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责任会计论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责任会计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责任会计论文

责任会计论文:科学发展观与社会责任会计体系建设

摘要:本文在阐述科学发展观与社会责任会计的概念的基础上、对二者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构建我国社会责任会计体系的几点建议。笔者认为,社会责任会计体系的建立能有效地发挥其核算与考核指标体系对专门的社会责任报告,以及对外公开披露社会责任相关信息的功能。建立社会责任会计体系不仅是对我国会计事业的发展,而且是对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和运用。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社会责任会计

1972年,罗马俱乐部丹尼斯?米都斯等人发表了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该研究指出西方发达国家的高增长、高消费的发展模式是建立在有限的资源以及地球生态环境之上的。如果人类再这样无止尽地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获取经济的增长,那么人类社会生产的增长最迟将在2100年停止。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业革命以来的经济增长模式使人与自然处于尖锐的矛盾之中,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使人类社会面临严重困境。

人类始终需要面对经济发展与社会问题的矛盾,这就涉及到一个发展观的问题。不同的发展观念,对于社会产生的影响是不一样的。 企业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企业是导致能短缺、环境污染以及各种社会问题的主要责任者。因此,企业对于社会有着很大的责任。在这里,笔者探讨了我国科学发展观与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体系建设问题,认为开展社会责任会计核算对促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社会责任会计的概念

社会责任会计概念是戴维?F?林诺维斯(David F?Linowes)在1968年率先提出的,他认为社会责任会计意味着会计在社会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等社会科学中的应用。随后,阿迈德?贝克奥伊(Ahmed Belkaoui)将社会责任会计定义为:测定和报告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对一般社会带来的不利影响,是防止和处理这些消极因素并加以恢复和补偿的有关事宜。番田嘉一郎认为社会责任会计是把企业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当作社会责任并以它为中心而展开的会计。【1】

1.社会责任会计产生的条件

社会责任会计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提出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前提条件。首先,随着科技进步、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物质产品的极大丰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许多问题,例如环境污染、劳动异化、社会诚信下降等。这些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并成为社会责任会计产生的现实依据。

其次,相关法规的制定也为社会责任会计的确立奠定了基础。例如:1982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特别会议在内罗毕通过了《内罗毕宣言》,其目标是“处理好生产、人口、环境、资源之间的关系,建立符合生态规律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制订有远见的总体战略对策来达到保护生态、改善环境和发展经济的目的”。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法规在经济与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方面也基本上做到了有法可依。【2】

再次,社会责任会计的产生与生态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社会学的兴起有着极大的关系。在当今社会,生态与环境问题与企业有着极大的关系,这些问题以及影响到了社会的良性运行,因此要求企业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要提高社会效益、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正是在以上前提条件下,社会责任会计就应运而生了。

2.社会责任会计的理论框架

社会责任会计是会计学的一个分支,它是运用会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采用多种计量属性和手段,对企业的社会责任及其履行情况的活动进行反映和监督,以便向有关利害关系人提供有用的社会责任信息,其目的是提高全民族的社会效益。【3】社会责任会计成为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协调企业与社会关系的中介,通过社会责任会计,人们才能更好地对社会责任予以计量和反映。社会责任会计的理论框架主要包括目标、核算对象和信息披露三个方面。

(1)社会责任会计的目标。

社会责任会计通过计算和记录企业的社会成本和社会效益,真实地反映企业对社会的贡献和损害,向政府及公民提供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便于了解企业对社会的贡献和企业经济活动对社会的不良影响。社会责任会计的最终目的是提高社会整体效益,实现社会净贡献较大化。

(2)社会责任会计的核算对象。

社会责任会计的核算内容,又称核算对象,具体指企业的社会责任。从社会责任的属性来看,可以将企业社会责任分为两部分,即企业的社会贡献——企业承担社会义务时给社会带来的收入和企业的社会成本——企业的行为引起社会资源的消耗。社会责任会计的会计要素主要包括社会交易、社会资产、社会负债、社会损益等方面。

(3)社会责任会计的信息披露。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反映的内容包括企业对员工、生态环境、社会及本地区、消费者的责任等。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进行揭示主要有三种方法:一是文字表达法,用文字说明企业经营活动对社会的影响;二是在现有报表中添加新项目或以附注形式反映;三是运用独立报表反映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如:“污染报告”、“社会责任年报”、“社会收益表”、“社会资产负债表”和“社会效益和成本报告”等。结合我国实情和借鉴财务会计的信息披露方式,社会责任会计可以用社会责任资产负债表、社会责任损益表、社会责任现金流量表这三张核心报表来加以反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相对系统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指标分析体系。

二、科学发展观与社会责任会计的关系

随着中国经济的日益全球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企业社会责任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建立社会责任会计体系,通过会计的专门方法来确认和计量企业经营活动所带来的资源、环境等社会成本及社会效益,并将这些信息提供给 法院、环境保护局、工商行政管理局等执法监督部门,作为这些部门检查、监督企业执法情况的依据,对确保我国有关法律、法规发挥应有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2003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总书记要求“牢固确立和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是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标志。【4】科学发展观在强调发展的同时,更关注以人为本、、协调和可持续等方面。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发展为目标,处处为人民着想;发展就是在经济建设的同时,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建设;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区域、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和对外开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以及经济、政治、文化等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协调。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正是社会责任会计的指导思想,是社会责任会计的理论源泉。

科学发展观不仅包含经济发展的内容,同时还明确指出了发展的性,即对发展的本质、目的和根本观点都有了明确的指示。科学发展观是超越经济意义上的发展观,体现了人对于自身乃至社会的关怀。在企业中树立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求企业要顾全大局,不要只是追求企业的利润而忽视了自己的社会责任。在企业中树立科学发展观,就是在传统会计的基础上,增加社会责任方面的统计变量,以便社会对于企业有更深地理解,同时也便于企业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从传统的发展观到科学发展观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传统的发展观只关注经济的增长,这种观点往往忽视了社会的发展、社会福利和社会公正,以牺牲社会和自然生态环境为代价。传统发展观必将被坚持以人为本,、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所取代。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类社会得以进步的重要条件。从传统会计到社会责任会计,也正是科学发展观取代传统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三、建立社会责任会计的必要性和几点建议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日益加快,中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联系日益加深。在全球性环境问题、全球利益和全球治理等方面,中国与其他发达国家形成了广泛的共识。这就意味着我国企业对社会、对全球的环境保护有着很大的责任。作为一个对世界负责的发展中国家,这就要求我国的企业要建立和完善社会责任会计体系,以便更好地履行自己对于社会的责任。如何建设社会责任体系,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1.企业内部要深入学习和贯彻科学发展观,树立全局意识和协调发展观念。这就要求突破传统会计将企业看成是单纯盈利组织,谋求企业利润较大化的观念,树立社会责任观念,建立和完善社会责任会计体系,对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及因承担社会责任而支付的社会成本进行确认和计量。对企业不仅要考核自身效益,而且还要考核社会效益。

2.以人为本,坚持人的发展。企业要突破传统会计以物力资本为中心的核算体系,将人力资源作为资本,以人力资本为中心,人力资本与物力资本共享企业剩余,建立人力资源会计核算体系,对人力资源的价值进行确认和计量,以挖掘人力潜力和人才智能,增强企业竞争能力。同时,还要处处为自己的职工着想,改善职工的工作环境,提高他们的福利待遇水平。

3.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企业要突破传统会计以实物资产为重点的核算方法,适应知识经济企业无形资产为主体的特点,建立和完善无形资产会计核算体系,对企业的无形资产进行多方位的确认和计量,将无形资产作为核算的主要对象。从当前情况看,无论是会计立法还是实践,都距离社会责任会计的要求相差甚远,因此,建立和完善社会责任会计核算体系的要求对传统会计是一大挑战。

四、结束语

社会责任会计从产生至今只有短短的40多年的时间,但其理念对于会计专业、对于企业与社会的发展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还比较淡薄,企业对于自己应该履行的社会责任总是尽可能的避免,偷税漏税的现象严重,拖欠工人工资,工人的福利待遇太差等问题还比较突出,关于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理论和实务都有待于加强。

笔者认为,企业之所以没有树立自己对于社会的责任意识,就是因为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没有认真地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社会主义国家的优越性才能得到更好的体现。因此,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今天,建设社会责任会计体系显得尤为迫切。

责任会计论文:有关推行商业银行责任会计的若干思考

笔者作为商业银行的一名员工,一直从事财务会计工作。十多年的工作实践和经验,深感我国商业银行会计核算模式的局限性,多年来一直停留在事后记账、核算的状态,财务预算和财务分析相脱节,费用分配实行平均主义,吃“大锅饭”,无法有效调动部门和员工的主动意识、责任心和积极性,国有企业的弊端一览无余。随着资本的流动性不断增加,商业银行特别是上市银行的经营管理要充分考虑如何满足股东的利益要求,面临的资本回报压力显着增大。笔者认为,在基层商业银行建立和推行责任会计,对满足上市银行的要求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时也是促进商业银行会计核算模式改革的新方向。

一、关于责任会计

(一)责任会计的定义

责任会计,是以责任中心为会计对象,对责任中心进行控制、核算、分析和考核的一种会计制度。即把企业所属各个部门和经营单位划分为若干责任中心,通过实行目标管理,制定责任预算,编制责任报告和责任会计报表等程序,对各个责任中心所控制的资金运动进行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事后综合反映。由于这一个管理活动明确了企业内部应具备的权限和责任范围,对经营活动过程进行直接、及时的价值管理,并确定相应的考核标准和奖惩措施,因而能有效督促责任者自觉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控制其经营活动,以便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

(二)商业银行责任会计的定义

商业银行责任会计是银行管理会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银行内部的控制会计,是银行实施预算管理和成本管理的主要控制系统。商业银行责任会计不但要对银行整体,而且要对银行内部所有责任中心,各个环节的业务经济活动进行监督和控制,对其经营效果进行考核,经营业绩进行评价,实行合理的分配和有效的奖惩制度,从而达到以较少的劳动耗费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的目的。

二、现阶段推行商业银行责任会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阶段,商业银行要推行责任会计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决策者思想认识上存在偏差

从管理者来看,商业银行基层管理者中许多人没有系统地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知识,对责任会计更只是略有所闻。不少领导人认识不到管理会计在加强企业经营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方面的重要作用,缺乏决策知识和现代管理知识,责任会计意识不强,没能认识到责任会计人员在预测、决策、规划、控制中的作用。同时因为管理会计的基层教育滞后,普及率低,商业银行的基层决策者对管理会计的知识了解甚少,对其产生的经济效应缺乏一个清楚的认识,即使有所了解,也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主观上认为它与现实还有一段距离。近年来,随着商业银行改革步伐的加快,但由于决策者思想认识上存在偏差,责任会计的推进工作仍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组织结构的制约

目前,国外银行大多实行以产品单元、业务线为流程的事业部管理制度。在我国,由于国情的限制,各商业银行主要还是按照地区设置分支机构,实行“分块”管理,虽然也有部分商业银行已经开始探索对某些产品进行集中管理,比如很多商业银行都设置了专门的票据业务经营机构。目前商业银行现行的组织结构模式已不适应以价值创造为目标的预算管理,不利于如何处理好集权和分权的关系,分产品、分部门、分机构预算相的结合,以及把价值创造的终极目标传导到每一个岗位、部门和机构,制约了责任会计的进一步推进。

(三)责任会计基础信息的制约

会计系统的本质是一个信息系统,责任会计也是如此。一方面,商业银行责任会计系统为计划、控制、决策和业绩评价等部门提供信息;另一方面,它也需要财务会计、信贷管理、资产管理和统计等部门提供的信息。不仅如此,在评价信贷风险、市场风险以及评价产品、部门的经营业绩时,还需要外部的金融市场、宏观政策、行业分析和同业经营等有关信息。而目前国内信息系统基础还相当薄弱,不但许多经营管理急需的外部市场信息难以收集,还有待“金”字工程的展开,就连银行内部的金融电子化工作也还很不完善。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会计信息系统上看,只是简单地模仿和照搬传统财务会计流程和原理,数据信息主体是按机构、会计科目进行核算,提供的会计信息只涉及财务会计方面的信息,忽略大量的责任会计管理信息,不能提供责任会计所需要的基础数据,更不能提供单一交易信息数据,从而无法实现责任会计以地区、部门、行业、产品、客户等多维度核算;从管理方式看,还没有建立起科学的成本管理体系,不能科学地为管理者提供成本信息;从管理过程上看,只重视某一环节或某一特定区域的成本控制,没有进行事前成本规划,不能反映经营过程各个环节所发生的成本及成本驱动因素等相关数据信息。在这种情况下,要推行责任会计工作,其难度可想而知。

(四)商业银行的责任会计核算体系还不够完善与科学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还没有建立起分部门、分产品、分行业、分客户的成本核算体系,这样责任会计的实施平台就无法搭建起来,很难进行有效的决策,更谈不上建立科学的控制与业绩评价体系。商业银行在建 立成本核算体系的过程中,不应该将一种成本管理方法应用于所有的产品和业务,而是应该根据各金融产品的经营特点和不同管理要求的差别,选用不同的成本管理方法。其具体表现在目前尚未建立一个明确的责任中心,无法明确各自的相关责任;尚未建立分部门、分产品、分客户、分货币预算模式、控制方式、考核和分析体系,内部资金也缺乏一个有效的定价机制,同时还缺乏一个明晰的业绩奖惩与考评机制,无法真正有效调动部门和全体员工的主动意识、责任心和积极性,这也不符合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三、推行商业银行责任会计的设想

通过上述有关问题的分析,在目前商业银行现有的人力与技术条件下,推行商业银行的责任会计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基于此,我们应紧紧围绕工作重点,以提高管理者的认识,加强会计信息的基础工作等为契机,力争在以下方面有所突破,促使我国商业银行责任会计的渐进式发展。

(一)提高决策者的认识与管理者的专业水平

1.提高决策者的认识水平

国外商业银行的实践已经提示我们,责任会计有助于提升商业银行的经营业绩,完善系统内部的信息交流和沟通机制。责任会计不同于财务会计,也不等同于成本会计,它是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系统理论、行为科学、预测决策学与会计学相结合的产物。与财务会计相比,其较大的不同点在于:责任会计重在管理,它是对企业内部各种管理信息进行的收集、整理、分析和报告。明确责任会计的重要作用和地位,是开展责任会计工作的前提。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对责任会计的认识不够深化,还没有专门的部门来负责这项工作。由此看来,一方面,通过系统的宣传、培训,来提高对责任会计工作的认同;另一方面,通过较高管理层的支持,以成立专门的责任会计部门为标志,是推进商业银行责任会计工作的关键一步。

责任会计论文:初探作业管理在责任会计制度中的应用

[摘要]在对传统责任会计制度的特点及存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之上,试图把一种新型的管理方法——作业管理引入其中,实现对传统责任会计制度的改进,同时对作业管理在责任会计制度中的应用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责任会计;作业;作业管理

传统责任会计制度在改善企业经营管理,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方面曾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随着企业所处生产经营环境的改变,该项制度已不能满足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需要。为此,企业应积极引入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对责任会计制度进行改进,使该项制度更好地为企业管理服务。本文在分析传统责任会计制度特点及其不足的基础上,就作业管理对责任会计制度的改进谈一点看法。

一、传统责任会计制度的特点

这里所说的传统责任会计制度,是指与相对稳定的生产经营环境相适应的责任会计制度。这种相对稳定的生产经营环境有以下特点:一是企业产品市场份额稳定,市场竞争不激烈,产品生命周期较长。二是企业生产一般追求规模经济,生产改进分阶段进行,并且允许生产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三是企业一般采用以成本为基础的订价方法,对顾客偏好的关注甚少。四是企业的管理部门和生产部门按职能权限划分,具有层次性、等级性。

与上述生产经营环境相适应,传统责任会计制度有以下特征:一是按企业内部各组织机构的职能、权限、目标和任务划分责任中心。我国的一般做法是分级归口管理,即横向按设计、计划、供应、生产、销售等职能部门划分责任中心,纵向按分厂、车间、班组和个人划分责任中心,从而形成纵横交错的责任控制系统。二是主要采用价值指标作为各责任中心的业绩考核指标,如成本降低额和成本降低率等。这些指标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并且经过努力可以达到。三是通过对各责任中心可控指标的实际值和预算值的比较考核业绩,计算并区分出有利差异和不利差异,作为奖惩的依据。四是把责任分解到各个责任中心,每个责任中心再分解落实到个人,并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

