,促成二者之间的交易活动。这种高信誉度的公开为客户赢得了可观的信誉租金。同时这也使其他信誉度低的企业感到压力,促使他们不断提高自己的诚信度。这就在无形中培养了农产品交易的客户信誉竞争力。
3.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有利于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
吉林省是个产粮大省,全国商品粮的1/3都来自吉林。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与保护力度是政府的重要任务。但由于加入了世贸组织,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不能单纯以保护价或有意的政策倾斜来维持,而应通过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来使农业具有自己保护自己的能力。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就需要现代的农业信息化的支持。通过农业信息化来及时的掌握国内外的农业发展形势,提高有限的财政资源的使用效率,真正做到花小钱办大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而说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有利于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
二.吉林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 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
1.吉林省农业信息化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目前吉林省在农业信息化发展方面已基本形成了“一网、一台、一报、一刊、一校”为主体的信息窗口。“一网”即吉林农网,能为农民及时的提供农业生产信息,并建立了专家咨询栏,为农民解答生产上的困难。“一台”即吉林乡村电视台,为农民兄弟提供了许多贴近生活的电视节目,其中“乡村季风”是最受农民喜欢的节目之一。虽然吉林省目前还没有专门的农业报纸,但是吉林各大报纸如《长春日报》,《东亚经贸新闻》等都对农业问题给予关注,同时《农民日报》也成为农村各级政府必备的报纸。“一刊”指《吉林农业》杂志,它时时关注农业发展状况,提供农产品供求信息,并为农民提供了一个交流经验的平台。“一校”指吉林农业大学以及吉林粮食高等专科学院,他们为吉林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先进的技术和优良的粮食品种。除此以外,现代的通讯工具也都参与了农业信息的。有条件的县市基本都建立了农业信息服务台,保障各乡镇之间都有互联网联系。如长春市农安县的26个乡镇全都建立了互联网,以保障信息的互通。吉林移动公司新近也开通了“数字农业”服务,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以及专家咨询。同时,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也没有退出历史舞台。科技队下乡、“明白纸”、板报、墙报、广播、喇叭等都依然是农业信息传递的主力军。吉林省扶余县把每年的正月二十二作为“科技节”,把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及农资厂家、商家都请来,直接把科研成果技术和产品展示给农民看。目前“科技节”已经成功举办了三届,每届参展单位200余家,参观农民超过十万人。(郑红维,2003)长春市2003年也成功举办了“农博会”,在更大规模上使农民受益,可以称得上是一次“农民的盛会”。
2.目前吉林省农业信息化的建设仍存在着很多亟需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 在以下几个方面:
农民获取信息的渠道单一,方式落后。据问卷调查显示,72%的农民表示是通过电视广播获取信息的,8%的人是通过报刊杂志获取,而20%的人表示由于农忙根本无暇看电视报刊,只能凭经验耕种,无信息来源。对于互联网,信息台,移动电话服务,大部分农民表示从未接触过。
农民受正规培训的机会少。调查中50%的农民表示从未接受过乡镇或村里组织的任何培训,34.8%的农民接受过农技知识的培训,8.7%的农民接受过市场知识的培训,对于法律知识的教育,调查中的农民表示没有接受过。
信息闭塞,不与外界沟通。在“农业经营上与周边地区互通信息吗”一题中,有54.5%的农民选择没有,只有22.7%的农户选择经常,但也只限于熟人或亲戚。但有57.2%的农民表示希望与周边地区互通信息,但苦于没有渠道,方式单一。
对政府的涉农政策知之甚少。调查中56%的农户不知道中央“一号文件”,有32%农户只是听说过,很了解的基本没有。对于农业税减免虽然有72%的农民知道,但对于具体的实施方法一无所知,都表示只有等村里的正式通知。农技站在为农民服务方面作用并不突出。调查中从农技站购买农药化肥的农户与从市场上购买的农户数比例相当,都是41.67%,而当农民在生产技术上遇到困难时,只有36%的农民愿意向农技站求助,找亲朋好友或化肥农药经销点帮忙的人居多。
(二)对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作为信息需求方的农民处于信息获取的弱势地位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农民经营过程中面临着严重的信息不足,这直接给他们的生产经营带来不必要的损失。由于信息不对称,他们在经营项目的选择上无所适从,只能是沿袭传统,维持原样;在农药化肥的购买上,经常吃亏上当,但也只能自吞苦果,自认倒霉;在农产品销售方面更是没有的价格信息,把握不住时机。在问及粮价上涨对他们收入的影响时,一位老农说:“涨是涨了,可咱不知道啊,等咱要卖时已经晚了。”可见,随着市场的不断扩大,农民的这种弱势地位越来越明显,主要表现在:
传统的村屯界限划分,使农民信息交流受到限制。从历史来看,我国农业发展源远流长,但一直都是“一头牛,一把锄头,一双手”的经营模式,技术单一落后,而且都是在师徒、父子之间口耳相传。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生活把农民牢牢地固定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长年的从事着“养在屋前屋后,卖在村前村后”的生产活动。除了走亲戚,他们一般很少出门。而且在问访过程中我们也发现连片的村庄之间情形大多是相似的,即使出了村庄,到了别的村里也不会得到太多新的生产信息。这种小规模的农业生产使农民长期的生活在所需信息少,所能用的信息更少的环境里,使他们主动获取信息的意识淡薄。这也使他们在面对国际国内大市场的环境时,获取信息的能力很弱。
农民自私的小农意识阻碍了他们相互间的信息交流。 我们在问访的过程中遇到一位中年妇女,她已经种了很多年的菜了,当问及是否与周边地区互通信息时,她说:“从来没有,有钱都自个儿挣,谁愿意让你和他们一块儿挣呢?他们不会告诉我,我有也不会和他们说。”由此可见,历史传统造就的小农意识使很多农户囿于自己的圈子里,心中只有眼前的个人利益。他们的观念使他们认为把农产品的信息与别人共享了,就会使自家产品的销售受到影响。因而他们宁愿通过少得可怜的信息去生产经营,也不愿与别人共享信息,扩大自己的信息面。这种小农意识的存在使农民手中本来不多的信息显得更加的支离破碎,加剧了农民信息不对称的地位,不利于农业的长远发展。
农民文化程度低,获取现代信息的能力差。在问访的农户中,文盲占15.7%,小学文化占41.7%,初中文化占33.3%,高中文化占7.8%,大专以上的只有2%。可见,农村人口中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随学历的升高人数逐渐减少,而小学以下特别是文盲半文盲人口则随学历的降低而逐渐增高。农民文化程度低直接导致农民缺乏及时获取信息的能力。他们听不懂广播,看不懂报纸、书刊,更别说上网逛逛了。在问访中,有68.2%的农民不识字,无法阅读粮食种植方面的书籍。即使有的参加了农技培训,也大都听不懂讲课,无法与自己的生产联系起来。通过问访我们也发现,农民的文化程度不同使农民在生产中的表现也不一样。有高中文化的农民大都种菜,而且会应用温室大棚技术,对相关政策的了解也相对清楚;而没读书的农户大都一成不变的种苞米,靠天吃饭,甚至将种地称为“押宝”,无法掌控自己的生产。另外,农民的文化水平低,也使他们没有勇气走出去,害怕上当受骗,无法了解外面的世界,信息闭塞也就在所难免了。
农民收入少,难以支付高成本的信息费用。获取信息是需要成本的,而且越发达的信息获取途径所需要的信息成本越大。而对于农户来说,生产规模小,产量少,每年所收入的钱,用来供养子女念书尚且不够,更别说让他们拿出钱来支付方方面面的信息费用了。问访中一位妇女表示自家因为月租费的缘故至今仍没有安电话,村里还有许多像她一样的农户,安装闭路电视的更是少之又少。市郊的农村尚且如此,更何况偏远地区的农民呢?而且农村的许多服务费比城市高很多,乡村话费往往是城市的2—3倍。移动的数字农业信息服务,对于普通农户来讲更是可望而不可及了。再说上网,农村附近基本没有网吧,如果农民要上网,只能坐车去镇上,甚至县里,上网费加路费起码得7、8元钱。而农民如果要自己在家上网的话,首先电脑购置不起,对于年收入只有4000—5000元的农户来讲,让他们去买五千多元的电脑无异于天方夜谭。即使买得起电脑,在家用电话线上网,按市话0.3元/分算,一小时也得十几元的上网成本,这对于农户来说是很难承担的。另一方面,农村交通的不便利也限制了农民走出去获取信息。尤其是春运期间,票价的上涨更增加了农民的外出成本,降低了农民了解外部世界的可能性。
2.作为信息供给方的政府和社会为农民提供的信息有限,信息供给不足。
面向农民的媒体、栏目依旧很少,虽然现在吉林省已经形成 了“一网、一台、一报、一刊、一校”的“五个一”信息窗口,但仍然很难满足农民的生产生活需要。问访中,农民反映对他们有帮助的电视栏目很少,虽然吉林乡村频道是为农民开的,但其大多数的节目是没有针对性的,尤其是电视剧占了很大的一部分。而且在农业信息方面,电视台和广播等都具有“普遍性”,有的农民反映,电视上说的信息并不是不好,但对他们是毫无用处的。比如,电视广播宣传种人参、养鹿等价钱好、收入多,但对于世代种苞米的农民来说,一没技术二没资金,也只能是听听罢了。另外纸质传媒的报刊杂志书籍虽然很多,但大都很书面化,专业性很强,没有针对农民特点编写、贴近农民需要的小册子。而且现在书价一直上涨,对于农民来说,去花高价买来本自己看不太懂的书,是十分不实际的。提供文化信息服务的公共图书馆和书店大都设在城市里,距农民很远,这也增加了农民获取信息的成本。
