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课改论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小学美术课改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小学美术课改论文

小学美术课改论文:如何在新课改形势下上好小学美术课

新课改背景下,美术教育已经作为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被纳入到学校教育轨道之中,以便良好的教育和培养学生,提高学生的美术知识、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而通过对国内小学美术课教学实际情况的了解,或因教师传统观念影响、或因教学条件限制等,导致美术课教学效果不佳。对此,本文笔者将在下文以新课改为背景,探究上好美术课的措施,希望可以使小学生在美术课教学中收获多多。

一、专研教材,把握知识要点

相对来说,美术学科与语文、数学等学科不同,没有严谨的知识体系、没有紧密的上课密度,但其知识点不容易把握,这就需要教师合理的把握“度”,良好的教授和培养学生美术知识与技巧,否则难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基于此,在新课改形势下,要想上好美术课,需要教师在教学准备阶段,认真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目标,把握知识要点。也就是教师注意深入了解学生,如年龄、生理、心理等方面的特点,明确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注意力持久性等方面,进而合理的设置教学目标,结合教材,把握知识点。例如某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春天的色彩》美术课的过程中,因知道学生好奇心较强,且对大自然充满兴趣,因此教师设置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用手中的画笔表现出春天美丽色彩,在此基础上,教师结合教材,确定让学生了解春天、相关作品欣赏很是重要,所以教师将学生带到学校小公园中,让学生感受春天,观察蓝天、白云、绿树、小路等,从热加深学生对春天的认识,激发学生的绘画兴趣,之后将学生带回课堂,组织学生进行关于春天的绘画作品的欣赏,让学生了解“春天的美”绘画方式,鼓励学生进行“春天的美”的绘画,学生能够很自然的进行美术创作。

二、选用适合的学习方式

新课改形势下上好美术课,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选择适合的学习方式来引导学生正确学习美术知识与技巧。从新课改角度来看,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的作用重在组织、指导及适时参与,以便调动学生参与,鼓励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学习。而要想在美术教学中,良好的调动、鼓励、引导学生,教师好教授学生不规则的绘画形式、绘画风格,让学生可以自行的学习、琢磨、探索、试验绘画方式、绘画步骤、绘画手法等,总结经验,收获知识,增强绘画技巧、美能力等。基于此,教师应当根据教学需要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合作式、开放式、探究式等学习方式,选择最为适合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轻松、愉悦、自然的学习美术知识,最终收获知识、技巧、能力的同时,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因美术学科本身就不是一门“严肃”的学科,教师在美术课堂上过于严肃、刻板,那么将会大大削减学生的美术兴趣,致使学生难以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为了避免此种情况的发生,在新课改背景下开展小学美术课教学,应当注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情境,可以营造轻松的、自然的、愉悦的氛围,将学生带入到情境之中,调动学生良好的情绪,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学习。当然,要想使创设情境发挥作用,则需要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注意了解学生的年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方面,结合教材,创设贴近学生的教学情境,如此可以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兴趣趋势下参与美术知识学习、思考及探索,以此来强化学生的美术知识、审美能力、审美素养。

四、鼓励艺术表现,激发艺术创造

美术作品的美具有多样性,需要从不同的视角去欣赏和评判。基于此,美术教师在教授学生美术课程的过程中,应当注意运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作品,激发学生的潜能,如若教师设置条条框框来限制学生,将会使学生思维固化,难以创作出有活力、有个性的美术作品。基于此,在新课改形势下,要想良好的开展美术课程教学,教师应当注意多鼓励学生,尤其是在评判学生美术作品时,应尽量放大学生作品中的闪光点,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创造美、表现美的欲望,那么学生将更加大胆的运用色彩或想象来进行美术作品创作,这对于激发学生艺术创作非常有帮助。

在当前我国多地小学美术课教学难以满足新课改要求的情况下,笔者建议美术教师专研教材,把握知识要点、选用适合的学习方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鼓励艺术表现,激发艺术创造,如此可以上好美术课,使得学生不仅收获知识,还能强化自身的审美能力、审美素养。

(作者单位:新疆石河子市第五中学)

小学美术课改论文:浅谈民间刺绣文化艺术资源在小学美术课改中的实践运用

美术新课程标准指出:“教材应考虑不同地区学生的基础、地方资源和文化特色,应具有多元选择性以适应不同地区的老师和学生的需要。”刺绣,是我们中华民族古老的民间传统艺术。千百年来,民间刺绣珍品丰富和美化着人们的生活,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把刺绣引进教学,可充分体现民族特点,发扬民族传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刺绣这一艺术形式,有“工”有“艺”,有“艺”有“术”,其工艺过程对人的认知能力、手脑之间的密切配合以及意志与性格的形成都有着一定的影响,比较适合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和艺术兴趣的培养。下面笔者将谈一些具体做法,与大家一起探讨商榷。

一、欣赏激趣:升华情感,营造共鸣

兴趣是学生学习和活动的动力源泉,是学生创造的强大动力。为此,笔者选择少年儿童能接受的,能产生兴趣的刺绣作品,给学生欣赏、讲解,通过作品生动的形象、丰富的造型和绚丽多彩的颜色来感染学生,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和审美能力。

民间刺绣素来配色大胆,花纹多含吉祥寓意,各种艳丽多彩的形象在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同时,也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了美感。小学生喜欢绣有花草树木、动物等各种形象图案的手帕和衣裙。以实际课堂为例,上课伊始,教师先出示一些的民间刺绣作品实物分别给学生欣赏,让他们和的民间刺绣作品零距离接触,去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自己最直观的感受。民间刺绣中艳丽的色彩往往给他们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此时教师再配合多媒体视频,展示我国著名的四大刺绣之一“沈绣”的一些代表作品,以及民间大师进行现场刺绣的视频。针线在大师们的手中不断地变化着,在穿针引线之间,一幅幅精美绝伦的国画山水作品展现在学生们的面前,看得他们如痴如醉,仿佛身临其境。通过欣赏,学生们对刺绣这门民间传统艺术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激发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创作欲望。当教师现场展示用一根针,几根彩线绣出花草、彩球和可爱的小动物时,学生们都不禁拍手称赞:“简直和真的一模一样!”“太神奇了,真好看!”“老师,我也想试一试!”……学生们被民间刺绣自身所带来的独特魅力深深地吸引住了,学习兴趣和热情被充分地激发调动起来,本次教学取得了令人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二、注重实践:因势利导,授人以渔

儿童对感兴趣的事情喜欢亲身感受,处处想“亲力亲为”,他们并不满足于自己所看到的和听到的,他们更想要自己去动手试一试,做一做。因此,在教学中笔者会尽量少讲一些空头理论,多给学生实践的时间与机会。如在学生学习“穿珠子”“系鞋带”“纳鞋底”(教师将吹塑纸剪成鞋底的样子,打上许多洞眼,让学生用塑料线来回练习穿)的基础上,教师先教学生学穿针、打结,在其掌握了一定基础后,再教他们在一块用铅笔画有“筷子”(两条直线)、“小草”的布上学习“套针”“斜插针”等最简单的针法。

创造是儿童自我发展的需要,每个儿童都有强烈的创造欲望。在学生们对刺绣感兴趣,并了解了刺绣创作的一般过程后,可要求他们自己动手,进行创作。学生虽然没有大师们高超的技术和娴熟的表现技能,但是他们有真情实感,表现出来的作品不像成人那样有着这样或那样的条条框框和套路上的循规蹈矩,真可谓初生牛犊不畏虎。兴之所至,在稚拙的创作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一种人生的真、童趣的淳、稚幼的美。教师对学生流露出的这一份纯真的情感,要及时把握,充分关注,顺其自然,因势利导。在学生们的大部分作品中,都可以看到他们的随心所欲和无拘无束的天真与烂漫。

圆形是学生学习刺绣的难点,在教学生绣圆球时,要求针距一定要短,否则就会出现“鸡爪子”样的针迹,绣不圆。为了解决这一难点,让学生能够简单快速地掌握技巧方法,在开始教学时,教师要选用大一些的针,选择用毛线或粗一些的双线,以免脱针、断线、打结,从而影响学生学习的情绪。事实证明,选用较粗的线后可以使形象出现得更快,效果也来得更显著,学生学习起来不仅有兴趣,而且越来越有信心。

