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通信技术专业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通信技术专业论文:通信技术专业英语信息化教学论文
1信息化教学模式简介
目前,我们已经进入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随着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各种资讯充斥着互联网,使信息具备多源性、易得性和可选择性。由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利用信息化教学模式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法,使信息技术助力于现代化教学改革。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方法,信息化教学模式能够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帮助教师和学生有效利用教育信息资源。目前,在教学过程中,常用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包括以下7种:
(1)个别授导。个别授导模式是通过计算机实现教师教学的一种典型方式。在该模式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授课,即单独教学。其基本流程为:计算机呈示与提问—学生应答—计算机判别应答并提供反馈。在这种模式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教育背景,灵活选择教学内容,使教学过程因人而异,使交互形式更加生动活泼。
(2)操练与练习。操练与练习的过程中并不向学生教授新的内容,而是由计算机向学生逐个呈示问题,学生在机上作答,计算机给予适当的即时反馈。应当注意,练习与操作存在概念上的区别:练习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和技能,因此大多采用短答题和构答题之类的形式;而操作是设计联想和记忆,多采用选择题和配伍题之类的形式。
(3)教学游戏。作为信息化教学模式,教学游戏与计算机密不可分。作为信息技术的一种,教学游戏从本质上而言是一种模拟程序,但是为了使学生有兴趣学,有乐趣玩,在其中加入了竞争性、趣味性和参与性因素,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例如,可以让学生扮演企业家,在游戏的市场竞争中求发展,从而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实现学习的目的。
(4)情境化学习。情景化学习属于建构主义学习,是目前重点研究的教学方法之一。在该教学模式中,通过信息化手段模拟实际情景,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直观、生动的想象,从而唤醒记忆中关于知识、经验的积累,使学习者在回顾以往知识的基础上,更好地去吸收、掌握、同化当前学习的新知识,并且赋予新知识某种意义。情境学习模式的主要方法有认知学习、抛锚式学习等。
(5)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InquiryLearning)本质上是将信息检索技术应用到教学中。在该教学模式下,学生能够灵活应用数据库系统和情报检索技术,根据需要从学科数据库中检索有用的信息。例如在历史、地理等大数据量学科的学习中,学生可以利用信息检索服务功能,通过收集合理的信息,经过严密地推导,得到对教师所提问题的正确解答。
(6)计算机支持合作学习。计算机支持合作学习(Computer-SupportedCooperativeLearning或Computer-SupportedCollaborativeLearning;CSCL)是一种与传统的个别化CAI截然不同的概念。在个别化CAI中,教学过程往往注重于人机交互活动对学习的影响。而CSCL则重点强调在计算机的支持下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活动。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学生可以突破在时间和地点上的限制,随时随地进行彼此之间的交流,促进互帮互助等合作性教学的展开。
(7)集成信息化教育系统。集成信息化教育系统是对不同信息化教学模式系统的综合。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促进了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以及人际交互技术的发展。集成信息化教育系统将不同的信息资源、学习情境、教学工具综合在一个系统当中。这样,该系统就融专家系统、数据库、辅助练习于一体,使教师能够灵活地组织教学,使学生能够方便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2信息化教学模式在通信技术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如何将信息化教学模式融入到通信技术专业英语的教学过程中,实现做中学、学中做,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的效率,已经成为现代教育技术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以下将从3个方面,结合上述信息化教学模式进行阐述。
2.1基于“微课”的通信技术专业英语教学模式
“微课”是按照教学标准和实践环节的要求,利用视频拍摄技术,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围绕某个知识点或者教学环节展开的精彩教学活动过程。“微课”拍摄的教学活动包括课堂讲授环节和课外实践环节。在视频设计中,应该包含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选择、练习布置,同时还应包括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通过将它们以一定形式进行组合,可以营造出一种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由于“微课”教学主要集中在课后时间,并且包含大量练习,因此可以实现“个别授导”和“操作与练习”的目的。教师在采用“微课”进行教学时,既要充分考虑课件的趣味性,又不能忽略通信技术专业英语课程的特殊性。首先,要严格控制微课时间。通常通信技术专业英语的文章会较长,这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枯燥乏味。在“微课”制作过程中,通过将学习内容分成若干个小的片段,可以让学生轻松学习。其次,要注意结合多媒体。“微课”制作切忌简单播放已有的PPT文档,要做到声、像结合,好能插入互动情境,这样学生才能有兴趣主动学习。,要考虑分层次教学。由于“微课”教学是课后学生有选择的自主学习,因此可以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制作不同的课件和习题,让不同层次学生都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
2.2基于“情境教学”的通信技术专业英语教学模式
在“情境教学法”中,教师通过创造或引用一些以形象为主体的教学场景,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帮助学生体验教材,理解教学内容,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生动、深刻。“情境教学法”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通过对社会和生活的进一步凝练,“情境教学法”才能影响学生。由于“情境教学”需要学生熟悉环境、了解环境、融入环境,因此可以实现“教学游戏”“情境化学习”和“探究性学习”3种信息化教学模式。在通信技术专业英语的“情境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需要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促进学生自主学习。首先,教师在课前可以根据下次课程的情境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通过网络检索相关知识,熟悉下次课程的教学情境,从而对课程做到预习。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导入工作环境,让学生能够知道为什么学习这部分专业英语知识,同时明白如何将这部分知识应用到工作当中。,教师根据教学情境,可以适当设计教学游戏,让学生充分参与,寓教于乐,达到在游戏过程中学习的目的,提高教学效率。
2.3基于“管理信息系统”的通信技术专业英语教学模式
随着校园网的发展,信息管理成为校园网上的焦点。网络在学生和教师之间搭建了一条数字化桥梁,通过信息的传递,学生和教师之间可以更高效、更、更及时地建立联系。在校园网建立“管理信息系统”则更有利于充分利用学校的信息资源,促进教师尽快回应学生的动态学习需求,达到高效管理、教学的目标。由于“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实现对学生学习的管理和指导,因此可以实现“计算机支持合作学习”和“集成信息化教育系统”2种信息化教学模式。教师在利用“管理信息系统”指导学生学习通信技术专业英语时,既可以及时反馈学生的问题,又可以将学生的网络答题成绩进行分类统计,掌握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进行强化指导。
3结语
通过“微课”“情境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等信息化教学模式可以将学生学习延伸至课后,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利用信息资源自主学习、获取信息,从而实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多方位发展的教学目标。
作者:段俊毅 龙章勇 单位: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通信技术专业论文:专业人才通信技术论文
1、明确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定位
移动通信技术紧跟市场需求,明确岗位定位。移动通信技术培养从事移动通信运营和移动通信制造行业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和销售服务人才。毕业生能够掌握移动通信技术的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能够从事通信工程安装、调试、设备管理与维护,移动通信相关产品、检修、测试、营销工作。从事的岗位主要是网络优化工程师,基站运维工程师,室内分布工程师,数据传输工程师等。
2、我校移动通信技术结合外国的办学经验和我校的办学特色
总结多年来校企合作办学的经验,构建“专业知识+通识教育、课堂学习+课外活动、理论知识+实践教学、学校+企业、知识能力+技术技能”的新的培养模式,推进我校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更注重知识与一线生产实践的结合,更加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采用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任务教学发等,更加注重项目实训和企业实习,并将此作为融会贯通学生有关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并将此转化为生产力。
3、构建新的教学环节
“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拓展课”专业教学课程体系以及“理论———模块实践———整体项目实训”的实践教学环节开展的校企合作,适应现代社会工作新需求的发展需要,合理的改革相关专业课程,并且与企业共建专业课程,加强校内校外实践基地的建立,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管理和操作技能,还要有创新设计和开发能力。
4、积极促进教师团队的建设
教师队伍要强调学术和实践的统一。教师队伍要一手抓学习,一手抓研究,面向全体,突出骨干,循序渐进,在较短的时间里让教师的工作能力有了迅速地提高。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终身学习成为我们生活和工作的重要内容,知识更新变化特别快,尤其是通信领域,每一年都有很大的变化,前两年3G才刚刚普及,现在4G就已经飞速发展,所以作为老师也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要想给学生教授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
老师也应该开展研究和科研工作,只有不断的总结研究,才能从课堂中,从教学中,从实践中不断反思,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师队伍中还聘请企业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学者到学校作为兼职教师,企业工程师经验丰富,具有丰富的项目实战经验,我校通过企业岗位需求和真实项目总结整合出适合学生训练的项目,由企业工程师带领大家一起感受工作中的项目特点和需求,加速学生的职业化进程。我们应该转变传统的观念,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针对移动通信技术的专业特色,优化课程设置,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校企合作,为社会培养出更加适合社会需求的高水平的应用型人才。
作者:郝庆华单位:哈尔滨华夏计算机职业技术学院
通信技术专业论文:创建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创新
一、构建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一体化实训基地的必要性
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支柱产业;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在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推进工业化信息化深度融合中具有重要使命。“十二五”期间,信息产业的战略任务是加快转型升级,推动深度融合,“无线化和宽带化”将成为通信发展的两大主要趋势。随着我国2008进行电信重组、2009年颁发3G牌照、2010年开启三网融合,通信产业进入移动化、IP化、宽带化和融合化的全业务运营时代。主要通信运营商和众多快速成长的通信服务商,对掌握移动通信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需求保持持续增长,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大有可为。新时期高职建设是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大力推行工学结合,实施人才培养模式转型,服务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应立足服务移动通信行业发展、2G/3G/LTE建维优化和三网融合需要,面向移动通信运营商与移动通信服务商,对接培养移动通信规划、施工、维护、网优和售前售后技术服务支持等岗位人才。为了适应这些岗位上的蓝领人力资源,就需要有效培养高职学生掌握移动通信类岗位的综合职业能力;要培养这种在真实工作情境中整体化的解决移动通信岗位综合化问题的能力,从事移动通信企业无线网络建设维护和网络优化等职业或相近职业所具备的本领,就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理论基础,但更强调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也就是需要深化工学结合。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需要系统化的专业实训基地去承载和实施,包括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课程和行为导向的教学法等,都需要建立在系统化专业化的实训基地基础上。因此,系统化建设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具有重要意义,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和基石。