政府在科技信息宣传方面力度不够,一方面没有充分发挥传统信息传播渠道的作用。在调查问访的几个村中,农民大都反映很少有科技宣传队下乡。在信息获取途径方面,问访的农户中没有一人是通过集市的宣传单获取的。在遇到技术困难时,农村科技站也没有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在很多情况下,农民更愿意去问农产品销售点的人员和亲朋好友。传统的信息传播途径如大喇叭、科技明白纸、技术队等仍是目前农村信息传播的有效途径。政府对此的不重视,使本来就没有能力应用现代技术的农民获取的信息面儿更加狭窄。另一方面政府受资金的限制,在农业信息化的现代设备方面投资不够。农业信息化是一项长期的工程,要建立一个完善健全的农业信息系统并不是一年两年能完成的。这就使许多政府官员不愿投资于此,而把大多数的投资用于那些短期见效,收益快的项目,来塑造自己的“政绩工程”。没有足够资金的支持,完善的农业信息系统是很难建立的。
政府缺乏基层技术人才,在信息的整理方面缺乏实用性。在问访过程中,有位农民反映即使把电脑通到了村里,村里也找不出一人会使用。那些村干部自身文化水平不高,平时只负责发放通知,收取农业税费等在农业信息方面基本不管。另外,在县级及其以上的政府中缺乏既懂技术又懂农业的“两栖人才”,所以传递出的信息很多都缺乏实用性,与农民的实际离得太远,造成了信息流与物质流相分离的现象。
3.从信息化市场的大环境看,农业自身产业化程度低形不成对农业信息化的正常需求。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信息化的基础,两者是互相依赖的。农业的产业化发展意味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对市场信息的需求也会相应的扩大。但规模小,自给自足为主导时,就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加大对信息技术的要求。目前吉林省许多农村仍以分块抓阄的方式来分地,问访的农户中人均耕地大都不到1亩,这种小规模经营形不成对农业信息的需求刺激,因而农业信息化的建设也就缺少了前进的动力。
三.吉林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方向及对策分析
(一)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目标方向
吉林省从总体上来看,农业工业的发展相当,农业稍落后于工业。目前,“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正开展的如火如荼,我们面临着农业信息化和工业现代化的双重任务。吉林省的农业信息化应充分利用信息化和现代化叠加时期的“叠加效应”,运用现代信息和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吉林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基本方向是:在农业生产、销售、分配、消费各方面基本实行计算机管理,实现网络信息化;在农业基础设施方面基本实现现代化;培养一支既懂技术又懂管理,既懂农业又懂经济的人才队伍;逐步建立以全国互联网和国家农业数据库为依托,联系国内外两个市场的农业信息网。
要达到以上目标,就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铺路” 即要加大投资力度,建立起完善的网络系统,大到省市网络信息平台的建立,小到农村电话电视的普及。这条路要一通到底,直通农户家门口,使农户能感受到信息高速公路带来的好处。
(2)“通车备货” 农业信息化的建设并不只是设备信息化,也不是口头信息化,没车可跑的路是一条毫无用处的路。只有整合了大量的有用信息,扩大了信息资源,建立综合信息数据库,加大软件开发力度,使信息化路上“车来车往”,才能真正发挥信息化的作用。
(3)培养队伍。有了车和路, 就需要有会驾车的人。这就需要一支素质较高的技术队伍在信息收集、整理、以及软件开发方面发挥作用。同时也要提高农民自身的素质,使之能为自己开车。
(二)具体的对策分析
1.在农业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中,政府起主导作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失灵的领域一般是政府发挥作用或履行职责的领域。农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投资额较大,建设周期长,受益面广的工程。其提供的信息都具有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的性质,这就决定了政府必须要积极参与农业信息化建设,并充分发挥支持和引导作用。
农业政策是典型的公共物品,政府是农业政策的制定者。政府有义务和责任将农业政策的目标措施、政策走向及时的、不折不扣的、低成本的至免费的传递给所有农业生产者,让广大农民充分理解农业政策的实质。
在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政府要做到“硬件”“软件”一起抓。一方面要保障充足的农业经费投入,搞好网络基础设施的延伸,努力作到将网络遍及乡镇,甚至让电脑入村;有效的实施“村村通电话”工程;重视传统的农业信息传播方式,经常派农业科技队下乡甚至常驻农村。另一方面 要加强基层干部的管理,提高他们的素质。政府要有计划有目的的对干部进行培训和监督,有条件的可以实行远程教育。只有有了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才能保障农业信息在上传下递过程中的完整和有效。
在信息整合方面,政府要发挥好协调作用。农业信息服务涉及面儿广,实施起来综合交叉性强,因而需要各部门之间协调合作。这就需要发挥政府的协调作用,整合各类资源,形成信息服务的合力。具体来讲,就是要在政府的协调下,整合农业、气象、农机、农业院校以及龙头企业之间的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以提高农业信息资源的性,时效性,科学性及实用性。
另外,政府要加强立法。根据国外的成功经验来看,国外发达国家的农业信息化发展都有完善的立法做保障。政府要制定完善的政策法规来抑制信息封锁、垄断,保护知识产权,加强网络安全管理,打击坑农害农的假信息。及时根据加入WTO的新形势,修改不符合WTO规则的政策法规。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促进开放,保护公平竞争,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保障农业信息化发展有一个健康稳定的市场环境。
政府还应加大普及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和农业教育的力度。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最终是为农民服务的。只有农民自身的素质提高了,才能有能力去享受农业信息化发展带来的好处。政府要均衡城市和农村的教育资源配置,加大农村职业中学的数量,增加对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尤其是在吉林农业税减免之后,更要通过转移支付来弥补乡镇中学经费的不足。同时要大力发展农业出版社,报刊社以及广播电视的涉农栏目,并对其农业内容进信管理和监督。积极兴办乡镇图书馆和村级报纸栏,供农民免费阅读;鼓励高校和科研单位开展经常性的“三下乡”活动,直接为农民带去农业科技知识。
2.民间力量是推动农业信息化的中坚
现阶段农业信息化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农民经纪人,农业大户,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组织等介于农民与市场之间的中间层。因为他们对农业信息化的认知和利用信息资源服务于其经营活动的可能性要比普通农户大得多,对信息的需求也较强烈。我们不仅仅要将他们作为主要的服务对象,还应积极引导他们参与农业信息化的建设。启动民间投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从这些中间层入手,激发他们的活力,引导他们参与其中,进而带动普通农户,有效的解决农业信息化的“一公里”问题。
龙头企业要建立自己的网站,融入农业信息系统,让企业网站成为社会了解企业的窗口和向社会推介的桥梁。政府要对企业网站的建设给于政策优惠和资金支持;同时龙头企业也要完善健全企业内部管理信息系统,这是企业提高自身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农业合作组织、农资销售公司的建立和发展,可以在信息化建设中充分发挥他们和农户联系密切的优势。目前吉林省的农业合作组织的发展还有很大的潜力,以农安县为例,农业人口有91.8万,而农业合作组织只有548个,参加的农民只有13万。进一步发展农业合作组织,吸收更多的农民加入,有利于将分散的农户集中到一起,便于信息的迅速传递,并降低了成本。同时农资销售公司在信息传递过程中的作用夜市举足轻重的。因为农资销售点一般离农民很近,而且与农民的生产息息相关,因而要提高农资销售点人员的素质,通过他们及时的向农民传达农业信息。
信息企业的发展和壮大将推动农业信息化进程。信息企业是通过经销采编发软件,如农村财务软件以及专家智能软件等来获得利润的企业组织。信息企业要尽量开发出本地化,多样化,专业化的农业多媒体信息产品,以适应农业发展的实际需要。
企业公司还可以尝试投资于涉农传播业。公司企业的投资既可以为公司带来收益,又可以为涉农传播业解决资金问题,使涉农传播业由计划机制转向市场机制,引入竞争,实现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
3.农民作为信息资源的使用者在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起主体作用。
农业信息化主要是为农民服务的,农民自身的素质直接决定了信息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农业信息化具有互动性,不但要使信息供给者不断的输出信息,而且也需要信息需求者及时的反馈信息。只有这样才能供需相长,共同发展。这就需要农民解放思想,开阔眼界,提高自身的素质,主动的获取农业信息,并敢于利用新的信息技术改善农业生产。同时要积极的与周边地区搞好信息往来,要敢于走出去,善于引进来,将外面世界的先进经验为己所用。在生产经营上,农民要讲求联合,改变现有农业细碎化的经营方式,加强与合作组织及农业公司的合作,实现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扩大信息需求量,以刺激农业信息化的发展
