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会计硕士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会计硕士论文:试议我国会计专业硕士教育
下面是小编收集的我国会计专业硕士教育,欢迎阅读!
一、中国会计专业硕士教育的制度背景和发展
(一)中国开展会计专业硕士教育的背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大量高素质、高水平的会计专业人才,他们必须系统掌握会计学、审计学和财务管理的理论和技能,对实务有充分的了解,具有很强的解决实际理由的能力。但是目前中国有一千五百余万会计人员,绝大多数没有研究生教育的经历,具有硕士学位(尤其是会计学硕士学位)的高层次会计人才更少。仅以注册会计师行业为例,截至2001年,该行业从业人员数为160 697人,执业注册会计师人数为55 897人;而这些执业注册会计师中,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人数为1 085人,仅占1.95%。这与市场经济发展对高层次高学历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形成了巨大反差。
在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会计从业人员迫切希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以适应经济发展和更好地开展本职工作;而刚刚开始从事实务工作的大学毕业生也急需注重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育。针对上述情况,为提升会计教育水平,加快高层次、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推动会计人才整体素质的提高,保障会计行业的稳健发展,同时为了解决高等教育培养“重理论、轻实践”的目前状况与会计行业应用性强的矛盾,2004年3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中国正式设立了会计硕士专业学位,以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
(二)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的管理体制和培养目标
在设立会计专业硕士学位的同时,为了规范该学位的教育水平,保障会计硕士学位教育事业的健康、顺利发展,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联合成立了全国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简称教指委),负责组织开展全国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工作。该委员会由来自教育部、财政部、中注协和会计硕士专业学位办学院校的专家共23人组成。
教指委将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确定为: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要面向会计职业、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和法纪观念,系统掌握现代会计学、审计学、财务管理以及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对会计实务有充分了解,具有很强的解决实际理由能力的高层次、高素质、应用型的会计专门人才。
(三)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的建设发展进程
1.单证的会计硕士专业学位
2004年,全国有24家办学单位(包括20所大学①和4所其他办学机构)经申请获得了举办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办学资格,招收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这些学生在入学之前必须具有三年或以上的专业工作经验,通过联考获得录取资格后,学习修满规定学分并通过论文答辩后可以获得会计硕士专业学位证书,但是不能获得学习院校的毕业证书,因此被称为“单证”研究生。
上文就是给您带来的我国会计专业硕士教育,希望可以更好的帮助到您!!
会计硕士论文:论会计硕士专业学位(MPAcc)高校教学教育模式
“几年来,会计硕士专业学位(MPAcc)项目从无到有,不断成长。目前,全国共有4批107个单位获准开展MPAcc教育,招生类型包括了在职攻读(单证)与全日制攻读(双证)两种形式。”谈到MPAcc的发展,全国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下称“MPAcc教指委”)秘书长王化成教授的话匣子就打开了。他告诉记者,自2004年开展MPAcc教育工作以来,各培养单位累计招生近2万人,在学科建设、培养模式、教学策略、课程设计、师资配备、教学管理、办学条件、市场推广等各方面,都取得了良好效果,形成了许多创新、特色和优势,基本构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高层次、应用性的会计专门人才的培养体系。
MPAcc教育获得了学员及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可,已成为中国专业学位教育体系中的品牌项目,很多大型企业都同MPAcc教育的培养单位签署了战略性合作协议,将MPAcc教育作为了选拔和培养高层次管理人才的重要 途径。
虽然MPAcc教育的发展形势喜人,但我国会计人才培养的形势依然严峻。MPAcc教指委办公室主任孙水介绍说,目前近1400万会计从业人员中,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人员只有8.4万人,仅占0.6%,这已经严重影响到中国企业的发展乃至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说,加强MPAcc研究生培养工作,着力培养应用型高层次会计人才,并以此引导和带动我国会计人才队伍发展,不仅关系到提高会计行业核心竞争力、确保会计工作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职能作用有效发挥,而且关系到全国实施人才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大局。
正是为了大力发展MPAcc教育,全国各大高校积极行动,大力开展MPAcc教育工作。2011年12月15日,由MPAcc教指委主办,中央财经大学、南京大学联合承办的第三届中国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发展论坛暨全国会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革新试点工作交流会在中央财经大学隆重举行。全国MPAcc教指委副主任委员、财政部会计司司长杨敏、国务院学位办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处处长黄宝印以及120多名全国MPAcc培养单位的负责人等参加了这次盛会,交流彼此MPAcc培养的经验,共商我国MPAcc教育大计。
“与其他学校相比,我校的MPAcc教育主要体现在‘四化’建设上,即课程模块化、项目实务化、信息化和国际化。”中央财经大学会计学院院长孟焰介绍了自己学校的经验。同时,在中央财大MPAcc教育中,一种教学策略得到了全国院校的认同,这就是行动学习法。中央财大以行动学习法再造了MPAcc核心课程体系,学生带着实际不足走入课堂,带着解决方案离开教室。行动学习法打破了传统教学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最终实现学员发展。
而对南京大学来说,“我们MPAcc教育的较大特色就是有‘回头客’。”南京大学会计与财务研究院院长杨雄胜笑着表示,行业班和培养模式是他们MPAcc教育的两大底牌,而研究性学习策略则是制胜法宝。
南京大学的研究性学习策略则包括了4个要点:一是招生时更多地面向某个行业的财务骨干,这样培养的内容和议题相对集中。二是在3年的培养中,有计划、有系统地从国内外文献的查找、案例的准备、知识的介绍、理论的研究、实地调研、国内外经验的介绍到形成系统的对策,培养流程完备。三是硬性的学习要求,即学员在学习一段时间之后,要进行交流,分几个研究组,每个组研究的话题不同,研究情况要在课堂上进行报告,既要彼此讨论,又可以知识共享。
会计硕士论文:会计硕士毕业论文盲审:会计专业硕士论文盲审好过吗?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盲审制度参考
--> 会计专业硕士论文盲审好过吗?
问题:我们学校及时年实行硕士论文双盲评审,被抽中,听同学说实证论文好过,但我写了规范的,虽然比较用心,但自己学术水平一般。学校规定盲审要是不到75分,会被延期半年毕业。
答:
我们学校及时年实行硕士论文双盲评审,被抽中,听同学说实证论文好过,但我写了规范的,虽然比较用心,但自己学术水平一般。
学校规定盲审要是不到75分,会被延期半年毕业,工作就没了,忐忑不安中。。。等待的过程好痛苦。
————————————————————
问:
请问各位有相同经历的大侠,硕士论文盲审通过率怎样啊,盲审老师会体谅学生吗?
答:外审一般情况下都会过的,但是不排除个别的。
现在写纯规范性的文章好像不多了吧,我们学校的情况是,纯规范性的文章内审就通不过。
每个学校的要求不一样,一般没有问题的,圈内人相互照顾的
我帮人搞过盲审,还是比较好过的。不会“体谅学生”的,因为硕士的要求就是走一遭所谓“科研程序”,官话叫“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现在的学生几乎都能达到这个标准,也就没必要“体谅”了,楼主放心就是,但假如是博士论文,那就另当别论了,还真得有点儿水平才行。
附: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盲审制度
学位论文的评审是考核和评定研究生论文水平、知识水平、综合素质及独立从事科学研究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学位论文质量审核把关的重要环节。学位论文盲审制度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评阅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较为有效地排除了评审中非学术因素的干扰。
学位论文盲审是指将不含有导师姓名及研究生姓名的论文送有相同专业高校的同行专家评阅,并就论文是否达到答辩要求提出意见和建议的论文评审,评阅专家和研究生均不了解对方情况。论文盲审制度有利于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有利于改变学风浮躁的现状,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学术道德。
目前,很多高校都已经推行了研究生学位论文盲审制度,我校从2007年开始推行研究生学位论文盲审制度,盲审比例逐年提高,2010年我校博士学位论文盲审比例为,硕士学位论文盲审比例达到31.9%,采用随机抽取和重点抽取相结合的方式。
通过几年研究生学位论文盲审工作的实践来看,博士学位论文基本都达到要求,硕士学位论文暴露出一些问题,参加盲审的硕士研究生中有多人没有通过盲审,个别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甚至存在抄袭问题,在2010年盲审中发现了4例。其中有一篇论文关键内容第五章与某高校研究生公开发表的一篇论文不论在内容还是在图表上,相似度极高,存在剽窃嫌疑;还有一篇学位论文的核心内容与某高校研究生的硕士论文某章节基本一致,存在剽窃嫌疑;另外两篇学位论文在前几章的基础知识中过于雷同,具体表现在二三四章的文字、图、公式等方面,论文内容也被评审专家指出创新点不足。对于这些问题,将通知导师和研究生个人,修改完善论文,论文修改后重新盲审,必要时可延期答辩。
国家学位办和江苏省学位办一直非常重视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江苏省每年下半年都会对上一年度已经授予学位的研究生进行学位论文抽检,国家学位办也从去年开始对学位论文进行抽检,如果研究生学位论文在省级或部级学位论文抽检中不合格,将按照学校相关规定进行处理,严重地还可能撤销学位。通过学校的学位论文盲审,对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进行把控,能够有效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保障学位授予质量。
2011年毕业的研究生论文盲审工作即将开始,希望全体研究生高度重视盲审工作,认真准备论文,不要心存侥幸心理,认为盲审不会抽到自己。
事实上,研究生学位论文盲审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不论抽到或不抽到,都要认真准备论文。
研究生学位论文盲审的真正目的是使导师和学生高度重视学位论文质量,从而加强过程管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术道德和学术水平,同时提高研究生导师的学术水平,保障学位授予质量及其严肃性,真正从源头提高研究生的教育质量,最终达到学位论文盲审制度的真正成效。我校“十二五”研究生培养创新工程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进一步规范研究生论文盲审制度,并构建多个创新平台,从整体上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
希望即将毕业的研究生同学,抓紧时间,认真完善仿真试验或相关软硬件工作,确保每个实验数据都真实可信;认真撰写论文,做到结构合理、条理清晰、公式图表规范。以优异的成绩对自己、对学校、对社会,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会计硕士论文:论会计硕士双导师制校外导师的若干问题
摘 要:会计硕士双导师制下校外导师的作用不容忽视,他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mpacc教育的成败。因此,必须明确校外导师的职责与任务,加强校内、校外导师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做好校外导师的选任、培养、考核与汰换工作。更为重要的是避免出现“校外导师成为花瓶、mpacc教育与学术型研究生教育同质化”的情况,若如此则违背了设立会计硕士的初衷。
关键词:会计硕士;校外导师;协调;培训 ;汰换;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在二??九年五月十九日“学位办〔2009〕23号文件”的附件“全日制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以下简称指导方案)中有几项与本文有重要关系的条款。第五项培养方式及时条规定,“开辟第二课堂,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专家、企业家和政府官员开设讲座或承担部分课程。” 第四条规定,“成立导师组或实行双导师制,发挥集体培养作用,并适当吸收企业与政府部门中相关人员参加论文指导工作。”第六项课程设置和教学管理的第四条关于实践课的规定,“在学期间必须保障不少于半年的实习实践,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研究生应提交实践计划,撰写实践总结报告,通过后获得相应的学分,以此作为授予学位的重要依据。”第七项学位论文中规定:“论文形式上可以是研究报告、调研报告或案例分析报告等。”
正确的解读文件精神,是各办学单位做好mpacc教学组织与教学管理的基础。
一、对双导师制的理解
指导方案中所说的成立导师组或实行双导师制,前者还好解释,后者则可以有多解,比如一名研究生有两位导师指导,或者一名研究生有校内、校外两位导师指导。从实践中来看,后者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同,本文亦持此观点,并在此基础上对与校外导师相关 的问题进行讨论。
双导师制中的校内导师以具有指导硕士研究生资格的正、副教授为主,也可以由已被聘任为硕士研究生导师的博学讲师和博士担任。校外导师亦可称之为社会导师,按照指导方案的精神,应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企业家、各行业中的会计专家和政府部门中的相关人员担任。
二、职责与任务
在双导师制下的研究生导师,其职责与任务必然有所区别,如果相同,就没有共同存在的必要了,因此,必须明确双导师间的职责与任务,并使之制度化、条文化,以便于对导师的工作状况进行考查。
校内导师为会计理论导师,主要负责研究生会计理论的系统学习、研究方法的养成与引导,帮助研究生在学期间形成完善、正确的会计思想,掌握系统的会计理论和正确的学术研究方法。
校外导师为会计实践导师,主要任务是创建实习基地,提供实战机会,帮助研究生熟悉会计业务和会计工作流程,对研究生的实习、实践活动以及职业生涯规划提供指导,促进学生会计管理水平和会计管理能力的提高。
与学术型研究生相比,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应用”性质,应突出表现在会计工作实践的丰富性和会计工作技能的熟练性上,而这些是与校外导师的工作与指导分不开的。
三、协调与配合
由于校外导师的兼职属性,他们有自己的工作,如果强求其全身心的投入和全日制的为学校工作既无必要也不现实。如何较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作用,是值得思考的重要问题,协调与配合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这里所说的协调与配合主要是指双导师之间的相互协调与配合,同时也包括办学单位与校内、校外两位导师的协调与配合。
由于是为一位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配备的校内、校外两位导师,而这两位导师的业务学术专长、研究方向、工作单位、思维方式、兴趣爱好等有可能存在差异,基于培养共同研究生的目的,两者需要经常交流、共同研究,为自己的研究生量身制定合理的学习方案、阅读书目、实习实践计划,确定具体的研究课题。
四、选任、培养、考核与汰换
校外导师的选任、培养、考核与汰换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应该制定一整套完善、可行的操作规则,使之科学化、系统化、制度化、程序化,以期做到合理、合法、合规。
(一)校外导师的选任
按照指导方案的精神,mpacc教育与教学应“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专家、企业家和政府官员开设讲座或承担部分课程”,这些人员中,应有校外导师的合适人选。
校外导师的选任,必须符合mpacc培养方案的要求,人选有热情、有能力、有时间承担和完成研究生导师的工作。
校外导师的人选,应该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精通会计实务的各界人士,在各单位中起码是某一部门、某一方面的领导或主管,他们社会关系良好,与社会各界有广泛交往,能够为研究生提供实习实践机会。
在聘任校外导师时,应明确办学单位和拟聘校外导师双方的权利、责任和义务,签署并向校外导师颁发聘书,如有必要,双方克订立工作合同。
