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移动通信专业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移动通信专业论文:移动通信专业论文
一、职业技能大赛引导专业课程体系调整
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的竞赛项目引领了当今技术发展趋势,大赛不仅为高职教育指引了专业建设的改革方向,还使课程调整与技术发展相同步,实现了高职教育与企业技术发展相同步。以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为例,分析近年的技能大赛项目“基站建设与维护”、“三网融合与移动网络优化”,辅以到企业开展专业调研,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调整。根据大赛中网优技术的要求,增加与网络优化相关的课程,并调整课程内容,加强与企业的合作,聘请企业工程师带领学生进行网优项目的实习,使学生能较早地接触现场工作,提升就业层次。根据基站维护与数据网组建竞赛项目,竞赛内容包括通信线路与机房勘察设计、3G基站系统运行维护、数据网组建及配置三个专项内容,新增基站技术与维护课程,调整通信工程施工与管理的课程内容。
二、职业技能大赛带动师资队伍建设
职业技能竞赛的学生比赛成绩与幕后指导老师的水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学生的技能比赛也是指导老师的专业技能与教学水平的较量。师资队伍的高素质是保障学生技能大赛取得好成绩的基础。针对比赛,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以提升团队整体素质为核心,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采取“引、培、挂、带”和专任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互兼互聘,双向交流”等措施,多层次、多渠道地聘请一批掌握移动通信新技术的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参与专业建设、承担实践教学任务并指导技能比赛。同时,从企业引进一批技术专家、能工巧匠充实专任教师队伍,通过对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多渠道的实践锻炼和业务培训,提高专业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构建一支能满足教学与技能比赛需要、素质高、能力强、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显得尤为重要。
三、职业技能大赛推动实践教学改革
传统教学是重理论知识传授、轻实践技能教学,而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技能的培养必须受训者亲自操作,在操作的基础上摸索和总结。技能大赛在考查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也对学生掌握知识能力进行检验。所以,在日常的实践教学中,应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训基地装备实训设备时,既要依据技能大赛的设备要求,也要适应企业生产实际的需要,有效地促进专业课程的建设,专业教师可以不断完善课程教学内容,并根据新的实训设备开发新的课程。例如,在三网融合与网络优化项目中,对移动网络优化要求参赛队员两人配合进行路测,再对路测数据进行分析并出具分析报告,并能对路测中的故障提出解决方案。根据这一思路,将网络优化课程设置为80学时,其中40学时为实践课时,要求学生掌握软件的安装与使用,并与运营商联系,对现实的移动网络进行测试分析,与现场的要求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四、职业技能大赛指导实训项目开发
近年来,我院先后投入大量资金建设了现代化实训中心,为承办三网融合与网络优化、基站建设维护与数据网维护项目的省赛,建设了接入网实训室、网优实训室、移动基站实训室,并根据比赛项目移动通信技术专业设置了以下综合实训项目:完成EPON的设备配置和网络连接,并完成语音业务、数据业务、IPTV业务的开通;EPON故障的排除:完成指定地点的路测,完成路测报告;室内分布系统的设计;在仿真软件上完成Wcdma系统搭建,配置参数,并测试验证配置成功;在仿真软件上完成wcdma系统的故障排除;通过职业技能大赛,也给毕业设计提供了与现场同步的课题,使学生能与现场零距离地接触,毕业后能很快适应企业需要,并未将来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五、职业技能大赛促进学生职业技能提高
大赛改变了学生的命运,点亮了学生的人生。对参加比赛的学生,不仅要掌握课堂的教学内容,还要能举一反三,积极拓展自己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职业技能大赛是团体项目,要求学生具备团结合作精神。大赛激发了学生学习技能的积极性,越来越多的学生关注技能大赛,踊跃参赛。通过大赛提高技能的同时,也有助于拓展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大赛可以带来更好的发展机遇,提高就业层次。有些参赛学生还没毕业,就已和企业签了就业意向,由于在比赛中得到了与现场工作一致的训练,一毕业到企业上班就成为了企业的专业骨干。职业技能大赛作为中国职业教育的重大制度创新,在近年来推动职业教育发展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高等职业教育根本任务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及时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保障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符合社会经济的发展,在职业技能大赛的引领下,通过加大校企合作的深度,增加学校之间的交流,对专业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践教学、学生职业技能等四个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作者:李筱林单位: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移动通信专业论文:创建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创新
一、构建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一体化实训基地的必要性
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支柱产业;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在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推进工业化信息化深度融合中具有重要使命。“十二五”期间,信息产业的战略任务是加快转型升级,推动深度融合,“无线化和宽带化”将成为通信发展的两大主要趋势。随着我国2008进行电信重组、2009年颁发3G牌照、2010年开启三网融合,通信产业进入移动化、IP化、宽带化和融合化的全业务运营时代。主要通信运营商和众多快速成长的通信服务商,对掌握移动通信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需求保持持续增长,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大有可为。新时期高职建设是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大力推行工学结合,实施人才培养模式转型,服务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应立足服务移动通信行业发展、2G/3G/LTE建维优化和三网融合需要,面向移动通信运营商与移动通信服务商,对接培养移动通信规划、施工、维护、网优和售前售后技术服务支持等岗位人才。为了适应这些岗位上的蓝领人力资源,就需要有效培养高职学生掌握移动通信类岗位的综合职业能力;要培养这种在真实工作情境中整体化的解决移动通信岗位综合化问题的能力,从事移动通信企业无线网络建设维护和网络优化等职业或相近职业所具备的本领,就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理论基础,但更强调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也就是需要深化工学结合。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需要系统化的专业实训基地去承载和实施,包括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课程和行为导向的教学法等,都需要建立在系统化专业化的实训基地基础上。因此,系统化建设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具有重要意义,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和基石。
二、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首先,在开设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的高职院校中,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模式比较多的继承了传统实验室的建设状况,比较普遍的存在实训项目单一和比较孤立的状况,与通信企业全程全网、在线调测维护的实际情况脱节,不能满足企业需求,缺乏真实情景的训练和实训项目。其次,移动通信实训设备,还表现在配置维护等实训教学操作终端数量有限,即工位有限,难以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难于达到有较为丰富的具体任务训练载体,体现工作过程要素;难以让学生遍历比较完整的工作过程,可以身临其境进行整体化学习。第三,移动通信设备相对比较昂贵、高职院校教学经费相对紧张,设备更新速度较慢,难以与时俱进同步升级。很多起步开设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的高职院校,常常是从购买仿真软件,建设基于计算机的仿真软件实训室开始。与真实的移动通信“交换、传输、无线接入、通信电源”联网;“GSM/WCD-MA/CDMA2000/TD-SCDMA”相互联网;“建、维、管”一体;与企业岗位保持一致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第四,移动通信专业技术知识内涵涉及通信领域的面比较广,包含线路、传输设备、交换、数据库、无线、接入、开关电源等,即便是无线接入,涉及的专业知识也包括了GSM/WCDMA/CD-MA2000/TD-SCDMA和塔桅天馈等多个方面,对移动通信双师型教师能力要求较高,对建立科学简洁的实训基地教学模式相对困难。第五,构建移动通信基于工作任务行动导向的教学,需要开展“做中学”“做中教”和“学中做”“学中教”的课程教学,进行“做、学、教”一体化教学实践,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但在移动通信专业实训基地中,基于工学结合模式的运行管理机制保障调度力度不够,落实实训教学遍历情境和工作过程的难度较大。解决以上问题,探索、实践并建设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全程全网”的专业实训基地的方案和建设模式;总结建设“全程全网”的移动专业实训基地的思路与方法;并完成移动通信相关实训技能项目或工作任务的开发方法;建立移动通信实训基地应用模式和促进应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三、构建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全程全网”一体化实训基地
移动通信全程全网是指:任何一次通信都会与端到端的所有节点发生联系是为“全程”,也会与端到端网络各节点设备的各层设备有关联是为“全网”。每一个通信局所,仅是一个网络节点;每一个节点,都需要与其他节点共同构建成网络,联合作业,环环相扣,全程全网协作配合才能实现通信。建立移动通信“全程全网”联合作业实训基地建设模式:依托各独立专业实训模块,通过整体规划,充实完善专业实训设备,将移动通信专业实训基地建成开放型、功能齐全、与企业运行设备同步,并涵盖交换、传输和接入,集2G系统和3G三种基本制式的“全程全网”一体化联合作业专业实训基地。集通信电源、通信传输和交换节点为一体,实现固移互联(FMC),满足学生技能实训、企业用户工程师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社会行业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实训基地。四、构建高职移动通信技术理 实结合“教学做考”一体化实训基地一个职业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职业,是因为它具有特殊的工作过程;工作过程指的是旨在实现确定目标的生产活动和服务活动的顺序;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来自职业行动领域里的工作过程。掌握课程任务需要在工作过程中习得掌握和获取经验策略,实际就是需要在课程中建立具备咨询、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的六要素。移动通信技术专业要完成工学结合的课程目标,必然需要建立符合“教学做考”一体化的校内实训基地,以完成任务过程中的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决策和执行,培养完成完整职业行动的良好能力与习惯,达到理实结合。在基地建设思路上必然需要考虑容量的可扩充和操作终端的可扩充。此外,通过建立“仿真+全真”相结合的移动实训基地,通过仿真软件机房进行预算规划、模拟配置、模拟维护和故障排除;再到真实设备上,进行实训演练。从而解决移动通信实训设备不足和终端工位受限的不足,基于工作任务系统化的构建“做中学”、“学中做”的课程教学模式,实现理实结合的“教学做考”一体化,如图1所示。
四、构建高职移动通信技术校企合作“建维用管”一体化实训基地
移动通信设备相对比较昂贵,设备更新换代速度较快,运行维护技术要求较高。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共建共享的实训基地建设运行机制特别重要。加强与生产厂商、运营商的合作,真正做到服务企业,成为企业移动通信专业的人才蓄水池,建高职移动通信技术校企“建维用管”一体化实训基地,互惠双赢。校企合作建设实训基地的关键是考虑企业需要。移动通信实训基地的建设,要紧跟移动通信技术发展步伐,满足企业新技术、新业务的试验使用;满足为企业提供通信全网的在线模拟、新设备入网前联网测试以及新业务的开发和测试;克服企业在实际网络中由于不能中断业务,从而不能完成员工技能训练与提升的弊端。学校负责提供实验室所需的房屋与电力,并按企业确定的实验室整体布局设计和相关技术规范的要求完成机房的改造、整治;按企业标准对设备进行安装与调测;负责实训基地的日常管理与维护,确保实验室设备运行符合企业确定的技术标准。在管理上,建立校企合作从上到下的联动机制,在领导层面建设校企合作专家指导委员会,负责沟通、监督;在实训基地建维层面建立专业建设小组或实训建设小组,负责建设、维护、升级与应用开发。较大限度满足企业需要、以服务企业来驱动运行的实训基地建设,才能保障与企业标准一致,符合真实工作环境,才能保持与企业同步升级和得到相应的技术支持。为我所用,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建设成为校企合作“建维用管”一体化的实训基地。
五、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实训工作任务的构建方法
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工学结合的核心课程,是以培养移动通信典型工作岗位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建构符合高职学生思维习惯的训练任务载体,使学生能经历比较完整的工作过程,可以身临其境进行整体化的学习。课程任务载体的设计思路如图2所示。在移动通信理实结合一体化课程任务的建立中,首先要考虑移动通信典型岗位工作任务的要求。如移动通信基站现场维护工程师,典型的岗位工作任务是基站主设备的近端维护、天馈的维护、基站电源的维护和空调环境的维护。建立课程任务实训环境时可以此维护岗位任务进行设置,或对每个任务进一步细分设置。其次,要考虑任务的工作顺序与过程为主线。解决好任务情境设置的顺序,需弄清楚实际典型岗位任务的衔接主线,不能随意插入无联系的任务,否则会使课程零碎,学生无法建立基于完整过程的工作任务。如基站现场维护,按例行维护和应急维护分类,在各自情形下进入基站现场后,维护的现场前后顺序是什么,实质是一个工作的基本流程。移动通信课程在建立各工作任务时,好以例行维护为顺序进行设置,在的综合训练中,可以应急维护进行训练。第三,移动通信理实结合一体化课程实训任务的建立,要考虑工作任务的前后关联,由易到难,逐级进阶。如同样是移动通信基站现场维护,要从最初的基站主设备、天馈场地的认识;基站主设备的单板配置;再到基站主设备的接口、参数配置;再到近端维护的一般操作;才是故障案例模拟排除。第四,实训课程任务的设计,要考虑工作岗位综合职业能力的训练。从事移动通信中一项典型任务的综合职业能力包含三部分:专业技术能力和专业之外的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人物设计载体一定是以专业技术能力的训练为前提,没有某项能力的训练也就不能成其为任务,但是,在设计过程中还要考虑学生寻找解决任务的能力和环境,让学生在工作任务的训练过程中学会咨询、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的各个方面。
六、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一体化实训基地的应用模式
移动通信专业技术知识内涵涉及通信领域的面比较广,技术涉及的单板、接口、协议相对繁杂,即使是实训任务的学习和训练也比较枯燥。如何较大限度地发挥移动通信技术实训基地效用,促进移动通信理实一体化实训基地的实用效率?方法是亟须加强实训基地应用机制建设,建立移动通信一体化实训基地的应用模式。如图3。首先,以竞赛促进实践训练。近年来,在教育部和工信部指导下,高职高专通信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相继开展了移动通信的多项技能竞赛,也带动各省、各学院组织了多种形式和内容的移动通信选拔赛,通过这些竞赛,引领和带动了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实训。将竞赛内容融入学生的实训课程中,普适性的培养学生技能;在训练中选拔学生参加竞赛,用竞赛成绩取代课程学分,调动实践训练的学习积极性,极大的鼓励和促进了实践训练。其次,以认证带动课程学习。依托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全程全网”一体化实训基地,“仿真+全真”的职业训练环境,以职业岗位技能培养为主线、素质培养和知识培养贯穿始终,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引入“双证书”制度。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纳入专业教学计划,使专业技能训练和考核与社会职业技能鉴定接轨。鉴定考核内容引导实训课程任务的学习,可以形成指挥棒效应,带动学生学习。第三,以开放增加使用效率。课时内的实践任务学习,是照顾多数学生的普适训练任务,不能满足个性化的技术和训练渴求。建立课余和自习时间的实训基地全开放,建立指导教师轮班值守制度,实现学生在课余的按需训练和随到随学,让学生除规定的实训内容外,可以按照自己的专业、能力、兴趣等个性化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训练项目、仪器设备进行单项补充训练。这种开放式的实训,既增加了基地使用效率,也满足了学生需求。