二、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首先,在开设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的高职院校中,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模式比较多的继承了传统实验室的建设状况,比较普遍的存在实训项目单一和比较孤立的状况,与通信企业全程全网、在线调测维护的实际情况脱节,不能满足企业需求,缺乏真实情景的训练和实训项目。其次,移动通信实训设备,还表现在配置维护等实训教学操作终端数量有限,即工位有限,难以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难于达到有较为丰富的具体任务训练载体,体现工作过程要素;难以让学生遍历比较完整的工作过程,可以身临其境进行整体化学习。第三,移动通信设备相对比较昂贵、高职院校教学经费相对紧张,设备更新速度较慢,难以与时俱进同步升级。很多起步开设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的高职院校,常常是从购买仿真软件,建设基于计算机的仿真软件实训室开始。与真实的移动通信“交换、传输、无线接入、通信电源”联网;“GSM/WCD-MA/CDMA2000/TD-SCDMA”相互联网;“建、维、管”一体;与企业岗位保持一致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第四,移动通信专业技术知识内涵涉及通信领域的面比较广,包含线路、传输设备、交换、数据库、无线、接入、开关电源等,即便是无线接入,涉及的专业知识也包括了GSM/WCDMA/CD-MA2000/TD-SCDMA和塔桅天馈等多个方面,对移动通信双师型教师能力要求较高,对建立科学简洁的实训基地教学模式相对困难。第五,构建移动通信基于工作任务行动导向的教学,需要开展“做中学”“做中教”和“学中做”“学中教”的课程教学,进行“做、学、教”一体化教学实践,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但在移动通信专业实训基地中,基于工学结合模式的运行管理机制保障调度力度不够,落实实训教学遍历情境和工作过程的难度较大。解决以上问题,探索、实践并建设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全程全网”的专业实训基地的方案和建设模式;总结建设“全程全网”的移动专业实训基地的思路与方法;并完成移动通信相关实训技能项目或工作任务的开发方法;建立移动通信实训基地应用模式和促进应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三、构建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全程全网”一体化实训基地
移动通信全程全网是指:任何一次通信都会与端到端的所有节点发生联系是为“全程”,也会与端到端网络各节点设备的各层设备有关联是为“全网”。每一个通信局所,仅是一个网络节点;每一个节点,都需要与其他节点共同构建成网络,联合作业,环环相扣,全程全网协作配合才能实现通信。建立移动通信“全程全网”联合作业实训基地建设模式:依托各独立专业实训模块,通过整体规划,充实完善专业实训设备,将移动通信专业实训基地建成开放型、功能齐全、与企业运行设备同步,并涵盖交换、传输和接入,集2G系统和3G三种基本制式的“全程全网”一体化联合作业专业实训基地。集通信电源、通信传输和交换节点为一体,实现固移互联(FMC),满足学生技能实训、企业用户工程师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社会行业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实训基地。四、构建高职移动通信技术理 实结合“教学做考”一体化实训基地一个职业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职业,是因为它具有特殊的工作过程;工作过程指的是旨在实现确定目标的生产活动和服务活动的顺序;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来自职业行动领域里的工作过程。掌握课程任务需要在工作过程中习得掌握和获取经验策略,实际就是需要在课程中建立具备咨询、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的六要素。移动通信技术专业要完成工学结合的课程目标,必然需要建立符合“教学做考”一体化的校内实训基地,以完成任务过程中的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决策和执行,培养完成完整职业行动的良好能力与习惯,达到理实结合。在基地建设思路上必然需要考虑容量的可扩充和操作终端的可扩充。此外,通过建立“仿真+全真”相结合的移动实训基地,通过仿真软件机房进行预算规划、模拟配置、模拟维护和故障排除;再到真实设备上,进行实训演练。从而解决移动通信实训设备不足和终端工位受限的不足,基于工作任务系统化的构建“做中学”、“学中做”的课程教学模式,实现理实结合的“教学做考”一体化,如图1所示。
四、构建高职移动通信技术校企合作“建维用管”一体化实训基地
移动通信设备相对比较昂贵,设备更新换代速度较快,运行维护技术要求较高。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共建共享的实训基地建设运行机制特别重要。加强与生产厂商、运营商的合作,真正做到服务企业,成为企业移动通信专业的人才蓄水池,建高职移动通信技术校企“建维用管”一体化实训基地,互惠双赢。校企合作建设实训基地的关键是考虑企业需要。移动通信实训基地的建设,要紧跟移动通信技术发展步伐,满足企业新技术、新业务的试验使用;满足为企业提供通信全网的在线模拟、新设备入网前联网测试以及新业务的开发和测试;克服企业在实际网络中由于不能中断业务,从而不能完成员工技能训练与提升的弊端。学校负责提供实验室所需的房屋与电力,并按企业确定的实验室整体布局设计和相关技术规范的要求完成机房的改造、整治;按企业标准对设备进行安装与调测;负责实训基地的日常管理与维护,确保实验室设备运行符合企业确定的技术标准。在管理上,建立校企合作从上到下的联动机制,在领导层面建设校企合作专家指导委员会,负责沟通、监督;在实训基地建维层面建立专业建设小组或实训建设小组,负责建设、维护、升级与应用开发。较大限度满足企业需要、以服务企业来驱动运行的实训基地建设,才能保障与企业标准一致,符合真实工作环境,才能保持与企业同步升级和得到相应的技术支持。为我所用,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建设成为校企合作“建维用管”一体化的实训基地。
五、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实训工作任务的构建方法
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工学结合的核心课程,是以培养移动通信典型工作岗位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建构符合高职学生思维习惯的训练任务载体,使学生能经历比较完整的工作过程,可以身临其境进行整体化的学习。课程任务载体的设计思路如图2所示。在移动通信理实结合一体化课程任务的建立中,首先要考虑移动通信典型岗位工作任务的要求。如移动通信基站现场维护工程师,典型的岗位工作任务是基站主设备的近端维护、天馈的维护、基站电源的维护和空调环境的维护。建立课程任务实训环境时可以此维护岗位任务进行设置,或对每个任务进一步细分设置。其次,要考虑任务的工作顺序与过程为主线。解决好任务情境设置的顺序,需弄清楚实际典型岗位任务的衔接主线,不能随意插入无联系的任务,否则会使课程零碎,学生无法建立基于完整过程的工作任务。如基站现场维护,按例行维护和应急维护分类,在各自情形下进入基站现场后,维护的现场前后顺序是什么,实质是一个工作的基本流程。移动通信课程在建立各工作任务时,好以例行维护为顺序进行设置,在的综合训练中,可以应急维护进行训练。第三,移动通信理实结合一体化课程实训任务的建立,要考虑工作任务的前后关联,由易到难,逐级进阶。如同样是移动通信基站现场维护,要从最初的基站主设备、天馈场地的认识;基站主设备的单板配置;再到基站主设备的接口、参数配置;再到近端维护的一般操作;才是故障案例模拟排除。第四,实训课程任务的设计,要考虑工作岗位综合职业能力的训练。从事移动通信中一项典型任务的综合职业能力包含三部分:专业技术能力和专业之外的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人物设计载体一定是以专业技术能力的训练为前提,没有某项能力的训练也就不能成其为任务,但是,在设计过程中还要考虑学生寻找解决任务的能力和环境,让学生在工作任务的训练过程中学会咨询、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的各个方面。
六、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一体化实训基地的应用模式
移动通信专业技术知识内涵涉及通信领域的面比较广,技术涉及的单板、接口、协议相对繁杂,即使是实训任务的学习和训练也比较枯燥。如何较大限度地发挥移动通信技术实训基地效用,促进移动通信理实一体化实训基地的实用效率?方法是亟须加强实训基地应用机制建设,建立移动通信一体化实训基地的应用模式。如图3。首先,以竞赛促进实践训练。近年来,在教育部和工信部指导下,高职高专通信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相继开展了移动通信的多项技能竞赛,也带动各省、各学院组织了多种形式和内容的移动通信选拔赛,通过这些竞赛,引领和带动了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实训。将竞赛内容融入学生的实训课程中,普适性的培养学生技能;在训练中选拔学生参加竞赛,用竞赛成绩取代课程学分,调动实践训练的学习积极性,极大的鼓励和促进了实践训练。其次,以认证带动课程学习。依托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全程全网”一体化实训基地,“仿真+全真”的职业训练环境,以职业岗位技能培养为主线、素质培养和知识培养贯穿始终,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引入“双证书”制度。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纳入专业教学计划,使专业技能训练和考核与社会职业技能鉴定接轨。鉴定考核内容引导实训课程任务的学习,可以形成指挥棒效应,带动学生学习。第三,以开放增加使用效率。课时内的实践任务学习,是照顾多数学生的普适训练任务,不能满足个性化的技术和训练渴求。建立课余和自习时间的实训基地全开放,建立指导教师轮班值守制度,实现学生在课余的按需训练和随到随学,让学生除规定的实训内容外,可以按照自己的专业、能力、兴趣等个性化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训练项目、仪器设备进行单项补充训练。这种开放式的实训,既增加了基地使用效率,也满足了学生需求。
七、结束语
“移动改变生活”的愿景已经实现。移动通信已经为惠及国民、享受方便快捷的信息化生活铺开画卷;已经成为提高社会信息化水平、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重要源泉。可以预期,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必将大有可为。熟悉构建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实训基地的思路与方法,并有效发挥实训基地的应用,将深化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通信技术专业论文:中职通信技术专业工学结合教学与实践之探究
中职通信技术专业工学结合教学与实践之探究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的颁布和实施,给职业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它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职业教育必须是工学结合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的应用,不断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和综合素质,将学生培养成“有爱心、守纪律、能吃苦、懂技能、善创新”的技能型人才。《通信技术专业工学结合课程开发与实践》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培养技能复合型人才的必然要求。我校通信技术专业是三门立项课程——《化妆品生产与检验》《电子综合设计与工艺》、《移动通信终端设备的原理与维修》之一。它建设阶段开发过程具体如下:确定培养目标→通信行业社会调查→工作岗位调查→工作过程调查→职业能力分析→确定课程体系。
一、调研通信技术人才的现状
课题小组经过对电子通信行业进行社会调研,了解企业对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包括理论知识,技能操作、企业规模、产品介绍、工作岗位设置等。我们调研了广州地铁、国联通信、广东广信通信服务有限公司、深圳市兴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意达通讯技术有限公司等大中型企业。发现企业对毕业生的满意度不高,认为技术、技能优势不明显,实际工作能力较低。但他们还是需要大量通信专业的技术人才。
此外,对我校通信专业400多毕业生进行回访调查发现,用人单位认为学生的理论知识、基本技能的不足。具体表现有五个方面:(1)对半导体器件、电阻、电感、电容的识别差、检测、仪器、仪表的使用能力低;对贴片元件知道甚少;(2)安装调试的实际操作不熟练,焊接技术不好;(3)基本电路的形式、作用、及简单估算等理论基础知识不扎实;(4)不具备企业职工所需的职业素养和综合技能;(5)不具有自我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以上问题,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必须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
二、通信技术专业的课改实践
中职学校通信专业的毕业生多从事本行业生产及时线的电子与通信产品的装配和售后维修服务的技术。所以专业教师应把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上。改革课堂教学方式以工学结合的教学效果为主线。实现移动通信一体化教学。笔者认为:一是教学设备要保障教学的需要;二是制定以技能为主线,理论知识穿插其中,以专业岗位的需要和相关技能一体化的教学专业课;三是主讲负责制:一体化教学应由同一位教师承担,课程讲授中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在教学场地、教学内容、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技能训练融为一体,达到了师生互动的目的。可以采用以下现代教育技术的设备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观察物体的内部结构及运动过程。