二、企业生产经营环境的改变和传统责任会计存在的缺陷

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所处的生产经营环境在发生变化。在当今全球竞争的环境之下,企业产品生命周期缩短,技术更新速度加快,新产品层出不穷,这些都对企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企业必须正视社会需求和技术进步带来的挑战,提高灵活反应能力,改变原有的生产组织形式,采用新技术和新的经营管理方法,生产出更加多样化和更具个性的高质量产品。二是企业需要采取满足顾客需要的营销策略。企业要不断创新,不能再以成本为基础计价,而需采取以市场为导向的目标订价模式,这对企业的成本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三是企业的组织结构也在不断发生改变,由传统的按职能设置部门,向强调顾客、销售渠道和产品的组织形式转变。

面对新的生产经营环境,传统责任会计那种以组织机构划分责任中心,以较单一且相对稳定的标准来考核企业经营业绩的做法,显然已不能满足现代企业管理的需要。首先,以组织机构划分责任中心,不符合企业未来发展趋势。其次,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企业必须不断改进和创新才能生存。这样,在一定时期内,如果以稳定的标准考核企业业绩,显然不能促使企业各部门向更高水平发展。再次,顾客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如对产品质量、产品交货期、产品售后服务的要求等,以单一指标考核各责任中心的业绩显然不够。

面对种种挑战,企业的经营管理必须满足环境所需,以增强企业竞争能力。为此,企业管理思想应进行重大变革,以形成新的企业观,使管理深入到作业水平。[!]新的企业观是把企业看作最终满足顾客需要而进行的“一系列作业的集合体”,这样一个企业就形成一个由此及彼、由内及外的作业链,亦即价值链。作业的推移,同时表现为价值在企业内部的逐步积累与转移,最终形成转移给企业外部顾客的总价值。从顾客那里收回转移给他们的价值,形成企业的收入。收入补偿完各有关作业所消耗的资源价值之和后的余额,形成企业的利润。在这种观念下,企业把管理深入到作业水平,便于索本求源,尽可能消除不增加价值的作业,同时努力提高增加价值作业的运作效率,减少资源消耗,在满足顾客所需的基础上,增加企业的利润,这样就形成了作业管理。企业将其责任会计制度建立于企业管理基础之上,就形成了新型的责任会计制度。

三、作业管理对传统责任会计的改进

当企业实行作业管理之后,其责任会计制度便相应实现了多方面的改进。主要表现为以下4个方面:

其一,以作业中心为基础设置责任中心,跨跃厂组织机构界限,克服了以组织机构划分责任中心所带来的不利因素,同时也符合企业未来发展趋势。在现代生产经营环境中,不断改进和创新是企业生存的关键,而改进和创新的基本单位是由相互联系的作业组成的。组成过程的作业是联系投入与产出的桥梁,资源通过作业形成产出的价值。因此,以相互联系同质的作业组成的作业中心为基础设置责任中心,便于责任的划分和业绩的考核。

其二,以动态的业绩考核指标代替传统相对稳定的业绩考核指标。业绩考核指标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而且以过程为导向,与过程的效率和产出相关。另外,为了激励企业不断增加顾客的价值,该指标可能是一种理想的、现实情况下尚达不到的目标。

其三,以多样化的指标补充传统较为单一的价值指标。虽然成本仍是一个重要考核因素,但在现代经营环境下,时间、质量、效率等同样对顾客有价值,所以不仅像成本一类的价值指标,而且更多的非价值指标,如交货期、生产周期、产品售后服务质量等同样成为考核业绩必不可少的因素。

其四,以更复杂的奖励制度激励职工提高效率。虽然引入作业管理后,奖励方式和传统责任会计制度相差不大,但在新的生产经营环境下,奖励制度比过去更为复杂。由于强调过程改进,而过程的改进是群体共同努力的结果,所以以群体为基础的奖励制度比以个体为基础的奖励制度更为合适。

四、作业管理在责任会计制度中的应用

作业管理在责任会计制度中的应用,可以通过责任会计控制要素来分析。制定责任会计控制要素的核心是划分责任中心,建立业绩考核指标,进行业绩评价和奖励。对于控制要素的前两项,笔者认为,作业管理在其中的应用主要是分析作业,寻找成本动因,划分责任中心(作业中心),进而建立考核指标。在后两项的应用主要是出具评价

报告。

其一,分析作业。分析作业是作业管理的核心。它是指对一企业所进行的作业辨认、描述和评价的过程。该过程需分析企业进行了多少作业,有多少人参与了该项作业,作业耗费了多少时间和资源,并评价作业对企业的价值,分辨出“增值作业”和“非增值作业”。

分析作业首先要确认作业。因为只有确认了作业,才能据此寻找成本动因,划分作业中心进行业绩考核。笔者认为,确认作业应遵循“由粗到细,由大到小”的原则,即先粗线地描述出企业大体的作业情况,然后再分层次、分步骤地细分。这里要把握作业细分度,不可过粗,也不可过细。过粗不能提供管理所需信息,过细则工作量太大,导致管理成本过高,影响企业整体效率。

现以一制造企业为例,说明作业的确认。首先,把该企业的工作分为5大类过程(若干作业的集合体),即厂部维持过程、新顾客或新业务的获取过程、产品设计过程、生产过程和顾客维持过程。其次,把各过程分别细分为若干个子过程。厂部维持过程可细分为人事管理、会计记录、财务计划以及法律咨询等子过程。新顾客或新业务的获取过程可细分为研究开发、广告促销、方案论证、订单处理和人员培训等子过程。产品设计过程可细分为设计研究、产品计划、产品设计、开发、生产调试等子过程。生产过程可细分为预测、采购、生产、安装、维护等子过程。顾客维持过程可细分为包装、销售、顾客培训、技术指导及维修服务等子过程。再次,在各子过程基础上,再细分为若干更低层次的子过程。如生产过程中的采购子过程可再细分为购买材料、存储材料和质量检验等更细的子过程。,把更低层次的子过程细分为若干作业。如上述存储材料这一低层次的子过程可细分为收料、运料到仓库、存料、发料等作业。

其二,寻找和分析作业成本动因。管理作业必须知道是什么原因引起了作业成本的发生,以便有针对性地减少不增值作业,合理安排作业,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同样,寻找到作业成本动因,有助于企业合理确定作业考核指标,更好地明确责任归属。寻找和分析作业成本动因时应注意,对于一项作业成本而言,其发生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应在其中找到一个最主要的原因作为该项作业成本的原因。例如,设备调试费的发生原因可能与产品的批量大小、设备的新旧程度、调试的次数有关系,但调试费用的大小则主要由调试次数的多少来决定,所以应选调试次数作为调试费这一作业成本的成本动因。

在分析了作业和作业成本动因之后,企业就可以跨组织机构界限,把从事同质作业的部门和人员组成一作业中心,根据不同的作业成本动因设置考核指标。

其三,进行业绩评价,出具评价报告。传统责任会计主要通过比较实际成本和预算成本来评价业绩。当把作业管理引入责任会计制度后,责任会计便不仅仅如此评价业绩了。一是增加了非财务指标,如产品质量、生产周期、交货期等,用以评价相关作业的执行结果。二是要注意分清增值成本和非增值成本,通过实际成本与增值成本的比较以及前后期非增值成本的对比,为企业的持续改进提供信息。

责任会计论文:从责任会计到业绩管理

从责任会计到业绩管理

一、责任会计系统与业绩管理

责任会计的要旨就是把任何一个的组织,包括盈利的和不盈利的,化为若干个细小的单位,按照其承担的责任,赋予一定的权力;依据其财务业绩完成情况给予其一定的报酬,从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我国通常称为“划小核算单位”。

然而,仅仅通过建立传统的责任会计系统以达到长期改善业绩是不充分的。

及时,积极性的调动与人的信仰、习惯、责任范围、权利大小;报酬高低有关;员工积极性的调动,取决于多方面,不仅仅是财务报酬本身。

第二,传统责任会计体系侧重于财务方面,往往与我国的经营承包责任制异曲同工,容易导致责任单位的短期利益。我国80年代中期大规模的承包制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不争的事实。

第三,传统责任会计系统没有与公司的战略目标衔接,造成责任中心的任务完成而公司总体目标没有达到。

所以,责任会计的思想方法应当转变为业绩管理,明确公司具有竞争力的业绩方向,通过报酬和其他激励因素转化为下属单位和个人的努力目标,真正做到凭业绩付报酬(Payforperformance)。在强化业绩管理的基础之上,再完善企业的管理控制系统。从这意义上讲,如果把业绩管理也归为责任会计的体系之中,那么,责任会计从本质上来讲就远远不是会计的问题,或者不是会计本身就能完成的任务。

二、实施业绩管理的前提

(一)明确公司发展战略。公司战略实际上就是确定一个问题:进入哪一个行业。从这个意义上讲,公司战略有三种:或者只选择一个行业,如可口可乐、麦当劳等;或者以现有核心能力为基础,向相关行业扩展,如宝洁、本田等;甚至于形成无关的业务群体,如中信、Textron等。

(二)明确战略目标。在既定的战略下,确定公司在特定时间内所要达到的目标,如销售收入目标、净利润目标、市场占有率目标等。

(三)明确竞争优势。事业部的战略实际上是竞争优势的问题,事业部的战略是实现公司战略和目标需要采取的手段,要实现这些目标是低成本的优势还是差异化的优势,在这个前提下来确定事业部将来发展的趋势以及在整个公司中的定位。

三、建立业绩管理系统的步骤

(一)明确事业部或责任单位的定位。业绩管理首先要根据公司战略定义每一个业务单元,并确定业务单元在公司战略中的地位。传统上,责任会计按照承担责任的大小可以分为五种类型:投资中心、利润中心、收入中心、成本中心、费用中心。定义责任中心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先明确责任,后授予权力。

确定一个下属单位的责任地位,根本依据就是这些下设单位或者子公司在公司战略发展中的地位或功能,也就是说,下属单位或子公司对公司战略的贡献是什么?因此,任何一个业务单元需要明确的问题就是“你干什么?”如果每一个业务单元对战略目标没有一个明的贡献,那么实现战略目标便是一个偶然,业绩管理就失去了意义。

(二)明确责任范围。根据各个业务单元在公司战略中的定位,确定各业务单元的责任。当然,确定责任范围时,应当确保组织结构的合理性。如果公司的组织结构不合理,或者没有按照公司战略的要求恰当调整组织结构,各业务单元的责任范围就很难确定。

(三)业绩评价。运用最广泛,或者说被大部分大公司接受的业绩评价就是哈佛大学管理会计教授卡普兰设计的综合计分卡,鉴于短期承包制对企业有致命的影响,综合计分卡在很大程度上能摆脱某一个责任单位或者某一个人的短期行为。要把各个方面的业绩和公司的利益联系起来,较大的要点就是将战略和公司母一个部门乃至每一个人的日宵的实际行动结合起来。综合记分卡的巧妙之处在于:“如果一个公司要取得长足的、的发展机会,就应该在各方面来衡量其事业部所作的贡献。”综合计分卡作了四个方面的要求:财务目标、客户目标、内部业务培训和学习与成长。从四个方面来衡量公司整体、每一个责任中心,甚至可以用来衡量某一个职能管理部门。

1、财务目标。我国企业的目标具有多重性,但财务指标仍然是首要的目标。对于不同的事业部可以提出不同的财务目标,如净利润、销售收入、净资产报酬率、总资产报酬率。比如,卡特彼勒采用总资产报酬率考核所有的业务单元;波音泽为股票价值,包括红利和股票升值。

对于迅速扩张的企业,财务的风险控制是非常重要的,这在我们国家财务风险失控而导致公司失败的例子是很多的,例如郑百文。

2、客户目标。达到财务目标需要具备对市场的驾驭能力。许多企业可以量化的指标应该是市场占有率,因为它是将来财富的一个源泉,为获得市场占有率而付出的努力不意味着某个时期销售收入较大化,也不一定意味着某期利润较大化。

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同时也是与国外先进企业合资的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与国外企业相比,国内企业的技术、资金、人才上都无法形成优势,外方最看重的是其他方面的因素,比如劳动力成本低等等,但国外的投资者选择合作伙伴更为重要的条件是在某一个市场竞争领域里面的份额。

3、内部业务培训目标。为达到一定的财务目标,仅有市场份额是不够的。还要有一套非常规范的业务程序,保障进到这个企业的钱能做到最有效率的使用。这个业务管理程序包括许许多多的方面。比如成本控制、质量等等。但是,在评价一个企业时,我们说财务指标是什么,社会形象是什么?业务程序从极端的角度来讲就是一个黑匣子,如果我们真正做到了黑匣子里面的东西能够多快好省,或者在最小的范围内,以最小的代价换取较大的报酬。在企业市场份额高的情况下一定挣钱。从利润上看,毛利高营业利润低的原因在于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一大堆。很大程度上就是程序的问题。程序问题比我们现在要讨论的问题范围要大得多。我们要从研发到的售后服务都要有一个规范,如果这两个问题都能很好的解决,利润自然增加。

4、学习与成长目标。即使在客户目标与内部业务目标上现在做得很好,这还是不够的,因为长期的竞争力的保持还要依靠学习和成长。

在学习成长方面奠定一个好的基础是很重要的。21世纪的竞争最核心的问题不是技术 、资本,而是人。从这个意义上说,公司不妨把财务目标淡化一点,一个企业如果能够长远发展其实很简单,如果你把所有的钱挣过来能养住最的人,’’这个企业不能发展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说,企业从招聘、晋升、培训、奖励,一直到退出都应有一套非常好的程序。然后保障所有的人都能安心的工作,或者说在这个公司有一种自豪感,有一种凝聚力,企业实际上就奠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怎么能做到呢?对于考核一个单位来讲,人在学习和成长这个阶段,关于职员的考核不仅仅是对职员本身的考核,更重要的是对部门负责人所承担的培养职员职责的考核。如果人都稳不住,没有的人进来,这个部门就不可能有信誉。除了学习以外还有成长问题。在内部过程和业务程序上奠定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的基础就是创新。创新作为成长方面的一个考核指标,这种创新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成果的积累在这里体现。

(四)业绩考核。业绩评价的目的是通过指标考核,将考核指标和报酬联系起来。我们相信凭业绩领取报酬是所有业绩管理落到实处的核心。能不能确定一个指标是完成了还是没有完成,或客观的来评价指标完成的程度,这是考核和分析过程当中非常重要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考核指标的尽可能量化。然后根据考核和分析的结果来确定奖励。业绩考核需要回答四个问题:

1、应该在哪些方面做贡献?

2、在这些方面应该做多大的贡献?

3、是否已经做出了贡献?

4、做出贡献以后有什么样的结果或者有什么样的报酬、奖励?