作为与校外导师相对应的办学方,在签署聘书或订立工作合同时,可有mpacc所在学院与导师组推荐人选,报学校学位办批准,有学校研究生管理机构出面颁订。
(二)校外导师的培训
校外导师任用后,对其培训工作马上要提到日程上来。
选聘的校外导师在各自的单位,都是的业务干部、管理者或者官员,素质良好,有较高的会计学科理论素养,有极丰富的会计工作经验,但由于各自环境的限制,他们对研究生的教育、教学规律可能不甚了了,正所谓隔行如隔山。为使他们尽快的进入角色和状态,办学方应对校外导师进行必要的培训,向他们提供相应的研究生办学和管理文件,使他们了解和掌握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律,明确自己的任务和职责,使校外导师在mpacc培养工作中完成“专业”的任务。
校外导师的培训,可在聘任时由学校进行一次集中培训,进入工作状态后,由mpacc所在学院的研究生秘书就日常的教学和实习、实践活动随时给予安排和必要的指导。
(三)校外导师的考核与汰换
一般来说,校外导师的选任是双向选择的结果,担任校外导师的人员,本人既有意愿,也有能力,通常能够较好地完成规定的工作任务。但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存在,不排除会出现各种意外状况,因此,有必要对校外导师进行考核,对不合格者予以汰换。
对校外导师的考核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品德行止。校外导师在所在单位往往拥有较大的权力和较高的地位,在物欲横流的年代,难免会有人禁不住种种诱惑而堕落,做出危害国家和社会的事情,从而受到党纪国法的制裁,一旦有这种事情发生,对当事校外导师必须严格按照规定予以解聘,以免毒害学生。
会计硕士论文:新时代会计硕士研究生的教材研究
不少高等院校的会计专业,都在培养会计硕士研究生,而会计课的教学一般没有教材,任课教师或以自己的研究成果(学术专著)作为教材,或讲授自己研究的和熟悉的某些学术专题。为使会计硕士研究生的会计教学规范化、科学化,有必要对新世纪的会计硕士研究生的教材进行探讨。
一、21世纪发展知识经济的韶要
进人新世纪,编写会计硕士研究生教材,要适应21世纪发展知识经济的需要,编写出反映现代水平的教材。放眼世界,21世纪将是一个发生重大变化的世纪.首先,21世纪的世界将迎来一个经济繁荣的新世纪.其特点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高科技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区域性经济将继续发展。
其次,科技的新发展,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科学技术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发挥的作用和影响,在人类的历史上是空前的。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是:发展速度快;发展综合化;与社会科学相结合.再次,管理的现代化.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50年代后期,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学和技术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企业为了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求生存和发展.必须从实行科学管理进人实行现代管理。现代管理的特点是:树立管理科学的观念;从系统出发,注重战略发展的研究,强调社会整体经济效益,实行全过程的系统管理;从社会化大生产出发,实行生产专业化和经营多样化;企业加强内部管理;从“以人为本”出发,重视行为科学的运用,加强职工培训,采用分权管理体制;广泛运用电子计算机等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由于经济的发展科技进步和管理现代化,必将引起会计的变化。
21世纪是发展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是建立在以智力资源为依托、以高技术为核心,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消费之上的经济。知识经济是在充分知识化的社会中发展的经济。它作为一种新的经济模式,有其本质特征;高技术成为核心;信息技术成为支柱;智力资源成为及时要素;软资源比硬资源更重要.科技投人不断增加;科学技术的一体化;资源投人无形化;加强创新;世界经济一体化;经济决策知识化;终身教育成为教育的主要目标。知识经济的兴起,是一场无声的知识革命,由于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管理现代化,它对我国现在的经济、社会、科技、文化、教育、管理等各方面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也必将引起会计的变化。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会计核算模式在核算的范围、性质、目标和手段等方面在发生变化,需要逐步建立反映知识经济的会计信息系统。其变化表现在:核算领城在扩大;核算性质在发生变化(会计信息和科学技术要作为一种商品进行核算,人力资源投资要进行资本化核算);核算经济效益的多种形式;核算技术现代化进一步发展。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会计管理也将发生变化:追求知识经济效益;投资无形化;会计管理知识化。在知识经济时代,市场竞争已从产品竞争、服务竞争延伸到知识竞争,表现为工作中的创新和实验室的创新.只有具备更多知识的企业,才能成为市场上竞争的优胜者。随着企业从重视有形资产到越来越重视无形资产,或者说从重视存货到越来越重视知识,使企业的成功取决于知识和创新能力。因而,要重视对企业的知识管理。会计管理知识化,要求企业会计管理部门运用集体的智慧和发挥每个人知识的作用,提高创新能力,提高进行会计的预测、决策、计划、控制、检查、考核和分析的管理水平。适应21世纪的发展大趋势,要确立相应的会计教育模式,培养21世纪的会计人才。
在我国各条战线大办会计教育的形势下,大多数普通高等学校也都设有会计专业,培养会计人才。有的普通高校只办专科班,或只办本科班,有的普通高校还有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这样,在会计教育体系中.为适应培养zl世纪会计硕士研究生的需要,应该编写反映现代水平的会计硕士研究生教材。二、要与培养会计硕士研究生的定位相适应编写的教材要与培养会计硕士研究生的定位相适应,编写出高水平的教材。
随着我国经济、科技、文化和对外关系的发展,经济活动及对经济活动管理的多元化、多层次,需要各方面、各层次的会计人才。在企业、事业和其他单位的会计工作中,需要有会计员、助理会计师、会计师、高级会计师和总会计师从事不同的会计工作。相应在各类学校的会计教育中,需要有从事初级会计教育、中级会计教育、高级会计教育,或从事会计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教育。在这些会计教育中,需要对会计硕士研究生定位,即确定培养会计硕士研究生的要求。
在普通高等学校,要以会计本科为基点,建立会计专科、本科、硕士、博士的会计教育体系。对会计硕士研究生来说,其培养目标,《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条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当然,高等会计教育也必须贯彻这一教育方针。《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纳要》(9)规定:“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和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由此可见,高等会计教育培养的目标应是:培养德、智、体发展的会计高级专门人才。培养这种高级专门人才,在专科、本科、硕士、博士不同层次之间,应在“高级”方面有程度的区别。其区别主要表现在学习内容和科学研究两个方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规定:高等学校的硕士研究生,通过硕士学位的课程考试和论文答辩,成绩合格,达到下述学术水平者,授予硕士学位:“(一)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二)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根据高等学校培养会计高级专门人才的目标,按照《纲要》关于“高等教育要进一步改变专业设置偏窄的状况,拓宽专业业务范围,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和训练”的精神,对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具体要求是:(l)教学内容,要正确处理博与专,基础理论、专门知识与基本技能,文明成果与当代科学文化近期成果,中国文明成果与世界文明成果之间的关系,强调在掌握专门知识的同时,要具有渊博的知识。(2)课程设里,要正确处理基础课;专业课与相关课,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关系,强调要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的同时,要重视选修课。
(3)会计教材体系,要正确处理基础课与专业课,主干课与其他课之间的关系,强调在专、深的同时,要拓宽知识面.(4)教学环节,要正确处理自学、讲授、讨论、复习和考核各环节之间的关系,强调自学与讨论。(5)教学方法,根据课程内容不同,分别采用讲授法、讨论法、研究法和其他法,在讲授法中要重视贯彻启发式教学法和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6)科研能力,培养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会计硕士研究生应培养成为国际型的会计高级人才。国际型的人才是立足中国,放眼世界,了解和熟悉中国市场和国际市场,具有中国知识和国际知识,具有国家观念和国际观念,具有在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科技条件下进行创新思维的能力。这样的高级人才,是具有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的人才;在财务管理中,不仅仅是计量、分类、记录和汇总会计信息,而是参与决策的人员,为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并参与决策的全过程,也是进行决策、做好本部门在职权范围内决策工作的人员。
为了适应21世纪对会计人才的需要,就应从现在开始,重视培养新世纪的会计人才。这种人才是竞争型的会计人才。竞争型人才的特点是:(l)性,具有多方面的知识和才能;(2)专业性,熟悉和掌握本专业的理论与方法;(3)复合性,具有本专业知识的同时,熟悉和掌握相关或其他专业的理论与方法,(4)适应性,能从事多方面工作和在不同条件下进行工作;(5)优异性,能力较强,工作出色,成果显著。为了培养竞争型会计人才,要树立现代会计教育观念,重视进行现代会计教育。它包括:(”创造教育,培养创造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技能;(2)外语教育,培养具备跨国语言沟通能力;(3)电脑教育,培养能运用电子计算机进行工作和研究能力;(4)专业教育,培养能运用专业理论解决专业实务的能力;(5)信息教育,培养熟悉和掌握现代技术进行学习和工作的能力;(6)道德教育,培养具有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的素质。
为了培养竞争型会计人才.重要的是创造性教育,需要培养这种人才具有创新能力。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不断地创新,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观念,创新理论,以及各种创新的相互结合。培养具有创新能力会计人才的方法是:
(l)扩大知识。培养人才具有创新能力,要以培养对象学习和掌握宽广的知识为基础.扩大知识包括两方面要求:要学习和掌握有关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知识,特别是与财经相关的各种科学知识;要学习和掌握本专业的各种分支学科的知识。
(2)培养创新思维。对培养对象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技能。创新是一个创新思维的过程。创新思维是以一定思维形式,善于思考,提出新问题,开拓新领域的认识客观事物的活动。(3)在教学中培养。教学是实施培养人才,完成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与学生要重视并且实施好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提倡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4)在科研中锻炼。在高等学校要组织学生开展科研活动,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科学研究是对工作规律和历史发展规律的探讨,其内容是广泛的。学生通过不同层次的科学研究,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三、趁立会计硕士研究生会计教材体系
会计教材体系是各种教材相互联系而形成的有机整体。按照培养会计人才的要求和社会对知识的需要,确定设置全部会计课程,并确定其基础课程、主体课程(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构成。建立会计硕士研究生教材体系是一项比较新的工作,在这个体系中,要设置哪些课程,需要进行研究。会计硕士研究生课程的设置,受客观因素的影响。影响会计硕士研究生教材的因素是:
经济发展状况。我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国民经济发展迅速,国民经济的市场化、社会化程度明显提高。对外开展总体格局基本形成,封闭半封闭状态已经根本改变。我国的经济发展已与世界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市场经济的发展,扩大了会计工作的范围.增加了会计工作的内容,对会计工作、会计机构设置、会计人员配备及其素质等提出了新的要求。经济发展状况是影响会计教材的基础。科技发展水平。当代科学技术,发展速度快,相应新学科不断涌现:发展综合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现代技术建立在科学理论基础之上,而现代科学也装备了现代技术设备,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密不可分,使之科学技术化和技术科学化;与社会科学的结合,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高度综合性的问题。科学技术水平影响会计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和现代化。在会计工作中运用先进科学技术,使用电子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的建立和健全,促进与国内外各方面的联系,影响会计工作发挥职能作用,影响会计工作及时、、正常的运行。
管理现代化。现代企业从实行科学管理进人实行现代管理。经济管理水平影响会计的基础工作,财务会计制度的建立和健全,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会计工作发挥核算、监督和其他职能的作用,以及会计工作的现代化等。
法制建设。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要求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进一步推进经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规范化和法制化。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现代企业要依法经营,依法进行管理。要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加强经济立法,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法律体系,其中包括会计法规体系。法制建设情况必将影响会计工作的内容和职能作用,处理经济活动中各种具体经济业务的规定,有利于处理各方面的经济关系,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发挥会计核算和管理的作用。
按照培养会计硕士研究生的目标和要求,考虑影响会计硕士研究生教材的因素,建立会计硕士研究生教材体系。在会计硕士研究生教材体系中,有的建议,主要的课程有:(l)会计基础理论研究(或会计理论研究、会计理论与方法研究);(2)财务会计研究;(3)成本管理会计研究(或管理会计研究、成本会计研究、成本决策与控制研究);(4)财务管理研究;(5)国际会计研究;(6)审计研究(或审计理论研究、审计理论与实务研究);(7)会计信息系统研究等。此外,还有人提出应设的课程有:会计法律与环境研究;会计方法研究;管理审计研究;现代企业成本管理及案例研究;计算机会计研究;比较会计研究;比较审计研究等。在会计硕士研究生教材体系中应设置哪些课程,需要进一步研究。
会计硕士研究生教材的名称,如何与本科教材相区别,是以“研究”作为词尾相区别,如财务会计研究,或以“高级”作为词头相区别,如高级财务会计.需要多方面考虑加以确定。
四、按现代水平编写新教材
会计硕士研究生教材的内容,在深度(深层次)、广度(新问题、新领域)和水平上,要与本科教材有明显的区别。特别是要反映当代科学技术的先进水平,如先进的理论水平,先进的技术水平,先进的方法等。为此,编写会计硕士研究生教材的要求是:系统性,反映应知的内容,不是只阐述编者在某个方面的研究成果,或在某个方面熟悉的内容,而是阐述在这门课程的领域,应该介绍和研究和内容。
综合性,反映综合的内容,不是只阐述编者的研究成果,而是阐述在这门课的领域,会计学者已取得的研究成果,要体现集体智慧的结晶。
基础性,反映重要的内容,不是阐述本门课程全部的各个方面的研究成果,而是阐述在这门课的领域中,起指导性、引导性的重要的研究成果。
学术性,反映研究的内容,不是只阐述在学术已具有共识的,或规范中规定的,经实践检验的实验,“是什么”的内容,而要进一步阐述对这些问题和其他方面内容的深层认识和不同认识,属于“为什么”、“怎么样”的内容。
前沿性,反映新的内容,不是只阐述本门课程已达到的、较为成熟的学术水平和内容,也要阐述在这门课领域,正在研究的或可能将要研究的问题。鲜明性,反映观点明确的内容,客观地介绍会计界对研究问题的各种观点,是肯定、否定或待研究。同时,也要充分地阐述编者在这些方面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观点。
国际性,反映涉及国际的内容,不是只阐述中国在某个方面的研究成果,而是阐述在这门课程的领域,包括国外会计学者在内的已取得的研究成果和达到的水平。