对于比较精细、贵重的电子通信设备,不能让学生拆开观察,就要借助于幻灯机及投影仪,用幻灯片或投影片展示整个设备的装配过程。为了帮助学生观察清楚,可将各种零件涂上不同的颜色,有些局部结构的尺寸太小,不易看清,可以将图像放大,使所有学生都看清楚。将实物变得更为醒目。
(二)充分展示生产现场的教学活动。
采用电影电视录像展示生产现场,在某些方面还比现场教学优越。因为:(1)可以有秩序地进行教学,保持课堂的良好气氛。(2)在较短的时间里,能把许多生产过程的不同情况向学生逐一展示,进行分析比较。(3)展示生产现场可以和讲课很好地结合起来,需要详细讲解时可以暂停在某一图像上,重点部分可以反复放映,加深印象。(4)有些生产车间噪声很大,或有粉尘、有害气体等,不适宜进行现场参观。采用电影或录像就没有这些弊端。
(三)运用录像技术,帮助学生自行纠正错误。
在中职学校,学生无论从提高提高文化素养还是操作技能方面,都应有谦虚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实操动手能力。学生一开始多数都达不到要求,而且还不知错在哪里。如果将学生的实操各个动作摄成录像,然后由本人及其他学生共同分析,比单纯的教师指导有效得多。
三、专业课程的工作项目分析
(一)学习内容与要求。
《通信技术专业工学结合课程开发与实践》课程要求学生对移动通信终端设备的基本概念、基本工作原理和典型设计,对电路组成有较的了解,它是培养学生成为能够在移动通信终端设备生产、销售、服务和管理及时线工作的初、中级专门人才的基础。它与“移动电话机维修员技能鉴定(中级)”考证相结合的教学中,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专业素养的养成具有支撑作用,其主要学习内容有五个工作项目:(1)移动通信终端设备基础:(2)移动通信终端设备基本电路分析与维修;(3)移动通信终端设备综合实训;(4)移动通信终端设备其他电路分析与维修;(5)新产品案例。
通过学习能够达到以下要求:(1)能正确识读移动通信终端设备的电路图;(2)能识别、测量移动通信终端设备中的各种贴片元器件;(3)能使用常用通信测量仪器、仪表对移动通信终端设备进行信号测试和故障分析;(4)能正确判断和处理移动通信终端设备的典型故障;(5)能熟练使用焊接工具(电铬铁、热风枪)拆、焊smt、bga及各种元器件;(6)能熟练处理移动通信终端设备软件故障的能力;(7)能通过国家移动电话机维修员中级的技能鉴定与考核。
(二)开展课堂教学实验活动。
现以手机触屏失灵为例,说明手机检修的基本方法是否有效和正确,必须通过课堂教学来验证。在教学中采取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构建接近真实工作环境的教学
情境,以行动为导向组织教学过程。手机的更新换代是非常快的,若再讲授手机诺基亚3210的原理和维修显然是与实际应用严重脱节的。使用触屏手机时,会遇到触摸出现故障而不能使用。这是由于触屏是比较精密的设备,因使用频率高,而易造成故障的出现,触屏失灵就是手机故障的典型案例,在教学实验活动中,可先将学生分组,组员根据学生情况好差搭配。提倡相互帮助,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倡以激励为主, 使教学变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对小组进行指导,解决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表扬与批评均以小组为单位,这样的形式,可使先进的学生增强责任心,帮后进同学增强自信心。然后根据教学资料在教师指导下小组进行手机触屏失灵检修教学设计,见图1;再将手机检修的全过程整合为手机触屏失灵故障检修流程框图,见图2。
(三)教学实验可以实现以下探究目标。
(1)学习任务是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组织方法是否得当,并为学生接受和掌握;
(2)检验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否符合市场需求,课程设置能否达到培养目标;
(3)学习任务和采取的教学组织形式,是否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是否还有需要进行改进的地方;
(4)现有的实训条件能否满足工学结合课程教学需要,同时,提出实践教学切实可行性的建议;
(5)可以促进专业教师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方法,提出师资队伍建设的切实可行的建议。
四、遵循行动导向原则实施教学
整个过程以“移动通信终端设备典型故障的维修”为主线,实施“教、学、做相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工作过程与教学模式。使学生通过学中做、做中学,掌握牢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体现了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教学内容以工作任务为载体,将手机故障检修流程作为主线,让学生遵循认识事物的基本规律。说明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的刺激,而是根据自己的智慧,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见解,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在日常生活和各种形式的学习中,学生已形成了有关的知识与经验,对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即使是有些问题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是当问题呈现在面前时,他们还是鉴于以往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思考和探究。教师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忠实支持者,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学生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建构者。可见,我们通过科学地设计学习典型工作任务,让学生能在学中做,做中学,从而感受到学习的“有趣”和“有用”,与此同时,把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有机地融合到教学任务中,让学生成为学习过程的主体。
《移动通信终端设备的原理与维修》课程采用具有职教特色的教学方式、方法和组织形式—行动导向教学方法,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围绕明确的学习目标,通过完成一系列的综合性学习任务学到新的知识与技能、提高综合职业能力。这里的行动不是简单的重复性操作,而是为达到学习目标而进行的有意识的行为,学生通过主动、的合作式的学习,达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统一。行动导向的基本特征体现在“行动过程完整”(获取信息、制定计划、实施计划于评价反馈)和“手脑并用”(理论实践一体化学习)两方面,它并不排斥传统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评价主要以学生的自我评价、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三部分构成。在教学过程中还增加了教学反馈环节,通过反馈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了解学生的需求,发现问题及时调整,使课程能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通过跟踪学生的顶岗实习、就业情况,以及用人单位对学生实际工作情况的评价,完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使其更适应企业用人要求和学生可持续发展。实践证明,采取这样的教学模式,移动电话机维修中级工的及格率已经从原来的60%左右提高到了现在的95%。
通信技术专业论文:非通信工程专业开设现代通信技术课程的探索与实践
非通信工程专业开设现代通信技术课程的探索与实践
通信技术论文联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得以发展和应用,它与计算机技术相互融合和渗透形成现代通信技术,如卫星通信、微波通信、移动通信、光纤通信等都属于现代通信技术,它与我们息息相关,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因此,《现代通信技术》课程不仅要在通信工程专业开设,同时还有必要在非通信工程专业开设。?
1 现代通信技术课程的目标与内容?
《现代通信技术》作为一门为非通信工程专业本科学生开设的课程,是通过知识的加工和优化,在原《现代通信系统》与《通信原理》等课程基础上整合而成,并向应用性方向拓展[1]。由于非通信工程专业的学生没有学习过《现代通信系统》和《通信原理》课程,所以课程目标是“轻理论,重应用”,使学生初步了解关于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数字通信系统的组成;了解现代通信系统中的电信交换、卫星通信、微波通信、移动通信、光纤通信等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组成框架和近期应用内容。?
现代通信技术课程由通信网基础技术、电信交换、无线通信、移动通信和光传输网五大主要组成部分[2],详见图1。?
?
图1 现代通信技术课程主要内容?
通信网基础技术包括模拟通信和数字通信(强调数字通信系统)、数字通信系统设计的技术如信源编码技术、信道复用技术等、数字信号的基带传输、调制技术和差错控制技术等;电信交换包括常用的交换方式如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数字程控交换、isdn(综合业务数字网)和智能网;无线通信包括无线传播的基本特性、无线通信的关键技术、典型的无线通信微波通信系统、卫星通信系统的组成和应用;移动通信包括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典型的移动通信系统gsm、cdma和3g系统的原理、技术体制及应用发展;光传输网包括管传输系统的组成和原理、sdh光传输网技术、光波分复用技术等。?
2 传统的现代通信技术教学方式的特点?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知识学科体系为中心,先讲述理论,在进行一些验证性的实验。《现代通信技术》课程的教学方式一致沿袭本科教育中学科体系的教学模式,从通信网基础技术到无线通信、移动通信等,都过于侧重理论,偏重知识的积累,内容丰富,公式与性质多,抽象难懂,这种教学方式的主要特点和弊端如下:?
2.1 学生对学习感到枯燥,无法进行创新能力培养。对于现代通信技术课程来说,知识抽象、枯燥,特别是讲到通信原理等摸不着看不见的知识时,学生更是不知所云。很多学生仅仅是被动地在学习,没有主动参与的热情,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更谈不上创新能力了。?
2.2 教学过程中以原理知识为核心,而忽略了学生的数学功底和理论推导能力,使其缺乏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方法也是以传授知识为主,忽视了学生的能力培养和工程设计锻炼,导致知识与能力不协调。?
2.3 理论和实际没有很好地联系起来,对知识的实际应用只作点缀,学生动手环节较少,更缺乏现场操作的经验,无法满足岗位需求。?
3 现代通信技术课程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
考虑到非通信工程专业的学生基本上没有学习过包括通信原理、信号与系统、随机过程等课程,在教学中必须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遵循深入浅出、易于理解的原则,力求简洁明了,突出科普性,激发学习兴趣[3]。采取“多挖坑少钻井”的方法,对现代通信技术课程中较深的知识进行必要的删减,比如通信网基础技术中的调制技术、语音编码,电信交换中的数字交换单元的工作原理、信令系统,无线信道特性分析、扩频技术等知识点,只能进行简单的讲解,使学生明白这些知识的基本概念。?
3.1 教学内容模块化。
本课程对理论知识不要求过度深入,避免复杂的数学推导,建立模块化的教学模式,参考图1的课程内容,将现代通信技术作为一个整体任务,并按主要内容将这一任务分解成任务模块:通信网基础技术模块、电信交换模块、无线通信模块、移动通信模块和光传输模块,每个模块又分解为几个子模块。每个教学模块都以具体的项目案例引出教学内容,将枯燥的理论教学融入到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中,抽象的知识就得到了具体的体现。这种教学方案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教学方法多样化。
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现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而采用类比引证等深入浅出的方法进行多维立体教学,则可事半功倍,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3.2.1 多维立体教学。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课堂上老师大都使用ppt进行教学,不停地播放幻灯片,授课信息量大,内容多,但这种教学方法很容易忽视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多维立体教学,就是灵活使用现代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网络+板书”的教学模式,采用多种方法展现抽象的知识点,在图、文、声、像等方面为学生提供直观感受,让他们在短时间内理解和接受大量的近期信息[4]。课堂上,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放映ppt、图片、动画和视频等,课后学生可以登录教学网站下载学习资料,通过网络、论坛与老师进行互动交流。例如,在学习卫星通信时,可以插入卫星通信系统的图片,播放近期卫星通信的相关视频等,让学生直观地理解相关内容。?
3.2.2 善于类比。
本课程设计很多的原理、概念,若只是将这些抽象的知识叙述出来则显得枯燥无味,学生不易理解,而将这些知识与现实生活中我们常接触的事物做类比则可以很好地理解[6]。例如,在讲解无线通信中电磁波按照传播方向的分类时可以将其与台球的运动做类比,如图2所示,这样将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电磁波也可以很容易的知道它包括直射波、反射波、绕射波和散射波等。?
图2 台球的运动?
再如,在讲解移动通信中的切换技术时,切换包括软切换和硬切换,什么是切换?什么是软切换?什么是硬切换呢?同样也可以采取类比的方法。假设你在一个工作岗位呆久了,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想调整一下,但你不能终端工作,直接变成空闲状态,因为你很在乎工作所带来的收益,你不希望这个收益中断(切换的目的就是为了提供无中断的数据传输)。根据岗位变动时,交接工作地开展方式不同可以把岗位变动分为温柔换岗(类似于软切换)和强行换岗(类似于硬切换)。温柔换岗就是在和新的工作岗位进行联系时,旧岗位的工作也不已下载中断,而是进行相应的交接工作;强行换岗就是和旧岗位彻底中断,然后建立和新岗位的联系。根据类比引出软切换和硬切换的概念,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了。?
这种类比的方法不仅可以调节课堂气氛,还可以深入浅出地将抽象难懂的知识让学生在轻松地气氛中理解并掌握。?
