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管理论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企业信息管理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企业信息管理论文

企业信息管理论文:电力企业信息管理论文

一、电力基建物资仓储信息管理系统概述

电力基建物资仓储信息管理系统所涉及到的信息庞大复杂,其管理好坏对整个电力基建物资管理成效具有很大影响,所以实现高效率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具体管理过程中,电力企业首先应该根据相关合同条款实现物资动态实时管理,并且根据使用情况进行分类管理。概括来说,电力基建物资仓储信息管理需要实现以下功能:信息采集录入、数据检索统计、系统安全管理和数据显示打印等等。电力基建物资仓储管理系统通过对设备合同管理实现出入账、催缴业务和信息核查的管理功能,通过对设备接收、分发和专用工具的系统管理实现物资的实时跟踪管理。其中设备管理要从“费用”和“技术”两个方面入手,形成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基建物资仓储管理系统的信息采集和输入主要输入的是物资数量、价格、作用、去向等信息输入计算机系统进行综合化、统一化管理;数据检索统计主要是按照物资相关信息进行编码查找,比如通过设备KKS编码建立系统台账,此外系统还能够自动实现物资数量统计;数据安全管理需要设置数据安全证书或者系统密码保障数据的安全性和性,系统还能够根据用户管理内容不同设置不同访问和操作权限;数据显示和打印为物资管理提供了较大限度的灵活性,实现数据传输和显示功能。

二、电力基建物资仓储信息管理的主要内容

电力基建物资仓储信息管理系统作为物资管理主要工具,需要处理极为庞大的数据信息,使得管理系统条理化、规范化、系统化和条理化。电力基建物资仓储信息需要实现信息管理的智能化,能够自动形成台账和合同明细账,包括出入库信息、编码、单价、供货部门、项目合同等信息。

(一)电力基建物资仓储信息种类分类电力基建物资仓储信息按照不同要求可以分为很多种类,比如设备信息、厂家信息、施工信息等等。信息种类应该是物资最基本的信息,无需加工整理,比如在招投标过程中对合同信息采集和定性,通过输入计算机系统信息进行模型建立,然后根据信息对比结果提高招投标信息透明度。

(二)电力基建物资仓储信息采集电力基建物资仓储信息采集需要对物资信息进行采集和整理,这项工作是最基本、最繁琐的基础工作,同时也是最为关键和最为重要的环节,信息收集需要将信息明确化,摒弃人员本身意愿和个人倾向,整理采集分布、分散、单一的信息,杜绝信息孤岛产生。优化信息项目管理做好项目分类和组合,比如电力企业汽轮、锅炉、热工和电气设备的信息采集需要凭借证书和台账进行集中性管理采集,并且由计算机进行统一编码输入,保障信息公开,达到数据共享的目的。

(三)电力基建物资仓储信息汇总分析电力基建物资仓储信息管理的信息分类,需要专业人员进行,通过必要的数据分析整理,及时查缺补漏,找出信息不足和错误,减少数据分类错误造成的信息混乱。信息汇总是按照信息本身特点进行总结,及时找出设备采购、计划、合同签订等环节的不同,做到有所侧重,找到客观不足,并且将信息分析透彻。信息汇总还可以采用扫描等手段提高电力物资相关图纸、合同的管理效率。建立网络归档系统,用户可以随意查询、移动、放大文档,并且进行无失真打印。

(四)电力基建物资仓储信息修正整改电力基建物资仓储信息并不是独立的“死物”,而是不断改变修正的,所以修正整改信息变得十分重要,比如对电力基建物资仓储信息的费用支出进行表格化实现费用的图像化,直观直接的估测费用信息,进行查缺补漏,对物资管理的决策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持。此外,信息修正整改可以验证项目立项、审批的可行性,缓解相关单位查阅信息、资料紧张的局面,为电力基建物资仓储信息管理提供更为的信息来源。

三、改进电力基建物资仓储信息管理的几条措施

电力基建物资信息管理是一项综合化、系统化的工作,不仅仅是技术方面的工作,而且要求从管理方面入手,提高系统安全性和性。在实际过程中,信息管理系统已经建立起来,但是由于各方面原因出现管理漏洞,很难多方位利用相关信息,造成工作效率低的情况。

(一)做好物资计划和采购供应,加强物价信息指导工作做好物资计划编制工作,需要根据工程具体情况进行工期、施工和融资等方面的信息采集,编制工程物资计划需求和计划申请报表,加强物资计划管理。物资采购和入库要尽量批量进行,保障物资品质优价,杜绝流通混乱、经营管理环节混乱的情况发生。在电力基建物资管理内部采用责任制,保障责任到人,充分发挥行业整体优势,适当进行调整。无论哪个单位或者环节的变动,都能够在信息管理系统中有所显示。电力企业物资管理工作过程中需要加强物价信息指导工作,并且作为调整概预算的依据进行物资采购调整。

(二)加强物资标准化管理工作,强化工作人员的业务意识和竞争意识某些电力企业虽然采用了电力基建物资仓储信息管理系统,但是由于各方面原因造成标准化管理工作难以实施,很难达到“凡事有人管,凡事有标准,凡事有监督”的标准。推广标准化管理需要及时收集、整理和传递市场信息,建立起以企业管理为核心的信息管理网络,按照国家相关部门的要求及时上报信息统计报表,充分发挥各级物资部门的机动性,减少基层资金占有率,提高物资管理水平。由于电力基建物资仓储信息管理十分重要,所以加强工作人员业务认识和竞争意识十分重要,以物资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作为工作人员工作水平的评定标准。定期进行员工培训工作,提高员工专业素质和道德素质。

(三)加强电力基建物资仓储信息管理的监督力度,协调宏观和微观方面的调控加强电力基建物资仓储信息管理的监督力度可以增设仓库信息管理和保管员信息管理亮相基本信息,在信息录入过程中调节物资数量的相关字段,减少后期工作量。相关物资出库必须有相关管理人员的签字,确保物资出库情况无误。为了提高宏观和微观方面的调控力度,需要建立内部信息交流和信息平台,实现工作流程自动化,加强实时监控和跟踪力度,实现信息文档自动规划管理,将物资管理系统扩展到体系层次,比如某个仓库的管理人员只要注册身份或者一条口令权限就能够实现远程网页浏览。信息管理需要一个积累过程,数据积累能够提供的分析趋向,为管理提供的数据支持,并且为企业决策提供依据。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电力基建物资仓储信息管理对于电力企业受影响十分巨大,不仅要求从技术方面进行改进,而且要从管理方面完善管理制度和方法,保障企业运行的需要。随着新技术和管理模式的不断涌现,电力基建物资仓储信息管理必将迎来新的发展前景,为电力企业发展提供助力。

作者:刘冰单位: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坑口电厂

企业信息管理论文:企业信息管理论文

1信息技术的发展阶段

1.1及时次信息技术革命———语言的产生和使用

距今3.5~5万年前,人类使用大脑存储信息,并开始使用语言交流和传播信息。语言的产生是历史上最伟大的信息革命,它标志着人类信息活动的范围和效率的巨大提高,人类的信息活动从此由具体走向了抽象。

1.2第二次信息技术革命———文字的创造

文字是代表一定内容的符号,它是逐渐从形象化走向抽象化。最早的绘画文字见于旧石器时期的洞壁,这种文字中的图画是各种事物的记号。后来,在绘画文字的基础上发展出了表意文字。文字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信息可以传得更久、更远。对人们历史的研究起到很大的作用。

1.3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

造纸技术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四大发明之一,对社会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在最短的时期内,导致书籍数量出现了增多的情况,并且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印刷技术以及造纸技术的出现推动了信息的传送效率以及传播速度,信息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1.4第四次信息技术革命———电信技术的普及

信息技术的发展从十九世纪的西方开始,到现在已经经过了一百年的时间。从电报、电话技术的出现到现代通信技术的出现,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对现代通信技术的应用效果也非常好,因此,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对先进的技术进行更好的利用,这样能够促进企业获得更好的发展。

1.5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同现代通信技术的结合

及时台计算机出现到现在已经经过了近百年时间,在这个过程中,计算机技术发展速度非常好,在各行业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因此,社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对计算机技术的应用非常普遍,利用这种技术,企业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立于不败之地。

2信息技术发展对企业信息管理的影响

2.1通讯能力的增强

通讯实力是衡量企业执行情况的规范之一。高速的通讯能力代表着企业可以更加敏捷的对外界的很多突发状况进行处理,同时也保障了企业内部信息交流的顺畅。从企业最初的发展来看,信息通讯凭借机构之间的语言通讯,直接对话以及电话、电报等形式;后来,网络的广泛运用,研发出了企业内部网络,创建内部网络,对企业内部和企业间的信息通讯都提供了方便的环境。

2.2工作效率的提高

工作效率的改善是企业管理中最关键的步骤之一。很多企业工作中都要进行信息的登记和传送,包含档案管理、存放和传送等。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脑和网络的广泛运用,企业的工作速度有着飞速的提升。信息通讯更加方便高速,文字处理能力增强,各种资料库能够获取更健全的综合。

2.3办公资源的节约

办公支出对企业的运营是一笔数目不小的开支,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节减了资源的使用。对之前的企业运营来讲,纸质资料的存放要耗费巨大的资源。使用电脑和网络技术,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纸张的使用。

3信息技术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

3.1信息技术改变价值链

信息技术向价值链每一环节渗透,改变价值行为的执行方式和链的本质。它也影响竞争范围,重塑产品,为企业创造竞争优势。每个价值链都是由物理部分和信息处理部分组成。物理部分包括所有执行价值行为所需的物理任务。信息处理部分包含获得、操作、传输执行价值行为所需数据的步骤。每个价值行为创造和使用某种信息。例如,后勤行为使用的信息包括:安排保障、运送速度和产品计划等确保即时有效的传递。服务行为使用服务请求/信息安排电话和订单;产品失效信息使企业能够修改产品设计和制造方法。信息技术同样对竞争范围也有很大的影响。信息系统能使企业在不同地域之间协调价值行为,例如,波音公司利用在线设计和国外的供应商进行工作。信息技术也可以在企业之间创造许多新关系,从而扩展产业竞争范围。

3.2信息技术改变产品

商品由物理以及信息两方面构成。信息方面包含商品特征,运用方式等,如便利性、可保护性以及服务程序。商品物理构成更为关键,不过当前更加可行的新技术是供应商品物理特征时,供应更多的资料。新技术能够把不含有物理构成的商品变为现实,例如电子报纸。,信息技术可以提升商品处置信息的性能。

3.3信息技术改变竞争本质

信息技术可以改变每种竞争力,从而改变产业吸引力,表现在:附有材料和商品信息的电子清单使顾客更容易评价材料来源,做出购买决定,从而提高购买力;信息技术复杂软件的购买需要庞大的资金投入,从而提高购买力,产业进入门槛;柔性制造系统可以更快、更简单、更便宜地提供高性能的产品,从而影响了替代品的威胁;订单和订货处理的自动化,加剧了销售产业的竞争,新技术在取代人的同时提高了固定成本,导致产业内部为争取客户竞争加剧。信息技术是企业创造竞争优势的重要杠杆。信息技术可以在老企业中创造新的企业。企业在价值链中有多余的信息处理能力,可以将这部分卖出去。例如,sears利用其处理信用卡帐户和规模大的特点对其他企业提供相似的服务。

4结束语

对企业本身以及企业合作状况进行分析,能够利用信息技术转变企业的价值关系,转变企业和其合作方的合作比重,进而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企业要抓住这个机会,拟定适宜企业本身的信息技术发展策略,转变企业的工作程序,使其和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够相配,进而为企业提升竞争优势。

作者:张瑞单位:哈尔滨市烟草公司

企业信息管理论文:三层架构企业信息管理论文

1系统功能

1.1订单管理

订单管理中主要是对订单的管理和订单流程的控制。可以对订单进行增删改查打印等操作,提交的订单审核通过后就可以发货给客户了。订单提供了新增、修改、查询、删除、提交和打印功能,列表中只提供了订单的大概信息,用户还可以通过详细查看订单的详细信息。这些功能都可以针对不同的角色设定不同的访问权限,其中超级管理员有所有的权限。业务员提交订单后就不能再修改提交后的订单了,因为订单进入了审核流程,经过公司各层领导审核,即按项目经理、业务经理、销售副总助理、销售副总、硬件部、生产部、软件部和仓储部逐一审核。如果该订单被重议,则业务员还能修改该订单。

1.2项目管理

项目管理主要是给企业软件研发中心使用的,和订单管理一样,都有项目列表和项目审核,除此之外还有任务分解和开发人员的工作日志。项目单的数据过滤是这样的:先获取登录用户信息,然后判断该用户是否需要进行按上下级机构过滤,如果需要过滤,则在获取数据源时过滤掉不是自己查看权限的数据。过滤的原则是:可以访问自己和自己下属部门的项目单。业务员与客户洽谈填写好项目单提交后,就开始了项目的审核,其中开发总监在审核到任务分解时还需要做任务分解,把项目分成若干个任务分配给开发人员。在任务分解里,开发总监、项目经理或者产品经理都可以对项目进行分解。在任务分解中,可以对任务新增、修改和删除,项目经理或者产品经理还可以添加日志,用户也还可以按任务名称或者任务编号进行模糊查询。

1.3调度管理

调度管理主要包含调度列表和终端库存。各办事处每周盘点库存一次,在调度列表中录入库存情况,然后再提交给总部审核。在调度列表中,用户可以新增、查询、修改和删除调度单,还可以查看调度单的详细信息,查询的条件主要有两个,按库存日期或部门查询。终端库存是显示一段时间内各办事处的库存报,这是通过存储过程来实现的。用户可以通过更改查询起始库存日期和截止日期来查看各个历史段的库存情况。

1.4基础资料管理

客户资料信息是一个公司的机密资料,就算是同一个企业的两个业务员,原则上也不能互相查看对方的客户信息,但是上级可以查看下级的客户信息。所以要做必要的过滤,即数据隔离。在初始化加载页面数据时,获取用户资料,得到用户的机构ID,根据用户的机构ID和需要过滤数据中的ID的层次关系,进行数据过滤,得到最终的数据源,显示给用户看。超级管理员的机构过滤条件为否,跳过数据过滤,在进行数据库查询时返回所有的数据,最终显示所有的数据信息,所以超级管理员能查看所有的客户信息。

2结语

本平台基于当今流行的三层架构开发技术,应用.NET设计并开发了一个具有高度可操作性、丰富用户界面、架构清晰、可伸缩性强的综合性服务平台,该平台极大方便了员工的工作,提高了他们的工作效率。

作者:章胜江 刘萍 单位:南昌职业学院

企业信息管理论文:电力企业信息管理论文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人才对企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复合型人才更为企业所需要,但在我国电力企业中,复合型人才较少,所以企业信息管理工作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我国部分电力企业的信息管理者不能应用信息化系统来实现信息管理工作,而就研究和开发信息科学技术、制造信息装备、开发和利用软件这三个方面而言,人才更为缺乏,所以企业要想实现有效的信息管理,需要培养和吸纳复合型人才[2]。

1企业信息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我国部分电力企业在信息管理方面缺乏完善和科学的制度,进而给企业造成诸多不必要的损失。尤其是个别企业对信息资料没有严格的管理,进而使资料信息外泄,这就给企业埋下了重大隐患。企业信息管理对企业存亡有决定性作用,而企业没有健全的信息管理制度,则不会达到企业信息管理的目的。

2解决电力企业信息管理问题的对策

2.1提高企业人员的信息管理意识

提高企业领导的信息管理意识是做好电力企业信息管理工作的保障和前提条件,因而,企业的信息管理应该引起企业领导的高度重视。首先,将信息管理工作增设到议事日程中,进而促进信息管理工作的开展;其次,电力企业设立信息管理工作的管理部门和监督部门,以便相关人员及时发现信息管理的不足和解决问题。针对以上两种措施的实施,可以提高企业领导和员工的信息管理意识,也可以促进信息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2.2提高企业员工的业务素质

首先,加强对企业信息管理者的业务培训,实现信息管理者对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管理技术的更多掌握和更好应用;其次,对信息管理者进行定期培训,不仅促进信息管理者及时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发展的新层次、新高度,而且可以提高信息管理者对信息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进而促使信息管理者的操作更加规范化,减少信息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3]。

2.3加强企业的信息管理队伍建设

首先,电力企业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加强人才培训,可以采取在企业内部培训和与区域内高等院校建立合作关系进行培训两种方式;其次,加强企业间信息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利用有效平台实现各个电力企业间的交流,进而使企业间实现发挥知识和资源互补的作用;再次,采取社会招聘的方式,积极引进高技术、高水平的人才;,采取校园招聘的方式,选择一批毕业生,并对其进行培训,从而加强电力企业信息管理队伍的建设。

2.4建立和完善信息管理制度

建立和完善信息管理制度是电力企业做好信息管理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所以电力企业制定规章制度时,首先要考虑周全,制度制度要涉及到方方面面;其次要依据信息化管理工作的要求;结合电力企业自身实际,从而可以促使信息管理制度充分发挥指导的作用[4]。

