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兽医学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兽医学论文:关于预防兽医学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中的几点思考
关于预防兽医学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中的几点思考
兽医学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以及人类在饲养畜禽并与疾病作斗争的长期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是研究动物生命活动规律、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的一门科学。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各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兽医学形成了包括基础兽医学、临床兽医学和预防兽医学三大专业诸多学利一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的完整的科学体系。预防兽医学是在实地调查应用和科学实验相结合的过程中发展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而逐步充实完善的科学,其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兽医传染病学、兽医微生物学、兽医免疫学、兽医病理学、兽医寄生虫学和兽医公共卫生等多门学科以及其相关的分支学科。新时代顶防兽医学除直接保障畜牧业生产外,它己成为生命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及社会预防医学的主要分支,其范畴已扩大到人畜共患病、公共卫生、环境保护、人类疾病模型、伴侣动物医疗保健、食品卫生和卫生检验、医药工业、饲料工业等领域,形成许多新的边缘学科,形成了一种分层次的、立体的、网络式的系统。近年来连续出现“疯牛病事件”、“禽流感事件”、“二恶因事件”、“瘦肉精事件”、“口蹄疫事件”、“猪链球菌事件”等动物食品卫生方面的恶性事件后,人们对动物性食品的卫生问题更是高度警觉,时代赋予顶防兽医学的任务愈显得重要。预防兽医学培养的人才应该是面向社会、服务社会的高级复合性、应用性人才。因此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重要的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加强和改革实践教学,既是社会对人才质量新需要,也是人才培养规律的客观要求。实践教学的目标就是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养成有助于个人发展的良好个性品质,符合高等学校提出的“厚基础,强技能,广适应,能创新”的高素质预防曾医学人才要求。根据近年来工作体会和思索,现就预防兽医学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工作谈几点看法。
1 加强与实践教学相配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套的专业理沦教学体系的建设
针对现行的预防兽医学科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设置还不太合理,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培养人才要求,(1)首先重组和调整课程设置:所开设的课程应该注重适应社会的要求,在能够保障专业性质决定的基本理论课程的前提下,多开设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课程,注重课程的实用性,以便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要求,例如增设“动物免疫学”、“预防兽医诊断技术”课程,增加“兽医微生物学”、“畜禽传染病学”的授课时数;压缩部分基础理论知识,强化临床诊疗技能的锻炼和培养;新开设《动物医学新技术》、《动物微生态技术》、《兽医生物制品概论》、《畜牧兽医导论》等课程(或讲座),培养学生掌握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和创新开拓意识等等。预防兽医学科各课程之间的重复与脱节现象较为严重,课程的教学内容更新不快,没有处理好传统内容与现代内容的关系,应修订专业课的实验实习指导、教学大纲及教学基本要求等教学文件;(2)其次充实和更新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的实验实习指导、教学大纲:减少验证性实验,扩充探索性实验;注重实验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与完整性,避免学科交叉间不该有的简单重复;加强学科内各门课程实验教学的有机组合,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另外,还可根据自己的资源优势,开设独具特色的课程,不仅要突出白己的办学特色,而且整合和充分应用自己的优势资源。
2 加强专业实习基地的建设
校内实习基地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条件,它的特点是相对稳定,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由于多年来,对实践教学的不重视,各个基地的建设不完善,同时,因管理及市场等原因,基地的发展极大的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科研。因此,应加强对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1)鼓励校院加大对基地的经费投入,使条件更加优越,设施更齐全;(2)吸引专家教授进驻基地搞科研,提高校内基地的科技水平;(3)调整基地建设的功能,逐步由以赢利为目的转向服务教学科研以及学生实习需要和服务社会齐头并进。同时,也可强化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例如选择基本建设、经营管理水平较高、生产规模较大、技术先进、合作融洽、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签订“产学合作协议书”或作为本院校外专门的学生实践基地。这些措施既可加强校系与企业的联系,又使双方在产品开发、技术支持、人才培养、社会宣传等方面的合作更加深入而富有成效。
3 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
高等学校职能的重要方面是培养出能面向生产、建设及时线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教学过程应该也必须有用人单位主体——企事业单位的参与。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是高校与企业及科研部门发挥资源优势,共同发展的一种良好的合作模式,也是高等学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多年的实践证明,在具体的运作过程中出现了不少的问题:由于学校和企业的追求有差异,所以导致合作不稳定;以往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仅仅是简单的提供技术咨询,企业安排学生实习,没有真正的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各自的作用;忽视了学生主体的主观能动性,经常是学生不愿意接受学校安排实习。因此,可以考虑从多方面进行改革:(1)学校可与社会力量联合开办企业,鼓励专家教授在企业中担任职务或投资入股;(2)鼓励专家教授与企业或科研单位联合申报科研课题,可以利用企业的条件搞科研,企业也可利用开发的专利技术推广盈利;(3)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增加其动手能力和科研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4)将实践教学与学生的就业结合起来,让学生体验实岗生产,强化应用训练,使学生掌握的知识切合实际,学生毕业后社会适应性强,同时实习的企事业单位可以及时时间选拔到适合本单位发展的人才;(5)邀清相关知名企业的领导、专家参与专业教学改革的会议,提出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6)邀请校外专家参与学生考试考核和质量评价,便于学校及时发现社会对专业的新标准新要求,随时作出新的调整,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通过以上工作,初步建立起了产学研结合、良性互动的办学新机制。
4 加强教学、生产实践能力的培养
针对目前的学生毕业后社会适应性不强,实际
动手能力有限,掌握的知识不切合实际,好长时间才能适应本职工作,不能独立承担任务这些情况。因此有必要对这方面展开工作:(1)在校期间可以充分利用寒暑假期,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生产实践,让学生从实践中了解畜牧兽医生产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以便于学生返校后有针对性的学习,通过理沦——实践——理论——实践的这种模式,不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而且加深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一过程中,必须要求临床教师亲自到生产一线指导学生的实践,及时解决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同时也可以为企业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或解决方案;(2)举办“兽医技能培训班”。学院可以聘请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教授对同学们进行操作技能的培训,投入资金,举办多期培训班,形式、人数及时间上可以灵活多样,使学生们的实践动手操作技能逐步提高;如在某个地区爆发了某种动物传染病,学院可以及时请有关专家来学院介绍扑灭该病的措施及整个过程,以增加学生对该病的认识;对送检的病例直接进行现场操作,演示如何诊断动物疫病的全过程,学生具备一定的能力之后,可以让其亲自动手操作;定期带领学生走访附近农户或养殖户,帮助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多形式多途径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3)举办以“宠物展览会”和“宠物选美大赛”为特色的兽医校园文化节。通过宠物展览会向全校师生展示世界名猫、名犬及宠物关容技术,激发学生们实践教学的兴趣;(4)进一步提倡、鼓励科技创新。学校学院可加人投入经费(寻求社会赞助),鼓励本科生参加课外科研创新活动,提高学生的自土创新能力。
5 强化技能考核一与改革考试办法
传统的教学质幼评价主要是采用考查、考试、毕业论文等方式进行,这种评价方法强调考核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对学生实践技能掌握情况较难作出评价。应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技能考核和考试办法:(1)开展职技能鉴定工作,职业资格准入制是我国劳动用工制度改革的必然趋势,职业资格证书可增加学生就业的砝码。例如开展“兽医防治员”、“兽医化验员”、“动物检疫检验员”等工种的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工作,可以将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工作纳入专业培养方案,使“双证毕业”成为对学生的基本要求,从而有力地促进学生的实践技能训练和提高,也为学生就业提供有益的帮助;(2)各专业课程实行严格的考试考查,其中实验课以学生实验态度、操作规范性、实验结果、实验报告等为主要依据进行单独考核。(3)教学实习环节进行专门考核,成绩不合格者不能进入后期的生产实习锻炼阶段,以确保教学实习的实效;(4)生产实习锻炼考核在生产现场进行,重点考查学生岗位技能掌握情况,以接受生产实习锻炼单位为主组织完成;(5)毕业生增设专业综合知识与综合技能测试,每位学生随机抽题进行现场口试和实际操作,着重考查学生专业技能掌握情况和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能力;(6)学生毕业后定期对就业单位进行走访,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评价及使用情况的反映。通过不同形式考核指标体系的建立,对学生培养质量作出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这一项改革的实施,必然能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和对专业知识的巩固。
综上所述,作为动物医学专业的一个重要分支,我国农业院校预防兽医学专业的高等教育需认清形式,整合和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对我国预防兽医学专业各方面进行卓有成效的改革,确保我国预防兽医学专业高等教育的质量,以期培养出能面向社会、服务社会的高级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兽医学论文:预防兽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的思考
预防兽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的思考
预防兽医学是研究动物传染性疾病及侵袭性疾病的病原特性、致病机理、疾病流行规律、诊断以及预防、控制的原理及技术的科学。本学科主要由兽医微生物学、兽医免疫学、兽医传染病学、兽医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学等多个相关二级学科组合而成,研究范围涉及各种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及其感染对象,深入群体、个体、细胞及分子水平,是兽医学一级学科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的体现。该学科不仅事关动物保健,还直接服务于公共卫生、食品安全、动物检疫、生物制品、兽医卫生行政及环境保护等领域。
1 预防兽医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的把握
预防兽医学研究生由于对本学科研究领域的基础理论和技术研究及应用认识不充分,他们的研究很大一部分重复国内外近期研究,表现为对国内国际近期研究进展的跟踪性研究很多,①因此预防兽医学研究生研究内容过分集中和单一,很难有创新和突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管理专家们指出:今后预防兽医学研究选题应把预防兽医领域经典的病毒学、细菌学、免疫学和病理学等基础理论同动物实验技术和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结合,才能进一步扩展该领域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才能最终把病原落实到易感宿主动物,把病原和构成病的易感宿主动物体结合起来,这样才能阐明病原的致病机理,在弄清病原致病机理的基础上,才能研究和开发有效的防制产品,制定恰当的防制措施,减少动物传染病所带来的损失。
预防兽医学研究选题还应立足于当前我国畜牧生产的需求,在今后一段时期内,重视研究畜(禽)群中宿主动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物的易感性、病原对不同易感宿主的感染规律,研究病原生态学,阐明病原与宿主的相互作用机制,不同病原在畜(禽)群中的共同存在以及不同病原间的相互作用,在这些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病原的变异及重组等对其毒力和致病性的影响等,②这样不仅能把新技术更好地加以运用,同时也能解决我国畜牧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预防兽医学问题。预防兽医学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应结合国家科技管理政策导向和我国畜牧业生产的实际需求,在研究大方向确定的前提下,合理定位细致的研究方向,开展创新性研究。
2 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应作为预防兽医学研究生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自20世纪以来,生命科学领域的每一点进步都离不开分子生物学理论和技术的进步,分子生物学在预防兽医学的病原学、免疫学和疫病预防与控制学研究等方面都也起着重要的作用。预防兽医学分子生物学形成和发展以及与预防兽医学其它学科如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等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过程,在整个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历史中扮演重要的角色。预防兽医学分子生物学技术是分子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形成和发展对其它学科特别是分子生物学本身也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为预防兽医学在分子水平阐明疾病病原的生物特征、发病规律、致病机理以及采取有效手段进行预防和控制疾病提供了理论和方法。③因此,作为预防兽医学的研究生,广泛学习分子生物学理论与技术,对提高其研究水平和拓宽其研究领域具有重要作用。在预防兽医学研究生课程设置中,应开设分子生物学理论与技术作为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同时应将其与其他课程密切联系起来。
3 教师在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教师,不单单是研究生的导师,它还包括了不直接承担指导研究生研究任务只从事研究生课程教学的教师。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提高离不开教学和指导,教师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是责任,国内外研究生教育的共同做法是导师作为主导指导研究生在其他教师的课堂或实践教学下,完成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在导师指导下独立选题或完成导师承担的课题,不管是独立自主选题还是完成导师的研究课题,都需要研究生以课题为载体,完成课题的理论或实验研究,发表相应的研究论文。