七、结束语
“移动改变生活”的愿景已经实现。移动通信已经为惠及国民、享受方便快捷的信息化生活铺开画卷;已经成为提高社会信息化水平、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重要源泉。可以预期,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必将大有可为。熟悉构建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实训基地的思路与方法,并有效发挥实训基地的应用,将深化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移动通信专业论文: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移动通信专业课程开发
摘要:引入德国“双元制”教学中“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改革思想,结合移动通信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开发移动通信专业课程。给出了课程开发的流程及应用实例,分析了课程开发的关键之处,并对改革前后的专业课程进行了对比,说明了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措施。
关键词:工作过程系统化;高职;移动通信;课程开发
目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正处于“扩大规模”向“内涵建设”转变的重要阶段。教育部在《关于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适当控制高等职业院校招生增长速度,相对稳定招生规模,切实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随着我国3g网络商用的铺开,我国的信息产业将迎来新一轮的高速增长,对移动通信人才的需求将迅速增加。在探索高职移动通信专业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发现,课程质量是影响毕业生就业的一个重要隐性因素,也是根本因素。为此,应根据移动通信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并借鉴德国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方法,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发高职移动通信专业课程。
工作过程系统化思想的引入
高职课程改革经历了校企联合开发课程的阶段。在此阶段,高职院校引进国外能力本位的cbe理论和dacum课程开发方法,经过大量的课程改革和建设,使教师转变了观念,很多专业形成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体系。高职院校运用这种课程开发方法基本明确了课程定位和课程内容的设置,构建了理论实践一体的模块化课程。但由于没有进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工作系统化,使提炼的工作任务模块又不自觉地回归到原学科化的体系之中,没能构建出职业化的课程。因此,虽然在课程中注入了与职业岗位贴近的教学内容,针对性比原课程增强,初步保障了毕业生的职业能力符合生产实际要求,缩短了毕业生的上岗适应期,但仍与毕业生“零距离”上岗的目标有一段距离。
德国“双元制”教学依据“工作过程系统化”思想,基于工作过程导向开发课程,提出了解决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结构的重构思路和方法,解决了dacum课程开发中的不足,使职业教育更贴近生产实际。但是德国和中国的体制不同、国情不同,生搬硬套是行不通的。因此,在借鉴国外课程方案开发方法的基础上,要结合我国的高职教育实际,创新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操作、可实施的课程开发方法。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流程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课程开发流程如图1所示,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阶段。
市场调研阶段市场调研是课程开发的一项基础性和关键性工作,目的在于解决专业定位的问题。调研的内容包括行业的专业发展趋势、人才需求状况,工作岗位对知识能力的要求、应具备的职业资格等等。在此基础上确定专业定位、专业化方向、专业服务面向的岗位群、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改革的思路等。该阶段的难点是在职业分析的基础上对岗位群进行分析,对需要基本相同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职业(岗位)进行合并,进而形成一种建立在职业分析基础上、符合教育规律的教育载体,即专业,然后再确定具体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而人才需求与专业调研报告必须经行业技术专家充分论证,并在以下几个方面达成共识:行业、企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情况;就业情况;专业所对应的工作岗位(群);应设置的专业化方向;职业资格证书;课程体系结构;现行的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课程改革的思路与对策。
确定培养模式阶段教育部在《关于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了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因此,移动通信专业课程开发必须是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的、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改革,离开了企业就没有改革之源。同时,学校必须以自己的教育服务优势,建立互惠的市场机制,激活企业的“校企合作共建”的兴奋点,使校企合作做到双赢。只有这样,校企双方才能共同探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框架,签订协议,实施校企合作方案(明确合作方式、各自责任和操作形式)。由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实践性及职业性,必须将专业教育融入产业及产业链,明确培养对象面向的岗位(群)职责和任务,结合生产实际,明确专业培养目标。
课程开发阶段课程开发是整个流程的核心部分,是落实就业导向的实质性改革阶段。要解决课程设置的原则、课程载体的选择、课程内容的重构、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情境的创设、课程的实施与评价等问题。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实例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结合我校移动通信专业毕业生的反馈信息以及通信企业的用人需求,对移动通信专业基站维护岗位的学习领域课程开发过程如图2所示。
开发过程中的“三个转换”是把工作过程系统化理念转化为相应课程的关键之处。及时个转换是从工作任务到行动领域的转换。按照从高端复杂的典型工作任务到低端简单的典型工作任务的顺序,进行任务分析,并依据技术复杂程度和知识难易程度,逆向归纳形成由复杂到简单三个层次的典型工作任务。第二个转换是从行动领域(典型工作任务)到学习领域的转换。按照从低端简单的典型工作任务到高端复杂的典型工作任务的顺序,顺向分析对行动领域(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教学论加工。第三个转换是从学习领域到学习情境的转换。划分学习领域的内容,构成学习领域框架内的“小型”主题学习单元——学习情境。学习情境以完成工作中的某一任务为基本单位,以行动导向为教学的出发点。
改革前后的课程对比
以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思想为导向,经过“做中学,学中研,研中做”的多次循环,开发移动通信专业课程。课程改革前后的情况对比如表1所示。
总之,课程建设与改革任重而道远,高职院校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强化教育教学质量意识,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移动通信专业论文:构建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与方法
摘 要:随着移动通信快速发展,通信企业对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人才需求较大。本文论证了构建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必要性,分析了构建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课程一体化教学的思路与方法。
关键词:移动通信技术 工学结合 培养模式
一、构建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教育,归根到底是为培养高职类型的通信企业移动技术类岗位蓝领人力资源。构建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适“材”的选择。
职业教育需要工学结合,工学结合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同专业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实现,目的是使工作系统与学习领域相结合,在适合的机制体制创新模式下完成纽带联结(如图1所示),最终实现变工学割裂为工学结合、变无效学习为有效学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压迫式教学为任务式教学、变传授知识教学为学生行为导向后总结知识点的教学、变理实分离为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变学科体系知识课程为工学结合的课程、变教不适材为因材施教。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方法论,需要具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课程和行为导向的教学法去承载和体现,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也遵循这种基本规律。
二、基于职业岗位和技能需求确定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培养目标
要基于职业导向或是职业中的典型任务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寻找专业自身定位和培养规格。首先进行职业岗位调查,以行业需求和现实条件为依据,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主动适应企业需求,紧跟移动通信技术发展,抓好到移动运营商和服务商的调研与实践,抓好毕业生跟踪调查统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完成调查:一是组织教师深入企业调研,到一线部门座谈交流,了解企业人才需求、岗位设置情况及对岗位技能、素质、知识的要求;二是组织教师到企业顶岗锻炼,学习业务、维护、管理等一线岗位技能;三是实施毕业生跟踪调查,以及学生到企业参与社会实践,收集企业对人才培养的反馈信息;四是邀请企业专家到校召开座谈会,或利用企业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到学院参加培训学习以及企业到校招聘毕业生期间组织座谈会,听取企业专家对专业课程设置和学生培养等方面的意见。
通过调研,确立和调整移动通信专业服务岗位群。立足服务区域移动通信行业发展、3g建设优化、三网融合需要,面向区域内移动通信运营商与移动通信服务商,对接培养移动通信规划、施工、维护、网优和售前售后技术服务支持的岗位群;建立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毕业生核心职业目标,主要岗位包括移动通信机务员(包括基站机务)、天线线务员、移动通信或无线网络工程师;明确毕业生主要去向,包括移动通信运营商、移动通信设备供应商、移动代维公司等企业,从事移动通信施工、维护和优化等工作,如移动机房值守、基站维护安装作业、移动工程、无线规划和优化、售前售后技术支持、用户服务工程师和运维部技术员等岗位。
分析专业服务岗位群,建构和调整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技能模块或典型工作任务,主要专业技能如图2所示。完成工作任务与行动领域的对应,转换为学习领域;按照教育认知规律递进,完成本专业人才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的转换,确定学习范畴,包括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及要求。
三、基于培养规格确立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的路径问题,不同的专业可选择不同的方法实现。在实践中,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我们试行了深化“以职业岗位技能培养为主线、素质培养和知识培养贯穿始终”、以校内“仿真+全真”实训和“暑期+顶岗” 实习为核心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了“2+3+1”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培养三个工具基础、三个核心能力,并在培养过程中贯穿“知识、素质、能力”三条主线,能够培养移动通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如图3所示。“仿真+全真”实训:通过建立基本原理实验室、仿真软件实训室、单个技能模块实训室、全真2g/3g实训室和联网的实训室,完善学生在校期间实验、实习、实训三个环节。“暑期+顶岗”实习:学生在校学习的第4学期暑假,安排暑期企业实习,锻炼学生,让学生了解岗位、让企业了解学生;暑假实习返校后,在完成相关课程的学习和校内实训后,学生到企业参加顶岗实习。建立“2+3+1”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即通过两学期的基础课学习,熟练计算机应用,掌握英语和数学基础,提升人文素质和自主学习能力;再通过3学期的专业课程和校内实训学习,掌握专业技能知识和操作维护技能;1学期到企业参加顶岗实习。
四、基于工作过程开发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
完整的工学结合专业教学体系由三部分组成,或者说具体要做三件事:开发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方案);完成工学结合的课程开发;实施行动导向的教学。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的开发思路,按照移动通信主要岗位群能力培养要求,完成职业工作过程中的典型任务,以具体工作过程为导向建立课程体系。核心就是要找准职业工作中的典型工作任务即工作领域,和完成工作过程导向的学习领域开发,方法就是按工作过程完整的工作顺序,以完成职业活动为目的来组织课程结构,按工作过程整合课程。典型任务分析为基础,横向任务(可以是几个具体任务或项目)的建专业课,纵向(按照课程共性)提出基础/专业基础课程。基础与专业教师合作,描绘基础知识点。
根据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典型岗位分析技能任务,主要的典型任务如前面图2所示,以这些典型任务建立学习领域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可以形成专业核心课程,如:完成移动基站电源装维任务的《通信电源》,完成移动传输建、调、维任务的《传输系统管理与维护》,完成无线规划建维的移动通信各系统技术课程(gsm技术、cdma2000技术、wcdma技术等),完成无线网络优化的移动通信网络优化类课程。
五、基于行动导向实施移动通信技术专业课程一体化教学
工学结合课程是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有具体的任务训练载体,能体现工作过程要素,学生能经历比较完整的工作过程,可以身临其境进行整体化学习的课程。
仅有工学结合的课程是不够的,还需要有适合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它是工学结合的微观层次。行动导向教学不再简单把知识传授作为目标,而是在教师指导下,自己能动寻找获得知识的途径,从而培养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从纯科学的知识传授满堂灌教学,转变为基于情境学生经历任务过程的行动导向教学,着重要克服的就是“符合学生思维习惯,注重训练载体,注重任务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讨论、决策和执行,培养完成完整职业行动的良好能力与习惯”。
六、结束语
随着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无线化和宽带化”日益成为通信发展的两大主要趋势,我国移动通信产业朝气勃勃,形成了三个全业务通信运营企业,通信服务和移动代维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企业需要大批掌握移动新技术、能适应全业务运营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移动通信高职教育亟需加快人才培养模式转型,建立基于工学结合的移动通信技术专业。