三、感悟艺术:细致观察,“绣”出自我

地方乡土文化的开发,使美术课堂更加生动有趣,让学生零距离地接触到了自己身边的艺术;将学生带入艺术殿堂中,在真正用心感悟下进行美术教学,能够让学生真正做到自主探究学习,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色彩能进一步激发学生们的美感,在刺绣教学中,选用什么颜色、色彩如何搭配是教学的重点。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教师要多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自然。在户外活动中,教师要留心引导学生观察和欣赏各种天然的色彩,培养和增强他们的色彩感。在学习刺绣时,笔者要求他们仔细观察所绣物体形象的不同颜色,教他们如何正确地配线,如一丛小草中配上各色小花就显得特别耀眼;绣小猴子时,用黄色配上咖啡色就显得调和;大熊猫配上一个黑眼眶就显得醒目可爱。

刺绣艺术在表现形式上有自己独特的语言,离开了自己的语言就会失去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笔者在教学生如何刺绣时,也告知他们刺绣的表现手法和形式的多样化,让其知晓刺绣不仅是用手去绣,更是要用“心”去绣,一幅好的作品要考虑和处理好整体的构图、构思,以及色彩点线面等各方面的关系。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们的审美能力、构图和色彩搭配能力都明显得到提高。在学校举办的“我的中国梦――‘绣’出美丽生活”校园刺绣作品展上,有多位学生的作品因构思巧妙、色彩搭配丰富多样,而受到社会和广大师生家长的一致好评,在参加省市级的比赛中多人摘金夺银,全校上下营造出了浓厚的刺绣学习氛围。

民间刺绣艺术乡土课程的开发为乡土教学活动注入了新的血液与活力,在整个刺绣艺术乡土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中,我们全程关注教育的需要,关注全体参与者――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体验,特别是尊重学生们的独特个性,整个过程洋溢着浓郁的人文气息,体现着鲜明的时代特色,为新课程改革下的乡土文化教育活动创造了一个全新的教育平台。通过对民间刺绣艺术乡土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我们希望能使学生从小关心家乡的民间艺术与传统文化,让他们在生活中去体验美、创造美。课改的春风犹如涓涓细流润入人心,又如一股沁人心脾的清泉,溅起层层的涟漪,让我们在新课改的这方大舞台上,魅力点线面,感动你我他。

小学美术课改论文:新课改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方式误区探析

[摘 要]新课程改革紧密锣鼓的进行了十年,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深入人心,没有哪一位教师没有投入课改之中。教改取得的成绩无人否定。但也难免存在一些误区。我们不能盲目地乐观。本文就新可课改中小学美术教学方式存在的误区作了初步的分析探讨。

[关键词]新课改 美术课堂 教学方式 存在误区

中图分类号:G7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0-0206-01

近年来,一线教师积极投身于新课程改革,从教师的教学方式到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小学美术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越来越注重学生多元思考、自由表现方式来参与美术学习,由此产生了不少的新课程环境下的美术教育人本主义的急切回归和学习方式的拓宽。但有些教师盲目赶时髦,偏离了课改理念,某些教学方式走入了误区。下面仅举三例试作探讨。

一、小组交流没有体现自主、合作

老师布置小组交流:“看了这些作品你想到什么了呢?一起来小组交流一下吧!”

学生相应现象:教师话音刚落,学生齐刷刷地举手或四人小组,你一言我一语,人声鼎沸,学生交流场面极为热闹,然后是小组汇报,一番热情洋溢的教师点评,听课者也觉得学生开展交流与合作,合作意识在教学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这样的合作交流真的既尊重了学生的自主性又体现了合作的理念了吗?合作交流在这里体现了多大的价值呢?事实上合作学习这种教学方式在美术课堂教学中依然存在一些观念上的误区合作法上的偏失。

教师开展课堂教学对培养独立与倡导合作两个观念怎样把握是合适的?

独立精神与合作精神都是良好的人际品质,独立思考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想象能力的良好途径,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并非所有内容都有合作学习的必要,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做到既有“独立”,又有“合作”,“独立”中有“合作”,“合作”中体现“独立”,在时间和空间的分配上做出正确的分配,一个对学生没有什么挑战性可言、能独立达成的教学目标,还有“合作交流”的必要吗?

课堂教学中教师怎样把握关注学生整体和个体的关系是恰当的?

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美术活动的机会,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思维方式的多元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但小学生由于受心理和生理发展水平的限制,合作交流缺乏自我管理能力,往往流于形式,缺乏真合作,学困生大多成为听众,参与美术活动机会少,长此以往更令部分学困生失去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而教师在评价时也更注重对小组整体表现的评价,容易忽视对学生个体发展的评价。那么,这种流于形式又忽视个体关注的合作学习在美术课堂教学中的真正价值又何在呢?

为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参与美术教学活动时,既要对合作学习有正确的认识,更要加强合作技能技巧指导能力的培养,教师必须对学生实行异质分组,并确定有价值的合作内容,引导学生合作解决问题,在具体实施时更要加强监督引导,建立良好的教学反馈机制,唯有如此,学生参与美术活动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才会有积极的反映,合作学习才能发挥对美术活动的促进作用。

二、课堂动态生成不能随机指导

教师设置问题:“看完这幅作品,你还能有更奇妙的想法吗?”

学生相应现象:教师话音刚落,学生纷纷举手发言,各种奇思妙想如泉而涌,教师连声夸奖,对学生的设想不深究,听之任之。

学生的回答精彩而丰富,教师能不能多一些点睛之笔呢?

仔细品评,不难发现,这一问题的提出,旨在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的回答呈现了不同层次、角度的思维水平,为美术活动的进一步开展起了推动作用,但是教师往往缺乏有针对性的语言表达对学生的思维点拨,缺乏点睛之笔,给人的感觉如蜻蜓点水,抓不住挖掘和进一步引导的切入点。

学生想象力稍加激发,美术表现活动立即开展合适吗?

这种提问虽然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从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但是实际上并没有成为挖掘的绝佳途径,下一环节的教学并没有紧跟而上,往往思维引导戛然而止,教师急切地让学生进行美术表现活动,完成学生从语言到美术作品的转化,教学环节之间缺乏自然和合理的衔接过渡。

对此,教师应当对学生回答的内容进行恰当的处理,并抓住学生创新思维的闪光点,深入激发,使学生的形象能力既具有发散性又能体现出完整性和集中性,从而形成更为鲜明的思维图像,促进学生的美术表现欲望达到一定高度,从而有力地避免学生“奇思妙想一箩筐,动起手来全丢光”的局面,同时,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应有机地结合,节奏有快有慢、有收有放,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美术活动中释放自己的情感,避免不必要的教学资源的浪费。

三、课堂活动安排不当

教师布置活动“你想用什么材料表现就用什么材料表现,你想用什么方法表现就用什么方法表现。”

学生相应现象:教师在美术课堂设置了“学习超市”,学生经过一番热烈的讨论,为了实现统一教学目标,或用绘画方式,或用剪贴方式,或用撕纸方式等等,教师根据多数学生的选择实施教学。

这种“学习超市”式的教学方式在新课程美术教材中可以随意采用吗?