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虽然是一个非常复杂而且漫长的过程,但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和培养下,以研究生本人在长期学习和训练中掌握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基础,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是可以获得和不断提高的。从总体上讲,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还存在诸多问题,如课程教学令人堪忧、导师指导不尽人意、学生素质下降和学位论文质量控制不严等,严重影响了教师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国家教育资源的紧缺、教育政策和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等的不利影响,研究生教育从精品化向大众化方向发展,学生素质难免良莠不齐,再加上学校对教师和研究生的管理的松懈,教师和研究生都没有充分重视自己的职责,教师没有严把教学质量关和研究生论文质量,学生停留于应付论文,甚至出现大量的论文抄袭现象等,同时研究生和教师的自身素质亟待提高。与国内教师比较,国外教师在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方面的做法值得提倡,他们在研究生生源上严格把关,研究生入学后,在课程教学和导师指导上充分发挥培养研究生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科研能力的作用,并通过不断探索和完善导师指导方式,促进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④在预防兽医学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要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兽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不断加强对预防兽医学研究生动手能力和接触生产实践环节的培养,在实践中积累大量的一手研究材料,从实践中来,再回到实践中去。
4 实验室是预防兽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必要的硬件支撑
随着规模化养殖的发展,疫病的群防群治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对经济动物来说,预防兽医学对经济动物养殖业的发展更是起着保驾护航的作用。兽医学实验室特别是预防兽医学实验室是动物疫病防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院校培养兽医人才的重要基地,同时也是从事兽医科学研究和培养研究人才的基础。⑤加强预防兽医学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是实现“预防为主”动物疫病防控方针的基础。预防兽医学实验室应合理规划布局,将实验室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域,比如准备室、病毒室、细菌室、血清学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细胞培养室以及学生教室等功能间。只有实验室功能分区恰当,合理布局,按标准配置实验仪器,这样才能为预防兽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提供必要的硬件支持。
综述所述,通过对预防兽医学专业研究方向、课程设置中分子生物学技术在预防兽医学研究中的作用、教师在培养研究生中的作用和预防兽医学实验室建设等软、硬件方面进行的分析,阐明了这些因素对预防兽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影响和其重要作用,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适应能力的专业型预防兽医研究人才提出如下建议:把握预防兽医学研究生培养方向,并为研究生研究课题的完成提供良好的实验条件,导师作为主导,充分发挥其在培养研究生过程中的指导和引领作用。这样才能不断提高预防兽医学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兽医学论文:改进实验示教对临床兽医学学科课程教学效果影响初探
改进实验示教对临床兽医学学科课程教学效果影响初探
临床兽医学学科在高等农林教育动物医学专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动物内科学、动物外科学及兽医产科学等课程是专业必修课。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对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紧密结合临床实践中动物的疾病治疗展开教学和研究。但随着一些新的疾病的出现,课本内容还没有收录,需要在教学中随时补充;另一方面,传统的课堂教学和临床实验分离教学,造成学生理解困难。如何让学生对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学好试验,提高自身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对传统教学方法需要进行一定的改革。培养学生主动的思维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探求寻找疾病的临床表现、发病机理和治疗方法,改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为此,在实验示教工作中,笔者从4个方面进行了探索性尝试。
一、改进课堂教学内容,强化学生思维能力
要进行临床兽医学学科课程的教学实验,首先,教师要认识课程的基本要求,需要掌握的基本理论难点和实验重点。因为是专业课,需要学生对学过知识的融会贯通,还要在具体的疾病机理中运用学习的知识去阐述剖析,彻底对某种病例有清楚的认识,从而在处理及治疗中有“方”可依。还要对疾病进行鉴别诊断,区别不同的发病机理和临床表现,这些需要在课堂上得到巩固提高。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师要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多媒体课堂教学中,尽量采用图片等直观的方法进行讲课。能用图表的就尽量用图表表示,每一堂课结束前对所学内容进行几分钟的归纳总结。新课开始讲授前,采用课堂提问的形式,对上一节课的内容先进行一个摸底,然后就是查漏补缺,对提问中学生没有掌握的知识点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悉心讲授。可以列举几个近似的疾病,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回答,加以辨别,教师辅助性地提示和完善。只要学生能把在课堂上学的知识充分掌握了,并在实验中加以锻炼就能达到教学效果。
二、自编实验教学指导纲要
临床兽医学科的教材不断更新,但实验指导书大部分内容陈旧,更新速度慢,实验一般为单独设置,减少了学习内容的综合应用。我国资源广泛,但分布各不相同,特别是各地区农林院校要结合自身地区的特点对教学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内容要求不同,即侧重点不同,在这一观念的指导下,本学科组广泛收集相关教材、教学实验指导书和专业期刊等,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补充实验中近期的技术应用、科研动态,在生活实践中多发的疾病的临床特征和诊治方法,编写适合我校学生使用的实验指导手册(报告),对重点实验仍然重视,这样也不失性。
在实验指导的编写中,注重综合性实验的设计,结合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加强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将以前的实验合并或删减,实验动物对象的重点偏于猪、牛和小动物,压缩特种动物的临床实验,这也为学生的就业导向和地区农牧业服务提供支撑。
三、改进实验示教,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以往的实验课往往是老师在讲坛上先示教一遍,然后让学生自己按照示范进行相关的实验步骤,得到的结果具有预见性,操作过程也较固定死板。实验考核也过于单一化,考查实验报告,对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培养不够重视,这经常会出现对实验考核的过程化。在实践中发现,也许老师上课没有提到过的内容,但生活中需要,这时如何正确引导和鼓励学生自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是我们每一个教师的职责。
采用了分段式实验教学,就是实验分阶段地进行。首先,对实验目的进行讨论,大家各抒己见,制定实验方案,得到的技术流程路线。然后,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再指导,因为学生未接触过新的实验内容,在初步思路的指导下开展,这样出现错误后分析这些易犯错误的原因,对以后的实践工作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只有不断发现问题,才能不停地思考问题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来。这样,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在实验分组中设计内容相同的比较实验结果,设计内容不同的比较实验路线,综合判定学生对实验技能的掌握熟练程度。
四、实验考核多元化,注重后期培养
改进考核方法,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考核包括平时操作技能考核、常见疾病的诊断治疗程序、课后动物医院实习报告等,占总成绩的30%。如何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生活中,必须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可以布置一个跟现代动物医学密切相关的课题多角度展开讨论,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其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关注身边的人和事,能用更和前瞻的眼光看世界。希望学生把基础知识牢固地掌握好,为今后的临床实习及工作打下一个扎实的基础。
兽医学论文:中兽医学多媒体技术教学论文
摘要:中兽医学是介绍中兽医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综合性课程,是动物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多媒体技术作为现代化教育手段之一,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中兽医学教学过程中,成为辅助教学的重要工具。在为教学提供便利服务的同时,也给教育、教学质量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为了尽可能降低多媒体技术产生的消极影响,笔者结合从事中兽医教学的一些体会,对多媒体技术在中兽医学中的利弊进行了思考和总结,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对策,旨在提高中兽医学教学效果和质量。
关键词:多媒体;中兽医学;利弊;对策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教学逐渐取代传统的教学方式,成为现代教育的一种手段和方法。多媒体教学更新和优化了教学手段丰富了教学内容,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功能,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的形象、生动和丰富多彩[1]。目前,多媒体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各项教学中。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中兽医学教学中,同样具有优势。例如,中兽医的理论抽象、模糊、晦涩难懂,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板书的形式往往难以表述清楚,如果借助图像、动画等形式,则可以形象的表现出来,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然而,在中兽医学教学过程中发现,多媒体技术在给教学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问题。课题组根据多年教学实践经验,探讨了多媒体在中兽医学教学中的优点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相关对策,以供相关教学人员参考。
1多媒体技术在中兽医学教学中应用的优点
中兽医学是动物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独立分析和防治畜禽疾病的能力,并能贯彻“继承和发扬祖国兽医学的遗产”的方针,为发展畜牧业生产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服务[2]。中兽医学课程内容知识量大,且理论部分较为抽象、晦涩、难懂。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通过板书、标本、挂图、模型等进行讲解。而多媒体技术能将中兽医学的课程内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使文字与图像、动画等相结合,从而将晦涩、难懂的内容以课件的形式直观、且生动形象的表达出来。因此,多媒体技术在中兽医学教学过程中体现出独特的优势。
1.1把教学中抽象的基础理论直观化,利于学生理解
以往的中兽医学教学中,文字表达是主要的教学手段,由于中兽医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思辨性,内容抽象、枯燥,加之文字深奥,学生在理解时有一定的困难,“一支粉笔,一本讲义”的传统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目前的教学现状[3]。而如果在讲课时若能结合相关的图片、动画进行解释和描述,则能将抽象的基础理论变得直观、易懂,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例如,对阴阳学说这部分内容的讲授,对阴阳的概念和分类,可用图片表达出来———向日为阳,背日为阴,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延伸,宇宙万物均可分为阴阳;讲解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时,可用太极图进行辅助解释;讲解五行学说时,可先在多媒体课件中画出五行之间的关系图,上课时围绕此图进行详细讲解;讲经络时,配以气血在十二经脉中的流注动态图像;讲察口色时,可将舌色、舌苔、舌形等通过图片显示;讲脉象时,可用动态图像表达脉搏的变化;讲六淫致病时,可配以自然界中六气和六淫致病时的病态图片,进行讲述。通过以上方法,将形象生动的方式展现给学生。例如,在讲中药的炮制时,将各种炮制方法以图片或视频的方式,配以讲解,学生印象会更加深刻;在讲常用中草药时,将中药采收前和炮制后的形态分别配以图片,从而显得形象、生动;在对形态相似而药效不同的两种或几种中药进行辨别时,把中药之间的相似点和不同点,分别用图片的形式概括出来,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此外在讲针灸时,可以提前给学生播放于船老先生拍摄的《千古神针》录像,将针灸的效果形象生动的表现出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3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中兽医学教学模式,在内容和方式上均为比较单调、乏味的教条式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不高,缺乏学习激情[4]。而多媒体教学则能够有效的克服这一问题。通过多媒体技术,能将抽象的内容和枯燥的语言讲解变得直观、形象,不仅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从而达到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基础理论中的气血津液部分,可以将动物体内不可见的、抽象的“气”,结合自然界中真实存在的气体,解释气的状态,再结合现在生活中的气功养生,说明气的功能。在讲解的过程中配以相关的图片,从而把抽象、虚无的“气”变的生动形象,同时也能够顺便给学生解释气功能够强身健体的原因,从而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4扩充教学知识量,丰富课堂内容
近年来,中兽医学课程课时数被大幅度的压缩和减少。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中兽医学》由90年代的120学时逐渐被压缩为目前的64学时。对于中兽医这样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想要在有限的学时内把课程内容讲完,并能够保障学生能够学会并应用中兽医,对中兽医授课教师来讲无疑是一个挑战,而传统的授课方式进度较慢,已不能够满足现代教学的需要。而使用多媒体教学,在课前可以提前制作好课件,在讲课过程中,点击鼠标即可完成教学过程,板书需求较少[5]。此外,将抽象、枯涩的内容用图片或影像的形式直观的表达出来,也可以大大节约语言描述讲解的时间,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因此,教师在相同的时间内可以给学生讲授更多的内容,加快讲课节奏。此外,教师还可以适当增加一部分学科前沿的研究动态成果,比如,中药在动物病毒性疾病治疗中的所取得的成效,针灸技术在国外的兽医领域的应用状况。从而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和拓展了知识面,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广度和深度,并丰富了教学内容。
1.5重复性强
传统的教学方式,每节课都需要板书,相同内容在不同班级讲授时也需要重复板书,劳动量相对较大。而通过多媒体课件教学,可重复利用课件,只需要制作一次,在讲课过程中,点击鼠标,即可代替大量的板书。此外,多媒体课件增删和更新均比较容易,遇到需要更新或增删的知识点,只需要在原课件中进行变更即可,不需要重新制作课件,工作量小,可以大大节约教师在制作课件上消耗的时间,让老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研究工作。
2多媒体技术在中兽医学教学中应用的缺点
多媒体技术应用于中兽医学教学中具有传统教学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解决了以往教学中难以讲清的抽象、枯涩的内容,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教学效果。为此,一些教师对多媒体教学推崇备至,甚至将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列为评课标准之一。尽管多媒体教学具有一系列的优点,但在教学中,主体是学生,如果过多的依赖于多媒体技术,有时却会起到相反的效果,从而产生弊端。
2.1反客为主,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目前,大部分的多媒体课件均为教学演示型课件,课件为教师自制,而有的教师为了省事,直接用别的老师制作的课件,或是仅进行了少量的修改。因此,教师对于课件中的内容不够熟悉,对所讲内容的把握缺乏一定的灵活性,上课模式僵化,有的基本是在读课件,没有与学生互动,也没有自己的教学方式,把自己的思维局限在了多媒体课件中,而学生对于此种教学也失去兴趣,课堂上不记笔记,不认真听讲,不是玩手机就是睡觉,而课下把老师的课件拷贝下来,回去自己看。因此,教师也从以前的知识传播者变成了现在的计算机操作员,毫无个性。
