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企业经营战略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企业经营战略论文:企业经营战略及发展规划
20__年7月,湖北车桥有限公司通过认真考察和深入研究,决定组建诸城装配厂。经一个多月紧锣密鼓的前期筹备,赴鲁人员现整装待发,诸城装配厂正式运营己为期不远。为了完成湖北车桥经理层赋予的战略使命,实现与北汽福田诸城汽车的同步发展,为山东诸城及周边地区的汽车产业提供品质车桥和优良服务,特制定本规划。
一、建厂宗旨与经营战略
湖北车桥有限公司与北汽福田诸城汽车厂己是重要的战略伙伴:诸城汽车将半数以上的前、后桥订单下给湖北车桥,湖北车桥为诸城汽车的配套己占到商品总值的三分之一强。但因两厂相距较远,给同步开发、准时交付、三包服务、信息交流及有效沟通带来诸多不便;居高不下的货运成本及三包服务费用,也制约着双方的竞争优势和经营绩效。湖北车桥在诸城建立装配基地,正是为了扬长避短,尽量节省不必要的耗费,以便将更多的精力和财力投入到质量升级和服务优化中,从而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湖北车桥与诸城汽车的战略联盟,实现双方更高层次和效率的互动共进、互惠共荣。
二、投资规模与发展规划
1、为缩短建设周期,不自上土建工程。借助诸城市良好投资环境,租用(或择机买断)现成厂房敷设生产线。首期租用4000平米,按每月20__台汽车前、后桥产能组建生产线。厂区内预留有充裕的待建工程用地,以便根据日后发展需求委建租用(或自建扩充)新厂房。
2、以湖北车桥原有装配线为基础,参照国内外同行先进装备进行优化设计,投资1000万元,迅速建成桥总成装配、喷漆、检测流水线,预计九月底正式竣工投产。进而接续诸城汽车厂配套业务,保障全年商品值累计达到1.2亿元。
3、依托诸城汽车的发展,大力加速桥类新品开发和质量升级,以良好的性价比和完善的售后服务拓展市场份额;20__—20__年间平均增幅20%以上,力争20__年达到年产能5万套,商品总值3亿元。
三、质量提升与交付保障
1、员工素质保障诸城装配厂领导班子经严格竞聘选拔,并按专业技能、管理经验及性格特征进行挑选搭配;全套派出人马采用头领筛选和人力部推荐相结合的方式综合考评,并进行为期一月的集中培训,尽力打造成湖北车桥的精锐之师。大家临行前庄严宣誓:我志愿赴诸城装配厂工作,决心牢记湖北车桥“自信信任创造热忱变革”的核心价值观,努力发挥聪明才智,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出色完成各项任务,同心同德,不辱使命,为湖北车桥与诸城汽车的共同繁荣而奋斗!
2、配套资源保障以湖北车桥现有供应商体系为基础,逐步甄选和利用诸城当地优良资源,进行优化整合。由湖北车桥提供充足的采购资金,从源头上把好质量关,并确保按期交付。
3、现场管理保障及时将湖北车桥质量、安全、环境三项体系认证进行复制、扩展或延伸,诸城装配线从设备选购、工序流转到过程控制,力求一切性能指标必高于原先水平,为博盈车桥的品质保障和交付信誉奠定坚实基础。
4、技术进步保障在借助武汉车桥科研平台,尽量发挥现有技术人员创新潜能的同时,拟适量聘请诸城汽车厂博学行家作技术顾问,切实保障与主机厂的同步开发和跟踪服务。
5、品质服务保障距离拉近后,能为信息对称、沟通及时提供便利条件,我们将尝试双方三包服务员的有机融合,努力建成高素质、高效率的服务队伍,借以不断提升用户美誉度,早日分享品牌效应的丰硕果实。
本规划(附相应的实施方案)经湖北车桥总经理审批后分步实施。
湖北车桥诸城装配厂
企业经营战略论文:企业经营战略及发展规划
20__年7月,湖北车桥有限公司通过认真考察和深入研究,决定组建诸城装配厂。经一个多月紧锣密鼓的前期筹备,赴鲁人员现整装待发,诸城装配厂正式运营己为期不远。为了完成湖北车桥经理层赋予的战略使命,实现与北汽福田诸城汽车的同步发展,为山东诸城及周边地区的汽车产业提供品质车桥和优良服务,特制定本规划。
一、建厂宗旨与经营战略
湖北车桥有限公司与北汽福田诸城汽车厂己是重要的战略伙伴:诸城汽车将半数以上的前、后桥订单下给湖北车桥,湖北车桥为诸城汽车的配套己占到商品总值的三分之一强。但因两厂相距较远,给同步开发、准时交付、三包服务、信息交流及有效沟通带来诸多不便;居高不下的货运成本及三包服务费用,也制约着双方的竞争优势和经营绩效。湖北车桥在诸城建立装配基地,正是为了扬长避短,尽量节省不必要的耗费,以便将更多的精力和财力投入到质量升级和服务优化中,从而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湖北车桥与诸城汽车的战略联盟,实现双方更高层次和效率的互动共进、互惠共荣。
二、投资规模与发展规划
1、为缩短建设周期,不自上土建工程。借助诸城市良好投资环境,租用(或择机买断)现成厂房敷设生产线。首期租用4000平米,按每月20__台汽车前、后桥产能组建生产线。厂区内预留有充裕的待建工程用地,以便根据日后发展需求委建租用(或自建扩充)新厂房。
2、以湖北车桥原有装配线为基础,参照国内外同行先进装备进行优化设计,投资1000万元,迅速建成桥总成装配、喷漆、检测流水线,预计九月底正式竣工投产。进而接续诸城汽车厂配套业务,保障全年商品值累计达到1.2亿元。
3、依托诸城汽车的发展,大力加速桥类新品开发和质量升级,以良好的性价比和完善的售后服务拓展市场份额;20__—20__年间平均增幅20%以上,力争20__年达到年产能5万套,商品总值3亿元。
三、质量提升与交付保障
1、员工素质保障诸城装配厂领导班子经严格竞聘选拔,并按专业技能、管理经验及性格特征进行挑选搭配;全套派出人马采用头领筛选和人力部推荐相结合的方式综合考评,并进行为期一月的集中培训,尽力打造成湖北车桥的精锐之师。大家临行前庄严宣誓:我志愿赴诸城装配厂工作,决心牢记湖北车桥“自信信任创造热忱变革”的核心价值观,努力发挥聪明才智,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出色完成各项任务,同心同德,不辱使命,为湖北车桥与诸城汽车的共同繁荣而奋斗!
2、配套资源保障以湖北车桥现有供应商体系为基础,逐步甄选和利用诸城当地优良资源,进行优化整合。由湖北车桥提供充足的采购资金,从源头上把好质量关,并确保按期交付。
3、现场管理保障及时将湖北车桥质量、安全、环境三项体系认证进行复制、扩展或延伸,诸城装配线从设备选购、工序流转到过程控制,力求一切性能指标必高于原先水平,为博盈车桥的品质保障和交付信誉奠定坚实基础。
4、技术进步保障在借助武汉车桥科研平台,尽量发挥现有技术人员创新潜能的同时,拟适量聘请诸城汽车厂博学行家作技术顾问,切实保障与主机厂的同步开发和跟踪服务。
5、品质服务保障距离拉近后,能为信息对称、沟通及时提供便利条件,我们将尝试双方三包服务员的有机融合,努力建成高素质、高效率的服务队伍,借以不断提升用户美誉度,早日分享品牌效应的丰硕果实。
本规划(附相应的实施方案)经湖北车桥总经理审批后分步实施。
湖北车桥诸城装配厂
企业经营战略论文:浅析多元化经营的误区与我区企业经营战略选择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推行,我区的工业企业已经由生产型企业转变为生产经营型企业,相当一部分企业已具备企业所应有的一切特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逐步强大起来,其管理的重点也由生产管理转向了经营管理。而经营管理的中心是企业如何回避经营风险,适时地作出正确的战略决策。对于一个生产经营型的企业来说,把经营风险降低到低限度是企业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归根结底是企业如何选择“经营战略”的问题。本文以区外企业作为背景,围绕我区企业的现状,分析并提出适合我区企业的经营战略,这对于处于起步阶段的我区企业,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提高企业和社会的经济效益,想必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战略
战略一词原来是军事用语,它的本意是对战争全局的筹划和指导,包括对决定战争胜负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规定自己用于战争的军事力量的准备和运用。后来,这种概念逐渐被引申到具有战争性质的经济竞争领域,人们赋予它新的内容,泛指重大的、全局的、至关成败的谋划,是连结组织及其目标与环境之间的关键性桥梁。目前,“战略”这个术语在经济和社会领域使用得很普遍。作为一个经营者或企业家,没有战略观念,就等于没有灵魂,战略观念是一种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居于统帅地位的经营思想。我们看到很多企业的经营方向是随波逐流式的,盲目地跟在别人后面赶潮流,什么产品热就生产什么产品,一哄而上,一哄而散,始终处于被动状态,究其根源,缺乏战略观念是一个很重要因素。当然,光有战略观念,不会选择,不会管理,也不会取得预期的效果。实践中我们要学会取舍,学会战略管理。
二、战略管理
战略管理是从企业的整体和长远利益出发,就企业的经营目标,内部条件,外部环境等方面进行谋划和决策,并根据企业内部的各种资源和条件实施这些谋划和决策的动态过程。战略管理所关注的焦点是那些关系到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和的协调,其目的是使企业更好地适应和改造环境,促进企业长期稳定发展。
战略管理作为连续不断的管理过程,通常由战略分析,确定组织的宗旨和目标,战略形成,战略实施和战略控制等环节组成。战略管理的主体按企业经营规模可以分为大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这两类企业的划分固然司空见惯,但在管理中确实面临不同的战略选择。由于这两类企业的经营特色各异,其经营战略的选择模式会有显著的不同。
长期以来,受经验思维的影响,不管企业的规模如何,几乎所有企业将过去成功的经营模式——多元化经营照搬至今日,作为企业发展方向的最终目标。但现今企业所处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硬搬过去的那一套,客观环境所不容,也违背了战略管理的原则。
三、多元化经营战略
多元化经营战略在经营战略中指产业(产品)、市场战略。多元化经营战略是由新产品领域和新市场领域配合产生的,即增加新的产品(服务)种类和增加新的市场两者同时发生作用的战略。企业的多元化经营就是为某一市场提供产品和劳务的同时又进入其它市场。也就是说,企业为了回避风险,分散风险,获取较大限度的经营效益和长期稳定经营,开发有发展潜力的产品,或通过吸收、合并其它行业的企业,以充实系列结构,或者丰富产品组合结构。
1、多元化经营的作用
多元化经营战略是根据企业规模大,资金雄厚,风险分散力强,市场开拓能力强,适应能力强而提出来的。从各种企业所实行的多元化经营战略来看,主要是为了解决这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企业为分散风险,往往以本行业为中心,用副业的形式向其它领域扩展;二是企业为有效地利用经营资源,在技术、市场上,向有关联或没有关联的领域发展。显然,这是针对大型企业的经营特色而提出来的经营发展模式。但是,多元化经营并不一定是企业分散风险的法宝,企业虽然有了规模,有了实力,但也不见得会在多元化经营方面取得成功。
2、多元化经营的误区
70—80年代,由于市场竞争的加剧,许多企业包括规模巨大、实力雄厚的福特汽车、通用电器、美服石油等大公司在内面临着市场日益萎缩的威胁,如何把握市场需求变化,开发新的市场,扩展经营范围,以及如何处理好企业与环境的关系成为企业管理的中心问题。许多企业开始尝试一业为主,发展新的副业,很快这些公司的触角伸向各个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后来发展为世界范围内的巨型公司。随后,多元化经营成为一种趋势,很多企业也纷纷走上多元化经营的道路。
进入90年代,中国的企业发展迅速,有一定实力的企业沿用过去的模式,企图走向多元化经营的道路,但大多数企业不得不以失败而告终,有的甚至沦落到破产的地步。巨人集团是一家开发计算机软件发展起来的高科技企业,曾在中国扬名一时,总裁史玉柱也成为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但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资金的不断积累,把经营触角开始伸向竞争激烈的房地产、保健品业,先后推出“巨人脑黄金”,“巨人大厦”等,放慢了主导产业的发展,致使流动资金严重短缺,资金运营能力不足,造血机制失控,拖垮了主导产业的发展,最终企业不得不宣布破产。又如:武汉市安达出租汽车公司是一家白手起家的国有企业,创业之初由于其经营有道,发展迅速,很快成为当时武汉市国有企业的“排头兵”,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开始走多元化经营的道路,把经营目标投向“海上运输业”、“音响行业”,结果巨额资金有去无回,蒙受了极大的损失,阻碍了企业进一步发展。难怪该企业总裁感慨地说:“多元化把我们给害苦了……。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但令我们痛心的是很多企业没有从中吸取教训,一旦企业有了规模,就讲究跨地区、跨行业、跨国家,“拾到篮子里的便是菜”,“只有想不到,没有办不到,咱们有力量”,结果有些企业风风火火两三年便销声匿迹。当然,并不是说中国企业搞多元化就失败而外国企业就成功,世界著名企业麦当劳也在多元化经营上打了败仗,它的两次扩张行动——麦克炸鸡和麦克猪排都以失败而告终,不得不寻求其它的策略。
从以上案例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70—80年代企业多元化经营成功的原因
①市场机制不健全,处在短缺经济时代。
②商品的质量、品种单一,厂商只能较大限度地满足所有消费者的需求,消费者对产品没有选择余地。
③行业之间的市场间隙大(存在细分市场),市场机会多,企业容易占领新的市场。
因此,在市场上实力较强的企业轻而易举地进入新的细分市场,经营风险较低,企业能成功地走上多元化经营的道路。
(二)90年代多元化经营失败的原因
进入90年代以后,企业赖以生存的环境发生巨大变化,随着企业数量的增多,市场机制越发健全,竞争日益加剧,总的来说有如下特点:
①90年代是过剩经济,特别是近两年更为明显。
②整个市场需求不足,产品销路不畅。
③同一行业的企业多,市场间隙小,甚至根本就不存在。
④市场经济对企业专业化的要求较高。
在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企业想要进入新的细分市场必将受到其它同行业的有力阻击,让其无功而返,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
市场经济的本质就是对资源的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各大小企业在市场中各有各的份额,各有各的专长与特点,哪个企业把自身特点或专长与潜在市场有机结合起来,哪个企业率先就能进入新的市场。多元化经营并不是大企业分散经营风险的法宝,在原有产品的基础上,通过加大产品线的深度与宽度,或者走品牌多样化的道路,也能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
四、我区企业经营战略的选择
我区企业发展起步较晚,由于受管理水平、基础条件的限制,企业规模大小不一,实力相差悬殊,好的企业已具备资本运营的能力,差的企业还处在手工作坊时代,长期受资金短缺、工艺落后的困扰。但不管怎样,每个企业都有一个共同发展的目标——企图走多元化经营的道路。目前,有些企业已涉足多种行业,经营范围相当广,而且所经营的产品之间关联度不强,甚至有的大企业将毫不相干的几个行业简单地累加在一起组成一个集团公司,给企业的长远稳定发展带来隐患:一是没有主导产业或主营业务不明显;二是兵力分散,集中不了优势;三是管理幅度加大。直接导致企业的防御系统脆弱,抵挡不住来自其他企业的进攻。因此,改变这种战略观念,确立一个符合西藏区情的经营模式,显得尤为迫切。
(一)大中型企业的经营模式
西藏约250万人口,其中购买力相对弱的农牧民占总人口的90%以上,实际市场容量很小,我区规模较大的企业要想长足发展,的出路在于开拓区外市场。通过SW OT (Strengths,W eahnesses,
Opportunition,Threats)分析不难发现,西藏有自身的优势:一是自然资源非常丰富;二是环境受工业污染程度很低。这些优势为西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只要我们找准优势(专长)与市场的切入点,企业将会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1、充分利用我区的自然资源优势,走纵向多样化道路。
纵向多样化就是以现有产品为基础,向垂直方向扩展事业领域的战略。这种战略好像河流一样有上游与下游之分,可向上游发展或向下游渗透。如我区的矿藏资源非常丰富,储量高,质量稳定,从事矿产品开发的企业,改变过去经营附加值很低的初级产品的现象,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最终向“供、产、销”一体化方向发展,降低经营风险。