移动通信专业论文:高职移动通信专业分学段能力进阶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高职移动通信专业分学段能力进阶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重要时期,服务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结合产业贴近企业,转变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在通信行业,随着我国2008年电信重组、2009年颁发3g牌照、2010年开启三网融合、2011年信息产业五年发展规划的部署和2012年宽带中国战略的实施,传统运营商向全业务(固定和移动)转型,通信服务和移动代维企业雨后春笋般涌现,使得通信企业对掌握移动通信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持续增长。因此,加强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提高专业教学质量,亟需深化改革,建立并实施工学结合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多渠道多方式常态化调研,确立专业目标岗位与工作任务
现代职业技术教育,需紧跟行业企业实际需求,以行业需求和现实条件为依据,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在制定培养目标时,应立足移动通信生产商、营运商和移动代维服务企业,成为企业“移动工程建设、移动网络维护、移动网络规划优化”的技能型人力资源提供者;同时,在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成为主要移动通信企业文化的宣传者和践行者。
如何才能基于移动通信职业岗位,寻找专业自身定位和培养规格?首要任务就是开展多渠道、多方式、常态化的调研。多方式的调研可采取以下主要方式:组织教师进企业锻炼,收集行业企业技术当期发展变革信息;组织调查组与人力资源部及其一线部门座谈、发问卷,获取需求信息;毕业生顶岗实习或工作后调研,获得本专业学生的意见建议,修订专业课程目标设置;邀请企业骨干、一线员工进校园,听取工作技能方法规范的要求。现代职教的校企合作相对紧密,调研方式可以通过常态化定期的机制完成,常态化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的调研有利于快速掌握现实企业的需求和技术热点,实时调整专业培养计划。
二、分析提炼工作任务脉络,建立完成岗位任务的实施流程
要按照本专业面向的主要职业从业岗位,进行职业岗位职责描述,分析提炼岗位工作的关键任务,理清岗位任务的工作顺序,从而建立完成岗位任务的实施流程。
1.移动通信工程建设岗
负责移动网络小区覆盖和室内分布系统的工程勘测;负责小区覆盖和室内分布工程方案设计;负责移动工程cad绘图;编制工程概预算;安装移动通信主设备和塔桅天馈。典型任务是:①机房线路勘测;②cad绘图;③编制预算;④硬件安装。岗位工作流程如图1所示。
2.移动通信基站维护岗
负责移动基站主设备及配套设备的维护管理工作;负责基站设备的测试升级扩容割接工作;负责基站故障处理与协调解决工作;负责基站运行安全隐患排除,配合处理投诉、代维管理、通信保障等工作。典型任务是:①无线主设备维护;②通信动力环境维护;③传输设备维护;④线路维护。岗位工作流程如图2所示。
3.移动通信核心网机房维护值守岗
负责移动机房设备的维护管理工作;负责移动业务开通工作;负责测试统计报表工作;负责设备故障处理与协调解决工作;参与移动网络的调测扩容和升级割接工作。典型任务是:①核心网设备维护;②性能统计;③告警查看。岗位工作流程如图3所示。
4.移动通信无线网规网优岗
负责无线网络规划设计;负责无线测试及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完成维护台中各项数据调整;分析性能数据及存在的网络问题,给出规划及优化工作方案。典型任务是:①无线网络预规划;②无线配置开通;③无线网络测试;④无线网络优化。岗位工作流程如图4所示。
三、建立231分学段能力逐级进阶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不同专业可选择不同模式实现人才培养。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根据岗位及其工作任务的脉络、工作流程分析,可以看到贯穿专业技能的核心主线是:完成“移动基站建维&无线网优”的工作过程。要以此工作工程为载体,创新设计“231”分学段能力逐级递进的工学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即:i学段2学期完成“移动基站建维&无线网优”的两个工具基础能力(电工电子与计算机应用)和职业基本素质的培养;ii学段3学期完成工勘建设与传输线路设备维护能力、移动主设备安装调测维护能力和无线网络测试分析优化能力三个核心技能的培养;iii学段1学期完成企业顶岗综合实习。其中工学结合是指:通过校企共建的移动通信综合实训平台,开展学做一体的全真实训;通过校外实训基地开展“暑期+顶岗”的企业顶岗岗位实习。人才培养模式如图5所示。
四、工学结合、学训一体的课程设置
高职教育过程是工作与学习相统一、智力与身心综合发展的系统过程。要按照确立的专业培养目标、主要岗位工作任务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设置综合职业能力课程体系。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工学结合、学训一体的课程设置见表1所示。
表1、移动通信专业工学结合学训一体的课程设置
五、结束语
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其培养目标与规格是航标,工作任务与流程分析是航径,工学结合、学训一体的课程设计是载体,专业培养模式是有效航途的保障。构建并实施分学段逐级进阶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提高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移动通信专业论文: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人才探索
摘要:文章阐述了校企联合培养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人才的必要性,然后就校企联合培养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人才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校企联合培养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人才实施方案。
关键词:校企联合;移动通信;人才培养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迅速,高职院校积极进行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建设。其中,校企合作已成为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在过去的近30年里,我国移动通信行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市场空间巨大,移动通信技术人才持续需求[1]。而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导致通信技术和设备更新频繁,对高职院校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需要高职院校主动走出去,把企业现有项目乃至在研项目引进来,让企业直接介入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结合行业标准,走出一条培养新时期高技能人才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2]。
1校企联合培养高职移动通信人才的必要性
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要大力发展教育,要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级专门人才。而移动通信行业领域宽广,不仅有我们日常接触的移动、联通、电信等移动网络运营商,还有设备提供商、终端提供商、工程建设单位、工程咨询单位、移动业务提供商等等。这些企业无论是移动通信的建设、提高用户体验乃至树立国家形象、维护国家安全等方面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因此,移动通信行业长期需求大量的技术技能型人才[3]。然而,对于高职院校现有移动通信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无论是高职院校教育体系还是企业需求,无论是在理论认识还是具体实践,都还存在一系列差异和问题。
2校企联合培养高职移动通信人才的现状分析
2.1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人才的能力不能满足企业需求。
为了使高职院校移动通信技术人才的能力能够满足企业实际用工的需求,在专业设置、教学内容以及实践课程等方面进行了调整与更新,但是工作中仍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近几年来,通过对高职院校移动通信技术的应届毕业生进行调查,企业指出高职院校毕业生虽然能够完成基本的实际操作,但是距离成为具有通信设计、通信监理、设备开通、设备维护、网络性能指标提升等能力的高技术含量的通信专业人才还很巨大。移动通信行业的突出特点是发展速度快,由此导致移动通信技术和设备更新频繁,企业对移动通信专业人才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移动通信专业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学生反映在学校所学的知识无法解决在企业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由此可以看出,目前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人才的能力不能满足企业实际工作需求,要真正意义上实现“订单式”培养人才的目标,无论是学校还是企业都是任重而道远的。
2.2高职院校实习实训基地不完善影响高质量技能人才的培养。
高职院校在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投资相对较薄弱,实践场所也很匮乏,特别是移动通信技术方面,由于移动通信技术发展更新较快,学院更是无法及时满足行业的需要更新设备。学生由于实践时间不足和设备的不完善,不能够很好的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式。除此之外,学生到相关企业去实习,企业对于学生的管理不同于在职员工,不能够较好的承担管理学生的任务,学生自身对企业文化和行业标准的认识也较为模糊,这些因素都导致学生的实习效果达不到学校的要求,从而影响了高质量移动通信技术人才的培养。
2.“3双师型”教师企业实际工作经验不足。
到目前为止,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大大提升,但是在现有的教师中既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有企业实际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还占少数。关于移动通信技术领域,大部分的教师能够具备较好的理论知识和专业能力,其中的少数教师能够深入到通信相关的企业去学习和培训,但是由于受到教学管理制度和其他外界因素的限制,不能够有充分的精力和时间去企业的工作一线中学习,真正的按照企业的要求完成完整设备调试和设备维护等实践进修。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对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尚有距离。
3校企联合培养高职移动通信人才的实施方案
高职院校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应与行业的发展齐头并进,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模式。
3.1校企联合管理模式。
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应具有独特的管理模式,包括:完善的管理制度、的运行监控、严谨的考核制度、定期的行业调查、实时的信息反馈。校企联合制定教师管理、学生管理、实训基地管理等各项制度,实现学校和企业的融合性、行业性管理。学校教师与企业教师定期研讨行业问题;学校教师定期进入通信企业一线实践。学生入学之初便建立管理档案;进行职业规划,跟踪记录学生在校期间表现;针对不同职业定向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设计,包括系统性课程、岗位课程、实操训练、在岗实习等专业课程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自我教育;学校教师和企业教师共同执行考核学生制度;对职业综合评价等级高的学生优先推荐实习就业。对毕业学生建立跟踪档案;无论学生实习就业在何方,其工作情况都能得到详实报告。
3.2校内外实训环境建设。
高职院校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以培养实用通信人才为目标,因此,应该营造与企业相似的“教学工厂”,引入高职院校所需移动通信技术行业技术的“校中厂“”厂中校”多元主体。根据企业岗位需求,将企业文化嵌入校内实训环境,针对性的进行学生专业核心能力提升,以实战项目和技能竞赛为业绩评定依据,以移动通信技术行业岗位技能培养为重点,为企业输出岗位能力匹配的人才,体现高职教育的职业性。企业为学生提供定期到通信企业进行实习,体验实际工作的机会。让学生完成工作内容的同时充分适应企业文化,了解企业核心业务流程,实现技能匹配和综合能力匹配,将书本上所学的知识充分运用到工作中,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职业素质以及行业竞争力,使学生直接过渡为通信企业型人才。
3.3师资队伍组建及教学方法。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采用混编师资授课方式。其中,企业为高职院校提供一线工程师要占有一定比例,其多年的丰富工程经验及现场操作动手能力,让学生实操能力及行业视野得到提升。企业还可以为学生配备职业领路教师,为企业提供高契合度的人力资源培养服务,以及负责提升学生职业素质。而高职院校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教师也要求为“双师型”教师,为学生提供高等性和职业性教育。在专业建设采用职业规划体系,通过职业规划、系统课程、综合素质、职业评价、实战训练五个阶段的培养,实现了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专业教学、素质教育等各方面的转型,最终达到深度产教融合。在学习系统课程过程中,通过项目划分方式把课程内容整合成一系列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就是扮演着实际工作岗位员工的角色。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便是工作的体验,在各个任务完成中既学到基础知识,又掌握实际技能,培养职业素质。
作者:时野坪 孙鹏娇 单位: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移动通信专业论文: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探索
摘要:产业结构升级的背景下,中国的职业教育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方面如何形成长效性发展才能满足人才需求,同时又能反哺产业结构的更品质调整,发人深省、值得深思。本文也对校企合作模式下的与技术密集型产业对接的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的制订方法提供可借鉴的双主体管理体制和课程体系设计方法,以及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产业升级;校企合作;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产业结构升级的背景下,中国的职业教育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方面如何形成长效性发展才能满足人才需求,同时又能反哺产业结构的更品质调整,发人深省、值得深思。
1产业结构调整主导职业教育的变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2010-2020》中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在职业教育的机制改革方面提出“: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鼓励行业组织、企业举办职业学校,鼓励委托职业学校进行职工培训。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中国职业教育必须通过实质化办学满足国家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中长期需求。传统的职业教育专业将不断受到信息化、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专业结构在不断升级改造,教学的方法手段革新步伐不断加快,导致新兴的行业企业急需职业教育提供相应专业技能型人才。在产业结构升级改造的契机下,职业教育必须进行本质性变革迎合当前形势,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势在必行。
2校企合作模式在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高等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发展尽管在近年取得较大发展,但仍是高等教育的薄弱环节,而通信行业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代表行业,技术升级换代迅速,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尤为显著,走校企合作,资源共享、共建共管之路势在必行。但目前,校企合作模式在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还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2.1高职院校培育人才与区域行业企业需求脱钩。
高职院校在面向行业内某单一企业进行校企合作时,人才培养质量有时会与用人企业的需求错位,未能真正实现校企深度融合,双方的沟通联系机制尚未完善,学校人才培养标准与行业企业用人标准不能契合,造成就业学生还要在就业企业“回炉”再培养的局面。