(三)农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所需注意的三个关系
1.要注意农业信息化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二者是相互促进的,不能顾此失彼,不能为造“面子工程”而盲目的追求信息化建设,而减少了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没有健全的农业基础设施作基础,农业信息化再发达也是没有用武之地的。
2.要注意政府和非政府经济组织的关系。政府要变微观管理为宏观调控,对于农村经济组织的活动要给于政策上的指导,而不能滥用职权,用强制的行政手段干预。应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使之协调发展。
3.要协调好农业信息化与老工业基地建设之间的关系。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指出中国要照顾好农业和工业的均衡发展。我们既不能在工业化中忽视农业发展,也不能一门心思的搞农业而放松了工业。目前看来,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大背景下,我们似乎更要注意前者。
四.结语
农业信息化是一项长远的工程,其发展的最终目标是要建立一个集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遥感技术等多项信息技术于一体的信息化系统。在农业生产中建立农业信息监测和速报系统,应用星(航天遥感)、机(航空遥感)、地(监测网络)技术对主要的农作物的长势与产量、土地墒情、水旱灾害、病虫草害、海洋渔业、农业资源、生态环境等进行监测、速报与预报;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分析并建立土壤肥力、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病虫害动态等模型 ;同时也要使农民真正的步入信息化的殿堂,能直接的运用计算机技术来指导自己的生产和销售,实现生产的自动化和现代化以及销售的网络化。而这个目标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政府部门及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在未来的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逐步实现。
农业信息论文:以农业信息化促进农业现代化
从总体上讲,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依然偏低,农业人口仍在我国占有较大比重,和发达国家3%左右的及时产业人口比率相比差距仍然很大。而在加入WTO后,我国农业将面临更大的国际市场竞争,如何提高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增强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
改革开放也给我国信息产业发展创造了机遇,使我们能够迎头赶上国际信息产业发展的巨大潮流,由于信息的广延性和通用性,使信息化发展给各行各业提供了发展新机遇,利用信息产业的发展去武装我国传统农业,就可以为我国传统农业注入新的技术活力,使我国传统农业得到超常的发展。
一、信息化是传统农业的倍增器
信息技术是当今发展最快的高技术,但就信息技术本身来讲,它只是一种工具,并不能替代其他产业,只有和其他产业结合,才能够真正成为传统产业发展的倍增器。信息技术与农业结合也同样能够起到倍增作用。
农业信息化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农业技术信息化:如精准农业信息;农业环境信息化:如气候预报、病虫害测报;农业经营信息化:如农产品交易信息等。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在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基础上,政府每年拨款15亿美元,用于建立农业信息和市场服务网络。有着粮仓称号的俄亥俄州的农场主,一个人经营几千公顷的土地,全靠电脑管理控制生产、销售的每一个环节,而在我国目前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当前,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时期。要在人均0.067公顷的耕地上解决13亿人口的吃穿问题,根本出路在于以科学技术和信息及其物化了的设备工具和生产资料来武装农业,使之在有限的土地上大幅度地提高生产率,所以发展农业信息将给我国农业带来难得的机遇。我国传统农业绝大部分尚处于低质低效水平,虽然劳动力成本低,但劳动力人员素质也低,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经营水平也同样不高。随着加入WTO的临近,我国农业生产不得不面临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要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农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就要推进农业现代化,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就必须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用当今信息技术与传统农业相结合无疑会极大促进我国传统农业的现代化水平,使我国传统农业取得跨越式发展。
二、把农业信息当做产业来发展
推进农业信息化,必须把农业信息当做一项产业来发展。众所周知,信息产业已经成为世界发展最迅速、科技含量较高、利润率较高的产业之一。发达国家50%以上产值来源于信息业,信息产业在农业上应用,一方面可以使农业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另一方面,农业信息本身也可以被当做产业来发展。所以农业信息化建设决不仅限于信息网建设,它还可以带动农业信息硬件、软件建设,还可以拉动农业信息服务、农业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分析以及农业信息中介、网上农科教育、网上农产品交易、网上结算、定单农业、物流配送等一系列农业生产、流通活动,既可以创造一大批就业机会,又可真正通过信息化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农业整体效益。
在农业信息化实施过程中,农业通过信息化可以获得倍增效益,信息业可以通过对农业的信息软硬件服务形成农业信息产业,最终形成农业与信息业双赢的良好局面。现代农业在农业生产、流通等各个环节都离不开信息服务,农业信息已经涉及到了农业生产、流通的方方面面,加之信息本身的增效作用,使得农业信息服务的各环节都会有效益产生,在这里由于农业信息效益市场价值的体现,起到了促进农业信息向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从而使得将农业信息化被当做产业来发展成为了可能。
三、建立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
在谈到现代化指标时,往往把信息化程度作为一项衡量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来看待。信息化指数的高低也就反映了该地区、该行业的信息化水平,发展农业信息化产业也就不能不建立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主要由以下几部分构成:
信息量:包括单位面积内人口的通话次数、E-mail数、信函数、报刊数、网上信息数、因特网点数等。
信息装备:包括单位面积内人口的电话机数、电视机数、计算机数、上网微机数等。
信息主体水平:如单位面积内人口中的第三产业人口数、大学生数、信息从业人员数、上网人数等。
信息消费:如个人、单位或集团消费中信息消费的值和相对值等。
要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就必须按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各方面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与我国目前农业水平、农村条件和农业人口来比较,尚具有不小差距。但我国农业发展也具有地区性不平衡,西北地区相对落后,而东南沿海由于开放早,市场经济已经比较发达,农民已经向富裕小康水平转化,初步具备了推进农业信息化的条件,有了建设农业信息化的投资能力,只要领导重视,加强相关人才队伍建设,有能力发展农业信息产业。另外在目前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许多统计材料中尚缺乏有关农业信息化方面的记录,希望将来把农业信息化等有关量化指标加以统计,逐步建立起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以推动农业信息化建设。
四、农业信息化市场需求巨大