3.3 教学模式工程化。
近年来,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为首的世界几十所大学展开了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改革。cdio是conceived(构思)、design(设计)、implement(实现)、operate(运作),是“做中学”和“基于项目的教育和学习”的集中概括和抽象表达[5]。该教学模式下,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是教学主导。对于现代通信技术课程,教师首先要明确讲授课程在专业知识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其次,教师要根据学生应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在教学中适当穿插综合性实验,促使学生自己动手,带领学生对卫星地面接收站、通信站等机房进行观摩,使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工程化的教学模式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可以改变以往重理论轻实践、重视专业知识而忽视创新能力的教学方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通信技术专业论文:构建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与方法
摘 要:随着移动通信快速发展,通信企业对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人才需求较大。本文论证了构建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必要性,分析了构建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课程一体化教学的思路与方法。
关键词:移动通信技术 工学结合 培养模式
一、构建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教育,归根到底是为培养高职类型的通信企业移动技术类岗位蓝领人力资源。构建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适“材”的选择。
职业教育需要工学结合,工学结合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同专业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实现,目的是使工作系统与学习领域相结合,在适合的机制体制创新模式下完成纽带联结(如图1所示),最终实现变工学割裂为工学结合、变无效学习为有效学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压迫式教学为任务式教学、变传授知识教学为学生行为导向后总结知识点的教学、变理实分离为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变学科体系知识课程为工学结合的课程、变教不适材为因材施教。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方法论,需要具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课程和行为导向的教学法去承载和体现,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也遵循这种基本规律。
二、基于职业岗位和技能需求确定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培养目标
要基于职业导向或是职业中的典型任务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寻找专业自身定位和培养规格。首先进行职业岗位调查,以行业需求和现实条件为依据,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主动适应企业需求,紧跟移动通信技术发展,抓好到移动运营商和服务商的调研与实践,抓好毕业生跟踪调查统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完成调查:一是组织教师深入企业调研,到一线部门座谈交流,了解企业人才需求、岗位设置情况及对岗位技能、素质、知识的要求;二是组织教师到企业顶岗锻炼,学习业务、维护、管理等一线岗位技能;三是实施毕业生跟踪调查,以及学生到企业参与社会实践,收集企业对人才培养的反馈信息;四是邀请企业专家到校召开座谈会,或利用企业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到学院参加培训学习以及企业到校招聘毕业生期间组织座谈会,听取企业专家对专业课程设置和学生培养等方面的意见。
通过调研,确立和调整移动通信专业服务岗位群。立足服务区域移动通信行业发展、3g建设优化、三网融合需要,面向区域内移动通信运营商与移动通信服务商,对接培养移动通信规划、施工、维护、网优和售前售后技术服务支持的岗位群;建立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毕业生核心职业目标,主要岗位包括移动通信机务员(包括基站机务)、天线线务员、移动通信或无线网络工程师;明确毕业生主要去向,包括移动通信运营商、移动通信设备供应商、移动代维公司等企业,从事移动通信施工、维护和优化等工作,如移动机房值守、基站维护安装作业、移动工程、无线规划和优化、售前售后技术支持、用户服务工程师和运维部技术员等岗位。
分析专业服务岗位群,建构和调整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技能模块或典型工作任务,主要专业技能如图2所示。完成工作任务与行动领域的对应,转换为学习领域;按照教育认知规律递进,完成本专业人才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的转换,确定学习范畴,包括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及要求。
三、基于培养规格确立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的路径问题,不同的专业可选择不同的方法实现。在实践中,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我们试行了深化“以职业岗位技能培养为主线、素质培养和知识培养贯穿始终”、以校内“仿真+全真”实训和“暑期+顶岗” 实习为核心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了“2+3+1”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培养三个工具基础、三个核心能力,并在培养过程中贯穿“知识、素质、能力”三条主线,能够培养移动通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如图3所示。“仿真+全真”实训:通过建立基本原理实验室、仿真软件实训室、单个技能模块实训室、全真2g/3g实训室和联网的实训室,完善学生在校期间实验、实习、实训三个环节。“暑期+顶岗”实习:学生在校学习的第4学期暑假,安排暑期企业实习,锻炼学生,让学生了解岗位、让企业了解学生;暑假实习返校后,在完成相关课程的学习和校内实训后,学生到企业参加顶岗实习。建立“2+3+1”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即通过两学期的基础课学习,熟练计算机应用,掌握英语和数学基础,提升人文素质和自主学习能力;再通过3学期的专业课程和校内实训学习,掌握专业技能知识和操作维护技能;1学期到企业参加顶岗实习。
四、基于工作过程开发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
完整的工学结合专业教学体系由三部分组成,或者说具体要做三件事:开发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方案);完成工学结合的课程开发;实施行动导向的教学。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的开发思路,按照移动通信主要岗位群能力培养要求,完成职业工作过程中的典型任务,以具体工作过程为导向建立课程体系。核心就是要找准职业工作中的典型工作任务即工作领域,和完成工作过程导向的学习领域开发,方法就是按工作过程完整的工作顺序,以完成职业活动为目的来组织课程结构,按工作过程整合课程。典型任务分析为基础,横向任务(可以是几个具体任务或项目)的建专业课,纵向(按照课程共性)提出基础/专业基础课程。基础与专业教师合作,描绘基础知识点。
根据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典型岗位分析技能任务,主要的典型任务如前面图2所示,以这些典型任务建立学习领域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可以形成专业核心课程,如:完成移动基站电源装维任务的《通信电源》,完成移动传输建、调、维任务的《传输系统管理与维护》,完成无线规划建维的移动通信各系统技术课程(gsm技术、cdma2000技术、wcdma技术等),完成无线网络优化的移动通信网络优化类课程。
五、基于行动导向实施移动通信技术专业课程一体化教学
工学结合课程是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有具体的任务训练载体,能体现工作过程要素,学生能经历比较完整的工作过程,可以身临其境进行整体化学习的课程。
仅有工学结合的课程是不够的,还需要有适合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它是工学结合的微观层次。行动导向教学不再简单把知识传授作为目标,而是在教师指导下,自己能动寻找获得知识的途径,从而培养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从纯科学的知识传授满堂灌教学,转变为基于情境学生经历任务过程的行动导向教学,着重要克服的就是“符合学生思维习惯,注重训练载体,注重任务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讨论、决策和执行,培养完成完整职业行动的良好能力与习惯”。
六、结束语
随着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无线化和宽带化”日益成为通信发展的两大主要趋势,我国移动通信产业朝气勃勃,形成了三个全业务通信运营企业,通信服务和移动代维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企业需要大批掌握移动新技术、能适应全业务运营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移动通信高职教育亟需加快人才培养模式转型,建立基于工学结合的移动通信技术专业。
通信技术专业论文: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摘要:
以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讨校企融合的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该学院与通信设备生产企业广泛合作,形成“依托一家、合作十家、服务百家”的校企合作模式,校企合作成立了中兴通讯电信学院和中兴通讯ICT行业创新基地,混编教师+企业工程师+企业认证讲师的教学团队,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师资队伍建设、学生管理、双证融通、就业创业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取得成效.
关键词:
校企合作;师资建设;职业技术教育
1通信专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要求高等职业院校对人才的培养更加贴近企业实际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1].深化校企合作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培养专业人才的有效途径,是激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有效推进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必然选择[2G3].通信技术是高速发展的技术,很多高职院校开设了通信技术专业[4].近年来,4G/5G、NBGIoT、SDN/NFV、云计算、大数据、虚拟化等与通信相关的新技术层出不穷,高职院校通信技术专业的建设和发展迫切需要与企业深度合作,从而不断更新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也须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才能跟上技术的发展,提高教学水平.这也是通信专业在校企合作方面的特殊性所在[5G6].选择与通信设备生产企业进行合作,是高职院校通信专业开展校企合作的必然趋势和选择[6].首先,国内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等通信设备生产企业在行业发展、市场引导、标准制订方面起到引领作用;其次,这些企业拥有众多的下游企业,而下游企业将是重要的就业市场,能充分满足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7];第三,企业经常对客户和商进行技术培训,拥有成熟的培训平台和培训资源,能够为职业院校教师提供良好的培训条件;第四,企业在进行技术开发、社会服务等方面有明显的资源优势.因此,高职院校通过与生产企业合作,更便于推进办学模式、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模式的改革,促进产业链、岗位链、教学链深度融合,实现品质职业教育资源的集聚和服务社会功能的拓展,最终达到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的提高[8].
2通信技术专业校企合作模式分析
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在通信技术专业的建设和发展中,紧密联系行业企业,紧随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的应用潮流,不断更新观念、积极探索、努力实践,形成“依托一家、合作十家、服务百家”的校企合作模式[9].依托一家,就是依托行业龙头企业———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十家,就是与本地区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多家大型企业开展合作,如兰州电信、兰州移动等;服务百家,就是最终服务于上百家相关企业.
2.1成立中兴通讯电信学院
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与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以校企资源深度融合的方式,共建了中兴通讯电信学院,通过“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合作机制,开展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兴公司给予学校以企业化管理模式的指导;学校给予中兴公司以学校化管理指导.校企相互配合,共促合作.在教学方面,中兴通讯电信学院遵循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方向,在此基础上引入职业化管理模式,加强学生准职业人的导向训练、职业定位和求职能力提升训练.
2.2共建教育部G中兴通讯ICT行业创新基地
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与中兴公司联合建设ICT行业创新基地.校方提供场地和配套设施,企业负责实训平台的设计、安装和调试工作.基地以通信运营商的商用系统为标本,以通信行业项目端到端交付的全流程为背景,高度贴合行业技术发展趋势,组建了固网实训基地、企业信息化实训基地、移动通信实训基地、通信工程施工实训平台等实训平台和管理系统,总价值达1032万元,成为甘肃省高校通信技术专业中设备最全、仿真系统最多的实训基地.该实训基地于2014年7月被认定为“教育部G中兴通讯ICT行业创新基地”[10].实验基地建立了完善的管理制度,引入全天候学习实践方式,建立了设备高效率使用机制.实训基地在加强学校专业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扩大办学规模的同时,形成强大的辐射功能、示范功能和良好的社会服务功能.实训基地向社会开放,与有关部门及行业密切配合,开展广泛的技术培训和社会服务.通过教育资源共享,实现基地资源使用效率的较大化,在师资培训、学生技能集训、产学结合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3混编师资教学团队建设
依托校企合作,构建由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工程师组成的双师型混编教学团队.团队成员共同承担项目任务或实体业务,参与专业的教学建设和教学实施,随着项目的深入和群体的壮大获得可持续的发展,以教师的“增值”实现学生的“增值”.在团队的具体分工上,学校专业教师承担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的授课任务,中兴公司派遣博学工程师承担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课程实践、指导毕业设计工作.企业工程师可以作为学校师资办理入职备案,学校原有师资在符合企业要求的前提下也可以加入企业师资团队.经过几年的持续发展,塑造了一支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业务素质过硬、老中青搭配、“三师”(教师+企业工程师+企业认证讲师)结构优化、开放进取、充满朝气的专业教学团体,获得了学生和行业、企业的一致好评.
3通信技术专业改革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3.1以行业胜任力模型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企业根据教学规范和人力资源需求,以通信和ICT行业胜任力模型为导向,与学校专业负责人联合制订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授课计划和课程标准.引进企业的培训教材,实行基于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教、学、做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将企业的技术标准和技能训练方法融入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中[11].人才培养方案在符合学校统一审定的前提下坚持每年更新,确保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同步.落实“双证书”建设制度,鼓励学生考取职业技能鉴定证书,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3.2以岗位胜任力模型为依据,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中兴通讯电信学院在内部营造了典型的企业环境,实现教与学的紧密结合,使实践教学、实习实训不再依赖于企业.在师资队伍的建设过程中,学院不只是重视教师是否取得了技术等级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还特别重视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生产管理能力和解决企业疑难问题的能力.中兴通讯电信学院要求教师在企业中承担企业内培讲师、企业项目经理、企业技术总监等角色,实现了教师角色从“双师型”到“三师型”的转变.切实把教学过程与生产实践过程相结合.专业核心课的教学以通信工程项目端到端交付的全流程为背景,采用以师带徒的现代学徒制模式,将工程项目的交付过程搬到校园内.课程教学以岗位胜任力为依据,导入学生职业化管理、工程师自主教学、按需培养、MIMPS(项目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就业服务体系等,面向通信行业内的设备生产企业、工程外包商、运营商和代维公司等,培养即懂理论、又具备实际操作技能的工程技术人才[12].
3.3创新学生管理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建立企业化办学氛围,把传统的学生管理升级为职场管理,把传统的校园环境升级为企业环境,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升级为工作过程,建立区域人才培养优势,帮助学生获得职场竞争先机,实现学生管理模式创新.通过工程项目管理的沙盘推演仿真教学和三段式项目驱动工程师培养方式,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实践,变教师主动教学为受邀指导,实现工程教育的项目式教学创新.学院每年投入经费近5万元,用于开展各种学生技能竞赛活动和学生素质拓展训练活动.中兴通讯电信学院模拟ICT企业的组织架构,成立了由学生主导的ICT虚拟公司.学院专业教师和企业工程师担任公司顾问,并在资源和运营方面给予协助,而ICT虚拟公司的日常管理均由学生独立负责.结合企业运营实践,引入了KPI管理考核体系,组建专业的兴趣小组和创新创业团队,在企业博学工程师的带领下开展活动.
