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初中文言文教学论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初中文言文教学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初中文言文教学论文

初中文言文教学论文: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与改进策略

文言文在初中课文中的选录比重比较大,它代表的是汉语传统文化里的精华,承载的是中华民族熠熠生辉的思想。从初中语文文言文的教学效果和学习状况来看,似乎并不尽如人意。这与文言文年代久远、学生兴趣低落、教师教学手段单一刻板等因素有关。面对着文言文价值和教化作用无法得到彰显的困境,创新初中语文文言文的教学策略,就成了新时期语文教育改革的首要问题。基于此,笔者结合实践经验,反思现阶段教学的现状,从中总结并探讨新课改下有效教学策略的实施。

一、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的思考

从文言文教学的参与对象角度来审视现阶段的初中文言文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状况:

1. 从教师层面看

教师在教学目标定位上出现偏差。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文言文教学应该侧重于学生精神

的陶冶和心灵上的启迪。然而,教师过分夸大字词文段、文言现象等基础知识的传授,久而久之,过多过细的课文讲解和分层剖析占据课堂,破坏了文言文的整体美感;教师教学的方式不够灵活,综合教师的教学通用模式,无非是先朗读、后逐字逐句的翻译、句法分析、提出问题串讲、归纳中心等这种模式。没有创新更不能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展开分层教学,导致课堂沉闷乏味。

2.从学生角度讲

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惧怕心理比较严重,同时也表现出没有多大的兴趣。上课不能跟上教师的思路,不思考也不配合讨论。究其原因,文言文与我们所处的年代相隔甚远。不管是行文造句还是文化背景,都不符合现在的语用习惯,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困难,难免望而生畏。加之现代学生接触的都是现代语言环境,自身的文言积累缺乏,这对处于思想活跃、惯于顺应潮流的青少年来说,无疑是一个挑战。

3. 文言文的知识考查体系存在弊端

考试中文言文板块对课内知识的考查内容比较多,有古诗文默写、课内阅读等。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和学生都以“死记硬背”来代替“识记”,导致很多时候“不求甚解”,一味背诵摘抄。

二、新课改下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改进策略

1.以趣促学,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新课标倡导因材施教,因此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爱好需求用多样化的手段来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教师可以在上课前创设生动真实的生活情境或轻松的故事氛围吸引学生“主动代入”,打消学生内心的隔阂和疏离感,从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文言文。

例如在学习《木兰诗》这篇课文的时候,可以播放经典的花木兰动画片片断,请学生讲解自己了解的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然后向学生提问:“那个时候,花木兰为什么要女扮男装呢?难道不担心欺君罔上吗?而且她还得胜凯旋,回来之后当她面对皇帝,面对从军伙伴,迎接她的又是什么呢?是高官厚禄,还是荣归故里,又或者是被依罪论处?下面让老师为你揭开这层层面纱。”以此为悬念来激发学生对花木兰命运的担忧,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清楚历史真相,感悟人物的品质。

2.丰富教法,强化学生对文言文的感知

教师应该改变一成不变的固定教学方式,按照新课标的理念,重在通过文言文蕴含的精神、人物经典形象的光芒等启发学生的共鸣,提高学生的修养,增加文学积累的厚度。因此教师不能“满堂灌”,可以通过适当的留白打开学生的想象空间,让他们的学习和思考更深入,理解得更透彻。还可以通过提问、表演、增加现代人的解读等方式予以点拨。

例如在教学《送东阳马生序》时,教师提出“假如宋濂没有写这样一篇赠文来勉励他,同学们试想马生会学有所成么?”教师鼓励学生发散思维,从多角度结合现实中的实例来论述自己的见解。又如在学习杜甫的《石壕吏》时,教师可以在梳理完大意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将课文改编成舞台剧,这样一来,学生可以从“还原现场”的表演中切身体会到作者的感受、沉郁顿挫的情绪;在学习了9年级下册第5单元的“先秦诸子”散文篇目后,教师可以把《百家讲坛》中于丹对《论语》《庄子》的分析引入课堂内,这样学生觉得有亲切感,同时也为学生提供新颖的感知视角。

3.巧编练习,实现文言文的知识迁移

温故而知新。通过课内练习和课外巩固的方式,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言文知识,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运用。虽然不提倡只顾背诵,但重点的字词和文言知识、常识等还是要牢记于心的。例如,在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课文后,教师可以通过“词义比较法”,用“讽、谏、刺、谤、讥”的词义解释帮助学生区分理解“讽”的古义和今义,学生能有更直观的印象。此外,还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文言文后,找出类似的篇目和相关的书籍来进行课外阅读,辅助课内所学,培养语感。

文言文是初中语文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课程质量的提高非一日之功,教无定法,存乎一心。新时期教师要积极转变观念,不断从教学实践中进行自我反思与策略改进,着眼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兴趣,在不断地实践中探寻更多适合学生的可行策略。

初中文言文教学论文: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几种教学策略

新课程对文言文的教学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查他们能否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查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基于上述要求,我认为初中文言文教学可以采取如下教学策略。

1.教学激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因此,兴趣对古诗文的教学不容忽视。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

1.1导语激趣。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精彩、新颖、扣人心弦的导语,一下子就能吸引学生,引人入胜。如教学《三峡》,引导学生背诵李白的《朝发白帝城》中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诗句,然后问:“有谁见过三峡的景象吗?”引发学生进入三峡的壮美景象中,激发学生的向往之情。好的导语设计,让学生先入为主,为学生阅读课文创造了一个前提条件,驱动和控制了学生的心理,使之更易接受知识和技能,给人以启迪,催人奋进。

1.2诵读激趣。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习一篇古文,首先要从诵读入手,诵读分范读、齐读、分组读、个别读、交叉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多样的形式。教师范读,使学生读准字音,分清句读。且指导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诵读,达到既定目标,能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在诵读过程中要多给予表扬和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

1.3活动激趣。语文阅读教学过程应是师生双边的活动过程,为了促使学生积极参与,乐学语文,愿上语文课,不怕古诗文,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觉得枯燥无味的古诗文教学课生动活泼,从而兴趣盎然。

1.4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必须激发学生的兴趣,引领学生徜徉于千古佳作的美妙境界中,深深感受到祖国五千年文化的博大精深,真正使教学获得成功。以初中文言文《桃花源记》为例,在大致了解全文后,我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感受文章内涵。先结合文中的描述,引导学生想象文中的桃花源是什么样子的: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人人自得其乐的理想社会。紧接着提问:如果你置身于和平恬静、融洽安宁的桃花源中会怎样做,是留下来还是回到充满功利性的现实社会中?让学生畅所欲言,尽情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这个角度出发阐明作者陶渊明的思想――人们追求与向往的理想社会,正是对当时现实的鲜明对比,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用情境创设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一步一步诱导学生进入到作者的字里行间,真正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2.在诵读中理解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真正重视,真正“会读”,能够在读中见“义”,并不容易。有些教师虽然比较重视读,但常常是为读而读,没有具体明确的目的,没有使读有效地为理解服务,没有在读中感受和表现文言文独有的语言魅力。文言文的诵读,最基本的要求是读准字音,句读正确。这和词的理解、句的理解都有紧密的联系。仅仅如此还不够,还要能读出文言文的情味,在读中发现问题。这就是比较高的要求了。要读出情味,就要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揣摩语言的运用;要在读中发现问题,就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就要在读中有自己的发现。因此文言文的诵读,不仅要用口,更要用心。用心,才能感受到字里行间的感情;用心,才能发现问题。这些问题,或者是理解的困难,或者是提出了新的有价值的疑问,或者是对现成结论的质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有自由诵读的机会,更要指导学生读。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吟咏玩味,体验情味,发现问题。目前,学生诵读文言文的能力,普遍地比读白话文要差得多。这与教师重视串讲,轻视诵读,对诵读缺少有效指导和示范不无关系。

3.提倡自主阅读交流,增强鉴赏能力

文言文的学习尤其需要学生的自主阅读,我在进行文言文教学的时候首先是字字落实,弄懂语句,读准句读,读出语感。这个步骤完成后,再给学生时间自由阅读或默读课文,结合课文注释初步把握全文大意。然后教师点出重点与难点,留出时间让学生进行小组之间交流,互相解决问题。完成不了的在课堂上公开提出,其他学生可以回答的尽量让学生表现,确实不能解决的教师再加以点拨和引导学生得出答案,在答案中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从而增强对课文的鉴赏能力。这样的课堂教学可以很好地体现新课标中“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理论思想,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而且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学生的收获很大,在交流中锻炼了胆识,展示了自己。

4.用提问题的形式串联起作家作品和文章主要内容

比如《唐雎不辱使命》可提问:唐雎是哪国人?(安陵国)“不辱”是什么意思?(不辱没、不辜负、顺利完成)完成什么使命?(出使秦国)为什么要出使秦国?本文的主要人物是谁?(唐雎和秦王)结果怎样?经过六个小问题的设置,学生已经对课文内容有了大概的了解,而且对那些细节还不清楚的地方也比较有兴趣,想弄明白。大多数问题在注释里都有,既能让学生认真看注释,又能划下重要知识。

