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农学专业论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农学专业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农学专业论文

农学专业论文:农学专业人才培养论文

1农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措施

1.1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对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推行“2+1+1”的新型培养模式,前两年用来学习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第三年学习专业技能,一年进行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以及农业经营管理方面的实训。同时,地方院校可以针对当地的农业主导产品来进行针对性的培养,比如承德可以围绕食用菌业和蔬菜业等培养出具有特色的专业人才。

1.2加强思想教育

学生如果对自己的专业没有兴趣,那么自然也不会有动力学习,所以学校要致力于学生的专业思想方面的建设。但是,很长时间里农学专业都没能解决专业思想问题,究其原因是专业思想教育方面形式过于单一,用时没有实质性的材料来证明。所以想要改变这一现状,仅仅依靠各种讲话是不够的,可以请一些从农学专业毕业后在工作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就的专家,或者实业家来学校开讲座,将自己的创业经历等分享给学生们。并且可以组织学生去那些生产经营状况较好的农业企业等进行参观学习,让学生看到农学专业的前景所在,从而立志于农业努力学习。

1.3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目前我国的高等院校普遍存在的一个缺陷就是重理论而轻实践,不管是课程设置还是资金投入方面都不重视实践教学,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通常基础理论掌握较好,但是欠缺动手能力,生产实践中的动手能力甚至不如中专生。所以想要改变这种情况,就要加强实践性教学,一方面对于实验室和其他实践基地多投入资金和精力,提供一个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另一方面规范实践能力的考核,严格执行实践教学考核制度,那些考核成绩不合格的学生要补考或者重修。

1.4根据学生的特点培养专业型人才

在大三的课程结束后,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性格、爱好、专业知识掌握情况、特长以及发展潜力来对其进行分类,然后根据不同的类型进行专业培养,比如专业成绩优异的可以考研继续深造,擅长行政管理的就多为其开设管理方面的选修课,擅长经营贸易的就多给他们提供相应的实践机会等,不同类型学生都可以配备相关的教师进行专业指导,这样才可以培养出优点更加明显的高素质人才。

1.5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对于高校的专业教学来说至关重要,尤其是如今竞争激烈,所以更应该努力提高教学质量。首先可以成立专门的教学质量督查小组,对教师课程设置进行听课和监督,以起到监督作用,帮助学校建设精品课程;其次是教师之间多进行互相听课,以便取长补短、交流经验;是可以安排教师进行集体备课,在教学交流中总结教学经验,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结语

虽然农学确实存在自身的缺陷,比如工作环境恶劣和工作待遇较差等,但是学生应该正视自己的专业,农学也是对国家的发展建设有着重大作用的。学校通过意识到人才培养中的问题,运用各种方法来努力提高教学质量,面向社会需求,来培养出更有针对性的复合型人才。

作者:李瑞来 单位:北省承德县农牧局农广校

农学专业论文:中职专业教学农学论文

一、中职农学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新授课缺乏有效过渡,直接进入主题

以《复种》一节为例,不少教师都是这样进入新课教学的:“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简单了解了作物布局的相关知识,今天将进一步深入研究这一专题,对复种进行研究……”如此导入的目的在于要简单明了、直奔主题。然而,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后续内容复种、轮种、连种等知识恰恰是以前面耕种制度、作物布局作为基础的,没有对已学知识的衔接性进行复习,学生在学习新内容、新知识时显得思维缓慢、问题重重,根本不可能真正理解新知识。由此可见,简单明了的直接导入法需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来选择,否则就可能让学生辛辛苦苦一节课却收获无几。

(二)教学内容设计脱离学生实际,无法与学生产生共鸣

我曾听一位教师的公开课,内容是《棉花田间管理》,教师在讲述“化促化控,以促为主”时忽视了学生《土壤与肥料》课程教学的滞后,使得学生对为何要保持氮肥和磷肥的足量这个问题,听得似懂非懂。我觉得该教师其他环节的设计还是不错的,整个教学条理清晰,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但是在设计“化促化控,以促为主”这一部分内容时,没有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致使学生无法与之产生共鸣。其实,教师只需要将氮肥和磷肥对于植物生长的促进作用稍加阐述就可使教学更加。

(三)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过于陈旧,制约教学效果的提升

在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和现代化教学手段日益丰富的背景下,不少教师仍然坚持“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教学方式,仍然一味地灌、不停地讲,根本不注意学生的反映与变化,教学任务的完成质量可想而知了。比如,有些教师认为《农村社会基础》内容是固定的,没必要展开,只要教师划出条条框框,学生像小学生背古诗一般地背下来即可。于是整节课除了教师自问自答地说,就是学生摇头晃脑地背,根本见不到师生之间的对话与交流。结果学生是这节课的内容记住了,上节课的内容却又忘记了。如果我们改变教学模式,借助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一些图片、视频,再结合案例深入分析和讲解,学生则能完成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教学效果就会大不一样了。

(四)教材内容或教学目标脱离学生实际水平

从教学实际来看,所谓的中职农学专业理论课的教材,实际上就是大学农学专业教材的“精编本”,其中的一些内容或教学目标脱离中职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存在严重的拔高现象。具体来说,表现为以下两种形式。

1.教材内容的选择有待进一步完善。

受多种因素影响,当前的中职农学类专业大多不开设中职化学课程和中职生物课程,中职学生又多是初中的待进生,理化成绩较差,但是中职农学专业教材的内容选择并没有考虑到这一点。如《土壤与肥料》整套教材根本就没有对初中化学教材的复习和提高,结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困难重重,迷惑不断。对于学习积极的学生还好一些,他们一边学习专业知识,一边通过百度或图书馆弥补化学和生物知识的不足。对于学习积极性较差的学生则不然,他们懒得学习,听不懂正好有借口不听课了。

2.教学目标过度拔高。

有一次我听一位教师讲授遗传育种的相关知识,教师大篇幅地讲解“基因表达学说”,结果由于学生欠缺遗传学的知识而使学生毫无所获。

(五)教学评价机制滞后

受当前社会大环境影响,中职农学专业仍然是以升学为主,一切评价指标都最终指向了对口本科的升学人数,所谓的过程性评价只是走过场。这种评价模式先天不足、后天失调,以分数作为评价标准,严重违背了中职教育的根本原则,所造就的只是些高分低能、姓“普”不姓“职”的学生。

二、中职农学专业教学的对策

(一)与时俱进,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

教师是教学的实施者,是课程的开发者。当前的时代已经非同以往,我国的用工荒已经不仅仅体现在工业上,涉农产业同样需要大量谙熟现代高新技术的专门人才。中职学校农学专业教师应该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倡导因材施教,技能至上,力避唯分是论的错误做法。因此,想做好中职农学专业教学,就必须首先要通过各种培训,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让教师在勇于实践和不断付出中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参与实践,尽可能多地采用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工作导向教学法等具有职教特色的教学方法。

(二)丰富教材体系,使教学内容更具个性化

面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培养个性化、专门化人才是中职学校的教学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教材体系的丰富和完善显得尤为重要。而目前中职农学专业的教材多是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并参考各版本教材编写而成,各课程之间难以做到有效衔接。我认为,教材的编写应该考虑到学生农学专业素养的成长过程,不同课程在内容选择上应该做到有序衔接,好能做到不同课程同步教学,以使学生的专业成长过程更加。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各专业课程教师应该共同参加,对所有教学内容的先后顺序做以归纳,制定出确实可行的教学进度,然后再依据教学进度编写教材或教案。另外,针对中职学生化学基础差的情况,在必要时可将学习时需要用到的化学知识以“附录”“爱心小贴士”的形式出现在课本或教室的知识专栏当中。

(三)重视教学过程,建立反映学生成长过程的评价体系

评价是课堂教学的指挥棒,也是学生学习方向的指南针。作为学生技能成长的摇篮,中职学校应该建立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评价体系。对于农学专业来说,就是要在关注学生学习结果的同时,加大对学习过程的评价,特别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实时地评价学生,表扬学生的进步,批评和引导学生走向更。在这一方面,我们应该从三点来做:一是坚持适时评价,抓住学生成功与疑惑的关键时刻对其进行评价;二是引导学生主动地开展自评和互评,让学生从自己的角度来认识成功与不足;三是坚持评价的多元化,做到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不可偏废。

作者:商小玉 郭永锁 单位:河北省南宫市职教中心

农学专业论文:农学专业农业昆虫学教学改革与实践

为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结合黑龙江省的地域特点,对农业昆虫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改革。实践表明:改革后的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农学专业农业昆虫学教学改革

一、农学专业农业昆虫学教学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农业昆虫学是农学专业的基础课,兼有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的双重性质,在农学类专业中扮演的角色尤为重要。本课程主要讲授昆虫学的基础科学知识,内容包括各种害虫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为害方式、发生规律、种群动态与环境条件的关系以及有效的防治措施,是保护农作物获得丰产丰收的一门科学,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专业性和实践性,对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理论知识解决生产实践中相关问题的能力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深入和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型也发生了转变。目前,用人单位对农学专业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的要求也愈来愈高。因此,结合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变化和社会需求,根据学科建设的发展趋势和专业特点,加强农业昆虫学课程的建设与教学改革,是农学类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出的高等农业技术人才和农业科研工作者的重要保障。

二、具体做法

1.注重教材选择,优化课程体系

高等学校越来越重视培养“宽口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此背景下,本科专业设置由细化转向加强基础,缩短学时,拓宽口径的改革。因此,如何在较少的学时情况下保障农业昆虫学的教学质量,是农学类专业教学所面临的挑战。选好教材以及做好对教材课程体系的优化是农业昆虫学教学工作者首要考虑的问题。

目前,农学专业的《农业昆虫学》课程没有合适的教材,采用彩万志等主编的《普通昆虫学》和李云瑞主编的《农业昆虫学》两本教材,均为植物保护专业本科教材,内容多且深。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给学生提供最的知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并掌握新的知识点,了解近期的学科进展情况,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应该精心组织课程内容,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并结合地域特点对教材进行优化,达到知识的系统性、前沿性和实用性。