2.2削弱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观能动性
多媒体课件能将枯燥的文字与形象生动的图像、视频相结合,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从上课开始,就按照课件的内容开讲,直到下课,中间都没有停顿,没有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思考时间,有的教师甚至只会盯着自己面前的显示器,点击鼠标,读自己的课件。这样的多媒体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且由于缺少了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每个学生在课堂上参与及展示的机会也大大减少,不仅使教师未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也使学生容易产生疲倦,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开小差,甚至犯困。久而久之,教学又成了另一种意义上的“填鸭式”教育,抹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这样,无形中教师就把学生的思维方式限制在了课件的固定框架内,长期下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必然会受到不同程度的不利影响。
2.3信息量过大,学生难以掌握
多媒体课件可以储存大量的信息,这是多媒体教学的一大优点。但有的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害怕内容单薄,或是害怕没备好课,于是将与教学有关的内容,不分主次,全部纳入课件,造成课件容纳了大量的信息。此外,由于课件是提前制作好的,在课堂上只需要点击鼠标放映即可,需要板书的地方很少,从而导致相同的时间内讲授内容增多,不利于学生当堂消化教师所讲授的知识,而学生由于进度过快,导致没有足够的时间做好笔记,给课后复习带来一定的困难。另外,多媒体课件集图、文、声、动画、视频于一体,给学生强烈的刺激,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也容易使学生抓不住重点,从而忽略了动画、图片等所表达的知识内容[6]。
3多媒体教学中采取的应对策略
虽然多媒体技术大大的改善了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使课堂内容变得十分丰富,但是必须强调的是多媒体技术只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课堂的主体依旧是学生,而不是课件,同时也不能忽视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因此,教师应该认真仔细的进行教学设计,使多媒体技术真正服务于中兽医学教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以获得的教学效果。3.1教师仍应发挥主导作用多媒体是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教学演示的工具,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方法,不是课堂的主体。而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中心,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确自己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防止教学思路被多媒体所左右[7]。例如,在讲六淫致病时,首先在一张课件上标出六邪,然后启发学生,自然界中的六气有何特点,先让大家思考一下,然后再下一张课件中,写出六淫的性质,然后再根据其性质,启发学生推测出六淫的致病特性,进行归纳总结,从而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在讲血与津液时,先将血液和体内的津液以图片的形式放在一张课件中,启发学生用现代医学观点,分析血和津液的来源及作用,然后在另一张课件中写出中兽医学中学与津液的来源和生理功能,进行总结,归纳中西兽医中血与津液的异同点。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以引导者的角色,充分发挥自己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逐步深入。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3.2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应当科学、合理的设计多媒体课件,要加强师生间的互动和课堂气氛的调节,让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而不应该只顾讲自己的课,从而忽视学生的课堂表现,让学生沉默一片。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比如,在讲脏腑辨证时,可以先给学生讲解几个病例,然后挑出几个病例,让学生来讲,教师在旁边适当的引导,并适时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在讲八纲辨证时,可以以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感冒、发烧、腹泻等病症,让学生自己分析,属于什么证,该如何治疗,这样既能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又能增强趣味性;在讲针灸时,可以播放一些运用针灸治病的视频,然后再配以讲解,或是播放一段后,暂停一下,等待学生提问,然后解答。通过这些措施,来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3.3多媒体课件内容要适量
多媒体教学虽然可以丰富教学内容,但其内容也不易过多。如果内容太多,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很容易不自觉的加快速度,导致学生的思维跟不上教师的讲解,从而使学生对所讲授的内容理解不够深入或是没有理解。一个好的多媒体课件应该能对教材中的内容做出精炼的总结和概括,要分清主次。例如,在讲五脏的生理功能时,只需把要点写上即可,详细的解说可以用语言跟学生讲解,而不必写在课件上;讲脏腑辨证时,只需把主证、治则和方例写上即可,具体的分析用语言进行描述。此外,课件不能全是一片文字,要尽量用少的文字归纳出重点,目的在于,一是防止教师过度依赖的课件,杜绝只会埋头读课件的现象;二是让学生有重点的做笔记,而不是全篇通记,这样也有利于学生课后的复习和巩固。此外,在多媒体教学中,必要的板书是教师和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不应把节约板书的时间用来过度的增加教学内容,而应该安排一定的板书时间让学生思考、理解和记忆。因此,运用多媒体教学必须要做到内容适量,使学生有理解、消化、吸收所学知识的余地[8]。
总而言之,多媒体教学具有多方面的优越性,虽然存在一些缺陷,但将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教学仍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多媒体技术终究只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在教学中一定要正确处理教师与多媒体的关系,要时刻谨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手段为辅助”的原则,充分利用好多媒体教学,扬长避短,同时还要结合中兽医学的特点,摸索出一种适合于中兽医学的新的教学模式,从而来提高中兽医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4]。文中所列,只是在教学过程中的初步做法和体会,还不够成熟,也可能有错误,如何更好的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中兽医学教学,有待中兽医教育工作者继续不断的探索和实践。
作者:范云鹏 麻武仁 张为民 宋晓平 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兽医学论文:动物药学与兽医学教育研讨
作者:李继昌盛尊来刘艳艳张秀英刘芳萍李睿单位:东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药学专业人才的需求促进动物药学的学科发展
据统计,我国约有80%的兽药生产企业具备研发机构,但从事生药研究开发的人员仅1500人左右,远远不及国际动物保健企业。近几年兽药企业、饲料厂和生物制品生产企业及兽药监察管理部门对动物药学专业的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的用人需求量在逐年增加,为动物药学专业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和机遇。只有培养既具有一定的兽医学基础知识,又具有动物药学技能的复合型应用人才,才能满足我国兽药产业化快速发展的需求。
我国动物药学专业兽医药事管理学教学探讨
兽医药事管理是指各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及相关机构,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对新兽药研制、兽药登记注册、生产、经营、销售、使用、标签与说明书等诸环节进行管理和监督,以及目前人们普遍关注的动物源性食品安全问题,以达到安全、有效和质量可控的目的。兽医药事管理学课程承担着介绍兽药行业各种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及规范的重要职能,它是帮助学生了解动物药学行业行规的一门课程。
由于它是动物药学专业中的一门新兴课程,且我国的各项兽药管理办法和法规还处在不断改进和提高中,所以该课程体系的设置、教材和师资队伍建设及教学方法等方面还没有成熟,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统一和完善课程体系的设置
目前兽医药事管理学课程尚未在全国农业院校动物药学专业普及开设。开设的院校课程体系设置不统一,如出现了兽医药事管理、兽药管理、药事管理及兽药管理与药事法规等多种课程名称;另外,各学校限于实际情况,整体课时均偏少,且实践课时几乎为零;多数院校设为限选课甚至选修课。建议根据国家兽药管理政策的整体要求和动物药学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来制定教学大纲,明确课程内容和重点难点。同时兽医药事管理学内容涵盖了动物药品从研发到使用的各个环节,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的课程,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应考虑增加实践课时数。
结合社会需要,合理组织教学内容
目前已出版的兽药管理相关教材只有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用于药学畜牧兽医专业的21世纪农业部高职高专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兽药管理》(于文蕴主编)和《药事管理》(宋冶萍主编)。
国内还没有高等农业教育本科生和研究生使用的兽医药事管理学方面的统编教材,所以应该加快教材建设进度,统一整体教学思路和内容。但在具体授课时,教学内容不应局限在某本教材,应将农业部不断出台的新行政法规及修订的法规和近期的政策动态及时整合至授课内容中,及时更新陈旧和落后的内容,并适当地增加国际近期药事法规知识,做到与时俱进,适时更新,实现兽医药事管理实用性人才的培养目标,以满足社会对兽药生产、质量管理、兽药销售代表、兽药研发人员及兽药企业管理人才的需要。
加强师资力量,配备专兼职教师
由于兽医药事管理学是新兴学科的课程之一,不像人医药学高等教育中有单独的药事管理专业,所以目前尚无该专业毕业的本科生、硕士或博士。该课程师资主要来源于动物药学其他学科、兽药行政机构或兽药企业的兼职教师,存在着师资力量不足、发展不平衡、高学历层次人员少等问题。所以应该配备经常深入到药事管理实践及时线并熟知兽医药政、兽药检验、生产、使用和经营的专职教师。
更新授课模式教学手段多样化
兽医药事管理内容繁杂枯燥,所涉范围广,政策性理论强且更新较快,建议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生讲座、课堂专题讨论等,课堂可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授课。该课程的实践性很强,应该重视实践和理论的结合。为了深刻理解药品生产管理规范(GMP)、兽药经营质量规范(GSP)以及兽药管理的意义和各项要求,可以组织学生到兽药生产企业、兽药监察所、兽医院药房进行参观、实习等,使学生通过实践教学,在校期间就能接触社会,了解兽药行业动态,真正理解兽医药事管理的具体工作,对确定未来就业方向和岗位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动物药学专业兽医药事管理教学展望
动物药品不但要防治动物疾病,还要保障人类生命安全和健康,所以我国乃至国际已经对兽药行业进行严格的标准化、程序化和规范化管理。由此需要具有专门化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兽药生产和质量管理人员、兽药销售代表等职业型实用人才,这就给动物药学专业建设和药事管理课程体系的建设提供了良好契机,培养药事管理专门人才及强化兽医药事管理教学就显得非常重要。虽然动物药学专业的发展历史不长,兽医药事管理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方法还处在不断探索和完善阶段,但随着社会对动物药学专业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兽医药事管理教学必将得到重视和发展。
兽医学论文:略谈畜牧兽医学生实践能力的研究
有些中职学校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开始从外面招聘部分拥有丰富专业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但是,虽然这部分教师都是多年从事畜牧兽医行业的社会人士,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与较高的实践能力,却没有接受过教学方面的学习与培训,往往不知道如何把自身经验传授给学生,不能根据中职生的文化基础,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这也是导致学生实践能力较低的原因。畜牧兽医专业的考核方式不当畜牧兽医专业不同于其他的文化课程,它比较侧重于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很多学校还是采取传统书面考试的方式。虽然考试是促进学生积极学习的最有效武器,但在畜牧兽医专业的考核上,如果学校只安排书面考试,学生将只会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花费大量的时间,而不会重视专业实践课的学习。在实践课中,学生睡觉、打闹、玩手机等现象时有发生,正是因为学生没有专业实践考核的压力,所以才在学习中表现得比较懒散。
一、培养中职畜牧兽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策略
当今社会对畜牧兽医专业的人才需求量较大,要求也较高。中职学校应该从学生现有的基础出发,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力。
1.学校应该提高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教学的意识学校应该充分认识畜牧兽医专业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找出造成这一困境的主要原因,即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差。鉴于此,学校应调整专业教学的定位,将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放在首位。同时,学校还应提高教师与学生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切实提高实践课堂的教学效率,端正对实践教学的态度等等。
2.合理安排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首先,对于刚入校的新生来说,学校应该安排大量的专业知识学习,为学生日后的实践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这个过程中,学校也可以安排适量的实践课程,从基础实训课题展开,逐步提高学生学习实践课程的积极性;其次,在学生积累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后,学校可以逐渐加大实践课程的比例,根据专业知识的教学进程,及时安排相关的实践课程,从而使学生能及时巩固专业知识,学以致用,同时提高实践能力。
3.学校应加大对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教学的资金投入由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需要大量的资金,有些学校为了节约教学成本,会缩短实践教学的课时,导致学生的实践经验不足。其实,学校应该加大这方面的投入,建设实践教学基地,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加实践学习,确保学生拥有良好的实践课程学习环境与充足的实验设备、对象,这样才能有效培养畜牧兽医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
4.学校应该配备专业的畜牧兽医教学团队首先,学校应该经常安排教师进行专业培训,经常组织教师到企业中进行锻炼。教师只有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才能把近期的社会实践经验传授给学生;其次,学校应该对兼职教师进行教学培训,尤其是备课与讲课方面的培训,锻炼他们的教学语言;此外,还可以采取“由专业教师讲解专业知识,由兼职教师传授实践经验”的方法,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5.落实校企合作目前,很多中职学校都开展了校企合作的项目,企业为学校提供教学设备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学校为企业提供所需的专业技能人才,但是这个双赢策略并未充分得到落实。其实,学校应该充分把握这个契机,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安排学生到企业及养殖场进行学习和实习,了解社会岗位的要求,在实际工作中锻炼自身的实践能力。
6.改革畜牧兽医专业的考核方式学校应该利用考核这个重要的武器来鼓励学生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除了专业课程的考核之外,还可以加入实训课程、社会实践等考核部分,让学生意识到实践考试的重要性。
二、结束语
我国畜牧兽医工作人员的需求量较大,虽然中职学校开设了相应的专业,但是人才培养的效果并不理想。学校应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适时调整教学对策,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作出贡献。