这些问题每一个都很难,最难的是后面两个问题。如果某个部门在没有完成指标的情况下,随便用两个理由就敷衍过去了,于是所有的部门都仿效。部门、事业部要编出几条理由来很容易,因为公司一级是很难了解真正原因的;这样一来,即使前面的工作做得再合理,设想再,也会使得整个考核都会化成泡影。第二个难题就是在报酬大小的确定上,既要按业绩付酬,报酬本身在同行业也要具有竞争性。

四、建立责任会计系统的难点

责任会计上的局限性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要把这条线串下来有很大难度。如果公司战略和业绩标准已经确定,就需要就此设定各业务单元的战略定位和贡献业绩,并与业务单元和个人的报酬相联系。按业绩付酬的核心思想就是按劳分配。什么是“劳”劳就是企业每个人创造的业绩。公司的业绩由多种表现形式,其中集中表现形式之一就是利润、收入。然而,由于财务业绩是过去的成果,而且具有明显的短期特征,因此,公司需要的业绩还有多种表现形式,如市场占有率、客户满意度、员工满意度、创新能力等等。

按业绩付酬无疑是为了使员工的努力方向与公司的目标协调一致,因此,任何报酬制度的改善,都是为了达到下列图象中的实线效果;报酬制度不合理的表现为虚线所示:

一个好的报酬方案应当是:员工报酬是公司业绩的函数,不怕报酬高,就怕没业绩。如何能够做到公司业绩越好,员工报酬越好呢?条件之一是:员工报酬是员工业绩的函数,员工业绩必须与公司业绩一致。

Y=f(X)“文秘站”版权所有

X=f(x)

设定以下参数,就可确定业绩与报酬的各种模式,从而确定各种报酬方案,以期达到业绩管理的效果。

A1为某类业绩的报酬系数w1-某类业绩权重

x;-为某类业绩gi-为某一报酬因素

b-为常数报酬

模式一,风险中性模式。适用于环境较为稳定的事业部、不愿承担较大风险的管理者以及一线生产工人(计件工资制)。

模式二,无风险模式。适用于不愿承担风险的管理者和较低层的管理者。

模式三,风险模式。适用于环境季度不稳定和愿意承担很大风险的管理者。

责任会计论文:传统责任会计与现代责任会计比较

责任会计是为了有效控制各责任中心的职责履行情况,合理地确定与其职责履行相关的经济利益,而建立的一套行之有效的,能及时和正确地反映、评价和考核各责任中心实际经营业绩的会计制度。经营环境对企业控制体系的选择与有效实施有着重要的影响,传统责任会计是企业在相对稳定的经济环境运行过程中建立和发展的会计监督控制制度。在现代动态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在传统贡任会计基础上发展了现代责任会计。

一、传统责任会计的局限性

传统责任会计强调成本管理、维持市场份额和组织的稳定性,因此在多变和激烈竞争的经济环境中,传统责任会计监督和控制作用的发挥就受到了限制。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中,竞争胜负的关键是看企业能否迅速适应顾客的需求,因此,时间、质量私效率就成为企业竞争的基础。顾客希望所购买的产品能够按时交货、保障质量、价格和采购费用低廉等等,总之希望以最少的付出获取较大的收获。企业要想满足顾客的这种愿望就必须在提供更多服务的同时尽力减少资源的耗费,这意味着企业需要不断地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传统责任会计限制了企业持续改善经营的能力和诸如适时生产制(just-in-time)、质量管理和其他先进技术在管理中的应用。在多变的市场环境下,传统责任会计的局限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内向性的责任目标体系。传统责任会计申的标准、预算和差异都是根据企业的内部需要确定的。标准通常是以管理层期望为基础,差异则是内部期望与实际产出相比较的结果。但是一且考虑外界因素时,结果就会发生较大的差异。正如一位企业董事所说:"当市场需求增加了30%,我们的竞争对手增长了40%的销售额,而我们的收入只增加了15%,超过预算5%,就不能算作是一条好消息。"因此,确定责任目标时外界因素必须予以考虑。

(2) 过于重视人工费用的分配。在传统责任会计中,许多公司将人工费用看得比其他费用更为重要。但在自动化程度很高的企业中,直接人工费己大大降低,在某些领域中人工费用在成本中的比重已经降到2%以下。而且,在实行适时生产制的企业中,直接人工和间接人工的区分以及人工费用在多种产品之间的分配更多的是依据主观判断。因此,在先进的制造条件下,流程效率比人工效率更重要,建立人工费用分配标准也就没有必要了。

(3)忽略了非增值性成本。传统责任会计不区分和报告那些不必要且不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费用"。在持续变化的经营环境申,非增值性成本应当被区分和独立出来,以便采取措施降低直至消除这些费用。区分非增值性成本是优化生产流程的基础。

(4)逆向激励。建立标准成本体系的月标是鼓励有利差异,限制不利差异。但目标压力过大可能会适得其反。例如,采购部门为了降低原材料的采购价格,订购低质原材料或大批量采购,结果导致废品数量和修理费用增加或存货库存过剩,这与质量管理和零存货原则背道而驰。

在现代制造企业中,人工费用的重要性大为降低,这是由于人工费比重下降和企业的激励机制造成的。按各单位分别计算人工效率差异,可能鼓励各单位生产更多的产品,而非为企业整体效率目标或效益的实现努力。过剩的产品违背了零存货原则,导致存货储存成本的增加,闽此,有时工资费用与过剩产品耗费企业的资源相比就显得微不足道了。同时过分强调单项制造费用的分配也是有害的。当员工通过减少机器的维修费用来取得费用预算的有利差异,从长远看加速了机器的损耗,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5)过于依赖财务指标评价业绩。传统责任会计强调财务控制。然而企业的许多利益是元法用财务指标来衡量的。如企业对市场的反映时间,虽然不能够用元来计算,但仍然是企业重要的竞争要素之一。这表坍现代责任会计评价业绩时既要考虑财务指标又要考虑非财务指标。

二、现代责任会计对传统责任会计的发展

企业为了适应日益竞争激烈的市场对传统责任会计进行了变革,发展成了现代贡任会计。责任会计模式通常包括以下四个基本要素:①责任分配;②建立业绩考核系统;③④评价经营业绩;确定奖惩。现代责任会计与传统责任会计相比较在这四个方面都有较大的区别。

(1)责任分配

传统责任会计将责任分配的重点集中在组织系统和个人上。首先必须确定一个贡任中心,这一责任中心通常是一个组织系统,如一个职能部门、一条生产线或一个工作小组。但不论组织系统是什么,贡任最终都要落实到个人。贡任的执行状况通过财务指标来确定。现代责任会计将责任分配重点从组织系统和个人转移到流程和小组。原因很简单,在现代动态市场环境下,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就需要不断改善企业的经营,不断地学习,不断地适应市场变化;而流程正是实现企业改革的基本单位。流程是在经济组织中以具体的经济行为为目的的业务经营方式。每程都需要一定的投入,并且能够创造出用户所需的产品,而无论这些用户是组织内部的还是组织外部的。例如采购原材料、生产产品、赢得用户、客户服务等。

由于流程是业务经营方式,这就意味着经营方式一改变,流程也就发生了变化。流程改进和流程创新是流程变革的两种基本途径。流程改进是指不断提高现有流程的效率;流程创新是指为了在工时、质量及效率等方面取得质的提高,从根本上改变原有的作业方式。例如,信用部通过重新设计企业的信用批准程序,将签发租赁或购买电脑许可证的时间由七天缩短为24小时。

许多流程突破了原有的生产职能界限,强调企业经营是一条紧密相连的价值链,这就意味着有效的流程管理必须突破原有职能的分割,因此小组就成为符合现代流程管理的基本单位。在小组中,通过培养友好的合作关系及归属感可以改善工作质量。流程改进和流程创新依靠的是小组的群体行为,个人不能也不可能有效地完成这一行为。

(2)责任目标的选择

责任目标是一系列用来考核业绩和指导工作的指标。预算和标准成本是传统责任会计评价业绩的基石,并且在长时间内保持相对的稳定。现代责任会计在责任目标方面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首先,建立了流程导向的贡任目标,这些目标与流程的效率和产出紧密相连,并按照市场的变化进行组织。因此,企业通常设立理想或化的目标并且努力达到这一理想水平。其次,现代责任会计中的贡任目标本质是灵活多变的,它们必须不断改迸和完善,以反映新条件、确立新目标,并且推动企业取得更好的成绩。例如,责任目标刚确定时反映了管理层希望现行流程所能达到的理想水平,一旦这一理想水平变为现实,责任目标就需要更新,以鼓励员工进一步努力。在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经济环境中,责任目标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

(3)业绩考核

在传统责任会计中,业绩考核是通过实际指标和预算指标的比较来实现的,成本往往是考核的重点。在现代责任会计中,时间、质量和效率都是业绩考核的主要指标。缩短流程从产出到交付用户所花费的时间被认为是业绩考核的基础。因此,考核业务周期和按时交货就变得十分重要。质量和效率也是评价业绩不可缺少的两方面,其中生产率和成本是效率的标志。实际成本降低额、成本趋势、单位成本都是效率是否提高的重要指标。

(4)奖惩的确定

无论是传统责任会计还是现代责任会计,个人都将根据企业的政策和高层管理者的决策受到奖惩。当然,传统责任会计的奖惩机制主要是为了鼓励个人完成甚至超额完成成本预算标准。在现代贡任会计中对个人的奖惩依据就更复杂了,要同时考核个人和个人所在小组的贡任目标完成情况。

由于现代责任会计控制重点是流程的改进,而这一改进只有通过小组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因此现代贡任会计更多的是采用以小组为基础的奖惩方法,而非直接对个人进行奖惩。例如,如果一家企业设立的责任目标包括产品的单位成本、按时交货、质量、存货周转和生产周期,只要所有这些责任目标都按时按质完成,并且至少超额完成其中一项指标,就应当对整个小组奖励。

责任会计论文:论责任会计在企业中的作用

责任会计是以往的各种会计管理制度的发展。其共性都是贯穿一个经济责任的基本原则,所不同的是以前的经济责任制没有明确直接与会计的关系,没有和会计相结合,而责任会计则是把厂内经济责任制与会计结合起来,从实践和理论上都得出明确的概念,成为会计工作的一个领域—一经济责任会计。具体说:就是在企业内部除了要算产品财务帐以外,还要按照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的原则,按照责任归属,确定责任单位(车间、技术、经营、管理部门),明确责任指标(包括资金、成本费用、利润),以各责任单位为主体(对象)按责任指标进行核算、控制、监督、实行统分结合、双层核算的会计管理制度。

责任会计体现以下三个基本原则。

1.责任原则:要确定责任单位,明确责任指标,使企业内部的各个单位都有定量的经济责任指标(资金、成本费用、利润),企业的总指标都能分解落实到责任单位。

2.定价结算原则:按一定价格,分各个责任单位进行核算,包括各单位之间往来结算和各责任单位的责任指标完成情况的核算。

3.利益原则:对各责任单位指标完成情况要进行考核,在考核的基础上进行奖罚。

这三个基本原则也就是实际工作中的事先确定目标、事中核算监督、事后考核奖罚三个环节。

对照一下目前的实际情况,有不少企业已经具备,并且正在这样做,只不过是还没有意识到、还没有把它叫做“责任会计”而已。当然,严格说他们的做法可能还不那么系统、、完整。笔者认为凡符合上述三个基本原则的企业就可以说已经建立了“责任会计”,建议这类企业加快步伐填平补齐,使之进一步系统、、完整地纳入“责任会计’”轨道。

一、为什么要积极推行责任会计

推行责任会计是深化企业改革的需要,也是会计改革的深化。目的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1.贯彻责任制度使当事人有责、有权、有利。对企业领导来说,有利于落实任务,控制,调动积极性;对企业各部门来说,都有一定的工作目标,对各部门、对职工能起到既有压力、又有动力的作用,激发自觉性,发挥领导和群众两个积极性。

2.强化企业管理,向管理要效益,必须推行经济责任制,而推行责任会计就是落实、巩固、规范厂内经济责任制的有效措施。资金管理、成本管理、利润管理都实行目标管理,通过责任会计这个核算形式就可以把这些内容结合起来,建立会计管理体系、经济效益保障体系,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所以推行责任会计是一项重要内容。

3.从会计工作本身来说,推行责任会计,它体现了会计工作是一种管理活动,具有管理职能,是从传统的记帐报帐型发展为经营管理型的重要标志,是会计工作发挥管理作用、更好地为企业管理服务的重要方法和途径,是企业会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会计改革的重要内容。所以说,有基础的企业要尽快地推行责任会计。基础不完善的企业也要创造条件,加快改革步伐,把企业经济核算纳入责会计轨道。

二、几点看法

1.推行责任会计要从企业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不强求一个模式。在企业现行的核算基础上,在充分体现责任原则、结算原则、利益原则的前提下,决定自己的做法。责任会计的中心目的是为提高经济效益服务,而在不同企业中影响企业效益所碰到的具体情况不同,因此责任会计在不同企业具有不同特色。特别是刚刚起步阶段,必须有一个“百花齐放”的过程。

2.责任会计与经济责任制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不断完善的关系。责任会计要为经济责任制提供定量考核指标,促进经济责任制不断完善;反过来,为满足经济责任制的要求、又促进责任会计的完善提高。

3.责任会计核心是“责任”,责任会计算出的数据要算数,不能包盈不包亏,奖罚要兑现,盈利企业要兑现,亏损企业也要兑现,减亏要奖,才能巩固持久。

4.“单轨制”还是“双轨制”?可根据自己企业情况确定。(1)能结合就结合,能结合多少就结合多少;(2)不能结合的就搞“双轨制”,办法要简化、容易算、算了有用。

5.责任会计与厂内银行的关系。我认为厂内银行是责任会计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过渡形式。所不同的是厂内银行用的是银行往来形式,而责任会计是内部往来形式。目前,没有设置厂内银行的企业,可以直接建立责任会计。已设置厂内银行的企业可以在银行机制继续运行的同时,按责任会计的需要建账,为责任会计服务,除了资金管理、往来结算外,还要进行成本、利润的核算。可以叫两个名字,

也可以统称“责任会计中心”,都是企业财务管理的发展,应该是企业财务管理的组成部分,归属其它部门都不太合适。

6.责任会计与目标管理。成本和利润目标管理的目标就是责任会计的核算内容。目标管理需要通过责任会计的核算,提供经济活动的信息;责任会计需要责任目标,实行目标管理。两者是有机联系、不能分割。凡实行目标管理的企业,实际上上都在实行责任会计的一部或全部,只不过是目标管理还没有叫作责任会计而已。基于这样认识就能自觉地把目标管理与责任会计结合起来,把目标管理置于责任的核算监督之下。

三、几点体会

实践使我们初步体会到:

(一)实行责任会计是改革的必然趋势

责任会计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突出责任核算、责任控制、责任考核并与分配制度相结合的新型的会计管理形式。责任会计可以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发展,可以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发展,可以适应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在实行经济体制改革,把竞争机制引入企业经营条件下,实行责任会计进一步分清责任、计算成果、确定奖惩,是改革的必然趋势。

(二)责任会计有利于管理向内、向纵深化、科学化发展

实行责任会计可以改变长期以来企业会计管理上责任不清的状况,使各单位直至个人能够对企业负责,充分发挥职工的积极性,为提高企业的总体效益而共同努力。如在企业管理中供应部门的“比价采购”、“ABC管理法”;技术部门的“价值工程”;财务部门的“目标管理”;职工群众的“修旧利废”等,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此外,责任会计的产生与发展,改变了传统会计单纯事后算帐的局面,加强了会计的控制职能,会计工作与生产经营活动结合得更为紧密,会计信息的反馈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使会计管理真正深入到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中去。

(三)责任会计有利于建立、巩固和完善企业经济责任制

责任会计是企业经济责任制的基础,又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经济责任制本身所要求的按经济责任核算、控制和考核;明确划分经济责任,做到责权分明;收益分配与所得的经济效益挂钩等,都离不开责任会计,企业唯有做好责任会计管理工作,才能巩固和充实经济责任制。

(四)责任会计应与财务会计有机结合

财务会计是以企业为主体进行管理控制的。责任会计是以企业内部责任单位为主体进行的会计管理,它们都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对企业进行管理,都具有核算和监督的职能,都是为决策控制服务的,所以两者相互依存、相互补充、共同组成了会计整体。

在实际工作中,应将责任会计与财务会计有机结合,即在运用财务会计核算监督的同时,运用责任会计核算控制,两者核算结果在数额上应取得一致,两者监督控制的目的应一致。责任会计从责任预算制定到责任业绩评价的整个实施过程,要始终围绕责任主体进行,保持其自身的完整体系,并应与财务会计核算相结合,即充分利用其与财务会计核算的某些相同之处,在责任信息的记录反映上尽可能“借道”财务会计,以避免重复劳动,既满足微观经济管理需要,又适应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

责任会计论文:受托责任会计观和受托责任审计观

什么是受托责任?什么是受托责任会计和审计?学界专家和职业组织对此都作过大量的、长期的讨论。

综合研究有关受托责任的会计文献,特别是发表在《财务受托责任与管理学刊》和《会计、审计与受托责任学刊》上的会计文献后,可以发现:早先对于受托责任问题,一些“左翼理论家”和“右翼理论家”展开过激烈的争论,而最近又冒出一批号称“中间道路理论家”的学者,突然向“左翼理论家”们发难,于是关于受托责任问题的大辩论就表现为“左翼”和“中间道路”两派之间的论争。三派理论家关于受托责任问题的讨论将继续进行下去。综合各家之说,形成以下基本认识:

(一)

一般受托责任关系涉及两个当事人。一个是委托人(principal或the accountee);另一个是受托人(the accountor)或人(agent)。委托人将资财的经营管理权授予受托人,受托人接受托付后即应承担所托付的责任,这种责任就是受托责任。现代社会生活中,受托责任关系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政治家应对选民负责;人民公仆应对人民负责;董事应对股东负责;经纪人应对股票持有人负责;个人和组织应对不同利益集团负责。不同的委托人和受托人之间就形成不同的受托责任关系,所以,美国会计学家沃尔特。梅格斯说:我们正生活在一个受托责任时代。