在我国总人口中农村和小城镇人口占有大的比例。在我们对浙江农村的考察过程中,强烈地感受到农民、农业工作者对农业信息的渴望。绍兴市所属嵊州市1998年专门提出了“必须像重视农业科技推广一样重视农业信息”的要求,嵊州通过建设“农业信息服务中心”、“农业110”及农业信息员、农业信息会等多种农业信息形式,开拓了为农业服务的新领域,通过网上交易、网上服务,确使农民尝到了农业信息的甜头。如嵊州农业信息网,短短几个月就有200多个农户、企业在网上交易,涉及200多种农产品,吸引了美、日、香港客商洽谈生意,成交额已突破300万元。又如绍兴“中国轻纺城”这一大型纺织品专业市场,去年成交额167亿元,成为亚洲较大的轻纺市场。这个市场建成了100兆的网络线,所有商户都可以进入因特网,网址点击率已达3.5万次以上。这说明农业信息化建设,顺应了农民需要,也顺应了市场经济、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一般来讲,发达地区信息化建设,优于落后地区,城市优于农村。虽然浙江省和全国相比,农业属于较发达地区,农业信息建设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农业信息化建设目前仍显不足,农业信息流通仍显闭塞。比如,绍兴日报报道对在诸暨市的抽样调查表明,10个种粮大户中有7户不了解粮食购销改革,反映出农民目前大多数还是处在信息不灵状态,说明了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是十分必要的。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如果农民、农业工作者、小城镇居民都参与农业信息化建设,或即使仅有二分之一、三分之一、甚至仅有四分之一、五分之一农业人口来参与这个市场,按全国人口比率而论这个市场该有多么巨大。
发展农业信息产业本身也是一项市场行为,市场行为就必须用市场手段去做,用市场方法做市场的事,不宜用行政方式做市场的事,政府好是去为农业信息产业业搭台,唱戏还应让企业去唱,政府不宜包办。但在发展农业信息产业过程中,政府要扶持,要给予优惠、引导,最终要按市场规律以企业运作方式来完成。只有真正按市场方式运作,才能真正发展农业信息产业。
五、利用农业信息系统,保障粮食购销市场安全 浙江省已经在全国率先开始粮食购销体制的改革。不久,我国还要加入WTO。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要想保障粮食安全,首先必须按市场规则建立起一套高效的农业信息保障系统。这种投入是一种软投入,以建立一套风险、预警、警戒域值及解决问题、化解风险的方案或预案为主旨。这比常规只通过单一购粮的硬投入来保障粮食安全的方式要经济得多,也实惠、实用得多。可以说是通过掌握市场规律、利用信息软手段来解决粮食风险“硬”问题的方式,而且这种方式对全国粮食购销体制改革都将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通过建立农业信息产业,对实现这样的风险预警信息系统的作用无疑是巨大的,当然这样的信息预警系统决不是简单的农业信息的收集和整理,更重要的是对农业信息进行的深加工、分析和预测。如同天气预报,原始的水文、气象资料信息对最终消费者没有多大意义,但经过对这些原始资料加工分析产生的新的天气预报信息却更有价值,这其间通过信息加工形成新的信息产品,使信息在深加工过程中得以升值。粮食预警信息系统也同样如此,在粮食预警信息系统中不单要研究国内农业信息,由于我国即将加入WTO,还要研究国外信息,不仅要从粮食品种、质量、产量、面积、价格等方面进行研究,还要从气象、灾害及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形成新的信息产品,以保障粮食运行体制的安全。
农业信息论文:吉林省农业信息化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摘要】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和“两会”的召开,表明了我国政府对农业发展的高度重视。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过程中,作为产粮大省的吉林更不能放松对农业的支持和发展。农业信息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我们针对吉林农业信息化的现状作了一次问卷调查,针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原因分析并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关键字】吉林 农业 信息化
当前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已席卷全球。信息是财富,信息是资源,信息就是生产力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现代信息技术也逐步地向农业渗透,农业信息化将成为农业现代化的标志和关键,同时也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吉林作为一个产粮大省,农业信息化的重要作用更是不可忽视。但根据我们的抽样调查来看,吉林省农业信息化仍存在许多问题。本文将对此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一. 吉林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总体认识
(一)农业信息化的内涵
科技部在《关于农业信息化科技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农业信息化就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近期成果,实现农业生产管理、农产品营销,农业科技信息和知识获取处理、传播和合理利用,加速传统农业改造,大幅度的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管理和经营决策水平,促进农业持续、稳定、高效发展的过程。”农业信息化既是一种信息形态,又是农业发展到某一特定过程的概念描述。它是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信息农业转变的重要途径。
(二)吉林省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背景
信息全球化及我国实现国民经济信息化是吉林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大景。
从国际上看,西方国家的农业信息化已经十分发达,信息化在促进他们的农业生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欧美国家农业信息已经实现了网络化,全程化和综合化,他们农业信息化技术已经进入产业化发展阶段。美国的农业信息化强度已经高于工业的81.6%,(我国的农业信息化低于工业的288.9%);在德国17万全业农户中有7.5万农户使用了计算机,有5.5万农户使用互联网;日本早在1994年底就已开发农业网络400多个,计算机在农业生产部门的普及率已达93%,日本政府正在实施一项意在21世纪使所有农民拥有微机的“绿色天国计划”。(曹洁,2003)
从国内来看,虽然我国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但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我国农业信息化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我国农业信息化起步于80年代,发展于90年代。1994年我国开始启动“金农工程”,为农业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金农工程的目的是加速和推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立“农业综合管理和服务系统”。在“十五”期间,我国金农工程和农业信息化重点项目包括“农村市场信息服务行动计划工程”“农业智能化信息管理与服务工程”“农业‘3S’应用工程”(3S指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遥感信息系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形成了以农业部为中心,连接31个省(市 区)农业厅的信息网络平台,形成了初具规模的全国农业信息网络。截止到2000年12月31日,收录到国内涉农网站2200家,正常营业的1600多家,占70%,其中企业网站占到60%以上。网站所属行业和信息内容涉及到18个大类,127个子类,涵盖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各个方面。目前全国已经有29个省(市区)的农业厅在互联网上开通了网站,全国333个地(市)中已经有206个成立了农业信息服务机构,其中105个建立了局域网。在全国2800多个县里,42%的县农业局都建有信息服务机构,61%已经建立局域网。①我国已经进入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我们要充分利用信息化的力量,发挥市场机制的潜在能力,带动农业科技及农业经济的发展,增强农业竞争力。
(三)吉林省农业信息化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1.吉林省农业信息化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吉林省地处内陆,与我国沿海地区相比,开放程度较差,信息获取方面处于劣势,不能及时敏感地应对国内外市场。沿海地区的农业信息化程度要比吉林省快的多,这使得吉林省的农业发展有很大的外部压力。吉林省在经济基础上也相对沿海地区较弱。农业又是吉林的一大经济支柱。如何在资金来源不足,项目支出又多的情况下又快又好的发展农业信息化,推动农业发展是摆在吉林省面前的一大难题。而且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根据已经签署的农业协议,中国目前高达45%的农产品关税将在2004年之前根据农产品的不同类降低10%—12%,在2004年农产品关税要降低至17%,重点农产品关税则要降低至14.5%。(李华君,2003)这就使国外的品质粮食大量涌入我国,这对产粮大省吉林来说无疑是一场很大的冲击。如何应对冲击,继续发展也是需要认真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2.吉林省农业信息化发展又面临着千载难逢的机遇