作者:廖玲玉单位:广西河池民族农业学校
兽医学论文:畜牧兽医学术期刊运营措施
1找准期刊市场,期刊定位
期刊定位是把期刊服务宗旨、发展层次、目标市场放在适当的地位并对其发展前景做出的客观评价[4]。把握期刊方向,定位是期刊发展的基础,只有做到定位才能得以顺利发展。随着政策的出台,期刊改革势在必行,期刊也应与时俱进,顺势期刊的发展方向,根据市场的需要,不断调整办刊思路,经营策略,找到适合自身期刊特点的定位模式。及时,期刊名称定位,期刊名称期刊的一顶帽子,一个品牌,一个标志,学术类期刊要有学术类期刊的品牌,定位期刊名称,一看名字就知道是学术类期刊。例如《中国草地》更名为《中国草地学报》,《中国兽医科技》更名为《中国兽医科学》,两刊更名后,期刊学术氛围明显增强,稿件质量也有明显提升,期刊影响因子显著提高。第二,期刊内容定位,根据市场需求和行业内的学术前沿的科技成果,找准期刊的内容定位,同时明确学术类期刊的办刊宗旨和办刊方向。
2突出办刊特色
出版家邹韬奋先生曾经说过:“没有个性和特色的刊物,生存已成问题,发展更没有希望了。”期刊特色,是就期刊内在和外在的独特之处而言的,是期刊自身具有的、区别于其他同类刊物的内容特点、编辑技巧、版式设计等个性的综合反映[5]。突出学术期刊的办刊特色,才能更好地抓住读者,吸引品质稿源,才能立足于市场。畜牧兽医学术类期刊应依托主办单位强势学科的优势,利用主办单位专家云集的优势,打造学术类期刊特色。例如,《动物营养学报》以研究动物营养学为特色,开设了猪营养、家禽营养、反刍动物营养、分子营养等特色栏目,现已成为具影响力的动物营养学术类刊物。《畜牧兽医学报》是报道中国畜牧兽医行业具创新性、突破性及代表学科发展前沿的重大科研成果为特色。《中国畜牧兽医》以报道中外畜牧兽医研究近期进展与动态,传播中外畜牧业为特色,并开设了国外畜牧科技、流行病防治等特色栏目,内容形式多样、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6]。期刊有了自己的特色才有读者的聚焦,受到读者的认可和欢迎,才能保持期刊持续发展。
科技期刊核心竞争力最终就是人才竞争[7]。因此,学术类期刊的发展离不开长远的人才战略,要建立人才核心骨干和团队,同时还要注重专业人才的培养,专业人才梯队的建设。拥有的人才才是期刊可持续发展的最基本的保障[8]。及时,学术类期刊必须依靠专业的执行主编,执行主编的专业水平、专业能力决定期刊的专业水平和高度。主编能够把握行业焦点热点、策划选题、吸收稿件等先决条件,只有这样才能让期刊发展更快,影响因子更高,竞争力更强。例如《畜牧兽医学报》、《动物营养学报》、《草业学报》等都是畜牧兽医行业内知名的专家、教授担任主编,现已是行业内具影响力的期刊。第二,高效的编辑队伍,畜牧兽医学术类期刊编辑必须要求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有很强的计算机水平和良好的道德素质,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期刊文章质量、提高期刊核心竞争力。《畜牧兽医学报》所有编辑都是畜牧兽医专业毕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有效的提高《畜牧兽医学报》的发展速度,显著地提升了期刊的竞争力。
4不断提高期刊稿件的学术水平
学术类期刊的稿件学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术类期刊的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和学术地位。加强选题策划,通过主动组稿约稿,扩大品质稿源。同时要及时跟上国内的研究进展,争取国内稿件不投向国外,还要鼓励国内和国外作者合著论文,提高作者的国际化程度,从而提高期刊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畜牧兽医学报》、《中国畜牧兽医》一直遵循办刊宗旨,致力于提高稿件质量,吸引稿源。及时,时时关注科研进展,主动与专家约稿,保持稿件时效性。第二,稿件开通绿色通道,快速审稿、快速编辑、快速刊登,缩短刊发周期。第三,提升服务质量,定期给作者提供行业信息动态、科研进展,同时开展各种学术交流活动。
5组建国际化审稿专家库
学术类期刊的审稿专家是保障稿件质量的学术性、创新性、科学性的关键因素,因此,学术类期刊应该组建一支高效、公正、高水平专家审稿人队伍,实施编委负责制,真正从源头上遴选稿源。国外期刊普遍实行资源国际化政策,包括作者、编委、审稿专家的国际化[9],例如《自然》拥有数千人的国际网络审稿专家,《科学》有1/3的审稿人来自世界各地[10]。因此,有重点的聘请国际专家加入审稿专家库是学术类期刊融入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畜牧兽医学报》现已聘请一名外审专家进行文章的把关,通过外审专家审稿大大提高了学术期刊的论文质量,为期刊向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6适时创办英文刊,提高期刊国际化水平
根据《中国科协科技期刊发展报告(2012)》显示,2011年底中国科协拥有科技期刊1050种,其中中文刊971种,英文刊仅有79种,约占期刊总数7.52%。及时,先办特色英文增刊,扩大国际交流。《畜牧兽医学报》2009—2011年连续3年自筹经费每年出版1期英文版增刊,通过作者与相关国外学者专家进行交流,大大提升了国际影响力。第二,适时创办英文刊,提高期刊国际化水平。由于研究评价中的不良导向,国内科研成果大量流向国外科技期刊发表,从而导致国内外期刊在稿源上存在着不公平的竞争环境。同时国际出版集团扎堆在中国挑选期刊加入其集团,掠夺稿源。为了提升国内科研成果交流的国际化,适时创办英文版期刊。这不仅符合时代潮流,同时也符合国家扶持英文刊的政策导向。
7建立中英文网络化平台,提高国际检索率
随着网络化的普及,科技期刊逐步开始建立了自己的网站,据统计中国科协所属的期刊中有49.9%的期刊建立了期刊网站[11]。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收录1868种期刊中已有59.2%建立了自己的期刊网站[12]。学术类期刊应积极建立网络化平台、出版网络期刊,提高网络信息的利用率[13],逐步向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和多样化发展。学术类期刊的网络化平台包括稿件采编系统、稿件远程处理系统、网刊系统和管理系统,方便了作者在线投稿、查稿和稿件沟通,提高了专家审稿效率,提升了期刊编辑网络化办公能力,实现了从文章投稿—专家审稿—编辑加工—排版出刊全过程的无纸化操作。建立中英文网站,有利于提升国际化的宣传平台,有利于国际检索机构检索,有利于提高期刊网络信息的利用率。《畜牧兽医学报》、《中国畜牧兽医》开展了中英文网络平台建设,中文网站实现了全文免费上网、免费下载、信息等功能。英文网站了英文版文章题目、文章摘要和文字关键词,建立了期刊网络版,包括网络文字信息和广告信息,实行印刷版与网络版的信息群辐射效应[14]。大大提高了文章的显示率,提升了学术类期刊的品牌和竞争力[15],扩大了学术类期刊的国际影响力。
8结语
期刊改革是大势所趋,学术类期刊要明确期刊的定位,确立期刊的发展方向,适应市场的需求,尽量的多刊发高质量的文章,提高期刊的影响因子,提升学术水平和学术地位,同时提高期刊在行业内的影响力,逐步办成被SCI收录的英文期刊,提高期刊国际化水平,使学术类期刊逐步走向世界。
作者:赵连生李琍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中国畜牧兽医》编辑部
兽医学论文:农校兽医学课程教学革新
【论文摘要】分析了中国动物养殖和动物保健事业的新发展和高校兽医内科学教学的现状,提出了进行兽医内科学教学改革的措施,以期提高高等农业院校兽医内科学的教学效果,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临床兽医学人才。
【论文关键词】兽医内科学、教学现状、教学改革、高等农业院校
进入21世纪,中国动物养殖和动物保健事业取得了新发展:动物养殖已经由个体散养向规模化养殖转变诊疗对象由大动物向宠物、猪、禽等中、小动物转变动物传染病和寄生虫病依然是当前危害中国养殖业的重要疾病,原发性的典型的内脏器官疾病、营养代谢病和中毒病不是太多,但在动物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等过程中引起的继发性的内脏器官疾病和营养代谢性疾病,以及用药不当所导致的药物中毒则大量发生心电图机、B超机、X光机、血液分析仪、尿液分析仪、生化分析仪、PCR仪等仪器设备已经用于兽医临床。
随着科学的进步以及动物养殖和动物保健事业的发展,社会亟需大量具有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临床兽医学人才。由于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中国的兽医学教育不能适应当前动物养殖和动物保健事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对高校兽医内科学等兽医临床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出大批临床兽医学人才刻不容缓。
1兽医内科学教学现状
1.1教学内容老化,脱离实践
目前,中国从事兽医内科学教学的教师,多偏重于课堂教学或学术研究,轻视兽医临床诊疗,能长期深入兽医临床,具有丰富诊疗经验的教师较少。以至于对中国动物养殖和动物保健事业的新发展缺乏深刻的理解和认识,选取和处理教学内容多依赖于网络、报纸、杂志和专业书籍等,甚至照搬教材,使教学内容老化[1],严重脱离实践。讲授时重点不突出,不能将兽医内科学和其他兽医学科有效结合,课堂沉闷,效果差。
1.2知识结构单一,人文教育薄弱
所谓人文教育,即关于“成人”的教育。多数兽医内科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传授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不能结合实践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1]。教学内容单一枯燥,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1.3专业培养目标不清晰,学生专业思想不巩固
目前中国高校的兽医学教育以兽医学士教育为主[2],其专业培养目标为具备兽医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或高级科学技术人才。中国大学的扩招,给培养众多职业兽医创造了条件,但也给高校的师资队伍、教学硬件等带来了严重的挑战,使有些高校模糊了专业培养方向,降低了专业目标的要求[2]。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学生对兽医存在明显的职业偏见,入学后缺乏奋斗目标,缺乏专业思想教育和专业实践活动,部分同学专心考研,对考研科目以外的课程置之不理,导致专业思想不巩固、应付学习、考前突击、混毕业证等不良现象。总之,培养出的学生缺乏实践创新意识和临床诊疗能力,不能适应当前的动物养殖和动物保健事业发展的需要。
1.4教学方法陈旧落后,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
目前,中国兽医内科学教师队伍存在青黄不接和年轻教师偏多等现象,甚至许多大学教师缺乏充分的职前师范教育,教育理念落后。在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下,普遍存在着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1],很少进行课前预习、课堂提问和课后反馈。把学习局限在课本范围内,以知识灌输和强化技能训练为主,学习就是让学生死记硬背、过度学习和强化训练。这种陈旧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调动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和个性的丰富。
1.5教学手段水平差,不能满足学生随时学习的需要
目前,兽医内科学主要采用以多媒体课件为主的现代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多媒体课件制作水平差,多数多媒体课件不过是教材的PPT格式,没有教师自己的语言,缺乏生动的兽医内科疾病的图片和短片,教学效果不理想。多数高校的多媒体课件不能上网,建立兽医内科学网站的高校更少,学生宿舍没有电脑,不能随时进行学习。有些教师以传统教学手段进行教学,课堂生动,但信息量小,直观性差。挂图和标本的应用正逐渐减少。课外专业实践活动开展极少,且多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进行。
1.6实验实习条件差
多数农业院校由于重视科研、轻视教学和生产,缺乏对实践教学的管理制度和经费投入,没有的实习动物医院和牧场,没有高水平的兽医师队伍,实验实习条件差[2],严重影响高校专业课教师队伍和学生兽医临床诊疗水平的提高。
1.7考试方法单一,束缚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多数院校的兽医内科学试卷由授课教师按大纲要求出题,有些院校采用试题库抽题。多考试兽医内科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部分专业技能,多数院校存在平时不学、考前辅导、考前突击、死记硬背历年的真题或试题库,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考查较少,引导学生死记硬背,以考试分数确定学生的优劣,不注重对整个教学过程的监督和对学生学习经历的考查等现象。当前的兽医内科学考试不能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提高,考试成绩不能反映学生真正的专业水平。
2教学改革措施
2.1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实践,及时更新
制订并严格执行兽医专业课教师实践制度,加强兽医内科学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重视其兽医临床诊疗业务水平的提高,过了教学关和兽医临床诊疗关的专业课教师才能登台讲课。兽医内科学教师应长期参与临床诊疗活动,紧密结合中国动物养殖和动物保健事业的新发展和学生的需要选取、组织教学内容,淘汰不适应当前兽医临床需要的教学内容,应侧重讲授宠物、猪、禽、牛、羊等动物的常见病、多发病和群发病,将兽医内科学和其他兽医临床学科有机结合[3],多列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紧密结合兽医临床的例子,多推广经过实践验证的诊断方法和防治措施,对学生关心的兽医临床问题及时作出正确的指导。
2.2加强与专业紧密结合的人文教育
兽医内科学教师应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和网络优势,指导学生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了解社会热点事件,学会查阅文献资料,认真参与社会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并结合教师的学习生活、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经历,指导学生了解当前动物养殖和动物保健事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并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文化修养、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团队意识、环保观念、成才就业、学习方法,实践技能和经营管理等与专业紧密结合的人文教育,以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的发展。
2.3强化专业培养目标,加强专业思想教育
中国的兽医专业教育按照培养目标目前可以分2个层次进行,第1层次是兽医学士教育,应该有比较宽的专业培养方案,在掌握兽医理论和实践知识的同时,也应具有一定的临床技能第2层次的兽医职业教育是独立的,按照职业兽医的要求进行的专业深造,兽医职业教育应在设备好的教学动物医院内进行,在有较高水平的兽医师指导下完成有条件的高校可以试办兽医职业教育[2]。因此,高校应强化兽医专业的培养目标,制订开展兽医临床实习、社会实践活动、毕业实习等实践性教育教学活动的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精心挑选政治坚定、业务精良、精力充沛、懂教学管理的教师兼任班主任,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和专业实习指导,并加强对班主任工作的监督和奖惩。在学生达到专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如果有进一步深造的愿望,可以鼓励其考研。
2.4推进教学方法改革,施行启发式教学
高校应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技能培训和教学研究工作,更新教育观念,施行启发式教学[1],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实现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积极性相结合,实现学习知识、锻炼技能和发展智力相结合,注重课前预习、课堂讨论和课后反馈,构建和培养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注重学生基本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
2.5加强现代教育手段建设,认真开展专业实践活动
对高校兽医内科学教师应加强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学手段的培训工作,提高其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技术,结合其丰富的临床经验,精选教学内容,配以精心拍摄的兽医内科疾病图片和短片,制作的兽医内科学多媒体课件。高校应加强硬件建设,装备足够的多媒体教室,教室和学生宿舍能够上网,可以采用天空教室、教学邮箱、QQ群、飞信等手段服务教学,有条件的高校也可以办兽医内科学教学网站,使学生在任何时间均能够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学习和提高。鼓励教师制作品质的挂图和标本,用于课堂教学。定期组织学生在带队教师的指导下开展课外专业实践活动,撰写专业实践调查报告,并对整个过程进行监督和考查。
2.6加强实验实习基地建设,重视兽医师队伍的培养
高校应加大资金和设备投入力度,建立的教学动物医院和牧场,服务于实践教学,并进行管理体制改革。培养一批高水平的兽医师队伍,完善教师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切实提高高等农业院校专业课教师和学生的兽医临床诊疗水平[2,4]。
2.7施行考教分离,注意对实践和创新能力的考试
兽医内科学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考试观念。兽医内科学试卷应按照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出题,施行考教分离,考试内容应侧重对兽医内科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临床诊疗能力和创新意识的考察,并结合学习经历,综合评定学生成绩,使学生的成绩能够正确反映出该学生的实际专业水平和实践创新能力。
兽医学论文:小议中兽医学教学改革探讨
摘要:中兽医学的课程讲授较难,阴阳五行,八纲辫证,中草药的功能,主治及方剂,学生不易接受,难以理解,必须改进授课方法,增强实践教学,理论联系实际,课堂讲授与挂图,原始标本和采药相结合,采取理论讲授和直观教学相结合,改革教学教法,使学生易学,易接受,易理解,充分掌握中兽医学的理论和实践技能知识.