2.5积极进行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是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前提条件,所以,电力企业要充分利用有利的条件和资源,争取政府的大力支持,进而加大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投入成本,从而为电力企业搭建一个良好的信息管理平台,促进电力企业顺利开展信息管理工作。

3结论

综上所述,该文提出了电力企业信息管理工作的不足和解决对策,目的是促进企业管理者和政府有关部门信息管理意识的觉醒,进而将信息资源和技术应用于电力企业信息管理工作中,以提高企业信息管理水平和充分发挥信息管理的作用,从而促进电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王军 单位: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绛县供电公司

企业信息管理论文:供电企业信息管理论文

1供电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构成

1.1基础硬件平台

基础硬件平台包括计算机硬件平台、软件平台以及基于电力通信专网的传输网络、信息网络、网络信息系统安全防护体系等。硬件设施是构建供电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物质基础,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普及,这些早已不成为问题,但是计算机硬件设施更新换代很快,需要定期更新才能满足系统功能需要,而硬件设施的更新往往投资较高。随着云计算的广泛使用,采用云计算也有成为基础软件平台的可能,可以降低基础硬件设施的费用。

1.2基础软件平台

基础软件平台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接口系统等。操作系统常采用UNIX、Linux、Windows7和Windows8等。数据库系统常采用Oracle、MySQL、Access、VisualFoxPro、PowerBuilder等软件系统。接口系统可采用基于WEB服务、XML数据交换、专门接口程序等。

1.3应用系统

应用系统要涵盖供电企业全部业务范围,例如财务管理系统、电力营销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生产管理系统、物资管理系统、工程建设管理系统等。每一个专业系统还可再细分,例如电力营销管理系统分为客户服务管理系统、营销业务管理系统、营销质量管理系统、营销决策系统等;再如生产管理系统可分为生产计划管理、输电线路管理、变电设备管理、配电设备管理、设备检修管理、设备试验管理和安全监察管理等。各供电企业可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管理模块。

1.4保障支撑

电力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标准、规范、规程等是供电企业构建信息管理系统的保障支撑。

2供电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方法

通过前面的介绍可见,供电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范围是比较广的,下面就以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构建方法为例进行探讨。

2.1现状与需求分析

构建信息管理系统必须顺应供电企业信息化管理的需要,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设计要考虑人力资源管理现状、系统建设的可行性以及功能需求。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包括员工构成情况,如学历、职称、年龄等。系统建设的可行性主要是分析技术支持的程度(如国家相关政策支持)和可能获得的经济效益等。功能需求就是考虑所需要设置的管理模块,如按照人力资源全生命周期管理需要分成人力资源规划与定员管理模块、组织结构管理模块、人事管理模块、人力成本规划及管控模块、绩效薪酬管理模块、培训管理模块、资质管理模块、招聘管理模块、报表管理模块等;从提高工作效率出发,可将系统设置为用户管理及权限控制模块、部门信息管理模块、员工信息管理模块、考核及薪资管理模块、统计分析管理模块、其他功能模块等。

2.2建设目标分析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构建要体现供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覆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范围,满足人力资源管理各业务环节的平台需求,实现人力资源管理全过程、全员参与管理的目标,因而系统总体要统一,但又要有局部的灵活性。

2.3总体架构酝酿

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有多种方法和途径,例如从开发过程出发可以考虑生命周期法和原型法;从开发立足点出发可利用面向功能法、面向数据法和面向对象法等;还可以采用模型驱动架构。以模型驱动方法为例,基于人力资源业务特点,参考相关模型规范建立信息模型、工作流程模型和安全模型等,这种方法具有较好的灵活性和扩充性。根据软件的功能需求,可设立数据脚本层、数据访问层、业务逻辑层、界面规则层和界面展示层5个层次。系统底层架构可考虑采用比较成熟的J2EE架构,能保障稳定性和后期维护性。对于中小型供电企业,用户端采用B/S模式,服务器端采用C/S结构更便于管理。

2.4数据库的建立

数据库设计的流程分为用户需求分析、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和物理结构设计。前面已经介绍了用户需求设计,下面讨论一下概念结构设计和逻辑结构设计。供电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对安全性有较高的要求,所以进入数据库要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因而要在数据库中创建登录表,并且为了防止登录用户任意修改数据库信息,还需要创建用户权限表,用于记录用户对数据库不同窗体的操作权限。用户登录表和用户权限表都需要用户编号,用户权限表还要有权限编号。员工基本信息表、家庭关系表、奖惩表、部门类别表依据同样的方法进行概念设计。对于每一个表都绘制出实体E-R图,这样每张表的概念结构就一目了然了。逻辑结构设计就是将实体E-R图转换成数据库所支持的数据模型。例如用户登录表的结构分为列名、数据类型、允许Null值三列,列名下有ID、Name、Pass三行;数据类型分别为varctar(5)、varctar(20)和varctar(20);允许Null值下为单选框。其他数据表类似。

2.5安全保障

随着计算机网络普及程度越来越高,信息管理系统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安全问题涉及面很广,既有系统本身的维护、使用问题,也有信息管理系统物理设备的质量问题,应对此种种问题应从多方面综合考虑,其中业务安全性、通信安全性、系统平台安全性需要重点考虑。业务安全性可从加强身份认证、细化权限管理和业务范围细分等几方面去实现。通信安全性主要表现在信息泄漏和信息劫持两方面,为此可采取适当的通信协议防止网络监听以及服务器身份验证防止身份诈骗。系统管理安全性可通过切分访问过程并进行过滤、严格限定权限来实现,同时对系统操作痕迹(业务访问痕迹和数据访问痕迹)进行记录。

3结语

信息管理系统是将管理科学、系统科学、行为科学与计算机科学、通信技术、信息科学结合起来的新兴技术,在推动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提升的同时,亦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供电企业生产环节复杂、对安全稳定性要求高,只有大力推进信息化管理进程,才能驶入可持续发展的康庄大道。

作者:杨蒙单位:广州供电局有限公司路灯管理所

企业信息管理论文:加强内部监管执行中小企业信息管理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问题的提出及文献综述;中小型企业信息系统制度方面分析;加强信息管理系统管理制度建设的对策、结论四个方面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提高了企业管理的效率和科学性、实际的运行中不可避免的引发各种问题、运用的相应技术不是很高、按照来源分为硬件故障、软件故障、人为因素、数据、服务及设备被偷盗、正式制度的分析、非正式制度的分析、我国信息管理系统的法律规范、加强中小企业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制度的健全及制度化、培养与使用企业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加强信息系统人员的培训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摘要:随着我国中小企业的信息化不断应用,管理信息系统的运行使中小企业的各方面效率得到很好的提升,但是在实际的运行中却由于企业中存在的管理制度松散、员工的意识缺乏等制度方面的原因,使企业信息系统得不到适当的维护,对企业的信息数据安全、信息获取效率都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加强中小企业信息管理制度层次的设计是有必要的。

关键词:中小企业信息系统制度问题分析与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及文献综述

随着我国中小企业开始实现信息化管理,运用信息管理系统来对企业生产进行管理,一方面,提高了企业管理的效率和科学性,使企业的生产、存储、财务、成本、控制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而另一方面,在实际的运行中不可避免的引发各种问题,其中包括信息安全性的问题,即存储在计算机或在传输中的文件和数据遭受到破坏和滥用,而且这种活动对企业的影响非常严重,例如:电子商务公司,如果网站出现故障,每天的损失会高达数额人民币,所以如何保障信息系统的安全,使其得到安全的控制,对于企业来说已经变的非常重要。目前,在我国的中小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内部构建中,经常可以发现由于制度和管理中的疏忽、松懈以及信息系统的监管不到位,所出现数据的丢失或者数据的信息反应迟钝,不能使管理者及时得到有效的信息,使其信息系统的发挥起不到其的效果,因此如何保障中小企业信息系统安全,加强中小企业信息的测控是非常必要的。

在目前关于中小企业的信息系统安全与效率方面的文章主要是集中在如何构建中小企业信息系统方面,涉及到中小企业信息管理制度这方面很少。如:杨斌、费同林(2002),赵宏中(2005),刘仁勇,王卫平(2007),在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方面提到了制度设计方面,但是没有把其作为一个研究重点,其他一些相似的文献基本是从技术角度探讨。从中小企业实际的成本收益考虑,一般来说,由于运用的相应技术不是很高,基本都是基础的软件系统,所以有必要对中小企业面临的制度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

二、中小型企业信息系统制度方面分析

首先,根据Laudon对企业信息系统面临威胁,按照来源分为六类:硬件故障、软件故障、人为因素、数据、服务及设备被偷盗,这些都是中小企业面临的问题,但Laudon从单个信息系统的角度进行分析,却没有把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管理制度考虑进去,在我国中小企业的信息系统建设上许多企业尽管设置了制度,但很大程度上都是形同虚设或者是制度管理存在缺失,容易导致中小企业信息系统实际操作上面临效率和安全的问题,下面具体从制度方面进行分析:

在中小型企业中,存在着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是人们有意识建立起来的并以正式方式加以确定的各种制度安排,主要包括法律制度、企业制度安排等;非正式制度,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逐步形成的习惯习俗、文化传统、价值观念,是形态等对人们行为产生非正式约束的规则,是那些对人们行为的不成文的限制。

(一)正式制度的分析

在中小企业中,正式的制度包括国家信息系统法律的规定和企业的信息管理制度方面,根据我国199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也只是从信息交换角度来保护整个信息系统的安全,对于企业自身的信息系统安全只是规定各企业根据自身情况自行制定,并没有对企业的实际业务中发生的关于信息系统自身安全进行风险标准规定,也没有一套正确引导进行风险防范的标准规定,所以中小企业的法规建立基本都是从企业各自实际出发,所以各企业的标准不一,导致安全隐患存在比较大。

从企业自己建立的信息管理制度来说,一般大型企业有明确的规定制度,包括维护、人员素质等方面都有明确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防范信息系统存在的安全隐患,并能够及时有效的进行相应信息的反馈,对企业的信息安全与企业效率能起到积极的作用。但对于中小企业来说,由于企业自身比较小,相应的信息管理系统人员比较缺乏,其维护也是谁操作谁负责,这样只能根据各企业自身人员的情况来确定其系统的安全程度,其次在效率方面,由于人员缺乏以及其计算机操作应用存在的不规范,信息交换、反馈也相对比较落后,或者根本起不到效率作用。

再次中小企业虽然有一定的信息管理制度规范,却由于监管不到位,主要是由于中小企业的机构比较小,维护人员、计算机使用都是由使用人员一人来完成,所以容易导致即使有制度,也难以执行,这也是制约中小企业信息系统的数据安全的主要原因。

(二)非正式制度的分析

在非正式制度中,意识形态处于核心地位,它不仅蕴含价值关键、伦理规范、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性,而且在形式上构成某种非正式制度的“先验”模式。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公司员工的思想和过去的传统操作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运行效果。

在中小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中,由于员工的意识不强,对于信息系统的维护、使用存在一定的松懈,信息操作员经常在值班时没有定期维护计算机及信息管理系统,只是在当其产生问题时才处理,这样很容易导致企业数据损失,如果信息备份不的话,可能由于人为操作或者计算机病毒的侵入会造成整个系统数据损失。

在这里非正式制度方面主要是指员工以往的旧做法对中小企业的信息系统安全的影响,对信息反馈报告在效率方面也会产生一定的负面作用,主要原因是领导层的要求不严格,操作人员的报告提交不及时等因素所致,因此非正式制度因素对中小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影响也是非常大的。

三、加强信息管理系统管理制度建设的对策

在加强制度建设中,主要从国家信息系统的法律制度建设、企业信息制度的设置与执行,再次就是信息系统中操作人员与管理人员意识的改变三个层次来考虑。

(一)首先在我国信息管理系统的法律规范中,不仅应该对信息交换中安全问题进行规范,而且规定信息系统使用公司对其管理系统的安全达到安全的低标准,这个标准是指从各因素方面来确定信息管理系统的一个安全性的低标准值,不仅能够使信息安全从法律依据上得到一个基本的系统安全标准,而且也能对公司信息管理系统起到强制规范性的作用。

(二)在制度设定层面,加强中小企业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制度的健全及制度化,也是保障中小企业信息系统安全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在信息系统运行过程中,信息系统管理部门应制定严格的服务器日常维护、巡视和记录制度、客户机维护、操作制度、用户管理制度、人员培训制度等等,并严格按照制度实施奖惩,从而从企业内部制度上认识到信息管理系统安全的重要性。

(三)培养与使用企业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除了领导层要高度重视外,设立一个既懂信息系统、又懂业务流程的复合型信息主管职位,也是非常关键的。在国外大学、大企业的CIO(首席信息主管),相当于企业级的领导,直接参与企业的重大问题决策。一个合格CIO,既能充分调动网络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又能把握企业信息化发展全局,并能随时为领导提供参考意见,起到了很好的监督作用,并对公司信息管理信息系统制度改善、监督、反馈上能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中小企业中也设立这样一个职位,从而使信息化系统成为企业运行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

(四)加强信息系统人员的培训,使其对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操作、安全等方面了解能够熟练的掌握。信息系统人员包括操作人员以及维护人员,定期对信息系统人员进行培训,不仅有助于了解信息系统的近期发展,而且能够使其从意识中不断了解到信息系统安全的重要性,使其操作、维护的规范化不断得到改善,从而减少由于非制度性因素所产生的信息系统安全问题。

四、结论

在中小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中,很大问题是由于中小企业的制度方面造成的,所以在企业内部加强其监管,使中小企业的信息管理制度得到很好执行是非常必要的,其次就是加强员工的素质培养,使其能够具有很好的业务水平,使信息管理系统得到很好的运行,并能够使管理层及时了解到企业的信息,保障企业的顺利运行;完善国家信息管理系统法律,是保障企业信息制度建立的重要标准,使中小企业达到基本的信息系统风险管理水平,从而从制度上使其信息管理系统得到很好的保护。

企业信息管理论文:动态企业信息管理论文

动态信息管理系统

(一)动态信息管理系统概述

动态信息管理系统就是能在信息管理系统运行时,进行该系统业务功能的扩展和升级。在对动态信息管理系统进行某项业务功能的扩展和升级时,一方面动态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其它业务功能不会受到影响或影响很小,影响越小动态信息管理系统的稳定性、性越高。另一方面扩展和升级的业务功能也能在短时间内以较小的资源开销实现,扩展和升级后的动态信息管理系统能稳定、运行。软件系统是信息管理系统的核心,以下的分析若无特别说明,信息管理系统均指其信息管理系统中的软件系统。

(二)动态信息管理系统的作用

无需停止信息管理系统来实现扩展和升级。如果是对动态信息管理系统的业务功能扩展和升级,不会停止信息管理系统运行,除非是动态信息管理系统的核心部分。

能持续、不间断提供业务处理和客户服务。对动态信息管理系统在运行状态下,进行某项业务功能的扩展和升级时,扩展和升级的业务功能也能在短时间内,以较小的资源开销实现,而其它业务功能不会受到影响或影响很小。

更加适应面向电子商务时代。在电子商务时代,动态信息管理系统应当支持Internet上的信息获取及网上业务交易的实现,使Internet网上业务处理能连续实现,企业因此而扩大业务,随时在线为客户服务。

(三)动态信息管理系统的特点

动态性。动态性是动态信息管理系统的根本特征,它反映了信息管理系统无需停止运行,在静态状态下通过插入、更新组件,来实现信息管理系统的扩展和升级。

组件化。动态信息管理系统的动态特征和组件的二进制热拔插的特点,决定了构建信息管理系统时,需采用组件技术和组件方法,以组件形式来实现,在信息管理系统运行时,插入、更新组件。

以高度体系结构为中心。一方面组件方法是以高度体系结构为中心;另一方面动态信息管理系统要能在信息管理系统运行时,插入、更新组件,关键在于信息管理系统运行时,动态组件的依赖关系,这需要用体系结构思想来构建动态组件的依赖关系。

动态信息管理系统开发方法

(一)组件技术及方法

组件是一种合成单元,具有以契约形式描述的接口,并只有明确的环境依赖关系,可以独立、部署,可由第三方合成。它具有如下特点:服务的独立交付。组件本身是为搭建一个应用程序平台的功能部分,组件之间是相互合作的关系。组件服务的独立交付是指一个组件是上下文无关的,组件之间没有嵌入式的相关性存在。

可复用的服务提供。组件是用规格说明描述的接口提供服务。对于组件的实现不拘于某种语言,相同规格的组件可以替换。组件的部署使得组件实现跨平台的可复用的服务。

(二)关于动态组件依赖关系的方法

寻求动态组件的依赖关系整理的方法,要根据动态组件的依赖关系整理的目的,对组件方法需进一步的具体化。分层业务组件方法就是对应用系统从需求分析、系统分析、系统设计一直到系统运行整个开发周期,按应用业务分解为若干业务组件,业务组件又可以分解成粒度更小的组件,在管理上划分为系统级和业务组件级,系统级负责整个应用系统的公共类组件、连接类组件、共用类组件的管理,业务组件级负责该组件内的协调、管理。在分析阶段、设计阶段,将依赖关系的分解最小化,即将动态组件的依赖关系分解一直到包含依赖关系中的元素的最小组件。形成系统级和业务组件级的动态组件的依赖关系表,为动态组件的依赖关系在系统级和业务组件级上的管理提供支撑。