受托责任是一种普遍的经济关系,也是一种普遍的、动态的社会关系。著名会计史学家理查德。爱德华兹教授在其名著《财务会计发展史》中明确指出:“在每一个有组织的社会里,某个人或每一伙人总是代表另一些人持有财物,持有这些财物的目的,有时可能只是为了保险,如将珠宝存人银行;有时则可能是希望通过使用而为财物所有人取得报酬。今日之英国,财务的所有权与保管权相分离的现象十分普遍。股东将现金托付给董事会;父母将货币托付给信托人,借此为子女谋得利益;俱乐部与社团所筹集的捐款及基金由通过选举产生的委员会来使用,借此为其成员谋取利益;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控制着从社会成员那里取得的资源……会计之所以日益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委托给人的比例在持续扩大。”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和不同的社会发展形态之下,受托责任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其根本差别就在于谁授予受托责任,谁担负受托责任这两个方面。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实质就是一部受托责任发展史,正如杨时展教授说的:“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反映为托付人和受托人不断因阶级势力的消长而发生的更替,反映为托付人和受托人从寡头而逐步大众化,反映为对受托责任完成情况的愈来愈严密的监督,反映为受托责任的愈来愈充实的内容。”

(二)

受托人所承担的责任可依据法规、合约和惯例等来加以规范,亦即要有衡量受托责任完成情况的标准。受托人接受资源或决策权,只应按委托人的要求、委托人的标准去行事,而委托人的这种要求或标准正反映了委托人对受托人行为理想化的期望。所以,理论上的受托责任机制应该由委托人来控制。然而,在现实受托责任时代,由于委托人和受托人的多样化形成了不同形式的受托责任关系,故谁能控制受托责任机制或过程是一个复杂的、难以确定的问题。专家们研究后、认为委托人和受托人之间的控制与被控制关系有三种可能:

其一,受托人控制受托责任过程。董事与股东之间的受托责任关系即为此种情形。董事的权利几乎是无限制的,他们可以利用审计师的工作来提高其账项的公信力;也可以毫无阻力地继续当选董事;他们以只对股东负责标榜自己,从而推卸他们应该承担的、其他更为广泛的受托责任。

其二,委托人控制受托责任过程。公司内部的受托责任即为此情形。任何企业及其他组织,其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着受托责任来进行的。伴随着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大化和经营多角化,使得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和管理层次发生变化。为了按照目标一致的管理原则实现反映企业整体受托责任的经营目标,保持稳定的企业效益,就必须赋予各层次管理人员以一定的责任和权限,从而使内部受托责任实现多极化。在这种情形下,会计总是受托责任关系的中心。作为受托人的下级经管人(subordinate)应对上级经管人(supenor)负责,而上级经管人控制着账项的形式,这就使下级经管人的权利受到有效的限制。

其三,谁能控制受托责任过程,需要通过委托人和受托人之间的持续不断的斗争才能确定。在公营部门,各种组织或团体都对社会公众负责,而社会公众又难以搞清楚受托责任机制的运行,此时,这些组织或团体都会要求增加受托责任,以巩固和加强自己的地位,中央政府如此,各地方政府、医院和大学也同样如此。现代社会,受托责任关系已普遍到任何一个国家、一个团体成员所拥有的资财,不得不由受托人管理,因此对受托人进行有效的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公营部门和企业。

(三)

受托责任的内容具有可计量性。由此产生的计量指标既有财务指标,也有非财务指标;既有定量指标,也有非定量指标;既有经济指标,也有社会指标。关于受托责任内容及其分类,学者专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佩顿和利特尔顿教授在《公司会计准则导论》中将受托责任分作财产受托责任(accountability in property)和管理受托责任(accountability in management);前者属于董事会、管理当局及全体员工对股东所承担的责任,后者属于员工对管理当局、管理当局对董事会所承担的责任。库珀和伊尻雄治教授合著的《科氏会计师辞典》将受托责任分成三类:货币受托责任(dollar accountability),指与流动资产流动及由此而发生的业务活动的责任;业务受托责任(operational accountability),指组织的管理当局有效使用全部资产及资源的责任;财产受托责任,指管理和报告资产的存在、存放地点、用途及相关情况的责任。彼得。伯德教授在其名著《受托责任:编制财务报告的准则》中,将受托责任按资财委托的主体不同分作公共受托责任(public accountability)和非公共受托责任(private accountability),伦敦大学的珀克斯教授也坚持这一观点。伯德和珀克斯认为非公共受托责任包括两部分,一部分直接产生于资财的委托,这是一种财产受托责任关系,如股东将其资财托付给董事会,另一部分产生于分权经营和管理分工,这是一种管理受托责任关系,如董事会分权给管理当局,较高管理当局又分权给下层管理当局等;公共受托责任也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公民通过议会将资源委托给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去管理,另一部分是中央或地方政府又将资源或决策权委托给社会公务员或地方政府官员,也包括各机构团体(如国企、医院、大学)的官员。对公共受托责任颇有研究的斯图尔特教授又提出一种“梯形受托责任理论”,梯级从高到低依次是方针受托责任(policy accountability)、规划受托责任(programme accountability)、业绩受托责任(performance accountability)、程序受托责任(process accountability)、正直及合法受托责任(accountability for probity and legality)。

不管受托责任的内容如何规范,但所有受托责任的内容必须加以计量,而会计和审计就是受托责任内容的好计量者、控制者,是受托责任关系中联系委托人和受托人的桥梁。就会计、审计在受托责任机制中的运作看,管理会计是起始环节,它通过计划、预算和控制等手段来确定、分解受托责任目标,并协助受托人完成受托责任目标,提出管理业绩报告,这使得受托责任具有可计量性、可保障性、可操作性;财务会计是在受托人接受托付后,按照公认会计准则的要求,对受托责任的完成情况进行自我认定、自我计量,并定期编制各种受托财务责任报告,为委托人审核受托财务责任的完成过程和结果提供信息;审计是对管理当局自我认定、自我计量、自我编制的受托责任报告,按照公认审计准则和审计程序的要求,进行重认定、重评定、重判定。受托人利用会计信息,旨在于客观、公正地反映其履行受托责任的过程和结果,并向委托人交待;委托人利用(经过审计的)信息,旨在判断受托人对受托责任履行得如何,是否可以解除受托人的受托责任,他自己是否继续做委托人。

在西方学术界逐渐形成一个罗切斯特公司受托责任学派,他们对受托责任会计和受托责任审计从理论到实践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四)

现在,受托责任观念已充盈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受托责任关系的发展已使委托人和受托人呈现多元化格局。

现代的委托人可以是投资人、债权人、股东、纳税人、消费者,也可以是高一级的政府和管理当局;受托人可以是公司的董事会、总经理、部门经理,也可以是不同级别的政府部门及其官员。站在一般受托人的角度看,要想得到各式各样委托人的托付,就必须创造高额的投资报酬来激励这些委托人;站在公司董事或经理这一特定受托人的角度看,其生存与发展的情况如何,都与对各种股东的贡献有关;在组织内部受托责任体系中还有一个分权经营问题。于是,受托责任就有一个外部受托责任和内部受托责任的划分问题。在受托责任理论和实践上还有一个“构成要素”问题,目前学者们的认识尚不一致,有的说是四要素,也有的说是七要素,但不论是谁,都认为审计是受托责任的基本构成要素,都认为必须由审计师独立地审查各种受托责任报告,并就受托责任的完成情况发表一个客观性意见。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基本的受托责任审计观:

外部审计的发生与发展以组织外部的受托责任为基础,而内部审计的发生与发展则以组织内部的受托责任为基础。由于组织的外部各种委托人往往以外部标准来评价组织较高管理当局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看其是否值得继续信赖,故较高管理当局也会依据这些标准来评价其下属各部门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故内部受托责任的多极化是外部受托责任向组织内部的延伸,内部受托责任以完成外部受托责任为基本目标。既然组织内部受托责任深受外部受托责任的影响,那么组织的较高管理当局就一身兼二任:首先,对内,他是一个委托人,因为他要将总体受托责任按标准分配给下属各级部门,下属各级部门作为受托人应定期向较高管理当局报告对所承担责任的履行情况,这是向组织外部委托人报告总体受托责任完成情况的基础;另一方面,对外,他是一个受托人,因为他接受了委托人托付的各种资源,他要定期向外部委托人报告对所承担责任的履行情况。管理当局只有成为内部受托责任的称职委托人,才能成为外部受托责任的称职受托人。所以,从本质上讲,内外部受托责任的内容是一致的,这一点,设立有审计委员会的上市公司,表现得更为充分。

责任会计论文:建立责任会计体系完善外贸激励机制

企业管理是企业立足于市场的核心和基础,主要包括财务管理和业务管理等两大方面内容,其核心是通过财务信息收集、分析,并形成企业经营决策和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和标准。作为外贸企业管理一项重要内容的激励机制,就是在尊重人的基础上,对外贸企业的所有职位进行、科学的分析研究,设计和制定一整套与市场接轨并具有竞争力的包括薪酬、培训和晋升等内容的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机制,最终形成以人为本的外贸激励机制。业绩评价是激励机制的基本内容。据了解,经过多年的市场洗礼,当前,外贸企业也大都利用财务信息系统,建立了业绩评价和考核制度,有以部门为责任单位的,也有以个人为责任单位的,施行后,收到了积极的效果。但也存在诸多矛盾,表现在如责任单位的确定、划分,经济指标的分解,管理部门的考评,目标管理与绩效评价的关系等方面,在一定的程度上也挫伤了部分员工的积极性,给企业的发展也造成了或多或少的影响。因此,本文拟在外贸企业的业绩评价方面进行一些探讨,以期对完善外贸企业的激励机制提供一些参考。

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外贸企业业绩评价系统,离不开责任会计。外贸企业在一定的经营活动期间内(如1年、3年、5年等),都有其总的目标和任务,如进出口规模、销售额、利润额。要保障这些目标的实现,必须将其按企业内经营管理的需要,在各个责任中心(即责任单位)进行分解落实,使各个责任中心都有明确的目标和任务,形成所谓的“责任预算”。而对“责任预算”的考核,则是通过“责任会计”来进行的。“责任会计围绕各个责任中心,把衡量工作成果的会计同企业生产经营上的责任制紧密结合起来,成为企业内部严密的控制体系。”(余绪缨,1990年)外贸企业也可以按照经营活动的特点,将需考评的责任中心区分为费用中心、利润中心和投资中心。外贸企业的费用中心,即指不形成收入,或只着重考核其所发生的成本费用,而不考核其收入的责任中心,通常,如办公室、计划财会部、人力资源部、储运单证部、审计部等综合管理部门,因其不直接形成收入,或形成的收入不易计量,一般作为费用中心对待。从事进出口的业务部(业务组、业务员,以下统称业务部门),由于其既控制收购,又负责销售,因而可以根据其利润的多寡来评价该中心的业绩,即成为考核的利润中心。投资中心,其所拥有的自主权不仅包括价格的制定,还包括短期经营决策和一定的投资决策权,如外贸企业的投资发展部、子公司等,通常可归属于投资中心来进行业绩评价。

一、费用中心的效益评价

考核费用中心的量化指标标准通常是费用预算,即将该中心的责任成本与其预算对比,从而来评价其成本控制业绩。所谓责任成本,就是以责任中心为对象,以其承担的责任为范围所归集的成本,即该中心的全部可控成本。费用预算的制订,可以按照销售额的一定比例,也可以根据历史经验来制订,还可以采用零基预算法,即详细分析支出的必要性和其取得的效果,从而确定费用预算。以上费用预算的编制方法各有优缺点,如依据销售额的一定比例或根据历史经验法,虽然易于操作,但有时很难解释费用和销售额之间的关系;依据历史经验,管理人员还可能会为了将来获取较多的预算而把现阶段能花的钱全部花完;零基预算法不仅工作量大,而且主观成分较重。从根本上来说,决定费用中心预算水平有赖于了解情况的专业人员的职业判断。

费用中心的业绩评价,不仅涉及预算,还涉及其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难以量化,但与费用支出又密切相关。一个费用中心的可控成本没有超过费用预算,只能表明其成本控制业绩,很可能该中心的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低于企业的计划要求。因此,在评价费用中心的业绩时,还需利用有经验的专业人员对该中心的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作出有根据的判断(当前,很多外贸企业推行的国际标准化管理为此也提供了有益参考),才能对费用中心的业绩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二、利润中心的效益评价

外贸企业的利润中心,通常是自然利润中心,它们直接在市场上进行购销业务,对其考评的主要指标是利润额,另外还有进出口规模、出口结汇额、外汇核销率等。除利润指标外,其他指标数据的取得较易。我们知道,在规模和效益的关系上,规模必须服从和服务于效益,这是不可动摇的。因此,利润是核心指标,进出口规模只是特定阶段的考评指标,将来只能作为参考指标。在评价利润中心的业绩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选择一个合适的利润指标,包括如何分配成本到该利润中心。

在利润表上,我们可以看到这样几个名称:主营业务利润、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但在评价利润中心的业绩时,通常有这样几个选择:边际贡献、可控边际贡献、部门(责任中心)边际贡献和税前部门(责任中心)利润。我们知道,外贸企业的成本,主要是商品收购价、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及增值税中不予退税的部分。外贸企业的其他支出项目还有捐赠支出、处置固定资产净损失、债务重组损失等。从以上列示可以看出,对特定利润中心来说,有些成本项目是与其业务经营直接相关、并随业务量的变动而变动的(即变动成本),如商品收购价、运输费、业务占用资金利息等,有些成本项目则与其业务量无直接联系(即固定成本),如管理人员的工资及福利费、诉讼费、房租费、折旧费等;有些成本支出对其来说是可控的(即可控成本),如商品销售成本、商品保险费,有些成本支出对其来说则是不可控的(即不可控成本),如企业董事会费、广告费等;有些成本支出对其来说,在特定情况下是可控的,否则则不可控。如按使用面积分摊的办公房租金或折旧费,如果某责任中心有权决定其使用面积,则该项成本对其来说就是可控的,反之,则是不可控的。利润中心的边际贡献,就是其业务收入与变动成本的差额,主要反映其业务经营给企业创造的利润,这一指标在外贸企业的业务决策中非常有用。当某项进出口业务的收入大于变动成本,即边际贡献大于零时,从理论上来说,此项业务就是可行的。但如果用其作为评价利润中心的指标,显然是不的,因为部分固定成本对某利润中心来说也是可控的。

从责任会计的角度看,用可控边际贡献指标来评价利润中心的业绩是较恰当的,因为从人的责任意识来说,其愿意承担的责任是与其履行责任的能力密切联系的,一般在其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所谓可控边际贡献,就是在利润中心的边际贡献中,再扣除其可以控制的固定成本,它反映了该中心在其权限和控制范围内有效利用资源的能力。利润中心既然可以控制收入、控制成本,就应对可控边际贡献承担责任,这也是合乎情理的。使用这一考评指标的难点就在于确定利润中心的可控成本,在实施中必须予以重视。在评价利润中心业绩时,还可以采用部门(责任中心)边际贡献这一指标。所谓的部门(责任中心)边际贡献,就是在利润中心的可控边际贡献中扣除该中心发生的、但对其来说是不可控制的固定成本。在外贸企业来说,该指标反映了业务部门对企业所做的贡献。使用这一指标来考评,无论是从财务会计的角度,还是从责任制的角度来看,都是合理的,较可控边际贡献这一指标来说,在实际工作中更便于操作。并且,这一指标,在企业的决策中也是很有用的。如在业务部门的设置决策上,只要该业务部门的边际贡献大于零,即能够为企业的利润和管理费用带来好处,理论上就有存在的可能;反之,理论上就可以撤销该业务部门。在考评利润中心的经营业绩时,部门税前利润这一指标曾经被广泛使用,不少企业目前仍然在使用。部门税前利润,就是部门边际贡献减去分摊的企业管理费用后的余额。但实际上,以此作为考核指标是非常不合适的。因为公司管理费用的高低,对业务部门来说是无法控制的,而且,其费用分配方法往往带有很大的主观性、不公平性。如销售百分比法、出口额定额比例法,如何能说出公司管理费用与进出口规模之间的比例关系?如此一来,业务规模越大,其所承担的公司管理费用越多,公平性何在?这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了业务部门为公司所做的贡献,无疑会挫伤业务人员的积极性。外贸企业将总部管理费用分配给业务部门,用部门税前利润来评价经营业绩,其一个主要目的就是要业务部门注意:各部门提供的边际贡献必须首先用来抵补总部的管理费用,不足的话,企业从整体上来说就不会盈利。实际上,可以将这一部分指标剔除出来,加入到给业务部门下达的边际贡献(或可控边际贡献)指标中。如此,从积极的方面认可了各业务部门对企业整体所创造的价值,激励机制相对公平合理,就可以更好地激发业务部门的工作热情,使其集中精力扩大业务规模,增加部门边际贡献,从而促进整个企业的更大发展。