5.课内知识拓展迁移

文言文的学习随着年级的升高具有渐进性,知识的积累也是如此。比如一些重要词语的意思“尝:曾经;既:已经;亡:逃走;然:……的样子”等学过了,见得多了,到了初三,再见到这些词语,就该很容易知道意思。比如虚词“之”常用的几种用法:代词它、助词的、取消句子独立性、音节助词、特殊句式的标志等,见到新的句子需要自己分析确定是哪种用法。当然,见到新的用法,也要及时积累。比如《陈涉世家》一文中的“辍耕之陇上”的“之”翻译成“动词,到、往”,需要特别记忆。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育在促使学生学习语言知识、掌握语言运用规范的同时,要有意识地增强学生的文化积淀,充实文化底蕴,培养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在提高辨别能力的基础上提升文化品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全的人格。”中学课本中所选的文言文,大都文质兼美,我们学习这些作品既可以吸取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丰富我们的语言,又可以从中学到写作的方法和技巧。学习文言文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认识古代社会,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热情。

初中文言文教学论文: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的阶梯特征

文言文的悠久历史是白话文无法比拟的,它所承载的中华五千年文明是我们无法逃避的。中学生学习文言文,应当把文言文当作一种文化,而不是当做一种语言来学。文言文是一种文化载体,它把我们国家博大精深的文化一代一代传承下去。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里蕴藏着多么丰富的中国文化,我们让学生学习文言文,就是要继承并发扬这种文化。

初中的文言文教学承担着重大的责任。一方面,文言文教学离不开语言的教学。通过词语解释、语法分析、句子翻译等方式,让学生能读懂文言文。另一方面,又要让学生通过文言文的学习,了解古人的生活、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丰富学生传统文化的底蕴。归根结底,文言文学习的目的和意义是为了提高学生整体的语文素养。

然而,教学的实际情况却是:经常要求初中生在毫无文言知识储备的情况下,疏通文字,读懂文章。要解决这个问题,自然离不开对字词解释、句子翻译的训练。可单纯的反复操练,把学生刚刚萌发的一点点阅读中国古代典籍的兴趣给磨平了,使学习文言文变得那么索然无味。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文言文教学也应该遵循语文教学的一般规律,既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不断摸索,尝试寻找一条既能提高学生文言知识,又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捷径。

初中语文教材,对文言文的编排是有所侧重的,七年级上下册的文言文分散在各个单元里,每单元一篇。八年级则共有两个单元,每单元五篇,课文篇数也几乎增加一倍。九年级基本情况和八年级类似,但课文的篇幅明显变长,内容也相对变深。如果说七年级的文言文教学只是“入门”前的准备,而八年级则是“入门”前的正式启动,九年级则是“登堂入室”了。学生从此便进入中国古典文学的殿堂,开启新的文学之旅。这样的编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体现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原理。据此,我也拟定了初中三年文言教学的分阶段实施计划。

初一:重温典故,基础与兴趣并进

小学六年,学生从未接触过文言文。《郑人买履》《刻舟求剑》,让他们接触到了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文字。说它熟悉,是因为这个故事以前就听说过,说它陌生,是这个故事以这样的一种文字形式出现。孩子们略显疑惑而又好奇地读着,一遍,两遍,三遍……发现文言文原来并不是十分古旧而难懂的东西。感受到了小小成功的学生,对这些成语故事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我因势利导,在课后带着他们读《亡羊补牢》《揠苗助长》《狐假虎威》……渐渐地,连读带蒙,运用课本上学到的一些释词方法,学生可以粗略地阅读这些简短的文言文了。碰到一些不能解决的词语,我又教他们去使用《古汉语词典》。学会了使用字典,犹如鸟儿拥有了一双灵活的翅膀,学生已经不再满足于那些熟悉的故事了,他们渴求在古代典籍中获取更多的知识。于是,我又引导他们去读那些经典的小故事,(当然,我会筛选这些故事,以保障文章的难易适中)于是,《司马光救友》《精卫填海》《东施效颦》……也都还原了他们的“本来面目”。经过一个学期的训练,学生一方面大大巩固了课内所要求的文言知识,熟练掌握了常见实词的意义、虚词的用法。同时,在课外阅读中,碰到一些通假字、词类活用现象,也能蒙个八九不离十。另一方面,学生们逐渐地喜欢上了文言典籍,他们初步领略到了文言本身所具有的无法超越的言简意赅的魅力。文言作品为学生打开了一扇新的阅读之窗,透过这扇窗户,他们窥见了远古典籍里散发出的迷人光芒,这里有奇异瑰丽的神话,有生动有趣的寓言,有巧比妙喻的故事……这实在是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艺术瑰宝啊。

初二:侧重整体感知,加强字词训练

初一的文言阅读,大大激发了学生阅读文言典籍的兴趣,可这些短小精悍的文章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强烈的阅读要求了。他们需要更大地丰富自己的文言知识,拓宽阅读的视野。于是,我带着学生们开始了初二的文言学习。课文的精心编排,让我们看到了古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桃花源记》),看到了知识分子处世之身的态度(《爱莲说》《陋室铭》),看到了古代艺术家的聪明才智(《核舟记》),看到了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看到了自然山水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三峡》《与朱元思书》)。这些古诗文,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保留着民族精神的精华。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古代的社会生活,感受到了古人的精神世界,同时,古诗文还丰富了我们的文化生活,提升了我们的精神品位。

在课外文言文的选读上,我也尽量与课内保持一致,或从作者,或从作品主人公,或从表现手法,文章体裁方面选择,使课外成为课内的一个自然延伸。

引领学生领略古代文化独特风采的同时,我也没有放松对学生文言字词的训练。文言翻译要去字字落实,向来是初中文言教学的一个准则(虽说不必真的每个字都落实,但还是强调字词的解释要到位、)为此,初二阶段,我对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要求,每两天读、做一篇文言短文,要求学生全文翻译,这样学生的阅读目的性更明确,当然难度也比初一有所增加。在练习中学生往往有一些不能解决的问题。于是,我鼓励大家相互讨论,勤查字典,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学生整体翻译的水平得到了较大提升,在考试中,字词解释和句子翻译的得分率有了很大提高。

到了初二下半学期,我又要求学生在每篇文言文翻译完成后,从文中找出五个重点字词(或实词或虚词),然后至少回忆出一种这个词在课内出现的语境,加强一词多义的训练,实践证明,这个训练对于打通课内外、夯实学生的文言基础很有帮助。

初三:增强备考意识,强化专项训练

光阴荏苒,学生们转眼进入了初三。初三的课内文言文编排,引领我们渐渐走进一些鸿篇巨制。为了更好地了解作品的内涵,体会文章的写作特色。我采用名篇推荐的手法,学了《陈涉世家》,我推荐学生读《史记》,读《项羽本纪》《李广列传》,学了《小石潭记》,我让学生把《永州八记》都找来读一读…… 然而,面对高强度的复习和大量的作业,文言文的训练不再拥有宽裕的时间了,面对即将到来的中考,根据本地区的中考要求,我对初三的文言文教学做了相应的调整。在新课的同时,依然保留要求学生两天做一篇的习惯,但是除了做题外,只保留训练五个重点词语的项目,对于整理一词多义现象,如有可能,要求学生尽量多回忆课内学习过的词语。这样,省却全文翻译的环节,学生一下子感觉轻松了许多。涉及对于作品人物及内容评析的题目,作为阅读的一部分,在平时的训练中,是与现代文的阅读有机结合的。因此,应对每次考试,学生并不十分费力。

因为有大量的阅读训练,同时又注重了课内外的结合,所以,对于三年中所学的文言课文,学生非常熟悉。本届的初三复习,学生在文言文这块上,基本没花什么时间,既没有炒冷饭式地重新翻译一遍,也没有大规模地抄写、整理,因为都已经细化到平日的训练之中了。在随后的一模、二模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这一部分,大多数学生能做到基本不失分。

回顾文言文的学习,我和学生都庆幸,三年里有序的、扎实的训练让我们能从容应对平日的阅读与考试的检测。同时,三年的学习,又让我们从浩如烟海的佳篇华章中,采撷到一枚枚熠熠生辉的贝壳、一株株含苞待放的花蕾。同学们欣赏它,品味它,探究它,从中得到美的熏陶,乐的享受,理的润泽。文言教学,引领我们敲开中国古典文学的大门,发现这里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后记:无心插柳柳成荫

可能是因为在三年的教学中比较注重文言文教学的原因,学生对古诗文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为《核舟记》中的“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我与学生一起吟诵“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读了诸葛亮的《出师表》,学生们爱上了《三国演义》,我们一起与易中天《品三国》,同于丹《读〈论语〉》,共钱文忠诵《三字经》。今年暑假,一学生读《阅微草堂笔记》,发来短信,和我一起聊鬼故事,聊人生,我不胜欣慰。我想,所有的这一切,都应该感谢这三年我们共同走过的文言教学之旅。

初中文言文教学论文:初中文言文教学思路探究

内容摘要:文言文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古老文学艺术,其内容广博,雅俗兼具,堪称经典。然而由于相隔年代久远,字词晦涩难懂,因此难以获得学生的青睐,成为了令很多学生头疼的难题,而一些语文教师在文言文的教学中也深感困惑,不知道如何进行文言文教学。为此,笔者将从三个方面对文言文的教学思路展开探究。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 诵读 归类与综合 课外延伸