(三)动态组件的依赖关系

动态组件的依赖关系:组件在运行状态下,组件全部功能均能正常起作用,所必需的组件支撑关系。研究组件的依赖关系,首先要将这种依赖关系以显性方式表现。用模型表达,A组件输出W,B组件依赖于A组件的输出W。W可以是一组数据、一个方法、一个重用、一个标记说明等。A组件的动态更新时,则由于它对B组件运行有支撑作,在此期间B组件运行将会被阻止,A组件的更新完成后,B组件才能运行,A组件的升级增加了功能,会给B组件升级奠定基础,B组件升级,需要有相应版本号的A组件,A组件与B组件的依赖关系,决定了A组件与B组件升级的一致性,这需要对组件版本号进行管理。输入A-B模型表达了组件的直接依赖关系,将组件的直接依赖关系用表格反映。

(四)依赖关系分类

时空分类:将开发周期的分析阶段、设计阶段、运行阶段等划分为分析空间、设计空间、运行空间等。在同一空间内的组件的依赖称为组件的空间依赖。不同空间的组件的依赖称为组件的时间依赖。从时空角度划分组件的依赖分为两种类型:空间依赖、时间依赖。从输入X角度划分组件的依赖关系分为:数据依赖关系、方法依赖关系、重用依赖关系、标记说明依赖关系。将在运行空间中组件的依赖关系称为动态组件的依赖关系(以下文中组件的依赖关系均指动态组件的依赖关系),将在分析空间、设计空间中组件的依赖关系称为静态组件的依赖关系。在此研究的是围绕组件的动态更新,在分析阶段、设计阶段针对动态组件的依赖关系,展开分析、设计、整理和管理,在运行阶段具有动态依赖关系的组件,其动态更新过程、方法、原理及管理的研究。

动态组件依赖关系的整理

在组件应用系统中的组件依赖关系首先要进行整理,以便高效、快捷地实施组件依赖关系管理,实现动态组件变更。依赖关系遵循三个原则:

禁止循环依赖。若存在循环依赖,动态组件变更将无法实现。动态组件变更的过程控制原理,在输入A-B模型中,若要对A组件进行动态升级,按进程管理中的信号量管理方法对A组件与B组件实现并发控制,B组件不能处于执行状态时,A组件的动态升级执行时,B组件的执行要求将被阻止,直到A组件的动态升级执行完成。按动态依赖组件变更的过程控制原理,A组件与B组件循环依赖将可能形成死锁。例如,若A组件与B组件相互直接依赖,对A组件和B组件同时进行动态升级,按输入A-B模型,A组件的动态升级需要B组件动态升级的支撑,B组件的动态升级需要A组件动态升级的支撑,那么A组件与B组件的动态升级必然相互等待形成死锁。

缩短依赖链。缩短组件的依赖链,能极大地降低组件依赖链的复杂性,提高组件依赖管理的效率。分层业务组件方法按业务建立业务组件,由于业务自身内部关联性强,业务之间关联性弱,分层业务组件方法使业务组件之间弱耦合,业务组件内强聚合,能在较大程度上缩短组件的依赖链。

依赖转移。为了使软件系统在运行状态下的组件较大限度地进行变更,简化组件依赖,需要对组件依赖关系实施转移。分层业务组件方法在需求业务阶段、分析阶段、设计阶段都应将减少跨业务组件的组件依赖关系,尽量将跨业务组件的组件依赖关系转移为业务组件内的组件依赖关系,并将跨业务组件的组件依赖转移为业务组件对整个应用系统的公共类组件、连接类组件、共用类组件等系统级组件的依赖。

动态组件的变更管理

(一)组件的依赖关系管理

并非应用系统所有的组件都允许在运行状态下变更,例如对动态组件的依赖关系管理的系统级组件,动态组件的依赖关系在管理上划分为系统级和业务组件级,动态组件的依赖关系以表格形式来表达动态组件的依赖关系,系统级的动态组件的依赖关系表,由系统管理,业务组件级的动态组件依赖关系表,由业务组件管理。动态组件变更的过程控制可由系统管理也可由业务组件管理,一般地,大型系统、分布式系统的动态组件变更的过程控制由系统管理,小型系统、集中式系统的动态组件变更的过程控制由业务组件管理,用户可根据具体情况决定。允许对业务组件级中的动态组件依赖关系管理的组件在运行状态下实施变更。

(二)基于动态组件依赖关系的组件变更

由系统管理的动态组件变更过程控制下,业务组件内依赖的动态组件变更管理过程:及时,向业务组件内的动态组件变更管理器组件提交组件变更申请,管理器组件检查变更组件,若该组件属于业务组件内依赖,则执行下一步,若该组件属于跨业务组件依赖,则向系统的动态组件变更管理器组件提交组件变更申请,然后结束。第二,判定该组件是否工作?若工作则等待,否则执行下一步。第三,将该组件所属业务组件的该组件依赖关系子表及变更申请交系统,系统按动态组件变更的过程控制原理实施组件变更。

系统的跨业务组件依赖的动态组件变更管理过程:及时,向系统的动态组件变更管理器组件提交组件变更申请,系统的动态组件变更管理器组件检查变更组件是否允许,若不允许,则结束;若允许,则执行下一步。第二,将该组件的组件依赖关系表或子表及变更申请交系统。第三,系统的动态组件变更管理器组件根据件依赖关系表或子表,实施动态组件变更过程控制。

结论

动态企业信息系统的开发,关键在于动态组件的依赖关系的分析、设计,基于分层业务组件的动态组件依赖关系方法,是从动态组件体系结构角度,在整个开发周期以构建动态系统为目标,各开发阶段围绕动态组件的依赖关系展开,形成动态组件依赖关系的分析、设计方法。从长远的角度考虑,企业管理信息系统面对在电子商务时代下新业务快速增长的过程中,在企业降低投入的条件下,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新业务功能扩展和升级能持续地快速实现。

内容摘要:动态信息管理系统是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平台,开发动态信息管理系统,需要采用新思路和新方法。基于分层业务组件的动态组件依赖关系方法,是从体系结构角度,在整个开发周期以构建动态系统为目标,在开发阶段以动态组件的依赖关系为主脉展开,形成动态组件依赖关系的分析、设计方法,从而为开发高稳定性和高性的企业动态信息管理系统提供了一种可选方法。

关键词:动态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分层业务组件体系结构动态组件依赖关系

企业信息管理论文:信息集成企业信息管理论文

摘要:企业决策所面临的信息孤岛问题已成为现代信息管理的瓶颈,从而引出信息集成技术理念。但单从技术角度来进行信息集成,并不能解决问题。信息集成是一个系统化过程,除了要依靠技术外,还要有相应的组织结构和人力资源的配置管理,它实际上是一个深入的企业信息管理问题。

关键词:信息集成信息管理策略企业信息

一、企业信息管理的发展

企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以系统的观点来看,它是由若干要素按照一定联系结合所构成的开放性的转换系统,其构成要素包括人、财、物和信息。企业的日常运作及发展,必须以获取所必需的信息为前提,而对信息的有效管理及充分开发利用,会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进而提高生产效益。

企业中的信息管理应该包括信息收集、加工整理、分析研究、利用等,其目的是保障企业所需信息的可用性。

1.传统手工阶段

在传统的手工方式中,信息管理的方式就是使用纸、笔来存储,以人员接触和交谈来传递,用语言、文字来输入和输出信息;管理工具无非就是文件夹、资料袋、以及各种标签、摘要卡片等。此时的企业管理主要面向物流与商流,信息因依附在其中而没有单独被企业加以管理,信息管理还没作为企业管理重要组成部分。

2.业务管理信息系统阶段

随着社会化大生产和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在企业运营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企业开始不断地应用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从最初的财务电算化到办公自动化,再到管理信息系统以至较复杂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和供应链管理等,此时信息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阶段也是企业逐步信息化的过程,企业使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自动化技术、通信技术及相应设备,对企业进行多角度的改造,以实现通过信息流来控制物流和能源流,进而通过信息资源开发,如利用OA、CAD、CAM、MIS、MRP、(II)、ES等来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3.信息集成阶段

由于在各种信息管理系统开发过程中,并无统一规划和标准,再加上系统开发对技术的依赖以及其它经济和人为因素,以至即使在一个企业内部,采用的信息管理系统也大不相同,比如系统所采用的数据库从简单的文件数据库到复杂的数据库都有,它们共同构成了企业的异构信息源。尽管这些信息管理系统能够分别支持企业的各个业务系统,但企业高层在多数情况下,为完成一项工作,可能需要访问分布在不同信息管理系统中的信息。而这些信息管理系统很明显难以满足这种需求。而在现代商业活动中,企业兼并、并购非常普遍的。在这种情况下,两个企业的信息系统能否实现交互,如何实现也就成了企业信息管理面临的问题。同时,在现代全球化竞争环境下,无论商务信息如何变化,企业管理层都要能迅速获取关于商务的任何一方面、任何一层次、任何一个角度的信息。而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在基于企业业务集成的基础上,通过信息集成实现企业整体各部的信息共享,在这个阶段人们开始从企业的整体商务环境出发来整合业务及相关信息系统,如,BPR、ERP、CIMS等。

二、信息集成的技术实现及所面临的问题

信息集成并非是利用各种信息技术实现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而是要从企业系统出发,保障系统中每个部分、在运行的每个阶段,都能将正确的信息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以正确的方式传送给需要该信息的人。

1.信息集成的技术实现

信息集成在技术上要实现企业系统各部分:(1)互联性(interconnectivity)就是通过接口技术使各部分单独的设备、各种单元技术连接起来;(2)互操作性(interoperability)是通过ETL或元数据等技术使企业系统中各有关应用软件或技术功能,彼此理解对方的操作指令并识出相应功能,能够实现相互操作,从而实现修改或共享数据库;(3)语义一致性(SemanticConsistency)指通过SBV(sharedbusinessvocabulary)和格式的标准化,提供给用户一个企业数据一致和正确的视图;(4)会聚集成(ConvergentIntegration)这是信息集成的较高阶段和最复杂形式,它包含了将技术与流程、知识以及人工效能之间的集成。会聚集成将使组织具有对市场机遇快速应变的能力和对本身重新配置的能力。

信息集成将涉及到很多技术问题,只有将这些技术通过系统设计和分析并加以规范化实施,才能形成一个敏捷型企业的信息系统。具体的技术有:数据库技术、数据仓库技术、Internet技术、电子邮件技术、目录服务技术、多媒体技术、图形图像技术、接口技术以及MDM(masterdatamanagement)、BPM(businessmanagement)、EAI(enterpriseappli-cationintegration)、ESB(enterpriseservicebus)、ETL(extract,transformationandloading)、EII(enterpriseinformationintegration)、ECM(enterprisecontentman-agement)等。

2.信息集成所面临的问题

企业信息集成面临的问题是一个非技术问题,它实质上是管理,“putenterpriseintoenterprisesystem”,即将企业定位到企业系统中。所以仅从技术角度出发,企业在实际开发或应用信息系统时并不会实现所期望的作用。Foxmeyer的系统开发使其破产;MobilEurope在信息系统上投资数亿美元,也不得不放弃;Dell为自己投资的系统居然不能满足其新的分布式的管理模式;当AppliedMaterisls发现与新系统相伴随的还有大的组织结构调整时,不得不放弃了系统。一系列的案例使人们开始怀疑在这方面的投资,有的人也把这种失败归咎于技术问题。但Davenport认为,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业务问题。企业在进行信息集成时,往往会把自己对此的理解强加在企业原有的策略、组织结构和文化上,为实现集成不惜剥离自己的一些强势业务部门或将原有的定制式的处理过程转向一般性的处理,而失去自己的竞争优势。这表明企业进行信息集成时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一个系统性、全局性的管理水平问题。

三、面向信息集成的信息管理策略

企业信息集成是分层次的,如参考文献中将其分为用户界面、人员、业务过程、应用、数据和元数据五个层次。但对于企业决策层来说,首先要明确的是如何理解信息集成。如今企业的成功主要取决与它的信息意识和对企业内外快速变化的适应能力,也就是说通过企业信息集成,企业要成为敏捷性企业,保障企业信息系统的透明性(visibility)和灵活性(flex-ibility)。信息集成的理论基础是工程思想和系统思想的结合,它不仅是用技术建立一个信息系统,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和模式,所以要进行企业信息集成时不仅利用集成技术开发、整合信息系统,企业的组织结构,人力资源机构也要做相应调整。

1.企业决策层

企业决策层首先要将信息集成作为一项事关全局的项目来对待,因为它不仅关系到企业的每一个人,甚至会涉及权利和责任的再分配,影响部分人的利益。建立以企业决策层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工作小组,着手制定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规范相关信息标准并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从组织上和措施两方面大力度保障信息集成的顺利进行。然后还要认识到集成所需要的时间一般会很长,短期内不能有所收益。要保障资金、人力的持续投入。2.企业组织机构

企业信息集成时,也要针对企业的业务流程重组企业各部门,进一步提升企业信息部门的地位,应在决策层设立专门办公室或工作小组来统筹企业信息集成及集成后的系统日常运作,比如建立直接由企业CIO领导下的信息部,部门主任或称经理负责整个企业的信息集成后日常运行所需的人、财、物管理,管理内容包括:专业信息管理部门与兼职信息部门的分工合作,不同部门信息基础设施的维护与更新责任,兼职信息管理人员的报酬分配以及全企业信息管理工作的工作制度(如全企业人员利用信息后的效果报告制度、获取信息后的上报制度、专业或兼职信息管理人员的工作制度、岗位责任制度、考核制度和奖惩制度)等等。此外,进行部门重组时,要注意保留企业的优势部门,要针对企业的具体业务流程来进行重组,建立起构架明晰、无生产冗余部分、权责明确的科学的企业系统,只有这样重组后的企业才能具有适应现代企业要求的扁平化组织结构。

3.企业人力资源配置及管理

企业在进行信息集成项目时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发挥企业中复合型人才的作用,带动全员参与。对集成后的企业信息系统的人员配置管理时,要视企业具体情况灵活安排,在企业决策层设置专门职务(CIO)来负责整个企业信息系统的发展规划及对企业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及信息管理框架的制定和维护。建立向CIO负责的工作小组或部门负责具体的技术、管理和开发工作。也可以在重组的业务部门中设立兼职岗位,除接受业务经理的领导外负责信息系统在本部门的具体信息内容管理工作,这一工作是向上一级的信息管理部门负责。在对这些人员进行管理时同时也要注意对他们的岗位管理、绩效管理和薪酬管理,如前所述的、信息集成系统日常运行管理中的兼职信息管理人员的报酬问题的解决(可在其工资的总数上加30%)和全企业信息管理工作的工作制度中建立全企业人员利用信息后的效果报告制度、获取信息后的上报制度、专业信息管理人员的工作制度等以及岗位责任制度、考核制度和奖惩制度等。只有全员投入到信息集成后的信息管理工作,才能发挥投入巨资的信息基础设施的作用,体现ERP的优越性。

企业信息集成的理论基础是系统思想和工程思想,它并非一个简单技术解决方案问题。如果那样,只会使企业投资的信息系统成为企业的成本中心,而不能成为企业生产效率提升的推动因素。企业在现有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进行集成时,除了要考虑到技术因素外,更加要注意的是管理思想的更新,以系统的观点从全局的高度对信息集成进行规划,从而促进企业的变革,转型为适应现代环境的敏捷型企业。

企业信息管理论文:工商管理论文:从知识管理的角度建立企业信息管理系统

提到企业信息管理系统(InformationManagementSystemforEnterprise-EMS),人们就会想到企业资源计划(ERP),客户关系管理(CRM),供应链管理(SCM),产品寿命周期管理(PLM),制造执行系统(MES),产品数据管理(PDM)等管理概念、理论和方法,以及各种各样品牌的应用解决方案与信息管理系统,如用友ERP、海艾迪C-EMS和M-EMS及SAP信息管理系统等等。我们同时也会想到这些信息系统会减少库存占用,降低成本,加快新品上市时间获得更多收益,整合企业业务流程,提高企业运营效率等等,但对信息管理系统能够有效地加强企业的知识管理(KM),减少对企业员工个人知识的过分依赖性等方面的作用却并不很清楚。

众所周知,任何企业都在不同程度上依赖于一定的技术和知识才可以生存与发展,尤其当今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的时代,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多的是知识与信息获取或使用能力的竞争。所以对企业的知识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是一个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改之地的关键。从事企业管理的人都清楚,企业的人才流失对企业意味着什么。长期以来,企业员工的个人头脑是知识的载体,人才流动实际上是知识在流动。那么如何实现人走而知识却可以继续在企业中留存呢?如何实现知识不仅在某个人头脑中,而在组织的系统中并持续发挥其作用呢?如何使企业的知识可以不断积累并让每个员工快速掌握而在工作中加以运用呢?如何使新员工可以迅速在老员工的基础上继续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呢?