2.2职业院校专业培养评价、考核体系尚不健全。
随着产业的不断升级,对于技术的要求不断更新和变化。而通常高校专业对于人才培养水平的评价机制是固定的。在考核机制中,专业技能、实操水平评价过少,而专业知识的考核比重过大。但是,通过对于区域内用人企业的调研数据中来看,用人企业对于所需人才的考核标准中专业知识的学习水平情况只占65%,而例如,团队合作能力,吃苦能力,执行力作为素质类考核占35%。而这些在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水平的评价机制中少有涉及,突显了专业人才培养水平的评价机制不够完善的问题。
2.3人才培养中企业的经营机制和高职院校的行政机制难于兼容。
校企合作中企业的经营机制和高职院校的行政机制难以实现有效兼容,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上的系统化培养结构不能满足行业企业的实用性要求,两种不同体制下的人才培养机制的兼容,对于校企合作的成果起着非常重要的,甚至可以说是决定性的作用。
3校企合作模式下的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
3.1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主导思想。
面向行业,以资源共享为途径,以工作过程为内容,实现丰富的高质量的多角度评价机制的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3.2创新课程体系统。
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上,以模拟工作过程的技能培养的为流程,预留固定时间为更新的新技术实时追加新课程,以培养与企业需求零距离的创新性人才,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标准相一致。专业培养按照“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四个阶段的身份转换,做到四位一体系统化培养,深化高职教育模式改革,推进教育机制创新,提升职业教育的核心竞争力。在教学方案制订上,打破学科式传统教学,注重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将专业按照主要就业层次及岗位划分网络规划、网络运行维护、基站建设与维护、网络优化等为四个方向,每个方向36学分,要求学生毕业前修满80学分至少选修完成两个方向的课程,且有8学分要求选择第三个方向的内容,严格按照学分制要求进行动态管理。课程上拟联合企业共同建设基于典型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和基于工作岗位专业课程体系,开发基于岗位工作内容并融入工程师认证的专业教学内容和配套教材。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建立专业教学资源库,让学生可以灵活安排部分网络课程的学习,综合协调非集中实习与教学安排上的冲突。教学过程安排上,及时学期学生先在学院教师的帮助下,完成人文素质课程、通信技术通识课程的学习;从第二学期学生进行首次下厂实践,了解专业岗位工作,第三学期开始学生可以根据企业实习的安排结合自身情况,确定选修方向。教师实行阶段性授课,每个学期进行两次。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在校内网设备的操作练习,任务由企业讲师和学院教师共同完成,校外部分需要学生以学徒身份深入企业亲临岗位完成,要求在修业年限内进行两次,根据通信行业工程特点,学生自行选定实习时间。学生需通过岗位技能测试,令自身身份从学徒转换为准员工,才能前往企业参加第二次下厂实践。
3.3构建多元结构师资队伍。
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提倡混编师资团队,实行双聘双考核制,为高技能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有力保障。在现今高职教育改革如火如荼的形势下,多人分段式授课将成为职教新常态,要求多元化的混编教师团队相匹配,与此同时新的教师队伍需要新的教师考核机制与之相适应。双线考核制度应运而生,实现学校考评体系与企业考评并行。
4结论
对于新时期校企合作模式下的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工作,应遵循国家教育改革新形势要求,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制订完成,并在管理机制上寻求创新,并相应配套教学质量监控机制、改革评价模式,围绕企业用人标准,根据不同的教学环节实施相匹配的评价标准,构建自我评价、学生评价、企业评价和社会评价相相结合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立以专业技能为核心,企业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体系。
作者:孙鹏娇 黄博 单位: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移动通信专业论文:谈高职院校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
【摘要】在“校企合作”视角下,共同建立实训基地能够让校企之间的合作更加频繁化、规范化,能够降低学校的管理运营成本,从而达到培养高新移动通信技术人才。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的“校企合作”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基础技能和专业技能的水平,大大推进了学校课程的改革和建设,实现了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联系合作,让更多学生毕业过后有更多的机会,这对高职教育的改革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校企合作;高职院校;移动通信技术实训基地
前言
实训基地的建设是最有效也是最直接的高学校的教育发展,大大加强了对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的培训、教育,让学生们把学到的知识理论从而变成实践运用,满足了当今对技术型和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加强了学生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大大减少了“就业难”问题的发生。
1“校企合作”
(1)在“校企合作”的实训基地中,充分发挥了资源的共享,在实训基地里,学生可以提高自身的实际操作技能,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从被动的学习中变为积极的学习。利用相似的实训环境,让学生们的操作能力得到提升,在短时间内可以充分把握自身的基础技能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相互结合,从而巩固技能知识,并且可以组织学生在企业的部门中学习,在实习的过程当中,不仅理解了工作的意图和目的,而且还为企业赢得了利益,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动手能力,增加了学生的“就业率”实现了双赢。(2)“校企合作”为学校提供了可持续发展路线,通过“校企合作”创建的专业实训基地,学校才能去改善自身环境,去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需求,这样就保障了学校在教学质量提高的同时,形成了自身特色独立的教学特色,从而为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提供了更多的人才,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道路。(3)在“校企合作”下培养的学生,可以在毕业后直接的投120通信设计与应用身服务社会当中,因为在实训基地的学习当中,训练的模式和社会的工作环境可以说是基本相似的,这样学校可以在学生毕业之后直接的对企业投入“新鲜血液”。作为培养学生的训练基地,他们把企业岗位需要的技能考察、职业培训和技能水平都有一个系统的评判,从而高效的增进了社会和学校的关系,并在服务社会中得到社会的认可,只有将高校和社会融为一体,才能获得两者的顺利发展和生存。(4)在“校企合作”的大环境下,我国政府也进行了大量的支持和补贴。这样企业可以从被动转为主动,积极地培养了自身人才的储备系统,加强了企业知名度,通过对人才的培养储备加强企业自身的人力资源均衡。
2生产性实验基地
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格应该是让这些专业人才的专业对接产业,在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进行对接的一个路线,通过教学过程的高真实度从而让学生们成为符合产业需求的人才,在通信行业中,因为他是一个高新行业,设备的价格昂贵,更新速度过快,导致了一般职业院校无法承受这个支出,依托校企合作,就可以让学生体会到这些设备从而进行操作,并且通过校企合作,我们可以不会遇到在教学模式中进行大批学生操作一台设备的情况发生,而是一个人实时的在线操作,所以依托校企合作,完成专业对产业、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对接的突破口。只有依托生产性实验基地,才能开展校内生产性实训和教学,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岗位实践中体会和领悟自身的职业素养、职业道德,也可以提升学生们对专业知识学习的积极性,提升自身的实践操作部分的能力,因为在目前的职业教育中让学生们的知识面受到限制,动手操作能力几乎失去,所以只有让学生们充分了解自身可能面临的工作岗位需要的规范和要求,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依托校企合作的有利条件下,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学习积极性。所以目前来说生产性实验基地建设是必要的。
3建立通信专业实训基地
依托“校企合作”模式,是实现校企双方所开展的“开放互助,合作共赢”,让企业积极参加和配合,让基地在满足企业生产需求的同时,服务于学校的教学活动中。例如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他们的通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是值得我们进行参考的。(1)电信营销组织和策划工作模式。在“校企合作”的趋势下,例如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训基地建设是通过了中国移动柳州分公司、中国电信分公司和中国联通分公司的共同合作进行组建,在学习当中利用了三大分公司的优势,让学生们在营业厅中进行正常的基本业务、业务办理和业务展示,充分发挥他们的假期时间从校内的营销开展到校外的营销实践模式当中,充分发挥和挖掘了实训基地所存在的意义,将营业厅模式带入带了日常教学和实践教学当中,具体的做法应该是通过真实的业务办理中,集合基地已经开展的电信业务推广方案来进行业务知识的介绍,通过真实的客户的业务介绍和推荐过程当中,结合自身的知识进行基础的理解和掌握,强化了学生在电信营销方面的职业技能,通过专业项目的培训实践,增强学生的职业技能,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一方面锻炼了学生在整个业务的办理过程中遇到的方方面面都会有的解决办法,锻炼了他们的营销策划能力,另一方面,在得到了一线职工的职业指导后,他们的学习效果会有更好的体现,学生们的实践大大促进了营业厅业务数量的发展,也提高了企业的生产能力,实现了校企之间的互利互惠。(2)通信工程施工和管理工程队模式。这个模式是利用了学校的工薪工程和管理实训教室中现有的硬件设施和装备从而和电信公司等公司进行合作,组建了学生间的通信施工队伍和管理施工队伍,间接的通信建设等工程,这个模式所独有的特点是,企业来进行承接业务和项目分配,学校从而提供自身设备和人才,校园和企业的结合从而共同的完成项目建设,充分利用学生们的课余、周末时间,在各个公司分部进行宽带方面的安装和维护工作,如间接承包某学校的宿舍网络工程等,培养自身的实践能力。这种生产类型的实训方式,可以促进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实践操作能力,从而依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经验的积累,在通信工程施工和管理课程的教学中,把这些经验进行系统的提炼,从而在往后的实践中锤炼学生们的职业技能,熏陶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3)通信网络试运行和维护部模式。在上述三大运营商的企业融入学校后,依靠企业的优势,学习传输和通信数据等设备,同时三大运营商建立了三个生产性实训教室,学生可以在老师的专业指导下进行机房的运行和维护管理。(4)通信终端测试和维修车间模式。通信终端测试和维修车间的教育中,学校应该进行专业的实验室重组,面对目前来说社会中需要什么样的通信专业技术上的服务,从而在学习方面和运行方面应该让自己动手负责,老师只是个衔接作用,在学生不懂得时候进行专业的指导、教育、故障排除和解决方案建议。
4结语
生产性实训基地对于通信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说是重要的实训基地建设,目的就是要产业对接我们的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对接生产过程,这样才能积极的调动学生们对自身专业的学习积极性。配合着企业的融入结合,“校企合作”可以提升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和未来的就业机会。课题项目:“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以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为例”(NSZY1436(Q))。
作者:姜燕 旭日 单位: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信息技术系
移动通信专业论文:创建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创新
一、构建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一体化实训基地的必要性
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支柱产业;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在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推进工业化信息化深度融合中具有重要使命。“十二五”期间,信息产业的战略任务是加快转型升级,推动深度融合,“无线化和宽带化”将成为通信发展的两大主要趋势。随着我国2008进行电信重组、2009年颁发3G牌照、2010年开启三网融合,通信产业进入移动化、IP化、宽带化和融合化的全业务运营时代。主要通信运营商和众多快速成长的通信服务商,对掌握移动通信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需求保持持续增长,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大有可为。新时期高职建设是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大力推行工学结合,实施人才培养模式转型,服务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应立足服务移动通信行业发展、2G/3G/LTE建维优化和三网融合需要,面向移动通信运营商与移动通信服务商,对接培养移动通信规划、施工、维护、网优和售前售后技术服务支持等岗位人才。为了适应这些岗位上的蓝领人力资源,就需要有效培养高职学生掌握移动通信类岗位的综合职业能力;要培养这种在真实工作情境中整体化的解决移动通信岗位综合化问题的能力,从事移动通信企业无线网络建设维护和网络优化等职业或相近职业所具备的本领,就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理论基础,但更强调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也就是需要深化工学结合。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需要系统化的专业实训基地去承载和实施,包括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课程和行为导向的教学法等,都需要建立在系统化专业化的实训基地基础上。因此,系统化建设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具有重要意义,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和基石。
二、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首先,在开设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的高职院校中,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模式比较多的继承了传统实验室的建设状况,比较普遍的存在实训项目单一和比较孤立的状况,与通信企业全程全网、在线调测维护的实际情况脱节,不能满足企业需求,缺乏真实情景的训练和实训项目。其次,移动通信实训设备,还表现在配置维护等实训教学操作终端数量有限,即工位有限,难以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难于达到有较为丰富的具体任务训练载体,体现工作过程要素;难以让学生遍历比较完整的工作过程,可以身临其境进行整体化学习。第三,移动通信设备相对比较昂贵、高职院校教学经费相对紧张,设备更新速度较慢,难以与时俱进同步升级。很多起步开设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的高职院校,常常是从购买仿真软件,建设基于计算机的仿真软件实训室开始。与真实的移动通信“交换、传输、无线接入、通信电源”联网;“GSM/WCD-MA/CDMA2000/TD-SCDMA”相互联网;“建、维、管”一体;与企业岗位保持一致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第四,移动通信专业技术知识内涵涉及通信领域的面比较广,包含线路、传输设备、交换、数据库、无线、接入、开关电源等,即便是无线接入,涉及的专业知识也包括了GSM/WCDMA/CD-MA2000/TD-SCDMA和塔桅天馈等多个方面,对移动通信双师型教师能力要求较高,对建立科学简洁的实训基地教学模式相对困难。第五,构建移动通信基于工作任务行动导向的教学,需要开展“做中学”“做中教”和“学中做”“学中教”的课程教学,进行“做、学、教”一体化教学实践,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但在移动通信专业实训基地中,基于工学结合模式的运行管理机制保障调度力度不够,落实实训教学遍历情境和工作过程的难度较大。解决以上问题,探索、实践并建设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全程全网”的专业实训基地的方案和建设模式;总结建设“全程全网”的移动专业实训基地的思路与方法;并完成移动通信相关实训技能项目或工作任务的开发方法;建立移动通信实训基地应用模式和促进应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三、构建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全程全网”一体化实训基地