表面上看,教师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表现方式和媒材参与美术活动,十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但却违背了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原则。新教材中对美术活动按照学习活动方式划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领域,在教材内容的安排上各有侧重点,形式和内容形成一种相互关联、相互依存融为一体的教学体系,过分放手实施“学习超市”式教学,势必造成学生在美术知识结构体系形成上时间和空间的错位于重复。

因此,要体现自主性,重要的不是形式上的主体性,而是教师观念、内心深处的主体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凡事都有适用性,对学生提出的各种意见和设想,教师必须依据教学目标进行筛选。

总之,课改大潮纷繁复杂,教学方式精彩纷呈。如果教师盲目追求时尚,好大喜功,难免走入误区。一线美术教师面对新的教学理念,唯有吸取精髓,努力实践,才能真正实施新课程,提高美术教学质量。

小学美术课改论文:试论新课改下小学美术课堂的教学方法

摘 要: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打破了传统美术教学的知识框架,从全新的角度,以全新的理念指导美术教学。在“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新理念的指导下,为充分发挥美术的教育功能,发挥美术教育特有的魅力,改变当前美术课教学的薄弱势头。在美术教学中,经常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评”的机会,让学生乐于参与、善于交流,儿童的童心就会不自觉地流露出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提高。

关键词:新课程;教学方法;美术;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1-378-01

美术是小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的提高,并且还可以培养和发展小学生的想象与幻想能力。但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依然存在一定的食物与缺陷,因此很难实现新课程改革对学校美术教学的教学目标与要求,因此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打破了传统美术教学的知识框架,从全新的角度,以全新的理念指导美术教学。我们适逢美术新课改时期,应该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新的教学方法,怎样走出过去美术教学的传统模式,如何彻底改变美术及美术教育观念?本文当中,我就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组织美术课堂的教学作一些粗浅之叙,以作借鉴。

一、传统观念影响下的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以往的美术教学中,学校普遍重视不够,美术课地位被弱化,成为学校开展素质教育的装饰品,远未发挥其在素质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其次,教师侧重对理论知识的传授,一般多用讲授法,主要以教师的讲解、学生练习、巩固为主,重技法轻素养,美术课就是教会学生一定的绘画等美术技能,提高学生的造型表现能力,这些都是偏颇的认识。新课程的实施不得不改变一些已有的教学方法,不是说这些方法不好,只不过适应不了这个前进的社会。于是把原先的一些较好的教学方法保留下来,但必须补充新鲜的“血液”。一些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要引入到我们的美术课堂教学中。旧的教学方法中好的部分要继续发扬,不好的要放弃,新旧观念相互融合,为提高美术的教学质量而服务。

二、新课改下美术课教学应采取的措施和思路

在“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新理念的指导下,为充分发挥美术的教育功能,发挥美术教育特有的魅力,改变当前美术课教学的薄弱势头,我对美术教学所采用的策略提出以下几点。

1、作为教师,要明确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所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启发者和引导者.教师的引导作用的性质决定教学过程的思想方向和美术过程,决定着教学质量.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的观察来引发学生的思考,解决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例如,学生到书店调查书籍封面设计时,教师提前要给学生布置调查任务。例如,书籍封面设计图案与书的内容有没有关系;书籍封面设计元素都有那些;书籍价格与什么有关等内容。这样学生在调查时就有的放矢,不是盲目的去书店走马观花的看一看,即浪费时间,又没有实效。

2、正确对待学生的差异

在适当的时间以适当的方式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帮助,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比如,有的学生临摹作品的能力强,可以画得惟妙惟肖;有的学生可以把故事画得很生动;还有的同学想象力丰富,对于人物造型设计能力强.所以,在安排学习任务及各项教学环节中,要尽量考虑学生的差异,分别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机会在各自特长的方面表现其经验丰富的优势,让他们有机会“露一手”,并给予积极的评价,以使他们树立起自信心。如在教学漫画中让学生有 4个作业选择,分别是:(1)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卡通画并且临摹一张。(2)根据生活中的趣事画一张漫画;(3)为喜爱的卡通动物或者人物设计一个完整的故事。(4)为理想中的自己画一张漫画;学生不用再为一道不愿做的作业烦心,他们可以自由选择难度大还是难度小的作业,心情肯定愉快而又轻松。

三、合理的应用多媒体。

随着多媒体教学的普及,现代媒体教学融入课堂已成为必然。运用立体的,动态的、连续的、的表示方法反映美术教学过程,多媒体教育已越发显得重要。它通过利用现代媒体的形、声、色并茂,表现手法丰富多样,富于变化的优越性,达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多媒体教育中,运用课件教学不失为一个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把学生设计的简单卡通形象,通过媒体手段让它简单的动起来,想一想看这是多么有趣的一件事,学生能不高兴么。有的老师可能说没时间,一课就两三课时,哪有时间能完成,其实课与课之间都有它的内在联系。例如用卡通的形式表现同学故事,给自己的卡通作品设计一个标志,这就不把三课的内容联在一起了吗?

四、注重多元评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新的教学评价改变了以往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只重教师不重学生的教育观念。我们可以采用师生互评,生生互评等多元的评价手段。这样有助于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学生自评和互评是学习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内容。把评价学生的权力由教师转向学生,学生由被动评价者转向主动参与者,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美术教学中,经常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评”的机会,让学生乐于参与、善于交流,儿童的童心就会不自觉地流露出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提高。同时在评的过程中,教师要尊重他们的评定,给予他们充分的肯定,学生对自己才会充满自信,对以后的美术兴趣才会日益提高。

总之,美术新课程标准是否能够顺利实施,还在于美术教师是否能领会它的精神并运用到我们的教学中。作为新时期的美术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更加主动地学习、探索、实践,走出过去美术教学的传统模式,展示全新的自我。让每一堂美术课都有精彩的体现,激励、唤醒每一个学生潜在的能力,让他们在学习中找到乐趣,在学习中成长。

小学美术课改论文: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美术课堂教学

新基础教育理念要求美术课堂焕发师生的生命活力,如何使学生在课堂上兴趣盎然,通过美术教学活动唤醒他们对生活的感受,引导他们用基础的艺术形式表现内心的情感,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达到认识、操作、情感、创造的整合,值得每一位美术教师研究与探索。

新课改的小学美术教育具有如下特征:(1)美术学习不再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而是一种文化学习,更注重人文素养与美术素养,因为在整个人类社会历史中,美术本来就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是在情感、思想的表达交流中产生、发展的;(2)小学美术教育不同于专业美术教育,它为发展学生整体素质服务: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培养发展学生审美能力、感知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等方面;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发展。

新课程标准指出:美术教育在小学阶段主要是引导学生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和制作过程,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在教学时,不再拘泥于教材规定的题材作为教学内容,题材的形式界限模糊,形式的表现留给学生自由的空间。在题材、形式表现上营造宽松的氛围,能促进学生乐于参与美术活动。强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合作互动学习。强调情感体验,注重学习的过程,跨学科学习。通过美术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最终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终身受益。

在这种教育要求下,美术教师在教学中要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辅助者,以学习者的平等心态参与到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中。

那么,新时期的美术教学,要通过哪些教法、学法来发展学生审美、感知、想象、表现、创新的各项能力呢?

一 营造宽松、自由的美术学习环境

宽松自由的环境是创新潜能得以开发的基本条件,在宽松环境里,学生才敢于自由想象、标新立异,使个性获得发展。要善于启发激励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去发现和理解,必要的时候,让学生走出座位、走出教室。因此,要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容纳学生的不同个性。

二 创设引人入胜的美术教学情境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巨大推动力,只有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积极参与,才能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课堂上需要教师充分发挥美术学科特有的魅力,以种种途径创设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使学习内容与学生的认知相适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把学生带入学习乐园。教学中要为学生多创设富有文化气息能激发想象、创造的情境。

三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互动式学习

自主探究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具有学习的潜力,学会尝试,并获得成功和尊重学生个性,促进发展的理念上的。这种学习方式让学生凭借自身的感受、观察、体验、思考、判断、发现、讨论、搜集、尝试、反思等活动完成学习目标。如在《泥巴真听话》教学中,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总结出“泥巴怎样才能听话”这一知识与技能目标的目的,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体会。

合作互动学习是学生在主动探究学习过程中进行合作,分工交流、互相促进完成学习任务的学习方式。它体现了民主精神和团队精神,如在一年级《大家一起画》教学中,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的表现方式是在一起画画,学生自愿结组,各自分工,自由创作。分工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过程,比赛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竞争意识的过程。

四 积极评价,促进美术教育发展

1.重视学生的自评、互评

传统美术课程评价,片面强调选拔功能,对少数美术特长生以技能评价为标准,轻视大量普通学生,只重视结果评价,不重过程评价,“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应努力体现义务教育的基本特征,保障每个学生接受美术教育的权利。”这就决定了每个学生都必须参与美术学习活动,教师要积极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想方设法促进不同基础的学生有所进步。教学方式要灵活多变,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进行鼓励和引导,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互评是同学间的相互评价,可以在同桌间、小组间或全班之间,以学生自身的眼光来评判他们自己的学习表现和创造成果,促进人人参与,提高学习效率。