一、什么是知识管理和企业管理

要弄清以上问题,首先,我们要从弄清什么是知识管理和企业信息管理入手。美国生产和质量委员会(APQC)对知识管理定义如下:知识管理是组织有意识采取的一种战略,它保障能够在最需要的时间将最需要的知识传送给最需要的人,这样可以帮助人们共享信息,并进而将其通过不同的方式付诸实践,最终达到提高组织业绩的目的。企业知识管理是以信息为基础的活动,通过组织性学习创造隐性和显性知识,并负责如何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方拥有适当的知识。微软总裁比尔盖茨认为:知识管理并不是从技术开始的,它始于商业目标、过程和对共享信息需要的认识。知识管理只不过是管理信息流,把正确的信息传送给需要它的人,以便让他们迅速地以信息为依据采取行动。

中外学者普遍认为,信息是企业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资源,信息作为资源,除了一般的可利用、有价值等特性外,还具备共享性、历史积累性、时效性和多次再生性的特性。而系统则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独立成分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如管理人员、生产工人、工艺、技术、管理、方法和组织机构、生产设备等,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即获取利润生产出社会需要的产品,而组成的一个生产企业就是一个系统。那么,要系统地利用信息这个资源,企业建立信息管理系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

企业信息管理系统(EIMS)就是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思想和方法,采用电子计算机、软件及网络通讯技术,对企业管理决策过程中的信息进行收集、存储、加工、分析,以辅助企业日常的业务处理直到决策方案的制定和挑选等工作,以及跟踪、监督、控制、调节整个管理过程的人机系统。

从目前已经大量应用的各种企业信息管理系统来看,普遍具有以下特性:

1.除了通用的管理软件和MRP(物料资源计划)、OA(办公自动化)、WFS(工作流系统)外,大多软件都需要做大量的需求分析,咨询顾问(多数都是行业内的专家)和企业各级员工在认真总结以往经验和企业发展要求的基础上,根据企业实际量身定做或在标准版本的基础上根据企业实际做大量的修改,所以具有行业专家特性及实际应用特性。

2.多数系统是从企业战略的角度出发,在全局和总体考虑的前提下设计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是从企业的人员机构管理、产品管理、系统权限管理、销售管理、采购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等系统的角度,考虑战略的实现性和信息之间的关联性、制约性的,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

3.具有历史知识的积累性和共享性。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能够将各部门和各员工的日常工作的关键数据,存储在数据库中,并能根据权限方便查阅和调用。

4.具有决策的支持性。所有的各种数据可以经过计算机的处理从不同的角度得到各种分析结果,并通过报警提醒的方式,使决策者在及时时间得到相关信息。

5.动态特性。由于信息的时效性和关联性,当系统中某一信息要素发生变化时,与之相关联的其他信息均发生变化。同时,由于企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要素均在动态发生变化,系统也要求能够适应这种变化。

二、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作用

从以上对于知识管理和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概念及特性等可以看出,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对于企业知识管理水平的提高具有很大的支持和保障作用,具体表现在:

1.知识,确保组织内的每个成员都能共享。在没有计算机、软件和网络通讯技术的前提下,企业知识的手段通常采用开会、发文件及书籍等手段,除了成本高而外,知识的传播速度、传播量、更新、查阅及查阅权限等等受到极大的制约。而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则有效地解决了这些问题,使知识信息交易成本大大降低,交易质量和效率大大提高,有力地发挥了知识在企业中的生产力作用。

2.确保知识获得的及时性。信息管理系统解决了跨地区、跨时间、跨单位、跨部门、跨员工之间的查阅障碍,只要是在有权限的前提下,知识需求者可以迅速通过系统找到自己需要的各种知识。例如目前的企业信息门户(EIP-EnterpriseInformationPortal)可以解决企业之间的信息及知识交流问题,另外企业信息系统可以与相关的网络连接,并自动按照组织内部成员对信息的需求进行筛选、分类和收集,并按照成员对信息的需求及时传送给需要的人,以解决知识时效性的问题。

3.提升组织或个人的隐性知识为显性知识,并保障两者之间的有效转换。在企业没有信息系统之前,员工的知识和经验仅存在自己的脑子里,部门的知识也在这个部门里,信息呈现孤岛状态。遗忘、人员流失和成员之间交流不畅导致企业的知识大多是隐性知识,而不能转变为显性知识,组织的知识难以积累。组织随着人员的流动、时间的推移不断地交学费,企业不能形成经验曲线,生产效率和竞争力也就难以提高。信息管理系统使个人知识得以沉淀,成员之间的知识得到共享和交融,企业对员工的过分依赖性降低,从而避免企业因某些关键岗位人员流失出现不可收拾的局面。

三、如何做好企业的知识管理

首先,我们要抓好企业的信息管理。知识管理着重于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相互转化,因为企业只有把国内外和自己企业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即显性知识,通过归类、整理、提炼迅速传递给需要它的员工,即转化为员工个人的知识———隐性知识,并运用到每项工作中去,才能对企业目标发生作用。信息管理主要集中在对已有的如书面化的、电子信息等显性知识的管理,在信息增值链上,要将数据提升为信息,并对其进行采集与选择、组织与程序、压缩与提炼、归类与导航等,对信息外部特征的加工和组织。在信息管理基础上,在根据企业和员工需求,对信息内容进行提炼、比较、挖掘、分析、概括、判断和推论等进行知识管理。

其次,要建立知识共享系统。知识管理是以共享和创新为主要目的,重点解决信息超载而知识匮乏的问题,重视人与人产生知识过程的管理。知识如果不拿出来与他人共享,将导致:(1)核心信息掌握在具体实施人员中,管理失控。(2)企业人员外流导致知识资产流失,大量核心技术被带走。(3)知识孤岛造成协调困难,效率下降。所以,在企业信息系统建设中,要坚持以获取企业内部和外部知识资源为核心;以产品的生产流程为核心;以个人知识与团队知识的相互交流和转化为核心;以正式交流与非正式交流的相互接轨为核心;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核心;以价值链的不断增值为核心和以技能培训为核心。

,把信息化建设作为知识管理的平台。传统的金字塔式组织结构和人际交流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不适合现代社会对知识的快速组织、整合和共享需要,计算机网络则为知识的获取、组织和共享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平台。企业在网络平台下,形成一种柔性的与变化的组织和扁平化的信息传递渠道。从知识管理的角度,建立信息管理系统,使人与知识资源有机结合,它将人、知识与现实工作任务整合起来,必将为企业管理带来实效。

企业信息管理论文:谈会计电算化在企业信息管理中的作用

我国目前许多大型企业基本上实现了管理系统信息化,而中小企业也有部分实现管理系统信息化,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会计电算化改变了会计数据处理方式和财务处理方式及内部控制制度,注重会计信息分析。所以应该强化会计电算化,增强会计信息的安全性和档案管理工作,使会计电算化向更深层次发展。如何将会计电算化融入现今的企业信息管

理系统之中,是现代化管理和会计自身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是现代科技发展的必然。

一、会计电算化与企业信息管理的关系

会计工作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企业的会计信息约占企业全部信息的70%,会计电算化系统在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如果把管理信息系统比作大脑,那么会计电算化系统就好比神经中枢系统,控制着整个系统的运行,会计电算化是整个企业信息化的重要保障。

会计电算化就是采用电子计算机替代手工记账、算账、报账及对会计资料进行电子化分析和综合利用的现代记账手段,是以电子计算机为主的当代电子和信息技术应用于会计工作的简称。

企业信息管理的核心是企业资源计划(ERP),它以供应链管理(SCM)为重点,以财务成本控制为目标,通过精心设计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把从原材料开始到产品服务整个过程企业所拥有的人、财、物、信息、时间和空间等资源进行综合平衡和优化管理。

如果一个企业真正建立起信息管理平台,那么基于模拟人工业务内容和流程,与实时发生业务处理、管理控制相分割的传统会计电算化,无论是从技术上,还是内容上都将发生一次质的飞跃。建立在企业信息管理化的崭新的会计电算化——“会计化系统”将是一个基于互联网的信息系统,是一个能与业务协同处理,能实时进行数据处理,实时管理控制的系统,是一个信息高度集成和共享的系统。它能随时查看各种成本费用的实际发生情况,变事后反映为事前分析,事中控制,随时利用账本一体化产生业务执行数据,为企业领导层正确决策提供、真实、的数据。

二、企业信息化管理对现行会计电算化的影响

1.对会计数据输入形式的影响

在企业信息化环境下,会计数据的输入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是书面形式的原始凭据在很多情况下被电子数据所代替,如电子商务产生的交易凭证、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自动记录的生产数据等。二是原始凭证的输入点在大多数情况下不在财会部门,而在产生数据的业务部门(如采购部门、销售部门)。三是大多数记账凭证将由会计电算化系统自动产生。会计数据输入形式的改变将对传统会计岗位的设置、数据处理流程、会计数据资料的生成与管理带来一系列的变革。

2.对会计数据处理内容的影响

传统会计数据的处理围绕会计要素展开,会计信息主要是价值信息,形成若干通用会计报表传递给信息使用者。会计的主要目的是确定资本价值和收益,信息使用者通过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等数据就可确定决策模式。这种会计方法的特点是提供的会计信息对所有不同信息使用者都是统一的、事先确定的、综合性的、单一计量的。在企业信息化环境下,数据库信息为整个企业信息系统共享,它存放的是企业最基本的经济活动事项的数据,而不是按会计要素进行货币计量并分类、归并和综合化的数据。利用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极强的数据处理能力,使会计信息化系统在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中的综合系统地位得到加强,由原来的以提供日常核算资料为主,发展到对企业的各类管理人员提供信息。

三、实现会计电算化与企业管理一体化存在的问题

1.人才问题

会计电算化与企业信息系统相融合,对相应会计人员的素质要求也较高,要求会计人员即懂得会计、又懂得管理,不仅熟悉会计电算化知识,又熟悉网络知识,既掌握会计业务知识,又能解决实际工作存在的各种问题。但目前相当一部分会计人员不能适应这种发展的要求,因此人才问题成为网络会计发展的一大问题。这就需要学校注意加强培养这方面的人才。

2.安全性问题

安全性问题是顺利实施网络会计的重要因素。在网络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垃圾文件泛滥成灾,网络黑客充斥其间,安全性问题已成为网络会计发展的生死攸关的问题。会计信息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重要机密信息,不得随意泄露、破坏和遗失。在网络环境下,大量的会计信息通过开放的互联网传递,存在被截取、篡改、泄露机密等安全问题,很难保障其真实性与完整性。所以必须将企业信息网络系统建成一个独立的局域网,并建立相应的网络防火墙,保障系统内信息数据的安全。

3.预防应对突发事件问题

为了减小意外事件对企业信息系统的损害,还要制订预防突发事件的应急计划,主要针对一些突发性、灾害性的事件,如火灾、水害、停电等。因此机房值班人员每日都必须检查相应设备运行是否良好,相应资源是否做好了备份。

企业信息管理论文:浅谈会计电算化和企业信息管理

1 会计电算化与企业信息管理的关系

会计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企业的会计信息约占企业全部信息的70%,会计电算化系统在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如果把管理信息系统比作大脑,那么会计电算化系统就好比神经中枢系统,控制着整个系统的运行。会计电算化是整个企业信息化的重要保障。

会计电算化是采用电子计算机替代手工记账、算账、报账及对会计资料进行电子化分析和综合利用的现代记账手段,是以电子计算机为主的当代电子和信息技术应用于会计工作中的简称。企业通过实现会计电算化,使财务人员从繁重的手工操作中解脱出来,从简单的核算向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决策的方向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企业信息管理的核心是企业资源计划(ERP),它以供应链管理(SCM)为重点,以财务成本控制为目标,通过精心设计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把从原材料开始到产品服务整个过程企业所拥有的人、财、物、信息、时间、空间等资源进行综合平衡和优化管理。

如果一个企业真正建立起信息管理平台,那么基于模拟人工业务内容和流程,与实时发生业务处理、管理控制相分割的传统会计电算化,无论是从技术上,还是内容上都将发生一次质的飞跃。其意义将不亚于从手工会计系统到会计电算化系统的飞跃。那么,建立在企业信息管理化下的崭新的会计电算化———“会计化系统”将是一个基于互联网的信息系统(传统的会计电算化是基于局域网的信息系统),是一个能与业务协同处理,能实时进行数据处理,实时管理控制的系统,是一个信息高度集成和共享的系统。它能随时查看各种成本费用的实际发生情况,变事后反映为事前分析,事中控制,随时利用账表一体化产生业务执行数据,为领导正确决策提供、真实、的数据。

会计电算化与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相融合,改变了传统的单一信息生成和传递结构,进一步加强了财务职能与企业各环节的密切联系。使企业的信息资源达到配置。

2 企业信息化管理对现行会计电算化的影响

2.1 对会计数据输入形式的影响。在企业信息化环境下,会计数据的输入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是书面形式的原始凭证在很多情况下被电子数据所代替,如电子商务产生的交易凭证、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自动记录的生产数据等。二是原始凭证的输入点在大多数情况下不在财会部门,而在产生数据的业务部门,如采购部门、销售部门以及办公自动化环境中。三是大多数记账凭证将由会计电算化系统自动产生。会计数据输入形式的改变将对传统会计岗位的设置、数据处理流程、会计数据资料的生成与管理带来一系列的变革。

2.2 对会计数据处理内容的影响。传统会计数据的处理围绕会计要素展开,会计信息主要是价值信息,形成若干通用会计报表传递给信息使用者。会计的主要目的是确定资本价值和收益,信息使用者通过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等数据就可决定决策模式。这种会计方法的特点是,提供的会计信息对所有不同信息使用者都是统一的、事先确定的、综合性的、单一计量的。在企业信息化环境下,数据库信息为整个企业信息系统共享,它存放的是企业最基本的经济活动事项的数据,而不是按会计要素进行货币计量并分类、归并和综合化的数据。利用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极强的数据处理能力,使会计信息化系统在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的综合系统地位得到加强,由原来的以提供日常核算资料为主,发展到对企业的各类管理人员提供信息。另外,基于互联网的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发展,大大扩展了会计数据处理的时空范围,远程处理、使实时监控成为可能。

2.3 对数据处理流程的影响。在企业信息化环境下,数据处理流程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是数据处理流程的起点由财会部门的凭证输入点扩展至企业的业务源头,进入系统的业务数据的性直接关系到系统数据处理的与否。二是日常的会计数据处理和信息输出均由计算机网络系统自动进行,除非出现计算机安全问题,计算机内部数据处理一般是不会出差错的。也就是说,只要保障输入的正确性,一般也就保障了处理和输出的正确性。因此,在计算机内部没有必要模仿手工处理流程进行账账核对和试算平衡处理,数据处理流程可直接根据实际的数据流来设计。

企业信息管理论文:探讨从知识管理的角度建立企业信息管理系统

提到企业信息管理系统(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for Enterprise-EMS),人们就会想到企业资源计划(ERP),客户关系管理(CRM),供给链管理(SCM),产品寿命周期管理(PLM),制造执行系统(MES),产品数据管理(PDM)等管理概念、理论和方法,以及各种各样品牌的应用解决方案和信息管理系统,如用友ERP、海艾迪C-EMS和M-EMS及SAP信息管理系统等等。我们同时也会想到这些信息系统会减少库存占用,降低成本,加快新品上市时间获得更多收益,整合企业业务流程,提高企业运营效率等等,但对信息管理系统能够有效地加强企业的知识管理(KM),减少对企业员工个人知识的过分依靠性等方面的功能却并不很清楚。

众所周知,任何企业都在不同程度上依靠于一定的技术和知识才可以生存和发展,尤其当今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的时代,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多的是知识和信息获取或使用能力的竞争。所以对企业的知识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是一个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改之地的关键。从事企业管理的人都清楚,企业的人才流失对企业意味着什么。长期以来,企业员工的个人头脑是知识的载体,人才流动实际上是知识在流动。那么如何实现人走而知识却可以继续在企业中留存呢?如何实现知识不仅在某个人头脑中,而在组织的系统中并持续发挥其功能呢?如何使企业的知识可以不断积累并让每个员工快速把握而在工作中加以运用呢?如何使新员工可以迅速在老员工的基础上继续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呢?