首先,注重农业昆虫学基础科学部分的教学。由于农学专业没有昆虫学科相关专业的基础知识,然,解决生产中害虫防治的实际问题,更多的则是依靠运用昆虫学基础知识来解决,因此,昆虫学基础科学部分的教学尤为重要。我们在教学内容上采取“突出重点,兼顾其他”的原则,引导学生关注本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将《普通昆虫学》教材中的及时篇至第三篇合并为一个章节,即昆虫体躯构造与功能,授课时联系生产实践讲授昆虫的外部和内部构造与功能,力求将这部分内容讲细讲透彻。例如,不同类型口器的昆虫,其危害症状不同,应根据昆虫的危害症状有针对性的选择农药种类和施用方法;利用昆虫的触角,可区别害虫的雌雄,如果诱虫灯下诱到的害虫多是雌虫尚未达到产卵的程度,那么及时预报诱杀成虫就能减少产卵量,降低为害,这在害虫的预测预报和防治策略上是很有用处的。对于昆虫生物学特性的章节,有选择的讲授昆虫的生殖方法、生活史及习性;昆虫分类章节,重点讲授农业上常见昆虫的分类特征,包括对农作物有益和有害的种类,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农作物昆虫。对昆虫与环境的关系,重点掌握温度对昆虫的影响,了解其他因素对昆虫的影响,将农业昆虫的调查统计及预测预报放在农业昆虫学各论中,结合具体的害虫进行讲授,使教学内容更加具体丰富。在农业害虫的防治原理和方法章节中,以害虫综合治理(IPM)理论为基础,引入害虫可持续治理理念,解决环境污染、农产品残留等安全问题,结合成功防治农业害虫的典范讲解农业害虫防治的原理和方法,使教学内容具有新颖性和生动性。

其次,灵活讲授农业昆虫学各论部分的内容。由于农业昆虫学各论内容庞杂,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和地域性的特点。因此,我们结合黑龙江省的实际情况,对有关章节进行调整,形成了以地区主体作物为特色的害虫群落系统。我们将某种作物害虫作为一个单元来讲授,先讲授某种作物害虫的种类,然后讲授重要害虫的群落特征,之后再阐述优势种种群的发生为害特点,在害虫为害特点的基础上,制定某种作物害虫的综合治理技术。这样授课的效果显着体现在两点:及时,使农田生态—害虫群落—害虫种群—综合治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非常便于学生掌握学习的重点,学生学习效果显着;第二,将害虫的发生为害与综合治理联系在一起,既符合现代害虫综合治理的理念,又可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因为,害虫的综合治理与植物学、植物生理生化、生物化学、作物学、栽培学、气象学、土壤学、耕作学等多门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相联系,在课程授课中注重将上述学科的知识与昆虫学知识结合在一起,利用作物自身的外部形态、内部生理生化特点、作物栽培措施、栽培制度、农事操作等措施,来分析害虫—植物—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创造有利于作物生长,而不利于害虫发生的条件,减少害虫的危害。此外,授课时及时补充害虫变化的新动态,做到与时俱进。如搜集整理关于美洲斑潜蝇、烟粉虱、白粉虱等害虫的资料,补充到授课内容中,使学生能够学到近期的知识。

2.改变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讲课是一种艺术,对于一个教师来说,要使教学效果好,就必须精心设计授课内容,认真备好课,写好教案及讲稿,在语言表达上力求做到简练、、富有趣味性。改革之后的教学方式,极大程度地提高了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尤其是在讲授昆虫学基础知识部分时,昆虫分类章节中,某些害虫的特征较繁杂,学生不易记忆,如在讲课过程中引用一些谚语、经典事例等,教学效果会很显着。例如,在讲到“弹尾虫”的特征时,我们引入了“善跳弹尾目,腹节 不过六;基部有腹管,跳器在端部”的例句,这样学生就很容易接受和记住。在讲授各论部分时,挑选2~3种重要虫害作为重点讲授内容,其余的虫害安排学生自学,之后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自制PPT课件讲解,由教师总结补充。如此,学生从一类害虫的危害症状特点到学习此类害虫的发生发展规律,从重点剖析此类害虫的发生危害原因到举一反三的学习其他类害虫的过程中,学会了自己查找文献和总结归纳,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能力。在整个农业昆虫学授课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多媒体的授课形式,教学过程中增加了实物、录像、电影等方式,利用其图像、声音和动画效果体现昆虫的各种形态及生命活动方式,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3.加强实验教学改革,提升学生专业能力

实验室是实验教学的物质依附和基础支撑,实验体系的建设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整体科研能力,是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结合社会和地方需求,农业昆虫学的实验教学逐渐向农业生产实践型转变,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利于毕业生的就业要求。首先,改变教学模式。以往的实验课教学,基本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完成实验项目内容,对作业以外的实验内容不重视,甚至不做,这种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学习主动性差,出现应付现象。改革后的教学模式则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旨在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其次,教学手段的革新。实验教学中,利用了多媒体技术,弥补了板书、挂图、标本残缺、标本数量不足等方面的缺陷,显着提高了实验教学效果。其三,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验教学内容中增加了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项目,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步骤,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验,实验完成后,分析实验结果、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解决办法。其四,为增加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的牢固性,提升学生的感性认知能力,我们在实验中增设了昆虫学教学实习。要求学生到温室、田间采集昆虫标本,室内鉴定,识别害虫危害症状等,这样的教学方式显着提高了教学效果,学生能亲身观察和掌握这些昆虫的基本形态、习性、危害状况等,弥补了以往单一室内实验教学的缺点。改革之后的实验教学方法,既培养了学生对农业昆虫学学习的兴趣,也训练了学生在农业昆虫学实验技术方面的扎实功底,为今后从事农业昆虫学的科研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4.完善考核制度,提高综合素质

考核的目的是考查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的情况,以及能否应用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我们将平时成绩、实验、期末笔试成绩按照10%、20%、70%的比例计入总成绩中,作为农业昆虫学课程的成绩。平时成绩主要考查学生自制理论PPT的质量和查阅资料的丰富度;实验成绩主要依据学生实验过程中对仪器的使用能力、昆虫标本的采集和制作技巧、编制和使用检索表的能力、鉴别农业昆虫种类的能力、综合性实验设计的能力,一般采用开卷或实物考试法;期末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对课堂讲授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害虫综合治理方案的设计及害虫的防治措施等内容。改革之后的考试评分方法,激励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学生应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总结与展望

教改之后的农业昆虫学教学实践表明,目前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制度能较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激发了学习激情,提高了自主、创新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明显地提高和加强了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起到了初步的改革成效。相信通过我们今后不断改进和完善,并将新的教学模式试行和推广到其他农学类学科,对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农学专业论文:农学专业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摘 要】为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科学的快速发展,满足农业科学研究和现代农业企业对农学专业人才的需求,在研究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试验性改革,提出农学专业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整体方案,以建立农学本科专业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农学专业 人才培养 思考

认真学习和落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通过农学专业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和实践,进一步提高对复合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通过创新,探索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途径、新模式、新机制和新措施;通过实践,改进高等农业院校传统农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充分发挥高等农业院校本科教育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和社会经济的功能。传统农科专业改革已成为高等农业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传统农学专业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和需求。农业专家指出:到2020年,中国粮食总需求量将达到5.8亿吨,到2008年,中国粮食虽然已经连续5年丰收,其总产量才达到5.285亿吨,还有5000多万吨的缺口。在耕地不断减少的前提下,保障粮食等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只能依靠推广现代农业科技,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来解决,因而农业专业人才的培养就至关重要。中国农业院校目前历史包袱沉重,科研成果以公益性为主,贫困大学生比例较高,由于国家政策支持不够,农业院校数量日渐减少,招生在全国高校招生的比例也在降低,生源质量严重受到影响。农业院校占农业科技创新的半壁江山,是农业基础科研的主力军,也是培养农业科技人才的主渠道。特别是中国现阶段在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动农民应用先进技术等方面,需要大批的农业科技人才投身到农业,强化先进农业技术的应用。据有关数据统计,近十年来,学习农科专业的大学在校生,总数从11万名增长到33万名,增加了2倍。但同期中国大学生总量增加了5.5倍,农业院校大学生占全国大学生的比例,从3.1%降到2.9%。中国农业院校数量也在减少,目前全国只有29所独立的农业院校,8个省份已没有独立的农业院校。浙江、上海、重庆等地的13所农业院校已并入综合性大学。虽然并入后生源质量有所提高,但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教授认为其招生规模和发展空间已大大缩小。

一 传统专业教育面临的现状和突出的问题

1.学生生源成分过于复杂,不适应专业人才的系统培养

俗话说:“兴趣是好的老师”。一向被认为是冷门的农学专业,由于纷繁复杂的原因导致在高校录取的时候年年历经考验。学农苦、干农累、从事农没有出息的思想始终影响着中国大多数莘莘学子、父母和老师,主客观的大环境直接决定着农学专业是被人遗弃的婴儿。从我院近3年的数据统计来看,超过一本重点录取线且志愿填报农学专业的人数比例仅仅占总人数的15%左右,降分和专业调剂的人数占到总人数比例的68%左右,还有大概8%左右的招生计划往往因为招不到合适的考生而被迫取消。在录取的高考生群体中,高中阶段“3+x”(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因为术科的不同给即将到来的大学课程带来了很大的隐患,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不及格现象严重。主要表现就是学物理的,对化学、生物等不懂;学化学的,对物理、生物不懂;学生物的、对物理、化学不懂。

2.知识结构过于传统,不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逐渐被显露出来,对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已迫在眉睫。现行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与外向性农业发展趋势之间的矛盾。随着我国加入wto,全国尤其是华南沿海地区外向型农业得到了飞速发展。据统计,2009年1月~10月,广东省的农产品累计出口3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2%,整体形势稳定。外向型农业已经成为挖掘农业内在生产力和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途径之一。外向型农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具有农学、贸易学、企业管理学、农产品标准化和外语等多重知识背景的复合性人才。传统农学专业由于专业性太强往往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在国家推行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的今天就更加显得与时代格格不入了,因此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的模式、改善农业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已势在必行。

3.培养模式过于单一,不适应农业人才多元化的需求

科学技术为及时生产力。科学技术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准。农业科学是生命科学中最活跃的领域。农业科技的发展需要大量的高素质的农业科学研究人员。培养技术应用和技术创新两个层面的人才,是社会赋予高等学校的重要历史责任。而目前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缺乏已经成为我国科技发展的瓶颈。由于受市场经济的冲击,传统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农业人才需求多元化之间已经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矛盾,过多的培养技术应用能力,缺乏对科学精神和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已经不能适应市场对农业人才多元化的需求。因此培养模式多元化,培养“精英型”科技创新人才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

4.实践能力过于缺乏,不适应社会市场需求的转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懂技术、会操作是衡量人才优劣的重要标准之一,实践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人才的社会价值。过去的人才培养模式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缺陷。很多农学专业的实践安排往往过于形式化;有些实验室让本科生洗洗实验瓶、打扫实验室就当作实践和锻炼;实践教学课程偏少、实践基地的缺乏、实践经费的投入偏少、指导老师的水平差等等,这些现象直接影响着本来就专业思想极其不稳固的学生们对专业的热爱度和信心。因此,重构人才培养方案,加强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是实现农学专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需要。