文言文是古代文人雅士的经典之作,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很多的文言文课文,需要学生加以掌握。中考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文言文相关知识点的考查成分,因此文言文应该作为语文教学的重点。但是新时代的中学生对此并不买账,他们喜欢新鲜事物,对佶屈聱牙的古文并不感兴趣,教师在教学中也过于注重文言文字词的讲解,使得文言文枯燥无味,令学生头疼不已。那么,如何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挖掘文言文教学的有利因素,根据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呢?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教学方法。

一.加强文言文诵读

对于文言文的学习最重要也是首先要做的事情是熟悉文章并且通顺阅读出来。那么,我们可以把它分为四步来做:首先,听读文章,读准字音。这个环节在培养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兴趣方面显得尤为重要,这是不容忽视的一点。老师在阅读时要带着感情去读,用自己的感情去感染同学。当然,如果实际条件达不到的话,可以给学生播放朗读带,让他们在听的过程中感受文章的意境和美感,从而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其次,合读文章,确定节奏。学生在这一环节就是在随着老师或者朗读带朗读的同时,也要标注朗读节奏,对于那些不易于确定的地方则需要理解文章的意思之后再进行标注,否则语句读起来就很不通顺。再次,分读文章,揣摩其意。在这一环节,老师可以通过设立角色朗读、分组朗读、音乐伴读、竞争阅读等读书方式,提高同学们朗读的激情,并且促进学生们养成爱好朗读的好习惯。,通读文章,知晓全篇,在整体上了解全文。

二.对文言文进行归类与综合比较

对于文言文的学习是有些困难的,比如说对于词语的解释方面,一个词语就有很多意思,古代和现代的异词,古今通假字等等.需要老师进行归类总结,启迪学生做到反思。以《岳阳楼记》为例,在文章中“而或长烟一空”、“或异二者之为”中的“或”字的意思是不同的,对于前一个的解释是“有时”,后一个的意思是“或许”。而《陈涉世家》“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中的“或”字,它的解释是“有的人”。通过将这些文言文涉及的词语进行归纳,学生就能够很好地理解其中的意思了,并且在笔记中举例说明,也方便了以后的复习。对于古代和现代的异词,需要将古代含义和现代含义进行比较学习,从而更有益于学生记忆。对于通假字的学习,可以通过列读音、通什么字、意义这三方面做成表格,更加分明易记。

三.完成课内到课外的延伸

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并不是只是停留在课堂上,可以在课外给学生介绍一些文章,这样有助于学生开拓视野,对于文章学习不局限于一处,同时也可以增加一些与课上相似的文言文知识给学生作为补充。比如说在学习《阿房宫赋》时,可以将其中建筑的历史背景进行补充学习;在学习《〈论语〉十则》时,可以将《论语》作为课外作业;在学习《三峡》时,可以他人的与其相似之处的诗词进行比较等等。在教学形式的设计方面必须把培养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生积极性放在首要位置,改变学生原先的被动学习习惯,在学习好课堂上的文言知识之外,融会贯通,学习课堂外的文言文章。

四.结语

除了以上介绍的几种文言文教学方法之外,文言文的学习方法还有很多,这里就不再赘述。大体而言,文言文的学习要把握好一个原则――粗中有细,文言文既需要我们从大处着眼,了解文章的行文思路与结构特点,又需要我们从细微之处去细细品味感悟,了解字词含义,透过字词赏析文章。在文言文的教学中,语文教师应身体力行,更新观念,优化教学,不断提升我们的教学水平,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不断革新创造,让中学生走近古诗文,亲近古诗文,让的文化内化成其自身的修养,成为其思想的精髓,获得其个体素质的提高。那么,古诗词深厚的内蕴美及博大精深的造诣,一定会一代接一代地传承下去,这颗文明文化中的璀璨明珠一定会在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心中灼灼发光,它的光辉将会照亮整个世界。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龙岭中学)

初中文言文教学论文:谈谈初中文言文教学

摘 要: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一个民族之所以生生不息,主要是靠文化来维系。纵观当今世界,经济越发达的国家,对本民族的文化就越珍惜。未来社会将越来越强调人才的文化素养,加强文言文的学习,正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有责任、有义务有效地指导学生学好文言文,感悟古诗文的魅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 文言文 课堂教学

文言文是现行中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升学考试的内容之一,因此,认真研究文言文教学,探讨符合文言文教学特点的方法和规律,从而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效率,是每一个教学人员的重要任务。

1 要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对现代学生而言,文言文属于陌生语言,这就要求教师将枯燥的内容放置在生活之中,使学生身临其境,在轻松、愉快而又严密、系统的氛围中学习,最终达到教学目的。具体方法如下:

1.1美读法

古人云:“读古人文字时,便设以此身代古人说话,一吞一吐,皆由彼而不由我。”教师范读时必须美读,读出神韵,读得摇曳生姿、回肠荡气,让学生不仅听出语气、情感,还激发其学习的兴趣。

1.2表演法

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改编成课本剧,进行即兴表演。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晏子使楚》《郑人买履》等课文都可以运用。

1.3绘画法

许多优美的文言文都可成画。如《记承天寺夜游》《爱莲说》等文章都可以让学生用手中的笔画出精妙的图画,在挥洒自如中,让陌生的语言真实地展现面前,学生在想象的天空中尽情地翱翔。

2 要加强诵读,培养语感

正确朗读文言文是学习文言文的关键。要加强诵读,培养语感必须要求学生学会朗读方法及注意点,如:正音、停顿、语速、节奏等,必要时可适当加入体态动作。

不少学生学习文言文只满足于扫清文字障碍,认为会读就行。其实不然,学习文言文一定要加强诵读和背诵,把文言文中的若干重要篇章熟记在心,文言文要求掌握的知识就已经包含在其中了。更重要的是,通过诵读和背诵可以学到古代名篇的构思立意、布局谋篇、语言修辞等方面的要义,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因此,文言文教学要加强诵读和背诵,指导诵读时要求学生要读出抑扬顿挫和感情,而不是单纯的死记硬背。学生诵读的文言文多了,对文言的语言感知能力也会越来越强,文言文的阅读水平也就会越来越高。

3 教师要解疑答惑,指导方法

古文化浩如烟海,教师永远讲不完,这就要求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培养其学习能力,使之借助工具自己探索历练,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可指导学生对所学文言知识进行归纳,使知识系统化。例如学习《马说》《爱莲说》之后,要归纳说明,“说”是古代文体名,跟现在的杂文大体近似,是议论文的一个分支。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做好文言知识的归纳整理工作,如:一词多义,特殊的文言句式等。促使学生掌握的文言知识条理化和系统化,并由此产生领悟和联想,类化和迁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提高自学能力。

以学习文言词语为例,文言词语包括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和古今异义等。这就需要老师指导学生学会归类和积累。考试时不会直接考课本上的原题,但题目答案在课内,要想考出好成绩,就一定要牢固掌握课本上的基础知识。需要掌握的方法便是分类归纳,加强积累。以《送东阳马生序》为例,文中一词多义现象非常多。如“以”、“之”、“而”等等。这些文言词句很容易记混淆,教师可指导学生归纳该词有几种用法,分类记忆,这样就能事半功倍了。日积月累,收获是非常大的,天长日久,效果将更可观。

4 联系生活学习文言文

“文言”和“白话”二者之间有不可分割的血缘联系。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应该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学文言。

以学习《幼时记趣》一文为例。文中“以丛草为林”中的

“以……为……”是常用的固定结构,可译为“把……当做”。其实学生在生活中早已接触,“八荣八耻”中“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是媒体宣传的主题,被配曲传唱,学生早已理解并记忆。本文中的“以……为……”与其中“以……为……”意义和用法一致。教师把文言文和生活联系起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加强了记忆效果。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要想取得事业上和人生上的成功,反思最重要,而总结又是反思的前提,让学生每学完一课都进行总结。笔者认为课堂总结不是老师在那里总结,要把“表演权”让给学生,让学生总结在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学会的方法,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有何体会,感觉有哪些还没有做到好,可以采取怎么样的方法去补救,你还有什么好的方法等方面去总结。每一节课都这样总结,既可以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态度,又可以使学养成凡事总结的习惯,还可以教会学生总结的方法。这也正如老师的教学反思一样。总之,笔者认为学习文言文,离不开文言基础知识这个根本,只有“咬定‘根本’不放松”,在此基础上活学活用方能学好文言文。相信在新课程标准的引领下,在各位同仁的共同努力下,文言文教学将成为语文教学园地里的一枝奇葩,绽放异彩。

初中文言文教学论文: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浅谈

我国文言文是世界上最古老而又最富生命力的语言。自诗经以来,有风骚并举、百家争鸣、汉赋铺陈,更有璀璨夺目的唐诗宋词元曲,可谓魅力无穷。学习文言文,就等于打开一道认识我国古典文学的窗子,可以带领我们一睹古代的人文景观以及人情风俗,意义深远。然而,多少年来,文言文基本的教学模式却始终是教师逐字逐句串讲,学生囫囵吞枣地记词义、记译文,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如何改变文言文门庭冷落的教学现状,使其魅力绽放,香味萦绕,是教学的重难点。