移动通信全程全网是指:任何一次通信都会与端到端的所有节点发生联系是为“全程”,也会与端到端网络各节点设备的各层设备有关联是为“全网”。每一个通信局所,仅是一个网络节点;每一个节点,都需要与其他节点共同构建成网络,联合作业,环环相扣,全程全网协作配合才能实现通信。建立移动通信“全程全网”联合作业实训基地建设模式:依托各独立专业实训模块,通过整体规划,充实完善专业实训设备,将移动通信专业实训基地建成开放型、功能齐全、与企业运行设备同步,并涵盖交换、传输和接入,集2G系统和3G三种基本制式的“全程全网”一体化联合作业专业实训基地。集通信电源、通信传输和交换节点为一体,实现固移互联(FMC),满足学生技能实训、企业用户工程师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社会行业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实训基地。四、构建高职移动通信技术理实结合“教学做考”一体化实训基地一个职业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职业,是因为它具有特殊的工作过程;工作过程指的是旨在实现确定目标的生产活动和服务活动的顺序;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来自职业行动领域里的工作过程。掌握课程任务需要在工作过程中习得掌握和获取经验策略,实际就是需要在课程中建立具备咨询、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的六要素。移动通信技术专业要完成工学结合的课程目标,必然需要建立符合“教学做考”一体化的校内实训基地,以完成任务过程中的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决策和执行,培养完成完整职业行动的良好能力与习惯,达到理实结合。在基地建设思路上必然需要考虑容量的可扩充和操作终端的可扩充。此外,通过建立“仿真+全真”相结合的移动实训基地,通过仿真软件机房进行预算规划、模拟配置、模拟维护和故障排除;再到真实设备上,进行实训演练。从而解决移动通信实训设备不足和终端工位受限的不足,基于工作任务系统化的构建“做中学”、“学中做”的课程教学模式,实现理实结合的“教学做考”一体化,如图1所示。
四、构建高职移动通信技术校企合作“建维用管”一体化实训基地
移动通信设备相对比较昂贵,设备更新换代速度较快,运行维护技术要求较高。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共建共享的实训基地建设运行机制特别重要。加强与生产厂商、运营商的合作,真正做到服务企业,成为企业移动通信专业的人才蓄水池,建高职移动通信技术校企“建维用管”一体化实训基地,互惠双赢。校企合作建设实训基地的关键是考虑企业需要。移动通信实训基地的建设,要紧跟移动通信技术发展步伐,满足企业新技术、新业务的试验使用;满足为企业提供通信全网的在线模拟、新设备入网前联网测试以及新业务的开发和测试;克服企业在实际网络中由于不能中断业务,从而不能完成员工技能训练与提升的弊端。学校负责提供实验室所需的房屋与电力,并按企业确定的实验室整体布局设计和相关技术规范的要求完成机房的改造、整治;按企业标准对设备进行安装与调测;负责实训基地的日常管理与维护,确保实验室设备运行符合企业确定的技术标准。在管理上,建立校企合作从上到下的联动机制,在领导层面建设校企合作专家指导委员会,负责沟通、监督;在实训基地建维层面建立专业建设小组或实训建设小组,负责建设、维护、升级与应用开发。较大限度满足企业需要、以服务企业来驱动运行的实训基地建设,才能保障与企业标准一致,符合真实工作环境,才能保持与企业同步升级和得到相应的技术支持。为我所用,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建设成为校企合作“建维用管”一体化的实训基地。
五、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实训工作任务的构建方法
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工学结合的核心课程,是以培养移动通信典型工作岗位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建构符合高职学生思维习惯的训练任务载体,使学生能经历比较完整的工作过程,可以身临其境进行整体化的学习。课程任务载体的设计思路如图2所示。在移动通信理实结合一体化课程任务的建立中,首先要考虑移动通信典型岗位工作任务的要求。如移动通信基站现场维护工程师,典型的岗位工作任务是基站主设备的近端维护、天馈的维护、基站电源的维护和空调环境的维护。建立课程任务实训环境时可以此维护岗位任务进行设置,或对每个任务进一步细分设置。其次,要考虑任务的工作顺序与过程为主线。解决好任务情境设置的顺序,需弄清楚实际典型岗位任务的衔接主线,不能随意插入无联系的任务,否则会使课程零碎,学生无法建立基于完整过程的工作任务。如基站现场维护,按例行维护和应急维护分类,在各自情形下进入基站现场后,维护的现场前后顺序是什么,实质是一个工作的基本流程。移动通信课程在建立各工作任务时,好以例行维护为顺序进行设置,在的综合训练中,可以应急维护进行训练。第三,移动通信理实结合一体化课程实训任务的建立,要考虑工作任务的前后关联,由易到难,逐级进阶。如同样是移动通信基站现场维护,要从最初的基站主设备、天馈场地的认识;基站主设备的单板配置;再到基站主设备的接口、参数配置;再到近端维护的一般操作;才是故障案例模拟排除。第四,实训课程任务的设计,要考虑工作岗位综合职业能力的训练。从事移动通信中一项典型任务的综合职业能力包含三部分:专业技术能力和专业之外的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人物设计载体一定是以专业技术能力的训练为前提,没有某项能力的训练也就不能成其为任务,但是,在设计过程中还要考虑学生寻找解决任务的能力和环境,让学生在工作任务的训练过程中学会咨询、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的各个方面。
六、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一体化实训基地的应用模式
移动通信专业技术知识内涵涉及通信领域的面比较广,技术涉及的单板、接口、协议相对繁杂,即使是实训任务的学习和训练也比较枯燥。如何较大限度地发挥移动通信技术实训基地效用,促进移动通信理实一体化实训基地的实用效率?方法是亟须加强实训基地应用机制建设,建立移动通信一体化实训基地的应用模式。如图3。首先,以竞赛促进实践训练。近年来,在教育部和工信部指导下,高职高专通信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相继开展了移动通信的多项技能竞赛,也带动各省、各学院组织了多种形式和内容的移动通信选拔赛,通过这些竞赛,引领和带动了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实训。将竞赛内容融入学生的实训课程中,普适性的培养学生技能;在训练中选拔学生参加竞赛,用竞赛成绩取代课程学分,调动实践训练的学习积极性,极大的鼓励和促进了实践训练。其次,以认证带动课程学习。依托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全程全网”一体化实训基地,“仿真+全真”的职业训练环境,以职业岗位技能培养为主线、素质培养和知识培养贯穿始终,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引入“双证书”制度。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纳入专业教学计划,使专业技能训练和考核与社会职业技能鉴定接轨。鉴定考核内容引导实训课程任务的学习,可以形成指挥棒效应,带动学生学习。第三,以开放增加使用效率。课时内的实践任务学习,是照顾多数学生的普适训练任务,不能满足个性化的技术和训练渴求。建立课余和自习时间的实训基地全开放,建立指导教师轮班值守制度,实现学生在课余的按需训练和随到随学,让学生除规定的实训内容外,可以按照自己的专业、能力、兴趣等个性化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训练项目、仪器设备进行单项补充训练。这种开放式的实训,既增加了基地使用效率,也满足了学生需求。
七、结束语
“移动改变生活”的愿景已经实现。移动通信已经为惠及国民、享受方便快捷的信息化生活铺开画卷;已经成为提高社会信息化水平、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重要源泉。可以预期,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必将大有可为。熟悉构建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实训基地的思路与方法,并有效发挥实训基地的应用,将深化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移动通信专业论文: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的实践
一、专业建设中的校企合作
我院在专业建设的初期就与河北新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制定了校企合作方案,实施了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四合作”机制,实现了“校企合作双主体育人”模式,即我院与新龙公司共同担任人才培养的主体。移动通信技术与谷歌公司建立合作关系,加入了谷歌公司的“Android学术合作计划”,分享谷歌公司的课程建设资源,参与谷歌公司组织的各项活动,包括师资培养、大学生挑战赛、创新项目等。通过与谷歌公司合作,及时了解Android架构的发展与变化,培养师资队伍,锻炼学生的设计开发能力。作为具有电力特色的专业,我院与电力公司人力资源与职工培训部门建立了长效沟通机制,定期交流指导专业的建设。我院定期派遣专职教师到供电公司下场锻炼,深入了解电力行业在智能移动终端设备岗位的职务需求,同时培养移动通信技术的师资队伍。学生顶岗实习与综合训练阶段,派遣学生到电力公司指定岗位顶岗实习。
二、加强课程建设
课程是为了实现一定培养目标而精心选择的教育与训练内容的范围及其安排的总和,是专业建设的核心。课程不仅要教授学生技能以适应生产世界的要求,还要注重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建构,实现学生职业能力发展与内在精神建构二者的有机结合。本着课程不仅是教育还是培训的目的,我院针对培养方案,经过与合作企业技术部门和培训部门反复论证,最终形成了移动通信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的主要课程如图1所示。课程体系分为两条主线、六个阶段、四个方向(数据库、java开发、Android开发、电网通信)。移动通信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既具有软件专业通用性,又具有我院的电力特色。在不同学期根据情况安排企业人员进行专业引导与教育、课程项目全程贯穿引导、素质拓展、心理讲座、职业素养培养等,综合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能力、心理素质;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目标,并由相应的职业资格认证和考核。
1.教学内容建设在核心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过程中,通过对实际工作岗位中的应用需求进行详细的分析与研究,依据通用性原则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序化,将整门课程设计成多个具有代表性的学习情境,既考虑到实用性,又兼顾到知识的逻辑性,改变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学习和练习一些毫无关联的小程序来理解与掌握程序流程,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仍一筹莫展的教学问题,使学生在开始学习程序设计时就理解未来工作中将要遇到的概念和问题,充分体现了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使学生切实感受到现实工作的实际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在教学内容的选取和组织上本着“必需,够用,切实可行”的原则,力求体现以学生学习为主,教师教学为辅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以适应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格要求为目标。打破学科体系,以能力为主线,把理论、实践内容进行充分融合,把多种相关技术整合成一门课程,强化案例式教学和知识的模块化。
2.教学手段与考核方式建设(1)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充分利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室、网络资源、电子平台和第二课堂等多种手段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工作效率,在学生和教师间均获得了良好的反馈。利用一体化教室构建贴近实际工作的教学环境,课上教师讲完理论部分,亲自动手做演示,带领学生动手完成本次课内容,加深学生的理解与认识,同时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所有课程的多媒体课件、源代码等资源对学生全部公开,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结合手头的教材,及时复习巩固已经学习过的内容,预习新的章节。沟通与交流的过程就是知识传播的过程,每学期会安排两次师生座谈会,由系部安排教师与学生代表进行沟通交流。除面对面的交流之外,电子邮件、BBS、E-mail和QQ、MSN等均是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通过这些手段,学生有问题可以及时请教和反映;而教师也可以及时得到反馈,对自己的教学内容、手段和进度进行调整,从而改善教学效果。(2)灵活多样的考试考核方式。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所有课程考核都是以能力为中心,采用形成性考核方式,即通过课堂教学过程考核、实训项目考核、单元测试考核、期末理论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其中课堂教学过程考核强调平时的出勤、课堂纪律、课堂表现和作业;实训项目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单元测试考查学生对单元知识的掌握情况;期末的理论考核考查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同时,为了有效考察学生的项目能力、动手能力、理论知识、职业素质等综合素质,在专业课考试方式的改革上做出了多方面的探索。首先,对传统笔试一考定终身难以考察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做了完善,加大了平时对学生考查的力度,设立了多处考查点,将平时上课的评价成绩纳入考核体系,要求学生注意平时积累,而非考前突击。其次,上机考试方面结合具体的专业课程,以项目为单位组织考试题目,且多是一次考试布置一道完整的项目题目,综合考查学生多方面的综合能力。再次,针对每学期末的项目实训,采取项目组答辩的方式,除了对项目小组的项目成果进行评定之外,对每组的成员个体也要单独考查,从技术能力、团队合作到精神风貌、语言表达,都会有一个综合评价。,通过与企业合作,引入企业的考核模式,由企业出题并派监考教师来考核学生,试卷或者上机项目由他们来组织评审,这样一方面题目更贴近真实,更贴近企业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实现了教考分离。
3.教材与教学资源建设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在选取教材上尽量选用面向工作过程思想编写的教材,使用任务驱动,围绕工作任务展开知识点的讲解,使学生在“做中学”。通过分析工作任务制订工作步骤,在实现任务的过程中完成对知识点的理解,并最终完成工作任务。教材中选用的任务和案例都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代表性,选择了在程序开发中经常使用的功能作为程序案例,使学生在今后的实际项目开发中能直接利用相似的程序功能。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积极选取企业教材,并按照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要求,与企业合作共同编写与就业相结合,注重实践动手能力培养,适合基于工作过程的教材。另外,每学期期末的实训项目均来自企业。
三、实践教学
1.实践教学体系设计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既相对独立又相辅相成。移动通信技术专业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突出实践教学地位,实践教学学时为1990个小时,占总课时的62%。所有实践课程都制定了相关课程标准。实践教学分阶段,循序渐进分为基本技能实训、专业技能实训、岗位技能实训三种实训并贯穿于人才培养方案整个过程。实践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实践教学实施过程由我院与合作企业——河北新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承担,基本技能实训由校内“双师型”教师承担,但其中的课程项目贯穿由企业兼职教师承担,在整个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由兼职教师带领学生完成1个或多个项目。专业技能实训以校内“双师型”教学为主、企业兼职教师为辅来共同承担。兼职教师主要是设计项目实训内容、提出项目实训要求,进行项目实训验收或答辩;日常实训过程的指导、辅导主要由校内“双师型”教师来完成。岗位实训主要以企业兼职教师为主、校内教师为辅的方式来承担教学工作。校内教师主要参与方案的制定、实训过程的检查和实训结果的验收;企业兼职教师(软件研发工程师)在企业内的实训基地(厂中校),按软件公司的开发流程,带领学生完成至少2个真实的软件项目,实现学生从准职业人到职业人的转变。