当然,要正确合理地评价利润中心的业绩,还必须对其经营质量进行分析评价,如应收账款坏账率、存货跌价损失,另外还要集合其经营规模、成长能力等相关要素。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评价的客观、合理。

三、投资中心的效益评价

多元化经营是外贸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传统外贸企业必须要向生产领域、资本市场渗透,这已成为大家的共识。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在,我们的外贸企业,通过自行设立或控股参股,或多或少,都有了自己的投资企业,有的企业还设立了专事投资的部门。对它们的业绩评价,也已提到了外贸企业的议事日程上,常用的评价指标,主要是投资报酬率,此外还有剩余收益、现金回收率、净利润。投资报酬率是最常用的一个指标,是投资报酬与投资额的比率。用其来评价投资中心的业绩,可以用于不同投资规模、不同行业间的比较,促使其提高本投资中心的投资报酬率,从而提高整个企业的投资报酬率。但其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即投资中心可能会放弃高于资本成本但低于其现有投资报酬率的投资机会,或者削减现有的投资报酬率较低但高于资本成本的投资项目,从而使该中心的考核指标较好,但却损害了公司的整体利益。因此,这一指标适合于评价企业的全资子公司、控股及参股的投资项目,而不适合于评价企业设立的专事投资的部门。剩余收益这一指标较好地克服了投资报酬率的缺陷,使投资中心的业绩评价同企业的目标协调一致,引导投资中心积极寻找有剩余收益的投资机会,从而作出正确决策。所谓的剩余收益,就是投资中心的边际贡献减去按对其投资额和资本成本计算的应计报酬(投资的机会成本)后的余额。如投资行业不同,投资风险不一,还可以采用不同的资本成本来调整,更便于不同行业的投资中心之间的比较。它与投资报酬率结合,适合于对企业设立的专事投资机构的业绩评价。但该指标也存在显著的缺点,就是不便于不同投资规模的投资中心之间的比较。评价投资中心的另一可用指标就是现金回收率。现代财务管理的理论之一就是现金至尊,偏好肯定的现金流入,并对资金的时间价值予以高度重视。现金回收率这一指标,正是基于这样的思想而设计出来的。在责任会计中,现金回收率等于营业现金净流量与资产总额的比率。在评价外贸企业投资中心时,我们可以直接采用这种计算方法来评价企业的全资和控股子公司的经营业绩,也可以将其变形为投资现金回收率,即用作为投资收益流入的现金与投资额相除,以此作为企业设立的专事投资的部门和参股企业的投资业绩评价指标。对全资或控股子公司业绩评价的另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净利润。对子公司来说,在法律上,其具有独立法人地位,依法自主经营,以其财产对其债务承担责任,母公司只能通过股东大会、董事会对子公司进行管理。因此,对子公司效益的考评,从额来说,净利润应该是最恰当的指标(在正常情况下),因该指标较反映了子公司在考核期内的经营成果。对子公司的业绩评价,还须结合其资产运营、偿债能力和发展能力等指标进行综合考评。

在对投资中心进行业绩评价时,不能忽视的另一个要素就是投资跌价的潜在损失。对短期投资项目而言,当市价低于其成本时,其差额就是该投资的潜在损失;对长期投资而言,当投资项目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投资成本时,其差额也应作为投资项目的潜在损失予以考虑。这样一来,对投资中心的业绩评价就较客观、了。

外贸企业在设计完成其各个责任中心的效益考评指标后,应对各个责任中心的指标执行及完成情况进行系统的记录,形成业绩报告。根据业绩报告,联系责任预算,通过调查核实,找出原因,分清责任,形成责任中心的绩效考核依据,并为企业纠正偏差、修正考评指标、进一步增收节支打下坚实的基础。

责任会计论文:关于软件企业管理培训中推广责任会计制度探析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和IT产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软件作为产业核心地位地逐步确立,越来越多的软件企业诞生。但由于软件行业自身的特殊性.许多软件企业至今还没有建立一套较为完整、系统、规范的责任会计体系。因此,如何通过职工培训在软件企业管理中推广运用责任会计制度,就成了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在软件企业实施责任会计制度的培训中,应注意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首先,要明确在软件企业管理中推广责任会计制度的重要性。责任会计制度是按照可控原则,对企业内部各责任实体的经济活动进行预测、核算、控制、考核的一种会计管理方式其目的是通过核算和控制为促进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从其内涵来讲,它侧重对企业内部责任单位所负担的经济责任进行核算和监督,是会计工作职能在企业内部的延伸。责任会计的责、权、利、效紧密结合的经济核算制度和行为科学激励理论的原则,对于软件企业管理具有极为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计算机应用技术地迅速普及,对软件的需求量急剧增加,各软件企业之间的竞争也13益激烈。而要赢得竞争,质量是基本的保障。质量的高低不仅是指一个软件提供功能的多寡、界面的优劣而且要看其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受益者的需要。要使受益者满意,软件企业必须在软件开发、供应、维护的所有阶段进行质量管理。因此,在管理中可以借鉴责任会计中的“例外管理”原则,有重点地抓住典型项目和特殊情况,跟踪管理,及时反馈信息,分析差异,尽早采取措施,近年来实施的IS09000族标准为软件企业进行软件质量控制提供了标准。

其次,在软件企业管理推广运用责任会计制度,应注意以下原则:在管理中,体现“责、权、利”统一的原则,这是责任会计的基本特征。

为此企业在实行责任会计时必须将其组织结构划分为不同的责任中心。所谓责任中心,是根据管理权限承担一定的经济责任。并能反映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企业内部单位,基本特征是责、权、利相统一。责任中心应具备如下四个条件:一是有承担经济责任的实体——责任者;二是有确定经济责任的客观对象——资金运动;三是有考核经济责任的基本标准——经济绩效;四是具备承担经济责任的基本条件——职责、权限。责任中心既是法律主体,也不是财务会计主体,如何建立、建立多少,取决于内部控制、考核的要求。软件企业责任中心按其所起的作用和所承担的责任分为三类:即成本中心、利润中心、投资中心三类。这些责任中心有权控制、决定、影响成本的发生,或收入的实现或资金的筹集和投放,并应对所引起的后果承担责任。成本中心对可控制的各项费用支出承担责任,其责任可由开发部经理一总需求师、总设计师、总实现师、测试经理、支持经理、技术经理一计划人员、软件需求分析人员、设计人员、实现人员、测试人员、支持人员三级承担利润中心以销售部门为基本核算单位,有权控制成本,并且可对材料采购和产品销售等问题作出决策,销售经理应为实现一定的收益承担责任。投资中心具有决定并控制其本身(包括下属)生产经营能力和规模的权力,决定本身业务发展的自主权.而企业领导人则应对本身及其下属各利润中心和成本中心的经济效果承担总的责任。软件企业实i亍层层承包,能够调动各层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整休优势依据责权对等的原则,制定具体的管理U标,是实施责任会计的基本前提对任何一个部门和单位授予权力必须以承担相应的责任为前提.而要求其承担责任,则必须以授予相应的实际权力为条件。各责任中心既要各负其责,互相之间又不能脱节,要处理好各层次之间的关系,以确保整体目标的实现。各层次之间的关系如下:

建立科学的责任预算是实施责任会计的重要前提。责任预算是从责任中心的角度出发.对企业总预算中确定的目标.层分解到各责任中心,将各责任中心的责任数量化,以可控成本、收入和利润编制预算,并以此作为考核责任中心效绩的依据。软件企业的责任预算町按其责任者的责任内容和控制范围分为:责任收入预算(包括软件产品收入和软件服务收入)、责任成本预算(包括劳动力成本、开发成本和税成本等)和责任利润预算.编制的方法可采用基数计算法、直接计算法和闪素测算法。只有科学地编制责任预算,才能为考核、评价各责任中心的绩效提供合理的依据。各责任中心要定期编制预算,如软件开发中心要对开发成本按月、季和编制预算。各责任中心编制预算的方法可不尽相同,如开发中心编制弹性预算,投资中心和利润中心可编制滚动预算.只有定期编制预算,责任会计才能得以顺利实施建合理号核与评价各责任中心的指标体系足保障责任会计制度得以实施的晕要条件在责权对等的基础划分的设置责中心只是使企业有可能实现更好的经济效益至于各责任中心是否在实际发挥了预期的作用,则还需要采用合理的方法,对各自的实际成绩和设果加以地测定和严格地考核,最终作出客观的评价由于各责任中心被授予的责任和权力各不相同,因而对绩效的衡量、考核和评价也就采用不同的标准(包括实际成本与预算成本差异和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的差异)、收益总额(主要包括边际收益、可控收益和直接收益)和资金报酬(主要包括投资报酬率、剩余利润)等三类指标如软件开发责任中心,在软件开发的每一阶段都编制成本预算,则可将实际成本与预算相比较计算成本差异

依照激励原则,建立绩效考评和责任仲裁制度,是提高责任会汁工作的有效措施各责任中心要制定出能激发职工积极性的奋斗目标和相应的奖惩标准,在日常控制中要及时表扬正确行为,纠正错误行为;在责任考评和奖惩工作中,要区别不同情况,考虑各责任中心及职工的多层需要,采取多种形式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以调动各责任中心和职工的积极性。各责任中心在往来结算和责任转帐过程中,常会发现一些责、权、利方面的纠纷,为此,企业应常设责任仲裁机构,从企业整体利益出发,对这些做出裁决,以保障各责任主体的权力和收益。责任仲裁机构本身必须具有性,因此,软件企业的责任仲裁机构负责人应由董事长、总经理和部门经理等各层主要负责人担任,责任仲裁机构还应有专业人员参加,如会计人员、计划人员、程序分析人员和微机操作人员等,以有利于责任仲裁机构从各专业角度对经济纠纷作出判断,提出解决意见,最终作出正确的裁决。

再次,在软件企业管理工作中,应处理好以下问题:

实行责任会计的软件企业,必须有一个合理而有效的组织机构,也就是各个部门、单位的责权范围和界限极为明确,任何问题一旦发生,必有一定的部门和单位去负责处理,并对其后果承担责任,这也是建立责任中心的前提。

责任中心的设置并不意味着责任的逐级下放,而只是责任的共同分担,从而使企业的领导人能集中精力和时间处理重要事务解决重要问题,但在任何情况下,企业管理的好坏。经营成果的大小,领导人均应承担总的责任,决不会因为实行责任会计而有所减轻。

通过职工培训在软件企业中推广责任会计制度,建立完善的责任会计体系,进而提高软件企业管理,这是当前软件企业管理的~项重要工作。要做好这项工作,一方面需要软件企业的积极参与,另一方面也需要有关部门制定相关的政策。

责任会计论文:西方国家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及其借鉴

[摘要]社会责任会计是西方国家于20世纪70年代创立的一门新兴的会计分支。现在,西方许多国家都已不同程度地实施了社会责任会计,并在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方面积累了先进的经验,而我国尚处于发展阶段。借鉴西方国家的先进经验,从信息披露的内容和模式等方面完善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借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是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如环境污染、资源枯竭、员工工作环境恶劣、员工生活无保障等社会问题。社会责任会计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应运而生。它反映和揭示了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社会价值,使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社会责任会计兴起于西方,20世纪80年代才传入我国,社会责任会计在我国的运用还很不成熟。

一、我国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现状

从1990年常勋教授提出“社会责任会计”一词开始,理论界众多的学者便开始对社会责任会计各领域进行探索,如社会责任会计的计量方法、报告模式等。但是实务界关于企业披露相关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仍然停留在原始的自发阶段。至今仍然未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无论是政府还是社会职业团体都没有高度重视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仅有个别部门对此作了相关规定,如1985年财政部公布了评价企业十大经济效益指标,其中仅有两个指标与社会责任有关:社会贡献率、社会累积率,用以考核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情况。由于制度的缺陷以及其他的原因,企业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披露十分不规范、不完整。因此,难以满足国家管理部门及其他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

总的来说,我国企业在披露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首先,信息披露的内容不[1]。根据统计资料,我国企业现有会计报表体系对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如人力资源信息、生态环境信息、员工福利信息等情况反映不足,几乎没有一家上市公司在年报中比较地对上述信息进行披露。特别是钢铁冶金、化工材料、煤炭造纸等行业污染比较严重,还要消耗大量生态资源,这类企业年报中对环境信息披露的内容很少。其次,信息披露的模式单一。大部分企业采用大篇幅的文字叙述方式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没有通过运用具体的会计方法披露量化的会计信息,因此不能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现有会计报表体系中缺少社会责任会计科目。例如,企业交纳的排污费、环境绿化保护费等直接计入管理费用,将公益福利及公益捐赠支出直接计入营业外支出项目。这样使得相关信息无法在会计报表中体现出来,不利于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披露。

二、西方各国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制度

(一)联合国组织

1997年新经济基金出版了西蒙等人编著的《构建公司社会责任》一书,以企业实施社会报告程序的案例形式介绍了社会与道德会计,审计与报告的理论与实务,初步建立了一个社会和道德报告的五步骤模型[2]。

联合国跨国公司中心所属的国际会计与报告准则专家小组于1982年在《联合国跨国公司行为准则草案》中提出了有关建立跨国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建议。经济优先权委员会(Council on Economic Priorities)是一家长期研究社会责任及环境保护的非政府组织,2001年12月12日发表了SA8000(Social Accountability 8000)标准及时个修订版,即SA8000:2001。这是全球及时个可用于第三方认证的通用社会责任国际标准。该准则包括:企业应支持并尊重国际公认的各项人权;绝不参与任何漠视和践踏人权的行为;企业应支持结社自由,承认劳资双方就工资等问题谈判的权利;消除各种形式的强制性劳动;有效禁止童工;杜绝任何在用工和行业方面的歧视行为;企业应对环境挑战未雨绸缪;主动增加对环保所承担的责任;鼓励无害环境科技的发展与推广等。上述准则在保护员工尊严和福利待遇等方面,发挥了良好作用。

环境保护信息披露作为社会责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社会也十分重视。1995年3月在日内瓦召开的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准则标准政府间专家组会议把环境问题作为中心议题。会上讨论了《跨国公司年度报告中对环境事项的披露》等文件,标志着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作为世界发展的课题已开始发展。1998年十五届会议又一次集中讨论了《企业环境会计和报告》,并把这份文件称为《环境会计和财务报告的立场公告》,以使其起到系统、完整、性的国际指南的作用。

(二)美国

1968年美国会计学家David F.Linones在《会计杂志》上发表的《社会经济会计》首创了“社会责任会计”一词[3]。之后,社会责任会计在美国得到了广泛的重视。理论界众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1973年,奥斯特斯出版了《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一书,又一次掀起了社会责任会计研究的浪潮。美国政府机构如联邦贸易委员会、环境保护局、职业安全和事故防护局等都要求企业提供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美国会计学会(AAA)也要求企业在年报中披露社会责任活动业绩、人力资源、社会费用及企业活动对社会的影响信息。在各方的努力下,美国社会责任会计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幸福》杂志对排名前500名的大公司的调查表明,1971年只有29家公布有关社会责任信息,1989年已达到四百多家,报告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企业数逐年上升。

美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先后经历会计程序委员会(CAP),会计原则委员会(APB),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涉及到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准则,到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财务会计准则公告》中,已经有几十项准则涉及到社会责任问题。例如1992年11月的SFAS NO.112雇主对雇用后福利的会计处理,1993年6月的SFAS NO.116捐赠收入和捐赠支出的会计处理,1983年8月的SFAS NO.74对雇员支付特殊终止津贴的会计处理,1998年2月的SFAS NO.132雇主对养老金以及其他退休后福利的披露等。