二 跨学科农学人才培养设想和实践

1.设计农学大平台跨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

(1)农业生物技术方向——精英型人才培养模式

充分利用传统农学学科的科研优势,确定以科研为导向的创新性精英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以培养分子生物学精英人才为主,进行本、硕连读精英班试点,精英班学生入学后实行指定导师培养制;第二年开始进入科研阶段,注重因材施教,根据学生兴趣定向培养;第三年进行中期分流并确定进入硕士阶段的人选。进行课程体系结构、教学运行机制方面的改革和创新研究,探讨在农学专业的学科基础平台上,如何更好地实现农、理结合,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级农业生物技术人才的需要。

转贴于中国论文联盟 //

(2)农业信息技术方向——复合型、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

在农学专业学科基础平台上,增加计算机科学和信息学教学内容,进行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方面培养模式改革,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创新性人才,以适应信息技术正广泛应用于现代农业的需要。将探讨不同学院及学科间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组合与共享的组织和运行机制;探讨在课程体系结构上,如何不断优化组合,及时将农学、生物学、信息学和计算机科学的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充实到教学内容中,适应日新月异的生物和信息技术的发展需求;在人才培养运行机制上,探讨跨学科人才培养运行机制的改革切入点。改革实验教学体系,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建立学生农业信息网站,进行农业技术和农业生物科普信息的制作,提高学生信息收集、处理、利用和创新能力。中国论文联盟

(3)农产品标准化与贸易方向——外向型、复合型、创业性人才培养模式

在农学专业学科基础平台上,加强农产品安全生产、农业标准化与贸易等知识方面的培养,以满足加入wto后,培养面向国际的农业生产标准化及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创新性、创业性人才。农产品标准化与贸易属农、经、管复合型专业方向。在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和国际贸易摩擦不断加剧的背景下,原有的课程体系及教学运行机制需要进一步的改革,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国际形势。将探讨不同学院及学科间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组合与共享的组织和运行机制,充分利用经管学院、外语学院的教学资源,加强国际交流;在贸易方面的课程设置上,增加涉外课程的双语教学课程数量,提高学生的英语技能;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方面,调整课程内容,增加现代农业和设施农业及农产品安全生产方面的内容,探讨出一条本科教育与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2.探讨实现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措施

(1)在理论研究的引领下,改革相关的教学运行机制

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到教学模式,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到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系统地进行调整、改革和优化,及时将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大力开展教学方法的改革,积极采用启发式、案例式、研究型等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质量和教学效果。作为专业教师,应该摆脱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多吸纳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方式,给学生们以思维的启发,眼界的开拓。在知识不断更新的信息时代,更应该与时俱进,同时代脉搏紧密相连,才能正确把握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征。

(2)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在实现农学专业本科人才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上,积极开拓多种途径,充分利用校内外的一切教育资源,充分利用企业身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前沿优势和高校、科研院所的人才与学科优势,同现代农业生产企业、科研院所进行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构建“教学、科研、生产”一体化的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新途径。建立以专业为基础、跨学科的多功能实验、实践教学平台,使之有机结合、相互补充,提升实践基地的综合功能,形成一个结构合理、层次多样的产学研人才培养基地。

(3)以学科建设为契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面对新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面对高校扩招的新形势,加强师资力量及师资队伍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在进行学科建设的同时,进一步优化和调整师资队伍结构;通过内部管理和培养,使现有教师适应新教学计划的需要,尤其在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能力方面得到的提高;培养和引进相结合,继续引进具有跨专业背景的高层次人才充实师资队伍。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把教师队伍的自身建设作为教学改革与建设的中心任务来抓,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4)以理论为指导,建立复合型、创新性人才评价体系

以理论为指导,以人才培养实践为基础,对实验区运行过程中的数据、信息进行及时的采集、处理,建立科学的评价系统,整理改革实践中的反馈信息,适时调整工作方案,校正操作措施,不断把研究成果和成功经验固化到培养模式和运行机制中。

三 结束语

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传统农学专业的本科生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各方努力且相互配合才能够有所突破的。国家对农业的投入逐年在增加,但对于农业教育的投入并没有实质性的进展,正如柯炳生教授举例所言:在中央财政重点支持的创建世界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985”工程中,前34所大学中竟然无一所农业院校。国家大力扶持解决“三农”问题,但对于“三农”人才的培养却显得太少,实在是有些美中不足。现代农业专业人才不单单是懂农,更重要的是需要懂得更多交叉学科的专业知识,这样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和需求,适应农业的现代化趋势,与国际接轨。我国是农业大国,无农不稳,国家的耕地面积太少一直是困扰我国粮食产量提高的重要因素。因此,提高现代农业的水平和经营模式,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的后顾之忧,就需要更多的现代农业专业技术人才,跨学科培养农学专业人是适应这一趋势和特征下必然产生的一种新的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它适应了我国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也为传统农学专业在时代经济大潮中开辟新的发展道路奠定了基础,突破了瓶颈的束缚,经受了社会的考验。

农学专业论文:中等职业学校农学专业建设与实践教学模式探讨

中等职业学校农学专业建设与实践教学模式探讨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使学生在一定职业方向下,德、智、体、美发展,成为具有良好职业素质的生产及时线的技能型人才,是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而多数职业学校目前沿袭的是普通教育教学模式,过分强调理论性、系统性,使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学习效率不高,职校毕业生继续发展的动力不足。因此,依据职校特点,加强专业建设,改革教学模式很有必要。我校在全体教师的努力下,大胆实践和不断探索,总结出“以教学计划为先导,以实习基地建设为基础,以素质培养为本位”整体优化的教学模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一、制订科学合理的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和教学大纲

根据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首先制订专业教学指导方案。专业教学指导方案是指导整个专业教学、实习的实施性文件,一旦通过应严格按方案实施,我校组建有农学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有本校专业牵头人、专业骨干教师、企业、行业专家,每年至少召开一次会议研究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制订是否科学可行,必须由指导委员会集体讨论通过。在此基础上,制订了各学科实施性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其中包括详细的实习教学计划和实践教学大纲,在实习计划和大纲以课题的形式逐项安排。

二、建立实验基地,加强实践教学

制订的实习计划能否完成,确定的培养目标能否实现,实验室、实习基地建设是基础。从脱离普高教学模式到现在,全校师生共同努力,投入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建起了很多的实习基地,主要有蔬菜基地、花卉基地、烟草生产基地蚕桑、黄姜基地和新品种果树基地。同时,建起了相应的实验室,即组织培养室、标本观察室、化学实验室、多媒体教室和电教微机室。根据实习课的需要,我们与旬阳农业生态示范园区、乡镇农业技术服务站联合起来,在校外建起了校外实习见习基地。通过这些实习基地的建设,我们就可以有计划地组织实践教学,而学生通过具体的生产实践体验,就能很好地把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借助这种直接的教学方式,使实践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水平

我校规定,专业课教师既讲理论,又带实践课。我校主要采取以下措施:1.充实专业课教师人;2.师徒接对,要求专业课教师认真带好新毕业分配来的青年教师,使他们尽快适应并掌握实践技能,努力成为行家里手;3.培养专业牵头人和专业骨干教师,我校通过选送专业教师到大专院校学习、外出考察学习、到农业种植企业实践锻炼等形式培养专业牵头人和专业骨干教师;4.建立“双师型”队伍,要求教师既是讲师,又是技师,或者既是老师又是师傅;5.聘请企业能工巧匠任教,通过这些措施,我校专业课教师队伍得到了加强,教师水平得到了提高。

四、科学组织各种实习,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

我校实践教学形式有三种:专业教学见习、校内外教学实习、毕业顶岗实习。

1.专业教学见习

主要是认识和参观学习,如在校内外实习基地认识植物的形态特征、土壤的分类、花卉的品种、到当地农业示范园参观。我们在学生入学后的前三天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参观农业科技示范园、农业生态园和育种基地。在参观的同时安排企业的高级农艺师讲解区域内近期的农业科技信息以及农业新技术所带来的巨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从而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将来所从事专业的社会意义以及现实意义。

2.校内外教学实习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农学专业实践教学的主要核心教学实习、是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最有效的平台,也是学校实现培养目标和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的途径,所以我校不断总结办学经验,探索出了专业实践教学的新路子:

(1)校内外教学实习分实验课、实习课、专业活动课三种,实验课前有计划安排,上课时讲解、演示、指导有序进行,课后要求学生写出详细的实验报告。实习课要求教师根据实习计划编写教案。上实习课时再讲解、演示、巡回指导,要求学生写出实习报告,教师根据学生实习完成情况和实习报告评出成绩。专业活动主要是学生在实习基地上亲手操作,反复训练,以培养熟练的技能。我们可以通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习报告的具体情况,来安排下一步的实习计划,这样一环扣一环的做法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2)实行实习“承包制”,培养学生系统掌握作物生长周期的知识和责任意识,农业学校实习的主要特点是实习的连续性很强。一年只种一或两茬作物,在这漫长的生长周期中,任何一个环节管理出现问题,实践教学就不能顺利地开展下去。我们利用“承包”实习,将有关的实习课题联系到一起,将实习基地按着一定的量分配给学生,学生接手开始到结束,施行一管到底。

3.毕业顶岗实习

我校一直把推荐就业与三年级第二学期顶岗实习相结合,第五学期初,学校招生就业办就广泛联系就业单位,考察用人单位,将学生推荐到比较好的、工资福利有保障,具备一定抗风险能力的企业,实行双向选择。第五学期末安置学生到用人单位就业,与用人单位签订安置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顶岗实习阶段学生主要由企业管理,企业安排师傅指导,学校定期到企业了解学生实习情况,及时解决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做好总结工作。

总之,通过多年以来的实践证明,我校的实践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素质教育等方面,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而且对于我们专业教师教学计划的完成、培养目标的实现、促进学生自觉学习起到了显著的效果。转贴于论文联盟 //

农学专业论文: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农学专业教程中的应用探讨

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农学专业教程中的应用探讨

由于农广校学员文化课基础大多比较薄弱,应用文书写作又是历来农广校教学的一个难点。教师靠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来完成一堂课的讲授,这种课堂教学只重讲解、轻实践,重理论、轻能力,教师不容易教活,学员学习兴趣不大,课堂教学的效果自然也很不理想。十多年来我们尝试在应用文课堂教学中融入多媒体信息技术,激发学员的主体参与意识,提升学习兴趣,一改沉闷、枯燥的课堂气氛,不仅提高了学员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员的学习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加大课堂容量,增加知识密度,节省板书时间,使授课环境更紧凑,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1.农学专业课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