注重诵读,经典相传

在初中语文课本中文言文占比也在逐步提高,其内容按照由少到多、由分散到集中、由易到难的梯度编选,并且存在着时代跨度久远、体裁丰富多样、风格摇曳多姿等特点,充分展现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花冠异彩。但是,初中生接触文言文,大都没有文言语感,文字生疏,兴趣淡然。要克服学生的恐惧与抗拒心理,诵读便是文言文学习最基本的手段。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多诵读文言文,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句的意思,让学生在读中把好“识”“记”这关。采用“通读与精读”“美读与品读”相结合的技巧,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好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情感。其中,在情感的把握上,可以适当添加背景音乐,让学生在配乐中,插上想象的翅膀。例如,在苏轼的《水调歌头》的教学中,配合一曲《明月几时有》,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伴随着旋律将此词萦绕于耳,铭记于心。又如,周敦颐的《爱莲说》,用一曲中国古代古典音乐《西施浣纱》作为配乐,节奏淡雅,情韵悠长,学生在音乐的熏陶下,足以感受到莲花的那种“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特立独行的君子之德。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字自知。”可见,注重经典的诵读可以达到巩固基础的教学效果,从而让学生在诵读中学习、在学习中诵读,使经典口舌相传。

丰富教法,生发兴趣

文言文的教学并不是索然无味的,只要能用心、肯创新,还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探究的机会,加强方法指导,这样的文言文教学是可以衍生出更多的学习兴趣。

适时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工具,化抽象为具体,化动为静,化远为近,化复杂为简单,图文并茂,形声结合。如在教《小石潭记》时,通过多媒体展示出“篁竹相隔、青树翠蔓、鱼儿在潭中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等图景,将色、形、声有效结合,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自然能感受到小石潭的幽深冷寂的特点,以角色的置换生发出学习的浓厚兴趣。

采用趣味演练,情景再现的方法 让学生吃透课文内容,对人物形象有较深的理解。如《孙权劝学》一文中,学生在疏通文意后,不妨巧设情景,让学生扮演孙权、吕蒙、鲁肃等角色,进行一场情景演练,学生在短小的对话之间,能设身处地感受人物心理,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把握。

联系生活实际谈见解 如《送东阳马生序》中,针对老师过于严厉以及作者尊师的方式,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畅所欲言,从而体会并学习古人刻苦学习和虚心求师的精神。

通过故事的讲解来激发兴趣 故事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偶尔穿插小故事,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如《五柳先生》一文中,有提及“黔娄之妻有言”,便可以将《黔篓与妻》的故事讲给学生听。除此之外,还有设疑激趣、对比激趣、设置悬念等多种激趣方式。

拓展训练,经典萦绕

“酒香不怕巷子深”。在教学过程中,仅仅局限于课内文言文的学习,也是不足以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的。因为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的累积过程,这需要我们多下功夫,拓展延伸,方能使之香味萦绕。

延伸阅读广度 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就应当提倡学生广泛涉猎,通过书籍、网络、生活等渠道,以“读文、品言、悟美”等层次去阅读更多的文言文作品,诸如古代诗词、勤学典故、成语故事、名篇经典,并从中汲取更多的文言文精华。

强化阅读训练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较大程度地感受文言文的魅力,教师本身也要通过广泛的阅读、大量的习题挑选,整合出适合学生阅读的材料和专题训练,如:《铁杵磨针》《画龙点睛》《鹿乳奉亲》《桓荣勤学有获》《割席分坐》等选段,让学生在学有余力之时,拓展延伸,勤加练习,积累不同的词义、词语的使用规范、文句中所涉及的古代文化知识,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技巧。

促进学习交流 “交流好才是真的好”,学生的学习离不开交流,如何分享学习的经验,是学习文言文能否保持浓厚兴趣的关键。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促进学生学习交流,只有通过交流,才能使学生体验到因成功所带来的快乐,使成功的经验得以迅速传播,并让思维在交流中拓展,语言在交流中规范,逻辑在交流中形成,切实拓宽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提高阅读的能力,使经典韵味飘香。

教无定法,在“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推进教育现代化”进行得如火如荼的今天,我们应当责无旁贷,上下求索,探究出更多有效的文言文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兴趣中感受文言文绽放出的经典魅力,使经典在教学实践中口舌生香。

(作者单位: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陈店镇沟湖学校)

初中文言文教学论文:新课标下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探微

【关键词】 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形式;兴趣

所谓“教学策略”,就是指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点,设计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而形成教学方案。《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阅读教学作了如下表述:“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诗文80篇。”“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初中文言文教学,就要使学生在阅读与思考中汲取古代文化的精髓,并为学生进一步了解祖国文化打下基础,理应成为中学语文教育中的重头戏。笔者认为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应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一、注重形式,激发兴趣

激发学生的兴趣,能把学生已经形成的、潜在的学习需要充分调动起来,其关键在于善诱。这就需要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在“新”、“趣”、“活”、“乐”上下功夫,运用生动形象,灵活多样的教法,像磁铁石一样紧紧吸引住学生,这是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如教学《狼》、《唐雎不辱使命》这类情节较强的课文时,我把课文编成生动的故事讲给学生听,让学生从新奇的、有趣的故事中理解课文。有时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鼓励他们自己讲述或复述,给学生提供表现才能的机会。如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运用多媒体演示出美丽的画面,并配上邓丽君演唱的《明月几时有》歌曲,同学们看着课文听音乐也情不自禁地吟唱起来。在歌声中同学明白月有阴晴圆缺,人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共赏明月,互相祝福,释却离怨。在教师的启发下,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争先恐后要求回答问题。进而激发了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注重拓展,丰富想象

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我经常让学生把文言文改编成记叙文,告诉学生改写文言文要把握原文的主题、感情基调、背景,对人物生活的环境、心理活动以及事情发生的前因后果可作合理的补充,或进行细致的刻画,通过联想想象,使情节充分展开,对原文提供的信息非但不能缺失,而要充分利用。如教学《木兰诗》,引导学生抓住“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一句进行想象。这句话既体现木兰驰骋疆场时,英勇无比,巾帼不让须眉的英姿,同时也能体现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屡建战功却不漏破绽的艰辛与难得。可据此合理添加情节,体现木兰的机智与智慧,使这位古代女英雄的形象更丰满,更富感染力。学生具有丰富的、异于成人的想象力,想象是他们的特长,也是他们的兴趣所在,但没有触发点,想象无根;缺乏丰富的阅读,有限的知识掌握量和阅历,也会阻碍想象的顺畅。文言文的改写既能发挥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又能引导学生自然掌握相应的历史背景知识;既提高了他们阅读了解文言文大意的能力,还培养了他们字斟句酌的耐心,因为改写时,一定要学会提取原文中的可扩展信息。

三、注重朗读,读出神韵

这里的“读”指诵读,虽然从“读”这一点来说,文言文诵读与现代文朗读有许多共同性,现代社会无论如何发展,都不能割裂历史、摒弃传统,忽视文化。 对于诵读的重要性和诵读的要求,朱熹在《熟读精思》中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多诵读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初中阶段,文言文教学的突破口也应该选在“读”上。通过读,使学生充分认识祖国语言的典雅优美,从而提高其阅读写作水平。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的朗读法有较大的区别。因此我们应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摸索建立起具有时代特色的文言文诵读法,以便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增强语文素养。

四、注重训练,迁移能力

立足课堂教学,通过课堂练习不断巩固课堂所学内容,还要通过阅读相关或者相似的课外文言文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结合起来,向课外延伸。老师帮助学生开辟新的领域,进一步扩大,巩固学生的兴趣。要组织引导学生研读课文,并在研读中培养学生求同或求异思维,由课文教学扩大到课外阅读的导读,并在自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议疑、解疑的能力。如教学《伤仲永》时,就同《塞翁失马》这篇课文进行比较阅读,指导学生在比较阅读中探求共性,辨明不同之处。通过比较阅读,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大致能看出两篇文章的异同,这是一种独到的领悟,激发了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开拓了思维空间,提高了思考和研究问题的能力。

初中文言文教学论文: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

【摘 要】文言文教学一直是困扰许多老师的难题,要搞好初中文言文教学,必须要有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然后再因材施教,唯有这样,才能学好文言文。要搞好初中文言文教学,就要不断的追求、不断地探索新方法,然后因材施教,结合实际情况,运用到教学中。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 教学方法 兴趣 诵读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文言文学习是学生学习古汉语的入门准备,意义重大。但是学生对文言文的抵触情绪很大。很多教师也反映文言文难教,为应付考试,文言课便成了字、词、句的翻译课。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教学方法,把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

一、架桥铺路,激发兴趣

兴趣是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就会有动力,就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初中文言文教学首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敢于大胆创新,在教学“新”、“活”方面多下功夫,采取一些灵活多样的教法,生动形象地吸引学生,把学生的兴趣全部挖掘出来。现代化教学手段在不断完善,我们可以从网上下载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利用多媒体技术为文章配上古典音乐朗读,或采用多媒体手段直观地展示与课文有关的音像、图画内容,创设情景。例如,教《陌上桑》一课,我从多媒体课件中选取了一组画面:太阳照在秦家楼,罗敷采桑美貌,行人注目,使官谢罗敷,罗敷夸夫婿。通过一系列的画面来展现故事情节和故事细节。学生边看图边议论:这是什么地方?这是谁?她在干什么?她长得美不美?那些人在干什么?为什么他们会有这样的反应?使官在干什么?罗敷反应如何?为什么她要夸她的夫婿?在学生提出了这些问题后,教师可以适当地加以点拨,引导他们自己看书去解决问题。这样的及时次阅读,学生表现出非常浓厚的兴趣,而阅读所收到的效果也是很好的。通过学生自主的及时次阅读,学生已经对课文有了感性的认识。在这基础上,我们可以开始下一环节的学习。