(三)法国

在工业化国家中,法国是世界上最重视披露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国家。早在1975年,法国在《关于公司法改革的报告》中就建议各家公司每年公布“社会资产负债表”,即“社会报告”。法国政府于1977年以正式法令和政令的形式要求企业实施社会会计。社会会计中要求职工人数超过300人的企业必须编报社会平衡表。从1984年起,所有社会平衡表必须列示最近三年的数据,按整个公司和所属符合标准的企业分别编制。社会平衡表应当包括职工人数、工资成本、健康和安全保护等七项内容。每项内容又分为若干个子目。法国政府这项法令倾向于雇员方面的信息,法令内容具体详细,反映了法国社会中福利主义倾向。同时,法国政府还要求企业注意改善生态环境,如:治理废水、废渣、废气,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稀有资源的耗用及对社会环境治理提供服务和捐赠等。

(四)其他国家

英国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也十分关注。英国在法律上要求各公司在社会报告(Corporate Social Reporting)中应当披露有关环境保护、人力资源、职工福利、慈善捐赠等信息。1992年英国政府环境管理体系(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BS7750,被认为是世界上及时部环境管理法制。

此外,德国、瑞典、意大利、加拿大等国的政府或会计职业团体也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作了一些规定。目前德国有20家较大的公司定期发表社会报告,100家公司撰写社会报告供内部经营管理者使用。德意志壳牌公司发表的“年度社会报告”中将经济和社会数据结合在一起,为公司规定了具体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福利目标,以及为实施这些目标所需的经费。还有一些国家要求企业编制增值表,既能提供财务成果又能提供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

三、西方国家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制度评述

(一)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在西方日趋成熟。虽然社会责任会计出现的时间不长,但是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社会责任会计在西方已经从空想走向现实,并且日趋完善。早期仅有少数几个生产石油、化学药品的大公司如英国化学工业公司(ICI)、英国石油总公司(British Petroleum)披露社会责任会计信息。随着信息披露制度的日趋完善,广大中小型企业也加入到这一行列中来。理论界有不少学者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制度进行研究,实务界也越来越重视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披露。

(二)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多彩。综合西方各国的实务,社会责任会计报告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主要包括以下领域:环境、雇员、能源、人力资源、社区活动、社会贡献、产品的性能和安全、职工福利、商业道德等方面。各国因国情不同信息披露的内容也有所差异。例如:法国强调公司提供“社会平衡表”,披露与员工相关的问题;美国公司被强制要求披露环境方面的信息,特别是有关土壤污染的问题;英国强调人力资源信息的披露;其他国家围绕社会责任会计问题的某一个或某几个方面进行披露。大部分国家采用货币与非货币信息相结合的方式披露。

(三)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模式多样化。西方国家报告社会责任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国家,不同的企业信息披露的方式都有所不同。有的将信息放在财务报表中,有的将信息放在财务报表注释中。关于社会责任报告的方式,西方国家存在一个普遍的争议,即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模式应该侧重定量反映还是定性反映。大部分企业采取折衷的形式,即既有定性反映又有定量反映。西方国家常见的社会责任报告的形式有以下几种:叙述性反映、在现有报表中添加新项目或以附注形式反映、运用独立报表反映(污染报告、社会资产负债表、增值表等)、经济计量模型(成本效益分析法、投入产出模型)等[4]。

四、西方国家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借鉴

社会责任会计是伴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它充实了会计学科的内容,并将会计的作用从微观扩展到宏观,使会计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提高。它对企业给社会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社会成本加以计量和报告,从而促使社会整体效益的提高。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是社会责任会计工作的重要环节。借鉴西方国家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机制的先进经验,对完善我国信息披露制度具有重大意义。我们可以从西方国家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制度中得到以下启示:

首先,要充实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由于我国正面临着环境污染、资源枯竭、人员下岗失业等一系列的社会经济问题,因此企业在披露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时,至少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改善生态环境方面的贡献,如治理环境污染、节约资源等情况。对人力资源的贡献,如招募员工人数、员工技术培训、员工工资水平、员工福利情况、工作条件的改善等。对社会的贡献情况等,如对慈善、公益、文化教育事业的捐赠、对社区环境美化、公共交通、娱乐设施等的贡献。企业收益的大小,这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基础,收益信息可以反映企业为社会提供的产品品种和数量、为国家上缴利润情况等。产品和服务的贡献,主要包括产品的使用效能、使用年限、产品的安全信息、产品的售后服务等。

第二,完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模式[5]。我国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也应当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考虑到成本与效益原则,对于小企业和大中型企业可以采用不同的披露模式。对于小企业而言,可以在现有的报表体系中披露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将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科目尽可能单列,但是设置新的科目应当与原有科目相对应,例如在“管理费用”科目下单设“环境治污费”、“环境绿化保护费”等科目,在“营业外支出”科目下单设“公益、福利及捐赠支出”等科目。对于无法量化的信息,应当在会计报表附注中用文字表述的方式披露。对于大中型企业以及污染比较严重、资源耗费比较多的小企业,不仅应当在原有会计报表中单列社会责任会计科目,在附注中披露定性信息,而且还应当单独编制“社会责任资产负债表”、“社会责任利润表”、“社会责任现金流量表”等。及时张报表反映企业社会责任资产如环境资产、人力资产、在建社会资产等,社会责任负债及权益,如应交税金、应付工资及福利费、应付环境治污费、绿化保护费等信息。第二张报表反映企业因承担社会责任而发生的收支情况以及社会责任利润情况。第三张报表反映企业因承担社会责任而使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发生变动的情况。

第三,会计实务界与理论界都应当充分认识到披露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必要性和紧迫感,共同努力构建我国社会责任会计体系。政府部门应当聘请专家学者对不同企业、地区的社会责任情况进行调研,及时制定出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准则和指南,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模式等给予明确的界定,并将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提升到法律的高度,从而促使企业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提高整个社会的效益。

责任会计论文:传统责任会计与现代责任会计比较

责任会计是为了有效控制各责任中心的职责履行情况,合理地确定与其职责履行相关的经济利益,而建立的一套行之有效的,能及时和正确地反映、评价和考核各责任中心实际经营业绩的会计制度。经营环境对企业控制体系的选择与有效实施有着重要的影响,传统责任会计是企业在相对稳定的经济环境运行过程中建立和发展的会计监督控制制度。在现代动态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在传统贡任会计基础上发展了现代责任会计。

一、传统责任会计的局限性

传统责任会计强调成本管理、维持市场份额和组织的稳定性,因此在多变和激烈竞争的经济环境中,传统责任会计监督和控制作用的发挥就受到了限制。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中,竞争胜负的关键是看企业能否迅速适应顾客的需求,因此,时间、质量私效率就成为企业竞争的基础。顾客希望所购买的产品能够按时交货、保障质量、价格和采购费用低廉等等,总之希望以最少的付出获取较大的收获。企业要想满足顾客的这种愿望就必须在提供更多服务的同时尽力减少资源的耗费,这意味着企业需要不断地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传统责任会计限制了企业持续改善经营的能力和诸如适时生产制(just-in-time)、质量管理和其他先进技术在管理中的应用。在多变的市场环境下,传统责任会计的局限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内向性的责任目标体系。传统责任会计申的标准、预算和差异都是根据企业的内部需要确定的。标准通常是以管理层期望为基础,差异则是内部期望与实际产出相比较的结果。但是一且考虑外界因素时,结果就会发生较大的差异。正如一位企业董事所说:"当市场需求增加了30%,我们的竞争对手增长了40%的销售额,而我们的收入只增加了15%,超过预算5%,就不能算作是一条好消息。"因此,确定责任目标时外界因素必须予以考虑。

(2) 过于重视人工费用的分配。在传统责任会计中,许多公司将人工费用看得比其他费用更为重要。但在自动化程度很高的企业中,直接人工费己大大降低,在某些领域中人工费用在成本中的比重已经降到2%以下。而且,在实行适时生产制的企业中,直接人工和间接人工的区分以及人工费用在多种产品之间的分配更多的是依据主观判断。因此,在先进的制造条件下,流程效率比人工效率更重要,建立人工费用分配标准也就没有必要了。

(3)忽略了非增值性成本。传统责任会计不区分和报告那些不必要且不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费用"。在持续变化的经营环境申,非增值性成本应当被区分和独立出来,以便采取措施降低直至消除这些费用。区分非增值性成本是优化生产流程的基础。

(4)逆向激励。建立标准成本体系的月标是鼓励有利差异,限制不利差异。但目标压力过大可能会适得其反。例如,采购部门为了降低原材料的采购价格,订购低质原材料或大批量采购,结果导致废品数量和修理费用增加或存货库存过剩,这与质量管理和零存货原则背道而驰。

在现代制造企业中,人工费用的重要性大为降低,这是由于人工费比重下降和企业的激励机制造成的。按各单位分别计算人工效率差异,可能鼓励各单位生产更多的产品,而非为企业整体效率目标或效益的实现努力。过剩的产品违背了零存货原则,导致存货储存成本的增加,闽此,有时工资费用与过剩产品耗费企业的资源相比就显得微不足道了。同时过分强调单项制造费用的分配也是有害的。当员工通过减少机器的维修费用来取得费用预算的有利差异,从长远看加速了机器的损耗,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5)过于依赖财务指标评价业绩。传统责任会计强调财务控制。然而企业的许多利益是元法用财务指标来衡量的。如企业对市场的反映时间,虽然不能够用元来计算,但仍然是企业重要的竞争要素之一。这表坍现代责任会计评价业绩时既要考虑财务指标又要考虑非财务指标。

二、现代责任会计对传统责任会计的发展

企业为了适应日益竞争激烈的市场对传统责任会计进行了变革,发展成了现代贡任会计。责任会计模式通常包括以下四个基本要素:①责任分配;②建立业绩考核系统;③④评价经营业绩;确定奖惩。现代责任会计与传统责任会计相比较在这四个方面都有较大的区别。

(1)责任分配

传统责任会计将责任分配的重点集中在组织系统和个人上。首先必须确定一个贡任中心,这一责任中心通常是一个组织系统,如一个职能部门、一条生产线或一个工作小组。但不论组织系统是什么,贡任最终都要落实到个人。贡任的执行状况通过财务指标来确定。现代责任会计将责任分配重点从组织系统和个人转移到流程和小组。原因很简单,在现代动态市场环境下,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就需要不断改善企业的经营,不断地学习,不断地适应市场变化;而流程正是实现企业改革的基本单位。流程是在经济组织中以具体的经济行为为目的的业务经营方式。每程都需要一定的投入,并且能够创造出用户所需的产品,而无论这些用户是组织内部的还是组织外部的。例如采购原材料、生产产品、赢得用户、客户服务等。

由于流程是业务经营方式,这就意味着经营方式一改变,流程也就发生了变化。流程改进和流程创新是流程变革的两种基本途径。流程改进是指不断提高现有流程的效率;流程创新是指为了在工时、质量及效率等方面取得质的提高,从根本上改变原有的作业方式。例如,信用部通过重新设计企业的信用批准程序,将签发租赁或购买电脑许可证的时间由七天缩短为24小时。

许多流程突破了原有的生产职能界限,强调企业经营是一条紧密相连的价值链,这就意味着有效的流程管理必须突破原有职能的分割,因此小组就成为符合现代流程管理的基本单位。在小组中,通过培养友好的合作关系及归属感可以改善工作质量。流程改进和流程创新依靠的是小组的群体行为,个人不能也不可能有效地完成这一行为。

(2)责任目标的选择

责任目标是一系列用来考核业绩和指导工作的指标。预算和标准成本是传统责任会计评价业绩的基石,并且在长时间内保持相对的稳定。现代责任会计在责任目标方面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首先,建立了流程导向的贡任目标,这些目标与流程的效率和产出紧密相连,并按照市场的变化进行组织。因此,企业通常设立理想或化的目标并且努力达到这一理想水平。其次,现代责任会计中的贡任目标本质是灵活多变的,它们必须不断改迸和完善,以反映新条件、确立新目标,并且推动企业取得更好的成绩。例如,责任目标刚确定时反映了管理层希望现行流程所能达到的理想水平,一旦这一理想水平变为现实,责任目标就需要更新,以鼓励员工进一步努力。在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经济环境中,责任目标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

(3)业绩考核

在传统责任会计中,业绩考核是通过实际指标和预算指标的比较来实现的,成本往往是考核的重点。在现代责任会计中,时间、质量和效率都是业绩考核的主要指标。缩短流程从产出到交付用户所花费的时间被认为是业绩考核的基础。因此,考核业务周期和按时交货就变得十分重要。质量和效率也是评价业绩不可缺少的两方面,其中生产率和成本是效率的标志。实际成本降低额、成本趋势、单位成本都是效率是否提高的重要指标。

(4)奖惩的确定

无论是传统责任会计还是现代责任会计,个人都将根据企业的政策和高层管理者的决策受到奖惩。当然,传统责任会计的奖惩机制主要是为了鼓励个人完成甚至超额完成成本预算标准。在现代贡任会计中对个人的奖惩依据就更复杂了,要同时考核个人和个人所在小组的贡任目标完成情况。

由于现代责任会计控制重点是流程的改进,而这一改进只有通过小组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因此现代贡任会计更多的是采用以小组为基础的奖惩方法,而非直接对个人进行奖惩。例如,如果一家企业设立的责任目标包括产品的单位成本、按时交货、质量、存货周转和生产周期,只要所有这些责任目标都按时按质完成,并且至少超额完成其中一项指标,就应当对整个小组奖励。

责任会计论文:论责任会计在企业中的作用

责任会计是以往的各种会计管理制度的发展。其共性都是贯穿一个经济责任的基本原则,所不同的是以前的经济责任制没有明确直接与会计的关系,没有和会计相结合,而责任会计则是把厂内经济责任制与会计结合起来,从实践和理论上都得出明确的概念,成为会计工作的一个领域—一经济责任会计。具体说:就是在企业内部除了要算产品财务帐以外,还要按照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的原则,按照责任归属,确定责任单位(车间、技术、经营、管理部门),明确责任指标(包括资金、成本费用、利润),以各责任单位为主体(对象)按责任指标进行核算、控制、监督、实行统分结合、双层核算的会计管理制度。

责任会计体现以下三个基本原则。

1.责任原则:要确定责任单位,明确责任指标,使企业内部的各个单位都有定量的经济责任指标(资金、成本费用、利润),企业的总指标都能分解落实到责任单位。

2.定价结算原则:按一定价格,分各个责任单位进行核算,包括各单位之间往来结算和各责任单位的责任指标完成情况的核算。

3.利益原则:对各责任单位指标完成情况要进行考核,在考核的基础上进行奖罚。

这三个基本原则也就是实际工作中的事先确定目标、事中核算监督、事后考核奖罚三个环节。

对照一下目前的实际情况,有不少企业已经具备,并且正在这样做,只不过是还没有意识到、还没有把它叫做“责任会计”而已。当然,严格说他们的做法可能还不那么系统、、完整。笔者认为凡符合上述三个基本原则的企业就可以说已经建立了“责任会计”,建议这类企业加快步伐填平补齐,使之进一步系统、、完整地纳入“责任会计’”轨道。

一、为什么要积极推行责任会计

推行责任会计是深化企业改革的需要,也是会计改革的深化。目的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1.贯彻责任制度使当事人有责、有权、有利。对企业领导来说,有利于落实任务,控制,调动积极性;对企业各部门来说,都有一定的工作目标,对各部门、对职工能起到既有压力、又有动力的作用,激发自觉性,发挥领导和群众两个积极性。

2.强化企业管理,向管理要效益,必须推行经济责任制,而推行责任会计就是落实、巩固、规范厂内经济责任制的有效措施。资金管理、成本管理、利润管理都实行目标管理,通过责任会计这个核算形式就可以把这些内容结合起来,建立会计管理体系、经济效益保障体系,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所以推行责任会计是一项重要内容。

3.从会计工作本身来说,推行责任会计,它体现了会计工作是一种管理活动,具有管理职能,是从传统的记帐报帐型发展为经营管理型的重要标志,是会计工作发挥管理作用、更好地为企业管理服务的重要方法和途径,是企业会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会计改革的重要内容。所以说,有基础的企业要尽快地推行责任会计。基础不完善的企业也要创造条件,加快改革步伐,把企业经济核算纳入责会计轨道。

二、几点看法

1.推行责任会计要从企业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不强求一个模式。在企业现行的核算基础上,在充分体现责任原则、结算原则、利益原则的前提下,决定自己的做法。责任会计的中心目的是为提高经济效益服务,而在不同企业中影响企业效益所碰到的具体情况不同,因此责任会计在不同企业具有不同特色。特别是刚刚起步阶段,必须有一个“百花齐放”的过程。