衔接性,反映的内容能前后衔接,能与会计本科课程的内容相衔接,是在本科教材内容基础之上的深人研究;能与会计博士课程内容相衔接,为进人博士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编写会计硕士研究生教材,这要正确处理以下关系:
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在继承基础之上的会计创新,会计创新使会计传统得以丰富和发展。教材的内容要继承已有的经过实践检验的正确的会计理论与方法,这部分内容是会计工作规律和会计历史发展规律的体现,是教材中主要的内容;同时,要包括会计界研究的新成果和会计改革的新成就。
认识与实践的关系,认识来源于实践,认识又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认识。教材的内容要反映会计工作规律和会计历史发展规律,并根据会计实践的发展.不断修改、补充、完善和发展会计教材。理论与现行规范的关系,理论指导建设现行规范,现行规范丰富和发展理论。教材内容中的会计理论,要反映具有规律性的现行会计法律、会计法规和会计规章制度。
质量与数量的关系,质量密切联系数量,注重质量与相应的数量。教材的内容要以质量为主,少而精,有相应的数量,简而明。
基本理论与基本实务的关系,会计基本理论指导会计基本实务,会计基本实务说明和论证会计基本理论。教材的内容以会计基本理论为主,阐述会计工作规律和会计历史发展规律,会计基本实务为辅,具体说明和论证会计基本理论。
基本内容与专题研究成果的关系,会计基本内容是反映的基本理论,在其指导下研究某些专题,专题研究成果丰富和发展某些基本理论。教材的内容以基本内容为主,结合阐述某些专题研究成果,而不是只阐述一些专题研究成果。
基本内容与相关内容的关系,以基本内容为主,以相关内容作为体系上的说明和补充,但要避免重复。教材以基本内容为主,与硕士研究生其他会计教材相关内容有联系但不要重复,与会计本科教材、会计博士课程相同内容要衔接,但要在程度和水平上有明显的区别。
中国特色与国际协调的关系,以中国特色为主,反映中国的实际情况,逐步与国际协调。教材的内容,要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反映中国的会计工作规律和会计历史发展规律,面向世界,逐步与国际会计通行规则相协调。
教材与教学的关系,教材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教材的编写要适当考虑教学的要求,教学要按会计硕士研究生教学计划的要求和会计硕士研究生教材的内容来组织。
编写会计硕士研究生教材,要按系统工程的要求来组织。编写的过程,是总结编者学术成果的过程,是学习、交流与总结会计学界学术成果的过程,是学习、借鉴国外会计学者学术成果的过程,也是会计学术研究的过程,需要系统组织、规划。
成立编委会,统筹规划,设计会计硕士研究生教材体系,协调各种教材内容之间的联系,确定编写要求,推荐每本教材的主编和副主编,制定编写计划。实行主编负责制,主编负责本书的规划,拟定内容体系,制定编写大纲,协调各章节内容之间的联系,确定本教材的副主编和编写人员,制定编写计划,按时保障质量完成编写任务。
编写会计硕士研究生教材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会计界同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解放思想,从实际出发,共同努力完成。
会计硕士论文:会计硕士产学研合作教育探究
一、“农大—瑞华”会计硕士产学研合作教育
构建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会计硕士产学研合作教育,需要高校与企业做出许多开创性的工作,在培养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要紧紧围绕提升会计硕士职业能力这个目标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解决培养环节遇到的各个方面的问题,包括实践基地培养条件、管理机制和合作培养内容等方面。以瑞华会计师事务所(以下简称瑞华)实习实践基地为例,总结“农大—瑞华”产学研合作教育经验。该合作模式把会计硕士培养分为三个阶段:及时阶段以农大培养为主,侧重理论学习,完成校内导师和第二导师共同选定的课程的学习。第二阶段以瑞华培养为主,会计硕士深入到瑞华参加实习、实践和撰写论文,培养实践和科研开发能力。第三阶段会计硕士将知识与实践凝练成学位论文。
(一)理论学习阶段
研一理论教学阶段,学院以全国会计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会计硕士专业学位参考性培养方案》为指南,在此基础上与实习基地共同探讨和商定培养方案。学院与瑞华的第二导师共同创建了会计硕士专业指导委员会,每一年度委员会都会通过座谈、专访等形式共同论证、修订培养方案,第二导师全程参与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在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会计硕士的校内导师和第二导师根据会计硕士的培养方向在培养方案指定的课程中选课。校内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案例教学,采用MPACC案例库中的案例和实习基地提供的案例进行情景教学,突出企业实际问题的讲解,与理论相得益彰,充分体现理论知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二)实践阶段
选择审计方向的会计硕士,一般被推荐到瑞华实习。瑞华在实践教学的组织落实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学院与瑞华共同制定了工作细则,制定了联合培养方式、培养费用、生活安排、学生管理等方面的制度,明确了合作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为了进一步推进产学研结合,建立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建设长效机制,2014年12月,学院申请瑞华为校级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出台了《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管理办法》,在此基础上,逐步构建起一个直接面向市场需求的校所合作战略联盟。2011年至今,会计学院以2011级、2012级、2013级会计硕士为运行实体、在多年产学研合作培养会计硕士的基础上,与瑞华就共建面向以提升就业能力为导向的产学研合作教育达成共识,开展长期合作研究。瑞华会计师事务所是一家专业化、规范化、规模化、国际化的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具有A+H股审计资格,是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具有突出影响力的专业服务机构。瑞华对会计硕士实习生存在着强烈的内在需求,每年10月份开始到第二年的4月份,事务所会集中处理大量的审计业务,业务在短时间内骤增,而在其它时间业务量归于常态,所以会计师事务所非常需要实习生来所工作,达到三赢的目的,学校、事务所、学生三赢局面。瑞华实习生的年接纳量可达40余人,每年10月份会安排实习生统一进来连续培训17天,前10天讲解审计准则和职工制度要求,讲解事务所具体业务,后面7天讲解今年会计准则的变化。通过这段时间的培训,实习生们对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对事务所的工作内容也有所了解。在11月份陆陆续续地加入到对企业的审计工作,大的公司项目一般会比较多,一般会进驻几十人,实习生在其中做一些配合性的辅助性的工作,比如用事务所自己编制的审计软件,按企业的循环做一些简单的底稿,或者按照项目经理的要求去做企业循环中的某一部分工作。通过这些工作实习生能够对企业的财务有所了解,通过审计,实习生还能分析出企业做的账正确与否,哪些部分存在问题,软件测试有异常的,实习生会反馈给项目经理,项目经理进一步处理,进行一些补充的程序,或者是对企业发表意见。实习结束后学员撰写详实、深入的实践总结报告。实习生工作结束后毕业时,学员会优先考虑留所工作,如果家不在当地的,还可以推荐到瑞华其他地区的分所工作,黑龙江分所出具鉴定和证明。
(三)撰写学位论文阶段
研二下学期,则是一个将实践与理论重新整合的过程,会计硕士对实习中发现的问题与校内的导师进行交流探讨,将知识与实践凝练成学位论文,论文形式可以是调研报告也可以是案例分析。瑞华可以为会计硕士在课题研究和学位论文方面提供很多素材。在实习过程中,瑞华对几百家上市公司进行审计,上市公司的舞毕、上市公司的财务管理问题、上市公司内控的不健全问题都可以进行研究,调查问卷的基础素材可以从事务所获得也可以从审计客户中获得。因此,会计硕士在实习过程中得到的不仅是职业能力的提升,还有研究水平的提升。
二、应用效果
自建立基地以来,基地为会计硕士进行专业实习培训及专业指导17人,2011级会计硕士2人,2012级5人,2013级10人。这些研究生在职业能力、科研、职称考试和就业质量方面都取了良好效果。在职业能力方面:会计师事务所的主要业务是给企业提供审计和会计服务,会计硕士在事务所实习能够比企业获得更多的知识量和更快的成长速度,因为在企业无论做什么工作岗位,接触的业务范围是有限的、相对固定的,而在事务所什么样的业务和什么样的企业都能接触到。在科研水平方面:2011级会计硕士张颖同学的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和以实习内容作为学位论文的选题、学院研究生导师王永德教授主持的省学位办研究生教改课题中调研问卷的“企业篇”素材主要得益于张颖同学在基地进行培训、参加项目审计等工作的收获。17名实习学员在第二导师的指导下,学位论文全部为案例分析型论文,论文内容不再空洞,与实际问题联系紧密。研究生通过参与这些富有挑战性的课题,发表的高水平论文逐年增加,目前已发表核心期刊6篇,省级13篇,获批研究生创新项目4篇,创新能力也得到显著提升。在职称考试方面:通过实践,会计硕士对会计理论的理解更加透彻,有1人在研究生期间通过注册会计师考试、9人通过中级会计师考试、7人通过初级会计师职业资格考试。在就业质量方面:2名会计硕士与德勤华永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北京分所、天华正信(北京)会计师事务所签订了就业协议,4名会计硕士与东亚银行(中国)有限公司青岛分行、浙江省工商银行台州市分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牡丹江分行、平安银行北京分行签订了就业协议,3名会计硕士考入了大庆市红岗区国家税务局、大庆市国税局龙凤区分局和伊春市农委,1名会计硕士与黑龙江广播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就业协议,其他7人与其它企业签订了就业协议。
作者:张莉莉 单位: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会计硕士论文:会计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探究论文
摘要:以调查问卷结果为依据,围绕培养模式的基本要素——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和培养评价,探讨如何培养会计学硕士研究生。笔者认为大多数高等院校应该以培养综合应用型会计人才为目标,从减少学制、发挥导师作用、完善课程体系、革新教学方法和更新教材、加强师资建设等方面规范培养过程,提倡以写作毕业论文为主要的培养评价方法。
关键词:会计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高层次的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但我国会计人才市场存在“总量过剩,结构失衡”的现象。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级人才的重要途径,笔者在分析社会对高级会计人才的素质要求的基础上,对会计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进行探讨。
一、样本数据和分析方法
我们课题组设计了一份问卷调查表,从2007年3月开始到2007年6月结束,调查人员向部分企事业单位的会计师、高级会计师、财务经理与财务总监以及江苏、浙江、安徽省多所高校的财务、会计和审计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的发放形式有两种:一是直接发放纸张问卷,回答完毕后收回;另一种是网上问卷,由调查对象作答后以电子邮件形式发回。第二种方式无法计算回收率,所以我们只能给出有效问卷情况,共收回问卷279份,全部有效。问卷将高级会计人才需要的素质分为知识、智力、能力、沟通、道德与心理5个方面共19个问题。每种素质要求分为6个需求层次,0为不需要,5为需求程度较高。全部问卷由调查员核实后编码,输入计算机,使用SPSS软件进行
统计分析,分析类型主要是描述性统计和用于比较均值差异的独立样本T检验。
二、调查结果
描述性统计结果显示,19个指标的均值依次是:职业道德(4.57)、财务知识与技能(4.36)、学习能力(4.19)、团队合作能力(4.19)、心理调节能力(4.14)、决策能力(4.14)、口头表达能力(4.14)、书面表达能力(4.13)、综合知识(4.09)、管理能力(4.04)、人际交往技巧(4.03)、智力(3.98)、经济与管理知识(3.98)、领导能力(3.97)、使用财务软件的能力(3.85)、基本信息技术应用能力(3.61)、创新科研能力(3.59)、高级信息技术应用能力(3.02)、信息系统开发能力(2.7),详细统计结果略。
收回的279份问卷中,教师79份,企事业单位高级财务人员与事务所注册会计师等200份,将它们分为两组。两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在管理能力、领导能力、心理调节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和决策能力方面两组人员的观点存在显著性差异,教师组的均值低于企业事务所组。教师这种观点可能会渗入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学环节等方面,在创新科研能力方面,教师组的评分显著高于企业事务所组,它们的统计量对比见表1。
三、研究结论
(一)按院校性质设定不同的培养目标
我国已有100多个会计学硕士点,加上其他硕士点设置的会计学方向,很多院校有能力培养会计学硕士研究生。[1]笔者认为,一般性院校以培养综合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在会计学方面具有重大影响的综合性院校及重点财经院校以分类培养为培养目标,既培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即又培养综合应用型硕士研究生。
侧重于培养综合应用型人才的理由是:及时,会计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走向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方面,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水平的提高,对师资质量有了更严格的要求,一般高等院校不太愿意接受硕士毕业生;另一方面,从硕士研究生从业的意愿来看,王浩等人对北京、上海、天津、厦门、济南、武汉、南昌、成都等地的11所综合性大学和财经院校会计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6.5%的人都渴望成为应用型人才,85%的人选择毕业后工作。[2]这意味着硕士生毕业后只有少数人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更多的人走向实务界。第二,社会对高级会计人才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用型会计人才应当具备实用性、创造性、外向性、通用性等主要质量特征。[3]
(二)减少学制年限,发挥导师作用
我国研究生学制是2.5~3年,可以适当减少到2~2.5年,这样做能提高师生双方效率,增加单位年度研究生教育经费投入。应用型会计学硕士研究生一般用1.5~2年时间完成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程的学习,用半年时间进行正式论文撰写(已完成了开题工作);有条件招收硕博连读的院校,对有潜力、符合培养条件的硕士生可作为学术型培养对象进行培养,缩短总计学制年限。
为了确保发挥导师的作用,要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及时,在确立导师途径时,通过双向选择确定指导关系,尽量不采用专业指定途径。双向选择方式不仅能重视学生的需要,更有利于师生沟通和相互尊重,为研究生学术创新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第二,入学时就确定指导关系,而不是做论文时再确定指导关系。这样能使研究生尽早进入研究状态,进行有目的的专业训练,为研究生学术创新提供较为充分的时间准备。
我们并不否定大多数院校一般都是入学时确定导师的做法,但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有可能在做论文时指定导师。另外,我们也并不否定采取集体指导研究生这种培养方式。通过确定导师,然后由学生和导师共同商定培养计划,在编制计划时就可根据其他导师的特长,选修其承担的课程,同样能达到获得其他导师指导的目的。(三)完善课程体系设置
1.课程体系要体现专业特色且兼顾多学科渗透
在设置课程体系时,首先要建设处于学科前沿的研究生核心课程,其次是要规划好有利于自学的大量选修课程,再次要建立有利于创新的课程教学方式。设置的课程要满足以本专业为主,同时尽量兼顾多学科渗透。时代要求研究生人才应当是“厚基础、宽口径”的复合型人才,因此,我们应该既加强综合知识、财务知识与技能课程设置,体现专业特色,又要兼顾多学科渗透的课程。
结合培养综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会计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主要目的是向学生提供高层次的在实际工作中直接可用的会计知识和技能,使毕业生将来在某一专门领域能提供有价值、合格的服务。会计学专业可分解的专业研究方向主要有:现代会计理论、财务会计、公司理财、审计与咨询、会计电算化。[4]课程体系中分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相关专业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其中可以适当减少公共必修课的学分比例,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选修专业课程。
开设的专业必修课主要有:《会计理论》、《现代审计理论》、《企业会计准则》、《现代公司理财》、《成本管理会计》、《财务分析》等;相关专业选修课主要包括《管理科学与工程理论体系研究》、《组织行为学》、《现代管理理论与方法》、《国际金融与贸易》、《国际商法》、《多元统计分析》、《逻辑学》等;根据专业方向选修专业选修课,如财务会计方向应设置的课程包括《高级财务会计》、《国际会计》、《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会计制度设计》等;审计与咨询方向应设置的课程包括《高级审计》、《会计职业道德》、《会计内部控制设计与评价》等。