二、强化诵读,重视积累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又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就道出了“读书”的真谛。

读准了,读多了,往往就会把握文言文的一般特点和规律,就会进入一个广阔深邃的精神世界,自己的思想就会逐步走向丰盈和深刻。

在我国古代,读书学文就非常注重熟读与背诵。学习写诗填词,除了要熟悉诗句的一些格律以外,重要条件之一就是要诵读大量诗词佳作,并且其中有些要熟读成诵。文言文与我们相隔年代较为久远,学生对于文言文的语言习惯很不熟悉,这就使学生理解文言文有一定的困难。要指导学生学好文言文,必须指导学生积累大量的感性语言材料。没有一定的语言积累,学生就无法真正地领悟课文内容和语文知识,而要进行语言积累,朗读和背诵是十分有效的途径。在朗读和背诵中,学生还会深刻感受到文章的形式美和语言美。而文章中的这种美唯有读出来才会有深切的感受。

三、综合比较,触类旁通

学习文言文难,表现在诸多方面,如实词方面,有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等。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比较归类,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如《桃花源记》中有两个句子出现了“寻”字,即“寻向所志”、“寻病终”,这两个“寻”词义各不相同,前者是“寻找”的意思,后者是“不久”的意思。这样加以综合,使学生能一目了然,便于理解。至于古今异义词,则把古义和今义加以对照、比较,加深印象;通假字则列成表格,分读音、通什么字、意义三格加强记忆。

文言文虚词教学更是难点,这就需要帮助学生找出规律,促其牢固掌握。虚词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有“之、而、其、为、以、乃”等字,这些虚词其实也是多义词。在教学中可以把这些字词列成表格加以归类,分用法和词义两部分,以加深学生对这些虚词的理解和记忆。复习时这些知识须综合讲授,然后要求学生举例,这样就能达到掌握规律、巩固知识的目的。

注意:初一时,不要讲太多,遇到一个讲一个,两个就归纳两个;初三时再综合归纳,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

四、知识延伸与知识拓展

要学生牢固地掌握学过的知识,必须举一反三。俗话说“熟能生巧”,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训练就要有足够的训练量和对训练的高度类型化的概括,积累足够的训练心得。这是用理性认识指导感性认识的再循环过程,是从人的认知规律出发的。因而,仅仅局限于课本的几篇文章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从大纲出发,针对文言文的特点,有目的地选择一些训练目的性强的阅读材料,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水平。对于部分能力较强的学生,还可以推荐一些文章,让学生对照着大纲要求,自己用掌握的方法去学习、理解,让学生在这种自我摸索、自我感悟中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提高阅读能力。

总之,文言文有效教学的教学方法还有很多。但不管哪种方法,都要着眼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文言文的有效教学效果。只要我们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对文言文的教学进行科学的、人文的、有效的教学设计,就一定能在新课程改革中,在文言文有效教学方面取得可喜成绩。

初中文言文教学论文:初中文言文教学浅谈

摘 要:在文言文教学法中,教师应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通过改革教法,加强学法等手段,着力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努力使文言文教学走出低效的怪圈,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初中数学;文言文教学;素质教育

文言文是语文的渊源,是中国文学的瑰宝,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源泉,新教材加重了文言文的比例,这就为语文教学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如何让学生学好文言文?

一、引导学生预习课文

文言文的学习必须引导学生预习课文,而教师要给予提示,明确要求,或给学生交代学习本课的目的要求,或简介文章的背景及作者情况或要求借助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借助注释。初识文章,好能疏通全文,与此同时批注不懂的地方,以便上课解答。也可以讲个相关或相似的文言文故事,给学生自读文言文创设条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给提示之后,还应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如早自习和晚自习等。所要注意的是--教师随时检查预习的效果,绝不能放任自流。

二、指导学生通读课文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乃为启蒙,没有文言语感,文字生疏,且无停顿断句的常识。要学好文言文,良策之一就是把“读字”摆到首位。读法有种种,默读、吟读、诵读、个人读、集体读,不一而足。因此,一篇文言文,我们可以先让老师领读后全班齐读,之后采取别的读法反复读。这样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字音句读的感知。从而培养他们对第五声胜者的文意所理解,对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所体会。第五声胜者的传统的诵读方法是科学的。它利于知识的积累,利于明白事理,利于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的提高,从而使学生真正掌握语言的运用能力。

三、教会学生积累知识的方法

“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知识积累是能力提高的基础,有计划进行积累,不仅可以在一定丰富学生的古汉语的语言材料和知识,使之形成系统,而且也能转化为能力,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要准备一本笔记本,建立“文言知识库”,有重点、有计划地进行整理。如每课的实词,虚词,还有特殊句型等人人必须整理。做到不是机械般照抄,而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联系、归类、比较。老教育家张中行谈到文言文阅读的“量”,认为量必须足,没有量的积累,就达不到质的积累,即积土成山的目的。

四、鼓励学生质疑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传授文学作品,极易见仁见智,正谓“横后成岭侧成峰,远看高低各不同”。对于学生提出很有个性的意见,只要言之有理就不妄加否定,而是从精神上予以肯定。比如教《桃花源记》一课时,有些学生对“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提出了疑问,他们认为事隔600多年,桃花源人的衣服不可能悉如外人,对于学生的见解,我们教师应先让学生解决,然后谈自己的看法。在这一环节,教师只起主导作用。学生指出问题并相互答问,以求对文章的深刻理解。可以说教师避免了用自己一个人的思维来左右集体的思维。教师让全班学生提出的问题供大家思考。让他们的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康德说:“想象力是一种创造性认识功能。”语文学科有着广泛的想象空间,有一千个读者,便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要充分利用语文科这一特征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故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懂得,一个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能给人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心境,而一个好的学习心境,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在文言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记得有人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对于学校教育来说,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创新能力已成为了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而培养富有创造精神的学生正是我们教学改革的较高目标。就语文科而言,最响亮的口号是:学好语文,陶冶灵性,张扬个性,塑造人格,立志创造。并提出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轴,活动为主线,创新为主旨”的课堂教学法模式。相比较而言,文言文教学是创新教育比较薄弱的环节,许多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有相当程度的畏难情绪和厌恶感。传统的教学中“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八字经”被教师奉为至宝。在学生方面却化成令人头痛的紧箍咒。一篇血肉丰满的文章,被解得支离破碎。这种文言文教学模式,遏制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因此,课堂中要大胆创新,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读书、观察、分析、思考,从而使他们自己明白事理,自己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文言文课堂应通过发展个性,进而培养每一个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

六、重视学生的背诵与复习

整理归类比较,是牢固学生学习文言文知识的方法,但是要想掌握得更为固靠,还要认真背诵文章,这是所说的背诵。不是对所有文章都逐字逐句的背诵。因为你尽管很想记住文章的内容,但是有时只是靠以上的方法是办不到的,还需要背诵来协助完成。正如培根说:“要记住所读内容,通读二十遍,还不如这样读十遍,忘了再看看书。”这样背诵下了许多文言文,对相同的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义牢固不忘。并能掌握一定规律,从而更好地学习文言文。因此每背诵一遍后,都会加深对原文的理解。另外,复习可以使知识在头脑中长期保存,所以必须经过学习,学习,再学习。重复学习的次数越多,记得越牢,遗忘的速度越慢,甚至永远保存在记忆中。在复习这方面,还可以学生在学完一篇文言文后,让学生自己出题,并附一份答案。利用这种方法,学生反复学习,牢固了知识,提高了记忆力。总之,在文言文教学法中,教师应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通过改革教法,加强学法等手段,着力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努力使文言文教学走出低效的怪圈,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

初中文言文教学论文: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探讨

现在的初中生大多对文言文不感兴趣,原因是日常生活接触和阅读到的都是现代文,甚至对他们感兴趣的是一些通俗易懂的网络文学;二是,在课堂上,老师文言文的教学方法还比较传统,一般停留在逐字逐句的串讲,以及叫学生死记硬背。这样的课堂,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缺乏学习兴趣。因此,为了提高同学们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为了让枯燥的文言文教学课堂重新焕发新的活力,提高文言文的课堂教学效率。本人在教学过程中探索并尝试了以下教学方法,认为收到了较为良好的效果。

一、朗读法

目前,在语文教学中,因课时紧,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习惯差,学生对课文朗读得很不够,对课文太陌生,即使老师讲解得再详细、再,因学生不会的知识太多,也会记不全,记不牢,课文背诵更是因为理解障碍而难上加难,或死记硬背,或勉强记忆,学习效果自然就差。

朗读的方式有很多种,对于名篇,如《出师表》、《隆中对》、《桃花源记》等可播放专家的配乐朗诵,而且这是必备的环节。这不但可以让学生从情感上得到把握和熏陶,还可以对学生自身的朗读有一定的导向作用。播放专家的配乐朗诵这一环节,在农村中学教学中更应该实施,因为农村的学生平时说普通话都有些困难,就更不必说把一篇课文有感情的朗读出来。只有在多听专家朗读的基础上,才能促进学生对于朗读的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我想,一堂课有优美的音乐伴随,还有名篇名作的欣赏,这堂课不可能会让人感觉很枯燥,而得到的是美的享受。