2.实践教学条件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实践创新能力、提升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和重要保障。我院根据专业需要,对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进行了规划,建成了较为完善的实验实训室和实训基地。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公用实训室;二是班级综合实训室;三是专业特色实训室。每个实训室都由品牌机构成,并配置了完善的教学设施,保障了教学做一体化。首先,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建有6个公用实训室,根据每个实训室的计算机软硬件配置不同,所承担的主要教学任务也不同。其次,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建成了4个班级综合实训室,该实训室具有理论授课和实践教学两重功能。平时上课保障人手一机,课堂练习以及课程设计实践环节在班级综合实训室完成。阶段综合实训等实践环节根据情况可在班级综合实训室完成,也可在公用专门实训室完成。班级综合实训室的建成,为学生充分培养和锻炼自己的基本技能、专业技能、项目实践能力、创新性实践以及承接一些软件开发项目,起到了保障作用,提供了很好的实践平台。,专业还建有一个专业特色实训室。实训室除了配置有PC机外,还配置有企业捐资和自购的多种型号、品牌、类型的Android系统移动终端设备,方便学生参与到一些承接的软件开发项目中来。
四、教学团队建设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高水平人才的关键。目前,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教师团队主要由10名校内专任教师和6名企业兼职教师构成。其中校内专任教师主要由博士、硕士组成,占教师总数的70%,主要负责教授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的理论相关课程;企业兼职教师主要由来自企业的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构成,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主要承担职业素质拓展和企业实训等课程。高职教育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深刻的理论知识,还要有实践技能水平,对开展的实践教学项目,从理论、实践操作到考核认证都必须达到企业一线技术骨干的水平。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从建设初期就注重鼓励教师掌握新技术、新理念,定期组织教师到企业现场工作一年或半年时间进行调研、学习和锻炼。三年以来,专职教师下厂锻炼3人共计23个月,其中两名教师分别先后到合作公司软件开发部下厂锻炼半年,学习企业的开发过程、开发技术、开发理念;一名教师到电力公司下厂11个月进行锻炼调研,了解电力系统的需求,尤其是智能电网的发展,以便使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的发展与电力行业更加紧密的结合,为社会与电力行业提供服务。
五、结语
根据保定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的区域特点及电力行业背景,以Android智能终端的迅猛发展和智能电网快速建设为契机,移动通信技术专业通过不懈努力取得了一定成绩,多名学生在全国“蓝桥杯”大赛、“天翼华为杯”软件大赛、河北冀软“安博杯”软件大赛以及谷歌手机软件设计大赛上获得奖项;手机初级开发课程建设成校级精品课程。作为电力系统下属一所具有显著行业特色的职业院校,通过与电力公司进行合作,为电力公司智能电网移动终端培养了开发、维护人员,得到了电力公司的认可和好评。今后需要继续广泛调研和深入调研,紧跟行业人才需求,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作者:王立国张建英单位:保定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与管理系张家口供电公司培训中心副主任
移动通信专业论文: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摘要:移动通信技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征,在具体的教学中应该重视对于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因此国家大力倡导校企合作,重视企业与学校联合起来进行人才的培养,在校企合作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对于问题进行具体的研究,以便于培养出专业的移动通信的技术人才。
关键词:校企合作;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问题;策略
1前言
校企合作是近年来流行的一种培养人才的新模式。对于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说,将学校学习到的书本知识通过校企合作的平台应用到实践中以后,会获得更多的收益,更有利于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与规划,使得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对于人才的需要。由于我国开展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起步较晚,各项相关的内容还不够完善,因此文章主要研究的是校企合作模式下,如何培养移动通信技术人才。
2校企合作中移动通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2.1学校教学手段落后
在一些开设移动通信技术的学校中,很多学校的教学仅仅停留在书面教学,并没有让学生得到实际的专业技能的训练。在学校课程的设置方面,与具体的移动通信工作不相符合,造成了学生不能够符合企业对于移动通信人才的要求。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资源的有限性,教师只能重视对于书本知识的研究,造成学生只会进行课本知识的学习,而不会进行实际的操作。即便是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之下,企业对于学生还是会有一定的基本要求,一些学生由于达不到企业的合作要求,就会失去实际锻炼的机会。因此说,学校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对于学生专业技能的教学与训练。
2.2校企工作开展存在问题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首先就是学校对于学生的学习要求与企业制定的用人要求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的存在会导致学校培养出的学生不能够适应企业的用人制度[1]。学校和企业在各项制度方面很难达成工作的共识,这就使得企业对于学校输送的专业移动通信人才不满意,学校对于学生在企业的表现不满意,使得企业与学校之间产生矛盾。除了双方制度方面相矛盾以外,两者在对于学生的考核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距,造成学生评价体系不能适应学校和企业的要求。学校是通过学生的实际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评价,企业是通过人才的专业能力及其为企业做出的贡献来评价人才,因此有必要形成一个统一的人才评价、考核制度。
2.3校企师资共建工作存在问题
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很多问题需要学校与企业共同去解决。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学校和企业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没有形成一个共识,学校的教师不能够在学校教学中与企业一同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造成移动通信专业不仅仅缺少专业教学的教师,还缺少对于学生进行专业训练的老师,严重影响到企业的发展问题。教师是培养人才的基础,因此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应该重视师资力量的建设。
3进行校企合作培养移动通信专业人才的策略
3.1丰富教学手段,完善教学内容
面对新时代成长起来的学生,很多学校的教学手段已经不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知识内容都是一环扣一环的,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教学手段的丰富,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并且对于教学实际操作中的难点进行动态的模拟,使得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实现对于实际操作知识的理解,掌握操作技巧和能力。完善教学手段是为了实现学校教育体系的成熟,如今很多学校都进行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其目的就在于通过系统的教学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学生。因此,学校应该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人才的培养,对于电子通信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说,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应该重视校园环境、课程与管理的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加成熟的教育模式。
3.2重视实训基地建设
在具体的工作中,对于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说,实际操作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进行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学校和企业都应该共同致力于实训基地的建设,这样有助于为企业培养更多符合企业要求的学生,同时还使得学生可以有一个专门的实训场所,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可以进行实际的技术实践。建设实训基地首先应该重视基地的教师队伍安排,可以选择具有企业工作经验的职工作为学生实际操作训练的教师,增强实际操作的针对性[2]。同时,还应该重视实训课程的安排,在传统的实习中,学生只有在将要毕业的时候才重视实习,但是面对新的形式,应该重视移动通信专业学生实习的常态化,在学生刚刚进行学习的时候就应该重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这样才符合企业的用人需求。3.3强化师资队伍建设首先应该重视骨干教师的培养。在具体的移动通信教学实践中,应该重视骨干教师的培养,委派部分教师到企业中去学习实际的操作知识,并且通过骨干教师的培养会使得教师提升实际操作方面的教学能力,不断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同时,要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目前的人才市场缺少的就是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技术人才。近几年,教育部推出了教师培养计划,该计划的主要目的就是实现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因此在师资队伍的建设过程中,应该重视对于教师的培养,并且通过国家政策引入的教师进行学校教学,这样可以培养出更加的人才。
4结语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各项教学机制的成熟,很多专业的人才得到培养。但是,企业的实际用人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得不到满足。因此在校企合作当中,学校应该抓住机遇,重视对于移动通信专业人才的培养。
作者:王瑾 单位:重庆信息技术职业学院
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移动通信专业论文:1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的特点与不足
1.1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的特点
从专业特性谈起: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是针对我国移动通信事业发展,对人才需求量增多而新增的专业。不属于传统专业。因为移动通信相关专业人才需求量大,比如移动手机软件开发人才、移动设备维护人才、移动通信的相关企业需要的人才等。所以,学生在毕业后的就业前景广阔。但是有利必然有弊,弊端是,迅猛发展的移动产业,使得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变快。一些主流技术在3,4年后,可能就会很少使用,甚至被淘汰。这对学校的教学内容发起了极大的挑战。
1.2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存在的不足
首先,专业创建时间短,造成该专业软硬件教学环境还不十分完善。实验室、实训室、教学基地等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其次,技术更新换代速度快,高职如果不实时与企业保持联系,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就容易被知识甩在后边。出现教学与岗位技能脱节的情况。再次新兴专业的教学资源匮乏。教材、教辅以及相关的教学资料不足,更加不能适合于每个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的侧重方向。
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式方法探索
2.1侧重实践教学锻炼学生技能
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通过实践提升学生的专业兴趣,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是目前教育发展的趋势,鉴于移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态势,针对我校实际情况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完成工学结合的课程开发;实施行动导向的教学。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的开发思路,按照移动通信主要岗位群能力培养要求,完成职业工作过程中的典型任务,以具体工作过程为导向建立课程体系。
2.2深入与企业合作,工学结合
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教育,归根到底是为培养高职类型的通信企业移动技术类岗位蓝领人力资源。构建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适“材”的选择。职业教育需要工学结合,工学结合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同专业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实现,目的是使工作系统与学习领域相结合,在适合的机制体制创新模式下完成纽带联结,最终实现变工学割裂为工学结合、变无效学习为有效学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压迫式教学为任务式教学、变传授知识教学为学生行为导向后总结知识点的教学、变理实分离为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
2.3打造过硬的教师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目标。这就要求通信工程专业的教师不但理论知识丰富,更需要具有工程实践经验,尤其是擅于将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结合来解决工程实践的教师,所以师资队伍的培养应以“双师型”教师为目标。具体采取用了以下几个措施:及时,建立青年教师导师制度。由有经验的教授和专家做导师,从青年教师的教学、工程实践及学科方向、科研等各个方面进行指导和培养,针对青年教师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具体的建议和意见。青年教师不仅能从导师那里学到教学经验,而且导师的思维方式、人格魅力都会对青年教师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第二,完善教师培养机制。定期举办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比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举办课件制作大赛,提高教师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应用能力;选派青年教师到省内外高校盯课、学术交流;有计划地选派教师深入企事业单位或生产一线进行实践锻炼,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2.4依托互联网技术,打造教学研产一体平台
移动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息息相关。软件开发起到重要作用。依托成熟的互联网软件技术,可以开发网络平台。重教学方面,可以搜集丰富的教学资源,更可以为师生交流、教师研讨创建便利条件。从学习方面,学生可以下载学习资料。可以跨越时间与距离,向教师提问。更加可以拓展为教学选课,自我知识题库考核的多样化学习平台。从研究和生产研发角度。让企业与教学通过平台搭建桥梁。将项目、任务、科研目标通过平台,让学生和企业人员、教师共享。共同开发,共同合作,完成任务。
作者:孙丽丽 单位:哈尔滨信息工程学院
移动通信专业论文:移动通信专业双证融通课程建设