吉林省可以巧借东风,跨越发展。“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提出,为吉林省的发展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大量资金的投入和项目的开发,使吉林省有条件和能力致力于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农业的发展又为老工业基地的建设提供坚实的后盾,从而可以实现农业与工业的均衡发展。同时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和“两会”精神的传达,进一步提高了人们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加大了对种粮农民的支持。吉林省作为国家的试点,将一步到位的取消农业税,这减轻了农民负担,使农民有条件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加获取农业信息的渠道。“金农工程”也将进一步展开。2004年1月起“村村通电话”工程启动,这将进一步改善农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条件,加速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吉林省农业将是国家这一系列政策的直接受益者。而且吉林的农业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在现代信息技术面前有传统的比较优势,可以直接吸收沿海地区的发达技术
和先进经验,在较高起点上发展农业信息化。这可以使信息化建设少走弯路,节
约了成本和时间。另外,吉林地处平原,便于农地的规模化经营,也有利于农业信息的推广和应用。
(四)吉林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1.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对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信息化发展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吉林省传统单一的农业生产方式将在信息化发展的推动下,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利用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使农业生产过程实现自动化、信息化和高效益化,降低生产成本,使农民的收入增加。
农业信息化发展,将加强信息流通,扩大农产品的销售市场。“新东北现象”的出现,很多情况下并不是由于农产品的过剩,而是因为信息服务不及时,错过了销售的时机。相反,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互联网技术的推广应用,能及时的提供大量的市场供求信息,拓展了销售渠道,农民可以利用网络销售自己的农副产品,减少农产品销售的中间环节,降低销售成本,使自己能直接获得较大的收益。同时农民还增强了市场观念,能及时地把握市场信息,根据市场信息进行有目的的生产经营,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农业信息化的发展降低了农业风险。农民生产一直都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双重影响。农业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农业风险对农民的不利影响。从市场风险来看,农民处于信息获取的弱势地位,由于信息不对称,农民在生产上具有盲目性,在产品销售上具有滞后性。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可以使农民及时主动的掌握市场信息,从而能的制定生产销售的决策,从而降低市场风险带来的损失。从自然风险来看,农业信息化发展为农民带来先进的种植技术以及的预测信息(病虫害,天气等),从而改善了农民靠天吃饭的传统,降低了自然风险,有利于农民的增收。
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推动了农村就业结构的转变,促使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增加了农民收入。目前吉林省农村存在大量的富余劳动力,鼓励富余劳动力出外打工以获得劳务收入,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但是劳动力的转移目前仍受农民自身能力和劳动力需求信息的制约。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将为农民提供更多的技能培训和劳动力需求信息,促使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提升农村的就业结构。
2..吉林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可以提高吉林省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巩固产粮大省的地位。
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评价标准主要包括:农产品的价格竞争力,农产品质量竞争力和客户信誉竞争力。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有利于从根本上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首先,从农产品的价格竞争力来看,农业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可以快而准得向农民提供大量的国内外的市场信息,如市场供求状况,价格信息等。这有利于使农民认识到自己的比较优势,及时的根据自己的比较优势来决定自己的生产,从而使自己的农产品能在一个较好的价格上售出,增强自己的价格竞争优势。
其次,从农产品的质量竞争力来看,农业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可以为农民提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及市场上对农产品的质量检测标准,使农民能够利用先进的生产技术来武装自己,并及时的利用质量检测标准来衡量自己的农产品。这样就可以使农产品的质量得到的保障,这无疑会大大提高农产品的质量竞争力。
再者,从农产品的客户信誉竞争力来看,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向农民介绍信誉度高的客户,并充当交易中介,促成二者之间的交易活动。这种高信誉度的公开为客户赢得了可观的信誉租金。同时这也使其他信誉度低的企业感到压力,促使他们不断提高自己的诚信度。这就在无形中培养了农产品交易的客户信誉竞争力。
3.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有利于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
吉林省是个产粮大省,全国商品粮的1/3都来自吉林。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与保护力度是政府的重要任务。但由于加入了世贸组织,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不能单纯以保护价或有意的政策倾斜来维持,而应通过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来使农业具有自己保护自己的能力。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就需要现代的农业信息化的支持。通过农业信息化来及时的掌握国内外的农业发展形势,提高有限的财政资源的使用效率,真正做到花小钱办大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而说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有利于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
二.吉林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 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
1.吉林省农业信息化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目前吉林省在农业信息化发展方面已基本形成了“一网、一台、一报、一刊、一校”为主体的信息窗口。“一网”即吉林农网,能为农民及时的提供农业生产信息,并建立了专家咨询栏,为农民解答生产上的困难。“一台”即吉林乡村电视台,为农民兄弟提供了许多贴近生活的电视节目,其中“乡村季风”是最受农民喜欢的节目之一。虽然吉林省目前还没有专门的农业报纸,但是吉林各大报纸如《长春日报》,《东亚经贸新闻》等都对农业问题给予关注,同时《农民日报》也成为农村各级政府必备的报纸。“一刊”指《吉林农业》杂志,它时时关注农业发展状况,提供农产品供求信息,并为农民提供了一个交流经验的平台。“一校”指吉林农业大学以及吉林粮食高等专科学院,他们为吉林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先进的技术和优良的粮食品种。除此以外,现代的通讯工具也都参与了农业信息的。有条件的县市基本都建立了农业信息服务台,保障各乡镇之间都有互联网联系。如长春市农安县的26个乡镇全都建立了互联网,以保障信息的互通。吉林移动公司新近也开通了“数字农业”服务,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以及专家咨询。同时,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也没有退出历史舞台。科技队下乡、“明白纸”、板报、墙报、广播、喇叭等都依然是农业信息传递的主力军。吉林省扶余县把每年的正月二十二作为“科技节”,把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及农资厂家、商家都请来,直接把科研成果技术和产品展示给农民看。目前“科技节”已经成功举办了三届,每届参展单位200余家,参观农民超过十万人。(郑红维,2003)长春市2003年也成功举办了“农博会”,在更大规模上使农民受益,可以称得上是一次“农民的盛会”。