2.增设训练必要的素质和能力的课程及教学环节
根据调查,在判断管理能力、领导能力、心理调节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和决策能力对高级会计人才的重要程度时,教师组的均值低于企业事务所组。为此,要增设训练这些能力的课程和教学环节。
具体地说,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主持专题讨论活动,鼓励他们在讨论活动中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培养研究生的管理能力和领导能力;开设《逻辑学》、《心理学》、《公共关系学》、《写作》等课程,培养学生语言、书面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
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虽然教师组的评分显著高于企业事务所组,但并不意味着不需要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各类学校可以因材施教,有能力的财经院校侧重于培养有志于理论研究的学生,注重培养他们的科研创新能力,而一般性院校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会计实务、管理、决策等应用创新方面的能力。
(四)革新教学方式和更新教材内容
1.提倡案例教学和疑难问题解析法等教学方式
在培养应用型会计学硕士生时,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职业判断能力,即能在综合各种信息和知识的基础上,选择合理公允的会计处理方法,如会计政策选择、补充报表附注揭示的范围、程度和方式的确定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善于运用批判性思维[5];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沟通技巧能力等。学术型会计学硕士生的培养应该强调基本理论的学习,强调研究方法的训练,为博士阶段的学习打好基础。具体教学方式可采用教师讲授与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和疑难问题解析、学生自我授课教学等,其中案例教学和疑难问题解析法是培养应用型会计学硕士研究生较为有效的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2.采用系列原版参考教材
会计工作岗位的特殊性要求会计人员应具备相似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会计学硕士研究生可以按一定教学内容进行培养。教学时可使用规范的系列教材,特别是学位课程,好使用国外先进的原版参考教材。各种方向的会计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期间使用的会计专业教材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四本:《会计理论研究》、《财务会计研究》、《管理会计研究》和《国际会计》。[6]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培养一支的研究生教师队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及时,推行人才引进机制,尽可能吸收本专业领域的国内外学者加入教师队伍。第二,积极培养现有师资,激励在职教师既注重理论水平的提高又关注会计实务中发生的新经济现象、经济业务对会计理论的要求。具体办法是鼓励教师出国或在国内名牌会计院校进修;参加国内外学术研讨活动;深入企事业单位进行及时手资料的调研工作,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设立案例中心,积累相关的案例。第三,聘请校外兼职教授。可以聘请有实践经验的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财务总监、经营管理者为学生开设讲座或讲授相关课程,开阔学生的视野。第四,实施合作培养模式,借助其他院校的师资,或者与企事业单位签订合作培养协议,共同培养研究生。
(六)开展培养评价工作
要对研究生的整个培养过程进行培养评价,具体包括两方面:课程学习评价和学位资格评价。
进行课程学习评价时,必须克服两种极端:单一的考试成绩或一篇课程论文。成绩的评价要综合多方面的因素,如学生平时到课率、课堂讨论发言情况,但仍应该设置笔试环节和课程论文环节。
写作毕业论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理论构思能力、研究组织能力、前沿把握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等,从某种程度而言,论文水平是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这些能力都是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学生在校期间有时间、环境等方面的保障,应该完成具有一定理论水平的毕业论文。
总之,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要求会计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只有改革培养模式,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创新型高级会计人才。
会计硕士论文:税务会计相关课程嵌入会计学专业硕士培养的路径研究
摘要:税收改革是“十三五”期间的重要举措。伴随着税收改革的展开,实务界对于税务会计人才的需求也迅速增加。然而从供给端看,税务会计相关课程无论是在本科教育还是会计学专业硕士培养中所受到的重视度都不够。本文首先分析会计学专业硕士培养中设置税务会计相关课程的必要性,其次归纳高等院校中会计学专业硕士培养中的税务会计相关课程的现状,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税务会计;人才培养;问题;对策
一、会计学专业硕士培养中设置税务会计相关课程的必要性
近年来我国税收制度变化较大。增值税和所得税在我国税收体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就增值税而言,近年来进行了两次大改革:一次是增值税转型,自2004年在东北开始我国由生产型增值税过渡到消费型增值税的转型试点,随后增值税转型在其他地区试点,最终2009年增值税转型推广至全国。另一次是2012开始的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改革试点,这次改革在2016年5月推开。就所得税而言,2007年进行了企业所得税改革,完成了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合并。这两大税种的变化势必对会计实务工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对于高层次税务会计人才的需求也迅速增加。
二、高等院校中会计学专业硕士培养中的税务会计相关课程的现状
(一)会计学专业硕士培养方案中税务会计相关课程的地位
从供给端看,目前高等院校中会计学专业硕士培养方案中,侧重于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的讲授与实践课程,对税务会计相关课程的重视不足。部分院校设置了税务会计,或税务会计与筹划课程。但从课程性质上看,此类课程通常为选修课。鉴于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差异,税务会计课程的作用受到较大“冷落”。并且很多高校中税务会计相关课程在会计专硕研究生培养中的课时设置为一周两节课。庞大的教学内容与较少的课时安排形成了鲜明对比。
(二)会计学专业硕士学生对于税务会计相关课程的认识
会计学专业硕士学生对会计的认识依然停留在财务会计领域。在选修课程时,也更侧重选修财务会计领域课程。很多选修税务会计课程的学生的最初动机来自注册会计师考试和注册税务师考试。基于此,很多学生对于课程预期更多局限于各税种计算,而非税务会计核算。另一部分学生尽管认识到税务会计的重要性,但是由于本科为非会计专业,缺乏相关基础,再加上课程设置课时偏少,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三、税务会计课程嵌入会计学专业硕士培养的路径分析
(一)会计学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的改变
在会计学专业硕士方案中,将税务会计相关课程设置为必修课程。在会计专硕日常培养中,宣传与传达税务会计的重要性。邀请实务界专家尤其是会计学专业硕士校外导师,详细给学生讲解税务会计在实务工作中的重要性。
(二)区分本科专业,设置税务会计相关课程
本科为会计专业的学生,通常有税务会计的学习基础,因此针对这类专业硕士研究生,可以设置税收筹划相关课程并辅以税务会计内容;而对于没有会计基础的学生,可以侧重让其选修税务会计课程。通过将授课对象作区分,可以更好地传授知识,因材施教,增强授课质量,从而推动高层次税务会计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倪婷婷(1986-),女,江苏盐城人,南京财经大学会计学院讲师,管理学博士,硕士生导师。
会计硕士论文:“德商”是会计硕士专业学位(MPAcc)教育的首要素养
摘要:会计专业硕士作为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在委托关系中的“两难地位”及会计制度中选择弹性区间的现实困境,都需要会计恪守道德自由空间,会计发展历史也实证了德商应成为会计首要的素养。文章从价值教育理念的回归、博雅内容的课程设置及多维化教学模式的转变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培养机制。
关键词:MPACC教育 德商素养 培养机制
济发展促使会计职业领域从传统算账、报账拓展到投融资决策、战略规划等高端管理领域。职业领域变化带来了会计人才需求转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提出:“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需求,加大应用型高层次会计人才培养,促进会计学研究生教育逐步向以应用型专业学位教育为主转变。”基于此,会计专业硕士(Master of Professional Accounting,简称MPAcc)成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途径。目前全国共有5批179个院校和单位获准开展MPAcc教育,并在培养模式、课程设计和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一、“德商”应成为会计专业硕士的及时能力素养
MPAcc作为高级会计人才如何面对未来,培养其适应职业需求的应对技巧、知识结构和领导能力等已成为共识。为形成MPAcc的综合能力,学者们从素质视角进行了研究,普遍认为智商(IQ)、情商(EQ)和灵商(SQ)是最重要素质(王开田、胡晓明,2012;吴艾莉、王开田,2014)。按照《辞海》定义,素质包括人生理上原来的特点、事物本来的性质及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基本条件。笔者认为,作为面向职业导向的MPAcc教育,更应该培养学生的素养而非先天特点的素质,因为素养是由训练和实践获得的能力。不可否认,“三商”的确是高级会计人才的要素,但作为未来行业中的精英,“德商”更应是其教育中的首要因素。
所谓“德商”(Moral Intelligence Quotient,MQ),是指人的德行水平和道德人格品质。哈佛大学coles(1997)提出德商是人们经过生活检验并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道德行为。Doug Lennick和Fred Kiel(2005)则把德商界定为一种精神和智力上的能力,决定如何将人类普遍适用的诸如正直、责任感等原则运用到个人的价值观和行动中去。仲理峰(2007)研究也指出,德商能帮助人们根据准则辨别价值观、目标和行为的对错,确保个人和职业目标与其道德指南相一致。可见,德商更关注了人的德性水平和品德修养。
德商为什么应超越“三商”成为MPAcc首要素养呢?智商是人智力高低的数量指标,包括对数字、空间、逻辑、词汇及记忆等能力,是人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商是人管理自己情绪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包括监控自己和感受他人情绪、区分自己和他人情绪及运用情绪信息来指导自身思维和行动的能力。灵商是人对事物本质的灵感、顿悟能力和直觉思维能力。从三者内涵可看出,智商素养能使人形成融会贯通并实现跨领域思考的能力,但属于理性思维过程,无法培养学生控制自我的能力。情商素养决定人认识并控制情绪,能使学生划定恰当的心理界限,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但情商多数情况下是价值中立的,不能帮助学生形成分辨是非得失的能力。灵商素养决定人的创造力、权变力和推演力,但忽视了价值判断,无法形成学生诚实、责任心和正直等价值观。只有通过德商才能塑造学生道德信念,增强其道德敏感性并养成道德责任感。尤其面临着现实困境时,更需要强调德商的作用。
二、会计面临的“道德”困境需要职业群体秉承道德操守
会计在企业委托关系中处于“两难地位”,企业是要素所有者合作形成的契约性组织,不仅包含着所有者和管理者间的关系,还包含着管理者和部门人员间的关系。企业层级制的委托关系中,会计人员直接受托于管理者,但却间接受托于企业所有者等外部利益主体,会计就要面对多方利益冲突(吴水澎、刘启亮,2005)。委托关系中,会计人处理问题按照职业道德考量应遵循先社会公众、职业界、企业,后个人的选择顺序,实际上,由于会计受雇于企业,企业管理者是其自身利益的决定者,当为满足贷款、上市、上市后配股、纳税等需要进行盈余管理甚至利润操纵时,理性的会计人不得不屈从于作为其委托人的管理者,面临着道德困境。同时,会计制度中选择的弹性区间也使会计面临着道德选择,作为通用商业语言的会计是企业契约主体决策的主要工具,为使会计语言规范化,会计制度作为规范会计事项的规则成为国家制度体系中重要的一项内容。但由于企业形式复杂性及业务多样性,会计制度只对会计核算需遵循的符合会计目标的要求进行了原则性规定,更多的业务处理程序因现实复杂性无法做出确切规定,只是根据原则性规定采用灵活的处理方法,导致在会计政策、估计及方法的选择中需要会计的职业判断。
会计行为选择影响着信息使用者的利益,甚至产生社会经济后果,该后果已被多家公司会计丑闻所证实;会计行业不当行为甚至引致了宏观经济衰退。可见,处于企业委托关系链条中的会计处于两难境地,尤其随着会计选择弹性区间扩大,会计将面临更大压力和更强诱惑,会计是否能够恪守公正性、真实性等原则,需要职业群体秉承道德操守。
三、德商是会计行业和会计首要素质的历史实证
会计作为经济管理的基础具有诚实品质。在学科发展史中,曾有“管理工具论”“信息系统论”等多种理论思潮,但会计被认为是经济管理基础是人所公认的。如郭道扬(2013)指出:“学者们一致认为,如果某一历史阶段发生会计失控,那么这个阶段的经济管理便丧失了工作基础,最终失去对产权与财产权益的保障,从而造成公司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重大损失。”会计作为经济管理的基础,诚实、守信等职业操守推进着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发展初期,会计就以诚实品质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功效(郭道扬,2013),会计的道德属性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为自身职业赢得了声誉,如马克斯・韦伯认为“资本主义本质是理性获利”,而“理性获利过程和行为是靠会计来调节的”。股份公司发展过程中,会计再次以诚实的品质成为助推资本市场发展的利器,会计方法居功至伟(杨雄胜,2003)。1710年英国“南海泡沫”事件开启资本市场管理的先河,会计因其诚实品质成为《股份公司法》得以实施的有利保障,体现为确定了审计在上市公司中的地位,确定了上市公司定期编制试算平衡及资产负债表,确定了上市公司监事对公司账表的审计职责。多次修补的《股份公司法》中,会计秉承的真实性、公允性等原则多次被强调,会计的真实记录使得股份公司制度得以健康存续。现代社会发展进程中,会计更以诚实的品质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周守华、刘国强(2014)指出,正是会计的财富计量、价值创造和引导资源流动和分配的功能成就了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和现代市场体系的构建。会计的基础地位使得会计人也被赢得了诚实品性的赞誉,史学家迈克尔・查特菲尔德就曾指出:“18世纪的会计师兼商人、商,自称会计师的人在政府和法庭任职,在这种情况下,其公正无私和个人的诚实性比簿记技术更加重要。”我国经济发展进程中,先贤们同样强调道德乃会计人安身立命之根本,如潘叙伦先生所提倡:“夫学识经验及才能,在会计师固无一项可缺,然根本上究不若道德之重要性”。会计行业有着诚实的品质,会计职业是诚实人的职业,道德能够遏制机会主义行为,必然将道德纳入会计教育视域,将德商作为会计高级人才培养的及时素养。
四、会计专业硕士“德商”教育机制的初步构建
(一)教育理念――向价值理性回归
马克斯・韦伯将理性区分为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工具理性关注客观存在的对象和计算,价值理性注重行为本身所代表的价值及人自身存在的意义。近代西方更多地体现了工具理性的发展,其原因在于科学技术进入生产领域的工业革命带给人类的物质上满足,使价值导向笼罩在功利主义的“工具理性”层面,正是对价值理性的遮蔽,导致了南海公司等事件萌生。因工具理性思想的影响,现代会计及财务理论的发展也充满着工具理性的影子,经典的财务模型几乎都是基于“自利”和“理性”的假设,如马科维茨提出的证券投资组合理论,米勒和莫迪利亚尼提出的股利无关等理论。所以会计教育需摒弃工具理性理念,向价值理性回归。理念上强调会计行为需要对利益相关者负责,将价值理性下的人文关怀教育列为首要目标,转变会计仅是技术性工作的理念。当价值理性观念根植于会计的内心,未来面对复杂环境时,就能恪守独立、客观及公正等伦理判断,实现职业道德中所强调的廉洁自律和诚实守信。
(二)课程设计――加大博雅教育内容设置
博雅教育是以人的自由性和发展为主旨,目的是情感陶冶和健全人格塑造,提倡教育目的在于提高思辨能力、道德推理能力和履行公民责任能力等,用深厚的人文知识底蕴完善自我和适应社会。据《全国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参考性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的必修课(20学分)中含政治、外语和管理经济学的公共必修课,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和管理会计的理论与实务。选修课(13学分)含有管理统计、宏观经济分析、战略管理及会计职业道德等限选课。实践课(7学分)规定要参加实践活动和参与案例研究与开发活动,从中可以管窥主要以会计及管理知识为主。基于博雅教育,一方面应设置更宽泛的课程群,开设有助于培养学生德商形成的选修课,如哈佛大学设置的伦理学中的基本问题、儒家人文主义、社会反抗的道德基础等课程,引导学生掌握广博的文化知识。另一方面扩大课外阅读书目范围,如查特菲尔德的《会计思想史》、郭道扬的《会计史研究》等,让学生从历史发展进程中去感悟会计的本质。通过博雅知识的学习和熏陶,规避课程体系的狭窄性和技术性,学生将认识会计学科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进而提升认知力和思辨力,避免未来仅仅成为只有一技之长的专业工匠。