3.4人才培养与行业认证紧密融合
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考试,实现专业技能培养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的双证书模式.将行业、企业的技术标准和技能训练方法融入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中,并鼓励学生在毕业前考取ICT认证证书,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目前学生可考取的证书有无线技术工程师(分为LTE、WCDMA、CDMA2000、GSM、网规网优等方向)、交换技术工程师(分为程控交换、NGN等方向)、传输技术工程师(PTN方向)、数通工程师(路由交换方向)、接入网技术工程师(xPON方向)等.
3.5依托企业就业联盟,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质量
选择通信行业适合学生创业的机会点,指导学生掌握创业的思路和基本技能.依托企业的行业龙头地位和人才就业联盟企业分布在全国的行业商和分销商,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和就业推荐,帮助学生找到理想的工作.近几年内,在保障本专业学生100%就业的前提下,更关注学生就业的对口率和升迁率.为支持学生创新创业,实施全员、全程、导师制,对一年级学生实施准职业人导向训练,对二年级学生分别实施职业定位和发展训练,以及求职能力提升训练.
4结语
校企合作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举措,是提升职业院校内涵、凸显高职院校教育特色的重要途径.通信设备生产企业非常重视校企合作和人才培养,在网络学院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开展师资培训、双证书建设、社会服务等方面与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引领通信技术专业的建设和发展.职业院校在校企合作的实践中要进一步完善有关制度,创新合作思路和方法,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校企合作的探索和实践,共同推动我国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持续发展,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做出贡献.
作者:张燕州 罗全珍 单位: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通信技术专业论文: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人才探索
摘要:文章阐述了校企联合培养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人才的必要性,然后就校企联合培养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人才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校企联合培养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人才实施方案。
关键词:校企联合;移动通信;人才培养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迅速,高职院校积极进行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建设。其中,校企合作已成为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在过去的近30年里,我国移动通信行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市场空间巨大,移动通信技术人才持续需求[1]。而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导致通信技术和设备更新频繁,对高职院校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需要高职院校主动走出去,把企业现有项目乃至在研项目引进来,让企业直接介入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结合行业标准,走出一条培养新时期高技能人才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2]。
1校企联合培养高职移动通信人才的必要性
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要大力发展教育,要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级专门人才。而移动通信行业领域宽广,不仅有我们日常接触的移动、联通、电信等移动网络运营商,还有设备提供商、终端提供商、工程建设单位、工程咨询单位、移动业务提供商等等。这些企业无论是移动通信的建设、提高用户体验乃至树立国家形象、维护国家安全等方面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因此,移动通信行业长期需求大量的技术技能型人才[3]。然而,对于高职院校现有移动通信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无论是高职院校教育体系还是企业需求,无论是在理论认识还是具体实践,都还存在一系列差异和问题。
2校企联合培养高职移动通信人才的现状分析
2.1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人才的能力不能满足企业需求。
为了使高职院校移动通信技术人才的能力能够满足企业实际用工的需求,在专业设置、教学内容以及实践课程等方面进行了调整与更新,但是工作中仍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近几年来,通过对高职院校移动通信技术的应届毕业生进行调查,企业指出高职院校毕业生虽然能够完成基本的实际操作,但是距离成为具有通信设计、通信监理、设备开通、设备维护、网络性能指标提升等能力的高技术含量的通信专业人才还很巨大。移动通信行业的突出特点是发展速度快,由此导致移动通信技术和设备更新频繁,企业对移动通信专业人才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移动通信专业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学生反映在学校所学的知识无法解决在企业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由此可以看出,目前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人才的能力不能满足企业实际工作需求,要真正意义上实现“订单式”培养人才的目标,无论是学校还是企业都是任重而道远的。
2.2高职院校实习实训基地不完善影响高质量技能人才的培养。
高职院校在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投资相对较薄弱,实践场所也很匮乏,特别是移动通信技术方面,由于移动通信技术发展更新较快,学院更是无法及时满足行业的需要更新设备。学生由于实践时间不足和设备的不完善,不能够很好的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式。除此之外,学生到相关企业去实习,企业对于学生的管理不同于在职员工,不能够较好的承担管理学生的任务,学生自身对企业文化和行业标准的认识也较为模糊,这些因素都导致学生的实习效果达不到学校的要求,从而影响了高质量移动通信技术人才的培养。
2.“3双师型”教师企业实际工作经验不足。
到目前为止,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大大提升,但是在现有的教师中既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有企业实际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还占少数。关于移动通信技术领域,大部分的教师能够具备较好的理论知识和专业能力,其中的少数教师能够深入到通信相关的企业去学习和培训,但是由于受到教学管理制度和其他外界因素的限制,不能够有充分的精力和时间去企业的工作一线中学习,真正的按照企业的要求完成完整设备调试和设备维护等实践进修。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对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尚有距离。
3校企联合培养高职移动通信人才的实施方案
高职院校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应与行业的发展齐头并进,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模式。
3.1校企联合管理模式。
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应具有独特的管理模式,包括:完善的管理制度、的运行监控、严谨的考核制度、定期的行业调查、实时的信息反馈。校企联合制定教师管理、学生管理、实训基地管理等各项制度,实现学校和企业的融合性、行业性管理。学校教师与企业教师定期研讨行业问题;学校教师定期进入通信企业一线实践。学生入学之初便建立管理档案;进行职业规划,跟踪记录学生在校期间表现;针对不同职业定向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设计,包括系统性课程、岗位课程、实操训练、在岗实习等专业课程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自我教育;学校教师和企业教师共同执行考核学生制度;对职业综合评价等级高的学生优先推荐实习就业。对毕业学生建立跟踪档案;无论学生实习就业在何方,其工作情况都能得到详实报告。
3.2校内外实训环境建设。
高职院校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以培养实用通信人才为目标,因此,应该营造与企业相似的“教学工厂”,引入高职院校所需移动通信技术行业技术的“校中厂“”厂中校”多元主体。根据企业岗位需求,将企业文化嵌入校内实训环境,针对性的进行学生专业核心能力提升,以实战项目和技能竞赛为业绩评定依据,以移动通信技术行业岗位技能培养为重点,为企业输出岗位能力匹配的人才,体现高职教育的职业性。企业为学生提供定期到通信企业进行实习,体验实际工作的机会。让学生完成工作内容的同时充分适应企业文化,了解企业核心业务流程,实现技能匹配和综合能力匹配,将书本上所学的知识充分运用到工作中,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职业素质以及行业竞争力,使学生直接过渡为通信企业型人才。
3.3师资队伍组建及教学方法。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采用混编师资授课方式。其中,企业为高职院校提供一线工程师要占有一定比例,其多年的丰富工程经验及现场操作动手能力,让学生实操能力及行业视野得到提升。企业还可以为学生配备职业领路教师,为企业提供高契合度的人力资源培养服务,以及负责提升学生职业素质。而高职院校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教师也要求为“双师型”教师,为学生提供高等性和职业性教育。在专业建设采用职业规划体系,通过职业规划、系统课程、综合素质、职业评价、实战训练五个阶段的培养,实现了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专业教学、素质教育等各方面的转型,最终达到深度产教融合。在学习系统课程过程中,通过项目划分方式把课程内容整合成一系列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就是扮演着实际工作岗位员工的角色。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便是工作的体验,在各个任务完成中既学到基础知识,又掌握实际技能,培养职业素质。
作者:时野坪 孙鹏娇 单位: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通信技术专业论文: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探索
摘要:产业结构升级的背景下,中国的职业教育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方面如何形成长效性发展才能满足人才需求,同时又能反哺产业结构的更品质调整,发人深省、值得深思。本文也对校企合作模式下的与技术密集型产业对接的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的制订方法提供可借鉴的双主体管理体制和课程体系设计方法,以及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产业升级;校企合作;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产业结构升级的背景下,中国的职业教育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方面如何形成长效性发展才能满足人才需求,同时又能反哺产业结构的更品质调整,发人深省、值得深思。
1产业结构调整主导职业教育的变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2010-2020》中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在职业教育的机制改革方面提出“: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鼓励行业组织、企业举办职业学校,鼓励委托职业学校进行职工培训。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中国职业教育必须通过实质化办学满足国家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中长期需求。传统的职业教育专业将不断受到信息化、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专业结构在不断升级改造,教学的方法手段革新步伐不断加快,导致新兴的行业企业急需职业教育提供相应专业技能型人才。在产业结构升级改造的契机下,职业教育必须进行本质性变革迎合当前形势,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势在必行。
2校企合作模式在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高等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发展尽管在近年取得较大发展,但仍是高等教育的薄弱环节,而通信行业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代表行业,技术升级换代迅速,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尤为显著,走校企合作,资源共享、共建共管之路势在必行。但目前,校企合作模式在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还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2.1高职院校培育人才与区域行业企业需求脱钩。
高职院校在面向行业内某单一企业进行校企合作时,人才培养质量有时会与用人企业的需求错位,未能真正实现校企深度融合,双方的沟通联系机制尚未完善,学校人才培养标准与行业企业用人标准不能契合,造成就业学生还要在就业企业“回炉”再培养的局面。
2.2职业院校专业培养评价、考核体系尚不健全。
随着产业的不断升级,对于技术的要求不断更新和变化。而通常高校专业对于人才培养水平的评价机制是固定的。在考核机制中,专业技能、实操水平评价过少,而专业知识的考核比重过大。但是,通过对于区域内用人企业的调研数据中来看,用人企业对于所需人才的考核标准中专业知识的学习水平情况只占65%,而例如,团队合作能力,吃苦能力,执行力作为素质类考核占35%。而这些在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水平的评价机制中少有涉及,突显了专业人才培养水平的评价机制不够完善的问题。
2.3人才培养中企业的经营机制和高职院校的行政机制难于兼容。
校企合作中企业的经营机制和高职院校的行政机制难以实现有效兼容,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上的系统化培养结构不能满足行业企业的实用性要求,两种不同体制下的人才培养机制的兼容,对于校企合作的成果起着非常重要的,甚至可以说是决定性的作用。
3校企合作模式下的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
3.1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主导思想。
面向行业,以资源共享为途径,以工作过程为内容,实现丰富的高质量的多角度评价机制的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3.2创新课程体系统。
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上,以模拟工作过程的技能培养的为流程,预留固定时间为更新的新技术实时追加新课程,以培养与企业需求零距离的创新性人才,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标准相一致。专业培养按照“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四个阶段的身份转换,做到四位一体系统化培养,深化高职教育模式改革,推进教育机制创新,提升职业教育的核心竞争力。在教学方案制订上,打破学科式传统教学,注重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将专业按照主要就业层次及岗位划分网络规划、网络运行维护、基站建设与维护、网络优化等为四个方向,每个方向36学分,要求学生毕业前修满80学分至少选修完成两个方向的课程,且有8学分要求选择第三个方向的内容,严格按照学分制要求进行动态管理。课程上拟联合企业共同建设基于典型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和基于工作岗位专业课程体系,开发基于岗位工作内容并融入工程师认证的专业教学内容和配套教材。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建立专业教学资源库,让学生可以灵活安排部分网络课程的学习,综合协调非集中实习与教学安排上的冲突。教学过程安排上,及时学期学生先在学院教师的帮助下,完成人文素质课程、通信技术通识课程的学习;从第二学期学生进行首次下厂实践,了解专业岗位工作,第三学期开始学生可以根据企业实习的安排结合自身情况,确定选修方向。教师实行阶段性授课,每个学期进行两次。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在校内网设备的操作练习,任务由企业讲师和学院教师共同完成,校外部分需要学生以学徒身份深入企业亲临岗位完成,要求在修业年限内进行两次,根据通信行业工程特点,学生自行选定实习时间。学生需通过岗位技能测试,令自身身份从学徒转换为准员工,才能前往企业参加第二次下厂实践。