2.目前吉林省农业信息化的建设仍存在着很多亟需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 在以下几个方面:
农民获取信息的渠道单一,方式落后。据问卷调查显示,72%的农民表示是通过电视广播获取信息的,8%的人是通过报刊杂志获取,而20%的人表示由于农忙根本无暇看电视报刊,只能凭经验耕种,无信息来源。对于互联网,信息台,移动电话服务,大部分农民表示从未接触过。
农民受正规培训的机会少。调查中50%的农民表示从未接受过乡镇或村里组织的任何培训,34.8%的农民接受过农技知识的培训,8.7%的农民接受过市场知识的培训,对于法律知识的教育,调查中的农民表示没有接受过。
信息闭塞,不与外界沟通。在“农业经营上与周边地区互通信息吗”一题中,有54.5%的农民选择没有,只有22.7%的农户选择经常,但也只限于熟人或亲戚。但有57.2%的农民表示希望与周边地区互通信息,但苦于没有渠道,方式单一。
对政府的涉农政策知之甚少。调查中56%的农户不知道中央“一号文件”,有32%农户只是听说过,很了解的基本没有。对于农业税减免虽然有72%的农民知道,但对于具体的实施方法一无所知,都表示只有等村里的正式通知。农技站在为农民服务方面作用并不突出。调查中从农技站购买农药化肥的农户与从市场上购买的农户数比例相当,都是41.67%,而当农民在生产技术上遇到困难时,只有36%的农民愿意向农技站求助,找亲朋好友或化肥农药经销点帮忙的人居多。
(二)对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作为信息需求方的农民处于信息获取的弱势地位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农民经营过程中面临着严重的信息不足,这直接给他们的生产经营带来不必要的损失。由于信息不对称,他们在经营项目的选择上无所适从,只能是沿袭传统,维持原样;在农药化肥的购买上,经常吃亏上当,但也只能自吞苦果,自认倒霉;在农产品销售方面更是没有的价格信息,把握不住时机。在问及粮价上涨对他们收入的影响时,一位老农说:“涨是涨了,可咱不知道啊,等咱要卖时已经晚了。”可见,随着市场的不断扩大,农民的这种弱势地位越来越明显,主要表现在:
传统的村屯界限划分,使农民信息交流受到限制。从历史来看,我国农业发展源远流长,但一直都是“一头牛,一把锄头,一双手”的经营模式,技术单一落后,而且都是在师徒、父子之间口耳相传。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生活把农民牢牢地固定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长年的从事着“养在屋前屋后,卖在村前村后”的生产活动。除了走亲戚,他们一般很少出门。而且在问访过程中我们也发现连片的村庄之间情形大多是相似的,即使出了村庄,到了别的村里也不会得到太多新的生产信息。这种小规模的农业生产使农民长期的生活在所需信息少,所能用的信息更少的环境里,使他们主动获取信息的意识淡薄。这也使他们在面对国际国内大市场的环境时,获取信息的能力很弱。
农民自私的小农意识阻碍了他们相互间的信息交流。 我们在问访的过程中遇到一位中年妇女,她已经种了很多年的菜了,当问及是否与周边地区互通信息时,她说:“从来没有,有钱都自个儿挣,谁愿意让你和他们一块儿挣呢?他们不会告诉我,我有也不会和他们说。”由此可见,历史传统造就的小农意识使很多农户囿于自己的圈子里,心中只有眼前的个人利益。他们的观念使他们认为把农产品的信息与别人共享了,就会使自家产品的销售受到影响。因而他们宁愿通过少得可怜的信息去生产经营,也不愿与别人共享信息,扩大自己的信息面。这种小农意识的存在使农民手中本来不多的信息显得更加的支离破碎,加剧了农民信息不对称的地位,不利于农业的长远发展。
农民文化程度低,获取现代信息的能力差。在问访的农户中,文盲占15.7%,小学文化占41.7%,初中文化占33.3%,高中文化占7.8%,大专以上的只有2%。可见,农村人口中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随学历的升高人数逐渐减少,而小学以下特别是文盲半文盲人口则随学历的降低而逐渐增高。农民文化程度低直接导致农民缺乏及时获取信息的能力。他们听不懂广播,看不懂报纸、书刊,更别说上网逛逛了。在问访中,有68.2%的农民不识字,无法阅读粮食种植方面的书籍。即使有的参加了农技培训,也大都听不懂讲课,无法与自己的生产联系起来。通过问访我们也发现,农民的文化程度不同使农民在生产中的表现也不一样。有高中文化的农民大都种菜,而且会应用温室大棚技术,对相关政策的了解也相对清楚;而没读书的农户大都一成不变的种苞米,靠天吃饭,甚至将种地称为“押宝”,无法掌控自己的生产。另外,农民的文化水平低,也使他们没有勇气走出去,害怕上当受骗,无法了解外面的世界,信息闭塞也就在所难免了。
农民收入少,难以支付高成本的信息费用。获取信息是需要成本的,而且越发达的信息获取途径所需要的信息成本越大。而对于农户来说,生产规模小,产量少,每年所收入的钱,用来供养子女念书尚且不够,更别说让他们拿出钱来支付方方面面的信息费用了。问访中一位妇女表示自家因为月租费的缘故至今仍没有安电话,村里还有许多像她一样的农户,安装闭路电视的更是少之又少。市郊的农村尚且如此,更何况偏远地区的农民呢?而且农村的许多服务费比城市高很多,乡村话费往往是城市的2—3倍。移动的数字农业信息服务,对于普通农户来讲更是可望而不可及了。再说上网,农村附近基本没有网吧,如果农民要上网,只能坐车去镇上,甚至县里,上网费加路费起码得7、8元钱。而农民如果要自己在家上网的话,首先电脑购置不起,对于年收入只有4000—5000元的农户来讲,让他们去买五千多元的电脑无异于天方夜谭。即使买得起电脑,在家用电话线上网,按市话0.3元/分算,一小时也得十几元的上网成本,这对于农户来说是很难承担的。另一方面,农村交通的不便利也限制了农民走出去获取信息。尤其是春运期间,票价的上涨更增加了农民的外出成本,降低了农民了解外部世界的可能性。
2.作为信息供给方的政府和社会为农民提供的信息有限,信息供给不足。
面向农民的媒体、栏目依旧很少,虽然现在吉林省已经形成 了“一网、一台、一报、一刊、一校”的“五个一”信息窗口,但仍然很难满足农民的生产生活需要。问访中,农民反映对他们有帮助的电视栏目很少,虽然吉林乡村频道是为农民开的,但其大多数的节目是没有针对性的,尤其是电视剧占了很大的一部分。而且在农业信息方面,电视台和广播等都具有“普遍性”,有的农民反映,电视上说的信息并不是不好,但对他们是毫无用处的。比如,电视广播宣传种人参、养鹿等价钱好、收入多,但对于世代种苞米的农民来说,一没技术二没资金,也只能是听听罢了。另外纸质传媒的报刊杂志书籍虽然很多,但大都很书面化,专业性很强,没有针对农民特点编写、贴近农民需要的小册子。而且现在书价一直上涨,对于农民来说,去花高价买来本自己看不太懂的书,是十分不实际的。提供文化信息服务的公共图书馆和书店大都设在城市里,距农民很远,这也增加了农民获取信息的成本。
政府在科技信息宣传方面力度不够,一方面没有充分发挥传统信息传播渠道的作用。在调查问访的几个村中,农民大都反映很少有科技宣传队下乡。在信息获取途径方面,问访的农户中没有一人是通过集市的宣传单获取的。在遇到技术困难时,农村科技站也没有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在很多情况下,农民更愿意去问农产品销售点的人员和亲朋好友。传统的信息传播途径如大喇叭、科技明白纸、技术队等仍是目前农村信息传播的有效途径。政府对此的不重视,使本来就没有能力应用现代技术的农民获取的信息面儿更加狭窄。另一方面政府受资金的限制,在农业信息化的现代设备方面投资不够。农业信息化是一项长期的工程,要建立一个完善健全的农业信息系统并不是一年两年能完成的。这就使许多政府官员不愿投资于此,而把大多数的投资用于那些短期见效,收益快的项目,来塑造自己的“政绩工程”。没有足够资金的支持,完善的农业信息系统是很难建立的。
政府缺乏基层技术人才,在信息的整理方面缺乏实用性。在问访过程中,有位农民反映即使把电脑通到了村里,村里也找不出一人会使用。那些村干部自身文化水平不高,平时只负责发放通知,收取农业税费等在农业信息方面基本不管。另外,在县级及其以上的政府中缺乏既懂技术又懂农业的“两栖人才”,所以传递出的信息很多都缺乏实用性,与农民的实际离得太远,造成了信息流与物质流相分离的现象。
3.从信息化市场的大环境看,农业自身产业化程度低形不成对农业信息化的正常需求。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信息化的基础,两者是互相依赖的。农业的产业化发展意味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对市场信息的需求也会相应的扩大。但规模小,自给自足为主导时,就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加大对信息技术的要求。目前吉林省许多农村仍以分块抓阄的方式来分地,问访的农户中人均耕地大都不到1亩,这种小规模经营形不成对农业信息的需求刺激,因而农业信息化的建设也就缺少了前进的动力。
三.吉林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方向及对策分析
(一)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目标方向
吉林省从总体上来看,农业工业的发展相当,农业稍落后于工业。目前,“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正开展的如火如荼,我们面临着农业信息化和工业现代化的双重任务。吉林省的农业信息化应充分利用信息化和现代化叠加时期的“叠加效应”,运用现代信息和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吉林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基本方向是:在农业生产、销售、分配、消费各方面基本实行计算机管理,实现网络信息化;在农业基础设施方面基本实现现代化;培养一支既懂技术又懂管理,既懂农业又懂经济的人才队伍;逐步建立以全国互联网和国家农业数据库为依托,联系国内外两个市场的农业信息网。
要达到以上目标,就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铺路” 即要加大投资力度,建立起完善的网络系统,大到省市网络信息平台的建立,小到农村电话电视的普及。这条路要一通到底,直通农户家门口,使农户能感受到信息高速公路带来的好处。
(2)“通车备货” 农业信息化的建设并不只是设备信息化,也不是口头信息化,没车可跑的路是一条毫无用处的路。只有整合了大量的有用信息,扩大了信息资源,建立综合信息数据库,加大软件开发力度,使信息化路上“车来车往”,才能真正发挥信息化的作用。