(三)教学模式――向多维化模式转变
首先,通过多学科和多课程渗透方式夯实会计职业道德课程的基础。MPAcc教指委《企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指导意见要求,该课程“使学生了解伦理学的基本原理、企业伦理的具体内容与会计职业道德准则与相关规范”。因学科间差异,伦理学与管理学教师长期形成的价值追求及思维模式等存在着差异,授课话语体系一定程度上也存在着不同。所以高校应利用学科优势,实行“跨院多师”的教师资源配备,请人文学学科的教师讲授职业道德的内容。同时,将职业道德内容渗透到所有课程模块中,受理性经济人行为假设及数理性分析的影响,目前多数课程内容都强调效率优先,忽视价值判断,所以无论是必修课亦或选修课都应将道德内容融入教师讲授中。道德知识的多方位课程覆盖,一定程度上就会提高学生未来处理道德困境的能力。其次采用职业道德讲授模式使德商素养教育实践化。一方面教师加强案例教学方式,道德内容多是思辨方法产物具有抽象性特征,通过案例教学可使其抽象内容形象化,通过案例教学中事物总体特征的剖析,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另一方面采用嘉宾讲座、故事研讨、道德讨论及角色扮演等方式,通过伦理体验方式进行学习,学生就会逐步提升自身的伦理意识和道德推理能力。
会计界目前面临的挑战不仅是基础理论层面,更深层表现为会计伦理职业道德层面(杨雄胜,2013)。教育家纽曼在《大学的理念》中指出:“真正的大学教育是什么?不是专业教育,不是技术灌输。大学的理想在于把每个学生的精神与品行升华到博雅的高度,这样的人首先在精神上是健康的”。MPAcc教育目的是达“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为避免未来的高级会计人员不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在工具理性盛行的时代,更需要我们付诸更多的努力。
会计硕士论文:热门专业:澳洲会计硕士课程
会计学被人们称为市场经济的语言,极富挑战性的西方会计学帮助学生深入学习全球财务领域知识,更深层次地理解当今变化万千的国际环境中的课题和惯例。在国内,虽然中低端的会计人才早就有些过剩了,但不论在国内或国外,国际化的高端会计人才始终炙手可热,供不应求。每年,我国都有大量的本、专科毕业生去澳大利亚就读会计学研究生课程。其实,去读会计课程还是有些门道的。
两类澳洲会计硕士课程选读技巧
澳洲会计硕士课程大致分两大类:一类是专为本科是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开设的,通常称Master of Com-merce(Business, Accountancy);另一类是给没有会计专业或相关专业背景,其它任何学科的大学毕业生设置的,即Master of professional account或Master of Practicing Accounting 也有称Master of Accounting的,通称专业会计硕士,简称MPA。那么,留学申请人究竟如何选择呢?当然,可以从课程的名称来选,但更的还是从课程的入学要求(Entry Re-quirements)与课程的科目来分辨。
一、本专业学生的选择
国内不少会计专业的本科生坚持自己的专业方向,为了学习地道的西方会计,提升专业层次,留学澳洲,继续深造,他们应申请以Master of Commerce (in accounting)为代表的会计硕士学位课程,而不是选读MPA。在申请前需先通过澳大利亚注册会计师协会(CPA)的专业评估(Overseas Qualification Assessment)。具体评估要求,请查询该协会官方网站:www.cpaaustra;.au
澳大利亚几乎所有的大学都提供上述课程,且多为CPA Australia所承认。如:五星级名校悉尼大学商学院的Master of Business (in accounting)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学制一年半;商科名校麦考里大学的Master of Commerce in Accounting & Finance,8门专业课,仅需1年,“性价比”高;该课程的另一特点是可以会计课程为主,兼选若干金融课程。当然,选墨尔本大学、昆士兰大学、UTS等都不错,每一个课程都有自己的特点、优势与入学要求;申请人可根据自身的条件、留学目的,仔细斟酌,三思而定。
二、非本专业学生能申请的
专业会计硕士课程(MPA)是专门为那些没有会计学背景的本、专科毕业生开设的。近年来,越来越多从没读过会计,甚至没有任何商科背景的本、专科毕业生选读此类课程。
普遍来讲,或由于我国高考的制度问题,或因报考大学时的不慎,不少同学等到大学读完了,才发现自己曾经选择的专业并不是自己真正喜欢的。他们来自各个不同专业:有读英美文学的、英语商务的、以及经济、法律、理科、工科等。
留学咨询专家普遍认为,本、专科毕业之际即是转换专业的绝佳时机。
澳大利亚的会计硕士课程被人们戏说为移民课程,不少就读该课程的人考虑的更长远,打的就是技术移民算盘。对这些人来说,到澳大利亚选读MPA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很可能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当前,如此多的学生涌向澳洲的商学院,其中一些人的确带盲目性,或许有些人也并不适合读会计,这一点值得注意。但上述现象也反映了国际人才市场对商科高端人才的持续需求,也是澳大利亚移民部的技术移民政策导向的结果。在澳大利亚本土,会计专业一直是技术移民评估的较高分专业(60分),经常位于紧缺行业名单(仅此,就加15分)。
去澳读会计学硕士不难, 但切忌“跟风”
对于任何非会计专业背景的本科毕业生来说(必须拥有学位证书),申请澳大利亚的会计学硕士课程并不难,学校的选择面还是很宽的,悉尼大学、麦考里大学、科廷大学、迪肯大学、南澳大学等都开设专业会计课程;一般学制一年半至两年半;每年学费大约16000澳元至23000澳元不等;近年来,除了学费年年看涨外,入学要求也有逐年提高的趋势,要求申请人有更好的大学成绩与更高的学术英语能力。一些五星级名校要求雅思总分6.5以上,任何一科不得低于6.0,麦考里大学也是这样要求的,一般大学低也要求雅思6分以上;当然,一时未达到要求,还可以在主课之前,配套8至20周的语言课程;很多大学开设语言直升班,麦考里大学语言中心(NCELTR)专门为会计课程开设的APP(Ac-counting Preparation Program)直升课程就很实用。
三年制大专毕业生或本科无学位者,欲直读会计硕士学位,挑选的余地相对就窄多了,但也有三、五个知名大学提供的专业会计硕士(MPA)课程相当不错。著名“新秀”西悉尼大学、百年名校塔斯玛尼亚大学、位于墨尔本的迪肯大学等均提供2年制的“专升硕” MPA课程。
据了解,澳大利亚在几年前修改了税法,大公司、中小公司需要更多会计专业的人才,市场需求量连续多年持续稳定。此次会计专业重新列为紧缺职业,使得上千名完成了财会专业的我国留学生得以在澳洲就业,拿身份,开展崭新的人生里程。
可以预计,我国本、专科毕业生到澳大利亚读会计硕士课程的热潮必将掀起新的一波。且不说“跟风”对不对,学西方会计,拿澳大利亚会计硕士学位与CPA注册会计师证书毕竟是真本事,硬工夫。再有,会计专业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如果不打算将来当教授、搞研究,人们大可不必读到博士,拥有会计硕士学位再加上国际承认的注册会计师资格就可称为高级会计人才了,足以应对未来职场的挑战。
会计硕士论文:全日制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
摘要: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全日制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关键要素,但对于全日制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大多高校尚处于建设和摸索阶段。本文结合江苏科技大学全日制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实例,分析了依托三大平台、“实习转型” 与“实践提升”相结合的两大特色,阐述了培养综合素质、提高综合技能、培养创新人才的三大成效。
关键词:实践能力培养 全日制会计硕士 专业学位研究生
基金项目:江苏省2013年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JGLX13_072)、2012年江苏科技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1042151201)的阶段性成果。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高层次会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并逐渐由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变,而长期以来,我国会计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以学术型研究生为主,对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重视不够,因此,2004年3月,我国正式设立中国会计硕士(MPAcc)专业学位。MPAcc招生类型包括在职攻读与全日制攻读两种形式,其教育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注重实操能力和实操知识的培养。由于江苏科技大学(简称“江科大”)全日制MPAcc专业学位研究生多数是应届毕业大学生、实践能力不强,为培养其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能力,凸显MPAcc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点,江科大立足于学校的船舶行业资源优势,发挥经济管理学院(简称“经管院”)的管理信息化学科优势, 在培养全日制MPAcc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方面形成了自身的特色。
江科大是一所江苏省和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两大船舶集团共建、主要面向船舶和海洋装备制造业的普通高等学校,已建立了“数字化造船实验室”、“海洋装备研究院”、“船舶产业经济研究院”等一系列与船舶产业链紧密集成的产学研合作平台。江科大经管院依托学校船舶行业背景和借助经管院管理信息化的学科优势,2000年由江科大、江科大经管院以及经管院部分教师共同出资成立的 “金舟软件有限责任公司”(简称“金舟公司”),对船舶制造与管理领域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及前沿技术进行攻关,研究设计了适合我国船舶制造企业特点的集成制造模式,构建了“设计、制造、管理、信息”一体化集成平台。借助长期的船舶行业深耕,以及在管理信息化领域的长期积累,江科大经管院拥有了船舶行业资源优势和凝结了管理信息化平台,这为江科大培养全日制MPAcc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并形成特色奠定了基础。
一、江科大全日制MPAcc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特色
(一)依托三大平台
1、依托中国船舶两大集团为核心的行业合作的平台
依托江科大建立的一系列与船舶产业链紧密集成的产学研合作平台,从1983年开始培养会计专业学生以来,大部分会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船舶行业内的实践基地进行,长期合作中,形成了规范的会计实践体系,而这一套会计实践体系经过凝练和提升后,用于培养全日制MPAcc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使实习效果能真正落在实处。
2、依托自主研发“影子工厂”实验教学系统的平台
“影子工厂”实验教学系统是模拟企业ERP实例的教学软件,由江科大经管院教师在长期从事制造业信息化服务与管理咨询、积累了丰富的企业数据及现代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教学的特点及实训过程组织的需要,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综合实验教学平台,该平台引入企业实景模拟和在线交互实验的功能,模拟8大管理职能、42项管理过程、159项管理活动;并提供完整的具有企业状态、企业特征、企业行为和企业绩效的数据,企业模拟效果真实,使研究生得到了系统、富有深度的企业管理实务的训练。
3、依托金舟公司“产学研”相结合的平台
金舟公司与江科大经管院合作,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自主研发了“船舶集成制造管理系统”、“造船成本管理系统”、“造船工程管理系统”、“造船物流管理系统”、“船舶配套企业信息化平台”等产品,并在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和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下属的数十家企业及江苏、浙江等地方企业得到成功应用,在船舶行业内树立了“金舟”品牌。教育部专家鉴定认为:研究成果在造船企业模型、数据模型、造船成本、造船物流等管理领域达到了国内经验丰富水平,其中造船目标成本管理控制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该研究成果对全日制MPAcc专业学位研究生了解企业实际运作,熟悉企业管理职能、过程、活动起到很好的支撑。
(二)“实习转型” 环节与“实践提升”环节相结合
由于江科大全日制MPAcc专业学位研究生普遍对管理流程陌生,对企业管理问题缺乏整体认知,融入企业较为困难。因此,江科大经管院将传统MPAcc的单一实践过程设置为“实习转型”和“实践提升”两大环节。
1、“实习转型”环节
“实习转型”环节包括“影子工厂”综合实验和金舟公司实习两个步骤。
及时步,“影子工厂”综合实验。全日制MPAcc专业学位研究生在熟悉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审计、税务、成本控制等模块化会计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影子工厂”综合实验,通过管理职位模拟、财经岗位角色变换、在线交互等模拟手段,进行管理全流程的模拟操作,对管理流程形成整体认知和深入理解,克服了理论教学抽象、空洞、难以联系实际的不足。
第二步,金舟公司实习。“影子工厂”综合实验后进入金舟公司接受2-3周的实习,实习导师可根据全日制MPAcc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特长和背景,训练其企业实际调研、整理访谈记录、提炼管理问题、撰写管理咨询和管理方案的能力;同时,对其进行IT技术能力的训练,在数据分析和XBRL等IT技术方面进行实务导向的强化训练。
2、“实践提升”环节
由于经过“实习转型”环节的针对性和强化训练,绝大多数全日制MPAcc专业学位研究生加深了对制造业管理流程、会计问题和管理问题的了解,对IT数据库应用技术的掌握都有较大的进步,并对会计与管理的结合有了更的认知,已经具备融入企业的能力。此后,再转入“实践提升”环节,开始进入实践基地进行会计实务的操作,接受实践基地导师的指导,从事会计事务或相关的管理事务。
二、江科大全日制MPAcc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特色培养的成效
(一)培养全日制MPAcc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综合素质
三大平台给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很好的支撑。通过三大平台,提高了研究生对船舶行业复杂性管理的深度理解,增强会计实践中融会贯通IT技术的应用能力,从而锻炼了研究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研究生的综合管理素质。
(二)提高全日制MPAcc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综合技能
借助“实习转型”与“实践提升”环节,帮助研究生深入了解企业经营、技术、物资、生产、财务等各管理环节,理解企业的各项管理职能、过程和活动,并以此为基础结合理论了解和掌握企业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开发以及实施的过程与方法。
(三)培养全日制MPAcc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人才
借助金舟公司自主研发的并在中国船舶两大集团下属的数十家企业及江苏、浙江等地方企业得到成功应用的 “船舶集成制造管理系统”、“造船成本管理系统”、“造船工程管理系统”、“造船物流管理系统”、“船舶配套企业信息化平台”等产品的背景,研究生可以学到在学校无法接触的实践技能,通过学习、研究与生产实践结合,还可以发现许多生产实际中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系统的应用和体验使全日制MPAcc专业学位研究生进一步升华管理理论,使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螺旋式上升。
三、结束语
根据全国会计硕士(MPAcc)教育指导委员会的《会计硕士专业学位参考性培养方案》(2011年3月修订)的精神,MPAcc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是以实践能力、应用能力的提升为教育目标,主要是培养专业的和专门的管理型、技术型人才。江科大立足于学校的行业资源优势、充分发挥经管院和金舟公司的管理信息化学科优势,为全日制MPAcc专业学位研究生提供实践能力培养的大平台,锻炼了全日制MPAcc专业学位研究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能力,培养了管理型、技术型的应用型会计创新人才。
会计硕士论文:对提高会计学术硕士经典文献选读课程教学效果的思考
[摘 要] 阅读本学科的经典学术文献是会计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掌握基本学术能力的必要途径。然而,学生在修读经典文献选读课程时会面临诸多问题,授课教师在讲授经典文献选读课程时也会面临诸多挑战。笔者以会计学科为对象,结合自身经历,对经典文献选读课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逐一分析,并提出了若干参考性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 会计学;学术硕士;经典文献选读
0 引 言