2、充分利用环境优势,走横向多样化道路
横向多样化道路是以现有产品为中心,向水平方向扩展企业领域,这种战略是在原有市场、产品基础上的变革,因而产品的内聚力强,关联度大,新产品容易被市场所接受。具体做法是加大产品线的宽度,开发、生产、销售技术关联度大而管理变化不大的产品,丰富产品组合,这样能大幅度地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
随着社会工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饮食品的健康程度十分关注,无工业污染的饮食类产品有很大的市场潜力,伊梨集团就是利用内蒙古的自然环境优势,在竞争激烈的乳制品行业异军突起,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业绩。而我区的环境优势更为明显,在目前市场上产品处于成长期的我区各饮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在原有市场、产品的基础上,生产系列产品,拓宽产品线的宽度,以绿色食品为市场定位打入内地市场,不失为一种良策。
(二)小型企业的经营模式
我区绝大多数企业,属于小型企业,资金短缺,市场开拓力不足是这些企业的共性。因此,长期以来受市场牵制,企业缺乏个性,产品缺乏特色,致使企业举步艰难,很难有发展前景。针对这个情况,实施集中一点——“小而专,专而精”的战略,是小型企业经营模式的选择。
小企业实力较弱,往往无法经营多种产品以分散风险,但是可以集中兵力,通过选择能使企业发挥自身优势的市场来进行专业化的经营。这就是小企业的“小而专,专而精”的战略。采用这种战略对小企业有两方面的好处:一是小企业以通过扩大生产批量,提高专业化程度和产品质量,提高规模经济效益,增加收益,在市场上站稳脚跟。二是随着需求多样化和专业化的程度的提高,大企业也普遍欢迎这些专业化程度高、产品质量好的小企业为其提供配套产品。从而小企业能够逐渐走上以小补大,以小搞活、以专补缺、以专配套、以精取胜、以精发展的良性发展道路。
小企业采用这种经营战略使其经营目标集中,管理上也比较方便,有利于提高技术,争取有利地位。但是另一方面采用这种战略也给小企业带来不小的经营风险,因为他们往往过分依赖于某种产品或技术,一旦市场变化,需求下降就会给小企业的生存带来威胁,因此,为了尽量减少风险,采用这种战略的小企业必须采取以下几项战略措施。
1、选择目标市场是进行产品生产的及时个环节,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小企业选择市场目标的正确方法,是将某一特定的市场对企业的要求同企业自身素质相比较,通过比较,找到能够发挥自身优势的细分市场。市场目标的选择是企业内部条件分析和市场细分两者的结合。
2、提高企业的产品开发能力,作好产品的更新改造工作。任何产品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因此,小企业要在自己立足的目标市场上占据有利地位,必须不断开发出新产品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以我区小企业的实际情况来看,企业单独开发一项新技术或新产品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而且风险极大。小企业可以依靠社会力量,同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市场服务部门联合起来开发新技术、新市场,更新产品。
3、搞好市场营销。采用这种战略的小企业一般来说面临的市场或顾客都比较稳定,所以市场营销的重点是:增加销售渠道,寻求新的顾客,采用适当的价格策略等。
企业经营战略论文:企业经营战略的路径依赖特征及其变革设计
内容摘要:企业外部经营环境及内部经营理念发生变化时,往往需要适时调整经营战略。企业核心竞争力、经营理念以及经营者运作特征构成了企业战略变革的主要因素,突出了企业战略变革的路径依赖特征。本文以此为背景,结合案例,讨论了基于管理知识创新、企业间合作互补、经营理念变革等企业管理层次完善方面的战略路径依赖变革设计,在制度及实践意义上保障和促进企业战略革新的科学化及可推进化进程。
关键词:经营战略 路径依赖 变革设计
企业经营战略调整影响因素类型分析
企业的经营战略调整涉及到对战略调整时点之前原有战略的革新甚至抛弃,是对经营路线的重新选择和优化,使之更加适合应对内部及外部经营环境出现的新情况和新变化。一般情况下,企业的经营战略变革往往来自于系统及非系统性两个诱因。一方面,对于系统性诱因来说,包括社会层面上的经济、文化、科技以及政策等因素的变化等,这种变化对于市场需求的原有平衡造成了冲击;另一方面,在系统性因素未发生重大变化而冲击原有市场均衡时,企业内部经营环境发生了变化,经营条件、理念以及管理者更迭都使得企业战略需要调整。无论是系统性因素还是非系统性因素影响,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经济中,能否科学和及时地采取应变策略都关系到企业在市场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是市场优胜劣汰作用的主要体现。
一般来讲,企业的经营战略变革以企业核心竞争力作为主导,经营者操作水平作为战略变革过程推进保障,而企业经营理念或企业文化则对整个变革起到气氛衬托和质量把控的作用,三者构成了战略变革成功的“金字塔机构”。如图1所示,a、b和c分别代表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经营者操作水平以及企业经营理念或经营文化。具体来说:
(一)战略变革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对经营战略起到主导和指示作用,因此要打破原有的战略依循路径,首先要对企业核心竞争能力进行分析。市场经济环境下,分工协作和比较优势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企业要在竞争性市场上保持比较优势、不断拓展市场份额,就必须在专业领域形成核心竞争力,这种核心竞争力要具有排他性及低模仿性,并且不局限于企业的个别产品,包括企业的市场营销能力、产品创新能力、生产能力、质量把控能力、市场渗透能力以及对于先进技术的运用能力等(何军,2012)。
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a位于经营战略变革“金字塔”结构的顶层,是产品开发和推广的源动力,企业管理者的目光不应局限于目前的市场份额,还要以核心竞争力为出发点,努力拓展在未来市场上的占有份额。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保持不稳的企业变革,是本末倒置的变革,不仅不会将企业发展引向正确的轨道,还会损害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战略变革企业经营者的操作水平
企业进行经营战略变革的直接操作者是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战略变革是经营管理人员协议认同后的结果。企业的市场存在以企业家创立和维持经营、拓展市场为表现形式,企业管理者的经营行为直接作用于企业,对于经营绩效以及长远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经营管理者的操作水平是企业战略变革平稳进行的保障,某种意义上说,经营者操作水平决定了企业战略变革的成功与否,因为无论是激进或是保守性的改革,最终目的是优化之前的战略路径,而经营者操作则直接决定了改革后路径的畅通和目的地的到达与否(陈传明,2008)。
经营者操作水平b位于企业战略变革“金字塔”结构的中间部分,位置的居间特性决定了企业经营战略路径转变的决定性,经营者的价值观、经营素质、管理水平以及战略实行步骤都在这一阶段体现,涵盖了经营管理者的学习能力、管理素质、市场敏感性、组织协调能力、战略变革经验以及操作步骤把控力等基本方面。
(三)战略变革企业的经营理念或经营文化
企业经营理念或经营文化是从管理者到普通员工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分别以企业规章制度和企业运作氛围作为外在和内在的表现形式,是企业战略变革的人力资源及制度规章基础,全程影响着经营战略变革的步骤及操作理念。通过对企业经营理念和经营文化的观察,大量学者给出了企业文化对于企业成长与发展具有明显联动性的结论,经营理念在企业变革的战略导向、战略激励以及战略协调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对企业发展利益自动靠拢和自
动纠偏的作用,体现在的企业文化具有自我完备性,而具有瑕疵或弊端的企业文化往往对企业运营失败具有揭示性或助动性(迪尔克斯等,2001)。
企业经营理念c位于战略变革“金字塔”结构的基础部位,既是战略变革推进的基石,也是战略变革推进的“自动纠偏器”。企业经营理念包括规章制度、企业氛围、产品品牌效应、员工的认同程度、科学的绩效评比体系的建立以及企业的远景规划等,经营理念对于企业战略变革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建立自我完善的企业文化是最为经济的经营战略变革企稳手段。
企业经营战略路径变革案例
htc(high technology computer corporation)是一家全球知名的科技公司,全称为宏达国际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以生产智能手机作为主营业务,自成立以来,显示出强大的研发能力,进行了许多行业经验丰富的设计和创新,是手机设备制造业的高成长企业,获得消费者的肯定,曾被美国商业周刊评选为“亚洲地区科技公司十佳”,一度排名全球科技公司第三位。借助于手机通讯技术革命和互联网智能移动时代的到来,公司业绩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其在台湾上市的股票一度突破每股1300元新台币,是台湾乃至亚洲智能移动科技的领跑者之一(陈戈,2013)。
在2010年之前,智能手机市场处于发展的高速进阶阶段,htc公司净利润保持高速增长,众多金融机构纷纷给予其股票买入和持有评级,逐渐形成和三星、苹果在智能手机领域三分天下的局面,挤出了传统的业界标兵诺基亚和摩托罗拉公司。然而,进入到2011年以后,智能手机品牌的纷纷崛起迅速打破了原有的市场平衡,得益于安卓操作系统的开源性及手机硬件芯片获取的低进入标准特性,众多厂家纷纷进行自主软硬件开发,以低价和高配置策略迅速蚕食了大量的市场份额,智能手机市场格局由蓝海向红海的转变特征十分明显,大品牌厂商用于科技研发的投入呈现出几何式增长,同时智能手机发展瓶颈和htc产品系列同质化等现象也开始有所体现,曾经以中高端市场作为主要产品指向的htc开始面临净利润下滑和市场份额缩减的局面(见图2)。 由图2可知,htc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率从2011年第四季度开始转向负值,截止到2012年第四季度,htc的利润增长率依然维持在下滑局面,和巅峰时期222%的增长率相比下跌超过300%,2012年全年都保持负向增长率,企业经营压力空前,继续维持之前的“瞄准中高端市场”战略将使得公司面临利润继续下滑甚至丧失市场份额风险。同时,htc还面临着高级技术员工离职和产品继续创新不强、失去核心竞争优势等经营危机,企业转变经营风格、做出经营战略性调整势在必行。
事实上,从2010年第四季度开始,htc公司的净利润同比增长率就已经开始放缓,智能手机界竞争加剧,htc之前的发展策略就已经不再适用于剧变的市场环境,与本土厂商如华为、小米、中兴等选择中低端市场作为切入点从而避免与苹果、三星进行直接碰撞不同,htc“定位中高端”、“机海”以及“新产品周期缩短”等发展策略已经不再对新兴市场消费者具有吸引力,从而陷入市场份额骤减的企业危机。
为改变现状,从2012年开始,htc公司开始了经营战略的调整,实行智能手机“高中低搭配”的发展战略,更加重视低端市场,适时的推出了以“新渴望”系列为代表的中低端机型和“one-x”系列高端机型,同时采取去库存化行动,降低原有智能机的销售价格及对主营业务结构进行调整。进入2013年,htc公司继续丰富中低端市场产品,对原有高端市场策略进行微调,改变以往htc智能手机给人机体较厚以及美学不考究的印象,先后推出以“butterfly”和“one”系列为代表的高端机型。同时更加重视对于系统软件的自主整合,尝试引入windows phone系统,而“one”系列机型甚至引领了全金属潮流。在zol投研中心给出的2013年5月国内3g通信品牌市场份额排名中,htc重新回到第三位,占比7.8%,如图3所示。
此外,从2013年的财务数据看,尽管一季度净利润值相对较低,但同比增长率以及二季度净利润增长率预期已经有很大起色,htc从一味承接谷歌安卓的战略发展路径到走出自己的特色步伐仍然不失为一次较为成功的战略转型。利用其传统的软硬件优势,可以预见在未来的智能手机市场红海格局下,htc公司的战略转型将会使得其后续发展进入良性循环,继续作为亚洲乃至全球智能移动终端的领跑者之一。
企业
经营战略的路径依赖特征
从htc的转型之路以及企业变革“金字塔”结构可以看出,一家企业的经营战略变革路径依赖特征体现为核心竞争力刚性、经营者先验行为制约、企业经营文化的长周期性以及既定路径的自我恢复性四个方面,具体来说: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刚性制约战略发展路径的转移
企业核心竞争力具备消费者价值完备、模仿成本高以及市场延展性良好的特点,因此这种核心竞争优势具有强烈的排他性,不仅业界同行难以克隆,甚至对于企业自身来讲也难以进行急转式的改变,战略发展路径的刚性特征突出。核心竞争力刚性以分别以企业软件和硬件标准作为载体,软件载体如品牌、商誉以及人力资源等,一旦树立既定的思维发展模式,采取急停或急转式变革就会困难重重,例如2010年之前,消费者对于手机操作系统安卓阵营htc的直观印象是高端,突然出现的低价位htc手机让人感觉的及时印象是软硬件规格缩水,而不是品牌战略调整。相对于企业软件资源,硬件资源的发展路径变革刚性较弱,但需要付出较多的转变成本(郭勇峰,2013)。
(二)企业战略发展路径对于经营者的先验行为具有强依赖特性
企业战略变革归根结底是管理者协调的结果,影响企业经营方向的从来都是客观环境变化与管理者经验的结合,管理者根据经验来制定企业发展路径,而市场客观环境的变化经验丰富于管理人的思想意识,经验丰富于其市场经验,因此无论是对企业还是对个人来讲,摆脱自身过去道路的难度大于对外部环境的摆脱难度。企业管理者长期的思维模式和管理经验往往制约着其市场敏感性,企业战略发展路径强烈依赖于管理者的既有市场认识,先验行为和错误估计会自动将目前的发展路径进行延伸。某种意义上讲,企业发展路径的战略转移通过“急转式”路径是具有短期自损性的,而“渐转式”路径又需要付出较多的成本和时间,经营者先验性阻挠既有的战略路径发生转移(丁安娜,2013)。
(三)以企业章程为代表的经营文化体现具有设立和变革的制度特征
企业经营文化一经设立,难以进行战略层面的调整;企业经营战略发展路径变革的最终执行者是企业员工,以主营业务的调整作为具体体现。通常情况下,企业文化的硬性载体企业章程都具有设立的战略性及长周期性,存在微调的可能性较大,然而发生战略性的转移可能性较小,这需要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配合改革,付出成本较大。企业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战略发展路径的实施,因此既定发展路径事实上依附于企业文化,突然由追求精品高端路线、引领行业发展潮流的创新梦想型企业经营文化向充分竞争、全产品线建设、以利润为追求价值的生产加工型企业文化转变,会使得企业既有人力资源强烈抵触,改革成本与收益往往不匹配(陈收,2012)。
(四)企业经营发展战略路径的自我恢复性
企业原有经营战略的创立是当时集思广益并且在管理层意愿、政府法律法规、市场供求环境以及员工工作期望等因素间寻求平衡的结果,这种平衡的打破与重构具有较大的难度,重新找到平衡点较为困难,往往需要付出巨大的前期成本和研究精力,对于管理者意愿的把控、近期法律政策解读、市场环境调研以及员工期望状态中任何一项的判断失误都会使得战略变革发生错误,企业战略发展路径往往都具有自我恢复性,自动调整到满足各方条件的平衡点,即使是确立了发展战略路径调整的必要性以后,这种自我恢复性依然存在,需要付出很大的投入来保持战略发展路径调整的持续度以及调整方向,企业战略路径的自我恢复特性是路径依赖的特征之一。
企业经营战略发展路径变革设计
(一)变革成本外部化,以企业间合作减轻路径变革难度 企业间的战略合作可以实现不同资源优势之间的互补,特定企业与上下游产业的合作甚至并购可以降低维持其核心竞争优势的成本,降低流转费用,并且通过这种外部化行为来调整企业战略转移的路径依赖特征,减小战略变革难度。