1.1有利于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员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农广校的学员,学习基础相对较差,对农学专业课的兴趣不高,能写一篇语言通畅的笔记的学员可以说是寥寥无几。甚至他们还不及好一点儿的初一的学员。粉笔、黑板、教师,这种单一、呆板的形式更容易使学员注意力分散,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产生厌烦情绪。而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在授课中将图形、声音、文字、动画等有机结合起来,使教学内容表现手法形象化、多样化。更能引起学员的注意力,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极大地调动了学员学习的积极性。比如说,在讲授写作理论知识如“请示”的概念时,笔者在上课前运用authorware软件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即将“请示”的适用范围通过各种动态的图像、文字表现出来,为学员设置写作“请示”时的具体场景,从而使抽象、枯燥的概念知识变得形象化、动态化,大大提高了教学的生动性和直观性,增进了学员对知识的理解。

1.2能增加课堂知识的传授量,丰富学员的学习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运用多媒体教学,就可以把上课所要板书的内容及其他图片事先存储在课件中,以便讲课时随时使用,在讲授内容上可以增大知识量的输出,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比如说,在作物栽培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为培养学员的兴趣、提高学员的写作能力,需要结合大量正确或错误的例文来引导学员学习应用文不同文种的写作特点、写作结构和写作要求。同时,由于多媒体课件是经过认真准备、反复推敲及参考大量资料等精心制作而成的。在课堂上运用的多媒体课件文字简练,字迹清晰,重点内容突出,能在有限的时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间内提供给学员较大的知识信息量,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

1.3灵活组织课堂教学,促进教学改革

农学专业课的教学目的是提高学员的实践能力。我们可以充分借助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灵活地采取多种教学方法,从而有力地推动农学专业课的教学改革。

1.3.1案例教学法

在日常生活中从企事业单位、报纸杂志、往届学员的作业等方方面面收集典型的案例。在课前将其做成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中根据需要随时呈现给学员。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增加案例讲解、案例分析、案例讨论的内容,让学员通过学习“不应该怎样写”学会“应该怎样写”。这种教学能使学员增强对写作理论知识的具体认识,在教学活动中逐渐提高学员的实践能力。

1.3.2情境教学法

我们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如flash,为学员设置一个逼真的场景,再由学员在里面扮演不同的角色,针对学员最关心的就业问题,也可以通过多媒体设置一种情境,通过多媒体为学员营造一个逼真的情境,让学员扮演不同的角色,从而在模拟过程中加深了常识的认识和理解。这样,可以使枯燥呆板的农学专业课变得新颖有趣。

1.3.3录像教学法

农学专业是一门实践性特别强的学科。如何讲好农学专业基础课应用文写作,这门课是教师最棘手的事。作为一名30年的教师,也存在这方面的困惑。笔者尝试为学员播放一些录像片,有创意的广告、领导在会议现场所作的开幕词、闭幕词等。这种教学方法受到了学员的欢迎,因为这样能给学员一种身临其境之感,能增强学员的感性认识,例如写一封观后感,写作者除了要了解的观后感格式要求外,还要情感真挚。而课堂是不可能有这种经历或场面的。而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通过网络播放器放映录像,让学员对感人的场面、感人气氛都有一种切实的体验,有了这种体验,才会使学员有一种不吐不快的欲望—写作的冲动,这样写出的感谢信才能既符合格式要求,叉情真意切。

2.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农学专业教学中如何扬长避短进

2.1采取新颖的开头方式巧妙地导入新课

常言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新课导入是否贴切、自然,是否能够抓住学员的注意力,是这节课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多媒体敲容易将学员带入积极思维状态。比如在教农学专业基础课应用文写作“广告”这一单元时,课前准备好广告的图文音像资料,上课的时候,先播放电视广告,让学员感受优美的音乐、色彩纷呈的画面场景,再通过投影仪打出报刊广告,让学员体昧广告词的生动凝炼,让学员在动与静之中感受广告的艺术魅力,产生广告工作的欲望,积极自然地进入新课的学习。

2.2采取灵活的方式在讲解中创设情境

农学专业理论较枯燥,而且常常和日常工作实务联系在一起,所以往往需要补充一些辅助性的教学内容。例如,在讲农学专业基础课应用文写作公文格式时书上提供的例文一般只有正文部分,且由于有些教材陈旧,内容已经过时,所以,教师可以从自己所在单位搜集一些党政机关的公文样式予以补充。这些样本,以前只能靠教师在教室里来回走动传给同学们看,而现在只要把样本往实物投影仪上一放,一份完整、规范的公文便展现在学员的眼前了。

2.3采取教师现场操作的方式展示教师的范文

在一般作文教学中,教师如能亲自实践与学员一块儿做问题作文,往往能调动举生的积极性,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农学专业教学同样如此。多媒体的使用,使教师当堂示范,通过电脑的键盘直接敲到屏幕上,让学员学习。有时还可以让学员吹毛求疵,大胆评析,直接用电脑操作进行修改,这样一定能激发学员的写作兴趣,充分调动其主体意识。

2.4采取图表的形式将不同文种进行归纳比较

基础课的应用文中有些文体比较接近,如果不加以比较很容易混淆,如请示和报告,市场调查报告、经济预测报告和经济分析报告、上诉状和申诉状等。每个文种教学后再适时加以归纳,用图表的方式通过投影仪打出来,既有利于学员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又有利于学员辩证思维能力的提高。另外,教师将每节课的重点、难点一一加以归纳,在小结时打到屏幕上,也会给学员留下较深刻的印象。

总之,探索多媒体教学艺术,逐步形成新的富有特色的教学风格,从视听两方面为学员提供了较多的信息,这就为学员积极思考,积极参与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创造了活跃的学习氛围和开阔的学习空间。在农广校教学中要科学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教学质量、教学教果不断提高,从而培养更多的合格的人材。

农学专业论文:谈农学专业课教学中的改革与实践

在职业学校从事农学专业教学工作多年来,深感在农学类专业的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课堂教学与农业生产实际相脱节等诸多弊端。现有农学专业的教学方法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懂理论,缺乏基本的实践操作和动手能力,缺乏基本的农业基本技能,不能主动为当地的农业生产和经济建设服务。

一、更新观念,实施区别化教学,实施信息化教学

1.实施区别化教学

在现行的招生制度下,职高为生源也为生计,对学生几乎是来者不拒,导致职高生源质量普遍较差,而且学生之间的差异很大。在教学中,教师应正视学生的这些特点,主动转变思想、更新观念,正确认识我们的学生,针对每位学生的实际,实施区别化教学,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促进每一位学生“成人、成才、成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正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确定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布置不同难度的作业,实行作业、练习的区别化,让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现有水平,完成相应难度的题目,做到“差的扶着走、中等的领着走、好的放开走”。

2.实施信息化教学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信息技术渗透到教学的各个方面并与课堂教学有效、地结合成为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新的亮点。相对而言,农学作为传统优势学科应走在其它学科的前头。在教学手段上,应放弃传统的“一支粉笔一本书,洋洋洒洒一节课”、“在黑板上种水稻、栽果树”的教学方法,尽可能多地运用计算机进行多媒体教学,并建立农业网站为专业教学服务。

二、突出专业特色,搞好栽培技术的教学

农学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进入21世纪,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创新步伐的不断加快,农学专业对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造性的培养更显重要,宜前则前,宜后则后,宜长则长,宜短则短,交叉进行。比如:随着小麦和玉米机械化进程的推进,机械作业水平大幅度提高,小麦和玉米机械化收获面积迅速增加,秸秆全量还田技术得到了大面积推广。

1.夏玉米栽培关键技术

(1)选用活秆成熟的品种,以保障在玉米收获时,茎秆挺拔,含水量高,有利于收获,将近于腐熟,减少损失。

(2)田间管理。于6月上中旬小麦收获后贴茬直播,抢时播种玉米。如遇干旱,播种后及时浇水,浇足浇透。控制田间水分,防止苗期徒长,造成穗位升高、后期倒伏。在小喇叭口期,把小麦收获时的麦秸覆盖于玉米行间,以掩盖杂草、保持土壤含水量,促进玉米生产。大喇叭口期至成熟,要保障田间水分供应,扩库增源,提高授粉质量,促进灌浆,提高粒重。

(3)收获。待玉米完熟后再收获,以玉米籽粒乳线消失,黑色层出现为准。这样比农民习惯收获时间延后了7至10开,玉米产量可以增加10%左右。

保障玉米收获机械动力充足,玉米粉碎后的长度不超过10cm。玉米秸秆还田后,秸秆与根茬均得到粉碎。于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及时采用深铧犁进行耕翻,将秸秆翻入土壤深层,深度不得低于20cm。

(4)闲茬越冬。耕前撒施尿素120~150kg/hm2,调节秸秆碳氮比,促进秸秆快速腐熟转化,同时也能作为春花生的底肥。之后进行闲茬越冬时期,以利于玉米秸秆完成腐熟,同时还有利于冻死越冬虫卵,减少翌年病虫对作物的危害。

2.冬小麦栽培关键技术

(1)播种。由于春花生收获早,腾茬早,为小麦适时早播、减少播量、提高冬前分蘖以及培育冬前壮苗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冬小麦高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可于10月1—10日根据墒情,采用精量播种或半精量播种。

(2)施肥。采用氮肥后移技术,将返青肥和拔节肥合并为拔节肥,只要不过于干旱,即可将生产中的返青期或起身期浇水改为拔节期或拔节后期浇水,以提高成穗率和千粒重,防止倒伏,达到高产稳产的目的。

(3)适期收获。过早收获会造成籽粒灌浆不充足,千粒重降低,影响产量。过晚收获也会造成减产,还会影响玉米的播期。一般于蜡熟末期,茎秆变黄、籽粒较为坚硬且接近品种固有色泽时收获为宜。

三、课后反思

1. 记“败笔”之处。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多积累“病因”、“病例”,同时有的放矢地寻找“办法”,使之成为以后应汲取的教训,教学就会逐渐趋于“完善”。

2.记课堂的成功之举。主要包括教学过程中达到预设目标的做法和措施,教学思想、原理及方法的渗透、迁移和应用的过程,感触与创新等。如在复习“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时,染色体行为的变化情况,一直是教学中的难点。

四、分类考核,改革现行的评价体系

职高生多数是传统教学评价体系的失败者、亚失败者,若在教学评价中忽视了学生的成功体验,就会使学生“望校生畏、望学生畏”。因此,要改革现行的评价体系,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学会善于表扬学生,辩证看待学生的不足。具体的做法是:

1.课堂提问、板演、练习为每个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不同难度的问题。

2.教学过程中善于用其所长,在肯定学生长处的基础上克服学生的短处。

3.测验中采用不同难度的试卷进行考核,使每位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

通过多年的农学专业教学实践,只要教师能根据职高学生的智力强项,努力挖掘学生潜能,因材施教,并在教学中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体现专业化发展,是可以实现“人人成材,人人成功”的教学目标的。

农学专业论文:农学专业及分析化学改革初探

1教学内容

(1)整合教学内容,强化内在联系

我校农学专业使用的是南京大学主编的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材,该教材分为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两部分内容,这种编排方式虽然保持了学科知识的完整性,但造成了某些知识点的重复,并使得相关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被割裂。例如教材中无机化学部分的四大溶液平衡和分析化学部分的以四大溶液平衡为基础的四大滴定分析法两部分内容是分开编写的,如果两部分内容分开讲授,将影响教学与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将“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中的相关内容融合为一个体系,将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材原本二十一章内容整合为十章内容,即及时章溶液与胶体、第二章化学反应的一般原理、第三章物质结构基础、第四章定量分析概论、第五章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法、第六章沉淀溶解平衡与沉淀滴定法、第七章氧化还原平衡与氧化还原滴定法、第八章配位平衡与配位滴定法、第九章紫外可见吸光光度法、第十章元素(自学)[1]。新的编排方式强化了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容易理解接受。同时,新的编排方式还整合了部分重复的内容,节约了宝贵的教学课时,能让授课教师将更多社会中的化学和化学中的热点问题穿插到有关教学中,例如“浓肥烧死苗”的现象、土壤中有机磷及其共轭碱组成的复杂体系如何保障土壤pH值的稳定性问题、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所需要叶绿素的成分问题、生物燃料的制造等等。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了解无机及分析化学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

(2)适应专业要求,突出教学重点

农学专业的技术性和实践性较强,在无机及分析化学的教学中,要把握专业的特殊要求,突出教学重点。要认真学习我校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深入研究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大纲,充分了解本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积极主动与农学专业的专业课程任课教师沟通交流,进一步明确教学内容和重难点。在教学实践中,一方面要统筹安排好实验课程。对一些与专业联系较为紧密的实验,要重点安排,重点辅导。例如金属离子的鉴定,土壤中腐殖质含量的测定等。另一方面要合理调配好理论教学内容。将与专业联系较少且较难理解的纯理论知识进行精简压缩,将与专业要求相关的知识列为重点教学内容,将一些简单易懂的内容列为自学内容。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后,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科学分配学习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

(3)强化实验教学,增强学习兴趣

农学专业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不仅要验证和巩固无机及分析化学的基础理论,更要注重将化学知识与农学专业相联系,注重对农学专业学生进行实验科学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开展科学实验的能力、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一是要加强基本验证实验的教学。按照教学大纲要求,落实好实验内容、学时等要素。注重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二是适当增加趣味实验。在基本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增设实用性和趣味性实验,由学生自己查阅相关资料设计实验内容,采集样品,亲手操作,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处理分析。例如,茶叶和松枝中Ca、Mg和Fe的鉴定,蔬菜、水果中维生素C的测定,鸡蛋壳、酸奶中钙、镁的测定,土壤中有效磷的测定等实验内容,既符合农学专业需求,也能较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农学专业学生所需要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素养。

2教学方法与手段

(1)学生参与教学,培养多种能力

教学过程中,在突出教师主导地位的同时,注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课堂上,对重难点内容,教师详细讲述。一般内容则根据老师分配的任务由学生自己讲授,例如四大滴定法的应用实例。具体做法是首先由老师根据班级人数把班级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各学习小组根据教学内容和老师要求开展讨论,按照分工查阅文献资料,阅读文献,消化资料,归纳总结,撰写讲稿,制作幻灯片,每个小组推选一名成员到讲台汇报该小组完成任务的情况,汇报后由其他学生和教师对汇报效果进行了评价,根据评定的结果对每个小组进行打分,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2]。该种教学方式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主宰课堂,课堂气氛沉闷,学生被动听课的状况,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一是加深了学生对分析化学在农业科学中应用的认识,二是锻炼了学生查阅文献资料和归纳总结的能力,三是提高了学生协作学习能力、组织能力、写作能力、制作幻灯片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及时归纳小结,促进教学相长

在无机及分析化学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在按照教材逐节逐章学习的过程中,注重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比较、分类、归纳和总结。例如,在学习酸碱滴定分析法后,及时归纳总结该滴定方法的原理、指示剂的工作原理、如何选择指示选择和应用范围。学习完四种滴定分析法后及时对四种分析法进行分类比较,归纳总结它们的异同点。通过这种学习方法,达到引导学生整理、复习、巩固教材知识,深化对课堂教学主题的理解和把握的作用,使得新知识具有更大的迁移价值,为后继学习和运用它们奠定基础。学生通过这种方法学到的知识,不再是孤立的知识点,而是由点连成线,由线织成网的知识结构。同时通过这种学习方法可以培养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时,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问题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对所讲授的内容、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的效果进行分析总结。例如,对教学效果较好的课堂进行总结,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效果?如何设计教学内容?运用了哪些教学手段?采用何种方法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等。对教学效果较差的课堂进行思考,是错误地估计了学生的实际水平?是教学设计不合理?还是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将教学中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及时记录下来,日积月累,就会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特别是对成功的教学进行小结,有助于教师摸索教学规律,总结先进的教改经验。

(3)引用多媒体教学,丰富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可以大量节省课堂上的板书时间,信息量较大,内容清晰明了,具有一定的可视性。但是多媒体也存在一定的弊端,例如翻页过快, 视频图片过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将多媒体与板书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一些耗费时间较多的板书内容及有关教学的图片资料等,可以课前做成电子幻灯,节约教学时间。一些需要掌握的公式的推导,可以通过板书的形式,一步一步的启发学生,引导学生循序渐进,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根据我校实际情况,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两个方面对我校农学专业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进行改革,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习多方面的能力,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的目的。

农学专业论文:强化农学专业课程教学之思考

(一)建立完善的课程教学体系

在形式和操作内涵上高度重视,编写课程指导书、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以便教师(特别是新教师和对专业不熟悉的教师)和学生明确整个课程的要求和内容,增强教与学的知情权和透明度。要求教师按2~4学时编写教学日历和教案,任课教师按照作物从种到收整个环节安排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如播前土地准备技术、种子处理技术、播期选择、精量播种技术、田间管理、标本制作等,以便加强课程理论和实践教学的计划性。

(二)规范教学内容

规范课程教学内容是为了保障教师易于教,学生易于学。主要包括对作物新品种、栽培新技术、新型农具、新型灌溉技术及农业信息新技术等讲授和参观学习,提高学生对现代农业的感性认知,培养学生对专业的认知感;适应新疆现代农业要求的作物播前准备工作,如规模化生产下的工程性整地技术、精量播种下的作物种子包衣技术、作物GPS导航精量播种技术等;结合专业劳动课和农学实践基础课程,把作物形态学观察纳入到农事操作环节中,创新“农事操作”环节,这样,在专业核心课程《作物栽培学》课程实验中,均安排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而不像现在《作物栽培学》课程实验中50%的学时为作物形态观察类的验证性实验;建立“作物形态学观察实验室”,有计划地进行农作物生产实践的“启蒙教育”(如包括作物形态辨识,种植主要作物高产田等),使学生对主要农作物有个大致了解,使学生能结合一年级植物学综合实习所掌握的技能,对作物的形态学进行系统了解,实现实践教学从植物学到作物学的科学对接;在实验田种植大面积难以见到的一些小作物,制做作物标本,使同学们对农作物有一定的感性了解,增强同学们对农作物的兴趣,确保学生专业能力和专业兴趣的同步提高。

(三)以学生为中心,着力推行自主式学习方法

以分析、研究和解决农业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过程为平台,以师生互动和同学合作为形式,将学习知识与研究问题相结合,推行研究性学习方法。面向教师采用直观教学法。利用挂图与实物有机结合认识作物形态器官、解剖结构;利用多媒体课件对主要实验内容、记载标准、操作过程等进行详细说明;利用教学片直观动态介绍生长发育、演示操作过程;教师充分准备教学材料,使学生通过讲述与观察,掌握作物特征特性与动态;教师演示后,学生现场实地动手实际操作,并进行观察与记载,学生通过全过程的操作,系统掌握研究方法及操作技能,并巩固课堂所学理论知识,面向学生采用自主式学习。按兴趣和能力组成科研训练小组、高产创建小组、标本制作小组等,要求学生以案例形式完成一次大作业或讨论课。让学生依据教师提供的题目结合自己的兴趣选择问题,再通过和组员协调完成从资料收集、内容组合、幻灯制作及内容的讲解等过程。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即是听众又是点评者,通过这种形式,学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认识这些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途径和方法,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为学生提供了一次极为有益的实战锻炼机会。

(四)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考核办法

农学实践基础课由于其上课时间长、持续的周期也长(4~8月),上课的环节多、实践形式多样化,而且多数是在实验站进行。因此,在实践教学中普遍存在学生考核评价指标含糊,成绩评定随意等问题,不能反映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水平,直接影响学生实践积极性,限制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建立完善的课程考核标准,不仅有助于引起学生对实践教学的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同时使学生更容易掌握实践技能的操作要点,便于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发现自己的长处和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农学实践基础考核方式应包括4部分:(1)平时成绩。根据出勤、劳动态度、劳动技能及作物生产情况进行评定,占总成绩的20%。(2)作物营养器官或生殖器官标本制作,占总成绩的20%。(3)田间管理要点总结。学生对自己种植的小区作物生长发育特点及管理措施进行总结,占总成绩的20%。(4)年终生产实践总结。占总成绩的20%。在作物收获、测产、销售后,结合所记录的数据资料,对自己作物种植管理情况进行系统的总结,提交课程论文,避免了以闭卷考试确定学生成绩的片面做法。

(五)结语

完善课程教学体系,规范课程教学内容,改进课程教学方法和考核标准,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通过整个农事环节的参加,可学会常见作物的播种、管理技巧;通过对作物的观测记录,可以训练学生记录数据,处理数据的能力;通过撰写课程论文,学生可以学会撰写科技论文,提高电脑办公软件应用水平;通过拍摄实践环节图片及制作标本,可提高学生标本制作水平,丰富教学内容。

农学专业论文:农学专业实习的问题及策略综述

一、导师指导不到位

由于高等学校短时间扩招,导致招生人数激增,在校生人数巨大[4]。再者,多数教师在承担繁重教学任务的同时,还有自身的科研项目,使得部分教师用于指导毕业实习的时间较少、精力不够。此外,教师与学生的直接交流少,部分教师甚至让研究生替代自己指导本科生论文。因此,对本科毕业实习不够重视,在帮助学生选择和确定课题过程中,没有引导和启发学生,没有指导好学生[5],选择的实习课题也多数存在“换汤不换药”的现象。同时,在实习过程中,导师对学生的要求不严格,导致学生懒散、不认真,甚至出现伪造数据和抄袭论文的现象。