对于学术硕士,提高其学术素养与基本的学术能力是人才培养的重心。在这过程中,通过开设经典文献选读课程,指导学生阅读本学科的经典文献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然而,对于学生而言,经典文献的阅读并非易事。对于授课教师而言,如何引导学生更好的掌握经典文献的内涵并做到举一反三也并非易事。
然而,通过文献检索,我们发现,现有的关于会计学术硕士培养问题的相关研究都主要集中于探讨会计学术硕士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等导向型问题。还有研究主要比较了中国和美国会计学术硕士的培养差异。但是,针对具体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效果展开细致分析的文章极为少见。本文正是试图从这一视角弥补现有文献的不足,也为后续研究提供部分参考。
笔者有着丰富的科研经历,也长期担任学术硕士与博士研究生会计学经典文献选读课程主讲老师。在本文中,笔者试图通过自身的经历,对现今会计学术硕士经典文献选读课程中存在的问题逐一进行分析,并在自我剖析与自我思考的基础之上,对如何提高经典文献的阅读效率提供参考性的解决办法。
1 经典文献选读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学生对于所阅读的文献没有实际感受,且很多学生不阅读文献
具体而言,在阅读完文献后,虽然学生能够大概了解文献所阐述的含义,但是对于文献中的诸多细节是如何实现的,没有实际感受。换言之,学生对于文献大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此外,因为教学过程中实行学生分组报告制,这导致当次不负责报告文献的学生基本不阅读文献。这样的话,一学期结束,每一位学生实际阅读的文献数量非常有限。这使得每一位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结构大大低于老师的预期,从而极大地降低了课程的教学效果。
1.2 课程由一位授课教师负责,不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宽
受课程安排的传统思维限制,经典文献选读课程的授课教师通常只有一位。然而,每一位授课教师的知识都是有限的,老师都有着自身擅长和不擅长的研究方向。这使得在授课过程中,授课教师会不自觉的偏向于自己擅长的研究领域。例如,授课教师会将自己所擅长的研究领域内的文献讲解得更为透彻,而对其他领域文献的理解深度相对有限。这种教学安排将不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宽,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局限了学生的思维。
1.3 学生只能够了解各领域的经典文献,而对各领域的近期进展知之甚少
经典文献选读课程虽然可以让学生了解到该学科内各研究领域的基础性文献,但是,学生无法掌握各研究领域的近期进展。这导致的一大问题是:学生觉得这些文献虽然重要,但是要想在这些文献的基础上开展进一步的工作,没有任何头绪。即便有头绪,当他们咨询老师时,老师会发现他们的想法可能早在十几年前就已经被人实现了。长此以往,学生会质疑阅读经典文献的必要性,甚至会产生沮丧心理。这不利于建立学生对于学术研究的兴趣。
1.4 学生无法举一反三的将经典文献中的所学运用到自己的研究项目中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经常会遇到如下的问题:学生在开展自己的研究项目时,无法将经典文献中的所学很好的结合。事实上,在笔者看来,他们所开展的很多研究项目可以借用经典文献中的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然而,他们大多无法做到举一反三。
1.5 学生忽视基础研究的重要性,偏向于追求“天马行空”的研究
在了解会计领域的经典文献之后,学生们往往不愿意去强化一些基础性的知识。例如,研究经典文献中所展现事实的时间序列的变化;研究上述事实在不同制度背景下的差异等等。这些工作对于学生深刻的理解经典文献是非常有帮助的。但是,学生们对于深挖经典文献没有太大的兴趣,而是非常乐意于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经济事实与经典文献相联系,并试图将这些想法转变为学术论文。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但是因为学生们的学术积累不够,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学生们的这些想法都是没有理论基础的,属于两点之间“天马行空”似的随意连线。这无益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反而会让学生产生一种错觉,觉得学术似乎是肤浅的。
2 提高经典文献选读课程教学效果的对策
2.1 采用“干中学”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对于理论型的经典文献,授课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将其实证化,即采用经验数据印证文献中的理论是否与现实世界一致。例如:Ohlson (1995)对会计数据如何影响股票估值进行了理论分析。那么,授课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采用上市公司的数据对Ohlson模型进行实证检验,考察会计数据到底可以在多大程度上解释企业的股票价格。对于实证型的经典文献,授课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采用中国的数据,将文章的实证过程“复制”一遍。上述内容可以以课堂作业的形式布置下去,并要求学生提供实证过程中的原始数据、数据处理过程的代码、以及最终的结果。而且,最终的结果可以在学生进行经典论文的演示时一并呈现。
这种“干中学”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在阅读文献的过程中学会如何进行实际操作。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经典文献,对文献的框架和细节都有实际感受,也可以防止学生不阅读文献。而且,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还有可能会发现一些与经典文献的结论不一致的地方,而这也许就是新的研究机会。
2.2 实行多名教师联合授课的教学安排
对于经典文献选读这类课程,教学安排不应局限于传统思维,而可以考虑实行多名教师联合授课的制度。因为每位教师都有自己擅长的研究领域,如果由每位教师来讲授自己所擅长领域内的文献,那么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文献方面、以及在介绍该领域近期进展方面无疑是可以事半功倍的。
而且,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教学风格,这可以提高课堂的新鲜感,活跃课堂气氛,从而较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当然,这类教学安排对教学单位的师资力量要求较高。因为这要求教学单位的老师有不同的研究方向,且需要老师们非常清楚自身研究方向的学术前沿所在,或许这也是这类教学安排没有得到普及的原因所在。
2.3 授课教师补充介绍各研究领域的近期进展
在学生汇报完经典文献,授课教师对学生所汇报的内容进行点评和补充之后,授课教师应留出专门的时间对该领域的近期进展进行梳理,从而使得教学内容相得益彰。这项工作对于学生而言无疑是受益无穷的。因为学生在了解经典文献的基础上,如能对近期进展了解一二,则对于该领域的发展全貌会有初步掌握。在这基础上,学生开展进一步研究的阻力会大大减小,也可以避免走弯路。
当然,这一工作对于授课教师而言是具有挑战性的,也并非短时间内能够做到的。因为它需要授课教师在课前完成对大量文献的基础性阅读,而且需要将这些文献有机地组织起来。但是,事实上,授课教师如果能够抽出时间对研究领域的近期进展进行总结,也可以在客观上迫使授课教师对自身的知识结构进行更新,时刻掌握近期的学术动态,了解学术前沿所在。
具体到笔者自身,在过去两年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已经完成了对一半以上研究领域近期进展的初步梳理工作,另外一部分研究领域近期进展的梳理还不够系统和完善。但是,这项梳理工作是值得的。因为它使得笔者在课堂上能够更加自信的面对学生,也从内心里觉得自己部分达到了期待中的教学效果,无愧于学生。当然,最为重要的是,它使得笔者的知识结构更为系统,这反过来促进了笔者学术研究能力的提升。
2.4 重视文献的思想与理论
授课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经典文献时,应该强调学生多关注经典文献所传达的思想以及基础性的理论,而不应该沉浸在文献的细节之处。因为思想和理论是可以通用的,而细节之处关注过多只会造成学生“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无法举一反三。
例如,在探讨会计信息质量的经济后果这一研究领域时,虽然会计信息质量的衡量方法有很多种(操控性应计利润、应计质量、会计舞弊等),且经济后果也有诸多视角(薪酬契约、投资效率、资本成本等)。但是,这一类文献最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来源于信息经济学对于信息不对称的探讨。如果学生在阅读文献时能够对这一基础性的理论倾注一些精力,那么他们对于不同文献之间的相互关系将会更容易理解。而且,他们在日后开展类似的研究时,也能更的找到切入点。
2.5 鼓励学生就本学科最基础性的问题展开研究
对本学科最基础性的问题展开研究有诸多好处。首先,学科的每一次大的飞跃,都是建立在对本学科基础性问题有了新的认识的基础之上。因此,关注基础性问题有利于学生了解学科的精髓所在;其次,学科的前沿问题大都是基础性问题的延伸与深化。因此,关注基础性问题有利于学生更快的理解学科的前沿问题;再次,应用类学科的基础性问题往往也是与现实世界对接得更紧密的问题。因此,即便学术硕士在毕业之后不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对基础性问题的了解对其理解企业实践也大有裨益。
因此,授课教师在课堂上应该经常引导学生对基础性问题展开研究,而不是一味的追求“出人意料”与所谓的创新。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就一个基础性的问题尽较大的努力研究透彻,而不是要求学术积累还非常薄弱的硕士研究生在选题上浪费太多时间,而在写作上草草了事,这无疑是舍本求末。
3 结 语
以上是笔者对于教学过程中的心得与体会的总结,希望这些总结对于学生以及相关的授课教师有所启发。当然,因为笔者所从事的学科为会计学,因此这对于其他学科可能并不适用,这也是本文的局限所在。
会计硕士论文:我国会计硕士(MPAcc)专业学位教育绩效管理体系构建研究
摘要:本文首先确定了构建我国会计硕士(MPAcc)专业学位教育绩效管理体系的理论基础是平衡计分卡;然后从我国会计硕士(MPAcc)专业学位教育的价值目标入手,根据我国会计硕士(MPAcc)专业学位教育的特点,分析了如何为我国会计硕士(MPAcc)专业学位教育构建绩效管理体系。在国外,平衡计分卡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但在我国,平衡记分卡还未得到广泛应用,尤其在非营利组织和公共机构的应用很少,成功的案例更是寥寥无几,所以值得我们去做这方面的研究。
0 引言
我国会计硕士(MPAcc)专业学位自2004年设立以来,不断成长,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同时也面临现实社会对高级会计人才需求越来越多的挑战。而运用平衡计分卡构建我国会计硕士(MPAcc)专业学位教育绩效管理体系,有利于我国会计硕士(MPAcc)专业学位教育更快、更好地实现其价值目标。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其核心竞争力,使其成为中国专业学位教育中的品牌项目。
开展在我国会计硕士(MPAcc)专业学位教育的绩效管理体系中运用平衡记分卡的研究,对改进我国会计硕士(MPAcc)专业学位教育管理方式,转变我国会计硕士(MPAcc)专业学位教育管理理念,提高我国会计硕士(MPAcc)专业学位教育效率和提升会计硕士(MPAcc)专业学位培养单位的管理能力和回应力,都具有重大意义。
1 平衡计分卡原理
平衡计分卡是通过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方面的指标之间相互影响、相互驱动的因果关系来制定和实施组织的战略,从而实现组织的业绩评价以及促进组织战略实施的目标。
平衡计分卡理论框架强调四个维度平衡协调发展,如果组织想取得良好的财务业绩,就必须满足顾客需求,让顾客满意;如果想要使顾客满意,就必须有内部流程支持;而以上业绩又是以人力资源为基础的,因此学习与成长层面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视。
平衡计分卡的四个维度是彼此支持、相互驱动的,是一个循环提高的过程。
1.1 财务方面
由于财务指标在概述可计量经济后果的已发生方案方面的价值,平衡计分卡保留了财务方面的内容。财务业绩的指标不仅能反映出公司的策略和业绩对净利润的影响,典型的财务目标还是要和盈利能力连在一起。
1.2 客户方面
在平衡计分卡的客户层面,组织管理者是要确定组织将要面对的竞争性客户和所占市场份额多少,并及时地计量出组织在这个目标范围内的相应业绩情况。
1.3 内部经营过程方面
内部经营过程要求组织从内部业务角度来评价组织运营状况。内部经营过程是形成组织竞争能力的关键因素,也是组织改善经营业绩的重点方面。
1.4 学习与成长方面
平衡计分卡的一个伟大之处是在四个相关因素的因果关系链条中重视学习与发展层面。平衡计分卡的客户和内部经营两个层面确立了组织现在和未来成功的关键因素,学习和成长方面是要组织建立有利于组织长期发展的基础结构。
2 构建我国会计硕士(MPAcc)专业学位教育绩效管理体系
2.1 我国会计硕士(MPAcc)专业学位介绍
我国会计硕士(MPAcc)专业学位项目设立于2004年3月1日。截止2014年我国已有107所会计硕士(MPAcc)专业学位教育授权点。全国会计硕士(MPAcc)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通过组织专家、委员对我国107所会计硕士(MPAcc)专业学位教育培养单位的教育质量进行定期评价,以提高会计硕士(MPAcc)专业学位教育质量,提高会计硕士(MPAcc)专业学位教育培养单位的工作效率、管理能力和回应力。
2.2 构建我国会计硕士(MPAcc)专业学位教育的平衡计分卡
构建我国会计硕士(MPAcc)专业学位教育的平衡计分卡维度模型,如图1所示。
■
为确保会计硕士(MPAcc)专业学位教育的培养质量,推动MPAcc教育事业的发展,依据国务院学位办有关文件精神,全国会计硕士(MPAcc)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定期对各培养单位进行教育质量评价工作。
考虑到评价成本及评价结果运用周期等问题,全国会计硕士(MPAcc)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一般每三年组织一次对各个培养单位的评估,所以以下每个评价指标所反映的情况应该是从A培养单位近三年的相关项目情况来考虑的。
评分标准:满分为100分。
合格标准:评价合格应同时满足如下条件:
①加权总分不少于70分为合格;
②评分在75分及以上的单项指标不少于20个;
③师资规模、师资结构、课程设置、论文质量4项指标评分均不能少于60分;
④被评价的培养单位提供的有关数据及情况必须真实,,如发现虚假之处,相关指标按低分计算,情节严重者,按评价不合格论处。
2.2.1 客户维度指标设计(表1)
我国会计硕士(MPAcc)专业学位教育的客户主要是学生、用人单位(政府和企业)和社会。我国专业学位教育的直接作用对象主要是学生,学生对我国专业学位教育的满意度、配合度是我国专业学位教育最终能否完成其教育目标的基础,也是我国专业学位教育能否良性发展的关键。我国专业学位教育培养人才的标准、教育结构的选择、教育维度的确定都要与国家社会发展现状相适应,最终都要接受用人单位和社会的检验。
2.2.2 内部流程维度指标设计(表2)
针对培养单位客户层面的需求,我们认为,支持这个维度所需的工作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目标来实现:
①高素质。
培养单位教学情况及培养效果指标主要包括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的评价;培养单位教学管理情况指标主要包括对制度建设及档案管理、教学服务、学生管理与服务的评价;学位论文质量指标可根据已制定的学位论文标准,来控制和衡量学位论文质量。
②应用型。
用人单位咨询指标可以看培养单位为用人单位提供的智力支持,解决政府和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情况。社会实践指标可根据培养单位是否为学生提高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以及学生自己找到的社会实践机会来衡量;社会公益指标主要指培养单位是否鼓励和支持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促进社会发展。
③国际化。
外教教学指标主要通过培养单位聘请外教数量、质量以及外教教学效果来衡量;本校教师国际化指标主要通过培养单位是否为本校教师提供了更多的国际学习机会,以及学校效果如何来衡量;国际间交流指标主要看培养单位为本校教师和学生提供的国际学习、交流机会多少以及国际交流、学习的效果来衡量。
2.2.3 学习与成长维度指标设计(表3)
学习与成长维度工作主要通过培养单位人力资源建设、组织管理建设、信息系统建设这三个方面目标来实现。
■
①人力资源建设。
师资规模主要评价内容是培养单位有硕士生导师资格的会计和财务专业专职教师比重;师资结构主要评价内容是培养单位所有专业课程任课教师中,副高以上职称或有博士学位的比重;师资培训主要评价培养单位专业课程教师参加MPAcc教育制度委员会组织的培训或参加校外相关进修、课程研讨活动情况。
②组织管理建设。
管理团队建设指标主要看培养单位的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管理机制建设指标主要看培养单位的管理制度是否科学、先进,管理流程是否完善、有力;以及培养单位是否重视管理人员的素质提高以及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
③信息系统建设。
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指标主要通过培养单位的专设网站质量和服务情况如何,以及图书源是否丰富来衡量;信息沟通、反馈管理指标主要看培养单位是否具备先进的硬件设施和先进的管理手段,信息沟通是否顺畅,信息反馈管理是否完善。
2.2.4 财务维度指标设计
我国教育机构的经费来源主要是学生的学费和教育部的财政拨款。教育部的财政款是国家财政预算的一部分,教育机构有别于企业,不能追求利润较大化,其收支均受到预算的控制,但这并不代表教育机构财务不重要,教育机构的财务目标应该是在完成组织战略目标的同时开源节流。财务维度是支持教育机构正常运作的基本条件,但并不是主要目标,因此应将财务维度移至平衡计分卡的最底层。具体从表4所示几方面建立评价指标。
■
2.2.5 我国会计硕士(MPAcc)专业学位教育的平衡计分卡