关键词:中兽医,教学改革,教学模式,兴趣小组
《中兽医学》在畜牧兽医专业中作为一门主干课程,在中兽医教学中起著承前起后的作用,传统的《中兽医》教学不仅使学生学到了相对独立的不可缺少的临床理论和实践知识,而且在中兽医基础和专业课程之间起到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中兽医学包括了西医的全部各门类的内容,甚至有些是西医以外的内容,这就是中兽医的阴阳五行,八纲辨证,整体观念[1]等等.是中兽医学的特色理论.随著教学教育模式的转变及培养高职高专学生增强实践操作技能,培养应用型人才,适应社会的发展,更好的服务於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适应社会的需求.
1.明确教学目标,更新教育观念
传统的中兽医教学理论以教师讲授知识,学生掌握知识为核心,为了满足社会人才现代化要求,充分体现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目标,在新形势下的教学中不仅要讲授基本知识,更要把学生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等综合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几十年来我国的中高等中兽医学教育经历了以知识教育为主,轻视了实践教育培养人才动手能力较差於社会的发展很不相应,必须向知识—能力教育的转变,进入21世纪的教育模式是从知识—能力教育,转变为知识—能力—素质的教育.然而长期以来,《中兽医学》的课程教育实施的是一种计划体制办学的「应试教育,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2]重课堂书本的讲授,轻课外知识的拓宽,部分学生眼高手低或高分低能的现象普遍存在,不但脱离了临床实践,而且使新一代兽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和兴趣的培养受到阻碍,远远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新世纪人才的需求,因此,巩固中兽医学的基础理论,拓宽知识面,加强实践技能,突出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应该是目前《中兽医学》教学的明确目标和根本宗旨.
2.探索改革教学模式,优化教学内容.随著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招生规模的扩大以及专业和专业方向扩展,现行的《中兽医学》教学模式显得过於单一,在满足专业目标培养方面优显欠缺.[3]《中兽医学》的教学虽然充分强调了基础知识趋同的教育指导思想,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拓宽知识,发展个性和激励创新的教育原则,忽视了能力操作的培养.因此,要强化目标教学,不断充实更新教学内容,调整课程科目设置.不能一律使用同一「大纲按同一进度授课,而应当区分不同专业,不同班级,根据学科的内容特徵,教师能力的专业特长,学生的层次和专业来选择和运用相对适宜,有所侧重的教学内容,制定不同的大纲要求授课.在实施前期趋同,打通基础教学的同时,针对不同的专业留有充分发展特色的余地,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特点,辅以相关的选修课,实验课,技能实训及社会实践等形式的课程.加强专业学科的基础知识,拓宽方向,发展个性和激励创新.在教学中教师更加注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的调动与发挥,重视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现以我系所开设的《中兽医学》的课程为例,提出相应的课程设置和知识板块与同道共同探讨.
2.1畜牧兽医专业开设的《中兽医学》教学内容较多,阴阳五行,知乎者也学生不易接受,难以理解,给授课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以中草药这一部分来说教学内容较多,学生要学习400余种中草药,从性味,归经,炮制,功能,主治,剂量等,其难度是很大的,容易使学生产生枯燥感和厌烦的心理.在目前的教学内容中,对辨认中草药标本没有引起相应的重视,学生对药物形态缺乏了解,缺乏感性认识.[4]因此,中草药教学在使用彩色挂图和中草药原始标本,就地采集的中草药标本等直观教学的基础上,又增了中草药药性的鉴别.课堂讲授与直观教学相结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授课法,有助於加强学生对药性,药效的理解,能够变抽像为形象,增强感官认识,并可同时拓宽中草药的知识面;其次,有助於在未来的临床用药中,应对各种复杂,繁多的临床证中束手无策,辨证而方药疗效平平仄仄的现象.前人曰:「今之医者唯知定方,其药则惟病家取之肆中,所以真假莫辨,虽有神医不能以假药治真病也.医者不知药而用方,其难也将致实.所以临床用药犹如鱼水之关系.
3.改进教学方法,开展多文化教学课堂讲授是教学的窗口,是人才培养的主陈地,以往教学多以老师满堂灌为主,我认为这种传统的「填鸭灌输式教学方式不能适合现代的教学.应根据中草药的学科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3.1学习辨证用药,重在能力培养.辨证用药是临床用药过程,从辨证审因到选方用药是熟练应用中兽医基础知识转化技能,教学是对这种能力的培养.学习辨证用药的过程是:由功效引出适应证,通过教师讲证析因,落实於药性知识,此即大纲中要以功能联系主治,用法,有机地将几方面内容结合起来,并突出要点的要求.在这一教学过程中,相当多的内容属於基础知识范畴,特别是适应症,对学生来说是未知数,几百种中草药名,上千条适应症,涉及临床多学科,学生要一一熟记每味药物,每个适应症都相应地反映著一种或几种综合作用.这种从功能到适应症周密科学的推理演化决非单纯的对应组合,其中性能特点是关键的纽带,熟记药物功能是重要前提.学习辨证用药,重在能力培养,由功效引出适应证,由证认识药性,这种将功效适应症与药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施教过程实际是从逻辑思维入手,围绕讲授药物的中心,就客观实际临床应用联系主观抽像思维的过程.在这种思维方法的指导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知识系统的能力,起到「明理得法,深入思考的效果,也会使相当多同类性质的内容转化自学内容.从教学目的的方法,效果等多方面来讲,学习并融会贯通「辨证用药是中草药教学的主要方法与任务.3.2认真开展课堂讨论会,采取启发式教学法.课堂讲授作为基本教学方法是必要的,对於中草药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重点药物的功能等作为课堂精讲必须内容,要讲深,讲透,使学生通过课堂教学对这些内容有一个深刻的理解,达到在课堂上即能消化吸收,但是,中草药学教学仅仅采用以教师为主导的课程讲授是不够的.教学过程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教师主导下发挥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教与「学的共同活动过程;就学习过程而言,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自觉性是学好中草药的内因,教师指导是外因,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发挥更好的作用,所以只有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获得好的教学效果,在中草药教学中开展课堂讨论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具体教学的实施中要注重采用启式,以激发学生学习中草药的兴趣和主动性,教师要善於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学生觉得需要解决而自己又难以解决的问题.例如:「麻黄性温为什麼可以用肺热咳嗽十八反,十九畏,[5]现代研究中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不正确的等等.让学生带著问题去学习查找有关资料,认真思考,写出发言提纲,在课堂讨论中积极提出自己的见解,锻炼学生自觉学习,查阅资料及独立思考的能力,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创新思维.这样活跃了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出现互相讨论,积极争辩的气氛,使沉闷的课堂变得有了生机了,教师也通过课堂讨论获得了新知识和新资料,为以后的教学积累了经验.3.3增加趣味,归纳条理,提高理解和记忆.学生接触中草药课的时候,往往感到药物名目众多,形式单调,内容深奥,难以领悟.针对这些问题,对於每种中草药就其外型特点,名称,含义和来源,以古代传说等作趣味性介绍,使学生对中草药的学习产生一定的兴趣,然后逐步引导,进入药物性能,功效,应用等方面的讲解,教师应善於在平时阅读中积累并合理的运用於教学中,对与大量功能相似的药物,不应照本科,而应采用对比的方法,比较,归纳药物功能的异同点,同中求异,从联系与异同的比较中达到对药物掌握的目的;另外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对教材结机体系各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分析记忆,对各章节的药物进行纵向和核向的分类顺序整理或归纳列表,提纲挚领,一目了然.
4.开辟第二课堂,理论联系实际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主要目标,必须注重学生获得知识和掌握的实践技能比较的知识,要开辟第二课堂,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利用好课外时间及课外知识的延伸.
4.1社会实践,田间采药,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课余和节假日时间,组织学生以社会实践的形式到药材分布比较集中的地区,由学生亲自采集,制作中草药标本,一方面更直观地了解和掌握所学中草药的生长环境,外观特徵,药用部位,使学生对中草药的学习增加了感性化的认识,加深了对药物认识的理解与记忆,巩固了课堂讲授的理性知识;另一方面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锻炼了学生的意志,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同时对中草药有了更深刻的感触,增加了学习及未来开发,研究的信心.4.2开设课外兴趣小组,培养实践研究能力.实验课是观察自然现象的运动变化,验证和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一种重要教学形式.实验课可以使学生获得直接的感性知识,加深和扩大知识领域,了解现代研究的进展,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中草药学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培养出合格的中兽医医药人才,就必须增设中草药实验课.科研与教学互相促进,互为补充,有利於学生掌握知识,认识规律.科研是对某个尚未解决的问题,作深入的探索研究,而教学是对药物性能,功能及应用作系统的阐述.因此,教学要求知识面广,科研要求知识较深,他是知识点与面的结合.首先,在教学中可以组织科研兴趣小组,对一些未知的东西进行实验验证,加深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科研思维的方法,其次,教师应积极组织科研题目,这是现代中兽医学教育对教师的更高要求,让同学们共同参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传授知识,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启发学生的智能,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出面向21世纪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中兽医人才.
总之《中兽医学》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改革的内容与教学方法涉及面广,难度大,只有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实现这项艰巨的历史性改革任务.