3.3构建多元结构师资队伍。
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提倡混编师资团队,实行双聘双考核制,为高技能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有力保障。在现今高职教育改革如火如荼的形势下,多人分段式授课将成为职教新常态,要求多元化的混编教师团队相匹配,与此同时新的教师队伍需要新的教师考核机制与之相适应。双线考核制度应运而生,实现学校考评体系与企业考评并行。
4结论
对于新时期校企合作模式下的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工作,应遵循国家教育改革新形势要求,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制订完成,并在管理机制上寻求创新,并相应配套教学质量监控机制、改革评价模式,围绕企业用人标准,根据不同的教学环节实施相匹配的评价标准,构建自我评价、学生评价、企业评价和社会评价相相结合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立以专业技能为核心,企业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体系。
作者:孙鹏娇 黄博 单位: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通信技术专业论文:谈高职院校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
【摘要】在“校企合作”视角下,共同建立实训基地能够让校企之间的合作更加频繁化、规范化,能够降低学校的管理运营成本,从而达到培养高新移动通信技术人才。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的“校企合作”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基础技能和专业技能的水平,大大推进了学校课程的改革和建设,实现了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联系合作,让更多学生毕业过后有更多的机会,这对高职教育的改革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校企合作;高职院校;移动通信技术实训基地
前言
实训基地的建设是最有效也是最直接的高学校的教育发展,大大加强了对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的培训、教育,让学生们把学到的知识理论从而变成实践运用,满足了当今对技术型和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加强了学生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大大减少了“就业难”问题的发生。
1“校企合作”
(1)在“校企合作”的实训基地中,充分发挥了资源的共享,在实训基地里,学生可以提高自身的实际操作技能,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从被动的学习中变为积极的学习。利用相似的实训环境,让学生们的操作能力得到提升,在短时间内可以充分把握自身的基础技能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相互结合,从而巩固技能知识,并且可以组织学生在企业的部门中学习,在实习的过程当中,不仅理解了工作的意图和目的,而且还为企业赢得了利益,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动手能力,增加了学生的“就业率”实现了双赢。(2)“校企合作”为学校提供了可持续发展路线,通过“校企合作”创建的专业实训基地,学校才能去改善自身环境,去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需求,这样就保障了学校在教学质量提高的同时,形成了自身特色独立的教学特色,从而为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提供了更多的人才,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道路。(3)在“校企合作”下培养的学生,可以在毕业后直接的投120通信设计与应用身服务社会当中,因为在实训基地的学习当中,训练的模式和社会的工作环境可以说是基本相似的,这样学校可以在学生毕业之后直接的对企业投入“新鲜血液”。作为培养学生的训练基地,他们把企业岗位需要的技能考察、职业培训和技能水平都有一个系统的评判,从而高效的增进了社会和学校的关系,并在服务社会中得到社会的认可,只有将高校和社会融为一体,才能获得两者的顺利发展和生存。(4)在“校企合作”的大环境下,我国政府也进行了大量的支持和补贴。这样企业可以从被动转为主动,积极地培养了自身人才的储备系统,加强了企业知名度,通过对人才的培养储备加强企业自身的人力资源均衡。
2生产性实验基地
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格应该是让这些专业人才的专业对接产业,在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进行对接的一个路线,通过教学过程的高真实度从而让学生们成为符合产业需求的人才,在通信行业中,因为他是一个高新行业,设备的价格昂贵,更新速度过快,导致了一般职业院校无法承受这个支出,依托校企合作,就可以让学生体会到这些设备从而进行操作,并且通过校企合作,我们可以不会遇到在教学模式中进行大批学生操作一台设备的情况发生,而是一个人实时的在线操作,所以依托校企合作,完成专业对产业、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对接的突破口。只有依托生产性实验基地,才能开展校内生产性实训和教学,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岗位实践中体会和领悟自身的职业素养、职业道德,也可以提升学生们对专业知识学习的积极性,提升自身的实践操作部分的能力,因为在目前的职业教育中让学生们的知识面受到限制,动手操作能力几乎失去,所以只有让学生们充分了解自身可能面临的工作岗位需要的规范和要求,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依托校企合作的有利条件下,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学习积极性。所以目前来说生产性实验基地建设是必要的。
3建立通信专业实训基地
依托“校企合作”模式,是实现校企双方所开展的“开放互助,合作共赢”,让企业积极参加和配合,让基地在满足企业生产需求的同时,服务于学校的教学活动中。例如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他们的通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是值得我们进行参考的。(1)电信营销组织和策划工作模式。在“校企合作”的趋势下,例如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训基地建设是通过了中国移动柳州分公司、中国电信分公司和中国联通分公司的共同合作进行组建,在学习当中利用了三大分公司的优势,让学生们在营业厅中进行正常的基本业务、业务办理和业务展示,充分发挥他们的假期时间从校内的营销开展到校外的营销实践模式当中,充分发挥和挖掘了实训基地所存在的意义,将营业厅模式带入带了日常教学和实践教学当中,具体的做法应该是通过真实的业务办理中,集合基地已经开展的电信业务推广方案来进行业务知识的介绍,通过真实的客户的业务介绍和推荐过程当中,结合自身的知识进行基础的理解和掌握,强化了学生在电信营销方面的职业技能,通过专业项目的培训实践,增强学生的职业技能,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一方面锻炼了学生在整个业务的办理过程中遇到的方方面面都会有的解决办法,锻炼了他们的营销策划能力,另一方面,在得到了一线职工的职业指导后,他们的学习效果会有更好的体现,学生们的实践大大促进了营业厅业务数量的发展,也提高了企业的生产能力,实现了校企之间的互利互惠。(2)通信工程施工和管理工程队模式。这个模式是利用了学校的工薪工程和管理实训教室中现有的硬件设施和装备从而和电信公司等公司进行合作,组建了学生间的通信施工队伍和管理施工队伍,间接的通信建设等工程,这个模式所独有的特点是,企业来进行承接业务和项目分配,学校从而提供自身设备和人才,校园和企业的结合从而共同的完成项目建设,充分利用学生们的课余、周末时间,在各个公司分部进行宽带方面的安装和维护工作,如间接承包某学校的宿舍网络工程等,培养自身的实践能力。这种生产类型的实训方式,可以促进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实践操作能力,从而依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经验的积累,在通信工程施工和管理课程的教学中,把这些经验进行系统的提炼,从而在往后的实践中锤炼学生们的职业技能,熏陶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3)通信网络试运行和维护部模式。在上述三大运营商的企业融入学校后,依靠企业的优势,学习传输和通信数据等设备,同时三大运营商建立了三个生产性实训教室,学生可以在老师的专业指导下进行机房的运行和维护管理。(4)通信终端测试和维修车间模式。通信终端测试和维修车间的教育中,学校应该进行专业的实验室重组,面对目前来说社会中需要什么样的通信专业技术上的服务,从而在学习方面和运行方面应该让自己动手负责,老师只是个衔接作用,在学生不懂得时候进行专业的指导、教育、故障排除和解决方案建议。
4结语
生产性实训基地对于通信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说是重要的实训基地建设,目的就是要产业对接我们的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对接生产过程,这样才能积极的调动学生们对自身专业的学习积极性。配合着企业的融入结合,“校企合作”可以提升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和未来的就业机会。课题项目:“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以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为例”(NSZY1436(Q))。
作者:姜燕 旭日 单位: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信息技术系
通信技术专业论文:高职院校通信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探索
【摘要】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经济发展对各个领域人才的技术素养需求也不断提升,而电子通信技术专业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也随之发生变化。这就需要高职院校结合社会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转变教学思路以及课程改革。因此,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应符合我国经济发展需求。
【关键词】高职院校;电子通信专业;教学改革;探索
一、电子通信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效果较低
传统的高职课堂教学中,在板书以及高职教师单方面灌输的学习方法中,学生学习积极性较差,对教师所讲知识没有兴趣,将学习当成一种任务来完成,教师对学生学习到的相关知识以及教学成果评价也是单方面的。这种教学方法即削弱学生的学习兴趣,又降低了课堂教学质量,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掌握电子通信理论知识为出发点,对学生理解及应用方面不够重视,不利于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教学目标不明确
高职院校电子通信专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注重学生主观体验的教学方式,这种授课方式的优点是在学习过程中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但由于很多教师不明确院校长期的教学目标,使得学生学习效果不显著。另外,高职院校的大部分学生认为在校的主要学习目的是专业技能的学习。他们认为在以后寻找工作的过程中,凭借所学的一技之长便能够找到理想的工作,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部分不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致使教学工作很难有效开展。
二、电子通信专业课革的意义
(一)电子通信专业课改需求
当前,新课改强调高职院校电子通信专业教学以教师为主要引导,以学生为课堂主体和学习对象。高职院校电子通信专业教学课改以营造社会实践教学平台为教学目标,既是一种教学创新策略,又能满足新课改革需求。因此,电子通信技术专业教学课程改革是电子通信专业教学的工作重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使新课程改革落到实处。
(二)新课改教学现状
为提高高职院校电子通信技术专业实践应用效果,必须对实践教学过程实施相应的改革,以此来帮助教师以及学生都获得较好的教学体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很努力地去授课,学生学习效果依旧不明显,效果不理想主要表现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课程秩序混乱、教学目标不统一及教学方法不能有效实施。
(三)教学改革应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
电子通信专业教学改革以提升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主。电子通信专业课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注重学习的方式方法,让学生自发主动地对学习内容进行思考,开拓思维空间,让每位学生都能学而有获。比如,教师在教学授课过程中,可以通过竞争奖励的方式方法让学生自发的参与到地学习中。这一方法可以使电子通信专业教学能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感觉学习不在枯燥乏味。
三、教学课程改革的途径
(一)注重创设实验教学情境
高职院校电子通信专业的教学过程中要构造出虚拟环境或利用多媒体视频设备进行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直观的理解所学内容。高职院校电子通信专业教学课程改革中教师应以教学授课内容与学生实际学习情况进行整合,构建符合学生思维逻辑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学习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实际应用能力。
(二)加强实训教学环节
高职院校电子通信技术专业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单纯理论性的授课使学生对通信技术认识不。在高职教学过程中要把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紧密地结合起来,着重于对学生进行知识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双重培养,使学生具备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技术能力。在高职实践教学的组织方面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布置实践课程作业、采取现场教学、实习、专项实训等。通过这些实践方式,逐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解决供需脱节,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三)教学评价反馈机制
教学评价反馈机制应当构建起教多方面的综合评价,如教师教学评价、学生学习效果自评、学生与教师互评等。学生学习评价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创新能力、实践应用能力等。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的实际情况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思考,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全方评价学生的学习的反馈情况,最终以良性的反馈评价联系起全部的教学过程。
四、结语
经过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提升了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以及实践能力,高职院校也在电子通信技术教学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实践教学手段,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学习电子通信技术课程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研究性思维,使学生在高职院校学习过程中学得一技之长。