(3)培养队伍。有了车和路, 就需要有会驾车的人。这就需要一支素质较高的技术队伍在信息收集、整理、以及软件开发方面发挥作用。同时也要提高农民自身的素质,使之能为自己开车。
(二)具体的对策分析
1.在农业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中,政府起主导作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失灵的领域一般是政府发挥作用或履行职责的领域。农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投资额较大,建设周期长,受益面广的工程。其提供的信息都具有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的性质,这就决定了政府必须要积极参与农业信息化建设,并充分发挥支持和引导作用。
农业政策是典型的公共物品,政府是农业政策的制定者。政府有义务和责任将农业政策的目标措施、政策走向及时的、不折不扣的、低成本的至免费的传递给所有农业生产者,让广大农民充分理解农业政策的实质。
在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政府要做到“硬件”“软件”一起抓。一方面要保障充足的农业经费投入,搞好网络基础设施的延伸,努力作到将网络遍及乡镇,甚至让电脑入村;有效的实施“村村通电话”工程;重视传统的农业信息传播方式,经常派农业科技队下乡甚至常驻农村。另一方面 要加强基层干部的管理,提高他们的素质。政府要有计划有目的的对干部进行培训和监督,有条件的可以实行远程教育。只有有了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才能保障农业信息在上传下递过程中的完整和有效。
在信息整合方面,政府要发挥好协调作用。农业信息服务涉及面儿广,实施起来综合交叉性强,因而需要各部门之间协调合作。这就需要发挥政府的协调作用,整合各类资源,形成信息服务的合力。具体来讲,就是要在政府的协调下,整合农业、气象、农机、农业院校以及龙头企业之间的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以提高农业信息资源的性,时效性,科学性及实用性。
另外,政府要加强立法。根据国外的成功经验来看,国外发达国家的农业信息化发展都有完善的立法做保障。政府要制定完善的政策法规来抑制信息封锁、垄断,保护知识产权,加强网络安全管理,打击坑农害农的假信息。及时根据加入WTO的新形势,修改不符合WTO规则的政策法规。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促进开放,保护公平竞争,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保障农业信息化发展有一个健康稳定的市场环境。
政府还应加大普及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和农业教育的力度。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最终是为农民服务的。只有农民自身的素质提高了,才能有能力去享受农业信息化发展带来的好处。政府要均衡城市和农村的教育资源配置,加大农村职业中学的数量,增加对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尤其是在吉林农业税减免之后,更要通过转移支付来弥补乡镇中学经费的不足。同时要大力发展农业出版社,报刊社以及广播电视的涉农栏目,并对其农业内容进信管理和监督。积极兴办乡镇图书馆和村级报纸栏,供农民免费阅读;鼓励高校和科研单位开展经常性的“三下乡”活动,直接为农民带去农业科技知识。
2.民间力量是推动农业信息化的中坚
现阶段农业信息化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农民经纪人,农业大户,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组织等介于农民与市场之间的中间层。因为他们对农业信息化的认知和利用信息资源服务于其经营活动的可能性要比普通农户大得多,对信息的需求也较强烈。我们不仅仅要将他们作为主要的服务对象,还应积极引导他们参与农业信息化的建设。启动民间投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从这些中间层入手,激发他们的活力,引导他们参与其中,进而带动普通农户,有效的解决农业信息化的“一公里”问题。
龙头企业要建立自己的网站,融入农业信息系统,让企业网站成为社会了解企业的窗口和向社会推介的桥梁。政府要对企业网站的建设给于政策优惠和资金支持;同时龙头企业也要完善健全企业内部管理信息系统,这是企业提高自身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农业合作组织、农资销售公司的建立和发展,可以在信息化建设中充分发挥他们和农户联系密切的优势。目前吉林省的农业合作组织的发展还有很大的潜力,以农安县为例,农业人口有91.8万,而农业合作组织只有548个,参加的农民只有13万。进一步发展农业合作组织,吸收更多的农民加入,有利于将分散的农户集中到一起,便于信息的迅速传递,并降低了成本。同时农资销售公司在信息传递过程中的作用夜市举足轻重的。因为农资销售点一般离农民很近,而且与农民的生产息息相关,因而要提高农资销售点人员的素质,通过他们及时的向农民传达农业信息。
信息企业的发展和壮大将推动农业信息化进程。信息企业是通过经销采编发软件,如农村财务软件以及专家智能软件等来获得利润的企业组织。信息企业要尽量开发出本地化,多样化,专业化的农业多媒体信息产品,以适应农业发展的实际需要。
企业公司还可以尝试投资于涉农传播业。公司企业的投资既可以为公司带来收益,又可以为涉农传播业解决资金问题,使涉农传播业由计划机制转向市场机制,引入竞争,实现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
3.农民作为信息资源的使用者在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起主体作用。
农业信息化主要是为农民服务的,农民自身的素质直接决定了信息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农业信息化具有互动性,不但要使信息供给者不断的输出信息,而且也需要信息需求者及时的反馈信息。只有这样才能供需相长,共同发展。这就需要农民解放思想,开阔眼界,提高自身的素质,主动的获取农业信息,并敢于利用新的信息技术改善农业生产。同时要积极的与周边地区搞好信息往来,要敢于走出去,善于引进来,将外面世界的先进经验为己所用。在生产经营上,农民要讲求联合,改变现有农业细碎化的经营方式,加强与合作组织及农业公司的合作,实现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扩大信息需求量,以刺激农业信息化的发展
(三)农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所需注意的三个关系
1.要注意农业信息化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二者是相互促进的,不能顾此失彼,不能为造“面子工程”而盲目的追求信息化建设,而减少了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没有健全的农业基础设施作基础,农业信息化再发达也是没有用武之地的。
2.要注意政府和非政府经济组织的关系。政府要变微观管理为宏观调控,对于农村经济组织的活动要给于政策上的指导,而不能滥用职权,用强制的行政手段干预。应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使之协调发展。
3.要协调好农业信息化与老工业基地建设之间的关系。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指出中国要照顾好农业和工业的均衡发展。我们既不能在工业化中忽视农业发展,也不能一门心思的搞农业而放松了工业。目前看来,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大背景下,我们似乎更要注意前者。
四.结语
农业信息化是一项长远的工程,其发展的最终目标是要建立一个集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遥感技术等多项信息技术于一体的信息化系统。在农业生产中建立农业信息监测和速报系统,应用星(航天遥感)、机(航空遥感)、地(监测网络)技术对主要的农作物的长势与产量、土地墒情、水旱灾害、病虫草害、海洋渔业、农业资源、生态环境等进行监测、速报与预报;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分析并建立土壤肥力、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病虫害动态等模型 ;同时也要使农民真正的步入信息化的殿堂,能直接的运用计算机技术来指导自己的生产和销售,实现生产的自动化和现代化以及销售的网络化。而这个目标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政府部门及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在未来的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逐步实现。
农业信息论文:试析基于农村文化信息化的农业信息资源整合研究
论文关键词:农村信息化 农业信息资源整合 信息资源整合技术 信息资源整合系统
论文摘要: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而信息获取却越来越困难的今天,对信息资源进行整合是信息建设必经的过程。随着农村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对农业信息资源的整合也提上日程。从农业信息资源整合的原则出发,以分析信息资源整合的关键技术为基础,重点对农业信息资源整合系统功能的实现进行论述。