一、什么是知识管理和企业管理

要弄清以上新问题,首先,我们要从弄清什么是知识管理和企业信息管理入手。美国生产和质量委员会(APQC)对知识管理定义如下摘要:知识管理是组织有意识采取的一种战略,它保障能够在最需要的时间将最需要的知识传送给最需要的人,这样可以帮助人们共享信息,并进而将其通过不同的方式付诸实践,最终达到提高组织业绩的目的。企业知识管理是以信息为基础的活动,通过组织性学习创造隐性和显性知识,并负责如何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方拥有适当的知识。微软总裁比尔盖茨认为摘要:知识管理并不是从技术开始的,它始于商业目标、过程和对共享信息需要的熟悉。知识管理只不过是管理信息流,把正确的信息传送给需要它的人,以便让他们迅速地以信息为依据采取行动。

中外学者普遍认为,信息是企业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资源,信息作为资源,除了一般的可利用、有价值等特性外,还具备共享性、历史积累性、时效性和多次再生性的特性。而系统则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独立成分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如管理人员、生产工人、工艺、技术、管理、方法和组织机构、生产设备等,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即获取利润生产出社会需要的产品,而组成的一个生产企业就是一个系统。那么,要系统地利用信息这个资源,企业建立信息管理系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

企业信息管理系统(EIMS)就是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思想和方法,采用电子计算机、软件及网络通讯技术,对企业管理决策过程中的信息进行收集、存储、加工、分析,以辅助企业日常的业务处理直到决策方案的制定和挑选等工作,以及跟踪、监督、控制、调节整个管理过程的人机系统。

从目前已经大量应用的各种企业信息管理系统来看,普遍具有以下特性摘要:

1.除了通用的管理软件和MRP(物料资源计划)、OA(办公自动化)、WFS(工作流系统)外,大多软件都需要做大量的需求分析,咨询顾问(多数都是行业内的专家)和企业各级员工在认真总结以往经验和企业发展要求的基础上,根据企业实际量身定做或在标准版本的基础上根据企业实际做大量的修改,所以具有行业专家特性及实际应用特性。

2.多数系统是从企业战略的角度出发,在全局和总体考虑的前提下设计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是从企业的人员机构管理、产品管理、系统权限管理、销售管理、采购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等系统的角度,考虑战略的实现性和信息之间的关联性、制约性的,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

3.具有历史知识的积累性和共享性。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能够将各部门和各员工的日常工作的关键数据,存储在数据库中,并能根据权限方便查阅和调用。

4.具有决策的支持性。所有的各种数据可以经过计算机的处理从不同的角度得到各种分析结果,并通过报警提醒的方式,使决策者在及时时间得到相关信息。

5.动态特性。由于信息的时效性和关联性,当系统中某一信息要素发生变化时,和之相关联的其他信息均发生变化。同时,由于企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要素均在动态发生变化,系统也要求能够适应这种变化。

二、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功能

从以上对于知识管理和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概念及特性等可以看出,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对于企业知识管理水平的提高具有很大的支持和保障功能,具体表现在摘要:

1.知识,确保组织内的每个成员都能共享。在没有计算机、软件和网络通讯技术的前提下,企业知识的手段通常采用开会、发文件及书籍等手段,除了成本高而外,知识的传播速度、传播量、更新、查阅及查阅权限等等受到极大的制约。而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则有效地解决了这些新问题,使知识信息交易成本大大降低,交易质量和效率大大提高,有力地发挥了知识在企业中的生产力功能。

2.确保知识获得的及时性。信息管理系统解决了跨地区、跨时间、跨单位、跨部门、跨员工之间的查阅障碍,只要是在有权限的前提下,知识需求者可以迅速通过系统找到自己需要的各种知识。例如目前的企业信息门户(EIP-EnterpriseInformationPortal)可以解决企业之间的信息及知识交流新问题,另外企业信息系统可以和相关的网络连接,并自动按照组织内部成员对信息的需求进行筛选、分类和收集,并按照成员对信息的需求及时传送给需要的人,以解决知识时效性的新问题。

3.提升组织或个人的隐性知识为显性知识,并保障两者之间的有效转换。在企业没有信息系统之前,员工的知识和经验仅存在自己的脑子里,部门的知识也在这个部门里,信息呈现孤岛状态。遗忘、人员流失和成员之间交流不畅导致企业的知识大多是隐性知识,而不能转变为显性知识,组织的知识难以积累。组织随着人员的流动、时间的推移不断 地交学费,企业不能形成经验曲线,生产效率和竞争力也就难以提高。信息管理系统使个人知识得以沉淀,成员之间的知识得到共享和交融,企业对员工的过分依靠性降低,从而避免企业因某些关键岗位人员流失出现不可收拾的局面。

三、如何做好企业的知识管理

首先,我们要抓好企业的信息管理。知识管理着重于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相互转化,因为企业只有把国内外和自己企业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即显性知识,通过归类、整理、提炼迅速传递给需要它的员工,即转化为员工个人的知识———隐性知识,并运用到每项工作中去,才能对企业目标发生功能。信息管理主要集中在对已有的如书面化的、电子信息等显性知识的管理,在信息增值链上,要将数据提升为信息,并对其进行采集和选择、组织和程序、压缩和提炼、归类和导航等,对信息外部特征的加工和组织。在信息管理基础上,在根据企业和员工需求,对信息内容进行提炼、比较、挖掘、分析、概括、判定和推论等进行知识管理。

其次,要建立知识共享系统。知识管理是以共享和创新为主要目的,重点解决信息超载而知识匮乏的新问题,重视人和人产生知识过程的管理。知识假如不拿出来和他人共享,将导致摘要:(1)核心信息把握在具体实施人员中,管理失控。(2)企业人员外流导致知识资产流失,大量核心技术被带走。(3)知识孤岛造成协调困难,效率下降。所以,在企业信息系统建设中,要坚持以获取企业内部和外部知识资源为核心;以产品的生产流程为核心;以个人知识和团队知识的相互交流和转化为核心;以正式交流和非正式交流的相互接轨为核心;以解决实际新问题为核心;以价值链的不断增值为核心和以技能培训为核心.,把信息化建设作为知识管理的平台。传统的金字塔式组织结构和人际交流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不适合现代社会对知识的快速组织、整合和共享需要,计算机网络则为知识的获取、组织和共享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平台。企业在网络平台下,形成一种柔性的和变化的组织和扁平化的信息传递渠道。从知识管理的角度,建立信息管理系统,使人和知识资源有机结合,它将人、知识和现实工作任务整合起来,必将为企业管理带来实效。

企业信息管理论文:试述会计电算化对企业信息管理的影响

[摘要]本文从几个方面分析会计电算化对企业信息管理所带来的影响,以及如何能使会计电算化更好的为企业管理提供有效的会计信息,完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为企业管理服务。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 信息管理 内部控制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运用已渗透到各个领域,电子计算机数据处理技术已在会计领域广泛运用。会计电算化使会计人员从繁重的手工核算中解脱出来,大大提高了会计工作质量和会计工作效率。如何在提高会计处理的及时性、性的同时确保会计电算化的安全,已成为各电算化单位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大力推进.会计信息管理电算化进程,已经成为了企业管理的当务之急。

一、会计电算化对企业信息质量的影响

1.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影响

(1) 电算化会计系统改变了会计凭证的形式

在计算机会计中,由于会计处理高度集中在计算机内部,其处理高度自动化,而且会计信息主要载体变为磁介质。电算化会计系统中,会计和财务的业务处理方法和处理程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各类会计凭证和报表的生成方式、会计信息的储存方式和储存媒介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先反映会计和财务处理过程的各种原始凭证、记帐凭证、汇总表、分配表、工作底稿等作为基本会计资料的书面形式的资料减少了,有些甚至消失了。

会计电算化后,会计帐务的集中化处理,除原始数据的收集、审核、编码、输入由会计人员操作外,经济业务的记录和加工、会计报表的生成和查询等工作都可以通过计算机完成,这种数据处理的集中性使手工条件下的一些控制措施,在计算机会计中没有存在的必要。比如,编制科目汇总表、凭证汇总表等试算平衡的检查,总账明细账进行平行登记、账账核对、账证核对等,在会计电算化中由于核算程序的变化,这些控制已失去了其真正的意义。其次,手工会计中的一些平衡检查在电算化会计中将移入计算机系统内部,通过计算机程序体现出来。如,记账凭证的借、贷平衡效验;账户中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发生额的检查;各核算业务模块间数据的核对;报表数据的钩稽关系检查、会计平衡的等式的检查等等。因此手工条件下行之有效的内部牵制制度,在电算化条件下已难以发挥其作用。

(2)内部控制的内容发生了改变

电算化会计系统是一个人机交互系统,再加之计算机系统更具隐蔽性,因此,其控制的内容更加复杂。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计算机会计人员的重新分工和新的内部牵制;系统安全控制以及系统开发、系统资料文书化控制;系统的组织和操作管理控制;系统的输入控制、处理控制和输出控制。手工会计信息系统中,每一笔经济业务的处理都需要经过多重手续,严格遵循有关的制约监督机制进行操作,如业务经办与授权批准、收付款项与会计记录的分离等,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核复查机制,会计人员之间的联系是直接,因而很自然地形成严密的内部牵制制度,在相互牵制、相互核对、检查监督等重要措施的实施过程中,包含大量的信息提取、传输和校验等工作。实行电算化后,由于会计电算化的工作自动化、控制的程序化,各种手续都由计算机自动处理统一。

(3)计算机的使用提高了控制舞弊、犯罪的难度

随着计算机使用范围的扩大,利用计算机进行的贪污、舞弊、诈骗等犯罪活动也有所增加,由于储存在计算机磁性媒介上的数据容易被篡改,有时甚至能不留痕迹地篡改,数据库技术的提高使数据高度集中,未经授权的人员有可能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浏览全部数据文件,复制、伪造、销毁企业重要的数据。计算机犯罪具有很大的隐蔽性和危害性,发现计算机舞弊和犯罪的难度较之手工会计系统更大,计算机舞弊和犯罪造成的危害和损失可能比手工会计系统更大。由此可见,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与手工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相比较,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是范围大、控制程序复杂的综合性控制,是控制的重点为职能部门和计算机数据处理部门并重的控制,是人工控制和计算机自动控制相结合的多方位控制。随着计算机在会计工作中的普遍应用,管理部门对由计算机产生的各种数据、报表等会计信息的依赖越来越大,这些会计信息的产生只有在严格的控制下,才能保障其性和性。同时也只有在严格的控制下,才能预防和减少计算机犯罪的可能性。

2.对企业管理的影响

使企业管理信息化。企业是国家经济运行的主体,企业总体经营水平直接关系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因此实施国家信息化,企业信息化是基础,是核心。那么,如何理解企业信息化的含义及内容呢?企业信息化,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和通讯技术,支持企业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等诸多环节,实现信息采集、加工和管理的系统化、网络化、集成化,信息流通的高效化和实时化,最终实现供应链管理和电子商务。企业信息化不仅是信息技术的延伸,更重要的应该是企业管理与组织管理的延伸,它已成为现代企业的一个重要标志和衡量企业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财务电算化是企业信息化的核心组成部分。

会计信息是各单位各部门进行生产经营决策的基础依据,不或错误的会计信息会导致决策的偏差或错误,质量控制是会计法规的要求。实行会计电算化后,会计资料是由电子计算机按规定的程序生成。为保障计算机生成的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安全,加强对会计电算化工作的规范,《会计法》作出了两方面规定:一是会计软件必须符合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二是用电子计算机生成的会计资料必须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要求。实行会计电算化后,会计信息质量由于系统内部控制的严格规范,减少了人为原因造成的信息不实,删改等,大大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

二、实施会计电算化过程中的几点建议

1.加强会计人员的计算机业务素质。目前,不少单位的电算化人员是由过去的会计经过短期培训而来,他们在使用微机处理业务的过程中,往往很多是除了开机使用财务软件之外对微机的软硬件知识了解甚少,当微机出现故障或与平常所见的界面不同时,就束手无策,而且这些会计人员操作很慢,在上机时经常出现误操作,一旦出错,可能就会使自己很长时间的工作成果付之东流,造成财务数据丢失,严重的导致系统崩溃,使会计电算化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在实施会计电算化时,必须首先培养电算化人员的会 计和计算机专长,两者缺一不可。

2.建立和加强计算机环境的安全控制。在会计电算化中,主要财务数据都保存在计算机中,一旦计算机遭到损坏,将使计算机中保存的会计资料长期丢失。因此要建立计算机的环境保护制度,主要包括:机房环境保护,保护性设备配备,安全供电系统的安装,正版杀毒软件及防火墙的安装,装有财务数据的微机不能同时上互联网等。

3.计算机的软件和硬件系统的维护管理。计算机的软件和硬件是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基础,只有做好软件和硬件的维护工作才能保障电算化工作的顺利进行。软件维护是指当单位会计业务发生变化时进行的软件修改和软件操作过程中出现故障时进行的排除修复工作,硬件维护是指在系统运行过程中,出现硬件故障时的检查修复,以及在设备更新、扩充、修复后的调试等工作。会计部门应设立系统维护岗位,设立专门的系统维护人员负责系统的硬件设备和软件的维护工作,根据不相容原理,该人员不得操作会计软件进行会计核算工作。

4.建立上机操作控制制度,为了保障信息处理质量,减少产生差错和事故的概率,保障会计资料的安全、、完整,应制定上机守则与操作规程的办法,这是操作控制制度化的具体体现,主要内容包括:①无关人员不能随便进入机房,进入机房的人员不能随意操控用于电算化工作的计算机。②开机后,操作人员不能擅自离开工作现场,如需离开,应退出工作界面,等回来后重新进行登录。③各种录入的数据均需经过严格的审批并具有完整真实的原始凭证。④数据录入员对输入的数据如有疑问,应及时核对,不能擅自修改。⑤对于外来的移动存储介质,在应用前必须进行杀毒处理。⑥发生输入内容有误的,应按系统提供的功能加以改正。⑦要做好数据备份,包括每日工作完成后进行备份、周备份、月备份等。

5.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会计电算化下的档案除了与传统会计下相同的纸制会计资料,如打印输出的各种帐簿、报表、凭证外,还包括存储会计资料和程式的光盘及其他存储介质,这些档案的管理与纸制档案的管理有很多特殊的要求,为防止发生损害,应通过制定与实施相应的档案管理制度来实现,一般包括:①存档的手续必须有会计主管和系统管理员的签章才能存档保管。②采取安全保障措施,如备份的磁盘介质应贴上保护标签,存放在安全、洁净、防潮防磁的地方,好进行双备份或三备份,并存储于两个空间位置不同的地方分别保管。③对保存的磁盘介质要定期进行检查和复制,防止磁性介质损坏而使会计资料丢失。④对于磁盘介质原则上不予外借,如有必要,可采取复制的办法借出。如果原件借出,必须严格进行登记并告之其使用办法,收回时应严格检查存储内容的完整性及安全性(是否染毒或删除文件等)。

总之,会计电算化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使企业管理再上一个台阶。但现阶段我国会计电算化水平还不是很高,要使它发挥较大作用,还得在技术制度上加以改进,使之能更好的为企业管理服务。

企业信息管理论文:企业信息管理网的安全防备

由于企业信息网的实时性、保密性、可用性等要求较高,虽然在遭受破坏后我们可以恢复系统,但毕竟会造成一定的损失和不良的影响,所以系统的安全防护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企业信息网的安全防护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系统安全防护,即操作系统的安全防护;网络安全防护,通过网络安全风险评估来指导网络设备的访问控制权限;系统信息防护,系统信息的安全存储,保密和鉴别,以及数据在通信过程中的安全。我们通过上述三个方面防护措施的实施,来努力构建企业信息网的安全屏障,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一、操作系统的安全防护

作为用户使用计算机和网络资源的中间界面,操作系统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操作系统本身的安全,就成了安全防护当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操作系统的安全,通常包含两层意思,一个方面是操作系统在设计时通过权限访问控制、信息加密性保护、完整性鉴定等一些机制实现的安全;另一个方面,则是操作系统在使用中,通过一系列的配置,保障操作系统尽量避免由于实现时的缺陷或是应用环境因素产生的不安全因素。只有通过这两方面的同时努力,才能够较大可能地建立安全的操作环境。

由于各种入侵和攻击技术的不断发展,导致对操作系统的攻击频频发生,例如各类病毒、木马的肆意传播、利用系统缓冲区溢出的缺陷攻击系统、利用TCP/IP缺陷来进行拒绝服务的攻击等等,都会给系统造成极大的危害。针对这些安全的缺陷,我们可以采取如进行系统服务的安全配置,安装病毒防护软件,更新系统的补丁程序,定期备份操作系统等措施来进行预发防范,以弥补系统缺陷的所带来的安全隐患。另外,在日常运行中,我们还需采取规范系统使用流程、定期更新用户密码、删除用户日志文件、关闭多余的服务端口等措施,来消除由于用户使用而引起的不安全因素,减少系统受到有效攻击的概率。

二、网络的安全防护

网络安全,最重要的在于对网络进行防护,避免造成大的损失,“防范于未然”始终是网络安全防护的一个重要指导原则,网络安全被破坏后,虽然能够亡羊补牢,但是毕竟已经造成了损失。网络安全防范和保护的主要策略是访问控制,它的主要任务是保障网络资源不被非法使用和访问,它是保障网络安全最重要的核心策略之一。一般包括入网访问控制、网络权限控制、目录级控制及属性控制等多种等级。在企业信息网中,我们主要通过设置路由器的基本及扩展访问控制列表来提供网络访问的权限、控制协议和端口的使用、过滤网络的通信流量等安全手段,另外,防火墙、NET、服务器等安全技术的灵活运用顺利实现了企业信息网与银行、客服等外部网络的连接,给企业信息网的安全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三、系统信息的安全防护