企业价值活动的外部化不仅会使得核心竞争能力的形成效率因专业化而提高,还可以在另一个方面降低某个经营环节的退出难度,从而克服路径依赖。往往企业的一体化程度越高,其经营环节就越多,如果降低一体化程度,集中优势资源在少量经营环节,将外部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大,企业的经营空间就会更加广阔,在广阔的空间内进行战略备选方案的选择,就会更加游刃有余。因此,
通过外部联合合作的形式,使得企业的经营活动成为整条供应链上的有限节点,战略路径变革的外部性效益就会得以体现。
(二)以知识创新为基础,减小企业战略路径转移的推进难度
企业原有的发展战略路径发生转移,势必要在原有管理者和员工之间产生疑惑和阻挠,不同意见的发生一方面在于路径转移粘性,即涉及到企业文化和管理者先验的路径依赖特征,另一方面则在于企业知识组织创新的忽略,一家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的形成不仅取决于对于硬件设备的利用,还取决于企业知识创新,这种知识创新既包括了管理者、员工的培训和二次教育过程,也包括对企业既有资源和市场创新环境的挖掘。通过知识创新,企业产品的实现过程也是内部知识外溢的过程,降低企业战略路径依赖特性不是要摒弃原有的战略,而是要以有利于知识创新的方式来组织管理企业,创造更加方便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概念的传授环境,以降低生产管理思维的方式来降低战略变革的路径依赖性。
(三)完善企业决策结构,建立有效的民主决策机制
企业应建立有效的民主决策机制,防止经营战略制定人员构成的局限化和“一家之言”现象。企业经营发展战略发生转移,往往要经过公司董事会的讨论,充分听取各位董事的意见,上市公司涉及构成重大事件的战略调整行为按照规定要召开股东大会,这个过程相对于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可能有些漫长,然而相对于只听从具有控股权的股东之言而采取经营战略的改变,更加具有稳妥性和推进的可行性。
目前,我国民营企业大多数还是采取“家长制”管理,由大股东一个人决定企业事务,然而这种看似高效率的企业事务处理模式却隐藏了巨大的风险。以经营战略转移为例,盲目上马未经讨论的项目,改变企业主营业务,不仅短期内不会实现利润增加和市场拓展的变革目的,还将巨大的转移风险和成本进行了承接,对于处于转轨时期的我国经济和企业微观个体来说都不是一件好事,摆脱企业发展经营战略路径转移粘性不应该建立在积累风险的基础上,充分讨论、头脑风暴仍然有必要(于水,2012)。
(四)采取循序渐进的柔性变革方针,将战略路径变革的依赖特性层层释放
突破传统的“急转弯式”企业发展战略变革模式,采取循序渐进的柔性变革方针,将战略路径变革的依赖特性层层释放。柔性战略变革模式采取不同于发展方向和发展定位改变等方式的大刀阔斧改革,而更加类似于对于产品生产和市场定位方面的微调,在不对之前的战略进行大幅度调整的情况下,释放部分资源于试点战略方面,如果试点战略产生收益且发展较好,则逐步向此战略方向转移。
这种策略方法的优点是减小了企业发展战略路径转移的难度,更加容易突破制度和经营者心理的防线,变革有层次性和条理性;缺点是造成了企业资源的分散化利用,无法将全部资源集中于重点领域进行攻关,而且由于是采取点状试点战略分布方式,需要企业各个机构进行配合,需要投入的人力及物力成本较大,且试点战略成功与否具有不明朗性,不适合大面积推广,企业战略发展路径转移难度的层次性剥离对于降低依赖粘性和战略转移推广成本值得借鉴。
企业经营战略论文:论建筑业企业经营战略及竞争力
论建筑业企业经营战略及竞争力
一、建筑业企业竞争发展战略
竞争发展战略是指面对市场激烈的竞争,企业所采取的直接抗衡竞争者挑战,并在竞争中获胜,求得长期持续发展的一种战略。常见的竞争发展战略有成本经验丰富战略、差异化战略和集中战略3种。
(一)成本经验丰富战略
成本经验丰富战略也称为“以廉取胜”战略,其核心是以较低的生产经营成本或费用获胜;宗旨在于通过为企业建立低成本优势,从而谋求成本经验丰富地位,应付企业面对的各种竞争力量。
(二)差异化战略
差异化战略也称“特色取胜”战略,其核心是以施工经营特色获胜。即企业通过特色化经营使企业的产品或服务成为行业内的,从而保障需求者乐意接受的特色产品或服务,为企业在行业内建立起一个特殊的市场地位,有效地保护企业不受或少受以上威胁的冲击,使企业生产经营处于主动地位。
(三)集中战略
集中战略也称焦点战略或“以细分市场获胜”战略,即企业通过集中其全部力量满足一个特定的需求群体的方式,为自己建立防御威胁的体系。对于相对实力较弱的企业更适合采用此战略。
二、建筑业企业稳定型战略
企业稳定型战略又称防御型战略或维持型战略,其特点是企业满足于已有的经济成果,只追求与过去相同或相近的目标,今后每年取得的期望值只有稍微的增长或者基本相同,这种战略的风险较小。
企业实施稳定型战略的主要优点是:该战略的着眼点不在于发展上,而把功夫下在完善企业内部经营机制上,这样可以优化企业经营要素组合结构,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以品质的服务、精湛的施工质量与技术赢得需求者的信誉,从而大大地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能力,也可以提高对外界环境变化的应变能力及抗干扰能力。
应该注意,企业采用稳定型战略,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有被击败的可能。因此,的企业家在企业经营稳定一段时期后,必须根据外部环境和市场的需要及时调整或修订原来的战略方向,确定企业发展战略。
三、建筑业企业紧缩型战略
企业紧缩型战略也称为退却战略,其核心是想办法主动撤退,争取平稳渡过危机,伺机采取其他战略。企业紧缩型战略分为3种类型,即转变战略、撤退战略和清理战略。
(一)转变战略。
是指企业虽然陷入危机境地,但还有挽救和值得挽救的经营事业所实施的种战略。
(二)撤退战略。
这种战略能保存企业实力,等到一有机会就可发动进攻。选择撤退战略的主要方法有:出卖部分资产,削减支出,削减广告和促销费用;加强库存控制,削减一部分管理人员,撤退出一些市场目标,将企业经营资源集中到企业的主导项目和核心市场上。撤退战略包括放弃战略和分离战略。当企业遇到很大困难,预计难以通过转变战略扭转局面或当采用转变战略失败后,企业就应采用放弃战略。
(三)清理战略。
又称清算战略,即企业由于无力清偿债务,通过出售或转让企业的全部资产,以偿还债务或停止全部经营业务,而宣告业务生命结束的战略。清理战略分自动清理和强制清理战略两种,前者一般由股东决定,后者需要法庭决定。清理战略是所有战略选择中最为痛苦的决策,所以通常情况下是所有战略失败时采用的一种战略,在毫无希望再恢复正常经营时,早期清理比被迫破产好。
四、建筑业企业核心竞争力
不同的企业拥有各自的竞争力,去占领不同的市场。企业的核心能力有3个基本特征:一是提供了进入多元化市场的潜能;二是对它所服务的顾客体现出的价值;三是使竞争对手难以模仿。构成建筑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素可归纳为3部分:市场营销能力、项目管理能力和服务创新能力。
(一)市场营销能力
市场营销能力组成的具体要素是:深入理解和把握业主意图的能力,即理解标书的能力;企业的信誉和品牌;服务的能力。服务能力的重要一环是如何把无形的服务转换成有形的商品去和业主沟通,能够把为业主增加的价值信息传递给业主。
业主在签订一项新的建设工程合同时,无法预先选择有形的建筑产品,也无法预先检测工程的质量。因此,企业的信誉和品牌往往成为至关重要的评判标准,业主通过比较企业以往的业绩和在行业中的信誉来做出决策。对提供工程咨询服务的企业来说,信誉意味着技术能力和依靠技术控制风险的能力。
对标书的深刻理解来自于比竞争对手更理解业主,了解业主的追求,业主的理念,甚至主动发现业主,与业主结成伙伴,引导业主的需求,培育业主的个性化需要,提供竞争对手不可替代的服务,形成自己的优势。
(二)项目管理能力
项目管理能力包含了组合社会资源能力、技术创新能力、风险控制能力等。创新能力就是组合各种社会资源的能力,通过对已有资源的集成来实现。技术创新并不是一般所指的技术进步,而是指通过对已有产品或者技术的组合来产生新的产品和新的功能,不必要求企业一定要有自己的专利产品、专有技术,更主要的是要求企业要有集成各种知识、信息、技术、产品、人才的能力。
施工企业对不同的项目类型,对其技术创新能力的要求是不同的,不一定都表现为企业拥有自己的核心施工技术。如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创新的前提主要表现在方案设计的新颖性方面,如果对结构没有特殊要求,它所需要的施工技术基本没有特殊性,或者说施工技术基本上都是通用技术,创新更应注重对施工工艺的改进,以力求降低成本、提高建筑质量,从而提高竞争力。拥有了技术制高点,企业才能有占领市场的主动权、控制权。
在国际市场中,企业的风险控制能力非常重要,往往影响着企业的存亡。包括合同管理能力、项目索赔能力、企业资信能力等多方面。国际工程承包市场均要求企业提供履约保函和风险抵押,以化解市场风险。目前一些大型项目中普遍采用的联合总承包方式,一是联合企业的核心技术优势,二是为了分散企业的风险。
(三)服务创新能力
服务创新能力包含了制度安排、企业的文化和灵活并较大限度地接近市场的工作流程。硬件环境容易被模仿,而企业的制度安排、企业文化等“软件”是难以简单复制的,因此成为企业竞争力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制度安排体现在企业的内部运行规则必须符合企业的市场需要和战略发展,其核心是产权制度,最突出的作用是人力资本化。人才作为一种可以组合配置的资源,直接构成到企业的竞争力中去。
企业文化是人的价值观的体现,要为用户带来价值并能够被用户所认可,在一定程度上可称之为“文化营销”。企业内部管理的思想、组织、方法、手段等,都可以融入到企业文化中,文化是一种能力,在工程咨询企业表现为创新的气氛。在把低成本作为竞争优势的纯粹施工企业,则应有严密控制的精细生产文化。内在表现为能够激发企业成员的创造性思维和持续创新的能力,外在表现出来则为企业的团队精神、企业成员之间的协作关系,充分体现为追求业主利益较大化的服务创新能力。
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服务的模式也应有一个优化升级的过程,原来的高端产品市场现在可能会变为中间产品市场,所以虽然还是原来的服务模式,甚至表现为增长,但实际上竞争力已沦为中等水平,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产值不断上升,但利润率在下降,甚至利润总额也在下降。许多企业被由于经济增长而带来的营业额增长所迷惑(有时由于原有的竞争对手已经采用新的服务模式,腾出了原有市场的部分空间),而没有看到自己在项目管理服务链中的位置在后移,也就意味着核心竞争力的下降。因此,简单地为市场份额经验丰富而竞争,容易导致混淆竞争的原因和结果,实际上营业额增长本身对竞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具有竞争优势。
企业经营战略论文:试论基于多元化发展的国有建筑企业经营战略初探
论文关键词:多元化 建筑企业 经营战略
论文摘要:多元化发展战略当前很多企业推动自身不断发展壮大的经营战略之一。本文首先介绍了多元化经营战略的三种类型,并对建筑企业多元化经营的意义进行了阐述,对建筑企业多元化经营的途径进行了探讨。
0 引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市场需求往往瞬息万变,这也推动着企业经营结构的变化,许多企业为了开拓新的利润来源或者规避经营单一所带来的市场风险而进入到其他领域发展,这一经营战略可以称为多元化发展战略。多元化发展战略当前在很多大型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得到了普遍的运用,是很多企业推动自身不断发展壮大的经营战略之一。当前,国内许多企业也开始尝试进行多元化经营,如海尔公司,并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效果。
对建筑企业而言,随着建筑业竞争日益激烈,施工项目利润也非常微薄,企业发展存在着困难,因此多元化经营对建筑企业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建设部也将“经营多元化”作为发展振兴建筑业的基本方针。但事实上非常多企业多元化经营未能够取得预期的效果,很多建筑企业的多元化经营往往是“利益投机”,缺乏长期的规划,必然导致规模比较小,而且层次比较低,这种短期投机行为自然无法实现多元化经营对企业发展带来的强大推动力。
1 多元化发展战略的类型
对多元化战略的分类存在着好几种方式,但比较主流的是按企业将要进入的领域与当前的经营领域的相关程度划分,按这种方式划分的多元化战略包括横向多元化、纵向多元化以及混合多元化三种类型。
1.1 横向多元化 横向多元化是指企业在现有的技术基础上开发新产品,新产品与现有技术具有协同关系。横向多元化的特点是企业开发的新产品与原来的产品的基本用途会不一样,但产品之间有较强的技术关联性,即协同关系。如建筑企业进入建筑材料领域等。
1.2 垂直多元化 与横向多元化相对应的是垂直多元化,垂直多元化按照发展方向的不同还划分为前向一体化和后向一体化。其中前向一体化是企业沿着企业业务输出的方向延伸发展,即发展企业业务价值链的下游。如建筑企业进入房地产业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与前向一体化相对应的是后向一体化,即企业沿着企业业务输入的方向延伸发展,即发展企业业务价值链的上游。如建筑企业开办预制构件加工厂。
1.3 混合多元化 混合多元化也称为无关联多元化,是指企业进入与现有的产品、技术等毫无关联的领域,混合多元化经营需要企业具有雄厚的实力,对于一般的建筑企业而言,不宜采用混合多元化经营战略。
2 建筑企业多元化经营的意义
2.1 提升企业盈利能力 建筑业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尤其对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产业之一。但随着建筑业的不断发展,建筑企业数目众多,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而且当前招投标中采用经评审的低价中标的办法,导致当前建筑业企业利润率低下,对企业的长期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因此,建筑企业采取多元化经营战略,寻找与行业相关性比较强而利润空间又比较大的投资机会,如进入目前发展势头良好的房地产业等产业,为企业找到新的利润点,推动企业的长期健康发展。
2.2 降低企业金融风险 众所周知,建设项目产品相比一般的工业产品而言,具有投入大、周期长的特点,尤其是大型的工程项目,甚至需要数以亿计的资金和数年的建设,虽然建设项目的资金并不用建筑企业提供,但作为买方市场的建筑业,业主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建筑企业往往需要为项目进行垫资,这为建筑企业带来了巨大的资金风险和时间风险。但如果企业采取多元化经营战略之后,资金的来源也必将多元化,企业的资金会更稳定,使企业的金融风险得到有效的控制。如建筑企业若在房地产业发展顺利,可以为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使企业主营业务得到巨大的资金支持,企业发展自然可期。
2.3 充分利用相关资源 国有建筑企业在进行工程项目建设的过程中也积累丰富的资源。一方面,经过长期发展,企业项目机构众多,人力资源丰富;另一方面,在为各行各业的业主服务的同时,也与他们建立了良好的业务关系,而且在建设过程中,建筑企业往往还需要与政府相关部门、银行等金融机构保持良好的关系,这些都为企业进行多元化经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企业若采取多元化发展战略,就可以有效利用这些资源,将资源效用较大化。
3 实施多元化经营的途径
3.1 改革企业制度,创新经营机制 虽然我国目前已经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对于非常多的国有建筑企业来讲,还残留着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市场条形分割的旧有思维,企业缺乏开拓思维,只考虑在本行业的生存和发展,排斥进入新的行业和市场。因此,国有建筑企业若要采取多元化经营战略,首先需要从自身出发,为企业树立多元化发展的理念,并对企业进行有效的改革,使之适应多元化经营发展的需要。如对培养和引进人才时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行业以保持人才的多样化。此外,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一套完善的劳动用工、人事、分配、财务、市场营销等制度体系,使企业建立起适应市场激烈竞争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这样国有建筑企业多元化经营战略才有基本保障。