二、生产实习管理松散

本科毕业实习期间多数存在实习与上课、考研、考公务员及找工作相冲突的现象。许多学生在毕业实习期间离校找工作,或者把大部分精力用在考研、考公务员等事情上,甚至不去做导师安排的课题任务。有的学生虽然参与了实习,但看到其他没有实习的同学,也慢慢产生了消极情绪,经常会找借口不去参加实验,最终导致毕业实习流于形式。另外,有的教师在指导学生实验实习时没有统一的要求,没有明确的目的,由学生分散独立完成,这样容易导致实习效果良莠不齐[6]。另外学校对学生实习目标和任务的管理比较模糊,对实习内容的考核缺乏严格的标准,所以很多学生经常以考研和找工作等借口,不去参加毕业实习[3]。有部分学生在实习期间,会去某些种子公司或中小学实习,这样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让学生提前接触和认知社会,毕业后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游刃有余。但是这种实习方式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实习效果参差不齐,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和实习单位的工作性质,都会影响到最终的实习效果。

三、提高农学专业毕业实习效果的对策

(一)采用“双向选择”方式,调动师生的积极性

首先,各院系应充分利用实习动员大会、座谈会等不同方式,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使学生认识到毕业实习的重要性。同时,引导学生树立不怕吃苦、努力钻研、为农业科技服务的精神和决心。其次,实行“双向选择”机制,确定学生的指导教师。在大二下学期就给学生详细公布全院指导教师的具体情况,主要包括教师的年龄、毕业院校、学历、职称,具体研究方向及主要试验场所(如大田、实验室或外地)。让学生充分了解导师的情况后,再做选择。同时,向各指导教师公布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生活情况,教师再对自己名下的学生进行选择。每个指导教师指导学生的数量是一定的,尽量不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这样一来,学生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和导师,导师也选择了自己中意的学生,极大地提高了师生的积极性。

(二)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实习方式

就河南的气候条件而言,暑期农作物种类较多、现场丰富,且正是农作物生长最旺盛的时期,根据这一实际情况原则上规定,毕业生在暑假和大四上学期集中进行毕业实习。同时,应该提前采用开会、谈话等方式,充分了解学生的毕业去向,如考研、考公务员、就业等,然后根据其就业意向,具体再安排其毕业实习时间。比如对于考研的学生,可将毕业实习安排在其考研结束后;对于选择就业的学生,可将毕业实习安排在大三暑假期间,随后可利用实习结束的时间去寻找就业机会或提前进入社会,提高就业率。

(三)严格实习管理,完善实习考核机制

实习期间各指导教师应执行严格的请假考勤制度,离开学校必须经过指导教师同意,对于无故不去实习的,报给辅导员,进行说服教育,情节严重的,给予一定处分。同时,由于毕业实习环节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为确保实习质量,需制定一定的考核方式。考核内容包括实习日记、实习报告、思想作风及实习纪律、工作能力等几方面,以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切实达到良好的实习效果。对表现优异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和表彰,可优先推荐到合适的工作单位或高等院校。同时,也要对每位指导教师进行考核,考核主要通过学生打分、领导调研以及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等方式,考核结果将与老师的职称晋升、年终考核等直接挂钩,进而提高指导教师对毕业实习的重视程度,达到更好的实习效果。

(四)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科研平台

目前,我校农学系设立了小麦中心、棉花研究所、玉米研究所、大豆研究所和杂粮作物研究所等科研小组,包括品质检测、核型分析、品种创新、生态定位、遗传调控等12个研究室。2010年以来,又新建了人工智能温室1200m2,人工气候室4个(100m2),小麦根系走廊长120m;新购置10万元以上仪器12件(套);新扩建棉花分子生物学实验室160m2,小麦分子生物学实验室120m2。现实验室总面积达5100m2,高标准试验田256亩。同时,近几年农学系从农科院、中国农大等农业科研单位和高校引进了多名博士,分别承担作物遗传育种、作物耕作与栽培、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科研任务。由此可见,目前我校农学系的科研平台水平较高,新进的仪器设备、高质量的科研田以及高水平的指导教师队伍,切实保障了我校农学类本科生毕业实习的顺利进行。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一高水平平台,获得良好的实习效果,培养大量的农业科研人才,为国家农业做出贡献。

作者:姜小苓 单位:河南科技学院 生命科技学院

农学专业论文:高校农学专业思政教育简析

高职院校农学专业生源的考分及综合素质处于劣势,这也直接导致其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高于其他专业,学生思想的波动性、多变性和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有针对性的加强以“学农、爱农、务农”为主的专业观教育。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观教育关联不足

现任专科农学教学的教师队伍中,研究生学历的专业课教师相对缺乏技能,极易忽视农学专业思想的培养,导致重知识轻技能的观念,从而影响学生专业自信心和稳定性的建立;本科学历的专业课教师鉴于知识结构和水平的局限,也很难将自己牢固专业思想传递给学生;作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主力军的思政课教师,大部分对农学专业了解较少,缺乏专业性,往往导致对学生进行的教育缺乏针对性,从而影响时效性的发挥,而教学效果不理想也会引起思政课教师情绪波动和思想不稳定的恶性循环。加上思政课教师数量有限且分工不明,对队伍庞大的农学专业学生,及时有效的教育并不容易。

二、高职院校农学专业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高职院校农学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亟待提高。根据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思想教育的辩证统一,通过加强二者的关联性来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是走出目前农学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困境的有效途径。

(一)找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观教育的关联性与契合点

首先,二者教学目标一致,思想政治教育是专业观教育坚定的基础和保障,专业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选择,都把育人放在首位;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包含人生观、价值观和专业观等多方面内容,而专业观教育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二者教学内容具有交错性。第三是方法统一,都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来帮助学生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二者紧密结合还可以减少重复,节约教育成本。第四是作用互补,将大学生的需要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就是用人生观、价值观影响专业观,以巩固农学专业思想的教育目标。

(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思想教育关联性

1、以学科建设和师资建设的创新为前提高职院校应努力使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教学这一中心任务的各个环节,打造全员育人的氛围。全体教师应严于律己,端质量行,用言行和人格力量引导学生努力向善,尤其是通过专业课教师的言传身教,更容易收到保护自主意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双赢。同时学科建设作为教学质量提高的支撑必须加强,应积极开展职业素质教育,做好大学生职业规划,开展增强专业素质和心理素质的主题活动,解决“轻农”思想。2、以更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为重要环节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中的一大难题,是一味的贪多求全而缺乏专业针对性。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专业观教育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为指导,改革教学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做到突出重点,针对性强。相关教师应将系统教学和农学专业专门教学相结合,构建体验式教学等新的教学模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在对国家统编教材的基本理论进行系统讲授的同时,结合农学专业的特殊性,对教材的重点、难点和热点话题以专题讲座的形式讲授。3、以形式多样的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对一年级学生,及时学期主要是带领他们了解农学专业和工作,同时着重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励志教育,通过必不可少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势报告会、主题班会等载体,将党和政府出台的多项支农扶农政策宣讲给学生,以增强其献身农业、服务基层的信心;第二学期应注重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培养,如开展职业理想教育为主题的技能大赛,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等;对二年级的学生进行职业理想与现实的教育是主要任务,如模拟工作场景开展基本功大赛,或结合暑期“三下乡”活动走进农村和生产服务一线,通过亲身体验农村的巨大变化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来消除专业偏见,增强社会责任感;对于三年级的毕业班学生,更应把职业现实教育作为重点,如邀请基层从业者讲解就业岗位和市场行情,邀请杰出校友现身说法,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开展个案化的职业心理指导,帮助他们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立业”的观念和竞争意识,树立起"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思想,融主题教育、职业人格培养和职业素质提高为一体,针对性强。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农学专业将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观教育相结合的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充分体现了农学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发展观。

作者:王颖 单位:唐山职业技术学院

农学专业论文: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探索

一、修订实践教学计划

通过循序渐进的综合实验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提高农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多方位培养“高素质、强能力、具特色”的人才。