数据在网络或计算机中有两个状态:存储状态和传输状态。在现代网络系统中,无论在存储还是传输状态,数据都会受到威胁,安全威胁主要体现在数据的机密性、完整性和有效性。在企业信息网中,数据信息显得尤为重要,为了防止数据的安全威胁,我们采用了多种安全技术:数据镜像和数据校验技术、数据备份和归档技术、数据认证技术。

数据的存储安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完整性和有效性。企业信息网为了达到这两个安全性,在数据的存储过程中采用了多个安全技术的结合。首先,为了保障数据的有效性,系统采用了双机热备、数据镜像、数据校验等技术,来提高硬件设备的可用性,减少故障时间;其次,通过制定完整的数据备份及恢复计划,定期备份数据,使企业信息网数据的冗余度大大提高。另外,数据的归档管理使得当灾难发生和系统崩溃时,能够有效而快速地恢复系统,有效地保障了企业数据的完整性。

四、网络安全的未来

整个社会越来越快的电子化,导致网络安全行业正在飞速发展中,各种新技术,新思路层出不穷,如Ipsec、VPN逐渐得到广泛的认可;在未来的TCP/IP协议体系中,IP协议将成为保障系统安全的核心一层;另外,安全产业也正在从原有的防火墙、紧急响应系统、风险评估系统等各个产品独立为政的情况中走出,各种产品之间相互融合,取长补短,成为了一个完整的网络安全体系,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网络安全正在孕育着无限的机遇和挑战,相信在未来的几年中,网络安全技术一定会取得长足的发展。

针对企业信息网未来的安全防护,我们不但要密切关注各类新概念产品的出现,并加以应用,更要深入分析企业信息网各组成要素的安全环境,紧密的将系统、网络、数据等各要素的优势结合,以取长补短,努力构建一个完整的安全防护体系。

企业信息管理论文:从知识管理的角度建立企业信息管理系统

提到企业信息管理系统(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for Enterprise-EMS),人们就会想到企业资源计划(ERP),客户关系管理(CRM),供应链管理(SCM),产品寿命周期管理(PLM),制造执行系统(MES),产品数据管理(PDM)等管理概念、理论和方法,以及各种各样品牌的应用解决方案与信息管理系统,如用友ERP、海艾迪C-EMS和M-EMS及SAP信息管理系统等等。我们同时也会想到这些信息系统会减少库存占用,降低成本,加快新品上市时间获得更多收益,整合企业业务流程,提高企业运营效率等等,但对信息管理系统能够有效地加强企业的知识管理(KM),减少对企业员工个人知识的过分依赖性等方面的作用却并不很清楚。

众所周知,任何企业都在不同程度上依赖于一定的技术和知识才可以生存与发展,尤其当今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的时代,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多的是知识与信息获取或使用能力的竞争。所以对企业的知识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是一个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改之地的关键。从事企业管理的人都清楚,企业的人才流失对企业意味着什么。长期以来,企业员工的个人头脑是知识的载体,人才流动实际上是知识在流动。那么如何实现人走而知识却可以继续在企业中留存呢?如何实现知识不仅在某个人头脑中,而在组织的系统中并持续发挥其作用呢?如何使企业的知识可以不断积累并让每个员工快速掌握而在工作中加以运用呢?如何使新员工可以迅速在老员工的基础上继续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呢?

一、什么是知识管理和企业管理

要弄清以上问题,首先,我们要从弄清什么是知识管理和企业信息管理入手。美国生产和质量委员会(APQC)对知识管理定义如下:知识管理是组织有意识采取的一种战略,它保障能够在最需要的时间将最需要的知识传送给最需要的人,这样可以帮助人们共享信息,并进而将其通过不同的方式付诸实践,最终达到提高组织业绩的目的。企业知识管理是以信息为基础的活动,通过组织性学习创造隐性和显性知识,并负责如何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方拥有适当的知识。微软总裁比尔盖茨认为:知识管理并不是从技术开始的,它始于商业目标、过程和对共享信息需要的认识。知识管理只不过是管理信息流,把正确的信息传送给需要它的人,以便让他们迅速地以信息为依据采取行动。

中外学者普遍认为,信息是企业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资源,信息作为资源,除了一般的可利用、有价值等特性外,还具备共享性、历史积累性、时效性和多次再生性的特性。而系统则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独立成分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如管理人员、生产工人、工艺、技术、管理、方法和组织机构、生产设备等,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即获取利润生产出社会需要的产品,而组成的一个生产企业就是一个系统。那么,要系统地利用信息这个资源,企业建立信息管理系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

企业信息管理系统(EIMS)就是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思想和方法,采用电子计算机、软件及网络通讯技术,对企业管理决策过程中的信息进行收集、存储、加工、分析,以辅助企业日常的业务处理直到决策方案的制定和挑选等工作,以及跟踪、监督、控制、调节整个管理过程的人机系统。

从目前已经大量应用的各种企业信息管理系统来看,普遍具有以下特性:

1.除了通用的管理软件和MRP(物料资源计划)、OA(办公自动化)、WFS(工作流系统)外,大多软件都需要做大量的需求分析,咨询顾问(多数都是行业内的专家)和企业各级员工在认真总结以往经验和企业发展要求的基础上,根据企业实际量身定做或在标准版本的基础上根据企业实际做大量的修改,所以具有行业专家特性及实际应用特性。

2.多数系统是从企业战略的角度出发,在全局和总体考虑的前提下设计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是从企业的人员机构管理、产品管理、系统权限管理、销售管理、采购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等系统的角度,考虑战略的实现性和信息之间的关联性、制约性的,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

3.具有历史知识的积累性和共享性。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能够将各部门和各员工的日常工作的关键数据,存储在数据库中,并能根据权限方便查阅和调用。

4.具有决策的支持性。所有的各种数据可以经过计算机的处理从不同的角度得到各种分析结果,并通过报警提醒的方式,使决策者在及时时间得到相关信息。

5.动态特性。由于信息的时效性和关联性,当系统中某一信息要素发生变化时,与之相关联的其他信息均发生变化。同时,由于企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要素均在动态发生变化,系统也要求能够适应这种变化。

二、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作用

从以上对于知识管理和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概念及特性等可以看出,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对于企业知识管理水平的提高具有很大的支持和保障作用,具体表现在:

1.知识,确保组织内的每个成员都能共享。在没有计算机、软件和网络通讯技术的前提下,企业知识的手段通常采用开会、发文件及书籍等手段,除了成本高而外,知识的传播速度、传播量、更新、查阅及查阅权限等等受到极大的制约。而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则有效地解决了这些问题,使知识信息交易成本大大降低,交易质量和效率大大提高,有力地发挥了知识在企业中的生产力作用。

2.确保知识获得的及时性。信息管理系统解决了跨地区、跨时间、跨单位、跨部门、跨员工之间的查阅障碍,只要是在有权限的前提下,知识需求者可以迅速通过系统找到自己需要的各种知识。例如目前的企业信息门户(EIP-EnterpriseInformationPortal)可以解决企业之间的信息及知识交流问题,另外企业信息系统可以与相关的网络连接,并自动按照组织内部成员对信息的需求进行筛选、分类和收集,并按照成员对信息的需求及时传送给需要的人,以解决知识时效性的问题。

3.提升组织或个人的隐性知识为显性知识,并保障两者之间的有效转换。在企业没有信息系统之前,员工的知识和经验仅存在自己的脑子里,部门的知识也在这个部门里,信息呈现孤岛状态。遗忘、人员流失和成员之间交流不畅导致企业的知识大多是隐性知识,而不能转变为显性知识,组织的知识难以积累。组织随着人员的流动、时间的推移不断地交学费,企业不能形成经验曲线,生产效率和竞争力也就难以提高。信息管理系统使个人知识得以沉淀,成员之间的知识得到共享和交融,企业对员工的过分依赖性降低,从而避免企业因某些关键岗位人员流失出现不可收拾的局面。

三、如何做好企业的知识管理

首先,我们要抓好企业的信息管理。知识管理着重于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相互转化,因为企业只有把国内外和自己企业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即显性知识,通过归类、整理、提炼迅速传递给需要它的员工,即转化为员工个人的知识———隐性知识,并运用到每项工作中去,才能对企业目标发生作用。信息管理主要集中在对已有的如书面化的、电子信息等显性知识的管理,在信息增值链上,要将数据提升为信息,并对其进行采集与选择、组织与程序、压缩与提炼、归类与导航等,对信息外部特征的加工和组织。在信息管理基础上,在根据企业和员工需求,对信息内容进行提炼、比较、挖掘、分析、概括、判断和推论等进行知识管理。

其次,要建立知识共享系统。知识管理是以共享和创新为主要目的,重点解决信息超载而知识匮乏的问题,重视人与人产生知识过程的管理。知识如果不拿出来与他人共享,将导致:(1)核心信息掌握在具体实施人员中,管理失控。(2)企业人员外流导致知识资产流失,大量核心技术被带走。(3)知识孤岛造成协调困难,效率下降。所以,在企业信息系统建设中,要坚持以获取企业内部和外部知识资源为核心;以产品的生产流程为核心;以个人知识与团队知识的相互交流和转化为核心;以正式交流与非正式交流的相互接轨为核心;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核心;以价值链的不断增值为核心和以技能培训为核心。

,把信息化建设作为知识管理的平台。传统的金字塔式组织结构和人际交流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不适合现代社会对知识的快速组织、整合和共享需要,计算机网络则为知识的获取、组织和共享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平台。企业在网络平台下,形成一种柔性的与变化的组织和扁平化的信息传递渠道。从知识管理的角度,建立信息管理系统,使人与知识资源有机结合,它将人、知识与现实工作任务整合起来,必将为企业管理带来实效。

企业信息管理论文:建筑施工企业信息管理的策划实施

1、建筑企业信息化现状

2001年,建筑业完成增加值6462亿元,比上年增长7.4%.全国四级及四级以上建筑企业实现利润226亿元,增长17.6%;税金总额441亿元,增长13.9%.施工工程个数83万个;施工面积17875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8616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82542万平方米,增加1828万平方米。[1]

随着现代工程建设项目规模的不断扩大,施工技术难度与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建设领域施工管理的复杂程度和难度也越来越高。为此,各部门和单位需要交互的信息量不断扩大,信息的交流与传递频度也在增加,相应地对信息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

在施工管理中,目前采取的还是传统的信息管理方法。信息从它的产生、整理、加工、传递到检索和利用都是基于纸介质进行的。结果,在整个过程中,信息都在以一种较为缓慢的速度在流动。这往往影响到获取工程信息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从而造成项目管理工作中的失误或贻误时机。目前许多传统的施工管理模式在速度、性以及经济可行性等方面明显地限制了施工企业在市场经济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的可持续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因此,充分利用飞速发展中的信息技术来改善这种状况,已经成为施工企业刻不容缓的工作。

目前建筑施工企业中信息化建设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在北京市的建筑企业中,台式机、打印机的拥有率为,有的企业还有服务器,并组建了局域网,大部分企业拥有自己的互联网域名;同时也存在着信息化水平低下的情况,绝大多数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还停留在文字处理、财务管理等办公自动化阶段,局域网的应用也主要停留在信息共享的层面上,生产控制的应用很少。

2、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面临问题

2.1内部发展不平衡

这里的内部可以从两方面来讲,一是建筑业内部:建筑业内部各建筑企业在信息化发展不平衡,二是建筑企业内部:不同的分公司、项目部之间的差异也很大,这是企业信息化程度低下的典型表现,其根本原因就是企业的信息交换落后,各单位缺乏交流造成的。

2.2认识不足,定位不明确

信息系统在企业定位不明确,不少企业将之视为可有可无或仅仅是显示自己实力的东西,不清楚信息化对自己的企业意义何在,有些企业认为只要使用计算机,使用网络就可带来高效率,不考虑管理、业务和技术的配套发展,只是生搬硬套把业务搬上计算机系统。

管理技术是一种工具,它需要能够被管理者所利用。管理者、管理制度、管理技术这些管理要素必须相匹配,才能成为和谐的管理体系。广义的管理信息系统作为信息时代的管理技术,其能力要通过其他管理要素体现出来,并为它们所制约;反过来,其他管理要素的内容也要考虑管理技术的特性。这也是为什么企业在实施信息系统时要进行管理制度调整的原因。三者之间任何形式的不均衡,都会成为管理的不和谐因素,就像是三条腿的椅子,无论折了哪一根,椅子都站不稳。我们不能认为管理软件是万能良药,可以解决管理中的一切问题。

2.3与管理结合性不好

企业信息化,不是简单地用计算机代替手工劳动,也不是将传统的管理方式照搬到计算机网络中,而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引进现代管理理念,对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落后经营、僵化组织结构、低效管理流程等,进行而深刻的变革。推进企业信息化,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与企业的改革、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结合起来。[2]

2.4领导重视不足

企业信息化不单纯是个技术问题,它涉及到企业的方方面面,信息化的过程就是从“人治”向“法治”转变的过程。企业一把手的高度重视、直接决策、宣传推动和组织实施,对企业信息化建设至关重要。企业组织框架的重组、流程的再造,就意味着权利和利益的再分配。强化管理和控制,势必和一些习惯势力产生碰撞。所有这些,如果没有企业一把手坚定的信心,并身体力行,是很难推动的。

2.5忽视规范化、标准化建设

国外先进的企业信息化软件进入我国后,多在外商独资企业或中外合资企业应用,原因在于:尽管这些企业也存在个性差异,但作为相同的行业,他们的基本点是相同的,企业管理已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理论和规范。而我们处于两种体制的交替和探索中,相当一部分企业的管理未走上正轨,管理不规范。在这些情况下,常常放弃商品化软件而按照企业的现有模式和流程自己开发或合作开发MIS软件,同一种应用软件在同企业甚至同一企业不同分公司重复开发,造成人力、财力的巨大浪费,并且由于开发技术、人才、管理上的原因,往往使这类软件难以进一步提高,基于不规范管理技术上的信息化系统,难以帮助企业走上现代化的管理之路,而且可能形成一种负循环。因此,在筹划信息化系统时,首先应对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进行符合现代企业管理思想的改革,使企业运行的每一环节符合规范化、科学化、标准化的要求。

2.6盲目追求先进性

采用先进的网络技术,通过智能化的网络设备及软件,实现对计算机应用系统的有效控制和管理;除了采用先进的计算机及相关技术手段外,更为重要的是软件设计所采用的管理模式,应体现企业管理体系的科学性和先进性。系统不仅应充分体现目前先进的计算机硬件及相关技术、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和技术的发展,同时应该满足当前企业各个层次、各个环节的管理、核算需求。

满足用户需求的技术是好的技术。单纯追求先进性而不把技术建立在自己的实际需求之上的技术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系统成败的主要因素并不取决于是否采用了近期的计算机硬件、软件技术及通信技术。采用了先进的设备,但在系统设计时未能提供完善的用户需求,系统不能很好运行,甚至系统不仅不能解决应用的实际问题而成为企业弃之可惜,用之不能的沉重包袱,这样的例子并不罕见。

3、对策

3.1企业信息化是“一把手工程”。

领导重视是信息系统建设成功的首要保障。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一把手原则”已被我国计算机应用各领域的成功经验所证明,也被普通接受为信息系统建设的首要原则。

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符合现代企业管理要求的企业管理技术;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和各个层次;企业管理方式的变化和流程的调整;与应用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相适应的机构与岗位的调整、信息公开和规范化管理所导致的管理人员的权限变化。因此,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系统工程的建设应在总经理的亲自主持下,高级管理班子集体研究,基于各自分管专业的知识、经验和智慧,保持高起点、高标准,从全局上权衡、协调、审定、决策及组织实施。

“一把手原则”不是形式地要求总经理学习计算机的ABC,钻进“天书”堆里;也不是形式地强调“内行领导”,把此重任让位给几个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而是正确坚持“一把手原则”,在总经理的统一指挥下,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计算机技术、企业管理技术、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人才等的筹备,同时动员企业的方方面面从各个层次、专业角度围绕“要计算机做什么”这个主题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在整个企业统一目标,统一步调,上下贯通,顺畅衔接,有效调度,默契配合。

3.2统一认识和意识

及时,建筑企业要认识到实施企业信息化的迫切性。联想当年考虑上ERP项目时,柳传志曾在公司干部会上大声宣告:“上ERP有可能早死,但不上的话就只有等死!联想不能死,所以我们必须成功!”[3]到今天,联想的信息化程度已经达到国外大企业的水平。

第二,建筑企业要认识到实施企业信息化的坚决性。信息化不是可做可不做的事,而是一定要做、一定要做好的事。信息化的过程就是一个规范的过程,一个从人治向法治转变的过程,过去没有规章的建立起规章,没有目标的建立起目标,没有流程的建立起流程的过程。信息化的过程必定伴随着组织架构的重组、流程的重新梳理,那必定意味着权利和利益的重新分配,必定会触动一些人的利益,如果企业没有坚定的信念和决心,实施信息化根本无从谈起。