2.多元化的激励评价

积极的评价会激起学生对探究成功的喜悦,使学生产生学习冲动,增强信心,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下一次的探究和创造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着眼于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应化和个性化。从各个角度去评价学生,积极挖掘学生的闪光点,不但评价学习结果,更要注重评价学习过程;要肯定学生身上的与众不同,保护学生的创造成果,促进学生的发展。

综上所述,新课改背景下的美术教育为我们创造了新的机遇,在这一进程中,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无论在美术教学方面,还是在精神和人格上都得到了新的升华。

小学美术课改论文:浅谈新课改下的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经验

每位课改教师都能深刻体会到:高效的教学是始终牢固建立在教学双方高度认同基础之上的,这种认同包涵有四个方面的内容:学生对所学科目的认同,学生对执教老师的认同、教师对学生的认同、教师对科目的认同。当学生不以为所学科目能够给自己带来所希望得到的某种知识或能力的增长与乐趣时,便缺乏对科目的认同,因而会出现不断地讲小话、做其他学科作业、甚至出现一些毫无道理的刁难或藐视等现象。故而,要想达到教学效果,教师在备课的每一个细节上,都应注意掌握好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以及采用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应多样化,包括多媒体的应用。

1新课堂教学重视运用多媒体

要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美术欣赏教学可能在短期内带来知识与能力的增长,我们所看到的教科书中的范例,包括与之配套的灯片,由于画面太小,或因时间的关系,有些范例太陈旧、落后,没有达到真正的美感和欣赏的效果;如果有效地运用多媒体,如通过扫描仪,把一些与时代接近的图片显示给学生欣赏,教师进行讲解和诱导,使学生视觉上耳目一新,思维上有一个美好的、能够各自发挥的想象空间,那么,美术欣赏教学课的目的就能真正落到实处。

在美术课教学中,教师事先总要做大量的示范作业,有时时间和精力又不允许。有了扫描仪,这个难题就好解决了。如学生在学习国画课时,我们可以找来一些名画让学生欣赏,如六年级的美术课有画梅、兰、竹、菊“四君子”,我们可以找到大量的图片,通过CAI演示,让学生欣赏。体会、感受,从而再进行临摹、训练。这样的作业才多姿多彩,不拘一格。在低年级教学中,如一些色彩教学,我们可以播放一些儿童喜欢的动画画面,增强色感,指导配色学习。在想象画教学中,启发和引导学生的想象非常重要,我们可以播放一些动画片来引导。如二年级的想象画吹泡泡,可以播放动画片《小飞象》片断,儿童既高兴又启发了想象,整堂课至始至终都有趣味。这样的课,小朋友自然爱上,而重点、难点又在欣赏中解决了。

创作一件的美术作品,总是要经过反复修改,修改就需要教师及时指导。学生作品中的问题往往具有共性,所以当部分学生初稿出来后,先选取几张具有代表性问题的作品,用投影仪展示出来。这时,可以同时引导学生及时发现问题,找出修改的方法,并同时将学生作品中各自的优点都一一予以展示、讲解;学生相互之间也就能取长补短。继而各自修改和完善自己的作品。作品完成后,希望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大家,享受成功的喜悦;学生也可以展示。

美术教学中,手工课所占比重也很大。以往,我们示范作业时,教师边讲边示教,但终因空间狭窄、视野遮挡、前后不连贯等原因,很多学生无法清楚而完整地看到整个演示过程,因而有一部分学生不会做或不想做。但我们如果运用实物投影仪,这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学生通过画面,能清楚地看到教师整个演示过程;同时,学生也可以上台尝试作业或演练,或将作品通过投影仪进行展览,并让学生自己讲解、自我评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积极性和能动性,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使手工课真正成为学生自己动手作业的课。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尽可能有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以期提高和扩大手工课的教学效果

2使用幻灯技术视觉形象来感知和认识

根据心理学的有关理论,人的兴趣首先产生于新奇事物和它独特形式的刺激。我们在大谈现代多媒体手段的同时,幻灯机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种教学工具,特别是常规教学中美术教师运用最多;它具有体积小、资金少等特点,一般边远地区的教师也能掌握。而合理地运用,也会相得溢彰。例如,小小的剪纸课教学,教师剪完作品后,平着展示给学生,和放于幻灯机或投影仪上放大,二者的效果就不一样。在上三年级剪纸花边一课中,我把作品通过投影仪,产生的黑白对比效果给学生一种新奇感,放大后的例图格外突出,纹样清晰可见,教师也可以由一个单元至多个单元的组成即花边的形成。教师可根据图形指导学生欣赏,也可用单独例样并由此而设计的花边进行对比讲解,诱导学生的创作欲望。

在分析表现形式与手法时,通过投影仪,我们可以指导学生认识什么是外形。在四年级二期的美术教学中,有一节画人物动态的课,教学中及时步骤是先画外形。学生如果站在投影仪前,通过灯光打在屏幕上的影子,并讲解影子亦即外形,学生便可以一目了然,很直观。二年级的《影子现象画》一课也可运用这个方法。如剪、撕动物,先撕外形等示范,我们都可通过幻灯机来达到好的效果。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提到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笔者认为创造性思维即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不同的方向、不同程度的再组合、再创造,从而获得新颖、独特有价值的新观念、新知识、新方法等创造性成果。而作为教师应提供学生创造动机和外在启示。就要求教师熟练运用各种媒体和物体以及语言,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但是电化教学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必须在教学中应用得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而不至于牵强附会。把电化教学引入课堂,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情感,这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

小学美术课改论文:新课改下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反思

【摘 要】 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新课改倡导的美术教学,既要重视学生对艺术的感受、表现和创造力的培养,还要注重美术更多地与文化、历史、生活相联系,创建多维互动的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感受美,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玩中学,让学生围绕目标自主选择内容、材料和方法,让学生在知识探索的过程中发现规律。我在教学中,努力用新的理念来进行反思,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 教学反思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创造能力

教学反思主要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某种教学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活动,是一种通过提高教师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教学监控能力发展,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当前“教学反思”已成为教育界使用率颇高的时髦词汇,几乎成了老师必谈之话题,写案例必写之内容。如此铺天盖地盛行的反思之风,固然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但若静心分析一下则不难发现,现在老师们所进行的教学反思存在着不少问题和误区,尽管教学反思本身没有错,但过度的反思,为了反思的反思,形式化,模式化,套话连篇等现象则需要我们予以高度的关注和深入的思考。特别是不少教师把反思的着眼点多集中在教学的内容、教学的方式方法、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的效果等“教师怎么样教”这一层面,对“学生的学”进行反思的并不多见。

新课改以来,改变了学生以往被动的局面,主张课堂上“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理念。教师的教最终应以学生的学习发展为宗旨和归宿,忽视对学生的分析和思考也就放逐了反思的意义和价值。而且教学作为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其实质是以课程为中介,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或交往的共同发展的过程,在其中“教”与“学”本身是统一的,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有机的整体。所以进行教学反思时,应该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大方面的内容。因此说:有志于教学反思的老师们,除了反思自身的教学能力外,还应该多为学生考虑,从学生的角度进行反思自己的教学。

那么,如何从学生的角度进行反思呢?经过教学实践,我们可以考虑学生的生理和心理,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和创造能力方面进行反思。

一、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较大的动力,是成功的一半。”只有学生对美术感兴趣,才能主动去吸收美术知识和技能,并更多地接触的美术作品和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兴趣也是信心的推动力,对美术兴趣盎然的儿童,总是信心十足敢于大胆表现,他们思想活跃,经常表现出高度的创造欲望和热情。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方法,让学生去感受事物并对事物产生充分的联想,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望,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儿童的好奇心强,好动,他们喜欢各种各样富于乐趣的“游戏活动”,可以说喜爱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儿童的生活是游戏的生活,儿童的世界是游戏的世界。因此,在平时的美术活动中,寓教于乐,常常采用游戏教学法,例如猜谜语、脑筋急转弯、贴五官等游戏,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学生不受任何条条框框的约束,心情舒畅地即兴作画,对培养孩子丰富的想象力,张扬学生的个性,挖掘内在的潜力,具有很大的帮助。