3.2 以技术为先导,走产业化发展道路 当前已有不少国有建筑企业采用多元化发展战略,但部分企业经营过程中不但没有为企业带来可观的利润,反而对企业主营业务造成了负面影响。总的来看,许多建筑企业往往存在着过度依附主业发展的思路,造成了多元化发展道路越走越窄,最终又回归单一产业经营体制。因此,建筑企业在进行多元化经营之前,首先需要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并对企业本身进行可观详细的分析,以市场为先导,基于企业自身良好的技术条件,选择具有良好发展远景的领域发展。只有这样,多元化经营才能够为企业的发展真正提供支持。
3.3 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多元化和主业协调发展 企业的核心能力是企业成长中最有力、最主要的驱动力。国有建筑企业在实施多元化经营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主业为核心、多元化发展与主业协调发展的原则。因为多元化经营也带来了企业资金的投入和资源的大量分散,这也是许多规模一般的建筑企业贸然投入到其他行业而遭遇失败的重要原因。因此,多元化经营的核心仍然是主营产业,只有主业在本行业具备了竞争优势,企业才有可能拥有多元化经营所要求的资源。而保障企业在行业的竞争优势就需要企业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进而在依托自身的核心能力向上、下游及横向产业渗透发展,等待时机成熟后,最终跨行业产业发展。海尔就是著名的例子,海尔集团首先在白色家电行业具备了其他公司无法抗衡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在行业内建立起了巨大的竞争优势,在此基础上,集团勇于开拓,积极进取,继而向黑色家电、信息产业等行业发展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为现在的全球化经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 结语
机遇总是与危机并存,企业在进行多元化经营时需要注意产业选择的层次性和关联度、新产业的进入退出壁垒、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等问题,要综合考虑多元化经营的风险,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规避和转移潜在的风险,使企业能够长期稳定的发展。
企业经营战略论文:美国反垄断立法与企业经营战略选择.
内容摘要:自19世纪末开始,以谢尔曼法案的出台为标志,美国政府的反垄断立法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经营战略选择。近百年来,美国的经济和社会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美国政府的反垄断政策也在不断调整,从而美国企业也随之表现出不同的经营战略。本文以美国历史上的六次企业并购浪潮为主线,考察了美国反垄断立法对企业经营战略的影响,希望能够对我国的反垄断立法和产业政策制订提供借鉴。
关键词:反垄断立法 企业经营战略 企业并购浪潮
在1890年谢尔曼法案(the sherman act)通过之前,美国企业之间的联合不违反联邦法律。最初的企业联合是通过建立类似于卡特尔(cartel)的全国性的同业公会来控制价格和产量。到了19世纪80年代,在美国社会中各种卡特尔已经非常普遍。但是,事实证明这种组织非常不稳固,同业公会中的每个成员都有秘密地降低价格以获取更高利润的内在冲动。而由于信息不对称,同业公会又很难监督和制止成员的这种违约行为。随后,托拉斯(trust)应运而生。托拉斯的内部组织形式类似于后来的控股公司,加入托拉斯的成员公司把他们的股份转交给理事会托管。理事会经过特别授权而发挥管理委员会的作用,有权对成员公司做出经营和投资方面的决策。但是,托拉斯很快就遭到了美国各州法院、联邦法院以及各州议会的攻击。随着社会公众对同业公会和托拉斯的声讨日益高涨,189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谢尔曼法案。谢尔曼法案反映了公众出于社会道德、公平和责任的标准对托拉斯和其他垄断组织的强烈不满,以及对一些经济巨头拥有对社会进行控制的权力的担心(郭跃,2005)。同年,发生了美国历史上的及时次企业并购浪潮。
美国的反垄断立法对企业经营战略选择的影响
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间的并购活动会在某段特定时期比较集中,以“波浪”的形式出现,并表现出一些共同的特点和趋势。迄今为止美国历史上共发生过六次企业并购浪潮(merger wave)。并购活动与企业经营战略选择密切相关。美国的反垄断立法对企业经营战略选择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进而使美国历史上的企业并购活动也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不同特点。下面我们就以美国历史上的六次企业并购浪潮为主线,考察反垄断立法对企业经营战略选择的影响。
(一)及时次企业并购浪潮
美国历史上的及时次企业并购浪潮发生于1890年,到1893年间被突然发生的经济萧条打断。1889年,新泽西州议会修改了该州的普通公司法,允许制造厂商在州内和州外购买和拥有其他企业的股份,从而赋予了控股公司合法地位。而1890年颁布的谢尔曼法案又宣布任何以操纵价格和分配市场份额为目的的企业间联合(比如卡特尔和托拉斯)为非法。因此,在及时次企业并购浪潮中企业选择了集中化经营战略,倾向于同行业并购形成控股公司以规避谢尔曼法案。在及时次企业并购浪潮中共形成了51家控股公司。
(二)第二次企业并购浪潮
第二次企业并购浪潮可以视为是及时次企业并购浪潮的延续,但其规模比及时次企业并购浪潮要大得多。这次企业并购浪潮开始于1899年,可以认为是对较高法院重新解释谢尔曼法案的反应。在1895年宣布的对e. c. knight案件的判决中,较高法院事实上承认了控股公司的合法性。随后较高法院分别在1897年、1898年、1899年其他案件的判决中,坚持认为任何以操纵价格和分配市场份额为目的的企业间联合都违反了谢尔曼法案。1898年形成了24家经过合法兼并的控股公司。1899年该数目猛增至105家,几乎相当于1890年到1898年的总数(该期间有108家经过合法兼并形成的控股公司)。
(三)第三次企业并购浪潮
1904年,在对北方证券(northern securities)案件的判决中,较高法院大大扩展了对谢尔曼法案的解释,指出控股公司也可能违反谢尔曼法案。1914年,为了进一步澄清和补充谢尔曼法,美国国会通过了克莱顿法案(clayton act),禁止任何可能造成垄断的并购行为。1916年发生了第三次企业并购浪潮。受克莱顿法案的影响,企业开始选择纵向一体化经营战略,因此本次企业并购浪潮中企业倾向于纵向一体化并购。第三次企业并购浪潮终止于1929年10月29日证券市场大崩溃和持续数年的经济大萧条。
谢尔曼法案和克莱顿法案对美国工业企业的经营战略选择和并购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首先,作为反对19世纪70、80年代所发生的大量的企业联合而通过的谢尔曼法案,显然阻止了小的制造企业为了控制竞争而继续结成松散的类似于卡特尔的横向联盟,鼓励了大型控股公司的产生。其次,克莱顿法案的存在阻止了在集中化程度高的行业内出现垄断,鼓励企业采取纵向一体化战略收购上游或下游企业。
(四)第四次企业并购浪潮
20世纪40年代美国出现了大公司吞并小公司的迹象。出于分散经济权力和政治权力的目的,人们认为应该保留对经济活动的地方控制,保护小工商业。美国国会于1950年通过的塞勒—凯弗尔法案(celler-kefauver act)反映了这一观点。作为对克莱顿法的补充,塞勒—凯弗尔法案禁止任何企业购买其他企业的资产,如果这种购买行为有可能导致竞争的大大削弱或产生垄断。随后,美国的反垄断法在上世纪60年代变得更加严厉,已经不考虑并购行为是否损害竞争,而是禁止任何形式的同行业并购。在这样的背景下,伴随着经济和证券市场的繁荣,1965年发生了美国历史上的第四次企业并购浪潮。
由于塞勒-凯弗尔法案的约束,在这次企业并购浪潮中,企业普遍采取了多元化经营战略,表现为多元化并购。随着企业并购活动的升级,联合企业(conglomerate)越来越多,逐渐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
(五)第五次企业并购浪潮
1981年里根政府上台后开始放松反垄断管制,为企业选择集中化经营战略提供了空间。在反垄断政策方面,里根政府的立场是公司的规模不应该成为主要关心的问题。相反,公司产生的经济效率和消费者福利将成为检验的标准。同时,里根政府把执行的反垄断法的重点放在价格固定、串通投标等问题上。
第五次企业并购浪潮发生于1981-1989年间。在这次企业并购浪潮中,善意联系收购事件明显增多,体现了反垄断管制放松后企业的集中化趋势。有大量证据表明,经过第五次企业并购浪潮后,美国企业的多元化程度开始出现下降趋势。比如,据comment和jarrell(1995)的统计,1978年美国compustat数据库所列的上市公司中单部门(single business segment)企业所占的比例为36.2%,到了1989年上升到63.9%。
(六)第六次企业并购浪潮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美国政府反垄断法的实施同样不再关注企业规模,而日益关注新经济条件下的创新问题,把对经济效率的理解从单纯的静态效率扩大到动态效率。1998年的微软诉讼案集中反映克林顿政府时期的反垄断更重视以创新为重点的长期竞争。到1992年,随着经济重新回暖,证券市场价格上升,并购事件重新开始增长,这种增长一直持续到21世纪,这就是美国历史上的第六次企业并购浪潮。在这次企业并购浪潮中,虽然平均每次并购事件的交易额仍然很高,到2000年已经达到3.529亿美元。通过企业大规模的并购,将一些分散的行业被整合在一起。
总结和启示
总体而言,美国政府的反垄断立法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经营战略选择,进而决定了企业的并购方向。早期的反垄断法试图同时追求政治、经济、道德等多重目标,侧重于反对以控制价格和产量为主要目的的卡特尔或托拉斯式的企业联盟,导致企业选择集中化经营战略,以同行业并购的方式形成控股公司来继续达到控制价格提高垄断的目的。然而,许多通过并购形成的控股公司没能对下属企业进行管理整合和集中化,导致这些控股公司很快就出现了经营危机。此外,1914年通过的克莱顿法案禁止任何可能造成垄断的并购行为。因此,在1916年发生的第三次企业并购浪潮中企业普遍选择了纵向一体化经营战略,并购对象多为并购企业的上游或下游企业。
1950年,随着美国反垄断管制的进一步加强,20世纪50年代起美国企业倾向于选择多元化经营战略。通过多元化并购,企业多元化程度开始提高。伴随着经济和证券市场的繁荣。20世纪60年代出现了多元化企业并购浪潮,由此企业的多元化程度达到高峰。1981年,里根政府上台后开始放松反垄断管制,为企业选择集中化经营战略提供了空间。20世纪80年代的企业并购浪潮表现为清算型接管浪潮。90年代美国的反垄断法更加不关注企业规模,而重视新经济条件下的创新问题以及以创新为重点的长期竞争问题。因此,在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的第六次企业并购浪潮中,很多行业尤其是与新经济密切相关的行业比如银行业、电信业等分散的企业重新被整合在一起。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许多人论证并不断呼吁我国应当制定反垄断法,立法机关也早就将反垄断法列入了立法规划,但是时至今日,这项工作尚没有完成,我国目前仍然没有推出反垄断法。而随着我国加入wto,国内市场对外国企业开放程度加大,这又迫切需要我国尽快出台反垄断法来规制企业行为,保障市场竞争的效率。我国的反垄断立法必须参考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和教训。本文对美国反垄断立法的历史演变、反垄断立法对企业经营战略选择的影响以及企业并购浪潮的分析可以为我国的反垄断立法提供如下启示:
在当前的全球经济发展状况和技术条件下,反垄断立法的目标是什么?如上文分析,1890年前后美国社会公众对同业公会和托拉斯的声讨正日益高涨,谢尔曼法案反映了公众出于社会道德、公平和责任的标准对托拉斯和其他垄断组织的强烈不满,以及对一些经济巨头拥有对社会进行控制的权力的担心,因此谢尔曼法案反对以控制价格和产量为主要目的的卡特尔或托拉斯式的企业联盟。二战前后美国的反垄断法秉承了谢尔曼法案并更加严厉的禁止同行业并购以限制企业规模从而防止垄断的产生。但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受到芝加哥学派的影响,反垄断法不再关注企业规模,相反,企业产生的经济效率和消费者福利成为检验企业行为的标准。尤其是到了90年代,在新经济背景下,美国的反垄断法更加不关注企业规模,而重视新经济条件下的创新问题以及以创新为重点的长期竞争问题。
实际上,谢尔曼法制定时正值美国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现实经济状况是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工业品的价格普遍下降,产量迅速增加。所以,维护长期竞争环境、提高经济效率和社会福利(而不是单纯的企业规模或市场占有率)应该作为反垄断立法的目标。
目前在我国基础设施产业,存在非常普遍的行政性垄断现象,对此反垄断立法应该给予特别关注。由于行政性垄断能够排除在位垄断经营者的所有当期和潜在的合法竞争对手,所以,它常常违背政府垄断基础设施行业的初衷,导致经济行为的扭曲,经济效率的低下,抑制基础产业的供给和需求。更严重的是,长期的行政性垄断所形成特殊既得利益和行为惯性,将妨碍国民经济的这一重要部门对技术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做出灵敏和有效的反应。
企业经营战略论文:中小企业经营战略模式研究
摘要:本文论述了中小企业在成长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经营战略模式问题。中小企业制定经营战略的必要性及企业特色化经营战略的几种主要的发展模式的特点,阐述了中小企业要根据实际情况选取适当的模式,确保企业的长期健康稳定发展。其次,本文还论述了中小企业在融资问题上的模式和解决对策;再次,论述了笔者对于中小企业内控制度的一些思考,为我国中小企业的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经营战略模式的参考。
关键词:中小企业面临问题 战略模式 经营对策
0 引言
中小企业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健康发展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中小企业广泛分布于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庞大的中小企业群体,对于促进专业化协作和分工的形成,形成合理的产业组织结构,提高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增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中小企业对市场变化更为敏感,易于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经营方针,从而大量中小企业的存在有利于降低经济波动给国民经济带来的风险。因此,不管经济发展到什么阶段,中小企业的存在和发展都是国家搞活经济,扩大就业规模,构建和谐社会,稳定社会基础的重要经济体。
我国中小企业的现实情况是,虽然数量多,但是其天生“底子薄”,尤其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中小企业往往处于劣势。一些大企业在市场中占据着主导地位,而且中小企业也受到大企业的排挤和制约,另外一些中小企业人员数量少、资本额小抗风险能力弱,同时还有组织管理、技术创新、信息资源不对称等方面的缺陷,市场稍有风吹草动便会不适应。中小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弱势地位往往靠自身力量难以改变,必须靠政府政策加以调整,而现在正是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时期,是我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关键时期,也是大量外资外企进入我国市场的时期,因此,企业如何进行国际化经营已成为企业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是企业在全球市场化时代取得成功的关键。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下,我国中小企业经营发展自身存在的不足方面有哪些又有什么相应的解决对策呢?