在听完配乐朗诵以后可以叫学生自由朗读,同时对比出自己朗读的和专家朗读的差距,通过多读多训练,最终缩小差距。

还有一种方法就是每学期,由语文老师专门组织一次班里文言文朗诵比赛,最终选出班里的“小小朗诵家”。

文言文教学,要把读放在首位,要把读文言文形成一种氛围。最终让我们的学生只要是名篇或者自己学过的文言文就能做到出口成章,记忆深刻。

一个教室如果随时充满的是学生朗朗的读书声,充满的是学生你争我赶的古文对接,那可想而知,这个班的文言文课堂气氛将会很活跃。因为他们已经把学习文言文当成了一种乐趣,把上文言文课当成了一种期盼。

二、分组讨论并奖励法

现在我们大部分的教师还是采用比较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法。文言文教学基本上用串讲法,教学过程中非常注重字字落实、理解透彻,但费时较多,教学重点有时欠明确,学生上课认真,基本功落实到位,但课后延伸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欠佳。这种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法不仅让老师累,更会加重学生失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最终文言文课堂教学就成了一潭死水。

新课改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所以,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放手让学生来译。教师可以把文章分为几部分,让一组同学负责一部分,派代表来进行整体翻译,同时其他同学负责听并纠正错误或做出相关点评。在组与组之间设置奖励方案,甚至还可以将奖项设置到个人。这样在课堂上就形成了你争我赶的氛围,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也就逐渐提高,课堂气氛也变得活跃,课堂效果会更好。

三、编排剧本演戏法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大部分注重的是对语文的工具性的培养,注重字词句的落实,较少在文言文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内容上下功夫。文言文是我们文化的根,是我们传统的血脉,是我们精神的摇篮,它的背后是我们五千多年灿烂的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我们的传统文化蕴涵着深厚的人文内涵,传统文化中诸如生命意识、宽容意识、责任意识等等,都是我们今人须拥有而缺少的。所以,对文言文阅读教学的重视,就是对语文素养的重视,就是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视。如何使得文言文在学生的学习中生动起来、鲜活起来?如何使这承载着中华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字真正成为传承文明、提升人格的有效载体?

本人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尝试过把文言文内容改成剧本让学生在课堂上表演的方法。现代的很多电影都是出自古文,并且有很好的收视率。为了丰富同学们的业余生活以及更好的理解文言文的内容,有些故事性强的文言文是可以叫同学们大胆想象和拓展,编排成剧本在班上表演出来的。

在演的过程中,演员可以更好的理解作者的情感,更深入的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同时看的同学也可以更直观的理解作品中人物的性格,对作品的内容也会记忆更加深刻。演员绘声绘色的表演可以让台下看的同学受到感染和熏陶,使自己的人格和精神得到塑造和升华。这样课堂气氛会很快活跃起来。

四、讲故事法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都是直切入课文的主题,很少将课文旁征博引。这样在一开始就扼杀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学生一上文言文课就知道老师接下来要做什么,无非就是枯燥的让人想打瞌睡的逐字逐句的翻译。

其实,许多文言文有丰富的历史背景。老师在讲课时可以多联系课文的时代背景,将相关的历史故事生动地讲给学生听,或者可叫学生将所了解的相关的历史故事讲给全班同学听。如联系文章所处的时代,当时的经济、民风怎样,作者自身又是怎样的状况,是平步青云还是落魄被贬抑或归隐绝世。因为我始终感觉,文章都是有感而发,古文与现代文在语言表达方式上的确存在差异,但是情感都是一样的,对读懂一些文言文很有帮助。毕竟文言文多记录的是历史事件,知道故事内容再读文章就容易读懂了。

通过讲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不是只将注意力集中在字词句的枯燥学习上。同时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增加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如果要想让文言文的教学课堂变得活跃,富有激情,需要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积极探讨有益的教学模式,我们应想方设法让我们的文言文教学远离枯燥,让我们的学生喜欢上文言文课。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喜欢文言文,欣赏文言文,并从中汲取营养。

初中文言文教学论文:探索高效模式 优化初中文言文教学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一直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文言文历史悠久,许多字词与白话文有不同的理解与解释,文言文语言拗口、学习内容较为枯燥乏味。文言文作为语文教学的难点与重点,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把学生置于课堂的主体。教师要改变以往直接简单的单独讲解背诵的文言文教学模式,运用多种方式探索文言文中包含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一、链接时代背景,激发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一个人对学习内容具有浓厚的兴趣时,就会以一种高昂的学习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对于初中生来说,文言文的学习是比较枯燥的,教学中,链接时代背景能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因此,教学中要从学生的特点出发,找出学生学习兴趣的切入点,有计划有目的引导学生学习,提升他们对文言文的探究和学习能力。教学中让学生了解文言文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当时所处的环境,体会文本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可以极大程度的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例如,在学习《出师表》这篇文章时,如果只是单纯学习本文,有些句子学生的理解就不会太深刻。因此,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学习本文,而且对于三国时期的历史战役以及发生在许多著名谋士身上的故事就要深入了解,这样在讲解的过程中可以轻松插入历史故事,让学生不仅学习了文言知识,而且了解了许多历史知识,使课堂不会枯燥乏味,而且加深了学生对于文言文的理解,课堂效率大大提高。实践证明,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为初中生链接时代背景是十分重要的,通过文言文时代背景的链接,有效地拉近了初中生与文言文之间的阅读距离,这样就能够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文言文的内容中找出其蕴含的语言魅力和艺术魅力,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掌握做人的艺术。

二、穿插视频资源,创设文本意境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资源为学生创设生动的文本意境,从而达到化枯燥为生动的目的。随着科技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学校的教学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教师来说,最为普遍的就是多媒体教学,多媒体简单方便,在课堂上能够播放音乐、视频以及图片,这对于丰富初中文言文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例如,在《岳阳楼记》中,教师可以展现岳阳楼的风光,也可以播放一些关于岳阳历史的纪录片,让学生对岳阳楼的前世今生有较为的认识,加深学生的画面感。通过视频资源的有效穿插,能够把原本抽象的文言文形象化,能够有效地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文言文所蕴含的意境,从而优化他们的文言文阅读与理解。这样,他们在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下,就能够对文本意境进行深入的触摸,就能够与文本内容进行深入的对话,从而在这个过程中进行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穿插视频资源是促进初中生对文言文意境感受的有效途径。但是,须要指出的是,在这个过程中,须要把握视频资源穿插的度,不能够为了让学生观看视频而浪费课堂教学时间,穿插视频资源要为学生的文言文学习服务。

三、引导朗读吟诵,触摸文本情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有效手段。在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入选的文言文都是难度适中且对学生有深刻影响意义的文章,这些文章无论在节奏韵律还是用词方面,都是精华,如果能背下来,对于初中生而言百利而无一害,背诵和理解的前提是诵读,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仔细诵读文章,只有读熟文章了,才能深入的理解文章,也有利于在阅读与学习的过程中提升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感悟能力和审美情趣。

例如,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在诵读的时候闭上双眼去想象一个美好的田园风光以及安乐祥和的生活图景。这样一种情境对于学生理解桃花源记的思想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在文章的一句写道“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这句话颇有深意,可以引导学生去感受作者所留下的空白。这样,通过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朗读吟诵,就能够有效地让他们触摸文本的情趣,从而在这个过程中获得阅读美感。

长此以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了主动学习和主动思考的能力。只有在诵读的过程中学生才能感受作者想要传递的思想以及表达的内容,才能仔细品味文言文的语言魅力,感受中华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

总之,文言文的教学是一门艺术,高质量的文言文教学需要教师在积极传授文言文知识的同时,要让初中生真正体会中华文化的精髓。引导学生去发现文言文中所蕴含的真、善、美,让学生真正从心底接受文言文,才能使初中文言文的教学充满活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运河中学(221300)

初中文言文教学论文: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措施

【摘 要】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我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本文中我将针对实际教学情况,具体阐述一下当前文言文教学所面临的问题,并结合素质教育教学体制提出几点突破性建议。

【关键词】初中语文 文言文 教学困境 建议

语文是我国教学课程设置中一门基础性学科,在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民族精神教化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国自有教育以来,语文就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成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并最终演化为这样一门语言与文学相结合的学科。文言文是语文课程内容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现阶段随着教学体制改革,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开始暴露出来,并且以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最为明显。所以在我看来,要想做好初中语文这门学科的教学工作,我们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帮助学生解决掉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且结合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找到科学的教学方法,从而保障文言文乃至整个语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一、教学问题分析

我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文言文是大部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拦路虎”,学生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较多,但学习效果却不理想。所以下面我将主要针对学生文言文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典型问题进行分析。

(一)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首先,从教学的角度来看,一些初中语文教师对于文言文的教学定位不。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将文言文翻译、背诵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重点放在文章翻译和检查背诵方面,忽略了文章主旨和情感的分析,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一知半解甚至是囫囵吞枣,仅仅是依靠机械记忆来进行文言文的学习,导致学习效果大大下降,进而激发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反感心理。

其次,教学实践表明,大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存在明显的“好恶”心理。初中生在心智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受到感性思维的支配。在与学生交流过程中,大部分学生表明对于“不喜欢”的科目无法“勉强自己”。 文言文是古代文人进行文学创作的产物,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语言文字的改进,文言文的语言和语法使用习惯和现代汉语大不相同,因此,文言文在语文教材内容中属于学习难度较大的部分,所以大部分学生对于这种需要“咬文嚼字”的部分,从本能上不感兴趣。