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变

传统美术教学只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把学习仅仅局限在书本上,脱离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在这种学习观念下,不仅很难培养出学生的创造精神,而且会泯灭学生学习的兴趣,最终影响学生的发展。新课改,改变了以往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学生可以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学生不再是“接受器”,被动的接受知识。通常以这种“探究”、“体验”、“合作”等学习方式来代替这种“接受式”的学习方式。

“探究式”是当今最热门的学习方式之一。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反思教学中要重视从学生的探究式学习方式上考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训练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法国著名艺术家罗丹有一句名言:“自然总是美的”。带领孩子们走出教室,看看各式各样的草儿、美丽的花儿,摸摸树皮上斑驳陆离的花纹,观察小动物们的行走姿态,倾听鸟儿婉转动听的声音……将孩子放归大自然,让孩子们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借助大自然的力量来启发孩子的想象力,这样孩子的兴趣就会被激活,想象也就随之迸发。

三、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情感是创造的灵魂,兴趣是创造的先导,想象是创造的核心。没有想象,就不会有创造。黑格尔在他的美学中也指出:“最杰出的艺术本身就是想象。”那么,在美术教学中,就是要给孩子创造一种利于他们思考和探究的良好氛围,让他们的丰富想象力在绘画天地自由驰骋。

听过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我们留下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给子孙后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给世界留下什么样的子孙后代。”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创新教育”的重要性。现在的学生正是未来的创造者,他们的创新能力将影响着一个民族能否自立于世界之林,能否位于科学技术的制高点。而这一切又深深依赖于一个国家和民族创新教育能否得到胜利实施。

童年是充满幻想的时代,好奇和幻想是儿童思维的特征,也是儿童心灵纯洁天真的表现,他们可以“异想天开”:弯弯的月亮挂在天上,孩子可以幻想在月亮挂秋千摇荡;蝴蝶纷飞扑向孩子身上,说明我比花儿更美;不同国家的儿童可以在纸筒互相“打电话”……在成人看来似乎“荒诞不经”,对儿童来说,正是奥妙所在,因此,要指导儿童画,首先要尊重儿童神奇的幻想,挖掘这审美的奥妙,进行一些能引起学生联想、发挥想象的创造活动,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作为一名美术教师,以上都是我要努力去做。为我成为一名出色的教师打基础。新课改倡导的美术教学,即要重视学生对艺术的感受,表现和创造力培养还要注重美术更多地与文化历史,相联系,创造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感受美,我在教学中努力用新的理念来组织教学,收到较好的效果。

小学美术课改论文:农村小学美术课改十年后的思考

摘要: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过十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美术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城市的美术课程改革已取得一定的成效,而农村的美术教育现状却令人担忧。本文主要分析了制约农村小学美术课程改革的原因,另外笔者还对目前的农村小学美术课改的现状进行思考,为新课改探索道路,提倡挖掘农村美术教学资源,开展农村特色化的美术教学。

关键词:农村小学 美术教育 课程改革 课程资源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科技的迅猛腾飞,中国人物质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物质富足的同时,我们的教育文化也在不断地变化。笔者自2000年8月参加工作至今,作为农村一线美术教师,亲身经历了农村小学美术十年课改之路,在农村虽然也有很多的美术教师积极实践新课改,但受种种原因的影响,无法进行深入研究和实践,使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发展都受到制约。

1 制约农村小学美术课程改革的原因

1.1农村小学的学校领导不够重视美术教育

调查表明,一个有二十多个教学班的农村小学校,往往只有一两名美术专业院校毕业的美术教师,农村小学由于师资力量的缺乏,学校的领导又不够重视农村美术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农村小学生的发展,部分学校会安排这些美术专业的教师担任语、数、英学科的教学任务。一所农村小学的美术专业教师毕竟很少,其余大部分班级的美术课都是由语、数、英教师兼任的,他们毕竟不是美术专业教师,不懂美术教学,除了让学生临摹美术课本上的图画几幅画来完成作业外,大部分的美术课时间也就成了作业课。长此以往,不仅会造成学生厌学,学生也不能发展。

1.2农村小学的学生家长不够重视美术教育

当今的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给农村剩余劳动力带来机遇,农民不再以种地为主要经济来源,很多孩子的父母都选择外出打工,这些“留守儿童”就由年迈的爷爷奶奶照顾,爷爷奶奶往往教育观念陈旧落后。现在的美术课要求孩子准备的比较多,如铅画纸、卡纸、水彩笔、油画棒等等,有些家长怕花钱,买些劣质画材给孩子用;还有的家长干脆不给孩子买材料,他们认为上美术课没有什么用,学好语、数、英比什么都强。他们不知道有可能埋没孩子的艺术天赋。美术教育要想很好地发展,光靠学校和教师是不够的。家长思想观念的转变是很重要的,家长不支持,学生的美术学习效果也会差强人意。

1.3农村小学美术教师的专业发展滞后

目前,农村小学的美术教育不被重视是个不争的事实,相对于城市学校的美术教师,农村小学美术教师的专业发展也是滞后的。农村地处偏僻,老师外出学习机会少,身边又缺乏研讨交流的对象,业务能力长期停滞不前。在当前的教育形式下,现在很多农村小学的美术教师因为整天忙于钻研教材、备课、上课、反思、批改作业、布置橱窗、出板报,很少有时间去进行美术专业知识的更新,学习,参加工作后还进行美术创作的教师是少之又少了,这些都极大地影响美术教师专业技能的提高。长此以往,美术专业教师也会变得不够专业了。有部分农村美术专业教师每天面对繁重的主科教学而长时间不去钻研美术教学,于是干脆直接改行当主科教师,确保能在学校占有一席之地。这样对待自己的专业,我们的专业技能还能得到提高吗?我们的农村小学美术教育还能适应新课改吗?

2 促进农村小学美术课程改革的策略

以上这些制约农村小学美术新课程改革的因素也必然会制约着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作为一位有责任心的农村小学美术教师,必须在工作的同时不断反思、不断总结、想方设法探索出适合农村学校美术教学的道路。

2.1努力提高学校美术教学资源使用的有效性

美术教育的发展既离不开充足的教学资源,也离不开教学资源的有效使用。许多农村小学有美术专业的教师不专用,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学校的一些美术教辅资料躺在图书室里无人问津,学校的美术室常常闲置,购置的美术器材许多非专业美术教师不会使用,造成物质资源的浪费。因此,深化农村小学美术课程改革,必须杜绝教学资源的浪费,努力提高教学资源使用的有效性。

2.2挖掘农村美术教学资源,开展农村特色化美术教学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农村的孩子也是喜欢上美术课的。新课标强调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作为农村小学美术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农村乡土教学资源丰富的优势。

2.3挖掘农村美术教学资源

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有许多丰富多彩的美术课程资源,田野、房屋、树木、小河,一年四季,风景各异,这些都是学生绘画的好题材。我们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在熟悉的家乡寻找美,在取材中欣赏美,在绘画中创造美。农村小学美术教师应当大胆地对原有教材进行增、改,补充一些农村特有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把美术学习与生活相联系,表现生活、美化生活。

2.4开展农村特色化美术教学

新课标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主尝试不同的材料,探索各种造型方法。农村学校具有城市学校所没有的优势,那就是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只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你会发现诸如家禽羽毛、树叶、农作物秸秆、泥土、农副产品等都是进行手工制作的好材料。结合农村当地资源,可以设计出如《树叶拼贴》、《有趣的编织》、《萝卜雕刻》、《捏泥人》、《颗粒粘贴画》、《根艺造型》等美术课。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开发和利用农村的资源优势,开展农村特色化美术教学活动,这样,不仅能使农村小学美术教学活动充满活力,更重要的是孩子们热爱美术了,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大大提高了。

综上所述,农村小学美术教师要坚守自己的信念:不求名利,把自己所学奉献给学生,以实现自己的价值,在实现自我价值中得到快乐。相信只要我们奋战在农村一线的美术教师们共同努力,一定能尽快缩小城乡差距,开辟农村小学美术课程改革的新局面。