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其培养目标的专业性、职业性、应用性、实践性等特色十分鲜明。“双证融通”就是将职业或岗位证书与学历证书之间相互融合与衔接,是以学历证书为标志的学历教育和以职业或岗位证书为标志的职业技能培训之间的一种互认与沟通[1]。“双证融通”模式已经成为一大批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然而在实施过程中,发现了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要求与企业职业岗位群的需求相互脱节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对我院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的基础上,对“双证融通”模式进行了研究与实践。
1“双证融通”模式应以岗位群要求为基础
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长期以来受学科型课程设置的影响,背离了职业教育的规律和特征,影响了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质量。通过国外高职教育课程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引入,促使我们要进行课程改革[2]。通过对相关通信企业的岗位群调查,对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建设方面作了进一步思考。长期以来采用的教学模式实际上都是重学科、轻能力;重知识灌输、轻动手实践。现在已经明确了高职院校培养的是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这一人才观念,就必须跳出陈旧的教学观念,明确人才培养应以岗位要求为主线。因此,在课程建设上要体现以岗位要求为主线的特点。调研移动通信行业企业,对接通信企业职业岗位,职业岗位与中国移动湖南公司、中兴通讯、湖南省邮电规划设计院等著名通信企业接轨,深入分析基站建设、基站维护、无线网络优化、移动业务支撑与移动终端维修等四个岗位所需职业素质、知识、技能,根据企业生产实际确定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的基本技能和核心技能。根据四个岗位(见图1)的核心技能要求,我们确定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职业素养;具备基站勘察、设计、安装、开通、调测能力;具备移动基站系统设备操作、维护、故障分析及处理能力;具有DT测试、CQT测试、室内覆盖测试的能力,会进行无线网络优化的案例分析和数据分析;具有移动业务支撑与管理、移动终端应用与维修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满足通信行业及时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2“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建设应把握的原则
黄炎培先生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先驱,他针对职业教育课程过分偏重知识的灌输,却忽视能力培养的情况,提出“以实用为归”的职业教育观点[3]。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所以课程设置要适应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即在保障基础理论够用的前提下,着重培养从事实际工作岗位所需要的技能。针对我院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的现状,着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2.1分析岗位需求,确定人才培养计划要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证书的融通,需要在人才培养计划中体现出职业技能证书的能力要求。对相关通信行业企业进行调研,确定真实环境下四个岗位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及素养,同时考虑把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纳入到课程教学体系,确定满足“双证”教育要求的人才培养计划。如图1所示,本专业的课程模块体系是从职业岗位群出发来定义的。
2.2根据岗位分析重新规划课程体系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探索本土化的教学实施,持续完善以岗位技能为基础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上要多了解实际岗位群的工作要求,参考职业技能证书的能力要求,对课程进行重组和调整,逐步实现专业课程的项目化、模块化[4]。教材的选用应尽量选择适合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并且能够满足考证需要的教材;教学大纲的制订应融入考证大纲的具体要求;教学内容的设计应真正能做到基础理论知识“够用”,实际核心技能知识“管用”,满足“双证”教育模式的要求。我们对一些基础课程降低理论性、增强实用性的表述;对核心专业课程尽量满足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需要。我院NC学院3G移动通信专业的以下课程均符合这样的要求:电信交换技术、数据通信技术、PTN传输技术、GSM基站系统运行与维护、TD-SCDMA基站系统运行与维护。
2.3加强实训教学环节高职院校要培养的实用技能型人才,满足社会对高等级技能人才的需求,必须把实训课程建设摆在整个高职教育的重要位置[5]。我院与中兴通讯共同投资建设10个适应目前移动通信技术需求的实训中心:如TD-SCDMA技术仿真实训室、WCDMA技术仿真实训室、CDMA2000技术仿真实训室、CDMA网优实训室等。这些实训中心涵盖三大运营商所需的3G技术,学生能够在实训基地得到与企业同步的专业训练,培养其熟练的实际操作能力,通过实训获得行业NC认证和工信部颁发的职业技能认证,为“零距离”上岗铺平道路。为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应增加实践性教学所占的比例,设计相应的课内实验、专项技能实训、综合能力实训、顶岗实习等。各实训环节应有完善的实训指导书,实训课程之间科学设计,避免重复,课程安排应由浅入深,每一实训课程的完成都为随后的实训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学生移动通信技能的提升创造一个阶梯式的实训环境。
3加强“一考双证”模式的实施
大力实施“双证书”制度,实训课程设置要与职业培训证书和职业技能证书的培训紧密联系起来,将获得职业资格证作为学生毕业的必要条件。只有这样,学生的职业技能才能在“双证”模式下得到培养,为将来到通信企业就业奠定良好的技术技能基础。我院移动通信专业学生毕业时可以考取电信机务员、通信网络管理员、电信业务员、话务员、用户通信终端维修员等职业资格证书。对于我院NC学院3G移动通信专业的学生,学生毕业时将具有网络助理工程师、交换助理工程师、传输助理工程师、GSM助理工程师、3G移动通信助理工程师等5种NC认证(行业和工信部颁发)资质。在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下,中兴通讯NC教育管理中心携手工信部推动“一考双证”技能鉴定工作。“一考双证”是指通过助理工程师认证考试,能获得中兴通讯NC助理工程师认证,还能够获得工信部的职业技能认证(技师认证),同时认证考试又是学历教育中的一门课程的结业考试。这样来看,一次认证考试有“三证融通”的实际作用。以的行业认证来确保输出人才的质量。
4后续需重点关注的问题
4.1加强“三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要培养出具有“三证”的高技能水平的学生,必须要加强学院“三师型”专兼职教师队伍。由于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需要教师不断地去获取新的知识,适应社会对高技能3G人才培养的需求。教师要做到,在课堂上是一名授课独到的讲师,在实训室是一名技艺精湛的工程师,在认证培训时是一名为学员服务的培训师。这就要求教师多下企业,多获取一线实践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库,让自己的所学传递为学生的技能,提高教学水平。
4.2加强校企合作,落实“以证代考”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的一条能建立良性循环的办学之路,将是高职院校办出特色的重要战略选择。我院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与中兴NC学院的深度合作,开启了“以证代考”的大门,认证的成绩直接作为该门课程的结业成绩,直接使用企业的课程,部分师资也由企业提供兼职老师,这种订单培养,契合企业实际工作需要,也完善了高职人才培养体系。如何加强这种校企合作,达到强强联合的目的,也是我们后续需要重点关注的课题。
4.3制定“双证制”下的人才考核标准以前的教学体制设计,是以每门课的分数作为其考核标准,对每一个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评定。在“双证制”的人才培养模式下,能否把取得证书的数量和等次作为评价毕业生的优良等次的标准,激发学生对“双证制”模式的兴趣及获得实践知识的热情,也是需要后续进行探讨的课题。
5结论
总之,通信类高职院校要走特色化道路,培养的实用型技能人才,要满足社会对高等级技能人才的需求,就必须将“双证制”教学模式摆在整个教学过程的重要位置,双证融通模式将为高职教育发展提供丰富的营养,让高职院校扎根于社会需求,让教育回归为社会服务的本原。通过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其专业课程体系要按照“双证制”的特点去设计,按企业岗位群所需技能去构造,突出实用技能的培养和就业实力的培训,真正提高学生的“零距离”上岗后的实际工作能力。只有建立科学的专业课程体系,才能在职教过程中提高培养质量,为社会的发展、移动通信市场的繁荣培养更多的符合通信企业需求的3G人才。
移动通信专业论文:移动通信专业课程系统创建
一、高职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高职课程体系构建是高职教学改革的核心和难点,应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注重人文社会科学与技术教育相结合,教学内容改革与教学方法、手段改革相结合。教学内容要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培养。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同时,应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显然,高职课程体系与本科课程体系迥然不同,这与各自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本科课程体系一般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组成,核心是递进培养学生的理论基础及在此基础上的学科创造性。高职课程体系则是以岗位技能培养为核心,由素质课程、核心课程、岗位课程组成,核心是递进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及在此基础上的岗位工作创造性。下面以移动通信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为例,就高职课程体系构建作具体探讨。
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基于以上课程体系设计思想,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建立了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见表1。该课程体系围绕职业素质、可持续发展素质和岗位素质进行构建。职业素质以职业通用能力为目标,培养学生专业外语、计算机应用、企业管理、职场文化等方面的通用能力;可持续发展素质以职业发展底蕴为目标,培养学生本行业发展必须的专业理论运用能力;岗位素质以迅速适应岗位或零距离上岗为目标,培养学生的特定岗位能力。在课程安排上沿主线(移动电话机职业能力)分层推进,使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养成、技能的训练、意识的形成和素质的提高随着课程的教学进程,沿主线一环套一环地向上拓展和升华。
(1)鲜明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紧紧围绕“培养移动电话测试、维修、生产、营销等岗位的高技能人才”的目标而设计,其课程内容依据企业岗位要求和移动电话机维修员国家职业资格进行选取,课程评价以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获得为标准。体现了从行业实际需求出发、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课程体系设计原则,把握市场对移动电话机高技能人才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具体要求。
(2)突出的职业能力主线。课程体系以移动电话机职业能力为主线构建职业通用能力、职业核心能力的目标及其培养体系,明确各层能力培养的要求(相应级别的国家职业资格)。同时,建立了企业环境的系统化岗位课程,包括仿真企业岗位的校内实习实训课程和真实岗位的企业实习课程,实习岗位包括移动电话机生产、维修、测试、商务、仓管、品牌、市场等,学生在校期间能得到移动电话机岗位的全流程实习,保障学生具有充分的实践训练机会,实现了从以课堂为中心到以企业环境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换,通过校企深度融合,实施工学交替,实现教学与移动电话机职业实践紧密结合。同时,三个学年分别进行针对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进行理论和实践的方案设计。要求学生必须在每个阶段均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或者通过企业标准考核,否则无法进入下一阶段学习。
(3)系统化的课程改革。课程体系打破传统课程、学科之间的壁垒和界限,摆脱学科知识系统的束缚,以移动电话机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移动电话机维修员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作为内容取舍和结构组合的标准,分析相关的理论知识要素和技能要素,对课程内容作纵向和横向的整合。纵向整合是指紧紧围绕移动电话机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或职业能力精心进行课程整合和内容筛选,每门课程均根据移动电话机技术应用进行课程内容选取,形成10门左右核心课程,强调课程内容的“适用、够用”。横向整合是指以企业环境(或项目)或模拟企业环境(或项目)为载体,实现素质课程、理论课程与岗位课程教学的一体化。强调课程内容的综合性,突出综合知识和综合岗位实践能力的培养。
(4)开放性的课程模块。课程体系采用模块化结构,以移动通信知识、技能之间的内在逻辑形成相对独立的课程单元,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同时,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其职业能力标准处于动态变化之中,有关课程模块也将据其作相应调整,力求对岗位素质要求作快速响应,具有自我调整、自我更新的能力。比如,在系列外语素质课程中,数据通信外语、传输系统外语、移动通信外语、程控交换外语等均选取近期现网设备进行专业外语的素质训练;核心课程内容围绕移动电话机技术的演进选取教学内容,及时反映前沿移动通信技术的相关内容,包括3G移动通信技术及终端设备等;在岗位课程中,围绕焊接、测试、维修、组装等核心技能,开展移动电话机生产、维修、测试、商务、仓管、品牌、市场等岗位实习,及时反映企业岗位能力要求。
(5)不断线的系统化岗位能力培养。从岗位技能(移动电话机焊接、测试、维修、组装等)培养看,学生从入学开始,即开始基于工学结合实现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的不断线渐进岗位技能培养;从企业管理能力看,基于校企深度融合实现通信企业文化、通信企业运作、通信企业管理(ISO9000)、通信职场文化的不断线训练;从专业外语看,基于现网通信产品实现数据通信、传输系统、移动通信系统、程控交换等通信全网核心模块的系统训练。从而在方案规范、梯度合理、教学内容符合企业实际的情况下,层次递进地实现移动通信岗位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
移动通信专业论文:移动通信专业建设革新
一、移动通信专业课程建设的现状分析
1.仍沿袭了学科型课程体系虽然,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在上两次的精品专业创建过程中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并且课程改革也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未找到对高技能通信人才的定位,整个课程体系仍未彻底突破学科型课程体系的框架,沿用本科的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人才的区分只是在学历层次上,而不是在岗位能力上。所以,与基于工作任务的课程观和行动导向的教学观相比还需加大改革力度。移动通信技术是科技含量极高的一门技术,目前的专业设置过于笼统,没有细化。所以,目前移动通信专业学生的课程数量设置过多、过杂。笔者认为,应该将课程进行重新整合,逐步形成模块化教学。比如说《3G技术》课程,就可以将其整合为CDMA基础知识模块、WCDMA技术模块、CDMA2000技术模块、TD-SCDMA技术模块。
2.师资队伍整体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师资队伍是课程建设实施的前提和保障。高职院校的师资不同于本科院校,不仅要求要有一定的学术水平,精通专业理论知识,更要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即“双师型”教师。目前,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的教师大多数都是从学校毕业就来到学校任教,没有企业工作经验。虽然,有部分老师通过自学和假期实践取得了一些实践经验,但在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上仍存在较大的不足。同时,移动通信技术是一门高速发展的高科技技术,知识更新的速度较快。所以为了适应本专业的不断发展,现有的专兼结合师资队伍还需要不断加强业务学习,业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3.校企合作有待加强校企合作是推进和加速课程建设改革的主要动力。学院自建校之初就和企业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当时大量的专业老师来自于企业及时线,有着极强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当时的邮电学校取得极大的成功,为企业输送了大量的通信人才。目前,学院的教育业务由湖南省教育厅管理,但仍隶属于中国电信湖南公司,具有和企业密切合作的先天优势。本专业也与中国移动湖南分公司、中国电信湖南分公司、中国联通湖南分公司等通信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但目前的现状是,校企合作一直以来就是学校热情高而企业缺乏热情,与通信行业的合作停留于表面,缺乏较深层次的合作;从横向来看,校企合作不够,企业仅局限于少数几个运营商,今后校企合作对象要进一步拓宽。