兽医学论文:科研在中兽医学教学中的作用探析
摘 要:作为高校的两大基本职能――教W与科研,不仅是高校的立校之本,也是教师的立身之本。教学和科研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校和教师能否可持续的良性发展,如何处理科研与教学的关系,是高校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笔者根据近年来教学与科研的经验和体会,探讨了科研在 “中兽医学”教学中的促进作用,旨在发展中兽医科研的过程中,同时提高“中兽医学”教学质量,从而达到科研与教学互相促进,共同发展,最终实现促进中兽医整个学科的进步与发展。
关键词:科研;中兽医学;高校
作为高校的两大基本职能――教学与科研,对于高校教师和学生来讲并不陌生。教学,即普通教育和专业训练的职能;科研,即发现新知识的职能。众所周知,在大学里,教学和科研活动关系密切,两者相伴相生。有关教学与科研关系的研究一直是高等教育理论界专家及学者探讨的热点问题,也是国内外高等教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但是,由于科研可以给大学带来名誉和声望,增强知名度和影响力,且具有易量化、评价和比较的特点,因此大学发展至今,出现了重科研、轻教学的情况。这种情况也是很多国家高等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我国也不例外[1]。目前,虽然上至教育部的文件,下至各个高校的政策,无不认为“教学是高校的中心工作”,但是,在高校的办学实践中“科研中心化、教学边缘化”,“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却比比皆是。
19 世纪初,德国柏林大学的创立者洪堡明确指出,大学要通过科研进行教学,教学与科研是相统一的。从总体上看,教学是培养大量基础人才的重要途径,而科研则是促进高层次人才成长的摇篮,大学综合实力的高低不仅体现在科研成果上,而且体现在本科教学中,教学与科研两者互相促进,互相联系[2]。在中国,科研是教育发展的基础和内在动力。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要求:“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促进科研与教学的互动、与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中国科学院院士钱伟长也曾说过:大学必须拆除教学与科研之间的高墙。教学没有科研做底蕴,就是一种没有观点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3]。
作为高等院校的专职教师,教学与科研是他们必须面对的双重任务。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而围绕教学做科研也是专任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4]。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对于主讲“中兽医学”课程的教师来说,学校的定位即为教学科研型岗位。因此,如何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是摆在每一位中兽医教师面前的共同问题。如何通过将科研成果融入教学,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现将本人一些如何通过加强科研促进“中兽医学”教学的心得体会,在此与同行进行交流。
一、科研有助于丰富教学内容
以教学为中心,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是各高校永恒不变的主题。在本科教学中,中兽医课程都是按照教材授课。由于中兽医具有较强的思辨性,内容抽象、枯燥,加之文字深奥,如果用传统教学方法来进行授课,学生在理解时有一定的困难。而在课程的讲授中,教师把一些先进的科研成果引进课堂则会极大地丰富教学内容,例如:在讲外邪致病中的疫疠时,动物中的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病毒性疾病都属于疫疠的范围,教师可以结合中药在治疗病毒性疾病中所取得的科研成果,为学生进行讲解;另外,在讲解七情致病方面,可以结合科学研究结果,情志的异常变化可以导致体液的异常分泌、神经的异常活动,免疫功能的低下和内分泌的紊乱,进而科学地揭开了情志致病的理论,并引导学生自发查阅相关资料来加深对这一内容的理解,这样就会充实教学内容,拓宽学生视野。
此外,中兽医学的发展还处于相对落后阶段,目前在中国的兽医领域中一直处于从属地位,究其原因,在于中兽医学没有及时地吸收、引进和创新科研成果来充实和发展自己。从历史上看,中兽医学的形成和发展,从古代到近代,一直都在吸收和消化当代近期的研究成果,从而成为具有现代科学特征和民族特色的中兽医科学。而中兽医要想在21世纪再创辉煌,一定要借鉴当今多学科的新技术和新成果,并且能够从中吸收精华,从而发展和充实自己。因此,中兽医教师只有通过一系列的科研活动,站在学科的前沿,不断吸收新知识、创造新成果,并把这些新知识和新成果充实到中兽医教材中去,才能使教学内容具有创新性和超前性。例如,在讲中药时,可以用现代药理知识解释中药中发挥作用的有效成分,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近期科研成果,证明某一个化学成分是如何进入机体内,与哪些受体相结合,如何激活信号传导通路,使机体做出如何应答的。这样,才能使得课堂教学内容更加充实,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并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更加生动。相反,如果中兽医教师缺乏科研背景,只顾埋头翻教材、备讲义,上课就容易出现照本宣科的现象,从而沦为呆板知识传授的教书匠,难以提高教学质量。
二、科研有助于优化教学方法
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理论知识是培养学生从理论上掌握科学知识的重要环节。然而,教学是双向活动的过程,大学教学不仅要致力于传授现代科学理论知识,而且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独立探索科学知识的能力。若是仅仅讲授课本上的有限的知识,难免造成对学生思路的限制,从而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科学研究重视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这些对本科生来讲都是十分欠缺的,这就客观地要求教师要积极主动地从事科研,并且使科研与教学相结合,把学科发展的新技术以及自己的研究成果、研究方法引入到传统的教学中去,从而使学生对课堂知识易于理解和掌握,并能够有效地激励学生独立地去获取和探索知识[5]。比如,在指导学生“槐米中芦丁的提取”实验时,可以采用科研中常用的几种黄酮类化合物提取方法,对槐米中的芦丁进行提取,并与课本上的方法进行比较,讨论不同方法的优缺点,并引导学生查阅芦丁药理作用的相关资料;在讲脉象时,可将抽象、深奥的理论知识,结合现代科研成果证明的不同的脉象具有不同的形态,并利用多媒体技术制成动态图像,来表达脉搏的变化;通过以上方法,将抽象、深奥的基础理论变得直观、形象、易懂,并且能够很好地改善课堂中枯燥无味的学习氛围,充分地调动学生的思维想象力。在讲脏腑辨证时,改变全部由教师讲授的惯例,而是拿出一部分病例,让学生讨论,然后自己进行辨证,而教师在旁边进行指导,并且将近年来在此方面的研究成果贯穿在授课之中,这样不仅能够避免在课堂上出现死气沉沉的现象,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三、科研有助于提高师资水平
国内外实践经验证明,一所大学如果没有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就不可能建立起一支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同样,没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也不可能有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和教学水平。科学研究作为一种整体性的思维活动,能够有效地提高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6]。教师通过科研,可以了解本学科的国内外学术动态与近期成果,了解本学科整体的发展方向和近期趋势,了解本学科当前的研究热点,并且能地认识到自己所讲授课程在整个学科中的地位,能地掌握社会对培养人才的要求。此外,通过科研,教师能够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充实和丰富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把科研中获得的新知识和新成果及时地体现在教学中。例如,笔者通过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藿蜂酮免疫增强剂(EPI)脂质体调控Kupffer细胞活化作用及机制研究”和博士后科学基金“麦冬多糖脂质体调节Kupffer细胞活化及分子机制研究”等项目的研究,在科研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课堂上则把科研经验和科研中取得的研究成果穿插在教学中,从而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并提高课程质量。另外,当代教学水平高,知名度高的中兽医教师,无一不具有很深的学术造诣,并在兽医界取得丰硕的科研成果。因此,科研是提高师资水平的重要途径,有了科研之源,在教学上就能使所讲授的课程更加生动,内容会更加丰富、翔实,会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四、科研有助于提高本科生的培养质量
教师进行科研活动,不仅能够用近期的研究成果丰富和充实课程内容,而且也能够将科研过程中的严谨求实、创新存疑的科学精神带入课程教学,使学生耳濡目染,从而逐渐养成具有科学精神的学习风气。此外,科研也是一种参与性活动,通过组织和引导学生参与教师承担的各类课题,一方面为学生完成自己的毕业论文提供了很好的选题,并提高了学生的科研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参加课题研究,为提高学生之间的团队协作精神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为其今后走向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兽医课题组为例,对于不考研、毕业后想直接工作的学生,我们将横向课题中的一部分作为其毕业论文,学生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参与科研项目。由于横向课题均是与实际应用密切相关,且大部分是受企业委托而进行的研究,因此,学生在参与科研的过程中,能够熟练掌握企业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技术,从而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相结
合,提高了学生的培养质量,也使学生在就业时增加了筹码。而对于想读研,想进一步深造的学生,我们会将纵向课题中的一部分作为其毕业论文,由于纵向课题大多数是以基础研究为主,学生在参与科研的过程中,能够与自己以后的硕士研究方向相结合,进行一定的预研工作。此外,还能够从中熟悉科研活动的过程和规律,培B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一定的科研能力,为他们以后从事更加深入的科研奠定一定的基础。
五、科研有助于推动学科建设
科研与学科建设是高等院校培养人才和创造成果的及时线,两者相辅相成,密切联系[7]。科研是学科建设的载体,没有一定的科研项目作为依托,学科建设便成为无水之源、无本之木。科研是培养人才、梯队建设和取得高水平创新成果的基础和保障。科研成果则是高校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强劲翅膀和动力,是高校实现整体目标的重要保障,学科水平和知名度通过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体现出来。学科建设是高校发展的基础,是高校建设的根本和核心,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离开了学科建设,科研就缺失了基础与平台,其发展则变为海市蜃楼,此外,科学问题的提出与凝练、科学研究的方向与特色,均来源于学科的建设,并直接影响着学校的科研水平与整体的发展情况[8]。
在20世纪90年代,中兽医学的发展还处于相对落后阶段,各农业院校一般只有1―2名中兽医教师,有的甚至没有专门的教师,上“中兽医学”课时,由其他学科教师代替,或是直接取消了该门课程。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兽医科研水平太差。那时的中兽医科研经费在兽医领域基本排在末尾。近年来,随着国家的大力扶持,中兽医取得了长足发展。目前,中兽医获得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数量和经费总数在兽医领域也位于中等偏上水平,此外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农业行业专项等科研项目中也有中兽医领域的专家主持和参与。中兽医人员每年能在多种SCI期刊上发表高水平的研究论文,这既促进了中兽医在国内外的交流,也提高了中兽医的知名度。科研的发展,促进了中兽医学科的发展,使得国内外对中兽医由排斥、否定逐渐变为认可和肯定。例如,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河北农业大学等高校都举办过不同规模的国际兽医针灸培训班,而且至今仍在继续。因此,科研推动了中兽医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六、科研可以改善教学条件
教师所研究的问题,一般是在自然科学领域未解决的难题或是对原有技术和理论做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的问题。在大部分情况下,需要使用先进的仪器设备和试剂,从而需要加强实验室的建设。因此,科学研究的过程同时也是建设实验室和改善实验技术条件的过程。随着科研项目的增多以及科研经费的增加,购置的先进仪器设备等不仅可用于科研本身,在满足科研需求的条件下,还可以应用于教学,补充和改善教学条件。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教育部和学校每年都会下拨给学院一定的科研经费用于实验室建设,目前学院有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荧光显微镜、流式细胞仪、高效液相色谱仪等一大批先进的科研仪器,这些设备向全院师生开放。此外,学校还建有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这些均为学生的实践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既丰富了实践教学,又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科研在补充和改善教学条件方面发挥了较大作用。此外,在为教学提供良好条件的同时,教师在长期的科研过程中所总结积累的各种技术手段和科研方法,不仅可以直接传授给学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可以应用于设计和改进教学实验设备,从而使实践教学操作简单、节省资源且效果明显。
总之,科研与教学是高校两大重要的基本功能与任务,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教学带动科研,科研促进教学,两者缺一不可。而在科研促进中兽医教学方面的工作许多高校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或是发展较为缓慢,目前仍然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因此,我们只有辩证地处理好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才能既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又能紧抓科研,培养出高素质的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共同促进中兽医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
兽医学论文:中职畜牧兽医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策略探讨
摘要:中职院校作为培养畜牧兽医专业人才的主要场所,它所提供的人才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国家畜牧业的发展,因此,教师积极地应对当前畜牧兽医学生存在的缺乏实践能力的问题,着力采取策略在教学中对其实践能力加以培养。本文便是以此为切入点,立足于培养理论与实践能力兼备的高素质的畜牧兽医人才,重点探讨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几点策略。
关键词:中职 畜牧兽医 实践能力 培养 策略
中职院校的畜牧兽医专业从本质上讲是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以及操作性教学专业,丰富的实践能力是不仅是该专业学生就业的必要保障,也是学生灵活运用其所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必然要求。所以,目前畜牧兽医学生所呈现出的普遍性的实践能力缺乏问题,受到了中职教师以及社会相关专业人员地广泛重视,加大实践能力培养力度已经刻不容缓。
一、合理安排教学课程体系
1、深入把握专业特点
畜牧兽医专业教育侧重于为畜牧业的发展培养具有深厚实践经验、熟练操作能力的一线型应用人才,其教学的核心在于技能培养、理论知识应用、职业需求应对。所以,中职畜牧兽医专业教师必须牢牢把握这一特点,以行业需求、市场导向、职业要求为指引,合理设定专业教学目标与人才培养计划,以理论和实践优化结合为基点对当前的课程体系进行多方位科学地变革。
2、科学安排教学任务
教师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时,还需要进一步对教学任务进行精细地划分以及整合,重点体现实践能力培养在教学中的地位,比如,可以增加《动物疾病综合防治技术》、《专业综合实训与毕业实习》等课程。同时,教师还要通过穿插开展知识理论与实践操作的教育,致力于推动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地交叉实施,比如,教师可以将《饲料学》理论课程安排在饲料加工基地,引导学生自主地开展饲料分析与动物营养搭配操作训练。
二、完善职业资格认证考试
中职教师要保障教学课程体系的改革与教学任务的安排实现与专业特点地有效应对,推动实践性人才培养目标地达成,还可以采用具有强制性作用的职业资格认证测试这一手段,引导学生主动加强对于实践能力地培养。
具体来讲,教师在安排相关的职业资格认证测试科目时,应当体现出技术性、操作性、实践性、精细化,比如,设立家畜饲养与繁殖、动物疫病检验与防治、兽医化验、饲料检验与营养搭配等独立性较强的测试项目,而且,这些测试项目中题目的设计,应当偏向于情景化、开放性、综合性。
同时,教师还可以将测试时间设计为学生学习的各个阶段,测试场所设定为畜牧业各相关工厂中,通过分次评分、成绩综合、取平均分等形式,对学生日常实践操作与获得的成绩进行考核,然后评价其是否获得相应职业资格,以便于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寻求实践机会参与职业实践。
三、开展工学结合专业教学
中职学生进行实践能力培养,有赖于良好实践的平台作为支持,所以,中职院校还要努力加强对于实践场地的建设,或者与相关的畜牧业工作部门签订定向实习协议或就业协议,组织开展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专业教学,以缩短学生寻找实践场地的时间,尽量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同时,学校还可以借助于网络开办由畜牧工厂、工作人员、学校、专业教授、教师、学生共同组成的技术服务平台,以及时解答学生实践中的疑惑,帮助他们实现实践能力地提升。
结语:
畜牧兽医人才在当前畜牧行业市场日益完善的环境中,成为社会的又一焦点需求人才,中职院校作为培养该专业人才的教育场所,必须遵循该专业的实践性特点,努力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工作的践行力度。
兽医学论文:中兽医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思路
【摘 要】中兽医学是我国传统的文化瑰宝,作为动物医学专业的主干课程,由于其内容繁杂、理论抽象,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严重影响教学效果。本文主要总结了中兽医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并结合实际教学情况提出了改善中兽医学教学效果的方法和手段。
【关键词】中兽医学;教学;改革
中兽医学是起源于中国古代,经过数千年发展而形成的,具有独特理论体系和丰富诊疗手段,是中国历代劳动人民同动物疾病进行斗争的经验总结[1]。千百年来,中兽医学为保障我国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动物医学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中兽医学不仅对于发扬祖国传统医学文化,建立中西医结合的现代医学理念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也是现代兽医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兽医工作者防控动物疾病的一种有效手段[2-3]。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中兽医学存在着理论抽象、内容繁杂、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等突出问题,严重限制了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和实践应用,如何提高和改进中兽医学课程教学效果,一直是困扰广大中兽医学教育工作者的核心问题。