小学美术课改论文:在新课改后怎样上好小学美术课

从天性来说,孩子生来就是探索者,有着强烈的探究和学习欲望,好奇心驱使他一次又一次地尝试,不怕困难、不怕失败,直到掌握为止。正像孩子学走路,绝不因畏惧摔跤而放弃。这比很多成年人面对困难时的态度要强得多。孩子往往喜欢自己动手做事,在做的过程中寻找答案,并把新的信息储藏在大脑中。这些信息储存得越多,他将来的智力水平就会越高、学习新的技能就会越快。家长如果没有充分利用孩子喜欢探索的特点,在他玩耍时限制过多,那么孩子就不会从游戏中得到足够的刺激,从而丧失学习的兴趣,做事会变得没有耐心,注意力不集中,容易烦躁。

玩耍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孩子真正的学习过程。孩子通过玩耍全身心体验式的去认识环境、探索环境并学习自我创新。他们的玩耍看似随意,其实在不经意中获得了信息、发展了智力、开启了思维。当然孩子的思维是单项的,而正是靠了众多的单项思维,使其不断地丰富认识,积累经验,产生智慧。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认为,人的大脑有7个“小区”,分别控制着语言运用智能、数学运算智能、音乐智能、空间直观智能、身体活动智能、个人控制感情和体察他人情绪的智能。各种智能既能独立地发挥作用,又能相互协作,对客观世界形成一个统一的看法。这就是有名的多元智能理论。其中前两种智能因素被普遍关注,而其他智能因素开发却被忽视了。

我们的教育目的是培养主动而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的、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具有完善人格的人。儿童绘画教学作为艺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既是素质教育的内容,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中国的儿童美术教育从70年代末起步,发展到今天已将近20年。现代化带来的经济繁荣和举国上下重视教 育的风气,以及我国的独生子女政策,使这项事业得到蓬勃迅猛的发展。如今,全国接受业余、专业等各种形 式的美术教育的少年儿童要以千万计,各种美术培训班、学校应运而生。然而,由于儿童美术教育理论研究的 相对落后和从事儿童美术教育的教师的素质不够高,儿童美术教育中存在着普遍性的偏差和误导,儿童美术模 式化、成人化、需同化的倾向相当严重。

目前,儿童美术教育中有三种教学模式比较流行。及时种是“简笔画”教学法。一些教师以简笔画教材为 范本,将造型、构图、色彩等定型化、模式化,儿童作画成了被动的临摹和定型的公式组合。儿童的作品犹如 一个模子倒出来的,画娃娃则大都大大的眼睛,小小的嘴巴,房子则三角形加长方形。固定的造型,规定的色 彩,千人一面,毫无生气和创造性。 第二种是“反复训练式”教学法。教师擅长于某一画种,如水墨山水,或水墨花鸟画。所教的弟子则反复 训练这一技法,以致于到了非常熟练的程度。培养了一批和这位教师一样风格的小画家,或是能画出“徐悲鸿 的马”“齐白石的虾”的所谓“神童”。

第三种是“专业技能训练式”教学法。这些教师将专业绘画知识和技能训练作为儿童学习绘画的目的,就 是为了将来孩子考专业院校而最终成为画家。于是过早地将专业院校的课程硬搬过来对付天真活泼的孩子,机 械地让他们画静物、画石膏、画素描,去临摹成人的作品,讲一些连专业院校的学生都弄不明白的绘画规律和 高深理论,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打瞌睡。画出的作品,只是功夫扎实的课堂练习,缺少“灵气”。以上教学 法则重点都在知识技法上。

伴随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美术课程正以全新的姿态走进校园,走进师生的生活。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面对美术新课程,美术教师应转变观念和教学行为,体现人文精神,从生活美术的视角实施美术课程,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以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促进者的角色,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反映未来社会需要和时代特征,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完善人格,使学生富于创新精神,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是美术新课程的特点。面对更为人文化、更生活化的新课程,作为一位美术教师,应该做到充分发挥美术课程的功能,体现美术课程的价值。教育家第斯多惠在教师规则中明确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

1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

无论什么课程,在教学过程当中,都要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上,充分意识并做到:教师是外因,要通过学生这个内因才能起作用。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学,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而仅仅教师有“学生是主体”的认识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加强教育,让学生真正意识到“自己是主体”,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乐学、爱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小孩子刚入学,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应该怎样听课、复习和作业,怎样思考、发言和讨论,要逐步地培养他们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随着孩子们年龄的不断增大,教师可以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让学生明白:自己还要做什么,还可以做什么,还有什么也是自己的事。这样,学生就能不断增强自己学习和生活的独立性。新时期教学改革强调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强调学会学习。自主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具有学习的潜力,学习的要求,尊重学生个性、促进发展的理念上的。自主探究学习的基本操作是这样的:创设情境――确立目标――感受发现――尝试验证――评价反思――大胆表现。这种学习方式需要教师充分相信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凭借自身的感受、观察、体验、思考、判断、发现、讨论、搜集、尝试、反思等活动完成学习目标。

2 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创造是人们的基本潜能,而身心自由是创新潜能得以开发的基本条件。只有在宽松愉悦的环境里,学生才敢于自由想象、标新立异和创新,使个性获得发展,因此,课堂上需要老师去营造一个民主平等的、利于师生情感交流的、比较宽容的学习环境。教师要善于启发、激励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去发现和理解对事物的认识。不要干扰和限制学生个性化的知觉方式和创造方式。教师应适应学生的情感、态度,允许学生比较自由地参与,与学生分享这种情感和体验。课堂需要纪律,但课堂纪律必须要有助于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要符合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能容纳儿童的不同个性,创设有利于学生个性思维发展的教学氛围。传统学科教师经常开玩笑说你们美术课程比较好教学啊,孩子们都喜欢上。那么从这点上可以看出,美术课程是可以而且相对容易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而且美术教学在小学阶段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所以说在美术教学阶段,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兴趣在智力开发中的作用。那么如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注重情境教学,创设孩子们喜欢的教学情景模式,让学生愿意学,乐于学,在美术的课堂上提高对美的追求。

2.1创设富有文化气息的情境。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美术学习应视为一种文化的学习。通过美术学习,使学生认识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美术传统的热爱,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宽容和尊重。这就需要教师创设一定的文化情境,增加文化含量,使学生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例如在四年级《可爱的家乡》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花时间收集家乡楼房结构特征的信息,建立家乡有哪些不同风格的房建筑的信息平台,根据自己的喜好再去搜集房建筑的资料,然后回到课堂以记忆画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次教学活动,不但有效地完成了一次美术技能练习,而且还使学生有了许多意外的收获,如对家乡地方文化资源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得到了一次综合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和锻炼的机会。

2.2创设富有生活气息的情境。当学习活动与日常生活相联系,能为学生所熟知的日常生活增添色彩时,学习活动就会变得欢乐有趣。在一年级的《漂漂亮亮迎新年》教学中,我让学生自由结伴组合,在教室或校园的任何地方,互助学习制作饰品,为新年准备赠送同学的礼物。这节课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高,小组里、小组间互帮互助,创造性地完成了学习任务。教学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将美术课堂上学到的本领运用到班集体的生活中,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合作、动手能力,也是学生的一次难得的审美体验。

2.3创设激发想象、创造的情境。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给学生创造大胆想象的空间,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和学生谈话中设境、在欣赏中设境,让每个学生都展开想象的翅膀,在艺术的天空自由翱翔。通过在和学生交流中设境,激发学生想象,鼓励学生大胆表现,让自己的作品标新立异。在学生的习作里,令人惊喜地看到了他们的奇思妙想和创造力。

3教师对学生的作品的练习辅导

儿童美术作品是儿童独特的个性和创造性的表现。正因为儿童具有天真率直的心灵,没有拘束,尽管他们没有具备画家的技法水平,也能把自己的感受大胆地诉诸形象,创造富有特点的美术作品。儿童个性和创造性表现在美术作品中,决定了作品的面貌人人不一样。这种“不一样”的存在,要求教师对每一学生的个别辅导也“不一样”。练习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全体学生用独特地观察、思维、想象,大胆表现各自的独特感受。同时,应俯下身去,观察每个学生的作业效果和心态,轻声地个别交谈,给以恰当的个别辅导。这样的个别辅导,应是对学生宣泄个别独特情感的渠道的沟通,是美术课特有的提供给学生发现个性、发展个性、发挥创造才能的机会。美术课有大量的练习时间,这时教师的责任是忙于“不一样”的个别辅导,这是区别于其它学科的又一重要特点,是美术老师在课堂练习时间应承担的责任。

4在课程上要注意多元解读,尊重个性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是动态开放变化发展的,课堂的生成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个性理解。因为学生们生活环境和个性的不同,每个人理解事物的方式方法也不同,所以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多元解读新课程的标准,把小学美术课程上的更加多元,更加尊重学生个性特点。小学美术教学是小学各科教学的一部分,前人总结的普通教育学对小学教学基本适用,然而美术教学和语文、数学等教学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美术教学有它的特殊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把握好这种特殊性。真正把美术课程上成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学生们感兴趣的课,把学生潜质发挥出来,让学生感受美的世界!