二、完善实践教学条件

1.实验室建设。我校十分重视实验教学,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将实验教学作为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作为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造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关键环节。我校农学院完善和加强农学专业教学实验室建设,将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育种学和作物生物学基础实验室统一规划建立以公共基础实验、专业基础实验、综合实验教学为平台的植物生产类实验教学中心,2016年获批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另外学院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实验室(重点学科实验室)、作物遗传育种实验室(重点学科实验室)、杂粮基因与分子育种实验室(山西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和学院测试中心也共享于实践教学。各实验室在开展正常实验教学外,为大学生科研训练和科技创新提供必要的实验材料、仪器设备和技术支持。根据实验课程设置、科研训练和科技创新需求完善实验室教学仪器建设,淘汰落后的实验教学仪器。教学实验仪器的更新为实验实践课程的改革创造了条件,切实提高了本科生实验实践教学质量。加强实验室建设,给学生提供培养实践动手和创新能力的一个有效的活动平台,给学生提供一个可以交流创新思想、实现技术创新的场所。学院实验室充分对学生开放,实验室开放能保障学生实验学习时间的机动性,能保障学生有充足的时间熟悉仪器,预习并完成教学课时计划内没有完成的实验内容。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个人独立自主或小组团队协作的形式提出具有拓展性、延伸性和综合性的实验项目在实验室完成。实验室开放能充分调动和发挥高校科研实验室资源,促进本科实践教学质量的提升。只有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才能满足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需求。2.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实践性教学的有效开展,首先应保障有一个良好的实践教学基地,可以说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好坏直接对教育质量的高低产生明显的影响。重视对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我校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有实验农场和教师科研试验田。实验农场包括现代化作物标准区和作物标本区,实验农场为学生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实验实习教学提供现场和材料,使学生在校内得到良好的教学实习锻炼。教师科研试验田与教师科研项目相结合,保障了足够丰富的现场和不断更新的材料,便于学生了解科研进展,拓宽视野。农学专业学生的科研训练、生产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大都在教师的科研试验田中完成。我校校内实践基地还建有多个实验站(研究所),如农业部华北黄土高原地区作物栽培与耕地保育科学观察实验站、山西农业大学小麦研究所、山西农业大学分子农业与生物能源研究所,这些校内科研实验站(研究所)为实践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科研场所,为开放式实践教学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多样化的校内实践教学途径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3.校内创新创业基地创建。创新思维和创新创业能力是适应现代农业发展人才应具备的一个重要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创业能力,一则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二则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6]。2009年我校农学院创建了以学生为实践主体的“大学生种植创新创业基地”,秉承专业联系实践,实践联系市场的理念。基地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领导小组,创新创业技术指导小组,创新创业基地管委会,组建了由65名专家教授组成的创新创业专家团队,为创新创业学生提供技术支撑、培训服务、运营等方面指导和帮助。这种新型的创新创业实践形式,有志于创业的大学生积极响应,每年均有学生踊跃参与,此类创新创业学生,学院鼓励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参与申报部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科研训练项目。没有申请到部级、省级项目的,学院相关领导以及创新创业专家对申报的项目进行论证后,学校给予一定经费资助。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进一步加强了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科学研究与社会需要相结合,培养了大学生创新意识,促进了创业思维的萌发。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的创新创业型培养模式,对提升学生实践应用能力极为有利,有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7]。4.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场所,是学生了解社会和企业、接触生产实践的桥梁。农学院积极搭建校外实践教学平台,加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依托农科教、产学研、科技服务等专项活动,推动学生创业活动与行业需求形成良性互动,积极推进校企协同育人。目前我校农学专业骨干教师负责的省级以上实践教学基地有8个,如部级的闻喜县小麦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省级的右玉县小杂粮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和太谷县玉米高产试验示范基地等。我校农学院根据农学专业需求先后与山西省农科院多个研究所,如高粱研究所、玉米研究所、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和谷子研究所等,以及地方企业,如山西美邦大富农科技有限公司和山西蓬勃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建立了学生校外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加强与科研院所和企业实践基地建设,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农学专业学生通过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进行科研实践、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不但丰富了农业科研生产专业知识,还增加了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了解。5.高水平教师队伍培养。教师的实践技能水平,直接关系实践教学的效果。因此,要搞好实践教学,首先必须加强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8]。我校农学专业教师多数是国内各知名高校毕业的博士,科研实践能力强,学院鼓励青年教师服务地方农业,如参加“三区”服务,“科技特派员”活动,了解农业生产现状和常见农业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去进行调查研究,通过解决生产实践中的问题,提高他们的专业实践能力。另外学院为搞好新老教师的“传、帮、带”工作,为青年教师指定骨干教师作为其指导教师,培养青年教师业务素质和实践水平。高等农业院校应根据农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和现代农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构建农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科学规范地组织、实施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作者:张美俊 王宏富 单位: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

农学专业论文:农学院校种子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摘要:种子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是农学院校适应时代需求,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该文以农学院为例,阐述了如何发挥种子科学专业人才服务地方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根据农业生产一线的需要,进行了种子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旨在让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实现“无缝对接”。

关键词:种子科学;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的关键阶段,各大高校农学院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现代农业化建设又亟需农业高等院校培养出高素质的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因此,培养高水平的应用型农林符合人才至关重要,是保障我国未来农业发展和农业安全的重要人才资源。高等教育就是要坚持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首要任务,努力造就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人才。高等院校要整合各种可利用的资源,通过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努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在高校教学改革与发展的趋势下,作者结合新疆兵团农业经济发展的趋势、人才需求的情况,对农学院种子科学专业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讨与实践,通过培养岗位职业能力为基础,按照“理论教学模块化、实践教学项目化”的思路,对农学院的课程体系进行优化改革,建立新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形成“农科教结合、产学研互动、实训就业相关联”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1种子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人才培养目标反映各类高校对所培养人才的特殊需求,是高等教育的具体化,在整个人才的培养模式中起着导向的作用,而人才的培养目标应当更加注重贴近社会的需求。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是我国种子产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产业迅猛发展的形式下,由教育部批准建立的本科专业。中国农业大学于2002年9月开始面向全国招生,山东农业大学于2003年开始招收该专业学生,紧随着其他农业院校也相继开展该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虽然该专业建成时间不长,但经过十几年的建设与发展,已为国家和兵团培养了一大批学有专长、实用型高素质种子科学专业人才。随着国家与新疆兵团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农业人才的需求发生了较大变化,种子科学专业按照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及社会对人才质量的需求,制定了种子科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新目标,即注重学生“德、智、体、能”发展,培养具备植物育种、种子加工贮藏、种子质量检测、经营管理、成本会计及其相关领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生产与经营、植物新品种选育与推广等种子科学相关行业从事教学与科研、技术推广与应用开发工作的专业高素质人才。

2营造有利于人才培养的教育环境

2.1优化课程体系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就是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调整,而课程体系的制订是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核心,是实现学生毕业后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构建种子科学专业课程新体系时,应以协同创新理念为指导,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如职业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技术应用与发展能力相结合、课程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等有效措施,进一步优化整合人才培养方案。

2.1.1制定和修改种子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压缩课堂内理论教学学时数,增大课外自助学习的时间和课外实践活动,丰富实践教学方式;减少验证性实验内容,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内容;减少专业课学时,增加基础课学时,强化学生理论基础;减少学生必修课学时,增加选修课学时,如个别学校将该校选修课比例调整到总课程的15%以上。

2.1.2构建合理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应构建合理的新课程体系,即在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选修课等传统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增加素质教育、创新创业及实践教学环节,以促进学生思想的解放、理念的更新与思维方法的创新。而一门专业课程的设置有它的科学存在性,即要适应该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学生就业的需要。因此,增设交叉学科课程,适当增大选修课比例,体现一专多能。提高学生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2“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三结合,多方位提高教学质量

2.2.1理论课程建设方式多元化理论课程建设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建设,是教学目标和培养人才得以实现的基本保障,它包括教材建设和网络测试、仿真教学软件、多媒体课件等等,其中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一项重要环节,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料。

2.2.2实验教学课程化,注重能力培养基于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创建了新的种子科学专业相关的实践课程,强化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可以克服实验教学附属于学科理论的种种弊端。(1)将种子遗传学、栽培学、保护学、繁殖学、育种学等课程的实验整合成一项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综合型、设计型实验项目,即种子遗传选育课程实验,整合后的实验课程可以适当增加学时,综合型和设计型实验也相应增加学时数,同时减少验证型实验学时数,从而将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紧密联系起来,并应用于生产实践当中。(2)将生物统计附实验设计课程的实验部分单独开16学时“应用概率论统计学实验”,理论课从48学时缩减为40学时,而实验学时增加了8学时。增加综合性实验课比例,并采用计算机模拟实验模拟生产、科研的实际情景,使抽象的理论形象化、直观化,加深了对统计学抽象概念、复杂理论的理解。同时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将所学书本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农科教结合,产学研互动,强化创新技能训练

近年来,该校农学系主张强化人才支撑理念,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以教师为中心,通过科研带动产学合作,推进产学研结合创新。如:建立一批教学科研实习基地和实验中心。目前,校内加强了实训基地的建设,建立了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原种场、科研试验站等校外教学实习基地,为学生开展实习、提高实践技能奠定了基础,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学科应用实践的认识。此外,农学院通过实施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等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以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创新思维能力及实践能力。

作者:林海荣 单位:石河子大学农学院

农学专业论文:专业及分析化学改革初探

1教学内容

(1)整合教学内容,强化内在联系

我校农学专业使用的是南京大学主编的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材,该教材分为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两部分内容,这种编排方式虽然保持了学科知识的完整性,但造成了某些知识点的重复,并使得相关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被割裂。例如教材中无机化学部分的四大溶液平衡和分析化学部分的以四大溶液平衡为基础的四大滴定分析法两部分内容是分开编写的,如果两部分内容分开讲授,将影响教学与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将“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中的相关内容融合为一个体系,将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材原本二十一章内容整合为十章内容,即及时章溶液与胶体、第二章化学反应的一般原理、第三章物质结构基础、第四章定量分析概论、第五章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法、第六章沉淀溶解平衡与沉淀滴定法、第七章氧化还原平衡与氧化还原滴定法、第八章配位平衡与配位滴定法、第九章紫外可见吸光光度法、第十章元素(自学)[1]。新的编排方式强化了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容易理解接受。同时,新的编排方式还整合了部分重复的内容,节约了宝贵的教学课时,能让授课教师将更多社会中的化学和化学中的热点问题穿插到有关教学中,例如“浓肥烧死苗”的现象、土壤中有机磷及其共轭碱组成的复杂体系如何保障土壤pH值的稳定性问题、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所需要叶绿素的成分问题、生物燃料的制造等等。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了解无机及分析化学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

(2)适应专业要求,突出教学重点

农学专业的技术性和实践性较强,在无机及分析化学的教学中,要把握专业的特殊要求,突出教学重点。要认真学习我校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深入研究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大纲,充分了解本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积极主动与农学专业的专业课程任课教师沟通交流,进一步明确教学内容和重难点。在教学实践中,一方面要统筹安排好实验课程。对一些与专业联系较为紧密的实验,要重点安排,重点辅导。例如金属离子的鉴定,土壤中腐殖质含量的测定等。另一方面要合理调配好理论教学内容。将与专业联系较少且较难理解的纯理论知识进行精简压缩,将与专业要求相关的知识列为重点教学内容,将一些简单易懂的内容列为自学内容。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后,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科学分配学习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

(3)强化实验教学,增强学习兴趣

农学专业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不仅要验证和巩固无机及分析化学的基础理论,更要注重将化学知识与农学专业相联系,注重对农学专业学生进行实验科学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开展科学实验的能力、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一是要加强基本验证实验的教学。按照教学大纲要求,落实好实验内容、学时等要素。注重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二是适当增加趣味实验。在基本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增设实用性和趣味性实验,由学生自己查阅相关资料设计实验内容,采集样品,亲手操作,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处理分析。例如,茶叶和松枝中Ca、Mg和Fe的鉴定,蔬菜、水果中维生素C的测定,鸡蛋壳、酸奶中钙、镁的测定,土壤中有效磷的测定等实验内容,既符合农学专业需求,也能较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农学专业学生所需要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素养。

2教学方法与手段

(1)学生参与教学,培养多种能力

教学过程中,在突出教师主导地位的同时,注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课堂上,对重难点内容,教师详细讲述。一般内容则根据老师分配的任务由学生自己讲授,例如四大滴定法的应用实例。具体做法是首先由老师根据班级人数把班级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各学习小组根据教学内容和老师要求开展讨论,按照分工查阅文献资料,阅读文献,消化资料,归纳总结,撰写讲稿,制作幻灯片,每个小组推选一名成员到讲台汇报该小组完成任务的情况,汇报后由其他学生和教师对汇报效果进行了评价,根据评定的结果对每个小组进行打分,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2]。该种教学方式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主宰课堂,课堂气氛沉闷,学生被动听课的状况,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一是加深了学生对分析化学在农业科学中应用的认识,二是锻炼了学生查阅文献资料和归纳总结的能力,三是提高了学生协作学习能力、组织能力、写作能力、制作幻灯片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及时归纳小结,促进教学相长