作者:唐素霞 杨妮 单位:贵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通信技术专业论文:无线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摘 要:该文从无线通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出发,针对当前企业对无线通信技术专业人才的应用性和复合性的要求,对企业岗位的设置、人员的配置、员工能力的综合测评等,展开相应的探索和实践,并从企业的发展规划上,提出相应的人才培养战略。
关键词:无线通信技术 人才培养 企业战略发展规划 培养策略
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与发展,作为通信领域重要分支的无线通信技术,为企业构建无线网络平台提供了技术支撑。作为一家先进的、发展迅速的无线通信技术企业,如何结合企业的未来发展规划来实施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将人才的培养目标与企业的人才战略协调起来,以适应行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作为当前流行的热门技术,无线通信技术人才的培养上也需要通过一定的策略来实施。笔者将就相关问题展开论述,并提出相应的措施和方法。
1 在无线通信行业里,企业实施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
作为一家科技含量很高的无线通信企业,在实施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需要结合企业的发展战略,来适应社会对无线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注重员工的综合能力,不仅包括对无线通信行业所拥有的丰厚的技术性知识体系,还应该将员工的动手实践能力作为一项基本素养,为此,加大实践环节的学习和训练,让员工从实际工作中来提升自身的能力和水平,为企业培育更多的、高技术、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此,结合无线通信技术专业培育实际,从企业的各部门、各岗位进行分析,不断调整培育模式,以适应通信技术不断更新发展的现状,并将企业人才战略培育计划中,将规范的人才培养标准,建立在员工能力训练的基础之上,优化企业培训队伍建设,强化企业员工的教学管理能力,切实推进企业对高素质通信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的
实施。
2 无线通信专业工程实践能力的措施
2.1 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重新定位
随着社会化网络的形成,大规模的网络建设和业务也随之蓬勃发展,同时也使得无线通信领域的相关研究、开发、设计等环节也日趋复杂化与专业化,所以社会对于无线通信专业的人才需求量也在迅速增加。市场的需求决定了人才的定位,人才的定位决定了人才培养策略的具体构成。面对当前企业的具体实际,将无线通信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定位于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上。结合当前与生产及时线的设备制造、应用开发、运行维护和管理工作的应用型工程师技术要求,以适应当前无线通信产业发展的人才需要,锻炼员工扎实的专业基础,突出学习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络方面的基础理论,学习信息传输、交换、处理的关键技术和系统知识,以达到具有现代无线通信领域的设计、开发、调试和工程应用基本能力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2.2 分专业方向进行培养
无线通信技术发展迅速,对于专业技术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细化,信息产业部人事司将通信工程师分为九种类别,包括有线传输工程、无线通信公告称、数据通信工程等。企业培训部门结合具体的工作岗位,在进行分专业培养时,要结合企业发展战略需求情况,利用现有的培训队伍和实践能力训练条件,从员工的兴趣和基础出发,有针对性的开展分专业方向的培养计划的实施,为此,开展分专业方向的无线通信专业培训计划,可以实现员工的自主选择,也能够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促进其更深入的参加专业研究和实践的过程中去。
2.3 优化专业技能培训课程
应当结合市场和岗位的要求,归纳出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所需要的知识和对应的技能要求,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相应的课程培训计划和结构。比如在核心课程群中,应该将数据通信与网络课程群、通信理论课程群等作为重点来实施。
在课程教学中应当从知识与技能的整体培养着手,针对应用型符合人才培养的特点,密切关联企业人才岗位和职责能力的要求,突出无线通信专业必须的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进一步的突出课程的实践性和针对性,提升员工学习的效果与实践能力。
2.4 实践技能和能力的培养
根据应用型无线通信技术专业人才的要求,应当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加综合实训、综合设计与科技制作等实践环节,带领员工从实践中来发现问题,展开讨论,解决实际问题,以适应无线通信技术对专业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在对专业理论知识进行实践过程中,比如对电磁场与电磁波的学习和分析,对高频电路的实践和分析,对对微机原理和接口技术的学习和实践中,充分发挥员工对知识的认知和理解,从实际工作中来加强其对具体设施、设备的综合性运用,以提高对工作岗位的胜任力。
2.5 加强对通信工程职业化训练
作为通信工程和研究的工作人员,必须从各种通信业务和设备中了解和分析其在通信工程中的作用,从而结合相应的通信协议和接口参数,来改进和提高通信设备的利用率和工作效率。比如了解所在行业的通信设备的安装和设计规范,国内与国际通信过程中所须遵循的技术要求和标准等,提升员工的职业化素养。
总之,无线通信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建立在企业发展的规划上来,结合岗位对员工的实际需求,从应用型、综合型的人才战略上来调整培训课程和计划,使得员工在理论知识的指导下,利用实践训练和工程应用,来建立知识与能力之间的桥梁,从而实现对企业通信技术人才的发展。
通信技术专业论文:中职通信技术专业工学结合教学与实践之探究
摘要:中职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理论与实践脱节是近年来的不争事实,而企业对中职学校毕业生最为迫切的需求是过硬的综合职业素质。因此,中职教育必须改革目前的课程教学模式,改变和完善现有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通信技术;工学结合;教学;实践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的颁布和实施,给职业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它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职业教育必须是工学结合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的应用,不断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和综合素质,将学生培养成“有爱心、守纪律、能吃苦、懂技能、善创新”的技能型人才。《通信技术专业工学结合课程开发与实践》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培养技能复合型人才的必然要求。我校通信技术专业是三门立项课程――《化妆品生产与检验》《电子综合设计与工艺》、《移动通信终端设备的原理与维修》之一。它建设阶段开发过程具体如下:确定培养目标通信行业社会调查工作岗位调查工作过程调查职业能力分析确定课程体系。
一、调研通信技术人才的现状
课题小组经过对电子通信行业进行社会调研,了解企业对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包括理论知识,技能操作、企业规模、产品介绍、工作岗位设置等。我们调研了广州地铁、国联通信、广东广信通信服务有限公司、深圳市兴意达通讯技术有限公司等大中型企业。发现企业对毕业生的满意度不高,认为技术、技能优势不明显,实际工作能力较低。但他们还是需要大量通信专业的技术人才。
此外,对我校通信专业400多毕业生进行回访调查发现,用人单位认为学生的理论知识、基本技能的不足。具体表现有五个方面:(1)对半导体器件、电阻、电感、电容的识别差、检测、仪器、仪表的使用能力低;对贴片元件知道甚少;(2)安装调试的实际操作不熟练,焊接技术不好;(3)基本电路的形式、作用、及简单估算等理论基础知识不扎实;(4)不具备企业职工所需的职业素养和综合技能;(5)不具有自我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以上问题,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必须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
二、通信技术专业的课改实践
中职学校通信专业的毕业生多从事本行业生产及时线的电子与通信产品的装配和售后维修服务的技术。所以专业教师应把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上。改革课堂教学方式以工学结合的教学效果为主线。实现移动通信一体化教学。笔者认为:一是教学设备要保障教学的需要;二是制定以技能为主线,理论知识穿插其中,以专业岗位的需要和相关技能一体化的教学专业课;三是主讲负责制:一体化教学应由同一位教师承担,课程讲授中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在教学场地、教学内容、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技能训练融为一体,达到了师生互动的目的。可以采用以下现代教育技术的设备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观察物体的内部结构及运动过程。
对于比较精细、贵重的电子通信设备,不能让学生拆开观察,就要借助于幻灯机及投影仪,用幻灯片或投影片展示整个设备的装配过程。为了帮助学生观察清楚,可将各种零件涂上不同的颜色,有些局部结构的尺寸太小,不易看清,可以将图像放大,使所有学生都看清楚。将实物变得更为醒目。
(二)充分展示生产现场的教学活动。
采用电影电视录像展示生产现场,在某些方面还比现场教学优越。因为:(1)可以有秩序地进行教学,保持课堂的良好气氛。(2)在较短的时间里,能把许多生产过程的不同情况向学生逐一展示,进行分析比较。(3)展示生产现场可以和讲课很好地结合起来,需要详细讲解时可以暂停在某一图像上,重点部分可以反复放映,加深印象。(4)有些生产车间噪声很大,或有粉尘、有害气体等,不适宜进行现场参观。采用电影或录像就没有这些弊端。
(三)运用录像技术,帮助学生自行纠正错误。
在中职学校,学生无论从提高提高文化素养还是操作技能方面,都应有谦虚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实操动手能力。学生一开始多数都达不到要求,而且还不知错在哪里。如果将学生的实操各个动作摄成录像,然后由本人及其他学生共同分析,比单纯的教师指导有效得多。
三、专业课程的工作项目分析
(一)学习内容与要求。
《通信技术专业工学结合课程开发与实践》课程要求学生对移动通信终端设备的基本概念、基本工作原理和典型设计,对电路组成有较的了解,它是培养学生成为能够在移动通信终端设备生产、销售、服务和管理及时线工作的初、中级专门人才的基础。它与“移动电话机维修员技能鉴定(中级)”考证相结合的教学中,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专业素养的养成具有支撑作用,其主要学习内容有五个工作项目:(1)移动通信终端设备基础:(2)移动通信终端设备基本电路分析与维修;(3)移动通信终端设备综合实训;(4)移动通信终端设备其他电路分析与维修;(5)新产品案例。
通过学习能够达到以下要求:(1)能正确识读移动通信终端设备的电路图;(2)能识别、测量移动通信终端设备中的各种贴片元器件;(3)能使用常用通信测量仪器、仪表对移动通信终端设备进行信号测试和故障分析;(4)能正确判断和处理移动通信终端设备的典型故障;(5)能熟练使用焊接工具(电铬铁、热风枪)拆、焊SMT、BGA及各种元器件;(6)能熟练处理移动通信终端设备软件故障的能力;(7)能通过国家移动电话机维修员中级的技能鉴定与考核。
(二)开展课堂教学实验活动。
现以手机触屏失灵为例,说明手机检修的基本方法是否有效和正确,必须通过课堂教学来验证。在教学中采取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构建接近真实工作环境的教学情境,以行动为导向组织教学过程。手机的更新换代是非常快的,若再讲授手机诺基亚3210的原理和维修显然是与实际应用严重脱节的。使用触屏手机时,会遇到触摸出现故障而不能使用。这是由于触屏是比较精密的设备,因使用频率高,而易造成故障的出现,触屏失灵就是手机故障的典型案例,在教学实验活动中,可先将学生分组,组员根据学生情况好差搭配。提倡相互帮助,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倡以激励为主, 使教学变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对小组进行指导,解决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表扬与批评均以小组为单位,这样的形式,可使先进的学生增强责任心,帮后进同学增强自信心。然后根据教学资料在教师指导下小组进行手机触屏失灵检修教学设计,见图1;再将手机检修的全过程整合为手机触屏失灵故障检修流程框图,见图2。
通信技术专业论文:论高职教育中的通信技术专业教改思路
摘要:文章论述了加强通信技术专业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验课程改革的途径提出了具体方案,提出了要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设计教学体系和培养方案,树立人才培养要积极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思想。
关键词:就业能力;应用技术型人才;综合应用能力;教学改革
伴随着中国电信业的持续发展和电信市场的逐步放开,且我国的移动电话用户数和固定电话用户数已成为世界及时,中国通信市场的增长规模将为全球电信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各大通信跨国公司纷纷瞄准世界较大的市场――中国,而中国通信市场的重要性也是伴随着我国通信产业的改革和市场开放的不断进展而日益被跨国通信公司所重视。随着全球产业重心的转移,通信设备产业的全球化趋势将愈加明显。在中国市场的成功,就意味着可以赢得全球的竞争优势。与此同时,我国土生土长的自己的通信企业也在异军突起,一跃成为国内知名、国际有影响的大公司,发展迅猛。不管是外资要打入国内市场,还是本国公司要把握竞争地位,取得发展,其人才培养是要考虑的首要因素。为了顺应市场对通信人才的大量需求,许多高职院校都开设通信技术专业。但由于通信技术专业是一个跨专业、多学科的高新技术专业,它涉及多个领域,是一个技术含量高、知识更新快、办学要求高的专业,且该专业在我国开办时间晚,缺乏办学经验。尽管许多开办该专业的院校都在积极探索该专业的专业建设形式,但在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能力结构等方面还存在着一定问题。笔者在几个地区通信行业进行了市场调查。调查情况表明:通信企业中迫切需要介于工程师与普通操作工人之间的一线的技术型、应用型和创新型专门人才。他们能正确领会和执行主管工程师的技术意图,且能反馈实施中的技术问题和改进方案;在管理上介于业务经理与基层管理之间,能有效贯彻上级的管理意识,且能实施和改善基层的业务管理。这就要求通信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就业能力有一定的适应性,突出一专多能、一岗多能,上可担任技术主管、业务经理直至企业经理,下可担任工程师(技师)、普通技术员甚至于直接从事技术性很强的一线操作工。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该专业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培养,把握该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定位,积极创新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设计通信技术专业的培养方案
通信技术专业的培养方案要以学科发展为基础,以课程体系和教学改革为核心,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1.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整合通信技术类课程,构建适应通信科学发展的教学体系。在课程体系的安排上要突出现代通信的五大技术:传输技术、复用技术、交换技术、网络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加强电路的基础知识学习,增设电子电路EDA技术方面的课程,突出当前电子技术新器件和新技术的应用。人才流动已成为一种熟悉的社会现象,高职教育的目标必须随之作相应调整。教学计划既要着眼于当前专业职业能力的需要,又要十分注重学生对职业岗位变动的良好适应性并具有就业弹性。这就要求教学计划应保障学生具有必需的基础职业能力,使学生获得可持续学习的本领,由终结教育演变为终身教育,在终身学习过程中造就新一代劳动者。