5积极评价,促进发展

5.1学生自评互评。学生自评就是学生对自己在学习实践过程的收获和成果进行评价,向同学和老师介绍自己的学习收获,创作意图。学生互评是同学间的相互评价,可以在同桌间,小组间或全班之间,以儿童自身的眼光来评判他们自己的学习表现和创造成果,促进人人参与,提高学习效率。

5.2多元的激励评价。积极的评价会激起学生对探究成功的喜悦,使学生产生新的学习冲动,增强信心,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下一轮的探究与创造中去。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着眼于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应是的和个性化的。的评价就是从各角度去评价学生,积极挖掘学生的闪光点,比如从学习态度出发进行评价。更注重评价学习的过程;个性化就是肯定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与众不同的方式方法,保护学生的创造成果,注重对学生个性纵向发展的评价。

陶行知先生说:“让我们解放眼睛扔掉有色眼镜,要看事实,看未来;解放头脑,撕掉精神的裹头巾,要想得通,想得远;解放嘴巴,享受言论自由,谈天,谈地,谈出真理来;解放双手,甩去无形的手套,大胆操作,向前开辟;解放空间 ,把学生从文化的鸟笼里解放出来,飞向大自然,大社会去寻觅,去捕捉。”让我们用新的姿态、新的方式去引导新一代的学生对美的热爱!打造最有魅力的美术课堂

——我对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感悟

隋红娟

(山东省武城县武城镇中心小学 山东武城253300)美术教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必然遵循着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体现其自身的职能。小学美术教育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通过美术知识、技能的学习在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美术素质,促进学生和谐地发展。

有一位美学家曾经说过:“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对同一审美对象,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心境,不同的经历、学识和情感个性,就会有不同的审美意味和不同的理解。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与学是一种双边活动。教师应当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用自己独特的感受看待生活,使学生的情感与表现对象产生共鸣,让学生的审美的想象力得到自由的发展。纵观现今小学美术教学现状,根据我多年的美术教学实践,我认为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改革还应向纵深发展。以下是我对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1更新观念,大胆创新,锐意改革

适当的情境可以让人由情入境,在教学过程可以让学生迅速的进入学习的状态。在美术课堂教学改革中,教师应当是创设情境的主导者、调节者和控制者,教师应当通过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进行感知,使学生对美术课程的学习内容尽快了解,产生学习兴趣,并明确学习的目标。

我认为美术课最终还应上成“美术课”,上成艺术课,不应将美术课上成思品课,甚至语文课。美术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新能力和想象能力,同时让学生对于美术的技能、技法有所了解,从而使他们学会欣赏、学会生活、热爱生活,学会从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

例如:在教学六年级美术《我设计的服装》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我让学生在材料方面做了充分的准备,还刻意让学生穿上自己比较喜欢的衣服。让同学们欣赏周围同学的服装,说一说你对哪位同学的衣服比较感兴趣,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学习服装的创意,然后我打开大屏幕,介绍了古代服装、近代服装、现代服装、创意服装,讲解这些服装的面料、颜色、款式、历史特征。学生在感觉到不同的服装给我们带来美国感的同时,既学到了不同的服装的不同创意,也增长了知识。

学生们在老师的启发下,开始讨论怎样做一件有创意的服装。分组讨论汇报完毕。他们很快投入到紧张的制作中。剪刀、针线、锥子、绳子齐上阵,好一派繁忙的景象,孩子们都非常投入。这时教师适时地对服装设计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进行指导,而这实质上就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老师也加入其中,我把一个废旧的大红色灯笼,改制成一件漂亮的裙子。先把里面的竹条拆掉,把灯笼的上口用铁丝撑圆。灯笼的中间,只留一条竹条,为的是把裙子撑起来。再缝上吊带,用绿色的亮光纸做花边。一件漂亮的灯笼裙子做成功了。

还剩下五分钟了。模特们都穿上漂亮的、款式各异的、不同颜色的创意的服装准备展示。优美的乐曲声回荡在教室里。这时我也穿上漂亮的裙子,戴上了鲜艳的帽子,面带微笑自信地走上了“T”台。学生们跟在老师的后面相继出场,也走向“T”台。孩子们制作的服装有创意、滑稽而独特:蓝剑易拉罐裙子、扑克马甲、皮球挎包、报纸书法大袍、毛笔项链、塑料袋裙子、太空服、筷子裙子……同学们激情高涨,非常自信地走着优美的模特步。仿佛自己是一个真正的模特儿。

在制作的过程中,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审美能力,给了学生极大的发挥想象的空间,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也让每个学生都建立了自信,都觉得自己也能行。活动中教师的参与,如书写对联,不但拉近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而且让学生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有利于他们审美能力的提高。

2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美术课程教学改革中探究是学生自我学习的重要方法,探究过程是一个学生自我钻研熟悉教材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教师要精心设计所提出的问题,让学生的个性在探究中得以充分的发展,在同学的相互作用和教师的点拨指导下,思维由浅入深,最终目的解决问题,并有新的发现和启迪,提高其独立取得知识的本领。

“兴趣是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美术学习产生浓厚了兴趣,才能学好美术,美术课堂上首先就应培养学生的学习,而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常常得益于各种教学手段,诸如音乐、游戏、表演、故事、谜语、课件、视频影视资料,以及教师的范作。我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都对实施多种教学手段作了尝试,例如:导入这一环节尤其重要,因为刚刚上课,学生的注意力还不集中,你必须有一个精彩的导入把学生紧紧吸引住,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为下一步实施教学奠定了基础。

其次,是评价的过程,我在教学中一般让学生上台表演或展示,这样不但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而且锻炼学生的说话、表演等各方面的能力。评价方式上,首先让学生自评,然后互相欣赏、互相评价,教师进行部分评价,大家集体评价,而且让每位学生准备一个美术作品袋,把每一次在课堂上完成的美术作品,都收集到这个袋中,到了期末积累了厚厚一袋作品,学生会有一种前所未有的成就感,尤其对于那些在其他功课方面较弱的后进生来说,无疑是一种极大的鼓舞。

在美术课程教学改革中参与意识的培养也是非常必要的。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对材料的接触感悟和多次的尝试,从而掌握工具材料的性能及有关的美术技巧。特别在美术工艺课里,我从来不要求学生依照范画样本制作,用什么形式,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怎样粘贴,不作统一规定,而是让学生自己对材料进行反复触摸、把玩、琢磨、探索,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试验,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理解。

3表现发挥,激发艺术创造

现代美术教育伊顿说:“教育是一种勇敢者的探险——尤其是艺术教育,因为它涉及到人类的精神创造。”可见,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因此,我十分注意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艺术才华的空间,以提高学生的艺术创造力。