4.校内实训教学基地闲置率高,校外实训教学基地流于形式校内实验实训教学基地的条件经过学院近几年的不断投入和行业资助,实训设备已经和移动通信企业基本同步。但是,这些昂贵的设备除了用来开设移动专业的几周实习和屈指可数的几次实验之外,并没有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价值。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是飞速的,如果我们任其空闲,几年之后它们就将面临淘汰。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目前的状况是,因校企合作尚无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流于形式,学生实践教学难以按计划付诸实施,严重影响了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制约了学院的健康发展。因此,加强和企业的合作,充分发挥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作用也是当务之急。
二、移动通信专业课程建设的改革设想
1.打破学科型课程体系,实行模块化教学要打破学科型课程体系,构建以能力为中心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则要实行模块化教学。
(1)实施模块化教学的优势模块化有利于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模块化教学通过将一些联系较为紧密的知识点安排在一起,使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掌握知识内容,并且及时进行复习、考核。模块化课程的内容组织方便灵活,利于开展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块化的教学可以根据企业的不同要求,灵活快速地调整升级模块内容,进行订单式培养。模块化的教学便于师资的快速培养和充分利用。采用模块的教学,每个教师对自己负责的模块就会比较熟悉。由于教师的熟练度增加,教学效果会更好,同时对师资的培养更具方向性和针对性。模块化的教学便于构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构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就要积极探索和实施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课程模式。采用模块化的教学,把基础理论知识集中在基础模块中,并根据企业工作岗位能力的不同要求设置不同的实践模块,这样,模块化课程中既有理论知识又结合了实际操作。
(2)模块化教学的实施方案
首先,确定本专业需哪些课程模块。课程模块的设置要能体现企业的生产过程与工作岗位的要求,要进行广泛的调研和问卷调查,要关注职业岗位需求的变化。让企业和学校共同制定专业教学计划,根据当前企业的工作岗位来确定课程模块的类别和数量。移动通信技术飞速发展,所以专业与课程模块设置还必须具有一定的超前意识,能预测产业发展趋势。然后,确定模块内容,编写模块化教材。课程模块的内容应分为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两部分,每一个模块均为理实一体化或理实结合的模式。为了突出高职教育的特色,特别要把握模块中理论知识的程度,侧重技能操作部分。笔者认为,模块内容的确定、模块化教材的编写也应该由企业的专家和学院共同合作完成。再就是课程模块的教学实施,笔者认为课程模块化的教学实施方法、场地和途径不应该是单一的。我们可以采用黑板讲授、投影仪展示、专家视频主题讲座、视频操作演示、实验室操作演示、实验室动手操作、实训基地参观、通信企业顶岗实习、节假日通信主体活动等多种教学形式,实施模块教学。对每一个教学模块都应该精心设计出一个具体的教学实施流程,并不断完善它。同时,这种教学模块的设计应该是课程组全体成员共同智慧的结晶,因为只有团队的力量才能使模块设计达到。
其次,课程模块的考核。笔者认为,课程模块的考核在内容上同样应该分为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两部分,而且必须侧重于技能操作能力的考核。考核内容应该是丰富的,形式上则应该是多样、灵活的。例如,针对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的课程特点,我们可以实施个体独立笔试、个体独立操作考试、以小组为单位的以项目任务为核心的合作式考试以及采用类似于技能鉴定的分级别考试,等等。另外,我们也应当认识到,与不同的课程模块相适合的考核方式是有差异的。
,在专业课程建设。针对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移动专业学生在射频方面的空白,建议在《电子技术》课程增加模拟调制与解调内容。针对高职学院主要培养具有基本理论知识和较强动手能力的人才,考虑到移动智能网技术的理论难度和动手操作机会少的可能性,建议删除《移动智能网》课程。考虑到3G的商用、岗位人才的需求和《WCDMA无线设备》课程的难度及重要性,建议将《WCDMA无线设备》课程改为《3G基站设备原理及安装、调试与维护》和《RNC设备原理及安装、调试与维护》两门课程,使课程内容更加细化,使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更加贴近移动通信市场的需求,使学生的专业技能真正有较大的提高,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一些肤浅的理论知识方面。另外,建议将《GSM网络优化》课程调整为《GSM移动网络规划与优化》课程,同时考虑到3G的商用,增设《CDMA和3G移动网络规划与优化》课程,以更好的适应当前的G网和C网及正在新运营的3G移动网络的规划与优化对人才的需求。同时为了突出《通信市场营销》课程的重要性,建议将该课程由考查课改为考试课。另外,将第四学期同时开设的《N-CDMA移动通信系统》和《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两门课程中的《N-CDMA移动通信》课程提前到第三学期开设,使学生在学习《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课程时有一定CDMA移动通信的最基础知识。考虑到移动通信专业现开设的《移动通信原理》和《数据通信》两门课程主要内容的重复性,建议删除《数据通信》课程。这样,移动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将大大提高,就业竞争能力将大大增强。
2.移动通信专业弹性的课程管理制度根据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的特点,可以实行弹性的课程管理制度。(1)实行学分制,提升教学质量学生完成规定的学分可以提前毕业,或者提前参与社会实践;学生如果没有达到相应的学分要求,还可以对相应的课程模块进行重修。每年的10月份,将陆续有用人单位来校招聘,但是由于课程设置是固定的,这时开设的都是本专业的核心专业课,从而造成学生无法正常、安心地完成专业课程的学习,大大影响了教学质量。实行学分制,可以让的学生脱颖而出,提前毕业,参与企业的顶岗实习;而不爱学习的学生也将迫于压力,在重修的过程中强化专业知识。另外,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可以允许他们先工作,分阶段积累学分,然后取得相应的毕业资格。这样做既可以吸引生源,改善学院生源质量;又能彰显学院人性化管理的特色,扩大学院在地区、行业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2)完善选修课制度,允许移动专业学生的发展特色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目前的选修课基本上就等同于必修课,只是在考核方式上有所区别,故命名为考查课。另外,选修课的种类和数量也少得很。因此,学院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选修课。从短期来看,首先,强制性的选修课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些学生可能并不适合这些课程,因而不利于学生的特色发展;其次,不利于学生就业,有的学生可能已经有比较明确的就业方向了,如果能够提供一定数量的选修课供其选择,那么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的学生毕业时也就会各有所长,就业面必然更宽。从长远来看,这也必将影响学院的可持续性发展。笔者的建议是:在学科制度方面,学生在完成规定的必修课的同时,也可以有选择地申请一些选修课;如果学生的个别科目没有合格,则可以选择重修或另行选择其他选修科目,以取得相应的学分。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中包含的技术很多,如移动业务营销、移动话务员、移动营业员、移动基站维护、移动传输、移动交换、移动网络规划和优化、数据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所以我们的选修课应该是多种类、多数量、高质量的。笔者个人认为,学生对选修课的选择可以是任意的,跨专业跨系都可以。
3.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学院可以充分利用与省电信各兄弟企业的良好关系,定期选派专业教师去企业一线学习。这样,既可以大大的降低培训学习的成本,又可以学到在书本上很难学到的实践知识。如:可以选派专业教师到省无线局的网优中心全程参与C网和CDMA2000网的网优DT测试、信令分析和优化实施过程;选派专业教师到省电信规划设计院全程参与C网和CDMA2000网的移动网络规划过程;选派专业教师到省无线局的移动网络建设中心全程参与C网和CDMA2000网基站软、硬件的安装调试过程以及移动基站控制器软、硬件的安装调试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尽快的提高移动专业教师实践教学核心能力,更好的组织相应专业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学到最实用的专业实践知识,从而使移动专业的学生在高层次就业岗位群方面具有无比的竞争优势。
4.校企合作是促进课程建设的必由之路
(1)校企合作可以加速引导本专业的改革校企合作有利于推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机制,明确办学定位、形成办学特色、提高办学质量。校企合作便于形成良好的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学院以职业标准为导向,对教学内容有删有增、达到必需够用,对知识有减有加、满足能力要求,在程度上有浅有深,符合能力标准。校企合作还有利于师资的培养。学院可以每年安排教师走进企业,丰富实践经验;也可以从企业聘请专家、高级技术人员承担教学,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校企合作易于开展科研工作。校企合作便于学院发现企业有待完善的生产技术和需要提高的技术水平,从而开展应用性科技服务。
(2)校企合作实施方案校企合作教育的实质是企业帮助学校培训人才,一直以来就是学校热情高而企业缺乏热情。企业最根本的目标是盈利。学院应该基于这样的认识,去适应企业需求、争取给企业带来利益作为出发点与企业进行合作,实现双赢。根据企业用人需要适时调整实践教学计划。比如说,在节假日、销售旺季,企业迫切需要增加销售及与之相关的人员时,学院可以组织本专业的学生去企业顶岗实习。一方面,能解决企业人力资源紧张的燃眉之急;另一方面,则能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适应企业生产流程需要,实行弹性学制。学生顶岗操作客观存在一个由不熟练到熟练的过程,如果学生顶岗操作时间过短,学生熟练了就走,只能给企业带来麻烦而不能带来利益;如果顶岗操作时间长,就可以为企业节约人力成本。为满足企业需要,学院可以将专业实践教学时间进行综合,每次连续安排时间不少于3个月。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如帮助企业培训员工和中层干部,对员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接受企业委托的项目研究与开发,和企业一起进行产品开发和营销策划等。提供毕业生。学院毕业生优先让合作企业选择,进入毕业实习阶段的学生根据企业需要和毕业生意愿,直接签订就业协议。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尝到了甜头,获得了利益,必然会强化长期合作的动机与动力。而校企长期友好合作的较大收益者还是学院,因为企业帮助学院履行了培养高技能专门人才的职责。
移动通信专业论文:细分高校移动通信专业教学研究
移动通信是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而移动通信专业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顺应时代潮流在各大专院校设立起来。经过几年的发展移动通信专业的招生、教学以及就业等各个方面已经步入了正轨。但是在当前高职高专以能力为本位,就业为导向的新要求下,移动通信专业的教学设计还有改革和细化的空间。
在当前的移动通信专业教学设计中普遍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一是与通信、电子专业教学设计课程雷同,缺乏特色。移动通信专业的设置在电子和通信专业设置之后,根源于电子和通信专业,所以难免要从该两个专业上继承一些相关课程等内容。但是一些学校因为师资等各方面原因,在教学设计上几乎同电子和通信专业如出一辄,课程多而杂乱,并且缺乏移动通信专业特色。
二是课程设置与岗位需求联系不够紧密,培养方向不明确。高职高专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社会需求,所以其教学设计的课程设置必须和社会岗位密切联系。但是当前很多移动通信专业的教学设计并不能清晰体现这一点,很多都还是沿用本科院校的专业设计,设置的课程包罗万象,而学习本专业的学生也不能清楚自己将来要从事的职业和岗位。这样的教学设计显然是失败的,是不符合高职发展要求的。综合移动通信专业历史发展的特点和当前现状,应该保持已有的优势,发掘固有的特色,有必要对其教学设计进一步细化和深化。
首先,面向不同培养方向和岗位的设置专业课程。根据当前社会需求将移动通信专业设计两个培养方向:移动终端方向和移动网络方向。其中移动终端方向下又设置销售、测试和维修岗位。移动网络方向下又设置有业务、工程和运维岗位。对应的核心课程体系如下图1所示。
移动终端方向主要根源于电子类专业,但又具有自己的特色,基于手机用户的快速增长和庞大数量,该方向将对应有广阔而灵活的就业群体。移动网络方向则根源于通信类专业,但是细分以后的岗位范围扩大,不仅仅面向移动通信运营商的业务部门和维护部门,还可以面向广大的通信工程企业的安装和维护部门。另外,不同方向以及不同岗位所对应的核心课程随着年级的提高是有所区分的,这样也有利于学生进行自己的职业规划。
一年级学生主要学习模拟电子、数字电子以及移动通信技术这样的专业基础课,进入二年级的学生根据自己的所选方向学习不同的方向专业基础课,移动终端(手机)方向学习单片机系统设计与应用,而移动网络方向则学习计算机网络、移动交换等专业基础课。学生可以选修非本方向的专业基础课,如果成绩达到可以通过申请改变方向,这样给学生提供了进行二次选择的机会,有利于其根据自身学习情况调整职业规划。进入三年级的学生则不允许改变培养方向,但可以在该方向内选择不同的岗位课程。这样的课程体系使得原本混淆着电子和通信类课程的教学设计得到了细分,有了清晰的面向岗位的培养路线,并整合了现有教学资源。其次,课程的实施要紧密联系企业,多开展顶岗实习(实训)、定单式培养。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积极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和造就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应用性人才,使学生能顺利地走向社会,适应工作岗位和社会发展要求,提高学生的就业率。而要实现这一点在课程的实施上必然要紧密联系企业,满足企业的需求。
在移动通信专业教学设计中,设定专业核心课程大纲工作要求主讲老师通过企业调研后作出,并且讲授专业核心课程的老师需有一定比例的外聘企业工程师、讲师。这样确保课程内容紧密联系实际需求,不脱离当前社会实际,这对于发展变化迅速的移动通信专业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对于移动终端培养方向,主要采用的是顶岗实习(实训)方式。和该行业领头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安排学生在学期中的实训月中进入企业的销售、测试和维修岗位进行顶岗实训,每个学生对应有企业的指导教师进行培训,培训由企业、公司专职的维修技师亲临指导,根据学生不同的操作基础施教,使其在学习完电子基础知识和移动通信系统理论后,了解GSM、CDMA、PAS(小灵通)手机的基本工作原理,掌握手机维修的各种检测设备、仪器、仪表的操作及使用,具备解决疑难故障的能力,对各种新机型和新故障能够独立进行分析,检测,判断及修复。实训后学生参加行业或劳动部的移动电话维修员认证考试,其考证通过率明显提高,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对于移动网络培养方向,因为运营商的工作特殊性,企业安排顶岗实习(实训)是不实际的,则主要立足于订单式培养,从二年级课程开始和中兴通讯学院合作,按照企业要求“量身定做”完成学校人才培养工作。企业从自身文化特征和岗位要求出发,参与培养目标的设定、教学计划的制订、课程内容、理论与实践环节的衔接、毕业指导,中兴通讯的工程师和培训师直接参与教学活动,承担实践性较强的教学内容,实现产学的深度合作。
,设计的课程要达到好的效果还要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多开展项目式教学和基于工作过程情境教学,加强课程与课程之间知识的连贯性,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学以致用。比如,可以在单片机系统设计与应用课程中设计一个“温度控制系统”具体实际应用的项目,从而将原来数字电路、单片机系统设计与应用以及protel这些课中的知识连贯起来并全部得以体现。可以在移动新业务课程中,可设计顾客咨询新业务、顾客办理新业务、顾客投诉业务等实际的不同工作情境来实施专业教学。移动通信行业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为这个行业培养相应人才的高职移动通信专业也要与时俱进,不断改革调整自身教学设计以更好适应社会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