第三,建筑企业要认识到实施企业信息化并不是万金油。信息化在根本上只是给企业提供了一种先进的手段。无论是哪一个层面的信息化,一定是先有规章、流程,才有把规章、流程固化下来的信息化。换句话说管理基础不形成,信息化是空谈。

第四,提到企业信息化,多数人会想到电子商务。事实上,企业信息化远比电子商务复杂,而电子商务仅是指企业营销环节的信息化。当前,我国的电子商务仅为网上订货、网上支付和网络广告的简单组合。真正的企业信息化是使企业整体的信息化和整体竞争力提高。从建筑施工的组织计划到人机料管理,从日常的管理到行政文档处理,都纳入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建筑企业信息化主要包括办公自动化(OA系统);业务处理自动化系统。

3.3加强规范化、标准化建设[4]

中国有句老话,“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所谓规矩,就是标准,标准化工作必须走在信息化工程项目的前面,至少也要同步,决不能滞后,否则,信息化工程项目的推进将十分困难,也可能造成许多无法弥补的灾难性后果。

信息化的标准化还可以促进信息的共享和系统的兼容性。信息化中的标准化主要包括数据/信息标准,技术标准,以及安全标准。

数据/信息标准主要是明确的定义和规定企业信息的标准和采集与应用的规范,此外,还应对企业信息的生命周期以及在其生命周期的每一个阶段的管理问题作出规定。一切形式的企业信息,包括印刷品,电子文件等都是企业的一种战略资源,在其整个生命周期都应该妥善管理。此外,关于企业工作过程的信息,关于信息的信息,以及关于各种应用和技术的信息,也是一种信息资源,应该和企业信息本身一样按相同的原则制定标准进行管理。在企业总部和各级分公司、项目部,企业管理的业务流,如合同管理、财务管理,文档管理等,也必须逐渐地走向规范化和标准化,从而使其所伴随的信息流也趋于标准化和规范化。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之上,建筑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各个“要素”才有可能标准化和规范化。

技术标准是对建筑企业信息化过程中所使用的计算机与通讯系统的软、硬件制定统一的标准,以便于企业内信息的交流和共享。例如操作系统的标准,通讯协议的标准,计算机的标准,服务器的标准,浏览器的标准,电子邮件的标准,字处理软件的标准,以及数据库的标准等等。技术标准还应包括方法学的标准,软件工程管理的标准。

3.4重点解决数据源

对建筑企业而言,项目部(分公司)是建筑企业收集信息的基本单位。如果没有基本单位的业务流的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唯有信息化了的各个基本单位才构成企业信息化的坚实的基础。

3.5结合建筑企业自身情况,量力而行,不要盲目追求先进性。[5]

通过推进信息化的建设要使建筑企业普遍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普遍实施网络化、数据化管理、运营,优化企业工作流程和资源配置,提高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要达到此目的,必须面对我国企业水平落后、信息化建设起点低的现实,一方面,要加大工作力度,以超常的力量加快企业信息化进程;另一方面,以科学的态度,脚踏实地、扎扎实实的工作,使我国企业在信息化进程上走坚实的路子,从而实现由低起点超前达到信息化至高点的目的。对于国外先进的管理思想,我们也不能一味地生搬硬套,因为其中也有一些是不适合中国国情的。

满足用户需求的技术是好的技术。单纯追求先进性而不把技术建立在自己的实际需求之上的技术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系统成败的主要因素并不取决于是否采用了近期的计算机硬件、软件技术及通信技术。采用了先进的设备,但在系统设计时未能提供完善的用户需求,系统不能很好运行,甚至系统不仅不能解决应用的实际问题而成为企业弃之可惜,用之不能的沉重包袱,这样的例子并不罕见。

3.6组织保障[6]

有效地推进企业信息化,必须建立分工明确、责任到位的组织体系。这涉及到决策层、技术层、管理层和执行层。

一是决策层。决策层的高度重视与科学决策,是推进企业信息化最重要、最关键的前提。企业信息化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涉及到对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管理流程的再造、管理手段的革新、管理团队的重组,必须始终得到决策者的高度一致和全力支持。

二是技术层。技术层要从企业的实际出发,借鉴国内与国际同行业或同类企业的成功经验,坚持“总体规划、阶段实施、不断完善、逐步升级”的原则,研究制定科学有效的企业信息化建设方案。为此,要坚持技术性能的先进性与适用性相结合,要适应信息技术应用的大趋势,既从企业实际出发,坚持信息化建设方案的个性化,又要善于将软件开发、系统集成、运营维护的技术外包。企业只负责核心业务管理,精减人员、提高效率,保持对信息技术应用的先进性和可扩充性。

三是管理层。企业信息化更是企业管理创新的进程,要求企业管理所涉及的各个层面必须积极响应、有效配合。只有充分地认识“信息化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才能够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达到以信息化加快企业管理理念、管理团队、管理方式的创新。

四是执行层。信息化只有通过全体员工的共同参与,才能实现信息的采集、传输与共享。因为最原始的财务信息、生产信息、销售信息、采购信息等都来自于生产经营管理的一线,唯有原始信息采集的,才能确保汇总信息的真实,才能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

3.7资源保障

“资源保障”包括两方面内容:

一方面是“要钱给钱,要人给人”,没有硬件上的支持,建筑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根本无法进行。

另一方面是多数企业容易忽视的———咨询顾问。一般企业舍得在购买硬件上花钱,但其实今天国外大型企业在信息化方面的投入,花在软件和服务方面的钱已经远远超过了在硬件方面的投入,没有软件的硬件等于是一堆废铁,而不适应业务要求的软件也会适得反。请一个好的咨询顾问,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他们可以利用他们的经验,在其他企业的成功实践,不仅帮助你设计系统、选取软件,而且能够起到你的管理顾问、流程重组顾问的作用,使得我们对国外一些已经固化的先进管理思想能够跨越式吸收。

4、具体实施办法

在建筑企业开始具体实施信息化前,有一个原则应该掌握:自上而下规划,自下而上开发。规划决定了信息流的种类、数量和方向,而当进入开发阶段后,必须首先解决数据源的问题。

4.1诊断

首先企业需要公司对企业的管理进行“诊断”。找出瓶颈,作为信息化建设的切入点。对企业组织进行“简化”,精简那些在企业增值链中起抵消作用的部门。

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使企业的各个环节科学化。目前企业的业务流程多为传统方式,信息共享程度较低、传递速度较慢、对信息的再加工能力和处理的深度与企业的要求和计算机处理的能力差距较大。故在系统设计时要超越基于手工方式的业务,抽象出业务中的管理思想和规律性的东西,并在企业业务流程重组的过程中使其更符合现代管理技术的要求。

如何选择合适的咨询公司?一个既有超前意识又具有实际操作性的信息化规划,对于一家迫切实现信息化的企业来说非常重要,所以企业在选择咨询合作伙伴时需要谨慎地甄别。建筑企业选择有建筑管理背景的咨询公司,首先要考虑的是该公司的综合实力(包括专业能力、商誉、规模等);其次是为自己进行管理咨询的顾问负责人的能力。一个好的顾问能给企业带来非常有价值的方案,也能为企业控制项目的风险。相反,一个能力不强的顾问可能会给企业带来风险或增加成本。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即被选择的咨询公司必须有帮助企业搞好信息化工作的诚意。诚意是从双方不断的交流中感受出来的,可以从与项目负责人的接触中觉察出他们是否比较务实。当然除了这些以外,还要看咨询公司以往的基本业绩。

4.2企业内部调整

针对诊断的结果,企业相应的进行调整,包括业务流程、组织机构、管理制度、管理人员等方面。尤其是业务流程重组可能会涉及公司的战略取向和管理风格,必须“一把手”了解、拍板。

4.3软件开发

在软件开发过程中,不要期望所有子系统同时开发完毕,这样只能增大推广的难度。

4.4硬件购置

4.5建立信息化管理制度

信息系统的应用增强了企业的决策能力和管理力度,但同时企业的运行对信息系统有很大的依赖性,作为商业机密的企业各种数据安全与否关系到企业的存亡,因此,信息系统必须设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包括严格的权限管理,无关人员无权查看、改动数据;有效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防止计算机病毒对系统的侵害;严格而有效的措施防止数据被非法窃取,合理的备份策略以利于系统受到侵害时的恢复;完备的系统文档管理以利于系统的改进。

4.6培训

培训要贯穿企业信息化系统实施的始终。企业信息化系统实施中最难处理也是最关键的地方就是人。这个人要分企业的较高领导,也就是“一把手”,各个业务部门的关键人员,也就是业务骨干和部门经理,然后是真正使用系统的人,即最终用户。在实施的前期工作中要对企业高层领导和部门经理、业务骨干作企业信息化的培训,让他们理解企业信息化的深刻内涵,认识到企业信息化的应用是信息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共同合作,认识到决策者在实施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实施的准备及模拟运行过程中要进行软件产品培训、硬件及系统员培训、程序员培训,这部分主要是由企业信息部门或第三方,及软件供应商或咨询顾问对主要业务骨干进行应用培训。在进入以后的切换运行至新系统正式运行时建议由已对系统熟悉的培训过的业务骨干人员对为数较多的业务骨干做操作上的培训。

4.7使用并不断完善

5、展望

如果说建筑企业内部基本单位的信息系统建设解决的是企业自身信息源的问题,那么企业信息化建设解决的是建筑业行业乃至国家信息化建设的信息源。唯有信息化了的各个信息源才构成国家信息化的坚实的基础,也唯有信息化了的各个信息源才使得电子商务变成可能。

随着Web技术的成熟、ASP的快速普及,在不远的将来,政府、企业将会在网上进行大规模采购、进行在线商务活动等,形成重要的经济现象。我们的建筑工程企业面对全球化经济模式,应积极进行企业信息化建设,结合企业的业务管理系统,收集并建立企业的资源数据库,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为迎接国际最强竞争对手的挑战、为迎接真正的电子商务时代作好充分的准备。

企业信息管理论文:浅谈会计电算化与企业信息管理

摘 要:随着电子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传统的会计核算难以做到信息资源的及时共享。如何将会计电算化融入现今的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之中,是现代化管理和会计自身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是现代科技发展的必然。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企业信息;管理

1 会计电算化与企业信息管理的关系

会计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企业的会计信息约占企业全部信息的70%,会计电算化系统在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如果把管理信息系统比作大脑,那么会计电算化系统就好比神经中枢系统,控制着整个系统的运行。会计电算化是整个企业信息化的重要保障。

会计电算化是采用电子计算机替代手工记账、算账、报账及对会计资料进行电子化分析和综合利用的现代记账手段,是以电子计算机为主的当代电子和信息技术应用于会计工作中的简称。企业通过实现会计电算化,使财务人员从繁重的手工操作中解脱出来,从简单的核算向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决策的方向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企业信息管理的核心是企业资源计划(ERP),它以供应链管理(SCM)为重点,以财务成本控制为目标,通过精心设计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把从原材料开始到产品服务整个过程企业所拥有的人、财、物、信息、时间、空间等资源进行综合平衡和优化管理。

如果一个企业真正建立起信息管理平台,那么基于模拟人工业务内容和流程,与实时发生业务处理、管理控制相分割的传统会计电算化,无论是从技术上,还是内容上都将发生一次质的飞跃。其意义将不亚于从手工会计系统到会计电算化系统的飞跃。那么,建立在企业信息管理化下的崭新的会计电算化———“会计化系统”将是一个基于互联网的信息系统(传统的会计电算化是基于局域网的信息系统),是一个能与业务协同处理,能实时进行数据处理,实时管理控制的系统,是一个信息高度集成和共享的系统。它能随时查看各种成本费用的实际发生情况,变事后反映为事前分析,事中控制,随时利用账表一体化产生业务执行数据,为领导正确决策提供、真实、的数据。

会计电算化与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相融合,改变了传统的单一信息生成和传递结构,进一步加强了财务职能与企业各环节的密切联系。使企业的信息资源达到配置。

2 企业信息化管理对现行会计电算化的影响

2.1 对会计数据输入形式的影响。在企业信息化环境下,会计数据的输入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是书面形式的原始凭证在很多情况下被电子数据所代替,如电子商务产生的交易凭证、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自动记录的生产数据等。二是原始凭证的输入点在大多数情况下不在财会部门,而在产生数据的业务部门,如采购部门、销售部门以及办公自动化环境中。三是大多数记账凭证将由会计电算化系统自动产生。会计数据输入形式的改变将对传统会计岗位的设置、数据处理流程、会计数据资料的生成与管理带来一系列的变革。

2.2 对会计数据处理内容的影响。传统会计数据的处理围绕会计要素展开,会计信息主要是价值信息,形成若干通用会计报表传递给信息使用者。会计的主要目的是确定资本价值和收益,信息使用者通过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等数据就可决定决策模式。这种会计方法的特点是,提供的会计信息对所有不同信息使用者都是统一的、事先确定的、综合性的、单一计量的。在企业信息化环境下,数据库信息为整个企业信息系统共享,它存放的是企业最基本的经济活动事项的数据,而不是按会计要素进行货币计量并分类、归并和综合化的数据。利用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极强的数据处理能力,使会计信息化系统在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的综合系统地位得到加强,由原来的以提供日常核算资料为主,发展到对企业的各类管理人员提供信息。另外,基于互联网的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发展,大大扩展了会计数据处理的时空范围,远程处理、使实时监控成为可能。

2.3 对数据处理流程的影响。在企业信息化环境下,数据处理流程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是数据处理流程的起点由财会部门的凭证输入点扩展至企业的业务源头,进入系统的业务数据的性直接关系到系统数据处理的与否。二是日常的会计数据处理和信息输出均由计算机网络系统自动进行,除非出现计算机安全问题,计算机内部数据处理一般是不会出差错的。也就是说,只要保障输入的正确性,一般也就保障了处理和输出的正确性。因此,在计算机内部没有必要模仿手工处理流程进行账账核对和试算平衡处理,数据处理流程可直接根据实际的数据流来设计。

2.4 对会计数据生成与管理的影响。企业信息化以后,会计数据的生成与管理将会发生很大变化。一是由于集成系统处理总是以最基本的交易事项为处理单元的,因此记账凭证的数量将会大量地增加,再打印记账凭证将会付出较高代价。二是书面形式的原始凭证或不存在,或分散在企业的业务源头,再强调记账凭证与原始凭证的书面匹配,将会人为增加冗余的业务流程和处理工作量。三是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会计信息的查询、使用以及财务报表的越来越趋向于网上在线的形式,因此在信息化环境下,基于书面资料的会计数据生成与管理办法应过渡到基于电子数据的会计数据生成和管理办法。

2.5 对会计数据处理组织的影响。传统会计组织结合内部控制的要求按会计工作的不同内容进行划分,并相应地配备会计人员开展数据处理工作。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中,原先由会计人员分工完成的许多内容都由计算机集中自动地完成,因此组织形式和人员配备必然会发生较大变化。尤其是当企业信息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和规模时,会计信息化系统将融合于整个企业信息系统中,企业内部传统的部门界线、数据处理职能分隔将越来越模糊。

3 实现会计电算化与企业管理一体化存在的问题

3.1 运用了电算化系统的企业,只是解决了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方面的问题,尚未进一步提出的企业信息管理一揽子解决方案,因此无法实施会计核算与信息管理网络资源共享。许多企业既上会计电算化,也搞信息网络平台,但从一开始两者就是分离的,不相干的,缺乏统一和长远的规划。

3.2 不同所有制企业和不同行业所运用的电算化软件版本种类多样化,系统开发与应用平台不相兼容,系统结构复杂化。为数不少的企业所运用的电算化系统大多是软件单机版,跟企业的信息管理一体化往往是脱节的。一些企业实行了核算的网络化管理,但没有与整个管理平台连接起来;从而为信息一体化的推进增加了难度。

3.3 安全性问题是顺利实施网络会计的重要因素,在网络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垃圾文件泛滥成灾,网络黑客充斥其间的时代。安全性问题已经成为网络会计发展的生死攸关的问题。会计信息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重要依据,不得随意泄露、破坏和遗失。在网络环境下,大量的会计信息通过开放色INTERNET传递,置身于开放的网络中,存在被截取、篡改、泄露机密等安全问题,很难保障其真实性与完整性。

3.4 会计电算化与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相融合,对相应会计人员的素质要求也较高,要求会计人员既懂会计、又懂管理,不仅熟悉会计电算化知识、又熟悉网络知识,既会会计业务操作,又能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但目前相当一部分会计人员不能适应这种发展的要求,因此人才问题成为网络会计发展的一大问题。

实现会计电算化与信息管理系统的统一,必将为企业今后的飞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企业信息管理论文:建筑施工企业信息管理的策划实施

1、建筑企业信息化现状

2001年,建筑业完成增加值6462亿元,比上年增长7.4%.全国四级及四级以上建筑企业实现利润226亿元,增长17.6%;税金总额441亿元,增长13.9%.施工工程个数83万个;施工面积17875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8616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82542万平方米,增加1828万平方米。[1]