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呈海量化增长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信息载体和信息传播方式的多元化趋势也在扩大,导致信息资源量在越来越庞大的同时,分散趋势也越来越明显,同时网络上一些时效性、性差和冗余重复的垃圾信息也容易让人们对网络信息产生焦虑。要想在这浩如烟海的信息资源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也成了不容易的事情,对于信息素质一般的农户而言,更是困难。事实上,用户对信息的要求又必须及时、精准、有效,这就与他们的获取能力形成了尖锐矛盾,而要解决这种矛盾只能通过对农业信息的整合来化解。
1.农业信息化过程中信息资源整合原则
农业信息资源整合的最终目标是要把尽可能多的分散于各个角落的资源,通过系统的方法,运用信息技术,由信息人员对相关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审核、,通过某一媒介或终端达到方便使用的目的。因此,在进行农业信息资源整合之前,要先弄清楚几个问题:其一,农业信息资源的使用主体是农民;其二,农民的信息综合素质相对较低;其三,农民需要正确、有用、及时、的农业生产和销售信息;其四,农民需要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是方便和安全的。由此可知,在对农业信息资源进行加工、整合时,要从用户自身信息获取水平和需求出发,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达到预想中的目的。
1.1标准化、规范化原则
网络上众多的信息资源和数据库中丰富的资源之所以没法通过某一种方式就可以全部访问,除了商家不同和费用攻取等问题外,最主要是他们之间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规范,格式、技术接口、输出标准等方面的不同,都让我们面对这些丰富的信息资源却无能为力。信息资源整合就是要通过对信息资源的内容、形式和与其相关的技术进行整合,共用一个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在尽可能宽广的范围内方便地使用已经进行了二三次整理和加工的信息资源。因此,标准之于信息资源整合是前提和基础。只有依据一定的标准来进行农业信息资源的整合才能避免因资源重复建设导致的人、财、物的浪费和损失,让用户可以方便、优惠地访问和获取相关资源。
1.2共建、共享原则
遵循标准化、规范化原则其实也是为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打下基础。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是为了集中一定范围内有限的人、财、物对信息资源进行深人加工、整理,但是由于管理体制上存在的条块分割、管理松散、部门与部门之间沟通不足等问题,让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面临很多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政府出面,建立起统一协调的、布局合理的管理体系,加强各相关部门之间的联系和沟通,为农业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创造条件。
1.3信息安全原则
农业信息资源中的部分数据会涉及到国家秘密、国家安全,需要的安全,但是农业信息资源需要一定程度的开放才能满足用户的需要,于是产生了开放与安全的矛盾,因此,我们需要在安全和开放两者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既要能保障用户方便地使用这些信息资源,又要保障这些资源处于一个安全的状态。而保障信息安全可以通过网络安全区域的划分、中心数据库的摆放位置、防火墙的利用、加强内部监控与审核、第三方认证等方法来保障信息的安全。
2.农业信息资源整合中关键技术分析
农业信息资源整合的主要目标是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对网络、数据库中包含的对农业生产和销售有指导作用的无序信息资源进行融合、类聚、重组,形成一个新的资源有机整体,保障用户可以方便、、及时地获取他们需要的信息。因此,信息整合技术的进步和完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信息资源整合的步调,需要尽力挖掘新技术服务于信息资源整合和信息利用。
2.1基于XML的数据描述标准
(XML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是一种用于描述数据的标记语言,主要使用文档类型定义(DTD)或者模式(Schema)来描述数据,与描述页面的HTML有相似的式。它可以利用We浏览器进行数据确认,还具备易于生成数据的优点,囚此,它可以在不同的部门和部门内部方便地进行数据交换和利用。如果制定出XML的标准并广泛应用的话,那么不仅是企业或部门之间的数据交换变得更容易,而且语音数据和动态图像数据这些过去数据库中难以进行处理的数据也能轻松地转换成数据库,这对信息资源的管理而言将会前进一大步。再加卜XML独立于平台,有利于跨平台问的信息交流,可以充当网际语言,并有希望成为数据和文档交换的标准机制,它所具备的表达信息真实内容的特征,不仅可以降低应用程序的负担,也使摺能工具的开发更为便捷:
2.2有关Wel的论述
Intentet采用超文本和超媒体的信息组织方式,将信息的链接扩展到整个Internet卜,而Web就是一种超文本信息系统,它不仅可以让文本从一个位置跳到另一个位置,使用户可以从中获取更多信息的同时,在主题的选择上也任意可行。而Web具有的图形化、易于导航、与平台无关、分布式、动态和交互式的特性,让信息资源整合的共享机制建设、适时更新和与用户互动机制建设等问题都能得到很好的解决。We中的图形化显示功能,可以提供将图形、音频、视频信息集合于一体的特性,使农业信息资源整合后为农户提供一些非常形象、易懂的信息资源的技术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2.3有关Wel> Service的论述
Web Service是由“3C”标准组织定义的,采用XML通过UML来接口和应用绑定的软件体系结构,这些定义接口可以被其他软件系统发现,并通过基于XML和IP协议的消息通讯机制集成到不同的应用系统。它是继Web访问之后的新一代资源方法,有着更大的灵活性和交互功育挂。
Web Service完个基于XML(可勿展标记语言),XSDXbIL Schema )等独立于平台、独立于软件供应商的标准,是创建可互操作的、分布式应用程序的新平台,具有跨平台的可互操作性能。通过Web Service不仅能跨越不同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的防火墙阻碍而进行正常通信工作,还可以将用不同语言写成的,运行在不同平台的各种程序方便地进行集成,为用户提供一个统一的界面,甚至在软件和数据重用方面也有所成就。Web Service在允许重用代码的同时,可以重用代码背后的数据C当然,Web Service在通过Wel进行互操作或远程调用时的用处更是显而易见。
3农业信息资源整合系统功能及其实现
农业信息资源整合就是按照农业信息资源之间的指示关联,依据一定的标准进行信息资源的优化重组,形成系统化、摺能化的数字资源体系。当然,在农业信息资源的整合过程中,需要标准、法律、安全、机构作为支撑,以保障信息资源整合效果和功能的实现。
3.1农业信息资源的发现、采集
农业信息资源整合的首要前提就是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将大量分散于网络上的相关信息资源进行筛选、采集。但由于网络信息资源在丰富多彩的同时,杂乱、无序、冗余的缺点也会显现出来。为了避免农业信息资源采集与揭示的随意性、无计划性和盲目性,采集网络信息资源也要严格执行一定的标准。结合农业信息资源和用户信息需求的特点,笔者认为对农业信息资源的采集需要遵循以下主要原则: eq \o\ac(,1)1实效性原则。由于网络信息资源更新过快、链接的时效性强等特点,需要对录人的站点定期进行跟踪,即时清除陈旧信息和死链接,并随时搜索本学科近期的政策和信息动态。②实用性原则。农业信息资源整合的主要目标是为用户提供农业生产和销售信息的服务。通过对当前国家农业政策、农业技术的发展和运用以及农产品需求等信息的搜索、加工、整理,让用户在进行农业活动时,跟当前农业的发展和需求形势紧紧相联,生产市场需要的产品,减少因信息获取不全或不正确而导致的经济损失。③高质原则。农业信息资源的主要用户—农民的信息获取素质相对较低,这就需要对农业信息资源进行采集时,遵循高质量的原则,采集一些用户急需的和有用的信息资源。有效的农业信息资源整合不仅要是该领域全部的信息资源,信息资源的高质量也是关键。④内容性。农业信息资源整合必须以搜集的农业信息资源为原则,不仅要从整体揭示农业发展状况,还要搜集到具体、的农业生产和销售信息,搜索范围也要涉及到国内外该领域的各种信息资源,通过网络数据库、网上动态信自、网络出版物、学术会议、相关标准和专利等途径获取的农业信息。
3.2农业信息资源的描述
农业信息资源整合系统功能实现关键的一步就是对所采集的相关信息资源进行深人的加工、整理,重组为优化的信息资源体系,而在这个过程中,数据描述、转换和处理是重头戏。尤其是对信息资源的描述,是决定今后共享和数据质量的关键,农业信息资源的整合不能仅停留在链接一些相关网站的基础上,还要对这些链接的网站类型、内容、特色进行尽可能详细的描述和揭示。因此。应从资源标引深度和信电记录的标准化来考虑信点资貌招合的问题。即要遵循一定的数据描述标准和格式,加强信息资源统一描述和标引的建设。现在国内外通用的网络信息资源描述方法主要是都柏林核心数据(Dohlin Core ),它是专门针对网络信息资源的特征而创建的,涵盖了资源的重要检索点、辅助检索点和相关检索点。当然已经如此完善的Dohlin Core标准中也会有没有涉及到的内容或我们需要重点提示的内容点,这就需要我们根据现实需要加以补充,以求更地对资源进行描述。
3.3农业信息资源的
对信息用户而言,他们所关心的不是信息资源整合的技术问题如何解决,而是这些经过整合的信息资源对他们来说有没有价值或者这些有价值的信息的获取方法是不是简便、快捷,而所有信息用户最关心的问题只能通过信息资源的和查询来解决。农业信息资源的系统需要存储所管理的各个站点的数据,并提供信息、模板制作、系统备份、日志管理及系统的支持文件,存于主服务器上,只有管理员才具备其访问权限,一般的用户不能访问。在信息系统中,要保持界面风格的一致性,系统好用统一的CSS来定义。同时,为了随时了解用户心理,得到信息使用反馈信号,需在系统中设立适时交流、用户调查和信息内容评介等模块,借助一些智能化的技术来解决非面对面交流带来的一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