(二)存在畏难心理

首先,初中阶段可以说是学生刚开始正式接触文言文的阶段,小学时期,学生智力和理解能力还达不到理解文言文的标准,所以小学语文教材中一般仅仅收录一些脍炙人口的诗词,教学的目标也主要集中在背诵和简单理解方面,对学生的学习要求并不高。而一进入初中阶段,除了古诗词的难度增加之外,相对大篇章的文言文开始出现,这就会给学生的心理上带来压力感,尤其是对一些语文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来说,一开始就会出现“文言文很难”的自我心理暗示,在此种心理状态的影响下,学习效果自然事倍功半。

其次,初中语文教材基本上是由现代文和文言文两部分组成,由于学生日常生活过程中使用的都是经过演化的现代汉语,因此在文言文阅读过程中很难短时间内适应古代汉语的用法,并且一个古代汉语字词往往对应着几个现代汉语意思,对于不同的文言文同样的字词会翻译成不同的意思,因此学生在学习文言文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要比现代文大得多。所以,一部分意志力相对薄弱的学生,很容易会因为学习障碍太大而出现退缩心理,久而久之则会滋生出“破罐子破摔的想法”,有意识的放弃文言文的学习。

二、教学改革建议

新时期,随着素质教育教学体制的推广和新课程的改革,我国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也做出了明显的教学修订,语文教学要尊重学生的学习个性,在知识教学的过程中,充分显现语文这门学科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新唤回学生的学习动力。所以,此部分我将主要针对上文中列出的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法。

(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文言文是古代文人墨客所写,所以内容跟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际遇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教师可以从此方面入手,将历史与文学相结合,从而增加文言文的故事性。教师在日常工作中要不断加强自身的知识建设,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做到“旁征博引”,丰富课堂知识种类,不要让课堂教学内容禁锢在一篇文章中,将文章内容与课外知识相融合。例如,在文言文备课过程中,教师可通过网络、报纸、书籍等媒介了解作者所处年代,自身机遇情况等,然后在文章讲解过程中适当的进行插入,从而调和文言文知识的枯燥性和单一性,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其次,教师要做好文言文教学的定位工作,尤其是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要将重点放在文章情感剖析方面,而不是单纯的文章背诵。而情感体悟主要依赖于学生的感性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好引导工作,通过提问或者师生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进而引导学生逐渐适应文言文这一语文教学新部分。学生在参与课堂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通过文章实现与作者之间的情感沟通和交流,进而逐渐体会出文言文的魅力所在,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打好基础。

(二)克服畏难心理

首先,教师要采取由简入难、循序渐进的教学措施,尤其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从最基础的知识内容入手,给学生以“文言文不难”的心理暗示。小学阶段,学生只接触一些简单的古诗,在古代汉语的理解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因此,进入初中,文言文教学的主要目的,要定位在帮助学生初步打好古代汉语基础。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古代汉语字词入手,以文章为依托,帮助学生将大纲要求掌握的古代汉语字词意思弄懂、弄透,继而保障学生能顺利完成文言文的阅读和背诵。久而久之,学生逐渐习惯于文言文的学习模式,这样在字词方面逐渐打好基础的前提下,逐步提高知识的教学难度,增强对文章情感和结构的剖析性讲解,使学生心理上的接受度更高。

其次,作为教师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人文关怀的教学理念,通过表扬和鼓励为主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重塑学习上的自信。一方面,在课堂交流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在学习中的进步,并给予及时的表扬,从而满足学生学习上的虚荣心。另一方面,教师要和学生保持一定的沟通频率,及时了解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给予帮助。双管齐下,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总之,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可能还存在其他的一些问题,作为教师的我们要立足“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不断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从而实现教学成果的提升。

初中文言文教学论文:利用初中文言文教学 开展传统美德教育

语文教材从来就是知识性和思想性并重,“文以载道”,文言文更是如此。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几千年灿烂文化的民族,在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中,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与美德相融会,汇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成为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在21世纪的今天,我国领导人多次强调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并明确提出了要对青少年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要求。各级各类学校的德育要切实抓紧,要渗透在学校的各个教学环节中和各项活动中。在初中语文课本中,近两百篇文章,大多蕴含着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丰富材料,如:爱国、尊师、敬老、好学、勤俭、公而忘私等等,其中以文言文体现最为明显。笔者在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结合课文特点,让学生在掌握文言文知识的同时,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育。

一、从对人物、事件的分析中,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初中语文课本中,写人、写事的文言文占很大比例,这些“事有人为,人因事显”的生动故事,最易诱发学生的兴趣激起学生的情感。因此,教师在对课文进行常规的讲解后,可让学生对故事进行复述,并畅谈自己对人物、事件的认识和看法。而这些历史上的典型人物的典型事例,对后人具有警示和训诫作用,这正是教师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契机。如我在讲授《愚公移山》一文时,学生对愚公的做法颇有异议,有的认为搬山不值得,有的提出可绕道走,有的则认为打个隧道也可以呀……当学生的讨论告一段落时,我及时发问:“愚公真蠢,实在太笨了,都年且九十了,还累什么呀。”引起同学更热烈地讨论。一些同学在讨论中提到学习上的困难也像一座大山,难道碰上了就绕开吗?我不失时机的表示了赞同,并引出同志在第七次党代会闭幕式上的讲话,谈了自己对愚公那种下定决心,坚持奋斗,克服困难的精神无比的敬佩。学生们听后,多有感悟,在自己写的周记中大多表示只有具备不畏艰难,求索攻坚的品质,才能在学习上有更大的收获。又如在《陈涉世家》、《伤仲永》、《为学》等课文中,所体现出的“自强不息”“立志勤学”等传统美德亦可在教学中渗透进去。

二、从对思想、精神的挖掘中,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中华民族文化有着五千年的丰富积累,基中关于人的道德修养的智慧总结,比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要丰富和。初中文言文中有很多文章是这一方面的典范之作。如《论语》、《孟子》、《爱莲说》、《岳阳楼记》、《陋室铭》等。教学中,可以在疏通文章后让学生明确文章所传达的思想主张,所提倡的主体精神以及这种思想、精神在长期历史延伸中所铸就的民族性格特质。“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有孔子的谦虚勤学;“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有周敦颐的高洁品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范仲淹先人后已,天下为公的旷达胸襟;“斯是陋室,唯吾德馨”有刘禹锡安贫乐道的节操……这些名言警语脍炙人口,起着对人劝诫,警示的作用,有着让人铭心刻骨、感念不忘的力量。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不知有多少人从这些名句格言中汲取营养,得到战胜困难、战胜自我的力量。在一个学年结束后,可引导学生列表归类,设立前途、理想、尊师、品德、文明等栏目,分别从课文摘录出相关的语句、诗行、典故事例,这不仅陶冶了性情,感悟出生活的哲理,受到了传统美德的教育,也使学生积累了十分可贵的写作素材。

三、在诵读训练中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中学课本中的文言文大多短而精,文章大都平仄起伏、抑扬顿挫;结构上讲究起承转合,宜于诵读。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意图,常在文章的结构段落及句式等方面的安排上有所体现,教师引导学生合理利用领读、分读、齐读等方式有感情朗读,能突出显示作者的思想感情,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从而渗透传统美德教育。如教学《出师表》一课,文中大多为对称短句,且长短句结合,读来朗朗上口,其结构亦条理分明,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在教学中,我让小组分读前五段,再由自己范读后四段,当我用恳切的语气,语重心长的口吻进行朗读时,教室里静寂无声,当朗读到末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时,我的声音低缓,表情沉重,而全体学生亦久久沉浸其中,无不为诸葛亮忧国忧民之心所感动。诵读可以说是一种思想熏陶,一种精神享受,一种情操感染,它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了教育。

四、在背景介绍、知识短文、课外阅读中进行传统美德的教育

初中语文课本中,每一篇文言文前几乎都安排有背景介绍,教师可以根据情况进行取舍或补充。而一些文言文后还附有一篇与课文有关的、有趣味的知识短文、在对背景及知识短文进行介绍时,也可不失时机的进行传统美德教育,《醉翁亭记》一文的阅读提示中简介了欧阳修“四岁丧父,家境贫寒,母以荻秆画地教读,”这时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作者那种自强不息,立志勤学的精神,从而更好地理解文中太守能与民同乐的思想根源;《陈涉世家》一文后的知识短文介绍了陈涉违背“苟富贵,无相忘”的诺言之事,这正是进行诚实守信、见利思义传统美德教育的好时机;而第五册诗词曲后附“推敲”二字来历的小资料,通过了解贾岛炼字入迷的故事,使学生养成精益求精的好习惯……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此外,当学完一篇课文后,可介绍学生进行一些课外阅读,在阅读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如:学了《桃花源记》;可介绍学生看原诗,更深的了解诗人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学了《石壕吏》后可对比阅读《新安吏》、《潼关吏》,体会诗人对统治阶级无比愤恨、对劳动人民深切同情的感情;学了《愚公移山》后,可介绍同志在第七次党代会闭幕时讲话的有关内容,从而引导学生继承愚公精神,发扬自强不息、立志求索攻坚的传统,在新的历史时期,创造出新的业绩。总之,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是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好教材。