1 战略定位不清晰
中小企业如果想得到持续的发展,那么就必须制订发展战略,以衡量企业行为的有效性和知晓企业在这个过程中,怎样做才能风险最小、效益较大。大量中小企业对市场认识不清晰,还处于拼成本拼价格的初级市场阶段,其中一些企业能对市场有所认识,但认识程度仅仅停留在自身业务的触角上,注重企业的“现在”轻视甚至无视“未来”,以上意识的存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空间。这表明中小企业不应该只做到以市场现有需求为前提,还应该重视发展战略问题,即企业怎样积极的适应市场的变化甚至是主动为市场提供新需求。一个企业若要获得长久的发展,就要摈弃短浅的企业战略,充分的认识市场认识企业所处的位置,对企业战略进行长远的规划。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大的竞争环境之中,企业不能再是被动去创意去提供新的需求,而应该是本能的;否则企业就会被吞并、被收购从而淹没于浩瀚的市场中。
品牌缺失也是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中面临的普遍的问题。品牌就是企业的信誉度,是被消费者辨识的重要考量。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品牌就是未来产品上市的“上岗证”,因此企业应该建设自身的品牌,使自己的产品具有更高的经济附加值,企业经营也可依托于品牌建设,进行长远的战略规划。
1.1 专一模式:突出专业化与核心专长 专一模式就是企业集中资源于某一项自身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或服务。对企业而言即集中兵力,选准突破口,从而赢得市场。中小企业由于自身规模小、资源有限等特点,很难进行多元化发展以分散风险,多元化对中小企业而言是陷阱而不是馅饼。将本身不太丰富的有限资源进行再分割,结果定将力不从心,顾此失彼。进行专一化经营,提高专业化程度,更专心于某一细分顾客群,对该顾客群的需求特点、购买方式等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能更好地为之服务。同时,由于经营的产品与服务单一,企业组织结构更加简单,管理更加方便,从而更有利于中小企业夯实基础,进行长远的战略规划。
1.2 特色模式:市场细分下的独特优势 特色模式即企业根据自身业务特点,推出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特色产品或服务。特色模式重在特,即差异化,标新立异,通过商品的独特性,从而扩张利润空间。特色模式就是强调的这种独特优势。如果这个独特能很好地满足客户的要求,就会形成较高的顾客忠诚度并吸引新顾客的加入。
但是,特色模式下企业要考虑投入产出的比较。有些产品或服务是不值得进行特色化经营的。如日常的价值不大的生活用品就没有特色化经营的必要,如果企业还在“特”字上下功夫,就会得不偿失。同时,特色经营要有相对稳定的消费群体,而这个群体要有逐渐扩大的趋势。因此,特色化意味着复杂化与成本的提高,当这些成本不能为新增加的顾客价值所抵消时,特色化就失去了它的原本意义。
1.3 联盟模式:战略联盟抵抗风险 市场是瞬息万变的,市场所带来的风险也是非常巨大的。于是,联盟便成了中小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捷径之一。联盟既可以纵向,即与供应商、销售商的联盟,又有可以横向,即与同类产品大企业甚至是竞争对手的联盟。中小企业既可与大公司联盟,成为大公司的卫星企业,稳定地为其提供原材料、半成品,或为其销售产品服务,或者提供相关信息。中小企业又可更多的与规模相近的企业结成联盟,进行联合采购、联合生产及联合销售。首先,联盟可获得“1+1>2”的加法效应。企业联盟后,尽管总资源没有增加,但在联盟企业内部,由于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信息沟通,原有资源可发挥双倍甚至多倍的效用,只要选准联盟企业,管理得力,收益将远远大于协作成本。其次,战略联盟可以使企业获得相对稳定的经营环境。当企业结成横向或纵向的联盟后,环境变量就会大大减少,稳定性大为提高,从而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再次,以相对较小的代价可获得垄断效应。不仅与大企业联盟能形成垄断效应,中小企业联盟的垄断效应也很突出。由于中小企业更多的是地方性企业,在某一区域范围内的某一行业中小企业的联盟照样会形成一定程度的垄断。这样,中小企业就会积极与相关企业结成稳定的利益共同体,对抗风险,获得收益。
2 融资问题
中小企业无论是日常经营还是发展规划,都离不开资金这条重要的“大动脉“。而中小企业的融资难则成为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固然,融资难问题的产生也有很多方面的因素,既有企业本身,如缺少抵押品等;也有市场因素,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弱等等,
那么,企业解决融资问题又有哪几种模式呢?
2.1 自我资本积累。我国中小企业不论处在哪个发展阶段,其最重要的融资来源就是内部融资。这是一种最保险也最不具备效率的融资模式。因为企业的整个发展过程只依靠企业的自身能力的融资方式是最为脆弱的,因为产权、品牌、利润、市场等等因素的变化会导致一系列有碍于生产经营的因素产生,一旦融资跟不上就会阻碍企业的发展。最不具有效率同时也是指机遇的不确定,造成了企业发展因资本影响、因素影响的这一确定性,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社会的健全发展。
2.2 直接引进资本。就是直接从金融机构引进资金。由于中小企业的经营风险较大,资信比大企业低,金融机构在给中小企业贷款这一系列问题上比较谨慎,这就要求中小企业不论在产品贸易中、消费服务中以及日常经营中保护好自己的商誉;多方面多层次地协调好银企之间的关系,建立良好的信贷关系。而且,充分利用融资产品和政策,如上下游企业联保贷款;应收账款贷款等为企业融资拓宽道路。同时,中小企业也可与相关担保公司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充分利用国家对中小企业的优惠扶持政策,获得担保公司的持续担保,就无疑为企业的融资问题找到了出路。
2.3 间接引进资本。就是与相关的企业采取联盟、合资合作等方式引起资金投入的融资模式,共同创造条件开发业务项目,共同投资也就是共同承担风险,风险的减轻、机遇的把握、有效业务项目的增多,即解决资金问题又产生新的效益点。这对于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仅要因环境的变化而适当的修正自己的经营理念、管理模式;提高自己人才素质,改善经营环境,更应该注重从外部引进资本来促进企业发展。一者有利于企业接触新的技术;一者有利于促进企业形成经营的本能性转变。
3 内控管理制度不健全
困扰我国中小企业特色化经营发展的另一个因素就是缺乏科学有效的内控管理。企业没有一个完善、科学的内控制度,其经济活动就会偏离其目标,不能取得预期效果。大量的实践证明:得控则强、失控则弱、无控则乱,因而内部控制成为衡量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标志。因此企业应从自身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建立起自我调整、检查和制约的内控体系,这既是企业组织管理的客观要求,也是企业生产经营顺利运行的根本保障。而内部控制是一个有机的系统,包括控制环境、控制目标、控制技术三方面的内容。因而,中小企业要加强内部控制,需要结合自身特点,从这三个方面着手,优化控制环境,明确控制目标,改善控制技术,并在管理实践中不断完善内部控制系统,提高内部控制的效果。
3.1 优化控制环境
内部环境主要包括二方面的因素:
3.1.1 企业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企业管理层对于内控工作的强调和宣传是否到位;是否认真组织和领导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和执行工作;是否采用了相应的管理政策与措施来保障制度的贯彻落实及评价维护等。
3.1.2 制度执行者的态度与素质。执行内部控制的中层管理人员和员工是否充分认识内控的重要性及各自工作岗位的重要性;各岗位、各环节的执行者,有无胜任本职工作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有无较强的工作责任心与诚实的态度。
因此,优化控制环境,首要的是企业的管理者重视起来。中小企业在用活政策、抓住机遇的同时,也要十分注意加强内部控制,提高经营效率,从管理要效益。其次,要培育遵守制度的企业文化。无论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还是最基层的企业员工,都应严格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以制度为标准检验经营管理的效果,发挥其保护、监督、制衡的作用。再次,要在企业内部形成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的氛围,努力建设“学习型”企业。
3.2 明确控制目标 内部控制目标是内部控制所要实现的目的或收到的效果。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与其经营目标紧密相关,企业经营目标一般包括:提供良好的产品与服务,超越竞争对手,为员工提供合理的待遇,维持正常的发展,维持合理的投资报酬,重视社会整体利益等。要实现上述内部控制目标,就应确定单位内部每一部门所应达到的具体目标,进行目标分解到人;使员工清楚地了解自己及其所在部门的预定目标从而为完成目标而制定有效的工作计划。
3.3 改善控制技术 内部控制技术是实现控制目标的手段,包括特定的政策、计划、标准、人员以及组织与方法。中小企业为更好地实现其内部控制目标,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改善控制技术:
3.3.1 建立健全与业务规模相适应的组织机构。中小企业在设置组织机构时,首先要根据自身特点,按照不同的管理幅度划分不同的管理层次,设计不同的组织机构,不能面面俱到求得职能部门齐全,也不能因陋就简使得关键职能缺失,而应充分注意部门之间职能的科学划分,要根据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明确规定各职能机构的权限与责任。做到简单、高效、协调,确保控制目标的实现。
3.3.2 根据岗位选择合格人才,不断培养适合自身的人才。人力资源是企业的及时资源,企业设置的各个岗位,必须要有能履行其职责的人来胜任。因此,首先要保障企业的稳定性,即企业核心团队的稳定性其次是企业人员的发展性,用发展留住人才。
3.3.3 管理措施到位,计划切实有效落实。要以法律、法规及规章纪律为准绳,对企业的经济活动和其他管理活动进行组织、调节和制约;要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各项管理信息的性与可控性; 要建立成文的方针和职务说明,保障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与科学化,并建立定期长效的考评机制,奖先罚后。
总之,随着经济的深入发展和市场竞争的白热化,深化改革,加强管理,增强创新能力,便是中小企业发展壮大自身的必然选择;而我国的中小企业在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下,只有深入了解企业自身特点,不断提高企业自身素质,增强实力,并选择与自身发展相适应的发展模式及经营管理模式,走企业规范经营的道路,并用科学的发展观,谋求持续成长,才能在竞争中游刃有余,求得生存和发展。
企业经营战略论文:论中小企业经营战略的定位
【摘要】企业战略,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文章结合国内企业的战略定位,对我国中小企业如何正确地进行战略定位,总结出企业战略定位的三大原则:着眼未来、突出特色、勇于创新。
【关键词】战略定位;误区;原则
战略定位,是企业战略管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之后,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有些行业甚至面临生死存亡的抉择。为了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获得发展,我们的中小企业们应该总结和分析一下:我们目前的战略定位现状如何?我们该如何正确地进行战略定位?