2.在教学过程中重视计算机辅助分析与设计的教学手段。随着集成技术和EDA技术的进步和FPCA、CPLA器件的出现,技术类课程体系和内容应作相应的改革,同时在应用设计和实验手段上应使用EDA工具和PLD方法。EDA(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c,电路设计自动化)软件在电路行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主要功能在于帮助学生验证电路设计方案的正确性,提高学生利用电脑进行电路设计的水平。重视Electronics Workbench软件、SPICE(Simulation Program with Integrated Circuit Emphasis)模拟电路仿真软件、MATLAB通信系统的分析和仿真软件在实践教学环节中的辅助作用。把嵌入式系统的教学引入到课程体系的改革中。嵌入式系统被定义为:以应用为中心、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软件硬件可裁剪、适应应用系统对功能、性、成本、体积、功能严格要求专用计算机系统。嵌入式计算机在应用数量上远远超过了各种通用计算机,一台通用计算机的外部设备中就包含了5~10个嵌入式微处理器,键盘、鼠标、软驱、硬盘、显示卡等均是由嵌入式处理器控制的,在制造工业、过程控制、通讯、仪器、仪表、汽车、船舶、航空、航天、军事装备、消费类产品等方面均是嵌入式计算机的应用领域。嵌入式系统是将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半导体技术和电子技术与各个行业的具本应用相结合后的产物。这一点就决定了它必然是一个技术密集、资金密集、高度分散、不断创新的知识集成系统。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以讲授为主向以互动教学方式为主转变,改革填鸭式的单向灌输及一支粉笔和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及能力培养。要逐步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教师只要给定学习任务、学习进度,安排自学,并要求学生写自学笔记,完成作业,同时在作业习题中有意设置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含量。教学中采用专题讲座、答疑辅导、课堂讨论等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的核心,自学能力是创造能力和其他各种能力的基础。在以学习为基础的经济中,个人的成就取决于勤奋学习、善于学习。我们强调学生要勤奋学习、善于学习、终身学习。引导学生如何学习,学会学习将会使学生终生受益。例如在“信号与系统”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讲述信号与系统的基本理论、方法及其主要应用,形成一个完整的内容体系。并采用逐章对偶和类比的方法展开后续课程“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的教学。
4.改革考试方法。考试中除采用传统的闭卷考试方式外,还可结合所授课程的主要特点,采用其他的方式,如全开卷考试方式:试题中增加设计性、灵活应用、深化概念等方面的内容;半开卷考试方式:考试前学生对本课程进行小结,考完后小结随试卷一同交上;或者采用论文、大型作业、口试等考试方式,加强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二、改革实验课程,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应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例;应用型人才不是化的执行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在技术应用领域中要体现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这种职业素质。因此我们要强调学生创业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要通过实验课改革这个环节来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实验室建设应充分体现其先进性、综合性、开放性和实用性。实验室建设应集实验教学、科学研究、工程训练为一体,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营造良好的环境。实验室建设要以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为依据分层次建立不同类型实验室。如建设基础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综合实验三层次实验室。
1.基础性实验室。教学目标:主要培养学生仪器使用、电路安装、调试故障分析、数据处理等方面的基本实验方法和技能。内容包括:电路、模拟与数字、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的基本原理性电路,通过实验对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进行验证,巩固学生所学的基本知识,教学方式可采用理论授课与实验基本训练相结合,并引入计算机辅助分析与设计的教学手段。
2.设计性实验室。教学目标:以培养学生基础电路和基本器件设计能力为宗旨,发挥学生进行实验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内容包括:单元电路和小系统的设计,这种训练放在课程设计阶段完成,学生可先进行仿真设计,采用积木块构架整体的方式,在逐一完成单元电路设计的基础上集成复杂的系统电路。
3.综合实验室。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手段设计专用集成电路的能力。内容包括复杂系统设计、可编程器件及应用、系统仿真与虚拟实验、DSP技术及ASIC技术等。这种训练可放在毕业设计阶段独立或协同完成,通过这个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创新能力、独立工作能力。
三、提高学生的综合就业能力,培养创业的思想观念
由于该专业学生需要有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和自学能力,因而在课程体系的改革中应增加提高学生的综合就业能力、培养创业的观念的课程内容。职业能力不仅是操作技能或动手能力,而是指综合的称职的就业能力(Competence),包括知识、技能、经验、态度等为完成职业任务所需的全部内容。社会上需要大批适应能力强、具有灵活性的技术人员和管理干部。因而,当前需要建立一种广义的能力观,与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更趋一致的能力观。现代社会教育能力观已由狭义的岗位技能拓展到综合素质,由单一的满足上岗要求走向适应社会发展。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等应用技术型人才,他们的工作环境大都是工作现场,他们的工作行为经常是相互联系着的群体活动,而且他们往往是现场工作群体的组织者、领导者。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综合称职的职业能力的内涵不仅是操作技能或动手能力,还应包括十分重要的合作能力、公关能力、解决矛盾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非技术的职业素质,即上世纪80年代初德国企业界提出的“关键能力”。为了适应21世纪新的挑战和变革的需求,教育改革必须包含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这种能力无论对工资就业的形式还是自我谋职形式都同等重要。“创业能力”是指工资形式就业以外的“自我谋职”能力。这种能力与市场行为相结合,就是大批企业的建立。大批企业的建立可以为现代经济提供大量的工作机会,既可以加快农村的发展速度,又可以缓解因经济转型导致的城市的就业压力,增进社会的安定团结。毕业生的就业率是衡量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就业率包括工资就业的形式和毕业生自谋职业。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
专业教学改革要立足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没有教师的积极参与,改革不可能成功。要给学生近期的知识,关键是要提高教师队伍的质量。教学成果和科研成果要同等对待,要建立一支朝气蓬勃、有事业心、高质量的教师队伍。让教师参与产学研活动与校企合作是提高高职教师队伍的质量的基本途径。
总之,确立新的教育思想观念,根据未来社会的需要建立通信技术人才合理的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既要重视课程内容改革,更要重视教学过程的优化,在改革中突出能力培养,特别是通信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强实验教学改革,重视教学与科研结合,建立一套科学的通信技术专业教学管理制度,是高等教育提高办学质量的必经之路。
通信技术专业论文:“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通信技术专业课程中的应用
摘 要: 本文从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角度探索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主要从实际教学出发,对目前中职学校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分析,阐述如何解决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相结合的问题,凸显探索理实一体化教学的优点及意义,并提出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通信技术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 理实一体化 通信技术专业课程 教学应用
一、问题的提出
在职业教育“把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大环境下,教师积极转变职业教育教学理念,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当前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教学改革不仅是某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更多的是教学理念的改革,从而达到促使学生用心、用手、用脑学习的目的。
传统教学尤其是理论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填鸭式”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很难使学生用心、用手、用脑学习。转变教学观念,以行动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监督者和陪伴者,把课堂交给学生,强化课堂教学效果。可是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实现?中职学生如何回到课堂?对学生没兴趣、缺乏自信、不参与理论教学等问题,教师如何将这些落到实处,才是真正值得教师深思的,即教什么,如何教?
二、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目前,中职学校普遍存在这样的情况:班级人数多,难控制;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积极性不高,沉迷于玩手机;上课不配合,不参与;自控能力差,依懒性强;学生基础普遍薄弱。
中职学校过于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关注岗位对技能的要求,却忽视理论知识的学习,致使学生发展后劲不足。理论知识以单一的、繁复的文字表述概念,抽象、枯燥,学生难于理解及接受,导致学习困难,出现厌学、逃学,甚至放弃学习现象。
在通信技术专业中理论性课程多,专业术语复杂、抽象,学生学习难度更大。理论课程的系统学习是学生以后发展、掌握近期技能、创新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要打破理论课、实训课的界限,有机统一,如何有效帮助学生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习兴趣、积极自信地参与学习是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理实一体化教学,即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突破传统理论与实践技能相互脱节、教学环节相对孤立的现象。将技能实践融入课堂,让学生直接在课堂上学到专业技能、就业技能。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不仅是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一体化,还是教师在知识、技能、教学能力上的一体化,也是教学设备及场所的一体化。它强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设定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目标,让师生教学有机合一,全程构建综合发展和技能培养框架,满足企业人才的需求,丰富课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
与传统教学法相比,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具有明显优点:
(1)通过引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上进心;
(2)学生综合性地思考问题,提高学习兴趣;
(3)学会如何学习,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4)营造创造性学习环境;
(5)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教学互动性强;
(6)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应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意义:通过探索理实一体化教学,消除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分割理论知识与技能知识的关系,学生难于把理论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缺乏理论的指导;增强教学的适应性和针对性,有利于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找准市场定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把理论与实践融于一体进行组合教学,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及技能,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动性,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适应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
四、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
为了进一步探索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我校通信技术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现在以《光传输技术》课程为例,按“明确任务制订计划确定计划实施计划检查控制评价反馈”的思路设计教学过程。
1.明确任务
任务驱动法及分组法的教学过程最能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地位,以就业为导向,按实际工作岗位设置任务,以学校通信技术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课为载体,以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分组,且不同任务轮流设组长,有利于实现学习互助及培养学生的协调能力。
安排任务前,要掌握课程及教学资源的特点,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让学生用飞秋(一款局域网聊天传送文件的即时通讯软件)聊天,学生非常乐意接受。再布置工作任务“以太网业务配置”,告诉学生只要完成这个任务就可以达到通信的目的。学生觉得可以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实现这一功能,积极性很高,引起学习动机。
2.制订计划
当学生接受了任务,接着下要获取信息,制订学习计划。在这个环节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给学生讲解核心内容及注意操作事项,指导学生在自主探索、组内讨论的基础上,把任务拆分,提出组内学习计划。如在“以太网业务配置”的任务中,可以将之拆分为“网络拓扑结构网元配置单板选择光连接时隙配置通道保护”等子任务,主要培养学生组织计划的能力。
3.确定计划
由各学习小组派代表展示自己的学习计划,通过全体学生的分析比较,提出建议并修改本组计划。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为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在学生计划中不涉及危险性操作及科学理论原则下,教师不参与学生工作计划的制订及工作步骤的确定,把课堂还给学生。
不可否认,学生之间存在个性差异,知识结构不同,思维方式不一样,意味着学习计划和最终学习结果不同。可能导致实训操作达不到预定的结果,那也没有什么关系,学生有“犯错”的权利,应该允许不同学习结果的出现。教会学生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同时对他们提出新的问题,教师应该就新的问题做出相应的引导及适当的分析,避免学生学习半途而废。当然,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对教师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