随着现代工程建设项目规模的不断扩大,施工技术难度与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建设领域施工管理的复杂程度和难度也越来越高。为此,各部门和单位需要交互的信息量不断扩大,信息的交流与传递频度也在增加,相应地对信息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

在施工管理中,目前采取的还是传统的信息管理方法。信息从它的产生、整理、加工、传递到检索和利用都是基于纸介质进行的。结果,在整个过程中,信息都在以一种较为缓慢的速度在流动。这往往影响到获取工程信息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从而造成项目管理工作中的失误或贻误时机。目前许多传统的施工管理模式在速度、性以及经济可行性等方面明显地限制了施工企业在市场经济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的可持续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因此,充分利用飞速发展中的信息技术来改善这种状况,已经成为施工企业刻不容缓的工作。

目前建筑施工企业中信息化建设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在北京市的建筑企业中,台式机、打印机的拥有率为,有的企业还有服务器,并组建了局域网,大部分企业拥有自己的互联网域名;同时也存在着信息化水平低下的情况,绝大多数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还停留在文字处理、财务管理等办公自动化阶段,局域网的应用也主要停留在信息共享的层面上,生产控制的应用很少。

2、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面临问题

2.1内部发展不平衡

这里的内部可以从两方面来讲,一是建筑业内部:建筑业内部各建筑企业在信息化发展不平衡,二是建筑企业内部:不同的分公司、项目部之间的差异也很大,这是企业信息化程度低下的典型表现,其根本原因就是企业的信息交换落后,各单位缺乏交流造成的。

2.2认识不足,定位不明确

信息系统在企业定位不明确,不少企业将之视为可有可无或仅仅是显示自己实力的东西,不清楚信息化对自己的企业意义何在,有些企业认为只要使用计算机,使用网络就可带来高效率,不考虑管理、业务和技术的配套发展,只是生搬硬套把业务搬上计算机系统。

管理技术是一种工具,它需要能够被管理者所利用。管理者、管理制度、管理技术这些管理要素必须相匹配,才能成为和谐的管理体系。广义的管理信息系统作为信息时代的管理技术,其能力要通过其他管理要素体现出来,并为它们所制约;反过来,其他管理要素的内容也要考虑管理技术的特性。这也是为什么企业在实施信息系统时要进行管理制度调整的原因。三者之间任何形式的不均衡,都会成为管理的不和谐因素,就像是三条腿的椅子,无论折了哪一根,椅子都站不稳。我们不能认为管理软件是万能良药,可以解决管理中的一切问题。

2.3与管理结合性不好

企业信息化,不是简单地用计算机代替手工劳动,也不是将传统的管理方式照搬到计算机网络中,而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引进现代管理理念,对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落后经营、僵化组织结构、低效管理流程等,进行而深刻的变革。推进企业信息化,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与企业的改革、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结合起来。[2]

2.4领导重视不足

企业信息化不单纯是个技术问题,它涉及到企业的方方面面,信息化的过程就是从“人治”向“法治”转变的过程。企业一把手的高度重视、直接决策、宣传推动和组织实施,对企业信息化建设至关重要。企业组织框架的重组、流程的再造,就意味着权利和利益的再分配。强化管理和控制,势必和一些习惯势力产生碰撞。所有这些,如果没有企业一把手坚定的信心,并身体力行,是很难推动的。

2.5忽视规范化、标准化建设

国外先进的企业信息化软件进入我国后,多在外商独资企业或中外合资企业应用,原因在于:尽管这些企业也存在个性差异,但作为相同的行业,他们的基本点是相同的,企业管理已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理论和规范。而我们处于两种体制的交替和探索中,相当一部分企业的管理未走上正轨,管理不规范。在这些情况下,常常放弃商品化软件而按照企业的现有模式和流程自己开发或合作开发MIS软件,同一种应用软件在同企业甚至同一企业不同分公司重复开发,造成人力、财力的巨大浪费,并且由于开发技术、人才、管理上的原因,往往使这类软件难以进一步提高,基于不规范管理技术上的信息化系统,难以帮助企业走上现代化的管理之路,而且可能形成一种负循环。因此,在筹划信息化系统时,首先应对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进行符合现代企业管理思想的改革,使企业运行的每一环节符合规范化、科学化、标准化的要求。

2.6盲目追求先进性

采用先进的网络技术,通过智能化的网络设备及软件,实现对计算机应用系统的有效控制和管理;除了采用先进的计算机及相关技术手段外,更为重要的是软件设计所采用的管理模式,应体现企业管理体系的科学性和先进性。系统不仅应充分体现目前先进的计算机硬件及相关技术、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和技术的发展,同时应该满足当前企业各个层次、各个环节的管理、核算需求。

满足用户需求的技术是好的技术。单纯追求先进性而不把技术建立在自己的实际需求之上的技术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系统成败的主要因素并不取决于是否采用了近期的计算机硬件、软件技术及通信技术。采用了先进的设备,但在系统设计时未能提供完善的用户需求,系统不能很好运行,甚至系统不仅不能解决应用的实际问题而成为企业弃之可惜,用之不能的沉重包袱,这样的例子并不罕见。

3、对策

3.1企业信息化是“一把手工程”。

领导重视是信息系统建设成功的首要保障。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一把手原则”已被我国计算机应用各领域的成功经验所证明,也被普通接受为信息系统建设的首要原则。

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符合现代企业管理要求的企业管理技术;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和各个层次;企业管理方式的变化和流程的调整;与应用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相适应的机构与岗位的调整、信息公开和规范化管理所导致的管理人员的权限变化。因此,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系统工程的建设应在总经理的亲自主持下,高级管理班子集体研究,基于各自分管专业的知识、经验和智慧,保持高起点、高标准,从全局上权衡、协调、审定、决策及组织实施。

“一把手原则”不是形式地要求总经理学习计算机的ABC,钻进“天书”堆里;也不是形式地强调“内行领导”,把此重任让位给几个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而是正确坚持“一把手原则”,在总经理的统一指挥下,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计算机技术、企业管理技术、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人才等的筹备,同时动员企业的方方面面从各个层次、专业角度围绕“要计算机做什么”这个主题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在整个企业统一目标,统一步调,上下贯通,顺畅衔接,有效调度,默契配合。

3.2统一认识和意识

及时,建筑企业要认识到实施企业信息化的迫切性。联想当年考虑上ERP项目时,柳传志曾在公司干部会上大声宣告:“上ERP有可能早死,但不上的话就只有等死!联想不能死,所以我们必须成功!”[3]到今天,联想的信息化程度已经达到国外大企业的水平。

第二,建筑企业要认识到实施企业信息化的坚决性。信息化不是可做可不做的事,而是一定要做、一定要做好的事。信息化的过程就是一个规范的过程,一个从人治向法治转变的过程,过去没有规章的建立起规章,没有目标的建立起目标,没有流程的建立起流程的过程。信息化的过程必定伴随着组织架构的重组、流程的重新梳理,那必定意味着权利和利益的重新分配,必定会触动一些人的利益,如果企业没有坚定的信念和决心,实施信息化根本无从谈起。

第三,建筑企业要认识到实施企业信息化并不是万金油。信息化在根本上只是给企业提供了一种先进的手段。无论是哪一个层面的信息化,一定是先有规章、流程,才有把规章、流程固化下来的信息化。换句话说管理基础不形成,信息化是空谈。

第四,提到企业信息化,多数人会想到电子商务。事实上,企业信息化远比电子商务复杂,而电子商务仅是指企业营销环节的信息化。当前,我国的电子商务仅为网上订货、网上支付和网络广告的简单组合。真正的企业信息化是使企业整体的信息化和整体竞争力提高。从建筑施工的组织计划到人机料管理,从日常的管理到行政文档处理,都纳入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建筑企业信息化主要包括办公自动化(OA系统);业务处理自动化系统。

3.3加强规范化、标准化建设[4]

中国有句老话,“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所谓规矩,就是标准,标准化工作必须走在信息化工程项目的前面,至少也要同步,决不能滞后,否则,信息化工程项目的推进将十分困难,也可能造成许多无法弥补的灾难性后果。

信息化的标准化还可以促进信息的共享和系统的兼容性。信息化中的标准化主要包括数据/信息标准,技术标准,以及安全标准。

数据/信息标准主要是明确的定义和规定企业信息的标准和采集与应用的规范,此外,还应对企业信息的生命周期以及在其生命周期的每一个阶段的管理问题作出规定。一切形式的企业信息,包括印刷品,电子文件等都是企业的一种战略资源,在其整个生命周期都应该妥善管理。此外,关于企业工作过程的信息,关于信息的信息,以及关于各种应用和技术的信息,也是一种信息资源,应该和企业信息本身一样按相同的原则制定标准进行管理。在企业总部和各级分公司、项目部,企业管理的业务流,如合同管理、财务管理,文档管理等,也必须逐渐地走向规范化和标准化,从而使其所伴随的信息流也趋于标准化和规范化。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之上,建筑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各个“要素”才有可能标准化和规范化。

技术标准是对建筑企业信息化过程中所使用的计算机与通讯系统的软、硬件制定统一的标准,以便于企业内信息的交流和共享。例如操作系统的标准,通讯协议的标准,计算机的标准,服务器的标准,浏览器的标准,电子邮件的标准,字处理软件的标准,以及数据库的标准等等。技术标准还应包括方法学的标准,软件工程管理的标准。

3.4重点解决数据源

对建筑企业而言,项目部(分公司)是建筑企业收集信息的基本单位。如果没有基本单位的业务流的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唯有信息化了的各个基本单位才构成企业信息化的坚实的基础。

3.5结合建筑企业自身情况,量力而行,不要盲目追求先进性。[5]

通过推进信息化的建设要使建筑企业普遍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普遍实施网络化、数据化管理、运营,优化企业工作流程和资源配置,提高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要达到此目的,必须面对我国企业水平落后、信息化建设起点低的现实,一方面,要加大工作力度,以超常的力量加快企业信息化进程;另一方面,以科学的态度,脚踏实地、扎扎实实的工作,使我国企业在信息化进程上走坚实的路子,从而实现由低起点超前达到信息化至高点的目的。对于国外先进的管理思想,我们也不能一味地生搬硬套,因为其中也有一些是不适合中国国情的。

满足用户需求的技术是好的技术。单纯追求先进性而不把技术建立在自己的实际需求之上的技术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系统成败的主要因素并不取决于是否采用了近期的计算机硬件、软件技术及通信技术。采用了先进的设备,但在系统设计时未能提供完善的用户需求,系统不能很好运行,甚至系统不仅不能解决应用的实际问题而成为企业弃之可惜,用之不能的沉重包袱,这样的例子并不罕见。

3.6组织保障[6]

有效地推进企业信息化,必须建立分工明确、责任到位的组织体系。这涉及到决策层、技术层、管理层和执行层。

一是决策层。决策层的高度重视与科学决策,是推进企业信息化最重要、最关键的前提。企业信息化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涉及到对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管理流程的再造、管理手段的革新、管理团队的重组,必须始终得到决策者的高度一致和全力支持。

二是技术层。技术层要从企业的实际出发,借鉴国内与国际同行业或同类企业的成功经验,坚持“总体规划、阶段实施、不断完善、逐步升级”的原则,研究制定科学有效的企业信息化建设方案。为此,要坚持技术性能的先进性与适用性相结合,要适应信息技术应用的大趋势,既从企业实际出发,坚持信息化建设方案的个性化,又要善于将软件开发、系统集成、运营维护的技术外包。企业只负责核心业务管理,精减人员、提高效率,保持对信息技术应用的先进性和可扩充性。

三是管理层。企业信息化更是企业管理创新的进程,要求企业管理所涉及的各个层面必须积极响应、有效配合。只有充分地认识“信息化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才能够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达到以信息化加快企业管理理念、管理团队、管理方式的创新。

四是执行层。信息化只有通过全体员工的共同参与,才能实现信息的采集、传输与共享。因为最原始的财务信息、生产信息、销售信息、采购信息等都来自于生产经营管理的一线,唯有原始信息采集的,才能确保汇总信息的真实,才能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

3.7资源保障

“资源保障”包括两方面内容:

一方面是“要钱给钱,要人给人”,没有硬件上的支持,建筑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根本无法进行。

另一方面是多数企业容易忽视的———咨询顾问。一般企业舍得在购买硬件上花钱,但其实今天国外大型企业在信息化方面的投入,花在软件和服务方面的钱已经远远超过了在硬件方面的投入,没有软件的硬件等于是一堆废铁,而不适应业务要求的软件也会适得反。请一个好的咨询顾问,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他们可以利用他们的经验,在其他企业的成功实践,不仅帮助你设计系统、选取软件,而且能够起到你的管理顾问、流程重组顾问的作用,使得我们对国外一些已经固化的先进管理思想能够跨越式吸收。

4、具体实施办法

在建筑企业开始具体实施信息化前,有一个原则应该掌握:自上而下规划,自下而上开发。规划决定了信息流的种类、数量和方向,而当进入开发阶段后,必须首先解决数据源的问题。

4.1诊断

首先企业需要公司对企业的管理进行“诊断”。找出瓶颈,作为信息化建设的切入点。对企业组织进行“简化”,精简那些在企业增值链中起抵消作用的部门。

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使企业的各个环节科学化。目前企业的业务流程多为传统方式,信息共享程度较低、传递速度较慢、对信息的再加工能力和处理的深度与企业的要求和计算机处理的能力差距较大。故在系统设计时要超越基于手工方式的业务,抽象出业务中的管理思想和规律性的东西,并在企业业务流程重组的过程中使其更符合现代管理技术的要求。

如何选择合适的咨询公司?一个既有超前意识又具有实际操作性的信息化规划,对于一家迫切实现信息化的企业来说非常重要,所以企业在选择咨询合作伙伴时需要谨慎地甄别。建筑企业选择有建筑管理背景的咨询公司,首先要考虑的是该公司的综合实力(包括专业能力、商誉、规模等);其次是为自己进行管理咨询的顾问负责人的能力。一个好的顾问能给企业带来非常有价值的方案,也能为企业控制项目的风险。相反,一个能力不强的顾问可能会给企业带来风险或增加成本。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即被选择的咨询公司必须有帮助企业搞好信息化工作的诚意。诚意是从双方不断的交流中感受出来的,可以从与项目负责人的接触中觉察出他们是否比较务实。当然除了这些以外,还要看咨询公司以往的基本业绩。

4.2企业内部调整

针对诊断的结果,企业相应的进行调整,包括业务流程、组织机构、管理制度、管理人员等方面。尤其是业务流程重组可能会涉及公司的战略取向和管理风格,必须“一把手”了解、拍板。

4.3软件开发

在软件开发过程中,不要期望所有子系统同时开发完毕,这样只能增大推广的难度。

4.4硬件购置

4.5建立信息化管理制度

信息系统的应用增强了企业的决策能力和管理力度,但同时企业的运行对信息系统有很大的依赖性,作为商业机密的企业各种数据安全与否关系到企业的存亡,因此,信息系统必须设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包括严格的权限管理,无关人员无权查看、改动数据;有效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防止计算机病毒对系统的侵害;严格而有效的措施防止数据被非法窃取,合理的备份策略以利于系统受到侵害时的恢复;完备的系统文档管理以利于系统的改进。

4.6培训

培训要贯穿企业信息化系统实施的始终。企业信息化系统实施中最难处理也是最关键的地方就是人。这个人要分企业的较高领导,也就是“一把手”,各个业务部门的关键人员,也就是业务骨干和部门经理,然后是真正使用系统的人,即最终用户。在实施的前期工作中要对企业高层领导和部门经理、业务骨干作企业信息化的培训,让他们理解企业信息化的深刻内涵,认识到企业信息化的应用是信息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共同合作,认识到决策者在实施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实施的准备及模拟运行过程中要进行软件产品培训、硬件及系统员培训、程序员培训,这部分主要是由企业信息部门或第三方,及软件供应商或咨询顾问对主要业务骨干进行应用培训。在进入以后的切换运行至新系统正式运行时建议由已对系统熟悉的培训过的业务骨干人员对为数较多的业务骨干做操作上的培训。

4.7使用并不断完善

5、展望

如果说建筑企业内部基本单位的信息系统建设解决的是企业自身信息源的问题,那么企业信息化建设解决的是建筑业行业乃至国家信息化建设的信息源。唯有信息化了的各个信息源才构成国家信息化的坚实的基础,也唯有信息化了的各个信息源才使得电子商务变成可能。

随着Web技术的成熟、ASP的快速普及,在不远的将来,政府、企业将会在网上进行大规模采购、进行在线商务活动等,形成重要的经济现象。我们的建筑工程企业面对全球化经济模式,应积极进行企业信息化建设,结合企业的业务管理系统,收集并建立企业的资源数据库,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为迎接国际最强竞争对手的挑战、为迎接真正的电子商务时代作好充分的准备。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你好,需要期刊咨询服务吗?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在线客服
工作时间 8:00-24:00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客服服务
期刊咨询
订阅咨询
投诉留言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发表咨询 加急见刊 文秘咨询 期刊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