1 中兽医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教育观念落后
一直以来,“应试教育”的观念在中兽医学课程的讲授和学习过程中根深蒂固,授课过程普遍重理论轻实践,只重视书本知识的讲授,而忽略了实践技能的培养;学生学习也只注重课堂讲授的内容,为了应付考试,而脱离了临床的应用与实践,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创新和兴趣的培养。
1.2 教学内容繁杂、抽象
中兽医学内容繁多,主要包括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辨证论治为主的基础理论,以及病因、四诊、防治法则、中药、方剂等多个内容。且其中诸如阴阳五行等内容语言晦涩、抽象难懂,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理解与认知。而同时由于近年来课程学时数的不断缩减,现有的课时亦不能满足对全部教学内容的讲授工作。如何精炼教学内容,授课语言通俗易懂,是摆在中兽医学课程教师面前的一个主要问题。
1.3 教学方法落后
目前,中兽医学的教学虽普遍采用多媒体教学,但限于该课程的特殊性质,课程相关的直观教学资料相对较少,如标本、照片、录像、动画、模型等,多数课件的制作仍以文字为主,相关知识与理论的阐述仍停留在文字描述阶段,缺少直观教学资料,极大地影响了授课效果,并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教学。另外,课堂讲授也多以老师灌输、学生听讲记录为主,课堂氛围死板,学生普遍学习积极性不高。
2 中兽医学教学改革的思路
2.1 更新教育观念
为了满足现代兽医人才的需求,充分体现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综合型兽医人才培养目标,在中兽医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基本理论知识的讲解,同时结合对学生实践技能、科研能力、创新思维的培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培养,改善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差的现状。力求使学生在了解一定的中兽医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相关专业知识,掌握中兽医传统的疾病诊疗方法和基本技能,能够在以后的实践生产中运用中兽医相关知识诊断和治疗一些常见的畜禽疾病。
2.2 优化教学内容
2.2.1 删繁就简,精炼教学内容
在目前各门课程学时数普遍缩减的大环境下,仍旧一味的强调增加课程学时是不现实的。为了缓解教学内容过多与学时不足之间的矛盾,精简教学内容,合理取舍是解决途径。首先紧紧围绕中兽医学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两个基本特点,着重讲解最基础的理论知识,如阴阳五行、脏腑学说等,尤其是脏腑学说,让同学从中医角度了解和认识五脏六腑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着重讲解病因学说、辨证方法、中药及方剂的基本功能和临床应用等,让学生理解如何从中兽医学角度去诊断临床常见畜禽疾病,并合理选择用药。而对内容抽象,难于理解的经络学说、中药的主要有效成分和作用机理做适当的简要介绍,同时可适当让同学了解一些兽用中药对畜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的影响。
2.2.2 重点突出,强调现代研究成果
由于中兽医学的知识内容主要是古代劳动人民长期诊断和治疗畜禽疾病的经验总结,而缺少现代科学的验证,这也是近年来中医学饱受诟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讲课的过程中,对于经过现代科学验证的一些理论知识要重点强调,比如中药十八反的内容中,哪些是现代研究证实的,哪些又是经过实验研究后证明是古人对药物功能的误读?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兽医学的现代研究进展情况,另一方面又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改进教学方法
2.3.1 对比式教学法的应用
对比式教学法主要指与西兽医学对比教学法。中兽医学作为我国传统的兽医学,与西兽医学相比虽然在产生和形成的历史背景和地理条件均有所差异,在方法论上也有很大区别,但在个别理论知识方面还是存在相似之处。由于中兽医学课程普遍被安排在高年级讲授,对学生而言西兽医学的理论和观点已经先入为主,此时能找到中兽医学和西兽医学理论相似的切入点,对比教学,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在讲授心的功能时,中医认为心主血脉,可以推动血液在脉道内正常运行,以营养全身。而西兽医学认为心的主要功能是泵血,把血液通过血管输送到全身,为各个组织器官提供营养和氧。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心功能的理解和认知,加强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
2.3.2 启发式教学法的应用
“兴趣是好的老师”,充分发挥启发式教学法的优势,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学生是授课工作的主体,作为任课教师,如何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尤为重要,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比如在讲授经络学说内容时,根据学生普遍爱好武侠小说和电影的特点,可以在上课过程中先让学生探讨一下关于经络腧穴的基本认识,比如奇经八脉中的任、督二脉等,然后再从中医角度讲述其具体功能,让学生结合小说中的内容体会任督二脉的具体作用。学生对此普遍反应较好,学习兴趣浓厚,课堂氛围也比较活跃,使授课效果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总之,中兽医学课程内容多,范围广,难于理解,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压力均比较大,想在有限的学时内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必须采取相应的改革措施。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勇于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中兽医学的教学现状一定会得到积极地改善。
兽医学论文:高职基础兽医学教学团队建设的探讨
摘要:教学团队建设是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推动教学改革的重要保障。依据高职教育教学理念,本文论述了基础兽医学教学团队人才梯队建设、专业和课程建设、教学资源建设和科研创新等建设规划,并对培育团队精神,构建高水平的“双师型”队伍和加强校企合作等建设实践作了深入探讨。
关键词:高职教育;教学团队;建设规划
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实现人才培养目标需要有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专业教师队伍。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是提高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需要。
一、教学团队建设意义
高职院校基础兽医学课程包括家畜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兽医生理学、兽医病理学、兽医药理学和兽医微生物学等课程,是动物医学、动物科学等相关专业的基础课,与畜牧兽医专业课程有密切的联系,只有牢固掌握专业基础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才能合理地饲养、繁殖、改良家畜和防治家畜疫病。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基础兽医学教学团队,对促进课程体系的优化,开展教学研究和改革实践,开发教育教学资源,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教学能力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团队建设规划
基础兽医学教学团队的整体建设目标是立足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设以先进的教育思想理念为指导,以教学工作为主线,以专业、课程和基地建设等为重点,开展教学研究和建设的核心队伍。具体建设规划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即人才梯队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资源建设、科研和教研活动等。
1.人才梯队建设。教学团队的人才梯队建设以团队带头人为核心,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强化教师教学能力与实践技能的培养,扩大兼职教师参与教学工作的范围和力度。建设职称和知识结构合理,年龄结构形成梯度,老、中、青结合,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的高质量教师队伍。基础兽医学教学团队现有专职教师9人,校外兼职教师1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3人,讲师4人,高级兽医师1人。到2016年,基础兽医学教学团队要求专职教师中拥有博士学位的达到50%,副高以上职称的比例达到60%,外聘兼职教师增加到6人,专职教师双师素质比率达到。学校教学工作的主体是教师,加强教学团队教师的培养,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是人才梯队建设的关键。通过老教师的传、帮、带,指导青年教师的教学、实践和科研工作。为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实行公开课制度、开展教学能力竞赛、品质课评价、多媒体课件制作等活动。教学团队建立和完善教师听课制度、青年骨干教师和教学科研新秀培养和考核制度,制定教师综合素质培养具体要求。为提升教学团队中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学历,采取鼓励措施,督促他们到“211”国家重点农业高等院校攻读学位、进修学习。定期参加国内学术会议,学习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
2.专业建设。教学团队所服务的专业(群)建设坚持与服务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相结合,密切与行业和企业的联系,紧跟畜牧及兽医类相关产业发展的动态要求和发展前沿,把握行业发展对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确定专业发展方向。不断改革和调整专业培养方案,以主要就业岗位确定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满足社会、企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3.课程建设。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高职院校必须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克服按学科设计课程体系的惯性,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认真实践畜牧兽医类专业教学改革,从课程教学质量入手,在教学基本要求、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条件等方面下功夫,进行课程的改革和建设。合理设计教学评价项目与考核方法,如技术应用课程考试采用理论与实践技能相结合的复式考试法;实训考核采用笔试、口试、现场操作相结合;顶岗实习考核要全程评价,填写生产实习考核表;毕业考核进行毕业设计及论文答辩或综合考试。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4.教学资源建设。教师与行业、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参与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结合动物生产和兽医疫病防治技术岗位技能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教材建设规划工作。编写符合现代兽医发展要求、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科学实用的高等职业教育畜牧兽医类规划教材,满足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以精品课程为基础建设公开课程网站和专业教学资源库网站,着重加强专业群和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建设。重视品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与相关专业网站合作,多方位互补,促进品质教学资源的共享。
5.教研和科研活动。教学团队教师围绕专业及其服务领域,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的研究。团队成员要积极申请厅级和省级科研项目,每年发表1~2篇教研和科研论文。积极进行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促进成果的推广和转化,以此扩大专业教师的社会和行业影响力,逐步形成团队的科研优势。
三、教学团队建设实践
教学团队建设加强教师之间的团结协作,促进教学经验交流和教学研讨。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强调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并重,引导教师为企业服务,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整体水平。加强校企合作,拓展校外实训、实习空间,工学结合,创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1.培育团队协作精神。学校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课程建设的设计,教学的组织实施等都需要教师的团体合作,充分发挥各成员的专业技术优势,教师之间加强沟通和理解,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形成向心力和凝聚力,才能有助于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改善。在教学、科研、专业建设等方面,注重成员之间的知识技能的优化组合,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实现知识交流与共享,相互团结协作,才能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通过团队成员共同工作,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树立专业发展的思想,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法,使团队成员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等方面不断得到发展,从而形成具备专业水平高,创新能力强,掌握现代教育理念和教学技能的教师队伍,以完成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培养的任务。
2.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建设要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教学团队必须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丰富的实践技能和执教能力。因此,专业教师应有企业工作的经历,安排教师到相关企业顶岗实践,不断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具备“双师型”素质。河南牧业经济学院为促进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要求青年教师每年假期到企业熟悉岗位实践,开展实践教学,指导学生实习,强化专业教师的实践技能,并且在职称评定时将到企业实践锻炼半年的经历,作为必备条件。支持教师利用实训基地的技术条件,参与企业课题的研究,积极为企业开展科技服务或产品技术开发,依此提升其实践应用能力。鼓励教师参加相应的职业资格考核并获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提高教学质量。
3.加强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教学团队建设的综合成效的一个主要方面是通过校企合作实现的。学校和企业是产、学结合运行系统的主体,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设计、技术与产业开发、教学质量评估等方面都需要进行不同层次和深度的合作。学校可聘请企业人员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依据职业岗位群和技术领域需要开设专业。企业与学校共同进行课程开发,建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课程体系,突出教学内容的灵活性和职业功能性。学校根据学生的就业岗位,可在企业内建立“场中校”,使学生深入生产一线,接触实践,指派专任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指导,有利于学生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的提高。企业根据岗位需求,可在学校设置“订单班”,企业每年投入一定经费,设立企业奖学金,根据学校实习安排,批量接受学生专业实习;教师为合作企业开展各种类型的培训,开展科研活动,申报科研课题,校企合作开发教材、网络视频同步教学系统等教学资源;校企双方联合开展企业冠名的专业技能竞赛活动,使学生能较快地适应就业环境,促进学生的就业。
教学团队建设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团队建设规划,建立行之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团队带头人应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先进的教育理念,创新意识强,教学经验丰富,能及时跟踪产业发展趋势,把握教学改革方向。团队成员要积极进行教学研讨,开发教学资源,促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开展应用技术研究和加强新技术学习,提高教学水平。教学团队内建立科学、有效、公平、公正的考评指标体系和奖励方式,充分发挥团队成员的凝聚力与创造力。学校应加大对教学团队的投入力度,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完善运行机制,保障团队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简介:程会昌(1954-),男,河南鄢陵人,教授,本科,主要从事动物解剖学和生理学教学及研究工作。
兽医学论文:中兽医学教学中的隐性知识与教学改革
摘要 分析了中兽医学教学中的隐性知识,提出了在教学过程中将其转化为具体内容的途径及方法,以期为中兽医学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 中兽医学;隐性知识;教学改革
中兽医学是我国传统的兽医技术,有着数千年的历史,由于受到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隐性知识。笔者从中兽医学的特点出发,结合近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就如何认识中兽医学的隐性知识及如何将其转变为具体内容的途径进行探讨。
1 中兽医学教学中的隐性知识
在中兽医学教学中,既存在着大量有关具体内容的隐性知识,又存在着有关教师教授和学生学习行为的隐性知识。认识和理解教学中的隐性知识是整个中兽医学教学目标得以真正实现的一个必要前提,是教师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进行中兽医学教学改革、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条件。
1.1 有关中兽医学教学内容的隐性知识
中兽医学教学内容的隐性知识,主要是由中兽医学理论知识的隐性知识所决定的。中兽医学是从宏观角度去研究畜体内在的动态联系和辨证规律,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中兽医学的基本特点,这决定了中兽医学在很多概念及内容上不同于西兽医学。这些概念及内容对于主要接受自然科学教育的学生,就形成了学习中的隐性知识。如“证”不同于“症”,它不只是对疾病症状的描述,而是疾病病因、病理、临床症状和诊断的综合概括,同时还提出了治疗方向,因此“对证治疗”也不同于“对症治疗”、“辨病治疗”;又如脏腑,除了指解剖学上的实质脏器外,更重要的是对其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概括,不仅仅是现代解剖学中内脏的概念,中兽医所涉及的肾还应包括“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功能。