在无机及分析化学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在按照教材逐节逐章学习的过程中,注重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比较、分类、归纳和总结。例如,在学习酸碱滴定分析法后,及时归纳总结该滴定方法的原理、指示剂的工作原理、如何选择指示选择和应用范围。学习完四种滴定分析法后及时对四种分析法进行分类比较,归纳总结它们的异同点。通过这种学习方法,达到引导学生整理、复习、巩固教材知识,深化对课堂教学主题的理解和把握的作用,使得新知识具有更大的迁移价值,为后继学习和运用它们奠定基础。学生通过这种方法学到的知识,不再是孤立的知识点,而是由点连成线,由线织成网的知识结构。同时通过这种学习方法可以培养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时,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问题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对所讲授的内容、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的效果进行分析总结。例如,对教学效果较好的课堂进行总结,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效果?如何设计教学内容?运用了哪些教学手段?采用何种方法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等。对教学效果较差的课堂进行思考,是错误地估计了学生的实际水平?是教学设计不合理?还是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将教学中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及时记录下来,日积月累,就会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特别是对成功的教学进行小结,有助于教师摸索教学规律,总结先进的教改经验。

(3)引用多媒体教学,丰富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可以大量节省课堂上的板书时间,信息量较大,内容清晰明了,具有一定的可视性。但是多媒体也存在一定的弊端,例如翻页过快,视频图片过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将多媒体与板书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一些耗费时间较多的板书内容及有关教学的图片资料等,可以课前做成电子幻灯,节约教学时间。一些需要掌握的公式的推导,可以通过板书的形式,一步一步的启发学生,引导学生循序渐进,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根据我校实际情况,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两个方面对我校农学专业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进行改革,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习多方面的能力,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的目的。

本文作者:张晓娟刘华工作单位:安顺学院化学与生物农学系

农学专业论文: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透析

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农学专业的实践教学,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特别是近几年来,涉农专业萎缩,师资力量薄弱,生源急剧减少,农学专业课实践教学时断时续,很难有序进行。为了适应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就要加大农学专业教学改革力度,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以适应现代社会对实用技术人才的需求。

一、大力推行产、学、研一体的教学模式,为实践教学打好基础

(1)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特点。产、学、研合作教育是贯彻教育方针的一种重要教育模式。这种模式可以充分体现专业基础理论和生产实践劳动、社会相结合的职业技术教学特点。这一教学模式将课堂教学转移到实践及时线,改变了教学情景,学生可以较快地适应本专业的实践环境,熟悉本专业生产及时线的情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对学习对象的主动操作、探索、体验,使他们的理性认识上升为感性认识并能及时得到教师及实习指导老师的指导,实践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也能及时发现、纠正。这有利于加深印象,达到真正掌握操作技能的目的。

(2)实施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途径。近年来,我校积极实施了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为区域经济培养了一大批科技致富带头人。实施产学研教学模式,要重视如下几个环节:

①首先必须因地制宜地利用学校现有的农学实验室及相关实验室,验证和巩固理论教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提高实验室内的操作技能,培养学生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做到每门学科、每节课有教学大纲、实验指导书、实验报告,为下一阶段的实习和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②充分利用好校内的实习基地及家庭基地,让学生全程参与生产过程。它既能培养学生专业意识和兴趣,也能锻炼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同时也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实施家庭致富工程,也是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的有效形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本地农业产业化特点和资源优势,制订家庭生产经营致富计划,明确具体的种、养、加、销方案。

③让学生以见习技术员的身份到校外实习基地、扶贫基地、农业技术推广站参加实践工作,其内容包括农业技术推广、科技扶贫、科技兴农、生产实习等方面。其操作程序由实习指导老师统一安排,采用实验——实训——实习——顶岗的方式。这种方式能深化学生理论知识,掌握必要的实用技术,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科研能力,完成综合性的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锻炼,培养学生独立地组织管理生产过程的能力,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以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生产、毕业实习与学生就业的有机结合,并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做好思想上和业务上的准备。

二、树立全新理念,深化农学专业课程改革,为实践教学增添活力

目前,农学专业课程结构不合理、内容陈旧、缺乏实用性、课程思想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专业课程必须主动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改变过去以学科为导向设置职业教育课程的旧理念,根据社会人才市场,职业市场的需求,进行课程改革。

(1)调整专业结构,开置综合农学专业。农村职业教育要培养适用人才,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专业设置是关键。但农类专业大都是沿袭大中专院校的模式,设置的专业过于狭窄,如农学专业、畜牧兽医专业、林果专业等,不能适应当前农业生产项目的选择适应市场的需要。因此,农业类专业就需按职业群归类,设置科技含量高的现代种植技术、现代养殖技术和农村家庭经营三个综合性大类专业。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当地农业产业化程度和支柱产业来选择专业。即当地农业产业化程度高、支柱产业以种植业为主的,就选读现代种植技术专业;当地农业产业化程度高、支柱产业以养殖业为主的,就选读现代养殖技术专业;当地农业经济水平比较落后,农业经济以家庭庭院经济为主的,就选读农村家庭经营专业。

(2)增设与“三农”密切相关的课程。如《农产品市场营销》《农业政策法规》《农村企业管理》等,主要传授农产品市场预测、信息分析、农产品营销策略、农村企业创建和经营管理以及农业、农村、农民的有关法规政策等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市场观念,培养其创业精神以及养成自觉守法、用法的习惯,让学生敢于进入市场、参与市场竞争。

总之,现代农学专业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必须和生产劳动相结合,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促进学生的就业。因此,要及时删除旧知识,增补生产及时线需要的、社会需要的新知识,让教学内容真正“鲜活”起来,实现实践教学求新、求异、求变的特点。让农学专业课程内容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这样才能使学生成为具有继续学习能力的劳动者、科技领头人,为学生以后的工作、生活、发展服务。

农学专业论文:小议职业高中农学专业教学得失

随着农业经济、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农业技术正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为中心进行重组和改造,社会和经济发展对农业技术人才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提出来了更高的要求。在多年的理论课教学工作中,我经常深入课堂听不同的专业理论课教师上不同课型的常规课、研究课和品质课。尽管每一次听课都令人振奋,但每一次听课也都给我带来很多的思考,尤其是专业理论课教学中所表现出来的失误,我觉得都不同程度地冲淡了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下面就我个人的理解例举部分,以供大家探讨。

一、新课引入缺乏衔接,直奔课题

这是一节畜禽生理学《细胞动作电位》的理论新课教学。教师是这样引入新课内容的: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细胞静息电位的知识。今天我们将和大家一起来学习新的一节内容——细胞动作电位。然后开始新内容的讲述。很显然,这位教师是在直接引入课题,其本意是想简单而直接入题,可是教师后面讲的动作电位知识是以前一部分静息电位为基础的,由于新课缺乏对旧知识的衔接性复习,我明显感到学生在听细胞膜两侧离子移动时,思维迟钝、表情迷惑,导致学生无法真正理解本节课的内容。虽然教师的开场倒是直奔主题,但学生的学习却是远离主题,学生辛辛苦苦一节课,结果知识理解得一塌糊涂。

二、教学内容设计不当

这是一节公开课,课题是《消化生理活动的调节》。教师在讲述消化活动的神经调节时,忽视了有关神经生理知识还没有学习的矛盾,结果教师花了较大篇幅来讲述神经调节中有关神经递质、神经受体这些学生一点都不懂的内容。我觉得教师的基本想法是好的,想通过精心的组织、条理清晰的讲解来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但是教学内容设计不太符合实际,学生无法产生共鸣。其实教师只要合理调节教学内容的教学顺序,这节课的问题是可以在后面得到解决的。

三、教学理念、模式陈旧,教学效果差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加上现代教学手段的日益丰富,教师如果仍然沿用传统的单边、灌输式的教学理念、方法、手段,就很难完成一节课的主要教学任务。一位教师在教学畜禽疾病学《仔猪水肿病》时,是让学生坐在教室面对一本书、一块黑板和一个教师的传统模式、手段来完成的,整节课都是教师在自问自答、满堂讲解,没有一次和学生的交流,更谈不上学生信息的反馈。课后,我试着问了几位学生,结果他们都表示对这节课的内容理解不多、记忆不深。如果这节课我们教师能改变教学模式,让学生到“临床课堂”用病例现场教学,或者是利用多媒体手段,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放点影像图片、资料,我想这节课就一定会给学生留下较深的感性和理性认识,教学效果也会大大不一样。

四、教学内容、教学要求任意拔高

多年来,中职农学专业理论课教学一直是用的大学“精编”浓缩教材,相当部分教师在课堂上常出现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大专”化的严重拔高现象,其表现有两种形式:

1、教学内容的随意提高。有一次,我听生理学《能量代谢与体温》一课,教师一开始讲述的就是机体三大营养物质(糖、脂肪、蛋白质)的代谢,由于职高生这方面的内容没有作统一要求,只是作为选学,结果是让相当一部分学生有点“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这种急于求成、内容偏高的教学明显不应是对所有学生的要求。教师如果能适当进行分层要求,学生的迷惑就会大大减少,学习的积极性才可能不断提高。

2、教学要求过度拔高。有一次,我在听病理学《肿瘤》一课,教师讲肿瘤产生的机制过程时,将大学里才作要求和详细讲述的“基因表达学说”在这节内容中拓展并作为重点对待了,教师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来阐释,由于学生没有遗传学的基础知识,结果毫无所获。

五、教学过程和效果评价机制滞后

职高农学专业理论课的教学效果评价一直是在用学生的升学考试分数为标准,一切评价只与考取对口师资本科数挂钩,其教学过程的评价是“名存实亡”,只是走走过场。因为前几年该专业一直是以高职对口升学为办学宗旨,所以该专业只重视升学理论课的教学,也只存在升学理论课教学效果的评价体系,先天缺失教学过程的评价。随着该专业高职招生的萎缩,原有的教学内容和要求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原来的“应试教育”突然转变成了现在的“就业教育”,而我们现在沿用的仍然是过去的评价机制和标准,这就严重地背离了职业高中“就业教育”的根本原则。单一的分数评价会忽视教学过程的要求,最终造就出的只能是有结果而无过程、高分低能、姓“普”不姓“职”的“职高”学生。现在职高教育的教学过程和效果评价都在转向以就业为目标的“职业化”评价理念,因此职高农学专业教学的过程和效果评价同样应该注重“职业化”,加重教学过程的评价,用就业需求的行业标准来评价教学过程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