初中文言文教学论文: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难点.多少年来,基本的教学模式始终是老师逐字逐句串讲,加上一点古汉语知识的介绍;学生则忙于记词义、记译文。教师应该正视当前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的方法。

文言文教学激励方法

拓展

导读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文化结晶的文言文,对于现代中学教学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并不高,教学效果不是很好。我认为,初中文言文教学应该侧重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找准突破口,让学生走进文本

一节课,总有部分学生置身于课堂之外。这固然有他们学习状态的原因,但也有教师课堂设计的重要因素。再老的课文,只要花心思,总能找到新角度,上出新意。所以,文言文教学找准突破口是一个关键。

在设计《三峡》一课时,我想:只有设计一个合理的教学流程,让学生全身心入情、入境,激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并保持学习兴趣,使他们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而且每个环节都要尽可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去学习,注重自身对知识的理解、领会和积累。

基于此,我找到了《三峡》一课的教学突破口:利用许多同学没有去过三峡而又很想游览三峡的心理,让学生在作者郦道元的引导下,做一次超越时空的三峡之旅,把整节课的学习当成一次旅游,设计了美景激趣、美读入境、疏通文意、写解说词、质疑探究几大版块活动,贯穿了理解、感悟、概括、写作等各项能力训练。促使学生主动与课文展开深层次的对话,从而实现语文素养的提高。

二、抓住文本阅读,让学生提高文言语感

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乃为启蒙,没有文言文语感,文字生疏,且无停顿断句常识,要学好文言文,必须把“读”字放在首位。读法有多种,默读、吟读、诵读、个人读、集体读,不一而足,但我认为在教学中,教师的范读、学生的朗读和齐读是必不可少的。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文言文语感教学的重要方法,是整体感知语言的有效途径。停顿、重音的处理,语速、语调的把握均可唤起想象,引起共鸣。学生口与耳会,眼与心谋,整体感受文言文的情味理趣,通过诵读、背诵,整篇文章记熟了,其中实词的意义、虚词的用法就记住了,古人说话、写文章的语气、语调、方式、方法也就品出来了。诵读越多,越能触类旁通。如学生在诵读《岳阳楼记》时,要领会洞庭湖胜景、岳阳楼阴冷、晴明景象等画面的意境,要求学生边诵读、边意会。

三、教会方法,让学生终生受益

语文大师叶圣陶告诫我们:“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文言文教学也应该“授人以渔”,教会方法,让学生受益。

四、丰富课文拓展,让学生进行文言积累

康德说:“想象力是一种创造性认识功能”。语文学科有广阔的想象拓展空间,要充分利用语文学科这一特点,积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论语》十则可根据自己的切身学习经验,谈谈体会。《小石潭记》和《三峡》可作对比阅读训练。《五柳先生传》可采用辩论的形式谈是否喜欢文中的人物。

多背诵一些文言文名篇,这对培养学生文言文语感,积累文言文词语是很有帮助的。多阅读一些历史小故事,历史小说,了解丰富的历史背景,对读懂一些文言文很有帮助。毕竟文言文多记录的是历史事件,知道故事内容再读文章就容易读懂了。也可读一些古代寓言故事,从中领悟先哲的思想,并扩大文言文知识的视野。

五、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必须激发学生的兴趣,引领学生徜徉于千古佳作的美妙境界,深深感受到祖国五千年文化的博大精深,才能真正使教学获得成功。以初中八年级文言文《桃花源记》为例,在大致了解全文后,本人通过创设问题引导想象来让学生感受文章内涵。结合文中的描述,通过开发学生的想象力想象文中的桃花源是什么样子的。引导学生想像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人人自得其乐的理想社会。紧接着提问若然你置身于和平恬静、融洽安宁的桃花源中会怎样做?提出会选择留下来还是回到充满功利性的现实社会中的问题,并且让学生畅所欲言,尽情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这个角度出发来阐明作者陶渊明的思想――人们追求与向往的理想社会,正是对当时现实的鲜明对比,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用这样的情景创设来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一步一步诱导学生进入到作者的字里行间,真正感受作者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总之,教学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教师只有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积极探索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文言文教学必将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初中文言文教学论文:初中文言文教学模式初探

在目前的初中文言文教学实践中,还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思想:不少中学语文教师简单地认为,学好文言文,就是讲透课本文言文篇目中字词句含义及用法,同时让学生读熟、背透,就算是完成了文言文课程内容的教学任务,实现了文言文教学的课程目标。这种“以言代学”的教法,其实是一个误区。

《普通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两条目标:①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②学习中国古代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故笔者尝试如下教学策略:

一、加强诵读和背诵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熟则不解说自晓其义也”。让学生“入乎其内”,如入无人之境地诵读,学会尽情地朗读,读出文言文的抑扬顿挫,读出文言文的原汁原味。学生通过反复读,不断揣摩着速度的快慢,语调的高低,感情的变化,长期潜移默化,培养了较强的语感,也把握了文章主旨。

叶圣陶老先生指出:“至于文字语言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离开了语感,一切说写都无法进行。”朗读是学习虚词化繁为简的方法,能让学生从感性上来辨析虚词的作用。教师宜先指导学生读法。只跟句子语气有关的虚词可以轻读,不仅跟语气有关而且跟句意有关的虚词需要重读。例如,“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一句中,“也”要轻读,“而”则要重读。其中“而”字的轻读与重读又要视其连接作用而定,表转折或递进意味重读,凡连接词语只有调节作用的可轻读。句子节奏的划分也很重要,要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在反复的诵读中可以让学生积累语言材料,从而扩大了知识面,提高了阅读能力,又减轻了教师的负担。

二、学会抄写、默写和试写

让学生抄写自己欣赏的精短古文,写端正每个汉字;默写文言文中的经典名句,做到尽量不写错别字;尽量尝试适当地写简短的文言句子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或点滴感悟;品味古人“作文”推敲的艰辛,领悟中国汉字的魅力。

如《桃花源记》中有“不足为外人道也”一句,在理解“足”的含义的时候,不妨细细体察桃花源人说这番话时的复杂情感:我们的生活宁静安详、其乐融融,这对我们来说是最重要的,而对于外界来说,我们的存在与他们毫不相干,向外界提起桃花源是毫无意义的,还是给我们留一方静谧的空间吧。殷殷嘱咐中对自己生活的“低调”态度,正反映了桃花源人担忧外界的侵扰,努力保护自己和平自由的生存空间的心态。在同情古人的同时,学生也体会到了自己拥有的和平幸福的可贵。

三、训练文言文的听力

文言文用韵抑扬顿挫,语言凝练,用词精美,比现代汉语更具有诗的韵味。欣赏文言文的录音选段,可以有助于学生形成较好的语感。要让学生听时悟出文言文的韵味关键有四点:音要读得饱满、清晰;适时停顿;听出意思;读出情感。教师的优美范读更容易激起学生学国语言文字的热情,引领学生步入文本,诗意地栖居于语文课堂。

四、翻译文言文

有效地指导学生把文言文地翻译成现代文,启发学生举一反三,积极寻找古今汉语的异同,努力发现文言文的语法规律。老师先教给学生文言文翻译的方法,我认为文言文翻译要做到五个字“留、删、调、补、换”,留:年号、地名、职称、器具等,可照录不翻译;删:删去不译的词,如发语词替;用现代汉语词语替换古义词;调:调整倒装句的语序,如宾语前置、介宾短语后置、定语后置等;补:省略句中省略的主语或谓语;换:有些词语意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语法已经不用,在译文中,应换这些古语为今语等。然后要求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小组学习翻译,教师巡回指导,答疑解惑。这样做的好处是,提高学生整体感知文言文的能力,养成利用注释、翻查资料、质疑请教的学习习惯。笔译之后,让学生分段分层说说翻译的内容,再让别的学生评价、校正,教师给予点拨。

五、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中提倡学生质疑,主张“自圆其说”,只要言之成理,允许有不同的“声音”。《出师表》中“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以”的解释历来各执一词,有的资料译为“因为”,有的则译为“认为”,教参上借用后一种用法。此前,面对这种情况,老师们往往让学生两种译法都记住,可大部分学生随着时间的推移却忘之脑后。于是,在课常上笔者将两种译法都提出来,让学生自己去选择,并说明理由。这样一来,大家对这个看似细微的问题顿时来了兴致,纷纷发表意见。坚持译成“因为”的李婷同学首先亮出了自己的观点:“我认为之所以译成“因为”原因有三。及时,从上、下文来看,前面的“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一句说明作者的身份是平民,这是一个客观事实,如果译成“认为”,则否定了作者身份低微的事实;第二,只有译成“因为”,才能体现出先帝在那样一个看重名望的社会中,不看身份,唯才是举,求贤若渴的态度;第三,同时也能看出作者对先帝知遇之恩的感激之情。一番话条分缕析,头头是道,我不禁为之折服。她的话刚落,同学当即亮出了反对票:“我坚持译成“认为”,因为只有这样才更能突出先帝作为一代仁主的英明和知人善任,也更能表现作者的自谦态度。”笔者心中暗喜,思想的火花发生了碰撞,这可是以前课堂所不曾有的现象啊!这正应验了一句话:“学习中探究的过程之乐要远远大于仅仅得到结果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