还有一些隐性知识则不能或很难以用语言、文字或符号来表示。比如经络能运行气血、沟通上下表里,像网络一样遍布全身,但既不是血管也不是神经,看不见、摸不着、挖不出;阴阳是对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隐性概括,而不代表任何具体的事物;五行以五为基数来解释万物的生克制化关系;气是具有功能活动的精微物质,在生命活动中表现出多种功能,这些功能也无法直接展现在学生思维中。
1.2 有关教师教授的隐性知识
在中兽医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都有这样的体会,很多知识对其本身而言,都很好理解和掌握,而学生却没有足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兴趣。教师如果坚持那种满堂灌和一堂言的习惯,往往使内容过于隐性,学生总是受隐性知识的影响,不易想象和理解,接受就更加困难。如:一味地只从文字或语言上去描述阴阳的内容、五行的生克制化关系,而缺乏图形的形象说明和仿真模拟,往往容易造成学生思维障碍,使中兽医学变得枯燥而乏味,缺乏实用性。
2 中兽医学教学改革的基本途径
2.1 调整教学次序,注重前后贯通
中兽医学的内容包括理、法、方、药四大部分。笔者认为,中兽医学的教学虽然要给学生传授具体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无可非厚,但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思维方式和治学能力的培养[1],因此中兽医学的教学应按先基础理论(理),后辨证论治(法),再到方药,后到疾病防治的次序,学生更易于接受。
首先,专业的技能是建立在基础理论上的,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强化基础理论知识,只有较好地掌握基础理论之后,对辨证论治的学习才不会难以理解。其次,对辨证和方药来说,应确立“方从法立,以法统方”的思想。中兽医治病,是以辨证为前提,再立法、拟方、选药,若倒行逆施,则使病情加重甚至造成畜禽死亡,且中兽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会因时、因地、因畜而不同,治疗的用药,亦贵在因时、因地、因畜不同,活泼斟情。
同时还应注意,中兽医学的“理、法、方、药”是一环紧连一环的,讲解时不仅要分节分段讲解,而且要前后呼应,互相连贯,这样可以使学生加深理解。如在讲解脾胃生理功能特点时,还应该和脾胃病理的辨证、立法、用药治疗联系起来。以胃为例:基本功能之一:胃主和降,胃气以下行为顺;病理上:胃气不降,则出现少食,胃脘胀满或疼痛等;胃气上逆则嗳气频频,呕吐等;治法上:或消胀除满,或降逆止呕;用药:多用和胃、降胃气的药物,如陈皮、莱菔子等。这种教学方法能使所学内容融会贯通,既清楚又方便记忆,在笔者的教学过程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2 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变枯燥为活泼
中兽医学是兽医专业的必修课,基于其理论的隐性性,如果教师讲课时,语言枯燥乏味,缺乏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就很难调动学生的听课兴趣,影响其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2.2.1 制作课件,变隐性为生动。多媒体有着生动有趣、形象、直观的优点,能把中兽医的隐性理论形象地表达出来[2]。如,五行学说的哲学思想,运用到中兽医上可以概括动物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水液代谢的输布、排泄,由于五行中又存在着生克制化关系,单纯的文字书写和讲解就隐性乏味,达不到教学目的。但通过多媒体放映,将大地、山川、河流、兵器、水火的形象按相生、相克规律有机组合,制作成课件,再配上声音和动画效果,使隐性理论变得形象直观,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2.2 比较西兽医学知识,加深理解。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目前,在高职高专教育中,中兽医学课程一般均在高年级中开设,这时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西兽医学知识,即西兽医学知识成了学生头脑中的固有知识。这些固有的知识常会与中兽医学理论混淆,甚至产生矛盾。如,“心主神”,心是一切精神活动的主宰,脏腑必须在心的统一指挥下,才能进行统一协调的正常生命活动,但根据现代生理学知识,精神意识是大脑的功能,与心无关。此时就要求学生抛开西兽医学单纯的概念,以一种新的思维来接受中兽医理论。但要注意,结合西兽医学理论教学,不是去追求两者的矛盾,而是在矛盾中寻求共同点,走中西兽医结合之路,使中兽医学所隐藏的知识显现出来,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来掌握。如,将“肾主骨”联系到“肾脏参与维生素D”的活化过程,由此可以使学生理解“肾主骨”的深刻含义。
兽医学论文:预防兽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的思考
预防兽医学是研究动物传染性疾病及侵袭性疾病的病原特性、致病机理、疾病流行规律、诊断以及预防、控制的原理及技术的科学。本学科主要由兽医微生物学、兽医免疫学、兽医传染病学、兽医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学等多个相关二级学科组合而成,研究范围涉及各种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及其感染对象,深入群体、个体、细胞及分子水平,是兽医学一级学科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的体现。该学科不仅事关动物保健,还直接服务于公共卫生、食品安全、动物检疫、生物制品、兽医卫生行政及环境保护等领域。
1 预防兽医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的把握
预防兽医学研究生由于对本学科研究领域的基础理论和技术研究及应用认识不充分,他们的研究很大一部分重复国内外近期研究,表现为对国内国际近期研究进展的跟踪性研究很多,①因此预防兽医学研究生研究内容过分集中和单一,很难有创新和突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管理专家们指出:今后预防兽医学研究选题应把预防兽医领域经典的病毒学、细菌学、免疫学和病理学等基础理论同动物实验技术和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结合,才能进一步扩展该领域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才能最终把病原落实到易感宿主动物,把病原和构成病的易感宿主动物体结合起来,这样才能阐明病原的致病机理,在弄清病原致病机理的基础上,才能研究和开发有效的防制产品,制定恰当的防制措施,减少动物传染病所带来的损失。
预防兽医学研究选题还应立足于当前我国畜牧生产的需求,在今后一段时期内,重视研究畜(禽)群中宿主动物的易感性、病原对不同易感宿主的感染规律,研究病原生态学,阐明病原与宿主的相互作用机制,不同病原在畜(禽)群中的共同存在以及不同病原间的相互作用,在这些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病原的变异及重组等对其毒力和致病性的影响等,②这样不仅能把新技术更好地加以运用,同时也能解决我国畜牧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预防兽医学问题。预防兽医学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应结合国家科技管理政策导向和我国畜牧业生产的实际需求,在研究大方向确定的前提下,合理定位细致的研究方向,开展创新性研究。
2 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应作为预防兽医学研究生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自20世纪以来,生命科学领域的每一点进步都离不开分子生物学理论和技术的进步,分子生物学在预防兽医学的病原学、免疫学和疫病预防与控制学研究等方面都也起着重要的作用。预防兽医学分子生物学形成和发展以及与预防兽医学其它学科如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等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过程,在整个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历史中扮演重要的角色。预防兽医学分子生物学技术是分子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形成和发展对其它学科特别是分子生物学本身也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为预防兽医学在分子水平阐明疾病病原的生物特征、发病规律、致病机理以及采取有效手段进行预防和控制疾病提供了理论和方法。③因此,作为预防兽医学的研究生,广泛学习分子生物学理论与技术,对提高其研究水平和拓宽其研究领域具有重要作用。在预防兽医学研究生课程设置中,应开设分子生物学理论与技术作为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同时应将其与其他课程密切联系起来。
3 教师在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教师,不单单是研究生的导师,它还包括了不直接承担指导研究生研究任务只从事研究生课程教学的教师。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提高离不开教学和指导,教师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是责任,国内外研究生教育的共同做法是导师作为主导指导研究生在其他教师的课堂或实践教学下,完成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在导师指导下独立选题或完成导师承担的课题,不管是独立自主选题还是完成导师的研究课题,都需要研究生以课题为载体,完成课题的理论或实验研究,发表相应的研究论文。
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虽然是一个非常复杂而且漫长的过程,但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和培养下,以研究生本人在长期学习和训练中掌握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基础,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是可以获得和不断提高的。从总体上讲,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还存在诸多问题,如课程教学令人堪忧、导师指导不尽人意、学生素质下降和学位论文质量控制不严等,严重影响了教师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国家教育资源的紧缺、教育政策和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等的不利影响,研究生教育从精品化向大众化方向发展,学生素质难免良莠不齐,再加上学校对教师和研究生的管理的松懈,教师和研究生都没有充分重视自己的职责,教师没有严把教学质量关和研究生论文质量,学生停留于应付论文,甚至出现大量的论文抄袭现象等,同时研究生和教师的自身素质亟待提高。与国内教师比较,国外教师在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方面的做法值得提倡,他们在研究生生源上严格把关,研究生入学后,在课程教学和导师指导上充分发挥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作用,并通过不断探索和完善导师指导方式,促进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④在预防兽医学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要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兽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不断加强对预防兽医学研究生动手能力和接触生产实践环节的培养,在实践中积累大量的一手研究材料,从实践中来,再回到实践中去。
4 实验室是预防兽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必要的硬件支撑
随着规模化养殖的发展,疫病的群防群治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对经济动物来说,预防兽医学对经济动物养殖业的发展更是起着保驾护航的作用。兽医学实验室特别是预防兽医学实验室是动物疫病防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院校培养兽医人才的重要基地,同时也是从事兽医科学研究和培养研究人才的基础。⑤加强预防兽医学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是实现“预防为主”动物疫病防控方针的基础。预防兽医学实验室应合理规划布局,将实验室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域,比如准备室、病毒室、细菌室、血清学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细胞培养室以及学生教室等功能间。只有实验室功能分区恰当,合理布局,按标准配置实验仪器,这样才能为预防兽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提供必要的硬件支持。
综述所述,通过对预防兽医学专业研究方向、课程设置中分子生物学技术在预防兽医学研究中的作用、教师在培养研究生中的作用和预防兽医学实验室建设等软、硬件方面进行的分析,阐明了这些因素对预防兽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影响和其重要作用,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适应能力的专业型预防兽医研究人才提出如下建议:把握预防兽医学研究生培养方向,并为研究生研究课题的完成提供良好的实验条件,导师作为主导,充分发挥其在培养研究生过程中的指导和引领作用。这样才能不断提高预防兽医学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兽医学论文:改进实验示教对临床兽医学学科课程教学效果影响初探
[摘要] 临床兽医学学科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求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的条件下,锻炼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并自主学习认知的能力,已达到动物医学专业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课程体系存在以教师为主导,课堂讲授比较枯燥等现象,为了提高学生的质量,要求不断创新课堂教学和试验教学的方法。在信息发达时代,做到知识信息的及时更新,试验方法紧密结合动物医学临床实践。我们改进传统实验教学法,树立新理念和探讨新模式,与课堂内容形成互动,让学生参与自主学习、自主试验设计的综合实验,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适应未来学习型社会。
[关键词] 临床兽医学 教学实验改革 自主学习
临床兽医学学科在高等农林教育动物医学专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动物内科学、动物外科学及兽医产科学等课程是专业必修课。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对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紧密结合临床实践中动物的疾病治疗展开教学和研究。但随着一些新的疾病的出现,课本内容还没有收录,需要在教学中随时补充;另一方面,传统的课堂教学和临床实验分离教学,造成学生理解困难。如何让学生对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学好试验,提高自身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对传统教学方法需要进行一定的改革。培养学生主动的思维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探求寻找疾病的临床表现、发病机理和治疗方法,改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为此,在实验示教工作中,笔者从4个方面进行了探索性尝试。
一、改进课堂教学内容,强化学生思维能力
要进行临床兽医学学科课程的教学实验,首先,教师要认识课程的基本要求,需要掌握的基本理论难点和实验重点。因为是专业课,需要学生对学过知识的融会贯通,还要在具体的疾病机理中运用学习的知识去阐述剖析,彻底对某种病例有清楚的认识,从而在处理及治疗中有“方”可依。还要对疾病进行鉴别诊断,区别不同的发病机理和临床表现,这些需要在课堂上得到巩固提高。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师要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多媒体课堂教学中,尽量采用图片等直观的方法进行讲课。能用图表的就尽量用图表表示,每一堂课结束前对所学内容进行几分钟的归纳总结。新课开始讲授前,采用课堂提问的形式,对上一节课的内容先进行一个摸底,然后就是查漏补缺,对提问中学生没有掌握的知识点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悉心讲授。可以列举几个近似的疾病,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回答,加以辨别,教师辅助性地提示和完善。只要学生能把在课堂上学的知识充分掌握了,并在实验中加以锻炼就能达到教学效果。
二、自编实验教学指导纲要
临床兽医学科的教材不断更新,但实验指导书大部分内容陈旧,更新速度慢,实验一般为单独设置,减少了学习内容的综合应用。我国资源广泛,但分布各不相同,特别是各地区农林院校要结合自身地区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要求不同,即侧重点不同,在这一观念的指导下,本学科组广泛收集相关教材、教学实验指导书和专业期刊等,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补充实验中近期的技术应用、科研动态,在生活实践中多发的疾病的临床特征和诊治方法,编写适合我校学生使用的实验指导手册(报告),对重点实验仍然重视,这样也不失性。
在实验指导的编写中,注重综合性实验的设计,结合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加强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将以前的实验合并或删减,实验动物对象的重点偏于猪、牛和小动物,压缩特种动物的临床实验,这也为学生的就业导向和地区农牧业服务提供支撑。
三、改进实验示教,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以往的实验课往往是老师在讲坛上先示教一遍,然后让学生自己按照示范进行相关的实验步骤,得到的结果具有预见性,操作过程也较固定死板。实验考核也过于单一化,考查实验报告,对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培养不够重视,这经常会出现对实验考核的过程化。在实践中发现,也许老师上课没有提到过的内容,但生活中需要,这时如何正确引导和鼓励学生自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是我们每一个教师的职责。
采用了分段式实验教学,就是实验分阶段地进行。首先,对实验目的进行讨论,大家各抒己见,制定实验方案,得到的技术流程路线。然后,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再指导,因为学生未接触过新的实验内容,在初步思路的指导下开展,这样出现错误后分析这些易犯错误的原因,对以后的实践工作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只有不断发现问题,才能不停地思考问题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来。这样,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在实验分组中设计内容相同的比较实验结果,设计内容不同的比较实验路线,综合判定学生对实验技能的掌握熟练程度。
四、实验考核多元化,注重后期培养
改进考核方法,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考核包括平时操作技能考核、常见疾病的诊断治疗程序、课后动物医院实习报告等,占总成绩的30%。如何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生活中,必须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可以布置一个跟现代动物医学密切相关的课题多角度展开讨论,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其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关注身边的人和事,能用更和前瞻的眼光看世界。希望学生把基础知识牢固地掌握好,为今后的临床实习及工作打下一个扎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