一、我国中小企业战略定位误区
(一)战略定位近视的误区
(1)得过且过。(2)盲目乐观。这是国内中小企业常见的不恰当经营的现象。(3)计划经济综合症现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政府的依赖;二是对政策的依赖。
(二)战略定位从众的误区
一是盲目多元化现象;二是模仿秀现象;三是战略定位保守的误区。
二、中小企业正确的战略定位
(一)着眼未来
我国很多中小企业存在战略近视的误区,使得大量的企业要么得过且过,要么盲目乐观,要么躲在计划经济的保护伞下乘凉,因而错过了企业发展壮大的机会。(1)树立目标,积极进取。作为企业主,要确立远大的企业战略目标,摒弃得过且过的思维,以一种积极进取的心态经营企业。思路决定出路,一个心无大志的企业主,他的企业不可能成为大企业。(2)改善内部管理。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与之相连的企业组织结构,企业品牌建设与维护、企业人力资源、企业资本资源等各种资源也要与之相匹配。作为企业主,一定要对企业的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及时调整企业的各种资源,以应对企业发展的需要。(3)关注环境变化。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环境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方面、行业产业方面,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等多个方面。要想做到高瞻远瞩,就必须关注这些方面的变化,并对其发展趋势做出正确的、客观的判断。
(二)突出特色
朝三暮四的企业一批批倒下了,盲目多元化的企业没成功,反倒将主业拖累了,简单模仿秀的企业永远被对手甩在后面。对于中小企业的战略定位,如何能结合自身优势、体现特色呢?我认为,以下几点建议值得考虑和借鉴:
1.填补空白。市场上总有一些行业是大企业所不愿意做的,总有一些行业是人们未发现或开未发掘的,中小企业如果抓住了机遇,切入空白市场,很容易给企业带来快速的发展。
2.走专业化之路。作为中小企业,涉足多元化必须慎而又慎。首先,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本、组织结构等各方面的资源,难以支撑企业实行多元化。其次,中小企业实行多元化,在品牌、信息等各方面缺乏竞争优势。,多元化是个美丽的陷阱,在无法辨别地基础上进行经营会愈陷愈深,愈加痛苦的。如果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具备多元化的实力,在保障主业的基础上,可以适当从事“关联多元化”。
3.特色经营。企业的特色可表现在很多方面,如:企业文化、营销策略、企业主的魅力等等。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特色,关键是如何发挥特色,更好地为客户服务,更好地增强企业的信誉和美誉度,更好地树立企业品牌。(1)依附经营。中小企业,由于各方面资源的限制,往往无法从事整个产业链的经营,往往无法从事关联多元产业的经营,依附经营,便成了一个无奈但又非常切合实际的战略选择。需要说明的是,依附经营并非合适的长期战略,在企业经历一定发展阶段后,应该及时发展自我品牌。(2)联合经营。联合经营最典型的方式是连锁经营。同时,中小企业发展连锁店,能使企业得到快速发展。连锁经营的成功,在于很好地发挥了资源的互补性,使得联合双方能更好地扬长避短,共同发展。对于不够强大、发展不够的中小企业来说,是一种非常合适的选择。
(三)敢于创新
由于企业战略定位的保守,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变化,随着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不少企业就此淹没于茫茫商海之中。因此,对于24小时天长大的企业,从计划经济走到市场经济的企业,从区域经济到参加全球化竞争的企业来说,战略创新,是一门迫在眉睫的必修课!那么,我们该如何进行战略创新呢?我认为有三个方面:
1.战略分析要、客观。企业在进行战略分析评估时,应以数据为依据,并选定一定参照物,进行深入了解,而且应对市场做一次的调查和总结,否则战略分析就成了无本之木。企业要结合信息数据、调查结果、同行情况,以及政治和经济的方向,做出的客观的分析,才能更清楚地看见政治经济的走向,行业的走向,行业的竞争状况,才能进行正确的战略定位与战略创新。
2.战略创新要有充分准备。战略的创新,是一个变革的过程。另外要准备,企业的人力资源、资本资源、管理资源、文化资源、品牌资源等各种资源,都是企业成功地进行战略创新的重要保障。
3.稳步进行战略创新。稳步地进行战略创新,我认为,主要应注意三个方面:经营范围稳步调整,企业投资稳步增加,企业管理稳步变革。
(四)经营范围地稳步调整
企业经历一定的发展阶段后,或转入新的领域,或实行多元化,这本来无可厚非,但对经营范围的调整应稳步进行。前面说过不同的产业、行业对企业各种资源配置有着不同的要求,企业如果操之过急,就很容易陷入战略冒进的陷阱。稳步地在关联领域内进行战略转移与调整,是中小企业进行战略扩张、战略创新的途径。
1.企业投资稳步增加。由于企业在原先领域的成功,往往助长了企业的骄傲情绪,使企业在进入新领域时,往往大踏步地前进,大手笔的投入,甚至在企业投资上,采取“孤注一掷”的策略,这是极其危险的做法。巨人集团在“巨人大厦”项目上的孤注一掷,并且不断增加楼层的高度,最终将整个集团拖入了绝境。同巨人一样,我们城市中无数的烂尾楼将企业拖入绝境,这也是企业盲目投资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差,一旦出现投资失误,很有可能直接将企业拖入破产的境地。
2.企业管理稳步变革。伴随着企业战略的转移与扩张,对企业内部各项资源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的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品牌管理、财务管理等各方面的管理,都应服从于企业战略的变化,而进行变革。随着企业的发展,企业不断设立各种组织机构,如行政部、人力资源部、培训部、公关部、策划部等等,“老板”逐渐从具体的操作中抽身出来,更多地对企业战略、方针等宏观方面的控制。
我国加入wto,给我国企业带来更多的机会。但同时企业间的竞争亦将更加激烈,尤其加入wto之后,我国企业将与全球企业进行正面的竞争,更加剧了市场的竞争。作为中小企业如何在竞争大潮中求得生存,获得发展,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广大的中小企业,能够确立正确的战略定位,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越走越远,越做越强。
企业经营战略论文:以顾客价值为导向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经营战略
摘要:本文将顾客价值理论引入到物流领域,并结合第三方物流的特征,论述了物流企业顾客价值的构成及以顾客价值为导向的经营战略的意义。物流企业通过为顾客提供物流服务,使自身获得长期的利润增长和发展壮大。
关键词:顾客价值;第三方物流经营战略
随着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增多,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物流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最重要的就是关注顾客的需要,提高顾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因此,有必要将顾客价值理论引入到物流领域并加以应用。
一、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特征
第三方物流指生产经营企业为集中精力搞好主业,把原来属于自己处理的物流活动,以合同方式委托给专业物流服务企业,同时通过信息系统与物流企业保持密切联系,以达到对物流全程管理的一种物流运作与管理方式。物流企业的顾客并不是商品的最终消费者,而是生产企业或商业企业。这要求物流企业与顾客之间默契合作,实现双赢。第三方物流企业具有如下显著特征:
(一)战略共赢性
生产企业或商业企业把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企业,双方形成合作伙伴关系。生产企业或商业企业可以节省在物流方面需要花费的精力和人力,更专注于自己的核心业务,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可见,现代物流的突出特性在于其系统性,第三方物流企业同顾客是一个互动的系统。要让这个系统稳定、持久地发展,物流企业与顾客就必须用战略的眼光来分析问题,形成战略联盟的关系,实现双赢的目的。
(二)专业化
第三方物流企业拥有专业化的物流管理人才、先进的物流设施和设备,具备高度系统化、集成化和信息化的管理体系,能够对物流资源进行快速整合。正是由于物流企业的上述专业性特点,顾客才把部分或者全部物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企业,这也是社会分工的必然结果。
(三)柔性化
现代物流活动的内容及其运动过程,早已不同于传统的物流形式,正在发生着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和柔性化等质的飞跃,柔性化是第三方物流服务的又一个特性。由于顾客的性质和期望不同,物流企业与顾客之间建立的关系也就不同,物流企业要能够为顾客提供柔性化的服务。
二、顾客价值的涵义与构成
(一)顾客价值的涵义
在《竞争优势》一书中,迈克尔·波特(1985)给出了价值的定义:“价值是顾客对企业提供给它们的产品或服务所愿意支付的价格,价值由总收入来度量。”其实,价值就是产品或服务的提供者带给顾客的净效用。研究者们通常认为,在企业为顾客设计、创造、提供价值时应该从顾客导向出发,把顾客对价值的感知作为决定因素。顾客价值是由顾客而不是供应企业决定的。菲利普·科特勒(1997)给出了顾客让渡价值(customer delivered value,cdv)的定义:总顾客价值与总顾客成本之差,其中总顾客价值包括形象价值、人员价值、服务价值、产品价值。总顾客成本包括精力成本、体力成本、时间成本、货币成本。besanko(1999)提出消费者剩余(consumersurplus)的概念。他认为:消费者剩余是可觉察收益减去购买价格的余额。也就是说,在价格既定的情况下,消费者剩余的大小取决于可觉察收益的大小。可觉察收益(perceived benefit)是顾客对商品或服务的主观评价,它反映顾客对商品价值的理解,是顾客对商品使用预期收益的判断[3]。国内研究者王永贵、韩顺平、邢金刚等(2005)认为:顾客价值的核心是感知利得(与使用特定产品相关的实体特性、服务特性和特定使用条件下可能的技术支持等)与感知利失的权衡;顾客价值是顾客对产品属性、属性效能以及使用结果的感知偏好和评价。因此,顾客价值实质就是在考虑到期望水平时,基于顾客感知利得与利失的差异而对产品/服务效用的总体评价。虽然研究者对于顾客价值的看法不尽相同,但顾客价值的核心是感知利得(perceived benefits)与感知利失(perceived sacrifices)之间的权衡(trade一off)还是得到了众多学者的认同。
(二)顾客价值的构成
weingand(1996)在对图书馆实证研究中将顾客价值划分为四个层次:基本的价值、期望的价值、需求的价值和未预期的价值。sweeney&soutar(2001)在总结他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实证研究提出了四种价值维度,一是情感价值,指顾客从商品消费的感觉和情感状态中所得到的效用;二是社会价值,指产品提高社会自我概念给顾客带来的效用;三是质量价值,指顾客从产品感知质量和期望绩效比较中所得到的效用;四是价格价值,指短期和长期感知成本的降低给顾客带来的效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结合物流企业的具体情形,将顾客期望价值和客户感知价值分为四层,从最基本的功能层面的产品或服务基本效能价值到附加价值(增值服务价值),再发展到顾客的情感价值(信任、荣誉感等),到较高层次的顾客自我实现价值(顾客取得的社会认同、企业价值较大化等)。价值的升级也是顾客需求和顾客满意度的层次升级过程。低层价值的实现是高层价值的基础,高层价值的实现是对低层价值的提升和超越,从而形成一个动态的价值创造过程。随着顾客价值的升级,顾客的满意度也在升级,由最初的功能满意到最终的自我实现满意。
三、以顾客价值为导向的经营战略的意义
顾客是组织存在的理由,只有当组织满足了顾客的需求与偏好,组织才能获得生存与发展。尤其是当市场的主导权转移到顾客,顾客已经成为左右组织兴衰存亡的决定因素。所以,近些年来以顾客价值为基础的战略日益引起人们的兴趣,优异的顾客价值(superior customer value)是能够在顾客头脑中造就与众不同的驱动力,也是造就忠诚顾客、终身顾客的驱动力(khalifa,2004)。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顾客价值(customer value,cv)已成为西方营销学者和企业经理人共同关注的焦点领域,被视为竞争优势的新来源(woodruff,1997),是获得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higgins,1998;kordupleski&laitamaki,1997),是一切市场活动的根本基础(hol·brook,1994)。物流作为第三产业,其产品是为顾客提供物流服务。具体来讲,就是完成顾客委托的每一单运输作业、每一次装卸作业、每一批货物的储存,为顾客长期提供的运箱、仓储、配送服务,协助顾客进行物流网络设计或评估,为顾客提供的管理咨询等。第三方物流企业同样也应以顾客价值为导向,将增加顾客的价值作为经营的目标。物流企业面临着庞大的市场需求,尤其生产企业和商业企业越来越认识到把业务外包给物流企业的好处,纷纷在寻找自己的战略伙伴。他们要求的并不是一次的交易关系,而是一种长期合作、战略联盟的关系。这也是第三方物流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的机会,应尽快加强对顾客价值的分析和研究,建立同顾客的战略联盟,抓住机遇,创造更多的利润,进一步发展壮大。
四、国内物流企业对顾客价值分析的认识与应用
目前,顾客关系管理主要应用于通信、金融等行业,在物流企业还很少,这也就意味着,物流企业对顾客价值的认识还处于初始阶段,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概念和体系。现实情况表明,只有很少一部分第三方物流企业同顾客进行有效的沟通,抢先拥有“顾客资源”,从而有更大的机会与顾客形成长久的伙伴关系,使得企业获得稳定而丰厚的利润,在同行业中取得竞争优势。比较典型的物流企业典范就是宝供物流。它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是伴随着顾客关系管理观念的应用,一步一步发展壮大起来的。刚开始,宝供是一家不知名的小货运公司,自从作为宝洁公司的一个运输公司以后,宝供就把宝洁作为重要的顾客资源,快速地完成业务,取得了宝洁公司的信赖,双方形成了长期的战略伙伴关系。在当时,物流企业提供这类服务是非常稀少的,顾客之所以信赖宝供,就是因为宝供的高效率和个性化服务。宝供的例子充分说明了顾客对于物流企业的重要性,这也正体现了顾客价值之所在。另外,一些大型的物流公司,如中储、中远等物流公司都提供物流解决方案,为顾客提供量身定做的服务,重视顾客价值的分析与管理,与顾客真正形成长期战略合作关系。这是物流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物流行业的特性所决定的。
顾客价值分析作为顾客关系管理的核心内容,对目前我国物流服务企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物流企业在实际业务操作中,应该在认真分析物流行业特性的基础上,分析顾客价值的涵义和构成,为顾客提供量身定做的一体化物流服务,通过为顾客创造价值,使自身获得长期的利润增长和不断的发展壮大,达到双赢的效果。
企业经营战略论文:宁镇扬经济区中小企业经营战略研究
摘 要:产业聚集是当今中小企业发展的一种重要模式,有利于形成专业化生产分工,改善市场结构,激励企业创新。面临当前的发展困境,宁镇扬经济区中小企业应向虚拟经营战略转型,充分发挥产业集聚优势和虚拟经营优势,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关键词:宁镇扬经济区;产业集聚;中小企业;虚拟经营
1 产业聚集与中小企业
所谓产业集聚,是在一个适当大的区域范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同类企业,以及生产这种产品的上下游相关企业,为获得竞争优势在一定区域范围内高度集聚。产业聚集现象,在前工业化时期就已经存在。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将集聚产生的外部经济效应解释为产业集群产生的原因,提出通过形成协同创新的集群环境,可以使所有成员获得技术外溢带来的外部经济。产业聚集的属性决定了它对于中小企业的发展有很强的促进作用:
(1)产业聚集有利于形成规模化经济效应,降低中小企业的成本。产业聚集一般都具有很强的专业化特征,可以使原材料采购、销售规模化,同时还可通过企业之间的转包、战略联盟、服务合同等,把具有产业联系的企业进行专业化分工,通过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实现集群内企业的成本优势。而且,大量中小企业在特定地理位置上的集中能够形成大规模的市场需求,从而增加企业间的交易频率,使交易的空间范围和交易对象相对稳定,并且使这些企业能够获得劳动力和生产要素的高质量、低成本的充分供应,降低生产成本。
(2)产业聚集有利于中小企业间的互动,促进技术创新和创新的运用。产业聚集将具有产业关联的不同中小企业联结成紧密的团体,各企业彼此接近,都会受到竞争的隐形压力,学习效应和竞争效应更为明显。由于众多关联企业同在一地,一家企业的知识创新很容易外溢到区内的其他企业。这就迫使企业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和组织管理创新,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加快企业技术创新步伐。
(3)产业聚集有利于形成聚集效应,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产业聚集为区域内企业的竞争与合作提供了双重机会,上游企业更加贴近市场,能够迅速拥有有效的市场需求和成熟稳定的销售网络;下游企业更能适应需求多变、技术多变的市场,获得各种生产要素的供给。中小企业由于聚集产生竞争,由于分工产生协调,在上游企业之间、下游企业之间以及上游企业与下游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协调,不断推进产业发展并有效地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提升中小企业的竞争优势。
2 宁镇扬经济区中小企业经营战略分析
在江苏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和支持下,近年来宁镇扬经济区的中小企业产业集群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如南京中小企业形成精密机床、服装、电力器材、生物医药、船舶、通讯电子、新型建材、节能环保材料、车辆及配件、食品、刀具工具、机油泵等产业集群,镇江中小企业形成船舶、路面工程机械、滚动轴承、丹阳眼镜、汽摩配件、钻头五金工具、扬中工程电器、句容光电子和针织等产业集群,扬州中小企业形成了牙刷、鞋帽、电缆、钣金、玩具、汽车、服装、机械等特色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更为有利的平台,集聚效应明显增强,直接拉动了规模以上中小企业迅速成长,为促进宁镇扬经济区稳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到2007年底,南京市郊县中小企业总数达到19.27万家,创造了超过全市郊县60%的经济总量,财政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为53.8%。扬州拥有近40000家中小企业,规模以上企业达2300多家,实现产值842亿元。镇江98.5%的企业都是中小企业。随着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其对地方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大,对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也越来越强。如2007年南京郊县中小企业吸纳了80%的从业人员,工资性收入占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5%,提供了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量的70%。
综观宁镇扬经济区的产业集群,主要以劳动密集型加工为主,产业集聚程度不高,自主创新能力普遍较低,产业升级难度较大。特别是去年下半年以来,煤、水、油、电价格上涨带动的原材料价格上涨,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大幅增长,产品出口严重受阻,相当数量的中小企业资金链断裂,使得产业区中小企业面临的发展问题更为突出。究其原因,宁镇扬经济区中小企业集群虽已形成,但大多数中小企业在经营战略、技术创新以及市场开拓等方面,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与弊端,导致经济区没有形成产业聚集效应和核心竞争优势,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宁镇扬经济区中小企业经营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企业规模较小,没有形成聚集效应。宁镇扬经济区的中小企业,以劳动密集型加工为主,低水平的重复投资较多,企业同质化现象严重,专业化水平和合作意识均不够高,竞争处于无序和白热化。多数产业集群内部,企业之间的协调配套较差,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网络没有形成,中小企业无法通过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实现集群内企业的成本优势。大企业很少将业务“外包”给中小企业,中小企业之间又难以形成上下游的产业链条关系,只能各自为战。
(2)企业资金不足,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宁镇扬经济区产业集群并不是建立在基于创新的竞争优势上,资本实力、技术实力雄厚且创新能力很强的中小企业很少,大多是来自于生产技术与生产组织简单的中小企业,沿用传统技术、淘汰和限制的技术,企业优势仍停留在劳动力和资源使用的低成本上,新兴技术和高新技术所占比例甚小。集群内企业发展模式基本相同,以自我积累式的发展道路为主,很少负债经营。技术、资金等方面的瓶颈压制了中小企业创新的动力。
(3)企业资源分散,没有形成核心竞争力。宁镇扬经济区大部分产业集群内,缺少主导企业和知名品牌引领产业发展方向,要素资源的集聚能力不强。大多数中小企业缺乏战略经营理念,在主营业务尚不具备较强的竞争力的状况下,盲目实施多元化经营,资源实力分散在多个业务领域,在传统经营思维影响下难以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
3 虚拟经营:宁镇扬经济区中小企业经营战略创新的对策
20世纪90年代,虚拟经营浪潮席卷全球。虚拟经营时代的到来,不仅为企业开创了一种全新的经营观念及经营方式,更为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筑就了一个全新的平台。虚拟经营战略是以本企业的优势资源或功能为依托,以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虚拟技术的应用为条件,通过非产权合作使其他企业组织的优势资源或功能为本企业所用,从而赢得持续竞争优势的一种经营战略。虚拟经营成功地响应了现代市场经济、信息技术及价值观的发展和变迁,是不同的企业组织之间高度融合、相互依赖、共生互补的经营模式。宁镇扬经济区的中小企业,应抓住江苏省深化沿江开发战略和构建宁镇扬经济板块的战略契机,进行虚拟经营战略创新,充分发挥产业区带来的成本优势、规模效益和创新能力,通过业务外包、共同作业、战略联盟、虚拟销售等虚拟经营方式,创造企业经营特色,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市场竞争中实现快速发展。
3.1 以虚拟经营为导向制定企业发展战略
制定企业虚拟经营发展战略是当前宁镇扬经济区中小企业提高竞争能力的关键。在传统经营模式下,企业特别重视科层组织结构的建立,重视企业自身拥有的设备、技术、人员等资源优势。然而在虚拟经营模式下,企业更加重视合作伙伴之间资源和功能的系统整合,提倡以企业最擅长的能力参与和分享各合作伙伴的成本和技能优势,在竞争更加激烈的市场经济中,更有利于企业把握快速变化的市场机遇。因此,宁镇扬经济区中小企业应该彻底抛弃“小而全”的经营思想,围绕自身资源优势和经营管理经验,以品牌、技术、商业秘密、竞争优势等作为联结纽带,与集群内其他企业实现资源和功能的优势互补。
3.2 利用优势资源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生存和发展取决于是否具备核心竞争力,所谓核心竞争力是保持企业持续生存和发展独有的、其他企业难以模仿的能力。中小企业只有拥有并依托核心竞争力,通过与外部资源有机结合,才能达到优势互补、扩大市场份额的目的。传统经营模式强调企业组织结构完备、部门齐全、权责分明并层层制约,企业以规模扩张和资本运营为理念,将所需的各种功能、资源集中在一起使用,具有完成业务活动所需的全部功能,如设计、生产、销售、财务、人事等,并依靠自身的功能或资源就能从事各项业务活动。而现代竞争理念强调价值链的非完整化,认为企业保持竞争中的优势,尤其是长期竞争优势,归根到底是企业在价值链的关键或战略环节上保持竞争优势,而不需要也不可能在全部价值活动上都保持竞争优势。因此,宁镇扬经济区中小企业应该结合企业价值链的形成和自身资源条件,紧紧抓住价值创造的关键环节并培育成为企业的优势资源或功能,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3 构建信任关系和利益均衡分配机制
企业管理模式的变革和制造技术的创新,使企业从地区间的竞争扩大为全球范围的竞争,使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发展为供应链和企业群体之间的竞争。新的竞争态势要求企业必须建立具有足够弹性、更加灵活的组织与管理模式。此时如果合作伙伴之间不能做到利益共享和相互信任,就会降低合作的绩效,甚至导致合作的失败;如果合作伙伴之间信任程度高,就会大大提高合作的绩效。因此,宁镇扬经济区中小企业之间,一方面要建立公平有效的利益分配机制,以共同利益的发展来保障合作各方的利益,充分调动参与企业之间合作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建立信任关系,彼此之间要做到以诚待人,互不欺骗,尽量避免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的不良影响,促进区域内部合作的高效运行。
3.4 实施品牌战略,形成集群竞争优势
企业市场竞争的核心在于品牌竞争。宁镇扬经济区中小企业必须结合市场竞争和企业的核心能力,制定市场营销战略的基本目标和战略重点,实施品牌战略,着力提升企业和产品的知名度。中小企业要与集群内的大企业加强合作和业务联系,建立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合作伙伴关系。产业集群要着力打造区域品牌,如集体品牌、集体商标和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等,形成并保持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和产业集群企业共享的品牌优势。
4 结语
虚拟经营是it时代造就的一种经营战略。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市场竞争会不断加剧,将是不争的事实。在这样的环境下,产业区中小企业应向虚拟经营战略转型,在企业的价值链上选一或两个能构成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业务环节,集中实力与集群内企业进行合作,做“精”、做“深”、做“透”。中小企业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以较低的费用,利用虚拟经营的优势,追求局部市场的较大占有份额,实现强化优势谋求发展目的。
企业经营战略论文:房地产企业经营战略思考
摘要: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阶段,如何适应新常态成为每一个企业需要面对的问题。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在结束了高速发展的黄金十年后,如何在新常态中生存和突围,需要进行深刻的思考和战略布局。
关键词:新常态;中小房企;经营战略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遵循客观规律,经济发展也是如此。客观规律显示经济高速发展到一定阶段,会由高速增长逐渐转变为中高速增长。在经历了改革开放高速发展的三十年后,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增速逐渐呈下降趋势。2014年5月在河南考察时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这是中央领导人首次以“新常态”描述新周期中的中国经济。
一、何谓“新常态”
所谓常态,就是正常的、常规的状态;新常态,就是经过一段不正常的状态后重新恢复正常状态,就是不同以往、相对稳定、符合一般规律的状态。这是一种不可逆的发展状态,意味着我国经济已经基本告别结构不合理的高能耗发展阶段,进入一个与过去三十多年高速增长期截然不同的,以创新驱动发展的新阶段。资料显示我国的GDP增速从2012年起已经开始回落,2012年为7.7%、2013年7.7%、2014年为7.3%、2015年为6.9%,首度跌破7%。进入中速发展周期后,我国的经济会呈现出新的一些特点,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等。生产结构中的农业和制造业比重会有所下降,服务业比重将会有所上升,经济发展将更多地依靠第三产业带动。
二、房地产行业的“新常态”
在这样的经济新常态下,中央对房地产行业调控的思路,已由行政干预手段转变为坚持市场调节和构建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的长效机制。政府大力简政放权,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
1.房地产低速增长将为常态。
近十年来,我国房地产市场经历多次涨落,自2014年底进入新一轮的回落期后,虽然在去年多次降息降准和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刺激下有小幅升温的迹象,却难见攀升的局面。可以说房地产行业已经结束了发展的黄金十年,进入行业发展的下半场。
2.我国经过近二十年的高速发展,大部分居民的住房需求得到满足
购房观念逐渐回归理性,房地产的黄金时期已过,在经历疯长以后,行业将进入成熟稳定的发展阶段。今后的房地产行业将以品质、环境、绿色环保、智能和物业服务为中心展开竞争。
3.房地产有效需求和理性消费将进一步放大和提高。
新常态和一系列的反腐举措有效抑制了投资购房,促进了房地产有效需求的进一步提升。随着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执行和将来房产税的开征,将导致炒房现象减弱,房地产市场将以刚需和改善型居住为主,理性需求和理性消费将成为新常态经济的主流。
4.市场将更加规范和公平。
新常态下的房地产市场将在新一届政府励精图治下市场进一步理顺和回归经济规律本质,简政放权和法制的逐步完善,会杜绝各种不正当的市场行为,行业将进入优胜劣汰的正常阶段,市场规律和市场手段将发挥真正的调节作用。
三、新常态下房地产企业的经营战略
所谓新常态,即告别过去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一些粗放行为的新的发展模式,而且不会是一个短期行为,因此经济新常态使得房地产企业将面对不同以往的机遇和挑战,需要认真研究经济新常态的特点,通过转型发展应对新常态。
1.重新规划房地产企业的发展战略
企业发展战略是决定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因素。如果战略选择出现偏差,那么企业可能在某一段时间里具有一定活力,但最终却很难长久的存在,逐渐被竞争对手超越或是行业发展趋势所淘汰。新常态房地产经济将拥有更加完善的市场机制,需要房地产企业做好新的战略布局。要重新研究以往高速增长趋势下掩盖的矛盾与风险,规划新的发展战略,保持战略平常心,更加注重长远发展,找出新常态下企业的独特竞争优势。
2.推行房地产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房地产开发是典型的资本密集型行业,资金需求量大、周转慢的特性决定了在新常态下房地产企业要尽快转型升级。因此,必须着力提升经营水平,快速完成资金积累,加快向综合型企业转型。比如说可以向持有商业租赁领域进行拓展,商业租赁业务资源丰富、业态多样是可以作为中小房企未来发展的方向之一。通过对商业租赁的深入拓展逐步引入电子商务等信息技术,大力发展租赁衍生服务,实现规模与效益两方面的持续快速增长。
3.研究和细分市场,开发适宜的产品
新常态下,城镇化发展将成为新的引擎和发展动力,中国的现代化必然伴随着城镇化。科技创新发展、户籍改革政策落实和“二胎”开放的人口红利等需要房地产企业充分研究市场,更多的关注客户需求,注重产品的差异化,找到新的目标市场开发出对路的产品。随着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和观念的转变,必将促进广大民众向其他房地产产品消费转移,旅游地产、生态地产、养老地产、度假地产及其配套的相关服务产业必将需求大增。因此对新常态房地产市场细分,势必可以挖掘出更多的新业态和新机会。
4.发挥品牌效应