通过上述绩效指标的设计,用30个相互关联、存在因果关系的指标,从客户维度、内部流程维度、学习与成长维度、财务维度等4个维度构成了我国会计硕士(MPAcc)专业学位教育的平衡计分卡指标体系。
绩效指标权重是要明确平衡计分卡各项指标在整体上的重要程度,重要程度高的指标就应该得到更高的权重,以体现其重要性。指标权重的确定是一项非常重要、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因为权重直接反映业绩考核的导向。
通常确定权重体系的方法主要有德尔菲法、标杆基准法、层次分析法等,我们根据我国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行业特点采用德尔菲法,这种方法的精髓是利用专家们的知识和经验,但又减少的影响。主要步骤包括编制专家咨询表,按考评的层次、评价指标的定义、等级等绘制咨询表格将咨询表发给各位专家,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知识、填写表格并收回表格,对结果进行统计处理重复多次,分轮对结果进行处理,算出考评结果的算术平均值来代表专家意见。最终,经过对专家意见进行数据处理,在专家意见比较一致的基础上,获得各考核指标的权重向量。
■
纳入考评体系的各项指标值需要由各职能部门按照业务分工分别提供。我国会计硕士(MPAcc)专业学位教育平衡计分卡指标值根据指标不同来源不同,有的可以通过教学评估来反映,有的需要采取调查统计手段取得。
随着我国会计硕士(MPAcc)专业学位教育的不断发展,在不同时期会出现不同的情况,会面临不同的问题,需要对考评指标体系做出相应调整,以适应当时实际情况,符合我国会计硕士(MPAcc)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需要。所以说平衡计分卡指标体系是一个动态的系统,需要适时调整。
3 总结
运用平衡积分卡原理构建绩效管理体系在我国还未得到广泛应用,成功的案例更是寥寥无几。但在国外,特别是美国,已经有了一些教育机构运用平衡积分卡原理构建绩效管理体系实践的成功案例,如位于美国亚特兰大市富尔顿学区的77所公立学校,在运用平衡计分卡构建绩效管理体系并进行实践之后,此学区通过标准化数学考试的学生人数有了大幅提高,并比当地平均水平高出了17%。这一实践充分说明,教育机构是可以运用平衡计分卡来构建其绩效管理体系的。
本文运用平衡计分卡原理,为我国会计硕士(MPAcc)专业学位教育构建了与之相适应的绩效管理体系,具体包括:绘制了战略地图,设计了培养流程、社会服务、国际发展方向的评价指标表,研究了各层面绩效管理指标的权重分布,并对其加以说明,形成了我国会计硕士(MPAcc)专业学位教育的平衡计分卡,即我国会计硕士(MPAcc)专业学位教育的绩效管理体系。
本文研究成果也适用于我国其他专业学位教育,如工商管理硕士、法律硕士等。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不同的专业学位教育具有不同的行业特征,面临不同的市场环境和法律环境,处于不同的周期阶段,其战略目标和实现战略目标的途径是不相同的,关键成功因素也不相同,同时各专业学位的组织架构可能也不相同,因此,其它专业学位在应用本文研究成果时,应结合本专业学位教育的实际,不能照抄照搬本文研究结论。
会计硕士论文:基于产学研结合的会计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构建
摘要:我国经济和社会在不断发展,需要大量高层次、复合型会计人才,为了满足社会需求,我国自2003年开设会计专业硕士,历经11年的发展,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但培养的会计人才和社会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本文针对我国现阶段会计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产学研结合的会计专业硕士培养新模式。
关键词:产学研结合 会计专业硕士 培养模式
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环境和教育环境的快速发展和变化,及其引致的就业形势的变化,推动了会计专业硕士教育在我国的迅速发展。会计专业硕士教育的迅速发展,对于培养高层次、复合型的会计人才队伍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我国会计专业硕士招生时间短,培养模式存在很多不足,因此,研究会计专业硕士发展显得更加紧迫、重要。所以,构建一套适合会计专业硕士培养的新模式,对健全和完善国家高层次会计人才的培养体系,建设高素质、应用型的会计人才队伍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现阶段会计专业硕士培养现状
目前我国会计队伍十分庞大,从业人员至少有1 500万人,但高层次会计人才却不足10%,这说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供需存在结构性矛盾。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满足社会对高级会计人才的需要,2003年国务院学位办决定在我国首批设立21家培养高层次、应用型的会计专业硕士培养单位,培养职业化的会计专业硕士,2007年又有8所高校被批准为会计专业硕士培养单位,2009年教育部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经批准,2010年、2014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又新增会计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单位77家和71家,目前,我国已有177所院校有招收会计专业硕士的资格。近年来,在我国境内的跨国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大型企事业单位等,对会计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国各高校培养的会计专业硕士同质化严重,与会计学术型硕士培养模式相近,职业化特点不突出。这些问题反映出社会对会计专业硕士的需求有了新的变化,它要求会计专业硕士既系统掌握会计专业知识及技能,又能将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综合运用到复杂的商业环境中去。
虽然我国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在持续扩大,但由于很多高校会计学术型硕士培养先于会计专业硕士,多数高校一直延用会计学术型硕士的培养模式,会计专业硕士的培养模式缺乏创新,从就业结果看,会计专业硕士和学术型硕士的区别并不大,同本专业毕业的本科生并没有拉开明显的差距,实践证明学术型硕士的培养模式并不适用于专业硕士,这种培养方式没有突出会计专业硕士的特色和优势。会计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应当是:培养具有较好会计理论基础、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熟悉国际会计法规和惯例的高素质、应用型的综合会计人才。所以我们要探索出一条适合会计专业硕士培养的新模式,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并存的高层次会计人才,推动目前的会计专业硕士教育健康发展,提高会计人才服务社会的能力。
二、目前会计专业硕士学位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结构不合理
师资问题是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能否成功的关键,然而目前新批准的及层次不高的部分会计专业硕士培养单位依然沿袭会计学术型硕士的导师结构,选择理论功底深厚的教授作为会计专业硕士生导师。首先,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博学教授在授课过程中习惯以支配者的角色灌输给学生书本上的知识,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给学生创新思维发挥的机会。其次,这些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太多的实践经验,对某些实际的操作教师本身并不是很理解,这不利于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虽然实行了双导师制,但由于学校和企业的合作机制不够健全,缺乏约束和激励使得实务界的专家对会计专业硕士指导不到位,多数学校形同虚设。会计专业硕士不同于学术型硕士,会计专业硕士是为社会培养理论知识牢固、实际工作能力强、有领导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综合型人才,所以,高校的教师结构不能满足培养会计专业硕士的需要,这制约了我国会计专业硕士的发展。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高校的会计专业硕士的课程除了7门核心课之外,大都是借鉴学术型会计硕士的培养模式设置的,虽也设置一些相关的专业性较强的课程内容,但是职业特色不明显,没有按不同方向有针对性地开设一些课程,这种课程设置让学生学到的知识和学术型会计硕士没有本质区别,学到的知识广而浅,没有在某一特定职业方向获得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实践课程相对较少,缺乏训练学生综合素质的平台。
会计专业硕士培养目标的定位应该是具有实践性、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然而现有的偏学术型的培养方式理论课所占比例偏高,实践课没有受到足够重视。实践课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发散思维创新能力等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有的课程设置导致会计专业硕士的实践性严重不足,这违背了会计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所以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应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以社会的需求为导向去培养会计专业硕士。
(三)学生实践经验不足
实践环节对提高会计专业硕士的实际操作能力与综合素质是非常必要的,然而由于高校在会计专业硕士培养过程中实践所占比重偏低,导致培养的会计专业硕士与社会需求的应用型硕士不吻合,致使会计专业硕士就业压力很大,在社会上没有竞争力,造成高校会计专业硕士实践经验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首先,虽然高校已经意识到实践对会计专业硕士的重要性,但由于办学经费的紧张,高校没有能力建设足够的实践基地供学生使用,实习场所大多是由企业提供,实践能力的不足导致学生在社会上没有竞争力,既没有学术型硕士的研究能力,也没有专业硕士的实际操作能力。
其次,学生的实习一般是在企业完成的,但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实习企业担心影响生产秩序或泄露商业机密一般不会安排学生参加一线实际工作,企业只是把实习学生当作免费的打工者。而且实习是短期的,所以企业认为没有必要也没有义务去培养你。
学校没有能力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企业又缺乏利益的驱动为会计专业硕士的实习提供帮助,这些原因导致了会计专业硕士实践经验远远不足,这不符合社会对高层次会计人才的需求,导致他们在社会上很难立足。
三、产学研结合的会计专业硕士创新培养模式
会计专业硕士综合素质的提高仅仅依靠学校课堂教育是难以实现的,还要在大量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产学研合作教育在培养会计专业硕士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上独具优势,产学研合作能解决高校教师结构不合理、学生没有实践基地等问题,产学研合作教育是深化和保障研究生教育,特别是对注重实践的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措施,产学研结合模式,关键是促进企业、高校、科研单位的真正融合,高校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给学生和教师一个实践基地、创新基地,企业也充分享受学校的人才资源和优先享受高校的科研成果,这样实现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产学研的无缝对接。本文根据以上问题提出了产学研结合的会计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具体模式框架如图1所示。建立产学研结合的会计专业硕士创新培养模式有利于培养高层次会计专业人才,在国家强调创新驱动型发展战略和经济转型的时期尤为重要。
(一)建立一套适合会计专业硕士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方式
建立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是提高高校会计专业硕士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这就要求研究方向的设置既要发挥学科优势,又要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提高职业能力为目标。在此前提下,课程设置要重视职业素养课程,鼓励开设行业知识讲座、职业道德等与职业发展相关的课程,紧跟时代的脉搏。课程设置包括核心课和选修课,核心课包括MPAcc教指委参考性培养方案给出的政治、英语、管理经济学3门公共必修课及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审计理论与实务、管理会计理论与实务4门专业必修课。国际化是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必然,笔者认为授课过程中要赋予政治、英语新的授课方式,政治多讲授些国内外时事,英语改成商务英语,更多与会计背景相结合,为国家培养国际化的会计人才。
选修课以菜单式的方式,学生针对自己的就业去向选择自己要上什么课。比如以职业目标为导向,针对注册会计师方向,可以开设审计、财务风险管理、经济法、税法等课程,以帮助学生毕业时拿到CPA证。也可以根据地域特点开设相关特色课程,由于黑龙江省邻近俄罗斯,对俄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为扩大学生的毕业去向,选修课中应加入俄语、国际商务与国际结算、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专题等课程。在会计从业过程中,对法律的了解对职业判断、决策很重要,所以,在选修课中鼓励多开设与法律相关的课程,增加学生对相关法律学习的广度和深度。
在授课中还要重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在教学方面要重视案例教学,小组讨论,模拟训练。案例教学的优点在于它选用典型案例,教师有目的、有步骤地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与方法共同对案例进行分析、探讨和推理,开发学生多维思考的心智模式,从而培养会计专业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选用典型的会计案例,贴近实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案例教学是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在案例中探寻经验和教训,通过独立思考、相互交流,提高其职业判断能力和素质。
为了加强会计专业硕士生动手能力和综合实践的训练,应增加实践学分,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性与应用性知识结合。教学方式改革着重改变传统单一的课堂授课方式,将课堂搬进实验室、企业财会部门和会计师事务所现场,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思维。在授课中,教师将基础理论、典型案例与学科前沿知识融会贯通;在课程考核上,将调研报告、课题讨论、案例分析及课程设计成果相结合;在学习方式上,将个人独立学习与小组合作相结合,以此提高学生的协调组织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满足会计专业硕士培养的需要
目前我国高校中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经验的博学教师并不多,应实行“导师组制度”并发挥导师组的指导作用,的导师团队对于会计专业硕士论文及实践的指导显得很必要。在校内选择科研能力突出,理论知识过硬的专职教授担任校内及时导师,加强学生会计理论基础素养,同时聘请校外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CEO等人才作为兼职导师,校外兼职导师不一定有多高的学历,重要的是具有良好的会计实践经验和社会资源优势,这样由高校的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共同组成一个导师团队,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形成互补,共同研究学生的培养方案,共同指导这些学生完成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课程,提高学生的社会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在校期间校内导师对学生的理论知识进行评价考核,校外导师对学生的校外实践工作进行考核,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要互相学习,经常沟通完善研究生的培养方案。由校外导师介绍学生进入本单位实习,校内导师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应该积极参加校外的实务工作,教师带领学生建立案例讨论组,在企业工作中发现素材,进行案例研究与开发,研究过程中学生既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也加深了对实际工作的理解,只有在边学习边探索中才能真正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高校对于取得成绩的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要给予必要的奖励,充分调动导师组的教学积极性和热情,让导师的创造力较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增加高校培养人才的实力。
(三)通过校企合作搭建研究生实践基地