2.责任会计与经济责任制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不断完善的关系。责任会计要为经济责任制提供定量考核指标,促进经济责任制不断完善;反过来,为满足经济责任制的要求、又促进责任会计的完善提高。

3.责任会计核心是“责任”,责任会计算出的数据要算数,不能包盈不包亏,奖罚要兑现,盈利企业要兑现,亏损企业也要兑现,减亏要奖,才能巩固持久。

4.“单轨制”还是“双轨制”?可根据自己企业情况确定。(1)能结合就结合,能结合多少就结合多少;(2)不能结合的就搞“双轨制”,办法要简化、容易算、算了有用。

5.责任会计与厂内银行的关系。我认为厂内银行是责任会计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过渡形式。所不同的是厂内银行用的是银行往来形式,而责任会计是内部往来形式。目前,没有设置厂内银行的企业,可以直接建立责任会计。已设置厂内银行的企业可以在银行机制继续运行的同时,按责任会计的需要建账,为责任会计服务,除了资金管理、往来结算外,还要进行成本、利润的核算。可以叫两个名字,

也可以统称“责任会计中心”,都是企业财务管理的发展,应该是企业财务管理的组成部分,归属其它部门都不太合适。

6.责任会计与目标管理。成本和利润目标管理的目标就是责任会计的核算内容。目标管理需要通过责任会计的核算,提供经济活动的信息;责任会计需要责任目标,实行目标管理。两者是有机联系、不能分割。凡实行目标管理的企业,实际上上都在实行责任会计的一部或全部,只不过是目标管理还没有叫作责任会计而已。基于这样认识就能自觉地把目标管理与责任会计结合起来,把目标管理置于责任的核算监督之下。

三、几点体会

实践使我们初步体会到:

(一)实行责任会计是改革的必然趋势

责任会计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突出责任核算、责任控制、责任考核并与分配制度相结合的新型的会计管理形式。责任会计可以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发展,可以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发展,可以适应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在实行经济体制改革,把竞争机制引入企业经营条件下,实行责任会计进一步分清责任、计算成果、确定奖惩,是改革的必然趋势。

(二)责任会计有利于管理向内、向纵深化、科学化发展

实行责任会计可以改变长期以来企业会计管理上责任不清的状况,使各单位直至个人能够对企业负责,充分发挥职工的积极性,为提高企业的总体效益而共同努力。如在企业管理中供应部门的“比价采购”、“ABC管理法”;技术部门的“价值工程”;财务部门的“目标管理”;职工群众的“修旧利废”等,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此外,责任会计的产生与发展,改变了传统会计单纯事后算帐的局面,加强了会计的控制职能,会计工作与生产经营活动结合得更为紧密,会计信息的反馈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使会计管理真正深入到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中去。

(三)责任会计有利于建立、巩固和完善企业经济责任制

责任会计是企业经济责任制的基础,又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经济责任制本身所要求的按经济责任核算、控制和考核;明确划分经济责任,做到责权分明;收益分配与所得的经济效益挂钩等,都离不开责任会计,企业唯有做好责任会计管理工作,才能巩固和充实经济责任制。

(四)责任会计应与财务会计有机结合

财务会计是以企业为主体进行管理控制的。责任会计是以企业内部责任单位为主体进行的会计管理,它们都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对企业进行管理,都具有核算和监督的职能,都是为决策控制服务的,所以两者相互依存、相互补充、共同组成了会计整体。

在实际工作中,应将责任会计与财务会计有机结合,即在运用财务会计核算监督的同时,运用责任会计核算控制,两者核算结果在数额上应取得一致,两者监督控制的目的应一致。责任会计从责任预算制定到责任业绩评价的整个实施过程,要始终围绕责任主体进行,保持其自身的完整体系,并应与财务会计核算相结合,即充分利用其与财务会计核算的某些相同之处,在责任信息的记录反映上尽可能“借道”财务会计,以避免重复劳动,既满足微观经济管理需要,又适应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

责任会计论文:受托责任会计观和受托责任审计观

什么是受托责任?什么是受托责任会计和审计?学界专家和职业组织对此都作过大量的、长期的讨论。

综合研究有关受托责任的会计文献,特别是发表在《财务受托责任与管理学刊》和《会计、审计与受托责任学刊》上的会计文献后,可以发现:早先对于受托责任问题,一些“左翼理论家”和“右翼理论家”展开过激烈的争论,而最近又冒出一批号称“中间道路理论家”的学者,突然向“左翼理论家”们发难,于是关于受托责任问题的大辩论就表现为“左翼”和“中间道路”两派之间的论争。三派理论家关于受托责任问题的讨论将继续进行下去。综合各家之说,形成以下基本认识:

(一)

一般受托责任关系涉及两个当事人。一个是委托人(principal或the accountee);另一个是受托人(the accountor)或人(agent)。委托人将资财的经营管理权授予受托人,受托人接受托付后即应承担所托付的责任,这种责任就是受托责任。现代社会生活中,受托责任关系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政治家应对选民负责;人民公仆应对人民负责;董事应对股东负责;经纪人应对股票持有人负责;个人和组织应对不同利益集团负责。不同的委托人和受托人之间就形成不同的受托责任关系,所以,美国会计学家沃尔特。梅格斯说:我们正生活在一个受托责任时代。

受托责任是一种普遍的经济关系,也是一种普遍的、动态的社会关系。著名会计史学家理查德。爱德华兹教授在其名著《财务会计发展史》中明确指出:“在每一个有组织的社会里,某个人或每一伙人总是代表另一些人持有财物,持有这些财物的目的,有时可能只是为了保险,如将珠宝存人银行;有时则可能是希望通过使用而为财物所有人取得报酬。今日之英国,财务的所有权与保管权相分离的现象十分普遍。股东将现金托付给董事会;父母将货币托付给信托人,借此为子女谋得利益;俱乐部与社团所筹集的捐款及基金由通过选举产生的委员会来使用,借此为其成员谋取利益;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控制着从社会成员那里取得的资源……会计之所以日益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委托给人的比例在持续扩大。”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和不同的社会发展形态之下,受托责任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其根本差别就在于谁授予受托责任,谁担负受托责任这两个方面。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实质就是一部受托责任发展史,正如杨时展教授说的:“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反映为托付人和受托人不断因阶级势力的消长而发生的更替,反映为托付人和受托人从寡头而逐步大众化,反映为对受托责任完成情况的愈来愈严密的监督,反映为受托责任的愈来愈充实的内容。”

(二)

受托人所承担的责任可依据法规、合约和惯例等来加以规范,亦即要有衡量受托责任完成情况的标准。受托人接受资源或决策权,只应按委托人的要求、委托人的标准去行事,而委托人的这种要求或标准正反映了委托人对受托人行为理想化的期望。所以,理论上的受托责任机制应该由委托人来控制。然而,在现实受托责任时代,由于委托人和受托人的多样化形成了不同形式的受托责任关系,故谁能控制受托责任机制或过程是一个复杂的、难以确定的问题。专家们研究后、认为委托人和受托人之间的控制与被控制关系有三种可能:

其一,受托人控制受托责任过程。董事与股东之间的受托责任关系即为此种情形。董事的权利几乎是无限制的,他们可以利用审计师的工作来提高其账项的公信力;也可以毫无阻力地继续当选董事;他们以只对股东负责标榜自己,从而推卸他们应该承担的、其他更为广泛的受托责任。

其二,委托人控制受托责任过程。公司内部的受托责任即为此情形。任何企业及其他组织,其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着受托责任来进行的。伴随着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大化和经营多角化,使得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和管理层次发生变化。为了按照目标一致的管理原则实现反映企业整体受托责任的经营目标,保持稳定的企业效益,就必须赋予各层次管理人员以一定的责任和权限,从而使内部受托责任实现多极化。在这种情形下,会计总是受托责任关系的中心。作为受托人的下级经管人(subordinate)应对上级经管人(supenor)负责,而上级经管人控制着账项的形式,这就使下级经管人的权利受到有效的限制。

其三,谁能控制受托责任过程,需要通过委托人和受托人之间的持续不断的斗争才能确定。在公营部门,各种组织或团体都对社会公众负责,而社会公众又难以搞清楚受托责任机制的运行,此时,这些组织或团体都会要求增加受托责任,以巩固和加强自己的地位,中央政府如此,各地方政府、医院和大学也同样如此。现代社会,受托责任关系已普遍到任何一个国家、一个团体成员所拥有的资财,不得不由受托人管理,因此对受托人进行有效的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公营部门和企业。

(三)

受托责任的内容具有可计量性。由此产生的计量指标既有财务指标,也有非财务指标;既有定量指标,也有非定量指标;既有经济指标,也有社会指标。关于受托责任内容及其分类,学者专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佩顿和利特尔顿教授在《公司会计准则导论》中将受托责任分作财产受托责任(accountability in property)和管理受托责任(accountability in management);前者属于董事会、管理当局及全体员工对股东所承担的责任,后者属于员工对管理当局、管理当局对董事会所承担的责任。库珀和伊尻雄治教授合著的《科氏会计师辞典》将受托责任分成三类:货币受托责任(dollar accountability),指与流动资产流动及由此而发生的业务活动的责任;业务受托责任(operational accountability),指组织的管理当局有效使用全部资产及资源的责任;财产受托责任,指管理和报告资产的存在、存放地点、用途及相关情况的责任。彼得。伯德教授在其名著《受托责任:编制财务报告的准则》中,将受托责任按资财委托的主体不同分作公共受托责任(public accountability)和非公共受托责任(private accountability),伦敦大学的珀克斯教授也坚持这一观点。伯德和珀克斯认为非公共受托责任包括两部分,一部分直接产生于资财的委托,这是一种财产受托责任关系,如股东将其资财托付给董事会,另一部分产生于分权经营和管理分工,这是一种管理受托责任关系,如董事会分权给管理当局,较高管理当局又分权给下层管理当局等;公共受托责任也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公民通过议会将资源委托给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去管理,另一部分是中央或地方政府又将资源或决策权委托给社会公务员或地方政府官员,也包括各机构团体(如国企、医院、大学)的官员。对公共受托责任颇有研究的斯图尔特教授又提出一种“梯形受托责任理论”,梯级从高到低依次是方针受托责任(policy accountability)、规划受托责任(programme accountability)、业绩受托责任(performance accountability)、程序受托责任(process accountability)、正直及合法受托责任(accountability for probity and legality)。

不管受托责任的内容如何规范,但所有受托责任的内容必须加以计量,而会计和审计就是受托责任内容的好计量者、控制者,是受托责任关系中联系委托人和受托人的桥梁。就会计、审计在受托责任机制中的运作看,管理会计是起始环节,它通过计划、预算和控制等手段来确定、分解受托责任目标,并协助受托人完成受托责任目标,提出管理业绩报告,这使得受托责任具有可计量性、可保障性、可操作性;财务会计是在受托人接受托付后,按照公认会计准则的要求,对受托责任的完成情况进行自我认定、自我计量,并定期编制各种受托财务责任报告,为委托人审核受托财务责任的完成过程和结果提供信息;审计是对管理当局自我认定、自我计量、自我编制的受托责任报告,按照公认审计准则和审计程序的要求,进行重认定、重评定、重判定。受托人利用会计信息,旨在于客观、公正地反映其履行受托责任的过程和结果,并向委托人交待;委托人利用(经过审计的)信息,旨在判断受托人对受托责任履行得如何,是否可以解除受托人的受托责任,他自己是否继续做委托人。

在西方学术界逐渐形成一个罗切斯特公司受托责任学派,他们对受托责任会计和受托责任审计从理论到实践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四)

现在,受托责任观念已充盈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受托责任关系的发展已使委托人和受托人呈现多元化格局。

现代的委托人可以是投资人、债权人、股东、纳税人、消费者,也可以是高一级的政府和管理当局;受托人可以是公司的董事会、总经理、部门经理,也可以是不同级别的政府部门及其官员。站在一般受托人的角度看,要想得到各式各样委托人的托付,就必须创造高额的投资报酬来激励这些委托人;站在公司董事或经理这一特定受托人的角度看,其生存与发展的情况如何,都与对各种股东的贡献有关;在组织内部受托责任体系中还有一个分权经营问题。于是,受托责任就有一个外部受托责任和内部受托责任的划分问题。在受托责任理论和实践上还有一个“构成要素”问题,目前学者们的认识尚不一致,有的说是四要素,也有的说是七要素,但不论是谁,都认为审计是受托责任的基本构成要素,都认为必须由审计师独立地审查各种受托责任报告,并就受托责任的完成情况发表一个客观性意见。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基本的受托责任审计观:

外部审计的发生与发展以组织外部的受托责任为基础,而内部审计的发生与发展则以组织内部的受托责任为基础。由于组织的外部各种委托人往往以外部标准来评价组织较高管理当局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看其是否值得继续信赖,故较高管理当局也会依据这些标准来评价其下属各部门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故内部受托责任的多极化是外部受托责任向组织内部的延伸,内部受托责任以完成外部受托责任为基本目标。既然组织内部受托责任深受外部受托责任的影响,那么组织的较高管理当局就一身兼二任:首先,对内,他是一个委托人,因为他要将总体受托责任按标准分配给下属各级部门,下属各级部门作为受托人应定期向较高管理当局报告对所承担责任的履行情况,这是向组织外部委托人报告总体受托责任完成情况的基础;另一方面,对外,他是一个受托人,因为他接受了委托人托付的各种资源,他要定期向外部委托人报告对所承担责任的履行情况。管理当局只有成为内部受托责任的称职委托人,才能成为外部受托责任的称职受托人。所以,从本质上讲,内外部受托责任的内容是一致的,这一点,设立有审计委员会的上市公司,表现得更为充分。

责任会计论文:关于软件企业管理培训中推广责任会计制度探析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和IT产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软件作为产业核心地位地逐步确立,越来越多的软件企业诞生。但由于软件行业自身的特殊性.许多软件企业至今还没有建立一套较为完整、系统、规范的责任会计体系。因此,如何通过职工培训在软件企业管理中推广运用责任会计制度,就成了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在软件企业实施责任会计制度的培训中,应注意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首先,要明确在软件企业管理中推广责任会计制度的重要性。责任会计制度是按照可控原则,对企业内部各责任实体的经济活动进行预测、核算、控制、考核的一种会计管理方式其目的是通过核算和控制为促进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从其内涵来讲,它侧重对企业内部责任单位所负担的经济责任进行核算和监督,是会计工作职能在企业内部的延伸。责任会计的责、权、利、效紧密结合的经济核算制度和行为科学激励理论的原则,对于软件企业管理具有极为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计算机应用技术地迅速普及,对软件的需求量急剧增加,各软件企业之间的竞争也13益激烈。而要赢得竞争,质量是基本的保障。质量的高低不仅是指一个软件提供功能的多寡、界面的优劣而且要看其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受益者的需要。要使受益者满意,软件企业必须在软件开发、供应、维护的所有阶段进行质量管理。因此,在管理中可以借鉴责任会计中的“例外管理”原则,有重点地抓住典型项目和特殊情况,跟踪管理,及时反馈信息,分析差异,尽早采取措施,近年来实施的IS09000族标准为软件企业进行软件质量控制提供了标准。

其次,在软件企业管理推广运用责任会计制度,应注意以下原则:在管理中,体现“责、权、利”统一的原则,这是责任会计的基本特征。

为此企业在实行责任会计时必须将其组织结构划分为不同的责任中心。所谓责任中心,是根据管理权限承担一定的经济责任。并能反映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企业内部单位,基本特征是责、权、利相统一。责任中心应具备如下四个条件:一是有承担经济责任的实体——责任者;二是有确定经济责任的客观对象——资金运动;三是有考核经济责任的基本标准——经济绩效;四是具备承担经济责任的基本条件——职责、权限。责任中心既是法律主体,也不是财务会计主体,如何建立、建立多少,取决于内部控制、考核的要求。软件企业责任中心按其所起的作用和所承担的责任分为三类:即成本中心、利润中心、投资中心三类。这些责任中心有权控制、决定、影响成本的发生,或收入的实现或资金的筹集和投放,并应对所引起的后果承担责任。成本中心对可控制的各项费用支出承担责任,其责任可由开发部经理一总需求师、总设计师、总实现师、测试经理、支持经理、技术经理一计划人员、软件需求分析人员、设计人员、实现人员、测试人员、支持人员三级承担利润中心以销售部门为基本核算单位,有权控制成本,并且可对材料采购和产品销售等问题作出决策,销售经理应为实现一定的收益承担责任。投资中心具有决定并控制其本身(包括下属)生产经营能力和规模的权力,决定本身业务发展的自主权.而企业领导人则应对本身及其下属各利润中心和成本中心的经济效果承担总的责任。软件企业实i亍层层承包,能够调动各层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整休优势依据责权对等的原则,制定具体的管理U标,是实施责任会计的基本前提对任何一个部门和单位授予权力必须以承担相应的责任为前提.而要求其承担责任,则必须以授予相应的实际权力为条件。各责任中心既要各负其责,互相之间又不能脱节,要处理好各层次之间的关系,以确保整体目标的实现。各层次之间的关系如下:

建立科学的责任预算是实施责任会计的重要前提。责任预算是从责任中心的角度出发.对企业总预算中确定的目标.层分解到各责任中心,将各责任中心的责任数量化,以可控成本、收入和利润编制预算,并以此作为考核责任中心效绩的依据。软件企业的责任预算町按其责任者的责任内容和控制范围分为:责任收入预算(包括软件产品收入和软件服务收入)、责任成本预算(包括劳动力成本、开发成本和税成本等)和责任利润预算.编制的方法可采用基数计算法、直接计算法和闪素测算法。只有科学地编制责任预算,才能为考核、评价各责任中心的绩效提供合理的依据。各责任中心要定期编制预算,如软件开发中心要对开发成本按月、季和编制预算。各责任中心编制预算的方法可不尽相同,如开发中心编制弹性预算,投资中心和利润中心可编制滚动预算.只有定期编制预算,责任会计才能得以顺利实施建合理号核与评价各责任中心的指标体系足保障责任会计制度得以实施的晕要条件在责权对等的基础划分的设置责中心只是使企业有可能实现更好的经济效益至于各责任中心是否在实际发挥了预期的作用,则还需要采用合理的方法,对各自的实际成绩和设果加以地测定和严格地考核,最终作出客观的评价由于各责任中心被授予的责任和权力各不相同,因而对绩效的衡量、考核和评价也就采用不同的标准(包括实际成本与预算成本差异和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的差异)、收益总额(主要包括边际收益、可控收益和直接收益)和资金报酬(主要包括投资报酬率、剩余利润)等三类指标如软件开发责任中心,在软件开发的每一阶段都编制成本预算,则可将实际成本与预算相比较计算成本差异

依照激励原则,建立绩效考评和责任仲裁制度,是提高责任会汁工作的有效措施各责任中心要制定出能激发职工积极性的奋斗目标和相应的奖惩标准,在日常控制中要及时表扬正确行为,纠正错误行为;在责任考评和奖惩工作中,要区别不同情况,考虑各责任中心及职工的多层需要,采取多种形式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以调动各责任中心和职工的积极性。各责任中心在往来结算和责任转帐过程中,常会发现一些责、权、利方面的纠纷,为此,企业应常设责任仲裁机构,从企业整体利益出发,对这些做出裁决,以保障各责任主体的权力和收益。责任仲裁机构本身必须具有性,因此,软件企业的责任仲裁机构负责人应由董事长、总经理和部门经理等各层主要负责人担任,责任仲裁机构还应有专业人员参加,如会计人员、计划人员、程序分析人员和微机操作人员等,以有利于责任仲裁机构从各专业角度对经济纠纷作出判断,提出解决意见,最终作出正确的裁决。

再次,在软件企业管理工作中,应处理好以下问题:

实行责任会计的软件企业,必须有一个合理而有效的组织机构,也就是各个部门、单位的责权范围和界限极为明确,任何问题一旦发生,必有一定的部门和单位去负责处理,并对其后果承担责任,这也是建立责任中心的前提。

责任中心的设置并不意味着责任的逐级下放,而只是责任的共同分担,从而使企业的领导人能集中精力和时间处理重要事务解决重要问题,但在任何情况下,企业管理的好坏。经营成果的大小,领导人均应承担总的责任,决不会因为实行责任会计而有所减轻。

通过职工培训在软件企业中推广责任会计制度,建立完善的责任会计体系,进而提高软件企业管理,这是当前软件企业管理的~项重要工作。要做好这项工作,一方面需要软件企业的积极参与,另一方面也需要有关部门制定相关的政策。

责任会计论文:建立责任会计体系完善外贸激励机制

企业管理是企业立足于市场的核心和基础,主要包括财务管理和业务管理等两大方面内容,其核心是通过财务信息收集、分析,并形成企业经营决策和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和标准。作为外贸企业管理一项重要内容的激励机制,就是在尊重人的基础上,对外贸企业的所有职位进行、科学的分析研究,设计和制定一整套与市场接轨并具有竞争力的包括薪酬、培训和晋升等内容的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机制,最终形成以人为本的外贸激励机制。业绩评价是激励机制的基本内容。据了解,经过多年的市场洗礼,当前,外贸企业也大都利用财务信息系统,建立了业绩评价和考核制度,有以部门为责任单位的,也有以个人为责任单位的,施行后,收到了积极的效果。但也存在诸多矛盾,表现在如责任单位的确定、划分,经济指标的分解,管理部门的考评,目标管理与绩效评价的关系等方面,在一定的程度上也挫伤了部分员工的积极性,给企业的发展也造成了或多或少的影响。因此,本文拟在外贸企业的业绩评价方面进行一些探讨,以期对完善外贸企业的激励机制提供一些参考。

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外贸企业业绩评价系统,离不开责任会计。外贸企业在一定的经营活动期间内(如1年、3年、5年等),都有其总的目标和任务,如进出口规模、销售额、利润额。要保障这些目标的实现,必须将其按企业内经营管理的需要,在各个责任中心(即责任单位)进行分解落实,使各个责任中心都有明确的目标和任务,形成所谓的“责任预算”。而对“责任预算”的考核,则是通过“责任会计”来进行的。“责任会计围绕各个责任中心,把衡量工作成果的会计同企业生产经营上的责任制紧密结合起来,成为企业内部严密的控制体系。”(余绪缨,1990年)外贸企业也可以按照经营活动的特点,将需考评的责任中心区分为费用中心、利润中心和投资中心。外贸企业的费用中心,即指不形成收入,或只着重考核其所发生的成本费用,而不考核其收入的责任中心,通常,如办公室、计划财会部、人力资源部、储运单证部、审计部等综合管理部门,因其不直接形成收入,或形成的收入不易计量,一般作为费用中心对待。从事进出口的业务部(业务组、业务员,以下统称业务部门),由于其既控制收购,又负责销售,因而可以根据其利润的多寡来评价该中心的业绩,即成为考核的利润中心。投资中心,其所拥有的自主权不仅包括价格的制定,还包括短期经营决策和一定的投资决策权,如外贸企业的投资发展部、子公司等,通常可归属于投资中心来进行业绩评价。

一、费用中心的效益评价

考核费用中心的量化指标标准通常是费用预算,即将该中心的责任成本与其预算对比,从而来评价其成本控制业绩。所谓责任成本,就是以责任中心为对象,以其承担的责任为范围所归集的成本,即该中心的全部可控成本。费用预算的制订,可以按照销售额的一定比例,也可以根据历史经验来制订,还可以采用零基预算法,即详细分析支出的必要性和其取得的效果,从而确定费用预算。以上费用预算的编制方法各有优缺点,如依据销售额的一定比例或根据历史经验法,虽然易于操作,但有时很难解释费用和销售额之间的关系;依据历史经验,管理人员还可能会为了将来获取较多的预算而把现阶段能花的钱全部花完;零基预算法不仅工作量大,而且主观成分较重。从根本上来说,决定费用中心预算水平有赖于了解情况的专业人员的职业判断。

费用中心的业绩评价,不仅涉及预算,还涉及其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难以量化,但与费用支出又密切相关。一个费用中心的可控成本没有超过费用预算,只能表明其成本控制业绩,很可能该中心的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低于企业的计划要求。因此,在评价费用中心的业绩时,还需利用有经验的专业人员对该中心的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作出有根据的判断(当前,很多外贸企业推行的国际标准化管理为此也提供了有益参考),才能对费用中心的业绩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二、利润中心的效益评价

外贸企业的利润中心,通常是自然利润中心,它们直接在市场上进行购销业务,对其考评的主要指标是利润额,另外还有进出口规模、出口结汇额、外汇核销率等。除利润指标外,其他指标数据的取得较易。我们知道,在规模和效益的关系上,规模必须服从和服务于效益,这是不可动摇的。因此,利润是核心指标,进出口规模只是特定阶段的考评指标,将来只能作为参考指标。在评价利润中心的业绩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选择一个合适的利润指标,包括如何分配成本到该利润中心。

在利润表上,我们可以看到这样几个名称:主营业务利润、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但在评价利润中心的业绩时,通常有这样几个选择:边际贡献、可控边际贡献、部门(责任中心)边际贡献和税前部门(责任中心)利润。我们知道,外贸企业的成本,主要是商品收购价、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及增值税中不予退税的部分。外贸企业的其他支出项目还有捐赠支出、处置固定资产净损失、债务重组损失等。从以上列示可以看出,对特定利润中心来说,有些成本项目是与其业务经营直接相关、并随业务量的变动而变动的(即变动成本),如商品收购价、运输费、业务占用资金利息等,有些成本项目则与其业务量无直接联系(即固定成本),如管理人员的工资及福利费、诉讼费、房租费、折旧费等;有些成本支出对其来说是可控的(即可控成本),如商品销售成本、商品保险费,有些成本支出对其来说则是不可控的(即不可控成本),如企业董事会费、广告费等;有些成本支出对其来说,在特定情况下是可控的,否则则不可控。如按使用面积分摊的办公房租金或折旧费,如果某责任中心有权决定其使用面积,则该项成本对其来说就是可控的,反之,则是不可控的。利润中心的边际贡献,就是其业务收入与变动成本的差额,主要反映其业务经营给企业创造的利润,这一指标在外贸企业的业务决策中非常有用。当某项进出口业务的收入大于变动成本,即边际贡献大于零时,从理论上来说,此项业务就是可行的。但如果用其作为评价利润中心的指标,显然是不的,因为部分固定成本对某利润中心来说也是可控的。

从责任会计的角度看,用可控边际贡献指标来评价利润中心的业绩是较恰当的,因为从人的责任意识来说,其愿意承担的责任是与其履行责任的能力密切联系的,一般在其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所谓可控边际贡献,就是在利润中心的边际贡献中,再扣除其可以控制的固定成本,它反映了该中心在其权限和控制范围内有效利用资源的能力。利润中心既然可以控制收入、控制成本,就应对可控边际贡献承担责任,这也是合乎情理的。使用这一考评指标的难点就在于确定利润中心的可控成本,在实施中必须予以重视。在评价利润中心业绩时,还可以采用部门(责任中心)边际贡献这一指标。所谓的部门(责任中心)边际贡献,就是在利润中心的可控边际贡献中扣除该中心发生的、但对其来说是不可控制的固定成本。在外贸企业来说,该指标反映了业务部门对企业所做的贡献。使用这一指标来考评,无论是从财务会计的角度,还是从责任制的角度来看,都是合理的,较可控边际贡献这一指标来说,在实际工作中更便于操作。并且,这一指标,在企业的决策中也是很有用的。如在业务部门的设置决策上,只要该业务部门的边际贡献大于零,即能够为企业的利润和管理费用带来好处,理论上就有存在的可能;反之,理论上就可以撤销该业务部门。在考评利润中心的经营业绩时,部门税前利润这一指标曾经被广泛使用,不少企业目前仍然在使用。部门税前利润,就是部门边际贡献减去分摊的企业管理费用后的余额。但实际上,以此作为考核指标是非常不合适的。因为公司管理费用的高低,对业务部门来说是无法控制的,而且,其费用分配方法往往带有很大的主观性、不公平性。如销售百分比法、出口额定额比例法,如何能说出公司管理费用与进出口规模之间的比例关系?如此一来,业务规模越大,其所承担的公司管理费用越多,公平性何在?这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了业务部门为公司所做的贡献,无疑会挫伤业务人员的积极性。外贸企业将总部管理费用分配给业务部门,用部门税前利润来评价经营业绩,其一个主要目的就是要业务部门注意:各部门提供的边际贡献必须首先用来抵补总部的管理费用,不足的话,企业从整体上来说就不会盈利。实际上,可以将这一部分指标剔除出来,加入到给业务部门下达的边际贡献(或可控边际贡献)指标中。如此,从积极的方面认可了各业务部门对企业整体所创造的价值,激励机制相对公平合理,就可以更好地激发业务部门的工作热情,使其集中精力扩大业务规模,增加部门边际贡献,从而促进整个企业的更大发展。

当然,要正确合理地评价利润中心的业绩,还必须对其经营质量进行分析评价,如应收账款坏账率、存货跌价损失,另外还要集合其经营规模、成长能力等相关要素。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评价的客观、合理。

三、投资中心的效益评价

多元化经营是外贸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传统外贸企业必须要向生产领域、资本市场渗透,这已成为大家的共识。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在,我们的外贸企业,通过自行设立或控股参股,或多或少,都有了自己的投资企业,有的企业还设立了专事投资的部门。对它们的业绩评价,也已提到了外贸企业的议事日程上,常用的评价指标,主要是投资报酬率,此外还有剩余收益、现金回收率、净利润。投资报酬率是最常用的一个指标,是投资报酬与投资额的比率。用其来评价投资中心的业绩,可以用于不同投资规模、不同行业间的比较,促使其提高本投资中心的投资报酬率,从而提高整个企业的投资报酬率。但其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即投资中心可能会放弃高于资本成本但低于其现有投资报酬率的投资机会,或者削减现有的投资报酬率较低但高于资本成本的投资项目,从而使该中心的考核指标较好,但却损害了公司的整体利益。因此,这一指标适合于评价企业的全资子公司、控股及参股的投资项目,而不适合于评价企业设立的专事投资的部门。剩余收益这一指标较好地克服了投资报酬率的缺陷,使投资中心的业绩评价同企业的目标协调一致,引导投资中心积极寻找有剩余收益的投资机会,从而作出正确决策。所谓的剩余收益,就是投资中心的边际贡献减去按对其投资额和资本成本计算的应计报酬(投资的机会成本)后的余额。如投资行业不同,投资风险不一,还可以采用不同的资本成本来调整,更便于不同行业的投资中心之间的比较。它与投资报酬率结合,适合于对企业设立的专事投资机构的业绩评价。但该指标也存在显著的缺点,就是不便于不同投资规模的投资中心之间的比较。评价投资中心的另一可用指标就是现金回收率。现代财务管理的理论之一就是现金至尊,偏好肯定的现金流入,并对资金的时间价值予以高度重视。现金回收率这一指标,正是基于这样的思想而设计出来的。在责任会计中,现金回收率等于营业现金净流量与资产总额的比率。在评价外贸企业投资中心时,我们可以直接采用这种计算方法来评价企业的全资和控股子公司的经营业绩,也可以将其变形为投资现金回收率,即用作为投资收益流入的现金与投资额相除,以此作为企业设立的专事投资的部门和参股企业的投资业绩评价指标。对全资或控股子公司业绩评价的另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净利润。对子公司来说,在法律上,其具有独立法人地位,依法自主经营,以其财产对其债务承担责任,母公司只能通过股东大会、董事会对子公司进行管理。因此,对子公司效益的考评,从额来说,净利润应该是最恰当的指标(在正常情况下),因该指标较反映了子公司在考核期内的经营成果。对子公司的业绩评价,还须结合其资产运营、偿债能力和发展能力等指标进行综合考评。

在对投资中心进行业绩评价时,不能忽视的另一个要素就是投资跌价的潜在损失。对短期投资项目而言,当市价低于其成本时,其差额就是该投资的潜在损失;对长期投资而言,当投资项目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投资成本时,其差额也应作为投资项目的潜在损失予以考虑。这样一来,对投资中心的业绩评价就较客观、了。

外贸企业在设计完成其各个责任中心的效益考评指标后,应对各个责任中心的指标执行及完成情况进行系统的记录,形成业绩报告。根据业绩报告,联系责任预算,通过调查核实,找出原因,分清责任,形成责任中心的绩效考核依据,并为企业纠正偏差、修正考评指标、进一步增收节支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