企业的品牌是企业影响力扩展、促进企业再发展的基石。中小房企加强企业品牌建设,以品牌影响力扩展促进企业和业务更好发展,构建品牌与发展的良性互动关系。
5.园区工业地产开发
根据我国深化经济改革“调结构”的要求,主城区企业退城进园势在必行,这就为房企转向工业园区地产开发提供了商机。工业园区地产可以采取租赁、产权销售、股份制产权合并等模式进行开发。
6.参与政府PPP模式合作项目
PPP模式是指政府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为依托使用民间资本、与企业合作的一种新型项目融资模式。政府以经营特许权协议为基础,与企业之间形成合作经营关系。随着政府在民生、城市基础配套设施等方面的投入加大,PPP模式发展前景看好。
7.养老地产开发
近年来,养老地产在地产界是一个非常热炒的词汇。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的老龄人口有2亿之多,养老产业带来的是一个万亿元的大蛋糕。房企涉足养老地产是深化布局的一个重要契机,中小房企可以布局三、四线城市养老地产领域。面对经济新常态,企业的战略设计与选择是企业最重要的决策,战略的正确性影响了企业长期的经营绩效。在变化迅速的环境中,企业应该采取主动积极的战略行动,在经营的每一阶段,集中运用资源分析和适应环境的变化,持续地培植未来所需要的竞争能力,才能及时把握机会。
企业经营战略论文:以企业经营战略为导向的销售薪酬体系设计
摘要:企业的销售团队对企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在当前市场形势下,为吸引、激励和保留的销售人员,如何设计具有竞争性、激励性、公平性的销售薪酬十分重要。销售薪酬最终是为匹配企业经营目标,以实现目标为目的地,所以要围绕企业的经营战略设计销售薪酬体系。
关键词:销售 薪酬 经营战略 提成设计
企业的经营目标有大致几种情况,不同的经营目标应针对性的设置不同销售薪酬政策,以保障目标实现。现就四种不同经营战略的销售薪酬政策进行简单分析。
一、业绩导向型
业绩导向型目标主要关注销售业绩,相对于销售成本和费用有些忽视。
例如企业处于初创期,产品迫切需要打开销路,即使利润率底,也要不惜代价抢占市场;或受市场形势影响 ,企业属于衰退期,需要二次创业,也要用业绩来激励员工斗志,提振士气;再或者公司负责人需要用经营业绩证明能力,完成考核;等等。
薪酬设计:业绩型导向要求销售员的个人业绩能力较强,公司也需要加大市场推广工作。
缺点:销售员收入差距较大,销售员更愿意销售老产品或运作老市场,销售员唯业绩论可能影响公司整体部署或长远利益。
二、利润成本导向型
注重销售相关的成本和费用,在现有销售业绩条件下,成本和费用控制的越低越好。条件:销售费用居高不下,产品售价容易控制,销售费用易于统计、分摊。
薪酬设计:
三、产品导向型
例如:老产品抢占新市场
新产品老市场
新产品新市场
销售特点:总体销售额不易估算,销售费用不易控制,顾客的消费行为不易改变,竞争对手问题,等等。
薪酬设计:采用提成加关联绩效考核的组合薪酬模式,一方面让销售员尽可能多的完成销售任务,另一方面企业通过诸如:回款率、毛利率、铺货率、客户满意度、客户资料采集情况、品牌影响力等指标,约束销售员不能只管注销售业绩,还应按照公司的战略意图出色的完成销售工作。
五、结束语
以上就是在实际工作经验中总结出五种经营战略导向型的销售薪酬模式,不同行业、企业间需要根据自身情况真正找到适合自己销售薪酬模式。销售工作有很强的独特性, 再好的销售薪酬体系也只有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才能有效,每家企业都有自己的发展历程,受社会或地区经济状况、行业特性、产品特点等不确定性因素等影响。
每个企业都有自身特点,所以薪酬方案也无所谓好坏,关键在于是否适合本企业,只有适合才是好的。企业在设计销售薪酬方案时必须对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处在不同行业、不同发展阶段、不同产品生命周期的企业,其销售薪酬政策是不同的,企业需要建立起切实可行,且能为自身销售管理创造新局面的销售薪酬体系。
企业经营战略论文:煤炭企业经营战略的实施与控制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与煤炭企业相关的行业也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随着我国市场的不断市场化、国际化,国有大型煤炭企业除了互相之间存在竞争外,还要与国际先进的企业竞争。这些企业要想在国内和国际上竞争取胜,就必须加强企业经营管理。本文针对当前煤炭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的应对方法,以提高煤炭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增强企业抗拒风险的能力。
[关键词]国营企业;煤炭销售;市场经济
国有大型煤炭企业,在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过渡后,面对我国经济制度,市场经济化的不断深入发展,煤炭企业要保持长期的竞争优势就必须加强经营管理。而我国的煤炭企业受计划经济的长期影响,其经营战略是企业经营思想、经营方针的集中体现,是具有全局性、长远性的决策。煤炭企业要适应不断变化的客观环境,应沿着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前进,所以必须把经营战略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用经营战略来指导管理决策,落实管理措施,检验管理成败。
1煤炭企业经营战略的定位
我国的大型煤炭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已经具备了相当的产业基础、经济规模和综合实力,拥有一支掌握现代化矿井设计、建设、生产经营的人才队伍。但是,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和传统管理方式的制约,使煤炭行业积累了大量的问题。管理体制落后,运行机制不完善,产业结构、组织结构、产品结构不合理,历史包袱沉重,职工收入偏低等问题严重制约着企业的发展。
一个科学的经营战略,可以在实事求是地研究分析企业条件、市场环境、政策因素、未来趋势的基础上,通过对自身拥有的经营资源、环境条件和人力资源等因素,来确定企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并且通过一系列的控制措施,持续不断地加以完善,始终如一地贯彻实施,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
国有煤炭企业的战略方针,必须把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放在首位,要以国家产业政策为指导,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利用矿区的资源、地理和企业的规模、资信、管理、技术等优势,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产品升级,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依靠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
战略目标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经营活动的预期结果,具体规定企业应达到的发展水平,包括成长性目标、收益性目标、有效性目标和社会性目标。正确地确定企业经营战略目标,能够为企业指明长远的发展方向,使企业朝着既定的方向努力奋斗。同时,经营战略目标的确定又为企业合理安排计划、筹措资金、优化配置各种生产要素奠定了基础,为分配战略资源和衡量评价战略实施效果等提供了的依据。
要使战略目标落到实处,需要合理地划分好战略阶段或实施步骤。一个时期战略目标的实现,必然要经历若干个战略阶段。着眼长远,立足当前,把未来与现实相结合,通过完成阶段性任务,从而确保战略总目标的实现。
2煤炭企业经营战略的主要内容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能源供应紧张成为我国经济运行的一大特点。为缓解能源紧张局面,国家采取了一系列重要决策和措施,要求国有煤炭企业加快结构调整和发展速度,使自身“做大做强”,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长期稳定的能源供应。然而,什么叫“大”,怎样才算“强”,二者之间的关系如何把握,这就必须用科学的经营战略来定位。当前,国内一些煤炭企业由于忽视了对经营战略的研究和管理,致使盲目做大,误入歧途。重战术轻战略,重眼前轻长远,重规模轻内涵,不仅严重制约了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也延误了企业做大做强的发展机遇。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煤炭企业也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用科学的发展观审视煤炭经济,结构调整已经成为国有煤炭企业向深层次、高质量、高效率方向发展的战略任务。
作为煤炭企业经营战略的重点,除了要把握战略重点,还需要制定并采取必要的战略措施,包括建立科学管理体制、创新管理模式、健全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深化三项制度改革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推进三个文明建设等,以保障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
3煤炭企业经营战略的实施与控制
煤炭企业经营战略实施体系由总体战略规划、各产业各经营领域(分、子公司或专业化公司)的战略方案和职能部门(关键处室、公司)战略方案等部分组成,通过空间体系、时间体系和战略重点三个方面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或闭合系统。
经营战略的时间体系。煤炭企业经营战略的时间体系,就是按时间序列制定的战略目标,通过定期进行滚动修正、动态管理,保障每个时期战略及规划的时效性和合理性。在具体执行过程中要求将战略总目标分解为若干战略阶段的分目标,再将每个战略阶段的分目标分解为年度计划指标,在进入计划年度后,进一步分解为季度和月度的生产经营考核控制指标,这样就形成了经营战略的时间体系。
经营战略重点。煤炭企业经营战略的重点,是对煤炭行业客观规律科学认识的反映,是煤炭企业为确保战略实施而主动选择的战略类型。战略重点决定着煤炭企业战略实施的方向,是煤炭企业战略制胜的关键因素。
经营战略控制体系由战略控制系统、业务控制系统和作业控制系统组成。战略控制系统,由企业高层领导者为主体组成,负责整体经营战略管理。业务控制系统,由中层经营单位领导者和各职能部门负责人为主体组成。作业控制系统,由基层领导者为主体组成,负责将中层设立的分目标,分解落实到作业层,变成操作者的具体目标,确保作业活动按计划执行。同时还要建立严格的经营战略考核评价体系,对每一级组织和每一个员工在战略实施过程中的业绩定期进行考核评价,激励组织成员为企业战略方针和战略目标的落实贡献力量。
4结论
煤炭企业制定实施经营战略,首先应当树立战略观念和战略意识。在市场竞争环境下,煤炭企业要树立现代市场观念,把握市场预测、规划、销售、服务等各个环节,从而敏锐地把握市场脉搏。其次煤炭企业还应当树立创新意识、风险意识、超前意识、应变意识、社会意识、国际化意识等战略意识。只有树立现代的战略观念和战略意识,才能集中精力构筑具有竞争优势的基础措施,克服组织惯性,取得战略成功。
煤炭企业要适应不断变化的客观环境,应沿着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前进,所以必须把经营战略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用经营战略来指导管理决策,落实管理措施,检验管理成败。
企业经营战略论文:浅析建筑业企业经营战略
【摘要】:建筑企业要获取有利的市场竞争地位,就一定要强化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既建立本企业的经营发展战略。本文由简述企业经营战略的涵义入手,通过对建筑业企业的经营战略进行分析,探讨提出促进建筑业企业经营战略可持续发展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建筑业;企业;经营战略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建筑企业的发展环境愈来愈趋于复杂,不确定因素大大增多,企业的竞争条件出现了深刻的改变。为获取有利的市场竞争地位,一定要强化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既建立本企业的经营发展战略。建筑企业的发展战略包含建筑企业的成长、创新、技术发展、人才开发、经营发展、工程质量、企业形象、企业文化等战略。[1]在这里,我们主要探讨一下建筑业企业经营战略。
.一、企业经营战略的涵义
经营战略即企业为了适宜今后环境的改变,谋求长期稳定发展而架构的长远的谋划与方略。细致来讲,经营战略即企业的较高管理层为了让企业在今后剧烈竞争的环境中得到持续发展而编绘的一张蓝图。[2]其是在对今后外部环境的改变趋势与企业本身实力实施足够分析的基础上,借助一整套科学决策之程序编绘出来的,可谓企业经营理念的集中反映,其本质即达到外部环境和企业实力以及战略目标的动态平衡。
二、建筑业企业的经营战略分析
建筑企业若在竞争激烈的建筑市场占居一席之地,一定要在详细分析探讨建筑市场状况的基础上,明确正确的企业经营战略。通常建筑业企业的经营战略可归纳为如下三种类型:
(一)竞争型
建筑企业竞争发展战略即面对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所实施的直接应对竞争对手挑战,同时在竞争中获胜,得到长期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战略。通常企业竞争发展战略有如下三种方式:
1.成本经验丰富式
成本经验丰富战略即用很低的生产经营成本抑或费用取胜,目的在于通过给企业构建低成本优势,进而寻求成本经验丰富位置,应对企业面临的各项竞争力量。
2.差异化式
所谓差异化战略,即用建筑经营的特征特点取胜。也就是企业借助特色化经营让企业的产品抑或服务构成行业之中的品质,进而保障需求者愿意接受的特色产品抑或服务,给企业在行业之中构建起一个独特的市场地位,切实保护企业不被抑或少被上述威胁冲击,让企业生产经营处在主导地位。
3.集中式
集中战略是指企业借助集中其所有力量适应一个具备特定需求群体的模式,为本身构建防范威胁的系统。针对相对实力略弱的企业来讲,愈加适合实施此发展战略。
(二)稳定型
企业稳定型战略也叫防御型战略抑或维持型战略,它的特点及企业适应于现有的经济成果,只谋求与以往相同抑或相近的目标,未来每年获得的期望值只具备略微的增长抑或基本保持一致,此种战略的风险不大。
(三)紧缩型
企业紧缩型战略还叫退却战略,它的核心思想即想方设法积极撤退,努力达到平稳过渡危机,伺机实施其他企业发展战略。紧缩型企业发展战略能够划分为如下三种方式:
1.转变式
即企业尽管陷入危机地步,可仍有挽救与值得挽救经营管理所采取的一项企业发展战略。
2.撤退式
此种战略可以保存企业实力,伺机则能发动进攻。确立撤退战略的主要方法包括如下两方面:
――出卖一些资产,缩减支出,缩减广告与促销费用;
――强化库存管控,缩减一些管理者,撤退出一部分市场目标,把企业经营资源集中至企业主导项目与核心市场方面。
撤退战略包含放弃与分离两方面战略。一旦企业遭遇较大困难,预计很难以借助转换战略扭转格局抑或实施转换战略遭遇失败,企业要选择放弃战略。
3.清理式
也叫清算战略,也就是企业因无力清偿债务,借助出售抑或转让企业的所有资产,用来偿清债务抑或终止所有经营业务,进而宣告企业业务终止的企业发展战略。清算战略可划分自动与强制清算两类战略,前者通常由股东掌握,后者需求法律决定。清算战略可谓全部战略选择中最痛苦的一项,因此一般状况下属于全部企业发展战略失败时实施的一项战略,在丧失恢复正常经营的希望时,企业选择早期清理相较选择被迫破产要好得多。
三、促进建筑业企业经营战略可持续发展
从我国倡导绿色建筑观念以来,此一不但在提倡注重健康环保、节能降耗、低碳减排工作的前提下,同时关键在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正逐渐深入人心,并且正在改变着建筑业企业的发展局面。可是,怎样不断把绿色建筑的观念愈快愈好地广泛普及,在国内范围设计推广更多的绿色建筑,此是现阶段绿色建筑推广工作的关键。对于建筑领域来讲,绿色建筑不但对国家大力发展低碳绿色经济、达到节能减排发展目标有着重要意义,[3]从产业发展战略与一个具体建筑项目的视角来看,推进绿色建筑的发展也具备非常关键的现实意义,具体可概括为如下四点:
1.其是社会对今后建筑发展战略方向之需求。
2.绿色建筑的发展能够促进相关技术和产品以及相关产业快速发展战略。
3.其是建筑行业将来参与国际竞争发展战略之需要。
4.其代表了建筑品质之综合发展战略提高。
结语
总之,发展战略可谓企业持续发展之动力源泉,经营开发工作属于企业各项工作之龙头,不仅是企业综合管理能力的反映,而且亦是联系面广泛的一项系统工程。建筑企业经营工作者一定要从企业经营战略理念的高度出发,将经营工作当成战略性的一项关键任务来抓,促进建筑业企业经营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