在应用型、高层次会计专业硕士的培养过程中,仅靠学校的会计模拟实验室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处在真正的会计环境中,真正熟悉会计的操作流程,处理现实的会计实务,才能领会会计工作的要领,在实践中更深刻地理解理论知识的意义。所以说进入企业进行现场实习对会计专业硕士能力培养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这对学生以后进入企业工作是非常有利的,因此,通过校企合作充分整合学校和社会资源,为研究生搭建创新平台在会计专业硕士创新能力培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与企业联合创建培养基地和研究中心,探索产学研三位一体的创新机制,加大企业委托培养力度,与社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有针对性地解决企业用人需求,同时借助企业在技术和经济能力等方面的综合优势,发挥高校在理论研究、数据信息和学术研究等方面的优势,引导导师指导学生为企业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研究生投入企业管理的实践工作中,有利于锻炼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从而提高其综合竞争力。
学校也应成立专门部门,为参与合作的企业提供财税培训服务、财税咨询服务,帮助企业建立健全财务制度,进行税收筹划等,帮助企业员工了解近期理论知识,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促进企业健康、快速的发展。积极参与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企业,享有优先录用毕业生,优先享用学校的科研成果的权利,从而为企业注入新的活力,增强企业的管理创新能力。
(四)完善学位论文管理制度
在会计专业硕士学生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毕业论文。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是学生的专业能力、思维方式的综合体现,所以毕业论文在研究生的考核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学校应该从论文选题、数据处理方法、实用性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把关,监督其写作。论文选题应从现实出发,针对会计及相关领域的实务问题进行分析,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不应是进行纯学术研究的文章,而应具有实用性和社会价值。论文形式可以是研究或讨论会计实务问题的案例分析、调研报告或理论结合实务的专题研究,应有数据或实际资料做支撑。论文内容更要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重点在于数量分析方法的训练,数据处理方法的学习有利于提升会计人员的管理效率和判断能力。如何从海量的数据中找到与决策相关的数据,如何将数据进行处理生成具有信息含量的信息,对会计专业硕士来说是一种必要的工作技能。通过在论文选题的确定、调查研究材料的整理与归纳、课题研究的方法与手段、数据的处理与分析以及论文的撰写方法等方面对研究生进行训练,能够不断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逻辑能力,强化其表达能力,这是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非常重要的环节。
(五)完善研究生激励政策,激发学生创新热情
建议学校设置完善的奖励机制鼓励企业、教师、学生的学习和工作热情,促进产学研合作的发展。设定系统的评选方案,评选研究生、校内外导师、管理干部等,针对当代企业注重企业形象和企业社会价值的特点,发挥高校品牌价值对于企业的激励作用,给予一定比例校外导师以名誉上或其他方式的奖励。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创新已经取代知识批量生产成为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完善研究生奖励制度,以奖勤罚懒为原则建立三维的奖励体系,设置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企业奖学金、专业奖学金等项目,资助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学生。提高奖学金的标准,加大奖励力度,激发研究生参与到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的实务工作、案例调研和案例研究中的热情,让更多的创新能力强的研究生在案例研究与开发和企业财务系统建设中突出他们的潜质,取得的成果。
四、总结
会计专业硕士教育是一种不同于学术型硕士的特殊高等教育,其培养目标是为企事业单位及国家经济管理部门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所以会计专业硕士应有独特的培养方式,本文提出建立产学研结合的会计专业硕士创新能力培养的新模式,建议高校从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建立政府产学研管理机构、研究生激励制度和学位管理制度上进一步完善,在培养过程中以会计职业资格为导向,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为社会培养高层次、应用型的会计专门人才。目前产学研结合的会计专业硕士培养还处于起步阶段,培养模式还有待完善。
会计硕士论文:会计专业硕士综合能力解构及其培养探索
提要:会计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比较含糊、培养方案欠完整、培养方案执行过程监督不力、评价机制不健全等因素严重影响会计硕士培养质量,以会计专业硕士详细的能力框架为准绳,采取融合“学科中心模式”与“能力中心模式”的多边培养模式,形成与社会评价有机衔接的会计硕士培养三维评价体系,将有助于解决这些问题。
关键词:专业会计硕士 能力框架 培养模式 评价体系
随着商业模式和经济交易的创新,应对复杂业务和辅助组织决策并为组织创造价值已成为会计职能转变的一个突出特征。会计职能的这种特征对职业会计师提出了更为宽泛和复杂的综合性能力结构要求。近年来,我国地方院校的会计硕士(MPAcc)规模不断扩大,如何立足于组织价值创造和外部不同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构筑会计硕士在未来长期职业生涯中所需的综合胜任能力,是推动会计专业硕士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
一、会计的价值主张对职业会计师胜任能力的新要求
会计服务于经济发展,并与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互动的演进关系。在新的经济环境下,以核算和对外报告为主的企业会计系统难以适应当今企业持续发展的要求。在商业环境变化和经济业务日趋复杂的情况下,企业会计系统必须对组织在社会中的功能、地位形成一个的理解,以便反映会计在企业价值创造中的战略作用。企业会计师的目标是如何为组织创造价值,其职能定位即从传统的预算管理和历史业绩评价转化为快速的实时分析,并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做出战略响应。与之相适应,会计教育及其课程设计应以会计的价值主张为依托,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具体来说,会计在成功地执行组织战略、支持决策方面已显示了突出的作用:一方面,会计在组织中的综合职能是多种多样的,包括流程和数据的技术整合,使得组织中各功能单元之间可以进行有效的沟通,改进企业领导行为,并以这种方式增加企业的整体价值。另一方面,尽管负责财务报告的会计师承担着分析经济交易实质的传统责任以适应日益复杂的业务需要,但他们的责任实际上已被扩展到包括风险报告、业绩指标估计和组织的可持续性等多个领域。这些新领域的责任不仅需要会计师有更加宽广的能力内涵,也为会计师在风险暴露、业务结构变化、资本配置调整以及扩展的业绩指标等方面对企业高管进行咨询提供了机会。此外,会计师越来越需要减少税务申报的时间,集中精力构建纳税规划和税务策略,以便改进企业的财务业绩。因此,会计的价值主张或增加组织价值的职能是综合性、战略性和国际性的,它要求会计教育应立足于学生长期职业生涯的综合能力培养。
二、职业会计师综合能力生成的BSC解构
(一)职业会计师胜任能力要求的变迁
20世纪40年代,美国便设立了以能力要求为主要目标的会计硕士(MPAcc)教育项目,职业会计师能力要求的探索因此提上日程。例如,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于1999年了《进入会计职业的核心胜任能力框架》;2003年,国际会计师联合会了《成为胜任的职业会计师》,在很大程度上,这个能力框架成为影响职业会计师教育国际标准的重要力量。
成立于1977年的国际会计教育准则理事会(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Education Standards Board,IAESB)一直致力于发展和提高全球会计教育质量,以强化全球会计从业者服务于公共利益的胜任能力。近年来,IAESB根据会计教育环境的变化不断对会计教育准则进行修订。在新修订的国际会计教育准则中,基本内容包括8个教育准则和3个国际会计教育实务声明,突出了职业会计师多个方面的胜任能力:技术胜任能力(Technical Competence),职业技能(Professional Competence),职业价值观、伦理和态度(Professional Values,Ethics and Attitudes)以及职业经验(Professional Experience),并区分了职业经验和实践经验(Practical Experience)。值得关注的是,国际会计教育准则特别强调发展职业会计师的职业道德胜任能力,因为职业道德界定了会计师作为一个职业人员的行为和特征。职业道德的五大原则是诚信、客观、专业胜任能力和应有的关注、保密与职业行为。相应地,影响会计师在实践中客观执业的职业道德威胁的情形包括自身利益的威胁、自我评价的威胁、过度推介的威胁、密切关系的威胁、外界压力的威胁。
针对职业会计师胜任能力的长期职业实践,Lawson(2014)等人研究指出,会计教育的综合能力框架包括三个相互联系的能力要素:(1)基础能力,即所有商科类专业学生所需要的,是宽广的管理和职业会计能力的支撑,可以为学生的终生职业做好准备,包括沟通、定量方法、分析性思维和解决问题、人际关系以及技术水平。(2)宽广的管理能力,这有利于帮助会计师有效地与其他成员合作共同为组织创造价值,包括领导力,道德和社会责任,流程管理和改进,治理、风险管理和合规,以及附加的核心管理能力,即金融、投资、人力资源管理、运作管理、营销、经济学、商法、并购和国际化;智力、社会和心理能力的发展在财务与会计领域是至关重要的,它能够让人在世界的任何地方发挥职业职能。(3)会计能力,是会计师在技术支持下将管理与分析综合起来,以辅助企业成功地制定和执行战略,具体可以概括为六种类型:外部报告和分析,计划、分析与控制,税收合规和税务规划,信息系统,保险和内部控制,以及职业价值观、伦理和态度。这些能力是通过较长时间的连续教育、培训和工作经历的相互作用而成的结果。
在经济国际化和转型升级的进程中,由于我国会计专业硕士的蓬勃发展,学界开始探讨不同层次会计人才的能力要求。许萍、曲晓辉(2005)立足于社会实践需求并参考国际经验,设计出了涵盖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价值观三大模块的高级、中级与初级会计人员能力框架,并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为科学评价会计人员的能力提供了参考标准。宋建波等(2012)结合会计职业准入要求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以及我国《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中提出的大幅度提高高级会计人才比重的要求认为,高层次会计人才的能力体现在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丰富的专业知识储备、较高的综合工作能力三个部分。
综合以上分析,职业会计师胜任能力是综合性的,具有多维度的特征,它不仅需要熟练会计核算,能够进行财务报告决策,对财务报表进行审计,更需要在公司治理、风险管理与支持组织价值创造等多方面进行判断和决策,还需要熟悉社会文化背景进行有效的人际沟通,了解企业的市场格局、竞争态势、产品科技和环保要求等商业环境,并在个人职业价值观的基础上运用道德推理进行职业判断。
(二)职业会计师胜任能力的生成机理
职业会计师胜任能力的综合性和多维度特征,可以借助平衡计分卡(BSC)原理来解构其形成机理。平衡计分卡最初的基本思路是将影响企业运营的内外部各个因素及其相互影响划分为若干维度,以反映企业的整体运营状况,其实质是影响事物各个因素的渗透、平衡和综合。在会计教育中,职业会计师综合能力是由学科知识、专业技能、现场学习、职业道德推理等多个因素及其相互影响、平衡的结果。因而,会计师综合能力可通过平衡计分卡解构为:“职业价值观、专业知识储备、工作技能、综合管理能力”四个维度,每个维度有其内在的生成机理。
1.职业价值观的生成机理。价值观是关于存在的终极状态的深入人心的持久看法(波尼蒙、爱泼斯坦、盖尔,2006)。会计师的职业价值观是指导其长期职业行为的道德准则,是影响会计师道德决策过程的重要因素。在实践中,会计师的职业判断往往不仅仅是遵循规则,它涉及到规则不清楚或标准不明确情况下的运用,而这种运用要受职业价值观的控制。道德发展的认知理论表明,职业道德教育能有效地培养会计师的职业价值观;大量的研究证实,在正式教育和现场学习过程中,统一、连续的职业道德教育是发展会计师职业道德胜任能力、增强其职业道德敏感性和职业道德判断力的最有效途径。
2.综合专业知识的生成机理。教育生态学认为,任何学科的发展是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它与相关学科之间存在相互支撑、相互营养和共生关系。在会计教育中,全球金融危机、气候变化、劳资冲突等系列因素及其引发的各种社会经济问题极大地改变了会计教育的生态环境。为了使会计师能够应对组织面临复杂环境的商业决策,会计教育必须超越公共会计课程。随着传统单一的会计教育及其课程设计逐步转化为商业、管理学及其他社会和人文学科相结合的多学科的会计教育;而适应会计教育生态环境变化的多学科课程体系及其相互共生,在经过特定的教育方法后扩展了学生专业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构筑了学生的综合知识体系和适应未来职业需要的综合技能知识。
3.工作技能生成机理。职业实践是发展会计师职业胜任能力的平台,它能够形成“反馈学习”机制,促使职业入门者(如会计专业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积累判断自己与职业需要的能力和素质之间的融合度。作为职业入门级的学生,一旦在职业实践中认识到自身的知识结构和职业技能准备与现实职业需要有明显的差距时,就会更加重视并且有针对性地运用多学科方法,实时调整学习路径,加强工作技能及其相关能力的培养,持续提高自己的胜任能力。因而,职业实践是会计教育中技能培养的重要环节,有利于不断生成职业会计师的长期工作技能。
4.综合管理能力生成机理。企业组织要在复杂的、不断变化的经营环境下做出科学的商业决策,需要会计师能够与组织的其他成员有效地合作开展工作。在以综合能力培养为主导的会计教育框架下,会计教育适应了组织综合管理的要求,会计课程和教学方法的更新扩充了对未来会计专业人员所需的综合管理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这些涵盖了组织行为、领导力、道德和社会责任,流程管理,治理、风险管理和合规以及跨文化的经营理念等管理课程的会计教育,经过职业实践平台的反馈,使会计职业入门者能够对组织科学决策的信息进行整合,并作用于他们的职业判断,从而形成了他们作为未来会计师的长期职业需要的综合管理能力。
三、提升会计专业硕士胜任能力的建议
我国经济国际化和转型升级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宽广知识和纯熟专业技能的应用型高级会计人才,但目前的MPAcc教育还不能满足这一要求。主要差距是:MPAcc教育中学生主要重视会计考证科目的学习而忽视了综合能力;在理解会计公共利益、掌握会计前沿知识和处理复杂业务等方面的能力较欠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在“教”和“学”双方均未取得应有的地位。总体上,会计教育一直存在两个突出的问题:一是多数会计课程不顾一再强调的长期职业需要,一直在为低层次的会计需求做准备;二是会计教育的聚焦点依然是为学生从事公共会计或审计职业服务。会计教育未能在不同组织环境下对会计师的长期职业要求进行定位(Lawson et al.,2014)。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几点教学改革建议:
(一)在国际会计教育准则标杆下改进培养方案
国际会计教育准则对职业会计师的胜任能力有前瞻性的详细解读,培养单位、相关指导教师可以结合我国的制度环境在培养方案和教学中发展一个基于综合能力的专门学习目标和评价机制,将综合能力整合于课程水平,突出会计的社会利益、治理和风险管理、国际业务、复杂业务的创新解决等方面内容的教育,使学生的知识广度和深度跳出公共会计服务的单一目标,以便他们在未来的职业实践中能在一个较高水平上执行组织任务、辅助企业的战略和财务决策。
(二)通过多渠道方式建立学生参与实践的职业锻炼平台
尽管近年来越来越多的MPAcc培养单位重视学生的职业实践,但时间、地点、内容随意性较大,效果千差万别。对大量的应届会计专业硕士来说,在进入具体实践岗位时并不清楚现实的能力要求与自身知识储备和技能的差异。为了让学生具有系统性参与职业实践锻炼的机会,可借鉴国际经验,培养单位与职业团体,如会计师事务所、财务咨询公司、会计业务复杂的企业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分阶段对学生进行岗位轮流实践。
(三)运用反馈学习机制构建集成式循环学习模式
会计专业硕士在“课程理论学习――实践――案例论文创新学习――实践”的循环过程中,亲身体验到自己在知识和能力方面的欠缺点,并反馈于自己的学习过程。针对欠缺点,他们将在实习导师、学校导师的指导下优化培养规划,调整学习路径,形成“实践反馈――修正学习计划――补充专业知识和技能――提升综合能力”的集成式循环学习路径,以构筑自己在未来会计师职业竞争中的优势。
(四)结合现场学习发展职业道德决策和判断力
针对会计专业硕士对职业道德课程学习的应付态度,培养单位的职业道德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道德推理能力、增强其职业道德决策技能为导向,建立“正式教育、现场学习与职业道德评价机制”相结合的教育体系。正式教育可侧重于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和小组辩论等方法,现场学习则是具体执业项目的道德推理和判断,而职业道德评价机制是对MPAcc教育中学生在职业道德决策和道德推理能力的评估。J
作者简介:
邓学衷,男,管理学博士,长沙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公司财务与会计。
李罗毅,男,长沙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司财务与会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