表现发挥是一种学生主体性实践和认识活动,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深化。教师在教学时一方面要让每个学生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又要顾及层次不同学生的表现状况,有针对性的辅导,使学生对自己能力的提高获取自信心。特别要强调进行合理的想象和夸张,使作品更具有童趣性。老师要培养学生既要善于动脑,又要善于动手。要在课堂教学和技能训练中,培养学生用线条、色彩、图象表现自己的意向和技能。例如在教学《小鸟的家》一课时,我首先在黑板上出示一幅森林的背景图画,要求学生描绘形状不同的小鸟的窝放在其中。随即,学生运用平日所学的绘画表现技能,开动脑筋各出新意。不到二十分钟,学生的作业画好剪下来,陆续展示在黑板上的“森林”中。鸟窝有大有小,形状也不尽相同,同学们通过学习添添画画、剪剪贴贴,一幅美妙、奇幻的森林缩影展现在孩子们面前。同学们不时发出赞叹声不但完成了教材中要求的内容。而且学生情趣盎然,课堂教学形式活泼,质量高,效果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丰富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巩固了绘画技能的学习。

4分组协作,注重合作,扬长避短

当前的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许多弊端,诸如,学生班容量过大,教室空间小,又没有专业的美术教室,美术学习活动受到很大的限制,而且没有一支专业素质较强的教师队伍,还有许多“兼职”的美术教师,根本谈不上真正的美术教学,由于太注重美术技能、技巧的教授,导致低年级的学生往往比高年级的学生敢想敢画。

针对这些困难,我在教学中对症下药,班容量大,就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大家一起动手每个人都能参与其中,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当然课堂就少了“开小差”的同学,而且每个小组长有一个小组长,让小组长组织大家分工合作,让学生体会到团结的力量。另外,天气条件如果允许的话,尽量带学生到室外去,到大自然中去,让学生有一种新鲜感,让学生亲身去感受生活,感受生活中的美。

5讲评拓展,提高审美能力

在美术课堂教学改革中一堂课中的讲评拓展也是非常重要的。讲评拓展是对整节课完成教学目标情况的反馈和验证。目的在于领会学习方法,体会思想感情,总结经验教训。在老师的提示下,学生会对学习目标的认识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拓展。不但提高了自身的审美能力,还大大激发了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

总而言之,在美术课程教学改革中,开展美术教育的主要阵地是课堂。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关键在我们美术教师。因此我们美术教师要在美术教学中认真体现自己的价值,更好发挥自己的主导地位。让每一堂美术课,每一个美术教育活动都闪现出老师劳动的创造辉煌!

小学美术课改论文:课改后的小学美术课堂教学

美术新课程标准提出:“通过学习美术,丰富学生的视觉、触觉;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和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以及美术的实践能力,达到能用美术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完善人格。”在小学新课改美术教学倡导的是,既要重视学生对艺术的感受、表现和创造力的培养,还要注重美术更多地与文化、历史、生活相联系,创建多维互动的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感受美,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玩中学,让学生围绕目标自主选择内容、材料和方法,让学生在知识探索的过程中发现规律。我在教学中,努力用新的理念来组织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比如一年级的《太空里的植物》为主题创作一幅画,课前我先布置同学们回家观察花草树木,看看生活中的植物有什么各自的特点。上课时我先让学生闭上眼睛想向自己是太空人,在太空里看到的植物有什么不一样的,都有什么奇异的植物呢?然后让学生相互讨论自己观察的植物与想象中的植物有什么不同之处。结果由于每一个同学的生活环境、心理个性等都不同,他们对美的感受也大不一样。有的认为太空中的植物应该颜色很奇特,五颜六色的;有的说形状很奇特,有很多手和脚,还会说话。有的说太空中的树上结着各种的果子和不同形状的叶子;有的认为太空中的花长着会吃人的大嘴巴和会诱惑人的眼睛……。课堂活起来了,同学们的脑子动起来了,我对同学们细微的观察、大胆的想象都一一给予充分的肯定,同时鼓励同学们把自己的感受及想象表现出来,并启发学生思考、尝试用怎样的表现形式最能将自己独特的想象表现出来,结果,同学们的作业没有雷同,内容与形式都非常丰富,且较充分的体现了太空里植物的奇特。学生的积极性特别高,不断地向同学和老师展示自己的作品,学生在自主实践中体验着学习的乐趣,并久久回味。看到学生这样快乐,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不要让我们所谓的说教代替了学生的直观体验,扼杀了学生探索的自由,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在教学中我们还要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关注学生的情感,改进教学和组织形式,才能实现教学目标,创设教学的新境界。

课堂教学是重点,是上好课的保障,这是大多数教师认可的原则。学校要求课堂必须有秩序,限制学生的自由,但一味的安静、整齐往往会抹杀孩子的个性。有些类型的美术课往往不需要孩子规规矩矩端端正正地作业,比如《蔬果变变》手工制作课,需要小组利用各种蔬菜瓜果拼接合作完成,几个同学凑在一起难免会各抒己见,不会像成人那样有克制力,在看到作品快要完成时更加激动,这样势必造成纪律不好。有些路过的人就会说班里没老师吗?还有一些绘画课为了更好地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加入了游戏、舞蹈等活泼的形式,课堂也会显得杂乱,不时有领导推门看是否有老师上课,问题是这样形式上的“乱”并非无效。国外的老师在上美术课不需要孩子坐得端端正正,他们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创作,可以画在桌子上,可以“乱涂乱画”。现在的美术专业班,学生作画时可以戴耳机听音乐,边听自己喜欢的音乐边作画。在组织教学上的收放自如,既不放纵,也不压制。例如:可以采用开放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投身于五彩缤纷、五光十色的校外生活,把公园、田野、村庄等作为学习美术的大课堂;在大自然中学美术,感受生活中的红、黄、蓝。如手工制作课不妨带领学生去寻找影子,吹泡泡,放飞风筝,去迎风玩一玩小风车,用制作的小挂饰、窗花美化周围的环境;结合头饰课,可自办一个化妆舞会,组织学生参观绘画展览,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学生生活相结合的能力。

有时候,大人在看孩子的画时,往往摇头说:“画的是什么呀,乱七八糟!”殊不知,儿童绘画贵在无序、天然童真,去雕饰的浪漫稚拙,而且个性鲜明,想象力丰富。有的孩子喜欢色彩,有的孩子画画喜欢用线条。还有的孩子只喜欢画抽象的形状。所以对于儿童画的批改、评价应该有多重的标准,要善于发现儿童画中闪光的东西。每一位学生对一幅作品都能品味出表面的或者潜在的内涵。但是,以往我们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太过单调刻板,从而带来的后果是孩子们对评价提不起兴趣。而现在的方法一般先自评:用几分钟时间请几位有代表性的同学作自我评价;互评:请全班同学一起来评论;老师评论:一般进行简单的总结。比以往的做法确实有了新的突破,但有时也未尽人意。到底运用什么样的方式和语言才能让学生既有兴趣又能领会深刻?根据不同的学生作品从各个方面肯定学生作品,又让学生对自己的发展充满力量。所以,作为一位美术教师不仅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有很深的造诣,还应该结合其它学科来不断充实自己,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

当今的科技日新月异,信息技术带来了教育的革命,给我们美术课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我们可以通过互连网搜索全世界的信息,取得对我们教学有用的信息。平时的教学中我都尽量发挥电脑的作用,调用大量的图片供学生欣赏。比如在上《闪光的烟花》一课时,播放了放烟花的影像视频和各种烟花造型的彩色图片,学生不时发出赞美声,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美术的热情,使学生学到不同形状的烟花,提高了他们的探究能力。所以,信息技术的运用显得直观、形象、生动,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打破了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使“精讲、多练”成为现实。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在教学中,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习惯和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课题。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积极地改变教学观念,构建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探索创新的境界中,更自由地思考、讨论和学习,更主动地投入和创新。在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主动完成学习过程,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在思维和行动上常常进发出令教师意料不到的充满童趣的智慧火花。

总之,新的课程改革鲜活又丰富,给予教师和学生大展拳脚的机会,可以说是前景无限好。美术课更是美妙绝伦,我相信经过师生们的不断开拓与钻研定会大有收获,就让我们在快乐幸福中一起成长吧!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你好,需要期刊咨询服务吗?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在线客服
工作时间 8:00-24:00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客服服务
期刊咨询
订阅咨询
投诉留言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发表咨询 加急见刊 文秘咨询 期刊订阅 返回首页